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5

預防勝於治療

◆ 癌症篩檢 彰基去年揪出1041癌患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15219

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台北報導 2015-08-12

癌症連續33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力推癌症篩檢,彰化基督教醫院全院總動員,去年共篩檢4萬6924人,發現1041人癌前病變與癌症個案,其中乳癌篩檢量3年累計近3.3萬件全台第一,獲國健署表揚醫學中心「篩檢效率王」第一名。

國健署於2010年將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全面納入預防保健項目,去年共有523萬人接受免費篩檢,其中發現癌前病變超過5萬人,以及癌症個案1萬1502人,有助民眾早期預防癌症。

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孫茂勝說,該院推動4癌篩檢中以乳癌篩檢效果最佳,除院內員工篩檢率百分百外,針對病患或其家屬透過衛教並提供超商禮券等小禮鼓勵篩檢。

彰基在2011年由企業捐贈全台第一輛高級的乳房X光攝影車,因車輛避震效果佳,可維持乳房攝影儀器精準度,確保民眾乳癌篩檢準確度。去年該院乳房篩檢共1萬997人,陽性數798人,其中91.6%陽性個案完成追蹤,確診84人罹患乳癌,其中2成為早期發現、易治癒的零期癌。

另外,高雄長庚醫院則為醫學中心大腸癌篩檢排名第一,2014年發現癌前病變與癌症個案共668人。該院婦產部長龔福財說,院內形塑癌篩文化,醫護主動詢問就醫民眾及家屬「篩檢大腸癌了沒?」積極安排篩檢並追蹤癌篩陽性個案。

國健署長邱淑媞表示,平均每54位接受癌症篩檢的人就有1人檢出問題,研究發現規律篩檢大腸癌者,腸癌死亡率較未做篩檢者降1成,若篩檢率從2成1提高到4成,死亡率則可降23%;呼籲民眾及早篩檢發現,避免憾事發生。

※ 相關報導:

* 紐約防範退伍軍人症 立法消毒冷水塔
http://udn.com/news/story/6813/1114942

「紐約市必須盡快立法,加強管理冷水塔(Cooling Tower),防止退伍軍人症(Legionnaries Disease)再爆發。」市長白思豪與市議長馬麗桃(Melissa Mark-Viverito)、健康與心理衛生局(DOHMH)局長巴塞特(Mary Bassett)等,10日在市政廳公布退伍軍人症最新疫情,稱最快於周四通過新法,要求所有業主向市府登記匯報其建築物內的冷水塔,並負責維修清理,以保證冷水塔內不含退伍軍人桿菌,從而防止該病的再次爆發。



◆ 如廁滑手機 便便時間多3~5倍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15691

聯合報 記者林麒瑋、王敏旭、蔡昕穎、張念慈/新竹報導 2015-08-12

過去大家喜歡邊如廁邊看書報,現在則成了邊如廁邊滑手機或ipad。本報找來民眾實測,發現如廁用手機便便時間平均多出3到5倍;醫師也呼籲民眾「便便時不分心」才正確。

美國手機配件公司ZAGG統計,25%手機、平板損壞源於泡水受潮。Splick.it調查指出,75%的人會在浴室使用智慧型手機,其中19%曾有手機掉進馬桶經歷。本報記者查訪新竹市通訊行,發現平均每家每月會收到15支因掉到馬桶泡水送修的手機。

如廁時用手機,除了手機「安危」,對解便效率也有關鍵影響。本報邀請民眾實測,24歲的公務員方惠如兩三天才解便一次,沒用手機耗時3分鐘、用手機8分鐘。34歲的髮型設計師陳政男 ,如廁時仍用手機收發郵件、簡訊,沒用手機解便要6分鐘、用手機28分鐘。

26歲服飾銷售員陳姿蓉沒用手機解便3分鐘,用手機15分鐘,曾把手機掉到洗手槽中。33歲社工林俊智,不用手機解便5分鐘,但他習慣如廁拿手機玩遊戲,解便超過30分鐘。潛水員劉彥霈認為「專心解便很無聊」喜歡邊解便邊手機打遊戲,常花30分鐘才解便。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施文迪指出,如廁用手機讓蹲馬桶時間增加,肛門長期用力造成周圍血管靜脈屈張,微血管血流量增,導致血管破裂,「罹患痔瘡的病患年齡層下降、人數增加」。

「15分鐘為限,至少一天一次」施文迪表示,許多女性常常兩三天才上一次大號,長期下來對身體造成負擔,也因為便秘讓肛門用力過度導致痔瘡發生。

※ 排便正常,五分鐘內可以解決。



◆ 慈濟骨捐突破4千例 成世界級資料庫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05908

自由 2015-08-12

〔記者王錦義/花蓮報導〕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今年十月將邁入二十二周年,從一九九四年五月完成首例配對捐贈,至今突破四千例,平均每月約有三十名捐贈者,每年有三百多名捐贈者參與搶救生命的機會,同時已有二十九個國家病友受惠,成為國際上重要的骨髓資料庫之一。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主任楊國梁說,從第一位捐贈者到第五百位捐贈者歷經八年七個月才達成,初期每年只有數名捐贈者,但隨著觀念普及,從第二千位到第四千名捐贈者歷經五年十個月;捐贈者來自臺灣各行各業,每個捐贈者抱持著只要有機會能夠救人一命就不願放棄的慈悲心,帶給病人及家屬希望。九月十九日將響應世界骨髓庫及世界骨髓捐贈者協會發起、首次舉辦的「世界骨髓捐贈者日」活動,擴大舉行驗血活動,向全球所有的捐贈者致敬。

花蓮慈濟醫院長高瑞和說,廿二年來,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已是世界上重要的骨髓資料庫,骨髓幹細胞捐贈的成長速度,除歸功於關懷志工從早期的困難重重,到現在的全家人陪伴捐贈,及骨髓捐贈的正確觀念日漸普及,二○○三年八月,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突破傳統骨髓捐贈方式,完成首例非親屬周邊血捐贈後,周邊血捐贈的推廣也是一大助力。



◆ 生技新星募資 吸引蓋茲掏錢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2000088-260203

工商時報 2015年08月12日0 記者陳怡均/綜合外電報導

生技公司Editas Medicine周一進行一輪1.2億美元募資。由於看好Editas的「基因編輯」技術可望治療重大疾病的強大潛力,吸引比爾蓋茲和谷歌創投事業皆參與投資。

Editas和蓋茲辦公室皆證實,全球首富蓋茲為Editas投資人之一。

最新一輪募資的主要投資者為尼科里克(Boris Nikolic)領導的投資公司BngO。尼科里克曾任比爾蓋茲的科學顧問。比爾蓋茲是BngO的金主之一。

其他投資者包括谷歌創投(Google Ventures)、富達(Fidelity)、Deerfield Management、T. Rowe Price等。

此為Editas自2013年11月成軍以來第3度籌資。該公司最初獲得3家公司4,300萬美元資金進行創業,分別是Flagship Ventures、Polaris Partners和Third Rock Ventures。

Editas正開發名為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系統,科學家希望可應用於移除缺陷基因,治療引發失明的罕見基因情況。此科學處於初步開發階段,仍在實驗室進行細胞測試。Editas執行長博絲莉(Katrine Bosley)表示,距離開始進行人體測試至少還要1年以上。

今年5月,Editas與Juno Therapuetics簽署合作協議,後者為研發免疫療法的生技業者。Juno將支付Editas預付費用2,500萬美元以及未來5年的研發成本2,200萬美元。博絲莉表示,此輪募資使該公司增加一些長期支持企業的高水準生物科學投資者,成功擴大投資人基礎。

蓋茲近來展現對生技業的高度興趣。今年5月,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投資CureVac 5,200萬美元,後者為利用基金科技開發疫苗的德國公司。

除了蓋茲之外,Editas投資者包括谷歌創投和向來專注科技業的Khosla創投,凸顯矽谷與醫療產業間更進一步連結。

谷歌今年3月與嬌生達成開發新一代手術機器人的協議,此前還投資DNA檢驗公司23andMe和研究減緩老化過程的生技公司Calico。(工商時報)

※ 相關報導:

致癌危機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運動後補充蛋白質 有助減少體脂肪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17848

聯合報 記者陳靜宜/台北報導 2015-08-13

台灣運動風氣愈來愈盛,不過很多人是為了減重而運動,因此運動完不敢吃東西或只吃蘋果抵抗飢餓感,其實把握運動後半小時內補充蛋白質,有助減少體脂肪25%。

體育署指出,2015年規律運動人口比率,2006年約為18.8%,到了2014年已提升至33%,顯示民眾愈來愈重視運動。台灣運動營養學會理事長郭家驊表示,運動有助於身體健康,而用對方法更能事半功倍,比起一般步行、跑步,培養重量訓練的運動習慣,更能有效增加肌肉及強化肌力,不但塑形更能延長壽命。

賀寶芙資深營養師林若君補充,民眾常錯誤認為運動後吃東西易發胖,好像前功盡棄;但由一項人體實驗發現,與隔4小時後相比,運動後立即用餐,體脂肪可減少25%,同時肌肉增加效果多6%。

她建議,運動前、中、後可適當補充水分與營養。不宜空腹運動,而運動前一小時可補充容易消化、體積及重量小的食物或高纖低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穩定運動時的血糖,維持體力。運動中每10至15分鐘補充150至200c.c水分,或可含有電解質的飲料,分次定量飲用。

她說,運動後是肌肉對養分競爭最強的時機,故養分被脂肪吸收的配額減少,就能產生明顯的塑身效果。

把握在運動後的黃金半小時內用餐,食物上來說,蘋果不適合,因為不含蛋白質,無助肌肉量;也不適合大魚大肉慶祝,因為吃下肚的熱量,往往遠比運動所消耗的熱量高。建議補充易消化的乳清蛋白、麩醯胺酸、支鏈胺基酸等營養素,比較常見的如無糖優格、無糖豆漿等,以加強運動成果。

※ 相關報導:

* 吃甜上癮 6歲童只有105公分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22712

小朋友愛吃甜食、喝含糖飲料,小兒科醫師警告,年紀小就攝取過多糖分,身體代謝功能會出現極端對比,不是過胖就是過瘦,還可能長不高。

醫生說,吃過多的甜食,兒童情緒易躁動,對健康壞處多多,建議家長以天然水果代替甜食,在攝取水分上,應儘量喝白開水就好,不要吃甜上癮。

* 珍奶最肥 喝2個月胖5公斤 多多綠最甜=14顆方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5000325-260102

過半國人天天喝含糖飲,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調查市售飲品含糖量及熱量,700c.c.手搖杯的多多綠茶與珍珠奶茶,分別登上「最甜」與「最肥」冠軍,1杯多多綠就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游離糖攝取上限高3.2倍,每天1杯珍奶就能讓人在暑假2個月胖5.1公斤!



◆ 胃食道逆流 食道癌風險高40倍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20087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2015-08-14

一名40歲的業務,因應酬需要常常飲酒、吃消夜,長期胃食道逆流,都吃成藥緩解,沒有多加注意,直到某日覺得不適就醫做內視鏡檢查,發現是「巴瑞特食道症」及表皮細胞高度分化不良,即為食道癌前病變。

收治這名病患的義大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王文𤦎表示,食道癌主要分為食道腺癌與食道鱗狀上皮癌,前者與胃食道逆流有關,後者則是和菸、酒、檳榔相關,但相同的是早期沒有症狀,如果不是內視鏡檢查,很難發現。

王文𤦎說,隨著飲食西化,國內胃食道逆流的民眾越來越多,根據門診觀察,10年前罹患胃食道逆流病患約占5%,現在增加到25%,鄰近國家如日本、新加坡,胃食道逆流的個案也越來越多,歐美人士更是普遍存在有此問題,可預期將來國內因長期胃食道逆流導致食道癌的病患也會日漸增加。

王文𤦎解釋,「巴瑞特食道症」為食道的上皮細胞長期被胃酸破壞,久了為了適應強酸的環境,會產生惡性變化,進而出現食道癌前病變,根據統計,這類患者日後罹患食道癌的風險較一般人增加30至40倍。

王文𤦎指出,胃食道逆流除了和體質相關,好發生在體重過重、愛吃甜食、高油脂食物的民眾身上,建議定期做內視鏡檢查,且從生活習慣開始改善,包括少吃甜食、咖啡、茶、酒精飲料,少量多餐、不吃消夜等。



◆ 環境熟悉、親人相伴 居家生產夯
http://udn.com/news/story/8491/1122948

聯合報 記者王慧瑛、林敬家、簡慧珍、張進安/連線報導 2015-08-15

在台灣,一群新世代婦女也經助產師指導,在家迎接新生命,居家自然分娩的新趨勢,正在各地萌芽。

俞思妤是音樂老師,她在診所產下第一胎,但她認為生產環境不夠溫馨、人性化,前年懷第二胎,產檢確認母嬰狀況良好,她決定居家分娩。出現產兆時,子宮收縮一度讓她不適,助產師鼓勵「寶寶就快和妳見面了」,讓她更有勇氣與力量堅持下去。

「我永遠忘不了,『捲捲』優雅滑出產道的感覺」,她在溫水池內生產,在助產師、丈夫、好友等陪伴下,順利產下重三千公克兒子「捲捲」。

文字工作者張小姐想在「有丈夫,有貓、狗陪伴」的家裡分娩,第一胎就選擇居家生產,生產過程還由丈夫全程記錄。因為是第一胎,生產過程相當久,她蹲在馬桶上、坐在溫水池放鬆骨盆肌肉,助產師趕到後為她按摩穴道,指導她趴跪等姿勢。

歷經十五小時子宮收縮,新生兒滑出產道,助產師指導她丈夫剪斷臍帶,夫妻望著期待已久的寶寶誕生,激動感油然而生。張小姐說:「這種生產方式會讓我懷念一輩子」。

助產師說,居家分娩產婦懷孕期間仍要正常產檢,會確認媽媽手冊,評估是低風險產婦才協助接生。

「助產師讓我在生產過程感覺被尊重!」黃小姐曾是護理師,前兩胎在醫院歷經剃毛、禁食、點滴及剪會陰等不舒服經驗,由助產師陪伴她在家中熟悉的環境生產,「一家人經歷了幸福時刻」。她認為推動居家生產,能將醫院資源留給真正需要醫療輔助生產的媽媽。



◆ 新北愛滋新病例 7成是年輕人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18068

聯合報 記者呂思逸/板橋報導 2015-08-13

大學校園該不該有保險套販賣機?新北市衛生局推廣一年遭遇不少阻力,新北19家大專院校目前有7家支持允設,多數仍反對,衛生局指高達5成學生未戴套就「愛愛」,今年新北新增愛滋病例338人,35歲以下年輕人占7成,校園實應重視安全性行為宣導。

衛生局疾病管制科代理科長陳小燕表示,校園的保險套自動販賣機,多設置在離男廁距離近且不顯眼的轉角,方便學生購買又兼顧「隱密」,每盒售價僅10元,內含2個保險套、1個潤滑劑及衛教文宣,比便利商店販賣的保險套便宜許多。

「若到便利商店買,很怕遇到熟人」,銘傳大學醫療管理系大三學生方浩廷表示,學校沒有保險套自動販賣機,有的話應該會很方便,因為學校內的便利商店也沒賣保險套,相信很多學生覺得不便。

衛生局統計,新北市今年新增338名愛滋病患,年輕族群15至34歲高達近7成,總計229人,為提倡安全性行為、愛滋病檢測,衛生局從今日為期一周,在與衛生局合作的健身房、匿名檢篩檢。

衛生局表示,因不安全性行為感染愛滋病者約占9成,另依新北市2014年的大專院校調查,高達5成學生未使用保險套就發生性行為,顯示年輕群族自我保護觀念薄弱,造成不安全性行為、年輕族群均是愛滋感染高風險群。

為宣導年輕人的安全性行為,衛生局去年逐步在多個公園、大專院校共計16處設立保險套自動販賣機,衛生局昨公布銷售數據,今年7所大專院校共銷售5648份,較去年成長8成7,顯示保險套販售機具有一定使用率。

七夕情人節即將來臨,衛生局提醒,為感情加溫時也要做好防護措施。匿名愛滋病篩檢可洽0800-001-069。

※ 相關報導:

* 暑假就診多 淋病年齡降至國中生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20352

淋病為常見性傳染疾病,主要經由性行為傳染,台北立市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藥劑科藥師徐瑋謙表示,近年淋病患者年齡逐漸下滑,現正逢暑假,到院看診民眾增多,許多都是透過網路交友,進而發生性行為感染。

疾病管制署統計,今年至上個月底,確診淋病病例已達1841人,病患多為15至59歲的性活躍期男性。但徐瑋謙說,女性感染症狀較無疼痛感,且因女性生理構造,罹患淋病不易察覺,若無即時治療,將導致病菌感染子宮頸,或感染骨盆腔造成腹膜炎,嚴重者可能不孕。

徐瑋謙說,暑假期間是淋病就診高峰期,曾有14歲少女被媽媽帶來就診,起初症狀是下體搔癢,檢查才發現感染淋病。

徐瑋謙表示,近年就診病患下降至國高中生,多是網路交友後發生關係。徐提醒,從事性行為須戴保險套,才可避免感染。

fsj 提到...

球星改素食 關節不痛了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23686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14日電 2015-08-16

職業美式足球員卡特(David Carter)2014年與奧克蘭突擊者隊簽約後,努力使285磅的體重回升至300磅,便在飲食增加了冰淇淋奶昔和大量牛奶。但是他全身痠痛,罹患肌腱炎,三隻手指麻木。

他以為這是擔任職業足球員,特別是需要衝撞的防守線鋒必需付出的代價。但在看過有關素食主義的一部紀錄片後,他才知道他不需要忍受那麼多折磨。

卡特從紀錄片得知,乳製品會導致某種形式的肌腱炎,他自己的肌腱炎已嚴重到泡澡後,難以從浴缸站起來,但他多吃乳製品,反使肌腱炎、肌肉疲乏等問題更嚴重。所以第二天,他就改採素食,他吃的第一個食物是豆子漢堡,從那時起就沒再吃過肉。

但是維持體重很重要,防守線鋒經常過磅,沒有人希望自己是看來「弱不禁風」的250磅。素食一個月後,卡特減了40磅,他跑得更遠更快,能舉更多重量。而且兩個月內,關節的所有疼痛完全消失。

卡特的體重回升到300磅,但比他以前吃動物產品更精壯敏捷。素食者要保持這種體重需多花心思,他一天要攝取1萬卡路里,這些熱量分成五餐和四杯20盎司的奶昔。也就是說,卡特每兩小時就吃一頓,而且吃得很紮實,例如奶昔使用白腰豆和向日葵子,以提供蛋白質,不過雖加了水果調味,要喝下去還是不簡單。

他攝取的蛋白質來自不同食物:米飯和豆子一起吃,提供完全蛋白質;小米、藜麥等全穀物;螺旋藻和漢麻籽蛋白質等補充劑;堅果。卡特說,聽到他吃素每個人都很驚訝,但看到他的身材,就會打破吃素者都瘦小的觀念。

※ 相關報導:

* 素食缺鋅?可服用補充劑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23685

可能出現味覺障礙。日本研究發現,蠔和紅肉含量豐富的鋅,是味覺和聽覺的重要成分。所以吃素的人,要攝取足夠的鋅。雖然豆子、堅果、全穀和乳製品都含鋅,但是豆子和全穀所含的植酸(phytic acid)可能干擾鋅的吸收,因此素食者需要的鋅,比肉食者多50%。



◆ 選對食物 多吃也能瘦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23774

世界日報 記者陳嘉倩/芝加哥報導 2015-08-16

食物分量增加,還可以減重?美國政府網站USA.gov提醒民眾,只要懂得巧妙變換,儘量採用同種類低卡洛里的食材,不僅不會為了「瘦身」餓肚子,還可以達到減重效果。

USA.gov表示,人們常因為要減肥,減少用餐分量,結果因沒有飽足感,最後無法堅持下去而放棄。其實,只要減少攝取的卡洛里,保持適當營養,加上運動,就可以逐步達到減重目的,不一定要少吃。

研究顯示,讓人們產生飽足感的是食物的分量,並非卡洛里。因此,只要減少攝取油脂,增加攝取纖維豐富的食物,例如蔬果,節食者還是可以盡情享用最愛的餐點。

以「起士通心麵」(macaroni and cheese)為例,一般食譜用的是全脂牛奶、奶油、全脂起士,一個人的分量約540卡。如果將全脂牛奶改成脫脂牛奶,用8盎司的淡奶油起士取代二又四分之一杯的全脂切達起士,將奶油用量從2匙減為1匙(tablespoon),再加上兩杯新鮮波菜和1杯切成小丁的蕃茄或其他蔬菜,這分「起士通心麵」只有315卡。

在減少攝取卡洛里的同時,又不致挨餓,就必須換掉一些高卡洛里的食物。例如多用蔬果取代油炸食物,用低脂牛奶產品取代全脂奶品,以湯品取代餅乾等零食。用榖類麵包取代可頌、甜甜圈、糖果條。用瘦肉、雞肉、魚肉取代培根、牛絞肉。

人們在面對大分量餐點時,吃的也會比較多,這代表吃進了更多卡洛里,不過,如果食物中有大量的水、蔬果,還有湯品,大分量的餐點和卡洛里的攝取並非成正比。

研究指出,在主食前,先吃低卡的前菜,有助減少用餐卡洛里的攝取。如先來一碗非濃湯的湯品,或是沒加太多起士和麵包丁的沙拉。此外,享用蔬果時,儘量不要用油炸或塗奶油,可以用蒸的,再用香料和低脂醬料調味。吃水果時,最好直接享用水果的原味。

選擇飲料亦是一大要件。很多人把焦點放在主食上,事實上,光是在飲料上花點心思,一天就可以減少600卡洛里的吸收。如果將上午喝的全脂牛奶中杯拿鐵,改成脫脂牛奶做的小杯拿鐵,午餐的一般可樂換成健怡可樂,下午茶的加糖檸檬茶以不加糖的檸檬氣泡水取代,晚餐的薑汁汽水,改成加入檸檬片的檸檬水,就可以將近800的飲品卡洛里,減少到200卡洛里以下。

查詢可上網:www.cdc.gov/healthyweight/healthy_eating/energy_density.html。

※ 相關報導:

* 有酒必乾、有肉必吃…42歲肝癌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24421

肝病號稱「國病」,肝癌盤踞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二名,平均每六至七名成年人就有一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四十二歲的吳先生是金融界主管,為了工作「有酒必乾、有肉必吃」,卻在人生巔峰之際發現罹患肝癌,幸經手術、調整飲食作息後,恢復情況良好。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昨舉辦廿一周年慶,副總統吳敦義應邀致詞,他對肝基會過去這些年來深入偏鄉,提供免費肝炎篩檢逾四十五萬人次以消滅「國病」甚表肯定;藝人郭子乾也現場模仿台北市長柯文哲炒熱氣氛,同時呼籲各界捐款以擴大肝病篩檢。



◆ 戴瞳孔放大片吃火鍋 女險瞎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6000296-260114

中國時報 2015年08月16日 魏怡嘉/台北報導

戴瞳孔放大片吃火鍋要小心!眼科醫師日前收治一名女性年輕病患,戴著瞳孔放大片吃火鍋,結果火鍋的熱氣,使得瞳孔放大片化學染料所附著薄膜剝落並黏在角膜上,病患摘下鏡片時造成角膜破損,鏡片上的化學物質也跟著釋出,造成化學性結膜炎,病患痛的眼淚直流急奔醫院。

吃火鍋前 最好摘下

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這名女性到診時,眼淚直流、痛苦不堪,一問之下,原來是戴瞳孔放大片一邊吃火鍋,吃了一段時間後,突然覺得眼睛不適,取下瞳孔放大片卻刺痛不已,趕緊就醫。

陳瑩山指出,檢查發現瞳孔放大片因火鍋熱氣,鏡片上化學染料附著的薄膜剝落,結果有一小片黏在角膜上,患者用手指取下鏡片時,一不小心把被黏住的角膜也撕下來了,造成角膜破損,當場痛得哇哇大叫。

不少時下年輕女性,喜歡戴瞳孔放大片,讓眼睛看起來更大,陳瑩山表示,角膜一旦破損嚴重,恐有失明之虞,建議最好不要戴著吃火鍋,要吃之前,最好先摘下來,避免可能發生的傷害。

三總角膜科主任戴明正表示,瞳孔放大片的化學染料部分是嵌在裏面的,可以想像成有兩層鏡片把化學染料夾在中間,在正常的狀況下,化學染料是碰不到眼球的,市面上的瞳孔放大片,只要通過認證,基本上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發生角膜遭到化學染料傷害的機會並不高。

人工淚液 適時補充

戴明正進一步指出,無論戴什麼類型的隱形眼鏡,最重要的是,鏡片的溼潤度要夠,眼球才會感到舒適,但吃火鍋會有熱氣,很多人以為熱氣會讓隱形眼鏡更加溼潤,結果卻剛好相反,熱氣反而會讓鏡片蒸乾,鏡片變硬容易與角膜吸黏在一起,此時若將鏡片摘下,很容易傷到角膜,要預防類似傷害可以準備人工淚液,不舒服時適時補充,在摘隱形眼鏡之前,最好滴些人工淚液再摘,比較保險。(中國時報)



◆ 女性嗝打不停 小心中風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23687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14日電 2015-08-16

打嗝讓你有點不舒服和難為情,但通常沒有害處。不過若你突然打嗝打不停又感到疼痛,那麼你可能患了女性特有的中風。

俄亥俄州立大學韋斯納醫療中心神經科學病危護理主任格林-錢多斯醫生指出,這種打嗝會嚴重到你想上急診室。若你仔細注意身體反應,你也會感覺到胸痛、全身麻木,或是視線模糊。不過這種打嗝通常極為嚴重,使你忽略其他症狀。

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打嗝也許是中風。格林-錢多斯最近向千名婦女進行調查,發現只有10%的人知道打嗝也許是中風的徵兆。

這不是好現象,因為醫生可能也不知道。當一名婦女跑到急診室,打嗝無法控制,又有點刺痛感,多數醫院人員不會馬上想到中風。

不過發生中風時,時間很緊迫,分解血栓的藥物在中風三小時內服用效果最佳。女性和醫生愈快發現這些只有女性才會有的徵兆,治療效果就愈好。目前,中風是美國第五大死亡原因,每年殺死近13萬美國人。

女性較常有發生在大腦頂部的中風,而打嗝與發生在大腦後面的中風有關。格林-錢多斯說,這個位置可能導致打嗝,且使中風表現出來的症狀不同,例如胸痛、全身麻木和頭痛。女性容易漠視中風的症狀,但是60%的中風死亡,發生在女性身上。

* 青春期轉骨 男重補腎、女重養血
http://udn.com/news/story/8460/1096033

中醫認為,養生應注重天人合一,四季之中以春、秋兩季特別適合轉骨。其中春季是萬物復甦、生長快速的季節;而秋季則是萬物豐收、休息生養的時節,因此在此時調養身體、儲備能量,可在來年春季生發之時轉變為動能,幫助生長。

fsj 提到...

血荒! 庫存量只剩4.5天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27960

聯合報 記者林佩均、趙容萱、余采瀅/台中報導 2015-08-18

蘇迪勒颱風與接連暴雨影響,全台捐血中心庫存量降低,台中捐血中心最少只剩4.5天,各種血型都缺,尤其最缺O型血。

尤其昨碰上罕見的Rh陰性B型病患開刀,還急叩10名同血型者挽袖馳援。

台中捐血中心指出,接連颱風與暴雨攪局,衝擊民眾出門捐血的意願,全台6個捐血中心庫存血量偏低,台中4.5天最低,台北5.9天、新竹6.3天、台南6.2天、高雄7天、花連7.2天。

台中捐血中心主任黃美娜說,上周捐血量減少2000袋,庫存量僅4.5天,遠低於7-10天的安全庫存,A型、B型、AB型都「偏低」,O型「急缺」。

童綜合醫院昨有名Rh陰性B型男性患者,因股骨骨折需開刀,但庫存血缺了6袋,台中捐血中心急叩10名同血型者「即刻救援」;彰化基督教醫院缺Rh陰性O型血16袋,同樣急電20名同血型者當場捐血。

台中慈濟醫院專科護理師吳苔禎說,上周有名患者肝硬化吐血,血紅素指數低至3 (正常男性為13),需要10袋「全血」,但捐血中心庫存不足,緊急向各醫院調血,用救護車鳴笛送達,讓人捏把冷汗。

慈濟醫院昨辦捐血活動,吳苔禎與醫師丈夫劉家成攜手捐血,他們說,正好在七夕情人節前夕,捐血助人更有意義。姊弟檔徐青筠、徐振億首度捐血略顯緊張,「像螞蟻咬我」,但喜歡熱血助人的感覺。檢驗科主任簡如慧說,目前又以保存日期3-5天的「血小板」最缺,需要各院調度支援。捐血站資訊可上各地捐血中心網站查詢。



◆ 驚!攝取大量蔬菜 竟然也會造成便祕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30632

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台北報導 2015-08-19

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鄭丞傑在臉書分享便祕用藥經驗,並指因為吃了太多蔬菜而便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郭立人指出,蔬果的纖維質像毛線,在缺乏油脂或水分潤滑,容易造成腸道阻塞,引發便祕。

「吃大量綠葉蔬菜,造成便祕!你相信嗎?」鄭丞傑公布造成他便祕的菜單是,有機綠葉燙青菜,加上堅果,喝了約一千西西的水,又吃了一顆蘋果。沒想到讓原本每天固定解便二次的他開始腹脹,三天後去腸胃科照X光片,發現一肚子大便。

醫師告訴鄭丞傑,他大量攝取蔬菜,當天水喝不夠,蔬菜又沒有加油脂,卡在腸道下不去,大號才出不來。鄭丞傑發現,原來健康的食物,攝取也有學問,「君子愛菜,取之有道。」

郭立人表示,纖維質在腸道若缺乏油脂或水分潤滑,容易阻塞。曾有開完刀的病人遵照指示「不要吃太油」,所有飲食都用水洗過,反而腸阻塞。他建議,油脂攝取不必過度節制。

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說,便祕主因有三,一是缺乏運動,腸胃蠕動慢;二是蔬菜水果攝取不足,蔬果所含纖維質是大便主要成分之一;三是水喝不夠,糞便水分被腸道吸收,不僅大便量少,還呈現一顆顆乾硬狀。

郭立人說,改善便祕最好還是多攝取蔬果、每天喝水兩千西西,勤運動,切勿依賴浣腸劑、瀉藥等。朱光恩說,食物料理方式也很重要,油炸食物難消化,也可能破壞蔬菜纖維質,麻辣食物在體內需要較久的時間消化,易脹氣。

台北馬偕醫院營養課長蔡一賢表示,建議每天至少吃三份蔬菜、兩份水果。蔬菜一份約半碗到八分滿,水果一份約拳頭大小,種類、顏色愈多愈好。喝水建議兩千西西,久坐上班族每天運動卅分鐘。若平日排便正常卻突然便祕,必須特別留意,最好就醫做糞便潛血檢查。



◆ 5種癌…年長者需提防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29238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17日電 2015-08-19

罹患癌症的風險隨著年齡增長。美國癌症學會指出,78%的癌症診斷是在55歲以上的人做出的。一半的男性和三分之一的女性,在有生之年可能患癌。

如果你年紀較長,你應注意以下五種癌症:

1.皮膚癌:加州城市希望醫院的腫瘤科醫生普瑞桑(Cary Presant)說,長者最常見的癌症是與日曬有關的皮膚癌,不過很少人得最危險的黑色素瘤,較常見的是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但往往是良性的。不過皮膚癌不能輕忽,因為黑色素瘤會致命。

2.乳癌:乳癌是年長婦女的主要癌症,但是年輕女性的乳癌較危險,年長女性的乳癌攻擊性沒那麼強。乳癌的病因並不明確,不過普瑞桑指出,身體抗癌的免疫防禦似乎會愈來愈弱,荷爾蒙也有影響。研究也顯示,未生育、年紀小就有月經、或是月經很晚才結束,也會提高乳癌風險。女性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至少到75歲。

3.攝護腺癌:除了皮膚癌以外,攝護腺癌是男性的主要癌症,其中56%的病例是在65歲以上的男性診斷出來的,90%的病例是在50歲以上的男性診斷出來的。隨著年齡增長,攝護腺也日益肥大,提高罹癌風險。

4.肺癌:除了皮膚癌以外,肺癌是男女的第二大癌症,造成的死亡比任何癌症都多。被診斷出患肺癌的人中,三分之二是65歲以上。醫生表示,肺癌是抽菸、或吸二手菸、或吸入氡氣所致。

5.大腸直腸癌:這種癌症是男女兩性的第三大癌症。在2011年,90%的病例是在50歲以上的人診斷出來。早期大腸直腸癌的徵兆不多,所以篩檢和預防很重要。如果早發現,存活率高達90%。

※ 相關報導:

* 卵巢癌 找上19歲的她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30640

過去常見於停經婦女的卵巢癌,近年四十歲以下患者變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最近更收治僅十九歲的卵巢癌患者。醫師分析,婦女初經早、停經晚、晚生育或不生孕,都是卵巢癌危險因子。



◆ 睡不好、記性差…小心憂鬱症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30379

聯合報 記者張裕珍/整理 2015-08-19

病例:一名四十幾歲陳姓婦人近來記性、睡眠都不好,服用安眠藥,但藥物越用越多才能助眠,平時生活也開始脾氣不好,影響到需要精密算計的工作,但婦人總以為是年紀大了退化,直到到精神科求診才找到病因,原來是假性記憶退化,也是憂鬱症的症狀之一。

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林博:一些像陳姓婦人不知道自己罹患憂鬱症,猛吃安眠藥,反而「治標不治本」,無法對症下藥,記性越來越退化,憂鬱症是因為腦部「血清素」失調,一般而言,憂鬱症不一定要憂鬱,泛指個性緊張、記性與體力衰退、情緒起伏的情況,必須投予病患血清素(抗憂鬱劑),病人才不會越吃越多安眠藥。

使用血清素必須持續使用最少3個月,除非有懷孕可能性,一般不會有重大副作用,大部分人使用血清素前3天或多或少會有輕微頭暈現象,若超過4天不舒服,應回診與醫師說明狀況。

治療憂鬱症有「鐵三角」良方,就是以「血清素」發動身體能量,開啟「說出痛苦的能力」,再輔以「運動」及「藝術休閒」習慣的養成,以「藥」、「說」、「運」三支柱保護身體。

另一般民眾也可進行「憂鬱症篩選量表」檢測,16種項目分別是:經常失明或過度睡眠、食慾或體重顯著改變、頭痛、思考力與注意力降低或無法做決定、過度自責或無價值感、肩頸痠痛、每天疲累無活力。

還有,可察覺的躁動或動作遲滯、胸悶、常煩躁、對喜愛的事物提不起勁、背痛、情緒低落或易哭易怒、煩到睡不著、四肢疼痛、渾身不對勁、重複出現自殺念頭、胃腸不適等,若2周內出現6種情況,就可能有憂鬱傾向,最好求醫診療。

fsj 提到...

想要舒適飛行 這7類食物上機前別吃!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31801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18日電 2015-08-20

搭乘飛機前,應避免吃這些東西,以免腹脹難受。

漢堡和炸薯條。漢堡和炸薯條也許是搭機前誘惑人的美食,但是油炸食物並非消化系統的好朋友。高空飛行時,身體更難消化高脂肪和高鈉食物,容易導致腹脹、不舒服。坐在加壓艙內不動,也會使血流放慢,快餐的飽和脂肪會進一步阻礙血流,提高得到深靜脈血栓的機率。

蘋果。雖然水果通常是健康的零食,但是蘋果或其他高纖維的水果不容易消化,可導致放屁和腹脹。

豆子。豆子是最會造成放屁的禍首,下機後再吃豆子,會讓你有個更舒適的飛行旅程。搭機前也應避免吃十字花科蔬菜,例如綠花菜、白花菜等。

碳酸飲料。碳酸飲料可導致放屁和胃灼熱,會讓你在飛機上不舒服。把可樂改成一瓶冷水,或是安寧心神的藥草茶。

辣椒。腸胃較敏感的人,辣食物會使胃部不舒服,且刺激膀胱。基於尊重鄰座乘客,避免吃辣椒也是聰明的選擇,因為吃辣會造成口臭。

口香糖。在飛機起飛和降落時嚼口香糖,也許能幫助你減低耳壓,但是不停咀嚼,會讓額外的空氣進入身體,導致腹脹和放屁。

咖啡和酒。咖啡和酒對身體有脫水作用,加上機內的乾燥空氣,易使身體脫水,導致頭痛和噁心。你也應避免咖啡因,因為可能無法使你放鬆。



◆ 每週工時逾55小時 中風風險高1/3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08359

自由 2015-08-21

〔記者林惠琴、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二十日公布研究指出,工時越長,中風與心臟病風險越高,每週工作超過五十五小時者,中風風險比每週卅五到四十工時者高三分之一。
國際醫學期刊公布英國研究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團隊分別以工時對中風和心臟病影響這兩個方向進行研究。在長工時對中風影響方面,他們彙整涵蓋五十三萬人、平均追蹤七.二年的十七份研究;而在長工時對心臟病影響方面,則涵蓋歐洲、美國、澳洲,對象多達六十萬名,追蹤平均八年半的廿五份研究來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每週工作五十五小時以上,中風風險會比每週工作卅五到四十小時者多三成三,冠狀心臟病風險也多一成三。週工時在四十一到四十八小時間的人,中風風險高一成,週工時四十九到五十四小時者,風險高兩成七;即使把吸菸、飲酒和身體活動程度等因素列入考量,風險仍高。

研究團隊指出,他們無法直截了當地說,長工時就會讓人中風,但他們的研究顯示兩者有關聯。報告寫道:「過度工作造成的猝死,常是因中風造成,據信是壓力反應反覆啟動引發。身體不活動等行為機制,或許也和長時間工作以及中風有關聯,長時間坐著工作的人中風風險較高,支持了這個假設。」

「身體不活動會透過多種生理機制增加中風風險,而各類型中風都有的風險因子——重度酒精攝取,可能也是因素之一,因為長時間工作的人,風險性飲酒的比率,似乎略高於工時標準的人。」

台灣新光醫院中風中心主任連立明表示,長時間工作疲勞或短時間壓力負荷過大,會促使血壓、血糖、腎上腺素分泌升高,以及心跳加快、血管收縮,進而影響心臟、腦部血流,可能造成血管硬化加速,提高冠心症與中風機率。

連立明認為,每日工時以八小時為宜,若長期超時工作的上班族應該加以修正,以免發生過勞死悲劇。

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楊振昌指出,國內外有不少相關研究證實,工時過長,血壓會升高,並可能誘發交感神經興奮引發心律不整或慢性發炎,進而提高心血管、腦血管疾病風險。若是上夜班、日夜交叉輪班的民眾,更可能因為違反生理作息,影響具有抗發炎、抗氧化的褪黑激素分泌,恐對健康危害更高。



◆ 驚! 半數男性「軟趴趴」 8成「香蕉男」不用藥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08334

自由 2015-08-20

記者吳欣恬/台北報導

一名35歲的上班族男性在交往不到3個月的女友陪同下就醫,因為他的勃起硬度只有第一級,屬重度勃起功能障礙。

原來他在2年前和上一任女友交往時,已有輕度勃起障礙,硬度相當於帶皮香蕉,性行為進行到一半常因硬度不足,而無法繼續,也因此分手。

現任新女友則在他2、3次性行為表現不佳時,即鼓勵並陪同就醫。經醫師仔細詢問後發現,該名患者的父親和爺爺都有糖尿病史,檢查結果顯示該名患者也罹患了糖尿病,對症下藥後,勃起狀況已從第一級改善為第三級。

林口長庚醫院男性學及婦女泌尿科主任陳煜指出,如果這名患者能及早就醫治療,是可以完全恢復到第四級。

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泌尿部男性生殖科主任黃志賢表示,勃起硬度可分為四級,硬度依序為小黃瓜、帶皮軟香蕉、去皮熟香蕉和蒟蒻(見表),硬度不到第四級都算有勃起障礙。

他指出,男性勃起硬度不足的比例會隨年齡上升而增加,也會也會受心理因素影響,但非必然。

黃志賢說,臨床上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都會影響勃起硬度。

根據台灣男性學醫學會今年7月所做的「2015兩性健康觀念調查」,以網路問卷方式詢問約600位30至50歲民眾,發現有75%的女性認為男性勃起硬度不足會影響性愛品質,竟有高達50.3%的男性自認硬度不足,屬於勃起障礙第二級和第三級的「香蕉男」。

42%的「香蕉男」曾使用加強前戲、看助興影片及換地點等方式希望增加硬度、提升性愛品質。對於使用壯陽藥物,有5成的「香蕉男」認為自己「不需要」,因此82%不曾使用。

陳煜指出,加強前戲,使女性陰道潤滑液分泌增加,的確可使陰莖硬度不足也能順利進入,但並非長久之計,還是必須從根本解決硬度問題。

逾3成女性樂見男伴服用壯陽藥

這項調查中也發現,使用壯陽藥物的男性中,79%擔心被伴侶發現;但女性受訪者中卻有34.5%認為男性使用壯陽藥物是代表「對方願意正視、解決自己的性功能問題,很有勇氣」,更有24.3%的女性認為,使用壯陽藥物代表「對方很用心」。

陳煜指出,由此顯示男性對於自己用藥的「面子」疑慮,「真的是多慮了」。

※ 相關報導:

* 2成女性性障礙 就醫不及1成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20000398-260102

「醫師,我已經半年沒跟老公做愛了,我是不是生病了?」不僅男性會有性功能障礙,其實不少台灣女性也有相同困擾,婦產科醫師觀察,女性因性功能障礙無法性交的比率達到2成以上,但實際就醫的人數卻不到1成,因性功能障礙求診的年齡層,約落在45歲至55歲之間。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醫師陳菁徽表示,女性性功能障礙分為性欲低落、高潮困難、性交疼痛等3種,不少女性前來就診,醫師必須先排除疾病因素導致的性功能障礙,例如子宮內膜異位會造成性交過程時疼痛,進而排斥做愛,醫師就必須先協助病患治療好,才能改善夫妻間的房中之事。



◆ 花式分娩 坐、蹲、跪、趴隨你來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136603

世界日報 上海21日電 2015-08-21

產婦仰臥著,被劇烈的疼痛折磨得聲嘶力竭,一旁的護士使勁地喊「用力…」,這種生產方式已過時了。現代快報報導,如今各種五花八門的姿勢開始在產房流行,產婦可自由選擇仰、側、跪、蹲的生娃方式,減輕分娩痛苦。

報導指出,李靜波是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助產士,每天要接生十多個孩子,最讓她印象最深刻的產婦是小周了。李靜波說,小周一開始和普通孕婦一樣躺在床上待產,但她覺得,這樣生孩子很不舒服。突然小周從床上坐了起來,趴在了床上,讓現場的助產士嚇了一跳。

「護士,我覺得躺著很彆扭,我想換一種姿勢。」聽了這話之後,李靜波立即給她拿來了瑜伽墊和瑜伽球,讓她趴在瑜伽墊上,同時懷裡抱著瑜伽球以減輕痛苦。

當產程進行一半的時候,小周感到有些疲憊。「休息一下吧。」助產士讓陪產的小周老公為她播放起音樂,隨著悠揚的音樂響起,小周似乎也忘記了宮縮的陣痛,她倚靠在老公身上,左右晃動輕輕地跳起了舞。大約只用了半小時,小周就順利生出了寶寶。

報導說,還有一位高齡媽媽李女士沒有選擇上床生,而是在分娩凳、分娩球的幫助下,使用蹲姿成功分娩出一個七斤七兩的胖寶寶。「生孩子也沒有那麼恐怖,我沒有撕心裂肺,也沒有痛不欲生。有助產士的幫助再加上更先進、科學的分娩方式,我感覺到的是溫馨和安全。現在,我對順產有了新的認識。」

李靜波說,今年以來已經有80多位媽媽不按「規定動作」生下了寶寶。很多人選擇自由體位姿勢分娩後,最切身的感受就是「疼痛感降低了,迎接新生命的狀態更好了。她說,雖然自由體位有的時候比較難掌握技巧,但只要助產士有很好的經驗,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相關報導:

* 調查:矮個子孕婦 早產機率較高
http://udn.com/news/story/7272/1132023

「個子愈矮,孕期愈短,這個現象存在於三分之一的女性中。」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早產預防中心(Center for Prevention of Preterm Birth at Ci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主任穆格利亞(Louis Muglia)和他的團隊在一項研究中調查了來自芬蘭、丹麥、挪威的3500位母親及她們的孩子後發現母親個子愈矮,孕期愈短,胎兒愈小,並且愈有可能早產。

美國是在所有資源豐富國家中早產率最高的國家。早產預防中心數據顯示,每年早產影響約50萬美國新生兒,其中早產夭折率約為三分之一。除此之外,早產還會帶來其它一系列嚴重健康問題,從視力喪失到神經殘障。

fsj 提到...

上班族壓力大 耳鳴年輕化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37623

聯合報 記者顏彙燕/桃園報導 2015-08-22

耳鼻喉科醫師發現,耳鳴現在已不再是長者的「專利」,因為職場生活緊繃,上班族長期處於高壓、高噪音環境,年輕的耳鳴病例有增加趨勢。

一名廿五歲女性上班族,有天剛起床,就接到公司主管來電,情緒緊繃。掛了電話,右耳突然出現像坐飛機升空的耳鳴感,聽家人說話,也像隔層薄膜,「悶悶的,聽不太清楚」。症狀持續一、兩天就醫,醫師檢查發現是梅尼爾氏症,因內耳淋巴水腫,導致耳鳴。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鄭爵儀說,內耳淋巴水腫與過度勞累、免疫力下降有關。由於內耳遭病毒感染,造成耳蝸附近前庭器官水腫,若及早治療,服用利尿劑,多喝水、少吃鹽類,生活作息規律,一至兩周就能改善。

中、老年人聽覺細胞老化,聽力受損,是耳鳴好發族群;但鄭爵儀門診發現,職場壓力大,年輕人耳鳴就診的比率增加一到兩成。病患在看診,多半會說聽聲音,感覺隔了一層薄膜;好像有一隻蟬在耳邊「唧唧唧」地叫,或是像馬達運轉聲。

耳鳴目前無藥物根治,發生耳鳴時,鄭爵儀建議患者保持心情愉悅,學習擺脫生活壓力,放鬆心情,嘗試暫時與耳鳴「和平共處」。

鄭爵儀表示,突發耳鳴症狀如果持續一周,就應就醫,以免錯過早期治療黃金時間,造成永久性聽力受損;耳鳴嚴重合併失眠,可求助身心科醫師。

※ 相關報導:

* 肩頸痛到難眠 戒掉平板才改善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37621

現代人3C產品不離身,小心「頸頭疼痛症候群」上身。一名四十歲家庭主婦瘋韓劇,常拿平板電腦整晚追韓劇,近來肩頸常痛到無法入眠,甚至連轉頭都有問題。她以為是「落枕」,努力按摩仍無效,只好求助復健科醫師,診斷是「頸頭疼痛症候群」,禁用平板電腦一個月後症狀改善。

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說,近年頸頭疼痛症候群的求診者日益增多,五成以上民眾集中於廿五至五十歲,大多與頻繁使用平板電腦、手機、筆電,或常臥看電視或長途飛行維持同一姿勢有關。因深層肌肉與神經長期受壓迫,頸頭疼痛症候群常合併有頭痛、頭暈,甚至引起耳鳴、暫時失聰、吞嚥異常等狀況。

* 大學生脖子腫 罹甲狀腺癌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37999

脖子上出現不明腫塊千萬要留意。一名到美國念大學的留學生返台過暑假,家人發現他脖子略為腫大,催促他就醫,醫師經過觸診、細針穿刺後確認是甲狀腺癌,但因為發現太晚,必須做甲狀腺全切除術,且須終身服藥;醫師表示,甲狀腺癌初期沒症狀,等覺得腫痛壓迫恐怕已經是末期。

根據癌症統計,台灣一年新增超過2800名甲狀腺癌的病例,是十大癌症第九位、也是女性十大癌症第五位,國人平均每五名成人就有一人有甲狀腺結節,其中僅5%是甲狀腺癌,若能在結節階段就篩檢出惡性腫瘤,預後和存活率會大大提升。



◆ 新北醫療聯盟啟動 大醫院看病免等待
http://udn.com/news/story/7323/1136762

觀天下 記者馮啟強/新北報導 2015-08-21

今(21)日與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宣布推動醫療照護資源垂直整合「綠色通道」服務新概念,結合亞東、雙和、汐止國泰、淡水馬偕、耕莘及臺北慈濟等6家醫院,期望透過6家大型醫院與其各自結盟的小醫院或診所,提供病人雙向醫療團隊照護、檢查資訊,讓患者享受一條龍的快速服務。

目前國人看病自由又方便,且在健保制度下,民眾花費不多,造成民眾認為大醫院比較有保障的迷思,以致看診有所謂的「三長兩短」也就是等掛號、等看診及批價領藥的時間長;看診時間與醫生的對話短甚至掛不到號,常為民眾所詬病,有時延誤醫療的黃金時機,因此推出醫療聯盟綠色通道計畫,讓患者享受一條龍的快速服務。

今(21)日的記者會現場,包括亞東、雙和、汐止國泰、淡水馬偕、耕莘及臺北慈濟等6家醫院院長以及代表與副市長侯友宜共同宣布綠色通道計畫啟動,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林奇宏指出,新北市幅員廣大,醫療照護質量存在偌大差異,為此,衛生局垂直整合醫療照護資源,協助6家大型醫院與社區醫院、診所策略聯盟,讓病患就近到社區醫院就可享有大醫院的服務,病人少了等候及多次舟車往返的奔波,反而更不會流失,是首創病人、社區醫院及大型醫院3贏的整合規劃。

汐止國泰醫院早在幾年前就針對連進偏遠地區,如平溪、雙溪、貢寮等地進行醫療聯盟整合,讓患者不必非要到汐止就能享受即時照護以及事後追蹤, 汐止國泰醫院行政室主任林本奚表示,現在市府推動綠色通道計畫,院方也樂意加入共同來為更多的民眾服務。

綠色通道計畫推行後,透過醫療照護資源垂直整合,民眾只要在6家大型醫院的結盟小醫院或診所看病,經醫師判定需轉診進一步檢查或開刀,就會主動跟所屬的盟主醫院聯繫,儘速排定門診、病床及開刀等順序,等病人度過急性期後,再由原來的看診醫院接手,進行後續的慢性期復健治療,整個流程都由雙方團隊服務,從社區醫院到大醫院一路大開綠燈暢行。

fsj 提到...

喝滅菌完全牛奶 可減少罹癌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23000762-260303

旺報 2015年08月23日 記者莊舒仲/綜合報導

要命,牛肉、牛奶就不能任意吃喝!2008年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得主楚爾.豪森日前受中原大學邀請來台灣演講指出,從台灣人飲食習慣來看,少吃生牛肉、喝滅菌完全的牛奶,是減少罹癌的健康飲食之道。

楚爾.豪森曾經從牛的血清及鮮奶中,成功分離出20種大腸癌、乳癌及漸凍人症的病源或危險感染因子。他認為牛肉與牛奶飲食習慣,與大腸癌和乳癌盛行有明顯關連。

愛生食牛肉 易患腸癌

楚爾.豪森利用全球大數據分析發現,常吃牛肉的澳洲人,罹患大腸癌是印度人的9倍,常喝牛奶的美國、加拿大和澳洲人,罹患乳癌機率也比日本、印度等高出數倍。

而台灣則是介於歐美與亞洲新加坡、日本、韓國的罹癌高風險國家。以韓國來說,當地民眾喜愛生食牛肉,罹患大腸癌比例也相對高,而這類生吃法,在台灣韓式餐館同樣可見。

78歲的楚爾豪森是病毒學專家,他證實人類乳突病毒會導致子宮頸癌。他認為,大腸癌與牛肉攝取量有關,乳癌則與幼年時飲用牛奶有關,每個人都可能存有潛在危險因子,但癌症致病機制十分複雜,不光受潛藏因子影響,與環境、個人體質等多重因素有關,只要定期篩檢,仍可防患未然。

未經消毒的牛奶 少喝

衛福部公布台灣十大死因中,惡性腫瘤高居首位,乳癌也名列前茅。民眾是否該改變飲食,降低致癌風險?據中國時報報導,楚爾.豪森認為,牛肉要吃全熟,少吃三分、五分帶血牛肉,少喝未經消毒的牛奶,即可減少被感染源感染罹癌。

「我也吃牛肉、喝牛奶。」楚爾.豪森建議,選用市面銷售牛奶中,採用短時間高溫消毒,合格廠商生產,滅菌完全的牛奶,牛肉經過煮熟,都可以安心食用。(旺報)



◆ 花16萬換人工水晶體 更加「惡視力」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39224

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台北報導 2015-08-23

五十二歲何女士因白內障而視茫茫,醫師建議置換「看遠看近都OK」的多焦點人工水晶體,雙眼花費十六萬元。不料術後她的視力遲未改善,嚴重炫光,連晚上都得戴墨鏡,得知友人更換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卻看得一清二楚,令她氣結。

白內障可透過置換人工水晶體改善,目前健保給付傳統人工水晶體,民眾若使用其他多功能產品,必須自付差額。市面上人工水晶體種類繁多,價差從二萬到九萬元都有,健保署統計,去年全額加差額給付,共給付十八萬七千六百五十八件,逾三成患者多掏腰包,選擇較「高階」的產品。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指出,健保給付傳統球面人工水晶體,非球面單焦點、多焦點或散光人工水晶體則需要補差額。球面與非球面人工水晶體的視覺效果,類似映像管電視、液晶平面電視的對比,前者提供日常視力,後者可有更高畫素的視力,較不會有殘影,視覺外圍也不會變形。

至於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呂大文解釋,多焦點是利用一圈圈的環狀設計,讓看遠、中、近距離,都有不同焦距,可免除戴老花眼鏡的不便,但夜間炫光較明顯,對於需夜間駕駛或不容易適應改變的患者,較不適合。

基隆長庚醫院眼科主任孫啟欽說,許多人以為花大錢換人工水晶體,就能「明察秋毫」;事實上多半需要適應,並調整用眼習慣,以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為例,約兩成患者術後仍須戴眼鏡矯正。

書田診所眼科主任王司宏說:「沒有完美人工水晶體。」人工水晶體不是愈貴愈好,即使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強調看遠看近都清楚,但畢竟非自己的水晶體,視覺品質仍有差距。

王司宏舉例,黃色人工水晶體號稱過濾藍光,保護黃斑部,但也有人認為像是戴了「有色眼鏡」,無法適應,選擇前一定要和醫師充分討論,慎重選擇。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眼科醫師:人工水晶體 一生只能換1次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39225

白內障是中老年常見眼疾,雖可更換人工水晶體改善視力,但人工水晶體一旦植入,不易取出,有「一生只能換一次」說法。另外,坊間出現白內障飛秒雷射手術,但醫師指出,不見得必要。



◆ 背痛不斷復發 原來神經纏套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38926

聯合報 記者廖雅欣/宜蘭報導 2015-08-23

現代人常飽受「膏肓痛」所苦,卻不知這不只是穴點痛,更可能是背部拉傷或舊傷等造成,引發「神經纏套」,使得背部長久性疼痛,不斷復發。宜蘭縣疼痛及復健科醫師潘健理,以高層次超音波引導注射葡萄糖及玻尿酸,讓筋膜和神經放鬆。

潘健理在台北、宜蘭診療時發現,現代人,尤其是上班族(低頭族)、家庭主婦等,就診時常說「膏肓痛」,多數人都以為是「穴點痛」,其實有不少人是背傷造成,痛的面積很大,不管是擦藥物、服用止痛消炎藥物,或做物理復健治療,常只是治標未治本,不斷復發。

潘健理說,「膏肓」位於背部,病患常會痛到前胸貼後背,以為是心臟出毛病,多數是因姿勢不良或固定姿勢,如從事電腦製圖的上班族,家庭主婦丟垃圾拉傷背等,久而不癒造成「神經纏套」。

「神經纏套即筋膜和神經纏住,引發長久性疼痛」,潘健理說,這些疼痛多半不是肌腱發炎,而是神經被附近筋膜纏住,造成痠、緊等不適,嚴重還麻、無力,除傳統復健治療,他採用「解套注射」,使用高層次超音波引導,注射葡萄糖及玻尿酸,讓筋膜和神經剝離、放鬆,降低神經發炎,預防再次纏套。

「神經纏套」不只好發於背部,其餘位置也可能發生,潘健理說,很多人可能因為舊傷未癒,造成腰、腿、腳踝等處長期疼痛,甚至痛到難忍,他遇過國內知名運動選手,包括職籃隊員等,經過「解套注射」後都已改善,並可投入正常訓練。

潘健理說,「膏肓痛」還有可能因為小面關節、頸椎神經壓迫、筋膜疼痛,或內臟器官而引起,都可依醫生判斷病發原因,以不同的方式治療。



◆ 簡單穴位按摩 預防攝護腺肥大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09187

自由 2015-08-23

文/葉明憲

攝護腺位在肚子下面往下摸到最底下骨頭的後方,也就是介於膀胱出口與尿道中間,中醫又稱為「精門」。

大部分男人只要年過半百,就會有攝護腺肥大問題,解尿不順、想尿卻尿不出來,甚至也常會因尿不乾淨而頻頻上廁所,晚上起來尿3-5次而無法睡眠,這些令人難以啟齒的困擾,除了藥物治療外,還可透過穴位按摩預防。

平時可利用大拇指按壓腳踝「復溜」及「太谿」兩大穴位,不僅可預防攝護腺腫大,還有治療足跟痛、利水、利尿等加強腎臟功能;女性的泌尿系統、經期異常等,也都能藉由穴道按摩獲得緩解,建議民眾在家不妨多按幾下,有效提升自我健康。

◎按摩復溜、太谿穴位

●穴位:太谿穴位於腳內踝後緣的凹陷當中,復溜穴則在太谿穴上2寸。

●按對穴位時的感覺:穴位搓熱後,到點時會感到痠麻。

●按摩時間:分別按壓穴位後,再於兩穴位間來回搓揉,每次按摩10分鐘。

●其他:可搭配薑片或用吹風機吹熱穴位,加強效果。

●功效:男性預防攝護腺肥大、足跟痛、利水、利尿及加強腎功能;女性則預防女性泌尿系統、經期異常及疼痛、足跟痛、利水、利尿、加強腎功能。

(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任)



◆ 吃了變飢渴? 別誤解「女版威而鋼」!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38439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21日電 2015-08-23

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本周批准俗稱「女版威而鋼」(女性威而鋼)的氟班色林(flibanserin),來治療女性的性慾低落障礙。很多人對此藥有興趣,但在氟班色林今年10月以「Addyi」商品名上市前,先來破解以下五大迷思。

氟班色林效果等同威而鋼。雖然此藥俗稱「女版威而鋼」,但是和威而鋼的運作方式不同。威而鋼為男性消除一個身體問題,行房前服用可助勃起。但是氟班色林不是治療女性的身體問題,而是針對她們大腦的化學物質,對至少37%的服用者,提高她們對伴侶的「性致」。而且氟班色林需每天服用。

此藥將是所有對性愛不感興趣女性的萬靈丹。氟班色林與威而鋼不同,只對性慾嚴重低落的女性有效。如果女性不覺得被對方吸引,此藥不會使她慾火焚身。但是用在適當的女性身上,可大幅改善性生活。

此藥將使女性變成慕男狂。研發此藥的萌芽藥廠顧問艾妮塔.克雷頓醫生說,氟班色林不會使婦女的性慾高漲,「這不是春藥」,而是協助平衡大腦的化學物質,以恢復對愛戀對象的性慾。

此藥可能被想對婦女意圖不軌的人利用。即使對服用的女性有幫助,此藥也不會馬上發揮效力。藥廠表示,氟班色林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效果。它會使女性昏昏欲睡,但不會像GHB之類的「約會強暴藥」,導致女性不省人事。吃新藥後,神智仍然清楚。

不需服藥的女性可能濫用此藥。由於新藥有嚴重的副作用,包括低血壓和暈倒,特別是在服藥又喝酒的情況下,症狀會更嚴重,所以需要處方才能買到。包裝有警告,醫生也需針對有性功能障礙者才能開藥。

fsj 提到...

叫叫一直C 簡易CPR 你也行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40504

聯合報 記者李京昇/雲林報導 2015-08-24

為避免民眾不敢對陌生人施以口對口人工呼吸,以及傳染病疑慮,將施救流程簡化「叫叫一直C」,希望在意外發生時,讓一般民眾也能在黃金時期搶救病患。

雲林縣消防局緊急救護科長林進龍說,簡易化CPR流程「叫叫一直C」,首先的「叫」是確認病患的意識、反應與有無呼吸,若停止心跳呼吸無意識,進行下一個「叫」的步驟, 高聲求救,自己或請旁邊民眾撥打119求救。

接著「C」的動作,是持續性胸外按壓,將慣用手的手掌根,放在按壓位置兩乳頭連線中央胸骨處,另一隻手掌交疊在第一隻手的手背上,手肘打直、肩膀前傾,垂直向下壓,壓胸深度至少5公分,速率至少每分鐘100下,直到救護人員抵達現場。

林進龍指出,如果附近有AED(自動體外電擊去顫器),除施以CPR外,配合使用AED能增加患者存活率。操作方式是打開裝置後,會有語音引導步驟,首先拉開患者衣服,將電極貼片依圖示貼在患者裸露的胸壁,分別黏在左側乳頭側邊與胸部右鎖骨正下方。

林進龍表示,將電極插入電極插孔後,AED會自動分析心律並語音指示,此時不要碰觸患者身體,裝置會依據所分析的心律,用語音告知是否需要進行電擊,當需電擊時請周遭民眾退開,並檢查確認沒有人碰觸患者,再按下除顫鈕電擊,再施以CPR等待人員救援。



◆ 甜蜜殺手糖與非吃不可醣大不同 別再搞混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40761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 2015-08-24

七月起,包裝食品必須標示含糖量,讓消費者知道自己吃了多少糖。最近全球刮起無糖飲食風潮,不少人上網分享無糖食譜,國外甚至有甜點師傅推出無糖或少糖甜點,成為另一種飲食革命。

力行無糖飲食的人拒絕蛋糕餅乾,不喝含糖飲料,也不吃添加糖分的麵包、醬料和菜餚。振興醫院營養師蕭如榆指出,學界將糖分為「糖」和「醣」。糖是額外增加的甜味,包括砂糖、黑糖、冰糖或蜂蜜等,醣則是天然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例如五穀根莖類、水果或牛奶及其製品,無糖飲食指的是戒「糖」,並非戒「醣」。

「糖是甜蜜的殺手。」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表示,吃太多糖讓人發胖,易有三高及代謝症候群,研究顯示,糖進入體後分解的糖化終端產物會引起身體發炎反應,容易引發白內障、皮膚老化、痛風或心血管疾病等,甚至老年失智風險。

吳映蓉實施「戒糖運動」已經兩年多,體脂肪明顯下降,朋友也誇皮膚變好。她說,自己每天均衡吃六大類食物,雖然有時很難全面戒糖,例如生日會上朋友請吃蛋糕,她不會拒絕,但她用運動消耗多餘的糖分。

「糖和醣千萬不要搞錯。」蕭如榆強調,人體每天需要攝取醣類,可供葡萄糖作為大腦及神經能量來源,但糖是空熱量,「醣不可不吃,但糖不吃沒關係。」

蕭如榆舉例,國人愛吃的月餅、鳳梨酥、蜂蜜蛋糕、脫水水果乾、巧克力、調味乳及各式含糖飲料等,含糖量都爆表。若受不了食物因無糖而沒滋味,可用蔥、蒜、薑、九層塔等提味,湯底則可加入洋蔥、紅蘿蔔或高麗菜熬煮。

fsj 提到...

21歲得膽結石 「吃得太營養」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42455

聯合報 記者張家樂/南投報導 2015-08-25

膽結石好發的年紀通常40到50歲,但最近有一名21歲大學生因腹部疼痛到衛福部南投醫院求治,被檢查出膽結石。肝膽腸胃科醫師賴馨吾說,膽結石有年輕化的趨勢,20多歲的年輕人出現膽結石,這和飲食西化和精緻化有關。

賴馨吾說,現代人吃得太營養,多肉少蔬果,肥胖或飲食中油脂過多,容易使膽汁中膽固醇的濃度上升,造成膽汁過於黏稠,容易罹患膽結石。

賴馨吾說,膽結石初期無明顯症狀,待結石嚴重時,患者會有右上腹疼痛、上腹部悶痛感,時而打嗝噁心嘔吐等症狀,有時會疼痛到後背,痛到無法忍受。

膽結石阻塞在膽囊出口或膽道任何部位更會引起膽囊炎、膽道炎,開刀是最有效的辦法。

賴說,曾有病患忍住疼痛,堅持不開刀,結果引發黃疸或敗血症,危及生命。有人誤信偏方,飲用蘋果汁,以為可以改善膽結石,但有病患天天飲用蘋果汁,再來照超音波,膽結石還是沒變小,他建議病患經檢查確定膽結石,就不要拖延,馬上開刀。

他說,規律的三餐非常重要,要養成吃早餐的習慣。早上經常性空腹,會使膽汁中的膽固醇呈現高飽和,形成膽結石。「定時吃早餐」可以預防膽結石形成。



◆ 胸部腫脹 20歲男擠出奶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143401

世界日報 北京25日電 2015-08-25

福建廈門一名20多歲男子,胸部突然莫名腫脹,輕輕一擠還流出「乳汁」,令他陷入極度恐慌,被受困擾3個多月後,終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自己腦生瘤,導致體內催乳激素飆升,是正常人的60多倍。

中新網報導,這名發現胸部出乳汁的男子王鵬,他直言這3個多月,由原來開朗的性格,變得沉默寡言、悶悶不樂。

為他診症的醫生表示,從醫幾十年,還是第一次看到有男生溢乳。醫生安排為王鵬做核磁共振腦垂體掃描,發現王鵬腦內有一個幾毫米大的垂體微腺瘤,導致他的催乳激素高達2萬多,而正常人則是在300以下。

經過藥物治療,如今王鵬胸部不再流出乳汁,血中的催乳激素也降至正常。醫生表示,和男性相比,腦垂體泌乳素腺瘤在女性患者中更為常見。作為人體各種重要激素的「源頭」,腦垂體一旦發生病變,症狀五花八門,因此並非處於懷孕期的女性,若出現月經不調、乳頭溢乳等症狀,一定要到醫院求診。

※ 相關報導:

* 懷孕使妳更容易中風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42224

中風在男性和女性身上都很常見,但美國心臟學會和美國中風協會的指導方針指出,懷孕、服用避孕藥和停經等因素,使女性中風的風險高於男性。

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和美國中風協會(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公布指導方針,希望協助醫師和患者提早了解中風的危險因子,及早預防。

美國心臟學會期刊「中風(Stroke)」科學聲明主筆布希奈爾(Cheryl Bushnell)說:「女性有許多中風風險因子和男性一樣,但也會受荷爾蒙、生育健康、懷孕、分娩和其他與性別有關的因素影響。」根據報告,美國平均每年有80萬起中風病例,女性占一半以上,且中風致死案例有六成是女性。

男女共同中風風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吸菸、糖尿病等。指導方針指出,女性特別容易中風因素,還包括常見的懷孕併發症、服用避孕藥、荷爾蒙補充療法、偏頭痛和心臟問題。



◆ 時論-歎在登革熱蔓延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25000473-260109

中國時報 2015年08月25日 金傳春

高雄、屏東與台南於民國76年至77年第一型登革病毒大流行後,幾乎每隔幾年可見此三地流行不同型別的登革病毒,在環保署長期規畫防控病媒蚊成功的鼎盛期,衛生署肩負偵測系統,若流行季前充分準備,防蚊策略先馳得點致勝,流行初又能「早」期偵測病例及馬上動員防控病媒蚊作法妥當,未讓星火燎原,確實可成功預防大規模的流行。

近10年全球登革流行版圖擴大及流行愈趨嚴重,一方面歐洲國家、日本均因東南亞境外輸入病例而須馬上應戰,另方面原流行50年的國家因病媒蚊控制不彰而由都市往鄉村蔓延,且兒童感染登革病毒常呈兩極端面貌(嚴重的出血病例,與沒病癥的不顯性症狀感染),即兒童感染愈嚴重,表示該區已呈「地方性流行」或高度地方性流行。換言之,登革防控得宜如新加坡、台灣均以成人病例居多,而流行深重會以兒童病例為大宗,且兒童住院與死亡率較高。

事實上,流行慘重國均是一開始僅通報登革出血熱與休克的重症病例,誤以為登革熱發燒可自癒,所以沒通報登革熱,恰供病毒流竄而壯大。南美鑒此,即強化病毒實驗診斷偵測與社區衛教、動員,加上美國學者努力展開血清與分子流行病學大規模研究,由科技著眼防疫。

我國的登革熱偵測是輕症的登革熱與重症的登革出血熱均要通報,確定病例的住家、工作地與就學處等需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與半主動的血清偵測,所以即使未發病與沒就診的漏球機會,衛生官員仍可馬上明瞭病毒的活動範圍,即病毒與血清抗體兩方面的實驗診斷偵測相當強,已達國際水準,2003年SARS流行,再加機場發燒偵測與地方衛生局的後續追蹤,已成國際典範。

近幾年登革疫情捲土重來,尤其國內的登革研究在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群體研究後,也深受國外重視。然而如今每到流行季,有經驗的人多感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筆者曾參與美國國衛院的流感跨國研究,全由科學家與公共衛生防治有經驗的人主導,進行3天半自下而上的徹底討論未來方向,提出建議如下:

重視公衛人才 刻不容緩

一、醫學與公共衛生教育應特別重視台灣常見傳染病,包括偵測作法、流行病學調查、公共衛生防治作為與評估,打破往昔醫學院教育不重視公共衛生實務的陋習。

二、中央與地方公共衛生人才的任用與晉升應考慮其在公共衛生的經驗、傑出表現與貢獻,避免某些職缺填補全無公共衛生考量。地方表現優者應有機會至中央任職,而中央官員若有地方防疫經驗,也較能推動可行性高的對策。高考的考試科目全以考試取才,已和時代需求脫節。

三、登革流行區每年1至3月應提前推動田野病媒蚊普查、流行病學調查、病患妥當處理、病毒與抗體檢驗等實務訓練課程。

四、傳染流行病的田野實務年輕人才栽培已刻不容緩,教育部宜設獎學金。中央與地方衛生環保單位可考慮防疫津貼,避免人才斷層,反造成更多的流行。

五、科技部、衛福部、環保署與國衛院應先召集登革會議,通盤規畫問題瓶頸與未來方向。

台灣在登革防治、臨床處理與登革出血熱機轉研究均有相當紮實基礎,如何針對國內與國際疫情急需,期望具科技眼光的行政院首長能統合各方人才,奠定國內防疫信心。

(作者為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中國時報)

fsj 提到...

沙拉蔬菜 營養價值吊車尾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46211

聯合報 編譯李京倫/報導 2015-08-26

許多人都希望吃得營養又不發胖,而沙拉看起來是不錯的選擇,但華盛頓郵報指出,沙拉其實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好。

首先,沙拉蔬菜的營養價值其實很低。美國有機食品顧問班布魯克與戴維斯編製了營養價值指數,用「每一百卡食物含有廿七種營養素之中的幾種、每種含量多少」衡量各種食物的營養價值,結果,排名最後五名的食物中,有四種是沙拉蔬菜:小黃瓜、櫻桃蘿蔔、萵苣與芹菜。

這些蔬菜營養價值低,部分原因是它們幾乎就是水。雖然蔬菜通常含水量很高,例如即便是含水量極低的番薯水也占了百分之七十七,但上述四種沙拉蔬菜含水量高達百分之九十七,一顆結球萵苣(俗稱美生菜)含有一公升的水。

要吃美生菜不如改吃甘藍菜,雖然百分之九十是水,但甘藍菜「不是水的部分」是萵苣的兩倍,這部分就是營養所在。

其次,餐廳裡的沙拉熱量其實很高,因為餐廳為了讓沙拉賣相好看,會添加幾塊油炸或油煎麵包丁、幾片起士、一些紅蘿蔔薄片或一層沙拉醬。就拿美國美式餐廳Applebee's來說,它的「東方雞肉沙拉」熱量達一千四百卡,較瘦小又沒有做粗活的成年女性吃這道沙拉就已達到一天所需熱量。而在低熱量特餐菜單上,有道泰式雞肉沙拉只有三百九十卡,但似乎為了調味多加了鹽,含鈉量比東方雞肉沙拉還高。

「美國餐廳新聞」雜誌專欄作家索恩點出了餐廳沙拉的真相,「廚師了解顧客的心理」,只要號稱菜單上的食物「新鮮、天然、在地、當季」,顧客就會買帳。

最後,沙拉中常見的葉菜類是引發食物中毒的禍首。美國疾病防治中心指出,一九九八至二○○八年,生食葉菜類引發的食物中毒占所有食物中毒案例的二成二。



◆ 第二癌上身 心魔比病魔可怕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44785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24日電 2015-08-26

第二癌症不斷增加,美國近兩成的新癌症病例,涉及曾經患癌的病人。

當醫生談到第二癌症時,他們指的是不同組織或不同位置的癌症,而非原來腫瘤復發或轉移。

最近一項調查發現,現在美國約19%的癌症,是第二種以上的癌症病例。在1970年代,第二癌症只占9%。從那時起,第一癌症的病例增加70%,第二癌症則飆升300%。

聽來雖然奇怪,但是從某個角度看來,這個現象是個成功故事:更多人熬過癌症存活下來,而且活得長壽到又再得癌,因為癌症的風險隨著年齡提升。

第二癌症也會因導致第一癌症的相同基因突變或風險因素而出現,例如抽菸會造成不同癌症。同時,幫助病患戰勝第一癌症的療法,例如放療,會提高老年形成新癌症的危險,不過近年治療大幅改進,使這個問題沒那麼嚴重。

心理上,第二癌症往往比第一癌症更令病患心理上受打擊。聯邦「癌症存活辦公室」主任茱莉亞.羅蘭指出,對多數人而言,患第二癌症更難接受,第一次被診斷患癌,你害怕未來不知會如何。第二次被診斷患癌,你害怕又要面對治療。

從醫療的角度而言,第二癌症構成特別的挑戰,治療選擇可能較有限。例如,放療通常不會再次針對相同的身體部位進行,因為身體對放療或化療有記憶,無法忍受太多這些治療。一些藥物也有終生劑量限制,以免傷害神經或心臟。

※ 相關報導:

* 臉頰冒顆瘤 竟是皮膚癌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10078

52歲的王女士幾個月前,右臉頰突然長出一顆瘤,雖然不痛不癢,但表面隆起且範圍越來越大,她到醫院求診,經切片檢查證實為皮膚基底細胞癌,切除後已痊癒。

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醫師周怡萱提醒,皮膚癌大多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高。民眾若發現皮膚出現不正常的痣或斑,形狀、顏色不均勻、面積不斷擴大,最好盡快就醫檢查。

* 讓壞細胞「從良」 消除癌症有譜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44792

美國科學家24日宣布,他們找到能關掉癌症的密碼。在令人興奮的實驗中,他們使乳癌和膀胱癌細胞變回良性細胞。

佛羅里達州馬友診所的研究員指出,他們的研究找到「出乎期待的新生物學,提供關掉癌症的密碼或軟體」。最重要的,他們找到了癌症療法的新策略。

儘管醫學進步,但是癌症仍每年奪走許多人的生命,毀掉更多人的生活。目前科學家的實驗還在早期階段,但是令人對未來癌症不會那麼致命充滿希望。



◆ 護理師腦部病變 15小時救回
http://udn.com/news/story/7316/1145949

聯合報 記者施鴻基/台東報導 2015-08-26

台東縣蘭嶼鄉衛生所王姓護理師前天交班後昏迷,外界懷疑她可能過勞中風,昨天台東馬偕醫院搶救15小時救回一命,轉入加護病房觀察。衛生局長張鶯英昨探視後說,當事人罹患腦部疾病發作,並非過勞,但衛生局仍會協助醫療事宜。

41歲的王姓護理師前天交班後盥洗,出現急劇頭痛、昏迷等疑似中風症狀,緊急救治後,被轉送到台東馬偕醫院手術搶救,從前天中午一直到昨天清晨,歷經15小時手術,終於暫時救回一命,轉入加護病房觀察,但仍未完全度過危險期,還須密切注意。

衛生局副局長張鶯英昨天前往探視,發現是當事人腦部有病變,在上班後病情加劇,導致出現栓塞情況,可能並非如外界所質疑的「過勞」。她強調「班表正常,醫師和護理師也都有豐富排班經驗,雖有疑慮,但救人優先,加上之前沒有證據,所以才先保持沈默,並非默認過勞」。

張鶯英指出,衛生局員工雖有定期體檢,但和一般人一樣,檢查項目不會那麼細,連腦部病變都會注意,這次王姓護理師事件是個警訊,或許日後也該請員工留意,畢竟身體是自己的,也只有自己才知道是否有病痛。

她轉述說,探視王姓護理師情況時,當事人已經有意識,能輕微點頭致意,她請對方好好休息,王則露出歉意眼神。

目前衛生局將提供公假讓王姓護理師休養,也會協調台東馬偕處理後續醫療事宜。張鶯英說,雖是個人疾病發作,但發生在上班時間,衛生局不能坐視不管。

fsj 提到...

趴桌小憩 小心壓迫尺神經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48156

聯合報 記者游婉琪 2015-08-27

現代人工作繁忙,常常中午只能趴在桌上小憩。許多上班族午休醒來,小指及手掌內側一陣麻痛。

醫師提醒,手肘關節處有一條尺神經,十分接近表層皮膚,日常生活中很多不經意的動作都可能壓迫到尺神經,不當的姿勢累積久了,甚至可能造成永久傷害。

花蓮國軍醫院醫師劉孟達說,支配手臂感覺及運動的神經主要有3條,從頸椎處一路延伸,內側沿著尺骨走向的叫「尺神經」,在外側沿著橈骨走向為「橈神經」,兩者中間是「正中神經」。

尺神經由上臂到前臂時,會從肘部後側往前繞,該處神經的位置非常表淺,僅介於皮膚與硬骨間,也最容易受壓迫,其次像腋窩下、手腕或手掌,也常會受壓迫。

劉孟達表示,尺神經受壓迫,會造成後二指,包括小指、無名指出現麻痺感,嚴重者甚至造成手掌肌肉萎縮及手指無力,無法輕鬆地做出手部動作;例如東西拿不穩、無法用單手按鈕、按抽水馬桶,甚至連翻書都很吃力。

劉孟達指出,尺神經麻痺往往起因於一些不正確的姿勢,除了午睡以手當枕外,辦公或打麻將時,手肘以下整個前臂靠在桌面,也容易壓迫神經,因此又稱為「麻將手」;而仰臥平躺睡覺時,肘部後方長期靠在硬板床,也是好發因素。



◆ 工研院 發表5生醫技術
http://udn.com/news/story/7240/1149157

聯合晚報 記者黃淑惠╱台北報導 2015-08-27

工研院推出生技最新科技,首度舉辦生技的ITRI BIO DAY即將在8月30日將登場,這次將聚焦在「個人化醫療」及「預防老化醫學」兩主軸,今日也率先發表5項生醫重要技術,工研院積極推動國內生技產業在技術持續提升。

根據最新出爐的2015年生技產業白皮書,2014年生技產業營業額已達新台幣2886億元,民間生技投資金額超過新台幣458億元,年增9%。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醫療觀念也已從過去的疾病治療、逐漸轉變為預防重於治療的「預防醫學」,並著重於量身訂做的個人化醫療行為。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認為,在醫學發展及人口結構改變下,加上全球高齡化趨勢,骨鬆、關節退化、視網膜病變等疾病好發頻率提升;生醫所已累積足夠能量,旗下的醫電、複合醫材、標靶藥物三大技術平台所發展的重點技術,將對準個人化醫療及預防老化醫學進行研發。

工研院首度發表的5項產品,包括國人自行研發的「間質幹細胞無血清培養基」技術,讓原本不良於行的拉不拉多犬「大頭」,透過異體間質幹細胞移植再生,21周後又可到處趴趴走。

其次,3D列印中空骨釘則是客製化多孔性仿生骨釘,可添加骨誘導藥物,加速骨頭癒合;第3項秘密產品,是植入式全透明材料,更是未來燒燙傷修復的明日之星;痛風藥物、止吐的經皮貼布;及膠原蛋白支架。

邵耀華進一步指出,在高齡化醫材與新藥的發展上,台灣也已累積足夠量能,只要搭配適合的創價平台並修訂法規,即能積極與國際接軌合作。

fsj 提到...

打鼾聲如雷 小心記憶力減退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50787

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台北報導 2015-08-28

八十六歲的攝影大師柯錫杰,前一陣子精神不振、記憶力減退,一年多前因打鼾嚴重就醫,發現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佩戴呼吸器後症狀改善,現在他自豪:「我還能拍照,一點都不馬虎。」還說每幅作品都記得一清二楚。

和柯錫杰一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者不少,包括前總統陳水扁、前立委顏清標等人,都深受其害。睡眠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呼吸道過窄會引發打鼾,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前兆,患者睡眠時呼吸中止達十秒以上,每小時至少五次,嚴重者可能一晚上百次,影響睡眠品質,白天精神不濟。

統計顯示,國內四十到五十歲民眾,約兩成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台北榮總胸腔部主治醫師蘇一峰說,東方人受頭型較小與上顎結構影響,比西方人更易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近五成中年男性都會打鼾,體形肥胖、脖子粗短、下巴後縮、舌頭肥大與過敏性鼻炎者,都是高危險群。

蘇一峰說,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甚至癌症風險大增,還可能引起憂鬱症、恐慌症等,另嚴重打鼾者呼吸中止數秒後,會突然吸一口氣,此時常被吸入口水嗆到,可能引發肺炎。林嘉謨說,還有患者因睡眠呼吸中止症缺氧,導致膚色顯黑。

睡眠呼吸中止症輕度患者可透過減重、控制過敏、側睡、手術、口齒矯正等方式改善;嚴重者可佩戴呼吸器治療。研究顯示,患者每天使用呼吸器四小時以上,三個月後體內抗氧化物質增加,發炎物質減少,記憶明顯改善。



◆ 吃素20年、作息規律 她罹大腸癌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50773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 2015-08-28

六十歲的林老師學習佛法,茹素廿餘年。一年半前她排便不順,原以為便秘,就醫檢查發現罹患大腸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醫師表示,民眾常認為嗜吃肉類才會得大腸癌,其實並非如此,預防腸癌的不二法門是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治療。

衛福部國健署調查顯示,大腸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榜首,發生率排名是全球第一,平均每卅五分鐘就增加一名大腸癌病例。

「吃素並非護身符。」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陳鴻華表示,大腸癌發生原因包括基因突變、環境及家族遺傳等,「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但少吃過度烹調食品,如燒烤食物或醃製品等,還是有助降低健康威脅。

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診斷時,每兩人就有一人已是第三期或第四期。但陳鴻華說,受惠於藥物發展,大腸癌治療從單純化療到多線標靶及化療合併治療,讓晚期患者平均存活期從不到半年,提升到兩年半。即使腫瘤已轉移,若病灶範圍不大,還是有治癒可能,籲病人別氣餒,「晚期不等於末期。」

林老師表示,自己生活規律,發現大腸癌找上她時,非常震驚。她聽取陳鴻華建議,先手術清除大腸腫瘤,再接受標靶合併化療,最後切除轉移病灶。治療過程中,腫瘤縮小效果一度不如預期,讓她十分沮喪,所幸數月治療後,已將腸、肝腫瘤清除,追蹤狀況良好。

陳鴻華表示,五十歲以上民眾應每兩年做一次大腸癌篩檢,北醫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魏柏立呼籲,患者切勿聽信偏方,或因害怕副作用而拒絕治療,只要接受正規治療,都有機會延命。



◆ 偏方亂抹頭 8旬婦長出「獨角」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151817

世界日報 北京28日電 2015-08-28

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鎮子鎮87歲婆婆梁秀貞,六個月前頭上竟長出一個直徑約6厘米、長約13厘米、呈錐形的「獨角」,還不時發癢、流血,讓婆婆苦不堪言。當地醫院經檢查指,這個「獨角」應該是皮角,但也不排除有腫瘤的可能。

西都市報報導,婆婆的兒子王朝俊表示,七八年前,婆婆的頭上只是長了一顆「黑痣」,「當時我母親一直喊發癢,我們就用了些土辦法給她止癢,情況就好了一些,也就沒再管了」。但兩年前,黑痣破了,還長出尾指大小的「小角」。王朝俊曾帶母親看醫生,但沒有甚麼結果。因角沒有繼續長大,家人也就沒再管。

今年2月底,王朝俊幫母親洗頭時,不小心把「小角」碰落了,重新長出的「角」自此開始瘋長,短短6個月的時間就長成了直徑約6厘米、長約13厘米、呈錐形的「獨角」。王朝俊說:「現在我母親長角的地方會痛,而且會時不時流血出來,晚上經常痛醒。」

據報導,在鎮、村幹部的陪同下,王朝俊昨日帶母親到安岳縣人民醫院檢查。他說,醫生指,其母頭上的「獨角」應該是皮角,但也不排除有腫瘤的可能。如其母身體承受得住,可以手術切除,否則可選擇保守治療。由於手術沒有大把握,他擔心母親承受不住,所以選擇保守治療。

王朝俊表示,如果能夠確診病因,有治癒的希望,他一定要說服母親去治病。「我們也不想看到她這樣受罪,痛起來的時候眼淚直流,我們看到也心痛。」

據網上資料顯示,皮角(Cutaneous horn)多發生在某些皮膚病的基礎上,因病損處角質物異常增多,形成突起狀角化皮損,形似動物的角。多發生於40歲以上,男性多於女性,經常日曬的老年人多見,好發於面部、頭皮、頸、前臂和手背等曝光處。臨床上根據皮損形態及發病部位診斷不困難,但最好切除後再作病理檢查,以確定有無癌變。

※ 頗像喇嘛的雞冠帽。



◆ 印醫扯斷胎兒頭 母女慘死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149819

世界日報 編譯中心/綜合26日電 2015-08-28

據每日郵報報導,印度一名醫師在接生時用力過度,竟扯斷女嬰身體,導致頭部留在孕婦子宮內。之後醫生還要求家屬把孕婦轉院,延誤治療,母女雙雙慘死。執法和司法部門已介入調查,承諾必定會嚴懲相關人士。

32歲的孕婦德維上周六晚因陣痛送入邦沙賈漢布爾一間醫院,醫生打算動手術取出嬰兒,卻扯斷身體。更譜的是,醫護人員抱著無頭女嬰步出產房後向家屬表示,醫師沒能力應付這種狀況,要求家屬轉院救治。

德維因此轉送另間醫院,醫護人員雖成功取出女嬰頭部,但德維已宣告不治。其丈夫赫曼塔怒斥醫生要負最大責任,在嬰兒頭部仍留在子宮的情況下,仍強行要妻子轉院,導致她喪命。

警方指出,事件肇因於醫院設備不足,醫生無力處理,緊急情況才要求德維轉院;但扯斷女嬰身體明顯是醫師疏失,目前已著手調查相關人員。

fsj 提到...

女童狂滑手機 近視暴增到800度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52959

聯合報 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 2015-08-29

一名八歲女童暑假狂玩手機遊戲,家人驚覺她視力變差,就醫檢查近視暴增至八百度。經醫師用散瞳劑搭配降眼壓藥Brimonidine,一個月後視力才恢復回一點零。

國軍高雄總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洪啟庭說,臨床研究證實,散瞳劑搭配降眼壓藥的新療法,對近視度數在二百五十度以內的兒童,效果比單獨使用散瞳劑提升四倍。下月將在第十五屆世界近視研究會議中發表。

這名女童的父母告訴醫師,女兒上學期接受檢查時視力一點零,不料有了手機後,女兒如著魔般,暑假期間成天滑不停。直到發現女兒看電視時椅子一直往前移,眼睛也瞇成一條線,他們才緊張起來。

洪啟庭說,經測量女童眼壓均高於正常值,應是過度使用3C產品,導致眼壓劇增、引發近視。採用散瞳劑搭配降眼壓藥Brimonidine的新療法,一個月後視力從零點四恢復至一點零。

洪啟庭表示,他與高雄榮總小兒科醫師簡光仁、中山醫藥大學視光學系主任黃宣瑜,曾針對二百名平均年齡十歲、近視度數為二百五十度的學童,進行一年研究。結果發現,單眼使用散瞳劑搭配降眼壓藥Brimonidine治療近視的學童,一年內可降低二百度近視度數;單獨使用散瞳劑則僅降五十度。

醫師建議,學童近距離閱讀、寫功課四十五分鐘後,須休息與看遠物十至十五分鐘,使睫狀肌獲得休息、降低眼壓。

高雄市家庭教育中心主任沈素甜提醒家長,養育小孩須具備多方面職能,引導孩子學習其他技能的興趣。



◆ 台商「車震」6年…椎間盤突出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52969

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台北報導 2015-08-29

六十二歲周姓台商因工作需要,每周三次長途搭車往返工作地點,顛簸路程來回逾七小時。一年多前右膝劇烈疼痛,多次求診都不見改善,檢查發現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醫師研判應是路途顛簸,車子上下劇烈「車震」惹禍。

收治這名個案的新光醫院疼痛照護中心主任陳瑞源說,男子近六年長途搭車,核磁共振(MRI)檢查確認患者的腰椎第四、五節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引起右膝疼痛。

陳瑞源說,椎間盤突出容易發生於重度勞動工作者,如搬家工人、百貨公司櫃姐、空服員、飛行員等。臨床常見好發於四十五至六十歲的中壯年族群,且男多於女。若民眾發現下背、腰、膝等處出現「痠軟麻抽痛」症狀,應盡速就醫。

三軍總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李宗穎說,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原因眾多,主要是搬重物、腰部長期重複同一動作,或承受上下劇烈震動所致。門診曾遇過有孕婦因胎兒過重、姿勢不佳導致椎間盤突出。一旦延誤就醫,恐致坐骨神經痛、大小便失禁、肌肉無力萎縮或神經永久傷害。

李宗穎提醒,搬重物或撿東西時直接彎腰易致腰部受傷;睡醒勿猛然坐起;可做架橋運動或仰臥起坐,強化腹肌或背肌核心肌群。

fsj 提到...

飯前喝水500cc 保證瘦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53893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28日電 2015-08-30

想減重的人不必只吃沙拉,或請個人教練幫助瘦身了,喝水也許就能讓你變苗條。新研究顯示,吃飯前喝500cc(約一品脫)的水,有助肥胖成人減重。

研究員指出,這個簡單的新方法可能極為有益,醫生和其他健康專業人員也可輕鬆推廣。該項研究刊登在「肥胖症」期刊。

研究員招募了84名肥胖者,監控他們12周。每名成人接受一次控制體重諮詢,獲得如何改善生活方式、飲食、和活動量的建議。

接著這些人分成兩組,41人在餐前半小時喝水,另外43人在吃飯前,則想像肚子已吃飽。參與者只能喝自來水,不能喝氣泡水、氣泡飲料、或加糖飲料。

結果,與只是想像肚子飽的人比起來,餐前喝水者平均多減2.87磅(1.3公斤)。

每一餐前都喝半公升水的人,比沒那麼常餐前喝水的人減重更多。每頓飯前都喝水的人,12周下來甩掉9.46磅(4.3公斤),而只有一餐前喝水,或是吃飯前不喝水的人,平均只減掉1.76磅(0.8公斤)。

伯明翰大學的帕瑞迪醫生解釋,這個方法最大的好處是簡單易行,只要每天三頓飯前喝半公升的水,就可減重。若加上如何增加活動量和採用健康飲食的簡短指示,似乎有助民眾甩掉更多贅肉。研究員希望爭取資金,進行為時更久的大型實驗,以確認結果。



◆ 耳針刺穴道 抽菸想吐 成功戒癮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54469

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台北報導 2015-08-30

一名五十歲中年男子菸齡超過卅年,身為老菸槍的他,嘗試過尼古丁貼片與藥物戒菸都宣告失敗。直到近年健康亮紅燈,家人也抵制二手菸,故參加中醫戒菸班,以耳針刺激相關穴道,菸吸入口中味道又辣又苦,連聞到菸味都變得「怪怪的」,並搭配針灸與中藥調理,終成功擺脫菸癮。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任江裕陽說,耳內有經絡經過,將耳針貼在口點、肺點、神門、交感穴等部位,刺激穴道時聞到菸味會不舒服,像臭青草味,菸抽進口中會變苦,甚至想嘔吐,可協助抑制菸癮。且平日在家也可按壓耳朵穴道,較經濟實惠。

開業中醫師楊麗姝說,中醫戒菸所採取面向,一是讓人不想吸,二是消除戒菸不適,透過刺激神門穴可安神止痛,調節焦躁不安情緒;肺點可治療呼吸系統毛病,如戒菸引起打哈欠、精神不振;口點可減少抽菸欲望;交感穴可調節自律神經。此外,中藥材桑白皮與麥門冬可清肺利水,去除抽菸口臭。

楊麗姝說,西醫戒菸貼片或口嚼錠只是減少尼古丁量,但菸癮仍在,容易「破功」;中醫則是調整體質與新陳代謝,幾乎沒有副作用,療程約三個月,只要有戒菸毅力的人成效都不錯,以她的門診經驗來看,成功率甚至可達五成。

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組主任林清麗說,戒菸需面對生理、心理以及習慣改變等關卡,目前戒菸藥物的戒菸成功率約四成,也可搭配使用尼古丁貼片或口嚼錠,中醫戒菸因目前缺乏大型研究佐證療效,因此在各國多為自費,用於輔助戒菸。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柯富揚說,針灸戒菸在美國相當風行,世界衛生組織也有提出中藥戒菸藥方,高雄曾推行戒菸門診,成功率約兩成。但中醫戒菸目前尚未獲政府補助,每次門診須自費約兩百五十元。中醫師公會先前與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商討中醫介入戒菸機制,盼建立中醫戒菸治療認證訓練,助癮君子擺脫菸癮。

國健署表示,現行「醫事機構戒菸服務補助計畫」分為用藥與衛教兩項,經費來自菸捐,去年花費四億元、服務十二萬人次戒菸。因經費有限,目前僅能補助有實證基礎的戒菸口服藥、尼古丁貼片、口嚼錠等,但依醫事法中醫無法開立西藥,故目前僅補助中醫從事衛教。



◆ 抗癌、健腦、甩憂鬱 吃蛋好處多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53941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28日電 2015-08-30

很多美國人從小就認為,蛋充滿堵塞血管的膽固醇,吃下去易得心血管疾病。但是威克林大學(Wake Forest U.)的研究員審視頂尖科學研究後,並未發現吃蛋與心臟病有關。其實,許多健康專家稱蛋是完美的食物,而且一個蛋只有72卡路里。那麼,到底有哪些理由你應吃蛋?

立即提升心情。蛋含有奧美加-3(Omega-3)脂肪酸、鋅、維他命B和碘,這些養分能對抗疲勞,扭轉壞情緒。

滋養肌肉系統。蛋含有保護肌肉的蛋白質,以及幫助肌肉收縮的B12維他命。

抗癌。研究顯示,攝取較多膽鹼(choline)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降低24%。蛋含有膽鹼,一個大蛋可讓你得到每日攝取量的30%。不過多數膽鹼集中在蛋黃,所以吃蛋時,記得吃整個蛋。

滋養大腦。蛋裡的膽鹼保持記憶力敏銳,同時增加釋出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這種神經傳遞介質協助大腦更好的貯存和記起資訊。在草地放養的母雞下的蛋,含有更多奧美加-3脂肪酸,給大腦補充能量。這種蛋也有豐富的維他命E,後者有助防範阿茲海默症。

保護視力。蛋是葉黃素(lutein)和玉米黃素(zeaxanthin)的豐富來源,這兩種抗氧化劑可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和白內障。

瘦身。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的研究員發現,肥胖者若每周至少五天早餐吃蛋而不是貝果麵包,體重多減65%。聖路易大學的科學家則發現,早上吃蛋會使整天攝取的熱量減少。

fsj 提到...

美研究:早起上學 睡不飽、讀不好
http://udn.com/news/story/6812/1155892

Upaper 中央社 2015-08-31

9月開學季來臨,學生將恢復早起上學的生活,而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引述分析,國中及高中生的上課時間應於上午8時30分後才開始,因睡不飽可能會影響學業表現。

「華盛頓郵報」提到,青少年睡不飽不但可能影響學業表現,更該關切的是對美國公眾健康的影響。

研究顯示,青少年睡眠不足,可能會體重過重、沮喪憂鬱、在校表現不佳,而這些青少年較會接觸菸酒,甚至毒品。

※ 相關報導:

* 頭痛欲裂 姿勢不良看電視惹的禍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11450

圖.文/陳俞州 2015.08.31 自由

一位年約28歲的年輕男子,一臉愁容進入診間表示,他的右邊頭痛好幾個月。剛開始輕微頭痛和眼睛乾澀,以為眼睛出問題,眼科檢查為乾眼症。但漸漸連吞口水都感覺喉嚨有異物,嚴重到影響生活與睡眠品質,到耳鼻喉科檢查也無異物卡住,到底是哪裡出問題?

....詢問是否有長期轉頭的動作?他才表示,每天下班回到家,一定會坐在電腦桌前,頭轉左邊看電視,時間長達4小時以上。因而造成右邊胸鎖乳突肌過度緊繃、腫脹,進而影響周邊筋膜,造成頭痛。

※ 詳見原站。



◆ 抗癌10年養生祕方:分享喜樂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31001164-260102

中國時報 2015年08月31日 (執筆:張翠芬)

曾當選台灣癌症基金會第4屆10大抗癌鬥士的汪中仁,罹癌時被醫師宣判只有2年生命,如今熬過10年,他說:「這8年我是多活的,別人看是在吃苦,我卻像是吃補,補足生命裡很多的能力與力量!」

從小和家中5個兄弟在新店碧潭旁的眷村成長,汪中仁是左鄰右舍眼中的運動健將,49歲那年,原本在經建會任職,進修即將取得台大森林研究所學位之際,健檢發現罹患大腸癌。自認身強體壯的他回想,當時晚上常熬夜寫論文,飲食作息不正常、身心俱疲,才讓癌症找上門,好在平時信仰上帝,讓他奮勇抗癌。

為了治療癌症,他前後開了8至10次刀,癌症轉移一度到肝臟,做了18次化療,25次電療,還裝了人工肛門。今年2月因小感冒竟然引發急性腎衰竭變成敗血症,住院18天,又一次走過死蔭幽谷。作家劉克襄很訝異汪中仁聲音宏亮爽朗笑談這些經歷,一點都不像飽受病痛折磨的人。

汪中仁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10年來他仍在治療癌症,「是愛的力量,幫我走出癌症與死亡的恐懼。」

除負責青潭培力班課後輔導,在醫院癌症病房、景美萬隆教會,都可看到汪中仁的身影,朋友常說他是蠟燭兩頭燒,汪中仁卻說,「愈助人愈快樂必得健康,愈擔憂愈害怕總是虛弱。」

他把病苦當成祝福,關懷幫助同樣遭遇苦難的人,分享喜樂正是他養生抗癌秘方。汪中仁說:「我的身體先得醫治,我的病情已得控制」,平安喜樂讓他有足夠的免疫力抵抗力,完全忘掉癌症。

「所有資源都用得盡,快樂是用不完,分享快樂反而越用越多」;他承認也會累,但睡覺醒來又是一條好漢,他要把這個力量傳給下一代,未來只希望活得精采,長短不拘,沒有壓力。(中國時報)

fsj 提到...

生活點滴/餛飩工廠,掰掰!
http://udn.com/news/story/7272/1157642

聯合報 暮燕(新北淡水) 2015-09-01

我生了三個小孩,發現基因這種東西還真是有根據。尤其是發現他們每天早上都上演同樣的戲碼──擤鼻涕。

沒錯,身為有過敏性鼻炎的媽媽,三位小孩居然全遺傳到我過敏性體質。一大早清醒後,總會不停地抽衛生紙擤鼻涕;因此,我們家的衛生紙消耗得特別快,而孩子們的書包總是鼓鼓的,別人以為是多放了幾本教科書,其實是塞了一整包的衛生紙。

季節交替的時候更不用說,垃圾桶很快塞滿包著鼻涕的衛生紙團。每當親戚來訪,看到滿是衛生紙團的垃圾桶,總戲稱我們家是「餛飩工廠」。

其實,我過敏的症狀在生產後就幾乎不藥而癒,可能是像老一輩人所說的,女性在生產後體質會有所改變。但我看到過敏中的孩子總是用嘴巴呼吸、鼻子紅通通,我感到很心疼,想著這樣下去不行,我可以用其他方式替孩子「提早」改變體質!

我先帶他們去看中醫,醫生說孩子們體質偏寒,得好好調養,我便經常熬薑汁給他們喝。大女兒怕薑的辛辣味,我就加入紅糖調味,紅糖有助舒緩女性經期的不適,算是一舉兩得。

除了食補,我也鼓勵孩子們多運動。一開始他們因為鼻子不舒服,難免有些病懨懨,我就先帶他們進行室內運動,譬如打保齡球和羽毛球等等。後來他們開始固定游泳後,過敏的狀況果然改善許多,可見運動對過敏兒很有幫助。

漸漸地,孩子們早上不再噴嚏打不停,也愛上了運動,兩個女兒的身材原本有些不勻稱,長期游泳後變得比較苗條了,小兒子每到假日都約朋友打籃球,高中就長得比爸爸還高。

現在,當親戚來訪,還會笑說「餛飩」生產量變少了,我則欣喜地回應:「餛飩工廠倒閉,現在是健身中心了!」



◆ 北市》婦女罹乳癌 每週奪5命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11682

自由 2015-09-01

免費篩檢 即起預約

〔記者葉冠妤/台北報導〕職業婦女再忙也要顧健康!乳癌是台北市女性癌症發生第一位,癌症死亡第三位,每年約一千五百多人罹患乳癌,去年則有二八九人死於乳癌,等於每天就有四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每週有五名婦女因乳癌失去性命!衛生局推出「愛咪咪方程式」活動,年滿四十五歲、初次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的女性,即日起至卅日,可向健康服務中心預約檢查。

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林夢蕙說,四十五至六十九歲是女性乳癌發生率高峰,台北市約有五十萬人,但截至今年七月底,仍有近卅四萬人從未接受乳癌篩檢,又以四十五到五十四歲年齡層最多。

都會型女性較少時間運動、較多外食、較晚生育或未婚、工作壓力也較大,誘發乳癌風險高,而且有年輕化趨勢。

林夢蕙說,透過乳房X光攝影,早期乳癌個案檢出率高達八十三%,早期治療的五年存活率則超過九成,呼籲女性朋友每兩年接受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口服排糖藥 降血糖還能減重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11763

一名60多歲的男性糖尿病患者,患病8年來雖然認真按醫囑服藥、維持良好飲食和運動習慣,但糖化血色素卻一直無法達到7%的標準,血糖控制成效不佳。在醫師建議下更換藥物後,兩個月糖化血色素就順利降至6.5%,體重更少了4公斤,令他驚喜不已。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指出,和以往糖尿病治療藥物,透過促進胰島素分泌達到控制血糖的機轉不同,新型口服排糖藥改為以阻斷腎小管再吸收葡萄糖,讓額外的葡萄糖隨尿液排出,達到抑制血糖的目的。估計服藥後,患者每人每天可排出約78克、相當一碗白飯熱量的葡萄糖,控制血糖的同時,也減少熱量攝取,而達到減重的額外功效。

....蔡世澤也提醒,口服排糖藥僅適用75歲以下、腎功能良好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此外,服用口服排糖藥的糖尿病患者,每天約會增加一次的排尿量,因此服藥患者每天至少要多喝一杯250西西的水,也有約5%女性患者可能會出現生殖泌尿道感染的副作用,用藥前都須了解。



◆ 健康名人堂/藥價一砍再砍 藥竟比一顆糖便宜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57801

聯合報 楊志良 2015-09-01

「天下雜誌」最近報導,台灣藥價比一顆糖果還便宜,不及1元的心血管藥有474項,腸胃藥130項,大型輸液醫院進價低到16元以下,買不到一瓶礦泉水或瓶裝水。

不顧品質 養出餿水藥

雖然貴的不一定是好貨,但便宜的必然不是好貨,花生仁目前一斤近百元,但花生油在惡性競爭下,一升也曾只要一百多元,花生油裡沒有花生,乃是必然。藥價太低,部分醫師及社會人士懷疑台灣不少藥廠早通過PIC/S GMP,但實際上台灣人很可能吃的是「餿水藥」。該報導訪問若干利害相關人,描述現況,卻沒有整合及提出解決方案。

藥品使用牽涉到不少利害相關人(stakeholder),有病患、醫師、醫院管理者、藥商、藥廠、健保署及雇主、勞工等付費者代表,是個社會體系生態鏈。若干民眾有了健保卡,不拿白不拿,常常「到健保拿藥」而非「看醫師」。藥拿一大堆,放在家裡,清出來就是幾十噸、幾百噸,錢當然沒有花在刀口上。

藥費支出 比美韓還少

若干醫師為避免病患流失,只好多開藥及應病患要求而開藥,不少是無關緊要的「味素藥」,當然醫師也不太在乎藥的品質了。因此台灣每人每年消耗藥量比其他國家多很多,看病次數數一數二,但每人每年藥費比韓國少,也只有美國的三至四分之一,品質就值得懷疑了。

新藥引進健保,台灣總慢了好幾拍,新藥經衛福部食藥署聘請專家審核後,就可在台灣上市,但健保採不採用,由健保署「共擬會議」審議,共擬會議由醫界、付費者代表、藥界人士與專家等組成,因為有總額,醫界代表通常反對,因壓縮總額會使醫療服務價值下降;付費者代表則擔心影響健保財源,因此通過率不高,影響新藥納入健保給付。

國際藥廠 新藥不供台

即使通過共擬會議,健保署對新藥核價採取十大已開發國家藥價中位價,再打折扣。健保署核價太低,因此在專利期的新藥國際廠商,對台灣市場興趣缺缺,更不要說國際製藥廠早在多年前,就幾乎全部撤出台灣了。

健保署對藥品訂定支付價格,醫院必然議價,要求購買價低於支付價,賺取藥價差,也就是俗稱的藥價黑洞。而藥品採購常由院方行政人員決定而非醫師。更厲害的是健保署每兩年一次藥價調查,發現藥價差超過一定範圍,就調降支付價格,醫院就再一次要求藥商、藥廠降價以維持藥價差或換藥。

藥價黑洞 劣藥逐良藥

早期藥價調查或對藥價過高有助益,近年則造成劣藥驅逐良藥的惡性循環,藥廠、藥商利潤微薄,可從藥商代表不再穿梭於醫院診間,也少再提供醫師出國開會旅遊打高爾夫,可見一斑。

從以上藥品生態鏈可瞭解,單一面向不可能緩解市場亂象,健保的目的是照顧病患,費用控制不是主要目的,況且目前健保財務是實施以來最穩定的時期,最適合改革(有錢好辦事)。健保署對新藥的核價宜改為十大先進國家中位數至多打個八折,讓國際藥廠對台灣市場有興趣。藥價調查也可暫停一段時間,只針對少數敏感藥品調查。

病患代表 應加入協商

另每年協商總額中,另加三、五十億元作為新藥、新醫材安全準備金,而新藥採用的共擬會議中,應加入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也就是病患代表。病友團體眾多,目前已合作組成平台,且尋求專家協助,成為學習型組織,使病友「賦能」而有能力參加共擬會議。

至於食藥署對PIC/S GMP廠,應不定期嚴加查考,如何讓國人對製藥品質有信心,食藥署責任重大。

又因健保署行政費用大幅縮減,對民眾合理就醫及用藥少有宣導,衛福部可製作相關光碟,交由醫院在診間播放,成本低、效果高,宜早日實施。

最重要的,醫院營運以病患健康為第一,而非醫院利益為中心,醫院藥品的採用決策權,必須由醫院管理者及行政人員手中移回醫師手中。醫院治理,特別是董事會組成,應以行政命令(醫院評鑑)規定基層醫事人員、地方村里長、病患代表進入董事會,這才是治本之道。

(本文作者楊志良為前衛生署長,現為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 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健保大砍三千多款藥品給付 172款無替代品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11462

健保砍藥品支付不手軟,甚至砍到沒替代藥品!根據健保署統計,從前年到今年六月止,共三一○四款藥品已被停止支付,其中一七二款可替代藥品項數竟是「○」。醫界擔心,未來用藥選擇變少,輕則病患吃了藥沒效,重則不舒服、過敏。

....健保支付的藥價越來越低也連帶影響藥效品質,馬偕醫院燒燙傷中心主任游家孟說,像醫師治療八仙塵爆燒燙傷病患時,會使用抗組織胺藥物讓病患止癢,但健保給付國內藥廠的藥物效果不佳,只好改用進口藥。

鐘文宏建議,健保署在審查藥品給付時應多考量醫界實際使用情形,否則最後吃虧的可能還是病患。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仍強調,絕大多數藥品仍有替代藥,若醫界、藥廠認為「非得這種藥不可」,可透過反映機制回報,健保署會審查並重新調回藥價給付。

fsj 提到...

睡眠不足6小時 感冒機率增4倍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59547

世界日報 編譯孫梁/綜合31日電 2015-09-02

睡眠不足的人易患感冒,「睡眠」期刊31日公布研究顯示,缺覺者罹患感冒的機率比睡眠充足的人高四倍,而且睡眠越少越容易感冒。

研究人員對164名志願者進行睡眠與感冒關係的研究,把他們安排在感冒病毒的環境中,先對他們進行健康篩選,在排除精神緊張、身體特質和飲酒與吸菸的影響因素後,再對睡眠習慣進行跟蹤。

參與研究的志願者住在匹茲堡的酒店房間,進行為期一周的睡眠多寡測量,同時給他們的鼻子滴入感冒病毒,在一周內每天採集粘液,觀察感冒病毒的演變。結果顯示,一周內每天睡眠不到六小時的人,患感冒的可能性比每天睡眠超過七小時的人高出4.2倍。如果每天睡眠不足五小時,患感冒的機率就高出4.5倍。

研究作者、舊金山加州大學助教授普拉瑟表示,在感冒的影響因素上,睡眠少比其他任何因素都重要。以前進行的睡眠研究也指出,睡眠缺乏可使人患慢性病、早亡、易患其他疾病、出現車禍、發生工業事故和醫療失誤。

※ 相關報導:

* 中午瞇一下 工作更來勁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12076

你有睡午覺的習慣嗎?還是匆促吃完中餐,又繼續幹活呢?一份不久前發表在國外《性格與個體差異》期刊線上版的報告指出,午間若能打個小盹,其實有養精蓄銳的效果,對於提高工作效能裨益良多,值得大家參考。

這項研究由美國密西根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珍妮佛.戈德施米德(Jennifer Goldschmied)主持。她以刊登廣告的方式招募到40位年齡介於18至50歲的民眾進行研究,目的在探討中午稍微「瞇一下」,是否會影響工作表現。

....結果發現,相對於只能看影片者,有睡午覺的人明顯情緒較為穩定,面對困難傾向沉著以對,耐心解決問題,不會一遇到挫折就馬上放棄或亂發脾氣。更重要的是,在操作電腦時也較能專心,留意遊戲當中的陷阱,故整體失誤率偏低。



◆ 用藥變革/指定原廠藥 自付差價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61682

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15-09-02

國人就醫將出現重大變革,在衛福部要求下,健保署擬試辦「藥物差額給付」計畫,初步以降血壓、降血脂等國人常用藥物為主,患者若不想用國產學名藥,每次看病領三到五天的藥,平均多付一、二十元,就可換成原廠藥,影響達數百萬人。

衛福部次長林奏延指出,試辦計畫讓病患擁有選擇用藥的權力,長遠目標要提高藥物品質,保障病患就醫權益。衛福部長蔣丙煌目前正在菲律賓出席「APEC衛生部長會議」,返國後將召開會議,由健保署及食藥署等單位正式提出試辦計畫。

林奏延指出,包括水晶體、心血管支架等五大醫材差額負擔,在台灣已行之多年、成效良好,下一階段是藥品差額負擔,希望透過新制將藥價差引導至提高藥品品質,希望改善長久以來台灣「以藥養醫」的怪現象。二代健保總體檢就提到藥品差額負擔概念,將透過試辦一步步落實藥品差額負擔。

林奏延表示,「藥物差額給付」就跟五大醫材一樣,健保給予基本金額,如果病患想吃原廠藥,需自付價差,以高血壓藥物為例,每次藥費約增加一、二十元。

健保署日前召開專家會議,邀請醫界、藥界代表,擬妥第一階段藥品差額負擔試辦計畫,以國人常用的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等慢性疾病藥物為主。

除了藥品差額負擔,林奏延表示,衛福部擬制訂「三合一制度」試辦計畫,透過獎勵提高醫療品質,例如某類藥物健保給付價格為15元,合理藥價差為10%至15%,議價能力高的醫院可獲得獎勵金,但盈餘需要用來改善醫療品質、引進新藥。

※ 相關報導:

* 原廠藥貴 醫院鼓勵開台廠藥發獎金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61663

最近幾個月國內醫療院所吹起換藥潮,不少醫院調高學名藥使用比率,長庚體系為鼓勵醫生多開學名藥,醫院決策委員會甚至發布「醫材醫藥節省獎勵作業辦法」,只要醫師開學名藥比率超過三成,達成目標就能獲得獎勵金。

除了「醫材醫藥節省獎勵作業辦法」,長庚電腦系統甚至安裝提醒告示系統,只要醫師選原廠藥,螢幕會立即跳出小視窗提醒醫師選擇學名藥,幫醫院省錢。

不僅醫院換藥,就連病患持處方箋至健保藥局領藥,也可能被偷偷換藥。一名上班族因感冒至診所看病,拿藥單到健保藥局領藥,服藥後噁心想吐,調查後發現,原來是藥局藥師打錯藥名,甚至將處方箋上的原廠藥換成台廠學名藥。

由於類似情況越來越多,食品藥物管理署最近發函至各地衛生局,明令「藥局若使用替代藥物,藥袋上應標示正確商品名」,且藥師應主動告知患者,否則將依法處理。

※ 使用療效差的藥品,導致患者拖更久,看更多診才好,這是誰的損失?



◆ Google結盟賽諾菲 快攻糖尿病治療
http://udn.com/news/story/6811/1160839

經濟日報 編譯謝汶均/綜合外電 2015-09-02

Google公司31日表示,旗下研究健康照護的生命科學部門將與歐洲製藥大廠賽諾菲(Sanofi)合作,共同研發監測及治療糖尿病的方法。Google生命科學部門的負責人康瑞德(Andrew Conrad)表示,與賽諾菲合作後,Google生命科學部門將能結合藥物、醫療設備、軟體及運算基礎設備領域的專家,藉此更有效治療糖尿病。Google近年積極將事業版圖從搜尋引擎擴展至健康照護領域,旗下的生命科學部門已與諾華(Novartis)、百健(Biogen)等結盟。

賽諾菲是研發治療糖尿病藥物的龍頭,去年總營收共340億歐元(380億美元),其中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就占了21%。然而隨著其暢銷藥物蘭德仕注射劑(Lantus insulin)的專利保護在今年失效,賽諾菲的營收也面臨極大壓力。對於新任執行長布蘭迪康特(Olivier Brandicourt)來說,振興賽諾菲的事業是他的頭號目標,而與Google生命科學部門的合作案可能會有幫助。

Google生命科學部門致力於研發能相互連通的小型醫療設備,藉此不間斷地蒐集糖尿病相關資訊,他們也正在開發能透過此資訊學習並尋找新治療方式的軟體。

康瑞德表示,與賽諾菲合作後,Google就能了解糖尿病形成的全貌,並嘗試採取預防措施阻止疾病發生。

fsj 提到...

讓孩子睡飽!國中小延後上學 台中連署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63295

聯合報 記者張明慧/台中報導 2015-09-03

國中小學多半規定學生得在早上七點五十分前到校,許多孩子睡不飽、來不及吃早餐,近年學者倡議「讓孩子睡飽」才合乎健康且有助學習。台中市議員張耀中昨發動連署,要求台中市率先實施「延後上學時間」,獲藍綠議員支持。

中市教育局長顏慶祥表示,他支持學生不要太早到校,「這不僅是睡眠足夠與否,也有安全問題」,但須找學者與校方、家長團體研商,三個月內擬出作法,供各校因地制宜實施。

張耀中說,台灣小六生平均每天睡八點七小時,隨國中、高中課業變重,睡眠更不足,到高中只睡六點八小時,遠低於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青少年所需的八至十小時。

他指出,根據美國小兒科學會流行病學專家研究,沒有足夠睡眠會增加肥胖、抑鬱、吸菸、酗酒和吸毒機率,也影響學習成果。

張耀中說,現學校規定早上七點廿分至五十分前到校,他建議教育局放寬,八點廿分前到校即可,孩子可以多睡點。

「小學第一節課明明是早上八點四十分,孩子那麼早到校做什麼?」中市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林碩杰表示,延後上學時間可讓孩童有充足睡眠,親子也有共進早餐機會,對孩子身心及健康成長,絕對有助益。

校長和家長對「延後上學」看法兩極。太平區車籠埔國小校長張富棠反對,指學校多已排定早上八點到八點廿分有閱讀等晨間活動課程。

某位不具名校長支持延後,大部分老師七時五十分才到校,學生太早來,校區只有校長和導護,安全堪慮。

有家長說,國中小是孩子成長期,睡飽很重要,一大早到校灑掃、早自習沒必要。學生一面倒支持延後上學,小四林姓女生說,學校作業很多,安親班也有評量考試,晚上很難早睡;如果可以晚一小時上學,可多睡一點,吃早餐也不用著急。



◆ 別依賴咖啡!6種新方法有效醒腦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62216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1日電 2015-09-03

當你無精打彩時,你可能會藉咖啡因來迅速提振精力。喝咖啡並沒錯,但是你不能依賴日飲七杯的習慣來撐過每一天。以下是幾個跳脫傳統的提振精力的方法:

1.嚼口香糖。2012 年的研究顯示,嚼口香糖15分鐘的人注意力較高。研究作者史密斯說,這是因為嚼口香糖加快心跳,進而增加送到大腦的血流。同時刺激自主神經系統,提升注意力。選個薄荷口味的口香糖,因為薄荷刺激神經纖維。

2.吃全穀物。在「食慾」期刊發表的研究發現,每天把三份精製碳水化合物換成全穀,有助精力。但是全穀也不要吃太多,否則會覺得懶洋洋的。

3.學習新東西。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發現,員工疲倦時,最常用的策略是查閱電郵、變動手邊的工作、或是列出待做事項的清單。但是這些方法都無法改善員工的精力,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學新東西,因為你越積極讓大腦活動,就越能提升注意力。

4.種花。專家表示,若你不喜歡運動,就不要做。從事你熱愛的嗜好,最能長久提供健康精力。德國研究顯示,需要活動的嗜好,例如園藝,比安靜的嗜好,例如閱讀,更能提振精力。

5.唱愛唱的歌。英國研究員發現,獨唱對提升精力和降低緊張的作用,幾乎與有氧運動差不多。

6.按摩耳朵。疲勞專家泰特邦醫生指出,對耳朵外圍按摩,有助提升全身的精力,因為身體所有的經絡都要通過外耳。只要用姆指和食指上下按摩每隻耳朵外圍10到30秒即可。

※ 相關報導:

* 睡飽還是累?可能是這7疾病在作祟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62215

我們總會把疲倦歸咎於生活太忙,但是如果你老是感覺累,不要漠視。給自己二到三周的時間進行一些生活改變,例如睡飽、減少社交活動、吃得更健康等。如果做了這些改變還是覺得累,你可能有更嚴重的問題。最常見的原因可能有這些:

貧血。甲狀腺疾病。糖尿病。憂鬱症。類風溼性關節炎。慢性疲勞。睡眠呼吸暫停。

* 美FDA:咖啡因粉 危害健康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62214

粉狀咖啡因由於容易購得,因此逐漸成為學生或運動員提神的方法之一,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在1日對五家粉狀咖啡因經銷商發出警告稱,它們的產品如果過量服用,將嚴重威脅身體健康,甚至導致死亡。

這五家經銷商為PureBulk,SPN,Kreativ Health,Hard Eight Nutrition和Bridge City Bulk。



◆ 基因治療「腦退化」 長庚找到突破方法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12376

自由 2015-09-03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

台灣醫療團隊在治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腦部退化疾病的研究有新進展!

長庚醫療團隊研發出新一代的「奈米微脂體載體」,不僅具有顯影效果,還有攜帶「治療基因」的能力,可利用「非病毒模式」把基因安全送到實驗鼠的腦部細胞,期盼能提升治療腦部疾病的效果。

在台灣,約有12萬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受腦神經退化疾病影響,例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亨丁頓式跳舞症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等。他們因大腦中的神經元功能漸漸喪失、引發神經細胞死亡,造成失智和運動障礙等問題。

雖然這些疾病都有基因治療實驗,但基因得透過病毒攜帶,此舉卻可能因此引發患者出現全身免疫反應而死亡,以致相關研究因此停滯。

同時,大腦本身具有「血腦屏障」的保護機制,是為了要避免外來物質侵犯大腦,但在治療腦部疾病時,卻形成障礙,讓藥物無法進入。

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魏國珍等人的醫療團隊利用新研發的「微脂體」包覆基因,再以超音波照射,打鬆局部的血管壁,突破血腦屏障,暫時打開一條路,讓基因可以進到需要治療的部位。

魏國珍說,這方法可用來治療腦神經退化疾病,預估兩年後就能申請開始臨床試驗,希望對於相關的大腦退化疾病能有幫助。

長庚醫院院方表示,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今年8月28日出刊的國際藥物釋放學界學術刊物《控制與釋放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還被編輯挑選為該期的封面故事並專文介紹。

※ 相關報導:

* 中年發福 失智症提早到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62213

....過去早有研究懷疑,中年肥胖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而美國國家衛生總署(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研究人員在深入研究後發現,在50歲有體重過重或肥胖問題的人,可能影響幾年後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年齡。

這份在最新一期「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期刊發表的研究發現,認知正常的成年人,在日後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病患中,於中年時體重較重,即意味該疾病會較早出現。

* 長期便祕壓力大 OL腸齡高達68歲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62704

排便卡卡、解羊屎,小心腸齡老化如歐巴桑。38歲楊小姐,從學生時代起至今為便祕所苦20年,現在為職業婦女,工作壓力大又常常加班,就醫檢查腸齡竟高達68歲,比實際年齡高出30歲。

董氏基金會最近以網路問卷進行「全台腸年齡調查」,蒐集1068位、15至59歲青壯年的資料,發現平均腸年齡比實際年齡高出11.3歲,腸齡老化10歲以上者達7成。過半青壯年出現糞便乾硬、顆粒狀、排便費力、解不乾淨等便祕問題,但其中超過7成不知道自己有便祕。

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維熊說,便祕本來較常發生在腸道老化的銀髮族身上,但現代人常吃加工食物,加上生活緊張、缺乏運動, 造成青壯年便祕提早報到。

fsj 提到...

自打嘴巴…逼走原廠藥 又改自費買回
http://udn.com/news/story/8553/1163297

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台北報導 2015-09-03

健保署明年擬推行「藥品差額負擔」試辦計畫,民眾自付差額,即可使用健保未給付的原廠藥;醫改團體批評,健保以低價逼走原廠藥,如今又要民眾自費買回,如同「自打嘴巴」。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指出,此政策非常荒謬,政府一再宣稱「三同政策」,將同成分、同品質藥品以同樣價格給付,強調過了專利期的原廠藥、學名藥品質一樣好,現在卻試辦藥品差額負擔,彷彿告訴民眾學名藥效果不如原廠藥。

醫改會研究員辜智芬表示,藥品差額負擔政策不應倉促上路。

她指出,現雖施行「三同政策」,但學名藥的製程、賦形劑、品質管控等,食藥署規範仍未到位;且現行門診等待時間長,看診時間卻短,醫師無法充分說明各種藥物的狀況,患者多半遵照醫師指示,恐淪為要患者自費的獨「繳」戲。

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張文靜質疑,健保實施藥價調查多年,每兩年砍一次藥價,但健保給付規模從每年兩千億元增加到近六千億元,藥費支出並未減少;政府要求國產藥廠提升品質,花費巨資通過PIC/S GMP認證,現在又同意民眾自付差額可使用原廠藥,政策相互矛盾。

「難道付不起差價的民眾就要吃不好的藥?」滕西華說,健保署堅持統一給付價格逼走原廠藥,現在有何理由要民眾花不一樣的錢,買政府口中一樣品質的藥?

滕西華表示,藥品差額負擔沒有法源,健保署執意實施,相當不合理。從五大醫材開放差額負擔來看,自付差額的市場愈來愈大,成為醫院賺錢手段;若自費的醫材真有效,為何不直接納入健保?這說明健保署根本無法管理自費差額市場。藥品每天都要服用,影響遠比醫材更大。



◆ 為難醫師…藥品品項多 怎麼向患者說
http://udn.com/news/story/8553/1163299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2015-09-03

健保試辦藥品差額負擔,民眾只要願意多掏錢,就能使用原廠藥。醫界批評此舉與健保設置立意背道而馳,且民眾對藥品知識不足,把問題丟回給醫師,治標不治本,徒增醫病困擾。

目前健保署針對五大醫材實施差額給付,以特殊功能人工水晶體為例,醫院必須詳列所有差額人工水晶體品項的特色與價格,洋洋灑灑,若藥品推動差額負擔,藥品品項更多,一張A4紙都可能列不完。

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秘書長林慧芳昨天表示,政府沒有想到實際面,同劑量、同成分、同品質的藥品,可能同時有十幾種,每種差價均不同,列出所有自付差價品質,才能向病患解釋。

但醫師解釋之餘,民眾不具藥品專業知識,光是單純解釋差價,可能需耗費一整天。林慧芳指出,每張藥單上至少有五、六顆藥,最後很可能醫師讓患者看單子自行選擇,增加衍生醫療糾紛的機會。另外,對於經濟弱勢民眾,多掏十到廿元買原廠藥,很可能就是很大負擔。

台北馬偕醫院副院長劉建良表示,無論是先前的「急診自費」或「藥品差額」,政府都是把球丟給醫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表示,全民健保的立意應是「醫療人人平等」,政府此舉等於變相告訴民眾「原廠藥比較好」,可能造成「醫療貧富差距」。

北醫藥劑部主任簡淑真強調,「學名藥並沒有比較差」。林口長庚癌症中心副主任魏國珍表示,在國外,藥品過了專利期,就會使用學名藥,但國人對學名藥不夠信任。林口長庚副院長洪志宏表示,長庚院內鼓勵使用學名藥,但將原廠藥更換成學名藥,電腦系統會跳出「通知視窗」,確認是否真的要換藥,最終尊重醫師用藥決定。



◆ 聯晚/肥了醫院荷包 苦了病患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163993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2015-09-03

長久以來,藥價差被視為拖跨健保財務的大黑洞,但醫院經營者,卻把藥價差視為醫院重要盈餘來源,只要擴大藥價差,就能創造醫院最大利潤;但當部分醫院過度追求利潤,專挑利潤高的學名藥採購,無形中卻犧病患權益。 不少醫界專家很早就預測,繼食安風暴後,台灣將面臨「藥安」問題,其中又以癌症用藥影響最大,一旦原廠化療藥物過了專利期,同成分學名藥低價搶進,恐將影響癌友健康。 當肥了醫院荷包,往往就苦了病患。就有一名罹癌的政府官員,固定在北部某醫學中心就診拿藥,最近該中心將標靶藥及化療藥換成學名藥,他吃了一陣子自覺效果不佳,為了換回原廠藥,最後只好換醫院、醫師。

為求節省健保支出,健保署鼓勵醫療院所多採購學名藥,食藥署也再三強調,國內本土藥廠製作嚴謹,同成分學名藥的治療效果不會輸給原廠藥。有了官方掛保證,醫院經營者更有理由要醫師多開學名藥。 但部分健保藥物,現在卻是原廠藥與學名藥給付相同,以致出現醫院卻捨原廠藥改用學名藥的奇特現象,既未省健保,反而讓醫院有更大的藥價差空間。例如某醫學中心進藥數量龐大,降血壓學名藥折扣竟可壓低至二折,如一顆藥健保價10元,等於每賣一顆藥就賺八元。

之前的八仙氣爆意外,台灣醫界大團結,眾多醫師、護理人員不眠不休,齊心搶救數百名嚴重燒燙傷者,各大醫院也不計成本全力搶救年輕生命,醫護的無私付出讓不少人重拾對白袍工作者的感動。

但同一時間,不少醫院卻默默換藥,以「以賺錢為優先」。醫療是治病救命的工作,應該先確保醫療品質,再追求獲利;而醫師也應秉持專業用藥,不能被醫院政策或藥廠利誘牽著走。少一點利益,多一些專業及仁心仁術,才是國人之福。

fsj 提到...

原廠藥較讚? 把民眾當冤大頭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165602

聯合報 王惠珀/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台北市)2015-09-04

最近許多違反原料GMP的藥,被食藥署勒令下架。一個明明是公權力驅逐劣幣的好事,卻被醫生說成學名藥不如原廠藥;被醫改團體汙名化成便宜的學名藥沒有效;被廠商恐嚇成健保逼原廠藥退出市場,病人會沒有藥用。

疑惑不解,用藥市場理盲濫情還會繼續下去。筆者試著以專業及對藥品管理的瞭解,提出以下觀點,讓使用藥品的關係人,有個理性思考的空間。

一、說給藥商聽的:

請好好念懂你們原廠國的學名藥法。美國一九八四年制定該法的基本精神,是以智財保護及公平交易訂定用藥的遊戲規則:藥品在專利期間應被保護,其獨賣期間是賣方市場,但政府(健保)有責任在專利過期後去保護,讓學名藥上市,成為買方市場後,透過自由市場的公平競爭,儘早讓人民有便宜的藥可用。誰說便宜的學名藥不好,這是美國國家政策耶!

外商都知道,過了專利保護期的原廠藥也是學名藥,保險給付只給學名藥價。堅持用原廠藥的病人,對不起,請自付差額。外商到了台灣,不求公平競爭,卻要求政府對「過了專利保護的藥」還給予價格保護。不但有違原廠國的學名藥法,且吃相難看。

二、說給社會大眾聽的:

我國藥品GMP已從產品端管控到原料端,在去蕪存菁的過程中,不好的藥已被淘汰,藥品市場清理後,品質也沒有討價還價空間,所以醫改團體品質不佳的說法,既不成立也不專業,把藥品階級化(便宜的學名藥沒有效)的說法,徒造成人民的恐慌。

我國藥品已從「同成分+同品質」學名藥,提升到「同成分+同品質+同藥效」的等效學名藥(BE)。等效學名藥,意即B藥證明在體內的表現,與A藥相等就是等效。外商都知道,在美國相等就是相等,怎麼到了台灣相等就不是相等?只有醫藥界敢這樣教邏輯。

三、說給自己(納保人)聽的:

一般人民可能不知,政府以階級區分藥品,給予差別待遇,長期以來保護專利過期原廠藥的藥價。過去光脈優錠,健保每年就多付十一億以上的冤枉錢。做為健保付費者,我已經很生氣了。

原廠會嗆聲,我原廠藥就是優於學名藥,那麼請拿出具有統計意義的數據,來說服我。如果原廠學名藥優於他廠學名藥,就請去遊說修法,讓病人自付差價買你家學名藥。做為納保人,我沒有義務替別人付不該價格保護的原廠學名藥。

四、說給政府聽的:

政府為何不講政績,三同(學名藥)政策每年為健保省下多少冤枉錢?政府為何沒膽說,三同政策已導向買方市場,我人民不怕沒有藥用,要退出台灣市場悉聽尊便,你不賣我藥我買別家的,我、還有人民,不是被嚇大的。

這樣的寫法沒有絲毫專業的傲慢,我們當了幾十年冤大頭,還要子孫繼續冤下去嗎?只希望每個人都知道,如何促成對的政策,為子孫留一條可以安然往下走的路。



◆ 學名藥有效…政府應確保品質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165614

聯合報 張裕昇/藥師(高雄市)2015-09-04

學名藥最大的優勢,不在療效,而在於價格。對於日漸高昂的醫療費用來說,如何節省醫療成本,有時必須與醫療品質一同考量。在一定的療效範圍內,選擇價廉的藥品或醫材,有其不得不的理由,畢竟醫療資源不可能毫無限制。

正常來說,學名藥一旦通過BA/BE試驗,代表其藥物動力學與原廠藥相近或相同;換言之,有通過BA/BE試驗的學名藥,最多和原廠藥一樣有效,臨床療效不會超過原廠藥。

如果政府通過的BA/BE試驗,可以取得民眾的信賴,那麼學名藥與原廠藥之間的價差,由民眾自行選擇是否自負,個人認為這無可厚非。畢竟醫療階級化是無可避免的現象,從病房費、醫材費,甚至特別門診費用,階級化差異一直都存在。

藥品藥價差額負擔,不表示民眾只能用療效不佳的藥品,也不代表健保提供的是次等醫療服務。經濟能力的差異,同樣台灣飛夏威夷,有頭等艙、商務艙、經濟艙可以選擇。對於時間就是金錢的商務人士,或具高度隱私性的大明星來說,私人飛機也是一個選擇,但是同樣都能抵達夏威夷。

八月初食藥署約聘稽查員收受藥廠賄賂,協助藥廠取得PIC/S GMP認證,這新聞熱度還在。因此民眾及醫界質疑學名藥與原廠藥之間的品質療效問題,不能怪大家。衛福部應做的事,就是嚴格確保學名藥的品質與BA/BE試驗的相等性,是否符合法令規範,如何贏得民眾與醫界的信賴,這才是問題的焦點。



◆ 猛吃止痛藥 就醫才知癌末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65074

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專題報導 2015-09-04

疼痛千萬別硬忍!40歲黃小姐習慣吃止痛藥對抗經痛,某天卻痛到連吃5顆藥仍腹痛如絞,比生小孩還痛,到院檢查才驚覺原來罹患子宮頸癌末期,腫瘤已壓迫器官才造成劇痛。由於癌末無法手術,她接受電療和化療期間,甚至療程結束後,疼痛從未停止。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癌症時鐘10年快轉1.6倍,2012年平均每5分26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希望基金會委託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進行「癌患疼痛調查」,針對337人訪察,發現約四成五的癌友半年內曾有疼痛問題;其中三成四曾發生有藥物不足控制疼痛的現象。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情人湖院區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表示,國內有超過6萬名癌痛患者未接受適當的疼痛治療,癌痛會影響患者的情緒、睡眠、活動、體力,成為惡性循環。他強調,「治痛」與「治病」一樣重要,鼓勵患者要勇於表達疼痛。

如何先自我判斷疼痛程度?王正旭說,癌友出現疼痛狀況時,可以先透過「疼痛6問」自我評估,包括疼痛的程度、疼痛的部位、什麼時候開始痛、每次疼痛持續多久、疼痛的感覺、疼痛對於生活的影響,有助於醫師判斷用藥與控制狀況。

調查也發現,近四分之一的病人會遲疑向醫護報告疼痛。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疼痛治療中心主任林嘉祥指出,研究顯示,在癌症治療階段或治療後,半數病人仍有疼痛治療需求,不過有許多病人不敢開口,或因害怕成癮而阻礙用藥。

林嘉祥說,疼痛會造成血壓飆高血管收縮,引起全身不良反應,若有醫療需求,癌友可使用嗎啡止痛可改善生活品質,人體有天然拮抗機制,成癮機會微乎極微。近年趨勢為中度以上疼痛使用低劑量嗎啡止痛,他說,使用嗎啡類可能出現便秘的副作用,但可透過多喝水或緩瀉劑改善。



◆ 罹3高又愛菸酒 眼睛長膜視茫茫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12672

自由 2015-09-04 文/陳瑩山

42歲的業務劉先生從小視力很好,數十年來都沒近視,但自從近年轉行做業務,幾乎每天應酬聚餐,加上抽菸、喝酒,產生心血管疾病,眼睛開始看不清楚,就像眼睛前面有一層薄紗擋住,緊急就醫後才知道,原來雙眼的黃斑部已有發炎現象,又稱為「視網膜上膜」。

「視網膜上膜」指的是視網膜上面卡了一層新長出來的膜。由於這層視網膜上的新膜,通常都發生在黃斑部上,因此有人又稱作「黃斑部蓋被子」。

為什麼黃斑部容易長新膜呢?這是因為黃斑部接受光線直接的照射能量最高,另外再加上眼部視網膜感光細胞的高脂肪量,與脈絡膜高血管密度、氧氣量最高,因此當黃斑部無法承受氧化壓力時,就會造成黃斑部自由基的產生,進而破壞組織構造,成發炎反應,最終這個發炎反應會促使黃斑部滲出物的產生。

視網膜上方覆蓋一層膜,就如同視線被蓋上一層薄紗,若看任何事物都要透過這層膜,影像當然就會變暗、畫質也會變差,甚至影響判斷。

如果症狀輕微,可以透過點眼藥水改善。若病情嚴重導致視覺影像扭曲,甚至是視力嚴重受損,這時就要考慮手術治療了。

手術的方式是在玻璃體切除後,利用微型鑷子或鑽石刷,刷去移除這個膜。

◎如何避免黃斑部發炎?

●確實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不要抽菸、少喝酒等,尤其現在的飲食日趨精緻化,民眾常食用過多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造成心血管疾病發生,這都有可能增加黃斑部發炎機率。

●防止光線傷害,例如出門要戴太陽眼鏡、防藍光眼鏡或偏光鏡,口服方面吃一些「黃斑部防曬劑」,如葉黃素及omega-3,都是很好的預防方法。

很多人都知道強光會對眼睛造成傷害,但卻很少人會去注意飲食對於黃斑部病變的危害。事實上,想要確保雙眼的健康,應該雙管齊下,正常的生活飲食及避免直視強光都非常重要。

(作者為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

fsj 提到...

新興免疫療法 治癌重大突破
http://udn.com/news/story/8559/1167776

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張嘉芳/台北報導 2015-09-05

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長石全指出,癌症藥物發展六十五年,早年著重細胞毒性藥物,近十五年因標靶藥物發展,癌症治療逐漸進入以基因檢測主導的精準醫療,最新的免疫療法可能為癌症治療帶來重大突破。

「免疫阻斷抑制是未來很重要的發展方向。」台大校長楊泮池表示,癌症標靶藥物是精準醫療的具體展現,但免疫療法更是癌症治療的新趨勢。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過去十年,癌症時鐘加速一點六倍,但因治療成功率增加,死亡率從西元二千年開始下降。

石全說,癌症首重預防,治療以手術為主,搭配放射線與藥物治療。早期抗癌藥物多是細胞毒性藥物,如烷化劑、抗代謝藥物與天然植物藥物,都屬毒性較高的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也影響正常細胞,副作用大。

一九九○年起,阻斷腫瘤細胞生長與分裂的激素類藥物問世,二○○○年發現腫瘤需新血管,二○一一年免疫治療出現,激活自體免疫細胞殺死腫瘤。石全指出,這些新藥有助提升整體存活率與緩解率,減少副作用,但新藥面臨抗藥性與藥價昂貴的挑戰,患者能否負擔是一大問題。

藥物傳送方式也有變革,智擎生技總經理葉常菁以胰臟癌為例,由於胰臟周遭沒有敏感的神經血管,不僅難以察覺腫瘤,藥物也無法到達病灶,死亡率極高。胰臟癌新藥「MM- 398」,是少數通過臨床試驗的微脂體藥物,可以包裹化學藥物,精準到達胰臟癌病灶,已獲美國優先審查資格。



◆ 腸是第2大腦 影響腦功能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68336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4日電 2015-09-06

你的肚子決定你大腦的健康,腸子的狀況不僅影響大腦的日常功能,也決定你未來罹患一些神經疾病的風險。肚子有無數的神經細胞,以至於很多科學家稱之為「第二大腦」。

在你腸道的微生物參與很多身體系統,包括免疫、排毒、發炎、神經傳遞質、生產維他命、吸收養分、你覺得饑餓或飽足、如何使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但你也許不知道,腸道微生物會影響你的心情、性慾、對世界的觀感、以及思維是否清楚。微生物功能失調,可能是你頭痛、焦慮、無法集中精神、甚至對生活展望持負面看法的根源。

神經科醫生佩穆特(David Perlmutter)發現,在身體系統中,對腸道微生物變化最敏感的莫過於中樞神經系統,而且他目睹過簡單調整飲食,就可大幅改善大腦疾病。

迷走神經(vagus nerve)在12對腦神經中最長,主要連接腸子神經系統和包括大腦及脊椎的中樞神經系統,主導很多不需要思考的身體功能,如心跳和消化。

肚子的細菌直接影響迷走神經的細胞,同時肚子神經細胞構成的「第二大腦」,不僅調節肌肉功能、免疫細胞和荷爾蒙,也生產80%到90%的血清素(serotonin),也就是說肚子生產主導快樂的血清素,多於大腦。這可能是治療憂鬱症時,抗憂鬱藥的效力經常不及適當的改變飲食。

肚子的細菌不但生產鎮靜神經活動的γ-胺基丁酸(GABA),也生產神經傳遞質麩胺酸(glutamate),該物質參與認知、學習和記憶。不少神經問題,包括焦慮、行為問題、憂鬱症和阿茲海默症,與缺乏GABA和麩胺酸有關。



◆ 腸若滲漏 頭部跟著遭殃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68337

世界日報 編譯宋凌蘭/綜合4日電 2015-09-06

當腸子的屏障遭破壞,造成腸漏症(leaky gut)時,未消化的食物會跑進血液,導致發炎,使你面臨許多健康問題,包括關節炎、過敏、甚至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不過,新科學顯示腸道滲漏有個更嚴重的後果:大腦也會「滲漏」。

我們以往都以為大腦與身體其他部分隔離,因為它有個無法滲透的屏障。但現在科學家發現,很多物質危及大腦屏障,這個屏障一旦遭破壞,好幾種會帶來問題的分子,包括蛋白質、病毒和細菌,也可進到腦裡。

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為例,它是一種細菌的保護外膜,這種細菌在我們腸道菌群占50%到70%。脂多糖一旦進到動物的血液,會引起激烈的發炎反應,這種反應激烈到使脂多糖被稱為內毒素(endotoxin),意指來自細菌細胞本身的毒素。

在一項關鍵的研究中,德州基督教大學的研究員顯示,把脂多糖注射進實驗室動物的體內(不是大腦),會導致極為嚴重的學習困難,證明脂多糖能穿越大腦屏障。

除此之外,這些動物的大腦記憶中心海馬體(hippocampus)有大量的β類澱粉蛋白,而這種蛋白質與阿茲海默症有強烈關係。

其他研究也發現,脂多糖與記憶問題和促成新大腦細胞生長的蛋白質BDNF產量下降有關,再次顯示肚子和大腦的關係密切,想要有健康大腦,肚子健康非常重要。

※ 相關報導:

* 整腸護腦 快學這5招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68335

與腸道微生物的健康和大腦健康有關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是我們吃的食物。你可藉飲食改變來影響腸道微生物,提高整體健康,特別是改善大腦功能。佩穆特醫生提出以下五種方法:

1.食用益生菌(probiotics)豐富的食物。益生菌是支持消化健康的活菌和酵母。形成益生菌的發酵過程為乳酸發酵,好細菌把食物的糖分子變成乳酸,同時好細菌也大量繁殖。乳酸保護發酵食物免受病菌侵入,因為乳酸形成低酸鹼值的環境,殺死酸鹼值較高的有害細菌。

2.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高品質脂肪。

3.享用巧克力、咖啡、葡萄酒和茶。

4.食用益生素(prebiotics)豐富的食物。

5.飲用過濾水。



◆ 勤練腹部呼吸法 8旬翁長保健康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67243

聯合報 游福生/中市北屯 2015-09-05

我的父親因心肌梗塞而往生,受此教訓,我特別注意自己血液的健康。鑽研養生多年,深感內臟健康和血液乾淨,對生命的重要性,因為人類的死亡,比如有人死於大腸癌,有人死於心血管病變,都與內臟和血管敗壞有關。

我從小是個體弱多病的小孩, 幾乎天天與藥為伍,幸好在50多年前,承蒙高中吳老師傳授我內丹功,就是現在的腹部呼吸法,從23歲起努力練此功法,數十年來,深感這是我最有效的保健之道。

早上5點起床,到戶外樹下,做深呼深吸1小時;下了班再做1小時,每天晨昏2小時,像吃飯一樣,有恆不變地練功,不因風雨而停止。也因此,讓我原本虛弱的身體,日漸恢復體力,少有生病,胃口佳,年近80依然耳聰目明、思想靈醒,這是深感安慰之處。

我的友人蔡中醫師,很贊同我練此深呼吸法。腹部呼吸法很簡單,方法是:深深長長地不停吸氣(吸氣長長),然後將氣體壓入丹田內後禁氣(禁氣久久),接著放開口鼻將丹田內的氣體送出體外(吐氣空空)。「吸」、「禁」、「吐」就是一個循環。練習時不要中斷,一氣呵成最好,需要很有恆心,三五年後就有效果了。

人體只要血液清淨,體內血液所到之處,任何器官都會活化起來,只要細胞活化了、就會更強壯,器官就會強健,病菌就不易侵入,所以清血是健康的根源。相反的,我們體內有很多汙穢的東西,必須排出體外。

人體除了消化系統的胃腸外,很難用清水來沖洗乾淨,因此借用氣體來清淨體內細胞,是唯一的選擇。每天用空氣來讓血管增加通透性,會使血管擴充膨脹,血管膨脹就不會淤塞阻塞,血液暢通,內臟也就更健康了。



◆ 專業觀點/氣血循環好 自然提升免疫力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67240

聯合報 採訪整理/記者張嘉芳 2015-09-05

內丹功吸、禁、吐的深呼吸法,其實是氣功的一種,就像道家煉丹一樣,將身體的元氣、精氣,達到「練精化氣」的效果。

基本上,人體有九種氣,包括先天之氣、元氣、宗、營、衛三氣、經絡之氣、臟腑之氣、呼吸清氣、水穀精微之氣。

先天之氣,是與生俱來稟受于父母,構成人體的生命基礎。宗營衛之氣就像是身體的通道,這些氣可透過通道來灌溉經絡臟腑,讓器官組織正常運作。

讀者提到練內丹功時的閉氣,其實是在修練呼吸清氣,透過吸氣吐納來維持前面七種氣(先天、元氣、宗、營、衛、經絡、臟腑)的運作,並將體內廢氣排出。至於水穀精微之氣就是指吃下肚的食物,人體的九種氣順暢運作可讓身體精氣神變好。

若練內丹功的方法正確,可以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元神)、練神還虛、還虛合道,達到道與天地同,也就是氣功最高境界。

不過,練內丹功一不小心就容易練到岔氣、走火入魔,一旦經絡大亂、氣血循環失控,恐出現幻覺,因此練功時最好在師父指導下修練。

讀者每天早晚練氣功長達50多年,年近8旬仍耳聰目明、很少生病,這不完全是練內丹功的好處,可能與早睡早起、生活規律,以及運動習慣有關。

良好的氣血循環,如同交通運輸順暢,當氣血循環變好,免疫力也會提升,病菌就無法入侵。當然,若能做好飲食控制、不熬夜、吃得正常、睡得好、持續運動習慣及正常作息,活到8、90歲沒問題。

諮詢/田安然中醫診所中醫師覺宗宏

※ 相關報導:

* 心律不整送急診 一帖中藥好轉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67468

心律不整嚴重可引起休克、昏倒甚至猝死,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任許堯欽昨天發表中醫治療心律不整的成功案例;他表示,中醫治療才可以找出根本原因加以治療、預防疾病再次復發,成功案例已在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發表。

fsj 提到...

長命≠好命 老來病苦10年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07000337-260114

中國時報 2015年09月07日 黃天如/台北報導

沒了健康,長壽非但不是福氣,恐怕還是夢魘。最新統計指出,國人平均壽命逐年增至80歲,但「健康平均餘命」卻沒跟上,多數人一生中平均有近10年會因癱瘓、失智等病痛拖磨。醫師建議,相較於長命百歲,活躍老化更應是大家追求的目標,且愈早開始養生,成功機率愈高。

長壽社會 最大隱憂

主計總處資料顯示,國人平均壽命衝上80歲,超越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之高所得國家平均壽命1歲。然而,國人的健康平均餘命卻沒能跟上,以致於多數人要在不健康狀態中「苟活」的時間,也從10年前的7.6年,增至目前的8.9年,且有持續增加趨勢。

「我不怕死,只怕病!」67歲的客家婆婆阿梅身體硬朗,但看到身邊的老友一個個倒下,甚至有人在床上一癱就是10幾年,自己痛苦,也拖累子女,她深怕有一天也落得這樣的「下場」。

中年養生 老來健康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表示,一個人年紀大到一個程度,客觀條件上當然不可能跟年輕時一樣健康,多數人多少會有一些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纏身;但只要保有健康的心態,和醫師配合好好控制疾病,還是可以讓老人家覺得:「我雖然不再年輕,但還是很健康。」

詹鼎正說,人的一生是慢慢累積出來的,健康更是如此,要追求活躍老化,也就是老而健康,就要提早付出努力。很多人在中年時都為了拚事業而沒日沒夜地工作、應酬,總覺得自己還年輕,有很多的「健康」可以揮霍。

詹鼎正以他行醫生涯照顧過無數老人,尤其是去年才辭世的104歲外婆的經驗分享說,即使年紀大了,仍應規律作息、運動、努力學習,保有充滿活力的生活,並以正面的心態做疾病管理;且應透過宗教信仰,或是建立樂觀、利他等正向的中心思想,讓自己的晚年,不致因憂懼徬徨而失去方向。(中國時報)

※ 相關報導:

* 沙漠溫室種果實 以色列人樂活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07000340-260114

在長壽與健康的天秤上取得平衡,能讓生命更圓滿,台灣人在這方面表現不差,但還可以更好!在最新國際評比中,3分之2土地是沙漠,且邊境常有戰火的以色列,就靠著健康生活的實踐力,以及樂觀堅韌的天性,在長壽與健康的綜合評比中,也排名前段,令人印象深刻。

....以色列駐台經濟文化辦事處公共事務官蔡佳芳表示,很多人只知以色列沙漠面積比例高得嚇人,卻不知以色列人長期靠著溫室種植各種蔬果(全球率先培育出小番茄品種的就是以色列人),以及研究將海水淡化的水科技,最終不但自給自足,還能將蔬果及淡水輸出賺外匯。

以色列人不只在溫室種蔬果,更熱愛食用各種新鮮蔬果,在以色列即使是小餐廳,沙拉拼盤的樣式,也常多到令人眼花撩亂。以色列人也相當熱愛戶外運動,東方人從早到晚工作,周末就宅在家打電動的生活模式,在他們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 藥過期怎處理? 包好可當垃圾丟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70588

聯合報 記者莊旻靜/湖口報導 2015-09-07

許多人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過期、已經不用的的藥,天主教仁慈醫院藥劑科主任陳佳君表示,除了化療、抗癌等特殊藥物,一般常見藥品,其實民眾在家即能自行處理。

陳佳君表示,除了特殊藥物之外,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多數藥品,可經由垃圾掩埋場、固化處理、中高溫焚化處理,只要經過簡單步驟,即可居家處理。

她說,用不完的藥、過期的藥,皆可將藥丸、藥粉除袋後,放入同一個夾鏈袋。

另外,藥水同樣可倒入夾鏈袋,再以清水清理藥瓶,清潔的水也須裝入夾鏈袋內,再放入擦手紙、報紙或茶葉等,避免夾鏈袋經過壓縮後液體溢出。此外,陳佳君也說,包含保健食品等具有藥性的品項,也需經過相同步驟處理,只要簡單的手續,即可省去藥性外洩的汙染。

由於醫院回收的藥物,需當醫療廢棄物處理,加上藥師公會、衛福部近年推廣宣導,現在一般藥局僅收取不適用當一般垃圾處理的抗腫瘤藥物等特殊藥品;民眾可透過簡單步驟,丟棄過期不用的藥品。



◆ 中醫調理 青壯年抗癌有體力
http://udn.com/news/story/7266/1170702

聯合報 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 2015-09-07

青壯年族群罹患癌症比率愈來愈高,不少20、30歲的上班族雖早期發現癌症,但必須一邊工作、一邊接受電療或化療,副作用相當難捱。28歲許小姐罹患乳癌二期,50多歲林先生是大腸癌患者,他們求助中醫調理後,腸胃功能提升、食欲變好,失眠、嘔吐及疲倦症狀也大幅改善。

高雄市立中醫院主治醫師吳瀚德表示,癌症治療以手術、放射線或化學治療為主,有些病友在治療過程中因體力不佳難以持續,有些則體質變差,中醫治療癌症的典籍記載豐富,常規治療配合中醫共同照顧,不但能減緩生病過程不適,也能因體質改善,預防復發和轉移。

28歲的許小姐罹患乳癌二期,年紀輕輕就發現罹癌,她咬牙一邊工作、一邊做化療,嘔吐、白血球下降、疲倦、失眠等副作用,令她幾乎想放棄治療。

吳瀚德說,許小姐氣血虛、食欲差,第一階段以香砂六君子湯調養氣血、改善脾胃,以四物、八珍補血改善骨髓機能,她定期回診,食慾提升,嘔吐、疲倦感也改善,半年後順利完成療程。

另名50多歲的林先生罹患大腸癌,接受手術、化療後經常便秘或腹瀉交替,原本愛吃肉食的他也不敢多吃,心情憂鬱、體重暴瘦,中醫調理以黃耆建中湯提升免疫力、天王補心丹改善情緒;吳瀚德透過服用中藥改善林男不適感,按摩內關、足三里等穴道改善嘔吐與消化功能,鼓勵病人應多到戶外走走、改變飲食,才能提升生活品質。

吳瀚德說,部分中醫院已設置癌症調理門診,依病友個人體質設計適合的療程,包括黃耆、六君子湯、六味地黃丸等,都是調理癌症常見藥方,以薄荷、麥門冬搭配的甘露養陰茶,也對口乾舌燥、吃不下、胃炎等症狀具改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