2012-08-04

我腸病毒疫苗研發 傲全球

◆ 我腸病毒疫苗研發 傲全球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300&f_SUB_ID=3201&f_ART_ID=405258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2/08/03

國內腸病毒疫苗有重大突破!清大與台大醫院團隊攜手研發新一代腸病毒71型疫苗「類病毒顆粒疫苗」,研究發現,台灣獼猴接種三劑後可產生抗體,並建立抗腸病毒的記憶免疫反應,保護效果可達終生。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疫苗」,台灣在腸病毒疫苗研發上領先全球。

台大醫院、清華大學上午發表「新一代腸病毒71型疫苗:類病毒顆粒疫苗研發」研究,正式對外發布疫苗的動物實驗結果。清大教授胡育誠指出,研究團隊利用「借殼上市」概念,以基因重組技術培育夜蛾細胞當成宿主,也就是工廠,生產組裝疫苗,讓疫苗具有腸病毒外殼結構,但不含病毒基因體。

胡育誠強調,類病毒顆粒腸病毒疫苗不同於去活化疫苗,不會有感染腸病毒遺傳物質的疑慮,使用更安全,這將是未來研發疫苗的主要方向。

台大研究團隊接手進行動物試驗,台大教研部博士林郁里指出,12隻台灣獼猴接種類病毒顆粒腸病毒疫苗,分為三組,分別依照時程接種三針。結果顯示,接種疫苗能在獼猴體內誘發相當好的抗體濃度,可有效中和71型腸病毒,甚至可中和不同基因型腸病毒,可化解各類型腸病毒的威脅。

最重要的是,台灣獼猴施打三劑後,抽血檢驗證實,體內已建立抗腸病毒的記憶免疫反應。林郁里預估,只要施打類顆粒腸病毒疫苗,保護力可達終生。

台大醫院醫研部教授江伯倫強調,這項研究長期四年,已與國內藥廠洽談後續量產,未來將積極進行人體試驗,先以成年人為主,再進行幼兒人體試驗,希望早日上市,讓小朋友免於腸病毒威脅。



◆ 腫瘤內幹細胞 恐讓癌症復發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ug/3/today-int7.htm


自由 2012.08.03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癌症為何會在顯然已根治之後復發?美國、荷蘭、比利時與英國3組團隊最近分別發表的研究報告,為此爭辯已久的問題提出可能的解答:腫瘤有自己的幹細胞池,可能增生且助長癌症,種下復發的種子。

若此理論為真,科學家除了攻擊腫瘤之外,也將需要找出殺死細胞源的方法,例如研發新藥,針對造成癌症復發的幹細胞。

部分專家認為,腫瘤是由癌細胞組成,這些癌細胞都一樣,也都會分裂;不過荷蘭科學家史奈伯特在「科學」期刊發表報告,舉大腸癌為例指出,腫瘤內有一個功能各異、階級分明的細胞階層,其中包含扮演癌細胞工廠角色的幹細胞,健康幹細胞會突變成細胞源,從中會生成新的癌症細胞。

健康細胞組織內的幹細胞,具有製造任何細胞的能力,而這3份研究,則是以標記腫瘤內特定細胞的方法,來尋找腫瘤內的癌症幹細胞。3份研究都提出腫瘤內存在腫瘤幹細胞的證據,認為癌症幹細胞隱藏在腫瘤內徘徊不去,就是造成化療清除腫瘤之後,癌症依舊會復發的原因。

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帕拉達,是以基因改造的老鼠進行大腦腫瘤研究之後,「找到這種真正的敵人」。帕拉達在「自然」期刊發表的報告指出,如果他的研究發現適用其他癌症,那麼即便是化療可縮小腫瘤,也無法阻止癌症幹細胞產生。

另一組比利時與英國團隊則是研究皮膚腫瘤之後,也在「自然」期刊發表發現癌症幹細胞的證據。

用老鼠實驗 與人類關聯被懷疑

不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卻對上述3份結果表示懷疑。他們認為,3份研究都是以老鼠作實驗,並未使用人類腫瘤研究,因此不清楚與人類癌症的相關性;此外,2份歐洲研究主要都是針對可能導致腫瘤的病變,而德州大學的研究結果,則可以用癌症幹細胞以外的理論來解釋。



◆ 革命療法 噴霧治靜脈曲張潰瘍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10&f_SUB_ID=4670&f_ART_ID=405259

【聯合晚報╱編譯蔡致仁/法新社巴黎3日電】2012/08/03

靜脈曲張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嚴重時會造成小腿與腳踝皮膚破洞的潰瘍症狀,而且不易痊癒。科學家3日宣布發展出「噴霧式」革命性療法,用凝血蛋白質與皮膚細胞製成噴霧,噴在傷口上即可治癒。

研究團隊在美國與加拿大治療了228名病人,發現傷口復原情況大幅好轉,而且癒合速度變快。

德國漢堡大學醫學專家奧古斯丁表示,新療法實是重大突破。他說,「不會痊癒的潰瘍造成經濟負擔。德國一個靜脈潰瘍病人 一年醫療花費要1萬歐元(約台幣3萬6000元)。」他指出,用細胞療法雖然增加成本,但是能讓疾病快速痊癒,長期是有利的。

醫學期刊《刺胳針》 (Lancet)指出,英國每500人就有一名靜脈曲張潰瘍患者,但是年齡超過80歲的人,每50人就有一名患者,年長者得病率激增。

因為腳部靜脈長期高壓,使皮膚破損造成潰瘍。上了年紀、肥胖不良於行或有靜脈曲張病史者,是罹病主要族群。療法包括使用壓力繃帶包住靜脈曲張的部位、殺菌預防感染以及包紮傷口,但這種潰瘍很不容易好。另雖可植皮包覆傷口,但造成取皮部位又發生潰瘍。

※ 相關報導:

科學家新發明 「光能」人工視網膜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瑞士研發伴侶不吵架噴霧

中央社 2012.08.07

最親密的伴侶一旦發生爭執,如野火燎原難收拾,瑞士蘇黎世大學研究人員研發「不吵架噴霧」,宣稱有助緩和情緒、平息憤怒。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蘇黎世大學研究人員研發含催產素(oxytocin)的鼻腔噴霧,有助停止爭吵,平心靜氣溝通。

催產素由大腦自然分泌,可抑制哺乳動物乳汁分泌,有助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和信心。

蘇黎世大學研究人員研究發現,發生爭執時,神經系統會調節身體器官,以致心跳加速、血壓升高,而使用催產素噴霧5次,參與實驗的女性態度變友好、少苛刻待人,而男性則有主動參與對話的傾向。

研究更發現,女性常常表現苛刻言行,導致男性老是想逃。但使用含催產素的噴霧後,女性反而變得安靜沈默,男性卻願意積極與對方溝通。

不過,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薇塔拉(Kavita Vedhara)則說,催產素噴霧可能只有短暫降低爭吵程度的效果,未必有效根除爭執。



◆ 引進新試劑 大腸癌自己驗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2/08/07

大腸癌連續幾年位居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一年有超過萬名的大腸癌新增個案,但大約半數患者直到出現血便等症狀,才發現不對勁。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最快明年引進自我篩檢試劑,希望40歲以上民眾每年做一次篩檢;也建議平常飲食多蔬果、少動物性脂肪,才可能在五年內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表示,國內大腸癌發生年齡層多為50至59歲,病患多是家庭主要經濟來源,一旦經濟支柱倒了,將嚴重影響全家生計,因此趁父親節前夕,協會呼籲子女應該陪爸爸篩檢。

王輝明說,大腸直腸癌如能早期發現息肉、癌前病變,治癒率高達8至9成,患者甚至不用住院,治療費用低且不必受苦。但如果發生血便、大便變細、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至少都已是二、三期,光是開刀、化療,治療費用往往超過上百萬元,這還不包括標靶藥物的花費。

由於大腸癌早期篩檢效益大,也能節省不少健保花費,協會建議年滿50歲民眾,應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而且每三到五年就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等高風險患者,更應提高警覺。

王輝明說,協會計畫引進自我篩檢試劑,類似驗孕試劑,建議40歲以上民眾,可以每年於生日當月自我篩檢,有異常再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除了重視篩檢,王輝明提醒日常防癌要從飲食做起,盡量少攝取動物性脂肪,如果要吃肉,也應減少油炸、燒烤改以水煮、清蒸。同時增加蔬果的攝取量,以新鮮純果菜汁,取代含糖飲料,並多以蔬菜水果當作點心,取代西點蛋糕。

※ 相關報導:

* 子宮頸癌疫苗 免疫力達99.8%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05909

「子宮頸癌是目前唯一可以透過疫苗預防的癌症!」周天給不但到校園推廣,還自費讓自己的兩個女兒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他說,為了孩子一輩子的健康,這就如同是給女兒最佳的成年禮。

fsj 提到...

心血管再生 成大重大突破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2/08/09

心血管疾病治療有重大突破,成大醫學院臨床所副教授謝清河研究團隊,昨在「科學轉譯醫學」國際期刊上,發表以奈米水膠結合血管生長因子,注射在心臟上的研發成果,比起傳統直接注射生長因子,可減少6成梗塞面積,增加5倍的動脈新生。

謝清河表示,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先進國家排名第1的死因,大多是冠狀動脈硬化栓塞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最終導致心衰竭,過去醫學界對血管生長因子治療,抱予厚望,期待再生心肌與血管,但近10年來的相關研究,都因無法控制其劑量與效果而失敗,成大的研究重燃世人希望。

這項內容登載在國際知名的「科學(Science)」期刊的系列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包括科學與自然(Nature)兩大期刊最新一期尚未出刊的內容,都將專文介紹,而期刊前幾天通知國際媒體有這項內容,包括華爾街日報、德國公共廣播電台等媒體都聯繫約訪謝清河。

團隊以研發的奈米纖維水膠(NF)結合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注射在蘭嶼迷你豬與老鼠梗塞的心臟上,發現水膠可讓生長因子緩慢釋放,同時吸引自體的幹細胞與血管平滑肌細胞聚集,形成新生血管,也可讓心肌細胞再生,打破過去認為心肌無法再生的觀念。

與傳統單純只注射VEGF,混合NF的藥物能有效回復心臟收縮功能將近50%,改善心臟舒張功能超過70%,減少6成梗塞面積,提高超過3倍的微血管新生及5倍的動脈新生,而與未治療的狀況相比,則能增加8倍的動脈新生,而動脈新生可有效降低心臟損傷。

團隊成員之一的心臟血管外科主任羅傳堯則說,目前是開胸將藥劑打在心臟上,但未來可利用心導管、超音波導引或微創手術進行,成效更好,同時還可運用在其他器官衰竭的治療上。

目前團隊已在申請全球專利,預計3年內進行人體試驗;謝清河團隊在兩年前曾嘗試以奈米水膠結合幹細胞治療心血管疾病,但效果沒有結合血管生長因子好。



◆ 婦產科醫學會:孕婦應全面打百日咳疫苗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2/08/09

常規三合一疫苗施打已久,許多人都以為百日咳已在台灣絕跡。不過隨著疫苗保護力失效,國內一歲以下幼兒感染百日咳個案近幾年逐年增加,甚至出現致死案例。由於幼兒感染百日咳的主要傳染者幾乎都是父母親、家人、保母等,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建議,產婦和家人甚至保母,最好都能施打百日咳疫苗。

疾病管制局統計,去年一歲以下幼兒感染百日咳個案有36例,比2008年的13例增加近兩倍,也比2009年的25例、2010年的24例多出十幾例。今年1到7月,一歲以下幼兒百日咳確定病例已有14例。

黃閔照指出,為預防新生兒感染百日咳,產婦產後出院前,務必施打百日咳疫苗。為求慎重,爸爸、其他家中成員也都應接種疫苗,最好連照顧寶寶的保母一併施打。建議家長聘請保母時,最好請保母出示百日咳疫苗接種證明,降低幼兒感染風險。

疫苗保護期約六至十年

臨床顯示,三合一疫苗的保護期限約六至十年,黃閔照說,幾乎百分之百的孕婦都沒有保護力,當然不能給胎兒任何抗體。生產後一旦自己感染百日咳,很容易傳給寶寶。

國內新生兒雖然都會施打百日咳疫苗,但六個月以下的寶寶正處於空窗期,雖然已經打了兩三劑,但體內仍不具免疫力,只要被感染就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嚴重影響肺臟、腦部等功能。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百日咳是一種古老疾病,近幾年有死灰復燃的跡象,日本、中國大陸都曾爆發大規模疫情,值得我國防疫單位重視。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最近一、兩年對百日咳防疫採「包覆政策」,建議孕婦懷孕滿三個月後補打百日咳疫苗,研究顯示對胎兒不會有任何影響。他建議國內孕婦在適合時間也應考慮補打疫苗。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強調,小朋友感染百日咳,年紀越小越危險。以一歲以下幼兒為例,染病後咳嗽症狀並不明顯,主要症狀為停止呼吸致腦部缺氧。等家長發現不對勁時送至醫院,通常已延誤治療時機。

黃立民表示,這幾年收治不少幼兒百日咳重症個案,大部分都咳到缺氧、抽筋,有些甚至出現嚴重後遺症,容易癲癇、腦神經發育遲緩,成為父母一輩子的遺憾。



◆ 剖腹生產手術 影響嬰兒腦部發育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2.08.09

自然產的孩子較聰明?研究顯示,自然生產的嬰兒比剖腹生產的嬰兒智商還高。科學家指出,自然生產的嬰兒腦部會有一種特別的蛋白質,讓嬰兒在發育期間提升智能。領導研究的哈爾福博士指出,因方便而逐漸盛行的剖腹生產,會對大腦發育及人類行為會產生負面影響。

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指出,自然生產的嬰兒,其腦部裡UCP2蛋白質的含量較高,在嬰兒的成長過程中,可以幫助他們增強短期及長期記憶,而記憶力對人類IQ的影響重大。科學家研究自然生產與剖腹生產老鼠的腦部,研究發現,剖腹生產老鼠的腦部裡UCP2含量較低,而這會造成「長大後的行為能力受損」。

之前的研究指出,UCP2會增加新生兒接受母奶的機會。剖腹生產的反對者指出,剖腹生產會增加內出血的風險,而且可能讓母親未來出現生育問題。根據外電報導,英國的公立醫院有4分之1的母親剖腹生產,而私立醫院剖腹生產的人數可能高達60%。

領導研究的唐瑪斯哈爾福博士指出:「研究結果顯示,UCP2在大腦神經路徑的發展及相關行為的確扮演重要角色。」她說:「我們發現自然生產會引起嬰兒大腦神經裡UCP2的出現。」哈爾福博士進一步指出,因方便而非醫療需求而逐漸盛行的剖腹生產,對於大腦發育及人類行為有長遠的影響。

fsj 提到...

人體細胞護衛因子5-MTP 可抗癌症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2/08/10

治療癌症,不用化療、放療或標靶藥物,光靠人體抗癌基因也能抗癌!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伍焜玉今天公布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發現原本存在人類細胞內的抗癌護衛因子「5-MTP」,可對抗身體發炎,並抑制癌症轉移與生長。

老鼠注射5-MTP 肺癌腫瘤縮小一半

為了解「5-MTP」的抑癌效果,研究人員進行動物實驗,先將肺癌細胞打進老鼠體內,讓老鼠罹患肺癌,癌細胞轉移至其他部位,再每三天注射一次「5-MTP」,進行為期52天的實驗。結果發現,注射「5-MTP」50天後,肺癌腫瘤明顯縮小,只剩原本腫瘤的一半。原本轉移癌細胞也逐漸被殲滅,癌細胞數量減少,轉移部位腫瘤也縮小許多。

這項研究成果備受國際專家學者肯定,已刊登於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刊」。伍焜玉指出,為了加速研發腳步,已與國外製藥研究單位合作,進行人體試驗。

這項研究歷經十多年,伍焜玉表示,2002年他發現人體內的纖維細胞會釋放抑制Cox-2(環氧化酵素)的一種小分子。Cox-2一旦過分表現,就會影響嚴重發炎,進而促使腫瘤生長、轉移。

但受限於當時生化及檢驗技術,遲遲未能找出這個特殊小分子的化學結構。近年「分析代謝體儀器」(LC-MS )更為敏感,極微量的小分子化合物也可被偵測到。歷經兩年多的篩選尋找,終於找到細胞護衛因子的真正化學結構「5-MTP」。

伍焜玉表示,環境中的致癌物質越來越多,但罹癌人數未大增。顯示每個人體內本身就有具備抗癌基因。

伍焜玉強調,細胞護衛因子「5-MTP」是人類消炎抗癌的重要內在保護因子。未來一旦進入臨床治療,就能協助癌症患者抗癌,讓腫瘤變小。



◆ 5-MTP未來可治腸胃、血管等發炎疾病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2/08/10

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證實,在護衛因子「5-MTP」的保護下,人體具有自癒能力,除了抗癌,還能抑制發炎反應,研究團隊預估,未來透過基因治療,有機會治療腸胃、血管、關節等發炎疾病。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伍焜玉表示,人體器官組織遭遇刺激會產生發炎反應,如果刺激不斷、持續發炎,罹癌風險就會大幅提升。事實上,單是發炎,就引發人體許多疾病。

例如,長期腸胃發炎可能導致胃癌、大腸直腸癌,關節發炎會引發關節疼痛腫脹,血液發炎;若是白血球發炎,會導致白血病或敗血症,嚴重可能致死。

國衛院獨步全球,率先發現人體抑癌基因,研究團隊最近完成敗血症的動物試驗,發現血液遭感染發炎的老鼠在注射護衛因子「5-MTP」,大幅降低死亡率。

伍焜玉指出,目前抗發炎、抗癌等醫學研究,幾乎都著重在新藥研發,忽略了人體本身的修護能力,人體原本就存有細胞護衛因子,如果能夠適時補充,就能提高人類自癒能力。

伍焜玉說 ,不管是化療、放療、標靶治療以及抗發炎藥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但細胞護衛因子「5-MTP」原本就存在於人體,幾乎不太會產生副作用。希望未來研發出新藥,誘發人體遭逢腫瘤及發炎等疾病時的潛能,發揮更強大的自體療癒的能力。



◆ 結石迷路腸道竄 他痛到不想活

【聯合報╱記者陳永順/大林報導】2012/08/10

嘉義縣72歲蔡姓老翁肚子疼得受不了,送醫大喊不要救了,醫師追查發現是小腸遭直徑約3公分膽結石塞住,造成小腸壞死破裂惹的禍,緊急開刀後救回一命,蔡姓老人昨天笑著說:「撿回一條命,真是太高興。」

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李政鴻說,一般結石直徑大多只有1公分,會造成身體不適是數量多且聚在一起,類似蔡姓病患只有1顆結石、且直徑達3公分,形狀和大小像是1顆橄欖,事先又沒有嘔吐、吃不下等症狀,一開始就劇烈腹痛,醫學文獻並不多見。

蔡姓老翁日前早、午餐還能正常食用,下午突然劇烈腹痛,送醫急救大喊「疼得受不了」,一度要「醫生嘜擱救啊,呼我死死卡快活」,甚至自己扯掉身上管子。

急診醫師發現蔡姓老翁有腹部變硬、反彈痛等症狀,判斷疑似腹膜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腹部有1顆結石,小腸因此遭阻塞,李政鴻緊急開刀,查出小腸有30多公分腫脹、潰爛,還有嚴重潰爛小孔,從小腸跑出來的髒水已汙染腹腔器官。

醫師切除潰爛小腸、取出3公分結石,蔡姓老人解決「心腹大患」並住院2周後出院。李政鴻形容「就好像迷路的膽結石在腸道裡亂跑」,最後漲破小腸,醫學文獻類似案例不多。

「可能這顆結石夠大、夠硬,第一時間就把小腸完全塞死,才會1 、2天內造成小腸壞死並破裂」,李政鴻表示,目前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十分成熟,膽結石如已出現疼痛等症狀,要儘早處理。



◆ 研究:年輕人背痛問題 日益嚴重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2.08.10

在電腦前坐太久?小心你的背。英國的研究人員指出,年輕人因為在電視機前看太久的電視,造成每3個人裡,就有1個人會有背痛,與有背痛的老年人數幾乎相當。專家指出,長時間久坐看電視或用電腦、不良姿勢、缺乏運動,都會造成背痛。

英國的調查機構發現,16到24歲有背痛的人數,與有背痛的老年人數幾乎相同。研究發現,16-24歲的年輕人裡有34%的人有背痛,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38%有背痛。綜合來說,5個英國人裡,就有2個人有背痛。

Mintel調查機構的研究員蜜雪兒思楚特說:「坐太久會讓肌肉疲弱,而這會造成背痛。」她進一步說明,許多年輕人平常習慣久坐的生活,長時間在電視機或電腦前,這對於強健背部沒有幫助。另外,不良的姿勢及缺乏運動,都可能造成背痛。

由澳洲整形外科醫師馬克斯米洛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指出,多數背痛的人在工作時比較不快樂,但是研究團隊指出,背痛者可以藉由樂觀態度,亦即讓自己的感覺更好,因為有正面態度的人比較不會有背痛的問題。

研究也指出,只有33%的輕微背痛者會發展為持續的長期背痛,並嚴重影響他們的工作及社交生活。研究人員說,雖然背痛者有時需要請假,但只有少數人會有椎間盤突出的問題。但解剖檢查發現,生理上沒有特別的原因會造成疼痛。

fsj 提到...

合成生物學新突破-酵母菌玩把戲 稻稈轉化成生質能源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12-08-16 中國時報

酵母菌變成神奇的萬能工廠,製造生產各種天然物質!繼美國和日本之後,中央研究院與中興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昨日宣布研發完成高效率基因轉殖技術平台,並利用基因改造技術把KY3酵母菌變成細胞工廠,成功把稻稈等植物纖維素轉化成生質能源酒精,生產效率達其他酵母菌的5到7倍。

這項研究成果日前在國際知名期刊《生質能源生物科技》發表後,隨即被認為在合成生物學具有領先指標的意義。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張瑞仁指出,除了分解纖維素製造生質酒精以外,「我們有更大的企圖心,利用它生產蝦青素(天然氧化劑)和紫杉醇(抗癌天然物)等高單價天然物。」

未來人類需要的能源燃料、昂貴藥物、稀有天然物,甚至分解性塑膠等日用品,都有可能透過設計並改造KY3基因體,利用低成本原料進行量產。

張瑞仁表示,研究團隊研發完成高效率基因轉殖技術平台(PGASO),在掌握微生物的物質製造及代謝過程後,透過設計或改造基因體、賦予新的功能,製造該微生物原本無法產生的物質,「我們是全球第一個把生物現象變成產品的過程,建立起來的團隊。」

相對於美日研發的合成生物技術平台,每次僅能轉殖一種基因,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李文雄強調,PGASO可以一次同時轉殖好幾個基因,也可以把不同物種的基因同時轉殖到微生物基因體內,並任意調控每個基因功能的強弱表現,「我們等於是發展一個基因盒子,讓你把想要的基因放進去。」

研究團隊把這項技術應用在從乳酪篩選出的KY3酵母菌,大量培養耐熱、耐毒且生長快速的菌種,並在體內產生分解酵素,一天內就可以把稻稈或玉米稈等植物纖維轉化成酒精,變成高效率的細胞工廠。相對於其他酵母菌須花5到7天才能把纖維素轉化成酒精,效能提升5到7倍,有效降低生質酒精生產成本。



◆ 醫師:交通廢氣致乳癌 有正相關

中廣新聞/蕭照平 2012-08-16

彰化基督教醫院醫師葉光芃,引述高雄醫學大學楊俊毓教授的研究指出,「細懸浮微粒」汙染程度越高的地方,罹患乳癌跟卵巢癌的比例也比較高。葉光芃說,這表示交通廢氣不只會影響呼吸系統,甚至可能造成其他癌症,因此他呼籲政府要仿效美國管理空氣品質的嚴格規範。

交通的廢氣除了影響呼吸系統健康之外,現在國內就有研究指出,廢氣中PM2.5的細懸浮微粒可能跟乳癌、卵巢癌也有關聯。

彰基婦產科主治醫師葉光芃表示,乳癌跟卵巢癌都是近年女性的十大死因,排除遺傳、荷爾蒙以及生殖因素之外,他說汽機車排放的廢氣是最常被探討的環境危險因子。

『乳癌跟卵巢癌都可能有關聯,這台灣本土的資料,不是國外的,台灣本土的,這乳癌是全世界第一篇。因為以前覺得你吸入肺部到心臟肺部甚至到腦,現在連卵巢乳癌都有關係,我們不知道是不是有其他癌症跟這有關係,我想大家一定要謹慎小心,好好努力把台灣空氣污染改善。』

葉光芃引述研究指出,PM2.5汙染程度越高的地方,罹患乳癌跟卵巢癌的比例也比較高。因此,他呼籲政府要仿效美國管理空氣品質的嚴格規範。



◆ 肝內膽道癌成因 成功建立動物模式

中央社 2012.08.16

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吳金洌今天說,發現B型與C型肝炎病毒引起肝內膽道癌之因,成功建立動物模式,將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

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吳漢忠表示,惡性腫瘤是十大死因之首,「肝癌與肝內膽道癌」居癌症死因第二,其中肝內膽道癌早期難發現,罹癌後只能透過手術切除,預後仍有限。

吳金洌表示,肝內膽道癌形成與B型肝炎病毒和C型肝炎病毒有關,致癌機制仍不明。

他說,「斑馬魚」基因資訊與人類相似,團隊成員劉旺達建立表現「B型肝炎病毒X蛋白質(HBx)」與「C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質(HCP)」的動物模式「雙轉基因斑馬魚」。

研究團隊發現「TGF-β1(轉型生長因子β)」具有活化肝內膽道癌與肝纖維化功能,若能抑制TGF-β1則可降低斑馬魚癌化發生率由30%到10%。

吳金洌說,研究建立第一個肝炎病毒蛋白質誘發的膽道癌動物模式,將有助於未來更深入研究、早期診斷及治療,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期刊「肝臟學(Hepatology)」。



◆ 肝膽管細胞癌 發生快易轉移

中央社 2012.08.16

台大醫院醫師楊培銘表示,肝內膽管細胞癌屬原發性肝癌,占肝癌的5、6%,致癌因子至今仍未定論,病程發展比肝癌可怕。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金洌的研究團隊,成功建立首創的轉基因斑馬魚致癌模式,證實「B型肝炎病毒X蛋白質(HBx)」與「C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質(HCP)」共同表現時,可誘發肝纖維化與肝內膽管細胞癌,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肝臟學(Hepatology)」。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楊培銘表示,肝癌可分為3類,80%屬肝細胞癌、5%到6%屬膽管細胞癌、有10%屬於轉移性肝癌。前2類屬原發性肝癌。

楊培銘指出,膽道癌可分為「肝內膽管細胞癌」與「肝外膽道癌」,B型肝炎與C型肝炎與肝癌發生有直接相關,然而「肝內膽管細胞癌」與「肝外膽道癌」如何發生至今仍未定論,也難以治療。

楊培銘說,「肝內膽管細胞癌」若發生在肝臟中央位置則會影響黃疸汁排出,阻塞在肝臟內引起黃疸,不容易治療。若在肝臟周邊的肝內膽管細胞癌則建議開刀切除。在5公分以下腫瘤經由醫師判斷也可考量電燒治療。

楊培銘說,膽管細胞癌多發生在中老年人,致病原因至今仍無定論,可怕之處在於是比肝細胞癌還嚴重,屬於非常「惡性的」且「轉移快」,治療效果有限,預後也不好,不過仍可由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

fsj 提到...

英國研究:李小龍的腦 造就一寸拳

【聯合報╱編譯組/報導】2012.08.17

已故功夫皇帝李小龍的粉絲肯定忘不了他赫赫有名的一寸拳,這套奇招能讓他在極短距離讓對手倒地。究竟出拳功夫了得的祕密何在?研究顯示,關鍵在於腦部構造。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李小龍當時體能確實處於顛峰;不過研究發現,他能在如此短距離強勁出拳,關鍵在於腦部構造,而非力氣驚人。

腦部掃描顯示,專業武功高手與生手之間神經構造的些微不同,可能就是一寸拳能發揮作用的原因。

倫敦帝國學院與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檢視了12名空手道黑帶高手與12名年紀相仿對象腦部構造的不同之處。前者平均擁有13.8年的空手道經驗,後者規律運動,但沒有任何武術經驗。

不出所料,空手道組的出拳較猛,不過出拳力量似乎取決於時間,而非氣力。發揮力道的強弱,在於手腕與肩膀的同步配合度究竟有多高。倫敦帝國學院醫學系的羅伯茲博士表示:「我們認為這種能力可能與小腦內神經連結的些微差異有關聯,這讓黑帶高手能非常精確施展手臂和身體的同步程度。」



◆ 孕婦大量飲酒 易傷兒長達9年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2.08.17

研究人員指出,懷孕婦女若飲酒過量,將會影響嬰孩出生後的發育到9歲。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發現,喝酒過量的孕婦所產下的嬰孩,在身高、體重及頭圍上,測量值都低於平均值,且罹患貧血的機率相對較高。

研究人員觀察85位「喝酒過量」的孕婦,她們每天飲用至少250cc的酒精;另外觀察63位沒有飲酒或「少量飲酒」的孕婦。研究人員測量新生兒的身高、體重及頭圍,並在6個月、1年、5年及9年後,於不同的時間點再次測量。結果顯示,重度飲酒婦女產下的嬰兒在重量、身高及頭圍上,測量值都低於未飲酒或少量飲酒孕婦產下的嬰孩。

未飲酒婦女所生下的小孩在5到9歲期間,平均頭圍會增加2公分,但大量飲酒孕婦所生嬰孩的頭圍,只會加1.6公分。領導研究的羅伯特卡特博士指出,頭圍代表大腦的生長,且其影響會持續9年,甚至可能永久。卡特說,大腦發育不良可能導致孩童智商變低。

研究人員指出,酗酒婦女產下低重量嬰孩的機率較其它人高出4倍,且嬰孩長至1歲後,體重也較其他嬰孩輕許多。另外,酒精引起的發育問題會促使嬰兒無法正常飲食;到5歲時,這些幼兒無論飲食為何,貧血的機率都比其它小孩高出6倍。



◆ 雙酚A濃度 恐為動脈狹窄元兇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2.08.17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指出,常見於塑膠的化學物質「雙酚A」,經過五百多人實際比對,發現尿液中驗出雙酚A濃度越高的人,出現冠狀動脈狹窄的情況越明顯。

劍橋大學與艾斯特大學分析591名英國民眾,發現385名患有嚴重冠狀動脈狹窄,86人中度冠狀動脈狹窄,120人沒有此類問題。研究人員接著發現,尿液裡雙酚A濃度越高,確實與出現嚴重冠狀動脈狹窄有關係。

研究人員美爾茲勒說:「研究結果顯示,BPA(雙酚A)可能是造成心臟病風險的又一個因子;由於人體實驗不可行,因此要得到全面的證據迄今仍有困難。」

研究人員也呼籲,BPA用於食物包裝與飲料罐頭已有40年之久,幾乎所有人體內多少都檢測得出BPA。除了BPA容易增加心臟問題之外,吸菸或肥胖也是造成心臟病的因素。

德州心臟協會指出,血管越狹窄,血管越容易阻塞,進而導致胸痛或不舒服,甚至導致心臟病。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2010年開始重視BPA問題,目前已禁止用BPA製造嬰兒奶瓶與水壺。

稍早,西班牙學者也在《PLoS ONE 》期刊指出,經老鼠實驗得知,BPA會讓動物身體釋放多於平常兩倍的胰島素,人類若過度分泌胰島素,容易出現第二型糖尿病問題。

本次英國大學研究結果刊登在《PLoS ONE 》期刊。



◆ 幽門桿菌新療法 除菌率99%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2.08.17

全球目前有超過半數的人感染幽門桿菌,除了造成慢性胃炎,更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胃癌的致病原因。近年來因傳統除菌療法抗藥性逐年提高,醫師已採用新的混合療法,除菌率高達99%,甚至有胃淋巴瘤患者使用後,惡性腫瘤也跟著消失。

高雄榮總研究發現,傳統用於治療幽門桿菌的三合療法,自2008年至2012年間,第二代紅黴素藥物的抗藥率從2%上升到22%,幾乎有三分之二患者的除菌率在8成以下,不僅易造成反覆復發,且根據統計,日後有20%會產生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並有0.5%到1%會發生胃癌或胃淋巴瘤。

高榮胃腸科主任許秉毅表示,去年和高醫、美國貝勒醫學中心合作,研發出新式幽門桿菌混合療法,將傳統14天療程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用抑酸劑和安比西林、第二階段加第二代紅黴素及硝基嘧唑乙醇,交替運用下,若病患按時服用藥物,除菌率可達99%,這是目前全球除菌率最高的處方。

目前高榮幾乎已全面採用混合療法,對抗第二代紅黴素抗藥菌株及幽門桿菌多重抗藥性菌株。

許秉毅說,幽門桿菌最常經由「糞便-口腔」途徑傳染,包括在公共廁所如廁時,雙手不小心接觸到其他感染者排泄物;或感染者胃酸逆流,幽門桿菌跑進口中,若正好又和親密伴侶有口對口接吻行為,就可能遭到感染。要避免感染幽門桿菌,除了落實手部衛生,即使和家人吃飯也應使用公筷母匙。

fsj 提到...

TDP-43蛋白 漸凍人致病關鍵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2/08/22

未來有機會研發出藥物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沈哲鯤院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建立實驗鼠模式,證實一種名為TDP-43的蛋白,和俗稱「漸凍人」的運動神經元退化性疾病息息相關,未來有機會研發出藥物, 治癒這個目前仍無藥可醫的疾病。這項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已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生物化學」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沈哲鯤表示,運動神經元疾病是無藥可醫的疾病,患者肢體功能萎縮、退化只剩眼睛可以轉動,但大腦思考運作卻如常,因此被稱為「被禁錮在潛水鐘的蝴蝶」。

論文第一作者、台灣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博士生武蓮絲表示,確定TDP-43蛋白功能缺失,且在脊髓運動神經元扮演重要角色後,研究團隊已開始著手尋找藥物,未來有機會找到可抑制TDP-43蛋白功能異常的藥物,延緩運動神經元病患的發病時程,提升其生活品質,甚至有機會治癒。

武蓮絲表示,2006年至今,很多臨床研究均發現TDP-43蛋白一旦出現異常,就會引發運動神經元疾病;研究團隊利用老鼠基因標靶技術,首度成功建立老鼠模式,為研發藥物跨出重要的一步。

她說,每個人的正常細胞都有TDP-43蛋白。在正常的運動神經元細胞中,TDP-43蛋白都集中在細胞核內,反觀超過80%運動神經元患者的細胞核,已找不到TDP-43蛋白,這些TDP-43 蛋白全都異常堆積在細胞質裡面。如果能透過藥物,讓TDP-43蛋白從細胞質重新回到細胞核內,或讓運動神經元細胞核重新表現出TDP-43蛋白,應可治療、甚至治癒運動神經元疾病。



◆ 減副作用 成大研發抗癌新標靶

中央社 2012.08.22

成功大學今天表示,研究團隊研發新標靶,用金奈米棒複合藥劑搭配近紅外光照射,能減少副作用,並降低癌細胞存活率3成。

成功大學化學系教授葉晨聖的研究團隊,獲致上述研究成果,其研究論文刊登在國際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7月封面,同時被評為最重要且最具時效性的論文。

葉晨聖表示,傳統標靶治療分抗體和非抗體兩種方式,但抗體量少、耗時且費用高,治療過程中難免會影響正常細胞,因此團隊選用不傷人體且有生物組織穿透力的近紅外光,作為非抗體標靶。

葉晨聖也指出,金奈米棒能吸收近紅外光,可用在癌症治療,二氧化矽孔洞能裝載藥物,作用就像膠囊,團隊將兩者結合,並用對人體無害的DNA當蓋子,包覆在孔洞表面,防止藥物外洩,當藥劑到達病灶時,再用近紅外光照射,蓋子才會打開,將藥物釋放。

研究團隊將近紅外光搭配金奈米棒複合藥劑用在癌症治療,能降低副作用,避免藥物在到達病灶前影響正常細胞。比起單純使用抗癌藥物,金奈米棒複合藥劑能讓癌細胞存活率降低3成,DNA蓋子還可換成具基因治療性的小干擾RNA分子。

葉晨聖說,目前已著手申請台灣和美國的專利,未來打算將抗體加進藥劑中,進一步提高標靶尋找腫瘤細胞的能力。



◆ 青少年戀愛 女要有FU、男想嘿咻

曹明正/高雄報導 2012-08-22 中國時報

女人想要FU,男人FU後面還要加CK!路竹區一甲國中輔導老師許元平研究發現,男生「性交基模」與「餽贈傳情基模」高於女生。意味男生送東西與女生約會,最後都只想要「嘿咻」。

七夕情人節前夕,許元平發表「青少年戀愛基模之發展」論文,針對前金國中、國小及阿蓮國中、中路國小學生進行研究,四二八份開放性問卷中,有效問卷三七六份。

他表示,「戀愛基模」指個體對戀愛的基本想法,這些想法會成為行為藍本,對戀愛是怎麼想的,就會怎麼「實踐」。

研究發現,男生的戀愛基模告訴他們,要負責約會活動安排及餽贈禮物,送巧克力要金莎的,七七乳加巧克力還不行,這樣才有FU,女生幾乎只扮演受邀與受贈。但有的男生會抱怨「安排約會好累、花錢壓力很大」;女生則出現「每次約會完都會被摸來摸去,很討厭」的情緒。

論文指出,女生談戀愛,牽手、親吻、擁抱後會覺得很幸福,但男生想要的卻是嘿咻。換句話說,女生戀愛想要FU,男生卻想要FU加CK。

樹科大性學所長林燕卿分析,有這樣基模的青少年談戀愛像是「消費」與「酬償」,男生因花錢、送東西付出成本,把性交當成是收穫;女生因接受招待與餽贈,把身體做為是交換。

許元平另發現,小四、小五對戀愛會想到結婚,但到國二、國三卻愈來愈不想要婚姻,並開始不相信海誓山盟及童話式戀愛。

研究也觀察到,男生從線上遊戲獲得戀愛基模,女生則來自韓劇等偶像劇。

fsj 提到...

亞洲現神祕怪病 症狀似愛滋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57&f_SUB_ID=1651&f_ART_ID=408611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2/08/23

研究人員確認一種神祕的新疾病,它使在泰國、台灣等許多亞洲人和一些在美國的人,即使沒有感染「人體免疫缺乏病毒」 (HIV,愛滋病毒),但也出現有如愛滋病 (AIDS)的病症,這些病人的免疫系統受損,無法像健康的人一樣對抗細菌。

美聯社報導,研究人員稱這種病為「成人免疫缺乏症候群」,目前還不清楚引起這種病的原因,僅知這種病不會傳染。

美國全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的科學家莎拉‧布朗領導對此病的研究。她說,這是另外一種後天性免疫缺乏,並非來自遺傳,只在成年後發生,也不像愛滋病那樣由病毒傳染。

布朗領導泰國和台灣的研究人員對2004年以後出現的這種病進行六個月的研究,研究結果發表於23日出刊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布朗說,這種病約在50歲時發生,但與家族病史無關,一些病人因嚴重感染而死亡,包括現在居住在美國的亞洲人。例如62歲的越南女裁縫阮金(譯音),她從1975年起就住在田納西州,2009年因持續發燒、骨骼感染和其他怪異的症狀而就醫,多年來病情時好時壞,曾在1995和2009年回過越南,她因生病而體重從91磅降為69磅。

阮金在追蹤此病的馬里蘭州畢塞大國家衛生總署 (NIH)醫院中接受治療一年,情況好轉,現在仍在接受觀察和治療中。

愛滋病又稱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病人在感染HIV 病毒後,病毒摧毀免疫系統中對抗細菌的T細胞,但這個新疾病並不影響T細胞,卻會出現類似愛滋病的症狀,如易感染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特別是易感染類似肺炎菌的微細菌。

布朗說,一些病人在感染減輕後症狀會消除,但免疫系統的損壞可能成為慢性疾病。

研究人員說,迄今患有此病的人都是亞洲人,或亞洲出生、住在其他地方的人,顯示基因或環境因素可能引起此疾病。布朗說,還有許多患此病的病人,他們可能在許多國家被誤診為肺炎。

※ 相關報導:

* 亞洲神秘疾病/台灣也有數百病例 尚無公認療法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08695

研究人員發現亞洲神秘疾病,台灣也有病例,患者會出現免疫系統受損的類似愛滋病症狀。參與研究的成大醫院小兒科醫師謝奇璋昨表示,這種疾病在東南亞很常見,醫界六、七年前即知此病存在。



◆ 心臟病 男女症狀大不同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2/08/23

心臟病患者依男女性別不同,症狀也會出現差異。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女性心臟病患者症狀與男性不太一樣,女性患者心臟病發病時較容易感覺疲倦,且較常出現呼吸短促、噁心、背痛等症狀。

美國西達斯‧西奈心臟研究所芭芭拉史翠珊女性心臟中心主任諾艾爾‧貝里‧默茲表示,男性心臟病發作則多半會出現胸痛、胸悶等症狀。

國外女影星蘿絲歐唐納近日心臟病發作,貝里‧默茲主任指出,蘿絲這件事提醒社會大眾多注意心臟病症狀男女有別。雖然每年死於心臟病的女性遠多於男性,但心臟病治療研究大多以男性為主,女性心臟病治療準則都是以這些研究做基礎。

貝里‧默茲說,許多女性並不知道心臟病症狀有男女之分。一項發表於「循環」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女性心臟病症狀包括呼吸短促、身體虛弱、異常疲倦、噁心、頭暈、胸部下方不適、上腹部感覺悶悶的、不舒服,患者有時會感覺很像消化不良、背痛。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提醒,想預防心臟病,就得戒菸,並好好控制、定期檢查血壓、血脂變化,糖尿病患者也要讓血糖盡量保持穩定。平常要規律運動、採取健康飲食。若醫師認為可以,患者一次運動可維持在三十到六十分鐘,運動天數越多越好。若沒有時間,就算每次只做十幾分鐘運動,還是能幫助維持身體健康。

體重過重會增加心臟病風險,因此體重管理也非常重要。此外,要預防心臟病也要盡量減少壓力、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心血管疾病患者一旦感冒,很容易心臟病發作,因此最好也能接種流感疫苗,以免少心臟病發作機率。



◆ 攝護腺肥大用藥 意外治早洩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2/08/23

攝護腺肥大患者常被比喻為一夜七次郎,夜裡頻尿,床上表現也差強人意。新店慈濟醫院一項研究意外發現,中老年男性服用「甲1A型阻斷劑」藥物後,除可治療攝護腺肥大,竟也有改善早洩的效果,六成六受試者做愛時間明顯變長。

新店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楊緒棣表示,攝護腺屬於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位於膀胱出口處。50歲以上的男性容易攝護腺肥大,出現頻尿、尿急、夜尿、殘尿等症狀。目前治療以藥物為主,嚴重則以手術切除。

衛生署去年底核准攝護腺肥大新藥「甲1A型阻斷劑」上市,日本臨床發現,年輕早洩男性服用此藥後,約七成五延長做愛時間。為了解這項效果是否也會發生中老年人身上,慈濟新店今年初展開臨床研究。

受試對象為罹患攝護腺肥大且仍有性生活的26名病患,平均年齡56.4歲。結果發現,患者使用攝護腺新藥後,平均做愛時間由4分鐘拉長到5.8分鐘,六成六時間變長,但對早洩的糖尿病患改善情況有限。

此外,有高達九成七病人服藥後射精功能出現變化,有一半受試者在性愛過程中完全沒有射精,四成七則精液量減少。楊緒棣表示,性愛無射精臨床上並不多見,是否對健康有影響仍須進一步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老伴床上功夫突然變強,對另一半不見得是幸福。楊緒棣指出,就有三名老先生在妻子的要求下停止用藥。楊緒棣指出,做愛時間短於兩分鐘就屬於早洩,臨床顯示,不管男女,性行為最佳的滿足時間平均為五分鐘。



◆ 生技條例將鬆綁 醫材業利多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2012-08-23 工商時報

立法院長王金平、行政院長陳冲可望於近期回應民間生技產業對政策的建言,預期第二類高階醫材有機會成為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鬆綁的大贏家。據了解,包括立委黃昭順、廖國棟、田秋堇、林世嘉等,已積極推動在9月立院新會期中能修法通過。

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對醫療器材的分類,共有三等級。目前生技新藥條例的適用範圍為高風險醫療器材,僅規劃植入性、置入人體內等第三等級的醫療器材可適用,但檢視國內醫材產業分布的狀況,生產第三級醫療器材僅占全部業者7%,第二等級占比高達49%。

第一金投顧專業經理宋豪麟表示,目前台灣醫療器材廠商中,聯合骨科、太醫、邦特及双美,其研發器材為第三類,由於已納入生技新藥發展條例中,預估將會先行受惠。雃博、華廣、五鼎、泰博等,則有機會成為第二波受惠醫材廠商。

宋豪麟認為,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若適用至第二類高階醫材,不僅將加速產業發展打進國際市場,目前面臨困境的電子業亦可望轉型加入醫材行列,創造台灣新契機。

生策會執行長吳明發表示,由於許多屬於台灣關鍵利基、需要投入高研發金額、危險性高、須進行臨床試驗的醫材項目,並不在生技產業發展獎勵對象之列。

以生技產業往往需要5至10年的研發,才有產品來看,如果發展過程中,沒有相關的優惠政策或有財團、創投機構等資金支持,這些公司很難撐過研發的死亡幽谷,導致台灣的醫材產業始終停留在比較初階的產品。

吳明發表示,台灣的生技產業由於有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的過關,在第一波適用於新藥研發公司,才讓整個產業動能比較活絡,如優惠條例能開放擴大至第二類高階醫材,讓廠商有靈活的機制可投入研發,並延攬人才,創造高附加價值商品進入市場,這樣對產業的發展和就有機會、國家稅收都會有直接助益。

該案是今年6月間由生策會、生策中心主辦的「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政策總體檢論壇」,由與會的產、官、學界和立法委員等擬出的共識,立委廖國棟和林世嘉並允諾將積極推動在9月立法院新會期間修法後上路。

fsj 提到...

人工繁殖珊瑚 未來不再是夢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2.08.29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領先全球,首次成功在珊瑚體內選殖到生殖細胞的指標基因,未來可望培育出無數珊瑚種苗,調控珊瑚的生殖及復育。這項重大的發現,論文已刊登在最新一期國際重要期刊「PLoS One」,引起國際學界重視。海大校長張清風樂觀認為,未來人工繁殖珊瑚,將不再是個遙不可及的夢。

台灣位處亞熱帶,四面環海,珊瑚生態豐富且多樣,但近年來受全球環境變遷影響,北至基隆南至屏東墾丁海域的珊瑚族群,都受到衝擊。一旦有「海洋生物樂園」及「海洋熱帶雨林」之稱的珊瑚礁生態崩解,勢將對漁業資源帶來重大衝擊。如何復育珊瑚,已成為台灣和全球各海洋國家的當務之急。

台灣海洋大學在國科會經費支持下,率先找到一個可以分辨珊瑚體內早期生殖細胞與體細胞的基因,並成功製備抗體。張清風表示,為了有效提高生殖成功率,珊瑚一直都是透過集體排放方式,同時間將數以萬計的精子與卵子排到廣大海域中進行受精,再透過海水的漂流,將受精卵帶到適合生長的環境,附著後發育成珊瑚幼苗,逐漸形成珊瑚。

張清風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組織切片及組織免疫染色的方法,從珊瑚體內生殖細胞中,成功選殖出Vasa基因,當做生殖細胞的指標基因。科學家調控珊瑚早期生殖細胞發育時,就可經由觀測Vasa數量的增減,確定成效。

張清風說,今後在培育珊瑚的過程中,將可利用添加荷爾蒙等方式,刺激珊瑚生殖細胞的發育,或是增加精卵排放次數,大量培育出珊瑚幼苗,來復育珊瑚。



◆ 口臭百害無益? 竟成治病培養皿

台灣醒報/陳珮瑜 2012-08-29

口臭人人怕,但卻是老年癡呆症和帕金森症的救星!科學家發現口臭元凶是名為Solobacterium moorei的細菌,而口臭的牙床卻是培育幹細胞,治療老年癡呆症和阿茲海默症的最佳培養皿。偏偏這種細菌比較喜歡附著在男性口腔,因此有口臭的男人不必再覺得丟臉,反而可以高聲疾呼:「要治癡呆症,來找我吧!」

英國物理學會的《呼吸研究學報》報導,日本齒科大學研究者永易博士指出,相較於過往以人體骨髓和胎牛血清來製造幹細胞,用牙髓培養方式可獲得更多幹細胞。永易確認,人類牙髓細胞約有60至80%屬於幹細胞,遠比先前學界預估的1%還來得多。

他進一步表示,幹細胞所培養的肝細胞可有效治療肝病,若將它置於硫化氫氣體之中,細胞分裂數量即顯著提升。而硫化氫就是造成口臭的罪魁禍首。

永易的研究團隊每天收集拔牙患者的牙髓細胞,並將這些細胞分為兩組,其中一組注入硫化氫氣體。結果顯示,硫化氫會有效刺激牙髓細胞,其數量和細胞分化程度都有顯著提升。因此永易博士斷定,牙髓是幹細胞的絕佳來源。

除此之外,口臭其實也有助於人們判斷自己的身體狀況,例如:是否罹患肝病或腎病等等,可見口臭並非百害而無一益;但麻煩的是,口臭不但會使自己在公眾場合備感尷尬,也會造成他人的困擾,進而影響人際關係。

除了吞下薄荷糖和以手摀口之外,還有什麼辦法能「遠離口臭」呢?專家建議,應養成刷牙和刮舌的習慣,喝綠茶也有相同功效;漱口水也是不錯的選擇,只是效果無法持久。



◆ 交大、長庚共研醫療儀器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2.08.29

交通大學與桃園長庚紀念醫院今日共同簽訂合作備忘錄,未來將在醫學博士培育、共同研究計畫、學術交流互訪、舉辦研討會等項目積極合作。交大校長吳妍華表示,交大有電機領域的專業,可以透過與醫院的合作,協助解決醫療器材上的困難,進一步發展更具實用的醫療儀器。

交大生醫電子轉譯研究中心主持人吳重雨表示,高階醫療器材將是產學合作的重點,長庚醫院的強項在神經修復醫學和老人醫學,雙方會提出種子經費,讓台灣的醫療器材研發成為顯學。

雖然交大沒有醫學系,但吳妍華表示,交大生科院今年已招收第一屆的醫學士博士班,吸引15名醫師就讀,將積極與醫療體系合作,利用交大的電機領域協助醫療器材的研發。

目前交大已經與奇美、馬偕、慈濟等醫院簽訂合作協議,吳妍華表示,與桃園長庚簽署合作協議不會只限於桃園長庚,會拓展到全台的長庚體系醫院,和長庚7個醫院,甚至與大陸長庚合作。

吳重雨也強調,未來交大是全台最早進入治療癲癇迴路元件、人工視網膜仿生系統等領域的學校,交大與長庚雙方將提出種子經費,希望在醫療器材的研發上,能大有所為。

桃園長庚醫院院長黃美涓今天出席簽約儀式表示,經過多年累積豐富的臨床資源與經驗,但是醫療越先進,儀器將越來越精密,必須仰賴交大的電機專業,因此才促成這次的合作。

fsj 提到...

助視障重見光明 全球首例「仿生眼」移植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ug/31/today-int1.htm

自由 2012.08.31

〔編譯陳成良/綜合30日外電報導〕澳洲科學家30日說,他們已成功植入「全球首個」仿生眼原型機,為視障治療帶來重大突破。這種仿生眼有助因色素性視網膜炎或老年性黃斑病變而失明的人重見光明,研究人員形容該裝置為協助視障人士獨立行動的最終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

今年5月,因先天性色素性視網膜炎而喪失視力的54歲澳洲婦女戴安.艾許華斯在墨爾本皇家維多利亞眼耳醫院接受手術,移植了一個早期原型仿生眼。上個月艾許華斯手術恢復後,研究人員隨後在實驗室啟動了這個裝置。

艾許華斯說:「突然之間,我可以看到一個小小的閃光。太神奇了。每次有視覺刺激的時候,我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形狀。」

電脈衝刺激視網膜

這種仿生眼是由部分受到澳洲政府資助的科學家財團「仿生視力協會(BVA)」所設計、打造及測試,儀器內含傳送電脈衝、刺激眼睛神經細胞的24個電極。這個電裝置被植入視網膜旁邊的脈絡膜組織,並以細小電線連接一個安置在耳朵後面的接收器。

為艾許華斯動手術的外科醫師艾倫描述,這是「全球首例」。他說,這個裝置可產生電流刺激視網膜。「電脈衝經由這個裝置,然後刺激視網膜,這些脈衝接著傳回大腦(形成影像)。」

艾許華斯使用此儀器的反饋,將傳送到一台「影像處理器」,讓醫師了解她視網膜接受不同程度的刺激時,確實看到些甚麼。

目前這種仿生眼只能在實驗室內部連結時才能發揮作用,仿生視力協會主席潘寧頓表示,他們會運用此原型,探索大腦與眼睛如何「建立 」影像。

研究團隊正致力研發可讓使用者感知建築物與車輛等大型物體、98個電極的「廣角」儀器,以及1024個電極的「高敏度」儀器。植入「高敏度」儀器的病患,理想狀態是可辨識人臉並閱讀大型印刷字體。仿生視力協會表示,這種器材適合色素性視網膜炎以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病患。除澳洲之外,美國康乃爾大學也正進行類似的研究。



◆ 新藥租稅獎勵擴大 「生機」蓬勃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2012.08.31

由立法院長王金平主導的生醫政策總體檢結論,行政院長陳冲今(31)日將公開提出回應。據瞭解,對於需要進行臨床試驗的第2等級醫療器材,將納入生技新藥條例租稅獎勵適用範圍;至於第3等級的高風險醫療器材適用租稅獎勵的範圍,則由96項放寬至134項。

行政院認為,經此調整,受惠的不只是生技廠商,也可鼓勵具競爭優勢的精密機械產業,投入生技領域,帶動高風險醫療器材、生技產業共同發展。行政院已將「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列為立法院新會期優先法案,全力拚生技產業。

另外,行政院也指示經濟部,研議獎勵國內研發新藥成功企業的獎勵方案。

應王金平的邀請,陳冲將親自出席生醫政策總體檢結論聯合記者會。連日來,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多次邀集經濟部、衛生署、財政部等相關部會,研商回應的具體內容。

行政院將針對法規、環境、體制和資源等面向,分為立即可行、1年內可研議完成、3年內可研議完成3類別,由相關部會全力推動。

其中第3等級高風險醫療器材適用租稅獎勵的放寬,是重點所在,目前此類器材僅96項適用租稅獎勵,行政院將透過修法,大幅放寬適用範圍至134項。

至於需要進行臨床試驗的第2等級醫療器材,是否也納入租稅獎勵適用範圍,官員說,行政部門研究後認為,可支持這樣的建議,程序上則由立委自行提案,推動速度最快。

官員解釋說,生技新藥條例的適用範圍,目前僅有植入、置入人體內第3等級醫材,可適用,但該類醫療器材項目不多,許多屬於台灣關鍵利基、需要投入高研發金額、危險性高、須進行臨床試驗的醫材項目,目前並不在獎勵對象。

※ 相關報導:

* 生醫產業拚經濟! 兩大院長出馬相挺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7332924.shtml

王金平說,生醫政策總體檢提出33項檢討結論分為四個面向,分別是環境、資源、體制、法規等,其中11項取決於政府態度,馬上可以執行。12項一年之內,可透過修法做到。剩下10項也可在三年內做到。

* 13種新藥有健保價光環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6/122012083100098.html

政府大祭利多,將扶持本土新藥廠,給予高額健保給付,初估至少有13家取得藥證和進入二、三期臨床的新藥,可望在3年內上市行銷,由於有健保價給付,預計該效應將掀起藥廠投入新藥研發領域。 ....健亞生技總經理陳正認為,國內生醫廠商在新藥開發領域上,其實不一定要大規模,只要有1億美元規模的市場就有開發的價值和利基。....另外,除了政策支持外,台灣藥物審查機構也要有魄力勇於領先全球通過有競爭力的「台灣新藥」,這樣才是真正推波生醫產業脈動的大力量。



◆ 新聞分析-沒有退路的生技業

【杜蕙蓉】2012-08-31 工商時報

就在政府大祭對生醫產業利多中,韓國9月將舉行Bio Korea論壇,議題的選擇上除了著墨在疫苗、幹細胞與biosimilar(生物相似藥)的討論外,如何幫助生技公司募資、財務規劃、上市櫃輔導以及創投的接觸,都納入Bio Korea的大會議題內。

實際上,韓國早已由政府強力將生醫產業納入六T產業投資,包括衛生福利部、知識經濟部與教育科技部皆同步啟動,目前有17項新藥開發上市。

無獨有偶的中國最近也推出七大專項,包括基層醫療體系建設、心理疾病防治體系建設、基於網絡體系的全民電子健康系統建設、慢性病及重大疾病的預防,以及大力發展民族健康產業等,資金總規模將達4000億人民幣。

反觀國內生醫產業即使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口號喊的響,卻始終看不出政府的魄力和方向,TMF停擺、SIC資金募集坎坷,而TFDA去年拿了科發基金6千萬預算,至今一事無成,更別提兩岸生醫產業搭橋了!

第一金投顧專業經理宋豪麟認為,生技產業投資金額大、風險高且回收期長的產業,如果政府沒制定最佳政策扶持產業,輔導民間資金進入,讓目前過多的民間游資進入這個產業,實在很可惜。

雃博總經理李永川也認為,不僅韓國政府展現強大的企圖心,光是三星集團目前就在海外尋求上百個醫材投資標的,如果國內產、官、學沒有共識,激發更大的競爭力,未來要打進國際市場將十分艱難。

面對保二都很困難的經濟成長率,台灣在外交也受挫下,看來似乎只有產業展現強勁的生命力,才能強化政府的心臟,而生技產業幾乎已成了最後的救命仙丹,沒有退路的政府看來只有硬起來和生技業一起打拚了!



◆ 最毒蜘蛛毒液 20分鐘治不舉

中央社 2012-08-31

蜘蛛毒液可能是有效春藥?科學家發現,全球最毒蜘蛛-巴西流浪蜘蛛(Brazilian Wandering Spider)毒液,是男性提振雄風的秘密武器,能在20分鐘內改善男性勃起障礙。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科學家利用老鼠試驗發現,蜘蛛毒液能使陰莖增加釋出一氧化氮,有助血管舒張、使陰莖充血,作用和目前治療不舉用藥相同。

研究發表在「性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巴西流浪蜘蛛致死的人數多於其他節肢動物,一旦被咬到,傷者1小時內就會不治。

僅管威而鋼(Viagra)、犀利士(Cialis)以及樂威壯(Levitra)等藥物過去10年來不斷精進配方,仍有約3成男性在服藥後感受不到威力。

對於這些男性,所剩無幾的選項要不直接在陰莖注射藥物,或是借助人工陰莖植入物,利用幫浦控制植入物的脹縮,不過這些方法都不太受到男性青睞。

如今蜘蛛毒液製成的藥物,證實為有效替代方案。

巴西和美國研究人員從蜘蛛身上萃取名為PnTx2-6的毒素,注射至因老化導致不舉的老鼠身上。

研究人員發現,毒素能使老鼠性器官產生一氧化氮,鬆弛血管壁,促進充血勃起。

研究人員表示,注射PnTx2-6後15至20分鐘,因年齡造成的勃起障礙能恢復部分功能。

fsj 提到...

壓力過頭 當心接到「鬼來電」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2.09.02

明明沒人打電話來,但總覺得手機震動;好像聽到電話聲響,但手機螢幕卻無來電顯示。不少人都有過「手機幽靈振動症候」、「手機幻聽症候群」經驗,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林煜軒長期追蹤近百名台大、長庚、輔大等三校實習醫師發現,工作壓力越大、工時越久,出現類似幻聽、幻覺狀況頻率就越高。

這項研究比較實習醫師實習前、實習中每三個月的幻覺經驗,結果顯示,壓力越大,發生這類「鬼來電」錯覺的頻率就越高。研究發現,超過八成的實習醫師有過「手機幽靈振動症候」、「手機幻聽症候群」,且實習中明顯比實習前高出許多。

林煜軒整理出與「鬼來電」相關的幾大因子,發現工作壓力是最主要關鍵,壓力越大,「鬼來電」的情況越嚴重。例如,工作壓力沈重的基層住院醫師,就比主治醫師更容易出現「手機幽靈振動症候」。

另外,每天使用手機時間越長,「鬼來電」頻率也越高。林煜軒推論,這代表工作時數越長,越容易「緊張兮兮」。有趣的是,進一步研究發現,如果同時攜配公務、私人兩支手機,則「鬼來電」幾乎只出現在公務手機。

好發原因:人格特質較神經質

值得重視的是,「手機幽靈振動症候」、「手機幻聽症候群」發生頻率,竟與手機擺放位置有密切關係。研究發現,實習醫師將手機放在胸前口袋發生類似症狀的頻率最高,明明手機沒響,卻常以為聽到來電聲響。另外,受試者越常用震動模式,出現震動幻覺的機率也越高。

林煜軒分析好發原因,一是壓力實在太大,其次為人格特質較神經質。但不管是哪一種原因,常有這類經驗的人都應該學著放鬆。而為了個人健康,他提醒民眾使用手機時,手機最好不要放在胸前口袋,除了可避免輻射線疑慮,也可減少這類「鬼來電」、「鬼來震」身心症狀。

※ 相關報導:

* 醫師:低頭族 小心強迫症上身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7336128.shtml

3C產品普及,現在幾乎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不過,精神經醫師警告,壓力沈重、加上過度依賴手機,容易成為焦慮憂鬱傾向的「低頭族」,例如會不自覺地查閱來信及來電,出現類似輕微強迫症。最近一年來,就有不少類似症狀的上班族到院就診。



◆ 基因作祟 女人易對臉書成癮

中央社 2012.09.03

女人現在可有花好幾小時更新臉書檔案、查看推特或瀏覽線上購物網站的新理由了。科學家發現與網路成癮有關的基因突變新證據;而且,這個關聯性最常發生在女人身上。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德國波昂大學(University of Bonn)領導研究的蒙塔格(Christian Montag)博士說,研究結果顯示網路成癮不是「我們想像出來的東西」。

蒙塔格博士與他的團隊訪問843人的網路習慣,最後將這群人縮減成對網路成癮的132人。

研究人員接著拿這些成癮者跟「健康」的控制組比較,結果發現,這132名有網路行為問題的人,比較可能有基因突變。而且,有基因突變的人,比較可能是女性。

蒙塔格博士表示,像臉書(Facebook)與推特(Twitter)等社群網站這麼受女性歡迎,這可能是原因,但他又說,還需要做進一步研究。

他說:「這個性別基因的研究結果,可能是來自特定的網路成癮亞群,像是使用社群網站等。」

科學家說,網路成癮為何只影響特定的人,這項研究可讓我們有新的認識。

常在網路成癮者身上發現到的相同基因突變,已經認為與其他成癮症有關,包括對尼古丁成癮,以及與耽溺於寂寞與憂鬱感受有關。



◆ 浩克蛋白質 懶人六塊肌不是夢

中央社 2012.09.03

如果你厭惡上健身房,卻想擁有六塊肌和人魚線,那麼好消息來了。澳洲科學家認為他們發現1種關鍵蛋白質分子,能促進體重增加和肌肉生長,而且不需要運動。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研究人員發現,藉著阻斷還在子宮中老鼠的Grb10蛋白質功能,這些老鼠出生後比一般老鼠更強壯,肌肉也更多。研究人員現把Grb10暱稱為「浩克」(Hulk)蛋白質。

這項研究對肌肉萎縮症、第二型糖尿病和肌肉發炎引發的問題都有重要意義。研究發表於9月號「美國實驗生物學會聯合會期刊」(The FASEB Journal)。

研究人員指出,即便活動、飲食或健康不佳等因素沒有任何改變,Grb10似乎能在促進肌肉生長上扮演重要角色。

雪梨嘉文醫學研究所(Garvan Institute ofMedical Research)糖尿病與肥胖研究計畫的何特(Lowenna J. Holt)表示:「藉著識別1種調節肌肉發展的新機制,我們的研究展現增加肌肉的新策略。」

何特和同事將老鼠分成兩組,一組有Grb10基因,並將另一組的Grb10基因阻斷。

研究人員檢視成年鼠和新生老鼠的肌肉特性,並發現缺乏Grb10導致的肌肉增加主要發生於胎兒期。

由於肌肉再生和修復過程與肌肉首次形成的方式類似,因此這些結果未來或許能運用在改變肌肉生長和加快傷癒過程。

但是「美國實驗生物學會聯合會期刊」總編輯魏斯曼(Gerald Weissmann)警告:「先別退掉你的健身房會員證。」

「如果你想擁有大肌肉,經典的處方仍有用:舉重物、適當的飲食和睡眠,並檢查自己的荷爾蒙。」

「但這項研究展現,當我們了解肌肉組織生長和增加的基礎科學,我們將能減輕肌肉疾病患者的負擔。」



◆ 用手機驗愛滋 最快明年試驗

自由 2012.09.02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研究人員表示,南非與南韓的研究人員正致力打造一種能夠檢驗是否感染愛滋病毒的手機,以供愛滋病猖獗的非洲鄉間使用,並希望明年就能對這種新工具進行試驗。

App加智慧鏡 拍攝分析血液樣本

該研究團隊已發展出一種顯微鏡與應用程式,用來拍攝與分析血液樣本,以便在距離實驗室遙遠的地區也能檢查是否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即愛滋病毒),甚至評估受試驗者的免疫系統健康情況。

南韓國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教授金正慶(譯音)說,他們的構想是利用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取得與分析影像。這個稱為「智慧鏡」(Smartscope)的檢驗工具,是一個只有一公厘、夾在智慧型手機相機上的顯微鏡與光源;將血液樣本標準晶片插到顯微鏡前面,接下來,一個特殊手機程式就會拍照與分析細胞。金正慶說,希望明年就能開始在診所試驗此一工具。

美國也曾研發類似的簡易愛滋快篩工具,但必須將樣本送交電腦進行分析;至於「智慧鏡」則本身就能計算人體最重要的免疫細胞CD4的細胞數,這是用來評估已感染愛滋病毒者的體內免疫狀況、何時開始進行治療的指數。金正慶說,「智慧鏡」的基本功能就是計算CD4細胞數供診斷之用。

此一新科技是為了幫助南非與史瓦濟蘭地區的偏遠社區,這些地方的診所通常缺乏有效進行愛滋檢驗的科技。南非約有600萬人感染愛滋病毒,史瓦濟蘭則有4分之1成人感染愛滋病毒。

fsj 提到...

基因研究突破/垃圾DNA 人體運作開關

自由 2012.09.07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四百四十二名來自三大洲三十二個實驗室的科學家,五日公布有關人類基因組計畫運作至今最完整的資料。這份被譽為「十年來基因研究最大突破」的成果,顯示基因組內高達八十%的DNA活躍運作,且靠著數百萬個扮演開關角色的基因調控蛋白質環環相扣,影響罹病機率,大大顛覆了過去認為基因組內大部分是不活躍的「垃圾DNA」觀念。

99%垃圾DNA 其實超有用

二○○三年啟動的「基因解碼後續計畫」(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 ENCODE),耗資一億九千六百萬美元,目的就是要找出人類基因組內所有的功能要素。二○○七年科學家公布其中一%、也就是約兩萬一千個基因的調控蛋白質,其餘九十九%的基因因此被稱為「垃圾DNA」,被認為無關緊要、未帶有基因資訊。

最新研究 80%DNA活躍運作

現在,ENCODE分析完了組成人類DNA的三十億個鹼基對,他們彙整的龐大資料,呈現基因透過調控蛋白質運作的複雜網絡,也顯示基因組有至少八十%的DNA活躍運作,與過去科學家認為基因組絕大部分是垃圾的想法截然不同。這也形同宣告「垃圾DNA」一詞此後作廢。

科學家同時發現,人體器官內有近四百萬個所謂的調控蛋白質,扮演類似「開關」、可影響正常與異常基因的角色,影響罹患疾病的機率,這四百萬個調控蛋白質,約有二十萬個活躍在任何特定細胞內。此一研究的三十份相關報告,五日發表在「自然」、「基因組生物學」與「基因組研究」等期刊上。

改寫教科書內容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暨哈佛大學合設的博德研究所所長蘭德形容,之前完成人類基因定序的人類基因組計畫有如在太空中拍攝地球,讓你知道地球的位置和形狀,而最新的研究就像是「Google地圖」,告訴你地球上每條道路或餐廳的資訊。這項發現不僅將改寫教科書內容、為疾病生物學帶來全新觀點,對醫藥界來說,更提供了對抗疾病的全新路徑。例如,在攝護腺癌中,藥物無法有效攻擊重要基因的突變,但ENCODE提供了新路徑:攻擊這些控制它們的開關。

此外,有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疾病,比方說第一型糖尿病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狼瘡等自體免疫性疾病,竟然分享同樣的網絡,意味一種藥物或能對類似疾病產生同樣效果。華盛頓大學團隊指出,這項發現「將改變我們對疾病基因基礎的了解,也為治療開啟新路徑」。

fsj 提到...

911遺害 50種癌與它有關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2.09.10

受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影響而罹患癌症的美國世貿遺址附近居民,以及在有毒粉塵和廢墟中進行搶救的初期緊急應變人員和復原工人,在經過11年的爭取後,聯邦當局將認可約50種癌症與九一一事件有關。

紐約郵報報導,負責判定何種癌症可納入「查卓卡九一一健康和賠償法案」涵蓋範圍的全國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預期最快在10日將宣布最後的決定。

代表數以千計初期緊急應變人員和居民的律師巴拉席和庫希雷夫斯基表示,當局參與擬定新規定的立法助理,以及「受害者補償基金會」人員已告訴他們,約有50種癌症將會納入。

新規定最後可讓癌症受害者獲得補償。巴拉席說:「這是新的科學證據,粉塵不僅與呼吸道疾病有關,也與這些癌症有關。」

九一一事件後曾在世貿「驚爆原點」和史泰登島垃圾山公園工作幾個月,之後在2003年罹患血癌的紐約市警察沃柯特表示:「這件事早該定案,卻耗費11年才完成。」

歐巴馬總統在兩年前簽署的「查卓卡九一一健康和補償法案」,源自紐約市警察查卓卡,他在世貿遺址執勤幾個月後,年僅34歲即死於呼吸系統疾病,但當年缺乏科學證明其癌症與世貿廢墟的有毒粉塵有關。而該法通過後,聯邦政府即撥款支援醫療補助。



◆ 軟水區貪杯 酒精性肝疾風險高

中央社 2012.09.10

英國研究顯示,相較於其他地區居民,居住在軟水地區的民眾罹患酒精性肝臟疾病的風險較高。這是首度證明水質的軟硬度,與酒精性肝疾有關連。

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全球馳名肝臟病專家威廉斯(Roger Williams)教授在研究中揭露這項危險後,他希望英國政府在供水中添加藥物,以對抗這類效應。

威廉斯曾於1968年協助執行英國首例肝臟移植手術,也曾擔任英國足球明星白斯特(George Best)的醫生。白斯特貪好杯中物,最後因肝疾喪命。

威廉斯共同執筆的論文發現,居住在軟水地區的民眾罹患酒精性肝疾的風險較高,可能是因為鎂含量較低造成。礦物質鎂能協助保護肝臟,避免受酒精傷損。

這項研究調查2003至2006年間英國28個地區的住院病患,其中6個軟水地區,包括蘭開夏郡(Lancashire)、伯明罕、麥西塞德(Merseyside)、大曼徹斯特郡(Greater Manchester)、英格蘭西南以及德倫郡(County Durham)的酒精性肝疾罹患率,較全國平均高出21%。

但包括南倫敦等13個硬水地區的罹患率,卻較全國平均低13%。

這項研究或許也能解釋為何蘇格蘭地區酒精性肝疾罹患率,幾乎是英格蘭地區的兩倍,儘管兩地的平均酒精消費量大致相同。在雙方邊界以北地區,大部分供水都是軟水。

雖然要求在供水中添加保護性鎂的呼籲勢必會引發爭議,但有關健康情勢惡化的憂慮不斷升高。

倫敦肝臟病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Hepatology)所長威廉斯表示:「我們從未理解為何有些人飲用大量酒精卻未受損傷,其他飲酒更適度者卻罹患了酒精性肝疾。」

威廉斯又說:「這些研究結果首度顯示,供水或許是解釋這項反常現象的重要因素。或許我們應該在供水中添加鎂。」

但反對在供水中添加氟的運動人士,可能會反對任何這類新措施。



◆ 食物 如何影響你的基因?

【聯合報/陳豐偉(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2012/09/10

「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是近年來生命科學的研究重點——在基因沒有突變的前提下,還有其他因素可以影響基因的表現,而這些影響可以經由細胞分裂不斷複製。

研究顯示,持續的重大壓力、饑荒會影響基因表現。可想而知,也會有許多人研究哪些食物可以帶給基因好的影響。針對華人的研究顯示,常喝綠茶的人,得到胃癌跟喉癌的機率會降低。便有人推測:綠茶可以針對抑制癌症細胞的基因「去甲基化」,增加身體的抗癌能力。

「甲基化」(methylation)是現在研究最透徹的「表觀遺傳標記」,活化基因的啟動區如果被甲基化,基因就會傾向「不活化」,不合成蛋白質,原有的身體功能就會發生變化。

那我們就盡量找出有「去甲基化」作用的食物,提煉成精,每天吞下好幾顆,不就可以常保健康?現在有許多健康食品,就在初步的動物實驗後,開始倡導具有保健甚至防癌功能。

問題在於:生物細胞太複雜,某種成分對某些人可能會帶來某些好處,但也可能會有潛在風險,需要一段時間才會發現。比如說,有些人天生代謝咖啡因的速度慢,這些人常喝咖啡有預防乳癌效果,但也會增加得到心臟病的機率。這種防癌效果,並不會出現在代謝速度正常的人。

而「去甲基化」也不是完全正面。也許有某種食物會對抑制A癌症的基因「去甲基化」,但同時也對B癌症的促進因子去甲基化。福禍相倚是世間常態,要不然喝綠茶的民族應該會最長壽了。

無論如何,在人類基因圖譜完成之後,研究影響基因表現的各項原因,顯然是更重要、需要投注百倍資源的大工程。許多科學家認為,美式麥當勞式的飲食習慣,會影響基因表現,逐代增加肥胖以及慢性疾病的好發率。臨門一腳的關鍵機轉,或許這一代就會被發現。

早有研究發現,飢餓的老鼠活得久,食量少40%,可以多活半輩子。現在有個熱門成分Resverator,某些健康食品廠商宣稱可以延年益壽。為什麼呢?DNA平時緊緊捲在組織蛋白(histone)上。乙醯化(acetylation)可協助DNA鬆綁,增加活性。

Resverator可以對組織蛋白「去乙醯化」,讓DNA捲緊一點,整體活性降低,模擬飢餓老鼠代謝率降低的效果。最後這會是長壽仙丹?還是又帶來一場失望?人類「表觀遺傳學」的研究難做。不過,就像失智症的藥物研究,雖然效果都不太好,大藥廠已經宣布放棄,但前仆後繼的科學家,還是會不斷拿各種食材來分析研究。或許哪天真能告訴你,哪些食物,最適合讓你的基因發揮潛能。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eroach.net

fsj 提到...

領先全球! 榮陽團隊發現第22型小腦萎縮症致病基因

中廣新聞/吳佩臻 2012-09-12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與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攜手合作,領先世界成功找到找到第22型小腦萎縮症致病基因,為「小腦運動失調症」的治療找到一個新的治療方向,這項研究結果被國際知名神經醫學期刊接受。(吳霈蓁報導)

「小腦運動失調症」就是俗稱的「小腦萎縮症」,患者會因為以小腦為主的神經系統退化而造成運動協調障礙,可分為「散發型」和「遺傳型」。目前在醫學上對「小腦運動失調症」的分類有四十多型,但只有十二型可以透過產前篩檢來及早預防患病胎兒生出。

為積極尋找致病基因,並進一步了解小腦運動失調症的病理機制,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與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成功利用「次世代DNA定序」技術全面檢測分析病患所有基因序列,終於確認由榮陽團隊十年前率先發現第22型脊髓小腦運動神經失調症的基因變異,是發生在一個名為KCND3鉀離子通道基因上。

陽明大學醫學系神經學科主任宋秉文說:「傳統方法需要用連鎖分析找到一個大概的區塊,這是我們十年前就已經做到的工作,接著我們就用很多方法在這一個區塊裡面找是哪一個基因,差不多將近一百個是造成這個病的原因,但是碰到很多困難,我們也一一去克服,最近就是有一個『次世代DNA定序』的方法,我們就用這個方法很幸運的找到了在鉀離子通道基因有問題,後來我們做細胞的實驗、在不同種族也得到證明,所以這個成果應該是毫無疑問。」

榮總表示,這項研究成果不但突顯離子通道在小腦運動失調症致病機制的重要性,同時也為小腦運動失調症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治療方向。



◆ 第22型小腦萎縮症 致病基因找到了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2.09.13

林先生於10年前確診為第22型小腦萎縮症,台北榮總與陽明大學團隊最近成功找到致病基因,原來是鉀離子通道基因中的某個胺基酸不見了,導致小腦神經細胞壞死,出現走路不穩、口齒不清、吞嚥不順等症狀。

小腦萎縮症是小腦神經系統退化疾病,分為散發型與遺傳型,遺傳型已知有40多型,家族若有人帶變異基因,遺傳機率高達五成。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黃玉春表示,小腦萎縮症盛行率為每10萬人5至10人,推估國內至少2300人有症狀,曾有一家族三代40人皆罹病。

林先生45歲開始步履不穩、咬字不清、吞嚥不順、容易嗆到,他因跌倒導致頭部外傷、腦出血,家族三代約10人出現同樣症狀,卻不得其解。直到10年前,林先生到台北榮總做「次世代DNA定序」檢查,發現罹患第22型遺傳型小腦萎縮症。

歷經10年研究,榮陽團隊找到第22型小腦萎縮症的致病原因。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宋秉文表示,人體23對染色體,其中第一對染色體分為40個區域,其中約有上百個基因,研究人員發現鉀離子通道基因中的某個胺基酸不見,導致鉀功能不正常,小腦神經細胞逐漸壞死。

小腦神經細胞壞死後,控制肌肉協調、走路平衡、說話清晰度、吞嚥順暢及眼球運轉功能受影響,這項研究成果被刊登在神經醫學頂尖學術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

美國猶太人、日本及法國也同樣發現第22型鉀離子通道基因異常的家族個案。宋秉文說,國內有上百個小腦萎縮症家族,至今北榮僅發現一個家族帶有第22型基因。

目前鉀離子通道基因無治療藥物,但宋秉文說,針對帶有第22型小腦萎縮症基因家族者,除了建議做基因檢測,婦女產前也應接受基因篩檢。

另外,第22型小腦萎縮症患者可透過藥物,活化鉀離子通道基因,控制疾病惡化速度及症狀,將來作為研發新藥新方向。

※ 相關報導:

* Mutations in KCND3 cause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2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a.23701/abstract
Yi-chung Lee MD, PhD, Alexandra Durr MD, PhD,
Karen Majczenko MD, Yen-hua Huang MD, PhD, Yu-chao Liu BS,
Cheng-chang Lien MD, PhD, Pei-chien Tsai Ph,
Yaeko Ichikawa MD, PhD, Jun Goto MD, PhD,
Marie-Lorraine Monin MD, Jun Z. Li PhD, Ming-yi Chung PhD,
Emeline Mundwiller BS, Vikram Shakkottai MD, PhD,
Tze-tze Liu PhD18, Christelle Tesson MS, Yi-chun Lu BS,
Alexis Brice MD, Shoji Tsuji MD, PhD,
Margit Burmeister PhD, Giovanni Stevanin Ph,
Bing-wen Soong MD, PhD.
Annals of Neurology (2012)
doi: 10.1002/ana.23701



◆ 長期記憶研究 有助治療失智症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2.09.12

美國科學家對人類記憶的研究有了重要進展,認出能將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的主要分子,有助於開發失智症與帕金森氏症的更有效療法。

研究人員在透過「臨床研究」期刊發表的報告中指出,認出這些蛋白質就能研發適當藥物,以增強記憶力,減輕精神分裂症、憂鬱症、帕金森氏症與失智症的部分認知症狀。

研究由賓州大學生物學系博士生霍克主持,他與同系教授艾伯共同執行。艾伯說:「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治療精神分裂症部分症狀的藥物,但都不能治療病人的認知症狀,包括記憶障礙。這項研究就是要針對認知症狀找出精確的原因,好對症下藥。」

研究的焦點是稱為「細胞核受體」的蛋白質。科學界已知這些蛋白質可控制許多生物功能,包括形成記憶。為了解這些蛋白質在記憶形成的過程中有什麼作用,研究團隊訓練老鼠以普通的方法記住地點與事件,記憶會轉譯到老鼠大腦的海馬迴,同時觀察49個細胞核受體基因的表現。結果發現,訓練的前2個小時,大腦海馬迴中有13個基因活動力增加,包括代號Nr4a的3個細胞核受體基因。

研究人員又培育出基因轉殖鼠,可以選擇性限制Nr4a的活動。研究人員再次訓練這些老鼠時,發現與正常老鼠相比,牠們海馬迴中的記憶比較少。

艾伯說:「基因轉殖鼠對於事件的記憶受損,代表海馬迴受到影響。這也就是失智症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記憶狀態。」

研究人員表示,基因轉殖鼠的短期記憶不受影響。他們也證實,Nr4a基因對於儲存長期記憶扮演重要角色。

艾伯說:「找到這些目標就有可能研發新藥物。目前治療精神分裂症、憂鬱症與其他神經障礙的大部分藥物,主要針對神經傳送素系統,也會影響人體的其他系統。我們希望能針對特定對象改變基因表現,越是精確,藥物就越有效。」



◆ 台南生技展 聚焦六大主題

【記者陳惠珍/台南報導】2012-09-12 工商時報

「2012臺南生技產業博覽會」定本周五(14日),在仁德南紡世貿展覽中心展出。臺南市府經濟發展局長方進呈表示,全國唯有臺北與臺南有生技專業展,今年第2屆臺南生技展的參展廠商數,已由去年首展41家,激增至今年156家,成長近3倍,總參展攤位數突破300大關,達到351個攤位規模,除知名的保健食品及設備廠外,更吸引臺鹽、景岳生技、康那香等十幾家上市櫃公司共襄盛舉。

由臺南市政府與本報共同主辦的「2012臺南生技產業博覽會」將登場。方進呈指出,延續去年南市政府首屆舉辦綠能、生技展,今年生技產業博覽會規模倍增,主要呈現以健康為取向的生技相關產品,以及如面膜等特化相關產品、中西藥品與醫療器材等,期望能創造B2B(公司對公司)更多的商機,以及讓更多人了解生技產品與生活健康的密切關係。

方進呈表示,今年首度以生技產業為主軸辦展覽,展覽規劃六大主題區,有生技保健產品區、生技美容保養區、醫療器材專區、儀器設備暨耗材應用區等;另有政府形象區、臺南市政府主題館,將介紹臺南市發展策略成果,如推動觀光工廠、區域特色等成功案例及實品展示。此外,花蓮縣政府也共襄盛舉,並邀集十多家業者,含括醫療、美容、觀光等組成花蓮主題館。

參展的更不乏多家生技業者,如臺鹽、台糖、中油、綠川;益生菌大廠有景岳、東宇、益力康;中草藥大廠有德英、港香蘭、華昌製藥、勝昌製藥;醫材類有康那香、南六、愛民衛材;通路商有杏輝藥品、佳醫健康等。

製程設備及後段加工業者有凌廣工業、天成包裝;原料商有維克氏、欣茂實業等,參展廠商不勝枚舉,除六大主題區,有學、研單位及公協會團體,如臺灣生技產業聯盟主題館,計15家單位以群聚方式呈現生技研發成果,皆為轄區內具前瞻性廠商,另有工業技術研究院、南台科技大學、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等。

fsj 提到...

美國研究:百日咳疫苗 效力會遞減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黃秀媛/綜合報導】2012/09/13

2010年美國發生嚴重的百日咳疫疾,造成8000多人患病,11名幼兒喪生,研究人員質疑,美國的抗百日咳防護工作出了什麼問題。

如果問題出在疫苗效力減退,研究人員的要務就是,如何防止疫情重現。

依照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 (CDC)建議,兒童應注射五次白喉、破傷風和百日咳三合一疫苗 (DTaP),前三次在出生兩個月、四個月、六個月時,第四劑在15到18個月大時,最後一次在四歲到六歲入學之前。

但加州「凱撒常設疫苗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指出,最後一次注射後,五年內疫苗效力逐年大減。

這是歷來醫學界首度如此明確設定對象而做的百日咳效果研究:針對為數甚多的兒童,他們出生後接受DTaP疫苗注射,而且第五次注射後,經過足夠時間來評估其疫苗效力減退的情況。這項研究並涵蓋2010年加州爆發的百日咳疫情。

研究人員把277名4到12歲體內含有百日咳菌的兒童,與3318名沒有百日咳菌的兒童,以及另外6086名情況類似的控制組兒童加以比較。

他們評估2006至2011年加州兒童注射第五劑DTaP疫苗後的百日咳風險,發現注射第五劑疫苗後,疫苗每年提供的保護能力消減40%以上。

研究報告主要撰述人妮可拉‧柯萊恩說,研究結果顯示,目前控制百日咳的做法可能必須重新檢討,可能有必要研發新的百日咳疫苗,或改變現有疫苗配方,才能提供長期的免疫能力。她表示,這或許是防止日後再爆發疫情的最佳途徑。

不過,報告說,DTaP疫苗還是有效的,是兒童和社區抵抗百日咳的重要武器,在疫苗出現新發展前,依照CDC的建議注射仍然很重要。



◆ 台灣研究:斑馬魚助人體肥胖解密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2.09.13

小小的斑馬魚,可能幫助人類解開肥胖的秘密。台北馬偕醫院與中原大學合作,開發出基因轉殖的肥胖斑馬魚,不僅體型比較胖、血糖調節能力較差,症狀也跟人類肥胖症相同,由於肥胖魚體積小、成本低,未來可作為減肥藥物的前期測試。

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蕭崇德表示,斑馬魚本來是觀賞魚,近年成為醫學界研究肝癌、代謝症候群、老化等疾病的熱門動物。以往研究肥胖雖有肥胖鼠,但斑馬魚體積小、方便飼養,因此研究團隊耗時三年,找出和脂肪生成、細胞存活相關的「Akt」肥胖基因,只要讓Akt過度表現,正常餵食下的斑馬魚就會成為「易胖體質」的肥胖魚。

外觀看起來,肥胖斑馬魚的體型比原先的斑馬魚「膨脹」,有的甚至因脂肪多到「滿」出來,在頭部等處形成脂肪瘤;也出現血糖調節能力變差、三酸甘油脂過量累積、活動力顯著下降等人類肥胖症的特徵。

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林達雄表示,已申請基因轉殖肥胖魚專利,未來可作為研究肥胖的生理、病理變化,及大規模開發減肥藥物的動物模型。過去老鼠實驗可能需要好幾個月,但斑馬魚實驗兩到三周就能看到結果。

蕭崇德說,斑馬魚體積小,只要將少量藥物灑在水中,就會被魚吸收,能減少珍貴萃取藥物的測試成本,證實效果再用老鼠等較大型動物進行進一步試驗。另外,肥胖斑馬魚「肥滿度」高,未來也有可能作為擷取魚油的經濟作物,避免深海魚油有汞污染、輻射污染等隱憂。

fsj 提到...

剛果伊波拉病毒 失控擴散

中央社 2012.09.14

世界衛生組織(WHO)昨天證實,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北部的伊波拉(Ebola)病毒疫情已經失控,正在迅速蔓延擴散,過去1周至少有31人因感染而病發身亡。

南非網站「時報即時消息」(Times LIVE)昨天引述WHO位於首都金夏沙辦公室發言人卡班比(EugeneKabambi)表示,伊波拉病毒的疫情已經完全失控,情況愈來愈嚴重。

報導指出,感染病患幾乎全是居住在歐瑞塔爾省(Orientale Province)的貧苦居民。

1976年,在剛果的伊波拉河(Ebola River)附近部落第1次爆發這種疾病,因而取名伊波拉病毒。感染的人類會出現病毒性出血熱症狀,由於是人畜共通病毒,當時的死亡率高達88%。

自從第1次爆發伊波拉病毒後,30多年來在剛果與烏干達邊境部落地區至少爆發15次疫情,造成上千人死亡,目前仍然沒有任何疫苗證實有效。



◆ 國衛院統計:女精神分裂患者 無名指較長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2012/09/14

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發現:女性食指比無名指短,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徵之一。

國衛院研究團隊分析國內一百五十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發現,斷掌、大頭圍、寬眼距、厚上眼瞼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徵。此外,女性病患無名指較長的比率偏高。

這項研究選定十三項特徵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手指長度可能與精神分裂症有關。主持這項研究的國衛院助研究員羅爾維說,正常男性通常無名指較長,女性則正好相反。

羅爾維也與四川大學及成都精神病院合作,另在中國大陸進行一百五十四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獲得相同結論外,也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耳朵較尖、第一腳趾與第二腳趾的距離比一般人寬。

研究團隊成員、嘉南療養院院長邱獻章說,精神分裂症與懷孕初期胚胎異常發展有關。胚胎外層是形成神經系統及外觀的關鍵,因此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基因,也可能影響外觀。

邱獻章說,中國古代就有依靠摸骨、觀察面相來診斷疾病,從外觀來判斷疾病並非新概念,「但這只是統計結果,不能當做臨床診斷依據。」羅爾維也強調,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徵之一是無名指較長;但是,不能反推:無名指較長的女性是精神分裂症的高危險群。

國泰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宇記說,這項研究可提供基礎知識,但臨床診斷不能只靠統計,「畢竟醫師不會注意患者頭大不大,手指長不長。」若出現妄想、幻聽、幻覺、自言自語等症狀持續半年以上,就可確診為精神分裂症患者。



◆ 學者運用腦造影 解開幽默之謎

中央社 2012-09-14

台灣師範大學運用功能性磁振造影技術,建構出幽默的腦神經運作圖像,研究結果登上國際知名期刊Neuroimage(神經造影)。

「幽默,就像是整個大腦在做慢跑運動。」台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系教授陳學志表示,幽默是一個涉及全腦的歷程,腦造影下可發現,左右腦的許多部位,都在過程中被活化。

陳學志表示,幽默的第1個歷程是「失諧」,也就是出乎意料,主要由右半腦的顳中回和額中回負責。第2階段由兩邊的額下回,和左半腦的額上回、頂下葉扮演「解困」歷程。最後是由腹內側前額回、大腦皮質下的杏仁核、海馬旁回,讓人感到「好笑」。

陳學志說,上述3個步驟缺一不可,只要其中1個出現問題,人們可能就無法理解幽默。

研究團隊透過巧妙的實驗設計,瞭解人們閱讀不同語句的腦部活動變化,進而建構「幽默」的神經迴路圖像。陳學志說,有了研究打基礎,未來可以更進一步研究為何有人總是不懂幽默,或總是「自以為幽默」、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

陳學志說,幽默是語言的最高藝術,或許在腦造影技術的發展下,人類可以針對大腦,設計出改善幽默的處方,「幽大腦一默」。



◆ 聲帶麻痺難呼吸 一根線救一命

記者黃邦平/新北報導 2012.09.14

有些甲狀腺疾病患者開刀後,因雙側聲帶麻痺無法張開,封住氣管,造成呼吸困難,痛不欲生。多數醫師會建議切開氣管,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蘇萬福改良聲帶外展固定術,不需特殊器材,只利用一根線綁住聲帶,除了後遺症少,另有一個好處是萬一效果不佳還可拆開再治療。

50多歲的徐姓患者以沙啞的聲音說,當年切除甲狀腺下方兩個瘤之後,竟覺得吸不到空氣,要貼著冷氣口才覺得能吸到氣,醫師告訴她,氣管被「壓扁」,得過一陣子才能恢復,但過了3個月、半年、1年,始終沒改善,再求醫,醫師建議氣切等方法。但她想到以後要壓著咽喉才能講話,或是吞嚥時要歪著頭,她說:「我不要過那樣的生活!」後來病況惡化,一度送急診,最後靠這套治療方法,「救了一命,從地獄上到天堂」。

蘇萬福指出,其實徐女士是兩側聲帶麻痺而呼吸困難,聲帶很像是氣管中往兩側推開的門,平常收在兩側,以便呼吸,當聲帶往氣管中央靠攏,空氣流過才會震動發聲,雙側聲帶麻痺的患者聲帶長期靠攏,空氣無法通過氣管,呼吸當然困難。

他指出,目前幾種治療方式,醫師多半都順理成章地建議氣切,但對患者的生活影響很大;還有少數醫師能做雷射手術,除了聲音沙啞和容易嗆食,手術「不可逆」,聲帶永遠無法恢復從前的狀況。此外,也可裝置節律器與永久氣切,或是「接膈神經」手術,但難度高且療程長。

至於聲帶外展固定術在國外要用特殊器械,經他改良後,不需特殊器具,目前已完成16例,只有一人術後嫌太沙啞,還好可以再調整,問題也已解決。

蘇萬福說,簡單來說,這種治療方法就是用一條繩子把其中一側麻痺的聲帶拉到旁邊固定,有了空隙,病人就能呼吸,只是聲帶無法自然開合,有點像「漏風」,雖然聲音沙啞,但已經可以說話,且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後,就不容易嗆到,對患者來說,聲音重要,呼吸更重要。

fsj 提到...

基因研究突破/決定五官的5種基因找到了

自由 2012.09.15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荷蘭研究學者找到5種決定臉部特徵的基因,可在未來應用於鑑識科學,警方可從犯案現場的一滴血描繪出謀殺犯、強暴犯的臉部樣貌。依據目擊者證詞描繪的嫌犯畫像,未來也可能成為過去式。

未來可應用在刑事鑑識

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照片以及人腦的核磁共振攝影(MRI),找出9種臉部標記,包括顴骨位置、眼距、鼻子的長寬高。接著以1萬人的基因組作為分析樣本,發現這9種臉部標記是由5種基因控制,也就是說,這5種基因會影響人的五官樣貌。這5種基因分別為PAX3、PRDM16、TP63、C5orf50、COL17A1。PAX3會影響鼻子的位置,而PRDM16則和兔唇與其他面部缺陷有關。這項技術若能發展成功,未來警方可利用犯案現場取得的DNA,描繪嫌犯的樣貌,發布給全國各單位,有望能遏止犯罪,讓犯罪率降低。

這項研究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學刊」(PLoS Genetics)。研究學者凱瑟表示,現階段已經可以從DNA樣本中預測眼珠與頭髮的顏色。凱瑟表示,「我們只找5個基因,因為必須要將研究範圍限制在這9個臉部標記。我們預期會有更多發現。這只是簡化的研究。」若能用基因重建嫌犯的臉部特徵,未來不必擔心目擊者描述或是目擊證人回想時出現偏差,導致嫌犯畫像不盡可靠。



◆ 老番癲可能變失智症 記憶退化 宜就醫測試

文/蔡松年 2012.09.15 自由

70歲的王先生身體硬朗,並無服用任何藥物,但其女兒表示,王先生近一年多來常忘了東西放在哪裡,也常忘記別人跟他講過的事情,比較不能記住最近發生的事,常重複問同樣的問題,情緒起伏也比以前大,容易生氣,家人都覺得王先生是老番癲、老頑固,認為可能是正常老化現象,沒多理會。

區別失智症與正常老化 避免困擾

近一、兩個月來,王先生有被迫害妄想,認為鄰居會傷害他或偷他東西,並且有日夜顛倒,夜間起來遊走等情形,造成家人很大困擾。

◎失智症與正常老化如何區別呢?

如果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且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是失智症。如果是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且做記憶測試,可能會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則是正常老化。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很多家屬都以為人老了都會變成這種老番癲,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他已經生病了,應該要接受治療。失智症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

要預防得多動腦 採地中海飲食

◎如何預防失智症呢?

民眾應積極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例如:多動腦、多運動、採地中海飲食、多參加社交活動等;同時減少危險因子,例如:積極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避免抽菸、避免肥胖、避免孤僻等。

◎治療失智症分為藥物與非藥物

●失智症的藥物可能可以使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進行,但是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

●非藥物的治療方面,可以藉由調整環境、安排活動、改變溝通方式、認知訓練等,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精神行為症狀。

透過治療可以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並且延後患者被送到安養中心的時間。

(作者為衛生署旗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fsj 提到...

勞研所研究 輪班與攝護腺癌有關

自由 2012.09.16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女性出任輪班工作,除會增加罹患乳癌風險外,勞委會勞研所初步研究發現,男性輪班工作則會增加攝護腺癌的風險,只要體內褪黑激素濃度升高,罹癌風險就會下降。泌尿科醫師表示,醫界已注意到輪班與攝護腺癌的關係,不過,仍須長期大規模的研究。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在二○○七年就把輪班列為「人類可能的致癌原」。我國約有八十萬名「輪班族」,因為行業需求不同,須在假日、晚上、朝九晚五以外的時間工作,輪班勞工約占所有勞工的十六.五%。

也會增加女性罹乳癌風險

國內外已有研究顯示,輪班會增加女性罹患乳癌風險,丹麥、芬蘭、瑞典等國更把勞工若因輪班罹患乳癌,納入職災賠償。

不規則班次 生理時鐘紊亂

不過,輪班造成男性攝護腺癌的研究較少,日本曾做過十多年追蹤性世代研究結果顯示,輪班者罹患攝護腺癌風險為未輪班者的三倍,主要是不規則的班次造成人體生理時鐘紊亂,使得具有抑制攝護腺癌細胞增殖的褪黑激素分泌量下降。

勞研所去年委託高雄醫學大學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所長吳明蒼進行研究,以年齡配對方式,蒐集二百位攝護腺癌病例組與四百位對照組的尿液,偵測褪黑激素及腎上腺皮質素濃度,同時測定氧化傷害指標。

結果發現,每增加每毫升/一奈克的褪黑激素,可以減少二%罹患攝護腺癌機率,褪黑激素/皮質醇的比值每增加一單位,可減少二十一%罹癌機率;此外,在控制DNA氧化傷害指標或尼古丁濃度與其他干擾因子後,發現輪班與攝護腺癌更呈現顯著相關性。

高醫大︰首年研究 需更多樣本

吳明蒼強調,此為第一年研究,還要更多樣本支持,今年已再蒐集二百個病例,資料分析中。他解釋,女性乳癌好發在四十到五十歲,仍在工作中,比較可以釐清輪班與罹癌的相關性,但男性攝護腺癌多發生在六十歲以上,有些已到退休年齡,研究設計必須很嚴謹。

亞東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陳沛輝指出,罹患攝護腺癌的原因很多,除遺傳基因、飲食習慣等,還有許多未知因子。最近醫界注意到輪班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不過,仍需更大規模的研究才能證實。

坊間有民眾自行服用「褪黑激素」調整時差造成的生理時鐘紊亂,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褪黑激素不是藥品,目前也沒有核准褪黑激素製成膠囊與錠狀的食品,國內目前禁止販售,民眾食用的褪黑激素,大都是託親友從國外帶回來,衛生署無法規範。

榮新診所副院長丁綺文說,褪黑激素調整時差很有效,在國外是以食品管理,劑量在○.五到三毫克之間,都是安全的,有些人常吃,就會產生「鈍化」,往往自行增加劑量,建議食用前,最好還是請教醫師。

輪班者白天睡覺 光線要調暗

丁綺文建議,輪班者在白天睡覺時,最好把房間光線調暗,若開燈以透出紅色燈光較佳;色胺酸可形成褪黑激素,牛奶、香蕉、番茄、甜菜、黃瓜等都有豐富的色胺酸。



◆ 國際藥聞-鼾聲大作 罹癌風險高5倍

█蔡鵑如 2012-09-16 中國時報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 各類型的「睡眠呼吸障礙」可能導致體內缺氧長達數小時而血中含氧量低會造成血管增生 提供癌細胞養分 進而促進腫瘤生長

睡覺時鼾聲大作,不但會令枕邊人抓狂,美國的最新研究更發現,重度打呼者罹患癌症的風險,可能是不打呼者的五倍之多。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團隊指出,其中癥結在於,各類型的「睡眠呼吸障礙」(SDB),包括打呼、以及最常見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都可能導致體內缺氧長達數小時,而血中含氧量低,會造成血管增生,提供癌細胞養分,進而促進腫瘤生長。

威斯康辛大學針對1500多人,22年來的罹癌率和睡眠問題進行研究,發現有嚴重SDB者罹患癌症的機率,是毫無此困擾者的四點八倍;情況中等者,罹癌風險為2倍;症狀輕微者,罹癌可能性僅為不打呼者的0.1倍。

由於研究證實,OSA和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及中風均有關連,且體重過重本身即為癌症的危險因子,因此威大的團隊也把受測者的年齡、體重、性別、是否吸菸等因素納入考量。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體重正常的群組,SDB和罹癌風險的相關性反倒更為明顯;這意味光是睡眠呼吸障礙本身,就會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

領導這項研究的威大麥迪遜分校「醫療暨公衛學院」尼托博士指出,雖然還需進一步研究,但若能確立SDB與罹癌風險的關係,針對癌症病患的SDB診斷及治療,便可望提高病患的存活率。

這篇研究報告,除了在舊金山召開的美國胸腔學會年會上發表,同時也刊登在新一期的《美國呼吸與重症醫學期刊》。

fsj 提到...

靠動物組織 斷肢再生不是夢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2.09.18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國防部出資發展一項新技術,讓炸傷手腳的軍人能藉由動物組織長出新肌肉。雖然技術還未成熟,卻為數千名駐伊拉克、阿富汗美軍帶來希望。

曾派駐阿富汗的美國陸戰隊隊員史特朗是第一批受試者。被炸彈炸掉部分左大腿後,他一度以為自己終身都無法正常走路了。

醫生在他大腿上半部植皮,然而因為四頭肌喪失大半,他只能往後走,無法前行,遑論跑步。

不過兩年後史特朗簡直重獲新生,不但能走、能在跑步機上慢跑,還打算當警察。

史特朗說:「如果你知道我曾經受傷,或者仔細觀察我的動作,你還是會發現我走路有點跛。不過跟我沒那麼熟的人都說,完全看不出我的腳受傷過。」

史特朗的大腿是藉由從豬膀胱取下的一片薄膜長出新肌肉。這片薄膜稱為「細胞外間質」,是人類和動物所有組織與器官的天然支撐材料,由細胞製造。

科學家原本以為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讓組織與器官保持在適當位置,不過後來發現,細胞外間質還會通知身體,讓幹細胞聚集在傷口處,長出或修復組織和器官。於是科學家便將動物的細胞外間質薄片縫在人體傷口殘存的健康肌肉上,啟動人體組織再生的過程。



◆ 兒科醫學期刊:新生兒接觸貓狗 抵抗力增加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2012/09/18

國外研究發現,新生兒接觸貓狗活得更健康。芬蘭研究團隊針對三百九十七名新生兒研究後發現,新生兒接觸貓狗,可降低呼吸道疾病發病率。這篇論文刊登在今年八月的「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

台北市獸醫師公會理事長楊靜宇表示,除非新生兒有過敏體質,否則家中寵物不僅能提高新生兒免疫容忍度,也有助於穩定情緒。

但國泰醫院小兒科醫師洪依利態度保留。她說,確實有不少研究有類似發現,但多是國外研究;外國氣候比較乾燥、空曠,與台灣狹窄、潮濕明顯不同。

洪依利說,除過敏外,新生兒也可能觸摸寵物後,將病菌吃下肚。洪依利建議有新生兒的家庭,盡量養短毛寵物,也不要與寵物共眠,降低過敏機會。

不過,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楊曜旭表示,這類研究目前仍沒有定論,但接觸過敏原,確實有增加抵抗力的機會。

楊曜旭說,家中如果已經有養寵物,不必急著把寵物送走,不妨觀察一陣子;如果新生兒有皮膚紅腫、打噴嚏等過敏反應,再將寵物送走也不遲。

事實上,除提高免疫容忍度外,也有研究指出,養狗的小孩較活潑。國泰醫院臨床心理師黃淑惠說,觸覺是較早發展的感覺,新生兒透過撫摸、感覺,能培養的認知功能,體會生命的真諦。



◆ 疾管局新增96例本土登革熱病例 今年單週新高

中廣新聞/吳佩臻 2012-09-18

登革熱疫情持續發燒!疾管局本週新增九十六例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另外也新增二例登革出血熱病例,累積今年入夏以來登革熱確定病例共329例、登革出血熱共10例,造成2例死亡。疾管局呼籲民眾要持續提高警覺,確實做好孳生源清除、並落實清除積水容器等防治措施。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18日)新增公布96例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其中80例在臺南市,以安南區最為嚴重,另16例在高雄市,主要集中在苓雅區,另外,也新增二例本土登革出血熱新增病例,其中一位居住在高雄市鳳山區72歲女性還在住院治療中,另1位居住高雄市三民區53歲男性已康復出院。

疾管局防疫醫師羅一鈞說:「目前登革熱疫情還是以台南市最為嚴重,相關衛生單位都已經積極在做防治工作,加上最近中秋節快要到了,提醒民眾如果有做家戶清掃的話,還是要注意特別清掃清除積水容器,從自家做起,以免登革熱疫情在社區散播。

疾管局表示,上週新增的本土確定病例數創下今年新高,顯示疫情持續擴大,再度呼籲民眾應提高警覺,確實做好孳生源清除並落實容器減量等防治措施。



◆ 生策會攻4領域 生技動起來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2.09.18

生技醫療產業發展策進會(以下簡稱生策會)昨(17)日宣布成立「生技醫療產業政策4大推動委員會」,針對生技政策、兩岸醫藥、人才培育、技術授權共4大領域,全力推動並落實,要讓生技產業全面「動起來」。

生策會昨日召開理監事會,由會長陳維昭主持,包括副總統吳敦義、行政院政委張善政、衛生署署長邱文達都受邀出席,張善政、邱文達都是生策會成員,未來將參與委員會的成立與推動。據了解,未來該委員會將由吳敦義主導,可望拉高層級,協助生技產業快速發展。

生策會說,4大委員會成立後,於2個星期內先完成組織架構、工作職掌分配,並召開記者會公布組織及工作期程,並借重總統府、行政、立法兩院的力量,掃除障礙、創造利多。目前預估,每個委員會成員約20到30個人,目前生策會成員共有約400人,除了委員會召集人外,其他人選將由會內遴選。

生策會日前已由行政院長陳冲、立法院長王金平共同宣布,將針對33項生技政策總體檢項目,以3年3階段完成各項政策修正、推動。但生策會昨日強調,這只是生技產業一環,因此除了「生醫政策落實推動委員會」,還要擴大範圍,推動生技成為兆元產業。

人才方面,生策會表示,將成立「生醫人才培育委員會」推動產學合作,共同引入每年約4,000位的生醫領域畢業生,投入生醫產業並創造產值,並以「建教合作」的方式,讓人才得以發揮所學,產業也有新血可用,已有多家生技公司有意願加入此計畫。

由於「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簽署已久,目前呈現停擺狀態;過去由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協同產業界疾呼的「兩岸ICH臨床試驗架構」也已經延宕多時,生策會力促,必須儘速推動其實現,因此成立「兩岸醫藥事務推動委員會」加速推動。

fsj 提到...

抑制C肝病毒 中研院找到關鍵角色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2/09/20

威脅人類健康多年的C型肝炎,已找到更好的對付武器。中央研究院研究證實,人類宿主細胞的「核醣體40S次單元粒子」,在C型肝炎病毒複製的RNA轉譯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如果能篩選出新型藥物來抑制核醣體40S次單元粒子的表現量,就可減少C型肝炎病毒複製量甚至完全消失,不再危害人類健康。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前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說,這種可降低C型肝炎病毒複製,進而將之殺死的方法,雖會傷害人體,但傷害力不大,「我們還可承受」,今後可望成為治療C型肝炎的利器。

「這是個意外發現!」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典顯表示,目前全球約有1億至1億7000萬名C型肝炎病患,台灣患者也有50至70萬人。傳統治療策略是透過病毒蛋白質的標靶藥物,攻擊C型肝炎病毒的蛋白質;但藥物使用一段時間後,半數以上患者會出現抗藥性,降低療效。

賴明詔率領的研究團隊,在一次研究中,意外發現核醣體40S次單元粒子。如果能透過新型藥物來降低核醣體40S次單元粒子的表現,就可減少C型肝炎病毒的複製量,達到治療效果。

這項研究論文已刊登在國際重要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自然」(Nature)期刊亞洲分公司與「亞太區域國際分子生物網絡」共同營運的研究網站,也特選這篇論文做摘要報導。

張典顯把C型肝炎病毒形容為到處旅遊的「背包客」,沒帶多少食物,進入人體後就把人體當成自己的家,到處找吃的,也會用核醣體40S次單元粒子製造的蛋白質大量複製病毒,導致肝硬化、肝癌。若能降低核醣體40S次單元粒子的表現,就可有效減少C型肝炎病毒複製量,讓得不到食物的C型肝炎病毒慢慢「餓死」。



◆ 癌症高突變細胞 抗藥性會遺傳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12-09-20 中國時報

對抗病毒或細菌引發的疾病,或者是癌症治療,最棘手的問題就是細胞突變產生抗藥性。為了解開細胞突變產生抗藥性的演化過程,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呂俊毅利用酵母菌進行演化實驗發現,高突變細胞因具有高度的遺傳變異性,在接受藥物治療前就產生抗藥性,造成許多抗癌藥物更容易失敗。

高突變細胞是指整個基因體組突變率明顯增加的病變細胞,一般可達正常細胞的10倍,甚至上千倍,造成細胞結構快速改變。呂俊毅指出,基因突變以後,不但不會像《X戰警》的變種人都有超能力,其實大部分都是不好的影響,只有在偶爾情況下,才會有好的結果。例如病原菌如果變成高突變細胞,就會產生抗藥性,且每次突變方式可能都不一樣,讓臨床治療更加棘手。

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國際權威生醫期刊《當代生物學》,研究團隊為了破解癌症細胞等高突變細胞族群演化途徑,利用酵母菌進行演化實驗,歷經3年繁衍6700代後,發現半數高突變細胞在環境適應良好後,突變率下降5到10倍,證實高突變細胞不會永遠保持高突變率。呂俊毅表示,突變率下降是件好事,可以減少細胞有害突變的發生機率。

研究團隊進一步把抗癌藥物加入演化過後的高突變細胞,發現每個族群的演化途徑雖各有不同,但突變率降低的族群後,還是具有抗藥性,顯示具有抗藥性的細胞,在接受臨床藥物治療前,早就存在各族群,導致很容易治療失敗。呂俊毅強調,這項研究成果顯示,高突變細胞無論如何演化,早晚都會產生抗藥性,不可能找到讓癌症永遠消失的萬能藥物,科學家還是要不斷針對病原細胞的最新突變,研發新的治療藥物。

fsj 提到...

抹滅短期記憶 科學家發現新方法

台灣醒報/劉運 2012-09-21

電影《MIB星際戰警》裡特務人員手中的光條一閃,張眼的人立即忘掉剛剛發生的事!在現實生活中,科學家也發現了抹去短期情緒記憶的方法。學者指出,這個新的突破可望發展出新方法,醫治焦慮、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

抹掉記憶一直都是科幻影片情節裡的素材,但是科學家相信,他們最近的新突破,可以讓它成為現實。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一個新的方法,可以將大腦裡剛形成的情感記憶抹除。這個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裡。

科學家指出,當我們學習一件事的時候,剛形成的記憶會有一段時間不穩定,接著會有一個「鞏固過程」,讓剛形成的記憶穩定下來。研究員說:「我們記住的不是原先發生的事情,而是我們最後一次對該事的想法。」藉由打斷這個鞏固過程,科學家發現,他們可以改變人們所記住的事。

在實驗中,研究員給實驗對象看一個圖片並同時施予電擊。如此一來,這張圖片在實驗對象的腦海裡與害怕感覺連結。接下來,在實驗組裡,研究員重復的給實驗對象看那張圖片,藉以打斷其鞏固記憶的過程。另外在控制組裡,研究員讓實驗對象完成記憶鞏固的過程。

實驗結果顯示,記憶鞏固過程遭打斷的實驗對象,先前與圖片建立的害怕感覺會消失,讓這個圖片記憶在情感上成為中性。同時,掃描的結果也顯示,在大腦裡儲存恐懼記憶的部位,此記憶的跡象也跟著消失。



◆ 抹除記憶新突破 治療焦慮有望

中央社 2012.09.21

(中央社台北21日電)消除記憶一直都是科幻電影主題,不過研究人員現在相信,在讓抹除記憶成真上,他們已經有了突破。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開創性研究,可以協助研發出治療焦慮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的全新療法。

這項研究是第一次證明剛形成的情緒記憶可以從人類大腦移除。

這項研究是由烏普薩拉大學研究人員執行,新研究報告發表於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

研究領導人阿格倫(Thomas Agren)說:「這些研究結果可能是記憶與恐懼研究的突破。新研究結果最終可能可協助研發出改良療法,治療全球數以百萬計有焦慮問題的患者,像是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恐慌發作。」

人在學習某種東西時,持久的長期記憶是在強化過程的協助下形成,是依據大腦蛋白質的生成。

當我們在記憶某種東西時,記憶有一陣子不穩定,在經過另一個強化過程後,才會再穩定下來。

研究人員說:「換句話說,這可以說,我們不是在記憶原本發生的事,而是在記憶上一次我們認為所發生的事。」

研究團隊發現,藉由中斷強化過程,他們可以改變之前記憶過的東西。

fsj 提到...

美研究︰乳癌分四種 發現基因標記

自由 2012.09.25

美國衛院大型研究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領導的大型研究顯示,乳癌其實可根據基因類型不同細分為四種,而且這四種乳癌中,也發現有其他癌症的基因標記,換言之,其他癌症藥物或許也能用於治療乳癌。

歷來對乳癌最廣泛的基因分析

這是歷來針對乳癌最廣泛的基因分析,重新塑造了我們對乳癌的了解,也可望為乳癌療法開啟新道路;但研究團隊表示,目前還需要更廣泛的臨床研究才能證實相關成果,因此可能還要數年時間,此份研究成果才能真正應用在乳癌治療上。

這份研究觀察最常見的、乳腺管引起的乳癌,著重觀察尚未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初期乳癌,藉此判定可攻擊的基因改變,以在癌細胞轉移前加以阻止。研究辨識出至少四十種藥物可攻擊的基因變異,而其中多數是已有藥物可供治療、其他癌症的基因變異。

研究最驚人的發現,就是找到腫瘤細胞與皮膚以及汗腺基底癌細胞類似的乳癌。這種乳癌罹患率最低,與其他乳癌也截然不同,反而比較像是卵巢癌與一種肺癌。

也就是說,未來這種乳癌或許能以卵巢癌用藥、例如新型的PARP抑制劑來治療。

第二與第三種乳癌最常見,其表面有蛋白質,會攫取雌激素,加速癌細胞成長。由於此種乳癌產生自乳腺的管細胞,因此稱為管狀A型與管狀B型乳癌。管狀A型預後佳,管狀B型則否,因此管狀A型乳癌或許能以荷爾蒙療法,來抑制雌激素刺激癌細胞生長,管狀B型乳癌則需化療。

第四種癌症稱為HER2陽性乳癌,這類乳癌患者通常擁有兩對HER2基因,一種稱為賀癌平(Herceptin)的藥物可阻止這種基因,並改變病患預後。

這份二十三日刊登於「自然」期刊的研究,是分析八百二十五名乳癌病患的腫瘤後得出的成果。此份研究是大型聯邦計畫癌症基因組地圖(Cancer Genome Atlas)的一部分,同一計畫內針對肺癌與大腸癌的基因分析最近也已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