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李志德/台北報導】2010.03.10
研考會檔案局今天下午將在國家圖書館宣布啟用「檔案資源整合查詢平台」,檔管局副局長林聰明表示,這個查詢平台,整合了分屬文建會、國史館、國家圖書館、台灣大學、中研院等二十九個資料庫,啟用後民眾若要查詢,二十九座資料庫「一網打盡」。
國內各種歷史檔案,分屬不同機關主管,研究者往往要在不同資料庫間來回尋找。檔案局整合的資料庫除了中央政府單位,另有高市、竹縣兩個地方政府等資料庫。
二十九個資料庫中,較引人注目的包括國史館的蔣中正總統文物、蔣經國總統文物和陳誠副總統文物檔案。日據和光復初期時代的檔案包括:台灣文獻館的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檔案、總督府檔案和公賣局的前身「總督府專賣局」檔案。
清代檔案方面,列入資料庫有著名的「淡新檔案」,它是清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至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在淡水廳、台北府及新竹縣的行政與司法檔案,日據時代由新竹地方法院承接,再轉贈台大法學院收藏。
淡新檔案是政府現存的清代台灣省、府、州、縣廳署檔案中,最具規模、最完整而且時間最長的一分,對於研究清代台灣行政、司法、經濟、社會、農業等極有價值。
透過資料庫平台,除了可以查閱古書契和台灣家譜資料庫,更可一窺許多台灣老照片:包括十九世紀台灣圖像、日治時期台灣圖像寫真、台北市老照片,以及別具特色的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同樣提供老照片的,還有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高雄史料文獻、影音和產業三個資料庫;新竹縣則是聯結數位典藏系統。
林聰明表示,未來資料庫將包含十五個機關,成為四十一個資料庫組成的大平台。
檔案資源整合平台網站今天同時上線,網址 http://across.archives.gov.tw 。
25 則留言:
研究蔣介石新書揭祕辛
◆ 研究蔣介石新書揭祕辛 八二三炮戰 疑是國共合演戲碼
【/台北訊】2010-04-06 中國時報
民國即將邁入百年,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員陶涵(Jay Taylor)引用蔣介石日記檔案的《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新書,最近出版上市。書中對蔣介石所涉及的國共之間的共生、對抗,以致於兩岸分治,有許多精采而重要的內幕描繪;對於一九五八年爆發的金門「八二三炮戰」,陶涵透過研究,大膽質疑「八二三炮戰」是一場兩岸合演的戲碼,
書中剖析,從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後,國共仍利用各種分合,在冷戰的國際局勢中各取所需;甚至合力化解美國要臺灣放棄金馬外島的建議,認為這會完全切斷中國與臺灣的臍帶,以「單打雙不打」的默契製造危機,反而能繼續測試美蘇態度與要求援助。
做為極端正反評價皆有的政治人物,作者陶涵透過近幾年公開的蔣介石日記以及相關檔案,力圖將蔣介石描寫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如蔣一方面會稱中共為匪,卻敬佩他們的紀律與效率;多次受史迪威侮辱、冒犯,但訓斥後便不再記恨;年少時曾經風流,卻對「美妹」情有獨鍾;思念兒子卻謹守家國分際,不願用條件與史達林換回「經兒」。然而陶涵在書中亦清楚道出其對屬下貪腐的姑息,要求忠誠至上的殘暴行徑,和外交手腕的拙劣與失敗。
書中指出,蔣是個高度矛盾的人物。他沒有太多領袖魅力,大體上也不為同儕所喜歡,但是他的堅決、勇氣和清廉有時也使他廣受支持。從日記研判,他是位虔誠的基督徒,可是,一旦面臨對國家存亡及其統一,或者他本身統治地位的威脅,他會不惜訴諸殘暴手段。
蔣的日記讓本書對許多歷史大事件有了新的瞭解:他在國民黨內地位的勃興、他早年的左派思想、他在一九二七年的血腥清共、軍閥一再興兵作亂、他一面建軍一面對日姑息歷五年之久、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他遭到劫持、國共聯合陣線的過程與破裂、他和周恩來長久、獨特的關係。書中描述,蔣在淞滬保衛戰及其後的軍事策略、他和史達林相互努力把對方捲進對日戰爭、他和史迪威的長期鬥爭。
陶涵指出,蔣在撤守台灣後,他對臺灣本省人潛在反對勢力殘暴、無情的威嚇和彈壓、國民黨內不滿他領導的種種風波、還有他對韓戰、越戰的悲觀看法,以及蔣私底下早早就認識到自己有生之年無法「光復大陸」。書中呈現,蔣一再公開宣稱即將「反攻」,並利用這些警告從華府得到特別待遇;也描述兩次瀕臨核戰邊緣的金門危機,蔣如何扭轉情勢使之有利於己,並拒絕艾森豪一項可能導致美中大戰的危險提議。
◆ 日軍海上敢死隊 澎湖遺跡曝光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4915x112010040600079,00.html
【林如昕/台北報導】2010-04-06 中國時報
你一定聽過空中自殺的「神風特攻隊」,但你可能沒聽過海上自殺的「震洋特攻隊」!一群監委日前前往澎湖查案,竟意外發現二戰期間日軍「震洋特攻隊」在台遺跡,連同彈藥庫、藏攻擊艇的「格納濠」,在澎湖西嶼牛心灣國軍營地裡完整保留。原來,六十六年前,日軍曾在此地打造海上敢死隊基地。
監委李炳南、周陽山、余騰芳原本是調查澎湖牛心灣營區內一座特殊的彈藥庫,由於該彈藥庫打造方式相當罕見,被軍方稱為「銅牆鐵壁」,監委希望了解是否具有歷史價值,去年底展開調查,經過三個多月努力,最後證實,牛心灣總共有三處「格納濠」(日文說法,用來藏攻擊艇),望安島北端也有八處,地點都相當隱密。
牛心灣營區彈藥庫 發現震洋基地
一開始,為了「銅牆鐵壁」,監委在牛心灣當地訪問耆老,八十六歲的當地人黃保安回憶,日據時代他在日本海軍服役,民國三十三到三十四年,他負責鎮守牛心灣山頭,擔任砲長,就曾親眼目睹海上特攻隊演習狀況。他向監委形容,特攻隊小艇狀似雞蛋,被戲稱為「肉豆船」,船速相當快,不用五分鐘就可以抵達馬公。
黃保安指出,小艇可裝載五百公斤炸藥,由單人駕駛,出任務的都是年輕日本兵,有時夜裡會上街尋歡,言談間透露必死的決心和無奈。監委還找到當年替特攻隊送飯菜的薛必移,只可惜都沒有照片可以佐證。
當地耆老 證實為震洋特攻隊
另一位住在望安島上七十五歲的葉成仁,接受監委訪談時表示,民國三十三年下半年,島上所有二十歲到四十五歲的男女,全部被徵召到望安北端作工,挖山洞、鋪軌道(即藏船的格納濠),只要遇到攻擊艇要回來,全部人都得迴避,等船藏好了才能再出來工作。
兩位耆老的回憶不謀而合,連時間點都一樣,監委繼續在望安中社村,發現一本日軍敢死隊成員用日文寫的回憶錄「冬之殘紅」,作者波佐義明前幾年還回到望安島拜訪朋友。監委對照書中的地圖,幾乎可以百分之百證實,牛心灣和望安島上有日軍震洋特攻隊基地。
李炳南說,其實銅牆鐵壁就是震洋特攻隊的彈藥庫,幾個神祕山洞,過去被誤以為是水牢,其實是藏攻擊艇的格納濠,牛心灣三處格納濠內部都相通,總長約有一、兩百公尺,望安島上的「格納濠」規模更大,八處格納濠估計超過七百五十公尺。李炳南說,從文獻資料看來,台灣本島還有特攻隊基地。
川島芳子之謎 政府獄政檔案揭密
台灣醒報/蘇郁文 2010/05/07
【台灣醒報記者蘇郁文報導】國民政府抗戰時期的間諜金璧輝,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川島芳子」,在抗戰勝利之後被處死,但民間仍傳說其詐死潛逃,法務部與研考會合辦的百件珍貴獄政展中,將展出當時檢察官與典獄長驗明正身的公文,除了歷史文物外,也有各監所受刑人的作品展示。
法務部長曾勇夫十分期待這次的展覽,他說外界對監所的印象大都來自電視劇、電影,其中的髒亂讓人印象深刻,這都是對監獄環境的誤解,這次的展覽不僅展出歷史文物,也會介紹目前法務部推動的一監一特產,讓監所中的真實樣貌呈現在國人眼前。
此次展覽由研考會與法務部合辦,副主委魏國彥今天也到現場跟記者講述自己參觀台中監所的心得,他說監所中空氣通風、草木扶梳,唯一的突兀就是鐵窗鐵門太多了一點,在看過受刑人於監所中雕塑的作品後,魏國彥非常肯定監所矯正教化的功能。
曾勇夫表示,在民俗文化傳承中,監所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許多身懷絕技的老師傅沒有傳人,監所就會請他們教導受刑人,既讓技藝不致失傳,也讓受刑人的品性可以被潛移默化,達到教化目的。
百件獄政展將在相繼於台北、高雄舉辦,5月11日到29日於台北國父紀念館內展出,6月18日到7月8日於高雄歷史博物館展出,川島芳子的相關文件受到極高注目,民間常傳說這名大漢奸在行刑前易容潛逃,當時負責的檢察官何承斌寫到「漢奸犯金璧輝為國際知名之女間諜,羈押一監已達兩載。全體法警與多數新聞記者暨社會人士無不認識,不惟無人敢李代桃僵」等文,這份公文也會展出。
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將在11日開幕當天到場致詞,展中從中國清朝、對日抗戰、台灣日據時期至今的歷史文物,也有受刑人在書中、托鞋挖洞藏菸的實物,讓人一窺監所真實面貌。
按住蔣介石脈搏 中共女特工沈安娜病逝
長期擔任國民黨決策核心速記員 竊取情資 使中共制敵機先 晚年備受禮遇 終年95歲
【亓樂義/台北報導】2010-06-22 中國時報
國共內戰期間,曾潛伏蔣介石身邊長達十一年的中共女特工沈安娜六月病逝北京,終年九十五歲。她長期擔任國民黨決策核心的速記員,所有重大決策均由她記錄整理,並很快轉到毛澤東手上,使中共掌握先機,故有「按住蔣介石脈搏的人」之稱號,被中共視為最傑出的情報員之一。
沈安娜六月十六日病逝北京,廿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追悼會,民眾大排長龍。會場門口的輓聯寫著,「丹心素裹智闖虎穴勇鬥頑敵,冰清玉潔獨立寒冬笑傲霜雪」。這裡的「虎穴」,即指國民黨的核心機要部門,輓聯道盡她一生的寫照。
據中共黨史記載,沈安娜原名沈琬,廿歲被中共吸收成為「中央特科」人員。由於她有速記專長,經中共指派考上浙江省政府議事科唯一的女速記員,並受省主席朱家驊的器重。當時國民黨正在「剿匪(共)」,沈安娜利用工作之便,向中共提供不少重要情資。
不久,朱升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經周恩來指示,沈安娜爭取隨朱轉任中央黨部機要處,從此打進國民黨核心,凡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會,乃至國防最高委員會的會議記錄,均由沈安娜速記並整理成文件。她的夫婿華明之,亦為中共地下特工,也在國民黨機關任職。夫妻相互掩護,竊取許多重要情報。
抗戰後期,這對夫妻的直屬上級被國民黨逮捕而陷入險境,從此他們和組織失聯,轉為長期潛伏,直到抗戰勝利,周恩來派人到重慶找人,才又重新歸建。國民黨還都南京,沈安娜奉命持續潛伏,把國民黨準備打內戰的關鍵情資,通通轉到毛、周手上。國共內戰,鹿死誰手,在諜報戰線上已現徵兆。
一九四九年五月,共軍攻進上海,江山易手基本底定。華明之由暗轉明,擔任上海市政府官員,沈安娜則進入中共中央華東局,參與軍委聯絡部上海局的籌建工作,她穿上解放軍制服,工作仍然隱祕,直到一九八三年離休。
作為特工,沈安娜的晚景順遂。她和夫婿被聘為國家安全部諮詢委員,安享晚年。她的身分經去年《紅岩檔案解密》而曝光,當時還有人在北京國家安全部的宿舍大院見其身影。相較之下,中共另一名著名女特工張露萍,就沒有沈安娜幸運,她成功打進重慶國民黨軍統局電訊總台,潛伏六年,最後被戴笠查獲而處死。
◆ 釣魚島主權 古書證應屬中國 比日本早發現76年
【記者陳景婷/綜合報導】2010-06-22 旺報
釣魚台主權問題,中國、日本爭吵不休,不過,釣魚台是中國固有領土,近日又添一鐵證,大陸收藏家提供的手抄本顯示,發現釣魚台時間,中國比日本還早 76年,據國際法「先占原則」,釣魚台為中國管轄。
據《揚子晚報》報導,前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日前才針對釣魚台主權問題發表言論,日本外相岡田克也甚至放言釣魚台是日本的領土,不需與中國討論。不過,近日中國發現清代學者錢泳的手寫筆記《記事珠》中的《海國記》卻證明,釣魚台(島)在中國領域內,不屬於琉球(即日本)。《海國記》是清代名著《浮生六記》遺失的卷五《中山記曆》佚文,當中詳細記述大清使團途經釣魚台的見聞。對此,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蔡根祥教授曾上書溫家寶總理,要求得到權威機構檢查並認可,以國家名義保護珍貴藏物,以防他國想以高價收購此手稿。
日本出千萬欲購古書
發現這一佚文墨寶的大陸收藏家、研究者彭令,為釣魚台主權應歸中國提供的有力證據,震驚兩岸四地及日本學界。彭令認定此書是《浮生六記》的佚文,得到江蘇省社科院文學所前所長蕭相愷,以及台灣的《浮生六記》研究學者蔡根祥教授認同。此佚文公布後,日本、台灣學界電詢要求研讀、收藏意願絡繹不絕,讓彭令應接不暇,他說,日本有人願開價1000萬元(人民幣,下同)收購此書,遭他拒絕,「我是華夏子孫,日本人就算出1億也別想拿走,《記事珠》手抄本必須留在中國。」
日教授稱釣島不屬日本
但蔡根祥教授卻非常擔心佚文無法被完善保護,他5月初推薦《浮生六記》卷五手抄本申報大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雖然至今鑒定結果尚未公布,不過卻提出限制手抄本出境的法令;大陸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也對該文進行登記,今年4月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新版《浮生六記》第五卷,就是彭令發現的《海國記》中的內容。
另外,日本沖繩大學教授劉剛也表示,此手抄本面世是證明釣魚台不屬於日本的歷史事實,「釣魚台屬於琉球,琉球屬於日本,日本對釣魚台擁有『主權』,是偽造的歷史謊言。」他又指出,沈復《浮生六記》中所記的冊封禮儀,「國王設香案,率其為官,行三跪九叩首接詔禮」、「王與眾官各就拜位,行三跪九叩首拜詔禮」等,實錄的冊封禮儀明顯反映出,琉球國王視清廷(中國)皇帝為君父,意義上明示琉球是當時清朝的藩屬國。
據悉,1808年(嘉慶十三年),朝廷下旨冊封琉球國王,派遣齊鯤為正使、費錫章為副使,沈復作為太史的「司筆硯」也一同前往,後來,沈復在《浮生六記》中記述大清使團此行中途經釣魚台的見聞,比日本宣稱在1884年發現該島的時間早了76年。
200年前作文寫出真相
據《海國記》佚文內容,沈復經釣魚台赴琉球途中,對釣魚台周邊情形及方位都有詳細、確切的記載,其中,「十三日辰刻,見釣魚台,形如筆架。遙祭黑水溝,遂叩禱於天後。忽見白燕大如鷗,繞檣而飛,是日即轉風。十四日早,隱隱見姑米山,入琉球界矣。」手抄本上寫的釣魚台就是指中國人所稱的釣魚島,日本人稱為尖閣列島。因此,琉球國西部領域是從姑米山(即現在沖繩的久米島)開始,以黑水溝為中國(清廷)與琉球國的分界線符合歷史事實,釣魚台(島)明顯在中國的領域內,不屬於琉球。
《浮生六記》本是沈復當時的作文自娛,卻無意間反映200年前國家疆界的真相。蔡根祥教授認為,這段文字出自有名有姓的大文人之手,不受任何政治因素的影響,在不經意間顯現出的結論,比正式的官方文獻更有可信度,更有說服力。
小靈通
浮生六記
清代文學家沈復的自傳作品,全書分《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等六卷,目前已知的僅有其中四卷,不包括《中山記曆》、《養生記道》兩卷。發行以來,得到民眾歡迎、文人推崇,有「小紅樓夢」之稱。
「蔣介石日記」繼承權 蔣氏後人爆衝突
http://www.ntdtv.com/xtr/b5/2010/12/01/a462797.html
新唐人電視 2010-12-1
臺灣中研院近史所原本在本周將公開「蔣介石日記」(編註:書名是《蔣中正日記》),從而引發蔣家第三代與第四代的衝突。日前傳出「蔣介石日記」在蔣方智怡和美國胡佛研究所協議後,將於年底分批出版。蔣經國孫女蔣友梅卻透過律師,發出一份措辭強硬的公開聲明稿給各大媒體,表明不認同,而且質疑蔣方智怡擅自處理兩蔣日記,表示不會姑息。
「蔣介石日記」掀後代繼承權爭奪
據臺灣媒體報導,「蔣介石日記」繼承權的問題,掀起蔣家人之間的矛盾。蔣經國的長孫女蔣友梅公開質疑「三嬸」蔣方智怡。在2005年擅自決定,把兩蔣日記存放在美國的胡佛研究所。並且授權保存、開放的權利,漠視其他法定繼承人權益。
蔣友梅表明,會在適當時機採取必要法律行動以維護所有法定繼承人的權利。因為「兩蔣日記」屬於蔣經國的全體法定繼承人共有。這當中當然也包括第四代的蔣友柏、蔣友常和蔣友梅。而原本傳出在年底即將正式出版的「兩蔣日記」是不是真的能問世,看來恐怕還得先解決,蔣家人之間的問題。
蔣友梅11月30日透過律師提出聲明稿,表示將採取必要的法律行動,以維護《兩蔣日記》所有法定繼承人的權利,
蔣友梅不僅是蔣經國總統與蔣方良女士最喜愛的長孫女,也曾擔任蔣經國基金會籌備委員一職。蔣家第四代依序為「梅、蘭、菊、竹、松、柏、常、青」,蔣友梅在聲明中提及她長期居中協調,顯見她在蔣家家屬的地位。
對於《蔣中正日記》是否出版一事,蔣友梅表示,多數法定繼承人都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但前提必須是蔣方智怡促成全體法定繼承人和胡佛研究所重新來簽署《兩蔣日記》的保管合約,一併解決蔣方智怡之前沒有經過授權就擅自處分的保管事宜,避免日後國人或國際間對於「兩蔣日記」的權利歸屬,產生不必要的質疑。
蔣友梅認為,她身為法定繼承人之一,長期居中協調,希望蔣方智怡出面促成全部的繼承人重新簽約,但是始終未獲得蔣方智怡的善意回應。
蔣友梅聲明一出,首當其衝的是原訂十二月十日由天下文化發行的《蔣公日記》。天下文化出版社行銷企畫部協理李雪麗表示,目前尚未接到蔣友梅的任何信函通知,今日會弄清楚蔣家對於日記版權的相關爭議,再決定是否如期出版。
「蔣介石日記」是珍貴史料
即將出版的《蔣公日記》收錄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的日記,其中內容涵蓋日本投降、國共內戰、國民黨來台等重要事件,對於理解兩岸歷史相當重要。 紀錄著蔣介石從1917年到1973年,當年北伐、抗戰和二次世界大戰的心路歷程,還有蔣經國帶領臺灣走向民主化的過程。蔣介石和蔣經國的私人日記,
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祕密。
蔣中正日記現存有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七二年(其中一九二四年遺失),共五十五年的日記原文,全數長達千萬字,其中涉及許多政治、軍事內容,是各界看重的珍貴史料。
《蔣公日記》另一特色,是由郝柏村親筆摘注,他曾任中華民國參謀總長和國防部長等,並任蔣中正待衛長達六年,對這段歷史相當熟悉,因此他花了四年時間,親自摘錄日記中與軍事、外交、國防相關的內容,並加上批註及評論,針對日記中沒有詳記的事實做補充。日記及批註全文約六十多萬字,將依年份分五大冊出版。
出版社約於一年前與郝柏村談定這項出版計劃,其中日記版權為郝柏村與蔣家接洽,選定十二月十日出版,則是為了紀念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抵達臺灣的日子
中研院:日記將不會公開
臺灣中研院近史所原本在本周將公開「蔣中正日記」,但是蔣家內部對於繼承權的爭議未解決,近史所表示,蔣家內部對於由近史所出版蔣中正日記有共識,但近史所不願介入蔣家紛爭,如未獲所有繼承人授權,日記將不會公開。
近史所所長黃克武表示,兩蔣日記保管權的爭議,從蔣方智怡將日記送交胡佛研究所保管後都一直存在。蔣中正日記傳給蔣經國,蔣經國傳給蔣孝勇,蔣孝勇死後由蔣方智怡保管,但是根據法規,每一個蔣家後代都有共同繼承權。
蔣中正日記是廿世紀中國與台灣的重要史料,能夠澄清不少歷史事件,黃克武指出,近史所站在學術專業立場,當然努力爭取日記出版。他透露,是蔣方智怡主動找近史所出版蔣中正日記;而蔣友梅也透過律師表達希望由中研院出版的意願。所以蔣家對出版蔣中正日記有共識,對日記由中研院出版也有共識。
不過黃克武表示,近史所無意介入蔣家內部紛爭,目前已擬好授權書,等蔣家所有繼承人都簽字同意後,才會公佈日記。
※ 相關報導:
* 兩蔣日記 蔣家兩代爆爭繼承權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6007118.shtml
* 蔣孝嚴:兩蔣日記 應送回台灣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6007872.shtml
◆ 冷眼集/日記是國家文獻 政府應出面
【聯合晚報╱記者高凌雲/特稿】2010.12.01
兩蔣日記是中華民國,甚至是全中國的重要歷史文獻,已經不單單是蔣家後人繼承權利的主張而已。這個問題政府要出面協調,不能任由蔣家後人爭來吵去,畢竟維護歷史文獻也是政府的重要職權之一。
蔣中正與蔣經國兩人在現代中國歷史上,幾乎與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是連結在一起的。蔣中正在日記中評述的人與事,對於研究中國歷史而言,是重要的參考文獻,雖然可能流於蔣氏個人主觀,但對於某些歷史事件,都是重要的補充文獻,可以一窺當事人的意念。
兩蔣日記的地位,不僅僅只是蔣家後人要爭取的一個物件,這些更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文獻,蔣家後人也許對於誰能決定這些物品的流向與用途,有不一樣的看法,要尋求法律途徑解決。但是政府不能自外於這起爭議之外,必須負起責任協調,讓這件事情圓滿落幕,畢竟讓蔣家後人為了先人日記在法庭上爭來奪去,絕非好事。
兩蔣日記被送到美國,對於台灣而言,是件難堪的事情,可是這些重要的文獻,若是留在政治多變的台灣,不知何時就會出現某些政治狂熱份子打算毀壞或是扭曲這些文件的歷史意義,僅僅是國父孫中山的記錄片,國民黨政府都是所託非人,讓有偏見的人執行,兩蔣日記若留在台灣,還不知會有多少政治爭議發生。
若將這些重要的歷史文獻被政治狂熱份子拿去污辱,對於兩蔣而言,並不公平。將這些文獻保存在有國際聲譽的學術機構,其實更能保證它們被後世人們以嚴肅的心情,進行歷史研究的素材。
※ 相關報導:
* 兩蔣日記 國史館盼保存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6008634.shtml
兩蔣日記歸屬引發蔣家內鬨。國史館長林滿紅說,國史館雖為卸任、現任總統日記的主管機關,但相關法律是2004年制定,難溯及既往;但兩蔣日記若能放在國史館,具重要意義。
* 總統檔案無人管 國史館盼修法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6008709.shtml
總統檔案歸誰管?總統非執行公務的文物何處去?法律無明文規範。國史館館長林滿紅今天說,國史館將提修法,把相關檔案文物建立制度,個案爭議才不會持續發生。林滿紅下午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副總統「檔案」,實際上都由國史館保管,但卻無法源依據。現行法律只規範「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條例」,只界定了「文物」而無「檔案」。
◆ 誰可以出版「兩蔣日記」?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286043
「兩蔣日記」的紙本,屬於民法上的物權,在兩蔣過世後成為兩蔣的遺產,依民法繼承篇的規定,由所有法定繼承人「公同共有」。至於「兩蔣日記」內容的著作權,則會有不同的結果,應特別注意。
※ 詳見原站。
蔣家友人:有人想偷 日記才遠送美國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0.12.02
蔣家友人、中國航運董事長彭蔭剛今天指出,2005年蔣方智怡選擇將兩蔣日記送到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主要是考量到不斷傳言「有人想偷」,因此才決定遠送美國,希望可以透過學術單位保全「蔣中正日記」。
彭蔭剛表示,他是蔣家友人,也是蔣方智怡的長輩,蔣孝勇過世後,蔣方智怡負責保管日記,但2005年當時局勢不穩,又不斷外傳「有人想偷日記」,在擔心保不住日記的情況下,蔣方智怡決定與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簽訂協議,讓學術單位來保管。但依照當時的協議,蔣家有權隨時終止與胡佛研究所的關係。
中研院近史所所長黃克武與彭蔭剛今天也都警告,根據胡佛研究所的統計,獲准許翻閱「蔣中正日記」的,以中國學人居多,而且都是有計畫的分批抄寫日記,大陸甚至已經出版手抄本,因此唯有盡快將獨家授權的日記全文公開,才能避免大陸刻意扭曲部分中國近代史。
彭蔭剛也呼籲蔣友梅,繼承爭議應該放一邊,盡早讓「蔣中正日記」公諸於世。
彭蔭剛與黃克武都透露,日記內容從1917 年至1972年,長達55年不間斷,但存放在胡佛研究所的原稿卻遺失1924年。黃克武表示,傳說是共產黨偷走,讓日記獨漏1924年。1924年發生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國共合作的最高點,確認「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 不作評論 胡佛館仍開放展示蔣日記
【聯合報╱本報系舊金山記者王慶偉/三十日電】2010.12.02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館長蘇薩(Richard Sousa)十一月卅日表示,對於存放在胡佛檔案館的「兩蔣日記」法律問題,他不發表任何評論。蘇薩表示,在胡佛檔案館開放給各界閱讀的「蔣介石日記」仍將繼續開放;而在台灣出版的蔣介石日記,胡佛研究所並未參與,和它們無關。
蘇薩表示,他不清楚蔣介石日記在台灣的法律訴訟內容,對這部分不提出任何評論。
但依照蔣方智怡和胡佛簽訂的協議,蔣方智怡有權在任何時間停止和胡佛的合作關係,只需要在兩、三個月前通知胡佛,就可片面要求胡佛停止公開蔣介石日記。
多年前接觸蔣方智怡促成蔣介石日記到胡佛存放及公開的胡佛研究員郭岱君,對蔣友梅控告蔣方智怡,要求和胡佛重訂條約一事,也不作任何評論。
胡佛檔案館亞洲部主任林孝庭將於二日到台北參加由中正文教基金會、中研院近史所,以及政大歷史系共同舉辦的「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也將以個人身分出席,不代表胡佛,也不會對蔣日記在胡佛的相關訊息作出任何評論。
胡佛檔案館於二○○六年三月開始分批開放閱讀蔣介石日記,於二○○九年七月開放最後一批,讓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七二年間的日記全數公開。
由於部分日記保存不良,有水漬黏頁情況,需要精密儀器及專業人員重整,並製作拷貝在檔案館提供借閱,胡佛檔案館已經投資上百萬美元進行修復及保存工作。
◆ 蔣家9人簽名 日記才出版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0.12.02
原訂今天由中研院出版的「蔣中正日記」,由於蔣經國長孫女蔣友梅不滿蔣孝勇遺孀蔣方智怡漠視其他繼承人,讓出版緊急喊卡;今天「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上,中研院近史所表示,出版日記必須取得蔣經國後代包括蔣友梅等共9人簽名,共55冊,但立委蔣孝嚴不在其中。
中研院近史所所長黃克武指出,近一年內,已經與蔣方智怡以及蔣友梅委託的律師多次進行討論,確認由中研院出版正體字獨家授權打字版共55冊,蔣友梅也透過律師向中研院表達「樂見出版」的態度,但必須取得蔣經國後代所有繼承人認可。
由於蔣家對日記的繼承有爭議,為了慎重起見,中研院必須完全取得授權後才會出版。黃克武表示,蔣家對於出版沒有異議,但考量到「蔣中正日記」是蔣中正傳給蔣經國,因此蔣經國後代擁有繼承權,包括蔣友梅等9人,其中並不包括立委蔣孝嚴。他強調,蔣孝嚴是否具備繼承資格還需要與律師研究。
黃克武進一步指出,原本「蔣中正日記」要委託民間出版社出版,但蔣家考量到未來獲利該如何分配恐會衍生爭議,屬意由中研院獨家出版,希望3年內可陸續出版55冊;其中1945年抗戰勝利與1949遷台份量很重,不排除獨立成冊或分成兩冊出版。
黃克武並解釋,中研院動支的經費都是全體納稅人的錢,由蔣家出版授權5至10年,出版獲利將全數回歸國庫。
今天也出席研討會的前行政院長郝柏村表示,不管「蔣中正日記」在美國或在台灣,安全就好。
◆ 蔣中正日記若出版 版稅歸國庫
中央社 2010.12.0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長黃克武今天表示,「蔣中正日記」若交由民間機構出版,蔣家內部認為會有牟利的問題;若交由學術機構出版,公家出資,出版後收入會回歸國庫。
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舉辦「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黃克武會前接受媒體訪問時作上述表示。
中研院原訂今天舉行「蔣中正日記」新書發表會,但因蔣家內部對繼承權爭議未解決,臨時喊卡。黃克武說,過去快1年時間,中研院都在協調,為此,中研院將破例聘請專業律師參與,盼盡快得到蔣家授權,達成協議出版。
他說,「蔣中正日記」若出版後,可解決抄寫日記流通的問題,也可以更精準掌握故總統蔣中正歷史。他希望總統馬英九在關鍵時刻使點力,讓這件事情盡速解決。
黃克武指出,現在要與故總統蔣經國之子蔣孝勇遺孀蔣方智怡,及蔣經國長孫女蔣友梅的律師達成授權書的共識,加上蔣家後代9人簽名後,才會出版;中研院希望取得全球正體字本獨家授權。
黃克武說,中研院使用的是國家經費,「蔣中正日記」出版後,所有收入會回歸國庫。
此外,對媒體詢問「蔣中正日記」是否應該留在台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在研討會前受訪表示,日記放哪裡,他覺得不重要,「安全可靠」保存最重要。
※ 相關報導:
* 政府應宣布:兩蔣日記是國家級文物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009460.shtml
這場爭執,既無謂又無聊。政府應該宣布:兩蔣日記是國家級重要文物。等蔣方智怡從胡佛研究所收回後,交由最高學術機構的中央研究院現代史研究所永久保管,供學術研究之用。如需出版,不論是影印原件,或排字印刷以便閱讀,統由中央研究院辦理。這才是快刀斬亂麻,解決爭議之道。
蔣日記出版喊卡 對岸恐搶先?
中央社 2010.12.03
55年歷史和內心獨白的「蔣中正日記」,由於蔣家內部爭議,出版臨時喊卡。學者今天憂心,大陸學者以集體力量到美國抄寫,甚至可能將抄寫內容出版,台灣可能失去研究優勢。
暫存於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兩蔣日記,繼承權引發爭議,「蔣中正日記」出版時程延宕,學界多盼蔣家加速建立共識,早日完成出版,以發揮兩蔣日記對台灣近代歷史的學術價值。
胡佛研究所將兩蔣日記製成縮微膠卷,2006年開放使用,去年已經全部開放,但僅能用鉛筆抄錄或鍵入筆記型電腦,內容取得不便,加上美國加州生活費高,很多學者吃不消。
然而,大陸學者卻以集體力量到美國抄寫,甚至一待就是2、3個月。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劉維開說,大陸用團體的力量去抄寫,台灣學者沒有團體協力的優勢,大陸恐將所抄寫內容成冊出版,台灣將失去研究優勢。
劉維開說,由於蔣中正日記字跡不容易辨認,且有標點符號等細節問題,需要權威的校正,否則將不利於日記解讀;再者,如果歷史詮釋權在大陸手中,他憂心台灣會被邊緣化。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黃克武說,透過日記可以了解蔣中正的內心感受,現今日記雖能公開使用,但資料取得很不方便,盡速出版日記是學術界的共識;「如果沒辦法有效運用史料,學術戰爭要怎麼打?」若讓歷史發言權落在對岸手上,恐對台灣不利。
◆ 中研院:「歷史」的戰爭不能落後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2010.12.03
蔣中正日記是否出版引發蔣家人紛爭,從所有權問題變成學術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黃克武表示,希望盡快取得蔣中正日記的正體出版權,否則台灣學者將因為無法充分運用史料,在研究上落後大陸,甚至輸掉歷史詮釋權。
黃克武說,中研院希望能盡快取得全球唯一正體出版授權,在三年內出齊五十五年日記。他認為現在時機成熟,價值判定不再非黑即白大家可以用客觀公正的角度去看待蔣中正,學術界已達成盡快出版的共識,台灣學者更是需要這批重要史料來打「學術戰」。
「這是歷史的戰爭」,黃克武指出,從二○○六年開始,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開放使用蔣中正日記,大陸學者就動用「團體的力量」到加州把日記抄回大陸,但抄本不全,也可能包含不同歷史的詮釋,對日記的流傳並不好,因此「出版完整日記迫在眉睫」。
◆ 大陸學者:蔣日記足以改寫中國近代史
【聯合報╱特派記者賴錦宏/廣州報導】2010.12.03
「蔣介石日記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足以改寫中國近代史!」詳讀過已公開的故總統蔣介石日記後,大陸研究蔣的權威學者、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楊天石有這樣評價。
楊天石曾受邀去胡佛研究所閱讀蔣介石日記,並出版「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一」、「蔣介石日記解讀二」、「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等書,是大陸第一個看到蔣介石日記縮微膠捲影印件的人。規定不得翻拍日記,只能使用閱覽室提供的紙筆摘錄。
大陸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多名學者,都親自到胡佛研究所,抄錄蔣日記內容。
不少史學家驚嘆,這是「曠古絕今的歷史寶藏,具有絕對權威性」,而日記內容顛覆國共過去的官方論述,將蔣介石從偉大領袖的神壇上拉下來,也從「人民公敵」的祭壇上撤下,還原成有血有肉的人,既展現蔣的民族氣節及抗戰功績,也暴露他的人格特質的優缺點。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鄭會欣指出,近廿多年來,隨著大量原始檔案陸續開放,兩岸意識形態出現不同程度變化,中國大陸有關民國歷史的研究已由「險學」變為「顯學」。
◆ 國軍收藏國父墨寶…是假的
【聯合晚報╱記者洪哲政/台北報導】2010.12.03
空軍原握有22件國父孫中山墨寶,長年列為國防部珍貴動產及不動產清冊裡的「鎮軍之寶」,這些原本是明年建國100年最值得陳展的寶物,但國防部今天證實,包括「志在冲天」等國父親題墨寶,已被鑑定為複製品,自被暱稱「寶物清冊」的珍貴動產清冊剔除,納入一般軍史文物管理。至於真品上哪去了?國防部並不知道。
真品在哪? 軍方不知
國防部說,原以為是真品的國父墨寶「志在冲天」橫幅,國防部請國民黨黨史會鑑定,確定為複製品,其餘如國父為強華飛行學校題字、國父致大本營會計師函、國父命楊仙逸為民航局長、國父關於航空局經費指示等其他墨寶,因為缺乏經費鑑定,全從珍貴動產名單中剔除,真假未定。
部分品項 尚未鑑定
據了解,國防部擔心全部鑑定,可能會發現多是複製品,這是個蜂窩,誰也不想捅,是否當年有人調包或是因為戰亂流失,已經是歷史公案,很難有明確的答案。
國防部依據中央政府各機關珍貴動產不動產管理要點,設有一本國軍珍貴動產及不動產清冊,將國軍自大陸遷台所持有具歷史紀念意義的文物,或在台古蹟、歷史建築加以登錄,定期需接受國有財產局檢查稽核,價值之高難以估算。
國軍珍貴動產部分,包括空軍軍官學校經管珍貴動產22件國父墨寶、梁又銘先生抗戰史畫等,史政編譯局經管珍貴動產18件,包括蔣中正北伐時期服飾、勳章、印信、史料文物、武器等。
珍貴不動產部分,包括淡水水上機場、東臺古堡、馬公金龜頭砲臺、拱北砲臺、淡水水上機場氣象聯隊、拱北砲臺、獅球嶺隧道、北投醫院、淡水海關碼頭等。
空軍官校軍史館有22件國父墨寶,國防部資源司鑑定後告知,這些都是複製品。不過,陸軍軍官學校校史館典藏有孫中山任命蔣中正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的「大元帥令」,究竟是否為真品,還需要進一步鑑定。
◆ 五百萬啟動張愛玲五年研究計畫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2010.12.04
今年適逢張愛玲誕辰90周年暨逝世15周年,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除了出版張遺作「雷峰塔」、「易經」,日前更宣布啟動「張愛玲五年研究計劃」,研究經費超過人民幣一百萬元(約台幣五百萬元)。
宋以朗表示,「張愛玲五年研究計劃」是為了鼓勵更多針對「張學」的研究而設。從2011年起連續5年,每年會選出三至五個研究專案資助,資助總金額超過100萬元人民幣。這些專案可以是論文跟文字創作,也可以是紀錄片;每個專案的補助經費從五萬到十萬人民幣,視情況調整。
他指出,專案的形式方向不拘,可以填補目前張學研究的空白、也可以紀錄和收藏與張愛玲有關的人事物,或者是從張愛玲作品延伸出來的新創作。2011年專案報名的截止日期為明年1月15日,報名方式請查詢青馬文化網站http://blog.sina.com.cn/u/1817124807
大陸特工移靈北京 種兩岸和平善因
http://www.udn.com/2010/12/17/NEWS/MAINLAND/MAI1/6039787.shtml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台北報導】2010.12.17
前言:台灣文史工作者徐宗懋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朱浤源等人,共同協助並挖掘了中共高級特工朱諶之骨灰移靈大陸的艱辛歷程,本報取得完整內容刊出,希望兩岸的永遠和平種下善因。
1950年在台灣被捕、槍決的中共女特工朱諶之,在台灣一群文史工作者、教授和第二殯儀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經過六十多年後,終於在台北富德公墓安放政治受難者的「無主靈骨塔」內,尋獲她的骨灰。日前已經移靈回到北京,暫厝於專門安置「烈士」的八寶山公墓。
一步之遙 解送回台灣
朱諶之涉入的「吳石案」,是國民政府遷台初期最著名的共諜案之一。吳石當時擔任中華民國國防部中將參謀次長,是當時中共潛伏在國府內部的高級間諜。在台灣,他利用職務之便,搜集軍事資料,再派人送往香港交給共產黨。朱諶之就是吳石手下一名重要的「交通」,也就是情報運送人員。
1950年1月29日,共產黨台灣工作委員會書記蔡孝乾被捕,供出了吳石,再由吳石牽連出朱諶之。接下來的情節,如同諜報片一般:2月2日,吳石派副官找到朱諶之,要求她立刻離開住處,躲到阿里山大飯店。兩天之後,吳石利用最後的職務之便,簽發了一張「特別通行證」,讓朱諶之搭乘一架軍用運輸機飛往舟山,伺機乘船返回上海。
發完通行證,吳石的身分隨即曝光。18日,朱諶之在離大陸只剩一步之遙地方,被國府保密局浙江站站長沈之岳,以及舟山防衛部稽查處處長莊心田逮捕,被解送回台灣,6月10日下午4點,兩人遭槍決。
一名資深情治圈人士形容,蔡孝乾、吳石案的偵破,是台灣轉危為安的關鍵事件之一。逮捕朱諶之的沈之岳,日後成為第一任調查局局長;莊心田則創立中央警官學校安全系,培育無數情報人才,如今國安局、調查局內,出身警官學校高階幹部,大多是莊心田學生。
朱諶之死後,遺骨安置在台北辛亥路第二殯儀館,六十年來,幾乎無人聞問。
2002年,受到朱諶之的女兒朱曉楓之託,文史工作者徐宗懋開始尋找朱諶之的遺骨。在研究白色恐怖時期歷史的中央研究院教授朱浤源協助下,四度上山尋找朱諶之的遺骨。經過幾次錯認,終於在第二殯儀館管理處處長杜英輝,和工作人員雷元榮等人的協助下,找到了寫著「朱諶之」的骨灰罐。
移靈複雜 共識待建立
接下來則是移靈,主導此事的徐宗懋說,過程比原來預想來得稍為複雜,因為在政治方面,北京雖然樂見朱諶之移靈大陸,並勢將舉行隆重的追悼儀式。但問題是,目前國共關係雖然和緩,主要仍集中在經貿合作方面,對於過去的歷史恩怨,雙方並未正式觸及,更未建立真正的和解共識。因此,如果高調移靈,台灣社會民心是否另有解讀?可能節外生枝。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已將「戒嚴時期不當戒嚴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擴及到共產黨員,這樣的胸懷,也將是未來兩岸走向和解之路必備的元素。
徐宗懋指出,朱諶之的家屬也希望不要有任何麻煩,因此透過台灣友人委託台灣民間殯葬業者專責移靈事宜。12月19日,由專人將朱諶之的骨灰罈,搭乘直航班機,從桃園飛抵北京機場,由朱曉楓的女兒徐雲初和夫婿李揚在機場迎接,隨即送往八寶山公墓暫厝,未來還將舉行盛大的紀念會,再移靈至後人為她選定的埋骨處所。
※ 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女特工 誅連台灣共諜
http://www.udn.com/2010/12/17/NEWS/MAINLAND/MAI1/6039788.shtml
吳石案牽連出中共女特工朱諶之,也誅連了兩名中共黨史上著名的台灣共諜張志忠和季澐。張志忠手下一名知名台共吳克泰,就是前總統李登輝加入共產黨的介紹人。
* 飄盪半世紀 三百孤魂仍癡望對岸
http://www.udn.com/2010/12/17/NEWS/MAINLAND/MAI1/6039785.shtml
在這次尋訪過程中,筆者亦赫然發現一項重要事實,經過政治受難人組織十餘年的查訪確認,目前仍有三百零三個「無主」骨罐存放在臨時納骨塔,其中就包括了朱諶之的骨罐。
◆ 「八百壯士」最後一人 辭世
【世界日報╱北京17日電】2010.12.17
松滬抗戰中守衛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中的最後一位倖存者,96歲的楊養正,16日在重慶中國第三軍醫大學附屬新橋醫院去世。在這次戰鬥中,楊養正被炸傷了左眼,後摘除眼球安裝陶瓷眼珠。
長江日報報導,楊養正12月7日因肺部嚴重感染、心功能衰竭入院治療。老人去世後,他的五位子女將他的遺體運回南岸區彈子石街祥和人家小區的家中,並在小區門口搭起靈堂。
據報導,得知這位抗戰英雄不幸辭世,祖籍黃陂的重慶市民馮長生專程從20多公里外的江北區趕到彈子石為老人送行,他說:「楊養正老人既是重慶人的驕傲,也是我們湖北人的驕傲。」
◆ 法王亨利四世失蹤頭顱 找到了
【Upaper╱中央社】2010.12.17
科學家團隊表示,他們辨識出1顆經防腐處理的頭顱,屬於1610年遇刺身亡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這顆頭顱被認為在法國革命混亂期間遺失。
這顆頭顱顯然是在1793年革命分子破壞聖丹尼皇室大教堂的法國歷代國王陵寢後遺失。
使用先進科技的專家團隊說,他們確切辨識出這顆私人收藏家數世紀流傳下來的頭顱,是亨利四世的。
法醫病理學家夏理艾帶領的多元學科團隊,在「英國醫學期刊」宣布這項發現。
夏理艾說,發現與亨利四世臉部相符的特徵包括,右鼻孔附近「蘑菇狀的黑色損傷」、已經癒合的臉部刺傷傷口,還有右耳垂上的耳洞。
這顆木乃伊狀頭顱上的頭髮以及殘餘的髭與鬍鬚,顏色有紅有白,跟亨利四世去世時的頭髮特徵相符。科學家團隊說,許多特徵都跟亨利四世畫像中的一樣。
夏理艾說,1793年革命分子砍下頭顱時的3個「切割口」,清楚可見並吻合。
報告指出,放射性碳定年法測出的年代為1450年至1650年之間,「精確涵蓋了他去世的年份」。
AIT特展 早年「機密」首度曝光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台北報導】2010.12.18
AIT「美國人在台灣的足跡」展出的照片和文件,有近半數與中美軍事合作有關。負責籌畫的AIT技術組陸軍武官,花了二年多的努力,終讓許多當年機密首度曝光;一九七四年美軍太平洋防衛司令部的機密文件指出,「部署於台灣台南空軍基地的核彈,將移往菲律賓克拉克基地」。
另一份最高機密(Top Secret)指出,一九五○末至六○年代初,東南亞國家受共黨擴張,美國中情局及特戰部隊決定將台灣當成前進作戰基地,派遣情報人員深入柬埔寨、寮國和北越,經由東南亞支援秘密行動。
此外,為支援駐紮在越南的「研究與觀察小組」(SOG)任務,越戰期間共有八十一名台灣「黑蝙蝠」中隊機組員,被納入SOG「第1131特別活動中隊」特戰單位,與美國共同執行「南星計畫」。
根據文件顯示,被列為高度機密的美軍特種部隊,一九五七年首度抵達;一九六○年「A-26」分隊甚至移防台灣,駐紮桃園龍潭,對台灣軍隊提供密集的進階訓練。一九六五年,美軍第七心戰大隊也派「台灣分遣隊」駐台,並與台灣的總政戰部持續舉行聯合演習至一九七三年為止。
不少中美聯合演習的珍貴手稿也首次曝光。一九六三年二月在屏東舉行的中美聯合「天襲」演習,在美軍要求下改名為「天兵三號」;同年十月的中美聯盟空降作戰「天兵四號」演習,國防部將上呈「大簽」給蔣介石總統說明演習結果,附件則是手繪的軍力組織表、兵力部署圖和前進動線圖。
除了文件外,許多當年撤離的美軍,知道AIT要辦回顧展,也慷慨捐出私人收藏,包括當年掛在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門口的「部牌」,以及獲中華民國政府頒贈的勳獎章,和當年在台灣服役的兵籍資料證。
◆ 中山副教授控侵權 AIT:未抹煞原創精神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徐如宜/連線報導】2010.12.18
美國在台協會(AIT)舉辦的「美國人在台灣的足跡」特展昨天開幕,傍晚中山大學副教授辛翠玲在個人臉書(facebook)發文,「強烈抗議美國在台協會侵犯智慧財產權」。
AIT發言人裴士蓮強調,「我們承認這是他們的原創發想,我們並沒有抹煞」。
辛翠玲表示,她在昨天AIT特展開幕式忍耐很久,等到馬總統致詞完,憤而離席。
AIT高雄辦事處與中山大學美國中心,今年三月在高雄市歷史博物館舉辦了「美國人在南台灣的足跡:人與時代的交會一九五○—一九八○」特展。展出許多老照片和文物,辛翠玲是當時中山大學美國中心主任。
AIT發言人裴士蓮表示,台北展當初在發採訪通知時,背景說明上已明確寫出,「這次的特覽起源於,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和中山(大學)美國中心共同發想、合力規畫的『美國人在南台灣的足跡』特展」。AIT昨天已在網站首頁設置「美國人在台灣的足跡」專區,AIT台北辦事處長司徒文在致謝辭中,特別感謝中山美國中心。
※ 相關報導:
* 遙想當年/老照片說故事 麵粉袋搏感情
http://www.udn.com/2010/12/18/NEWS/NATIONAL/NAT1/6041764.shtml
林昭美說,台灣變得非常有活力,「我先生常說,福爾摩沙(台灣)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島;現在我還是要說同樣的話」,「我很榮幸能再回來」。
中共黨史二卷:文革帶來嚴重內亂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琮盛/北京報導】2011.01.15
號稱醞釀十六年的「中共黨史」第二卷近日出版,文中提到「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時,採取「徹底否定」的態度,指出「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今年是中共建黨九十周年,為慶祝黨慶,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大張旗鼓地出版「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八)。敘述中共一九四九年建政後,到七八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廿九年黨史。
中共中央號稱「黨史二卷」「客觀評價廿九年功過」,把這段歷史「成就寫夠,錯誤寫透,評價公正」。
其中論述「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時,二卷採取「徹底否定」的態度,並指稱,「黨的工作在指導方針上有過嚴重失誤,反右派鬥爭嚴重擴大化」。
儘管「黨史」對文革採取全面否定的態度,但在過程中,中共仍牢牢掌握論述的基本權力,不允許學者「太脫軌」。
負責編撰該卷的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前副主任張啟華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訪問時透露,最早版本因「書稿寫錯誤多些,顯得灰暗」,而被中共中央退稿。在經過三周的「統一思想」後,才審核過關。
例如,在觸及主要由毛澤東所引發的「大躍進」問題時,該卷也以「三年自然災害」來描述,完全不觸及在中共「一五」計畫後,包含毛澤東在內的中共高層的驕傲情緒,誇大主觀意志作用的錯誤。反而以「跟地方領導為政績虛報產量有關」,來解釋大躍進所遭遇問題。
此外,在大躍進的死亡人數上,該卷更以「最權威部門」的大陸國家統計局所做的一千萬人作為採納數據,而非外界提及的兩、三千萬人。
不過,張啟華還是坦承,在這廿九年當中,中共犯過許多錯誤,歸納起來主要是三條:「經濟建設急於求成,所有制結構急於求純,階級鬥爭擴大化」。
一江山戰俘返台 破「全體成仁」神話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陳思豪/台北報導】2011.02.16
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浙江外海的小島一江山遭到共軍攻擊,三天激戰後國軍失守;戰後政府宣稱,島上國軍七百廿人全部戰死。五十六年後,國防部終於打破「全體官兵壯烈成仁」的歷史記載,承認當時有官兵被俘。
在戰鬥中失去右眼、被中共勞改十二年的國軍下士陳小斌,昨天獲准回到台灣。陸軍司令楊天嘯上將代表國防部長高華柱,到松山機場迎接。陳小斌抵台後,先到三軍總醫院住院體檢,已七十八歲的他在台沒有親人,將由退輔會安置到榮家就養。
一江山是大陳島的門戶,拿下一江山,大陳島形同失守,也是逼蔣中正的國民政府退出在浙江的最後據點。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共軍對一點二平方公里的一江山砲轟一萬多發,飛機空襲,隨後共軍五千多人兩棲登陸,一直打到第三天下午,島上的槍聲才完全沈寂。
軍方在台北替一江山殉難烈士舉辦盛大追悼會,蔣中正總統親臨致哀。政府宣稱一江山守軍七百廿名無一生還,「正好是黃花崗烈士的十倍」。
但戰役結束後,共軍就宣布島上的「蔣匪軍」有五百多人被俘,部分被俘官兵,後來還寫文章敘述戰役經過。
近年來台灣政治情勢改變,一江山戰役逐漸被淡忘,紀念活動規模一年比一年小。二○○五年一月,戰役五十周年,國防部在軍史館舉行特展,連當時部長李傑都未到場;直到二次政黨輪替,軍方才再度重視一江山,去年五十五周年紀念,馬英九總統親自出席。
一九九一年前後,就有當初被俘生還的官兵陸續申請返台,根據國防部資料,總數達一三一人。雖然軍方依據「國軍在台期間作戰被俘歸來人員人事處理作業要點」,發給退休金與補償金,但對外始終不曾公布消息。
聯合報最近透過管道得知此一消息,便向國防部查詢。軍方一直到昨天陳小斌返台,才正式證實此項消息,軍聞社接著發布新聞,破解兩岸對峙時期的文宣神話,還原歷史真相。
◆ 解構誇大戰史 還小人物公道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2011.02.16
國防部終於面對歷史,承認「一江山烈士全部陣亡」並非實情。在國共內戰期間,雙方為了宣傳而誇大戰果,多到不勝枚舉,台灣近年已逐漸「解構」禁忌,但大陸戰史仍有極高的神話成分。
研究航空史的作家傅鏡平指出,空軍多年來宣稱一九五八年八二三戰役期間,戰績「卅一比一」,我方只有張迺軍的F-86空中擦撞而損失,其實大有問題。
因為早在當年七月廿九日,共軍偷襲國軍成功,擊落兩架F-84,但我方向來「略而不論」,只從八月十四日的馬祖空戰算起。但即使八一四當天,國軍飛行員劉光燦的F-86戰機亦未返航,真正算起來,這段時間國軍總損失應是四架,而非一架。
至於海軍方面,戰績同樣有灌水之嫌。退役中將徐學海在中研院近史所的訪問中提及,由於中共快艇通常利用暗夜突襲,往往只能在雷達幕上看到行蹤,敵人目標在交戰後消失,常在計算戰果時當作擊毀,但對方可能只是退出戰場。
大陸方面誇大情況更嚴重,指揮金門砲戰的解放軍上將葉飛回憶,八二三期間共機損失廿多架,擊毀國軍五十多架。對此傅鏡平表示「完全不可能」,台灣空軍飛行員的圈子很小,大家都是前後期同學,近年已無政治禁忌,所有人遭遇都一清二楚,戰損就是四架,不可能有五十多架那麼多。
解放軍有些「戰果」甚至超越科學範疇。例如一九六七年一月十三日,海峽上空最後一次空戰,國軍F-104飛行員楊敬宗在返航時失蹤,我方判定是空間迷向墜海,大陸方面則宣稱被殲六(米格十九)擊落。
但按照共軍說法,殲六與F-104是在彼此均以超音速對頭接近情況下,用機砲將F-104迎面擊落。空軍官員斬釘截鐵指出,「完全是天方夜譚」,編出這種故事的人,對空戰原理一點概念都沒有。
拍攝國共戰爭紀錄片「最後島嶼」的長天傳播總經理丁雯靜指出,兩岸過去都把歷史當成宣傳的一部分,政治正確比公允事實更重要;如今台灣「算是過了那個時代」,但對大陸來說,歷史仍然要為國族主義教育服務。
花了兩年時間走遍大陸沿海各島嶼的丁雯靜說,儘管絕對的歷史真相不可得,但透過多方逐步拼湊,可較接近可能面貌,「更重要的是,對於那些在時代中受傷害、被遺忘的人,我們身為後人,應該對他們更多一分關懷」。
◆ 梁思成、林徽因紀錄片 央視熱播
【聯合報╱特派記者陳東旭/北京報導】2011.02.16
讓世人詠嘆與懷念的梁思成、林徽因傳奇故事,目前正在大陸中央電視台熱播,央視以八集紀錄片的方式記載他們的一生,不少觀眾看後感動地流淚,認為那一代留下的風範與對事情的執著,正是當今時代所欠缺。
央視三年多前即籌畫製播這齣紀錄片,還遠赴美國找尋費正清的妻子,談論他們對梁思成、林徽因的研究成果。紀錄片穿插著「教我如何不想她」的編曲,對兩人的舊照、舊物透過鏡頭景深的使用與訪問現今相關當事人,呈現一部有水準的紀錄片。
這部八集紀錄片因為是在央視的高清頻道播出,大多數觀眾無緣看到,甚至不知道這部片子的存在,不過還是引起不少人注意,在央視本周紀錄片排名第二。
台灣幾年前的著名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就是描述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等人的愛情故事,當時也獲得極大迴響。
央視的紀錄片從梁思成、林徽因兩人的家世談起,從梁思成的父親梁啟超、從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林覺民堂兄,後任司法總長),談及兩人對其子女幼時的教誨與教養,給了他們豐富的人格力量,令人動容。
八集紀錄片分成「父親」、「天書」、「佛光」、「流亡」、「慘勝」、「榮耀」、「選擇」、「古城」等主題,時光訴說著民國初年兩人從求學(學建築),到相識、相愛,為了愛國、救國,放棄蓋洋房的高薪職位,回到中國從事古建築研究,以及晚年致力保護古蹟的歷程。
不少看後觀眾,紛紛在央視留言,「梁、林在中國古代建築方面所做的貢獻歷史應記一筆」、「看了紀錄片,讓我認識那個時代知識份子,才華、理想、使命,集於一身」、「音樂、畫面都很美。讓我沉浸在對民國的懷念和對那一代知識份子的景仰」。
央視最後對此紀錄片下了註腳,戰爭,內亂,政治運動,將建築師和藝術家的夢想一次次擊得粉碎。為尋回知識的尊嚴、歷史的尊嚴、美的尊嚴,他們(梁思成、林徽因)付出了何其昂貴的代價!
目前央視已有紀錄片DVD版,四張一套售價五十六元人民幣,不過因為製播品質甚佳、反應良好,這套高素質的紀錄片與其他電影商業大片一樣,坊間馬路邊小攤上已可看到盜版片。
◆ 可口可樂秘方外洩?還鎖在保險庫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02.16
美國可口可樂公司( Coca-Cola Co)15日說,該公司王牌產品可口可樂的配方,經過近125年後仍然保密,沒有洩漏。
可口可樂公司發言人凱莉‧特瑞斯勒說:「多年來,很多人企圖破解我們的秘密配方。不管他們怎麼努力,真正的配方只有一個,但不是這個。」
可口可樂1886年問世以來,配方一直嚴格保密,不過最近有網站披露,其實32年前曾有報紙刊出這個配方,只是一直無人發現,致於這個配方是真是假,恐怕還是只有可口可樂公司知道。
可口可樂的獨門配方據稱鎖在美國一家銀行的保險庫裡,全公司同時最多都只有兩名員工知道完整的配方。
不過,如今這維持了125年的秘密看來已經不保,因為美國生活網站(Thisamericanlife.org)聲稱,已在陳年報刊上發現可口可樂的配方,詳列各種成分與分量。可口可樂公司早期的一位總裁坎德勒非常擔心這個配方落入不法之徒手裡,想盡方法不把配方寫下來。他把配方成分的所有標籤都拿掉,只能以視覺、嗅覺和成分放在何處來區分。配方一個關鍵部分以「7X」命名,更增添神秘感。
中研院設網站 看透譚延闓
中央社 2011.03.01
曾任國民政府主席和行政院長的譚延闓,11歲被清光緒皇帝老師翁同龢譽為奇才,這名政治家、書法家、美食家到底是什麼謎樣的人物,中央研究院架設網站,帶讀者一探究竟。
中研院表示,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所藏達250 萬字的譚延闓日記,記載1895年到1930年間的日常生活與所見所聞,有豐富的史料價值。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永發領軍,從日記中擷取精華,將典藏內容結合資訊技術,完成「筆墨譚心--延闓日記網站」建置,帶領民眾認識譚延闓。
「筆墨譚心--延闓日記網站」網站單元包括笑譚人生、精選事件、名人一瞬、日記放大鏡、美食名家談譚菜、滬上生活與交換日記。
「名人一瞬」單元介紹辛亥革命時期重要政治人物,中研院說,以大家喜歡聽的小故事方式,讓人了解他們日常生活面,國史館和國民黨黨史館提供的史料照片,幫助重現當年的時代氛圍。
「美食名家談譚菜」單元著眼於譚延闓美食家的稱譽,中研院說,這是請當代美食家與其對話,並針對譚府為人熟知的美食,如畏公豆腐,就其選料、刀工、火候等,各自發表評論。
中研院表示,完成建置「筆墨譚心--延闓日記網站」最大挑戰有二,其一辨識字詞,真實日記筆跡難辨,必須費時數位化;其二結合歷史學與資訊學的專長,創造便於瀏覽的網站,使歷史的縱深有著資訊科技的新生命。
◆ 觀念平台-《加州旅店》的美麗與哀愁
【朱逸恆】2011-03-01 中國時報
初次聆聽老鷹合唱團(The Eagles)的《加州旅店(Hotel California)》,恐怕很難不被它起伏跌宕的旋律和繁複炫麗的吉他伴奏給深深吸引。倘若文化知覺再敏銳一點,豎起耳朵閉上眼,縱容思緒隨詞曲意境遊走,那早已飄逝久遠的時代風華便隱約浮現。
是的,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依舊充滿青春早熟氣息的文化況味:縟麗中帶點蒼涼、繁華中挾著墮落、憤怒裡透露憂傷、激昂裡摻雜困惑、希望中蘊藏幻滅|典型一個自我耽溺(self-indulgence),「愛自己愛到死」的年代。而這首或許是老鷹合唱團演唱生涯裡最膾炙人口的搖滾經典所歌詠的,似乎正是同屬那個世代年輕生命的美麗與哀愁:在瑰麗酣暢的青春夢醒後、在老於世故的人情練達悄然取代少不更事的狷狂之際,驀然回首,這才驚覺並且感嘆年輕歲月的豐饒華美與倏忽早逝。
就像前兩年《海角七號》大賣所引發的觀光朝聖現象,當年許多《加州旅店》迷也曾經好整以暇地對歌曲的發生脈絡做起考據工作。有人指證歷歷,說那鬼氣森森的旅店是真有其址,並詳細追究其真實店名和位置;有人考察創作者生平,言之鑿鑿地說那旅店是精神療養院或毒品勒戒所的借喻。我一向不太在意那圍繞著創作動機和細節窮追猛打、追本溯源的做法;好的文化藝術總是含納百川的結果,我偏好玩味那涓滴細流點滴匯聚的過程。
都說美國文化是個不折不扣的汽車文明,脫胎於早年從北美東岸一路向西拓荒挺進的精神底蘊。而《加州旅店》所描寫的光景正是這個年輕文明共享的「成長啟蒙儀式」及其孕育之「集體心態」的縮影:幾個年少輕狂的男女,開著從父執輩那裡借或偷來的車,相約來個生命中第一次的「壯遊」。他們不顧成人世界中菸、酒、毒品和性的禁忌,縱情玩樂喧鬧,恣意揮灑著似乎一不小心就會稍縱即逝的青春。等到夜深人乏,隨便找家旅店或人家投宿,這才面臨現實人生中峰迴路轉、始料未及的危機或殺機。這裡頭有公路電影一再傳遞的生命自我追尋和自我實踐的主題,也迴盪著好萊塢恐怖片裡重複出現的窠臼情節和原型焦慮。
有機會的話,大家不妨到美西,特別是那個人們都說是「好得不可思議(too good to be true)」的加利福尼亞來趟汽車旅行。當有機會在夜間荒漠中的無人公路上開車疾馳,請把車窗搖下,讓涼風吹掠頭髮,把音樂開到最大聲,或許記得帶上酒精或刺激性飲料,兩、三個鐘頭下來暗黑原野中只一盞車燈呼嘯前行,你將充分瞭解為什麼《加州旅店》所刻畫的那種放肆不羈、甚至肉慾甜膩的感覺裡,卻蘊含一種無可言喻的深層恐懼。原來,極端的自由這麼趨向毀滅,揮霍生命的感覺可以那樣接近死亡。(作者為英國倫敦大學金匠Goldsmiths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
中共出版蔣介石自述「一字不刪」
【聯合報╱特派記者賴錦宏/北京報導】2011.04.08
辛亥革命百年之際,大陸出版號稱是第一部關於蔣介石八十八年思想言論輯錄「蔣介石自述」。該書編選者師永剛宣稱,創意來自秦孝儀的「蔣總統嘉言錄」,並試圖以蔣氏自己的語言,還原真實的蔣氏人生。
師永剛告訴香港大公報,本著「筆則筆,削則削。不燒香,不媚俗」的態度,刪減意識形態、政治方面對蔣的刻意描摹或有意誤導。
師永剛認為,蔣介石作為影響中國的重要人物,縱橫民國基本全史的歷史人物,成為認識民國史的重要符號。近年來,大陸蔣介石書籍的出版熱,蔣介石及民國類的研討會越來越多,顯示蔣介石學在大陸漸成雛形。
報導稱,六、七○年代,蔣介石成為台灣的顯學,八○年代蔣氏家族退出台灣政壇,蔣學研究逐漸消沉。海峽兩岸對蔣介石的評介出現有趣現象,台灣「去蔣化」,對蔣介石越來越「矮化」,而大陸對蔣的評介卻越趨「正面」。
「蔣介石自述」由北京時代華語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策劃、隸屬中共中央統戰部的華文出版社出版。全書收錄蔣氏談革命、談儒學、談青春、談治國、談信仰、談曾國藩的人生精要百餘篇,宣稱不刪一字;首度披露蔣介石敗走台灣後的心路歷程,精編蔣介石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十篇公開演講。
報導說,八十八年人生沉浮,蔣氏堅持記錄大量關於青春、革命、人生、教育、傳統國學等方面的感悟及心緒。書中收錄貫穿蔣氏一生的數千篇自述性文章,蔣氏談其與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汪精衛、胡適、陳誠等交往經歷的文章。
據悉,這本「將介石自述」的最初創意源自於蔣介石最親近的人─秦孝儀所編輯的「蔣介石嘉言錄」。秦長期出任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蔣介石發表的政策文稿大多出自秦孝儀之手。
師永剛稱,「蔣總統嘉言錄」是一本在台灣很著名的書,在六、七○年代,是台灣人民都要熟讀,學生還要背誦的書。六、七○年代,「毛澤東語錄」是大陸人民耳熟能詳、倒背如流的書。由此可見,一邊有什麼,另一邊也要與之相對應地有什麼,蔣公退守台灣後,內心仍沒有放棄和他此生最強勁的對手的無形較量。
作家龍應台曾評價,蔣介石的嘉言錄受王陽明的影響,其中「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是指對全體人類有貢獻,要為後代負責任,呈現強烈的時代精神。
師永剛是大陸「鳳凰周刊」主編,宣稱要以「大歷史的態度」拋開意識形態,呈現給讀者完全與眾不同的表達形式。他說,「該書付梓歷時三年,送審書稿花去一年」,終償心願。
魏樂富研究探文獻:台灣竟成奇幻之島
【邱祖胤/台北報導】2011-05-08 中國時報
吃人肉、裸體獻祭、把妻子當禮物,外國人眼中的福爾摩莎竟如此「神奇」!生於德國、在台灣居住卅三年的鋼琴家魏樂富,發現許多文獻中記錄的台灣,比奇幻冒險故事還精采離奇,他的文集《福爾摩沙的虛構與真實》,延襲一貫幽默書寫風格,提出他研讀國外歷史文獻中關於台灣的驚人發現。
魏樂富是鋼琴家,但勤於寫作,他過去的寫作多半將主題放在音樂,這次的新書把焦點放在「外國人如何看待台灣」。他蒐集研究資料,分析近百部中外文獻,將這些外國人寫台灣的文獻資料分成烏托邦式諷文、清朝文人遊記、西方探險家筆記及近代傳奇,在書中加以整理與詮釋。
魏樂富一九五四年生於德國,漢諾威音樂院畢業後到台灣定居,與妻子葉綠娜從事教學及演奏,兩人曾共同獲得年國家文藝獎。
魏樂富表示,小學一年級時,老師叫每人記錄住家附近的店家、建築及草木,完成一張地圖。這個啟蒙訓練使他隨時關注自己身邊的事物。他在台灣居住卅三年,遠超過自己在德國生活的時間。
不過引起他對台灣文獻產生高度興趣的,竟是《魯賓遜漂流記》這本書,「我小時候最喜歡這本書,前些年才看到作者逖福的續作《魯賓遜.克魯索再次探險》,才知道魯賓遜到過福爾摩莎。」
這本書雖然是小說,提到台灣的篇幅很少,但對台灣描述頗為中肯。書中提到:「那裡的人態度非常友善…這是在其他地方看不到,可能是荷蘭基督新教傳教士曾經在此耕耘留下的影響。」
因為這本書,魏樂富開始挖掘大量史料,發現許多外國人寫台灣的文獻有著荒謬至極的描述。如十七世紀法國人撒瑪那扎(Psalmanazar)的《福爾摩沙的地理與歷史》,以論文語調虛構台灣風土民情,他寫到島上的食人宗教儀式,竟說一次需要燃燒兩萬顆九萬顆男童心臟。撒瑪那扎還寫一場一八九一年暴動,「番人肉被裝在籃子,在大科崁市場(桃園大溪)像豬肉一樣叫賣。」不過撒瑪那扎晚年在回憶錄中懺悔,說這一切都是他編出來的。
還有些報導把台灣描述成裸體之島,穿衣服的人會被檢舉處罰。荷蘭人康斯坦特(Jacob Constant)和培斯薩爾特(Barent Pessaert)甚至寫到造訪台南蕭壠社,兩人看見一對夫妻行房,丈夫做到一半竟拉起太太的手,大方要他們一起加入,兩人逃之夭夭。
魏樂富表示,大部分這些虛構的荒謬文獻顯現出外國人對台灣的誤解與好奇,所幸多數文獻仍然對台灣充滿認真的觀察,這本書就是要讀者對身邊的事保持興趣與關心。
華府看天下-孫中山為何失掉美國籍
【傅建中】2011-06-24 中國時報
近日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舉辦「孫中山與美國」展,展出孫中山當年持有美國護照的文獻,台灣各界好像聞所未聞,國民黨忠貞之士震驚之餘深覺羞愧,其實我早在將近三十年前就寫過〈孫中山︱中國國父、美國公民〉的長文報導其事(刊於《美洲中國時報》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台北中時亦於稍後刊出),此文幾乎使我賈禍,因為當時的國民黨秘書長蔣彥士頗為震怒,向中時創辦人余紀忠先生告我居心叵測,可能是「匪諜」,幸好余先生沒有理會蔣,否則我小則失去工作,大則進警備總部。
孫中山確實於一九○四年在夏威夷以當地出生的理由請領美國護照,不過孫中山無法出示出生證明,託了兩位夏威夷友人以宣誓書(affidavit)的方式,證明他確實在夏威夷出生,只是出生年月日是一八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而非他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的實際出生日,就此而言,孫中山犯了偽造文書罪,但他為了奔走革命,旅行方便,不得不如此爾,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孫先生興沖沖的拿了新領的美國護照自夏威夷乘「朝鮮號」輪船前往舊金山,於一九○四年四月六日抵達,次日移民官登船檢查旅客的證件,孫中山的美國護照引起移民官的懷疑,因為移民局的記錄是:孫中山上一次進入舊金山使用的是上海發出的中國護照,時間是一八九六年六月十日,怎麼現在一下子變成美國公民了呢?於是不准他入境,還把他羈押在岸邊的拘留所內,同時行文華盛頓移民局總局(當時隸屬商務及勞工部)調查孫的美國護照真偽。
於此同時,孫寫了一分英文自白書,力言自己在夏威夷出生,至於一八九六年持中國護照進入舊金山,只是權宜之計,並不涉及放棄美國籍或對美國的效忠。另一方面孫先生得《中西日報》伍盤照和洪門會大老黃三德之助,在華府聘請律師控告移民局非法拘留他,意想不到的是在這場官司中孫先生最後勝訴,四月二十八日那天勞工部代理部長穆瑞下達裁決書給舊金山移民局長諾斯,說孫中山所持美國護照有效,因為一八九六年夏威夷尚非美國屬地(一九○○年才併入美國),孫不可能拿夏威夷發的美國護照。勞工部下達裁決書的第二天,孫中山就獲准登岸,恢復自由。從前中國人進入美國之不易和所受的歧視,由孫中山的遭遇可見一斑。
孫中山得來不易的美國護照卻在一九○九年被美國國務院吊銷,而且是孫先生自投羅網。一九○八年十一月孫中山訪問暹羅(泰國),對僑社演說,鼓吹革命、推翻滿清,引起清廷向暹羅當局抗議,曼谷市長和警察局長遂將孫中山召去,勒令其離境,孫當即表示要向其公使請示後再作答覆,問其公使係何人,則不願作答,即離去。孫中山然後逕去美國公使館,面見金公使(Minister Hamilton King),要求美國政府給予保護,並發一本美國護照給他(不同於屬土夏威夷的美國護照),其根據則是他在夏威夷出生。晤談之下,金公使對孫中山印象良好,給國務院的報告稱「孫的英文說得很好,雖略帶口音,人極聰明,彬彬有禮…」
孫先生沒法等到國務院答覆後再離開曼谷,在十二月十日轉往新加坡,並留下獅城的地址給金公使。國務院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研究孫中山的案子,最後在一九○九三月十一日國務卿盧特(Elihu Root,盧特於一月卸任,孫案大概在他任內已做成決定)通知金公使,孫中山沒有資格登記為美國公民或請領美國護照,理由是:「美國公民享有權利,但也有責任和義務,他(指孫)非但沒有盡美國公民的義務,反而是全力投入中國的政治,尤有甚者,他是鼓動反政府的領袖,而本政府和那個政府有友好關係」。基於這些理由,孫中山的美國公民被取消,美國護照被吊銷。
註:本文主要參考文獻是喬治亞大學教授甘維德(Thomas W. Ganschow)所寫〈孫中山|一位美國公民〉論文,特此向甘教授致謝。
「兩蔣日記」著作權與出版問題
【聯合報╱社論】2011.07.17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的新書《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受到國內外廣泛的注意及報導。蓋蔣介石的一生與中國現代史密不可分,要研究中國近百年來的劫難、奮鬥、變化與重振,蔣介石連續五十八年的日記是絕不可不讀的史料。
但弔詭的是,郝柏村的「解讀」如一本書評,讀者卻看不到原書的任何內容。換言之,郝只告訴我們他讀「蔣公日記」的心得,書中卻無「日記」的片言隻語,使人無從對照參詳。
原先郝柏村以四年的時間,詳讀從一九四五年抗日勝利到一九四九年大陸陷共這五年蔣的日記,把他認為重要的內容,逐日摘錄,再加註解,名曰《蔣公日記‧郝柏村摘註》,一年一冊,共五冊,已印刷完成,本來定去年十二月出版,但蔣家後人忽委由律師發表聲明,謂日記的「著作財產權是蔣經國先生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誰出版就告誰。雖經各方協調,包括馬英九總統的「關切」,但終未獲蔣家授權,拖了半年之後,郝柏村和出版社不能再等,忍痛把日記部分全部刪除,只留郝的註釋,五本變成一本,書名從「摘註」改稱「解讀」,遂變成今天只見「書評」不見「原著」的尷尬面貌。
讀者的損失不僅是看不到郝柏村摘錄的日記部分。身為軍事領袖的郝柏村,著重日記有關軍事內容的選摘,也旁及重大外交事件,但是一國國政,尚有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面向,這些部分短期自亦無法出版,這驚天動地大變化五年中的其他歷史因果,我們也就都無從探知了。
不僅此也,中研院近史所原已著手印製全套日記,估計有六十六大本,現在也告擱淺,且復工遙遙無期。尤有甚者,蔣介石日記出版受阻,也使蔣經國日記的出版更無可能。看過蔣經國日記的人說,因為經國先生畢生事業都在台灣,他的日記對台灣更有接近性和更具深刻性,不能或延遲出版,是台灣和台灣民眾的重大損失。
主張著作權的蔣家後代雖號稱九人,實際上「核心人物」只有一、二人。這一、二人的本意也未必是為了著作權的利益,而是對蔣方智怡的不滿,認為她未經其他家族成員同意即將日記寄存美國史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現又準備出版,認她做事太專斷,所以要給她點「顏色」。
公元二千年,台灣政黨輪替,政局丕變,「去中倒蔣」的浪潮更形凶險;蔣經國幼子蔣孝勇和方智怡夫婦,密運兩蔣日記至加拿大,後蔣孝勇病故,方智怡怕日記有失,故委請胡佛研究院代管,於二○○六年以複製本分批公開,供學者專家參閱研究。大批海內外學者蜂擁而來,一時形成了「蔣學熱」。國際和中國大陸過去對蔣的若干誤解與曲解,因此而得到釐清和「平反」。方智怡做事也許未盡周全,但她安全和完整的保存了日記,使世人更多認識中華民國和重新評價蔣介石,撇開對國家整體的意義不論,就是對蔣家後人來說,她不也是賢孝有功之人嗎?
再說,蔣介石一生志業與中華民國密不可分;日記是他寫的,但也是億萬同胞血淚與汗水注成的,所以日記絕非一人一家之私產。從已經披露的蔣介石日記內容可知,這部日記非但有助還原歷史,而且也給了蔣介石極為正面的評價。面對蔣介石日記,蔣家後人應有大忠大孝之念;忠於國家與歷史,不宜視為私產;孝於父祖,尤應早早公開,以洗雪先人畢生的恥恨,勿使含辱沉冤永世。
另者,中華民國是法治國家,人民的權利應受尊重,政府應守的法律也應遵守,但是像「兩蔣日記」這種「史無前例」的事,總該有人、有機關出面解決,無論是總統府、國史館、中研院,甚至國民黨黨史會,似乎都有不可旁貸的責任。或將日記列為國家檔案,由政府出版;或建專館儲存,並公開讓國人閱覽。若不聞不問,任由這樣拖下去,不是「國家級」的笑話嗎?
陳柔縉:北韓人在台灣
【聯合報╱陳柔縉】2011.07.27
最近有幾本北韓相關的書上市,引起意外的觀看熱,某個程度反映出台灣讀者對於陌生的鄰國,存著比想像更大的瞭解渴望。
看似少有關連的北韓,八十幾年前,卻有個北韓人在台灣幹下一樁驚天動地的案子,還因而迫使台灣總督下台。
一九二八年,昭和三年,四月底,裕仁天皇剛滿廿七歲,他五十五歲的岳父久邇宮邦彥王以陸軍特命檢閱使的身分來台,整個五月,都在各地巡視軍隊。
五月十四日一早,邦彥王準備離開台中,返回台北。九點五十分左右,他的座車行經州立圖書館前的大馬路,只見兩旁成排綠樹,樹下擠著歡送的人群,右側樹下一群小學生中,從後方突然殺出一個年輕男人,穿著日本「法被」,一副日本商店雇人的模樣;衣襟在胸前交叉,果然寫有「富貴園茶舖」幾個字,正是茶行職員趙明河。他有個日本名字明河豊雄,卻是如假包換的韓國人,出身朝鮮黃海道,屬今北韓。
趙明河先衝到邦彥王車子後方,右手亮出一把短刀。當時的汽車不像現在多是鋼板包起來的房車,二○年代,敞篷車很多,邦彥王就坐在敞篷車的最後方,看似危險,但其背後有敞篷阻隔,趙明河一時刺殺不遂。此時,座車司機也反射動作,把方向盤往左一扭,於是,趙明河最後一搏,把手中的刀子擲向車內。邦彥王被隨扈壓下身軀保護,刀子便飛向駕駛,意外刺傷了駕駛的左背。趙明河隨後往左邊逃去,但被台灣籍的兩位警察鄭有弟和蔡福攔捕。一場當街刺殺親王的大戲,一兩刀光,三五腳步聲,幾秒之間,便落幕了。
之後一個月,台灣彷彿未曾發生這件刺殺刑案似的,新聞上不見一個字。邦彥王繼續他既定行程,還去淡水打了高爾夫球。但趙明河那一刀引起的政治震盪,卻如平靜海面下的巨濤,洶湧無比。案發整整一個月後,六月十四日午後三點,官方才對外宣布這個「臺中不祥事件」,上山滿之進總督同一天請辭。首相也不挽留,好像早已準備好似的,馬上從口袋拿出名單,決定換上新總督川村竹治。
幾個月後,趙明河被判死刑,在台北上了絞首台,屍埋於六張犁。長長八十年過去,一個北韓人曾經搞掉一個台灣總督,這樣的故事,似乎從未在台灣人的歷史印象裡佔一點位子。
整體來說,戰前的日本時代,一九一○年朝鮮李氏王朝被日本兼併,韓國和台灣同樣天涯淪落,彼此往來卻不算頻密。與趙明河同時,住在台北州(今台北、宜蘭和基隆)的韓籍只有兩百零九人,直到四○年代,也只有兩千人。不過,日本時代的基隆、萬華、竹山、阿里山上、嘉義市、彰化、虎尾、朴子,都有那麼一家「朝鮮樓」,裡頭或是韓國老闆,或是韓國女子,提供了韓式的酒色春風。
(作者為作家)
華府看天下-台灣應重視外交文獻
【傅建中】2011-07-29 中國時報
美國從一八六一年開始公布外交關係文件,由政府印刷局(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簡稱GPO)刊印成書公開發售,以滿足公眾知的權利和學者專家研究的方便,到今年已滿一百五十年,編印成書的文件多達四百餘卷,而每卷將近千頁,真是洋洋大觀,無價的寶藏。
美國國務院為紀念外交文件持續不斷發行一個半世紀,自今年年初開始即由歷史文獻處(Historian’s Office)舉行研討會,邀請學者專家集思廣益,如何把這些文獻更好的運用,並發揚光大。
巧的是一八六一年也是清朝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一年,這是近代中國有外交部之始,相對的,過去一百五十年我們的外交部公布了多少文件,是一個我很想知道卻始終不得其解的問題。老實說,莫說是一百五十年的文獻,就是過去四十年來影響台灣命運的美中台三角關係演變的文件,公諸於世的也是微乎其微的。這使我每逢坐在國務院的圖書館內,面對一整面牆書架上美國的外交文件,總是感慨萬千,以下是我感慨的原因。
如我想查閱美國是怎樣記載過去一個半世紀的中美關係,只須伸手從書架上取下相關年份的中國或遠東部分文件,即可一目了然,真所謂舉手之勞而已。我很難想像台北的外交部對同樣的問題能提供一樣的資訊和方便。
尤有甚者,這過去一百五十年的文件都已數據化了,只要在家裡上網,就唾手可得,連國務院都不必去。譬如說,你想研究一九四三年開羅會議蔣介石如何與羅斯福商談收復東北和台灣等失土,那就看一九四三年的開羅會議卷,若是想了解二戰後馬歇爾來華調停國共之爭,只消查一九四六年關於遠東的兩卷文件即可,可是馬歇爾使華(The Marshall Mission)的文件多達二千餘頁,要想弄清楚這影響中國命運的外交使命,得花一番大功夫的。
除了美國外交關係文件外,國務院的圖書館也值得一提,一七八九年國務院成立後,圖書館同時誕生,迄今已有二百二十年的歷史,館藏的書籍約一百五十萬冊,以政治、經濟、外交的書為主,尤多美國外交官在各國蒐集的珍版書籍。全部書籍採開放式儲藏,讀者可自行進入書庫取閱,我採訪國務院時,閒來無事常會鑽進書庫,流連忘返,而樂在其中。
清廷於一八七八年派陳蘭彬為首任駐美公使,在華府開館,算來已有一百四十三年之久,與美國發行外交文件一百五十年的歷史相比,不遑多讓,可是我們從前大使館(現易名為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的圖書館(或稱閱覽室),除了一些斷簡殘篇外,可說是空空如也,早期還有專人管理,但因缺乏圖書館專業的訓練,並不稱職,以致乏人問津,久而久之,乾脆房門深鎖,形同廢棄,我雖曾向幾位駐美代表反映此事,他們也表示應該改善,但等到代表們離任後都不了了之。
就我所知,唯一對購置書籍有興趣並有意建一小型圖書館的,是已故的早年新聞參事陶啟湘,但他以有限經費多年辛苦建立的圖書室及資料庫,在美台斷交他退休後即後繼無人,加上數度搬遷,陶參事的心血早已化為烏有。凡此種種,反映官場對知識的不重視,但在西方,「知識即力量」(Knowledge is power.),而辦外交,尤其需要知識,我們今天的外交困難重重,客觀環境和中共處處掣肘固是原因,但可曾想到,知識不夠、智慧不足才是無法突破困境的癥結。
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的處境風雨飄搖,蔣廷黻代表面對蘇聯和附庸國家驅逐他的挑戰,能在聯合國不動如山,靠的是什麼?主要是他的學養和知識,連他的敵人私下也是對他敬佩有加的。據沈呂巡次長說,現在外交部有些年輕的官員,蔣廷黻的名字根本聞所未聞,也不會念,知識貧乏到此程度,夫復何言?
姪嬸破冰 兩蔣日記有望出版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09.25
一度傳出即將出版的「兩蔣日記」,在蔣家第四代蔣友梅委由律師向法院遞狀控告,指嬸嬸蔣方智怡擅自與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簽約,委請對方保管這些日記一事,「侵害其他法定繼承人的合法權利」後,暫告擱置。這件官司10月4日首度將在台北開庭審理,相關人士認為,從雙方有某些共識的情形看來,日記也許不久後即可出版和世人見面。
「我對這件事的發展,還滿樂觀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黃克武對「兩蔣日記」近年的風風雨雨,體會很深。他說,最近和蔣友梅及蔣方智怡委任律師接觸,他覺得這事可能還有轉寰餘地。
黃克武說,民進黨執政的2006年前後,蔣方智怡對兩蔣日記續留台灣不放心,於是和胡佛研究所簽約,委請對方保管,同時也同意對方透過募款,做為這批日記未來整理、修繕及數位化的基金。當時也出現國內應出版兩蔣日記的聲音,蔣方智怡去年元月到中研院找黃克武,希望中研院近史所代為出版。
雙方談妥後,蔣方智怡即陸續將兩蔣日記的影印本送到近史所,近史所也開始將影印本逐一打字校對,打算在建國百年時出版,做為建國百年的賀禮。去年12月,國內各界還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的學術研討會,總統馬英九親臨致辭,會中更請知名律師陳長文協調日記出版事宜。
只是沒想到,蔣家第四代蔣友梅有不同意見,堅持她是兩蔣日記的法定繼承人之一,也要求兩蔣日記的所有處分,都應經過法定的授權程序。
黃克武說,影響所及,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出版的「解讀蔣公日記:1945~1949」,也被迫抽掉大部分涉及蔣介石日記的內文本。此外,中研院近史所也認為此事既已走上法律程序,只能被動配合,暫停出版計畫。
為了解開僵局,2011年3月,陳長文和蔣經國基金會執行長朱雲漢就此事進行協調,後來因蔣友梅不願接受協調,也不同意出版,未有進一步發展。黃克武事後曾和朱雲漢碰面,並探詢此事到底是「僵局」?還是「破局」?朱雲漢答以「僵局」,讓黃克武對出版兩蔣日記重燃信心。
黃克武表示,就他了解,蔣友梅、蔣方智怡在內的9名兩蔣日記法定繼承人,其實都同意日記出版,只不過蔣友梅認為,蔣方智怡在和胡佛研究所洽談保管兩蔣日記時,未事先知會她,讓她感到不受尊重,因此才提告主張兩蔣日記法定繼承權,應屬蔣經國全體法定繼承人共同公有。
既然出版的大原則不變,目前有的只是雙方的心結,黃克武認為,這件官司10月4日首度在台北開庭審理後,整個法律程序應不會走太久,很快就會平和落幕。兩蔣日記雖然已趕不及在建國百年出版,但明年也許有機會。
◆ 小蔣日記 解密還要再等等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09.25
隨著蔣友梅、蔣方智怡這對姪嬸的對簿公堂,蔣家的恩恩怨怨再度浮上檯面,而導火線的「兩蔣日記」也成了國人關注焦點。事實上,受限於當前時空環境,近期內可望付梓的只是「蔣介石日記」,「蔣經國日記」則要等事件當事人全都走入歷史後,才有機會出版。
先總統蔣公早年即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從1915年寫到1972年健康狀況不佳時才停止,前後貫穿58個年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黃克武看過部分影印本,發現每年的日記厚薄不一,有幾年寫得較少,有幾年則寫了很多;例如抗戰勝利的1945年,以及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的1949年,日記本就相當厚。
不管是蔣介石日記或蔣經國日記,都完整記載了當時最核心、也最機密的政經事件始末,不僅是中國近代史的寶貴資產,也是世界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一環。蔣方智怡把兩蔣日記委請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保管,胡佛研究所也隨即開放公開閱覽後,登記閱覽者絡繹於途,各種不同的解讀也運應而生。
黃克武指出,由於胡佛研究所規定所有閱覽者只能閱覽、抄寫,不得影印日記內容,因此外傳的日記內容都以手抄為主。令人擔心的是,有人明明只抄寫其中的10頁,卻寫成100頁甚至更多篇幅的書來,不難想見灌水的程度。
他舉中國大陸團結出版社出版的「蔣介石日記揭秘」,其中就不乏片面的資料。網路上流傳的出版品更多,內容也更偏離事實,只能以「亂七八糟」形容。
黃克武更擔心,一旦市面上充斥各種似是而非,甚至刻意偏離事實的書籍,而台灣又遲遲未能出版蔣介石日記,我們將會失去爭取歷史詮釋權的機會;例如對日抗戰到底是誰打的?以及抗日主戰場到底在哪裡等等?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未來若蔣友梅及蔣方智怡的官司圓滿落幕,黃克武指,中研院近史所將會盡速出版打字版的蔣介石日記,初步估計約50冊,可在兩、三年內完成。
新結論:中國大饑荒 4500萬人死
中央社 2011.10.01
學術界過去將中國大陸大饑荒期間的非正常死亡人數估計在1500萬到3200萬之間。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馮客,利用數年時間到多省參閱上千份官方檔案,發現那段時期至少有4500萬人死於非命。
毛澤東在1958年到1962年期間帶領中國大陸投入1場被稱為「大躍進」的經濟實驗,結果以失敗收場,引來的是大饑荒等空前的經濟和社會災難,千萬人非正常死亡。
大饑荒半世紀後,馮客(Frank Dikotter)的新作「毛澤東的大饑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中文版,9月29日由香港新世紀出版社推出,提出的數字遠超過學術界對這段期間非正常死亡人數的評估。
一直致力於1949年後中國歷史研究的馮客向美國之音中文網表示,他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的幾年裡,藉中國大陸開放了大量黨史文獻,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徹底研究這段期間中國大陸經歷的浩劫。
馮客利用數年時間,在北京和河北、山東、甘肅、湖北、廣東等多個省份,參閱了上千份官方檔案。他在書中指出,根據公安部門同期整理的報告以及「大躍進」最後幾個月中國共產黨彙編的內部報告顯示,1958年到1962年期間,中國大陸至少有4500萬人非正常死亡。
書中指出,從中國大陸近年公佈的官方文件來粗略推算,1958年到1962年期間大約有6%到8%的非正常死亡者,是死於酷刑或直接處決。
馮客警告,促成「大躍進」和大饑荒悲劇的若干基本因素,在今天的決策機制中仍然存在。
他認為,這場災難帶來的經驗和教訓,對今天的中國大陸仍然適用,「不可靠的經濟數據、缺乏透明度、不接受民間社會任何監督的決策過程、不顧質量(品質),對於產出的盲目追求、錯誤地相信中國找到了可以不受普遍經濟法則制約的出路。」
「大躍進」以及隨後進行的「大煉鋼」和「人民公社」等政治運動,讓中國大陸陷入嚴重的經濟負成長。1962年年底,中國大陸的糧棉產量甚至低於中共建政初期的水準。
◆ 港學者:陸大饑荒 4500萬人死
【記者何明國/綜合報導】2011-10-02 旺報
大陸經濟總量已躍升全球第二,30年改革開放的成就受矚目。不過有學者警告,促成「大躍進」和大饑荒悲劇的若干基本因素,在今天的決策機制中仍然存在。
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馮客指出,「大躍進」災難帶來的經驗和教訓,對今天的大陸仍然適用,「不可靠的經濟數據、缺乏透明度、不接受民間社會任何監督的決策過程、不顧質量(品質),對於產出的盲目追求、錯誤地相信中國找到了可以不受普遍經濟法則制約的出路。」
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在1958年到1962年期間帶領大陸投入了一場被稱為「大躍進」的經濟實驗,結果以失敗收場,引來的是大饑荒等空前的經濟和社會災難,千萬人非正常死亡。
經濟實驗 失敗收場
「大躍進」以及隨後進行的「大煉鋼」和「人民公社」等政治運動,讓大陸陷入嚴重的經濟負成長。1962年年底,大陸的糧棉產量甚至低於中共建政初期的水準。
學術界過去將大陸大饑荒期間的非正常死亡人數估計在1500萬到3200萬之間。馮客利用數年時間到多省參閱上千份官方檔案,發現那段時期至少有4500萬人死於非命。
大饑荒半世紀後,馮客(Frank Dikotter)的新作《毛澤東的大饑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中文版,9月29日由香港新世紀出版社推出,提出的數字遠超過學術界對這段期間非正常死亡人數的評估。
6%到8%死於酷刑或處決
一直致力於1949年後中國歷史研究的馮客向美國之音中文網表示,他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的幾年裡,藉中國大陸開放了大量黨史文獻,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徹底研究這段期間中國大陸經歷的浩劫。
馮客利用數年時間,在北京和河北、山東、甘肅、湖北、廣東等多個省分,參閱了上千份官方檔案。他在書中指出,根據公安部門同期整理的報告以及「大躍進」最後幾個月中國共產黨彙編的內部報告顯示,1958年到1962年期間,中國大陸至少有4500萬人非正常死亡。
書中指出,從中國大陸近年公布的官方文件來粗略推算,1958年到1962年期間大約有6%到8%的非正常死亡者,是死於酷刑或直接處決。
◆ 陳柔縉:絢爛煙火秀 故事流轉
【聯合報╱陳柔縉】2011.10.01
百年國慶即將到來,各地的煙火秀蓄勢待發。
黑夜高空,突然爆出流星般的火花,地上人間,齊聲讚嘆綺麗,日本時代的台灣生活,就有這樣的風情。
中國人發明火藥,傳向世界。日本德川家康一統江山,戰國時代結束,各城藩的殺伐爭戰停止,火藥的武器角色,慢慢轉變成遊樂用的玩具。18世紀前半葉,關西大饑荒,關東這邊也飽受霍亂之苦,有人就在今天東京的兩國橋畔放煙火,消災祈福。當時煙火只能打出自然光一個顏色,到19世紀後半的明治時代,西歐的化學品輸入日本,煙火就不一樣了,五顏六彩,彷彿魔幻師,把夜空妝點得無比絢爛。
到現在,看煙火是日本生活的大事。日本人是季節動物,甚麼季節從事甚麼活動,有一定的規則。春天不看櫻花,等於沒過春天,夏夜要穿浴衣看煙火,夏天才能叫夏天。每年七、八月,有幾百場的「花火大會」在全日本激動登場,還有花火的競技大賽。
日本時代,台灣所見的花火大會,缺乏如是的夏天「風物詩」性格,較多是屬於慶典的餘興活動,一如今天的國慶煙火。20年代,宜蘭線鐵道開通、皇太子來台、台北鐵橋通車、斗南某個戲院開幕、台北某個報社周年慶,都以放煙火助興。
又如1919年,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台北的英美洋人開著車在街上歡呼,大稻埕這邊的台籍商家名流,由板橋林家代表人、前華南銀行董事長林熊徵發起,也辦了盛大的慶祝會。除了學校門口有拱門型的匾額,寫著「祝戰捷平和」,夜幕低垂之際,淡水河泛著小舟,船上人員把花火放到水上,一點一點火光,隨水輕漂,偶爾還飛跳起來,這就是日本愛知縣三河地區有名的「金魚花火」。
日式花火有很多種,高空散花一般的「打上花火」,地上火樹一般的「仕掛花火」,日本時代都施放過。那個年代,台灣另有廣東煙火和彰化煙火。例如1901年,大稻埕要大拜拜,就去找廣東潮州的專門店買煙火,順便付船費,雇了四位煙火師傅來台北。
「彰化煙火」,當年是一個專有名詞,據報紙的解釋,大約1950年代,有位漳州老人,把廣東煙火的秘技帶來台灣,定居彰化,衍成地方的特色產業。1923年,皇太子訪台,台中就以彰化煙火歡迎他。從表演節目單看起來,很有中式風味,像是紅白綠三色的火光中,現出三個人模樣的煙火,稱為「狀元遊街」。
戰前,不論台式或和式煙火,都已有打字幕的能力。例如1925年,為歡迎皇子秩父宮,台中的天空出現過「秩父宮殿下奉迎」的字樣,還發散淡淡的紫色光芒。
不過,日本時代有一種今天已經不打的煙火。運動會或飛機表演會,任何大型聚會開幕,在沒有麥克風的時代,常常就要來打個一發、兩發或三發有響聲的煙火,大家抬頭一見,就知道要往會場聚攏了。
(作者為作家)
還原歷史/國民黨內部分裂 丟掉大陸主因
【聯合報╱記者 羅印冲】2011.10.10
國民黨怎麼失去中國大陸?民間流傳國民黨因為貪汙、腐敗、無能,才丟掉大半江山,但台灣資深電視人陳君天認為,這段歷史不能含糊帶過,因此找來製作團隊,花了兩年完成一共五集的影像紀錄片。
這套紀錄片尚未發行,內容以年分集,從1945年的「日本輸了,中國沒贏」;46年「打打談談,坐失良機」;47年「扭轉乾坤,風雲變色」;48年「關外盡墨,中原染紅」,到49年「離心離德,貫徹始終」,一脈陳述國軍失敗的主因,正是「內部的分裂」和「詭譎的際遇」。
坐在空間不大的工作室裡,周圍被無數的文獻資料環繞,陳君天頂著一頭白髮說:「國民黨不把這段歷史說清楚,所有人就會把丟掉大陸和國民黨貪汙、腐敗、無能這頂大帽子,永遠扣在一起。」
他指出,現在政府慶祝「建國百年」,但在「一百」這個數字外,還有責任告訴國人,中華民國在「建國」歷程中,有哪些值得回顧和省思的事件。
與其他文獻不同的是,這套紀錄片使用大量的真實影像,還原歷史現場,搭配地理、地形圖表,讓觀眾理解戰事歷程,與兩軍調遣部隊的思維邏輯;另外,還訪問若干當年參與戰事的成員,以及兩岸歷史學者,分析當下的時空背景。
在1945年「日本輸了,中國沒贏」影集中,記錄了中國對日抗戰勝利後,留下的竟是破碎的江山,以及難以計數嗷嗷待哺的災民;蘇聯仗著「雅爾達密約」在東北大肆掠奪,國軍抵達後,共產黨早已占盡地利。
1946年,美軍上將馬歇爾奉總統杜魯門之命,赴華調停內戰,但馬歇爾卻用美國思維,處理中國問題,以為「開會」就能讓中國統一;這年中共在與國軍打打談談的空隙之間,日益壯大,也埋下東北遭全境赤化的伏筆。
到1947年,中共已非吳下阿蒙,不再只是打了就跑的游擊隊伍,而是戰力足以攻城掠地的正規部隊;而46年馬歇爾促成對華武器禁運,更讓國軍面臨無以為繼的困境,國軍彈盡援絕,無力扭轉乾坤。
進入1948年,決定雙方勝負的幾場關鍵戰爭,幾乎都在這年打完。同一年,蔣介石當選行憲後首任總統,但在副總統選舉中,蔣原先屬意的孫科卻敗給桂系大將李宗仁,充分暴露出國民黨內部嚴重的分裂本質。這次的分裂,捏熄了國軍最後團結的希望。
最後一集描述中華民國實質退出大陸的1949年,李宗仁因急於和蔣介石切割,換來加速覆亡的結果。十月,毛澤東在天安門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二月,中央政府退到台北。自此,中華民國與台灣,誰也離不開誰了。
◆ 軍統檔案解密 蔣介石、戴笠與杜月笙關係好
【呂昭隆、王銘義/台北報導】2011-10-09 中國時報
蔣介石、軍統局長戴笠與上海黑幫聞人杜月笙的密切關係,在國史館昨天公布的戴笠史料中,獲得印証。抗戰時期,軍統擬成立上海行動委員會,蔣介石囑咐戴笠,人事應與杜月笙商量。戴於民國廿六年上簽呈,明確表示總指揮人選由杜推薦,並請蔣介石裁定。
根據國史館公布的軍統解密檔案,這份發文於民國廿六年九月十日的簽呈,戴笠用毛筆親撰,計有九頁,係戴笠電蔣介石擬成立上海行動委員會,在淪陷區破壞擾亂日軍,並請派劉志陸為總指揮。
戴笠在簽呈中首先說明,上海別動隊司令因指揮不動杜月笙人馬,如陸京士(曾任立法委員)等人,於是改換王敬久,但「陸京士係杜之門徒,恃杜為背景,仍不願聽指揮」,加上別動隊經費由蔣介石指示,准由杜經管的銀行墊付,將來在救國公債還三百萬圓,因此,這筆錢須由杜月笙經手。
簽呈接著表示,杜月笙因受陸京士包圍影響,對別動隊經費只付五萬元外,還表示今後「難以維持」。換言之,杜月笙不想再給錢了,別動隊司令王敬久遂請辭。
戴笠接著說,「因迭奉電示,須速組織京滬、滬杭與浦東三區便衣隊,為破壞敵方擾亂敵方之用,並囑與杜月笙切商進行」。戴笠在簽呈說明,經與杜磋商,並顧慮上海複雜情形,建議裁撤上海別動隊,改設上海行動委員會,下設指揮部,並能在五日內召募三千人,指派劉志陸擔任總指揮,杜月笙與戴笠等人為行動會委員。
簽呈最後表示,「劉志陸係杜月笙所提出,生(指戴笠,蔣介石是黃埔校長,戴笠是第六期學生)曾與數次詳談,覺其人尚有勇氣,有辦法,且對釣座(指蔣介石)力表信仰,抗日情緒亦甚緊張」,「以劉與杜之關係,實可制止陸京士之跋扈,是否有當,乞請鑑核」。
此外,戴笠在民國廿八年曾電請胡宗南,代向蔣介石保舉一項軍統人事,因為戴笠擔心蔣介石因其未辦妥河內之事,而不再相信他的話。所謂伴君如伴虎,備受蔣信任的戴笠也擔心自己是否「失寵」,於是請託更受蔣信任的胡宗南去說項人事。
這份「限一小時到西安」,並指示軍統駐西北站人員親譯的電文,係「戴笠電胡宗南請向蔣中正保舉張允榮負責在直魯豫邊區組織游擊隊」,全文有四頁。
戴笠首先在電文與胡宗南敘舊,接著談張允榮其人,「惟尚須請兄(胡宗南)電呈校座(蔣介石)力為保舉,因弟自河內事敗之後,校座對弟所言,恐不甚相信也。」但戴笠對胡宗南說,仍會全力忠貞報效國家與領袖。
老蔣日記 最快年底出版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10.13
蔣家第四代蔣友梅昨天突然透過律師撤告「兩蔣日記」所有權官司,讓原本胎死腹中的「兩蔣日記」出版起死回生。負責出版的中央研究院指出,如果一切都順利,最快今年底前可出版第一波日記。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黃克武說,自從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開放閱覽後,中國大陸有不少人專程赴美,到該研究所抄錄部分日記內容,並加以出版,但這些出版品常有錯誤或遺漏,讓人容易對近代史有不同解讀,因此中研院急於出版抗戰勝利那年的第一波日記,進而確保銓釋近代史的主導權。
黃克武今早特別打電話給蔣方智怡的秘書,再次確認蔣家出版「兩蔣日記」的意願,同時也了解蔣方智怡與蔣友梅等蔣家後代子孫是否已完全達成共識。
黃克武表示,蔣方智怡非常支持委由中研院來出版「兩蔣日記」。今年8月他前往美國時,也曾和胡佛研究所胡佛檔案館館長蘇薩 (Richard Sousa)碰面,蘇薩答應只要取得蔣家授權,他們會立即將「兩蔣日記」轉成DVD 檔,交由中研院整理出版。
小蔣日記短期不出版
黃克武說,由於「蔣經國日記」涉及的部分當事人目前仍健在,短期還不打算出版,近期以出版「蔣介石日記」為主。為爭取時效,第一波先出版1945年的日記。
黃克武表示,「蔣介石日記」大約出版55本左右,分3年出版完。第一波出版的1945年日記有5本,最快今年底即可和國人見面;如果時間來不及,最慢也會在明年春出版。
◆ 台師大研究上國際期刊 聯合知識庫建功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2011.10.13
台師大科學教育中心團隊發表「媒體中的科學素養」研究成果斐然,為目前世界第一個利用文字檢索完成科學素養量表的研究,研究成果並登上國際知名期刊;其中團隊用來做新聞檢索分析的工具,是經日本學術單位推薦的聯合知識庫。
由台師大教育中心主任張俊彥率領的九人研究團隊,結合教科書和新聞最常出現的科學名詞,開發「媒體科學素養量表」,研究成果登上國際全球排名第五的期刊「Computers&Education」,並成為第二個登上「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公眾對科學了解期刊)的台灣研究代表。
團隊研究員曾元顯表示,研究利用文字探勘技術,準確找出教科書科學名詞在新聞媒體出現頻率的關係圖,而研究所需的完整新聞資料,則是透過聯合知識庫。曾元顯表示,國內新聞媒體目前只有聯合知識庫有完整的全文字檔,其他媒體都只提供檢索權限,團隊使用近八年,約九十萬筆新聞資料。
聯合線上副總經理賴健汀表示,聯合知識庫目前主要用戶為國內外公、私立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因為新聞內容完整,從聯合報系創設六十年以來的民生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和聯合報,超過一千一百萬筆資料新聞都有,「再老的新聞都能找到歷史紀錄。」
※ 相關報導:
* 聯合報大烏龍 元旦祝詞當成國慶文告
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171704/112011101300153.html
大陸著名公共知識分子、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賀衛方10月10日下午發表了一條微博,引用馬英九的民國100年元旦祝詞內容,新浪網友狂轉上萬次,《聯合報》誤認這段話出自馬總統的國慶文告,12日以頭版頭條〈馬英九國慶文告 大陸瘋傳〉報導,造成大烏龍。
林博文專欄-海明威為性別錯亂所苦
【本報訊】2011-10-19 中國時報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海明威,五十年前的七月二日在艾達荷州自宅舉槍自殺,終年六十一歲。半世紀以來,有關海明威的自殺動機,一直是全世界文學界和媒體討論、猜測的熱門題目,有人說他的家族有自殺基因;有人說他有嚴重的躁鬱症;有人說他因卡斯楚革命成功赤化古巴,而使他不能再回到他所熱愛的加勒比海小島。在眾說紛紜中,比較可信的說法是,身材高大粗壯、一臉大鬍子的大作家,竟然是因性別角色錯亂所引發的躁鬱痛苦,加上家族遺傳的自殺基因,乃在一九六一年七月二日早上七時三十分左右打開他的槍枝收藏櫥,挑出一枝他最喜歡的長槍,用嘴含槍口的方式扣板機自殺,把腦袋打碎。
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借男主角漁夫聖地牙哥(亦是狂熱的洋基球迷)之口說出了經常被人引用(包括蔣經國)的名句:「一個男子漢可以被毀滅,不能被打敗」、「人不是為失敗而生」。但在性別認同危機四伏的煎熬下,他不想再活下去了,他寧可「毀滅」自己。海明威於一八九九年七月二十一日生於伊利諾州橡園鎮。他的家族(包括他在內)有五個人自殺,其醫生父親克藍斯.艾德蒙茲,五十七歲時(一九二八)用一枝祖先傳下來的南北戰爭時代的古董槍自殺;他的妹妹烏蘇拉六十四歲時(一九六六)服毒自盡;他的弟弟雷斯特六十七歲時(一九八二)自戕;他的孫女馬柯絲(長子傑克的女兒)四十二歲時(一九九六)服毒死亡。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名記者兼作家瑪莎.葛爾紅於一九九八年因久病和失明在倫敦自殺(與海明威家族遺傳基因無關),終年八十九歲。海明威專家認為,海明威家族的躁狂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和酗酒症等交集在一起,造成了海明威家族的連串悲劇。
然而,海明威家族亦有一種不太為人所注意的性別角色錯亂症。海明威有一個姊姊,一個弟弟和三個妹妹,姊姊大他一歲半,他的母親常把海明威打扮成小女孩,和姊姊像是一對雙胞胎。有幾年的時間,海明威變成小女生,目前仍有這些照片傳世。有些專家說,童年時期的男扮女裝,在海明威的心靈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而深切影響到他的心理狀態和情緒,但他始終以粗獷的男性面貌與作風(如愛打獵、愛看鬥牛)掩蓋他隱藏的和錯亂的性別認同。這種曖昧的性別角色和長年的酗酒症,深化了他具有自殺傾向的躁鬱症。海明威在五○年代末、六○年代初,精神狀態即一直走下坡,除了躁鬱症,還有嚴重的疑心病,常懷疑聯邦調查局探員監視他,並接受多次電療,電療越多,情況越糟。《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陶曼玲在十月十六日的專欄中亦傾向於海明威因性別角色錯亂而自殺的說法,並俏皮地、諷刺地改寫海明威名著《告別武器》(A Farewell to Arms,即《戰地春夢》)的書名當作專欄題目:《告別大男人氣概》(A Farewell to Macho)。
海明威家族性別角色錯亂的另一明證就是大作家的幼子的悲劇下場。海明威結過四次婚,與元配生了一個兒子傑克(二○○○年七十七歲卒),與第二任妻子有兩個兒子:老大派屈克仍健在,已八十三歲,老二葛萊格利(一九三一年生)即是幼子。葛萊格利可說是海明威家族中最奇特、最與眾不同的人,他和其父一樣結過四次婚,生了八個孩子,但他卻是一個一直想做女人的男人。海明威不敢做的,他做了,他在一九九五年跑去動變性手術,實現了他做女人的願望,並把他的名字葛萊格利(Gregory)改成葛樂麗雅(Gloria)。葛萊格利跟他的祖父一樣,是個醫生,但因酗酒、吸毒和精神分裂症,而在一九八八年被蒙他那州吊銷醫生執照。葛萊格利曾於一九七六年出版回憶錄《爸爸》(Papa,亦為海明威的別號),邀名作家諾曼.梅勒寫序,書裏對其父頗多微辭;他的女兒蘿莉安亦曾在一九九九年出書談其父在性別認同上的掙扎。可憐的葛萊格利(葛樂麗雅)於二○○一年在佛羅里達一個公眾場所脫衣暴露身體而被捕,不久即死於牢裡,終年六十九歲。
張愛玲翻譯的美國文學評論家楊格所寫的評海明威,裡面提到暴力是海明威作品的核心,從鬥牛、打獵、拳擊到戰爭。在海明威的筆下,人生就是一場永無休止的搏鬥,「人不是為失敗而生」。但在男性的粗獷、豪邁、勇氣和刀光血影的背後,海明威卻被性別錯亂、躁鬱症、酗酒症和精神分裂症所折磨。在美國近代文學史上與海明威同患酗酒症的有福克納、費茲傑羅和劇作家尤金.奧尼爾,號稱「文壇四大酒鬼」。而名作家威廉.史泰隆亦像海明威一樣患有嚴重的躁鬱症,多年不能提筆。但海明威卻比他們多了好幾千倍的痛苦與難言之隱。
華府看天下-詹姆士聖經出版4百年
【傅建中】2011-10-21 中國時報
在西方,聖經被視為最偉大的一本書,也是印量最大和流傳最廣的一本書。一般認為一六一一年英皇詹姆士一世欽定的版本(The King James Bible,authorized version)是歷代最好的版本,文字最簡潔也最優美,直到今天仍為教徒們廣泛使用。今年恰好是詹姆士欽定聖經出版四百年紀念,華府的「佛爾傑莎士比亞圖書館」(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特別舉行不同版本聖經的展覽,而以詹姆士欽定版本為主,其中一六三一年的版本居然把「出埃及記」(Exodus)中的「十誡」的誡文印錯,而且錯得離譜,竟然把「不可姦淫」(Thou shalt not commit adultery)的第七誡印成「可以姦淫」(Thou shalt commit adultery),由於這個版本如此荒唐,英皇下令立即銷毀,不過仍有少數漏網之魚,「佛爾傑莎士比亞圖書館」的展覽包括這本漏網之魚在內,成為參觀者必看的珍品,也是媒體報導的焦點。這個版本被稱作The Wicked Bible(邪惡的聖經),又叫The Sinner's Bible(罪人的聖經)。聖經教人「姦淫」,說祂「邪惡」或是「罪人」都不為過。
傳說當時聖經印刷商彼此間競爭激烈,一六三一年版本的印刷商是巴爾克(Robert Barker),他手下的一名工人被同業收買做了手腳,致「十誡」中「不可姦淫」的第七誡故意漏掉了「不」字,遂成為聖經印刷史上的「邪惡」版本。巴爾克的印刷商執照被吊銷,另罰款三百英鎊,這在當時是很大的數字,因此破產。
詹姆士聖經也叫「他的聖經」(The He Bible),因為所有提到女人的地方,都用的是he,而不是she。例如舊約的「路得記」(Book of Ruth),指Ruth時用的是he而非she,以後的版本才修正為she。
詹姆士聖經是官方第三度贊助翻譯的聖經,在此之前,還有亨利八世時問世的首譯本(一五三九),叫做「大聖經」(The Great Bible),這個聖經除了大,並無特色,所以流傳不廣。伊麗莎白時代有官方翻譯的聖經第二個版本。伊麗莎白一六○三年過世,詹姆士一世登基,一六一一年出現了歷時四百年迄今仍為人們使用和喜愛的聖經版本。詹姆士聖經是由約五十位牛津、劍橋和西敏寺的學者合作,從希臘及希伯來原文翻譯而成,而定於一尊。
一五三九年官方批准的聖經發行之前,民間和私人是不准擁有或翻譯聖經的,因為皇家認為這會構成對王室的威脅,更嚴重的是,私人翻譯聖經是要殺頭的。一位十四世紀的牛津學者懷克利夫(John Wycliffe) 和他的追隨者從普通拉丁文翻譯了整本聖經,官方發現時,懷克利夫已死,可是他的屍骨還是被挖出來燒毀,但一位叫丁戴爾(William Tyndale)、通多種語言的學者比懷克利夫更加不幸,他一五二○年開始偷偷的從希臘及希伯來原文翻譯聖經,結果被人發現並向當局告密,於一五三六年遭公開處死,幸好因他出身神職,才沒被活活燒死,而是被絞死的,這已經是法外施恩了。
一六一一年的英皇詹姆士欽定聖經除了文字簡潔優美外,兼具聲韻之美,像詩篇第二十三篇,在西方國家的婚喪喜慶上,常被朗讀,非常感人,這也是唯一被帶到外太空,由太空人在聖誕夜(一九六八年)向世人朗讀的聖經。透過廣播,太空人所讀的「創世紀」前十章經文,地球上有四分之一的人都聽到了,這種來自太空的聲音,使詹姆士聖經成為最接近上帝的聖經。
曹永和「台灣鹿皮考」 撼歷史教科書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2011.10.28
中央研究院院士曹永和,六十年前以日文寫成《近世台灣鹿皮貿易考》一書,今年出版問世。協助校注的中研院台史所助研究員陳宗仁表示,一般人認為,十八世紀時漢人因為福建謀生不易而移民台灣,但根據曹永和的書,推翻這項說法。
陳宗仁指出,八萬多字的「論文」是曹永和研究日本帝大史學科老師的報告與史學科從歐洲收集回台的大量資料寫成,發現從十六、十七世紀起,漢人每年都會來台灣從事鹿皮交易、沿海捕烏魚,在台已有兩百年的商業交易,對台灣不陌生,十八世紀才會大量來台開墾。
這與台灣傳統教科書中提到福建「山多田少,謀生不易」的移民主因不同。現在看來,曹永和使用的資料雖陳舊,論點卻仍然新穎,這是因為戰後台灣的思想受中國影響極深,但曹永和承襲台北帝大時期的交通史、海洋史角度,以不同的視野看台灣發展。
曹永和受日本教育,一九三九年畢業於州立台北第二中學校後就沒有繼續升學。一九四七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曹永和在當年三月進入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工作,直至退休。
昨天同時也是曹永和的九十二歲生日,他坐著輪椅出席新書發表會。曹永和在致詞時提到,台灣開始發展農業之前,還有漁業、鹿皮出口等商業活動,是《台灣通史》作者連橫等人忽略的重要角度。
◆ 池上阿美故事 首本訪談記錄出版
自由 2011.10.28
〔記者王秀亭/池上報導〕首本記錄池上阿美庶民故事的專書昨天初版,編採團隊歷經一年半的訪談、編寫,「池上阿美采風」以兩百二十張老照片帶出池上阿美的早期生活史。池上鄉長林文堂表示,把文史留下來,是未來成長的動力,也有助他人更了解池上點滴。
林文堂表示,阿美族人已深耕池上近一百五十年,目前占全鄉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一,卻少有文獻記載,出書計畫應運而生,由文史工作者黃學堂主編,故事型的記述池上阿美的風貌,雖非正式文獻,卻是第一手記錄,趨近於真實的一面。
昨天上午新書發表會上,數十名受訪的阿美族人到場,對於「自己的故事」出版都相當興奮,迫不及待地拿起翻閱,當場討論起內容。
黃學堂表示,相較於秀姑巒阿美、馬太鞍阿美,池上阿美能見度低,只能找到幾篇內容艱澀的論文,為讓大家都看得懂,蒐集鄉內九大部落老照片後,以故事帶文,同時陳述家族間的關係,是部生動有趣的庶民生活史,跟一般部落志、方志的編排風格大不相同。
池上鄉公所表示,由於經費有限,初版僅九百本,鄉內阿美族家庭每戶一本,有餘書才會開放相關單位索取,未來會另編經費增印,讓更多民眾了解池上阿美的點滴。
◆ 台灣首位女記者楊千鶴 告別傳奇人生
【邱祖胤/台北報導】2011-10-28 中國時報
台灣第一位女記者楊千鶴,十六日於美國馬里蘭州家中過世,享壽九十。楊千鶴文筆生動,曾為《台灣日日新報》副刊留下精采報導,包括專訪畫家郭雪湖、詩人李騰嶽等,甚至不畏政治壓力採訪異議人士賴和,在當時連男記者都為之佩服。
真理大學教授張良澤表示,楊千鶴深入報導四○年代台灣文壇,忠實記錄當年的藝文環境;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理事長簡偉斯表示,楊千鶴充滿正義感,且勇於追求個人價值,不但是現代女性依循的典範,也鼓舞現代女性勇敢活出自己。
楊千鶴一九二一年生於台北市,高中就讀被稱為「新娘學校」的台北女子高等學校,學生時期曾獲全台灣桌球比賽單、雙打雙料冠軍,並廣讀西方文學,堪稱文武雙全。當時二戰即將爆發,台北充滿不安氛圍,楊千鶴的同學個個忙著嫁人,她卻不想這麼快投入婚姻。
楊千鶴受到惠特曼詩句「人非得美麗地做夢、美麗地活、美麗地死去不可」所影響,懷著夢想投身職場,一開始在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擔任研究助理,薪資比同期的日本同事少十五元,楊千鶴爭取未果,便辭去職務。
同時,楊千鶴在《文藝台灣》雜誌看到一篇嘲諷「哭婆」習俗的文章,內容充滿歧見,楊千鶴投稿反駁,表示台灣並非人人請得起哭婆,也說自己剛服完母喪,家人個個真情流露,絕非虛情假義。
這篇文章引起極大回響,《台灣日日新報》主編西川滿親自邀請她擔任該報〈婦人版〉記者,楊千鶴欣然同意,但條件是薪水要跟日本人平起平坐,她成了台灣第一名女記者。
楊千鶴不但介紹台灣小吃、風俗,還深入報導畫家郭雪湖、種菊花名人楊仲佐、詩人李騰嶽以及作家賴和,甚至包括日本版畫家宮田彌太郎、畫家立石鐵臣等人。
中日戰爭爆發後,〈婦人版〉縮減裁撤,楊千鶴也走入婚姻生活,結束八個月短暫的記者生涯,從此未再回到職場。一九九五年楊千鶴以日文完成自傳《人生的三稜鏡》,由女兒林智美及張良澤翻譯,才讓台灣人重新認識這位走在時代前端的傳奇女記者。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