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5

洪蘭:大學怕沒人捐錢?

◆ 洪蘭:大學怕沒人捐錢?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475390.shtml

【聯合報╱洪蘭】2012.11.04

最近不景氣,教育經費大幅縮減,對外募款變成大學校長的任務之一。有位校長私下抱怨說,現在募款好難,學生對學校沒有向心力,不要說募款,連校慶邀他們回來都不來。

我想起嚴長壽總裁說旅館要使客人再來,一定要讓客人覺得這個旅館很特別,既能滿足所需,又能覺得物超所值。因此旅館的定位要清楚,是休閒的,一定要山明水秀,客人一進來就心曠神怡;是商務的,一定要四通八達,房間有網路、傳真機等辦公室設備,早飯要早早開,便利客人一早出去洽公。

其實辦大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定位清楚可使資源直接用在重點系所上,讓對該領域有興趣的學生來考。宗旨定了,老師學生都輕鬆,各自知道朝哪個方向去努力,是技職的,老師帶著學生去工廠實習;是理論的,老師帶著學生去做實驗。

嚴總裁說亞都飯店的客人都是常客,他們都認同亞都的經營理念,所以會一直回來。學校要學生有向心力,也必須如此,學生須覺得他在這學校有學到知識與技能,校園的風氣幫助了他人格的成長,他在學校有交到好朋友。換句話說,他一定要覺得沒有這個學校,就沒有今日的他,他才會出錢認捐。一個旅館要成功,除了經營理念之外,它的員工是關鍵,一所大學要成功,除了辦學的理念之外,師資也是關鍵,老師必須有教學和服務的熱情,他才能訓練出有專業的學生。

最近有個大公司老闆說,他不缺經理人才,缺的是會做的員工,他自己是高工畢業的,他說以前高工學生每周到工廠實習兩天,現在實習時數縮減一半,學生不要說開模,連螺絲起子都分不清,弄得文不文,武不武,理論不行,技術也不行,竟有科技大學畢業的不會配線,我們缺的其實是有專業的技工。

他說了個小故事:一九二三年,美國福特公司的馬達壞了,所有人都修不好,一籌莫展,最後有人推薦了一個小工廠的馬達工人,這個英語講不好的德國移民來了以後,爬上爬下,在馬達旁邊專注地聽了三天三夜,最後在馬達的一個部位用粉筆畫了一條線說,這邊的線圈多繞了十六圈。

大家半信半疑,照他說的把線圈拆掉後,馬達果然就好了。福特先生大為佩服,要把他挖過來,他不肯,說工廠的老闆在他初到美國最困難時,給了他工作,他不能忘恩負義,因優渥的薪水(福特出一萬美金一年)就離開原來的老闆。福特先生聽了以後更加佩服,最後把這家工廠買下來,使他能為福特服務。

所以一個人只要有扎實的技術,不怕沒有工作,但是人品是成功的關鍵;一個今天會因為錢而跳槽的人,明天會因為更多的錢而琵琶別抱。這位德國技工令福特另眼相看,因為他不但有技術,他還有人品。能夠訓練出這樣學生的學校,還怕沒有人捐錢嗎?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 代寫論文市場夯 「槍手」猖狂開起門市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22138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2012/11/04

愈來愈多學生考得上碩博士,卻不會寫論文、出錢找人捉刀。過去個人「跑單幫」式的論文槍手,也轉型企業化經營,還有業者大方開起門市。因論文槍手太猖狂,教育部決定提案修法,對代寫公司及槍手「開鍘」,祭出十到廿萬元罰款,情節嚴重還可連續處罰,並勒令停業。

「代寫論文論件計酬,論文八萬元起,期中、期末報告三千至一萬元不等。」網路上輕易就能找到代寫論文、博碩甄試、期刊文章、報告的網站,學生三不五時還會收到電郵廣告。

因競爭激烈,代寫「槍手」還削價競爭,價碼從「一章一萬」砍到「全包破盤價三萬」都有。一名槍手表示,委託代寫的多是在職專班或是後段班大學的學生。

教育部高教司長黃雯玲坦言,代寫論文很難證明,只要學生對答如流,第一線的指導教授很難看出來。目前若有人檢舉代寫,且查證屬實,只能公告註銷委託學生的學位證書,未來則將修訂「學位授予法」,對代寫公司及槍手處以罰款。

有學者分析,目前在學的碩士生逾十八萬人,博士生三萬多人,代寫市場愈來愈大,業者有利可圖,很難禁絕。

師大特教系名譽教授吳武典指出,以前碩博班少,非常難考,學生程度較好;現在大學廣開碩博班,連國立大學博士班都招不滿,學生平均程度變差,「考上卻不會寫論文,才會讓代寫服務這麼蓬勃」,教育部該管的是碩博班濫設問題。

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說,「學生問題不只不會寫,而是根本看不懂」。李家同說,現在看不懂原文的大學生比比皆是,研究生人數上升,程度絕對下降,這都要怪教育部廣開大學之門,逼得私校、技職院校猛設研究所,才會出問題。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也痛批,教育部不該放任學校增設碩博班,否則只會出現更多到台鐵搶工作的博士生。

※ 相關報導:

* 大學:防止論文代寫 口試把關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22139

多所公私立大學昨天指出,雖然曾聽過或在網上看到有人代寫論文、報告,但校方不曾查獲這樣的案例。要防止論文代寫,最好的方法就是靠指導教授和口試委員把關,只要落實把關,代寫的論文很快會被抓包。



◆ 挽回中輟生 新北8校獲獎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04&f_ART_ID=422154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板橋報導】2012/11/04

「找回一個中輟的孩子,就找回一個希望。」新北市8所學校關懷輔導中輟生成效卓著,獲教育部頒獎表揚,不但是全國獲獎學校最多的縣市,各校結合校外資源、開辦多元活潑的高關懷班,找回孩子的學習樂趣,一年來中輟人數銳減一半。

鳳鳴國中學生依婷(化名)認為繼母愛挑她毛病、家事都丟給她做,一直尋求朋友的感情寄託;9年級一開始還正常上課,後來索性不去上學,連家人都不知她的去向。

依婷後來被學校找回來,安排她上高關懷課程,不論烹飪、手工藝編織,依婷都展現好手藝;學期結束時,甚至做了許多編織的中國結蜻蜓送給老師,讓老師和同學刮目相看。

依婷在學校開設的慈濟品格課程,感受「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開始懂得與人分享,也與繼母修補關係。找回自信的她更以自己中輟經歷和同學分享心路歷程,鼓勵同學「有事就說出來,不要亂跑」。

教育局長林騰蛟表示,新北市多項挽救中輟生的策略奏效,教育局接獲通報中輟生的人數從2004年的1300多人,去年降到400多人,今年更減少一半約200多人。明年目標預計要減少到100人以內。

林騰蛟說,教育局每年補助學校約2000萬元開辦高關懷班,補助經費是全國之冠;課程內容活潑多元,希望藉此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挑戰自我、互助合作的正向思考心態。

因輔導中輟生成效卓著而獲獎的8所學校,包括新莊國中、鳳鳴國中、平溪國中、林口國中、板橋國中、丹鳳高中、中和國小、板橋國小。



◆ 解決衝突 美大學推「禮貌運動」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04&f_ART_ID=422028

【聯合報╱編譯組/美聯社密蘇里州哥倫布1日電】2012/11/03

在全美各大學校園內發生許多學生之間和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中傷和威脅後,各大學近年來紛紛推廣校園內謙恭有禮運動,一些人擔心此舉可能傷害言論自由,許多大學鼓勵學生主動遵行計畫。

在加州大學系統中,猶太裔學生因支持以色列,被貼上恐怖分子的標籤;田納西州非洲裔的高中生被投擲香蕉;馬里蘭州一名充滿敵意的學生,因為教授限制他在上課時使用手機和筆電,要與教授打架。

粗暴無禮不限於學術界,但從密蘇里大學到賓州州立大學,許多校園把它視為有如「傳染病」,正致力推廣學生的謙恭有禮運動。

2010年,兩名密蘇里大學的白人學生,在非洲裔歷史月時,對該校非洲裔文化中心傾倒棉花球,被判亂丟垃圾罪,該校因而發起了「實踐尊重」的運動;田納西大學也因發生非裔中學生參觀該大學時,被投擲香蕉事件,該校因而在2011年展開謙恭有禮運動。

北卡羅來納大學修改了宿舍規定,禁止學生穿著不尊重和傷害別人字樣的T恤,也要求學生對抗或向學校報告不謙恭與不容忍的行為或事件。但有人擔心,這個規定可能會以容忍和多元化的名義,壓制不受歡迎的言論。

亞利桑納大學在去年發生土桑槍擊案,造成6人死亡、13人受傷後,在2011年設立了全國謙恭言論中心;2010年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一名學生因被室友錄下與同性伴侶的性行為後自殺,該校在此事件前剛展開一項「謙恭計畫」。這些學校的運動都鼓勵學生自願遵行。

※ 相關報導:

洪蘭:成功的人格特質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觀念平台-小學教改 才是12年國教主旋律

【林榮淑】2012-11-05 中國時報

教育部聲稱準備了二十八年,已提出二十九個配套方案的十二年國教,後年正式上路。台灣的教育將邁入另一個新紀元。

教育是開發人類潛能發展與促進社會繁榮進步的原動力,亦是國家永續發展的基礎工作。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成為主導社會進步的希望工程。

何其有幸!台灣擁有世界少有的高入學率,碩博士滿街跑。然而,台灣的產業競爭力步入衰退期,企業界慨歎無才可用,問題的根源,企業界直指教育制度生病了,學術界長年尊重美國價值,一味抄襲美國的制度,教改不合國情。

台灣社會普遍存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十二年國教責無旁貸擔起扭轉此一沉痾重任,讓每個孩子都能適性學習,欲達到人盡其才目的,治標治本應雙管齊下,從根部做起。小學教改也就是十二年國教的主戰場!小學教育改革就是十二年國教的主旋律!

所謂「主旋律」,就是時代的旋律。回溯二十世紀初,量子物理崛起,揭開了地球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科學紀元。原子核的分裂、細胞核的分解,讓人們對物質和生命現象有了基本了解;電腦的發明,資訊時代的來臨,改變了所有產業和生活方式。

過去十年來所發現的科學知識量,比之前整個人類歷史的發現還來得多。新的科技知識每二年就會成長一倍。一個人一周所接觸的資訊量,比十八世紀一個人一生所能接觸到的量還要多。科學家預言,未來的地球將成為一個遍布網路的「智慧型星球」。知識的賞味有效期限愈來愈短,來源越來越廣。

過往,以傳授知識和技術為主的傳統學校,面臨極大衝擊;教育面臨空前的挑戰。科技的快速進步和知識的加倍累積,打破學校對學習的壟斷,改變學校在教育上的地位。套用現在最夯流行語,回不去了!

孩子不能再回到過去甜膩的、透明純淨的、田園牧歌的境地。孩子從小不應迴避生活的艱辛、苦澀、嚴峻、困難。教育不能粉飾現實,掩飾矛盾。孩子從小學習認識自己是誰,是首要也是終生不間斷的課題。國小教育啟蒙孩子們從認識自己出發,進而接納自己,耕耘、開發自己。學生從小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特的,橘子和蘋果不能放在一起比較,它們各有滋味,它們各自成就自我價值。

政府提供多元教育,進行適性的潛能開發,學校裏每個生命體宛如蒼穹繁星一起發亮,誰也不會因為別人比自己更亮,而自慚形穢不敢發光。蘋果、橘子、芭樂…大家都發光,各有貢獻,各個都在自己的位置上自尊、自信、自強不息地發光發熱,彼此的光亮相互輝映,使得一些本來不很亮的星星增加亮度,誰又在乎誰讓誰變得更亮呢?

台灣教改多年,病灶依舊在,歸因傾斜在「制度」面的變革,基本理念沒有扎根,家長或是教育人員,往往心存「不變應萬變」心態。及將登場的十二年國教,盼能一洗過往惡名,扮演教改先鋒。能否奠下力挽台灣競爭力衰退狂瀾的堅實地基,大家拭目以待。(作者為北市湖田國小輔導/資源教師)



◆ 口試把關…誰讓論文代寫夯?

【聯合報╱吳珮瑛/台大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台北市)】2012.11.05

昨日聯合報標題「代寫論文市場夯 槍手開起門市」,揭開了一個行之有年的祕密,諸多學校教授甚至校方主管的反應竟是,要防止此種現象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口試嚴格把關。

然只要問問通過碩博士論文口試的學生就知道,幾乎很少甚至沒有人會在最後口試這一關栽跟斗。學生態度是反正被三、五位委員罵個兩三小時,學位就到手,再有個性的學生也都能忍氣吞聲;而口試委員心態是,考一次是不得已,再來一次就是折磨,在彼此各自的盤算下,口試一定是相安兩無事。不知口試嚴加把關是考更久、還是考更多次?然不論是那一種都無法改變生米煮成飯之代寫論文的事實。

通常碩士論文由無到完成,至少要四、五十周的時間,博士論文要兩倍的時間不為過。然不少學生基本上是在放牛吃草過程中度過,指導老師在如此漫長過程中都不加理會,不僅如此,指導老師與其他口試委員相同,也只是在口試一個星期前瞄過整個內容,如何期待三、兩個小時的口試可以發揮把關的神奇功效?

不論是碩博士生,其實在寫最後的學位論文之前,不論什麼科系,一路由大學到碩博士的修課,都寫過不少報告。只是這些報告絕大多數是在學期末交,相信很多學生也都不知道這些報告到底寫得如何?學生或許更懷疑的是老師到底有沒有改,但只要最後學期成績不錯,並不會有人去追究。就這樣日復一日、一篇「寫」過一篇,即便有寫過十幾篇、甚至數十篇報告的經驗,從來也沒有人告訴學生是真的進步了,還是累積養成了更多的壞習慣。

令人費解的是,我們自小學數學一加一寫成三老師會糾正,寫中文字的筆順、甚至一勾、一撇、一捺有任何錯誤老師都會改,唯獨寫報告,我們都認為多寫幾篇就會?到底學生在此種模式下學會什麼?在沒有人指引的情況下,學生學會的恐怕是東抄一段、西剪一句的技術越加精進。進而到寫碩、博士論文如此浩大工程的階段,再加上老師誤以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即是任其獨立作業的進行論文;又現在學生外務繁雜的狀況不下於老師,有錢好辦事而造就了代寫論文市場,絕對是需求創造供給下的產物。

現在很多人念碩士,但是很少要朝研發領域更進一階而念博士,因此,對於大部分寫碩士論文的人要以更務實的方式指導他們,即便畢業後不會再有寫學術論文的機會,但是寫出一篇長官、老闆、董事會看得懂,以流程嚴謹的方式解決問題、來源有所依據的報告,是碩士畢業後想當白領階級者未來常常會面臨到的工作。至於博士生,博士論文雖是你當學生的最後一篇創作,但卻是你未來職業生涯的第一篇。因此,不論是碩士生或是博士生,即便畢業論文可以找人代打而蒙混過關,你一輩子的工作絕不可能有槍手代勞。

※ 相關報導:

* 清大博士製毒 交大博士採證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7/7476665.shtml

清大博士吳仁達指導製毒工廠製毒,辦案人員日前在新竹縣市3處製毒工廠採證、查扣證物時,藉助新竹縣警察局鑑識課股長王明偉專業,王明偉是交大化學博士,上演「清大博士對上交大博士」。王明偉說,這處製毒工廠設備專業,堪稱實驗室等級,生產的安非他命純度高,幸好已被瓦解,否則對社會危害很大。

fsj 提到...

12年國教 聚焦師資培育

【張國恩】2012-11-06 中國時報

十二年國民教育制度即將實施,但大家都把焦點放在免試分發的比序與比例方面,反而很少有人關注,在新體制下的師資培育制度要如何因應及改革。其實分發是十二年國教末端且次要的問題,如果大家仍停留在九年國教的思維中,我擔心,它的實施成效堪慮。十二年國教宜有不同於九年國教的目標與做法,茲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教育目標不同:要提升國家未來競爭力,人才培育不能只重學科知識,基本能力的培養更重要。十二年國教強調學生基本能力的建立與學習習慣的養成,例如:科學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語言與溝通能力、團隊與合作學習能力、批判能力、閱讀習慣、創新思維等。

二、多元化的創新教學:為了讓學生能有效地建立基本能力及養成學習習慣,教師們不能只重視基本學科知識的傳授,更需運用創新而多元的教學方法。

三、多元化評量:以往評量系統非常單一,僅以學科成績為唯一標準;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學科成績僅是評量項目之一,多元化能力的鑑定更為重要。

四、新型態的課程發展:新制度下的課程設計需涵蓋有系統的學科知識與融入式的能力養成教材,此類課程設計需有不同的思維,惟大家目前都未有此方面的經驗,故需學者們共同努力完成。

五、職能探索與輔導機制的強化:十二年國教體制下,學習成就不同的學生會放在同一班學習,將產生更多的學習落差,所以學校的輔導功能更需強化。另外,由於學生的職能性向與分流需提早注意,因此適性輔導與適性發展系統更需健全。

六、特殊專長與資優學生的發掘與培育:十二年國教較重視多元化的學習表現,所以對於少數具特殊專長的學生需施以不同的教育,這些工作包括特殊專長學生的客觀認定、身心輔導與資優教育的實施等。

十二年國教的成敗,在於教師是否具備詮釋十二年國教課程及內涵的能力,因此,如何重塑師資培育系統,實為當務之急。個人針對適合十二年國教發展的師資培育方式提出以下建議:

一、重建為人師表的條件:將來教師除了服務熱誠與專業素養外,更應具備如文化藝術素養、科技應用與科學探究、國際視野、良好體適能等多元能力。

二、改變現有「工程師式」的師資培育方式:目前的方式是修完教育部訂定的「教育學程」,並經檢定考試通過後,就可具備教師資格。但是現有的教育學程科目已無法滿足未來教師的要求,因此,建議教育部放手讓各師資培育大學各自建立具特色的師資培育方式。

三、拉長師資養成時間:十二年國教實施後,教師的功能更趨多元,所需具備的能力要更多,自然需要較長的時間來養成,建議可在同一所師資培育大學建立「學士+碩士」五或六年的師資培育期程。

四、發展十二年一貫師資培育大學:現行「教育學程」分為國小與國中兩種,各由不同大學負責,如何建立十二年一貫的師資培育制度也是一項重要課題。此外,台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師資培育應重質而非重量,個人認為,全國不需要太多的師資培育大學,只要三所就已足夠,建議北、中、南三所師範大學各自整合鄰近教育大學,成為負責培育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師資機構。

十二年國教的精神及立意是值得讚許的,以多出三年的時間來培養及提昇學生基本能力,進而提昇國家的競爭力當然很好,但重點是要慎重思考師資培育制度要如何配合十二年國教的實施,這方面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而是把焦點都放在次要的地方─分發。如果政府政策不變,大家觀念不改,忽略了根本問題─師資的培育及發展,十二年國教政策恐難以落實,這將是非常可惜的事。(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校長)



◆ 學費凍不凍 不要淪為民粹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特稿】2012/11/06

大學學雜費就像是教育的一顆不定時炸彈,只要一提及就引爆,「漲」與「不漲」兩大陣營隔空叫陣,但最後結果都流於民粹,幾乎年年都由政務官宣布「凍漲」,大學校長站出來宣示「共體時艱」,但問題依舊無解,只是將炸彈爆發的時間再延後一年而已。

仔細分析大專校院的財源結構,國立大學學雜費收入只占總收入的18.8%,私立大學學雜費收入卻高達54.1%,顯示私校對學雜費依賴度過高。美國私立大學的學雜費收入,僅占總收入的36.4%,國內私校對學雜費依賴度一日不降,尋找財源的腦筋勢必動到學雜費上頭。

以目前的經濟狀況而言,每名大學生每學期若增加3000元的學雜費支出,一年就要多花父母6000元,對經濟條件不佳的家庭,確實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要讓老百姓對調漲學雜費心服口服,簡直是難如登天。但不漲學雜費大學只能咬牙苦撐,最後教育品質下降,受害的還是學生。

釜底抽薪的方式,必須從制度上設法降低大學對學雜費收入的依賴,而每次都在人才培育場合上大聲疾呼「學用落差」的企業界,也該多負起一些人才培育的責任。

不少企業近來慷慨捐款給大學,蓋起一棟棟美輪美奐的教學大樓,結果反成為吃電怪獸,也讓大學必須負擔沈重的水電費,在校務基金吃緊下,這些多出來的常態性支出,學校往往將腦筋動到學雜費上。在企業接受大學培育人才的同時,政府或許可提出更細緻的減稅計畫鼓勵企業投資大學,降低大學對學雜費的依賴度,否則「民粹式」的凍漲學雜費,永遠只是「治標不治本」的緩兵之計。

※ 相關報導:

* 大學學雜費 明年8月前不漲!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22618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說,對於學雜費調整引發社會質疑,是否調漲,會慎重考慮。但國民黨立委陳學聖卻說,教育部長蔣偉寧已承諾黨團不會調漲。



◆ 營養午餐記點制 罰金1萬起跳

【聯合報╱記者郭安家/台北報導】2012.11.06

桃源國小營養午餐出現菜蟲,引起市長郝龍斌重視,郝昨天在議會市政總質詢時,要求教育局統一營養午餐記點制度,未來罰金將從數千元上修至1萬元,郝說「最起碼要讓廠商當天沒有利潤」。

市議員賴素如接獲桃源國小家長投訴,指10月15日中午某班吃營養午餐,學童在已經見底的紫菜湯桶,撈起好幾隻綠色如蛆的菜蟲。

教育局長丁亞雯說,桃源國小有通報教育局,局內並進一步知會各校,發現只有該班級營養午餐有菜蟲,研判可能是廠商中央廚房出問題,學校事後對廠商記點,並開罰3000元。

郝龍斌說,不能說有一隻蟲在食物裡面,就要求廠商停辦,但如果廠商有衛生安全疑慮,就要列入監管,並讓廠商知所警惕,屢次出問題者即停止其資格。

賴素如砲火連珠批評桃源國小校長邱武科管理不善,還質疑「真的是人為疏失嗎?」要求市府針對不肖廠商做資格限制。

郝龍斌也越聽越氣,直說:「我覺得這個廠商有點問題,這應不是單純個案」。

賴素如調閱100學年度國中小營養午餐缺失統計,發現超過155件以上有頭髮、鋼刷屑、標籤等「異物」,讓人倒盡胃口的菜蟲事件,竟然也有66件,總計16家業者缺失記點數破千、遭罰款83萬多元。

賴素如說,廠商缺失狀況如此驚人,但各校記點、開罰均各唱各調,如介壽國中記1點只罰100元,興雅國中1點罰2000元,另外仁愛國中還有記0.5點,更遑論營養午餐評鑑及能有一致標準。

郝龍斌認為,有些廠商一年可被記到8點,等於一年給8次機會,「這也太多了」,且各校開出100元、1000元的罰金,這也實在是「不痛不養」,以後最起碼一點就是罰1萬元,這樣廠商才會重視。

fsj 提到...

十二年國教 中學教師多看衰

中央社 2012-11-09

一項調查顯示,中學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缺乏信心,7成認為會使國家競爭力下降,接近9成認為改革後,學生不會更喜歡學習。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助理教授林宜真針對國、高中職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一共回收有效問卷671份,其中以公立學校的受訪者占多數。

調查顯示,高達69%的教師反對「免試入學」比率逐年提高。深究其中原因,87%的教師認為實施十二年國教後,學生程度會下降,造成「高中國中化、國中國小化」,不論是個人、國家整體的競爭力都會下滑。

教育部希望十二年國教鬆綁升學制度後,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並朝向多元發展,但調查顯示多數中學教師不這麼想。只有21%的人認為學生心理會更健康、7%認為品德能提升、19%認為學生會更有自信心。

同時48%的教師認為實施十二年國教後,教學品質會變得更差,37%認為沒有改變。64%認為學生學習的品質會更差,26%認為沒有改變。

林宜真表示,調查顯示基層教師對十二年國教仍缺乏信心,對「由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充滿無力感,只能默默承受。她建議政府在制訂政策時,應增加教師的參與機會,讓基層的聲音被聽見。

台師大教育系副教授洪仁進認為,基層教師反映的許多疑慮,其實很多都是長久存在於教育的問題,「現在最詭異的是,十二年國教還沒上路,就把所有問題都算在十二年國教上。」

前教育部長吳清基也表示,例如改進教學品質,責任在教師身上。尤其是許多公立學校的教師,如果態度不改變,還是一下課就走人,將使學校逐漸失去競爭力,被私校、其他用心辦學的社區學校迎頭趕上。



◆ 職訓補習班 「分期付費」陷阱大

【聯合晚報╱記者張博亭/台北報導】2012.11.09

坊間職訓補習班為了吸引消費者報名,會主動為消費者辦理「分期」付費契約。消基會接獲民眾投訴,補習業者以消費者的個人信用做為擔保,向銀行申請辦理小額貸款,一旦消費者想中途解約,不僅要付補習班違約金,還要繳交給銀行上千元的帳管費,等於被剝兩層皮,消基會痛批業者做法「惡劣」。

補習業者的作法是,先和消費者告知補習費能分期付款,接著以「消費者的信用」為擔保,向銀行辦理小額貸款。消費者等於是透過補習班,向銀行貸款,以每月分期方式繳費給銀行。因信貸已綁約,若消費者想中途解約,除補習班會收取費用一成違約金,銀行也會要求繳交帳管費。

消基會秘書長雷立芬表示,部分業者的申貸管道並非銀行,如果是私人的融資公司,假如消費者不繳帳管費,討債的行為可能會更粗暴惡劣。由於職訓教材費動輒6、7萬,補習業者抓住民眾「分期零負擔」的消費心理,因此以「分期付款之名,行消費性貸款之實」的作法,屢試不爽。

雷立芬強調,部分業者故意將合約上小額信貸的字眼模糊化,且不主動告知,因此消費者常常是事後接到銀行徵信電話通知,才知道自己已經辦了貸款;有些業者更離譜,在提供消費者簽定的契約上,副本簽名處竟是申貸契約,而非與正本一致的補習契約。消費者報導雜誌發行人陳智義表示,業者已經違反公平交易法的廣告不實,最高可處2500萬罰鍰,同時消費者可視具體內容主張契約無效。



◆ 法務部澄清「符公益皆可公布姓名」

【聯合報╱記者蘇位榮/台北報導】2012.11.09

學校張貼榮譽榜,有沒有違反個資法?法務部昨天指出,學校張貼有學生名字的榮譽榜,是為執行教育工作的職務,有特定的教育目的,並沒有違反個資法的問題。法務部官員還說:「學校不必過度解讀個資法。」

法務部次長陳明堂表示,個資法的立法目的,在於個人隱私的「保護」,並不是個人資料的「保密」;學校為鼓勵學生張貼榮譽榜,符合公益目的,學生的名字當然可以公布。

法務部法律事務司官員指出,個資法第十六條明定,公務機關只要在執行法定職務的必要範圍內,並符合機關主管的特定目的,蒐集利用個人資料,並不違法;若是在特定目的外,只要機關是基於公共利益或當事人權益而蒐集個資,也不違法。學校蒐集學生的個人資料,張貼有學生名字的榮譽榜,顯然是為了教育目的;張貼學生姓名的榮譽榜,有利於學生權益,符合個資法第十六條,並沒有違法問題。

法務部指出,個資法的解釋,各主管機關應深入了解並加強正確宣導;過度擴張解釋,要每個人都提書面同意使用個資,「那豈不發瘋了」,不但與個資法立法目的不符,也不合理。

※ 相關報導:

* 個資法怪象 學校榮譽榜變圈圈榜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0/7487260.shtml

個資法人名打圈的怪象,從法院地檢署蔓延到校園!南投縣府發文各校,要求遵守個資法,榮譽榜的學生姓名中間一律改成○,不少學校榮譽榜變圈圈榜,家長批「難道孩子是嫌犯?得獎是榮譽,為何不登全名?」



◆ 不知官網換了 學校累積百封逾期公文

【聯合報╱記者簡慧珍/彰化報導】2012/11/09

彰化縣政府教育處把原來的官網改為雲端網站,許多教師無法登入,不能上網下載公文和公告,部分學校累積上百封逾期公文,抱怨教育處「無感」,沒發現學校收不到電子公文還寄個不停,即使上了「雲端」,處理速度更慢,真不知如何是好。

教育處代理處長陳逸玲說,雲端系統保留教師和行政人員的原來帳號,但要更改密碼才能進入收發電子公文,沒更改密碼,當然不能登入。另,雲端系統內容豐富,有活動訊息預報、活動成果報導、新聞英文及彰化愛說教APP,如果電腦較老舊,傳輸不夠快,更新頁面速度就會較慢。

林姓等多名教師指出,10月底教師與行政人員發現無法上縣政府教育資源,以為系統「掛了」,前兩天還不以為意,到第三天仍無法上網,四處請教才知道已更改網址,學校沒接到教育處通知,教師們都不知如何上網收發電子公文,迄今累積上百件過期公文。

知道教育處更改官網網址的王姓教師表示,剛改成雲端系統,上網速度變慢,每點選一個項目,要等1到2分鐘,換頁也要等快2分鐘,瀏覽訊息時都快「抓狂」,幸好最近幾天較正常。

陳逸玲說,縣府9月25日便發函各國中小學,告知官網「教育資源網」9月26日起停用,移轉到雲端系統,要求列為學校網站首頁連結,雲端系統帳號管理人預設為校長,校長為執行開放及新增帳號權限;截至目前,未接獲學校反映雲端系統出狀況。

※ 教職員的資訊能力要加強。

fsj 提到...

楊志良:台灣教育磨光熱忱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2012.11.10

「人要成功,最重要的是熱忱!」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昨天以「嚮導」身分參加第二屆世界公民島記者會,指出台灣的教育常把年輕人的熱忱磨光,他對世界公民島活動贊助青年出國表示認同,認為應該讓年輕人「暴露」在機會中,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才能創造社會價值。

第二屆世界公民島請到農委會前主委彭作奎、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國科會前副主委張清風等一百廿九位國內有成就的「嚮導」,針對台灣一百廿九個免簽國「出題」,要台灣年輕人去了解各國家的農業、文化、永續發展等不同題目,為台灣的未來出任務。獲選年輕人將獲得機票補助,前十名還有十萬元補助,廿至廿六歲台灣青年皆可參加。

楊志良說,有熱情,人生才有意義,「去看賈伯斯傳,從頭到尾都是熱忱」,但台灣的制度與父母常扼殺年輕人的熱忱。

他說自己反對十二年國教,凡是逼著年輕人去讀書、補習的制度都該廢掉;年輕人如果發現自己對現在念的科系沒興趣,就趕快換個系。

他出題要青年至瑞典了解全民健康照護制度與稅制,供台灣政府借鏡。



◆ 讓子女進理想學校 6成家長願遷戶口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2/11/10

國家教育研究院調查全台民眾對12年國教的看法,發現對12年國教有信心的民眾不到半數,只占4成6;且71%擔心12年國教會導致教育品質下降;過半數願遷戶口讓子女進理想學校。免學費政策則是唯一達到8成以上支持率的調查項目,83%受訪者都支持。

台師大昨天舉行「2020教育願景國際學術研討會」,國教院教育政策中心助理研究員蔡明學、林信志公布2011到2012年民眾對12年國教看法的調查結果,兩次調查都成功電話訪問1千多人。

調查顯示,64%民眾認為實施12年國教有助紓解國中生升學壓力;被問到推行12年國教是否可讓學生更主動學習、教學更正常化,有信心和沒有信心的民眾都是49%,但教育程度愈高者愈質疑。

58%民眾支持高中職免試入學,但69%對此政策公平性有疑慮,教育程度愈高,疑慮比率愈高。近8成民眾支持特色招生,也同意應逐年降低各高中特色招生比率,但對未來是否完全免試入學則看法分歧。

調查發現,民眾對明星高中有矛盾心態。58%民眾同意繼續保有明星高中,55%的人也同意提高明星高中特色招生比率,但69%受訪者認為,成績優異的學生應該分散各校,不應集中。

此外,55%受訪者說,孩子的興趣,是為子女選校最優先考量因素,但問及是否會遷戶口讓子女進入理想學校?6成民眾都點頭同意,尤其是高教育程度及有孩子的民眾,遷戶口的意願更高。

78%民眾同意高中職社區化有助就近入學,但過半數對高中職全面優質化沒信心。

林信志說,教育程度愈高者,對12年國教的支持,及免試入學公平性質疑比率愈高,對完全免試入學愈不同意。研究所以上程度的民眾多不同意免試入學能減輕國中生升學壓力。在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方面,高學歷者較不同意品德表現、設籍地點和設籍時間。

林信志指出,免學費最沒爭議,教育部也一直主打該政策,應優先推動,但教育經費有限,後續問題包括該不該「排富」、公私立學校競爭消長等問題,都需要教育單位再謹慎思考。

※ 相關報導:

* 兩岸零用錢調查 北京家長更大方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7490017.shtml

兩岸高中生的休閒活動大不同,張老師基金會調查發現,北京高中生每周有51到100元人民幣(約台幣250元到500元)的零用錢,部分甚至高達500元人民幣(約2500元台幣),相較之下,台灣高中生則以101到500元居多,甚至低於100元台幣。兩岸高中生休閒活動也很不一樣,台灣高中生多是看書聽音樂,北京高中生以「上網」為第一首選,張老師基金會分析原因,這是因為台灣家長管得嚴,北京家長管教方式相對寬鬆。



◆ 小六童教室開酒趴? 學校:已緊急輔導

【中廣新聞/林麗玉】 2012-11-10

新北市有一名小六學童,在星期三期中考當天,帶著啤酒到學校,趁早自習老師不在時,在教室吆喝同學一同喝酒,九名小學生就把四瓶啤酒喝光,事後老師發現,緊急通知家長,不過學校事後竟沒有任何懲處,引發其他家長不滿,校方表示,學童是因為好玩、好奇,才會喝酒,已經進行相關通報、輔導,新北市教育局也表示,校方的行政處理沒有問題。

新北市中和區一所國小,有一名小六學童,在十一月七號期中考當天,帶著四罐啤酒及氣泡酒到學校,趁早自習時間導師不在教室時,拿出啤酒吆喝其他同學一同喝酒,班級內九名男女學童,就這樣接力把酒喝光,為了避免被老師發現,喝完酒的小六學童,有的還戴上口罩考試,結果是有監考老師,發現同學戴口罩、加上教室的回收桶有酒瓶才發現,居然有學童帶酒喝,宛如開酒趴。

並其他家長不滿的是,學校事後竟然沒有相關懲處,學校教務主任曾馨儀回應,事後了解,這名小六學童是因為好奇、好玩心態,才會帶酒到學校吆喝同學一起喝。而學校也向帶酒學童的家長聯繫,家長回達,酒是幫國中孩子準備,沒想到到小學的孩子帶到學校喝。

而對於有其他家長不滿學校沒有懲處,新北市教育局表示,學校知道這件事之後,已經進行相關通報,也立即進行相關的輔導,行政處理上應該沒有問題。



◆ 泰武幼兒園全族語 美聯社採訪

自由 2012.11.10

〔記者羅欣貞/泰武報導〕「小時候學的一輩子忘不了!」,泰武國小是全國第一個實施幼兒園班級全族語教學的公立學校,二十八位部落小朋友在老師潘秀美帶領下,沈浸在排灣語的學習環境,原民會計畫推動到其他縣市,昨天帶領專家學者觀摩,企畫製播台灣原住民族語教學報導的國際知名媒體美聯社也隨行,捕捉小朋友學習的天真表情。

幼兒全族語教學計畫是泰武國小主動向縣府教育處申請,本學期推動前舉辦說明會,讓幼兒家長自由選擇全族語或非全族語班級,結果有二十八位幼童家長選全族語,由今年通過教育處教保員甄試的潘秀美指導,已有五年族語教學經驗,至於非全族語班級則有十五位學生。

原民會教育文化處處長陳坤昇昨表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九年調查,台灣十四個原住民族群中,有九個語言別瀕臨滅絕,排灣語雖非其中之一,但是泰武國小率全國之先的全族語教學,值得其他縣市學習,看到師生之間透過族語的自然互動,「讓他相當感動!」

計畫製播台灣族語教學現況的美聯社,有三人採訪團隊也隨原民會南下,拍攝全族語幼兒園上課、國小一年級母語教學的情形。

「約有八成幼兒家長不會說母語!」,校長伍麗華、教師潘秀美表示,其餘兩成會說一點的,是因為小時候隔代教養,全族語教學兩個多月來,不但小朋友從害怕、抗拒到能夠聽得懂、開口說,家長也有了危機意識,開始跟著學。

※ 相關報導:

* 身障者爭教育平權 千人上街頭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490412.shtml

千障權益行動聯盟發起「教育平權」遊行;約上千名身障者及關心身障權益人士今天下午走上街頭,爭取身障者平等教育權。千障權益行動聯盟的遊行隊伍分5個大隊,有全程透過手語無聲抗議的聽障者大隊、輪椅使用者大隊、拿著白手杖上街的視障者大隊、混合障別的身障團體大隊及最後壓陣的機車大隊。

fsj 提到...

就近就學 讓國中教學正常化

【姜添輝】2012-11-12 中國時報

政府計畫自一○三學年度執行十二年國教方案,目前為止,許多家長對此方案仍有許多不安。雖然關注的重點相當多元,但比較多共同的議題是:如何進入明星高中。

受到傳統儒家文化以及過去科舉考試制度文化的影響,明星高中被視為向上流動甚至晉升到士大夫階級的關鍵管道,華人社會的面子文化,更進一步強化此種連結。此種背景驅動更多家長投入可觀心力與資源於子女的教育學習活動,加上經濟發展大幅擴張、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數量,所以投入教育活動逐漸轉變成普遍現象,加劇了學生之間的競爭。但這種競爭並非是上大學,而是要讀名校。

由此而言,家長的價值觀與教育行動直接影響教育的運作成效,或許這也是當初一些人士要求大幅擴張高等教育所看不見之處,也進而種下無可逆轉的嚴重教育問題。大部分家長認為,要上頂尖大學就需就讀一流高中,因此在國中階段便產生成績取向的教學型態。就情感而言,望子成龍是親情展現。然將「名校」與「好未來」做線性連結,不僅是一種迷思,而且衍生出一些重大的教育缺失。

頂尖大學的畢業生是否皆相當成功?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相同的,一流高中的畢業生是否皆能考上頂尖大學?答案也是否定的。或許大家會認為,一流高中有更高比率的畢業生就讀頂尖大學;但是被忽略的問題是,這些學校招收到頂尖成績的學生,但並非人人成功。再者,是否就讀非一流高中就沒希望,顯然這類學校仍有一定比率的畢業生進入頂尖大學。綜合而言,進入一流高中並不等於能就讀頂尖大學。

明星高中的迷思導致升學導向的教學型態,以往的教育改革使國小教學從填鴨轉向活潑與創意的型態;但國中與高中卻是升學掛帥,這種成績導向的教學,使學習大幅壓縮到背誦與反覆練習的狹小空間。物理與化學不作實驗,學生無暇進行額外閱讀,學生放學時間充斥補習活動,這些已是普遍現象。不僅學生與家長痛苦,同時也無法提升國家競爭力。

從我國在PISA(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世界排名的下滑,已明確顯示,台灣教育正面臨重大的危機。背誦與練習並無法賦予學生真正的國際競爭力,因為全球化時代著重於創意與知識的創新運用。缺乏這些要素,進而產生系列性的嚴重影響,諸如產品喪失國際競爭力、產業規模萎縮、失業率上升、薪資所得下降等,此種情境使大部分社會成員都深受其害。

許多父母也許能理解上述關連性,但卻必須無奈的屈從於既有社會結構的要求。個人認為,政府必須義無反顧的改善此種缺失,而當前要推動的十二年國教便具有此種功能。九年國教未實施前,升學主義主導國小的教學型態,但實施之後,此種弊端逐漸消失。未來十二年國教的施實將可能產生雷同的效益,假若政府透過更適切的策略,應可發揮更大的效益。

個人認為,若能落實就近就學應可改善填鴨式的教學型態。但要落實就近就學的理想,必須讓家長安心將子女送到非一流高中就讀。此種信賴建立於事實性成效,亦即非一流高中畢業生也能考上頂尖大學。事實上,這類學校有一定比率就讀於頂尖大學,教育部或許可匯整出這類學生的比率數據,以及國中成績。透過這些數據的公布,將有助於家長解除一流高中等同頂尖大學的迷思。

若能透過逐年擴大一流高中附近學區(目前採取大學區制)內保障名額比率,將可使一部分成績卓越的學生流向非一流高中,這些學生有較高的可能性進入頂尖大學。如此,未來將產生更多數量的一流高中。此種成效將使家長主動支持就近就學政策,因而將削弱入學競爭壓力,進而使國中教學正常化,教師有更多的空間進行創意教學,而非背誦與反覆練習,進而才能透過教育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力資本。(作者為台南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主任,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理事長)

※ 相關報導:

* 學童「加班」寫考卷 安親班成第二戰場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50202/132012111201034.html

兒福聯盟調查發現,百分之七十九點九的學童放學後還要到安親班或補習班「加班」寫評量或考卷,情況比三年前的百分之七十四更嚴重。有近三成的學童在晚上七點以後才從安親班或補習班下課。



◆ 醫學系修業年限降 7年改6年

中央社 2012-11-12

教育部今天說,102學年度起,全台醫學系修業年限從7年改6年,避免過去第7年以學生身分到醫院實習,可能有觸法疑慮。

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今天公布102學年度考試分發簡章,醫學系修業年限將統一從7年縮短為6年,而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則分為兩組,藥學組修業年限仍為4年,臨床藥學組則改為6年,而台灣大學藥學系則從103學年度開始,改為6年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專門委員朱俊彰指出,過去醫學系學生第7年要到醫院實習,實習時難免涉及醫療行為,但礙於學生身分,可能有違反醫師法等相關規定的疑慮,因此醫學校院長會議時曾多次討論,並和衛生署、考選部、教育部等單位討論後,決定縮短修業年限。

朱俊彰表示,原本醫學系學生在第7年實習完,參加國考並取得醫師資格後,需接受衛生署1年的醫學訓練,102學年度開始,學生6年畢業後,先考國考取得醫師資格後,再以醫師身分接受衛生署2年的醫學訓練。

朱俊彰表示,以醫師身分到醫院接受訓練,可避免身分模糊導致觸法的問題,也可讓工作內容更深入,考量102學年度新制的醫學生可能和101學年度舊制的醫學生一起到醫院接受訓練,各校醫學系已和各大醫院協調,會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實習的地方;另外因世界各國藥學系訓練多為6年,考量與國際接軌,因此藥學系修業年限才有調整。



◆ 觀念平台-打破「固態」的學費政策

【張瑞雄】2012-11-12 中國時報

教育部的「常態性大專學雜費調整方案」在台中的首場公聽會被癱瘓之後,其他各區的公聽會就暫停,只差正式宣布凍漲而已。所謂的「常態性學雜費調整方案」以前也不是沒有訂過,但「常態」碰到社會和政治現實就變成「固態」,固定不動的狀態矣。

大學的學雜費收多少為什麼要教育部同意?唯一的法律依據只有《大學法》的第三十五條說:「大學向學生收取費用之項目、用途及數額,不得逾教育部之規定。」但教育部之規定是多少沒人知曉!顯然目前私立大學之收費尚未超過教育部之規定,所以大學可以自行調整學雜費至私立大學的水準,教育部其實無法可管。

從另一方面來看,學雜費的多寡應該對應到大學的好壞,品質好的大學收費高,品質差的大學應該較便宜,教育部只要依法訂定一個學雜費的上限,其他就是依照市場機制。哪個大學敢提高收費,就必須有好的實力和面對社會的公評,教育部何必拿這個擔子來扛。

很久以前想上大學要擠破頭,所以要控制學雜費免得大學予取予求。現在大學要吸引學生來就讀,品質差但學雜費太高的肯定沒人念。當然明星大學大家還是會搶著去念,所以它們有實力調漲學雜費,教育部要注意的是不要有學生因為學雜費太高而念不起這些學校,亦即如何補助經濟弱勢的學生應該建立更周全的機制。

另外要改的是將大學生的學費改成基本費加學分費的形式,目前固定學費的方式讓學生不太珍惜學習的機會,修一大堆課,被當也無所謂,重修也不用加收學費。如果一分學分一分收費,學生就會對修課更加謹慎,更會好好規畫,也才會更認真以避免被當重修再繳費。尤其很多同學辦就學貸款來念大學,更要好好用功讀書,努力充實自己,否則畢業即負債,再加上實力空虛,前途堪慮。

要調漲學雜費,大學本身也要更有效率。扣掉寒暑假,一年只運作九個月的大學是否合乎現代社會的要求?空閒三個月的校舍如何更充分的利用?每年兩學期的制度是否可以改成每年多學季的制度?大學人力和空間資源沒有充分利用即是浪費,這樣要調漲學雜費也難得到認同。

學生繳學雜費來讀大學,教育部和各大學應該思考如何打破系的藩籬,讓學生的修課有更大的彈性和自由,以應付將來多變的社會。例如改變分系的觀念,以大學為單位招生,學生進來後前幾年依自己的興趣修課,到高年級時再依修課的狀態選定主修(Major),讓學生可以依自己的興趣來充分發展專長。

總之如何讓大學教育更有效率和更有成效,讓大學畢業生有工作力和債務償還力,這才是重點所在,而非在學雜費調整細節中打轉,否則問題將永遠存在。(作者為台灣觀光學院校長)

fsj 提到...

抗漲!「媽媽幫」安親班、才藝班也能團購

【聯合報╱記者熊迺群/台南報導】2012.11.13

不景氣,抗漲省錢的「媽媽幫」興起,孩子上安親班、才藝班都可以透過「團購」省錢。

小維媽林湘婷去年生第一胎,上網搜尋部落格、臉書,希望找家裡有同齡孩子的媽媽交流,發現「媽媽幫」光台南市就超過三組,成員都在上百人以上,大家分享育兒經,交換玩具及衣物,分享好康、哪裡有便宜可撿。

她說,經濟不景氣,團員號召並發揮「團結力量大」精神,從玩具、文具、書籍到紙巾、尿布等孩童用品都可減價,一套一千多元童書經「媽媽幫」爭取團購價,「七百元就買得到」;市面上新款恐龍玩具每組五百元,她們大量採購,不僅在第一時間拿到新貨,還享受對折優惠。

媽媽幫成員說,如LASY積木課在安親班或老師個人教室上課,每堂約三百元,「媽媽幫」把老師請到家裡,六、七名小朋友一起上課,每堂只要一百五十元。

有媽媽想送四歲孩子到知名舞蹈教室上課,但每堂課至少五百元以上,一般舞蹈教室或孩童學習中心舞蹈課,也要二百五十元至四百元。「媽媽幫」找老師開課,地點選在教會,一堂課只要一百多元,還有老師開出六十元超低價。另外,才藝課如黏土、塗鴉,每堂課包含材料費,差不多二百元上下,「媽媽幫」請老師到家裡開課,只要八十到一百元。

不願具名的「永康團長」表示,有團購需求的媽媽愈來愈多,因此在臉書開闢「許願池」,只要夥伴提出購買需求,就積極比價,並號召更多人購買,例如有媽媽看上一組三千多元積木玩具,團員同時號召,一次取得團購數十箱的消費量,直接向廠商殺到最低價。

小凱媽說,花蓮媽媽幫以聚會遊玩居多,帶孩子踏青或到海邊玩沙,台中曾有五十幾個家庭包下整層餐廳自助吧聚會;台南媽媽幫主推團購,她住桃園的姊妹聽說,寧可花運費,也要請她代購便宜玩具。



◆ 小孩分自己班上 成績優異惹爭議

【聯合報╱記者郭安家/台北報導】2012/11/13

台北市新民國中一名地理老師擔任該校教師會長,與另一名國文老師違反常態分班,把女兒放在自己班上,結果兩女成績優異,成了全校唯二免試上榜北一女的學生,引來議員質疑。

新民國中一位家長也說,事件中的學生,體育分數竟然還比校隊選手、體保生還高,實在令人難以服氣,質疑校內老師交叉掩護給高分。

北市府教育局昨早發新聞稿指出,兩生五學期成績及平時評量傑出,查無教師評分不公情形,有些學校因小校、課堂節數少,難免有老師教自己小孩。且一○三學年度起,高中職免試入學已無採計學生「在校學業成績」。

但台北市長郝龍斌下午在議會市政總質詢答詢表示,將請政風處調查是否私相授受,同時對各級學校做通盤檢討;教育局長丁亞雯說,老師未利益迴避,確實有瑕疵。

台北市議員陳政忠接獲家長及教師投訴,昨在議會質詢時說,新民國中有兩位地理老師、六位國文老師,但事件中兩位老師的女兒隨父母就讀,沒在五月報到,九月才至父母教的同一班就讀。

陳政忠說,兩老師破壞排課,盡可能由同學年老師互相擔任,不論任何課程、代課,都集中在少數老師。且老師平時不改全班作業,晚上教自己小孩、洩題,造成班上學生出現學習差異。

陳政忠舉例,該班地理平均成績為七十二點四八分,事件中的A生平均成績九十七點九四分、十七次段考中有五次滿分,而B生平均成績九十九分、十七次段考有十二次滿分。

教育局科長譚以敬說,依規定學校教職員子女「得」優先隨父母就讀服務學校。她說,若學校在七月期間辦教師甄選、新聘任教師或因小孩不適應,而有個別特殊狀況,可與學校自行協調延後報到時間。

新民國中代理校長柯淑惠說,該地理老師確實沒批閱作業,作業上僅有學生訂正字跡。校方將重啟調查,並要求老師落實教學,該地理老師也被提報不適任教師。

※ 相關報導:

* 成績能造假 免試成特權專利?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495020.shtml

【聯合報╱蘇曉芃】2012.11.13 蘇曉芃/高中生(高雄市)

報載基北區高中職免試入學,有教師涉嫌包庇子女,成績作假,已經嚴重影響其他學生權益。免試入學是否淪為特定人士子女專利的問題,值得深思。

這起事件,雖說是個案,卻可以思考家庭的經濟資本或社會資本等因素,對於子女求學路上的影響。尤其最近關於大學學費調漲爭議,民間齊聲撻伐,其一理由為學子乃國家希望,若連這點投資都躊躇不定,讓有心求學卻苦無能力支付學費的學生雪上加霜,很難想像國家如何進步。

當求學也變成了一種財力門檻,阻隔在兩個世界之間時,一邊是極力渴望透過教育來改變自己向社會上層流動,一邊則早已是才藝學歷樣樣出色,等著交出亮眼成績單。政府應該從這樣的事件中思考、改善關於受教權公平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能相信:只要努力,都會有所得。



◆ 台灣學生英文差 誰之過?

【曾泰元】2012-11-13 中國時報

上周,有民進黨立委在立院質詢,建議將英文訂為官方語言,以全面提振台灣的英文能力,行政院長卻給了一個斬釘截鐵的「不可能」作為回應。

台灣菜英文的報導不斷,我估計大概是立委提案背後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立委提案的前兩天,媒體竟傳來台灣英文輸給日本的負面消息。這條新聞引起各界譁然,因為日本的英文不佳早已深植人心,況且台灣在不同的英文檢定中,一直都領先日本,這個令人尷尬的事實跌破了眾人的眼鏡,隨即招來強烈的質疑。

還記得不久之前,媒體才披露了台灣的菜英文,說台灣的「多益」(TOEIC)成績落後韓國甚多,台灣企業對新進人員的英文能力要求遠不如韓國企業。專家甚至大膽地把人民的英文能力和國家的競爭力劃上等號,就此分析推論,說韓國國際競爭力的暴衝與韓國人拚英文的成果有關,而台灣國際競爭力的嚴重下滑則跟台灣的菜英文脫不了干係。專家宣稱,台灣再不努力提升英文,國家前景實在堪慮。

每年台灣的菜英文總會上好幾次新聞。不止「多益」,在另兩項國際知名的托福(TOEFL)和雅思(IELTS)能力檢定中,台灣的成績一樣令人顏面無光,過去多年來在亞洲國家一樣是倒數。

當然,成績的好壞跟考生的樣本有關。考生人數夠多,樣本夠大,誤差才會小,結果也才比較可靠。自由報考,想考就考,成績一定有高有低;倘若某些國家設下報考門檻,只允許程度較高的考生報名參加,考出來的成績不高也難。

不過台灣的整體英文欠佳大家都了然於心,不必辯解,給自己找台階下,媒體持續披露這樣的消息,的確是給教育主管當局及各級英文教師接連幾記當頭棒喝。

然而多益專家把英文能力跟競爭力掛上勾,卻引起了許多人特別的關注。專家信誓旦旦說,英語力等同競爭力,台灣衰退因為台灣英文不如人,這樣驚人的論述說到某些人的痛處,看得人憂心忡忡。這推論或許有些跳躍,結論也可能過份簡化,不過在台灣競爭力衰退下滑的低迷氣氛中,媒體上響起了這樣獨特的聲音,彷彿錚錚切切地告訴國人,提升英文程度是增強競爭力的關鍵祕方。

台灣英文教育的沉痾依舊,到底是哪裡出問題?升學主義導致考試扭曲教學,或許是原因之一。教材沒有編好,讓人覺得枯燥害怕也有可能。不過第一線的老師沒有悉心盡力把學生教好,引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明顯難辭其咎。

《三字經》有云:「教不嚴,師之惰」。中國近現代教育家陳鶴琴也曾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為期三天的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周日才在台北劍潭落幕,學者專家高來高去,各陳己見,鮮有交集。看來,這英文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 成大博物館典藏品 增逾五千件

【洪榮志/台南報導】2012-11-13 中國時報

國內大專院校館藏量首屈一指的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近年來因校內外人士踴躍捐贈,典藏品急速增加,目前已高達五千多件。館方特別斥資整修的勝利典藏庫昨天啟用,校長黃煌煇將該校一級文物前總統蔣介石親題的校訓「窮理致知」墨寶典藏入庫。

成大慶祝八十一周年校慶暨成大博物館五周年館慶,正式啟用位於勝利校區總圖書館一樓的勝利典藏庫,慎重邀請多位捐贈者親臨,將消毒包裝好的典藏品收進典藏庫。

除了蔣介石墨寶之外,昨天同時入庫的典藏品,還有:台灣戰後第一代女建築師,也是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校友王秀蓮的畢業證書;成大前工學院長李克讓捐贈的早年老照片;副校長顏鴻森收藏的機械系教學用玻璃底片;楊敏朗捐贈父親珍藏的開校紀念銅鎮等。

黃煌煇指出,典藏庫房的建置,不僅是博物館,也是大學百年事業的基礎。 博物館館長褚晴暉表示,勝利典藏庫在硬體方面,能完全阻絕外界光線、飛塵等干擾,還配備兩台大型空調控制溫濕度,並建置各種尺寸、類型的文物典藏架櫃,以提供高規格的文物典藏環境。

fsj 提到...

我見我思-憂世與憂生

【簡白】2012-11-14 中國時報

歐巴馬再任四年美國總統、中國境內的秋田犬受釣魚台事件牽連慘遭殺害、希臘國會通過財政撙節方案雅典接續爆發示威抗議、原能會給台電最後通牒要求限期提出核一廠耐震改善時程、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蝗害即將肆虐西北非洲…,世事變化紛擾,總讓我們歡喜讓我們憂。

幾天前跟好友的全家福一齊吃飯,他的獨生女兒是個資優生,去年考上明星高中,卻因難以適應體制教育,主動辦理休學,轉去參加國內外各式各樣的文藝、環保、自然、地方史、語言等等民間營隊,多采多姿。她早熟而聰慧,善良又敏感。觀看顏蘭權、莊益增合導的紀錄片《牽阮的手》,竟悲傷數日,嚥不下茶飯。既掛慮現今執政黨的無作為,也痛心反對黨的無長進。目前正定期就醫於私立精神科診所。

顯然好友的女兒,非但是個資優生,並且是個典型的憂世青年。

回想自己在相似的年紀,渾渾噩噩,世事於我何有哉,偶爾偷偷摸摸抽菸喝酒,便自以為是全天底下最愜意快活的幸運之子。

餐敘輕鬆言談,話題避免觸及困擾好友女兒的同儕認同、性別認同、政治認同、宗教認同,閒聊的範圍大都拐彎抹角,環繞著個人角色嘗試的果敢與接納,自身才情的觀照與歸屬,從經典小說、電影,甚至老歌曲中舉例,咀嚼創作者歷久彌新的人生況味。

媽媽業餘繪畫自娛,女兒感染藝術修養,很有興趣寫作故事,已經草成一則九千字的短篇。所以臨機給她淺白扼要建議:憂生重於憂世─青春情懷總是詩,愁緒用在憂患生命,重於憂患世界。

這時,教授法律公民課程的好友抗議,「憂生重於憂世,只照顧小我,不憂國憂民的話,那我在學校豈不是白教了?」

媽媽出來打圓場,「身為現代公民,我們當然應該去盡起碼的義務,一個更平等正義的社會,有助於各人抱負的發揮,但不必然要拿政治做為志業,哪管是主流派政治或反對派政治…。」

好友噤口默聲,他知道,女兒今天的身心狀況,部分源自於父親平日言教身教的過度政治正確,造成未成型卻被迫定型的自我認同失調。她僅十六歲啊,怎能夠負荷得起世間的痛楚苦難?

末了臨走,好友的女兒提問,「為何周遭的男生,包括同學、老師,以及爸爸跟叔叔您,都那麼幼稚或者犬儒呢?」

我笑笑說,請她體諒,因為「男人到老都長不大,而女人從小就長大了。」



◆ 楊渡專欄-讓農民工的孩子好好受教育吧!

【本報訊】2012-11-14 中國時報

曾經在大陸採訪流浪十幾年的經驗,目睹著許多城市面貌的急速改變,讓我深深感嘆於中國有強大的建設大軍。三十幾年來,這些農村出來的工地大軍,不分日夜,不畏嚴寒酷暑,匍匐在各地的高架道路、大樓鷹架、新建鐵橋之上,如螻蟻般渺小、灰暗、無面目,卻建出現代都會的繁華。他們建出了大樓,卻從來也不曾住過。

不僅是這些,為打工而離鄉背井的農民工,據統計至少兩億人,他們默默在各個跨國公司、外銷電子廠工作,賺取微薄的薪水。一個為蘋果生產手機晶片的工人,可能一年的薪水也買不起一支愛鳳手機。這些灰僕僕的勞動身影,映照出勤勞認命的生命,是他們用了青春,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然而,整個中國社會似乎並未準備好接受這個巨大的變遷。大量遷徙而出的農民工,會造成人口向都市集中,都市的負荷必將大增。除了居住、安全、衛生環境等問題之外,長久被忽略的問題是農民工的孩子,這些流落於都市邊緣的工人的孩子,要如何受教育?

他們沒有城市戶口,所以沒有進入公立小學、中學的權利。為了受教育,他們只能進入農民工子弟學校。那是私人創辦,教學環境非常差,課室條件非常惡劣,有些甚至是寄居在某一些城市小區的一隅。有一天,城市的建設有需要,或者某一個房地產商人買走了地,學校就會被迫關閉。北京市已經有幾十個這樣的小學被關閉。

根據統計,全中國約有八千萬農民工子弟,其中五千八百萬個孩子,在鄉下與祖父母同住,有兩千萬左右的孩子,隨父母進城工作。這些父母往往隨著經濟起伏而輾轉各地尋覓工作,孩子就跟著流離。即使父母在一個地方安定下來,孩子也無法進入公立學校讀書,只能在農民工子弟學校就讀。而現在這些學校也一個個被關閉了。農民工的孩子,正在失去就學的機會。

或許,上學不一定會讓孩子成為很有用、很會賺錢的人,也不一定保證未來的幸福。但因為教育,孩子多了一種選擇;因為知識,他知道生命還有其它的意義;因為知識,他可以看見更廣大的世界,去追尋前人未曾夢想過的境地。即使知識帶來的也許是痛苦,但他也有選擇痛苦思考的權利。

如果農民工的孩子無法受教育,他只能提早投入勞動力市場,或者因為未成年無法工作而流落街頭,成為另一種不安定的因素。而萬一,一個孩子走上歧路,成為犯罪者,在大陸我不知道,但在台灣,一個人坐牢一年,其個人必要花費就十四萬台幣,還不包括監獄的行政與建築設備。這些錢,如果用於教育,可以多照顧多少孩子?

中國專家應該都清楚,都市化是無可逆轉的趨勢,為數兩億的農民工以後會逐漸在各地安家落戶,教育農民工的孩子,已是未來無可逃避的課題。不管從整體國力的提升,或是社會安定著眼,甚至是為未來的中國厚植知識力,加上最基本的人權保障,沒有理由不給農民工的孩子完整的教育。

這是一個國家最根本的基礎建設,也是最划算的投資。但目前仍有許多困難,讓農民工的孩子無處讀書。解決之道,即是由中央下政策,讓各地地方政府不可以用地方教育財政不足為由,拒絕農民工的孩子進入公立小學。然而,由於農民工流動性大,孩子上學不易,容易因為景氣波動,父母工作的不穩定而轉學。因此需要一個政策來協助這些農民工,方便他們的孩子於各地就學。

正值中共十八大召開的此刻,要問一句古老的話:「如果孩子不快樂,所有的奮鬥有什麼意義?」另一句古老的話:「如果孩子沒有希望,未來怎麼會有希望?」

讓勞動的、辛勤的農民工的孩子,和所有的孩子一樣受教育;讓他們有一樣的能力與權利,去追求自己的未來吧!就算中國大陸建設出再多的經濟奇蹟,賺了全世界的錢,如果孩子不能受教育,那賺錢有什麼意義?如果富強不能為孩子帶來幸福,那富強有什麼意義?

(作者為作家)

※ 相關報導:

* 人生80才開始 「全球最老」小學生上學記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111400002.html

活到老也要學到老!電影《人生八十才開始》改編自肯亞「小學生」馬魯格的真人故事,他以高齡八十四歲就學,締造金氏世界紀錄,成為「世界最年長的小學生

fsj 提到...

補不停 未來回憶一片白

【聯合報╱陳招池/國小校長(苗縣頭份)】2012.11.18

傍晚運動回來,天色已暗,在社區巷子口陸續遇到還穿著制服的小學生,背著笨重書包,提著路邊攤買的速食餐點,一臉疲憊與無奈;這麼晚了要去哪?不必問都知道要去補習。

這時大地一片寂靜,天際間倦鳥紛紛歸巢,大人也都回家放鬆,何忍讓孩子踽踽獨行於課業衝刺之學習路上?

國小作息從七點上學,到下午三點半放學,除了安排八節課外,還有不少特色課程穿插進來。一整天下來夠累了,此時休閒與運動是他們渴望的,卻被嚴重剝奪。許多父母囿於「勤有功,戲無益」的傳統思想,不讓孩子有些許喘息,以為安排緊湊,未來才有競爭力。

各類補習班以賺錢為目的,就不待多言;倒是政府的政策有幫凶之嫌,有些縣市補助學校辦理課後輔導,把學習往後延長一節課,接續再由安親班接手,往往回到家已超過五點了。

更狠的是,政府鼓勵學校辦理「月光天使計畫」,在學校提供晚餐和照顧晚自習到九點,家庭的孩子變成「學校的孩子」,美其意是照顧弱勢家庭,實則讓家庭功能徹底瓦解,孩子更得不到家庭的溫暖。

臨老時,頻頻參加國小同學會,歷經四十多載的歲月淘洗,最能檢驗教育功能與成效,證實「天生我才必有用」,以前那些不愛讀書的放牛班同學,現在的成就可是不容小覷,個個頭上都有一片天。

反思今天,除了逼孩子去課輔外,又能給什麼?將來他們共同的回憶,無非是「慘白」兩個字足以形容。

※ 相關報導:

* 裁音樂老師 世界超強的超省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506607.shtml

近年美國經濟衰退,政府預算大幅減少,教育經費也受到嚴重影響,對於許多州立學校來說,藝術相關的課程早在好幾年前就慢慢消失了,而現在則是連音樂老師都被裁掉。

能想像從公立小學一路到高中,學校課程連一堂美術課都沒有嗎?還有,各校音樂老師紛紛遭到裁員,原因竟是教育預算緊縮,主管機關只得忍痛做出這樣的決定嗎?

這不是第三世界國家的景象,而是當今出現在美國各地的真實狀況。近年來,美國經濟衰退,政府預算大幅減少,教育經費也受到影響,對於許多州立學校來說,藝術相關的課程早在好幾年前就慢慢消失了,而現在則是連音樂老師都被裁掉。

* 部落托育班:讓我們留住孩子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506837.shtml

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的執行秘書金天立說,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去年在立法院三讀,2到6歲的孩子歸教育部管,幼托整合啟動,教育部今年要求部落班在12月底前改善設施、符合師資要求等規定,完成立案。培養孩子不應該是短期計畫,而是長期經營,部落班依靠原民會補助努力經營,幾乎不向家長收費,但缺乏法源,經費隨時可能中斷,部落家長與托育班老師,不知道未來在哪裡,希望教育部與原民會,讓部落照顧自己的孩子。

* 私校:辦不好的國立大學 應退場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24992

國內大學太多,實踐大學教務長黃博怡昨天在教育部人才培育計畫公聽會上指出,教育部不能只要私校退場,辦不好的國立大學也要退場;且公私立大學應分工,台大等頂大以培養研究生為主,私校則培養大學生。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指出,國立大學的教職員是廣義的公務員,要國立大學退場有困難,教職員安置就是一大問題。不過,他指出,國立大學的整併就是退場;高教司副司長馬湘萍說,教育部現在正在研究可合併的學校名單。



◆ 體驗6小時不吃不喝 學童:好餓

【聯合報╱記者莊旻靜/竹東報導】2012.11.17

小學生也來體驗飢餓30!新竹縣竹東鎮上智國小240名學生,昨天在家長同意下,體驗6小時未進食、不喝飲料的飢餓感,有學生表示「以前不知道什麼是飢餓」,師生共同完成「聚沙成塔」、「愛的傳遞」等活動,學生更捐出12000元營養午餐費給世界展望會,讓飢餓中的小孩能有飯吃。

上智國小校長張起鳳表示,因少子化影響,不少學生都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校方因此也開辦特色課程「家族課」,將1到6年級學生混合編成16組,體驗與不同年紀學生相處的感覺。這學期家族課主題為「愛與體驗」,校方與世界展望會合作,讓學生了解什麼是「飢餓」。

昨天全校240名學生,自早上8點後停止進食固體食物與飲料,張起鳳說,為了學生健康,也響應「無飲料日」,讓學生不碰含糖飲品。

6年級呂姓男童說,為擔心體重超重,本來就不喝飲料,飲食也有點浪費,昨天體驗飢餓,讓他發現食物「很珍貴」。

體會6小時不吃東西,下午1點,有小一學生說「好餓」,六小時未進食,讓他知道什麼是「飢餓」。

學生昨天也透過「聚沙成塔」的遊戲,各組學生紛紛提供摺疊小椅子、搬書等,推疊成高塔,讓學生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有學生說,原來一人做一點點,也能堆成塔。「愛的傳遞」,學生須將書包傳到會場中央,不得使用雙手,體驗戰爭失去雙手導致殘障者的滋味。

世界展望會西區辦公室主任朱玉欣表示,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每年有690萬名兒童活不過5歲,昨天上智國小學生,也在臉上、手上寫「5」,表達支持兒童活過5歲。

※ 相關報導:

* 中小學自設廚房 5年內達9成
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211170058-1.aspx

教育部今天表示,為確保學童健康、選用新鮮食材和良好烹調方式,鼓勵中小學自設廚房,目標是5年內,9成學校有自己的廚房。

fsj 提到...

平路:孩子所不相信的事

【聯合報╱平路】2012.11.19

看見柱上貼著「磁磚會脫落,為了安全請走騎樓」,形同磁磚雨警報,有可能砸在頭頂上?當下轉彎繞道,從人行道改走騎樓。快步不敢抬頭,趕緊脫離險境。時日久了,知道這樣的張貼是都市常態。

大樓有脫落的磁磚?預知會脫落,遲早會脫落,屬於什麼人(公機關?私人業主?銀行郵局等機構?)的責任?這種公共危險罪應該有法可管吧,總不致隨它落葉一樣半空墜下。一旦肇事,因為這張明知道危險卻不補救的布告,負責的人應該減輕刑責?還是加重刑責?

貼在牆上,就盡了告知義務?我們是倚靠文字的民族,文字似乎附帶有符咒功能!貼上就可以避邪?貼了就可以免除責任?好像迎春接福時倒貼的春聯,撒隆巴斯,一帖見效,福「倒」了,福就「到」了。

一方面,文字咒語似的,說了就算,功能性多高呀,我們靠文字規範眾人的行為。就連去洗手間,牆四周都有字,標明你該做的每個步驟。如何蹲坐如何棄物如何校準位置,從溫馨提醒的「來匆匆去沖沖」到不准踏在馬桶蓋上的警語守則……,一切眼見為憑,文字若沒標示,人們大概就當場卡住,不知道下一步怎麼動作。

另一方面,在公共空間裡,我們習慣對文字存疑,丁點不相信這類標示。漆上去鐫上去的字,參考看看,甚至帶著反諷的意涵。

譬如說,「行人專用」四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塗上碧綠的顏色,所謂「行人專用道」,但就在行人眼前,兩輪、四輪的車輛相繼輾過去。輪子沾著水漬泥痕,一道道的車軌,都是被僭越的證據。

「行人及自行車專用道」上的「行人優先」,這四個字更是可疑。行人看看就好,絕不能夠傻傻地當真,誤以為路權在行人這邊。

弱勢壓擠弱勢,自行車其實是無路可走(不用說,討生活的機車也滿腔苦水)。問題在於道路規劃,當都會的捷運網愈益成形,大眾運輸的選項愈益豐富,公部門本應以各種政策,逼使私家車遠離都心、讓出馬路,否則,對通勤的機車族與單車族,處境總在絕處求生。專用車道沒頭沒尾,隨時被紅綠燈切割、被水泥柱狀物切割,難怪騎士在車陣中蛇行……譬如說,師大路近羅斯福路處已經夠窄,雜遝像是無政府狀態,偏又玩笑似的,畫出一條自行車道。

馬路上危險,人行道反而是最安全的地界。單車與機車時時還轉上騎樓。尤其下雨天,單車後面坐的人竟然撐一把傘,搖搖晃晃地在騎樓穿梭。

校園附近更適合特技表演,在師大路附近的和平東路,我就親眼見到,單車後座的女孩直直站立。甜心一般的女孩,撐著花傘站著,讓我想到太陽劇團的絕技。

弱勢相殘,吃虧的總是最弱勢的行人。再以師大路一帶為例,麗水街狹巷裡,行人專用道上,因為老樹舊邸慕名來的觀光客要小心啦,你凝神的瞬間,隨時有擦身過的車輛。至於不遠處的七號公園,標示是自行車不准進入,到晚上,暗裡岔出的單車或機車常會嚇你一跳。

公權力的布示是形式主義,公告上的文字是亮錚錚的謊言……,令人起疑的是,當我們的孩子在這樣的城市裡長大,眼見自行車在行人專用道上穿行、汽車在自行車專用道上直直輾,他們長大了,還會真心相信什麼、遵守什麼?

(作者為作家)



◆ 小心,歧視!社會包容 台灣友善

【聯合報╱社論】2012.11.19

「歧視」是個微妙的字眼。它涉及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權力高低、利益分殊;極少人能夠察覺或願意承認自己歧視他人,可是歧視在社會中又真實存在。在人權觀念已然覺醒的社會,關於不同群體間「歧視」現象的反省,必然逐漸增加。

對照近年台灣社會對「歧視」的討論,就可以發現這樣的趨勢。在社會已有共識並立法解決的性別歧視、身心障礙等明顯的歧視之外,我們逐漸敏感於僅僅由於某些人的集體身分或歸類,即受到差別對待,排除於正常的社會參與之外,已能指認「這就是『歧視』」,且它總是以某群體的利益為代價,讓社會協和、公平正義受傷。

可以這樣看:當社會公開討論「歧視」,辨識出多數人尚無法命名的不公平現象,而開始指認、命名、討論與相互理解的一連串過程,就是社會邁向文明新頁的又一契機。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今日起每周一推出《小心,歧視!》系列報導,就是懷著這樣的願景與期盼。「看見、了解、改變」,是貫穿此一系列精神的關鍵字。

我們由近年來的社會新聞事件,不論是政治人物的失言、社區民眾對某一族群的排斥、校園霸凌或仇恨犯罪,採訪團隊在個別事件的集合中「提煉」出台灣社會有必要「看見」、且尚未有專法保障權益的數種社會不平等現象,包括:單身歧視、肥胖歧視、性別歧視、老年歧視以及族群歧視等,進而透過事實的爬梳,探究歧視心理的本貌、受歧視者的感受與應對策略,並跨國對照,期待能引領社會一起「了解」各種受歧視群體者的心聲,並相應「改變」。

討論「歧視」,從來不是易事。一來,「歧視」心態常存於內心幽暗角落,當事人常是習而不察,而且真心以為所相信的,即是天經地義的真理。例如,女性在一百年前,仍然是沒有選舉權的「第二性」、黑人在美國仍是被視為「白人財產」的奴隸,為了推翻此論,整個國家還打了一場南北戰爭;當時哪能想到,如今已有黑人歐巴馬選上總統,竟還當選連任。

二來,台灣社會對「歧視」缺乏敏感度,少了省察的能力。許多日常語言中,常透露出對另一族群或階級的貶抑:所有的外勞都是「瑪麗亞」,胖子都是「大箍呆」,單身就是「公害」、「敗犬」或「剩女」,在嘻笑中隱含了價值評斷;但大多數人覺得「不過就是玩笑」。實際上,語言也有其力量,我們卻常輕看它的傷害力道。

直到我們易地而處,也許是在他國與白人少年擦身而過,他就在我們腳後跟狠狠啐了一口,於是,我們才能感同身受:原來只因為膚色、族裔的緣故,就被瞧不起,是何滋味;我們也就能完全理解,一名東南亞籍外勞在街上遭台灣青少年沒來由地痛毆,是何感受。

「歧視」之所以為害,在於受歧視的特質或屬性,只是一個人的各種屬性的其中之一,但是因為這點個人無法選擇的屬性就否定了個人的權利,集體中的每個人都無所遁逃。

再者,討論歧視,常被誤會「是不是就是鼓勵這種行為」。討論「單身歧視」,並非就是「鼓勵」不婚,而是讓人看見「有人的人生是這樣的」。提醒社會覺察歧視,也非挑起「政治正確」比賽,要求大家從此變得虛偽,競相養成無意義的修辭話術,而是廓清偏見,打開彼此對話的空間。

月前台鐵台北車站大廳的紅龍事件,即是對歧視「看見、了解、改變」的極佳例證。原本周日拉起、阻絕外勞在大廳聚集的紅龍,讓人「看見」主管單位對外籍移工的歧視,歷經輿論激盪,彼此「了解」,最終讓紅龍從阻擋外勞聚會的障礙物,「改變」成為協助外勞健檢的體貼象徵。同樣的紅龍,兩樣的意涵與感受。社會進步了,人心提升了,歧視遁形,人權贏得這一回合。

「歧視是真實的存在,我們都不能假裝自己是沒有偏見的人。」這是今年同志遊行中的名言。面對歧視,唯一的共識是我們必得承認,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偏見與歧視,關鍵在於我們要不要讓這些歧視取得主宰我們言行的優勢地位。

對治偏見與歧視,互相看見、理解與包容,是唯一有效的解藥。

※ 相關報導:

* 雖不是故意 但…隱形歧視無所不在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397

「歧視與偏見無所不在。」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畢恆達說,我們周圍充斥許多「隱形歧視」;這些歧視並非不存在,只是當你不是受害的弱勢者,「用主流角度去看、去想,就看不見、想不到了。」

當我們打開文化敏感之眼,培養公平正義的人性關切,就能看到無所不在的偏見與壓迫。

* 歧視無止盡放大 恐釀成仇恨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398&pno=0

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說,不是所有的差別對待都是歧視。例如,「我不喜歡你」、「我不想把房子賣給你」,選擇跟誰交朋友、雇用哪名員工,這都OK,因為民主社會容忍差異,也允許契約自由;但是,一旦我對你的差別對待是因為你的「群體身分」,例如女性、原住民、精神障礙病患,這就構成歧視。

fsj 提到...

消費後 棄之不理? 屏東高樹鄉54名孩子 快沒早餐吃

【楊舒媚/調查報導】2012-11-19 中國時報

馬英九總統與民進黨主席蘇貞昌都說過,「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但屏東偏鄉高樹有五十四名小朋友即將「連早餐都沒得吃」。高樹鄉元氣館曾是以「為弱勢小朋友施行品格教育,教其種田自給自足」榮耀的案例,但長年經費不足加上田地欠收,館長陳文靜證實,「孩子就快沒早餐吃。」

陳文靜不太願意讓外界對元氣館小孩有「沒飯吃」的悲情印象,而且她說,「我們餓自己,也絕不餓孩子。」但元氣館目前真的面臨經費捉襟見肘處境,若情況沒好轉,有一天可能真的連早餐都沒得吃。

元氣館是個蚊子館起死回生的故事,因為陳文靜拿元氣館來照顧偏鄉小孩,讓這個地方有了生命,但也因為陳文靜的堅持,做了自己業務外的事,當官方不認帳,元氣館就有斷炊的危險。

元氣館位於高樹鄉產業文化交流中心,多年前政府斥資五億、在全台五縣市蓋產業文化交流中心,當其他縣市所謂的產業文化交流中心,都成了蚊子館時,高樹元氣館因陳文靜於二○一○年起在該處收容小孩而有了生氣。

內政部統計,二○一二年全台平均老化指數是七二.二%,高樹高達一六六.七九%,該地隔代教養、單親、弱勢問題嚴重。陳文靜表示,「我們這裡有些小孩,有家跟沒家一樣。」於是她「全年無休」地提供孩子在下課後的照顧。

陳文靜說,「本來只供晚餐,但有一次看孩子吃漢堡吃得津津有味,發現小孩不但沒吃過漢堡,根本有許多人因沒吃早餐,常在學校昏倒。」為了發育中的孩子,陳文靜說,「我決定提供小孩子早餐。」

陳文靜於是和附近早餐店約好,讓小孩上學時直接去領早餐。二○一一年,小孩子約廿二至廿五人,一個月早餐費三、四萬。但因「有吃又有照顧」,小孩一直送來,陳文靜不忍拒絕,於是「爆班」成五十四個小孩,早餐費用增加到一個月五萬塊。

隨著小孩增多,陳文靜得另請十名人力,雇用的都是當地單親與弱勢,但人事費加上早、晚餐,一個月支出近四十萬。元氣館雖有縣政府編列一年一八○萬經費,但只能用在硬體修繕,照顧小孩所需幾乎全靠陳文靜奔走。

宗教界師兄師姐每個月認捐十幾萬,其他靠元氣館小孩與一群單親媽媽種田、賣農產品,約有十萬多收入,但也只夠一半經費。

屏東縣政府雖然關切,但似乎有點愛莫能助,農業處處長吳麗雪表示,官方不可能因為操作方式不同,而另外配合個別需求。

陳文靜與志工施君蘭希望各界認養,若個人能力不夠,也可以大家招一招共同認養一個小孩,元氣館會固定把認養費用的使用流向向認養人報告。

※ 相關報導:

* 行政眉角多 元氣館失元氣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2330/112012111900081.html

嚴格說來,「照顧弱勢小孩」根本不干只需「推廣農業」的陳文靜的事,主管元氣館的屏東縣農業處副處長姚志旺也認為,「理論上不可以」。但因為確實觀察到陳文靜善舉對偏鄉的幫助,以及無形中對行政力有未逮的補助,因此「默認」。但也因如此,陳文靜每次求救,常得到相關單位「那不是業務範圍」的回答。

* 陳文靜苦自己 「絕不放棄孩子」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2330/112012111900083.html

屏東元氣館面臨「斷炊」危機,一路照顧小孩兩年的館長陳文靜難道不曾想放棄?她說,「這些單親、弱勢小孩,只要有一個線頭拉住他們,將來誤入歧途的機會就小。」因此,「我什麼都可以放棄,就絕不會放棄孩子。」

* 元氣館小朋友無早餐可吃?屏縣府:將尋求協助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2330/132012111901297.html

屏東縣長曹啟鴻今天表示,這個時代不會有小朋友餓肚子,他認為,應該要關注的是孩子的教育問題;此外,社會處表示,已經向館方取得這些小朋友的資料,將尋求資源給予協助。



◆ 大陸流浪兒三不管 動盪隱憂

【聯合報╱本報記者賴錦宏】2012.11.19

大陸流浪兒童有多少?據官方資料表明,大約是一百萬到一百五十萬人左右。流浪兒童意外死亡的案件,每年都會傳出,但像貴州畢節五名流浪兒集體死於垃圾箱的事件,並不多見,尤其是他們死亡地點離政府街道辦事處不到一百公尺,凸顯大陸官方對流浪兒照顧與社會保障的不足與缺乏。

廣州兒保中心與廣州醫學院應用心理系合作完成一項調查,顯示流浪兒童離家原因有四大類,逃避家庭問題占到百分之四十八。這些家庭問題包括家庭貧困、父母離異、父母關係不和、在家受盡打罵等。

除去家庭原因,主動選擇流浪的孩子並不多,只占總人數的百分之廿二,離家的目的是「打工賺錢」、「想出去見見世面」等。而因意外其他原因流浪街頭的孩子只有一成,包括迷路走失,被別人引誘、拐賣等原因。

流浪兒童均智力正常,平均年齡十四五歲。過半只有小學畢業,並主要集中在小學四年級以下,學習能力較差,還有些人根本不識字。這些流浪兒,有的在街頭乞討,有的打黑工,有的甚至成為一些詐騙、扒竊或乞討集團的工具,遭人用暴力或毒品控制。

許多農村甚至出現,「正常兒童—留守兒童—流浪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的怪鏈,處於政府、學校、家庭三不管地帶。大陸學者認為,大陸至今沒有真正的流浪兒童救助保護中心,地方政府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門沒有聯合服務,在發現流浪兒童給予及時救助。

學者認為,只有政府給予有效的社會保障,獎勵民間社會團體加入流浪兒的救助,例如社工組成的NGO組織,派遣社工對需要的家庭、留守兒童給予持續的關懷和聯繫,才能真正減少流浪兒問題的發生。

※ 相關報導:

* 5流浪兒垃圾箱避寒死 震驚神州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507944.shtml

十六日清晨,五名身分不詳的流浪男童,被發現陳屍於貴州省畢節市城區一處垃圾箱內。貴州警方調查後研判,十五日當地天氣變冷,這五名流浪兒童是為了避寒躲進垃圾箱,在垃圾箱內生火取暖,導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 農村學生少 每小時消失4所學校

【記者簡立欣/綜合報導】2012-11-19 旺報

據《京華時報》報導,大陸知名民間教育研究組織「21世紀教育研究院」17日舉行「21世紀農村教育高峰論壇」,院長楊東平發表《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顯示2000年到2010年大陸農村平均每天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等於每1小時就消失4所農村學校。

報告顯示,2000年到2010年大陸農村減少22.94萬所小學,減幅是52.1%;減少11.1萬個教學點,減幅約60%;減少1.06萬所初中,減幅超過25%。10年間,大陸農村小學生減少3153.49萬人,農村初中生減少1644萬人。他們大多數進入縣鎮初中和縣鎮小學。

農村學生何以減少?報告指出,一方面是學齡人口大幅減少,另一方面是大量農村勞動力轉至城市工作,農民工子女跟著遷徙所致。楊東平表示「農村學校日益荒蕪凋敝,出現『城擠、鄉弱、村空』的危局。」

楊東平說,過去10年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實施「集中辦學、撤點併校」,但過度撤併學校,導致農村學生上學遠、上學貴、上學難。報告調查10省農村中小學,統計農村小學生學校距離家裡是10.83公里,初中生是34.93公里,導致輟學率及隱性輟學率不斷提高。

寄宿學校可有效解決學生「上學遠」的問題,但不少寄宿學校缺乏軟硬體設施,並增加農村家庭的額外費用。

報告建議,農村教育可混合「小規模化」、「小幼一體化」等模式,並增加農村教育優惠政策和經費,合理配置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重視農村教師本地化、建設小規模學校,辦好每一所農村學校。

fsj 提到...

果汁瓶偷渡酒 5女學生教室同飲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2.11.21

國中女學生竟在校園集體飲酒!新北市一名國中女生將威士忌裝入果汁寶特瓶中,偷渡進入校園,五位女學生因為好奇接連飲用,直到其中一人出現醉態,才被老師察覺。

新北市樹林區某所國中,上個月30日午休時間,有女學生拿出「瓶裝飲料」,與其他同學「分享」,直到有女學生出現醉態,老師才察覺學生在校內飲酒,緊急通知家長帶回。

經過校方調查,原來有一名國二女學生,因為聽到好姐妹心情苦悶,竟然異想天開,把家中威士忌裝入果汁寶特瓶中,因為顏色相近老師也沒有察覺,就這麼夾帶進入校園裡。

校方今天出面表示,這五位女學生可能是模仿大人的行為,好奇飲用,處予這些學生勞動服務10小時,家長則氣得大罵,說學校管理出現漏洞,學生把酒帶進校園,但老師竟然完全不知道,難保下次不會再出現這樣的狀況。

事實上,一般市面上販賣的米酒約有20幾度,才會裝進寶特瓶販售,威士忌是屬於40度以上的高酒精類酒,放進寶特瓶中容易導致塑膠容器溶出塑化劑。女學生異想天開把威士忌裝入寶特瓶中,小心把塑化劑也吃下肚



◆ 元氣館長泣訴:我只是想照顧小孩

【王志宏、楊舒媚/綜合報導】2012-11-20 中國時報

原本好意照顧屏東高樹鄉單親、隔代教養等弱勢孩童的元氣館,傳出因學童人數暴增,與本用來自給自足的田地欠收,五十四名小朋友即將面臨早餐沒得吃的處境。消息曝光後,引發兩種反應。一是民眾詢問如何幫助元氣館的電話不斷,或有人直接上門買下其農產品;另一頭,卻是鄉公所人員上門理論,責備館長陳文靜破壞地方形象。

高樹鄉公所人員相當氣憤,立刻找陳文靜理論;祕書江志鵬強調,高樹是全台各鄉鎮中福利最好,絕對不可能斷炊,質疑小朋友怎麼可能會沒有早餐吃,這對高樹鄉是極大汙辱。

江志鵬怒指鄉公所明年二月起要補助鄉內國中、小學生營養午餐及學雜費,不知道為何突然冒出學童沒有早餐吃的新聞,並強調「如果沒早餐吃,可隨時向鄉公所反應,有問題馬上過來」。

他也指出,元氣館原本應該推銷農特產品,卻以元氣館名義說小朋友沒有早餐吃,管理者必須要遵循體制,孩子們怎麼可能沒早餐吃?

屏東社會處長吳麗雪也表示,由農業處維管的元氣館,本業是農產品展示行銷,但因館長透過個人過去工作經驗及熱情,新增了社會關懷業務。她說,社會處在館方把精確需要協助名單送來之後,將盡力尋找資源協助,對於弱勢家庭絕不會袖手。

陳文靜做好事反而受到地方官員強大壓力,據了解,陳文靜壓力大到落淚,還不斷反過來自責,「是我不好,是我自己要去做政府沒有做的,是我自己要做的。」陳文靜周邊友人表示,陳文靜最難過的,是地方認為她太自私了,只講自己要講的話,並質疑她是利用小孩募款,陳文靜止不住對友人落淚講,「我沒有,我只是想照顧小孩。」據指出,陳文靜甚至壓力大到想要離開高樹。

屏東縣副縣長鍾佳濱聽聞陳文靜面臨的處境深感不可思議,他說,「怎麼會,我前天還碰到她,問她需要什麼幫忙,她還說要送我米。」鐘佳濱表示,屏東縣政府目前為止認為陳文靜在地方所做,「是好事一件,為何要有批判的聲音?」



◆ 小心歧視/歧視無所不在 達爾文的囂張

【聯合報╱本報訊】2012.11.20

林俊儒/大學生(花縣壽豐)

聯合報反歧視專題報導,讓我想起回去國中帶課輔的經驗,當時主題是讓學生了解主流價值是如何排斥「他者」。

講到歧視時說了個故事:有個台灣人出國留學,在路上聽到後頭吐口水的聲音,轉頭一看發現一群白人正指著他笑說「Monkey」。我問台下同學知不知道這個英文單字的意思。

「猴子」,國中生聚精會神地說,當時他們的眼神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台鐵在台北車站拉起的紅布條後站著的是一群面貌模糊的移民者,他們被主流價值抹去了自我存在的臉孔,而冠以「某勞」、「某傭」,連一塊自在聊天的地方也要被這片土地上蠻橫無知的人們剝奪,然後口口聲聲說著「秩序」;或許他們還要感謝這些人沒講出「文明」或任何等同於「Monkey」的字詞,一副達爾文的囂張面容。

「如果在台北車站大廳坐著的是講英文的白人呢?」台下一陣沉默,然後開始騷動。恐怕更多的是父母會嚷嚷「有美國人耶,去練一練英語」,壓根兒不知道菲律賓也是講英語的。

從台鐵事件後的輿論影響可以看出改變的可能,但更多的隱形歧視仍無形於我們周遭,這些不經意的言語都傷害了彼此。對此教育是相當重要的,公民教育課本裡,或許這些「思考」才是我們所欠缺的。

黃翊琪/大學生(桃縣中壢)

日前去拜訪一名自東南亞來台的外籍配偶,請教有關於目前政府推行的「新住民火炬計畫」。在與同學們進行事前調查的過程中,大家對於這名外籍配偶的能力備感驚訝,認為他會使用電腦、彈奏樂器、擔任講師等技能非常厲害,語氣中帶有「不可思議」的口吻,反倒對於他來自異國的文化和思維不感興趣。 我暗自思忖,來自東南亞的人民在他們原來的想法中究竟是什麼模樣?這樣的過度褒揚儼然成為另外一種歧視。

我們可能認為,不批判、不嘲諷就足以表達尊重,然而放大鏡就是放大鏡,不論反向或正向,依然會令鏡面下的人事物感到不自在,或遭扭曲。

潛藏在我們教育、政策體制和媒體露出當中的歧視,我認為最首要的一步是「察覺」,才有機會被更正和重視。因此,聯合報的系列報導,是好的開始,也希望能有所啟發。

※「一副達爾文的囂張面容」改成「一副嘲笑達爾文的囂張面容」會比較好。

fsj 提到...

5童垃圾箱悶死 激起陸人反思

中央社 2012.11.21

就在中國大陸於北京揭曉新領導班底、承諾帶給人民更好生活的那一天,大陸南部貴州畢節市有5名流浪男童因躲進垃圾箱取暖而窒息死亡。這起悲劇不僅引發關注,更激起陸人反思。

美聯社報導,這5名陶姓男童彼此是親兄弟或堂兄弟,年齡介於9歲至13歲,多數都由失明的祖母照顧,幾乎沒人看管。他們的父親是三兄弟,其中兩人是民工,工作地點離家很遠。

發生意外前,5名男童已經失蹤超過一個星期。警方表示,男童15日晚上為躲避濕冷天氣,而躲進垃圾箱點火取暖,結果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這起悲劇的詳情在本週揭露後,激發了大陸民眾對社會責任的最近1次反思。悲劇事件再度使人們關注農村「留守」兒童,以及沒辦法適當照顧這些兒童的社會福利政策。

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到繁榮的沿岸城市謀職,通常由祖父母照顧。

童書作家鄭淵潔在微博寫道,「雖然你們在垃圾箱裡離開世界,但你們不是垃圾」;並說,這起意外的過錯在於「未能對你們盡到呵護責任的成年人」。

外界質疑,為何5名男童失蹤了10天,當局卻沒有展開搜索行動。昨天已有6名地方幹部遭到開革,包括2名學校校長。

畢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唐光星說:「我們沒做好管理工作,我們不夠注意。」5名男童的遺體16日在畢節市被發現。

大陸多家媒體大幅報導這起事故,並加入反省行列。

「北京青年報」本週的社論寫道:「這是一個文明社會無法抹滅的恥辱。」

官方媒體新華社報導,5名男童在校成績不好,當時是蹺課出走。新華社怪罪大陸的教育體制太過強調學術優良表現,而忽略了成績較不好的學生。

新華社的一篇社論寫道,「請別忘記義務教育的任務。請像陽光一樣散播愛與責任。」;「這也是『留守』兒童的悲劇,是時代的徵兆,家庭、社會和政府都須反省」。



◆ 備戰國教 教師集訓差異化教學

中央社 2012-11-21

教育部今天表示,為迎接民國103年十二年國教上路,將陸續安排中小學教師參加「差異化教學」集訓,避免拘泥單一教學方式。

孩子千百款,但許多老師只會用一套方式上課,教的太難有人跟不上,教的太簡單有人嫌無聊,更何況每個人的理解方式不同,必須針對個別差異,設計教學方式。

教育部表示,十二年國教的第一大目標就是「成就每一個孩子」,教師必須改變,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求。教育部要求每位中小學教師都必須參加5堂的課程研習,預計102年年底,6成以上的教師就能完成集訓,103年7月底前100%完成。

但這樣還不夠,教育部將重點放在「差異化教學」,將額外安排集訓。目前打算先訓練各校的領域、學科召集人,再由上述種子教師回到學校,協助其他教師改變教學方式。

教育部表示,預估103年7月底前,可以完成全數1233校種子教師的差異化教學研習。另外,將由3所師範大學開始,成立師培聯盟,讓大學教授和第一線中小學教師交流,共同研發教材,預估3年內會擴展至全數54所有參與師培的大學。

fsj 提到...

《少子化衝擊》4學校 代理、代課老師逾3成

自由 2012.11.22

〔記者王善嬿/嘉市報導〕少子化衝擊引發教師正職、代理之爭,為了控管出現超額教師現象,嘉義市出現有四所國中、小及幼兒園代理及代課老師比例超過百分之三十,家長擔憂孩子學習沒有延續性,受教權受損,然而若教師超額又需解決教師工作問題,市府教育處坦承很兩難。

教育部今年十月五日發布修正「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第三條,學校得視需要,在不超過全校教師員額編制數百分之五內,將專任員額控留並改聘兼任、代課教師支援。

然而資料顯示,一○一學年度嘉市各級學校教師總數有一千六百八十七人,代理老師兩百零八人,代課老師一百零五人,代理及代課老師總數為三百一十三人,比例為百分之十八,若以各校分別看,超過百分之三十的就有四所,百分之五以下的僅北興國中一所。

市議員蔡永泉、蔡榮豐質疑,代理老師因聘任期有時限,無法掌握學生每年的學習程度,家長擔心孩子的學習無法延續,超額情況雖難處理,市府應彈性降低代理、代課老師比例,維護學生受教權。

教育處長余坤龍表示,應將代理跟代課老師分開討論,目前全市代理教師比例平均百分之十二左右。

他指出,一則希望穩定教師工作,一則又要控管教師超額避免少子化衝擊很兩難,尤其今年國小新生就已減班二十四班,預估明年再減二十幾班,就因嚴格控管,目前嘉市沒有超額教師情況。

教育部也聽到地方反映,今年修正延長代理教師聘任條件,往年代理教師滿十一個月任期,就須重新參加遴聘分發學校,現在表現優良者經教評會審核通過,就可續聘在同校服務最長三年。



◆ 大學合併 能解決問題?

【漢寶德】2012-11-22 中國時報

報上說,教育部為因應少子化帶來的大學招生困難的問題,要繼續推動國立大學合併。這樣的政策看在老百姓的眼裏,有很多令人不解之處。

少子化就是學生少了,這個問題並不完全出現在大學招生的問題上,各地的國民學校的規模首先受到影響。學校閒置的校舍逐漸增加,有些原本就不大的學校,面臨整座校舍閒置,不得不廢校的命運。這原是很自然的現象,為什麼教育部對於國民學校的現象不覺得有問題,卻打算解決國立大學的問題呢?在我看來,國立大學面臨的問題不只是少子化,而是若干年來教育部在教育改革政策上犯下的錯誤所造成的。

教育部聽從重量級留美學者的建議,把我們的高等教育體制,以普設大學的方式「改革」,是很明顯的步上錯誤的途徑。這恰好遂了全民家長們的心願,達到使子女都能念大學的期望,卻因此造就出大量只有學位、沒有就業能力的年輕一代。在過去,專職教育非常有成就的專科學校,曾對國家建設貢獻良多,忽然不得不趕「改大學」的列車,一所所都成為沒實用價值的大學了。當時的大人先生們沒有想到我們的文化背景自古以來就是以學位為重的,原本看不起技術。台灣有日本人留下來的技職教育體系是有利於我們價值觀的建立的,卻因一紙開放設大學的命令就毀掉了。

為大家所熟知的例子,除了工業專科學校改為技術學院,再改為科技大學外,就是師範學院都改為教育大學。工廠裏需要的技師不見了,只會指指點點、卻無實務能力的準工程師多了不少。師院改大學之後,人人都可以做老師了。教育大學的目標是什麼?是討論教育的理論嗎?可想而知,少子化之後的情況,對他們事業的前程影響最為深遠。

然而把教育大學與普通大學合併能解決這個問題嗎?除非合併後大幅減少系所,問題還是解決不了的。因為當前大學教育的問題是質不是量。學生的多少是自然的現象,教育部要管的是社會急需人才供應的問題。一所大學的學生無法招足就應該縮少系所,再不成,就應該關門。教育部只要訂出一個合理的退場標準來就可以了。對於國立大學是否合併,應該有更具體的理由才成。

以藝術教育來說,歐美國家多半視之為專業教育,大多以獨立學院出現。為了保持其專業性,美術、音樂等都各有專校,以免在行政體制上產生教學的不便。偶爾有在大學中設立藝術學院的情形,多半給予高度的自主權,不能與其他學術單位混為一談。美國有些藝術學院包括了不同類的藝術,但各系的獨立性也很強,不會因學校全體的制度約束各系的發展,所以在大學中所設的藝術各系所,在藝術界的地位常常遠不及小型的獨立學院。

其原因是藝術家的教育與學者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以教育部評量一般大學成績的標準來評量藝術學院,是十分荒唐的事。只要看一般教授資格的標準,就知道其困難所在了。所以我在籌備南藝的時候,常與教育部官員爭辯的就是教師資格。我常提醒他們,齊白石、張大千是沒有學位的。我們的教育體制可以作育出這一層級的大藝術家嗎?後來勉強解決,但沒有學位的教師在學校裏仍然是被歧視的二等人物。

高等教育應該以作育人才為首要目標,因此辦學校要先知道需要怎樣的人才。如果為了減少學校數目,把帶有專業性的學校併入以通才教育為目的的大學,其實並無意義。南藝在我心目中原應該是一所以研究所與一貫制為主的藝術學府,但是因為全台灣的學院都改為大學了,恐怕受到無謂的歧視,只好申請改為大學,卻因此而受到學校人數不足的壓力。現雖設了大學部,還是不免因人數過少被要求合併。讓專業學院提高人才培育的水準才是要務,合併能解決這個問題嗎?(作者為建築學者)

fsj 提到...

五力輸一力 波特被客戶打趴

【聯合報╱編譯任中原/報導】2012.11.22

摩立特集團聲請破產保護前,公司內部的高薪顧問為何不用波特著名的「競爭五力分析法」來自救?是因為策略無效?還是因為世界已經改變,但公司卻未能調適?

波特一九七九年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文章中指出:「產業內的競爭情勢,繫於五種基本力量:新進者的威脅、替代性產品的威脅、供應商的議價能力、顧客的議價能力及產業內部的競爭對手,而由合力來決定產業最終的獲利潛力。」

富比世雜誌指出,他的理論植基於「寡占」理論;企業的策略目標是為了擊敗對手,而非對客戶提供加值。企業要想持續獲得超額利潤,必須避免競爭,並找出結構性的障礙,來保護既有的超額利潤。

富比世指出,然而企業的競爭並非戰爭,未必要對手失敗才能造就本身的成功;就如同藝術表演一樣,藝術家可以各自尋找自己的觀眾。

至於波特最重視的結構性障礙,近廿年來由於全球化及網路風,已經吹垮了大部分障礙,市場改由客戶當家做主。

富比世強調,今天企業已不再靠擊敗對手,並以結構性障礙來保護自己免於競爭,而必須不斷創新來為客戶提供加值,找到新方法來討客戶歡心。例如蘋果、亞馬遜、好市多等,都是典型。

面對這種新世界,摩立特主張靠產業結構來追求永續性競爭優勢的作法,已經不符實際。到二○○八年金融危機爆發,大企業不願意也無力再支付高額的顧問費。

富比世在結論中指出,摩立特並非是被「競爭五力」的對手殺死,而是因為客戶不再願意花錢買摩立特的那一套。摩立特只死於「一力」,就是客戶。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競爭策略大師麥可波特傳出公司倒閉消息,出版其多本著作的天下文化副總編輯余宜芳表示,天下尚未收到這個消息,不做任何評論。

※ 相關報導:

* 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 聲請公司破產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7515708.shtml

蜚聲國際的競爭力策略大師、哈佛商學院終身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創辦的管理顧問公司摩立特集團 (Monitor Group),在經歷近卅年的暴起及衰落之後,於十一月七日向法院聲請破產保護,之後再由紐約德勤管理顧問公司收購。

* 波特被封國師 「熱愛工作所以不倦」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7515703.shtml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這位競爭力大師不只活躍在管理學界和企業界,還是許多城市、區域、國家領導人就教的對象,且在政治、環境及健保改革等領域積極貢獻。

.... 波特現在是哈佛大學極少數取得「傑出大學教授」榮銜的商學院教授,享有跨學科或甚至跨學院研究的自由。波特目前與另一位教授瑞夫金聯合領導哈佛商學院的重要計畫「美國競爭力計畫」,目標是召集哈佛校內外學者集思廣益,讓美國更具競爭力。

* 波特住過台灣 在哈佛 「辦公室一整排」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7515704.shtml

....鮮為人知的是,波特與台灣結緣甚早。父親是美國陸軍軍官,小波特跟著爸爸曾經在台北天母、北投一帶住過兩年。他曾在演講表示,一部分的他其實是「台灣人」,幼年時,路邊都是水牛,現在已建成高樓大廈,台灣進步的速度令他印象深刻。



◆ 轟動!南京大學話劇 蔣公連演26場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克倫/上海報導】2012.11.22

「蔣公的面子」有多大?南京大學一百一十年校慶時,推出一齣由大三女學生編劇、講述三名教授是否赴宴的話劇「蔣公的面子」;未料,此獻禮劇竟連演廿六場,且場場爆滿,觀眾都想瞭解,民國時期知識分子如何抵抗統治者的「盛情」,以古諷今。

「蔣公的面子」主軸簡單,即演出單所言:「一九四三年蔣介石初任中央大學校長,邀請中文系三位知名教授共進年夜飯,這使教授們非常為難,給不給蔣公這個面子呢?」腳本出處真偽已不可考,有無其人、無人知曉,卻是南京大學中文系的「歷史傳說」。

揚子晚報報導,話劇採時空穿越安排,從文革時的牛棚開場,這三位被打成牛鬼蛇神、學術反動權威的教授,為洗刷自身歷史問題,回憶起一九四三年時,三人在重慶茶館討論是否應蔣介石邀宴的情境;戲裡三位教授個性鮮明,各有弱點。

一身西裝打扮的時任道教授,思想進步、潔身自好,追求民主自由和學術獨立,絕不與獨裁者同流合汙,卻因抗日導致珍貴藏書留在桂林,想藉赴宴望老蔣協助,又開不了口,遂布局想慫恿有人當說客。

長袍馬掛的夏小山教授是中立派,好美食且對蔣與政治無興趣,只是為了火腿燒豆腐而想赴宴,然因曾在學生面前說了不承認蔣中正的校長地位,不好答應;在美食與面子間抉擇,只好推說只要請柬署名,由校長改為蔣院長或蔣委員長,他就欣然赴宴,找台階下。

卞從周教授則長期與體制合作,中山裝打扮,不支持學生上街遊行,又給黨報「中央日報」撰稿,內心想去,可被兩位教授同僚喝斥是諂媚之舉,為了面子,就擺出不赴宴的姿態。

整齣話劇場景簡單,兩個多小時的劇情,圍繞著三名教授各自辯論該不該給蔣介石「面子」,讓觀眾進入「蔣公面子」與「文人面子」的價值思辯;對話亦借古諷今,像政府在學生遊行後方有作為的辯論,戲裡的卞從周說:「無所作為,總比為所欲為強吧!」

「蔣公的面子」今年五月起迄今,已加演至廿六場,甚至吸引上海、成都等外地學生前往觀賞,更有學生觀賞後、再買票請家人來看。

※ 相關報導:

* 觀察站/知識分子的獨立性 何在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7515684.shtml

「蔣公的面子」這類冷門校園話劇,竟能連演廿六場、欲罷不能,在大陸屬特例。究其原因,無非是大學生對當前大陸的大學黨校化、教授媚俗化與辦學商業化等不滿的發洩,更核心的是,當下中國究竟還有無公共知識分子的疑問。

fsj 提到...

建中校長籲:高中課程宜縮半年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2/11/23

高三上學期忙著準備大學學測,下學期則是忙著甄選和指考,造成許多高中生高三下學期根本無心上課。建國中學校長陳偉泓提議,如果大學學測考試時間不能往後挪,高中課綱應考慮從三年縮短成兩年半,保留最後半年讓要考指考的學生專心複習,已經錄取大學的學生改上大學先修課程,避免最後半年完全空白。

課程比課綱超前 早是公開的秘密

有高中校長就私下表示,為了讓學生專心準備學測,高三課程通常都比課綱超前,這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就算課綱不修現在也這樣做。景美女中校長林麗華就認為,課程的安排確實該檢討,讓高三下學期有更多選項。目前只能讓部分提早考上大學的學生參加畢聯會,專心辦活動別影響要準備指考的同學。

華江高中校長陳今珍表示,曾有不少高三生提到想念高三的課程,但學測只考高一、高二課程,要兼顧高三課程學測會來不及準備,讓高三生心情浮動。她認為多元入學已經舉辦超過10年,可以開始檢討了。

近年來各大學不斷提高甄選入學比例,今年甄選錄取名額已經超越指考,成為大學最主要的升學管道,但這也代表提早考上大學的高三學生增加。陳偉泓就很憂慮,學生甄選上大學後,高三下學期根本無心上課,但高三很多課程卻是重要學科概念,沒念這些內容很擔心學生上大學後出現銜接問題。

陳偉泓指出,自從甄選推出後,高三生無法專心上課的狀況就已經出現,但那時的人數少,學校經過跑班的調整還可以應付,但現在人數已經快凌駕於指考生,已經到了該徹底討論的時機點。

陳偉泓建議,學測時間應該調整,時間往後挪或變成一年多試,讓學生不只有一次的機會,但如果時間無法進行調整,那就得調整高中課綱,從三年的課程縮短為兩年半,最後半年做比較彈性的運用。

教育部高教司長黃雯玲回應表示,大學招聯會已經委託大考中心針對十二年國教推動後的升學制度進行研究,希望恢復高中正常教學,預計明年下半年會提出建議案。中教司長張明文則表示,高中課綱已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啟動微調計畫,這些建議都會納入討論。

※ 十二年國教看起來危機重重。

fsj 提到...

蔣偉寧:國民素養好就有競爭力

中央社 2012-11-24

教育部長蔣偉寧今天走訪新竹縣時表示,國民素養好,就有競爭力,國家就會好,提升國民素養是全球趨勢。

教育部今天在新竹縣竹東鎮東泰高中舉行第1場提升國民素養座談會,蔣偉寧、中央研究院士曾志朗等人出席。

蔣偉寧致詞時指出,國民素養是國家的基本能力,也是國家競爭力的最重要來源,國民素養好,就有競爭力,國家就會好;如何提升國民素養不僅是關鍵的事,更是全球趨勢。

蔣偉寧說,教育部正在推動十二年國教,理念之一就是提升國家競爭力。要提升國家競爭力,包括國民擁有好的人文科學素養、擁有專業或謀生能力,以及具有多元的軟實力,包括語言溝通、團隊合作與好的學習態度等。

曾志朗則以台南市大崎村為例,他說,這個村莊原本因欠缺規劃,相當髒亂,但鄰近的台南藝術大學師生花了3年時間,與村民分享美的概念,經過社區總體營造,讓社區變得美輪美奐。

曾志朗指出,不要怕困難,只要去做,就會發現美麗世界;現在做的事情就是台灣的將來。



◆ 家長支持 教部明年討論

胡清暉/台北報導 2012-11-24 中國時報

建中校長陳偉泓建議,高中課綱應考慮從三年縮短成兩年半,教改學者吳武典也直言,目前的升學制度導致高三下學期成為「垃圾時間」,已到了全面檢討的時刻。教育部常務次長陳益興回應,會納入國家教育研究院明年二月提出的高中職課綱調整方案,並與大學選才一併討論。

近年來,大學甄選名額逐年成長,明年「個人申請」提供超過四.六萬個招生名額,創歷年新高,約占大學總招生名額的一半。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泰山高中老師黃文龍指出,高三學生忙著準備學測及甄選、或是甄選上大學後便無心上課,是長期以來的問題,過去還曾提出畢業會考、學測合併的議題,他支持通盤檢討高中課綱、升學制度。

全國教師會高中職主委林金財指出,修訂課綱曠日廢時,不是一時半刻能夠解決,況且學測在每年一、二月,高三上學期必須分出一大半時間幫學生複習高一、高二課程,因此,就算課綱改為兩年半,但高三上還是無法正常教學。他建議,大學學測時間往後挪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認為,這個問題由來已久,過去反應都沒人理,如今有高中願意站出來呼籲,家長團體願意支持,但必須做好配套。

大學甄選委員會總幹事、中正大學教務長黃柏農指出,高中、大學可以合作,讓高三下已錄取大學的學生預修大學基礎課程,或趁此時間鼓勵學生提升語文能力。

教育部高教司長黃雯玲說,大學招聯會已委託大考中心針對十二年國教推動後的升學制度進行研究,希望恢復高中正常教學,預計明年下半年會提出建議案。



◆ 社論-正視高學歷失業嚴重的問題

【本報訊】2012-11-25 工商時報

上個月台鐵舉辦鐵路特考,其中最基層的鐵路道班工,有一位博士生擊敗3千人,搶到這份一個月約3萬元的工作。由於情況特殊,媒體紛紛以大篇幅報導。其實去年4月時官方就曾根據調查的統計資料推估,國內約有2萬多名碩博士生處於失業狀態,而當時台灣的經濟景氣尚未受到歐債危機影響,即已出現高學歷難以就業的現象。如今博士生搶做鐵路道班工的事件,更加突顯國內高學歷畢業生求職的困難。

今年鐵路特考,近5萬4千人報考,錄取811人,其中最基層的鐵路道班工,由於要負責鐵路的養護工作,例如把鐵軌舖平維護鐵軌的筆直性,完全得靠人工,工作時間經常是在大半夜。因此道班工體能要求嚴苛,報考人員要負重40公斤,在20秒內跑完40公尺,而且除了筆試外,第2輪的體能測驗才是能否錄取的關鍵。據報導,除了1位博士學歷外,尚有其他50多位碩士也參與第2輪的體能測驗。

在民營機構工作的人都知道,一般公司在徵求人才時,除非是大型公司的研發部門,很少會徵求博士學歷者,即使博士求職者願意降格以求,企業也會以「小廟容不了大和尚」來婉拒。可以想見,台鐵的博士生可能因此轉而尋求公家機構的求職考試,至少與高中學歷者有同樣的錄取機會,況且他身強力壯通過體能測驗,就不能不錄取他。如果這是實情,那麼年輕人在現今的台灣社會,學歷愈高反而愈難找到工作。

根據主計總處的調查顯示,去年7月台灣15歲以上的人口中具有碩博士學歷者約97萬人,今年雖然還未見正式的資料,但這幾年台灣每年畢業的碩博士有6萬多人,因此預估目前國內具博碩士學歷者應已達到103萬人。由於碩、博士人口的普及,統計風險降低,我國官方自去年起開始有碩博士失業的統計;根據官方的估計,我國去年失業的碩博士人口約有2萬人,而且平均失業週數為27週,也就是多達半年的時間在找工作。

再根據工商時報今年10月中旬的報導:主計總處的調查指出,台灣8月份失業率為4.40%,但在各學歷裡包括國中、高中職、專科學歷者的失業率都比去年8月來得低;惟大學與研究所兩個較高學歷族群的失業率則持續升高。大學學歷的失業率由去年8月的6.10%升至今年8月的6.38%,博碩士失業率更由3.19%一舉上升至3.94%,博碩士失業率近一年間升高0.8個百分點,不但高於大學學歷的0.28個百分點,升幅之大居各學歷之冠。由此可知,前述博士生報考台鐵道班工,恐怕不是個案而已。

雖然研究所學歷失業率雖仍比大學、高中職低,但今年以來已陸續超越專科學歷、國中及以下學歷的失業率水準,而且在可見的未來將有更多的碩博士生加入職場行列,其失業情況只會更嚴重。

過去一、二十年來,公私立大學快速擴充,碩博士也同樣增加,尤其是博士生,原本還有很多機會尋求教職。然而近幾年,情況剛好完全相反,一方面公私立大學的職缺趨於飽和,另一方面碩博士生的供給卻愈來愈多,要找到適合的教職變得非常困難。尤其近來更受各方詬病的是,從公立大學退休的教授,紛紛轉進私立大學繼續任教,不僅領了雙份薪水(退休年金和目前的薪水),更佔據了職缺。過去因為教師人力供過於求,而有所謂的「流浪教師」,曾幾何時,因為碩博士生的供給太多,也升格為「流浪教授」。中研院院士胡勝正即曾表示,除非民營研發經費提高,需要更多研發人力,否則碩博士的失業率一定還會再升高。

台灣高等教育使用的資源,以高教經費占GDP比重而言,台灣在2010年為1.9%,高於日本的1.5%、德國的1.1%、法國的1.3%,再加上政府近年來的「五年五百億元」特別預算為高等教育加碼,就可知其預算之龐大。將預算用在教育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培養的高等人才卻無法為社會所用,就值得檢討了。

反過來看台灣在研發的投入卻相對的少。這幾年政府政策上雖然訂有向上提高研發經費的目標,不過去年台灣研發投入只佔GDP的2.9%,而去年韓國的研發投入則佔GDP的3.74%。再者,台灣政府和民間投入金額的比例約3比7,國科會每年雖然編列研發投入補助900多億元,但三星一年就投入2,500多億元。兩相比較,就可明瞭關鍵產業的發展,台灣為什麼會落後韓國了。

由以上分析可知,過去資源分配的不當,又未能隨著時勢的變化而修正政策,以致造成今日弊病叢生。目前執政當局正急迫要改善的公教勞工年金制度,其實也是資源配置不當所引起的強力反彈,教育資源配置只是其中一環而已。世事變遷如此快速,政府各部門都要就其所主管的政策,重新加以檢討。尤其現在政府財政困難,資源如何有效運用和適當的配置,其實已變成施政上最優先考量,政府各級主事官員都應有此體認。

fsj 提到...

倫敦傳真-為什麼伊頓仍統治英國?

【江靜玲】2012-11-25 中國時報

英國達勒姆主教魏爾比(Justin Welby)十二月即將接替現任坎特伯利大主教威廉姆斯,成為英國聖公會新領袖,領導全球近八千萬聖公會信徒。任命發布後,英國前首相布萊爾辦公室新聞主任坎貝爾立即發推特簡訊說:「主呀! 真是令人大吃一驚,一個頂尖的職務,又被一個老伊頓人(Old Etonian)給拿走了!」

因為支持英國佔領華爾街運動者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前紮營抗議而辭職的聖保羅大教堂前教規長佛雷沙,也在推特上說:「我們的首相(卡麥隆)、倫敦市長(強森)、坎特伯利大主教(魏爾比),統統上過伊頓公學!」

一時間,伊頓人(Etonian)和伊頓公學(Eton College)再次成為輿論焦點。而從伊頓公學、劍橋大學,在商界成功轉了一圈後,毅然決定進入神學院修習,終身成為神的僕人的第一○五任坎特伯利大主教魏爾比接受任命後呼籲大眾,看重他的信仰,而不是他的出身背景。

魏爾比這席話,與他的伊頓小學弟、被指為權貴出身的英國首相卡麥隆再三要求選民,「看我做了什麼,不要看我的出身背景」,如出一轍。

英國一直是一個由菁英統治的國家,但此刻,廿一世紀初,當英國國教、英國政府、英國首府倫敦,都由同所位於距離倫敦二十英里溫莎鎮上的伊頓公學畢業生領導時,英國給人的實際印象已不止是菁英統治,更是「伊頓統治」。而不管是查理王儲或威廉王子繼承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查理、威廉父子都曾就讀伊頓,英國未來國王,也是伊頓人。

從十五世紀英王亨利六世創校以來,伊頓培養了許多性格和作風獨樹一幟的英國首相,從任職時間最長的首位首相沃波爾,到發動蘇伊士運河戰爭的安東艾登,再到力主英國加入歐洲公同市場的麥克米倫,現任首相卡麥倫則是伊頓培育的第十九位英國首相,倫敦市長強森可能是第廿位。伊頓公學像是一條歷史長線,在不同的時代裡,把這些性格不同的英國首相串連在一起。

不只在政界,詩人雪萊、作家歐威爾、經濟學家凱恩斯、英法滑鐵盧之役中打敗拿破侖的威靈頓公爵,創造英國諜報員「○○七」的佛萊明都是OE(伊頓人校友)。

英國尼克佛雷澤在《伊頓人的價值》一書中,把伊頓人的特質歸納出獨立、友愛、忠誠、尊嚴、勇敢、傳統、紳仕、幽默、使命感。但我個人最偏愛的是路透社引述英國牧師和媒體人科爾斯對新任英國大主教魏爾比的形容,說他有老伊頓人的「儒雅與自信」,這句話真正精妙的點出了典型優秀的伊頓人特質。

記得初派駐倫敦時,當時我國駐英代表田弘茂應邀到伊頓公校的亞洲學社演講,我返家後指出,「我們的大使要去中學社團演說。」家人的回應令我印象很深─「他們可不是一群普通的青少年。」可能受伊頓公學和伊頓人特權的主觀印象影響,我當下覺得家中的OE荒謬誇張。但這些年下來,我對伊頓的觀感變得比較客觀,改變的主因,不在於伊頓光芒四射的校友名單,而在於對這個學校承先啟後,堅持英國傳統文化和價值的教學體制,逐漸有所體會,尤其是家中三代中最年輕的伊頓人申請牛津大學意外失利後,祖叔輩淡定的態度,「伊頓給予你的才是影響終身的教育,它讓你擁有追求夢想的能力和勇氣。」

這所為英國《衛報》形容為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具自我意識的學校,當然也有很多不成器校友,更有因珠寶搶劫案、染指非洲小國石油主導政變案等而鋃鐺入獄的伊頓人。但本質上,我認為伊頓自由開放,鼓勵學生創作論辯的校風獨特體制,建立起的學習環境,五百年來,不但在菁英中培養菁英,也在貴族中訓練菁英,一如伊頓公學副院長(Vice Provost)蓋里所言,「這裡的訓練,讓他們有紮實的自信、巨大的機會,長遠的目光,謀定而後動的能力與智慧。」



◆ 三少四壯集-要不要去讀貴族學校

小野 2012-11-25 中國時報

台灣整個歷史都是由平凡百姓的生活信仰文化慢慢累積起來的。我終於有所領悟,一個沒有貴族的社會,何來貴族學校呢?

台灣有貴族學校嗎?我並不清楚。或許是因為從小耳濡目染的世界,全是底層的小老百姓吧。雖然我的舅舅曾經說,我媽媽的家族在中國大陸福建西部的家鄉是有錢有勢的家族,但是經過戰亂來到台灣後全都成了難民。小時候,聽到別人說要「回家」時,以為他們指的「家」是台灣,後來才知道他們說的是遙遠的美國,原來那個時代有許多人千方百計要去美國。許多人都有美國夢。我從小沒有美國夢,這得從我的童年說起。

我童年的家位於植物園和平西路側門,小學的學區是路途遙遠的萬華區雙園國小。同一個村子裡有很多父母親都將戶籍遷到隔壁親朋好友家,讓自己的孩子去讀離家很近的另一所口碑比較好的學校,理由是學生平均素質高,升學率也高。人家孟母都知道三遷,我爸媽連遷個戶口都不願意。於是我們家五個小孩就老遠巴巴的,每天走上半小時去到當時最沒有升學競爭力的雙園國小。爸爸的理由很簡單:「是龍是鳳,是牛是豬,都是天註定,再來就要靠自己力爭上游。窮家孩子和窮家孩子玩在一起,才不會自卑。去到貴族學校,只會更自卑,更會學到奢華。」

總之,我們去到雙園國小第一個要克服的難題,竟然是要學習閩南語,因為有些老師用國語上課百分之九十五的同學都聽不懂,只好先用閩南語教學。我在那所小學玩了六年,聽說要從讀半天變成讀全天時,還難過得哭了起來。後來有人讚美我爸媽真有遠見,他們已經預見到台灣有一天會本土化,所以讓孩子早一點接觸多元的社會。我們家前四個小孩都是要聯考才能讀初中的年代,結果四個小孩都很幸運考上了前面志願的初中,從此,在求學的路上都是讀公立學校,還爭取到清寒獎學金,減輕父母親的負擔。

可是我舅媽對教育兒女卻有不同的見解,她讓我的表弟表妹們從小讀最貴的私立小學,學鋼琴跳芭蕾舞,鼓勵三個女兒都去美國求學,現在她們各自在美國成家立業也有了下一代。我弟弟在美國名校讀完博士後,當時台灣有五所大學爭相延攬他回國任教,後來他決定繼續留在美國教書。為此,爸爸還發了頓脾氣。爸爸很怕寂寞,喜歡見到兒女在身邊,可見得,每個人對孩子的未來,都有不同的想像和期待。

我有了孩子以後,也繼承了爸媽的教育觀念,從不考慮讓孩子去讀別人口中的貴族學校。有個理由是我發現就是因為我讀了雙園國小,對弱勢的家庭有了強大的同理心,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在一個最多元自然的環境中長大,不要自以為高人一等。我擔心送孩子去了貴族學校後,有了階級意識和分別心,反而提早讓自己人生未來的選擇變得狹隘。我希望我的孩子們擁有一顆高貴的心,而不是華而不實的外表。後來兒子在附近的小學讀得很不順利,總是遇到愛用體罰來控制學生的老師們,我去抗議後,反而被老師譏笑,最後,還淪落到被迫換學校的命運,可是換來換去其實基本教育觀念都差不多。我曾經為此向兒子道過歉,他說,他早已經不在乎了。他認為自己很幸福,過去一切早已隨風而去。完整的人,或是完整的人生,不就是如此嗎?過度被保護的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

有一天,我去台南的台灣歷史博物館參觀,博物館裡展覽的全都是台灣人歷經不同統治者的庶民生活。在台灣的歷史中找不到太多王公貴族的身影,統治者來來去去,整個歷史都是由平凡百姓的生活信仰文化慢慢累積起來的。我終於有所領悟,一個沒有貴族的社會,何來貴族學校呢?

fsj 提到...

家長哭訴 台大教授強留博五生

洪祥和、胡清暉/綜合報導 2012-11-26 中國時報

台大博士五年級學生成績名列前矛,教授強留身邊做研究,月領萬元當窮書生;成績普通的,反而能提早畢業,躋身百萬年薪科技新貴行列;還有學長到博九才畢業,打滾七年,才應徵到台東教育大學助教職。學生家長擔憂說,辛苦栽培兒子念那麼多書,前途卻一片茫然,現在覺得好像害了他。

台大電機資訊學院學術副院長陳光禎回應,博士畢業必須修完規定學分、通過資格考、完成博士論文,並在國際知名期刊刊登一至兩篇研究,學生如果未能畢業,多半是因沒符合上述規定,他認為,被老師強留無法畢業的機會不大。

一名台大理工學院博五生德華的父親昨天向新北市議員金介壽哭訴,他是公教退休人員,看著一手拉拔到卅歲的兒子,成績優異卻畢不了業,不知要養他到幾歲,才能自力耕生、成家立業?

德華父親說,兒子求學過程成績優異,連在博士班每學期都保持在班上前一、二名,獲得教授賞識,收為得意門生,反而吃力不討好,無法如期畢業,每月只領一萬元微薄的研究費,變成超窮酸書生,要幫教授做論文,做到博九,教授才肯放人。德華父又說,兒子已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刊登至少兩篇論文,獲得積點十點以上,理應超過該校博士班畢業門檻,卻不能畢業,他的青春歲月就這樣被擔誤,一分一秒流失。



◆ 觀念平台-國立大學為何不能退場

【張瑞雄】2012-11-26 中國時報

在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的公聽會上,有教務長指出教育部不能只要私校退場,辦不好的國立大學也要退場。但教育部次長指出國立大學的教職員是廣義的公務員,要國立大學退場有困難,教職員安置就是一大問題,不過次長指出國立大學的整併就是退場。

大學為什麼要退場主要是因為少子化,台灣生得最多的一年是民國五十二年,有四十二萬七千多人,民國八十六年有三十二萬六千多人,民國八十七年只有二十七萬一千多人,民國九十九年只剩十六萬六千多人,遠少於大學一年招生人數。所以情況岌岌可危,尤其是到民國一○五年,那時八十七年生的小孩要進大學,學生來源比前一年驟減五萬多人。

根據人口數的冷酷事實,大學一定會退場,但國立學校合併和退場卻不相同,關鍵就在學生的總量。退場就是學校解散不再招生,其他大學因競爭減少,招生壓力可舒緩。合併則兩校合一,教育部為鼓勵合併不敢減少招生總量,所以併校只是國立大學數目少一個,國立大學招生人數通常不減反增,讓少子化的影響更加惡化。例如嘉義大學從併校前學生六千多人增加到現在將近一萬人,東華大學併進花蓮教育大學後學生也沒有減少。

國立大學因學費便宜,又有較多政府經費的補助,招生占很大的優勢,辦得差還是有學生,除非政府有所作為,否則很難因招不到學生而退場。所謂的「天下為公」即是少子化後私校一一倒閉,到最後只剩下公立大學而已。

行政院都可以組織改造,新聞局、青輔會、研考會等都要退場了,國立大學為何不能退場?真的要關國立大學且要減少抗議和抗拒,絕對是有辦法的,就看政府有沒有決心和膽識而已。

政府十年花一千億要想辦法讓台大進入世界百大,其實只要將台灣所有國立大學皆改名成台灣大學的分校(例如嘉義大學就變成台大嘉義分校),教授發表論文皆掛名台大,台大馬上進世界五十大,不用花政府一毛錢。而且這也可以減輕學子的升學壓力,因為進台大變容易了。

既然都是台大,系所和招生量都可以在校內自行調整,招生不佳或辦學不力的分校就可以逐漸縮減規模,老師職員和學生可讓其選其他校區上班上課。教育部再配合逐年減少招生總量,老師和職員也遇缺不補,如此必可達到關閉分校的目的。

少子化後婦產科醫師可以變成「驗屍員」,但大學退場後這些教授和職員何去何從?所以政府應該未雨綢繆,例如高普考應該縮減錄取名額,各政府機關缺人優先由國立大學的教職員轉任。

有博士必須去搶鐵路道班工的工作,顯見人才培育的大問題,根本就是大學太多,學歷貶值。請教育部不要鴕鳥,要有積極作為,而不是等著風暴的成形。(作者為台灣觀光學院校長)

※ 相關報導:

* 體育學雜費、培訓金 採績效制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5/112012112600195.html

台北市教育局最近對各級學校體育班學生或選手,學雜費、培訓金制度推出「績效制」大變革,並在持續接受體制內訓練者才能領取,同時大幅提高學雜費、培訓金之額度,一改過去統統有獎、吃大鍋飯現象。



◆ 佛里曼專欄/美失業率高 技術不足惹的禍

【經濟日報╱編譯 葉亭均】2012.11.26

塔帕尼(Traci Tapani)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執行長。過去19年,塔帕尼姐妹繼承父業,擔任金屬薄板公司Wyoming Machine的共同總裁。我在明尼蘇達州就業與經濟發展部舉行的會議中遇見塔帕尼,討論到該公司今日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找到技術純熟的員工。

她表示:「當經濟在2009年崩潰,大批人失業時,我們和1家取得悍馬車裝甲合約的公司合作。」因此她擁有55名員工的公司得以聘用更多人,「當時我想找10個焊接工人。我接到一堆求職申請,但他們不具備符合為悍馬車裝甲標準的足夠技術。多年前,人們在高中工藝課、家族事業學到焊接,擁有某種程度的技術水準。他們不懂焊接背後的科學原理,因此無法滿足美國軍事與航太產業的新標準。」

塔帕尼說:「他們能漂亮焊接,但不瞭解冶金、現代的清理與刷洗技巧,以及如何讓不同的金屬、氣體、壓力與溫度互相配合。」

而她這種小型製造企業不像中國的公司得從事大量、低技術的工作,而是做許多量少但高技術的工作,每件工作都有各自的設計草圖。因此1名焊接工要有能力在1天內讀懂5份設計草圖。

塔帕尼最後從別家公司挖角1名焊工,他擁有焊接的金牌證照─通過美國焊接協會認證的焊接檢驗員考試。

他訓練塔帕尼的焊工們,因此得以完成工作。此後,塔帕尼訓練1名原本學習焊接來養家餬口的單親媽媽。這名員工接受焊接檢驗員證照挑戰並通過考試,成為塔帕尼公司內部的檢驗員,不用再依賴當地學校。塔帕尼說:「我們靠著訓練自家員工來解決問題。」

塔帕尼指出,焊接是個時薪20美元的工作,還享有醫療保健、帶薪年假與完整福利,「但員工需懂得科學與數學。如果你在製造廠中工作,數學每天都派上用場,要計算角度並瞭解金屬片被彎曲成特定角度時的結果」。

焊接如今已成為一門需要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的工作。

全美各地的老闆也有類似的情況。這也是全美有300萬個職缺求才若渴、但失業率卻高達8%的原因之一。我們正身處完美風暴:一場經濟導致失業率劇增的大衰退與大轉變─資訊科技革命結合全球化消滅了許多薪資不差、只需中等技術的職位,而這些工作正是組成中產階級的基礎,卻被高薪、高技術的職位取而代之。如今每個高薪工作都需要更多技術與更高學歷,但太多美國人仍未作好準備。這將是「財政懸崖」後的下一個挑戰。

哈佛大學勞動市場經濟學家凱茲表示:「今日大規模實施凱因斯式的刺激措施,不能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如今失業率高於2007年的主因,是我們有一個周而復始的失業問題─缺乏對勞力的大量需求─從金融危機開始,緊接而來的房市問題、消費者持續去槓桿化,以及財政刺激措施過早中斷,加上中央與地方政府減少支出。這是失業率從5%攀升至8%的主因。」

凱茲指出,即便在大衰退發生前,我們已有大量的技術問題,這是美國教育25年來無法跟上技術需求大增的後果,而且愈來愈糟。

許多社區學院與大學無法跟上腳步教導新技術,尤其是當學校的預算遭削減。我們需要新的「奔向頂峰」計畫,大量獎勵企業派遣員工前進校園教授新知,大學則派教授進入企業學習,如此才能拉近學校教育與就業市場的距離。

(作者Thomas Friedman是「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fsj 提到...

全球教育評比 芬蘭南韓前兩名

中央社 2012.11.27

根據最新出爐的「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報告,在全球列入評比的50個國家中,芬蘭教育體系榮登最具效率龍頭寶座,其次是南韓。

根據這份報告,3到6名依序為香港、日本、新加坡和英國;美國排名第17。

培生(Pearson)刊出經濟學人資訊社(EIU)執行的這項全球調查,除了運用識字率、就學率和大學畢業率之外,也採用國際組織現有數據。

這份報告顯示,推動有助於教育的文化,比教育經費多寡更為重要,而為確保優質教學成果,高品質的教學是最關鍵因素。

報告中,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學者史瓦茲(RobertSchwartz)批評部分國家教育體系過於偏重培養大專畢業生。

他說:「教育體系把重心全放在讓學生進入4年制學院和大學,是個大問題。」

他說:「年輕美國人當中,僅有30%在25歲左右取得4年大學學歷,其中有很多人最後做的工作不需要學位。」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網站刊出有關這份報告的報導後,有網友留言說,芬蘭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當老師的條件很嚴格。

調查前10名排名依序是芬蘭、南韓、香港、日本、新加坡、英國、荷蘭、紐西蘭、瑞士和加拿大;後10名分別是印尼、巴西、墨西哥、泰國、哥倫比亞、阿根廷、土耳其、智利、羅馬尼亞和希臘。



◆ 停辦金馬獎 國片墜死地

【聯合報╱林文淇/中央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台北市)】2012.11.27

本屆金馬獎國片除了最佳女主角獎由桂綸鎂獲得外,其他主要獎項皆落空,由香港與大陸電影抱走。林佳龍、管碧玲等立法委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出金馬獎不如停辦的意見,成為金馬獎典禮之後最聳動的新聞。

愛台灣電影心切的立委們,看到台灣花錢舉辦的金馬獎自家人都沒獲獎,失望之餘說說氣話是人之常情。但若真的要把金馬獎定位為只為國片服務,獎座不給台灣電影就不准辦,那恐怕將會把好不容易從產業死谷裡爬出來的台灣電影再推回死地。

本屆金馬獎儘管台灣電影得獎少,國人不免失望,但金馬獎之所以能在華語電影圈受到尊敬,正是因為影展堅守公正評審這個核心價值。若缺乏這個核心價值,金馬獎不辦也罷。只要金馬獎能秉持公正評審精神愈辦愈好,這個獎所帶來的各種效益絕對有助於國內電影產業。

一屆金馬獎國片得獎數的多寡並不能論斷國片好壞。但一如廿五日聯合晚報的社論指出,「金馬獎有如一面鏡子」,從過去幾年來國片在金馬獎及國際影展表現不佳的現象來看,台灣電影除了該篇社論中所說的「資金不足」問題外,至少在文化深度、人才廣度、與創意高度三方面還有不少需要努力的空間。

國內人文教育未受重視,電影教育在中學與大學更是嚴重缺乏。因此,國片近年來雖然產業有很好的復甦態勢,但不少圈內人都還是為電影人才不足而憂心忡忡。綜觀近幾年上映的影片,也可發現偏向鎖定年輕觀眾群或強調本土元素等看似「有票房潛力」電影居多,因此每年推出影片雖然不少,但是片型或題材相近,電影風格的創意與人性刻畫的深度都較薄弱。

一部電影的故事內容是否深刻,形式風格是否創新,是影片在影展中是否能脫穎而出的關鍵。但這並非只是製作技術的問題,而是牽涉到從製片、導演到編劇、演員等電影人才的人文涵養。教育部長蔣偉寧在中央大學擔任校長時,經常引用「好的大學與一流大學的差別就在人文」這句話。但是人文教育正是國內一直被輕忽的一環。

其實,電影是很好的人文教育素材。中學礙於課程時數已經過高,電影課程實施或許較為不易,但是國內大學的通識課程如能夠多提供電影課程,既可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與電影賞析能力、培養國片觀眾,又可以為不同領域專長的學生搭起一個日後跨入電影產業的橋梁,可謂一舉數得。

關心台灣電影的立委們,與其倡議停辦金馬獎,不如要求教育部積極規劃推動國內大學的電影教育,同時祭出誘因鼓勵大學成立電影研究所,培養所需的電影師資與研究人才。當國內整體電影文化能夠提昇,電影產業的人力資源必定豐沛,電影的素質也必定更高。屆時,何愁台灣電影在不徇私的金馬獎不能獲獎?

※ 相關報導:

* 蘇達「演」成長故事 要學生追夢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7526081.shtml

「大家跟著我做,用力把舌頭吐到最長,看誰比我短。」市立三重高中昨天邀請在電影「賽德克‧巴萊」飾演花岡二郎走紅的蘇達到校演講。他幾乎是用「演」的訴說自己成長故事,把全場師生逗得哈哈大笑。



◆ 改進營養午餐 教部推創意食譜

中央社 2012-11-27

中小學營養午餐,不能只是吃「粗飽」,教育部找來烹飪高手,推出52道創意料理,除了營養均衡,更要美味可口。

教育部體育司長王俊權表示,台灣營養午餐菜色,都請專業營養師調配,但菜單設計地再好,沒有吃下口也是枉然。許多學校都發現,學生偏好吃肉、吃飯,青菜則往往直接從餐盤送進廚餘桶。

王俊權表示,中小學生難免會偏食,對於青椒、茄子、紅蘿蔔等食材,往往是避之唯恐不及。教育部之前邀請學校廚工、專業廚師腦力激盪,利用巧妙的料理方式,將上述食材轉換成一道道學童愛吃的佳餚。

王俊權舉例,學生不愛紅蘿蔔的味道,但如果用紅燒或混和咖哩的方式,就能掩蓋住紅蘿蔔,神不知鬼不覺地送進孩子口中。

教育部將這些食譜製播成「校園加減乘廚」節目,在華視及原住民電視台頻道播出,第四季將於今年12月1日起開播,教育部今天舉行記者會,宣布上述訊息。

王俊權說,今年5月,一位英國女童在網路上抱怨學校午餐吃不飽,一連貼出多張照片,受到英國名廚奧利佛(Jamie Oliver)重視。其中部分作為豐富菜色「對照組」的照片,經查竟是嘉義市嘉北國小去年4月拍攝的營養午餐。

王俊權說,台灣的營養午餐越辦越好、越辦越有特色,逐漸受到國際關注。未來教育部將透過補助地方政府更新學校廚房設備、設置營養師名額等方式,持續滿足每一位孩子的胃。

fsj 提到...

少年殺手沉淪記 政府有感嗎

【聯合報╱李家同/清大孫運璿榮譽講座教授(新竹市)】2012.11.28

昨天的新聞中,有一位高中生為了升四海幫派的總隊長,居然犯下了殺人罪。這則新聞使我對政府非常地失望,因為政府顯然完全忽視了青少年淪落的問題。

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到黑道在社會上不僅存在,而且囂張到了極點。新聞中還說這個幫派的主要工作是包土木工程,試想,我們國家的工程建設怎麼可能不出事?政府一再宣稱要瓦解黑道,可是從來沒有徹底瓦解過。每次幫派出事,政府就會雷厲風行地採取一些行動,可是一陣風雨以後,對黑道而言,就是雨過天晴,他們可以繼續欺壓小老百姓。

政府一再地宣告說要防止黑道進入校園,可是從這則新聞看來,黑道顯然可以堂而皇之地進入校園,恐怕老師連管都不敢管。我們不能怪老師,因為沒有法務部撐腰,沒有教育部介入,叫老師們獨力對抗黑道,誰有這個能力?

這類事情發生以後,我相信教育部一定會通令全國各校,加強品德教育,也會派人到各個學校去評審,而評審大多數是根據校方的簡報,如果這所學校有人會作作文,就會寫出他們品德教育的四大綱領以及五大行動方案,這種學校一定被評鑑為優等。而這些行動方案也好,綱領也好,其實都是針對那些不會犯錯的孩子講的,對於即將淪為社會邊緣人的學生,不論是教育部或是學校,通常都不聞不問。很多學校請我演講有關於品德教育的問題,我永遠提醒大家不要只注意品德好的學生,而應該注意那些可能有極大問題的學生,從聽眾的表情,我不難看出大家對我的想法沒有興趣,因為我的想法沒有四大綱領以及五大行動方案。

我一再地提醒老師們,一定要將弱勢孩子的功課搞好,因為小孩如果在課堂上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也就極容易被幫派所吸引。這次事件發生以後,我希望教育部去訪問這位孩子,他是一位高中生,我相信他根本沒有國中畢業應有的程度,這個孩子來自弱勢家庭,理應是教育界最重視的孩子,但事實上他恐怕是最不受重視的孩子。

我希望馬總統能夠徹底消滅黑道,希望法務部和教育部能徹底防止黑道進入校園,也希望教育部傾全力注意弱勢孩子的問題。希望政府不要敷衍了事,使我們一再失望。

※ 相關報導:

* 查緝人手不足 「超載」抓不完?!
http://udn.com/NEWS/LIFE/LIF1/7529726.shtml

為什麼業者明知故犯,完全不怕被罰呢。主管機關教育局說,每天都有派人去查,但人手真的不夠,家長認為,要是教育局不拿出鐵腕,恐怕超載問題永遠都無法解決。

* 登革熱校園群聚感染 4學生發病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2/112012112800331.html

高市三民區某私立中學爆發登革熱群聚感染,一周內有四名高二同班同學接連感染本土登革熱;衛生局到學校進行疫情調查,赫然發現教職員工辦公室一個廢棄魚缸及水溝有很多病媒蚊孳生源,找到大量孑孓,衛生局以「顯而易見的孳生源」,應注意而未注意,裁處最高罰款一萬五千元。

這是高雄市多年來第一起登革熱校園群聚感染,衛生局防處人員到該校進行調查時,形容掀起水溝蓋,成蚊和孑孓一起「衝出來」,景象嚇人,也令人為校園環境衛生捏把冷汗。

* 師踢爆巴掌麵包、過期奶 校長被免職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1/112012112800187.html

「巴掌大的麵包,你們要讓這些孩子餓死嗎?」「3元錢(人民幣,下同)營養餐到手只值1.9元」……近日,浙江嘉興學院大三學生、湖南湘西鳳凰縣臘爾山鎮所德小學梁姓支教老師,以微博踢爆陸中央財政補貼的營養改善計畫,到了學校卻變質,引來輿論強烈關注。新聞披露僅1天,涉事校長等5人就被免職。

* 35元 吃到國宴級營養午餐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2112800064.html

小學生營養午餐也可以吃到五星級料理!教育部為提升營養午餐品質,首度找來四位國宴級主廚,推出五十二道創意料理,並將電子食譜公布在網路上,供小學廚爸、廚媽參考。今後,平均一餐只要三十五元的營養午餐,小學生也能吃到營養均衡、美味可口的國宴級營養午餐。

....王俊權曾去日本考察營養午餐環境,他說,對方廚房工作人員午餐時間過後,會巡視剩餘廚餘,看那些料理特別容易剩下來,下次煮到那類食物就會改進,就是要讓小學生吃得健康又可口。他笑說,營養午餐平均三十五元,今後可以吃到國廚料理,自己看到菜單都口水直流,最想吃菜單裡的豆漿鍋、麥芽雞。



◆ 鐵人夢語-台灣教師的文化現象

【李萬吉】2012-11-28 中國時報

朋友到大陸江南講學,對象是中小學教師,一場有八百人參加,另一場有一千二百人之多。參加的老師來自全國各省,有來自福建、廣西、山東、陜西、甚至來自東北的長春、哈爾濱,而且參加的老師要繳交人民幣四百到六百元費用,食宿交通自付。會後還要買書、買教學錄影光碟,要求合照、簽名,熱情洋溢。反觀台灣,除了家長團體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一般學校的周三進修,或是區域型的教師研習,老師往往是百無聊賴的意興闌珊。

聽他這麼訴說,彼此心情都有些沉重,為什麼兩岸的教師反差這麼大!近幾年台灣引進大陸特級教師,在各地教學演示,甚至和台灣教師進行PK。台灣教師都很羨慕大陸特級教師,享有特殊津貼、發展舞台和備受肯定的專業尊榮,反觀台灣的優秀教師,同樣的努力和投入,卻沒有中級、高級、特級教師評等,也沒有骨幹教師、教學能手、教學帶頭人頭銜。大陸老師積極參加研習,研究著作,爭取公開教學,在教學上尋求創新突破,以實際教學行動,取得專業頭銜,享受做一位教師的專業成就。

台灣教師專業評鑑從民國八十七年提出,九十一年起跟教師團體長期協商,九十六年開始試辦,試辦了五年,九十九年全國教育會議正式納入政策,一百年完成草案,提案立法院修訂教師法,到現在還在立法院角力、攻防、杯葛之中。

獎優汰劣是公共政策設計的核心,不適任教師無法去除,優秀教師未受獎勵,形塑了目前學校組織的文化現象:博士碩士一大堆,專業教學大家推。何以教師搶著攻讀博碩士,為的不是提升教學,而是碩士可以提升四級薪,博士可以再提升二級薪,這也難怪學校裡:老師讀碩士,主任校長讀博士,彼此護持相安無事了。良師可以興國,我們的制度變革是否該加油了? (作者為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 相關報導:

* 朱敬一:育才可借鏡國際 但不能模仿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529356.shtml

對於台灣科技發展前景,他認為應組成「產學大聯盟」與「產學小聯盟」,前者進行前瞻技術的產學合作,以研發出領先全世界的技術,後者則是以「技術實驗室」解決企業技術開發問題,以提升產業競爭能力。

* 技職再造 政院:紮實投入200億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529352.shtml

行政院上午舉行政務會談,將自明年起推動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方案,目標在102年至106年,紮實投入新台幣200億元,行政院長陳冲並指示擴大技職體系,納入金融證券業、服務業。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將強化技職學生實習經驗,並規劃業界專家進入技職體系擔任業師,形成雙導師制度,強化技職教育與產業界的結合。

fsj 提到...

不適任教師 議員促定退場機制

【聯合報╱記者吳淑君/宜蘭報導】2012/11/29

遇到怪怪老師,難道沒有退場機制嗎?宜蘭縣議員吳秋齡、江碧華指出,最近縣內某國小有位女老師走進教室上課,竟然對著垃圾桶狂罵20分鐘,學生嚇傻了,她們要求不適任老師應該提早退休或資遣,不要誤人子弟。

吳秋齡指出,十多年前一名剛畢業的年輕理化老師,每天踱方步,行為怪異,有一天學生在實驗室打翻酒精,裙子著火,學生自行脫下裙子滅火自救,該老師在旁袖手旁觀,學校老師後來強制他去就醫,診斷出有精神疾病,該老師不久請調到外縣市,還是當老師。

最近某國小有位女老師上課進教室,竟對著垃圾桶狂罵20分鐘,學生看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經家長反映,結果該老師調到別的班級,繼續教書。

吳秋齡議員說,有些老師生病了,應該提早退休,但校方未能落實不適任教師處理,多礙於人情,請別人分擔工作,這些有問題老師占在那個地方不做事,又阻擋好老師進入教育職場的機會,對孩子受教權影響很大。

江碧華議員說,今年教師課稅後,聘了很多代課老師,很多家長反映,今天是這個老師,明天又換人,國小老師應力求穩定,才有好的互動關係。

縣長林聰賢表示,很多家長關心12年國教品質,老師課稅後衍生很多問題,包括代課老師等;不適任老師身心出了狀況,他們會採人性化處理,若評鑑已達不適合任教,會給療癒時間,要是專業不足或品德操守不好,也不能誤人子弟,要馬上調離現場或資遣。

事實上,大都礙於情面做得不夠落實,這部分會請縣府教育處加強評鑑,如果校長沒有落實執行,會反應在校長考績上,他也會和教師團體對話,既然老師要求工作保障、工作尊重,基本義務也應達到一定的標準。



◆ 高三課業還須認真講授嗎

【孔慶麗】2012-11-29 中國時報

日前建中校長大聲疾呼,希望教育部正視甄選或申請大學放榜後,學生忽略高三課業學習的亂象。筆者在高中任教多年,願以第一線教育人員的角度,就大學多元入學亂象,以及其衍生的種種問題,與各界討論。

第一、繁星推甄及申請入學名額不斷擴大,學生及老師的學習重心多只偏重高一、高二的學科;為了提高學測的總級分,明明專長及興趣在文法商的同學,為了提升自然科成績,分組選修時多加選物理和化學,能力不足卻勉力為之,如此學習真能適才適性嗎?

第二、學測考完後,申請入學通過第一關的同學,三月份忙著準備精美的備審資料,並積極參與模擬口試,就怕稍一疏忽,影響申請成績。尤有甚者,部分同學為求口試時能獲教授青睞,有花大錢置裝者,亦有向親友商借服飾者;如此勞心傷財,學生又如何有心思專注於三月底的高三下學期第一次段考?

第三、申請的大學科系最多可填選六個科系,另外還有科技大學亦可申請數個科系,有心申請的同學,平均約可通過三個科系,那麼就需繳交三個科系的第二關審查費或口試費,一個科系約八百至一千二百元不等。另外還需口試往返車馬費。倘若家長一同前往照料其生活起居,有時更需前晚住宿,就更加所費不貲了!對於家境不佳的同學,是否又是加重另一種負擔,甚至於形成一種不公平的競爭呢?

第四、許多高中生只想趕快解脫升學的壓力,因此部分學生在申請入學時,將學測成績高分低填,只求上榜就好;現今大學校系不斷釋出甄選及申請入學名額,縮減指考入學名額,更讓許多學生抱定不參加指考的心態。於是每年高分低填的現象不斷惡化,眼見許多同學若堅持到指考,可以有更佳的機會進入更好的大學,卻寧願放棄,只求早日成準大學生而不願再辛苦地熬至七月指考,真為他們感到可惜。學生一心只想從學測成為準大學生,哪還有心思顧及高三下學期課業。許多高中老師的共同困擾是:高三課業還須認真講授嗎?

第五、申請入學在五月中旬陸續放榜後,學校高三學生超過半數已成為準大學生,他們全都無心在教室複習功課,於是五月中旬期末考後,學校必須費心安置這些學生,以免影響有心衝刺指考的同學。而這些準大學生有的開始忙於打工賺錢,有些鎮日流連於網路電腦,沉迷漫畫小說,生活作息糜爛,白白浪費高三下學期的寶貴時光。

針對這些亂象,筆者建議廢除學測,並參考國三的基測方式,將指考提前於六月初考試,再以繁星或填志願方式入學即可。別再讓學測的沉痾繼續吧!讓高三的課業及學習回歸正軌,高中教學可以正常化,為未來大學學習奠定更堅實的基礎。(作者為高中教師)



◆ 招陸生 誘因只剩學歷?

【聯合報╱楊景堯/淡江大學大陸所副教授(新北市)】2012.11.29

馬總統稱將開放大陸專科學生來台進修,原因是大陸專科學生升學管道不如台灣暢通。

此說恐怕過於簡化,因為大陸近幾年來深受「少子化」生源不足所苦,各種可以幫助大陸的大學生存下去的可能方式都在放寬,例如:民辦大學已經有五校可以成立碩士點,部分省市異地學生可以就地參加高考,升學模式多元化等等,可以看出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的困境,以及他們的努力。

同時,全球化腳步也使中國大陸的高等教育面對威脅,近三年就超過一百萬人出國留學,增長速度遠超過想像,高等教育面對「內外夾擊」,大陸專科學生面臨的問題已經不純然是學歷管道不夠暢通,顯然台灣還停留在過去的思維裡。

台灣該想想,除可提供「學歷」之外,還有什麼誘因?

開放專科學歷到台灣進修二技,就算只開放前一百名大陸專科學校,也會衝擊到「三限六不」當中限校數的規定;「從嚴」的「四十一所學校」防線勢必崩潰。至於大陸方面,地方大學的生源威脅,使各省市頭痛,外加留學風氣盛行,以當前大陸限制沿海六省市戶籍才可來台就學看,將來地方會不會願意讓專科畢業生到台灣升學,恐怕無法樂觀。

上海的民辦大學現在的招生計畫平均最多只能完成七成,未來只會下降,不會上升。雖然各省市情況不一,但是要完成本科文憑已經不是單純「升學管道」問題。有錢又有本事的大專生,不能升學就出國,沒有困難;沒錢又沒有本事的大專生,升學更需要考慮。台灣的政府官員用心良苦,但成效恐怕無法樂觀。

筆者長期以來支持兩岸教育交流,但是這兩年看到招收學位生「從嚴」卻績效不彰,反之「非學位生」來台「從寬」處理,前者年不滿千人,後者年超過萬人,究竟招收陸生的初衷與原則何在?目前的作法是否符合馬總統的承諾與期待?未來如何開放需要政府重新全盤考量。



◆ 國小中年級前孩童 玩火高危險群

陳雨鑫/新北市報導 2012-11-29 中國時報

瑞芳廿八日發生疑似孩童玩火,造成三名小孩葬身火窟的憾事。玩火釀災的事件並非首起,民國九十八年到九十九年間,新北市一連發生三起孩童玩火釀災事件,造成八人死亡,堪稱史上因孩童玩火釀災嚴重的一年。

新北市消防局火災預防科長黃弟勝表示,當年先後發生「新莊鈴木華城」、「新莊瓊林路民宅」及「新莊化成路工廠」火警,全因孩童玩火肇禍,共造成八人葬身火窟;其中最嚴重的「新莊鈴木華城」案,大樓三樓起火,波及十七戶,引發上百人驚慌逃生,造成三死二傷,整棟大樓付之一炬,住戶回憶仍餘悸猶存。

根據統計,學齡前到國小中年級孩童屬玩火高危險群。

黃弟勝說,這時期的孩童好奇心及模仿能力較強,看見家中大人使用打火機、火源,會立即學習模仿,常趁大人不注意,跑到陽台、頂樓或房內「玩火」。

當小朋友看見火源時,時常緊盯著看,不會注意火勢已逐漸蔓延,這次火警不幸死亡的三名小孩中,有兩人有嚴重弱視,在看不清楚的情況下,根本無法發現火勢蔓延,相當危險。

黃弟勝表示,防火教育一定要從小扎根,不僅是家庭,學校也要強力宣導,讓小朋友從小有防火的觀念。

他建議家長要常留意家中打火機等危險物品,勿放在孩童能輕易取得處,但千萬不要刻意收藏,否則只會更讓小孩好奇,造成更多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