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8

CIT創意大無限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 MIT→CIT創意大無限 霹靂武林 顛覆萬教(節錄)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90091.shtml

【經濟日報╱文/何秀玲】2014.02.17

「一口道盡千古事,十指操弄百萬兵,八絃寰宇集一藝,袖裡乾坤日月升。」在陣陣震撼人心的鼓聲中,操偶師掌中霹靂布袋戲主角們,生動演繹出「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磅礡氣勢,揭開「霹靂奇幻武俠世界—布袋戲藝術大展」的序幕。

霹靂布袋戲利用跨界創新、一源多用的形式,成功展示出台灣創意(CIT,Created In Taiwan)的無限可能。

大霹靂國際整合行銷總經理邱正生表示,台灣經濟發展從以往的台灣製造(MIT,Made In Taiwan)時期,到台灣設計(DIT,Designed In Taiwan),現在應邁入CIT的全方位概念。

他指出,台灣文創這幾年蓬勃發展,可惜多是國外引進的展覽,少有台灣原生文化藝術規劃的大型藝術展;台灣已有優秀創作,必須回頭結合MIT時期最好的資源。

「霹靂要讓大家相信,台灣『土生』原創文化擁有策劃出好展覽的實力」,邱正生自信地說,霹靂大展融入台灣最有根基的資通訊科技產業(ICT),讓文化加上台灣硬體製造實力,創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展覽,顛覆大眾對於傳統布袋戲的想像。

結合資通訊 跨界爆火花

本次展覽體現霹靂布袋戲多年精華,結合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硬體實力;包括互動區有華碩贊助的電腦設備、瑞旭科技提供液晶電視螢幕、創見科技的數位相框、琉璃奧圖碼贊助投影器材,以及群航科技展現調光薄膜技術、諾亞的超大透明顯示器,國內廠商齊力展示多媒體作品。

邱正生表示,這是霹靂布袋戲第一次推出大規模特展,希望各年齡層戲迷可看到布袋戲美學發展歷程,從中感受霹靂之美,體驗全新偶戲文化。

※ 全文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英國奧斯卡 地心引力狂吸6座獎
http://www.cna.com.tw/news/amov/201402170046-1.aspx

刻劃自由黑人淪為奴隸慘境的「自由之心」今天在「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BAFTA Awards)喜抱大獎,在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聲勢隨之看漲,但今晚獲得最多獎項的是「地心引力」。....獲11項提名的「地心引力」橫掃6座獎項,包括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和最傑出英國影片獎。



◆ 邀大師演奏 他把音樂會搬進家裡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89996.shtml

【聯合報╱記者吳曼寧/台北報導】2014.02.17

歐洲盛行的「客廳音樂會」,出現在台北市。音樂人陳守實創辦「眾樂樂集」,打破舞台疆界,邀一流音樂家到客廳演出,可近距離感受大師風範,讓聽音樂變得更「家常」。

本世紀最傑出的小提家之一、前維也納愛樂首席費瑟林‧帕拉希克弗夫(Vesselin Paraschkevov)來台演出,前天剛在國家音樂廳表演,昨天就到「眾樂樂集」演出,全場瘋狂,還有祖孫三代前來共賞。

陳守實是古典音樂製作人,也是「鳴石樂集」、「鳴石聖樂團」團長。8年前,他在大女兒滿月時,邀弦樂四重奏到家中表演,在場朋友聽上癮,鼓勵他續辦,催生出「眾樂樂集」。

「眾樂樂集」初期由陳守實和朋友集資,每月最後一個星期日,輪流在各朋友家中客廳辦音樂會,邀曾上國家音樂廳演出的音樂家演奏,後聚會地點固定在「鳴石樂集」工作室。

陳守實說,國內缺乏聆聽文化,「大家連愛樂電台都聽不下去」,常有音樂家在國家音樂廳辦了場音樂會,結果找不到聽眾,台下300個位子都坐不滿。

陳守實說,「眾樂樂集」標榜客廳音樂會,可近距離欣賞表演者,歡迎家長帶子女前來。他還以厚達4公分的原木板,布置牆壁和天花板,以達最好的聲音反射效果。

昨天費瑟林在「眾樂樂集」演出,第一排聽眾僅和大師距離1公尺,全場聽得如癡如醉,不時點頭、以腳尖打節奏,演奏完畢起立鼓掌許久,他也熱情回報幾首安可曲。

費瑟林說,客廳音樂會就是最早的室內音樂會形式,和聽眾互動更親密,在歐洲很盛行,常常有類似的活動。這是他第一次在台灣參加,場地很好,聽眾反應很棒。

「眾樂樂集」成員、桃園扶輪社室內音樂會之友會執行長徐彥郎說,能近距離欣賞音樂家詮釋表情、力道,臨場感十足。3年前他也在桃園開辦客廳音樂會,一年四場,希望推廣聽古典樂風氣。

※ 相關報導:

* 給音樂家舞台 陳守實年虧10幾萬照辦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89997.shtml

國內聽古典樂風氣不盛,音樂人陳守實分析,推廣古典樂的困境,就是聽眾人口不足,他創「眾樂樂集」,想推廣聆聽文化,每年雖虧損10幾萬元,仍不改其志。目前「眾樂樂集」採會員制,繳年費才能參加,每人一年1萬2千元,夫妻檔一年2萬5千元,可帶小孩參加。



◆ 慢搖滾! 南管樂師舞夏夜晚風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90332.shtml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4.02.17

看古老的南管,如何訴說和伍佰「夏夜晚風」同樣的感動。編舞家林文中今年創作「慢搖‧滾」,在他眼中,南管就是古時候的搖滾。

林文中說,他首次聽到南管就被深深吸引,不但學唱,還學琵琶。

一般覺得南管速度慢而緩,林文中認為是因為古人的時間感較慢,才導致現代人有此印象,「其實南管節奏感及力度極強」。而且因為南管主題多是「等待或無望的愛」,歌詞其實和許多現代搖滾情歌相近,訴說和歌手伍佰「夏夜晚風」曲中「你的秀髮蓬鬆/纏繞著我隨風擺動」類似的情感氛圍。

三年前林文中創作「小南管」,要現代舞者學唱南管,「慢搖‧滾」更進一步,要四位現代舞者直接演奏音樂。五位南管樂師卸下演奏身分及服裝,還原成日常樣貌跳舞,演繹各種「關係與愛情」。

林文中舉例,唯一源於劇情文本的「朱文走鬼」,常由女性樂師扮小生。這回樂師以本來面目演出,赫然成了女女戀;南管名曲「感謝公主」,說穿了是主角告別「公主小三」,回頭尋元配,也是心事複雜;男男戀、單戀也都有深度刻畫。

除了南管與現代舞的跨界結合,林文中還邀來即興鋼琴家李世揚與南管樂、現代舞對奏,呈現現代鋼琴與南管交融的可能。

「慢搖‧滾」將於三月七日至九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購票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 當代藝術博覽會 攝影最吸睛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7000434-260115

中國時報 吳垠慧/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17日

「2014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YOUNG ART TAIPEI)將於4月18日起一連3天在台北晶華酒店登場,有來自台灣、日本、新加坡、法國等76家國內外畫廊共襄盛舉,帶來繪畫、雕塑、攝影等作品,其中,攝影為本屆鎖定的焦點。

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今年邁入第6屆,本屆參展畫廊總數為76家,首度有法國畫廊798MASTERPIECE參加。

也趣藝廊負責人王瑞棋指出,根據法國Art Price藝術網的研究報告,1996年攝影開始進入拍賣市場以來,截至2006年,攝影作品的價格指數大約上升262%,不僅19世紀、20世紀前半期的照片價格攀升,當代攝影作品也逐漸打開市場。

本屆特別活動,除策劃「藏家入門」活動,由畫廊推薦1件價值於1000美金以下的優質作品,今年更首次舉辦「國際專家面對面計劃」,邀請拉丁美洲國際攝影及視覺藝術節創始者、西班牙的Alejandro Castellote、首屆亞洲攝影雙年展策展人中國藝評家顧錚、日本木村伊兵衛寫真賞評審瀨戶正人、韓國東江國際攝影節創辦人金升坤等參與論壇。

※ 相關報導:

* 方寸之間 印出千變萬「畫」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90101.shtml

你能想像一個透明印章能蓋出水墨風景畫嗎?當宜蘭傳藝中心化身成為印章圖案,經由不同色調的運用,竟能創造出多種和實景截然不同的感覺,這就是透明印章的魅力。

* 東美館 「感動馬」匹匹不一樣!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90126.shtml

「哇,好多小馬,每匹外觀都不同!」730隻由藝術家莊普創作的「感動馬」立體原型,並委託30位台灣各領域菁英及700名台東兒童彩繪,作品各有獨色,集結在一塊又呈現數大之美!

這場馬年特展,即日起在台東縣立美術館展出至3月30日止,其中3月16、3月30日,兩天的上午9點至12點、下午1點半至4點,提供免費彩繪感動馬DIY體驗,民眾可預約報名,彩繪專屬自己的感動小馬。

* 詹朴3度登倫敦時裝周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7000406-260108

台灣新銳設計師詹朴16日在倫敦時裝周展出新作《湍流-Turbulence》。這是詹朴第3度登上倫敦時裝周。

繼2013年在倫敦展出《石油的一生》及《訊號》後,詹朴此次結集不同領域的獨立藝術創作,全新2014秋冬時裝系列《湍流-Turbulence》, 展現新世代奇幻的世界觀,狂亂之下的不平靜,及情緒壓抑背後的波動。

* 3D書法 張志鴻「創藝」無限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4/8489934.shtml

書法家張志鴻投入教學30多年,致力創作,「創藝」無限!他擅長藉由字形線條變化,並嘗試結合現代科技,將作品裱褙在LED燈箱上,是國內首見的3D書法作品,創作風格獨特,目前正在中興大學藝術中心展出,展期至3月15日。

* 曾入選法沙龍展 80藝術家聯展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490256.shtml

台灣藝術家法國沙龍協會會員昨天下午在新竹縣文化局美術館開展,展出96件平面、2件立體作品,展期到3月2日。....80餘會員來自全台各地,每人僅能獲1到2件作品展出,可說是件件精品,也是國際級畫展入選或得獎作品,有油畫、膠彩、水彩、複合媒材、水墨,取材人物、花卉、寫生、抽象等,內容和表現手法多元豐富。



◆ 讀者文摘又被轉賣 售價1英鎊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8491718.shtml

【經濟日報╱記者簡國帆╱即時報導】2014.02.17

Better資本公司已用1英鎊的價格,把讀者文摘出售給創投家拉克威爾(Mike Luckwell),象徵這家雜誌出版商多舛的命運史邁入新階段,也代表知名投資人穆爾頓(Jon Moulton)旗下的Better 資本大幅減計資產。

Better資本2010年以1,400萬英鎊買下讀者文摘,這家專門投資問題資產的基金接著又投入2,300萬英鎊。然而,讀者文摘去年卻因為書籍和CD事業急速下滑,而進入公司自願重整程序(CVA)。

在CVA期間,讀者文摘125名員工中,有95人失業,但允許這家雜誌持續交易,同時退出未獲利的行銷活動。

※ 相關報導:

「美寧娃娃」活不下去了
藝術銀行總部 3月台中開張
台灣文化總工程 激盪新火花
速寫台北顏色 看見台灣文化氣度
雲門田中舞「水月」 手機拍出冠軍片
媒合文創 文化部扮紅娘
台灣的文創戰略目標?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聯合筆記/變調的阿里荖文創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492782.shtml

【聯合報╱李莉珩】2014.02.18

一個「工迷」,自稱迷戀於工藝、工法、工具、工程;陶藝家章格銘的工作,就是窩在工廠裡創造物品,並且著迷於那種像在走迷宮般的感覺,因為難以預測創作出口何在。不過,在開始擁有越來越多的迷(粉絲)後,拜政府文創產業政策擔當與效率之賜,他真快變成找不到出口的「迷工」了。

文創產業,被政府視為帶動台灣下一階段經濟成長的重要特色產業,也是行政院長江宜樺兩大拚經濟主軸之一,金管會主委曾銘宗甫上任就邀銀行業挺文創產業。不過,發展文創產業,絕對不是只有錢的問題而已。

新北市石門區的乾華國小草里分校是一所廢棄小學,為讓閒置空間再利用,新北市政府規劃了阿里荖藝術園區,開放承租。四年前,章格銘得標後,費心在此打造藝術空間。

他把活化空間當成創作,工作室招募了二十幾位年輕人,也開放參觀、教學、實作;他的熱情、獨樹一格的陶藝作品,加上北海岸的藝術況味,與飄香的咖啡,讓這所原本外界口中「遠得要命的廢棄小學」重獲生命,不但湧進許多人潮,二○一二年還獲全國閒置空間再利用第一名。

然而,章格銘的噩夢也開始了。新北市政府內部單位矛盾、外界意見眾口鑠金,讓他的承租合約從最初三年一簽,不斷更改為二年、一年,甚至曾經二個月一簽。試問,一分短期租約,誰願傾注投資?

使用條件也跟著改變。小學是文教用地,不宜有工廠,也不能營利,他的工作室被迫撤離,咖啡廳原有老闆也被迫退出,他只好自己重開一間「藝廊附屬」的咖啡廳。

四年來,章格銘常被各單位找去開會,告訴他「這個不宜、那個不行」;問題是,當初招標與承租,沒有任何口頭或書面說「這些不行」。阿里荖藝術園區走了調,他創作的時間和心力大量耗在這些不斷冒出來的問題,令他心灰意冷。

文創產業結合創作、生產與商業,政府喊得震天價響,也吸引許多人想搭上「下一波經濟發展」列車,但政府的實際作為才是文創產業發展能否成功的關鍵。官員腦袋、政策擔當與行政效率如一成不變,變調的就不會只是阿里荖,發展文化經濟也終將淪為空夢一場。

這所「遠得要命的小學」,廢棄而重生,曾讓許多人不遠千里來「上學」;但教室裡沒教的是,從官僚效率與政策擔當,要走到文創產業目標,也「遠得要命」。



◆ 明華園85年 「么嘍正傳」青春改版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92750.shtml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014.02.19

歌仔戲天團明華園去年創作「么嘍正傳」大受歡迎,今年劇團邁入第八十五年,獻上全新青春版「么嘍正傳」,不僅劇情創新,演出陣容多由劇團第三代上陣,團長陳勝福說:「這是我們今年『傳承年』獻給觀眾的禮物!」

陳勝福說,明華園一九二九年創立時,二十名團員有十四名是陳氏家族;如今團員逾五百人,子團包括「天地玄黃日月星辰」等八團,協力團包括藝華團、繡花園、勝秋團、揚明園等四團,僅五分之一是親戚,其他來自各領域、各劇種,讓明華園養分更豐富。

跨越四分之三世紀,明華園深感傳統藝術傳承之急迫,這回「么嘍正傳」一反過去多由本團第二代包辦主要陣容,改為在第二代孫翠鳳、陳勝發領軍下,和本團新生代、子團代表,乃至協力團員共同演出。

陳勝福說,這是「隨團帶藝」,讓劇團第三代能在實際演出中功力大增,薪傳明華園魅力。

去年「么嘍正傳」由孫翠鳳一人飾么嘍蔡賽、龍城城主兩位主角,今年孫翠鳳依然擔綱龍城城主,么嘍改由女兒陳昭賢演出。除了這對母女檔,舞台上還有多位父子檔、夫妻檔、兄弟檔。

飾演冒八的陳子豪笑說,他和太太晨翎都在飾演大寨主的爸爸陳勝發緊盯下演出,「我們一有閃失,爸爸立刻瞪過來,好緊張!」

孫翠鳳則笑說,親戚太多,好像天天都在圍爐吃年夜飯,熱鬧不已。

●「么嘍正傳」二月二十一日至四月二十六日在嘉義、新竹、桃園、台中、台東、彰化、苗栗等地巡演,購票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 相關報導:

* 中國結+皮雕畫 頭份雙人獻藝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92441.shtml

苗栗縣頭份鎮公所邀請藝術家魏菊枝及湯詠卉在中正館,舉辦結藝迎春與畫皮雕福聯展,共展出近百件中國結與皮雕作品,昨天開展,她們現場創作讓人大開眼界,本周六還有DIY體驗,盼推廣傳統藝術。

* 林耕進畫唐卡 傳遞佛法演繹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92374.shtml

....57歲的密宗上師林耕進唐卡畫作,正在成大圖書館地下一樓展出,展期到3月1日,除以佛像為主題的唐卡畫之外,「宇宙新次元能量系列」透過層層的堆疊,完成奇妙的畫作,顛覆一般人對唐卡的傳統印象。

....「彷彿一瞬間我就會畫了!」林耕進表示,從小對繪畫沒有特別天分,但在接觸密宗後,上師告訴他繪畫與音樂是神佛交給他傳世的工具,第1張畫是在睡夢中,由神佛指點,睡醒後感動莫名,就畫出來,之後也都是在睡夢中,或冥想後創作,連他自己也無法說出其中的神妙。

* 大霸尖山「電」到他 栽進攝影夢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92438.shtml

「看一眼,就被它電到!」現年58歲的蘇崇昆,20歲時參加新竹市早覺會攀登大霸尖山時,被山勢宏偉吸引,也愛上登山和高山攝影。



◆ 台灣當代藝術這波運動 回歸古典成趨勢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92756.shtml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4.02.19

台灣當代藝術圈過去「敵視」傳統藝術。近年來,台灣當代藝術家卻不約而同,以各種當代技法再造傳統。這一波「回歸古典」的趨勢,除了拜中國崛起之賜,更有深層、微妙的懷舊心理。

從五○年代起,台灣曾展開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八○年代以台北市立美術館為首,掀起第二波浪潮。「現在可以算是第三波!」在前兩波新水墨運動中,藝術媒材仍不脫水墨、油彩與畫筆;第三波則是各種媒材百花齊放。

其中,藝術家姚瑞中以針筆、亮粉臨摹古畫,以「偽山水」顛覆水墨畫境界。陳浚豪也以動輒數百萬枚的蚊針為素材,將流佚海外的古代山水畫放大十多倍,號稱另類「還我河山」。江燕妮把青花瓷的圖騰烙印在各式各樣庶民物件上。

林俊廷的新媒體藝術,讓浙江省博物館的「剩山圖」與台北故宮的「富春山居圖」無縫合璧。朱嘉樺的動感「百駿圖」,也藉數位科技讓郎世寧筆下的百駿動起來……。

策展人張元茜觀察,台灣當代藝術家不約而同「拉回古典」,可以類比十九世紀拉菲爾前派「回歸古典」的藝術風潮。如明代人也喜好模仿宋畫,這類風潮底下另有深層而微妙的懷舊心理;特別是台灣處在多元文化交界處,當代藝術家不自覺會以故宮懷抱的「複雜而巨大的文化體」為師。

實驗性特強是這一波「新東方主義」運動的特色。姚瑞中說,台灣沒有包袱、百無禁忌,有利於實驗;另一方面,也因台灣的市場無法跟大陸動輒價值上億的藝術品相抗衡,「我們非實驗不可」,因而成為實驗藝術的溫床。

※ 相關報導:

* 燃燼了,火鳥 高凌風63歲病逝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S1/8492763.shtml

火鳥果然燃燒到最後一刻,六十三歲資深藝人高凌風昨晚七點五十分病逝於新店慈濟醫院,原本今日還將舉辦記者會替其三月八日「四十周年演唱會-藍寶石之夜」催票,壯志未酬。獨子葛兆恩於十一點在醫院開記者會證實父親的死訊。

近年罹患血癌的他仍使盡渾身解數炒話題、搏版面,爭取各種曝光,使他爭議不斷,曾為一代巨星、不能忍受沒有鎂光燈的他,於是去年底頂著長滿皰疹的半張臉,邊咳邊說:「想死在舞台上」。

fsj 提到...

紐約愛樂爵士夜 粉絲醉了全場搖擺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95394.shtml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4.02.19

「我們要展現出我們是誰!」紐約愛樂音樂總監艾倫.吉伯特昨晚成功以活潑奔放的美國曲目與沉鬱悲愴的俄系曲目,呈現紐愛同時掌握傳統與現代的功力。吉伯特自豪說,紐愛特色就在於「新」,「我們挑戰經典新詮釋,也不斷演出新作品。」

吉伯特父母都是紐愛小提琴家,昨天他笑說,自己從小就在台下聽爸媽在台上演奏,「根本是在紐愛長大」。從小提琴家成為指揮後,吉伯特首次有機會跟紐愛合作,至今記得當時情景。「年輕指揮跟樂團首次會面都會戰戰兢兢,我雖也忐忑,卻深感所有人都支持我。」

執掌紐愛四年,吉伯特帶入大量當代曲目,他指出,他並非以固定比例分配古典與當代曲目,「身為音樂家,最重要就是演奏,讓音樂以最深沉的方式打動人心,這是音樂最正面的力量。」

像昨晚紐愛獻上伯恩斯坦「西城故事」、蓋希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以華麗的戲劇性演奏、搖擺風的爵士藍調,引得聽眾忍不住晃動;蕭斯塔高維奇A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則深刻展現高壓下的人心悲涼。

‧今晚紐愛在國家音樂廳演出柴可夫斯基e小調第五號交響曲及林柏格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等,鋼琴由布朗夫曼擔任;布朗夫曼年底也將來台。

※ 相關報導:

* 綠光八月在我家 探討家的崩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9000487-260115

綠光劇團推出世界劇場新作《八月,在我家》,由吳念真與吳定謙父子檔聯手編導,其編制、演員陣容堪稱歷來最龐大,將由13位演員詮釋一個三代大家庭的崩解過程(見圖,綠光提供)。

自去年12月開賣以來觀眾反應熱烈,在3月29日及4月5日將再加開2場演出。其中,吳念真將飾演劇中的酗酒父親,王琄飾演慣常嗑藥的母親,家裡的三位女兒分別由姚坤君、范瑞君與周幼婷擔綱。

* 蘿絲小玫瑰 奇幻別緻的粉紅夢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9000489-260115

來自法國的歐卜劇團,擅以奇幻別緻的空間場景呈現溫馨趣味的馬戲雜耍演出,這一次,他們帶著老少咸宜的《蘿絲小玫瑰》(見圖,春天藝術節提供)來台演出。



◆ 我見我思-小看日本漫畫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9000526-260109

中國時報 簡白 2014年02月19日

第二屆台北國際動漫節剛落幕不久,享盡風光的主角,當然首推日本漫畫。

日本漫畫好看,任誰都非常喜歡,五花八門。上溯距今千年的平安時代的繪卷物,即已蘊含現代漫畫的諸多要素。

百花齊放千家爭鳴

至於漫畫一詞,18世紀末已經出現。當時的浮世繪師兼諷刺作家山東京傳,講過「漫畫意為任性奔放描而繪之」。葛飾北齋1814年的作品《北齋漫畫》,自言其為「任性奔放漫然描繪之畫」。受北齋的影響,許多浮世繪師爭相仿效,連畫風雍容華麗的貴族派畫家尾形光琳亦不例外。

跟現代意義幾乎完全吻合的「漫畫」一詞,出現於明治時代,北澤樂天、今泉一瓢等,不約而同將cartoon、comic、caricature翻譯作漫畫,延用至今。

幕末1862年,英國人Charles Wirgman在橫濱發行日本首見的外文時事漫畫雜誌《The Japan Punch》,版畫雕刻、裝訂製本全委由日本技師。浮世繪師河鍋曉齋和諷刺作家假名垣魯文,參照《The Japan Punch》,有樣學樣,合作出版日文漫畫雜誌《繪日本新聞地》、《寄笑新聞》。再接下來的1877年,幕末藩士、明治官僚,後變身新聞人的野村文夫,催生堪稱明治時代新聞漫畫雜誌代表作的《團團珍聞》問世。該雜誌於1895年連載田口米作《江之島鎌倉長短旅行》,長者類似柳哥,短者類似王哥,兩人一組,展開趣味橫生的見聞遭遇。

1915年,岡本一平創立東京漫畫會(後改稱日本漫畫會), 正式揭櫫漫畫家團體的醒目社會地位。岡本一平1921年在東京朝日新聞連載文圖並茂的《人的一生》,成為後世故事漫畫的原型。以往的漫畫,專以諷刺為職志,岡本意識到漫畫亦具有大眾娛樂的要素,擺脫新聞附屬地位,功不可沒。

1930年代初期,普遍年齡才剛20歲出頭的新秀近藤日出造、橫山隆一、杉浦幸雄等人,合創「新漫畫派集團」,揚棄傳統毛筆,提倡鋼筆作畫,引進幽默漫畫、無厘頭漫畫,聲勢凌駕北澤樂天、岡本一平及其弟子們,成為二次戰後的日本漫畫主流。

二戰期間,自由的漫畫創作遭受強力壓制,幾盡斷筆。然而,戰後復甦的百花齊放、千家爭鳴的茂盛景象,又是一長段熱鬧喧囂至今的複雜故事了。

解讀漫畫尚有不足

1960年代初期,出租漫畫店盛行,學童沉迷,衛道之士認為敗壞風氣,保守的新聞媒體附和者者眾,群起攻伐。白土三平的作品《忍者武藝帳》最為首當其衝。誰知道,反而引起粉漫畫迷抗議力爭,讀者的感想跟識者的解說,逐漸登臨報章媒體的版面。

1970年代的評論家,爭相為漫畫解析解讀,風行一時。但仍然不如文學、音樂、電影那般,文本技法脈絡清楚,容易探討研究。漫畫批評的領域,仍有待美國、法國擁有深厚影像文化深廣基礎的研究者,做為先驅,來為全世界的漫畫迷解讀日本漫畫。

※ 相關報導:

* 艾未未漢代「彩瓶」 在美展出被砸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95281.shtml

大陸藝術家艾未未作品中的一只漢代花瓶,十六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市佩雷茲美術館展出時,遭故意砸爛。邁阿密警方已逮捕犯案男子,據說其動機是抗議館方不展出當地藝術家的作品。艾未未本人對此不以為意,自稱作品常被人破壞。

* 愛上漢字美 蔡漁圖像樂章玩字畫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94991.shtml

安平知名女藝術家蔡漁昨起在政大書城推出「漢字玩藝」系列展覽,其中「庇蔭─大地的母親」大幅油畫,以枝葉相連的大樹為主軸,將漢字之美和圖像編織成動人樂章,引人注目。



◆ 羅素扮《諾亞》 當聖經超級英雄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9000835-260112

中國時報 徐定遠/綜合報導 2014年02月19日

當羅素克洛接到電影《黑天鵝》導演戴倫艾諾夫斯基邀戲電話時,戴倫聽來防禦心濃厚,「我等一下會告訴你我『需要』你演出電影的片名,但我不希望你回任何話,然後我會給你兩個保證。」羅素受訪時透露,戴倫在電話中說:「片名叫《諾亞方舟》,我的兩個保證是,第一,你不需要穿涼鞋;第二,在全片中你都不需要站在船上,夾在長頸鹿與大象之間。」

《十誡》比《阿凡達》好賺

超級英雄主題電影攻占近年票房,但回顧影史最賣座電影,若將通貨膨脹加入計算,美國前10大賣座電影裡,並無半部超級英雄電影,像排名第6、1956年宗教主題電影《十誡》,票房等於現在的333億台幣,《阿凡達》、《黑暗騎士》、《變形金剛》票房加起來都沒它多。

今年,好萊塢玩起宗教復興,要發行的宗教片,超越過去10年的加總,且多以寫實手法試圖重新定義混雜傳說與歷史的聖經故事,堪稱是電影的「宗教復興」年。

下月在美上映的《諾亞方舟》是50年來首部聖經故事電影,導演戴倫以38億台幣預算拍出的電影,與人們熟知的聖經故事大不同,他說:「聖經的人物其實就是原祖的超級英雄。」飾演諾亞的羅素說,神在聖經故事中對諾亞說話,但諾亞怎知是神對他說話?「他大部分時間,應該都認為自己瘋了。」

或許就是這樣顛覆的角度,該片在宗教團體間飽受批評,《綜藝報》18日報導,一份由宗教團體針對5000位以上教徒進行的試片問卷顯示,高達98%的教徒對該片「不滿意」。

為環保禁用瓶裝水

該片拍攝時,也仿若遭受「天譴」,連續遭逢兩個颶風。而且為了呼應片中對環保議題的關切,導演嚴格禁止劇組飲用瓶裝水,讓飾演羅素女兒的艾瑪華森遭殃,不小心喝到放置3個月的髒水。

當艾瑪對導演暗示,可能必須請假、身體很不舒服時,導演竟回:「把痛苦用在場景裡。」她回到化妝車詢問其他人:「他是開玩笑的吧?」全場卻一片死寂。

※ 相關報導:

* 我很好 請不要擔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9000481-260115

從驚人的海嘯席捲城鎮、頹坐廢墟中的哭泣女子,到青少年重返海邊玩樂的畫面,娓娓道出天災過後的人情冷暖,由日本朝日新聞社、三菱商事株式會社共同舉辦的「東日本大地震新聞攝影寫真展」,現正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展出,如實記錄日本311地震發生至今近3年的災區面貌。

朝日新聞社自震災後便深入當地採訪、拍照,累積許多珍貴畫面。如現場展出災後不久,一位少女在滿目瘡痍的家園,流淚吹奏著祖母買給她的小號,在海嘯中失去母親、祖父母的她,卻仍堅強對記者說:「我很好,請不要擔心。」透過照片及文字解說,令人動容。

....攝影展已巡迴曼谷、雅加達、河內等亞洲各地,今起至2月23日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展出,2月28日至高雄統一夢時代展出。

fsj 提到...

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上線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97786.shtml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4.02.20

台灣藝術家進軍國際藝壇活動多半靠單打獨鬥,欠缺一個國際化平台。為提升台灣當代藝術的國際能見度,由視覺藝術協會(視盟)建置的「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昨天正式上線。

此一資料庫由視盟常務理事胡朝聖擔任總主持人,胡永芬、吳牧青等人分別擔任子計畫主持人、偕同主持人。胡朝聖表示,有感於台灣當代藝術長期欠缺國際發聲管道,遇有外國策展人來台探路,只能藉少數人的口頭傳播來推介台灣藝術家,欠缺完整的中英文資料。既無效率也容易讓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更無法建立自己的藝術史觀。

胡朝聖說,視盟從兩年前即建議文化部建立當代藝術資料庫,但官方遲遲沒有行動,他們才決定「自己來」。胡朝聖強調,這是一個「開放、活的資料庫」,將以持續性的資料更新、補足政府的空缺。

胡永芬表示,這是一個建置在wiki百科架構下的中、英雙語資料庫,目前由十多位志工擔任編輯工作,未來藝術家也可以自己上網編寫資料。

胡永芬說,文化部雖然補助此一資料庫四十萬元建置費,但杯水車薪;十多位參與編輯的專家皆為「志工」性質,因為大家都有非做不可的急迫感。

視盟已在去年底完成初步資料庫建置,含行為藝術、錄像藝術、新媒體藝術三大類,共有六十五位藝術家(藝術事件)資料,作品達七百五十四件、圖檔近三千張、影音檔案二百八十七個。

視盟今年將持續擴充資料,並新增攝影和裝置藝術類,預計將網羅二百一十九位藝術家的資料、一千四百餘件作品、六千七百張圖檔以及六百個影音檔案。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網址為:http://wiki.avat-art.org/



◆ 三年賣76萬本…讀冊 發現二手書藍海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8497680.shtml

【經濟日報╱記者黃國蓉/台北報導】2014.02.20

電子商務讓「二手書交易」市場商機大開,由博客來創辦人張天立成立的「TAA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昨(19)日公布成立三年售出76萬本二手書,等於平均2分鐘賣出一本。讀冊估計,這塊藍海市場還有極大成長空間,年產值上看30億元。

讀冊是張天立離開博客來之後,於2010創辦的書籍類電子商務平台,開站時就主打回頭書、電子書、二手書,與既有新書平台區隔。

讀冊首創簡化賣書流程的「賣家寄售」模式,提高交易意願,站上二手書銷售異軍突起,且持續高速成長,去年營收超過1億元,較前年成長一倍,二手書比重高達四成。

過去出版市場眼光焦點放在新書、電子書,甚少有人關注二手書市場,在電子書將取代紙本書的聲浪中,張天立卻一頭栽進二手書市場,成功創造新藍海。

讀冊資料顯示,目前平台賣家數70萬人當中,二手書賣家比重達一成、約7萬位是二手書賣家,規模還在持續成長當中,這些賣家人數足可塞滿5座台北小巨蛋。

讀冊新事業發展部副總陳佳慧表示,讀冊站上有「二手書徵求」的功能,目前單月使用此功能的使用者,數量已突破2萬人次,許多人也上讀冊找絕版書,顯示大眾對網上二手書交易需求已被打開。



◆ 地磚花樣變杯墊 鄭培哲好古意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0000621-260107

中國時報 曹婷婷/台南報導 2014年02月20日

文峰茶莊磨石子地磚、鹽埕大舞台戲院磁磚、西螺老街幾何圖案地磚,形形色色地磚,代表不同時代記憶,鄭培哲透過相機紀錄下來,經過印刷技術仿製和地磚質感如出一轍的杯墊,洋溢古意的地磚杯墊擄獲老中青喜愛。

28歲台北人鄭培哲,就學時即嶄露創作能量,曾獲德國紅點設計獎。他靠著接案生活,閒暇則帶著相機旅行,紀錄眼中所見風光。台南鶯料理、東門圓環等都成為創作的特色明信片之一。

此外,他獨鍾老房子的元素,四處造訪老宅,收集各家不同的地磚,透過印刷加工後,呈現建築物原本的樣子,設計別出心裁的地磚杯墊,也讓很多人乍見,驚呼「這好像真的地磚」。

「每一款地磚都像是一種藝術品!」他著迷於傳統磨石子地磚的特殊花紋,花色漂亮,獨樹一格姿態,活脫脫就是一幅風景,鄭培哲為了重現地磚的原始味道,也會費心刻意將杯墊設計成仿古風味,目前販售商品包括愛國婦人館、文峰茶莊、宜蘭醫生館等20多款地磚杯墊。

近年,鄭培哲的地磚杯墊也搭上這幾年吹起的復古潮流,古意盎然的杯墊吸引許多人採買,他說,通常都是年輕人覺得花色很美而驚豔,當然也有些是懷舊的中高齡者,買回去收藏昔日住家的老記憶。

※ 相關報導:

* 糖果貓貓印度行李箱 畫出繽紛異想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0000472-260115

中國新生代插畫家糖果貓貓(本名何卓茵),2009年獨自赴印度旅行,走遍4大城市新德里、阿格拉、齋蒲爾、瓦拉納西。她近日將旅途中的照片、遊記、文字與繪畫,集結成《印度行李箱》(見圖,大塊文化提供),透過可愛獨特的畫風,讓讀者見識到繽紛異想的印度。

* 蔡秋蘭師生 「戀戀風城」水彩聯展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97488.shtml

「畫出東門城的四季!」畫家蔡秋蘭與學生舉辦「戀戀風城」水彩聯展,即日起到3月9日,在竹市美術館暨開拓館展出水彩作品約40幅,歡迎大家前往欣賞。畫家蔡秋蘭水彩畫師承謝明錩、趙小寶,水墨畫師承嶺南畫派盧清遠,工筆國畫師承朱美蓮,除自行創作也從事教學工作,她常帶著學生們到戶外作畫,教學光影技巧等,強調繪畫的質感。

* 關曉榮攝展 回顧族群差別待遇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97722.shtml

報導文學工作者關曉榮1984年為弱勢發聲,隻身前往基隆八尺門漁港,用鏡頭記錄在當地討生活的漢、原住民不同的族群,曾引發台灣社會關注。桃園縣文化局即日起至3月16日,展出當年多張珍貴黑白畫面,一幀幀紀實影像對照如今,仍有述說不完的生活故事。

* 現代芭蕾大師 季利安62歲愛侶舞人生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497782.shtml

現代芭蕾大師季利安認為跳舞不分年紀,在荷蘭舞蹈劇場期間曾成立專屬四十歲以上的三團。本周他的新作「幸運餅乾」將在台世界首演,以各年齡舞者舞出人生不同狀態。



◆ 外星帥哥+野蠻女友 新韓流迷兩岸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0000366-260102

中國時報 謝學豐/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20日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爆紅,歸功題材創新。全智賢演活花瓶大明星,角色有幾分電影《野蠻女友》的蠻橫影子。劇中她談戀愛的對象更有梗,竟是在地球活了400年的外星人帥哥,俊男配美女的時空穿越劇,對了觀眾的胃口,連演藝圈裡的一票女明星都嚷著要交外星人男友。

打破韓劇最愛的失憶、亂倫和苦情等元素,《來》劇雖仍有車禍老梗,但不落俗套。觀眾隨男主角回憶往事穿梭時空,女主角花枝招展的衣裳更是焦點,一幕幕如伸展台上的華麗時尚秀。光是在第16集裡就換了11套造型,連睡衣都穿香奈兒、古馳GUCCI,平均2分鐘就換1套華服,連上醫院看診也盛裝。大陸粉絲超入戲說:「千頌伊(劇中名)儘管住院也依然用生命時髦著。」

粉絲以在網上以討論千頌伊的行頭為樂,全智賢也再創演藝巔峰。就有粉絲說:「12年前,全智賢用《野蠻女友》證明,只要長得夠漂亮,地球上的男人可以隨便虐。12年後,全智賢用《來》劇告訴我們,只要長得夠漂亮,外星男人也一樣隨便虐。」

《來》劇熱潮在韓國地鐵發燒,台北捷運低頭族們也不約而同拿手機或平板電腦收看該劇,朋友們的聚會也以此為話題,對男主角的超能力、女主角的行頭討論熱烈,儼然形成一股韓流現象。甚至劇中女主角曾說:「下初雪的時候,一定要吃炸雞配啤酒。」竟也意外救了大陸禽市。

※ 相關報導:

* 貴婦迷《星星》就要「伊」那款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0000360-260102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爆紅,連台灣貴婦也成粉絲。各百貨公司發現,已出現不少貴婦到精品櫃指名購買女主角「千頌伊」的行頭,搶購價格10萬元起跳的愛馬仕、香奈兒、Dior服飾。部分款式還因台灣未引進,為討好貴婦,只好全亞洲調貨因應。

fsj 提到...

皇冠創辦人平鑫濤 與瓊瑤一世情如小說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00358.shtml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4.02.21

六十歲的皇冠雜誌,在文學衰微的時代,依然堅持黃金年代的規模,每期四百多頁,不曾稍減。創辦人平鑫濤今年八十七歲,歷經兩場大病,依然堅持看完每篇投稿。他說:「每個時代都會有新作家出頭,找到他們是我的責任!」

皇冠文化集團昨舉辦六十周年慶,嚴長壽、侯文詠、張曼娟、蔡康永等作家出席致賀。平鑫濤原以「不想讓大家看到老的樣子」為由拒絕出席,最後還是穿上黑衣、黑圍巾,以一貫的優雅派頭出場。

「熱情的人永遠年輕。」作家侯文詠透露,平鑫濤迄今每天讀侯的臉書,「看到新作家的稿子,便高興得不得了。」

一九五四年二月廿二日,孤身自上海來台的平鑫濤,和兩位好友合創皇冠雜誌。創刊號發行三千本,平鑫濤用肥皂箱裝滿雜誌,到書攤推銷,只賣出五十六本。沒多久兩位合夥人退股,平鑫濤卻堅持了六十年,出版了六千多本書。

平鑫濤一生驚濤駭浪,卻從未出版自傳。這個缺憾在皇冠六十年特刊「圓滿」中補足,作家彭樹君以平鑫濤一生寫了一篇小說。

彭樹君在這本傳記式小說中提到,平鑫濤之父原是上海殷商,為了愛國赴戰場,卻遭關入集中營,家產也化為烏有,遂把怨恨發洩在兒子身上,「如果不是父親帶給他的家暴與壓力,他不會把心底深處累積那麼多近乎憤怒的力量宣洩在工作上。」

為了撐起皇冠雜誌,平鑫濤身兼多職,包括肥料公司會計、廣播員、報社主編等,一天工作超過十六小時。

侯文詠也透露平鑫濤與另一半瓊瑤的愛情故事,瓊瑤幾年前為了照顧大病的夫婿停筆,曾向醫生下跪,哭著說:「他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侯文詠告訴瓊瑤:「你自己就是小說中的主角。」

平鑫濤昨也宣布退休,三月起將皇冠雜誌發行人的棒子交給女兒平珩。但皇冠集團社長平雲表示,父親是「退而不休」,「他每天的娛樂就是看稿和看電影。」

※ 相關報導:

* 薛曉嵐玩文創 擊敗谷歌獲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1000063-260202

台開集團昨(20)日邀請打敗Google眼鏡、榮獲2014年Wallpaper年度生活革新獎的旅英設計創業家薛曉嵐,分享在國際文創產業成功的創業過程。

....她是以簡易明瞭的圖像教學,教授西方人閱讀和理解漢字,開啟學習中文的新方式,並因此榮獲世界權威設計雜誌Wallpaper,評選為2014Wallpaper年度生活革新獎(Life-enhancer of the year)!

邱復生指出,透過Chineasy這種方式,學習者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輕鬆地學習大量的中文詞彙。這個系統如今已發展成轟動歐美以及亞洲各國的文化資產!

邱復生認為,文創如果沒有辦法轉變成有價值,就沒有形成文創產業的條件;而薛曉嵐創業的例子,就可做為台灣的文創典範,文創需要加值、注入有價值元素、提升內涵,加上現代科技等內容,才能真正成為可營運的文創產業,而台灣的文創產業,正是需要這樣的例子來引導、激勵、學習,才能讓文創產業蓬勃發展。

* 抗荷「郭懷一」來了 愛恨情仇演歷史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00034.shtml

以荷治時期發生的郭懷一事件為藍本的歌仔戲「郭懷一」,2月28日將在台南演出荷軍、漢民與原住民間的愛恨情仇。負責演出的台灣歌仔戲班總監劉南芳昨天表示,這齣戲在北部演出時,很多人看了都告訴她「一定要去發生地台南演」,她也認為郭懷一事件對台南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市府提供場地及宣傳等贊助。

* 安德烈‧瑞歐領軍 萬人齊跳華爾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1000869-260115

....1987年,安德烈‧瑞歐創辦約翰史特勞斯樂團,他以巡迴演出的形式,搖滾音樂會的規模,證明古典音樂也能走出殿堂,深入更多群眾的內心,他總是一頭長髮,邊拉小提琴邊指揮,加上妙語如珠帶動氣氛,讓觀眾總是High翻天,最後全場上萬名觀眾跟著三拍子圓舞曲起舞,為音樂會掀起最高潮。

* 藍色多瑙河響起 樂迷翩翩起舞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1000871-260115

....儘管樂團一再創造紀錄,觀賞節目的樂迷人數不斷創新高,卻仍有許多樂迷難以置信,一個演奏古典音樂的樂團,怎麼可能辦得像搖滾音樂會?就連美國CBS電視台也稱安德烈‧瑞歐是「全球最有名的不知名音樂家」,到底他的魅力何在?

* 39小時拍片競賽 營造電影城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1000536-260107

39小時完成5分鐘短片?邁入第3屆的「2014臺南39小時拍片競賽」,被評為難度最高、限制最多的賽事,但也吸引許多好手參與,今年規定場景需結合百年老店以行銷台南,市長賴清德則期許,假以時日營造台南為電影城市。



◆ 吳建興爬梳黑手家庭記憶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1000872-260115

中國時報 吳垠慧/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21日

以汽車用的黑油作畫,廢棄車頭改造成「汽車沙發」,菜刀當成樂高積木似的疊疊樂,年輕藝術家吳建興在「福利社」藝術空間舉辦的「小時代實業社」個展中,與修車廠、刀廠、製造手工眼鏡的老師傅們合作,借重他們純熟的技藝,打造饒富趣味的藝術品。透過這些作品,吳建興除了爬梳出身「黑手」家庭的記憶之外,也標示了台灣從農業、加工業與電子業的產業轉變。

1987年生的吳建興,家住南投埔里,祖父務農,父親開修車廠,「當別人拿著畫筆,我最先學會拿的是螺絲起子和鐵鎚」,即使家境不甚寬裕,因為幼稚園老師一句「小孩畫圖有天份」,父母便傾全力栽培他學習美術,吳建興高中時即就讀美術班,一路從華梵大學、文化大學美術系,之後考進北藝大美術創作研究所繪畫組,現在自己經營一家二手家具店。

「我的家庭給予我許多創作上的養分」,如「家族」系列畫作,吳建興以他最熟悉的黑油當繪畫顏料,描繪父母親的結婚照、他與兄弟倆人坐在車頭上的合影照等。為了實驗黑油當繪畫顏料,他與埔里廣興紙廠合作開發特殊的「褚皮紙」,不斷測試黑油在紙上的變化。

《鋼鐵蒼穹》是一座「汽車沙發」,吳建興引導父親將報廢的進口迷你古董車頭,改造成時髦眩目的車頭沙發椅。眼看著修車產業沒落,吳建興希望老師傅的手藝不要失傳,「就像廢棄的車子,沒有可供駕駛的價值,就試著轉變它,變成另一種造型,產生新的價值。」

「同心圓」系列是將上百把菜刀當成雕塑的零件,拼成同心圓、小屋等,開發菜刀的新功能。

錄像作品《愛美計畫》,外表陽剛的男孩化妝成妖嬈女子,宛如化妝「教學影片」,吳建興解釋這是追尋「自我存在認同感」的過程,「人的生活一旦變成慣性,突然的改變會激發出對自己不同的理解或潛能」,片中的男孩其實是位跆拳道國手,經過兩個月的化妝特訓後,意外發現自己的陰柔面,「化妝最重要的目的正是成為另一個人,成為一個理想模型的副本。」

※ 相關報導:

* 松竹共構編織天幕 王文志驚豔澳洲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1000874-260115

2013年聖誕節期間,在澳洲伍德福小鎮(Woodford)舉辦的伍德福藝術節,特別邀請台灣藝術家王文志以竹編打造一座巨大的戶外空間裝置《編織天幕》。這座長100公尺的竹編「天幕」將在當地展至2016年底。

....《編織天幕》由王文志率領嘉義7人團隊,加上30名當地志工,花費3周時間共同完成。藉由300根竹子及100棵修棄的松樹共構而成,光線、微風都能穿過編織縫隙,與內外連結。竹編高聳穹窿,白晝的陽光垂灑洋溢其間,猶如聖光降臨,讓觀眾享受寂靜氣氛。

* 黃媽慶木雕 工藝研究中心展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1000526-260107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為讓民眾感受木雕之美,特別邀請第1屆「台灣工藝之家」黃媽慶到該館工藝美學館展出,即日起,歡迎大家來感受這位木雕大師對這塊土地的關懷及生命的觸動。....黃媽慶的木雕作品以細膩見長,且在細膩中更見悠遊心境與深刻情懷....

fsj 提到...

解決畫軸外翹 清大教授登國際期刊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02314.shtml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2014.02.22

收藏捲軸書畫易出現畫軸外翹「起瓦」(外型像瓦片)現象,困擾許多書畫收藏家;清大教授洪在明結合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保存專家,合作找到解決方法,讓懸宕2000年現象,可以改善。

洪在明說,起瓦現象可以用物理理論解釋,絕大部分捲軸的起瓦都是外翹,「捲過的塑膠片也可看到起瓦」,因此收藏時捲軸造成的彎曲變形,才是造成起瓦最主要原因。

只要在裝裱時,改變覆背纖維走向與切割方向,加上上膠動作的改變,都能改善。

這項成果刊登在國際著名期刊「物理評論快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也獲得「科學(Science)」和「物理今日」專文報導,英國「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雜誌也專文推薦。

洪在明說,當初好奇,主動向國立故宮博物院毛遂自薦,才開啟這段旅程,希望對珍貴文物的保存有些貢獻。

清大基礎科學研究中心教授洪在明與物理系研究生周明翰、沈維昭和汪依平,結合故宮文物保存專家洪順興,共同研究這項課題。

他說,古代東亞畫作材質,幾乎都採長形紙質或絲綢捲軸,展示時,這些書畫普遍出現邊緣起瓦現象,加速畫作旁邊纖維撕裂和顏料脫落。

他說相關研究,已改變文物保存者把「起瓦」現象歸咎裝裱後無法避免的瑕疵了。



◆ 醒獅進劇場 紅到韓國、澳門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502125.shtml

【聯合報╱記者余佳穎/板橋報導】2014.02.22

「舞獅難道只能在廟口做表演嗎?」家族從事醒獅表演的陳晉億,從小在廟口表演舞獅,過去風光時一天要趕2場,但隨廟會文化式微,表演機會變少,陳晉億決定轉型,創立「廷威醒獅劇團」,結合傳統的舞獅和現代戲劇,年年推出創新表演,將醒獅文化帶上藝術殿堂。

「小時候就是在廟會、學校兩邊跑。」陳晉億回憶以前廟會活動多,全台跑透透,除在台灣表演,家族也曾赴新加坡參世界盃比賽,獲得第4名的佳績,當地媒體大篇幅報導,走在路上還會有華人認出他們。

「但回台灣後,沒人接機、還擠貨車回家,哪有什麼『為台爭光』,還不是繼續去婚喪喜慶演出!」

「難道我一輩子就這樣嗎?」陳晉億說,當時廟會市場已萎縮,回到學校後越想越悶,「老師和我說,你自己是念劇場的,要不要試試看把舞獅帶進劇場?」

當時才18歲的陳晉億為成立舞獅劇團,幾乎每兩天看一場戲、讀劇本,並跟著舞台監製學習舞台排演、燈光、幕後,還要繼續跟團,「我的生活就是根據團實習、出團、念書、看戲,雖然很忙,但也很充實。」

4年後陳晉億創立「廷威醒獅劇團」,是全台第一個以舞獅為主題的戲劇團體。在廷威的表演中,除了舞獅、擊鼓傳統表演外,結合投影、舞蹈、劇情,受到觀眾歡迎,不但曾進國家戲劇院表演,也曾赴韓國、澳門等地演出。

「當初離開廟口,是因為不想被侷限,現在希望將醒獅劇團帶回廟口,重回我們的根源。」陳晉億說,舞獅文化就是台灣藝文源頭,「除了努力把傳統技藝拉高,也希望能向下扎根,讓更多人看到醒獅是這麼有趣又熱情。」

※ 相關報導:

* 亞洲舞龍開戰 夜光龍閃耀苗栗巨蛋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502474.shtml

眾所期盼的亞洲舞龍公開賽昨晚登場,夜光龍預賽打頭陣,苗栗巨蛋體育館場內,只見五彩螢光的龍身飛舞,有如飛龍在天,觀眾看得如癡如醉。亞洲舞龍公開賽有8個國家地區9隊競技,縣長劉政鴻昨晚7點宣布開賽,代表中華台北A隊的國立卓蘭實驗中學龍隊第一個出場,舞龍手熟練的演出各種套路,獲得9.20高分。



◆ 造音翻土 從禁歌看台灣本土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2000895-260115

中國時報 吳垠慧/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22日

台灣戒嚴時期有許多歌曲禁唱,包括已故音樂家李泰祥的名曲《橄欖樹》,歌手姚蘇蓉的《今天不回家》,甚至「青蛙王子」高凌風1970年代的熱力DISCO歌曲,都曾是威權體制下受管制的對象。現於北師美術館舉辦的「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覽,從台灣聲響文化運動的發展脈絡,思索台灣本土化的過程。

「造音翻土」由北師美術館、立方計畫空間共同主辦,何東洪、羅悅全、鄭慧華擔任策展人,范揚坤、游崴、黃國超等協力策展,現場除了展示歷史悠久的絕版黑膠唱片、海報、紀錄片等,另有王福瑞、陳界仁、姚瑞中、澎葉生、失聲祭等15組聲響、視覺創作者的藝術創作呈現,拓展展覽的面向。

高中開始收集黑膠唱片的何東洪,提供數十年的珍藏,還有難得一見的A歌唱片《太太的祈願》。他說,台灣戰後40年戒嚴統治,有一連串嚴格的歌曲審查制度,「太悲情、太日本味、太灰暗或靡靡之音,還有太身體感的DISCO等,都是被控管的聲音」,曾被列入禁歌的不乏名歌手,如文夏、洪一峰、羅大佑等。

「藉由控管達到規訓的目的,但聲音會自己找出路」,隨著美軍協防登「台」的美國流行音樂避開審查,形成治理縫隙。美軍電台、宣揚美國文化的雜誌《今日世界》和「翻版」(即盜版)唱片,引介現代藝術、搖滾樂和美式文化來台,年輕人有了熱門音樂、陽光合唱團等「新聲音」。

展場從1997年水晶唱片出版的專輯《浪來了:傾聽‧台灣的話》作為引導,內容是在花蓮吉安鄉收錄47分鐘的海浪拍岸聲,沒有半點人聲卻標示「台灣的話」,頗具顛覆性。

羅悅全指出,聲響文化指的不只是技術工具,「決定什麼聲音被聽到、什麼不被聽到,是權力和政治力的參與。」

展覽依年代分成5區塊,分別是「控管與隙縫」、「聲響翻土」、「另翼造音」、「另逸造音」、「另藝造音」,分別舖陳台灣戰後歷經戒嚴時期的禁歌管制、美國熱門音樂、追尋自己音樂的「民歌採集運動」與「民歌運動」,到解嚴後的地下音樂場景、噪音運動、瑞舞運動和實驗聲音創作等。

「造音翻土」在台北展至4月20日,6月移師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

※ 相關報導:

* 冰雪奇緣 翻唱出新滋味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500430

紅遍全球的迪士尼動畫電影《冰雪奇緣》(Frozen),在台票房賣破九千萬,主題曲《Let It Go》更引領全球翻唱風潮,劇中原唱版本在YouTube上更突破一億點閱次數!儘管北美上映已經是三個多月前,但最近幾周,各種翻唱版本仍不斷推陳出新,《Let It Go》似乎已坐穩年度最受歡迎歌曲的寶座。

* 戲說金融/文創英雄 假拍片真救人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4/8502360.shtml

奧斯卡金像獎揭曉進入倒數計時。由班‧艾佛列克自導自演的亞果出任務(Argo),這齣以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改編的電影,去年擊敗李安導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拿下年度最佳影片。假戲真做的亞果出任務,也讓人見識到文創產業從無到有,所需要龐大財力支持的過程。

....籌資困難,向來是金融和文創業之間溝通的鴻溝。許多電視、電影、音樂創作者因為不容易提出擔保品,遭到銀行拒絕貸款。但是,美國好萊塢拍電影,拍片成本動輒以億計算,據統計,好萊塢電影工業資金25%來自銀行貸款,來自當沖基金的融資超過50%,金融資本已成為好萊塢最重要的融資渠道。

近年來台灣多部電影,開始透過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提供保證的方式,取得銀行融資,此模式,也成為金管會鼓勵的作法之一。如參考美國成熟電影產業的作法,最早來到好萊塢冒險的外部基金始於1970年代初,從1995年起,證券市場流行的組合投資理念被引入電影領域,不僅當沖基金和私募基金對電影投資情有獨鍾,多數耳熟能詳的華爾街銀行集團都是好萊塢的投資者,包含美林、德意志銀行、高盛等知名投銀。

2000年後,由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美國國際資料集團(IDG)、普羅維登斯資本(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領軍的華爾街當沖基金和私募基金,就是最早一批金融資本參與者,這類公司往往會發行一隻電影基金,參與投資電影的製作。

fsj 提到...

連習會伴手禮 推本土展文創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8504537.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陳志平/台北報導】2014.02.23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日前赴再赴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家宴,習近平特別準備陝西地方美食,讓「梆梆麵」一炮而紅。「本土」當道,連戰送給習近平的伴手禮之一,也包含名揚國際的台南畫家林智信的油畫作品「赤崁樓」;再加上去年「連習會」贈送吳炫三以淡水為主題的油畫,以及贈送前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一幅許文龍以日月潭為主題的國畫,台灣北中南重要觀光美景及台灣知名畫家,都成為連戰向大陸領導人及人民推薦的台灣文創精華。

林智信曾花了20年時間,創作創紀錄、長達100多公尺(403尺)的木刻版畫「迎媽祖」,之後,他再以油畫描繪50年代的台灣景象,從基隆到屏東鵝鑾鼻,400多公里的景象盡入長達250公尺的畫作中,畫作取名「芬芳寶島」。

林智信以苦行僧方式紀錄台灣之美的精神,也讓他的畫作被選為今年連戰致贈習近平的伴手禮。巧合的是,林智信不只和連戰同為台南人,民國25年出生也和連戰同齡。

連戰辦公室主任丁遠超表示,考量到大陸民眾認識的台灣景點多在中、北部,因此請教林智信後,特別選了一幅以台南「赤崁樓」為主題的油畫,讓大陸同胞也能看到這處台灣人耳熟能詳的觀光美景。

由於習近平上任後,對公務單位吃飯、送禮訂定嚴謹規定,因此除了台南畫家的畫作,此次中選連習會的其它禮品,特別選中八樣平價的台灣知名土產,包括:基隆李鵠鳳梨酥、台中太陽餅、嘉義方塊酥、高雄黑芝麻、屏東東港櫻花蝦與魚軟骨、宜蘭蔥餅、花蓮麻糬與番薯餅,以及台東釋迦酥,台灣本土味十足。



◆ 花甲水泥工夫妻 共譜農村好時光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3000353-260115

中國時報 管婺媛/專訪 2014年02月23日

年輕素人出書、畫圖不稀奇,但年近花甲之年的水泥工夫妻檔鄭秀鑾、王永發,毫無美術底子、更從沒寫過文章,卻出版人生第一本書《泥地字花》,一人寫字,一人畫畫,讓人不禁好奇,這對花甲夫妻,到底寫出什麼「花」?

「沒寫什麼偉大的事情,都是寫我小時候啦,平常會講給女兒、兒子聽,沒想到真的出了書!」55歲的鄭秀鑾是彰化二水人,商職畢業,賣過麵、當過合作社阿姨,跟丈夫王永發做了幾十年水泥工,偶爾寫日記抒發心情。

我手寫我口 拒絕潤飾

王永發59歲,出生台北,國中肄業後,做過汽車烤漆、賣電池,之後從水泥匠學徒開始到出師接案,迄今還沒退休。在為老婆畫插圖前,他只畫過施工草圖。

《泥地字花》收錄鄭秀鑾兒時在二水厝裡厝外、街頭巷尾、田野溪邊的趣事,如兒童節的蘋果麵包、已經停產的健素糖、墊腳偷吃飯鍋裡餵豬吃的番薯仔等。

一開始,鄭秀鑾只是應女兒的友人要求,協助寫下民間俚語,沒想到一寫就上千字,不僅在農村雜誌上連載,最後集結成書。

她以「我手寫我口」筆法,甚至不讓兒女「潤飾」,因而文中常出現令人爆笑的形容語句,讓人看見她豐沛的想像力。

絲瓜好相處 用詞爆笑

例如,絲瓜是「好相處的一條瓜」,因為久煮不爛,曬乾後能洗臉洗澡又洗腳;吃完即丟的土豆,「渾身是寶」,因為可吃可榨油還能兼施肥。挑鳳梨也有獨門技法,如「說起挑鳳梨,就像我國小一位老師敲打同學後腦勺一般,想到背後還有一陣酥麻感覺。」

童年往事讓人捧腹大笑,她寫早年農村生活也讓人大開眼界。如古早時家家戶戶都養豬,每年遇到賣豬大會,誰家豬養得好,誰家就風光。農家餐桌常見菜餚虱目魚,讓她又愛又怕,因為凡是被細刺卡住喉嚨者,輕則得喝符水消厄,重則需收驚除刺。

畫風樸實直白 展巧思

王永發用各色原子筆、鉛筆、圓尺、直尺畫插圖,不僅讓文章增色,更讓插畫家女兒王春子直呼:「我被幹掉了!」

王永發的畫樸實直白,沒絢麗技巧,卻藏有巧思與誠意。他畫圓桌與椅凳,堅持用1圓硬幣慢慢描繪,因為「不這樣畫不圓」;描繪15位小學生吃飯場景,每人表情動作都不同,「不然會被太太退稿」。表現「好相處的一條瓜」,每個棚格就是一條瓜,不能多也不能少。

這些小事堆砌出台灣50、60年代農村縮影,也道盡當年物資貧乏卻人情濃厚的甘苦時光。

※ 相關報導:

* 獨特育兒經:玩比念書重要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3000356-260115

....其實,王春子會走上畫畫、藝術這條路,都是爸媽在她童年埋下的伏筆。

「小時候我想補習,媽媽不讓我去,她說無聊,帶我去學陶藝、學畫畫;國小隔天要段考,爸媽說不要看了,把書帶上車,我們出去玩,我幫你背啦!」

....「玩比念書重要,念書選系,興趣比工作重要。」這是鄭秀鑾與王永發的育兒守則,「人不是跟別人一樣,做出來的東西就會比較好!」

* 退役軍官 畫火車懷念駕駛員爸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8503955.shtml

退役軍官朱正義得到已逝父親夢中啟發,拿起畫筆,將童年記憶中的火車一輛輛重現,即使從沒接受過正規繪畫訓練,他畫起舊阿里山小火車,格外有味道,愛好者如獲至寶,每幅收購價皆破萬。朱正義認為,畫火車頭最大動力是「彷彿又坐回駕駛火車的父親身旁」。

* 金庸90大壽 兩岸藝文界致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3000808-260306

3月10日是香港武俠小說名家金庸的90歲大壽,兩岸均在今年推出與金庸有關的作品,大陸人民日報出版社著眼於金庸的師友、親人關係,一口氣推出2部介紹其親友關係的訪談錄;台灣遠流出版集團則會結合華山文創園區創立100周年,與相聲瓦舍合作推出「瓦舍說金庸」。



◆ 「聚樂坊」宜蘭首演 團員自籌經費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8503985.shtml

【聯合報╱記者羅建旺/宜蘭報導】2014.02.23

「聚樂坊」青少年樂團創團首演,今晚在宜蘭演藝廳登台,團員有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的音樂好手,辦音樂會自籌經費,團員每人自費3000元支持,樂迷1票100元相挺。

「聚樂坊」團員以愛音樂的老師為主,去年甄選青少年音樂菁英成立「聚樂坊青少年團」,成員從國小5年級到大學都有,今晚7時30分,在宜蘭演藝廳舉辦創團音樂會,主題是「超級聚星」。

樂團邀請劉江濱擔任指揮與音樂總監,劉江濱是新竹市人、宜蘭女婿,曾任台北市立國樂團嗩吶演奏員,在歐、亞、美、非等30多個國家演出過。

團長林秉曄昨天說,音樂會安排合奏有吹拉彈打,吹是雙笛協奏「黃土情」,拉是二胡協奏曲「快雪時晴」,彈是柳琴協奏曲「滿族風情」,打是雙打擊協奏曲「龍年新世紀─太陽」,另演出趙季平的「古槐尋根」、宜蘭首演的姜瑩「絲綢之路」。

林秉曄說,一般音樂會如果售票,票房會比較不好,但樂團堅持售票,門票100元,主要是希望讓民眾養成購票支持藝術活動的習慣。

※ 相關報導:

* 雲門「九歌」舞動英倫 觀眾感動落淚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04143.shtml

雲門舞集廿一日晚間在倫敦演出九歌,不少觀眾看到感動落淚,有人形容是「不間歇的視覺饗宴」,演出後還有人走到舞台前方的荷花池旁不捨離去。

* 萬人封街遊行 KANO重現盛況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23/today-t1.htm

八十三年前,台灣嘉農棒球隊打進了日本甲子園大賽,贏得「天下嘉農」的美名,這段熱血往事拍成了電影《KANO》,昨天到嘉義舉行首映,六萬嘉義鄉親參加封街遊行,重現當年嘉農勝利返鄉盛況。

* 台灣影視能量 湖南衛視討教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3000712-260301

台灣演藝圈交流近來出現「文化逆差」,大陸電視劇與綜藝節目強勢襲台,然而與台灣「相識相交」最深的湖南衛視表示,接下來包括周末劇、新傳媒發展,希望與台灣合作,共同將中華傳統文化時尚化;紅遍半邊天的《爸爸去哪兒》,也希望有機會到台灣拍攝。

湖南衛視是全大陸綜藝影劇最強的地方衛視,引領潮流,像是《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還有之前的《超級女聲》等,台灣藝人歐弟更在《天天向上》走紅全大陸。

fsj 提到...

10檔莎劇 熱到年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4000401-260115

中國時報 汪宜儒/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24日

今年是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450歲誕辰,全球各地都瀰漫莎劇熱潮,台灣也不例外,從國內製作到國外團隊的演出,觀眾能欣賞的莎劇節目不下10檔,有經典詮釋也有前衛新編,演出從4月起一路延燒至年底。

《馬克白後傳》借古諷今

其中,由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與蘇格蘭國家劇院共同演出,英國當代劇作家葛雷格(David Greig)編創的《馬克白後傳》是一大亮點,5月將在高雄春天藝術節登場。全劇以《馬克白》為靈感,以葛雷格親身考察中東經驗為背景,講述馬克白死後,馬克白夫人與將軍西華德之間火熱的愛情故事,以及整個國家嘗試恢復和平、修復秩序的過程。

葛雷格透過原劇11世紀英格蘭佔領蘇格蘭的背景,對照了美國和英國在伊拉克戰爭中入侵伊拉克、佔領保護資源的國際政治關係,借古諷今,近年在各地巡演,好評不斷。

英國芭蕾舞團 經典詮釋

此外,二度來台的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這次將與NSO國家交響樂團共同呈現英國編舞大師麥克米倫(Kenneth MacMillan)編創於1965年、故事改編自家喻戶曉《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芭蕾舞劇,6月將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

有別於現代新編的莎劇呈現樣貌,堪稱莎劇演出重鎮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則將帶來原汁原味的莎翁喜劇《仲夏夜之夢》,10月登場;將於4月來台的皇家蘇格蘭藝術學院,將帶來小品形式呈現的《威尼斯商人》;首度來台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將於11月演出《奧塞羅》。

台灣豫劇團 新編《背叛》

在台灣自製節目部分,兩大擁有戲劇科系的學校都沒缺席,將在5月推出製作呼應莎翁熱潮,台灣大學有蔡柏璋所執導的《第十二夜》,台北藝術大學則有王嘉明導演的《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

《哈姆雷特》巡演全球

此外,台南人劇團擅於處理莎劇新形式演出的呂柏伸,4月將重製2005年的《哈姆雷》,以彭鏡禧的翻譯劇本進行改編,藉著攝影機錄像的獨立視角,帶領觀眾窺看主角哈姆雷王子的內心。近年以「豫莎劇」打開新豫劇演出新可能的台灣豫劇團,年底將推出新作《背叛》,而同黨劇團則有《馬克白》的重演。

綜觀全球,在這股莎劇風潮之中,最盛大的必然是莎士比亞的出生地英國。從倫敦到他的出生地亞芬河畔史特拉福,自1月起就接連有各式活動展開,3月17日至23日,更以「莎士比亞周」為名進行歡慶。其中還有個大計畫,是位於倫敦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將在4月23日、莎士比亞生日當天展開《哈姆雷特》全球巡演的首場演出,這個為期2年的巡演計畫,預定演遍世界各地。

※ 相關報導:

* 屏風班底 再說故事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05861.shtml

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去年中辭世,劇團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暫停營運。外界不知的是,屏風暫停的同一天,由屏風班底成立的「故事工廠」悄悄成立,今年五月將演出創團作「白日夢騎士」。

「我們要製造感動,製造驚喜,製造有生命的故事。」故事工廠藝術總監黃致凱說,屏風去年宣告暫停後,一直有戲迷寫信希望屏風再起,還預訂當義工。李國修太太王月對新劇團也表祝福。

* 「白日夢騎士」 有李國修影子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05862.shtml

屏風班底創立「故事工廠」,創團作品「白日夢騎士」正是在屏風時期醞釀。該劇編劇、導演黃致凱說,恩師李國修病重時仍惦念該劇,邊化療邊看劇本大綱;該劇也有李國修影子,「他就像該劇英文名字唐吉軻德一樣,像瘋子般燃燒生命。」



◆ 維梅爾 感動謝哲青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05858.shtml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4.02.24

「維梅爾畫筆一停,時間便凝結在他的畫布之上。」旅遊作家謝哲青是荷蘭畫家維梅爾的頭號粉絲,他指出,維梅爾的畫是個封閉的世界,「沒有時間、沒有故事」,卻也因此勾起觀者的好奇。

甫推出新書「歐遊情書」的謝哲青,日前在師大舉辦「謝哲青談維梅爾的永恆光影」專題講座,現場擠進數百名聽眾,聽謝哲青分享維梅爾帶給他的感動。

謝哲青表示,維梅爾畫筆下的多數主角,眼光不與觀眾接觸,讓畫作成為一個封閉的世界,時間卻因此凝結。他的畫多半沒有故事,卻促使觀眾為了填補空白,注入自己想像的故事,創造更多故事。

謝哲青因畫作「台夫特一景」迷上維梅爾。他曾親訪維梅爾的故鄉台夫特,親自走一遍維梅爾的足跡。

維梅爾的父親開了一間飛狐客棧,當時的客棧經營股票、藝術與色情交易。謝哲青認為,在客棧裡長大的維梅爾,是「從小看慣風浪」的人。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被喻為「荷蘭的蒙娜麗莎」,畫中少女的身分卻是個謎。謝哲青大膽猜測,這位少女其實是維梅爾的女兒。畫中珍珠與少女臉孔相比顯得過大,珍珠表面卻映照出畫家與畫室。

謝哲青認為,維梅爾不是寫實畫家,這顆珍珠是畫作核心,珍珠表面映照的周圍世界,象徵「一切都是幻影,唯有美才是可以追求的理想」。維梅爾想透過女主角的回眸,告訴觀眾,美不在虛榮浮華的珍珠,而在耀眼的青春。

「繪畫的藝術」被視為維梅爾最偉大的畫作之一。維梅爾晚年窮困潦倒,隨身只帶這幅畫。他死後妻子還偷偷把這幅畫拿到娘家藏好,可見夫妻對這幅畫的重視。可惜這幅畫被遺產執行人追回賤價出售。整整消失了一世紀才被發現。

謝哲青認為,這幅畫代表維梅爾對繪畫的信仰。畫中的歷史女神,面前擺著雕塑、建築設計圖,畫中主角卻是面向畫架、正在作畫的畫家。如果這幅畫意謂雕刻、建築與繪畫三者之間的藝術競賽,維梅爾的選擇是將「歷史最高的榮耀」給予畫家。

●「珍珠之光─透視維梅爾」特展由聯合報系主辦,五月四日前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展出。資訊詳見官網http://vermeer.ishow.udn.com

※ 相關報導:

* 藝術微噴 複寫真跡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05584.shtml

「台灣藝術微噴的時代即將來臨」,曾經擔任過藝術品拍賣官的陸潔民日前參觀了「珍珠之光─透視維梅爾」特展,對該展以奈米顏料及高解析噴墨印表機,將維梅爾畢生30餘幅畫作「共聚一堂」,直呼「很興奮」。他表示,這種藝術微噴的技術只遜於真跡,經常被不肖之徒利用來製作偽畫。

....陸潔民進一步說明藝術微噴(giclee)命名的過程:giclee是法文「噴射」之義,被直譯為「藝克利」;國外也有稱之為digit graphics,台灣一度譯為「數位版畫」,沒想到引來版畫家的抗議,直到噴墨印表機大廠hp將之定調為「藝術微噴」後,名稱紛擾終告底定。

* 給無尾熊一杯水 感動重現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4000403-260115

近年,中國「80後」藝術家以驚人的氣勢崛起,這個中國實施一胎化政策下出生的新世代,被美國《時代》雜誌稱為「以自我為中心的一代」,享有充裕的物質生活與家庭關注,具有較高的教育程度,也有較強烈的自我意識。這些特質都表現在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中,他們勇於嘗試、接受挑戰,也有寬闊的視野。

台北Bluerider ART藝術空間現正舉辦「再.現:中國80後」特展,推出中國藝術家李寶荀、羅葦,香港藝術家張惠文等3人的創作,他們分別生於1983、1989、1986年,透過繪畫、複合媒材與工筆水墨,表露對於自我與世界的觀看角度。

fsj 提到...

朱天心憂 台灣不相信純文學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4000405-260115

中國時報 管婺媛/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24日

台灣新一代文學創作者不如對岸?作家朱天心23日參加台積電文學賞頒獎典禮及「小說兩岸的跨越與連接」座談會時指出,中國大陸年輕創作者對純文學作品的掌握已優於台灣,稍不留神,台灣年輕創作人才將遠遠落後對岸。

「不知道台灣年輕創作者發生什麼事了?他們不相信純文學了!」朱天心說,就自己近幾年參與評審經驗發現,台灣雖不乏優秀的年輕創作人,但卻始終將書寫主旨依託在如偵探、推理、次文化等類型小說上,「為何不相信對人事物單純的執念,就可能作為文學創作的動力與啟發?」

台積電文學賞得主年初出爐,昨天舉行頒獎典禮,正賞由出生於江蘇的費瀅以〈東課樓經變〉獲得,描述主角在校園新舊樓、廢墟間穿梭的心靈奇遇;副賞分別由回族人馬恒臻的〈玻璃花〉與天津人楊君寧的〈Bon jour〉獲得。

〈玻璃花〉從13歲小孩的視野觀察周遭環境與人情,〈Bon jour〉則以兩人對話為主線,深入討論性別與人際關係等議題。

由於正副賞全由中國大陸年輕創作者包辦,沒有台灣人得獎,令評審們感到憂心,朱天心表示,不止當代年輕創作者將類型小說與純文學混為一談,就連台灣讀者也分不清楚,「大家以為九把刀就是純文學,不知道還有張愛玲與白先勇。」

她說,在過去,瓊瑤的羅曼史故事橫掃整個時代,但同時期卻也出現如王文興、白先勇等優秀的純文學創作者;反觀當代,國內通俗小說嚴重排擠純文學作品,讓她相當憂心,台灣未來將沒有純文學創作人才。

朱天心強調,自己對九把刀或通俗、類型文學並無貶抑,自己也愛看西方推理小說,「但這就像是大家都愛吃鹽酥雞一樣,很香、很好吃,但吃多了對健康無益!」

※ 相關報導:

* 紙上電影院圖文閱讀新視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4000408-260115

六年級後段班宅男作家鄭衍偉,今年推出「紙上電影院」計畫,全力推廣圖像小說及漫畫出版,希望拓展台灣圖文閱讀另類視野。目前已推出「日本視覺敘事大家」岡崎京子作品《我很好》,以及曾獲安古蘭國際漫畫大獎的加拿大漫畫家居得立勒作品《緬甸小日子》。

....鄭衍偉說:「要跟台灣讀者解釋漫畫與圖文小說的差異,實在很麻煩,我乾脆另創新詞,推出紙上電影院,因為大家都愛看電影,其實讀漫畫就像看電影一樣。」



◆ 時論-美、中影視的中國元素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4000433-260109

中國時報 張裕亮 2014年02月24日

報載描述白宮權力政治的美國影集《紙牌屋》,第二季情人節當天同步在美、中首播,上線4天獲授權播映的搜狐網表示,點擊量已突破900萬。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新一季中「中國元素」大增,劇情極為真實,包括中國網路間諜滲透、圍繞人民幣匯率操縱、稀土礦物貿易戰、大陸貪官藉美國賭場洗錢,以及中日東海急遽升級局勢等。

法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家阿圖塞(L. Althusser)意識形態理論對電影研究的觀照指出,電影生產本質上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生產,它既受制意識形態生產,也再生產著意識形態。再加上,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和大眾文化,以其畫面的衝擊和故事的趣味,對國家形象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更能隱蔽其意識形態傾向。

像《紙牌屋》這種劇情指涉美、中高層角力,同步在美、中播出的電視劇,基本上就如同阿圖塞所說,本質上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生產,只是它往往以炫麗的聲光畫影與寫實的故事情節,在一定程度上隱蔽了美、中意識形態的爭霸。《紙牌屋》在美、中熱播引發關注,背後透露近年美、中影視「中國元素」激增現象。

2011年起,中國已成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甚至有預測中國到2020年將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自然吸引好萊塢積極尋求與中國合作。這些針對中國巨額電影票房市場的中美合拍片,理所當然在劇情裡安排了「中國元素」。細究這些合拍片裡隱藏的意識形態價值,往往是中、美兩國意識形態爭霸的再現。

中國有些傳播學者直指一些中美合拍片,大多只是華人演員參演或在中國取景,影片或站在西方文化霸權立場曲解/消解中國歷史文化,或憑藉西方文化價值優越性,將中國視為神祕的東方符碼,從消費主義和後殖民主義觀照東方﹔或繼承東方主義的浪漫救贖觀念,強調西方(在好萊塢看來就是美國)有權力和義務去教導東方,認識自由、平等、民主等現代觀念。

在中美合拍片中,中方在意識形態爭霸上似居下風,但對好萊塢電影在中國、中國電影在國際市場潛心研究的美國學者駱思典(Stanley Rosen)就認為好萊塢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為了照顧中國觀眾情緒,對中國國家形象描述也開始轉趨友善。

駱思典以《功夫熊貓》系列說明,2008年《功夫熊貓I》呈現的人物本質帶有濃厚侵略性,與中國熊貓一向憨態可掬的形象相左,因此在《功夫熊貓II》拍攝之前,四川省政府邀請夢工廠攝製人員前往中國,親身體驗熊貓生長的真實環境,全球熱映後,成功地刺激了成都旅遊業。

從「好萊塢模式」,到中國國家形象描述開始轉趨友善,都說明了伴隨中國的崛起,美、中影視中「中國元素」潛藏的意識形態爭霸正方興未艾。(作者為南華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 相關報導:

* 武術、飲食、中醫 中國文化象徵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4000757-260301

《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3》日前在北京公布,該調查以中、美、英、俄、南非、印度、巴西等7國民眾為調查對象;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認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依次為武術、飲食和中醫,多數人認可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且已成為當代世界大國。

fsj 提到...

台灣 仍是國際漢學核心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08390.shtml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4.02.25

法國國王曾模仿中國皇帝舉行親耕典禮,對臣民宣示重農立場;儒學和孔子在歐洲數百年來,因各家所需被解釋成不同面貌,地位也高低不定。中研院出版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展示漢學近十年全球發現,也凸顯台灣仍是國際漢學核心。

中研院一九八○年召開首次國際漢學會議,此後每十年舉辦一次,是全球漢學界盛事,前年召開第四屆。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指出,漢學會議前兩屆召開時,中國還未開放,尚未談漢學;如今中國崛起,也辦漢學會議,中研院漢學會議仍吸引全球七、八百位漢學家齊聚,並發表重要論文,穩坐全球漢學會議第一平台。

這套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精選二十個主題,共二十二冊,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李宗焜指出,論文內容大致可分三類,包括漢學與傳統中國學、漢學與國際互動、漢學與台灣文化。

王汎森表示,本屆論文和前三屆主題差異極大,顯現漢學走出全新方向。例如跨地域互動、衛生醫療、身體文化,都是從未有過的題目;研究對象也從傳統以中國為基地再放射狀散開,轉向古代東亞漢字文化圈,甚至因大量新出土文物,不再只關注史書記載的帝王生活,也研究庶民文化。

史語所副研究員陳熙遠在論文中指出,華人傳統「以農立國」,古代皇帝包括雍正等都會舉行祭祀先農神(神農)典禮,皇帝還親自耕田,向臣民勸農。這些景象經西方來華傳教士回國稟報,法王路易十五、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等人都曾模仿耕田演出,讓歐洲「重農主義」蔚為風潮。

法國法蘭西學院教授程艾藍的「『漢學』:法國之發明?」,研究儒學和孔子在不同視野下的多重面貌。

他指出,耶穌會士從基督教立場,宣揚儒家中合乎基督教義的道德主張;肯定批判教會的啟蒙哲人伏爾泰,把孔子和中國當作理性、智慧、寬容等理想的化身;與伏爾泰同時期的孟德斯鳩,在儒學中看見專制;十九世紀的德、法大學,則視儒學為低層次的宗教。不同觀點,都因立場使然。



◆ 么八二空間 為年輕藝術家孵夢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08228.shtml

【聯合報╱記者綦守鈺/台南報導】2014.02.25

中西區新美街182號的「么八二空間」,是棟改造50年老屋的藝廊,負責人陳正杰說,台南藝術市場很有潛力,自己是7年級生,希望能為年輕藝術家、策展人與藝評人,創造一個可發揮的舞台,並鼓勵他們「不要輕易放棄夢想。」

32歲的陳正杰說,自己雖不是美術系學生,但一直都熱愛藝術,淡江大學畢業後,曾在十三行博物館、文化藝術促進協會等地工作,接觸到不少很有天分的年輕藝術家,但他們卻因沒有名氣,無法支撐家計,紛紛放棄夢想而轉行,令人惋惜,也期許自己有一天,能夠幫他們一把。

「希望能讓更多知名度不高的藝術家被看見」,陳正杰說,工作多年後存了一筆積蓄,想起自己的夢想,於是去年底在台南開設「么八二空間」,專門展售年輕藝術家的作品,空間裡還有咖啡廳與酒吧,能給喜愛藝術的人們,有個交流的場所,盡情在此討論藝術創作。

「么八二空間」開幕以來,每兩、三個月就換一次展覽,也聚集了許多7、8年級的策展人、藝術家、藝評人與收藏家,未來希望能拓展成立藝術村,讓國外藝術家能夠來台互相交流。暑假也將與台南藝術大學合作,提供實習的機會,鼓勵更多熱愛藝術的年輕學子堅持到底、不要放棄。

※ 相關報導:

* 陳庭詩鐵雕、版畫展 揭宇宙玄機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508170.shtml

藝術家陳庭詩幼時不慎摔落樹下,失去聽覺,雖進到無聲世界,但創作力源源不絕,悠游詩書、甘蔗版畫、水墨、壓克力彩畫、鐵雕,作品深獲肯定,稱他是「全方位的藝術家」。.... 陳庭詩作品展即日起到3月23日,在國立交通大學藝術中心展覽。

* 朱銘、袁旃 前進香港爭能見度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08393.shtml

台灣藝術家前進國際、爭取國際能見度,香港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雕塑大師朱銘月底將在香港藝術館舉行「刻畫人間─朱銘雕塑大展」世界巡迴,三月一日並將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無獨有偶,由寒舍與香港漢雅軒合作策畫,藝術家袁旃目前也在香港舉行「袁旃─豐年」個展;另,台灣當代錄像藝術家蘇匯宇現在在香港辦小型回顧展,也在韓國參展。



◆ 豫劇皇后王海玲 開口唱歌仔戲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07966.shtml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4.02.25

唐美雲歌仔戲團2014年新戲「狐公子綺譚」,將於3月15、16日在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演出,除了唐美雲、許秀年、小咪等知名演員,豫劇皇后王海玲更受邀跨界演出,首度以國台語雙聲唱腔,給觀眾驚喜。

王海玲24日參加排練,她很不好意思地說,演這齣戲最大的挑戰就是語言,「學豫劇後忙著練河南話,台語都忘光了!」現在每天都認真跟著許秀年學台語。除了首度下海演歌仔戲,該劇也為王海玲量身訂作一段獨唱豫語的橋段。

劇情與當紅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狐公子綺譚」,講的都是從另一個世界來到地球的愛情故事,不同的是,該劇以歌仔戲傳統身段、唱腔,搭上時下最夯的愛情、情欲及女性議題,為觀眾帶來獨特的觀戲感受。「狐公子綺譚」3月15日晚上7點30分,16日下午2點30分在高雄市至德堂演出,購票專線07-2265998。

唐美雲表示,該劇邀請高雄市國樂團合作,以豐富器樂、大編制的現場演奏,讓視聽效果大躍進,更大膽嘗試在歌仔戲中赤裸描繪「情欲」主題,不過,觀眾不會看到什麼色情鏡頭,主要還是在眉眼流轉、水袖飄逸間予人想像空間。

※ 相關報導:

* 古早的幸福大丈夫 娶妻全村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5000481-260115

成軍21年的金枝演社,新的年度活力滿滿,3月起推出「浮浪貢」系列4部曲《幸福大丈夫》將於全台巡演,10月再推年度大戲。

金枝致力下鄉巡演已邁入第6年,自2009年起發動「金枝走演‧美麗台灣」,帶著經典劇目《可愛冤仇人》免費演遍全台各地鄉鎮,在許多企業與戲迷資助之下,今年7月將在台北市演出第100場。

* 台陸港聯手推電子搖滾京劇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5000993-260306

「三大推手」吳興國、張大春、周華健再度跨界呼群保「藝」,與香港藝術節、上海戲劇學院聯手,推出電子搖滾京劇《水滸108之終極英雄-蕩寇誌》,3月14至17日先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廳連演4場,10月間轉往上海國際藝術節公演,12月則進駐台灣國家戲劇院。

2007年當代傳奇劇場首度推出《水滸108》,由吳興國擔任藝術總監、導演,作家張大春編劇、歌手周華健作曲配樂,引起各界迴響;2011年香港藝術節首演的《水滸108 II─忠義堂》,更是轟動兩岸三地。

此次最終章《蕩寇誌》,演繹原著72至120回的江湖文化,描繪經歷熱血淋漓洗禮的水滸108將,奉聖旨、披錦襖、頂盔甲、征方臘。

fsj 提到...

多元、原創、新鮮 5藝術家炫進英倫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10973.shtml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4.02.26

五位台灣藝術家本月底將前往在英國倫敦舉行的ART 14 LONDON藝術博覽會,和來自全球卅八個國家、一百四十家國際藝廊並列。

ART 14 LONDON博覽會目標在建立畫廊與國際知名私人博物館合作。

在國際上已有名氣的藝術家沈昭良、華建強、范揚宗、羅展鵬與李承道,將在也趣藝廊帶領下,前進ART 14 LONDON藝博會。他們將呈現多元、原創、新鮮的台灣藝術風貌。

其中,沈昭良的攝影藝術作品曾巡迴全球十五個國家、卅一個城市,今年元月甫結束邁阿密、香港、大阪巡展,已在國際市場站穩腳步。羅展鵬去年獲邀在洛杉磯ESMoA美術館展覽後,以極致的照相寫實當代肖像、神秘而不可言喻的氛圍,成為國內外收藏家關注的對象。

此外,華建強以扎實純熟的膠彩技法,融合當代語彙和符號,開創東方當代新膠彩風貌。范揚宗以精湛的硬邊繪畫技巧、獨特色彩與空間視角處理見長,國際邀展不斷。李承道也以油畫結合戲謔顛覆的主題,廣受日本、美國藏家矚目。

※ 相關報導:

* 大稻埕戲苑 探索傳統戲曲新魔力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6000475-260115

傳統戲曲如何活在當代?目前常見的是嘗試與其他劇種或藝術門類的跨界融合,也有人提煉單一表現元素進行現代詮釋。栢優座的許栢昂近年開始實驗新體裁,他將京劇的線性結構、程式表演等形式全數打破,以無意義的片段結合進行演出,提供戲曲詮釋的新方式。

今年是大稻埕戲苑營運3周年,在歡慶周年所推出的「青年傳統藝術節」中,打頭陣的是成軍5年的栢優座年度新作《狹義驚懼》。編導許栢昂藉著4組看似毫無關聯的人物故事、5個不同時空片段,以黑色幽默喜劇方式,呈現一段關於劍客、刀客、刺客、書生等人物的錯綜複雜情節,像是決鬥、謀殺、落榜或求死不成、求生不能等狀況,反應一般人面對人生可能產生的不同體悟。



◆ 「阿凡達」人物原創者 丁紹光版畫展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10580.shtml

【聯合報╱記者范榮達/苗栗報導】2014.02.26

「阿凡達」電影中,人物造型奇特,來自當代美術大師丁紹光的原創,苗栗市藝文中心即日推出「丁紹光老師版畫展」,市長邱炳坤邀民眾觀賞難得的世界級畫作展。

苗栗市藝文中心「丁紹光老師版畫展」即日起到3月16日,展出31件作品,丁紹光每件創作價值千萬元以上,原畫保險費太高,這次展出都是複製品,相關訊息可洽詢電話(037)331910轉371。

走進苗栗市公所3樓藝文中心,仔細觀賞展覽的畫作,很多人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眼尖的人會發現,人物身材細長、藍紫色調的造型,與「阿凡達」有異曲同工之妙。

策展人同心書畫舍負責人商辰不意外,他說,「阿凡達」的人物造型,原創來自74歲大陸旅美畫家丁紹光,經由丁紹光授權電影製作,成了「阿凡達」電影人物造型,看過電影的人都不會忘記。

商辰指出,丁紹光是大陸山西省運城縣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1980年「具有傑出藝術才能,國際知名藝術家」赴美,獲准在美國定居,擔任加州大學永久教授。

丁紹光畫作把傳統宗教的線條,融入現代畫作,中西合璧,隱約透露出畢卡索等畫家的影子,曾5度獲邀在聯合國創作,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前副總統高爾等人都收藏他的作品。

商辰因丁紹光畫作在台北展出、賞畫時結緣,開始收藏丁紹光作品,因他住苗栗,畫作也首次在台灣台北、高雄等都會地區以外展出,值得觀賞。

邱炳坤表示,丁紹光是風格獨特的藝術家,畫作中樹木不用綠色,喜歡把叢林譜成藍色森林,丁紹光的藍色,代表著和平、寧靜與天空,充滿耐人尋味的神秘感,有人稱丁紹光是運用藍色的大師,作品讓人印象深刻。

※ 相關報導:

* 維梅爾「小街」一磚一窗 旅人與城市豔遇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10976.shtml

站在維梅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畫作前,多數人會讚嘆少女晶瑩流轉的雙瞳與嬌豔欲滴的青春面龐;而台灣第一位在義大利擔任「西洋繪畫之父」喬托畫作修復的蔡舜任,滿腦子想的卻是如果這幅畫受損,自己有無能力修復、該用甚麼材料修復。蔡舜任說,自己甚至擬好A計畫、B計畫等應變措施,因為絕不容許有失手的機會。



◆ 顧德曼4月獻演巴哈無伴奏組曲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6000479-260115

中國時報 邱祖胤/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26日

低調、少言,實力卻深不可測,來自俄國的大提琴天后顧德曼(Natalia Gutman),4月將來台舉行音樂會,演出全套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她的現場演出質樸而優雅,堪稱神品,她卻從不錄音,台灣樂迷有幸親臨欣賞。

顧德曼1942年生於前蘇聯的喀山,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老師是鼎鼎大名的羅斯托波維奇,丈夫是重量級小提琴家卡岡,她於1967年獲得慕尼黑ARD比賽首獎,之後曾與鋼琴大師李希特密切合作,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契、施尼特凱甚至將作品首演的重要工作交給她。

大提琴家麥斯基表示:「我想不出任何一位現在還在世的大提琴家,能像她一樣深刻地影響我。」鋼琴大師李希特生前對顧德曼的藝術造詣同樣推崇備至,稱她是「音樂真理的化身」。

顧德曼這次將以兩場音樂會來完成全套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樂評人、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總監劉岠渭表示,這些曲子從聲部上來看,是寫給二到三個人拉的,但卻被要求由一個人來獨立表現,有時譜上要求必須同時呈現四個音符,但礙於大提琴琴橋弧度,往往必須分兩段演奏,難度雖高,卻展現無比音響之美。

顧德曼則表示,「這些音樂是活的,有屬於自己的對話及抑揚頓挫,你不可能每一次演奏都一樣。」她指出,說巴哈是最難的作品一點也不為過,「這些作品雖然是由舞曲組成,但卻都不是拿來跳舞的,如何昇華其節奏感很重要。」

顧德曼表示,與巴哈同一時代的音樂家不只他一人,為何只有他可以跨越時代及地理差異性?「巴哈在那個時代就已經在找新的音樂素材,如果生在現代,他搞不好會創作電子音樂!」

顧德曼「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音樂會」4月8日、9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主辦單位3月18日舉行講座,由劉岠渭主講。

※ 相關報導:

* 遠離白色恐怖 開啟胡乃元樂之路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6000481-260115

旅美知名小提琴家胡乃元,是第一位獲得比利時伊莉莎白大賽的華人音樂家,但鮮少人知道,他習樂之路的開展,與父親胡鑫麟為白色恐怖受難者的經歷有關。近期由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出版的《看到陽光的時候:白色恐怖受難文集第2輯》中,胡乃元以〈爸爸的星空圖〉一文悼念父親。

....胡乃元說,因為父親的經歷,他對歷史很有興趣,80年代在紐約看了非常多228相關影片及史料,常被悲情「壓到快不行」;他學著用更大的歷史視野去理解那段歲月,「史學家黃仁宇說,歷史很無情。要是跳到仇恨裡頭,凡事以受害者眼光看,永遠無法從仇恨的漩渦逃脫。」

fsj 提到...

揮灑水墨手抄詩 張默創意不斷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7000899-260115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27日

高齡84歲的詩人張默被譽為「台灣新詩運動的火車頭」,為《創世紀》詩社創始人之一,著有20多部詩集與詩評論,他現正在紀州庵舉辦「生命意象霍霍湧動」展覽,展出40幅水墨詩畫。昨天開幕,詩壇好友管管、辛鬱、林煥彰、蕭蕭等人到場朗誦詩作慶賀。張默退而不休,精神硬朗地高聲說:「我還有很多點子!」

張默本名張德中,1931年出生,1949年來台,投效海軍服務22年。1954年他和軍中同袍洛夫、瘂弦在左營軍營成立創世紀詩社,一生為詩奉獻,讀詩、寫詩、編詩,近年又以毛筆手抄台灣詩作,出版《台灣現代詩手抄本》。

「生命意象霍霍湧動」展出20幅水墨畫與20幅毛筆手抄詩,水墨畫以簡潔筆法揮灑出抽象畫面,張默自述他作畫20多年,「沒有老師,亂畫一通。」這批作品於去年間密集完成,他取名「水墨無為」系列,「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畫完有一半淘汰。」

手抄詩上癮的張默,目前持續抄寫年輕一代詩人作品,下半年將出版仿照115首名詩結構、格律寫成的《戲仿現代名詩》詩集。

《創世紀》詩刊今年10月將舉辦60周年社慶,為台灣最長壽詩刊之一,張默是撐起創世紀最重要的靈魂人物。老友辛鬱形容張默是永遠的「地下社長」,長年來辦公室就在他家,「他一手承擔詩刊的編輯和行政事務,把寫詩的時間留給洛夫、瘂弦,雖然張默在詩界的名氣不如他們兩位,但他對詩的推廣、編選和提攜後輩,盡許多力。」

晚輩辛牧近年受張默之邀擔任《創世紀》主編,他表示不只在張默身上學到編務,還學到他的責任、包容、奉獻;詩人汪啟疆回憶他年輕時的啟蒙詩集之一,是張默第一本詩集《紫的邊陲》,昨天選擇朗誦的〈關於海呦〉便出自其中。

※ 相關報導:

* 太魯閣族織布展 生命縱橫織機間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7000458-260107

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策辦「織布上的眼睛─太魯閣族織布特展」,展出太魯閣部落婦女親手織布作品,呈現太魯閣族技藝之美,並聆聽太魯閣族婦女在織布機經緯線中翩翩穿梭的生命曲調。

* 魔幻艾雪 視覺全面啟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7000891-260115

....由國立故宮博物院、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時藝多媒體共同主辦的「艾雪的魔幻世界畫展」,共展出152件艾雪的版畫原作、素描手稿、艾雪親自雕刻的版畫版材,為該館館藏首次在東亞展出,大眾熟悉的《天長地久不相離》、《上下階梯》、《變形》、《白天與黑夜》等代表作,以及構圖最複雜、長達3公尺的長卷《變形二》,均在展出之列。

fsj 提到...

觀念平台-「來自星星」現象的省思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7000059-260202

工商時報 鄭家鐘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2014年02月27日

美國外交政策期刊記者福克斯(Chris Fuchs)為文批台灣媒體濫用自由、煽情、媚俗,而且超爛、垃圾,把閱聽大眾變成「腦殘式新聞疲勞轟炸」下的僵屍。雖然,可能很多人聽了會不舒服,不過,如果還沒有腦殘的人仔細看看當前的「媒體操作」狀況,應該說福克斯也沒有說得太離譜。

由於腦殘現象,可能已經存在,最近韓國SBS去年底播出的迷你連續劇「來自星星的你」,在台灣瘋狂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全智賢主演的千頌伊渾身名牌,而且每隔一景即換一套,她身上穿的,成為台灣有閒貴婦追逐搶購的標的,飾演都敏俊的金秀賢,更成為少女追星的偶像,連劇中出現的物件,如書籍、背包、唇膏、眼鏡等,據說也在台灣賣到缺貨,甚至連金秀賢來台的入場票,也成為詐騙集團以網購詐財的標的,據報載有20幾個台灣女性因此上當破財。

當代藝術家克魯格是美國60年代普普藝術的一個重要指標型人物,他為了表達對消費主義的批判,曾經做了一幅作品。作品中是一隻剪裁自廣告的黑手抓住一排上下交錯的紅色大字,上面只有幾個字:「我消費,故我在」。

克魯格這個作品,正面解讀是反映美國戰後繁榮時期,大家汲汲於消費,社會沒有理想性,只是靠消費帶來短暫的滿足,來自我肯定。而反面批判才是他的旨意,他這句話是相對於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隱喻的是,現代人不用思考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用消費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雖然克魯格諷刺的是70年代美國人的物質樂觀主義,但今天的台灣社會也有相似性的素質。在臉書上(Facebook),台灣臉友最常PO的就是食物的照片,吃什麼?在哪裡吃?就是大家生活中的「小確幸」,也成為自己存在的證明。由這裡繼續往下延伸,瘋韓劇、追星、購「星物」,也是一種當做存在的證明,因為,再也沒有什麼可以證明自己的了。

在藝術投資界的人都知道有所謂「三M黨」的說法,意謂著Market(畫廊及拍賣公司),Museum(展覽館)及Media(媒體)三者仔細的籌劃及連結,才能對特定藝術家的行情及作品價值起到市場定價及追高的作用,有些藝術評論家早就把當代藝術品視為投機家如索羅斯之流才能玩得起的高度風險商品。現在,由韓劇的成功,我們也可以稱其行銷模式為三M黨,即Model(偶像)、Media(媒體)及Merchandise(商品)三個環節的「完美連結」,例如這個「來自星星的你」塑造了全智賢及金秀賢成為偶像,在他們的戲份中置入商品,最後有計劃的透過媒體報導商品搶購及粉絲追星,製造大量年輕族群投入,而在「我消費,故我在」的制約下,大量分享造成病毒式行銷,透過「引爆效果」(Tipping effect),最後真的形成龐大的商機及利益。加上台灣媒體就如福克斯所說,對飲食男女與消費文化有極為煽情的需求,此剛好成為製造「瘋狂熱賣」的良好觸媒,我們最近光是看到電視新聞連續報導一本劇中的書如何到出版社供不應求,就知道只要有一些些瘋狂的火種,是如何可以在台灣媒體界引起放大效應?

「來自星星」現象,是台灣正在發生的現象,台灣社會的集體普普化(POP culture),在欠缺理想性的狀況下,只趕流行、滿足短暫,沈溺在可消耗,大量產製的實體與虛擬消費中,那麼,或許可以說我們也陷入了一種更深層的價值危機。亦即我們不再熱愛社會及對於未來抱有理想。年輕一代在充斥「環境無望論」的失敗主義作祟下,他們只有用「小確幸」及「追偶像」來麻醉自己,用消費來確認「自己的存在」,才能不去面對那個「不確定」的未來。我們所說的「無感社會」,最重要的危機不是經濟的無感,而是這種價值的無感。

最近網路上熱烈討論的一個主題是陳文茜的「國家對不起年輕一代」引發另一波的反對意見,叫「國家沒有對不起你」,贊成陳文茜的,認為政府的政策失誤,造成年輕一代面對買不起房、升不了薪、就不了業;而另一派則認為,把年輕一代的問題丟給國家,讓年輕人只會責怪環境,不思自立自強,只會使問題更嚴重。不過反對派的主張說這個社會本來就不公平,你有本事就踩著別人往上爬,自己沒本事就別怪社會,言下之意,年輕人也要用野蠻生長的方式爭取生存空間,其中透露出來的,仍是價值的無感,只鼓吹血淋淋的競爭。

我們在「來自星星」的現象背後,所看到的價值危機,必須深刻體會。大提琴家馬友友在接體媒體訪問時,殷殷告誡年輕一代,要有「同理心思惟」,就是一種「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思惟,這只有源自對藝術及文學的深層了解,才能由潛意識中讓人連結到「同理心」思惟。

他指出,同理心所以需要,不只是讓我們能更了解別人,也因此知道自己有什麼可能!馬友友認為文化有極大的可能,我們的年輕一代,不能再重複所謂「失落的一代」、「憤怒的一代」而迷失在消費主義當中,由「來自星星」現象,讓我們更加警覺,我們對下一代的未來,做到最少的竟然是「價值的傳遞」,沒有傳遞下去上一代引以為榮的「相信自己的可能」及「對別人深刻的同理心」,及兩者所構成的社會集體向上的力量。在這點上的努力,我們身為社會中堅的這一代,真的做到還太少!



◆ 專家傳真-文化萃取到國際文創經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7000057-260202

工商時報 楊穎鋒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4年02月27日

皮克斯的「天外奇蹟」是部全球家喻戶曉動畫電影,老爺爺卡爾與幼童軍小羅的冒險旅程,讓全世界的孩子驚奇不已。卡爾堅守與妻子艾莉相守一世的小屋,拒絕都更的高價收購,兩人間此生不渝的愛情故事更是感動了舉世的有情眷屬。而此片的故事原型於2006年發生在美國西雅圖,原始故事中的主人翁Edith Macefield時年84歲,因無法割捨對親人的思念及一生的回憶,毅然拒絕開發商的高價收購世居老屋。皮克斯將Edith的故事加以萃取、重新改編,並且注挹新的元素,堪稱是將在地文化加以轉換,推向國際的成功典範之一。

近年來台灣對文創產業的推動不遺餘力,不少電影在票房上開出佳績,然在市場上始終侷限於華語市場,不易切入全球的文創經濟中,其中自有值得深思之處。文創經濟實際上是一個複雜的產業系統與「文化價值鏈」,文創產品的產出包含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素材」的萃取,其次是原始素材萃取物的轉換,最後是藉由商業活動及文創產品,將起始的素材內涵推向最終市場。此一過程與知識管理中的隱性知識的萃取與應用頗有異曲同工之處。

文創產業的發展大致包括了文化投入與文化產出兩個過程。經由設計品牌或其他形式將意象價值融入,賦予產品文化內涵,是文化投入。而經由特殊產業的擴張而生產行銷文創商品或服務,如電影、藝術產品、書籍、音樂等,是文化商品化的過程結果,是文化產出。由這兩個過程亦不難發現,文化素材的萃取居於文創產業的核心。

原始素材的萃取物是文創產品的建構基礎,也是核心價值。文化中的原始素材是無形的、是生活的、是屬意念的,與萃取有形物質相比,其過程全取決於萃取者的生活經驗、文化認知,不必須遵循一定的法則與定律。意即依萃取者的觀點不同,所萃取出的重點產物可能存在極大的差異性。

以「木蘭從軍」的故事為例,經迪士尼的重新萃取,得到有別於華人著重的「代父從軍」及「忠孝節義」的觀點,發掘了女性「追求自我」和「自我實現」、「女孩也可以」以及「女男平等」等,過去為華人所忽略的重要內涵元素。而這些元素正是符合當今普世價值和世界主流觀點。將這些原本隱藏的價值元素加以重現,才是使動畫電影「木蘭」全球賣座的主因,花木蘭亦得以名揚世界。消費者對於其中角色的認同,其實是自我內在心理的投射以及精神上獲得的支持。對於消費者的影響和文創產業的支撐是長久的、深遠的,絕非經由任意地複製可以達到的。

台灣的文化基底是豐富且深厚的,不乏可用的素材。然而如何從其中萃取出有別於固有的觀點框架,又合乎全球普世價值,又能撼動人心的精華?這一點值得台灣的文創工作者努力,並積極與全球文創經濟產生鏈結。

fsj 提到...

唐獎獎章徵選 台灣設計詩人入十強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13520.shtml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2014.02.27

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創立的唐獎,九月十八日將舉行首屆頒獎典禮,得獎者的獎章設計,也開放讓全球設計師競逐,昨天公布十位入圍者名單。台灣中生代美術設計師陳俊良也入圍,將與九位國際設計大師,角逐美金五十萬元(超過新台幣一千五百萬元)的首獎。

二○一二年底成立的唐獎,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將仿照諾貝爾獎,在「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和「法治」四大領域中,選出全球最佳貢獻者或團體,每兩年舉行一次。得主各可獲得證書、九九九九純金打造的獎章,以及新台幣四千萬元獎金。

唐獎獎章國際設計國際邀請賽,由唐獎教育基金會與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共同舉辦,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表示,邀請賽採「邀請制」,先由各國的設計組織推薦人選,共得到六十一個設計師名單,全是設計界佼佼者;經過評審激烈辯論與五輪表決,十人名單終於出爐。

陳振川說,這十位入圍者,要以唐獎獎勵的四大領域,共設計四面獎章,預計五月廿二日公布最後的設計師與作品。

十位入圍者,包括來自台灣的陳俊良、日本品牌無印良品的設計師深澤直人、日本的龜甲萬醬油瓶身設計師榮久庵憲司、香港設計之父靳埭強,義大利的精品設計師魯齊(Massimo Zucchi)、英國的皇家紀念幣設計師鄧特 (Matthew Dent)、五次獲得丹麥設計大獎的丹麥籍歐佛葛德(S ren Skafte Overgaard)、澳洲視覺設計先驅的威廉森(Harry Williamson)、德國當代金工大師維爾梅克斯(G nter Wermekes),及荷蘭書籍設計師布恩(Irma Boom)。

一九六四年出生於新竹、被譽為「設計詩人」的陳俊良,擅長運用極簡手法,詮釋東方人文精神,他的「天圓地方」系列餐具,不僅成為總統府的國宴餐具,更在二○○五年拿到「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近期內,他也設計「龍麟裝」的申請計畫書,為台北成功申辦二○一六年的世界設計之都。

陳俊良在昨天的得獎感言影片中指出,唐獎是為了改變世界而設立,可以彌補諾貝爾獎的不足,非常榮幸成為獎章設計的入圍者。

※ 相關報導:

* 政院文化獎 王大閎、白先勇獲獎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15998.shtml

第卅三屆行政院文化獎昨舉行贈獎典禮。文化部長龍應台指出,本屆得獎人建築師王大閎、作家白先勇,兩人父親分別為外交部前部長王寵惠、國防部前部長白崇禧。象徵上一代以外交、國防力量捍衛國家、打下和平基礎,讓下一代開出藝術的燦爛花朵。



◆ 藝術外一章-「產業文創化」可建構美好生活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8000795-260109

中國時報 朱宗慶 2014年02月28日

施振榮先生上個月續任國藝會董事長時,曾宣示將於任內推動「產業文創化」,希望藝術文化的元素,在未來能夠普及至製造業、服務業、傳統產業等,不但增加各界推廣藝文的可能,更期待各行各業透過「文創化」,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提升競爭力,朝向「華人優質生活」的願景邁進。

在台灣,「產業文創化」概念可回溯至90年代。當時,在社區總體營造的施政方針下,時任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提出以「文化產業化」與「產業文化化」來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自此展開一連串的文化政策,包括:全國文藝季轉型、鼓勵地方政府舉辦國際性藝文活動、地方閒置空間再利用,以及活化保存各地產業、以文化資產價值帶動旅遊觀光等作為。

在這些政策的驅動下,不但挖掘出孕育於台灣社會的文化活力,更讓人逐漸意識到「文化是門好生意」。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已是顯學,連帶使得「文創」成為爭相探討的熱門話題。2002年,文化創意產業列入國家發展10項核心計畫;2009年,名列政府6大新興產業之一,被賦予帶動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任;2010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的通過施行,更使文創產業從行政院的行動方案納入國家重要政策立法層次。

不過,由於「文化」、「創意」、「產業」3者分具不同的精神內涵、具體範疇及推動方式,在概念之間相互組合後,更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意義和方向,使得政府與民間,對「文化創意產業」各擁殊異的想像與實踐。在政策和立法的帶動下,「文化創意」成為名目獨立的一門產業。因此,各界似乎較習慣從「產業運作」的角度切入,以「文創產業化」為目標,並將焦點聚集在文化藝術產業的「產業規模」或「商業效益」之上。

然而,藝文界曾多所呼籲,文創產業的源頭和基礎來自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以及藝術的原創性特質,必須「培基固本」,產業才有發展的可能。若沒有持續投入足夠的資源,去促進文化藝術的蓬勃、吸引更多人才、資源的投入,反而僅限將文創產業等同於文創商品的大量複製;以產值、產量等「帳面數字」做為主要的評估指標。「竭澤而漁」的做法,非但不利於文創產業鏈的健全,更將使台灣長久累積的文化優勢急速消逝。

對應於「文創產業化」,「產業文創化」是與之相互關聯、互補的思考。「產業文創化」的核心精神在於:以文化為基石,使文化創意和藝術美學涵養滲透至教育、觀光、外交、經濟各領域,為農業、傳統產業、科技業、服務業等各產業所用。換言之,文化不一定能產業化,但卻能為各行各業加值!

在「產業文創化」的思維下,文化的深耕不但是文創產業自身的發展根基,更是全面帶動其他行業創新的能量。因此,對「非文化藝術」領域的部門來說,要在下一波經濟發展的浪潮中取得競爭優勢,「文化」不但是轉型的有效投資,更是推動升級的必要成本。

放眼全球,台灣以擁有優異技術人才的「科技島」享譽國際,然而,當「破壞」的時代來臨,進入以「服務」為主的社會,「創造」的重要性將會超過「製造」。

鑑此,我們亟需亮眼的創意,以及從事感性溝通敘事、滿足美感需求的人才,讓「科技島」蛻變為「人文科技島」,方能在急遽變遷中,踏出下一步。

從「文創產業化」到「產業文創化」,期待文化的影響層面持續加深、加廣。因而,不但可為各行各業注入新的生命力,更重要的,置身其中的每個人,都將可以透過體驗、感受和轉化,去建構屬於我們的美好生活!

(作者為國家兩廳院董事長)

※ 相關報導:

* 《稻禾》震撼倫敦 英部長讚絕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8000770-260115

來自台灣的雲門舞集,26日晚間在現代舞蹈重鎮、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演出40周年新作《稻禾》,這是《稻禾》首次海外公演。台灣稻米生命力震撼歐洲藝文界,第一次觀賞雲門的英國文化部長艾德維奇(Ed Vaizey)盛讚台灣是個「文化之島」。

fsj 提到...

來自星星的你 台灣看見什麼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517740.shtml

【聯合報╱盧智芳/出版業(新北市)】2014.03.01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熱映,這幾天成了媒體報導話題,但是,除了明星和八卦,台灣看見了什麼?

這部在南韓SBS電視台周三、周四晚間播放的電視劇,開播以來收視率一路攀升,不斷逼近三十%大關。它的成功,不只是贏得收視和接下來的海外授權收入,更標示出南韓在製作電視劇上的另一個高度。這股韓流不斷自我超越的驅動力,才是台灣應該深自惕勵的部分。

首先,在劇情的敘事邏輯上,韓劇的變化愈來愈多,集與集之間的連結,早已打破直線式的時間推進。去年另一部也相當受歡迎的韓劇「紳士的品格」,每集片頭用一個獨立小故事描述主角四人間的點滴,「變奏」的橋段,成為很多觀眾最念念不忘的部分。

這樣的巧思,在「星星」中展現得更淋漓盡致,除了插敘、倒敘等不同手法穿插,讓劇情演進更有節奏感之外,每集片尾卅秒,才揭露隱藏在先前劇情中的伏筆,更是集驚喜、期待於一身,吊足觀眾胃口,必須死守到最後。

第二,韓劇在拍攝上的品質要求,已愈來愈向電影級的規格靠近。「星星」中為了創造「時間靜止」的效果,每次需要動用六十架小型照相機連續拍攝。不管是男主角從天而降伸臂擋車的畫面,還是男女主角住家明明是棚內造景,卻能在陽台外以後製處理出高樓向下俯瞰的車水馬龍街景,這些技術上的細節講究與呈現,也超越以往的韓劇水準。

先有嚴謹的製作團隊,加上全智賢與金秀賢毫無邊界的演技,造就一齣好戲,才有後面透過網路與社群發揮的驚人推波助瀾效果。韓劇一年生產超過一百部,當中有好有壞,但因為密度高,養出了一群跨越國界的廣大收視群。每每有新劇推出,中港台的網路平台,例如百度、韓劇討論區,甚至bbs,就會跟著成立專版討論劇情。版上有各種po文討論,粉絲們透過截圖分析細節與演技,或衍生結合想像與趣味的各種二次創作,直播時,更是即時轉播、提供翻譯,完全沒有時差。

這次SBS授權給大陸視頻網站,如愛奇藝等同步播放,當然營造了更大的風潮,但是長期以來透過網路建立跨越國界的社群效應,更是韓流能席捲亞洲重要的資產,也回過頭去促使他們在節目製作上更進步,因為每一個小地方,都會被觀眾「找碴」發現,放大檢視。

當台灣媒體不斷在新聞中播放「星星」的片段,讓這個話題被炒作得更加白熱化,電視台又開始準備去購買播放權時,或許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是:

這麼做,是抱著便宜心態,拿來填補內容已經貧乏到不能再貧乏的新聞和節目頻道?

台灣的電視台意識到,自己正在快速被觀眾遺忘和放棄嗎?

我們到底從「來自星星的你」看見了什麼?



◆ 追著紙風車 他們全台走透透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18095.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2014.03.01

紙風車劇團巡迴319鄉鎮後,又展開368鄉鎮市區藝術下鄉工程。由10多個家庭組成的「追風家族」,跟著紙風車全台走透透,有家庭參與超過百場演出,不只擔任演出志工,還幫忙募款。已有6年追風經驗的賴順源笑說,每次看到小朋友滿足的表情與笑容,就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紙風車劇團上周在桃園龜山演出,賴順源帶著太太與兩名讀國小的兒子,下午2時準時抵達現場,他們熟練地從卡車上,搬下紅色板凳排列整齊,大約半個小時就排好1500張板凳。賴順源說,紙風車募款不易,他們當志工協助排椅子,就幫紙風車省下7500元。

賴順源說,我們跟小朋友都上癮了!有次偶然得知319 計畫,正好碰上紙風車到桃園演出。那是他第一次欣賞兒童劇演出,深深被現場氣氛感動,不只小朋友開心大笑,大人也好高興,當演員拉著四頭龍衝出觀眾席時,小朋友更興奮。

在那之後,賴順源就上網查紙風車的演出場次,假日若沒有安排其他活動,就帶著家人一起到現場,有時還安排兩天行程到外縣市,也讓小孩認識台灣著名景點。他們總是提早到演出現場,除了幫忙排椅子,表演結束還會幫忙收椅子,清垃圾。

追風家族團長楊瑞玲追得更兇,已參與超過200場演出,幾乎是紙風車的一員。楊瑞玲說,志工和觀眾不同,享受的樂趣也不一樣,成員提早到現場,還能看到演員綵排的過程,有時演員在台上忘詞笑場,他們在台下也跟著哈哈大笑。

楊瑞玲的兩個小孩,也因此早已熟悉紙風車巡演的劇碼,甚至連台詞都能背得滾瓜爛熟。有一次兒子搶在演員還沒講出台詞前搶先「爆雷」,讓台上演員氣得雙手叉腰,大喊「小朋友不要搶我的台詞」,頓時現場氣氛凝結,隨後全場觀眾笑成一片。

賴順源感嘆,帶小孩看兒童劇對受薪家庭是昂貴的消費,一家四口若到台北看戲,油資、門票加上餐飲,至少要花5000元。紙風車下鄉讓他們免費欣賞,更讓孩子有接觸藝術的機會,他的兩個兒子就學會自己製作道具、編排戲劇,讓他相當驚訝與感動。

※ 相關報導:

* 吳念真:生命苦短要惜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1000230-260102

....吳念真從未學過正統編劇,劇本對白寫來卻句句深植人心,總是讓觀眾哭得死去活來,他說自己藉由「閱讀生活」取材,從小學三年級幫村裡人代筆寫信,到經常尾隨母親到河邊洗衣,「聽來」一群查某人嘰嘰喳喳對話,「我的性教育也都是從那邊來的。」

吳念真筆下的小人物都是真有其人,「要寫誰,就找一個我熟悉的人物放在腦裡想」。這也是吳念真喜歡啟用素人演員的原因,「他們的演技不是被訓練出來,而是生活過來的」,無論是經常合作的林美秀,或是過去曾演出電影《多桑》的蔡振南,都是不像演員的演員,「有這樣的演員也是導演的幸福。」

....影評人黃建業曾以「充滿豐富的社會感觸及對本土底層生活濃厚的同情」形容吳念真的作品。他即使偶爾在臉書上發表對社會事件的感觸,也引起超過40萬臉友關注,還被票選為「網路上最被信任的人」。不過,他說,「我也很意外,網路是年輕人的世界,為什麼大家會選一個60多歲的阿伯呢?」

他打趣說,「我常常很多話就這樣丟出來,或許大家覺得我講話很直接,代替他們說出心裡想講卻不敢說的。」

* 愛台灣 「做自己能做的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1000235-260102

....這十多年來,吳念真與友人李永豐花了5年時間完成「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也與小野、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共同合作「新故鄉動員令--368鄉鎮市區第二哩路」,挖掘台灣愛鄉人的土地故事。去年,他更與簡志忠率領各界人士打造「祕密基地」,專門為偏鄉兒童做課後輔導。



◆ 水墨紙藝赴美展覽 袁金塔新釋古籍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17683.shtml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4.03.01

藝術家袁金塔受中國古代的陶字、商周青銅器銘文、秦漢竹木簡上的符號啟發,以手工紙或書為載體,聯結圖像與全新的詮釋文本,試圖探索人性。他的作品將於三月七日起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展覽。

此次展覽由美國華盛頓藝術俱樂部舉辦,經公開甄選、評比藝術家的投件後,選出台灣藝術家袁金塔與若岱,將於三月七日舉行「袁金塔水墨多媒材作品展與若岱現代水墨畫展」,並由文化部贊助藝術家部分展出經費。

袁金塔一九四九年出生於台灣,曾擔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他曾在日本福岡美術館、京都博物館、上海美術館、中國美術館等地辦個展。此次赴美展出的古書新釋水墨冊頁,是他運用中國古籍所作的新詮釋,如詩經、山海經和茶經等。

相應山海經書的古文字,他創造了超現實的神奇動物,將幻想世界形象化。此外,茶書呈現他對生態的關注和生活美學的體認。他並著將台灣在地植物纖維與埔里當地的傳統手工紙藝結合,展出手抄紙、燒鑄成型紙、立體紙雕裝置藝術等。

若岱,出生台南府城,曾留學美國華盛頓特區、二○○六年回台定居。其創作以白線系列、春雪禪系列為主要架構。延伸古老中國「氣」的概念於水墨藝術,以動態水法推動墨法,表現墨韻的千變萬化。



◆ 誰來掌舵?文化部應首重專業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1000687-260115

中國時報 趙靜瑜/特稿 2014年03月01日

從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在立院三讀通過以來,「誰是這個大董事會的董事長?」成了藝文界最關心的話題之一,如果沒有好的舵手,誰可以開好這艘台灣史上量體最大的藝術之舟?但監督機關文化部卻不斷以外行的作法,折損藝文界對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期待。

順利的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監督職權將於今年7月1日由教育部移轉至文化部,未來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會負責營運管理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藝文中心及台中國家歌劇院,3場地有各自的實施細則。

國家兩廳院每年預算最高曾到7億,現在只有3億多,寶貴的經驗如何轉移其他館所,至今空白;衛武營的預算要如何編,基準在哪裡?台中歌劇院至今仍未走完法定程序移撥到文化部,更遑論蓋好後是否是個空殼,文化部對這些問題提出什麼解決之道?

當媒體問龍應台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人選,她笑言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也很恰當,卻不提行政法人專業的朱宗慶,或許這是無心之言,卻可解讀會不會又是個充滿名流、企業,卻無法發揮專業的酬庸董事會?如此氛圍,想做事如朱宗慶,只能嘆不如歸去。

董事長人選對表演藝術界來說,是文化部是否尊重表演藝術發展的重要指標,尊重專業,尊重藝術人,應該不是嘴上說說。

fsj 提到...

挖掘迪化街「巷子內」的故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2000657-260106

中國時報 陳芃/台北報導 2014年03月02日

到迪化街除了買南北貨、吃小吃,別忘了轉個彎往「巷子」裡看看!由在地居民、店家和建築師、設計師共同成立的「巷子內工作坊」1日開幕,希望挖掘更多「側巷」裡的故事,發現大稻埕的另一面,也藉由這個過程凝聚社區共識。

昨日上午數十位街坊鄰居把會場擠得水泄不通,工作坊位於迪化街一段46巷16號,2層樓的老房子是屋主免費出借,經過整修成為社區據點。未來也是講座討論、展覽空間,更是民眾能隨時喝茶聊天的「好所在」。

北市都更處委託呂大吉建築師事務所負責此事,團隊邀請新銳導演拍大稻埕的微電影,預計6月發表。長期在當地修復老屋的建築師呂大吉表示,大稻埕曾是台北市最繁榮的地方,富含文化資產。許多人17、18歲從中南部來當學徒,就睡在店裡的閣樓。

一般人到迪化街多只會逛主街區,不知道巷子裡也藏了「祕密」。呂大吉表示,像工作坊對面就是「永樂座(永樂戲院)」舊址,當年蔣經國來看戲、追求京劇名伶顧正秋的故事,就是在這裡發生。他也說,居民都很願意分享故事,若能顧好這些文化資產的「根」,未來整合起來做文創、觀光都可以。

由50多位社區居民組成的「巷子內工作隊」昨日成立,隊長、70歲的邱達平說,他家4代都住這裡,「一磚一瓦都是故事」。希望透過工作坊達到文化傳承,讓更多人知道巷子裡的故事,認識「台北第一街」。

※ 相關報導:

* 杜拜邁向時尚之都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2000144-260209

....當地設計師指出,外界對於傳統穿著一身長黑袍,頭髮與臉上都罩著黑巾的阿拉伯女性有一個誤解,認為她們並不注重裡面的穿著。House of Fatam的另一個姊妹拉米亞‧加爾加許強調,「她們事實上比外界預期更為大膽與勇於嘗試」。

黎巴嫩設計師甘朵也說,時尚不只是奢華,而是這個地區的必要品。



◆ 中央不使力 衛武營恐虛有其表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2000703-260115

中國時報 管婺媛/台北報導 2014年03月02日

衛武營將於年底完工、明年7月正式營運,但迄今包括營運模式、管理機制等配套措施都尚未出爐,連需要中央花時間規劃、培植南方藝文團體與觀眾的軟體計劃,也付之闕如。

史哲表示,推動6年的「南方表演藝術發展計畫」,兩年前結束之後就不見後續,「衛武營是國家定位的表演中心,中央不加倍使力,我們很擔心,衛武營完工後,徒有硬體,沒有軟體!」

目前擔任衛武營顧問的指揮家、前NSO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簡文彬說,只要交通、節目規劃等配套安排妥當,依照目前中南部藝文人口逐步成長的情況,他不擔心衛武營上路後缺乏觀眾來源。但他也提醒,未來經營團隊一定要避免藝文團體「一窩蜂」擠入衛武營的情況發生,才能讓大東、衛武營各自發揮所長。

簡文彬指出,很多團體認為兩廳院是表演「聖地」,因此無論如何都要擠進兩廳院演出,但各個團體都有適合演出的場地與規模;如台北常出現奇特的現象,某國小樂團能在兩廳院展演,但具有一定演出水準的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卻常因敲不到檔期,而須在中山堂演出。

他認為藝文團體要在適合的場地發揮最好的效果,這種觀念需要未來經營團隊來建立。

※ 相關報導:

* 馬:別讓衛武營變蚊子館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2000700-260115

....定位為「南部兩廳院」的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斥資上百億元打造,可望成為南台灣藝文重鎮,弭平南北文化資源差距。不過,總統馬英九日前南下視察時,卻擔心「這麼大的場地會不會變成蚊子館?」,令在地藝文人士聽來格外刺耳。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長史哲便說,總統給衛武營扣上「蚊子館」大帽子,讓外界對衛武營有錯誤印象,「在衛武營尚未完工階段就擔憂成為蚊子館,我倒要請問,中央做了什麼,讓衛武營不致落入蚊子館的命運?」

史哲表示,為了迎接衛武營的誕生,近年地方不斷開拓新的藝文空間及節目,培養藝文欣賞人口,連辦5年的高雄春天藝術節參與人數逐年成長,「總統到底看到哪個藝文中心變成蚊子館了?」



◆ 台漫逆襲攻日 彭傑新作發燒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mar/2/today-life7.htm

自由 2014.03.02

〔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台灣漫畫家反攻日本!台灣漫畫家彭傑與日本知名劇作家樹林伸聯手推出新作《新宿DxD》,該作上週四在日本電子漫畫週刊「MangaBox(漫畫王)」登場,出刊就引發轟動、逾千名日網友轉貼推薦,未來將每週連載並同步推出日文、繁體中文與英文版,創下台灣漫畫家首例。

與日劇作家聯手合作 一出刊就轟動

反攻日本是許多台灣漫畫家的心願,鄭問一九九○年時曾陸續在日漫週刊連載,奠定他在日本漫壇地位。廿四年後,彭傑接棒再登日漫週刊,成為國內首位攻日週刊「定期連載」的漫畫家。《新宿DxD》首日更引發轟動,逾千名日網友轉推,還登上日本Yahoo首頁與推特熱門關鍵字。

彭傑獲得漫畫王總編輯樹林伸青睞,樹林伸以筆名「安童夕馬」創作劇本,彭傑則負責漫畫,聯手推出新作《新宿DxD》。樹林伸是日本漫畫編輯鬼才、更是知名劇作家,有亞樹直、天樹征丸等八個分身筆名,《神之雫》、《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感應少年EIJI》等原作皆出自他之手。

出道五年的彭傑得知可與樹林伸合作時,興奮直說:「真的非常開心,完全意料之外!」也期許未來能以原作漫畫登日本週刊連載。

不過日本紙本漫畫雜誌近年面臨嚴重挑戰,出版社積極尋求轉變,MangaBox(漫畫王)App去年底上線就引爆話題,三個月狂吸三百萬名讀者、連載逾四十部漫畫包括《新宿DxD》,其中僅彭傑是非日籍創作者。

長期觀察漫畫趨勢的友善文創總經理王士豪指出,漫畫王採免費閱讀、推出三語系,每部作品開放最近的十二話,網友以推特或臉書分享後,即可大方閱讀官方翻譯的最新漫畫。

漫畫王目前有《高遠少年事件簿》、《攻殼機動隊S.A.C》等四十多部作品。彭傑坦言,台灣讀者可同步看到《新宿DxD》繁體中文版,讓他相當振奮。(漫畫王網址:https://www.mangabox.me/)。

※ 相關報導:

* 蔣勳神話講座 「紅樓夢」揭序幕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18960.shtml

台灣應用材料公司每年辦文藝季,場場爆滿,今年文藝季將從8日蔣勳的「紅樓夢與中國神話」開場,網站上已有1400名同好報名。



◆ 廣島之戀導演雷奈辭世 享壽91
http://www.cna.com.tw/news/asam/201403020296-1.aspx

中央社 2014.03.02

法國藝術電影導演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昨晚辭世,享耆壽91歲。這位電影新浪潮明星導演一生創作近50部影片,新作上月才在柏林影展獲獎。

亞倫雷奈的製片人李維(Jean-Louis Livi)今天對法新社說,雷奈昨晚「在家人環繞下」辭世。

法國外交部長法畢斯(Laurent Fabius)向雷奈致敬,稱他是「全球知名的才華橫溢之士」。

雷奈1922年6月3日出生在法國西部凡尼市(Vannes),首次入選坎城影展是新浪潮經典片「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這部影片1959年參展,被列入非競賽片。

然而雷奈與同時代其他新浪潮導演高達(Jean-LucGodard)、黎維特(Jacques Rivette)和楚浮(Francois Truffaut)等人有些微不同。當其他人手持攝影機拍攝街上的巴黎年輕人時,雷奈以插入式敘事手法混合過去和現在。

自1970年代之後,雷奈的電影變得較輕鬆、較大眾化,1998年近似歌舞片的「法國香頌DI DA DI」(On Connait la Chanson)同時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和影評人肯定。

雷奈近90歲仍持續拍片,創作主題反覆出現愛、回憶和死亡,他2年前在坎城影展說,他「為自己拍片,像DIY」。

他的新作「萊利的人生」(Life of Riley,法文名:Aimer, boire et chanter)上月才在柏林影展獲得一項創新獎項。

李維表示,雷奈臨終時仍在為下一部片寫劇本。

坎城影展2009年頒給雷奈終生成就獎。

fsj 提到...

奧斯卡:並非贏家才是英雄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521808.shtml

【聯合晚報╱社論】2014.03.03

正如主持人艾倫狄珍妮在一開場提到的,今年奧斯卡獎的主題是「英雄」。如果想強調「並不是只有贏家才是英雄」,在此星光閃耀的場合,似乎太虛偽了。全球千萬觀眾,誰不是緊緊盯著「得獎的是…」而後爆出掌聲?在台上接受鎂光燈聚焦,享受榮耀和欽羡目光的又是誰呢?大方承認吧,至少在這頒獎典禮上,有資格握住小金人的,才是英雄!

從這個角度看,今年得獎的最佳影片「自由之心」,最佳導演的艾方索柯朗,影帝馬修麥康納,影后凱特布蘭琪,都是實至名歸的英雄。縱然在此五光十色的電影世界,並非只靠臉孔、身材、資金和交際手腕就能致勝。俊男美女也要通過最嚴苛的競技,聲光魅影背後也不忘傳達某些社會訊息,「好萊塢向世界發聲」的角色仍然演出驚人,今天又誕生出最新一批的奧斯卡英雄。

不過,今年從電影的主旨和類型,到得獎名單,確實也在彰顯「並非只有贏家才是英雄」的主題。幾部受矚目的大片,包括獲得最佳紀錄片的「聚光燈外20呎」,都在講人生失敗者、社會邊緣人、或角落裡人物的故事。「自由之心」的黑奴奮鬥史雖是老套題材,「地心引力」看以虛無的科幻片,「藥命俱樂部」裡的愛滋病患際遇,都在描寫微小的個人置於身不由己的處境,從人性尋找支撐的艱難歷程,英雄的意象可說是「曖曖內含光」。甚至「瞞天大佈局」裡大騙徒和調查局之間的爾虞我詐,「華爾街之狼」用放大鏡呈現物慾橫流和金錢貪婪,華麗場景和人性黑暗面的對照,也是以反諷的手法警世。

台灣影迷關心的「一代宗師」,入圍服裝設計和攝影獎提名,可惜未能得獎。但正如多數影評人稱讚的,2013是電影界的豐收年,86屆奧斯卡獎展現了這個產業的美麗風華。當老牌藝人貝蒂蜜勒在典禮上演唱「翼下之風」,追憶前一年逝世的電影工作者,全場起立,很多人深受感動而含著眼淚。「你是我翅膀下的風,你是我的英雄」,每個人都有機會扮演撐持他人的英雄,今年奧斯卡獎演出的正是這樣的主題。

※ 相關報導:

* 2014奧斯卡完整得獎名單
http://stars.udn.com/star/StarsContent/Content27670/

* 地心引力 奧斯卡抱7金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S1/8521888.shtml

來勢洶洶的3D太空災難片《地心引力》成為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人圍十項,結果共拿走7個獎項成為本屆之冠。不但拿下許多技術獎,艾方索柯朗更是勇奪最佳導演。

* 地心引力 跳出科幻片窠臼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S1/8521920.shtml

....《地心引力》導演艾方索柯朗也榮獲今年奧斯卡最佳導演,姚聖洋說:「時間也到了。」艾方索柯朗去年就以《人類之子》榮獲最佳改編劇本。麥若愚則說,奧斯卡已連續三年將最佳導演頒給非美國人,換言之,美國人是時候反省了。



◆ 徐宗懋專欄-出版業反服貿的真相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3000385-260109

中國時報 徐宗懋 2014年03月03日

服貿協議即將在立法院審查,民進黨和台聯將全力阻撓,這不奇怪,過去他們連大陸兩隻貓熊來,都講了一大堆很可怕的理由,他們連溫馴的貓熊都說得那麼恐怖,更何況是消除兩岸投資障礙的服貿協議!儘管如此,這次,最早發出反對聲浪的是幾位資深台灣出版人。

為何會有一些資深台灣出版人會發出強烈的反對聲音?真正原因是過去10年,台灣出版業進軍大陸,普遍遭到挫敗,施展不開,而且被大陸出版業在質和量上不斷超越,大陸市場既然發展不起來,自然害怕大陸出版業反過來進入台灣,到時台灣出版業連自己的地盤都守不住。這點頗值得探討,筆者對大陸出版業的騰飛有很深刻體會,十多年前認識了一些大陸朋友,如今都在大陸出版界雄據一方,以今天人文科學出版最夯的廣西師大出版社總編輯劉瑞琳為例,前一陣子她還跟我說:「10年前我到台灣還是抱著學習的心理,現在覺得台灣沒什麼好學的,反而是他們要來跟我們學習。」「以前台灣出版業都是端著架子來大陸的…。」

台灣質量早被大陸超越

這裡必須說明,台灣作者在大陸是大發利市的,因為他們能夠直接跟大陸出版社簽約,賣到全中國大陸,然後再延伸到台灣市場,利潤比過去大得多,所以,現在主動找劉瑞琳幫忙出書的台灣作者很多,但台灣出版社卻無法在大陸立足,加上台灣市場本身也萎縮,結果業者普遍面臨生存危機。依筆者所見,台灣出版社的挫敗,主因並非大陸的種種限制,更多的是台灣出版社本身進步太緩慢,沒能夠跟上大陸市場的特性和成長的速度。

首先,出版品不是普通的商品,它涉及到讀者的深層的情感和思想,既然要到大陸發展,台灣出版社的思維就必須要是真正中國人的思維,而不是李登輝和民進黨式自我矮化的思維。舉個例說,站在北京面向南方,可以想像背後是西伯利亞冰原,左手側是朝鮮半島和日本三島,右手側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和尼泊爾,至於右前方則是緬甸、泰國、高棉、越南等,這就是中國人站在自己國家土地上的方向感和存在感,中國人擁有如此遼闊土地和資源,更別說豐富歷史和文化的傳承,台灣出版社可以做的題材何止萬千!簡單說,台灣出版社必須把自己當成全中國的出版社,才有可能讓出版題材和內容貼近土地的情感,獲得廣泛的回響,進而取得龐大的商業回報。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進入大陸市場的基本定位。

再者,有關出版的種種限制,其實那只是表面的,在大陸工作的人都知道,所有的行業在限制之外都有各種變通的辦法,台灣出版業要考慮兩點,一是紙媒普遍的式微,網路取代了紙製的傳播方式,這意味著書本必然走向收藏化,也就是說書的製作將走向精美的高端產品,這是網路無法取代的,就像要看阿凡達的3D電影,只能進電影院,網路影音的效果是取代不了的。

提升文化視野接受競爭

二是無論紙媒、網路,或其它傳播手段,所有的載體都需要內容,掌握內容原材料,就掌握了選擇載體的主動權,如此就可以隨著社會和商業環境的變化,而彈性調整製作產品的策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本書的製作會受到審查和印刷的限制,可是如果掌握這本書的內容原材料,將同樣的原材料文物放進高價文物買賣市場、文化展覽、珍貴電子圖檔交易、電子遊戲等等,其限制將大大的減少,而且獲利會比單純賣書要龐大的多了。

這種差別只有真正操作的人才懂得箇中微妙,而筆者可能是少數到大陸發展文化和出版事業的實踐者之一。可是要做到這點,台灣出版社必須轉變內部的工作結構,並且大量投資原材料文物,這對習慣於過去的出版方式,以及業務快速萎縮的台灣出版社來講,是非常困難的。但如果不這麼轉變,前景將十分黯淡,即使政府補貼,也無法改變頹勢。

阻擋服貿協議並無法改變台灣出版業的極端困境,而只是讓業者找到一個不求改變和進步的理由,這會弱化業者競爭的心理素質,從而更快的走下坡。只有讓服貿順利通過,並針對出版業的體質轉變,重新大舉投資,提升文化視野,才有可能穩住台灣出版業的根基,並真正成功地開拓大陸市場。出版業的情況如此,台灣其它產業又何嘗不是呢?(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 本文不代表本人立場。相關報導:

* 誠品25…「鉛」起閱讀的緣分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20717.shtml

國內最大的實體書籍零售通路誠品書店,將邁入25周年,為了傳達書與非書之間的閱讀美好,誠品將以「閱讀,開啟啟蒙時刻」為主題,策劃主題書展,並請來九位各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將誠品的「誠」字融入創作,鑄成10款紀念鉛章,當做25周年紀念送給消費者。

* 台灣劇團登陸 夾縫求生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21056.shtml

台灣劇團紛至大陸演出,以分別深耕十五年、十二年的表演工作坊及果陀劇場最具代表性。兩劇團指出,大陸市場看似好,其實巡演成本極高、劇場及檔期取得不易,但大家仍想在各國競爭中趁早卡位。

果陀營運長余大任指出,大陸光北京、上海人數就等同全台人口,給台灣劇團很大市場遐想,然而大陸的大陸型市場和台灣的海島型市場操作模式迥異,一齣戲若沒演十場,根本賺不到錢,「果陀仍在投資階段。」

* 台劇團登陸/台詞欲言又止 觀眾更樂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21057.shtml

台灣劇團看好對岸市場,近年頻頻赴大陸演出,卻因為民情差異及審批制度,常須修改台詞。有劇團在限制邊緣遊走,猛打「擦邊球」,觀眾反應更好;也有劇團發現,由於社會氛圍不同,大陸觀眾對政治相關台詞特別謹慎,適度修改,改打「變化球」,反能讓台下放鬆開懷。

* 飛人集社測量人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3000394-260115

連續做了3年「小孩也可以看」系列作品,飛人集社劇團團長石佩玉覺得夠了,新作《測量》將重返「成人」市場,以執頭偶、面具、光影、戲曲,呈現人生在世必然被某些標準所測量的無奈與提問。

* 古國萱剪紙人生 轉彎遇驚喜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3000412-260107

「剪紙就像人生一樣,剪下去就不可逆,但換個方向就會有驚喜。」年僅32歲的新銳剪紙藝術家古國萱,有別於傳統色紙大小的剪紙,挑戰長度超過10公尺的大型捲紙,剪出奇幻故事。她說,剪紙讓她改變拘謹個性,能夠更釋然面對人生中的大小事。

fsj 提到...

醞釀30年 影像修復守則問世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8523247.shtml

【聯合報╱記者謝進盛/官田報導】2014.03.04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學院院長井迎瑞,完成了「檔案人才守則」,將投入30多年影像教學、實務經驗,撰寫成國內首部影像修復作業守則;南藝大表示,數位典藏日趨重要,校方很願意將累積成果,跟外界一起分享。

「檔案人才守則」共有13要項,除觸及搶救老影片修復作業要點,也傳達了修復影片的作業態度,還談及當前最夯的「雲端」資料保存;面對許多戲院紛紛數位化,大量傳統膠、捲影片,因失去市場價值而遭棄置,該守則也呼籲各界,應要設法妥善保存,讓下一代子孫,能更清楚影片文化的全貌。

井迎瑞表示,影像維護看似簡單,實則牽涉到複雜學問,從事影像修復工作者,要不斷在美學與理論上提升高度、深化基礎,更要謙卑的向其他學門學習,如檔案學、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等,以厚植影片維護論述層次,才能與知識界對話,成為知識社群的一員。

校長李肇修說,影像維護過程繁雜、枯燥,若無對影片搶救的熱情、使命感,恐難永續投入其中。

南藝大音像學這些年有一群默默工作者,累積許多專業心得,也樂見各界更重視影像維護,南藝大願意提供必要的協助。

※ 相關報導:

* 深字情記錄 台灣印刷史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4000490-260115

現代電腦印刷便利又快速,很難想像在活字印刷的年代,燒燙的鉛字得先在電、火、水的交錯中製成,然後交到補字員手中,放進成排的字架,再由檢字師傅根據手稿明快地挑出整班鉛字,送達排版師傅排成活字版,最後上到印刷機。由行人文化實驗室企畫出版的《活字》一書,以豐富的照片與文章、訪談,重現活字印刷書籍的製程。

* 《養狗指南》談性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4000494-260115

多元成家、洪仲丘事件、東南亞移工的處境……這是2013年台灣社會熱烈討論的議題,小說家紀大偉擔任《九歌102年小說選》主編,選出16篇反映去年諸多社會議題的作品,昨天他在年度文選新書發表會暨贈獎典禮,檢驗去年創作成果:「官方制訂官方歷史的課本,但台灣小說家卻在寫另類歷史。」

年度文選堪稱舉世獨有的「台灣特產」,最重要的推手為資深作家隱地。隱地1968年開始選編當年具代表性的小說,之後每年由不同出版社編選出版《年度小說選》,隱地所創辦的爾雅出版社從1980年開始接手,1998年由九歌出版社接辦至今,九歌另分於1982年、2003年增編《年度散文選》、《年度童話選》,每年邀請不同名家主編、評選出年度獎項,呈現本土創作多元面貌。



◆ 都是流行音樂中心…南海洋、北人文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23614.shtml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高雄報導】2014.03.04

北部流行音樂中心、高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相繼動土,外界擔心兩流行音樂中心如何區隔?文化部長龍應台、高雄市文化局長史哲比較兩座流行音樂中心,都自信滿滿。

龍應台說,台北是全台灣的政治、經濟核心,也最國際化、人文薈萃,內容含量飽滿。而高雄海音中心擁有台北所沒有的海港,只要讓「海洋」元素滲透進所有的設計內容,自然會跟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完全不一樣」,讓大家有無限想像空間。

史哲說,海音中心可說是高雄舊港灣區「最後一塊拼圖」。一般人的刻板印象,流行音樂中心是為了辦演唱會而設,但海音中心不是只有演唱會,它象徵「港口的轉型」,這是全球罕見設在海港碼頭邊的流行音樂中心。

海音中心旁邊興建中的「港埠旅運中心」,可停泊兩艘國際級觀光郵輪,史哲看好兩岸觀光互動所帶來的商機。環繞海港的還有世貿會展中心等重要建設;也在興建中的水岸輕軌將貫穿其間,結合觀光及文創產業,「這將是個娛樂城!」

※ 相關報導:

* 台灣「美麗的臉」 高雄海音中心動土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23611.shtml

籌備逾十年的高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昨天由行政院長江宜樺主持動土儀式,藍綠政治人物及流行音樂界等上百位代表舉鏟動土。江宜樺期許未來能媲美澳洲雪梨歌劇院、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吸引全世界目光,並帶動台灣文創產業發展。

* 國樂混電音 采風樂坊搖滾周六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23212.shtml

演奏中國傳統樂器聞名的采風樂坊,融合西方電音、搖滾等元素,8日在桃園展演中心將以「東方傳奇─搖滾國樂」為主題演出。

桃園縣文化局與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合作,以「音、躍、匯」為主題推出文化藝術季,集結采風樂坊、十鼓擊樂團、如果兒童劇團等團體,匯集戲劇、舞蹈、音樂、扯鈴等元素,適合闔家欣賞。



◆ 台藝術家作品登Art 14 London 必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mar/4/today-art2.htm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2014.03.04 自由

由台灣大未來林舍畫廊、尊彩藝術中心、新苑藝術、恆畫廊及也趣藝廊等,遠赴倫敦參與的「Art 14 London」藝術博覽會,成交量超過畫廊預期,其中,藝術家丁建中作品,還在展期中被大會列為15件必看作品。

「Art 14 London」由2月27日展出至3月2日,共有全球180家畫廊、600位藝術家參展,是全世界最受注目的新興藝術博覽會之一,台灣畫廊團此次推介了包括陳界仁、劉時棟、丁建中、鄭亭亭、姚仲涵、黃頤勝、吳耿禎、王建文、林宏信、陳依純、戴翰泓等16位台灣藝術家作品,在知名地標「奧林匹亞展覽中心」展出。預展首日,藝術家林宏信、鄭亭亭等多位藝術家就開出紅盤,成果頗佳。

新苑藝術負責人張學孔表示,台灣參展畫廊此次被主辦單位安排於入口處及中央主走道,能見度相當高,丁建中作品「幽蕩之堂Eglise Vide 」關注於空間、結構及迴圈的關係,視覺影像驚艷歐洲觀眾,被大會列為15件必看作品之一,也讓他們備受鼓舞。

※ 相關報導:

* 「小矮人」背畫具 他繪追夢歷程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23243.shtml

藝術家石至堯、陳奕儒碩士同窗好友,但風格迥異,石至堯喜用灰階色彩,陳奕儒用色大膽,不過兩人理念相近,最近舉辦創作雙個展,透過畫作表達如何在內心最深層處獲得真正的快樂。

* 書法轉化水墨 黃一鳴赴陸個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4000498-260115

台灣水墨書法家黃一鳴,以簡潔書法水墨線條,表現細緻的藝術語言享譽藝壇。近期他更赴大陸蘇州博物館舉辦 《碑、帖、映象─黃一鳴作品展》,將傳統書法的經典沉澱、領悟、轉化融合水墨效果,做出線性抽象表現,呈現當代水墨藝術風格。

* 滿族古刺繡 首來台開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4000577-260107

幾近失傳的「渤海靺鞨繡」首度來台開展!滿族民間刺繡代表「渤海靺鞨繡」已傳承千年,在第4代傳承人孫豔玲開創下,以三角針取代雞爪針,強化刺繡立體感,彷彿躍然於眼前,獲「刺繡中的油畫」美譽,3日起將在桃園縣婦女館連展3天,邀請民眾欣賞這千年古藝。

* 林正盛導豫劇 細膩刻畫女性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4000496-260115

台灣豫劇團繼《美人尖》後,再度取材作家王瓊玲短篇小說《含笑》、《阿惜姨》,編創結合動畫、電影映像和舞台豫劇的新劇《梅山春》,導演林正盛3日深入嘉義縣梅山鄉古汗路取景,讓觀眾更貼近先民篳路藍縷的歷史現場,未上映已吸引兩岸藝文單位邀演。

「台灣在大江大海悲壯史外,還有令人動容的小人物史」,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教授王瓊玲自小耳聞女性長輩在大時代小村落中求生故事,數十年學術生涯始終難忘這段不為人知的女性台灣史,2009年將不斷在內心轉化的悲痛和感動寫成長篇小說《美人尖》,後接連推出奠基家鄉的3部作品,並與台灣豫劇團合作,展演台灣原創劇目。

* 陳柏霖苦等桂綸鎂12年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4000814-260112

30歲的陳柏霖今年最大的願望是詮釋雙重人格的角色、入選金馬創投的電影《Schizo》能順利完成,「這是我們公司的第一部片,最重要。」回首出道12年,他還有個未圓的夢,就是希望再與《藍色大門》的導演易智言、桂綸鎂合作電影。

fsj 提到...

另一種凝視-告別老師父和他的時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5000522-260109

中國時報 楊渡 2014年03月05日

幾年前大陸報導文學作家錢鋼來台訪問,想了解台灣戒嚴時代,如何爭取新聞自由,最後走上解嚴之路。當時為了說明,我講了許多故事,包括排字工人如果把「中央」二字不小心排成了「中共」,會抓去坐牢,下標題的人也會追究;有一個同仁,寫政治集會的群眾數,只因報稿時寫錯了,報得太多,「新聞特務」立即來電要追查責任,說《中國時報》內有「匪諜」;記者立即被撤換。

我們最擅長的,是用「曲筆」寫真相。例如:群眾運動引起街頭衝突,不能寫群眾聚集,要寫警察如何英勇,去排除群眾聚集的妨害交通事故,這樣大家就懂了。

這些都是新聞寫作的「特殊技巧」,不是新聞課可以教的。那時,《中國時報》有幾個「老師父」在教這種事,李明儒是其中之一。但教這種事,不能在辦公室說,最好的辦法,是下班後去台大前面的火鍋店,一邊喝酒,一邊閒聊。酒酣耳熱之際,什麼內情都可以說出來。包括誰家有個小老婆,在某小街開花店;誰家有個酒女相好,專營招待所;某政要曾追過某名女人…。當然最重要的是,如何寫文章。那些「高速過彎,平穩過關」的技巧,就是此時傳授的。

許多故事,從李明儒口中流出,包括李萬居、《自由中國》、《公論報》的結束、組黨前後、特務跟監等。那些故事不一定有什麼作用,但一點一滴,讓我們明白了如何應對,如何處理新聞,堅持原則。

有時,他還教某些文字的運用。例如某字用得重了,對某人不公道;某些文句要客觀些,好讓當事人心服口服;批判太重的字,只能對事,不要對人,因人有自尊,要幫人留點餘地;國際上大事,可立即討論…。

那時我們都還年輕,不知道這種截稿後的宵夜教育,有什麼作用,只知道喝得很爽,聊得很樂。不知不覺間,許多寫作功夫都學會了。連同某一種自由主義的思想風氣,為人處世的應有寬容,面對政客的自尊自重,一個新聞人的獨立骨氣,都在這種薰陶下學習成長。

後來網路時代興起,年輕記者不再時興這樣的截稿後聊天,也少了許多聚會的討論,稿件的寫作,有時不知從何改起,我們才真正懂得當時的老師父,多麼珍貴。

那種「手把手」教你細緻功夫,只有看《葉問》時,才知道那種「楣角」,唯有親臨目睹,親身體會,才能了解。是的,那時學的不只是編輯功夫,寫作技巧,而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原則,一種世界觀。

雖然那時是鉛字排版,每次截稿都得和工人在排版房吵呀吵的,笑呀鬧的,截稿完再去喝酒,卻有一種共同奮鬥的溫暖。現在回想,才明白那種情義的重量,那種手握過的鉛字的溫度,是一個時代的重量。

李明儒先生1947年來台,當時國民政府把21師調走,想改變鎮壓者的暴力形象,於是換成一批年輕的青年軍。李明儒曾駐防過花蓮、屏東、高雄等地,和鄉土的人交流甚多,最後一聽到要調回大陸打仗,他連夜翻牆逃走。

1954年白色恐怖時期,他被人密告有30年代的文學書,抓去坐牢。因沒組織牽連,判了感化教育,3年後感化不成,繼續感化。再2年後獲釋。出獄後他被介紹給李萬居,到《公論報》服務,參與了雷震組黨的過程,多次被約談,限制人身自由。但他依舊堅持。他在時報工作30餘年,教了無數年輕的編輯和記者,讓新聞自由的理念,在手把手的教育,和截稿後的宵夜中,延續下去。作為一個老政治犯,他熱心公益,出錢出力,幫助政治犯出獄後的生活。

誰說台灣有省籍隔閡?誰說民主是省籍對抗?這土地的成長與茁壯,是幾代人不分彼此共同奮鬥出來的。李明儒為新聞、為自由、為民主、為土地奉獻的一生,做出了明確見證。(李明儒先生交代後事從簡,不發訃聞,不收奠儀;他的告別式於3月10日上午8時30分,在第二殯儀館至誠廳舉行。)(作者為作家)

※ 相關報導:

* 對焦許淑真、草間彌生…揭神祕面紗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5000540-260115

藝術家怎麼創作?怎麼生活?即將在3月14日開跑的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集結30多部國內外紀錄片,為觀眾揭開藝術家們的神祕面紗。

其中,導演黃明川的《一個女藝術家之死》,記錄去年才過世的藝術家許淑真,生前的創作理念與想法;導演陳芯宜的《山靈》,則記錄裝置藝術家王文志如何以竹材構築天人合一的靈性空間,兩部片都是首度在台放映。



◆ 我見我思-紙本書會輸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5000536-260109

中國時報 簡白 2014年03月05日

場景一:紙本書,無論作為商品或非賣品,都已經停止產製流通的時代。兩個人談話,「嗨,以前有一種叫『書』的東西,你知道嗎?相當聰明,搭載恰到好處的文字資訊,用紙張和墨水印刷出來,然後裝訂成簿冊。」「聽說過,似乎攜帶容易,走到哪裡看到哪裡。」「當然囉,而且讀的時候,既不用硬體裝置,也不用軟體,更不用電。」「這麼巧妙的東西,是誰發明的呀?」「不很清楚,但聽人講,以前這種叫『書』的東西,到處都是,甚至有一條長長的街道,每家店面爭搶進貨,賣給泛稱為『讀者』的人。」「啊,以前有『書』真的比較方便哩。」

看書人究竟哪去了

場景二:即連電子圖書館也變成廢墟的未來時代。某人潛入找尋20世紀80年代的資料,到手一枚8吋軟碟,卻苦苦難覓能夠讀取的硬體設備,因為硬碟早已取代軟碟。等發現一部舊式80年代電腦,又缺電力啟動,只得費勁拼裝小型太陽能板,他邊幹活邊懊惱,「要是這份軟碟資料曾經編印成書就好了。」

日前,與一名出版社的總編輯聊天,他抱怨參加台北書展6天,租金9萬,營收10萬,等於賠掉期間的人事開銷、展場裝潢費。「看書的人究竟哪裡去了?」

給對方安慰兼打氣,舉例上述兩則虛構的小故事。「不要問為什麼在今天書賣不多,要問為什麼到今天書還可以賣!」

跟紙本書相比較,電子書具有致命的脆弱性質,包括物理方面的脆弱、間接閱讀的脆弱。我們能夠解讀兩千年前埃及羅塞塔石碑上頭的的文字訊息,但假設兩千年後人類滅亡,來訪的外星人是否能夠打開地球殘存的磁碟,仍屬未定之天,遑論判讀裡頭的訊息。

獨具的魅力難取代

不打不相識。電子書的問世,方才顯現紙本書的雙面特性──是紀錄的載體,同時也是閱讀器。絕不會發生因為作業系統更迭而產生讀取遭拒的問題。

紙本書另有3項獨具的魅力。

首先,時尚感。紙本書外表的題名、設計,呼應內容,洋溢出版當時的時代氛圍,及書籍主人的品味。電影戲劇角色手中抱持哪些本書,居家書架擺設哪些本書,細節充滿耐人尋味的暗示。

再者,專業感。網路媒體,部落格也好,臉書也罷,大家盡情po文,寫作狀似簡單,其實倒垃圾、塗鴉居多。紙本書集合作者、編者、設計者、印刷者、裝幀者的創意與手藝,產生別無分號的觸媒效應,非業餘玩家能及。

最後,權威感。試想,圖書館典藏一套大英百科全書,足以震懾全場讀者,要是一片光碟呢?又試想,法官身旁置放一本桌上版六法全書,足以震懾原告被告,要是一片光碟呢?

閒聊至此,朋友點頭,眉開眼笑,表示非常樂意繼續當一個「編書狂」。

※ 相關報導:

* 打擊樂節 5月震撼登場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5000537-260115

台灣已成為全球打擊樂的重鎮,即將於今年5月登場的台灣國際打擊樂節,邀請14國10團加上10位優秀的打擊獨奏家在全國舉辦30場,其中包括全球首支以鍵盤樂器融合打擊樂的里昂鍵盤打擊樂團,來自荷蘭、充滿視覺張力的皮可沙打擊樂團,以及來自法國的亞高森擊舞團,展現打擊樂的無限可能。

* IBDC全球自行車設計賽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5000351-260210

由財團法人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中心研究發展中心所舉辦的「IBDC全球自行車設計比賽」至今已有18年悠久歷史,也因為透過該比賽孕育出許多自行車原創設計,不斷引發出國際流行趨勢,更活化自行車產品新生命,「IBDC」比賽的願景就是希望藉由該賽事孕育出有潛力、有創造力的設計師。

fsj 提到...

人間雜誌印刷底版 文化部典藏
http://www.udn.com/2014/3/6/NEWS/READING/REA8/8528817.shtml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4.03.06

作家陳映真創辦的「人間雜誌」,是台灣報導文學與攝影的里程碑。這四十七本雜誌的網陽片(印刷底版),十年來由文史工作者徐宗懋收藏。昨天他宣布將這批網陽片捐贈文化部,期待透過國家資源,讓「人間」得以完整重現。

人間雜誌由陳映真於一九八五年創辦,報導方式與方向在台灣皆屬創舉。「人間」報導鎖定台灣工業化時期的農民、工人、原住民與弱勢團體,充滿人文與人道精神;報導方式也打破重文字輕影像的傳統,以精彩照片寫實記錄一九八○年代台灣的社會百態。

一九八九年,「人間」因財務問題宣布停刊,五年間發行四十七期。「人間」成員之一、作家藍博洲曾表示,當時政府雖不敢公然查禁「人間」,卻大量收購當期雜誌、減少其面世機會。如今要在舊書市場找到完整的「人間」,相當困難。

徐宗懋表示,他和陳映真於一九八四年相識。一九九○年代,徐宗懋開始「以影像寫史」的探索,以老照片編撰書籍「一九五○仲夏的馬場町」,和陳映真對影像的看法不謀而合,兩人有更多交流。徐宗懋透露,陳映真一度積極復刊「人間雜誌」,還想延攬他到工作團隊,可惜不了了之。

二○○二年某天,陳映真請徐宗懋到原「人間雜誌」辦公室,指著一大箱資料說:「這送給你吧!」打開一看,原來是人間所有網陽片,數量上萬片。徐宗懋明白這是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問陳映真該怎麼處理?他只說,「隨你便,我相信你」。徐趕緊找卡車把這批珍貴資產搬到淡水倉庫,一放就是十多年。

當時陳映真身體不佳,經常往返大陸治病。二○○六年陳映真移居大陸,九月中風住院,從此與台灣友人斷了聯繫。

徐宗懋因緣際會成為「人間」的守護者,「是時候該交棒了!」他表示,這批網陽片是「台灣社會的集體記憶」,值得用國家級的空間設備好好典藏、展示,甚至重出復刻版。他表示,下周將赴北京,已透過朋友聯絡陳映真,希望有機會當面告訴他,自己已不負所託。



◆ 龍應台挺朱宗慶 成為台灣國際名片
http://www.udn.com/2014/3/6/NEWS/READING/REA8/8526163.shtml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4.03.05

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兩廳院董事長朱宗慶日前在臉書表示將「再做一次十五年打擊樂推廣計畫」,昨天他宣布啟動第八屆「台灣國際打擊樂節」,文化部長龍應台也到場相挺,「我很希望看到朱團成為台灣走遍國際的名片」。

朱宗慶從一九九三年起,每三年舉辦一次台灣國際打擊樂節,規模屢創新高。這回他邀集來自十四國的十個團體與十位打擊樂演奏家,八天走遍全台十個縣市將演出卅場。

龍應台表示,台灣常因為焦慮而心急,朱團能每三年才舉辦一次國際打擊樂節,表達一種態度。她也稱許朱宗慶,「打擊樂在交響樂團中並非主流,朱宗慶卻能把邊緣變成主流,讓打擊樂成為台灣特色!」

龍應台說,希望已列身文化部台灣品牌團隊的朱團,能進一步像侯孝賢、雲門舞集一樣成為台灣名片,「政治、外交打不開的門,名片一遞過來,門就開了。」

朱宗慶表示,台灣國際打擊樂節這回所邀團體,除了荷蘭皮可沙打擊樂團,都是首次參加,風格廣含現代、經典、爵士、戲劇跨界等。

經典團方面,法國里昂鍵盤打擊樂團最具代表性,善於用拉威爾、德布西等古典音樂改編。爵士樂方面,美國的史蒂夫‧豪頓、墨西哥的維克多‧曼德薩非聽不可;深富劇場特色的,有法國亞高森和皮可沙,將街舞、音樂、雜技等融為一體。

融合多元文化團體方面,埃及「擊樂秀」結合中東特色及埃及文化;巴西馬丁斯三重奏善於在傳統樂器研發新技巧與音色;馬來西亞的手集團,大部分成員是華人,既深受東南亞鑼樂文化影響,也融合中國南方文化,再加上現代手法,極有特色。

台灣國際打擊樂節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一日在全台演出,購票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 水墨結合媒材 高從晏展數位山水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1/112014030600270.html

【周麗蘭/雲林報導】2014-03-06 中國時報

前環球科大設計學院院長高從晏從純水墨起家,不斷創新題材、媒材技法、思想觀念,30多年來,已是重彩山水佼佼者的他,持續鑽研水中幻景、白山黑水,近年嘗試「數位山水」,5日於環球科大圖書館展出,市長謝淑亞稱讚「在雲林播下藝術種子,留住芬芳的喜悅」。

5日「山水,清音」開幕茶會上,陳誠、高慧芬、劉曉燈、阮威旭等,雲林縣知名書畫家都到場,其夫人蔡冰瑛演唱多首中外知名樂曲開場,畫迷們同時大飽眼福與耳福。

高從晏致力山水繪畫創作,早年從純粹水墨、彩墨山水起家,其重彩山水曾獲台北市美展第1名,獲得市立美術館典藏,近年戮力創作數位山水畫,把傳統水墨與數位媒材做巧妙結合,強調筆墨補天地不足的巧妙。

高從晏說,他以修圖軟體裁切需要的畫面,以絹布輸出,再用傳統繪畫技法,循著照片的肌理畫出天然景色不足之處,把不完美的變成完美。

這次畫展中,45幅數位山水畫是焦點,多幅取材於高雄的月世界。他表示,不論水墨畫或油畫,月世界都很難畫,但結合數位媒材與傳統水墨,就能巧妙展現。

環球科大董事長許淑敏稱讚高從晏,一輩子把一件事作對就是成就,詩人以山入詩,高教授以山入畫,畫得絕美。

創辦人許文志感性說,看到高的畫作就看到台灣生命的力量,讓他燃起一股動力為雲林縣的藝術品尋找永久展示的空間。

斗六市長謝淑亞表示,高從晏的畫作讓人不必登山也能看盡天地之美,而欣賞美永遠不嫌遲,美學教育透過在地的大學的努力,播下藝術的種子,就像吃飯一樣自然。

※ 相關報導:

* 「小清新」推薦展 7年級生創作
http://www.udn.com/2014/3/6/NEWS/READING/REA8/8528440.shtml

李育貞、黃子紋、陳卉穎3位7年級藝術家在三民區新思惟人文空間舉辦「小清新」推薦展,同場展出版畫、插畫及當代水墨等個人創作,還邀請剛推出首張彈指創作專輯的吉他樂手陳彥宏到場獻藝助陣。



◆ 麥田捕手沙林傑 紀錄片揭謎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4030600006.html

【管婺媛/台北報導】2014-03-06 中國時報

美國小說家沙林傑以《麥田捕手》一作成名,被譽為美國20世紀最偉大小說家之一。但他一生行事低調、離群索居,直至2010年以91歲高齡辭世前,都拒絕將其作品翻拍為電影,更不願在媒體前曝光,始終是個謎樣的傳奇人物。

由好萊塢資深編導夏恩薩雷諾耗時10年完成的紀錄片《沙林傑》,完整呈現了這位傳奇小說家自從軍、戀愛、組成家庭的生命歷程,更揭露沙林傑早期創作遭挫、遭兵變以及多段戀情祕辛。

沙林傑1919年生於紐約猶太富商家庭,年少時彷如《麥田捕手》主人翁,因不愛念書、經常闖禍,被學校開除,沙林傑的父親為了讓兒子學習紀律為何物,將他送往軍校受訓,讓他備受折磨。

不過叛逆的沙林傑熱愛寫作,一生心願就是希望文章能登上《紐約客》雜誌,但一開始幾篇短篇全被退稿,他氣得寫信去大罵編輯視野短淺,直到1948年才以《香蕉魚的好日子》見刊。

1942年,20多歲的沙林傑主動從軍參戰,但戰爭未讓他停筆。片中一位他的軍中同袍笑說,他們在軍旅時期經常得停下車來:「因為沙林傑靈感來了,我們得停車等他寫完!」

戰時沙林傑還曾遇上偶像作家海明威,並將自己的作品拿給海明威看,受到稱讚。退伍後,沙林傑返回紐約專心寫作,在1951年發表《麥田捕手》,迄今全球已熱銷超過6000萬本。

影片細數沙林傑的情史。如他曾與美國劇作家尤金歐尼爾之女烏娜歐尼爾相戀,卻慘遭兵變,看到報紙才知愛人嫁給電影明星卓別林。退伍返美後,他曾有過兩段婚姻,但都為期不長,1972年,53歲的沙林傑與正值花樣年華的喬伊斯梅納德結識,兩人在深山同居10個月,最後因消息曝光,被媒體影射他偏愛年輕女性,導致關係生變告吹。

導演夏恩薩雷諾在好萊塢頗具知名度,目前正在籌編《阿凡達2》劇本,他表示,沙林傑的一生傳奇又複雜,「只有真正了解沙林傑的人,才能談開口談論他」。

《沙林傑》將在3月7日於台北光點電影院上映。

fsj 提到...

林文中舞給你看 南管是搖滾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7001883-260115

中國時報 汪宜儒/台北報導 2014年03月07日

「南管一定是當時的搖滾!才如此忘我、深情,只是以前人的律動、生活步調較有規範,也較慢。」在新作《慢搖‧滾》裡,編舞家林文中一新南管在一般觀眾心中緩慢、悠遠、聽不懂的印象,他讓南管樂師與現代舞者同台起舞,以活潑流暢的肢體重新詮釋南管樂音,將南管與現代流行搖滾共同觸及的主題:不完整、不被接受的破碎的愛,以歡快而忘我的節奏步伐交融舞現。

早自2011年的作品《小南管》,林文中就開始對南管產生濃厚興趣,聽得多了、久了,林文中發現,「南管歌曲中有太多壓抑的、不可能的愛,以及不被接受的關係,像是《朱文走鬼》中,說的就是女鬼與書生的愛情,又像是《感謝公主》,唱出來的是異國公主對漢人單向的等待著的愛。」

林文中以此對應到現代的搖滾樂曲與現代人的情感狀態,發現這一切都是互通類似的,有同樣的等待、思念,同樣對所愛之人的想像與情衷,「你看伍佰的歌《夏夜晚風》,歌詞寫著:月亮掛在星空/牽絆著妳訴情衷/有妳味道的風/就是我還在等待的愛。」他認為,觀眾或許對南管不熟悉,但透過古今共通的情感串聯,及現代肢體與忘我搖滾風味的詮釋,應該能讓更多人重新面對傳統。

舞作中,林文中將傳統南管、現代歌曲與舞蹈肢體拆解交融,台上5位樂師、4位舞者自由翩然起舞,他們時而唱著南管的曲,擺動輕快的現代肢體,時而以南管節奏搭配現場鋼琴念出現代對白,呈現女女、男女、男男、人鬼等不同的愛戀模樣。「古往今來,不被接受的破碎的愛,最是動人,所謂偉大的愛情,多是因為不可能而被稱頌啊。」

《慢搖‧滾》將於3月7日至9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



◆ 南韓狂賺 我文創卻打折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531375.shtml

【聯合報╱馮冠超/輔仁大學應美系所教授(新北市)】2014.03.07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引發收視熱潮,在震懾中思考著,這代表什麼意義。

大家總認為「影視韓流」,是從雙金大統領推動文創以後才開始的。其實早在一九六七年,電影「秋霜寸草心」(李潤福的天空)就曾造成韓劇的熱潮,今昔輝映,令人感慨。

該劇是我的求學生涯中,唯一一部由省教育廳行文中小學,必須作為課外教材觀賞的電影。內容描述韓戰後滿目瘡痍,少年李潤福的爸爸臥病在床,媽媽離家出走,李潤福一邊賣口香糖,一邊尋找媽媽的故事。連續集《秋霜赤子心》在台灣均引起萬人空巷收看狂潮。

這相距近半世紀的熱潮,唯一不同的是,現在南韓人均收入已超過兩萬美元,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而《秋》劇時期(六○年代),人均收入只有一百多美元。

上個世紀末,金泳三總統發現,迪士尼一年的營業額與IBM旗鼓相當、金大中總統發現南韓必須賣掉一百五十萬輛汽車,才能達到《侏儸紀公園》的產值(八億五千萬美元)時,「為何不全力發展影視工業?」結果南韓做到了,而台灣推動十餘年的文創,卻是一團亂。

政府四年內投入三百億元推動電視、電影、流行音樂等六大旗艦計畫,成效卻令人質疑,民眾無感,導致僅有百分之十八的人滿意政府文化施政表現。

一個《大長今》的周邊經濟效益,可以超過九百億台幣,南韓文創產業「先文化,後經濟」、「賣到世界」策略,大家都清楚。但為什麼我們的產品,總是有「文化折扣」?我們要問:《海角七號》台灣票房五點三億台幣,在南韓卻是區區五點四萬台幣?我們若解不開「文化折扣」的死結,台灣文創終將成為「慘業」!

※ 相關報導:

* 世界經典橋梁展 詩歌譜出意境美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31040.shtml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世界經典橋梁特展」昨天開幕,除了透過照片、模型、看板和郵票,帶領民眾欣賞橋梁的工程藝術,還展出與橋梁有關的詩詞、歌謠、成語和諺語,讓民眾從中領略橋梁的意境之美。

* 展場裡的美術課…復興商工顛覆維梅爾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31411.shtml

復興商工美工科導師張宏彬,昨日帶領五十位學生欣賞「珍珠之光─透視維梅爾」特展,學生展現創意,嘗試顛覆維梅爾風格的畫作,上了一堂「展場裡的美術課」。張宏彬表示,學生對維梅爾不陌生,但透過這次展覽,更清楚教導學生如何看待一件畫作,全面理解維梅爾的光影、構圖和透視法等,非常適合藝術相關科系的學生。



◆ 台肥南港廠 60年前平鑫濤收購的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31384.shtml

【聯合報╱記者廖珮妤/台北報導】2014.03.07

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辦雜誌社前,曾任職台肥公司擔任會計人員。當初台肥南港廠建廠的三萬多坪土地,就是他提著一箱箱現金,向農民收購而來。

平鑫濤笑著說,六十年前南港農地一坪六塊五毛錢,如今一坪百萬元,「早知道當初自己也買一塊。」

八十六歲、在影視藝文界輩份高的平鑫濤,有段鮮為人知的公務員生涯。民國卅八年他來台後,認識一名台肥廠長,後來進入廠內工作。

接任現職近兩年的台肥董事長李復興,從台肥刊物中意外發現這位藝文界名人曾是台肥人,又驚又喜,昨天率隊到皇冠集團探視平老。兩人看著台肥的老照片話當年,李復興感謝平鑫濤當年對公司的付出,特別邀請平參加明年南港基地商旅大樓的動工典禮。

平鑫濤說,他本行是會計,四O年代,台肥南港廠建廠基地由他負責收購。

「那個年代大家都窮」,他回憶,農家賣光家裡農地,子女就可進台肥工作,農民都開心出售。他連續好多天,每天用皮箱裝現金,一塊一塊把地買下來,他笑稱「早知如今該處地價飆漲,那時就應多買點,自己也買一塊」。

旗下有許多藝文事業的平鑫濤,年輕時因經濟狀況差,生活小確幸就是存錢吃牛肉湯麵。他說,四O年代公務員薪水少,每個月扣掉伙食費,剩下的錢只能買一塊肥皂,省吃儉用幾個月,就為到中華路的小店吃碗牛肉湯麵,「窮,但不苦」。

平鑫濤說,和他同時期到台灣的朋友當中,他是第一個找到工作的人,非常珍惜,住在三坪多的宿舍中,也覺得如黃金屋般舒適。

六十年前的台灣,文學產業不興盛,他因此和另外三名同學創立皇冠雜誌社。為辦雜誌還兼差翻譯、出歌本,皇冠第一期印三千本卻只賣五十六本,前六年都慘澹經營,合夥人紛紛退出,剩他撐了六十年。

在台肥工作十多年後,他因放不下雜誌社,不願外派至伊朗,乾脆辭職,專心投入文化工作,期間還擔任過聯合報副刊主編,後來發展影劇業,將妻子瓊瑤作品搬上大螢幕,成為許多人年輕時的浪漫回憶。

fsj 提到...

程詩郁 讓台灣看見紙貓熊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534119.shtml

【聯合晚報╱林敬殷】2014.03.08

並不是只有成功才是贏家,能貼切傳達高雄小鴨和紙貓熊策展單位、左腦創意行銷執行長程詩郁的心情。

小個頭,六年一班,創業5年,程詩郁帶著不到15人的迷你公司,去年首先引進黃色小鴨到高雄,在台灣掀起小鴨熱,對比黃色小鴨到桃園、基隆意外連連,讓人注意到左腦創意的不一樣。

小鴨潮還未褪,左腦又引進萌到不行的紙貓熊(PANDA),1600隻紙貓熊無聲無息出現在孔廟、在花博展場的震撼,再度吹起貓熊熱。程詩郁想到下一步,是如何帶著這些萌貓熊到偏鄉,讓當地小學生有一睹機會,傳達搶救瀕臨絕種動物的保育觀念。

台大城鄉所畢業,曾在立法院追隨過多位立委,程詩郁幾年前轉行創業,投入企業社會責任(CSR)領域。憑藉不斷的創意,左腦把對社會議題的關懷,轉化為企業與社會對話的橋樑,經過一波波的勇於嘗試,逐漸摸索出讓企業主、左腦以及社會「三贏」的經營模式。

黃色小鴨與紙貓熊不論藝術作品本身或創作者,在台灣原本都是默默無聞,但左腦先後引入,都一炮而紅。有趣的是,若說黃色小鴨、紙貓熊是成功的商業行銷,不論在高雄或台北,民眾卻都感受不到商業氣息,這也讓從來不是國內創意行銷的大咖、更不是大型商展的承攬常客的左腦,顯得格外特別。

關鍵在於嘗試別人不願意的事,懂得「要什麼」,適時向客戶說「不」。這些獨特的堅持,使得程詩郁和左腦經常要向企業主溝通「專業與理想是對的」。這種態度,也呈現在每個承辦活動中,左腦都希望納入社會關懷的元素,以及程詩郁至今仍堅持,公司一年要無償為弱勢者做一件事。

高雄小鴨的成功很難被複製,正如程詩郁在臉書上說,成功的定義、故事的舖陳,不是只有那種路徑。這也是沒有下定決心與現實對賭過的人,恐怕難以體會的心境。

※ 相關報導:

* 5公分虎爺公仔 可愛吸睛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8000510-260107

北港紙糊獅頭工藝師吳佳良,因家鄉神明缺少1尊虎爺神尊,於是嘗試製作紙糊虎爺,結果做出興趣來,改以塑料製作「迷你虎爺公仔」,只有5公分大小,造型可愛精緻,第1批250尊馬上被搶購一空,目前正趕製第2批。

吳佳良是北港地區知名紙糊工藝師,專精獅頭、千里眼與順風耳將軍頭部的製作,後來他信奉的「三王會」吳府千歲缺少1尊虎爺隨駕,於是嘗試以紙材製作大型虎爺神尊,沒想到獲得大家的讚賞,他也深深被虎爺的風采所吸引。



◆ 兩岸當代藝術家 匯聚宜蘭聯展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33460.shtml

【聯合報╱記者廖雅欣/宜蘭報導】2014.03.08

宜蘭縣文化局昨天起在羅東文化工場,舉辦「匯聚─兩岸當代藝術家聯展」,邀兩岸藝術家如台灣的黃銘哲、大陸的余友涵等展出;他們的作品在藝術界甚受肯定,拍賣價甚至都超過千萬,黃銘哲也首度在台灣展出大型創作「直飛北京」。

參與「匯聚─兩岸當代藝術家聯展」的藝術家,包括宜蘭出身的黃銘哲及林萬士,台灣藝術家鄭在東及林磐聳、侯俊民,大陸的余友涵、吳軍、劉大鴻及儲悠也等人。

昨天開展,文化局長林秋芳表示,宜蘭有許多創作人才,希望透過兩岸交流的機會,彼此觀摩學習,讓在地藝術也能擴展到台北,到對岸及各國。

多年來一直在外發展的藝術家黃銘哲,近年回故鄉宜蘭定居及創作,他在2008年兩岸直航時,以張開翅膀的大鳥,創作高3公尺多、寬6公尺多的大型作品,意喻「直飛北京」;由於作品太大,以前只在北京展過1次,這是第一次在台灣展出,「展場很好」,黃銘哲說,是很好的開始,希望透過兩岸交流帶進更多藝術家。

土生土長的林萬士和許多蘭陽孩子一樣,熱愛有著龜山島的海洋,他以「宜蘭海」為主題創作系列油畫;大陸知名的余友涵,作品件件拍價都超過千萬元,這次展出4幅作品,熱愛當代藝術者大飽眼福。展期到4月27日,地點在羅東文化工場天空藝廊。



◆ 在英打造美術館 李元佳身後紅回台灣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33482.shtml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4.03.08

將自己定位為哲學家、數學家、攝影家的傳奇藝術家李元佳,以往在台灣沒沒無聞,反倒身後從英國紅回台灣。台北市立美術館經過2年的籌備,現在為李元佳舉行「觀‧點」回顧展。

李元佳1929年出生於大陸廣西,曾隨國府遷台,60年代移居歐洲,1994年在英國去世。

北美館策展人方美晶表示,李元佳的作品蘊藏東方哲學觀念、融入禪思與詩意的藝術語言,使其在現代的簡約風潮中,躍上國際藝壇。他早年曾與畫友在台共組「東方畫會」,對抗戒嚴時代對藝術的箝制。1961年加入跨國、跨領域的藝術運動「龐圖團體」,建立他以極簡的「點」做為核心觀念,並以「黑、白、紅、金」做為精神色系的風格。

60年代中後期,李元佳定居英國北方,將百年農舍擴建為李元佳美術館。北美館展廳播放了他當年親手打造美術館的紀錄片;另一個展廳則呈現他為了自籌美術館,發起「為美術館買一塊磚!」的捐款活動,獲當地媒體大篇幅報導。

不過,由於李元佳擴建的部分不符英國建築法規,又遇上惡意霸占的房客,導致李元佳晚年身心受創,晚期以黑白染色照片捕捉自己頭蒙著大圍巾的形象,凸顯受迫害的哀傷。另一組影像,他在報紙上以書法寫上「漂流」兩字、再點上火燃燒,似乎希望讓自己能「終止漂流」。

李元佳也曾以工業複製方式出售幾何形狀的藝術衍生品,並走在觀念藝術、行為藝術的前端。多才多藝的他還擅長寫詩,他的短詩曾被收錄在瑞典的教科書。

「觀‧點─李元佳回顧展」,共有190餘件展品,今起展至6月8日。



◆ 最後的巧克力 舞次方演繹哲學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33307.shtml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2014.03.08

科技人創辦的舞次方舞蹈工坊,今天午後,將在他們的基地「新竹鐵屋頂劇場」,推出春季作品「最後的巧克力The Last Chocolate」,希望透過肢體,演繹政治哲學思想,也探討資源分配問題。

藝術一樣可以是社會良心,藉著肢體,反映社會現象,創團人夏工傑說,編舞者魏琬容這回不拒談政治,用舞蹈談哲學,讓觀眾跨越舞蹈與知識疆界。

魏琬容有紐約大學藝術與政治學位,專攻表演藝術與社會議題,利用肢體演繹哲學思想,並回應當代社會面臨的分配難題。

魏琬容說,一張長桌上,只剩最後一顆巧克力,可大夥都還餓著,你看我,我看你,誰可以吃這最後一顆?是最強壯的?還是最需要營養的?最有人緣的?還是看拳頭決定?舞作就從這樣的場景開始,讓舞蹈與哲學展開對話。她始終相信,真實的肢體最動人,人類衝突與渴望,是最有生命力的素材。

新作發表將利用兩個周末、假日完成,分別是8日下午2點30分、7點30分及9日下午2點30分各一場,15日、16日一樣時間各一場,總計六場。票價300元,可洽兩廳院系統或便利超商售票機;相關訊息可洽電0910706464或電郵danceexp5@gmail.com。



◆ 圖書館借閱排行 奇幻武俠小說稱霸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33689.shtml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4.03.08

台灣民眾最愛到圖書館借什麼書來看?國家圖書館昨發表去年全台閱讀習慣調查結果,莫仁的幻想武俠小說「噩盡島」奪冠,其次是九把刀的「獵命師傳奇」,第三名是黃易的「大唐雙龍傳」。

去年廿二縣市公共圖書館推薦六十五位借閱楷模,借閱冊數最多的是來自台中、六十五歲的蘇正明,借了四千三百五十八冊,以童書為主,他說,因童書字比較大,有圖畫,且故事很精彩,一天可看卅本到五十本。

年紀最小的借閱楷模是彰化縣的蘇品勳,今年三歲,媽媽許照婉以他的名字辦卡借書,年度借閱圖書八百六十九冊。許照婉表示,一星期會借兩、三次,一次都借十多本,以繪本為主。

國家圖書館調查全台廿二縣市、超過六百多家公共圖書館去年借閱最受歡迎的廿本圖書,以通俗文學為主,包括奇幻冒險、武俠小說、愛情小說及推理小說等就占十七本,偏好跟歷年相同。

全國民眾去年走入各地公共圖書館的人次超過八千二百一十三萬,使用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借閱圖書的冊數或人次,都比前年增加。分析不同年齡層閱讀人口,以七到十二歲的學童為閱讀主力,去年每人平均借七點二冊;其次是卅一到五十歲的青壯年,每人平均借三冊。

非文學類排行中,奪得各類主題圖書第一名八本圖書分別為Ada 的「筆記女王的手帳活用術」、小野的「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李建軍的「居家風水這樣做好運才會來」、尼克‧阿諾的「神奇酷科學」、鄭衍基的「阿基師偷呷步」、趙麗榮的「德國媽媽這樣自律」、青青小熊的「青青小熊旅遊札記」及琪琪的「最愛鋼珠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