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2009.12.09
衛生署今天出版「妳藥的知識」一書,內容包括女性一生常見的疾病、用藥知識,書裡也破解「孕婦吃黃蓮可讓寶寶皮膚變好」等傳統迷思,提升婦女對自我、家人、孩子的照護能力。
衛生署指出,婦女常扮演家中健康管理者角色,用藥行為及習慣不只影響到自身,也會影響全家人的健康。有鑑於此,衛生署於今年補助台北市崇時教育基金會編製「妳藥的知識」一書,強化婦女正確用藥知識,從青春期的皮膚照護、女性常見疾病及用藥、正確的避孕觀念、涵蓋孕期及哺乳用藥安全等。
書裡也幫助婦女朋友破除傳統迷思,例如傳統觀念認為黃蓮有解毒功效,在懷孕時服用可使寶寶皮膚變好;但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張文靜在記者會表示,書裡會解釋這種說法沒有科學根據,且孕期超過8 個月的孕婦服用黃蓮可能會導致子宮收縮,引發早產。
另外,不少孩子都有過敏問題,張文靜表示,她碰過1 個媽媽因為覺得木瓜酵素很天然,寶寶出生後都用木瓜酵素幫寶寶洗澡,雖偶爾會皮膚乾燥、脫皮,但媽媽也不以為意,直到寶寶1 歲多時,有一回用手抱著木瓜,竟然整個手起紅疹、過敏,後來才知道寶寶對木瓜酵素過敏,停用後才好轉。
張文靜表示,不少家長忽略幼童過敏的問題,而這本書裡也提供婦女朋友該如何照顧寶寶、家人。
衛生署表示,民眾想要索取書本,10日起也可以上衛生署藥物資訊網http://drug.doh.gov.tw 全文下載。
21 則留言:
藥粉不可加入牛奶!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532516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09.12.23
餵小寶寶吃藥,可以把藥粉倒進牛奶裡?晚餐與睡覺時間很接近,這兩包藥是否都應該吃下去?這些日常生活吃藥的困擾,民眾常傻傻分不清楚,亞東醫院今天公布「十大不知道」錯誤用藥觀念並提醒,藥品開封三個月、眼藥水開封一個月就要丟棄,中西藥混吃至少要相隔兩小時。
亞東醫院藥劑部主任孫淑慧表示,很多民眾會將藥粉倒進小寶寶的奶粉或果汁裡餵食,這是不正確的。牛奶、果汁有離子類物質,會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影響藥效,牛奶溫度也會使藥品變質,味道不對,許多小嬰兒到後來連牛奶都不喝。
萬一小寶寶把摻有藥粉的牛奶吐出來,常不知道孩子到底吃了多少藥,要補多少。因此,即使是非常小的嬰兒,仍應該將藥粉和著開水餵食,才是正確的方式。
孫淑慧也舉例,很多藥品一天要吃四包,但晚餐和睡前若只差兩小時,她建議減緩症狀的藥物,如:發燒、流鼻涕、咳嗽藥物,睡前那一包就不用再吃了;但若是抗生素等有一定療程的藥品,民眾應調整晚餐吃藥時間,兩包藥都要正常吃。
孫淑慧說,許多阿公阿嬤常捨不得把藥品丟掉,用到藥品泛黃還在使用。她提醒,藥品開封接觸空氣後三個月就要丟棄,眼藥水更是打開一個月就不得使用,開封過久若繼續使用,會危害健康。
許多婦女常吃中藥調理身體,本身又有其他疾病,造成中西藥混吃,會造成中藥和西藥相互作用,藥效減弱。孫淑慧建議,兩種藥物至少要相隔兩小時,讓其中一種已經離開胃部以後,再吃另外一種,才能維持藥效又不傷身。(十大建議詳見原站)
少女化妝有害健康
中廣新聞網 2009/12/23
美國研究人員說,少女腦部和身體都還沒發展完全,化粧對身體的危害很大。
美國環保團體環工作小組研究發現,很多十四到十九歲的少女,都遭到「鄰苯二甲酸酯類」、「三氯沙」、「苯甲酸酯類」或是麝香等有害化學添加物的汙染。經常接觸這些化學物不但會出現憂鬱或是早熟等症狀,還有可能會造成荷爾蒙失調、不孕甚至引發癌症。
美國女孩一天要用十七種化妝品,成人才只用十三種。
◆ 傷口塗雙氧水 癒合細胞易受傷害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09.12.24
傷口塗雙氧水,小心幫倒忙!長庚醫院整形外科教授楊瑞永昨(23)日指出,雙氧水的作用「敵我不分」,除了殺菌,更傷害人體促進癒合的細胞,不利傷口復原;碘酒也容易讓傷口乾掉,對癒合亦無幫助,建議一般民眾在家中使用合格的生理食鹽水沖洗即可,針對慢性病患者出現傷口及出現在下肢的傷口,仍建議就醫。主治醫師馮中和表示,一般傷口治療大都不需用到抗生素防抗藥性。
很多民眾在家割傷、擦傷破皮時,常於第一時間用雙氧水趕緊消毒傷口;楊瑞永教授對此表示,雙氧水雖殺菌,但也破壞促進癒合的細胞,恐怕好得更慢。同時碘酒也不能隨意大面積塗抹,碘酒易使傷口乾掉阻礙癒合,傷口適度濕潤,細胞才能活動及分泌生長激素,增強免疫功能。較大的傷口必須就醫,健康成人的小傷口建議先以生理食鹽水沖洗後觀察,怕感染可塗些金黴素軟膏。
不過一般人總認為小傷口沒什麼大不了,但長庚曾收治經歷二次世界大戰,傷口數十年反覆結疤、破裂的患者。也有患者皮膚出現異常粒狀物或看似普通皮膚病變傷口,檢查後才發現是皮膚癌。連放射治療也可能在照射部位引發傷口。醫師指出,臨床上30天以上未癒合的傷口,歸為慢性傷口。
而伴隨其他疾病的民眾,一旦出現傷口即使不大,仍不宜等閒視之。楊瑞永指出,例如老年人、糖尿病、靜脈曲張、紅斑性狼瘡、長期服用類固醇、免疫疾病患者一旦發現小傷口,可能較難癒合,必需就醫。
拖了一段時間,傷口持續惡化的患者則最好趕緊到醫院在無菌狀態及設備下清創,並使用敷料,保持適度的濕潤,以利癒合。尤其在腳部或末梢的傷口,由於血液循環差,癒合較慢,醫師建議需就醫,小心觀察。老年人有時感受遲鈍,可能忽略傷口,需由家人注意。
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馮中和則指出,有些老年人以為傷口只有一點點,不知拖太久,裡面已經化膿很深,到醫院需費勁清創,造成痛苦。不過一般傷口大都不需要口服或注射抗生素,除非出現紅腫熱痛、發燒,白血球數偏高才考慮使用抗生素。
該怎麼對醫生說/看病前,你準備好了嗎?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30905
【文、圖/摘自《該怎麼對醫生說? 避免誤診、確保醫生對症下藥的看病自救手冊》/派翠西亞.艾紐著/大寫出版】2010/01/14
看診的品質攸關你的健康大事。這就像你不會在對客戶做業務簡報時,兩手空空,事前完全沒準備,按理說,你應該會在之前做好沙盤推演,對自己的利益做出最好的盤算。同理可證,給醫生看診也是一樣的道理。
把握僅有的看診時間
在台灣,排隊等了一個小時,醫生可能只問五分鐘的話就讓你走人,如果你再沒有充分的準備,那這樣的醫療品質簡直是浪費時間和生命。你必須珍惜而且充分利用僅有的五到十分鐘的看診時間,事前充分的準備除了能為你省下時間、金錢,還可以減少沒由來的無形壓力。
所有的準備從約診開始
當你開始準備就醫時,預備工作就已經開始了。首先,有時掛號的護士會問你身體怎麼了?需要醫生什麼樣的服務?固然被不相干的人問起自己私密的健康狀況,有些病人可能會覺得受到冒犯,但其實對方並不是在打探你的隱私,只不過是想把狀況搞清楚後,幫你做出最適當的安排。所以,請誠實告知。
一般基本的看診時間是以十五分鐘為一個單位,安排約診的祕書有相當的權限可以幫你把時間視情況延長(不過一般說來,在台灣,只有牙科及VIP診所是採用約診制度;台大、榮總、長庚之類的大醫院是按照掛號號碼依序看診;診所則是「隨到隨看」)。
把你的行事曆帶在身上,假設約診時櫃檯祕書告訴你,禮拜三下午四點鐘已經有約,沒有辦法排定時,你可以根據手上的行事曆,很快跟對方約定下週的另一個時段,並且肯定而且清楚地告訴她可以及不宜的約診時間,例如下個禮拜二和禮拜四上午時段請幫忙盡量避開。
在已經決定看病時,在跟醫生碰面之前,自己是唯一、也是第一個可以對談的對象,對自我的清楚認知,可以幫你節省下寶貴的時間和金錢。當我們年紀越來越大,要煩心的健康狀況也越來越多時,養成清楚的時間觀念及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是相當必要的。
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沒人喜歡變老,所以大多數的人傾向於刻意忽略這件事。
當你不想那麼大驚小怪去面對身體接下來不斷出現的小狀況時,也必須要考慮到,如果這些所謂的「小狀況」,持續的時間超過幾個星期,那麼,這就不是你口中所謂的小問題了。例如只是某天偶爾出現的三秒鐘偏頭痛,或許真的不足掛齒,但這問題如果持續一而再、再而三地困擾你好一段時間了,那麼,這就顯然就不是一個「小狀況」了。
這麼說並不是希望你杯弓蛇影地處處疑神疑鬼,也不是建議你拋棄生活中的種種樂趣,成天就想著自己身上這兒痛那兒痛的。
但當務之急,我們必須為自己準備一份有關個人病史的健康紀錄表,隨時記錄自己的身體狀況,把這份紀錄表編檔放在自家抽屜裡或存在電腦裡,隨時記下任何不尋常的狀況;譬如某次度假回家後,你的小腿經過長時間飛行後出現腫脹,一般來說這是正常的,但情況若持續一個星期卻一直沒有消退,這就需要特別注意了。 (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不孕吃排卵藥 引發多胎風險甚高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0.01.26
許多不孕夫妻想盡各種方法治療,不但採用高科技實驗室技術,還搭配排卵藥物,不過美國殘障兒基金會研究指出,排卵藥造成的多胎風險比其他輔助生育科技高出四倍之多。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美國疾病管制防治和美國殘障兒基金會研究人員研究發現,專門用來刺激女性卵子成熟的誘導排卵藥物(CDC)往往讓卵巢排出多顆卵子,與其他輔助生育科技如試管授精等相比,排卵藥物更容易形成多胎問題。
美國殘障兒基金會醫學主任艾倫弗萊舒曼博士(Alan R. Fleischman)指出,許多人較注意輔助生育科技可能造成多胎風險,卻常忽略使用誘導排卵藥物可能出現的風險,事實上,每5位生育多胞胎女性中就有 1人是誘導排卵藥造成,藥物一旦引發多胎問題,不但會增加早產機率,寶寶也可能終其一生都飽受病痛折磨。
美國殘障兒基金會希望醫界可以進行更多研究,了解排卵藥物理想劑量與使用方法,而女性若使用這些藥物時,一定要隨時評估多胎風險。研究中也發現,使用排卵藥的女性即使只懷一胎,早產風險也比自然受孕來得高。
研究顯示,多胞胎嬰兒中有22.8%是因母親使用排卵藥而受孕。研究人員表示,美國每年使用排卵藥受孕生下的孩子約有19萬名,這還可能低估了。多胞胎容易對寶寶造成諸多衝擊,小孩容易出現呼吸問題、心智發展遲緩、聽力、視力受損等後遺症。研究人員指出,醫界一定要繼續研究這些不孕症治療可能對母子雙方帶來甚麼樣的影響,以精確評估風險,及早防範治療。
◆ 緯度+溫度 愈熱愈生男?
【聯合報╱記者╱張耀懋】2010.01.27
亞洲男女比例失衡,其中又以印度、大陸最為嚴重,被稱為「遺失的女孩」現象。見【2009-04-12/聯合晚報/B6版/健康一起來】
20世紀後半期,男性人口似直往下掉,科學家都在找原因。
馬爾他(Malta)的小兒科醫師維克(Victor Grech)與婦產科及醫學院研究小組也想找出原因。他們試著找出這小島1916年至1995年間,以及歐洲國家1990至1995年男女嬰比例。
結果,馬爾他男女比並沒有顯著差異,但被維克列為對照組的歐洲國家,卻顯著不同。維克的小組以緯度畫分歐洲國家,如北歐、中歐、南歐等,這樣的畫分意外發現,歐洲男女嬰性別比因緯度差異明顯;南歐男嬰比遠高於北歐,而且隨緯度北移降低。
美加現象 不符研究
維克無法說出一個所以然來,只推論唯一的差異可能是溫度,也就是氣候愈高溫地區,生出男嬰比率愈高。而溫度觀點在1999年或更早就被提出來。
緯度造成男女比不同,是學者茶餘飯後話題。2002年,維克接續並擴大研究,並將結果發表在學術地位名列前茅的「英國醫學期刊」(BMJ);他將時間縱深拉大到1950至1999年,整個20世紀後半段,地理位置擴張至美洲1958年至1997的人口結構。結果,再一次證實:南歐男女嬰比率差異明顯高於中歐與北歐,在北緯35度到40度國家生男孩的比率,高於北緯40度以上國家。
一般而言,每一萬名新生兒中,南歐男嬰數較中北歐高出7、8人,但中歐與北歐無明顯差異。
這項發現讓維克等人很興奮,若全球都有這種現象,就有趣了。但是,在美洲的研究發現,美國男嬰比率明顯高於墨西哥,緯度更高的加拿大又比美國更高。
BMJ的編輯詹姆斯還是認為影響因素是溫度,另一影響因素則是荷爾蒙。但是,維克後來相反的研究結果,很難以全球觀點,統一解釋:到底是低緯度地區生男比率高,還是高緯度生男比率高?
不過,學者倒是認同,緯度不同,確實可成為生男、生女比率差異的重要因素。至於為何美洲與歐洲不同,這問題引發更多探討。一些狹長國家如義大利,就觀察該國從南到北不同緯度的男女嬰比,國土寬廣的伊朗則乾脆對緯度及經度拿來比較一番。
教堂紀錄 呼應研究
除了緯度,有的學者研究範圍拉大到戰爭對男女性別影響。斯洛伐尼亞的學者以該國1991年6月26日至7月7日的內戰為時間點,統計戰後10天男女嬰比例,結果發現,男生比率陡降,斯洛伐克學者認為,這是戰爭壓力導致的結果。壓力降低懷男胎比率,似乎較緯度產生的影響更受肯定。
對於溫度,山謬利(Samuli Helle)等人對前人研究不以為然。他認為,哺乳類動物早在受精時就決定性別,溫度若影響男女比,應在精子階段就影響了,因此不應對照同年溫度與男女嬰比,而是應對照前一年平均氣溫才對。因為一旦受精,性別就不會改變了。但氣溫登錄不過就是這兩三個世紀的事,要去那兒找到這些資料,而且還要有人口登記的數字相對應?
教堂!很多教堂日誌記錄教區出生人口,還會像我們小時候寫日記般紀錄下當天天氣。他們找到一處路德教堂於1745年至1890年紀錄,包括當地教區閃米族人口結構及天氣紀錄,統計那145年溫度變化對性別影響,結果不但呼應「氣溫愈高愈容易生男」的說法,還推算出一公式:前一年氣溫平均提高攝氏1度,第二年男嬰出生率就提高1%。
諮詢: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江東亮
小兒專科醫師呂嘉順
哈佛公衛博士、家醫科醫師林先和
※ 環境污染(環境荷爾蒙等)的可能性比較大。
感冒糖漿 喝多腎衰竭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5392853.shtml
【聯合晚報╱記者王慧倫/台北報導】2010.01.28
台灣民眾感冒不舒服任意飲用感冒糖漿的習慣嚴重,消基會今早公布一份調查結果,日前針對市面上10種感冒糖漿抽檢,竟然有9成藥品警語標示印製在內盒幾乎讓民眾無法清楚看見,長期加上過量飲用易造成肝、腎衰竭及低血鉀等傷害,消基會董事長謝天仁表示:「國人敗腎、洗腎機率高,感冒糖漿過量飲用是很大的問題,主管機關應該正視問題的嚴重性,加強規範與稽核。」
根據國際醫藥服務公司曾經統計台灣每年感冒糖漿銷售約15 億元,若每瓶單價20元計算,等於國人1天至少喝掉21萬瓶。
消基會秘書長黃鈺生表示:「感冒糖漿是指示用藥,一次飲用只能10c.c.,但是有的消費者1次喝掉1瓶,甚至照三餐睡前飲用,就是因為廣告及藥品盒裝上根本沒有附加上警語和使用成分、飲用過多會造成什麼副作用,讓民眾以為甜的好喝又治病,其實感冒糖漿內含有乙醯胺酚、抗組織胺及咖啡因的含量,一旦喝過量不但會成癮,甚至嚴重會造成洗腎等結果。」
目前根據藥事法第75條規定,感冒糖漿為指示藥品應標示服用警語及其他注意事項。
這次消基會抽檢結果,「舒可感冒糖漿」未標示副作用禁忌及注意事項,「克風邪感冒糖漿」及「抗痛寧感冒糖漿」未標示批號,而「玉將一陣風」未標示副作用,將依照藥事法處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另外有9成的感冒糖漿雖然有標示警語,但卻幾乎一律印製在內盒讓民眾根本看不見,謝天仁說:「既然叫警語,就應該清楚標示讓人看得到,有的廣告打著『喝 30冬照樣勇健』,感覺好像糖漿一點危險性都沒有,真的生病,就要該要看醫生才對。」
新竹國泰醫院急診科醫師趙凱也表示,台灣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在山區、鄉間、海邊的果農、漁民及工人一旦生病沒有醫院治療,都得靠藥局老闆指示用藥,若感冒糖漿上的警語標示不清,易造成長期飲用過量,甚至有的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有長期吃藥,兩者交互作用恐造成血糖過高、嗜睡、精神恍惚形成意外,因此這三種高風險族群最好不要飲用。
◆ 衛生署:將評估成藥警語標示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0.01.28
對於消基會的批評,衛生署中午回應表示,今年將委外學者進行成藥警語標示的評估,蒐集目前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對於綜合感冒劑的警語及注意事項最新規定,重新評估市售綜合感冒劑的標示,以保障消費者用藥安全。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藥品組科長戴雪詠表示,依規定,目前被列為「指示藥品審查基準綜合感冒劑」必須依照規定刊印品項、警語及注意事項,至於外包裝標示方面,受限於面積,則可擇一刊登。
戴雪詠強調,依據藥事法規定,廠商可視情況選擇於藥品標籤、仿單或外盒中刊載。消費者在購買前如對產品的使用有疑慮,可先主動詢問醫藥專業人員,以獲得完整之用藥資訊。
缺啥補啥/維他命 吃不吃 看身體狀況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37261
【元氣周報/記者胡宗鳳/台北報導】2010/03/01
什麼是維他命(維生素)?署立台中醫院營養室組長黃紹萱說,維他命就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有機化合物,所以命名為「Vitamin」。目前所知的維他命就有幾十種,大致可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
飲食精緻 易缺營養素
黃紹萱說,如果膳食中缺乏維他命,就會引起人體代謝紊亂,以致發生維生素缺乏症。
從營養師觀點來看,人體所需六大類營養素都來自平時所吃的六大類食物,只要均衡攝取這六大類食物:1.每天三至六碗五穀根莖類、2.三碟蔬菜、3.四份蛋豆魚肉類、4.兩至三湯匙油脂、5.兩份水果、6.一至兩杯牛奶,一天所需的營養已足夠了,按理不用再額外補充其他營養素。
可是隨著現代人的飲食精緻化及乳製品攝取量減少,還是會造成維生素B群攝取不足的情況,間接造成人體熱量代謝異常、多發性神經炎或是口角炎等相關缺乏症狀。
懷孕婦女 葉酸要足夠
黃紹萱指出,一般成年人每日葉酸需要量為400μg(微克),孕婦的需要量應增至600μg/天,葉酸的食物來源為肝臟、綠色蔬菜、莢豆類、水果等。對於準備懷孕的婦女而言,在懷孕前一個月至懷孕第四個月,都應該要特別補充足夠的葉酸攝取,如此才可以確保胎兒神經管發育正常。
攝取過量 副作用上身
但她也說,如果補充得宜還好;一旦攝取過量,可能就會有一些不好的副作用產生。舉例來說,攝取過多維生素D,會發生高血鈣、高尿鈣及腎臟鈣化沉積等症狀。
根據衛生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維生素D每日建議攝取量為5~10μg,如果出生至12個月的嬰兒每天攝取超過25μg,就有可能發生攝取過量的危害。
水溶性過量 身體會依賴
另外,脂溶性維生素不溶於水,如果攝取過多,無法像水溶性維生素可以經由尿液排出體外,很容易會有中毒症狀發生。
黃紹萱並說,水溶性維生素如果長期攝取過量,有可能會讓身體產生過量依賴的情形,一旦停止補充,反而會產生缺乏的症狀。例如長期攝取高劑量維生素C,突然停止攝取或降低劑量,就可能發生牙齦出血、痠痛、疲倦等維生素C缺乏的症狀,所以水溶性維生素攝取也必須適量。
身體有狀況 可額外補充
黃紹萱強調,除非身體處在某些特殊狀態下,如懷孕、生病、壓力或熬夜等外界壓力,可以考慮補充一些依照RDNA或RDA為基準製造的綜合營養補充劑,至於單一劑型的維生素補充劑,最好在醫師指示下使用,不可隨便到藥局購買來路不明的維生素自行服用,反增加身體負擔。
註:
RDNA:中華民國衛生署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
RDA:美國國立食品營養委員會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
※ 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專家怎麼吃/皮膚科醫師 吞C抗老化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整理】2010/03/01
我沒吃綜合維他命或B群,但每天都會吞一顆1000毫克劑量的維生素C,已持續七、八年之久。
研究顯示,各種維他命裡,維他命C的抗氧化及美白效果最好,皮膚表層吸收維他命C後,可以提升抗氧化能力,對抗老化。而且,維他命C吃起來很省事,一點也不麻煩。
我吃的是緩釋型、膠囊狀維他命C,因為沒那麼酸,我也沒有胃部不適的困擾,所以我都空腹時吃,以水溶性維生素來說,空腹吸收率相對較好。
你吞的是維他命? 研究:開封一週後即無效
中央社 2010.03.05
專家說,受到環境濕氣影響,放在廚櫃的維他命補充品,可能在一個星期內就失效。
英國「每日郵報」網路版(Mail Online)報導,即使放進有蓋瓶罐裡,還是無法阻止這些維他命變質。
食品科學家發現,包括維他命C、部分的維他命B與其他膳食補充劑在內的結晶物質,容易歷經一種無法復原的過程,即潮解。
這意味著,在廚房與浴室這種溼度高的地方,重要營養物質可輕易的溶解,散逸至空氣中。
美國印第安納州(Indiana)普度大學(PurdueUniversity)助理教授莫爾(Lisa Mauer)建議將粉末狀補充品存放在極度乾燥的地方。
她說:「你可能看過鹽巴或糖開始結塊,這就是潮解的跡象。」
莫爾表示,潮解會造成產品中的化學不穩性。她又說:「如果成分分解了,產品品質與保存期限會降低,營養程度也會跟著下降。」
有蓋瓶罐也不一定能阻止產品變質。
莫爾說:「打開和關閉包裝盒會改變內部空氣。如果你在浴室開閉包裝盒,每次就會跑進一點濕氣與水氣。」
存放環境與產品配方皆會影響潮解程度。在短時間內,一個星期,某些產品的維他命C就會完全失效。
莫爾將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農業與食品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她表示,如果容器中有水分,或是膠囊出現褐色斑點,那就表示補充品變質了。
她指出:「這樣的補充品不一定不安全,但如果產品沒有你想攝取的維他命,又何必吃呢?」(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 相關報導:
* 吃健康食品 小心不健康
http://www.udn.com/2010/3/5/NEWS/HEALTH/HEA1/5455632.shtml
◆ 養生飲品 芝麻、堅果類勿放太多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0.03.05
自製養生飲品,芝麻、堅果類食物別放太多。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提醒,像芝麻、核桃等堅果類食物富含油脂,食用脂肪、核桃製成的養生飲品時,最好減少油脂攝取,才不會因為吃進太多油,喝越多,體重直線上升。
劉怡里營養師建議,自製蔬果汁會比純粹果汁來得好,蔬菜、水果比例一比一打成汁,不要過濾,直接吸收蔬菜、水果纖維,這樣不但能控制糖分、控制熱量,且營養較為均衡,口感也不會那麼酸。打完果汁、蔬果汁之後,一定要馬上喝掉,以免維生素B、維生素C等氧化、流失。
飲用果汁時最好使用玻璃杯、馬克杯等。劉怡里營養師叮嚀,腎臟病患者最好不要吃楊桃。若食用芒果汁、胡蘿蔔汁等,盡量不要喝太多,以免手心、皮膚變黃,影響外觀。加工果汁也要少喝。營養師強調,飲用果汁時一定要特別注意熱量、糖分攝取,以免造成體重失控。
◆ 兩岸中藥材貿易額近百億人民幣
中央社 2010.03.05
中國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主任王承德表示,目前台灣所用中藥材95%來自大陸,兩岸每年中藥材貿易額接近人民幣100億元。
王承德對新華社表示,科研合作將是兩岸中醫藥合作下一階段的重點。其中,運用晶片技術研發抗流感藥物以及兩岸共同制訂通用的藥材標準,是可以預期的成果。
王承德說,兩岸中醫藥界將利用今年海峽論壇的契機,進一步推動兩岸在中醫藥領域的合作。兩岸在中醫藥領域具有技術互補性,台灣的科研優勢將為合作作出貢獻。
在2009年11月舉行的海峽兩岸中醫藥發展大會上,兩岸中醫藥機構簽署了以新藥研發等為主的10個中醫藥合作意向書和實質性合作協定,兩岸中醫藥交流從單純學術交流轉向實質性合作。
慣吃安眠藥 車禍機率更高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0.03.19
開車猛「度咕」,別以為撐一下就好。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今天公布國內第一份睡眠品質與交通意外的研究指出,因嗜睡、失眠等症狀而影響睡眠品質者,發生交通意外機率比一般人高出3倍以上。更讓醫師驚訝的是,睡眠障礙者若服用安眠藥,出車禍的機率比未服藥者高。
失眠、嗜睡 車禍機率高三倍
台灣睡眠醫學會今天發表睡眠品質與交通意外的研究,由三總精神部醫師毛衛中、台北榮總精神部主任蘇東平進行,約1500人受訪。研究發現,睡眠障礙越嚴重者,越容易發生疲勞駕駛;有嗜睡傾向者,發生車禍、車輛毀損、輕重傷的次數是沒有嗜睡症狀者的4倍以上;而有失眠症狀的族群則是正常人的2.5倍。整體來看,若有失眠、嗜睡的人,發生車禍意外是正常人的3倍以上。
嗜睡及失眠者,若有服用安眠藥習慣,發生車禍的機率也比沒有服藥習慣者高。
雙和醫院睡眠中心心理師林詩淳分析,可能是因為這些民眾常不自知自己有睡眠障礙,自行買藥、或任意增加安眠藥劑量,因此白天還殘餘藥性,干擾注意力集中,反應能力也變慢。
連喝8杯咖啡 還是昏沉沉
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北醫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治醫師李信謙也表示,不良睡眠品質確實是發生交通意外的因子。只有補眠跟改善睡眠障礙,才能睡的飽、精神好。有些人仰賴濃茶、咖啡、或是開車前一瓶提神飲料,其實「喝了也沒用」,更不應勉強上路。他有患者一個早上連喝8杯黑咖啡,還是提不了神。
老人用藥 最好固定醫院
【台灣新生報╱記者方一成/彰化報導】2010.03.26
又有老人在藥局前嚷嚷了,老人嚷著表示,這次藥給少了、和上次領的藥不一樣、我的藥丟掉了,藥師依樣耐心的為他解決問題;彰濱秀傳藥劑科昨(二十五)日表示,其實老人沒有少領藥、沒有丟了藥,而是身邊要吃的藥太多了,不同醫療院所開的藥、坊間偏方、電台買的、藥房買的,每天吃一堆藥,沒病也會吃出病來;清明節假期將屆,出外的少年人不妨藉著回家的機會,關心家裡老人用藥的情形。
彰濱秀傳藥劑科主任洪明岳昨日表示,老人領藥時總會有狀況發生,有些老人重聽,神情也有些恍惚,藥師都得經過一番比手畫腳、提高聲調解釋、溝通才能為他們解決問題,通常這些老人家裡都有一大堆藥,每餐吃幾十顆藥;這位七十五歲的老人不聽解釋,一直在藥局吵著藥少了,最後藥師徵得他的同意,陪著他回家幫忙藥整理他的藥。
洪明岳主任指出,沿路上與其聊天,知道老人因為重聽所以老婆不想理他而到台北兒子家居住,老人說常常感到左右鄰居在他背後竊竊私語,讓他覺得越老越無用,也不和鄰居往來。
秀傳藥師到他家發現抽屜裡有一大堆的藥,包括成藥、健康食品、中草藥、四家醫院的藥品,舊藥袋裡面均有藥品,仔細尋覓找到三天前在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領的藥物還完好無拆。
洪主任表示,從藥物和老人狀況仔細分析,原來這位老人重聽,有裝人工耳,但常覺得耳鳴或隱約聽到他人竊竊私語,自認精神衰弱,到某醫院開立了四種精神科藥物,有兩種鎮靜劑,造成白天睡覺,晚上無法成眠,故又到診所開安眠藥及另外兩種藥品,因為一日服用三種以上的鎮靜安眠劑,所以讓他白天會覺得暈眩及行動無力感現象,所以到第三家醫院看診,稱會暈眩手腳無力,又拿了血液循環及止痛劑共四種藥,十天前感到有攝護腺炎的症狀到另一家醫院看診拿了三種藥品,故其早上必須吞服十二顆藥。
洪明岳主任提到,老人最好能固定到一家醫療院所找一位醫師,最好是家醫科的醫師,將用藥史及症狀告知醫師,將藥品重整,或許某些藥物可以不用服用,不然一次服用十幾顆藥物對身體的負擔真的很重,也較容易混淆,當然也希望子女們多關心老人的用藥情形,才不會吃出更多毛病來。
抗菌清潔劑未稀釋 當心皮膚炎
自由時報 2010.03.28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抗菌清潔劑在台灣是很常見的個人衛生清潔用品,但有人卻未按照說明書將產品稀釋使用,導致嚴重皮膚炎,甚至大量落髮。醫師呼籲,一般人只要做好清潔即可,不需要過度仰賴強調殺菌的清潔劑。
未按照產品說明書 稀釋後使用
成大附設醫院皮膚科日前在皮膚科醫學會雜誌上發表論文,分析抗菌潔身劑引發接觸性皮膚炎的案例,三十五名病例使用含有「cetrimide」成分的多種潔身劑產品,會出現「魚鱗癬樣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症狀包括魚鱗癬樣皮膚脫屑、炙紅或像化學藥劑灼傷般焦黑變化等。
這些患者多數本來就有癢疹等潛在皮膚問題,未經醫師指示就自行購買使用殺菌潔身用品,使用這類抗菌清潔劑平均都超過三週,但除非醫師問起,患者就醫時,並沒有人主動告知曾持續使用這類產品。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指出,cetrimide是一種界面活性劑,這類症狀稱為「cetrimide皮膚炎」。民眾只要依據指示將產品稀釋使用,並不會引發這類皮膚炎,但若沒有稀釋直接使用在腋下、生殖器等部位,甚至會造成皮膚乾裂。
過去還曾經有民眾將沒有稀釋的抗菌清潔劑直接倒在頭上洗頭,結果嚴重掉頭髮,引發醫療糾紛。
皮膚正常的民眾 做好清潔就夠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未稀釋使用殺菌清潔劑會出問題,所有殺菌劑都不宜過度使用。蔡呈芳說,皮膚正常的民眾,做好個人清潔就已足夠,不需要過度強調殺菌。過去發現,每當出現疫情、政府過度宣導殺菌觀念,就有人會過度使用殺菌劑。但「把皮膚上的好菌都殺光,反而讓壞菌有機會生長」,容易造成其他皮膚問題。
拚命殺菌清潔 皮膚反過度刺激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鐘文宏指出,很多老人家也常常會把冬季癢、濕疹等症狀,誤以為是身上不乾淨,拚命殺菌清潔,結果皮膚過度刺激,反而變成嚴重的皮膚炎才來就醫。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建議,一旦身上出現疹子或搔癢不停,應該就醫確定病因,否則用錯產品,不但可能越洗越癢,甚至會造成嚴重皮膚炎。
攏系假? 北市:奈米食品藥妝沒認證
中央社 2010.04.12
奈米科技當紅,市面上出現標榜奈米技術的食品、化妝品,有台北市議員質疑東西真實性。台北市衛生局表示,坊間所謂奈米食品、化妝品,至今沒有1項通過商品驗證,將全面稽查。
台北市議員黃珊珊、林國成、陳政忠今天舉行記者會表示,市面上有許多食品、化妝品打著「奈米」名號,價格比一般產品貴1至2倍,甚至還有宣稱添加「奈米科技」的面膜、洗面乳、鈣片、酵素咖啡等。議員質疑,這些商品外包裝都沒有技術認證標示。
陳政忠指出,經濟部工業局成立「奈米標章網站」,對奈米有嚴格定義,並推出奈米標章,通過認證的企業及商品,才是「正港」奈米商品。他呼籲民眾購買標示含「奈米」產品時,多加留意。
黃珊珊說,經濟部只對20間企業生產的15大項、共約400個產品發出「奈米標章認證」,取得認證的商品大多是塗料、家電、紡織品等工業品。她說,許多藥妝店、大賣場與藥局都販售號稱含「奈米」的藥妝與食品,到底有沒有通過驗證,相關單位應全面清查。
台北市衛生局藥物食品管理處副處長邱怡玲說,市面上有許多標榜含奈米的食品、化妝品,因商品穩定性不足,至今沒有1項通過商品驗證。她強調,這些宣稱含奈米的產品都不合法,台北市將立即展開稽查,1週內會將稽查結果回報議會。
服A酸治痘 結腸潰瘍增4倍
自由時報 2010.04.13
使用者最好定期抽血檢測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衛生署引用最新研究指出,使用青春痘後線用藥「口服A酸」(isotretinoin)的患者,有四倍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的相對風險,雖然因果關係尚待確認,醫師表示,口服A酸另有致畸胎等多種副作用,必須謹慎使用,並定期抽血檢測,以策安全。
最新一期《美國腸胃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一篇論文,分析比較美國健保資料庫中八千兩百名腸炎病患與兩萬多名非腸炎患者的用藥紀錄後,發現使用口服A酸者,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的「相對風險」增為四.三六倍。
不過,八千多名樣本中(約半數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當中僅二十四人使用口服A酸,雖然該研究認為,口服A酸引發腸潰瘍的「絕對風險」可能非常小,但開藥醫師與病人仍應注意。
國內通報 17例不良反應
衛生署指出,國內共核准三項口服A酸藥品,適應症為「傳統療法無效之嚴重痤瘡(俗稱春青痘)」,該藥有致畸胎風險,並可能導致肝指數、三酸甘油脂、膽固醇的可逆性升高等不良反應。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至今接獲十七例口服A酸不良反應通報,包括皮膚乾燥、眼睛癢與輕微肝功能指數升高等。
衛生署強調,此藥禁用於肝功能不全、維生素A過多症或血脂肪過高的病患。服藥者應嚴格進行避孕措施(服藥前、後四週與治療期間),並定期抽血檢視肝指數與血脂濃度。
皮膚科診所醫師趙昭明表示,口服A酸是最後一線的青春痘用藥,有全身性的副作用風險,也被懷疑會誘發自體免疫疾病。健保給付條件嚴格,須事前審查,一個療程半年到一年,卻有部分醫師不分病情輕重,一律開立口服A酸,並由民眾自費給付。
健保給付嚴格 須事前審查
皮膚科診所醫師游鴻儒表示,使用口服A酸的風險不小,必須非常小心,過度濫用會出問題。其實九成五的青春痘,靠外用藥膏與抗生素就可控制,若抗生素治療無效後,才可考慮使用口服A酸。
幼兒吃普拿疼退燒 肝中毒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0.06.08
許多家長一發現幼兒發燒,就急著給退燒藥或塞劑,但萬一劑量過重,就可能釀成悲據!台大醫院急診室最近收治幾名不當使用「普拿疼」中毒的幼兒,肝臟嚴重受損,經緊急搶救才挽回一命。
BabyHome網站今天公布「媽媽幼兒退燒問卷大調查」,結果發現,85%家長擔心寶寶發燒,但高達60%家長採用錯誤的退燒方式,在第一時間就使用退燒藥或退燒塞劑。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指出,最近台大醫院就收治好幾個不當使用「普拿疼」中毒的幼童個案,小朋友嚴重黃疸、噁心嘔吐、全身倦怠,被家人送至急診室,抽血報告發現,肝臟嚴重受損,甚至部分壞死。
幼兒服用解毒藥後,緊急送至加護病房,嚴密觀察。家長則懊惱自己自作聰明,拿成人用的普拿疼給孩子吃,沒想到吃出大問題。
黃立民解釋,「普拿疼」是國人最常用的退燒、止痛藥物,如果使用過量,就會加重肝臟負荷,導致肝臟中毒,造成肝功能受損。
葛蘭素史克法規處長王淑鴦認為,幼兒服用大人藥物很不適當。許多人都將「乙醯安酚」類藥物統稱為「普拿疼」。而「普拿疼」分為大人及幼兒等不同劑型,家長不能混用。
王淑鴦指出,成人劑量「普拿疼」每顆500至1000毫克,但幼兒劑量相當低,以體重的公斤數來計算,每公斤僅需10毫克。寶寶體重如果8公斤,大約只能服用80至120毫克,但若吃下一顆1000毫克成人「普拿疼」,就超過標準10倍。
◆ 孩子發燒 台灣媽媽用藥都太重
【台灣醒報╱記者余至浩/台北報導】2010.06.08
不論是新手還是有經驗的媽媽們,只要小孩發燒,用藥用的比誰都心急。根據國內一項網路調查顯示,針對小孩發燒,有超過有六成的媽媽會在第一時間就開始用藥,並且大都使用之前沒用完的退燒藥或是退燒塞劑。中山醫院特約醫師周怡宏就提醒,媽媽們不要過於心急,最好的退燒方式還是採用「階段性的退燒」,而不是用特效藥。
根據擁有50萬名會員的家庭親子網站BabyHome,五月中所進行一項「媽媽幼兒退燒問卷大調查」顯示,「小孩發燒」是所有媽媽最擔心小孩身體的事;此外,調查更表示,有超過有六成的媽媽會在第一時間就對小孩用藥,並且大都使用之前沒用完的退燒藥或是退燒塞劑。
這樣用藥方法到底是否正確?中山醫院特約醫師周怡宏就提醒,小孩退燒動作通常需要1~3天的時間,因此媽媽們不需要太過於心急。他也強調,小孩發燒最好的方式還是採用「階段性的退燒」來協助孩子減輕他們的不舒服感。
周怡宏表示,通常小孩在經過耳溫或肛溫測量,體溫介於37.5度到38.5度中間時,他建議最好先採用非藥物性的退燒處理方法,如多喝水,洗溫水澡;等到超過38.5度以上時,才考慮使用藥物性的退燒治療。他強調,畢竟藥物使用不慎的話,反而更可能增加小孩身體上的更多負擔。
另外,他也針對媽媽使用非藥物性退燒方式,提出5點建議,包括:維持室溫在25度,減少孩子衣物幫助散熱,補充孩子水分,洗溫水澡及貼退熱貼等方式來降低體溫。
痘痘族敷臉 小心長膿包
記者徐夏蓮/台中報導 2010.06.14 自由時報
痘痘族面試前夕敷面膜,小心敷出反效果!
中市一名大學應屆畢業男生,為了在面試時贏得主考官好印象,特別買面膜敷面,沒想到不敷還好,一敷竟將他滿臉的青春小痘,敷成青春膿包大痘,他急得馬上就醫,卻來不及趕在面試前讓膿痘消除,失去自信的他,最後只好放棄面試機會。
面膜 適合偏乾膚質
中市皮膚科醫師高嘉君指出,青春痘是一種細菌感染,面膜中的保濕成份,會助長細菌滋生的環境,使原本就有的感染更惡化。
至於坊間有些面膜標榜青春痘專用,內含一些去油脂成份,但長青春痘者使用面膜,還是容易使原本阻塞的毛細孔發炎,或使發炎的青春痘惡化。
他認為面膜最適合膚質偏乾性、臉上暗沉的人使用,這類型的人敷面膜,往往馬上可以看到效果,膚質呈油性的痘痘族,建議即使是標榜青春痘專用面膜還是不用為妙。
高嘉君醫師指出,除了面膜中的保濕成份會造成原本的臉部感染惡化外,不少美白的產品大都含有保濕成份,也不適合痘痘族使用。
他表示,應屆畢業男生要當兵,為了面試來就診的仍是少數,最近倒是有不少大學應屆畢業女生,為了面試要求除痘、除斑急著來就醫,好像是來掛急診似的,但治痘、除斑絕不可能「速效」,除痘至少要給醫師2至4週的時間,如果是更嚴重的,時間又需要更長。
至於除斑,如果是雷射除斑需要一至兩週復原期,用擦的或使用脈衝光,雖沒有復原期的問題,但治療時間必須更長,想在面試前除痘、除斑,他建議患者一定要提早就醫,千萬不要想一蹴可幾。
◆ 藥品回收 北市2個月破噸
中央社 2010.06.14
台北市衛生局4月初啟動「居家廢棄藥物檢收站」,截至5月底止,檢收的廢棄藥物、針具與廢容器總計1543公斤。衛生局說,大漢溪、新店溪已驗出化學藥物,籲民眾響應藥品回收。
衛生局表示,4月初啟動「居家廢棄藥物檢收站」;截至5月底止,經由社區藥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萬芳醫院、關渡醫院,以及北市175個社區藥局、51個醫院藥局等站點,共回收1534.09公斤廢棄藥物與容器。
衛生局指出,所檢收的固體廢棄藥物已達1017.88公斤、可回收藥物廢容器209.98公斤、液體廢棄藥物166.21公斤、廢棄針具140.02公斤,總計1534.09公斤。其中,以心血管、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治療藥物最多,其次為非處方藥、感冒止痛藥及腸胃用藥。
衛生局說明,各檢收站的藥事專業人員,將民眾從家中帶來的廢棄藥物,依性質不同協助進行分類,類別有固體廢棄藥品(如:錠狀、膠囊藥品)、液體廢棄藥品(如:糖漿、藥水)、廢棄針具(如:糖尿病患者注射的胰島素針具、針頭)、可回收藥物廢容器(如:紙盒、空瓶),並指導正確的藥物儲存環境。
衛生局並且引用學者研究指出,大漢溪內所測得的抗生素濃度最高達75ppb,是歐盟規定必須進行環境風險評估標準0.01ppb的7500倍;此外,新店溪也檢出止痛藥、雌激素與咖啡因,呼籲民眾落實藥品回收,以減少化學藥劑對飲水及土壤的汙染。
衛署:非處方用藥可當垃圾丟
【邱俐穎/台北報導】2010-06-15 中國時報
針對大量醫療廢棄藥物的造成河川汙染問題,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藥品組副組長張蒨文表示,一般民眾使用藥品其實只要循一般家庭垃圾處理即可,但若指示用藥或處方用藥,建議拿到醫院回收。 衛生署去年曾針對藥品廢棄物回收機制,邀集環保署、藥師公會等相關單位進行研究調查,發現一般民眾家庭的一百多種廢棄藥物多為感冒藥、腸胃藥等一般無危害性的藥品,這類藥品其實透過一般家庭垃圾焚燒處理,即可將藥品毒性氣化。但部分具有環境危害性的藥物(如化療藥品、荷爾蒙等),則需透過高溫焚燒的醫療廢棄物處理模式,以免毒害環境,先進國家目前也是依循這套處理方式。
許蒨文說,藥品組今年底將針對各項藥品如何回收公佈準則,以降低民眾對於藥品回收疑慮。目前一般藥品循一般家庭垃圾丟進垃圾桶即可。
上網查便知 健康食品 要有「小綠人」才算
【黃天如/台北報導】2010/07/23 中國時報
國家給您掛保證,消費者安啦!不少保健食品不斷廣告強打促銷,讓消費者忍不住掏腰包購買。衛生署發現,一般食品誇大不實或宣稱療效的情況屢見不鮮,其中又以標榜減肥、壯陽及增高的產品最多。
據統計,自八十八年底起至今,衛生署共發出一九○多張健康食品認證,目前仍在有效期限之內者有一七七張,其中以有助調節血脂的紅麴類,以及調整腸胃道功能的優酪乳產品各佔三成,最為熱門。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科長王慧英表示,「健康食品」須通過動物實驗,並經該署認證發給「小綠人」標章及認證字號,功能敘述也須經個別認定許可,不能無限上綱亂吹一通。
以坊間熱賣的茶飲料為例,相關產品僅獲准標示「不易形成脂肪」,若業者提及減重、瘦身等字眼,就是誇大不實,最高可罰五十萬元。一般食品更不能自稱健康食品或宣稱療效。
王慧英說,健康食品認證採雙軌制,其中紅麴及魚油產品,因國際科學佐證的保健功效較完整,業者可選擇規格審查,證明產品符合相關基準,即可宣稱特定效能。至於其他類仍須接受個案審查,「有幾分證據,才能說幾分話」。
王慧英說,若民眾懷疑所購買的健康食品真偽,或宣稱的保健功效,只要自入口網站打「食品資訊網」,進入「健康食品」頁面,然後輸入產品名稱,便可對照相關產品資料。
◆ 瘋保健食品 國人年嗑840億元
【曹秀雲/台北報導】2010.07.23 中國時報
台灣人愛吃保健食品!根據調查,台灣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每天必吃的不是三餐,而是維他命與保健食品。去年,台灣保健食品銷售金額達到新台幣七五九億元,今年保健食品整體市場規模,估計達到八四○億元。
若以世界第一高的杜拜哈里發塔建造花費十五億美元(約台幣四七七億元)做比較,台灣人在保健食品這一塊,一年要吃掉近二座的杜拜哈里發塔。
據藥妝通路業者統計,今年以來賣得最好的保健食品,第一名仍然是紅不讓的維他命,例如全省有三一六家連鎖據點的康是美藥妝,一年的維他命銷售量就超過一百萬顆,其中又以提升精力的綜合B群維他命最受歡迎,業績比超過五成。緊追於後的是關骨保健食品、食補液、保肝保健食品與維持青春的美容飲品。
據尼爾森公司一份調查顯示,台灣使用含維他命的保健食品比例,高達五成六,與美國並列為全世界最愛食用保健食品第三名;菲律賓、泰國是世界使用保健食品比例最高國家;嗜食保健食品亞軍則是立陶宛。其中,台灣有二十七%、超過四分之一的人,每天一定要吃保健食品,每個月只吃一次保健食品者比例,只有一%。
一位三十五歲的林姓上班型男透露,他一個月要花三千多元買保健食品,每天要吃五、六種保健食品,綜合維他命、關骨保健是固定長期使用,疲勞時,會加個維他命B群;氣色不好,會喝瓶蜆精或美容飲品,他認為「提前保養比治療來得有效。」
為什麼台灣人特愛吃保健食品?業者調查發現,生活型態改變讓外食族增加,或緊張工作造成壓力、長期睡眠不足;飲食習慣變化如精緻飲食、速食、美食等增多;現代人文明病,包括肥胖、過勞、三高以及資訊發達,預防醫學觀念普及各種因素,造成台灣人的保健意識抬頭,在預防勝於治療觀念與宣傳催化下,保健食品市場與商機,越滾越旺。
尼爾森統計,二○○八年台灣保健食品銷售金額為六六四億元,去年達七五九億元,成長了十四%。今年業者預估將達八四○億元。台經院更預估,未來三年保健食品市場成長率達十%以上,因此明年可突破九○○億元大關,吃掉二座杜拜哈里發塔紀錄指日可待。
◆ 保健食品混著吃 小心花錢又傷身
【黃天如、張翠芬/台北報導】2010/07/23 中國時報
國人愛吃保健食品到何種程度?曾有一位民眾裝了兩大袋、廿二瓶,包括維生素B群、蜂膠、靈芝、鈣片…到醫院的營養諮詢門診詢問「該怎麼吃?」營養師分析發現,這些保健食品重複功能不少,有些甚至會和藥物抵觸,吃太多不但花冤枉錢,還徒增身體負擔。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表示,國人向來愛吃藥、愛吃補,洗腎率高居世界第一,與此脫不了干係,如果將國人委託親友自國外代購的保健食品也納入計算,國人每年花在買保健食品上的錢,絕對不止千億。
他說,所謂藥食同源,食品與藥品有時只是一線之隔,奉勸民眾不要貪小便宜,也不要迷信貴得一定好,最好慎選信譽良好業者的產品。
江守山強調,以珍珠、牡犡等製成的鈣片有含重金屬風險,檸檬酸鈣有助鋁的吸收,不適合製成藥品或食品,民眾若要補充鈣質,「俗擱大碗」的碳酸鈣是較安全的選擇。
另外,購物台狂銷熱賣的海狗油,有多氯聯苯污染的疑慮,老年人常用來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葡萄糖胺、軟骨素合成錠,因軟骨素成本昂貴,常有不肖業者「偷工減料」,含量只有標示成分的不到一半,其他則以澱粉魚目混珠。
專家提醒,保健食品不能混著吃,如果同時服用阿司匹靈、抗凝血劑、魚油,會大幅增加出血風險。紅麴和降血脂史達汀類藥物成分相同,併用有過量風險。抗生素不可和益生菌一起吃,以免把益生菌也殺死了。
至於什麼時候吃?通常脂溶性維生素、魚油、月見草油等適合飯後服用;空腹使用較佳的有乳酸菌、麥苗粉;膳食纖維、甲殼素適合飯前使用。脂溶性維生素(A、D、E、K)不宜過量,維他命C、菸鹼酸、維他命B6、鐵劑、硒元素、魚油也可能因過量影響健康。
醫師:用量夠抹均勻 乾洗手才有效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2010.09.14
醫師指出,多用肥皂洗手,仍是預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在外不方便洗手,使用酒精類乾洗手一樣可預防新流感病毒,只是使用量要夠且均勻才有效。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指出,新流感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染,而非空氣傳染。身體帶有此病毒的人和另一人近距離講話,就可能從嘴裡噴出飛沫,再傳染給另一人。
另外,當帶病毒者咳嗽,口水噴到辦公桌上,另一人再摸到辦公桌,一樣也會透過接觸傳染,「多用肥皂洗手能預防傳染!」
黃立民指出,新流感病毒較脆弱,帶有脂質外膜保護,酒精可以破壞病毒脂質外膜,基本上,用酒精類乾洗手液可預防感染,只是,有些人用量不夠多,醫院常看到的按壓式乾洗手,「我自己都至少按壓兩次」,並記得要搓揉均勻,才能達到殺病毒目的。
至於鼻病毒,黃立民表示,鼻病毒沒有脂質外膜,它的威力較強,大多數時候酒精殺不了它,這時候用乾洗手不見得有用,還是要靠肥皂洗手、少揉眼鼻。
◆ 流感病毒、紅眼症也發威
【聯合晚報╱本報訊】2010.09.14
疾管局今天發布最新疫情統計,剛進入秋天,流感病毒也蠢蠢欲動,台灣新增三名流感重症死亡個案,分別是住在台中、南投、嘉義。年紀都超過70歲,其中一人打過流感疫苗。
進一步分析病毒株,確認是三名死者都是感染A型流感H3病毒。疾管局統計,從7月以來,國內已累計10名流感重症死亡個案。
另外,花東地區各醫院急診室的紅眼症個案比平時增加兩倍。病毒篩檢證實,腸病毒是造成這一波紅眼症疫情的主因。
蜂膠防感冒?特別是小嬰兒不能服用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0/09/15
蜂膠可以預防感冒嗎?台安醫院預防醫學部營養師劉怡里表示,有些研究發現,蜂膠有助抗菌、殺菌,多少可幫助預防小感冒、細菌性感冒,不過對病毒性感冒效果不彰。營養師強調,若生病還是得看醫師、吃藥,蜂膠只是「保健食品」,千萬不能當作藥品使用。
一歲以下的孩子不能食用蜂膠、蜂蜜等食品,劉怡里解釋,蜂膠、蜂蜜可能含有細菌孢子,嬰幼兒還很脆弱,貿然食用這些食品容易引發感染。
蜂膠含有類黃酮等物質,類黃酮有抗氧化功能,蜂膠除了類黃酮外,還有一些未知成分,有文獻報告指出,蜂膠或許能對抗發炎,保護心血管。營養師叮嚀,蜂膠雖然是抗氧化物質,但一遇到陽光、高溫很容易氧化、變質,保存上要盡量避開陽光照射與高溫環境。另外,食用蜂膠時,也要留意過敏問題。
目前醫界正在研究蜂膠是否能治療皮膚病,劉怡里指出,這部分還在研究階段。不建議皮膚有傷口的人隨便塗抹蜂膠,以免刺激傷口。
蜂膠萃取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酒精萃取,另一種為水份萃取。酒精萃取的蜂膠濃度較高。此外,液態蜂膠的身體吸收率較高,但味道較濃郁,有些人可能無法適應這種味道,此時可考慮選擇蜂膠膠囊。
安眠藥不當使用危及生命 7大要點要注意
【聯合新聞網/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藥師 孫國倫】2010/09/15
失眠往往造成病人工作、家庭等生活上的困擾,所以很多病人都會使用安眠藥來幫助入睡,改善自己的症狀,不過又害怕安眠藥會讓人上癮,整天昏昏沈沈。對深受失眠所苦的人而言,安眠藥似乎是最方便、快速入眠之道,令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長期依賴安眠藥入睡對人體是來說是不好的,但若是失眠已經嚴重影響病人身心健康,影響到病人的工作及正常社交活動,經醫生判斷,有必要用藥物治療時,則應該當用則用。安眠藥常見的副作用有過度鎮靜、頭昏昡暈、視力模糊、口乾舌苦、運動協調不佳、步伐不穩、肌肉無力、口齒不清等。不過目前使用的新一代安眠藥都已經非常安全,成癮性也都很小,不過在使用上還是要注意幾點事項:
1從低劑量開始使用
2避免與酒精併服:安眠藥與酒精並用會加強藥效,對安眠藥的副作用也會有加強的作用。
3服藥後立刻上床:目前常用的新一代安眠藥(例如:史蒂諾斯)作用時間都很快速,若沒有立刻上床睡覺,可能會造成短暫的失憶,或是夢遊的情形發生。
4不要天天吃藥:若非長期失眠病人,可以和醫師討論自己躺上床後可忍耐睡不著覺的最長時間,超過時間再吃;或是隔天有重要事情時吃,避免長期規律使用可成導致的心理或是生理上的依賴。
5與醫師討論藥效:若已經按照醫師指示的劑量服用,但效果還是不佳;或是使用後副作用明顯、無法耐受時,應該與醫師討論是否應該調整劑量或是更換其他藥品。
6停藥前與醫師討論:長期使用安眠藥的病患若覺得症狀有改善想要停止用藥,在停藥前要與醫師討論停藥的時機及方式,且要逐次減低,避免一次停藥,出現反彈性失眠。
7 老人、孕婦、肝病當心劑量:老人家代謝能力差,較容易出現副作用,只能服用低劑量安眠藥;孕婦可能有畸胎的風險;有些安眠藥是透過肝臟代謝,肝代謝功能不好的人要特別謹慎,須先跟醫師討論適不適合服用,或是應該要減低劑量。
其實安眠藥物不過是個協助睡眠的工具,治標而不是治本,若民眾有睡眠相關的問題時,千萬不要自行購買安眠藥服用,因為不當的使用,可能會加重病情及危及生命,使用安眠藥,一定要先諮詢醫師,由醫師處方並監控下使用。只有經過專業醫師評估與診斷及養成個人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才是解決睡眠障礙最正確的方法。
慢性疼痛 6成民眾買止痛藥吃
【聯合報╱特派記者施靜茹/馬來西亞吉隆坡傳真】2010.09.25
6成台灣民眾面對身體慢性疼痛,會自己買止痛藥吃,希望緩解不適,但醫師表示,這類止痛藥多為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吃了容易有胃痛或胃出血副作用。
一份跨台灣、中國和泰國共1220名疼痛患者的調查顯示,6成的受訪者處理身體疼痛,都自己買藥解決疼痛,而疼痛已干擾日常生活如睡眠,甚至不能讓他們集中精神工作,這項結果,發表在日前於吉隆坡舉行的消化系醫學研討會中。
其中,台灣有405人透過網路受訪,近3成受訪者表示,會選擇找跌打損傷等另類療法,因為感覺比較沒有副作用;而2成受訪者表示不吃藥也不看醫師,6成受訪者會自己買藥吃,不看醫師的原因是,吃藥就可以控制疼痛。
慢性疼痛,是指持續超過6個月的痛,大多與關節炎、頭痛、偏頭痛或背部疼痛有關。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介章指出,超過40歲的人,大多是背痛或坐骨神經痛,「這也痛、那也痛!」許多人對這句廣告詞並不陌生,而年紀大的人,多半到診所開一般止痛藥,或上藥局買有止痛成分的成藥吃。
40歲以下者多為上班族,以偏頭痛居多,「我需要喝咖啡,今天還沒喝咖啡!」陳介章說,有的上班族嗜喝咖啡或茶,其實多少可緩解緊張或頭痛,而受不了時,也有上班族會買含乙醯胺酚成分的普拿疼,或吃阿斯匹靈解決疼痛。
陳介章表示,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止痛藥,是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由於有的屬非處方藥,民眾容易購得,但這類藥因為是阻斷COX1和COX2酵素,可能引起腸胃道副作用,胃痛和腹痛最常見,因此,有時需搭配質子幫浦抑制劑(PPI)來抑制胃酸。
陳介章說,新近一篇發表在刺絡針(LANCET)期刊的研究顯示,有高胃腸風險的關節炎患者,若服用只抑制COX2作用的celecoxib,發生腸胃道副作用,比同時服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和PPI的患者低4倍,因此若擔心吃止痛藥會胃不舒服,可考慮選只抑制COX2作用的藥物。
孕婦吃止痛藥 恐傷男嬰生育力
自由時報 2010.11.10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來自芬蘭、丹麥與法國的科學家研究發現,孕婦單獨或混合服用一般溫和止痛藥,產下隱睪症男嬰的機率將會大增,懷孕4到6個月時尤其是高危險期。隱睪症恐導致精子品質不良,增加男嬰日後罹患睪丸癌風險。
醫師通常會告訴孕婦應避免服用藥物,然而諸如阿斯匹靈、撲熱息痛(paracetamol)與布洛芬(ibuprofen)等溫和止痛藥,在某些情況下被認為是安全的。據調查,西方國家半數孕婦服用藥性溫和的止痛劑。
這項研究對兩組婦女進行調查,一組在丹麥,受測婦女為834人;另一組則在芬蘭,受測婦女達1463人,她們被詢問懷孕期間使用藥物的情形,而她們的男嬰則在出生時接受隱睪症檢查。
援助該研究的丹麥與法國科學家也曾進行老鼠研究,結果發現母鼠在胎兒器官成形的懷孕關鍵時期服用止痛劑,其產下的公鼠有男性荷爾蒙睪丸酮不足的問題。這表示這類止痛劑也是內分泌干擾物,即所謂的「環境荷爾蒙」,是造成男性生殖力下降的元凶之一。
這項人體研究顯示,孕婦同時服用1種以上止痛劑,產下隱睪症男嬰的風險,要比沒有服用止痛劑的孕婦高出7倍。懷孕4至6個月的孕婦是高危險群,在此期間服用任何止痛劑,男嬰罹患隱睪症的風險將倍增,服用布洛芬或阿斯匹靈可能增加4倍,若混用1種以上止痛劑,這類風險更將增加高達16倍。但在懷孕首3個月及第 7至9個月時,單獨服用1種止痛劑,並未發現造成影響。
主持這項研究計畫的丹麥哥本哈根國王醫院醫師拉弗斯說,孕婦或想服用止痛劑減輕疼痛,但站在生物學家立場不會建議她們如此做,「因此我們呼籲孕婦用藥前徵詢醫師」。研究發現刊登於「人類生育」期刊上。
英國皇家藥劑師協會的帕特認為,上述研究顯示止痛劑對胎兒發展的影響,但仍須進行進一步研究,以確定止痛藥對男性生育能力的影響程度。
◆ 缺油水鬧乾荒 小心冬季癢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81757
【元氣周報/記者范振和、徐文玲/報導】2010/11/08
早上起床覺得臉乾巴巴,提醒你夏天清爽的保養品該換季了;洗完澡渾身乾癢難受,告訴你要準備乳液好好保養。冬季癢雖不是大毛病,癢起來卻讓人晝不寧、夜難寢,提醒你,等它上身才治療,不如預防來得有效。
天氣逐漸轉涼,泡溫泉或洗熱水澡的人也多了署立花蓮醫院皮膚科醫師林宛融說,最近皮膚科門診陸續出現皮膚癢的患者,有的人愈抓愈癢,甚至抓到皮破血流,這就是「冬季癢」。
皮脂腺少 小腿前側最癢
林宛融指出,秋冬是「缺脂性皮膚炎」,俗稱「冬季癢」的好發季節,這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皮膚問題,通常以搔癢為主要症狀,特別是在小腿部位,有時也在上肢或背部、腹部出現。
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皮脂腺會分泌皮脂,提供皮膚及毛髮的防水及保護,避免乾燥或龜裂。有幾個原因會影響皮脂腺的分泌,包括部位、年紀、溫度與濕度。人體皮脂腺的分布以頭臉部較密集,而四肢尤其是小腿脛前分布較少,這也是為何冬季癢好發在小腿前側。
老人好發 最怕清潔過度
另外,當年齡漸長,皮脂腺會退化,皮脂分泌減少,所以冬季癢會好發於老人。當氣候轉涼轉乾,皮脂腺的分泌也會減少。因此每當乾涼的季節來臨,皮膚乾燥、脫屑、搔癢等症狀,很容易從小腿脛前開始爆發。若再加上不當的清潔習慣(如過熱的水、鹼性太強的清潔用品),又缺乏適當保養,無疑會增加皮膚搔癢程度。
愛泡溫泉 缺滋潤易惡化
林宛融說,除了老人家外,喜愛泡溫泉的人也要小心「冬季癢」,有些人泡溫泉或泡澡時覺得很舒服,但泡好後忘記給皮膚適當的滋潤,過了半小時左右就開始癢了。
冬季癢的治療其實很簡單,只要給予適當的外用藥劑或佐以口服抗組織胺就可得到不錯的療效,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照顧措施,症狀仍會在短期內復發,造成病人相當大的困擾。因此,若能事先預防冬季癢,效果會更好。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