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星最大衛星 地下海水量比地球多
http://udn.com/news/story/6812/762072
聯合報 記者田思怡╱即時報導 2015-03-13
德國研究人員12日表示,木星的最大衛星「木衛三」的地下海水量比地球多,太陽系可能有生命的地方有多了一個。
研究人員說,哈伯太空望遠鏡拍到的極光,有助於證實早已被懷疑的「木衛三」表層下的鹹水。
1995年抵達木星的「伽利略」太空船已偵測到「木衛三」可能有磁場。
哈伯太空望遠鏡藉由觀察「木衛三」四周極光的變化,證實「木衛三」有磁場。
德國科隆大學的索爾說:「自1970年代以來,就有木衛三可能有海洋的推測和模型,我們現在可以確定。」
◆ 日領先全球 隔空傳電力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62362
自由 2015-03-13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和三菱重工領先全球,分別成功完成地面上無線電力傳送實驗,這項新科技將有助於人類大規模使用太空太陽能發電(SSP)做為新的能源。
太空陽光強度比地面高且不分晝夜也不受天氣影響,太空太陽能發電被賦予極高的期望,不僅經常見諸於科幻小說漫畫中,日本科學家也於一九九○年代起著手進行研究,問題在於如何將太空太陽能發電系統的電力,安全地送回地球。
JAXA和三菱重工分別在本月八日及十二日宣布成功完成地面上無線電力傳送實驗,研究人員將電力轉換為高功率微波,經過誘導投射到接收器上。實驗中,JAXA將一.八千瓦的電力,無線傳送到五十五公尺的受電板上,而三菱重工則將十千瓦電力送到五百公尺遠的受電板上,並成功點亮LED燈,這是至今在日本國內成功的實驗中距離最長、電力最大的一次。
未來目標:將太空太陽能傳回地球
三菱重工的研究人員表示,電力無線傳輸面臨成本、精準度、小型化及信賴度等四項課題,這次的實驗主要著眼於成本及精準度的技術開發。使用了既有的微波爐振盪器的技術,以降低成本,另外,為避免高功率微波造成人體和環境的傷害,開發了「光束方向控制技術」,讓微波的傳送更為精準。
日媒報導,三菱重工目標在二○三○至四○年間,將太空中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傳送電力回地球。此外,也計畫五年後將長距離無線輸電技術商用化,這項技術將運用在海上風力發電站向陸地輸電以及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等方面。
※ 相關報導:
* 解開行星形成之謎
* 資源再生與再利用
20 則留言:
數千發燒友 北極追日食
http://udn.com/news/story/6812/776238
世界日報 編譯中心/綜合18日電 2015-03-20
歐洲將於20日迎接全球今年唯一一次的日全食,以及「超級月亮」兩個天文現象。文匯報引述電訊報導,由於近年歐洲多國大幅提升太陽能發電比重,有專家擔心,日食可能影響發電功率,考驗太陽能電網的可靠性。
要觀賞完整的日全食奇景,必須前往北極圈附近的法羅群島及挪威斯瓦爾巴群島,其中斯瓦爾巴群島目前已聚集近2000人等候日食來臨。當地日全食將於上午11時11分開始,為時三分鐘。
除日食外,20日也會出現超級月亮,即月球行經近地點,與地球距離最近。報導指出,在日食及超級月亮共同影響下,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NOC)海洋物理與氣候學研究主任霍斯伯勒估計,英國後日將迎來高潮汐,估計較去年最高潮還要高數厘米。
◆ 金星、火星夾月 後天肉眼可見
http://udn.com/news/story/7266/776735
聯合報 記者吳思萍/台北報導 2015-03-20
台北市立天文館昨表示,22日傍晚,金星和火星將出現在細彎眉月的上下方,金星在上、眉月居中、火星在下,3者略成等距的一直線,形成雙星夾月,用肉眼就可觀看,是簡易入門的有趣天文現象。
天文館助理研究員李瑾說,雙星夾月最佳觀看時間只有短短1小時,約為22日傍晚6時至7時,民眾用一般數位相機,就能拍下淡黃色的金星與橘紅色的火星,預計將吸引攝影愛好者追星。
李瑾說,雙星夾月的天象沒有固定周期,有可能好幾年才出現一次,民眾可把握觀賞。
22日因金星比火星亮130多倍,以肉眼觀看時,天文館建議先找到金星與眉月,再按相對位置尋找火星。相關天象預報訊息,可在台北天文館/網路天文館的天象預報項下取得,網址http://tamweb.tam.gov.tw/v3/tw/list.asp?mtype=c1。
NASA「好奇號」 發現火星有氮
http://udn.com/news/story/6812/789417
Upaper 中央社 2015-03-26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說,NASA探測車「好奇號」已在火星表面發現氮。這項重大發現,更添這顆「紅色星球」一度可維繫生命的證據。
氮對所有形式的生命很重要,因為它是DNA(去氧核醣核酸)與RNA(核糖核酸)的成分。
「好奇號」鑽探火星岩石,發現硝酸鹽的證據。硝酸鹽是1種含有氮的複合物,可被有生命的有機體利用。
「好奇號」團隊登陸蓋爾撞擊坑後,已找到火星含液態水與有機物質等生命必須成分的證據。
◆ NASA再動小行星腦筋 抓巨岩放月球軌道探測
http://udn.com/news/story/6813/790516
聯合晚報 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15-03-26
美國太空總署(NASA)準備2020年發射太空船前往鄰近的小行星抓取一顆岩石,然後放到環繞月球的軌道上,供太空人探測訓練之用,為未來派人探索火星等深遠太空鋪路。
根據25日公布的計畫細節,NASA預定2020年12月發射一艘太陽能動力無人太空船前往一顆小行星;環繞小行星約一年,然後利用機械臂從地表抓取一顆13呎(4公尺)的岩石。
NASA副署長賴富特說,太空船有三到五次的機會抓取岩石;岩石會被帶到月球附近,並停泊在環繞月球的軌道上,到2025年,兩位太空人將搭乘巨大的火箭船和仍在開發的Orion太空艙飛向該顆岩石,從事探索、訓練和研究。
太空人駕駛的Orion將停靠在無人太空船,然後進行太空漫步,攀上岩石探測和記錄,甚至把一小塊岩石帶回地球。
賴富特說,這項任務可驗證未來到到更深遠太空從事載人任務時所需要的能力。
NASA已經選定三個可能的小行星作為任務的目標,其中之一是2008年發現的一個1300呎長太空岩石,名字叫2008 EV5,另有兩個名叫Itokawa和Bennu的小行星也列入考慮,最終目標會在2019年宣布。
NASA原本也在評估另一項計畫,準備以一個巨大的袋子套住整個小行星,然後拖到月球附近,但NASA的經理群在24日的會議中,認定新計畫可以測試「未來前往另一個行星系所需要的科技和技巧」,即使新方案支出會增加1億美元,仍然決定採用。
NASA幾年前曾經提議派太空人飛往一顆小行星,然後登陸其上,後來改而決定將小行星帶到離地球更近的地方。
月全食 兒童節18:15驚豔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31001516-260114
中國時報 2015年03月31日 04:10 許瀚分/台北報導
去年10月8日錯過月全食的民眾,今年又有機會一睹「血月」奇景,中央氣象局指出,4月4日兒童節晚上6點15分後,全台各地朝東方天空觀望,可看見月全食,全程預計6小時1分鐘,當晚氣象局網路上將有全程直播,若錯過這次,預計要到2018年1月31日才會再出現。
氣象局天文站技士鄭振豐表示,4月4日兒童節當晚6時15分後,全台各地民眾都能觀看月全食的過程,其中晚上7時54分到8時6分,月球將全部隱沒在地球影子區內,而呈現黯淡的紅銅色,因而有「血月」之稱。
鄭振豐說明,月全食發生時,月面不會完全看不見,而是呈現紅銅色,是因為陽光穿過地球大氣層,部分紅色光被大氣折射到影子區,再照射在月面上所致。
氣象局表示,4月4日晚上6時15分開始,月面東偏南側逐漸陰暗,出現缺角,往月面西側擴大,晚間7時54分出現月全食,持續到8時6分,接著從月面北北東側漸變亮,慢慢向西南擴大,到晚間9時45分復圓,晚間11時1分月球才完全脫離地球的半影區。
嫦五發射器 將彈跳式返回地球
http://udn.com/news/story/7331/838804
報 中國新聞組/北京15日電
被譽為「嫦娥(衛星)之父」的嫦娥系列衛星各型號總指揮、總設計顧問葉培建昨天在演講時透露,「嫦娥五號」人造衛星計畫2017年在海南發射升空。「嫦娥五號」是最新探測器,將用新研製的「長征五號」火箭發射,且採創新的彈跳式返回地球。
現代金報報導,身兼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葉培建昨天是在寧波市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第57期科普大講堂上,講述中國發展嫦娥系列衛星的故事,並透露上述訊息。
談到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的「嫦娥一號」,葉培建說,大家好奇到底花了多少錢,當時財政部門給了人民幣20億元,「嫦娥一號」用了14億元,相當於北京修建兩公里地鐵。
對2010年10月1日成功奔月的「嫦娥二號」,葉培建表示,「嫦娥二號」在太空已經旅行4年多了,現在距離地球1億公里左右,但它身體狀況一直良好,預計2020年左右會回到地球附近。
葉培建談到,由「嫦娥三號」攜帶於2013年12月在月表成功著陸的月球車「玉兔」,「可能是一根導線被小石頭傷到了,導致電池電壓從原來的5伏特降到了4.5 伏特以下。我們想了很多辦法,但還是不能恢復」。
不過,他說,「玉兔」仍能按時被喚醒,只是不能走路,且已遠超出設計壽命。
對於「嫦娥四號」,葉培建表示,「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衛星,由於「嫦娥三號」完成了落月後再動起來的任務,這給「嫦娥四號」的去向帶來了難題。因此,四號的發射時間不會太早。
葉培建又指,「嫦娥五號」預計2017年在海南文昌發射,這也是全新的發射基地。「嫦娥五號」是最新探測器,將用新研製的「長征五號」火箭發射,且採創新的彈跳式返回地球。
葉培建說,「無人探測是主流,但中國人是一定要去月球的。」探月工程也歡迎民間資本進入。
◆ 「嫦娥」冷暖衣 能抵禦300℃溫差
http://udn.com/news/story/7332/849128
世界日報 北京20日電 2015-04-20
中國嫦娥系列航天器「冷暖衣」的製造團隊,研製出一套不足於美國製造1/50重量、卻能抵禦月球300℃溫差的月球探測器溫度控制系統。
該團隊因為為丁肇中團隊開發出國際上首套兩相控溫儲液器,讓丁肇中的阿爾法磁譜儀隨奮進號航天飛機登陸國際空間站,獲得丁肇中的多次讚揚。
新華網19日發布通訊《巧手製衣獻「嫦娥」——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苗建印創新團隊》,文中透露,苗建印創新團隊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也是技術標兵團隊,主要為嫦娥系列航天器製造「冷暖衣」。簡而言之,就是為嫦娥設計、剪裁了適於外太空的貼身衣服。
在月球上,第一要克服的就是300℃溫差考驗;其次,航天器「衣服」要輕巧,有助於運行,不能太厚。因此,輕薄而熱控效應佳是對航天器「衣服面料」的基本要求。
苗建印創新團隊經過反覆實驗,研製出一套「不足於美國製造1/50的重量」,卻能抵御月球300℃溫差的月球探測器溫度控制系統,實現了「星船冷暖我作主,廣袤天際展宏圖」。
面對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儲液器研製難題,多家歐美宇航機構不敢應戰。苗建印團隊歷時三年,開發出國際上首套兩相控溫儲液器,讓丁肇中團隊的阿爾法磁譜儀隨奮進號航天飛機登陸國際空間站。丁肇中多次在國際會議上大讚中國的熱控技術實力。
苗建印創新團隊是世界上最早從事熱管研究的國際一流科研團隊之一,團隊發展史長達50年。不過,現在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不過32歲,所研製的宇航產品始終保持交付合格率100%,在軌無一失效。
◆ 日本擬2018無人登月 挑戰定點著陸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73220
自由 2015-04-20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計畫在3年後將無人探測器「SLIM」送上月球,首次挑戰從未有過的高精密定點軟著陸技術實驗,成為繼前蘇聯、美國及中國之後,全球第四個以無人探測器挑戰登月任務的國家。
據報導,日本太空政策委員會可望在今夏前做出正式決定。按照預定計畫,無人探測器「SLIM」將由日本國產的新一代固態燃料火箭「艾普斯龍」(Epsilon)5號搭載,在鹿兒島的太空觀測所發射,經費約100億至150億圓(約26.4億至39.6億台幣)。
太空政策委員會和文部科學省相關人士,20日將開會了解SLIM計畫,最快將由文科省編入明年度預算。
報導指出,以往各國月球或行星探測器的著陸點,都偏離預定目標一至數公里,無人探測器SLIM將利用數位相機的臉部辨識技術,確認月球表面隕石坑的位置,將著陸點的誤差縮短在100公尺內。
這項技術是由JAXA與大學共同研究,是美蘇兩國尚未發展的技術,一旦成功,未來可望應用於火星探測。
尋找外星人大家一起來,NASA超多太空探測資料大開放
http://www.ithome.com.tw/news/95402
NASA陸續開放了斥資不菲蒐集來的歷年太空探測資料的API,供全球使用。想要尋找外星人嗎?你現在也能自己動手
文/李建興 | 2015-04-22發表 iThome online
近日美國太空總署NASA推出了資料開放平臺api.nasa.gov,提供了大量存取各式NASA太空探測資料的API。NASA創新研究總裁Dan Hammer表示,資料是NASA最重要的資產之一,不過,如果這些資料無法讓他人存取利用,那一點好處都沒有。
NASA計畫持續開放了手上的太空探測資料,目前網站中已有超過30種太空探測資料的API,最近則剛釋出了每日一天文圖API(Astronomy Picture of the Day,APOD)。這是美國聯邦政府最受歡迎、每個月超過350萬人次瀏覽的每日一天文圖網站內容轉為API釋出。Dan Hammer說,這個服務就跟Justin Bieber一樣受歡迎,而開發人員可以利用APOD API開發各種有趣的應用。
其中還有各式各樣的資料來自NASA的專利,像是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的色溫圖或是地球的即時衛星空照圖等資訊,更酷的是還能取得NASA所接受到來自太空的聲音,說不定有機會能從中找出外星人活動的痕跡。
Dan Hammer表示,他們會持續釋出更多的資料。不過,光目前些資料,大家就玩不完了吧!
NASA曲速引擎 4小時到月球
http://udn.com/news/story/6812/876556
聯合報 編譯莊蕙嘉/報導 2015-05-02
未來人類到月球花費的時間,將和從台北坐自強號到台東差不多。美國太空總署(NASA)成功實驗「曲速引擎」,利用太陽能轉換成微波動力,不需補充燃料,未來最快四小時便能抵達月球,甚至可能超光速。
科學網站NasaSpaceFlight指出,NASA以模擬太空環境的實驗成功製造出「相對性推進器」(EmDrive),在一個封閉容器內以太陽能轉換的電力,提供容器內振盪微波能量,而產生動力。這個實驗證明了超光速的「曲速引擎」可行性,且不需要補充燃料。
一旦相對性推進器技術成熟,從地球到月球最快將只需四小時,到達相對距地球較近、全天空第四亮的恆星「南門二」也只要一百年;在相對性推進器理論出現之前,地球到南門二至少需時數萬年。
過去數十年陸續有美國、英國、中國大陸科學家嘗試製造相對性推進器,但因未能呈現太空中的真空環境而有爭議。NasaSpaceFlight披露NASA實驗的討論文章中,據信數名會員就是參與實驗的工程師。
NASA官網上月文章曾指出:「過去這些年,有許多原先被認為荒謬的科學理論陸續成真。但在不遠的未來,曲速引擎仍是個夢想。」NASA尚未公開證實這項傳聞,即便實驗成功,仍須通過同儕審查。
※ 相關報導:
* Evaluating NASA’s Futuristic EM Drive
http://www.nasaspaceflight.com/2015/04/evaluating-nasas-futuristic-em-drive/
A group at NASA’s Johnson Space Center has successfully tested an electromagnetic (EM) propulsion drive in a vacuum – a major breakthrough for a multi-year international effort comprising several competing research teams. Thrust measurements of the EM Drive defy classical physics’ expectations that such a closed (microwave) cavity should be unusable for space propulsion because of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momentum.
◆ NASA反對國會巨額刪減氣候預算
http://www.cna.com.tw/news/ait/201505010239-1.aspx
中央社 2015/05/01
(中央社華盛頓30日法新電)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今天反對國會一項提案,大砍其鎖定氣候議題的部門逾3億美元資金。
這項提案將削減NASA地球科學部門的資金,這個部門研究地球的自然系統和流程,包括氣候變遷、惡劣天氣和冰河。
共和黨議員史密斯(Lamar Smith)主持眾議院科學太空與技術委員會,本週上旬提出這項提案。
NASA署長勃登(Charles Bolden)表示:這項法案「威脅阻礙數個世代得以了解氣候變遷的進程,危及我們應變地震、乾旱、暴風雨事件的能力。」
他說,「此外,這項法案讓關鍵的太空技術資金不足,這是國家需在太空取得領先的技術,包括我們的火星之旅。」
NASA地球科學部門目前擁有19億美元的預算。
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執行董事麥金蒂(Christine McEntee)致函史密斯表示,她的組織「極度關切NASA地球科學部門遭巨幅刪減資金的重新授權」。
◆ NASA探測船信使號墜毀水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02000324-260108
中國時報 2015年05月02日 蔡鵑如/綜合報導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太空探測船「信使號」(Messenger),在經歷長達11年的太空任務,拍下逾27萬張珍貴水星照片後,於台灣時間5月1日凌晨,因燃料耗盡,以每小時1萬4081公里的高速墜毀在坑坑疤疤的水星北極表面。
信使號日前在官方推特貼文,預告自己行將結束太空旅程:「噢,我想該和所有朋友、家人、後勤團隊說再見了。我很快就要進行最後撞擊,將以每秒3.91公里,在水星表面撞出一個直徑16公尺的坑洞」。
信使號撞擊水星的地點位於背對地球那一面,因此科學家無法從觀測到它墜毀的過程。在預估撞擊時間的14分鐘後,由於信使號並未從水星另一側現身,地面管制人員證實它已「身亡」。
負責信使號太空任務的科學家索羅門表示,「今天我們深情揮別這艘在探索鄰近行星任務上,最百折不撓、最富成就的太空船。」水星是太陽系最小、與太陽距離最近的行星。耗資僅4.27億美元,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操盤的信使號太空任務始於2004年8月;信使號長3公尺、重513公斤,是人類首艘進行環繞水星探測任務的太空船。
信使號進入太空6年多後,在2011年3月飛入水星軌道,開始環繞水星並蒐集資料。它共繞行水星軌道4104次,拍下27萬7千張影像,獲得許多重要發現。
信使號證實水星存在冰和其他物質,在太陽永遠照射不到的極地撞擊坑內,甚至可能富含碳基有機物質。它也發現過去火山活動的證據,以及水星核心有液態鐵流動的跡象。
32歲本土博士 發現恆星搖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1000450-260114
中國時報 2015年05月21日 湯雅雯/台北報導
中研院發現恆星孕育奧祕!大質量恆星是天上最閃亮的那顆星,也可以說是銀河系的巨人,但過去天文學家不清楚大質量恆星的誕生過程,如今被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呂浩宇解開了,成果日前登上國際《天文物理學期刊》。
呂浩宇 台大物理培育
71年次的呂浩宇年僅32歲,是正港本土博士,台大物理系、所畢業後,目前在中研院擔任研究替代役,日前面試上國外工作,今年9月將赴德國天文台繼續投入天文研究,妻小也將隨他一起前往德國。
呂浩宇表示,大質量恆星數目稀少,且恆星越大,誕生時間越短,一直是天文物理學最難解的問題之一。研究團隊利用地表上解析度最強大的ALMA天文望遠鏡,了解大質量恆星團形成的過程,首次發現大質量恆星搖籃孕育的奧祕。
他帶領的國際合作團隊,利用ALMA觀測比對,成功解析埋藏於分子雲中心的大質量恆星形成過程,發現有如幾何動力學的帶狀結構,如「旋臂」般互繞運動,傳遞養分讓恆星長大,甚至形成巨大氣體旋臂,就彷彿母親雙手環抱孕育下一代的搖籃。
孕育新恆星 像甩披薩
呂浩宇表示,團隊首次觀測到大質量恆星團形成中最緻密的區域,發現巨大的氣體扁圓盤,就像甩披薩的旋轉過程,形成內部旋臂狀結構,這些分子旋臂可輸送氣體及養分孕育下一代恆星。
團隊還發現,旋臂因萬有引力影響中間塌縮,緻密的扁圓盤結構剛好可以保護母分子雲,不但減輕外來恆星風及游離輻射對母分子雲的破壞,也讓大質量恆星可以在分子雲中快速茁壯。
中研院研究 國際發光
中研院天文所表示,因為恆星很亮,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多為大質量恆星,例如牛郎、織女、天京四星所構成的「夏季大三角」、東邊最亮的天狼星都算是中壯年恆星;這次發現的分子雲中心大質量恆星團,位在巨蛇座尾端,距離台灣2萬光年,年齡不到100萬年,算是相當年輕的恆星小嬰兒。此研究成果日前登上國際《天文物理學期刊》。
◆ 大恆星揭密 中研院獨步全球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2047
自由 2015-05-21
恆星界的超級巨人「大質量恆星」如何形成?中研院天文所團隊利用地表最強天文望遠鏡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觀測,首度解析出大恆星生成的精細結構。該研究成果刊登在《天文物理學期刊》。
論文第1作者、中研院天文所博士後呂浩宇表示,此次觀測到的大恆星位在巨蛇座的蛇尾,距離地球2萬光年,年齡不到100萬年,相當於人類還在媽媽肚子裡面的小貝比。他說,大質量星團的中心受地心引力影響,發生整體性的重力塌縮,使得中心由殘餘的角動量形成尺度約為3光年、扁平緻密的大質量盤狀氣體結構,而其中心就是大恆星發展的分子核;這也成為一種高密度屏障,讓發展中的分子核不易受到恆星風與紫外輻射的破壞,可以慢慢長大形成大質量恆星。(記者湯佳玲)
巨型望遠鏡將動工 清晰度勝「哈伯」
http://udn.com/news/story/5/951182
台灣醒報 記者張振鴻╱台北報導 2015-06-07
地表最大的深空巨型望遠鏡即將於2021年在智利完工。《CNN》報導,巨型麥哲倫望遠鏡組織(GMTO)的11個國際合作夥伴已承諾投入超過5億美元(約台幣155億元),用於啟動巨型麥哲倫望遠鏡(GMT)的建造,一旦完工,GMT將是全球最大的光學望遠鏡,捕捉的影像清晰度會是哈伯望遠鏡的10倍。
GMT的主鏡直徑達25.4公尺,並以7片直徑8.4公尺的巨型單鏡組成,每塊重達17噸,光是鎔鑄與冷卻的時間就要一年。GMTO董事會副主席柯雷斯說,GMT在取得資金後,將使用玻璃、鋼鐵及高科技半導體和複合材料打造主要鏡片,而且GMT將讓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有機會扭轉人們對宇宙以及地球的看法。
「GMT的運作將象徵天文學新紀元的開端。」GMTO董事會主席弗利德曼表示,GMT將具備比現有最大光學望遠鏡多6倍的圖像集光力,同時它所捕捉到的影像清晰度也會是太空哈伯望遠鏡的10倍,能用於觀察黑洞對恆星所造成的變化,以及宇宙大爆炸後的宇宙狀況。
GMT能協助人們揭開宇宙首批發光物體的真相,並探索神秘的暗能量與暗物質,以及確認鄰近星系中,是否具有可居住的行星。GMT預計在2021年建造完成,並於2024年全面運作。
未來,GMT將在智利北部拉斯坎帕納斯的山頂建造,這裡的天氣相當良好,一年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都是晴天,而且由於遠離都會區,附近又是沙漠地形,夜晚的天空不僅免除大氣汙染,也是光汙染最少的地區,未來除了GMT在此建設外,許多新的天文儀器也選擇在此架設。
GMTO總裁摩賽斯表示,GMT是一項全球性的研究合作,預計需要10億美元(約台幣330億元),與來自澳大利亞、巴西、韓國、美國和所在國智利的合作機構共同打造,目前所募集超過一半的資金將先用來對山頂基地做基礎性工作,以及7塊巨型單鏡的初步製造。
NASA火星降落傘又失敗 未充氣完即扯裂
http://udn.com/news/story/5/957413
中央社 華盛頓9日綜合外電報導 2015-06-10
致力要送人類上火星的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今天說,他們研發來幫忙登陸火星載具減速的超音速降落傘,測試時有打開,但隨即被強大拉力扯裂,未能完成充氣。
「法新社」報導,直徑30公尺的「超音速盤帆降落傘」(Supersonic Ringsail Parachute)搭載在「飛碟」狀測試載具上,由1顆大型熱氣球吊掛著飛上美國夏威夷的天空,進入地球高層大氣層。
這是這頂超大降落傘第2次進行類似測試。「超音速盤帆降落傘」是歷來打開過最大的超音速降落傘,目的是讓3噸重的測試飛行器,減緩行進時達音速兩倍以上的速度。
1年前上次實驗,「超音速盤帆降落傘」打開時,被超快速度空氣所產生的強大拉力扯裂。
航太總署工程師今天表示,「超音速盤帆降落傘」在最新測試中表現略比上次好,但全開時裂開。
航太總署聲明說:「初步分析測試時接收到的影像與其他資料,發現這頂『超音速盤帆降落傘』有張開。」
「降落傘快要完全充氣時,傘面產生強大拉扯力。」
此次測試是想借助大型氣球幫忙,把飛碟狀飛行器「低密度超音速減速器」(Low-Density Supersonic Decelerator)、內管狀減速器與降落傘送上太平洋上空12萬英呎。
計畫主要調查員、航太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克拉克(Ian Clark)表示,最新測試至少部分成功。
克拉克表示:「低密度超音速減速器的動力如此先進,我們每次測試,都學到很深奧的東西。」
模擬火星生活 科學家出關
http://udn.com/news/story/6812/992507
聯合晚報 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15-06-14
六位科學家13日走出夏威夷火山圓頂屋,結束八個月與世隔絕的模擬火星生境實驗。
圓頂屋坐落夏威夷冒納羅亞火山海拔2400公尺的山坡上,六人步出圓屋,感受新鮮空氣拂過身體髮膚的快感。這是他們八個月來首度未穿太空裝離開圓屋。
他們居住的圓屋,全名「夏威夷太空探索類比&模擬生境」(HI-SEAS),整個計畫由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資助,目的是研究太空船飛往火星途中,以及太空船裡的人抵達火星生活之後,如何過得自在。
研究項目包括日常生活、食物、人的互動、行為、角色和表現等層面。
HI-SEAS架設於冒納羅亞火山北坡一處廢棄採石場,是不毛之地,一片死寂,沒有任何物種,也沒有任何人文痕跡。從圓屋的小小窗口外望,舉目只見熔岩荒野。
這個生境是「真空包裝」的,完全模擬火星環境,圓屋直徑約12公尺,內部分成兩層,底層面積約28坪,主要是公共空間,包括廚房、餐間、有淋浴的浴室、實驗室。
二樓約12坪,有六間客艙,以及半套衛浴(有洗臉檯、馬桶,沒有淋浴、浴缸)。
圓屋外部附設一個約六公尺高,由鋼製海運貨櫃改裝的工作間。
六個人在一個密閉空間裡共度八個月,是不小的挑戰,他們一塊做體操、練瑜伽以舒解壓力。另外有一台只能在好天氣使用的太陽能走步機和定置腳踏車。
27歲的博士候選人約瑟琳.鄧恩說:「心情好的日子,很有意思,因為有朋友分享你的好日子,但不順的日子,又處在封閉的環境裡,真的不好受,不能想出門,想散步,就出門散步。每個人時時刻刻彼此看著。」
她說,最難過的是和家人遠隔,而且錯過她妹妹的婚禮。
六人從圓屋出來,第一件事就是大吃各人渴望到不行的美食:甜美多汁的西瓜、魔鬼蛋、牛角麵包。比他們天天吃的冷凍食物好太多了。
鄧恩的下一個願望:好好游個泳。圓屋裡有淋浴,但每周限用六分鐘。她說:「想到能夠泡在水裡,愛泡多久就泡多久,以及感受陽光,太美妙了。」
◆ 菲萊登陸器甦醒 自彗星傳回數據
http://udn.com/news/story/5/993115
中央社 巴黎14日綜合外電報導 2015-06-14
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主任勒高爾(Jean-Yves Le Gall)今天表示,歐洲彗星登陸器菲萊(Philae)經過數月沉睡後,昨夜已甦醒,在外太空快速向太陽移動。
勒高爾表示:「我們從(菲萊)接到2分鐘的新訊號,以及40秒的數據。」
美聯社則報導,德國太空中心(German AerospaceCenter)說,探測器昨晚與地面團隊通訊85秒。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歐洲太空總署(ESA)也表示菲萊登陸器已甦醒並與地球聯繫。
菲萊登陸器去年11月由太空探測船羅賽塔號(Rosetta)降落彗星67P表面,工作60小時之後,因太陽能電池耗盡電力陷入沉睡。
彗星持續移動,比較靠近太陽,菲萊充飽了足夠電力得以再度運作。
【聯合報╱記者王麗娟╱即時報導】
歐洲太空總署表示,去年11月由母船「羅塞塔號」(Rosetta)施放至彗星67P上的彗星登陸器「費利」(Philae)已蘇醒,且與地球連繫。
費利去年登上彗星60小時後,因太陽能電池電力告罄而沉睡。
其後彗星較接近太陽,費利也再獲充電。
費利推回訊息:「哈囉,地球,聽得見我嗎?」
火星拍到金字塔 約汽車大小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012652
聯合晚報 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 2015-06-24
研究幽浮的Exopolitics網站宣稱,他們在美國太空總署 (NASA)好奇號探測車拍到的火星表面畫面發現一座金字塔,證明火星曾有文明。
「每日郵報」報導,拍到的金字塔只有汽車大小,但該網站認為,地下埋藏著更大結構。
Exopolitics表示,好奇號後來幾分鐘每隔20~30秒拍攝的照片以及數小時後拍的照片,都未再出現金字塔,可能是因為操縱人員未用望遠功能再拍一次,另一可能是操縱人員確實拍了照片,但NASA未公開。
評論家指出,地球上也有風吹沙石堆積成的金字塔狀物體,但陰謀論者仍然認為,外星文明曾在火星建立殖民地。
一名自稱「賈姬」的婦女去年11月打電話到美國一個電台,宣稱自己1979年看到火星上有穿著太空衣的人。她表示,她當年參與維京登陸探測計畫,從下載資訊看到兩個人走向維京登陸艇。
美國物理學家布藍登博去年表示,火星的古文明被來自外星的核子攻擊摧毀,目前還看得到大屠殺的痕跡。
※ 地球人的想像力真豐富。相關報導:
* Did Martians build a pyramid? NASA scientist says it's a rock
http://www.usatoday.com/story/news/nation-now/2015/06/24/pyramid-mars-rover-discover-curiosity-nasa-space-red-planet-aliens/29226297/
找外星生命 美學者:未來幾十年是關鍵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014453
聯合報 本報記者陳皓嬿 2015-06-25
我們從哪來、會往何處去?宇宙中只有人類孤獨存在嗎?有沒有外星人呢?這問題自古縈繞在人們心頭,有些人訴諸宗教尋找答案,而有的科學家則嘗試找出有力證據來答這大哉問。
起碼,美國「尋找外星智慧計畫」組織(SETI)前主任吉爾.塔特(Jill Tarter),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古生物學家威廉.夏夫(William Schopf),投入畢生歲月熱情,試圖拆解這個亙古難題。
塔特和夏夫周五、六將首次在台演講,本報昨專訪兩人,對談他們尋找外星生命的旅程。
問:塔特往空中搜尋外星智慧訊號,夏夫趴在地上翻找古生命化石,兩位怎麼看對方的研究?
塔特(以下簡稱塔):我和夏夫的研究連結,是他在地球上找到生命的樣貌和方法,幫助我在太空中,辨識生命訊號可能是什麼樣子。
夏夫(以下簡稱夏):地球生命有八成由微生物發展而來,而我的研究發現古微生物會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若塔特的望遠鏡觀測到某星球有氧氣存在,那可能就會是有生命存在、我們想探尋的星球。
WOW訊號很轟動 卻經不起驗證
問:外星人找得如何?
塔:壞消息,過去五十年,SETI沒有太大的發現。如果說所有要蒐集的訊號量是大海,我們現在完成的大概只有一杯水的量。不過好消息是,我們開發的電腦、望遠鏡愈來愈厲害,未來幾十年應是找外星智慧的關鍵時刻。
問:但SETI不是曾在一九七七年,收過半人馬座附近傳來一個特殊的非自然訊號,也就是當年引起轟動、疑似來自外星人的「WOW訊號」嗎?
夏:一九一四年火星接近地球時,為了觀測火星上有沒有人為訊號傳來,全北美把無線電都給關了;結果那晚,大家聽到「素、素、素」的聲音,以為那是來自火星人的溝通訊號,全都瘋狂了,最後才發現,是太平洋上一艘忘記關無線電的軍艦傳來的。
知道跟猜想,是兩回事啊!
塔:作為科學家,我必須用層層嚴謹的科學方法,驗證這類「證據」,是不是真的有意義的。「WOW訊號」通過兩關測試,但沒有通過其他檢驗,現今仍不知它從哪來。
證明事實 非給喜歡的答案
問:所以WOW訊號到底有沒有意義?
夏:沒、有、WOW signal(用中文說)。應該說,那是個讓人「感覺良好」的證據,但科學家的工作不是給你「你喜歡的」答案,而是證明事實,顯然WOW訊號不是經得起科學驗證的證據。
塔:不過當年的判別技術不夠好,稍縱即逝的訊號是否真的沒意義,未來應能做得更好。
問:別人聽到你們的工作是找外星生命,都怎麼反應?
塔:我其實盡量避談我的工作,因為碰到的人當中,有些已經有宗教信仰,我並不想改變他們。而大部分人則對幽浮、外星人綁架案啦這些東西較有興趣,他們以為我在做這個,但其實不是。我在飛機上都盡量閉嘴低調不談。
問:數十年來尋找外星生命未果,會很失望嗎?有懷疑過自己在幹嘛嗎?
比昨天做得好 是我們的信念
塔:噢,我們兩個其實都在問重要的大問題,本來就難答。團隊不會一早起來就說「好!我今天一定要找到外星訊號」,但會說「我今天一定要用更好的方式找訊號」。比昨天做得更好,是支持我們走下去的信念。
懷疑的話…對自己的研究倒沒有,但找不到贊助的時候會,我下面有廿多個有家要養的年輕人,很怕影響到他們,會沮喪。
找出想追尋的 去把它做好
夏:我一直都很滿意我那像在玩一般的工作,所以沒懷疑過。
「人類是唯一的嗎?」是個很難的問題,但不代表你不該問、不該找答案,這就是科學家為何而存在;況且,我們都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得到極大的滿足、熱情與快樂。(塔特敲桌、猛點頭表示非常同意)
跟你們的讀者說吧,一如我告訴我的學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要活,找出你的興趣、內心真正想追尋的東西,去做、並把它做好(塔特附和:對,做好!)。然後呢,這個社會就會付你錢做這件事,而你會感到開心幸福。」
教授拋生命難題 啟蒙他倆外星魂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
吉爾.塔特和威廉.夏夫,一個探天、一個遁地地尋找外星生命,但兩人「外星魂」啟蒙,都始於學生時期對他們拋出「生命難題」的教授。
「會投入外星智慧研究,其實是場幸運的意外。」塔特說,她念研究所時,會操作史上第一台桌上電腦,控制望遠鏡天線,被計畫找外星智慧的教授找上並邀請合作。
塔特說,「到底人類是怎樣的存在?」過去都只能問牧師、神職人員,當她發現科學家和工程師也有機會達這問題時,讓她興奮極了,從此加入外星生命探尋。
「卅五億年前就存在的藍綠藻化石,是地球上發現的最古老生物」這是國中生物課本的必備內容,而發現這古老化石的,就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球與太空科學系教授威廉.夏夫。
夏夫大二時因教授轉知他達爾文提出「最早的生命化石是什麼?」難題,而立志解答;近年他投入火星研究,和美國太空總署的探測車「好奇號」一起尋找生命起源。
SpaceX載貨火箭 升空2分半解體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022934
聯合晚報 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15-06-29
SpaceX公司準備向國際太空站運送物資的載貨火箭,28日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發射不久後墜毀,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太空計畫再遭受沉重打擊。
碎片墜入大西洋
火箭升空兩分半鐘開始解體,當時的飛行時速2900哩,位於距地面27哩的高空。火箭先是冒出滾滾白煙,然後噴出火苗,許多碎片墜入大西洋。
火箭裝載了5200多磅物資,要運到國際太空站,其中包括最新設計的太空站的對接口,可便於將來的運載飛船與太空站對接。
SpaceX公司總裁表示,他們將修復火箭的缺陷,以便重新發射,但她沒說何時恢復發射,只強調說,公司在發射中遵守了安全操作規程。
運送物資 失敗3次
上兩次向國際太空站運送物質的火箭發射也遭失敗,這一次的發射裝載了上兩次的補充物資。NASA在停止太空梭計畫後,如今指望私人太空公司的火箭運送物資,位於加州的SpaceX公司是其中之一。
NASA人員表示,三次發射事故的原因都不相同。
今年2月,俄羅斯一具貨物飛船在重返地球時失控,飛船上的所有貴重物品被毀。去年10月,軌道科學公司的貨物飛船因為發射事故而失敗,上面裝載的食物、服裝和科學試驗品被毀。
NASA人員表示,發射失敗損失了太空站的對接裝置、太空服和許多科研設備,是他們的一次沉重打擊。
「探索太空艱難」
太空站的三名太空人觀看發射直播,太空人柯利發推文說,悲壯的失敗說明探索太空的艱難。
全球最輕「太空魔方」 精準預測地震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037935
聯合晚報 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2015-07-06
電影《復仇者聯盟》中的「宇宙魔方」擁有永恆的能量源,中央大學則在教育部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經費挹注下,研發出全世界最輕、最小、取樣最高的「太空魔方」,具備探測自然界能量的功能,可以精確測量電離層電漿的異常狀況,準確預測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及地震前能量的釋放。
中大表示,「太空魔方」預計明年春季隨著福爾摩沙衛星5號登上太空,將成為國內第一個登上衛星的自製科學儀器。
教育部今天舉辦頂大的科學研究成果展。「太空魔方」是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團隊歷經20年的電離層研究才獲得的成果,在頂大經費和太空中心挹注後,最後花了三年5000萬元經費,打造體型10立方公分,重量約4公斤,世界最小的多功能電離層探測儀。
中大太空科學研究所副教授趙吉光表示,太空魔方是世界首創可同時量測離子密度、離子速度、和溫度等多功能的儀器;目前美國研發魔方有14公斤重,太空魔方只有4公斤,以太空乘載成本每公斤要300萬元台幣來說,太空魔方可大幅減少成本。中大今年還進一步研發出1公斤的魔方,預計2019年登上福衛7號。
趙吉光表示,太空的離子、電子溫度和密度等,都會受到太陽影響而改變,太空魔方可以透過準確量測離子變化,達到更準確的地震預測,做出災難事前準備。
此外,中興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紀凱容領導的生物物理學團隊,則透過生物面對生存挑戰時演化出的解決之道,得到「仿生設計」靈感。紀凱容說,追蹤記錄發現「水生甲蟲龍蝨」和「橙斑大龍蝨」,有別於其他水中生物如烏賊靠「肌肉」附著在水中,龍蝨則是靠具有吸盤的「毛」,可分別產生自身體重的25倍到60倍的附著力,未來可以「仿生」概念,設計出需要在水下使用,必須緊緊附著、又需要隨時脫離快黏快拆的強力膠帶,如潛水艇的應用。
NASA首次商業太空飛行 3男1女領航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047907
世界日報 編譯黃秀媛/綜合9日電 2015-07-11
美國太空總署(NASA)9日宣布第一批入選從事商業太空飛行的太空人,這三名男子和一名婦女將在未來幾年,搭乘波音和SpaceX公司製造的太空船進入太空執行任務。
載運太空人前往國際太空站的商業太空飛行預定2017年展開,使美國在太空梭計畫2011年終止六年後,恢復把人送上太空的能力。
NASA說,這些傑出的資深太空人正開闢新的疆界,而這種創舉日後將使他們名垂青史,並協助美國人登上火星。
這四人中經驗最豐富的蘇妮塔‧威廉斯(Sunita Williams),現年49歲,也是海軍上校和直昇機駕駛員,先後已在太空停留過322天,也是歷來累積太空漫步時間最長的女太空人,前後共有50小時40分鐘。
其次48歲的已退役陸戰隊上校賀利(Doug Hurley),曾兩度擔任太空梭駕駛,最後一次是在2011年7月。
50歲的波伊(Eric Boe)和44歲的班肯(Robert Behnken)都是空軍上校,也都曾參與兩次太空梭任務。
法新社報導,波音的CST-100型太空船預定2017年底載運NASA太空人進入太空,使波音成為第一家從事載人太空飛行的商業公司。
SpaceX尚未宣布它的「天龍號」太空船將在何時展開載人太空飛行。它的「獵鷹九號」火箭上個月發射不久即失事爆炸,由火箭載運升空,以運送物資前往國際太空站的「天龍號」貨船隨之摧毀,使該公司受到重創。
孫維新/冥王星的悲歌
http://udn.com/news/story/7340/1056567
聯合報 孫維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台大物理系與天文所教授)2015-07-15
台灣時間七月十四日的晚上七點五十分,新地平線號太空船以五萬公里的時速,從冥王星近旁一二五○○公里的距離呼嘯而過,太空船上的七組儀器鎖定冥王星緊密觀測,這是人造物體有史以來第一次飛越這個曾經是太陽系第九個行星的遙遠天體,不斷傳回的清晰圖像,讓我們終於有機會一窺這個冰冷未知地帶的真實面貌!
回到八○年代,那時天文學界對冥王星的起源有套完整而淒美的說法:冥王星原本是海王星四顆衛星中的一顆,有一天,一個外來大型天體從海王星近處擦身而過,瞬間就把第一顆衛星帶走了,第二顆衛星受到拉扯,脫離了海王星的重力場,進入了繞太陽的軌道,就是今天的冥王星;第三顆衛星距離稍遠,拉扯到一半又掉隊回頭,但方向反過來繞行海王星,就是今天海王星逆向公轉的衛星崔頓(Triton);第四顆衛星距離最遠,受到微弱拉扯,將繞行海王星的軌道扯成了一個細長的橢圓,就是今天海王星的大橢圓軌道衛星奈瑞德(Nereid)。
一個簡單理論,同時解決了海王星兩個衛星和冥王星的身世之謎,這是多精采的理論啊!但到了九○年代中期,天文學家發現了海王星軌道以外,有數以千計的小型天體環繞太陽運行,統稱為「古柏帶」,冥王星不過是古柏帶天體之一!原先的精采理論就成了一個荒誕有趣的笑話,常常被拿出來彰顯人們所提天文理論的脆弱與一廂情願。
從九○年代中期開始,古柏帶天體一一現蹤,天文學家就給了評語:「冥王星其實不是行星中最小的,而是小行星中最大的!」的確,月球直徑將近三五○○公里,冥王星還沒有月球大!二○○五年科學家又發現了一個古柏帶天體UB313(中譯「鬩神星」),一開始不知道它確實多大,但在二○○六年用了哈柏望遠鏡做了初步測量,發現UB313直徑約為二六○○公里,超過了冥王星的二三○○公里,這下麻煩了,天文學界不得不誠實面對一個久懸的問題:「行星如何定義?」
當年八月,國際天文聯合會在捷克布拉格召開大會,主軸之一就是要解決冥王星的地位問題,有三個選項:(一)增加三個行星,包含小行星帶中最大的穀神星、冥衛一凱倫和UB313,讓行星數量增加到十二個;(二)所有圓的都算!行星數量瞬間暴增到六十三個;(三)移除冥王星,行星數降為八個。
第一個提案顯然鄉愿,討好美國人,一七八一年英國人發現天王星,一八四六年法國人發現海王星,好不容易美國人在一九三○年發現了冥王星,又要把它幹掉?第二個提案簡直荒唐,我看到就開始同情小學生,六年要背六十三個行星?還好與會的天文學家睿智果決,通過第三案,直接將冥王星降為矮行星,從此讓我們上課講太陽系變得容易許多!
但這作法讓許多人在感情上難以接受,尤其那些冥王星在他命盤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後來經仔細測量,發現鬩神星直徑二三二六公里,冥王星二三七○公里,但也無法改變既成事實,兩個天體都被歸類成「矮行星」!這也連累了今天的主角「新地平線號」太空船,二○○六年它風光出航,是艘「行星探測太空船」,還沒走多遠就被降級為「矮行星探測太空船」!
話說回來,我們對太陽系的瞭解不斷更新,不過三百年前,人們只知道有金木水火土,那時天王海王冥王早已存在,人們只是看不到!那今天這八個行星的架構還可以維持多久?有人說,從海王星以外的古柏帶直到太陽系邊緣的歐特雲,應該還有十萬個行星層級的天體存在!您覺得呢?想想,只覺得自己不過滄海一粟,吾生須臾,短暫寄寓於天地之間而已。(作者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台大物理系與天文所教授)
◆ 經過48億公里旅程 美太空船成功飛越冥王星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057152
聯合晚報 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15-07-15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太空船「新地平線」(New Horizons)經過九年半、30億哩(48億公里)的漫長旅程後,14日安全地通過微小的冥王星,並發出報平安的訊號。
在完成實際的近距探測飛行13小時之後,報平安的訊號終於確認這次任務的成功,而在經過一天的歡欣和焦慮等待,「新地平線」的團隊也終於可以開懷慶祝。
NASA首席科學家史登並表示,更好的影像還會陸續傳來;從「新地平線」傳出的訊號約4個半小時才能到達地球。
「新地平線」和冥王星的歷史性邂逅,是NASA半個世紀的行星之旅的最後一站。NASA的科學任務主任葛倫斯菲德說:「這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重要戳記,是一趟不可思議的旅程。」
NASA表示,「新地平線」具近距探測飛行時,只要遭到一個米粒大小的太空碎片撞擊,就可能毀了造價7億美元的太空船。晚間9時,平安訊號傳抵時,控制室則擠滿焦慮、興奮等待的科學家,而真正的歡呼和慶祝此時才真正開始。
外冷內熱 冥王星原來活跳跳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061185
聯合報 編譯王麗娟/報導 2015-07-17
一周來,美國太空總署(NASA)冥王星探測船「新地平線」拍回的冥王星(左圖,歐新社)與冥衛一照片令太空迷嘆為觀止。但最感意外豐收的,要屬NASA科學家。從五十億公里遠處拍攝傳回的兩張照片,瞬間讓行星科學為之改寫。冥王星任務首席科學家史登於記者會中說:「我們沒有人想像得到它是這種玩具店。」
首先,冥王星沒有隕石坑。冥王星和冥衛一的地表原被認為和月球表面一樣坑疤。兩星位在太陽系邊緣,靠近充滿岩石、冰、太陽系形成時殘餘物的古柏帶。出乎科學家意料之外,冥王星表面看來光滑,不僅像是剛換新,或許還是進行式。換句話說,冥王星是地質活躍的星球。
冥王星上還有高三千三百五十公尺的水冰山脈,是冥王星有內部活動另一徵兆。科學家曾在大型氣態行星如土星和木星的衛星觀測到火山作用。這點十分合理。大行星的重力會由內向外「搗爛」小衛星,所以木星的衛星木衛一和木衛二均有火山活動。但冥王星沒有巨大的行星為鄰。初步的畫面顯示,冥王星是自己生熱,科學家仍不明原因。
這是冥王星的第一課,即使沒有巨大星體為鄰,行星仍能有活動。記者會中,科學家對這項發現興奮莫名,而冥衛一的地質多元,有峽谷、懸崖,還有一塊看似不祥之地的北極紅色地區,也讓科學家興奮不已,並借用「魔戒三部曲」中的魔君索倫的領地,非正式將它取名「魔多」(Mordor)。
太空垃圾來襲 3太空人逃生艙避難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062468
中央社 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綜合外電報導 2015-07-18
太空垃圾來襲,迫使國際太空站的3名太空人就近緊急避難。
根據美聯社報導,國際太空站的1名美國籍和2名俄羅斯籍太空人今天躲進俄國聯合號(Soyuz)太空艙避難。聯合號太空艙停泊在國際太空站,作為太空人緊急逃生之用。
這塊報廢的俄國氣象衛星碎片最後和太空站近距離交會,雙方相距3公里遠,未造成任何傷害。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太空人凱利(Scott Kelly)在推特發文說:「幸好沒有撞擊。」「和國際地面(控制中心)團隊合作無間。很棒的訓練。」
這是太空站成立16年以來,第4度遭逢太空垃圾來襲,太空人必須躲進俄羅斯聯合號避難,躲避可能帶來傷害的太空垃圾。
根據NASA發言人,這塊太空垃圾的體積大小不明。
◆ MIT儀器上太空 遙測宇宙直追美日法
http://udn.com/news/story/7240/1062672
經濟日報 記者 江睿智 2015-07-18
台灣衛星自主研究跨大步!經過五年研發,由國人100%自製的光學遙測酬載(Payload,航空太空專有名詞,意指太空飛行體中要裝載的物件),預定明年第1季隨同福衛5號(福爾摩沙衛星5號)發射升空,將接續福衛2號的榮光,在外太空肩負太空遙測任務,貢獻於世界。
福衛2號是台灣之光,對世界有重要貢獻。汶川大地震、南亞海嘯發生時,福衛2號即時對災區攝影,對國際救災有重大貢獻,至今日本官方引用福衛2號拍攝到的311海嘯災情影像。
但福衛2號至今已服役11年,於是五年前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啟動福衛5號光學遙測酬載自主研製計畫,最後目標是要接替福衛2號任務。
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表示,為提升我衛星科技自主能量、掌握遙測衛星關鍵技術,太空中心在2010年整合國研院儀器中心、晶片中心、中科院、漢翔公司、微像科技、鑫豪科技等組成團隊,運用國內半導體製程,決心突破技術瓶頸,才完成福衛5號光學遙測酬載。
張桂祥說,放眼世界,具備太空遙測酬載系統能力者,不到十國;而各項零件產製也在一國之內者,則只剩下美、日、法、俄及印度等五國;而今,福衛5號完成光學遙測酬載自主研製,可用「逆風而上,展翅再飛」來形容台灣太空科技突破。
張桂祥表示,福衛5號升空後,將在720公里的高空上對地表拍照,提供地表解析度2公尺的黑白影像,亦即在720公里高空,可看到地表2公尺大小的東西,取得之高解析度影像可應用於國土安全、環境監測、防災勘災、科技外交及科學研究等。
「台灣之光」福衛2號和福衛5號主要任務酬載,皆是光學遙測酬載。不同的是,5號光學遙測酬載是從元件設計、生產到組裝測試,百分之百都是台灣自主研發,也是全球首次把CMOS感測器送上太空。
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研究員黃柏瑄表示,自主研發的困難,主要是要能承載火箭發射時劇烈震動,在進入軌道後,在太空中極端環境維持光學成像品質。依設計,福衛5號光學遙測酬載能夠承受火箭發射時最大值25G加速度,並能在溫差正負200度C太空環境中正常運轉至少五年。
福衛5號現進行熱真空測試,預訂年底完成所有衛星測試,隨即啟程前往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預訂明年第1季發射升空。
張桂祥說,光學遙測衛星都是放在太陽同步軌道,其特色是在同一周期內將會回到同地點。福衛2號走的周期是一天,福衛5號則是二天。如果明年福衛5號順利升高,福衛2號又很健康,每隔一天,2顆衛星幾乎同時會在台灣上空出現。
可以期待的是,明年第1季福衛2號及5號兩顆衛星,將同時在太空上綻放台灣之光。
◆ 含價值173兆元白金 小行星明早飛越地球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065229
聯合晚報 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 2015-07-19
編號2011 UW-158的小行星即將於台灣時間20日清晨接近地球,科學家估計,它的核心含有一億噸白金,價值高達3.5兆英鎊(約台幣173兆元),已有採礦創投公司將這顆小行星列為探勘的研究對象。
英國「獨立報」報導,寬度不到800公尺的UW-158屆時與地球距離只有150萬英里(240萬公里),大約是地球與最近行星距離的30分之一。
這個距離是地球和月球軌道距離的六倍多,因此肉眼看不見;不過,Slooh網站將於台灣時間20日5時開始線上轉播小行星飛越畫面,網址http://main.slooh.com。
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台日前公布UW-158的畫面,並表示,小行星旋轉速度相當快,大約每37分鐘轉一圈。
阿雷西博天文台表示,大部分小行星是眾多較小的岩石,受重力影響鬆散地兜在一起,而UW-158形狀奇特,像顆去殼的胡桃。
阿雷西博天文台星球雷達部門主管泰勒博士表示,從大小、形狀和轉速研判,讓UW-158維持一體的因素不只有重力,否則它會在快速旋轉時分裂。
他表示,這種規模的小行星應該會在漫長時間裡碰撞其他小行星而碎裂成較小的岩石,但它至今仍「硬朗」,非常有意思。
泰勒表示,UW-158對地球沒有威脅,它下次以這麼近的距離飛過地球附近,將是2108年的事。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小行星採礦創投公司「星球資源」認為UW-158等小行星適合開採;該公司投資人包括Google共同創人佩吉和Google董事長施密特,已鎖定數十顆小行星研究開採可行性。
人類目前尚無開採小行星的技術,但美國太空總署(NASA)等機構對開採小行星興趣濃厚,因為小行星上的礦物可用來建造太空建築、提供太空探索和殖民的火箭燃料。
霍金呼叫外星人 俄富商資助1億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069713
世界日報 編譯中心/綜合20日電 2015-07-22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發起一項新計畫,為太空中是否另有生物提供解答。該計畫獲俄羅斯富豪密爾納(Yuri Milner)資助1億美元,是至今投注金額最大的外星智慧生物尋找活動。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該計畫是由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團體「突破性舉措」(Breakthough Initiatives)所發起。在為期10年的努力中,科學家將收聽來自最接近地球的100萬顆恆星傳來的訊號。
霍金在計畫發起活動上表示:「或許在宇宙的某個角落,智慧生物可能正在注視著我們的這些光源,意識到其代表的意義。」
支持計畫的人士宣稱,這是有史以來探索地球以外智慧生物跡象規模最大的科學行動。與之前的計畫相比,他們打算涵蓋10倍大的天空,掃瞄5倍之多的無線電頻譜,速度則快上100倍。
這項計畫涉及使用全世界威力最強大的電波望遠鏡─西維吉尼亞州綠堤望遠鏡(Green Bank Telescope)和澳洲新南威爾斯省帕克斯望遠鏡(Parkes Telescope )。
◆ 訪冥王星功臣 赫見搖滾巨星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071654
聯合晚報 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 2015-07-22
美國太空總署(NASA)新地平線號太空船最近傳回冥王星照片,世人得以首度目睹冥王星真面目,要歸功幕後的40多位科學家,包括老牌樂團Queen(皇后)吉他手布萊恩梅、華裔專家郭艷萍(Yanping Guo,譯音)。
創作We Will Rock You等名曲的布萊恩梅,在1970年到1974年在倫敦帝國學院攻讀天文物理博士,樂團成名後,他為搖滾擱下學業,但2006年重返校園,2007年拿到博士學位。
他2007年10月成為倫敦帝國學院訪問研究員,繼續研究天文學,並參與帝國學院天文物體團隊。
太空任務成功後,布萊恩梅曾在記者會簡短發言,他表示:「純藝術和純科學是人類辛苦的極致。如果喜歡,你可以在裡面添加熱愛。我們所作所為大多牽涉金錢、權勢或追求進步,但純粹的努力很重要,因為它和我們為了生存做的事不同,可延伸人類心智的範疇。」
他另外以觀眾身分表示:「我是透過筆記型電腦、電視在辦公室、臥室注意你們所有動態的歐洲人之一。你們的成就了不起。你們鼓勵了全世界,感謝你們。」
布萊恩梅除參與新地平線任務,也投入另一攸關地球的科學計畫。這個計畫利用衛星和太空望遠鏡防止地球被小行星撞上而毀滅。
新地平線團隊中有不少女性,其中的郭艷萍負責設計太空船軌道,她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應用物理實驗室。新地平線依賴木星重力輔助飛越冥王星,只有72秒可以利用,郭艷萍成功完成任務。
郭艷萍也參與2018年發射的太陽研究太空船Solar Probe Plus任務。
CNN報導,NASA指出,新地平線團隊中有25%是女性。這個數字略高於一般工程師和物理學家的女性比例(15%~20%)。
官民合作 人類10年內重返月球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900255
自由 2015-07-23
〔編譯顧佳欣/綜合報導〕美國航太總署(NASA)所資助的研究21日指出,面對國會不斷縮減NASA經費的情形下,NASA若善用與民間企業合作的方式,10年內將可讓人類重返月球,20年後有望在月球上定居,並透過機器人挖掘月球氫能源,大大降低成本,甚至實現人類火星之旅的夢想。
這項由「NexGen Space LLC」所主持的研究計畫,集合21名前NASA工程師、太空人與業界代表,指出透過利用官民合作的模式,可讓NASA重返月球計畫的成本降低10倍,將重返月球計畫5到7年間的成本壓低至約100億美元(約台幣3100億元)左右。
研究也建議持續與比如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民間企業合作,目前運往太空每公斤物品SpaceX收取4750美元(約台幣15萬元),相較於NASA在阿波羅時代每公斤要價4.6萬美元(約台幣143萬元)低了許多。
NASA希望在2021年,人類可重返月球,並在約2035年時建立可供生活的月球基地。然而,在月球上存活的關鍵,研究認為,可挖掘深埋在月球地表下的氫能源,如此除了能夠降低成本,甚至可衍生經濟利益。理想狀況來看,月球上的氫能源可以變成低溫推進燃料,有助於未來的任務,甚至是火星之旅。從月球發射探測船前往火星,可以省掉從地球上脫離地心引力所需的龐大燃料支出。
不過,定居在月球上的建築工事絕非易事,NASA目前慎重考慮利用「地貌改造機器人」來進行,NASA上個月方發包了一項50萬美元(約台幣1500萬元)的研究計畫,預計將機器人送上月球南極,鑽探深層冰層,至於機器人及其他設備的動力,則有賴太陽能的幫助。歐洲太空總署(ESA)去年底更提出將3D印表機送上太空,以月球粉塵為材料,列印出「3D列印月球基地」。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