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情誼 藝術家選擇留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5000879-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05日 吳垠慧/台南報導
台北是台灣藝術發展的首善之都,擁有豐沛的人力與資源,來自各地的藝術家匯聚於此,相關產業發展也最蓬勃,而今台北已非藝術界唯一選擇。近年在台南匯聚的年輕人多是六、七年級生,不少人是台南藝術大學畢業後,留在台南創作或經營空間,他們對在地歷史、飲食、文化如數家珍,彼此也是工作上重要的協力夥伴,相較下多了些人情味。
這些空間多以當代藝術為主,絕對空間總監黃逸民和太太陳妍伊南藝大畢業,曾是藝術家,去年買下一棟50年屋齡的4層樓房,原想當工作室,督促自己回歸創作,最後竟變成一家藝廊。
齁空間負責人楊佳璇也是南藝大畢業,取台灣人說話尾音「齁」表達藝術模擬兩可狀態,齁空間提供實驗性創作發表的可能,曾辦劇場、聲音演出等活動。
以攝影為主的海馬迴光畫館是李旭彬2009年成立,現正舉辦紀實攝影家林柏樑個展「私人備忘」,籌辦過程中,在地年輕藝術家陳伯義、蘇育賢、黃彥穎、江忠倫等人傾力協助,展現資深與年輕創作者間跨世代傳承意涵。
◆ 府城老文化 滋養藝術新勢力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5000877-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05日 吳垠慧/台南報導
近年有不少創作者、藝文工作者選擇落腳台南,在此創作和打造非營利的當代藝術展演空間,為府城注入一股藝勢力。這群藝術工作者善於融入台南豐厚的在地文化肌理,結合舊城老巷弄特色,試圖走出當代藝術菁英的象牙塔,找尋與民眾對話的媒介,這些年已開創出一番新格局。
2007年,已具策展和空間規畫經驗的杜昭賢,將台南海安路的老屋改造創立加力畫廊引介當代藝術後,5年來陸續有海馬迴光畫館、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齁空間、B.B.ART、絕對空間、么八二空間等工作室暨展演空間成立。
它們多集中在台南中西區,距火車站、台灣文學館、孔廟等景點不遠,空間之間亦步行可及,讓人有如「行灶腳」般,無論串門子或空間連結都變得容易。
例如,去年齁空間策畫「微光:亞洲當代工業圖景」,展場擴及至海馬迴、絕對空間、政大書城等;草埕發起的國際藝術家駐市計畫,去年與齁空間合作,今年與海馬迴。緊密連結關係成了台南藝術新力的特色,透過合作讓展演活動不侷限在單一空間,而是向外擴散,「把城市當成大展場」,草埕負責人賴依欣說。
賴依欣認為,「台南的歷史文化深度夠厚,我們思考藝術不能只躲在小空間,應和這個城市對應,這是台南的特殊性。」賴依欣是英國西敏大學視覺文化博士,曾在故宮工作,因參與藝術家郭芃君在台南的個展,喜歡上台南而留了下來,她向輕食餐廳承租一間8.5坪大的地方,作為辦公和活動策畫的基地。
兩年前她發起國際藝術家駐市計畫,希望藝術家在駐市期間,發展出與台南在地對話的藝術創作,如本屆藝術家紀紐約與6組台南設計師,在齁空間舉辦「ㄏㄡSTORE:精神可傢」,由紀紐約客串店長,他說,這些家具都是「非量產」,甚至從資源回收的材料再製而成,「我希望和設計師們以『共筆』形式完成展出。」
坐落在新美街的么八二空間,負責人陳正杰出生台北,喜歡府城氛圍,選擇在此開設一家融合藝廊、酒吧和咖啡廳的複合式空間,希望讓年輕藝術家有更多發展空間。么八二也是老屋新改造,二樓曾是新海倫美容院所在,以此為題材9月策劃了「新海倫美容院」聯展,年輕藝術家的創作對應這段歷史記憶。
※ 相關報導:
* 進駐藝棧 藝團嘆掏光荷包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5000386-260107
壓榨藝術家?新北市文化局規畫「新北藝棧」,招募藝文團體進駐閒置空間,提供練習或辦公場地,藝文團體則以表演或講座回饋;然而,許多藝術家須自行支付合約外的場地修繕及硬體設施費,民代也認為駐棧的藝文團體已淪為「高級管家」。
文化局民國101年起利用公有閒置空間,命名「新北藝棧」,藝文團體提出計畫書,審核通過後,即可進駐排演或訓練,現已陸續成立深坑區的「新北藝棧26」,板橋區的「新北藝棧8」、「新北藝棧76」及「新北藝棧123」。
* 新竹夫妻搭檔 巷仔內開文青沙龍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916190.shtml
隱身巷弄中的「名冠美術館」,是新銳藝術家搖籃,也是竹東鎮上藝術文化平台。他們與本土藝術家合作,每個月定期換展,美術班學生不必跑到台北,就能獲得藝術新知。
竹東鎮曾經是台灣出口陶藝製品重鎮,名冠藝術館的前身,就是民國六0年代設計開發陶瓷玩偶、擺飾的「名冠陶瓷工廠」。20年前產業轉型外移,熱愛收藏藝術品的第一代老闆陳進登、張桂英夫婦,把經營25年的陶瓷工廠改建成收藏展覽館,就此跨入文化及藝術領域。
◆ 台北的進步與友善《露西》讓70國看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5000375-260107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05日 江慧珺/台北報導
台北市長郝龍斌昨日在市議會答詢表示,電影《露西》讓全世界的人注意到台北,雖然劇情未必提及世大運,但細節有顯現台北的進步與友善,也行銷台北,他認為宣傳效果很值得。
市議員吳思瑤昨天在市政總質詢時指出,國際名導盧貝松去年來台取景拍攝電影《露西》,台北市政府大手筆花費3750萬元補助,其中有1000萬元是來自2017世大運行銷費用,但片中僅出現1個台北體育學院的包包,相較於國片1年僅獲2500萬元補助,她質疑《露西》的補助名不副實。
吳思瑤說,動用第二預備金及世大運行銷費用共3750萬元補助《露西》,並採高規格全力協助拍攝,但對本土電影補助卻顯得寒酸,1年76部國片卻僅補助2500萬元,實在太大小眼;而補助款其中1000萬元還是世大運行銷費用。
對此,北市文化局長劉維公表示,此次是首度國際知名導演來台北拍片,未來國際導演或製片來台,已制定相關補助辦法;而依照合約《露西》片尾也露出2017世大運的LOGO,其餘則尊重導演做法。
觀光傳播局長孫廷龍說,補助《露西》用意就是行銷台北,片中台北鏡頭約有50分鐘,出現台北101、中華民國國旗、永樂市場、三總汀州院區等場景,且該片會在70多個國家播放,已達到行銷效果。
※ 相關報導:
* 黃春明兒童劇 今起宜蘭開演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5000414-260107
由作家黃春明擔任總編導、藝術總監的《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將於9月5日、6日、7日在宜蘭演藝廳售票演出,昨天前來指導彩排的黃春明說,這齣戲「我跟陶淵明討論過了。」劇中描繪的桃花源找不到,而是存在你我的心裡。
* 莫比斯新作 拼貼《九面芙烈達》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5000875-260115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推出新作《九面芙烈達》,由英國威爾斯赫納斯劇團的藝術總監薩瑞立(Phillip Zarrilli)執導。這部由威爾斯劇作家歐萊莉(Kaite O’reilly)寫就、在全球首演的作品,將以跨性向、性別的多面向的角度,帶領觀眾重新觀看20世紀女畫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其人其事。
* 角川動漫學校 在台開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5000146-260205
看準台灣人才擁有創意能量,日本動漫大廠角川在台籌備多時的國際動漫學校,今(5)日正式開幕。台灣角川董事長塚本進指出,看到國內眾多年輕人擁有實力與想法,因此才選擇台灣為角川集團拓展教育事業體系海外據點的第一個國家。
◆ 老莊說書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5000717-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05日⊙楊儒賓
書法名家董陽孜2014年全新創作展「老莊說」,25幅作品取自老子、莊子的智慧經典,今天起至9月21日在誠品信義店6F展演廳展出。9月6日以及13日的下午兩點半起,分別由柯慶明主講「『老莊說』的意涵與欣賞」、楊儒賓主講「老莊說書」,地點都在同展演廳。本文摘刊自作者為董陽孜作品集《老莊說》所寫的序文。
老莊是不是書家?好像沒有人問過這個問題。老莊思想是否影響歷代的書家?好像沒有人質疑過這個問題。
老莊應該都拿過毛筆,也用過硯墨,《莊子.田子方》篇提到一位應宋國國君之召而至的畫師,這位畫師不像一般畫師「舔筆和墨」,熱中功利。他反而退居室家,裸體箕坐,國君因而讚道:「是真畫者也。」裸體箕坐的原文為「解衣般礡」,這是美術史上一樁著名的故事,老莊對筆墨不可能陌生。但他們大概稱不上書家,兩千五百年前的中國文書的職業欄上沒有書家這一型。但後世的書家很喜歡運用老莊的理論,以道入書。不是書家的老莊卻越界影響了後世的書法創作,他們對書法的影響可能超過其他的哲學家。
神話思維的文字魔咒
書法有道,日本人即稱書法為書道。「書道」一詞早見於中國古籍,唐人用得很頻繁,這個舶來品其實是國產品。書道是「道」在紅塵世間的化身,另外的著名化身還有茶道、花道、劍道。技藝如果只是技藝,它即被歸類為民生日用品,量產的。如果與道結合,剎那間即脫胎換骨,玄妙得很。書道的玄妙有的沒道理,玄妙到比老莊最深遠的理論還難懂,形同天書。中國早期的書法軼事許多和天書有關,傳說黃帝見慶雲,作雲書;少昊見鳳鳥,作鸞鳳書;蔡邕於嵩山石室得到「八角垂芒」的篆書,看來也是仿自天象;到了道教成立,天書的神話更接連而至了。金庸《鹿鼎記》第十九回有段文字描述韋小寶被帶到神龍島,陰錯陽差,神龍教主麾下的陸先生不能不假造一片碑文,阿諛教主。文中提到大唐貞觀二年,李靖、秦叔寶一行人在五台山「見東方紅光耀天,斗大金字現於雲際」云云,「須臾,天現青色,(有字……)」。這段鬼話是有本的,脫胎於道教的仙話。
天書的神話不好懂,最好的解釋就是神話思維的文字魔咒,它們的意象就像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布留爾的《原始思維》一書裡有許多類似的例子,可見吾道不孤。胡適批評中國人崇拜文字,崇拜得走火入魔,胡適其實不需太憤怒,中國人的文字崇拜就像印歐語系的民族的聲音崇拜,都有很深遠的民族心理的源頭。印度人對聲音的執迷更是迷到靈魂深淵,道教的符籙與印度教的咒語相互輝映,都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它們的源頭都可追溯到野性的心靈。
整體氛圍與動態結構
野性的心靈不一定跑出群魔飛舞,星芒亂天,野性的心靈也有原始渾沌的秩序。《山海經》神話中的怪獸渾沌「赤如丹火,是識歌舞」,渾沌滾圓的身體即是樂律的構造,樂律是形式加上運動的結構,書法的底層構造也是形式加上運動。林語堂在國外大力宣揚書法與音樂相通,歷代文人所以自然而然地有了精神修養,多半要拜書法之賜,幽默大師的見解可備一說。因為書法與音樂的形式相通,所以張旭看到公孫大娘舞劍、公主擔夫爭道;懷素看到夏雲多奇峰,當下悟道書法訣竅。劍舞與雲峰變化,都是以運動的形式展現生命原始的衝動,我們如果將公孫大娘的劍舞和雲峰變形的動作用高速攝影超慢播放呈現,它們的動作和懷素寫〈自敘帖〉,徐渭寫〈青天歌〉的動作應該是一致的,其結果也是一致的。這些書家的作品呈現出很好的「行氣」。
「行氣」是在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個別的行字與整體之間一種總體性的律動,偉大的行動藝術家包含公孫大娘的舞劍、張三豐的太極拳、林懷民的舞稻、比利的足球,他們的動作多呈現出「行氣」。「行氣」是種整體性的氛圍,它是動態的結構。書法的「行氣」是由字、行、整體結構的平面相互關係以及幽明隱現的縱深相互關係所組成,「行氣」需要空間感與深度感的迴盪勾連。這種平面與縱深勾連而成的對待關係,中國的哲學術語叫作「相」,老子云:「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個體不成「相」,有「相」斯有「對」,無「對」不成「個」。「相」的本質指出個體只有在與對偶的迴盪關係中才能成立,所以「相」意指「相偶」。在倫理世界,相偶為「仁」,人與人之間才有「仁」;在書法世界,通常也是字與字之間才有書法。一件好的書法作品就是「相偶」的作品。
圓機旋轉的體系之美
書作的「相偶」因素很複雜,墨的濃淡,紙的滑澀,筆觸的輕重,字與字的映襯,行與行的曲直,各種「相偶」因素閃爍蛇動,錯綜其數。李陽冰提出正確的書寫狀態云:「分間布白,小心布置,大膽落筆。」「分間布白」一語傳說王羲之用過,歐陽洵也用過,此語大概是一時的流行語。鄧石如、李可染等人後來喜用的「計白當黑」這個詞語很可能是從「分間布白」化出的,兩語的出處當然又源於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之說。「分間布白」的第一步是空間關係的經營,論及「經營」,謝赫六法中有「經營位置」一語,後人論六法,多半注重另一法「氣韻生動」。「氣韻生動」固然是作品成不成功的關鍵,但沒有「經營位置」,即很難「氣韻生動」。畫家需要經營位置,書家也需要經營位置。經營位置除了涉及空間的安排外,它更意指每個字都需要其他的字、其他行列的行氣、以及整體結構的扶持,它的美學意義才可成立。每一字、每一行都不足以自立,它的本質落在整體中的相關地位後才能確認。中國書法反對個體論,支持一種有機的整體論,整幅作品才是完整的單位,才可呈現圓機旋轉的體系之美。
變形主體與非日常性
「相」的哲學適用於各體書法,草書固然如此,隸書與楷書更能顯現「相」的哲學。
從〈禮器碑〉、〈九成宮〉、〈顏氏家廟碑〉到伊秉綬的隸書、金農的漆書、弘一的楷書,書法之美反映的都是線條的平衡。趙子固說學習〈化度寺〉、〈九成宮〉、〈廟堂碑〉三者的技巧是「平正恬澹,分間布白,行筆停勻」。何止學習這三件名品的訣竅如此,搞怪的金農的漆書,剛烈的顏真卿的其他楷書作品也是如此。兩人都以個性突出出名,但在書法作品上,他們都會抑制橫溢的個性,他們都以均勻對稱的線條,以不同意義的黃金比例,形構「古拙」與「忠貞」的原型。
他們的個性在創作時會自我捨棄,書寫作品時,會一筆一筆地橫平豎直、橫平豎直地寫下去(顏真卿);或一刷一刷、一刷一刷地在紙上反覆操作(金農)。他們會在整體的形式之直觀中,意識主體先行退位,委由手指、手掌、手腕代理,指──掌──腕成了主體。等到一落筆時,指、掌、腕、主體會再將主體的功能延伸到筆墨,手筆共化,書家的筆是他的人格的延伸,這是個擴大的但也是變形的主體。這個變形的主體透過手筆的運動,「看到」了另類的非日常性的世界,寫出了以往未曾出現的新境,於是紙上另有了乾坤。
在嵇康或魯迅眼中的道家大概都是很反形式的,他們的眼光不差,但他們只看到了真相的一半。道家之所以反形式可能是為了搶救真正的形式,沒有形式即沒有線條、筆墨、行氣,「相」的視角是要建立在對「物之形式」的肯定上去的。
※ 相關報導:
* 生活中的藝術
21 則留言:
戲曲學院京劇團 改編演出《羅生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6000543-260107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06日 王瑄琪/嘉縣報導
《羅生門》,13日將至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演出,這次劇團大膽起用年僅21歲的新秀林庭瑜擔綱女主角,3位新生代演員一口氣飆演3種不同性格,在嘉義未演先轟動。
日本導演黑澤明的《羅生門》至今仍是藝文界最感興趣的主題之一,台灣在民國87年也有復興國劇團改編日本近代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竹藪中》,並取名《羅生門》,首次讓台灣觀眾在國家戲劇院感受文學改編戲曲的樂趣和震撼。
承襲復興國劇團的京劇團,今年將《羅生門》經典再現,除復刻當年藝術家的創作,另加入舞台多重視覺角度變化,讓劇中人在尋找真理的過程中更具視覺衝擊,年僅21歲的京劇旦角新秀林庭瑜,以京劇特有的「蹻功」,完美詮釋了女主角充滿矛盾的性格。
戲曲學院校長張瑞濱表示,《羅生門》保留原班藝術家劇本、音樂等創意,但演員表演、導演、視覺效果都是大翻新,在傳統基礎突破行當局限,達到京劇傳承意義。
※ 相關報導:
* 小劇場不夠 「台南人」回鄉賠錢演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18531.shtml
台南人劇團從周五起,將在吳園公會堂,連演7場「游泳池(沒水)」,劇團首度進駐吳園,曝露出台南市缺乏小劇場的現況。
台南人劇團團長李維睦表示,台南市小劇場場地不足,劇團只好商借公會堂演出。但現場沒有相關設備,劇團還要花錢籌設,雖然7場的售票狀況不錯,但多了一大筆支出,等於是賠錢演出。
◆ 董陽孜 揮灑自由老莊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18746.shtml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4.09.06
書法家董陽孜昨天起在誠品信義店舉行「老莊說」個展,以廿五幅書法呈現道家陰陽輪轉的力量。她以濃墨飛白一吐心中鬱結、淡墨瀟灑彰顯此道無涯。董陽孜說,她感覺自己「越來越自由了」。
董陽孜的每幅書法作品皆經過無數次書寫,最後只會取自己最滿意的一幅公開展覽,其餘則撕毀。這回,「抱一」、「天長地久」、「大象」、「無涯」卻各有兩件並列展出。寬達十五尺的「乘雲氣御飛龍」巨幅創作,則以少見的「屏風式」呈現。
董陽孜笑稱,自己年輕時很果斷,可以選出自己的最愛;現在因為老了所以「心軟」,上述書法作品讓她難以取捨,所以一起展出。
台大教授柯慶明評析,董陽孜的「老莊說」系列,每一幅都像是跳舞的姿態,讓人感受到書法家創作過程中身體與精神的完整結合,甚合老莊哲思;她的筆墨氣韻超乎紙張及框架,氣勢延伸到四面八方。
柯慶明說,董陽孜以人生閱歷研讀道家經典,是個人精神與古典智慧的輝映,如同以書法「乘雲御龍」。
董陽孜喜愛老莊哲思,很多經典字句她一寫再寫。這回比較別出心裁的,還有她對濃墨及淡墨的運用。如:「無涯」兩字她用極淡的墨色書寫,仍覺得不夠淡,希望歷經歲月的痕跡,墨色能更「隱隱約約」呈現她要的「endless意境」。
她寫「大象」以濃墨飛白展現「亂象」般的氛圍,這是她對當下社會的感受。柯慶明說,這凸顯她「心中有鬱結」。反觀她寫「江河合水為大」,則無比瀟灑。
董陽孜此展除以行草為主,在大字的中央或底下又暗藏其他字體相映照。如:草書「周行而不殆」的正中央,另以篆書寫了呈圓形的「日日是好日」形同下註腳。
●「老莊說」將在誠品信義店六樓展至廿一日。
※ 相關報導:
* MODOMUSI動手腳 攝影展喚共鳴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18441.shtml
「LIFE:看見生活-經典人生攝影展」展出以來好評不斷,復古又時尚的商品設計更別出心裁,半透明的海報能讓阿波羅11號降落在任何地方,明信片組還可兼當相框…,設計翹楚MODOMUSI憑著手作精神,將攝影重要元素「記錄、痕跡、回憶」以現代手法重新呈現。
今年才創立的設計工作室MODOMUSI取名諧音「摸東摸西」,四個年輕人強調手作實驗,將想法用各種素材試做,真實感受作品在空間堆疊的效果,從實驗中嘗試新火花。「什麼樣的產品最能打動使用者?」MODOMUSI從使用者的角度思考他們最想要的東西,尋找攝影與使用者最共通的經驗。
....秉持這個理念,MODOMUSI將LIFE攝影展的海報設計成膠捲樣式,為讓商品沾染使用者生活的痕跡,他們以賽璐璐片打造半透明效果,讓海報因張貼的地方不同,呈現各種風貌,阿波羅11號太空人的降落處可以是泛黃壁面、老式的紅磚牆、或是可愛的熊熊壁紙。
在紐約地鐵撿垃圾 郭奕臣全紀錄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7000711-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07日 吳垠慧/台北報導
紐約人的生活,是否就像《慾望城市》影集主角各個光鮮亮麗,在「大蘋果」裡過著令人欣羨的上流社會生活?台灣藝術家郭奕臣原懷抱好萊塢的美好想像,2012年至2014年赴紐約駐村,期間卻在髒臭的紐約地鐵冒險撿垃圾,跟街友討價還價收購乞討的紙牌,揭開美國夢糖衣下的另一現實。
郭奕臣在也趣藝廊推出的個展「曼哈頓計畫」中,發表在紐約駐村期間創作的影像作品,透過街友、外來移民裝扮成卡通角色謀生、紐約地鐵呈現紐約時髦先進表面下,另一個髒亂貧窮的「平行世界」。
時代廣場上聚集許多街頭表演者,裝扮成米老鼠、蜘蛛人和蝙蝠俠等知名卡通角色,他們藉由和觀光客拍照賺取小費,也為當地帶來「歡樂」景象,「他們多是從中南美洲來的,有的是非法移工」,郭奕臣側拍他們與民眾的互動,並請他們在漫畫板上畫下「自己」的畫像,只見他們畫的都是裝扮的卡通角色,「當你認出他們扮演的角色,他們就像鬼魂一樣向你附身過來。」
郭奕臣解釋《The Face of Time》這組作品,「透過甜美的卡通形象裝扮,這些人才能餵養面具下這副軀體,就像台灣也曾是迪士尼最大的代工廠,藉此象徵全球化下被壓榨的一群。」
帝國大廈是象徵先進與權勢的紐約地標,郭奕臣在《Home-Less is More》中以一把拐杖和鏡子拼成帝國大廈外型,一隻金剛玩偶攀附在拐杖頂端,在此下方排列著他向街友以5至25美金不等的價格收購而得的25張乞討紙牌,充滿諷喻之意。
紐約地鐵以髒亂聞名,郭奕臣拍下拿夾子撿垃圾的畫面,「從地鐵撿拾和蒐集垃圾的過程中,想像地表的生活型態」,「這讓我想到在廣島的原爆紀念館看到的殘骸遺跡,資本主義就像原子彈轟炸無人倖免,紐約地鐵的垃圾就像資本主義的殘骸。」
※ 相關報導:
* 佛教藝品魅力獨特 華人圈掀收藏風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7000563-260114
....陳國恩強調,佛教造像到了元代開始有特定的儀軌,從外表形象到內在精神狀態均透露著不同的特點,創新風格迭見;而近代的明清則因寺廟內供奉的佛教造像日增,加上繪畫藝術及技法的處理愈見精熟,從輪廓的構圖到比例都恰到好處。
佛教造像是中國人接觸最廣、最久的雕塑藝術,在眾多藝術品項中,唯獨收藏佛像會讓人畢恭畢敬地說一聲「請」。其實,歐美藏家對中國的佛教造像更有興趣,北京翰海拍賣佛教部一西平措就指出,在國際上,一些重要的、精美的、宗教藝術表現力強的作品無論在之前還是現在,更多還是被外國人請走,他們對這些佛像有更深入的理解。2013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一件明永樂銅鎏金釋迦牟尼造像,以高達2.36億港元成交,刷新了中國雕塑的世界拍賣紀錄,佛教造像的魅力已經開始吸引無數人的視線,除展現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成為忙碌現代人的精神寄託。
....相對漢傳佛像而言,藝術張力和視覺衝擊力更為豐富的藏傳佛像,在市面上流通更多,也更受藏家的青睞。如今海內外藏家十分重視明清宮廷造像,於是明清的金銅佛像也就構成了今天中國佛像收藏市場的主體。佛造像的質地有銅、石、木、泥塑等等,種類繁多。除去石窟造像外,單尊像中以石像最具代表性。
....佛教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絢麗的奇葩,也是中國佛教文化遺產重要的組成部分。佛教藝術中的書刻經典、金銅造像、樂舞法器、彩繪及唐卡等,可謂天工化匠,堪稱人間造型藝術的絕技。但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市場中關注佛教文物的人越來越多,但部份藏家仍是跟風購進,還沒有真正領會佛教藝術品的真正價值。
* 歷史劇演活鄧小平 陸暴紅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8920311.shtml
大陸歷史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在大陸熱播且回響熱烈,許多地方電視台,紛紛跟進播出,收視率屢創新高,日前劇中一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父親習仲勳,以不點名方式提到「我兒子」,讓習近平首次在劇中「出現」。
....有人把習近平與鄧小平劃上等號,稱習近平為「年輕版鄧小平」,大陸官媒新華社在開播隔天,即刻意發表「習近平:改革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文章,操作手法明顯,從鄧小平到習近平,文章要表述的似是「歷史轉折中的習近平」,以提高當前反腐運動的合法性。不過,亞洲周刊也認為,此劇只講述到一九八四年,擺明迴避五年後的「六四事件」。
◆ 北市都會邊陲 變身「藝術聚落」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20225.shtml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4.09.07
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過去形象偏「暗黑」,被視為台北市都會邊陲。最近一、兩年來,因藝術團體紛紛在此購屋置產,逐漸營造出「藝術聚落」新氣象。
目前包括「非常廟(VT)」、「福利社(FreeS)」都在此落腳。「福利社」與「非常廟」距離只有幾步路之遙。兩組織相約同步換展,每逢有新展覽開幕,這裡就成為台北藝術圈最熱鬧的聚集地。
由策展人及藝術家合組的「非常廟」擁有複合式營運空間,原本設在伊通公園一帶。幾年前因屋主易人、新房東狂漲房租,逼得他們不得不搬家。非常廟主要成員胡朝聖說,過去累計花了三百多萬元租金,但從長遠看,覺得還是買房划算。幾番尋覓後發現,新生北路三段一帶交通便利、地下樓的房價相對低廉,於是決定在此購屋。
無獨有偶,視覺藝術協會(視盟)也因合約到期有搬遷壓力而相中此地。
視盟榮譽理事長胡永芬分析,新生北路三段因地處「城市中心的暗黑區域」,房價相對低廉,視盟需要一個交通便利的展覽及辦公空間服務藝術家,這裡很適合。
視盟阮囊羞澀,幾乎全靠募款,胡永芬兩年前許願「視盟買房」,沒人相信能成真。她想起台灣當代藝術圈最重要的藝術團體「悍圖社」,也曾許願能擁有自己的藝術空間,雙方一拍即合。悍圖社成員和視盟各出資一半,在新生北路三段買了九十坪的地下樓,共組「福利社」。
「福利社」除了有辦公空間,還有一大一小兩個展場。悍圖社藝術家及視盟,一年只要求各在此地舉辦一次聯展。其他時間,「福利社」免費提供給年輕藝術家申請辦展。目前這裡一年約舉辦八到十二檔展覽。
胡朝聖分析,這一帶距離台北市立美術館、也趣藝廊、畫廊協會都不遠;再過去還有文創小店雲集的捷運中山站。他期待進一步擴充據點,吸引更多藝文團體進駐,把此地當成藝術街區經營。
※ 相關報導:
* 「建盞」失傳千年 如今重現桃園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19946.shtml
中秋連續假日,桃園縣文化局規畫在地藝術家陳坤和、陳維鑌父子陶瓷作品展,兩人以一度失傳的宋代「建盞」─鷓鴣斑鈞瓷及天目釉為展出主軸,上百件作品表現1000多年前宋代文人雅士隨著品茗發展出的茶具和瓷器,重現「建盞」名窯燒製的作品。
* 剪紙藝術展 9/14梅嶺美術館登場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7000125-260204
由嘉義縣政府、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臺灣頂新公益基金會共同主辦,長榮航空公司、北京鴻運中樺經濟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共同協辦,台灣文創媒體藝術推廣協會策畫執行之「海峽兩岸民俗風情剪紙藝術展」,即日起至9月14日在嘉義縣梅嶺美術館盛大展出,地址:嘉義縣朴子市山通路2之9號。
* 北港藝師 推滿漢全席「工藝宴」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20223.shtml
「這是台灣民俗工藝的縮影。」北港朝天宮因宗教孕育出大批知名的工藝師匠,百年薪傳手藝,同聚一堂開展,由北港工藝坊號召四十多名北港區知名藝師,以滿漢全席的「辦桌」手法,首度開辦「五湖四海工藝宴」,數百道菜端上桌,全是珍貴手藝及人生故事,精彩又感人。
北港工藝坊負責人蔡享潤說,北港古鎮因宗教藝陣與建築,孕育出許多民俗藝師,更是許多工藝的發源地,例如藝閣、馬陣吹等,尤其張旭輝木雕、蔡永武石雕、葉成豐紙雕、蘇國亮泥塑、蔡爾容紙塑、蔡明堂、蔡榮山錫藝、李丁賀銃琉璃、陳清其捏麵人、施慶義米粿雕、許哲彥剪黏交趾及林聰賢燈籠與黃志偉彩繪及吳登興花燈及畫師許明雄等師匠,都名列雲林瑰寶之列。
倫敦死亡聚會 神探白羅再起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21774.shtml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4.09.08
以「東方快車謀殺案」等鉅著聞名的謀殺天后克莉絲蒂,過世近四十年,她筆下的神探白羅也隨著她離世而謝幕。如今白羅在克莉絲蒂基金會角色授權下再起,由英國心理犯罪小說家漢娜揮筆成就新小說,身為克莉絲蒂粉絲的作家詹宏志、吳念真等人都大力推薦。
克莉絲蒂出身富家,一生大致平順,寫起偵探小說卻極迷人。作家楊照認為她寫得最好的就是「藏在日常中的冒險」,認為她個性中日常又愛冒險的雙面成分,造就特殊的偵探魅力。她共寫六十六部長篇小說,有三十三部以白羅為主角,著作銷售全球共二十億冊。
白羅名言為「真正的工作,都是靠小小的灰色腦細胞」,善於在蛛絲馬跡中尋找犯案線索。遠流出版指出,由克莉絲蒂孫子培察主持的克莉絲蒂基金會,去年精選出漢娜為白羅再造人。漢娜從十三歲就成為「克迷」,曾發表多部小說,榮獲接班人任務,欣喜若狂。
新書「倫敦死亡聚會」從年輕女子向白羅吐露「有人將置我於死地」開始,卻又要求白羅不要調查。同一天,有三人在同一飯店遭謀殺,白羅也遭捲入,新的謀殺案不斷進行中……
推理界知名評論人冬陽指出,克莉絲蒂作品特色為結合偵探小說中「解謎」傳統,以及早年少見的驚悚小說、警察辦案元素。後者在現代偵探小說中雖已成主流,卻少了看名偵探辦案的樂趣,漢娜則將兩者重新結合,且將克莉絲蒂擅寫的人與人互動氣氛、白羅在閒話家常中找線索的特色學得維妙維肖,「簡直就像克莉絲蒂寫的。」
不過,漢娜也在新書蓋上個人標記,加了新的角色——警察開契普。冬陽說,眾多著名偵探類小說如福爾摩斯、○○七等角色都曾由他人寫續集,反應不惡,白羅這角色的新書也可望再續克莉絲蒂傳奇。
「倫敦死亡聚會」明天將由遠流出版公司出版,與全球二十九種語言版本同步發行。
※ 相關報導:
* 悟遠劇坊雙大戲 本月粉墨登場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21561.shtml
宜蘭縣悟遠劇坊本月12至14日推出悟遠劇坊好戲成雙,在宜蘭演藝廳上演「胡六喜」、「鍾無艷」兩齣好戲。
* 朱團高手對決 敲出26年默契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8000393-260115
以26年的交情,搭配絕佳的默契與技巧,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團長吳思珊與副團長何鴻棋7日晚間完成兩人合作的第一場打擊樂音樂會,上半場以4首風格各不相同的曲子展現搭擋默契,下半場則藉著《你說我聽我聽你說》的情境戲劇與音樂,表現他們的幽微心事。
* 故事沙龍 國民談記憶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8000417-260107
「九二一大地震過後,勤務中心成員為了救難、救災,齊心一致有如家人般,讓人非常珍惜。」台中市山海屯救難人員賴文清昨出席文化部舉辦的國民記憶庫「故事沙龍」活動,把發生地震當下情況娓娓道來,一字一句扣人心弦,讓台下觀眾溼了眼眶。
◆ 創作線加工 紗線搖身變文創品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8000455-260107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08日 曹婷婷/台南報導
童年生活是一綑綑紗線交織的記憶,26歲的葉皓宇,見證兒時家中紗線生意,對紗線存有深厚情感,嘗試以紗線為設計元素,設計10件作品,他說,紗線是成衣業一部分,也是台南一頁歷史,盼能透過這些作品為台南做點事。
喜愛設計的葉皓宇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工業設計系,他說,從小家中經營紗線零售生意,成衣業全盛時期,紗線生意跟著水漲船高,只是,隨著成衣業出走外移,紗線生意也隨之走下坡,父母漸漸收起紗線生意,轉賣機車材料,但,兒時伴己成長的一捲捲紗線,卻成為記憶中很美好的符號。
葉皓宇懷抱對於紗線特殊的一份情感,著手創作「線加工系列」作品,利用早期捆織的手動機具,將線塑形於生活產品,舉凡玻璃的花瓶、杯子、器皿等,經過紗線加以包裝,他說,玻璃器皿觸碰起來冷冰冰,多了紗線包覆,除了有造型,更多了「家」的情感。
葉皓宇說,家人一得知他要用紗線創作,都很開心,父母、叔叔、伯伯紛紛提供各種不同顏色、材質的紗線,七嘴八舌提供建議。
他說,早年,爸媽和親戚靠著紗線養家,大家都對這些紗線充滿情感,尤其,知道他要把看似尋常的紗線變成文創品,眾人獻策,他也選用防水的線,克服杯子、花瓶碰水會濕的情況,讓大家更愜意使用這些線加工作品。
◆ 新故鄉願景-百年糖廠 藝術家當你鄰居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8000339-26010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08日 (執筆:陳怡靜)
高雄捷運駛進橋頭糖廠站,步行穿越林蔭片片的小路,雕塑藝術沿途向遊客打招呼,時不時還有國外藝術家騎單車悠然經過。超過百歲的橋仔頭白屋看似靜靜佇立,卻是南台灣最生猛有力的藝術方舟。10年一瞬,轉眼20個年頭,橋頭從新市鎮反思開始,一場工業遺址保存運動激發遍地開花的藝術行動。
先被劃為造鎮用地
糖業是台灣日治時期的經濟支柱,也是台灣現代化工業的火車頭。1901年,日本政府在高雄橋頭興建台灣第一座新式製糖廠,橋頭糖廠每年需要3萬多公噸的甘蔗製糖,打造出輝煌的糖金歲月。現在的白屋就是昔日糖廠招待所,接待過日本親王與國外元首,見證殖民統治者的年代。
隨著糖業沒落、糖廠功能不再,地方人士急著口述歷史記錄、組織糖業讀書會時,新市鎮計畫卻悄悄醞釀。在《中國時報》和正聲廣播電台的「新故鄉動員令」節目中,白屋營運長蔣耀賢回憶,1994年計畫公告後,橋頭糖廠被劃為造鎮用地、全區恐將夷為平地,強烈激發糖廠保存與在地認同議題。
又成捷運重要站點
幾乎與台灣社區總體再造風潮同步啟動,橋仔頭地方文化運動就此產生,鄉土單車行、社區嘉年華等連串發生。當年23歲的蔣耀賢剛從東海中文系畢業,等著到成功大學藝術所報到的夏天,他一頭栽進橋仔頭文史工作室(現為橋仔頭文史協會)的行動企畫,騎單車重新認識故鄉橋頭。
但躲過了新市鎮,卻擋不了捷運線。2002年,捷運一路劃進橋頭糖廠,十多棵百年老樹將會消失,橋仔頭文史協會抗爭路線不合理,透過訴願、公聽會仍無法撼動政策,蔣耀賢搭起樹屋死守,但半年抗衡仍不敵捷運線施工,他只能無奈:「就算是對環境與文化資產的一種宣示吧。」
深知文化資產保存的關鍵就是「文化」,早在抗爭捷運路線前,橋仔頭文史協會的「橋仔頭藝術村」計畫已然成形,從2001年「防空洞藝術節」、「荒糖時代」延續到2008年「黑糖/白屋」,引進大量藝術節慶作為行動策略,「國際劇場藝術節」甚至吸引16國50多位國際藝術家進駐。
透過連串綿密藝術行動網絡,他們凸顯議題、累積論述,國內外都看到這塊「閒置空間」迸發不可思議的能量。而知名導演柯淑卿與蔣耀賢的一場對話,更催生國際知名且獨一無二的「金甘蔗影展」,金甘蔗影展要求「現地拍攝、現地後製、現地影展」,至今催生200多部在地短片。
再催生金甘蔗影展
將邁入第10屆的金甘蔗獨樹一格,年年都吸引數十組團隊搶爭20組參賽資格,還曾移地到高雄美濃、大林蒲與屏東林邊創作。「在地」是唯一條件,團隊得在當地駐地一周,7天就得拍出10分鐘影片,金甘蔗總部還會列出「演員名單」讓劇組參考,鄉里的阿公阿嬤都能是男女主角。
節目主持人、《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張瑞昌也對金甘蔗影展印象深刻,蔣耀賢笑說,金甘蔗引發電影圈注目,「我們是最貧窮但也最豐富的影展,因為它跟土地有最深刻的連結,體現創作百分之百自由、百分之百甜的概念。」有趣的是,就連獎座也別出心裁,噴金漆的甘蔗有幾節就代表第幾屆獎座,創意十足。
把招待所變藝術村
橋頭已然成為南台灣的藝術夢想應許之地,但這幫狂人還沒停止做夢,他們需要一顆更強健的心臟,持續鼓動藝術能量奔騰在人們生活脈絡中。6年前,一票人再籌資修復百年招待所「白屋」,每年繳納近百萬元租金給台糖,曾遠赴威尼斯與日本展出的新台灣壁畫隊也在此誕生。
對蔣耀賢來說,藝術美學不是優雅閑適的生活方式,更不是周末盛裝買票聽演奏,「藝術家是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強大先鋒部隊,當藝術在生活中發生,藝術家就是你的鄰居。」如同現在的白屋,屋裡展出藝術家畫作,駐村藝術家在花園裡創作,大小孩子在旁攀樹、手工創紙,橋仔頭的故事還在閃閃發光。
與影像共舞 劉守曜50歲重生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21778.shtml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4.09.08
劇場奇才劉守曜編導演舞都擅長,從九○年代就與視覺、數位藝術跨界創作。五十歲的他,即將展現暌違十五年的獨舞,用肉身與四位亞洲藝術家創作的科技/影像對話,「我想看看人與科技的角力,到最後會如何?」
劉守曜畢業自文化大學英文系,當年因熱愛表演,加入優劇場(優人神鼓前身),在創辦人劉若瑀鼓勵下創作,「觀自在」等多齣作品都深富東方儀式、舞踏等色彩。
劉守曜在三十五歲那年自覺能量衰退,結束表演,「留個美好印象。」
近年小劇場元老王墨林找劉守曜跳獨舞,劉守曜開始回顧舊作,發現都有個共同主題「變身」。不論是變成妖怪或其他,彷彿都渴望重生。
新作「Shapde5.5」也演繹「變身」主題,並與台灣的吳俊輝、馬來西亞的區秀詒、香港的馮建中、澳門的李少莊等影像藝術家合作,四人專長分別為八釐米攝影機、影像現場操作、傳統相機等。
劉守曜說,他將如與四人製造的影像共舞,彼此辯證對話,影像彷彿具自我意識,成為如薩滿巫靈般的存在。
「Shapde5.5」九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八日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演出,購票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 蘿莉少女 諷刺網路虛假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9000420-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09日 汪宜儒/台北報導
「粉絲頁、個人網站,每個網路社群都自成一小世界,沒有人與人真實相處的溫度,所有人在上頭都被包裝、自我包裝,一種真假難辨、虛構的狀態,似乎所有人在裡頭都可以是偶像,卻面目模糊。」
近年備受矚目的劇場導演楊景翔,因為在校園執教,近身觀察了青春世代與當代社會的互動模樣,以所見所感推出《蘿莉少女》,藉著甜美的外表、寓言的手法,諷刺談論時下流行的社群網站模式與偶像崇拜現象。
楊景翔說,自己親眼看著身邊許多學生忙著經營自己的粉絲專頁,無時無刻都在打卡分享照片,所有表現出來的模樣都經過包裝、計算,生活重心就鎖在那個虛擬的小圈圈。另外,還有個現象就是大家不斷「變臉」,「每學期都有人戴著口罩上課,一段時間後不戴了,大家就發現:怎麼好像長得不一樣。」楊景翔感慨,「這些孩子20歲不到,可能都還沒找到自己價值就先去迎合、服務了整個社會的價值。」
透過《蘿莉少女》,楊景翔設定了Abby、Barbie、Cindy3位青春甜美的少女角色,她們各自活在舞台上的3座透明箱屋裡(見圖,果陀提供)。她們與外界對話、互動,但依賴的連結是網路與帳號;她們頭戴金色假髮、身穿粉紅色系「制服」,搭配Bling Bling的配件,青春活力無敵,似乎很受粉絲歡迎也享受被喜愛擁戴的感受。
「但在光鮮亮麗之下,沒人看得見的部分,她們或許焦慮與不安,懷抱不能過氣失寵的憂慮,但誰知道、誰又肯去面對?」楊景翔嚴肅提問:「誰會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誠懇揭露自我?誰在意別人的聲音?什麼是真實?當那些『偶像』的青春可愛成了寄託,那真正該在乎自己存在的意義在哪裡?」
《蘿莉少女》自即日起至9月21日在台北新光信義新天地A11上演。
◆ 藝文、新創資訊-新一代巷弄展 街角玩創意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9000137-260208
工商時報 2014年09月09日 台北訊
「2014臺北街角遇見設計」系列活動接連在民生、西門町、港墘碧湖及景美四大街區展開,總共動員上百位設計師,串聯逾百家民間單位,把設計元素融入街區每一條巷弄及街角,讓臺北處處有驚喜!
「2014臺北街角遇見設計」希望打造出一系列人人可以參與的設計活動。「新一代巷弄展」由50位來自大專院校的設計新秀,帶著他們的原創作品走出傳統展間,於巷弄裡用獨一無二的設計物件跟店家和民眾進行60天親密接觸。
除了「新一代巷弄展」之外,即日起至9月10日,只要搜尋全臺北具有特色的招牌並拍下,將照片上傳至「金招牌」臉書社團,就有機會獲得精美贈品!都市裡五顏六色的招牌,代表著店家的語言,在街角說著不同的故事。「2014臺北街角遇見設計」系列活動詳情請閱http://www.cityyeast.com/passion_list.php?newstype_id2=87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廣告)
※ 相關報導:
* 混凝土變魔術 美如藝術品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09000354-260102
長久以來,國內消費者並不瞭解混凝土品質,造成水泥業界習於殺價競爭,不重視技術研發。身為台灣混凝土龍頭的國產建材實業,選在公司成立60周年之際,啟動台灣第一座創新混凝土展示中心,秀出國產在混凝土產品及製程上的創新技術,帶動業界對研發創新的重視。
SIGMU集團總裁林孝信說,混凝土充滿創意,可以浮水,也可以是和燈具、家具結合的建材,只要賦予美感及創意,混凝土如同裝置藝術。
《冰毒》代表台 出征奧斯卡外語片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0001099-260308
旺報 2014年09月10日 記者廖慧娟/台北報導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9日宣布,已獲得英國愛丁堡影展最佳影片、台北電影節最佳導演及媒體推薦獎等多項大獎肯定的電影《冰毒》,將代表台灣,角逐2015年第87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導演趙德胤聞訊後,一時之間驚訝地說不出話,隨即開心地表示:「在電影圈,我還只是一個小毛頭,非常榮幸可以代表台灣出征奧斯卡。謝謝台灣發現電影的多元性和可能性。」
影視局表示,今年報名參與甄選的國片計有《冰毒》、《KANO》、《軍中樂園》、《到不了的地方》、《山豬溫泉》、《郊遊》、《暑假作業》、《行動代號:孫中山》、《白米炸彈客》等9部,經由甄選委員會熱烈討論及辯論後,多數決投票通過由《冰毒》代表台灣參賽。委員會的推薦理由為「用接近紀錄片式的寫實手法,刻畫離台灣甚遠的緬甸僑民/華僑的悲歌,在貧瘠無助的環境中,迸發令人動容的人性。」
《冰毒》是趙德胤的第3部作品,由於缺乏經費,他都是刻苦拍片,《冰毒》總花費僅3、400萬元,包括他與主角王興洪、吳可熙,攝影團隊總共也才8個人,卻拍出不斷獲獎的作品;今年4月他參加紐約翠貝卡影展,2009年曾在金馬電影學院指導過他的導演李安看完該片後,讚賞該片傳承台灣新浪潮美學風格,又有世界主流電影的直線敘事架構。
※ 相關報導:
* 大螢幕手機 將掀男性服裝革命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534663
剛亮相的蘋果新手機iPhone 6螢幕加大,由於iPhone在智慧型手機間,向來具有引領風潮地位,大螢幕手機今後可望漸趨熱門,男性服裝也將因為「要能放得下手機」,掀起改革。
....相對於可以把手機放入皮包的女性,不拿皮包的男性,隨身攜帶的手機則要放在褲子或衣服口袋。然而,不少男性消費者卻發現,加大螢幕的手機很難放進褲子口袋,有時候雖然可以放入口袋,卻相當突兀而不便。
◆ 江河師的蓪草紙花 成書出版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25577.shtml
【聯合報╱記者王燕華/宜蘭報導】2014.09.10
宜蘭縣工藝大師黃德河,一生有超過70年的時間投身「蓪草紙花」技藝,去年初他因病辭世,享年86歲,縣文化局委託宜蘭市鄂王社區發展協會出版「黃德河的蓪草紙花世界」一書,紀念他的工藝成就,昨天新書發表。
1928年出生的黃德河,8歲起跟隨母親製作蓪草紙花,家族3代傳承蓪草紙花有120年之久。他在母親教導下打下扎實基礎,27歲師承台灣人造花藝大師潘牛教授,讓他的技法更顯細膩,製作的菊花、山茶、荷花、玫瑰、櫻花等紙花,栩栩如生,被尊稱「江河師」,並在宜蘭舊城創立「花玉號」花店。
文化局指出,「蓪草」是早期手作花藝的重要素材,雖然名叫草,其實是草綠灌木,主要產在新竹一帶,是取枝幹內的髓心,削成一片片的薄紙,染色後作成紙花,像極了真花。
前年黃德河在宜蘭市楊士芳紀念林園舉辦蓪草紙花藝首展,獲縣文化局登錄為宜蘭縣文化資產「紙屬工藝─蓪草紙花藝術」保存者,他一生以推展蓪草紙花為志業,病逝前仍抱病教學。
黃德河辭世後,家人秉承他的精神,由遺孀黃趙石及兒媳李麗華傳承手藝,昨天文化局長林秋芳將新書贈送給黃家人。文化局表示,新書首批印製1千冊,其中50本贈予黃家留念,也會分送各公立圖書館,讓大眾欣賞黃德河珍貴的蓪草紙花作品,此外將在楊士芳紀念林園及蘭陽博物館展售。
※ 相關報導:
* 敷衍孩子的故事 小野搬上紙風車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25896.shtml
作家小野寫過眾多童話,其中為兒女講睡前故事變成的「藍騎士和白武士」最受歡迎,出版廿年仍可年銷一、兩千本。這個講述「爸爸為孩子講故事」的故事,月底將躍上紙風車劇團舞台,未來還將成為紙風車三六八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經典劇碼。
「為孩子講故事,重點不是故事,而是用故事聯繫的親情。」小野說「藍騎士和白武士」其實是爸爸如何敷衍孩子的故事,完全是廿多年前他講故事給兒女李中、李亞聽的寫實描繪,用「劇中劇」手法,演親子間如何講故事,包括爸爸想不出故事後續、孩子加以延展等。
* 譜出《少年台灣》 蔣勳對台深情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0001091-260306
從1900年學者梁啟超發表的文章〈少年中國說〉,到民國初年「少年中國」學會成立、月刊創辦;由1970年代問世,蔣勳原詩、李雙澤譜曲及改編歌詞的台灣校園民歌《少年中國》,至2012年蔣勳散文著作《少年台灣》印行,隔年改編為《少年台灣》音樂劇首演……
兩岸不同世代的「少年」各自燃盡青春歲月,「瓌霞如赭水如牋,為誰無盡寫江天」般見證時代、臨水照花。音樂劇版的《少年台灣》,由「音樂時代劇場」藝術總監楊忠衡編劇,加上作曲家冉天豪、導演符宏征、「三金歌王」殷正洋領銜主演,預計10、11月間將跨海至大陸福建廈門、廣東珠海及上海展開巡演。
* 台灣國寶美術館開幕 展吳哥文物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25555.shtml
號稱東台灣第一座私人典藏美術館「台灣國寶美術館」昨天開幕,花蓮縣長傅崐萁、議長楊文值等人聯手剪綵,開幕首展推出「吳哥文物展」及「葉昱伶水墨畫展」。
台灣國寶美術館鄰近文化局園區,館內採多功能複合式規畫,共4個樓層,1樓是當代藝廊、2樓Madame Cafe咖啡廳及展售處、展覽廳,3、4樓是藝術品拍賣會場。
首展推出「吳哥文物展」及「葉昱伶水墨畫展」,大受好評。傅崐萁表示,花蓮擁有美麗的自然景觀及多元族群孕育的人文之美,感謝文化工作者長年深耕花蓮這塊淨土,不僅提升花蓮的國際能見度,更開拓嶄新的藝術視野。
◆ 偽畫大師 栽在錯用顏料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0000989-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10日 吳垠慧/台北報導
讓交易商、收藏家恨到咬牙的偽畫作者沃夫岡.貝特萊奇(Wolfgang Beltracchi)經他出手的偽畫約有300幅,暴利超過新台幣18億,若非一幅偽畫使用的顏料小細節露餡,讓他被逮,他的偽畫生涯可能還在持續。德國導演亞內.勃肯(Arne Birkenstock)執導《蘇富比偽畫大師》記錄爭議的「貝特萊奇傳奇」。
《蘇富比偽畫大師》今年5月獲德國蘿拉獎最佳紀錄電影大獎,將史上最大偽畫交易的真人實事搬上大螢幕,貝特萊奇夫妻現身說法,貝特萊奇在片中示範如何創造完美偽畫的獨門技巧,從顏料、挑框、氣味乃至找到100多年前的灰塵用在畫中仿舊。
貝特萊奇自信能模仿達文西、林布蘭、維梅爾至雷諾瓦、畢卡索等,至少百位藝術家的畫風,「如果馬克斯.恩斯特在世,我想他會說:『把他關起來』」,人稱他很有自信,他卻回應:「我不是自信,這是我的工作」。
貝特萊奇未曾學過繪畫,無師自通的他,受到喜愛藝術的父親影響,1965年畫了第一幅偽畫、畢卡索「藍色時期」的《母與子》,覺得原作太陰沉,他還擅自做了修改,他開玩笑地說:「我會畫偽畫都是我父親的錯。」
貝特萊奇的偽畫不只複製原作,還能根據藝術家畫風,畫出全新畫作,文獻曾記載卻失傳散佚的作品,也是他想像力發揮的好對象。貝特萊奇和妻子合作20多年,編造偽畫背後美麗的收藏故事,若能獲專家學者認證,就能登上拍賣市場,兩人以此賺進大把金錢,直到2006年一幅破紀錄的畫作讓他栽了跟斗。
20世紀初德國藝術家坎本唐克(Heinrich Campendonk)畫作《紅馬肖像》,在佳士得拍出新台幣1億1000萬天價,專家認定是坎本唐克最高傑作,然而進行化學檢測時,意外發現畫作使用的鈦白顏料當時尚未發明,才揭露這場藝術史上的最大騙局,貝特萊奇被判6年刑期和新台幣8億的求償訴訟。《蘇富比偽畫大師》9月12日在台上映。
台中韓的鏡頭 抓住城市邊緣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1000823-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11日 管婺媛/台北報導
今年邁入第4屆的新北市紀錄片節,首次舉辦國際論壇與影展活動,共播放台、韓、日、星4國8部以城市為主題的紀錄片。其中,台灣導演楊力州記錄社子島的《看不見的島》、韓國KBS監製拍攝脫北者生活的《天堂邊緣》,以及中國導演張贊波拍攝重慶民工勞動生活的《紅白藍》,不約而同凸顯城市中的「邊緣者」角色。
張贊波是中國知名獨立電影工作者,作品包括《天降》、《戀曲》、《有一種靜叫莊嚴》等,長期關注中國勞動階層,近期在台出版的《大路:高速中國裡的低速人生》,與即將播映的《紅白藍》均探討為中國打造進步高速公路的底層民工生活。
2011年春節前夕,張贊波在行經湖南高速公路工地時,發現來自重慶的民工還在冰天雪地工作。當時他手持攝影機,以一刀未剪的長鏡頭記下片段。片名《紅白藍》象徵西方「博愛、自由、平等」,對張贊波來說,「這三色沒有這麼高貴,這是它們工地上最常見的色彩,一種廉價的塑膠彩布!」
張贊波受訪時曾說,拍紀錄片是試圖改變現狀但經常會有無力感的工作,但他認為,改變現狀的行動與無力感不衝突,「這是兩個概念,行動還是必須的。哪怕是微小的力量積累在一起,它還是會有所進步!」
《看不見的島》是楊力州透過記錄社子島孩子們長大離鄉的處境,凸顯台北市因治水政策而被視作「化外之地」的社子,盼觀眾能看見首都之中,一般人看不見的城市風景。
《天堂邊緣》以脫北者為主題,探討每年為脫離北韓逃往中國邊境的3萬北韓人民,如何透過非法掮客,心驚膽戰的逃離北韓,並在文化全然不同的中國、南韓存活。片中化名為「淑熙」的脫北者道出心聲:「一邊(北韓)是饑餓致死,一邊(中國、南韓)是吃自己吃到死!」
新北市紀錄片節9月12日於府中15放映院開跑,張贊波、KBS製作人裴基亨、印度紀錄片導演嘉塔里(Chaitali Mukherjee)都將來台對談。
※ 相關報導:
* 學童創作短片 登上紐約亞美影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1000536-260107
崑山科大視訊系暨媒體藝術研究所師生,率佳里延平國小與美國Cinemasports組織合辦「小夢想大未來,兒童電影工作坊」,創作3支短片呈現西拉雅文化小飛番意象,獲紐約第37屆亞美國際影展播映,孩子們興奮不已。
亞美國際電影節為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國際亞裔電影展,影展特色著重於探討身分認同、人口販賣、城鄉工業化等社會議題及鄉土文化,參展國家來自美國、台灣、中國、印度、日本、越南、韓國、泰國、杜拜等多國,今年台灣電影《白米炸彈客》、《真愛100天》、《暑假作業》及短片《狀況排除》也獲邀播映。
* 台灣庶民生活 銘傳影像說故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1000419-260107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參與文化部「國民記憶庫:台灣故事島」計畫,採訪拍攝退休或資深媒體人、街頭藝人、新移民、店家老闆、傳統藝術工作者等素人,集結成120則故事影片,並上傳到網路建立影音口述歷史資料庫,藉此學生也更貼近感受台灣的在地故事。
* 桃城美展首獎 都是7年級生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28134.shtml
嘉義市第十八屆桃城美展在雙數年以雕塑、攝影類徵件競賽,總計204件參賽,拿到首獎都是七年級的創作家,雕塑類得主黃琨聰透過作品表達內心底層的壓抑與對外界的抵抗,攝影類得主鄭聖意用影像觀察世界,第一次參賽就奪魁。
文化局長侯嘉政表示,1996年開辦的桃城美展是全國藝術創作家重視的賽事,今年雕塑、攝影類徵件各有78、126件參賽,經初複審44件脫穎而出,得獎作品在市立博物館展出到10月5日,9月13日下午2點半頒獎典禮,首獎可獲獎金15萬元。
◆ 玉卿嫂、鐘樓怪人… 上海四大劇團接力秀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28370.shtml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4.09.11
以音樂劇走紅世界的法國雨果巨著「鐘樓怪人」,轉換成京劇將是何等模樣?白先勇經典小說「玉卿嫂」,以淒美的越劇呈現又是如何?第四屆海派文化藝術節十一月登場,邀來上海四大劇團獻藝,展現海派文化融貫中西的看家本領。
傳大藝術總經理周敦仁指出,今年以「海上風韻上海戲曲月」為題,上海有「京昆越滬淮」五大劇種,海派文化藝術節便邀得其中四種。
十一月三日至十六日期間,上海京劇院、滬劇院、越劇院、昆劇團接力登台,舞台遍及台北、台中與高雄。逾四百名演員上台競技,帶來十多齣傳統及創新戲碼,為歷屆規模最盛大的一次。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指出,本屆「海派文化藝術節」有許多台灣戲曲界的「第一次」。如上海滬劇團第一次來台,帶來曹禹名作「雷雨」。和京、昆劇相較,年紀較輕的滬劇深受民初文明戲影響,較不受嚴格的程式規範,更接近普羅大眾的生活。
上海越劇院則帶來改編自白先勇小說的越劇「玉卿嫂」,是白先勇作品首度以傳統戲曲形式呈現。王安祈表示,此劇由著名袁派花旦方亞芬演出女主角,她如何走出古典形象,詮釋白先勇筆下的女性情慾?讓戲迷相當期待。
海派文化以海納百川、融貫中西文化著稱,上海京劇院改編自「鐘樓怪人」的「情殤鐘樓」允為其中代表。王安祈指出,被譽為「彩色旋風」的小旦史依弘,飾演劇中迷倒眾生的吉普賽女郎。王安祈曾在上海看過此劇,史依弘登場時揚起裙襬、露出修長美腿,顛覆傳統戲曲的美感經驗卻又不顯突兀。
●第四屆海派文化藝術節「海上風韻上海戲曲月」十一月三日登場。票券由兩廳院售票系統代售,或洽主辦單位傳大藝術:(02)27715676
※ 相關報導:
* 長春祠拉提琴 邀你來聽音樂會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28358.shtml
邁入第13年的太魯閣峽谷音樂節,是花蓮年度重要的音樂活動之一,昨天音樂家張正傑、林惠珍在長春祠的演出中,宣告活動在9月20日、27日登場,邀大家一起透過音樂,體驗國家公園之美。
三立再推文創Life 是雜誌更是平台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30363.shtml
【聯合報╱記者楊起鳳/台北報導】2014.09.12
三立電視以自製內容為核心,經營電視頻道為本,近年來從影視音出發,跨足出版、文創、新媒體生活等產業,本月將再推出第三本雜誌「文創Life」,也是全台第一本文創雜誌,三立表示,它不只是一本雜誌,更是一個「文創平台」。
三立繼2012年12月創刊發行以報導華流明星為主的「華流」後,今年1月又推出以華流明星私房推薦吃喝玩樂必備隨身工具書「愛玩客」,9月則跳脫娛樂框架,擴大以文創為範疇,再度創刊文創雜誌「文創Life」。「文創Life」社長張正芬說,當三立決定要辦「文創Life 」雜誌時,許多同業朋友都說「瘋了!」不過此話聽在三立電視總經理張榮華耳裡,卻有另一番解讀,張榮華說,「當大家都說我們瘋了,我們就成功一半了!」
他說,「文創Life」雜誌,想傳遞的是「美好生活」。「文創Life」的「創」,包含「創意、創新」,「美好生活」的「美」,表達的是「美學、美感」,希望能在生活中、細節上多些「在意」。三立從電視媒體跨界進入平面媒體,逆向操作,未來也期待它成為一個跨界的平台。
「文創Life」邀請蔡詩萍擔任客座總編輯,蔡詩萍認為,現代人對美好生活的提案,就應該深入產業、觸及個別創意家、提醒政府文化官僚體系,相互去連結、去加乘未來的規模。
「文創Life」的創刊封面採用讓台北市獲選為「2016世界設計之都」的一張「倒立先生」照片,企圖呈現文創可以不一樣的角度看城市,並以台北、倫敦、東京、曼谷四個城市為主軸,透過四大城市的文化局長,並對照四個深入生活的城市生活家的長期觀察,揭開這四大城市的文創秘密。
※ 相關報導:
* 神秘的著作 出版要等100年!
http://udn.com/NEWS/WORLD/WOR7/8929896.shtml
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宣布加入名為「未來圖書館」的計畫,正著手進行的新作要等一百年後才會出版。除了作家本人,世上沒人知道作品寫了什麼,愛特伍也聽不到世人對作品的評價。
The Guardian網站報導,「未來圖書館」計畫每年將邀一名作家加入,預計到了2114年總共會有一百名作家共襄盛舉。「未來圖書館」團隊今年夏天在挪威奧斯陸近郊植下一千棵樹苗。作家的手稿將會放在一旁的圖書館內,靜待樹苗長成,一百年後,再由這些樹木供應出版書籍所需用紙。
發想「未來圖書館」的年輕藝術家帕特森(Katie Paterson)解釋,一百年對宇宙而言不過須臾,但已經超過多數人一生能夠經驗的範圍,卻還留有理解、接觸的可能。她說:「有時的確會覺得不可思議,有些未來將加入這項計畫的『作家』,都還沒出生啊!」
* 「隔1世紀」 綠光重回基隆演出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30474.shtml
基隆市文化局主辦的「東北角藝術節」首場演出將於27日登場,本周六為藝術節暖身,知名演員羅北安免費開講,並有戲劇創意市集,而為鼓勵民眾入場看戲,活動期間民眾只要持演出票根到特約商店消費,即可享優惠。
....綠光劇團長羅北安昨天半開玩笑地說,「綠光上回到基隆演出,應該是上個世紀的事了」,但是當年基隆觀眾的反映相當熱烈,至今仍讓他難以忘懷。今年接獲文化局的邀請,他相當興奮,「終於又可以回到基隆演出了」,而這次綠光劇團將帶來吳念真編導的「人間條件6」,是一齣笑中帶淚的溫馨戲劇。
* 國際藝術季 邀你來聽璀璨美聲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30472.shtml
2014苗栗國際藝術季「璀璨美聲演唱會」明、後兩天在縣立體育場登場,4名音樂劇歌手昨天提前亮相,其中Dee Roscioli(蒂羅西歐立)秀了首「抵抗重力」,美聲驚艷四座。
* 芭蕾天后姬蘭 行雲流水舞《Push》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2000906-260115
當代芭蕾天后西薇‧姬蘭(Sylvie Guillem)來了!本周在台北國家戲劇院與英國編舞家馬利芬(Russell Maliphant)合作演出「PUSH」,其中的壓軸舞碼,是兩人長達30分鐘的雙人舞《Push》,如行雲流水般暢快悅目,而這次的演出也極可能是姬蘭在高掛舞鞋前最後一次的台灣行。
◆ 馮君藍《光照微塵》 獲攝影者好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2000808-260102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12日 文/黃繡鳳
丹青藝術中心每年都要支持一個美好的種籽計畫,從2012愛樂種籽計畫到2014年「微塵聖像」系列攝影計畫,丹青藝術中心學習辛勤的農夫,播種耕耘,不止是展覽。
丹青藝術中心馮君藍「光照微塵」攝影展自即日起至9月25日止,假英才文教基金會、全球藝術中心舉行。攝影家阮義忠在台北市當代美術館初見馮君藍「微塵聖像」攝影作品時,深受感動。
阮義忠事後在「生活月刊」2011年9月號撰文指出,照片裡的八雙明眸直透心靈底層,立刻把我震住了。那已不是容顏的留影,而是靈魂的肖像。這是我多年來在華人世界看過最有深度的作品之一,馮君藍透過一張張臉孔傳達了赤子的無邪,性靈的純淨,宿命的枷鎖,探索的迷惘,救贖的渴求,悔悟的了然以及信仰的堅貞。
阮義忠這篇長達5000字的引薦攝影專文,連同馮君藍的作品被刊載後,這個攝影圖文欄目更被亞洲出版人協會,評選為該年亞洲區雜誌類最佳人物攝影專題。2013年馮君藍的微塵聖像系列作品也受到法國PHOTO QUAI國際攝影雙年展的邀請於巴黎展出,廣獲包括法國文化部長在內的文化藝術界的讚賞與好評。
攝影家馮君藍的正職其實是一名基督教的神職人員,誠如阮義忠所言:「拍照對他而言已不是在強調自己的藝術手法,而是為了替人人本具的靈性顯影,以牧師的身分揭露聖經的啟示。他成功的傳達了令人寧靜、充實、使人堅定、圓滿的神祕力量。他說,攝影最強的特性就是把瞬間凝住,馮君藍的作品剛好相反,彷彿是在緩慢釋放著時間的流動。
馮君藍的微塵聖像作品是一個宏大的攝影計畫,他曾表示,這個計畫在他有生之年將持續進行。此次「光照微塵」展出其中部分精品,大受藝術攝影者好評。
◆ 台灣美術雙年展 濃縮當代精華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2000908-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12日 吳垠慧/台北報導
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的「台灣報到:2014台灣美術雙年展」將於9月14日登場,已邁入第4屆的台灣美術雙年展,是目前唯一參展者全是台灣藝術家,每屆均從前兩年發生在台灣的展覽為選件對象,可說是兩年間台灣當代藝術展演的濃縮精華版,期能累積變成未來美術史研究的檔案切片。
本屆雙年展是從2012年、2013年間的展覽選件,共展出38位(組)藝術家、超過80組件作品,以35歲至50歲之間的藝術家居多。國美館策展人張正霖從中梳理出「重構主體」、「再現社會」、「演敘傳統」、「藝術拓域」和「迎別青春」這5項子題,總結這些作品的發展核心。
1990年代台灣社會曾掀起一股找尋文化主體性的熱潮,近兩年主體性的重新思索再被凸顯,包含對共同記憶的重新書寫,對過往主體性論述的重新解析,或對性別與族群認同的反思,如原民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與張恩滿,或將傳統文化再融合也思索原住民處境,而吳天章、高重黎等人再思索歷史、體制霸權的宰制。
生存狀態的變化,讓藝術家更關注社會與人文環境,無論是批判或擁抱這片土地,聆聽常民生命經驗甚而介入社群關係的重建等,均反映出當下台灣的社會情狀,如吳瑪悧與竹圍工作室在樹梅坑溪實踐的環境藝術行動,張乾琦的北韓與脫北者的影像紀錄,賴珮瑜的城市記憶等,王建揚關注當代人在網路虛擬時空的心理狀態。
回歸古典,為傳統媒材注入新語彙的「演敘傳統」是近兩年來的重要趨勢,如許雨仁的新水墨,書法家董陽孜+姜樂靜+楊偉林的跨界合作,曾偉豪藉由能導電的墨重新詮釋山水,姚瑞中以中性筆畫出當代變體水墨畫等。
張正霖表示,台灣美術雙年展是為「檔案式的雙年展」,「它不是要呈現很炫、奇觀化的作品,而是必須涵納所有台灣當代藝術的範疇,而非議題式導向。經由積累的過程,這些作品能變成真正美術史的檔案,因此需要長期挹注。」
※ 相關報導:
* 日潮博覽會 台北花博爭豔館登場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30358.shtml
「Tokyo Crazy Kawaii Taipei(TCKT)」日潮博覽會自即日起至9月14日,在台北花博公園爭豔館盛大舉辦,集結60家廠商100攤,呈現淺草正統祭典、涉谷與原宿時尚美妝、秋葉原動漫天堂,還能品嘗美食,與樂團high翻全場。
全球「萌商機」產值驚人,以可愛、動漫著名的日本,準備再造文化新勢力,而根據日本觀光局統計,今年台灣旅日人數增3成,已成日本觀光重點發展市場,因此TCKT今年選擇台灣為亞洲首站,動員潮流人物、美食大師、熱門樂團,挑戰去年在巴黎2日參與人次破萬的盛況,預計吸引逾5萬參觀人潮。
新北紀錄片 將登國際舞台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32957.shtml
【聯合報╱記者祁容玉/新北報導】2014.09.13
新北市政府首度舉辦的紀錄片國際論壇昨天登場,日、韓、印度等亞洲國家的紀錄片工作者,交流推展和拍攝紀錄片的經驗;市長朱立倫表示,新北市明年將帶著優秀紀錄片作品,到香港和歐洲多國巡迴放映,提升台灣紀錄片國際能見度。
除台灣之外,共有日本、韓國、印度、新加坡、大陸五國參與論壇。新北市府邀請公視企畫部經理施悅文、日本NHK製作人吉澤朗、韓國KBS國際部經理裴基亨、新加坡新傳媒集團監製王其霞、印度紀錄片導演Chaitali Mukherjee、大陸獨立電影工作者張贊波對談。
王其霞說,電視台應是推廣紀錄片的平台,新加坡亞洲新聞台開闢紀錄片時段,以優質作品培養觀眾。
裴基亨說,紀錄片可以很有趣,幫助人們深入瞭解世界,成為城市反思和改變的力量。紀錄片要以全球為目標市場,參與跨國共同製作,新北市紀錄片獎強化文創產業,能幫助紀錄片與國際接軌。
吉澤朗提到,二○○七年NHK發起的The Asian Pitch(亞洲紀錄片提案會),韓國KBS、新加坡新傳媒、台灣公視先後加入合作,提供資金鼓勵亞洲導演在地創作,作品可在不同國家播映。他也認為跨國合製紀錄片,可讓作品呈現多元視角。
Chaitali Mukherjee獲The Asian Pitch資助,今年完成「燃燒家園」。她說,政府應多舉辦觀影活動、影展等,從公共電視開始增加觀影人口,讓紀錄片導演可和國際買主接觸。張贊波自稱是與談人中的「反面教材」,他表示,大陸仍打壓獨立電影工作者,他拍電影六年沒拿過公部門資源,拍到繳不出房租,參加第四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獲獎。
施悅文認為,政府可為不同年齡層及族群舉辦紀錄片影展,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朱立倫說,新北市連續四年推展紀錄片,培育許多新銳導演,明年將帶著優秀作品到香港和法國、義大利、德國巡迴放映。
※ 相關報導:
* 首屆動畫盃巡展 日導演站台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3000462-260107
日本知名的動畫大作《進擊的巨人》製片中武哲也、《鬼燈的冷澈》導演鏑木宏,12日跨海來台,為「第1屆台灣動畫盃巡迴影展」站台,分享製片經驗,很多粉絲爭相簽名,氣氛熱烈,與台灣民眾一起感受動畫的魅力。
* 用念的歌仔戲 「烏龍窟」演給兒童看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32689.shtml
基隆風動歌劇團為推廣歌仔戲,今年特別針對兒童量身打造年度大作「烏龍窟」,以琅琅上口的俳句取代生澀難懂的歌曲,並以幽默詼諧的表演形式,期望吸引更多年輕一代認識台灣傳統藝術之美。
◆ 佛教文物之最 七寶阿育王塔來台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3000903-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13日 潘杏惠/台北報導
橫跨1500年、蒐羅88件重量級佛教文物的「七寶瑞光:中國南方佛教藝術展」首跨海展出,20日將在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開展。此展最受矚目的,是2008年大陸城南金陵大報恩寺出土、有塔中之王美名的七寶阿育王塔。
該展共匯集了中國5大博物館,包括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及四川博物院共88件佛教歷史文物,一級文物有27件,時間橫跨漢代至明代,堪稱一部中國南方佛教發展史。
昨天由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策展人李天凱共同主持開箱儀式,為2011年在杭州雷峰塔出土的千年古物「銀阿育王塔」,揭開神祕面紗。
如常法師表示,這次展覽最受矚目的「七寶阿育王塔」,相傳是五代十國吳越最後一個國王錢弘俶於西元955年,仿效印度阿育王命人所造,高度比所有塔都高3倍,有「塔中之王」美名。
該塔以佛教7寶,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硨磲、瑪瑙為飾,表面鑲嵌452顆白、紅、藍、黑等各色寶珠,內供奉佛頂骨真身舍利等珍寶,尤其塔身四面的浮雕繪有佛陀本生故事,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的體型最大、製作最精美、工藝最複雜、銘文最多、最具史料價值的阿育王塔。
其他珍貴文物還包括四川博物院藏的菩薩與力士像、南京博物院藏管道昇「刺繡觀音菩薩像」、文徵明行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與陶佛像搖錢樹座等;展出時間9月20日至12月7日。
※ 相關報導:
* 台藝術家的青春群像 重返東藝大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3000902-260115
90年前,14位台灣前輩藝術家留學「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如今,14位藝術家54件重要作品回到母校展出;親赴東京主持開幕式的台南市長賴清德說,陳澄波等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在時隔90年後返回母校,令人感到無比光榮。
由台南市政府與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2014「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大展」,12日在日本東京展開東亞巡展的第四站,展出主題為「台灣近代美術:留學生們的青春群像」,這群留學生包括陳澄波、劉錦堂、黃土水、郭柏川、顏水龍等。
* 焰炫陶藝展 看見低頭族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12894
時下流行低頭滑手機Line一下,六十七歲陶藝家許強照今年才加入低頭族,將人們專注滑手機的形態融入作品,陶藝迎合科技來增添創意。
台東市廣東路丹寧象藝文中心舉辦「焰炫」許強照陶藝個展,有人體、面具、神佛、動物、杯壺等各式作品,其中有多件是正在Line的低頭族。....在他展出的作品裡,也有老人家互坐聊天,手上拿的是扇子,而不是手機,對照出今昔人們不同的互動方式。
台灣首部3D動畫 「桃蛙源記」誕生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934524.shtml
【聯合報╱記者吳思萍/台北報導】2014.09.14
耗時六年打造的台灣首部自製3D立體動畫電影「桃蛙源記」十月三日上映,故事以保育蛙種「黑蒙西氏小雨蛙」為靈感,呼籲民眾關心台灣環境。原聲童聲合唱團義務獻唱電影主題曲,總統夫人周美青昨天也出席首映,支持生態保育。
「桃蛙源記」以台灣本土蛙類為題材,從南投埔里桃米村的保育蛙種「黑蒙西氏小雨蛙」為靈感發想,講述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生存條件緊縮下,人類與青蛙各自尋找心目中桃花源的冒險故事。
原聲童聲合唱團團長馬彼得說,這部電影以有趣的動畫,關心台灣生態,原聲合唱團義務相挺。
周美青是原聲音樂學校的榮譽團長,坐在台下為原聲加油、觀賞「桃蛙源記」。
楊仁賢是有四十年經驗的資深動畫師,曾多次參與「阿拉丁」、「獅子王」、「小美人魚」、「藍色小精靈」等動畫製作。
楊仁賢說,童年因為抓蝌蚪被老師罰站,他就是對青蛙特別有好感;某次遇見研究黑蒙西氏小雨蛙的專家,展開創作契機。他細細描繪台灣特有種青蛙,參考大量資料與田野調查,才完成這部關懷台灣本土與生態的3D電影。
「六年築一個夢,終於找到自己的桃花源」,楊仁賢昨天在首映會中忍不住落淚說,十八歲開始幫迪士尼動畫代工,那時總想著,有一天也要製作屬於台灣的動畫;卅七歲,因台灣動畫代工產業沒落失業,同年父親生病、幾年後去世,他陷入低潮。
六年前,他決定追尋夢想,四處向企業拉贊助,卻被轟出門外,向文化部補助也屢被駁回。他的團隊不到十人,電影進度因為資金中斷而叫停數次,但因為他「發自內心,想說一個台灣的故事」,終克服困難,完成電影。
※ 相關報導:
* 樂聞樂思/西貝流士等你來愛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35015.shtml
【聯合晚報╱焦元溥】2014.09.14
在上周諸多精采音樂會之後,國家交響樂團也要在本周六舉行開季音樂會。呂紹嘉九年後再度領軍NSO挑戰馬勒第九號交響曲,加上林京美的台東感懷《舞詠曙光》世界首演,果然票房開出紅盤,音樂會當天必然一票難求,大家可得把握機會。
....西貝流士是怎樣的作曲家?從德國與俄國風格開始,他一步步找出屬於自己的音樂語彙,最後不只成就一家之言,還成為北歐共同的音樂語言。
◆ 拈花惹草 綠手指妝點家居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934206.shtml
【聯合報╱記者高宛瑜/台北報導】2014.09.14
大學念服裝設計的郭毓聆,從小喜歡「拈花惹草」,對園藝很有興趣,4年多前成立「所以居」工作室,成為台灣少見的「植栽藝術工作者」。
郭毓聆幼時就愛種花草,母親常說:「不要再撿植物回家了」,結果隔天庭院又多了一盆作品。郭笑說,當時沒有零用錢,就去學校撿種子回家種,「怎麼種怎麼活」,發現自己有天賦,也開啟對園藝的興趣。
郭曾在服裝設計公司工作,但「人到一個年紀,總會想自己要的是甚麼」,也覺得「缺少對土地的關心」。他先到園藝公司工作,後在台南成立工作室,目前在台南、台北都有開課,教有興趣的民眾「玩」植栽。
除去塑膠、化學材質,郭毓聆將花草、泥土、樹枝、木頭等搭配組合,還以多肉植物研發出球型吊飾,將其取名為「多肉星球」,只要澆水,就能持續存活,成為「活」的吊飾。
他曾承接台南知名古蹟百貨「林百貨」的植栽設計,另外咖啡廳、住宅等,都有客戶口耳相傳請他規畫設計。
「我在工作,我也在生活」,郭毓聆說:「工作為什麼就只能是賺錢?」他找到人生的志業,能悠遊於喜歡的綠意間,又能將設計感帶入植栽中,做出來自於土地的作品。
※ 相關報導:
* 就是愛動漫 女模型師 磨出一片天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4000319-260107
聚集全台50位玩家近年最新作品的「全國玩家模型展」,13日在成大藝術坊開幕。這場由一群熱血模型迷自辦的展覽,展示144件各類模型,吸引數百位模友湧入參觀。其中,女模型製作者譚心怡的作品,不僅賣到日本,還登上日本專業模型雜誌。
年僅27歲的譚心怡,中原大學企管系畢業後,投身模型製作4年,是台灣模型界少有的女性模型製作者(又稱原型師)。她的作品每年都受邀參加日本專業模型展,甚至還登上日本專業模型雜誌,還有日本模友願意掏錢買她的作品,為台灣賺進外匯。
◆ 劉秋兒的豆皮 9月底結束營業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4000665-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14日 吳垠慧/台北報導
1999年誕生在高雄鹽埕區的「豆皮文藝咖啡館」,15年來以「藝術無審核」的開放態度,提供各種型態的藝術展演,同時是南部環社運動匯聚的基地,然現址建物因房東出售轉手,創辦人、藝術家劉秋兒說,今年9月30日豆皮將結束營業。
混種藝術 熬過15年
離開現址,豆皮是否會繼續?劉秋兒說,聽到豆皮要結束營業,不少朋友表示「金嘸甘」,提供各方意見希望豆皮能延續下去,「但我還在思考。」
37歲那年,劉秋兒(見右圖,陳振堂攝)租下屋齡超過半世紀的老房二樓,當時他在報社當業務員,卻準備開家文藝咖啡館,1998年星巴克進入台灣,「談咖啡成一股風潮,我覺得有可為」,就這樣一杯杯咖啡和餐飲,支撐豆皮從早期每個月10、20萬的虧損,存活至今。
工業風逾半世紀老房 在高雄經營文藝空間非易事,劉秋兒的勇氣不只於此,他敲掉所有室內裝潢,讓水泥建築的本體裸露,可說是「工業風」先驅,但也被誤以為「一直還沒裝潢好」,營業執照遲遲發不下來,不知情的客人掉頭就走,就連藝術家也不知如何在坑坑洞洞、「牆沒塗白白」的灰空間做展覽。
逾越常規的豆皮,挑戰人們對空間和藝術的制式思考,除了美術展覽、餐飲,豆皮也舉辦影展、行為藝術、劇場和聲音等動態展演,劉秋兒企圖讓這些混亂的元素「混咬再混咬,直到新口味發生」。
具實驗性 文青必訪
「豆皮」名稱來自英文Dogpig,狗與豬交媾是它的扛棒圖案,屢因猥褻遭抗議,「看到卡通圖案就會有邪惡的念頭跑出來?有些東西丟出來與社會對應,就會出現奇怪的火花」,劉秋兒藉豬狗交媾象徵「『混種藝術』在豆皮發聲」。
劉秋兒的反骨精神讓豆皮海納具實驗性、不設框架的「亂搞」藝術,成為指標性的當代藝術空間,也是文青朝聖的景點。
撐過高雄捷運開挖的3年黑暗期,近來駁二藝術特區帶動的觀光人潮,也間接提高豆皮的來客率,現卻抵不過房屋易手,「熬過黑暗,天亮了也沒比較好」,劉秋兒不改戲謔地玩笑說。
※ 相關報導:
* 另類創作 堅持走不一樣的路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4000668-260115
劉秋兒就讀復興美工時,一次和友人到野柳寫生,在閒晃亂逛的過程裡,意外發現一具屍體。事隔數十年友人憶起這件「奇遇」時說到:「老師說要走和別人不一樣的路,他就是不按觀光路線走」,此言亦呼應了劉秋兒另類的思考和創作路徑。
他在「勞動藝術」計畫中提出「放棄以經濟價值為目的的身心勞動」、「只為喜歡而做」等主張;執行「行走的學校」計畫的5年裡,他號召用腳底認識高雄在地,率隊繞行高雄港、找尋12條另類探索城市的路徑、甚至野渡高屏溪等,讓民眾擁有參與社會觀察記錄的權力,也匯聚庶民口述檔案庫。
新竹客家阿婆入畫 慈母世界賽摘金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937965.shtml
【聯合報╱記者王慧瑛/新竹報導】2014.09.16
台灣水彩寫實畫家程振文以新竹縣北埔鄉一名客家阿婆為主角,花3個月完成水彩作品「慈母」,筆觸細膩感動評審,在82個國家、2000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榮獲法國世界水彩大賽金牌獎殊榮。
「我無法置信…感動到喜極而泣!」接到得獎消息,程振文心情激動,最想和在天堂的母親分享榮耀,也想將作品獻給天下的母親,「妳們無私的愛,溫暖子女的心」。
程振文說,感謝主角客家阿婆,藉由她勤儉賢慧、慈祥羞澀臉孔,讓他傳達對已逝母親與岳母的思念,讚頌天下母愛的偉大!
程振文提到,他讀國小時,父親事業出狀況,母親毅然地挑起養育10個孩子重擔,依然記得母親日夜工作的身影,難以相信她是如何煎熬過來。在沉重的壓力下,母親依然堅強樂觀,笑聲不斷,支持她的原動力是不想失去任何一個孩子。
5年前母親過世,程振文告訴自己不該久陷悲傷,決定以畫筆留住慈愛,藉由創作,學習接受、轉化,讓苦澀釀成甘飴,憂傷化成喜樂。
榮獲金牌獎的作品「慈愛」,是程振文作品「台灣的母親」系列中的客家阿婆。
程振文表示,去年帶學生至新竹縣北埔鄉南埔村寫生,陳老先生正在三合院曬著金黃色的穀子,豔陽下稻香飄逸,吸引大家造訪,陳老太太在廚房挑揀自種的蔬菜,準備晚餐。
客家阿婆羞澀內向,散發著客家母親獨有的勤樸善良,慈祥臉龐中,彷彿看見一篇篇生命故事,溫暖動人,是客家阿婆的經典,決定只以頭像來詮釋心中的那份感動。
※ 相關報導:
* 台灣角川 培育動漫人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35975.shtml
動漫界大事!日本角川集團旗下的台灣角川國際動漫董事長古賀鐵也日前宣布亞洲第一所「角川國際動漫教育」機構在台成立,9月27日正式開課。
台灣角川表示,將教授日本動漫製作技術,培育台灣本土原創的創作人才,未來可望提供就業機會,提升台灣動漫產業整體發展。
◆ 三太子尬文創 化身變形金剛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6000649-260107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16日 呂妍庭/嘉縣報導
為讓傳統宗教信仰與國際無縫接軌,神斧精品刺繡業者周讓廷再出招,讓腳踩風火輪的三太子變身《變形金剛》裡的大黃蜂、柯博文,穿上大黃鋒版神明衣的三太子更顯威風凜凜,連遠從新加坡來的遊客都為之瘋狂,當場下單預訂10多件,要帶回國給神明穿。
2年前,周讓廷和國片《陣頭》電影公司合作,和太太涂珈瑜共同設計貼近劇情的三太子公仔後,開啟他三太子文創之路,不僅將工廠定調為三太子文創基地,每年更開發各式各樣三太子周邊商品,包括客製化產品,至今已生產50餘件跳脫傳統的三太子神明衣。
這次受電影《變形金剛》啟發,涂珈瑜精心設計大黃蜂和柯博文版的神明衣,為避免侵權,包括圖樣、線條都是全新創作,2天前大黃蜂打板樣品才放上網路,就有電影迷下訂,還有新加坡遊客親自到店鋪下單,甚至抱走唯一一件完成品。
周讓廷說,包括媽祖等神明使用的衣物都有一定的限制,例如一定要有龍、鳳,就連圖案的位置都有規範,「三太子是囝仔神,可以自由發揮」,由於國內神明衣市場已飽和,為開拓新市場,周讓廷除推陳出新,也產製三太子公仔,欲在競爭激烈的傳統產業裡殺出一條血路。
「我想讓三太子變外國的芭比娃娃,可任意變換造型」,周讓廷認為,文創就是文化加創意,外國人不一定會認同本土神明文化,但至少要想辦法讓他們肯定我們的創意,「三太子當先鋒,讓外國朋友知道原來台灣的宗教信仰也很國際化」。
※ 相關報導:
* 2018國際陶藝年會 鶯歌陶博館主辦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36999.shtml
文化外交再添新頁!新北市文化局所屬的鶯歌陶瓷博物館代表台灣首度取得全球陶藝界規模最大之盛會「2018國際陶藝學會(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eramics,簡稱IAC)」世界年會主辦權;對此,文化局長林寬裕表示,陶博館近年屢屢在海外辦理展覽、國際駐村交流、簽訂合作協議,除此之外,這次順利取得國際陶藝學會世界年會主辦權,相當難得。
....陶博館表示,此年會是全球最重要的國際陶藝盛會,除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提供意見外,並積極定期召開籌備會議,而2018年年會將以「跨界˙東方(Orientalia─Functionality, Spirit and Diversity)」為主題,辦理相關的研討會及臺灣文化深度之旅等,讓來自世界各國的陶瓷專業人士,從多種面向認識台灣。
◆ 吳念真、林美秀 九合一搶戲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38333.shtml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4.09.16
若三百六十八個鄉鎮市區變身候選人,你要投誰一票?九合一選舉在即,排擠到紙風車三六八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募款,紙風車乾脆把鄉鎮市區也變候選人,呼籲全台民眾投最佳「候選人」一票,看誰先湊到演出經費四十五萬元,紙風車就去哪兒演。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柯一正指出,紙風車三六八募款經費目前只能再支撐八場劇,還有兩百六十個鄉鎮缺金,但每場看戲民眾卻比之前的三一九工程增近五成,顯示有更多人想看戲。
董事吳念真說,今年高雄氣爆等災難頻傳,人們捐款恐已超過負荷,但紙風車也很需要小額捐款,希望能有更多人捐款,為孩子帶來一晚快樂笑容。
為加速募款,紙風車邀吳念真、洪三雄、柯一正、林美秀等人出任三六八工程「1129(九合一選舉開票日)我要看戲」超級助選員,分別認養各自家鄉嘉義太保等鄉鎮,負責「輔選」。他們將用臉書宣傳、寫信、簡訊、打電話等方式,號召粉絲、親友等響應捐款,每地需經費四十五萬元。
紙風車也歡迎民眾,即日將臉書大頭貼同步更換為「1129我要看戲」大頭貼,並彩印出來,寫上孩子姓名、學校、鄉鎮,持海報讓孩子拍照上傳紙風車三六八粉絲專頁。詳洽紙風車官網 www.paperwindmill.com.tw 。
※ 相關報導:
* 聆聽仲夏夜之夢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6000456-260115
為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落成暖身,文化部耗資4千萬在高雄舉辦2014衛武營玩藝節,其中重量級的節目─莎士比亞環球劇場將首度訪台,衛武營將蓋起露天劇場,以最符合莎翁原始精神的手法,在衛武營戶外星空下,展現原汁原味的經典愛情喜劇《仲夏夜之夢》。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歷史可追朔到1599年,最初環球劇院是由莎士比亞本人所屬的宮務大臣劇團(The Lord Chamberlain’s Men)所建造,莎翁大多數作品根據歷史研判都在此首演。幾經摧毀、再造和被迫關閉。1949年美國導演薩姆首訪倫敦,開始重建計畫;21年後環球基金會成立,歷經23年募款與考證,新劇院於1997年落成,由英國女王主持開幕。
....衛武營玩藝節其他節目還包括首度來台的香港「拉闊劇團」,將演出九把刀原著小說《上課不要看小說》,挑戰觀眾笑點。韓國梯子肢體實驗室的《女僕》在巨大衣櫃裡演繹出女僕與女主人間糾葛的愛恨情仇。
其他在地團隊包括奇巧劇團新作《我可能不會度化你》既爆笑又感人。飛人集社劇團《長大的那一天》與影響‧新劇場《一隻鳥的畫像》都適合親子欣賞。
◆ 聽古典樂 先懂拍手的規則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6000464-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16日 趙靜瑜/台北報導
拍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但卻有一本書教大家如何「拍手」?沒錯!在古典音樂會上,「拍手」是一個很大的學問,不少樂迷在踏進音樂廳之前一定有怕出糗拍錯手,及「何時該拍手」的疑問,日劇《交響情人夢》音樂監修茂木大輔(Mogi Daisuke)最近就出版了《拍手的規則》,教觀眾何時拍手,享受音樂。
茂木表示,聽音樂會跟看球賽一樣,不知道規則就搞不清楚流程,無論多精彩還是會無聊,「同樣地,完全不懂音樂會曲目跟演奏家,就無法享受音樂會。」茂木大輔表示,「不知道該在什麼時候拍手」引起他寫作的興趣,「在對的時候鼓掌,這正是欣賞古典音樂的一部分。」
茂木從慕尼黑國立音樂大學主修雙簧管畢業,1990年回到日本擔任NHK交響樂團雙簧管首席,後轉任指揮,他以生動策畫大螢幕投影,並在演奏時擔任解說的表現方式巡迴日本,大受歡迎。
茂木說,樂團遲到,台上空無一人時可以拍手,「那有點催促的意思。」
首席與指揮進場時也要拍手,「首席代表樂團,但不需拍太久,因為首席要開始調音,指揮則代表樂曲即將開始進行。」一般來說,樂章跟樂章間不拍手,但也有例外,那就是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當獨唱家在第二樂章之後登場時,四位獨唱家會上場,觀眾可以盡情鼓掌。」
茂木大輔也分享自己觀察各國樂迷拍手的特色,他說德國人拍手的特徵是很「深」,拍手聲音低,速度緩。維也納人不太拍手,因為他們自認是「歐洲的京都」,沒有其他演奏比得上維也納。
但一次在舊東德,茂木大輔與巴赫合奏團一起演出,「我們演奏《B小調彌撒曲》,演完之後,現場沒有任何拍手,時間靜止在那一瞬間,那是我一生中所接受過最棒的喝采。」
宜蘭鼓勵文創 減免娛樂稅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0/8940546.shtml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2014.09.17
鼓勵文創產業拚減稅,宜蘭縣率先修改其娛樂稅徵收率自治條例,明令在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所屬展演場地演出的戲劇、音樂等藝文活動,將全免其娛樂稅。
財政部指出,地方政府有權決定其娛樂稅的徵收率,宜蘭縣議會決議通過調降或免徵在其縣市所轄範圍內的娛樂活動相關稅率,依法只需由財政部備查,財政部尊重其降稅決議。
「宜蘭縣娛樂稅徵收率標準」修正案已經宜蘭縣議會決議通過,並已由宜蘭縣政府公布施行。
修正後的「宜蘭縣娛樂稅徵收率標準」更名為「宜蘭縣娛樂稅徵收率自治條例」,主要調整稅率包括將該縣舞廳娛樂稅率比照與舞場一致,由現行的25%降為10%。
宜蘭縣為發展為文創城市,鼓勵文化藝術團體到宜蘭縣表演,以吸引更多民眾觀賞演出,並帶動地方稅收,特別在宜蘭縣娛樂稅徵收率自治條例中,祭出凡在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所屬展演場地演出者,不論屬職業性或非職業性表演,其娛樂稅一律由減半課徵,降為完全免稅的優惠。
其免徵的娛樂稅範圍包括有: 歌唱、說書、戲劇、舞蹈、馬戲、魔術、技藝表演及夜總會的各種表演。現行徵收率1%到8.5%不等。
財政部表示,由於娛樂稅是依據票價按徵收率繳納,減免娛樂稅的好處,將會反映在票價,由消費者獲得減稅利益。舉例來說,演唱會門票一張如為3,000元,以宜蘭縣所訂現行8.5%稅率計算,需課徵255元娛樂稅,若演出是在其文化局所屬展演場所,即可完全免徵,票價即可下降。
除了宜蘭縣決定全免在其公立藝文中心表演的娛樂活動娛樂稅之外,目前新北市與台中市也有類似獎勵規定,但只提供減半課稅優惠。
財部指出,政府扶植文創產業不分中央或地方,減稅若能帶動文化風潮、促進地方經濟,財部亦樂見其成。
◆ 改造鐵道徒步區 藝術家進駐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40494.shtml
【聯合報╱記者段鴻裕/花蓮報導】2014.09.17
花蓮縣文化局昨天起首度打造「藝術一條街」,邀請29名國內、外藝術家進駐花蓮,認養鐵道文化館周邊的花蓮市區舊鐵道沿線商店,在21個店家和鐵道徒步區設計、製作裝置藝術,並配合10月起舉行的石雕藝術季,讓國內外遊客賞玩,打造花蓮縣特有的藝術大街。
「藝術一條街」是指鐵道文化館附近的花蓮市中正路、中華路、大禹街經鐵道徒步區、博愛街、節約街、自由街、光復街。由於30年前,花蓮市區鐵路東移,火車站由鐵道文化館移至現址,舊鐵道被保留而形成的觀光、徒步區,也是花蓮市區最充滿慢活氛圍的區域。
主持「藝術一條街」計畫的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潘小雪說,參與打造「藝術一條街」的藝術家包括工藝師、雕塑家、畫家、影音紀錄工作者等,其中有2人是德國藝術家,他們擅長以影像記錄老房子,在歐盟很知名也獲獎,另1人是長住柏林的華人藝術家,還有1人是美國UCLA的藝術家,其餘25人則是花蓮、台東和屏東等地藝術家。
近30名藝術家昨天陸續抵達花蓮,在鐵道文化二館聚會,晚間於鐵道文化二館舉行連續4個晚上的藝術家論壇,交流與分享創作理念。
「藝術一條街」是縣政府文化局首度推動的藝術造鎮工程,配合10月1日至31日舉行的「2014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開展;29名藝術家各別認領21個商店和空間,這幾天會與店主人討論、決定創作的方向與類別,本月30日前完成裝置藝術,於石雕藝術季期間供民眾觀賞。
※ 相關報導:
* 500年大禮… 「維也納少年」台東首唱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40682.shtml
成立逾五百年的維也納少年合唱團,將首次前進台東。維也納少年合唱團從一九六一年首次來台,至今已十餘次;繼去年首度前往花蓮,合唱團今年將到更遠的台東,且還是全台首演,票價也是全台各場次最低,有如送給台東的禮物。
* 「是岸」音樂祭 網路集資提供舞台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13975
如果這世界上存在一個彼岸,你覺得那是個______的地方?「是岸ShiAn Festival遊‧電音」音樂祭將於十月十一日的初秋午後,在公館PIPE Live Music水岸廣場登岸遊歌,今年首度以網路集資平台募款,結合眾人之力,為青年藝術家們搭建一個沒有進入門檻的舞台。
融合電音、市集、論壇、藝術四種跨界元素的「是岸」音樂祭,邀集電音DJ、創意手作攤販、城市小農、行者義剪、劇場表演者等青年藝術家,去年首次舉辦,吸引一千五百人次。今年則透過網路集資平台「嘖嘖」提案(http://www.zeczec.com/projects/shianfest2014),預計募集十五萬元活動資金,讓每一個人都成為提供者,同時也是參與者。
* 美才女遇上中國詩人 甘做小三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7000984-260306
在上世紀初,項美麗這個名字是穿梭於中、西文化圈的一位名人,她曾是新月派詩人邵洵美的情人,也是宋氏三姐妹的第一位傳記作者,在宋美齡晚年,當有人提議宋美齡寫傳記時,她提出的唯一人選就是項美麗。1997年逝世的項美麗,一生寫過許多中國回憶,她的自傳《壞女孩遇上中國》近日在台出版。
本名艾米麗.哈恩的項美麗,是美國才女、知名作家,很早就受到《紐約客》激賞,為該雜誌撰稿達67年之久。1935年她以英國《字林報》記者身分到上海,在中國的9年內,她結識了中國文壇名人邵洵美,交遊者包括徐志摩、林語堂、沈從文,而這位美國才女也因為與邵洵美相戀,甘於當「小三」。邵洵美的妻子盛佩玉卻以中國傳統女性的大度,與項美麗和睦相處,邵家人也全都根據邵洵美對她的名字音譯,暱稱她「蜜姬」。
10大創意商品徵選 老房子奪金獎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14343
自由 2014-09-18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南市文創產業再添「新星」,文化局公布今年「南市十大創意商品」徵選得獎作品,金獎是菲堤創意設計的「老房子斜背包手拿包」;銀獎是石罡緯等人設計的「包裹屬於台南人的記憶」包裝紙,銅獎由回鄉文創的「八將轉運傘」獲得。
菲堤創意設計的作品理念,強調台南的老房子,有令人無法抗拒的文化氣息,更象徵台南人淳樸實在的性格特質,別具「起家」的意義。
石罡緯和一群藝術家好友,以推廣台灣在地文創精神為志業,獲獎紙品圖案設計以古早鐵花窗和地磚元素,讓人一眼就能從包裝上,找回屬於台灣人的熟悉回憶,並傳達台灣的美和感動。
以傳統八將作為圖騰的傘,也獲評審青睞。設計除了有驅邪招福的含意,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心與愛心之外,更希望對傳統藝陣的情,能繼續傳遞下去。
為鼓勵在地創意商品化,今年文化局將總獎金提高至十七萬元,金獎五萬、銀獎和銅獎各三萬及二萬,優選各得獎金一萬元,吸引逾百家業者參與,入選前三名商品將取得各古蹟紀念品商店上架銷售資格,該局並將購入十萬元以內商品。
優選七件:磨石子/磁磚花紋杯墊(鄭培哲)、旅行證套毛氈卡套(莎普來囍)、窗外風景(蘇映瑋)、大大武花大武花(摩X創意)、眾神之都—旺旺零錢包(三采國際)、首府學堂(黃進通)、結扇緣(回鄉文創)。
佳作十二件:一袋府城(崑山科大創新育成中心)、台南旅(廣富號)、窗外古城旅行者的隨筆筆記書(黃思軒)、府城食袋(張懿仁)、窗花紅磚筆座(首侖創意)、石載平安(安平平安創意)、台南呷好料(創意小品商社)、木頭識別證套(莎普來囍)、拾歲帖報名表(雙和號雜貨)、盛舊(蔡宛蓁)、有鳳來林(亞力文化)、臺南好地方(瑞成工業社)。得獎名單可上文化局官網查詢。
※ 相關報導:
* 苗栗老外陶藝家 混血茶罐捐學校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942999.shtml
苗栗縣亞太創意技術學院駐校藝術家張山及布萊恩.米薩維奇,感念校方提供優良環境,讓他們創作無後顧之憂,昨天捐出陶藝品表達感謝。而今年新加入的21名駐校藝術家,也拿出陶藝品當作「見面禮」。
◆ 找回設計初心 建築人推「5自問」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43050.shtml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4.09.18
台灣公共工程弊案頻傳,不少建築師與學者牽涉其中,嚴重打擊建築師形象。建築改革社(簡稱「建改社」)發起「建築人自問行動」,要求每位建築人在設計、建造作品時,須先自問五個問題,涵蓋社會公益、學術倫理與建築創意、理想等,已得到近百位建築師簽名響應。
這項行動要求每位建築人在設計作品前,須先自問五個問題,包括:「社會公益,我是否照顧了?」「學術倫理,我是否實踐了?」「建築創意,我是否盡心了?」「本職學能,我是否精進了?」「建築理想,我是否堅持了?」
台灣年輕人買不起房子,民間與政府開始「打房」、爭取居住權的公平正義。建改社社長呂欽文指出,許多豪宅廣告以建築師為代言人,讓建築師在大眾眼中彷彿成為開發商的「幫手」或「幫凶」。日前桃園合宜住宅爆發弊案,建築學者淪為「白手套」,「建築師的形象徹底崩潰。」
前陣子,建改社成員聚在一起總是唉聲嘆氣。呂欽文認為,在這個社會氛圍低迷的時刻,大家應做點事凝聚向心力,因此發起建築人自問行動。
成員們預計周日舉行的建改社年會中,由建改社創辦人、本屆國家文藝獎得主陳邁宣告起跑。目前聯署的有建築師潘冀、邱文傑、龔書章、建築學者夏鑄九、徐明松、阮慶岳、曾成德等近百人。
呂欽文說,有人質疑光精神層面的「自問」能對建築環境產生影響?他認為信念是行動的第一步。如星雲法師提倡的「三好運動」,幾句話便產生潛移默化影響。
「如果社會有千瘡百孔待補,我們該先補上我們的這一塊。」呂欽文表示,台灣社會瀰漫批評風氣,大家習慣「手指著別人」。他希望自問行動讓年輕建築人學會先檢討自己,「自問」才有可能凝聚正面能量,翻轉建築師面臨崩壞的形象、進而改造社會。
呂欽文表示,建改社把「五問」設計成海報與卡片,寄到各大學建築系所、建築師事務所與協會,還將推出系列座談,邀請建築師談如何透過建築介入社會議題。
※ 相關報導:
* 吉卜力難支撐 恐外製轉泰覓好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8000769-260112
動畫大師宮崎駿去年9月忽然宣布引退,今年8月吉卜力工作室總經理鈴木敏夫,又在電視節目上透露:「我們可能會解散動畫製作部門。」讓陪伴影迷近30年的吉卜力,未來陷入陰鬱的未知。向來心直口快的《攻殼機動隊》動畫導演押井守,11日在一場座談會上直接當面質問鈴木敏夫:「你到底要如何處理吉卜力?是為了要裁員嗎?」
....在於很難決定要製作哪部作品、以及由誰擔任導演,並坦承要保持每年1部新作「非常困難」,暗示向來堅持作品全在日本製作的吉卜力,可能也不免走上外製,「完全在日本製作任何商品已非常困難,動畫也不例外,泰國有許多優秀人才。」
....吉卜力創始元老、《輝耀姬物語》導演高畑勳,則在17日刊出的Collider網站專訪中說,「我不知道吉卜力的未來會是如何,但我認為繼續製作電影的機會還是很大。」即使動畫製作部門解散,但吉卜力過去一直以來,都是以作品為單位雇用參與的動畫師,「我相信不論下部作品是什麼,都可以照舊組織一個適合的團隊。」
◆ 這張徵兵令 瘂弦珍藏60年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43052.shtml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4.09.18
詩人瘂弦曾以「一臉正氣」獲薦在話劇「國父傳」中演出國父孫中山,還榮獲全國話劇最佳男主角。十月推出的文學電影「詩的照耀下:他們在島嶼寫作 」,紀錄這段反共年代的文學逸事。
由目宿媒體與行人文化實驗室策畫的的文學大師系列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Ⅱ」,十月推出第二系列,包括也斯、白先勇、西西、林文月、洛夫、瘂弦、劉以鬯等七位作家的文學電影。
十八日推出「詩的照耀下」,包括「詩魔」洛夫的「無岸之河」、與瘂弦的「如歌的行板」,描繪這兩位創世紀詩社靈魂人物的生平,在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同步上映。
一九六五年,卅二歲的瘂弦在軍校教書,獲選參加孫中山百年誕辰話劇「國父傳」演出男主角國父。話劇演了七十場,演出時國父長子孫科、老師康德黎後人都來觀賞。
「詩的照耀下」製作人林文琪說,瘂弦在電影中暢談這段「粉墨登場」的難得經驗。瘂弦大學主修戲劇,當時憑氣質好、聲音好獲演出機會,加上舞台設計名家聶光炎在他的臉上畫了一張國父遺像。可惜由於錄音錄影設備不發達,他只保留一張劇照紀念。
瘂弦最重視的珍藏是一張收藏逾一甲子的徵兵令。當時孫立人部隊到瘂弦老家徵兵,宣稱來台當兵可以每天吃豬肉,還送一件軟玻璃雨衣,他因此到台灣。這張改變一生的徵兵令,跟著瘂弦從大陸到台灣再到加拿大,一張紙寫盡多少滄桑。
●「詩的照耀下:他們在島嶼寫作Ⅱ」預售票即起開賣。購票可上博客來售票網,或兩廳院售票系統。
※ 相關報導:
* 廖玉蕙/凝眸光與暗,寫出虛與實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943001.shtml
....我得承認,撰寫這個專欄,相對於我平時的純文學創作是比較不容易。一篇不過千來字的文章,每回繳稿期限前,我總是搔首踟躕、焦慮萬分。我把它視作一個讀書人對社會的反饋,是走出校園的社會實踐,就算只是一點胸中塊壘,我也總是字斟句酌。我確知教育要從小扎根,思考體系的建立繫乎眼見、心到、筆動。文學或可從臨摩開始,卻不能止於複製,必須有所創新;可以追求美麗,卻不應流於溢言曼辭,最好著誠去偽。人微言輕的我,既然一直期待文學教育有所改革,當然得從自我開始,文字簡淨、表達清晰、訴求明白、情感真摯是我行文的基本要求。也許力有所未殆,卻絕對誠意十足。
回顧六年來的寫作內容,幾乎涵括了我這段期間的所有關注議題。我深知批評容易篤行實難,寫作其實並不難,難的是怎樣從湧動的文字背後找到實踐的力量。
....最珍惜的是文章登出後所得到的善意回應。譬如,〈請正視霸凌現象〉的文章見報後,旋即接到監察委員約談,希望提供更具體建議;寫到〈期待參加一場準時的婚禮〉,馬上接獲內政部邀約,針對部內即將出版的《當代婚禮》發表意見;而〈喊停的勇氣〉發表後,被大學學測選進考題中,讓考生動動腦重新思考運動的意義;對中華郵政的求全,則陸續接到他們改進存簿列印方式的消息;對台銀服務態度的督責過後不久,赫然發現台銀每個櫃台前都增設了小型電腦,可供顧客當場評鑑;而談到〈凝聚親情的家族旅行〉,更從臉書上湧進相當多讀者的共鳴……。
....(廖玉蕙在本專欄的寫作,即將結集為《寫作其實並不難—凝眸光與暗,寫出虛與實》,由印刻出版)
《雨後驕陽》入圍10項大贏家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9000696-260112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19日 鄭宜熏/台北報導
台視《雨後驕陽》入圍本屆金鐘獎最佳戲劇節目獎、戲劇最佳男女主角獎、最佳男女配角獎、最佳導演等10項12獎,是入圍最大贏家。Junior、小甜甜、楊子儀皆從綜藝咖轉戰戲劇圈,且都初次入圍,導演周曉鵬表示:「自己已不是第一次入圍,平常心,但很為年輕演員開心,他們很努力,希望可多給他們肯定。」
《雨》劇播出時,因鍾欣凌接手小甜甜之前角色,飾演中年的「阿霞」,從單純變得勢利又重男輕女,角色前後期個性轉變大,觀眾不能接受,上官網表達不滿,引發爭議。
如今鍾欣凌和小甜甜分別入圍金鐘女主、女配,鍾欣凌直呼:「真的太開心!這輩子最開心的事是懷孕,入圍女主角幾乎是並駕其驅的開心!」
小甜甜聽到消息時正在看皮膚科,自嘲全身起雞皮疙瘩5分鐘,激動說: 「《雨後驕陽》扭轉我和Junior的『綜藝咖』形象,可以證明自己不只會搞笑而已。」
※ 相關報導:
* 金鐘入圍12項 「雨後驕陽」大贏家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S1/8944965.shtml
第49屆金鐘獎入圍名單公布,戲劇類新面孔竄出,綜藝咖轉戰戲劇出頭天,5劇入圍「沒有名字的甜點店」、「我的自由年代」、「雨後驕陽」、「刺蝟男孩」、「在河左岸」,收視、口碑、演員表現佳,名單顯示戲劇叫好叫座,質感、市場性兼具最受青睞。
* 103年度電視劇本創作 得獎出爐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9000327-260208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於日前公布103年度電視節目劇本創作獎得獎名單,40位入圍者歷經長達數月的創作,最後有38件作品完稿,5位評審經過多輪討論,最後由探討人醫關係的《小鎮醫生》及家庭議題《孩子》抱走獎金高達50萬元的優等獎。
◆ 烏來老街 泰雅神話明快閃演出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45115.shtml
【聯合報╱記者王柔婷/烏來報導】2014.09.19
以整條烏來街作為表演舞台的人群劇場,周末將由20多名泰雅族人,以快閃概念表演泰雅古老神話故事「巾布瓦婻瑪拉賀烏來」,並讓現場參觀的民眾也化身成為故事中的一部分。
「巾布瓦婻(音同難,四聲)瑪拉賀烏來」意思是「生生不息的烏來」。第一幕的燈光打在85歲高金蓮奶奶身上,當高奶奶一手織著傳統泰雅布時,嘴裡唱的是「泰雅歡樂歌」,隨著歌唱與舞蹈,舞台陸續轉移到烏來老街,最後結束在攬勝大橋。
故事開始在遠古時代,靈鳥「希利克」將巨石丟至山谷中,大石裂成兩片後,從石裡出來的男女,即為泰雅族的祖先。為求生存繁衍,族人遷移獵場、學習織布,因緣際會來到有美麗溫泉的烏來。
溫泉女神從高台現身,靈鳥、上古群獸、勇士與部落婦女們則配合著劇場節奏,湧入舞台現場,整齣戲劇,將融入大量泰雅歌曲、舞蹈與對白。也會隨性讓現場民眾,也化身成泰雅故事中的一部分。
原民局長林倩綺表示,本次演出將泛泰雅族群的樂舞身體文化符號,從傳統動作中一一解構與剖析,讓原住民樂舞文化表現能夠注入全新的現代舞蹈肢體線條,成為創作中特別的舞蹈型式與類別。演出時間是20、21日共5場。
※ 相關報導:
* 王宏元的馬戲團 奇幻視覺看依賴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9000902-260115
簇新的鷹架與帆布搭建起戲班帳篷,舞台上散落廢棄雜物,戲班裡的明星演員:老虎、豬、狗、鳥、羊駝與蛇,披掛起破敗戲服自信高唱、排練,等待女主人的歸來、等待正式演出的時刻。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推出15周年紀念製作《怪奇馬戲班》,由劇場工作者王宏元編導,以破落荒蕪的奇幻視覺表現寵物與人、人與能源之間的依賴。....《怪奇馬戲班》將於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11月5日至7日在桃園中央大學黑盒子劇場。
◆ 百年華山開創工業遺址新價值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9000899-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19日 吳垠慧/台北報導
今年是華山建成100周年,從百年前的清酒工廠,到1997年的「華山藝文特區」,而今21世紀再成「文創旗艦基地」,身為工業遺產,華山見證了台灣社會與產業發展的變化。配合「世界古蹟日」,文化部補助文創發展基金會主辦「2014亞洲工業遺產區域網絡國際論壇」暨「華山100創意展」活動,9月20日、21日在華山登場。
現存華山園區的建物及設施,1914年(日治大正3年)由日人阿部三郎與藤本鐵治成立了「芳釀社酒造場」,初期以生產清酒為主,後收歸日本政府專賣局改名「台北酒工廠」。1980年代華山原屬的「台灣菸酒公賣局台北酒場」,配合政策將有煙囪和排水需求的製酒產業遷出台北至林口,從此華山成了眾多工業建築遺產而無工業產業生產的閒置空間,直到1990年代藝文展演活動介入後,才開啟它的其他可能性。
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榮文表示,像華山這樣的歷史資產「如何與民眾親近,以其珍貴資源創造現代價值,是經營華山7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文化部定位華山是文創旗艦基地,「基金會以會、展、演、店形成『創意江湖』創造華山的價值,讓未來思考工業遺址有啟發作用。」
1973年英國成立了「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在歐美推動並提供工業遺產保存運動及諮詢。2012年的年會就在華山舉辦,近兩年啟動亞洲區域的相關活動。即將在20日登場的國際論壇,邀請該委員會終身榮譽會長Eusebi Casanelles,德國魯爾工業遺產行銷部門總規劃師Paul Lawitzke,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瀨戶內國際藝術季活動總監北川富朗,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劉伯英等人,針對當地個展分析與經驗分享。
台灣文創有故事 正合陸胃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0001083-260306
旺報 2014年09月20日 記者李怡芸/上海報導
「文創產業是講故事的產業,對於設計、工藝家而言,也是透過商品說故事。」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台創中心)組長洪明正說。儘管台灣文創業者多半面臨規模小、資源缺乏、廣宣不足的挑戰,但「說出有人味的故事」則是台灣的強項,也是目前大陸市場所看重的特質。
以罐裝心臟、血淚嬰兒、巴哥犬等各式特殊造型的香氛蠟燭,在視覺和嗅覺上創造衝突美感的目逆設計,首次參加「Fresh Taiwan」台灣館就在上海的國際時尚家居用品展備受大陸買家關注,穆德設計的節升筷,優游設計的燭火燈飾等,均有相當高的詢問度。曾駐德國4年,為台灣文創產業爭取到進入巴黎家飾展機會的洪明正說:「台灣業者愈來愈需要走向日本模式,即對於品質端堅持與要求。」
要熬個幾年才能出頭
除了從設計構思到採取無毒無害原料,乃至製成品符合人體工學、實用,卻又在價格上具有競爭力,台灣文創業者在大陸開拓市場的另一個關鍵,來自於兩岸文化語彙的相近,乃至於中華文化整個亞洲文化圈的影響力。「大陸這裡同樣有送筷子的文化,節節高升的意涵也容易被接受。」穆德設計的節升筷目前在大陸的通路上人氣頗熱。
然而,從文化部整體包裝、行銷的「Fresh Taiwan」到能夠在國際上獨立參展,洪明正表示:「這考驗了業者的品質、原創力和穩定供貨能力。」而根據他的經驗,國際買家至少會觀察個3到4年,才會正式與品牌業者建立起固定的經銷或代理模式,因此以台灣館為前題的帶動,「至少要帶個幾年」,而像筌美術、陶作坊等品牌,則是已建立起自己的品牌特色和完備的國際行銷能力。
融入故事體驗成趨勢
以「Tea Party」在兩岸帶動起傳統茶藝新面貌的陶作坊,今年在上海的時尚家居展上受大會邀請,在會場舉辦「漫.慢」的Tea Party體驗,創辦人林榮國表示,在高端消費的強力競爭下,上海通路對品牌的人力、服務要求甚至已比台灣還高,「對品牌業者是挑戰,但也是成長。」如何在商品、服務之外更融入故事和體驗,林榮國認為將是未來的趨勢。
洪明正也指出:「大陸現在不缺大賣場或國際知名的大品牌進駐,但他們最想要的是故事、溫度與人味。」對於台灣業者而言,參展除了展示自己的商品,更重要的是熟悉市場的需求與變化,才能在不同的市場上經得起考驗。
※ 相關報導:
* 施至輝粧佛高手 獲工藝成就獎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47317.shtml
2014年工藝成就獎得主出爐。鑽研雕刻及粧佛工藝逾一甲子的木雕家施至輝獲工藝成就獎肯定。
由文化部指導、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所辦理的工藝成就獎,旨在表揚終身堅持以工藝為志業者。今年獲獎的施至輝來自彰化縣鹿港鎮,他從1950年(16歲)起,即跟隨素有「神刀施禮」美譽的父親施修禮學藝,在父親嚴厲教導下,習得扎實的基本工。
* 上海書展 一睹張愛玲筆下朵雲軒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47677.shtml
作家張愛玲在「金鎖記」裡寫:「年輕的人想著卅年前的上海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濕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第三屆上海書展昨開幕,展出朵雲軒製作的珍本古籍,讓張迷一睹朵雲軒之紙。
第三屆上海書展昨起於台北華山文創園區展出,展出兩千三百多種上海出版的書籍、總冊數逾萬本。展品包括「朵雲軒珍本書」與「上海十大書籍設計家作品」,作家魯迅終生念念不忘的「蘿軒變古箋譜」也在其中。
* 村上春樹新作 10月在台上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0000919-260115
「本書的動機就像書名『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從寫第一篇開始,這句子不知怎麼就一直卡在我的腦子裡。我就是把這句子當成一根柱子,試著以圍繞這根柱子的形式,寫出一連串的短篇小說。」村上春樹在最新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的前言中如此自述。
村上春樹今年4月推出《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收錄6篇圍繞著同一主題的小說,這也是他繼《東京奇譚集》後,睽違9年再度出版的短篇小說集,至今在日本創下50萬本銷量,10月底將在台上市,台灣版特別取得村上授權,獨家收錄第7篇<戀愛的莎曼莎>。
* 魅影吸星朝聖 錯過再等5年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47245.shtml
3度重裝來台的「歌劇魅影」,吸星魅力不減反增,開演迄今已有逾百位明星來朝聖,連才讀小一的左左右右也全程專注在魅影的故事裡,因為這次錯過,要再等5年。
◆ 日本大地藝術祭 讓農村重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0000914-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20日 吳垠慧/台北報導
日本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是全球最大的戶外藝術節,以農田為主題、藝術為橋樑,聯繫人與自然;透過藝術的力量,振興日漸凋敝、人口外流的日本農村。這樣的成果,是藝術總監北川富朗20年前發起時無法預料的,「這是藝術的力量,農村的力量」,他說。
創新思維 集結出書
大地藝術祭2000年開辦至今,共吸引160萬參觀人次,為國際知名藝術祭典與社造範本,北川富朗將原初構想,如何促成藝術家和居民共同參與的過程,鉅細靡遺寫在《北川富朗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的10種創新思維》書中,這是他首度針對大地藝術祭出版的專書,今年3月在日本發行,中文版在台上市。
「我想讓村落中的老爺爺和老奶奶有開心的回憶,即使只是短期間也好。這是大地藝術祭的初衷」,北川談及越後妻有是深山農村,環境險惡又是豪雪區,「『妻有』指著不是人住的地方,邊陲的邊陲」,卻是日本越光米、紡織品產地,戰後因工業化而沒落,人口大量外移,「找回當地人的自信,找尋未來新願景是藝術祭的主要目的」,北川說。
40多國藝術家參與
大地藝術祭每3年舉辦一次,活動期限50天,全區760平方公里,200多個村落都是活動舞台,每屆參展上百位藝術家來自40多個國家,不乏重量級藝術家如伯東斯基、丹尼爾布罕、瑪麗娜阿伯拉莫威奇等人。
回顧5屆藝術祭,北川提出10點「概念」,包括在他人土地上創作,人類就在自然中,藝術發現地方,活化舊事物,超過地方和世代的協同合作等,為藝術祭的精神內涵。
大地藝術祭受肯定,北川認為「多少有點運氣」,「一方面鄉下走頭無路,都市人也受不了城市生活,兩者相互都有需求,連結兩者的不是正義、而是藝術。藝術家了不起的地方是做出有魅力、有趣的東西,吸引很多人來,但找尋願景不是藝術家的工作,而是要交棒給當地人和參與的企業共同思考下一步。」
※ 相關報導:
* 「圍著吃飯糰」連結陌生人交流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0000917-260115
年輕時曾參與學運,北川富朗抱持淑世精神,他打造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有別於歐美公共藝術、地景藝術概念,是根植日本祭典文化及結合現代藝術的成果,更重視傳統文化精神的發揚與保留。
如2009年起開辦至今深受喜愛的「圍著吃飯糰」活動,由當地人分享自製飯糰,接受者則回饋「謝禮」,讓互不相識的人們透過飯糰產生交流。
靈光乍現 生活中《一抹》藝術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1000396-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21日 吳垠慧/台北報導
原本是三角形狀的迴紋針,藝術家李明學將其「硬凹」成橢圓形狀,橢圓形狀的則被塑成三角形狀,兩只迴紋針擺在一起變成作品《交換身分》;利用短短的鉛筆直接拼出「WRITING」英文單字等等,李明學將日常生活唾手可得的物件,以幽默的方式轉換物件和文字、語言之間的意義,令人莞爾。
睽違7年沒有舉辦個展的李明學,現於伊通公園推出的「標題」個展中,展出37件這段期間的創作成果。李明學1978年生,2005年獲台北美術獎首獎,2007年赴英國深造,2013年取得英國羅浮堡大學(Loughborough)博士,現任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李明學表示不想被歸類在某單一藝術類型當中,因此這次個展的形式多樣,可見平面、雕塑、機械、裝置、現成物等,「媒材只是一種手段,我想提出一個重新閱讀生活周遭的方法,而不是提出某個觀點。」
李明學將和物件相關的文字、造型等含意重新詮釋,多帶著幽默的隱喻成分,如《一抹》畫面,一面白盤擺上兩個切半的奇異果,白盤上反射的光線彷如人臉湧現的一抹笑意,這是李明學某日準備早餐時意外發現,並用手機拍攝下來。
「本來覺得它是笑的開心,幾天後覺得它卻像在嘲笑」,「保留彈性和鬆散的心態,藝術可以有更多發現,就像蒙娜麗莎微笑的意涵各有解讀。」
清潔劑也成為李明學的靈感來源,《談判》就是台灣的「白博士」和國際品牌「威猛先生」的「對決」,從兩者的名稱和瓶身造型衍生的趣味想像。而平面裝置《兩個戀人》是兩張白紙並置,一張上寫著「A4」,另一張隱約可見寫著「EMPTY」(空白)英文單字,「這張宣稱自己是A4、實際上卻是比A4還小的紙張,另一張宣稱自己是『空白』,但其實有字,兩個都是騙子」,以此比喻戀人關係,令人發噱。
※ 相關報導:
* 不怕漆咬人 習藝3年4月出師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1000403-260107
漆藝是南投縣特色藝術,漆藝大師王清霜,更是全國首位經文化部指定的「人間國寶」;嫡傳的王賢民、王賢志兄弟,家學淵源,也獲南投縣政府登錄為「漆工藝保存人」並進而提攜後進,為人間繼絕學!
* 台灣文創業防山寨 提高技術門檻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1000830-260306
保有「人」味,從傳統文化演繹出當代華人的生活態度,又從完整的製造產業鏈中將工藝與設計結合,台灣的文創商品在經過多年的推動、發展下,逐步成長為今日得以在兩岸居領頭羊,且被國際所重視,但面對文創商品最大的敵人──山寨,台灣文創業者除了防堵,更積極從技術上達到難以跨越的門檻。
....「被山寨,表示你上過封面!」穆德設計總監洪嘉聯如此調侃。但大部分的業者都試圖拉高工藝門檻以防止被盜版。雖然穆德的樹枝攪拌棒近2年被仿,但節升筷的模具複雜、雙色射出的工藝,即使要「山寨」,難度也很高。
* 夏曼‧藍波安的夢 在大海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1000390-260115
「我為什麼要天天潛水?不是為了要抓魚,而是沒人看到的時候,我在海裡跳舞。」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新作《大海浮夢》,回顧他與海相依的一生,他黝黑的臉上閃著浪漫的眼神說:「海是我的天堂,也是我的教堂。」
◆ 陳立恆/淬煉──文創的沉潛與整合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949267.shtml
【聯合報╱陳立恆】2014.09.21
我很喜歡「淬煉」這兩字,頗能體現那種十年磨一劍的長期沉潛與刻苦自勵之情;同時,從淬煉的過程可看出,是將自然界中兩種原本並不相容的水火元素連成一氣,藉之創造出一個化鐵成鋼的嶄新材質,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淬煉」也是一門加入想像力的整合功夫。
一直以來,我便是以淬煉為師,推動身邊的文創事業,積累廿多年ODM、OEM的艱辛打底之後,終於等到二○○一年自我品牌的破繭而飛,其後恰逢故宮「Old is New」授權計畫,我們緊緊抓住合作契機,使桃花雙燕一舉躍升成經典文創的試驗起點。
十載荏苒,事實證明不同型態的資源,經由適當的整合,的確可以加快文創產業的發展,駛向無法企及的里程碑。雖然相較於國際精品大牌們,我們尚在追趕,但因我曾據此從台北設計總部,一路走進了梵蒂岡、兩岸故宮、紐約第五大道、巴黎精品街、倫敦哈洛德以及好幾個歐洲國家級博物館,於是乎,我相信,現階段的華人文創最亟需的,莫過於文創產業與外部資源相互整合的應用。
雖然有人說,文創熱度已退減,現在的顯學無非雲端科技、綠色能源或醫學生技等,但當我在短短數周間,從上海、北京等城市,又輾轉山東濰坊、浙江杭州,到福建廈門,所到之處,發現對岸無論公門還是私企,都汲汲於在傳統文化裡溫故知新,另一方面,好幾間國際級創投公司,知名如LVMH的LCA基金、新加坡的淡馬錫基金等等,也頻頻對華人文創產業,伸出其高度興趣的橄欖枝。
誠然,華人文創還不是華枝春滿,但絕對不是昨日黃花。
根據這些年對華人文創產業的觀察,我覺得兩岸文創在淬煉的功夫上各有失之。首先,對岸不缺資金與舞台,但卻少了十年寒窗的堅持,約略是改革開放後,太多一夜暴富的心態使然,在需要沉潛積累、乘勢待時的文創事業前,政策制定與從業人員犯了潛龍勿用的大忌,少有志士願意踽踽執著在一條乏人問津的創作道路上,孰不知國際上所有雋永深刻的文創精品,都是在品質、經驗與視野上琢磨多年,甚至數代之久,才有如今的風采輝煌。
反觀台灣,文創雖然基礎根底扎實,匠心藝意上也較有心得,可是我們卻有著資金、市場與格局等三個腹心之疾,透過異業結盟與故紙翻新等資源整合工作,或可稍微緩解一下前面兩個不足,然而釜底抽薪之計,還是在如何改變整體文創產品體現的格局。如果格局夠大,足以容諸天下,那麼整合的程度才能隨之帶來豐沛的資金與市場活水。因此,我們的文創業者應該時時思索其創作初衷的格局,讓台灣文創不只是台灣的,也是兩岸的、也是華人的,更是世界的。
唯有經過沉潛與整合的淬煉,華人文創才能真正企及世界的高度,而在這條邈若山河的淬煉之路上,並肩齊勉。 (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 中國盜印四庫全書 故宮竟幫忙脫罪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15088
自由 2014-09-21
陳亭妃要求檢調調查 院長馮明珠下台
〔記者蘇芳禾、楊明怡/台北報導〕故宮爭議再添一樁!民進黨立委陳亭妃指控,中國三希堂(北京蘇音公司)在未經我方授權下,出版目前典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清代「文淵閣四庫全書」複製品,每套售價六千萬人民幣天價!陳亭妃痛批,故宮不僅未追究法律責任,甚至還想協調原授權廠商「台灣商務印書館」轉授權給蘇音脫罪,要求檢調應立刻介入調查,故宮院長馮明珠並下台負責。
故宮稱有補簽合約 但對方沒繳履約金
故宮發言人金士先則表示,事件經過跟立委指控有些不同。他說,北京蘇音一開始印四庫全書時,的確未跟故宮申請,後來雙方簽定合約,依規定蘇音應繳履約保證金,但「它繳不出來」,經協商、催付無效後,故宮已與蘇音解約,要求銷毀所有複製品,不得發行。
中國近年積極運作讓極具象徵意義的「文淵閣四庫全書」能夠「回家」,還將「原大影印四庫全書重大文化工程項目」(按照原貌仿真製作)列為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規劃。
北京蘇音號稱正版 要價六千萬人民幣
陳亭妃指出,經向故宮調閱相關資料,故宮坦言,「台灣商務印書館」於一○一年就向故宮反映,在淘寶網發現文淵閣四庫全書遭北京蘇音「盜用」,整套複製品售價四千八百六十萬人民幣(目前網站上定價為六千萬人民幣),除一邊開賣,蘇音並「透過多重管道希望得到本院正式授權」。
在中國三希堂網站上還可發現,這套四庫全書複製品限量二十套,號稱全為「正版」,且用手工製作,「敬請安心購買」;由於價格昂貴,還要求有意購買的客戶必須「先簽合同」,才可能有書。
陳亭妃追查後發現,故宮早在九十九年就知情,在其出國報告顯示,當年故宮文化行銷處長徐孝德等人帶著台灣商務的代表人員到北京跟蘇音談判。
四庫全書圖檔外流 立委質疑人謀不臧
陳亭妃指出,根據中國官媒報導,北京蘇音印製的未授權四庫全書複製品應該已送北京故宮文淵閣典藏。另據她的消息管道,今年一月馮明珠到北京故宮開會時,竟提供文淵閣陳設圖數位檔案給北京故宮,還告訴對方如何擺設。
陳亭妃強烈質疑,四庫全書的圖檔為何外流,並讓中國做成了複製品販售?知情的馮明珠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她懷疑涉及人謀不臧的貪瀆問題。
對北京故宮將收藏蘇音印製的未授權四庫全書複製品一事,金士先表示不知情,但他認為「如果這套複製品未取得故宮的合法授權,北京故宮是不會收的。」
※ 參與故宮品牌授權的廠商不就成了傻子?相關報導:
* 台灣故宮資產 快速流入中國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815089
....在兩岸故宮交往密切的這段期間,台灣故宮的文物數位影像則是飛速以各種合法、非法、灰色地帶的方式流入中國,去年一月,故宮院長馮明珠率團到北京故宮開會,直接以「互惠」的名義奉送文淵閣四庫全書陳設圖的數位檔案交付北京故宮;更早還有前故宮文化行銷處研究助理陳耀東等人涉嫌將永樂大典、宋畫全集的數位影像等轉售中國圖利。
巧手打造幸福 白仙女雕出一片天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8950684.shtml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屏東報導】2014.09.22
原在市區打零工的白仙女,自從遷到永久屋部落後,她開始拿起雕刻刀,一刀一痕雕起排灣族文化,剛開始只是為了生活,沒想到雕出使命感,也指導遊客皮雕,讓外界看見排灣族人堅強的生命力。
一群遊客正造訪禮納里永久屋部落,一旁的白仙女正在指導遊客製作簡單的皮雕,她說,與遊客的互動中,她為自己的文化感到驕傲,原來排灣族皮雕如此受歡迎。
白仙女的原住民名字與「老鬼」同音,她父親曾告訴她,這是某位先祖VUVU(阿嬤)的名字,這位先祖有雙巧手,手工藝做得非常好,她父親希望她能有一雙巧手發揚文化。
不過,白仙女年輕時,為了生活、為了孩子念書,她多半在市區做粗工,幫人割草、板模工等她都做過,直到莫拉克之後,山上的家毀了,她和家人搬進了永久屋,她才重新思考「我能做什麼」?
民國92年間,世展會曾協助部落弱勢婦女學習一技之長,當時白仙女曾學過皮雕的基本功,再加上在部落裡耳濡目染,讓她在風雨之後,決定嘗試皮雕手工藝品。
過去5年來,蝴蝶、百步蛇、陶壺、百合花等圖騰,在她的手裡栩栩如生,常有遊客慕名而來,只為尋找「仙女」的皮雕,今年初縣府還特別安排日本參訪團前往體驗,深獲好評。
如今她有了自己的皮藝坊,除了販售自己的作品外,同時推出DIY課程,每人每次150元起,每次30分鐘至1小時(DIY課程須1周前預訂),每周大約有1至2團的團體客人上門體驗。
原本是做粗工的一雙手,如今在皮雕領域裡找到了一片天,46歲的白仙女很開心自己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使命,她期許自己的雕刻刀,能夠繼續雕出生命的色彩。
※ 相關報導:
* 阿優依文創館 「原味」上秀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50671.shtml
你知道「阿優依」是什麼意思嗎?這是達悟族語的「感謝」之意。由原住民族委員會推動的原住民族特色展售平台「阿優依原住民族文創館」,日前熱鬧於華山文創園區中開幕。
....他提到,打造文創館平台的原因,主要展售近年來原民會培育的藝術家所創造的食、衣、住、行等相關商品。
此外,也協助他們行銷、開拓,整合產品消費市場,形塑原住民文創品牌,阿優依文創館將提供微型展覽與文創商店,希望讓造訪消費者感受原民文創者的手作溫度及文化母體的珍貴。
* LINE Webtoon 滑滑手指看見漫畫新星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50676.shtml
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看漫畫不稀奇,可惜多數漫畫在行動裝置上閱讀並不流暢。通訊軟體LINE今年在台灣推出自母集團Naver引進的行動漫畫軟體「LINE Webtoon每日漫畫」,提供新人創作者一圓職業漫畫家夢想的舞台,也建構出全新閱讀漫畫模式,在台灣掀起網路原創漫畫潮流。
◆ 朱團名曲 將登維也納金廳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50952.shtml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4.09.22
朱宗慶打擊樂團應奧地利布魯克納藝術節之邀,本周將在布魯克納音樂廳演出。該團並另申請於名聞遐邇的維也納金廳演出,這是台灣表演團體難得登上維也納金廳。
「我終於能帶團回它源起的地方。」朱宗慶說,台灣早年打擊樂不發達,他卅四年前赴維也納音樂院求學,師事華特.懷格及維也納愛樂前打擊樂首席理查.霍賀萊納。兩年後他獲打擊樂演奏家文憑回台,成為華人學打擊第一人並創團。
多年後,朱團靠著密集演出、舉辦打擊樂節、打擊樂教室等,讓打擊樂成為台灣樂種主流。朱宗慶說,樂團成團廿八年來已到歐亞美非洲共廿一個國家演出,這回是首次回母校所在地,讓他興奮又欣慰。
為表現東西交融、貫串古今精神,朱團將演出德、法、美作曲家經典打擊曲「獻給打擊之神」等,還獻上香港駐台作曲家鍾耀光「第五號鼓樂」、台灣金曲獎最佳作曲家張瓊櫻「射日」,以及副團長何鴻棋譜寫、成為朱團招牌的「鑼鼓慶」,這也是該曲首度在歐洲演出。
朱宗慶與樂團首席吳珮菁還將於十月一日應巴黎市立音樂院之邀,舉辦講座及大師班,讓台灣打擊樂成就躍上國際。
朱團這次赴歐,將在奧地利布魯克納音樂廳、德國Alte Oper老歌劇院、維也納金廳、匈牙利布達佩斯藝術宮等地演出。
※ 相關報導:
* 朱宗慶/不一樣的國藝會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950981.shtml
【聯合報╱朱宗慶】2014.09.22
培養觀眾、連結各方資源,是藝文團隊成立後,首要面對的課題,也是影響存續與發展的重要關鍵。無論是草創之初或邁入成熟,對藝文團隊來說,如何拓展觀眾來源、演出機會和營運經費,始終都是經營上的挑戰。然而,這些工作除了需要運用方法和計畫去推廣,實需要時間去醞釀和累積;其中,搭建一個可以有效匯聚人脈、轉化資源的平台,將有助於藝文環境的活絡,促成藝文生態的永續發展。
為建構有利文化工作者的展演環境、獎助藝文事業、提升藝術水準,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於一九九六年成立時,即設定透過「研發」、「補助」、「獎項」與「推廣」四大工作面向,積極建立機制,使有限的資源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益。這十幾年來,國藝會的組織運作和業務推動已漸入軌道;近來更可明顯感受到,國藝會的存在,確實對國內藝文發展,發揮了一定程度的功效。
藝博會登場 信義商圈鬧市中巧遇藝術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53272.shtml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4.09.23
第十三屆「台灣藝術家博覽會」即日起在信義商圈登場,期待觀眾在鬧市中巧遇當代藝術,拓展更廣大的藝術欣賞人口。
不同於一般以藝廊為參展單位,由視覺藝術協會策畫的台灣藝術家博覽會,以藝術家、藝術創作為本位,每年以不設限、不評選、不獨厚的原則,吸引各年齡層藝術家參與。
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吳介祥表示,本屆藝博會選在百貨商圈舉行,希望能讓平日不看藝術展的觀眾經由「碰到藝術」而走進展場。
今年的藝博會不只場地親民,藝術家使用的素材也平易近人。例如,陳文祥的裝置作品「黑金剛收納觀音像」使用的媒材,是日常生活中常見、廉價的文件收納盒、文件夾和紅白條紋塑膠袋。他仿西方聖像藝術的形式、以塑膠袋呈現觀音像,讓生活中常見的物件,展現出最精神性的象徵符號。
本屆藝術家博覽會匯集二百四十位台灣當代藝術家,呈現平面繪畫、雕塑裝置、錄像藝術、互動多媒體等多元藝術創作類型,將在新光三越信義A9館展至廿九日。
※ 相關報導:
* 吉貝耍學堂 空間藝術大改造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53225.shtml
東山吉貝耍學堂大改造,設計師李婷儀與藝術家「阿殘」王國仁首次攜手空間設計,以早期西拉雅族與自然共生概念出發,新增住宿、文化交流空間及部落外牆入口意象,李婷儀說,希望民眾一眼看出吉貝耍文化及精神所在。
◆ 家門口賣畫 10歲童籌材料費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3000638-260107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23日 蕭婷方/台南報導
「我叫黃莉婷,請支持我的畫作!」台南市善化區胡厝寮彩繪風潮盛行,國小五年級學童黃莉婷從未學過美術,但因喜愛卡通,搭上風潮也在自家外牆彩繪,繪畫天分意外受到村民肯定,現於自家門口賣畫,希望湊足材料費,未來能繼續作畫。
黃莉婷今年10歲,現就讀陽明國小六年級,今年暑假家鄉胡厝寮刮起一股彩繪社區風潮,她便興起在自家外牆畫卡通的念頭。
她先請求父親為牆塗上白底,才拿起畫筆繪上平日最喜歡的小熊維尼、Hello Kitty等卡通人物;過程中還因個子不夠高,要求就讀幼稚園的妹妹扶椅子,耗時近1個月才完成作品。
熱愛畫圖的莉婷,雖因家境不好沒錢上美術班學畫畫,但從幼稚園開始,放學後就拿著鉛筆在筆記本上自學繪圖。這次彩繪自家外牆,村民意外發現莉婷的美術天份,紛紛鼓勵她自賣畫作籌措美術材料費。
「我想買米老鼠故事書、圖畫紙,還有彩色筆。」莉婷現於自家門口賣畫,圖畫紙上有她用心繪上的各種卡通人物,一張20元,她期待能有更多遊客至胡厝寮觀光時,能支持、購買自己的畫作,未來就不怕沒彩色筆畫圖。
◆ 推文創成效低 龍應台:全面檢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3000146-260204
工商時報 2014年09月23日 記者邱莉玲/台北報導
文化部長龍應台昨(22)日在立院備詢,坦言目前推動文創成效低,將全面檢討!其中,台灣文博會全面轉型,包括明年展會提早到4月底、5月初,與香港禮品展、深圳文博會搶國際買家,新增流行時尚、圖像授權等產業,透過多館串連、展場分流,帶動文化觀光消費。
另外,在國發基金匡列百億元加強投資文創業方面,3年來與文化部合作的創投管顧公司僅提出45案,國發會通過28案、撥款23案,共計國發基金投入僅6億多元,且多數集中在影視產業,文創法規範的16類別中有9類都沒有投資案。
龍應台直言,現有國發基金與創投投資文創的方式需要改變,將在10月與國發會討論後,提出改進作法,降低門檻;文化部也正跟金管會討論,未來將提供評估意見書,協助具創新、創意構想的文創業者上市櫃。
立委蔣乃辛指出,文化部文創司一年預算僅4億多元,台灣現有5萬8千多家文創業者,平均每家業者可分配到的資源僅有約7千元;文創業者中,又有高達83%屬於資本額500萬元以下、5人以下的微型企業,照顧這些約4萬8千多家微型企業,是文化部推動文創重要課題。
為協助產業拓展市場,明年台灣文博會串連松山(主打創意、設計產業)、華山(圖像授權、工藝)文創園區與花博爭豔館(流行時尚),融合專業商展、媒合等,呈現華人優質生活體驗廊,建立文創品牌交易平台。
板凳融入茶文化 新銳設計師摘金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955390.shtml
【聯合報╱記者吳家宇/台北報導】2014.09.24
南昌家具街商圈第二屆「新一代家具創新設計大賞」,昨天在北市府產發局舉行頒獎典禮。適逢南昌家具街商圈60周年,金賞獎作品「伴.相隨」巧妙融合傳統與現代,在102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
「伴.相隨」的作者游龍,為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應屆畢業生。響應本次「一甲子的家具」競賽主題,他回首台灣過往歲月,發現「飲茶文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設計一張中間可放置茶具的長板凳。讓使用者在品茗的同時,對坐相望增添雅興。板凳採用黑檀木,散發沉穩、莊重的氣質。椅墊部分則用紅色絨布,象徵喜氣。
銀賞獎得主廖彥宇,畢業於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廖彥宇說,中式傳統家具多為實木,體積大也較笨重,不符合現代小家庭的需求。他設計的餐椅保留中式圈椅的優美,並融合西式家具的輕盈方便。
銅賞獎團隊就讀於明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為3名大四學生。成員廖安凱說,他們將60層木片堆疊成雲朵的形狀,象徵南昌家具街承載一甲子歲月的轉眼瞬間,卻記錄永恆。並使用粉紅色,帶來輕盈的視覺效果。
產發局長黃啟瑞表示,今年放寬參賽資格,讓所有對設計有熱情的民眾都可參加。報名人數較去年多一倍,未來將協助得獎人與家具業者媒合,依照個人意願決定是否量產。
本屆獲獎作品特別製作成袖珍模型,讓民眾可以櫥窗形式,看出作品在不同背景搭配下,呈現的視覺效果。模型10月1日到12日在南昌家具街,舉行「南昌微型家具展」。
活動期間有超過20家的商圈店家,聯合推出以「一甲子的家具」為主題的指定商品折扣優惠。相關資訊請上網站http://www.nanchanglu.com.tw/查詢。
※ 相關報導:
* 破蛹化蝶 苗栗女大生展24雕塑品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55338.shtml
苗栗縣育達科技大學時尚造型設計系大二生李佳玲從小愛繪畫,也接觸黏土捏塑,累積不少充滿童趣作品,大學後轉型陶藝創作,結合感官造型述說內心世界,將以「蛻變」前、後24件作品,在校內廣亞藝術中心「說‧塑」個展中,分享創作精華。
* 60歲再出發 變廢材藝術家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55391.shtml
「這些都是撿剩的、別人不要的廢棄素材創作。」60歲的楊成俊退休後,便開始創作,自詡為生活藝術家的他說,作品的構成要件來自生活隨手可得的素材,或回收別的藝術家展完後,不知如何處理的藝術品。
....「2014北海岸藝術生活家聯展—IV」集合29位藝術家,展出包含油畫、陶藝、雕塑等作品,即日起至10月12日在淡水得忌利士洋行後的輸入品倉庫(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展出,詳情請洽0935503941麥克楊查詢。
* 創作犀牛聞名 「現代畫廊」台中最長壽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55326.shtml
在中國大陸以創作「犀牛」聞名的藝術家施力仁,許多人不知他正是台中市至今存在最久、代理過包括羅丹等國際知名藝術家的「現代畫廊」老闆,今年他60歲生日,最近將自己創作的88件犀牛運回台,下個月4日將在草悟道擺出「犀牛陣」,目前已有「奔向勝利」等3件提前展出,歡迎民眾前往。
* 花、葉、蜜蜂 來看玻璃中的詩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955412.shtml
位於上海泰康路田子坊邊的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從即日起至11月9日舉辦「Why Glass?玻璃,何以藝術?」展覽。
此次展覽匯集圖茲‧詹斯基、保羅‧史坦卡等多位國際著名藝術家作品,這些藝術大師的作品都曾被美國總統柯林頓、英國女王、比爾蓋茲等人收藏。
此次展覽由琉璃工房創始人張毅策展,展覽以「Why Glass?」為主題,旨在推動人們對玻璃藝術價值的認知,將對古代羅馬玻璃,世界玻璃藝術第一人艾米爾‧加萊,1960年代的Studio Glass運動,以及當代中國琉璃發展,完整介紹。
◆ 家在台灣 日本「灣生」說不出的祕密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55669.shtml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4.09.24
二次世界大戰造成許多人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台灣許多人都知道「台生」的故事,但在同一個時間舞台上,還有「灣生」的故事一直被掩藏。台日混血作家田中實加,花十二年為兩百名「灣生」尋找在台灣的家,出版新書「灣生回家」,紀錄片十月上映。
「灣生」是指日據時期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日本戰敗後,近四十萬名日人被國民政府「引揚(遣返)」回日本,一半以上是「灣生」。據記載,近廿萬日本人要求留在台灣,但仍被送上遣返艦。
「灣生」在日上岸時遭噴灑藥水,日本政府宣稱他們有傳染病,帶至偏遠山區的「台灣村」隔離。好不容易返回老家又遭歧視、驅趕,只得繼續流亡。還有「灣生」想盡辦法留在台灣,怕口音遭認出而裝啞巴,子女一輩子都不知父母是日本人。
不論留在台灣或回到日本,「灣生」把台灣身分當成祕密,一輩子不說出口。田中實加的外婆是「灣生」,生前卻未透露隻字片語,直到她在追尋「灣生」的過程中,才發現自己最親的外婆是「灣生」。
多年來,「灣生」在台日都是禁忌題材。田中實加表示,她到台日兩地戶政事務所找資料,不斷遭踢皮球,但三一一大地震翻轉「灣生」地位。地震後,台灣捐錢數目最多。「灣生」覺得「以生在台灣為榮」,終於抬頭挺胸、承認自己的過去。
掌上家將 10人操偶 華麗變身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8957868.shtml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4.09.25
當掌中劇遇上八家將藝陣,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台南西港周祐名掌中劇團今年推出新劇「掌上家將」,結合當地八家將,以國定民俗「西港刈香」做為故事發想,開啟全新的藝陣篇章。
八家將藝陣華麗繁複,要把八家將融入掌中戲相當不容易,周祐名劇團表示,希望讓八家將在掌中戲的戲台上完整呈現,但因人數眾多,光是操偶師就有15人同時在幕後,混亂可想而知,最後修改讓八家將輪番上陣,但仍有10人同時操偶,精彩可期。
西港在地掌中劇團周祐名劇團,今年獲得文化部藝陣特色培育補助,結合西港唯一的八家將團「吉善堂」共同創作,將傳承百年的國定民俗西港刈香做為劇情發想。
劇團表示,為了創作劇情,特別跟著吉善堂四處演出,以掌握其精髓,同時收集許多西港耆老口耳相傳的故事,像是西港舊稱「蚶西港」,相傳蚶仔精作亂,由十二瘟王收服,這段精彩故事就納入戲中。透過掌中劇的表演,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傳承,對推廣在地文化相當有幫助。
新劇將在27日下午3點於歸仁文化中心演出,索票入場,索票洽劇團曾小姐0963915415或歸仁文化中心。
※ 相關報導:
* 這座國藝獎 王小棣、王孟超獻已逝好友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58085.shtml
第十八屆國家文藝獎昨天頒獎,導演王小棣、舞台設計家王孟超都將獎與已逝友人共享。王小棣受獎時,泣不成聲感謝重要夥伴黃黎明,「我們一起激勵,一起扶持,這個獎是我們一起拿的」;王孟超表示,該獎應也頒給已逝的雲門舞集燈光設計張贊桃,「我幾乎所有作品都跟他合作」。
黃黎明是王小棣多部片編劇,今年五月因肺腺癌過世。王小棣在黃黎明逝後,曾哀悼「相知相識廿八年,真的太痛了。」昨天她在領獎後,也禁不住哭泣,文化部長龍應台特別前去長擁。
* 聞到熟悉的嬰兒油香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5000511-260115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又傳出撲鼻溫膩的嬰兒油香氣,是光環舞集30周年新作《舞輪脈》,也是「嬰兒油上的現代舞」最新作品。只可惜,發展出這一套舞作的編舞家劉紹爐已於9月1日辭世,再無法登台演出。所幸,跟隨他多年的舞者以他生前留下的概念與音樂為主體,將這部劉紹爐未能完成的《舞輪脈》編創完整,本周上演。
* 創意埕圖樣 看的人有不同想像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57647.shtml
宜蘭縣文化局的「創意埕」藝術工作室,請設計大師蕭青陽創作品牌,昨天公布圖稿,以龜山島、魔術方塊、拼貼的意象組合,正反轉都有味;創意埕也吸引年輕文創家進駐,成為育成中心。
蕭青陽參與宜蘭童玩節等活動,為宜蘭行銷;文化局活化空間,將「玻璃屋」營造成「創意埕」藝術工作室,蕭青陽受邀設計品牌,完成圖稿。
* 兩岸微電影高峰論壇 今頒金飛燕獎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8958133.shtml
網路、行動裝置時代來臨,微電影已成為電影產業的新興力量。大陸全國微電影學會常務副會長鄭雲昨天表示,大陸擁有優酷、騰訊等眾多視頻展示平台,據估計大陸每天微電影產量超過一千至兩千部;他呼籲台灣有想法、優秀的微電影作品,可以透過大陸廣大的市場播放展示,發揮微電影的影響力。
....此次活動,共徵集兩岸微電影作品五十多部、論文八十餘篇,並邀請台灣政治大學、師範大學、中正大學、中興大學等十餘所,及大陸北京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大學師生參加。
◆ 「灣生」阿嬤鈴木怜子 明年回台定居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5000507-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25日 林欣誼/台北報導
「雖然我是日本人,但我的感情始終屬於台灣故鄉,從未改變。」1935年出生於台北、12歲隨家人被遣返日本,高齡79歲的日本阿嬤鈴木怜子去年出版描繪台灣的專書《南風如歌》,現在台推出中譯本,她再度訪台尋根,更開心宣布明年將定居台南1年,「我快80歲了,即將到另一世界去,更想把我父母帶給我的、在台灣的記憶留下。」
與會座談的作家鄭清文成長於日本時代,與鈴木交換同時代的回憶;作家賴香吟則提醒台灣不要把「灣生」故事過度浪漫化,應跳脫美麗愛情與鄉愁的框架,更深層理解灣生所經歷的時代,挖掘被忽略的其他聲音。
鈴木怜子的家人在日本戰敗後2年才撤離,她也目睹了國民黨軍隊接收台灣的情況,書中記錄與台獨人士廖永毅一家同一屋簷下的驚恐氣氛,以及父親為保護她安全,請了20多位台灣「老鰻」(台語的「流氓」)護衛她上學的特殊經驗。
1948年全家從台灣返日,快到達時船上有人大聲歡呼,她父親卻眉頭深鎖:「離開了『故鄉』,為何歡呼?」而被遣返的日本人果然受到祖國歧視,登陸還被噴灑藥劑「殺菌」,「灣生」成了負面印記,多數生活經濟拮据。但時過境遷,如今成為阿公阿嬤的「灣生」已能抬頭挺胸自我認同。
鈴木怜子推崇台灣人經歷清朝、荷蘭、日本等異族統治,「身上血液充滿力量,和日本人不同。」她也對日本身為殖民者的作為懺悔,「當年日本政府鎮壓台灣人、要台灣人為日本盡忠、為推行日語而消滅當地母語等等,我都深感抱歉。」
用愛建立親密關係 丟掉鞭子與馬共舞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62766.shtml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專題報導】2014.09.27
「這齣作品是革命!」「夢幻舞馬」創辦人兒子、巡迴總監馬修‧拉勒雷特說,十一年前父親諾曼‧拉勒雷特創作該作,結合馬、特技、舞蹈、音樂、多媒體的全新藝術形式,在藝壇猶如再次締造創世紀。他很榮幸能率該作首次在亞洲巡迴。該作在亞巡首站新加坡每天熱賣一千五百張票,加演兩周到月底,明年初即將來台。
馬修說,父親是太陽劇團創辦人之一,曾擔任多齣劇製作人、導演、藝術總監,他從小跟著父親和太陽巡迴全球。一九九八年,諾曼製作的「神奇傳說」登上舞台,甚受好評,諾曼心中卻對其中一幕念念不忘:在上百位演員面前,有匹馬緩緩穿過。
「那一幕其實只是過場,卻吸引所有觀眾眼光,其他演員動作都被忘卻。」馬修說,從那之後,爸爸就決心創造馬在舞台上的全新美學形式,四處尋找合作夥伴,在法國發現一對神奇的馬術師夫婦瑪格妮與菲德烈。
相對於傳統馬術多以皮鞭等為訓練工具,要求馬作出各種高難度動作,從小與馬一起成長、深深愛馬的瑪格妮與菲德烈,從動物行為學出發,認為人須以愛與了解為基礎,才能與馬建立親密的溝通關係。
「他們不用御馬的馬籠頭及鞭子,只以細細的頸圈和小棒子跟馬玩。」馬修說,如此與馬相處的方式產生效果極驚人,呈現的是人馬合一的和諧感,訴說著人與馬的邂逅、友誼及對自由的謳歌。
諾曼立即找這對夫婦談,瑪格妮、菲德烈和諾曼一拍即合。
來自藝術與馬術兩大領域,就此開始異種結合。雙方足足磨了六年,整合古典馬術與藝術美學、先進科技,融合雜技、馬術、音樂、奇幻影像的「夢幻舞馬」,終於誕生。
●「夢幻舞馬」Cavalia由聯合報系邀請來台,明年一月廿二日至三月一日在台北市南港展覽館旁停車場大帳篷演出,平日票價兩千至七千元,周六日兩千四百元至七千五百元。歡迎企業包場包區及大宗購票,詳洽(02)86433966,更多資訊請上官網:www.cavalia.tw。
※ 相關報導:
* 純跳舞 年輕編舞家自由發揮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6001083-260115
「純」的舞蹈是什麼?編舞還有什麼可能?新世代編舞家周書毅策展的「下一個編舞計畫」邁入第3屆,今年以「純」為主題,推出8位編舞家作品,有即興創作、探討女性議題、打破舞蹈定義的素人演出等,26日起於華山藝文特區連演兩個周末。
* 古樂大師 霍格伍德辭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6001085-260115
素有「古樂界的卡拉揚」之稱,英國古樂大師霍格伍德昨天因病在劍橋家中過世,享壽73歲。霍格伍德2010年曾應NSO國家交響樂團之邀,2012年應國台交之邀來台指揮,深受樂迷喜愛。....霍格伍德與古樂學會樂團錄音超過200張,他也灌錄了以古樂演奏的莫札特交響樂全集,廣受好評,無論是身為指揮家、演奏家、作家或是古樂學者,他都以最權威姿態現身,古樂涵養自成主流。
* 暌違20年 陳其鋼:台北變優雅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6001078-260115
「我曾經下定決心再也不要來台灣,因為當時的台灣就像現在的中國,急於名利,感覺很浮躁。」旅法作曲家陳其鋼20年前經常來台訪問,20年後的今天,他應NSO國家交響樂團之邀來台參與「時間之流」音樂會,他說,「台北變優雅了!」
陳其鋼是法國作曲家梅湘的關門弟子,北京奧運開閉幕式音樂總監,曾擔任張藝謀《金陵十三釵》、《歸來》等電影配樂,氣質儒雅,如今之古人。NSO國家交響樂團今(26日)將與大提琴家卡普松合作演出他的代表作《逝去的時光》,這部作品脫胎自古琴曲《梅花三弄》,由大提琴與樂團吟唱對話,別具巧思。
* 蘇格蘭版愛拚才會贏 響徹台中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960614.shtml
台中市昨天颳起「蘇格蘭旋風」,來自蘇格蘭的皇家史特林風笛樂團、蓋爾樂團、高地舞團昨晚在圓滿戶外劇場演出,吸引八千多名市民。樂手還演奏「愛拚才會贏」曲目,蓋爾樂團主唱Alexander特別改編為英文版,現場樂迷驚豔不已,他更與現場聽眾大合唱閩南語版,現場掌聲如雷。
◆ 傅浩軒的石頭房子 有家的溫度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6001080-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26日 吳垠慧/台北報導
從平凡事物中挖掘出溫暖的情事,是藝術家傅浩軒畫作予人的感受,從過往的「空間」系列到「約定」系列,傅浩軒描繪無人的大理石室內空間、或不起眼的石頭表面紋理,為這些冰冷、樸拙的角落注入情感的厚度。這兩個系列的作品,現於金車文藝中心舉辦的個展「石說泥白」中展出。
因為工作室有大窗戶,平時有大量陽光灑入室內,青綠色的老地磚上井然有序地排滿「小石子大軍」,每一顆石頭只有拇指般大小,傅浩軒讓生活中觀察到的「細微之美」躍上畫布創造新的故事。
「有些可愛造型的石頭讓我聯想到親人和朋友,使我想在石頭上蓋一個房子成為我們相處的居所,而在這房子裡有著我們心中一同努力的小約定」,傅浩軒說,因而他在「約定」系列中以石頭取代鑽戒上的鑽石,每一顆放大的石頭上有著不同且豐富的色澤紋路,彷如也跟鑽石般同是獨一無二。
傅浩軒在石頭上加入紙雕般的長頸鹿和樹木植栽等,比喻人破壞與大自然的「約定」,將環境破壞殆盡,最後只能在背景加入動植物的圖騰表示紀念,流露出詩意且淡淡的哀愁。
傅浩軒自承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科學家,「喜歡改造新玩具、收集生活材料,研發新事物這件事讓童年充滿新奇。」傅浩軒很喜歡小動物,或拿放大鏡觀察抓到的蚱蜢翅膀,研究上頭的紋路,或是水族館裡的熱帶海水魚,色彩繽紛、花紋又炫麗,都是他喜愛觀察的對象,對精緻與細微之美的著迷便是從小養成。傅浩軒個展展至10月26日。
「大體」紀錄片 入圍亞洲提案十強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962422.shtml
【聯合報╱記者祁容玉/新北報導】2014.09.27
紀錄片導演陳志漢拍攝「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描述輔大醫學系學生在解剖課前拜訪大體老師家屬的故事,入圍韓國仁川Docs Port亞洲提案會前十強,將爭取最佳亞洲提案獎殊榮。
「若尊重大體老師,日後對病人是否更有同理心?」陳志漢長期關注社會脈動,發現許多醫療糾紛來自醫師和家屬溝通不良,後因工作關係接觸慈濟醫院大體捐贈,發現國內部分醫學系要求學生解剖前拜訪大體老師家屬,開始對大體老師產生興趣。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紀錄輔大醫學系3名學生,在9月開學前拜訪大體老師「林太太」的丈夫,瞭解她生前為何決定捐贈大體,以及林先生面對太太死後要被解剖的內心掙扎。
陳志漢說,拍攝過程中他和林先生變成朋友,彷彿也認識了「林太太」,日前他在學生第一堂解剖課看到「林太太」被切割開來,忽然體會家屬願或不願捐出親人大體的心情,學生則小心翼翼解剖,更認真學習,因為不能辜負大體老師奉獻的心意。
監製吳汰紝說,拍攝前田野調查時,目睹醫學系學生解剖大體,內心衝擊遠比預期大,工作人員花了不少時間克服心理壓力,苦思拍攝角度技巧如何呈現解剖,又不會拍出大體讓觀眾害怕。
因幕後團隊努力有成,「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繼第四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最具國際潛力獎、ASD亞洲提案大會特別推薦獎,及今年新北市紀錄片獎優選後,上周再入圍韓國仁川Docs Port亞洲提案會前十強,11月拍攝團隊將赴韓國提案簡報,爭取獎項和國際買主、投資者青睞。
吳汰紝說,全片呈現華人社會中大體捐贈的困難,凸顯東西方對遺體不同態度,又有生死議題,能引起觀眾共鳴,預計明年3月結束拍攝,明年底完成後製並計畫推上院線,製作團隊正網路集資,希望讓更多人欣賞此片。
◆ 紅斑點年奪4冠 IFAW研究員也驚豔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16848
自由 2014-09-27
〔記者陳韋宗/新北報導〕「動物不能說話,所以用藝術為動物發聲!」台灣新銳動畫導演黃睿烽花三年創作的短片《紅斑點》,以海豹遭殘忍虐殺為題材,探討人道保育,發人深省,今年連奪青春影展、放視大賞、巴哈姆特ACG創作大賽,以及九月份出爐的國網3D動畫全國大賽等四項冠軍;連國際動物保育基金會(IFAW)海豹計畫主任芬克(Sheryl Fink)也在個人臉書稱讚《紅斑點》並分享。
根據IFAW調查,每年有數十萬隻海豹遭獵捕,其中九十七%出生不滿三個月,八十三%遭活活剝皮。《紅斑點》將海豹擬人化成一對兄妹,歷經生離死別,只剩一條紅圍巾維繫兩兄妹,隱喻海豹族群遭虐殺,僅存鮮紅的血痕。
今年甫從台藝大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班畢業的黃睿烽接觸動畫五年,第一支作品《Ladder to the sun》同樣以保育為主軸,探討北極熊與企鵝的生存問題;《紅斑點》則是他的第二支動畫作品,不論技術、畫面、敘事都更加成熟。
雖然如今作品獲肯定,但黃睿烽過去卻曾迷失。他笑說:「我就是『媽寶』,小時候媽媽花錢讓我學鋼琴、學畫,只求小孩不要變壞。」高中重考三次,黃睿烽始終找不到目標,直到就讀華梵大學美術系,被老師執著個性感染,才開始認真看待藝術創作。
「我只是幸運碰到很多人幫助我。」他說,台灣政府缺乏資源支持年輕人創作,大環境也不重視,未來只能嘗試把這個機會延續下去,用藝術為重要的事發聲。
※ 相關報導:
* 媽寶求變學藝 動畫連奪3大獎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962424.shtml
....黃睿烽今年28歲,現任動畫導演,但他高中重考3年、基測成績不滿100分。他說,從小照著媽媽安排事項走,學畫也是。雖然不排斥畫畫,但也始終沒有很努力。「就是很愛玩」,每個寒暑假都在重修課業中度過。
他表示,直到大學時,看見一位老師盧人仰,盧老師即使面對學習態度非常差的學生們,還很認真教書,促使他發憤學習。
◆ 看漫畫學歷史 認識平埔族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7001890-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09月27日 郭佳容/台北報導
赤足少女在街市遇見地方惡霸向老翁索取「丁口錢」,老翁因改信基督教,不願繳錢遭到流氓痛毆,路見不平的少女以巧計協助老翁脫困等,《新港少女李樂》透過漫畫情節,呈現清末台灣開港通商以來多元族群互動的故事。
《新港少女李樂》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費時兩年製作出版,館長呂理政表示,這是國內第1本以平埔族與西方傳教士為主角的歷史漫畫,適合國小中、高年級閱讀,「看漫畫學歷史」。
《新港少女李樂》是台史博出版的第2本漫畫,2011年以「二戰下的台灣人」為主題出版《一九四五‧夏末》,這次以清末開港通商的台南為背景,呈現府城及沿山一帶,平埔族與西方傳教士、漢人、清國官員等多元族群互動的故事。
雖然漫畫劇情是虛構,但背後擁有扎實的史料知識,作為繪畫參考的老照片與文物資料,均立基在台史博長期投入的「台灣涉外關係」、「族群互動」研究成果。
如漫畫描繪地方惡霸向老翁索取的「丁口錢」,就是傳統漢人社會必須繳納的祭祀費用,由每家戶依照人口繳納,不過當時不少漢人改信基督教,此制度漸漸動搖,也衍生出一些社會問題,這些情節都在漫畫中呈現,輔助歷史小知識說明。
漫畫由台史博研究人員與飛魚創作的漫畫家通力合作,編劇東默農指出,花半年的時間消化史料,也實地參訪西拉雅地區部落與文物館,上山下海與研讀史料的過程讓他對這段歷史更了解。
負責分鏡的漫畫家曾建華也說,首次挑戰歷史題材,發現歷史題材不一定會畫得很生硬,一旦拋開對歷史的刻板印象,就能畫出動人的人性和情感。
漫畫也附有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詹素娟導讀,以及10個關鍵字圖解說明及延伸閱讀等。
※ 相關報導:
* 沈建龍辦展 工筆創作《簪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7001434-260107
一筆一畫描繪出女人愛美天性!前中市文化局主任沈建龍創作工筆畫30年不輟,日前退休後,觀察生活發現女人天生愛美,古代美女摘鮮花裝扮比美,現代女性則將花朵穿戴在身上,甚至刺青在皮膚上展現美,他花費1年時間描繪不同族群的美,展出「簪花」工筆創作。
◆ 美國名廚郵票 華裔烹飪先驅上榜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16770
自由 2014-09-27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華府25日報導〕「如果我向他們微笑,他們沒有理由不以微笑回應」,這是當年親友警告廖家艾(Joyce Chen)美國有種族歧視,勸她不要跟丈夫移民時,廖家艾的回答。如今,廖家艾的笑容將成為美國郵票上永久的印記。
芝加哥郵局將於26日發行限量的「名廚永久郵票」(Celebrity Chefs Forever Stamps),紀念5位對美國飲食文化有廣大影響的名廚師,廖家艾是其中唯一的亞裔,和她並列的還有茱莉亞.蔡爾德等4位名廚,其中茱莉亞.蔡爾德的故事已被好萊塢拍成暢銷電影《美味關係》。
廖家艾出生於中國的江蘇嘉定,家中有7姊妹。廖家艾的兒子Stephen Chen受訪時說,祖父曾任中國駐韓大使。廖家艾的奶媽廚藝高超,廖家艾從小耳濡目染而練就一身本事。
廖家艾於1958年在波士頓開第一家中餐館,引進美國人從未吃過的北京烤鴨、酸辣湯和木須肉,1967年開始在電視節目中教人做中國菜,改變了西方人對中國菜的看法。她並作保從台灣、中國、南美和東南亞陸續引進了38位廚師,這些廚師後來自立門戶,改變了中國餐館在美國的面貌和聲譽。
Stephen Chen指出,已過世的母親的英文能力有限,卻能在那個年代打入主流社會,仍能激勵現在的少數族裔。
※ 相關報導:
* 4團合唱母親教我的歌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27001889-260115
有「合唱界之母」稱號的蓬靜宸,30多年前在中部創下合唱界奇蹟,領導的學生合唱團屢次獲得合唱比賽冠軍,可惜56歲就因乳癌過世。她許多學生至今仍活躍於音樂界,10月6日將在國家音樂廳舉辦「蓬靜宸教授90誕辰紀念演唱會」,重現當年合唱金曲〈母親教我的歌〉、〈月夜愁〉、〈黃昏的故鄉〉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