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5

血液與健康

◆ 頭痛當感冒 動脈瘤破裂險喪命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17111.shtml

【聯合報╱記者謝恩得/大林報導】2014.10.23

天氣逐漸轉涼,林姓中年婦人因頭痛到無法站立,原以為感冒,打針、吃藥仍未緩解,直到醫院檢查發現竟是腦動脈瘤破裂出血,趕緊開刀治療才及時挽回一命。

住在台南巿47歲林姓婦人表示,3年前曾頭痛過,那時候吃藥或打針就好,沒想到這次如此嚴重,原本還以為感冒,到附近診所打針吃藥,但後來竟然痛到無法說話、站立。

她到大林慈濟醫院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為典型的自發性蜘蛛膜下腔出血,因懷疑是腦動脈瘤破裂,打了顯影劑後再做一次電腦斷層,果然發現左邊的腦血管有一顆0.6公分大的腦動脈瘤破裂出血。

神經外科醫師吳宗憲說,通常3個病人中有1個會因動脈瘤破裂而當場死亡,腦動脈瘤破裂出血後,在24小時內再破掉的機會很高,若再破裂將會有3分之1死亡率。

吳宗憲指出,一般腦動脈瘤破裂常發生在45至60歲之間,多數患者都是在動脈瘤破掉時,出現了劇烈頭痛、複視、噁心、嘔吐、單邊肢體無力、昏迷等情況時才會發現,尤其是在季節交替的時候,加上氣溫變化大,使得血壓突然升高,提高動脈瘤破裂的機會。

他說,手術時以不影響其他腦組織下將動脈瘤夾除,同時利用顯微鏡輔助綠光顯影方式,即時查看血管及動脈瘤情形與位置,準確夾除動脈瘤,並確保周邊血管不受影響。

手術後林姓婦人笑著說「真的是福大命大,更感謝吳醫師把我從鬼門關拉回來,以後一定要發揮生命的良能造福社會。」

※ 相關報導:

* 血尿不會痛…竟是腎細胞癌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19619.shtml

一名61歲男子出現間歇性無痛血尿超過2個月,他原不以為意,直到血塊造成尿滯留住院治療,才發現左側腎臟長了13公分的大腫瘤,罹患第三期腎細胞癌。

腎臟科醫師提醒,不要輕忽血尿症狀,建議年逾50的民眾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無痛血尿也可能是腎臟腫瘤在作怪。



◆ 台灣男 10年內恐「禿」破500萬人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20570.shtml

【聯合晚報╱記者葉卉軒/台北報導】2014.10.24

醫界調查發現,白人男性禿髮盛行率在50歲時約有50%,亞洲國家更甚,印度約87%、馬來西亞約65%、新加坡約63%,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的禿髮盛行率也達61%。調查顯示,台灣約有360萬25到65歲男性有禿髮困擾,禿髮人數每年至少成長一成,是亞洲男性禿髮增加比率最嚴重的國家,甚至有醫師預估,不用十年,台灣男性禿髮人數就要突破500萬人。

醫界指出,過往禿髮問題多好發在40到60歲的中老年男性,由於飲食西化、生活壓力及加班熬夜,加上台灣的氣候潮濕悶熱、空氣汙染、酸雨等因素影響,導致許多30到40歲男性已有嚴重的禿髮問題。

研發全球第一個禿髮計算器的Dr.Klenk說,男性抗禿髮保養應從14歲青春期之後就要開始,因為青春期後睪丸素增加,而睪丸素則會影響毛囊需要的生長能量。

禿髮計算器是一電腦程式,由10個問題組成,包括年齡、目前髮際線位置、頭皮性質、是否戴帽子、生活中壓力大小、家庭中其他男性是否禿頭…等,就可計算出男士變禿頭的確實年齡,或預測他們年老時仍有濃密頭髮,目前全球共有超過300萬人使用這個程式。

Dr. Klenk在2002年發現咖啡因可減慢髮根衰弱情形,還能刺激毛囊生長,加快頭髮生長速度,但他說這不代表飲用咖啡,或使用咖啡來清潔頭皮也有同樣效果,因為咖啡除了咖啡因外,還含有其它成分,會減低頭皮對咖啡的吸收力。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除了遺傳因素外,在春天跟秋天季節交替,還有賀爾蒙改變,以及壓力、疲勞、抽菸、喝酒、空氣汙染等,都是容易造成嚴重禿髮的原因。注意生活作息、調整飲食習慣,以及慎選頭皮清潔產品,是預防禿髮的保養方。

趙昭明建議,油性頭皮者宜天天洗頭,而有禿髮困擾者在髮類清潔品選擇上,可考慮選擇含溫和界面活性劑如胺基酸、PH5.5以下弱酸性,不添加矽靈、化學防腐劑、人工化學色素和皂鹼等產品。



◆ 缺乏運動 女性心臟殺手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19203.shtml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2014.10.24

澳洲研究發現,造成女性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中,缺乏運動的風險高於肥胖,醫師呼籲更年期婦女更要建立運動習慣。

《英國運動醫學期刊》發表一項研究,比較造成心臟疾病的四大危險因子,包含BMI過高、吸菸、高血壓及缺乏運動,並分析3萬多位澳洲女性的資料,發現婦女在不同生命階段罹患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不同。

其中,30歲以下的女性罹患心臟疾病的原因跟吸菸較為相關,約有59%的年輕女性罹患心臟疾病與吸菸高度相關,但這個趨勢隨年紀增加而遞減,70到75歲的女性因抽菸造成心臟疾病的比率降至5%;30到80歲之間的女性患心臟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則是缺乏運動,尤其30到45歲之間中年女性因缺乏運動造成心臟疾病約占48%,另外,30歲以上的女性吸菸人數大量下降可能是因為懷孕而戒菸。

研究指出,對於女性罹患心臟疾病的研究,以往比較重視肥胖的因素,卻忽略「缺乏運動」這個關鍵,建議中年女性建立規律運動習慣。

根據衛生福利部民國101年統計,國人十大死因第2位為心臟疾病,僅次於癌症,尤其女性在停經後每增加5歲,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就翻倍。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侯嘉殷表示,一般認為心臟病好發在男性身上,其實更年期後女性罹患心臟疾病比率超越男性,有些研究認為跟女性荷爾蒙相關,有些則認為是女性平均壽命長,所以在高齡族群觀察到心臟疾病的比率高。

侯嘉殷指出,造成心臟疾病原因很多,吸菸、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肥胖等都是常見的危險因子。

※ 相關報導:

* 外食族必看 8招判斷是否吃進劣油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41760

油品風暴接二連三,儘管已盡量在家自己做,但還是有外食的時候。外食時,雖看不到所店家所使用油品品牌及種類,但可從一些細節觀察店家是否用了劣質油。本文由營養師賴怡君、護理師譚敦慈教你目測劣質油的方法!

健康自主管理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不吃消夜睡不著 基因突變作祟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21844.shtml

【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2014.10.25

有人夜裡不吃點東西,就無法入眠,吃正餐時卻沒有食欲,這種症狀稱為「夜食症候群」。醫學研究發現,夜食症候群可能與基因突變有關。

夜食症候群可能由藥物、生理或心理因素引起。台安醫院身心醫學科暨精神主治醫師許正典說,典型症狀包括:其他人睡覺時,他卻在吃;睡眠中斷醒來食欲旺盛、不該餓的時候卻餓了、正常進食期間卻完全沒有食欲等。

他說,人類有一組協調睡眠和飲食周期的基因,美國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由潘達(Panda)領導研究團隊,將這組基因放入老鼠體內實驗,發現其中一條基因PER1若突變,老鼠飲食模式便改變,非用餐時間想進食,進而增加體重。

研究人員後來限制夜食小鼠只能在正餐時間用餐,不久後牠們的體重就獲得控制。研究人員認為,如此更能確認進食時間確實對體重造成影響。

許正典說,基因確實可能是夜食症候群成因之一,因為基因影響人體調控生理時鐘,而部分夜食症候群者正因生理時鐘調控機制與一般人不同,才在非正餐時間食欲旺盛。

台灣因無相關盛行率統計,許正典依國外狀況推估,全台約有百分之五至十的人有夜食症候群;晚上消化、代謝速度慢,大吃特吃後又不運動,更容易肥胖。

不過,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表示,基因是成因之一,台灣社會的作息較晚、生活壓力大,許多人常等到工作結束才發現餓了,吃飯時間自然較晚,又常吃些方便但營養價值不高的食物,這都是引發夜食症候群因子。

許正典舉例,有人因服用安眠藥,刺激飲食中樞而促成夜食症候群,既睡不著又非吃不可。他提醒,若發現自己有夜食傾向,先釐清可能原因再對症下藥。

袁瑋則建議,先試著讓自己三餐回歸正常,減少夜間攝取食物,若非得晚吃,可準備清淡的湯類或燕麥粥,如果無法改善建議就醫。



◆ 中風復健App 在家就能做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21781.shtml

【聯合報╱記者葉臻/平鎮報導】2014.10.25

復健人士有福了!壢新醫院和中央大學共同研發的「中風復健App」,讓病患能運用智慧型手機及藍芽手表進行復健,不用再每天長途跋涉至醫院,而復健紀錄也會回傳雲端,讓醫生掌握患者復健狀況。

壢新醫院中風醫療中心主任陳右緯說,許多病人住在離醫院較遠的地方,要來醫院復健很不方便,然而「密集的復健是康復的重點」,為了讓病患能在方便的狀態下進行持之以恆的復健,才會與中央大學研發復健App。

原本只能在智慧型手機上使用的「App復健輔助程式」,經過1年的研發,已經可以應用於藍芽手表上,針對預防、治療,進行上、下肢的復健,程式內的影像及語音指導,也能讓病患更清楚動作的準確度。

「進行上舉、下放及手摸耳的復健練習」,陳右緯說,每個動作都可以設定角度、次數、左右手,病患可雙手握機復健,或連接藍芽手表進行,「若動作錯誤,App會提醒再做一次」,病患不但可以居家進行密集復健,復健紀錄也會回傳至雲端,讓醫生可以掌握病患的康復進度。

陳右緯說,只要在手機上的App商店搜尋I-Stroke Care,就能下載這個免費的復健App,若要用藍芽手表則是下載W- Stroke Care,而App內的中風風險量表及防治電子書,也讓App不只是治療,更能達到預防的教育效果。



◆ 服藥治療灰指甲 竟變肝炎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20586.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4.10.24

只是治療灰指甲,卻引發嚴重肝炎住院。藥害救濟基金會統計1999年至2013年6月底,共有148例疑似藥物肝傷害的個案;一旦發生急性肝傷害,引發的死亡率相當高,申請案件中有47%都死亡。

一名患者為了治療灰指甲,需口服抗黴菌藥物,醫師要先替他檢驗肝功能,但患者一年前才驗過肝功能,檢查結果正常,他覺得麻煩、沒必要,沒想到服藥三、四周以後,患者卻發燒、出現急性肝炎。

抗結核病藥最傷肝

藥害救濟基金會藥師遲蘭慧表示,國內疑似藥物肝傷害個案,以抗結核病藥、抗黴菌、抗癲癇藥物為前三大「傷肝」藥物,降血脂藥物排第四位。

遲蘭慧說,正規用藥引起肝傷害,有些人僅一到兩周就出現不適,出現肝功能異常、甚至引發肝衰竭、猛爆性肝炎,讓家屬很難接受。統計發現,這類的藥物性肝傷害患者,在40至69歲間,死亡案件約占47%,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死亡率較高。

國內每年新增約1萬5000人結核病患,遲蘭慧說,引起肝傷害的抗結核用藥,如「立汎黴素」等是傳統第一線用藥,病人幾乎都會用到。文獻指出,女性、有慢性肝功能異常、年齡超過35歲等,是發生肝毒性的因子,因此醫師處方用藥時,患者第二、四、八周都要做肝功能檢查,患者也不要忽略肝功能檢查的重要性。

至於抗黴菌藥中口服的ketoconazole成分,是治療黴菌感染的老藥,由於國際間發現藥品的肝毒性高,國內從去年後限縮用途,僅核准治療「髮癬、汗斑」,民眾最好不要自行隨便購買藥品服用。

※ 相關報導:

* 讚健保 波特再給五帖藥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9021904.shtml

麥可‧波特前天(廿三日)晚間在「醫療革命的迫切性」演講中讚揚台灣健保,同時警告「台灣太愛降低成本了,最後只會走向惡性循環。」

這場演說吸引許多醫界人士聆聽,包含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台大醫學院長張上淳、台大健康政策管理研究所所長鄭守夏等,全場座無虛席。波特替台灣開出的五項創造醫療價值的處方箋,分別是衡量治療成果、組織整合醫療單位、衡量醫療成本、強化住院診斷關聯群(DRGs)以及整合醫療資訊系統。

....對於台灣有太多綜合醫院,波特也認為各醫院應該朝向重點項目發展,「讓最會開肺癌的醫師來開肺癌。」

fsj 提到...

水洗隱形眼鏡 國中生感染失明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4855

自由 2014-10-26

文/林靖洋

唸國中的王小弟因近視戴隱形眼鏡。剛開始時,按部就班每天清洗,但是時間一久就偷懶了。有時還因為清洗隱形眼鏡的藥水用完,忘了買,就直接使用自來水沖洗和浸泡。

剛開始並沒有異狀,幾次之後也就習慣了。不料3天前出現眼睛刺痛、視力模糊及眼睛分泌物多,他自行買眼藥水點,也無法改善,就醫時,眼睛甚至張不開。

王小弟坐在裂隙燈前,我用棉棒扳開已經腫脹的眼皮,扳開瞬間讓人嚇了一跳,因為流出來的不是眼淚,而是一股白色的膿液,裂隙燈下,幾乎看不出原本應該清澈透明的眼角膜,取而代之的是已經發炎、變白的感染病灶。再扳開另外一眼,發現雖然沒有那麼嚴重,但無情的感染也準備長驅直入。

眼角膜感染 細菌破壞眼球

王小弟的狀況很危險,因為除了眼角膜感染外,細菌已經穿透眼角膜進入眼睛裡,並且開始破壞眼內的組織,如果不趕快住院治療,這一眼很可能在幾天內會損毀、失明。

立即安排王小弟住院,並在手術房接受感染組織清創以及細菌培養。因為是眼球大範圍的感染,所以每半小時就需要點一次藥水,即便是半夜也須持續治療。

漫長的一週過去,細菌培養結果是有抗藥性的綠膿桿菌,經過更換藥水,以及不斷進手術房清創,3週後才確認將細菌感染控制。

不過,王小弟出院時,患眼視力只剩下辨識手揮動的狀況,等同於失明。未來只能等待角膜移植才能有機會重見光明。王小弟非常後悔,但傷害已造成,無法挽回。

◎隱形眼鏡是一種很方便的視力矯正工具,但有幾件注意事項必須遵守:

●一天配戴時間建議不要超過8小時,並且嚴禁戴著睡覺。

●每天一定要使用專用的隱形眼鏡清潔液清潔眼鏡,並保存在專用的保存液中,每週至少做一次去蛋白保養。

●配戴隱形眼鏡時除非眼科醫師有特別交代,否則不能在戴隱形眼鏡的同時,點任何藥水。

●發現配戴後有刺痛或紅眼的狀況,請立即摘下隱形眼鏡,並且尋求眼科醫師的檢查與治療。

(作者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



◆ 依湯菜肉飯順序 輕鬆吃回健康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6000866-260307

旺報 2014年10月26日 許莉

正常來說,人們每天都要吃三頓飯,可是現實情況卻因人而異:有的人早上起不來省略早餐;有的人午餐晚餐大張旗鼓;有的人常夜晚活動,因此消夜成了家常便飯。

事實看來,想好好吃飯,彷彿沒有那麼簡單,影響因素有很多:健康意識、生活習慣、工作形式等。這些事情做起來已經形成習慣,再改又談何容易。因此,生活中出現了很多有關於健康的問題:膽結石、啤酒肚、血糖血脂異常、肥胖、瘦弱、睡眠質量差、白天精神萎靡等。

吃飯順序很重要

其實,很多問題都是吃出來的,且不分男女老少。因此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會讓你終身受益!

首先介紹健康的吃飯順序:

1、先喝湯

來一點清淡的開胃湯是非常不錯的。首先可以打開你的胃口,激起對食物的慾望,吃飯是人間一大美事之一,吃得開心快樂也是一種福氣,這種福氣可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的。

其次,在空腹時喝一些溫熱的湯水下肚,可以沖淡胃液,從一定程度上能抑制胃口,讓你理智進食。這兩者其實並不矛盾,激起食慾同時又能理性面對美食。

2、再吃蔬菜、菌類

蔬菜菌類中有大量膳食纖維和菌類多糖,可包裹食物中的油脂、有害成分並攜帶排出體外。

另外,膳食纖維有很好的吸水作用,進入胃中,可以吸水膨脹,進而體積變大,因此可以多占據肚的空間,增加飽腹感,可以有效控制進食量,並且蔬菜本身的熱量低,有利於控制體重。

3、然後吃豆製品、肉類、海鮮

接下來可以適當吃些豆製品、肉類、魚蝦海鮮等食物,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優質蛋白,對身體的新陳代謝,保持活力面容和好的精神狀態有積極作用,但切記,不可盲目進食,也要把握好量,再好的食物過量也會增加身體負擔,給身體帶來傷害。

長期堅持控血糖

4、最後吃主食

吃到這個時候,你的胃口也差不多了,再來點澱粉類主食的飯或麵,保證身體有充足的能量供給,這餐食物種類豐富,營養均衡。

仔細對比看看,其實身體所吃進的食物總量沒有平時的多。這就是因為改變了吃飯順序,注重了吃飯內容,攝入膳食纖維,增加飽腹感所帶來的結果,長期養成這樣的吃飯習慣,可以增加飽腹感、控制飯量、控制血糖、降低血脂,從而達到均衡飲食、排除毒素、有效控制體重的效果。(作者為營養師)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秋季蘿蔔 營養止咳助消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6000873-260307

蘿蔔藥用價值頗豐,其葉子能止瀉;種子能消食化痰,下氣定喘;蘿蔔結子後地下老死的根叫地枯蘿,能利尿退腫,「蘿蔔能止咳順氣消食化水」,民間所說正緣於此。秋季正是蘿蔔大行其道之時,看看除了作為食物,還有哪些用途吧....



◆ B、C肝+脂肪肝 要定期追蹤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23872.shtml

【聯合晚報╱陳麗婷】2014.10.26

有些民眾透過健檢卻無法檢查出肝硬化,國泰綜合醫院肝臟中心主任胡瑞庭表示,透過超音波檢查雖能看出是否有脂肪肝,但初期肝硬化不見得看得出來;但如果要用侵入性方式,例如肝切片評估是否有肝硬化,不少民眾會感到害怕而不敢做。

他提醒,民眾若已是B肝、C肝患者、又有脂肪肝,最好與醫師討論定期追蹤,避免導致肝硬化卻不自知。台灣人超過三分之一患有脂肪肝,除與代謝症候群有密切關係外,也可能是飲酒過量等因素引發,甚至可能惡化為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另外也會增加罹患冠心病、中風及周邊血管疾病的機率,甚至引發慢性腎病。

B、C肝炎患者在台灣約有350萬人,假如合併中度以上脂肪肝,在超音波檢查時卻可能查不出來,有可能導致纖維化或肝硬化危機。

胡瑞庭表示,傳統以肝穿刺來評估肝脂肪積聚量及嚴重程度,了解發炎與纖維化程度;但肝穿刺屬於侵入性,多數民眾因為害怕,會選擇方便簡單的超音波等檢查,但這只能測試脂肪積聚達33%以上的肝臟,不能評估嚴重性。

另外,胃鏡若看到食道靜脈擴張,屬於間接證明肝硬化的證據;還有一種肝臟脂肪纖維震波掃描,比現有的超音波敏感度更高,也屬於非侵入性檢查,且可測出脂肪肝及肝硬化狀況。當發現有肝硬化現象時,就可進一步切片確診,趕緊接受適當治療,避免惡化。

胡瑞庭說,其實不管是何種原因產生的慢性肝病(肝炎、肝硬化、持續肝功能檢查異常、脂肪肝等),都應該定期接受檢查;尤其台灣是B型肝炎的好發地區,及早檢查出慢性肝病,就可根據檢查結果及治療成效,每6至12個月再追蹤檢查。

除了有症狀時及早就醫、選對檢查方式,平時的護肝也很重要。如果是飲酒造成脂肪肝,應該先戒酒;B型或C型肝炎患者要積極接受治療,高血脂患者經醫師評估後服用降血脂藥物控制血脂,並且注意吃新鮮食物、不亂服成藥,才能減輕肝臟負擔。

※ 相關報導:

* 年輕人顧健康 少熬夜多運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6000871-260307

年輕人精神旺盛,身體自然相對好,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問題容易被忽略。也許年輕時不注意,未來就會成為很大的麻煩。

年輕人常犯如下健康問題:

1、忽略早餐。
2、飲食無節制。
3、熬夜無序。
4、缺乏運動。
5、心態不佳。生活不易,過一天算一天,有問題再解決問題。想想自己現在所有的努力是為了什麼?健康雖說不能代表一切,但沒有了健康,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沒有了意義。

fsj 提到...

飯後血糖 控糖重要指標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42395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報導】2014/10/27

近12年來,糖尿病人口倍數增加,從西元2000年近71萬人,2012年翻倍成長到150萬人,若以成年人盛行率8%計算,相當於20歲以上成人,每12人就有1人有糖尿病。

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表示,糖尿病分為胰島素依賴型(第一型)及非胰島素依賴型(第二型)。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需終身接受胰島素治療,不按時打胰島素,就可能產生酮酸中毒,好發於年輕族群,也有6歲就發病的案例,一般認為和環境毒素或基因突變有關。另有九成糖尿病患者,屬於第二型糖尿病,遺傳、肥胖、缺乏運動等,均為危險因子,好發於中老年人。

糖尿病初期沒有症狀,所以不容易發現,但有些高危險族群需要特別留意,例如肥胖、有家族病史、高血壓、高血脂、40歲以上等,可定期抽血檢查,早期發現及治療。

醫師提醒,建立糖尿病的正確觀念,才能有效監控血糖,以下是常見的四個錯誤觀念。

X 血糖機很方便,不必再定期上醫院抽血。

糖尿病患者需嚴密監控血糖,除了每三個月到醫院抽血檢查,許多糖友家裡也會配備血糖機,居家監測,但醫師提醒,血糖機不全然可靠。

「血糖機不能作為糖尿病診斷。」北醫附醫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翁瑄甫表示,血糖機主要的功能在於方便糖尿病患追蹤、學習看血糖高低、發生意外需要馬上得知血糖數值,但不能用來診斷糖尿病。

患者即使用血糖機,還是要定期就醫抽血檢查,居家測血糖可能受到很多因素干擾,產生誤差,例如機器本身、試紙保存、操作技術等,僅能做追蹤參考,不能取代抽血檢驗。

X 空腹血糖控制好,就不必太擔心飯後血糖。

翁瑄甫說,居家測量血糖的時間,沒有一定的標準,飯前、飯後血糖值都有其意義,通常血糖控制較差、血糖不穩定或容易低血糖的人,居家量血糖的次數比較密集;若是血糖控制良好,一天不用量太多次。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表示,近來以「飯後血糖」作為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指標,因為飯後血糖容易升高,通常以數值180上限,最好控制在160,若可以控制飯後血糖,飯前血糖通常就沒有問題。至於測量飯後血糖的時機,從開始吃第一口飯,往後算2小時。

X 高血糖很可怕,但血糖低一點沒關係。

許惠恒表示,服用糖尿病藥物,沒有按時進食、拉肚子或胃口不好時,可能產生低血糖症狀,也就是血糖數值降至60以下,常見會出現手抖、心悸、產生飢餓感,嚴重可能疲倦、視力模糊、昏迷,甚至休克等,需要立即補充糖果等食物,拉高血糖。

低血糖的立即危險比高血糖更嚴重,糖尿病患需特別注意,建議定時定量用餐,若因拉肚子或胃口差,沒有跟上用餐的節奏與份量,更要嚴密自我監測,以策安全。

X 打胰島素會導致失明或洗腎等副作用。

有些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島素,部分民眾擔心注射胰島素等於宣判「病情變嚴重」。許惠恒說,需要注射胰島素,不見得是糖尿病病情加重,而是胰島功能出現問題,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通常與個人體質有關,長期的糖尿病患者較容易出現此類問題。

林嘉鴻舉例,門診曾遇過一名50歲男子,因為擔心打胰島素會導致失明或洗腎等副作用,遲遲不敢接受注射,只願意吃藥控制,即使一餐吃上十顆藥,仍屢勸不聽,後來病情惡化到需要截肢,醫師好說歹說他才願意開始打胰島素,之後病情得到控制,一餐也減量到吃三顆藥就好,他大嘆自己「誤會」胰島素了。

▇醣藏在哪裡

主食、水果、牛奶 三大含醣食物

鹿港基督教醫院健康促進中心組長陳紋慧表示,糖尿病患最重要的飲食觀念就是要「定時定量」。全榖根莖類的主食、水果及牛奶是最常見的含醣食物,平均的攝取量如下:

1.主食:男性一餐一碗飯、女性八分滿。

2.水果:若以一個拳頭大小為一份,一天不超過二份,尤其注意芭樂、小番茄、橘子、火龍果等沒有甜味的水果,其實含糖量不低,不宜過多。

3.牛奶:一天兩杯(480毫升)為限。

※ 相關報導:

* 搭配蔬菜蛋白質 糖友也能喝白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42385&kdid=AR10&r=3

有人以為,糖尿病患不宜吃甜,多吃蘇打餅乾或鹹餅乾,應該沒問題。其實,蘇打餅乾和鹹餅乾等都是麵粉製的,含有澱粉,吃多一樣會影響血糖。因這些食品不甜,糖尿病患常會很放心地吃進這些「暗藏危機」的食物。

* 東方橄欖油 再好也不宜吃太多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7000349-260102

台灣近來黑心油風暴,意外捧紅「苦茶油」。營養師說,市售油品琳瑯滿目,有植物油、動物油和調和油等,品項多到難以一一盡述,其中苦茶油算是非常健康的油品,但不管是什麼油,攝取量都要控制,否則囤積體內成脂肪仍會危害心血管健康。

....烹調時儘量少油,家庭最好都選用植物油,因為肉類食材中本來就有油脂,若再經常使用豬油、牛油等動物油脂,對心血管負擔太重,也不建議自炸豬油;除了苦茶油之外,也可交替使用其他植物油品,例如大豆油、橄欖油等,較為均衡。

* 這樣吃有女人味!必吃蘑菇芝麻5寶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42399

女人會變老,尤其年過40歲之後,隨著女性荷爾蒙逐漸減少,開始出現容易皮膚乾燥過敏、骨質疏鬆、泌尿道感染等困擾,女性荷爾蒙可以說是女性的「青春生命泉源」,如何才能提升女性荷爾蒙?日本《Life & Beauty Report》網站建議適度補充5種食物,包括芝麻、蘑菇在內,都是女性不可或缺的好食物。



◆ 怕胖…老人日走7千步 青年1.2萬步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25135.shtml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2014.10.27

研究發現,胖子和瘦子每天躺著的時間差不多,但胖子坐的時間明顯較多,走路的時間也明顯較瘦子少,醫師建議肥胖者多走樓梯、做家事、遛狗等,增加熱量消耗,遠離身體「橫向發展」。

美國醫學會期刊上月發表最新的「肥胖治療準則」,針對肥胖觀念有進一步釐清,包括:將肥胖視為身體慢性發炎,尤其常常坐著不運動,發炎指數會上升。

雙和醫院復健科主任劉燦宏引用英國衛生單位建議,一天走三千至六千步算是「坐式」生活型態;一天走七千至一萬步為中度活躍,而每天大於一萬一千步才算是「活躍」的生活型態,而越活躍對體重管理越有幫助。但以往常說的「每日一萬步」,其實也有年齡上的差異,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建議一日七千步為度,青春期年輕人則需每日一萬二千步才符標準。

「美國醫師主動提供給病患運動及營養處方者不到三成」,劉燦宏表示,台灣雖沒有做過相關調查,但相信比率也不會太高。劉燦宏說,醫師建議病患運動是高難度的事,因為病患順從度很低,加上看診時間短,就會變成例如高血壓病患來看診,通常直接給藥而非給運動處方。

「非運動的產熱活動」對體重管理也很重要。劉燦宏指出,非靜坐或躺下的其他活動,包括整理家務、散步等,也有助消耗熱量,建議肥胖者即使無法運動,也可多走路、洗碗、倒垃圾等。

肥胖醫學專科醫師蕭敦仁表示,肥胖者需使用減肥藥的標準為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廿七,或大於廿四合併其他代謝症狀,治療時會搭配運動處方,例如上午快走十五分、下午快走十五分。他說,拜科技之賜,還可用計步器將資料隨時上傳,有助醫護人員監督病患運動狀況。

fsj 提到...

3高者 中風後更易失能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28215.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4.10.28

國內三高慢性病患者眾多,除了是中風高危險群,一旦中風後,失能風險更是高出許多,以糖尿病為例,病患中風六個月後失能的風險,比沒有糖尿病的人高出五至六成,更容易半身癱瘓,失去表達及語言能力。

糖尿病患中風後 失能風險高5、6成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部立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龍指出,三高是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研究發現,高血壓患者在未來五年中風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高血糖、高血脂也分別為2.9及2.4倍。

進一步分析95至98年健保署中風資料庫,顯示高血壓、糖尿病患中風後,比其他病友更容易失能,糖尿病患者中風六個月後失能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五、六成,高血壓及高血脂病友則高出四成。

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中風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號殺手,102年共造成1萬1313人死亡,每天平均奪走31條人命;中風後約有七成五機率出現後遺症,最常見的是語言或表達困難、半身癱瘓。

陳龍呼籲三高患者,應按時服藥,掌握關鍵數字:血壓應小於140/90mmHg、糖化血色素小於7%,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需小於100mg/dl,平時就要積極控制,以免中風及後續失能纏身,拖累家人。

中風辨別4口訣 把握搶救黃金3小時

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則提出FAST辨別中風口訣,如果臉部歪斜,手臂無力、下垂,講話含糊不清,就應立即送醫,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三小時。

除了服用藥物,三高患者平時應養成良好生活型態,三餐定時、少吃零嘴,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並且要規律運動,每周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並遠離菸害,才能降低中風機率。

※ 相關報導:

* 坐墊前移5公分 單車這樣騎最省力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28277.shtml

騎自行車蔚為風潮,但坐墊位置不正確,反而會造成運動傷害。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教授相子元研究發現,自行車坐墊的高度,最好調整至讓膝蓋可略彎30度,坐墊比一般位置再往前移5公分,不但騎車時最省力,也能騎得更久、更遠,還可有效避免運動傷害。

自行車在台灣越來越風行,相較於慢跑等運動,騎自行車對下肢造成的衝擊和負擔較小。不過台師大運動競技系教授相子元表示,民眾熱中騎乘自行車,卻常有錯誤觀念,例如誤為將膝蓋伸到最直最省力,其實這會傷害踝關節;另外,也有民眾以為騎自行車時膝蓋彎曲最省力,其實卻會傷害膝關節



◆ 黑油襲台 食安基金應當健保基金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28297.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嚴珮華/特稿】2014.10.28

頂新魏家自己吃進口油,賣給台灣人民地溝油時,最後說,30億元捐給政府成立基金會,目的是要保護台灣食品產業、安台灣人的心。但食安是企業應做未做、是政府該管未好好監管,最後一點一滴累積毒素進入了全民,由全民身體承受。因此,這筆食安基金應成為健保基金,還諸受害最大的台灣人民一個公道。

當食藥署把地溝油定義為劣質豬油事件,以「綠燈」對人體沒有立即的傷害作解釋,也因此,企業才敢一再用「短期」無立即影響,「長期」才危害人體健康的原物料給台灣人民。

日月光將強酸廢水倒入後勁溪,高雄地院輕判日月光,且僅罰款300萬元,造成全國譁然。法官認為檢察官以距事發約40日之底泥及魚體檢測報告中銅、鎳均有超標情形,無法確認是否為日月光造成。換言之,除非有立即致命的毒害,在食藥署、法官的心中,都不認為有影響。

但是,台灣食安從三聚氰胺、塑化劑、大統假油、銅葉綠素、餿水油、豬油、牛油、超標廢水一連串問題,台灣一點一滴吃下去的毒素,成為全民健康的重大長期致命要素。但政府只治標不治本,只在乎短期,不在乎長期。因此,台灣人民罹癌人數年年攀高,罹癌年齡層年年下降,台灣環境發生了什麼問題?答案似已呼之欲出。

台灣食安問題曝露的是政府管理無能、企業源頭無良,中下游廠商成為被害者,最無辜的台灣人民。台灣消費者花了錢將慢性毒吃下肚,出事退錢,但體內的慢性毒素可不可以一起退?

因此,黑心頂新捐出的30億元,其目的是要保護台灣食品產業、安台灣人的心,這兩項本然就是對業者的基本要求,政府應該管好的事。因此,包括頂新與其他企業捐出的食安基金,最應補償的是全民的健康。因為現在吃下的毒素,會在多年後發作,因此,食安基金應成為健保基金,還諸全民公道與保障。



◆ 台健康服務產業 3年產值升至650億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902831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徐睦鈞/台北報導】2014.10.28

在全球邁向高齡化趨勢下,被視為降低醫療成本、提高國家競爭力的健康促進產業,正風起雲湧發展中。由經濟部指導、工研院主辦「2014智慧健康國際論壇」今(28)日舉行,工研院產經中心(IEK)指出,台灣健康服務產業,已邁入成長期,產值可望從2013年的230億元成長到2017年的650億元。

總統府國策顧問施顏祥強調,健促發展至今,已邁入「水到渠成」階段,他表示,台灣將很有機會,一躍成為華人健康促進產業示範區。

施顏祥表示,從背景來看,促使台灣健促產業發展的六大關鍵均已到位,是「有需求」(吻合高齡化趨勢的需求)、「有商機」(台灣的經濟已達成熟,可以負擔對高齡人口的照護服務)、「有潛力」(全球人口持續成長,未來對健康產業的需求勢必攀升)、「有政策」(近8年來,生技、醫療和保健產業皆為政府列入策略性發展的重要產業)、「有空間」(公部門提供健保和社福措施,提供弱勢族群長期照護;私部門則可以保健產品、自費型的健康檢查等發展)與「有節奏」(健康促進產業已從早期養生照護,擴大至促進整體社會的健康福祉,代表時機已經成熟,產業再可往下一階段邁進)。

※ 相關報導:

* 國人對醫界滿意度 倒數第三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27411.shtml

最新一期「新英格蘭期刊」,公布全球廿九個國家,民眾對醫界信任度及服務滿意度調查,台灣民眾對醫師信任度排名第十二,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卻幾乎吊車尾,排名第廿七名。

根據「新英格蘭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的調查,民眾對醫師信賴度最高的前三名分別為瑞士、丹麥及荷蘭,醫療服務滿意度最高前三名則分別為瑞士、丹麥及美國,台灣民眾對醫師的信賴度排名居中,高於日本、韓國及美國,但對醫療服務品質的滿意度僅高於俄羅斯、立陶宛。

fsj 提到...

健保撒重金補助 護理人員不增反減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30710.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4.10.29

健保署六年來發出91億元護理補助款,但去年花了25億元,新光、萬芳等醫學中心,護理人員卻不增反減;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表示,101、102年都有逾五成醫院領了錢沒補人,健保署撒重金,仍無法搶救護士荒。

健保署:補助款用在改善薪資、增加津貼等。

健保署表示,除了增聘人力,補助款還用在改善改善護理人員的薪資、增加夜班津貼等。另外,健保署追扣100年、101年醫院未將補助款用於提升護理人力品質,而用於護士節禮品、添購護理工作車、買制服等醫院固定支出項目,但兩年各僅追回約100萬元。

健保署98年至103年累計發出91億元的護理補助款,近幾年每年都有四、五百家的醫院領到補助款;但醫改會研發組長朱顯光表示,101年、102年領到錢的醫院,僅各有45%、49%增加護理人力。

醫改會以護士荒嚴重的醫學中心進行分析,發現新光、萬芳兩家醫院,去年各領了上千萬元補助,護理人員反而各減少35人、11人。

朱顯光說,如果不補人力僅發加班費等,等於是鼓勵血汗,本末倒置,如果不修改遊戲規則,這些補助款來自民眾辛苦繳的健保費,猶如丟進水裡,「補醫院不補護士」的情況還是會一再上演。

健保署醫管組副組長李純馥表示,補助款還運用在調整薪資、增加夜班津貼;一名剛從學校畢業的護理人員如果輪值夜班,一個月有4到5萬元收入,比一般新鮮人「薪」情好,但護理人員工作辛苦,新人流動率較高。

醫改會說,健保署追扣的「黑名單」,有抓大放小之嫌,領上千萬元補助款的醫學中心,健保署應一併揭露補助款使用情形。

遭點名的新光醫院表示,補助款除了用在提高護理人員薪資、加發獎勵金等,醫院還另撥3400萬元,用於護理品質專案。



◆ 哥大:黃酮醇類可減緩記憶退化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10290250-1.aspx

中央社 2014.10.29

哥倫比亞大學最新科學發現,巧克力主要成份可可粉裡含黃酮醇類(flavonols),可以大大減緩年老記憶退化現象。

研究人員將37名年紀位於50到69歲的健康中老年人,區分2組,在3個月內進行研究,受測者開始飲用內含黃酮醇類飲料前後,曾進行記憶測試。

研究期時間,一半的人,每天飲用2次含可可黃酮醇類450毫克的飲料(共900毫克);另一半人每天只喝10毫克含可可黃酮醇類飲料。

「時代雜誌」報導,這項研究計畫由哥大醫學中心陶巴研究機構(Taub Institute)專研阿茲海默症的教授史莫爾(Scott Small)領軍,還有布瑞克曼(AdamBrickman)及史隆(Richard Sloan)。

研究發現,食用高劑量黃酮醇類大大提升了記憶表現,「60歲的人改善的記憶效果,有如30歲成年人一般」。

科學家也透過腦部功能性磁振造影,測量其海馬體重要部分齒狀迴(dentate gyrus)血量。齒狀迴主要負責記憶,記憶表現也常隨年齡成長而下滑。

研究團隊相信,飲用高劑量黃酮醇類的受測者,不僅記憶表現大有改善,流入齒狀迴的血量也增加。

史莫爾認為,「這種飲食可以扭轉潛在性衰老過程的證明」。

哈佛大學醫學院曼松(JoAnn Manson)也說,「可可裡的黃酮醇類對預防心臟病、中風和其它心血管疾病,所能發揮的潛在作用是很有希望且令人興奮」。

※ 相關報導:

* 不是迷信!從生日看個性確有其事
http://udn.com/NEWS/WORLD/WOR4/9031252.shtml

許多人相信生日會影響個性,但也有很多人認為不過是無稽之談。最近匈牙利的森梅威思大學(Semmelweis University)的研究指出也許確有其事。研究發現,夏天出生的人情緒起伏大;冬天出生的人比較不容易生氣;春天出生的話容易過分樂觀;秋天出生的人比較不常沮喪。

* Google 研發奈米藥丸技術,這次要搜尋人體癌細胞
http://ithome.com.tw/news/91948

Google X實驗室生命科學負責人Andrew Conrad揭露了奈米粒子專案,嘗試以吞進人體的特製藥丸偵測與監控人體疾病,例如提早察覺體內的癌細胞。該專案目前已是擁有生物、化學及電子工程等各種專長的100人團隊,目前仍有許多挑戰待克服,估計距離實際應用至少還需5~7年的時間。

* 他發明「救護無人機」 搶救心臟病發者
http://udn.com/NEWS/WORLD/WOR4/9030708.shtml

救治心臟病發的病人往往分秒必爭,為了能快速搶救病患,荷蘭一名學生28日公開一款「救護無人機」(Ambulance Drone)的原型機,加快救援心臟病發病人。

每日郵報報導,「救護無人機」是一部可飛行的電擊器,最高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100公里。它可以追蹤緊急求救電話,並透過全球定位系統導航。此外,透過無人機上的鏡頭,控制員還可以觀看現場情況,並指示現場人員搶救。

fsj 提到...

嗑螃蟹配啤酒 爆血管險失明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33132.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4.10.30

秋蟹肥美,但三高患者大啖螃蟹小心傷身;一名50歲中年男子,日前大吃螃蟹配啤酒,結果雙眼通紅,其中一眼完全看不見,緊急送醫檢查發現,是糖尿病導致患者結膜下出血,經手術搶救才挽回視力。

收治這名患者的台北慈濟眼科醫師蔡明霖表示,秋冬季節溫度變換劇烈,結膜下出血的患者暴增二至三成;這名患者三個月前曾因為結膜下出血就醫,檢查患者眼底發現有點狀出血,當時即懷疑有糖尿病,要求患者到內科徹底檢查,沒想到病患置之不理。

這位病患就醫開刀前,抽血檢查血糖竟高達200(正常人飯前100,飯後140),血糖明顯偏高。蔡明霖表示,結膜出血是全身血管硬化阻塞的前兆,結膜出血時不痛也不癢,要照鏡子或家人朋友告知才會發現。

結膜出血好發在溫度變化劇烈的秋冬季節,因為血管收縮劇烈容易破裂出血,而三高患者血管特別脆弱,若吃了高膽固醇的螃蟹、大量飲酒,眼睛血管急劇收縮下,增加「爆血管」失明的風險。

蔡明霖還曾收治過一名20多歲的結膜下出血病患,結果發現患者血壓高達200,進一步檢查發現是腎上腺腫瘤,結膜下出血是重要警訊。

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任蔡景耀表示,結膜下出血八成以上都是因為氣溫變化、勞累上火等原因造成,有些學生熬夜念書也會引起結膜下出血,若是一年發生一、兩次還算正常,但若發生頻繁、反覆性出血,血管組織比較脆弱的患者絕不能輕忽,應到內科進一步檢查,提早就醫治療。

※ 相關報導:

* 4成父母腰圍超標 容易養出胖小孩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33131.shtml

父母胖,容易養出胖小孩。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調查近5000個家庭,發現每十個爸媽就有三到四人腰圍超標,近七成父母沒有運動習慣、五成飲食「亂吃」不注意,醫師表示,「NG」的家庭生活型態,容易讓孩子從小種下肥胖的危險因子。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針對10 縣市、17所國小上萬名學童進行調查,發現近三成兒童過重或肥胖;基金會另針其中3到5年級學童家庭進行問卷調查,回收4896份問卷,發現約40%的父親腰圍超過90公分、37%母親腰圍超過80公分。

調查發現,受訪家庭有18%以外食為主,37%雖非外食,但不會特別留意飲食內容,顯示逾五成家庭沒有注意挑選健康的食物,也不在乎飲食是否過鹹、過油。運動習慣上,每周運動3次以上的父母僅有9%,從不運動或不固定運動的父母有67%、超過三分之二。

* 骨骼提早老化!別再翹二郎腿、趴睡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42949

明明年僅30、40多歲的中壯年,骨骼卻經常卡卡、感覺痠痛,走起路來無力,小心是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骨骼提前老化,並加速毀掉骨骼健康!快來看看以下NG習慣,你中了幾個?喜歡彎腰駝背站或走路將手機或電話話夾在脖子上聊天?坐著時喜歡翹二郎腿?愛在床上趴著睡?



◆ 秋燥影響呼吸道 別忘養肺顧氣管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6039

自由 2014-10-30

圖.文/陳星諭、林意旋

秋天到了,因早晚溫差增大,對於過敏性疾病患者(例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易引發過敏(包括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咳嗽、喘等)。中醫典籍《內經》提到:「秋傷於燥,上逆而咳。」

燥邪引發肺氣不宣造成的咳嗽,其咳嗽多為乾咳無痰。基於秋天有溫差大與乾燥這兩個特點,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要特別注意秋天的氣管保健。

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多有「氣虛」或「陰虛」的本質,對於溫度變化的調節能力比較差,所以秋天天氣轉涼、日夜溫差大時,容易有呼吸道的症狀。

屬於「陰虛」體質的患者治療上需要滋陰潤燥,一般會用麥門冬湯、沙參麥冬湯、百合固金湯等。可以想像成氣管太乾燥,所以有缺乏水份的情形,因此可用一些有滋潤效果的中藥材,改善乾燥和乾咳的情形。

食療方面可選擇具有滋陰潤肺效果的食材,如百合、白木耳、蓮子、水梨、麥門冬等。

過敏體質的人多半屬於「氣虛」體質,表現症狀為容易疲累、容易感冒、容易因為天氣氣溫變化而有怕冷或怕熱的感覺,或者皮膚稍微吹風,就會感覺不舒服,也比較容易有腸胃道的症狀,如消化不良、容易腹脹、排便可能會偏軟,兒童生長發育的情況會比同年紀的孩子差。

氣虛體質很多會伴有「偏寒」體質,最好少吃太過寒性的食物,如西瓜、冬瓜、大白菜、白蘿蔔、竹筍、冷飲等,並以平性及補氣的食材、藥材調理,常見如人參、黃耆、茯苓、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四君子湯等。

(作者為台北、林口、桃園長庚醫院中醫部內兒科醫師)

※ 相關報導:

* 第二例麻疹案 曾搭公車到迴龍捷運站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31978.shtml

疾病管制署公布全台第二例麻疹群聚確診案例,一名27歲住龜山的女性,曾搭公車到迴龍捷運站,桃園縣衛生局呼籲,本月20日至24日有搭乘公車龍華科技大學至迴龍捷運站的民眾,都應該自我健康監測,若有發燒、出疹等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接觸史



◆ 醫院「軍備」浪費 服務哪會好
http://udn.com/NEWS/OPINION/X1/9032254.shtml

【聯合報╱王宏育/開業醫師(高雄市)】2014.10.30

如果一個公司遇缺不補,五個人做十個人的工作,而且事情沒做完,加班到很晚,又被老闆說成責任制不給加班費,等到月底領薪水時,又被東扣西扣,只給付九折,甚至有時候只給八折,您覺得這個員工上班的士氣好不好?對於顧客會不會非常有耐心,整天陪笑臉?

沒錯,這就是目前台灣健保的現狀。以最少的錢,要求最多的服務,怪不得根據知名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所作的調查,台灣民眾對醫療服務滿意度,在調查的全球廿九個國家中倒數第三名,悲哀啊!

改進之道除了要求醫院加強管理之外,是不是也要考慮到台灣健保支出,只占GDP的六%,約為美國的三分之一,英國、德國的一半,應該考慮大家每個月多繳一點健保費,沒有錢萬萬不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醫院苛扣應該給醫護人員的費用,挪為購買貴重儀器,甚至蓋分院,以致有血汗醫院、血汗護理師的汙名,怪不得管理大師麥可波特都會舉例,台灣買了廿多台達文西機器手臂(一台八千萬),但土地面積比台灣大兩倍的愛爾蘭卻只有兩台,可見台灣醫院「軍備競爭」有多麼激烈和浪費,這些都會嚴重影響台灣的醫療品質及民眾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

目前台灣醫療人力不足,尤其五大科醫師和護理人員。大醫院急診人滿為患,留觀等待住院病人甚多,備援能力幾乎沒有,萬一有重大突發事件(例如大規模氣爆、伊波拉病毒入侵等),後果不堪設想。加上健保給付經費七折八扣,分配不均,首先反應的就是服務品質不佳,若不正視改進,終將導致醫療體系崩壞,衛生福利部和健保署宜有正確判斷,大刀闊斧改革。

fsj 提到...

每天傳傷口照片 醫師「隔空」診療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35372.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4.10.31

台大推〝胃癌術後照護app〞

打卡、上傳照片,也能救命,台大醫院外科部研發「胃癌術後照護app」,結合遠距照護中心,患者出院返家後,只要每天上傳傷口照片及體重資料,醫師就可「隔空」診療復原狀況,讓患者能安心居家療養。

另外,台大還開發出電腦自動判讀傷口感染程式,連續收集病患每天傷口照片,利用數學演算、校正背景特徵及光線分析等技術,與傷口圖庫進行比對,就能判別傷口感染或癒合情況。

台大醫院上午發表「第四代單孔」微創手術專利器械,並展示「遠距胃腸外科照護」成果。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吳經閔指出,體重、引流管是影響胃癌病人術後恢復的兩大因素,病患術後常因營養不佳體重下降,如果三至六個月內體重下降5%至10%,甚至持續變輕,身體就難以承受化療、電療副作用,會延誤治療時機。

傷口照護上,部分胃癌病人術後傷口看似逐漸癒合,但出院時仍須裝引流管,一旦引流管顏色出現變化,就代表內部傷口、組織恐有異狀,必須儘速回診。

醫師隔空診療 掌握患者狀況

為了確實掌握患者體重及傷口恢復狀況,台大醫療團隊設計「胃癌術後照護app」,病患出院後,每天固定時間上傳體重及傷口照片至遠距照護中心,由醫師親自審視資料,並向病人回覆。

該項計畫共收案15人,為期半年,患者年齡平均60至70歲,半年後發現,參與研究的病患體重減輕幅度小,非預期再次住院及急診次數也明顯小於對照組。

台大副院長林明燦指出,外科住院醫師招募不易,台大研發出各項尖端醫療技術,除了提供給患者更高品質的照護,還希望吸引更多年輕醫師興趣,投入外科領域。

※ 相關報導:

* 科國醫師取經 敏盛學減重手術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34404.shtml

「來到敏盛醫院,我不覺得我是一個外國人,這裡也不像一間醫院,比較像是一個家。」來自科威特的醫師艾姆拉非,遠道來敏盛綜合醫院學習減重手術期滿,即將歸國,敏盛醫院特別為他舉辦歡送會。

敏盛綜合醫院亞太內視鏡減重暨糖尿病手術中心在民國95年斥資億元成立,教授李威傑以及他的醫療團隊,在近10年來已經進行超過5000例減重及糖尿病代謝手術,敏盛醫院在減重手術及糖尿病代謝手術的成功,吸引各國醫師取經。



◆ 扭傷撞傷風險大 專家:千萬不要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31000835-260114

中國時報 2014年10月31日 林宜慧、潘杏惠/台北報導

全民夯路跑,更有跑友捨棄跑鞋,改穿夾腳拖跑馬拉松,全馬、超馬照跑不誤;但看在專家眼裡,穿夾腳拖路跑可能造成慢性關節損傷,更提高扭傷、撞傷等急性傷害風險,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直言「千萬不要」。

簡文仁列舉穿夾腳拖跑步的可能危害,第一,夾腳拖穩固性不好,當跑者擔心鞋子脫落,會使用更多力氣弓腳抓緊鞋子,讓腳底板緊繃,容易造成足底筋膜炎。

再者,夾腳拖最大的支撐力道是大拇趾和第二趾,兩趾間摩擦過多容易破皮,簡文仁曾遇一名患者穿夾腳拖走路,走不到半小時就因磨破皮就醫;他說,雖然慢慢習慣可增加適應力,但跑步這類快速動作,仍不建議穿夾腳拖。

「不論習不習慣,扭傷、震傷風險太大!」簡文仁說,包覆性低的夾腳拖雖然透氣性相對好,但踢、撞、刮傷風險大。台安醫院新起點運動中心組長陽安格則表示,就算夾腳拖標榜有氣墊,橡膠材質讓跑者當下舒適,跑完後仍對腳踝、膝蓋及髖關節造成負擔,尤其長時間的馬拉松更不宜。

陽安格提及另一個擔憂,穿拖鞋時腳掌會離開鞋面,在腳與鞋一開一密之間,著地相對不穩,很可能被絆倒,造成急性運動傷害。

「與其穿夾腳拖,赤腳跑步反而可當作一種練習。」陽安格說,有一派說法指出,赤腳跑步讓身體自我調整適合的姿勢,可訓練肌肉控制著地力道的能力,對腳底、下肢肌肉都能訓練到。

但他呼籲,長時間、路況不明的賽事還是要穿鞋,赤腳只能當訓練的其中一個方法,且必須循序漸進,不能一開始就長時間跑,另外,赤腳跑者應在操場、PU跑道等已知環境下進行,並避免地面溫度太過炎熱。

※ 運動涼鞋呢?



◆ 洗衣機定期清洗 有效除菌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42373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台北報導】2014/10/27

衣服是否清潔,對健康有非常大的影響,衣服不但吸收身體排出的汗水,又接觸到空氣各種髒污,可能隨著穿戴時間拉長,讓細菌量逐漸增加,所以及時清洗衣服非常重要,可是洗衣機又因為長期潮濕,很可能內藏大量細菌外,洗衣水溫度不夠,就沒有辦法有效去除細菌,恐增加疾病罹患機率。

水溫四十度以上增加殺菌效果

研究發現,水溫增加到攝氏四十度以上,再配合洗衣精或漂白水,才可以有效去除沾染在衣服上的金色葡萄球菌;另外,貼身衣物因為更容易沾染身體寄生菌,更需要加強去除細菌,否則免疫力低下民眾,如老人、小孩、慢性病患等,會增加疾病傷害風險,所以清洗衣物方式顯格更加重要,一不小心可能讓病菌散布。

水溫六十度以上能夠去除塵蹣

由環保觀點思考,提高水溫比較耗費能源,但增加水溫確實能降低疾病風險;攝氏三十至四十度水溫清洗衣物,只能夠殺死六%塵蹣,但是水溫拉高攝氏六十度以上,可以完全殺死塵蹣,降低過敏症狀出現;另外,牛津大學教授也建議,古老的洗衣服方式,就是利用水煮衣物,藉此降低病菌與微生物影響。

溫度高加強洗衣精效果

清潔劑作用也會隨著水溫有所不同,水溫高可以加強清潔劑作用,增加除去髒污與殺死微生物能力,但是水溫不夠,會讓清潔劑效力無法完全發揮,因此疾病預防專家常會建議,洗衣服水溫最好維持在攝氏六十度,可以徹底讓病菌與塵蹣被消滅,若消毒過程不完備,衣物可能因為洗衣水相互污染。

國內專家意見

疾管署防疫醫師羅一均表示,洗衣機應該要定期清洗,因為洗衣槽外層容易出現生物膜,會溶解在水中污染衣物,少數免疫功能較差民眾,可能引起過敏與感染;但是衣物通常經由清潔劑洗淨後,內藏病菌其實不多,不容易對人體有明顯影響,特殊疾病患者若有需要注意的特別洗衣服方式,醫師一定會特別提醒。

fsj 提到...

光盲手杖免費送 視障者外出安心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26536

自由 2014-11-01

〔記者葉冠妤/台北報導〕手杖裝上LED燈與蜂鳴器,視障者夜間出門更安全!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昨於雙連基督長老教會舉行四都贈杖記者會,三日起在台北市、新北市、台南市、高雄市,免費供視障者索取全國首創的「光盲手杖」。

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李詩禮表示,全台約五萬多名視障者,將近一半比例的視障朋友對踏入社會就業感到不安,主因是害怕走出家門,因此基金會設計、製作了一萬支光芒手杖,手杖上裝有LED環繞發光模組及蜂鳴器,提高視障朋友在人群中的能見度,夜間在暗處行走時可啟動LED警示燈,能避免汽機車擦撞,遭遇危險時按下蜂鳴器,也能讓周圍旁人即時給予協助。

昨天台北、新北、高雄、台南社會局代表出席接受贈杖,台北市社會局身障科專員林玟漪說,對身障者而言走出來是一項很大的障礙,透過光芒手杖讓視障者夜間出門更安心,進而提升出門工作、參與活動的意願。

李詩禮說,基金會預計向社會大眾募集一千萬元的製作費,目前已募到六百萬,盼企業或個人響應認購。領有視覺障礙手冊或證明者,三日起可至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 一一一號十一樓)登記領取,洽詢電話02-25312320。



◆ 孩童流鼻血 止血別後仰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6559

自由 2014-11-01 圖.文/張智銘

半夜2點的急診室,媽媽急忙帶著小朋友來求診,小妹妹的鼻子前擋著一團衛生紙,但鼻血還是像水龍頭沒關緊似地,滴滴答答流不停。

「我半夜去看妹妹有沒有踢被,剛好摸到被子有點濕濕的。」媽媽回答時,還是有些不知所措地表示:「我打開燈一看,居然是流血了。」

「那你怎麼止血呢?」我問媽媽,她回答說:「我叫妹妹頭抬高,幫她捏住鼻子,就趕快帶她過來了。」

我看了看媽媽捏鼻子的方法,搖搖頭說:「媽媽,你捏得不對,頭也不能抬高,我來教您正確止鼻血方法。」

90%以上的小兒流鼻血,可在家輕易處理。了解流鼻血的原因,未來遇到了,才能淡定處理,不會手忙腳亂。

鼻腔裡的血液循環豐富,最容易流血的地方叫克氏血管叢,許多小血管交會於此處鼻中膈,位置約在鼻孔往內1-2公分,是小朋友挖鼻子可以碰到的地方。

這個位置容易受傷,常見是鼻過敏沒有控制好,於是小朋友揉鼻子、擤鼻涕、打噴嚏,造成脆弱的鼻黏膜破損。

當然病因不全是鼻過敏,感冒擤鼻涕、跑跳時鼻子撞到、鼻異物、鼻乾燥都有可能,更少見如血管異常、腫瘤、感染、凝血功能異常等等。

小朋友的鼻黏膜脆弱,超過60%都曾經流過鼻血;好消息是,隨著年齡增長,鼻黏膜發育增厚,流鼻血會改善。

◎止鼻血4步驟

●低頭:流鼻血時應低頭,避免血液倒灌到喉嚨,增加嗆到的風險。

●冰敷:把冰袋擺在鼻樑上、兩眼之間,可使鼻腔內血管收縮,降低出血;有些家長冰敷額頭,那樣離鼻血管太遠,效果不好。

●壓迫:捏住鼻孔兩側軟軟的鼻翼,把鼻中膈夾住,大都可壓住血管叢的出血點。有些人會去捏鼻樑的硬骨,這樣壓迫不到黏膜傷口。

●等待:等10分鐘讓血塊封住傷口,期間不要一直鬆開偷看血止住沒,會影響血塊形成。

這4個步驟,可對付90%以上的流鼻血,沒止住,才需要就醫緊急處理。

(作者為亞東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



◆ 大腸癌元凶 中研院找到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01000330-260114

2014年11月01日 湯雅雯/台北報導

大腸直腸癌連6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王惠鈞研究團隊,日前成功解開好發於大腸癌、直腸癌的蛋白酵素「PTPN3-p38」的分子結構關係,未來可望用於大腸癌的治療參考和標靶藥物開發,減緩大腸癌的惡化速度。

過去認為p38扮關鍵

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孟子青說,大腸癌惡化的過程中,最具殺傷力的致癌基因之一,即為「核苷酸轉化酶」(Ras),過去只知道p38γ扮演關鍵角色,一旦Ras突變導致p38γ去活化,癌細胞將失控惡化;反之,若能阻止p38γ去活化的發生,將有效緩減癌症惡化速度。

拍到PTPN3犯罪證據

不過5年前有學者提出一項假設,Ras突變之後,會先影響蛋白PTPN3,然後才導致p38γ去活化,之後惡化成大腸癌,但兩者關係一直無法證實,直到中研院研究團隊首次利用3種結構生物學的分析技術,「拍」到分子結構犯罪證據,證實PTPN3才是主謀。

孟子青形容,大腸直腸癌就像一個犯罪現場,在Ras突變的癌細胞中,p38γ就像獵物,而PTPN3就像妖魔會去「咬」p38γ,導致p38γ去活化,所以過去認為嫌犯是p38γ,實際上主謀是PTPN3,p38γ只是共犯。

有助設計新標靶藥物

論文第一作者陳愷恩指出,他運用傳統結構生物學的分析利器—「X光結晶繞射法」,結合新技術「小角度X光散射線法」和「化學交聯結合質譜鑑定」技術,才能在動態的蛋白質活動中,瞬間拍到p38γ被抑制的「犯罪證據」。

此項研究成果,日前登上國際期刊「科學訊息傳遞」(Science Signaling)封面文章。王惠鈞表示,將與北醫進一步合作,分析大腸癌病患檢體,盼設計出更有效的大腸直腸癌的標靶藥物。



◆ 台大外科人力荒 三分之一住院醫師跳槽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36428.shtml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2014.11.01

施廷翰與吳健暉,現在是台大醫院一般外科第五、第四年住院醫師,台大醫院副院長林明燦昨天以「鎮院之寶」,形容這兩位醫師。

台大醫院外科每年大約招收16到24名外科住院醫師,可望未來成為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新血,但經一年訓練後,約有三分之一新血轉往皮膚科、耳鼻喉科與復健科發展,留下來選擇一般外科的人,一年比一年少。

施廷翰與吳健暉是台大少數堅守一般外科領域的住院醫師,當年跟施廷翰一起選擇外科的同學,有七人已改投其他科別懷抱,也難怪林明燦給予他們兩人高度評價。

施廷翰堅守外科崗位,他自嘲這是一種「藍海策略」。他說,人數少代表學習機會多,尤其是外科特別需要學習臨床手術,他期許自己未來兼備外科手術技巧及內科的智慧。

吳健暉和施廷翰是醫學院同班同學,如今兩人都成為外科「倖存者」,吳健暉說,「我覺得未來還是有希望的。」

林明燦也是一般外科的主治醫師,外科醫師工作繁累、醫療糾紛多,現在台大外科第三年以上的住院醫師有六位,他稱讚這些醫師都是「台灣之寶」、「台灣救命的守護神」。

「現在外科醫師是奇貨可居。」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吳耀銘也說,外科手術近年已進步到微創手術,但「現在我們幫病人開刀,未來不知道誰來幫我們開刀。」

林明燦表示,外科手術的尖端科技可帶給病患好的治療效果,也期望吸引更多年輕醫師投入;吳健暉則說,外科醫師普遍面臨收入低、環境差的處境,投入外科主要除了成就感,也需要家人支持。

※ 相關報導:

* 工安五星獎 長庚醫院桃縣唯一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36934.shtml

林口長庚醫院桃園分院昨天獲勞動部頒發工安五星獎,是今年度桃園縣唯一榮獲工安五星獎的事業單位。



◆ 六細節 衣服這樣洗 健康又乾淨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1810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4/03/04

使用太多洗衣精、柔軟精、未徹底溶解,未確實分類、操作錯誤,不留意烘乾選項是民眾洗衣時可能疏忽的細節:

一、使用太多洗衣精

太多泡沫沖不乾淨,髒污浮在泡沫上,根本沒被帶走。如果衣物很髒,最多使用半杯蓋的洗衣精;一般衣物使用三分之一蓋即可。市面上洗衣精琳瑯滿目,有些化學香氣、殺菌抗黴劑殘留,易傷害健康。

二、洗衣精未徹底溶解

大多數人使用冷水洗衣,但有些清潔劑在冷水中不易徹底溶解,尤其是洗衣粉。

三、洗衣機操作有誤

上開式的洗衣機,較髒的衣物應該最後放。別直接在水滿時在衣物上直接倒入洗衣精,否則不容易溶解,事倍功半。

四、衣物不確實分開洗

有絨毛的衣物不能與有伸縮彈性的材質一起洗,否則絨毛會附著在這類材質上。同類的衣物儘量一起洗。

五、過量使用柔軟精

柔軟精通常有香氣,且讓衣物觸感更柔和,但會留下一層膜在衣物上,尤其是在浴巾上若有殘留,恐降低其吸水力。柔軟精甚至在洗衣機中殘留,容易沾染在某些衣物上。如果一定要用,在洗衣中段添加約半蓋,以利其徹底分解。

六、不留意烘乾選項

烘衣的選項很多,例如低溫、普通烘乾、細緻衣物、免熨等模式。愈新的烘衣機選項愈多。所謂普通烘乾往往是最大強度的烘乾,不適合所有衣物。至於免熨的選項則是先以中等熱度烘乾,最後再有一段時間冷卻,減少衣物不必要的皺褶。

有些民眾手洗貼身衣物,但常常因為接觸清潔成分而發生過敏,導致「富貴手」。皮膚科醫師陳建宇提醒,最好戴上防水手套,減少化學物質接觸機率。治療上主要採保養手部皮膚,避免接觸刺激物,並於洗手後塗抹適當的護手霜,嚴重者必須塗抹類固醇藥膏治療。

fsj 提到...

虛勞虛煩不得眠 中醫對症用藥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6796

自由 2014-11-02 文/高資承

「醫師,我最近都睡不好。」「醫師,我每天晚上都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工作忙碌,以致睡好覺甚至成為一些人夢寐以求的事。

失眠就是不容易入睡、無法維持持續睡眠狀態,或是過於早起,導致睡眠不足,進而影響白天的學習與工作的狀況。

失眠的症狀為疲勞感、不安、全身不適、無精打采、反應遲緩、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因噪音等不良環境造成的睡眠品質不佳,並不在討論範圍內。

◎失眠可分成3種:

●小於1週,稱為短暫性失眠。

●介於1週與3個月內,稱為短期失眠。

●超過3個月,稱為長期失眠。

失眠的原因絕大多數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如焦慮、不安、情緒低落、工作壓力、不愉快、甚至是恐懼失眠本身也會造成;其次遺傳因素也有關係,台灣常見的鼻中膈彎曲也會造成失眠。

雖然失眠本身並不致命,但對於精神上的影響卻是很大,長期失眠會導致精神低落、情緒易暴躁、工作效率降低、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免疫力下降,對青少年來說,會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進而影響生長發育。

中醫很早就有對失眠的文獻記載了,東漢張機《傷寒雜病論》:「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中醫認為,失眠主要分成下列4種類型:

●肝氣鬱結:症狀是胸悶心悸、精神恍惚、或常悲傷不能自主、胸悶、心煩等,常用中藥為柴胡、龍骨、牡蠣、當歸等(圖1)。

●心血不足:通常症狀為面色蒼白、四肢倦怠無力、食慾較差、貧血、暈眩等,常用中藥為茯神、遠志、酸棗仁、龍眼肉等(圖2)。

●心膽虛怯:通常症狀為精神恍惚、記憶力減退、淺眠多夢等,常用中藥為白芍、知母、茯苓、川芎等(圖3),或酸棗仁湯。

●胃脘不和:《黃帝內經》:「胃不和則臥不安。」常見症狀為腹脹、腹痛、脹氣、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泛酸等,常用中藥為竹茹、陳皮、半夏、生薑等(圖4)。

平常也可按壓穴道助睡眠

平常也可以按壓穴道幫助睡眠,如神門穴(在手腕橫紋上,偏小指側的兩條肌腱之間)(圖5);或按壓耳神門穴(在耳朵軟骨的三角窩頂端)(圖6)。

(作者為北市全昌堂聯合診所中醫師)

※ 相關報導:

* 每天喝兩杯助眠 當心酒癮上身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6799

....醫學報告指出,若一次飲用600CC以上的紅酒,長期下來便可能有害健康,包含影響腦部功能、記憶力退化,情緒也易受酒精影響,伴隨憂鬱焦慮。

平時習慣高濃度酒精的大腦,突然喝得少或不喝,便會出現心悸、手抖、冒冷汗、坐立難安、失眠等酒精戒斷症狀。若不積極處理,再過一段時間便會有全身抽筋、癲癇發作,甚至出現幻聽幻視,人時地不清,最後可能死亡。

除了腦部的傷害,長期飲酒也會影響肝膽腸胃,病患可能肝硬化、黃疸、胃潰瘍、胃出血、胰臟炎等,也可能導致痛風等慢性疾病。

在身心科門診,酒癮患者為數不少,這些長年喝酒的患者常不自知自己心理或生理對酒精依賴程度,不只自己受疾病的侵害,家人也飽受困擾,如果酒後駕車,不知又要造成多少家庭的傷害。

fsj 提到...

預防拇趾外翻 挑鞋留1指寬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41067.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2014.11.03

預防拇趾外翻沒有特殊方法,挑選合適的鞋子及適度保護最重要。醫師建議,單車鞋型較窄,運動時大拇趾和第二趾間放矽膠軟墊撐住,避免大拇趾受到壓迫外翻;穿慢跑鞋不宜過緊,要讓腳趾有舒適活動空間,前後應留一根手指空間;楦頭較緊的鞋不要穿太久,且要避免長時間走路。

新光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韓偉表示,市面上運動鞋多為歐美品牌,不完全適合東方人的寬腳板,挑選時更應注意左右寬度,可找專業鞋店透過簡易儀器測量,選擇適合自己腳板寬度的鞋子;且穿上鞋子後,要預留足夠空間讓腳趾活動,避免太合腳或太擠,若平時走路或運動後發現拇趾外側紅腫,可能就是鞋子不合腳。

韓偉建議,若為了美觀或運動,穿了楦頭較窄的鞋子,回家後可試著將腳拇趾往擠壓的反方向拉,如同復健一樣,有助舒緩、減少腳趾變形。

若已經有拇趾外翻,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黃永錚表示,如果外翻角度不到40度,通常會建議在兩腳趾間夾軟墊來矯正,只要適度休息、換穿適合的鞋子,疼痛會緩解,且不會繼續惡化。

※ 相關報導:

* 運動鞋太緊 男性也拇趾外翻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41065.shtml

女性穿高跟鞋易導致拇趾外翻,國內單車、跑步夯,醫師陸續收治不少男性因運動鞋不合腳、引起拇趾外翻。一名20歲男大生熱衷騎單車,還買了專用單車鞋,近來發覺雙腳大拇趾關節側疼痛無法踩踏板,就醫檢查發現拇趾外翻達20度,研判是鞋子楦頭緊造成。

* 慎入!「淚血女孩」 一哭身體就會滲血…
http://udn.com/NEWS/WORLD/WOR7/9040762.shtml

印度一名少女在五年前生了一場大病後,每當她當哭或流汗時,她的眼睛、嘴巴及皮膚便會莫名地流出血,受到這個怪病的困擾,雖然她和家人四處尋找醫生希望根治怪病但不果,期間更有醫生認為是這名少女患上精神病,最後幸得當地一名醫生出手治療,讓女孩重現希望。

....對於這個困擾Preeti Gupta近五年的怪病,日前卻傳出一個好消息,指Preeti Gupta透過報章雜誌的報導後,找尋到一位給予她新希望的醫生,指出這位醫生經診斷過後,認為Preeti Gupta只是患有罕見的「淚血症」(Haemolacria),他並誓言要醫治好Preeti Gupta,讓她重過正常的生活。

* 水中腳踏車 踩掉肥肉還能做SPA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43640

紐約市AQUA高級水中腳踏車運動中心的創辦人高絲爾來自巴黎。她表示,80%的客人原先都是室內腳踏車教室的常客。她說,「水中腳踏車(Aqua Cycling)運動能夠在45分鐘燒掉600卡路里,水又能保護你的身體;而且當你在水中騎車時,還能享受到一種純自然的馬殺雞」。



◆ 擺脫水桶腰!吃5類食物瘦腰助減重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43666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2014/11/03

鬆垮的腹部贅肉讓你不敢見人,只能不斷深呼吸Hold住身材,就怕一個放鬆,突出的小腹就出來見客!想要擁有平坦小腹究竟該怎麼做呢?其實,除了通過運動外,多吃對於腰部雕塑、有助降低食慾的酪梨、蘋果、肉桂等食材,對於保持腰部線條、維持窈窕身材也有一定的加分效果。

第1種/酪梨

根據2013年發表在《Nutrition Journal》雜誌的研究發現,口感滑順、富含獨特香氣的酪梨,不僅含有多種人體必備的20種不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外,適度食用酪梨還有幫助縮小腰圍和降低BMI的作用。

第2種/蘋果

蘋果中所含有水溶性纖維果膠和熊果酸,有助減少人體將多餘的卡路里儲存成脂肪。此外,美國愛荷華大學研究更發現,蘋果中獨特的熊果酸成分,能增加人體必需的蛋白質氨基酸,適度食用能加強肌肉比。而另一項動物實驗也發現,被給予高脂肪食物、有肥胖問題的動物,在飲食中適度加入蘋果、濃縮蘋果汁後,有助減少脂肪的囤積。

第3種/藜麥

原產自南美洲的食物-藜麥,除了富含人體所需的豐富蛋白質和膳食纖維外,更不含有易誘發人體產生過敏反應的麩質成分。最重要的是,根據米蘭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適度食用藜麥比小麥或大米更有助於增加飽足感,達到控制、抑制食慾、幫助減重的效果。

第4種/豆類

豆類食品雖是澱粉類食物的一種,但其含有澱粉屬於「抗性澱粉」,並不會被人體小腸吸收而,轉換為囤積在身體裡的脂肪。且根據美國普渡大學科學家2010年進行的研究發現,適度食用營養密度高的豆類食物,有助增加飽足感、降低食物,減少過多熱量的攝取。

第5種/肉桂

常被運用在咖啡中或幫蘋果派增添風味的肉桂,也是另一個可提高新陳代謝的香料。美國農業部研究發現,吃東西時加入1/4至1茶匙的肉桂,可提高人體代謝糖份的能力達20倍,減少糖份轉化成脂肪囤積的機會。

※ 相關報導:

* 痛風患者適量吃菇 無妨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43142

菇類家族成員很多樣化,香菇、金針菇、杏鮑菇、磨菇等都屬於菇類,菇類含有對膀胱有益處的礦物質硒,也含有維生素D、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且熱量頗低,若將菇類食物納入健康飲食一環,就能為身體帶來諸多好處。

fsj 提到...

40歲以下痛風 心房顫動風險倍增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43326.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4.11.04

愛吃火鍋、大口喝濃濃的湯頭,不少人尿酸偏高卻不以為意;國內研究發現,尿酸偏高與發生心房顫動有關,北榮分析健保資料庫六萬多人資料發現,40歲以下曾因尿酸過高發作痛風,發生心房顫動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5到2.6倍。

天氣冷颼颼,正是吃火鍋、進補季節,但內臟類、帶殼海鮮、高湯等高普林食物,會使尿酸偏高。高尿酸不僅容易痛風,馬偕醫院收集3043名接受心血管風險篩檢的民眾資料,以心臟超音波記錄心房大小、收集尿酸,發現血清中尿酸濃度升高,與左心房擴大有顯著相關。

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崇烈表示,心房擴大是心臟功能變差的指標之一,顯示尿酸升高,未來易發生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易使心跳忽快忽慢,容易產生血栓,使病人因缺血性中風倒下。

這篇論文與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任陳適安團隊合作,北榮研究分析健保資料庫6萬1262名病人資料發現,曾痛風發作、之後發生心房顫動的風險較高,且越年輕相關性越明顯;60歲以上有痛風,發生心房顫動風險是常人的1.1到1.2 倍,但40歲以下年輕族群,發生心房顫動風險是常人的2.5到2.6倍。

洪崇烈表示,正常的尿酸值約7至8mg/dL,超過9mg/dL就是尿酸偏高,心血管疾病除了注意「血脂、血壓、血糖」三高,近來國際間認定,尿酸偏高也是重要警訊,可能是心臟、腎臟功能不好,代謝普林能力變差,才使尿酸偏高;要降低尿酸,少吃內臟、濃湯、啤酒等高普林食物。



◆ 立冬進補 4招祛寒強身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7357

自由 2014-11-04

記者張安蕎/新北報導

氣溫驟降,週五「立冬」,台北慈濟醫院中醫師楊淑君表示,冬天進補可掌握四原則,包括飲食中「藥膳湯底」多加入蔬菜、菇類替代大魚大肉;平時可喝些「枸杞桂圓紅棗茶」溫暖身體;多按摩腳底「湧泉穴」促進血液循環;以及掌握「早睡晚起」生活作息、適度運動,便能有效強健身體迎接寒冬。

中醫傳統上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的理論,意指冬令進補是調養身體、儲備身體能量好時機,楊淑君指出,民眾習慣以薑母鴨、羊肉爐、藥燉排骨等進補,但必須小心補錯或補過頭,出現流鼻血、頭痛等上火反應,尤其慢性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應注意,建議先諮詢中醫師再選擇適合藥膳,且藥膳湯底可加入蔬菜、菇類等食材取代肉類,避免攝取過多油脂和膽固醇。

楊淑君說,不少民眾冬季容易手腳冰冷,建議飲用「枸杞桂圓紅棗茶」養身,枸杞可預防動脈硬化,桂圓可補心脾、益氣血,紅棗更具有補中益氣、養血生津的功效,但若有感冒症狀、喉嚨發炎、口乾舌燥火氣大的民眾,則不適合飲用。

另外,按摩穴位也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溫暖身體,腳底上的「湧泉穴」、肚臍下方約兩個指頭距離的「氣海穴」、肚臍下方約四個指頭距離的「關元穴」,都是有助全身陽氣和經絡運行的穴位。

楊淑君指出,在中醫五行學說中,冬季必須養腎防寒,切忌熬夜傷腎氣,作息應調整為「早睡晚起」,因早睡能保持身體溫暖,太陽出來之後起床,則可避開清晨低溫,讓身體不易受寒。

溫補藥膳湯底及枸杞桂圓紅棗茶作法:

◎溫補藥膳湯底

藥材:

當歸1-2錢,熟地1-2錢,炒白芍1-2錢,川芎1錢,黨參1-2錢,茯苓2-3錢,炒白朮1錢,黃耆2-3錢,桂枝1錢,紅棗1錢,枸杞子2-3錢,炙甘草1錢。

作法:

1.取適量水約蓋過藥材2公分,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熬煮約40分鐘,再過濾湯液作為湯底。

2.湯底可加水調整濃淡,並加入其他食材。

禁忌:

1.感冒、發燒者、孕婦忌用。

2.體質容易上火者、高血壓、心臟病、痛風、心血管疾病或風濕免疫疾病者,應先諮詢中醫師再使用。

◎枸杞桂圓紅棗茶

藥材:枸杞1錢、桂圓1.5錢、紅棗1錢

作法:以400CC熱水放入藥材,可重複沖泡飲用。

禁忌:有感冒症狀、喉嚨發炎、口乾舌燥火氣大的人忌用。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冷飲喝太多 幼園童罹陰道炎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42255.shtml

「女兒底褲有分泌物,還會伸手抓癢」,屏東縣一位媽媽發現女兒底褲有大量黃黃的白帶,相當擔心,緊張帶著就讀幼兒園的女兒去婦產科檢查。屏東安和醫院婦產科醫師李伯寧表示,患者晚睡、喝過多冷飲和含糖飲料,才罹患陰道炎合併外陰炎,提醒家長多注意孩子生活習慣,以免孩子感染。



◆ 過敏成因 醫:餿水油恐是其一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42498.shtml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4.11.04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王志堯表示,台灣人過敏情況愈趨嚴重,推測應與食用餿水油有關,這種影響甚至會透過母親傳給下一代,造成新生兒嚴重過敏。

成大醫院兒童過敏氣喘免疫風濕科主任王志堯表示,全球過敏人口近三十年來成長快速,主要與工業汙染有關,但近年歐美控制汙染後,過敏人口成長趨緩,反觀台灣卻只增不減。

他表示,醫界研究過敏成因,除空汙與塑化劑外,最近爆發食用油問題,應該是台灣過敏人口持續增加的重要原因,目前成大正在實驗,希望進一步證實。

他說,餿水油對健康最大的危害是其中氧化自由基高,一方面影響免疫細胞,造成容易過敏發炎,另方面也會讓氣管表皮細胞容易發炎,產生包括氣喘、異位性皮膚炎及眼睛與腸胃道的過敏反應。

王志堯表示,過去發現塑化劑造成的過敏會遺傳給下一代,從老鼠的動物實驗發現,這種影響會傳四代,第一代受塑化劑影響後,即使不再接觸塑化劑,第二到第四代仍過敏。

王志堯表示,餿水油的情況應該也相同,影響媽媽的基因表現,再傳給下一代。以近年新生兒嚴重過敏個案快速增長為例,有些新生兒只喝母乳,照理說最健康,卻仍有過敏反應,嚴重者腸胃道出血、甚至要切除腸子,這都相當罕見,但成大去年就遇到十例個案,「應該是台灣的環境出了大問題。」

他表示,以過敏性氣喘為例,台灣卅年前約百分之五,廿年前增至百分之十,十年前再增為百分之廿,目前約為百分之廿五;歐美研究指過敏成長高峰出現在九○年代,現已趨緩,「台灣卻看不到盡頭。」

fsj 提到...

國碩老董陳繼仁後悔藥 過勞17年 償債5個月(節錄)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05000606-260102

中國時報 2014年11月05日 洪正吉/台北報導

國碩暨碩禾前董事長陳繼仁驟逝,引發外界譁然,他生前寫下的最後一封信昨日曝光,他坦言,是在醫生非常嚴厲地告訴他,「你生病了,你真的生病了」、「你一定要放下且安排好所有事情,好好治病」後,才理解17年來的創業路,已過度超用身體。

受不了 每天17個工時

面對人生最後盡頭,他感慨的說,雖未必能與員工一起共同前進,但是精神與員工同在。鼓勵員工「多一分思考、多一分努力、多一分溝通,就會多接近成功一步」;並不忘在文末,提醒大家多注意身體,畢竟「多一份保養,多一份健康!」一字一句,透露著對國碩與碩禾的熱愛,與過度超用自己身體的遺憾。

陳繼仁在10月中宣布請辭國碩與碩禾兩家公司董座,雖已休養一陣子,仍於10月29日病逝,得年54歲。35歲投入創業生涯的他,創業後隨即面對產業走下坡,他日以繼夜加班,連周六日也不例外,每天工時17個小時,國碩老臣形容陳繼仁根本就是超人,下了班仍在工作,也因長期操勞,健康不知不覺亮起紅燈。

他傾聽同仁大半輩子,當想好好傾聽身體告訴他的每一字、每一句,但時間沒有給他機會,10月中旬卸任董座後,陳繼仁不到半個月即因癌辭世。他所創立的國碩、碩禾彷彿也在哀悼創辦人的早逝,股價在10月降了半旗。

※ 詳見原站。



◆ 持續拉肚子 男童十二指腸長腫瘤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46031.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4.11.05

一名12歲的男童持續拉肚子、腹痛,竟發現十二指腸長出多顆腫瘤,診斷是罕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醫師表示,持續腹瀉或是反覆發作的消化道潰瘍,一定要找出病因,透過內視鏡檢查,腫瘤約2公分大小就能發現,及早治療。

這名男童起初一天上兩、三次的大號,家長帶往診所就醫,以為是腸躁症或腸胃炎,服藥後症狀仍持續好幾周沒改善。進一步到醫院檢查,竟發現肝臟有腫瘤,才發現是神經內分泌腫瘤轉移到肝臟,是台灣目前發現最年輕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

另一名42歲的王小姐,則是兩年持續胃痛,查不出病因,直到做胃鏡、大腸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有小腫瘤。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王秀伯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罕見的腸胃道或內分泌器官疾病,好發部位包括十二指腸、食道、胃、直腸及胰臟等,台灣一年約新增400名患者。

腫瘤分泌的荷爾蒙會造成腹瀉、胃潰瘍等,如果腫瘤生長在胰臟和小腸的惡性度最高,蘋果教父賈伯斯就是罹患胰臟的神經內分泌瘤。王秀伯說,如果有胃出血、穿孔經過治療,或是反覆潰瘍、常常拉肚子,一定要找出病因。

王秀伯說,台灣有五成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透過健檢時進行內視鏡檢查確診。以台大、北榮等四家醫學中心的數據,14年前初診斷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平均8.9公分才能發現;隨著內視鏡診斷技術進步,目前初診斷的腫瘤已縮小到2.18公分就能診斷,有助於早期治療。

※ 相關報導:

* 羊膜穿刺補助 偏鄉最高8500元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44651.shtml

為減輕孕婦接受羊膜穿刺的經濟負擔,國民健康署昨天宣布,將提高補助高齡或高風險懷孕婦女產前「羊膜穿刺」的檢驗費,從最高2千元提升到最高5千元,另增加24個鄉鎮區採檢費補助,新補助方案回溯自今年初,預計每年將有4.6萬名孕婦及其家庭受惠。

* 紅外線治療器照太久 燙出水泡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46030.shtml

現代人常常腰痠背痛,愛用紅外線治療器舒緩肌肉痠痛,但要小心燙傷。一位上班族陳小姐因工作、家庭兩頭忙,經常肩頸痠痛、關節僵硬,她用紅外線治療器想舒緩肌肉痠痛症狀,卻因照射距離太近、時間太長,燙傷皮膚產生水泡。物理治療師提醒,患部應與儀器距離30到40公分,照射時間勿超過15到20分鐘,以免燙傷。



◆ 6種食材 吃出漂亮氣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46054.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4.11.05

據統計,國內超過八成女性下載修圖App軟體,希望讓自己擁有好氣色,看來更美。不過中醫師提醒,氣色反應了健康狀況,如果每次拍照都需花時間修圖,這可能代表氣色變差,健康已經出問題。

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理事廖千慧中醫師表示,許多上班族常有熬夜、暴飲暴食等不良習慣,加上壓力沈重,長期下來導致體內氣血的紊亂,引發許多健康方面的小毛病。

廖千慧指出,常吃紅豆、薏仁、綠豆、黑豆、紅棗、枸杞等常見的六種銅板食材,即可逐漸調理身體,改善氣色,手機拍照後不用再修圖。

以紅豆為例,可以補血、消下肢水腫,適合女性生理期前或熬夜隔天臉色蒼白浮腫時飲用;富含B群的薏仁則適合肌膚乾燥、長粉刺的人;綠豆具清熱解毒消暑功效,適合容易中暑體質、愛吃燒烤、炸物的人。

至於黑豆,則可補腎、含豐富花青素、維生素E及異黃酮的,適合熟齡、三高、更年期提早到、睡眠作息顛倒的人飲用;富含維生素C、具有補血功能的紅棗,適合貧血、健忘、生理痛、頭暈頭痛的人;具抗氧化力、含豐富胡蘿蔔素的枸杞,則適合用眼過度、頭昏眼花、口乾舌燥的人。

不過,部分食材則需注意攝取時間,廖千慧指出,綠豆、薏仁、黑豆,屬涼性,建議於白天食用飲用,體質虛寒者如果晚上食用,則可能夜尿,以及引發濕疹、鼻過敏等症狀。



◆ 冬令進補 先搞清楚體質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7652

自由 2014-11-05 文/楊佳蒨

冬季人體的代謝趨緩,胃口變好,營養容易儲藏,是一年中最適合進補養生的季節。但食補前,要掌握以下幾個要點:

◎季節性:

四季變化的特點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依據《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冬令進補要以養陰護陽為主,可多吃菇類、豆類、種仁堅果類及含膠質的食物。

◎地域性:

相同食材在不同地區就會產生不同效果,像是四川因為地勢高、氣候濕冷,辛辣食物有禦寒和驅除濕氣的效果;台灣四面環海,冬季濕冷,適當吃辣也有相同效果。

◎異質性:

食補調理要因人而異。就年齡來說,青少年飲食可增加蛋白質的攝取,如魚蝦、瘦肉、奶、蛋等;中年人的飲食原則為少吃多動,應減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多的食物;老年人的飲食則掌握清淡及均衡,多補充鈣質、蛋白質、維生素及纖維素,減少醣類、鹽類及脂肪。

中醫調養以陰陽平衡為概念,體質也影響飲食選擇,像是痰濕體質較有肥胖的問題,要減少肥甘厚味,多補充健脾利濕的食物,如紅豆、薏仁等。

實熱體質的人多半身形壯碩較易上火,要減少辛辣大補的食物,飲食宜清淡、適當補充蔬果。

虛寒體質則身形瘦弱較無氣力,容易手腳冰冷,要減少生冷寒涼的食物,可適當進補,多吃肉類、根莖類食物及佐加辛香料。

進補也非人人適合,幼童、孕婦或女性生理期時,不宜隨意進補,身體強壯的人也可不用。

有感冒、發炎、上火情況,或慢性疾病、特殊體質,需注意熱量、鹽類、膽固醇、嘌呤的攝取,不當進補都可能惡化疾病、延緩復原,甚至誘發疾病發作,需注意。(作者為鹿港基督教醫院中醫藥局藥師)

fsj 提到...

維他命對身體好?研究說未必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1118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2013/12/22

服用抗氧化維他命,對身體不見得好。國外最新研究發現,額外補充β胡蘿蔔素、維他命E及過量的維他命A,反可能提高死亡率。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刊登一篇哥本哈根大學醫學院所做的「服抗氧化劑營養補充品避免死亡率」研究,回顧一九七七年到去年共七十八篇文獻後發現,服抗氧化劑維他命與降低死亡率關連性不大;反而是補充β胡蘿蔔素、維他命E及過量的維他命A,與提高死亡率有關。

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指出,抗氧化劑維他命並無想像中延年益壽或降低心血管疾病效果;甚至還有研究指出,吸菸者補充維他命A,會提高肺癌風險;慢性病者補充維他命B群,死亡率更高。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張天鈞表示,特殊族群可補充必要維他命,「但若想藉此延年益壽,大可不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院長顏慕庸說,研究發現,人體內許多細胞都有維生素D受體,若能從正常日曬或食物補充最好。

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說,有癌症病人擔心補充維他命會助長癌細胞,他多建議病人以接受治療、調整生活習慣為主,不必刻意補充維他命。

※ 相關報導:

* 服藥又吞維他命 一不小心就過量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43646

....Q1:維他命什麼時候吃,有沒有差異?

A、D、E、K╱飯前或飯後吃 有差別

張以潔解釋,魚肝油用來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D,而維生素A、D、E、K屬於脂溶性維他命,需要飯後吃或隨餐吃,藉著食物的油脂讓維他命在胃裡結合,提高維他命的吸收效果。

張以潔表示,維他命B、C是水溶性,身體可自行代謝出體外,沒有限定餐前或餐後服用。

B群╱白天吃或晚上吃 有影響

衛福部屏東醫院營養師李佩芳強調,大部分的綜合維他命都含有維他命B群,服用B群會讓神經亢奮,精神變好,若睡眠品質不好、難以入眠的人,為了確保良好的睡眠品質,就該避免晚上服用維他命,防止不易入眠。

* 坐月子補過頭 當心大出血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47378.shtml

即將到了24節氣中的立冬,依民間習俗要冬令進補,但婦產科醫師提醒,產後尚在恢復期的產婦,當心補過頭造成下體出血。

桃園醫院婦產科主任呂理政表示,隨著冬令進補時節近了,近日門診看到孕婦因產後吃太多薑母鴨、麻油雞等食補造成下體大量出血的病例,有越來越多的現象。

....生產對女性的身體造成極大損傷,民間習俗產後會「坐月子」,透過麻油雞、燒酒雞、麻油腰子等食補,協助產婦盡速恢復體力,但呂理政提醒,產婦在產後仍會有惡露排出,「燒酒雞、薑母鴨等食補,在中醫角度來看都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產婦吃太多,就容易造成大量出血」。



◆ 肺癌早期難發現 久咳須注意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48545.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4.11.06

早期肺癌症狀不明顯,國內七成五肺癌患者被確診時,都已到了晚期,大部分已經轉移,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治醫師陳育民說,如持續咳嗽合併氣喘,就應提高警覺,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肺癌是最致命的癌症,台灣每年超過一萬人罹患肺癌,8000多人因此死亡,平均每五名癌症死亡個案,就有一人死於肺癌,多年來已成為癌症的頭號殺手。

陳育民指出,許多晚期肺癌患者已無法開刀,一般建議先做基因檢測,如特定基因突變,就可接受標靶藥物合併化療藥物,一旦治療無效,只能換用其他化療,但療效通常不佳。

如何延緩晚期肺癌患者的存活期,且提高生活品質,一直是醫界持續努力的方向,今年首度出現證實可延長晚期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的三效抗血管新生口服標靶新藥。

新藥可延長存活期2.3個月

陳育民指出,臨床顯示,晚期肺腺癌病患第一線化療失效後,第二線如採用新藥搭配歐洲紫杉醇,則可多延長晚期肺腺癌病患整體存活期2.3個月,此研究報告是近十年來,晚期肺腺癌患者治療新進展。

陳育民分析新藥作用機轉,重點在於口服標靶藥物能讓腫瘤組織內部壓力變小,提高化療藥物(歐洲紫杉醇)進入腫瘤的比率,增加治療效果。

此外,口服標靶新藥可同時阻斷三種接受體家族,包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接受體家族、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接受體、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抑制血管新生,進而阻止腫瘤生長。

研究也證實,新藥合併歐洲紫杉醇,並未增加毒性,但少部分患者仍會出現高血壓、出血等症狀,但與目前化療相較,副作用未明顯增加。

fsj 提到...

藍光眼鏡/藍光全阻隔 生理時鐘會錯亂
http://udn.com/NEWS/LIFE/LIF1/9050064.shtml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詹建富/台北報導】2014.11.07

醫師表示,抗藍光眼鏡產品是否能保護視力,國際間至今未有定論;藍光對人體並非全然有害,建議根本之道是養成健康的用眼習慣,避免眼睛過度疲勞。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視力保健科主治醫師戴明正昨天表示,一般來說,鏡片色澤偏黃,過濾藍光的效果較好,但如此也會降低色彩的亮度和鮮豔度。近年來民眾看3C產品、霓虹燈的時間增加,抗藍光商品應運而生,但他表示,國際至今尚未訂出抗藍光產品的標準規格,對於要阻隔多少比率的藍光,沒有定論;與其使用抗藍光眼鏡,不如減少看螢幕時間。

戴明正指出說,從動物實驗發現,長期接觸藍光,會刺激視網膜細胞受傷,造成黃斑部病變等,但對人體的確切影響,還在討論中。眼科醫學會常務理事何一滔則說,並非所有的藍光都有害,其實在自然界中,藍光可分為有益藍光和有害藍光,因此過度阻隔藍光也不行,藍光與褪黑激素分泌有關,若完全阻隔藍光,會造成生理時鐘錯亂,過猶不及都不宜。

萬芳醫院眼科主任吳建良說,藍光的波長僅次於紫外光,紫外光已證實會傷害視網膜,現代人又過度暴露在手機、平板等人造光源下,所以醫師建議重視藍光對視力的影響。他說,養成健康的用眼習慣更重要,每看卅分鐘螢幕,就休息十分鐘;國外眼科界建議,每看廿分鐘螢幕、休息廿秒、看廿呎(約六公尺)外東西,讓眼睛肌肉放鬆。

※ 相關報導:

* 法國研究建議:6歲以下別看3D片
http://udn.com/NEWS/LIFE/LIF1/9050065.shtml

法國食品環境及職業健康安全局(ANSES)六日建議,六歲以下兒童應避免觀看三D影像,七歲至十三歲的兒童觀看三D影像應適量,以免影響眼睛發育和健康。

法新社報導,ANSES根據一份研究指出,三D影像可能影響發育中的眼部組織,因為三D成像破壞眼睛的「視軸調焦」(vergence-accommodation)功能。

視軸調焦是指雙眼聚焦在同一物體時,眼球瞬間調節的動作。眼睛觀看三D圖像時,雙眼必須同時看著圖像的兩個不同處,再將視覺訊號傳回大腦合成一個圖像。ANSES聲明:「視軸調焦的衝突嚴重影響眼部組織仍在發育的孩童,尤以六歲以下兒童最嚴重。」


◆ 讓愛傳下去… 1顆腎救2個人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50812.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吳淑玲/台南報導】2014.11.07 04

同一顆腎臟照亮三個人生,拯救兩個人重獲新生。奇美醫學中心外科部主任田宇峰今年5月為54歲陳姓腦死病人摘取腎臟,再移植到李姓先生身上,這顆腎臟是來自9年前高雄張姓腦死病人的捐贈,陳先生9年來將腎臟保養很好,今年5月因腦動脈瘤破裂導致腦死,他生前就填寫器官捐贈同意書,家屬完成他遺愛人間的願意,捐出器官,成就將這顆腎臟的愛傳承下去。

田宇峰說,移植過的腎臟二度被移植很罕見,國外移植發表的案例,也不超過10例。二度移植手術因器官在血管及輸尿管的剝離,需花較多時間處理,這次手術就花了4個半小時,但手術很成功,受捐贈李先生癒後的情況良好,腎臟功能也相當好,看不出來是兩度移植。

52歲李先生今天現身獻花給田宇峰。他洗腎5年,等待腎臟移植4年, 能夠取得二度移植的腎臟,心中十分感恩,也覺得太幸運了。他感謝醫療團隊,更感激陳先生及其家屬的大愛。他也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也會好好保養這顆腎臟,讓大愛一直傳下去。

※ 相關報導:

* 北榮百例胰臟移植 糖友免打胰島素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49624.shtml

25歲的吳叡明一歲時被診斷患有第一型糖尿病,所以從小就得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上個月接受胰臟移植。現在體內有兩顆胰臟的他說,以前羨慕朋友吃甜點,現在他也可以嘗奶油蛋糕的滋味了。

....為吳叡明動手術的北榮一般外科主任石宜銘指出,接受胰臟移植手術者大多是無法製造胰島素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這些病患常因血糖過低或過高而危及生命,對求學、就業與日常生活造成困難;但患者移植胰臟後兩小時,血糖值就能明顯正常,雖然得服用抗排斥藥,但未來不必再打胰島素。



◆ 美研究人員:年輕人罹結腸癌恐暴增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49734.shtml

【Upaper╱中央社】 2014.11.07

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人員說,未來15年,現在34歲以下年輕人,結腸癌發生率可能倍增。

50歲以上族群結腸癌發生率持續下降,歸功於嚴格篩檢和定期結腸鏡檢查。相較之下,年輕族群罹患率提高,肇因於生活方式。

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人員,以肥胖、缺乏運動和西式飲食等因素研究指出,到2030年,50歲以下的人每10人有逾1人將診斷出罹患結腸癌,每4人有近1人診斷出直腸癌。

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警告,全球高齡人口劇增,意味醫療衛生體系面臨艱巨挑戰,尤其是較貧窮國家。

WHO在新聞稿指出:「到2020年,60歲以上人口將史無前例地超過5歲以下兒童。2050年時,全世界60歲以上人口將高達20億。」

※ 相關報導:

* 聽不到手機聲音 原來是「突發性聽障」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8238

50歲李姓男子最近接聽手機時,常聽不見聲音,原本以為是手機出問題,換了兩支手機後,問題還是沒改善,就醫後才發現原來是「突發性聽障(或稱為突發性耳聾)」,幸好及早就醫,救回聽力。....致病機轉不明,少部分患者是因病毒感染或內耳血路循環不良所致,就是俗稱的「耳中風」。

fsj 提到...

高脂食物誘發糖尿病?「分子馬達」影響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9052903.shtml

【數位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11.08

過量攝取高脂肪食物,就容易患上糖尿病,原因何在?日本一個研究小組在新一期《發展細胞》期刊上表示,他們在動物實驗中確認,過多攝取高脂肪食物易患糖尿病與「分子馬達」KIF12有關,並且確認一種現有的治療胃潰瘍藥物對高脂肪飲食引發的糖尿病具有治療效果。

新華社報導,「分子馬達」大小以奈米為單位,被稱為「世界上最小的馬達」,實際上是細胞內的一類蛋白質。它是細胞內化學能與機械能轉換器,消耗營養並完成特定的運動,實現特定功能。在45種已發現的「分子馬達」中,「KIF12」的功能一直是一個謎。

東京大學特聘教授廣川信隆率領的研究小組,利用實驗鼠對「KIF12」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KIF12」大量分布在胰腺和腎臟中。如果這種蛋白質失去功能,在分泌胰島素的胰腺細胞中,負責調整細胞內反應的細胞器功能就會受損,導致罹患糖尿病。對實驗鼠餵食高脂肪食物後,「KIF12」也會減少,上述細胞器也不會發揮作用,同樣患上了糖尿病。

研究小組分析了參與這一過程的各種物質的結構後,認為治療胃潰瘍的藥物「替普瑞酮」(施維舒)可能有效,於是連續兩周給患糖尿病的實驗鼠餵食替普瑞酮,結果發現,這些實驗鼠的胰島素分泌量基本達到了正常實驗鼠的水準。

廣川信隆指出:「人體也有KIF12蛋白質,今後準備調查替普瑞酮是否能夠作為治療和預防糖尿病的藥物使用,同時準備利用此次發現的機制,與製藥公司合作開發更加有效的藥物。」

※ 相關報導:

* 腎上腺瘤作怪 26歲女高血壓3年難降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8511

別輕忽高血壓!雲林北港一名26歲女子蔡宜真,3年前曾發現自己有高血壓,收縮壓一度飆到170毫米汞柱以上,明顯高於正常值的140毫米汞柱。她服藥後,非但血壓沒下降,還常頭痛、全身無力,甚至昏倒,到醫院就醫,發現是腎上腺腫瘤引起,經手術切除後,才痊癒。



◆ 打電玩動一動 老人不骨鬆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52864.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4.11.08

老人藉由電玩Xbox360能訓練肌力。研究顯示,每天15分鐘電玩運動,老人體適平均提高14分,不僅訓練核心肌群,還能改善肌力、訓練平衡,預防跌倒。

台塑關係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與中華民國骨鬆學會合作,進行骨質疏鬆症防治與高危險群健康促進研究計畫,今天發表第二年執行成果,研究發現,骨鬆高危險群如接受輔導,積極介入營養和運動,可以有效預防骨鬆、骨折發生。

計畫總主持人、台大醫院骨科部主任楊榮森表示,計畫有四個子計畫,其中之一為以電玩介入吸引老人運動,在基隆里民中心以電玩介入老年人運動。有別於以往的重複單調動作,這套電玩有如跳舞機,生動活潑有趣,讓老人樂於繼續運動,運動不再枯燥乏味。

另一項子計畫在台大北護分院進行,定期而持續運動介入三個月後,受試長者平均行走速度提升8%,慣用手握力也從17.3公斤增加到18.8公斤,慣用膝伸肌力增加25%。

楊榮森表示,人如果懶得動,長期缺乏運動,肌力漸弱,可能引發肌少症,容易骨折跌倒。經由營養、衛教和運動結合介入,民眾養成運動習慣,又獲得正向鼓勵,持續下去,就能遠離肌少症威脅。

蝸牛速、軟腳蝦、奶油手

肌力下降警訊!

肌少症症狀為骨骼肌質量流失,及肌力或肌耐力下降,若男性手部握力小於26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每秒鐘行走少於0.8公尺,出現蝸牛速、軟腳蝦、奶油手,是肌少症的徵兆,若沒有加強運動,骨質流失更快,也是骨鬆高危險群,若不小心跌倒,更容易骨折。

65歲以上老人 每6人有1人患肌少症

台灣65歲以上老人,約每五人就有一人是肌少症患者,男性若罹患肌少症,骨鬆風險較一般人高3倍,女性高出12.9倍。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提醒國人應預防肌少、骨鬆、骨折的老人健康三害。



◆ 遠離更年期不適 補充植物性荷爾蒙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8509

自由 2014-11-08

圖.文/呂友文

52歲的蔡女士2年前開始間歇性頭痛、失眠,原以為是當時工作壓力太大引起,不料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出現。最近頭頸部還會忽然一陣發熱、出汗,有時一天好幾次、突發心悸、心臟噗通亂跳,她曾去看各科醫師,可是情況改善不大,最後輾轉到中醫求診。

其實,蔡女士的所有症狀都是更年期症候群。更年期是指婦女卵巢生理機能逐漸減退到完全喪失的過渡時期。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我國女性平均停經年齡為48-50歲,在此之前的2-8年會因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和黃體素)減少而出現生理上的變化,有的症狀較嚴重,有的則輕微。

症狀包括開始月經週期不規則、熱潮紅、頭暈眼花、暴躁、情緒抑鬱、失落感、精神緊張、失眠、異常疲倦、關節痠痛、皮膚乾燥、性慾減低、陰道乾澀、性交疼痛等,依據符合症狀的多寡作自我檢視,可以初步判斷更年期是否來臨。

中醫在幾千年人體直接用藥治療所得到的結果,發展出一些中老年疾病的用藥法則。近幾年的中醫實證研究也發現,中醫的處方用藥可以用來調整促進腦下垂體—下視丘—卵巢軸的活性。前提是需要經醫師依患者體質辯證論治,才能對症下藥。

對於有輕微更年期症狀的婦女,植物性的荷爾蒙或用含植物性荷爾蒙結合中藥製作的藥膳是很好的選擇。

植物性荷爾蒙指的是植物中的異黃酮素及木質素等。異黃酮素除存在於豆漿、豆腐、味噌等黃豆類製品外,還存在扁豆(四季豆)、花生以及甜薯、紅蘿蔔、蒜、綠豆及紅苜蓿類植物。

木質素主要存在可以榨油的種子如亞麻子、穀物(如燕麥、小麥、大麥、米)、水果(棗子、蘋果、梨、木瓜)和蔬菜(洋蔥)中。

◎簡便的更年期的中醫養生藥膳:

●浮小麥60克、甘草10克、紅棗10顆,用2000CC的水煎煮頻飲,代茶飲用,或用約500CC的水濃煎早晚各一次服用。可以寧心安神,穩定更年期情緒,改善失眠和健忘情形(圖1)。

●山藥30克、桂圓30克、紅棗10顆、加五穀米煮粥服用。有滋陰補氣的功效,適用於更年期有神經衰弱,心悸胸悶的症狀(圖2)。

(作者為彰化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

※ 相關報導:

* 儲存免疫細胞 抗癌效果未明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51725.shtml

今年首屆「唐獎」生技醫藥獎項,頒給了兩名研究癌症免疫療法的學者,在今年7月由聯合報與中研院合辦的「2014健康高峰論壇」,免疫療法也成為讀者詢問度最高的話題之一。國內專家表示,免疫療法也許是未來治療癌症的選擇之一,但截至目前,這種療法還不是主流,民眾勿被廣告誤導。

....不少癌症患者將希望寄託在免疫療法上,未來能否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選擇?台大校長、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免疫療法可能是未來幾年內的治癌新療法,但目前臨床應用成功治癒的病例非常少。建議癌症患者還是以接受正規治療為主,包括手術切除、化療或標靶治療。

....國內罹癌人數持續飆升,有業者打著「提早儲存健康的免疫細胞」口號,就像儲存臍帶血一樣,日後罹癌就可利用先前儲存的免疫細胞來殲滅癌細胞:但多數專家抱持質疑態度。

fsj 提到...

美研究:年輕人罹腸癌率急升 年長者緩降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53800.shtml

【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2014.11.09

一項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自一九九八年起年輕成人的大腸癌發生率急遽成長,但年長者的腸癌發生率有緩降趨勢。

並據此推論,美國二○三○年時,廿到卅四歲的腸癌發生率將增加百分之九十至一百廿四點二,屆時美國每四位直腸癌或每十位結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人不到五十歲。這項研究發表在《JAMA Surgery》期刊。

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俊穎解釋,美國呈現趨勢可能和近年推動大規模的大腸鏡篩檢有關,因大腸鏡準確度高,可看到小息肉,並預防性切除,阻斷息肉演變成腫瘤機會,年長者的腸癌發生率趨緩,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才會顯著成長。

但除了篩檢,其他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也是影響大腸癌發生的原因之一。

不只是美國,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台灣大腸癌年輕化趨勢也十分明顯,主要跟國人生活、飲食習慣逐漸西化有關,多肉、少菜、愛油炸、又缺乏運動,這些都會增加罹癌風險。因大腸癌的形成是長久累積過程,若從小把身體基礎打好、規律運動,就能預防癌症發生。

根據國民健康署所做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發現,國、高中生普遍外食,超過四成學生每天至少有兩餐外食。王正旭說,想預防癌症,健康生活及均衡飲食習慣是不二法門,且愈早開始愈好。

因應癌症年輕化趨勢,癌症希望基金會等團體昨在建國中學舉行五百人協力健走活動,推廣年輕學子運動防癌觀念。參加健走的成員都配戴計步器,只要健走總步數超過一百萬步,主辦單位將捐出百萬元給「癌友家庭康復計畫」,幫助因癌症而陷入困境的家庭。

※ 相關報導:

* 青光眼隱形殺手 過40歲宜定檢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8735

青光眼主要會影響視神經,其致病原因通常為眼壓升高,視神經因被壓迫,出現視力傷害,且合併有視野缺損的現象,嚴重的青光眼甚至有可能造成眼睛完全失明。

正常的眼球靠著房水形成一定的眼壓,使眼球可以維持一定的形狀。

一般來說,房水的分泌及排出之間會保持平衡,使眼壓可以維持在正常範圍內,通常以21毫米汞柱當作正常眼壓的上限。

....一般建議40歲以上民眾,最好每年檢查一次眼睛,而「高危險群」的人則更須注意。包括:血親中有青光眼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因其他疾病需長期使用類固醇、曾有眼球外傷病史等。



◆ 吸乳太用力 噴出草莓奶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54308.shtml

【聯合晚報╱李樹人】2014.11.09

每個專家均建議,天然的最好,媽媽應該哺育母乳,才能讓寶寶不致輸在起跑點上,但餵奶對剛生第一胎的楊太太來說,卻相當痛苦,除了奶水分泌不太夠,使用吸乳器時,乳頭常受傷,甚至還曾裂傷出血。

嬰兒奶粉越來越貴,如果寶寶全喝奶粉,每個月得多花好幾千元,加上醫師一再宣導母乳營養、好處多多,早在懷孕時,楊太太就著手收集哺餵母奶的資料,希望做個稱職的「奶」媽。

生產後,楊太太收到親朋好友們送來的各種實用賀禮,包括寶寶衣服、奶瓶組、紙尿褲及吸奶器,其中看似簡單好用的吸奶器,卻讓她吃盡苦頭,乳房乳頭痛到不行。

可能是吸力太大,只要她一用吸奶器,乳頭就會疼痛腫脹,有時照鏡子一看,乳暈部位還出現裂傷,甚至滲出血絲;由於母奶收集不易,擔心寶寶營養不良,她考慮開始讓寶寶吃配方奶粉。

除了吸奶器帶來的困擾,楊太太本身的乳汁分泌也不太理想,這點讓她頗受傷,一向讓她引以為傲的好身材,到了餵母乳的關鍵時刻,居然「重看不中用」。為讓能分泌更多乳汁,楊太太經常食用豬腳花生等泌乳料理,也喝了許多偏方湯汁,但效果還是不大,寶寶好像常吃不飽,反倒她體重直線上升。

原本楊太太計畫在孩子在三歲前,採全母乳哺育,但現在乳汁不足、吸奶器一吸就痛,種種問題讓她幾次想放棄再餵母乳;她也很想知道,怎麼做才會有足夠的母乳,能讓寶寶喝到飽;該怎麼做才可以輕鬆擠奶、減少疼痛,上班時能預存足夠母乳讓寶寶喝?

※ 相關報導:

* 雙手萬能 未必要吸乳器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54311.shtml

....國內有超過七成產婦在產後一個月內餵母乳,其中約10萬人使用吸乳器擠乳,也讓吸乳器成為最夯的產後賀禮,不過楊靖瑩說:「雙手萬能」,吸乳器絕對不是媽媽的必需品,如果真要購買,最好先試用,找到適合自己乳房尺寸的再買。

楊靖瑩說,最近幾年經常收治乳頭、乳房受傷的新手媽媽,除了寶寶吸含乳頭的方式不對,大多數都是因為不當使用吸乳器,以致乳頭、乳暈裂傷滲血,擠出混有血液的「草莓奶」。

....若母親乳頭受傷,擠出混有血液的「草莓奶」,楊靖瑩表示,草莓奶還是可以哺育寶寶,並無感染風險,道理就跟牛排三分熟仍可以食用一樣。



◆ 中藥材防蟲蛀 包裝完整留意溫濕度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8736

自由 2014-11-09

文/陳佳玲

中藥材的保存不比科學中藥,不是放在陰涼處或避光就可以了。中藥材因質地及屬性的關係,部分藥材富含水氣,故須冷藏保存,不必冷藏的藥材也要注意保存的方式,以免被蟲蛀。

藥材被蟲蛀之後,藥材就成了蟲子的營養來源,因此許多養分會被破壞,導致品質及藥效下降,在保存時,要注意包裝完整性,以免讓蟲子有機會入侵。

存放時,應注意溫度及濕度,適合蟲子生長的溫度為16℃-35℃,且濕度太高也可能引發蟲子生長,存放時,要特別注意。

在家裡若是擔心藥材被蟲蛀,建議可以定期將藥材曝曬於陽光下,藉由紫外線及紅外線的高溫照射,可以將藥材乾燥並降低蟲蛀機會,但須注意含揮發油的藥材,如當歸,就不建議用此方式。

如何知道藥材已被破壞呢?其實,簡單居家辨別法可以用眼看外觀辨別藥材有無變色,還是出現異常。鼻聞味道是否出現怪味,耳聽搖晃聲有無出現異常聲音,或是將藥材打碎看內部是否正常,這些簡便的動作可以做最初步的檢驗。

若出現明顯異常,建議不應再使用,以免產生毒素感染,而發生問題。

(作者為郭綜合醫院藥師)

fsj 提到...

咖啡因戒斷 列心理疾病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8977

自由 2014-11-10

文/莊毓民

「咖啡究竟會不會成癮?」這個問題的答案爭議許久。去年度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5)首度將「咖啡因戒斷症候群」提列為心理疾病,診斷碼歸納在292.0,也就是「藥物」戒斷。

咖啡因可能是世界上最普遍的一種「藥物」了。咖啡因屬於黃嘌吟這類化學物質,腺甘酸是腦中自然產生一種黃嘌吟,成為某些腦中突觸上的興奮性神經傳遞質。咖啡因也會在體內其他部位促成心跳加速,血管收縮,擴大通道,改進呼吸,並使一些肌肉更容易收縮。

「咖啡因戒斷症候群」診斷要素為每日連續使用咖啡因,突然地停用或急遽減量,戒斷症狀會在24小時內出現。包括五大症狀如頭痛、昏昏欲睡、情緒不悅與易怒、難以專心,以及類似感冒的倦怠症狀(如肌肉僵硬)。

這些戒斷症狀會造成社交與職業功能上的障礙,最近在臨床上也發現許多上班族平常以咖啡提神,一到週末就頭痛。原來是咖啡惹的禍。

戒斷症狀出現的機率及嚴重程度和「平時咖啡用量」有關。一般發生於每天用量大於300毫克,連續使用數個月以上。

上埃及牧羊人Khaldi在西元850年時所發現他的羊沒回家。當他找到羊群時,看到它們圍在一個紅莓果的咖啡樹叢周圍跳起舞來。當他也嘗了一些莓果後,自己也跳起舞來了。Khaldi將這件事告訴了僧侶,然後由僧侶用莓果做成果汁,咖啡因此誕生了。但是這位牧羊人Khaldi卻難以想像,現代上班族每天藉由咖啡的魔力勉強在都市叢林裡跳舞,卻找不到讓心靈回家的路。

(作者為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 男性更年期提早來 30歲心灰意懶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56340.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4.11.10

30多歲的張先生最近情緒不穩、疲倦,做什麼都不滿意,他已經失業半年,原以為是失業加上生活壓力導致憂鬱,後來硬著頭皮去看泌尿科,驗血才發現原來是睪固酮低下。他才30幾歲,不明白怎麼會提早出現男性更年期症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科醫師賴昱維表示,睪固酮是男性性腺分泌的性荷爾蒙,可以增進肌肉量與強度,改變體脂肪率、刺激體毛生長,且能調節男性生殖功能。

一般人大約30歲以後,睪固酮就逐漸下滑,40歲開始不足,但大多數男性都是40至50歲才逐漸開始出現症狀;張先生雖然年僅30多歲,但他就醫求診時,睪固酮已經低到180ng/dl (正常為350至400ng/dl ),實在非常少見。

全國1/4熟齡男有此問題

賴昱維表示,睪固酮低下又稱為男性更年期,據統計,全台約有四分之一熟齡男性都有此問題;一開始會覺得性功能變差、性慾下降,後來逐漸出現肌肉變少、腹部肥胖等代謝症候群,且日常生活會覺得老是提不起勁,工作容易累、情緒不穩定。

當開始出睪固酮低下症狀,會建議患者先靠改變生活方式調適,例如多運動,每周運動三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讓自己流汗、提高代謝率,日常飲食也可以多食用黃豆、海鮮等,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和鋅、鎂等礦物質。

想像浪漫情懷 助荷爾蒙分泌

賴昱維表示,人體會自己分泌製造男性荷爾蒙,例如想像浪漫的情境,或憶起風花雪月的過往等,也會刺激男性荷爾蒙的分泌;但若患者的症狀嚴重,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例如性生活不美滿,已影響到夫妻間和諧,或是倦怠、精神不濟,已經影響到工作,就需要透過藥物治療改善。

賴昱維表示,目前睪固酮藥物選擇很多樣,可使用針劑三個月補充一次,或使用口服藥物,還有外用凝膠類藥物可選用,只要持續用藥三個月,症狀就能獲得改善。



◆ 頭髮鋅鎂量多 國、英能力好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10000351-260114

中國時報 2014年11月10日 胡清暉/台北報導

聖約翰科技大學副校長王健行針對180位16至19歲女學生進行研究,發現頭髮中鋅、鎂含量較高,國文和英文等記憶科目表現較好,建議多吃含鋅的海產、海帶,以及含鎂的綠色蔬菜、香蕉及胚芽米。

測一髮知全身狀況

「頭髮是人體多種重金屬毒及藥毒物的記錄器!」王健行說,頭髮最下端有毛母細胞,可從毛乳頭下方微血管獲得體內的營養成份、重金屬、藥毒物,當頭髮從頭皮長出來之後,平均每月約1公分,透過分析每段頭髮,可以得知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例如,從6公分髮長可以推算出受檢者在過去6個月內是否吸毒。

王健行投入頭髮的篩檢及分析超過20年,最早是透過頭髮、血液、尿液去分析烏腳病患者體內的含砷量,又進行白頭髮研究。

王健行指出,白頭髮的原因大致可歸為遺傳、壓力、飲食,遺傳性白髮無法靠飲食改善,但壓力大與營養不均衡產生的白髮,可以多吃動物內臟、堅果、牡蠣、瘦肉、花生、芝麻、咖啡等含銅、鋅、錳的食物,已發表在日本SCI期刊《健康科學》。

銅鋅錳改善白頭髮

此外,近年來,他也把頭髮分析應用在青少女的學業表現追蹤,發現頭髮中鋅、鎂含量較高,國文和英文等記憶科目表現較好,建議多吃含鋅的海產類、魚、牡犡、海帶,以及含鎂的綠色蔬菜、水果、胚芽米,這項研究已發表在《長庚醫學雜誌》。

乳癌 銅、鐵含量高

王健行的研究團隊和台大合作,發現在飲食中添加葡萄糖酸鋅,可以幫助記憶,並且進一步由小鼠實驗得到證實,發現小老鼠若餵食鋅,腦內海馬迴的鋅含量較高,老鼠可在較短時間內走出迷宮,已發表在國外期刊。

王健行指出,他曾和國內醫學院共同研究,透過乳癌患者的頭髮做為檢體,觀察到患者體內的銅、鐵含量高於健康人,但鋅、鈣、鎂含量偏低,未來可考慮作為高風險乳癌患者的初篩方式。



◆ 腸癌患者 冬天怎麼補?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5440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4.11.09

冬令進補,腸癌患者怎麼補?醫師表示,不少腸癌患者在切除病灶後,仍未改變過去的飲食習慣,高油、高鹽、少蔬果,再度罹患腸癌的機會是一般正常人的六至七倍。想進補,可多吃山藥、莧菜、地瓜葉,整腸健胃,薑母鴨、麻油雞、羊肉爐等高油脂補湯,則盡量少吃。

大腸癌已經連續六年成為國人十大癌症首位,若能早期發現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八成以上。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天舉辦第五屆大腸直腸癌愛相挺病友活動,邀請醫師、營養師、中醫師及藥膳料理達人等專家,教導腸癌病友及家屬健康飲食、安全進補。

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張家崙表示,根據美國研究,已經得過腸癌的患者若未注重飲食習慣,五年內再發生腸癌的機率約1.5%,是一般正常人的六至七倍。罹癌後,仍維持西化飲食習慣,大量攝取高脂肪、多肉、少蔬果,都會增加疾病再復發以及死亡風險。

開業中醫師羅明宇表示,腸癌患者消化機能弱,脾胃虛寒,容易食欲不振、腹脹腹瀉、腸黏膜病變、黏膜較薄、免疫機能不好,因此,若再吃辛辣刺激的薑母鴨、麻油雞、羊肉爐等食物,會造成腸胃燥熱上火、蠕動減弱。

羅明宇表示,腸癌患者要溫補,可以吃不加豬腸和酒的四神湯,或由黨蔘、茯苓、甘草、白朮組成的四君子湯。此外,含有天然酵素的芡實、蓮子等睡蓮科植物,以及山藥、莧菜、地瓜葉等食材,對腸胃道會形成保護,有助腸癌患者整腸健胃。

醫師建議,即使進補也要均衡,多樣攝取蔬果,以白肉取代紅肉,多選擇兩隻腳的肉類,搭配菇類、木耳清腸胃,飲食習慣必須清淡。已經罹患腸癌的患者每一兩年仍需定期大腸鏡檢查,把腸癌復發機率降到最低。

fsj 提到...

新生兒血便 牛奶蛋白過敏惹禍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9289

自由 2014-11-11

記者黃文鍠/台南報導

哺育母乳觀念逐漸風行,不少媽媽為了增加乳量,大量攝取各種配方奶,但卻也連帶吃進了過多的牛奶蛋白,引起部分體質敏感新生兒腸胃過敏,出現血便現象。小兒科醫師警告,牛奶蛋白過敏常見於一歲以內的嬰幼兒,家長如果發現新生兒有血便或嘔吐,甚至皮膚敏感病症,就要提高警覺,減少牛奶蛋白攝取量。

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醫師陳旻吟表示,新生兒及嬰幼兒時期,腸胃道防禦功能及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如果牛奶蛋白質沒有完全分解,就穿過腸胃道屏障直接進到體內,可能誘發免疫系統活化而產生發炎反應,導致牛奶蛋白過敏症。

她指出,牛奶蛋白過敏常發生在一歲以內的嬰幼兒,症狀非常多樣化,但以腸胃道表現最常見,最常見是在嬰幼兒大便中發現鮮血絲。

至於引發過敏的途徑有兩種,除了對牛奶蛋白過敏的新生兒直接吃到配方乳誘發過敏外,喝母奶的新生兒也可能因為母親攝取牛奶蛋白的成分,經由母奶餵食造成寶寶發生牛奶蛋白過敏症。

陳旻吟表示,臨床大都透過排除性檢驗,確認幼兒並非因感染性腸胃炎,新生兒壞死性腸炎、凝血功能異常、腸扭轉、肛裂等原因導致血便後,再安排抽血檢查、腹部超音波及X光和糞便檢查;針對牛奶蛋白過敏症,特定檢驗血清牛奶蛋白特異IgE抗體或嗜酸性白血球是否升高。

目前國際上標準診斷方法是挑戰測試,包括母親或新生兒先暫停使用配方奶2至4週後,觀察症狀是否減緩或消失,然後再度給予一般配方奶,如果同樣症狀又發生,就應以高度水解奶粉餵食6個月,或持續到幼兒9至12個月大時,再以副食品銜接,就可避免情況持續發生。



◆ 愛滋病友停藥 1/4因副作用擾人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58752.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4.11.11

工作需要久站,卻因服藥治療愛滋易暈眩、拉肚子丟了飯碗。國內愛滋感染通報人數累積突破2萬9000人,平均每天新增5至6名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但根據露德協會對病友調查,約四成感染者最大的困擾是副作用,常因此自行停藥;調查發現停藥者中有四分之一就是因為副作用,醫師觀察,越年輕的感染者更容易對治療漫不經心。

愛滋病友小李 (化名)從事服務業,治療後出現暈眩,讓他工作表現受影響,也曾因狂拉肚子無法上班,或嗜睡達21小時,這些藥物副作用讓他工作做不下去,更引發憂鬱,幸好調整藥物後順利重回職場。

台灣愛滋病學會常務理事王永衛說,愛滋治療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食欲減退、噁心嘔吐、失眠多夢、皮膚起疹子等,感染者多半會擔憂副作用,甚至覺得身體有點不對勁就自行停藥,特別是年輕的感染者,比較不容易遵從醫囑。

醫師:治療選擇多 可調整藥物

他指出,HIV感染者即使暫時沒有症狀,但病毒每一分一秒都在破壞感染者的免疫力;任意停藥或不治療會讓病情惡化,很可能小感冒就導致肺炎,或是併發細菌、黴菌感染,讓病情難以控制。

王永衛建議,若擔心藥物的副作用,可與醫護人員討論自己的工作狀況、治療後是否出現睡眠不足、體重大幅改變、情緒受影響等,現在治療藥物選擇多,可調整藥物減輕副作用。



◆ 國健署:國人自我感覺良好 癌篩難推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58743.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4.11.11

長期沒有性生活、自覺健康,今年78歲的吳施秀鑾從沒想過自己會罹患子宮頸癌,原本她很排斥抹片檢查,在兒子及公衛護士苦勸下,65歲那年接受篩檢,確診罹患子宮頸癌、卵巢腫瘤,現在她成為新竹縣婦癌篩檢宣導的活招牌,大方分享抗癌經驗。

國健署今天公布去年度四癌篩檢成果,大腸癌篩檢成效最明顯,篩檢214萬3826名50至74歲民眾,2萬8237人發現癌前病變及癌症;355萬6385名女性接受子宮頸癌篩檢,1萬5411 人確診癌前病變及癌症。另外,30歲以上吸菸、嚼檳榔的民眾,每兩年一次口腔黏膜檢查篩檢口腔癌,去年203 萬667人篩檢,4977人需進一步追蹤治療。

國健署署長邱淑媞表示,近幾年積極推廣癌症篩檢,希望早期發現罹癌、及早治療,但許多國人自我感覺良好,以致癌症篩檢推廣仍存有許多困難。

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大腸癌、口腔癌與子宮頸癌第0期的五年存活率都超過八成,但若進展到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僅剩一到三成,以子宮頸癌為例,0期子宮頸癌五年存活率為96.8%,第四期僅剩17.8%。

國健署推出「防癌尖兵」措施,請吳施秀鑾等接受癌篩發現罹癌者及家屬,擔任第一線防癌代言人,目前已募集30多名尖兵,在社區發揮「揪團」力量,相約一起做篩檢。

※ 相關報導:

* 臨終前送加護病房 過半為無效醫療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58734.shtml

加護病房要「救命」不要「送終」,天下雜誌等單位根據2012年健保資料推估,臨終前使用加護病房的4萬2000多名患者中,過半為無效醫療;醫師表示,加護病房住三天就可能花掉健保近10萬元,更可能排擠到真正需要急救的急重症患者。



◆ 「從沒想過要放棄你」 精神科醫師獲表揚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58744.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4.11.11

「我從沒想過要放棄你」八里療養院一般精神科主任戴萬祥的一句話,溫暖許多精神疾病患者的心;部立台中醫院院長徐永年,則被喻為醫院經營高手,他任職桃園醫院院長時,每月平均績效超過3億元,包括兩人在內的36名醫師,今天都獲得衛福部第一屆優良暨資深醫師表揚,其中現任徐永年因營運績效亮眼,獲得特殊貢獻獎。

徐永年把榮耀歸功醫院同仁的努力,表示醫院只要有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就是最好的宣傳,當獲得民眾信賴、就醫人數增加,醫院績效當然會變好。

徐永年在桃園醫院任職院長期間,每月到院就診人數超過5萬人次,平均每月績效超過3億元,是26家部立醫院有史以來新高記錄。

現任金門醫院烈嶼分院院長的李錫鑫,同為特殊貢獻獎得主,醫學系公費畢業後返回金門,在家人及同事支持下,一待就是23年,從沒想過離開家鄉。

獲優良醫師肯定的戴萬祥則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亟需旁人協助打氣,只要適時一句話鼓勵打氣,就可能挽救一條生命,如果每個人都常說「我從沒想過要放棄你」,相信能夠讓社會、校園及家庭更溫馨。

※ 相關報導:

* 桃醫糖尿病團隊 傑出照護3連霸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57404.shtml

國民健康署每年都會從全省200多家照護機構中,評選6家醫院頒贈傑出獎,桃園醫院糖尿病團隊獲肯定,今年再奪傑出獎,取得三連霸。

* 早療推手蔡建宗 獲苗栗醫療獎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57651.shtml

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蔡建宗長期在發展遲緩兒童的醫療投注心力,被視為苗栗縣早期療育的重要推手,獲得苗栗縣醫師公會年度醫療奉獻獎的肯定。

fsj 提到...

控制體重 少吃肉比減攝澱粉更有效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45168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2014/11/12

很多人減肥時刻意少吃澱粉,但美國南加大研究指出,限制肉食對體重控制更有幫助。

南加大公衛學者透納麥克格瑞夫指出,比較五種飲食型態組別,觀察六個月後發現,發現採取素食而不刻意限制澱粉的受試者減輕較多體重。減輕最多體重組別是不吃任何動物成分食品,包含奶與蛋。

不過,嚴格素食者如果偏食,比較容易缺乏B12,也是造血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存在於魚肉、貝類、雞蛋、紫菜;素食者可適度補充紫菜、海帶。

營養師臨床上曾見長期嚴格茹素者有缺鐵性貧血的困擾,若接受奶、蛋類食物,一般來說貧血機率相對較低。

肉類佔飲食比例太高的問題不僅在於多餘的脂肪影響體重控制,還有肉類烹調方法帶來的健康問題,目前國際研究已發現,食用高溫烹煮的肉類,容易攝取具潛在致癌風險的異環胺物質,在動物研究中顯示多吃蔬菜果可減少相關危害。

食用蔬菜有助誘導身體解毒酵素形成,並提升活性,減少肉類佔飲食的比例,同時降低肉類烹調時的溫度,減少燒烤、油炸的料理方式,才能根本上降低過量飽和脂肪的攝取,同時減少有毒物質的吸收。

※ 相關報導:

* 紅肉危害心血管 腸道菌是幫兇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44837

醫界、營養學界向來認為,紅肉中的飽和脂肪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不過美國最新動物研究發現,紅肉中的飽和脂肪可能不是造成心血管疾病唯一兇手,研究顯示,有些腸道細菌會將紅肉中的「肉鹼」轉化成一些化合物,而這些化合物會加速動脈血管壁硬化,讓動脈血管壁增厚,這可能也是心血管疾病背後原因。

一般來說,肉的色澤越紅潤,肉鹼也就越多。豬肉雖然被當成紅肉,但肉鹼含量不像牛肉、羊肉、鹿肉那麼多,雞肉、魚肉肉鹼含量更少。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細胞新陳代謝」期刊(CellMetabolism)。研究作者認為,研究成果未來可用來幫助研發新藥,以預防、治療心血管疾病。

* 活化血清素 和壓力說掰掰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780&f_ART_ID=545198

壓力無所不在,如何與壓力共存,已經是現代生存法則。

《天下雜誌》日本館十月出版的《只要記錄就能消除壓力的筆記本》一書,特別推薦「血清素鍛鍊法」,消除因壓力造成的苦惱。

血清素是與精神疾病有重大關聯的荷爾蒙。憂鬱症或恐慌症等精神疾病,都是因為血清素的功能低落、無法正常運作所導致。



◆ 過敏鼻炎童增3成 護鼻操緩解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29609

自由 2014-11-12

記者林近/桃園報導

早晚氣溫變化大,過敏性鼻炎患者變多,最近因過敏性鼻炎求診的孩童增加3成以上,年齡也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桃園縣中醫師公會推出「護鼻健康操」,透過穴位按壓,只要幾分鐘就能緩解症狀。

過敏性鼻炎患者會有打噴嚏、鼻子癢、鼻塞等症狀,不僅影響睡眠品質、課業和學習能力,嚴重可能引起鼻竇炎或氣喘。

部立桃園醫院中醫師周漢金說,按壓7個穴道能有效舒緩症狀,包括大拇指與食指合併後突出的合谷穴、肘橫紋附近凹陷處的曲池穴、眉尾和眼尾間的太陽穴、眉頭連線與前正中線交叉處的印堂穴、眉頭凹陷處的攢竹穴、鼻翼上緣和鼻骨間凹陷處的鼻通穴及鼻翼兩側的迎香穴。桃園縣中醫師公會已編成一組健康操,從10月開始至各校教小朋友。

部立桃園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詹金淦表示,隨著飲食習慣逐步西化、外食族增加,患者的年齡越來越小,甚至剛出生的嬰兒就有鼻炎症狀。建議除了注意身體保暖,在戶外最好要戴口罩,不但能隔絕髒空氣,還能減緩室內外的溫差,讓鼻腔保暖。

周漢金醫師則提醒,飲食應忌冰、烤、炸和辣。



◆ 醫療奉獻獎 白明忠、高子耕獲獎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60067.shtml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台東報導】2014.11.12

今天是醫師節,台東縣醫師公會舉辦首屆醫療奉獻獎,由台東馬偕醫院醫師白明忠、成功鎮耕仁診所醫師高子耕獲得,16日表揚。

另103年度醫療公益暨醫療服務提昇特殊貢獻獎由衛福部台東醫院院長祝年豐獲得;醫師公會理事長何活發則獲2014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醫療服務傑出獎」。

從醫23年的白明忠,已在台東服務16年,他引進胃鏡、腹部超音波進駐蘭嶼為鄉民檢查。今年80多歲李姓老翁當時為胃部不適,就是經過胃鏡檢查才發現異常,進一步檢查確定罹患胃癌及膀胱癌,經過治療,如今還能上山耕種、下海捕魚。

白明忠說,他到台東服務最大的感觸,就是病人常要到外地就醫,所以都盡量獲取新知,再設法引進台東,減少民眾往來奔波求醫之苦。

10年前原本在電子科技公司上班的楊姓婦人,有天過馬路時被機車撞倒,脊椎受傷,腰椎、薦椎及尾椎均骨折,大、小腸都做了手術,大腸幾乎切除,要單獨對抗病痛。因此他經常鼓勵她,有一次她外出倒垃圾,忽然覺得不舒服,他看見後馬上設法了解情況,確認無礙才放心離去。

高子耕在台東成功鎮服務了36年,有多次受邀到大醫院服務機會,他堅持留下來,除了自己診所繁忙,他還兼做義務法醫、法院榮譽觀護人,輔導關心更生人及社會邊緣人。

他說,他非常喜歡台東的人事物,留在台東能為更多人服務,就覺得開心,這次獲獎他感到很榮幸,未來會更努力服務地方,讓更多人減少受病痛折磨。

※ 相關報導:

* 50年屏東行醫路 杜英吉顧弱勢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60058.shtml

76歲的醫生杜英吉行醫半世紀,今天醫師節,他獲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表揚50年行醫獎。他目前是屏東現在還在執業年紀最大的耳鼻喉科醫生,行醫多年時常幫助窮人。他說,當醫生對他來說就是「尊重生命」的實踐,希望能做到不能做為止。

fsj 提到...

食安嚇壞外食族 大腸鏡預約已排到明年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9062585.shtml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4.11.13

食安問題嚇壞一堆外食族,胃腸科醫師發現,最近門診要求做大腸鏡的年輕患者,增加了一到兩成;甚至有高中生因為經常買鹽酥雞,被媽媽帶來做大腸鏡,醫生評估後才改做糞便潛血檢查。醫師表示,近年來卅多歲的大腸癌患者有增多趨勢,建議外食族調整飲食習慣、多吃蔬果、定期追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食安風暴一波波,加上有名人30歲出頭就罹患大腸癌的效應,近來許多年輕外食族主動到胃腸科求診,而且劈頭就說要做大腸鏡徹底檢查。高雄市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趙東波表示,經過問診,這些年輕人大多沒有腸胃道症狀,卻擔心外食吃了太多致癌物;有上班族自稱曾外派越南兩年,可能吃到劣油,也來做個大腸鏡求心安。

一名高中男生每周幾乎吃上兩、三次香雞排,最近也被媽媽「押」到診間表明要做大腸鏡;但因年紀太輕,醫師勸說母親讓孩子先做糞便潛血檢查、定期追蹤即可。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內科主任蘇育正坦言,9月劣油事件爆發後,年輕族群預約做大腸鏡人數增加一到兩成,以前預約大腸鏡檢大約等一個月,現在預約件數已排到明年一、二月。

趙東波強調,大腸直腸癌患者仍以50到75歲為主要族群,約占六成左右,近年來年齡層雖有下降趨勢,偶然可見30多歲就罹患大腸癌的年輕人,但也僅有5、6%。

※ 相關報導:

* 年增萬餘大腸癌患者 醫:50歲一定要做糞檢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63644.shtml

國內每年新增一萬多名大腸癌患者,由於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有些患者直到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才發現,醫師建議,最遲50歲一定要進行糞便潛血篩檢。

* 女性非吸菸型肺癌 近20年增5倍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62633.shtml

不是只有吸菸者才會得肺癌,台灣女性非吸菸型肺癌病患近廿年成長五倍。醫師指出,二手菸、廚房油煙等空氣汙染等環境因素,是容易被忽略的致癌關鍵。衛福部將展開大規模研究,找出適合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的高危險族群。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肺癌連續廿八年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位,女性吸菸者不多,但肺癌病患卻顯著成長,去年有三千一百四十一名女性死於肺癌,平均每天有八點六名女性因肺癌而離世。



◆ 吸收式血管支架 「心臟不悶了」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62594.shtml

【聯合報╱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2014.11.13

心血管疾病稍不慎就奪人命,國內外近年不斷研究治療方法,其中用來打通血管的血管支架已從最早的金屬裸支架,進展到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高雄長庚醫院歷經兩年多的臨床研究,發現這種新型支架能恢復血管暢通,並減低末期血栓的機率,且讓患者裝上支架的心臟解放束縛感。

高雄長庚醫院2012年與台大醫院參與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的國際臨床試驗,全國超過73個案例,高長即占40例,經追蹤,使用全吸收式血管模架後心絞痛的機率,比置入傳統塗藥支架的機率低很多。

心臟內科醫師吳烱仁的冠心症病患辛榮彬,昨天現身說法,指以前裝金屬支架雖然呼吸暢通,但心臟仍悶悶地,裝了全吸收支架後,不但更舒暢,77歲的他還能爬大陸張家界999階的階梯。

吳烱仁指出,傳統裸支架與塗藥支架因會永久存在血管內,萬一外科要做繞道手術時,得挖掉支架才能接血管,但可吸收式支架,不會產生這個問題。



◆ 陽大附醫 癌症診療獲認證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9062613.shtml

【聯合報╱記者王燕華/宜蘭報導】2014.11.13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加入國家癌症防治計畫,提升院內癌症醫療品質,從四癌篩檢,到診斷、治療、術後追蹤等,提供患者妥善照顧,最近獲衛生福利部「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通過,代表陽大附醫已具備醫學中心級的癌症診療品質,院方昨天揭牌慶祝。

「真的是從無到有」,榮獲衛福部認證通過,院長羅世薰感受最深刻。他說,十多年前他從台北榮總來到宜蘭,那時陽大附醫前身的署立宜蘭醫院,癌症病人數是「零」,如今醫院已連續3年,每年有超過500位癌症患者,取得認證資格,並一舉得到認證通過的殊榮。

「真的是好到沒話說」,癌友郭美慎也讚不絕口,她罹癌8年,院長羅世薰總是細心問診,關心她近況,讓她很感動。院內乳癌病友成立的「互勵關懷團體」昨天也送花給醫師群,感謝照顧。

※ 相關報導:

* 醫師當志工 免費幫您檢查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63646.shtml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成立20周年、好心肝門診中心成立一周年,肝基會11月16日將邀集台灣近50位優秀的肝膽胃腸專科醫師,擔任一日志工,同步運用21台新式超音波儀器,舉辦免費千人腹部超音波肝癌檢查。

* 九旬醫師仁心仁術 無私看診逾70年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62120.shtml

醫師過勞新聞頻傳,不過,卻有一群堅守崗位超高齡醫師,懸壺濟世超過70年。

昨天是醫師節,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舉辦醫師節慶祝大會暨台灣醫療典範獎頒獎典禮,其中有11位得獎者,醫療服務資歷超過70年。94歲的林迺惠就是其中之一,林迺惠是台灣眼科權威,行醫到92歲才退休,甚至有新加坡、韓國等國外患者慕名來台開刀。

fsj 提到...

共用美甲器具 竟染愛滋
http://udn.com/NEWS/WORLD/WOR4/9065858.shtml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4.11.14

一名22歲女子與一個表姊妹10幾年前共用美甲用具,結果感染愛滋病毒;她的親戚當時並不知道自己感染愛滋病毒。

「愛滋病研究和人類反轉錄病毒期刊」說,22歲女子沒有不安全性行為、刺青、身體打洞或手術、輸血等常見的感染風險因素,只是多年前曾與一個後來發現感染愛滋病毒的親戚共同美甲用具。

血液分析顯示她感染病毒已大約11年。兩個當事人的病毒進行的進一步基因分析顯示,兩人的病毒系出同源,因此病毒很可能是經由美甲用具傳染。

洛薩拉摩斯國家實驗室愛滋病基因序列資料庫的佛利博士說,大家不應為了這個案例而對愛滋病患退避三舍,因為受到傳染的風險極小。

他說,愛滋病毒不會經由共用餐具或使用同一個杯子之類的普通接觸傳染,因共同美甲用具受到傳染的事例更是罕見。



◆ 4成癮君子曾戒菸 僅5%撐過1年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9065953.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4.11.14

「自助」戒菸易破功,不少人「屢戒屢敗」,國健署統計,四成癮君子曾戒菸,但僅有約9%戒菸時間撐過半年,撐得過一年的更只有5%;醫師表示,若能求助戒菸門診藉由藥物幫忙,成功戒菸半年以上的比率可提高三至四倍。

邱小姐國中時學會抽菸,本來菸癮不大,但四年前因為工作壓力大,對香菸更加依賴,菸癮重時一天要抽12支菸,每個月花在菸品上的費用超過千元;為了省錢,她今年立志戒菸,但屢次失敗,不僅常抗拒不了「起床菸」,更有一次戒不到半天就破戒。

根據國健署101年所作的成人吸菸行為調查顯示,超過四成的吸菸者有戒菸經驗,但僅有9%戒菸時間超過六個月,戒菸對絕大多數吸菸者,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理事長王三郎說,尼古丁成癮後,戒菸易產生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心情憂鬱、焦慮、失眠、體重增加等症狀,使吸菸者很容易破戒。

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郭斐然說,戒菸要超過六個月以上才算穩定,光憑著意志力單打獨鬥很困難;但若能經由藥物輔助,6個月的戒菸成功率可提升到37%。

目前國健署補助戒菸輔助療法,可針對菸癮程度、戒菸者的喜好等,使用咀嚼錠、貼片、口含錠等尼古丁替代藥物,補充微量的尼古丁,緩和戒斷症狀,一年最多補助16周。吸菸有害健康。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