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興市場資金 逃難潮加劇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1000047-260203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01日 記者林國賓/綜合外電報導
受到中國股市暴跌、美元走強與商品價格下挫的利空夾擊,投資人加速撤離新興市場,全球新興市場基金資金失血量從上周的33億美元擴大至本周的45億美元,其中新興亞洲股票基金過去3周已有121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出,失血量創歷史新高。
根據EPFR的資料,在截至30日止的當周,投資人總共又從全球新興市場撤走45億美元的資金,撤資量高於前一周的33億美元,近3周全球新興市場基金的失血總量更高達145億美元。
另據澳盛銀行(ANZ)分析指出,資金逃難潮又以新興亞洲市場最為嚴重,新興亞洲股票基金最近3周總共已失血121億美元,已改寫2004年有相關統計數據以來的新高紀錄。
針對當前新興市場的投資低氣壓,JP摩根新興市場股市投資策略部門主管莫瓦特(Adrian Mowat)表示:「新興市場當前宛如深陷一場完美的風暴。」
新興市場資產賣相惡化主因之一為商品價格再現新一波跌勢,巴西與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經濟體都仰賴包括石油與銅等商品出口。國際油價本周稍早一度下探6個月最低,美元走強是油價下跌的其中一個原因。
巴克萊銀行(Barclays)信用分析師發表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總經環境對新興市場資產仍然不利,許多商品價格本周都觸及多年新低,市場對中國的疑慮升高,加上美國即將展開升息循環,也抑制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的吸金力。」
另外,包括馬來西亞幣與土耳其里拉等部份新興市場貨幣,因遭受政治面利空額外摜壓而重貶,許多新興市場貨幣目前都已跌至約15年低檔。
根據EPFR的報告,亞洲新興股市本周失血27億美元,其中光是中國大陸股市基金就淨流出10億美元。
此外,資金則轉入歐洲與日本,2大市場共同基金與ETF基金本周總共吸金約20億美元。(工商時報)
※ 相關報導:
* 黃金末日?專家:將下探700美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1000049-260203
黃金向來是投資人深信不疑的亂世保值英雄,但周五盤中又見金價滑落至逼臨上周所觸及的5年低點,一些分析師已對黃金後市發出末日論般的預測,認為會跌到每盎司700美元。
* 波多黎各 恐成下一個希臘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1000051-260203
美國加勒比海屬地波多黎各恐將淪為下一個希臘!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若波多黎各無法在8月1日償付5,800萬美元債務,就面臨違約倒債,這也將創下美國聯邦與地方政府發債史以來的最大債務違約紀錄。
* 失業人口增加 歐元區QE沒效果?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1000054-260203
歐盟統計局(Eurostat)周五公布歐元區7月消費者物價較去年同期幾乎沒上漲,同時歐元區失業人口在6月增加3.1萬人。這2項指標都顯示,歐洲央行(ECB)的量化寬鬆購債操作仍未產生振興就業與通膨的效果。
* 美7月消費者信心 終值遭下修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1000055-260203
美國周五布7月消費者信心欠佳,民眾對濟前景仍有疑慮。另一方面,美國第2季雇用成本指數成長大幅減緩,是工資持續欲振乏力的跡象,如此可能拖延聯準會(Fed)啟動升息時機。
* 日家庭支出 6月意外下跌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1000052-260203
日本周五公布6月通膨僅微幅上揚,主要是家庭支出意外下跌,因此引發市場揣測,日本央行將推出新一輪刺激經濟措施來提振景氣。
* 支持基建 陸要發債兆元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1000071-260203
在消費與外需疲弱的情況下,中國官方開始藉由擴大基建投資來維穩經濟成長。住建部昨(7/31)日宣布投資351億元人民幣(下同)來興建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市場更有消息指出,官方還將推出超過1兆元的專項債券,備足銀彈來支持基建工程。
◆ 台GDP急墜怪大陸 陸媒鳴不平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1000895-260301
旺報 2015年08月01日 記者梁世煌/台北報導
行政院主計總處31日公布第2季經濟成長率(GDP)僅有0.64%,創下過去11季以來的新低水準,台灣今年GDP增速想要「保3」不樂觀,部分學者將台灣經濟低迷歸咎於大陸「紅色供應鏈」的殺戮 引來大陸媒體「鳴不平」,直稱台灣經濟不好就怪大陸,簡直是「大陸威脅論」翻版!
主計總處指出,第2季經濟成長率下修至0.64%,較先前預估的3.05%大跌2.41個百分點,下修幅度遠超出預期。學者分析除了全球景氣復甦力道遲緩外,幾乎都認為是大陸供應鏈自主化的排擠效應,是導致台灣出口節節衰退主因。
Q2經濟增速僅0.64%
根據主計總處預測 由出口不佳,也使得第2季製造業生產指數負成長0.87%,結束自2013年第3季以來的正成長走勢,預估第2季製造業實質負成長0.19%,對總體經濟成長形成負貢獻度0.06個百分點。
對於第2季GPD表現慘不忍睹,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表示這種數據簡直令人「跌破眼鏡」,他甚至坦言,「今年要保3,難度已經越來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將經濟下滑、出口衰退,怪罪紅色供應鏈崛起,也成為大陸媒體議論的焦點,大陸對台系統的宣傳媒體──台海網就對部分學者將台灣的不景氣,歸咎於大陸「紅色供應鏈」的殺戮,感到不公平。文中更引用台北科技大學光電研究所學者藍玉日前對媒體的投書,內容指台灣出口額之所以下降,主要是出口到大陸呈現衰退,因為台灣之前出口到大陸的零件,大陸廠商現在自己都會做了,台灣的出口自然衰退。
不過,台海網也引述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的話指出,「紅色供應鏈」會部分影響台灣經濟,但並非主要因素。因為大陸自身經濟增長率和出口也呈下降趨勢,甚至連日本、韓國、德國等,今年上半年的出口都在衰退,這是全球大環境決定的。
迎難而上勿打價格戰
孫明德認為,「紅色供應鏈」的存在,既是威脅也是挑戰和機遇。台灣應該迎難而上,努力替代上游的日本、美國,而不是在中下游打價格戰。
台海網指出,台灣應該找出經濟衰退的真正原因,否則,只要經濟不好就怪大陸,將讓翻版「大陸威脅論」呼之欲出,台灣也將難逃陷入邊緣化、空洞化的泥淖中而難以自拔。(旺報)
※ 一般民眾沒有太多「閒錢」。相關報導:
◆ 經濟/試擬「經濟體質強化措施2.0」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09260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8-01
.上半年才過了幾個月讓學者專家充滿樂觀心情的好景,到6月份情勢急轉直下,所有的衰事都連番出籠:出口及進口連數月衰退、出口訂單衰退、對最大出口市場中國大陸的出口成長率自2010年的逾40%直降至負值、景氣對策信號降到32個月來最低點等等。
面對如此轉折,行政院毛治國院長絲毫不敢大意,提出三個關鍵性的問題:產業是否過度集中於資通訊?對大陸市場是否過度依賴?投資衰退怎麼辦?要求相關部會提出短中長期改善方案,顯然他並不敢小覷此事。
兩周後國發會果然彙整各方提案包裹成為「刺激經濟方案」;依照歷任內閣的往例,閣揆必定欣然接受,指示大事宣揚即圓滿結案。不料毛院長立將全案退回重擬,要求提出更具體可行的方案。最後終於拍板定案,名為「經濟體質強化措施」。
毛院長對此事的慎重與認真,的確為歷任內閣所少見,對問題的重視,更已超過國發會所邀集的部會首長及重量級學者;但細讀此一措施,仍見為德不卒。
首先,十餘年來以各種令人眼花撩亂的名目所提出的振興經濟方案,不論如何別出心裁,總跳脫不了幾個鏗鏘有力,讓人琅琅上口的重點:改善投資環境、產業升級轉型、鼓勵創新創業、積極提振出口。其實,不要細究其義,單是這幾個響亮的口號即足以回答毛院長的三個大哉問。果不其然,「經濟體質強化措施」的核心主張,也全在其中。
要用這樣一套新瓶舊酒的新八股解決短期波動的經濟問題,只會有兩個後果:其一,既是短期波動,焉用牛刀割雞?其二,不是短期波動,乃是長期危機,則這些老刨刀根本無力解牛。因此我們不揣譾陋,試抓一帖「經濟體質強化措施2.0」以拋磚引玉。
要解決問題,首先要認清問題。毛院長的三個大哉問其實都出自同一因:20年來因為台灣加工出口業西移投入大陸的世界工廠,台灣經濟乃完全倚恃在台的資通訊業、機械業、石化業中上游廠商對大陸的出口以維繫成長率。但自2007年以來,中國大陸「騰籠換鳥」、「以世界市場取代世界工廠」;易言之,就是關閉世界工廠,到近幾年,此巨大工程終將完成。於是前兩個問題正快速成為明日黃花,而第三個問題即日趨嚴重:台灣主力產業失去市場、不見出路,該如何投資?
問題關鍵既在於此,解決問題就要對症下藥。世界工廠關閉,主力產品走投無路,在新的世界工廠出現之前,此病無藥可治,這是不容諱言的事實。而對此殘酷現實,只能就目前在其他市場仍有可為的廠商,全力協助其消除障礙、增強戰力。短期最具速效的藥方就是比照競爭對手讓新台幣大幅貶值。
由於台灣價格水準嚴重偏低,尤其重大物資如水、電等更被強力壓低,又陷於通縮的威脅,此時貶值有百利而無一害。
出口既不足恃,提振有效需求即唯賴投資,目前種種激勵投資措施卻不著邊際,搔不到癢處。隨手可指出幾個著力點:第一,台灣的傳統產業經數十年磨礪,許多已可追隨德國等先進國家腳步,在全球市場一爭長短,此即所謂中堅企業或隱形冠軍。強化措施中雖亦有每年將50家中小企業提升為中堅企業的目標,但顯然文不對題,重點不在其規模,而在於國際市場競爭實力。方向一改,投資即可大增,出口也同時受惠。
第二個現成的辦法,就是趁世界工廠關閉,選擇卓越且適當的廠商回台組成各業完整的產業鏈,擺脫對大陸世界工廠的倚賴,甚至可創造一個高價值的微型世界工廠。這樣的廠商有千百家佇足翹盼,但政府政策始終只是畫餅。一旦促其實現,投資、就業、產出立可大增。
※ 相關報導:
* 經濟停滯
* 時代的里程碑
*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 消失的太陽黑子:太陽之謎解開了
21 則留言:
通膨啟動! 美國現在什麼都漲
http://udn.com/news/story/6813/1094482
聯合晚報 編譯陳世欽/綜合報導 2015-08-02
房租、餐館用餐、剪髮、健身房會員費甚至一杯咖啡的費用全都上漲。對已經習慣物價持平甚至下跌數年的美國消費大眾而言,一種陌生的現象已在經濟的許多層面出現:通膨已經啟動。
目前的漲幅還算溫和。許多情況下,某些消費項目價格下跌足以抵銷其他方面的上漲,導致整體通膨率保持在歷史低點。然而多種消費項目價格上漲的幅度卻是衰退6年前結束以來最大。事實上,它們是經濟已經比較健全的具體反映。許多企業已經開始把較高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而且不擔心失去顧客。這意味,它們已經產生信心。
過去1年,以消費者物價指數衡量的通膨幾乎未曾上漲,主要是因為,較便宜的油價壓低指數。
然而物價還是上漲中。如果扣除波動激烈的糧食與能源,則過去3個月,「核心通膨」年率上漲2.3%。
今年最主要的通膨拉抬因素是房租。根據美國政府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6月的房租平均比去年同期上漲3.5%,是連續第5個月如此增加的幅度,也是過去6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
官方數據顯示,絕大多數美國人首次自組家庭時,選擇租而不是買房。導致空屋率降到25年來的最低,同時推升房租。
外食開銷的增幅也已經擴大,今年6月比去年同期增加3%。食物成本增加助長這股趨勢。今年1月的咖啡價格比去年同期大增6.1%,是將近3年來,增幅最大的一次。以星巴克為例,上個月一杯咖啡要價增加5美分到20美分不等。至於牛肉,過去1年更是大漲將近11%。
另外,由於越來越多的州、市當局提高勞工的最低薪資,導致勞動成本同步增加。
經濟學家認為,物價很可能繼續上漲,原因之一是,它們大多發生在價格通常相對比較穩定的服務業。
※ 相關報導:
* 洛杉磯成製造重鎮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2000209-260209
提及美國最大製造業中心,外界印象多停留在擁有眾多藍領階層的芝加哥、底特律或費城。不過根據美國勞工部指出,擁有52萬製造業工人的洛杉磯,才是全美最大製造業重鎮。
拜「美國製造」的成本優勢所賜,洛杉磯在成衣業回流支撐下,穩坐美國最大製造業中心。
根據美國勞工部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目前洛杉磯的製造業勞工數約為52.4萬人,遠高出芝加哥的40.9萬與紐約的36.8萬人。
洛杉磯之所以擁有如此多製造業工人,在於「美國製造」的本土服飾品牌崛起,讓該都市成為捍衛美國成衣業的堡壘。洛杉磯8名製造業勞工當中,就有超過1人在成衣廠工作。
....然而鞏固洛杉磯成為美國成衣業製造基地的原因有二。第一是美國本土製的潮牌,像是True Religion與American Apparel崛起;第二是這些「快速時尚」為因應潮流的轉變,通常需要把工廠設在鄰近地區才能快速做出回應。
不過洛杉磯成衣業支付勞工的薪資遠低於其他工廠工作,也讓它被冠上「血汗工廠」的惡名。據統計,洛杉磯的成衣工人的平均周薪為655美元,遠低於全美製造業工人的830美元。
◆ 供過於求 陸大宗商品價格續疲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2000688-260301
旺報 2015年08月02日 記者王揚宇/綜合報導
大陸大宗商品市場自5月以來持續走弱,儘管人行加強寬鬆貨幣政策力道,也無法讓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好轉;專家認為,商品市場需求下滑導致供給壓力增大,為大宗商品市場持續走弱的主因,也與美元指數走高脫不了關係。
一德期貨分析師寇寧認為,年初因大陸工業產出及投資消費市場需求出現下滑,中央穩增長的政策提前入市,增加基礎建設投資;進入第2季,基建投資增長下跌,而房地產銷售恢復狀況「不如預期」,加重需求端疲軟情況,也使得政策對沖的缺口不斷增加。
此外,年初基建投資的滯後效應,讓第2季工業產值恢復增長,但這也增加供給端的壓力,加上需求的「意外」下滑,使得大宗商品價格跌勢加劇;國際層面則是受到美元指數走高的影響,中短期內對國際商品價格的壓力將持續存在。
寇寧指出,目前總體需求面尚未出現明顯的回升狀況,短期內需求疲軟對商品價格的壓制,仍是大宗商品運作的主要矛盾,而隨著穩增長政策效果逐步顯現、房地產投資的週期性恢復,需求端壓力緩解,商品市場將逐步轉向供給收縮或產能去化,讓供需再平衡。(旺報)
※ 相關報導:
* 陸經濟泡沫化 美媒:台及早因應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2000718-260302
對於大陸日前的股災,美國《紐約郵報》駐聯合國資深記者阿弗尼(Benny Avni)7月30日撰文指出,中國近期的經濟問題已到難以預料的地步,這是因為政府干預市場與影響力不如以往;他建議台灣,如果不想要變成下一個香港或澳門,目前棘手的是要因應中國大陸經濟泡沫化的問題;對於美國而言,大陸股災既是危機也是轉機。
◆ 華人員工被欺壓仍噤聲 美官員也傻眼
http://udn.com/news/story/6813/1093346
世界日報 記者黃惠玲/芝加哥報導 2015-08-02
「你不爽,就別幹了!」當老闆向公司員工這樣放話時,其實已違反美國勞基法,但幾乎99%的華裔員工,都不清楚自己權益,更因為怕「丟工」而選擇忍耐受辱,不吭一聲。
全國勞資關係委員會(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中西部負責人歐爾松(Peter Sung Ohr)表示,過去四年,委員會在芝加哥地區處理過至少4000件保護員工發聲權力的申訴案件,但其中包括華裔在內的亞裔申訴案「掛零」,他感慨說「亞裔員工的沉默,讓人無法置信」。
歐爾松31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全國勞資關係委員會是隸屬於聯邦政府的獨立機構,主要工作是保護勞工,爭取改善工作條件、工資待遇和福利。已經在勞工部門任職超過20年的歐爾松說,自己是韓裔移民,亞裔對於工作權,總是「無聲勝有聲」的情況,有時也讓他傻眼無力。
歐爾松強調,日前有一群在芝加哥飯店擔任房務清潔人員的華人,向他詢問有關「經理禁止他們在工作時說中文」,以及「隨時調整工作時數」的無理要求等行為是否違法,他向這群華裔員工說明,只要有超過兩人向勞資關係委員會提出申訴,他一定會協助處理。
結果這些對經理不滿的華人員工,一聽到要「具名申訴」,都紛紛打退堂鼓,其中一名華婦說,「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不想因此被開除」。
歐爾松原來在華府工作,四年前調任芝加哥,負責美中區的勞資關係委員會,他提到,他的辦公室,幾乎每天都有西語裔、非裔的勞工權益組織上門提出申訴,或是針對某些議題,與委員會協商,但整整四年,芝加哥的勞資關係委員會,從來沒有收到過一件亞裔勞工的申訴,更沒有亞裔勞工非營利組織上門提出任何要求或協商。
他表示,華人飯店房務員經理言行已經違法,因法律明文規定,雇主不得硬性規定「工作中只能說英文」,或是「不准員工彼此談論薪資」,而且雇主更不可以於任何情形下,提到「不滿意你走路」等威脅字眼,結果「人證物證」齊全,華人最後還是選擇沉默,令他不禁感嘆「華人員工權益的保障,還有好一段路要走」。
經濟/儘快踏出TPP的第一哩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09571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8-03
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部長會議於7月28至31日在夏威夷召開,但為期四天的會議,最終並未能達成TPP最後一哩,不過,美國貿易代表傅洛曼(Michael Froman)說:「我們已經達成顯著進展且將繼續解決少數未決議題,讓TPP協商進一步邁向達成共識目標。」
過去TPP的進展,一直不被看好,最主要原因除了美國國內的意見分歧外,美日間談判的困難,以及許多所謂高品質的境內規範,包括馬來西亞、越南、秘魯、智利等開發中國家能否接受,都是很大挑戰。不過,TPP似乎是關關難過關關過,記得2011年也是在夏威夷舉辦亞太經合會(APEC),當時身為主人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將TPP的聲勢推到最高峰,一舉壓過RCEP等其他自由化路徑。
但2012年美國並沒有等到日本加入談判的聲明,直到2013年日本安倍政府上台並宣布加入TPP談判後,TPP才聲勢再起,但此後,由於美國國內一直無法通過貿易促進授權法案(TPA),也連帶影響美日談判進度,直到今年美國國會終於通過TPA法案,眼看大勢即將底定,但終究未能拍板。
不過,就談判本身而言,目前已完成98%,在今年內完成談判應該不會是問題,怎麼可能為了2%的爭議,而犧牲98%的成果。而這2%的爭議,又主要在於美國、加拿大、日本和墨西哥等「四個老大」喬不攏,這其中日本是美國在亞洲最重要戰略盟友,其餘二者是美國鄰居,同屬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成員,因此,這爭議比較像是利益拿捏,比較不是原先大家所擔心的先進經濟體與開發中經濟體結構的爭議。
因此,此次夏威夷部長會議,雖未能拍板,但不會是TPP的最終命運。不過,這卻是歐巴馬的挫敗,因為從時程來看,在歐巴馬卸任前,即便TPP能夠完成談判,也趕不上美國國會表決。
如此,下一任總統的態度便成為重要變數,倘若是在野黨共和黨勝選,那麼支持TPP殆無疑義,但倘若是民主黨的希拉蕊當選,因為希拉蕊仍不願鬆口表示支持或反對TPP,反而是變數,希拉蕊雖然支持美國工會立場,但她也是歐巴馬第一任期時美國重返亞洲的政策形成與執行關鍵人物。就此次談判的結果來看,我們感到比較訝異的是,相對小國家過去所在意的包括藥品智財權、著作權、投資爭端解決機制、國營事業、或是環保、勞工規定等,均不再是爭議焦點,顯然,這些小國或後進國家已有相當決心,接受高品質規範的挑戰。
對台灣而言,倘若我們以最新的GTAP 9.0資料庫版本,重新運用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擬台灣加入與否的影響,若同時考量貨品及服務貿易效果,加入與否來回差距可達GDP的2.5%影響數,遠遠超過兩岸服貨貿協議,甚至RCEP的影響。
此次TPP部長會議未能拍板,從時間上來說,也許給了我們稍稍喘息時間,但我們也很清楚看到,台灣開放有所不足,法律規範離國際太遠的項目,包括農產品開放,以及前述藥品智財權、著作權、投資爭端解決機制、國營事業等均大致達成共識,台灣若想加入TPP,恐無法再有僥倖心態,而需有開放及修法接軌國際的意識及行動。
我們從不認為,加入TPP須過度擔心政治因素,美國已不只一次公開說明,台灣加入TPP與否,與兩岸關係無涉,也一再公開表示歡迎台灣加入TPP的意願,但我們卻非常擔心,國內輿論將加入TPP的阻礙移轉為國際政治因素,但實際上卻是不願或害怕開放。倘若台灣真有決心加入TPP,事實上許多該開放及該修正的法案,早就應超越盤點或準備階段,而直接進入落實階段,否則當TPP完成最後一哩,我們的第一哩都還踏不出去。
◆ 陸第三方支付 免費轉帳沒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3000737-260309
旺報 2015年08月03日 記者戴慧瑀/綜合報導
大陸網路支付新規來了!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7月31日對第三方網路支付發布徵求意見稿,對第三方支付進行嚴管,提高身分驗證的要求。其中,央行規範用戶網路支付單日累計金額上限5000元(人民幣,下同),且禁止跨行轉帳,引起輿論譁然。未來習慣用第三方支付的大陸消費者恐面臨諸多不便。
根據大陸央行發布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將來若支付機構未採用數位憑證、電子簽名驗證,但安全驗證方式達兩種以上,其用戶所有支付帳戶的單日交易累計金額上限為5000元。如果安全驗證方式未達兩種,則每人單日交易的累計金額上限僅有1000元。上述新措施不含用戶向同名銀行帳戶轉帳。
高單價商品 扣款不便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過去大陸消費者愛用支付寶、財付通和快錢等第三方支付,源自於使用可以比較快捷便利。用戶在超市、便利商店和餐廳時,通過移動支付即可付費,無須經過銀行驗證的流程。現在新規規定,超過200元以上的移動支付都得進行繁瑣的銀行交易安全認證程序,便捷性大幅降低。有大陸第三方支付業內人士憂大陸重回現金和信用卡消費時代。
用戶流失 行業影響大
另外,未來大陸消費者網購高單價商品時,如手機、大家電等,受限於新規,部分將回歸到銀行清算。《廣州日報》2日報導,央行人士以一台價值6000元的手機為例,消費者的支付寶帳戶至多只能支付5000元,剩下的1000元會自動從消費者綁定的銀行帳戶內扣款。
新規還規定,用戶的網路支付帳戶只能向同名銀行帳戶轉帳,不能對外轉帳。這意味著用戶想要轉帳給他人,只能乖乖到銀行臨櫃排隊轉帳,且還得自付跨行轉帳的手續費。第三方支付用戶過去享有「免費」跨行轉帳將不復存在。
外界認為,驗證程序的增多雖利於網路交易安全,但第三方支付機構將可能喪失大量潛在用戶,同時將影響消費者的購物熱情,消費者支付習慣受到影響,也將對部分行業的經濟影響極大。(旺報)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新規史上最嚴 行動支付重傷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3000741-260309
大陸網路支付新規剛公布,第三方支付業立刻掀起軒然大波。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7月31日發布徵求意見稿,被第三方支付業者稱為史上最嚴。新規除了限制交易額度,用戶開戶、轉帳難度都大幅提升,業者直呼整個行業發展將倒退。
這次大陸央行出重手,外界解讀是為了防範第三方支付機構「銀行化」,鞏固銀行體系的信用交易地位。根據《廣州日報》和《每日經濟新聞》報導,徵求意見稿明確指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得從事信貸、融資、理財、擔保和貨幣兌換等金融業務,僅能做單純消費、轉帳業務。
* 旺報觀點-整頓網路金融 別扼殺發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3000740-260309
這次新規引來輿論熱議。有人指央行的這把火,無疑就是要給第三方支付立下規矩,杜絕潛在的金融風險。不過也有人認為新規擺明利多銀行業,稱「央媽是銀行們的親媽,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後媽。」
東亞出口弱 帶衰全亞洲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097963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道瓊社電 2015-08-04
巴隆周刊3日報導,今年東亞地區出口繼第1季減少0.6%後,第2季進一步萎縮5.2%,是金融海嘯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可能使亞洲墜入投資、經濟成長,以及貿易全面衰減的惡性循環。
新加坡出口減少15%,日本減少10%,印度劇減17%,紐西蘭更重挫18%。主因之一,當然是中國及歐洲的需求下滑。但東亞各國不僅對中國及歐洲的出口疲軟,連對美國的出口也減少0.7%。
部分原因是製造業供應鏈發生變化。以往中國製造業須從亞洲進口許多高階零組件,但現在逐漸轉為由國內自給,並將一些較低階的製造業產能移轉到開發程度較低的國家。結果中國的出口雖也減少2.2%,但從亞洲其他國家進口的金額則劇減約11%。
另一項新原因是全球需求減弱,而日本及歐洲等已開發國家「重商主義」抬頭,則使情勢更加惡化。歐、日靠量化寬鬆政策使本身的貨幣貶值,以促進製造業成長,使全球對製造品的進口需求減少,並加重全球供給過剩勢頭。
亞洲貨幣競相貶值,也產生副作用。例如日本第2季以日圓計算的出口額年增6%,但過去一年來日圓對美元已重貶18%,證明貨幣貶值並不能提升出口競爭力,只能使國內製造業的獲利因貨幣貶值提高,卻削弱消費者的購買力。
如此一來,以貶值促進貿易反而拖累經濟成長,從而削弱投資。目前中國投資成長率已經降到十年來最低,亞洲其他國家的投資展望同樣黯淡。
※ 相關報導:
* 社論-新興市場貨幣劇貶,是機會還是警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4000036-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04日 主筆室
近日新興市場貨幣匯率出現劇烈貶值的走勢,從拉丁美洲的巴西、智利,到歐亞交界的土耳其,再延伸到東南亞的印尼與馬來西亞,各自都遭到資金外流、匯率貶值、主要出口原物料價格大跌的多重利空襲擊。匯率貶值雖然有助於個別國家的出口,但是新興市場貨幣集體貶值卻是極為罕見的現象,這會是十五年一次的機會,還是又一次動盪的警訊?
....新興市場的匯率貶值,通常都會伴隨著資金的外逃,造成股票市場的下跌壓力。 根據本報引用EPFR的統計,至七月底之前的三個禮拜,投資人總共從新興市場基金抽走145億美元的資金,其中有高達121億美元是從新興亞洲國家逃離,單月賣超的金額,是該項統計從2004年開始至今的新高紀錄。
這波十五年來僅見的集體貶值浪潮,當然與對沖基金禿鷹的大力做空有關,但根本的關鍵還在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基本面快速惡化。從巴西到俄羅斯到中國到印尼,集體出現需求弱化、出口衰退、國家與企業負債快速增加,而且在美國、日本、歐元連番的QE之後,新興國家大幅提升外債依存度,為禿鷹放空提供了源源不絕的火藥。
目前金融市場的焦點放在中國大陸。面對新興國家貨幣的巨幅貶值,大陸內部要求人民幣有秩序貶值的聲浪日益升高,各種貶值與否的內部論戰已經觸發,伴隨著大陸股市的劇烈震盪,增添新興股匯市場的不確定氣氛。
* 財政困窘 波多黎各倒債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098631
有「加勒比海的希臘」之稱的美國海外屬地波多黎各深陷經濟危機,國際債信評鑑公司穆迪表示,波多黎各負債730億美元(台幣2兆2630億元),其中有一部分屬於3日到期的債券而未能償付。這是美國自由邦首度而且廣泛的違約。
◆ 經濟/穩住經濟是下一任總統的重擔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09793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8-04
主計總處上周公布第2季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概估值僅0.64%,較5月預估值3.05%下修2.41個百分點,創下12季新低,專家及媒體紛紛以「大跳水」、「跌破眼鏡」、「慘不忍睹」等形容其跌勢。第2季GDP成長驟降,不僅全年經濟成長無法「保3」,而且反映出經濟結構長期依賴出口的脆弱性。面對日增的內外變數,如何帶領台灣經濟走出當前困境,不僅是現在政府的責任,更是明年1月將選出的下一任總統須肩負的重擔。
今年初政府對國內經濟高度樂觀,主計總處2月預測全年GDP成長率可達3.78%,但5月因出口及內需成長減速,將成長率預測值下修至3.28%,不過,國發會及主計總處對今年下半年經濟仍表樂觀,新出爐的第2季成長率估值急凍,澆了政府一盆冷水,財經官員只能用「出乎意料」來掩飾成長數字的慘跌。
用簡單統計分析,第2季GDP成長率較原預估驟降2.41個百分點,即使第3、4季仍可維持主計總處原有樂觀預估值,全年GDP成長率估計將降到2.68%,除非下半年經濟奇蹟式回升到4%以上的成長率,否則「保3」已毫無可能。如果考慮成長率驟降對民間投資及消費信心的衝擊,以及國內外經濟變數增多,下半年GDP成長更難樂觀,「保2」恐怕都是高難度任務;部分專家甚至認為台灣可能陷入經濟衰退邊緣。
GDP成長表現出乎意料的差,很多是大家知道的原因,包括商品出口受全球需求減緩、「紅色供應鏈」威脅等影響而大減(第2季年減9.81%),民間消費和投資等內需成長動能亦明顯不足;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因素,尤其是服務貿易的變化,據主計總處指出,第2季陸客來台人次較去年衰退2.9%,結束連續15季正成長。而且每人來台消費金額持續萎縮,另一方面,第2季國人出國觀光大增11.0%,兩者一減一增導致服務輸出入赤字大增,拉低GDP成長率。這顯示幾年來大陸觀光客對台灣經濟的顯著貢獻,也已面臨關鍵的轉折點。
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經濟的挑戰有增無減,外在大環境的可能惡化,包括美國聯準會9月可能升息,歐元區及日本經濟停滯,全球石油及原物料價格重挫引發另一波循環性衰退等,都可能減緩全球經濟和貿易成長,對台灣出口無疑雪上加霜。更大的隱憂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大陸經濟進入長期趨緩的「新常態」,勢將持續削弱台灣出口動能;而大陸致力改革及產業轉型升級,也將加快「紅色供應鏈」的崛起,擴大兩岸出口競爭及對台商的威脅。
不僅如此,內需動能的減弱也已是現在進行式:近來股市大跌及房地產市場的漸凍,對民間消費和投資的衝擊日漸擴大;國際景氣不佳及觀光客成長趨緩,亦波及國內企業投資意願及能力。明年政黨輪替機率非常之高,民進黨執政可能導致兩岸交流及經貿往來趨於保守,近年受大陸熱帶動的內需增長,亦可能反轉緊縮。更深一層看,很多長期性與結構性問題亦逐一浮現,社會高齡化、少子化的衝擊,退休年金破產危機、中央和地方皆面臨財政困難等等,都是必須嚴肅面對並及時處理的經濟難題。
面對紛至沓來的嚴酷挑戰,如何穩住台灣經濟,已是政府無可逃避的責任。毛內閣上周雖已提出「經濟體質強化措施」,但從其力道及內閣施政能量來看,遠不足以因應當前高度複雜及困難的經濟形勢,所以,我們期待各總統參選人皆應針對如何突然破當前台灣經濟困境,提出具體解決對策和未來執政的藍圖,並進行充分辯論,以供選民能夠取捨。下一任總統必須肩負起台灣經濟的重擔,誰有這樣的能力,才夠資格登上總統大位,台灣人民也要睜大眼睛挑選出最適任的經濟領航人。
※ 相關報導:
* 張金鶚︰實質薪資倒退 更買不起房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903734
雖然房仲業者統計台北市房價已回跌,但今年第一季北市房價所得比與貸款負擔率卻創高。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分析,除近五年房價飆漲外,最大的問題出在台灣實質薪資倒退,導致家戶可支配年所得無法成長,與房價差距愈來愈大,自然購屋痛苦指數也跟著愈加沉重。
此外,張金鶚指出,因房價所得比「分子」取的是實價資訊中位數房價,可能因樣本數與樣本產品地點出現落差;換句話說,當調查當季剛好出現總價較高或是購買相較精華區住宅較多,恐造成中位數房價偏向高價那一端,最後出現數據結果再往上攀高,這些變異因素都須考量進去。
* 勞工意識抬頭 西進風險增
http://udn.com/news/story/7334/1097891
金屬機殼大廠可成位於中國大陸蘇州廠區昨(3)日發生勞工暴動事件,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業界人士認為,隨著大陸勞工意識日益抬頭,近年來台廠在大陸工廠管理難度快速升高,輕則砸下大量資遣費擺平,重則產線停擺,西進的風險已愈來愈高。
業界人士表示,台廠每年西進大陸的數量彷如過江之鯽,但黯然回台的企業也不少,主要原因就是大陸工廠管理難度比台灣更高;業者在大陸必須面對高強度的勞資衝突,一旦協調未果,很容易演變成暴動,此狀況在台灣較少發生,在大陸卻屢見不鮮。
* 華府觀察/看陸締造歷史…TPP美硬不起來
http://udn.com/news/story/6813/1098019
上周六有兩則新聞同時刊登在華盛頓郵報,一則是頭版的「北京主辦冬季奧運締造歷史」,另一則是十二版的「貿易部長們未能談妥跨太平洋協定」;兩則不相干的新聞,卻象徵了美國與中國大陸兩大強權的此消彼長。
* Yahoo奇摩電商 行動流量超越PC
http://udn.com/news/story/7240/1097366
Yahoo奇摩昨公布行動商務持續成長,旗下包括購物中心、超級商城、拍賣在內的電子商務三大平台,第2季來自行動端(包括平板、App)的流量皆正式超越PC(包括筆電)。
Yahoo台灣暨香港電子商務事業群副總裁王志仁預估,近2年內來自行動和PC裝置的流量比,應會停留在6:4,多螢幕已成不可逆趨勢。
社論-QE餘威仍在 油價欲漲不易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5000024-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05日 主筆室
近一個多月來,市場曾因伊朗與P5+1六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及德國)限核協議達成在即,庫存原油恐將大量釋出而看空油價後勢,但在7月中旬協議拍板定案後,才恍然明瞭國際對伊朗的各項制裁並非立即可解,其原油要真正重返市場,還有美國國會審議、國際原子能總署核設施檢查…等至少半年的路要走。再加上戰備庫存和賤賣傷本的考量,解禁初期的伊朗庫存原油釋出將有限,不會對市場造成太大影響,這正是核協議簽訂後,當日國際油價反而彈升逾5%的主因。
然而,若就此認為油價走勢將止穩回升,未免過份樂觀。因為除了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持續以維持產量方式捍衛市占率、中國經濟漸次趨緩、美元強勢格局仍在,導致國際油價難見漲勢之外,美國聯準會量化寬鬆政策(QEs)餘威仍大,亦為國際油價盤旋低檔的重要原因。
眾所周知,2013年起美國為首的非傳統原油產量大增,造成去年油價崩跌。但當前美國頁岩油開採所使用的水平鑽井(Horizontal Drilling)和水力壓裂(Hydraulic Fracturing)工法,皆是問世逾10年的技術,何以至近2年才使頁岩油產量出現爆發性成長?關鍵就在於2008年金融海嘯後,聯準會3輪QEs所拋撒出的龐大金流,帶動投資工具多元化,如投資能源產業股票、具稅務優惠的有限合夥(MLP)、原物料相關ETFs,以及小型鑽探商的私募基金等4大投資管道,加快熱錢流入原油產業及相關投資市場的速度。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QE推出後,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由2009年初低點的735點一路走揚至今,已突破2100點大關,能源類股亦呈現大漲;能源儲存、開採和運輸設備等相關企業所發行的MLP,因具有固定收益特性,在低利率環境下,深受投資人青睞;而大量原物料ETF及小型鑽探商的私募基金,則可滿足風險趨避者與愛好者的需求。
於是,在4大投資管道提供能源企業大量且低成本的資金,可增加投資,以及國際原油均價於2011~2014年皆維持100美元/桶上下的環境,讓高開採成本的非傳統原油有獲利空間,美國頁岩油產量便自2013年起大幅增加。而OPEC直到2014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復甦力道下滑時,才驚覺自己力促油價維持高檔,賺取可觀收益的同時,竟也成就了非傳統原油業者崛起,使既有的市占率遭到侵蝕。長此以往,頁岩油蘊藏量豐沛的美國,將超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原油生產國。若再計入不斷增加的加拿大油沙產量,則北美同盟的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總原油產量將逐漸逼近OPEC,並足以撼動其市場地位。OPEC遂從去年下半年起急忙展開價格戰爭,企圖阻止非傳統原油壯大,卻為時已晚。
縱然去年10月29日聯準會正式終止量化寬鬆政策,為實行2年的QE3畫下句點,去年底國際油價也大幅崩跌,致使美國原油與天然氣開採機具採購量持續下滑,從而呈現能源業者投資意願減弱、今年4月起美國原油產量一度出現下滑,原油總庫存量也相應去化等情勢,讓市場樂觀者認為油價底部已出現,帶動國際油價由低點大漲超過40%。但好景不常,6月底起國際油價再度大跌逾20%。
此波跌勢表面看來是受到伊朗核協議達成及美元指數強勢的影響,實際上卻是反映原油供過於求的收斂速度,不如預期。尤其今年7月美國原油自產量仍達到960.4萬桶/日,較去年底的912.1萬桶/日,又大幅增加了5.3%,遠遠超過美國能源局(EIA)去年底預測932萬桶/日的平均水準。再者,MLP資金帶動為數眾多的原油儲藏設備興建,以及正斜率(contango)的原油遠期期貨曲線(CCRV),攤低業者儲存原油的成本,皆促使美國原油庫存量持續累積,並在今年4月達到11.8億桶(含戰備儲油)的歷史高點。隨著夏天用油旺季來臨,庫存出現小幅去化,卻仍高達11.5億桶,迫使EIA在6月的《短期能源展望》報告中,再度上修2015年原油平均供需剩餘至194萬桶/日。
換言之,寬鬆的貨幣環境、正斜率的期貨曲線及大量原油儲藏設備,正是美國能源業者維持高產量的關鍵。即便目前部分原油開採成本高於市場價格,但在未來半年至一年的期貨價格仍高於成本的情況下,業者尚有維持高產量的誘因。而今年以來股市、MLP、原物料相關ETFs及私募基金等4大投資管道仍呈現正流入,顯示資金來源依舊充足且成本尚低,業者自然會趁此優勢繼續開採及儲備原油,以提供來日市場所需。
更何況,就算美國終止量化寬鬆政策,甚至將在今年內啟動升息措施,但因升息速度將十分緩慢,加上歐元區、日本、中國依然維持寬鬆貨幣政策,因此粗估在未來2年內,全球資金仍舊相當充裕。難怪市場專家預期全球原油供需剩餘的情況,不只持續到2016年,甚至要等到2017年才可能弭平。也就是說,在QEs餘威下,未來1~2年內國際油價仍將維持低檔。(工商時報)
※ 相關報導:
* 油價跌沒救到景氣 打臉財經首長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100348
各經濟部會首長今年都說過油價下跌有利經濟的話,可是油價一跌再跌,經濟卻未見起色,景氣還跟著國際油價下滑,首長們錯看油價下跌與經濟成長的方向性。
* 大陸金融風險升高
http://udn.com/news/story/7333/1100424
大陸下半年金融風險升高,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行長周小川昨(4)日主持中國人民銀行分支行行長座談會指出,要切實維護金融穩定,有效應對各種金融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這是周小川繼7月初因應陸股崩盤危機,召開人行內部教育學習研討,提出「牢牢守住不發生金融風險底線」目標後,近一個月內再度重申。顯示當前大陸金融動盪危機升級,風險一觸即發。
◆ Bank 3.0 老行庫搶行動商機
http://udn.com/news/story/7239/1099786
聯合報 記者沈婉玉/台北報導 2015-08-05
數位金融趨勢成形,各行庫積極推出創新數位服務,開拓行動商機,朝Bank 3.0邁進。一銀創業界之先,推出Touch ID指紋轉帳,各種帳務交易都可透過行動裝置,隨時隨地一指搞定。合庫商銀則攜手10家醫院,要當醫療行動支付一哥。
台銀則推出網路代收代付的金流服務平台「台銀收銀台」,首創以自然人憑證為認證工具,大幅提高買方會員的交易額度,並採用新的支付技術「AOTP」,讓消費者透過簡訊簡碼的主動回傳機制,就可以完成即時扣款認證,無需再透過金融卡、信用卡或是讀卡機插入晶片卡繳款等麻煩的支付程序。
一銀表示,面對外界環境變遷及新興產業趨勢崛起的挑戰,跨境、跨部門、跨業務的整合,以及創新產品與虛實通路服務,將是未來經營的重點方向。
一銀本月還將陸續推出新的行動服務,包括台幣轉帳時可透過iPhone手機上的Touch ID進行交易,不需再輸入交易密碼,安全又便利。另外,支援持有Apple Watch(智慧手錶)的客戶,可透過手表直接查看各種外幣匯率、換算服務等各項金融資訊,及QR Code轉帳等服務。
一銀指出,包括掃描Barcode(條碼)繳費、LINE轉帳通知、個人化帳務PUSH通知、QR Code轉帳、變更使用者代號及密碼等功能改善操作體驗及便利的功能,都將於近期陸續上線,提供持有行動裝置的客戶隨時隨地的個人化金融服務。
合庫進軍行動金融,則訂出主打醫療行動支付品牌的策略目標,已陸續與台大、長庚、童綜合、亞東、宜蘭博愛、光田、三總松山分院及彰化基督教等近10家醫院合作。
合庫表示,民眾只要透過智慧型手機下載安裝「合作金庫銀行」App, 除了可藉此完成網路預約掛號、看診進度及掛號查詢等服務之外,客戶在台大、長庚、童綜合醫院看診,可利用合庫行動網銀金融憑證或本人任一銀行帳戶繳費,減輕排隊等候繳費的麻煩。
經濟/台灣經濟浮現長期停滯警訊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10270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8-06
主計總處上周公布今年第2季台灣實質GDP成長竟僅餘0.64%,不只遠低於該處5月預估的3.05%及市場預期的2.55%,跌碎了眾專家的眼鏡,且季調後實質GDP年化季增率也大減7.65%,為2008年第4季後最大降幅,可見這波經濟降溫速度奇快,讓今年GDP不只保3%無望,更浮現台灣經濟陷入長期停滯的警訊。
乍看主計總處公布國外淨需求負貢獻經濟成長2.07個百分點,國內需求貢獻2.71個百分點的訊息,不明就裡者可能會誤以為第2季台灣經濟表現不振,主要是受到國際需求疲弱拖累,內需仍大致溫熱的結論,只要下半年國際景氣回溫,經濟成長便可恢復溫和擴張。但真相藏在細節裡,台灣經濟已呈現外冷內虛的隱憂,隨時可能進一步降溫,重演2011年台灣面板、DRAM等產品陷入存亡危機,致使當年經濟成長率從第1季的7.37%,快速下滑至第4季0.68%的惡夢,也啟動GDP遭遇「九降風」的開端。
台灣經濟驟失成長動能,原因何在?深究GDP各組成可知,第2季商品及服務輸出年增率由上季的5.93%遽降至-1.3%,創下2012年第2季後首度衰退及跌幅最大的主因有二:一為商品出口衰退,二為服務輸出增幅明顯縮小。除了國際景氣復甦力道遲滯及中國經濟趨緩,讓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並拖累傳統產業出口外,全球電子產品庫存偏高,也讓具優勢的台灣高階電子產品難顯身手,加上紅色供應鏈崛起,威脅中低階電子產品生存空間,商品出口萎縮便不是太意外的事。
然而,過去幾年台灣商品出口出現衰退或低度成長時,GDP統計的輸出成長總高出一截。關鍵在於廠商在全球運籌的考量下,在台設廠的速度雖減慢,對外擴張卻毫不手軟,促使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依舊透過三角貿易持續對台灣GDP做出貢獻。但問題是本季三角貿易毛利成長放緩,使輸出成長不再高於商品出口成長,反映海外台商面臨的競爭威脅大幅提高;而近年來挹注台灣服務貿易輸出頗多的陸客來台觀光,其觀光人數也於本季結束長達15季的成長格局,加劇惡化程度。
至於民間消費雖成長2.81%,連續第2季加速,擴張動能看似穩健良好。但若扣除商品類物價下跌及考量民眾海外旅遊人次隨日圓和歐元大幅貶值而激增,使實質消費產生的虛胖效果,民間消費成長動能就不似數字表面般熱絡,其對第2季經濟成長的貢獻1.5個百分點,亦需打個折扣。
不只消費呈現假熱狀態,資本形成亦虛有其表。資本形成包括固定投資及存貨變動兩項,固定投資大增,一般代表景氣升溫,廠商積極擴充廠房設備以因應即將湧現的需求;而存貨的大量累積,意義則較為複雜。若在景氣上升期,主要反映廠商預先備貨,以利後續銷售;反之,若景氣處在降溫階段,則多半是產品供過於求,未來生產必須暫緩,以去化庫存的警訊。而第2季資本形成之所以從上季的-1.29%上升至5.42%,主要是電子供應鏈庫存去化有限,致使存貨大增所致,而非廠商看好未來景氣,決定加碼投資。這點從進口資本財價格下跌,導致實質設備投資維持正成長,卻隱藏了資本設備進口減少的事實,便可窺見端倪。
當前經濟結構是外冷內虛,加上今年4月、6月連亮兩顆象徵景氣低迷的藍燈,與領先指標仍持續下跌看來,短期內台灣經濟恐將續處築底階段,且伴隨著一定程度的下行風險,不排除各項經濟數據持續下探。
在經濟長期停滯的組成要件,已紛紛來到門邊之際,政府如還想靠部分不再亮麗的產業苦撐,企業若還想仰望國際春燕施捨,而不以破斧沉舟的信念,戮力同心地解決結構性問題,朝正確方向轉型升級,只怕再開多少搶救經濟會議,都無濟於事,只能看著台灣經濟成長動能日漸流失。
※ 相關報導:
* 陳冲:多簽FTA 參與亞投行 降紅鏈威脅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102847
行政院前院長陳冲昨天表示,近期我國經濟表現受到世界經濟環境不佳影響,出口產業也面臨加值升級的問題;若透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參與亞投行等,可鞏固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可降低紅色供應鏈的威脅。
....陳冲表示,出口表現不佳,顯示我國產業升級的問題,必須增加產品價值。產業升級是長期不討好的工作,但一定要做。他舉例,今年初瑞士法朗與歐元脫鉤,瑞朗馬上大漲百分之十至十五,外界都預測將衝擊瑞士出口,但瑞士出口表現非常平穩,就因為瑞士出口的產品有價值。
* 美將升息 亞太貨幣戰停火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02747
聯準會升息在即,亞太各國央行的貨幣競貶戰也暫時停火。紐西蘭央行總裁惠勒不再特意強調紐元過強的疑慮,澳洲央行總裁史蒂文斯日前也淡化促貶澳幣的立場。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上月亦表示無意擴張史前無例的貨幣寬鬆政策。
這現象並不意味著亞太已開發經濟體的貨幣競貶戰就此停止,而是反映美國升息讓上述國家寬鬆貨幣政策的壓力略為減緩。澳幣匯價目前已與策略師預期的年底匯價不相上下,紐元與日圓的貶幅也已超越分析師預期。
《下一波全球貨幣大戰》一書作者、基金公司West Shore Funds首席全球策略師瑞卡茲(James Rickards)指出:「這些央行只是看準美國即將升息而暫時休兵,他們預期聯準會升息將使美元走強,不必採取措施,本國貨幣自然會貶值。」
* 社論-人民幣匯率改革十年後的走向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6000019-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06日 主筆室
....根據西方金融家的分析,在2008年發生源自美國的金融海嘯後,中國政府有很深刻的體悟,深陷危機的美國卻能毫無困難的向全世界發債,這也是擁有全球儲備貨幣地位的美元占盡便宜的優勢。因此自2009年後將人民幣國際化提升為重要國家政策,並積極推動,一方面逐漸開放資本項目,一方面引進外資投入中國的債市和股市。人民銀行甚至宣示將在2015年底實現資本帳戶的基本開放,向全球表達人民幣國際化的決心。
正如紐約和倫敦的經驗所顯示,廣而深的金融市場不僅能吸引人才,創造就業,還可以相對低的利率募集資金。且建立國際參與程度高的金融市場,必有助於中國政府所提倡「一帶一路」計畫的籌資;按照該計畫的設計,中國將在涵蓋65個國家,總人口44億的地區內,展開大型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的建設。然而,如果沒有受到國際認可和接受度高的貨幣,這些相互關聯的遠大目標將很難實現。這意味著中國的人民幣資本市場必須向流入的外國投資開放,而以人民幣交易的企業,和以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持有的各國央行,以及全球各地的基金經理,才能夠期待應有的回報,而這就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最終實現。然而這需要相當的時間醞釀,今年底以前是否可能達到外界預期的資本市場開放程度,各界都在看,西方金融市場資深人士甚至如此形容,「這將是任何人一生難遇的資本市場最大變革」,可見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期待。
然而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仍然滿佈荊棘,例如今年大陸股市的暴起暴跌,先是政府以政策托市使股市迅速大幅上漲,接著又因泡沫化而暴跌,政府被迫強力介入救市,讓全球投資人充滿疑惑,認定大陸資本市場實在不夠健全和成熟。並進一步由此聯想,如果大陸出口繼續低迷,政府很可能以干預方式讓人民幣貶值。
大陸決策高層當然了解,人民幣要成為國際貨幣,需要具備幣值穩定和便利使用的兩個最基本條件。如今資本市場到底要開放到什麼程度還可以再琢磨,但幣值穩定卻是可以立即實現的條件,而且只要支撐得夠久,就可以增強國外投資人的信心,這正是當市場人士預期人民幣到了應貶值的時機,政府卻反向操作的背後最大因素。由此觀察,基於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戰略思考,在一段時期內,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應是可以預期的。(工商時報)
* 首家大學生創貸公司 黑龍江成立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102581
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業貸款擔保有限公司,昨天在哈爾濱市揭牌成立,黑龍江省政府出資2億元人民幣,用擔保貸款方式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這也是全大陸首家專門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貸款擔保的融資平台。
中新網報導,大學生創業貸款擔保有限公司將堅持「政策性資金、專業化管理、市場化導向」的經營理念,以「規範、高效、透明」為經營原則,積極倡導「誠者、成己、成物」的價值觀,為在龍江有創業意願的學子提供融資擔保服務。
路透專欄/亞洲撙節藥方變毒藥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05362
經濟日報 穆克吉(Andy Mukherjee)2015-08-07
亞洲的債務宿醉就快轉為偏頭痛,這都要歸咎撙節藥方變成毒藥。
亞太12大經濟體的企業與家庭目前債務規模約是合計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68%,高於2007年的147%。換句話說,民間債務負擔自金融危機來已增加2.5個月的年度產值。
這個比率還會提高,因為GDP增速比債務慢。高債務不利GDP成長,因為負債沉重的消費者會暫緩支出,製造商則暫緩投資,這對整體經濟是場災難。這種「節儉矛盾」會減少每個人的所得,甚至更難償債。
政府通常可利用預算赤字的方式予以協助。積極財政措施所提供的額外資金,可減緩或逆轉債務增加和成長減緩所帶來的痛苦循環。
但亞洲各國政府不願解除財政緊縮,他們知道愈多赤字支出帶給希臘的麻煩,就愈是小心翼翼。
然而政府進一步去槓桿化可能拖累亞洲GDP成長與通膨減緩,使經濟陷入債務牢籠。
不良貸款可能迫使銀行限制新的借貸,導致成長銳減。為突破這種惡性循環,摩根士丹利的經濟學家建議以提供消費者減稅與退稅的方式進行財政刺激。然而這些政府不太可能言聽計從。
中國的財政擴張正受到地方政府財政爛帳的阻礙。印尼與泰國發現要擴大公共支出有困難。南韓的高齡化社會使當局節儉至上,就連南韓的民間消費也受過高的家庭債務拖累。印度財政彈藥用罄,正指望新課徵的貨物與服務稅能補充國庫。
愈來愈多亞洲借債人需要政府援手。畢竟,他們因中國之前急劇擴張與原物料需求而大舉借債,也因已開發國家的央行大肆印鈔寬鬆資金。
他們期盼中國以信用帶動的成長將持續為每個人帶來強勁所得成長,而且預期西方的印鈔將讓全球利率維持在低檔。房貸貸款人認為低利會讓房地產成為一項絕佳投資,而每個人都押注美元會長期走弱。
但這些押注全錯了。通縮寒意讓亞洲債務宿醉成疾。亞洲企業以抑制薪酬因應減緩的營收成長。
民間的資金流動被緊縮,因為經通膨因素調整的借貸成本開始上揚。各國政府是該停止單靠貨幣政策的魔力,而且應提高財政支出。進一步撙節可能嚴重有害經濟健康。
(作者Andy Mukherjee是路透專欄作家/編譯葉亭均)
※ 相關報導:
* 新興市場坎坷路 再走五年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05372
14年前,華爾街愛上了金磚四國。當時在很多人看來,這四大新興經濟體是穩賺不賠的贏家
歷經令人陶醉的漲勢卻又急轉直下之後,如今金磚四國中的多數,乃至於多數開發中國家,竟成特大輸家。
投資人如今面對的,可能是報酬率的「失落十年」,還要再捱個四、五年。
全球頂尖金融危機和開發中經濟體專家、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經濟學家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說:「在繁榮發展十年之後,荒年接踵而來。」美國升息在即,對新興市場無異是雪上加霜。市場顧慮聯準會(Fed)最早9月份升息,新興市場貨幣已連續探底。
* 金融業:說好的春天呢
http://udn.com/news/story/7239/1104876
景氣不振,多家電子業陸續下調全年財測,電子業大喊秋天來了,金管會之前宣稱,「金融業的獲利還是春天」。但根據金管會銀行局統計,今年6月國銀稅前獲利比去年同期衰退高達32.9%,且國內、外市場獲利同步衰退,國銀上半年整體獲利也比去年同期衰退5.7%。
上半年獲利衰退,銀行放款情況也不如預期。根據銀行局統計,6月底全體國銀放款餘額較5月減少470億元,今年1到6月,國銀放款已有3個月都較前月縮減,4月底國銀放款也比3月大減1217億元。
* 刷卡金額 今年可望再破2兆
http://udn.com/news/story/7239/1104850
刷卡繳稅金額貢獻大,今年6月刷卡金額一口氣衝達2425億元,創下有史以來單月新高紀錄。根據金管會統計,今年1到6月信用卡簽帳金額高達1.1兆多元,較去年上半年的1兆元成長9.3%,今年全年有機會再度刷破2兆元大關。
* 大樓管理員代收稅單 視同送達
http://udn.com/news/story/7243/1105238
稅捐稽徵機關寄發稅單給民眾時,經常由大樓管理員代收,北區國稅局提醒,上述代收行為,具有合法送達效力,代收當天日即為送達日,呼籲民眾切勿因不是本人親自簽收而置之不理,以免因此逾期繳納,遭加徵滯納金、利息或被送強制執行。
◆ 網貸糾紛 平台免擔責任
http://udn.com/news/story/7333/1105404
經濟日報 記者林則宏/綜合報導 2015-08-07
面對近幾年網路金融快速發展,大陸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司法解釋規定,若借貸雙方通過P2P網貸平台形成借貸關係,網路貸款平台的提供者僅提供媒介服務,就無需承擔擔保責任,進一步明確網路平台的責任。
大陸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杜萬華表示,近年來,隨著網路及其相關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在中國迅速發展。其中,P2P網路借貸2007年進入中國後,2013年以來更出現「井噴式」發展。
據網貸之家統計,去年底大陸的P2P平台已達到1,575家,三年前只有約50家。
杜萬華說,在當前涉及P2P網路借貸平台的法律規範缺失的情況下,為了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進一步促進網路小額借貸資本市場發展,最高人民法院特別對P2P涉及居間和擔保兩個法律關係時,是否應當及如何承擔民事責任作出規定。
杜萬華表示,若借貸雙方通過P2P網貸平台形成借貸關係,網路貸款平台的提供者僅提供媒介服務,則不承擔擔保責任;若網貸平台提供者通過網頁、廣告或其他媒介,明示或有其他證據證明其為借貸提供擔保,根據出借人的請求,法院可判決網貸平台的提供者承擔擔保責任。
最高法院的規定落實人行發布的一份「指導意見」,重申網貸平台是「資訊仲介」,而非「信用仲介」。
經濟急煞 新興市場陷失落10年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904945
自由 2015-08-08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在中國經濟動能大幅降溫下,由「金磚四國」帶頭的新興市場恐陷入「失落十年」。中國上半年出口曾連三個月衰退,第二季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僅保住七%的官方目標,中國政府在降息等貨幣寬鬆措施以外,擬祭出財政刺激,砸一兆人民幣銀彈推動基礎建設。
新興經濟體面臨美國升息、外資大幅流出、貨幣急貶、經常帳赤字升高等風險。巴西、俄羅斯因原物料價格重挫,經濟陷入衰退;印度企業獲利能力大降,成長有賴改革推進;中國股市暴跌後,經濟更面臨重重挑戰。
官媒直言 中國有「三去」風險
人民日報昨評論文章指出,中國下半年經濟發展三大風險,包括「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的問題、通貨緊縮的壓力存在、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及股市調整等金融體系的潛在威脅。中國銀監會內部會議紀錄顯示,上半年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總額激增卅五.七%。
凱投宏觀經濟學家普里查德估計,中國上季GDP實際成長率較官方數據低一至二個百分點以上;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估算約在四%或五%;倫敦費森顧問公司以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的指標估計,中國今年GDP成長率將僅剩二.八%,明年降至剩一%。
中國近期製造業表現疲弱,官方擬擴大財政刺激措施,推動「一帶一路」,促進信貸成長,為內外需求疲弱、產能過剩的問題解套,以支撐成長;北京下半年基礎建設計畫包括翻修城市地下排水系統、籌建中西部機場等。
◆ 成長陷泥淖 日拚通膨、韓救就業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904946
自由 2015-08-08
〔編譯方琬庭/綜合報導〕日、韓也陷經濟成長泥淖!日本央行(日銀)昨宣布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不變,日銀總裁黑田東彥憂慮,若能源價格持續跌下去,將拖累日銀無法在明年九月達成二%的通膨目標;南韓青年失業率升破十%,南韓政府呼籲對經濟實施「大手術」,年底前將推出薪資遞減制度,要求資深公務員逐年減薪,降低年輕人就業問題。
日銀昨宣布,維持每年八十兆日圓貨幣基數規模不變,符合市場預期;彭博根據卅七位分析師調查顯示,僅一人認為日本通膨將於明年九月前達標,逾五成分析師稱日銀將加碼寬鬆。
日本六月核心通膨僅○.一%,遠低於官方設定二%目標。雖然黑田東彥認為,近來經濟疲軟僅為暫時現象;但大和總研預期,日本上季經濟恐陷入萎縮,估衰退三.三%。
南韓要求資深公務員減薪
南韓六月青年失業率(十五至廿九歲)達十.二%,今年初更高達十一%,創一九九九年以來新高;今年上半年學生貸款餘額年增七十六%、到新高的十二.三兆韓元,且超過卅%的畢業生尚未開始還款。
代理國務總理崔炅煥表示,薪資遞減系統規定,員工達一定年資後逐步降薪,藉此保障退休年齡制,並降低人事成本、改雇用年輕人,估計全國國營企業若採用相關系統,有望於兩年內增加八千個職缺。
南韓官方表示,希望社會支持就業市場及金融、教育改革,以解決長期結構性問題;南韓總統朴槿惠最新民調跌破四成,反觀二○一三年最高曾達六十一%。
◆ 社論-救經濟 需要策略規劃和有效執行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08000146-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08日 主筆室
行政院主計總處公佈今年第2季GDP成長率概估為0.64%,不僅遠低於5月預測數3.05%,也是亞洲4小龍最差,低於南韓的2.2%、新加坡的1.7%。國發會對於經濟前景的說法,也由原先的「今年GDP成長率仍有機會保三」,改變為「今年保三有困難」。在此之前,行政院為了提升經濟活力而制定「經濟體質強化措施」,聚焦於產業升級、出口拓展及投資促進等三面向,希望打造「創新、投資、就業」的良性循環,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強化景氣因應能力。
對於行政院所採「經濟體質強化措施」,包括工總理事長許勝雄在內的工商團體負責人大都認為,「只要政府願意做,都是好事。」但鑑於行政院早在2012年9月即已推動「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內容涵蓋產業、輸出、人力、投資、政府等共5大政策方針及25項具體措施,結果並未達到原先預期的刺激經濟景氣與解決國內產業結構失衡等目標,主政當局實應先務實檢討過去所採產業升級、出口拓展及投資促進等政策,所以未能有效改變經濟頹勢的原因,進而妥善規劃主力產業的發展策略、拓展新興市場的創新模式與產業國際併購等策略,同時有效消除國內投資障礙,才不會再讓新方案淪為「口號治國」。
今年GDP成長「保三有困難」,主要是因為對外出口衰退,使得第二季經濟成長率較上季3.37%下降2.73個百分點,創近兩年新低。進一步分析,由於全球景氣復甦力道滯緩、電子產品庫存增加、中國大陸供應鏈自主化降低自台灣進口比例、陸客來台觀光人數減少2.92%,以及原油等原物料價格持續下跌,致使商品及服務輸出遠低於預測,其中電子產品、機械、資通訊、基本金屬與塑橡膠產品等出口均呈衰退。
但是更令人擔心的是,今年上半年進口也減少14.9%,顯示國內生產製造活動的投資裹足不前。進一步觀察僑外資與陸資的進出統計,可發現今年1至5月核准僑外來台投資金額17.2億美元,陸資來台投資金額4,593萬美元,兩者合計18.6億美元,但相對地,同期核准對外國投資金額達28.1億美元,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更達34.8億美元,兩者合計62.9億美元。另外,根據「2015資誠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今年只有33%的台灣企業領袖對未來1年企業營收感到「非常有信心」,相較去年的60%,幾乎腰斬,也是4年來的新低;相對卻仍有82%的企業領袖,以大陸市場為追求成長的首選,顯示企業投資台灣意願低落與資金外流,是造成台灣產品國際競爭力下降與經濟衰退的關鍵因素。
因應此一情勢,行政院在將「經濟體質強化措施」定位為現行方案的期中檢討與補強的同時,便需務實且深入的檢討,近年相繼執行的「經濟動能推升方案」、「三業四化」、「傳統產業特色化」和「中堅企業躍升計畫」等措施,為什麼沒有辦法有效地發揮其帶動國內企業創新投資與吸引外商投資的效果?究竟其原因是廠商不瞭解各項方案之內容,還是各個方案內容與產業界實務的發展需求有落差?或者是廠商對於各項方案所需要的技術投入缺乏能力,還是面臨研發人才不足或資金不足等?這些都應該具體詳盡掌握,才能夠讓政府的「產業升級」措施與企業的發展需求做有效的結合,誘發更多的企業進行創新驅動的投資,也才能有效促使產業競爭由「價格競賽」轉為「價值競爭」。
至於國發基金與民間合作併購基金的推動,乃是這次公布「經濟體質強化措施」的一大亮點。尤其在中國大陸成立「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積極進行產業整合與併購,同時就LCD面板、LED照明、太陽能、手機製造等產業,展開海外併購與產能擴充動作不斷,明顯已對台灣產業帶來替代壓力,在此情況下,藉由國發基金與民間合作併購基金的助力,的確是加速產業運用海外技術、通路、品牌,以提升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
惟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支持的國際併購與整合,必須先有明確的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同時釐清各產業所欲彌補的技術缺口、目標市場,或是可以創造的擴大規模、通路佈局與品牌整合等效益,進而尋求最適當的連結對象。
以大陸為例,近來傳出中國晶片廠商紫光集團以230億美元向DRAM大廠美光提出收購邀請,引發國人關注。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以中國武嶽峰資本(Summitview Capital)為首的中國資本,包括華創投資、武嶽峰資本、eTown和華清基業等,就已經用6.4億美元聯合競購芯成半導體(ISSI),凸顯中國將半導體佈局觸角延伸到DRAM產業的企圖。大陸這種產業發展戰略規劃與產業藍圖的建構,應該是我國今後推動工具機、半導體和面板等產業國際併購與整合計畫時,應該師法的作為;也唯有如此,最終才能真正獲致引導產業創新投資的效果。(工商時報)
社論-從貿易條件看油價下跌對台灣的影響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0000048-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10日 主筆室
國際原油長期盤旋在一百美元以上,在去年第四季一路下滑,至年底跌破六十美元,當時不論是世銀或國內的評估,皆一致認為油價下跌有助經濟成長,並且還有抑制通膨的作用。但近期隨著出口的衰退、經濟的下修,開始有人認為油價下跌拖累出口,無助於提升經濟動能。
我們回顧一下今年初各方對油價下跌的說法,世銀評估認為國際油價下跌三成,將提高全球GDP成長率約0.5個百分點;主計總處的評估是油價每跌一成,我國經濟成長可以提升0.26個百分點;國發會的說法是如果油價由一百美元降至五十美元,我國經濟成長可提升0.63個百分點;而央行總裁彭淮南三月赴立院報告時也持相同看法,他認為油價下跌對我們經濟成長會有一定的貢獻。
但隨著近幾個月台灣出口持續衰退,開始有別的聲音出現。有人說油價下跌導致我國出口汽柴油、化學品及塑橡膠大幅衰退,而這正是我國第二季出口表現不如預期的重要原因;也有人統計第二季出口衰退,光是這些汽柴油、化學品及塑橡膠就占了四成;隨著六月出口衰退幅度擴至13.9%,這一論述愈來愈強。不過數月,這一波油價下跌竟從年初被視為有助經濟成長的功臣,轉而變成拖累經濟的變數。
把台灣經濟趨緩歸責於油價下跌,表面看起來似有幾分道理,但並不正確,我們可以用貿易條件(term of trade,TOT)來檢視一下台灣的經濟情勢。所謂TOT即是以出口物價指數除以進口物價指數,升高就表示貿易條件好轉,也就是代表每一單位的出口品可以換取的進口品愈來愈多;對一國而言,貿易的單位利益升高,當然是一件好事,當然有助於經濟成長。
我們來進一步檢視今年以來台灣的貿易條件有何變化。以2011年為基期,自2011~2015年的TOT依序是100.0、99.6、102.1、104.4、113.3,今年前七個月大幅提升至113.3,創下近八年最高,這說明近期油價下滑雖拖累了我塑化、汽油等出口價格,但也因此使得我國進口物價大幅降低。兩相比較,我們自企業生產成本減少、消費者剩餘升高所得到的好處,要遠遠大於出口物價下滑的損失。
由貿易條件的變化可以明白,受這一波原油、榖物、基本金屬行情走跌的影響,今年以來我們的貿易條件明顯改善了,也就是每單位出口所換得的進口數量增加了。總體而言,原油價格由百美元跌至目前五十美元,對台灣仍是有利的,對經濟成長也是有助益的,一如今年初國內外機構的評估一樣。
既然有利,許多人不免要問:何以我們出口會衰退,何以景氣會變藍燈,何以經濟成長不如預期?答案很簡單,貿易條件可以改善每單位的貿易利益,但當全球貿易量降低時,我們怎能期待出口能有好的表現?而出口不好,我們又怎能期待生產能有好的表現?這一波台灣經濟下滑顯然是全球景氣走緩所致,是「量」的問題,怎麼能怪到「價」的頭上?轉一個說法,若此刻油價高漲,我們的貿易條件轉壞,難道我們的景氣就會回升、經濟成長就會上修嗎?不僅不會,情況恐怕比目前更糟,那大概就是1980年代初期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高通膨而低成長,試問,我們希望變成這個樣子嗎?
今年以來全球景氣趨緩的原因非常多,主要還是源於美、歐、中、日這四大經濟引擎動能微弱。歐洲自歐債危機以來景氣一直低迷不振,復以希債陰霾揮之不去,直到如今歐元區失業率仍高達11%;美國年初被譽為一枝獨秀,但如今經濟成長也由年初的3.1%一路下修至2.2%;至於中國大陸可謂禍不單行,上半年經濟乏力,月前陸股更數次崩跌,震驚國際;而日本安倍經濟成效有限,迄今景氣低舊低迷,首季經濟仍呈負成長。
當全球四大經濟引擎幾近熄火,我們如何期待上半年台灣經濟會有好的表現?尤其台灣外貿依賴度如此之高,當全球景氣有任何風吹草動,絕難置身事外。這說明讓台灣上半年經濟走緩的原因,根本不在於油價的大跌,而是美、歐、中、日四大引擎日趨乏力,此理甚為淺顯。
長期以來,台灣一直被認為是淺碟式經濟,由於人口不多,內需力量難以支撐成長動能,經濟易受國際影響而大起大落,上半年台灣經濟動盪,即在此爾。事實上,以台灣2,300萬人的規模,仍高於荷蘭1,669萬人、瑞士791萬人、奧地利842萬人、紐西蘭440萬人,內需動能仍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此外,若能像瑞士、奧地利有好的文化建設,內需產業也可創造出可觀的服務輸出,而這些動能足可讓台灣在驚濤駭浪的全球經濟環境下,維持較穩定的成長。
我們認為,面對混沌的經濟情勢,政府主管官員有責任把問題講清楚,而處於這個動盪的經濟體系,更應靈活調整步伐。外貿是台灣重要的成長引擎,但並非唯一,好的文化建設既可提升民眾素養,提升內需動能,更可吸引外國旅客而促進服務輸出,應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政策方向。(工商時報)
※ 相關報導:
* 陸PPI大跌 面臨通縮黑暗期
http://udn.com/news/story/7333/1111204
大陸國家統計局昨(9)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1.6%,創今年來新高;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降5.4%,創下五年來新低。專家指出,大陸面臨通縮黑暗期,穩增長需進一步加碼。
路透報導,對於CPI、PPI走勢明顯分化,方正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郭磊認為,PPI還在繼續探底,這一點將對通貨膨脹帶來約束。不過,估計8月前後可能會形成大宗商品和PPI的一個底部,「換句話說,目前可能處於本輪工業數據通縮最後的一段黑暗期。」
* 北歐 房市泡沫吹大了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11155
丹麥、挪威和瑞典三國的房價不斷創新高,引起當局和專家關切;而三國央行打算在未來數年內將基準利率維持在歷史新低的策略,更助長房市泡沫疑懼。
根據丹麥最大銀行丹斯克(Danske)的資料,哥本哈根的房價在過去一年內飆升25%,自2011年來漲幅達約67%。丹麥人能用僅2.9%的固定利率申請30年貸款,而平均家庭負債等同每人可支配所得的三倍,全球居冠。
◆ 名家觀點/台灣經濟體質 該全面修整了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111084
經濟日報 記者何孟奎整理 2015-08-10
■殷乃平
最近的狀況蠻令人擔心,不僅是出口衰退的問題,全球因為美國升息壓力,國際資金都從新興市場抽走了,所有新興市場都面臨類似的困境。
台灣經濟目前面臨的問題,一個是國際經濟環境帶來的衝擊,這種情形下,美元強勁升值,對美國物價、出口、GDP(國內生產毛額)都有影響。新台幣匯率跟著美元走,美元強勁升值,新台幣雖然有點貶值,相對其他貨幣仍然在升值。
另一個因素是台灣未能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以及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目前RCEP已開始成形,各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發生相互作用,台灣出口受很大衝擊。另外還有紅色供應鏈影響出口。
台灣國內經濟本身也在惡化,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一直跌,但另方面民生物資成本一直在增加,相對帶來的是大家生活上的壓力,而這個壓力愈來愈大。現在又面臨選舉,政府無法做長遠性的規劃,也拿不出具體政策或作法,下半年會非常糟糕,從政策面完全看不到有因應的措施。台灣景氣面臨這種困境,選前甚至選後可能都會維持這種慘狀,無法改變。
行政院提出的「經濟體質強化措施」是隔靴搔癢,關鍵問題是為什麼大家不來投資,台灣的錢為什麼會往外跑?提出的措施沒有誘因,造成資金離開的原因都還存在,有一些結構性的問題必須面對改革,目前的政府實際上無能為力。
動用匯率工具救出口是治標的辦法,治本還是要看自己。產業本身的競爭力是一個問題,匯率能夠幫一點點小忙,可是如果產業已喪失競爭力也沒用,因為產業本身生存會受影響。
台灣第3季景氣整個下滑,大家寄望聖誕節,看第3季接單情況就可以知道第4季有沒有辦法穩得下來。以目前趨勢來看,第4季也不樂觀。
台灣整個經濟的架構和體質,都需要進行全面的改變,包括財政、稅制、產業結構等。產業結構方面,電子業很慘,石化業也很慘,台灣兩個經濟龍頭都趴下去了,前景堪憂。
利率方面,全世界長期幾乎是接近零利率,在此環境之下,整個貨幣政策刺激投資的效應沒有了,全世界出現的狀況是需求不足、供給過剩,造成經濟萎縮,很多國家經濟在萎縮。
光是印鈔票的結果是鈔票都進到股市,沒進到實質投資,變成金錢遊戲,全世界的股市在這種情況下最後都泡沫化。最近這段時間因為預期美國利率上升、美元走強、資金外流,整個世界的股市開始動盪不安,許多泡沫都破了。
美國的泡沫也在破,原因是利率上升時資金會從股市抽出來,原本利率很低的時候,債券市場獲利相對比較有限,所以資金就跑到股市,因為股市獲利相對比較好;現在利率要上升,資金就出來了,所以美國的泡沫也開始破了,全球泡沫的問題,利率是禍首。現在全球利率都被美國帶著跑,台灣降息沒有用,當美國聯準會(Fed)要提升利率的時候,別的國家被迫必須把利率拉回來,才能維持平衡,如此金融市場就動盪不安。
台灣目前利率已經很低,降息也不見得有效果,何況也許因為國際因素還要被迫拉升利率,所以空間相對的很有限。貨幣政策是其中之一,不能全靠它,因為有利有弊。
(本文由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口述)
社論-國際經濟呈現「便宜」與「衰退」的失衡現象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1000034-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11日 主筆室
近期以來美國、日本、德國股市維持高檔不墜,新興市場股價卻一路向下探底。從2009年至今,摩根士丹利已開發國家股價指數(MSCI Developed Markets)累計上漲50%,但是新興市場股價指數卻反向下跌10%,如果用本益比來比較,新興市場的平均本益比,相對於已開發國家股市的本益比,呈現高達31%的折價,是2006年以來最大的折價差異,新興市場股價「便宜」了嗎?
去年十一月十日,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共同宣布「滬港通」的政策試點,四天之後大陸完成QFII、RQFII稅務政策,十七日正式開通,經過五個月的磨合,滬港通的政策威力在今年四月爆發。今年4月18日,105億元的港股通使用額度首度在一天之內用鑿,當時香港的多位知名證券分析師與股評都說:「H股相較於大陸的A股,平均有高達25%的折價,如此便宜的折價,在滬港通的資金流動下,看好香港 H股的上漲空間是必然的。」
高達25%的套利空間,讓香港國企股看來極為「便宜」;還有,MSCI中國指數目前的股價淨值比,只有1.4倍,與全球股市的平均股價淨值比2.1倍相較,有高達33%的折價,也是2003年SARS至今、長達12年來最大的折價幅度。香港的H股,是否也是必然獲利的「便宜」投資標的呢?
台灣股市最近一個月賣壓沉重,漢微科技股價從5月28日的高點2,585元,在短短十個禮拜的交易之內,崩跌至1,040元,堪稱瞬間崩跌60%;在台灣晶粒市佔率高達八成、全球兩成的晶電,每股淨值約54元,但是股價也與漢微科同步從五月底崩跌,到了八月初一度跌至每股25元,股價淨值比只剩下50%。台股有越來越多低本益比、股價淨值比低於100%的公司,這些是不是「便宜」的投資標的呢?
彭博資訊最近也不斷關注新興市場貨幣貶值。彭博所編製的新興市場匯率指數,已經跌至2000年以來的新低點,巴西等南美洲貨幣、俄羅斯等產油國貨幣以及東南亞的印尼盾與馬幣,都持續貶值,整體新興市場匯率指數還沒有止跌的跡象。彭博比較17個主要新興市場的貨幣全數都是貶值的,2012年至今最強勢的就是人民幣、新台幣與韓元,累計貶值幅度低於10%,而俄羅斯盧布腰斬,巴西里爾跌40%,土耳其里拉貶36%,匈牙利弗林特也跌了將近30%。貶值的匯率、加上折價越來越大的股市,代表新興國家的資產已經越來越「便宜」了。
然而,在資金無國界的21世紀,至少是從金融海嘯即將屆滿七年的這段期間,「便宜」似乎無法吸引新的投資或資金流入。滬港通在今年上半年曾經被媒體大肆報導,認為以香港國企股相較於大陸深滬股高達25%的折價,以及資金流動的閘門大開之後,台灣資金勢必被大量吸入香港,遭到邊緣化。
的確,台灣股市從今年四月至今並沒有表現,成交量也逐漸萎縮,但是香港卻也沒有展現滬港通的威力,MSCI中國指數從四月底至今下跌幅度超過20%,列名今年主要股價指數中,跌幅最深的前三名。而且,縱使滬港通敲鑼打鼓,資金門戶洞開,大陸又持續祭出調降存款準備率等重大貨幣寬鬆政策,但是流入港股的資金卻只有涓涓細流。今年四月,滬港通淨流入香港達到80億美元,但是從四月至今的三個月,累計淨流入竟然未達10億美元。港股折價幅度仍然維持25%,預期中的「當然買盤」,至今尚未現身。
新興市場股匯雙跌,低接買盤所以一直遲遲沒有出現,跟全球的需求下滑有關。雖然美國跟歐洲的景氣逐漸復甦,但是整體需求並沒有顯著的增長,反而是十五年來創造大宗物資價格不斷上漲的新興市場國家自身,特別是以大陸為主的需求,在今年出現了顯著的下跌,加上石油價格腰斬,造成所有以出口為主的經濟體,都出現重大的出口衰退警訊。
台灣今年出口連續六個月下滑,剛剛公布的七月份出口值竟然大跌11.9%,是金融海嘯以來最糟糕的表現,其他亞洲國家如日本下跌7.7%、大陸下跌8.8%,韓國衰退4.9%,新加坡也出現13.1%的出口衰退,至於巴西、委內瑞拉、俄羅斯等原物料出口國,衰退幅度更是怵目驚心。
這種全面的出口重挫無疑是史上罕見的現象,所帶來通貨緊縮壓力可說是無比沉重。更重要的是,早已債台高築的新興市場國家的財政,因為出口大宗物資的價格不斷崩跌,造成政府與國營企業收入重挫,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國家浮現希臘式的財政危機,最近爆發的波多黎各債務危機,恐怕只是先聲而已。
歐美日等大國量化寬鬆政策,釋放的資金都躲在避風港內,而需錢孔急的新興市場國家,反而因為歐美股匯市的強勢,讓已經緊迫的國內資金加速逃往歐美大國,全球因此陷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惡性循環。「便宜」與「衰退」畫上等號,這種國際經濟的失衡,恐怕才是我們最大的挑戰。(工商時報)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人民幣重貶 銀行員:像世界末日
http://udn.com/news/story/8484/1114171
中國人民銀行今早宣布將放寬人民幣匯率彈性空間,同時將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匯率一口氣調降1136個基本點,來到6.2298元兌1美元,貶幅約2%,不僅創下有史以來最大貶幅,匯價更是2013年4月以來的新低,連帶引爆亞幣及台幣跟進補貶風潮。
....因為人民幣的重貶,讓近期積極從事人民幣衍生性交易及選擇權TRF的交易大戶損失慘重,如銀行、企業大戶,近年來熱衷操作人民幣選擇權TRF,市場哀鴻遍野,甚至有銀行員以「世界末日」來形容人行這次促貶對市場可能帶來的重傷程度。
* 陸假鈔橫流…新土豪金百元鈔 防偽升級
http://udn.com/news/story/7333/1113433
人民幣偽鈔橫行,大陸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昨天宣布,十一月十二日起將發行二○一五年版第五套人民幣一百元紙幣。與舊版最大不同,新版紙鈔正面的「100」字樣變成土豪金色,取消紙鈔右側的凹印手感線、隱形面額數字等,並提高防偽性能,讓民眾更容易辨識真偽。
◆ 經濟/挽救出口衰退必須對症下藥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11335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8-11
財政部公布7月份出口年減11.7%,今年出口連續六個月衰退;經濟成長率從「望4」到「保3」,一路下滑到「拚2」,真是情何以堪。檢討之聲四起,促進出口之藥方滿天,例如大幅貶值、廢證所稅、停止加薪、前進印度等等,令人眼花撩亂。然而,若無法釐清經濟病灶,率然服下術士偏方,有可能耗費早已捉襟見肘的資源,卻又加重早已氣息奄奄的病情;關鍵時刻務必要撥開迷霧、認清方向,才能對症下藥、祛病健身。
事實上,這波出口衰退是全球性現象:數據顯示從今年1到5月,衰退最嚴重的地區是歐洲:法國衰退16.8%、義大利衰退15.7%、德國衰退14.2%,顯然是希臘金融風暴嚴重衝擊歐洲,加上石油價格下跌導致石化製品價格走低所致。這連帶打擊大量出口歐洲的各國:1到6月印度出口衰退16.0%、巴西衰退14.7%、馬來西亞衰退13.7%、新加坡衰退13.1%、印尼衰退11.9%。連競爭力極強的美國前五月也衰退了5.1%,大幅貶值的日本更衰退7.8%,顯然貶值也救不了這一波出口衰退。台灣上半年出口衰退7.1%,的確比韓國衰退5.1%、泰國衰退4.2%、香港衰退2.4%來得更差;但台灣在亞洲並非最差的,因新加坡掉了13.1%-身為亞洲重要煉油中心,星國此種狀況可以理解。亞洲國家能逃掉這波出口衰退的似乎只有中國大陸,它今年上半年仍有1%成長。但是,其進口值已衰退15.5%,下半年極可能也會步入出口衰退。
不少國家都會受到誘惑,想以貶值來迅速刺激出口。但是,國際間競相展開貶值競賽的結果,也是這波出口衰退的主要元凶;貶值帶來國內購買力減弱而讓各國民眾都減少進口消費,集體造成了國際間需求不足,也就是競相以「數量寬鬆」或直接干預匯市來貶值貨幣,想要「以鄰為壑」的結果卻造成大家都減少進口的後果,重蹈了二次大戰前的景象。台灣在這種遠近夾殺中,想避開出口衰退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待國際景氣逐漸恢復,才可能水漲船高地恢復較佳的出口。若目前不分青紅皂白,立刻祭出刺激出口的方案,又要花大錢找買主來台、花錢出國辦展、提出出口獎勵、對出口產業進一步租稅減免…,可能花了大量資源卻又得不到實效。
目前,要維持經濟成長,唯有回歸根本之道:促進投資和消費。我們提醒財經部門,過去的政策措施基本上都偏向出口,連投資和消費也都將腦筋動到為了出口的投資、為了賣給觀光客的消費,忽略了以本國為主體的投資和消費才是相對穩定、容易掌握的。其實,我們許多基礎設施還有投資改善的空間,但行政院說明年要擴大公共投資,但迄今卻仍未見相對吸引人的投資規畫,可帶來衍生的民間投資。舉例來說,在「每假必塞」的情況下,「第三條高速公路」早就有人提出;交通部也早以「提升濱海快速道路為第三條高速公路」回應,但迄今毫無動作,即便行政院要擴大公共投資的規畫,也不見這項可以有些影響的計畫。事實上,人潮帶來錢潮,有高速公路建設的話,沿線交流道就會有許多相關投資,鄰近交流道也會有新住宅區、新產業區的投資出現,值得列入新的公共投資。
本報經常提出,「生活服務業」是可以提振投資、帶動消費,提升國人生活品質的發展重點,但需要投入少許資源進行「等級評鑑」、增加「證照等級」來提供精進誘因,讓民眾確認其消費值得而敢於消費,但政府迄今「言者諄諄、聽者藐藐」-除交通部在旅館業認證有所作為外,經濟部皆穩若泰山、不動就是不動。有這樣的部會,能夠指望服務業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動能嗎?
經濟/人民幣重貶 凸顯大陸經濟之險惡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11592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8-12
中國人行昨天突然宣布,將擴大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彈性,並閃電出手將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匯率一口氣重貶1.857%,人民幣由前天的6.1162,一口氣重殺貶至6.2298元,貶幅創下歷史新高,匯價也創下二年半以來的新低,這是近年來人行罕見大動作「以貶值來救出口」的具體行動。
大陸海關日前公布,7月大陸對外貿易延續今年初以來下行趨勢,進口和出口都較上年同期衰退,幅度都超過8%,尤其出口原本6月已露出的復甦曙光,只是曇花一現,短期內,大陸對外貿易展望預料仍難以樂觀,人行的大動作可以預見。
今年上半年,大陸進出口貿易總值衰退6.9%,其中,出口成長0.9%,進口則大幅衰退15.5%,都較上年度的表現遜色許多。由於大陸經濟下行壓力有增無減,社會總需求低迷不振,尤其產能過剩問題沒有解決,房地產投資、銷售持續低迷,影響進口需求;此外,大陸經濟成長減緩,對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進口,不只數量減少,同時又面臨價格大幅下滑之勢,壓低了進口值。
全球經濟不景氣,各國有效需求不足,外部環境不佳,是大陸出口表現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已開發國家中,只有美國經濟表現相對較好,歐元區和日本經濟表現乏善可陳;新興經濟體雖然表現較優,但受各國自身結構性問題、資本外流等因素,經濟成長也普遍減緩。
人民幣匯率直接影響企業出口成本。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近一年多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一直處於高位,去年全年升值6.4%,今年第1季又升值4.2%。在大陸主要貿易夥伴的貨幣中,只有美元相對堅挺,歐元區和日本先後推行量化寬鬆政策,導致歐元和日圓持續貶值;韓國由於出口產品結構與日本相當接近,為維持出口競爭力,更採取貶值策略,其他新興市場的貨幣也被動跟貶。人民幣相對於非美元貨幣呈現強勢,造成大陸出口競爭力下滑,今年上半年,大陸對歐元區、日本的雙邊貿易分別下降6.8%和10.6%,主要就是受到匯率因素的影響。
為了穩定外貿形勢,大陸在過去半年多來,不只連續實施降準、降息等全面寬鬆的貨幣政策,還推出一系列的促進外貿政策,不過,事後看來,這些政策措施產生的擴張性效果並不顯著,7月的外貿實績甚至顯示,稍早推出的刺激政策,邊際效應已遞減。7月中旬,大陸國務院例行常務委員會議特別關注外貿議題,會後不久正式提出「促進進出口穩定增長」文件,試圖進一步為提振外貿注入強心劑。
事實上,大陸在最近短短四個月左右時間內,幾乎每個月都頒布一個重要文件,積極扶持外貿發展的用心,可見一斑,只不過由於短期內大陸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不會有太大變化,展望未來,扭轉當前外貿形式的效果不容樂觀。譬如,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趨勢仍未改觀,國內產能過剩問題猶在、通縮壓力不減;歐元、日圓和新興國家貨幣弱勢格局不變,各國對國際市場的爭奪更加激烈等因素,使得大陸外貿發展前景充滿諸多不確定性。客觀而言,短期內大陸對外貿易面臨的壓力並未稍減,一般認為今年大陸要實現全年外貿預期的6%成長目標,困難重重。
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升值趨勢,是過去一段時間大陸外貿欲振乏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市場上早已期待人行採取貶值政策以刺激出口。由於貶值不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也不利於爭取人民幣被納SDR貨幣籃子。不過,在剛公布的「促進進出口穩定成長」文件中,大陸提出「擴大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空間」的構想,據此或可推論,大陸將藉由擴大匯率浮動空間,提高匯率彈性,以貶值促進出口。因此,預料未來人民幣的波動或將更頻繁,匯兌風險也隨之上升。
※ 相關報導:
* 走鋼索救經濟 中國地雷恐連環爆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05974
在中國祭出多項刺激措施後,經濟依然欲振乏力,中國人行昨放手讓人民幣大貶近二%,透露中國已冒險走上貶值救經濟的鋼索,此舉或有助拉抬出口,但卻可能加速資金出逃,且啟動更大一波亞洲貨幣競貶,點燃區域經濟風暴引信,甚至踩爆一連串房市、信貸泡沫等危機地雷。
* 競貶潮起 人行打亂美升息節奏
http://udn.com/news/story/8484/1115926
....專家指出,現在人民幣也開始貶值,美元將成為「唯一」的強勢貨幣。由於各國都試圖透過寬鬆貨幣政策及匯率貶值來提高本國通膨,只有美國準備提高利率,如此美國必須獨力支撐來自全球的通貨緊縮壓力。
美元持續強勢一直令Fed頭痛,因為此將傷害美國出口,壓低通膨,並使企業獲利受損。Fed一旦升息,可能只會拉高美元匯率,因而使Fed進退兩難。
* 人民幣一次貶足?引爆新匯率大戰?
http://udn.com/news/story/8484/1115949
....新興市場股市下探四年新低,眼看就要遁入熊市。昨天台股下跌七十二點,台北時間昨晚開盤的歐洲主要股市及美股也都開低。商品價格也壟罩在沈重賣壓中,工業金屬如銅、鎳、鋁至少跌百分之二;國際原油前日漲勢也翻轉,下跌約百分之二。
不過,避險資產黃金逆勢大漲,攀上三周高點。
....人民幣大幅貶值,令金融界擔心新一波的匯率戰爭即將開打。耶魯大學資深研究員羅奇指出,在全球經濟疲軟之際,人民幣的貶值幅度需遠超過百分之一點九,才能有效重振出口,也可能引發新一波、更加不穩定且範圍更廣的匯率戰;各國貨幣競相趕底,只會使危機加深。
巴克萊銀行指出,人民幣貶值將使亞幣匯率雪上加霜,「我們認為,未來幾個月間,新台幣、星幣、韓元等亞幣最脆弱」。
* 俄經濟陷衰退 金融危機再起?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2000085-260203
俄羅斯第2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初估年減4.6%,為6年來最大減幅,再加上前季GDP亦萎縮,意味已陷入技術性衰退,係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首見,市場也越來越擔心可能會引發新一波金融危機。
* 美國會大怒 斥中詐欺、操縱匯率
http://udn.com/news/story/8484/1116585
....財政部表示:「目前評斷人民銀行改變參考匯價的含意仍言之過早,中國方面也指出,今天宣布的變動是朝市場決定匯率的目標更邁進一步。」「任何背離改革的行動,都是令人不安的發展。」
比起財政部的含蓄聲明,國會的反應明顯更加強烈。民主黨籍的參院財政委員會成員凱西在聲明中表示:「政府現在應該更專注於中國的欺詐手法,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
◆ 彭博資訊專欄/中國式QE 三路分進合擊
http://udn.com/news/story/8484/1115914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 2015-08-12
中國人民銀行讓人民幣大幅貶值,代表中國為振興經濟,已準備動用財政、貨幣及匯率政策「三支箭」。以貨幣政策為核心,形成中國式的量化寬鬆(QE)政策。
中國式QE的特點是:以間接代替直接介入,針對特定目標而非盲目釋金,三種政策相互配套,分進合擊。因此在人民幣貶值之後,預料大陸將再度降低利率及銀行存款準備率。
美、日、歐之前所實施的QE,都是由央行購買金融資產,直接對市場釋金。但鈔票丟出去後卻無法控管流向,結果大部分流入金融市場,形成資產泡沫,經濟卻並未明顯復甦。同時央行資產負債表大幅擴張,未來必須提高利率,並賣出資產,屆時很可能引發金融市場動盪。美國聯準會目前便面臨此種困境。
中國當局總結美、歐、日的經驗,而逐漸形成中式QE。首先,人民銀行自己不買股票,而是支援政府基金以穩定股價;不從市場買進地方政府公債,而是接受這些公債作為擔保品,並鼓勵銀行購買地方公債。人民銀行只扮演「後盾」角色,目的是避免因全面寬鬆而導致負債再度激增,在作法上比美國及日本溫和得多。
其次,人民銀行並不對所有銀行釋放資金,而只對一些執行政府政策的銀行釋金,來支持政府推動的計畫。2008年時人民銀行也曾大幅擴張信用,但釋出的資金都被用來購買既有的資產,國內生產毛額(GDP)並未直接增加。因此人行現在轉而針對特定目標放鬆信用,以增加產品及服務的產出,亦即將資金直接投放到實體經濟部門,避免形成資產泡沫。
另外央行也間接支持財政擴張。例如中國開發及農民銀行等國營銀行將出售數兆人民幣的「特別」建設債券,人民銀行則對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提供資金來購買債券。這種「間接融資」的作法,目的是避免中央政府的債務負擔加重,同時也產生刺激實體經濟的作用。
中國式QE的另一優勢,在於本錢雄厚。美、日、歐央行都是在利率已經趨近於零 時,才採取QE措施。人民銀行卻擁有更多工具,例如中國基準放款利率為4.85%,存款準備率高達18.5%,都有很大的下降空間。
現在人行又放手讓人民幣貶值,這也是QE的一環,目的顯然是拉出口一把,但人行卻不須釋出資金。如果因資金流出而發生資金緊俏,人行只需對特定銀行、特定營業項目降低存準率即可。(作者是彭博編輯群)
※ 相關報導:
* 台幣貶破32元 後市觀察三大變數
http://udn.com/news/story/8486/1115919
對於昨日人民幣急貶,交易員說,「老大(指央行)應該也很意外,但並不是壞事」;展望本周行情,交易室主管說,先看32元價位是否站得穩,才有機會測試32.2元。交易員還說,目前影響新台幣匯率的三大變數,首先看人民幣匯率何時回穩,其次是外資動向,最後才是韓元為主的亞幣走勢。....周五主計總處將公布最新經濟預測,市場預估結果仍然不樂觀,在考量出口價格競爭力的狀況下,新台幣後續走強不易。
時論-全球金融烈焰 悄悄延燒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3000480-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08月13日 賽明成
美國最新公布的非農就業人口與ISM製造業PMI指數均低於預期,但這並不影響Fed升息的決心。同時原物料價格呈崩盤走勢,一場不易被輕易察覺的金融烈焰正悄然延燒。紐約輕原油自去年6月觸及波段高點107.26美元後便持續滑落,今年8月10日的每桶收盤價為44.96美元,跌幅高達58%。此外,貴金屬價格崩跌,造成反映大宗商品趨勢的CRB指數也自2011年4月後持續下滑,至今8月跌幅達45%。
有序地瓦解世界經濟
在CRB指數中占比權重高達23%的原油為何持續呈空頭走勢?除國際對能源需求不足使油價走跌外,有評論主張,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OPEC國家,在國際油價下跌之際仍無意減產,目的在打擊美國頁岩油氣革命的成果。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田中浩一郎認為沙國欲重建石油秩序,並對美國與伊朗在核議題上的合作表達強烈不滿。國際能源總署執行董事瑪利亞‧范德胡芬則主張OPEC不願減產的重要原因,乃是擔憂市占率一旦失去將再難恢復。但美國頁岩油業者將無畏油國打壓而持續增產。
1978年11月,時任Fed主席的保羅‧沃爾克為悼念英國華威大學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馮瑞德‧赫希之逝,在該校發表一場支持赫希關於「控制性地瓦解世界經濟」觀點的演講。此一概念源自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當時推動的「80年代計畫」之精神。此計畫是要透過有序地瓦解世界經濟,來符合英美國家在全球的金融利益。
因此,當沃爾克藉由提高銀行借貸利率來打擊國內通貨膨脹,並使利率在1980年底達到21.5%的高水位時,卻也導致當時以原物料出口作為經濟發展主軸的開發中國家,因美元走強造成其原物料價格疲弱不振,而陷入無力償還原先因工業化發展需求所積欠世界銀行大量債務的困境。
美元強勢 原物料崩盤
1978年沃爾克遵循赫希的「控制性地瓦解世界經濟」戰略,不但使美元指數飆升至1984年164.72的歷史新高,同時造成美國經常帳赤字的「快速惡化」。此時國際資本持續且穩定地流入美國,再次鞏固華爾街銀行在全球金融市場的主導地位。
如今,此有序地瓦解世界經濟,以便不斷重塑新全球秩序的精神,似乎再次出現。Vanguard新興市場指數基金走勢,自今年4月至8月10日之跌幅已達15%,全球非美貨幣也嚴重貶值。另外,崩跌的國際原油價格對依賴原油與天然氣產業的俄羅斯與委內瑞拉等國家的經濟與財政,造成嚴重傷害。不過,原物料價格跌勢不止,透露的更是中國必須謹慎應對其產能過剩與地方債務的兩大罩門,否則恐將成為這場山雨欲來之金融風暴下的壓軸。
Fed升息在即所導致強勢美元的趨勢,再次重創原本金融體質即相當脆弱,卻因先前受惠於美國QE貨幣政策而短暫繁榮的新興國家。以此而論,對Fed的升息預期導致資金由新興經濟體回流至美國,將迫使貨幣大幅貶值的新興國家,重蹈1980年代發展中國家無力償付巨債危機的覆轍。
Fed升息在即,並預計在2019年將利率調升至3.17%的水位,加上原物料價格大幅走跌,這單刀雙刃的全球政經局勢確實險峻。除爭奪原油市占率之市場因素外,我們是否更應思考當年赫希那段受到沃爾克支持並實踐,從而導致發展中國家深陷債務違約的驚世格言?
(作者為英國華威大學國際政治學博士)(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全球經濟 面臨6大衝擊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18316
中國當局讓人民幣連續大幅貶值,對全球造成了六大影響,既深且廣,包括能促進中國出口、影響美國聯準會(Fed)的升息決策、在貿易競爭對手間引發匯率戰、對跨國企業的獲利及股價造成壓力、其他新興市場發生資金外逃及金融動盪,以及使全球陷入通貨萎縮、成長低落的風險進一步升高。
* 全球商用不動產 熱過頭了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20556
由於利率處於歷史低點,加上市場資金充沛,投資人正推升全球商用不動產價格至空前新高,也使各界更加擔心全球商用不動產市場過熱。
市場研究機構Real Capital分析公司的資料顯示,第2季倫敦、香港、大阪和芝加哥出售的商辦價值寫下歷史新高,而紐約、洛杉磯、柏林和雪梨的商辦出售價值也觸及1999年來的高點。
◆ 專家傳真-人民幣重貶 危及大陸內需與金融穩定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4000112-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14日 王儷容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任一國家貨幣之重貶或大升皆是雙面刃,當貶值對出口有利時,亦必傷及進口。近日人民幣大貶雖有助於其出口,但因貶值會導致進口原物料漲價,大陸進口商將面臨考驗。更嚴峻者,正如大陸食品大廠統一企業董事長羅智先所言,業者為了自救,削價競爭,「上面漲價漲不上去、下面成本又墊高」,此勢必重創大陸經營內需市場之業者。由於大陸內需占其整體經濟份額相當大:如消費占約其GDP之五成,投資亦占四成以上,在此種情形下,是否危及其內需之穩定,誠屬不可輕忽之嚴重議題。
在全球景氣低迷---尤其是大陸出口第一大去處歐洲,仍陷在希臘債務泥淖中---之現況下,人民幣貶值是否能夠有效提振其出口,仍是存疑。在過往多年來,大陸中央透過維持強勢人民幣,除支撐人民幣邁向國際化外,更意欲達成一重要目標:藉著升值降低進口物價,提高大陸境內消費,並擺脫廉價製造標籤,展開經濟轉型。可是事實上,大陸脆弱之內需卻可自其生產者價格已連續達第40個月負成長,看出端倪。雖說其七月份居民消費價格(CPI)與去年同比上漲1.6%,創去年十月後新高,但主因在於豬肉價格狂飆;而其當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與去年同比之跌幅,更進一步擴大至5.4%,產能過剩問題未見改善,通縮形勢依舊嚴峻。
更有甚者,在此必須提出警告的是:原先因人民幣釘住強勢貨幣美元,故顯強勢,有利於其將過剩產能往國外輸出(即對外直接投資);惟一旦人民幣大幅貶值,即將影響大陸對外直接投資力道,此一產能出口也必將受阻,對大陸國內已經相當嚴峻之產能過剩問題,勢必雪上加霜。
據大陸商務部資料顯示,今年1-6月,大陸總計對全球147個國家/地區的4018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投資560億美元,同比增長29.2%。其中,對香港、東協、歐盟、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日本七個主要經濟體的投資占大陸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78.2%;對一帶一路沿線的48個國家進行之直接投資金額,則達70.5億美元,同比增長22.2%。若沒了這些對外直接投資,大陸國內產能過剩問題必將更趨嚴重。
大陸實體經濟不佳也就罷了,擔心的是實體經濟波及金融穩定,而引爆系統性風險。在大陸,絕大部分的金融資源係通過銀行中介進行配置,在此種金融結構下,大陸企業的負債率必然高懸。事實上,大陸企業債務佔GDP比率已從2011年的108%上升至2012年的130%,創15年新高。與一般先進經濟體之企業負債比率--約50%至70%--相比,大陸企業負債比達其2倍之多。其中,不動產產業與產能過剩的產業(如造船、煤、鐵 水泥等)的槓桿比率在近年更是快速攀升。
糟糕的是,2007年金融危機後大陸政府為了提振經濟,挹注資金到市場,而眾所皆知者,銀行多貸放給有政府擔保的國有企業,但許多國有企業不務正業,多將資金透過銀行借給其他的資金需求者,亦即從事所謂的委託貸款,此乃大陸影子銀行中的最大宗項目。委託貸款之中介銀行僅收取手續費,最終違約風險承擔者仍為國有企業。可見,國有企業在金融市場中既是大債主又是大金主,為大陸金融資金鏈之重中之重。
結合上述分析可知,若未來大陸爆發金融危機,產能過剩之國企必將扮演關鍵角色;而貶值拖垮內需效應將透過產能過剩之國企資金鏈,威脅大陸金融穩定。(工商時報)
※ 相關報導:
* 中國學老美 經濟問題輸出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3000058-260202
....專家指出,對於美國,中國此舉更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身的意味。2009年3月深陷金融風暴的美國為求脫身,採取量化寬鬆措施,儘管此舉被批為以鄰為壑,是在直昇機上撒錢,會造成全球資產泡沫。與此同時,美國也強力要求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扮演帶動全球復甦主力的角色,迫使人民幣升值。美國這些措施無異在傳遞一個訊息:美國的問題就是大家的問題。
如今美國經濟復甦,但中國經濟在人民幣升值3成與勞動成本大升下走軟,即使過去12個月內降息4次也不見提振,只有採取重手法讓人民幣大貶,衝擊全球,同時也等於是傳遞訊息:中國的經濟是全球的問題。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此舉勢必會使得中美間的緊張關係加劇。美中經濟安全委員會的威塞爾表示,中國此一顯然是操縱匯率的行動,選得真不是時候,因為一個月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就將訪問美國,這可能是他與歐巴馬尋求紓緩雙方關係的大好機會。
* 梁國源:台經濟前景 塗!塗!塗!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5000069-260202
主計總處昨(14)日公布最新修正的全年經濟成長預測1.56%,較5月的預測大砍1.72個百分點,跌破所有經濟預測機構人員的眼鏡。
元大寶華綜經院董事長梁國源說,官方所有最新數據都朝向悲觀的方向,連明年經濟成長預估值2.7%,在參考水準值後,也只有一個「悲」字足以形容,對於台灣經濟成長前景,真的是「塗!塗!塗!」
解讀市場/人民幣貶…不會掀貨幣戰爭
http://udn.com/news/story/7239/1126003
經濟日報 麥可.哈森泰博 2015-08-17
中國人行在8月11日為全球金融市場投下一記震撼彈。為完善人民幣中間價報價,中間價將參考前日銀行間收盤匯率,人民幣當日中間價創下史上最大貶幅,貨幣戰傳言再起,就連股市也受衝擊。
雖然金融市場採取負面解讀,但此舉可讓官方訂定的中間價更貼近市場,展現中國市場化及自由化決心,也為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特別提款權(SDR)增添籌碼,國際貨幣基金事後亦表讚賞,中國再朝金融市場自由化更進一步。
部分投資人認為這是為經濟動能不足做補強。中國經濟成長確實在放緩,不過是從維持30年10%的高度成長率下滑至7%,勞動力成長放緩造成薪資上揚壓力,出口導向的製造業競爭力因而降低,製造業亦陷入萎縮,除此之外,房市在長期榮景後持續低靡、地方政府進行去槓桿化以縮減投資,這些過去中國主要經濟引擎都已陷入停滯。
我認為現階段應以一個與過去完全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中國。薪資成長帶動消費增加,輔以服務業興起及新基礎建設投資,抵銷了舊經濟驅動力大幅衰退帶來的衝擊,快速成長的服務業也已成為創造工作機會主力,應可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薪資上揚與就業機會激增可望使家庭消費超過投資,成為國內生產總額成長的主要貢獻因子,這是中國正在進行重新平衡的方向。
然而,薪資持續上揚需要更快速的生產成長率來支應,各產業必須往更高技術與高附加價值發展,否則該經濟體將失去競爭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中國政府已透過一些關鍵政策試圖促進此方面發展,包括支持教育政策、改革國企以鼓勵私人部門加速成長,以及鼓勵創新。
此外,經濟與基礎建設支出也持續支撐經濟成長前景,並擴張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一帶一路政策就是相當重要的一項目標,資本帳與金融市場自由化以促進資本融通,使資本流向經濟體中更具生產力的部分,更是長期改革重要一環。
中國未來幾年經濟成長率放緩至6%左右的可能性相當高,但這並非硬著陸,也足以支撐全球經濟成長,我仍樂觀看待中國的經濟展望,但也意識到該國正面臨嚴峻的政策挑戰以及顯著的風險,市場應該以更為客觀的態度評估這個機會與風險並存的經濟體。
中國尋求重新平衡的過程亦將對國際貿易造成影響,如一帶一路政策及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的成立,仍對亞洲經濟體發展相當有利,雖然在這次人民幣貶值過程中,亞幣受創程度最為嚴重,但對照亞洲經濟發展及經常帳等指標,目前亞洲貨幣仍遭低估,長線再持續向下的空間有限,人民幣貶值釀成貨幣戰爭的可能性也相對較低。
(作者是坦伯頓全球宏觀投資團隊投資長)
※ 相關報導:
* 中國 「硬著陸」風險加劇
http://udn.com/news/story/7333/1126052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由中國的重工業及金融指標顯示,經濟成長非常緩慢,已符合「硬著陸」的標準。經過上周人民幣大幅貶值之後,此一憂慮已更加深。
金融時報指出,全球投資人面臨的真正危險,並不在於人民幣貶值本身,而是在於中國經濟已弱到非靠貶值不可的地步。
* 大陸製造成本逼近美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6000220-260209
中國製造的成本正逐年攀升,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BCG)的數據顯示,「中國製造」的成本已接近美國,以美國為基準(100),中國製造成本指數是96,換句話說,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製造的成本是1美元,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雙方的差距正拉近當中,以此趨勢發展,中美之間的製造成本差距將在2020年消失。
....中國工人的薪資不斷上漲也增加製造成本,從2004年的時薪4.35美元上漲至2014年的12.47美元,漲幅達187%。其次是匯率因素,2004年至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了35%。
中國高昂的地價也是導致外商撤離的其中一個原因,中國的工業地價比美國不少地區更高,中國的電力消耗也不斷攀升,從2004年的每千瓦7美元時上升至2014年每千瓦11美元時,而天然氣成本則從每百萬英熱單位5.8美元升到13.7美元,漲幅138%。中國目前在勞動力成本上的微弱優勢已無法彌補在電力、能源和用地上的巨大劣勢。
* 陸黃金儲量 7月成長1.1%
http://udn.com/news/story/7333/1124425
時隔僅29天,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上周五(14日)再度公布截至7月底的黃金儲備為1,677.3噸,較6月底增加19.28噸,增幅1.16%。
人行上次公布數據是在7月17日,之前六年一直未更新黃金儲備數據。多數分析師認為,人行再次公布數據大約要等五年,如今時隔僅29天讓人跌破眼鏡。
◆ 經濟/以「資源券」救經濟護地球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12451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8-16
經濟景氣急轉直下,又逢人民幣大貶,造成美元以外的各國貨幣競貶、全球股市低迷,台灣經濟似乎果真陷入半世紀來最大的危機之中。雖然新台幣也乘勢貶值,但在亞洲各國競以貶值救出口的亂象下,恐怕也占不了多大便宜。
貶值本是出口導向國家搶救景氣的特效藥,既已罔效,就必須另求對策。然而,行政院所核定的「經濟體質強化措施」主要是協助產業升級轉型,治本不治標的中長期手段,應對緊急危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不過,眼下政府財政吃緊,連所謂擴大公共建設預算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明年也只能勉強擠出100億元上下;有人建議實施類似2009年「消費券」的方案為台灣的貨幣市場打一劑強心針,所需經費要800億元,以現有國庫,這有如天方夜譚。唯一可行的,就是挖東牆補西牆。若能在一挖一補之間,不但消費支出大增,還能產生長期改善經濟體質之效,而政府根本不需多花一毛錢,豈非夢寐以求的妙計?但果有如此神效妙方?上天保佑,果然手邊就有一個,只看有無智慧及膽識取用。
六年前的「消費券」也來自本社論的鼓吹;花費800億元卻成果有限而備受批判,只因未聽從我們原本的規劃而犯下三個嚴重錯誤:其一,未排富,浪費了寶貴的經費;其二,未鼓勵購買國貨,使購買力大量外流;其三,未要求相對給付,而使其擴張效果大打折扣。今天如果可以記取教訓,則即使故技重施,所費僅其三分之一,但功效會有數倍之多。
當前台灣面對一隱一顯兩個嚴重扭曲。顯的是,政府長期極力壓低能源價格,致使不產能源的台灣,由於油、電價格幾已全球最低,不僅變相鼓勵浪費,還令台灣成為排碳大國,戕害地球的重要成員。
隱的則是,壓低通膨變成宗教信仰,不唯油電水等資源而已,任何漲價都會成為千夫所指;於是CPI連跌七個月,全民還要求政府再往下壓,完全視通縮為無物。結果導致每人所得、薪資嚴重低估。
我們可一舉導正這兩大扭曲,並同時提振景氣、激勵經濟成長。其法如下:就中油與台電而言,一年民生用途的開銷大約1兆元上下。若概括以電價為例,與台灣之外的亞洲三小龍相比,台灣偏低四成,若每年固定調高油電價4%,十年之內可與其他三小龍拉平,而每年即可產生400億元的額外收入用以發行「節用資源券」,激勵國內消費。
但要記取前車之鑑,此次的「節用資源券」須滿足三個要件:其一,排除總所得排名前三分之一的家戶;其二,只限於購買國產的節能用品如LED燈、太陽能板、高能源效率的家電、小型風力發電機乃至綠建築住宅等;其三,每券要搭配二倍自負額。
將此400億元依上述方式平均分給約1,500萬國人,每人平均可分得2,666元,絕對高於其油電額外支出;而實際購買金額則高達8,000元,全體消費會增長1,200億,配合乘數作用,對國內產業尤其節能產業之挹注,頗為可觀。
於此同時,這些中產階級的消耗以及相應的油電消耗會明顯有所節約,再加上油電價格趨近亞洲鄰國平均,反映較真實的成本,價格效果也會逐步導正資源的錯置與濫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善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形象。
然而此券更重要隱性效果在於,已瀕臨通縮懸崖的台灣,物價指數會在能源價格帶動之下呈現溫和上升;眾所週知,到3%的溫和通膨最有利於企業經營,其獲利空間將持續改善,進而擴大產出、增加信用、擴張投資、提高薪酬,使整個經濟都進入一個欣欣向榮的上升階段;與上述「節用資源券」的效果相輔相成,既可以提振短期景氣,又隨著此券年年發放,而促成整體經濟中、長期的強化。
一個惠而不費、簡易可行的方案,可以從這麼多面向發揮難以想像的效益,這樣的妙計,有何理由不趕緊採取?
※ 相關報導:
* 經濟欠安 全球80%交易用現金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26016
大眾對電子付費工具接受度日高,但鈔票的吸引力卻仍持續不墜。原因在於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仍舊存在,大眾對於實體貨幣仍有需求,現金交易在全球各地依然是主流。
雖然大眾日益習慣以電子方式購買商品和服務,但製鈔業卻正蓬勃發展。每年印製的鈔票數量達1,600億張,當中高達700億張是由德國捷德公司(Giesecke & Devrient)等民間印鈔公司所印製的。
人幣貶燃引信 全球爆債務危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8000890-260301
旺報 2015年08月18日 記者陳曼儂╱綜合報導
全球債務危機正在擴散,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近期中國大陸大貶人民幣後所浮現的隱憂。人民幣貶值只是過程,代表大陸經濟成長趨緩後的消費低迷,將造成骨牌效應,首當其衝的就是大宗物資出口國,再來是貿易壁壘的惡性循環,被點名的澳洲、巴西、加拿大,甚至瑞典等國烏雲罩頂。
財經部落格Zerohedge節錄IceCap資產管理公司寫給投資者的最新報告,提到近期希臘債務的鬧劇,其實並非單純的「一場危機」,而是全球債務危機的症狀之一。外媒提到,就是因為全球債務危機已經開始湧現,才讓希臘事件無法隱藏。
中打噴嚏 世界感冒
報告提到,世界各國的政府早已借了太多錢,以至讓經濟成長承受超出負荷的重量,中國大陸身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規模足以影響全球,恐怕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中國是石油和銅的最大消費國,CNNMoney評論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會導致原料價格進一步崩潰,並讓嚴重依賴自然資源出口的國家陷入金融動盪,也可能導致世界某些地方陷入債務危機。
中國打噴嚏,世界真的會感冒,因為過去20年的超高速經濟成長,中國大陸幾乎「消化」世界上的每個岩石、食物、原油,特別是大宗商品,IceCap報告點名澳洲,這個中國最親密的原料供應商首當其衝,其政府與央行正在盡一切努力來防止衰退,像是利率與匯率,但仍前途茫茫。
巴西過去也從中國經濟的成長中獲益,所以這波「中國降速」,已讓巴西連續12個月經濟放緩,是該國25年來最長、且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但跟澳洲不同的,就是其通貨膨脹導致利率被相對提高。
以美國來說,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公司中,就有16家公司的總銷售額,超過1成來自中國市場,且大多為科技公司,所以最近各公司公布季報時,都不敢不提中國因素;今年總體收益恐怕會創2012年秋季以來的最慢增速。
貿易卡關 兩敗俱傷
在一片低迷中,中國又利用人民幣貶值向外「倒貨」,像是近期已有大量廉價中國鋼材湧入全球市場,惹怒許多國家的鋼材生產企業;澳新銀行分析師Daniel Hynes表示,中國向歐洲和北美出口廉價鋼材已開始遭遇阻力;相關的反彈與貿易壁壘,恐怕兩敗俱傷。
所以瑞典儘管不是中國最重要的買家,甚至不在歐元區,也難以置身事外。報告認為,如果各國央行開始印鈔票,並試圖以負利率對抗經濟下滑,歐元區的債務危機就會變成巨大而動作緩慢的龍捲風,毀掉這個經濟體以及周圍的一切。(旺報)
※ 相關報導:
* 反貪腐 巴西民眾嗆總統下台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8000062-260203
巴西周日有數十萬民眾走上街頭,要求總統羅賽芙(Dilma Rousseff)下台,譴責羅賽芙及執政的左派工人黨,應為貪腐氾濫及經濟衰退籠罩這個拉美第1大國負責。
從首都巴西利亞市(Brasilia)、里約熱內盧市、全國第1大城聖保羅市到巴西其他各地的許多城市,都有群眾遊行,高唱巴西國歌及高喊「羅賽芙下台」。
* 巴西遭降評 差一級變垃圾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3000091-260203
穆迪周二調降巴西的信用評等,只差一級就淪為垃圾等級,理由是其經濟成長疲弱和政府支出不斷增加,此舉讓處境艱難的總統羅賽芙(Dilma Rousseff)聲望雪上加霜。
穆迪把巴西主權信用評等,從Baa2調降1級至Baa3,為投資等級裡最低的一級,再往下降的話,就淪為垃圾等級。
* 人民幣貶值效應 台灣列「麻煩十國」
http://udn.com/news/story/7239/1128117
在中國放手讓人民幣貶值後,摩根士丹利公司(大摩)以「麻煩十國」(Troubled Ten)來形容新台幣、韓元及星幣等10國貨幣所面臨的風險最大。
◆ 社論-台灣當前經濟情勢毋需盲目悲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9000008-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19日 主筆室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召開國民所得統計評審會議,將今年經濟成長預測調降至1.56%,差不多是五月預測值的一半,消息傳出,各方為之震驚,悲觀氣氛席捲全台。
主計總處會如此大幅調降,有兩大原因:一是今年第二季經濟成長僅0.52%遠低於預測3.05%;一是主計總處對下半年經濟的展望趨於悲觀,原來認為下半年仍將有3%以上的成長,如今已調降至1%。
我們今天談的經濟成長率,係實質國內生產毛額(Real GDP)的成長率,總體景氣的起落、經濟的榮枯全是由這項數字來認定,例如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下的經濟壞到什麼程度,隨後復甦的情況又好到什麼地步,最終仍是以經濟成長率來描述。而各國經濟孰優孰劣,國際上也喜歡以經濟成長率來評判。
然而,國民經濟會計制度(SNA)向來是由生產、支出及所得三本帳勾稽編算而得,以市場價格所編算的名目金額,生產、支出與所得三者均等,但若轉化為實質量的概念,則實質國民生產毛額(Real GNP)得加上對外貿易條件變動損益之後,才等於實質國民所得毛額(Real GNI)。
如今經濟成長率的計算基礎係生產面的Real GDP(Real GDP加國外要素所得淨額為Real GNP,再加上對外貿易條件變損益才是Real GNI),而非所得面的Real GNI,因此長期以來Real GNI的變化,鮮為人知,惟分析一國總體經濟而不知Real GNI,實有欠週延。
依國民經濟會計帳的思維,經濟成長係呈現該國國內經濟長期的發展趨勢,宜以Real GDP做為編算基礎,而加上「對外貿易條件變動損益」之後的Real GNI,則比較適合用來衡量國民享用經濟福利的變動。
那麼,我國今年以來加上「對外貿易條件變動損益」的Real GNI,成長率變化如何?依主計總處估算第一季達9.17%,第二季也有5.72%,遠高於同期間經濟成長率3.84%、0.52%。
這告訴我們,今年上半年我們的經濟成長率雖差,但是由於貿易條件改善,我們的Real GNI成長率反而創下近五年新高。從國民經濟會計的思維而言,上半年我國生產的表現確實不佳,但同一期間國民享用的福利卻有不小的成長。
許多人一定會困惑,生產表現不佳,何以國民享用的福利會提高?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去年原油每桶100美元時,產油國每出口5桶原油就可換得一台筆電,但如今每桶跌至50美元,他們得生產10桶才能換得一台筆電;換言之,由於今年出口油價大跌五成,即使產油國產量大增五成,透過貿易所能換回來的東西依舊不如去年,國民享用的福利勢將下滑,其Real GNI成長率必定遠低於經濟成長率。
台灣和產油國的情況剛好相反。今年以來雖然面臨出口物價下跌,但進口物價跌得更凶,1~7月依台幣計價的出口物價跌4.9%,進口物價卻大跌13.8%。和產油國的貿易條件轉壞不一樣,我們的貿易條件大幅轉好,每單位出口所能換回的東西增加了,因此即令第二季經濟成長僅0.52%,但Real GNI的成長率仍達5.72%。
長期以來,台灣的貿易條件一直在惡化,也就是出口價格漲幅一直落後於進口物價漲幅,以致每單位出口所能換回的進口產品數量減少,因此Real GNI的成長率始終低於經濟成長率。以2002~2011年這十年而言,平均經濟成長4.73%,而Real GNI平均成長率卻僅2.84%。
2010年我國經濟成長10.63%,但Real GNI僅增8.89%,而2011年經濟成長3.80%,Real GNI竟衰退0.12%,主因我們出口資訊、電子產品價格持續下跌,而進口農工原料、原油價格卻不斷上揚,對外貿易所換回來的東西,愈換愈少,像近期貿易條件大幅好轉,可謂近十餘年來所僅見。而隨著貿易條件好轉,也才會出現上半年Real GNI成長率遠遠超過經濟成長率的現象。
從Real GNI過去成長偏低,大概也可以解釋何以前幾年經濟成長還不錯的年代,人人無感,其原因正在於貿易條件轉壞,以致國民享用經濟福利的增幅永遠追不上經濟成長率。今年上半年的情況剛好相反,經濟成長率不佳,而國民享有的福利卻大幅升高。
我們認為,要正確解讀經濟,應兼看多項統計。經濟成長率固然重要、Real GNI也不可忽視,攤開這兩項數據的時間數列會發現,其實,我們過去的經濟沒這麼好,而上半年也沒這麼糟。綜言之,經濟成長下滑確實該審慎以對,但似乎也不必如此風聲鶴唳。至盼決策當局冷靜以對,萬不可急病亂投醫,更不可推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振興措施。(工商時報)
全球股市面臨崩盤的8個跡象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28060%5
經濟日報 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2015-08-18
全球經濟陷入停滯,多國央行逐漸失控,全球股市或許就要面臨一場崩盤危機,以下是最近浮現的八個跡象。
●中國經濟趨緩
中國是2008年全球經濟的救星,大手筆的刺激方案帶動基礎建設投資熱潮、催生商品市場榮景。如今中國的成長率25年來首度摔破7%,實質經濟可能更疲弱。
●商品市場崩盤
中國經濟趨緩在商品市場掀起洶湧波濤。例如,原油是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指標,指標性的布侖特原油最近又重陷跌勢,徘徊在每桶50美元的多年低點。
●原物料業債務危機
全球資本市場為資助開發礦藏與鑽探原油,借貸成千上百億美元的資金,但只有當原物料價格處於先前的高點,這些貸款才有利可圖。隨著原油與金屬價格崩跌,許多開發計畫已經賠錢。
●骨牌效應浮現
從中國到新興市場,過去幾年全球經濟支柱一個個倒下。一些央行也迅速失去掌握大局的能力,例如,年初投資人還視瑞士法郎為避險去處,但在歐洲央行注資救經濟、歐元走貶後,瑞士央行也被迫放棄四年來讓瑞郎緊盯歐元政策。
●信貸市場重估風險
央行招數幾乎用盡,信貸市場只能重新評估信用風險,以調整利率。
但由於銀行過去六年來都仰賴央行超寬鬆政策取得融資,如今銀行間的放款傳輸系統可能很難承受利率上升的壓力。
●利率衝擊
英、美利率維持超低利率已有六年之久,兩國都預料即將升息,投資人看好美元將升值,已先行布局。
●牛市達史上第三長
英國股市牛市開始於2009年3月,至今已經延續77個月,史上只有兩回牛市維持時間更久,其中一次導致了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另外一次則是2000年初的網路泡沫。
●美股太貴
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標普500指數的周期調整本益比(CAPE)現為27.2,較歷史平均16.6高出64%,1882年至今這種情況只出現三次,各在1929年、2000年與2007年。
◆ 央行迎bank3.0 擬鬆綁線上換匯
http://udn.com/news/story/7239/1130559
經濟日報 記者韓化宇、陳美君/台北報導 2015-08-19
迎接bank3.0時代,中央銀行動起來,擬開放客戶直接在網路上申辦「線上換匯」,以及結匯金額超過新台幣50萬元利用網路申報,不用先跑一趟銀行櫃檯。
因應數位金融時代來臨,金管會今年初開放12項銀行線上申辦業務,包括線上申辦個人信貸、申辦信用卡等。這些業務的特色是:只要是銀行既有客戶,不用再親赴銀行櫃檯,在網路上就能完成申請、核貸等程序。
今年5月,央行總裁彭淮南首次公開表示,「銀行不再是一個特定的地方,而是一種行為」,bank3.0時代已經來臨。
消息人士指出,彭淮南表態bank3.0是未來趨勢後,銀行公會已向央行建議,對銀行既有的客戶辦理線上換匯進行放寬。
「銀行業辦理外匯業務管理辦法」第19條規定,銀行受理顧客利用網路辦理外匯收支或交易前,應先請顧客親赴櫃檯申辦及辦理相關約定事項,並應查驗顧客身分文件或基本登記資料。
銀行主管表示,如果是既有客戶,代表銀行已認識他了,如果要辦理線上換匯,沒必要再請他來確認身分,因此直接在網路上申辦,應是馬上可以鬆綁的。
另「外匯收支或交易申報辦法」第10條,如民眾結匯超過新台幣50萬元,得利用網路申報,但應先親赴銀行櫃檯申請並辦理相關約定事項,包括查驗申辦義務人身分文件等。銀行公會也建議,如果是既有客戶,同樣也不用跑一趟銀行櫃檯。
對此,央行表示,只要兼顧交易安全性、消費者保護、洗錢防制等風險控管無虞,可由公會研議配套措施後,評估開放。
※ 相關報導:
* i-bon指數揭祕 經濟愈悶愈愛玩
http://udn.com/news/story/7241/1128180
「你知道油價下跌,停車費、罰單會變多嗎?」「你知道景氣愈不好,國人愈愛旅遊玩樂解悶嗎?」這些貼近國人生活的數據,都被統一超商近五千台i-bon詳細記錄起來,自成一格成為「i-bon生活指數」。
i-bon數據會說話,上半年總交易筆數七千八百萬次,年增百分之十,其中展演票、交通票、還有停車費、罰單竟然統統都增加,顯示國人都在找解悶出路。
....統一超商行銷群服務商品部副部經理江呈欣表示,同樣是處理雲端資訊,一個是響徹雲霄的i-phone,另一個是低調務實的i-bon;現在統一超商投入八億元升級到i-bon 2.0版本,有關鍵字查詢、操作更「直覺化」,也有手機APP,不必到門市,也可操作。
◆ 經濟/從O2O到O+O的融合創新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13055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5-08-19
根據報載,中國大陸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將投資人民幣283億元(約新台幣1,415億元)入股大陸最大電器零售蘇寧雲商,取得19.99%股權,成為蘇寧第二大股東。同時,蘇寧雲商將投資人民幣140億元(約新台幣700億元),認購阿里巴巴增發的普通股股份,投資完成後,蘇寧雲商將持有阿里巴巴1.1%的股權。此案將開啟網路電商與實體通路的合作新局,也象徵O+O整合時代的來臨。
過去幾年O2O的風潮盛行,不論在美國、大陸或台灣,投資者前仆後繼,全球投入的資金超過數百億美金。所謂O2O意指Online to Offline,也是指Offline to Online。Online to Offline的典型為Groupon模式,把消費者從線上引到線下,具體就是線上交易支付,線下消費體驗;Offline to Online典型為天貓模式,把消費者從線下拉到線上,具體就是線下製造商品,線上開店銷售。
從大趨勢來觀察,未來不管是Online to Offline還是Offline to Online,都已經不再重要,兩者之間是否能夠有效的串連整合與相互為用,才是關鍵。舉例而言,遊客去線下的遊樂園之前,先下載線上的遊戲App來試玩看看,實際到樂園的時候,可用App進行預先排隊並規劃遊玩路線,遊玩器材的時候,透過虛擬實境、3D眼鏡讓遊戲更擬真、更互動。之後,透過App把照片與體驗分享在社群。不管遊玩的事前、事中、事後, Online和Offline兩個O完美的協同作戰與搭配,讓消費者有完美的體驗。
有一個比喻很貼切,Online是空軍,Offline則是陸軍。在科技創新方面,線上走得快,線下比較慢。線上空軍的設備精良,總能應用國際上最新的科技與商業模式,相較陸軍有一定程度的優越感;線下陸軍部隊訓練紮實,具開疆拓土與周旋纏鬥能力,也只有線下的實體場域才能和消費者進行面對面的體驗與互動,更細緻地服務消費者。未來的戰爭,需要空軍與陸軍完美搭配,立體及整合作戰才能在戰場上勝出。
因此,作為線上的空軍部隊,必須創造被線下依賴借重的價值,不只是播送個折價券而已,必須設法提升消費趣味與體驗,讓線下場域更立體、更多層次、更有縱深。像偵察機一樣,當消費者走進店面就知道他的喜怒哀樂、消費軌跡、感情狀態,因為在他個人社群網站上所發布的訊息與按讚的軌跡,就透露出些許端倪。
而線下的實體店面,必須思考是否改變自己在傳統商業上的價值,一旦消費者完成交易的平台不是發生在櫃台,而是在網路上或手機上,實體店面必須調整過去以交易導向與通路導向的店面設計,轉型為展示導向與體驗導向。
舉例來說:消費者透過手機拍攝照片辨識商品,進行比價、評價甚至交易,讓實體店面變成一個Showroom。不管消費者手上拿的是手機,或是身上穿戴的,如眼鏡、手錶、衣服、鞋子,或是商場架設的,如互動式看板,將扮演串連線上與線下的平台與裝置;甚至在拿起衣架的瞬間,觸發了影像、圖片等說明資訊投影出來,協助消費者進行購物判斷與刺激購物慾望;又如在理髮廳裡面,預先看到染髮與髮型的樣貌,再來決定染髮的顏色與髮型;在美甲店,顧客先以虛擬方式感受指甲顏色改變後的樣子,再來決定要不要進行美甲。
從市場這幾年的發展可以發現,線上不會完全取代線下,就跟空軍永遠不會取代陸軍一樣的道理。未來的通路策略,必定是兩棲統合作戰、雙O並進。
換句話說,過去是Internet First,現在是Mobile First,未來將是Integration First,亦即兩者融合才是最大的優先。阿里巴巴與蘇寧的戰略合作只是起步,未來是否能夠有效的O+O才是觀察的焦點。
經濟若陷危機 美Fed已無招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908284
自由 2015-08-20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美國經濟擴張已持續了好幾年,但海外經濟的陰霾逐漸襲來,使得美國決策人士擔憂經濟再陷衰退。但他們擔憂的並非經濟會立刻陷入低迷,而是一旦再陷危機,已推出前所未見量化寬鬆措施(QE),並將利率降至零附近的聯準會,將無彈藥可用。
華爾街日報報導,自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提出透過政府大規模支出因應經濟大蕭條以來,過去幾十年華府對抗經濟衰退的主要武器一直是貨幣政策,包括透過降息、減稅或擴大聯邦支出,向經濟挹注資金。
但如果下輪危機再起,這些政策工具可能難再使用,因為在美國利率水準已逼近零、政府負債居高不下、退休嬰兒潮世代的福利支出導致預算赤字不斷升高的情況下,不可能推出更大規模的財政刺激計畫。
沒有多少經濟學家認為美國會再陷衰退。美國經濟在歷經第一季的萎縮後似乎已站穩腳步,聯準會官員也再考慮是否在近10年內首度升息,以確保經濟不會過熱。
但目前全球經濟成長放緩,日本第二季經濟再陷萎縮,歐洲經濟也欲振乏力,中國成長放緩的程度較外界預期嚴重,該國啟動人民幣貶值恐增加貿易摩擦,這意味著只要遭到一次嚴重衝擊,全球經濟就岌岌可危。
目前聯準會已持有逾4兆美元債券,再買的空間有限。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坦承,美國政府在面對下一輪危機時,可動用工具較以往少,卻非無計可施。例如,聯準會可實施負利率,經濟衰退也可能迫使國會和白宮減少黨派分歧,推出短期刺激措施搭配長期計畫來降低赤字。
※ 相關報導:
* 信心潰堤 近兆美元逃離新興市場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908282
美國升息前景及中國經濟趨緩,導致資金加速撤離新興市場,新興市場股市昨跌至4年新低,馬來西亞貨幣令吉貶至17年最低水準。據統計,迄7月底止的13個月,新興市場資金外逃接近1兆美元,為2008-09年金融危機期間數字的2倍,凸顯投資人對開發中經濟體的信心重挫。
* 新興市場染風寒 恐連累全球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35255
新興市場的成長動能正因惡性循環而衰減:資金外流加重貨幣對美元的貶值壓力,抑制進口需求、拖累成長,造成資金進一步外流。如今開發中國家必須推出刺激措施,抵銷資本外流的衝擊,終結這個循環,否則成長將繼續減緩、甚至可能導致全球陷入衰退。
分析師指出,這些開發中國家迫切需要結構改革,迄今只有墨西哥和印度選出承諾具體改革措施的領袖,其他新興市場大多錯失過去十年迅速成長時、能負擔改革代價的大好機會。
* 看現在...看未來...民眾信心全沒了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133612
股市大幅修正已嚴重衝擊國民經濟信心,國泰金控上午公布8月國民經濟信心調查結果,民眾對經濟現況及展望信心同步下滑,景氣樂觀展望指數降幅創2012年12月以來最大,當時宣布2013年1月1日起實施證所稅,而調查顯示對台北股市樂觀程度創歷史新低,就業、薪資及消費展望紛由正轉負,信心已跌落谷底。
* 紅潮席捲 重創光電、面板
http://udn.com/news/story/7240/1132914
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興起影響台灣科技產品競爭力,間接衝擊科學園區投資動能。科技部昨(19)日指出,光電和面板受到紅色供應鏈衝擊最大,部分廠商可能因此外移,有可能減少在科學園區投資,值得密切觀察。
◆ 救經濟 彭總裁提7解方
http://udn.com/news/story/8259/1135380
聯合報 記者李昭安/台北報導 2015-08-21
台灣經濟動能疲弱,行政院長毛治國昨安排央行總裁彭淮南在行政院會中「開藥診斷」,開出七道藥方。彭建議,政府應積極排除投資障礙,將超額儲蓄導入投資;對石化產業發展政策也應更明確,可仿效新加坡裕廊島設置石化專區經驗,規畫設立「台灣石化產業專區」。
彭淮南昨以「當前台灣經濟成長動能減緩原因與對策」為題進行報告。彭首先指出,振興經濟短期政策,以寬鬆貨幣政策搭配擴張性財政政策最能立即見效。他並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研究為例,點出「景氣低緩時,公共建設乘數效果較大」。
此外,台灣出口高度集中大陸市場,但大陸供應鏈興起,對台灣衝擊頗大。彭淮南建議,台灣應積極參與大陸供應鏈,成為其重要合作夥伴,「分享大陸經濟轉型的政策紅利」。他並舉南韓三星、LG在大陸強化投資布局為例,指南韓已搶得先機。
彭淮南並建議,台灣經濟規模較小,應以世界為市場,積極加入全球經濟整合;例如加入區域貿易協定(RTAs),就可降低對經濟成長的波動。中長期來看,台灣需提高附加價值及生產力,帶動經濟永續成長。
彭淮南並特別提及,應培養具「企業家精神」的新一代企業家,使企業家精神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
因彭淮南提及應同步採寬鬆貨幣政策及擴張性政策,引發外界聯想央行是否引導利率下降。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表示,會中並無討論到此議題,政院尊重央行職權,「要不要降息,央行理事會自己會處理」。
孫立群表示,行政院會結束後,他特別私下請教彭淮南匯率問題。彭淮南寫了一張「紙條」請他轉述,彭指出,匯率是由市場決定,台幣貶值主因是外資賣超、匯出資金,「匯率政策由市場決定」,未來會維持「動態的狀況」。
【記者吳苡辰/台北報導】央行總裁彭淮南昨提出多達廿七頁的分析報告,提出「當前台灣經濟成長動能減緩原因與對策」。他指出,台灣出口地區與商品過度集中,當全球電子產品需求減弱,加上中國大陸在地供應鏈崛起,嚴重影響出口,成為這波經濟不振主因。
台灣出口產業更高度集中電子資訊,由於產品周期短且市場需求變化快速,台灣出口比重近百分之四十,也高於南韓的百分之廿五及新加坡的百分之十七。
央行官員指,台灣加入FTA進度落後,台灣出口高度集中在享有ITA免關稅的電子資通訊產品,相較南韓與新加坡出口主力除資通訊產品及機械外,分別還有運輸設備,與礦產品及化學品,出口結構較多元且分散。
股災不止 金融風暴恐再臨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08873
自由 2015-08-22
〔編譯方琬庭/綜合報導〕英國《衛報》指出,受到新興貨幣及大宗商品價格重挫影響,全球股災將持續擴散,恐引發新一波金融危機;外資分析,歐洲股市自四月份高點拉回逾十%,再度步入修正,部分亞股跌幅更超過廿%,若全球股市九月份持續下跌,一九九○年代亞洲金融風暴恐捲土重來。
Llewellyn顧問公司表示,新興國家出口導向的招數已用盡,若過度強調匯率貶值,將導致信貸大幅擴張、資產價格上揚、國內貧富不均,進一步引發惡性金融失衡,類似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前開發中國家景況。
外媒指出,中國經濟硬著陸疑慮上升,加上原油及貴金屬價格走跌,凸顯市場需求不如預期,新興市場淨流出資金更創新高。但也有專家認為,大宗商品價格走跌,主因全球供應過剩,非需求下滑;且國際油價下跌,有望帶動民眾消費,加上市場普遍預期,美國聯準會將延到年底升息,也將降低新興市場風險。
馬來西亞貨幣過去一年來兌美元貶值近四分之一,印尼貨幣同期貶值十五%;據統計,亞洲貨幣先前三次兌美元大幅貶值時,都發生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第一次為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接著是二○○○年的網路泡沫,以及二○○七年的金融海嘯。
※ 相關報導:
* 熊出沒歐美股崩落 美創4年最深跌幅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38014
....美國股價今年來並無太多變動,多數時候都在狹幅內升沉,但人民幣本月意外貶值後,波動性開始激劇飆升;中國21日公布的8月製造業PMI初值反映大陸產業動能比預期還弱,陸股湧現另一波賣壓,終於促成美國投資者21日恐慌殺出。
紐約Stuart Frankel公司總裁法蘭柯說:「投資人目前見證的是一個完美風暴,從中國議題、聯準會動向、油價低迷到假期資金流動性緊俏,諸多利空因子都在此刻匯集。」
* 陸成長降速 殺美股元凶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37992
美國股市21日湧現將近四年來的最沉重的賣壓,幕後主因是中國與新興市場成長動能減弱,而聯準會升息的憂懼無疑也在背後猛推一把。
德意志銀行的經濟學家瑞德說:「在全球市場益顯脆弱之際,淡出量化寬鬆 (QE)政策的效應卻適時擴散,但要評估中國議題扮演多大角色,聯準會造成多大的衝擊,並不是容易的事。」
* 步歐洲後塵 亞洲面臨通縮危機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37622
通貨緊縮的壓力開始擴散到亞洲。過去九個月來,亞洲十大經濟體中已有九個經濟體承受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緊縮壓力,印尼是唯一PPI仍在上揚的國家。中國PPI已連續41個月走跌,台灣和南韓則連續35個月下滑。台灣在最近一個月的跌幅達10%,居九國之冠。
摩根士丹利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艾亞(Chetan Ahya)警告,生產者物價跌勢加深,已成市場對亞洲總經環境最大疑慮。他指出,總體需求不振導致通縮壓力加劇的循環,生產者物價顯然將進一步惡化成通縮。
生產者物價低迷不振的環境不應被輕忽。已面臨產能過剩問題的企業若無法將成本適當反映在消費者身上,所能賺取的利潤將相當有限。但如果消費者因此減少消費,獲利將難以成長。
◆ 陸外資法將上路 衝擊20%台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22001039-260303
旺報 2015年08月22日 記者王揚宇/台北報導
大陸商務部擬廢除「外資三法」改由《外國投資法》(以下簡稱《外資法》),審查包括台灣在內的外資企業投資條件,外傳明年底就會上路;學者認為,該法對採用合資或合作模式的台商影響最大,估計將有2成台資企業受到影響,其中又以獨資比例偏低的不動產、藝術娛樂、運輸等產業衝擊最巨。
陸將清查VIE企業底細
配合該法實施,大陸將清查VIE(協議控制)企業「底細」,由於台資企業過去為投資大陸禁止外資投資之領域(如電信、網路平台等),都採用此經營模式規避投資限制,因此,《外資法》實施,台資企業藉由VIE模式,也會面臨全面清查,過去靠人頭底細將全都露,且新法擬將VIE企業納入規範並視為「外國投資」,後續影響值得關注。
經濟部21日舉行大陸投資實務研討會,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副主任顏慧欣等人,分析《外資法》對台商的影響;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副處長楊宏說,台商對「三法」(即《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調整不是很重視,因此盼舉辦研討會、出法律知識刊物,讓台商了解赴陸投資的風險,並搭配台商聯合服務中心、《海峽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等渠道,給予台商協助。
顏慧欣說,大陸將廢除外資三法,屆時台商在大陸享有的待遇,將與外資及中資企業「一視同仁」,組織型態按大陸的《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設立。
投資產業改負面表列
顏慧欣指出,《外資法》對獨資的台商影響不大,但採用中外合資與合作企業模式的台商影響較大,分析發現,約有2成台商會受新法影響,其分布在獨資比例偏低的不動產、藝術娛樂、運輸等產業,得把握3年的過渡期,調整組織結構,否則可能被吊銷許可證或營業執照。
而《外資法》也將外資能投資的產業,從正面表列改為負面表列的「禁止」、「限制」實施目錄,不在目錄中的產業,從過去的「逐案審批」制度改為登記制,對台商而言,現存於限制類產業,未變更投資條件沒有影響,但變更投資環境或或增加投資金額超過標準時,得重新申請。
此外,台(外)商常採用VIE模式,新法除擬將VIE企業視為「外國投資」,並適用負面表列2種目錄來規範,未來在「十三五」中的戰略發展產業,例如科技創新等,不太可能成為優先開放領域,此外,「國家安全審查機制」也會納入,這都會影響台商。(旺報)
※ 相關報導:
* 美國417億美元資產 無人認領
http://udn.com/news/story/6813/1137947
美國全國各州收繳的無人認領資產逐年增多,從2010年的328億美元增至目前的417億美元。美國全國無人認領資產管理員協會(NAUPA)表示,無人認領資產包括長期不用的銀行帳戶、股票分割、壽險給付、未使用的禮卡,和沒有提取的薪資支票等。
全球股災 一棒接一棒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23000248-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08月23日 尹德瀚/綜合報導
受人民幣重貶、大陸經濟展望不佳、美國聯準會可能升息等多重因素影響,歐美股市21日持續重挫崩跌,美股道瓊上演「黑色星期五」大跌逾500點,3天來共跌掉1000點。投資人擔心,全球股市下跌變成接力賽,有可能出現系統性風險。
黑色星期五 4年跌最大
道瓊工業指數21日暴跌530.94點,以16,459.75點收盤,跌幅3.1%是近4年來單日最大;標準普爾500及那斯達克指數的跌幅也超過3%;歐洲方面,英德股市上周五跌幅也將近3%。
2008年底金融海嘯爆發後,美國聯準會迄今祭出3輪「量化寬鬆」政策。在便宜資金的推波助瀾下,美國股市2009年底一路向上攀升,今年以來雖經歷希臘債務危機,仍在5月創下18,312點的歷史新高,多頭格局持續近6年,但最近兩周以來賣壓湧現,開始向下修正。標普指數上周跌了5.8%,市值蒸發超過1兆美元,今年來的漲幅全數回吐。
分析師說,導致這波股市下修的因素眾多,包括高股價與低獲利,商品價格走低,油價接近崩盤,以及預期聯準會即將升息等等,另外中國的經濟表現不如預期,且之前人民幣無預警大幅貶值,不但大陸股市再度出現賣壓,也拖累全球主要股市,有可能出現系統性風險。
G2輪著跌 有系統風險
也有分析師認為,這波下修早該發生,因為之前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相繼推出貨幣寬鬆政策,在便宜資金的推波助瀾下,股價長期偏高,投資人對於各國央行利用貨幣政策刺激成長的能力已失去信心。
但也有分析師樂觀指出,美股可能即將觸底反彈,因為美國經濟本身表現不差,失業率持續降低,房市景氣等經濟指標也相當亮眼,下周將公布新屋開工率和第二季GDP,如果成績不俗,將可鼓勵投資人重新投入股市。(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全球富豪資產 蒸發1,820億美元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39173
全球前400位富豪的總財富上周共蒸發1,820億美元,主因是中國製造業景氣萎縮及商品價格下跌,導致全球股市重挫。
....理財公司Aspiriant的投資顧問總監柯林斯說:「雖然1,820億美元是一筆大數目,但這對這些富豪來說,只是一小部分。他說,「上周的股市看起來非常糟,但當你後退一步、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會發現根本稱不上一場災難」。
* 台灣好傷 「只是氣流 颱風還沒來」
http://udn.com/news/story/7251/1139222
美國與中國兩大經濟體表現不佳,台灣也跟著受傷。學者指出,美國調整利率前,美股應會持續下跌。台股狂跌,國內內需也不可能好,第三季、第四季民間消費恐受影響,「內外都會冷掉」。
主計總處先前預測全年經濟成長率百分之一點五六,若再惡化,恐怕得變成面臨「成長保衛戰」。
美國經濟規模是台灣約卅二點九倍、中國約是台灣的十九點五倍,兩大又是台灣最重要的出口,美中經濟不好,影響最大的就是台灣。
* 兩岸國家隊救市 銀彈上膛?
http://udn.com/news/story/7251/1139220
美股打噴嚏,就怕台股被傳染。台股周一保衛戰,財經首長備戰。據了解,扮演政府調節股市功能的國安基金,儼然成為挽救股市的「國家隊」,已在上周撥款委外代操,對台股將「只進不出」。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昨明確表態,上周五美股大跌,可能讓金管會「盡速」推出新的救市措施。
全球股災,兩岸投資人都期待政府救市。陸媒指出,中國證金公司等大陸「國家隊」也積極進場救市,希望能挽救陸股頹勢。
◆ 轉帳繳費… 手機變身行動ATM
http://udn.com/news/story/7239/1138778
聯合報 記者吳苡辰/台北報導 2015-08-23
因應「滑世代」商機,銀行業者推出「手機變身行動ATM」新功能,透過手機即可在超商付款、繳費轉帳與查詢餘額,一舉取代了讀卡機和金融卡。
國內已有13家發卡銀行和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合作,民眾申請「行動金融卡」,並下載「t wallet」(數位皮夾APP),申辦完成後,只要持手機即可在全台貼有「Smart Pay」logo的感應式特約商店消費,或下載「全國繳費網ebill」APP,可繳納全台逾1700家事業單位帳單。
第一銀行與兆豐銀行率先推出該功能,第一銀電子金融處副處長郭坤昇表示,持手機付款,單筆消費可達3000元,每日上限為10萬元,目前愛買與全國電子為特約商店,未來會持續拓展。
t wallet第1階段功能為「刷卡、繳費」,目前已進入第2階段「轉帳、查詢餘額」,未來將有第3階段「提款」。郭坤昇指出,一銀預計年底前推出「提款」新功能,屆時免持金融卡,即可透過實體ATM提款。
郭坤昇說,民眾轉帳可透過實體ATM、WEB-ATM、網路銀行等管道,現在又多了「手機ATM」,且手機取代讀卡機和金融卡,可不限時間、地點。
美專家:「中國10年」剛開始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24000075-260203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24日 記者賴湘茹/綜合報導
大陸近期各項經濟數據表現疲軟、股市歷經劇烈震盪、人民幣遭遇20年來最大貶幅,全球政經風險顧問專家布雷默(Ian Bremmer)稱對大陸而言可謂是「慘烈暴風雨夏季」,但他也指出幾項事實,說明大陸將繼續崛起,且現在只是「中國10年」(China Decade)的開端。
布雷默被冠為「美國政治科學家」,為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總裁暨創辦人,於2000年設計「全球政治風險指標」 模型,以追蹤分析歐、亞、非、拉美等各國的政治情勢,為跨國企業及重大國際投資案的主要參考指標。布雷默曾於2012年到訪台灣,並拜會總統馬英九,談論兩岸關係風險管理。
布雷默在時代雜誌撰文分析,中國將繼續崛起主要基於以下理由,包括於全球貿易量占比快速成長、豐沛的外匯儲備、積極推動「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投資、主導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展現其建構全球新金融體系的雄心。
他指出,根據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14年中國占全球GDP比例為16.32%,已經超越美國的16.14%;其次,中國進出口占全球貿易從2000年的3%增加到2014年的10%;再者,在「走出去」戰略助推下,中國投資非洲金額從2008年70億美元,躍增到2013年的260億美元,創造大陸勞工就業的同時,亦解決國內產能過剩問題。
儘管近期中國進出口數據表現慘淡、資本外流,但布雷默指出,中國在過去數十年間積累的外匯儲備十分豐厚,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外儲的規模接近3.7兆美元,為全球第1大。
不過,布雷默在文末也提及幾個中國當前面臨的問題,包括人口老化、勞動人口下降;空氣汙染;中產階級不斷擴增讓領導人壓力與日劇增;人數眾多的網友恐對當前審查機制形成威脅。(工商時報)
※ 相關報導:
* 救陸股 陸養老金1兆人民幣將入市
http://udn.com/news/story/7333/1140741
大陸國務院昨印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明訂養老基金投資股市規範,預計將帶動人民幣一兆元(約新台幣五兆元)資金進入大陸股市。市場人士認為,養老基金入市,有利於資本市場穩定發展。
◆ 通縮逆襲中 貶值難逆轉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24000758-260301
旺報 2015年08月24日 丁學文/上海金庫創投管理合夥人
8月11日以來,所有人都被「人民幣創史上最大跌幅」、「人民幣一次性貶值近2%」等消息占領眼球。對於大部分的台灣人而言,除非台商,肯定對於人民幣的漲跌不會太在意。而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他們也覺得貶值對生活沒大影響,擔心個什麼勁?該吃吃該喝喝,日子照樣過。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這個世界已經大不相同,全球化的結果帶來的是資本全球化,這麼多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大陸的人民幣升值;我們已經習慣了大陸的物價上漲;我們已經習慣了大陸的錢好賺,但是我們卻忘記了物極必反的道理。
一葉知秋,很多的邏輯即將反轉,你可以事不關己,你可以沒有專業,但你不可以因為天真而傻得可憐。
台灣觀點
理論上來說,貨幣匯率波動反映著一個國家的外資流進或者流出的狀況。當經濟狀況發展良好,市場消費需求旺盛,賺錢容易時,追尋高額利潤的外資熱錢就會源源而來,持續不斷的流入,反映在匯率上,就是貨幣升值。相反的,當這個國家的經濟狀況陷入停滯,消費需求萎靡甚至萎縮時,市場上的錢就會越來越難賺,資本熱錢就會逃離,尋找其她容易賺錢的市場,反映在匯率上,就會是貨幣的貶值。
很多人問我:人民幣這次為什麼會貶值?其實,當我們看見大陸富豪在世界各地搜羅房產時就該知道大陸資本外流的趨勢,這種對內貶值、對外升值的反差現象讓人民幣的貶值只是遲早的問題,何必大驚小怪?
通膨沒來通縮逼近
我常常說,我們不能以過去的經驗去判斷未來的變化,中國的房價曾經只漲不跌,人民幣曾經只升不貶,但是A股的崩盤打醒了不少人的腦袋,大家突然瞭解依託政府托市不見得靠譜。在前十年寬鬆貨幣政策推升下,大陸的房市單線上漲,但慢慢的,政府發現樓市如果無止境的上漲,人民幣就會無止境的貶值,中國就有可能要重演二次世界大戰前一些國家嚴重通貨膨脹的景觀,老百姓扛著一麻袋的人民幣去菜市場買蘿蔔。
於是我們看見大陸從2010年開始,堅定不移的堅持商品房限購、限貸政策,想要穩定房價,但是,不幸的是,中國的高房價、高物價硬是沒有下降,反倒因為整個經濟發展放緩迫使市場消費減少,而物價越高,消費就越少,終於,高物價迫使人們不得不節衣縮食、勒緊腰帶過日子,驀然回首,通貨膨脹的擔心突然反轉進入了通貨緊縮的危險。
要知道,所謂的通貨緊縮,就是所有的商品,從房子到一瓶礦泉水,到家電,到汽車,都會產能過剩,大家不肯花錢。相對其他國家,中國通貨緊縮會特別麻煩,因為中國歷來是一個產能非常大的國家,中國的建築工人就有八千萬,所以一旦通貨緊縮以後,第一,整個產業波動,產能過剩,第二,失業率大幅提高,國家會變得動盪,經濟問題會上升為政治問題,這是非常麻煩的。
所以我們看到中國跟其他國家一樣拼命印鈔票,然後除了房地產,也讓大家把希望寄託在另一個新的市場,股票市場。殊不知,現在的全球環境與十年前大不相同,大陸政府以為只要把股票市場推上去,大家口袋有錢了,資金就會流到消費市場,流到實體經濟,卻沒有料到大陸股民的不成熟卻讓多頭早夭,實體經濟也沒有等來久旱的甘霖,反而搞得資金外流,人民幣貶值壓力遽升。
台商失據投資失靈
怎麼辦呢?對咱們台商來說,過往的一個從無到有,野蠻生長的中國時代已經結束,一個投機主義、冒險為主的時代已經結束,未來的中國會是截然不同的。未來5年,中國製造業的淘汰會非常慘烈,產業會逼著大家改變,大陸地方政府也會逼著大家變,浙江和江蘇政府正在推一個政策,把所有的製造業列一個排名,其中包括污水排放的指標,生產雇傭工人的指標,交納稅收的指標,然後淘汰5% 排名倒數的企業,而稅收交納很少的企業也將被迫離開。
未來的中國,互聯網+將不再是想像,因為所有的製造業企業會全部完成互聯網+的改造。沒有完成的也已經沒有機會。未來的中國企業家必須懂得把實業經營往輕資產靠近,必須搞的清楚越來越複雜的大陸資本市場,必須懂得新一代屌絲消費者在想什麼,因為人民幣貶值在告訴我們炒房時代一去不復返,通貨緊縮在告訴我們消費者越來越任性,產品做不好,消費者就不會傻傻掏錢買。
對大部分蹲在台灣的投資者而言,我覺得吧,人民幣與A股走勢多數存在高度相關。如果人民幣近期貶值,則A股市場可能承壓。海外經驗表明,新興市場上每一輪的本幣貶值都伴隨著資本流出和股市回調。大盤好時,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不好時一個也逃不了。
有人會說了,我不炒股、家裡人也不炒股,我還是繼續去大陸買房子實在,但是據分析,有房產的人們資產也將縮水,因為有另個「巧合」:人民幣持續升值的9年,也是中國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的9年。若人民幣貶值,我會擔心那些早期從海外湧入國內的資金,將跟隨人民幣貶值而流出中國,或不敢再輕易進入中國市場,這作用將助推國內住房資產價格下跌。2005年至2010年,大陸房產大熱時,買一套房富一代、買2套房富二代是那時最流行的說法,很多人說國家的金融體系是建立在房地產之上的,如果房地產貶值,中國經濟就會完蛋。或許這是正解,但這不也是大陸今日的進退失據所在?如何A股會崩盤,那這世界還有什麼是絕對必然的?
轉換思維迎接明天
所以,當我們吃著火鍋,唱著KTV時,感覺大陸實體產業好像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我只想說:Hi,you are too naive to say that!有機會你去問問大陸朋友,今年的錢好賺嗎?今年的可投資項目多嗎?你手上的錢多嗎?這些問題背後折射的邏輯是情況已在反轉,大陸如果繼續避實就虛的資本運作,如果繼續硬抗房地產,實體產業尤其是第二產業會很難撐過去,新一輪的倒閉潮也會到來,到時候就不在是一個單點引爆的問題。而且這也是中國各級政府不會允許的事情。所以,我以為,讓人民幣貶值就是要讓房產縮量滯漲,用時間換空間的辦法慢慢消化利空,消化泡沫。
馬雲曾經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而後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數人會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太陽。這句話用在大陸現狀,也許是再好不過了。情況已然像血海,再加上實體下行難挽回,政府肩負如垃圾般的債權處理大任,行業環境又如風雨一扁舟般飄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大陸政府開始被迫認真思考救實體,救中小企業。或許,只是或許,眼前迷茫正是未來希望所在。(旺報)
※ 相關報導:
* 恐慌!6部曲救市 無效
http://udn.com/news/story/8516/1141374
近期全球股市動盪,台股自4月登上萬點的榮景後,便一路走跌,7月、8月跌幅更加深擴大,短短不到2個月,加權指數已跌逾2000點。金管會自7月8日起陸續提出波段救市政策,效益彰顯不佳,往往都只是一日反彈行情,專家認為,政府應找出問題根本,分散風險才是解決台股頹勢的根本之道。
* 市場:以跌止跌 何必救市?
http://udn.com/news/story/8516/1141439
金管會昨天宣布禁止平盤以下放空等三大救市措施,但台股開盤後加速放量探底,盤中一舉摜破多道整數關卡。台股走勢讓市場哀聲連連,政府嚇傻,股民氣炸,一名中實戶質疑,何必要祭出救市措施呢?以跌止跌不是比較符合市場嗎?太多的干預只會讓底部更難浮現。
社論-「金融震盪」惡化成為「金融風暴」?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25000041-260210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25日 主筆室
本報日前社論呼籲政府,針對金融市場劇烈震盪的現象,必須精確診斷出根本的病灶,不能開錯藥方。我們必須了解,目前的金融動盪是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包括大陸在內的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以巨額的量化寬鬆(QE)創造過度的貨幣流動性,這些過剩的資金在金融市場四處流竄,拉高資產價格,掩飾實體經濟的病灶,過剩的資金結伴而來、蜂擁而去,造成劇烈的「金融震盪」,結果是奪走政府政策對於「實體經濟」的主導權。
不幸過去一周「金融震盪」有惡化為「金融風暴」的徵兆。不論在台灣、中國大陸、歐洲、中南美洲甚至美國,都發生出乎意料之外的劇烈震盪,已經跌到十五年低點的彭博新興市場匯率指數,仍然以每日0.3%的劇烈幅度向下探底,俄羅斯盧布匯率再度貶向去年烏克蘭危機的低點,馬來西亞、印尼的匯率也跌向1997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新低;至於新台幣匯率的貶值、股市重挫,以及大陸滬深股市的暴跌,就無需贅述了。
面對潛在的金融危機,行政院長毛治國上周四召集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財經部會首長,提出所謂「拚經濟五箭」方案(拚出口、拚觀光、救股市、擴大公共建設、產業升級),央行總裁彭淮南也提出寬鬆貨幣、加強兩岸合作等的「七解方」,另外金管會對於股市放空再加限制條件,包括融券保證金提高至120%、平盤以下全面禁止融券,以及昨天在股市重挫7%後啟動國安基金等。雖然這些政策都是有利於長期經濟發展、有利短期潤滑的效應,但是只靠「中藥養生」的政策,面對需要「急救」的猛爆性金融震盪,實在難以期待會有成效。
本報社論持續建議,包括政府、金融機構以及個人,面對金融震盪最重要的不是預測明日是否反彈,而是本著「平安駛得萬年船」的態度,調整因應策略:個人投資者必須降低融資槓桿,更不可抱持短線搶反彈、攤平的心態而擴大融資,股市諺語「老手死在抄底的路上」是前人的智慧,寧可少賺,保留翻本的資金,也絕對不要在風暴中彈盡援絕;金融機構則必須同時降低自身以及客戶的曝險部位,同樣採取減少槓桿的原則,寧願犧牲短期獲利,也不能帶著客戶一起擁抱玉石俱焚的風險。
政府在此時的挑戰,比個人與金融機構更為嚴峻。政府是本國金融資產最大的持有者,遇到劇烈的金融震盪,政府面臨雙面夾擊的強大壓力,包括龐大的資產價格跌價壓力,以及來自民間日益高漲要求救市的壓力。行政院與金管會現在要求公股庫藏股優先、四大基金第二、國安基金第三的護盤順序,看起來尚稱進退有據。政府面對股市重挫,一方面要扮演穩定民心的角色,不能讓民眾覺得政府袖手旁觀,另一方面又得認真保全官股與國庫資產,護盤力度的拿捏,的確是件高難度的任務。
在如此困難的時刻,我們無意評論政府護盤到底是否適當,只是必須提醒所有投資人,做好資產防護的準備。因為全面的QE是人類歷史從未發生過的政策,QE退潮的後果也是金融市場從未有過的經驗,未來幾個月的市場波動會證明,這次如果只是過去七年多頭市場的一次主要回檔(最佳的推估),那麼我們謹慎保守的心態所保存的資產,還有繼續增值的可能;但是,萬一是中國經濟硬著陸、股市泡沫,以及伴隨歐債危機、美國股市的去槓桿化,那麼就是前所未見的完美風暴(最壞的推估)。目前檯面上所有的官員與市場參與者,誰也不曾經歷類似的經驗,參與者為了保全自己彼此踩踏的後果,不堪設想,如果是最壞的推估發生,我們唯一自保的方法,就是清楚審視自己的資產,降低槓桿,絕不輕易撈底、護盤。
大陸官方統計,從6月15日到7月8日,短短三個禮拜之內,超過人民幣5百萬元以上的股市帳戶,從13萬戶暴減到剩下10萬戶,據信這批大陸高資產階級,都在上一波股市撈底的過程中灰飛煙滅了;八月中旬陸股繼續重挫,不只股民受重傷,連進場大力護盤的國家隊也損失慘重。大陸官方已經動用公安嚴查放空、賣股票的大股東,卻仍然無法止住賣壓,背後是否尚有外界不知道的因素在發酵,實不能加以輕忽。
另外,美國經濟基本面雖然轉好,失業率即將創下近年新低,但是根據彭博資訊的統計,美國上市公司從2012年至今,在第二、第三次QE的資金效應下,企業負債餘額暴增50%。美國企業債的暴增,與巴西、墨西哥、俄羅斯、馬來西亞、印尼等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債暴增如出一轍,都是QE泛濫創造出來的泡沫,也都面臨到高收益債券價格大跌、償債壓力突然升高的窘境。由於QE政策已經到了尾聲,全球債券市場泡沫一旦破滅,各國政府將沒有工具可以收拾,這才是紐約與歐洲股市大跌的真正疑慮所在。
不論是最佳的推估(大多頭的回檔),或是最壞的推估(完美風暴),目前應該只是開始而已。政府護盤千萬不要一次就用盡全力,金融機構請加速降低自身與客戶的風險,個人則以降低槓桿為宜。「平安駛得萬年船」,是面對人類從未有過的QE退潮,我們最需要的對策。(工商時報)
※ 相關報導:
* 全球恐懼的總和 股市市值消失10兆美元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43491
中國經濟憂慮引爆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紐約道瓊工業指數24日一開盤就狂瀉1000點,反覆震盪後收盤仍暴跌588.4點,標普500指數跌幅近4%,歐股更達5%;美各大銀行及券商無論是客戶的賣單或電話,都接到手軟,業者指市場「已處於恐慌模式」。
....歐洲股市的災情甚至比美國嚴重,德國的DAX指數大跌4.7%,法國的CAC40指數重挫5.35%,倫敦的富時100指數滑落4.67%,歐盟STOXX指數暴跌5.35%。
* 全球股市動盪 美前財長:嚴重情況初階段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43488
....曾擔任美國財長與歐巴馬總統經濟顧問的桑默斯二十四日在推特發文,他表示,「就像1997年8月、1998年、2007年和2008年,我們可能處於一個非常嚴重情況的初階段。」
此外,桑默斯也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合理評估目前的情況,聯準會在近期升息將是嚴重的錯誤,恐威脅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金融穩定等聯準會的三大目標。
桑默斯表示,目前正值經濟脆弱時刻,升息會讓金融系統的某些環節陷入危機,結果不可預期又危險;全球經濟正面臨長期停滯的風險,已開發經濟體投資減少,導致人民收入減少且市場需求沒有成長,維持低利率政策才能維持經濟成長。
* 心安了! 台股報復性反彈
http://udn.com/news/story/8516/1143557
歷經驚心動魄黑色星期一全球股災,國安基金今日上午終於要開會決定是否進場護盤,美股昨天一度暴跌千點,最後收跌588.4點,跌幅收斂至3.57%,不過亞股今早已領先美股紛紛出現「報復性反彈」,韓股與港股紛紛出現豬羊變色走勢,中午連袂大漲將近1.5%,台股也一度大漲逾200點,重返7600點大關,國安基金進場的預期心理,確實發揮了安定投資人信心的作用。
◆ 全球評等 彭淮南「12A」總裁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143449
聯合晚報 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 2015-08-25
全球金融雜誌(Global Finance)最新公布今年全球央行總裁評等結果,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第12度獲評為「A」(最佳)級評等,成為「12A」總裁。馬來西亞央行總裁潔蒂(Zeti AkhtarAziz)也再度獲評為「A」,與彭淮南並列12A總裁。
彭淮南上午透過幕僚表示,這份榮譽屬於2300萬國人,不屬於他個人。
今年共有9位央行總裁獲得A級榮耀,首次獲評的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被評為「A-」。日銀總裁黑田東彥從去年的「B+」,今年退步至「B」。近期疲於處理國內外金融局勢的中國大陸人行行長周小川,其評等從去年的「B-」,降至「C」。
全球金融雜誌這次針對近75個主要國家央行總裁進行評比,評等從最佳的「A」到徹底失敗的「F」,評比項目包括:控制通膨、經濟成長目標、貨幣穩定性及利率政策管理等項目。
別怕股災 要怕自己不爭氣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142859
聯合報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主任 2015-08-25
「幸福並不是建築在僅僅擁有金錢上;它建築在取得成就的歡欣和創造性工作的悸動上。切莫在瘋狂追逐瞬息即逝的利潤中忘記工作帶來的歡樂和精神鼓舞。我們在這些陰暗的日子裡付出的代價將是值得的,如果教訓讓我們認識到,我們不該聽憑命運擺布,而應讓命運為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同胞著想。」
如果以上那段話出自我們的領導人回應昨天的股市大跌,會不會立刻被媒體的名嘴們罵翻天?事實上,那是羅斯福總統在一九三三年就職演說中針對當時的經濟大蕭條所說的一段話。這場名為「我們該恐懼的只有恐懼本身」的演說,留下了人類處理經濟恐慌的歷史紀錄。羅斯福總統用精神講話,喚起民眾的勇氣,面對市場的危機,這股勇氣在之後也帶領美國戰勝納粹軸心國,贏得二次大戰。
這次台灣股市的暴跌顯然是全球因素所造成,政府高層如果恐慌性的推出一些緊急的措施,可能不僅不能建立民眾的信心與勇氣,還會適得其反。我不敢期待我們的政府高層能夠迅速提出能夠提振人心的作法,但願不要自亂陣腳,提油救火。不過,我還是要多問一句,我們該恐懼的真的只有恐懼本身嗎?
不到十天之前,主計總處調降今年的經濟成長率。沒有看到行政院在事先獲得資訊就立即應對,而是在股市應聲跌了兩天後,在院會之後提出一些作法。這樣捨本逐末的經濟政策,沒有辦法獲得好評,並不讓人意外。明年總預算的編列開始進行,立即遭到在野黨批評是買票預算,大選年的惡鬥果然如期上演。可不可怕?
有些市場上傳言的恐懼倒是值得進一步瞭解。許多人把我們外銷減退的原因歸給中國大陸的紅色供應鏈,把我們的競爭力不足的責任怪到別人的進步,我一直搞不懂其邏輯何在。眼看大陸的股市也連連重挫,甚至有人認為是全球股災的原因之一,紅色供應鏈應該並不是該恐懼的對象,該怕的還是我們產業自己不爭氣,無法轉型或提升技術。
我引述羅斯福總統的演說,除了因為他表達出來的精神力量,其實是因為在他的演說中,還清楚的講出了一些政府在非常時期該做的一些本來就該做的工作。他提到,將土地提供給需要土地的經濟活動、適當的貨幣供給、監督金融防止投機,讓資本投入生產等。還有,整合地方政府的各種針對不景氣的福利政策,這就是後來影響極大的社會安全制度。
這幾天學校裡正忙得焦頭爛額,處理學生兼任助理是否要加入勞保的問題。這種完全無關於失業、勞工權益與社會安全的事情,卻是勞動部的一紙命令就佔用這麼多大學教授與行政人員的時間心力。可怕,真的很可怕。
◆ 專家傳真-大陸自毀可信度 全球市場焦慮不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25000098-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25日 梁國源元大寶華綜經院董事長
延燒上周五歐美黑色股市,亞洲股市周一全面暴跌,外匯市場大亂,全球市場瀰漫恐慌氣氛,連周一傍晚開盤的美國期貨盤也繼續下跌,「焦慮」已成為目前國際市場的唯一形容詞。
追究此波股匯重挫的問題根本,其一是中國大陸在股匯方面的諸多官方作法,讓國際市場對其信任感喪失;其二,國際油價再度下跌,紐約輕原油價格跌破40美元/桶,透露出法人投資者真的看壞景氣,影響所及,原本是新興市場經濟成長動能在的台灣、韓國、馬來西,都被納進「麻煩十國」(Trouble 10),而這些經濟體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關聯度相當緊密,進而相互拖累,下行風險更加難測。
中國大陸曾在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兩度力挺人民幣匯率,並在IMF考量人民幣加入SDR下,宣示人民幣國際、利率自由化的進程,樹立中國大陸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國際投資人對於大陸官方公布的經濟數據也漸漸接受,相信大陸力圖經濟轉型的努力。然而,今年初大陸官方公布第一季GDP年增率7%、第二季數據也是7%,民間單位Markit在相近時間公布的中國PMI 7月份48.2,讓國際市場開始警覺,猜測大陸官方是否隱藏真實狀況,特別是隨之引發的今年第一次陸股股災,大陸官方採取「暴力救市」, 且就在Markit要公布8月份數據之前,中國人行放手人民幣重貶,新興市場貨幣立即被拖下水,因此當Markit在8月24日公布8月份為47.1%之後,國際市場開始確認中國經濟肯定發生大問題,中國官方的說法、及作法前後不一致,經濟數據可信度實在不足,國際投資人的擔憂立即反映在行動上,前景不明的狀況下「先跑為快」,因而發全球市場大地震。
第二,國際油價8月以來又出現新一波的下滑,紐約原油價格24日已來到38.81美元/桶,布蘭特油期價格也在43美元/桶,這次的價格下跌情況,和去年下半年國際油價從高價下來,有所不同,在油價已低到接近歷史低價下,還會繼續下跌,反映出全球正面臨新一波的通縮壓力,也牽連了工業用金屬商品價格進一步全面重挫,原物料生產的新興經濟體GDP直接受傷。
由於通縮會引發的經濟問題和通膨很不一樣,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一直無法好好處理,消費者判斷未來物價會更低,不會願意在現階段作出消費行動,哪來的內需激勵經濟?國際投資人因此對全球經濟前景的疑慮更大。
相對於上述的兩大問題,美國聯準會的升息規劃動向不明,已是此波股匯亂象較小的觸發因素,加上本周也沒有重大經濟數據或指標會公布,似乎都讓國際投資人感受到無以依靠,事實上,希望本周沒有重大經濟數據或指標公布反而能讓股災暫息,讓投資人安靜一下,否則更糟的數據一直爆出,亂象將無終無止。
(本文由梁國源口述,記者陳碧芬整理)(工商時報)
◆ 衝刺數位金融 國銀擬引進機器人行員
http://udn.com/news/story/7239/1142645
經濟日報 記者劉于甄/台北報導 2015-08-25
伴隨全球數位化趨勢、無線上網普及與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快速發展,各銀行已經將數位金融列為首要發展目標。其中日本金融市場已在進行機器人行員的實驗,若中文介面發展成熟,銀行業高層表示,不排除引進台灣市場。
國家發展委員會調查發現,台灣家中設有網路者約占85.5%,優於已開發國家的平均水準。12歲以上民眾上網普及率為76.3%,其中有73.2%的網路族近一年曾上網查詢價格,亦有高達61.7%曾進行網路購物;上網使用金融服務者則占34.8%。由於電子商務、行動商務發展為不可逆的趨勢,因此,銀行業者認為銀行電子支付系統,須快速建置發展,以符合消費新趨勢。
金融總會建言白皮書中銀行業者提出,為促進與國際標準接軌,主管機關應允許銀行,採用國際通用的身分認證與加密機制,訂定營運標準,在安全控管機制下,提供使用者採用動態密碼憑證於電子銀行進行大額交易。
就保險商品而言,加速開放網路投保確有其必要。具體作法包含對無道德風險疑慮的保險商品,可加速開放網路投保或提高投保金額。另外,協調內政部以自然人憑證身分認證機制,使用於電子商務。
社論-股災可怕,政災更可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26000024-260202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26日 主筆室
由於中國人民銀行在811閃電調整人民幣中間價制定機制,不僅導致人民幣連貶三天,更掀起國際間新一波動盪;新興市場首當其衝,歐美股市繼之狂瀉,短短10天造成全球股市市值蒸發逾3.3兆美元;單單821黑色星期五,VIX恐慌指數即狂飆46.45%;台股824在禁止平盤以下放空的新措施護體下,仍然暴跌近5%收盤,雖昨天出現反彈,投資人信心潰散之快速,實令人怵目驚心。
從表面看,這次全球股災,人行調整匯價機制是導火線,中國救市心切是元凶。但,把責任推給「都是阿共仔的陰謀」,合理嗎?這樣就解決問題了嗎?
事實上,從2007美國次貸風暴、2008雷曼倒閉引發全球金融風暴、2010希臘點燃歐債危機以降,麻煩製造者從美國、歐元區再到中國,市場動盪從不曾遠離,稱其為全球化的「新常態」也行,稱其為大國支配的「真悲哀」也罷,以出口與代工為導向的小國如台灣,就是不可能不被掃到。
與其責怪人行出招讓財經情勢雪上加霜,更公允的說法反該是,全球靠中國挺住已經很久了。從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起算的歷次金融危機,先是人民幣數度硬撐不貶,繼之是中國市場崛起,提供各國出口成長動能,舒緩美歐不景氣衝擊,以致世人誤以為中國的「奧援」是理所當然且永遠都在。
然而17年間過去,隨著中國政經規模壯大到足與美國匹敵,其與國際接軌的主客觀壓力倍增。以往靠官方hold住人民幣匯率的作為,不僅違反市場機制,又經年累月地傷到自身經濟筋骨,終令北京當局不再「兼善天下」。
誠如匯豐(HSBC)高級經濟顧問Stephen King近日在英國倫敦金融時報撰文指出,「任何經濟體都不可能永遠充當減震器…批評中國內部失衡很容易,但若不考慮這些失衡在過去對全球經濟的穩定作用,那就是大錯,中國現在解決其失衡問題無疑是明智的。」
換言之,人行此刻出手有其正當性,阻止中國經濟惡化,也是在預防世界經濟進一步沉淪。此外,全球市場的新動盪勢必迫使美國聯準會(Fed)不再堅持年內升息,如此一來,美元漲勢遇阻,搭配人行放緩人民幣貶速,則新興貨幣競貶戰或可暫歇。惟令人憂心的是,中國拒絕再當減震器,短期內全球又看不到能取而代之的新減震器,舉世勒緊褲袋的窘況恐怕要拖上好一陣子。
既然危機變數操之在人,小國所能掌握的就是臨危應變,上焉者化危機為轉機,中焉者沈穩熬過危機,下焉者化危機為更大危機。我們憂心的是,以當前朝野對峙局面,台灣會不會像希臘那般淪為下焉者?
從亞洲主要競爭國的政局來看,韓國總統朴槿惠五年任期到2018年2月,還有30個月可以好好拚經濟;她不怕韓國人不愛國,就怕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三不五時「宣戰」攪局。日相安倍晉三雖然近來人望下降,但放眼政壇仍無對手,執政自民黨將在9月改選黨魁,若他3度連任,任期將到2018年9月,等於還有36個月可以證明「安倍三箭」的效力;他也不怕日本人不愛國,就怕自己身體不聽使喚,重蹈2006年首任期間因病閃辭的覆轍。新加坡適逢建國50周年,建國總理李光耀之子李顯龍自2004年8月即掌權迄今,並已確定在9月11日就將舉行大選,儘管新世代對現行「開明專制」多所批評,但在可見的未來,人民行動黨的執政權仍穩如泰山;李顯龍也不怕新加坡人不愛國,就怕兩度罹癌的身體承載不了國家轉型重任。
反觀台灣,再不到五個月就將舉行總統大選,藍綠面臨政權再輪替的攤牌時刻,只有你死我活,迄無攜手共赴國難的跡象。
就執政國民黨而言,自去年九合一選舉慘敗後已提前跛腳,面對主客觀財經情勢雙重惡化,毛內閣儘管卯足勁推出各式短中長期應變對策、金管會更是天天搬出救市新招,825甚至率領金融業舉行聯合救市誓師大會,仍然是「做到流汗,被嫌到流涎」。孰令致之?馬政府決策反覆,讓民意倒足胃口!單單一項證所稅,從推出時大張公平正義旗鼓,到現在成為過街老鼠,必須透過總統候選人洪秀柱二修為「政見」,再經立法院提案通過以撥亂反正。行政權不僅未能一以貫之,最終還自我繳械給立法權,荒謬行徑恐怕連鐵桿藍粉都捍衛不下去。
對在野民進黨來說,馬政府陣腳越亂,綠營勝算越大,因此竟也擺出袖手姿態。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日前表示:「景氣是最大挑戰,如何挽救股市,民進黨已有好的對策,只要當選馬上可以執行。」弔詭的是,綠營若心繫蒼生,且真有妙計,為何在新總統明年5月上任前的這9個月空窗期,還要人民飽受煎熬與委屈?
藍綠惡鬥不休,偏偏政壇還有一位難忘皇民身分的前中華民國總統、一位難忘省長風光的永遠總統候選人,隨時發表危言與作態,而現任總統竟然也隨之起舞,唯恐台灣社會的認同危機還不夠混亂。
股災雖可怕,終有休兵日;政災則不然,昏庸與貪婪政客的鬥爭無止盡,國無寧日矣!(工商時報)
※ 相關報導:
* 庫克信心喊話 化身美股救星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46079
蘋果執行長庫克罕見地放出消息,向華爾街信心喊話,結果不僅救了蘋果的股價,也讓科技股和美股不致於崩跌,儼然成了美股25日如同世界末日般崩跌的救星。
美股24日開盤前,庫克發電子郵件給財經媒體CNBC名嘴克雷莫(Jim Cramer),強調蘋果在大中華區業績很好。這番信心喊話極不尋常,不僅因為蘋果鮮少為公司股價出面置評,也因為他發電郵給財經電視主持人的手法前所未見。
....庫克在信中說,「我每天都會收到中國營運的最新彙報,我可以說,蘋果在中國到7、8月仍持續強勁成長。」香港和台灣在內的大中華區是蘋果第二大市場,上季貢獻逾25%的營收,且成長幅度居各地區之冠。
* 聯合/全球股災不斷 台灣須慎防內外皆冷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146185
聯合報 社論 2015-08-26
「黑色星期一」是全球股市瘟疫日,台股一度急殺五百八十三點,創下史上最大跌幅,投資人信心幾乎崩潰。所幸,在政府宣布五千億國安基金護盤後,昨天台股反彈回穩。眼前的冷酷事實是,股災的陰霾並未遠去,全球經濟氣溫仍在急劇轉冷,台灣除了趕緊「救股市」,也不能疏忽「救經濟」的培元固本工作。
....目前台灣經濟面臨的情勢,從外在環境看,是全球將進入需求趨緩、交易趨冷的狀態;這點,國際客觀環境使然,我們所能著力者不多。而台灣所能做的,則是設法維持國內需求的溫度,使內需之火不致熄滅;這樣才能避免台灣經濟在「內外皆冷」的惡劣環境中失溫,乃至凍僵而難以復元。
創造內需,要靠公共建設及民間消費兩大項目。
* 最佳掌門 彭淮南面臨最嚴峻挑戰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146167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昨(25)日再度拿下「A」級評價,他僅透過幕僚說,這份榮譽屬於2,300萬國人,不屬於個人。但是,在持續拿下「A」級評價、擁有全球最佳央行總裁榮耀的同時,醞釀中的金融風暴危機等多重難題一齊報到,彭總裁正面臨著,堪稱他任內最嚴峻的挑戰。
....彭淮南曾說,當美國採取「雙率雙升」時,曾兩度引發金融危機,包括拉丁美洲金融危機,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歷經史上最寬鬆的貨幣政策後,美國即將進入升息循環,此時,亞洲新興市場疲弱的經濟體質,能否承受美國升息引發的資金外流、貨幣重貶效應,頗令人憂心。
* 台灣人要在大陸開戶 手機必備
http://udn.com/news/story/7334/1145688
一位林姓台商四年前曾在東莞工作過一段時間,最近工作又調動回到東莞,他依往例攜帶台胞證到虎門大道上的中國銀行分行辦理開戶,辦理過程中,櫃台承辦人員數度要求他當場拿出手機接收驗證簡訊,這種前所未見的要求,令他覺得十分新奇。
* LINE Pay擴大支付範圍,首波近30商家適用
http://www.ithome.com.tw/news/98362
LINE Pay原本只能支付LINE Store、LINE家族app,現在可擴大到第三方店家,包括東京著衣、金石堂網路書店、KKBox、OB嚴選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