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6

生命的對話

◆ 婆媽畫畫圓夢 5人展壯圍風光
http://udn.com/news/story/7328/1035627

聯合報 記者羅建旺/宜蘭報導 2015-07-05

宜蘭縣5名家庭主婦陳麗霞、鄭月美、吳美倩、陳月娥、藍淑貞難忘小時候愛畫畫的夢想,孩子長大後,習畫圓夢,昨天聯展,以25幅美景畫拼出壯圍好風光。陳麗霞說,學畫最難在於沒自信,一旦勇敢下筆,離夢想就不遠了。

宜蘭縣文化局「2015年村落美學」壯圍場由5名家庭主婦策辦,在壯圍鄉新南國小對面的「蓮蓮有魚」農場首度開畫展,25幅風景粉彩畫都是在壯圍鄉取景,從河畔風光、夕陽美景、夏日微光、瓜田風情、迷人樹海、金黃稻穗、椰林老校、鄉間小路、海口泊船,呈現壯圍之美。

「沒想到小時候念念不忘的畫畫,現在可以變成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有一天,我也可以成為畫家!」

創作《校園側寫─古亭國小》、《話說歷史─古亭畚》、《幽靜》、《禾流》、《泊》的陳月娥,幼時生長在壯圍,春天時,新插的嫩綠秧田,夏秋時,飽穗的金黃稻浪,都讓她陶醉,展出作品分享,也高興極了。

藍淑貞在宜蘭河畔長大,為照顧家庭擱下畫畫的興趣,孩子長大了,她學畫、創作,跟孩子出遊,把路過壯圍的美景用畫筆呈現,展出《野趣》、《夏日微光》、《歸》、《樹舞》、《心旅》等壯圍美景。

「我是隨興派,愛什麼、畫什麼!」陳麗霞筆下的《巍峨永惠廟》、《新南國小遠眺》、《新南國小好厝邊》、《農村即景》、《瓜香瓜鄉》動人。她說:「第一幅畫的是草垺,原本以為很難,但難的不是不會畫,而是沒信心,勇敢下筆就成功了!」

鄭月美的孫女已念高中,昨天特地與同學一起騎腳踏車到展場,欣賞阿嬤的畫,稱讚阿嬤真厲害;鄭月美笑著說,她年紀最大,畫齡只有4年,是小學妹,愛畫畫是因為這是一種人生的享受,她的作品《建築與大自然的合奏》、《樹海─輕騎》、《稻田中的香書─壯圍國小》、《椰林老校》、《幼童─古亭國小》、《馨香揚神威》都是傑作。

吳美倩住宜蘭市,緊鄰壯圍鄉,《靜謐》、《河畔風情》、《田庄小道》、《夕陽》、《寧》等作品都是她被鄉村美景所感動的創作。

協助策展的新南國小校長林機勝說,「讓藝術走入社區,就是畫展的目的」。展期2周,免費觀賞。



◆ 他用塗鴉筆 帶閃電熊、藍貓環島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35574

聯合報 記者翁浩然/造橋報導 2015-07-05

高雄市塗鴉藝術家REACH曾參與國片《練習曲》製作,在苗栗縣後龍鎮外埔漁港堤防創作閃電熊塗鴉,今年他展開環島塗鴉計畫,昨天在香格里拉樂園展示兩輛塗鴉成閃電熊與藍貓的導覽車,讓遊客驚豔。

35歲的REACH自幼便愛繪畫與設計,國中接觸滑板後,發現練習場地有許多很酷的文字或圖案塗鴉,令他非常感興趣,高中畢業後從事設計工作,閒暇時不忘創作塗鴉。

2006年REACH參與國片《練習曲》製作,在後龍鎮外埔漁港堤防留下招牌閃電熊塗鴉,片中環島的劇情也啟發他環島塗鴉的計畫,從城市到大自然,用雙眼記錄,走出自己的旅程。

香格里拉樂園展出REACH環島計畫中,在苗栗創作的閃電熊與藍貓導覽車,白色的導覽車經過4個小時的變身,令遊客驚艷。REACH說,15歲開始創作塗鴉以來,一系列作品都有閃電眼的粉紅熊及斜著咪咪眼的藍貓,這次環島計畫也以此為主題。

他說,近幾年欣賞塗鴉藝術的民眾逐漸增加,好友也願意放下手邊專業攝影、企畫工作,幫他一圓環島塗鴉夢,讓他很窩心,接下來還有14個縣市,將在每一站觀察場地後,利用一天時間塗鴉,預計9月全部完成,串聯22縣市。



◆ 李宏彬創作陶魚 游進台東
http://udn.com/news/story/7009/1035579

聯合報 記者謝龍田/台東報導 2015-07-05

曾獲花蓮薪傳獎的陶藝創作家李宏彬「用陶說魚」,融入國畫、西畫及生活的特質,以「遊於藝.ㄩˊ樂」為主題,昨天起在台東生活美學館展出上百件作品;盛夏「與魚對話」,別有意境。

李宏彬以魚在花蓮創作公共藝術品,令不少人印象深刻「在花蓮漫步,轉角,你會遇見一群群奮力向上的陶魚,栩栩如生的向你游來」;這群向上游的陶魚分身,今夏游到台東,要和台東居民、遊客相聚3個月。

在花蓮新城長大的李宏彬從小就愛魚,創作也以魚當為主;中國人賦予魚兒「年年有餘」的吉祥意象,李宏彬以飽滿圓潤的陶鯉魚,訴說滿滿的祝福;對於瀕危的曼波魚,有顆赤子之心的李宏彬,創作一隻隻帶有童趣的曼波魚。

科班出身的李宏彬擅長書法、國畫、油畫及雕塑技法,中西優點融入陶藝作品,讓魚兒昇華到不只是隻魚。

李宏彬表示,藝術不脫生活,「生活陶」無所不在,餐盤、桌椅等生活用品,都可見禪意。讀者不妨來場與陶魚的相遇,這個暑假會有不一樣的人生感悟。

※ 相關報導:

文創即生活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重度腦麻 他「點」出80餘幅畫作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037154

聯合報 記者郭宣彣/鹿港報導 2015-07-06

彰化縣27歲男子黃俊諺是極重度腦麻患者,脊椎側彎嚴重,仍到父親的工廠工作,每天打卡上下班,也熱愛繪畫。他與其他身障者的畫作,即日起在台灣玻璃館展出至9月底。

黃俊諺罹患腦性麻痺,四肢不靈活,無法做精細動作,黃明川幫兒子準備專屬的蓋印機具,讓他能順利操作,過去常因瞄不準蓋印失敗,經過反覆練習,現在已能上手。

黃俊諺也熱愛繪畫,他用僵直萎縮的手「握」著畫筆,一筆一筆「點」在畫布上,畫作需反覆修改,至少花2個月以上時間才能完成,指導老師蔡啟海表示,俊諺筆下的每一筆畫都不容易,但線條、筆觸多了「樸拙味」,很有個性。

母親王佑筠表示,兒子已完成超過80幅創作,像是「母親的眼淚」,畫作中她留著眼淚,表情溫柔,她從畫作中,感受到兒子對她的愛,「再辛苦都值得了」。另一幅「龍舟」,展現創作者不畏懼身體障礙,努力向前走的奮進精神。

※ 相關報導:

* 世界遺產被毀14年......巴米揚大佛3D光影重現
http://udn.com/news/story/7014/1037658

世界最大的兩座立佛像,被聯合國列為文化遺產的巴米揚大佛(Bamiyan Buddhas),2001年遭到阿富汗塔利班政權(Taliban)炸毀。由於外觀損壞嚴重,14年來,多國修復團隊束手無策。但今年6月,中國兩位冒險家利用3D立體投影,重現其中一尊大佛原貌。

兩位中國冒險家是一對夫妻,名字是張昕宇與梁紅。他們獲得聯合國文教組織、阿富汗政府同意後,花費一年時間,蒐集歷史照片,再使用3D光影技術虛擬影像,以特製的投影設備,1比1重現53米高的巴米揚大佛肖像。

張昕宇與梁紅是14年來首次重現巴米揚大佛的團隊,因為用3D光影技術虛擬巴米揚大佛並不簡單。這場光影秀是在原址的石窟外重現,所以進行電腦繪圖時,必須考慮洞窟內殘餘的肖像,得描繪更多角度與亮暗面的細節。

「我們的目標是幫助阿富汗人了解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張昕宇表示,當地孩子出生後,巴米揚大佛就被轟炸,他們只有看過兩個大石窟和殘餘的肖像,從未真正見過巴米揚大佛。

這場光影秀在巴米揚大佛原址舉行,由於沒有事先宣傳,只吸引當地約150人前來參觀。光影秀直到電源耗盡才結束,約4小時。這對夫婦也將價值約12萬美元(約37萬台幣)的投影設備捐給阿富汗政府,希望未來每年都有機會重現巴米揚大佛的光影。

※ 詳見原站。

* 北少流布袋戲 獨立製作…跳進大螢幕
http://udn.com/news/story/7014/1037049

2015年6月6日下午兩點,台北真善美戲院有一場布袋戲電影發表會。不少人好奇,這部電影是由霹靂布袋戲還是金光布袋戲製作?抑或是電影公司要發布新電影?精緻的戲偶,緊湊的劇情,結合兩岸專業配音員,造就了這部台灣首部由戲迷自製的獨立布袋戲電影「逆天.The Decade」。

電影製作成本近70萬元,不採取商業售票,只是單純與布袋戲愛好者分享,幕後最重要的推手是總導演林子揚,他現任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生,也是2004年由高中戲迷自發組成的北區高中布袋戲聯合組織「北少流」的第一屆負責人之一。



◆ 阿推《野星球》科幻畫風藏密碼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06000420-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06日 郭佳容/台北報導

暌違16年,漫畫家阿推終於推出新作《野星球》,內容融會阿推跨越50歲大關後的生命體悟,以及他過去所專擅的科幻、狂野與充滿青春的爆裂幻想。

「到了這個年紀,死亡的感受特別強烈,常常想人為什麼活著、死了要去哪裡?」因此,他重回漫畫桌前,「畫漫畫讓我找回創作的節奏;對我而言,是一種癮,推著我去尋找不枉此生的感覺!」

《野星球》維持阿推一貫的科幻風格,故事中,野星球上有一對兩小無猜的青梅竹馬,畢業之際,男孩準備向女孩告白,卻意外引爆一場星球爆炸的危機,迫使兩人展開一場決鬥,也開始星球的保衛戰,情節融合年少的青澀初戀和熱血夢想,除了阿推招牌的針筆細密畫風,也一樣有留在作品中的「推式密碼」,等待阿推迷解讀。

阿推曾經以《巴力入》、《九命人》等作品走紅,是台灣首位登上法國漫畫雜誌連載、在歐洲發行單行本的漫畫家,近年來跨足玩具公仔、品牌設計和時尚潮流等領域,前年更由五月天阿信詮釋漫畫角色,出版《九命人》復刻版。

阿推坦言,即使現在最愛的還是漫畫,但因為好奇心和資訊焦慮,還是喜歡到處學習新的東西。談到10年跨界的經驗如何影響創作?他說,「我認為分心很重要,我讀各種文學作品,聽各類音樂,也研究牛仔褲、機械錶和軍服等,但都不很深入,我也不想深入,我喜歡消化、篩檢各種元素,再沉澱出屬於自己的風格。」(中國時報)



◆ 優人神鼓 新家落腳金瓜石本山礦場
http://udn.com/news/story/7014/1037222

聯合報 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2015-07-06

以岩壁為舞台,把礦場當劇場。創立廿七年的優人神鼓去年因支持環保,主動撤銷木柵「老泉山劇場」保護區變更文化景觀區案,成為佳話,卻也失去舊巢。經各界協助,優人總算在金瓜石昔日「本山礦場」找到新基地。

本山礦場是金瓜石早年挖礦所在,場名源於「金瓜山」,數十年前停止挖礦,金瓜石地質公園就位在此處。

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表示,目前劇團以此處為訓練基地,一面面山,一面面海,優人在此地更能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晚上則住當地名廟「勸濟堂」香客大樓。

劉若瑀回憶,去年環保團體找上她,指老泉山劇場變更案若成立,此後惡例恐不斷。當時她一聽立刻表示願放棄,還說「平常做藝術的人都太自私,抱歉不知有問題」,讓環團感動淚流,直呼「做環保那麼久,從沒碰過人立刻放棄」。

環團等各界也奔走相助優人找新家。劉若瑀說,她一來金瓜石,立刻覺得「這就是優人目的地」,金瓜山那因挖礦挖出的岩壁,充滿天地悠悠的歷史感,更讓她憶起優人首次赴亞維儂演出時,對方特別開放石礦區而成的礦石劇場。

劉若瑀認為,新家除了親近自然環境,更要親近居民,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劇團透過父親就是當地礦工的最資深團員阿努拉,開始探索金瓜石歷史、深入社區,不但舉辦禪鼓體驗營及課程,教當地居民打鼓,也跟當地學校、社團鼓隊一起打鼓。

基於社區營造概念,優人還將於八月八日至九月十三日舉辦第一屆水金九藝術節,並以當地歷史為劇本,在九份昇平戲院演出優人首齣飽含歌舞的新劇「黃金鄉」,透過愛情故事貫穿當地歷史。

劉若瑀指出,早在一八九○年代,當地就發現金礦,歷史人口廣含來台跟劉銘傳挖鐵路的舊金山鐵路工、二戰時被日本抓來的外國戰俘、遭日人徵召去南洋當兵的台灣人,當然還有挖礦罹患肺矽病的礦工,乃至九份全盛時期共兩百多家酒家;「小小地方,訴盡百年富裕坎坷路!」這些故事,都將融入「黃金鄉」。

※ 相關報導:

* 每日三打 打出生日新作
http://udn.com/news/story/7012/1037225

二○一二年,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宣告劇團因經營及需要休息等問題,決定劇團暫停三年,震驚各界。今年劇團經過沉澱,果然生氣勃發,除了準備搬新家,也衍生更多團隊,山上優人還將首次推出集體自創新作「生日」。

劉若瑀指出,「生日」來自優人每日在山上打坐、打拳、打鼓「三打」所得,將山上一草一木、蟲鳴鳥叫、日月星光,都融入作品。「山上對優人來說,是理解生命的開始;如今優人歷經千帆,轉身回望,更能看到自己如何被形塑、又該如何面對未來」。「生日」於此而生。

* 花蓮人的一天 鏡頭說百業故事
http://udn.com/news/story/7013/1037032

「花蓮人的一天」攝影大展,將全縣13鄉鎮市風俗民情、生活點滴,分類展示,讓大家對花蓮有更深切的了解,這是少見以人文為素材的攝影展,十分貼近花蓮人的真實生活,展至本月31日。

* 威雙希臘國家館 一家皮革商店
http://udn.com/news/story/7014/1037646

今年,有一間皮革商店在威尼斯雙年展開張。這家皮革商店內懸掛熊皮、雪貂製成的大衣,並擺放野狼標本,外頭堆疊尚未加工的動物毛皮,牆面則貼有剪報,還有老闆私人珍藏與傢俱。

這家皮革商店其實是希臘國家館,由希臘藝術家帕帕達米瑞杜(Maria Papadimitriou)打造。她以「為何凝視動物?AGRIMIKÁ 」為題,重現位在希臘佛洛斯(Volos)的皮革商店「AGRIMIKÁ」。「這家店」不僅向原店家借來毛皮製品,並播放老闆日常生活的記錄影像。

....她不只是在希臘國家館內重建、複製AGRIMIKÁ的空間,她也直接向老闆借用傢俱、毛皮製品與私人收藏。這家商店不僅暗喻人與動物的關係,更呈現AGRIMIKÁ老闆的生命故事。老闆見證戰後希臘打獵、自給自足的傳統生活逝去,人與自然的互動改變。

fsj 提到...

父揮毫 子做茶 他體悟「書茶一味」
http://udn.com/news/story/7325/1039369#prettyPhoto

聯合報 記者郭宣彣/鹿港報導 2015-07-07

鹿港鎮桂花藝術村駐村書法家吳肇勳獨創一家風格,最近結合茶與書法,使用現磨的墨汁,寫下「茶」的詩詞,呈現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帶給民眾味覺與視覺饗宴。

61歲吳肇勳出身書法世家,父親吳東城是書法名家,他說,小學前就已拿書法臨摹顏真卿雙鶴銘帖,學習書法已超過半世紀,他感受寫書法與生命深刻結合,呈現的書法線條,都是他對生命的體悟。

吳肇勳表示,兒子從事茶葉烘焙,也讓他了解茶葉的特色,進而喜歡喝茶、泡茶、品茶,茶葉的烘焙過程,從茶葉的生長、採收、製作到烘茶,最後到泡茶、品茶,每一個步驟都不能馬虎,就像書法一樣,每一筆點、畫的線條,到字體完成,都需一次到位,不容馬虎。

吳肇勳說,茶藝的禮節很多,從泡茶到品茶等步驟都很講究,泡茶有分快、慢,書法也是,快寫展現豪邁之感,慢寫能呈現書法韻味。

吳肇勳品茶後,親手磨墨,並寫下「書茶一味」,他說,人生就像一杯清茶,人生的際遇與生活,如同滾燙的熱水,茶葉碰上沸水能夠釋放清香,才能品出茶葉的香氣與口感,人生也會遇到不同的事物或挫折,才是「經驗人生」。

※ 相關報導:

* 非典型哈姆雷特 海灘、古堡快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07000479-260115

慶祝莎士比亞450歲生日,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場自去年4月23日、莎翁生日那天開始,展開為期兩年的「環球到全球Globe to Globe世界巡演計畫」,帶著最經典的《哈姆雷特》演遍全球205國,直到莎翁逝世400周年當天結束。

台灣是巡演計畫的第116站。6日晚間在水源劇場演出,另有兩場分享講座。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以搬演16、17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享譽全球,是所有戲劇愛好者的朝聖之地。歷史可追溯至1599年,最早由莎士比亞所在的宮務大臣劇團所建造,據信,這座劇院也是莎翁多數作品的首演地。

* 餓肚皮搶琴房 陳毓襄:沒忘初衷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07000478-260115

在新科柴可夫斯基國際小提琴大賽銀獎得主曾宇謙之前,台灣鋼琴家陳毓襄1990年也曾擠進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決賽前6強,「想起來,那段過程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熬過去。」

....「比賽是一個殘忍的過程,當時每天晚上飯店都會在大廳貼出一張大表,把沒有到達晉級分數的名單全部公布,意思就是隔天就得搬出去,主辦單位不會幫你繼續付旅館錢。」

陳毓襄一路過關斬將,琴房愈來愈容易搶到,但參賽者愈來愈少,「沒有駐外單位也沒有人能協助,我經常找不到東西吃,餓著肚子就練琴,非常孤獨,但是對音樂的熱情與強大的意志力支持我一路撐下去。」



◆ 鈴木貴彥的2.5D檳榔攤 反思全球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07000482-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07日 吳垠慧/台北報導

「我是外國人,覺得檳榔攤是台灣很獨特的在地文化,它的造型也很有自己的特色;對本地人來說,只要看到這些元素,不需要特意看招牌,也會知道那是檳榔攤。」

來台8年的日本藝術家鈴木貴彥,藉由檳榔攤反思全球化,現於伊通公園舉辦「全球商店計畫:2.5D檳榔攤」個展。

鈴木貴彥展出9座「縮小版」檳榔攤,乍看之下以為是3D立體模型,由於手做功夫精巧、維妙維肖,吸引人們細細觀賞。

對多數台灣人來說,檳榔攤是平時不會多看兩眼的不起眼店面,卻因為鈴木貴彥的作品,意外讓人有了「欣賞」檳榔攤的機會。

不過,鈴木貴彥稱這些檳榔攤作品是「2.5D攝影」、而非「3D模型」,製作流程繁雜。他在花蓮、楊梅和台北找尋願意被拍照的獨立、非連鎖的檳榔攤,先用相機拍攝數百張細節照片,再進入電腦編輯、重新組合這些檔案,最後將它們輸出、逐一「貼皮」在壓克力製的結構表面上,即便是光影變化,都在考量之內。

「模型看起來是3D,事實上是以2D照片做成、貼在主結構的表面上,我認為這還是攝影,所以稱它是『2.5D攝影』。」

鈴木貴彥採樣的檳榔攤多數是利用可拆解的臨時建材蓋成,還有可移動式的冷藏玻璃櫃,甚至是更簡易版的買賣窗口加上一把遮陽大傘等,店面雖小,但看板的店名卻放得奇大,當然也少不了養眼的美女照片布置與檳榔西施。

鈴木貴彥說,一座「檳榔攤」的製作時間約莫1個月,「我喜歡手做,我認為它能傳達創作者的想法,觀眾可以感受得到。」

做好「模型」之後,鈴木貴彥將其擺在藍天白雲下,像預售屋廣告一樣以仰角拍攝做成海報,並標示有該檳榔攤的經緯度數字,再由看板人手持海報在交通路口為檳榔攤做「宣傳」,仿效連鎖店在世界各地做廣告的作法。

「『全球化』日文翻譯成『世界主義』,意思是,世界是在同一個層面上,沒有任何差異,但事實並不是這樣。」

鈴木貴彥1962生於日本靜岡,多摩美術大學畢業,2008年在台灣與藝術家黃蘭雅在北投主持「一年畫廊」計畫,現居楊梅。(中國時報)

fsj 提到...

「你.好,奇.怪」 妝點剝皮寮童樂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96133

自由 2015-07-08

〔記者游蓓茹/台北報導〕今年兒童藝術節的裝置展覽「你.好,奇.怪」,昨天起在剝皮寮歷史街區免費展出至八月九日,由台北當代藝術館策展,邀請法國、台灣共九位藝術家發揮插畫塗鴉、剪紙工藝、空間建築、水墨拓印等專長,著重於創作的遊戲性、互動性及啟發性,並運用剝皮寮歷史街區獨特的老街古蹟氛圍呈現作品。

特展呼應策展主題,從「童話世界」出發創作,提姆.巴登的「奇幻光域的探險」,以卡通風格的剪紙,做出小男孩冒險故事的四格動畫,結合動態光影,呈現迷你童話劇場。而陳薇「她的奇幻房間」佈置出夢境一般的趣味家具,呈現奇幻人物的生活空間。

運用大面積的水墨繪畫覆蓋在剝皮寮紅磚牆面的顏忠賢說,小朋友的想像力往往比大人更豐富,這次作品以帶有童年、節慶、兒戲及信仰語彙的「囝仔仙」形象,召喚古蹟空間的時光記憶,製造出奇幻的異想空間。林仁信的「印.象」則是拓印剝皮寮的水溝蓋、牆面,拼貼出巨大的眼睛,人們可穿梭其中,觀看留存於這條街區空間中的時間刻痕,如同「看見,看不見」的主題。

而徐揚聰「滾動幸福時光」將色彩低調古蹟街區,轉化成視覺燦爛的遊樂場,邀請大人小孩一起忘年玩耍。詳情可上兒藝節官網查詢。

※ 相關報導:

* 敦青「舞在家鄉」 邀你隨歌起舞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39392

喜愛舞蹈的民眾有福了!今年暑假敦青舞蹈團「《舞-在家鄉》隨歌起舞」系列活動,在專業舞者帶領之下,將與民眾一同來隨歌起舞,尤其來自北京舞者與桃園的舞者,將以中國民間舞蹈與台灣現代舞不同舞風,表達出家鄉山水風情與人文情感,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 長榮交響樂團 奏進雪梨歌劇院
http://udn.com/news/story/7012/1042190

聯合報 記者徐子晴/台北報導 2015-07-08

台灣當代音樂大師馬水龍日前逝世,他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梆笛協奏曲」,將首度由長榮交響樂團飛進雪梨歌劇院,以清亮的竹笛聲和管弦伴奏,要奏出「屬於台灣文化的音樂」,預期將在澳洲吹起一股「台灣風」。

長榮交響樂團將於十二、十四日在澳洲雪梨歌劇院、布里斯本市政廳舉辦「The Sound Of Taiwan」音樂會,會中將演奏台灣傳統歌謠「望春風」、「茉莉花」、「雨夜花」 、「四季紅」;還邀請華裔小提琴家熊湉雯共同演出淒美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更邀梆笛演奏家繆沁琳跨刀合作馬水龍作品「梆笛協奏曲」。

長榮交響樂團和馬水龍有其淵源,曾多次在國內外演奏「梆笛協奏曲」,也曾向馬水龍請益。馬水龍不幸於今年五月逝世,長榮交響樂團決定,將在雪梨歌劇院演奏這首融合國樂與西洋交響樂的創作,向大師致敬。

「東、西樂風的結合,是這次演出的重點。」長榮交響樂團團長張逸士說,曲目不僅有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也加入大量台式樂曲,盼能透過聲聲旋律,傳遞既磅礡又細膩的東方樂風。

文化部次長陳永豐說,長榮交響樂團是第一個在雪梨歌劇院登台演出的台灣職業交響樂團,是很好的「文化例外、文化先行」案例。雖我國和澳洲沒有邦交,但透過長榮交響樂團以音樂展現軟實力,有助兩地交流。

長榮交響樂團二○○二年成立至今已十三年,是我國首間民營的交響樂團,曾赴廿九個城市,演出超過六百場音樂會。這次在澳洲的演出獲海外僑胞的熱烈支持,布里斯本市政廳的一千多張票已全數秒殺,將再開放二樓座位售票。

※ 相關報導:

* 曾宇謙歸國 年底重現決賽曲
http://udn.com/news/story/7012/1042189

國家交響樂團(NSO)明年卅歲,推出全新樂季,將以後期浪漫派為主題。甫抵國門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新科銀牌得主曾宇謙,將參與年底巡演,十一月十三日在台中國家歌劇院戶外重現決賽曲「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優美與哀愁。



◆ 柚挖空裝茶 亞大生獲紅點最佳獎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95982

自由 2015-07-08

〔記者陳建志/霧峰報導〕德國紅點概念設計獎有設計界「奧斯卡獎」稱號,今年全球共有四千六百多件作品參賽,得獎率不到六%,亞洲大學今年有廿三件作品入圍,最後三件獲紅點獎,其中視覺傳達設計系陳亭妤的「寶柚平安」作品,將柚子挖空烘乾外皮後,裝入台灣烏龍茶,烘焙出具有獨特茶香、果香的烏龍茶,一舉拿下紅點最佳獎。

亞大創意設計學院副院長林盛宏表示,德國紅點概念設計獎今年有六十一國、四六八○件社會人士與學生作品參賽,最後選出二二九件紅點獎,卅九件最佳獎,得獎率僅五.七%,入圍就是肯定,獲獎更是難得。

亞大今年有廿三件作品入圍,其中視傳系四年級陳亭妤設計的「寶柚平安」(Pomelo as Blessing)作品,拿下「紅點最佳獎」,陳亭妤說,這項作品將白柚果肉挖掉後,將果皮烘乾,之後塞進烏龍茶進行烘焙,製造出充滿獨特果香、茶香的烏龍茶,強調這是客家特有的保存方式。

陳亭妤說,這項產品還設計可以保存再利用的包裝,以圓角木盒代替紙盒,外層再以埔里的手作紙提升禮盒的質感、精緻度,創造出獨特品味的台灣烏龍茶,能獲獎真的很開心。

此外,創意商品設計系三年級吳瑋鎮、陳音霓、鄧竑宇、吳主軍、趙緯良等人,發現日常生活中物品,稍微不小心就會找不到,將可供定位的RFID線圈貼印在物品上,以便尋找,設計出RFID物品定位貼紙印表機,拿下紅點獎。

另外,創意商品設計系林郁翔、王光瀚,設計出可載送大型電腦主機、影印紙,以及小型信件、書本的多功能手推車,同樣獲得紅點獎肯定。

※ 相關報導:

* 一個母親的愛 莎莉.曼的親密家庭
http://udn.com/news/story/7013/1042322

....母親要如何表現對孩子的愛?一個溫柔的擁抱還是親暱的吻?美國攝影師莎莉.曼(Sally Mann)拍攝三位親生子女的肖像,紀錄孩子的成長過程,同時表達她對孩子的關愛。

莎莉.曼的作品多呈現三位孩子的童年生活,像扮家家酒、踢足球撞傷而流鼻血、穿戴媽媽的首飾裝大人、拿香菸糖學大人抽菸、賴在床上看漫畫的日常情景,同時也呈現孩子歡樂、憤怒、孤獨、恐懼等情緒。

由於拍攝地點選在純樸的鄉間,靠近原始森林與荒野,照片場景宛如伊甸園,而莎莉.曼的三位子女也流露純真、野性的眼神。1992年,莎莉.曼更挑選其中65張相片,出版攝影集《親密家庭》(Immediate Family)。

* 冷漠賽拉薇 王俊傑從崩毀中重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08000536-260115

三個謎樣女人,曾是20世紀超現實主義者與精神分析學家書寫及研究的繆思,台灣藝術家王俊傑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個展「若絲計畫:冷漠的賽拉薇」,以其複合媒材及錄像裝置,重新詮釋與杜象、佛洛伊德、安德烈.布賀東相關的若絲.賽拉薇、朵拉及娜嘉這三位遊走臨界的謎樣女人故事。

* 風俗畫「稅吏」 看見錢的誘惑
http://udn.com/news/story/7013/1042192

希臘破產危機重創歐元經濟。十六世紀初的歐洲也曾面臨經濟危機,荷蘭畫家昆汀.馬西斯在當時繪下多幅具諷刺意味的風俗畫,提醒觀者處理金錢必須謹慎誠實。其中一幅「稅吏」,正在故宮「阿爾卑斯皇冠:列支敦士登秘藏瑰寶展」展出。

fsj 提到...

喵星人愛拍照 貓眼看天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09000469-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09日 吳垠慧/台北報導

喵喵每天去哪裡探險?由15隻喵星人掌鏡的「喵視界影像特展:我家有隻攝影貓」即日起在南海藝廊揭幕,來自不同背景的喵星人展示牠們2至3個月的攝影成果,當中不乏網路名貓如「黃阿瑪」、貓畫家蛋頭《eh!cat!》,也有和主人在街上叫賣雜誌的街頭貓,和在市場「爬爬走」的里長貓,溫馨療癒。

「我家有隻攝影貓」由大亦睿與三喵卡樂共同策畫製作,本身就是愛貓人士,喵喵們平時也住在工作室充當職員貓與OL貓,大亦睿負責人溫怡寧表示,靈感來自美國一隻虎斑短毛貓庫伯(Cooper),主人麥可.克羅斯(Michael Cross)在牠的項圈上掛了一部迷你照相機,帶起一股「攝影貓」風潮,「我家有隻攝影貓」則是台灣首度舉辦攝影貓展。

三喵卡樂創意總監何芊叡表示,貓的體型只能配戴50公克的迷你攝像機,從20幾隻貓咪中選出可接受揹相機的15隻,拍出40萬張照片、超過7200分鐘的影片,就像貓咪記錄自己的生活日記。

如住在長春市場蔬果店的英國長毛貓「草草」,每天睡在店內菜籃裡,早晨開市就是牠一天忙碌的開始,牠若不在店裡招呼客人,就是在四處溜達、串門子的路上,影片中可見牠與客人、中藥店老闆熱絡的互動。

此外,最感人的「人喵情」當屬「小唯」貓與主人子承的故事。因緣際會下,街頭工作者子承收養了幼貓,即使自己已是生活不易,為了讓貓有飯吃,子承開始在街頭販賣雜誌,小唯也會陪伴主人到街頭「叫賣」,影片中可聽見牠喵喵叫得很賣力,以及因叫得太大聲而被警衛驅趕。

「我家有隻攝影貓」展至8月2日,門票與周邊商品收入將捐給「台北市支持流浪貓TNR計畫協會」與「台灣愛貓協會」。(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東海環保音樂劇 貓在童玩節演出
http://udn.com/news/story/7012/1044121

宜蘭童玩節今年邀請東海大學創藝學院「音樂劇團」,演出「貓」音樂劇,使用的是環保材質再利用的服裝和道具;此外羅東兒童劇團推出新戲「落雨村」將在18、19日演出,為羅東藝穗嘉年華揭開序幕,歡迎欣賞。



◆ 豆莢寶寶音樂會 探索動物王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09000464-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09日 趙靜瑜/台北報導

朱宗慶打擊樂團2兒童音樂會「豆莢寶寶的冒險任務」將從8月7日起展開全台44場巡迴演出,今年以動物為主題,小朋友隨著豆莢寶寶的有趣任務,進入神奇的擊樂動物王國森林,與身懷絕技的動物們享受玩音樂的樂趣。

今年「豆莢寶寶的冒險任務」兒童音樂會第一次由團員自己發想創作劇本,並邀請紙風車劇團任建誠團長擔任戲劇指導,在劇情中,豆莢寶寶走進充滿各式各樣動物的擊樂動物王國,旅途遇到聲音美妙的小鳥、長跑健將馬兒先生、威武雄壯的老虎哥和獅子王、充滿團隊精神的螞蟻兵等等,打擊樂器將化身為各種不同動物的形體與聲音,讓小朋友從中認識到各種不同的打擊樂器,並且欣賞到打擊樂器多元的音色。

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今年著重戲劇跟音樂的結合,「用擊樂聲音模擬每個動物不同的特性,不只從聲音中就能感受每種動物的特質,也能讓小朋友從此記住了樂器的特點。」

駐團作曲家洪千惠表示,今年的兒童音樂會想要挑戰「以聽覺激發無限想像」,像是以滑笛和高音木琴來模擬小鳥叫聲;以木箱鼓和手響板敲奏來模仿奔跑的馬蹄聲,或是用鼓棒磨擦中國大鼓來揣摩老虎磨牙的聲響和威舞氣勢,還將介紹長得像烏龜殼的「飛碟鼓」等等。

這次除了原創音樂之外,也在樂曲中加入了《兩隻老虎》、《大黃蜂》,並改編《握緊拳頭》、《小白兔愛跳舞》等兒歌旋律,帶動現場小朋友唱跳互動。(中國時報)



◆ 掌中戲躍進戲院 好戲連8場
http://udn.com/news/story/7012/1044239

聯合報 記者邵心杰/鹽水報導 2015-07-09

今夏的鹽水永成戲院變身為掌中戲迷的快樂天堂。自本月11日起至8月2日止的周休二日,文化局邀請5組掌中劇團,8場好戲連番上台搬演,老少咸宜,民治文化中心管理科長陳修程說,掌中戲迷千萬別錯過。

永成戲院金光掌中劇系列活動,包括昇平五洲園「師徒情、英雄淚」,五隆園掌中劇團「柳營!阿公嫁牛女兒」,清華閣周祐名掌中劇團「白馬坡」、「過五關」,中國太陽園掌中劇團「神仙俠侶之幸福之愛」、「介紹布袋戲演變」,五洲園掌中劇團「府城老虎」、「竹篙鬥菜刀」。

二次大戰後成立的永成戲院,是鹽水現今僅存的老戲院,這8場掌中戲,可讓民眾重溫昔日放映電影又上演戲劇的歲月。相關訊息可上新營文化中心網站(http://xinying-culture.tainan.gov.tw/)或電洽民治文化中心管理科(06)6330347。



◆ 13家文創品牌 微風廣場展出
http://udn.com/news/story/7014/1044164

聯合報 記者劉宛琳/台北報導 2015-07-09

北市文化局與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昨組團赴日參加「2015東京設計師品展」,台北同步展出13家文創品牌作品,以「台北的街角」為主題,訴說人生求學、生日、愛情、婚姻、入厝5大階段的禮品故事,傳達「禮重情更濃」的台北城市意象。

13家文創品牌,包括「乾唐軒」、「寶號」「藝拓」、「環遊文創」、「蛋造設計」、「木趣設計」、「愛心進」、「三維力方」、「廣富號、「好好前進」、「印花樂」與「加拾」,以及充滿原創設計發想基地的「松菸小賣所」等。

「廣富號」的復古書包、文具,厚織帆布的粗糙手感,打造出傳統工藝的耐用堅韌;「蛋造設計所」製作的瀑布、山丘、煙囪款置物盒,上面可放置文具用品,盒內可放置雜物,實用又具創意。

「愛心進」讓工具不再硬梆梆,企鵝、灰熊、鳥巢螺絲起子既可愛又實用;「木趣設計」將木頭樂趣極大化,富童趣造型的啄墨對筆和小雞戒盒,實用也可當擺飾。

「Taipei Corner」(台北的街角)展覽即日起至7月19日,在微風廣場6樓台隆手創館展出。

fsj 提到...

具剪紙天份 15歲謝寧辦個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0000509-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10日 陳界良/台中報導

15歲國中畢業生謝寧,雖然不擅言詞與社交,但從小學一年級就展現獨特天份,無師自通的他,不用設計圖,就可隨手剪出恐龍、昆蟲與人物等剪紙作品,令人驚艷!「Y世代‧激盪」謝寧創作展9日起在台中光之藝廊展出。

謝寧由於亞斯伯格症,不擅言詞與社交,個性較安靜,但小學一年級上課時,他用計算紙隨興剪出1隻恐龍,媽媽看了很驚訝,出「考題」要他剪出蟑螂、蚊子與袋鼠等,結果謝寧不用畫設計圖,果真一一剪出作品。

謝寧沒有學過剪紙、美勞的訓練,但別具剪紙天份,立體空間概念很強,各種物品形狀彷彿就儲存在他腦海中。每天下課後,他就專注在他的剪紙上,12生肖系列、昆蟲、魚類、鳥類、恐龍,及鋼鐵人、蜘蛛人等動漫與電影人物,維妙維肖。

平常沈默寡言,但談到剪紙,謝寧的眼睛就亮了起來,熱情介紹他的創作,包括可穿戴在身上的「浩克毀滅者」裝甲、美國隊長與鋼鐵人等。藝人陶晶瑩的歌曲MV中的造型剪紙,也是出自謝寧之手。謝寧也獲得光之藝廊徵件比賽青少年組的最高榮譽「創作獎」。

謝寧表示,他在剪紙創作中,找到快樂與成就感,只要想到什麼,就剪什麼,到目前好像還沒有剪不出來的東西。謝寧媽媽指出,謝寧的創作動機很強,每天回家就開始剪各種東西,還會自己做立體紙玩具、設計迷宮圖、繪製動畫等,創作能力與作品超乎想像。(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救人的手拿畫筆 消防員做可愛貼圖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46704

新竹縣消防局第二大隊消防隊員劉初英,擔任消防員24年,經歷過許多救災、救護行動,搶救了無數生命。今年5月底,他嘗試用消防隊繪圖軟體visio,自行摸索,畫出40張可愛圖案,做成通訊軟體貼圖,也成了宣導居家安全的最佳方式。

「哇!好可愛的貼圖,哪買的?」劉初英親友與同事,收到他傳來的圖案,第一時間反應是「可愛」、「哪裡抓」、「哪裡買」,沒想到是他畫的,他一雙救災的手,換成拿畫筆,但不為人知,只好笑著說,「才藝可不是隨便讓人知道的!」



◆ Google虛擬博物館翻新上線 收錄台灣粉樂町
http://udn.com/news/story/7088/1047218

udn Mash 2015-07-10

針對先前推出的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線上虛擬博物館,Google宣布進一步作翻新Art Project藝術計畫內容,並且追加收錄全球總計30個國家地區的美術館、博物館、畫廊,以及包含戶外街頭藝術、裝置藝術與捕捉瞬間的影像記錄作品等,除收錄澳洲舉辦全球最大公共藝術展Sculpture by the Sea、義大利由藝術家裝飾的Street Art Rome羅馬市區街道牆面等內容,此次更與台灣富邦藝術基金會合作,收錄台北市區內「粉樂町」歷年裝置藝術。

此次針對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線上虛擬博物館所收錄Art Project藝術計畫內容更新,Google總計追加收錄全球30個國家地區的美術館、博物館、畫廊,以及包含戶外街頭藝術、裝置藝術與捕捉瞬間的影像記錄作品等,除收錄澳洲舉辦全球最大公共藝術展Sculpture by the Sea、義大利由藝術家裝飾的Street Art Rome羅馬市區街道牆面等內容,此次更與台灣富邦藝術基金會合作,收錄台北市區內「粉樂町」歷年裝置藝術。

在粉樂町歷年裝置藝術部分,總計收錄2007年至2014年粉樂町所展示的作品,從歷年串聯台灣本土與全球藝術家共同帶來的精彩當代藝術作品,更可透過2014年粉樂町深度了解藝術家創作的歷程,並且一同迎接粉樂町裝置藝術屆滿10週年。

除了一覽各國不同的街頭、裝置藝術,目前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虛擬博物館已經收錄全球各地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內容,更透過Google街景手推車以360度拍攝手法呈現美術博物館內部環景,先前也已完成收錄台灣故宮典藏內容拍攝,讓使用者能透過網路親臨各大博物館、美術館,例如在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 (Österreichische Galerie Belvedere),觀看內部富麗堂皇裝潢,同時遊歷自中世紀的古典畫作至20世紀的近代藝術作品,探索象徵主義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畫筆下《吻 (The Kiss)》浪漫情懷。

除透過線上環頸瀏覽世界博物館珍藏外,使用者亦可透過Google超高畫質像素 (gigapixel)拍攝技術觀看德國慕尼黑全球最大科技博物館德意志博物館 (Deutsches Museum)所珍藏141-PF主機板 (Motherboard of the desktop computer 141-PF)精湛製作工法,以及包括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用的U型潛艇、1995年所構想的穿戴式裝置Lizzy2,甚至是女性專用除毛刀,藉此體驗工業年代下的經典設計風貌。

另外,包含可在比利時布魯塞爾Mundaneum博物館看見10進制圖書分類法發明者Paul Otlet、Henri la Fontaine收藏資訊科技發展軌跡,以及比利時女性人權及和平倡導的遺產,或是透過Kenya Red Cross紀實攝影作品了解紅十字會如何協助肯亞人民克服乾旱逆境的生活記錄,以及在非洲大地上真實記錄人道主義的溫暖色彩。

目前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虛擬博物館已經透過線上方式收錄超過8萬件源自700多個文化、藝術機構提供典藏作品,未來也會持續更新擴展。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亞大美術館 加入國際博物館聯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0000483-260115

由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的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與美國哈佛、史丹福、英國劍橋、牛津、日本東京大學的美術館,締結6校博物館聯盟。北京清華大學的美術館即將落成,北京清大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等人日前參訪亞大,也將加入國際博物館聯盟。

....李梅齡提議,北京清大美術館開館後,可加入國際知名6大學博物館結盟,展開國際間的大學博物館借展、研討等交流合作。北京清大美術學院與亞大創意設計學院的學生作品,也可在各自美術館定期展出,增進兩校之間的藝文交流。對此,魯曉波也表示樂觀其成。

fsj 提到...

泥塑栩栩如生 鄭瀛洲「雲林之光」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48626

聯合報 記者陳雅玲/斗六報導 2015-07-11

雲林縣泥塑藝師鄭瀛洲從事泥塑創作逾50年,日前通過文化部傳統匠師審查通過,他的作品維妙維肖,遍及全台,甚至美國、印尼等地也有他的作品,日本有博物館蒐藏他的作品,儼然是雲林之光。

鄭瀛洲通過文化部傳統匠師審查消息傳開,縣長李進勇、斗六市長謝淑亞、義峰高中董事長張天來、林內鄉濟公總堂董事長陳河山、雲林縣西藥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慶商等人到他工作室貼紅榜祝賀,讚他是「雲林之光」。

平凡無奇泥巴到了鄭瀛洲手裡彷彿有生命,經他巧手雕塑,一塊土就有了形體,彷彿注定要靠這吃飯,他從小喜歡「捏泥巴」,常跑到林內鄉濟公總堂廟後挖土捏塑。

15歲鄭瀛洲拜師學藝成泥塑神像學徒,邊學邊幫師傅打掃顧小孩,日子辛苦,但他不曾放棄學藝路,憑意志力沉浸泥土堆世界,花6年出師,他泥塑神像無論神韻、服飾線條都相當精細,寺廟紛紛找上門,他曾泥塑國父孫中山、美國總統林肯、宋慶齡,其中林肯泥塑像被日本1家博物館蒐藏。

泥塑神像費時,2尺高神像需花1個多月完成,他至今完成神像超過300尊,曾有一次做到累了,一度想放手,但冥冥中好似有人牽著他手完成作品,相當玄奇。傳統技藝面臨傳承危機,他收了近40名學徒,但這幾年只剩4人,其中1個人就是他兒子鄭翔駿。

泥塑師傅陳坤海表示,當傳統工藝學徒要3年4個月才能出師,這期間每月只有幾千元生活費,不少人撐不下去,為讓傳統技藝傳承,現在收徒弟會以有基礎為主,大約2年即可出師,減低傳統技藝傳承危機。

※ 相關報導:

* 骨董二手商 薩克斯風巧變燈具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50177

走進靜謐的青田街巷弄內,有間不起眼的矮房錯落其間,透出的微弱燈光,如同店名「火金姑」閃閃發亮。推開門走進,繽紛絢麗的燈飾映入眼簾,全是老闆楊錕金以老舊物品重新組裝的藝術燈具。

楊錕金曾是骨董家具二手商,收購過不少樣式精緻卻不能亮的老燈。他捨不得丟掉,一直收藏著,直到有天靈感來敲門,拿出來動手整理、維修,想不到燈泡再度亮起的瞬間,製作燈具的興趣也自此點燃。

店內僅十幾坪大,卻藏有數百件燈飾,一旁小角落堆放許多看似破銅爛鐵的老舊物件,都是老闆用來製作燈具的寶貝素材。舉凡水管、樂器、鍋子、酒瓶等意想不到的物品,經過楊錕金的巧手改造,都能變身為燈飾的一部分。

* 大師手做小間厝 珍貴建築模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1000382-260115

廖枝德為人爽朗,童心未泯,喜歡動腦筋,30年前曾在台南後壁自宅旁打造一間樹屋,有客人來,他就親自導覽,帶著訪客爬上爬下,體驗這座會呼吸的房子,以及感受他自創「樹根腳底按摩器」的威力。

這就是廖枝德。他畢生從事的工作必須嚴格遵循尺寸及工法,他卻有辦法以榕樹的主幹為梁柱,廢物利用,就地取材,隨性蓋起樹屋。

....2000年退休後,廖枝德到處受邀講學,連國中小學的鄉土教學也不願推辭。受兒子廖志祥鼓勵,更開始製作「模型屋」,廖志祥說,「對父親來說,那是凝聚他半世紀以來的智慧,這帶給他無比的成就感。」廖枝德則說,「他們知道我閒不下來,就說不如來做小間厝,動腦又動手,既可消磨時間,又能防止老年痴呆症。」

廖枝德像堆積木一般製作這些模型屋,一動手便停不下來,多年來已累積數十組傳統建築的模型,目前正在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行的「技高藝卓特展」,就可親睹國寶大師的珍貴手藝,展期至7月26日止。

* 台灣彩瓷展 風靡西班牙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1000496-260107

鶯歌陶博館主辦的「文化之光輝-台灣彩繪陶瓷藝術展」,台灣時間9日巡迴至西班牙國立陶瓷博物館,在西班牙引起一陣旋風,陶博館也與該館締結姐妹館,是台灣首度與歐洲規模最大的國家級陶博館簽訂交流協議,打開實質文化交流管道,讓台灣陶藝在國際發光。

....這次台灣彩繪陶瓷藝術展,共展出87件陶博館典藏品,以及台華窯、安達窯、市拿陶藝等台灣重要窯場作品,內容除有陶博館各大競賽獲獎作品外,還有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台灣民間使用的陶瓷器皿及仿古彩繪陶瓷等。

不少到場民眾紛紛表示,這是他們看過最精彩的陶藝展。陶博館也與該館簽訂姐妹館,是台灣首度與歐洲規模最大的國家級陶瓷博物館簽訂交流協議,象徵台西陶藝未來合作的無限可能。



◆ 伊甸攝影展 窺孩子眼中世界
http://udn.com/news/story/7013/1046594

聯合報 記者鍾知君/五結報導 2015-07-10

伊甸基金會舉辦的宜蘭教養院綠色照護暨小象展翼攝影成果展「綠活伊夏」,昨天在童玩節園區登場。童玩節期間將在幸福商店展示教養院住民的畫作,還有偏鄉弱勢學童所拍攝的照片,分享孩子視角中的部落之美。

這次的成果展中,呈現綠色照護如何「從種子到餐桌」,發展多元課程,讓住民學習耕種、收成、享用天然無毒食材的同時,藉此明白自己與土地間的關係。教養院住民「小良」是中度智能障礙,11年前和姊妹三人同住教養院,昨天是第一次來到童玩節遊玩,跟著伊甸宜花東區區長夏瀞漪等人,一同用院區種植的無毒香草,體驗DIY環保香草家事皂。

伊甸基金會從2012年時在全台各地推動「小象展翼」行動,安排多位攝影老師帶著偏鄉孩子認識部落、探索家園,記錄部落中美麗的人事物。有些孩子拿著相機從「洞」裡往外拍,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有些孩子近距離拍攝長輩臉上的皺紋,別有味道。

伊甸基金會「綠活伊夏」即日起至下月23日在冬山河親公園幸福商店展出,每天早上9時至下午7時。展覽內容包括廢物如何再利用、廚餘變堆肥的小技巧、雨水回收系統等,同步展出偏鄉學童攝影展,歡迎民眾參觀。

※ 相關報導:

* 竹市美術館90歲 永瀨正敏攝影展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48595

「因為有了負擔,走到天邊卻不覺得在流浪」、「因為會心軟,迷失也不至於空盪」,詞人林夕的歌詞懸掛展場,搭配跨界藝術家永瀨正敏的影像與裝置作品,讓90高齡的新竹市美術館,變得不一樣。

「心象.永瀨正敏台灣攝影展」昨天開展,在市定古蹟「新竹市役所」改造的美術館,市長林智堅在會場備了大型蛋糕,為古蹟慶生,也為7月15日生日的永瀨正敏慶生,KANO電影女主角葉星辰等人,與賓眾一起唱生日歌。

* 原民青少年攝影大賽 開跑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1000387-260115

由原住民委員會發行的《Ho Hai Yan台灣原YOUNG原住民青少年雜誌》近期舉辦攝影大賽,邀請13至20歲的原住民青少年參加,獲獎照片將刊登雜誌並頒發獎金。

《Ho Hai Yan台灣原YOUNG原住民青年雜誌》於2006年9月創刊,內容著重在原住民青少年話題、新知與新聞探索,此次比賽希望原住民青少年能藉由攝影分享生活中的大小事,競賽分為國中組和高中組,主題不限,將評選特優1名、優選4名和佳作6名。

* 笠詩社50周年 台文館展手稿
http://udn.com/news/story/7009/1044235

走過50年的台灣重要本土文學社團「笠詩社」,50周年特展昨天在國立台灣文學館揭幕,多位詩社重要成員都到場,期待有下一個50年。

笠詩社創立於1964年,同時還創刊了「笠」雙月刊,從當時到現今,刊物從未中斷,成員也始終勤耕文壇,是國內少數的長青文學社團之一。揭幕儀式由台文館館長翁誌聰主持,包括曾貴海、李敏勇等多位詩人都出席。

* 榮興大戲「背叛」 入圍傳藝金曲獎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4854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推動客家戲曲傳承多年,今年再度展現亮眼成果,最近第廿六屆傳藝金曲獎公布入圍名單,榮興去年推出的客家大戲「背叛」,在出版類、戲曲表演類個人及團體獎項都入圍。

* 「齊瓦哥醫生」病逝 好萊塢表哀悼
http://udn.com/news/story/7265/1049890

曾演出「齊瓦哥醫生」和「阿拉伯的勞倫斯」等片的資深演員奧瑪雪瑞夫,本月10日下午因心臟病逝於埃及開羅的醫院,享年83歲。

曾和他演出「妙女郎」並傳出緋聞的芭芭拉史翠珊第一時間接受「時人」訪問時表示,她第一部電影的男主角就是奧瑪,她形容他「英俊、世故、有魅力」。即使當初「妙女郎」找他擔綱男主角,圈內曾出現雜音,但最後證明兩人在片中激盪出浪漫火花。

fsj 提到...

不用工作的城市 何庭峰築夢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2000371-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12日 郭佳容/台北報導

「人為什麼要一直工作?」環繞著這個核心問題,來自澳門的建築師何庭峰以「建築大叔」為筆名,推出《不用工作的城市》一書,描繪一對情侶在生存壓力之下,意外找到一座自給自足的地下城鎮,宛如一則華麗的現代寓言。

何庭峰18歲來台求學,在東海建築系完成學業,之後赴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取得都市設計碩士,此次作品靈感來自25歲初到建築事務所工作的經驗。

何庭峰坦言,雖然熱愛建築工藝,但是日復一日畫圖、加班、熬夜的工作狀態,讓他開始思考工作、畫圖的意義是什麼?因此他開始城市散步計畫,漫步城市巷弄同時手繪地景,去年出版第一本漫畫《Taipei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

「漫步城市巷弄對我的建築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受到新的刺激後,我又找回建築和都市設計的意義。」

自此,從台北、香港到澳門都有何庭峰的足跡,他到處走看、拍照寫生,以最簡單的麥克筆手繪創作,形成線條細密、色彩鮮明、造型獨特的創作風格。

「其實,我最早想要畫的就是連環漫畫。」去年,建築大叔離開事務所,自己成立工作室,接建築設計案同時,漫畫創作也沒有停下,《不用工作的城市》是他第二部漫畫創作,同時搭配建築模型,花費一年時間完成。

故事以一對年輕情侶為主角,男生是房仲業務、女生則是KTV服務員,兩人背負著沉重的房貸壓力,在工作和生活中求生存,某次男生偶然從客戶手上取得一張神祕的入場卷,兩人走入傳說中不用工作的地下城市,經過運輸管道、織布衣房、中央農場和大型食堂,儼然是一座自給自足的城市。(中國時報)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葉明軒漫畫李白 8月攻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2000376-260115

漫畫家葉明軒以詩人李白為主角的作品《大仙術士李白》,兩度入圍金漫獎少年漫畫獎,去年又在日本《ComicWalker》電子漫畫雜誌連載,8月即將推出日文單行本。

「我從小看日漫長大,看到自己的作品化為日文,可以說是美夢成真吧!」葉明軒表示,他從小熱愛漫畫,深受《七龍珠》、《北斗神拳》和《亂馬1/2》等作品影響,能夠一路從中學畫到大學再到出道,持續創作15年不間斷,都是源自小時候的漫畫經驗。

* 248米「芬芳寶島」 畫出50年代農村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50340

畫家林智信為記錄台灣,7年前開始創作巨幅油畫,到全台各地去寫生,全作由102幅畫組成,彩繪全長248公尺的「芬芳寶島」油畫巨作,描繪1950年代的西部農村生活,全作如巨龍般綿延,北起基隆嶼、南至屏東恆春鵝鑾鼻,記憶台灣風土民情、生活習俗的鉅作,昨在清水港區藝術中心展到9月6日。



◆ 拋棄式化妝品 奪紅點獎
http://udn.com/news/story/7014/1051686

經濟日報 羅建怡 2015-07-13

有「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德國紅點概念設計獎近日揭曉,全球有61個國家、近5,000件作品參賽。其中,2014年第一屆「聯合文創設計獎」概念組金獎「拋棄式化妝品」與銅獎「形影」團隊,透過聯合報系與uDesign有.設計平台的協助參展,雙雙拿下今年紅點概念設計獎;「拋棄式化妝品」更榮獲全球39件之一的最佳獎(Best of the best)殊榮。

奪「Best of the best」大獎的「拋棄式化妝品」,設計師是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學生王紫綺、蔡甯安,創意源自現代女性家中常有花大錢買回來卻用不完的化妝品,帶著化妝品出門更是件麻煩事,進而設計出系列包含眼影、眉、粉底、腮紅、遮瑕及唇彩等一次性用量的包裝設計。

此設計的最大亮點,是彩妝專門收納盒,顛覆既有化妝印象,也加入環保意識。她們認為,「從自己出發,能打動自己,才能打動別人」;兩人也鼓勵熱愛設計的學生把握機會,不要約束靈感,勇敢嘗試創作。

另一件獲得紅點獎的「形影」團隊,來自廖婉廷、黃少虞夫妻檔。靈感來自隨處可見的手調飲料店,他們發現,現代人求快求好,老一輩的泡茶杯已逐漸消逝,夫妻倆運用現代科技的矽膠材料,取代傳統茶壺的一部份,同時做出馬克杯和茶壺,讓泡茶變有趣。

聯合報系秉持「啟動台灣設計力」精神,9月1日起開放「2015聯合文創設計獎」徵件,希望透過獎項,協助創意作品產品化,,並將於「uDesign有.設計」平台上架販售及募資預購。相關資訊可查:http://designaward.udn.com/。

※ 相關報導:

* 巧思設計 舊帆布變瑞士潮包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2000338-260102

骯髒廢棄的卡車帆布,居然也能搖身一變為瑞士人人手一只的潮流背包。來自瑞士的環保品牌Freitag,將卡車帆布回收再利用,經過設計師的巧手裁切,打造成獨一無二、又耐刮風下雨的環保包包,蘇黎世設計博物館(Museum fur Gestaltung)也將其收入館藏。

今年夏天,Freitag也與台灣富錦樹集團(Fujin Tree Group)合作,在台南永福路上展開101天的期間限定店(pop-up shop)。店內還以瑞士空運來台的白色小抽屜「V30 Freitag Skid」陳列,這是由回收塑料製成、特別用來收納Freitag包包的抽屜,體積小又可自由拆解組合,成了Freitag另一個最好辨別的搶眼設計。

「創辦人兩兄弟至今仍沒有買車,每天騎腳踏車通勤。」富錦樹集團執行長吳羽傑指出,Freitag創辦人Markus和 Daniel致力低碳生活,兩人非常注重環保,遍尋不著雨天騎單車用的包包時,留意到貨櫃車上印有文字、不易分解的帆布及汽車安全帶,於是將兩者組合起來,第一個Freitag包包便在1993 年誕生。

* 三和瓦窯 挖掘紅磚新靈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2000335-260102

有近百年歷史的高雄市大樹區三和瓦窯是台灣知名的瓦廠,也是當今古蹟修復主要材料供應商。由於年年都有廢棄的磚瓦堆積如山,瓦廠透過工研院協助,把這些廢材加上稻殼穀灰製成環保磚,同時結合現代設計,在瓦廠旁邊開起文創小鋪,讓傳統磚瓦也變時尚。

曾面臨過產業凋零、進口磚競爭等危機,三和瓦窯以不斷的創新再現風華,負責人李俊宏說,「我們堅持傳統,但也一直思考怎麼轉型,近年開發的環保藝術磚、廢材變商品,就是要永續經營這個產業。」



◆ 漆線大師展絕活 技驚四座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2000394-260107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12日 黃文博/台南報導

台南擁有豐富的傳統工藝名師,但隨著匠師老化凋零,他們的手藝絕活跟著走入歷史,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舉辦「藝起PLAY」向大師學習,11日規畫「漆線工藝」課程,20名學員目睹傳承百年的西佛國大師蔡天民父子的漆線手藝,驚嘆聲連連。

為推廣傳統工藝與藝術精神,台南市文資處延續兩年前的「絡藝不絕」與「藝猶未盡」活動,今年以「藝起PLAY」為活動主題,規畫漆線工藝、刺繡、捏麵人等課程,希望能透過實際的動手操作,讓愛好藝術者認識台灣的傳統文化。

11日下午在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歷史資訊中心舉行的漆線工藝課程,由蔡天民藝師及其子蔡友誠,負責教授傳統的漆線雕製作方法,蔡天民父子先帶20位學員到對街的古廟內參觀實體的佛像後,了解傳統佛像的裝飾手法後,再回教室示範如何運用搓板,將漆線土搓壓成粗細平均的線條。

當蔡友誠以手動擠線筒輔助,捲出平均的線條後,學員動手做做看卻個個手忙腳亂,他們驚嘆蔡家父子的功力,已出神入化。

文資處表示,傳統工藝推廣課程推動3年來,獲得民眾相當大的支持與好評,像漆線工藝活動上網公布,立刻吸引20位來自台灣各地的藝術愛好者報名,8到11月還有糊紙工藝、銀飾品製作和南管曲演等項目,預料報名也會秒殺。(中國時報)

fsj 提到...

爸爸的回憶 紅白機再現
http://udn.com/news/story/7323/1051747

聯合報 記者魏莨伊/板橋報導 2015-07-13

首度以電玩元素串連的藝術展「GAME.NOT OVER.YET電玩藝術特展」在府中15展出,昨天吸引不少電玩迷來尋寶互動,展場有30年前風靡一時的經典超級瑪莉紅白機,也有將黃色小鴨視作魔王,結合射擊遊戲的拯救城市遊戲機,老少咸宜。

新銳藝術家李文政近期藉由電玩詮釋台灣社會,大型作品「眾神降之環島夢」結合射擊遊戲,將黃色小鴨作為破壞城市的大魔王,趣味中批判黃色小鴨氾濫的現象。1歲小娃看見可愛小鴨,任憑阿嬤聲聲喚都賴在地上不肯走。

80年代流行一時的遊戲機王「紅白機」帶起「超級瑪莉」旋風,讓爸爸級的玩家陳先生帶兒女逛展時大呼懷舊。香港藝術家林欣傑作品「Moving Mario」,翻轉電玩中捲軸移動的印象,讓超級瑪莉成為手控跑者,玩家操作時也跟著一起移動,探討控制與被控制的意象。

漫畫家劉明昆筆下受漫迷喜愛的「艾薩克傳」所推出的第一款單機遊戲「陽光少年游」,在展場供粉絲試玩。5樓入口處矗立用廢棄玩具與布偶製作成的機器人,仔細一看,肚子塞了好大一隻泰迪熊。另城市模型「戰鬥之城」細心製作百貨、書局與舊大樓,也藉此場景拍攝動畫展出。

策展人羅禾淋表示,透過電玩藝術展,讓民眾了解電玩深入生活,也不忘批判人對科技的依賴,展覽至9月15日。



◆ 紙板神手鍾凱翔 仿生創意即日起展出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97453

自由 2015-07-13

〔記者游蓓茹/台北報導〕你能夠想像「瓦楞紙、雨傘骨架、吸管、剩菜」等日常生活中的廢棄物,都能成為獨一無二且栩栩如生的的藝術作品嗎?

藝術家鍾凱翔,就曾以一隻瓦楞紙製作的龍,順利考取東海大學美術系,也曾以瓦楞紙打造一百八十公分真人大小的鋼鐵人,好萊塢大明星小勞勃道尼甚至在臉書稱讚他的作品是「鋼鐵人表弟」,鍾凱翔帶來的「視覺達爾文主義—鍾凱翔的仿生狂想特展」,即日起將在台北偶戲館展至九月廿七日。

鍾凱翔說,從小他就對昆蟲、動物獨特的樣貌感興趣,取材創作對象都是自然界的生物,後來他跨入藝術領域,嘗試從藝術角度切入,將仿生與抽象概念融合,重新詮釋生物樣貌,發展出肌肉外露的豹、馬、羊、獅等「肌肉系列」作品。

沒有鮮艷的色彩和華麗的外型,鍾凱翔以瓦楞紙做為創作素材,紙質特色及費用低廉是他情有獨鍾的原因。鍾凱翔說,他曾經花幾個月的時間,用打洞機製作中國龍的鱗片及以近整年的時間完成一八○公分的鋼鐵人模型,他更開玩笑說,電影中的東尼.史塔克花了近十億美元打造鋼鐵人,但是他的花費幾乎是零,嘔心瀝血的作品,更曾吸引美國特效學校視訊專訪。

本次特展集鍾凱翔生涯創作之大成,展示他多年創作的廿多件精選作品,以創新設計和文化生活的角度介紹,分為五大主題的原創立體作品和多件等同身高大型瓦楞紙創作,吸引民眾進入仿生的創意世界。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踩著小腳丫 踏進設計師的世界
http://udn.com/news/story/7323/1053966

高度剛好及膝的矮桌、繪本式的圖文,兒童設計展「設計是什麼?設計師的奇幻世界」結合故事、設計及遊戲體驗,用童言童語介紹世界知名的設計作品香奈兒,模仿法國建築龐畢度中心推出水管樂高。創新產品讓大人看出趣味,幼童逛展也有得玩。

新板藝廊即日起展出世界級設計師20多件作品,包括9位國際級設計師多件原版設計,其中熱賣的Dyson吸塵器剖半模型首度來台,解密設計原理。



◆ 磁磚雕刻師 把門牌變藝術品
http://udn.com/news/story/7327/1053754

聯合報 記者許玉娟/澎湖報導 2015-07-14

家中的磁磚,也能變成藝術品。擅長印石雕刻的呂定寶12年前為裝潢新家,突發奇想在磁磚上創作,雕壞好幾百片磁磚後,磨出功力及興趣,決定全心投入「磁磚微雕」藝術,成為全台獨一無二的磁磚雕刻師。

「以前刻壞的磁磚,能貼好幾戶住家的門面了」!呂定寶說,磁磚質地很脆,只要一個力道沒拿捏好,就得重頭來過,比起石頭雕刻難度高很多。

磁磚雕刻工序繁複,為降低失敗率,得先在紙上作畫,把畫印在膠膜上,再貼到磁磚,用刀片把不要的部份剔除後,經過雕刻、研磨及噴砂,最後再用油漆上色。

通常完成一個小型磁磚雕刻作品,最快要半天,一個20公分×30公分的中型作品,大約得花4天時間;耗時又費工的微雕作品工法細膩,乍看以為是國畫。

呂定寶的磁磚雕刻作品多元,大型創作有佛像、歷史人物、山水、仕女圖、書法、詩詞等,小型的有澎湖燈塔、雙心石滬、西瀛虹橋等在地景致、卡通人物、各式應景祝福語,還可客製化門牌。

無論是客製或自行創作作品,呂定寶都會加上澎湖知名的天人菊裝飾,他說,「澎湖是我的家鄉,天人菊就是家鄉的特色」,這朵紅黃相間的小花,自然而然成為呂定寶的招牌標記。

呂定寶的磁磚雕刻作品受歡迎,每月光是接來自全台各地的門牌訂單,業績就可達5萬元,勞動部高屏澎東分署邀呂定寶加入「明師高徒計畫」,要把這個全台獨有的磁磚創作技術,傳授給有心想學習的年輕人。

目前澎湖地區已有傳統技藝、手工藝品及麵包點心製作師傅加入,報名「明師高徒」計畫獲准的師徒,勞動部補助徒弟每月1萬元,補助師傅每月5000元,期限1年,詳情可洽詢06-9271207澎湖就業中心。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彩筆記憶 書店多少事 都入她畫中
http://udn.com/news/story/7013/1051598

書店有什麼風景?嘉義市洪雅書房女主人徐佳伶,走訪全台30間獨立書店,透過細心觀察,每一間繪成一張可愛圖畫,書店特色、氛圍與人情味隱藏其中,現正於洪雅書房展覽,直到本月25日。

由文化部委託獨立書店文化協會,辦理「獨立書店營運輔導暨訪查委外案」,徐佳伶隨著執行的過程,深入體驗每一間書店,本身就是藝文工作者的她,用繽紛水彩畫,讓民眾看到書店有溫度的一面,配合「書店護照」,讀者可以一一探訪。



◆ 貓的視角看人生 洋子Yoko幽默面對死亡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3000434-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13日 汪宜儒/台北報導

日本作家佐野洋子以繪本《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廣為人知,又以散文集《無用的日子》大方描述自己罹癌、倒數生命後的無所事事生活而受人討論。

在劇場導演Baboo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合作下,將搬演一齣以貓為視角,以獨角偶戲為表現,探究當代獨居生活與人生下半場模樣的《洋子Yoko》。

2010年逝世的佐野洋子,擅以貓為主角繪製圖文,寫起散文則呈現一種絮叨、家常卻又直擊人性盲點的精準。

在《無用的日子》中,她直言在66歲得到乳癌、完成切除手術,又被告知只剩2年生命後,決定拚命抽煙、把存款拿去買名車,過著鎮日無所事事,睡到自然醒、看韓劇、發呆的日子。

「這個老太婆太妙了!面對生命如此幽默,持著一種死亡是吃喝拉撒一般的自然。」Baboo希望透過這部作品,關注人們在中老年後的生活樣貌,也透過人與貓咪的交錯視角,處理人的孤單、需要與自由。

擔綱主演的資深演員王琄,現實生活中也是獨居狀態,她認為佐野洋子很誠實,就像是所有人的鏡子,「她照見所有人的負擔、欲望,也提醒了人活著之所以痛苦或辛苦,是因太在意別人的認同。很多時候如果自己饒不過自己,如何無所事事的活著而沒有罪惡感?」

《洋子Yoko》將於10月9日至10月25日,在台北水源劇場演出。(中國時報)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梅東生 到葡國唱台灣曲
http://udn.com/news/story/7012/1051677

有「小吳宗憲」稱號的藝人梅東生,應邀到葡萄牙參加國際藝術節演出,是全台唯一受邀的藝人,梅東生特地訂做排灣族服裝登場。

國際藝術節7月24日在葡萄牙巴塞里何斯登場,唯一受邀的梅東生將代表台灣歌手出席,為推廣台灣文化,梅東生選唱台灣民謠,丟丟銅、高山青、望春風、站在高崗上等代表台灣的知名歌曲。

「這是能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的大好機會」,梅東生花了10萬元,跑到屏東三地門拜託排灣族人,為他量身打造一套傳統排灣族服裝,希望表演時讓各國認識台灣特有的原住民文化。

fsj 提到...

鄧雨賢110歲冥誕 曾孫合奏「四季紅」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053989

聯合報 記者莊旻靜/竹北報導 2015-07-14

他的歌,是千萬人傳唱的傳奇!台灣民謠之父鄧雨賢今年適逢110歲冥誕,新竹縣政府為紀念他的音樂貢獻,邀請民眾「千人傳唱.四月望雨」,成為那千人之一,讓鄧雨賢的音樂超越世代,繼續傳唱。

鄧雨賢曾在芎林鄉任教,在此譜出他音樂生涯的一頁,新竹縣文化局昨天邀請鄧雨賢的次子鄧仁侃夫妻、孫子鄧泰超出席記者會,並由曾孫輩的鄧崴晨、趙奕喬、蔡承睿、趙奕翔與蔡均恩五人,分別以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合奏鄧雨賢經典作品「四季紅」、「滿面春風」,為鄧雨賢110歲冥誕紀念拉開序幕。

鄧泰超身兼「台灣鄧雨賢音樂文化協會」理事長,昨天以手搖方式操作留聲機,播放保存超過一甲子的原版蟲膠唱片「春宵吟、對花」,將鄧雨賢的創作完整保存。

文化局長蔡榮光表示,這次在客委會指導下,共有三場紀念音樂會,25日將在芎林鄉的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舉辦「千人傳唱.四月望雨」,邀請聲樂家簡文秀、歌手謝宇威、長笛家華佩、春之聲管弦樂團等演出,縣長邱鏡淳也邀請民眾,成為「千人之一」,共同傳唱經典名曲。

除此之外,文化局也安排留聲機蟲膠曲盤體驗,讓大小朋友體驗鄧雨賢時代音樂播放方式,亦有親子繪畫創作、笛聲同樂望春風等三場推廣工作坊,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內的鄧雨賢影音館定時導覽,詳情可上新竹縣文化局網站,或電洽03-551-0201新竹縣文化局。

※ 相關報導:

* 優惠來囉 「美女與野獸」800元有找
http://udn.com/news/story/7012/1054197

考試結束、長達兩個月的暑假啟動,為了讓學子有更多元選擇,展覽、表演活動盛行的台灣,暑期也紛紛推出多種優惠訊息,以來自百老匯的四大經典名劇「美女與野獸」音樂劇,最令人注目。

主辦單位表示,今年八月登場的百老匯經典音樂劇「美女與野獸」,適逢廿周年紀念世界巡迴,為首度來台演出,以往都要飛出國、花費不菲才能看到的高規格製作,現在在台灣就能享受到。更難得的是,為體恤學生零用錢或打工費有限,因應暑假限期推出學生特別折扣,最便宜不到八百元就能將門票入手,進場體驗百老匯製作帶來的國際震撼。



◆ 老電影文物 變身創意文具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97823

自由 015-07-14

〔記者黃佳琳/高雄報導〕今年將邁入第十五屆的高雄電影節,高市電影館與正修科技大學合作,將電影館內典藏的五○、六○年代的老電影宣傳物,透過創意發想,設計出獨特風格的筆袋、紙膠帶、鉛筆、尺及橡皮擦等文具組合,變身為時下流行創意文具組,限定二百五十組,吸引電影迷爭相收藏。

高市電影館表示,早期的戲院往往以荒唐搞笑誇張到令人發噱的廣告文案,吸引民眾掏錢買票,這些電影廣告詞透過創意轉化後,更讓人感受著不同於現代的趣味;以一九七三年上映的「女飛龍」創意筆袋為例,這部武打電影的宣傳品,完整復刻於棉布筆袋上,精彩重現四十二年前的電影風華,片中男主角是當時深受港台兩地注目的紅星秦祥林,而在電影中跑龍套的「陳元龍」,後來變成國際巨星成龍。

另款橡皮擦的封套則是高市鹽埕區相當著名的「國際大戲院」的招待券,國際大戲院已於二○○一年歇業,館方珍藏招待券多年,民眾可以在橡皮擦的封套上發現招待券上的發行人為「高雄人」,值得高雄市民收藏玩味。

高雄市電影館也特地精選館藏十二幀舊時代電影的廣告單,如《大白鯊》、《孤星淚》、《海盜》、《狗偵探》等,設計為時下年輕人最喜愛收藏的紙膠帶,精緻、復古,充滿文青的氣息;這批電影文物原創商品限量二百五十組,只於高市電影館限定發售,詳情可上高雄市電影館網站查詢。



◆ 曾宇謙自爆:愛看菲姐 原想當廚師
http://udn.com/news/story/7012/1054191

聯合報 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2015-07-14

廿歲小提琴家曾宇謙榮獲本屆柴可夫斯基大賽銀牌。昨他在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青少年音樂營中,提醒國、高中學員練琴不能光練技巧,須熟悉作品背後的故事與情感,「從模仿開始,再慢慢加自己的東西。」

曾宇謙日前在柴可夫斯基大賽中,以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深邃悲切的第二樂章最受稱道,不少人聞之落淚。曾宇謙說,其實他也是這一、兩年才突飛猛進,「以前我只想把音拉飽滿、拉準,現在長大了,開始會想音樂細節」,促使他改變關鍵是去年在寇蒂斯換的新老師亞倫.羅桑。

曾宇謙建議還在念國、高中的音樂營成員,以模仿前人名作為佳,「就像嬰兒也都是模仿大人動作」;等到模仿成熟,該要有個人特色時,再慢慢加東西,此時若能有不一樣的老師,即能獲益良多。

曾宇謙昨也透露,他國小時最愛看廚藝節目「菲姐Happy Time」,夢想長大當廚師、開餐廳,不過最後還是走上音樂路。

fsj 提到...

台裔鋼琴家 感動譜曲〈布農頌〉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5000431-260106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15日 陳俞霈/嘉市報導

19歲台裔美籍鋼琴家張亦喬暑期隻身返台6周,走過台北街道、造訪媽祖廟,也到台東與布農族人相處2周,用心、用耳聆聽大地的聲音,傾聽部落長老與山中的智慧,與大自然完全的結合令他感動,將所感所聞譜成5首曲目送給台灣。

原本暑假可參加國際音樂營並拿獎學金,張亦喬卻選擇回台,與布農族人相同作息,到山上沒冷氣、睡硬地板、蚊蟲多,絲毫沒有抱怨,「這是我生命很大的轉捩點,我慢慢蛻變成不一樣的人。」原本白嫩的他,下山後變得結實黝黑。

「音樂家不是一個職業,要先當好的人,才能當好的音樂家,音樂跟生活是結合的,對生活有感覺,做出來的音樂才會感動人。」走過好幾個部落,張亦喬白天體驗、晚上作曲,布農族人把他當成自己人,還替他取了族名「Vinam」(音譯,領導人之意)。離開前,小孩子不捨地抱著他哭,他感動創作〈布農頌〉紀念這段緣分。

〈布農頌〉共有4個樂章,第1樂章描述山谷的聲音,第2樂章傳達布農族人生活在幽靜中的隱憂,第3樂章聆聽於天地之間,第4樂章是張亦喬對布農族的感恩,以及表達布農族對天地的感恩,完成至今還沒有人聽過。

張亦喬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成長於亞利桑那州,3歲學音樂、5歲彈琴、6歲作曲,曾被美媒喻為「現代的莫札特」,13歲受老師感動,才立志當音樂家,如今在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將升上大三。

父母皆來自嘉義,張亦喬回台找回血脈相連的傳統,自發性展開尋根文化之旅,用不輪轉的中文夾雜英文,與許多人交流,一面探索、思考文化意涵,以音為筆、以樂為語,創作5首曲目包含〈布農頌〉、〈永遠的望春風〉、〈在台北的酷暑中漫步〉、〈媽祖廟巡禮〉、〈媽媽的眼睛變奏組曲〉,18日將在嘉義縣新港藝術高中演出,透過鋼琴分享他體驗到的台灣風俗與人文。(中國時報)



◆ 克萊曼登台 四季大不同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5000485-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15日 郭佳容/台北報導

為擦亮新舞臺品牌精神,新舞臺藝術節特別邀請俄國重量級小提琴大師基頓.克萊曼與波羅的海弦樂團來台演出,帶來各種不同版本的「四季風情」。

其中包括改編自柴可夫斯基《四季》鋼琴曲集的《四季文摘》,傳達北國氣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以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片段融入探戈風情;而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夏》,克萊曼大膽加入鐵琴元素,將與弦樂團共同演奏。

值得一提的是,壓軸的《美國新四季》,由極簡音大師菲利普‧格拉斯譜寫,將首次在台演出,同時請來前衛實驗電影教父喬納斯‧梅卡斯操刀,設計呼應音樂的四季影像,呈現出萬物榮枯遞嬗的生命風景,表現多層次的音樂和視覺饗宴。

此外,克萊曼也將在中山大學舉辦大師講堂,為青年音樂學子開班授課,10月18日在中山大學舉辦大師講堂。對此,國內知名小提琴家宗緒嫻表示非常期待。(中國時報)



◆ 蒙娜麗莎「復活」 會對你眨眼皺眉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055358

世界日報 編譯中心/綜合13日電 2015-07-15

蒙娜麗莎透過數位技術活過來了﹗數碼版《蒙娜麗莎》不僅目光會緊貼觀賞者移動,而且更會皺眉眨眼,恍如真人上身,更可鑲在首飾上戴上。

法國「網路與多媒體學院」的研究團隊,日前發表「鮮活蒙娜麗莎」數位畫,配備電視遊戲機的動作感應器,讓蒙娜麗莎能感應周圍人潮的遠近多寡,變化出不同表情,如盯著遊客、眨眼、抿嘴或皺眉。

法國新觀察家報導,發想此計畫的藝術家亞斯奧斯曼諾夫(Florent Aziosmanoff)指出,數位畫預計今年秋季將以不同尺寸及款式量產上市,售價約數百歐元,另有可製成鑲珠寶首飾的高價迷你版。研究團隊主任威丁稱將以此成果為基礎,研發更豐富呈現情緒脈絡的互動系統。

※ 相關報導:

* 真正「秀色可餐」!藝術家創造食物藝術景觀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1381199

果真是「秀色可餐」!食物除了可以用舌頭來品嚐,可曾想過我們也能用眼睛來「品嚐」、感受食物的美好?我們小時候總被教育「不能玩食物!」但這位來自倫敦的藝術家華納(Carl Warner),卻真的「玩食物」並把食物帶入了藝術「秀色可餐」的新境界。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華納的「食物景觀」(Foodscape)藝術作品以獨樹一格的攝影風格,用蔬果、肉類、魚類、乳製品等各式各樣的食物,砌成「實景」,拍攝出一幅幅藝術食物景觀作品,讓人嘖嘖稱奇。每一幅作品都是由他親自設計和策劃,畫面看起來就和實景非常相似、栩栩如生。



◆ 砌石之美 老師傅傳承真功夫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56316

聯合報 記者謝恩得/梅山報導 2015-07-15

「欣賞萬物,呈現它們的自然美」,傳承50年砌石功夫的郭義華,應水土保持局邀請,昨起兩天在梅山傳授即將凋零的傳統砌石技巧,他說,技術要靠經驗累積,最重要的訣竅是順著大自然的美,砌石也會變成藝術作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為了保存並傳承農村傳統技術文化,維護農村自然風貌,昨起兩天在梅山鄉圳北村舉辦「超世紀之美─傳統剖石及砌石工法」觀摩及體驗學習,水保局副局長林長立表示,早年農村就地取材石頭,以最自然環保的工法,依不同尺寸打鑿完成石塊或石板,依丁字或人字交疊,依序堆壘的石牆,既可以牢牢的穩固山坡,又不阻礙大地的呼吸。

打石及砌石50年以上的66歲郭義華,無私傳授畢生技術,是傳承三代的師傅,他的兒子郭明哲也開始學習,他所打造的曠野民宿園區,石料即當地山坡整地取得,但仍需打切一小塊判斷其紋理,了解石頭的個性,同時介紹剖石及砌石工具、技術等。

一些學員來自阿里山鄒族村民說, 部落老師傅幾已凋零,古老工法也比較費時,希望學到新工法到部落應用。

水土保持局表示,石砌構築技能包括石桌椅、擋土牆、矮圍牆、路緣、水圳、埤塘、駁坎、石屋、房屋立面裝飾、地板舖面、步道舖面等都可廣泛應用,是一項重要的工藝技術,希望透過專業師傅的指導,讓更多村落學會世紀之美砌石技藝,同時新一代也能傳承下去。

fsj 提到...

松山文創 「空白私房」展演
http://udn.com/news/story/7012/1058499

聯合報 記者劉宛琳/台北報導 2015-07-16

松山文創園區明起至19日舉辦「Lab實驗啟動計畫」,藝術家在自己的展示空間裡表演,呈現「8個小時睡覺8個小時工作8個小時生活」的另類節目,讓觀眾不僅可觀賞藝術作品,更能從中了解藝術家創作的過程。

「Lab實驗啟動計畫」由松山文創園區邀請策展人或表演者,針對表演藝術領域進行跨界呈現,並針對此空間設計作品,使作品與空間緊密連結,以新生代藝術家為主力協同創作,內容形式多變、實驗風格強烈。

今年邀請策展人邱誌勇策劃「空白私房」,探討「人之於居所的狀態」,帶領3位藝術家創作,將自身對於居所的情感經驗,以藝術裝置呈現。

展覽即日起至19日免費參觀;「8個小時睡覺8個小時工作8個小時生活」藝術展演於明起至19日登場,現場開放限量號碼牌入場,詳細活動請查 http://www.songshanculturalpark.org/ 。



◆ 音樂怪老子 廢鐵管、水表製樂器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58525

聯合報 記者賴香珊/魚池報導 2015-07-16

南投縣魚池鄉民王秋貞雖看不懂五線譜,但天生音感佳,凡是樂器摸索幾回就能上手演奏,還無師自通的將廢木加工製成樂器,之後更依竹材、鐵管、水表等廢棄物特性自製樂器,被鄰居稱為「音樂怪老子」。

81歲的王秋貞自幼幫忙務農養家,小學畢業後當中盤商賣木頭、果菜,最後仲介賣檳榔發了大財,但22年前賠了上億元,毅然決然放掉檳榔事業,腦海中卻突然想起過去,他說,如今老了,只有音樂相陪,就更不能放了。

起初,王秋貞只是跟著音樂哼哼唱唱,後來因鄰近廟宇有樂團才好奇加入,意外發現自己學樂器很快,之後因廟方經費有限,樂器「缺很大」,王秋貞便開始摸索自製樂器、試音,也開啟了樂器創作之路。

王秋貞說,大致瞭解樂器構造,不用人教,就能自行用木頭磨製,從二胡到小提琴、洞簫、大小鼓等管弦或打擊樂器都沒問題,越做越有興趣後,開始運用手邊物品,不論是竹管、水表、椰子殼等物品,到他手裡都變成能夠發聲的樂器。

王秋貞用廢棄物做樂器時,因形體怪異讓人猜不透,因此每每完工演奏總叫人嘖嘖稱奇,「音樂怪老子」稱號因此不脛而走。

怪老子 布袋戲甘草人物

「怪老子」出自布袋戲「雲州大儒俠」一劇,別號又稱「神醫魔琴」,與聞世先生、醉彌勒並稱「天下三奇」;因其個性詼諧,總是戲稱自己永遠63歲,是該劇中極具代表性的甘草人物。

此外,怪老子不僅精通醫術和易容術,且熟知江湖上的大小奇技,更隨身攜帶一把三弦琴,在必要時刻會彈奏「夢幻曲」、「催眠曲」、「疾雷破山海」等樂曲催眠或擊退敵人。



◆ 「五庄王」遭燒毀 大師點頭重刻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58590

聯合報 記者謝進盛/官田報導 2015-07-16

官田、下營居民奉祀300多年的「五庄王」伽籃尊王,5日被擅自請到屏東供奉時,疑電線走火遭毀損,令信眾痛心不已,經各界奔走,已封刀多年的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木雕匠師施至輝點頭協助,地方今將前往彰化鹿港迎請重掌雕刻事宜。

這尊伽籃尊王神像,相傳清康熙25年(1686年)由福建省詔安縣胡姓5兄弟感念渡台墾殖時神明庇佑,請木工師傅雕塑,共有兩尊,另尊在新營鐵線橋。5人後分別落腳官田區新中、角秀、烏山頭、渡頭和下營洲子聚落,約定各庄頭每年輪流引請五庄王祭拜、遶境,已延續300多年。

不料,本月5日下營洲子顏姓信眾擅自將五庄王移請至屏東鹽埔鄉,為其屠宰場落成庇佑;當天下午近2時,疑電線走火,伽籃尊王神像燒成面目全非,顏某相當自責,信眾更難接受這噩耗,顏還向地方下跪,希望平息眾怒。

經信眾代表開會,達成邀請夠份量的木雕師傅重雕五庄王神像共識,經官田慈聖宮主委陳俊銘醫師協助,徵得已封刀多年的70多歲鹿港木雕匠師施至輝同意,重刻神像。



◆ 另類費黛里奧 拿掉對白顛倒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6000545-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16日 趙靜瑜/台北報導

國家交響樂團NSO樂季壓軸跨國製作貝多芬歌劇《費黛里奧》即將登場,負責導演工作的蘇黎世歌劇院藝術總監安德理亞‧荷穆齊昨天也抵達台灣,展開排練。

荷穆齊表示,他的《費黛里奧》不但把所有對白拿掉,演出的曲序做了更動,就連結局費黛里歐是不是被拯救都成了開放性結局,「我想純粹傳達貝多芬音樂中表達從黑暗到光明的力量,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性光輝。」

貝多芬歌劇《費黛里奧》描述一位正義之士想要揭露不法,反而被惡人陷害入獄,他的妻子為打聽丈夫下落女扮男裝,到監獄工作,只為營救丈夫的過程。由於該歌劇是貝多芬唯一的歌劇,從拯救到超越,意義不凡,至今深受世人歡迎。

荷穆齊表示,「作為一個導演,我不能漠視《費黛里奧》這樣的作品,但劇情之不合理,已經影響演出,我和我的團隊決定拿掉原有的對白,並更動部分曲序,以及採用不代表任何時空的舞台表現方式,讓貝多芬音樂中那些糾結的情感更能清楚地浮現。」

「我覺得人性的價值就是貝多芬的信念,這部作品之所以偉大,原因也正在此。」荷穆齊表示,《費黛里奧》過去因為劇本角色發展、對白或是聲樂唱段的難度與交響樂化,都引發音樂學者諸多討論,但經過時間的洗滌,這些對貝多芬歌劇創作的疑問逐漸退去,貝多芬的音樂賦予這齣歌劇永恆的價值。

NSO歌劇《費黛里奧》將於7月22、24以及26日演出,地點在台北國家劇院。(中國時報)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第六感生死戀」音樂劇 再看一次人鬼苦戀
http://udn.com/news/story/7012/1055337

90年代的「第六感生死戀」至今是愛情電影的經典之作,一曲「Unchained Melody」更是傳唱西洋樂壇50年,8月21日起,以全新音樂劇形式,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再說一次人鬼戀的故事。



◆ 4萬牡蠣殼串成簾 變新潟地標
http://udn.com/news/story/7014/1058903

聯合報 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2015-07-16

以四萬個牡蠣殼串成簾幕,結合巨型竹編穹廬,台灣藝術家王文志充滿療癒與祈願的地景新作「新潟織夢」佇立在信濃川畔,已成為日本新潟市的新地標。

日本著重文化藝術與環境共生的地景藝術祭正夯,多位台灣藝術家今夏受邀參加新潟十八日正式開幕的「水與土藝術祭」、廿六日展開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兩藝術祭因開幕時間相近,台灣藝術愛好者將一團又一團,分批赴日追逐藝術。

以巨型竹編藝術揚名國際的藝術家王文志是日本藝術祭常客,從二○○九年起,他已連續第三次參加三年一度的新潟「水與土藝術祭」。二○一二年,他的大型竹編「浴火鳳凰」邀請新潟市民運用多彩的舊衣服與竹編共構,傳遞靈魂重生的意象,圖案曾入選為當期日本關東、中部、東北區獎券以及日本郵票封面圖案。

王文志這回參加「水與土藝術祭」的新作「新潟織夢」罕見加入牡蠣殼元素,結合大型竹編創造出藝術體驗空間。王文志出身有山有海的嘉義,他察覺牡蠣具有再生的能力,因而以來自海邊的牡蠣殼,對應在山中泥土裡生長的竹材,寓意「海域共生、孕育再生」的概念。

「新潟織夢」運用日本新潟市及宮城地區的四萬個牡蠣殼,串成三千三百座牡蠣簾,並邀新潟民眾在牡蠣殼上書寫祈福願望,以聯結新潟與三一一大地震區民的共同情感。

沿著新潟市信濃川打造的「新潟織夢」已成當地新地標,經由竹材、蚵縫間的穿透效果,在河畔營造光影幻化且兼具療癒的美景。穹廬般高聳的竹編,觀者可經由廊道進入內部,並透過竹、蚵的編織縫隙,享受陽光輕灑和微風吹拂。

※ 相關報導:

* 台灣籍作家王震緒奪直木獎?今揭曉
http://udn.com/news/story/7009/1058901

旅居日本的台灣籍作家王震緒(筆名東山彰良)的小說「流」入圍日本第一百五十三屆「直木獎」,評審結果將於十六日晚間揭曉。

fsj 提到...

王震緒獲日本直木獎 台灣第三人
http://udn.com/news/story/8365/1061179

聯合報 東京記者雷光涵、編譯田思怡/連線報導 2015-07-17

旅日台籍作家王震緒(筆名東山彰良)所著小說「流」,十六日獲得日本「直木三十五獎」(簡稱直木獎)。直木獎與芥川獎是日本文壇兩大獎項,王震緒是繼邱永漢、陳舜臣之後第三位獲直木獎的台灣人。

日本文學振興會主辦的「第一五三屆芥川獎及直木獎」十六日晚間公布得獎名單。芥川獎頒給作家羽田圭介的小說「報廢與建構」,以及作家又吉直樹的小說「火花」。又吉直樹是日本著名搞笑藝人,「火花」是他第一本小說。

王震緒的小說「流」獲大眾文學最高榮譽「直木獎」。出版社為他在東京帝國飯店舉行記者會,現場被記者擠爆。

王震緒說,還沒辦法靜下來,體會得獎的實感。他笑說,自己好像一個憑直覺做菜的廚師,靈感來了做出一道好菜,但叫他再做一次,就做不出來了。

他表示,自己的中文能力不足以將作品翻成中文,希望台灣出版社有興趣,讓台灣讀者看到這本以台灣為舞台的小說。

他說:「或許大家期待我再寫一本關於家族的書,但我覺得會侷限自己的可能性,接下來要寫自己覺得有趣的,下一本寫科幻小說。」

王震緒一九六八年生於台北,五歲移民日本,定居福岡,至今仍持中華民國護照,未歸化日本。二○○三年以逃獄小說「逃亡方法」嶄露頭角,獲「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大賞銀牌獎,著有「走上野蠻」、「漂泊」等十多本推理小說,二○○九年「路旁」獲大藪春彥獎,唯一在台灣出版的小說是二○一○年在台出版的「強尼兔之教父本色」。

王震緒的父親王孝廉為日本西南大學教授,研究中國神話。王震緒說,「流」的故事大半是真實的,從父親口中聽到有關他祖父的故事時,他就想寫成小說。

「流」透過十七歲少年葉秋生來描述祖父葉尊麟、父親葉明輝的故事。第一章標題「偉大的總統與祖父之死」,描寫一九七五年葉尊麟遭人殺害,葉秋生開始搜尋犯人,故事牽扯到國共內戰歷史。

王震緒筆名「東山彰良」,東山是因他祖籍山東省,「彰」是因他小時曾在母親故鄉彰化被外祖母帶過一個月。他娶日本人為妻,育有兩個孩子。

他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曾被問自己是中國人、台灣人或日本人,也有中國人對他說,期待他趕緊回歸成為中國人,他曾有「認同」危機,但他認為最確實的歸屬感就是家人。

芥川獎與直木獎得獎者各獲獎金一百萬日圓,頒獎儀式於八月下旬在東京舉行。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王震緒:一輩子漂流 寫作是我的浮木
http://udn.com/news/story/8365/1061104

「我一輩子都覺得自己在漂流,寫作就是我的浮木;因為漂流的感覺揮之不去,推著我一直寫下去。」台籍作家王震緒以小說「流」,成為繼邱永漢、陳舜臣,第三位獲得日本直木獎的台裔作家。

在日本,王震緒擁有另一個名字「東山彰良」,從筆名就可以讀出其家族「漂流」的足跡。「東山」是王震緒祖籍「山東」的倒寫,「彰」則是紀念其父曾就讀與執教的彰化中學,王震緒童年也曾在彰化住過一個月。

....「我出生於台灣,成長於日本,到哪裡都是外人。」王震緒說,他在台灣被認為是日本人,到日本被認為是中國人,大學畢業後到大陸研究中國經濟史被當成「台胞」。

* 「流」的主角 以父親為原型
http://udn.com/news/story/8365/1061106

本屆直木賞大獎得主王震緒,父親是擁有小說家身分的旅日學者王孝廉。小說「流」的一開頭,便引了王孝廉四十年前刊於聯合報副刊的詩作「魚問」,象徵寫作的傳承。

王孝廉現居福岡,是福岡西南學院國際文化學科退休教授,曾在台出版小說集「彼岸」與多部散文、評論集。他表示,王震緒得獎後馬上打電話回家報喜訊,他認為這份榮譽「不意外」,「他寫得很好」。

....「我這一輩子都是邊緣人。」王孝廉說,父親來自山東的游擊隊,不被國民軍認可,來台無法住進眷村。「邊緣人有邊緣人的寂寞,也有邊緣人的冷靜。」王孝廉說,正因從未站在核心位置,他看待國共內戰與戰後台灣不帶激情,有種清明和冷靜。



◆ 插畫雙個展 線條勾出趣味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7000482-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17日 吳垠慧/台北報導

小木偶皮諾丘說謊的長鼻子,推倒了希臘帕德嫩神廟;跑步落後的老人把枴杖當「祕器」壓住前方年輕人的腳掌,德國知名插畫家克里斯多夫.尼曼以簡潔俐落的線條勾勒,嘲諷政治和經濟等時事現況,長年與《紐約客》、《時代雜誌》、Google等客戶合作。他的插畫作品首度來到台灣,30幅畫作現於藍騎士藝術空間展出。

藍騎士藝術空間現舉辦克里斯多夫.尼曼和英國插畫家蜜莉.卡魯.伍達的雙個展,執行長王薇薇表示,一般畫廊不會引進插畫作品,但由於兩位插畫家的創作有趣、思考邏輯也不同於藝術家,故而希望多方介紹交流。

克里斯多夫.尼曼1970年生於德國魏布林根,從司徒加特藝術大學畢業之後,1997年搬到紐約生活,現居柏林。在美國期間,尼曼與許多著名雜誌合作,包括繪製封面,2008年起又與《紐約時報》合作網路部落格「the whimsical Abstract City」發表寫作及插畫,探討對政治、經濟、藝術和現代生活的觀察。這個部落格2011年重新命名為「Abstract Sunday」,並定期刊登在紐約時報雜誌上。

尼曼的線條簡單帶有十足的趣味感,更語帶玄機,令人莞爾。他非常重視和觀眾之間的溝通,並認為這是設計師最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認為那是笑話,觀眾看了卻不知道笑點在哪,那就不是笑話了。」

1984年生的伍達則擅長像童話故事般、富童趣的插畫。從小就喜愛參觀住家附近的紙動物標本展,也深受維多利亞時期畫風影響,畫在稍微泛黃的畫紙上,筆下擬人化的動物,舉手投足都散發出人類的氣息,同時,自家養的寵物鼠常客串「演員」。(中國時報)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沒人寫字了… 文創鋼筆拚翻身
http://udn.com/news/story/7327/1060892

....高雄在地文具品牌「SKB文明鋼筆」今年成立滿60年。見證台灣文具銷售興衰、72歲SKB退休副總經理顏博政說,台灣光復後,本土文具公司如雨後春筍一家接著一家成立;民國5、60年代,民眾以鋼筆作為主要書寫工具,是文具公司銷售數量最輝煌的階段。

但60年代原子筆問世後,許多鋼筆公司接連倒閉,繼續經營的公司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大量製造廉價原子筆,價格較高的鋼筆乏人問津。顏博政說,文具業在原子筆推出後,利潤少很多,近年受到少子化及數位化影響,越來越少人動筆寫字,營運狀況雪上加霜。

....「公司存在的價值與背後的故事需要被看見」,誠品駁二店擺放SKB與誠品合作的復古外型原子筆,林冠宏希望,本土文具品牌用心轉型的努力,能夠獲得年輕世代支持。

* 敖幼祥設計彈珠台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7000485-260115

彈珠台不僅是古早童玩,加入台灣原創漫畫後,更能做公益、展創意!位在花蓮縣壽豐鄉豐田火車站前的五味屋,日前推出結合台灣原創漫畫的手作彈珠台,由漫畫家敖幼祥親手彩繪設計,展現在地的文創精神。

五味屋原來是花蓮豐田火車站前具有70多年歷史的日式老屋,7年前,東華大學教育系教授顧瑜君帶著一群來自社區的青少年共同修繕老屋,還募集二手物資,開設書店「豐田冊所」、成立二手衣物站,後來還設立小吃部,並提供簡便的民宿服務。

....「我已經定居花蓮20年,一開始是躲避漫畫稿債而移居此地,哪知道這裡開啟我另一段人生和創作生命。」敖幼祥說,為創作多次走訪五味屋,除了在牆上留下彩繪,這次更進一步設計彈珠台,希望以漫畫推動公益活動。

fsj 提到...

都蘭山女妖共和國 神秘創作吸人氣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98739

自由 2015-07-17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十年前有「女妖」在都蘭山腰創建藝廊,發展至今,壯大成「女妖共和國」,利用人體與繪畫,投影交織出現實與虛幻的影像,吸引人群入深山尋妖觀畫。

從都蘭部落轉進海岸山脈,通過史前岩棺遺址,蜿蜒而上,到達半山腰,木造的「月光小棧」匯聚山海靈氣,「女妖」卻暗藏其間。

昨天清早,一位原住民婦人在小棧廣場掃除落葉,還沒到開放時間,早有十幾廿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男男女女,甚至有金髮美女,眾人皆是被「妖氣」吸引而來,尋問何時開門,只見一短髮女子冷漠又有禮回應:「要開了,謝謝!」

開門之後,赤腳踏進木造空間,牆上掛的,天花板懸的,盡是裸男裸女,有孕婦也有小貝比,他們共同的特徵,很像阿凡達,身上都是彩色線條圖騰。這些都是來自女妖始祖「逗小花」的幻術|她最新創造的「女妖共和國」。

月光小棧「女妖在說畫」藝廊經營十年,已成藝術秘境,地點偏僻,卻常見人潮;十年來由現在經營者李韻儀當家,但女妖的原始創辦人是「逗小花」,她專心創作,今年暑假以「女妖共和國」系列作品慶祝開國十年。

逗小花曾是文字工作者,轉投戲劇創作,十多年前隱居到東海岸,又化身成繪畫創作者,擅畫不規則線條的人體,呈現現實與虛幻交錯的線條,頗迎合其「女妖」風格。

人體與繪畫投影而成

她說,女妖共和國的創作手法是先作畫,將畫投影到人的胴體上,再拍照成像,此次共有四組人擔任模特兒,包括家庭組,夫妻裸體入鏡,從大腹便便到臨盆、育子,象徵了女妖共和國的生命傳承。

逗小花說,女妖共和國是特有人種,受過山川雨霧、陽光季風、颱風地震等自然能量的洗禮,擅於藝術、音樂、文學、工藝,有別於妖精等類人生物,也超越性別侷限。

女妖展期到九月六日,另外,在山下的都蘭糖廠二倉展館,逗小花另一個展「深林」展至九月卅日,有畫,也有文學,融合現實與虛幻之作,與山上的妖展異地同生,她稱之為視覺藝術的奇幻文學。

※ 相關報導:

* 馬諦斯名畫百年後 面臨褪色危機
http://udn.com/news/story/7013/1061298

野獸派畫家馬諦斯(Henri Matisse)被譽為色彩大師,以用色鮮明、大膽而聞名,但他的畫作在百年後卻「黯然失色」。今年7月初,科學家證實馬諦斯《生命的喜悅》(The Joy of Life)面臨「褪色」危機,畫中鮮豔的黃色逐漸淡化為米色,甚至變成咖啡色。

《生命的喜悅》運用紅、黃、綠、紫、藍的鮮豔色彩,描繪人們在原始森林中群聚跳舞、吹奏樂器、談情說愛等和樂融融的情景,呈現人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狀態。

但《生命的喜悅》創作逾百年後,人們察覺畫作失去原有的亮度與光澤感。歐洲同步輻射機構(European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為避免《生命的喜悅》繼續褪色,廣邀法國、美國、比利時等國的科學家籌組研究團隊,調查畫作變質的真相。



◆ 6座留聲機肯定 賀夫鋼琴獨奏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7000480-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17日 趙靜瑜/台北報導

獲得6座留聲機雜誌大獎肯定,英國鋼琴名家史蒂芬.賀夫將來台舉行鋼琴獨奏會,演奏包含舒伯特、德布西、法朗克與李斯特鋼琴作品。賀夫表示,這場音樂會是一場「旅行組合」,透過這些來自奧地利、法國與匈牙利等國的作曲家作品,帶給觀眾跨越時代的音樂對話。

賀夫出生於1961年,1983年在紐伯格鋼琴大賽奪冠後,就展開他的音樂演奏事業,「我比賽時都還是學生,我相信音樂大賽存在的意義,比賽可以讓年輕人有機會被看見。」

賀夫的改編功力也是一絕,上次來台,賀夫與NSO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演出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改編〈望春風〉作安可曲,之後也將這首作品收錄在他的專輯,並發行樂譜,讓優美的台灣歌謠在國際舞台上留下了獨特的身影。

賀夫至今發行超過50張錄音作品,2008年他的聖桑《鋼琴協奏曲》全套錄音獲得留聲機「金唱片」殊榮,並被喻為30年來的最佳錄音。

除了演奏之外,多才多藝的賀夫也畫畫,曾在倫敦的布洛班特藝廊推出名為「熱情」的畫展。此外賀夫也經常寫作,英國衛報、紐約時報等處都可看見他的文章。

賀夫說,他的部落格有學生協助管理,「我自己都是趁著巡演在飯店休憩的零碎時間寫作,我認為現在的年輕學子們應該關掉手機,學會集中注意力在音樂上,要知道,音樂家這份工作就是不能時常更新臉書。」

史蒂芬.賀夫鋼琴獨奏會將於9月17日舉行,地點在台北中山堂。獨奏會曲目包括舒伯特過世之後才出版的《a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784》、德布西充滿異國風情的《版畫》、法朗克過世前3年創作的《前奏曲、詠嘆調與終曲》以及李斯特晚年創作的《被遺忘的圓舞曲》與兩首《超技練習曲》,展現賀夫的獨到詮釋。(中國時報)



◆ 時代的炮灰 看見台灣藝壇的矛盾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7000487-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17日 吳垠慧/台北報導

台北國際藝術村現正舉辦藝術家Benedict Wong首度返台個展「我們都是時代的炮灰」,這位近年活躍於歐美藝壇並獲獎項肯定的台裔藝術家,這次展出裝置、素描、雕塑等7件作品,由王咏琳擔任策展。在部分作品中,Benedict Wong透過詼諧幽默的方式,呈現他對台灣藝術圈矛盾現象的觀察。

例如,展場入口第一件作品是一部電腦,螢幕顯示線上申請補助的畫面,這個畫面不停跳動,使用者根本無法成功申請,這件作品名稱是《藝術家的副業》,「台灣藝術家除了創作,其他時間就是忙著申請補助」,王咏琳解釋說。但矛盾的是,雖然名為「線上申請」,「台灣的補助單位仍要你把資料印出來、燒成光碟,根本不是線上就能完成手續,是台灣的特有現象。」

作品《Got you!》,台座中安置一顆紅色按鈕,近在眼前觀眾卻按不到,比喻台灣藝術家面臨有問題需解決、卻按不到按鈕的困窘。作品《Get a prize!》是一部拉霸機,上頭標示許多國內外藝術獎項,觀眾可任選其一,投入代幣,機器開始運轉,但無論最後「獲得」哪個獎項,「台灣藝術家還是只能停留在台灣島內。」

台灣藝術界對Benedict Wong相當陌生,王咏琳介紹,Benedict Wong揚名海外、獲獎無數,如2013年獲西班牙VIDA Telefonica首獎,2010年入圍德國Transmediale獎等,是極少數「成功」獲得國外肯定的台裔藝術家,1978年生於花蓮,成長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藝術學院藝術畢業,現生活、工作在比利時和瑞典。

展場還播放王咏琳採訪外國藝術家、策展人和評論家等,各自談論他們對Benedict Wong的印象和私人生活的細節。「我們都是時代的炮灰」展至7月19日,展覽結束當天,現場將會再介紹Benedict Wong,揭開他的廬山真面目。(中國時報)

fsj 提到...

感動! 4萬人齊聚廣場看稻禾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9000315-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19日 郭佳容/台北報導

「大家知道今天最早的朋友,是幾點鐘到的嗎?早上11點半!」昨(18日)在雲門舞集戶外公演20周年的現場,創辦人林懷民興奮地說。從下午3點開始,兩廳院戶外廣場中央已經坐滿民眾,或是呼朋引伴、或是攜家帶眷,估計有4萬名觀眾共同席地觀賞表演,場面熱絡感人。

昨天下午天氣直逼35度,但接近傍晚涼風徐徐,也沒有下雨跡象。開演前,林懷民感性地說,「感謝美好的天氣、感謝在溽暑下架設舞台器材的工作人員,和來自新莊高中、師大附中、政大以及其他20所學校的校友義工們幫忙,與持續支持20年的國泰金控,今天請大家盡情看表演!」

與國泰金控藝術結緣

林懷民回憶20年前和贊助商國泰金控合作的契機,他說,「那天我接了一個電話,對方自我介紹是蔡宏圖,我回他:是那個蔡宏圖嗎?他告訴我,希望跟雲門合作,在台灣做戶外的免費演出,讓平常無法進戲院的民眾都來看表演。」

林懷民說,當下喜出望外,因為和雲門的理念相符,所以合約簽了5年、之後續了5年、再5年,至今已20年,「一個舞團連續演出20年,為了志趣、為了生存是應該的,但是一個企業持續支持20年,是對夢想的執著、對社會的承諾和無私的奉獻。」

重回20年前開始地方

今年公演節目是雲門舞集40周年的代表舞作《稻禾》,全場近90分鐘的演出,原汁原味搬上戶外舞台。《稻禾》靈感來自台東池上稻作,昨天舞台上以台灣稻田和翻騰稻浪為背景,舞者穿著赭藍、土黃和橄欖綠等大地色系舞衣翩翩起舞,開演時男、女舞者彎腰跺地,有如農人的勞動身影,搭配悠遠的客家山歌,美麗又撼動人心。

林懷民曾說,《稻禾》是向台灣土地與人民致敬的舞作。前年首演時轟動全台,近年來也遠赴倫敦、香港、新加坡和奧地利演出。今年戶外公演特別回到20年前首次公演的場地台北和高雄,25日將在高雄市立文化中心戶外廣場、8月1日在花蓮市美崙田徑場接力演出。(中國時報)



◆ 雲林「大地之母」舞台車 8月下鄉巡演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63024

聯合報 記者陳雅玲/斗六報導 2015-07-18

雲林縣政府每年下鄉行腳藝文巡演已邁入第9年,今年將以舞台車進行巡演,下鄉前特別舉辦「變形金剛-舞台車車體視覺設計競圖大賽」,雲科大視覺傳達系學生以「大地之母」為主題設計,獲得評審讚賞奪下金獎,這輛舞台車將於8月7日起在各鄉鎮巡迴演出,帶給民眾全新的視覺饗宴。

雲林行腳今年以「青春舞台車」為主題,將以舞台車的形式到縣內7鄉鎮巡演,讓偏鄉民眾也可以就近參加藝文活動,文化處長林源泉表示,為讓民眾跳脫對舞台車的既定印象,今年特別舉辦設計競圖大賽,想讓大家看到不一樣的舞台車。

舞台車競圖大賽吸引89位參賽者參賽,最後由雲林科大學視覺傳達系學生曾喜真的「大地之母」奪下金獎,獲得獎金6萬元。

曾喜真說,家裡曾經務農,小時候常到田裡幫忙,覺得田園很漂亮,因此以大地之母為主題,頭髮的流線就是她最喜歡的稻田景象,頭髮上則以雲林的農特產品作為展示。

雲林行腳將從8月7日起從崙背國中起跑,每周五、日晚間7點30分至9點陸續在水林、北港、台西、四湖、麥寮、褒忠等鄉鎮巡演。

※ 相關報導:

* 部落推織布村 織娘展出被單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62935

砂婆礑文化發展協會籌劃的「原生好物生活創意美學展」,昨天起在花蓮秀林鄉GiwasAli展出兩個月。參展200多件作品分別來自太魯閣族、阿美族、葛瑪蘭族、布農族等各族獨特圖騰,從金工小石綴飾到可以裹身的織布被單,展覽期間還有4名水源部落媽媽示範使用傳統的地織機。

* 魔鏡顛覆童話 灰姑娘變大山豬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9000320-260115

睡美人是一隻沉睡的母獅子?王子拾起遺落的玻璃鞋,最後竟找到灰色山豬?投身繪本創作15年的插畫家童嘉,大膽挑戰經典童話,把王子和公主都變成可愛動物,創作油畫作品,幽默逗趣的畫面令人會心一笑。

「去年,大女兒出社會、小女兒上大學,她們畢業我也畢業了,所以動念開畫展,慶祝孩子們長大!」留著妹妹頭的童嘉,完全看不出是有兩個超過20歲女兒的媽。

* 無毒原木玩具 不怕小孩塞嘴裡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98785

許多家長擔心小孩玩具含有毒化學物質,農委會林試所與高雄大學創意設計系合推的原木組合玩具材料包,有6種可愛動物造型,皆由未去皮的原木製造,不含農藥、沒上漆、也沒有任何防腐防蟲處理,只經切割和基本鑽孔,小孩塞進嘴裡也安全無虞。



◆ 苑亦/從「春梅」看懷舊題材如何感動年輕族群
http://udn.com/news/story/7341/1064081

聯合報 苑亦(知名編劇) 2015-07-18

25年前華視播出了首次自然語 (這是近幾年的慣性說法)八點檔「愛」,結果大獲好評成就了極高的收視率,也因此造就了各家電視台此類型的懷舊題材陸續跟進,之後的「緣」、「草地狀元」到近幾年的「光陰的故事」、「雨後驕陽」都是這一類懷舊題材的成功案例。

其實這樣懷舊題材的成功因素除了劇本及主演都是上上之選外,最主要的還是吸引了絕大多數觀影族群對於自己過往經驗的共鳴。從以前到現在,八點檔的觀影族群就是鎖定在2~60歲的女性觀眾,而從25年前的收視群分析,這樣的族群大多經歷或是聽過長輩訴說過早期社會的艱苦與大環境造就的各種時代悲劇,所以懷舊題材對於她們來說不但是一種念想,更是一種感同身受。

可是隨著時代的演進,現在的觀影族群離那樣的年代越來越遙遠,對於類似的懷舊題材看的已經不再是一種寬容的念想,反而是一種探索,尤其是像「春梅」這種距離現今更加遙遠的「日據時代」,如何讓戲劇的主分線合理但卻又能夠迎合觀眾就成了更大的難題。

「春梅」的清新來自於大量啟用了新鮮的面孔,並且將懷舊題材的時間點提到了更早之前的「日據時代」,這一點倒是與之前成功的懷舊題材在時代設定上有所不同,但是相對的面臨觀眾可能無法體會當時時代感受的挑戰也就更大。所幸「春梅」在選角上算是大膽,也都讓觀眾有驚豔的感覺;新人女主角林予晞表演清新自然,以第一次擔綱八點檔女主角而言,表現算是非常亮眼,搭配了韓宜邦、邱凱偉、楊子儀等,組合算是讓人耳目一新。由於題材很大,用的角色多,自然搭配了許多硬底子演員如朱德綱、席曼寧、陳慕義等,讓劇情的厚度因為演技而飽滿,而角色之多連瀨上剛、李淑楨、吳朋奉、殷正洋等人也都紛紛客串,由此就能看出電視台試圖創造時代大劇的企圖。

而從網路上的討論度而言,「春梅」的劇情主線除了吸引了上述能夠感動身受的族群外,對於年輕觀眾而言還是具有吸引力的,可能受日劇的影響 (如阿信等),或者也因為現在的觀眾就算再年輕,至少還是聽過祖父母輩提起過關於日據時後的種種,更甚者也可能因為過去幾部賣座的電影,如KANO或者賽德克巴萊的緣故,大家對於這段不曾經歷的台灣歷史(都要說是歷史了)還算有些印象,可是我總是隱隱擔心著,如果再過個25年,今年剛出生的嬰兒成為了主要收視群時 (只是到時不知道還有沒有電視或是收視率?),他們還能對這樣的懷舊題材有感嗎?

這就是八點檔的隱憂,懷舊題材真的不是萬靈丹,它總有一天可能會因為無法讓真正的受眾有親身感受的題材,當這樣的台灣懷舊劇終將成為「歷史劇」時,該如何包裝或是改寫才能讓不斷下修的年輕組群一樣能夠感動身受,或者是我們該如何創作出更新的題材來吸引年輕族群繼續關注八點檔甚至是台灣自然語戲劇,這才是在「春梅」之後我們該認真思考的議題。

fsj 提到...

梅嶺雙個展 生活或枯木都是靈感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066265

聯合報 記者黃煌權/朴子報導 2015-07-20

出生朴子且同是吳梅嶺的學生楊元太、蘇信義兩位藝術家,昨天起在梅嶺美術館舉辦「遞景與拾光」雙個展,縣長張花冠及國內多位藝術家參加開幕式,對文化觀光局促成兩位優秀在地藝術家同場展出深表讚許,雙個展將展到8月16日。

今年76歲的楊元太從國立藝專畢業後就返回朴子,於1981年開始創作並發表個展至今。他遠離主流舞台默默在家創作,作品以陶藝為主,曾於2001年獲陶瓷博物館創作成就獎,是國內外陶藝競賽評審,也是國內各博物館的典藏及諮詢委員。

楊元太說,此次他展出的作品創作靈感,源自3年前他到美國旅行期間,在亞利桑那沙漠看到的枯木,雖然已成枯木,卻帶他很多感悟與啟發,於是將內心的感悟融入創作。楊元太強調「自然是最偉大的藝術家」,涵意甚深。

67歲的蘇信義師範大學畢業後到高雄中學教美術,上課之餘,他總在生活的各種片段留下創作筆記,為退休後的藝術創作積蓄能量。1998年退休後,他有更多時間舉辦、參加個展、聯展,2012年成為高雄文藝獎得主,並於各美術館擔任典藏委員、公共藝術審議委員及各美展評審委員,這次展出作品以複合媒材創作為主題。

張花冠表示,今年適逢梅嶺美術館成立20周年紀念,主辦單位能邀請兩位在地傑出藝術家舉辦雙個展,對於吳梅嶺老師的精神傳承及在地文化藝術推廣有特別意義,她誠摯邀請鄉親一同見證,並感受兩位藝術家的成就與堅持。

※ 相關報導:

* 威雙荷蘭館 一間土壤博物館
http://udn.com/news/story/7014/1067157

人們雖然每天走過土地,卻從未思考土地能有多少不同的顏色。實際上,土壤因為氣候、環境、生物影響程度不同,呈現灰、黑、紅、褐、黃以及青色。荷蘭藝術家赫曼.弗里斯(Herman De Vries)蒐集世界各地的土壤,把這些土壤製成作畫顏料。

今年,威尼斯雙年展荷蘭館邀請藝術家赫曼.弗里斯參展。赫曼.弗里斯以「to be all ways to be」為題,展示土壤、玫瑰花蕾、鐮刀等物件,讓人們重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同時探索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

赫曼.弗里斯在世界各地旅行時,蒐集不同地方的土壤,把土壤製作成顏料。他以手指沾取「土壤顏料」,在白紙上繪製長方形,再將84幅泥土拓印圖組成裝置藝術《來自世界各處》(From Earth: Everywhere)。



◆ 什麼都忘 就是不忘畫畫
http://udn.com/news/story/7013/1066534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 2015-07-20

八十七歲的國畫鄧雪峰出生於四川省小城鎮,從小就愛畫畫,他跟著姑媽到成都求學,當時沒有彩色筆、蠟筆,他就拿教室裡的粉筆,沾老師改作業用的紅藍墨水作畫。

一九四七年,十九歲的鄧雪峰隨部隊來台,在政戰學校美術系就讀,獨鍾國畫,曾向已故國畫家邵幼軒學習花鳥畫,才氣受已故國畫大師張大千賞識。鄧雪峰畢業後留校任教,桃李滿天下,台灣現代藝術家趙明強、陳江鴻等都是他的學生。

鄧的妻子林棨禧說,家中常有學生來做客,先生多年前變得離群又健忘,叫不出學生名字,和學生聊天聊到一半,就走回臥室、關上房門;畫畫時抱怨「荷花的莖畫不直了」、「手會抖了」,把畫作揉一揉丟掉,最後索性「罷工」。

林棨禧說服鄧雪峰就醫,鄧堅持自己沒病,但發生多次走失事件。林棨禧決定從台北市大安區搬到一處半山腰社區,另請專人協助照顧。

「他什麼都忘了,就是筆墨沒放下。」若是林棨禧忘了準備畫紙,他就會畫在畫盤、扇子或者是抹布上,甚至連學生寄來的賀卡,也被他拿來塗寫。

林棨禧說,鄧雪峰重新提筆後,畫風截然不同,但富有童趣,看似無章法卻有邏輯。她捨不得丟掉先生的作品,每件都當寶貝珍藏。

今年一月還為他在復興崗美術館開畫展。可惜鄧雪峰兩年前因腸沾黏手術,術後就沒有力氣起身畫畫了。

鄧家很歡迎醫師以鄧雪峰為研究對象,和研究團隊成為好友。

林棨禧表示,先生失智這幾年,她時刻監控自己的腦袋,七十五歲的她會上網查食譜,學做餅乾、蛋糕等,偶爾到養老院當志工,「希望自己維持好的狀態,陪先生走完餘生。」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國畫家鄧雪峰失智 變身抽象派
http://udn.com/news/story/7009/1066533

台灣國畫名家鄧雪峰擅花鳥水墨,風格細膩、栩栩如生,但畫風在九年前愈見抽象,好客個性變得「閉俗」。醫師研判他罹患早期失智症,而他風格漸變的作品,有助醫界了解失智症如何影響藝術家的大腦。

....經過六年追蹤,李耀東、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和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蔡耀慶,三人比對鄧雪峰失智過程中創作和認知退化程度對比,論文獲肯定,刊於知名期刊「Cortex」。

* 當代水墨家李安成 56歲病逝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0000401-260115

台灣當代水墨藝術家李安成7月18日病逝高雄榮民總醫院,享年56歲,臨終前,家人和幾位親密友人陪伴他身旁,走得平靜。李安成和哥哥李茂成被視為「台灣新水墨」代表,而李安成幾近自學而成所展露的藝術天份,也讓藝術界友人感嘆他「走得太早」。

* 創25種技法 國中師展水拓畫
http://udn.com/news/story/7328/1066260

非科班出身的國中老師李彥穎,因為喜愛水拓畫有無限的創意可能,靠著多年的自學,研究出25種水拓畫的技法,即日起至到8月23日止,將在台東市丹寧象舉辦畫展,扣除辦展費用後,收入將全數捐款作公益。



◆ 小提琴天王帕爾曼將5度訪台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0000396-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20日 趙靜瑜/台北報導

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小提琴教父級人物帕爾曼下月歡度70歲生日,他將於11月時5度訪台。帕爾曼曾為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擔任《辛德勒的名單》催淚感傷的電影配樂,榮獲15座葛萊美獎以及葛萊美「終身成就獎」,古典生涯備受肯定。

榮獲15座葛萊美獎

「小提琴琴音可以純粹到就像白麵包那樣平凡,卻又耐聽純淨。」帕爾曼演奏以全面性的表現力著稱,技巧精湛,功力化入骨內,行雲流水時柔情,萬馬奔騰時激越,至今每年音樂會邀約超過百場。

帕爾曼1945年出生於以色列的特拉維夫,父母親是波蘭籍猶太後裔,雖然是理髮師,但非常喜愛藝術,家裡經常播放古典音樂,帕爾曼一次從收音機聽到小提琴大師海飛茲演奏,便立志要學小提琴。

13歲時帕爾曼移居美國,展開習樂生涯,20歲首度登上卡內基音樂廳;隔年參加列文垂特國際小提琴大賽贏得首獎,一系列隨之而來與美國樂團合作的音樂會,開始打開帕爾曼演奏家之路,至今穩居天王寶座。

11月來台辦獨奏會

除了小提琴演奏之外,帕爾曼也擔任指揮與教學工作,「我負責要打開學生的眼界,我喜歡讓學生去聽早期如克萊斯勒的錄音,讓他們知道當年可不是這樣拉琴,但也刺激學生去思考在小提琴的演奏進程中,有哪些可以讓學生自己發揮的空間。」

今年帕爾曼的小提琴獨奏會11月7日周六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但是時間是早上11點,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大批樂迷關切,多數認為只要是帕爾曼演出都願意參與;還有的表示這個演出時間充滿新鮮感,聽完音樂會之後來個小午餐,很適合周六的休假氣氛。

牛耳藝術總監牛效華解釋,原本排定是11月6日的國家音樂廳檔期,但帕爾曼是虔誠的猶太人,謹守周五日落之後不得外出活動條規,最後在協調檔期之下,在周六上午以音樂會跟台灣樂迷有約。

猶太人非常重視家庭,帕爾曼與同為小提琴家的托比‧菲蘭德結婚至今即將邁入50周年,兩人鶼鰈情深,有5個小孩,1位還是搖滾樂手。

將演出法朗克曲目

這次來台,帕爾曼將演出勒克萊爾《第三號小提琴鋼琴奏鳴曲》、布拉姆斯《C小調詼諧曲》、法朗克《A大調奏鳴曲》以及史特拉汶斯基《義大利組曲》。其中法國作曲家法朗克的《A大調奏鳴曲》是所有小提琴家必演經典之一,也是帕爾曼拿手之作。這次合作的鋼琴家羅漢.德.希爾法,也是帕爾曼近年最常合作的音樂會搭檔,默契十足。(中國時報)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雖不良於行 琴音激勵人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0000398-260115

「小兒麻痺奪去我的雙腿,但從不曾影響我的雙手。」小提琴天王帕爾曼4歲不幸感染小兒麻痺,但他與父母親不曾自暴自棄,反而更加積極學琴。帕爾曼也以他天生胖厚的手掌、靈活的手指加上出色的音樂天份,讓他征服古典樂壇,以小提琴開創自己的璀璨人生。

* 衛武營推出音樂劇《釧兒》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0000399-260115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將推出原創音樂劇《釧兒》,以中、英文跟台語夾雜,描述一個瀕臨解散的歌仔戲班的生死戀情。

劇本則來自藝人澎恰恰磨刀20年的原創故事,「我從小在廟前看戲長大,很愛歌仔戲經典《薛平貴與王寶釧》,經常用這個故事去發想各種段子,希望有一天可以讓寶釧別走,讓平貴留下來。」

....導演曾慧誠表示,作曲家李哲藝為《釧兒》打造的音樂「聽起來很舒服,唱起來要人命」,原因在於所有歌曲扣緊劇情,東西風格相互交融,歌仔戲調自然穿插,相當考驗演員唱功。

fsj 提到...

「第六感生死戀」浪漫虐心 音樂劇重現
http://udn.com/news/story/7012/1067525

聯合報 記者袁世珮/台北報導 2015-07-21

1990年風靡全球的電影「第六感生死戀」至今浪漫猶新,8月更將以全新的音樂劇形式來台,電影原汁原味外,增添音樂劇的新衝擊。

「第六感生死戀」是1990年美國奇幻劇情電影,講述一名男子在被殺後化為鬼魂,透過一名黑人靈媒與女友再續前緣,並將謀殺他的幕後凶手繩之以法,當時由派屈克史威茲、黛咪摩爾、東尼高德溫和琥碧戈柏主演,一上映便紅遍全球,創下全球破5億美元票房,並獲得多項大獎。

如今這部浪漫電影已改編為全本音樂劇,8月21至30日將首度造訪國家戲劇院演出,音樂劇裡將呈現許多電影經典場景,還設計多個具視覺衝擊的動畫特效。音樂劇打出「奧斯卡」創作團隊,由金獎最佳原創劇本得主布魯斯喬伊魯賓親自撰寫、創作歌詞並參與製作,確保音樂劇和電影的同步性。

另外,導演是多次榮獲東尼獎的馬修華丘斯;音樂總監克里斯多佛南丁格爾曾擔任音樂劇「魔戒」的作曲、音樂總監和編曲;編舞家艾希莉華倫曾為瑪丹娜、凱莉米洛、休傑克曼、黑眼豆豆等眾多巨星編舞。為打造跟電影相同的視覺效果,舞台劇邀請曾為電影「哈利波特」製作特效場景的英國特效師保羅基耶弗操刀,重現「鬼魂」來無影去無蹤的奇幻畫面。

這部音樂劇曾獲奧立佛獎最佳音樂劇、東尼獎三大獎項提名,並於電台調查中被票選為歷來最受歡迎音樂劇第9名,在全球已售出超過一百萬張門票。門票已在寬宏售票系統開賣,相關訊息洽寬宏藝術。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第六感生死戀 邀來奧斯卡團隊
http://udn.com/news/story/7012/1068300

....如今這部浪漫電影已改編為全本音樂劇,8月21至30日將首度造訪國家戲劇院演出,音樂劇裡將呈現許多電影經典場景,還設計多個具視覺衝擊的動畫特效。音樂劇打出「奧斯卡」創作團隊,由金獎最佳原創劇本得主布魯斯喬伊魯賓親自撰寫、創作歌詞並參與製作,確保音樂劇和電影的同步性。

另外,導演是多次榮獲東尼獎的馬修華丘斯;音樂總監克里斯多佛南丁格爾曾擔任音樂劇「魔戒」的作曲、音樂總監和編曲;編舞家艾希莉華倫曾為瑪丹娜、凱莉米洛、休傑克曼、黑眼豆豆等眾多巨星編舞。為打造跟電影相同的視覺效果,舞台劇邀請曾為電影「哈利波特」製作特效場景的英國特效師保羅基耶弗操刀,重現「鬼魂」來無影去無蹤的奇幻畫面。

* 刀叉、地毯…舞出魔幻世界
http://udn.com/news/story/7012/1068581

一轉眼暑假過了三分之一,熱門的景點、好吃的餐廳、最夯的電影,想必都已玩完了一輪,接下來該怎麼玩得不一樣、過得有深度,可就大有學問。八月即將在台演出的「美女與野獸」音樂劇,會是最佳的選擇之一。

已上演廿周年、在世界巡迴廿二國的百老匯四大經典音樂劇「美女與野獸」,終於將在八月首度造訪台北。還記得動畫裡女主角貝兒居住的溫馨小鎮、野獸那座受魔法詛咒的陰森森城堡,以及可愛忠誠的魔法僕役們嗎?為了完整呈現動畫裡的魔幻世界,百老匯製作團隊將獲得東尼獎肯定的數百件服裝配件、舞台道具,全部原裝搬進台灣。

* 雲門高雄舞「稻禾」 向土地致敬
http://udn.com/news/story/7012/1068365

1996年雲門舞集首度在高雄舉辦戶外公演,湧6萬觀眾;時隔20年,25日晚上7點30分雲門將回到戶外首演城市高雄,在文化中心圓形廣場演出40年紀念舞作「稻禾」,美濃特有的客家山歌曲調貫穿全劇,以歌頌自然的大地之歌,向台灣土地與人民致敬。

雲門昨天舉行「稻禾」演出前記者會,林懷民致贈稻穗給高雄市長陳菊紀念。他說,「稻禾」2013年在台灣首演,已在香港、新加坡、德國、莫斯科及倫敦等地巡演回台,台灣演出後將接著轉往紐約、巴黎等國際舞台;林懷民邀請高雄市民周六來觀舞,感受土地的安定和希望力量。



◆ 蛋糕加上小櫻桃 維也納愛樂首訪南台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1000480-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21日 趙靜瑜/台北報導

世界一級樂團維也納愛樂將首訪高雄!在秋高氣爽的10月,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將邀請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造訪高雄,指揮艾森巴哈親自演奏、指揮莫札特《第23號鋼琴協奏曲》,帶來原汁原味的正統維也納樂音。

維也納愛樂在高雄演出,全場演奏莫札特作品,另有優雅動人的《第39號交響曲》、《第41號交響曲》等。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準總監簡文彬形容,這次的組合非常特別,「維也納愛樂加上艾森巴哈,就像是維也納蛋糕加上了可口鮮甜的櫻桃。」

德奧風格連演3場

莫札特的曲目一直是維也納愛樂的金字招牌,從過去的指揮家貝姆到現在的艾森巴哈,都以莫札特錄音聞名,莫札特全場也只有高雄獨賣。

已經11年沒有到台灣演出,代表德奧正統風格的維也納愛樂這次在台演出3場,台北兩場的票房目前已經超過7成5,在衛武營與牛耳藝術的努力之下,維也納愛樂首度前往港都演出,10月15日在高雄至德堂舉行音樂會。

艾森巴哈獨特詮釋

「我們努力將最好的音樂會帶到高雄,維也納愛樂就是重要的指標。」簡文彬回憶,小時候都會看中提琴家黃心芸父親也是知名電視台主持人黃孝石主持的「維也納時間」節目,對維也納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後來自己又到歐洲學音樂,在維也納音樂院念書,跟維也納產生密切的關聯,這次非常高興可以把維也納愛樂帶到高雄。」

「這次率團來台的指揮艾森巴哈,他是我認識鋼琴家轉作指揮的最佳典範之一。」簡文彬在擔任太平洋音樂節指揮時,艾森巴哈是兩位音樂總監之一,「他面對音樂非常誠實,不誇張,只要現場聆聽他所詮釋的音樂會,總會非常難忘。」

學生票價格頗親民

維也納愛樂成軍至今超過百年,團員均由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樂團成員所組成,全團運作採取民主機制,所有決策均由團員民主程序決定。牛耳藝術總監牛效華表示,「這次來台灣要到高雄演出,也是經過全團同意,過程不易,由於費用龐大,我們很努力找贊助,極力促成這次高雄之旅。」

維也納愛樂高雄場7月22日起開放牛耳會員及衛武營之友預購,全面啟售將另行公布,學生票1200元,最高票價4800元,價格親民。(中國時報)

fsj 提到...

走過 愛 堅強 用藝術療癒人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2000452-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22日 李義/高雄報導

高雄氣爆即將屆滿周年,旺台環境文化基金會、旺台文化教育基金會獨家贊助《走過 愛 堅強─高雄石化氣爆周年展演》活動,將在災區五權國小、高雄市立美術館用戲劇、音樂和視覺藝術療癒人心,鼓舞災民走出災難的傷痛。

旺台2基金會 獨家贊助

去年7月31日23點55分,巨響挾雜著烈焰與天搖地動,揭開台灣世紀災難高雄氣爆序幕。今年7月31日晚間7時30分,距離這場撼動台灣人心的世紀大災難屆滿周年前夕,紙風車劇團再度步入災區五權國小,要用充滿歡樂童趣及神話的新作《順風耳的新香爐》療癒災民。

選擇這齣轟動全台兒童劇有特別意涵,幾個世紀以來,聞聲救苦,對台灣人民不離不棄的媽祖,在那一夜,在這一年,始終與人民同在,要帶人民離苦得樂。

紙風車順風耳 迎向未來

紙風車用耳熟能詳的順風耳、千里眼告訴災民,及曾經關懷幫助災民的人,抱著勇氣與希望,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而在我們身邊的父母及家人,還有社會上許多不知名的愛心,都會如同媽祖一般接納與包容,能擁有面對挫折挑戰的勇氣與法寶,一起走過傷痛挫折、迎向希望的未來。

經過1年重建,災區浴火重生,紙風車為這場演出也大膽蛻變並自我挑戰,把這齣理應在劇場裡表演的戲劇變成戶外版,15公尺高的順風耳、千里眼將在無垠星夜裡,凌空降下,彷彿執行媽祖意旨,撫慰人心。

8月1日晚間7時30分,高雄市交響樂團接棒在五權國小演出「為愛勇敢音樂會」,音樂會三部曲分別是首部「台灣民歌連曲」,用耳熟能詳台灣民謠及老歌喚起記憶中珍藏美好與恬適年代。

音樂會三部曲 為愛勇敢

第二部「詠嘆跨界經典」,重現令人心靈悸動的電影配樂,還有南台灣出生的旅德女聲樂家石易巧返台獻唱多首經典歌劇詠嘆調,以溫暖嗓音帶來撫慰人心的輕柔力量。

第三部「古典名曲精選」,也是由高雄子弟、樂團首席薛志璋獻奏小提琴,與市交演繹古典交響名曲,表達對土地濃烈情懷。(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凝視‧八一 14位藝術家的新視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2000455-260115

面對傷痛才能走出傷痛。曾在不同時間深入高雄氣爆災區的14位藝術家與詩人,透過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凝視‧八一:視覺藝術展》,呈現用不同角度與思維,檢視、回顧這場災難,並反芻省思,災難過後呢?



◆ 昇平戲院 體會貧窮劇場
http://udn.com/news/story/7012/1070665

聯合報 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2015-07-22

在百年歷史的九份昇平戲院,體會「貧窮劇場」大師果托夫斯基傳下的內在藝術。由果氏嫡傳弟子湯瑪斯率領的「果托夫斯基與湯瑪斯工作中心」,本月首度來台,明起3天在昇平戲院演出名作「The Living Room」,讓身體能量與歷史氛圍相激盪。

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曾師事果托夫斯基一年,深受果氏強調身體的世代記憶、屏除表演慣習的訓練啟發,成立優人神鼓前身「優劇場」。她的女兒陳紫綸,前年因緣際會成為湯瑪斯團員,促成該團首度來台演出,並舉辦工作坊。

「湯瑪斯的訓練,引導我們的創作與古老記憶連結。」劉若瑀比較果氏與其弟子差異,指出果氏主要是教演員避免陳俗的表演法,湯瑪斯則引導演員與世界和內在連結。湯瑪斯尤其善用「歌唱集會訓練法」,讓演員藉唱歌發現內心衝突,再透過身體動作超越情緒。

她強調,湯瑪斯引導方式並非讓演員掉入情緒,而是在情緒出來時協助演員身體放鬆、打開共鳴腔,如此既能保有真實情感,而且之後仍能精確重現,卻不沉溺。

購票詳洽優人神鼓(02)29388188。

※ 相關報導:

* 女主角永遠捧著書…勇敢做自己
http://udn.com/news/story/7012/1073528

不論唱歌或是跳舞,音樂劇「美女與野獸」裡的女主角貝兒總是書不離手,大大顛覆「美女無腦」的刻板印象。

音樂劇「美女與野獸」脫胎自迪士尼同名動畫;它與「白雪公主」、「仙履奇緣」並列為迪士尼三大「公主劇」。

和「白雪公主」、「仙履奇緣」靠著王子掙脫死亡或脫離貧窮相較,這個出自十八世紀法國童話,九○年代由迪士尼改編的名劇,聚焦貝兒以真愛拯救了王子的歷程,多了時代精神,也就是新女性的精神。



◆ 新鮮人學陶 水里蛇窯拜明師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70770

聯合報 記者黃宏璣、王慧瑛/水里報導 2015-07-22

陶藝學問很深,拜師學習真功夫!南投縣水里鄉蛇窯主人林國隆提供3個職訓局「明師高徒計畫」名額,吸引社會新鮮人陳世倫、黃奕竣、李雅晴來拜師學藝,磨練技藝和心性,李雅晴計畫學成後開設個人工作室,一展長才。

林國隆說,早期學技藝要3年4個月才能出師,學藝過程是人生一大轉捩點,他期待年輕一代傳承陶藝產業文化,因此不嫌麻煩,提供穩定且多元的學習環境,讓對陶藝有熱情的新秀,奠定扎實基本功。

陳世倫、黃奕竣是亞太創意技術學院生活產品設計系畢業,李雅晴是高雄樹德科大生活產品設計系,都有不錯的美術底子,去年先後參加職訓局「明師高徒計畫」,如願到水里蛇窯拜師學藝,跟隨蛇窯第三代窯主林國隆學陶藝。

3人都很感謝師父無私地指點,體會陶藝學問之深,李雅晴期待實現創業夢,另2人學成後將留在水里蛇窯貢獻專長。

※ 相關報導:

* 64年真功夫 再遠也要給他修鞋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70609

雲林縣斗南鎮人稱「皮師」的楊明宗,修鞋功夫已有64年,而他修鞋的好手藝,經顧客口耳相傳,讓許多人遠從外縣市慕名前來要給他修鞋。

78歲楊明宗回憶起過去,從14歲開始便在斗六市的華美服飾店學製鞋功夫,當時只有跟著師兄一起邊看邊做,如果真的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才會去詢問師傅;而學徒最開始只能做雜務與打掃,每天最累的工作,就是把釘歪的釘子重新校正。

他說,自己設定目標,一天至少要敲正3、400支的釘子,別人中午都在休息時,自己繼續把分內的事做完,再利用空檔時間看師兄正做些什麼來學功夫,因此造就他今天嫻熟的好手藝。



◆ 異采盒推文創 所得10%做公益
http://udn.com/news/story/7327/1070633

聯合報 記者蕭雅娟╱屏東報導 2015-07-22

屏東大學育成中心輔導的「異采盒創意公司」,不但發展多樣化的周邊產品,並以行動向社會傳愛,近來旗下3名插畫家特別畫出兔子主題的紙膠帶,所得10%將捐給台灣流浪兔保護協會,照顧流浪兔。

異采盒由3名7、8年級青年成立,負責推動品牌授權的創意總監林威孝,是屏東大學文創學系副教授葉晉嘉所指導的研究生,吳采諭是屏大文創系校友,負責人張羽辰是樹德科大畢業生。

他們經屏大育成中心輔導近1年,年初經文化部指導補助參加亞洲最大的授權展「香港國際授權展」,推出3個插畫角色授權品牌和5個藝術圖像授權品牌,上百位買家洽談合作,包含電子兒童教材廠商,增加市場潛力。

異采盒表示,旗下主要有3名插畫家,包含焦糖兔、機盒貓小學校和Crazy Jane等品牌的插畫都是他們的作品,未來希望結合插畫、音樂、電影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製作大型專案,持續推廣文創。



◆ 窗邊的小荳荳 出新版啦
http://udn.com/news/story/7009/1073529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2015-07-23

日本出版史上最暢銷的書是什麼?是村上春樹還是哈利波特?以上皆非,答案是日本藝人黑柳徹子的自傳「窗邊的小荳荳」,一九八一年出版迄今暢銷千萬本。親子天下近日出版該書全新譯本。

該書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東京籠罩在肅殺與不安的社會氛圍中。一名小一女孩小荳荳因太好動遭退學,母親幫她轉學到位於東京目黑區的「巴氏學園」,小荳荳從此擁有人生中最快樂的上學時光。這位曾被體制放棄的「怪孩子」,日後成為亞洲首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

巴氏學園的校門是一株大樹,校園裡放了一座廢棄電車當教室。校長小林宗作喜歡帶孩子出校散步,邊散步邊講歷史、自然,還設計了許多農事體驗。他告訴老師不要硬把孩子塞進老師設計好的模式之中 ,要讓孩子在自然中無拘無束,「因為孩子的夢想遠比老師的計畫偉大」。

這座夢幻學校不是童話,而是真實故事。小荳荳就是黑柳徹子,她在書中自述,幼年時口齒不清,將「徹子(Tetsuko)」發音成「荳荳(Totto)」。巴氏學園雖在一九四五年的東京大轟炸中遭摧毀,追求自由的精神卻成為當地的精神遺產,其遺址所在的地區被命名為「自由之丘」。

位於日本安曇野的岩崎知弘美術館,正準備在館外開闢小荳荳廣場,重現巴氏學園的風貌。

fsj 提到...

The Living Room 開啟全新表演旅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3000539-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23日 汪宜儒/台北報導

帶著作品《The Living Room》,由20世紀劇場大師果托夫斯基成立的「果托夫斯基與湯瑪斯工作中心」,走遍世界各地,從教堂到劇院交誼廳、廢棄辦公室,在各種非傳統的場地演出,透過一首首古老歌曲的吟誦、如參加派對的吃食過程,引領觀眾開始一段潛流內在的旅程,一窺果氏的精神。

即日起至25日,這部作品將在九份昇平劇院演出,而這也是「果托夫斯基與湯瑪斯工作中心」首度來台,透過工作坊、講座與演出,果氏一派的技藝精神與作品第一次在台正式公開。

拋開制式模仿的表演

30年前,果氏在義大利創了「果托夫斯基工作中心」,專事名為「藝乘Art as vehicle」的表演研究。後來,果氏交棒給嫡傳弟子理查茲( Thomas Richards),中心也更名為「果托夫斯基與湯瑪斯工作中心」,2013年,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的女兒陳紫綸成了第一位進入團隊的台灣人,也是這次《The Living Room》來台演出的推手。

果氏的訓練精神不重表象的形塑或技巧的反覆鍛鍊,理查茲透過多年來在各地、與這次在台灣的工作坊經驗分享,他說,很多參與者太想做好表演,「於是他們模仿前輩、學習那些外在形式,又或者他們總是急著以動作形象化每一段台詞:遠方的一座山、外頭下著雨,因此所有人的表現看來太制式又沒有不同。我們總是提問:為什麼選了這一段台詞?為什麼覺得重要?是否和你的生命、渴望、需求有關?」

往內提問 找出自己

陳紫綸進一步解釋,每個人活著的面貌有太多層,是保護色,是一種與外界相處的面具,「有時候太多層了,真實的內在自己都不見了,果氏的方法之一就是透過往內提問,把真實的自己找出來。」

這次來台的《The Living Room》,是理查茲當年陷入人生瓶頸時所發展出來的作品。「身為藝術創作者多年,2008年我卡住了,完全不想接觸與工作有關的一切。有個朋友突然點醒我:為什麼不去做些相反的事?不要只看自己的問題,如果打開自己往外看,可能會有別的獲得。」

激盪人與人的共鳴

後來,他花了3周時間開車旅行波蘭各城,行經3000公里,拜訪30個不同劇團,在巷弄裡、別人的客廳裡、酒吧裡與他人相遇,看他人的真實生活與掙扎,回到義大利後,長出了這部作品。

透過作品,理查茲提出問題:表演藝術,作為一種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的藝術,是否能把人們從過度依賴科技、即時通訊軟體溝通的隔離狀態中帶出來? 「當人和人面對面的時候,會出現一種什麼樣的聯繫?當人和人同處在一個小範圍,會發生怎樣的共鳴體驗,又是什麼能讓這樣的空間活起來?」(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詞神」林夕座談會 周末登場
http://udn.com/news/story/7324/1073223

竹市藝文周末搶搶滾!亞洲詞神林夕25日下午3點將在竹市影像博物館辦理全台唯一座談會,晚上7點半國樂兒童劇和晚上7點九天民俗技藝團兩場大型戶外演出,陪伴市民歡度藝文周末。

林夕25日的座談會,內容結合林夕詞文賞析分享、座談、新書朗讀與簽書會,入場門票即日起於影像博物館索取,每人限2張,座位有限,索完為止。

* 小提琴家陳銳 法國國慶發光
http://udn.com/news/story/7012/1071679

台灣出生的小提琴家陳銳,受邀在今年法國國慶日的巴黎音樂會中演出,在艾菲爾鐵塔前與法國國家交響樂團合作在80萬名聽眾面前演出;他向本報表示,非常榮幸能受邀,各國音樂家同台慶祝法國國慶,更代表著音樂是一種無國界的語言。

今年26歲的陳銳,在台北出生,後來跟著父母移民澳洲,4歲學琴、8歲就登台演出,20歲贏得比利時伊麗莎白小提琴大賽冠軍,曾被封為音樂神童,過去也有人封他是台灣之光。

* 曾宇謙選奏蕭泰然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3000542-260115

國立台灣交響樂團今年歡度70周年,以傳承跟創新為主軸,除了一系列國人作曲家的委託創作3年計畫之外,新樂季全團也將帶著甫獲柴可夫斯基國際小提琴大賽銀牌得主曾宇謙進行海外巡演,在新加坡維多利亞音樂廳演出蕭泰然《小提琴協奏曲》。



◆ 藝術添警語 另一種風景重生
http://udn.com/news/story/7014/1070608

聯合報 記者姜宜菁/西螺報導 2015-07-22

雲林縣第三屆西螺金屬雕塑創作營,昨天舉行發表會,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學生花3周時間,完成2座公共藝術「西電圖」和「移動風景」;而上月被拆除的「另一種風景」也在原創者的修復下,重新展出並增加警語,也向公所喊話「真情的對待、對等的尊重」。

西螺鎮公所主任秘書程源宏表示,上周與文化處、螺陽文教基金會等單位現場會勘後,為防範意外發生,新的藝術創作品旁皆要加警示語,若有危險疑慮則加圍籬,善盡告知責任。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主任宋璽德以創作尊嚴保證,作品不會倒也不會傷人,他認為公共藝術是供人觀賞而非任人爬上爬下遊憩,如有人因而受傷,攀爬者應當自行負責,至於明年是否還會帶領學生來創作,持保留態度。

承辦此次營隊的螺陽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何美慧表示,所有藝術品融合西螺主題意象進行鋼鐵雕塑創作,營隊以西螺大農倉為工作創作地點,讓學生到西螺體驗在地的人文風情,創作屬於西螺在地的藝術創作。

「西電圖」以心電圖的造型作為發想,整體結構上的大轉折代表著西螺心跳生生不息的韻律。作品顏色選用繽紛的顏色,希望能帶給觀者輕鬆的感覺。

而「移動風景」的創作靈感,像是守護獸般地待在橋的旁邊,將西螺的風景及人文情感轉化到創作中,用另一種雜揉過的新風景,留在西螺的土地上。

※ 相關報導:

* 消防員愛石雕 消防栓也成作品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73106

彰化縣溪州消防分隊消防員張敏毅會石雕,他以消防為主題陸續雕刻了消防栓、消防斧、救生艇等作品,當消防員全天都在備戰狀態,神經很緊繃,雕刻石頭是他放鬆、磨耐心的方式。

...他不只雕消防主題,也雕昆蟲花草等,為了雕蜥蝪,請朋友抓隻蜥蝪養了好幾天,一邊雕、一邊看,他說要雕出神韻才是功夫,否則只有匠氣。

消防斧的作品也令人玩味,一隻甲蟲與消防斧像是在對峙中,作品不只展現力與美,石雕仿木頭的紋路也極細緻,而且他要傳達「明知不可為而為」的精神,也註解了消防員是個要在生死關頭拚命的行業。

* 德國人妻莊祖欣 森林小鎮玩藝術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3000543-260115

位在德國西部的拉得弗小鎮,是德國人公認最美的13個小鎮之一,但該鎮代表藝術家竟然是一位來自台灣的人妻?作家莊祖欣22年前為愛移居德國,在當地教授書法、水墨畫,帶領華文合唱團,近日出版《拉得弗森林的藝術家》一書,分享旅德多年的心路歷程。

....如何走過文化衝擊,甚至成為當地活躍的藝術家?莊祖欣以一句德國諺語說明,「一件傷心往事,若是你說到今天還在講,表示它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中國時報)

fsj 提到...

Cordana時光穿梭 重唱印尼百年歌謠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4001632-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24日 趙靜瑜/台北報導

保留百年印尼歌謠傳統,再加上新型態的傳統舞蹈編舞,30位大小歌手組成美麗隊伍,眼神骨碌骨碌地隨著手勢轉動,開口一唱,就把聽眾帶到印尼神祕卻又豐厚的文化國度。來自印尼的Cordana兒童合唱團昨天首度來台,將為今年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擔任開幕嘉賓。

印尼Cordana兒童合唱團成立於1992年,由阿伊達.史文森父女創立,至今已成為印尼最頂尖的青少年兒童合唱團。

現任指揮阿伊達表示,由於印尼當時沒有合唱團和音樂學校,小朋友唱歌都是原始發聲,沒有像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的美聲,「我父親因為會作曲,就希望成立一個這樣的兒童合唱團,一開始以唱古典音樂合唱曲為主。1997年之後開始加入印尼本土的素材,演唱傳統印尼歌謠,並融入傳統印尼舞蹈,讓演出更具特色。」

阿依達表示,合唱團成員最小8歲,最大22歲,「他們來自不同背景,有的家境清寒,有的有輕微自閉,但從傳統印尼樂舞的學習過程中,不但找到自信,也可以融入社會。」

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今年邁入第15屆,26場演出,主辦單位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邀請了5個國外人聲團隊來台演出,今晚開幕音樂會將由台北愛樂合唱團、台灣國樂團合力演出作曲家錢南章的經典作品《十二生肖》;閉幕音樂會則由指揮嘉保.豪勒隆率領節慶合唱團、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以250人壯大陣容,詮釋卡爾.詹金斯的《武裝之人─和平彌撒》,為世界和平祝禱。(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幾米作品 日本大地藝術祭驚艷
http://udn.com/news/story/7014/1076408

幾米赴日參加全球最大國際戶外藝術節「日本新潟縣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以繪本圖像融合「越後妻有」當地的人文與地景,在日本JR飯山線的兩個車站:運用當地暱稱為「魚板屋」的弧形屋頂倉庫為基礎,延伸繪本內容,設置了立體雕塑、畫作及動畫影像、音樂等豐富的展覽裝置。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從2000年開始,每3年一屆,策展理念呼應日本近年興起的里山(Satoyama)精神,其核心價值是保留大自然原生風景與在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維持人與自然對話的互動。

今年大地藝術祭將於7月26日起至9月13日,為期50天。大地藝術祭的文化藝術社造精神,不是只將藝術作品置陳列在當地而已,更希望藉由交流互動,從中學習籌備藝術祭的策略、操作、精神和態度。

大地藝術祭作品多取材自當地素材,且裝置座落在戶外各處,訴說著人與土地的關係。希望藉由藝術季與藝術品,將外地人吸引到鄉村,使在地豐沛的人文沃土得以不斷翻動,讓自然結合藝術、文化與觀光,重振在現代化過程中日益衰頹老化的地區。因此,幾米團隊透過舉辦各種交流活動,與當地居民、當地文化互動、連結;同時更與「風尚旅行社」合作推出「大地藝術祭‧幾米小旅行」,規劃特定的路線,邀請民眾一起深入探索、學習與品味在地獨特的人文景緻。幾米團隊並期盼能將這些國際經驗帶回台灣,協助尋找在地的台灣特色,進而推動台灣的城鄉觀光發展。



◆ 跟爸爸下田回家…張淑雯做父親節獎牌
http://udn.com/news/story/7322/1075687

聯合報 記者羅緗綸/竹北報導 2015-07-24

新竹縣今年父親節文創獎牌出爐,由竹北新社國小張淑雯老師以童年時隨父親下田收割稻穀後,父親以手推車載著她姊姊、弟弟返家構思,完成竹縣父親節獻禮。

「那是記憶中最美好的時光」張淑雯說,稻作收成後,將一包包稻穀入倉,弄得一身癢,但是收工回家時,她父親會讓她們姊弟搭推車,一路伴著夕陽返家享受大餐,沈浸收成後的喜悅,是童年最快樂的記憶。

新竹縣近幾年來,邀縣籍藝術家設計父親節、母親節文創獎牌,頒發給模範父親、模範母親,獎牌也是藝術品,今年各鄉鎮市模範父親都可收到張淑雯的作品,全縣將發出223面文創獎牌。

8月1日在縣議會大禮堂表揚竹縣模範父親,還會另贈喜憨兒烘焙屋竹北工作站10吋蛋糕一個。

張淑雯愛繪畫、設計,參加台灣燈會花燈競賽,曾連續3年奪冠,贏得燈王稱呼,縣長邱鏡淳縣長邀她創作今年父親節表揚獎牌。

張淑雯說,她老家在新埔鄉下,農忙時幾乎全家出動,媽媽心疼「女孩這麼小,下田好嗎?」,但和姊姊都覺得下田幫爸爸做事很快樂。

縣府秘書長楊文科昨天代表縣長,頒贈感謝狀給她,認為這幅畫面勾起許多人共同記憶,也彰顯父愛偉大和親子之樂。

※ 相關報導:

* 故事沙龍 邀藝師談心路
http://udn.com/news/story/7323/1075778

文化部將於8月2日9時30分在齊東詩舍舉辦「國民記憶庫.故事沙龍」活動,以「即將消逝的行業」為題,由作家劉克襄擔任主持,邀請於「國民記憶庫─臺灣故事島」網站分享從事傳統行業的藝師、接班人口述個人從業的心路歷程。



◆ 文創投資第二期 開放非文創公司
http://udn.com/news/story/7014/1076013

聯合報 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2015-07-24

國發基金管理委員會昨天通過文化部規畫的文創投資第二期計畫,國發基金將匡列廿億元,並提高政府投資比例。此一計畫將放寬一般投資公司都可以參與,非文創公司只要能協助文創事業發展,也可以獲得投資。

文化部規畫的文創投資第一期計畫,從二○一一年六月實施迄今,原本由國發基金匡列四十億元,擬在十年內進行文創投資,但迄今只發出八億一千三百萬元。原本合作的十二家創投業者中,陸續有四家因未達投資績效而終止合約。

為此,文化部已決定「新起爐灶」,直接跨越到第二期計畫(為期十年),並重新徵選十家創投公司與文化部合作。

文化部表示,文創投資第一期計畫執行迄今,面臨投資對象的文創類別過於集中、微型文創業者不易被投資,以及參與共同投資的創投公司家遞減等問題。

經檢討後,文化部直接跨進第二期計畫,除了投資國內文創事業;本身不是文創事業,但只要能協助文創事業發展,具備經紀、行銷或整合產業鏈的功能,能發揮「母雞帶小雞」的精神,也可以被投資。

文化部也將提高具指標性文創業者的政府投資比例。過去幾年,國發基金與管顧公司的投資比例約為一比一,心態偏保守,名導演魏德聖執導的電影「賽德克.巴萊」也只獲一比二的投資(政府投資九千萬,業者出資一億八千萬元)。

文化部希望未來能提高政府投資比例至三比一,意即業者每出一元,政府最多可出資三元,希望由政府帶頭承擔投資風險,鼓勵民間創投業界積極投資。

文創投資第二期計畫將廣邀國內外投資公司參與,文化部將依政府採購法規定開放GPA會員國都可以來投標。由於大陸並不是GPA會員國成員,大陸公司沒資格投標。

fsj 提到...

曲全立3D開機留下百工身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5000360-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25日 郭佳容/台北報導

鑽研3D電影近10年、台灣導演曲全立近日在國際影壇傳出捷報!由他執導記錄的《即將消失的百工》和《藍色珊瑚海》,雙雙入圍2015韓國國際3D電影節,名列南韓、日本、美國、德國等42件入圍作品之中,影展將於9月5日在首爾舉行並揭曉得獎名單。

童言激勵他再拍下去

曲全立2年前就曾以《3D Taiwan》入圍有3D奧斯卡之稱的世界3D大獎,近年來他持續在全球各地進行3D拍攝,記錄即將消失的文化地景與自然景觀,去年他還發起「美力台灣3D行動電影院」,以改裝的電影巡迴車,將3D電影帶到全台各地,共播映409場次,深入台灣各個城鎮和偏鄉地區。

巡迴一年的經驗,讓曲全立感觸很深,他說,「我拍3D的理由很簡單,這些影像讓很多人看了震撼,當下回饋的意見促使我更努力拍攝。」《藍色珊瑚海》下鄉巡迴播映時,有小朋友說:「我以後要叫爸爸不要再亂丟保力達!」也有人說:「我要去海邊撿垃圾!」更有讓人啼笑皆非的童言童語:「我以後不會在海邊尿尿了!」

「這些回應代表影像已經打中孩子們的心!」4年前,曲全立為了測試海洋3D拍攝技術,前往台灣北海岸、綠島、蘭嶼等地勘景拍攝,成為《藍色珊瑚海》的拍攝起點,也記錄下台灣東部海岸的風景和珊瑚礁生態。

職人熱情和傳統工藝

《即將消失的百工》則記錄上百種台灣即將失傳的傳統工藝,曲全立說,「在數位時代,這些手工藝難逃被機械取代的命運,若是不能找到新的生存方式,就只能默默消失,不過這些職人的熱情,經常讓我拍到想哭。」

曲全立舉例,曾拍攝新竹內灣老街的簑衣達人吳草塔,他是第三代傳人、投入製作25年,相較過去3天可賣出1件,到現在每個月賣不到3件,令人不勝唏噓。另外,雞毛撢子曾經是彰化埔鹽的特產,現在卻幾乎看不到了。

記錄全球「美力」風景

曲全立現年48歲,他在35歲時曾因腦瘤開刀,從此失去左耳聽力和左眼視力,卻更加激發他拍攝3D電影的熱情,不過他坦言,拍攝最大的挑戰來自經費和時間不足造成的壓力,他說,「我常常是籌到經費,就趕緊前往拍攝地點,密集地拍攝3天,回來再慢慢剪輯。」他強調,3D拍攝技術門檻高,得讓左右眼畫面保持一致,「要維持一樣的亮度、色彩和畫面大小,若有一點晃動或稍微不協調,觀眾看了就會不舒服。」

近日,曲全力將鏡頭移往中國大陸,記錄當地的風景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他說,「我會將鏡頭帶到世界各地,持續以3D影像記錄下全球的『美力』風景,未來還要開著3D影像車巡迴台灣各地放映,帶著孩子們看世界。」(中國時報)



◆ 穿梭過去未來 陳以軒用攝影跳躍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5000364-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25日 吳垠慧/台北報導

留學美國後體認到巨大的文化衝擊,陳以軒學成歸國後,將這段體認下的創作匯集、推出個展「我出國了,然後我回來了」,現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以直白的標題表露自己像異鄉人在紐約求學、回到台灣後不適應等,以攝影錄像、書頁相冊與投影片方式呈現私人的生活影像紀錄。

陳以軒1982年生於台北,2005年輔仁大學廣告傳播系畢業,在行銷產業工作3年後辭職赴美留學,2012年取得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攝影創作碩士,創作以攝影為主,橫跨平面攝影、創作書、錄像、影像裝置及行為演出,作品曾獲美國休士頓美術館收藏。

陳以軒回想當時台灣、紐約兩地跑,「從美國回台灣,覺得路上每個人都在看我,好像我很奇怪。」面對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陳以軒決定仿效國外公路旅行的方式,在台灣環島攝影,作為找尋自己定位的公路之旅,「我帶著疑問上路,走到某一個時刻,發現大家不會再一直盯著我看了,突然間,我發現問題不再是問題。」

陳以軒2013年返台,近期創作多關注攝影如何處理個人生命史。這次展出《遍尋無處》圖集,抒發他在台美兩地文化衝擊下,進行一場個人公路攝影;與遠距女友分手後,拍攝手機照片中既模糊不可見卻又真實的錄像《翻閱在中間》。

《過去的未來》是100張出國前的舊照片,卻標上未來的日期,想像未來可能的生活情節,對照回國後持續使用有顯示日期功能的舊式相機,出國前「未來時間」已成為當下,復古般的照片卻遙想出國前的往事,他稱為《未來的過去》,這兩組照片相互呼應,也傳達出「身為異鄉局外人的找路姿態」和「在家鄉與異鄉移動之間的生命寫照」。(中國時報)



◆ 花博游移陶藝展 要衝破傳統界線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5000362-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25日 吳垠慧/台北報導

花博公園的集食行樂廣場匯集個性小店及異國小吃,今起又多了可近距離觀賞當代藝術的去處。由台灣藝術家范姜明道主持的「游移美術館」,搭載了11位台灣青壯輩陶藝家的作品,在集食行樂廣場的不同據點展出。

「游移美術館」構想源自21年前,一群年輕藝術家面臨想從事裝置藝術創作,卻苦無空間可展的困窘,有鑑於當時匯集在阿波羅大廈的畫廊暑假多半不營業,范姜明道和7間畫廊協商,找來石瑞仁(現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擔任策展,邀請8位藝術家參展,1994年7月,游移美術館第一檔展覽「裝置阿波羅」正式開張。

翌年,范姜明道與蕭麗虹、陳正勳一同促成竹圍工作室誕生,游移美術館也陸續在竹圍工作室推出展覽,自1995年至97年共推出8檔台灣藝術家個展,此後這項計畫告歇,范姜明道也旅居中國10多年,直到去年再度啟動游移美術館創作計畫,這次邀請莊秀玲擔任策展推出「異境:陶藝的魔幻旅程」展,一探陶瓷這項老媒材於當代展現的新藝境。

「雖然台灣陶藝發展超過30年,仍面臨前腳已踩入藝術殿堂、後腳還懸在門外的景況,在當代藝術的領域裡比較容易被忽視,至今仍是當代藝術裡『異境』」,范姜明道留美歸國時,也從事陶藝創作,但他的當代陶藝與傳統陶藝用以作為生活用品、裝飾的功能不同。即使非主流,「陶瓷的多元性與未來性,仍吸引許多創作者深入探究。」

游移美術館館長葉怡利說,這次邀請11位年齡介於30至45歲的陶藝家,多是國內陶藝競賽金銀獎常勝軍,有呂之蓉、林博裕、林龍杰、徐美月、連瑜佩、陳芍伊、盧嬿宇、王幸玉、朱芳毅、李宗儒、鞏文宜等,「他們思考著如何以陶瓷媒材衝破傳統工藝媒材的界線,進入自由的異境。」這些陶藝作品被放在一座座玻璃屋造型的展示台上,於MajiMaji集食行樂廣場展示、游移在人群之中,讓更多民眾認識當代陶藝。「異境」展至9月13日。(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國際雕刻家 展現「人生百態」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00875

國際木雕藝術交流展是三義國際木雕藝術節重頭戲之一,今年有台灣、中國、義大利等國的木雕藝術家作品參展,以「人生百態」為主題,透過具象或抽象的雕刻手法,引領觀眾欣賞大千世界下的人生百態,感受東、西方雕刻工藝精緻美學。



◆ 列夫席茲獨奏會 不只彈巴赫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5000366-260115

中國時報 2015年07月25日 趙靜瑜/台北報導

烏克蘭鋼琴家列夫席茲將來台舉行獨奏會,也將首度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合作貝多芬《皇帝》鋼琴協奏曲。列夫席茲被譽為是繼加拿大鋼琴怪傑顧爾德之後,最重要的巴赫詮釋者之一,「我很喜歡這次的音樂會曲目,獨奏會的曲目就像是一面鏡像,可以找到對稱的概念;和國台交的合作則是我的計畫之一,我希望有機會可以在台灣演完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

列夫席茲今年不到40歲,卻已名滿國際,從小天賦異稟,經常不靠樂譜就可以即興彈奏旋律,家人發現他對鋼琴的學習力,開始栽培。5歲時,列夫席茲就開始到莫斯科格涅辛音樂中學音樂特殊班,向名師柴琳克曼學習。

18歲那年,列夫席茲從格涅辛學校畢業,他在畢業音樂會上彈奏了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當時日本Denon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正好有人在現場,聽到這位年輕音樂家居然可以彈奏出情感詮釋相當纖細的巴赫,大為驚豔,將這份演奏錄音發行,還入圍了當年葛萊美獎。

之後,列夫席茲以巴赫《法國組曲》、舒曼《蝴蝶》與史克里亞賓作品集獲得德國回聲大獎「最佳年度青年音樂家」殊榮;他與斯圖加特室內管弦樂團合作巴赫的《7首鍵盤樂器協奏曲》,自己擔任指揮跟鋼琴獨奏等,都深獲好評。

這次音樂會曲目上半場以布拉姆斯改編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中的《夏康舞曲》鋼琴版本為始,接著德布西《映象》第1集與拉摩的《索洛涅的傻子》等。下半場則將帶來庫普蘭《大鍵琴作品第2冊,第7號組曲》、梅湘鋼琴前奏曲集〈焦慮的鐘聲與別離之淚〉、〈風中映象〉等,最後以巴赫《c小調第2號組曲》做結。

列夫席茲說,「我很喜愛布拉姆斯改編的巴赫《夏康舞曲》,雖然人們常把它視為一首練習曲,但我覺得改編版本如詩如歌,比起大家熟知的布梭尼改編版更值得細品。」

列夫席茲鋼琴獨奏會將於9月29日舉行,地點在台北誠品表演廳。國台交協奏曲音樂會則將於10月2日在台中中興堂演出。(中國時報)

fsj 提到...

舒國治/再憶七十年代的文藝一斑
http://udn.com/news/story/7340/1081234

聯合報 舒國治 2015-07-27

七十年代,台灣在書籍的閱讀上,並不貧乏。即說西書之翻印,尤其盛行。一般言,英文暢銷書最快印出,而Bob Dylan的意識流小說Tarantule居然也被翻印。中山北路上的書店如敦煌、金山、大同、圓山等,規模皆不小。後來連企鵝版的《石頭記》(The Story of the Stone)竟也翻印了出來。此書被譽為《紅樓夢》譯本中最佳者,譯者是漢學大師David Hawkes。猶記我讀《紅》書第五回,讀到「求全之毀,不虞之隙」這句,很想看看英文怎麼譯,印象中去Hawkes譯本查看,結果似乎沒見他翻出。

中文書的翻印,更稱可觀。有「明倫出版社」,無論在印刷或裝訂上皆最出色,主要翻印大陸的國故類典籍。有一書,稱《紅樓夢研究》,一粟編,我買過好幾本,自閱外,也送人。

七十年代,單眼照相機有長足進步,愛好攝影者頓時多了很多。台北市各處馬路,身背照相機四處行走之士,像是行走江湖的那種風光,真是一景。

然照相,很少人能夠當飯吃。恰好有一雜誌,「戶外」,因為需要將台灣各地高山、深谷描繪報導,於是雇用了不少的年輕攝影家。如今憶起,可稱當年的美談。

有一作家,叫林川夫,他寫的《森林記事》,算是台灣頗早的「自然寫作」,頗為獨特。美國有梭羅,有一、兩百年的自然寫作,乃大國自然資源早受歌詠,不算新奇;而台灣,委實不易。林川夫的筆意,不同於邢天正、應紹舜、陳世空等人的登山寫作,倒是有一點W.H.Hudson式的夢幻山林的風味,卻又不全然如此。

個人式的出版社,七十年代有一「專心文庫」,專出日本學者寫的諸子百家等的研究,譯者竟然全出自一人,叫李君奭,而出版社開在彰化市的民族路。這種窮一人之力量與恆心,專注自己興趣於不歇,亦是當年之美。

另有一「香草山書屋」,亦是個人式出版社,七十年代中出了楊逵的《鵝媽媽出嫁》。出版人,叫邱文福,未必是資產豐厚的企業家,記得當年他似乎還開了一段時間的計程車,必定是對楊逵老前輩的景仰與他的文學之深愛,出成了這本不世之作。

六十年代有一電視節目《錦繡河山》,至七十年代還深受歡迎,被譽為最有深度的文化性節目,主持人叫劉震慰,他旁徵博引,將大陸河山敘述得十分生動。這節目受人喜愛,固也因「想家」之人頗眾也,其實那時離大陸丟失並沒太過久遠,卻思鄉之情一逕如此濃烈也。

這位劉震慰,有頗高的採訪功力,能對當時渡台的許多各省耆宿作深度的訪談,尤以「吃」的訪談最為深刻,最終出了那本極有史料價值的《故鄉之食》。

七十年代,不少有志國學經籍的年輕學子,皆矢意投入到一私塾學習。這設私塾之人,叫愛新覺羅.毓鋆,堪稱一代奇人,前幾年過世,活了一百零六歲。他的國學極深厚,而身分又極特殊(是滿清的皇親國戚),更特別的是,他居陋巷不欲人知,潛心學問,誨人無數,性格孤高,卻桃李仍舊布滿天下。

我在七十年代孤陋寡聞,到了八十年代末在美國才聽聞有不少留美學子都曾入他門牆聽課,這絕對是台灣學術界的一樁傳奇。近讀張輝誠《毓老真精神》一書,更對此人嘆服不已,想想七十年代已然有學子一意深心鑽研古籍,而近年古籍據說更受兩岸高位階人士憧憬醉心,這毓老一輩子的篤學,不枉也。(作者為作家)

※ 相關報導:

* 反思教改 楊逸帆拍《學習的理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6000384-260115

紐約歷史悠久的亞洲影展「亞美國際電影節(Asian Americ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3日在紐約市開幕。年僅20歲的台灣導演楊逸帆以耗時6年半拍攝的處女作《學習的理由》入圍紀錄片單元,是9部影片中唯一來自台灣的作品。

* 胡坤榮玩幾何 不平衡裡找完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6000385-260115

三角、四方、直線、斜線與各式色彩之間,能碰撞出多少種奇妙的火花?胡坤榮從事抽象繪畫創作30多年的生涯中,不斷探索幾何抽象的各種可能性,迄今樂此不疲,自上一回2008年個展之後,現於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不平衡的完美」個展,展出2008年至2010年間的23幅新作。



◆ 頭城「喚醒堂」 耕耘在地文創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079697

聯合報 林少英/音樂創作人(台北市)2015-07-26

每天分分秒秒都有突然而來,又不知如何處理的抉擇;如本要帶朋友去探索台灣海洋音樂祭的可看點,臨時喊卡、新北市新成立廿四小時圖書館、高雄新落成的寬廣亮點的圖書館…這些原都是我想朋友來台時帶他們去看的景點,可惜好像都只是曇花一現的報導。

生活在共同的土地上,沒有人不為八仙事件心疼、關懷、無力感,但面臨整個生活經濟慢慢空轉,人為災難又無法因應,反而停辦了辛苦多年累積經驗的大型活動,學習辦國際性的活動,真的有為已造成的傷害彌補了什麼?還是我們真的沒有財力、人力,心力交瘁了?如果深入民間,除了面對災害,其實大家仍有堅忍不拔想共度時艱的精神,只是一直籠罩在這陰影,其他建設陽光面都看不到了。

台灣一直想大力發展文創觀光,從高速公路、高鐵、捷運系統、YouBike,有了便利交通,要啟動文化產業聯結人文之旅,尤其藝文這領域如何聯結、推廣,體制內外幾乎是脫節的,很難起大效益。

不過,若多到地方去走走,會發現還是有一群認同這塊土地,默默想要挽回那即將被新世代遺忘的古早人文的耕耘者。透過邀請老中青三代,大家一起參與演出詮釋,延伸「共生樹」的理念,祈望有正向發展。

試舉一例。宜蘭頭城「喚醒堂」(頭城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坐落在火車站及頭城老街附近。雪隧通車後,在圓山捷運站前即可搭國光客運到頭城老街,很適合展開一日或二日人文之旅。

今年七月卅日(農曆六月十五日),適逢二甲子的喚醒堂王恩主壽誕,迎恩主聖典的日子。

頭城「喚醒堂」當年設立的「就正書軒」教育地方青年,培育了許多在地文人、詩人,他們留下的古詩,盡是描繪蘭陽八大景。詩是來自民間真實的生活,生活就如一首詩,如今雪隧通車後,蘭陽景物快速變遷,這些古詩如「睹物思人」,林立在頭城大馬路元慶宮媽祖廟前的「帆影碑文」,詩中描繪的頭圍港令人緬懷,如何保留這些古詩,老故事,帶動新生代參與,提醒他們提升美感,關懷人文的必要?

七月卅日喚醒堂還將從中研院迎回恩主聖曲「援溺慈帆」,內容是記載當年時局,大家仍然能共體時艱幫助貧苦需要的人,意義非凡,除了迎恩主聖典,當天更實際落實舉辦,「時空的交錯」頭城/頭圍免費音樂盛宴。

「喚醒堂」有幸邀請認同「共生樹」理念的在地藝術家、描述地景說老故事的文史工作者、台灣流行樂界精英音樂人、遊吟歌手、台灣國樂團演奏家、現代詩人、盲人演奏家、年輕新秀歌手樂手等,老中青三代因「海風的牽引」共聚一堂,演出詩與樂(曲目含括老歌/新曲,古詩/新詩,流行樂/國樂)的民間人文音樂盛會。

※ 相關報導:

* 詩文畫…林煥彰駐村說美
http://udn.com/news/story/7009/1079336

宜蘭村落美學,詩人回鄉駐村創作。

詩人林煥彰的老家在宜蘭縣礁溪鄉六結村,早年旅居台北,家鄉已無居所,他旅居美國的姪兒林弘裕委請空間設計師楊文昌整修老宅,邀他回鄉駐點創作、推廣藝文,昨天啟用,人潮滿滿。

林煥彰是文學家與詩人,以礁溪鄉六結村六結路105巷11號的舊厝底為美學據點,加入「2015村落美學」行列,策辦3場美學活動,昨天同時推出「原鄉詩人林煥彰書畫著作展」,展出詩人畫作。

* 兩岸三地戲曲界 搭小劇場創新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6000755-260301

身處資訊爆炸的科技時代,面對百花齊放般的藝文表演,傳統戲曲如何爭取到新的舞台、通路,讓藝術得以傳承、發展出新風貌,成為兩岸三地戲曲界的共同課題。國光劇團8月推出的「2015小劇場大夢想III」,11月底即將登場的首屆「上海小劇場戲曲節」,似乎不約而同把「小劇場戲曲」視為希望所繫。

除「小劇場.大夢想」已在台灣邁入第3年,去年10月北京也舉辦第一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雲集兩岸三地13齣劇碼、50餘場公演,包括國光劇團的作品《青春謝幕》。日前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也向大陸全國廣發英雄帖,除鼓勵原創、實驗探索外,並要求主創者年齡在45歲以下,演出全長不可超過3小時。

* 江蕙哽咽道別「請大家原諒我」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26000276-260102

江蕙(二姊)25日在封麥「祝福」演唱會上向歌迷道別,她擔心在舞台上說不出再見,預錄了一段4分半鐘的影片,向歌迷道歉:「舞台是我的生命,下舞台不管是對我或者是對我的歌迷,都還滿殘酷的。」她難捨地說:「到了這一刻,我才知道是這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