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6

只有海可以療癒

◆ 羅智成/只有海可以療癒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9087915.shtml

【聯合報╱羅智成】2014.11.25

和夏曼藍波安聊天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他來自小島蘭嶼,但是跟他聊天時,你會覺得世界特別開闊。也許是因為談來談去都是海的話題,也許是他的言談裏,那些人為的,或所謂文明造成的區別或框框特別少,而像洋流、季風、星空、潮汐或各式魚群這些詩般的語言,則建構了他特有的迷人世界。

他造獨木舟,也常航海,「在大海中,有時候你想洗澡,就放眼觀察,找一個快要下雨的雲層航行過去。」這是他告訴我的。

在達悟族的風俗裏,每個人是以他第一個小孩來命名的,夏曼藍波安的意思就是藍波安的父親。對這樣的習俗,你一開始會有點困惑;直到自己有了小孩,你就發覺到,很多場合,例如校園或以小孩為主的圈圈裡,你就是這樣被稱呼的。因為在一個相對較小、較封閉、緊密的社區裏,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生疏的名字,而是聽者可以直接了解的身分吧?

直到現在,從台灣往返於那個四千多人的社區,還受著氣候與海象嚴重的制約,但看似孤立的蘭嶼居民可是和那遍及地球腰帶,長度超過一萬公里海域的海洋民族,共享著航海基因、信仰、傳說和語言的。

我最喜歡夏曼藍波安聊起在南太平洋諸島流浪的故事,由於操著近似的語言,他在那些最陌生的地方,仍可以透過數數字,或對某些事物的特定稱呼,迅速和當地人建立起親切、相知的交情,好像在串門子一樣。

從最近剛出版,厚厚的「大海浮夢」一書,你還會發現,這個曾為一群衰老白人擦澡打工的人類學碩士,對全球漁業的觀察也非常廣博深刻,並擁有第一線討海人才有的直覺、感受與同情。在他的陳述裡,由台灣主導、兩岸討海人辛苦維繫的遠洋捕魚業傳奇,充滿由國際政治、生態、科技與人性交織而成的衝突、矛盾與無奈。

和夏曼藍波安聊天,你可以增加很多知識,間雜許多文化衝擊的笑話。這些機智的對白,往往是來自那些我們無從得知的幸福與辛酸,來自一個弱勢族群和強勢文明遭遇時必然的傷害與抵抗。所以他略帶嘲弄回憶著漢人怕海,不會游泳的窘態時,我跟著大笑;當他談及常有的飢餓經驗,並歸結出人類往往是被飢餓驅趕到海上時,我會凜然傾聽。

飽經閱歷而慧黠的夏曼藍波安,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和迷人的表達能力。他常常現身在各種有關海洋文化的國際會議場合—事實是,他比我認識的許多人都來得國際化。和他相比,我們那些民代與媒體才真是「番」到不行。

他當然也非常達悟,有時是自我肯定或真情流露,有時是為了凸顯各種沙文主義、自族中心主義的荒謬。他的作品呈現很深的焦慮和使命感,似乎拚命想把他的記憶、傳承和部族裡各式歌謠鉅細靡遺地記錄下來。我偶而也會跟他說,漢人不見得總在掠奪食物鏈的頂端,在近代史上也飽受侵略與傷害。而且漢人對宗教和文化的包容是其他民族少有的。

那時,我們就這樣慵懶地抬槓著,靠坐在一艘四十六呎的帆船上,沿著海岸,從宜蘭向花蓮航行,在徐徐的暖風中,犀利的船體像一把水果刀,穩穩地劃開太平洋藍色的大果凍。

台灣的領海是它土地面積的兩倍,但是我們對它的認識好像就只是海鮮的來源。站在陸地上看海,似乎只有一成不變的海平線;從海洋看陸地,你會不停移動,不停驚喜,最重要的,你會體悟到海才是最地球的東西。

而海洋民族的悲傷,只有海可以療癒。

(作者為作家、詩人)



◆ 府城的夏日時光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25001048-260306

旺報 2014年11月25日 (魏先群/山東師範大學學生)

寶島台灣的風景美不勝收。去年夏天,我在台灣交流學習。每逢周末,常常背著相機四處遊蕩。在眾多的台灣城市中,小城台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自古以來就被稱作「府城」的地方,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

在台南有一條窄門小巷,這條巷子從日本統治時代即有,它的入口僅僅三十七公分,偏胖的人要側身才能進入。擠進窄門後,行走在狹長甬道隨石階而上,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二樓的窄門咖啡館年代久遠,實木製成的地板踩上去吱吱作響。

生活最重要是開心

找一個靠窗的位置坐下,點一杯最出名的摩卡咖啡。午後的陽光穿過窗櫺照射在臉上,一杯剛沖好的摩卡散發著濃郁的奶香,驀然覺得,最愜意的生活也不過如此。窗外即是台南的孔廟,紅牆、綠樹,相襯得格外好看。咖啡館現在的主人是一對年輕的夫妻,因為咖啡的價格偏高,所以看客居多,吃客極少,因而他們倆看起來也很清閒。

我有些好奇地問他們為何不降低價格來賺取更多的錢,男主人回答我說,窄門咖啡歷來就是這個價格,足夠他們一家的生計;再說生活最重要的就是開心,錢是永遠賺不完的。

漫步在府城,時常會聽人提起「安平古堡」。安平古堡,古稱熱蘭遮城,自建城以來,曾經是荷蘭人統治台灣的中樞,也曾經是鄭氏王朝三代的宅第。初入古堡,映入眼簾的是暗紅色的圍牆和一個高高的觀測台。古堡內綠樹成蔭,幾株緬梔子開得正好。中國的古典園林向來以「寫意」著稱,追求的是「有意無法」,而西方的園林藝術則是以規則聞名於世。這裡的樹木一棵棵都被修剪得整整齊齊,足見其西化程度之深。

不過,這種西化卻不給人突兀之感,反而因這份特別而更添韻味。古堡裡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鄭成功的雕塑,近兩米高的石制底座上寫著「民族英雄鄭成功」七個字。雕塑中,鄭成功身著戰袍,右手扶住腰前的掛飾,目光堅定,看向遠處。

兒時曾學過一篇有關鄭成功收復台灣的課文,自那時起,便對這個治軍嚴謹,足智多謀的男兒心生敬仰。「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深沉的愛國熱忱,至死方休。漫步在古堡,感受著歷史的變遷,也體會著前人的一份心境。

漫步古堡體會歷史

「夕遊出張所」是台南的特色景區,雖不出名,卻是年輕人最愛的去處。出張是日語「出差」的意思,這裡是以前日本人來台灣出差時所住的地方,而「夕遊」則是日語中「鹽」的發音。出張所內,日式的小房子略帶些西洋建築的風格,簡單細緻的外觀與周遭錯落的樹木相得益彰。

房子內部的展覽空間以鹽為主題,不僅有各種各樣的鹽雕,還擺放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特色鹽。室內最中央放著一張七層的木桌,木桌上有365個小圓盤,盤中放著不同顏色的鹽,代表每一天都對應著一種色彩鹽。這個便是夕游出張所最具創意的紀念商品:生日彩鹽。竹青、沙黃、雪白,細膩的鹽沙帶給人寧靜的視覺感受。我走過許多台灣的創意禮品店,這一個最令我心動。每一個遊客都可以把一份自己專屬的生日彩鹽帶走,而這片五彩斑斕的景象也可以在記憶深處珍藏。

精神象徵文化古都

作為台南的精神象徵,赤坎樓始終屹立不倒。該樓是17世紀荷蘭人建造的一座具有防衛功能的城堡。赤坎樓的主樓是文昌閣,閣中供著一位持筆的大仙「魁星爺」。這魁星爺當年可是供學院師生們參拜的大人物,他們來此祈禱文運昌盛,金榜題名。時至今日,學院裡的學生不復存在,但文昌閣卻香火更旺。每一年,許多從各地慕名而來的學子都會把准考證掛在文昌閣中,為自己的考試祈福。

閣中的香案上有兩個半圓的紅色木塊,用來占卜。占卜時,要先用雙手把木塊包圍,拿到胸前搖晃兩下,然後雙手打開讓木塊自由落體到地面上。木塊一正一反落在地上則意味著心想事成,若是如此,便可以從木桶裡取出一支魁星筆帶回家。台灣同學告訴我說,只要有重要的考試,考試結束之後他們都要來到這裡和魁星爺聊聊天,並且很虔誠地把准考證掛到閣中。只要准考證不被大風刮掉,考試一般都可以通過。

美食亦是台南的招牌,棺材板是台南最出名的小吃之一。此小吃由名喚許六一的先生發明,因其外形像棺材板而得名。後來有些店家為求吉利,將其改稱為官財板。在一家小吃店裡,我嘗到了這個久負盛名的美食。

台南歸來心頭快樂

一個由油炸過的麵包做成的盒子,中間掏空,裡面裝上雞肝、雞腎、雞肉、豌豆、馬鈴薯、胡蘿蔔等食材,最上層再扣上一片薄薄的麵包片。外形雖普通,味道卻是極好。香甜的麵包正好緩解了肉類帶來的油膩,只是一口,那種甜膩的味道就觸動了全部的味覺神經。

在台南孔廟附近,有一家香草鋪子,它的標語叫做:「因為香草,我認識了你」。歷經兩天的旅行,因為特別,我認識了台南。如今歸來,細看拍過的照片,張張皆記錄著快樂。一程山水,一段往事,存留於心間,不必時時憶起,卻也足矣。

(魏先群/山東師範大學學生)

※ 相關報導:

人民的想望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張慧英專欄-世界真的不會等你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25000490-260109

中國時報 2014年11月25日 張慧英

說實話,我滿沮喪的,星期六那晚看到一座又一座金馬獎頒到外人手上。

當然,有這樣的結果,證明評比必然非常公正專業,否則評審不致於甘冒「生命危險」也決定捨下台灣入圍者。我也知道,這次入圍的大陸電影及演員都非常強,整個《後宮─甄嬛傳》裡,我最愛的是陳建斌的演技,我相信每一座獎都是他憑真本事得來的。

競爭只會是全球化格局

而這,也是讓我沮喪的地方,因為大家是在公平競爭下比實力,台灣這次在金馬獎幾乎全軍覆沒,只靠著陳湘琪保住一座最佳女主角大獎,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台灣電影所面臨的挑戰。如果對於這樣的局面,我們內部仍然只會相互指責,酸文酸語罵政府怪老共,或者又傳出限制外來片參賽的聲音,然後照舊在原地踏步毫無長進,那就更讓人沮喪了。

同樣的情景,多年前也曾經出現過,當時的國片陷入谷底,港片港星笑傲金馬,大傷台灣人的自尊心,因而也傳出限制外片的主張。幸好金馬獎堅持藝術專業,不讓它變成自己人窩裡暖的遊戲,今天才有了足夠的聲譽和地位。

如今台灣電影終於復甦,最近幾年不斷有亮眼的表現。從風霜冰河熬到枝頭綻春,要感謝許多人的堅持無悔,以及他們所投注的生命與心血。不過在此同時,大陸經過改革開放後,影視娛樂也愈來愈蓬勃多元,雖然大政策上頭還是管得緊,但內容深刻、劇情動人的好作品,演技精湛、外型絕佳的好演員,已經足以在國際影壇上和人家較量了。台灣電影才剛重新起步,就又在金馬獎上遇到強敵,而且這個對手只會愈來愈強。

限制外片參賽只是在自欺欺人,因為關起門來的贏不算贏。在這個什麼東西都能暢通流動的時代,產品、人才、資本全球競逐,競爭也是以全球化格局進行。不只電影,台灣在各方面都必須面對外來的競爭。當然,我們的本事如果夠厲害,也可以出去和人家比拚;不只和中國大陸比,也和國際上其他國家比。就怕我們沒有那個志氣,不想吃苦付出,只想躲在自己熟悉的舒適圈裡過過小日子。

知足常樂固是古來明訓,但我覺得現在台灣人常常忽略了一件事:我們並不是站在和其他國家一樣平等的立足點上,相反的,台灣的外交孤立劣勢這幾年雖略有減緩,但並沒有消失,我們還是處於相當不利的現實環境裡。在很多事務上,我們缺乏其他國家之間非常普遍的合作架構。韓國簽了那麼多自由貿易協定,台灣卻進度遲緩,一大原因是我們和大多數主要貿易國家都沒有邦交,人家承認的是中國,要和台灣談任何官方協議當然會有所顧慮。

立足矮一截 就要跳更高

立足點矮別人一大截,怎麼辦?那就讓自己跳得別人更高啊!台灣人對自己國家的國際處境很不滿,但這不是坐在家裡面抱怨就能改變的,它是一個巨大、固化的冷峻現實,我們必須想辦法在這種現實中存活下去,而且靠著自己的實力,建立改善國家處境的籌碼,這樣將來才有活路,光是做到和別人一樣的程度是不夠的。

更簡單講,就是要更努力更拚命,但我覺得台灣一直在龐大的中國大陸旁邊活得戰戰競競,長期以來「小弱危」的自我意識根深柢固,覺得能夠苟且生存保住家園就已經不容易了,沒有野心或胸懷去想像更多更大的空間。我們想重回國際社會,主要是認為國際社會欠台灣一個公道,但對於重返國際社會後要做什麼,卻沒有什麼想法。

中國迅速崛起後,台灣社會好像更加失去了和對大陸抗衡的鬥志,而且嚴重失去自信。過去在國際政治舞台上雖然分量不如中國,台灣至少還自豪於經濟比中國強,如今連大陸都比台灣有錢,實在令人氣短。坦白說,過去反共時代的整個國家的打拚鬥志都還比現在強。

面對中國崛起,面對國際競爭,台灣未來要能生存成長,就得要大家都有吃苦拚搏的決心與行動。競爭是不進則退的,沒有比人家強,就會被淘汰。這個世界,真的不會很寬容地等待台灣。



◆ 跟著泛黃檔案 看見國共歷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9088866.shtml

【聯合晚報╱記者葉卉軒/台北報導】2014.11.26

「案藏瑰寶-國家檔案菁華展」今天開展,包括民國12年的曹錕憲法、民國35年的中華民國憲法與清末官員接收東沙島的泛黃珍貴照片,都在展覽之列,讓民眾透過檔案文物,穿越時空、看見歷史 。

國發會及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主辦「案藏瑰寶-國家檔案菁華展」,今天由國發會主委管中閔主持開幕儀式。他表示,每件檔案都是珍貴文化資產,打趣的說:「將來這裡也會有我的檔案」。

管中閔說,這些資料與照片彷彿在細說當年,帶領參觀者進入時光隧道,回到那個時代,這是歷史檔案展吸引人的地方。

此次展覽的明星展品非常多,包括民國12年制定,史稱曹錕憲法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民國35年11月23日及12月25日陸續頒布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和中華民國憲法,讓民眾看到不同時期制定的憲法內容。

還有已超過百年歷史,當年清末官員接收東沙島的泛黃珍貴照片,以及極機密的民國38年金門古寧頭戰役戰圖;與當年國共戰爭時期的「奸匪是出賣國家民族的漢奸」標語海報,也都完整保存下來。

政治檔案外,這次展出也呈現了過往經濟及社會的多元面貌,像是民國37年時的美援與經濟重建,以及在1947到1949年發行的5000元與萬元關金券。

檔案管理局長陳旭琳說,這次展出共有「國之重典.興邦立國」、「國家安全.政治發展」、「經世濟民.再創奇蹟」等七大主題,是從典藏總長度16公里,相當於超過30座台北101大樓高度的國家檔案中,選出70則檔案菁華。

除靜態展品,展覽亦有互動式的憲法電子書,並設有古早味的「柑阿店」多媒體影片播放區、童玩釣酒瓶遊戲體驗區,以及製作個人專屬鈔票拍照區,還有線上展覽系統。

此展覽在新北市的行政院新莊聯合辦公大樓一樓綠廊展出至明年5月29日,明年7月1日起至12月30日移往南投中興新村的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繼續展出。

fsj 提到...

社評-柯文哲應把關鍵立場說清楚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27001056-260310

旺報 2014年11月27日 本報訊

選戰打的如火如荼,藍綠陣營殺紅了眼。有人重「勢」、有人重「術」,暴粗口的有之,毀人名節的有之,有的打悲情牌,有的打團結牌,有的打迷糊仗,有的採取司法訴訟策略,甚至有人賄選被抓,雙方打的震天價響。選戰最後幾天,選情只會更趨激烈,現在大家只期望不要有任何意外發生,平靜等待29日晚間一翻兩瞪眼的結果。

一般說來,在政治光譜上,從左到右,有人是保守主義,有人是溫和的中間分子,有人主張現實主義,也有人贊成自由主義,甚或是無政府主義,其實這些都是個人的政治信仰,沒有所謂對錯的問題。在今日的民主台灣,有人主張統一,也有人贊成獨立,也是各人的政治立場和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不管贊成與否,大家只有尊重,不會有人因而入罪。

但是,對於各個政黨、代表政黨或被其禮讓參選的政治人物,外界則應有較嚴格的檢驗和要求標準,不容這些政黨和政治人物在關鍵的問題上打馬虎眼,說自己是忽藍忽綠、可藍可綠、不藍不綠,超越藍綠,或是既統又獨,可統可獨,不統不獨,這既是不負責任的作法,也是不誠信的行為,非但不值得鼓勵,選民更應該強烈要求他們,把自己在關鍵問題上的立場說清楚,講明白。

沒錯,在表面上,九合一選舉只是一場地方性質的選舉,但這是涵括全台在內不同層級的大規模選舉,選舉結果將展現最新民意,具有指標性的政治意涵。有人會將其視為對國民黨執政的檢驗,是對馬英九的期中考試,也有人會解讀成對馬英九政府的兩岸政策,對兩岸和平發展關係的信任投票。選舉結果必將對台灣政局,兩岸關係及國家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我們當然理解,台北不等於台灣,但台北是當前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為全台的首善之區,政、經、文化中心,其選舉結果有指標性意義,因此外界有權要求柯文哲最少要在兩件事情上明確表態。一是他對民進黨的凍獨、廢獨問題到底採取何種立場,二是他對兩岸關係中關鍵的九二共識究竟有何看法,又要如何因應?只有當柯陣營把問題說清楚了之後,台北選民才能夠有個明確的投票依據。

其實,許多中間選民不能了解的是,柯P自己明明就是墨綠,卻說要超越藍綠;明明撕毀過中華民國的身分證,卻說要做真假中華民國之爭;明明高喊支持台獨,卻還說要藍綠和解;明明網軍成群,自裝老鼠尾,卻還哀叫貓抓老鼠,誣賴人家對他監聽;明明一再失言、失控,卻還說只是玩笑開過頭;明明是在製造仇恨對立,卻說政治是要使人快樂。天下眾人豈皆無知到可以讓謊話說上千遍便成真?

柯承認自己墨綠、深綠的政治屬性,而且還是在民進黨禮讓之下參選,選前傳出與民進黨有協議之說,但他卻刻意打出在野大聯盟的旗號,希望降低藍綠對決色彩,而其有意淡化藍綠衝突當然也是出於勝選的目的,但所謂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兩大陣營之間深層的政策歧見歷歷在目,選後所有的路線問題將會一一浮現,選民要求柯文哲陣營在前述具體問題上有個明確的立場並無不當。

台灣獨立是民進黨不可碰觸的神主牌,凍獨、廢獨之議雖曾一度引起討論,最後仍被蔡英文主席技術性擱置,迄今懸而未決,擺明了就是想混水摸魚;九二共識則是近年來兩岸和平發展、兩會恢復對話的基礎,沒有了這個基礎,兩岸這些年來所發展出來的各項成果都可能受到波及,影響層面之大顯而易見。既然柯文哲承認自己的政治屬性不只深綠,還是墨綠,自認已經勝券在握,就不妨打開天窗說亮話,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和立場明確的表達出來,立此存照,將來大家好有個檢驗的標準。

國民黨政府堅持九二共識,大陸雖不滿意卻可以接受,九二共識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北京無意涉入台灣選舉,卻關切兩岸和平發展大局,因而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於25日表達,希望所有的人都能認同九二共識。柯文哲卻繼續採取迴避的態度,說是對九二共識的內容並不清楚,這就和他打著在野大聯盟婉拒加入民進黨,卻又有與民進黨有所謂祕密協議完全一樣,就是要繼續以打混仗的方式來唬弄選民。

為了對自己負責,對選民負責,對歷史負責,機關算盡的柯文哲及其團隊有義務在選前把前述問題的立場交待清楚。

※ 所謂立場並不一定要一翻兩瞪眼。



◆ 來自台灣的邀請函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27001054-260306

旺報 2014年11月27日(徐如霖/北京師範大學學生)

初次聽到台灣,是在一節地理課上。台灣有著太多我這個黃土高原的內陸人想像不到的存在。

漫長的雨季孕育著怎樣的綿長和曖昧,腥澀的海風翻卷的海浪將思緒傳到千里之外,獨具嗲氣的語調滿足了多少女孩的夢想;水果王國的稱號好似一頂皇冠加冕在台灣這個閃耀的王國之上,而這對我而言近乎海市蜃樓般的存在,激發我對台灣更大的好奇和想像。

我是千千萬萬個手捧瓊瑤,夢想著浪漫與幸福的少女之一,還在寫給十五歲的自己,以為十七歲的雨季永遠不會來。伴著浪花與蝴蝶、外婆的澎湖灣、山中的蘭花草、歡樂的青蘋果樂園……有了不能說的祕密,推開一扇扇藍色大門,走過人生的一站又一站,學會告別,學會向前走。

民國和西元,不同的時空分享的大抵是一樣的況味百態。那些年印著淡藍墨點的白校服記憶,是否與我們走過的匆匆那年有著一樣的無可奈何和不約而同。大學聯考和高考獨木橋下的汗水,甚至是淚光中一定閃動著相同又不同的青春夢想。清華和輔仁,北京和台北,同樣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來了,然後走了。

故宮博物院一南一北,一件件曾一同穿越時代風雲的古件在不同的時空又繫起了相同的往事。捷運承載的是一個城市的發展,運轉中想起人潮湧動的地鐵出站口。豎排繁體字編排的墨香不像是生澀更像是回歸。台灣的靜可以撐得起誠品書店徹夜的燈光,台灣的美足以容納包容天地的日月潭和阿里山,台灣的熱情也足以媲美仲夏狂烈的颱風。

我還不足以完全理解一行人浩浩蕩蕩奔波千里只為尋根祭祖的熱淚盈眶;我還不能真切體會台灣同學分享的興致勃勃;我還在望著彷彿已經近在眼前但又仿佛觸不可及的台灣交流院校名單靜靜出神。

有人說台灣人有著寧靜的利刃和迷茫。我嚮往著,卻又怕被淡然的冷漠拒絕,真正害怕的並不是差異和衝突,而是交往的警戒和心靈的隔閡。

我們從未真切的遇見,而你卻已在我的腦中描摹千回。月初收到了歷時三個月漂洋過海的明信片,這是否就是久盼的一封邀請函。當我終有一天走近你,請和我傾訴你的故事,就如同許久未見的老友,而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fsj 提到...

我是陸生我羨慕… 你與民主一起長大
http://udn.com/NEWS/OPINION/X1/9103857.shtml

【聯合報╱洪鑫誠/陸籍研究生(台北市)】2014.12.02

這些天來,台灣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九合一選舉。

這不禁讓我想起二○一二年總統大選,巧合的是,那場旗鼓相當的藍綠對決正好發生於我初次來台交換的學期。

當時的那股興奮勁和強烈的好奇心令人記憶猶新,我的相機很快便塞滿了各種「選戰周邊產品」。同期的交換生中,比我熱衷的亦不在少數。

那一年恰好也是兩岸關係穩中有進的階段,媒體上看到諸如ECFA、陸生來台這樣的字眼不少帶有正面的形容詞。

在言論自由的台灣,加之當時相對寬鬆的兩岸政治氛圍,習慣不談政治的陸生對選舉的關注變得普遍。多數陸生對台灣自由民主的體制抱持好感。

這些情形當時在我眼裡顯得十分合理。畢竟作為「華人世界民主的燈塔」,一海之隔的台灣,一直守護著許多中國人的民主憧憬,以及以同文同種為情感依託的另種制度想像。

後來,我們看著身邊的台灣同學投下人生的第一票,看著馬英九連任後藍營的團結和狂歡,看著蔡英文落選後綠營的平和與堅強。

這一切都讓我們有從未有過的機會,去跳脫簡單的「是非對錯」邏輯,讓高高在上的政治走下神壇,變成柴米油鹽一般,近在咫尺的小事。

時至今日,台灣的民主政治似乎一度走到了歷史的低點。當我回過頭來,再看這次九合一,我幾乎失去了一切二○一二年看選舉的那種熱情。

然而偶然看到吳念真給年輕人的選前寄語:「之前你們都活在我們所曾經營造的環境中,但是,之後我們要活在你們所決定的未來」,感動不已。再看那些即將手握選票的年輕面孔,忽然覺得民主變得前所未有的真實。民主的精髓不在於一票定勝負,而在於全民、終身的參與,和選擇的權利。

我知道,這一票未必能夠決定未來,過去被投下的每一票也未必不曾令人反悔。不過,那些驅使人們站出來、鼓勵人們去改變的勇氣和擔當,才是我們應該相信的力量。

民主未必是最好制度,我們不應冀望選出明君聖主,然後拱手交出自己的權利與責任。比起選舉本身,更重要的是選舉過後一如既往的公民參與。

所以比起誰當選,是藍是綠或是顏色空白,我更關心的是塵埃落定之後。這個社會的公民,能不能走出那條陳年的光譜,學會包容與妥協,共同灌溉這片土地的未來。這才是最值得期待的民主進步。

這些與我年紀相當的人們何其令人羨慕啊,他們有機會和台灣年輕的民主一起長大。

fsj 提到...

劉屏專欄-馬英九與尼克森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04000469-260109

中國時報 2014年12月04日 劉屏

1930年代,美國加州一位高中生獲得哈佛大學的入學許可及獎學金。可是他的家境清寒,籌措橫越北美大陸所需的旅費有困難,而且他必須在課餘照顧家裡開設的雜貨店,只好放棄哈佛,改念加州的Whitter學院。他叫尼克森,美國第37任總統。

40年後,尼克森被迫辭職那一年,一位來自台灣的學生負笈美國,後來從哈佛大學取得法學博士。他叫馬英九。

尼克森功績多年後顯現

尼克森因水門案黯然下台。當時100席參議員,支持他的最多只有15票,他走投無路,只能背負「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辭職的總統」惡名。馬英九的支持率亦差,九合一大選迫使他不得不辭去國民黨主席一職,甚至有人主張他辭去總統一職。

然而多年過去,愈來愈多人為尼克森叫屈。當初批判他不留餘地的新聞界是最明顯的風向球:「美國報業發行人協會」(ANPA)邀請他專題演講,因為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尼克森是全球最受景仰的十大人物之一。

馬英九今天彷彿萬箭穿心,可是再過若干時日,國人又會怎麼看待他?

最近還有人撰文,稱許尼克森許多功績是「過了很多年才看出來」,例如他打開中國的大門,聯中制蘇,迫使蘇聯把部署在歐洲的大批坦克調到中蘇邊境。到了1989年,東歐變天,克里姆林宮只能眼睜睜看東德、波蘭等國一個個成為民主體制,不像1956年的匈牙利及1968年的捷克,蘇軍憑著坦克就捍衛了紅色政權。

尼克森的國務卿季辛吉不只一次說,「歷史對尼克森的評價會比當代仁慈」,因為尼克森很多作為不為當代所喜。別的不提,單單環保、保護瀕臨絕種的動植物等法令,都是在尼克森任內大幅啟動的。今天看來稀鬆平常,當時可是一點都不討好。

果不其然,尼克森在1994年過世時,喪禮上,現任、卸任總統全員到齊;更重要的,瞻仰遺容的普羅大眾,隊伍長達近5公里。很多人排了7、8個小時,只為向這位「狡滑的狄克」(政敵對他的稱謂)表達最後敬意。

尼克森有很多性格上的弱點,例如史學家說他不易與人推心置腹。季辛吉的回憶錄稱尼克森剛愎自用,卻又優柔寡斷。

馬英九也有很多性格上的弱點。一位美國官員私下說,馬有理想,可是往往未能有效領導所屬實現理想,而且圈子太小,同質性高,結果常是流於空談。一位美籍的台海議題專家說,馬是好人,可是好人未必能夠成就好事,結果就像在象牙塔裡的學者,滿腹經綸卻不切實際。一位曾在台灣住過多年的美國朋友說,在某些方面,馬英九和連勝文差不多:成長順遂,不了解庶民的心裡想什麼。一位從台灣到華府的訪客說,馬英九很想有所作為,但是輕忽了時機、環境,「油電雙漲」失敗就是一例。

這幾位都熟悉台灣的情況,評馬有其根據。可是馬的性格也有不少優點,諸如理想崇高、為官清廉、戮力以赴等等。而且諸如疾言厲色、託關係、走後門、干涉司法等,在馬身上聞所未聞。他樹立的風範、他追求的目標,假以時日,會有與今日不同的評價。

今天台灣一窩蜂反馬,是因馬有問題,還是有各種勢力蓄意操弄?今日杯葛協議之人,他日會不會全力推動協議?同一件事,有人嫌馬做的不夠,有人卻嫌馬做的太過,結果馬裡外不是人。

歷史終將還馬英九公道

自古以來,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是不文明社會的劣根性。今天不時有人朝馬丟鞋子,從來沒事;將來換人當總統,你要不要試試看再丟鞋子?

尼克森晚年在牛津大學演說。有人問起他的是非功過,他回答說:「等到2000年──你一定還活著,到那時候你就會知道人們到底怎麼看待我的功過」。2000年,距離他離開白宮已是26年。或許還馬英九公道,不必等到2042年吧?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聯合筆記/別全怪「婉君」
http://udn.com/NEWS/OPINION/X1/9108645.shtml

【聯合報╱梁玉芳】2014.12.04

史上最大規模的九合一選舉,竟以國民黨大潰敗作結,慘況令人吃驚,大概有些綠營當選人也贏得嚇一跳。敗選之軍各種檢討聲浪中,除了制式的「我不夠努力」之外,各地諸侯的落敗歸因,也順勢推給了聲望極低的馬英九。

馬政府政績不佳,選民將怨氣出在藍營候選人身上,當然成立;但要老馬背起所有黑鍋,可也太冤枉。落敗者的表現與素質,真沒干係嗎?

另一個方便的卸責,是批評年輕世代及怪罪「婉君」。「婉君」,網軍也。這兩種歸因,更顯示了敗戰之軍至今搞不清「選掛了」的原因。

許多評論咸認「鍵盤世代」左右了這場選戰,尤其首都,數位戰爭更為激烈。柯文哲在勝選感言說,「造就台北改變成真的力量,來自於庶民、鄉民和公民」;其中,「鄉民力量見證了網路世代的強大,無論是線上捐款、理念傳播、活動募集,這是一場網路主導的選戰」。「野生官網」開啟「透明政府」的實驗。

柯P推崇的鄉民力量,在對手陣營看來,成了專搞「網路霸凌」的「網軍」。鄉民和網軍的差別,在於前者是「自願入伍」的網路族,而後者是「拿錢辦事」的鍵盤攻擊手。柯文哲當時辯駁:「拜託!我哪有錢買網軍!」

鄉民的確對連營不友善,但把上網的人全歸為「網軍」,也實在昧於網路文化。好啦,鄉民乾脆促狹地以諧音自稱「婉君」,人人皆婉君。

連勝文在網路世界處於挨打局面,從「你有錢想要做什麼」的短片,只剩「一直玩一直玩」印象;到了後期,連陣營抱怨幾乎「講什麼都被罵」。甚至有衝著他出現的「連勝丼」臉書,人氣不低;網路上還出現北三都太子黨漫畫連載,暗諷連勝文、吳志揚及朱立倫,殺傷力不小。

認鄉民作「婉君」,顯示執政黨對網路世代的疏離;即使是敗選之後,有候選人抱怨熬夜寫臉書,卻「沒有人按讚」;不按讚、不轉貼就算了,網友竟然還跨縣市貼負評!直指綠營網路動員「全民皆兵」,是她敗選之因。

問題就在這。同樣是臉書、同樣是LINE群組、Youtube,為何藍營放上網的,遭到惡搞、打臉,而不是按讚與分享?答案在於「認同」與「共鳴」。在網路市場推銷候選人,不是上架叫賣就行了,而是貼文之前對選民的理解與回應。

至今藍營仍然誤讀了「婉君」支撐出來的「柯文哲現象」;這不光是柯文哲的「跳痛」風格塑造的異人魅力,而是價值的選擇、對於改變的渴望。這些價值是在意分配重於經濟成長,是公平正義重於獨厚財團,是看見庶民而非返鄉鱷魚。

別忘了,「婉君」也是選民。看看桃園中壢市議員當選人王浩宇,他長期經營的「我是中壢人」臉書專頁,擁有廿六萬粉絲,為綠黨贏來十八年來難得的席次,闢出小黨的路徑。

輕易給婉君貼上汙名標籤,就如同選後責怪年輕人「給他iPhone5,他會氣你沒有給他iPhone6」一樣,並不聰明。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 李家同:只想執政 哪個黨注意工業發展?
http://udn.com/NEWS/OPINION/X1/9108641.shtml

【聯合報╱李家同/清大孫運璿榮譽講座教授(新竹市)】2014.12.04

最近如果打開報紙來看,或者看電視,一定會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我國全體人民似乎只注意一件事,究竟由哪一個政黨執政。不論你屬於哪一黨,都會認為這件事乃是國家最重要的事。其實,如果仔細看看他們的政見,也會發現,兩黨的政見差異是在減少之中,而不是在擴大之中。所以對於哪一個政黨執政,應該不必如此緊張。

但是,值得全國人民注意的是,如何改善經濟。要改善經濟,當然希望在服務業和工業方面都有大幅度的進步。可是,誰都知道,要靠服務業來提高經濟是相當困難的,靠工業比較容易。以中國大陸為例,自從改革開放以後,他們在工業上的進步,可以用驚人的速度來形容,這也使得他們的經濟得以改善,使得他們對自己的國家有相當程度的信心。

再舉一個例子,歐洲有一個小國,根據財經雜誌的報導,列支敦士登,人口只有三萬七千人,面積只有三分之二個台北市,可是平均每人出口值高達十萬美元左右,是全世界第二,而我們的出口值只有一萬三千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列支敦士登是一個工業國家,出口都是工業產品,產品都是少量生產的精密機械,比方說光學產品、假牙、高真空幫浦、電熱器、電子顯微鏡、電子測量儀器等等。

我很希望全國人民,尤其是政黨領袖們,能夠知道兩點:

一、如果我們在工業技術上做大量而適當的投資,其結果絕對有助於經濟的成長。

二、如果我們仍然對於工業的問題毫無興趣,經濟絕對不可能成長。

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國家人民之所以生活得不錯,完全是因為我們已經由農業社會變成了一個工業國家。我們必須要感謝孫運璿和李國鼎先生的功勞,在那個時代,朝野上下好像對工業的發展有極大的興趣,國家引進半導體技術,同時發展積體電路設計的技術,推廣使用電腦以及發展自動化技術等等。可是事隔多年,朝野上下對於工業好像看不出有任何的政策;比方說,報紙的社論以及電視上的談話性節目,也從來沒有討論過這一類的問題。

可是,中國大陸正好相反,我們不停地收到訊息說,中國大陸不僅在半導體製造技術上很注意,也一直著重發展半導體產業所需要的儀器。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半導體工廠用了很多中國大陸所設計製造的儀器,實在會笑不出來了。如果要被迫使用中國大陸所發展的電腦作業系統,我們也不會很快樂。最嚴重的,恐怕是我們無法避免使用大陸的通訊系統,這才是國家的一大危機。

為了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國家安全,我呼籲老百姓,不要再注意哪一政黨執政,而要注意哪一政黨能夠在工業技術的提升方面,有好的想法。到目前為止,我幾乎可以說,兩個政黨都沒有任何的想法,更不要說好的想法了。

※ 相關報導:

* 張董秀i6+:IC設計創新 台積貢獻大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9109520.shtml

台積電(2330)董事長張忠謀今獲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頒發Visionary Award獎章,並親自出席領獎。他雖維持一貫低調態度,未對選後內閣改組、兩岸未來局勢可能的變化發表看法,不過心情顯得相當愉悅,甚至罕見的秀出iPhone 6 Plus、對外界揮揮手。

張忠謀表示,他覺得台積創立專業晶圓代工模式,最大的貢獻就是帶動Fabless IC設計產業的蓬勃發展;過去25年來絕大部分的產業創新,都是由IC設計公司所推動,比方現在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娛樂模式的iPhone就是其一。

fsj 提到...

看到島上的風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05001057-260306

旺報 2014年12月05日 (董旭濤/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生)

曾經看到台灣歌手張懸談起自己身為歌手對政治事件發聲,那不是因為她的看法多可貴、多了不起,而是因為媒體跟群眾重新在尋找看待事情的方法。其實她所關心的和認同的,很多人也一直在呼籲。只是這幾年少有音樂人、特別是女性音樂人這樣做。

不管是幾年前大陸的烏坎事件,還是今年發生在台北的太陽花反服貿學運,張懸的聲音從未缺席。相比大陸的歌手明星,她所擁有的不止是勇敢和責任,更多的是她自己的表達。但是想想張懸要是大陸籍的歌手,她的聲音和作品早就消失在公共傳媒的空間裡了。

前一段時間羅大佑先生《亞細亞的孤兒》在新浪微博上被很多人轉發,大陸的微博網友們並沒有像大陸官方媒體一樣忘記處在「占中」風暴中的香港,這個被用來實驗「一國兩制」的港島。

「亞細亞的孤兒」最先並不是用來指代香港。《亞細亞的孤兒》曾是台灣作家吳濁流成書於日治時期的長篇日文小說,也是羅大佑先生專輯《未來主人翁》的經典之作。

在這短短的歌詞裡能感受到一種悲傷、疏離和委屈,好像台灣也並沒有像公眾傳媒語境裡說的和大陸那麼親切,甚至地圖上台灣島的位置都變得飄忽不定、模糊不清,未曾真正看清,也不曾仔細了解的台灣,也許真的是像台北人羅大佑唱的那樣,只是漂浮在太平洋上的「亞細亞孤兒」。

「也許是我的命好,遇見的都是好人,也許是我走的膚淺,幾乎所有人都和氣。毫無疑問,如果我在台灣多停留幾天,我當然能看見他不如人意的一面,也許他民怨從不斷,也許他矛盾也不少。沒有完美的地方,沒有完美的制度,沒有完美的文化,在華人的世界裡,它也許不是最好的,但的確沒有什麼比它更好了」。

韓寒在2012年訪問台灣後,寫下了題為《太平洋的風》的博文,這是文章裡的一個片段,後來也被大陸音樂人左小祖咒和台灣音樂人陳珊妮共同唱出來。

「文化,法制和自由是一個民族的一切,別的國家不會因為你國的富豪瘋狂搶購了超級跑車和頂級遊艇而尊敬你的國民。坐在空客330的機艙裡,飛翔在兩萬英尺的高空,一個半小時就到了上海,窗外望去,都是海水。既然我們共用著太平洋的風,就讓它吹過所有的一切」。

文章的末尾,韓寒留下了這樣一段話。我大概可以模糊地理解此刻台灣的大陸的不同,也可以感受到韓寒對來自「太平洋的風」的期待。想到之前曾讀到過的一個觀點,「自由就是每個人都擁有自我抉擇的權利」,希望有一天台灣和大陸都能擁有並給予對方這樣的自由。

「太平洋的風」不會永遠的停滯,台灣也不會一直都是「亞細亞的孤兒」,如果有機會希望能夠去海峽對岸的台灣膚淺地走一回,吹一吹太平洋的風,成為一顆種子再回到大陸。



◆ 時論─網路洪流 滾雪球效應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05000893-260109

中國時報 2014年12月05日 林基興

這次九合一選舉見證了網路世代的新媒體威力。然而選後友人來信指出,網路世代趁此次選舉對政府投不信任票,其催化劑是廣傳於網路的「洪流」:洪蘭教授所見證的千元大鈔弊案。

原來,今年8月20日發行的《天下雜誌》,洪蘭有篇大作〈「不准犯錯」讓我們更無知?〉,文章指出,國家知錯不改的鴕鳥心態,會教出憤世嫉俗、冷漠的年輕人。背後的故事為,以色列科教委員基南多年前來台時,發現我國壹仟圓券上的學生都是左手的,地球儀的澳洲和朝鮮半島在左邊,而認為左右印反了,他就寫信告訴相關單位;這次來台,鈔票不但印反,又圖像變糊;他不解,為何政府明知錯了還不改?洪蘭更疑惑,有錯不認錯,卻想法使錯看不見。

政府犯錯又掩飾嗎?其實不然。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於隔天(8月21日),即請同仁前往跟洪蘭澄清:壹仟圓券於民國94年改版時,重新設計而線條更為清晰,澳洲和朝鮮沒印反,學生用左手指向地球儀較佳,因若用右手會有些擋到隔鄰人身。總之,政府並沒犯錯又掩飾。

但是,媒體網路上流傳的,並無央銀的澄清說明,於是,如滾雪球效應,政府「惡行」廣為人知,又讓網路世代宣洩不滿。為何外人來台這般直言與用心?但實際上他弄錯了,而國人無一指出,仍然以訛傳訛?

其實,現行壹仟圓券,採用先進的防偽設計,民眾易以目視辨識真偽,曾獲2005年第三屆亞洲「安全印刷類」金牌獎,這是政府之光,是該「選舉加分」的。

這位以色列人說,因為藍綠鬥爭,我們的歷史課本把國家民族意識拿掉了,這是非常危險的事,因以色列建國以來,沒有一件事比民族團結更重要;我們有很多個人自由,但是沒什麼國家觀念和民族團結;洪蘭說他「一針見血地點出了我們的沉痾」。

是的,實在不幸,國人因政治意識型態分裂成兩個敵對陣營。14年前,政黨輪替時,有行政院顧問指出,全國分兩派,各派又切兩半,因需騰出一半人力防制對方,因此國家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力真正在做事。

親友因擁護政黨不同,弄得「反目成仇」的時有所聞,區分本省與外省、講台語的與講北京話的、原住民與平地人等切割,一直盛行。

因為對立,同一政黨者若有錯就掩飾護衛,但另一方做對仍遭批判。此對立趨勢,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嚴重。

想想看,20萬年前出現現代人;約1萬多年前,台灣開始有人住;只要宏觀,即知彼此為「自己人」,但是政治等緣故,就是不能和平共處。難道我們要弄得像同為閃族後裔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兄弟鬩牆」彼此殺戮不停? (作者為大學教授)

fsj 提到...

沉沒的太平輪 真實苦難超劇情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07000792-260306

旺報 2014年12月07日 記者李怡芸/專訪

「1949年1月27日失事的太平輪,始終沒有靠岸。」近日因吳宇森導演的《太平輪》上演,亂世愛情為主軸的故事讓人聚焦在太平輪是東方的鐵達尼號,但《太平輪1949》作者張典婉,從2004年籌備紀錄片《尋找太平輪》迄今,造訪了無數受難者家屬的她感嘆:「太平輪的記憶豈是愛情而已!生離死別的苦難,是一個時代悲慘的印記。」

集大導、名角於一身的《太平輪》,上映後有不少批評聲浪,影評甚至挖苦「《太平輪》導演真的不是郭敬明嗎?」電影演的是虛構的三對戀人一生懸念的愛情,而在電影之外真實上演的,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曾與張愛玲齊名,有「南玲北梅」之譽的梅娘,夫婿柳龍光卻不幸成為太平輪的最後一班乘客,遇難時年僅33歲,當時的梅娘才28歲並懷有身孕,後來從此沉寂文壇。

渴望紀念碑沒下文

太平輪的生還者葉倫明,這位張典婉在2005年實際在香港訪談的「葉老」,在台灣苗栗原有一名來自福州老家的妻子,事件後以為他已不在人世而改嫁,為了不讓葉老無後,特別讓長子姓葉。梅娘、葉老的故事,只是兩岸三地在太平輪船難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故事一角,是生還者與家屬後人心中永遠的生命碎片。在一甲子後的今天,張典婉說:「這些受難者家屬真正想要的,只是一個紀念碑!」

張典婉的父親張漢文,曾是康有為的門生,母親司馬秀媛則是司馬光的後裔,也是上海漢大糖商司馬聘三的千金。其母過世後的一張舊書桌,抽屜裡鎖著父母早年在上海的身分證、房契,和一些再也撥不通的電話號碼,卻開啟了張典婉對太平輪的「打撈」。「母親以前老愛說太平輪,當年登船時穿著旗袍,拎著小箱子,還抱著2條狗。」張典婉的母親,曾搭上1948年底的太平輪,1個月後,太平輪沉船。

這些年,張典婉從台灣、大陸、香港、澳門、美國,全世界地尋找太平輪,2010年,各地的太平輪受難家屬第一次回到事發現場,進行海祭;今年,舟山群島成立了太平輪研究會,並爭取在嵊泗島建立紀念碑。而台灣,受難者家屬渴望的小小紀念碑不但沒譜,太平輪昔日靠岸的基隆西二、西三碼頭還面臨著被拆除的命運。

盼保住基隆兩碼頭

隨著電影上映,兩岸媒體都在追問張典婉,是否改編自她的《太平輪1949》,令張典婉不得不發出律師聲明指出:「我對太平輪電影是不是改編我的作品,真的不知道。」電影的故事是虛構的,但在電影上映前另一個真實的故事是,張典婉在受難者家屬的期待下邀請吳宇森在今年1月27日一起去基隆碼頭憑弔,聽聽真實的故事,但家屬們失望了。

張典婉無意評價電影《太平輪》的成敗,她只說:「當時訪談的那些生還者或家屬,不經意間的動作和神情,對我而言是最真實動人的故事。」當世人再度關注太平輪的同時,張典婉強調:「對家屬而言,基隆西二、西三碼頭能不能保住,可否在基隆重塑紀念碑好像比較重要。」

※ 相關報導:

* 歐洲》波蘭的蕭邦之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07000093-260209

2014年4月波蘭祕密為「蕭邦之心」進行檢查,未能參與的國際專家大感扼腕,因為錯過這一次得再等50年。

....蕭邦的心臟最初被裝在據說是白蘭地酒瓶內,他的姐姐偷偷運進俄羅斯兵官駐守的波蘭邊境,回到家鄉後,蕭邦之心輾轉多位親戚手中,最終才在華沙聖十字教堂的柱子內安居。二次大戰期間,蕭邦的心臟還一度流落至納粹之手。

勾起波蘭人濃烈情感

裝有蕭邦心臟的容器曾多次開封,最近一次是在2014年4月,波蘭官方祕密檢查心臟組織是否保存完好。

蕭邦之心勾起波蘭人濃烈的情感,向來只有聖徒的遺物才能激起這種情緒。蕭邦充滿鄉愁的樂曲虜獲愛國的波蘭魂,他的心臟回歸故土之路正巧與國家命運相呼應,反映出人民對國家命運最深沈的衰慟,波蘭在將近2個世紀經歷被異國侵占、戰亂,最終才贏得民主勝利。

參與本次心臟檢查的遺傳學家韋特(Michal Witt)表示,「在波蘭人心中,蕭邦之心擁有無上地位,蕭邦對波蘭精神有著無以倫比的意義。」



◆ 內蒙作家遊台 「最喜歡天氣」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9114361.shtml

【聯合報╱記者簡淳琪/高雄報導】2014.12.07

「天氣特別舒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文聯副主席繆娜說,最喜歡台灣的天氣;內蒙古作家采風團首度訪台,為期10天的參訪之旅,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表示,透過作家眼睛,用文字傳遞感動。

楊毅周表示,近年來積極搭起兩岸作家互動的橋梁,讓大陸各省的作家來台,也讓台灣作家有機會到大陸,透過「親自走訪」,藉由他們的眼睛及文采,讓兩岸人民透過文學,對彼此能有更生動的認識。

中華文化經貿交流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春林表示,內蒙古呼和浩特與台灣開放直航,只要3小時就可以到達,對於兩岸交流有很大的幫助,這是首次內蒙古的作家們來到台灣,總共有12位知名的詩人、作家來訪。

知名作家鄧九剛曾榮獲2013年度中華文化年度人物,也是第一次到台灣來,他的《大盛魁商號》以北方商旅為題材,也有在台灣出版,此趟來台還帶了兩本回去「以茲紀念」。

「台灣很美。」呼和浩特市文聯副主席繆娜表示,不管是人還是風景,自己的女兒在前陣子來台自由行,總是誇台灣人特別友善、真誠,自己來這走一趟,也深刻體會到台灣人的熱情。

楊毅周表示,今年是第6年舉辦作家交流活動,文人間時常激盪出不同的火花,相談甚歡,許多台灣作家到大陸會順道拜訪朋友,而大陸作家也都很喜歡台灣。

fsj 提到...

美中文化衝擊 華裔移民兩代糾結
http://udn.com/NEWS/WORLD/WOR6/9115216.shtml

【世界日報╱記者楊青/洛杉磯報導】2014.12.08

「30年前,母親總是很早起床總給我們準備好荷包蛋三明治,出門前一定叮囑「好好吃午餐」。但在學校打開飯盒的一瞬間,總會引來周圍奇怪的目光,太多的尷尬」,當年的小女孩如今已為人母,「我現在非常理解很多華人孩子們不願帶中餐到學校午餐的心情」,不會強求女兒在都拿奶酪和薯片當午餐零食的同學們面前,獨自剝橘子吃。

父母當年從台灣來美留學、自己從小生長在南加州,加州選民教育與政府監督組織California Common Cause執行長馮志馥回憶自己的移民成長故事:黑頭髮黃皮膚、特別的姓名、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注定華裔新移民在美國重新生根發芽,需要更多的勇氣、努力與耐心,父母與孩子,需要更多的溝通、理解與相互支持。

「現在的新移民可能不容易想像當年的聖蓋博市了」,馮志馥表示,她上小學時,當地華人實在是寥寥無幾,她和其他華人同學,在學校是不折不扣「少數族裔」。就像今天許多華裔新移民家庭,「萬聖節是什麼?」、「感恩節為什麼別家都吃火雞我家吃黃毛雞?」、「我們家聖誕節為什麼沒有聖誕樹,也不相互送禮物?」,孩子們從學校帶回太多問題,每天挑戰新移民華人家長。

「華人新移民普遍存在卻最容易忽略的最大問題是文化衝擊與代溝」,從康乃爾大學畢業後多年從事移民與法律工作,馮志馥認為,新移民家庭在美國生根開花的過程中,無論是當年還是現在、無論是當年「絕對少數」的華裔移民,還是今天大批湧進的華裔新移民,文化衝突與代溝問題,比起語言障礙,只多不少。

從午餐帶什麼去學校、孩子怎樣穿著才「Fit In」同學潮流、到家長管教孩子方式與極限,兩代人之間都可能有太多的衝突。不少為生計所迫整天忙於工作的新移民家長常常發現,很多時候,血緣不再成為孩子與父母的親密紐帶,孩子的很多「悄悄話」,聽眾卻是同學和朋友;而父母對孩子的心靈支持,同樣深感力不從心。

移民,對兩代人的心理都是極大的挑戰。「尤其是亞裔和華裔的男孩,在學校要變得很Cool,似乎相當不容易」,從小在橙縣長大、聖蓋博市副市長卜君毅回憶,他在美國土生土長,完全沒有口音,與地道美國人沒有兩樣,但在整個成長的過程,總會不時有人好奇地詢問「你到底從哪裡來的?」

這種似乎只是針對亞裔的無邪問題,讓不少華裔孩子心生「我到底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的掙扎。「為得到大家認同,減少自己的『另類指數』,我曾拒絕上無聊的中文學校,抗拒家長有意安排的中華文化熏染」,卜君毅表示,直到高中和大學之後,才非常坦然接受中華文化和華人的根,但也後悔當初沒有好好學習中文。

「但我們與家長的糾結還在繼續著」,明年夏天即將從柏克萊加大畢業的第二代移民李同學表示,很多時候他不明白,既然父母千辛萬苦將自己的孩子生長在美國,美國也正是父母為之全力打拚的國度,但為什麼不能放開手腳讓孩子們完完全全像美國人一樣成長和生活?

※ 相關報導:

* 美學生嫌營養午餐 比牢飯還不如
http://udn.com/NEWS/WORLD/WOR6/9115527.shtml

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之前力推學生營養午餐,但是午餐的菜色樣式似乎不怎麼吸引學生。近日還有人在社交網站twitter上發起「多謝蜜雪兒」活動,許多學生響應,紛紛上傳營養午餐照片,還有人批評:「連囚犯都吃得比較好!」

一張張學生的營養午餐照片中,只見菜色似乎真的不怎麼可口:一個小餐包、分量極少的麵條、看起來乾巴巴的炸雞,有時候還有怪異的糊狀物。但最令學生不滿意的,是少得可憐的分量。許多學生因分量太少吃不飽,開始選擇自備午餐,也令不少學校因此虧損經費及食材費。

* 蜜雪兒健康午餐 將喊卡
http://udn.com/NEWS/WORLD/WOR6/9115636.shtml

在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發起健康午餐計畫後,讓各校的學生更難受,不僅吃不飽,甚至有學生上網嗆聲,說「囚犯都比我們吃得好」。不過眾院將在本月研議暫停「健康午餐」標準,給學生帶來「一線希望」。

※ 然後大家身材繼續走樣。

fsj 提到...

讓想像力掌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08000668-260115

中國時報 2014年12月08日 ⊙祁立峰

當我們還能夠勾勒自己的未來、想像以後大人模樣時,當我們還趾高氣昂、還驕傲、還善感,會因為下雨而流淚時,當我們還相信神話時──讓想像力掌權吧。就算只有一下子,也好。

村上龍小說改編的電影《69》,講述的是1969年全共鬥的日本左翼學潮,一群惡戲白爛的高中生響應了封鎖校園的潮流,占領他們的高中,在校長室的桌上大便,最後在教室頂樓攤下布條,上面標語寫著「讓想像力掌權!」。

這句源自巴黎學運的標語,無違和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年輕族群。這一端的蛇籠拒馬對抗那一對歪塌阻絕的課桌椅、鐵絲,區域劃清區域,世代對抗世代,這些場景對今年我島而言一點不陌生。太陽花,攻占立院政院,再到香港的占中……。

掌握年輕世代風向

談暴民與順民,反抗或正義,專論早已珠玉在前。不少評論家提到這次柯P的勝利正在於掌握了白衫軍以來年輕世代的風向,但何以如此?

其中之一的原因出自於柯P自身。要說柯代表左派或世代階級的弱勢,其實講不太通,聯考制度下的台大醫科與醫師階級就是精英的具現化。但清末現代性以來,「棄醫」成了遂行理想與自我犧牲的轉喻,孫中山、蔣渭水、賴和……我的大學國文課正好教到魯迅在仙台大學課堂上,看到日俄戰爭時中國間諜被日本人槍斃的幻燈片,在魯迅的日本同學齊聲呼萬歲的一瞬,他埋下棄醫從文的決定。

我的課後討論是要同學想像──如果你是魯迅,穿越蟲洞的五次元回到那堂黴菌學的課,看到那畫片的轉瞬,你會隨著同學舉手呼萬歲,還是像照片裡其他中國人般冷眼旁觀?

火影鳴人海賊魯夫

選舉本來就不是個體選擇,而是集體意志,是一種瘋狂的熱血沸騰。你若還記得柯P辯論會的末尾,有多麼振奮人心:「One City, One Family」,一齣關於淚水、汗水,夢想與感動的故事,不消幾天,年輕選民穿起燙印了「One City One Family」的潮T,取代切格瓦拉,遂行這城市家庭共同體。若非得挑點小毛病,就是這場結辯談的無關政策,而是愛、冒險與熱血,我彷彿看了半集的《火影忍者》或《海賊王》。

但自己終究被感動了,即便我們知道現實生活不是動漫,不能只憑熱血,但反過來,面臨巨大的未知與徬徨下,我們終究需要熱血,需要某個人來當魯夫或漩渦鳴人,當這個新時代的火影。

所以另外一邊的候選人在這場漫畫式的選舉中,怎麼樣都只能當反派(某程度來說,他似乎也不斷表演反派特質)。於是這場選舉就成了熱血的運動漫畫:弱小的球隊逆轉擊敗豪門強權的故事。柯非贏不可了,難道你能想像《海賊王》的最終話是魯夫一船人全軍覆沒?

魯蛇的失落與憤怒

選後有個新聞,有候選人認為年輕人想法是「你給我是應該」,我覺得這說法不太公平。我們這一代確實很難以記起物質匱乏的上一代,如何胼手胝足創造台灣經濟奇蹟。但撇開人均所得與薪資,我們離那錢淹腳目、四小龍、超英趕美的年代已太遠了。世代剝奪,權貴世襲,超額教師、流浪博士、公職考生……鄉民把猶有夢想、有希望,還妄想出外走闖卻無奈被大環境吞噬的一群,合稱之為「魯蛇」。魯蛇除了自嘲,更多的是失落與憤怒。

我們生於不能輸在起跑點的年代,但發足狂奔的最後,才發現這竟是一場贏不了的遊戲。十分天注定,愛拚不會贏,我的未來就是夢。柯P獲勝的另一個原因來自他的對手恰巧是靠開外掛贏得遊戲的代言者。於是乎年輕世代如對手陣營預言般、化身成不支薪的婉君(即網軍)。這些年的憤怒與怨毒,那些年的失落與創傷,全給具象化成選舉結果,複寫成了柯P現象、或神話。

敲打新世代的肌理

如果上一代還以為年輕世代處於豐衣足食,手持智慧型潮機,生活盡是美食打卡卻不知感恩的時代,那真的沒看清世代鴻溝的癥結。如果你曾廢寢忘食投入遊戲,卻發現最終玩的是破不了關的版本,這遠比一開始未曾投入還來得鮮烈沉痛。

於是乎,提供我們無限夢想與熱血,相信城市將因愛改變的柯P及其神話,像一張刮除而後重寫的羊皮紙,改寫了過去所謂的鐵票或基本盤。

他那些被批評天馬行空的政策,其實恰巧敲擊到新世代的礦脈肌理。我們願意相信改變的力量、無限期支持未來之夢。當然,要說這是激情、是迷湯或集體無意識都可以,但這就是「想像力」。想像力或許不能當施政方針,但缺乏想像力的政府或國家就會像如今這般腐朽頹圮,如混濁泥淤的溝渫死水。

四年不過縹緲微塵

柯P也確實有獨具的魅力。勝選記者會最後一個問題,問他對國民黨慘敗的看法。他答:「佛家說『成住壞空』,『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出自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卷頭詞,過去幾乎少有政治人物在狂勝狂歡的當下,還能意識到世間一切幻空的本質。在我所知的文獻中,這種虛無的感嘆,往往出現於頹唐終局──如建康遭圍城時的梁武帝,或本能寺大火中的織田信長。

但事實上無論成敗,四年或再四年,短暫時間對於宇宙光年而言不過是縹緲微塵,恆河沙數之粒。什麼亡國或退步,所言重矣,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就像柯引用「不知腐鼠成滋味」的典故。說到底,政治原本就是一門神話學,一場加冕與脫冕的魔術秀──因此,即便臉書或批踢踢大多數年輕世代歡欣未央,但我悲觀地認為,一場選舉或一個市長對整個未來與大時代的改變有限。

趁青春時揮霍熱情

不過隨選舉結束,我發現鄉民終究是輕快的。對媒體每日數報的造神,鄉民用更幽默的「柯P變圓仔」、「柯神」以反諷之。歷史殷鑑中,造神而走向獨裁或塌縮的例子太多了,但我相信我們不會。因為鄉民真的不是網軍,他們有快速反思、反省和認錯的勇氣,選後第一天,不少人已轉向成了監督柯P的硬幣反面。

「留下什麼,然後變成怎樣的大人」,有一天年輕人將會老去,當那天臨了,我們的想像力耗盡或向現實妥協的時候,或許會幡然改悟,傷逝於「昨日當我年輕時」的青春與無悔。但至少今日當我們還熱血時,當我們還瘋狂時,當我們還能夠勾勒自己的未來、想像以後大人模樣時,當我們還趾高氣昂、還驕傲、還善感,會因為下雨而流淚時,當我們還相信神話時──

讓想像力掌權吧。就算只有一下子,也好。

fsj 提到...

台灣人看大陸 邊疆的夢想,喀納斯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10001016-260306

旺報 2014年12月10日 (洪滋敏/台北市)

連續四天的綿綿陰雨,雖然有變化莫測的雲霧繚繞令人目不轉睛,仍是每天仰頸期盼著太陽的出現。終於,在來到喀納斯的第三天,早晨的太陽有如起床時打開窗簾時般地,一掃夜晚的黑暗與穢氣。

山巒與綠水因著太陽的加持,烘出一股溫暖且色彩鮮明的香氣。少了之前霧濛濛的溼氣,四周的山巒像是從躲貓貓的洞裡一湧而出,調皮地現身了。

走過老村,跨過喀納斯河,到了圖瓦新村,爬上通往觀魚亭的山丘。連綿的雪山不遠,西伯利亞的松樹,滿山遍野的野花兒,常沒走幾步,就捨不得地得停下來讚嘆一番。

觸碰土地找回踏實

一步一腳地往上走著,身體因著與土地直接的接觸,我找回了久違的踏實。

走了四個小時,終於在不遠處稍稍瞥見了觀魚亭的金色屋頂,當然也看見了人潮。離開了馬道走上階梯,腳下的喀納斯河如一條優雅躺臥的水龍,此時我的心似也從坡上縱身而下,一道弧線般躍入這片清涼。

這段時間,我不斷地問自己,這樣的旅行到底是為了體驗什麼?

而在這裡我想,也許是希望可以在某個此時此刻,生命裡的某一部份,可以有一種與土地合而為一般的昇華吧。

最後一段,爬了一千多個階梯,每上一階,底下的景色,就更增一分的美麗。當終於登上了觀魚亭,蜿蜒連綿的喀納斯湖,襯著白雲因著陽光投映在湖面上的影子與翠綠的山巒,成了一幅會動的畫。望著遠處覆雪的阿爾泰山脈,那是片還未被開發的地方,一般人還沒有辦法到達,但我知道它就會在那裡,不會變的。

陽光漸漸西下,海拔兩千公尺的草原也漸漸地披上寒冷的大衣,是時候離開了。我開心地順著山坡往下,讓心在地上翻滾著。

認識青年畫家警察

在喀納斯的老村裡住的那幾天,認識了一個在喀納斯的邊防派出所的警察,他是哈薩克和塔塔爾族的混血。 「我也畫畫兒呢!」他淡淡地說著。他在喀納斯的邊防派出所,五年了,他中華人民共和國協警制服裡面裝的,是個有還能夢想的心。

新疆藝術學院畢業的他,專攻油畫。雖然沒有看過他的畫兒,但他說以前每天,幾乎都不怎麼跟別人講話,天天畫,什麼都畫,畫的是比較抽象的風格。上學期間,和幾個朋友辦過幾次展覽,在不同的城市學習時,靠著賣畫賺錢。

畢業後,曾經跟著幾個藝術學院的朋友,一起到喀什,半年內,每天又是不停不停地畫,一直到一通家裡父親生病的電話,把他召回北疆的布爾津。然後迫於經濟因素,考上了警察,開始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為的是支持父親龐大的醫療開支。

因為是本地人,幸運分配到景色優美的喀納斯邊防派出所。我問了他:「你還記得最開心的時候嗎?」他想了想,淡淡地說:「我畫畫兒的時候最開心。」「那最難過呢?」我接著問,「我現在天天都難過。」他說。多麼令人心碎的答案……

聽著他,然後看看自己,可以這樣沒有後顧之憂的旅行,至今能這樣幸運又可以任性地一直坐著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他被迫放下畫筆,同時也放下了,也許是他生命裡唯一可以讓他開心的事。

「要堅持,才能成功。」他慢慢地說著。

雖然說已經放下畫筆一段時間的他,夢想的火,仍然默默地在他的心裡燃燒著。

描繪夢想滿天星辰

已經當了警察五年的他,計畫著再做個一兩年,就不做了。冬天工作量小的時候去學點英文或俄文,再多賺點錢,想搬到哈薩克斯坦去做生意。

去過哈薩克一小段時間的他,對於那邊的生態有著意外驚人的了解。他想著待的夠久了,成為哈薩克斯坦公民以後,就把家人接過去,過好生活,再多賺點錢,然後希望可以出國旅行。

當他說起這一切時,好似早已在內心演練過數百次,數千次般的熟悉,全不停頓地娓娓道了出來。

「我給你畫上我的夢想吧!」

然後他便拿起我的素描本,認真地在紙上畫了起來。是一座夜晚的大雪山下,灑著月光,一個蒙古包,炊煙裊裊,前面是潺潺溪水,一匹駿馬拴在溪水邊。

「和心愛的人,一起住在這裡,是我的夢想。」他邊畫邊這麼說著。

最後的兩個晚上,夜裡沒有一點兒光害的喀納斯,布滿了星辰,橫越著一條,閃閃動人的銀河。抬頭便以為已離開了地球的表面,眼前便是滿天鑽石般的星點。

喀納斯河畔的寧靜

我想不論是喀納斯河的潺潺流水,還是在湖邊木椅上躺臥的寧靜,都會在未來的某個生命時刻,當我想再回到某個地方的時候,閉上眼睛想起,便會淡淡地一笑吧。就像現在掛在天上的那道銀河,會在某次安靜地時刻,靜靜地再次掛在我心上的夜裡。

此時老村的街上,是天上灑下淡淡的星光。

fsj 提到...

塵封77載愛情 陸妻來台尋軍夫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12000958-260309

旺報 2014年12月12日 記者陳家倫/綜合報導

大陸一名93歲婦人張淑英上月22日到台北忠烈祠給丈夫鍾崇鑫上香,一償77年來的宿願。她14歲那年嫁做人婦,2年後丈夫就赴前線抗戰,從此失去聯繫,1944年她堅守重慶等丈夫回來,卻接獲丈夫死訊,「我一生中只哭過3次,都是為他哭的」。

《海峽都市報》報導,1921年出生在福州的張淑英,在14歲那年,經母親介紹與黃埔軍官鍾崇鑫相親。她一開始聽到對方是軍人就興趣缺缺,因為「印象中的軍人都很凶」,但鍾崇鑫卻令她一見傾心。

2年甜蜜婚姻 歷歷在目

張淑英表示,鍾崇鑫是黃埔軍校畢業生,來自重慶,「個子高高的卻很溫柔」,當年見面時鍾崇鑫只問了一個問題:「妳會寫字嗎?」並拿出紙跟筆要她小試身手,張淑英寫下兩人見面地點「洋頭口」,一個月後兩人在福州辦了婚禮。

1935年白色婚紗才剛流行於上海的名流社會,張淑英沒料到鍾崇鑫竟為她找來一套白紗,還宴請她的姊妹淘們,婚宴共有100多人到場,張淑英的友人見她一襲長紗出場,頻頻誇她:「真的好福氣,嫁給如意郎君」。

小倆口婚後隨軍隊遷往南京居住,過了短暫且愉快的新婚時光。「結婚那2年,我沒洗過一次衣服」,張淑英回憶,丈夫按福州的習俗稱她「阿妹」,軍餉也全數交由她管理,在丈夫的鼓勵下,她還念了很多書。

1937年,對日抗戰全面爆發,鍾崇鑫隨部隊調往上海,張淑英送丈夫到常熟車站,轉身準備回家時,丈夫突然從背後抱住她,哭著表示:「阿妹,我會回來的」。回憶77年前的往事,張淑英仍有許多眷戀,「那次的送別也是最後一次見面」。

該年年底,張淑英與丈夫通了一次電話,鍾崇鑫興奮地說,自己升任71軍87師259旅中校參謀主任,張淑英反問:「所以你要到前線去打仗了嗎?」鍾崇鑫安慰太太說:「現在雖然無法請假回去看妳,但妳不要擔心」。

在重慶苦苦等待7年,卻接獲丈夫戰死沙場噩耗,隔年婆婆也病逝了,她只好回福州找父母和弟弟。在新舊政權轉移之際,家人決定跟國民政府一起到台灣,但她一直想弄清楚1937年的寒冬,丈夫是怎樣殉國的?於是決定留在重慶,設法找到先生的牌位,期盼「再見一面」。

部隊官兵 陣亡南京

1949年,張淑英認識了第2任丈夫李自清,育有2兒1女。她說:「自清對我很好,但崇鑫是我的初戀,這輩子我都不會忘記他」,只是為了現在的家庭,她一直把「再見一面」的願望放在心中,直至1988年才告訴孩子。

孩子們後來在時任87師少校師部參謀仇廣漢寫的《淞滬抗戰暨南京失守紀實》一書中查到一段敘述,「城外部隊苦戰3日,打到12月12日上午,第七十一軍第八十七師的三個旅已傷亡殆盡,參謀主任鍾崇鑫和旅部直屬部隊官兵全部陣亡於雨花台陣地」。

為他 一生流3次淚

今年9月張淑英打電話給重慶關愛抗戰老兵志工芳菲,查出台北忠烈祠有鍾崇鑫的牌位,志工還合成張淑英和鍾崇鑫照片,讓她保存;張淑英與兒子11月22日飛往台北,她一見到鍾崇鑫的牌位立刻呼喊:「崇鑫啊,我來看你了,我終於找到你了!」

11月28日,離開台北前,張淑英在鍾崇鑫的牌位前說,「我不能一直留在這裡。也許,今後再也沒有機會相見」。張淑英細數,這一生流過3次淚,第一次是得知丈夫鍾崇鑫過世,第二次是拿到兩人的合成照,第三次是到靈堂前祭拜。憶及與鍾崇鑫的過往,有美好也有遺憾,她喃喃自問:「也許上輩子就注定了吧?從此我們再也不分別!」



◆ 萍水相逢的善意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12001061-260306

旺報 2014年12月12日 (余其芬/政治大學陸生)

去年五月的一天,凌晨一點從花蓮志學站出發的自強號列車上,我正處於一種極其狼狽的狀態。很少坐夜車的我企圖利用這短短四個小時睡一覺。此次我們行程的終點是台中,和花蓮隔著重重的中央山脈,因此我們要走北迴線,取道台北,再搭大巴前往台中,共有將近九個小時的車程。

列車經過花蓮站時,我正迷迷糊糊地要進入夢鄉,有個聲音把我拉回現實世界搖搖晃晃的車廂裡:「小姐,不好意思,這個位子是我的。」我慌忙摘下耳塞、拿掉眼罩,戴上眼鏡。一位長相清秀的台灣男生站在我的座位旁邊。他手上拿著火車票,又重複了一遍剛剛的話。我因困倦而停滯的大腦這才緩緩地啟動,於是開始手忙腳亂地找我的火車票。「我是一個人坐,可以和你換位子哦!」這位男生微笑著對我說。

過期一天的車票

等我從口袋裡掏出火車票和那個男生的票一對,我有點吃驚,怎麼都是4車25座呢?再仔細一看,原來我的火車票已經過期了!由於是凌晨一點的火車,負責訂火車票的同學搞錯了日期,弄成前一天的。正當我起身拿起背包準備讓座時,那個男生說:「沒關係,你就坐在這裡吧!我去前面找空位坐。」說完就轉身向車廂前方走去。我楞了幾秒,帶著背包也往車廂前半部分走去。那個男生已經找到空位坐下了,我對他說:「先生,你去坐那個位子吧,這個位子等一下可能有人。」他卻說:「不用了,你去坐吧,等一下有人來了再和你換。」

我回座,想著到了下一站如果有人要坐那個男生現在坐的位子,就讓他坐回這個本來就屬於他的位子。無奈搖晃的車廂產生一種催眠的節奏,倦意一陣陣襲來,我迷迷糊糊地睡著了。等我睜開眼睛,列車已經抵達松山站,窗外是清晨四點多的台北,灰濛濛的一片。我再抬頭向前看去,那個男生已經不坐在那個位子上了。本來想趁下車的時候再謝他一次,很可惜,在台北火車站下車的人流中我沒有看到他的身影。

我們訂票時候粗心造成的過失,卻讓這個素不相識的男生承擔了後果。他可能一個晚上換了好幾次座位,而無法安穩地睡一覺。在旅途中接受陌生人這樣的善意,讓我感動了很久。很多人真的是萍水相逢,可以說只有一面之緣,不知道姓名,長相也在記憶中慢慢模糊,但他們卻為我在台灣的回憶增加了不少溫暖的元素。

在綠島,我完成我人生中首次環島。當我們在上坡時用盡全力踩著腳踏車踏板時,身邊不斷有機車呼嘯而過。但讓我們意外和感動的是,很多與我們擦身而過或迎面而來的機車騎士,都笑著對我們說「加油啊!」綠島的環島路起起伏伏,有大段上坡路程,在炎熱的天氣騎腳踏車環島確實不能稱得上是一件樂事,但有了機車騎士們的鼓勵,讓我又多了一點動力。

老伯向我要照片

在台北二二八紀念公園裡,我一個人閒逛,看到一位老伯正在餵松鼠。幾隻松鼠從高高的樹上爬下來,以小心翼翼卻又很嫺熟的方式叼走老伯手上的玉米粒和胡蘿蔔條。我舉起相機,拍下老伯和松鼠互動的有趣場面。

不一會兒,老人走向我,拿出一張紙條:「小姐,這是我的地址,你能把剛剛拍的照片全部洗出來寄給我嗎?」我一楞回答:「可以,但我住在花蓮,要等回去之後才能洗出來寄給你了。」我問老伯是不是每天都來,他說是。寄照片一般是親戚朋友間的行為,或是出於工作需要,能對陌生人提出寄照片,說明老伯對萍水相逢的人有著百分百的信任。不知道他以前是否向路人提出過這樣的要求呢?

我不敢辜負老伯對我的這一份信任,回到學校後,印了照片、買了信封郵票,趕在我離開台灣前寄出了這封信。在一張照片後面我寫上,我是交換生快要離開台灣了,很高興遇見他,並祝他身體健康。

台灣人習慣幫助

還記得當時家人來台灣探望我時,我們要把重達22公斤的行李箱從宿舍帶到圖書館外乘坐校車的地方。大熱天,真的要推著這個龐然大物走上二十分鐘去圖書館嗎?正當我們有些焦急的時候,一輛小轎車在我們面前停下。「需要幫忙嗎?」司機可能是學校的學生或員工,他幫我們把行李扛進後備箱,並把我們四人送到圖書館門口。

當他知道我的家人要在學校內參觀一下時,還問我們:「要我等你們嗎?」我們感動地不斷說「謝謝」。在台灣,不只一次我們感受到這樣的熱情,來自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即使是我在桃園機場要上飛機之前,我推著行李車在看登機時刻表,旁邊的先生還問我「小姐,需要幫忙嗎?」主動提出幫助彷彿是台灣人的一種愛好。

把陌生人當朋友

很多人來台灣旅遊,會感到台灣人彬彬有禮同時又很熱情。我想他們能這樣對待陌生人的很大一個原因是有同理心,他們把陌生人看作自己的朋友,再用百分百的真心來對待。而我們現在,人和人之間好像有太多戒備和防範,讓我們習慣把每個陌生人都預設為「壞人」,因此失去很多寶貴的交換善意機會,令人感到可惜。

今年九月,我又來到台灣,地點從花蓮變為台北,身分從交換生變為學位生,我期待在未來,遇到更多陌生人,分享這些萍水相逢的善意。

fsj 提到...

白色恐怖血淚史 「政府須引以為鑑」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9129173.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4.12.14

文化部今天上午舉辦「國民記憶庫.故事沙龍」,邀請白色恐怖受難者子女談戒嚴時代經歷的生命故事,柏楊之子郭本城引述父親臨終前所說,「歷史要原諒,但絕對不能忘記,因為一旦忘記,暴政就一定會再來。」郭本城表示,白色恐怖是所有受難者家屬永遠的痛,政府必須引以為鑑。

郭本城說,他從前很不諒解父親柏楊,直到開始提筆寫下「我的父親柏楊」一書,才開始認識父親傳奇的一生。柏楊當年因為翻譯大力水手漫畫,突然被調查局抓走,此後10年沒有見過父親,也不知道是生是死,後來才知道,原來父親在景美看守所獄中,還曾用指甲刻下詩句,表達身陷囹圄的心情。

郭本城說,現在對父親已經沒有怨恨,而是一種景仰,畢竟父親曾經在這塊土地上努力活著,甚至努力想要留下些作品傳世。

郭本城還說,很欽佩父親能在那樣的環境還能活下來。這是每個白色恐怖受難者心中永遠的痛,也是受難者家屬願意站出來談自己父親的原因,因為他們這一代還能稍微感受到當時壓迫政權下的生活,但下一代卻已經無法體會。下一代都生長在自由民主社會裡,不懂這些是多少先人流血流淚換來的結果。

有台灣第一才子之稱的文學家呂赫若,在228事件發生時段投入地下黨(共產黨)工作,不幸在台北鹿窟基地草叢被毒蛇咬傷致死。他的兒子呂芳雄說,之所以想要收集父親的日記,希望能把過去還原,讓後人可以知道過去有這件事發生。

另一位受難者黃賢忠在白色恐怖時代被判死刑,他的女兒黃新華今天說,歷史不能遺忘,但也願意放下仇恨,否則無法在牢籠裡面走出來,她希望藉由分享父親的故事,能讓年輕學子有機會認識當年那個恐怖的時代,只因為文字或任何一件小事,就消失甚至喪失生命。



◆ 「灣生」離鄉數十載 尋根滄桑催淚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9128424.shtml

【聯合報╱記者林孟潔/基隆報導】2014.12.14

「有群日本老人很愛台灣,在他們心中台灣才是故鄉!」田中實加替灣生尋找童年玩伴、找未婚夫,甚至找親人骨灰,她將灣生思鄉及尋根的心情詳細記載成書,重現台日交錯年代,喚起民眾對這段歷史的記憶。她昨天到基隆分享13年來的心路歷程,一段段生離死別的故事,讓聽眾深受感動、熱淚盈眶。

「灣生」是1895年到1946年日治時期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當年在戰爭結束後,被迫倉促遣送回鄉。他們在日本生活數十年,說著一口流利的日語,但在心中仍念念不忘故鄉台灣。

田中實加說,現今仍有22萬8000多名灣生散布在各個角落,年紀都已7、80歲。她的外婆田中櫻代也是灣生,因此展開「灣生尋根」之旅。她一共拜訪200多位灣生,替被拆散數十年的情侶尋找另一半、為獨留台灣的子女找回親人的骨灰、帶思鄉的老人回味久違70年的家。

她某次發現獨守台灣的灣生奶奶,擔心日本口音被識出,身分會因此曝光而噤語,大半生都被稱為「啞巴嬸」。直到田中櫻代認出「啞巴嬸」,主動開口問「這些年你好嗎?」她才以生疏的日語說「我很不好,不過在日本的你應該過得更不好」,令「啞巴嬸」的親朋好友瞠目結舌。

田中實加也為「灣生」製作紀錄片,帶定居日本的灣生「清水奶奶」回花蓮老家「吉野村郵便局」,她說,郵便局早已改建,人事已非,但清水奶奶一見暌違70年不見的家鄉,便用盡全身力氣拍著牆,「似乎想把牆推倒似的」,思鄉的心情表露無遺。

她用自身美術專長,製作1個當年郵便局的模型送給清水奶奶,完成心願。她說,在劇組出發拍攝前3天,清水奶奶看著模型,口中不斷念著「我看到吉野村郵便局了」便永遠沉睡,是紀錄片第1個未完成的案例。

田中實加昨天在基隆市生活記憶保存協會邀請下,到金豆咖啡舉辦座談會,數十位民眾將場地擠得水洩不通。她在2小時內分享灣生回家的心路歷程,講到傷心處忍不住哽咽,聽眾也熱淚盈眶。

她說,每一位灣生都有不同的故事,「如果我可以停止遺憾、彌補遺憾,為什麼我不去做?」她也轉達灣生的心情,「有群日本老人很愛台灣,要住台灣的人,好好愛我們的家」。



◆ 羅智成/星星是有益健康的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9128708.shtml

【聯合報╱羅智成】2014.12.14

「星際效應」是一部很好看的好萊塢電影,值得坐在4D影院專心看三個小時,或更久。它傳達的是人類面對大尺度時空時的敬畏與雄心,佐以永遠是萬靈丹的親情或愛情。但是最主要的賣點,則是透過緊貼科學知識的想像,和更精熟的電腦動畫,來虛擬人類在大尺度時空—甚至是超時空旅行的可能體驗。

原先對許多人來說有如天書的「相對論」,以及後愛因斯坦的許多勇敢理論,如:黑洞、蟲洞都成為可以感知、可以目擊的天文現場。就此言,克里斯多福.諾蘭這部電影有如科普的史詩。

在現實生活裏,我們驗證一個科學假設,要衡量技術上、經驗上及理論上三個層面的可能性,才能走出嚴謹的一步;在電影中,導演透過他豐富的想像力與影像的完成度,就把原先十分抽象的科學假設,賦予了現實感,布置成華麗且頗具說服力的人性舞台。尤其是片中反覆吟誦著名詩人迪倫.湯瑪斯的詩作「別溫馴走進那安息之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充沛的節奏、結實的詩行,悲壯地歌詠人性對時間與宿命的頑抗,顯得更加浩瀚動人。

很明顯的,這部片子透露的根本信念,是面對「永恆」與「遙遠」,人類可以無止境的冒險精神和無限進化的科技能力來克服;不過就我而言,至少是此刻,人類面對浩瀚宇宙後的真相,擁有的只是單薄的信仰、必然的自欺,以及永無休止的好奇而已。

值美國刪減太空研究預算、減緩宇宙探測步伐的時刻,「星際效應」應該頗有鼓舞美國社會的效果吧?但是我被觸動的思維,比這複雜混亂得多…

人類為什麼要去研究星空?我想,最初,在沒有電燈之前的漫長時代,夜空大概是人類最熟悉,也是最大的觀察對象吧?對於這麼龐大的對象,總不會沒有好奇或一些認識吧?或者,這麼一個高高在上、非人間的景觀,會不會蘊藏什麼特別的知識,而離真理更近?

漸漸的,關於天空,各式各樣的功能被開發出來:曆法、航海、氣象預測或命運觀測…到了現當代,爭奪軍事戰略的制高點,以及投送、偵測、遙控科技的附加價值,可能才是許多國家爭先從事太空探測的動能吧?

但是我相信,大部分望著天空冥想或發呆的人,其實動機單純很多:壯觀懾人的美景、無法饜足的好奇、開闊脫塵的渴望,還有難以言喻的時空鄉愁,就足以讓他們駐足於曠野,騁神思於物外了!

所謂時空鄉愁,是指面對無邊無界的空間與時間,人類意識到自身知識、肉體與心智上的渺小,產生了無常與脆弱之感,渴望向比自身規模與位階更高的存在靠近,向萬事萬物最早先的巨大淵源回歸的孺慕情懷吧。

我猶記得,年輕時和友人跋涉於還沒濱海公路的嶙峋海岸,去露宿鼻頭角,然後看一整晚星星。那段記憶成為往後我大量書寫星星的靈感來源。往後,在沙漠布置的荒涼中仰望星空、在海洋巨大的水體上傾聽眾星喧嘩,那種天啟呼之欲出,對真理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天人交感,實在令人難以忘懷。你霎時明白,白晝時,透過對大氣層的著色,陽光其實一直阻擋著人類對宇宙更深更廣的視野,太陽才是最大的光害。因此太陽熄燈的這幾個小時的夜晚,往往是洩露天機的時候。

但是我們也正慢慢把夜晚壓縮、逼走,用城市、用五光十色的夜生活:鬧市裏的光害,讓我們許久不曾以肉眼接觸夜空,而在室內,電視螢幕和手機螢幕的光害妖嬈閃爍,更使我們目光如豆、大腦如豆。更無暇去領略宇宙現場的絕美與玄機。偶爾抬頭看看吧!星星是有益健康的。

(作者為作家、詩人)



◆ 有眼不識泰山!公園阿伯竟是一代宗師張克治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181094

自由 2014-12-14

〔本報訊〕小弟有眼不識泰山,失敬、失敬。日前有網友「林冠哲」在臉書上傳了一段影片,有名年邁的阿伯在公園指導中年男子練拳,長者打起拳腳來仍是虎虎生風,引發網友熱議,原來「公園阿伯」的真實身分是台灣洪家拳一代宗師張克治,在武術界地位崇高,當年成龍拍攝電影《醉拳》時,他曾擔任武術指導,教成龍打醉八仙拳。

洪拳大師張克治經常會去228公園切磋武術,並指導後輩,沒想到網友上傳他與人切磋的影片,引發熱烈討論。影片中的張宗師一開始的動作慢條斯理,但後來拳腳卻電光石火般,動作相當迅速,威力不減當年,讓對招者難以招架。

PO上這部影片的林冠哲在臉書貼文表示,當天張宗師心情大好,下場和他以及朋友對招,宗師手腳勁都還在,不過年紀大了,體力吃不消,但與他對練區區15秒,只能嚴防才得以過關。

fsj 提到...

海峽兩端天漸漸光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16001112-260306

旺報 2014年12月16日 (楊森/中正大學博士生.陸生)

台北真的改變了,11月29日開票那晚,我置身於柯文哲競選總部現場時,深切感受到了民主的力量,在場的不管是年輕一代,還是上了年紀的叔叔阿姨,手上都拿著旗幟興奮地揮舞著,連我們這些沒有投票權、只是湊個熱鬧的陸生,也感受到了他們內心的激動。

他們當然是值得開心的,雖然很多人抨擊柯文哲是墨綠,可是柯文哲回應連勝文時所說的:「我說我墨綠是為了證明你的槍傷是真的,你今日說我墨綠,卻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讓他贏得了人們的尊敬,也使他成為了台北市二十年以來的第一位無黨派市長,似乎讓人們看到了台灣打破藍綠對抗高牆的開始。

太陽花學運成為了一個引爆點,極大地激發了台灣年輕人的政治參與熱情。而台灣新生代的年輕人自主意識已經非常強烈,與馬英九、龍應台那批外省第二代受著「三民主義收復大陸」的大中華思想不同。他們出生於戒嚴之後,早已沒了「原鄉」召喚,已經理所當然地將台灣視為養育自己的土地,因此逐漸拋棄了國民黨與民進黨宣揚的那套「統獨」觀念。這一次柯文哲的成功當選依靠的正是其宣傳的「白色政治」,號召年輕人與他一起打破藍綠色彩的意識形態,畢竟這些年來,台灣民主已經深陷在藍綠對抗的政治泥沼之中很久了。

然而反觀大陸,每當看到台灣的民主弊端時總有些人如同打了雞血一般興奮,高聲質問這就是你們要的民主嗎?殊不知民主從制度到文化的延伸往往需要幾代人的時間,自戒嚴後的台灣民主也才不過短短幾十年,儘管有許多不成熟之處,可是台灣社會卻也在努力將其變得更好。將大陸與台灣進行比較,也不過是希望大陸也能有更多的自由與公平,多一些光明少一些黑暗,責之深,愛之切罷了。

這些年雖然大陸出國旅遊或留學的人不少,但他們認同的卻是「犧牲自由,發展經濟」的北京模式,因此價值觀和意識形態與世界推崇的普世價值漸行漸遠,以致許多大陸的年輕世代雖人在海外卻無法與世界交流,這也是最大的悲哀所在。

不過這次在台灣的其他縣市選舉中,國民黨意料之外的全線大敗卻也在陸生群體引起了不小的騷動,無可否認國民黨自身確實存在著太多的問題,可是民進黨在處理兩岸事務以及陸生政策時的「逢中必反」態度與做法卻也讓人困惑,其實陸生群體要求的並不多,能得到台灣社會的公平對待就足夠了。

希望台灣日後也能有更多柯文哲這樣的白色力量出現,就像柯文哲勝選時所說的:「在我任內台北公務員不必服務於政黨和政治,只需要服務人民。」

祝福台灣日後的民主選舉也能跳脫政黨輪替的政治遊戲,真正做到人民當家做主。

身處台灣,遙看大陸,心中五味雜陳。天漸漸光,這已然是不一樣的台灣,相信總有一天,也能看到不一樣的大陸。



◆ Dear鴦鴦 我的心靈夥伴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16001113-260306

旺報 2014年12月16日 (Sunny/台北市)

親愛的,想想我們認識的時間也已經兩年半了,當初是因為想要拓展視野,毅然決然就跑到印尼去當志工,就在那個時候,遇上了快畢業卻想尋找自我的你!也不知道怎麼這麼神奇,我們跨越了兩岸政治的關係,成了契合的心靈夥伴。

不記得有沒有告訴過你,其實當初校園裡看見你並且得知你是大陸人之後,只覺得你很漂亮,英文說得一口流利!但是我卻一點也不想多認識你一點,大概是因為兩岸關係一直都被現實政治炒作得亂七八糟,導致興致缺缺。

我承認,一開始的確對「大陸人」沒有抱持著什麼好感。因為在台灣,我們老是聽到台灣人到國外參賽參展或是參加國際組織,卻屢屢被大陸政府刁難,自然而然遷怒於你們。然而,隨著時間讓我們漸漸熟識,我發現我錯了,而且錯得離譜,你跟我想像的大陸人很不一樣!

那陣子,我們一起坐著機車到處去探險、吃著稀奇古怪的印尼小吃、嘗試搭上不同的巴士到不同的地方、逛著小小但是很溫馨的商場……而讓我最感動也對你徹底改觀的一點,是我們約去吃年夜飯的那天。

直到晚上抵達吃年夜飯的地點,才發現我嚴重發燒。才記得整天都忽略掉你擔憂的眼神一直掛在我身上。現在想起來,除了眼神,你還不斷地逼我喝水、並不時用手背測測體溫、在快跌倒時,伸手把我拉向你,並抱著我、在我吃不下任何東西時,把每道菜都夾一些我碗裡,因為除夕因為我必須補充體力。

鴦鴦,你很徹底地抹去了我對大陸人的偏見,讓我明白:「其實大陸人也是非常有人情味的,就跟家人一樣。」

現在,說大陸和台灣關係很近很親密,好像又有點諷刺。明明全都是大中華文化,明明近在咫尺,但是到彼此的土地上卻是那麼的困難。自從認識你們之後,大家很有默契地絕口不提政治,大概是我們都覺得那會破壞感情吧!提到大陸與台灣的關係,越是親密的人,就越說不出傷感情的事實。

自由行,只是一個簡單背起背包到異國冒險體驗文化的旅程,卻在我們之間卻有點難。雖然要開放大陸人民來台自由行是正面政策,但真正能開放的城市仍然有限。我期盼著,在我們還沒忘卻彼此的熱情前,讓鴦鴦你來到台灣這片美麗的土地上。

我們關係簡單平凡,卻卡在紛擾的兩岸政治中不得見面。是否你也會覺得可惜?但是想想,這也是讓我們更加珍惜彼此的原因吧,就像大陸人跟台灣人,其實我們都不像是檯面上的政治算計那樣的鑽牛角尖。

也許吧,你來的那一天很快就到了,在那之前,所有的政治活動可能都會對我們的相互印象有所影響,但是無所謂,因為你我都知道,其實我們的心並沒有台灣海峽那麼的遠,我就在你的身邊,而你也在。

fsj 提到...

一位台灣90後眼中的中國夢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20001161-260306

旺報 2014年12月20日(莊惠婷/台北)

一開始看到「中國夢」這個主題,腦中不知怎麼的,突然浮現台灣電影《逗陣兒》中的某些畫面,關於台灣獨有的眷村文化,「蕃薯」和「芋頭」怎麼相互融合、怎麼相互照顧,也許許多大陸朋友們不知何謂眷村,甚至沒有聽過,那也沒關係,就讓我用我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來說說在我眼中何謂中國夢,以及我深刻體驗到的兩岸情懷,那些真實的感動。

相同歷史流傳至今

我從小生長在台灣這塊美麗的寶島上,是個土生土長的台灣囝仔,對於我們這群90後的年輕人來說,有時候真的無法從歷史片段裡理解,長輩們口中什麼樣的原因導致兩岸分家,甚至無法體會當時本省人與外省人所造成的對立有多麼嚴重,但我相信最重要的是,幾十年來我們一同走過了整個過程,得到了令人欣慰的結果。

雖然我只是這股洪流中的一小部分,但也因此讓我決定走出台灣這座小小的島嶼,踏上祖國大陸的土地,尋找著大人們口中最原始的兩岸情懷,利用我的腳、我的眼、我的心去感受這片土地帶給我的溫暖。初來乍到的我,對這片土地上所有的一切人、事、物除了抱持著以理性客觀的角度審視一切外,我還急著想要知道彼此真正的差異在哪?

從本質上來說,我們同為中華文化的血統,傳承了同一份族譜,講著相同的語言,有句俗語說「一樣米養百樣人」,更別說是不同背景下成長的我們,兩岸的關係有著說不清的淵源與緣分。記得在北大第一年的求學日子裡,遇到的每一位大陸同學,幾乎都會問到有關於老蔣和老毛的歷史故事,並交換著我們彼此的看法,在我有記憶以來,他們的故事永遠說不完,卻一直流傳至今。

不管是過去的歷史,還是現代的進行式,甚至是未來的發展,我只能說雖然彼此隔著台灣海峽但兩岸人民的心始終有著潛在的共識,「我們是永遠的家人」。台灣位於亞洲邊緣地帶,處在陸、海權軍事衝突焦點,與進出亞洲經濟板塊的中心位置,有人盼能促使台灣發揮區域「權力平衡、和平安全、發展繁榮」的角色,但我個人認為這更像是美國背後的陰謀,為了想要挑起兩岸之間的矛盾,並預先埋了影響深遠的伏筆。但台灣近年經濟發展對大陸經濟體系的依存度大大提高,從上一輩人勇闖大陸,開拓市場一直到現今兩岸頻繁的經濟往來,這正說明彼此的需要,互利共生的關係,誰也離不開誰。

五湖四海同聚一堂

說完了我眼中兩岸關係,接著要說說令我印象深刻的體悟,在北大的台灣學生是不需要修所謂的政治學分,但基於好奇心,和小夥伴們一起旁聽了一堂政治課,好巧不巧那堂課,老師剛好提到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口中的「中國夢」。老實說,剛踏上大陸土地的第一年,我人生地不熟,不了解這邊的文化,不熟悉這邊的思想發展,更無法體會發生在過去的歷史,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中國夢。後來,經過一年的時間,我有幸參加了幾場活動,因緣際會下認識好多新朋友,在這一次次活動的體驗下,慢慢的在我接觸的人、事、物中,讓我知道什麼是中國夢。

其實,在我眼中,中國夢並不單單只是大陸地區人民的夢,更是海峽兩岸同胞們共同期待下的夢。會有這種感觸的體現,就要從今年暑假我參加了一場有意義的社會暑期實踐開始說起,活動名為「YAPM民族文化傳承人培育計畫」。為了少數民族的未來共同努力的我們,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家,共同完成了這項艱難的任務。活動結束的那一天,和小夥伴們站在岸上看著星空,聽著海浪拍打沙灘的聲音,彼此分享著這一路走來的成長,那一刻不知怎麼回事,突然想起那堂政治課上,老師說的中國夢。

在我眼中的中國夢,簡單的說就是一群有理想,有目標的人們,透過努力的付出讓大家過上更好的生活,年輕的我們必須得從上一代人的手中接過這個重擔。至少,在這次的暑期社會實踐中,同樣的道理我懂了,是什麼力量讓我們聚集在一起:隨著少數民族文化逐漸的消失,原本是一群陌生人的我們,卻因為有了共同的目標而相聚,彼此討論著要如何保護即將消失的少數民族文化,至少我們做出了貢獻,雖然不多,但積沙成塔,有一天這樣的文化會被我們發揚光大。就是這樣的堅持,讓我徹底明白何謂中國夢。

感受大陸熱情包容

來到大陸將近一年的時間,走過荒野戈壁,進出大漠感受寂靜,投奔海洋懷抱,穿梭北京胡同巷弄,體驗上海的國際舞台秀,每一次的旅程總是碰到好多好棒的人,每一次用心感受都讓我有不同的成長。我只想說,我並不後悔遠離我的朋友,離開我的家人,一個人隻身前往大陸尋找我的未來,雖然偶爾還是很想念台灣,但是在這邊我感受到了大陸同胞的熱情和包容。

兩岸共建家園的夢並不難,只要彼此放下根深蒂固的成見,打開彼此的真心,跨出艱難的那一步,就算身處兩岸,一樣可以打造出美好家園,一個可以像電影《逗陣兒》出現的眷村文化,「蕃薯」和「芋頭」也可以碰撞出美麗的火花,互相鼓勵、成長,這才是屬於我們海峽兩岸的家園夢。(海峽之聲供稿)

fsj 提到...

差距 上海最特別的樣子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22000880-260306

旺報 2014年12月22日(灰伯勞/高雄市)

遲了一個禮拜,我終於搬進了上海的新住處。搬家後的一切都需要重新整頓一番。才剛把行李搬進房子,我便拿起購物袋,往附近的超市跑,準備添購一些生活用品。新住處附近的生活機能頗為方便,走路十分鐘就有一間家樂福。說起家樂福,這個像港口一般的量販店,是我的童年經驗與台灣印象之一。

因為家裡做生意的關係,每個月初一十五總有拜拜等祭祀活動。還有,大學時期的社團,每年都會舉辦相當多的典禮及活動,台北的新店家樂福總是我們大採購的地方。我很喜歡和媽媽,或是大學同學一起採買食材,過程就像是玩闖關遊戲,登陸然後展開地毯式搜尋。除了好玩,我從小就對家樂福有很好的印象。那裡有涼涼的冷氣,明亮的燈光,還有五花八門的零食糖果。推著推車,把喜歡的商品丟進去,便能讓我產生無限的滿足感。

在上海逛家樂福,每次看到台灣的泡麵時,我都忍不住尖叫。我的大陸朋友一直不能理解我為什麼會有這樣激烈的反應。

我也覺得有點可笑,在消費主義、慾望無窮的城市裡長大的孩子,一間平常的超市或一包不起眼的泡麵居然就可以燃起並撫慰我的鄉愁。於是,我總是帶著感性的一顆心,推著推車,以流連忘返的速度走過一排又一排的商品架。

居住在上海,你總能發現這個城市裡有很多城鄉差距。物價,是讓我腦中警報器響起的第一個差異元素。不談其他,一杯新天地買的巧克力冰淇淋,是我兩天在食堂的餐費。另外,外來的品牌,總是分布在霓虹閃爍的區域,一個又一個的小燈飾,把街區照耀的明亮無比。相較之下,我住處附近的小區顯得陰暗無比。

在這個繁華的地方,我最慶幸的是,你永遠可以選擇以自己的方式過生活。我始終如一地走「平民路線」,喜歡走路、無懼攤販料理、能夠飛奔然後擠進如沙丁魚罐頭般的公車,然後無時無刻都能享受著與路邊的平民百姓、工人、清潔大媽還有小攤販交朋友。

終於有一天,我難得站在新天地的百貨大樓上俯瞰她的絢麗,卻猛然覺得這片夜景對我來說很有距離,不像我的上海經驗。回到靜謐陰暗,遠離霓虹與電子樂曲的住處後,心裡有很強烈的落差感。

落差,已超出了城鄉的距離,無法再用階級、收入、省籍或霓虹燈來定義。因為這些元素都被巧妙地混合在一起,自願的非自願的,強勢的弱勢的,是拼盤也是熔爐,是外地但也保留了家鄉。於是我安心地想,「差距」,可能是上海最特別,也最美麗的樣子啊。



◆ 辦事講精緻 小確幸感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22000881-260306

旺報 2014年12月22日 (帥都/武漢)

我在赴台團游期間,全台各地走馬觀花,雖過去了幾個月,情景仍歷歷在目,猶在眼前。

最先接觸的是穿紅色制服的遠東航空公司的空姐,飛機從武漢一起飛,她們就開始了忙碌,體貼到位,報紙到手,便當到座,分發毛毯,售免稅品,問候及回答軟語親切。而後回程從台中航空站起飛到金門,也是坐的遠東航空飛機,一切就緒,飛機開始滑行,機場地勤人員不顧噪音和烈日,列隊站立在跑道旁,頻頻向離去的飛機上的我們招手告別,我們感激頻頻還禮。

在台北故宮,在台中寺廟,在紀念堂,我都可見工作人員流動走著舉起特製的手牌,提示遊客注意,遵守規定,不要違反。站崗和換崗的禮兵,莊嚴恭謹的態度如同雕像。在職人員各司其責,沒有長官在場,他們文明又友善。

因此次是坐旅遊車各地遊,我們每天到達目的地的旅店、時間不一,不論何時,車到店,司機不顧連續駕車辛勞,鑽到車下行李間取行李箱,旅店前台及在場所有工作人員都來幫陸客提行李。

旅遊車車牌旁掛有司機姓名牌,車身噴塗旅遊公司名稱,司機在注重安全,嚴守交規的同時,也注重職業儀表和公司形象。

不論天熱,穿長袖衣繫領帶,客人去參觀了,司機及車在停車場留守。有時城市中心區停車不便,司機還需轉圈或停遠處,再約定開至上車地臨時停車快速上客。同時司機還負責買瓶裝水、收集購物發票給弱勢群體爭取抽獎獲益、打掃車內衛生等。如此繁雜,司機無怨無聲。

至於宜蘭、基隆夜市的小販們,以各種特色招攬客戶,不論一看就知我們是陸客不一定合口味,仍不厭其詳地介紹,即使我們不能成為回頭客,也給我們上當地名產名吃課;阿里山山頂賣茶葉蛋的老太太,陸客早從大陸電視專題片中見識,此刻排隊購蛋見到真人,果真名不虛傳,一個人從小女孩賣到現在的老太太,幾十年歲月,不容易啊。

多元社會生態,人的舒適度是不被制化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位,不同的定位過程,都給自己的滿意度打分,重視價值體現,小確幸無數,終歸匯成大確幸,大目標夢想成真。此次親自體會到台灣人辦事精緻的態度,這跟大陸人向來為台灣宣導的敬業、友善,確實是一脈相承的。

fsj 提到...

撕掉你想像中的台灣標籤(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25001117-260306

旺報 2014年12月25日 (嘉木/大連)

最近有一個網路流行句式叫做「xxx蠻拚的」,沒猜錯的話應該跟很久前的「你造嗎」(造=知道)一樣,脫胎自常常被大陸網路青年吐槽的台式普通話。這種吐槽其實往往並無惡意,純粹是娛樂精神在網路世界裡的發揮創造。但從這些小小的表象中,能看到的是台灣流行文化長期以來對大陸的輸入與影響。

上世紀90年代,港台流行文化席捲大陸,流行音樂、偶像劇、言情小說等等當下時興的元素,成為了一代人不可取代的年少記憶。今天,在早已通行簡體字的大陸地區,多數年輕人都能夠輕鬆辨認繁體字,除了自身因素外,相信與港台流行文化的長期影響不無關係。電影裡的字幕、MV裡的歌詞,都在不知不覺間成了繁體字教學實例,陰差陽錯地完成了本不屬於自己的使命。

民間版本裡的台灣

作為85後一代,我對台灣的模糊認識,最早是來自課堂。由於地理上的遙不可及和政治上的微妙定位,我對台灣最初的認識是書本概念式的: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國第一大島嶼,盛產水果,亞洲四小龍,以及最重要的,那裡生活著盼望統一的台灣同胞,正待我們去解救。

如果說地理課、歷史課和政治課給了我們這代人一個關於「台灣」的官方概念,那麼流行文化則帶來了另一種民間闡釋。一邊是嚴肅的,一邊是娛樂的,台灣在兩種語境中同時存在,不斷延伸出更多維度的闡釋空間,我所知道的台灣,就在這過程裡逐漸豐富和具體起來。

中學時因為喜歡某台灣歌手,我有時候會去瀏覽他的官網論壇。論壇裡既有大陸人,也有台灣人,發言偶爾會牽扯出不知所謂的政治之爭。現在回想起來,那大概是我對真實台灣的一次啟蒙認知,我居然是第一次知道,原來有不少台灣同胞認可自己的「總統」,還稱呼我們為「中國」。很直接,好傷人,說好的同胞情誼呢?我頭腦中那個「台灣」,就在那個時候開始發生奇妙變化。

貼上正面形象標籤

儘管對岸同胞對自己的態度尚不明朗,但不少大陸青年對台灣依然有種天然好感。無論是網路上的發聲,還是現實中赴台自由行的熱度,都顯示了台灣在大陸青年中廣泛的群眾基礎。這似乎一方面與官方語境中對「台灣」身分的親切描述有關,另一方面,則同媒體基於文化背景之下對台灣形象一貫的正面定位與引導有關。無論如何,台灣開始被貼上了各種新標籤:民國,文藝,小清新,傳統文化,太平洋的風。

人們常常喜歡把對現實的失望與希望,寄託在一個相似又不同的「他者」身上。天時地利人和之下,台灣成了這個「他者」最好的載體。對現實社會的微詞與不滿,令許多人把自己知道的、不知道的、想知道的,通通轉化成了對台灣的想像與認知。台灣就這樣成了傳統文化最後的桃花源,中華文明在平行世界裡的傳承地。台灣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大陸想要成為的樣子,但鏡子內外的距離,卻遙不可及。

直到許多年後,當我真正有機會來到台灣,才發覺原來關於這個小島,自己知道的還太少。世界上沒有非此即彼的二分法,台灣也不是簡單幾個標籤就能講完的故事。我慶幸這個大時代不僅時刻給人拋出問題,也以不同方式給了我們追尋問題的答案。

世界不是非此即彼

近年來兩岸互動頻繁,尤其青年學生間交流機會日益增多,兩岸的年輕人,終於能夠跨越屬於歷史的海峽,去發現真實的對方,可以說對兩岸未來有著重要意義,現實中的一小步,也是整個時代的一大步。

由於是以交換生的身分去台灣,報名後學校組織了相應的選拔考試。考題中不僅涉及九二共識等政治常識,還有類似於「如果遇到台灣同學與你討論政治,你會如何回答他」之類的機智問答。就是這個題目,使我在去台灣前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思考,要如何應對那些會與我「討論政治問題」的同學們。

事實證明,我的憂慮是多餘和可笑的。台灣同學的友好出乎意料,而聽說,喜歡討論政治問題的,更多的是大陸同學,而不是台灣同學。

在台灣的半年時間裡,我幾乎沒被問過所謂的政治問題,被問到最多的,是對於台灣的觀感,比如「適應台灣的生活嗎」、「喜歡台灣嗎」,也許相對於大陸,他們更關心的還是自己的台灣。

沒人來跟我談政治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翻牆是大陸年輕人的一項新技能。從台灣回來後,我時常翻牆上facebook,想了解下台灣同學們的近況,也順便刷刷台灣新聞。可是有一天,當我看到螢幕充斥著各種奇怪的八卦新聞的時候,我突然疑惑,這就是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想看的牆外世界嗎?

沒錯,就在不少大陸年輕人研究翻牆祕笈,迫不及待想要認識世界的時候,很多台灣年輕人也許正用他們的自由網路在FB上po著照片打著卡,過著小確幸的生活。我似乎明白,為什麼沒什麼人來跟我們「討論政治」,而我們又總以為會有人跟我們來「討論政治」的原因了。這大概就是不同社會環境與思維方式下的一種區別,它無法來自想像,只能親身經歷,才能明白。(待續)

fsj 提到...

撕掉你想像中的台灣標籤(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26001067-260306

旺報 2014年12月26日(嘉木/大連)

去台灣前,曾聽說台灣媒體對大陸的報導多半是負面的,而大陸的形象出現在台灣電視裡頭,最多的不是時事新聞,而是旅遊節目、自然風光。

起初,我猜想,台灣對大陸的隔閡與不了解,除了歷史原因,大概多要歸咎於媒體不負責任的引導。但後來在台灣遇到的事,卻讓我的想法有了改變。

有一次,我去台北故宮參觀,在諸如此類的博物館內保持安靜本來是一條常識,無論大陸或台灣都該如此。記得柏楊先生的書裡寫過,中國人有幾個特點,其中一條就是「吵」,以大嗓門著稱。那天,幾個大陸旅行團的到來,正好就驗證了這一條經驗。中老年旅行團的團員們操著各自的家鄉口音,個個精神矍鑠,談天說地,我不知道他們究竟在熱烈地討論展品,還是此次行程中的趣事,亦或者閒話家常。

總之,我看到故宮裡一位工作人員,手裡舉著「請保持安靜」的牌子,一路跟著他們,那情形,令我至今難忘。

也許在大陸,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人們習以為常,可是在台灣,它卻可以被無限放大,成為大陸人一個摘不掉的標籤。一次,我在台北一家商場買東西。售貨員聽出我的大陸口音,在付款時與我閒聊起來。

「你講話聲音小小的,不像大陸人。我之前在這裡遇到過很多大陸人,他們可以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那邊」她用手指向商場最遠處,「結果兩個人就這樣喊著講話,整個商場都聽得到!」

她以奇聞異事的姿態給我講起了自己的「大陸人見聞」,我知道她並無惡意,但我的心情卻莫名沮喪,對於她說我「不像大陸人」的「正面」評價,我不知是該高興,還是慚愧。

就在大陸人不停地給台灣貼上完美標籤的同時,台灣也在給大陸貼標籤,沒錯,而且是「不完美」標籤。在我自己的切身經歷中,能夠清楚感受到這種貼標籤的壞處和可怕。所有以「大陸人如何如何」或者「台灣人如何如何」開頭的句子,都不值得相信。每個人的行為都只能代表他自己,無法代表一群人甚至整個社會。

當我們還在歌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時,諸如「茶葉蛋事件」和「買不起電腦」等明顯誤導失真的言論,卻在兩岸的網路輿論中炸開了鍋。我想,也許兩岸間彼此的標籤都該換一換了,而貼標籤這種行為,也不該是兩岸交流更好的方式。

曾看過一種論調,認為台灣有許多自己的問題,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完美,可能只是在有些方面,大陸更不好而已,這種觀點實在令人深思。在現實生活中,仍然有把台灣想像成天堂的大陸人,也有想求證大陸究竟有沒有高樓的台灣人,兩岸彼此間的盲目仰視或俯視都是毫無道理的,也許只有互相平視,才能看見彼此最真實的樣子。

從背誦書本裡的刻板解釋,到從流行文化裡尋找不同的答案;從接觸第一個台灣同胞,到來到這塊土地見識不同的聲音。和許多人一樣,我對台灣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平面到立體,從單一到多元,從聽別人講到自己親眼看的過程。我覺得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停撕掉標籤的過程。

在台灣生活一段時間後,我開始習慣他們稱呼大陸為「中國」,也不再對他們稱離開台灣為「出國」感到意外,因為我開始明白,大多數時候,他們的這種說法只是出於一種習慣,無關政治。

我知道,也許我的許多理所當然的想法,在他們看來不過是專制洗腦的惡果,而他們那些習以為常的言論,在我眼中大概就是去中國化教育的產物。

可喜的是,我們依然能愉快地交流和玩耍,並且認真地思考對方的觀點。改變的力量就存在於個體與個體的交流之中,如果兩岸之間有更多的普通青年能夠站出來,在交往中互相認識彼此,不站隊,不貼標籤,不意氣用事,那麼屬於兩岸的共同未來一定會變得更好。(全文完)



◆ 我抗戰紀念月曆 共軍少將首入列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9152371.shtml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2014.12.26

國防部昨天公布以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為主題的明年「勇士國魂」月曆。有別以往,這份月曆將八路軍左權列國軍抗戰犧牲將領名單內,引起關注。

國防部表示,面對中共強力宣稱自己是抗日主角,國軍有必要還原真相,透過月曆描述國軍在抗戰中慘烈犧牲原貌,爭取歷史詮釋權;至於共軍在抗戰中的表現,也不必刻意抹煞,把共軍(八路軍)唯一陣亡的將領左權,也將其列入犧牲將領名單內。

左權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一九二五年加入共黨,抗戰期間擔任第十八集團軍副參謀長。一九四二年五月,日軍掃蕩八路軍的游擊基地,左權在突圍時被打死。中共建政後將他陣亡的山西省遼縣,更名「左權縣」。

國防部政戰局文宣心戰處長余宗基表示,抗戰時中共接受政府領導,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不久又升格為十八集團軍,使用中華民國國旗與國徽。國防部邀請專家學者討論,認應面對歷史,只要抗日陣亡就算烈士。當時共軍並無軍階,因此比照國軍編制,將左權列入少將。

余宗基說,抗戰共犧牲國軍兩百六十八位將領,陸軍傷亡、失蹤官兵三百廿一萬餘人,空軍損失兩千四百多架飛機,海軍艦艇幾乎全滅。月曆共篩選六十多張經典的重要場景,包括各重大會戰等。

擔任審稿顧問的政大歷史系教授劉維開說,中共胡錦濤雖承認「正面戰場」是國軍的貢獻後,但在教科書或各重大紀念日、重要會議上,還是宣稱,抗戰是共產黨領導的。

劉維開表示,大陸史學界近來對官方說法質疑。例如正面戰場重要性怎會低於游擊戰?以及敵後游擊隊也包括國軍,並非全是共軍,不過目前仍處於「學術無底線,宣傳有上限」。他曾私下問大陸官員,何時才能取消「上限」?對方半開玩笑說:「我們還能講什麼?」

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說,將印製一萬本發送國軍部隊、各學校等單位,另發行英文版贈外賓與駐外館處。多餘月曆將利用「國防部發言人」臉書贈送民眾,也會提供下載圖檔。

fsj 提到...

終戰70年 飛虎傳奇再現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1000868-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01日 郭佳容/台北報導

明年是二戰結束70周年,由英國BBC電視台製作人、知名紀錄片導演史蒂芬.賽登伯格執導的《飛虎傳奇》,探索二戰期間扭轉局勢的傳奇空戰團隊「飛虎隊」,帶領觀眾重回二次大戰現場,影片即將在公視播映。

飛虎隊由當年領導對日抗戰的國民軍政府籌組,透過蔣中正夫人宋美齡的關係,延攬美國軍官陳納德培訓,他們運用有限資源,掃除日本空中勢力,戰績震驚中外,是當時最富傳奇色彩的空軍隊伍。

「我從小就知道飛虎隊的故事,記得1950年代還在電視上看過約翰韋恩飾演的飛虎隊電影,事隔近50年,有機會拍攝真實紀錄片,我感到相當興奮。」史蒂芬.賽登伯格1983年開始投身紀錄片工作,長年為BBC、美國公共電視、日本NHK電視台等頻道製作紀錄片,擔任獨立紀錄片的導演、企編、製片、監製等工作,現任職於北京大陸橋紀錄片製作公司。

《飛虎傳奇》歷時3年,拍攝地點遍及雲南、廣西、中緬邊境、印度、美國與台灣等地,訪談多位專家學者,包括曾參與飛虎隊的中美隊員及陳納德遺孀陳香梅。

紀錄片以上千張歷史舊照貫穿影片,更運用現代動畫模擬科技,將飛虎隊與日軍當年的交戰景況,還原在螢光幕前,帶觀眾重回歷史的時光隧道。

製作人郭菀玲表示,歷史不能被遺忘,抗戰結束超過半世紀,飛虎隊員逐漸凋零,影片中出現的李學炎也於今年2月在美國辭世,「也許是最後一個機會,能夠拍到這些真實的老飛虎們,在鏡頭前講述當年事跡。」

影片共分成4集,從1937年抗戰前夕說起,描述飛虎隊如何利用有限資源,掃除日本空中勢力,扭轉二次大戰戰局;以及他們如何肩負起飛越「駝峰航線」的死亡任務,協助中國突破日軍封鎖;還有飛虎隊的靈魂人物陳納德將軍如何在紛擾的戰事變幻中,實現自己的空戰策略。

《飛虎傳奇》2015年1月10日起,每周六在公視HD頻道播出。



◆ 北京姑娘眼裡的寶島人情味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1001072-260306

旺報 2015年01月01日 (張之琳/北京師範大學學生)

當我們穿行在現代化的大都市裡的時候,很容易忽略擦肩而過的行人們,他們戴著名為面無表情的面具。這是現代化的北京,她繁華而寂寞。當我被人群淹沒在生我養我的土地上,也會有一剎那的悵然若失。所以,當我離開北京的秋天,來到台灣時,一下子被一種溫暖所包圍。

說來也巧,決定和朋友進行台灣的初次環島,是因為看到了網路上的往返打折機票。然後便是研讀各種攻略、制定行程、預訂住所。對於自由行的學生來說,民宿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可以最近距離地接觸當地人,又可以省下一筆開銷。

大富翁裡頭的地名

就這樣,嘉義、墾丁、花蓮,這三個我只曾經在大富翁遊戲上的台灣地圖看到過的地名,如今卻已成為了我心中最柔軟的一段回憶。

那天,下了阿里山已經是七八點的光景,到達嘉義民宿的時候天已經黑透。因為上下山各兩個小時的盤山大巴加上海拔的落差,一進屋我便癱倒在床上。民宿老闆在得知我們連晚飯都沒吃而附近又沒有飯店的情況下,親自下了兩碗麵。黃澄澄閃著油星的麵湯、白嫩的荷包蛋、青綠的油菜,它很香,因為是家的味道。在消極時刻的任何積極影響都會被放大數倍,一點點體貼與溫暖會被放大到充實了整個身心。同樣的事情,雪中送炭總是比錦上添花更令人有所觸動。

第二天,我們還與老闆飼養的十二頭台灣水鹿親密接觸,他們從驚跳的步伐、恐懼的眼神到慢慢探近身子、溫柔平和的眼神,正像是我們探索這個花花世界的過程,會害怕擔憂但是最終會靠近並融入。這家民宿的名字裡有「溫馨」兩個字,我想我們的親身體驗就是最好的佐證。

離開嘉義便是南下到墾丁,俗稱的「國境之南」。選擇了離恒春鎮和墾丁大街都很遠的民宿,但是緊挨著太平洋的海岸線。雪白色的建築在海水和天空的映襯下顯得那麼自然清新,是海水愛著的浪花,是天空擁抱著的雲彩。

沒有多想只有信任

民宿老闆看上去充滿了活力,墾丁一年四季的陽光給予了她蜜棕色的皮膚,她和輪流幫忙的小幫手們都是因為熱愛海洋、熱愛墾丁慢節奏的悠閒生活而留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世界各地擁有同樣心態的人們分享這裡的生活。民宿裡豎立著幾塊衝浪板,還有齊備的潛水裝備,我和朋友不禁期盼下次的海洋探索之旅。

在這裡待了幾天,對陌生人的信任度不知不覺提高了很多。我們甚至在從民宿去恒春的路上,以及從龍盤回民宿的時候,開始敢於主動伸手去攔陌生的車輛。由於暑假裡發生了多起女大學生搭陌生車輛遇害的事情,在大陸,我們是絕對不會如此。但是在國境之南,我們卻沒有多想,只有信任。

這裡的人們不會吝嗇讚美。從民宿老闆、搭車司機到為我們指路的導遊,都讚歎我們兩個小姑娘千里迢迢獨自來到寶島。聽到類似的話,也忍不住有些自豪起來,腳痛和暴曬都成為不需要關注的小事兒了。

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的安排也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習慣了大陸城市景點的集中和交通的便利,來到花蓮卻有點「蒙圈兒」(犯傻)了。在7-11門口好不容易攔下了出租車,司機師傅這才告訴我們,花蓮地廣人稀所以公車不發達,計程車也絕大部分是電話預約。

接收到另一份熱忱

我們在慶幸的同時又開始犯愁,第二天的清水斷崖和七星潭如何到達?當司機爽快地同意帶我們去的時候,我們又接收到了一份熱忱。

第二天,司機師傅的小黃車和熱騰騰的早飯一早便在民宿門口等我們。一路上,他毫不遺漏地為我們介紹花蓮:堵車問題、建築風格、修路的艱辛歷史,甚至偷偷告訴我們大山裡的基地。

原來,師傅原本是生活在台北的,和太太旅行到花蓮被這裡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純樸的民風所吸引,便遷居至此。我想他一定對大陸有著不一樣的感情,因為他常常會講到「北平」,這個在閱讀民國時期文學作品時常常會看到的地名,一時間帶我回到了林語堂筆下的京華煙雲。我看著窗外的湛藍,暗自猜測北平與他的關係,但是最終也沒有好意思問出口。

一路聽著悠揚的歌曲,師傅為我們指點最佳拍照位置,我們在清水斷崖見到了此行最美的海,深淺不一卻晶瑩溫潤的大海,我難以想像它曾經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帶我們去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展示館,驕傲地介紹太魯閣四季之美和台灣的地形地勢,不禁讓人暢想冬天裡合歡山的白雪皚皚。

說不完的人情味兒

後來,他載著我們去了當地人常光顧的麵店和豆花店;在回程的路上放緩慢徐徐的樂曲讓我們睡午覺……一路上,他的貼心細緻早已超出我們的預想,這樣長輩對晚輩的關愛,讓人很難想像,一天之前,我們還只是陌生人。

北京有常住人口3000萬,而整個台灣只有2300萬。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人情味兒也更加濃厚。這些大大小小的人情味兒怎麼也說不完,就像我們在台灣說「謝謝」的次數一樣。至於這裡保存的中華傳統文化、另一種都市的繁華、揚名的特色小吃乃至街上打扮漂亮的高中女生,就下次再講吧。

fsj 提到...

華府看天下-那個荒謬年代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2000692-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02日 傅建中

歲月不居,又是一年過去了,年紀大了,對未來實在沒有太大的期待,但對過往的日子卻有不少的回憶,只是想起年輕時在台灣的遭遇,總覺得那個年代有太多的荒謬。

譬如說吧,上世紀50年代進大學得有保人,而且規定文官薦任級以上,武官少校以上,要不然是殷實鋪保。

我初到台北,人生地不熟,那裡去找這樣的保人,好不容易一位中學同學願意請他的親戚擔保,但見面之後,對方猶豫了,因為我是外省人,不清楚我的底細,不敢保,好在對方很誠懇,對我明言不能保的原因。我不能怪人家,因為我確實有些問題,原因是1949年後我在「匪區」待過,1954年方才由香港去台灣,屬警備總部列管的曾經「附匪」的人物。

那個年代,台灣人人都是談匪色變的,我雖是被迫「附匪」(年紀太小,無法自行逃離),仍是不良紀錄,茲事體大。也因此我出國出境證總是遲遲不下來。

台留學生謹言慎行

那個年代,留學生出國是不能攜眷的,也就是說,結了婚的人,得把太太留在台灣,理由是帶太太出國,影響學業,其實恰恰相反,這等於拆散夫妻,常會發生婚變。

彰化中學的一位美術女老師不是因為丈夫留學在美,隻身在台,和校長翁慨發生不倫之戀,導致婚變,並且鬧得滿城風雨,海內外皆知。

美國同學聽說台灣學生不能帶太太出國,覺得匪夷所思,認為台灣政府這種作法,無異把太太扣在台灣當人質,對台灣的形象是大大的傷害。這方面我也是過來人,現在的台灣留學生比我們那個時代幸福多了。

此外,留學生身在海外,已飛出台灣的牢籠,但還是得謹言慎行,因為校園裡有職業學生或校園間諜,你的一言一行,特別是政治言論,隨時有可能被當作小報告打回台灣,一旦上了台灣情治單位的黑名單,輕則返台後想再出國會有困難,重則根本不能回台,或是返台後有牢獄之災,最有名的例子是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的陳玉璽案。

陳是1964~1966年的東西文化中心交換學生,在夏大期間經常去東方圖書館閱讀大陸的書刊及畫報,思想開始起變化,嚮往祖國,又因曾在校園參加反越戰的活動,上了黑名單。因東西文化中心交換學生期限是兩年,期滿護照不得延期,陳玉璽本想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並已申請到布朗大學的獎學金;奈何台灣不准他的護照延期,不得以離美前往日本觀望,不幸在日本時可能為生活所迫。曾替親共的《大地報》以愛華的筆名寫稿,而為潛伏的國民黨特務偵知,後因逾期居留被日本遣送出境,返台後一下飛機即被警總逮捕,關進牢裡,後依為匪宣傳的叛亂罪名判處7年徒刑,一時東西文化中心和夏大當局為之震撼,當地台灣留學生也人人自危。

自由中國竟不自由

陳玉璽案影響很大,擾攘數年,對台灣的聲譽打擊甚大,所謂自由中國,竟是如此的不自由。陳玉璽後來雖提前獲釋,並前往布朗大學完成博士學位,但已是九死一生,曾經滄海難為水了。我和他夏威夷一別,已是47寒暑,他親手做的雞腿飯餘香猶在,不知此生是否有緣再度聚首,剪燭共話?

※ 相關報導:

* 兩岸史話-兩岸驚濤廿年紀實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2000851-260306

編者按自1988年1月經國先生逝世到2008年5月馬英九總統就任的20年間,兩岸關係複雜多變,事實證明,兩岸關係是對台灣民眾生活影響最直接、最大的政策,也是最能同時牽動美、中兩強的變數。歷任國安要職的政治學者蘇起,先後從研究及實務角度,梳理這20年兩岸關係脈絡,寫成《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一書,由天下文化出版,除了親身觀察及參與,也素描現階段兩岸關係面貌,略作前瞻,並有不少「祕辛」首次曝光,特予摘錄。

fsj 提到...

70歲中建艦 輝煌老兵依然威猛
http://udn.com/news/story/7508/620198

聯合報 本報記者程嘉文 2015-01-04

中建艦泊靠在左營港東登碼頭,陸戰隊由船艏大門一一登艦,進入船腹龐大、黝暗的坦克艙。一名新兵握著母親從廟裡求來的護身符,悄悄問:「聽說搭這種『開口笑』很暈喔?」

類似場景反覆上演了七十年,從美軍到國軍士兵,從硫磺島灘頭到八二三砲戰的料羅灣,從「大江大海」撤退軍民來台,到遣返偷渡淘金未果的大陸客。中建艦是唯一至今不曾退伍的「大陸來台老兵」,「她」的故事也是中華民國歷史的一部分。

一九四六年六月十二日在青島軍港碼頭,經過簡單移交儀式,美軍LST-716號登陸艦降下星條旗,升起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成為中華民國海軍的「中建」號軍艦。至今,這艘參加過硫磺島、沖繩戰役的軍艦仍在海上奔馳,也是世界上連續服役第二久的軍艦。

即將卸任的第四十二任艦長唐道清中校說,艦上近一百人,「大部分人年紀只有船齡三分之一」。八年級的油機下士廖正偉說,只在電影裡看過硫磺島登陸戰,沒想到自己的船是歷史一部分,「真是超級無敵猛」。

紀念收復西沙 小島改名中建

中建艦「歷史功蹟」輝煌,一九四六年十月,成軍不久的她載運陸戰隊前往南海,收復西沙群島。為紀念這次任務,內政部將群島西南部的島嶼「半路峙」更名中建島。

國共內戰失利,中建載運軍民物資來台;一九五○年執行海南島撤退,一九五三年突襲東山島,一九五五年大陳撤退,一九五八年參加八二三台海戰役,一九七五年前往越南撤僑,一九九○年兩岸紅十字會合作遣返偷渡客,第一趟任務也由她擔綱。

八二三被轟 七名官兵殉職

八二三砲戰時,國防部前部長伍世文當時是中建艦的中尉輪機官。十月六日,中共宣布停火三周,國軍趁機搶運物資到金門。不料廿日下午共軍突然恢復砲擊。這時正值低潮,中建還「坐」在灘頭動彈不得,首波砲彈就在甲板上打了一個大洞,炸死七名官兵。連續被轟了一個多小時,水位終於上漲,艦長急忙退灘駛向外海,一路閃避砲擊,總算抵達安全水域。

「所幸砲彈只命中士官住艙…」伍世文回憶,坦克艙裡有大批砲彈,還有不少疏散到台灣的當地民眾,如果中彈勢必大爆炸,後果不堪設想。

伍世文回憶,當時薪水連同海勤加給折合美金不到五元,不敢亂花錢,於是發明「調果汁」絕活,深受其他年輕軍官歡迎。他聽說果汁可以「調」出來,於是到高雄街上化工材料行買糖精、香精等原料,實驗後果然造出幾可亂真的果汁,「大家喝了也都沒事」。幾十年後談及這段經歷,伍世文笑道:「化學食品可不是現在才發明的。」儘管「伍記果汁」未釀成食安問題,但是「我後來只喝茶,再也不喝果汁了。」

遣返偷渡客 特設女性包廂

一九九○年十月七日下午,首度執行大陸偷渡客遣返任務的中建艦載運五十五名偷渡客從基隆港西六碼頭出發,翌日早晨駛抵馬祖,紅十字會秘書長陳長文隨艦全程參與。艦長姜龍安回憶,當時海軍特別將船上後住艙改成「拘留艙」,為避免偷渡客不滿被遣返在船上鬧事,不僅以柵欄和外界隔絕,還要特別隔出「女性包廂」;並將所有電氣開關移至艙外,燈泡外也罩上鐵格子以防破壞。甚至懸掛吊床的鐵鍊也都銲死,避免被拆下當武器。

※ 相關報導:

* 中建艦上供媽祖 牌位悼陣亡前輩
http://udn.com/news/story/7508/620207

中建艦的輪機辦公室裡,有一個簡單的神龕,供奉著媽祖、觀音與一具牌位。艦長唐道清表示,「這是過去八二三砲戰期間,艦上陣亡的前輩。」這是海軍的不成文傳統,最常奉祀的是媽祖。即使艦長本人信「洋教」,也會指派專人每天上香。



◆ 我沒有遇見過台灣的風景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4000868-260306

旺報 2015年01月04日 (吳本美/中國人民大學學生)

我沒有遇見過台灣的風景,我只遇見過台灣人。他們,在我的生命畫布上添了很重要的色彩。

我的大學室友之一是一個台灣女孩。剛入大學的第一天,我們很奇怪地問,你為什麼不上QQ啊,我們其他人暑假裡都已經通過QQ變得很熟絡了呢。她羞澀地說,在台灣都用facebook呢。我們都呆住了。

每次別人問室友來自哪裡時,我都會非常驕傲地介紹這個台灣室友,仿佛這是一種特別的緣分。而事實上,的確如此。剛開始的時候,特別受不了她嗲嗲的台灣腔,而她總說,知足吧你,我的普通話在台灣人中間算是很標準的了呢。

隨和姑娘也會說不

然後覺得她跟我們也沒有很大的不一樣,尤其是大一,大部分課很巧合地跟她同一個老師,每天一起上課一起吃飯一起打打鬧鬧,覺得她跟身邊的大陸女孩子也一樣:同樣地調皮,走在路上時不時逗你一下;同樣地善良,會在我委屈的時候安慰我、在我畏懼的時候鼓勵我、在我孤獨的時候陪伴我;同樣的脆弱,會在開學的第一天晚上因為想家因為害怕而哭泣、會在和男朋友吵架的時候流著眼淚撒嬌。

但終究我們的確有些不一樣。比如那次英語課上,老師讓我們對比兩個名人的異同,小組裡居然有個白癡提議比較毛澤東和蔣介石,她立刻轉回身說那你們討論吧,這個話題我不要參與,我們暗暗吃驚同時又恍然大悟,才意識到即使她平時那麼隨和,她和我們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

比如生病去校醫院回來,我一直感歎,在校醫院看病好便宜啊,只收10%的醫藥費,好便宜啊!她卻不屑一顧:我以後都不要生病,不要在大陸看醫生。我問為什麼啊。她說這裡的醫生看病好隨便啊,你怎麼敢放心讓他開藥?在台灣,醫生都是頂尖的人才才能從事的行業,醫療設備也很全面而先進,且有完善的醫保體制……我愕然:從小遇到的都是這樣「隨意」的醫生和昂貴的醫藥費,台灣的社保體制的確在很多方面值得借鑑啊。

她喜歡纏著我問我們那裡的生活和風景,彷佛對她而言,大陸深處,也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未知的世界。對我來說,她也是一樣。我問她,如果我要寫一篇以「大陸人看台灣」為主題的文章,該從哪裡獲取資料呢?她斬釘截鐵地笑著說:「當然是我!」

另外有一位在社團裡認識的學姐。是一個有關戶外、徒步、登山、科考的社團,一個關於戶外領隊培訓的專案。一開始我並不知道她是台灣來大陸的交換生,因為每次訓練的時候我倆總是落在隊伍的最後,又常常在雙人訓練項目中組合,所以那段苦逼的訓練歲月練就了我們戰友一般的深厚情誼。

帶著國旗聊著政治

後來知道她原來是台灣來的交換生,不禁為短暫相聚後就要來臨的離別而深深悲傷。她臨走之前我去找她告別。兩個女生的告別,卻難得地沒有眼淚,只有夏日午後的蟬鳴,百家廊裡靜謐的風及無處不在的淡淡離情。

聊得盡興,她輕輕地說,告訴你哦,我還帶著台灣的「國旗」呢?我不禁啞然。她解釋說:「其實對於我,甚至我的父輩來說,台灣,從我們一出生她就是獨立運轉的:她有自己獨立的政府、獨立的軍隊,她為自己決策、靠自己管理,所以,其實我們對於所謂的『統一』,並沒有那麼強烈的渴望,儘管她在歷史上有那麼久是中國的一部分,可是那離我太遙遠了,你能理解這種感受嗎?」

把握時間認識大陸

我凌亂了幾秒鐘,努力淡定下來後,我說,我當然在骨子裡還是盼望統一的,可是對於你們的這種想法,我表示理解並且尊重。

她笑了,從包裡拿出一本集子,說:可是我來到大陸後,才發現原來大陸有好多東西都是我所不知道的啊!打開集子,裡面是精美的照片配著文字:有她在南鑼鼓巷的優酪乳店裡和老闆的合影,有在蒙古騎馬的英姿颯爽的留影,有她在泰山之巔看到的壯美日出,有她在微博上給媽媽留言的照片和媽媽溫暖的回覆……

每翻開一頁,她都忘情地講著相關的故事,她說那家酸奶店的老闆是一個走過很多地方的人,她說每個周末她都會一個人跑出去逛一逛,因為半年的時間對她來說太短了,她生怕浪費一個可以看更多風景、遇見更多人、聽更多故事的機會;她說在大陸讀大學好便宜啊,尤其是在名校,越是好學校花錢越少,而且貧困生還得到好多幫助;她說你將來去台灣的時候一定要來找我,我一定會請你吃台灣正宗的小吃,就像你請我吃大陸的土豆粉一樣,那一定也會讓你驚訝的……

生命裡最寶貴財富

學期開學第一天,收拾東西的時候突然翻出她送我的台灣奶茶和鉛筆,以及在背面是我們登山照片的明信片,忍不住給她寫了一張滿載思念和祝福的明信片。她收到後說很感動,等著我去台灣。我的小小的去台灣的悸動,又被她挑動起來。就像她對大陸的感受:努力多走一些地方,看一個更真實的世界。

這兩位朋友,讓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大陸人看到了課本之外的另一個台灣,而他們,都是我的生命裡最寶貴的財富。

fsj 提到...

紐西蘭老爸尋子 找到台灣之愛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8001952-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1月08日 林欣誼/台北報導

紐西蘭青年來台登山之旅,留下失蹤的悲傷結局,卻意外讓父親費爾(Phil Tchernegovski)與台灣牽起近20年的情緣。從來台尋子、療癒喪子之痛,到921災後來台當志工,費爾早已把台灣當第二個家,新書《眠月之山》以動人筆調記錄這段感人故事。

記下台灣人的美好

昨天「紐西蘭老爸」費爾抵台舉辦新書發表會,當年曾協尋的警官、他在中部山區結識的友人紛紛趕來,與他熱情相擁、開懷大笑。

一頭銀白頭髮的費爾,穿著10多年前鄒族朋友送給他的部落背心,感性說:「我把這本書當一面鏡子,把台灣人給我的美好,反映出來,希望你們知道自己多麼美好。」

擁有四分之一毛利血統的費爾是雕刻藝術家,熱愛自然的他,從小教兒子魯本走上自然探索的路。1998年底,23歲的魯本到阿里山旅行失蹤,費爾不耐紐西蘭官方營救消極,親自來台尋子。

心急如焚的他衝到總統府前,引發媒體關注,警政署全面動員,結合民間力量,在阿里山一帶展開大規模搜索。費爾在中部山區停留數月,焦急悲痛中,同時感到被陌生的愛包圍。

司機大學生溫暖相助

他回憶當時警察、山青全力投入搜救,連遊客經過都不斷喊「加油」;在往埔里的客運途中,鄰座的大學生聽了他的遭遇,馬上慷慨邀他去家裡借宿;計程車司機得知他要尋子,送他上山後堅持不收車資,「要不是台灣的愛和溫暖,我絕對無法熬過來。」

魯本失蹤至今滿16年,費爾說寫這本書重新回憶過往,仍有著身體被撕裂般的痛苦,但他已慢慢接受,悲痛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也相信鄒族長老Mo’o所說:「我不認識魯本,但我知道你為什麼會來認識我們。這是魯本最後對你的愛。他想說,你來這裡,他才能夠照顧你。」

被江蕙的歌聲療癒了

費爾與台灣的奇緣,還有歌手江蕙,「在漫長的療癒中,江蕙是打開我心門的一把鑰匙。」費爾說,當年他在山區計程車上,幾度聽到江蕙的歌聲,竟感到像宗教福音般的震撼、撫慰與救贖。

令他感動的是,搭載他的司機知道他喜歡,便開往雜貨店找到江蕙的專輯,親自買了送給他,那片CD至今已被他反覆聽到刮痕累累。作家劉克襄曾將費爾尋子和他熱愛江蕙的故事寫進《十五顆小行星》書中,

促成江蕙2010年邀請費爾來台聆聽她的演唱會。

昨天江蕙託人送來卡片致意:「希望台灣的溫暖可以讓你把這裡當作你的第二個家。」費爾也回贈他親手繪製的江蕙畫像,圖中他將自己化為一隻蛾,笑說:「江蕙是我飛往的光。」

※ 相關報導:

* 江蕙的歌聲「讓我哭,讓我堅強」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8001955-260115

身為江蕙的粉絲,費爾聽聞江蕙引退消息,表達遺憾悲傷,但他隨即說:「轉念一想,我們應該慶幸,活在能聽到她歌聲的時代,我們應該活在當下,也深深祝福她退休後的生活。」

「怎麼聲音這麼引誘,讓人無法藏匿心中的委屈、遺憾、綿綿的思念?歌詞不明白,又有什麼關係?她是格林童話裡的吹笛手,吹出了人生最濃縮的苦、最純然的愛。」費爾在書中如此形容江蕙的歌聲,在他心碎的時刻,輕輕托住他的憂傷,「讓我哭,讓我堅強。」



◆ 嫁來台灣風城 體會鄉下人生活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108002133-260306

旺報 2015年01月08日 (孫劍虹/陸配.現居新竹)

住北京時我遇到了台灣的外子,八年前嫁到了台灣風城。大陸新娘初抵芎林客家小村,如今回首這些年來,我的台灣媳婦鄉下新生活,客家庄生活已深入我骨髓肌理,總覺與自視優越的城市人相形之下,雞犬相聞的小村更像一首優美的田園牧歌。相信我住得愈久,愈能影響自己性格及人生觀。

天未亮,鄰家啼叫的公雞總讓我想塞住耳朵。我家緊臨福昌宮,家裡安裝鐵門,婆婆拉鐵門閘時,那「ㄘ呀」高亢刺耳的聲音,讓人再不情願也得遠離夢鄉了,此時通常天未明,頂多六點鐘,但窗外牆腳的扶桑花已開得火紅。

總被各種聲響擾眠

而每天下班晚餐後,婆婆總會拉下鐵閘門以確保安全,她總是喊著:「天黑了,要關大門囉,大家該休息了。」鐵門關上了,再想浪漫散步,也只能望著門外牆腳仍鮮豔的扶桑花發呆。

屋前緊臨一小山溝,從我房間還可見溝裡的蝌蚪、小魚或小螃蟹,犯睏的我常倒頭後卻被水聲伴著蛙聲,還有蟋蟀蟲鳴喚醒,加上外子睡覺習慣性的打呼嚕聲……往往讓我只能睜大眼睛瞪著天花板看,長夜漫漫,想著那叢扶桑花是否還開著,還是已經謝了?

家臨福昌宮,圍著廟坪住的鄰居及親戚,三不五時總有人上門聊聊天,梅姑最常上門且一定帶點東西,通常一籃子黃瓜絕不會少。常常餐桌上總有盤青菜,婆婆說是一早開門時掛在大門手把上,而且不確定誰送的。相形之下,總讓我想起江西娘家城裡的鄰居,不論左鄰右舍,樓上樓下,彼此從沒交談過,頂多也只是點頭之交,想想那種城市生活,真叫做「老死不相往來」。

直到有一晚,讓我永遠難忘。那晚七點半,我知道婆婆就要拉下鐵閘門了,身為孕婦的我,挺著個大肚子在院子裡坐著,看見廟坪燈火通明,村子裡幾乎所有的男人、男孩、男生都紛紛出現,看上去似緊急討論什麼?我進屋告訴婆婆,不多時,七十幾歲的老太太也立刻加入廟坪人群了。

街坊鄰里友愛互助

不到一會,便見婆婆返回家裡,急迫地說:「快點!宏林家的阿寶放學至今沒回來!大家快去幫忙!快點!快!穿雙好走的鞋,快!」善良的婆婆催著我們。火速地,外子便拿好手電筒,我雖是大肚婆也穿上外出鞋,共同出去找阿寶。又過一會,更多摩托車轟隆隆地從四面出發,每個找阿寶的騎士,看上去既憨厚又篤定,大家此起彼落的喊著:「阿寶!天黑囉!」也有人拿手電筒沿水溝邊找邊叫:「阿寶!回家喲!」

各家主婦們離開廟坪分頭出發,偶爾又會折返廟坪探看最新消息,並想確定自家小孩找阿寶時是否平安。那一夜我看到的小村,大家是如此親密與親近:「阿寶!等你吃飯囉!」、「阿寶!回家睡覺噢!」九點多,老公與我滿腳泥濘返家,趕緊告訴著急的婆婆:「阿寶找到了!他下課後跟同學去學校旁的橋下打球,忘記跟家裡說了。」

朵朵扶桑仍然鮮豔

婆婆鬆口氣,遞上水給我們:「沒事就好!平安就好!」「我們跟阿光還跑到梅姑廢田裡找哩,媽媽妳看我們的腳都弄髒了。」我告訴婆婆,給她看我沾滿泥巴的兩隻腳。

「快去洗乾淨,大家都累了,多虧有你們呀!也是菩薩保佑阿寶喲!」婆婆說著時,「ㄘ呀」一聲,鐵門關上了!外頭廟坪恢復了安靜,屋裡再度回到平靜與平安。

我從人口兩千多萬的北京,嫁到人口才兩萬的芎林小鄉,一過就是八年了,院牆腳下那叢扶桑花也由新枝開到老幹,但朵朵扶桑花仍是新鮮豔麗,我常採摘幾朵送給心愛的女兒。

視角改變更愛鄉下

嫁到客家庄來,讓我所學甚多,婆婆早晚開關的那扇鐵門,本來看上去多不自由,現在看上去卻是安全的。一旦視角改變了,我愈來愈愛鄉下的生活,因為真正體會到有難同擔、有福同享的鄉下人生活。

有天我同外子說:「窗外的蛙聲沒那擾人了,梅姑送來的黃瓜一次比一次好吃……」最近我正教女兒畫扶桑花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