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2010.01.23
美國總統歐巴馬21日公布限制金融機構涉險的監管新計畫,大型銀行首當其衝,全球股市在金融股領跌下重挫。歐洲樂見美國向大型金融機構宣戰,但呼籲制定國際協議,以免相互掣肘。
歐巴馬計劃限制吸收存款的銀行從事「與服務客戶無關的」自營交易,他表示此措施能強化美國的金融體系,有助避免重蹈金融風暴覆轍。銀行投資避險基金和私募基金將受限,銀行借款也在緊縮範圍之內。
美國股市22日連續第三天下跌,道瓊指數早盤最低跌0.9%,英、法、德股市跌幅也超過1%,高盛最低跌3%,巴克萊更一度重挫逾9%。亞股則一片慘綠。
歐巴馬表示,他希望確保銀行「不會一面從事投機投資,一面從納稅人擔保的存款得利,」納稅人今後不必再被迫紓困銀行。他只差沒有說要恢復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後制定的葛拉斯-史帝格法案(Glass-Steagall Act),禁止商業銀行兼營證券事業。
歐巴馬當局先前一直反對眾議院提出的懲罰性稅收,也沒有利用對銀行的掌控權,對銀行施壓,所作所為反而顯得處處在協助銀行擺脫各種限制。歐巴馬20日正好就職滿周年,此時他聲望急跌,對銀行的態度卻急轉彎,提出「大快人心」的金改計畫,難免落個「為救民調」的口實,或是凸顯他過了一年才跟上民意。
歐洲基本上歡迎美國的做法,不過英國保守黨影子內閣財政大臣歐斯本表示,只有在國際間訂定一致的協議後,英國才考慮實施類似法規。德國政府也持同樣立場。
歐洲大型銀行向來同時提供傳統商業銀行業務、投資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歐洲政府相信,如果改變現狀,一定是大家一起改變。如果各國腳步不一致,會出現各金融中心銀行政策相互牴觸的亂象,抵銷為金改所做的努力。
倫敦金融時報在社論中指出,歐巴馬政府近來對整頓金融業的行動基本上都合乎情理,但這些提議卻犯了嚴重的錯誤。該報指出,監管政策的首要目標,應當是讓銀行在不會危及整個銀行體系、甚至整個社會的情形下倒閉,但歐巴馬提出的措施並未針對這一點。
閱報秘書/葛拉斯-史帝格法案
1929年美股大崩盤,當時銀行兼營證券業,被指為罪魁禍首。為免重蹈覆轍,國會在1933年通過由葛拉斯與史帝格所提葛拉斯-史帝格法案(Glass- Steagall Act),強制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業經營,影響美國與許多國家的金融業達數十年。隨著金融交易日趨複雜,這項著重金融安定的法案限制銀行的效率與競爭力,於1999年遭廢除。如今歐巴馬在金融大海嘯過後宣布限制金融業,葛拉斯-史帝格法案極可能捲土重來。 (綜合外電)
◆ 亞洲泡沫不能更大 歐巴馬逼禿鷹回巢
【聯合報╱記者羅兩莎】2010.01.23
美國總統歐巴馬出手整頓金融體系,引爆熱錢撤離亞洲、返回美國。近來新興國家飽受熱錢炒作股市、匯市、房市所苦,面臨資產泡沫化的問題;結果歐巴馬的計畫才剛披露,「熱錢就開始跑回美國」,也造成昨天亞洲股匯市跌得鼻青臉腫。
簡單說,歐巴馬這次出手改革,就是要讓這陣子大肆借低利率的美元、狂炒亞洲貨幣的「禿鷹們」,「乖乖回到美國,不要再到處亂炒」,防止發生新的金融風暴。
全球金融海嘯後,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連番降息,美元利率降至百分之零至百分之點二五史上新低;但超低利率的美元引爆新一波利差交易風潮,對沖、私募基金竭盡所能,大舉借低利美元,匯往澳、紐、台、韓、印、中、港、泰、馬等亞洲國家,狂炒股市、匯市及房市,引發亞洲資產泡沫化隱憂。
禿鷹盤旋,亞洲國家高度緊張,除了台灣央行總裁彭淮南數度大喊不歡迎炒匯投機客,印度、巴西也開徵熱錢稅等「趕禿鷹」;亞洲國家憂心1997年金融風暴重演,中、美大國也察覺「再這樣炒下去,今年下半年可能出現二次衰退,後果將不堪設想。」
財金官員分析,歐巴馬這個動作,目的是要抑制股市、房市等高得離譜的資產價格,「不要把泡沫吹得更大」,以免再度發生金融危機,衝擊全球經濟。
說白話一點,就是美國政府對於借美元炒亞洲貨幣、玩美國和亞洲股市的資金,以後「不准再玩」,先把炒匯資金源頭「卡住」,再將財務槓桿極高的對沖等基金逼回美國。一般認為,短期內禿鷹大概將暫時止息。
◆ 政府介入 美禁銀行私募基金
【聯合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二十一日電】2010.01.23
美國總統歐巴馬二十一日宣布重大金融方案,嚴格限制銀行高風險操作,擬議禁止銀行擁有、投資或資助避險基金或私募基金,也不許銀行操作自有資金獲利(proprietary trading)。
這是繼對大銀行十年徵稅九百億美元、以「討回」政府紓困款後,歐巴馬再對華爾街「下重手」;新方案如同限制美大銀行獲利與交易,被視為「政府的手伸入自由市場操作」,在美金融界引發大風波。
此案將列入國會正審議中的金融改革法案的一部分,仍待國會通過,因此變數不少;將是共和、民主黨國會議員、華爾街與金融利益團體角逐焦點。
歐巴馬在副總統拜登、此案首要推動者前聯準會主席伏克爾、首席經濟顧問桑莫斯、財長蓋納等約十名閣員陪同下,宣布新方案,據稱伏克爾與拜登全力支持此案,桑莫斯及蓋納有保留。
歐巴馬推動此案的考量與憑藉,在於「民意」———仍受經濟衰退之苦的美國民眾,憤恨華爾街銀行拿了大把紓困款,賺飽後大發紅利。
歐巴馬宣布新案時強調,「美納稅人再也不能成為『大到不能倒』銀行的人質」;他點出,今後大銀行不能再依照導致這波金融海嘯的舊規則作生意。
◆ 伏克爾規則 歐巴馬言聽計從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2010.01.23
美國總統歐巴馬21日以一句「伏克爾規則」(Volcker's rule),正式向華爾街宣戰,也證明前聯準會(Fed)主席、經濟復甦顧問委員會主席伏克爾果然薑是老的辣。
為預防金融風暴重演,伏克爾強力主張分拆銀行和交易部門,可惜這項建議始終未獲總統歐巴馬青睞。彭博資訊引述知情人士說法報導,直到上個月伏克爾還告訴朋友,他無法說服白宮接受他的觀點,不料到了月底,歐巴馬竟然會「從善如流」。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表示,這代表當局原來偏向解除管制的人士立場轉變,「伏克爾已經努力了一年,但我最失望的一點是,決策者拖到現在才接受他的建言。」
伏克爾在歐巴馬競選總統時,就已進入經濟決策圈核心。但後來歐巴馬選擇桑莫斯擔任白宮首席經濟顧問,伏克爾的影響力似乎日漸下滑;先前甚至有傳言指伏克爾已被歐巴馬「打入冷宮」。
不過,向來直言不諱的他,去年9月開始公開批判當局和國會對金改重重舉起、輕輕放下,並宣稱自動提款機是過去二十年來唯一有意義的金融創新。上周他還在紐約經濟俱樂部的會議上,呼籲在場超過500名的與會者與他並肩作戰,強化金改法案。
用「老驥伏櫪」形容伏克爾是再貼切也不過。他今年高齡82,200公分的身高,凸顯他「巨人」的形象。前Fed同僚兼老友柯利根說他「有堅定的信念、更有絕對的誠信」。
伏克爾在紐澤西州長大,當時美國正陷入經濟大蕭條,他承襲父母節儉的習慣。他女兒簡妮絲去年6月受訪時說了個小故事:伏克爾去年春天往華盛頓的路上,手帕不夠用,於是到梅西百貨(Macy's)挑了最便宜的買,三條11美元。
這60年來,伏克爾一路從財政部長當到Fed主席,目睹監管各國金融關係的布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體系瓦解。在拉丁美洲倒債危機期間,他也強制華爾街大型銀行重組債務。讓他揚名立萬的就是1979到1987年擔任Fed主席期間,他把利率提高到20%,硬是讓通膨率從15%掉到1%。
◆ 股房市飆不停 「下步就升息」
【聯合報╱本報記者羅兩莎】 2010.01.23
面對房地產價格飆翻天,資產泡沫危機浮現,中國人民銀行終於忍無可忍,展開緊縮貨幣、收回過度浮濫的資金,就是在釋出一個訊息,警告投資大眾注意,因為政府已經開始介意股市、房市過熱、資產泡沫化的問題了。如果股市房市仍繼續飆不停,問題沒改善,「下一步就是升息了」。
官員分析,從人行祭出調高存款金率、調高央票利率、針對放款成長太快的工行、中銀及光大等放款成長過速的銀行,採取懲罰性差額存款準備金率,並指示四大銀行不能放款給建商等觀察,目的就是要抑制炒房風。
人行接連出手,是要讓中國的經濟走得更穩、更久。長線來看,不論是對中國或亞洲各國都是好事。
中國央行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兩碼,被視為很聰明的作法,因為目標很明確:要從市場收回過剩的資金,但央行貨幣政策也不受影響。財金官員即稱:「準備金率提高兩碼,保證絕對不會影響到大陸銀行體系放款能力,因為大陸銀行的資金多到不行。」
市場普遍認為,大陸人行的政策目的主要是壓制銀行放款「不要擴張太快」,但不會限制銀行的授信能力,就是不希望對中國景氣造成衝擊。不過,如果市場不聽勸,升息的時間就不會太遠了。
◆ 末日博士盧比尼:全球股市漲勢 下半年終止
【李鐏龍/綜合外電報導】2010-01-23 中國時報
彭博社報導,素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盧比尼(Nouriel Roubini)表示,隨著通縮壓力限制企業獲利的成長,全球前幾大經濟體的復甦將減速,使得全球股市漲勢,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告終。
盧氏系出哈佛大學,現任教於紐約大學,曾在06年時預見這一次金融危機。
寬鬆貨幣政策 恐損及經濟成長
盧氏在香港受訪時指出,美國及全球各國寬鬆貨幣政策協助養大的新興市場資產價格泡沫,未能受到抑制,可能導致一種「解體及資產價格的大修正,將損及全球及區域的經濟成長」。
他說:「實質經濟已經逐漸復甦,但從去年3月以來,資產價格已漲過頭。若我沒看錯,則在今年下半前,美國、歐洲及日本的成長率將減緩。那可能是市場修正的開始,因為總體經濟訊息將帶來負面的意外。」
他表示,商品價格的下跌可能有限,受惠於新興市場對原物料的需求。
他指出,歐洲及日本能夠採行反景氣循環政策的空間將比美國小,而降低這2國市場在當前全球經濟復甦中領導全球的可能性。歐洲的主權債信危機正在擴大,因始終擺脫不掉預算赤字,而日圓及歐元對美元升值則「使情況雪上加霜」。
復甦疲軟及通縮 限制企業獲利
「甚至企業獲利也將傳來負面的意外。」在企業努力削減成本下,經濟復甦力道疲軟及通縮壓力將限制營收的成長,同時美、歐金融機構的虧損,將會超過在經濟成長低迷、失業率居高及房價持續滑落等情況下,市場迄已反應的規模。
盧氏針對寬鬆財政及貨幣政策指出,「退場之路非常狹窄,犯錯的風險非常高」。
他認為,亞洲及新與市場的經濟擴張將較為「蓬勃」,中國及印度經濟的有些部分顯現過熱跡象。「在諸如中國及印度等新興市場中,通膨已回到正面水準,因為有高經濟成長率及政策激勵。」
盧氏表示,中國緊縮「超寬鬆」貨幣政策所導致市場的短期陣痛,對持續成長是有其必要的,而香港應以管理式浮動匯率取代釘住美元,因為聯準會(Fed)的利率政策可能並不適合香港。
◆ 東京風向球-空姐看日航 興衰彷如隔世
【黃菁菁】2010-01-23 中國時報
揹負著日本國旗(太陽旗標誌)的日本航空(JAL)宣告破產,日航曾是日本經濟起飛的表徵,如今卻成為全日本國民的包袱,日本政府要挹注鉅額公資金協助日航重建。許多日本人對日航的興衰都不禁感慨萬千,特別是日航的空姐回憶起過去不可一世的榮耀都彷如隔世。
代表日本國的日本航空成立於一九五一年,當年甄試第一代空姐時曾經造成轟動,十五個空姐名額吸引了一千三百人上門應徵,自然要求的條件也很高,應徵的標準是身高一百五十八公分以上,體重約五十至五十五公斤,且還要看容姿、儀態、知識和語言能力。
當年日航空姐的起薪是月薪三萬日圓,約是一般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的兩倍,在出國不容易的時代裡,能因工作關係飛往世界各國是多麼讓人羨慕的事,因此連電視連續劇都搶著空姐熱推出「空姐物語」,至今還讓日本中年人津津樂道。
八○年代是日航的黃金年代,當時二十歲的空姐年收達七百萬日圓,卅多歲的空姐年收可逾上千萬日圓,是當時上班族女職員的三至五倍,因此對許多女孩而言,日航空姐是一心嚮往又高不可攀的職業。
日本人談起航空公司,一定會先想到日航,因此儘管日航近年來經營惡化,連空姐都改以契約社員的方式聘用,薪資也大不如前,但許多女孩仍執迷不悟地,看中日航的老招牌和名聲而甘於降格以求。
有八○年代的日航空姐說,當時日航為了擴大國際航線而招考大批空姐,除了英文面試之外,還要求每個應徵者換上無袖背心、短褲,在面試的考官面前走路、轉圈,不只是為了確認走姿、儀態,還要檢查手腕和腿上有沒有不雅觀的傷疤等。
當時許多人都是一考再考,失敗了又重考,有人即使考上全日空(ANA)航空公司的空姐,還是放棄不了要進日航的美夢。因為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日航象徵著國際航線,對全日空的印象就是以國內航線為主,雖然全日空後來也飛國際航線,但是知名度還是沒有日航來得響。
曾經歷日航黃金時代的空姐們都忘不了那時高人一等的待遇。老一輩空姐透露指出,當時只要飛逾十二小時長途國際航線,公司就會給假,且在國外住的都是高級飯店,回到日本還可從機場搭公費計程車回家,不管住家離機場有多遠,來回往往要花個數萬日圓(上萬台幣),公司也不會吭聲。
現在許多日航空姐進公司後,要先做三年的契約社員,薪水連一般上班族都不如,熬過三年之後,才有機會成為正式員工。工作時間也比過去長,出差住的飯店是便宜的商務旅館,通勤則是自己想辦法,因此現在偶而還會看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空姐拖著皮箱,站在電車上拉著吊環打瞌睡的情景。
日航空姐難為,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不只是待遇越來越差,還有日本媒體報導說,由於日航的載客量大幅減少,因此還要求空姐在機內售貨方面力求表現,互相競爭,以提高營業的利潤,有時空姐還要配合公司的宣傳,站在機場或東京街頭發傳單拉客。
有人說日航的盛衰就像日本經濟的縮影,日本泡沫經濟崩解後,經歷了失落的十年,許多人還一味地緬懷著過去的榮景,但畢竟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苦難要得以平息仍須很長的的調適期。
許多日本人對於日航擺脫不了揮霍無度的官營色彩,而政府竟然要用國民的稅金去解救日航而感到氣憤,不過,大多數的日本人對日航還是很有情,許多人都抱著寬容的心,由衷期待日航能有重新站起,日航空姐的臉上能再度展現驕傲自信的笑容。
◆ 豪宅建商沒在怕豪宅稅
【經濟日報╱社論】2010.01.23
財政部從去年開始倡議課徵的豪宅稅與奢侈稅,其中奢侈稅引起了種種爭議與討論,也由於奢侈稅是新的稅目,必須修改營業稅法,有法定程序,因而財政部還在研究;但豪宅稅的部分,財政部則鼓勵地方政府實施,現台北市因為是全台灣豪宅集中地,率先響應,打算今年實施。
不過,眼前存在的爭議是,豪宅的認定標準及如何調整其課稅基礎或公式。目前房屋稅的公式是房屋現值乘上稅率,而房屋現值的計算為「房屋標準單價×面積 ×(1-折舊率×折舊經歷年數)×地段率×分層分攤率」,其中,所謂「房屋標準單價」不是我們所謂買賣房子的單價,而係指該房屋每平方公尺的建造單價,因而其與構造有關;例如房屋構造是木造、磚造、鋼鐵造、混凝土造等的單價都不同。也就是說,基本上目前我們所認定房屋的現值,是以其建造成本再扣掉折舊來計算,也因為房屋現值是成本計算,當然會與房子實際交易價格不同,而且與市價越高房子的價差也會越大。
現在台北市政府並不打算改變豪宅稅課徵公式,所以在豪宅的認定上,還是以成本為基礎,在房屋建造、同一層樓幾戶及路段上打轉。說實話,豪宅之所以稱為豪宅,真正價值本就有炫耀或奢侈的成分,這樣的炫耀價值怎麼有辦法從建材等成本面因素反映出來?簡單地說,政府再怎麼從成本面灌水,所衡量的現值,也只是真正市價小小一部分而已。現在許多新屋房價,已經喊到一坪100萬、120萬,甚至200萬,請問,從成本面灌水衡量,如何能彰顯100萬與200萬一坪的差距?也因此,當台北市宣布要課豪宅稅,這些豪宅建商似乎沒在怕,單價反而越喊越高,每年多付個幾萬元的房屋稅,換到的卻是政府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所鑑定背書的「法定豪宅」,房價不知道可以因此漲幾成。
這樣的情形下,未來我們一定可以看到,這些豪宅打著政府認定的公信力,再次炒作豪宅;試想,一戶1億元的豪宅,倘若因此被課到原來的三倍房屋稅,就以10 萬元計,又假定,這豪宅因為政府鑑定背書,可以漲個5%就好,那就是500萬,這錢可以繳房屋稅50年!原本政府欲課豪宅稅是因為民眾觀感不好,有違庶民經濟;結果,課到的稅不痛不癢,反而為豪宅正名加持,多了一項炒作理由,這豈是政府欲課徵豪宅稅的本意?
因此,要課就要課到讓豪宅有點感覺,如此,以建造成本為基礎的現值估算,必須揚棄。在國外課徵類似豪宅稅,都是以實際交易價格為基礎;例如,美國紐約及英國倫敦的Mansion Tax,都是以100萬美元及英鎊為依據。所以我們的認定標準,要嘛就直接以總價億元台幣或一坪百萬為界,超過此界線的房子,所使用的房屋稅公式,就直接把現有房屋稅公式裡的「房屋標準單價」,從建造成本為基礎的單價改成買賣單價,如此,就算稅率以住家用的1.2%計算,相信,也會讓豪宅屋主們有點感覺。
過去,稽徵單位總是以市價難掌握為由,不願以市價作為課稅基礎;老實說,這實在是推託之詞;現在都可以規劃把整個台北市的潛在豪宅,列冊清查其建造、區段、住宅環境等成本因素,卻無法掌握交易狀況?再不然,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這些豪宅的建商不是一直在喊價嗎?就以這些喊價作為課稅基礎,敢喊出200萬一坪的豪宅,購買者就要有心理準備,每年得付出每坪2.4萬元的房屋稅,不然,就別亂喊價。
◆ 不要急著兌現募兵制
【蘇進強】2010-01-23 中國時報
日前財政部公布了全國稅收的數字,結果較預算數則短徵二六五二億元,面對這樣的財政與經濟情勢,政府除了必須採取振興經濟的積極政策外,似乎也該重新考慮某些衝擊政府財政的重大選舉政見,如募兵制的限期兌現。
為推廣募兵制,國防部卯足勁,期望在民國一○四年如期完成募兵制,甚至希望依照期程,將目前約百分之六十的志願役官兵,逐步提升到百分之百。然而為了達成募兵制,必須要有相關的配套措施,如修法、服役設施的改善、四個月義務役訓練內涵及方式、官兵福利及待遇等。而這些相關配套措施所需預算,則高達九百億的預算,結果被行政院退回。往後如逐年增加招募人數,所需預算的籌措,將成為馬政府的最大難題。
如果經濟好轉,政府財政充分支撐募兵制,加上國防部研擬完整的配套措施,也許可以在初期階段達成政策目標,但若政府財政稅收仍無起色,募兵制的預算需求勢必排擠國防武力採購等項目的支出,若然,則無異殺雞取卵,捨本逐末。因此,在規劃及逐年實施募兵制過程中,除了必須設定國防安全的停損點之外,預算及財政的支應,也應列為重要前提。
根據國防部九十八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的內容,國防部在民國九十九年底前,要完成配套法規修訂,陸續將薪資福利、營舍整建、設施改善等依序提前推動,以增加招募誘因,但在預算無解的情況下,勢必受到延宕。軍教課稅雖然在這會期沒有通過,仍為大勢所趨,以此福利做為募兵制的號召效益不高。
除了預算之外,在募兵制漸進過程中,必須先思考整體兵力結構的調整。目前估計大約有百分之六十的志願役官兵,而且與義務役士兵混編在同一單位服役,已經產生同工不同酬的問題。而目前國防部正在進行「精粹案」,本來就要裁減至二十一萬五千人。這樣的兵力規模仍有討論空間,但重點在於整個兵力結構組成為何。
為因應志願役士兵比例的增加,應該先從主戰部隊開始,重新編成全志願役的常規作戰部隊,並列為戰訓優先單位,如此在完訓後,就能成為兵員質量可維持穩定三、四年的即戰力部隊。如從今年開始實施,可在每年完成四分之一戰力編組及訓練,剛好在第四年成為全裝備、全員到齊的精銳武力。高司單位原本志願役官兵比例就高,擔任文書與行政工作的士兵以義務役為主,甚至將來在過渡期以替代役擔任,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尤其配備先進高科技武器的單位更應優先招募優秀人才,以免形成戰力的斷層。
美軍在轉型成全募兵制初期,部分艱苦職務如步兵、裝甲兵等的招募工作非常困難,等到編列職務加給後,才稍有改善。如政府要在限期內完成募兵制,就須給予充足的預算,及相關配套措施的協助解決,否則,就應該勇於「幫貓咪掛鈴鐺」,面對現實,調整募兵制實施的期程,不能因為顧及總統的面子,勉強兌現選舉支票,流失優秀人才,危及國防安全。
(作者為前國安會諮詢委員、曾任職業軍人)
※ 相關報導:
* 國父上場 國慶10元硬幣換新裝
* 財經漫遊-強權來了 非洲更窮了
* 台灣最重要的再生能源 佛里曼:挖腦力
23 則留言:
鐵了心 央行要把熱錢全趕走
【經濟日報╱記者藍鈞達/台北報導】2010.01.25
為了平息炒匯熱,短短一個月,中央銀行五度發出資料,最後再祭出「喝咖啡」的手段,勸說層面更從銀行拉大到出口廠商,匯銀主管認為,央行有意趁著此時熱錢撤離亞洲,一舉把沒有長期投資意圖的資金,全數趕出去,避免影響金融秩序。
去年12月31日,新台幣單日驟升2.08角,央行立刻透過新聞稿要求外資匯入要符合申報用途,更罕見地直接表明,會「送請主管機關處理」,之後幾乎是「三天一新聞稿,五天一參考資料」。
央行首先釋出國外對資本管制的態度;接著,採「三不政策」—包括海外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不准做、美元空單不准留過夜、銀行不要最後一盤掛單等;再來更統整出「彭16條」,整合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等單位對亞洲須管制資本以防熱錢流入影響經濟的言論;最後,再對外界質疑新台幣匯率低估的說法提出解釋。央行一連串的動作,匯銀主管指出,「央行這回是鐵了心,不可能對熱錢有半步退讓」。
央行近一個月動作頻頻,理由很明顯,美國總統歐巴馬才剛透露欲限縮大型銀行業務,海外資金馬上轉回美國,導致亞洲股匯重挫,這就是央行總裁彭淮南先前最擔憂的事情。
匯銀主管解釋,美國還未升息,但歐巴馬的動作已經召告全球美國可能走向逐步緊縮,如果央行之前對熱錢毫無作為,現在熱錢流出的影響,絕對比之前還要嚴重。
不過,匯銀主管認為,央行趕熱錢的動作不會僅止於此,長期以來熱錢透過外銀大炒遠匯,或躲進債市,央行都看在眼裡,這回直接和銀行面對面「攤牌」外,也可能和金管會重新討論,調整購買公債的規定,避免外資以買2年期以上公債來躲避調查。
◆ 專家看大衰退:達沃斯人已死
【楊明暐/綜合報導】2010-01-25 中國時報
WEF會議召開在即,美國《商業周刊》著名專欄作家布魯斯.努斯包姆(Bruce Nussbaum)卻撰文指出,與會菁英投射出來的那種跨越國界、擁抱市場的「達沃斯人」全球領袖形象,連同會議本身,已經一死了之。
努斯包姆認為過去兩年的「大衰退」顯示,達沃斯人標榜的「全球化」不過是在掩飾興起中的民族主義。到最後,是民族國家和各國納稅人拯救了達沃斯人經營的銀行和企業免於全面崩盤。「大衰退」也證明,芝加哥經濟學派的「市場萬能理論」,無論對全球經濟或國家政策,都是一個錯誤。
努斯包姆說,全球化改善了數以百萬計中國人的生活,但也導致數以百萬計美國中產階級和窮人變得更窮。「在一個自由貿易體系內的有效率市場,可以造福所有參與者,這個理論現在已被證明是根本錯誤。」
以全球化與自由市場橋頭堡美國為例,家庭收入過去廿年未見增加,過去十年更下降四%。如今每八名美國人就有一人靠政府糧票過活,工作年齡層的美國人有近二○%失業、未充分就業,或放棄希望不再尋求就業。此外全球化也擴大了西方國家內部的貧富差距。跨國銀行和企業的利潤,大部分進了達沃斯人的口袋。
努斯包姆形容,達沃斯人現在一絲不掛站在世界面前,他們拿不出更高明的經濟理論,也欠缺領導世界經濟所必備的技術。「美國聯準會前主席葛林史班公開承認,市場沒有自我修正令他吃驚,效率市場理論根本不管用。而今我們也必須承認,全球化同樣不管用。」努斯包姆最後寫道,他已連續參加十二屆WEF年會,今年他不去了,因為,達沃斯人已經拿不出任何可以取信於人的東西。
◆ 觀念平台-歐巴馬左傾 保守派反撲
【顧爾德】2010-01-25 中國時報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二十一日做出一項將改變美國政治遊戲規則的重大裁決。九位大法官以五比四的票數通過,政府不得限制企業、工會等團體的政治支出金額。這項裁判雖然沒有撤銷企業、團體對單一候選人的政治限金上限,但允許企業團體不受金額限制地花錢宣傳反對或支持某一個候選人或某一項政策。
這個判例的源起是,二○○八年希拉蕊.柯林頓參加民主黨黨內初選時,一個保守的民間團體「公民團結」(Citizens United)製作了一部有關希拉蕊九十分鐘的負面紀錄片,計畫在有線電視台播放,同時也在無線電視台打廣告宣傳這支片子。聯邦選委會禁止他們播放,因為二○○二年國會曾經通過一部McCain-Feingold法案,禁止企業、工會在接近選舉之前透過電子媒體播放這類的宣傳廣告。「公民團結」為此和聯邦選委會打官司,但敗訴,於是請最高法院裁決。
對「公民團結」這種非營利民間組織,是不是應該把它們和大企業、工會用同樣的法律來規範?其實是有爭議的。畢竟這種民間組織的力量不能和大企業相提並論。但令大家出乎意外的,最高法院五位保守派大法官在這個案子上卻不是從這些層面來解釋,而是直接從憲法第一修正案言論自由的保障論證。這五位大法官認為,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不只是自然人,也應該同等地保障法人組織。因此,不應該限制企業表達這些言論的花費。
這是個很難令人接受的理由,《華盛頓郵報》的社論就指出「在憲法第一修正案中,根本沒指出企業應該和人民受到同樣的對待。」而五位保守派大法官寫的主要意見書中稱,企業這些非直接捐給侯選人的單獨支出「不會導致腐敗或者腐敗的出現」,《紐約時報》的社論就質疑「如果華爾街的銀行家們告訴國會議員,他們會針對任何反對銀行紓困案的議員,花數百萬美元讓他們不當選,這當然就是腐敗了!」投下反對票的大法官史帝文斯(J. P. Stevens)則說這個判決「不僅會威脅到民主,更會傷害到整個體制。」
平心而論,解除企業政治支出經費上限與腐敗的確無法畫上等號。美國除國會有立法限制企業、工會的政治經費,許多州對政治獻金與經費也有或寬或鬆的立法。不過在實證上很難確認立法較嚴的州政治比較清明,沒立法規範的州政治就是腐敗的。
最高法院這項判決,應該視為保守派對歐巴馬政府的高度不安而採取的一項反撲。歐巴馬政府左傾的路線,讓政府在金融危機中強力介入市場,在社會福利政策上強勢推動全民健保,這些做法都在挑戰著保守派的基本價值,挑戰他們堅定捍衛的個人自由。一年多前思變的民心讓歐馬巴當選,但美國社會中保守力量還是非常強大。當歐巴馬政府要用政治力量積極介入經濟與社會面,保守派用更激烈的方式來保障私人企業的政治發言權。即使美國主流媒體的輿論多認為最高法院這一步跨得太超過了,但這也是美國社會內部的一場價值鬥爭,一股要把左傾的政府往右拉的力量。
在這場左右拉扯中,美國可能要付出不小的代價。未來企業的立法遊說工作如虎添翼,就像《紐約時報》的社論所警告的,敢對大企業說「不」的議員,不是只要放棄大企業的政治獻金就沒事了,而是要面對大企業投下數百萬美元的負面文宣戰。而對歐巴馬政府而言,在民主黨國會席次減少之際,最高法院又送來這份「大禮」,歐巴馬想推動的改革將前途艱困。(作者為專欄作家)
金融監理 WEF論壇焦點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2010.01.24
美國歐巴馬政府21日石破天驚地提出限制大型銀行規模與業務的法案,可能使全球金融監理成為本周達弗斯世界經濟論壇(WEF)的重要議題。
投資人之前一直預期,美國將抗拒對銀行採強硬行動。沒想到,歐巴馬政府的提案正面回應民眾的怨氣,令已逐漸熄火的全球金融監理議題重新熱烈開議。本屆達弗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訂27日至31日舉行,花旗集團執行長潘偉迪、美國銀行(BofA)執行長莫尼罕等企業主管都將與會。
國際大銀行表示,還在觀察美國金改措施的細節。不過,單是限制存款銀行設立自營部門操作金融產品這個提議,已獲得全球財經官員的正面迴響,表示將說服其他政府一同處理過大或業務過於複雜的銀行。
負責整合國際金融監理的金融穩定委員會(FSB)主席德拉啟歡迎歐巴馬的金改倡議,表示將使「金融改革倍添動能」。他投書華爾街說:「這顯示美國再度領導改革,帶給國際間重要的動力。」
瑞士國家銀行(央行)新任總裁希德布蘭(Philipp Hildebrand)說,該提案將降低未來發生金融危機的機會,「無疑是我們高度感興趣的議題」。法國財長拉加德說:「我相信這邁出了非常非常好的一步。」
美國金改法案提出的時機正好,因為由20國集團(G20)背書的FSA金融監理綱領正準備成形,包括銀行分紅、如何建立大型銀行資本緩衝、銀行應提列多少呆帳準備、資產負債表的流動性資產比例等規範。
不過,金改也可能面臨各國不同調的問題。華盛頓國際金融研究所(IIF)執行董事達拉羅說,各國分別設立新規範時,最大的風險是各國保護各自的金融體系,以致於「減弱跨國資本流動」。
德拉啟承認有上述風險。他說:「我們期待全球金融服務業能夠整合,因此,採取的措施不能因為遊戲規則不一致,鼓勵監理漏洞的套利。」
例如,歐洲各國並未跟隨歐巴馬提議的金融危機責任稅(銀行稅)措施。
※ 相關報導:
* 專家提議 克魯曼掌Fed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385370.shtml
◆ 農曆年後 糖、米、油、紙「漲」聲響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2010.01.24
受到國際原物料漲勢猛烈之影響,外傳過農曆年後糖、米、油、衛生紙等民生用品都會出現一至二成的漲幅。量販業者指出,確實有收到紙廠業者通知過完年後將調價,而米調價與否,則視今年第二季會不會休耕。金百利克拉克和永豐餘對於調價與否,都低調不願正面回覆,表示純粹反映成本。
量販業者指出,因去年景氣不佳,原本要調價的業者都壓抑不動,但隨著景氣逐漸復甦,加上民間消費力增強,已壓抑一年的廠商紛紛開始喊漲,包括乾貨、糖、油、米、麵粉和衛生紙等商品,都蘊釀於過完年後調價。
量販業者表示,為了穩定國內糖價,台糖兩公斤以下小包裝用糖,日前雖已確定在春節前不漲價,但事實上自去年年底至今,台糖已悄悄漲了二波,春節後不排除會調漲。米和油的部分,量販業者強調,今年若確定會休耕,勢必會波及米價,而油為反映成本,市場早已漲了一成。
紙漿和原油等國際原物料不斷飆漲,紙廠業者表示,光是短纖漿就從去年初每噸380美元,一路飆升至現在的760美元,整整漲了一倍,因此二月的調價純粹是反映成本,初估漲幅會在15%上下。
※ 相關報導:
* 鐵礦砂暴漲 中國鋼鐵廠得了恐慌症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386264.shtml
◆ 財政赤字逾1兆人民幣 中國今年壓力大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1.24
香港文匯報報導,中國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透露,中國政府初步確定2010年財政赤字為1兆5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8500億元,中央代發地方債券2000億元。
香港文匯報報導,尹中卿昨天在北京大學「民營經濟新年論壇」上,透露這項赤字規模。
他說,今年的赤字率將控制在3%,債務規模將控制在20%之內。
他表示,2010年可能是中國經濟發展最複雜的一年,要努力避免經濟增速大起大落,要切實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還要主動控制財政債務風險。
尹中卿認為,今年中國財政收入困難很多,支出壓力很大。
同時,今年中國不僅要關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揚的壓力,更要關注資產價格上漲過快的風險,警惕資產價格泡沫。
他表示,2010年外匯佔款將有可觀的成長,這會導致基礎貨幣增加,中國人民銀行在回籠流動性資金方面將更被動。
中國也會面臨更大的人民幣升值壓力。
尹中卿提醒,進入2010年,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刺激政策都有可能退出。如果中國的動作比歐美國家早,熱錢就有可能更多湧入中國。中國一定要加強對熱錢流入的監控和檢測,打擊非法違規跨境資金流動。
◆ 嚴防大陸經濟硬著陸的風險
【經濟日報╱社論】2010.01.25
中國大陸是去年後金融海嘯經濟調整時期的亮點,國際間已習慣於其強勢的經濟成長與種種躋身經濟大國的表現;此外,今年的中國大陸,極有可能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G2正式成形,但中國式的經濟成長,也極有可能成為今年經濟的風險爆點,有關其經濟硬著陸的討論已經浮上檯面,殊值一海之隔的台灣提高警覺。
一個代表性指標是,大陸國家統計局上周四發表去年第四季暨全年經濟表現,由於上季經濟成長率飆出二位數的10.7%,使去年大陸經濟「保八」成功,達到 8.7%。然而,如此亮眼的表現,不僅未獲得市場掌聲,反而因為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一舉衝上1.9%,引發中共官方即將收緊貨幣政策的疑慮,導致股市大跌,亞股也連帶遭殃,顯現大陸經濟動見觀瞻的影響力。
無獨有偶,本周三將在達沃斯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在近日發布的報告中則直接點名,中國經濟的硬著陸、先進國家的財政危機及廣泛的資產價格崩潰,將是今年及未來幾年全球經濟面臨的三大風險,而中國更是最大擔憂之一;主因是大陸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方式,是依靠極高的信貸成長,如未予妥適控制,大陸極有可能重蹈金融海嘯前西方資產價格泡沫和失衡成長的覆轍。大陸經濟會否硬著陸,是政策施為與發展情勢間的動態結果,但此凸顯了大陸近期經濟情勢的衝突與矛盾正在深化,政策間的摩擦將增加,擦搶走火的可能性勢將升高。
大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還能創造兩位數成長的大型經濟體,即使經過金融海嘯的巨創,依然還是達成了所設定的8%經濟成長目標;至於爭取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的目標,則可能因日圓快速升值、以美元計的日本國內生產毛額(GDP)放大,而要延到今年繼續努力,但完整數據要到下月日本發布國民統計才見分曉。不過,這些亮眼的表現也帶來了經濟恐過熱的隱憂,兩位數的經濟成長增速、紅火的基礎建設投資熱潮、供需緊張的勞動力市場和快速陡升的CPI漲幅等,大致呈現了 2010年的大陸經濟形勢,如何在其間調和冷熱,保溫也保穩,就成了當前最大難題。
一如大陸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的隱憂,大陸經濟當前的衝突與矛盾出現在三方面:如何既維持經濟持續回升的勢頭,又把物價的上升控制在一個溫和可控的區域內;二是經濟持續好轉時,產能利用率卻未相應提高;三是部分地區的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資產價格上漲對貨幣政策帶來的挑戰。第一項顯然是成長與穩定間的選擇,矛盾出現在CPI漲幅一下子由11月的0.6%,跳到1.9%,快要接近宏觀調控目標的3%,而且主要集中漲在食品,這與一般民眾的生計息息相關;但另方面,出口雖升溫,卻非雨露均霑,汽車、電力、鋼鐵等行業產能面臨瓶頸,部分產業卻還是過剩,同樣的非全面性也出現在資產價格問題上。凡此,均讓升息、升值等普遍性、全觀式的貨幣緊縮政策顯得弊多於利,也讓政策制定者對收緊政策慎之又慎,但太過的瞻前顧後,就有可能錯失控管的良機,這正是令北京當局舉棋不定的主因;卻也正是這樣的猶疑,升高了經濟的不確定性,更導致了市場的波動。
目前看來,北京傾向暫時採取微觀的選擇性緊縮,例如調控房市及信貸,再觀察後續發展;綜合一般預測認為,過了農曆春節之後,大陸就可能得要做個清楚的表態,確定的緊縮至少給了方向,愈不確定、猜忌愈多、愈容易失控、硬著陸的風險也愈高。歷史一直是這樣告誡我們的。
◆ ECFA 六組分頭協商
【經濟日報╱記者林庭瑤/台北報導】2010.01.24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首次正式協商即將在本周召開,ECFA談判初步將由六個工作小組分頭進行,未來半年內各自密集協商,以加快步伐;另在簽署的ECFA中,將不會明訂後續補充協議的時間表。
據熟悉兩岸談判官員表示,這六個工作小組依目前政府的規畫,將會依照「功能性」區分,初步可能會有主談、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護、法律等小組,但實際分工要看第一次協商結果而定。
據指出,此次協商在兩岸兩會的架構下,將由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大陸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分別擔任團長,並由經濟部國貿局長黃志鵬、大陸商務部台港澳司長唐煒擔任主談人。
這位官員表示,未來兩岸實質談判時,將會由各組敲定時間,在半年內各自帶開協商,以加快協商進度;另外,再向立法院長王金平報告時,行政部門將會採取每個月做進度報告的方式進行。
雖然ECFA參考大陸和東協簽定的架構協定中,但並不會將商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協定、爭端解決機制等列出確切時間表,因為有些業者憂心時間表會有市場開放的急迫感,談判人員也可以保留協商空間。
【記者雷盈/台北報導】經濟部政務次長林聖忠昨(23)日指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將於本周正式協商,規模約十多人,本次會談由事務官出席,不會有政務層級官員。至於地點,他說,「在對岸很合理。」
周遊華爾街/紅利怎麼發 學學淡馬錫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2010.01.26
金融業紅利引發的爭議愈演愈烈,各國政府紛紛採取限制措施,課徵紅利稅和實施強迫銀行改變獎勵員工的新規定,但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早就實施一套值得華爾街借鏡的辦法。
新加坡國營投資公司淡馬錫管理的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持股包括部分新加坡最大的公司,並投資許多海外的避險基金、私募股權基金和房地產等資產。
多年來淡馬錫採行一套合情合理的員工薪酬辦法,包括現金紅利和遞延給付的獎勵制度。
這套薪酬辦法的關鍵要素之一是,以該公司稱作「財富加值」(wealth added,WA)的評量標準來決定紅利支付。
WA評量參考公司經風險調整後的資金成本因素,計算特定年期的投資報酬率,以判斷公司的資產在預期的風險水準下,是否創造出超乎預期的價值。
在淡馬錫,每個人都有一個WA帳戶,當WA上升時,帳戶裡的錢隨之增加,這些錢就是用以遞延支付員工的紅利,遞延期至少三年、最長12年。
最重要的是,當淡馬錫虧錢時,員工會得到「負財富加值」,WA紅利帳戶的錢也隨之減少。因此,公司虧損的年度會減少員工享受以前累積紅利的權利。這種作法稱作「追回」(clawback)。
去年9月,淡馬錫公布3月31日止的上一年度虧損,投資組合價值減損30%、獲利劇減67%,WA則為負681億星元(約485億美元),這表示每個人的 WA紅利帳戶都受到重創。
這套辦法有其缺點:遞延紅利難以確定,使淡馬錫難以吸引最好的人才。
但淡馬錫的作法讓員工專注在正確的目標。淡馬錫在年度報告中說,這套薪酬方案建立在「與我們的股東(新加坡政府)」分享獲利和分擔虧損的基礎。
香港Allen & Overy的薪酬律師高漢姆說:「淡馬錫的作法令人刮目相看。」她說,這與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建議的銀行業薪酬標準相當一致。FSB的建議去年已被 20國集團(G20)和開發中國家接受。
歐洲和美國政府正推動銀行業採用這類薪酬標準,其中有幾個國家已開始遞延更多紅利支付,並採取追回作法。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貸、瑞士銀行都有這類辦法;高盛集團也是,雖然只適用薪酬最高的30名主管。
不久後,全球銀行業可能發現這才是正確的薪酬作法。淡馬錫可說是開路先鋒。(取材自華爾街日報)
◆ 克魯曼專欄/含淚支持柏南克續任
【經濟日報╱克魯曼(Paul Krugman)/編譯陳家齊】2010.01.26
一名共和黨人在麻州勝選,然後柏南克能否在參議院獲得第二個任期,就突然變得渾沌不明。其實這沒有看起來那麼奇怪,只是華盛頓突然驚覺到,民眾對於只救大銀行、不管就業的經濟政策如此憤慨。而柏南克成了這種政策的代表。
我的立場是什麼?我非常敬仰柏南克,對他的經濟學家能力以及處理這次金融危機的反應都很崇敬。(在此聲明:在任職聯準會之前,柏南克擔任普林斯頓經濟系主任時,是他聘我過來任教的。)可是批評他的理由也很充分。最後,我決定支持他續任,因為刷掉他只會讓聯準會的政策更糟,而非更好。
讓我變得只能這樣支持他,究竟是怎麼回事?
柏南克是頂尖的經濟學家,從2008年春季到2009年春季,他的學術專業與政策角色配合得天衣無縫。他積極採用了非正統的策略,擊退第二次大蕭條。
可惜故事不僅於此。在危機來襲前,柏南克是個典型的聯準會官員,這個機構的自滿心態也是他的心態。更糟的是,當危機的急性發作期結束,他馬上故態復萌。聯準會再次展現危險的自滿,柏南克也再次共享這種自滿。
想想兩個問題:金融改革與失業。
去年7月,柏南克公開反對一項關鍵的改革:他反對設立新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機構。他敦促國會維持現狀,讓保護金融產品消費者的責任,繼續留在聯準會手中。
但就在這場危機成形、金融業的惡行擴大時,聯準會卻束手旁觀。尤其是聯準會對次級信貸的警告充耳不聞。所以,當柏南克沒有承認錯誤,沒有解釋為何犯錯,也沒有提出任何證據說明聯準會將能改善時,他還提出這種要求,令人震驚。一句話就能道盡他的態度:「我們知道在幹嘛,相信我們就對了。」
所以,我說聯準會正重拾危險的自滿。
然後是失業問題。經濟也許沒有崩盤,但變得很慘。每六個找工作的人只有一個工作機會。柏南克也不認為就業可以快點復元。上個月,他預測失業會下降時,也承認降低的速度將會「比我們想要得慢」。所以他對創造就業有什麼建議嗎?
毫無建議。柏南克顯得完全不覺得有何必要,去推動快點降低失業率的政策。相對地,他提出的方案是如何「穩定通膨預期」。這樣講有點苛,但他好像覺得救完大銀行,他的任務就結束了。
這是怎麼搞的?我的看法是,柏南克和其他許多與金融業共事的官員一樣,變得只用銀行家的觀點看世界。財政部長蓋納以及歐巴馬頭號經濟智囊桑莫斯,也有同樣問題。但是柏南克此時要過參議院這關,而他們兩位不必。
所以,何不刷掉柏南克算了?還有其他人具備足夠的學識與政治智慧足可勝任。合適人選包括我的普林斯頓同事、前Fed副主席布林德,還有舊金山聯邦準備銀行葉倫。
但是,任何適當的替代人選都要面對參議院嚴苛的政治考驗,一旦最後是不良的人選出線,對經濟會是場災難。所以我決定支持柏南克續任。
而且,聯準會的政策是由委員會共同決定。儘管柏南克太注意通膨,不夠注意失業,但他的許多同僚更糟糕。用一個影響力不如他,比較難以左右政策討論的人來取代柏南克,後果可能是讓聯準會的通膨鷹派抬頭,更加危害就業復甦。
所以,這不是對柏南克的響亮支持,但已是我能有的最好答案。
如果柏南克順利連任,他和同僚必須理解,他們以為的勝利其實是場政策失敗。我們逃過第二次大蕭條,但是栽進超級大失業,會連續好幾年催折數百萬美國人的生活。而聯準會有責任盡一切努力結束這種痛苦。
(作者Paul Krugman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反腐連續3年 列中國網民關注榜首
中央社 2010.01.26
中國官方媒體日前進行1項中國民眾最關注議題網上民調,結果顯示腐敗問題位於榜首。網民甚至表示「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貪腐之人做不到的。」
官方人民日報和人民網聯合在網上調查民眾關注議題。在反腐倡廉、貧富差距、調控房價、醫療保險等候選熱詞中,中國網民最關注的就是反腐倡廉。
自2008年以來,反腐倡廉連續3年名列關注榜榜首。北京居民吳田麗告訴美國之音,這是因為腐敗問題已經嚴重到必須反的階段。她說,現在不僅是官員腐敗,而且跟權力沾一點邊的人和機構幾乎都有貪腐問題。
吳田麗以東北三省到北京截訪的人員為例說:「貪到什麼程度?只有你想像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的。比如說截訪這塊,東三省截訪人06年就說,截訪費用1年在 1千多個億以上,為什麼不解決 (上訪的問題),他們說,都解決了我們吃誰去呀?東三省那些人在北京儘是買房子的。北京的房子多貴呀,他們怎麼都買得起樓房,不都是貪嘛!」
上海居民陳恩娟說,中國腐敗嚴重主要原因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力。一些貪官的烏紗帽在反腐風頭上被吹掉,不久後又出來異地作官。
陳恩娟認為,過去幾年反腐倡廉的成果也沒能惠及百姓。她說:「上海2006年把陳良宇抓出來以後,他的社保基金和房地產方面有腐敗問題,但是我們因為拆遷受害者還是沒有被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四川居民陳和平說,腐敗日益嚴重是因為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他說:「中國的反腐倡廉,只要信息不公開,媒體不自由,它永遠是一句空話。」
反腐敗研究機構--透明國際南亞與大中華地區項目主任廖燃說,中國的腐敗程度跟世界其他國家比較處於中位水平。
不過,廖燃說,中國腐敗規模在擴大。這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有關係。30年的經濟改革開放,就是中央向地方放權、地方政府的權力日益擴大的過程。
他說,從過去10年裡中國整肅的貪官來看,腐敗高發領域是金融和房地產。由於官員為了政績追求GDP增長,賣地皮、搞房地產是推動GDP增長的最快途徑,而房地產業與老百姓的住房與生活密切相關,使得民眾對其中的腐敗有切膚之痛。
另一方面,中國網民在2008年曝光不少貪官污吏,包括抽天價煙的南京市江寧區房管局長周久耕、涉嫌猥褻少女的深圳官員林嘉祥、佩戴天價勞力士錶的陝西省漢中市佛坪縣委書記楊光遠、溫州赴北美的公費考察團、遼寧鐵嶺進北京抓記者的「最牛縣委書記」張志國等。
2009年,中國網民在鄧玉嬌殺貪官案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僅讓已經被綁在醫院床上的鄧玉嬌恢復人身自由,還令有關官員受到法律制裁。
不過,報導指出,網民監督反腐的趨勢似乎沒有繼續下去。北京居民吳田麗說,她經常上網,但網警對網路看得很緊,她在網上貼提意見的帖文往往剛貼上就被刪除。
ECFA正名:海峽兩岸經濟架構協議
中央社 2010.01.26
經過一整天的商談後,海基會與海協會建議未來兩岸經濟協議就叫做「海峽兩岸經濟架構(框架)協議」,英文名稱則要等向世界貿易組織(WTO)通報時才用到。
陸委會經濟處處長李麗珍會後向媒體說明會談結論時指出,中文部分究竟是用架構或框架?雙方將繼續思考有沒有辦法達成一致性,但架構或框架在英文表述上都是一樣的。
李麗珍代表海基會協商團做簡報時表示,今天的正式業務磋商中,台灣向大陸方面提及一旦簽署兩岸經濟協議,將來台灣會按照WTO的一些規定,以「台澎金馬關稅領域」的名義通報,但未來的簽署還是由兩會進行。
至於中國大陸是否承諾也會比照台灣通報WTO?李麗珍回答說,這部分沒有討論,但有向海協會代表團提到要按WTO規定進行通報。
她還表示,台商投資保障議題將放在兩岸經濟協議中的投資部分,服務業市場准入方面則沒有實質討論,而外界關注的早期收穫清單,雙方今天也只提大原則和大方向,並沒有交換各自的清單,必須等雙方回去後再做準備。
有關兩岸簽署經濟協議後,台灣是否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問題,李麗珍說,會談時未討論這一部分,但相信台灣在這方面很多的想法,大陸透過各種管道都已看到、聽到。
◆ ECFA首次協商 獲多項共識
中央社 2010.01.26
海基會今天表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首次協商今天在北京登場,獲得多項共識。雙方同意協議的基本內容包括早期收穫清單等。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今天在北京就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舉行第一次正式協商,台灣方面由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擔任團長,大陸方面則由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帶隊。
協商成員包括雙方相關主管部門的人員。雙方就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名稱、基本結構、建立商談工作機制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海基會今天發出新聞稿指出,今天的協商,雙方取得多項共識,其中包括:雙方同意協議的基本內容包括貨品貿易及服務貿易的市場開放、原產地規則、早期收穫清單、貿易救濟、爭端解決、投資及經濟合作等。
海基會指出,今後將按不同業務議題進行協商,雙方並交換了稅則及有關經貿管理規定和統計數據等資料。
此外,雙方也同意,應本著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儘快推動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在今天的協商中,台灣方面特別強調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必須考量雙方經濟規模及量體懸殊的差異,做出合理務實的處理,雙方均同意儘快安排後續協商。
◆ 陶冬:政策 未擊中要害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綜合報導】2010.01.26
瑞士信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陶冬認為,房地產市場不僅是今年大陸經濟的最大不確定因素,而且當前房地產政策皆未擊中要害。
他預期,當大陸央行開始調高利率,加上市場出現新的房屋供應,就是大陸房市開始調整的時候。
上周來台的陶冬,在大陸新浪的個人部落格撰文指出,房地產是一切危機之母,政府對它又愛又恨,政策心態十分矛盾,既害怕房價升勢過猛,製造資產泡沫,又擔心房價下跌會影響消費,甚至出現社會不穩定。
陶冬指出,中共官方最近接連推出針對房地產市場的措施,但卻幾乎看不到直接針對房市的做法。
他說,官方政策重心基本圍繞兩點,亦即土地與按揭(購房貸款)。土地是房地產的根基,也是這輪房市榮景的原動力。
※ 相關報導:
* 歐巴馬提優惠 主攻中產家庭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388206.shtml
* 印菲擬收銀根 日還想撒錢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387519.shtml
◆ 美企業激瘦 硬撐亮麗財報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道瓊社紐約二十五日電】2010.01.26
華爾街日報25日報導,美國企業財報季正緊鑼密鼓展開,上季大都有不錯的獲利表現,但亮麗財報背後是企業普遍縮衣節食,公司規模嚴重萎縮。
自兩年前經濟陷入衰退以來,企業與消費者的資產負債表被迫大幅縮水,在各公司陸續發布的最新財報中,可觀察到上述現象。
奇異公司(GE)財務長說,將鎖定金融部門瘦身;零售業者目標公司(Target)則表示,計劃試辦商品減半的商店。
削減人力、出售資產與降低庫存當然有助於獲利。去年第四季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出現整體虧損,為史上首見,而今年標普500指數已有四分之一企業發布上季財報,平均獲利比前年同期成長154%。
企業瘦身影響深遠。對已經失業的人來說,這意味著找到新工作將非易事,統計顯示,有四成失業者已連續27周找不到新工作;對保住飯碗的人來說,薪水將凍漲,儘管通膨處於低檔,但仍比薪水的增幅高。據勞工部資料,上個月經季節調整後的平均時薪成長2.2%,還低於消費者物價的2.3%漲幅。
消費者撙節開支,美國企業也跟著度小月,尤以銀行、航空與製造等產業最明顯。標準普爾估計,去年企業資本支出銳減22%,而超過10%的失業率則說明了企業裁員的程度。
英特爾就是最好的例子。英特爾上季獲利耀眼,但市場幾乎不捧場,因為英特爾的營收自2005年登頂後,已回跌9.5%,獲利更縮水一半。英特爾的員工則回到2003年的水準。這家半導體龍頭或許財報傲人,但那純粹是靠手段激烈的瘦身得來。
航空業也嚴重受創,去年整體營收前所未見地萎縮18%,比2001年最糟糕的14%縮幅還大。銀行業也仍在裹傷,花旗集團執行長潘偉迪說,花旗已裁掉三分之一人力,且出售了5,000億美元資產。分析師預期今年花旗會繼續整頓組織。
製造業巨人奇異的大傷口在金融部門,財務長薛琳(Keith Sherin)說,將減縮該部門的規模,而這個部門以往是奇異的獲利引擎。
◆ 讓10萬小龍齊騰飛
【經濟日報╱社論】2010.01.26
儘管國人多已淡忘,或羞愧不忍再提,但台灣確實創造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回想1950年代後期之後的30年間,年平均成長 9%以上,而所得分配則與之齊趨平均化,1980年分配的平均度勇冠群倫;那時候百業興隆,年年加薪,豐厚的年終獎金讓受僱者個個闔不攏嘴,失業率則低到 2%上下,比充分就業的定義還要低。這個奇蹟最大的功臣,人盡皆知,就是台灣的中小企業;台灣也因此常被稱為中小企業王國。
但,俱往矣!經濟奇蹟我們固然羞於啟齒,創造過不世功勳的中小企業,也早已不復昔日雄風。占98%的中小企業之中的大多數,可能是台灣企業中最羸弱的一群;出口主力的頭銜,早從20年前,就拱手讓給了資訊、面板等大企業;平均薪資遠遠落在大企業之後,創造就業本是各國中小企業最擅勝場的領域,當今的中小企業也非昔比。今天主領風騷的,是大企業、超大型企業,這個中小企業王國,稱王的,絕非中小企業。
然而大企業代之而起,當道稱雄,又帶來什麼好光景?我們的大型與超大型企業,十餘年來在政府不遺餘力地用心栽培之下,享盡了一切減稅、補貼、優惠,吸盡了社會的菁英與資源,因而成為整個經濟的擎天一柱;台灣每年4%上下的經濟成長率,胥賴他們傾力向對岸出超而得,一旦其出超受挫,整個台灣將立時摔落停滯的谷底。這些設廠動輒上千億的巨大企業,當景氣興旺紛紛籌資設廠時,全台灣的投資都因而大為揚升;反之,市況不佳,暫緩設廠,全國投資亦頓時中落。
可是這數以千億計的投資,所投入者絕大部分為進口的設備、器材,開工生產,又日夜不休地自國外進口原材料,其偌大的產值,真正得自國內部門者,九牛一毛,看似驚人的出口值,扣除了進口成本,所餘也無足多;因而真正對經濟的貢獻,與其規模、產值,完全不成比例。不僅此也,當他們吸盡了舉國的菁英、資源、資金,卻由於超高的資金密集度與技術密集度,對國內勞動的僱用,幾乎少得看不見。因而與龐大的投資、巨額的出口一時並至的,卻是與時俱增的失業率,以及連年下降的平均薪資。十餘年來我們冷落中小企業,將全部的寵愛加諸光芒萬丈的所謂高科技產業,一心以為鴻鵠將至,這是李、扁政府犯下的最大錯誤,而由我們承受苦果。
不被這些大而無當的產業所眩惑,我們會發現,台灣真正的寶貝,還在400多萬家中小企業身上。其中有許多身懷絕技,舉世少有敵手,更有不知多少參與過奇蹟的締造、經歷過20年前經濟大轉型的洗禮,頭腦靈活、身手矯健,市場競爭能力超強,勝過未發跡前的康師傅、鴻海不知凡幾。他們蟄伏十餘年,就在等待兩岸大門洞開的時機,一旦破繭而出,個個都將摶扶搖直上九萬里。大門洞開的台灣能否騰躍再起,甚至再創奇蹟,就完全寄託在他們身上。然而若對岸大型企業挾其巨資及對大陸市場的掌控先行攫取一空,台灣也將失去一切機會。
在「全國人才培育會議」中,後知後覺的主政者接受與會專家建議,決定踵武荷蘭、芬蘭、新加坡等國之後,也推出「創新券」,幫助大約3,000家中小企業與研究單位共同從事研發。對400多萬家中小企業而言,固然是杯水車薪,也總算一個起步。3,000家不僅太少,只給一些創新券也起不了大作用。若真有心,就拿出千億資金,以三年為期,動員社會力量,挑選10萬家深具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幫助他們壯大。壯大十倍,就創造出上百萬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台灣的機會將壯大何止十倍!
ECFA協商 卡在歧視性待遇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林安妮/北京二十六日電】2010.01.27
兩岸兩會26日在北京首次協商兩岸經濟協議(ECFA),我方極力爭取在早收清單(指提早降稅的商品和提早開放市場的服務業項目)上體現實質對等精神;但大陸要求我方取消對大陸產品來台的歧視性待遇,成為雙方當前難解的課題。
儘管26日的協商,未實質討論早收清單項目,不過,雙方都是有備而來,不僅主管早收清單官員列席,雙方還交換海關稅則及有關經貿管理規定和統計數據,為下次協商預作準備。據了解,大陸方面明確表示,可提供台灣優於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待遇,但是也要求台灣讓大陸農、工業產品來台,比照其他WTO會員,享有相同待遇。這點立時成為雙方無法立刻解決的難題。
據瞭解,在26日一整天的協商中,雙方並未在ECFA的中文名稱,究竟是要叫框架協議或架構協議多做打轉,很快將日後協商組別約略分出貨品貿易、服務貿易、原產地規則、貿易救濟及爭端解決、投資及經濟合作與主談組六組。
著墨最多的,反而是在新聞稿中一句話帶過的「雙方還交換了稅則及有關經貿管理規定和統計數據」等。官員表示,交換稅則、經貿管理規定與統計數據,就在為下回在台灣舉行的早期收穫清單做準備。
26日,我主管早收清單的國貿局與工業局,都有官員列席;大陸方的早收清單主管者則有大陸商務部台港澳司長唐煒、海關總署關稅徵管司長高融昆、財政部關稅司副司長王小龍等人。
官員描述,雙方幾乎交換了一大箱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彼此海關進出口規則、各種進出口貨品的編碼、稅率以及進出口數量統計,方便彼此能確認早收清單項目,「基於過去已有四次非正式協商,應不用一個月,就可釐清彼此規範」。
官員也說,由於雙方經濟量體與規模的差異,因此我方會力爭要在早期收穫清單,乃至日後的其他工業貨品降稅、服務業市場開放談判上,引入實質對等。
◆ 二不二要 未獲回應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林安妮/北京二十六日電】2010.01.27
海基、海協兩會26日在北京敲定,兩岸暫定各自表述兩岸經濟構協議(ECFA )中文名稱,但我方在歷時八小時的馬拉松談判中提出了「二不二要」的訴求:不開放大陸勞工來台、不擴大開放農產品進口;以及ECFA日後要以我方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名稱送WTO備查、要考量兩岸經濟量體差異,均未獲大陸具體回應。
兩岸首次在北京進行ECFA正式協商,我方由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率團,主談代表是國貿局長黃志鵬;大陸由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帶隊,商務部台港澳司司長唐煒主談。雙方同意協議內容會基本涵括兩岸間主要的經濟活動,並約定儘快在台灣展開涉及早期收穫清單交換的實質協商。
高孔廉再次向大陸喊話,農產品不僅是經濟議題,還是社會議題。另外針對一些台灣傳統的內需型敏感產業,也希望大陸能理解台灣的關切。
鄭立中致詞時雖說,在商簽協議時,大陸會充分考量台灣同胞的願望與要求,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雙方都同意,協議基本內容將涵蓋兩岸間主要經濟活動,包括,貨物貿易及服務貿易市場開放、原產地原則、早期收穫計畫、貿易救濟、爭端解決、投資和經濟合作等。至於我方有意獨立協商兩岸投資保障協議,最後仍維持納入ECFA商談。
◆ 雙方互有諸多障礙待克服
【王銘義/新聞分析】2010-01-27 中國時報
台灣與大陸在首次商談ECFA過程,已就協議名稱、基本結構內容,以及後續商談機制取得共識,顯示兩岸推動商簽ECFA的政策態度,已轉化為具體的政策行動。對於政府期待在第五次「江陳會談」簽署協議,已奠定有利基礎。
商簽ECFA將是兩岸開啟經貿合作新局的重要進程,也將為兩岸在世貿組織(WTO)經貿規範之下,創建嶄新的雙邊貿易談判模式。尤其,對台灣未來與其他國家開展「貿易自由協定」(FTA)的商談,將產生積極的標誌性作用。
不過,商簽ECFA牽涉龐雜,既有政治糾葛的牽制,又有相關產業利益的調整與分配之爭,更有演變成為社會階級對抗之虞,甚至還將衍生成為與朝野較量的五都選舉議題。因此,商簽過程勢必要因應並克服幾項主要障礙因素:
第一、「早期收穫清單」的整合問題:「早期收穫清單」是整部ECFA協議的核心部分,也是涉及台灣產業資源調整、產業發展政策等經濟利益的分配問題。政府在關照石化、紡織、汽車零組件等產業的貿易利益之外,如何兼顧其他弱勢產業的生存空間、消費者的實際權益等問題,將是攸關ECFA協議成敗評價的關鍵。
第二、協商進程的國會監督問題:商簽ECFA進程,台灣內部有諸多爭議,甚至演變成朝野政治對抗,行政院長吳敦義已承諾將尊重國會,並將適時向立院通報商談進度,但大陸方面曾表達疑慮,因商談中的協議仍未定案,如在商談前後都必須向立法院匯報,恐將影響兩岸協商進程,也可能對商談工作造成牽制作用。
第三、市場互相開放的質與量問題:高孔廉在商談過程反覆強調,商簽ECFA協議必須考量兩岸經濟規模及量體懸殊的差異,做出合理的處理。其實,這句話的「潛台詞」就是:「希望兩岸不要對等開放」。不過,鄭立中只是一再表明會「充分考慮台灣同胞的願望和要求,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但並未明確承諾。
第四、弱勢產業的照顧與救濟問題:台灣已公開表明,對於大陸農產品進口、大陸勞工輸入台灣是持保留態度,政府並強調不會增加農產品進口,也不準備商談陸勞來台,大陸雖表示理解,但對大陸相關產業可能受到的影響,大陸商談代表也曾抱怨:「台灣有弱勢產業要照顧,我們也同樣有弱勢產業的扶持問題。」
◆ 謝國忠:中國面臨滯脹風險
【經濟日報╱記者林則宏/綜合報導】2010.01.27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指出,貨幣刺激政策原本就不是帶動經濟成長的良方。一旦刺激措施退出,中國可能會連續幾年出現通膨速度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速的「滯脹風險」(停滯性通貨膨脹)。
大陸證券時報報導,謝國忠表示,中國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帶來的通膨風險,將在今後一段時間逐漸顯現。目前泡沫初顯,投入更多資源將製造更多泡沫,預計未來經濟前景並不樂觀。
謝國忠認為,目前不斷流入的大量貨幣在房地產市場不斷推高房價,資金流入的驅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認為人民幣會升值;二是認為中國資產價格只漲不跌。前者造成資本的跨境流動,推升去年中國外匯存底的高增長;後者則推動大陸國內資本流動。
資料顯示,去年大陸新屋銷售額成長75%,超過全年實際的經濟成長率。謝國忠指出,投機者紛紛豪賭人民幣升值以及大陸資產價格上揚,中國經濟在投機者短暫的狂歡中獲得發展。但他預估,2012年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將被迫快速提高利率,屆時投機行為將無以為繼。
謝國忠表示,中國人民銀行日前將存款準備金率提高0.5個百分點,可視為邁出緊縮政策的關鍵一步,但這對於67%貸存比的銀行的貸款能力沒有太大影響,僅屬「心理戰」的範疇,利率還應提高3個百分點才能有效抑制通膨。
他指出,大陸整個金融系統缺乏的是「資本」,不是「流動性」。提高銀行資本適足率的要求,對改善金融系統來說更有效。
謝國忠表示,由於已開發國家的經濟體將繼續面臨高失業率和資產縮水的挑戰,其需求將持續萎靡不振,預計中國出口在未來五年平均增長率將只有個位數。因此,中國需要縮小投資規模,增加消費在GDP中的比重,以抵消出口放緩的影響。
另外,目前巨額資本正被重新分配,開始從製造業向房地產業傾斜,這將大幅削減未來大陸生產率的加速度。
◆ 四大資產泡沫 美國新夢魘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2010.01.27
美國的房市泡沫破滅不到兩年,經濟又再度受新的資產泡沫威脅,而且這回是四大泡沫同時出現,包括黃金、石油、股市和政府公債。
上周包括股市在內的金融市場,都歷經過一番震盪,但別以為股債油金這些資產都已跌到公平價值,更別提「便宜」。財星雜誌(Fortune)網站報導警告,股市、商品和美國公債,都還有得跌,因為他們的價格都已大漲到遠高於歷史平均以及符合基本面的水準。標準普爾(S&P)500指數最深可能回檔近 30%。
以股市和商品為例,大多數公司的獲利成長不可能快到支撐現在的高股價,而石油和黃金價格已高到足以刺激出新一波供應,預料供過於求將導致價格崩盤。而10 年期美國公債目前殖利率比2007年時少1.5%,代表價格相當高。
投機炒作風何以捲土重來?一派人士認為是和助長不動產泡沫同樣的原因:超低利率。共同基金業者第一信託公司(First Trust)貨幣專家魏斯柏里表示,投資人用超低利率借錢購買資產,推高資產價格。
不過也有其他經濟學家認為並沒有泡沫,至少目前是如此。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梅傑爾(Allan Meltzer)表示,就算現在銀行充滿便宜的資金,他們也不放款,所以才有信用緊縮,「如果貸款需求增加,我可能比較擔心。」但眼前不爭的事實是:不論是從經通膨調整後(例如商品)、或者能產生的收入比(例如股票和公債),資產價格都遠超過歷史平均水準。
2009年初至今,國際油價已暴漲逾60%至每桶75美元左右。但安納達科石油公司(Anadarko)執行長海克特曾說,開採石油成本最高只要55到 60美元;換句話說,石油生產商目前利潤高達30%至40%。業者勢必會因此提高產能,最終可能導致原油供過於求、油價跌到55美元甚至更低。
這一年來,金價也勁揚20%以上,攻破1,100美元大關,刷新歷史紀錄。至於股市去年3月曾短暫回到歷史正常價位,但如今的本益比已經比歷史平均值14 倍高40%。財星預估,如果S&P 500本益比要跌到14倍的歷史均價,代表會回檔29%,大約要跌到770點左右。
今年預算赤字 恐達1.3兆美元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2010.01.27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官員表示,最新出爐的預算案顯示,今年預算赤字將高達1.35兆美元。歐巴馬總統計劃聯邦政府從2011年起將凍結支出三年,三年後開支的增幅亦不能超過通貨膨脹率,顯示歐巴馬對削減預算赤字的態度是認真的。
該官員說,這項建議將是歐巴馬27日發表的國情咨文的重要內容之一。
這項凍結開支涉及由國會每年分配預算的一些機構和計畫,包括空中交通管制、農業補助、教育、營養補貼和國家公園等。但不包括國防、對外援助、退伍軍人管理局和國內安全的預算,以及聯邦醫保、醫療補助、社會安全等計畫的預算。
所有聯邦機構自由支配的開支將被凍結在現有的4,470億美元水準,但各部門有權力增加某些計畫的經費,減少其他計畫的支出。
然而,與政府的赤字相比,凍結開支所節省的錢只是很小的數字。這項凍結估計能在十年內節省2,500億元,而政府同期的赤字將累積至9至10兆元,前者還不到後者的5%。
歐巴馬這項建議既有政治風險,又有政治好處。他不凍結軍事開支,只凍結許多頗受民眾歡迎的國內計畫的開支,必定會進一步激怒民主黨內的自由派,包括國會的資深民主黨人。他們已經因為健保改革法案可能失敗,以及美國在阿富汗大量增兵感到不滿。
但這項行動也向選民、華爾街和其他國家顯示,在國債和其他債務如山的時期,歐巴馬是願意做出某些艱巨決定的。歐巴馬失去獨立選民中支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認為歐巴馬政府的開支失控。
◆ 杜絕「三個浮濫」
【經濟日報╱社論】2010.01.27
馬總統本周一在府院黨五人小組會議中指示,攸關台灣未來產業發展的「產業創新條例」,必須重新慎重檢討,務必在立法院新會期通過。雖然上會期產創條例未能完成立法,若藉此機會深入探討產業發展方向與政策工具搭配問題,矯正施政上偏頗觀念,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尤其要戒除浮濫減稅、浮濫藉「外部性」獎勵、浮濫選策略性產業。
產創條例中尚較能扣緊創新本質者,仍在仰賴租稅減免獎勵。我們曾多次指出,對研發與人才培訓提供高達35%抵減率,遠高於日、韓、星等國,有過度優惠之嫌;支出超過前兩年平均者,更按50%抵減稅額,將助長支出不穩定及套取節稅利益現象。至於鼓勵設置國際級營運總部,提供15%營所稅率為餌,卻又以放棄研發、人培等租稅抵減為代價,實有違「產業創新條例」立法原旨,也徒增稅制複雜度。
就租稅公平言,無論是個人或企業,既然享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就應公平合理的付稅,未來產創條例縱使一開始只保留研發、人培、物流中心、營運總部四項減稅獎勵項目,卻因利之所趨,鑽營逐利之下,減稅必然浮濫,還不如全部取消以除後患。
受不斷減稅及經濟景氣影響,去年稅收短徵2,652億元,極可能使其占GDP的比率再創新低;再加上配合促產條例落日,調降營所稅率在先,卻因信賴保障規定,促產條例一些減免稅要在十餘年後才能完全回收,對稅收影響實不容小覷。且十多年來,政府在理財上總企圖以「小政府」稅收支應「大政府」開銷,復不斷的減免稅,完全背離健全財政理念與原則,必然造成財政結構性失衡及債留子孫現象。然而財政部長對其失職仍茫然不知,一再透過「養鵝生蛋論」為其減稅自圓其說,卻陷政府財政於泥沼之中。
福利經濟學及「市場失靈」觀點,提供政府藉「外部性」介入市場機能的機會;然在互動關係密切的現實社會中,任何行為都可能對別人產生積極(正的)或消極(負的)外部影響,因而使得此種說詞無往不利,已廣泛成為政府介入的理由,堂而皇之要求減稅獎勵,造成浮濫局面,功能性獎勵亦然。其實,有些功能性活動(包括研發、人培等)縱使具有外部利益性,也應看政府介入是否利大於弊,及以何種方式介入較當,避免受利益團體遊說影響。儘管行政院已建立稅式支出評估機制,或規避不做、或流於形式,或高估效益與低估成本,其效果有限,甚至扭曲決策,也助長稅負不公。因此,產業租稅政策應「退出江湖」,真正具明顯外部利益者,透過直接補助將能正確矯正外部性,不致像一體減稅產生過與不及現象。
產創條例草案中,只留下四項功能性減稅,產業別減稅獎勵似乎已不復存在,表面上較以往大為進步;然而令人擔心的,產業別獎勵將以「化整為零」的方式,陰魂不散的存在各個特定產業扶植法案中;例如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等。由此顯示,政府始終擺脫不了透過產業關聯效果、附加價值等名目來篩選策略性產業的迷思,並仍以租稅減免為工具;此種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作法,對取消產業別獎勵而言,如何自圓其說?
政府浮濫的以市場失靈或外部性的理由介入經濟活動,浮濫的選擇策略性產業來獎勵,浮濫的提供租稅減免措施,極可能造成財政與經濟「雙輸」局面;還不如公平合理全面降低稅率,有效率提供基礎建設、加強教育與人才培育,提高行政效率,營造產業優質發展的環境,讓企業自我展現創造力、競爭力與獲利率。
◆ 以後財政大餅怎麼分?
【李允傑】2010-01-27 中國時報
為因應五都改制,行政院會去年底通過《財政收支畫分法》修正草案,在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制度部分,採「只增不減」原則,各地方政府所分配財源均適度增加。同時,修正案秉持「錢權一併下放」原則,財源與事權同時移撥地方政府,以公式入法取代比例方式分配稅款,以杜絕年年上演的搶錢大戰。 修正案通過立法後,據九七年度預算數推估,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將增加一四○○億元,但中央補助款卻減少四三○億元。而過去中央補助款僅補助台灣省各縣市,直轄市不予補助,未來直轄市與縣市均可依相關規定予以補助。如此看來對直轄市將比較有利,不但分享到統籌款增加的好處,也可爭取中央補助款,對未來財政的運用將更具彈性。
勞健保負擔將改全數由中央負擔,中央政府因此增加三○四億元的負擔。但原本統籌款收入來源之一的所得稅,由十%降為六%,估計減少三百億,如此一加一減其實是債務的轉移,但好處是可解決地方拖欠健保費老問題。
另外在土地增值稅方面,現行規定在縣、市徵起的收入二○%,應繳由中央統籌分配各縣市,修正草案也改為全歸地方所有。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地方自主財源增加,但土地增值稅稅收來源仍以都會區為最主,在較偏遠區是否有可能出現不增反減的情況,值得觀察。
過去地方政府往往基於選票考量,對於開闢地方自治財源大多消極。修正後的財畫法將餅做大,未來地方政府可支配財源可望增加九八二億元。但是這些多出來的錢未必能徹底解決地方政府財政惡化的問題,應有配套措施,建立誘因機制使地方政府強化「財政努力」及落實「財政紀律」。
財政努力不外乎「開源」與「節流」。在開源方面,可先從增加非稅課收入與地價稅合理化著手;對於努力開闢財源以提升財政自主程度之地方政府,在分配時應優予考量。在節流方面,可透過專案補助,鼓勵升格後新直轄市的人事預算支出採漸進式調降,透過成立跨域組織機構的整併,逐步精簡組織員額,發揮區域整併後的規模經濟綜效,共同提供公共服務,降低人事費比例,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在增加地方自主財源的同時,中央政府也應相對要求地方政府嚴守財政紀律,不應再有「虛收實支」、「以短債支應長債」不當財務作為。除了落實績效預算制度外,對於地方政府違反限定用途、不負擔應負之經費時,得暫停撥付中央統籌分配稅款或以其獲配之該稅款扣減抵充。對於縣市合併之後地方債務餘額減少者,財畫法亦應以增加補助作為誘因機制。
財政收支畫分法牽涉到地方資源的分配,是各縣市政府與直轄市力爭的戰場。近年囿於稅收短徵,政府財政大餅有限,政院在釋出資源給五都,使五都升格能名副其實之外,還是得公平照顧其他縣市。尤其在補助款分配上,當注意五都的補助款使用,是否會排擠到地方縣市的使用。同時應思考建立五都帶動周邊縣市發展的合作機制,以避免區域經濟發展出現貧富差距擴大的情形。
最後,有了地制法修法的前車之鑑,為使財畫法修正草案三讀付出社會成本降到最低,這個修法案須由朝野協商,並盡最大可能容納各方意見,特別是在五都與縣市政府之間取得妥協共識,才能減少未來審查法案與執行上的阻力。(作者為空中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
我們的時代-歐巴馬的左右為難
【張鐵志】2010-01-28 中國時報
一年前,歐巴馬以希望之星的姿態擔任美國總統。他成為美國及世界上許多人的超級偶像,他是政治界的搖滾巨星。
一年後,他的希望之光大幅黯淡。CNN的一月民調顯示,有百分之四十八的選民認為他一年來的表現是失敗的,只有百分之四十七認為他是成功的。
一月中的麻州參議員選舉,更成為對歐巴馬的直接重擊:在一個一向最民主黨的州(歐巴馬選舉時拿了近七成選票),一場因為一個最民主黨的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過世的補選,竟然讓一個共和黨新人當選。而這的確是因為麻州選民對歐巴馬的不滿。
不滿什麼呢?當然,歐巴馬一上台面臨的是兩場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一場嚴重的金融風暴。誠屬不易。但從希望到失望,也反應出他的政治價值和政策方向的問題。
一般對於民眾不滿的解釋是,多數民眾不支持歐巴馬大力推動的健保改革。NBC在一月的民調顯示只有百分三十八的民眾認同他的健保改革,而有百分之五十五反對。尤其是許多原來支持他的獨立選民都不支持他的健保計畫,並影響對他的支持度。
民眾不支持健保的原因之一是對健保方案本身的不滿。部分中產階級和勞工擔心負擔變重,並且認為獲益的大多是保險公司;左翼認為方案不夠進步,右翼則認為這是走向大政府──諷刺的是,歐巴馬上台時強調的是跨越黨派,但他卻一直被共和黨右派抹黑為社會主義者,或是太過於自由派。
不支持健保原因之二,是當前人們更關心的是經濟和失業問題。在這一點上,左、右派都認為歐巴馬在經濟和失業問題上表現不佳,只是右派是根本反對歐巴馬的健保計畫,左派或偏左的自由派則認為健保改革要推動,但也必須創造就業。經濟學者保羅克魯曼或《時代雜誌》都認為,歐巴馬的經濟刺激方案有助於讓失業問題止血,但他並沒有推出更積極的對抗失業、創造就業政策。
美國知名歷史學者峰那(Eric Foner)的批評更嚴厲,他認為社會平等從來不是歐巴馬的核心關懷。許多人曾經把歐巴馬視為小羅斯福,期待他在二十一世紀的經濟危機中推出新的「新政」計畫。但他認為歐巴馬並沒有強烈欲望要主張新政式自由主義(New Deal Liberalism):經濟不平等、失業問題、不受限制的企業力量等。而的確,歐巴馬從競選時就是採取中間路線,而不是民主黨左翼。他上任後的救市方案也讓許多人認為只是圖利華爾街的大銀行。
但歐巴馬確實期待他是一個定義一個時代的總統,他也提出了美國幾十年來最重要的改革,即使這個改革是短期內不受民眾支持的:健保制度的改革。但問題是,他本人並沒有清楚的價值與哲學,他的身邊又太多舊體制的人,以至於他左右為難:左派覺得他不夠進步,右派則覺得他太左。這個對他形象的矛盾最具體就體現在他的健保政策上:左右都有不滿意的人。
從雷根主義的革命以來,美國人依然相信「政府是問題所在」,不信任政府在社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上一個民主黨總統柯林頓也是在任期中才認識到這個現象,因此強調「大政府時代已經結束」。這是歐巴馬的客觀環境的困難。
但是人民對全民健保的觀念並非是不能改變的。麻州選民雖然選出反對歐巴馬健保的共和黨參議員,但麻州卻是美國最早實行全民健保的州,選民也依然支持該州的健保政策。
然而在歐巴馬的政治戰略上,他沒能清楚說服選民對於健保改革的好處,也沒有在另一個戰場─就業─讓人民滿意,因此沒有政治資本去推動艱難的健保改革,他甚至疏離了他在選舉時建構起的草根運動。相對的,共和黨卻不斷在理念層次上發動攻擊,並且有強大的右翼民粹運動(化身為「茶葉黨」)作為動員基礎。因此,歐巴馬在這場政治戰爭中失敗了。
一個有擔當的政治領袖應該用他的理念說服選民、改變時代。小羅斯福利用經濟危機建構了新政的政治聯盟,改變了美國的政治版圖和經濟思潮。歐巴馬有這個企圖卻未能達成。此刻,在麻州的慘敗之後,他也開始強調對銀行業的管制,強調對抗失業和照顧中產階級,似乎在第一回合的左支右絀之後,他重新找回民主黨的進步民粹主義路線。
第二回合的戰爭,正要開始。
◆ 世界經濟論壇 嗆美嚴格金管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2010.01.28
第40屆全球經濟論壇27日在瑞士度假勝地達弗斯揭幕,與會的各國銀行高層人士幾乎一致反對管制金融業措施,和美國總統歐巴馬等各國領導人唱反調。
與會的德意志銀行等金融巨擘高層人士表示,如果美國與各國政府相繼實施嚴格金管,可能扼殺得來不易的全球經濟復甦。這次會議為期5天,與會者大約2500 人。
會議的首日討論過程,反映與會者對全球經濟未來發展、中國大陸飛速發展所導致的不均衡復甦、美國與其他富裕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而影響復甦等課題的不同見解與焦慮。英國駿懋銀行董事長雷維尼表示:「我們可以設計更完善的金管措施,但切忌管理過度。」英國渣打銀行執行長桑德斯表示,英國金融界已因為政府當局祭出嚴格管制措施而「徹底改變」。
歐巴馬最近提議限縮大型銀行的規模,迫其攤還美國政府撥給的紓困款,限制金融機構從事風險投資,並可能在台北時間28日早上發表的國情咨文演說中呼籲從嚴管理華爾街。雖然金融界反對管制,輿論多半還是呼籲美國對金融界開刀,部分學者認為,當局必須採取更多有力措施。「末日博士」羅比尼表示:「歐巴馬有關金管的構想絕對正確,但還不夠。」羅比尼提議區隔貿易金融與投資金融,並輔以其他措施,以免金融機構「故態復萌」。
羅比尼的構想遭到金融界人士強力反對。
桑德斯表示:「拆解大銀行是否有利復甦?絕對不可能。」歐洲央行總裁特里榭則支持歐巴馬的立場。
◆ 大宗物資價 本季反彈
【經濟日報╱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2010.01.28
全球大宗物資走勢詭譎,統一集團食糧群總經理謝志鵬昨(27)日表示,全球穀物價格走勢,今年將呈現短空長多,他預期黃豆、玉米價格將在第一季落底後走揚,同時看好下半年相關業者如統一、大成長城、泰山、卜蜂的營運表現。
此外,看好「東協加一」的效益將逐步發酵,統一也將擴充在東南亞的布局,除計劃擴充越南的水產飼料規模,今年還將在菲律賓增設一條泡麵生產線。統一在東南亞的泡麵生產線今年底將達到15條。
由於謝志鵬是2008年國內產業界中,首位看空大宗物資價格的業界人士,不久後國際大宗物資價格崩盤,印證他的推論,讓他的看法在產業界獲得高度重視。
謝志鵬表示,國際的棕櫚油價格會比沙拉油低30%,但今年第一季國際棕櫚油價格卻比去年同期貴了26%,甚至逼近沙拉油價格,凸顯出供給面有缺口。由於棕櫚油、黃豆油,黃豆、玉米、甚至至小麥,彼此都有替代效應,棕櫚油價格走揚,也將帶動相關大宗物資價格上漲。
另一方面,國際黃豆的合理價格區間每英斗應落在800至1,250美分,玉米約300至450美分,以截至周二芝加哥期貨交易市場的3月黃豆每英斗已跌到 947美分、玉米也跌到362美分左右,將近底部,意味短線反應利空、加上價格跌深,第一季可望落底回升。
謝志鵬同時表示,去年大陸黃豆進口量高達4,250萬公噸,是自產量的兩倍以上,由於經濟成長,今年黃豆進口量恐再擴大。此外,大陸畜牧業快速成長,飼料需求量大增,大陸玉米自給自足恐怕也僅能撐到今年。
他預估在大陸及印度等新興國家,對大宗穀物需求大幅成長,今年,大宗物資價格沒有看空的理由。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國內泡麵市場連續兩年衰退,身為龍頭的統一企業今年卻大動作搶市。統一食糧群總經理謝志鵬昨(27)日宣示,今年泡麵的市占率將再提升逾2個百分點,一舉衝破50%大關。
美不升息 聯準會「經濟將緩步復甦」
【聯合晚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二十七日電】2010.01.28
美國聯準會27日結束今年首次利率政策會議,會後發布聲明,指美經濟將持續「緩步復甦」、通貨膨脹將「持續平抑」。聯準會「公開市場操作委會」(FOMC)決定暫不調利率,聯邦資金利率仍維持0%至0.25%區間歷史谷底,並將持續「一段時間」(an extended period)。
聯準會於2008年底將利率降至0%到0.25%,至今逾一年,聯準會27 日表明,經濟復甦緩和、通膨不是威脅,因此繼續維持低利率水平;華爾街預期,超低利率可能持續至下半年。
聯準會這次利率會議另有二點值得注意: 一,未提房市情勢好轉。 這顯示美房市雖已渡過最低點,但情勢仍低迷;二,與會一成員、堪薩斯市聯準銀行行長何尼反對繼續維持超低利率。顯示隨著復甦起步,聯準會反通膨鷹派逐漸抬頭。
聯準會在聲明中,詮釋經濟情勢好壞參半,一方面稱「經濟活動繼續強化」、「勞工市場惡化情況紓緩」;但也指出,「家庭開支成長緩和,仍受限於勞動市場疲軟、收入不振、房屋市值下滑及信貸緊縮」。
聯準會強調,「長期通膨預期穩定、通膨可望繼續平抑一段時間」。復甦緩和未過速、通膨未構成威脅,這是聯準會維持超低利率二大前提。
聯準會並表明,為提振房市而收購1.25兆美元房貸擔保證券及1750億元機構債,預定3月底結束,聯準會退場機制如期實施。
華爾街股市正面解讀聯準會聲明,股市三大指數在聯準會發布聲明後轉跌為升,最後小漲收盤。聯準會定3月16日召開下一次公開市場操作委會利率會議。
另一方面,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任命案定28日在參院進行程序投票,決定是否中止辯論,當天或29日正式表決。預期柏南克將順利過關。但反對票可能創近年聯準會主席連任案新高。
◆ 人行:人民幣 今年不升值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林則宏/綜合報導】2010.01.28
大陸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與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副行長朱民雙雙表示,今年大陸將持續寬鬆的財經政策,但會視情況提高靈活度。
新華社、道瓊社及彭博資訊報導,李克強25日在瑞士經濟協會演講時指出,大陸去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8.7%,優於去年初的預期,主要是依靠擴大內需取得的成效。
朱民與李克強同赴瑞士,昨(27)日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提到,目前已見到通膨跡象,而今年財經政策微調重心,將從投資與出口轉為促進消費,但不會讓人民幣升值。
朱民說:「我們一再表示,希望要有穩定的人民幣,這對中國與全世界都好。」
他說,大陸不希望今年經濟成長太強,或市場流動性過多。北京當局重視的是經濟成長品質,重新平衡與重新調整才是重點。
◆ 路透:第二季後 人行才會升息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綜合報導】2010.01.28
進入2010年還不到一個月,隨著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兩周前意外調高銀行存款準備率,中國大陸貨幣政策已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發燒話題,人行下一步動作成為各方矚目焦點。
路透綜合市場人士分析意見,人行要到今年第二季後才可能調高利率,即使不升息人行也有多種量化工具可用,至於近期升息的可能性很低。
從利率環境及政府政策走向來看,目前人行還是會走量化緊縮方式,至少在第一季結束前都會避免調高指標性存放款利率。
此外,大陸存款利率仍遠高於核心通膨率,債券殖利率則遠遠落後貸款成本,新一波的升息循環要到第二季才會出現。
大陸招商銀行外匯策略師劉東亮說:「不論是市場或經濟條件,對中國都還沒成熟到調高指標利率。
央行在用完量化緊縮的方法前,不至於動用物價導向的緊縮工具,例如調高利率或人民幣升值。」
分析指出,人行在調高政策利率前,袖子裡還有多種量化工具的法寶可以派上用場,例如對未遵守人行放款指導的銀行,要求其買下特別發行的央行票據。
人行也可以在每周兩次的公開市場操作上,恢復發行3年期的票據,藉此在更長時間吸收更多市場資金。目前人行只發行三個月期及1年期票據。再者,人行可以對個別銀行要求遵循不同於一體適用的人民幣存款準備率。
現階段無任何證據顯示,人行需要動用政策利率手段。中國大陸的指標利率,是銀行類金融機構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利率,目前是2.25%,高於去年12月的通貨膨脹率1.9%。
儘管業界分析師預期,未來幾個月大陸核心通膨率可能站上2.0%左右,但上半年仍會低於指標存款利率,使得銀行存款報酬率還能維持在正值。
另一個外界密切觀察的市場指標,是中國大陸一年期票據利率與美元Libor(倫敦銀行同業拆款利率)之間的利差,本月26日是120個基點,是高於去年年底的90個基點,仍低於2008年3月歷史高點的190的基點,意味人行仍有空間調高央票殖利率。
◆ 拉拔逐步復甦的經濟 紐西蘭也不升息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0.01.28
紐西蘭央行28日宣布維持2.5%的歷史低利率到今年中期,這是該行連續六度維持這個利率,主因是要拉拔正在從衰退中復甦的紐西蘭經濟,而且預期通膨至少到2012年還不會逸出目標區。
紐西蘭央行從2008年7月到2009年4月下旬,將利率從8.25%一路逐步調降到2.5%。該行總裁波拉德28日表示,開始升息的時機可能是今年中期。
低利率維持不變的決定,符合市場預期。波拉德表示:「如果經濟像我們去年12月預測那樣繼續復甦,我們可能在2010 年中期取消政策性的刺激。」經濟學家預測,升息時間可能是4月,一年後可能升到4.21%。
2.5%的空前低息支撐了房市需求,並且拉拔紐西蘭經濟逐漸掙脫3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
波拉德指出,和全球經濟一樣,紐西蘭繼續在復甦,但企業支出仍然嫌弱,家戶開支也持續謹慎,信用成長也還有限。年度通膨方面,中程預測維持在2%上下,因此減輕了提早升息的必要性。
在支出、房市出口聯合支撐之下,紐西蘭經濟今年預估成長3%,明年將有4.1%。
相形之下,各界預測澳洲央行可能下周升息0.25個百分點,成為4%。澳洲經濟未受全球衰退之害,加上鐵砂等出口暢旺,今年成長可能加速。
◆ 羅比尼:西班牙 恐成歐元區分裂威脅
自由時報 2010.01.28
〔編譯劉千郁/綜合報導〕有「新末日博士」之稱的紐約大學教授羅比尼表示,他不曾對歐元區的未來如此悲觀,西班牙逐漸成為歐元區國家分裂的威脅。
羅比尼於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接受訪問時表示,一兩年後我們可能就會看到貨幣聯盟的分崩離析,而且機會越來越高。
羅比尼說,歐元區內第四大經濟體的西班牙將可能為歐元區帶來最大危機,因為該國失業率過高與銀行體系不穩定。西班牙失業率為十九%,為歐盟平均的二倍。
成功預言金融危機的羅比尼說,歐元區各國經濟強度不一,穩健的中心國家與疲弱的邊緣國家終將導致部份成員國退出歐元。這將是單一貨幣聯盟的第一個考驗。
羅比尼的看法與歐洲央行總裁特里謝相去甚遠,特里謝駁斥希臘將被迫退出歐元區的假設,指稱十六個歐元區國家將分裂的說法十分「荒謬」。
西班牙、希臘等國因赤字與出口競爭力下降,經濟大受打擊。加入歐元區的國家已無法控制匯率,以貨幣貶值的手段改善出口。
希臘預算赤字超出歐元區標準四倍,按規定,成員國赤字不得高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三%;另外十二個國家也面臨削減赤字的挑戰。今年希臘國債為GDP的一二○%,不但是歐元區最高,也是歐元區上限的二倍。
羅比尼認為西班牙的問題比希臘更嚴重,他說,如果希臘倒下,那將是歐元區的問題,但如果西班牙倒下,就是一大災難。
此外,羅比尼也指出,已開發國家主權債券風險提高,將阻礙這些國家的經濟復甦之路。最終投資人也會開始拋售日本、美國等大國債券,如同市場捨棄希臘一樣。
◆ 貨幣型基金 美訂新玩法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美聯社華盛頓二十七日電】2010.01.28
美國聯邦主管機關27日公布加強管理貨幣型基金的新規,包括基金必須持有一定比例能夠即時兌成現金的資產,以及定期透露基金價值。
聯邦證管會 (SEC)這套新規則,目的是加強保障目前總值約3兆2000億美元 (台幣102兆5000億元)的貨幣型基金投資人。
引起SEC頒行新規的事件,主要是金融危機高潮的2008年9月,著名的Reserve Primary基金價格跌破面值,導至投資人蒙受損失。該基金資產跌破1美元基準,1美元變97美分。Reserve Primary基金1970年創設,是美國第一個貨幣型基金。基金跌破面值,英文叫breaking of the buck。
Reserve Primary基金崩盤後,恐慌的全美投資人從貨幣型基金抽金三千億美元,相當於那些基金資產的14%。
基金資產 須有一定比例能快速兌現
新法規定,貨幣型基金的資產至少必須有10%以現金,或者以美國國庫券之類能夠在一天之內兌現的形式持有。而且,能在一周之內兌現的資產必須至少占 30%。
另外,貨幣型基金投資於最高評級以外證券的比例不得超過3%(目前的許可比例是5%)。貨幣型基金投資的公債到期時程,也從目前的90天縮短為60 天。
SEC並規定,投資人不是以每股1美元購買或贖回時,貨幣型基金必須有能力以電子方式處理這些作業。這項規定,用意是基金跌破面值時,方便投資人抽金止血。
砲聲隆隆中過關 柏南奇續任美聯準會主席
中央社 2010.01.29
美國聯邦參議院今天在砲聲隆隆中,以70票對30票,通過歐巴馬總統提名的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奇續任案,距離他第一任期結束只差3天。
參院銀行委員會於上月17日以16票對7票,審查通過柏南奇提名案。原本認為柏南奇在院會表決中輕鬆過關是順理成章的事。未料19日麻薩諸塞州參議員補選,民主黨意外敗選,除了失去排除議事杯葛的關鍵第60席外,民主黨內部也開始出現反對聲音,使柏南奇續任案出現變數。
經歐巴馬連日親自打電話向參議員尋求支持,以及部份共和黨議員的相助,柏南奇連任案本週才逐漸明朗。
不過今天在辯論過程中,批評柏南奇的聲浪仍此起彼落。銀行委員會共和黨首席議員薛爾比(Richard Shelby)即強烈抨擊柏南奇無能,未預見華爾街的問題,導致國家乃至於全球蒙受災難,沒有資格再領導聯準會。
共和黨參議員彭寧(Jim Bunning)更指責柏南奇是紓困華爾街的罪魁禍首。他說:「誰投票支持柏南奇,誰就是支持紓困華爾街。要傳遞停止紓困的訊息給華爾街,這次投票就是一個機會。」
不過銀行委員會主席陶德(Christopher Dodd)則力挺柏南奇。他說,金融危機爆發後,如果不是柏南奇在聯準會穩住局勢,今天美國經濟將是一個很難看的局面。在柏南奇的領導下,美國經濟已經走出衰退陰霾。聯準會有柏南奇坐鎮,美國經濟明天會更好。
新澤西州民主黨參議員梅南德茲(Robert Menendez)也警告參院同僚,如果否決柏南奇連任,將引起投資者緊張,為已經趨於穩定的美國市場再注入不確定性因素,這將非國人所樂見。
經過激烈辯論兩小時後,參院以77票對23票通過停止討論動議。隨後進行表決,柏南奇以70票30票獲得確認續任第二任四年任期。
柏南奇是於2002年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擔任聯準會主席時,出任聯準會理事。2006年2月獲前總統布希任命,接替葛林斯潘出任聯準會主席,任期到今年1月31日結束。他也曾任布希的首席經濟顧問,曾在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經濟學長達17年。
柏南奇於去年底獲「時代」(Time)雜誌評選為2009年「年度風雲人物」。「時代」稱讚他是「創意領導者」。
◆ 各國換匯機制 功成身退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2010.01.29
金融市場好轉,英國、歐洲和日本等多國央行即將結束與美國聯準會(Fed)的換匯機制。這是2007年底信用市場緊縮導致全球經濟衰退以來,各國央行首度同步收回旨在刺激放款的非傳統支援措施。
英格蘭銀行(BOE)、歐洲央行(ECB)、日銀及瑞士國家銀行(SNB)等央行都在27日宣布,與Fed的臨時換匯安排將於2月1日結束。
英國央行在聲明中說:「這些為減輕全球資金市場壓力而做出的安排已沒有必要,因為過去一年金融市場的運作已見改善。各國央行必要時將繼續合作。」
英國央行也說,27日已進行最後一次的美元附買回協議(repo)操作。
歐洲央行同日也表示,已決定與其他央行從下個月開始,不再透過換匯協議對銀行提供美元資金。
歐洲央行此舉並不意外,因為該行早在去年9月就停止與Fed長期外幣換匯,本月也終止與瑞士央行的換匯協議。
Fed是在2007年12月宣布與歐洲及瑞士央行間所謂的「流動性換匯安排」,這項協議在2009年4月進一步擴大,涵蓋更多央行。
全球央行根據這項協議提供彼此外幣,舉例來說,Fed為別國提供美元、歐洲央行提供歐元、英國央行則供應英鎊;這些協議總計達數千億美元,目的在改善全球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當時銀行擔心同業的資產負債表不健全,因此不敢借錢給同業。銀行業緊縮放款導致銀行間拆借利率飆高,進而推高金融體系的貸款利率。
◆ Fed不升息 宣告經濟復甦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2010.01.29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一如預期維持基準利率在接近零的水準不變,並首度宣告美國經濟已踏上復甦。
Fed對美國經濟前景的看法較之前略為樂觀,也將按照原定計畫收回貨幣刺激措施。
主導美國利率政策的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27日發表聲明說:「儘管這段時間經濟復甦的速度可能趨緩,但經濟仍然持續轉強。」
FOMC重申將結束流動性支援機制、並在3月底停止收購1.25兆美元房貸抵押證券的計畫,但對於溫和的通膨能否持續下去,較沒把握。FOMC說:「我們將繼續根據經濟前景及金融市場的進展,評估房貸證券收購計劃。」
Fed並重申,2月將結束四項支援貨幣市場和債券交易商的計畫,並結束與歐洲、亞洲央行的美元換匯協議。
此外,FOMC將繼續維持基準利率在零到0.25%之間一段時間,只有堪薩斯聯邦準備銀行總裁何尼(Thomas Hoenig)反對把利率維持在如此低的水準,理由是擔心救市措施會刺激通膨。
FOMC發表聲明說:「何尼認為經濟及金融環境已顯著改善,不應再讓外界預期聯邦資金利率將繼續處在如此低的水準一段時間。」決策官員也說,溫和的通膨可能再持續一陣子。
Fed決定停止收購房貸證券,而且對經濟的看法更為樂觀,使美國在10月前升息的機率大增。經濟學家普遍預期,Fed 最快會在夏季升息。這使得美元兌大多數貨幣27日呈現上漲,美元兌歐元甚至一度升破1.4美元價位,為2009年7月以來首見。
蘇格蘭皇家銀行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史丹利說:「決策官員對經濟復甦愈來愈有信心,他們之前非常擔心的下檔風險可能仍在,但這些風險愈來愈無關緊要。」
雷曼兄弟公司2008年破產以來,Fed對銀行授信的金額創新高,但現在決策官員正逐步收回資金。
另一方面,紐西蘭央行28日也維持基準利率在2.5%的空前低谷不變,並表示今年中前都不會調整利率,因為通膨率至少在2012年前都會落在目標區間內,令市場預期紐西蘭會從今年中開始緊縮貨幣政策。巴西央行27日也一如預期維持利率在8.75%以支撐經濟復甦。
◆ 每人要背債4.5萬美元 美國國債再升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0.01.29
美國參議院28日勉強通過決議,將國債的上限再提高1.9兆美元,達到14.3兆美元的歷史水準,好讓財政部能在今年大半時間繼續支應不斷升高的國債。眾院將在下周針對同一法案進行表決,然後才能將法案送交歐巴馬總統簽署成為法律。
美國財政部預料在幾周內,就會超越12月訂定的12.4兆美元國債上限,美國國會如今也必須不斷提高政府的法定舉債上限。如果國債上限不提高,將會讓金融市場陷於混亂。假如美國債達到14.3兆美元,等於每個國民要背負4.5萬美元(台幣144萬元)債務。
由於共和黨籍的前總統布希在實施減稅的同時,還發動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並實施昂貴的處方藥補貼措施,美國的國債在近十年來隨之倍增。
美國政府在上個會計年度中,花掉的錢比歲收多出前所未見的1.4兆美元,國會預算處預估,在9月30日結束的本會計年度中,同樣會有1.35兆美元的赤字。
專家警告,如果歐巴馬總統與國會不能有效控制預算赤字,投資者將會要求美國必須為債務支付較高的利息。國會預算處說,如果目前的政策不改變,政府的利息付款在未來十年將會達到現行水準的三倍以上。
※ 相關報導:
* 百大永續企業 奇異掛頭牌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394232.shtml
...Corporate Knights總編輯希普斯(Toby Heaps)表示,要成為「永續」發展公司,所創造的財富必須是所用資源的四倍。
* 日拚經濟 加碼800億美元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394248.shtml
社論-ECFA啟動:談判桌上見真章
【本報訊】2010-01-29 工商時報
兩岸兩會已於26日在北京就ECFA展開第一次協商,ECFA也正式定名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框架)協議」。在這次會議中,大陸方面果然針對台灣限制中國農產品與工業產品進口的問題,提出開放要求。此一訊息,預告一場漫長且艱辛的談判即將登場。
兩岸自從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台灣基於國家安全與經濟穩定之考量,沒有對中國全面性開放市場,亦即沒有實踐WTO 之規定。在10,862項貨品號列中,其他地區可以輸台的項目在比例上已經超過97%,但是中國貨品可以輸台的項目不及80%。其中,仍有830項農產品與1,380餘項的工業產品禁止從中國進口。理由是:如果開放這些大陸產品輸台,將對台灣的農民與弱勢產業造成嚴重的打擊。此乃政府多年來一貫的立場,從未因政權輪替而變動,實為「歷史共業」。
面對貨品輸台的貿易障礙,中國從未向WTO申請貿易救濟與爭端解決。原因是:若在WTO架構下與台灣進行談判,無異承認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所以中國只好默認台灣的貿易限制,而且一忍就是8年。現在機會來了,台灣既然願意赴北京洽簽ECFA,樂意接受「胡六點」的第二點呼籲:「兩岸簽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如此一來,中國就可以擺脫WTO所隱涵的主權疑慮,放心與台灣一談撤除貿易障礙的問題。所以,台灣期盼從ECFA中得到「早期收穫」,中國又何嘗不希望透過這項談判打開台灣的市場大門。未來談判桌上的要求與折衝是何景況?經過兩岸第一回合的協商之後,模樣已經清楚呈現。
回顧這一年來有關ECFA的爭辯,在反對的論述中,就屬「危害論」(jeopardy thesis)最具說服力。危害論的說辭是:ECFA有代價,而且其代價超過ECFA的利益。舉例而言,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已經高達40.7%,世界第一。簽ECFA以後,依存度將繼續提升,如果台灣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叫「中國大陸」的籃子裡,安全與穩定堪慮。此外,就產業經濟而言,遠景基金會出版的「ECFA:開創兩岸互利雙贏新局面」一書,即指出兩岸貿易自由化將使台灣電機、電子業的產值驟降3,500億元,而中華經濟研究院的推估則是將下降近3,000億元。當然,事實是否如此,隨著ECFA談判的進行,當中國方面要求台灣降低關稅的清單一一曝光後,真相就會大白。
然而,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既已要求台灣「解禁」原本限制進口的兩千多項農工產品,台灣的弱勢產業與農民勢必受傷。而此正是「危害論」的重點所在:ECFA有代價。至於代價多高,則有待證明。
贊成ECFA的論述,則以「危險逼近論」(imminent-danger thesis)最具說服力。危險逼近論的說辭是:不簽ECFA,台灣會被邊緣化。因為,東協10加1已經成立,而且全球都在追趕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的流行,台灣如果不與中國簽訂ECFA,勢必無法和全世界接軌,而淪為新的貿易孤兒。
事實是否如此,可能無法隨ECFA談判的進行而得證。不過,中國的國台辦已經公開否認有關中國願意協助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之傳言。這對「危險逼近論」而言,有助力也有阻力。正面的助力是,台灣真的可能淪為貿易孤兒,所以要把握機會簽訂ECFA。負面的阻力是,中國反對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立場永遠不會改變,所以簽ECFA也無法解決邊緣化的危機。
事實上,「危害論」與「危險逼近論」是當代傑出的社會科學家與思想家赫緒曼(Albert Hirschman)在其名著「反動的修辭」(the Rhetoric of Reaction)一書中的歸納。危害論指出行動(簽ECFA)的危險,危險逼近論則指出不行動(不簽ECFA)的危險,而他對這兩種說辭的建議是:第一,行動與不行動都伴隨著危險與風險,兩者的風險都應該詳細檢討與評估,而且應該盡最大的可能加以防範;第二,當我們預測事故或災難即將發生時,最好記得一句成語:最壞的情況不一定總是會發生(Le pire nest pas toujours sur)。
推動ECFA與反對ECFA的論述,此後如果能在比較具體的層次上交鋒,人民也會因此得到一個洞徹ECFA利弊得失的機會。這對一項無比重大的經貿政策之形成,絕對是好事一樁。
◆ 外資空期貨撈數億 附帶修理央行
記者李錦奇/新聞分析 2010.01.29 自由時報
台股昨再度演出大逆轉,又一次印證外資擅長反市場心理戰,炒股炒期貨功力一流,業內人士估計,這一波急殺急拉,短線對沖基金外資起碼獲利數億元,還順帶修理央行,把股市拉回的罪名賴給彭淮南總裁。
短線投機外資慣用的手法,不外是先買股票,逢高佈期貨空單,一有機會,摜殺股票,壓低指數,從期貨空單獲利;尤其每逢摩台指結算日、台指期結算日,盤勢經常大漲大跌、急漲急殺,屢見不鮮。
昨天適逢摩台指結算日,尾盤無端急殺五八.五點,業內人士分析,其中便有對沖基金出手摜壓結算價的影子,加上搶反彈的多單,以及電腦程式交易客,尾盤搶著獲利出場,都是原因。
業內人士說,這類短線對沖基金外資,手握龐大資金,短線要影響淺碟市場的台股,不是難事,這次出手,只是小試身手,先是作期貨避險單,一看國際股市拉回,有摜壓機會,轉而變成投機單,先賺一波再說。
「外資這次也故意順帶修理央行!」業內人士說,美國還沒升息,美元還沒升值,外資熱錢還想留在亞洲多撈一陣子,不打算立即撤退,但央行頻頻警告不買股就出去,投機外資乾脆順勢壓盤,把股市下跌的罪名賴給央行,果然逼得央行趕緊澄清。
業內人士認為,短線對沖外資,來台灣炒股炒期貨,談不上對錯,唯一的義務是,必須進場下單,不能光說不練,這一點,央行態度沒錯;但問題是,台股市場太小,外資很容易項莊舞劍,逼央行與政府表態「到底是要趕我們走?還是要讓我們繼續留在台灣炒股炒期貨?」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台灣長期積極爭取外資投資台股,如今終究得面對巨人般的外資,咄咄逼人的態度,與難以管控的炒作手法。縱然是六A級的彭總裁,要如何拿捏親疏迎拒尺度,也是難題。
◆ 台灣毛巾業轉型 產值倍增
【聯合報╱記者段鴻裕/雲林縣報導】2010.01.29
經濟部積極推動MIT標章,也強調ECFA對台灣利多於弊。工業局紡織科科長洪輝嵩說,政府輔導毛巾業轉型,四年來產值成長近兩倍。
他說,四年前評估毛巾產業,將近七成要退場,經過積極輔導,紡織所調查,四年前毛巾業產值為3.1億元,上個月已達7.5億元,成長近兩倍。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服務組副組長劉湧仁表示,申請使用MIT標章的台灣精品約有五萬多家,目前已發給數千家廠商標章,主要是毛巾業。
MIT檢測類別有成衣、襪子、袋包箱、織襪、毛衣、寢具、製鞋、內衣、泳裝、毛巾等九大類。
劉湧仁說,紡織業在台灣全盛時期約有28至30萬名從業人員,一、兩萬家業者,目前約只剩七、八千家,外移嚴重;業者使用MIT標章,從內銷市場建立品牌和信心,然後拓展外銷。
財經漫遊-希臘啟示錄
【沈雲驄】2010-01-30 中國時報
假如,官員們繼續亂開支票、揮霍你的血汗錢,國家會有什麼下場?
看看今天的希臘,就不難想像。幾個月來,這個以悲劇傳世的文明古國,成了世界眼中只會花錢借錢的敗家子。害了自己不說,還連累了周圍的國家,感染了全球金融市場,害得投資人這陣子都在希臘的債務陰影中惶惶不安。
希臘的債務,是世界最棘手的麻煩之一。目前希臘所積欠的外債高達三千億歐元,比該國一整年的國民總所得還要高。在這個人口只有一千萬出頭的國家,不管男女老幼,平均每個人都扛著高達超過台幣一百萬元的債。
當然,在這個債債相連的世界,欠錢早就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罪惡。從美國、德國、英國、日本到荷蘭,外債動輒都上兆美元,比起來,希臘還算是小咖。只是,這些國家的外債雖高,官員們花錢還算有所節制,政府赤字還不至於失控。
唯有希臘,明明已經欠了一屁股債,政府還在繼續花錢如流水。一般來說,政府赤字如果占國民所得的五%以上,就已經很嚴重了;歐元區所要求的上限是三%;美國在去年以前的近二十年來,也從未高過五%。但看看希臘,去年政府部門的赤字,居然高達國民所得的一二.五%;今年看樣子,可能還會維持在十二%以上。也就是說,政府的收入明明不夠,官員們還是像卡奴般,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借錢來花。
想也知道,沒有人能不斷借錢來花、又能高枕無憂。過去十年來,趁著全球利率低、資金氾濫,希臘政府一方面大方地減稅,讓自己成為歐洲低稅率國家之一,另一方面則不斷透過舉債,來支應政府部門龐大的支出。直到金融風暴來了,錢借不到了,危機終於引爆。
而這場危機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國家敢幸災樂禍。相反的,從德國到英國,都在設法幫忙希臘解圍、說好話,都希望能大事化小,盡快解決這個惱人的爛攤子。比方說,有人擔心為了避免連累歐元區其他國家,希臘可能得退出;但歐洲央行總裁要大家放心,希臘不會走到這一步。
原因不難理解。一來,全球經濟尚未復原,禁不起再一次的危機;二來,大家心裡有數,自己的國家其實好不到哪去,只是希臘先遭殃而已。未來幾周,歐盟或許能替希臘解套,如索羅斯所預言的讓這場風暴告一段落,但長期而言,要怎樣避免危機上演呢?身為人民,要怎樣有效約束官員不胡亂揮霍,讓國家陷入破產的威脅?
這幾天正在舉行的達沃斯論壇,主軸是三個「重新」─重新思考(rethink)、重新設計(redesign)與重新建設(rebuild),正是人民必須提出的要求。首先,必須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該怎樣合理地賺錢與用錢,該怎樣管理金融創新與風險。其次,必須重新設計我們的政府與政策,讓我們可以在恢復成長之前,學會避免重蹈覆轍。另外,必須重新建立人民與政府之間的信任,再度攜手打拚。
當然,這三個重新說來好聽,實際上要真能輕易做到,我們就不會走到今天這步田地。但是,不面對這三個「重新」,人民的努力都將注定事倍功半。拿希臘來說,其實經濟實力不算差,尤其在二○○四年的雅典奧運前後,平均每年都有四%以上的成長;從旅遊、航運、橄欖到葡萄等產業,為這個國家帶來重要的收入。
而且,希臘人也不算太懶,一年的平均工作時數高達一千九百小時,在歐洲算是勤奮的了,也因此希臘能成為全球第二十七個有錢的國家,平均年所得三萬二美元,跟香港差不多,遙遙領先韓國與台灣。要不是政府毫無節制,國家不會落到這種下場。
往好的方面看,人民在風暴中的憤怒,已經迫使部分國家啟動這三個「重新」。例如正要力挽民心的歐巴馬,就展現了改革的企圖心;面臨龐大政治壓力的法國薩科奇,政權看來不保的英國布朗,都正展開多項金融改革力圖翻身。很好,人民手中的選票,不就該這樣揮舞嗎?
(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 歐元 貶破1.4美元大關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2010.01.30
市場擔憂歐洲財政較弱國家可能大砍預算,導致復甦延宕,且拖累歐洲央行(ECB)延後升息,刺激歐元跌破1.40美元兌1歐元心理關卡,改寫去年7月以來新低。
最近對希臘財政的憂慮逐漸蔓延。歐元區其他邊緣國家,包括葡萄牙、愛爾蘭與西班牙等國財政,都引起關注。
希臘總理巴本德里歐在達弗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說,希臘從未陷入急需紓困的危境,是投機人士炒作所害。他說:「這是其他政治或金融利益團體對歐元區的襲擊,通常找被視為歐元區脆弱環節的國家下手。」
歐元區各國經濟狀況差異巨大,從公債殖利率可見一斑。十年期德國公債與十年期希臘公債殖利率差28日增至405個基點(4.05個百分點),同時預防希臘公債倒債的保險費也升至空前新高。
沉重的賣壓使歐元28日最深跌至1.3904美元兌1歐元,是7月14日以來最低,距去年11月的高點1.51美元已下挫8%左右。受美國上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比預期強影響,歐元29日仍欲振乏力,紐約早盤報1.3948美元。
歐元下挫反映市場已轉移風險目標,原先對大型金融機構的憂慮紓解,轉而擔憂舉債拚經濟的各國政府財政是否穩健。短期而言,歐元疲軟反映金融市場多股趨勢。去年多數市場大漲,但今年來投資人開始退出風險較高市場,股市與商品大多走低,美國公債與美元則上揚。
紐約CitiFX 首席貨幣技術策略師費玆派區克說:「這是眾人降低風險的結果。」對歐元區主權債務的憂慮是其中明顯的一項風險。德國與法國官員28日否認歐盟商討紓困希臘的報導,,也使歐元翻身不易。
歐元走弱對歐元區經濟較弱國有利無害,因為出口價格競爭力隨之提升。要擔憂的倒是大砍預算的後果。葡萄牙、希臘等國提出的削減預算計畫可能阻礙成長,而削弱歐元貶值的正面效益。
預算困境終將迫使歐洲央行繼續維持超低利率,帶給歐元更多壓力。但這不代表歐元跌勢會失控。法國與德國經濟可提供歐元支撐。儘管歐洲財政問題不容忽視,但希臘等國仍可能自行整頓財政,其他國家或IMF也會伸出援手。
◆ 阿根廷央行總裁 走人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0.01.30
阿根廷央行總裁雷德拉多和總統克莉絲汀娜‧費南德茲的纏鬥29日急轉彎,雷德拉多表示,他用盡合法手段阻止總統挪用央行外匯存底,還是無力保護央行獨立地位,與其戀棧而被迫有虧職守,他寧願走人。
雷德拉多表示,他2004年上任以來,為阿根廷貨幣帶來30年來首見的穩定,功勞自在人心,但費南德茲無視他的成就,違法下令將他解職。雷德拉多說:「我走盡了所有制度步驟,很不幸,總統沒有像我這麼做,而且不尊重央行的獨立地位。」
費南德茲下達行政命令,要挪用央行的外匯存底來支付66億美元 (台幣2113億元)外債,並且要動用所謂「超額準備金」,做其他用途。
阿根廷央行有480億美元存底,分析家說,費南德茲的行政命令利用措詞技巧,達成挪用的目的。雷德拉多不從,費南德茲將他免職。
但阿根廷聯邦法院8日駁回費南德茲的挪用計畫,並裁定雷德拉多復職。國會成立專案小組審議費南德茲的行政命令,費南德茲數度要求小組趕快決議化解危機。
但總統的手段強硬,派警察把守央行大門,雷德拉多24日以來無法進入。
◆ 亞洲國家貨幣政策 鬆轉緊
【記者王曉伯/綜合外電報導】2010-01-30 工商時報
為壓制通膨與資產泡沫,包括中國、菲律賓、越南、澳洲、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央行近來紛紛採取緊縮政策,或是表示貨幣政策將由鬆轉緊,而週五印度央行也加入其中,宣布將調高現金準備率,升幅高達0.75個百分點,在原先預期之上。
專家指出,儘管除澳洲央行之外,亞洲國家央行都尚未調高官方政策指標利率,然而由近來的行動可以看出正在朝此一方向前進,或是在為升息鋪路。
印度央行週五在決策會議之後,儘管表示其政策指標利率附買回利率維持在4.75%不變,但是同時也宣布將分兩階段調高現金準備率,在2月 13日將現行的5%調高到5.5%,然後在2月27日再調高到5.75%,升幅共達0.75個百分點。
印度央行表示,國內通膨壓力持續增加,而且預料其增加情況在第3季將更為全面。印度央行週五也調高本會計年度(迄今年3月底止)經濟成長率預測,由原先預測的6%,調高到7%,不過同時也調高今年度躉售通膨率,由原先預測的6.5%調升至8.5%。專家指出,印度央行升息已是勢在必行,現在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印度央行週五的行動也反映出亞洲國家央行近來貨幣政策的傾向由鬆轉緊。中國已在日前調高銀行存款準備率,市場目前都預測中國短期內即將升息,菲律賓央行在週四儘管維持官方政策指標利率隔夜借款利率在4%不變,但是同時把重貼現率由3.5%調高到4%。專家表示,菲律賓央行此舉是為未來升息鋪路。與此同時,馬來西亞央行總裁阿濟茲週五也暗示已在考慮升息。他表示,隨著馬來西亞經濟自衰退中復甦,目前在歷史低點的利率也需要「回歸正常」。
此外,澳洲與越南央行都已自去年第4季開始調升利率。澳洲央行自去年10月迄今,已3度升息,而至3.75%。澳洲央行下週二將召開決策會議,市場預期還將升息。至於越南,在去年12月已把再融資利率調高1個百分點,至8%。
專家指出,在經濟復甦,資產泡沫與通膨增溫風險雙雙走高下,大部分亞洲國家貨幣政策由鬆轉緊已是大勢所趨,然而預料同時也將面臨政治壓力,可能有若干國家央行的升息時間點會有所延後。
台灣的「改變」政策在那裡?
【經濟日報╱社論】2010.01.30
美國總統歐巴馬,28日發表上任以來第一次國情咨文;在68分鐘長的演說,共有約63次的掌聲,平均大約一分多鐘就有一次掌聲,歐巴馬的演說才華,可見一斑。在通篇的演說中,平心而論,新意不多,但所設目標的挑戰卻不小。所說內容大致上是目前所推動的政策,有些是已通過的法案,例如,美國復甦和重新投資法;有些則還有待未來持續與共和黨周旋,例如,有關健保改革方案。
台灣面臨的問題,與美國相比,許多議題相同,但重點與方向卻有異。首先在歐巴馬新能源長期投資的部分,歐巴馬關心的是新能源技術發展後,卻有許多製造與就業並不在美國境內進行,因而嘗試要把境外生產的優惠拿掉;而台灣擔心的則是,廠商在國內只知拚命擴產,而不知技術精進。在健保改革的部分,歐巴馬關心的是,許多未有醫療健保的美國民眾,無法負擔高額的醫療費用,希望透過公設保險的擴增,提供大多數美國人可以享受到的平價醫療支出;而台灣則是煩惱醫療保險支出,平價到無法支撐健保制度,包山包海的保障內容,使得健保之外的醫療產業幾無立足之地。在投資教育的部分,歐巴馬擔心大學生比例過低;而我們卻正苦惱,160多所的大學院校及持續攀高的大學生失業,未來不知該如何解套。
在短期因應金融海嘯這一方面,美國今年面對的難題是,政策持續能力的問題,以及擴張政策所引發個別道德及不均等問題,例如華爾街肥貓再現等;也就是說,美國經濟成了華爾街大型銀行的政策人質,在寬鬆的貨幣政策下,闖禍的華爾街銀行大戶,反而成為最大受益者;也因此,歐巴馬乃接二連三祭出俗稱的銀行稅,及限制大型銀行的業務範圍。
在台灣,事實上,也有在寬鬆貨幣政策下的肥貓,不過不是銀行,而是房地產建商。我們都知道,台灣在過去幾年當中,絕大部分的薪資階層,所得都沒有增加,但為何房價卻能一直漲?其中最大的關鍵,便在於利率的降低,再加上還款期限由20年擴延為30年,及前三年免還本等措施,使得即便所得沒有增加,短期也能買比原先貴上一倍的房子;簡單地說,就是把你未來的所得挪移到今天來買房子。這就是房價由2003年至今上漲幾乎一倍的重要原因,也是房價至今不跌甚至仍能持續炒作的原因。
在所得沒有增加的基本面上,不久的將來無論是因為利率上升、未來所得有變(失業)、或房價漲幅超過新進者所能負擔,都將造成另一波金融風險,受害的不僅是薪資階級的斷頭戶,也勢必衝擊金融穩定。這些利用低利、30年展延、前三年免還本貸款者,成了這些建商的政策人質;美國有對付華爾街肥貓的政策,而我們有防止建商肥貓的對策嗎?
在因應失業的部分,美國已通過生效的「美國復甦和重新投資法」,希望透過國家基礎建設,包括重建公路和橋梁、建造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板及鋪設寬頻和擴展公共交通系統,保全或創造350萬份工作機會;不過,檢驗過去及目前的成效,恐怕也與台灣目前所推動增加就業方案一樣,成效有限。
而財政赤字上,歐巴馬倒是非常明確地表示,保證在第一個任期結束前將赤字減少一半,作法上,包括減少醫療浪費、軍事支出等。而台灣也有嚴重的財政赤字問題,不知因應方案與目標為何?
◆ 社論-評產業創新條例的「濫情」
【本報訊】2010-01-30 工商時報
為因應「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促產條例)的到期,行政院提出「產業創新條例」(產創條例)加以接替,惟立法院並未在上個會期通過,以致發生了法律適用的空窗期,引起產業界的高度關注。產創未過的表面理由是民進黨對其中某些條文仍有疑慮而要求進一步協商,但以國民黨目前在國會席次的絕對多數,若要強行通過,量民進黨也無力阻擋。由此可知,產創未通過的背後涉及複雜的政治算計,絕非只是在野黨的杯葛所造成。馬政府上任迄今,連逢許多公共政策的爭議,民意滿意度掉到谷底,選舉結果又屢遭挫敗,因此,乃急於想用各種方法來扭轉情勢。其中,最為政府喜歡與依賴的工具就是媒體文宣。但事情總是過猶不及,近日我們看到政府一些替產創條例的宣傳說法與做法,實已至近乎「濫情」地步,令人難以苟同。
促產條例原有的租稅優惠措施,產創條例保留了四項,包括研發、人培、物流中心以及營運總部等。這次引起爭議的條文係產創條例第30條,除了原來促產條例對營運總部之管理研發、權利金以及投資收益等所得免稅之外,針對「全球國際級跨國企業」所設立的營運總部,其餘所得還可以在放棄其他租稅優惠的情況下,適用15%的稅率課稅。換言之,馬政府不但需要為促產條例落日後卻除惡不盡,仍然保留四項租稅優惠的原因,找到合理的論述,更需要為「趁機」在產創條例中擴大給予國際級營運總部特別租稅待遇的做法,找到合理的解釋。否則,在在野黨的強烈質疑與抨擊下,國民黨恐怕又將重蹈覆轍,陷入無能與顢頇的政策困境。馬政府自然知道事態的嚴重性,不敢掉以輕心,是故從產創條例未獲通過那天開始,相關的政府部會與周邊利益團體便急速地推出一系列的「文宣」,試圖為下個會期產創條例的審議營造有利的氛圍:
其一,企業代表在各大報紙刊登廣告,聲明產創條例未通過對我國產業發展的傷害。其中談到未能順利銜接促產條例所造成的「空窗期」,將影響企業對未來的信心,讓產業的投資卻步。然而,促產條例的落日其實只是有關租稅優惠的部分而已,其餘條文在產創條例未通過取代之前,皆仍然照樣適用,沒有任何改變,根本不存在法律接續的問題,業者的說法顯然有故意誇大之嫌。尤有甚者,即使是租稅優惠可能的空窗,立法院朝野政黨亦早已協商確定,未來產創條例通過後,租稅優惠的適用將追溯至99年1月1日起,無縫銜接促產條例的截止日,補救法律時間落差所造成的問題。換言之,產創條例未通過的空窗問題並未如想像中嚴重,工商團體大肆登載廣告,目的無非是給朝野政黨施壓,希望確保產創條例中許多不合理的特權利益。
其二,部分出身研究機構的學者具名投書媒體,表態支持產創條例的實施。最近幾天,我們連續看到某些平常與政府財經部會「合作」關係良好的專家學者,在報紙上撰寫文章,大力鼓吹產創條例對我國產業發展的重要性。這些人手上經常擁有政府財經部會龐大的研究計畫資源,長期以來已培養出與政府部門間的迎合默契,為了確保穩定的「雇傭」關係,而甘願淪為政府預算資源「豢養」下的打手。這些研究機構固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專業性,但由於涉入「私利」太深,進而乃喪失掉了政策評估應有的客觀與獨立角色。他們除了以一個極為複雜的模型來「迷惑」外行人之外,不論在參數的設定、情境的選取,或是結果的解釋等方面,更處處可看到許多操縱斧鑿的痕跡。在沒有公開嚴謹的辯論與驗證下,這種披著專業外衣的數據與論述,很容易讓那些「似是而非」的政策被草率誤用而造成社會的傷害。
其三,政府官員接受採訪或舉行記者會,過度渲染產創條例的功效,甚至還扭曲了政策工具的原意。國民黨向來就被看成是一個較傾向財團利益的政黨,只要企業喊窮叫苦,政府必然竭盡所能地予以協助。尤其是吳內閣上台後強調「庶民經濟」概念,要求部會首長重視體察「民意」,並隨時反映而做成政策。產創條例既然被企業界視為是提升競爭力的主要依靠,相關決策官員自然不敢稍有怠慢,馬上如響斯應地表示,將全力以赴讓產創條例快速通過。財政部長李述德更是不斷地為所謂國際級跨國企業營運總部說項,誇大這些巨型企業對台灣經濟可能帶來的貢獻,尤有甚者,還因此改變了財政部原來提出的政策立場,反反覆覆,看不到專業部會應有的判斷與堅持。
產創條例將是立法院下個會期的重大議題,屆時朝野攻防必定相當激烈。我們上週特論及其實質內容許多「理盲」的地方,如今再指出政府為其護航許多「濫情」的做法,希望社會大眾能夠瞭解,從而對朝野政黨的未來表現給予公正的評斷。
◆ 美國銀行網站大當機 無法顯示網頁
中央社 2010.01.30
許多「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客戶今天上網要登入帳號時,都碰到網頁無法顯示的問題。美國銀行說,正在追查網站當機的原因。
美國銀行是美國規模最大的銀行之一,今天網站大當機造成許多民眾不便,更有不少民眾懷疑是自己的電腦出問題。
到今天下午為止,美國銀行網站大當機的問題仍未解決。輸入美國銀行網站網址,會出現「網頁無法顯示」(problem loading page)的錯誤訊息。
美國銀行今天對媒體發表聲明指出,美國銀行網站的電子銀行服務目前是有在運作的,不過,某些客戶要登入網站卻碰到問題。
雖然有部份網路媒體報導,美國銀行網站可能是遭到駭客入侵,但美國銀行在今天的聲明中寫道:「我們正在設法找出當機的真正原因。」
在網路搜尋引擎龍頭Google的關鍵字搜尋裏,今天下午「美國銀行網站當機」(Bank of America Website down)是最熱門搜尋關鍵字排行榜的第二名。
搞懂歐巴馬經濟學 趨吉避凶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2010.01.31
投資專家指出,美國歐巴馬政府創造就業和改革金融業的政策,將是左右今年股市行情的主要因素,投資人若搞懂歐巴馬經濟學(Obamanomics),挑對相關概念股,將可在今年的股市趨吉避凶。
美國政府的政策是決定2009年投資報酬的主因,銀行壓力測試、能源立法、健保改革與各種振興措施,推動股市節節上漲。今年,透視華盛頓的下一步將更加重要。
晨星公司分析師葛拉瑟(Jeremy Glaser)指出,歐巴馬總統上周的國情咨文備受股市關注就是證據。政府準備做什麼,或不準備做什麼,都將牽動股市行情。
歐巴馬今年的第一要務是創造就業,預料將聚焦在提供小企業增加僱用的減稅獎勵,大型上市公司則不會省到稅。
基礎建設支出持續將惠及奇異(GE)與西門子等工程業者,開拓(Caterpillar)的營建設備訂單可望成長,水泥與其他營建原物料需求也會增溫。
清潔能源仍然是政府大力支持的明星。
雖然不知道政府準備投資多少資金在太陽能、風力與其他替代能源上,但政府已承諾減碳,開發替代能源是必要途徑,SunPower等公司將受益。
核能發電也將是歐巴馬時代重獲重視的能源,已建立市場領導地位的Exelon最被看好。
金改是今年的重頭戲。歐巴馬矢言大幅整頓金融業,表示若法案不足以降低系統風險,不惜祭出否決權。
這對大型金融機構恐怕不太妙,花旗集團、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富國銀行、摩根士丹利與高盛等可能被迫放棄很多高獲利的業務。小型或地區性銀行影響則不大。
歐巴馬希望增加美國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提議修改學生貸款體系,以減輕學生負擔,包括最高利息限制在收入的10%內,20年後所有貸款則獲免除。傳統教育體系拓展的速度可能趕不上需求的成長,因此營利性教育機構將有機會受惠。
Strayer、阿波羅集團旗下的鳳凰城大學,以及Devry大學都表示註冊學生增加(獲利也成長)。學生貸款條件放寬將加速該趨勢。
自共和黨的布朗當選參議員後,健保改革法案過關機率急轉直下,從接近100%變成五五波。
歐巴馬政府必須推出妥協方案,葛拉瑟認為,最後的方案不至於對健康照護部門造成太大衝擊。
新增稅目與加強管制將增加業者負擔,但健保人數增加足以彌補。
◆ 日本10年經濟方針 鎖定環境等六大重點
中央社 2010.01.31
金融海嘯後各國積極復甦,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表示,日本近期公布10年經濟成長方針,以環境、健康、亞太市場、觀光、科學、就業等為六大發展重點,可供台灣參考。
經建會表示,日本政府近期公布一份以「邁向光輝的日本」為題的10年經濟成長戰略基本方針,並訂出2020年經濟成長戰略目標。
經建會表示,日本10年經濟成長方針,以環境及能源、健康 (醫療、照護)、拓展亞太市場、觀光及地區活化、科學及技術、就業及人力資源等六大面向作為發展重點。
經建會表示,日本對這六大重點,分別定下2020年目標,以近期引發各國關注的環境能源為例,日本預計將創造約50兆日圓商機、140萬個新就業機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達13億噸;主要對策,包括開發次世代電動車、推動綠色住宅、擴大再生能源固定電價收購制度等。
經建會表示,在醫療照護領域,日本預計2020年,要創造280萬個新就業機會、45兆日圓商機。
此外,經建會表示,日本也積極建構亞太自由貿易區,計畫將羽田機場轉型為24小時營運的國際機場。
經建會表示,日本為發展六大重點,其他對策還包括簡化亞洲旅日觀光簽證的申請手續;推動分散休假,以紓解度假高峰期人、車潮,也可平衡假日、非假日的觀光客源。
◆ 猛刪成本 日製品質溜滑梯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2010.01.31
日本製品向來給人優良可靠的印象,但近年來日本製造業為了因應不景氣,猛削成本,導致產品品質江河日下,安全問題層出不窮。豐田汽車、本田汽車最近相繼爆發安全問題,被迫召回大批問題車,只是日本產品品質走下坡的冰山一角。
除了這兩家汽車公司,日本電子電器大廠夏普26日也宣布,該公司生產的冰箱因有門扇可能脫落的問題,將召回1996到2001 年間生產的48款共近百萬台冰箱。
這些都是日本產品品質大不如前的明證。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統計,在截至2009年3月底的一年內,汽車、食品和藥品以外的日本國內銷售品,因安全問題召回、下架案例多達189件,比3年前暴增8成多。國土交通省的資料也顯示,2004到2008這5年日本國內召回的問題汽車數,較之前5年倍增。
由於連知名產品也頻傳安全問題,日本在2007年5月通過一項法案,規定企業若有產品出現問題造成傷亡,須在10天內通報。這項法令實施不滿一年,到 2008年3月底止,通報的案件就比前一年多出一倍,達6371件。
日本近年爆發一連串食品汙染醜聞和家電用品意外致死案,消費者申訴案暴增,政府特於去年增設消費者廳以加強產品安全。
分析師指出,日本製造業為了節省成本,零件改為大量採購,不同的生產線也用相同的零件,一個零件出問題就可能波及所有產品。Panasonic公司前身松下電器2007年曾因零件有過熱問題,回收300萬台家電產品,包含微波爐、烘乾機和冰箱。
此外,企業為省錢,生產線紛移到海外,加上產品日新月異,愈來愈複雜,都讓品質控管日益困難。
即便如此,日本大企業老闆們仍表示,高品質製造業仍將是日本經濟的核心。理光公司董事長櫻井正光就說,無法想像日本捨製造業改而發展其他產業,會是什麼光景。
◆ 3,500億美元 外匯存底挑戰新高
【經濟日報╱記者藍鈞達/台北報導】2010.01.31
中央銀行本周五(2月5日)將公布1月外匯存底餘額,一般預料,由於熱錢在1月中旬以前持續匯入,直到月底才因美國新金融政策和大陸可能緊縮貨幣政策匯出,全月外資可望呈淨匯入,推升1月底外匯存底餘額至3,500億美元的新高。
匯銀主管認為,央行外匯存底收入除了孳息及其外幣對美元帳面匯兌收益,外匯存底增減關鍵是外資匯入金額,以及央行調節新台幣匯率的狀況。
匯市交易員表示,1月上半月國際熱錢大舉流入亞洲,推升新台幣,央行為避免匯率波動過大而積極阻升,連帶將使外匯存底增加。至去年12月底止,台灣外匯存底為3,482億美元,全球排名第四,僅次於大陸的2.27兆美元,日本的1.02兆美元和俄羅斯的3,956億美元。
匯銀主管表示,先前外資熱錢狂襲亞洲,除了台灣之外,包括南韓、香港、新加坡等地外匯存底也同樣節節攀升。但近期美中兩國祭出緊縮措施,讓熱錢大舉自亞洲回流美國,除造成亞股大跌,美元也出現反彈。銀行外匯主管指出,未來如果美國聯準會(Fed)升息,熱錢撤出亞洲速度可能更快,屆時亞洲外匯存底不排除因外資流出而大失血。
※ 相關報導:
* 誰是房市最後一隻老鼠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10013100282,00.html
美赤字 恐創新高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2.01
美國一名國會人士31日表示,白宮預測本會計年度政府赤字會創下歷史新高,達1兆6000億美元。
白宮將在明天公布預算提案。國會消息來源說,白宮估計到2013會計年度,赤字會回跌到7000億美元,但是到了2019年底,赤字又會回升到1兆美元。
雖然景氣已經從70年來最糟的經濟危機中開始復甦,白宮管理及預算局對未來10年美國政府財政仍不表樂觀。
白宮估計本會計年度在9月30日結束時,赤字會突破去年1兆4000億美元歷史新高,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百分比繼續盤旋在二次大戰以來僅見的高檔。
根據白宮估計,經濟復甦,赤字可望降低,不過未來10年每年平均仍會佔GDP的4.5%左右。一般經濟學家認為,赤字超過GDP的3%將影響經濟持續發展。
2019年左右,受嬰兒潮世代退休及健保支出等影響,美國政府赤字預計又會升高。
◆ 歐巴馬新預算 輸家贏家出爐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2010.02.01
美國總統歐巴馬訂2月1日對國會提出總額高達3.8兆美元的新年度預算案,將增加至少6%的教育與民間研究計畫經費,並撥給缺錢的州政府250億美元,這份預算案也凍結大部分的國內支出,以減輕赤字負擔。
這份2011年度預算將區分出歐巴馬提議凍結部分預算三年的贏家與輸家,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能源部的許多計畫,以及美國人口普查局都可望獲得更多經費。
可能的輸家是美國陸軍工兵署(USACE)的公共工程項目、兩項歷史保存計畫,以及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重返月球計畫。歐巴馬政府打算借重民間企業的力量探索太空,因此NASA的重返月球計畫將喊卡。歐巴馬希望藉由凍結這些計畫的經費,在今年10月開始的新年度省下200億美元。
不會被刪減經費的項目包括國家安全、退伍軍人計畫、醫療保險計畫(Medicare)、聯邦醫療保險計畫(Medicaid)及社會安全福利(Social Security),這些是預算中占經費最多且支出增加最快的項目。
凍結部分預算三年可在未來十年省下2,500億美元,過去不論是共和黨或民主黨政府都不曾如此精簡預算。即使如此,2,500億美元仍只占美國2020年預估總赤字的3%。
這項支出計畫已引發黨內外的批評聲浪,民主黨內的自由派與部分經濟學家認為歐巴馬不該在美國需要數千億美元振興經濟資金時削減支出。共和黨人士則痛批,面對上兆美元、而且是二戰以來最龐大的年度赤字,這種削減預算的力道簡直微不足道。
新預算案也凸顯了歐巴馬的兩難處境,一方面須協助苦苦掙扎的經濟創造就業,另方面得解決債台高築的問題,以免削弱未來國力。曾任職於美國國會預算局的萊斯喬爾說,這兩項目標極度相互矛盾。
歐巴馬政府正與民主黨國會議員合作,希望本財政年度再撥出1,500億美元來創造就業,包括透過進一步調降營業稅和推動建設的方式增加就業機會。
為降低年度赤字,歐巴馬也打算開闢新的稅收來源,例如提議向大型銀行課徵「金融危機責任費」以填補政府金融紓困計畫產生的虧損,也再次提議賣排碳許可給企業以減少污染;這項提議先前曾遭到國會拒絕。
◆ 減債像減肥 中歐、東歐市場彈力佳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0.02.01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去年下半年,中歐和東歐是全球表現最強勁的市場。投資人擔心已開發國家債台高築,而中歐和東歐政府則減債有成,因此贏得投資人青睞。
中、東歐國家努力減債,即使接受國際貨幣基金 (IMF)援助的匈牙利和拉脫維亞,表現都優於歐元區國家,例如背負沉重公共債務的希臘,政府公債信用違約交換 (CDS)上周創歷史新高。
巴黎銀行新興市場策略師華理指出:「這是公共財政的問題,如果比較匈牙利和希臘,屬於新興市場的匈牙利相形之下更穩當。」
根據金融時報數據顯示,自去年6月底以來,中、東歐地區的股市上漲了39%,優於新興市場整體漲幅24%,更傲視已開發世界的17%。
波蘭、匈牙利等國的主權債務違約保險成本已大幅下降,同期間,希臘、葡萄牙等歐元國的主權債務違約保險成本則暴增。以外匯市場來說,東歐流動性最大的波蘭幣,過去六個月兌歐元已升值10%。
投資公司「東歐資本」首席分析師斯伏柏格表示:「東歐並無結構債問題,該區平均政府公債僅占GDP的40%,遠低於歐元區的80%。」
但分析師也警告,由於新興市場未能和已開發世界脫勾,東歐仍可能受到工業化國家的債務問題、以及全球復甦腳步遲緩的影響。
◆ 大陸最低工資 掀起調漲潮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5399387.shtml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綜合報導】2010.02.01
上海市長韓正昨(31)日宣布,4月1日起將調高最低工資15%,是大陸四大直轄市中首個確定調升的城市。經濟大省江蘇省則率各界之先,今(1)日起調漲最低工資13%。
因上海是中國大陸的經濟門戶,動見觀瞻,兩個月後調高最低工資,可能引發薪資上揚是否助長通貨膨脹的疑慮。但大陸專家認為,調漲最低工資的主要目的是配合中共官方定調2010年調整經濟結構的政策,對助長通膨的效果不大。
上海新民晚報報導,韓正昨天下午在市府記者會中表示,提高薪資收入在民眾所得比例是政府施政基本原則。由於金融海嘯衝擊嚴重,去年根據中共官方安排,上海沒有調整最低工資,但今年市府研究後,確定要調整最低工資水準。
韓正說:「從4月1日開始,考慮到去年沒有調整最低工資線的因素,今年的調整是在現有基礎上增長15%左右。調整最低工資線的同時,也會適度地來調整低保線(最低生活保障線,金額由政府提供補助),包括城市和農村的低保線,也將在4月1日調整。」
江蘇省將從今天起調高最低工資,調整後的薪資水準逼近上海、杭州等地,其中一、二、三類地區每月分別調漲人民幣960元、790元與670元(約新台幣 4,463元、3,673元、3,115 元),調漲幅度分別為12.95%、12.86%與13.56%。
換句話說,長三角地區是今年中國大陸率先確定調高基本薪資的地區,意味隨著大陸逐漸確立經濟復甦態勢,各地最低工資已經蠢蠢欲動。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大陸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旗下中國勞動保障研究院研究員張麗賓認為,儘管薪資成長確實會推升通膨,但影響不大,因為勞動者的薪資收入,特別是低收入者所得,在國民經濟分配的比例不高,低收入者薪資成長不會導致通膨。 (工資調整狀況,詳見原站)
◆ 看問題/農民荷包瘦 再多下鄉也沒用
【聯合報╱記者 林琮盛】2010.02.01
從去年至今,為增加內需消費的比重,中共頒布一系列的「下鄉」政策,一來提高農村生活水準,二來也在彌補去年國際金融風暴對外貿衰退的衝擊。
帳面上來看,「下鄉」政策確實有一定效果。大陸商務部近日統計,去年中國農村消費成長達一成五七,是1986年以來,首次超過城市的消費成長。但在這張亮麗成績單背後,卻也引來政策刺激是否透支農民消費力的疑慮。
去年開始,大陸內部即傳出,「××下鄉」似乎已變成擴增內需的一種「時尚」,但是在實際執行中,存在許多問題。
例如,家電下鄉產品的折扣優惠,竟比不上直接喊價的價格吸引人;折扣退費的程序,更讓農村民眾直喊麻煩。
此外,受金融風暴影響,作為農村收入主力的沿海農民工去年大批失業,至今尚在恢復中,也可能導致農村消費成長面臨瓶頸。
如今,中共想再透過政策刺激,提高農村內需,所能「擠」出來的消費力所剩無幾。若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居民收入成長落後城市居民的窘境,未來再多的政策下鄉,都無濟於事。
中共當然也瞭解此一困境。這份「中央一號文件」即強調提高「三農」的投入,並透過金融面的支持,拓展農業發展銀行,讓政策性資金確實落實到「三農」領域。
負責起草「一號文件」的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點出,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上的新政策、改善農村民生上的新舉措、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和基層組織建設的新機制,是文件的三大要點。
最近,大陸沿海各省市也開始調高最低工資,以提升農民工的收入。顯見中共決心從結構面著手,緩解農村收入落後、國民收入配置不均的老問題。
從教育部的三百座泳池談起
【聯合報╱社論】2010.02.02
教育部日前宣布,要在十年之內在全台各級學校,補助興建三百座游泳池;這個政策還取了個暱稱,叫做「泳起來」。如果以每座泳池造價五千萬元計,這個宏願將耗掉國家一五○億的經費。在國家預算如此拮据、各部會紛紛喊窮之際,教育部如此大手筆的支出支票,真是令人咋舌。
在此同時,內閣中另一個部會衛生署,則是為了健保業務的五百八十八億虧損而焦頭爛額。衛生署長將烏紗帽提在手上,誓言一定要在近日調漲健保費。從數額來看,五百八十八億的財務缺口並不是大到不可思議,教育部一句「泳起來」就彌平了四分之一的健保赤字。為什麼同是內閣部會,教育部像是豪門巨賈、衛生署卻像是小媳婦呢?比起劉內閣任內吵擾不休的營養午餐與十二年國教,游泳顯然不是什麼急切的教育業務。教育部這麼勇敢地花錢,或許是與馬總統喜歡游泳、鼓勵游泳有關。這就值得好好評論一番了。
馬總統在擔任台北市長任內就鼓勵游泳運動,而當時的教育局長,正是現任教育部長吳清基。游泳確實是個好運動,但健康運動種類繁多,外人問起為什麼馬市長特別鼓吹游泳,他當時也只能開玩笑地回答:「台灣四面環海」,說不出個必然的道理。更何況,當年台北市推動學童游泳,只是學校找地方上游泳課,並沒有到處興建游泳池,當然也就沒有預算擠壓、投資評比的顧慮。一旦牽涉到一百多億經費的實體預算,那就不能再用「四面環海」這樣的理由來敷衍了。
游泳池不只是興建的問題,更牽涉到保養經費與需求強度。扁政府任內一堆公共建設場館使用頻率不高,造就了「蚊子館」一個專有名詞。萬一將來數百所泳池又有若干使用率不佳,這些池子夏日雨後積水就成了「孑孓池」,不但在蓄養蚊子的幼蟲,且有助長登革熱之虞。此外,台灣少子化趨勢日益明顯,將來就學人口將日益減少,不僅若干學校有可能要面臨裁併,繼續存在的校園也可能要合併使用設施。以目前學校總數來規劃游泳池興建,是不是粗糙了些?這些未來變化都涉及複雜的學齡人口計算,不是體育司胡亂推估比例就算數的。無論如何,教育部「泳起來」專案的規劃細密度,恐怕是禁不起考驗的。
教育部如果真的關心學童的健康,那麼除了在游泳運動面尋思突破之外,恐怕更要關注學生的學業壓力。在鄭瑞城部長任內成立的「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不僅是關乎萬千學子升學壓力的重要研議會議,其實也與學童的近視、惡補、課外活動時間的壓縮密切相關。全國家長聯盟一再反對採計在校成績,其所論所述皆言之成理,為什麼教育部卻堅持要執行呢?一旦學生在校內忙於成績比拚,其體育活動難道不會受到排擠?鄭部長任內規劃的十二年國教,現在究竟是什麼進度、什麼期程呢?國中升高中的基測,究竟是考一次還是考兩次呢?這麼多棘手而重要的問題不處理,偏偏提個「泳起來專案」,也難怪立委要以「拍馬屁」來形容了。
馬總統目前的聲望很差,民間信任的比例不高、支持的比例更低。執政者在這樣一個嚴峻的時刻,真的需要冷靜理智地思考過去做錯了什麼、未來該做些什麼。忠心耿耿的部屬往往會仔細研讀老闆的政見,然後賣命地貫徹。殊不知當初馬總統的數百項政見,有若干(諸如三都十五縣)其實是在一、兩個月內草率粗疏彙整而成,根本禁不起考驗,倉促貫徹反而更使老闆灰頭土臉。
教育部拋出蓋三百座游泳池的政策,我們從中得到兩個啟示:一、馬總統現在聲望低,絕對與其用人是否妥當有關;二、馬總統未來聲望能否回升,也與其用人是否妥當有關。
◆ 豪宅認定「自由心證」?這下子更亂了!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S3/5402602.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游智文/特稿】2010.02.02
財政部將課徵豪宅稅,今天並召開房屋合理評定現值會議,初步決定採獨棟、有保全、景觀、地段好,就將調高評定現值課稅,至於什麼是景觀、好地段,則由稅捐人員認定。這項會議名為「合理評定」,但最後結果恐怕適得其反。
首先最近幾年的新社區,很多因為土地缺乏,開發基地小,因此大多是獨棟,用獨棟來論定就是豪宅,根本與現脫節,此外,聘雇保全近年也很普遍,台北縣很多一坪不到三十萬的社區也聘有保全,這怎麼能算是豪宅條件?
至於景觀和地段,這就見人見智,就拿景觀來說,社區前有一片小水池算不算是景觀? 這部份如由稅捐人員自由心証,恐怕會問題叢生,好不容易風紀改善的稅務人員風氣,難保不會再度惡化。
因為不僅想少繳稅的民眾,會用各種辦法讓稅捐人員「心証」他的房子不是豪宅,也會有一些人,住宅稱不上豪宅,但卻可能主動「拜託」稅捐人員幫他「心証」一下,列為豪宅,因為一旦被課豪宅,等於政府背書他的房子是豪宅,可以賣個好價錢。
今天的會議,另外做了一項措施,說是老舊住宅將調降房屋稅率。這也很有問題,試問在仁愛路「帝寶」附近的一棟公寓或七層老電梯,是不是也會調降? 如果這樣的房子都調降了,那麼全台又有那些不應該調降 ?
(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觀念平台-開徵奢侈稅 本末倒置了
【吳惠林】2010-02-02 中國時報
財政部日前召開內部會議,達成「奢侈稅朝開徵方向規畫」的共識。財政部擬分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先納入豪宅、高價汽車、重型機車、私人飛機及遊艇等五項;至於珠寶、手表及金飾等三項,由於稅捐機關較難以掌握,加上可能影響精品業,等到第二階段再研究可行性。我們要問:為何開徵奢侈稅?如何開徵?
據了解,開徵奢侈稅將不會另訂專法,只要修改現行法令即可。舉例而言,豪宅可透過調高房屋標準價格及公告地價的方式,加重課徵房屋稅及地價稅,未來擬修改〈房屋稅條例〉,將房屋標準價格由每三年評定一次改成每年評定一次。
至於高價汽車、重型機車、私人飛機及遊艇,則可能加重課徵貨物稅及牌照稅,未來可修改〈貨物稅條例〉及〈使用牌照稅法〉;不過,為了避免富人將飛機及遊艇登記在公司名下,以規避奢侈稅,將會正名為「自用飛機及遊艇」。此外,除了交易時課徵奢侈稅之外,持有期間可能也要課徵,或是兩者選一。舉例而言,高價汽車可能購買時就要先課一次奢侈稅,購買後五年內再持續課徵。
對於財政部認為社會大眾正面看待奢侈稅課徵,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近期關於「M型社會」、貧富懸殊、所得分配不均等的討論此起彼落,甚至有民意調查赫然顯示此議題已是台灣住民最關切的。
我們但見電子媒體大力放送富豪們的豪門婚禮,光是新娘婚紗就上百萬元,而富豪們擁有十來戶豪宅、名貴汽車和各種名牌產品等等一擲千金面不改色的闊綽行徑,也都令人嘆為觀止。另一方面,常見報導社會底層三餐不繼、艱苦度日,如為照顧生病的妻子、丈夫每月只賺一萬元的貧窮家庭、一家四口擠在五坪左右的小套房,沒有客廳、玄關、餐廳,最大娛樂就是逛住家附近量販店。
兩相對照,讓人血脈賁張,「劫富濟貧」的念頭和俠義心腸油然而生,由政府以政策扮演此角色也很自然受到期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以各種名目向富豪們課重稅,以進行有效的所得重分配。不過,如果冷靜下來,疏理思緒仔細探究,將感性化為理性,或許會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這些富豪們利用黑道暴虐手段致富,或者靠特權、官商勾結等等方式獲得暴利,將這些「不當得利」奪過來分給那些受害者還說得過去。若這些富豪是白手起家,以自身能力並夜以繼日拚命努力抓住商機而致富,為何要強制他們或以類似搶奪的課稅方式硬生生地搶走呢?
即便是政府以補貼或賦與特權或諸種免稅方式造就富豪,最好的方式並非再以奢侈稅這種方式來重分配(其實對有辦法的特權們來說會有逃稅、節稅方式免除,倒楣的還是守規矩者)。應該檢討那些最根本的補貼、免稅、特權保護政策並去除之,維持一個公平、公正、安全的競爭環境。
說到底,「租稅當工具」的思維和做法有必要徹底檢討,亦即,大家應回到「為何要課稅?」這個基本的課題,而非再節外生枝治絲益棼呀!(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 以上所有文章不代表本人立場。
克魯曼專欄/金改 學學無聊的加拿大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2010.02.02
金融危機時,沒新聞就是最好的消息。冰島崩潰屢屢登上頭條,而加拿大特別穩定的銀行,則不太上報紙。
然而當世界把焦點從金融紓困轉向到金融改革時,無聲的成功案例應該和驚人的失敗享有同等版面。我們需要向成功的國家學習,而最佳範例就是我們的北方鄰居。現在,加拿大是個重要典範。
我知道,加拿大總被認為很無聊。新共和雜誌曾經宣布,「值得提倡的加拿大創新」是史上最無聊的新聞標題(這是1980年代紐約時報的一則評論標題)。但我一直覺得加拿大非常引人入勝,這個國家和美國極度相似,但不盡相同。因為太相似了,兩國的發展經驗一旦不同,很可能是出自政策差異,不是文化或經濟結構的差別。
而且,銀行業無聊就是件好事。
先來談一點背景。過去十年來,美國與加拿大都面臨相同的全球環境,都面對亞洲廉價貨品與低廉資金大舉湧入。兩國的經濟學家都喜孜孜宣布,經濟大衰退已成歷史。
但當狀況開始惡化,兩國的遭遇卻截然不同。美國出現房貸違約暴增、幾家主要金融機構崩潰,其他則要靠政府鉅額紓困才能存活。加拿大沒遇上這些問題。兩國遭遇為何如此不同?
不是因為利率。許多評論者都批評聯準會把利息降到太低,維持低利太久,形成災難性的泡沫。但是加拿大的利率基本上緊跟著美國,所以看來,光是低利率並不足以造成金融危機。
加拿大的經驗看來也反對伏克爾的看法,這位讓人敬仰的前聯準會主席認為,金融危機的病兆起於金融業太大,範圍太廣,變成「大到不能倒」。但在加拿大,每家銀行基本上都是大到不能倒:因為只有五家銀行壟斷了金融市場。
另一方面,加拿大的經驗看來支持華倫女士(Elizabeth Warren)的看法。這位國會金融紓困監督委員會的主席認為,這波危機的起因是金融公司的欺騙性放貸。加拿大有一個獨立的金融消費保護局(Financial Consumer Agency),該機構大大限縮了次級信貸。
最後,加拿大經驗看來支持,要讓銀行業保持安全,最好的就是保持金融業的無趣;也就是說,限制銀行的涉險業務範圍。美國也曾有過無聊的銀行體系,但雷根時期的解除管制讓銀行業變得危險刺激。加拿大則繼續享有快樂的乏味。
更具體來說,加拿大比美國更嚴格限制銀行的金融槓桿,也就是限制他們借錢牟利的規模。加拿大也限縮了證券化市場,這種市場讓銀行把眾多放貸包裹出售。銀行宣稱證券能分散減少風險,但實際上是讓銀行用別人的錢愈賭愈大。
毫無疑問,加拿大的保守讓銀行家無法像在美國那樣,發揮他們的聰明創意;但到頭來證明,這終究是件好事。
所以,美國有機會仿效加拿大的成功範例嗎?
事實上,眾議院去年12月通過的金融改革法案,原有機會讓美國變得更像加拿大。這個法案要成立個獨立的金融消費保護局,限制槓桿比例,並且透過要求銀行留下一部分的放貸,從而限縮證券化市場。
但任何法案都要60票才能過關的參議院能否通過金改法案,則是大有疑問。共和黨顯然死命反對任何實質的金融改革(沒有任何一位共和黨人投票贊成眾議院法案),而一些民主黨人也模稜兩可。
所以,我們很可能什麼都不作,或作得不足以防止下一場金融危機。但這可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怎麼作,隔壁鄰居已經明確說明,要怎樣才能安定銀行體系。
(作者Paul Krugman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相關報導:
*(中國)新增貸款 1月暴衝7.5兆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5401755.shtml
* 歐元溜滑梯 歐洲央行頭大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401637.shtml
* 美國赤字失控 飆上1.5兆美元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401915.shtml
◆ 社論-歐元區面對的新挑戰
【本報訊】2010-02-02 工商時報
1999年成立的歐洲單一貨幣機制,今年邁入第2個十年,卻立即遭遇希臘與西班牙財政危機的衝擊。毒舌派專家如新末日博士盧比尼即警告歐元區遲早會被西班牙拖垮,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拉克曼則判斷希臘會以退出歐元區的悲劇收場。換言之,「合則立」的歐洲統合精神,正面臨如何共富貴又能共患難的空前挑戰。若果歐元區最終被迫壯士斷腕,擺脫末段會員國的拖累,又算不算是這項劃時代固定匯率機制的失敗?
對於歐元區形將瓦解的預言,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從歐元成立之初,就不乏唱衰者,當時有人甚至擔心歐元的出現只會製造新的貨幣戰爭。然而走過新手上路的慌亂期,如今歐元不僅未曾成為任何貨幣戰爭的「禍首」,反而已是各國外匯存底的重要組合。因此,當歐洲央行總裁特里榭日前以「荒謬」嚴詞反駁盧比尼的瓦解說,並非全然無所本的口舌之快。然而,特里榭應該也深知,過去歐元區成員國排除萬難統一貨幣的英勇,也絕非未來不敗的保證。
歐洲統合的堅定決心,源於對二次大戰生靈塗炭的深切反省,以及不依賴美國霸權的憂患意識。從1958年歐洲6國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EEC)開始,到1992年簽署奠定貨幣統合基礎的馬斯垂克條約,以迄1999年歐元區正式成立,歐洲人花了近半世紀的時間統合政治經濟與貨幣事務,一再寫傳奇,也一再令世人驚奇。
「驚奇」之一在於馬斯垂克條約所訂定的高入會標準,包括:1.一國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不得超過3%,且政府債務總額不得超過GDP的60%;2.各國消費者物價上漲率不得比通膨率最低的3個國家之平均超出1.5個百分點;3.長期利率不得比通膨率最低的3個國家之公債殖利率高出2個百分點;4.匯率需穩定在歐洲匯率機制的上下各2.25%。
也就是說,有意入會者除了必須致力物價與財政穩定外,不管大國或小國,不論富國或窮國,都必須放棄匯率與利率政策的自主權,遵守共同的雙率政策。即使犧牲不小,但為了分享經濟統合的果實,1999年歐元區初創即招收到11個「好學生」,包括西班牙在內;希臘在2001年設法搭上車,到 2008年歐元區會員已擴大到16國。一直希望成為歐洲國家的土耳其,則還在排隊候審。
最大的例外是英國。英國在90年代初加入歐元前身的歐洲匯率機制(ERM),不意引發92年炒匯大鱷索若斯放空英鎊危機。一朝被固定匯率咬,導致英國即使在99年已具入會資格,至今仍拒絕加入歐元區。
「驚奇」之二是入會後不准輕言退出。這項規定原意在維持歐元區的穩定性,現在卻成了綁住歐元區的最大包袱。由於沒有退場機制,當局沒有監督、導正會員的工具,「好學生」入會後便可能露出狐狸尾巴,大肆低利借貸揮霍,例如希臘預算赤字在短短8年間,即從達標準的3%躥升到12.7%,政府總負債比更倍增為120%。
相對地,當出口導向的亞洲國家善用雙率政策應付金融海嘯之際,愛爾蘭、西班牙與希臘等歐元重災區,卻必須繼續忍受歐元升值戕害競爭力,而失業率爆表更是雪上加霜。這也是外界認定希臘不退出歐元區,就只有死路一條的原因。以希臘對照英國,儘管後者財政狀況亦不樂觀,但至少保有雙率政策的因應彈性。
對於致力統合的歐洲人而言,他們自許歐盟是一股以柔克剛的力量,有別於美國以武力炫耀強權。歐元區走過10年,當局的確也用事實證明了,即使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化浪潮下,固定匯率依然可行。然而一如備受推崇的市場經濟在金融風暴後飽受質疑,固定匯率制度更不會是完美無瑕的設計,一場金融大難,即已將其脆弱暴露無遺。
因此,歐元區的遊戲規則顯然也無法再照著馬斯垂克的高標玩下去。必須適度放寬,否則各會員國單是忙著「宣示」緊縮財政,就可能對民間造成雨天收傘的負面作用,引發另一波衰退。其次,當局也必須著手設計退場機制,與其讓不長進或跟不上的會員國「混吃等死」,不如放手讓他們尋求外援,等找到活路再來談復籍。就算此舉會短暫影響歐元區的信譽,讓歐元版圖縮小,但畢竟裡子還是比面子重要。
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仍然持續發酵中,歐元區遭遇的挑戰極其嚴峻。對於亞元區的倡議者來說,歐元區能否與時俱進、安度難關,正是一本活教材,更沒有不關注的道理。
東協加一對台衝擊 下季浮現
【經濟日報╱記者雷盈/台北報導】2010.02.03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東協加一)上路1個多月,預估對台衝擊將於第二季起顯現。會計師建議,兩岸台商都應在採購與銷售流程上做修正、調整,重新檢視新的成本效益,提早準備。
「東協加一」元月1日實施後,對兩岸台商有不同影響,大陸台商可搭中國的便車,在原物料選購、產品外銷至東協貿易區時,享有近於零的關稅優惠。
不過,在台灣生產、外銷到大陸或東協的台資企業,就相對辛苦許多,因為產品輸往中國大陸或東協國家都得被課一筆關稅,競爭力下滑,在起跑點上輸給「東協加一」的國家。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營運長吳德豐分析,東協加一引起台商的焦慮,最近不少企業都來詢問。受創最深的是在台灣生產、主要銷售市場在大陸的台商,它們面臨停產、賣掉廠房,或搬遷至大陸的因應選項。
關於上述台商,吳德豐建議,台商可以考慮遷廠至大陸或東協國家,好加入此一貿易區;若是不遷廠,則台灣的工廠可能先停產或關閉,甚至考慮賣給大陸台商,做為合資經營。
不少台商也寄望政府盡快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好讓台灣藉由大陸平台前進東協。
不過政策未定,短、中期來看,在台生產、外銷大陸的台商仍將依其生產品的種類,短期吸收約5%的關稅成本,而這是東協自貿區國家不必負擔的。
另一方面,大陸台商也因為零關稅腹地擴及至東協國家,可挑選的原物料市場、銷售市場變大,逐漸有新的經營方式。
吳德豐舉例,有些大陸台商採購零組件時,習慣向台灣的關係企業A 公司下單,但東協加一上路後,可能改向東協內部國家(如泰國)訂貨,因為可省關稅成本。
如果還想跟原來合作夥伴A公司下單的話,可以看看A公司是否在東協內國家(例如在泰國、馬來西亞)設有據點,如此一來,大陸台商只要能「轉個彎」,改跟A 公司位於泰國的據點下單,也能享受關稅優惠,並延續之前的貿易關係。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中國業務發展負責人會計師杜啟堯說,「台商要依據自己的產業項目,以及關稅減讓情況做全盤考量,並在採購、銷售流程上做修正,以面對東協加一的實施。」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表示,廠商之間下單、貿易往來不會集中於年初的幾個月,很多訂單都在去年底完成,但接下來半年,東協加一效應將逐漸顯現。
◆ 金融危機後 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中央社 2010.02.03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今天表示,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他並且就此提出8點意見,包括調整進出口貿易結構,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
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今天在北京舉行開班式,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報導,胡錦濤指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中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
胡錦濤就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提出以下8點意見:
第一,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包括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加快調整城鄉結構,加快推進城鎮化,加快調整區域經濟結構和國土開發空間結構。
第二,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包括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
第三,加快推進自主創新。包括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
第四,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包括加快建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第五,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包括加快推進節能減排、污染防治、建立資源節約型技術體系和生產體系、加快實施生態工程。
第六,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包括加快提高等教育現代化水準,加快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發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會服務。
第七,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包括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加快開拓文化市場。
第八,加快推進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統籌好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加快調整進出口貿易結構,加快提高利用外資品質和水準,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
胡錦濤同時指出,當前中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經濟運行中的新老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國際經濟環境更加複雜,要鞏固因應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成果,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今天的開班式中共政治局常委全員到齊,習近平主持。
◆ 美救中小企 砸300億美元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2010.02.03
美國總統歐巴馬計劃為小型社區銀行提供300億美元資金,讓這些銀行繼續為小企業提供貸款。
這筆資金來自原本用來紓困大銀行的問題資產救助計畫(TARP),進一步顯示白宮把焦點放回提振就業,拯救中小企業。
歐巴馬訂2日正式宣布這項計畫,他將強調小企業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雇用了美國65%的人力。
歐巴馬的講稿說:「我認為我們應該協助他們開門營業,擴展業務,雇用更多人。」歐巴馬將以「里民大會」(Town Hall)的形式,在台北時間3日凌晨召開會議,接受民眾詢問與討論計畫的細節。
白宮官員說,這項計畫將針對資產總額在100億美元以下的銀行,共有約8,000家。這些銀行的貸款占全美國小企業貸款的一半以上。這些銀行將必須擴大對小企業放款,就能以優惠條件取得這筆資金。
美國的失業率目前高達10%。儘管華爾街各大公司在政府史無前例的鉅額紓困下已恢復元氣,還照常發放天文數字般的億兆紅利;一般企業卻依舊難以取得貸款,並且繼續裁員,整體放款持續萎縮。在雷曼兄弟事件之後,CIT集團成為唯一一家破產的大型金融公司,而CIT的業務正是承作美國中小企業的商業貸款,讓企業借貸雪上加霜。
美國民眾對高漲的失業率不滿,對華爾街的紅利憤怒,已經成為搖撼美國政壇的力量。歐巴馬政府在麻州參議員補選意外慘敗後,先是提出可能將迫使大銀行拆分的「伏克爾計畫」,而後在上周的國情咨文中提出330億美元的增進就業計畫,為增聘人手、調漲薪水的企業提供最多50萬美元的租稅優惠。
◆ 矽谷薪資8年減14%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2.03
彭博報導,全球高科技重鎮矽谷(Silicon Valley)的薪資自2000年以來累計下滑近14%,顯示網路泡沫破滅以來,矽谷迄今尚未完全恢復元氣。
矽谷是舉世聞名的科技重鎮,Google、英特爾等科技大廠均落腳於此。根據彭博報導,美國勞工統計局2日發佈報告指出,矽谷高科技業員工2008年平均薪酬為103850美元,遠低於2000年的120064美元,薪資遽降主因以股票為基礎的薪資價值縮水之故。2009年上半年平均薪資則增至 105500美元。
網路泡沫化引發矽谷裁員潮,半導體製造商、網路新創公司、電信業者全數驚爆虧損。勞工統計局經濟家曼恩指出,北起舊金山,南到聖荷西的矽谷恐難擺脫最近一波的經濟衰退,料將呈現緩步復甦。
曼恩2日在記者會上指出:「我認同U型緩步復甦。」他補充,過去幾次經濟循環,創業投資公司減少投資,造成高科技就業機會緩步增長,這回也將不例外。
矽谷自2000年以來已流失13萬4000個高科技工作機會,截至去年6月底止為期9個月時間就有3萬個職位流失。
◆ 政府應多幫忙中小企業
【聯合晚報╱社論】2010.02.04
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了拯救小型企業的計畫,將原本用來紓困大銀行的資金提出三百億美金,用來鼓勵社區型小銀行擴大對小企業放款。歐巴馬強調此計畫不但為救小企業,更是為解決失業問題,因美國的小企業雇用了65%的勞動人口。
歐巴馬此計畫一出,國內輿論立刻發出「奈何此馬非彼馬」的哀嘆。因為長期以來的台灣產業政策,重大財團而輕中小企業,重科技業而輕傳統產業,頭重腳輕的毛病很嚴重。
就以最近的新聞事件舉例而言,近來「人紅是非多」的永豐餘有機產品風波,表面上浮現出的是產地標示不實的弊病,但已有人呼籲重視有機市場為少數大企業品牌所瓜分的問題,造成很多有機小農戶遭邊緣化而陷入困境。這裡本來就有規模經濟的問題,但近年來環保界提倡「食物哩程」概念,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又強調「一鄉一特色」精神,本來都可作為推銷在地產品的優勢,需要的只是一點行銷助力而已。如果「肥了財團,瘦了小農」的現象繼續下去,發展在地特色產業只是一句空話。
二是最近頗引發議論的「產業創新條例」,上會期在立法院未能過關,就因為輿論責備這個條例如同在為大財團開發國難財的大門。原先的促產條例雖確實對部分產業升級有功,但也成為國家稅源流失的主因之一。看所謂「科技新貴」者的財富和不成比例的對國家租稅貢獻,難怪連張忠謀都主張應課富人稅。產創條例有行政院作後盾,再接再厲的可能性很高;但政府如果只關切打著產業創新的這塊招牌,對中小型及傳統產業卻任其自生自滅,絕非負責做法。
再來從馬政府投注極大心力的ECFA而言,可能受到最大負面衝擊的正是國內的傳統業者,而如今對ECFA防禦心最強的也是台灣的傳統產業縣市。政府與其玩找顏清標當宣傳大使的花招,不如畫出實際援助中小型及傳統產業的大餅,以實惠做法來減低基層抗拒。
歐巴馬因挹注中小企業計畫而贏得掌聲,「此馬」應思師法「彼馬」!
歐巴馬硬起來 中美匯率摩擦升溫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綜合報導】2010.02.05
美國與中國大陸對人民幣問題的爭議正式檯面化,美國總統歐巴馬明言將對雙邊貿易及匯率採取更強硬態度,大陸外交部搬出標準答案反駁,認為人民幣匯率趨近合理水準,也不是大陸對美國龐大貿易順差的主因,美方施壓無助解決問題。
在即將來臨的七大工業國(G7)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總裁會議上,人民幣可望再度成為已開發國家討論重點。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昨(4)日在記者會中表示,自從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形成改革機制以來,大陸一直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穩步實施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已升值20%以上。
他指出,從國際收支與外匯市場供需等情況來看,人民幣匯率趨近合理且均衡的水平。
馬朝旭說:「中美經貿合作是互利互惠的,希望美方客觀、理性地看待中美經貿合作中的諸多問題,堅持平等協商妥善處理,指責和施壓顯然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路透報導,歐巴馬3日在首都華盛頓會晤民主黨參議員後表示,美國政府將「以更強硬態度執行現行規則,對中國及其他國家持續施加壓力,要求對方以互惠的方式開放市場」。
他指出,美方必須處理的國際挑戰之一,就是美方出口貨品沒有被人為抬高價格,中方出口貨品也沒有以同樣方法降低價格。
歐巴馬強調,他不會對中國大陸採取保護主義做法,因為美國自絕於大陸市場是個錯誤。受到昨天這場風波影響,人民幣對美元的即期及遠期匯率雙雙小跌,其中對美元即期匯率終場跌至6.8268元兌1美元,低於3日的6.8266元。
1年期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同步小挫0.1%至6.6525元兌1美元,意味外匯交易商預估一年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上揚2.6%。
市場觀察家認為,無須過於解讀歐巴馬談話,他主要是針對美國國內發言,希望表現對大陸強硬的姿態。
大陸商務部旗下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外貿研究部主任李健說:「即便中國想要調整匯率,北京也幾乎不可能達到美方要求,這是中國自己的家務事。」
上海一家美商銀行的不具名外匯交易員也指出,美國政府從前對人民幣的強硬談話,通常都沒有達到什麼效果,而且金融市場不確定歐巴馬這番談話是否真的意味美國對人民幣的立場更強硬。
華府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估計,人民幣價位大約對全球貨幣低估30%,對美元更大約低估了40%。
◆ 惠譽:亞洲恐爆資產泡沫
【記者薛翔之/台北報導】2010-02-05 工商時報
亞洲地區國家是否面臨資產泡沫?惠譽信評認為,亞洲確實有泡沫化的徵兆,具體的表徵是,近年來不動產市場漲幅達1倍,以台灣來看,從2003年第2季SARS爆發起算,7年來,期間台灣複合年增長率約11%-12%,去年約2成,但香港與大陸的情況更嚴重,香港同期漲幅是130%,中國大陸近4年成長高達170%。
惠譽信評資深副總理李信佳表示,資產大致分為股票和房地產,不過,股票融資比例相對較低,反觀房地產放款,包括香港、韓國、新加坡等,佔整體放款都有50%的水準,這會使得房地產的泡沫,短期內不易被察覺。
再者,泡沫之所以為泡沫,就是不知道何時會破,若是知道某個日期會破滅,反而不會是泡沫。因此需要提高警覺。
李信佳以台灣的情況分析說,過去房價高漲是集中在特定區域,高價的台北市精華區就是明顯的例子,但近年來,開始逐步擴散,最早是板橋,目前進一步擴大到新莊、土城,部分中古屋也是漲幅驚人。
但他強調,評估台灣泡沫的狀況,與亞洲其他地區仍有段差距,例如中國大陸、新加坡、南韓及新加坡,均相對嚴重的多,甚至開始透過行政方式介入,來設法抑制房市。
以香港為利,去年最震驚社會的規範是,2000萬港幣以上的豪宅,貸放成數不得超過6成;南韓方面,也在去年開始,限制首爾以外的地區貸款,成數不得超過6成,首爾地區不得超過5成,首爾的精華區,甚至不可超過4成。
新加坡同樣在同年的9月,開始嚴禁只付息、不用繳付本金的房貸商品;而中國大陸則透過5年內課徵交易稅、控管開發商融資、對地方政府作績效考核等手段,來抑制房價高漲。
對於台灣既然屬於「較不嚴重的泡沫」,政府是否應祭出因應措施?李信佳具體建議說,較有效果的方式,應是課徵交易稅,可能的作法是:3-5年就轉手者,將以市價為計算基礎課稅。
至於祭出升息的手段,是否有效,他分析說,過去租金報酬率約4%,高於利率水準1.5%,但目前兩者差距逐漸拉近,當兩者相當時,才會有賣壓出現;另一方面,升息與否不只是房地產的問題,還牽涉到與貿易國互動、貨幣政策等,難度高的多。
◆ 彭博資訊專欄/中國外匯存底 超級大泡沫
【經濟日報╱皮塞克(William Pesek)】2010.02.05
談到不動產、股市或信用泡沫,中國都有份。奇怪的是,鮮少人注意到史上規模最大的泡沫。
光2009年中國新增的外匯存底已超過挪威國內生產毛額(GDP)。中國目前高達2.4兆美元的外匯存底本身就是泡沫,一個泡沫就在我們眼前不斷膨脹,那些到處尋找下一個大泡沫的人,卻視若無睹。
外匯存底泡沫問題其實是整個亞洲的現象。我們不應再把這種以貨幣當武器的軍備競爭視為優勢。我將舉出三大理由,說明外匯存底的負面影響其實比決策者所說的要大。
第一,這是個類似「老鼠會」的架構,透過層層管道吸收愈來愈多資金。這個問題已經荒謬到,市場謠傳深陷財政危機的希臘可能向中國求援。畢竟,如果經濟體可以買賣的話,中國大可用去年新增的4,530億美元外匯存底買下希臘和越南,剩下的還夠買蒙古。
以前美國等國家都向葛洛斯這類投資大戶兜售公債;現在,他們的對象已變成政府。全球最大共同基金操盤手葛洛斯在華府仍有相當的影響力,但已經不及北京的官方資產經理人。
你可能想知道,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官員是怎麼想的?IMF提供給各國的金援通常會附加許多難以達成的要求,例如「把經濟整頓好」。中國的金援卻只想爭取資源和擴大地緣政治影響力。我們已看過中國救援摩根士丹利等華爾街大銀行,將來救國家也不足為奇。
中國龐大的外匯存底提高其全球影響力,但也因此陷於自設的陷阱。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買進的美國公債愈來愈多,現在也愈難在不虧損情況下出脫這些公債,所以乾脆繼續買。
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分析師西蒙茲表示,這是一筆規模空前的超大外匯交易,但亞洲龐大的外匯存底已經被套牢。
中國打算減少外匯存底的美元部位,分散到其他資產和商品。可是,有哪個市場大到可以吸收中國龐大的資金。黃金?石油?歐元區債券?
中國現在面臨的挑戰,就像要把空中巴士A-380超級巨無霸客機停在一輛福斯汽車上。古今中外,老鼠會都很難收場而且下場通常很慘。如果美元崩跌,各國央行為了停損而恐慌賣出美元,對全球市場的衝擊恐怕遠超過美國信用危機。
第二,外匯存底是「死錢」。亞洲爭相累積外匯存底源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當時投機客聯手狙擊泰銖,引爆亞洲金融危機,從此亞洲政府積極增加外匯存底,以便保衛貨幣。
亞洲開發銀行總裁黑田東彥在2007年7月亞洲金融危機十周年指出,亞洲國家競相累積外匯存底已成一大隱憂,可惜沒人聽進他的話。
亞洲政府大可將外匯存底用來改善基礎建設、教育、醫療體系,或降低碳排放量。亞洲政府累積外匯存底的結果是空前嚴重的資源錯置。
第三,外匯存底過高也有導致經濟過熱的風險。當央行買進美元時,同時也賣出本國貨幣,國內貨幣供給因而升高。接下來央行又會發行債券,從經濟體系回收多餘資金。
這種不精確的做法往往導致通膨壓力加速攀升,必須付出相當代價。亞洲的通膨風險愈來愈明確,現在大家關注的焦點是亞洲央行是否會升息減少流動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外匯存底管理和抑制通膨的目標存在諸多矛盾之處。亞洲央行目前普遍面臨艱鉅的挑戰,一方面必須回收多餘流動性,同時又不能扼殺經濟成長。
過去的經濟保護措施也帶來今日更嚴苛的挑戰。過去十幾年來,亞洲國家為保護出口刻意壓低貨幣匯率。這種作法對經濟造成副作用,忽視這個問題顯然非明智之舉。
杜拜債務危機震撼全球市場,而光是想到中國成長率可能跌破8%關卡,就足以造成市場恐慌。如果亞洲最大的泡沫破滅,引發的動盪將是過去任何事件所無法比擬。(作者William Pesek是彭博專欄作家/編譯吳國卿)
※ 相關報導:
* 全球經濟上升中的隱憂
http://www.udn.com/2010/2/4/NEWS/OPINION/OPI1/5406316.shtml
債信危機比杜拜風暴慘烈 亞股全倒
【聯合晚報╱記者楊雅婷/台北報導】2010.02.05
歐洲債務危機讓全球股市一片慘綠,繼歐美股市重挫之後,今日上午市場擔心若產生系統性風險,恐怕不如杜拜事件幸運。今日亞股跌幅2-3%之間,台、韓股市跌幅最重,均超過3%,台股更摜破7300點。
歐洲主權債信危機空襲,美國股市率先重挫,擔心引發系統性風險,亞股今日也跌幅擴大,其中,南韓和台股都跌掉3%以上,香港、日本股市跌幅也近3%,上海綜合指數3000點得而復失;與美股連動性高的香港股市中匯豐控股、聯想等個股均應聲大跌,開盤就大跌635.4點,再度摜破2萬點關卡;澳洲股市創下5 個月新低,由礦業及能源股領跌。市場氣氛低迷,加上美國上周請領失業金人數比預期高,亦加深市場的悲觀情緒。
近年來國際市場動盪不安!杜拜國營企業杜拜世界宣布遞延償還債務的陰霾記憶猶新,近期除希臘債信問題之外,葡萄牙與西班牙等歐洲主權債信疑慮也同步升高,不過,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認為,由於希臘等國均屬歐元區成員國,預料歐盟將嚴格要求各國改善財政問題,後續也可能透過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等機構出面援助,實際違約風險偏低。只要不產生系統性風險,風暴應不會影響太長。
專家表示,全球股市短線將因市場氣氛極度不安、獲利了結賣壓較重,因此希臘債信疑慮仍可能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擴散風險,但基於全球景氣復甦與企業獲利成長基調不變,加以歷經去年金融海嘯後全球政府將盡力維持希臘等國家債務問題不至於演變成冰島或雷曼兄弟危機,建議投資人無須過度恐慌而殺出,已進場者續抱或定期定額,空手者可分批加碼建立部位。
近幾年全球經濟市場風波不斷!前年雷曼兄弟引發的金融風暴逼迫全球央行降息,讓全球股市狂瀉創新低;去年11月27 日出現杜拜還債危機,當天全球股市也滅頂,跌幅最重超過5%,所幸事件並未擴大,事後一周都恢復漲勢。
◆ 債信危機/1個才壓下去 1個就冒出來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0.02.05
歐元區的主權債信問題現在就像打地鼠遊戲一樣,一個問題剛壓制下去,另一頭立刻就冒出新的麻煩來。
歐盟執委會3日剛小心翼翼地通過希臘大幅削減預算赤字的三年計畫,暫時紓解希臘債券承受的沈重壓力,葡萄牙4日立刻就躍上舞台,成為新的矚目焦點。
擔保葡萄牙債券不致違約的費用,4日升到空前水準,投資人如今都要求持有葡萄牙公債券的溢價必須大幅升高。分析師說,葡萄牙十年期公債與德國十年期公債之間的利差,已經擴大到1.56個百分點的11個月新高。
政治上的緊張是造成主權債信情勢更加惡化的重要原因。葡萄牙的《大眾日報》4日報導,總理已威脅要辭職,宣稱國會表決的區域金融法案會嚴重破壞葡萄牙的國際債信;但總理的發言人否認這項報導。
葡萄牙的預算赤字已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的9%,政府則承諾會在2013年以前,把赤字降到3%以下,以符合歐盟穩定與成長協定的上限標準。
RBC銀行的策略師瓊斯說:「希臘與其他財政面臨挑戰的歐盟會員國,未來還有大段的崎嶇路要走。」CMA DataVision的資料顯示,葡萄牙的五年信用違約交換(CDS)4日已擴大到空前的219.25個基點,也就是說擔保1000 萬美元葡萄牙債券不致違約的費用,已高達21萬9250美元。
葡萄牙政府3日決定將公債拍賣金額從5億歐元降到3億歐元後,災難就跟著啟動。Markit經濟公司的副總裁諾蘭說:「大家都不清楚這究竟是需求低落或當局改變主意的結果,但市場立刻大為緊張,政府要如何融通龐大預算赤字的熟悉問題也隨之萌生。」
RBC的瓊斯說,雖然歐盟執委會已對希臘的計畫背書,「但究竟希臘、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等會員國是否已盡力穩定財政,仍然是個大問號。」他說:「事實上,我很確定葡萄牙與西班牙的努力程度並不夠。」
西班牙政府3日說,2009年的預算赤字將超過早先的預測,亦即2009年GDP的11.4%以上;西班牙政府同樣承諾要在2013 年以前,將預算赤字壓制在歐盟要求的3%水準之下,難度顯然更不在葡萄牙之下。
希臘的CDS價差4日已回到400個基點之上,達到413.40,更明顯反映投資人對有相同麻煩的債券的緊張不安。
◆ 歐元區債信爆危機 全球股災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410716.shtml
【聯合報╱編譯陳澄和、莊蕙嘉、記者許佳佳、許玉君/綜合報導】
2010.02.06
歐元區的主權債信問題就像打地鼠遊戲一樣,一個問題剛壓下去,另一頭立刻冒出新麻煩。歐元區債信危機引發股瘟,歐股五日開盤一片慘跌,無一倖免。市場大幅拋售歐元,歐盟出面信心喊話,駁斥歐元經濟崩潰之說無稽。
葡萄牙、義大利、希臘及西班牙(PIGS)等四國債務問題蔓延全球,衝擊市場信心。歐美股市重挫,台股昨天也慘跌324點,單日跌幅百分之4.3,市值瞬間蒸發8100億元,創雷曼事件以來最大跌點,全球跌幅最重。
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臘這「兩牙一希」成為新一波全球金融危機引爆點,三國皆有國債問題。葡萄牙和希臘股市五日開盤後,迄截稿為止已分別下跌百分之三及百分之四。西班牙股市在經濟部長出面喊話後,原本慘綠的指數一度回穩,但強心針旋即失效,反跌近百分之一。
歐元兌美元五日一路狂貶,截稿時為1.3649,跌幅百分之0.54。
歐盟執委會三日剛小心翼翼地通過希臘大幅削減預算赤字計畫,暫時紓解希臘債券承受的沉重壓力,葡萄牙四日立刻竄出,成為新的未爆彈。
擔保葡萄牙等三國債券不致違約的費用四日升到空前水準。葡萄牙十年期公債與德國十年期公債之間的利差,創十一個月新高,已擴大到1.56個百分點。
葡萄牙的預算赤字已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百分之九,政府則承諾會在2013年以前,把赤字降到百分之三以下,以符合歐盟的上限。
西班牙政府三日說,2009年的預算赤字將超過早先的預測,亦即該年GDP的百分之11.4以上。西班牙政府同樣承諾要在2013年以前,將預算赤字壓制在歐盟要求的百分之三,難度不在葡萄牙之下。
◆ 英國脫離衰退 不再撒錢了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綜合外電】2010.02.04
分析師說,英格蘭銀行(央行)預料4日將宣布停止挹注新資金到經濟體系,但會在利率決策會議中,決定維持利率在歷來最低的0.5%水準。
英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委員會4日將舉行二天的決策會議。截至目前,央行已透過定量寬鬆挹注2,000億英鎊(3,200億美元)到經濟體系;央行藉向商業機構購買債券以創造資金。
這套激進的政策已實行約一年,央行賴以鼓勵商業銀行增加放款給和個人,協助英國擺脫現代史上最嚴重的衰退。上周公布的官方資料顯示,英國經濟在去年第四季已脫離衰退,但僅成長0.1%,遠低於市場預期的0.4%。
Investec公司經濟學家蕭說:「英國央行的主要政策選擇是,維持定量寬鬆的水準在2,000億英鎊,或進一步增加。」他也說:「央行很可能凍結定量寬鬆目標。」
IHS Global Insight公司經濟學家亞契同意這種看法,但認為第四季經濟成長仍十分虛弱,可能使部分央行決策者主張進一步定量寬鬆。
英國央行去年3月把利率降到0.50%,並維持迄今,同時央行也採取定量寬鬆來遏阻經濟急劇下滑。飽受高失業和龐大公共債務之苦的英國經濟,過去六季來衰退6%,是1955年以來最長的衰退期。2009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萎縮達4.8%,為歷來最大幅的年萎縮。
第四季貧弱的成長率導致部分分析師質疑定量寬鬆的效果。Hargreaves Lansdown公司投資經理人葉斯雷說:「大規模定量寬鬆目的在協助英國擺脫衰退和刺激成長,從這個角度看算是成功,但2,000億英鎊換來0.1%成長率似乎不值得。」
歐洲央行4日也將召開決策會議,商議歐元區財政壓力升高的問題,尤其是希臘財政赤字和債務可能引爆的危機。分析師預期,歐洲央行2010年全年都將維持目前1%的歷來最低利率。
※ 相關報導:
* 何時升息 柏南克最大挑戰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408642.shtml
◆ 新聞分析-其實...民間消費還沒回溫
【于國欽】2010-02-06 工商時報
元月消費者物價(CPI)終於止跌回漲,但這能解讀為民間消費已經回溫嗎?恐怕不行。
CPI反映的是消費市場的供需動向,確實可據以觀察民間消費的變化。在常態下,CPI走高當然可以視為需求升高、民間消費回溫,但是以1 月份CPI的上漲結構而言,實在看不出有任何消費回溫的跡象。
因為1月份CPI上漲的原因根本是來自油料與燃氣,僅油料費就幾乎可以讓1月的CPI提升近1個百分點,但最後是在食物、房租、外食、教養娛樂等價格下拉後,才使得CPI漲幅縮小至0.29%。
這樣看來,本月CPI的上揚實在談不上需求升高,也絕非民間消費回溫,不過就是浮動油價機制快速反映國際原油走勢而已。
其實,不含能源蔬果的「核心物價指數」是一項觀察消費榮枯更重要的指標,本月核心物價跌1.11%,創下近7年最大跌幅,與CPI走勢全然相反。兩項指標南轅北轍的表現,反映的正是本次物價的上漲全然來自油料燃氣,而非來自消費需求。
綜上,這些數字告訴我們一個法則:在失業、所得未改善前,要民間消費重現成長動能,恐比登天還難。
歐元風暴 二次金融危機?
【聯合報╱記者周小仙/台北報導】2010.02.06
歐元區債信危機,拖累全球股市,是否會演變為二次全球金融危機,學者有不同解讀。
政大財務管理系所教授周行一表示,由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引爆的債信危機,變成另一場金融風暴機會非常低,因為這三國並非主要的世界經濟體,且歐盟不可能坐視不管,會適時協助;就算再不濟,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也會伸出援手,阻止惡化。
周行一進一步解釋,歐盟雖然是經濟共同體,但成員間仍在磨合階段,此外,歐洲的社會結構是社會主義導向,經濟競爭力比起美國、亞洲國家弱,「看美國、亞洲與歐洲工時長短就能窺之一二。」未來的復甦恐怕還有一段路要走,加上目前全球是朝L型復甦緩步向上,各國基本面都還不繁榮,多少存在著影響股市、經濟的不確定性,包括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消費者信心低落等。
不過,台大財經系教授黃達業指出,這波歐洲債信危機是美國金融風暴後的「大餘震」,影響力介於金融風暴與杜拜危機之間,不容小覷。「歐元區在全球算是大的經濟體,而且債信問題是環環相扣。」如果處理不當,未來義大利、法國等環地中海國家,就可能成為下一波未爆彈,必將影響亞洲對歐洲的出口。
以經濟連動性來看,歐洲與美國之間的影響較為深厚,對亞洲而言只是受利空氛圍蔓延影響,短期造成股市震盪,不致打亂大中華圈基本面逐步復甦腳步,長線而言,大中華區股市仍會走揚。
周行一與黃達業都表示,前陣子好不容易止跌回穩的歐元,經過這次債信危機,短期轉強的機會不大,若再遇上國際公布失業率等數據不佳,走勢將更加疲軟。
◆ 歐元紐幣跌慘「有人炒作」
【聯合報╱記者羅兩莎/台北報導】2010.02.06
歐盟風暴狂掃全球股匯市,國際熱錢逆轉擁抱美元。昨天除日圓逆勢上漲、泰銖和人民幣走勢相對穩定外,其餘貨幣全軍覆沒。
昨天韓元、澳幣、英鎊、歐元及紐幣成為「重災區」,跌幅均超過百分之一;英鎊、歐元各創八個半月及七個月新低。韓元匯率大亂,韓國央行罕見發布報告,表示「希臘等不致引發另一波金融危機。」
「兩牙一希」自去年以來風暴不斷衝擊貨幣市場,歐元在短短一個多月內狂跌百分之五;去年大漲的澳、紐貨幣也摔得鼻青臉腫,紐幣兌美元跌幅甚至超過歐元,年初迄今重挫百分之五點三三,澳幣也跌了百分之三點九二。
外匯局長林孫源說:「大家炒來炒去,有人利用這個議題炒作匯率。」財金界人士提醒,近日匯率起伏大,但「兩牙一希」是投機客藉此炒作,金融市場似乎反應過度。
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委員諾沃特尼更強調,「歐元區未尚瀕臨危險」,直指投機者炒作。
※ 相關報導:
* 經理人:市場反應過度 此時是絕佳買點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5411342.shtml
◆ 羅比尼專欄/歐洲「豬國」倒債危機
【經濟日報╱羅比尼】2010.02.06
市場近幾個月來,對杜拜、希臘及其他一些小經濟體的主權債務問題原本不屑一顧,但前一日突然意識到債務違約可能帶來的風險。
去年11月,杜拜償債能力首先出現問題,最後有賴財力雄厚的盟友阿布達比伸出援手。雖然市場少有人相信,布魯塞爾真的會放手讓雅典沒頂,但是歐盟正儘量避免做出為希臘解圍的承諾。
希臘目前的危機是歐盟內部最糟的狀況。英文縮寫被湊成了「豬群」(PIGS)的四個國家,葡萄牙、義大利、希臘和西班牙,國債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都在100%上下。雖然PIGS的名字很可能是英國銀行家開的玩笑,但英國與愛爾蘭、冰島一樣,都意識到問題可能延燒到自己身上。
狀況不只歐洲有,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美國和日本也遇到同樣棘手的國債問題。當然,比起希臘與葡萄牙等小國,美國與日本較有能力應付赤字問題,因為希葡政府限制公共支出的能力已遭質疑。但即使是經濟大國,不當政策仍將導致投資人從向來被視為安全避風港的美、日債市中撤資。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市場間的人為分界線,將很快失去原有的意義。
如果與德國一樣,財政惡化的主因是經濟衰退,那麼可能較有穩定負債比率的能力。美國和日本則會是投資人最不可能摒棄的國家,這是因為美元是全球準備貨幣,美國也擁有發展最完善、最具流動性的債務市場體系,而日本是淨債權國,且融資大多仰賴國內市場。
投資人如何看待布魯塞爾處理當前危機,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西班牙和希臘等歐洲國家已決定推遲改革,將面對競爭力大降的問題。日本因人口高齡化與經濟停滯,國內儲蓄正持續減少。美國則是人口高齡化加上經濟增長減速的淨負債國。
對美國而言,後續問題顯而易見。未來十年,美國的年度財政赤字將增至1兆美元。外國投資人對美元疲軟的憂慮,終將迫使華盛頓當局處理好內政。美國勢必將大幅加稅、取消稅務優惠、堵住稅務漏洞,並刪減社會福利。
外國債權人不會馬上摒棄美債,但趨勢會慢慢成形。那些將美債視為安全港的美國國內投資人,同樣也會揚長而去。
不過,因為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可能從2011年開始升息抗通膨,外國投資人和央行會願意提供美國融資,但會要求較高的殖利率。利息成本上升,將使美國施政受限。屆時國債違約風險會碰上現實的挑戰。
(作者Nouriel Roubini是紐約大學教授、有「末日博士」之稱/編譯季晶晶)
◆ 克魯曼專欄/赤字恐懼 威力直逼核武
【經濟日報╱克魯曼】2010.02.06
報紙、電視近日充滿與聯邦預算赤字相關的嚴正警告。媒體告訴我們,赤字危及經濟復甦;赤字使美國經濟穩定面臨風險;赤字將侵蝕美國的全球影響力。這些論點不是以意見的方式呈現,而是當成事實來報導,就這麼直截了當。
然而這些並非事實。許多經濟學家對預算赤字的看法,要比出現在電視上的觀點冷靜許多。投資人也未過度擔憂。而且儘管殖利率跌至歷來最低,美國國債還是不乏買家。長期預算展望雖有問題,短期赤字並無疑慮,且長期展望也遠不如媒體引導民眾相信的那般可怕。
赤字恐嚇為何會突然滿天飛?它沒有真實消息來源。情況至為明顯,美國政府將面對長期的巨額赤字,這個事實至少一年前即已十分明顯,而且這些赤字預估自去年夏天以來也沒太大改變,然而財政吃緊的警告鼓聲卻是愈擂愈響。
這次赤字歇斯底里爆發令人想起伊拉克戰爭前當道的集體思考,而且有此看法者不限於我一人。現在和當時一樣,令人半信半疑的指控證據不足,媒體卻當成確切的事實來報導。
現在和當時一樣,多數的政治與媒體機構都認為美國必須儘快採取激烈行動,實則這種驟然升高的急迫性未獲任何新資訊支撐。現在和當時一樣,舉凡向這種思考挑戰者,無論理由多充分,背景多硬,悉數遭到邊緣化。
散布赤字恐懼最終造成的傷害,可能會和當年散布大規模毀性武器恐懼不相上下。
且讓我們釐清預算實情。和我們聽聞的恰好相反,現今的聯邦高預算赤字並非來自失控的支出成長。相反地,一半以上的赤字是我們仍未擺脫的經濟危機所引起。經濟危機導致稅收大減、聯邦需對金融機構紓困、祭出刺激成長、提高就業的短期措施。
問題是,面對19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政府擴大預算赤字是對的作法。其實赤字還可以更大,因為政府應該比現在更積極去創造就業機會。
誠然,美國還有長期預算問題。即使經濟全面復甦,預算也難以平衡,甚至無法將赤字降到能夠永久維持的低數字水平。一旦經濟危機解除,美國政府必須增加歲收並控制支出。而除非控制醫療保健成本,預算數字無從平衡。
對於未來數年,甚至10年的預算前景,我們不必莫名恐慌。舉例說,歐巴馬政府在最新的預算案中提及國債利息,預測10年後,這項利息支出將占國內生產毛額3.5%。這又何懼之有?這項利息成本與老布希政府年代大致相同。
那麼,何以會出現歇斯底里?還不是政治使然。
去夏美國人仍能冷靜面對赤字,當時的平心靜氣與現今的恐慌兩者之間的最大差異,是散布赤字恐懼心理是共和黨的首要政治策略。它的雙重目標是重創歐巴馬形象與癱瘓歐巴馬的政治議題。政治人物兩面做人不是新鮮事:一面喊減稅,一面稱自己是財政正道捍衛者的政治人物大有人在;將政府控制「聯邦醫療保險計畫」成本妖魔化,又譴責政府亂花錢的政治人物也比比皆是。
問題出在一般大眾並未能判別何者是惺惺作態,何者是嚴肅的經濟辯論。悲劇因此發生。
受赤字歇斯底里影響,華府已陣腳全亂。政府只談如何將刪政府支出刪減數十億,卻幾乎沒有解決大眾失業問題的意願。政策方向錯誤,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將付出代價。
(本文作者Paul Krugman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王麗娟摘譯)
2011年預估… 全球政府背債42兆美元
編譯盧永山/新聞分析 2010.02.09
為因應二次世界大戰來最嚴重金融危機,過去兩年世界各國政府大舉發債,導致政府整體負債節節升高,衝擊尚未全面復甦的全球經濟,更為下一波金融危機埋下火種。
最近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歐洲政府可能爆發債務違約的消息甚囂塵上,衝擊全球金融市場。根據歐盟制定的「穩定與成長公約」,歐元區會員國必須將預算赤字佔GDP的比率控制在三%以下,但去年希臘預算赤字佔GDP比率超過十二%,西班牙也超過十%。
大舉發債
恐引燃下波金融危機
今年歐元區主要國家的預算赤字依舊相當嚴重,法國預算赤字將佔GDP的八.二%,德國佔五.五%,歐元區整體預算赤字可能佔GDP逾七%。歐盟二十七個會員國中,將有二十國的預算赤字佔GDP比率超過三%。
美國二○一一會計年度預算赤字達一.五六兆美元,佔GDP逾十%,為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高。
根據富比世雜誌報導,為了抑制預算赤字擴大,今年世界各國政府的發債金額料達四.五兆美元,美國就佔了四十五%,幾乎為主要經濟體前五年總發債金額的近兩倍。
世界各國政府大舉發債的結果,導致政府整體負債節節升高。截至今年二月一日,美國政府整體負債已超過十二.三兆美元,較二○○六年增加五成,為了避免負債觸及法定上限的十二.三七四兆美元,美國聯邦眾議院二月初通過將負債上限提高至十四.三兆美元。
日本二○○九會計年度政府負債金額將首度突破九百兆日圓(逾十兆美元),今年底將再增至九七三兆日圓。
而根據英國經濟學人所設立的「全球政府負債鐘」,美國、日本、加拿大、歐元區是全球負債狀況最糟的國家,主要國家的整體負債金額已超過三十五兆美元,預估二○一一年全球政府負債金額將逼近四十二兆美元。
分析師表示,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在脫離衰退後,經濟成長率若不能恢復到正常的三%到五%,要打銷政府負債將非常困難,若無配合大幅減少支出和增稅,甚至是不可能的任務。
美國國會預算局最近預估,美國預算赤字將由二○一一會計年度的十%,降至二○一三至二○一五年的約四.四%,但前提是經濟成長率至少四%。若美國經濟不能達到四%,就會發生可怕的惡性循環:政府負債拖累經濟成長,低成長又使政府難以減輕負債。
日本政府債台高築,現在儘管因為利率低,政府所需支付的利息不高,但隨著利率升高,到二○一九年,日本政府每年須支付的利息將達二千億美元,佔政府歲收的四十五%,政府根本沒有足夠經費推動各種建設,幾乎形同癱瘓。
※ 相關報導:
* 社論-先別急著罵人是「豬」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3+122010020900234,00.html
◆ 歐債危機橫掃 亞洲沒在怕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2010.02.09
歐洲債信危機導致亞洲股市大失血,但分析師指出,亞洲各國財政與金融體系相對健全,與希臘等國不可相提並論,不會發生類似的金融危機。
在經濟學家擔憂希臘等國恐需國際金援才能避免金融危機、並質疑美國的空前高國債能支撐多久之際,中國已償還部分的外債。中國最大家電製造商海爾公司亞太區總裁柯漢忠(Philip Carmichael)說:「經濟危機略過了我們。」
經濟衰退使馬來西亞與柬埔寨等亞洲國家經濟萎縮,但除了日本以外,各國都避開了最糟糕的狀況。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亞洲各國在借錢與花錢上更謹慎,而西方國家在景氣好時則大舉擴大信用,衰退來臨時只有以債養債。
西方國家拖愈久處理過度支出的問題,亞洲各國勢必崛起得愈高、愈快。
亞洲各國中,債務較高的是日本與印度,但兩國債務主要都向國內融資。
其中,印度國債幾乎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80%,其中九成債務的債主是國內機構,其餘債券則主要由世界銀行等機構持有,無催促還款之虞。
新加坡標準普爾主權債信分析師陳錦榮說,由於日、印儲蓄率很高,其債務主要都是向國內融資,「兩國債務違約的威脅(跟希臘)不可同日而語。如果公債是用本國貨幣發行賣給國民,那問題就不大。」
擁有逾2兆美元外匯存底的中國,外債不多且正按期還款。中國去年1月至11月預算均呈現盈餘,不過西方經濟學家預期全年仍會有小額赤字,因為各單位都會在 12月把預算用光,甚至多花一點。
不過中、印兩國仍有各自特有的問題。印度政府多年來一直允諾釋出國營企業股權,並降低汽油與肥料的補貼,以改善財政,但因為國內政治壓力,仍未實現。
中國頭痛的則是都市與鄉村人口的嚴重落差,以及北京當局與發展各異的各省間的緊張關係。
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泰國與斐濟群島過去一年半中都曾發生政治騷動,巴基斯坦與斯里蘭卡透過國際貨幣基金(IMF )的援助,財政暫時無虞;泰國與斐濟都被調降評等,但沒有向IMF借錢。
◆ 北京、上海、深圳房價出現負成長
中央社 2010.02.09
中國在一系列調控政策的綜合作用下,房地產的成交量明顯下跌,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城市房價也出現鬆動,部分區域甚至出現負成長。
新華社主辦的經濟參考報今天報導,去年房地產市場的熱度超乎尋常,尤其像北京、上海的一線大城市,火爆程度令人驚奇,快速上漲的房價、大量的投機性消費,引發房地產市場泡沫化的爭論,也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關注。
去年底,中國政府調控力度明顯加大,「國四條」之後,新一輪政策調控拉開序幕,有關土地調控、稅費調整、信貸金融、市場監管的政策紛紛登場。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大陸各地方有關房地產調控政策的陸續公佈,將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立體調控體系,這將對持續「高燒」的房地產發揮立竿見影的退燒作用。
在中原地產監測的9個城市中,成都、杭州兩地成交量在去年12月衝高之後,今年1月大幅下跌,達到約8成。
北京、上海兩地成交環比降幅約5成;廣州、天津、重慶三市降幅約為2到3成。
繼去年12月份北京亦莊區域二手房成交均價出現負成長之後,今年1月份類似的情況已傳染到北京更多的區域。
據21世紀不動產對北京300個二手房成交活躍房案的監測數據,1月份,北京有21.2%的二手房成交均價出現不同程度的負成長,另有超過兩成的房案成交均價出現滯漲。
北京出現的情況並非個案,上海、深圳房價也出現了疲態,不僅可議價的房源比例擴大,幅度也在加大。
◆ 周遊華爾街/房市泡沫夢魘 襲向加拿大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2010.02.09
儘管掀起這波金融海嘯的美國房地產市場還在苦苦掙扎,但是北鄰的加拿大卻面臨截然不同的挑戰,因為房市復甦腳步之快,已在加國引發泡沫化的疑慮。
42歲的按摩師卡拉斯科就是最鮮明的例子。他去年1月試圖脫售手中的公寓型小套房,當時市場上唯一的出價遠低於他五年前買進的16萬6,900加元,但上個月卡拉斯科再度求售,結果房仲業者一舉將出價提高至20萬9,900加元(19.6萬美元),比去年最高出價多了40%,讓他又驚又喜。
最新資料顯示,統計加拿大前六大城市的房價指數去年11月已連漲七個月,回到經濟衰退前的高點;更廣泛的加拿大平均房價,去年也創下歷史新高。
新屋開工數據也見增長,12 月創下2008年10月以來最高水準,經濟學家預估,成長力道還會顯現在即將發布的1月數據上。
加拿大官員現已經開始密切關注房價走勢,財政部長去年底曾詳述在必要狀態下可以採取的因應措施,加拿大央行也說對房市抱持警戒的態度,但還不到拉警報的地步。
部份觀察家則認為情況並不樂觀,前閣員透納說:「市場太過狂熱,這終將導向不好的結局。」
除了加拿大以外,中國和南韓政府也面臨房市過熱的問題。中國房價以年率20%的速度增長,政府不得不緊縮銀行放款;南韓因超低利率掀起買屋熱潮,迫使政府去年設下購屋借貸金額的上限。
為刺激經濟走出海嘯的谷底,加國政府將基準利率維持在近零的低點,導致房貸利率也降至超低水準,帶動平均房價從去年1月的低點一路上漲23%,成交數量也暴增70%。
反對房市泡沫化說法者認為,目前加拿大尚未出現投機買盤、放款過鬆或炒作地皮的跡象。
然而部份經濟學家說,去年加拿大個人收入下滑近1%,就業率也比一年前低1.4%,相較之下,房價漲幅逾20%就顯得不盡合理。加拿大央行也提出警示,因為去年第二季的家戶負債是可支配所得的1.42倍,其中大部分是房貸。
另一個可能危機也近在眼前,未來加拿大政府若升息,帶動房貸利率上揚,勢必加重目前以低利搶進購屋者的負擔。
因房市上漲獲利的卡拉斯科說:「我想我們正處於房市泡沫。我打算便宜出租房屋,等未來價格下降才會再進場買屋。」(編譯余曉惠/取材自華爾街日報)
過年要用的錢 最好這3天領足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2010.02.10
銀行業者提醒,春節假期間會用到大量現金的民眾,可把握今天起的三個銀行營業日,提領足夠現金,或向發卡銀行申請提高信用卡額度。否則周末起放假,要等到二月廿二日銀行才會開門營業。
台北富邦銀行資深副總經理黃以孟說,過年要出國的民眾,現在就可先透過客服專線申請彈性調高信用卡額度,銀行多接受在刷卡前三天調高額度。
若民眾在過年前需領大額現金,可撥一一○專線要求提供免費護送服務。
黃以孟表示,若在年假九天期間有支票到期,或要繳交信用卡款、貸款等,大部分銀行都會將到期日及繳款日順延到年後的第一個營業日,但最好先和銀行確認。
台新銀行表示,過年網路銀行照常運作,春節期間可利用網銀或電話語音查詢。所有帳務性交易,例如基金下單,會在春節後第一個營業日才進行處理,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的扣款日若落在九天年假中,扣款日期也會順延到年假後第一個營業日。
國泰世華銀行表示,境外基金及集合管理運用帳戶在周四和周五會正常交易。
◆ 馬報告ECFA有誠意 但民眾看生計…
【聯合報╱蔡宏明/全國工業總會副祕書長(台北市)】2010.02.10
馬總統昨天舉行首場「總統報告:兩岸經濟協議」記者會,說明推動ECFA的重要性與意義。總統親自說明,顯示政府和社會大眾溝通的誠意。然而,為化解社會疑慮,仍有賴政府針對ECFA簽署後之產業發展藍圖提出具體規劃,並提出主動的勞工調整策略,才能讓民眾看得到未來的生計。
基本上,民眾對ECFA的支持度,與民眾當前所面對的經濟環境、就業與生活壓力,息息相關。
雖然台灣去年底的平均失業率降至百分之五點七四,但是基層勞工的失業率卻高達百分之七點零三,因關廠而被迫失業者仍高達卅二萬人。一般民眾、勞工與中小企業尤其擔心ECFA生效後,國內產業受到大陸貨品進口的影響,工作機會可能受衝擊。這也是政府始終難以提高民眾支持度的主因。
對此,政府雖已擬訂並執行「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總經費達九百五十億元。但若無法提出ECFA生效後之產業政策與發展藍圖,以及「主動勞工調整策略」,將難以爭取民眾的支持。
就產業發展藍圖而言,政府一方面應針對ECFA簽署後,如何運用零關稅,發揮台灣優勢進行專業分工,增加產業供應鏈根留台灣(如將大陸生產之中間產品、零組件運回台灣加工後再外銷)之策略,有所規劃。
特別是面對兩岸產業競爭壓力,政府尤應提出產業政策藍圖,告訴民眾將如何強化科技產業和研發中心投資環境的改善,選定策略性發展的新興技術開發,協助傳統與敏感產業進行轉型,產品創新設計能力,協助提升高附加價值產品之比重,以為未來五至十年的全球競爭作準備。
就政府的主動勞工調整策略而言,應力求在ECFA簽署與生效之前,立即對於內需型、競爭力較弱、易受貿易自由化影響之產業與事業單位,協助其升級與轉型,而不是等到產業受害,才提供輔導或救濟。
同時,政府應配合兩岸貿易自由化的進程與路徑,針對可能受影響之產業與勞工,以「產業轉型之職能需要」為基礎,研擬提供輔導與協助之職訓規畫,才能儲備勞工穩定就業及未來轉業之能力。
特別是各地職訓中心可針對具有地方特色,且群聚集中之產業(如中部的毛巾業、北部的磁磚業)提供轉型的職業訓練,才能提高勞工對於未來就業與生涯發展的「能見度」,化解對ECFA的疑慮。
◆ 周小川:利率穩定 通膨升高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綜合報導】2010.02.10
中國大陸1月新增信貸可能突破人民幣1.3兆元(約新台幣6.1兆元),超過去年最後三個月總和,使原本已經沸沸揚揚的通貨膨脹與資產泡沫疑慮更形升高。
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對此只表示,通貨膨脹率還處於較低水準,但開始升高,需要密切注意。曾任人行行長的大陸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比較直接,認為人行還會提高銀行存款準備率,至於利率在上半年應該不會調整。
上海證券報及彭博資訊報導,儘管大陸銀監會多次出手抑制信貸熱潮,大陸銀行業1月放款仍超過人民幣1.3兆元,但低於去年1月的1.62兆元。
業界人士預期,受到春節因素及銀行控制貸款規模的影響,2月大陸新增信貸將出現常規性的大幅收縮。
從歷年統計資料來看,2月新增信貸均較1月有較大幅度下降,主因為春節假期使得該月工作天數減少。去年在信貸猛增的情況下,2月新增信貸較1月下降人民幣 5,500億元(約新台幣2.58兆元),降幅近34%。
由此觀察,大陸本月新增貸款規模必然低於1月,甚至可能回落至人民幣1兆元以下。
在雪梨參加澳洲央行50周年活動的周小川昨(9)日表示,商銀應自行決定放款利率,人行目前則維持利率穩定。周小川說:「現在通脹率已攀升,但水平依然相對較低。我們需要密切觀察(通脹率)。」
同樣人在國外的戴相龍,講話就比較直接。路透報導,他8日在印度新德里參加美林證券的投資者會議時指出,中國大陸為了控制物價壓力,今年將限制通貨膨脹率不超過大約3%,而且人行可能調高銀行存款準備率,最後也將調高利率。
但他認為,由於經濟復甦的基礎並不穩固,人行不太可能在上半年升息。
戴相龍提到,儘管今年以來中共官方開始調整政策,以因應通貨膨脹與資產泡沫,預期2010年的大陸貨幣與信貸供給仍將維持適度寬鬆。
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日前預期,若大陸通膨率(即CPI)超過2.25%現行基本存款利率,大陸央行將會升息,而且甚至比美聯邦準備理事會還早。
歐元不蠢 亞元別抄襲
【聯合報╱葉國俊/中正大學國際經濟所副教授(嘉縣民雄)】2010.02.10
近期媒體詳盡報導歐元區與美英日等國家的債務現況。把許多國家用單一貨幣綁在一起,是不是件愚蠢的事?這樣的作法到底值不值得東亞國家效法學習?
讓我們從已逝的歐洲央行第一任總裁杜森伯格,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卅一日歐元誕生前夕,發表的感言中找尋些蛛絲馬跡:
「…我出生時的歐洲與今天截然不同。當時世界歷經可怕的經濟衰退,這塊大陸在一次大戰慘痛教訓後不到半個世紀,又領受第二次教訓。在擺脫獨裁統治陰霾與保護主義謬誤後,歐洲人形成新的信念,不是彼此對抗,而是尊重相互差異並從中學習…」
從這裡我們應可理解:首先,儘管歐元現於世界各國外匯存底比重已超過百分之廿五,但它的初衷絕非自經濟利益著眼,絕非要與美元抗衡,而是避免歐洲重蹈一次大戰後各國競爭性貶值,內部貿易崩潰且經濟蕭條,導致獨裁政權崛起並陷入更嚴重衝突的覆轍。杜森伯格在歐元誕生前夕歡樂氣氛中的淡淡哀愁,相較於近期大眾看衰美元,與對未來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過度吹捧,有著很大的不同。
其次,歐洲貨幣整合具有特殊的歷史與政治因素,自不能單純以經濟論點來衡量,更不能一味複製抄襲。這也是為什麼即使亞洲開發銀行自二○○六年起,便積極研究「亞元」可行性,兩千年的清邁協議亦自去年擴大規模,但歐洲經濟學家卻並不看好。若缺乏這樣的動機,單一貨幣其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第三,所謂「歐豬四國」債務過高,財政赤字與債務規範未能徹底執行,甚至歐元區擴張速度可能太快,導致牛驥同皁,媒體都有詳盡的報導。然而根據最適通貨區域理論,若在單一貨幣下欠缺統一的財政制度,則各國的財政應保持彈性,以因應經濟衰退所需。簡言之,在歷經金融海嘯後,若財政限制過分僵硬,將引發各界對於歐元更大的不滿,危機可能比現況更為嚴重。
希臘等國是否會退出歐元區,並引發更嚴重的信心危機殊難斷言,但回顧希臘加入之前,其與歐元區的貿易與經濟景氣相關性本就很低。僅就經濟利益考量,「歐豬四國」若退出歐元區,固可藉由貨幣貶值刺激經濟景氣,但由於這些國家過去經濟政策的不良紀錄,退出可能得不償失。
把歐元當成是件愚蠢的事,只能說是金融專業人員對金融歷史欠缺理解所做出的評論。然而一件正確的事,在不同的時空背景的適用性不一而足,不能照單全收,仍是值得我們注意警惕的。
◆ 歐盟信債危機能否化解?就看11日高峰會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0.02.10
歐元與歐盟現在坐困愁城,未來幾天將是危機化解或惡化的重要關鍵。
金融市場如今都押重注,賭希臘的沉重債負會拖累整個歐元區,強迫歐盟領袖必須心不甘情不願地伸出援手。
歐盟領袖如果在11日的高峰會議中未能採取果決的行動,歐元勢必會持續下滑,而希臘的經濟災難就會擴散到葡萄牙、西班牙,或甚至義大利與比利時等歐元區國家。
消息人士說,歐盟領袖將在高峰會後,針對希臘問題發表聲明,但聲明的內容尚未討論,是否提出紓救的細節也無法得知。
VTB資本公司分析師麥金農說:「11日的高峰會是真正的考驗,如果會後未能提出債務整頓方案,或類似的紓困計畫,歐元的壓力將會有增無減。」
麥金農說,投資人對歐元的展望日益悲觀,外匯交易商現在的空頭部位更已達到空前的水準。召開高峰會議的消息9日帶動歐元在連跌五天後,終於小幅彈升 0.0025美分,但1.3725美元的報價比起12月時的1.51美元高峰,仍有遙遠的距離。
歐洲央行(ECB)總裁特里謝已中斷在澳洲的銀行會議,兼程趕回歐洲出席高峰會,也升高市場的關注與期待。
惶惶不安的市場如今不斷對歐盟施壓,要求他們必須表態,說明可能對拖欠債務的國家採取什麼行動。歐盟與希臘雖然不斷強調,希臘能靠厲行節約與削減公共支出走出債務危機,但這樣的保證並無助安撫市場。
事實上,歐盟若提出紓困計畫,成本當然相當昂貴,若發生債務違約,後果還更不堪設想。但不論是什麼樣的結果,希臘與其他負債沉重的國家勢必都得付出更高的利率借貸,讓他們債台更形高築。
在另方面,這場危機也凸顯了歐洲貨幣聯盟的脆弱性,因為歐元區沒有一個中央當局執行嚴格的預算控制,歐元的安定必須仰賴會員國將預算赤字抑制在GDP的 3%以下,但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赤字如今卻都在兩位數之上。
歐元區最近幾年一直致力擴增新會員,這場危機勢必迫使各國領袖重新檢討其擴張政策。
◆ 歐盟新設經濟團隊 負責監控希臘等金融問題
中央社 2010.02.10
歐洲聯盟 (EU)週二通過新的經濟領導團隊,由三名主管分別負責監控希臘赤字、銀行事務以及企業反托拉斯等問題。
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 (Jose Barroso)獲准成立一個團隊,由芬蘭人雷恩 (Olli Rehn)擔任經濟事務長官、法國巴尼耶 (Michel Barnier)主管金融服務業務,並由西班牙的阿爾慕尼亞 (Joaquin Almunia)負責競業事務。
在政府預算赤字暴增,銀行又抗拒風險投資管制之際,歐洲議會今天在法國史特拉斯堡通過這項組織調整案。
執委會是在歐洲經濟擺脫50多年來最嚴重衰退之際,成立這個新架構。
在歐洲各國政府承諾投入5.3兆美元支撐銀行後,歐盟執委會正全力要解決高達歐盟上限4倍多的希臘赤字問題,並準備對銀行、對沖基金以及信用評等公司執行更嚴格的監督。
「經濟是執委會新團隊的最大挑戰,而雷恩、巴尼耶和阿爾慕尼亞將是要角,」布魯塞爾GPlus Europe的歐盟政策顧問特雪爾尼 (Michael Tscherny)說。「在拯救過銀行後,目前看來好像所有國家都必須給予救助。」
◆ 債務危機 希臘第一場罷工來了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2.10
希臘公共部門勞工10日發動罷工。這是希臘政府應付債務危機以來,第一場測試當局決心的活動。
歐盟領袖11日將在布魯塞爾召開特別經濟高峰會。會前一天,長達24小時的希臘罷工將導致飛機停駛、政府機構關閉,學校停課,公立醫院只留下急診室員工。
各國投資人、信評機構和歐盟決策者都密切關注這場罷工,以及希臘政府的因應之道。希臘街頭抗爭經常出現暴力,各界期待希臘政府態度要堅定,還說要外界支持,政府必須拿出行動。
工會則反對凍結或削減薪津補貼(許多希臘人除基本薪資外,大部分都有薪津補貼),也反對政府減少公務人力,5人中僅剩1人還可留在公務員體系。工會認為歐盟支持的搶救希臘財政計畫中,稅制改革只會讓窮人受傷害。
罷工前一天,希臘社會主義政府才宣布最新方案,要進一步削減公共薪資並提高稅率。政府不顧工會反對,目的在今年內減少國庫8億歐元(11億美元)支出。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