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sive quake moves NZealand closer to Australia
http://www.physorg.com/news167460342.html
by David Brooks, July 22nd, 2009
科學家在週三表示,上週規模 7.8 的大地震使紐西蘭南端更靠近澳洲。
由於這些國家被 2250 公里寬的 Tasman 海分離,紐西蘭西南方的間隔靠近 30 公分將不會造成太大差異。
不過 GNS Science 地震學家 Ken Gledhill 表示,該偏移說明了震動的巨大力量,那是今年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最大的。
"基本上,這件事從另一個方向思考,是紐西蘭變得更大了些," 他向法新社表示。
雖然(紐西蘭)南島的西南方往澳洲移近約 30 公分,不過該島東岸只朝西移動 1 公分,他說。
這個紐西蘭 78 年來最大的地震,那在上週四襲擊南島偏遠西南方的 Fiordland 地區,對建築物與資產僅造成輕微損害
這個地震造成小型海嘯,一個在紐西蘭西方海岸的驗潮儀(tide gauge)記錄到一公尺高的波浪。
"就一個大地震而論,雖然感覺非常大,不過只有少數區域受到嚴重搖動," Gledhill 說。
靠近地震震央、樹木叢生峽灣的空中檢查顯示,只有少數陸地滑動或其他損害跡象。
這,部份是因為(印)澳洲與太平洋板塊邊界的破裂類型,意思是來自地震的能量大部分朝海往西被引導,而非朝向內陸往最近的城鎮。
這類型地震,稱為隱沒逆衝破裂(subduction thrust rupture),也意味著該地震產生較低頻的搖動,感覺像是左右搖動(rolling motion)而非劇烈顛簸(sharp jolts),那會造成更多損害。
紐西蘭經常遭遇地震,因為那標誌著(印)澳洲板塊與太平洋大陸板塊的交匯點。
Gledhill 表示,這起最新地震也許在阿爾卑斯斷層(Alpine fault)的近岸地區上將主震往前帶,離開 Fiordland 海岸進入 Tasman 海。
"在該地區的另一個部份可能很容易有另一個大地震。我們無法明確地預測。"
從 1931, 2/2 以來,這次地震是規模最大的一次,當時一個規模 7.8 的地震在北島的 Napier 城殺死至少 256 人。
這裡所記錄到的、規模最大地震是 8.2,並在 1855 年剛出現的歐洲殖民地造成重大損失,那後來變成首都 Wellington。
Gledhill 表示這次地震是板塊邊界不尋常地往右突出,而且在研究地震危害上很重要。
※ 相關報導:
* 台印科學家明年起共同研究地震
* 新研究揭開「超剪力」地震的神祕面紗
* 科學家著眼黃石公園不尋常的頻繁地震
* 珊瑚預測 2013~2020年南亞還有大地震
* 台灣學者首度發現颱風會引發慢地震
* 隱形遮蔽物或能對抗地震
4 則留言:
您好!請問一下您這篇文章的來源是哪裡?麻煩您告知可以嗎?謝謝!!
請問您問的是原文還是中文 ^^?原文的網址在文章上面,中文部份是本人翻譯的。授權方式請參考網誌下方創用CC條款。
地震測報大躍進 從102秒到30秒
http://www.cna.com.tw/ReadNews/FeatureNews_Read.aspx?TopicNo=839&ID=200909060195
中央社 2009-09-07
九二一10年.台灣見真情--科研篇(2)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6日電)10年前921大地震,芮氏規模高達7.3,是台灣百年來最大地震,當時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在102秒取得地震資料,今年底測報時間可縮短至30秒,是台灣地震技術大躍進。
台灣位處全球地震最頻繁的太平洋地震帶上,每年有感、無感地震次數達1萬6000次以上,地震發生在地底下,和颱風最大不同的是無法事先掌握,一旦地震發生時,也許很多地方都會感受到震度,但地震發生的地點及相關地震資訊,仍須仰賴氣象局的地震報告。
氣象局在台灣設了約800多個地震觀則站,因目前地震仍無法預測,地震測報重點都著重在防災角度,希望盡量縮短測報時間,及早掌握地震震央、規模及震度,可以更早對外發出警報。
雖不能完全免除災害,但氣象局說,至少可以降低災害程度,所以,目前與氣象局有專線連線的約1/8,其他的觀測站平均每4個月收一次資料,提供台灣工程界、學術界參考,也是訂定台灣建築物耐震度的主要依據。
氣象局長辛在勤以921為例,如果當年地震不是發生在半夜,行駛中的鐵路、捷運很可能都會因鐵軌變形而翻車。
他說,現在軌道運輸不但多了高鐵,捷運也愈來愈多,對於行駛在震央附近的軌道運輸也許無法避免地震災害,但如果能經由即時預警方式,讓後續即將發車的鐵路或捷運暫停運轉,則可挽救不少人的生命。
為強化台灣地區的地震測報工作,減少地震的災害與威脅,氣象局從1994年開始推動地震速報研發,1997年建置強震速報系統,在現有地震觀測站加裝數據專線,正式將台灣地區地震測報工作推進至速報階段,經過多年建置,目前共有109個地震觀測站有速報系統,很巧的是,第101個速報觀測站就在台北101大樓。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以及測報經驗,地震速報系統目前已經穩定運轉,成為台灣地區發布有感地震的核心系統,也成功測報台灣地區發生的災害性大地震,其中,1999年921大地震的測報時間是102秒,消防單位在10分鐘內陸續接獲地震相關資訊,行政院也在20分鐘內,成立「中央災害防救中心」,921地震也讓國際間對台灣的地震速報系統給予好評。
10多年來,氣象局更新儀器設備,逐年縮短地震速報的時間,今年底,台灣島內芮氏規模大於4的地震,測報時間將縮短為30秒。
地震速報系統針對發生於島內或近海區域的有感地震,在極短時間內初步掌握地震規模、震央位置及各地震度,並迅速透過網際網路、行動電話簡訊、傳真存轉等多重管道,在3分鐘至5分鐘內迅速對外發布完整的地震報告。
氣象局以10年的時間,將地震速報時間縮短了超過1分鐘,是地震測報技術的一大成就,但氣象局並不以此為滿足,氣象局坦言,地震速報時間要從30秒再往前跨一步,難度很高,但科技會持續進步,氣象局的努力也會不斷向前。
台灣地震預警系統設計的動機主要是基於1986年11月15日規模6.8花蓮地震所帶來的慘痛教訓,地震震央雖然在花蓮,但主要的震災卻因場址效應,發生在120公里外的台北地區。
地震預警訊息目前在防災應用的思考下,可使用於高速軌道運輸系統、金融資訊系統、科學園區高科技生產線、天然氣管線系統、核能發電系統以及各類型的維生線系統,乃至於校園。
事實上,氣象局地震速報系統主要作用是防止二次災害,例如火車不進入變形的軌道,同時讓救災人員在最短時間到達災區。
至於地震預警則是希望做到災害性震波還未到達前,爭取更多反應時間,由氣象局經電腦連線,主動通知連線單位,及早停止進行中的運轉或即將開始的運轉,在關鍵的數秒鐘,爭取更多逃生機會及災害發生機率。
紐7.1強震 拉扯出新斷層線
自由時報 2010.09.06
〔編譯張沛元/綜合紐西蘭基督城五日外電報導〕四日規模七.一的強震雖未重創紐西蘭南島,但即將來襲的強風豪雨卻可能擴大地震災情;此外,地質學家五日表示,四日強震不僅導致紐國第二大城基督城附近道路毀損、鐵路扭曲變形,甚至還在地表拉扯出一條新的斷層線。
餘震加風暴 恐二度傷害建物
氣象預報指出,災區在地震過後將面臨強風豪雨的挑戰;預料五日入夜後會颳起時速高達一百三十公里的強風,六日則會開始降雨,使得原本在這場強震中受損的建築與結構,更加不堪一擊;至於豪雨,則可能會對有待復原的都市基礎建設構成更大壓力。專家工程師團隊五日已開始檢查市中心各建築,災區學校仍持續停課,以爭取時間檢查建物安全。
坎培拉大學地質學教授、四日強震來源研判小組負責人奎格利表示,這起強震肇因於太平洋板塊與澳洲板塊持續碰撞;他們認為有一條新斷層拉扯過地表,地面一邊突然向右傾斜三.五公尺,導致某些地方地面隆起,房舍與道路裂成兩半,「我們過去(災區)看到兩棟房子被地震震得裂成兩半。」
災情方面,迄今已知至少五百棟建築(其中九十棟位於市中心)被毀,其他大部分建築僅輕微受損;原本停水停電的基督城目前電力供應已恢復九成,用水方面則有十五%到二十%的民眾無自來水可用,至於污水與下水道服務則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目前已有九十名額外警力前往基督城馳援,紐西蘭軍隊也可能會在六日加入救援工作。
基督城軟土質充當吸震器 降低震動傷害
此外,這起強震之所以沒有造成重大傷亡損失,原因除紐西蘭的建築法規完善,還可能與當地土質較軟有關。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地球物理系教授史密斯推測,基督城的土質非常軟,或許能在短時間內充當吸震器,減少震動對建築物的傷害。
我救難隊待命 隨時馳援
〔記者許紹軒/台北報導〕紐西蘭基督城前天清晨發生芮氏規模七.一強震,內政部昨天表示,消防署將持續監控紐西蘭震災後續情況,若需派遣國際人道救援隊伍,消防署受命後可立即動員特種搜救隊前往救援。目前紐西蘭表示狀況已獲控制,暫不需國際援助。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