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裝人工心臟 活了75天…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524288.shtml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4.03.04
去年12月第一位安裝法國Carmat公司人工心臟的病人不幸在3日去世。
巴黎「龐畢度歐洲醫院」表示,這位76歲的病人在安裝Carmat人工心臟75天後去世。院方並表示,他的詳細死因還有待確切了解。
這位病人安裝Carmat人工心臟時,已進入心臟衰竭末期,他的心臟已沒有能力打入足量的血來支撐他的身體,醫師診斷他只有數周可活,情況壞的話甚至只有幾天。
Carmat出品的仿真心臟使用生物材質和感應器,設計上可以取代真心臟五年。產品的目標是協助成千上萬等不到捐贈者而先走的患者,以及大幅減少心臟移植的不良副作用。
Carmat發言人聲明表示:「Carmat向這位病人和他家屬的勇氣,和他挺身擔任試用先驅的貢獻致敬。」
聲明表示,關於Carmat人工心臟的功過,此刻下結論還太早。
法國還有三位心臟衰竭末期的病人等待安裝Carmat人工心臟。如果臨床試用效果不錯,Carmat計畫為20位情況不那麼嚴重的患者安裝。
醫院聲明說,直接主持那位76歲病人術後照護的醫療小組,將從這首次試用汲取寶貴的教訓,特別留意病人的挑選、監控,以及術後如何預防、處理危險情況。
◆ 癌症治療-新一代口服標靶治療 轉移性大腸癌有藥醫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304000940.html
林宜慧/台北報導 2014-03-04 中國時報
民國100年大腸直腸癌患者共14,040人,平均每天有38人罹患大腸癌,高居常見癌症第1名,對國人健康威脅與日俱增。早期大腸癌幾乎沒有症狀,等到出現症狀時,往往已經第3、4期,治療不易。
過去面對針劑標靶失效,腸癌病患恐無藥可用。國內衛生福利部去年10月核准大腸癌口服標靶藥物,對轉移性大腸癌病患來說,是延緩惡化、延續生命的新選擇。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表示,大部分腸癌患者到治療晚期,若針劑標靶出現抗藥性,恐致使病情急速惡化。國際研究指出,口服標靶藥物能夠增加近30%存活期,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可達到6.4個月,可望為大腸直腸癌帶來治療新契機。
因國人飲食西化,生活作息不正常,大腸癌發生率偏高。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秘書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部長王照元說,1/5患者在初次診斷時,已是轉移性的第4期,5年存活率僅6%,目前以針劑化療合併針劑標靶藥物為主,但最終還是會產生抗藥性,導致治療無效,這也是目前轉移性大腸癌治療亟待解決的困境。
王照元解釋,國際研究指出,腸癌口服標靶能減少23%死亡風險及51%疾病惡化風險,讓原本不抱希望的患者及家屬再度燃起求生意願,因為免受打針之苦,用藥相對方便、簡單,患者接受度非常高。他目前已有7位患者接受新一代口服標靶治療,病情因此控制持續穩定,有一位高齡患者還希望帶老伴前往大峽谷遊玩,完成環遊世界的心願。
◆ 生技業投資潮 延燒歐洲
http://udn.com/NEWS/WORLD/WOR2/8523474.shtml
【經濟日報╱編譯林佳賢/綜合外電】2014.03.04
英國藥廠Circassia本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另外還有多家藥商也在場邊觀望,等待最適合的時機宣布上市,生技業投資熱潮似乎逐漸從大西洋對岸延燒到歐洲。
金融時報報導,抗過敏藥物研發商Circassia本月將在倫敦證交所掛牌上市,計劃籌資2億英鎊(3.34億美元)。英國業界希望,這個英國生技產業近年最大規模的IPO,能吸引倫敦金融市場大舉投資生技業,讓美國生技業熱潮延燒到大西洋的這一邊。
美國生技類股去年漲勢驚人,那斯達克生技指數去年飆漲65%,今年來又續漲約18%。自2013年初以來逾50家生技公司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銀行業者表示還有數十家業者在排隊。歐洲投資人截至目前仍自外於這波投資熱,包括Oxford Immunotec及GW Pharmaceuticals等英國生技公司,去年都選擇在紐約IPO,原因是國內的需求不強。
但日內瓦創投公司Index Ventures生技產業投資人魯伯提表示,美國部分新上市的生技股近幾周跌破上市價,顯露觸頂迴盪跡象,歐洲投資人正將目光轉向本地生技產業。他說,Index已開始籌劃一些歐洲生技公司的IPO,掛牌地點將選在倫敦及蘇黎世。
※ 相關報導:
* 日本研發「萬能」幹細胞 更便宜、安全
21 則留言:
細菌免疫系統 讓基改變容易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526142.shtml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4.03.05
紐約時報報導,近年來,科學家發現細菌的免疫系統Crispr可用來修改DNA,這個發現可能讓科學家擁有修改生命密碼的空前力量。
Crispr這個名詞是「群聚且有規律間隔的短迴文重複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縮寫,這是細菌的後天免疫系統,用來對抗病毒。科學界直到七年前才發現它的存在。最近一年,科學家發現它可以用來精準地改變人類和動植物的去氧核糖核酸(DNA)。目前科學家已利用Crispr,讓培養基因改造動物更容易,並希望未來能進一步利用它修改致病基因。
Crispr如何用來修改DNA?二○一二年,瑞典于默奧大學的夏彭迪與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的珍妮佛‧道納主持的研究顯示,研究人員如何用Crispr把選定的DNA序列切片。研究人員必須合成一鏈在化學上類似DNA的核糖核酸(RNA),RNA的一部分與要切片的DNA序列相配。這個「嚮導RNA」附在Cas9蛋白上,當嚮導RNA與相應的DNA序列結合時,Cas9蛋白會切斷它所在位置的DNA。
細胞會試圖修復切斷處,但通常不成功,這足以導致一個基因失去作用或被剔除。若要改變一個基因,科學家通常會置入DNA「補片」,其組成跟切斷處類似,卻也包含科學家想要改造成的模樣。這個補片有時會在細胞修復切斷處時,併入DNA中。
細菌基因可以改變,有機體是否也可以?去年稍早,科學家發現同樣的技術(稱為Crispr技術)也可以在人類和許多動植物的細胞中運作。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教授邱契說:「這種技術可以讓你從事有機體的基因組工程,用其他技術都很難做到。」
邱契說,雖然Crispr技術能做到的,其他技術也能做到,但Crispr是「目前為止最簡單的」。例如,「RNA干擾」通常只能讓基因的一部分暫時失去作用,「鋅指核酸 」和「Talens」用蛋白質指引DNA切斷處,但培養能夠與特定DNA序列結合的蛋白質,比合成與DNA序列相應的RNA難多了。
◆ 發現HIV抗體 疫苗有望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525657.shtml
【Upaper╱中央社】2014.03.05
南非國立傳染病研究所(NICD)表示,科學家找出能殺死不同愛滋病毒(HIV)株的抗體,有望研發出愛滋病疫苗。
NICD病毒學部主任莫里斯說,科學家從1名婦女的血液樣本,研究她對HIV感染的反應,並且分離出她所產生的抗體。
人體對HIV的反應是產生抗體對抗病毒,在多數情況下抗體無法中和或殺死不同病毒株,但少數「廣譜中和性抗體」能穿過HIV周圍的防護層殺死病毒。
研究科學家之一的摩爾表示,研究人員已能複製抗體,並將測試是否能在人體沒感染下,發揮免疫功能,她說:「我們會先進行猴子實驗,成功後才會展開人體試驗。」人體試驗至少還要2年。
※ 相關報導:
* 防禦愛滋 何大一有重大發現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03050018-1.aspx
....「紐約時報」(NYT)報導,不同實驗室的2項研究都發現,每月注射抗反轉錄病毒藥物的猴子,有百分百的防禦力。從猴子試驗來看,人類每3個月施打1次,即可見效果。
如果這項發現能應用在人類身上,就有望克服愛滋病預防的最大障礙,亦即許多人無法定期服用抗反轉錄藥物。
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衞生學院愛滋病專家艾爾薩德(Wafaa El-Sadr)表示,初步的人體試驗將在今年底展開,但更大型的人類治療試驗可能還要等好幾年。
學界自2010年以來就知道,健康的人每天服用小劑量的抗反轉錄藥物能獲得9成防禦力,這稱作「接觸前的預防性投藥」(PrEP)。但好幾項臨床試驗顯示,必須每天都不間斷服藥才能受到完整防護,但許多人做不到。
數名愛滋病專家表示,肌肉注射藥劑可能改變這個情況。
◆ 巨分子結構分析 有助傳染病診斷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5000682-260107
中國時報 洪榮志/台南報導 2014年03月05日
巨分子研究有助於疾病診斷及標靶藥物的開發,國立成功大學4日舉辦「第2屆國際巨分子結構分析研討會暨工作坊」,邀請多位世界權威學者發表專題演講,示範冷凍顯微鏡切片分析與蛋白質生物巨分子分析。
為期4天的國際巨分子結構分析研討會暨工作坊,吸引百餘名德、美、日、澳、新加坡、大陸、台灣的專家學者參加,更有德國Wolfang Banmeister、美國柏克萊大學Robert Glaeser及中央研究院院士趙華等3位院士級學者。
成大醫學院院長張俊彥表示,成大在感染疾病的研究不餘遺力,特別成立「傳染性疾病及訊息研究中心」,針對登革熱、腸病毒、B型肝炎、流行性感冒等進行深入研究。其中,巨分子結構分析研究將有助於傳染性疾病的診斷及藥物開發,成果令人期待。
去年才成立的成大國際巨分子與奈米醫學創新研發中心主席謝達斌說,該中心是繼中央研究院後,國內第2個國際頂尖巨分子結構生物學研究中心,希望為台灣及國際研究團隊提供生物巨分子(如蛋白質、DNA),甚至整個病原體(如病毒)及細胞層次的立體結構分析、造影,加速推動材料、物理、光電、生物及基礎與臨床醫學跨領域的研究成果。
該中心希望透過分子結構和生物資訊,找到疾病訊息傳遞路徑,進一步發展有效的預防、診斷與治療策略,同時與產業界密切合作,在新藥、新劑型及疫苗開發上扮演關鍵的角色,替台灣跨領域生醫研究與生醫產業服務提供更多元的發展契機。
驚!乳癌發生率 10年增56%
http://www.udn.com/2014/3/6/NEWS/HEALTH/HEA1/8529662.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4.03.06
統計顯示,國內每天平均新增31名婦癌患者,7人因此死亡。醫師今天警告,飲食西化,加上晚孕及高齡未生育女性人數增加,乳癌每10萬人發生率在10年間大幅增加56%,呼籲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乳房攝影篩檢。
三八婦女節前夕,國民健康署公布最新「台灣婦癌分布地圖」,及各縣市婦癌防治評比結果。包括基隆市、桃園縣、新竹市、台中市、南投縣、嘉義市、高雄市、花蓮縣、台東縣等縣市乳癌死亡率偏高,死亡率每10萬人大於12人。
子宮頸癌部分,則以新竹市、苗栗縣、台中市、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高雄市、屏東縣、宜蘭縣、台東縣、金門縣、澎湖縣等縣市死亡率較高,死亡率每10萬人大於4人。
至於乳癌防治評比,彰化縣乳癌防治表現亮眼,乳攝篩檢率第一,陽性追蹤率排行全台第二。
先後被確診罹患乳癌的一對姊妹上午出席記者會,分享慘痛經驗。姊妹兩人都在七年前確診罹癌,前後只差三個月。姊姊說,從沒想過會得到乳癌,所以沒有定期篩檢,即使摸到硬塊也未立即就醫,等確診時已是第三期。
擔任外科護理師的妹妹警覺性較高,一得知姊姊罹癌,就安排乳房攝影,很幸運發現零期腫塊,治療七個月後就重回工作崗位。現在她常提醒周遭女性朋友,一定要定期接受婦癌篩檢。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提醒,國內女性晚婚、晚孕、不孕、高齡產婦或高齡未生育的女性越來越多,受到荷爾蒙分泌影響,這些人都屬於乳癌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乳房攝影。
數字會說話!國內乳癌每10萬人發生率已由90年40.6人,99 年增至63.2人,10年間增幅高達56%。張金堅認為,乳癌大幅增加,與晚婚、晚孕、不孕的女性人口增加有關。
◆ 中年人吃多高蛋白 如同吸菸致癌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mar/6/today-int3.htm
自由 2014.03.06
〔編譯陳伃軒/綜合報導〕刊載在「細胞新陳代謝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中年人攝取過多來自牛奶、肉類食物、起司等的動物性蛋白質,將比攝取少量動物性蛋白質的人更易死於癌症或糖尿病,死亡風險相當於吸菸;不過,若是老年人,則應多攝取動物性蛋白質。
該研究耗時18年,南加州大學長壽研究所專家羅戈和其團隊,長期追蹤6381位、年齡平均50歲以上的成人,發現平均每人每天攝取的卡路里中,有16%來自蛋白質,其中有三分之二來自動物性蛋白質。而主要攝取植物性蛋白質的人,因疾病死亡的比例較攝取動物性蛋白質者低。
他們將受試者分為高、中、低度蛋白質攝取組,每天總卡路里量有20%來自蛋白質者為高度蛋白質攝取組,10%以下者為低度組,10%到19%間為中度組。研究發現,年齡分佈在50~65歲的高度組,有74%的人比低度組早死。
研究再針對挑選出的2253人進行觀察,發現攝取較多動物性蛋白質的中年人,罹患癌症或糖尿病致死的機率是低度攝取者的4倍,而吸菸者與非吸菸者的罹癌風險差異也恰巧是4倍。中度攝取者罹癌致死的機率則是低度攝取者的3倍。
研究團隊也對老鼠進行同性質研究後發現,攝取高蛋白質的中年老鼠,體內的蛋白質IGF-1會因此上升,增加罹癌風險。
◆ 科學家用釣魚線製人造肌肉
http://www.udn.com/2014/3/6/NEWS/WORLD/WOR4/8529740.shtml
【聯合晚報╱蔡致仁】2014.03.06
很多人都釣過魚吧?有沒有想過釣魚線或毛線捲成圈可做什麼用途?肯定不是只有讓你養的貓耍著玩而已。科學家製出一種強力聚合纖維,把它扭緊成束製成強韌且成本低廉的人造肌肉,可用在機器人、義肢,或者織入布料做成「智慧衣」,而這種強力聚合纖維的材料,跟釣魚線及毛線相同。
過去科學家曾用金屬線與奈米碳管製作人造肌肉,但成本太高而且難控管。最近來自美國、加拿大、澳洲、南韓、土耳其與中國的科學家共同研究出新的人造肌肉,成果刊在《科學》期刊。
他們製造出一種強力聚合纖維,材料是聚乙烯與尼龍,與釣魚線或毛線等日常用品的材料相同。他們將纖維扭緊成束,運用溫度變化讓它自動舒張與收縮。
人造肌肉能舉起的重量,是同樣大小的正常肌肉的100倍。它製造的力量,是相同重量的正常肌肉的100倍。且它的能量輸出,也比一樣重量的汽車內燃引擎來的高。
強力聚合纖維可織入「智慧」布料做成冬暖夏涼的衣服,它的孔隙在溫暖的天氣張開,寒冷天氣時收縮。還能應用在侵入性最小的機器顯微手術或製造義肢。
◆ 何大一愛滋藥 打一針擋3個月
http://www.udn.com/2014/3/6/NEWS/HEALTH/HEA1/8528839.shtml
【聯合報╱編譯組/綜合報導】2014.03.06
愛滋病專家何大一等研究人員四日表示,實驗發現,為猴子注射長效型愛滋病藥物,可對病毒產生連續數周的防禦力,且效果達百分之百。這項發現可望在人類愛滋病預防方面產生重大突破。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疾病防治中心實驗發現,每個月固定注射抗反轉錄病毒藥物的猴子,對病毒具有百分之百的防禦力。何大一的研究團隊進行的類似研究,得出相同結果,並從猴子實驗推估,人類每三個月施打一次此藥即可產生效果。
醫學界二○一○年即知,健康的人若每天服用小劑量的抗反轉錄藥物,即能對愛滋病毒產生九成以上的防禦力,這稱為「接觸前的預防性投藥」。但多項臨床實驗顯示,必須每天不間斷服藥才能得到完整防護,但許多人做不到。若能改為每三個月肌肉注射一次藥劑,可能改變這情況。
在美國疾病防治中心的實驗中,六隻母猴每月固定施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可的長效型抗愛滋實驗藥物GSK744,另外六隻施打安慰劑,然後每周兩次將病毒注入猴子的陰道,結果前一組沒有任何一隻受到感染,後一組全部感染病毒。
何大一領導的洛克斐勒大學艾倫戴蒙德愛滋病研究中心,以相同藥物對十六隻猴子進行類似研究,結果一樣。何大一的研究團隊並從猴子血液和組織中藥物濃度,找出抗病毒所需的最低劑量,以此推估人類每三個月施打一次即可見效。
初步的人體實驗,今年底將在美國、南非和巴西等國對一百七十五人展開,更大型的臨床實驗則可能還要等好幾年。這兩項研究成果四日在反轉錄病毒年會中發表。
肺癌個人化治療 改善癌末日子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533385.shtml
【聯合報╱記者黃宣翰/台南報導】2014.03.08
傳統化療醫治肺癌後遺症較多,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引進肺癌個人化治療方法,改以標靶、放射線和化療組合治療病患。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延淞昨天指出,個人化治療可提高病患生活品質,平均可使肺癌末期病患延長1至兩年壽命。
林延淞指出,傳統治療肺癌方法,以化療來醫治,但常會令病患有嘔吐等後遺症,但個人化治療可減輕這些後遺症。最近有62歲王先生、 63歲李先生、86歲楊女士,都以個人化治療方式,3人都可以延長生命,爭取到更多與親友相伴的日子。
目前醫學上肺癌的治療方式,主要有手術、化學、放射及標靶治療;至於臨床上治療,醫師要採那一種方式,端視病人肺癌類型、腫瘤大小、位置與嚴重程度和病人健康狀況而定。
※ 相關報導:
* 纖維囊腫 會變乳癌嗎?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530829.shtml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魏忻忻】2014.03.09
Q:醫師說我的乳房裡有纖維囊腫,什麼是纖維囊腫?以後會變成乳癌嗎?
A:基本上,纖維囊腫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名詞,乳房疾病包括纖維腺瘤、乳房發炎、乳管瘤、乳癌等,如果透過超音波、乳房攝影等影像檢查,在乳房中發現非上述病灶,也不像是正常組織,便稱為纖維囊腫。纖維囊腫也包括水泡,屬於乳房良性疾病。
高達90%以上的婦女,乳房中都有纖維囊腫,纖維囊腫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停經後可能變小或消失。目前認為纖維囊腫與個人體質、女性荷爾蒙分泌刺激等因素有關,也有研究認為攝取過量脂肪與咖啡因,比較容易出現纖維囊腫....纖維囊腫屬於乳房良性疾病,理論上,不會直接變成癌症。乳房中出現纖維囊腫,建議不要緊張,大部分不需要特別治療,後續定期追蹤檢查即可。
◆ 三總發現妥瑞氏症關鍵抗體 可望研發藥物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533169.shtml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2014.03.08
妥瑞氏症患者為何不自主抽筋?三軍總醫院研究團隊發現,可能與HCN4抗體有關,未來可望研發中和抗體的藥物,提供患者用藥新選擇。
妥瑞氏症是一種運動神經疾病,患者會出現不自主眨眼睛、咳嗽或罵髒話等症狀,且可能因為疲勞、壓力、喝咖啡等狀況而惡化。有音樂神童之稱的莫札特,傳說即為妥瑞氏症患者。
目前妥瑞氏症病因不明,但認為基因和環境等因子扮演重要角色;也有研究指出,妥瑞氏症患者體內有自主免疫抗體,這些抗體原應對抗外來物,但卻失去敵我分辨能力,對付自己的神經系統。
三總的研究發現刊登於「神經免疫學」期刊,三總精神部科主任葉啟斌指出,研究用血液和神經細胞結合,透過用蛋白質分析和序列分析技術,發現抗體與神經膜蛋白HCN4結合。
研究人員再取得妥瑞氏症、過動症和一般孩子,共三組血清,打到實驗鼠身上,實驗鼠出現甩頭、抖腳、抖手等症狀,透過錄影紀錄實驗鼠發作次數,打入妥瑞氏症血清的實驗鼠,病症比其他兩組嚴重。葉啟斌認為,在妥瑞氏症患者發病過程中,HCN4抗體扮演重要角色。
妥瑞氏症患者中,輕症不需用藥,但避免重症發作時傷害自己,造成危險,必須用藥。
葉啟斌說,若研究更進一步證實,患者發病的確與HCN4抗體有關,未來可望研發新藥,提供新的藥物選擇。
國際藥聞-膝痛病患8成免挨刀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309000568.html
鍾玉玨 2014-03-09 中國時報
美最新研究指出,年輕患者及運動傷害患者適合手術治療。其他多屬退化性半月板軟骨問題,物理治療也有一樣療效。
台裔籃球好手林書豪有陣子因左膝蓋半月板裂傷而休息。到底膝關節半月板軟骨破裂該如何治療?要不要開刀?最新研究顯示,常見的關節鏡手術修補破裂的半月板,對許多人而言實非必要,物理治療便有一樣的療效。
上述研究由波士頓大學醫學院教授費爾森(David Felson)主持,研究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膝關節內的半月板軟骨彷若汽車避震器,可提供膝關節更多的穩定性並增加關節面的潤滑度,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若膝蓋瞬間用力過猛或是激烈球類運動,導致半月板破裂,在美國最常見的治療方式就是開刀。每年半月板手術多達70萬次,費用將近40億美元。
不過費爾森在芬蘭所作的研究顯示,許多人其實不用挨刀,透過物理治療就有一樣的療效。費爾森也強調,他並未完全抹煞膝關節鏡手術的療效,只是治療對象應該以年輕患者及運動傷害患者為主。至於其他8成患者,多半是屬於退化性半月板軟骨問題,不同於外傷導致的半月板破裂,因此手術的效果非常有限。
接受費爾森研究的實驗對象中,一組病患動了手術,另一組雖被麻醉,但並不知道自己並未動手術。1年之後,兩組病患都覺得自己膝蓋好了不少。顯見光是接受假手術,就帶給了對照組病患類似安慰劑的作用。
至於什麼時候該開刀,什麼時候又是多此一舉,得視個案而定。其中一個因素是膝蓋痛導因於半月板破裂,還是膝蓋骨關節炎所致?
一些骨科醫師表示,儘管膝關節鏡手術不見得適用於每個膝痛的病患,一如普通感冒不能亂服抗生素,但是礙於壓力,也只能昧著良心動刀,否則將被家庭醫師列為拒絕往來戶,不再轉診病患給他們。
◆ 早期發現 別讓癌來找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mar/9/today-health3.htm
文/陳怡君 2014.03.09 自由
癌症已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30年,多數人聞癌色變,但不是做越多檢查、檢查費用越貴越好,也並非每種檢查都適合每年做。因為過多或不適當檢查可能造成偽陽性,常帶來心理不安與侵入性檢查風險,以下就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對各類癌症篩檢的建議,依證據等級做說明。
◎子宮頸癌:定期子宮頸抹片公認最能減少侵襲性子宮頸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健保給付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篩檢;近年建議篩檢間距可延長到3年,並建議30-65歲婦女可每五年加做一次人類乳頭病毒檢測,提高正確診斷機率。
◎女性乳癌:歐美對乳癌篩檢建議大多50歲後,但國內乳癌病患年紀比西方提早10年,健保提供45-69歲婦女每兩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有乳癌家族病史者,年齡下限可降到40歲每兩年一次免費篩檢。
◎大腸癌:健保對無症狀50-69歲民眾,提供每兩年一次腸癌糞便潛血免費檢查,還建議每五年一次乙狀結腸鏡,及10年一次全大腸鏡例行篩檢。
◎口腔癌:健保提供30歲以上曾使用檳榔和吸菸民眾,每兩年一次口腔黏膜檢查。
◎肝癌:台灣是病毒性肝炎盛行區域,健保對B、C型肝炎患者每6-12個月一次超音波與血液檢驗,已有肝硬化患者則建議每3-6個月追蹤。
◎肺癌:美國去年底提出新建議,有30年吸菸史或戒菸未達15年55-80歲民眾,建議每年接受一次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以利偵測到早期病變。
◎胃癌:目前仍以內視鏡為主要診斷工具。國內有些計畫在推行胃幽門螺旋桿菌暨胃癌高危險群篩檢。
◎甲狀腺癌:若有危險因子包括有家族病史、曾經接受過放射線治療患者,建議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檢查方式。
◎攝護腺癌、睪丸癌:目前常用檢查方式包括肛門指診、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檢查(PSA)及經直腸超音波檢查等。
◎胰臟癌:國際上尚無有效篩檢的公認建議。
◎婦科子宮內膜、卵巢癌:陰道超音波或CA12-5血清腫瘤指標,常受到月經期影響而沒有足夠特異性,對降低致死率沒有可信賴效果,不建議全民篩檢徒增恐慌。
◎膽囊癌:目前仍傾向使用腹部超音波來做追蹤檢查。
◎腎臟與泌尿道系統腫瘤:目前仍傾向使用腹部超音波來做檢查,若發現血尿症狀應提早就醫。
◎腦癌:國際上還沒有有效篩檢的公認建議。
◎鼻咽癌:亞洲是鼻咽癌好發地區,危險因子包括常吃含亞硝酸鹽醃漬品、吸菸、喝酒、吃檳榔及EBV病毒感染,有家族病史可考慮接受血液EB VCA-IgA篩檢,有頸部腫大、鼻涕或痰帶血、持續鼻塞、耳鳴、吞嚥困難、聲音沙啞、臉部麻痺等症狀則需評估內視鏡檢查。
◎血液淋巴系統癌症:經由定期成人健檢的血球檢測可做初步診斷輔助。
◎皮膚癌:皮膚是人體最外表器官,容易自行觀察,應定期檢視皮膚有無新生腫塊或色素病灶,一旦發現便應密切觀察此病灶是否有變化,若有腫塊變色、長大、發炎或出血等症狀,需接受專業診斷及檢查。
(作者為振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 相關報導:
* 口腔癌治癒率7成 有人術後變帥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534983.shtml
奇美醫學中心口腔顎面外科主任顏欽堉昨天表示,口腔癌是台灣中壯年男性罹癌種類第一名,目前治癒率已高達7成,有些人術後美觀重建,反而異性緣大增。顏呼籲,口腔癌腫瘤生長相當迅速,如果發現口腔黏膜顏色異常、有白斑,應速進行黏膜篩檢。
。
驗血預知阿茲海默 準確度高達九成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53962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應小端╱即時報導】2014.03.11 編譯中心/綜合10日電
喬治城大學領導的研究小組已首次研發出靠驗血預知健康者可能在數年內罹患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的方法,準確度高達九成,相當驚人,頗有改變現行預測方法的潛力,有助患者提早防範及延後發病。目前,醫生依賴正子掃瞄 (PET scan)及脊椎穿刺(spinaltap)做預測,既昂貴又不切實際,結果經常不可靠,而且有某些風險。
這項研究結果刊登於最新一期「自然醫學」 (Nature Medicine)期刊,驗血預測方法仍須做重大努力使其完善,但研究人員希望有朝一日能普及到醫生診所。
【Upaper/中央社】 美國研究員表示,他們已開發出1種血液檢驗雛形,能在阿茲海默發病前3年診斷出,而且準確率高達9成。
這項血液檢驗是查看脂質蛋白10項特徵。學者向525名年齡70歲以上的健康志願測試者,採集血液樣本3年後,發現53名出現阿茲海默早期症狀,或輕度認知障礙,他們的血液樣本中,有似乎是腦細胞膜代謝遺留下的10種脂質蛋白
這項檢驗可能有助阿茲海默症療法的研究,家人也可及早決定日後如何照料患者,不過這項血液檢驗還需要數年的臨床試驗。
阿茲海默是腦細胞遭有毒蛋白質破壞所形成的退化性疾病,目前無法治癒,全球約3500萬人罹患,預估到2050年前,將增加至1億1500萬人。
◆ 萬能細胞共同作者 籲撤論文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539478.shtml
【聯合報╱東京記者雷光涵/十日電】2014.03.11
年輕女科學家小保方晴子的研究團隊今年一月發表的新萬能細胞論文,遭同行質疑造假,共同作者之一的山梨大學教授若山照彥十日接受NHK專訪時說,「我開始不確定STAP細胞是否存在。」
隸屬於神戶市理化學研究所的小保方卅歲,她領導的團隊撰寫的論文於「自然」期刊發表,指發現培育幹細胞的簡易方法。只要讓老鼠的血液細胞,泡在弱酸溶液中並接受刺激,即能讓它變成可發展成任何器官與組織的STAP萬能細胞。
上月有其他學者說,論文中數張照片很可疑,包括同一張胎盤照片多次使用、數據不合理,理化學研究所已展開調查。
負責檢驗STAP細胞萬能性的若山,十日接受專訪時呼籲其他共同作者同意「先撤回論文」。他說STAP細胞被製造出來重要證據之一是有特定的DNA變化;論文發表前,團隊的報告是「有變化」,他也採信了,但理化學研究所上周發表的文件中,「DNA有變化」變成「沒變化」。
◆ 英國研究-高鹽分發泡錠 可能傷心害健康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310000658.html
諶悠文/綜合報導 2014-03-10 中國時報
研究人員警告,使用發泡錠劑型止痛藥可能危害健康,增加心臟病發作、中風和死亡的風險。
發泡錠劑型止痛藥使用愈來愈普及,其中某些藥物內含高鹽分,英國蘇格蘭鄧迪大學研究人員追蹤近130萬名病患長達7年,這些患者都服用醫師開立至少2種含鹽的發泡錠劑型處方藥,或不含鹽的相同藥物。
這項研究檢視的發泡錠藥物有24種,包括一般的解熱鎮痛藥,如阿斯匹靈、布洛芬和撲熱息痛,以及營養補充劑,如維他命C、鈣和鋅。
研究發現,比起吃不含鹽藥物的人,服用含鹽藥物者中風的機率增加22%,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則多了7倍,死亡機率增加28%,而受試者通常服藥不到4年,健康就開始出問題。
主持這項研究的鄧迪大學學者喬治(Jacob George)表示,眾所周知,高鹽分會造成高血壓,導致中風,這就是問題的根源。
喬治指出,這些藥物和營養補充劑不用處方,就可以在藥房買到,民眾必須注意這類型藥物潛藏的風險,小心服用,而藥廠則應該減少產品的鹽分。他呼籲,為了保護大眾,所有藥品都應該標示鈉鹽含量。
穿梭比米粉還細的血管 救了早產兒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546621.shtml
【聯合報╱記者陳宏睿/台中報導】2014.03.14
早產兒「多多」出生時僅一二八二克,心臟動脈導管無法閉合,性命垂危;台中榮總為她完成心導管手術,締造東亞體重最輕患者的心導管手術成功首例。
主治醫師傅雲慶表示,「多多」的血管比米粉還細,手術好像「穿針引線」;多多昨天出院,已長成二二九五克的健康寶寶,院方為她切蛋糕慶祝。
多多是在母親懷孕卅周時早產,去年十二月底產下多多,發現她患有心臟動脈導管無法閉合症,有引發肺水腫、心臟衰竭等致命風險。
台中榮總兒童醫院部主任傅雲慶和多多父母商量後,一月底決定手術治療。
傅雲慶說,心臟主動脈、肺動脈間有動脈導管相通,正常情況下,嬰兒出生後數天會自行關閉,若沒關閉,主動脈的血液會持續分流至肺動脈,導致肺水腫、心臟衰竭而致命。
傅雲慶說,早產兒不宜做心導管手術,主要是早產兒血管細微,直徑僅一、二毫米(零點一到零點二公分),粗細和米粉差不多,血管塞不容易放進去,且嬰兒血管接觸血管塞等人工器具時,可能發生栓塞、心律不整副作用,風險不小。
他說,雖曾做過一千多例心導管手術,面對早產兒仍格外謹慎,近來已有多個早產兒心導管手術成功案例,體重都低於兩千克。
◆ 3D造臉 顏面傷殘病患重生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546230.shtml
【Upaper╱中央社】2014.03.15
因發生機車事故而致顏面嚴重傷殘的英國男子鮑爾,接受使用3D列印技術的創新手術,重建容顏。
住在威爾斯的鮑爾,應是在手術各階段都用到3D列印技術的世上首批創傷病人之一。
29歲的鮑爾在2012年事故中受到多重外傷,他雖戴著安全帽,但上顎、鼻子和2個頰骨仍骨折,頭骨也斷裂。
威爾斯第2大城天鵝海莫里斯頓醫院的手術小組,利用電腦斷層掃瞄製作,並列印鮑爾頭骨的3D對稱模型,切割出相稱的手術導引板。
醫師表示,藉助3D列印技術,消除了顏面重建上的不確定問題,鮑爾重建後的面容,與出事前相似的程度驚人。
在手術前戴著帽子和眼鏡遮掩創傷的鮑爾說,手術「使我的生活完全改變了」。
◆ 腸癌標靶治療 揪出抗藥性RNA
邱俐穎/台北報導 2014-03-14 中國時報
大腸直腸癌高居台灣10大癌症死因第3位,末期患者現可用抗表皮生長因子EGFR標靶藥物治療,但抗藥性問題卻讓治療陷入瓶頸。台北榮總和陽明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微型RNA146a是促使癌幹細胞增殖及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的關鍵,成功解開抗藥性之謎。
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楊慕華表示,每年國內約有4000人死於大腸直腸癌,目前末期患者有1成使用標靶藥物,存活期可從12個月延長至24個月,但3到4成病人半年後會逐漸產生抗藥性,只能改以傳統化療藥盡量延長壽命。
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王學偉指出,大腸癌惡化元凶乃是因病患體內有一群惡性度極高的癌症幹細胞,癌症幹細胞過往研究已發現會促使腫瘤形成,且對化療及放療治療較具抵抗力,若不根除將造成腫瘤轉移和復發。
研究團隊先純化大腸直腸癌的癌症幹細胞,再進行全基因定序,結果發現微型RNA146a在癌幹細胞增殖扮演重要角色。
楊慕華指出,在大腸直腸癌幹細胞中,轉錄因子Snail藉由誘發微型RNA146a,促使幹細胞發生對稱性分裂、快速增殖,導致大腸癌惡化轉移,並產生抗EGFR標靶藥物的抗藥性。
研究團隊進一步使用MEK抑制劑或β-catenin抑制劑等2種小分子藥物,調控微型RNA146a訊息傳遞路徑,結果小鼠實驗中,短短18天腫瘤體積大幅縮小了75%,成功抑制腫瘤的生長。
楊慕華說,未來若大腸癌末期病人使用標靶藥物若發生抗藥性,可望透過MEK抑制劑或β-catenin抑制劑合併治療,逆轉抗藥性問題,為抗藥性治療開啟了嶄新的研究方向。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
◆ 農業生技夯 吸引日企投資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8546507.shtml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4.03.14
經濟部近期引薦多家國際大型投資法人來台評估農業生技投資標的,其中日本大和投資基金(Daiwa Capital Markets)積極評估台灣農業生醫領域,最快本月將注資國內農業生醫公司,且單一投資案額度將不會低於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億元),今年可望帶動國內農生領域千億元資金湧入。
經濟部昨(13)日表示,本次來台法人包括日本大和投資基金(Daiwa Capital Markets)、博樂(Burrill&Company)及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韓國大型投資基金STIC Investment等,且均鎖定農業生技為下波投資標的,業界認為,將帶動農業生技成為「人用藥」以外的另一波投資潮。
其中,大和投資為大和證券旗下大重要投資法人,也是日本第二大投資基金,投資基金規模約5億到6億美元(約新台幣150億至180億元),僅次於野村證券。去年,大和證券受到經濟部、經建會邀請,來台與行政院開發基金合資成立「醫藥開發基金」(DRD),規模約30億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來台進行投資評估的大和投資,經濟部表示,是由日本大和母集團所直接指派,由香港大和國際投資部直接來台查核投資標的,因此特別具有指標意義。
經濟部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指出,台灣農業生技公司產品技術,舉凡病毒疫苗、檢驗試劑等均為全球首屈一指,因此經濟部招手引薦國際法人來台,才得以順利水到渠成。
據悉,本次引薦法人來台評估的公司,其專業領域聚焦「經濟動物」疫苗、檢驗試劑技術,包括專注豬隻疫病治療藥物開發的瑞寶基金、經濟動物疫病檢驗試劑公司凌越生醫、水產病毒檢測的瑞基海洋公司等,都同屬未上市的早期創新公司。
投資額度方面,經濟部表示,此次大和投資來台評估投資案,已經看好某家動物疫病檢驗試劑開發公司,該公司近期將啟動逾1,000萬美元增資計畫,預估大和有可能全部認購。
業界指出,國內農業生技產業近期已經進入成熟期,國內創投業者則包括鑽石生技、上智、中加、富邦、中信、台灣工銀、中華開發、華威、台安、國泰等都有積極興趣,並啟動投資評估。
鬼門關走一遭 翁「看見」自己手術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7/8548644.shtml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台北報導】2014.03.15
70歲的信義區調解委員李玖,在調解會服務20年,年年獲市長獎。但他農曆年後心肌梗塞住院,心血管一口氣裝設6根支架,又引發心包膜出血,幾度徘徊鬼門關,至本月3日才脫險出院。
李玖指「看到」醫護人員為他施救過程,自己似曾「靈魂出竅」的玄奇過程,令眾人稱奇。
12日李玖由兒子李強陪同,病後首度回調解會;調解會主席黃種釧、信義區長余星華高興地慰問,直說李玖化險為夷是多年調解紛爭的「福報」。
上月7日李玖因胸口不適,就醫檢查發現心血管嚴重堵塞,立即被裝設支架;此後即住進加護病房,至上月24日才轉入普通病房,本月3日出院。
李強說,醫師原認為父親在兩條血管各裝1根支架即可,但術中發現父親血管呈橢圓形且嚴重堵塞,3條血管共須裝6根支架。因父親血管壁已脆化,裝支架後出現裂縫形成心包膜出血,須持續施術抽血,以致通常裝妥支架約5天就可出院,父親在加護病房就待了17天。
他說,17天裡,父親全身插管,持續施打鎮定劑、嗎啡,仍會無意識掙扎而被束縛在床上,幾度危急。而後父親恢復,提到「看見」自己臥床、被施救等過程,與實際情形差不多。
李玖則說,雖然全身插管,但恢復後卻毫不覺得痛楚,甚至在自己不醒人事期間,「看見」自己到東區玩、在病房看醫護人員為他施術等部分過程。
◆ 研究新型萬能細胞 日女頻出包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548322.shtml
【中央社╱東京14日專電】2014.03.14
理化學研究所(理研)等所發表的新型萬能細胞「STAP細胞」原本被視為堪稱諾貝爾獎級的「世紀大發明」,現在變得疑雲重重。理研的年輕女研究員小保方晴子的論文陸續被抓包。
日本媒體報導,有關31歲的小保方與其他研究員所做的STAP細胞研究,陸續被質疑一事,理研的理事長野依良治等5名主管今天在東京召開記者會致歉。
野依說:「發生可能造成信賴動搖的事態,深感抱歉,對於論文的製作過程有重大錯誤一事,深感遺憾。經調查之後, 如果確認有不當行為的話,將嚴懲。」
今天在記者會上,理研負責研究的理事川合真紀表示,迄今的調查確認確實有若干違反科學家的論理之處。輕忽而誤用不實資訊,這是違反科學倫理的。
理研的發生暨再生科學綜合研究中心的所長竹市雅俊表示,他勸小保方撤回論文,小保方的身心狀態看來很疲累,她被勸說之後就點頭。竹市認為,小保方是同意撤回論文。
理研所成立的調查委員會委員長石井俊輔針對STAP論文有幾張照片是不實貼用一事,他說,小保方致歉說,「沒意識到那是做不得的事,非常抱歉。」
石井表示,在貼圖時,小保方是否缺少「做不得」的感覺,或是她沒機會學習倫理觀,這點他無法評論。理研的主管表示,小保方則是對調查委員會說:「有些地方弄錯,對於自己尚未成熟,正深切反省。」
羅氏鹽膚木能抑超級細菌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1/20140316000292.html
林宜慧/台北報導 2014-03-16 中國時報
腸道感染帶有NDM-1基因的「超級細菌」患者,多無法使用一般抗生素治療,還可能因抗生素濫用壯大超級細菌,嚴重的話恐引發敗血症致死。國內研究發現,生長在台灣山區,原住民常使用的「羅氏鹽膚木」根部萃取物,可能可以抑制超級細菌。
NDM-1是一段帶有超級抗藥性的基因,帶有此基因的細菌就是俗稱的「超級細菌」,但帶原不代表發病,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監測,國內近3年曾出現3個病例,與其他國家相較屬於少見。
由於目前醫界尚未研究出根治方法,而WHO統計,宣稱出現超級細菌感染病例的國家,已有印度、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澳洲,以及英、法、德等歐洲國家,使超級細菌一度聲名大噪。
佛光大學樂活產業學院院長楊玲玲研究台灣20種原住民常用植物,最後選擇常見亞洲樹種「羅氏鹽膚木」根部萃取物進行體外實驗。
這項研究與萬芳醫院合作,找來兩組各16位遭細菌感染患者,他們體內分別有ESBL及Kp兩種帶有NDM-1基因的腸內菌,研究將患者病原細菌取出,在體外測試萃取物質對其抑制效果。
結果發現,0.75至1毫克鹽膚木萃取物,可有效抑制上述兩種腸內菌繁殖,且不會造成腎臟傷害。楊玲玲說,除帶有NDM-1基因的超級細菌,鹽膚木萃取物也可抑制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24支菌株。
楊玲玲表示,未來將研究鹽膚木的葉子是否有同樣效果,現已著手開發以萃取物製做外用洗手液等抑菌洗劑。
但疾管署感染管制及生物安全組組長曾淑慧表示,抑制NDM-1的有效性,須經過抗藥性測試才能證實,該研究僅做到體外實驗,談抑制效果還太早。她指出,依NDM-1標準處理方式,目前有2種抗生素對多數患者有效,重點是醫療人員須合理使用抗生素。
◆ 沙國解密基因定序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16000144-260209
工商時報 鍾志恆 2014年03月16日
■沙烏地阿拉伯因流行近親通婚,導致遺傳疾病相當流行,因此熱中研究基因定序技術來找出預防和治療的方法。
■Medical researchers around the world are embracing genetic-sequencing technologies to better prevent and treat diseases. Among the most eager are scientists in Saudi Arabia.
全球醫學研究機構,無不爭相鑽研基因定序技術,以尋找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其中,又以沙烏地阿拉伯的科學家最熱中相關研究,主要是沙國流行近親通婚,讓遺傳性疾病較全球許多地區為嚴重,因此希望透過基因定序技術,來預防和治療相關疾病。
沙國因基因問題而引起的疾病相當嚴重。有專家估計,約8%在沙國出生的兒童,患有像地中海貧血,甚至是唐氏綜合症等嚴重的遺傳性疾病。這主要是因為沙國流行傳統的近親通婚所致。
沙國許多家族和部落之間,往往為了鞏固經濟與政治上的利益,而傾向近親通婚,以避免家族或部落的利益流向外姓人之手。
遺傳性疾病 困擾沙國
沙國研究人員希望能了解更多有關基因的因素,在引發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和其他慢性病上的關連性有多高。目前沙國成年人裡,32%患上第二型糖尿病,33%患有高血壓。
沙國政府正跟生技公司Life科技合作,在未來5年完成10萬個基因組定序的工作,以了解讓其國民飽受折磨的種種疾病。
沙國官員表示,這是全球迄今規模最大的基因組序列計畫之一。
他們將把計畫的成果建立起全國性資料庫,以協助國內研究單位去分辨出各種疾病的起因,從而針對包括遺傳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來研發出新的診斷測試方法。
這項計畫可能逼使沙國社會,更積極地面對其血親通婚的習俗。沙國是全球血親通婚比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根據沙國政府統計的資料,國內約55%的婚姻,是表親或遠房親戚間的通婚。沙國部份地區,甚至高達40%的婚姻是表親之間的通婚。
近親通婚生下的下一代,可能因父母之間擁有共同的基因異常,從而增加患上遺傳疾病的風險。
沙國著名的國王費瑟專科醫院及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室執行主任艾爾塞丹瑞(Sultan T. Al-Sedairy)說,在美國每4,000個初生嬰兒裡,會有1個患有代謝性疾病,但沙國卻是每1,000個裡就有1個患病。
布萊根婦女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的基因學家格林(Robert Green)說,必須改變近親通婚的文化,才能避免隱性的遺傳病。
投入資金 達數千萬美元
知情人士透露,沙國在基因定序技術上,願意砸下數千萬美元,與擁有Ion Proton DNA定序技術的Life合作,這對Life來說是大利多。
因為人類基因序列的費用,在近幾年來大幅下降,讓Life在推出新一代基因定序儀器的業務上遇到困難,
實驗室設備商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已同意以約136億美元,和承擔約15億美元淨債務,在2月初完成收購Life。
Life在業務上已落後對手Illumina。後者表示,將在第1季內開始推出,以1,000美元以下價格,提供完成1個基因組的服務。Life本來承諾在2012年以每組1,000美元提供服務,但現在要延後至今年中旬才能提供。
但Life表示其未來的焦點,會把其定序技術聚焦應用在臨床治療的市場上。
Life認為,跟沙國和其他國家合作建立人口基因圖譜,為未來可讓醫生與醫院利用基因分析,來決定病人每天的療程等舖路。
中原大學醫學研究 上國際期刊封面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553911.shtml
【聯合報╱記者劉愛生/中壢報導】2014.03.18
中壢市中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蔡育秀與跨校團隊的研究成果,榮獲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Methods」刊登,並獲選為2014年3月號期刊封面,展現中原大學堅強的學術研究能量。
蔡育秀表示,在人類基因體完成定序後,生物科學的挑戰,是如何將核酸序列翻譯出蛋白質的一維序列資訊,轉成三維分子結構和蛋白質間交互作用,進而觀察分子如何在一個活細胞分布與如何進行多維互作用,以理解一個活細胞如何產生「生命現象」,這些訊息將可提供基因治療的機制基礎,並加速新型藥物的研發時程。
蔡育秀多年前參與包含陽明大學教授林崇智(細胞生物)、教授李國彬(蛋白質物理)及中研院研究員許鈞南(生物資訊)等跨領域團隊,共同發展生醫顯微影像的資訊探勘,建構了動態蛋白質分佈的追蹤系統與粒線體形態分析及辨認系統。
2011年日本理化研究所函請國科會,邀請國內分子生物影像處理相關研究學者至日本進行雙邊交流研討會,蔡育秀即是6名參與學者之一。2012年更因在細胞內蛋白質動態追蹤的研究表現為國際組織(ISBI)主動邀請參加分子生物粒子追蹤競賽,與生物醫學影像研究領域學者共同競賽三維分子影像追蹤的成效,這項競賽的分析成果由參與競技的團隊共同發表於2014年3月號Nature Methods,並做為該期的封面故事。
※ 相關報導:
* Objective comparison of particle tracking methods
http://www.nature.com/nmeth/journal/v11/n3/abs/nmeth.2808.html
Nicolas Chenouard, Ihor Smal, Fabrice de Chaumont 等人
Nature Methods 11, 281–289 (2014)
doi: 10.1038/nmeth.2808
Particle tracking is of key importance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tracellular dynamic processes from time-lapse microscopy image data. Because manually detecting and following large numbers of individual particles is not feasible, automated computational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these tasks by many groups. Aiming to perform an objective comparison of methods, we gathered the community and organized an open competition in which participating teams applied their own methods independently to a commonly defined data set including diverse scenarios. Performance was assessed using commonly defined measures. Although no single method performed best across all scenarios, the results revealed clea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rious approaches, leading to notable practical conclusions for users and developers.
◆ 中研院主導 生技新藥產學合一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8554079.shtml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4.03.18
中央研究院近年在院長翁啟惠領導下,產學之間的合作逐漸開花結果,業界指出,包括泉盛旗下的抗體藥物,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轉投資的浩鼎生技、醣基生醫等,全都是中研院的產學合作成果,單一藥物市場規模逾百億美元。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近年授權旗下多項技術,給國內的新藥公司,儼然成為生技產業技術寶庫,其中,翁啟惠發明的「醣類合成一鍋法」,讓浩鼎的主動免疫抗乳癌新藥OBI821822,能順利快速合成醣類Globo-H,讓藥物引導人體內的抗體,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
中研院院士張子文也是該中心的一員,把旗下抗IgG技術,包括抗體新藥Anti-cemX、蛋白質相似藥Xoliar專利,一併授權給泉盛生技,並把開發團隊帶進泉盛共同打拚,達到「產學合一」的效果。
※ 相關報導:
* 泉盛新藥 授權金衝150億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8554062.shtml
抗體新藥公司泉盛昨(17)日宣布,將完成旗下抗體新藥Anti-cemX 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人體臨床(IND)審查送件及啟動國際授權,已有國際前十大藥廠徵詢,下半年將有成果。業者預估,僅前期授權金(Upfront Payment)就有機會達5億美元(約新台幣150億元)。
* 咖啡渣回收 拚台灣品牌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8553759.shtml
台灣髮妝產品業者歐萊德(O'right)和工研院合作,從廢棄咖啡渣萃取咖啡油,回收製成洗髮精及保養品。為維持「台灣製造」品牌,從原料、包材到研發、檢驗都不假手他人,近年斥資立微生物檢驗實驗室,生產「零防腐」的安全產品。圖為2014歐萊德咖啡時尚Party,模特兒穿著咖啡渣製造的環保服飾走秀。
手術護理師 幕後守護者
朱芳瑤╱台北報導 2014-03-23 中國時報
台灣手術全期護理學會昨天成立,除了切磋專業技能,也希望更多人知道手術全期護理人員的工作。
「手術全期護理」過去一直被稱為手術室護理,但相關護理人員的工作崗位其實不只侷限在手術室;「全期」強調的是提供手術前後全面性照護,包括術前護理人員會協助評估病人狀況、健康風險,手 術中要協助醫師,一直到手術的暫時性影響消失為止。
台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傅玲表示,以手術中為例,至少會有2名護理師在手術室,一人是「刷手」護理師,也比照醫師進開刀房前徹底消毒手部,站在手術台上協助,另一人為「流動」護理師,在手術室內負責聯繫、安排,確保手術流程順利進行,並非許多人對手術護理人員的既定印象,只是傳遞手術器械。
傅玲也說,手術全期護理人員可根據專業判斷,提供患者必要的照護,例如準備脂肪減壓墊保護病人,以免長時間麻醉、無法移動而出現水泡、壓瘡;手術結束要縫合前,確保紗布、器械不遺留在病人體內。
◆ 併購Swissray 打開醫材市場大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23000836-260301
旺報 記者張雅雲/專題報導 2014年03月23日
在李祖德的生醫產業拼圖中,最關鍵的一塊就是併購Swissray,不過在李祖德加入前,Swissray已經與多家海外企業洽談併購,甚至有一家中國企業連併購意向書都已經簽好,李祖德是如何後發先至擊退各國對手,做到逆轉勝?
2011年3月李祖德花了短短30小時,取得併購Swissray的第一優先權,就是憑著過去在創投界累積的談判技巧,經驗告訴他,談判要採取「人性化策略、將心比心」,從賣方的立場想,他們有甚麼期待和需要?如何結合買賣雙方的需求?
例如歐洲工會他們關心未來的經營者會如何管理公司和員工?歷史悠久的家族企業,對於公司出售後品牌能否繼續沿用,看得比金錢重要。李祖德切入這幾點,併購完成後,整併的第一步就是160多位員工全部留任,重建管理團隊,化解經營危機。
而李祖德對Swissray勢在必得的決心,就是因為他觀察到,代工曾創下台灣不少經濟奇蹟,但仰賴代工製造「COST DOWN」的思維轉往研發後,往往缺乏「創造規格」與「加值」的能力。
以南韓為例,南韓生醫產業是以市場為導向,從上游到下游,由市場主導研發方向;反觀台灣,卻是從研發出發,成功後產品再投向市場,這2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導致南韓高階醫材產品即將遍地開花,台灣卻在各研發端缺乏整合、重複資源,繼續踏步。
看到盲點的李祖德認為,台灣高階醫材雖有好產品,但卻難以打開國際市場,缺的就是「品牌」和「通路」;低階的血糖計等醫材,卻缺乏加值的能力,環瑞醫只要併購成功,不啻是買到醫材頂尖技術與國際品牌價值,走出產業發展的活路。
就像是買一把鑰匙,打開高階醫材市場大門,能觀察到國際品牌在產業發展現況,同時也有了重要的「通路」,直接掌握客戶。
李祖德分析,台灣不但發展出領先全球的ICT產業,同時具備一流水準的醫療環境與醫療品質,在高階醫材的產業鏈上,也不乏關鍵零組件製造商及合作夥伴,加上研發費用是瑞士的1/3,一旦整合中下游產業零組件與整機組裝生產的完整產品鏈,產品極具競爭力。
※ 相關報導:
* 環瑞醫瑞士皮台灣骨 拚上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23000833-260301
台灣高階醫材市場,過去一向大多被歐美品牌囊括,如何打破獨大局面與其搶食高階醫材市場大餅?環瑞醫投資控股公司董事長李祖德另闢蹊徑。
嗅到醫材市場商機,身兼漢鼎股份有限公司(H&Q AP Taiwan)副董事長身分的李祖德,2011年出手併購全球第4大高階影像設備廠環瑞醫Swissray及其關係企業全部股權,Swissray2011年成為百分百台資企業,震驚業界。
研究人員拚創業 新技術助癌友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05116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2014/03/24
10分鐘內準確檢測癌症,希望讓大家不要無故多捱刀。」由中研院成員組成創業隊伍Lumican研發新癌症檢測技術,獲科技部創業激勵計畫「創新傑出獎」。
科技部昨舉行第二梯創新創業激勵計畫的頒獎典禮,共有5個傑出隊伍獲得「創新傑出獎」和200萬創業金,包括Lumican、覓特創意、台大疾速影像、交大閃爍之星和台大Zuvio團隊。
Lumican開發的是能在10分鐘內準確檢測癌症的新技術,初步針對甲狀腺癌,未來可擴及其他癌症。負責人蔡育霖解釋,甲狀腺癌一般只能用人工判斷,不僅貴又有誤判風險,根據美國研究,有80%的人被誤判罹癌而割掉甲狀腺。
蔡育霖說,他的老師、中研院原子與分子所研究員張大釗有創新檢測技術,蔡育霖原本只做純研究,直到去醫院做臨床實驗,碰到癌症病患,讓他心疼地每天回家掉眼淚,才認真覺得該把老師的研究用來救人。
覓特創意負責人蔡宗霖說,覓特創意做的是抗菌、抗油塗膜,可用在口罩上,但起初產品定位單一,「大家都叫我們口罩小子」,不斷修正才找到現在定位。
◆ 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 癌症輔助治療新希望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1/20140324000789.html
李盛雯/台北報導 2014-03-24 中國時報
連續第6年舉辦的「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及高穩定度藻褐素醫藥保健應用研討會」,是國內癌症研究矚目焦點。今年由素有「台灣癌症之母」稱號的汪嘉康院士做總結報告,她肯定研究成果,並認為小分子褐藻醣膠對於癌症輔助治療很有助益。
去年,在《牛津醫學癌症》專刊Carcinogenesis發表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抑制乳癌細胞轉移機制的國立陽明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教授許先業,持續進行大腸癌及肺癌研究,不僅印證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可抑制不同癌症的生長及轉移,也驗證了抗癌名醫許達夫在不同癌症臨床觀察中所發現之108位患者持續食用下,皆可大幅提高存活率達8成以上。
萬芳醫院癌症研究團隊賴基銘醫師、顏明德博士利用人類肝癌細胞,探討小分子褐藻醣膠抑制癌幹細胞生長之調節路徑,其成果可讓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運用於降低癌症治療後之復發率,並再次證明小分子容易吸收且比大分子的活性高出4倍以上。
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教授周志中指出,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在化療後使用可顯著減緩副作用,包括:體重下降、食慾不佳、肌肉萎縮、腸道黏膜破壞等,也有抗發炎的作用,並可保護腸胃道的吸收功能,避免腸胃道的損傷,恢復應有的代謝功能。
此外,迫使惡性腫瘤縮小,增加罹癌存活率,並可抑制癌細胞周遭血管新生,使癌症不再轉移復發,在輔助治療上有更全面參考指標。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黃培安博士首次發表「高穩定度藻褐素」的研究成果,不僅大幅提升藻褐素穩定度,也證實具有調降血脂及血糖功能。
周志中教授指出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合併高穩定度藻褐素使用,調節高血糖效果不亞於糖尿病用藥。台大動物癌症治療中心主任李繼忠將安全性極高的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實際運用於寵物癌症臨床治療。
台灣海域蘊藏豐富天然資源,由此可發現台灣在褐藻研究的傲人成績,藉由政府單位持續協助整合各界資源
,台灣海洋生技產業發展將備受世界各國肯定。
◆ 幹細胞人體實驗 盼不到解凍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1/20140324000467.html
黃筱珮、張潼、邱俐穎/綜合報導 2014-03-24 中國時報
據統計國內有2千多名漸凍人,自發病到死亡平均僅3至5年,國內1項ADSC(脂肪幹細胞)療法動物試驗療效卓著,但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去年7月申請漸凍症幹細胞人體實驗,期待病患能移植自體幹細胞,但衛生福利福部至今仍未公布審核結果,立法委員楊玉欣介入協調,也毫無下文。
林欣榮表示,漸凍人好發在4、50歲的中壯年期,病人最可憐的地方在於「看著自己逐漸失能、死去」卻毫無招架之力,非常殘酷。
他表示,目前韓國、美國都已如火如荼發展脂肪幹細胞研究,台灣政府卻保守,去年7月提出人體試驗申請,至今仍未審過。
但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品組副組長戴雪詠表示,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醫院院長林欣榮因變更人體實驗的合作生技公司,將重提案,但目前新的人體試驗案,食藥署尚未收到申請。
陳宏遺孀、漸凍人協會前任理事長劉學慧認為,病友與家屬面對來勢洶洶的疾病時,一定都備感心慌、著急。16年前醫師宣布陳宏罹患漸凍症時,全家人也曾遠赴中國、跑遍台灣各地,尋求可能有效的療法或藥方。
她回憶,民國87年陳宏因腿部不適就醫,因當時不認識這種疾病,醫師念完病名後,還誤以為病因來自於陳宏總是埋首工作、忽略運動所致。直到聽完醫師解釋,「心裡很慌張,腦中僅有的醫療常識也馬上消失,開始帶著媳婦到各地找偏方。」
劉學慧苦笑表示,當時遇到一名治療師宣稱,陳宏的病肇因於腿部皮膚裡的「毒」,需「刮腿」、敷膏藥。但當撕下膏藥時,陳宏的皮膚竟一起被扯下,「疤痕3年後才消失!」劉學慧嘆說,當時花了冤枉錢、走了冤枉路,病情卻絲毫未見起色,最後全家人終於靜下心,陪陳宏展開對抗病魔的長期抗戰。
胞弟也罹患漸凍症的協會理事長劉延鉅指出,許多患者會把人體實驗計畫當作是個機會。仍不免擔心病友與家屬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 兒童低智商基因 科學家找到了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3240386-1.aspx
中央社 2014.03.24
科學家已經發現一種使兒童低智商風險升高的基因。這項發現意味著讓初生嬰兒接受這種基因檢測,或可確認寶寶是否為低智商,進而為往後治療鋪路。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科學家發現,擁有一種常見基因變異的7歲以下兒童,假如也有甲狀腺荷爾蒙分泌偏低的情況,發展異常低智商的機率可能是他人的4倍。
英國每年大約有4%的新生兒天生帶有這種基因,並伴隨甲狀腺荷爾蒙分泌偏低的情況。
讓這些兒童服用甲狀腺荷爾蒙藥錠,或許能幫助他們的腦部和智商正常發展,每年可能有3萬兒童因此受惠。
新研究聚焦於第二型去碘酵素(deiodonase-2 enzymes),這種酵素與在細胞內製造甲狀腺荷爾蒙有關。
控制這種酵素的基因編碼發生變異也和其他健康問題有關,包括糖尿病和高血壓。
英國卡地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和布里斯托大學(Bristol University)科學家在這項新研究中,檢視3123名接受過智力測驗的7歲以下兒童基因資料。
其中甲狀腺荷爾蒙分泌偏低、同時伴有第二型去碘酵素基因變異的兒童,智商低於85的機率可能是他人的4倍。
只有甲狀腺荷爾蒙分泌偏低的兒童,低智商的風險則沒有比較高。
C肝全口服新藥治癒率達9成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1/20140325000916.html
林宜慧/台北報導 2014-03-25 中國時報
亞太肝臟研究學會(APASL)3月在澳洲舉行,高達88國參與,各國學者相互交流、討論C型肝炎臨床研究最新發展。C型肝炎是肝癌主要原因之一,在治療上,年會中聚焦新型全口服藥物,可望明年核准上市,為C肝患者帶來新選擇。
長期以來,C型肝炎治療需每周打一次長效型干擾素,並配合每日口服雷巴威林藥物,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高嘉宏說,有1/3患者得知需每周施打針劑而拒絕接受治療,也有近10%患者無法忍受副作用而放棄治療。常見副作用如持續發燒、咳嗽、食慾不振等,也會出現貧血、血小板、白血球降低、甲狀腺功能異常,情緒低落等,讓部分患者感到不適。
高嘉宏指出,對於排斥或不適應C型肝炎標準治療的患者,新型全口服藥物可突破目前治療瓶頸,不需採用針劑治療,也不易造成血球變化;最重要的是,新型全口服藥物只需服用3至6個月,痊癒率可達85%至90%,成效相對顯著。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余明隆表示,過去C肝藥物帶來的副作用,讓部分患者產生抗拒的情緒反彈,他更曾碰過情緒不穩患者,因無法承受而出現嚴重憂鬱,甚至企圖自殘的特殊案例。
余明隆說明,新型全口服藥物相較於長效型干擾素,副作用較少,僅會出現輕微頭暈的症狀,減輕患者痛苦,是安全的C肝用藥新選擇,他期待台灣能盡快核准新型全口服藥物上市,帶來C肝治療新契機。
高嘉宏提醒,罹患C型肝炎應提早接受治療,防止肝硬化、肝癌及肝衰竭情形發生,平時應養成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若需使用針具或抽血,也務必前往合格醫療院所就診,降低罹患C肝風險。年滿45歲,建議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檢測C肝帶原並積極就醫。
◆ 吃魚油 真的有益健康嗎?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4776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4/03/21
有些人認為,服用魚油膠囊可幫助維持心臟健康,不過英國一項研究顯示,民眾服用魚油膠囊,不一定對心臟有好處,與其他脂肪種類相比,攝取魚油似乎無法無法降低心臟病發生率,對預防心臟病沒有明顯幫助。
研究首席作者英國劍橋大學心血管流行病學專家拉吉夫‧邱哈利表示,這次分析十七份隨機臨床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算是近期研究,且研究規模頗大,結果發現,攝取漁油補充劑對降低冠心病發作機率幫助不大。觀察許多脂肪相關研究,結果發現,只有反式脂肪會傷害心臟健康。許多加工食物都含有反式脂肪,只要看到食品成份標有「氫化」或「部份氫化」等字眼,十之八九含反式脂肪。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內科醫學年刊」。
另有一項發表於「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的研究也發現,多食用Omega-3脂肪酸無法減少心臟病、中風、心臟衰竭風險。
美國公共衛生出版社醫學主編霍爾德‧雷偉恩博士表示,食物、食物成份會如何影響身體,目前還是一個謎。食物、食物成份對於疾病治療效果令人存疑,不過適量吃魚、食用海鮮食物還是對健康有點好處。事實上,吃魚、食用海鮮食物比攝取魚油膠囊更好。魚油成份以EPA、DHA居多,魚類食物則包含魚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與其他成份,營養更加多元、完整。
爾德‧雷偉恩博士指出,除了魚油,其他食物也是一樣,任何食品補充劑都無法取代蔬菜、水果、全穀類等天然食物,這些天然食物的營養價值會比較高。如果有人不吃魚、不吃海鮮,攝取亞麻籽油、核桃、大豆油、芥花油等也可以攝取到Omega-3脂肪酸,只要每天攝取一、兩份,就能避免身體缺乏Omega-3脂肪酸。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羅心余在「魚油,健康吃」一文中提醒,魚油含有EPA、DHA等成份,這些成份很容易氧化,一旦氧化就可能產生有害自由基,因此應盡量選擇小包裝魚油,有些魚油產品會同時添加維生素E,做為抗氧化之用,這類產品在開封後要以冷藏保存,且要盡速食用完畢。另外,維生素E為脂溶性維生素,如果同時補充其他綜合維他命或含維生素E保健食品,應多注意維生素E攝取累積劑量,以免攝取過多維生素E而造成一些健康風險。
◆ 歐盟人好懶 6成不愛運動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569603.shtml
【聯合報╱布魯塞爾記者蕭白雪/廿四日電】2014.03.25
歐盟今天發布的民調顯示,將近六成歐盟民眾很少運動,百分之十三的人口有時一天走路甚至不到十分鐘。運動風氣在北歐最盛、東歐及南歐人明顯較不愛動。
歐盟去年底委由民調機構在去年底進行的一項調查,從將近兩萬八千位受訪者意見中,結果發現歐盟民眾有固定運動習慣者只有百分之九,百分之五十九的民眾表示不曾或很少運動。
不過,每個國家民眾運動風氣差很大,北歐的瑞典有七成民眾每周至少運動一次,同樣每周至少運動一次的比例,丹麥有六成八居第二、芬蘭則有六成六,排名第三,北歐民眾熱愛運動比例高。
最不愛運動的歐盟國家是保加利亞,民意顯示七成八的保加利亞人不曾運動,馬爾他也有七成五、葡萄牙有六成四的民眾都對運動不感興趣,就連義大利人不運動的比例也達六成。
如以年紀區分,十五歲到廿四歲的年輕男性是最常運動族群,比例高達百分之七十四,同樣年齡層的女性則只有百分之五十五的人常運動;但五十五歲以上的族群,七成的男性與七成一女性,不是不再運動就是很少運動。
在受訪前一周裡,百分之五十四的受訪者沒曾作較激烈的運動,四成四的受訪者沒有任何運動,還有一成三的人說,有時一天走路不到十分鐘。
民調更顯示,一般而言,六成九的受訪者每天坐著的時間在二點五到八點五小時之間,這個結果比二○○二年增加百分之五;百分之十一的受訪者甚至每天坐著的時間超過八點五小時。
肺癌幹細胞體外培養 台大辦到了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572806.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2014.03.26
肺癌在台灣癌症死亡率高居第一位,台灣大學歷經六年努力,成功研發透過「旁泌素」機制,進行肺癌幹細胞體外培養。研究團隊主持人、台大校長楊泮池指出,肺癌幹細胞經過體外培養後,未來可利用肺癌幹細胞發展新的藥物,提高病患存活率,甚至可藉此研發預防肺癌的疫苗。
台大校方表示,這項突破堪稱全球第一,昨已發表於國外知名期刊「自然傳播(Nature Communications),預計將引起全球肺癌醫學研究關注。
楊泮池表示,醫學界發現肺癌死亡無男女性別差異,尤其是女性肺癌患者,有很多並不抽菸。為了解開謎團,研究團隊花了六年時間,發現腫瘤中的癌相關纖維母細胞(CAF),可透過旁泌素(paracrine)機制促進癌細胞生長。
他表示,癌症治療研究到目前為止,面臨許多挫折與挑戰,特別是腫瘤的復發、轉移與抗藥性,經常導致治療失敗。關鍵在於腫瘤並非由單一細胞組成,其中存在許多類似幹細胞特性的癌細胞,稱為癌幹細胞。
楊泮池說,一旦肺癌幹細胞可以體外培養,團隊就能進一步了解肺癌幹細胞的特性,找出完全去除肺癌幹細胞的方式,進而有助於開發新藥。目前研究團隊已經用體外培養的癌幹細胞篩選藥物,未來不排除將體外培養癌幹細胞的方式,應用到其他癌症治療研究。
負責實驗的台大醫學院腫瘤所博士生陳菀均說,培養癌細胞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透過病人癌細胞組織在體外培養更困難。這項研究總計用六個人提供的檢體、花費六年時間研究後,才找出成功體外培養癌細胞的方式。
※ 相關報導:
* 肺癌化療藥 會產生抗藥性嗎?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571557.shtml
Q:肺癌藥物是否像洗髮精或沐浴乳等清潔用品一樣,也需要經常更換,以免產生抗藥性?
A:肺癌治療藥物選擇多元,雖然藥物用久了可能出現抗藥性,導致腫瘤持續生長,但患者毋須因噎廢食,不必像洗髮精或沐浴乳一樣,三不五時就更換藥物種類。原則上,除非腫瘤已無法控制,才會考慮更換藥物或第一線化療組合。
◆ 石墨烯 打造紅外線隱形眼鏡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572787.shtml
【聯合晚報╱蔡致仁】2014.03.26
科學家公開一份賦予使用者「超強視覺」的隱形眼鏡製造計畫,戴上這種眼鏡,即使晚上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讓眼睛宛如紅外線夜視鏡一樣強大。
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說,隱形眼鏡內嵌入石墨烯,這種材料感光功能極佳,能夠偵測到可見光與不可見光,如紅外線。團隊已經打造出一片比指甲還小的眼鏡原型,還能夠再縮小。專家表示這項技術可以擴大應用到軍事或其他方面,例如強化軍人夜行時的視力。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組成六角型的單層薄膜,比紙薄100萬倍。石墨烯的蜂巢結構,使它成為全世界最堅硬的材料。團隊成員電子電腦工程助理教授鍾兆輝 (譯音)說,他們設計出極薄的石墨烯感光器,能夠疊進隱形眼鏡中,或與手機鏡頭整合。
研究團隊在「自然」期刊發表成果,石墨烯是一種前途看好的材料,可製造接收範圍極關廣的影像感應器,它接收的光譜範圍從紫外線一直到遠紅外線。研究團隊指出,他們設計的影像感應器,是光感電晶體,由兩片相疊的石墨烯組成,中間有一道空隙。
在光照射下,上層石墨烯像門戶一樣接收光線,產生熱載子效應傳導到下層,上層累積一股電流,下層的通道傳導產生強烈的光柵效果。
研究團隊製造的原型,在室溫下的感光範圍,包含可見光到中紅外線,中紅外線的響應率高於1 AW-1,可以做廣泛的應用。
※ 相關報導:
* 3D印表機 正在列印肝臟……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5035
科學家全副武裝,防塵衣、髮帽、手套,只是準備一項「列印」程序,「印表機」內裝的不是墨水而是一種乳白色的黏稠液體,這些黏稠液體號稱是一種「生化墨水」,裡頭是活的細胞。
40分鐘後,任務完成,大約4公分長的肺部組織,裡頭包含數以萬計的肺部細胞,就這麼被「列印」出來。
這種稱為生化列印(bioprinting)的技術,最早發軔於2007年;取決於生化墨水與印刷圖案的不同,最後印出來的可能是不同的3D生物結構。
位於美國的Organovo這間公司,目前正在實驗這種列印技術,列印的範圍包含肺臟、腎臟與心肌;事實上,科學家已經在今年一月,成功列印出部分人類肝臟組織,並計畫開始對外銷售。
突破 科學家繪人類基因導航圖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403270240-1.aspx
中央社 2014.03.27
國際科學研究團隊描繪出基因在人體細胞中的排列規則圖,堪稱史上最清晰,可能有助研究人員聚焦與疾病相關的基因。
路透社報導,根據發表於「自然」期刊(Nature)的兩項研究報告,國際研究團隊描繪出人類DNA中的基因開關運作方式、時機及部位。
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250多名科學家,都參與這份由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生命科學技術研究中心(RIKEN Center for Life Science Technologies)領導的「FANTOM5」3年研究計畫。
計畫協調人佛瑞斯特(Alistair Forrest)說:「人類是複雜的多細胞生物,由至少400種不同細胞組成。美好的細胞種類多元性,賦予我們觀察、思考、聆聽、活動及對抗感染的能力,而這些全都編在同一基因組中。」
他說:「在FANTOM5計畫中,我們首度有系統地精確研究,人體所有細胞種類中哪些基因實際運作,而哪些區域可判定基因組中讀取基因的位置。」
參與計畫的英國愛丁堡大學羅斯林研究所(RoslinInstitute)主任修姆(David Hume)以飛機做比喻說:「我們在了解所有零件功能上取得大進展,不僅如此,我們還了解零件如何連結,以及如何控制能讓飛機運作的結構。」
儘管仍需進一步研究,研究人員希望,FANTOM5計畫將成為參考圖集,幫助了解基因組,以及釐清哪些基因以何種方式引發疾病,包含癌症、糖尿病和精神疾病等。
◆ 菇類新藥 威而鋼之父促擴大研究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574350.shtml
【聯合報╱記者陳秋雲/台中報導】2014.03.27
亞洲大學食藥用菇類中心新研發的「灰樹花菇」萃取物,已獲專利的新品種,亞大正在開發用途。貝爾獎得主穆拉德昨到亞大講學,對新品種極感興趣,建議擴大研究,希望有更大突破。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威而鋼之父」穆拉德博士擔任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每年到亞大講學兩次。他昨到亞大聆聽各系所的最新研究報告,並提出見解與看法。
亞大生物科技系副教授張竣維說,校方成立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鑽研具發展潛力的新興藥用菇類如銀耳、巴西蘑菇、猴頭菇等,從環控栽培、生產履歷、活性分析至產品開發,該中心是具有特色藥用菇類研究團隊,除了已研發銀耳,正投入大量生產外,最新研發成功的白色灰樹花菇,是有專利的新品種。
其中最新研發「灰樹花菇」萃取物,由亞大與中國醫藥大學合作實驗結果,已有重大發現,兩校計畫進一步研究,希望從中找到有益人類的成果。
穆拉德博士極重視「灰樹花菇」萃取物這項研究,他建議加強研發,期望很快有更大突破,發揮學術貢獻。
亞洲大學健康暨醫學院昨舉辦「與費里得‧穆拉德諾貝爾大師座談會」,校長蔡進發、中國醫藥大學總執行長許重義共同主持,亞大保健、生科、心理、經營管理系師生、外籍學生到場,另衛道中學學生也參與。
◆ 智慧醫療 聯發科開始收割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27000040-260202
工商時報 記者楊曉芳、王志煌/新竹報導 2014年03月27日
聯發科跨入智慧醫療市場趨勢抵定,繼旗下F-晨星日前以4K2K超高畫質晶片打入醫療顯示器之後,與清華大學實驗室合作研發的「可擴充UWB雷達」預計也將在今年進入商用化,該類比晶片將應用於生醫中非接觸式人體呼吸、心跳偵測為主,進軍銀髮及嬰孩照護市場。
清華大學與聯發科合作昨(26)日宣布合作成立校級「聯發科技-國立清華大學創新研究中心」,將攜手開發新世代智慧行動裝置的「引擎」-應用處理器之關鍵軟硬體技術。同時,也在現場發表三項合作研發案例成果,包括有可擴充UWB雷達,平行暨分散式軟體系統,以及生醫光聲影像處理。
聯發科技術長周漁君指出,可擴充UWB雷達已完成論文發表,專利亦已進行申請,最快在今年進入商用,該項類比技術也將導入智慧醫療概念應用產品,為聯發科開拓新市場。
可擴充UWB雷達也能結合手機利用APP應用程式及雲端系統,幫助老人達到遠距看護及嬰童生活居家照護,亦可提供醫生即時的病人生理資訊。
另方面,聯發科起家的核心技術—光儲存晶片技術,在清大實驗室裡已衍生應用於生醫的顯微鏡檢測中,其應用藍光光碟機讀寫頭光聲顯微鏡,將可快速進行血液檢測等,該項研發亦獲第十屆國家新創獎學生組第一名。
至於平行暨分散式軟體系統,將符合手機未來感測元件增加後的降低功耗的技術要求,以軟體補足硬體上的不足,亦已是聯發科與其他競爭對手差異化的核心技術。
清大副校長吳誠文表示,此次校級創新研究中心的成立,顯示清大與聯發科合作關係的更上一層樓。
全球首例! 中研院找到DNA突變配對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582863.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4.03.31
DNA以規則方式複製,是過去學界遵守的黃金配對準則,中研院在非洲豬瘟病毒上證實,除了黃金配對外,還有突變配對,這可能是造成疾病的原因之一。這是全球首次證實DNA聚合酶突變配對,未來將針對人體的皮膚癌、直腸癌與攝護腺癌DNA進行驗證,一旦證實,將可應用在癌症治療。
中研院院士蔡明道指出,DNA是基因遺傳的基本物質,複製與修復DNA都要透過DNA聚合酶來負責,過去學界遵守黃金配對準則,但產生疾病可能是DNA中出現不一樣的配對所致,這次終於在非洲豬瘟病毒證實。
蔡明道說,利用核磁共振法解出非洲豬瘟DNA的配對有不同途徑,對未來發展非洲豬瘟藥物,提供了可能性。
蔡明道表示,人體比豬更複雜,研究團隊正在使用相同實驗方法,進行人體皮膚癌、直腸癌、攝護腺癌突變配對驗證研究,假設也能證實,對研究癌症的治療方法提供更多可能性。
吳文晉說明,過去世界頂尖實驗室一直在探索DNA的配對法則,中研院是全世界第一個證實有突變法則,對應用研究提供進一步證據,例如突變配對是否是病毒致死的主因。
◆ 病毒DNA不規則配對 中研院解密
http://anntw.com/articles/20140331-DdOk
李昀澔 2014/03/31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中研院團隊最新研究,成功顛覆生物學教科書上有關去氧核醣核酸(DNA)複製的邏輯!中研院生化所長蔡明道與研究助技師吳文晉等人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會期刊》的研究,運用核磁共振技術,首度解開DNA「不規則配對」的奧秘;該研究不僅為目前肆虐於東歐的「非洲豬瘟」提供藥物研發基礎,也可望開啟疫苗及部分人類癌症研究的新方向。
生物的遺傳基因密碼由DNA組成,DNA則由「A、T、G、C」等4種「鹼基」排列組合;科學家華森與克立克在1953年時提出DNA的「雙股螺旋」結構,後世也將「A配T、G配C」的配對方式稱為「華森克立克準則」,必須遵照此準則配對,DNA才能不斷複製,讓生物延續生命及遺傳物質。
【DNA配對準則】
一種稱作「DNA聚合酶」的酵素,負責生物體內複製及修補受損DNA序列的工作;蔡明道指出,教科書上所謂正常的、出錯率僅百萬分之一的DNA聚合酶運作方式,係雙股DNA先拆開成為單股,2條單股DNA各自與DNA聚合酶結合,再「拉進」作為複製「原料」的A、T、G、C其中之一來配對,就能組成1條新的雙股DNA。
近10年來學界發現,某些生物的DNA聚合酶,並非完全遵照華森克立克準則運作;蔡明道團隊在2008年時,發現「非洲豬瘟病毒」的DNA聚合酶X(簡稱Pol X),就屬於這類「不按規則」的酵素之一,會製造出「G配G」的組合,且數量上與正常的「G配C」相近,代表並非隨機突變,而是某種病毒賴以生存的機制。
【G配G突變】
蔡明道等人發現,非洲豬瘟病毒的Pol X會先與「原料」結合,再與單股DNA結合,正是這個「配對順序」上的異常,製造出GG組合;吳文晉的研究,則是全球第一個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捕捉」到二元的「Pol X與原料」及三元的「Pol X、原料與單股DNA」完整結構,證實配對順序造成組合異常的理論。
蔡明道表示,全球共有幾十個實驗室,利用「晶體學」方式在研究DNA聚合酶的運作,但由於異常配對難以形成結晶,造成該領域研究多年來停滯不前;吳文晉則另闢蹊徑,與國科會合作,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成功「解構」Pol X與原料結合的整體構造,蔡明道說,「這個工作花了將近10年,也是很不容易。」
【非洲豬瘟藥物研發】
這類「不遵守」華森克立克準則的配對方式,對非洲豬瘟病毒而言,可讓病毒不斷突變以適應各種生存環境;對畜牧業而言,非洲豬瘟會造成豬隻嚴重內出血,死亡率幾達100%,目前無法有效治療,而立陶宛、烏克蘭與波蘭日前才剛爆發大規模流行,俄羅斯也曾傳出病例,一旦蔓延至中國大陸,對東亞包括台灣等國,都是潛在威脅。
在瞭解非洲豬瘟病毒複製的秘密後,就能據此研發治療豬瘟的藥物,吳文晉進一步解釋,人類體內也有20餘種類似「不照規則」的DNA聚合酶,有些與產生抗體的機制有關,吳文晉等人已著手研究的則與皮膚癌、大腸癌及攝護腺癌等腫瘤突變有關;他強調,未來重點將釐清人類DNA聚合酶,是否也是透過「錯序」的方式進行突變。
研究:驗血有助偵測癌症腫瘤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599960.shtml
【中央社╱波特蘭7日專電】2014.04.08
最新一期「自然醫學雜誌」網路版刊登史丹佛大學研究報告指出,透過高靈敏度的新式驗血,可以正確偵測出癌症腫瘤。
「自然醫學雜誌」(Nature Medicine)網路版6日報導,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醫學院研究人員發表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以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或ctDNA)做為生物標記的新式抽血檢測,是有助於偵測癌症腫瘤的一種非侵入性檢查。
透過新式驗血方式,研究人員正確地檢查出患有第1期肺癌的半數患者,並檢查出全部第2期或第2期以上的患者。
研究人員指出,相較於電腦斷層掃描等癌症腫瘤檢查,抽血費用相對便宜許多,因此這種檢查方式有潛力發展成為讓一般健康民眾及可能具有高度罹癌風險的族群都能普遍使用。
◆ 價低技術好 我成陸人工受孕天堂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8598515.shtml
【聯合報╱記者王慧瑛/新竹報導】2014.04.08
大陸宣布實施「單獨二胎」政策,許多夫婦想生第二胎,但已受孕不易,台灣生殖醫學成功率是世界級水準,吸引跨海來台求子者愈來愈多。
最近一名年約六十歲大陸高幹,梅開二度娶嫩妻,特地來台做試管嬰兒,近期將植入胚胎,希望在台訂製個健康寶寶。
這名高幹偕妻子到新竹市一家診所求診,他向院方表示,其大陸友人來台求子成功,他想與新婚未久、相差卅歲的嫩妻生個健康男寶寶,卻擔心精子老化品質差,聽說台灣人工受孕、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率高,費用合理,特地來台「做人」。
院方已為高幹取精進行體外受精,並做染色體分析,確認胚胎正常,近日將植入女方子宮。
診所副院長王懷麟說,台灣試管嬰兒收費約十五萬,相當三萬人民幣,大陸做試管嬰兒約四至五萬人民幣,台灣收費相對親民。台灣人工生殖技術不輸歐美,成功機率達四到六成,有「子」望的比率是大陸二倍。
王懷麟表示,大陸宣布實施「單獨二胎」政策(夫妻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可生第二胎),許多夫婦想生第二胎,但有的年紀衰老,受孕不易,加上優生考量,台灣生殖醫學成功率、技術及服務品質口碑好,是贏得對岸信任與青睞原因。
一對自來上海的夫婦日前到新竹市另家診所求診,患者說,在上海想「做人」要排隊等候,上海醫師建議他們來台灣;來台後發現台灣醫療服務好,溝通沒問題,感覺親切。
院長林正凱說,不孕症治療可發展成台灣國際醫療旅遊強項,甚至可以成為陸客自由行一大賣點。
王懷麟說,近年,自香港、大陸、澳門等地來台做人工生殖夫婦增多,美國、澳洲、日本的華僑夫妻也興起來台「做人」風潮,商機可觀。
※ 相關報導:
* 大陸林志玲 來台健檢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599231.shtml
有「大陸版林志玲」之稱的名模宋姍姍,今天上午到振興醫院進行心臟健檢,體驗台灣的優質健檢環境。因為工作需維持纖細身材、壓力大,宋姍姍很容易在工作中感到胸悶、心悸,醫師初步診斷為瘦高女性常見的「二尖瓣脫垂」。
英培育人造器官 外型質地逼真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8602449.shtml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台北報導】2014.04.09
英國成功培育人造鼻、耳、血管、氣管、淚腺管等器官,近期將用於臨床實驗。根據《每日電訊》報導,英國當局已投入近1600萬美元於研究人造器官的培育,透過病人脂肪幹細胞的萃取,科學家所培育出的器官與患者不會產生排斥,且質地更加擬真;至2016年有望擴大生產與適用範圍,將器官移植的費用降到最低。
英國倫敦皇家自由醫院的科學家透過政府資助,日前已經成功地以幹細胞培育出淚腺管、血管、氣管等器官,於8日正式發表。接下來將嘗試把第一隻人造鼻用於人體移植。
「做人造器官這就像做蛋糕一樣,只是我們用的是另一種烤箱。」倫敦學院大學的科學家、此次計畫的主持人賽法利安透過特殊模型來塑造幹細胞聚合物,並生成各種器官。去年,賽法利安為了替一位因癌症切除鼻子的病人製作人造鼻,他用病人身體脂肪中的幹細胞培養出肌膚組織,並加入鹽和糖的溶液,讓人造鼻能擁有類似海綿的質地,觸感更為真實。
由於目前英國還沒有正式通過人造器官移植的法規,為了讓人造鼻能夠維持活性,醫療團隊決定先將人造鼻植在病人的手臂上,而人造鼻是從病人的幹細胞培養出來的,因此完全不會與病人相排斥,連膚質都如患者般,甚至有點彎曲,跟原本的鼻子一模一樣。
《印度教徒報》指出,待此計畫成熟之後將會把實驗搬到印度與倫敦,展開人造耳培育、移植的工作。外科醫師蜜雪兒‧葛瑞芬已經成功培育出十多個人造耳與人造鼻,她指出,人造耳的製作比人造鼻更困難,因為耳廓的架構與小軟骨的組成比鼻子更複雜,還要確保皮膚不會被撐破。「但現在能夠成功地從脂肪取出幹細胞培養,已經比過去要取肋骨割出耳廓還容易得多。」
接下來科學家們期待能夠培育肝臟、肺臟、腎臟等更為複雜的器官,並且有意將血管、氣管、眼、耳、鼻等器官量化生產。預計在2016年就能夠將血管廣泛的用於臨床移植,同時降低昂貴的器官移植手術費用,只消數百美元就能助身有殘缺的患者彌補遺憾。
人造器官製作影片: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599568/UK-scientists-make-body-parts-lab.html#v-3444515695001
◆ 重建老鼠胸腺 再生醫學奏功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4080511-1.aspx
中央社 2014.04.08
英國科學家首次透過再生醫學技術,讓活體動物的1個器官完全恢復健康。他們表示,這項發現也許可為類似技術未來應用於人體上鋪路。
英國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研究團隊藉由重啟1項隨年齡增長而停止運作的自然機制,替1批年老的老鼠重建胸腺。位於心臟前方的胸腺,在免疫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
科學家說,再生胸腺不僅在結構和遺傳細節方面,都類似年輕老鼠,且能重新運作,接受治療的老鼠已開始製造更多T細胞,而這種白血球細胞是對抗感染的關鍵。
再生胸腺的大小,是未經治療的老化胸腺的兩倍以上。
任職愛丁堡大學再生醫學中心(Centr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醫學研究委員會的布萊克本(Clare Blackburn)說:「藉由鎖定單一蛋白質,我們幾乎能夠完全重建因老化而萎縮的胸腺。」
主持這項研究的布萊克本說:「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只要循相同模式,也許能改善人體的胸腺功能,藉此增強高齡或免疫系統受抑制患者的免疫力。」
布萊克本又說,儘管經過治療的老鼠已能製造T細胞,但研究尚未證實,這是否有助這批老鼠強化牠們的免疫系統。(
※ 相關報導:
* 脊髓植電流 癱瘓者能動了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985003
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University of Louisville)公布最新研究報告,在癱瘓者的脊髓植入電流刺激器,將電極放在受傷的神經元下方,可以刺激神經元來控制腿部肌肉。
4名胸部以下癱瘓的男子,在接受測試後,原本以為無法改善病情,但現在已經能自發性的移動腿部,其中1名參與者在手術後,甚至能擺動腳趾頭。
◆ 奈米手榴彈 找到並殺死癌細胞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00552.shtml
【Upaper╱中央社】2014.04.09
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表示,已研發成功利用奈米微粒找到癌細胞,發出診斷訊號並殺死癌細胞,這項研發成果稱為「奈米手榴彈」。
報導指出,奈米手榴彈外部是對酸鹼度反應敏感的高分子物質,製成的密集網,內部是氧化鐵奈米粒子和光敏感物質。
氧化鐵有磁性,能呈現通過核磁共振拍攝特定部分的影像,光敏感物質是熒光物質,當奈米手榴彈接觸癌細胞時,因癌細胞的PH值比正常細胞低,外部的網會反應並「爆開」,釋放氧化鐵和光敏感物質,發出核磁共振訊號和熒光。
研究團隊表示,利用訊號可發現3毫米以下的初期癌細胞,並在外部發射激光,光敏感物質就產生活性氧,殺死癌細胞。
另外,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報告指出,以循環腫瘤DNA作為生物標記的新式抽血檢測,正確檢查出患有第1期肺癌的半數患者,及全部第2期或第2期以上的患者。
◆ 口臭有救? 抗菌疫苗研發中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00925.shtml
【聯合報╱記者梁雅雯/高雄報導】2014.04.09 04
學界研究,人體口腔內的核梭桿菌硫化物及菌斑,是形成口臭主因之一。輔英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劉佩芬及高雄榮總教學研究部高級助理研究員徐志文等人,共同研發出抑制菌斑及硫化物累積的「口臭疫苗」,目前尚在動物實驗階段,將來可望成為口臭救星。
劉佩芬說,核梭桿菌硫化物是在口腔菌的酵素分解口中蛋白質時,代謝出的物質。因硫化物會留在菌斑中,團隊研發抑制菌斑、減少硫化物累積的「口臭疫苗」,以達到治療口臭目的,是全球首創的口臭疫苗。
劉佩芬說,目前在動物實驗,讓小老鼠由鼻腔吸入口臭疫苗,產生抗體後,另誘發核梭桿菌菌斑所引起的牙齦發炎,與未使用疫苗的小老鼠比較,發現前者牙齦發炎現象與用抗體中和核梭桿菌後,所測得的硫化物,都比未使用疫苗者少5成以上。
劉佩芬說,「口臭疫苗」研究於去年底,曾刊登在SCI現代分子醫學期刊上。將來希望能與國內相關單位,以較高等動物做測試,將「口臭疫苗」應用在寵物醫美或人體上。
劉佩芬說,目前市售治療口臭產品多是暫時性,口臭疫苗可望讓使用者帶有對抗菌的抗體,但目前尚未進入高等動物實驗階段,尚無法得知對人體的成效或副作用為何。
英研究:克流感沒效 副作用多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769730
自由 2014.04.11
〔編譯陳伃軒/綜合報導〕2009年H1N1新型流感肆虐全球,瑞士羅氏大藥廠生產的「克流感」(Tamiflu)一夕之間成為各國爭相搶購的藥品,當年銷售額就高達30億美元。但是根據備受尊崇的「柯克蘭評鑑」(Cochrane Review)研究網路與「英國醫學期刊」(BMJ)於10日共同發布的研究卻指出,克流感無助於阻止流感擴散,且副作用多得驚人。但這項結論立刻遭到羅氏大藥廠與歐洲藥物管理局(EMA)的強烈駁斥。
羅氏因為一直拒絕柯克蘭評鑑研究團隊取得完整的克流感實驗資料而遭受抨擊。經過多年奮鬥後,團隊終於促使羅氏公開所有克流感實驗報告,做出這份號稱首度針對所有克流感實驗資料的分析。
研究針對20次克流感藥物實驗和26次的葛蘭素史克藥廠流感藥物「瑞樂沙 」(Relenza)實驗進行分析發現,克流感對有類流感症狀的成人最有效,可將流感症狀持續期從7天縮減為6.3天,但兒童服用的效果不明確。
至於對已產生流感併發症的患者而言,克流感並無改善病情的功效,反倒會讓4%的成人、5%的幼童有暈眩、嘔吐的情況;還有1%的人預防性服用克流感,產生情緒不穩定的副作用,日本因此有8名孩童自殺。相較於克流感,瑞樂沙藥效面臨的質疑略少。
研究指出,各國爭相花費數十億美元囤積的克流感,其效用和常見的鎮痛解熱感冒藥差不多,但副作用卻多得驚人,包括暈眩、嘔吐、頭痛、精神問題、腎臟問題等。
研究主持人之一、英國牛津大學實證醫學教授漢那翰直言,「藥物的意義在於好處應該超過壞處,若找不到任何益處,壞處便更突出」。他還說,各國花費鉅資囤積克流感,宛如將鈔票丟進水中,因為目前尚未有任一方真正看過克流感實驗檔案的全貌。BMJ總編輯葛德里也表示,當初藥廠呈交給各國主管機關的藥物資訊並不完善。
歐洲藥管局為藥廠背書
羅氏則反駁該研究結論,指稱全球多達100個監管單位以及臨床資料分析都證實克流感是有效的治療和預防藥物。批准克流感於歐洲上市的歐洲藥物管理局也稱,早已看過所有克流感實驗報告,該研究也不會左右當局認為克流感利遠大於弊的評估。克流感也名列國際衛生組織的必須性藥品清單。
◆ 工研院研發行動裝置 幫健康把關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8605325.shtml
【聯合報╱記者郭政芬/新竹市報導】2014.04.11
高齡化社會來臨,行動穿戴式科技正夯,工研院近年來聚焦生醫研究,昨天發表行動健康裝置,包括穿戴式負壓創傷照護、哮喘偵測器、動態心電貼片、UWB生理感測技術、NPNS感測技術等,為民眾健康把關。
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表示,現今健身、生理資訊監測、遠距醫療照護等的行動健康醫療裝置,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
工研院長徐爵民指出,穿戴式裝置中的行動健康裝置商機,為供應鏈廠商帶來機會,精微零組件、相關IC及感測元件的開發都是台灣廠商的強項,工研院結合院內的材料、軟硬體等,協助產業界搶攻行動健康商機。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副組長張慈映表示,去年全球穿戴裝置應用在健康照護市場規模約8.6億美元,估計2018年可望達30億美元;2013至2018年複合成長率達28.1%。
「提早預防、把關健康!」工研院行動健康裝置區分外傷照護、幼兒照護及生理監測,其中,穿戴式負壓創傷照護多用在糖尿病患者,打造潔淨治療環境,快速癒合傷口,免除壞死或截肢。
幼兒照護的哮喘偵測器已進入臨床試驗,透過麥克風技術與軟性材料的共鳴腔與振膜技術,立即掌握是否哮喘發作,啟動緊急照護機制,讓家長與醫院隨時掌握孩子的呼吸狀況。
生理監測以微型奈秒脈衝近場非接觸感測(NPNS)技術所發展出來的,包括偵測人體心跳與呼吸狀況,還有疲勞警示裝置,附加於汽車駕駛座安全帶,偵測駕駛者呼吸與心跳,進行睡眠評估推算,就能提前四分鐘對駕駛發出疲勞瞌睡警示。
◆ 台南遊民染肺結核多起 恐成防疫漏洞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05725.shtml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4.04.11
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最近連續接獲3起嚴重的遊民染患肺結核病例,其中一例住院3周後即死亡,醫師形容他咳出的飛沫「滿滿都是結核菌」,傳染力驚人,憂心遊民可能成為防治結核病的漏洞。
台南醫院老年科主任也是胸腔內科醫師李正雄表示,遊民因營養差等問題,一旦感染結核菌後比起一般人容易發病,到了冬天聚集在通風不佳的地下道,容易交互感染,噴出帶有結核菌的飛沫如停滯在地下道空氣裡,體虛的人經過,可能增加感染機會。
台南市衛生局表示,遊民居無定所,防治確實困難,目前都是利用舉辦餐會等機會,為遊民檢查,一旦發現感染,再利用送小禮物等方式鼓勵遊民每天吃藥,但無法全面篩檢。
台南醫院位在台南火車站附近,火車站前地下道常聚集許多遊民,一旦不適由救護車送醫,最近就是送到台南醫院。李正雄說,近半年已接獲3起遊民嚴重病例,一例是28歲男性,住院幾天就自行離院,不知去向,一例是51歲女性,還有一例是54歲男性,住院3周後死亡。
他表示,病患都是因咳嗽、發燒、虛弱,由其他遊民通報,被救護車送到醫院,由於結核病感染初期症狀不明顯,等到虛弱時多數已是中、重度。
像54歲患者可能因長期營養差,加上結核病食欲不振,到院時只能以骨瘦如柴形容,X光顯示肺部幾乎全被感染,咳出的飛沫中滿是病菌,一旦與其他遊民長期相處,傳染機率大增,住院3周就因感染過世,一般患者不太可能拖到這麼嚴重才就醫。
他表示,結核病如能按時服藥,約6個月就能痊癒,但該名28歲遊民住院幾天就跑掉,後續服藥困難,一旦病菌轉變具抗藥性,治療將更困難。病患咳出飛沫時,病菌包在水氣裡不易被吸入人體,但乾燥後飛沫核就小到可被吸入,如果不通風的地下道裡滿布飛沫核,體虛的人行經吸入就可能發病。
◆ 用患者細胞 實驗室培養出陰道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4110056-1.aspx
中央社 2014.04.11
根據Motherboard網站與路透社,追蹤檢查顯示,新陰道和這4名女性的自身組織幾乎沒有差別,這些女性在2005年至2008年期間接受手術,年齡為13至18歲,如今陰道也隨著患者成長並成熟。
這4名罹患「先天性無子宮無陰道症候群」(MRKH)的女性如今都擁有活躍性生活,並表示陰道功能正常;其中2人擁有正常子宮,因此也開始有月經。
再生醫學研究所主任艾塔拉(Anthony Atala)博士表示,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女性是否能生育,但因為她們已經開始有月經,這顯示卵巢正在運作。
美國威克森林浸信醫學中心(Wake Forest Baptist Medical Center)再生醫學研究所科學家利用患者生殖細胞,在實驗室培養出人造陰道。
科學家接著「以手工將培育出來的細胞組織縫成陰道形狀」,再由外科醫師在患者身體造出通道,把這個實驗室培養出來的陰道「縫」上去,很快的,人體便自然造出血管以及產生新細胞。
艾塔拉表示,這項創新研究破天荒地顯示,實驗室培育出的陰道能成功植入人體,為需要重建手術的女性提供新選項。艾塔拉和研究團隊過去也成功在實驗室為年輕男性製造出人工膀胱與尿道。
「先天性無子宮無陰道症候群」是種罕見基因疾病,患者沒有陰道、子宮或是發育不全。部分子宮發育不全者有月經,但因沒有排出管道,經血會累積在骨盆腔,會感到下腹部疼痛。
艾塔拉表示,傳統治療一般包括使用腸子組織或皮膚移植來製造陰道,但這兩種組織都有缺點,像是腸道細胞會產生過量黏液,可能會有氣味問題,而皮膚組織可能會鬆垮。
研究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
止痛藥攪局?少婦「做人」1年不成功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09453.shtml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2014.04.13
一名廿七歲少婦,婚後積極「做人」,即使每次算好排卵日行房,連續一年卻總未「達陣」受孕,後來才發現是止痛藥來攪局。
開業婦產科醫師蔡鋒博表示,這名少婦因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每個月排卵時,都會腹部疼痛,只好吞止痛藥緩解疼痛。
醫師後來建議她,以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NSAID)替代原來用藥,就順利懷孕產子。推測其不孕原因,與子宮內膜異位,又加上長期吃止痛藥有關。
蔡鋒博說,最近許多研究報告發現,婦女在排卵前後使用止痛藥,會干擾排卵。
以色列研究團隊觀察反覆流產的婦女,做子宮內膜切片病理檢驗發現,前列腺素較少的婦女,有較高流產率;前列素較低,會影響子宮內膜對胚胎的接受附著能力。而止痛藥具抑制前列腺素分泌的酵素。
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說,目前四成的不孕患者,與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但部分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只要接受治療,也可順利懷孕。
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徐泓治說,子宮內膜異位症,本就比較較難受孕,與止痛藥不見得有直接關係。台大醫院婦產科教授楊友仕也認為,長期服止痛藥會不孕,仍證據不足;排卵時的腹痛,也不至於需長期吃止痛藥。
徐泓治說,經痛可能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及子宮肌腺症有關,若婦女長期經痛,不建議自行服止痛藥,應先釐清經痛原因。
郭安妮表示,太晚生育和婦科疾病,都可能造成女性不孕;體重過胖、過瘦,也會影響排卵,降低受孕機會。
蔡鋒博說,卅五歲婦女懷孕率,是廿到卅歲婦女的五分之一;之後每年以百分之三的比率下降。
醫師提醒,不孕主要原因,還是和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婦科疾病有關,若婚後一年有正常性生活、無避孕,卻無法懷孕,夫妻雙方都應就醫檢查。
◆ 皮膚黑色素瘤 可能會遺傳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609559.shtml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報導】2014.04.13
地球暖化,太陽好毒!科學家找到造成皮膚黑色素瘤的突變基因,而這個基因可能會遺傳給下一代。
本研究日前發表在《自然:基因學》期刊,英國研究團隊發現,40%皮膚黑色素瘤患者是因為遺傳了一個稱作「POT1」基因的突變,造成表皮細胞癌化,對皮膚癌的研究又往前邁進一步。
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黑色素瘤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很多人把它和黑痣聯想在一起,但黑色素瘤不一定和黑色素痣相關,是體質特異、基因突變造成。在什麼年紀的人身上都有可能出現,也有些婦女因為懷孕荷爾蒙變化,而使原本黑色素痣擴散,長成黑色素瘤。
趙昭明提醒千萬不能小看這種病灶,他曾收治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先生,起初為腳掌第四及第五指間發現黑點,沒有留意,約兩個月後發現色塊擴散到腳掌、腳側,才就醫。做切片檢查後發現是黑色素瘤,為避免繼續擴散,甚至透過淋巴系統轉移到其他部位,緊急動刀切除腳掌,才保住一命。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徐嘉琪表示,黑色素瘤比較常見於西方人身上,東方人的發生率相對較低,但近年來都有收治此類患者,提醒民眾多加留意。黑色素瘤最常發生在手掌、腳掌等較容易磨擦的部位,有家族病史的人比較容易罹患,而且相較於皮膚癌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黑色素瘤細胞癌更容易轉移,形成癌症後進行化療或放療的效果最差,因此致死率也是三種常見皮膚癌中最高的。
她提醒,身上若出現不尋常的色塊,或是黑痣異常變化時要特別注意。常見的檢查方式,即看色素斑點形狀是否對稱、色素斑的邊緣有無呈現不規則狀、色素顏色是否不均勻、色素是否過大。若有疑慮,應盡速就醫做切片檢查。
◆ 幹細胞治療效果 有待檢驗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3000288-260102
中國時報 洪欣慈/台北報導 2014年04月13日
幹細胞一直被脊髓損傷者、神經疾病患者視為治癒的一線曙光,數年前前總統陳水扁孫子出生時保留下來的臍帶血,也被寄予讓其夫人吳淑珍再站起來的厚望。醫師表示,幹細胞相關研究與臨床試驗一直在進行,但要證明療效,恐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台大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唐季祿表示,周邊血液幹細胞是藉由施打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將骨髓中的幹細胞驅動至血液中,再經由血液分離機收集取得,目前主要用於治療血癌等血液疾病,抽取技術已十分純熟。
唐季祿說,過去國內外有許多研究,欲試驗周邊血液幹細胞對於帕金森氏症、中風等神經疾病的療效,但都還有爭議,原因在於中風病人經過一段時間,也會自己慢慢恢復機能,是否由幹細胞促成不得而知,國內外報告結果也不一。
他表示,幹細胞要運用於治療中風,效果最好的應是神經幹細胞,但因其需在體外培養、培養成功後再放回身體裡,需嚴格的體外培養條件,國內外對這部分的法規也較嚴格。 台大神經部腦中風加護病房主任鄭建興表示,很多國家都使用不同來源的幹細胞來進行腦中風試驗,但成效可能會依急性、慢性腦中風的不同,或患者病變狀況而有所差異。這次林欣榮的試驗看起來有得到一些效果,但要推廣到一般治療,恐怕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謝瑞坤表示,人體免疫系統比想像中複雜,加上要操控生長因子並非易事,這也是多數幹細胞研究尚無法直接運用於臨床的原因,初步臨床結果還需更廣泛試驗,才能確認療效。
◆〈自由廣場〉克流感真的很有效嗎?
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770303
自由 2014-04-13
◎ 莊凱全
克流感的效果如何?這藥在台灣已使用十二年以上,大規模使用是在二○○三年SARS大流行後,開業醫生天天面對的就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其中流感和類流感即為大宗病患,這些醫生可以說最清楚克流感的效果如何。
我在克流感很少醫生使用時,二○○二年五月曾利用疾病管制署的病毒監測協助羅氏藥廠,對克流感的效果做過初步的觀察,約十例B型流感,兩例A型流感病人使用克流感,發現患者體溫在服藥後一天就恢復正常,不舒服感很快就消失,效果顯著且沒什麼副作用,把這個結果發表在自由時報九十一年十月一日。當時主要是B型流感流行,其減輕全身不適主要是退燒的作用,的確可以在廿四至四十八小時服藥後出現,但上呼吸道的感染症狀,譬如咳嚨痛、流鼻水、咳嗽,甚至氣喘、鼻竇炎、肺炎等嚴重一點的併發症,的確效果沒有退燒作用那麼顯著。不過經過SARS之後,克流感的大規模使用,近年來發現退燒的作用不如以前那麼明顯,效果的確變差。至於副作用,我發現並不明顯,偶爾有腹部不適或拉肚子也都很輕微,副作用符合臨床使用的期待。
總之克流感對流感效果如何,主要是取決你要的效果是什麼而定。目前我覺得一般門診的病人或小孩發燒都很害怕、焦慮,在流感流行期,使用克流感治療流感有幫助,但對減少細菌性鼻竇炎、中耳炎、肺炎可能幫助有限。至於使用預防流感,藥太貴很少這麼使用,不過使用後,減少家中傳染,效果不會比注意個人衛生習慣(洗手、戴口罩)還來得好。
現階段台灣在防治流感,由於疫管署採購太多克流感,放了五、六年,過期再展延,就放寬使用的對象,甚至連一般感冒有些醫生也都一次給五天,病人看了說明書,怕嚴重副作用,不是沒吃(流感不用克流感也會自己退燒),就是吃了身體比較好之後就停藥,造成很大浪費和抗藥性的產生。我沒看過台灣本土大規模的克流感效用報告,官方不要空口說白話(只聽藥廠的話),有多少本土證據,說多少話,不要浪費民脂民膏,如產生嚴重的藥物副作用更得不償失,呼籲官方重訂使用規範,連藥廠建議的使用五天都不一定需要。
(作者為小兒科醫師,曾任衛福部防疫科長)
台生技能量 外商也瘋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4000017-260202
工商時報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2014年04月14日
台灣生醫產業逐步展現能量,吸引國際資金來台,率先登場是由360ip公司與國發基金、晟德,合資1億美元成立BHF基金;此外,韓國上市公司也尋求與泛東洋集團合資;另外,大陸目前都有獲利的HDB和上海生工等公司也規畫今年來台掛牌。
備受矚目的BHF基金,除了國發基金投資4千萬美元、持股高達40%外,晟德和360ip也分別投資3千萬美元。360ip母公司是世界知名非營利科技研發與商業組織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轉投資,擁有將技術商品化的豐富經驗。
東洋、晟德董事長林榮錦表示,東洋為專業癌藥廠,上市以來從沒跟股東要過一毛錢,所有投資都採自給自足模式,而晟德則定位為生技工業銀行,除了本業專注的水劑持續研發,並以獲利來支撐晟德持續多元化的投資佈局,目前轉投資事業也陸續發揮效益。
晟德轉投資的BHF基金,除生技製藥外,將鎖定以新劑型新藥的藥物傳輸系統、農業生技等新興產業為投資主軸,且超過五成資金將投資於產品技術可商業化的早期公司,協助生技公司自行開發、技轉、專利合作具有新穎性或高障礙性的產品,符合政府推動生技產業政策。
另外,由於相中林榮錦整頓企業實力,韓國某上市公司也來台取經,希望與泛東洋集團合資成立創投基金,該基金規模未定。不過,東洋集團將有機會更深入了解韓國生技產業發展和法規概況,對於未來前進韓國市場將有助益。
至於不落人後的中鋼,旗下台安生技也將在今年募集第三檔基金,資金規模約20億元,相中的投資領域除了新藥外,也以新劑型新藥和農業生技為標的,為了引資和打響知名度,並和國外生技公司進行技產業新趨勢的交流,台安也規劃4/22日舉辦生技產業論壇,為基金募集暖身。
台安生技總經理何小台表示,這次將來台參與論壇的包括研發奈米醫藥的新傳輸技術的Blend Therepeutix公司,都將參與盛會。
◆ 〈自由廣場〉疾病管制署來函
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770548
自由 2014-04-14
莊凱全醫師投書「克流感真的很有效嗎?」一文指出:「現階段疾管署採購太多克流感,過期再展延,造成很大浪費及抗藥性的產生。」疾病管制署說明如下:
針對克流感效期展延疑義,克流感膠囊效期展延為七年,係經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同意,美國、歐盟、澳洲等醫藥先進國家亦皆依據原廠所出具之安定性試驗報告而予展延。另有關抗病毒藥劑產生抗藥性問題,本署持續進行流感病毒抗藥性分析,近五年均屬零星個案。
◆ 台動藥寵物抗癌藥 Q2啟動臨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4000098-260204
工商時報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2014年04月14日
台動藥研發寵物抗癌藥TD-B10,預計第2季起正式啟動臨床,第2季完成後將送件申請國內藥證;董事長陳建宏表示,將力拚明年第2季取得藥證,創下國內動物化學新藥首例,也會是亞洲第一家拿到動物抗癌藥證的公司。
台動藥目前資本額約2,500萬元,為了加速新藥臨床,今年將辦理增資至2億元,第4季登錄興櫃,明年推動上櫃。
陳建宏表示,動物用藥的成長性強勁,2002~2008年的複合年成長率達11.3%,而專業機構預估,美國伴侶動物用藥市場,2007年為50億美元,2011年已達67億美元,預估2015年將成長至92億美元,由於潛在商機可觀,吸引大廠爭相轉進。
目前輝瑞、Eli Lilly都有針對寵物犬減肥及抗焦慮的藥品上市,熱賣的藥品如Merial及Zoeties,一年銷售也都有數十億美元,其中Merial用於伴侶動物的銷量還超過經濟動物。
陳建宏表示,伴侶動物最大的死因也是癌症,預估全球每年有350萬隻動物罹癌,只是目前全球伴侶動物癌症用藥僅占整體伴侶動物用藥市場的1%,且選擇不多,像主流用藥輝瑞的Palladia,2009年問世後,也只對特定癌症有效,且作用機制為抑制癌細胞生產,延長存活期須持續用藥,副作用大,加上整個套裝療程費用動輒數千美元,也影響主人使用意願。
陳建宏表示,台動藥的TD-B10屬於廣譜抗癌藥,有效領域包括周圍神經鞘膜腫瘤、圍肛腺瘤、黑色素瘤等,且可降低副作用。該藥已取得美國、日本、俄國及紐澳、中國的專利,擁有15年的專利保護。
由於TD-B10有機會在明年取得藥證,台動藥目前已規劃該動物藥將委由GMP藥廠大安化學生產。
外骨骼義肢 幫病人行動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618441.shtml
【聯合晚報╱■蔡致仁】2014.04.17
以色列醫療科技公司開發出「外骨骼義肢」,讓天生下肢麻痺,或發生意外殘廢的人們能夠站起來走路。一名因工程意外癱瘓的美國病人羅伯特‧吳,終於藉由義肢重新站起來走路、爬樓梯。
他說,「站在我老婆身前擁抱她,跟我的小孩散步去公園,這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我錯過了」。曾是工程師的羅伯特2007年在工地發生意外,被好幾噸重的鐵迎頭壓垮。
幾次手術之後,羅伯特的手臂功能恢復。之後他在網路上找到以色列開發的外骨骼義肢。發明者戈佛博士是麻痺患者,他的目標是找到比輪椅更好的替代方案。
這種外骨骼義肢的馬達驅動臀部與膝部動作,當使用者上身姿勢改變時,電腦將上身動作與義肢的走路型態協調結合,此外使用者左手戴著像腕表的裝置是控制器,能操縱義肢直立、坐下、行走,以及爬樓梯。
紐約西奈山醫學中心徵召病人進行義肢測試療程。復健醫學部助理教授柯茲羅斯基說,「這種義肢實際上是穿在身上的自動控制裝置」。他說,當他第一次看到病人站起來時,「儘管我不想說老套的話,但我確實紅了眼眶」。
◆ 溫熱療法 腫瘤第5種療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17000285-260210
工商時報 張秉鳳 2014年04月17日
溫熱療法是利用醫療上所需要的熱能,來對腫瘤癌細胞加以治療,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臨床研究投入溫熱療法領域,使得溫熱療法被視為除了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免疫療法之外的「第五種」癌治療法。
業者說,在正常的人體組織中,當局部或全身的溫度提高時,會引起身體的一些正常生理反應,包括微血管擴張、呼吸加快、心跳加快、心博出量增加、腎臟製造尿液增加。這樣的作用,是為了要散熱;另一方面,由於溫度提高時造成細胞的新陳代謝加快,細胞對於氧氣的需求增加,消耗細胞內的能量,而且新陳代謝加快所製造的細胞廢物排出量也增加。這些細胞生理的改變,都可藉由身體正常生理反應來解決。因此正常的人體組織中,因為體溫提高受到的傷害並不明顯。
但是腫瘤在局部或全身的溫度提高時,造成的影響就不同了。一般腫瘤的癌細胞都很密集的緊靠在一起,它的血管分布並不像正常人體組織中的微血管分布。因此當溫度提高時,造成它內部血液循環的改變並不明顯,它的微血管散熱效率也很差。利用這樣的一種差別反應,當溫度提高的時間持續一個小時以上時,正常的人體組織因為正常散熱作用,溫度提高不多,但腫瘤癌細胞散熱效率不佳,內部溫度會持續提升,當溫升到一個程度時,因為供氧不足、廢物堆積、能量製造不及,加上蛋白質變性、DNA和RNA破壞,癌細胞將相繼死亡。
◆ 解精卵結合之謎 可望治療不孕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4170110-1.aspx
中央社 2014.04.17
英國科學家今天表示,經過近10年研究,終於發現精子如何在繁衍的最初階段與卵子結合。
科學家說,這個新發現有望發展出新的避孕方式或治療不孕症。
當精子遇上卵子,兩者會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再分裂成胚胎。
日本研究人員2005年發現,附著在哺乳動物精子膜的分子,在精子粘附卵子表面扮演重要作用。
研究人員並稱這種分子是由名為「出雲之神」的基因所合成。日本出雲大社供奉的「出雲之神」是掌管人世姻緣的神祇。
這項研究促使各國科學家開始尋找卵子表面的受體。英國維康信託基金會桑格研究院(WTSI)研究人員表示,卵子接收機制在於薄膜所含蛋白質,且就在名為透明帶(Zona pellucida)外部薄膜下方。
科學家將此蛋白質以羅馬神話中的婚姻和生育女神為名,命名為朱諾(Juno)。
研究主要執筆者萊特(Gavin Wright)說:「我們藉著辨識出所有精子和卵子上的分子,解開生物學中存在已久的謎團。」
他說:「沒有這些重要互動,便不可能發生受精作用。我們或許可以藉此發現,改善不孕症治療,並找出新的避孕方式。」
這份報告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譯者:中央社張詠晴)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