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23

讀書靠天分 家長醒醒吧

【林希陶】2010-07-22 中國時報

最近大考剛結束,記者朋友們最喜歡的新聞路線,就是去訪問榜首群怎麼念書的。但是說穿了這樣的新聞千篇一律,榜首們一定說,「我們都沒補習,愛幹嘛就幹嘛,花很少時間念課內的書,但看了很多課外讀物,從事很多課外活動」,諸如此類云云,一般人聽了只會更心酸而已。也有一些人會說,我被視為黑馬,沒有多準備,考前努力念一念,就大躍進了,一下子衝到最前面去。

其實我們瞭解這些前百分之三的人所說的方法,實際上是很難運用於一般大眾的。這個就像是我們去問張栩為什麼圍棋下這麼好、費德勒(Roger Federer)為什麼網球打這麼好一樣,他們提供的方法,絕對不適用於尋常百姓的。他們這群人,不只天資好而已,後天還拚命用心努力,我們跟天才們的距離,絕非以道里計。很抱歉,這就是天資上差距。英文叫做gifted child,真的是「上天的禮物」,強求不來的。

我不是說環境不重要,很多資質好的小孩,在一個破碎的環境之下,當然無法展現自己的能力。但是環境轉換之後,他們到最後只是適時展現了自己的能力而已。良好的環境或機會只是促成這件事情的發生而已,假如沒有相對應的資質與準備,成果是很難展現出來的。

關於讀書這件事,大家從小都在念書,自然都有自己的看法。家長當然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這不是一朝一夕就會改變的。但是假如從專業的角度來思量這件事,我必須誠實的告訴大家,念書這件事,是很講天分的。這是一件超級殘酷的現實,只是大家不願意承認而已。

大家可能一下子難以接受,都想說我的小孩是「大雞晚啼」,總有一天會開竅,但是你的生命到底能不能等到開竅這一天呢?這是一場賭注,但輸贏也顯而易見。

也有一些家長,很愛舉一些現實生活不可能出現的特例,如什麼發燒之後變聰明、開刀之後變天才(日劇很喜歡的題材),都覺得自己的小孩總有一天也可以。作夢是無止盡的,只是沒有實現的那一天。很多家長寧願亂逼小孩,也不願意停下腳步,思考其他可能性。逼小孩子念書一定要考幾分,得第幾名,根本是比登天還難,只會造成家庭紛爭,甚至後續衍生出心理問題。

但是不會念書,不代表一無是處。教養小孩的重點,應該不是擺在念書這一件單一的事情上面。而是讓小孩找到自己擅長、有興趣的事情,這才是最重要的。大家可能會想說,要怎麼找啊?孩子還這麼小,他真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其實只要從小讓他們多嘗試,多思考如何做決定,各種活動都去參與,百無禁忌,孩子們自然可以從這樣的過程中,得知自己的長處。這些事情不必然要花許多錢,如散步、去野外走走、處理生活各種微小的事情,包含寄信、開帳戶、存錢、洗衣服、晾衣服、洗碗、掃地、拖地、洗浴室、修理電器、操作機器等等,在這樣反覆試驗的過程中,反而能找到自己想走的路。

另外,家長們勢必要認清的一件事情,就是「念書」、「成功」與「財富」這三件事情是分開的,絕對不是會念書的人一定會成功,也會變成有錢人。成功與否,端靠每個人的定義;有錢與否,同樣取決於個人態度。大家以為醫生、律師們很會念書,也都很有錢,但現實是也很多人每天在金錢邊緣掙扎。他們每月收入也許是很高沒錯,但剩下的錢可能比一般人還少。許多一般尋常百姓一點也不會念書,但是靠著一技之長,可也是月入十萬沒問題的。

找到適合自己的興趣,有一定的專業能力,定義自己的成功,這樣的人生,也不必然只屬於會念書的人所有。(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 推銷一綱一本 郝:明年自辦基測

自由 2010/07/22

〔記者施曉光/台北報導〕台北市長郝龍斌昨天出席立委孫大千的「綱本議題及選書機制」公聽會,他說,北北基明年將以「一綱一本」自辦基測,去年以來辦過20幾場公聽會,大家都有共識。全國教師會秘書長吳忠泰質疑,「一綱一本」或「一綱多本」哪一種對學生、家長壓力比較大?應該直接問學生,不是由坐在冷氣房裡的人說。

郝龍斌舉例,如果基測各科都只錯一題,就沒機會上台北市前三志願,為了5%的可能疏漏,卻要花上2、3倍時間與金錢。

郝龍斌強調,如果不和學生、老師保證考題出自同一本書,大家還是會補習、買其他參考書,他看過國小到高中所有教科書,清楚知道95%的內容都一樣,沒有必要再補習、買參考書。

不過,教師界代表都對「一綱一本」持保留態度。中華民國教改協會常務理事丁志仁建議,應擱置「一綱一本」與「一綱多本」的爭議,利用少子化、人口銳減的機會優先推動12年國教,這比擴大爭議更有意義。



◆ 政院通過 高中以下要上性交易防制課

中廣/張德厚報導 2010/07/22

行政院院會今天通過「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修正草案,未來高中以下學校每學年都要辦理性交易防制教育課程;而如果兒童或少年從事性交易,父母就必須接受教育輔導,否則最高可罰1萬5000元。

「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是民國84年所制定,但近來社會環境快速變遷,兒童及少年從事性交易型態較以往已迥然有別,國高中生從事援交時有所聞,甚至還有女校學集體到酒店上班。

為保障兒童及少年權益,行政院會通過「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的修正。草案新增,高中以下學校每學年應辦理性交易防制教育課程或教育宣導,學校發現未滿 18歲學生有疑似從事性交易者,應立即通知主管機關,主管機關也應立即指派社工人員調查及採取必要措施。草案並規定,兒童少年從事性交易或有從事性交易之虞者,主管機關得令其父母、監護人接受8小時以上50小時以下的親職教育輔導,如果沒有完成規定時數,可處新台幣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政府有責任盡最大的努力保護兒童及少年,避免兒童及少年受到性剝削及性迫害,本次修法提供了更周全的保護措施,內政部應積極向立法院朝野各黨團及民間團體說明溝通,及早完成立法程序



◆ 政院通過「自殺、過勞死 將可領撫卹」

【聯合晚報╱記者林修全/台北報導】2010.07.22

因犯貪污、瀆職等自殺 不撫卹

行政院院會通過「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修正草案,由於教職員輕生自殺,可能是由壓力所導致,增訂教職員自殺死亡者,除了因故意犯內亂、外患、貪污、瀆職或殺人罪,不予撫卹外,未來將可比照病故辦理撫卹。

年資未滿10年死亡 列入撫卹

現行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修正為「公立學校教職員撫卹條例」,加強對年資短淺教職員的遺族照顧。過去教職員任職未滿15年因故死亡者,任職每滿一年給予一個半基數的一次撫卹,這次放寬到年資未滿10年者,依實際任職年資給予撫卹。

因公死亡標準放寬 增列過勞死

放寬因公死亡的標準,過去主要是指執行職務、在辦公場所發生意外,修法新增「戮力職務,積勞過度以致死亡」、「因辦公往返,發生猝發疾病致死」,將撫卹程度分成四個等級,最高可加發50%撫卹金。

撫卹金請領 修正為配偶優先

這次修法變更撫卹金的請領順序,原規定是以父母為優先,這次修正為配偶優先,其次依序是子女、父母、祖父母等。教職員死亡殮葬費用,未來也將比照公務人員,不再由教育部訂立。

公立學校校長、教師辦理撫卹時,除了在私立學校辦理退休或資遣的年資應予扣除外,曾任私立學校校長及教師的服務年資可以合併計算。

※ 相關報導:

讓我們大聲說:孩子,你不錯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朱敬一:教改廿年 南柯一夢

【聯合報╱朱敬一】2010.07.26

新聞報導教育部最近研議要再對基測做些改變,大致而言有三個改變方向。其一,是要由考兩次基測改為考一次;其二,是要將量尺標準化的成績改為百分成績;其三,是不再侷限於基本問題,而要在考題中加上一、兩題較難的題目,以增加測驗的鑑別度。

繞一大圈 回到原點

兩次基測改一次,這不是當年的「一試定終身」嗎?量尺改百分,這不是當年熟悉的計分方式嗎?簡易基本題外加若干難題,這也是四、五年級生所熟悉的當年聯考題型。整體而言,這些改變就叫做「回歸聯考」。自一九九六年行政院成立教改會、提出教改白皮書,推動一連串的這改那改,十四年之後,終於又回歸聯考原點。這一路十幾年不是原地踏步,而是「繞著公園散步」,繞一圈回來一切沒變。

讓我們回憶一下當年教改的初衷吧。當年要將高中聯考改為「基測」,是因為國中是國民普及教育,不應該有太大的優劣差別,只該測驗其「基本」學力。為了不要父母子女太計較區區一兩分成績,「有識之士」就將一百分計分改為「量尺」級距,在級距內分不出細部差別。為了打破明星學校「迷思」,專家們發明不公布組距考生人數分布的招數,讓考生家長們因資訊不足,而將就填上「非明星」學校。當然,為了要打破一試定終身之弊,基測要辦兩次,外加其他推薦、甄選等「多元」管道。

教育內涵 一改再改

不只升學的篩選方式要改,教材也要跟著改。以前戒嚴聯考時期學習內容太過單一,於是改為一綱多本,而課綱內容也隨時修改,忽而古道西風瘦馬,忽而三隻小豬。教改人士說現代公民素養很重要、白話文重要、台灣憲政重要,因此學測基測都要測,於是考試的內容愈來愈多。教改說要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但說歸說,孩子們的補習時數卻不斷增加。最偉大的是:連中小學修業年數也要改,想從六三三改為五四三,活像是莊子「朝四暮三、朝三暮四」的寓言。

以前,聯考考題確實有難有易,學生們補習是為了拚高分。現在,基測題目簡單了,成敗在於誰不犯錯、誰小心謹慎。結果是,補習班還是得科科補,學生們個個要熟練到解題機器般制約反應,一犯錯就可能成千古恨。以前,很少聽說有人去補作文;但現在由於基測成績大家差異不大,卻只有作文可以拉開差距,於是補習作文者人數大增。以前,補習班生意不錯,而現在則是暢旺無比,是台灣最興盛的無創意文化產業。

教改災難 向誰控訴

家長傷害一個孩子,叫做「家暴」;如果教改專家在十幾年時間不斷「繞公園」傷害成千上萬的孩子,那叫做什麼暴?家暴可以向社會局申訴,那麼受教改之苦的孩子們,得向誰申訴呢?「繞公園」背後,究竟有沒有一致的理念呢?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fsj 提到...

中國近代力學之父 錢偉長逝世

【聯合報╱特派記者賴錦宏/北京報導】2010.07.31

有中國近代「力學之父」、「應用數學之父」之稱的大陸科學家、上海大學校長錢偉長,三十日早晨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他與錢學森、錢三強,並稱大陸科學界「三錢」。

錢偉長出生於江蘇無錫的鄉下,年少時身體瘦弱,斷斷續續地讀到初中畢業。考上蘇州中學後,錢偉長發現自己與同學相差一大截,尤其是數學、物理。不服輸的個性,使他開始刻苦鑽研每一道題目,經常廢寢忘食,終於取得優良成績。

為九一八 苦讀進理科

當時文科比理科強的錢偉長,原本決定進北大歷史系,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理科只考五分的他,當下決定棄文學理。當時清華物理系系主任吳有訓跟錢偉長說,理科考七十分才收你,錢偉長就憑著一股倔強勁,踏進清華物理系。

1940年,錢偉長考取公費留學,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深造。1942年,錢偉長獲自然博士學位,博士論文以連載的形式在美國「應用數學季刊」一、二卷上刊登。他提出的一組非線性方程組被稱為「錢偉長方程」。

論文 為愛因斯坦解惑

錢偉長的博士論文「彈性板殼的內稟理論」,發表於世界導彈之父馮‧卡門的六十歲祝壽文集內,愛因斯坦看後,曾感歎:「這位中國青年解決了困擾我多年的問題」。此文奠定錢偉長在美國科學界的地位。

一九四四年,錢偉長受邀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和噴氣推進研究所,與馮‧卡門教授共同研究薄壁構件扭轉問題。錢偉長用一個月時間就寫出了「變扭角的扭轉」一文,被馮‧卡門教授稱之為「經典論文」。

阻德國飛彈 智救倫敦

此外,錢偉長與林家翹合作的研究,還意外救了英國倫敦。時值二戰,倫敦遭到德國火箭的威脅,邱吉爾向美國求援。錢林兩人提出運行火箭受到干擾縮短旅程的對策,有效地阻遏德國的飛彈。邱吉爾在回憶錄中談及此事時,稱讚「美國青年真厲害!」使他避免厄運的實際上是中國青年。於是,「錢偉長智救倫敦」的傳奇故事不脛而走,成為二十世紀科壇的一段佳話。

1948年他受錢學森之邀準備去美國噴射推進研究所工作,但終因其拒絕宣誓效忠美國,未獲美國簽證未能成行。

此後,他參與創建北京大學力學系,成為中國大學裡第一個力學專業科系,並出版中國第一本「彈性力學」專著,為中國培養出許多力學研究的優秀精英。

科學「三錢」 都已離世

1956年,錢偉長參加中國第一次十二年科學規劃的確定,與錢學森、錢三強一起,被周恩來稱為中國科技界的「三錢」,與錢學森等創辦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並被任命為清華大學副校長。如今,為科學不同領域作出貢獻的「三錢」,都已逝世。

※ 相關報導:

* 錢偉長前半生兩彈一星 後半生對台統戰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5757744.shtml

在中共軍工科技界享有「教父級」地位的錢偉長,一生可以依從事的工作,分成兩段:前半生,他為了研製「兩彈一星」嘔心 瀝血;後半生,錢偉長成為對台灣統戰的頭面人物。而貫穿其間的,是他和國學大師錢穆的叔侄親情,因兩岸分裂分治,至死都不得相見的遺憾。



◆ 溫室裡的科學教育

【黃俊儒】2010-07-30 中國時報

每年的這一個時期,總是會有許多關於國際奧林匹亞科學競賽的相關報導,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等相關競賽,而不管名次上升或下降,台灣學生總是這類競賽中的領先集團。每年,鎂光燈也照例會焦注在幾位表現優異的資優生身上。

這些競賽的優異表現固然可喜,但諷刺的是,就在這些競賽捷報頻傳的同時,台灣社會卻也身陷在許多科技社會的爭議中。例如國光石化的建廠、台塑六輕的工安事故、科學園區的土地徵收…等。難道這些科學競賽上優異表現所體現的國民素質,無助於這些科學議題的解決嗎?

這裡的每件科技爭議都與「科學知識」高度相關。例如石化業中就牽涉了化學、物理、數學、機械、電機、環保…等知識,似乎也與奧林匹亞競賽中的「科學知識」很有關連性。如果比較其差異,可以說,前者是被置放在一個「實戰場」中的科學知識,後者則是一個「實驗室」裡的科學知識。

實戰場中的科學知識處於一個廣泛的社會文化脈絡中,需要接受其他知識、情境及價值觀的整合與挑戰,往往需要在「平衡點」與「最大公約數」上進行努力;實驗室中的科學知識,會伴隨著許多邊界條件的控制,較為純粹,卻也是許多科技發展的基礎。

這兩種知識都有其價值,只是對於一般大眾或是公民社會的發展而言,「實戰場」的知識或許更加重要與息息相關。但是我們的社會價值卻常常僅止於欽羨「實驗室」知識的光環,而在考試及升學主義的魔咒下,變調地將它轉化成另一種「溫室中的知識」。也就是除了服務考試的目的之外,它冰冷、去脈絡、無熱情、對社會無所謂…。至於實戰場的科學知識呢?徹頭徹尾,從來不在被關心與被討論範圍中。

台灣身處在一個小小的島上,卻承載了許多高耗能與高汙染的產業。也因此屢屢需要面對因為科學與科技發展所引發的爭議,社會也跟著需要不斷付出昂貴的代價。尤其是隨著產業型態的轉型、國際版圖的重組,台灣的產業發展勢必要在許多根本的衝突點上尋求解決。

原本這些科技社會爭議,理應是一般民眾藉以瞭解科學及科技發展的最佳素材,也是協助台灣社會面對科技爭議的重要憑藉。但是我們的社會在面對這些狀況時,不免考試歸考試,爭議歸爭議,似乎八竿子打不著。而我們也習慣這樣「精神分裂地」看待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教育,並且縱容政府與政治人物的各種反覆與立場不一。

以最近「國光石化設廠」的科技社會爭議來看,這一個議題以科學知識及科技發展為主體,往外牽涉了經濟政策、環保生態、公共安全、衛生健康…等問題,這是一個活生生的科學知識實戰場。在這一個實戰場中,我們的科學教育理應可以鼓勵學生思考石化工業帶給台灣的經濟產值與耗能比例合不合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間的平衡點應該設在哪裡?國家利益與土地情感間的關係該如何取捨?也可以進一步檢視,政治人物大聲疾呼的「節能省碳」政策是否在國光石化建廠的態度上自打嘴巴?號召大家愛護地球的全球暖化紀錄片,是否用同一標準檢驗大企業與大財團?

對於這些問題的反思,適可以鼓勵民眾對於公共議題的理解與參與,也才真正有機會面對這些層出不窮的科技社會爭議。只可惜,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中,我們的學生向來很少有這樣的思考機會。只有拒絕這種溫室中的科學教育,我們才有機會在科學資優生的光環之外,也看見、也關心這些「實戰場科學」背後的重要意義。

(作者為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fsj 提到...

追認大陸學歷 教部擬甄試、審查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台北報導】2010/08/01

教育部官員昨天表示,如果立院修法後無法直接追溯大陸大學、研究所的學歷,目前教育部規劃以筆試或論文審查進行甄試,只要能通過甄試,學歷還是可以獲得採認。這個方向將可協助一萬四千名已經取得大陸大學以上學歷的人,在台灣追認大陸學歷。

教育部高教司科長廖高賢昨天在海基會舉辦的大陸台生講習會中,面對台下近八十位即將赴大陸念書的新鮮人,以及多位大陸台生會幹部,針對倍受爭議的大陸學歷追溯採認問題,提出了這個解套的腹案。

立法院預訂八月十七日第二度召開臨時會,處理大陸生來台就學相關的「陸生三法」。廖高賢和稍早到場致辭的陸委會文教處長陳會英都開宗明義地表示,政府的立場是希望陸生三法,能在臨時會中順利通過。但他們也向台下台生直言,如果陸生三法無法在臨時會中通過,「各位的學歷將不會被直接採認。」

就算陸生三法順利通過,廖高賢坦言,如果立院在修法通過的同時,也提出「不得追溯」的附帶決議,在此之前已經赴陸念書,甚至拿到學位的學生,還是不能直接採認。

但廖高賢也透露,如果修法後不能直接追溯採認,教育部目前計劃用甄試來補救。甄試分成兩種:第一是學士,在大陸獲得學士學位者,可以參加教育部舉辦的專業科目筆試,全數及格者,政府就承認學歷。

廖高賢表示,擁有大陸學士學位的民眾,約一萬四千人,目前計劃辦理三年的鑑定考試,考生如果不能一次全科過關,及格科目可以保留,隔年只要再考不及格的科目即可。預計三年考試辦完後,應該可以消化這一萬四千人。

至於碩士和博士,廖高賢說,具體作法是將碩、博士生的學位論文,交給三位國內相關領域的教授審查,其中兩位教授認為合格,學位就獲承認。此外,如果學生覺得國內同領域哪些教授可能有偏見,也可以提出「迴避名單」,教育部就不會請這些教授來審查。

正就讀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的羅海芸說,一九九七年,大陸第一次舉辦港澳台生招生,性質己經接近聯考,而不是莨莠不齊的學校各自招生。在大陸的台生,也都是公民,政府對他們的學歷「有條件地承認」,等於是歧見。

就讀北京師範大學的譚家倫,則質疑大陸碩、博士的論文,將由誰來審查?可能因為兩岸學術用語、研究方法不同,使論文不被台灣教授認可。因此她主張,三名審查教授中,應該有一名大陸教授。



◆ 海南准用繁體字 播方言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0.08.01

海南省人大常委會昨天決議,十月一日起,海南省允許有限度使用中文繁體字、異體字。同時,經官方批准,電台及電視台也可使用方言播音。

中新社報導,海南省第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簡稱『辦法』)」,公布了這項上述許可規定。大陸倡導使用繁體字的人士也愈來愈多,先前知名電影導演馮小剛就在自己的微網誌上為文,建議簡體字裡的親少了「見」、愛沒有「心」,非常不妥。

「辦法」規定,下列九種情況下允許使用繁體字、異體字。包括:文物古跡;歷史名人、革命先烈的手跡;姓氏中的異體字;老字號牌匾的原有字跡;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已註冊的商標用字;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用字;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涉及港澳台與華僑事務需要使用的。

「辦法」也規定,廣告用字不得使用錯別字、繁體字和已經廢止的異體字、簡化字,不得用諧音篡改成語。

對於公共語言環境下普通話(北京話)和方言的使用,「辦法」規定:直接為公眾提供服務的從業人員應當以普通話為基本服務用語。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播音用語經省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可以使用方言。

fsj 提到...

新好爸爸 參與子女成長

【聯合報╱韓青蓉/韓青蓉社工師事務所社工師】2010.08.06

社會變遷,雖有不少父親仍在傳統父職與新父職間衝突與調適,但越來越多父親願意參與子女成長歷程,令人欣喜!

傳統父職角色以工作為先,著重「工作的內外在酬賞」,新父職則認為人生最重要的目標是追求和諧的家庭,後者認為:「錢可以少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新父職的責任包括:

1.分擔妻子的壓力:現今社會,雙薪家庭已是普遍情形,蠟燭兩頭燒的媽媽,奔波於工作與家事,疲倦的媽媽難以維持家庭和諧,此時需要父親分擔照顧、管教孩子的壓力,有助於維繫良好的家庭關係。

2.親子關係從小培養:父親要在孩子還小時,花時間陪孩子玩、講故事、一起參加活動、旅行、聊天,為父子間親密關係奠下穩定基礎,這樣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當遭遇交友、課業、感情等困擾時,才會主動向父親求助,尋求諮詢意見。

3.成為孩子認同的對象:根據精神分析理論,缺席的父親可能影響兒童性別認同,常常陪孩子玩的「把拔」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

4.給孩子好的示範:參與子女成長的父親較容易對孩子有影響力,學者研究工作價值傳遞時發現,多位父親是成功工作者的第二代子女表示,他們肯定父親成就,也受父親敬業態度影響,部分男性成為人父時,希望建立與上一代「威權式父子關係」不同的「友朋式父子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力量仍然很大,當男性採取新父職時,往往未受到足夠支持,反而有相當阻力。國內男性間互相嘲諷或讚許的兩句話:「回家抱孩子去吧」,常用來諷刺無能失敗的男性;「含飴弄孫」則用來讚美男人功成名就,退歸家庭享受親子之樂,反映出定義男性價值的角色行為仍是「工作」。

家庭承諾與責任感固然是讓為人父者改變態度的重要因素,另一個主要動力,是來自孩子的成長和愉悅的家庭生活,配偶間分擔家務並互相成長,相互支持體諒,使夫妻及親子雙方皆願留在家中,塑造家庭愉悅氣氛,形成良性互動。

親職教育的推廣也提供協助管道,透過參與團體成員互動,提供男性新的社會規範,支持他參與子女成長,經由團體的支持對抗傳統社會規範。



◆ 工研院育才 啟動鴻鵠計畫

【經濟日報╱記者 李珣瑛】2010.08.06

工研院院長徐爵民昨(5)日表示,工研院鎖定綠能與生醫兩大發展重點,一年投入逾40億元,並啟動「鴻鵠計畫」來培育人才,每年選派40名人,赴國際頂尖研究機構進行長期前瞻性研究。

徐爵民今年4月接任工研院院長以來,昨天首度面對媒體,暢談工研院未來的發展策略。他說,工研院的任務,在於「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並「世界級的研發機構,產業界的開路先鋒」為願景。

徐爵民說,工研院研發策略調整為二大基調。首先,政府科研經費用在前瞻性與創新性科技研發,綠能與生醫產業科技占研發比重50%;系統、軟體和服務研發比重占七成;其次,大幅增加來自產業界的委託研究服務,如:系統規劃與設計、智權服務等。

他強調,工研院研發策略調整區分為二大方向。每年自政府約90餘億元的科研經費,將會用於前瞻性與創新性科技的研發。尤其綠能與生醫新興產業科技的研發比重占五成,約相當於40億餘元。

非政府科專的部分,將大幅增加來自產業界的委託研究服務。徐爵民說,工研院宜運用研發環境的獨特性,吸引外企業合作。並且提升知識服務的能力。



◆ 二類組冠軍換人做 台大物理打敗台大電機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63469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0/08/06

清大物理系也超越清大電機

99學年度大學入學考試分發上午放榜,二類組冠軍系大洗牌,台大物理系最低錄取分408.01分,超越歷年冠軍台大電機系的404.55分,首度登上大學指考二類組冠軍系寶座。

清大物理系光電組最低錄取分381.25分,也打破往年清大各系的分數排名,超越清大電機系的377.6分。針對台大和清大物理系分數的竄高,分發會主任委員、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說,這反映更多優秀高中生選擇讀物理系,「這是可喜的現象」。

學生不再一窩蜂讀電機、醫學

賴明詔表示,物理系是基礎科學,若未來有更多優秀學生把基礎科學視為「最愛」,而不是一窩蜂的去讀電機或醫學系,對國家未來的科學發展,絕對是好事。

他指出,目前台灣有幾所重點高中和大學,已攜手合作設「科學班」,讓科學成績優異的高中生有機會到大學上課、做實驗,更清楚自己的性向和志趣,而不會盲目追隨社會的價值觀。

未來更多高中生讀基礎科學

賴明詔也說,他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優秀高中生選讀基礎科學。而且,大學讀基礎科學,到國外申請研究所更有利。

得勝者文教升學顧問劉駿豪則分析,每年都有不少考生以台大物理系為第一志願,今年台大物理系指考分發招生名額只有20人,比去年的27人少7名,在粥少僧多的情況下,也帶動最低錄取分數的提高。



◆ 老翁自編字典 你買1本我送6個饅頭

【聯合報╱記者王宏舜/台北報導】2010.08.06

七十九歲老翁劉雲适編纂英漢字典,首刷賣光光,五年前改版卻遭遇網路字典等衝擊,家中變成「藏經閣」;去年底開始他在台北信陽街賣饅頭,打出買饅頭送字典或買字典送饅頭的口號,混搭的促銷手法,獨樹一格。

不過,劉雲适家裡的爐具一次只能蒸卅二顆饅頭,因此他每天賣的饅頭也限量卅二顆,至今家裡還有二千多本字典庫存。妻子葉瓊美數度勸他「別再上街賣饅頭送字典、賣字典送饅頭了」,但劉雲适的熱誠難減,堅持要將字典賣完。

劉雲适是山東商河人,當年隨國軍隻身來台時才十八歲,退役後考取政治大學已卅一歲。踏入職場後,劉雲适發現台灣人想要「中翻英」時,即使是查大師級的字典,常碰到「外國人並不這麼講」的窘境,讓他興起編纂英漢字典的念頭。

五十五歲時,劉雲适「閉關」編字典,前後花了十年的時間蒐集資料、自力編排,完成「中英譯寫詞庫」一書。「中英譯寫詞庫」首刷三千五百本,銷路很好。

求好心切,劉雲适繼續修訂字典,五年前改版推出「傳世漢英寶庫」,卻遇上一連串的經銷問題,現代人上網成趨勢,直接在網路字典查英文單字,市面還有許多翻譯機,出版社不願意替他發行,四千多本付梓的心血堆疊家中。

但半年前他突發奇想,既然會做山東饅頭,乾脆將兩者結合。他的混搭促銷手法是:買八十顆養生饅頭,免費奉送字典;或購買六百五十元的字典,附贈六顆饅頭。

從去年底開始,劉雲适每天中午推著裝饅頭和字典的菜籃車,到台北市俗稱「補習街」附近的信陽街兜售。他說,賣饅頭促銷字典,只是希望學生和上班族能多翻字典、練習英文。

劉雲适的妻子眼看阻止不了,只好每天幫忙揉麵團,對於老公的堅持,她好氣又好笑。

※ 相關報導:

* 饅頭伯字典/英文最頂尖 曾和馬總統列榜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769276.shtml

fsj 提到...

倫敦菜英文 文盲流行病 孩童難閱讀

自由時報 2010.08.08

〔駐歐洲特派記者胡蕙寧/倫敦6日報導〕英國首都倫敦生病了!在調查出有100萬人無法閱讀英文的驚悚數字下,讓該城市達到一個文盲的新高點。專家認為倫敦得了一種「文盲流行病」。重要理由之一是英國中小學老師並不限制孩童在課堂上使用市井俚語。倫敦市長強森則認為經濟表現不佳也是原因之一。

根據這項新調查報告,當英格蘭的孩子11歲離開公立小學時,有多於3分之1的孩童對閱讀有困難,其中更有5%的孩童是根本無法閱讀。中學畢業後,5個孩子中就有1個無法「有信心地讀寫」,也就是對拼字或閱讀都相當懷疑自己判斷的正確性。

這是由倫敦市長強森委託給葛若思(M. Gross)女士所作的調查,她認為過去15年來,大家都很容易將文盲高的因素推給過多的外來移民。但是她不認為這是根本因素,而是來自窮困地區的孩子,發展出一套自己慣用的市井俚語,帶進課堂使用。這種讀寫困難現象尤其出現在白人勞工家庭居多,因為他們不注重。反而是外來移民家族因為寄望孩子學好英文,會多糾正孩子說正確的英文。

英格蘭教師在尊重「孩童自主表達」的原則下,認為孩童在校內使用任何非正規英文都是一種「表達方式」,不該涉入糾正,於是「街語(street talk)」充斥校園。她說在歐陸國家的學童教育系統裡,市井俚語是完全被禁止在課堂上使用的,唯有英國。有些中學會開始糾正這些「街語」,這些孩童卻覺得自己被排斥,因此更出現學習困難。

葛若思在她的調查報告書中寫到,所謂「街語」混雜著濃厚的地區意識,從倫敦方言寇克尼(Cockney)、簡訊短語、印巴話到加勒比海方言都有,他們在溝通中創造出自己的文法、發音甚至字彙,連老師都不知道這些孩子們說的是什麼。這些表達問題可能進而發展成青少年問題,甚至日後的社會問題。



◆ 分離不對separate 最常拼錯的單字

自由時報 2010.08.08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英國每日電訊報6日報導,根據一份最新研究,separate是最常被拼錯的英文字,原因出在該字第4個字母A,經常被誤拼為E。

市場研究顧問公司www.OnePoll.com日前針對3500名英國人進行最常被拼錯字的調查,並整理出一份前20個最常被拼錯的英文字名單,高居榜首的是separate(分割,分離,個別),definitely(明確地,肯定地)屈居第二,拼錯處在於第二個I被拼成A,或是漏掉最後一個E。

第三名的manoeuvre(調動,英式拼法)害人拼錯的關鍵,在於罕見的OE與U相連;第四名的embarrass(尷尬,困窘)則常被少拼了一個R或S。名列第五的occurrence(事件,發生)的拼錯處,則是搞不清楚該字有連續兩個C與連續兩個R。

www.OnePoll.com一名發言人指出,有些字總讓人下筆時掙扎再三,包括令人頭大的separate;常見的拼字錯誤就是根據發音來拼寫,以致把某些字母搞錯而拼錯字;所幸電腦的拼字檢查可以矯正拼字錯誤,但這也同時意味人變得愈來愈懶,以及不想學會正確拼法。

第 13名的questionnaire(問卷)的兩個N常令人困惑,第16名的entrepreneur(企業家)與第20名的parallel(平行)也常被拼錯。沒有擠進前20名的常拼錯字,包括calendar(日曆)、pigeon(鴿子)與changeable(可改變的)。

該研究還發現,6分之1英國人拼字錯得離譜,以致電腦的拼字檢查甚至不知道此人原本想拼的是哪個字;3分之2的人坦承使用電腦的拼字檢查讓他們手寫懶得檢查,5分之1的人怪罪手機智慧型輸入法降低拼字能力。



◆ 隨時機會教育 促進孩子腦力開發

文/柯俊銘 2010.08.08 自由時報

過去在醫院服務時,經常要評估嬰幼兒的發展。在接觸的遲緩兒中,除了因先天或後天腦傷所致的個案外,往往也有所謂「偽陽性」的小朋友,也就是,當事人各項生理檢查結果均正常,但在觀察或測驗中,整體表現卻落後同年齡的孩子。

探究生活背景,常可發現是家庭衣食溫飽無虞,但照顧者因缺乏知能或工作繁忙等原因,親子間鮮少互動,孩子平時大多自己玩,或只能以看電視當作娛樂。然而,若安排孩子接受密集的復健課程,加上到幼稚園就讀,進步的速度都很快。

曾有家長好奇地問我:「為何會有這麼大的轉變?」「怎麼以前反應慢,話都講不了幾句,現在則變得口齒伶俐許多?甚至還會抬槓?」

其實關鍵就在於,給予的刺激是否足夠?孩子各方面的發展要順利,身體健全雖重要,但經驗的累積更是不容忽視, 特別是在認知、語言的發展上,更是需要。

以往的文獻證實,要提升嬰幼兒上述的功能,父母最好是要多和他說話,積極陪伴遊戲、操弄玩具,或者教導唱歌、跳舞,才有利於學習,促進腦力的開發。

新近的研究發現,常和孩子一起玩積木,其字彙認識能力就能增加15%,可見實際互動的重要性。

或許有人會說,平常根本沒空陪孩子玩,或不知要說什麼。其實不用太刻意,只要把握相處的任何機會進行教育,告知正在從事的行為、觀看的事物或分享當下的感受,對其認知、語言的發展就有幫助。

◎以下都能作為談話的內容:

●例行事務:比方說餵食、沐浴、更衣等過程中,便能灌輸許多單字或觀念。例如吃飯時的餐具、攝取的蔬果名稱;洗澡時,水的冷熱、杯中水的輕重。

●故事書:找尋適合其年齡的繪本,閱讀時,邊看圖畫邊說明主角是誰、正在做什麼、為何這麼做等。事後亦鼓勵孩子重述,或討論對特定情節的看法。

●外出活動:例如去公園散步,順便介紹周遭的花草樹木,引導去觸摸或聞味道。到賣場購物,告知食物名稱、數量、擺放的空間位置與金錢如何加減等。

家長若願意多花點時間在孩子身上,隨時機會教育,相信除了彼此關係會更加密切外,寶貝的認知、語言發展也會獲益匪淺。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fsj 提到...

老爸最愛吃什麼? 4成孩子莫宰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ug/8/today-life8.htm

逾8成:爸只會賺錢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今天是父親節,孩子知道爸爸最愛吃哪一道菜?興趣是什麼?身體健康嗎?有沒有做菜給爸爸吃過呢?教育部昨天公布一份調查顯示,在受訪的孩子心中,八成二認為,爸爸就是賺錢養家,近四成覺得爸爸總是很忙,五成三不會和爸爸分享心事。

親子下廚 增進感情

教育部昨天在北市開平餐飲學校舉辦「愛爸.show菜.幸福滿上桌」活動,希望在父親節,親子能共同下廚增進感情,政次林聰明還鼓勵孩子對爸爸說:「我愛你。」

教育部委託台師大在今年六月間針對五千二百多人,調查孩子對父親了解的程度,結果發現四成不了解爸爸喜歡吃的菜,三成不知父親興趣和喜怒哀樂。調查也顯示,四成三的孩子不曾做菜給父親吃。

親自煮菜 端給爸吃

開平餐飲學校的吳仁凱,父親已去世五年,媽媽李淑如身兼父職,昨天母子倆推出「海陸金瓜」,今天他們將和外公、舅舅一家人到開平實習餐廳,吳仁凱要親自配菜下廚,煮外公和媽媽愛吃的菜表達孝意。

東門國小女生傅思瑜說,爸爸最愛吃油條,下班常很晚,但每天早上都會送她上學,在半小時車程中,她會跟爸爸分享心事。

廖惠生和廖偉廷父子則是一起看漫畫學做菜,開平學生廖偉廷說,爸爸喜歡西式料理,他做了「義式番茄天使冷麵佐海鮮沙拉」這道菜送給爸爸。



◆ 為家人省錢 5成爸缺牙不補

【聯合報╱記者黃宣翰/佳里報導】2010.08.09

今天是父親節,台南縣佳里鎮遠東牙醫診所調查發現,該診所身為父親的病患中,擁有一口完整牙齒的竟不到4成,6成以上飽受缺牙之苦,院長林孟儒提醒辛勞的父親們,不要輕忽牙病對身體帶來的負面影響。

遠東牙醫兩個多月來針對診所內約1200名、30歲到60歲為人父的民眾做調查,發現6.2成父親平均有5.5顆缺牙,有牙周病的約8成。

診所發現,5成老爸為了家計和工作,甘願繼續缺牙,為了家人的生活,寧願省下牙齒重建的費用。

院長林孟儒說,扮演家庭經濟支柱的父親,長期為家庭努力工作打拚,應該有健康的身心當後盾。缺牙影響飲食及營養吸收,前牙缺損影響美觀,後牙缺牙會降低咀嚼能力,增加腸胃負擔;長期靠單邊咀嚼,會導致臉型走樣、不對稱。

調查顯示,部分沿海鄉鎮的民眾「顧肚子,不顧門面」的情形更明顯,加上有的人抽菸、吃檳榔和口腔衛生習慣不佳,都會傷害牙齒,尤其抽菸是牙周病最大的引爆彈,最好戒菸、戒檳榔,保護牙齒,健康才沒煩惱。



◆ 忽略想像力 李遠哲:教改大缺失

自由時報 2010.08.08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全國教育會議將在八月底登場,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昨天表示,台灣教育最大缺失,在於只顧追求公平性,只強調筆試,考的是前人的經驗知識累積,忽略了人生最重要的創造力、想像力、合作力及解決未來問題的能力。

李遠哲昨天出席旺宏金矽獎頒獎典禮時,主動提及台灣教育缺失,他表示,台灣太重視筆試,未能建立動手動腦的學習習慣,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不敢問也不敢考,也不教育學生解決未來的問題。

李遠哲憂心表示,為求公平,所以要求全面筆試,且筆試從未考過還沒解決的問題。美國曾考過「若成吉思汗一直打到英國,現在會是什麼樣的世界?」如此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讓年輕人發揮想像力,這種問題台灣敢問嗎?

李說,有些聰明能幹的人能把筆試考很好,但筆試只是測試一個人某部分能力,真正有創造力的人不一定會在筆試上有傑出表現。

當年教改會曾建議,基測應是基本門檻,但實施多年下來,卻一直還是以考試定終身,升大學應可用口試或參考中學老師的意見作多元評量,也未獲採納。

教改應該是帶好所有孩子,在多元化社會有各種人,滿足各種需要,拿下今年金矽獎大獎的崑山、建國科大都是私立學校,不是資優生,但他們把想像力和創造力發揮得很棒。

李遠哲曾擔任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兩年,不少人質疑教改失敗,認為李遠哲該負責。李昨天說,教改會提出教改諮議報告書,但到底有誰真正看過?在全國教育會議召開前,他建議有意見的人先閱讀一下教改諮議報告書的主張。

教改協會常務理事丁志仁表示,台灣只考筆試,是國家的制度出問題,芬蘭多考申論題,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台灣老師不是沒能力做,但台灣後期中等教育學制有高中職、五專等九種形態,所享教育資源差異極大,唯一解決之道就是要做到完全免試的十二年國教。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劉欽旭則表示,升學壓力雖未減輕,但學生已可多元學習,老師也提升專業自主,教改並未失敗。

fsj 提到...

七歲看老!人格特質 小一時就定型了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2010.08.11

人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可是有科學根據的。研究指出,人格特質從幼年到老年基本上一樣,關鍵期出現在小學一年級。一年級學童的個性,能強烈反映出成人後的行為。

論文作者、河邊加州大學博士候選人納夫(Christopher Nave)說:「無論時空或成長背景如何改變,我們基本上還是同樣一個人,因為性格確實伴隨人的一生。」

研究人員分析了1960年代夏威夷約2400名學齡兒童的資料,他們當年都是一至六年級的學生,來自不同族群。研究者比較教師當年對他們個性的評估,並在40年後採訪其中的144人,分析他們個性的四個特點,即說話流暢、適應環境、易於衝動和自我鄙視行為。

分析發現,年輕時愛說話的人,常表現出熱愛知識、說話流暢、試圖掌控局面,和展現成人般的較高智慧。而語言不流暢的兒童,則愛找人諮商,面對困難會放棄努力,處理人際關係能力欠佳。

適應能力較強的兒童,中年時會感到生活愉悅、說話流暢和熱愛知識。而適應力不強的兒童,成年後會對自己產生負面印象,凡事愛找人諮商,缺乏人際關係能力。

易於衝動的兒童,成人後常會大聲說話、興趣廣泛和高談闊論。而相反的兒童,成人後則可能會膽小害怕、與人保持距離、且缺乏安全感。



◆ 校園霸凌 3萬國中生曾被打

中央社 2010.08.11

校園霸凌有多少?教育部表示,調查10萬名國中生,3.23%曾被同學毆打,1.34%曾被同學勒索,以全台約94.8萬名國中生推估,約3萬多名國中生被打,1.2萬多名國中生被勒索。

教育部在98學年度針對全台各國中抽樣調查10萬名學生,了解校園霸凌情況,教育部軍訓處今天發表調查結果。

教育部表示,98學年度1到5月調查台灣10萬名國中生,3.23%受訪學生說,曾被同學毆打,1.34%曾被同學勒索金錢或物品;以台灣總共94萬8634名國中生推估,約有3萬名國中生曾被同學打過、1.2萬多名國中生曾被勒索。

許多學生喜歡打打鬧鬧、或是罵人娘砲、白目等,老師不知道這算不算霸凌?教育部軍訓處科長劉家楨表示,霸凌行為的4個要件為「學生之間相對勢力(權力、地位)不對等、欺凌行為長期反覆不斷、具有故意傷害意圖、造成生理或心理上侵犯的結果」。

劉家楨表示,如果僅有「具有故意傷害意圖」及「造成生理或心理上侵犯的結果」2項要件的個案,應屬一般偏差行為;如同時具有4項要件,才算霸凌行為。

劉家楨表示,霸凌也有可能發生在好學生之間,或是女同學相互霸凌,學校個案發生時,應就不同霸凌行為有不同輔導策略因應,情節嚴重已經觸法者,應通報警政單位協助。

此外,教育部委託中山大學學者研究發現,10.3%的國高中生,曾以言語、透過網路等方式霸凌同學。



◆ 台少女生育率一度 亞洲居冠

【記者陳秀玲/綜合報導】2010-08-11 旺報

每年大學聯考結束或暑假來臨,青少年情侶少了課業壓力,又有足夠相處時間,偷嘗禁果卻不諳避孕,導致意外懷孕,曾有統計顯示,台灣地區15到19歲少女生育率,竟高達千分之19,比鄰近國家日本的千分之4,新加坡的千分之9,以及南韓的千分之11皆高出許多。

根據衛生主管單位公布的資料,每年8月到10月,國、高中(職)青少女墮胎人數急遽增加,臨床上已看到12、13歲的國中女孩墮胎。還有孩子闖禍不敢去診所,擅自買墮胎丸「RU486」服用,結果血流不止,危及性命。性教育協會因此首創「9月墮胎潮」這聳人聽聞的名詞,盼能引起社會關注。

婦產科醫學會表示,7到9月是墮胎高峰期,根據婦產科醫學會統計,全台1年墮胎人數大約5至8萬人次,暑假期間墮胎人數比平常多兩到三成。近幾年墮胎年齡層呈逐年下降趨勢,13至16歲青少年人數增多,20歲以上反而減少。

據統計,20歲以下曾經偷嘗禁果的青少年有1/3都發生在暑假考試結束期間,造成每年1萬6千名未婚媽媽,其中7成選擇提前結婚,原因主要是青少女在懷孕後,因為拖延處理或礙於社會壓力,九成五會選擇生下小嬰兒。

調查顯示,20歲以下青少女懷孕後由於拖延處理,產檢次數平均為8次,比健保給付14次、一般育齡產婦平均15次的產檢都來得少,多數前 6個月幾乎未做產檢,不但無法在早期篩檢出有遺傳性疾病的嬰兒及早引產,更造成所生新生兒先天不良。而一些墮胎人士為求心安,事後都會到嬰靈廟超度嬰靈,甚至有人1次為3個嬰靈超度。



◆ 周行一:「五年五百億」 解決不了高教問題

【聯合報╱周行一】2010.08.11

這次到英國倫敦做完研究後,還是照著老習慣去參觀了一所名校—劍橋大學,儘管這是第二次了,劍橋的一切還是這麼迷人,八百年的傳統,呈現在外的是氣派的古老建築、充滿歷史故事的一切、大思想家的雕像、撩人的風景。英國有不少好大學,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全球頂尖大學排名中,前廿名英國占了五家,但是英校的光輝隨大英帝國的沒落消退了不少,全世界公認的頂尖大學多數在美國,前廿名中就有十三所位於美國境內。

美國大學的歷史都遠短於英國名校,全世界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學,也是美國最老的大學,到今年只有三七四年的歷史;英國名校都是公立學校,事實上全英國只有一所私立大學,但是美國名校除了排名廿的密西根大學外,其他都是私立大學。所以移民美洲的英國後裔所創辦的私立學校,已打敗了英國歷史悠久的公立大學。

台灣的高教體系是由排名高的公立大學,加上排名在後的許多私校組成的,但是所有的學校都受到政府嚴格管制,學費無法自主、學生人數受配額限制、學校或新系所的設立受到政府嚴格審批、學位授與沒有彈性,這是與美國大相逕庭,而且比英國還糟的狀況。美國對私校幾乎沒有監管,對公立大學的管制主要在補助的學生數及相關預算方面。而英國人已經了解大學世界競爭力消退的原因:以公立學校為主的大學制度受到政府嚴格管制,會形成一個僵硬的高等教育環境,缺乏內部競爭市場,進步的速度,會低於未受政府補助,在一個激烈競爭環境中求生存的私立學校,所以英國最近幾年已逐漸讓大學有提高學費的彈性,而且不同領域或表現相異的教師能有不同的待遇。

台灣高教體制僵化,體現在外的是學校排名幾乎永不變動,卅年前的學校及系所排名與現在大致雷同,這都是因為學校間缺乏健康的競爭環境有關。台灣既然已是個公私大學參半的結構,而且美國就是因為有激烈競爭環境,才能孕育出頂尖私立大學,我們提升大學競爭力的策略其實已呼之欲出了。

台灣最需要的是創造自由競爭的大學環境,讓私立大學傑出,使公校因競爭壓力而力爭上游,產生多采多姿、排名變動的高等教育結構。但是這幾年推動「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政策」的結果,反而更僵固了大學競爭環境,僅讓少數公立大學較好,卻犧牲了其他多數的大學,尤其是私立大學,例如非頂大教授被大量挖角到頂大,而且頂大設備愈來愈好,造成其他學校就更難力爭上游,所以頂大政策惡化了高教競爭環境,台灣也不可能會有美國的頂尖私立大學了。

政府應當把五年五百億的運用方向改弦易轍,以孕育自由競爭環境為首要目標,改革高教的治理結構,例如完全鬆綁私大、調整私大的治理組織、嚴懲因經營不當而產生中飽私囊的違法行為、大量提供無息或低利就學貸款、支持公私立研究或教學優異的個人或團隊、鼓勵現金捐贈、讓學校有廣闢財源的管道。當競爭環境自由化後,就應開始整併及淘汰公立大學,把有限的高教資源分配給數目合理的公立學校。

有頂尖的私立大學,才會有傑出的公立大學,現在改變錯誤的政策猶未晚也!把多點錢分給幾所學校,台灣就會有頂尖的高教環境,可能嗎?(作者為政大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 相關報導:

* 原民工人養7女 教出大學教授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5/5779016.shtml

* 陸生:把台灣先進思想帶回大陸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5778915.shtml

fsj 提到...

阿公嬤叫啥名? 6成孫搞不清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0.08.18

人口老化、生育率下降,如何培養祖孫之間的感情?教育部今天公布「祖孫跨世代間互動關係調查」發現,八成祖父母把每個孫子女的名字記得一清二楚,但只有三成七的孫子女可以說出祖父母的名字,六成三的孫子女不知道阿公阿嬤姓名。

另外,近四成祖父母記得孫子女的生日,但只有5.8%孫子女知道阿公阿嬤的生日,逾六成孫輩完全不記得祖父母的生日。調查發現,不少家庭祖孫間的關係疏離,雖然有五成家庭是三代同堂,但仍有近兩成的孫子女從未和祖父母一起出遊。

阿公嬤最想學 電腦

現代生活科技及健康議題是促進祖孫感情的最佳媒介,祖父母最希望孫子女教他們的三件事,分別是:學電腦、身體保健資訊及如何使用手機。

金孫最想教 身體保健

孫子女們最想教祖父母學習的三樣新事物,則以身體保健資訊居第一位,其次是電腦、防詐騙和手機。

教育部委託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於6月下旬至8月上旬進行「跨世代間互動關係調查」,有效樣本3857份,受訪孫子女輩的年齡從國小到研究所。

教育部今年開始推動「祖父母節」活動,執行這項調查的中正大學副教授李藹慈建議,可以多舉辦「祖孫共學」活動,鼓勵孫子女教阿公阿嬤如何使用電腦、手機等現代生活科技。



◆ 8/29祖父母節 各縣市辦夏令營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0.08.18

我國有兒童節、母親節、父親節,今年開始有「祖父母節」。教育部今天宣布,8月29日為第一屆祖父母節,未來每年8月第四個周日訂為祖父母節,透過祖父母連結傳統與現代,倡導家庭世代互動、共學的風氣。

教育部社教司表示,許多國家都有祖父母節,美國是9月第一個周日,新加坡在11月第四個周日,俄羅斯訂在10月最後一個星期天,葡萄牙在每年的7月26日,台灣則是今年首度發起。

為慶祝首屆祖父母節,8月下旬全國25縣市家庭教育中心要辦「祖孫夏令營」,各社教館所也有免費或門票折扣。全國各縣市「祖父母節」活動訊息,可上教育部電子報查閱(http://epaper.edu.tw/activity_list.aspx?classify=01 )。

教育部發起的「祖父母節」,對象包括祖父母和外公外婆,選在每年8月的第四個周日,是希望在開學前最後一個假日,倡導祖父母與子女、孫子女全家團聚,分享暑期生活點滴,指導孫子女做人處世道理,迎接新學期到來,並鼓勵祖父母陪伴孫子女一起上下學。

教育部今天也邀請來台留學的外籍學生,分享他們在自己國家如何過祖父母節。在政大華語文中心學中文的俄羅斯學生奧爾加說,在俄羅斯,祖父母節當天會舉辦露天懷舊老歌演唱會,有些旅行社也會提供免費巴士旅遊給祖孫一起參加,餐廳也會推出祖父節養生套餐,許多商店及藥局也會配合提供折扣。



◆ 15歲少女多益滿分 愛讀經濟學人

自由時報 2010.08.18

〔記者林宜樟/嘉義報導〕來自屏東的十五歲少女陳薪宇沒出國留學也沒補習,在今年七月的多益考試中獲得九百九十滿分。她說,念英文的訣竅就是「別為考試念」,從有興趣的主題下手,不要害怕,即使不補習也能考高分。

陳薪宇剛從屏東縣明正國中畢業,父母親分別從事數學、英語家教工作,從小她就喜歡聽英文歌、看英文電影,「好像從出生就有印象在聽英文。」平常在家常和母親用英文對話,雖然沒留學,卻有良好的英文環境。

陳薪宇說,爸媽曾經帶她去美國玩,一家子「泡」在史丹佛大學的圖書館很久,拿起英文書就忘了時間,和一般人出國逛街逛景點差很大。

「我愛看英文偵探小說!」陳薪宇對偵探、幻想類有興趣,每本小說都看好幾次。但她不只閱讀休閒書籍,還看經濟學人、Newsweek、Th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等,「比起國家地理雜誌,我比較喜歡看經濟學人。」

在多益考試中,陳薪宇認為考高分的秘訣就是把考題當作「小說」,就像偵探小說中的線索,依據關鍵來回答,就能拿高分。除了多益,她的托福成績也高達一百零四分。

陳薪宇未來的目標是出國念書,當精算師,已開始自修微積分。她父親陳丘魁重視教育,從台灣各校發現協同中學的英語教學環境良好,圖書館英文藏書豐富,還有全英語教學,決定讓她離鄉背井到嘉義念書。



◆ 論文抄別人 博士碩士都沒了

【聯合報╱記者饒磐安/台北縣報導】2010.08.18

政大歷史研究所博士生張孟珠前年四月上網查資料,發現她的碩士論文遭林姓女博士生抄襲,因而提告,智慧財產權法院法官找中研院法律研究所專家鑑定,認定林女論文卅二處抄襲,林女因被撤銷碩士學位,和博士班入學資格。

智慧財產權法院法官依違反著作權法,判林女須賠償張女廿二萬元,並在報紙全國版下半版刊登判決書。

張孟珠是中研院獎助的培育博士生,她八年前在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完成碩士論文「清代貞節的實踐及其困境」,論證貞節的實踐有「階級性」。

她前年四月上網查資料,在國家圖書館網站上竟發現中研院林姓女助理的碩士論文「情慾與社會秩序:從刑科題本看清代婦女的抉擇」,有多處抄自她的碩士論文;且林女將論文改寫成單篇專文「賦性宣淫:清乾隆朝強姦案之解讀」,刊登在東吳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學報創刊號,也有多處抄襲她的碩士論文。

張女說,她要求林女更正道歉,但林女不但毫不反省,反而稱類似事件在學術界很多,並不稀奇;學術之路漫長,希望她有「智慧」放手,無須為此事弄得「頭破血流」。她感到訝異,並認為林女若不更正及道歉,澄清是非,日後她的單篇專文反而被誤認是抄襲自林女,因此才提告。

林女則說,她並未故意抄襲,她和張女的論文論述不同,研究架構、研究目的及徵引文獻上都有差異,且引用論文未涉商業活動,並在張女告知此事的第一時間,撤回錯引的論文並更正論文內容,她的更正已確定張女的論文地位,她被撤銷碩士學位,也喪失博士班入學資格,已付出很大代價,盼法官不要再判她登報道歉。



◆ 教科書傷荷包 柏克萊用租的

【聯合報╱編譯組/報導】2010.08.18

美國教科書售價昂貴,許多學生大喊吃不消,愈來愈多美國大學因此推出租用教科書服務,柏克萊加大學生今年起也可以租書方式省錢。

在校內負責銷售教科書的「柏大學生書店」今年起推行租書德政。柏克萊資料顯示,每名學生每個學期平均要花1000美元買書,如改為租書,至少可減少一半費用。

以商學院而言,經濟學大師傅里曼的「自由選擇」(Free to Choose),買新書要15美元,買舊書也要11.25美元,租書則只要6.75美元。

不過,15美元一本的教科書很少見,大多數教科書都很貴。譬如,一本600頁的「社會心理學」,新書140美元,但租書只要62美元。1200頁的「太空物理學入門」,新書172美元,租書只要77美元。

柏克萊學生書店主管傑夫‧德特治說,學生租書還可在書頁裡記筆記,也可使用記號筆(markers)畫線,正常的損耗甚至不小心撕掉一頁半頁,也可以接受。學期結束時,學生也可以將書買下來。

該書店今年供應3750種教科書和指定參考書,其中30%都設有租書服務。

貴族化的史丹福大學也有這種服務,目前美國已有700個校園推行這項服務。

在柏大學生書店中打工的建築系男生艾里奧‧陳(譯音)說,非主修科要用的書,他都打算用租的。

fsj 提到...

美大學新鮮人 以為貝多芬是條狗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10.08.19

美國威斯康辛州的貝洛伊特學院(Beloit College)每年都會針對新學年大學新鮮人的文化特色,製作一分「心態表」,供教授參考。他們發現,今年多數大學新鮮人不用電子郵件,不戴手表,只知道「米開蘭基羅電腦病毒」卻不知道這位大畫家,還認為貝多芬是狗狗的名字,因為電影「我家也有貝多芬」裡面那隻名叫貝多芬的狗實在太紅。

貝洛伊特學院的兩位教授麥克布萊德和尼夫1998年首度製作這分「心態表」,以告知教授有關「新鮮人生活背後的文化經驗」,以避免使用「過時的參考資料」,並了解下一代的各個層面。

那麼,今年的新鮮人與往年有何不同?答案是,更數位化。這個手機世代很少使用電子郵件,因為他們嫌電子郵件太慢了,手機簡訊比較方便,而且幾乎從未寄過「蝸牛郵件」(由郵差送的郵件)。

他們也不戴手表,如果你對著他們指手腕,他們不會知道你是要問時間,因為他們都是靠手機得知時間。

這些預定2014年畢業的新鮮人,只有極少數人曾寫過英文的草寫體。他們以為美國和俄國太空人一直在太空站一起生活;不知道斯洛伐克是從「捷克斯洛伐克」獨立出來的國家;佛姬(Fergie)指的是美國樂團「黑眼豆豆」女主唱菲姬,而不是英國前王妃;克林伊斯威特是導演,而不是「緊急追捕令」的男主角;美國前網球名將馬克安諾是電視廣告明星。

這分心態表讓人覺得數位時代變化實在太快了,尼夫表示:「有些連25、26歲的人看過這分表後,也對我們說,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老了。」

這幾年所做的心態表顯示,2009年畢業的學生很少人會打領帶,其中多數人不知道伊朗和伊拉克打過仗。

而今年畢業的大學生多半不知道德國曾經分裂,以為電視節目一直都有「實境秀」,美國的客機一直都不准吸菸。



◆ 校護支援花博 學生安全誰來維護?

【台北訊】2010-08-19

台北市教育局日前行文給北市所屬各級學校,要求編制有兩名校護的高中職、國中小,每日以一人輪值方式支援花博。消息傳出,立即引發校護們反彈。校護指出,依目前班級數聘任校護規定,支援花博時,一名留守的校護恐需照顧2000至 3000名學生,人力嚴重短缺將危害學生安全的維護。

北市花博正如火如荼籌備中,儘管市府宣稱花博志工已突破兩萬人,超越聽奧人數,也創下國內志工招募的紀錄,而且志工遍及各領域,主要是大學生、扶輪社友與童軍總會等。但花博期間圓山園區遊樂區之護理工作卻找不到相關專長的志工支援,不由讓人對花博志工的招募品質產生質疑?

根據花博媒體中心表示,花博招募各類型志工,如行政、導覽、客服、醫護等,也將開課訓練志工。可見醫護志工早有考量,但為何仍將腦筋動到工作繁重的校護身上?而不顧數千名學生的校園安全維護,硬將僅有編制兩名的校護抽調一人輪值支援。足見,花博籌備疏漏不少,在無法達成相關人力要求時,就企圖以一紙公文便強求支援,掩飾籌備缺點,而未考量校園安全維護人力不足。

面對外界質疑,台北市教育局長康宗虎表示,花博期間,新的兒童育樂中心圓山園區開幕,遊樂場需配置一名醫護人員,因此調動兩名校護的學校輪流支援,平均每名校護一個學期只會排到一天,時間不長,應不至於有太大影響。乍看,安排似乎合理。但細究遊樂場配置一名醫護人員,但是由對遊樂場環境不熟悉的臨時抽調人員負責,屆時狀況一發生,救護處置不易發揮最佳效率。據了解,有人提出某校護已懷孕六甲,恐難以輪流支援。教育局人員直接回應,會提早抽調支援,不會影響生產。這種回應方式令人心寒,也凸顯教育局作業敷衍塞責心態。

報導指出,議員要求教育局聘請護士專駐遊樂場,教育局官員聲稱沒有經費聘請護士,不得已才徵調校護支援。據了解,花博經費100多億元,而事關眾多遊客安全的醫護人員配置儘落得臨時支援校護充數。讓人對花博開幕後安全維護起疑慮,無怪,議員直批「花博什麼都沒有,就是錢多,100多億經費還敢說沒錢?少花點公關費就有錢請護士了。」

總之,徵調校護支援花博,等於花博開始後,全台北市的大型學校都將僅有一名校護留守學校,數千名學生只能靠一名校護照顧,校園安全恐將顧此失彼。教育局應將學生的利益擺在第一位,讓人力配置已經不足校護就專心在校照顧學生吧。

fsj 提到...

學者批:九年一貫給孩子背不動的書包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0/08/20

十二年國教實施前,先檢討九年一貫課程。國家教育研究院今天舉辦中小學課程發展基礎研究成果討論會,台南大學講座教授陳伯璋直指九年一貫的重大議題「淪為意識形態和政治角力運作」,從最初的6項議題增到38項,「學校應教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

陳伯璋也是前國教院籌備處主任,他指出,台灣課程改革的哀愁是落入意識形態的政治糾葛之中,多以「加法」、不曾以「減法」來解決課程問題,造成教材越來越多,授課時間越來越少,學生有形和無形的壓力與日俱增。

他直言,有些議題不需要變成課程,而應讓社會團體來分擔,設計成學習活動就可以,不能把所有社會問題都濃縮到學校來教,「老師不是全民保母」。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正進行「K-12課程發展」 (幼稚園到高中)研究,陳伯璋表示,預計最快107年6月完成十二年一貫的課程發展。

他認為,課綱發展不應落入「新的一定比舊的好」的迷思中,對於下階段課程發展,他主張在新舊雜陳、動態平衡中穩健發展,「課程改革不應該是草莽行動」。

國教院今天公布的「現行中小學課程綱要實施及相關研究」,指出現行課程有諸多問題,包括:領域學習節數分配應檢討,語文修辭難度過高、聽說寫教材欠缺、數學領域有國高中銜接問題等等。

研究建議,將品德教育納入課綱,語文和數學教學節數不足問題應予重視,國中基測未能反映基本能力也應檢討。

出席討論會的老師也反映學生學習問題及壓力。一名國中退休老師說,她的學生考上北一女卻因為血癌無法上課,希望教育改革讓學生有多一點睡眠時間,擁有健康。

重慶國小的張老師說,他連上音樂課,都感受到學生數學能力的低落,他問小五學生二分音符加二分音符是多少?學生竟回答「四分之二」。



◆ 五招收服孩子愛頂嘴

親子天下/楊俐容 2010/08/20

青少年愛頂嘴,常常是因為父母無法調整關愛。圖/親子天下提供

青少年愛頂嘴,常常是因為父母無法調整關愛;沒能順利轉型,就會嘮叨,孩子也會長不好。舉個例子,現在許多孩子有過敏體質,父母經常提醒孩子不能吃冰。孩子還小時,只要父母不買,他就沒得吃。國中以後有辦法嗎?他下課去買冰,喝完再回來,你還真的不知道呢。父母不轉型肯定落得嘮叨之名。至於如何轉型?提五招供大家參考:

第一,體認「嘮叨其實為自己」。父母表達關愛,要尊重青少年的獨立判斷跟自主行動。譬如說,天氣冷,你提醒孩子帶外套,孩子要不要帶,隨他。他自己冷了,下次就會注意;如果怎麼冷都無所謂,表示他體質好,你也不用煩惱。只要不至於產生嚴重後果的決定,你可以表達關懷,但一句就夠了,然後尊重他的獨立自主。

第二,默唸「孩子獨立真可喜」。父母要常唸這個魔咒。記住這句話,就不會那麼難受。父母通常因為焦慮擔憂,所以要不停的關照孩子。也許孩子走的這條路不見得順,可能會出問題。但他在這個關卡願意嘗試追求獨立,將來才有辦法真的作主。

第三,宣布「習慣調整慢慢來」。愛也是一種習慣。孩子小時候,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好不容易習慣成自然,孩子卻長大了,父母又得改變習慣,這真是上天給父母的功課。你可以跟孩子說,「不好意思,我已經習慣了,畢竟這樣關照你十幾年了,突然要改,好難喔!」。

第四,牢記「有效規範的三要」。成功管教的配方有五個元素:了解、接納、引導、規範與欣賞。不同年齡層,配方的元素比例不太一樣。孩子未成年之前,有些行為還是需要父母的引導和規範,以下三個要點供父母參考:(1)要以行動取代嘮叨。(2)要善用客觀的事實資訊。(3)要使用自然合理的行為後果。

最後,切記「親子對談有四不」。青少年最討厭的嘮叨有:(1)小事不要一提再提。父母要管大事,不重要的小事儘量讓孩子作主。(2)不要翻舊帳。沒有人喜歡被揭瘡疤,這最容易引發青少年反彈。(3)不要否定孩子。經常否定孩子的感受或想法,孩子就會更想頂嘴、堅持到底。(4)不要引發孩子的罪惡感。譬如「你翅膀硬了,不需要爸媽了!」

孩子長大,父母要隨著調整。以上五招讓你親子關係升級、完全收服頂嘴。



◆ 二手教科書市場難推 出版社很反彈

台灣醒報/葉芷娟 2010/08/20

【台灣醒報記者葉芷娟報導】近來教育部行文各大學校園書坊,希望配合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推行「二手教科書」活動,然而部份出版代理商很反彈,甚至要中止與校園書坊的合作關係,讓夾在教育部與代理商之間的店家左右為難。

為響應環保與杜絕教科書盜版影印的風氣,教育部與智產局6年來發函各大專院校校園書坊,希望店家能提供一個二手書買賣的平台,讓學生將已不需使用的二手教科書在店內寄賣,成交後店家再從中酌收15%內的手續費。

這幾年經濟不景氣,但大學教科書價格卻一直往上漲,學生的負擔也越來越重;曾串聯校園書坊成立二手書聯盟的清大水木書苑蘇老闆因此挺身而出,希望成立二手書聯盟,盼建立健全的大學二手教科書市場,讓學生不盜版翻印書籍,就能以合法管道取得便宜教科書。

但代理商反彈的聲音也讓連鎖校園書坊不敢宣導二手書交易,蘇老闆說,積極推行二手書的他,去年與今年接連被二家出版商終止合作契約,讓他十分灰心。

代理大學教科書的一家出版社主管受訪時指出,站在廠商立場當然願意配合教育部政策,然而已深受學生盜印教科書而影響銷量的他們,再加上推行二手書後,銷售更是雪上加霜。他表示,以一班60人為例,就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會跑去盜印或買二手書,在商言商,其實他們也是苦主。

對於校園書坊直指代理商以中止合約方式,打壓二手書的推廣,他默認業界檯面下確實有類似事件,然而他也喊冤︰其實是外國書商要他們這樣做的。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組副組長何鈺璨則表示,推行二手教科書政策,除了環保因素外,就是想降低校園影印教科書的風氣。剛開始推行時,的確引來出版商反彈。不過,書商近來已逐漸意識到︰二手書推行其實並沒有影響到新書的出版量,相信可以取得雙方共識。



◆ 教部閱讀起步走 小一新生可獲「閱讀禮袋」

教育廣播 2010/08/20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教育部推動「小一新生閱讀起步走」(Bookstart)活動,今年9月入學的22萬多名小一新生,每人將可收到學校轉贈的一份「閱讀禮袋」,包含:童書、親子閱讀手冊各一本,鼓勵家長陪著孩子一起來閱讀。

今年9月,每名國小一年級新生入學後,將會收到一份「閱讀禮袋」,裡面有童書及名為「小小書精靈,帶寶貝上學去」的親子共讀手冊,教育部國教司科長武曉霞表示,書中有特別介紹與孩子一起體驗書的六步驟,為了讓外配家長更容易瞭解,在「教育部全國閱讀推動與圖書管理系統網」的網站(http://read.moe.edu.tw/)上還將提供印尼語、越語的影片介紹。

此外,教育部將充實班級圖書館藏書,將建置9千多個班級的圖書角落,總計有13萬5千多本書籍,教育部還補助全國25縣市,為家長舉辦92場親子閱讀講座,希望透過親師合作,提高孩子閱讀的樂趣。



◆ 造時光機?日本擬設新科研機構

中央社 2010.08.20

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日本執政黨民主黨文部科學部會提議設立非主流研究機構,進行時光機等令人覺得是異想天開的研究並以發行「科學彩券」籌錢做研究。

報導說,民主黨文部科學部會科技小組主張創設一個新的科學研究機構,叫做「平賀源內紀念研究所(暫稱)」。小組提議發行科學彩券,將彩券的收益拿來進行「非常」科學研究。

這個科技小組的召集人、眾議員首藤信彥指出,平賀源內(1728-79)擁有靜電放電器等的多項發明,所以擬以他的名字為新的研究機構命名。

首藤認為,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從歐美引進西洋科學,但現在有必要重新評估並發展西洋科學以外的領域或日本獨特的創意,以利新世代的發展。

這個科技小組的構想是,以發行彩券方式1年籌措10億日圓(約台幣3億7000萬元)基金,藉這筆基金從國內外召集50位左右奇才異能之士,讓這些人自由研究。

這個點子的可行性如何,還是未知數,但是首藤說,即使要研究時光機也可,集思廣益,很有可能開拓出新的領域。

fsj 提到...

主計處調查:青少年 寧就學不就業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799823.shtml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2010.08.21

逾97%願求取大學以上學歷

行政院主計處調查青少年追求高學歷已成為普遍現象,15-24歲青少年有高達97.55%表示願意求取大學或大學以上的學歷,這和國內大學越來越好考,青少年就學機會大增有關。這個年紀的青少年到社會上工作的比率,8年前27.99%,如今只有19.63%,青少年就業比率大幅下降。

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是主計處依照青輔會需求不定時辦理,上一次公布時間是在民國90年,時隔8年再次進行青少年狀況調查。時空背景不同,隨著這幾年台灣的高等教育發達,大學學院家數大增,8年來我國青少年「愛讀書」的比率增加了。

主計處統計,國內15-24歲青少年總計有304萬2000人,青少年在學比率高達72.02%,較上一次調查民國90年上升12.3個百分點。

青少年就業比率大幅下降

青少年就學比率提升,進入勞動市場的時間則往後延,15-24歲勞動參與率下降到29.38%,較民國90年減少6.96個百分點。

大學越來越多,考大學也變得更容易,追求高學歷已成為普世價值,高達97.55%的國內青少年表示願意求取大學以及大學以上的學歷,比率較民國90年上升10.62個百分點,希望取得碩士以上學歷的青少年比率更上升了11.85個百分點。

拚經濟 多把商科列第一志願

大人們忙著拚經濟,多數青少年也把商科列為第一志願,主計處調查39.35%青少年偏愛就讀商科,22.64%青少年偏愛就讀工科。但仍有25萬4000人未在學也未就業,這些青少年多數表示目前正在找工作或準備就業考試。

求學求職也影響青少年是否與父母同住,雖然58.58%青少年與父母同住,但卻發現城鄉差距也影響到青少年是否與父母同住,北部為學術重鎮,商業較發達,中南部青少年紛紛北上求學或謀職,因此北部青少年與父母同住比率較高,約有81.52%,反觀東部地區青少年離鄉背井比率高,與父母同住比率僅 58.14%。



◆ 青少年調查/宅男多於宅女 2成上網咖當休閒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2010.08.21

網路發達窩在家裡上網就可以打發一整天,製造出不少宅男宅女,根據主計處調查,我國青少年宅男比率比宅女高,近兩成15-24歲青少年男生以上網咖和玩線上遊戲為主要休閒活動。

國內青少年從事靜態活動多過戶外活動,青少年最常從事的娛樂休閒活動為看電視、電影、演唱會或唱KTV,其中男生比率又比女生高。近年來受到網路發達影響,19.42%青少年男性以上網咖、線上遊戲和BBS站為主要休閒活動,9.54%女生以上網為主要活動,顯示宅男比率要高過宅女。

調查發現,93.84%國內青少年有使用網路,青少年男生使用網路最主要的活動為搜尋資訊,其次是玩線上遊戲,女生上網則主要是為了瀏覽資訊和交友。調查同時也發現,年齡越輕及教育程度越高者,使用網路比率越高。

【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

主計處統計我國貧富差距創歷史新高,青少年也同感壓力,30.7%青少年會為家中經濟煩惱。不過,調查顯示,94.27%的青少年不包含學費、交通費和膳宿費等必要支出,平均每月每人支配的零用錢是4545 元,台灣青少年每天約有150元的零用錢可用,主要的來源則為父母。

台灣青少年57.44%感覺生活有困擾,其中最大的困擾來源是學校課業,占69.24%,其次是感情因素占36.43%,當遇到學校課業的困擾時,青少年多半找同學、同事或朋友傾訴,遇到家庭經濟問題時,則以跟父母討論為主。

※ 相關報導:

* 學者解讀/家裡蹲得愈久 愈恐懼進社會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799851.shtml

* 答敏媽及張揚────關於托兒與教育的邏輯與實質
http://blog.chinatimes.com/storyteller/archive/2010/07/13/516790.html

孩子接受一定時數的國民教育是一回事,
托兒照管是另一回事。
請不起傭人、家裡沒老人、
父母雙薪微薄無暇照料課後子女等等,
這都是可以納入公共政策之考量的現實。
然而絕非一籮筐丟到學校去上國英數就能了事的。



◆ 招收陸生 準備好了嗎?

【黃萬傳】2010-08-22 中國時報

日昨,立法院三讀通過《陸生三法》,開放陸生來台就讀大專校院,並承認大陸學歷。筆者特提出與陸生長期互動經驗,供相關人士參考。

早在三法修訂前,按政府其他規定,透過民間協會、產學平台、私立技專校院協進會及各校與大陸姊妹校等方式,陸生已可進入台灣大專校院進行半年或一年的實質專業研修。僅去年一年,福建省就選派兩百名專科生或本科生來台,分赴中興大學、朝陽科大、建國科大及中州技術學院就讀,今年更將增加到三百個名額,分散在更多校院。

陸生來台研修,係依其專業,以隨班附讀方式來進修相關課程,每學期十至十七學分。其次,陸生來台除自付生活費外,尚須依規定繳交住宿費及學分費,在學分費方面,雖教育部規定每學分費為本地生的一.五倍,但各校在實際處理上是有差異的,有學校全部免費,有的一學期總繳五千人民幣。研修結束後,學校依規定發給研修結業證明書,但僅附上研修課程和分數,不計載學分數。第三,在陸生生活輔導方面,來台陸生大多住在學校宿舍,有的與本地生混住以加強交流,也有些學校讓陸生們住在一起。

就以往經驗,讓陸生與本地生自然互動,仍有其優點,例如,來台陸生的學習態度認真、生活習慣嚴謹,可給自由慣了的本地生些許的感染;而陸生亦可接受國內自由學術風氣洗禮。但在輔導及管理方面,有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其一是陸生住宿與管理,若宿舍床位較少,將影響本地生的住宿權益;另因生活習性差異,本地生與陸生在宿舍內生活與互動難免產生摩擦。其二,課堂學習的氛圍,因若干本地生的上課遲到等不良習慣,將衝擊陸生的學習感受。其三,就師生互動而言,陸生多習慣老師以宣講方式進行課業傳授,與目前國內所採互動與關懷式的教學方式有所不同,陸生在課堂內對老師的授課方式,亦會有調適的問題。

就制度面而言,各大專校院或教育主管單位更宜注意下述的問題:

第一、招收陸生真的可以彌補國內招生的不足?若就增加財務收入而言,首先須有相當的參與人數與經濟能力。但目前大陸民辦學校也以提供不同的進修管道爭食生源,如國內的空大。此外,仍需考量來台學生的經濟能力,現有少數省份(如福建省)對所選派之學生提供經費補助,在此之下,對於學生家庭經濟能力不佳者,他們仍然無力來台研修;如去年兩百名福建陸生,實際來台僅有一半而已。

第二、依剛通過的立法,教育部規畫每年兩千位陸生來台的配額,對一些私校而言,能獲得的配額根本微乎其微,或是根本分不到配額。為了達到經濟

批量,已有若干協會或

民間機構開始承攬收費性質的學生的仲介,為避免另類「人蛇集團」的興起,因此,教育主管單位應正視陸生來台方式的規範。

第三、中國土地遼闊,各地民俗喜忌、生活習慣、語言表達甚至思考邏輯均有所不同,如何在短期間內讓陸生與台生、陸生與陸生在校園合諧共處,有系統的協助陸生達成來台研修的目的,讓彼此都能在這樣的政策下受益,仍是各大專校院招收陸生的挑戰。

第四、目前陸生來台的用意是學習專業,還是另具「任務」?各大陸學校不同層次人員來台參訪時,有必要將課程設計與學校經營制度及策略都一一

告知嗎?

目前陸生尚未如外籍生來台具有「留學」的態度,政府正式開放陸生來台,若陸生態度仍是如此,教育主管當局或大專校院應如何處置?

目前已有若干校院有過接待陸生的經驗,除在相關輔導制度稍具雛型外,其餘對入學管道仍嫌混亂、來台目的存疑、短期進修的效果尚待觀察,最重要的是招收陸生能否解決招生不足的問題等等,都需要仔細評估,尤其是一些末段班的大專校院更需慎思之,畢竟辦學是需要口碑的。(作者為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教授)

fsj 提到...

父母黏孩子… 美大學辦道別會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10.08.24

21 世紀的美國父母超黏小孩,過去有所謂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關心小孩的一舉一動,就像直升機一樣在小孩四周盤旋,現在有更恐怖的「魔鬼沾父母」(Velcro parents),送小孩去上大學卻賴著不走,因而有愈來愈多大學為新鮮人的家長舉辦道別會,明白告訴這些不肯放手的父母,該是讓小孩獨立的時候了。

紐約時報報導,亞特蘭大的莫爾浩司學院舉辦正式的家長道別會,先在馬丁路德金恩國際教堂舉行演講會,接著新鮮人魚貫進入校門,然後校門砰地一聲關上,把父母關在門外。

明尼蘇達大學的新鮮人本月底報到,校方的做法更狡詐,把接待家長的地點與學生分開,以便讓學生與他們的室友見面,商量宿舍的空間安排,以免家長介入。

對父母來說,送小孩到大學住校是百感交集的一刻,校方會安排一些活動,縮短父母與子女話別的過程。在隨時Skype和每天發兩則簡訊回家的時代,校方特別花心思,暗示或明示父母該放手,讓孩子獨立。

「魔鬼沾父母」為何令學校這麼害怕?大部分訓導長都有一籮筐家長賴著不走的故事。紐約州的科爾蓋特大學就曾發生一對父母在開學第一天與女兒一起去上課,並一起去註冊組更改女兒的課程。

愛阿華州的格林奈爾學院發現,必須明白告訴父母該說再見了。最近有415名新鮮人搬進宿舍,在行李搬到宿舍後,全體到體育館集合,家長集中在一邊,學生則在另一邊。

校長背對著家長,歡迎學生到校,讓家長明白,「學生與他們剛認識的同學坐在一起比較自在」。

※ 相關報導:

* 魔鬼沾父母 該放手了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08230285&pType0=aOPL&pTypeSel=0

大學部副院長鄧恩(Thomas Dunne)表示,這段話是這幾年加上去用來劃清界線的。鄧恩說:「學生可以很容易地指著說:『老媽,我認為妳現在該走了。』因為對許多學生而言,這真的很難跟父母啟齒。」



◆ 義大利人寵小孩 寵到大學不休

中央社 2010.08.24

義大利人重視家族,家長寵溺小孩的社會現象也愈演愈烈。媒體報導,竟有七成大學新生跟小學初次入學一樣,是由家長代為註冊。

「米蘭晚郵報」報導,到了申請學校旺季,各校園接到大批詢問電話,但多半不是新生自己打的,而是學生的父母、爺爺奶奶代打。有人來電詢問「我孫子想讀醫科該怎麼申請?」;有人則不好意思表明身分是家長,婉轉稱「我們」想念電機系,要如何準備資料?

有些家長代打電話的理由是「小孩度假去了」,所以家長直接找上教授徵詢課程,有些家長不能陪同小孩參加入學考試,卻頻頻打電話到學校確認小孩有無到場。這些過度寵溺小孩的家長,儼然成了學校註冊單位的最大夢魘。

在過去,青少年會擔心由家長陪同上大學引起同學訕笑,不過現在多數小孩似乎坦然接受家長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

學校諮詢單位發現,當家長鉅細靡遺詢問各種課程細節、未來工作出路時,小孩明明也同行,家長卻不讓小孩自行發問。甚至愈來愈多家長對小孩選系有意見,「我小孩想念文學,但我希望他念醫科,該怎麼辦?」這是諮詢單位最答不出的常見問題。

為了對付糾纏不休的家長,許多學校還擬定了特殊作戰方針。例如米蘭的博科尼(Bocconi)大學,每年新生入學都特別安排一個半小時的「家長座談時間」,提供所有資料,應付一籮筐相關問題,希望充足的諮詢時間能說服家長「下次見面就是畢業典禮了」。

米蘭理工學院校長巴利歐(Giulio Ballio)表示,有些媽媽寫信給他,希望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況,他會回答,基於保護個人隱私不能透露;有些父親走進他的辦公室,想討論孩子的問題,如果問題不是太嚴重,通常他會跟對方說,請回去找你的孩子來討論。

專家認為,這種現象除了因為新世代長不大的「媽寶」愈來愈多,也因為學校暴增、工作機會減少,許多孩子可以念大學,未來卻不一定找得到出路,讓家長感到相當憂慮。

比科卡(Bicocca)大學校長豐達內西(MarcelloFontanesi)認為,並不是青年素質下降,很多青年還是能幹且獨立自主,但可能缺乏發揮的環境或動力,因為即使在課堂上,也愈來愈少學生願意主動發問了。



◆ 平日教導有方 3歲女機警救父

中央社 2010-08-24

塔佛雅(Alesaundra Tafoya)的父母曾教導她遇到困難時,應該到那些地方求救。20日爸爸在家裡昏倒時,今年才3歲的她步行2個街區到消防隊求援,在關鍵時刻救了父親一命。

塔佛雅一家人住在加州(California)北部曼特卡(Manteca)一處社區。

「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報導,父母親都沒料到3歲的塔佛雅,還會記得平時那些叮嚀,而這些教導在20日爸爸突然昏倒時,真正派上了用場。

塔佛雅的父親表示,他「服下好幾種藥,那其實是睡前才能吃的,我想我就這樣昏倒了。」塔佛雅走到消防隊時說她的爸爸「凍僵了」,一直都沒醒過來。

消防隊的維拉陸弗茲(Robert Villalovoz)表示:「我在這裡服務20多年,頭一次看到3歲幼童跑來消防隊報案。」救護人員陪著塔佛雅回家,才看到她的父親「坐在客廳,需要接受緊急治療。」

醫生表示,如果沒有緊急就醫,塔佛雅父親可能保不住性命。(譯者:中央社實習編譯林欣怡)

fsj 提到...

救回壞孩子 余素華教書20年耗盡薪水

【聯合報╱記者吳文良/台北縣報導】2010/08/25

三重市光榮國中女老師余素華廿年來,為弱勢孩子幾乎耗盡微薄薪水。十三年前她自費創立「耕心蓮苑」,讓孩子們學習傳統倫理、道德與文化,令房東感動到免收租金,前年她獲得台北縣師鐸獎,昨天更榮獲教育部全國師鐸獎。

四十七歲的余素華老師,目前未婚,她表示,一九八六年她從高師大教育系數學組畢業,就被分發到光榮任教。

起初幾年,她兩次請調回故鄉苗栗縣南庄鄉,後來發現被視為文化沙漠的三重市,有很多注重教育的家長們,也看到很多弱勢孩子缺乏照護在街頭遊蕩,需要關懷,於是留了下來,未再申請調校。

余素華說,十三年前她與志同道合,從事廣告業的國中同學陳瑞珠捐出自己薪水和積蓄,再靠借貸湊足五百萬元,創立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當做「社區學校」,也是社區圖書館,免費為孩子們輔導課業。

剛開始遭居民強力反對,認為她們引進壞孩子,破壞治安與安寧,她還曾被檢舉是在校外經營補習班、安親班

「您的孩子,我的孩子,都是我們的孩子!」余素華不僅關懷學校學生,也關愛社區孩子們;耕心蓮苑也是隨喜用餐的「社區廚房」,這裡讓獨居老人、單親家長及孩子,有溫馨的共食廚房,讓貧困鄰居有喘息地方。

余素華除生活上的必需費用,每個月薪水的三分之二以上都用在耕心蓮苑,她說當教師薪水並不豐厚,光是耕心蓮苑創立就耗掉她超過七百萬元,但她無怨無悔。

耕心蓮苑目前擴大至五百坪用地,因余素華的真誠奉獻,感動房東何氏家族,去年宣布「租金全免」。

光榮國中校長楊尚青表示,全國師鐸獎停辦十年,今年恢復舉辦,他要推薦余素華,卻遭余老師強力婉拒。後來得知若獲全國師鐸獎,可能有獎金或其他「實質」獎勵,可為辛苦經營的耕心蓮苑增加收入,她才勉強接受推薦。



◆ 感念18元恩情 她20年助人不輟

自由時報 2010.08.25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小學四年級時,林麗玲的父親因為經商破產,在導師林昊「心照不宣」下,只交了十八元書費直到畢業。二十年來,她以自己和老師的名義,捐出了大約四十五萬元,把「十八元的恩情」放大超過兩萬五千倍大,更期望大家都能接棒,「把愛傳出去」。

父破產 小四學費只繳18元

林父破產後重病,林母幫人洗衣養活五名子女。大姊因為繳不出學費,被老師罰站,心靈受創,小學畢業就直接到汽水工廠洗瓶子,未再升學。

林麗玲命運大不同,導師林昊見她為難,交不出學費時,便說:「告訴媽媽,只要交十八元書費就好。」一直到小六,林昊都不曾再開口向她收學費,還叮嚀她一定要讀書,「千萬別去幫佣,站久了會O型腿喔!」她謹記老師鼓勵,努力讀到五專畢業。

原籍山東的林昊在國共內戰時來到台灣,後移居美國。林麗玲讀五專時報名學崑曲,竟被老師說她說話唱腔帶有「山東腔」,她才訝異發覺受林昊影響而不自知。

不過,林麗玲從來不曾跟林昊老師說過一句「謝謝」。「我覺得就一個『謝謝』,那太薄太薄了,應要把老師的愛傳下去!」

20年來 固定資助家扶

二十年來,她每月資助一千元給家扶基金會,六年前工作穩定後,固定捐出十分之一收入給家扶、伊甸、創世等基金會,還以老師之名資助家扶大專生學費,盼為老師祈福。

昨天在家扶安排下,林麗玲和長期幫助的陳雅婷首次相見,她拿出雅婷寫的信,還送上今年春天在台東布農部落畫的狗狗。「狗兒睡得很香,希望雅婷就像牠,努力而安心地過日子,找到幸福。」

雅婷三歲時父母離婚,國二時,父親因肝癌病故,阿嬤也在隔年過世,她從此「姊代母職」,照料弟妹和阿公。高一即半工半讀養家,升上高雄應用科大四年級,還取得赴日本鹿兒島大學交換學生機會,每天到燒肉店打工七小時,賺足機票錢和生活費。

上進的她畢業後短短半年,已當上南山人壽業務主任。昨天向林麗玲獻上感激的擁抱,林爽朗地說:「妳如果要感謝,就感謝我的老師,再把愛傳下去吧!」



◆ 8成新移民 孩子功課使不上力

中央社 2010-08-25

善牧基金會針對外籍配偶調查顯示,新移民配偶認為在指導孩子課業上有困難,最主要的原因是「看不懂作業裡出的題目」、其次為「看得懂作業題目但不知如何教導」。

善牧基金會今天下午發表「新移民家庭國小子女課業指導狀況」調查,在71名受訪外籍配偶中,東南亞籍配偶佔43名,大陸籍配偶有28名。調查結果發現,不論大陸、東南亞籍配偶,有79%覺得在指導孩子課業上有困難。

到底是什麼問題困擾著這些外籍媽媽,最困擾的是「看不懂作業題目」、其次為「看得懂作業題目但感覺不知如何教導」、「工作時間長,很難抽出時間指導孩子功課」,以及中文程度不夠看不懂學校聯絡簿,且「小孩並沒有完整地告訴我作業內容」。

以課業的科目來說,最讓外籍媽媽們感到頭痛的是「語言」,尤其是英語,其次是閩南語。

善牧基金會執行長湯靜蓮表示,對較弱勢的新移民家庭來說,他們的孩子容易在學習上受挫,也有可能因長期在學業方面低成就、競爭力低落的關係,漸漸失去學習的自信心。

為協助新移民家庭,善牧基金會從民國92年開始新移民家庭的服務工作,並協助其子女課後輔導;另外,痞客邦公益家網站即日起也與善牧基金會合作,呼籲更多網友響應公益活動。



◆ 廖玉蕙:喧賓奪主的錯別字

【聯合報╱廖玉蕙】2010.08.25

經常有機會應邀參與各式文學獎的評審工作,其中,感觸最深的,就是錯別字數量之驚人。一般說來,前來參與徵文競賽的,應該都是對文學一往情深的,如果連這一批文學的粉絲在使用文字時都連連出錯,就遑論一般大眾了。業師張曉風教授就曾經幾度半開玩笑的提議,得獎作品如果錯字太多,應計量扣除獎金,以提醒競賽者對文字的敬重,藉此改善錯別字的嚴重現象。

錯別字之嚴重,從學測、指考的作文看得最清楚。每份卷子幾乎都或多或少出現「小時後」、「以經」、「性趣」、「女姓」……等錯別字,有些別字常在文章中造成奇異的啼笑皆非,譬如今年指考就有學生描寫屈原,說「劍一般的眉毛是他剛正的性徵。」在題為「應變」的作文中有人寫著:「游泳是我最大的性趣。」有人強調:「做人不要同流河汙。」看來不管學測或指考,主其事者顯然都已存心放棄對文字正確性的要求,雖然有「酌予扣分」的辦法,卻顯得欲振乏力,這由今年推薦的高中二次基測滿分作品中錯字不少可以看出。

大考中心規定閱卷者不得在錯字旁標示符號來提醒複閱者注意,就是唯恐有人扣分、有人不扣分,造成另一種不公。但是這般的縱容,已導致考生越來越馬虎,甚至乾脆將不會寫的字空下,連替代文字都懶得思考。其結果就是就業之後,即使是從事文字精密度講求較高的行業,依然故我,我們從近年來平面媒體的標題及電子媒體的字幕頻頻出錯可見一斑。

錯別字之所以層出不窮,跟練習太少、記憶不深有關;而電腦自然注音法的自動選字也脫不了關係,眼看字都對了,但在按下輸入鍵的剎那,卻經常自動豬羊變色,防不勝防。

除此之外,我對錯別字還有另類觀察。近年來,各政府單位發包公共工程,尤其是藝文活動,前來競標者總挖空心思,希望出奇制勝,於是大量諧音字出籠,音同字異的Slogan被印在旗幟上滿街招展,令人怵目驚心。譬如:親字(自)出馬—馬祖文學獎、篇篇(翩翩)起舞—台灣現代詩刊與詩集特展、鶯陶(櫻桃)派對 —國際陶瓷藝術節、NCO超.樂(超越)系列—音樂大不同~「箏」符(征服)琴(情)海、桐言桐語(童言童語)話三和—二○一○客家桐花祭、寫作達人—就是要你語(與)眾不同、馬部(不)停蹄—部落客駐馬祖計畫、育藝(寓意)深遠—藝術教育啟蒙方案……。

類似的諧音錯置,原先還加括弧標示,或只是偶一為之,俏皮機趣,很能達到會心一笑的吸睛效果;誰知其後耽溺成習,括弧索性拋開,文字逐漸被橫征暴斂地耍弄到淪肌浹髓的地步。

本來讓新字彙、新事物加入語言的世界,也是文學家所追求的,但真正能寫出類似「穿越林間聽海音—林海音文學展」這樣優美合度Slogan的可說少之又少,其餘如上述別字翻為主流的喧賓奪主,對基礎尚未穩固的學生而言,只讓他們正訛難辨,更加困惑。所以,若要認真究責錯別字之氾濫成災,政府單位以滿街招展的活動旗幟領頭示範,堪稱幫凶。孔子「惡紫之奪朱」,憂心且厭惡以邪代正、以異端充當正理,恰恰道出了許多文學教育工作者對錯別字日增所造成文字災厄的憂心。(本文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fsj 提到...

離島、原民5歲幼兒 9月起免學費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10.08.26

教育部長吳清基昨天宣布五歲幼兒免學費計畫,今年九月起,離島及原住民鄉鎮即可免學費,雜費(月費)則依家庭年收入不等,最高補助每年三萬元,受惠約一萬人;明年九月起擴大至全國年收入在一百一十萬以下家庭,受益人數將達十五萬四千人,占全國五歲幼兒數的四分之三。

吳清基表示,分階段逐步實施是因政府財政困難,優先補助所得較低家庭,一○一年將爭取擴大辦理。且除提供學費補助,吳清基強調,還將提升幼稚園師資水準、交通車、公幼課後留園補助等配套措施。

教部國教司長楊昌裕表示,部分公立幼稚園中午或下午三、四點就放學,教育部將鼓勵公幼開設課後留園,並補助家庭年收入三十萬元以下幼兒的留園費用;且補助離島、山地鄉公幼提供交通車,讓偏遠地區幼兒也有機會跨學區入學。

在提升幼稚園水準方面,楊昌裕表示,將補助離島及偏鄉教師參加教學觀摩的代課費、差旅費;補助只有高中職學歷的教保人員,攻讀大專的幼保科系。

楊昌裕表示,五歲幼兒補助只發給公幼及經教育部審核通過的四千八百多所私立幼稚園,合作園所不得因教育部的補助而變相調高收費。目前約有百分之六私幼尚未成為教育部的合作園所,一部分為都會區的貴族私幼,還有一部分為未合法立案園所。

教育部表示,本年度的受益對象為九十三年九月二日至九十四年九月一日出生幼兒,免學費部分開學就不用繳費,月費部分則可能要先繳第一個月,再視核定後的年收入退費。

為讓家中有五歲幼兒的家長了解補助內容,教育部將在下月中旬寄送一套四本的手冊到幼兒戶籍地址。補助計畫明年預計支出六十億元,如未來要全面免費,需再增加二十億經費。



◆ 廖國豪怨教育 國中導師:很洩氣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5810172.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寅/台中報導】2010.08.27

廖國豪就讀的國中訓導主任謝勝南對於廖國豪把自己的行為歸咎於「台灣的教育害了我」不以為然,他說,為了廖國豪,劉姓導師一學期和廖的阿公、阿嬤、叔叔連絡30多次,這叫教育害了他嗎!

謝勝南說,這些過程,問問廖國豪的阿公、阿嬤等家人,還有廖國豪問問自己,就可以清楚老師有沒有認真、用心的對待廖國豪。

他說,廖國豪家人國中時即經常替他闖的禍善後,對於老師有沒有愛護廖國豪很清楚,這也是至今廖國豪家人從未怪過學校的原因。

但是劉姓導師對於廖國豪最終仍走上歧途,每次提及就搖頭嘆息,感覺「很洩氣」。

他說,廖國豪的中平國中同學,今年有人從台中一中滿級分考上大學,國立大里高中今年考上醫學院的學生也是中平國中畢業,「為什麼同樣一所學校畢業,別人的表現是這樣」,問題在於「廖國豪走偏了!」。

謝勝南說,廖國豪平安落網,為他感到高興,但廖國豪如今應該做的是為自己的行為懺悔,不該再扯說「教育害了我」。

他並認為,廖國豪的父母離婚,父親多次進出監獄,雖然祖父母都盡了力,但就像廖國豪阿公所說「在外交了壞朋友」,是他走偏了的主因。



◆ 創業故事-從一粒米看到一個石化王國

【郭騰尹】2010-08-26 工商時報

春夏之交,有一百多位中國企業家來台灣參與公司所辦的培訓課程,這些老闆從小對台灣就有著莫名嚮往,就像我20多年前第一次從廣州白雲機場入境中國時,有種難以言喻的興奮。

我們帶著這一百多位老闆參觀位於長庚大學內的王永慶先生紀念館,這裡有台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及這位經營典範創業的過程,從幾處蠟像設計可以看到王創辦人的成長時代以及他小時賣米的場景。王永慶小時候賣米的故事為企業界熟知,而今當導覽人員再次對大陸企業家述說時,我竟然發現這故事還有未完的插曲!

原來王永慶先生年輕時賣米,不只會熟記客人家的人數及吃米的周期性,然後在客人快吃完時主動將米送到,這代表著行銷者的主動性並且熟知客人偏好。

更讓我驚訝的是,後面的最終曲,差一點的人是直接將新米倒進米缸裡,變成舊米永遠都沒有吃完的一天;好一些的人會將舊米先倒出來,把新米倒入米缸,再把舊米補上;而王永慶先生不屬於這2種,他把舊米倒出來之後,主動將米缸清洗一遍,然後細心擦乾,再將新舊米依序倒入,才算成功完成送米的過程。

在場每個人都對這種做事的態度發出讚嘆,這種細節上的工作習慣,造就後來台塑的石化王國,也讓「勤勞樸實」這4個字成了王永慶先生一生最佳的註解。

倒米雖然只是個基本動作,但客人都看在眼裡,虛應了事的人是不會有客人緣,他也只會把你當成普通的送米工人,但若是你細心與負責任,那麼在顧客心中,你將是認真的「小王」,客人會記住你,成為忠實客戶,並且主動為你宣傳掛保證,人生的財富不都是從這裡開始累積的嗎?(本文作者為實踐家教育集團全球總部營運長)

fsj 提到...

免試入學 教部、北北基各唱各調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10/08/27

台北市、縣、基隆市昨天宣布一百學年度共辦高中職免試入學方案,教育部也趕忙宣布明年擴大免試入學在校成績採計方式,但各唱各的調。家長哀嘆,考慮高中、五專升學,四個月內竟有至少七種不同的標準、區域、性質、方式要選擇,對九年級的孩子與父母真是種折磨。

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清大教授賀陳弘表示,「說是免試入學,卻要採計在校成績,學生壓力只會更大,變成大災難。」全國家長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也說,北市五學期成績全都要採計,會讓孩子「天天都是戰爭,同學都變敵人」。

北北基三縣市昨天上午宣布共辦免試入學,北市與基隆市採計五學期學業總平均的全校排名百分比、北縣是五學期十五次定期評量,擇優六次採計。教育部則在下午說明,採計學期總成績以不超過三學期為原則;若採計段考成績,不得超過六次。

對不同的方案,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會請北北基朝教育部升學制度委員會提出的決議努力,但教育部給的是原則性建議,並無強制性,「尊重地方因地制宜的做法。」

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各縣市可以因地制宜,而且北北基情況比較特殊,競爭激烈、人數多、菁英學校也比較多。

張明文表示,「免試」入學指的是「免基測」,而不是免除所有的成績採計;但教育部推動免試入學的目標是「學區登記入學」,希望不必採計任何成績,只要登記就可入學,目前已有台東的關山工商、成功商水等校採用;去年不必考試就可念的高中職、五專約占總校數的一成一。

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七月即做成決議,限制採計在校成績的次數;教育部原以為北市也以採計三學期為規畫,沒想到北市突宣布採計五學期,逼使教育部昨天連忙開記者會表態。

※ 相關報導︰

* 高中職免試入學 北北基方式有4種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67084



◆ 採計五學期「教改走樣變災禍」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10/08/27

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多位委員表示,北市採計五學期成績,對孩子產生的壓力,將比目前的基測還要大。教育部中小學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教改協會常務理事丁志仁也表示,該委員會課程組曾正式做成決議,反對採計國中在校成績。

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清大教授賀陳弘表示,他參加教育部升學制度委員會兩年,原來懷抱理想,希望推動免試入學後,學生可以適性入學、壓力減輕,沒想到現在各縣市政府推動「免試」的做法,竟是全面採計高中職三年的在校成績,「改得走樣了,且走樣得很嚴重,會變成大災禍!」

賀陳弘表示,他在七月初升學制度委員會議中,即提出意見,並要求列入書面意見,要求免試入學只在高職及五專實施,普通高中就不要再擴大辦理增加學生及家長壓力、驚恐的「免試」入學。

也是升學制度委員的全教會代表詹政道表示,北市採計在校成績多達五學期,「這絕對不在我們預期之內,跟我們二年前的夢想差太多了。」且委員曾要求教育部如採計在校成績,就要做好配套措施,但教育部提出的配套所有委員都不滿意,「如果沒有配套,就不能比在校成績;台北市這樣搞下去,我們絕對反對。」

林文虎也為明年要升高中的北市學生感到難過,「我們大人還有個周末、偶爾放個假,現在國中生一天都不能鬆懈,太不人道了。」他並表示,北市會因此成為全台教育最「落後」的地區。

丁志仁表示,中小學永續委員會成員已決定自行製作兩年來開會紀錄光碟,「大眾就會看到我們在其中如何反對採計在校成績了。」



◆ 冷眼集/這樣,叫免試?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特稿】2010/08/26

免試入學到底是「真免試」,抑或換湯不換藥的「假免試」?雖然不必考基測,卻要付出國中三年大考小考錙銖必較的代價,難怪國中生會說,「免試?就免了吧!還是拚基測的投資報酬率比較高」。

北北基共辦免試基測方案今天出爐,三個縣市採四個免試辦法,果真發揮「化簡為繁」的本事,招生名額、對象、條件和成績共有好幾套,讓人看了七暈八素,學生和家長要花多少力氣才搞得懂如此複雜的遊戲規則?升學壓力還沒減輕,就已經神經緊繃、壓力破表。

採計五學期總成績的免試門檻,代表什麼?如果這套遊戲規則要一直玩下去,等於提醒現在小六學生要預作準備,進入國中的第一天,就要德智體群美樣樣都好;除了拚小考、段考、模擬考的分數,畫畫時也不能愛怎麼畫就怎麼畫,要注意要畫得好、得高分。

孩子跑步跑得慢、球打得不好,家長也要提高警覺了!趕緊趁小學階段訓練吧,因為想走免試入學,功課好卻「弱雞」是不行的…。

唯一可以眉開眼笑的,大概是補習班吧。多一個多元入學管道,補教業者就多一個生財之道,小學生快來拚升學吧!

免試入學方案在離島偏鄉可以推得動,但在全國升學競爭最激烈的基北區,在「公平」的大帽子底下,卻成了不折不扣的畸形怪胎。而這個畸形怪胎的催生人,不只是制訂政策的官員,還有孜孜矻矻於升學成績的學校,以及非明星高中不讀的學生家長。

fsj 提到...

18歲殺手的錯誤 大家都有責任

【本報訊】2010-08-27 中國時報

十八歲的孩子會有些什麼樣的煩惱呢?他可能擔心升學、不喜歡考試;或者,青澀的戀情讓他有些憂慮;還是跟同學同儕間的人際關係不順,甚至,他可能只是擔心臉上的青春痘或者是身材不理想;但廖國豪卻以一樁震驚全國的命案迎接自己的十八歲;跟絕大多數同齡青春少年所擔憂的事完全不同,過去的三個月,廖國豪活在被追捕到案的恐慌中。

五月底,廖國豪還不滿十八歲,他槍殺台中角頭翁奇楠,他不但殺了人,而且被同道評為「沉穩型的殺手」。投案後,他透過立委表示,是教育害了他,因為他在學校得不到認同,老師不喜歡他,所以他翹課、翹家。

廖國豪從國小到國二都還是師長同學眼中的乖小孩,但國三開始混入黑道。他從一個白淨斯文、被同學暱稱為「古椎仔」的單純少年變成一個殺手,轉變期間不過短短短的一、兩年。就在這關鍵的時間,廖國豪因家庭破碎,得不到溫暖與關照,在學校的功課不好,於是翹課、混黑幫,陸續犯下偷車、搶夜歸婦女皮包、強盜等罪行,甚至曾經凶狠到拿鐵槌敲破銀樓玻璃強盜金飾,還替老大揹槍、開槍,最終竟了殺手。

廖國豪投案後責備學校教育,著名的教育專家李家同也認為是學校放棄了他,才會讓廖國豪也放棄了自己。但學校老師則表示其實廖國豪的問題出在家庭教育,老師拜訪他家多次,但連家人都管不動他、沒辦法叫他按時上學,學校能怎麼辦呢?老師還說,他的同學也有人考上醫學院,廖國豪自己不學好,怎麼能夠怪別人呢?隔代教養的阿嬤則說廖國豪是被朋友帶壞了。廖國豪殺人投案後,認識他的人幾乎都不勝唏噓,說他走錯一步路,回頭太難。

廖國豪的指控、甚至於李家同的指責,讓老師們覺得委屈是可以理解的。站在教育的立場,很多老師都有「一個都不能少」的理念和理想,但是放在現實環境裡,像廖國豪的例子,他家根本沒有人有心力關懷他,少了家庭這一塊,學校的老師再有愛心恐怕也力有未逮。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廖國豪很顯然是學習低成就的孩子,但他曾經擔任籃球隊長,可見儘管學業成績不一定很理想,在體育方面的表現還不錯,如果老師家長們可以在這方面多多給予鼓勵,讓廖國豪找到自己的成就感,把時間精力放在球場上,說不定有機會讓廖國豪安定一些,不須向黑道幫派尋求溫暖認同,也不必走上混黑道的不歸路。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唸書,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志趣和強項,非常重要,這或許是學校教育可以為像廖國豪這樣的孩子著力的地方。

儘管在廖國豪出事後,他的父親廖志忠向社會及受害人家屬致歉,承認是自己沒把兒子教好;但是廖志忠自己吸毒、多次進出獄所,生活就很沒有章法,況且,他是在十六歲時做父親,可以想像他自己恐怕也經歷了荒唐的青春,哪有心力管教小孩?或許可以說,十八年前,在廖志忠做了「小爸爸」之後,就埋下了這個不幸,因為廖志忠自己也不成熟、連自己都管不好,又怎麼去管教小孩呢?即使學校老師覺察有異,廖家也沒有大人有心有力拉廖國豪一把,結果竟讓他一路敗壞到不可收拾的局面。

廖國豪的阿嬤聽到孫子出事後的反應也很典型,她認為孫子一向很乖,都是被不好的朋友給帶壞了才會這樣,也就是說,都是「外面壞人」的錯。這跟廖國豪認為自己會變成殺人凶手是學校老師造成的一樣,他們都認為責任是在別人身上。老師或許不夠細心和耐心,沒有及時在廖國豪轉變的關鍵時期給予協助、導正,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同樣的環境、類似的成長背景,還是有願意為自己負責的人,突破困境,活出不一樣的人生;社會新聞版不也出現過結局跟廖國豪完全不同的故事嗎?向上向善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當事人也有自己要負的責任,不能全部怪到社會與學校教育。

廖國豪特別欠缺的其實是家庭教育這部分,他的母親不見了,父親說兩年沒看到小孩;負責養育的阿公阿嬤也弄不清楚孫子到底怎麼回事,家庭的拉力這麼小,廖國豪出外闖禍,恐怕也在所難免了。如今廖國豪既已投案,父親、阿嬤也都希望他能夠面對現實。誠心懺悔、協助釐清案情真相,才是廖國豪重獲未來的機會;畢竟,他才十八歲。

※ 相關報導︰

* 《拯救下一代》(原名:如何落實德行教育) 原作者:蔡禮旭老師
http://www.chinamorality.org.hk/big5/publication/new22-content.htm

fsj 提到...

8成8老師以任教為榮 但覺不被尊重

【聯合晚報╱記者謝蕙蓮/台北報導】2010.08.27

一項今天公布的國中小教師大調查顯示,高達88.5%的國中小學老師,以當教師為榮;但自認工作被尊重的,卻不到七成;其中又以年資5到10年的教師,士氣最低落。

調查也發現,國中老師的無力感明顯超越國小老師,包括「不相信自己努力,學生就會進步」、「不滿意教學成果」、「認為學校師生關係不和諧」的比率,國中教師幾乎都是國小教師的兩倍。

《親子天下》雜誌今天公布國中小教師大調查,這項調查抽樣各縣市562所國中小學教師,寄出近兩萬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萬1778份。

調查結果發現,國中小學老師以身為老師為榮的高達近九成,但覺得自己工作被尊重的,只有69.4%。其中,工作5年以下的年輕老師,覺得工作被尊重的比率最高,有77%;工作5 到10年的老師覺得被尊重的比率最低,只有65% 。

值得注意的是,受訪的國中老師,有25%、相當每四人就有一人,不滿意教學成果;另有13.7%的國中老師,不相信自己努力,學生就會進步 。

調查認為,造成教師士氣低落的主因,少子化造成教師供需嚴重失衡是一大主因。包括台南縣、宜蘭縣、南投市與基隆市已連續五年停辦教師招考,今年全國也只有五個縣市招考國小教師,錄取率不到1%,想當老師比當司法官、外交官還難。

雖然部分老師成就感低,但調查顯示,有55.8%、超過半數國中小教師贊成教師評鑑,年資五年以下贊成比率77.1%最高。



◆ 男女大不同 靠教養,非天生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66314

【元氣周報╱中央社】2010/08/27

科學家希望我們相信男女天生大不同,因為他們可能來自不同星球,但有一本新書稱兩性差異其實是教養方式的不同所造成。

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最近一本新書指出,1992年暢銷書「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倡導的男女天生大不同的觀念,已經過時。

事實上,後天的「教養」,對一個人的技能、特質和個性的影響最大,而非天性。因此男生並非天生就比女生更會看地圖和更會停車,而女生來到世上也不是比男生更能一心多用或善於溝通。

相反地,技能存在性別差異是由父母和教師引導所致。

根據墨爾本大學心理學家蔻德麗雅.范恩(Cordelia Fine)的新書「性別幻覺」(Delusions of Gender,暫譯),男女神經系統並未存在重大差異。

芝加哥醫學院的艾略特博士也同意,男女大腦也許存在些許差異,但影響不大。她說:「兒童的智力差異並非來自遺傳,而是來自學習,他們的表現是我們對於男女性別期待的結果。」

艾略特告訴「新科學家雜誌」(New Scientist):「沒錯,男孩和女孩、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但大部分差異遠不及『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所提出的刻板印象。」

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普羅明說:「每項技能、特徵和人格特質是靠經驗塑造。大家忽略男生和女生之間的巨大相似性,反而過度誇大兩性間的細微差別,這簡直讓我抓狂。」



◆ 少子化衝擊國中小空蕩 盼不到新生 師無奈調職

【林金池、李忠一、洪祥和/綜合報導】2010-08-27 中國時報

受到少子化衝擊,北縣、宜蘭、花蓮等地的國中、小新生人數明顯減少,北縣新莊國中一口氣減了七班;宜蘭縣有國中一個班級僅十六人,花蓮縣除了今年升小五學生因為屬龍,學生數較多外,其餘各屆學生數都不多,甚至卓清國小只有一名新生報到。

北縣教育局統計,今年國中新生約三萬九千人、國小新生為三萬四千人,與去年比較,國中、小共計減班兩百卅一班,國中平均每班人數卅四人、國小廿九人。教育局指出,少子化的現象從十年前開始出現,小學新生數受衝擊已持續數年,國中在今年進入高峰期。

減班最多的國中為新莊國中,一口氣從四十一班減到卅四班,計減少七班。校長謝金城表示,雖然減班最多,但校方可趁這段時間整修教室,也可以提高教學品質,反而是件好事。

宜蘭縣教育處國民教育科科長張淑芬表示,宜縣今年有五千八百名國中新生,學生數比去年少了三百廿九名,部分偏遠學校一個班級學生人數不到廿人。員山鄉榮源國中每班僅十六人,校長孫羅宴無奈地說,偏遠地區教學資源少,缺乏補習班、圖書館,家長在孩子尚未念小學時已遷戶籍,「真的很無奈,也沒辦法」。

花蓮縣教育處統計,國中、小新生人數逐年以百人的幅度遞減,今年截至昨日,國中報到人數近三千七百人、國小為二千五百餘人,預估九月一日開學,國中、小實際到校人數可能會再增加一、二百人。

生肖不同,新生人數也有差異。國中新生屬虎,為近幾年人數新低點,將衍生減班問題,花蓮縣的國中新生將縮減十班,約有兩名超額教師,將被調往花蓮市與吉安鄉。

花蓮縣卓溪鄉卓清國小新生人數也因少子化創新低,至今僅一人報到。校方表示,下周入學人數若不變,也不會合班上課,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教法。面對少子化,林姓國文老師笑說:「至少作文不用改很多啦!」他指出,班級學生數少,較容易掌握班級的教學狀況,但也擔心少子化後減班,讓老師得兼任非專長的課程。



◆ 盲目鼓勵生育 不智之舉

【林基興/北市(科學月刊社理事長)】2010-08-27 中國時報

最近媒體報導內政部鼓勵生育事宜,幾乎全為贊同聲音。其實許多人是從「經濟」層面著眼人口問題,但還有「環境、倫理、永續」等須考慮。

例如,台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六四三人。台灣適合人口居住的盆地平原僅佔三分之一面積,盆地平原的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一九二○人。有人主張,台灣合理的人口密度應介於荷蘭的每平方公里三九七人和日本的三三五人間;這樣子,台灣的大地才有休養生息機會,台灣人民也才能避開土地過度利用而來的天災人禍。另外,還需多想全球變遷問題(包括能源、環境、經濟等的平衡發展)。

我國還要鼓勵增加人口嗎?諸如一九五○年代錯誤的人口政策,雖然目前人口遞減趨勢會導致未來扶養負擔沉重與流浪教師等問題,但我們要更宏觀地多方考慮,則「衡量大局」後即知不能「以錯救錯」,大家勇敢面對過渡陣痛期,認真規劃國土與人口密度、經濟發展、環保政策、國民(文明)素質等,才是永續之道。

fsj 提到...

免試入學轉彎 北基改採3學期成績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67522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10/08/29

台北市、基隆市前兩天才宣布明年高中職、五專免試入學要採計五學期成績,遭質疑與教育部不同調,昨天政策大轉彎。台北市、基隆市教育局處昨天在全國教育會議中宣布,將改為只採計三學期,且固定採計國二上、下及國三上學期成績。

台北縣則不變,維持自五學期的十五次段考中擇優採計六次。

教育部長吳清基昨天上午向台北市教育局長康宗虎「道德勸說」,康宗虎在早上開會前還只透露採計方式「會做程序上的調整」,但中午即宣布,尊重教育部的建議。

基隆市教育處科長劉美蘭隨後也跟進,比照台北市改為只採計三學期。劉美蘭說,基隆市本來就只想採計三學期,但基隆市有許多優秀學生會到北市去念,因此才比照北市做法。

康宗虎表示,當初因考慮採計五學期會比較「完整」,本月廿六日才宣布採計五學期,這兩天家長有很多意見,再加上尊重教育部政策指導,會在一個月內循程序修訂明年免試入學採計方式,並正式公布。

康宗虎表示,台北市自辦的北星計畫,明年也將配合把採計五學期成績改為三學期;不採計國一成績,是因國中生剛入學,需要一段時間來準備調適。

台北縣教育處長劉和然表示,他堅持採計次數愈少愈好,且學生有時也會粗心、身體不舒服,如果是擇優採計表現最好的六次段考,學生壓力就不會那麼大。

但北縣自辦的免試入學計畫,限定校排在前百分之二十的學生才能申請公立高中,也被批評門檻太高;劉和然表示,一○一年可望調整放寬,降到北北基合辦免試入學的門檻,即校排前百分之四十的國中生即可申請。



◆ 大陸博士生 增長快卻素質低

全球最大博士產出國 學生在校忙攢書 畢業爭捧博仕碗

【記者楊慈郁/綜合報導】2010-08-29 旺報

學歷當道!30多年來,大陸博士生增長速度驚人,一項調查顯示,大陸在讀博士10年間增加了19萬人,30年增長1萬多倍,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博士產出國」。然而,對應於龐大博士生,博士導師卻嚴重不足,甚至一個導師最多同時帶47名博士生。

博士和博導之間,更從純粹的師生關係,異化為僱傭關係。為數眾多的博士生經常被博導當成廉價高級勞動力,「現在大家都叫導師為『老闆』,博士其實就是替導師打工的。」有網友如此感嘆。

博士生遽增 素質下降

1978年,大陸第一批18名博士生入學,2006年在校博士生已超過20.8萬人。《長江日報》引述華中科技大學教科院教授周光禮新書《中國博士品質調查》中的報告指出,1999年至2009年,大陸在讀博士生由5.4萬人增加至24.63萬人,10年間增加了4.56倍。2009年,大陸在學博士生24.63萬名;2010年,博士招生計畫為6.2萬人。

「博士大躍進」帶來了博士的貶值,也引發學生素質疑慮。統計數據顯示,46%的博導同時指導的學生超過7名,最多高達47名;大部分博導認為自己適合指導的學生不超過6名;近13%的博士生每月與導師交流不到1次,甚至還有3%的博士生從未與導師交流。更有半數企業認為,大陸博士培養品質 10年來整體上沒有進步,「甚至還有下降趨勢」。在對新進博士創新能力的評價上,用人單位認為「一般」和「差」的占68%。

寧棄科研 爭當公務員

事實上,大陸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讀博並不是為了學術和科研。由於大學擴招和嚴峻的就業形勢,很多學生讀博是為了繼續留在學校,推遲就業。

教育學者熊丙奇曾撰文指出,現今大陸的博士教育,其首要功能不是培養學術人才,而是滿足社會對「具有博士學位人才」的需要,導致博士教育規模迅速擴大,而品質急遽下滑。

大陸博士就業也出現新動向。以往,95%的博士畢業後都會留在高校(大學)或科研院所,但現在半數以上卻選擇進入政府部門當公務員,因此有人笑稱,博士其實是「博仕」。

此外,博士與導師之間的畸型關係,同樣令人關注。《中國博士品質調查》中披露,60%的博士生認為,他們承擔了導師課題一半以上的任務,有些導師的橫向課題(由民間機構資助的研究項目)100%由學生完成。有博導坦言:「現在有的博導連學生的論文都不看,純粹就是老闆。」

剪刀+漿糊 研究生忙攢書

《文匯報》報導,今年暑假,許多博士生都忙著幫導師「打工」,北京某大學法學院博士生施辰光(化名)就在博導的「帶領」之下,每天埋首於圖書館,拿著剪刀和漿糊「攢書」。攢書就是編書、造書,帶有貶義,指複製黏貼、摘抄別人的成果出書。「只要你上過研究所,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這樣的工作,因為不少導師手頭都有這樣那樣的出書任務。」施辰光說。

以法學領域為例,出版社為了提高影響力,往往會找有名氣的教授擔任原文著作翻譯,然而,出版社視名校教授為「金字招牌」,但真正操刀者其實往往並非教授,而是由教授底下的博士生們「代勞」。

施辰光曾耳聞目睹,有的博士生整天忙得像小蜜蜂一樣,大部分時間都在為導師打工。碰上導師有大型著作的翻譯,幾個學長、學弟就組成工作組,各領幾章分頭翻譯,到時交稿即可;碰上新法解讀等著述,法條解讀必是學生來做;而到了教材編寫時,研究生更是鐵打的主力軍,一個個成了「搜索工」和「裝配工」。

博導當包工頭 學生疲於打工

就這樣,博導竟搖身一變成了專管任務分包的「包工頭」(工程承包商)。有些教授更是張狂,在接到任務或申請到課題專案後,便召集一批大學生,完成任務後交由研究生代為過目,以此提高效率和進度。「有些學術問題,研究生尚缺乏處理能力,更別說尚未接受系統學術訓練的本科生(大學生)了。如果導師最後不細心審核,出版社編輯又不把好關,不知道要誤人子弟多少!」施辰光說。

自從開始攢書之後,施辰光終於明白,為何一本書熱賣後,過不了多久就能看到一批同題材圖書搶著上市。但更令他驚訝的是,一些乍看粗製濫造的讀物,錯誤百出也就算了,但就連正規出版社出的嚴肅學術書籍與大學教材,都會犯常識性錯誤,「因為這些書籍背後的寫作者裡有太多『剪刀加漿糊』的攢書工!」

每千字30元至50元(人民幣,下同)的報酬雖不高,但對於沒有收入的學子而言,一本書好幾千元的回報,還是很有吸引力。有些熟諳「剪刀加漿糊」的攢書工,甚至一天就能攢個上百頁!施辰光坦言,有時會感到有些愧疚,但大多數校園「攢書工」卻不這麼想,既能學以致用,又有不錯的收入;博士研究生往後還要出版博士論文,早些和出版圈內人士混熟,何樂而不為呢?

fsj 提到...

美國養父母:盼領養兒回台學母語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0.08.30

美國夫婦保羅與海蒂2003年領養台灣小女孩王紫如,如今紫如已經要上小學三年級,夫婦決定放棄工作,帶著孩子到台灣讀台北市新生國小。今天紫如第一天在台灣上學,保羅夫婦希望她在完全中文的環境下學習。

海蒂說,她自己也是被領養的小孩,從小就感受到養父母的照顧,加上她無法生育,因此一直積極尋找領養的機會,能收養紫如是上帝的恩賜。談到紫如,海蒂眼中滿是母愛,回憶第一眼見到紫如的印象直說:「胖嘟嘟好可愛,還有沖天炮頭。」

2002年,保羅與海蒂足足等了8個月,才等到領養的通知。保羅回憶,接獲通知當天,夫妻兩人馬上買到西雅圖到台北的機票,一天之內就趕到台北看小孩。他滿足地說:「雖然累,也很恐懼,畢竟完全沒有當父親的經驗,但也因此更珍惜這個緣分。」

由於紫如是台灣小孩,基於尊重小孩母國,保羅與海蒂每年都會抽空到台灣旅遊,紫如也特別喜歡台灣的人事物,更決定今年舉家遷到台北,讓紫如就讀台灣的國小,在完全中文的環境下學習。保羅更計畫在台灣找工作,利用電子工程師的專業設計實驗室,他驕傲地表示,海洋大學實驗室就是出自他的設計。

今天第一天認識新環境的紫如,上午很開心的說,同學很親切,老師也很好,很喜歡這個環境。新生國小校長蔡志鏗表示,紫如完全不會中文,將先安排她進入一般的班級就讀,由老師協助加強中文能力。



◆ 少子化 國小延燒到國中

【聯合晚報╱地方中心記者╱連線報導】2010/08/30

受到少子化衝擊,近10年來,全國共有142所國中小學被裁併或廢校,其中以嘉義縣被裁併及廢校最多,共有47校;其次則為台南縣的25校及屏東縣的24 校。今天國小開學日,各縣市新生數都銳減,不少教育機關人員說,「這樣下去會很慘」。有的偏遠小學為維持學生人數,更由教師接送學生上下課,免得學校遭裁併。

北縣全縣國中小學共計減班231班,破98學年度減班218班的紀錄,國中去年減班14班。顯示少子化現象已自國小延續至國中,並進入高峰期。

台南縣今年小一新生8742人,較去年的9429人少了687人;國一新生3萬1112人,較去年的3萬2518人更少了1406人。以大內鄉二溪國小來說,今年畢業22人,新生只來8人。台南縣教育處統計,6年來台南縣國小學生平均每年減少600人;國中學生數6年平均每年減少414人。

屏東縣小一新生降至7千236人,創歷年新低,較5年前銳減2千多人。教育處統計,全縣國中小入學人數一年比一年低。教育處說,5年前國小新生人數還有9千730人,少子化的現象讓教育界憂心不已,大嘆:「孩子到底都跑去哪裡了」?

南投縣100多所中小學新生人數年年萎縮,偌大校園蚊子教室充斥。縣府統計,今年9月的新生比往年少300多人,全縣減幅逾1成,減少已逾10班。

花東地區因工作機會少,受少子化衝擊更大。花蓮縣瑞美國小的學生數最多時,曾多達800多人,「現在只剩下95人」,加上國幼班學生才勉強破百,人數最少的班級只有9名學生。

台東全縣92所國小,有5所國小人數不足5人,其中原本可能僅有2名新生報到的東河國小,因鄰居鄉鎮學生戶籍遷移,開學日前又新增2人,由關山鎮電光國小3人墊底。

台東教育處表示,今年國中新生人數近2700人,小學新生卻只有1926人,也可見少子化的影響愈來愈嚴重。今年關山鎮月眉、電光、東河鄉東河、成功鎮和平、延平鄉紅葉國小新生數都不到5人,比離島蘭嶼國小5名新生人數還少。很多分校為了吸收學生,近年來以教師接送等方式盡量維持學生人數,以免學校遭裁併。



◆ 教長:國教趨向小班小校!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0/08/30

今天是國中小開學日,但各校新生人數再度下滑。教育部長吳清基上午表示,少子化已是不變趨勢,未來除了持續降低國小班級人數,減緩少子化衝擊之外,政府也要成立跨部會的小組,因應少子化問題,計算出究竟每年應要多少新生兒最適合台灣。

另外,由於今天開學,吳清基也宣示,不管是哪一個年級,都不應該在開學日考試或進行任何測驗;教育部將立即要求各縣市教育局處做好控管,一旦發現就會列入該校缺失。他強調,目前高達90%以上的學生可以進高中職,教育已經很普及,不需要開學就考試來測驗學生能力。

教育部統計,今年共計有21萬6000名小學新生。教育部國教司分析,今年的小一新生減少人數超過1萬人,減班300班以上,但預計明年開始會逐漸穩定,以每年減少2000人的速度下降。台北市今年小一新生人數也首度跌破2萬,估計只剩1萬8600名新生,最多要減少100班。

吳清基上午參加北市萬華國小開學日活動時表示,為了因應少子化衝擊,將建議行政院組成跨部會的工作小組,研議相關政策,一起找出國人不生小孩的原因,並推出各種鼓勵生育政策。

他強調,教育部日前推出的五歲幼兒免費入學政策,先讓公立幼稚園免學費,未來會逐步擴大推動,讓五歲幼兒真正免費入學,鼓勵生小孩。

吳清基坦言,目前除了少數都會區因為人口集中沒有減班問題外,絕大多數的國小都面臨少子化衝擊,國教要趨向「小班小校」,減少人數,讓教育品質更精緻外,也可減輕對教師的衝擊。



◆ 安得廣廈千萬間-子曰:「教改猛於虎」

【朱敬一】2010-08-30 中國時報

自己參與若干國家政策的研擬及討論,難免都會有些挫折。有些時候,政府需要遊說新觀念,但是總會碰到一些腦袋控固力的人;有些時候,觀念與政策都溝通順暢,惟偏偏主事者抓不到執行重點,讓人覺得事倍功半。

但是一般而言,這些挫折只會使我減少推動事務的衝勁,卻少有情緒上的傷感。政策推不順,唯一會讓我感到痛到心裡的,就是教育改革。看到年輕孩子一代一代在壓抑與扭曲的環境下受教,看到政策完全沒有方向感地變來變去卻使孩子們增加痛苦,我總有一種錐心刺骨的不忍。

最近幾個月,教育部與地方教育局推出了不少奇奇怪怪的所謂教改方案,一下子說要基測兩次變一次、一下子說基測要增加難題以提高鑑別力、一下子要改量尺成績為百分計分、一下子要增加免試入學的比例、一下子又說免試只是免去基測,但要採計在校成績、一下子要推國民教育向下延伸至五歲、一下子又要高職入學部分免費、一下子又說只有成績前四○%者適用免試。

外界若是向中教司長或技職司長詢問以上任一項政策,他們都能侃侃而談、講出一堆推動理由與周全準備。但是,我們不想要為難負責執行的事務官,而想請問教育部高層,這些零零雜雜改革案背後,究竟是什麼樣的整體方向與理念?我相信他們會支吾其詞,講不出什麼道理。「支離破碎、沒有方向」,是許多人對最近十幾年教改政策的感想。

就拿擴大免試入學一項來說吧,我就完全無法同意教育當局「採計在校成績」的爛設計。誠如家長團體代表所說,採計在校成績,就必然使國中生將同學視為競爭對手、將平時視為戰時、將一次次段考視為爭勝場所,而非自我評量學習成果的手段。這種所謂免試入學,只是為了增加免基測人數而胡亂拼湊出來的鋸箭式政策,完全不論「免試」的目的,也完全不顧採計在校成績給學生帶來的痛苦。民進黨時代的教育部也許意識形態太強,太想在教育內容上塞東西給學生。但現在的教育部卻是完全欠缺宏觀教育觀念,只會枝枝節節胡亂改,卻不知不覺地將孩子們帶向更大的災難。

全世界與台灣經濟實力相當的國家,都已經採行十二年國教,在六至十八歲期間展開義務教育。國民教育的重點,在於開發性向、接觸多元、教育通識、培養公民。這四項教育目標都不著重篩選、分流,是真正的基礎教育。篩選分流不是不能做,但要等待孩子十八歲性向較成熟時才去做。這些,不是我獨創的新論,而是發展教育學的ABC。

既是如此,我們就不得不問:十五歲國中畢業階段,有必要、有理論基礎去做什麼分流嗎?基測也好、免試分發採計在校成績也好,都是實踐十五歲錯誤分流政策的手段。如果原本就沒道理逼迫幾十萬十五歲的孩子集體考測百米,現在的做法,卻只是在百米熱身規則、碼表刻度、釘鞋尺寸、練習記錄採計與否等無聊技術細節上打混,這是不是本末倒置、手段凌越目標?

台灣社會有些人主張多元適性教育的十二年國教,希望十八歲以後再去分流,但也有一些人欣賞聯考的公平,認為「自己也是這樣走過來的」。這是兩條南轅北轍的分歧道路。我們的總統、院長、教育部長都得把話講清楚:你們要選哪一條路。千萬千萬,不要模稜兩可、雙面討好,以多元教改之名行十五歲分流、聯考分發之實。這種不三不四的所謂教改,正如孔子所說,其危害更甚於猛虎。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fsj 提到...

魔鬼訓練之後…球員未來在哪

【聯合報╱周志道/慈濟醫院台北分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北縣新店)】2010.08.26

好久不見的棒球三冠王熱潮又要回來了,在這些少年英雄返國接受各級長官褒揚後,預料一切又將煙消雲散,回歸到嚴重扭曲的基層棒球發展。

台灣的三級棒球為何能稱霸?資深棒球人都知道,他國基層棒球重視的是培養興趣及團隊精神,而台灣則注重戰績及勝利。因此把學生球員當職棒在訓練,平時學校上課期間,每日至少花四、五小時訓練,寒暑假更是魔鬼訓練營般的硬操。然而課業呢?除極少有天分、體型、又沒被操壞的球員能繼續打職棒,大多數球員則是出路兩頭空,即使打上國內職棒,由於薪資過低,還是得為退出職棒後生涯擔心;無法專心全力投入,把持不住者甚至鋌而走險涉賭,這個惡性循環十多年來未曾改變。

上星期結束的日本甲子園夏季高中棒球大賽,比賽最後期間,筆者恰好在冠軍隊興南高校所在的沖繩旅遊,目睹居民的積極投入。到處可見加油標語與旗幟,興南高校出賽時,街上幾乎空無一人,鬧區唯一人群聚集處就只有電視廣告牆及電視機前。比賽獲勝十分鐘後,在街頭立即可見發放捷報號外,其全民支持的精神,令人動容。

在日本,甲子園棒球相關商品、書籍、雜誌豐盛,棒球產業的產值數百倍於台灣。只要相關部會正確體認,拿出一點籌辦大型展覽的經費用來關心體育,從根救起,以台灣人對棒球的熱愛及資質,職棒必然蓬勃發展,比賽滿座,不只能提升體育,也有助國家整體經濟。



◆ 開學第2天 全台國中大「聯考」

中國時報 2010-08-31

【石文南、廖志晃、陳惠芳、廖素惠、鄭緯武、林和生/連線報導】

開學第二天,全台各地近十萬名國三生今、明兩天同步模擬考,光北北基就有約五萬人參加這項大型考試。教育部長吳清基已說了不宜如此的重話,但絕大多數學校仍如期舉行。校方強調,模擬考成績不納入在校成績計算,只是一次統整複習考性質,不要看得太嚴重。

南投地區教育人士表示,其實幾乎全國的國三剛開學辦模擬考,已行之多年!師生反應很平常,將今、明兩天的模擬考視為假期結束後的收心操,也是認識基測方向及個人程度的測試。

花蓮市區國風國中校長李偉麟強調,開學後國三生馬上模擬考是家長會主動要求學校辦理,相關考試費用也由家長會「埋單」。另有學校教務主任私下一開學就進行模擬考,對一些學習較被動的學生其實是有幫助的,所以也不曾聽到家長反對意見。

高雄縣林園、大寮地區四所國中也自今日起安排國三生模擬考或複習考試。潮寮國中校長郭虹珠說,教育部規定放長假後不得立即考試,高雄縣政府更規定星期假日過後,即星期一不可立即考試,因此中芸國中預計本周四、潮寮國中下周二或周三、大寮國中九月十一日才考試。

學校指出,學生成績城鄉差距大,鄉下學校家長大多要求加強課業測驗,希望孩子基測能有好成績,學校才在暑假後安排國三生模擬考或複習考;考試還有讓學生迅速收心的作用。

台北市立弘道國中校長陳今珍說,明年是北北基聯測元年,新制上路,國一、二生不考可以,「國三生不考行嗎?」上學期早就跟升國三生講好,暑假趕快複習。某些人的觀點不代表全部人,不是所有人都要接受。

南投一位王姓老師更直言,教育部長是不是管太多了?以當前的升學競爭趨勢,學校不辦模擬考,能應付家長的質疑嗎?

多位教務主任指出,國三生生開學後模擬考早就列入行事曆,老師、家長及學生都希望透過暑假念書後,知道自己的PR值及各科強弱,趕快做一個調整,畢竟距明年基測考試的時間不多了。



◆ 讓寶貝看電視 不如多陪他玩

【聯合報╱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2010.08.31

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快點學會說話或認字,很早就讓小寶貝接觸媒體教學,雖然立意良善,但恐怕是弊多於利,與其依賴DVD,不如多陪孩子玩還比較實在。

專家指出,電視播放的影片雖活潑有趣,但聲光影像的變化太複雜與快速,幼童若頻繁觀賞會造成腦力過度負擔,且在大腦的預期作用下,導致對真實世界興趣缺缺,做事變得容易分心,往後在學校的課業表現會更差。

另外,兩份不久前發表在國外「兒科與青少年醫學檔案」的論文警告,孩子越年幼開始看電視及看越久的電視,其懂得的生字、說的話或發音的量會越少,就算有開口,講出來的語句普遍很短或架構鬆散。而臨床上也發現,常看電視的孩子易仿效影片中誇張的對話方式或腔調,反而不利社交發展。

文獻確認,溝通互動是激發大腦語言學習的關鍵,特別是嬰幼兒正值語言發展的黃金期,更需從和大人的對話中,透過模仿習得言語的表達與應用。

只要增加親子互動機會,多給予小傢伙們愛撫、擁抱與陪伴遊戲,常說故事、唱歌給他們聽,在刺激足夠的環境下,相信其認知、語言的發展應都能頂呱呱。

幫助不同年齡孩子增進語文能力

0至2歲:

1.為他做任何事時,不厭其煩地和其講話,說明正進行的活動與接觸的事物為何。

2.儘量以短句或簡單語彙敘述,並帶入引導、示範的手勢、動作。

3.告知目標物或當下動作的名稱時,速度宜放慢,並故意重複與加重語氣。

4.模仿孩子的表情以及聲音,給予主動的表現正向回饋。

5.選擇有鮮豔圖片,甚至能發出聲音或味道的童書,介紹裡頭的內容給孩子,鼓勵孩子在裡頭找出特定物品。

2至4歲:

1.在會話中,逐漸擴充孩子的語彙量、句子長度與複雜度。例如:「那是一棟房子,那是一棟有煙囪的房子。」「這是我的鼻子,鼻子可以聞花香味。」

2.幫助孩子認識情緒,明白背後的感受與肇因。例如:「弟弟在哭哭喔!是不是不能出去玩很難過?」

3.給予簡易指令,並帶領去完成。例如:「拿杯子給媽媽」、「把門關上」。

4.對孩子的發問或分享積極回應,儘量維持其有興趣的主題,延長彼此對話。

5.教導唱兒歌或背誦有意思的童詩,從中練習各種不同句型。

4到6歲:

1.共同從事活動,如購物、打掃時,多詢問其意見或感受,適時灌輸空間、算數、對比、分類等概念,應用在表達的語句中。

2.透過提醒、暗示,協助孩子能掌握對話時等待、輪替、持續、中斷等原則。

3.玩猜謎遊戲。提供功能、屬性等線索,請孩子說出事物名稱,並嘗試描述。

4.玩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假裝是特定人物或動物,討論可能的想法或作為。

5.多念繪本給孩子聽,每到一段落,鼓勵猜測接下來的情節,結束時詢問其看法,例如主角為何如此做,並試著看圖重述故事。



◆ 開學日/唯一女生轉學 10條「好漢」在一班

【聯合報╱記者范榮達/苗栗縣報導】2010/08/31

「九加一,我們現在是十條好漢在一班!」苗栗縣公館鄉南河國小四年甲班九名男生同班了兩年,這學期終於又有一名轉學生加入,湊成十人,小男生高聲大笑:「我們要改名叫好漢班!」

昨天開學日,十名男生擺出各種酷表情合照,他們拉導師劉嘉文入鏡,女校長林桂香也加入,成為唯一女主角,她笑說:「教書三、四十年,第一次碰到全班清一色是男生的班級」。

劉嘉文也是第一次接「好漢班」,他覺得男生比較活潑,不會特別難管;只是沒有女同學,班上好像少了潤滑劑。

林桂香說,這一班四年前有一名女學生,劉姓女童讀了一年,家長擔心女兒成天在男生堆裡,日後會有男性化性格,二年級時幫女兒轉學,這一班兩年來沒有其他女生再加入。

當時教劉姓女童的導師劉素琴回憶,班上九個男生,僅有女童一個班花,不知是否受男同學影響,女童個性灑脫,上課時會把雙腳放在椅子上,男同學可以搬的重物,她也一樣搬,不會求人。

下課她踢球,男同學笑她是女孩子,踢球踢不遠,不讓她踢,她反嗆回去;她被欺侮或受委屈,不會掉眼淚,反而男同學被欺侮哭了,她笑男生愛哭鬼。

劉素琴說,一個女生在九個男生堆裡,那種壓力她可以理解,女童必須堅強,才能與男同學匹敵。劉姓女童下課時常找她陪伴,「我覺得她在男生堆中很孤單!」

劉小妹妹後來轉校,她的新班級女生比男生多,劉小妹妹說,現在下課都和女同學玩,「有女同學真好!」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陳惠邦說,一個女生在男生群中,說話、行為模式可能受到同儕影響,看起來較男性化,家長不須過於擔心,孩子成長過程,只要適當觀察、引導,不會有什麼問題。

fsj 提到...

馬凱:教育正在毀滅台灣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53&f_SUB_ID=1312&f_ART_ID=268286

理財周刊 2010/09/01 撰文/馬凱

台灣正處於半世紀來最危疑震撼、存亡興替的關鍵時刻,一個正確的抉擇,即可能創造無窮的機會,一個偏差的決斷,則不免一失足成千古恨;但上自最高領導者,下至市井小民卻多半懵然不覺。

但不論好好把握機會也罷、戮力救亡圖存也好,都非朝夕可成,胥賴台灣人民一代接一代地努力不懈、長久打拚。我們的上一代與這一代,攜手打造出今日台灣的繁榮、興盛、進步,不過沒有下一代乃至更年輕的世代接棒,這一切終將化為泡影。但環顧國內自國小一直到大學的教育現況,我們發現,年長的世代正聯手摧毀台灣的教育,進而摧殘下一代以及其後的各種人才,因此,我們不能不喟歎,我們正聚舉國之力,一同毀滅台灣的希望。

數十年來,整個社會均深為升學主義所苦。從幼年到青年,無數學子被無休無止的考試逼得喘不過氣來,唯一的目的,就是考得高分,得以擠進明星學校。無數的家庭竭盡所能買各種各科參考書籍,擠出僅有的積蓄去明星學區設籍、明星補習班補習、學校的輔導、課外的家教,唯一的目的,也是不要讓子女輸在升學競賽的起跑點。

這不計其數投入的,正是台灣社會最寶貴的人力與物力資源,但它們全拋進了毫無意義的無底洞;因為除了應付考試,這些習得的東西幾乎百無一用。為了考試,教師與學生的人格扭曲,學習真正技能與知識的時間被掠奪,創意思考、獨立研究、勇於發掘問題的基本能力,完全摧毀。近年來台灣經濟的活力日衰、競爭力日弱,與此絕脫不了關係。

更可憾的是高等教育,十年教改一面將過去被視為瑰寶的技職教育改得不倫不類、面目全非,一面又將校園中的教學品質與讀書風氣摧殘殆盡,滿眼是罔顧教學責任,只問在美國二、三流期刊上多發表幾篇論文的教師,及迷於上網,連基本的睡眠都慘遭剝奪的大學生。

如此從幼年一直到成年的全面摧殘,或許成全了若干補習班明師、著作等身的名教授,卻不知我們是拿台灣的全部、台灣的明天做為犧牲;我們正設好陷阱,親手毀滅我們安身立命的根基。

每幾年行禮如儀的「全國教育會議」又依例召開、成功閉幕,沒有為台灣增添一絲希望,為莘莘學子謀得一分幸福。唯一不同的,是這次會議之中與之後,出現前所未見的怒摔考卷、怒批大拜拜的行動與言論,以及社會團體決定組成聯盟,靠人民的力量監督教育政策。這令主管官員不快的反應,或許會為台灣燃起一線希望。



◆ 失意群體 突出大陸社會矛盾

他們的特點:無希望、無法紀、無信仰 容易走向極端

【記者徐尚禮/綜合報導】2010-09-01 旺報

7月31日下午,遼寧丹東街頭發生一起交通警察被凶手刺殺身亡的慘案,凶手最後在大批警力抵達後遭擊傷帶走。令人震驚的是,38歲的凶手連續刺殺47歲的交警時,圍觀的民眾沒有一位出面制止,有些民眾反而起鬨、叫好。事發後,引發大陸網民熱議,有人說,由於執法單位失去民眾信任,已經沒有公正可言,只有自己採取極端的措施來報復。

官媒十餘省市大調研

為研判社會矛盾發展趨勢,以及探索大陸近年各大城市突發事件的深層原因,官方新華通訊社主辦的《瞭望》新聞周刊,近期派記者分赴北京、上海、重慶、廣東、四川、陝西、遼寧、黑龍江等10多個省區市,深入城鄉街道、工礦企業展開調研,8月中旬推出了《消融社會失意群體》報導。

這是大陸官方媒體面對群體性民怨,首次引用內部文件「失意群體」這一中國社會特有名詞,在報導中直接點出這一人群的特點為「三無」,即無希望、無法紀、無信仰。

攻擊執法者 竟獲支持

報導說,今年上半年,福建、陝西、江蘇等地接連發生傷害中小學生、幼稚園兒童的惡性案件,以及法官、法警、信訪幹部被槍殺、被潑硫酸、被刀刺死的極端暴力事件。這些極端暴力事件,並不是一怒之下的普通犯罪行為,而是有預謀、有準備的報復性攻擊。

《瞭望》在整理多方資訊後指出,可以看到,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中國社會已出現一個生活遭受挫折後無信心希望、無法紀意識、無精神信仰的「失意群體」。這一群體儘管人數極少,但其中一些人在訴求長期得不到滿足、情緒鬱積缺乏疏導的情況下極易走向極端,危害社會。前述遼寧丹東市街頭殺警事件,就是具體的例證。

中年受挫折 訴諸暴力

報導說,從年齡上看,製造極端暴力事件的社會「失意群體」大都是四十多歲的男性。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王俊秀分析,四十多歲在人生各階段中家庭負擔最重,社會經歷比較豐富,有較強的利益訴求和維權意識,對分配不公、官員腐敗、司法不公等社會問題有較深體會。與年輕人相比,一些處於社會底層的「四十」人員很難通過學習知識技能改變生存現狀,一旦事業無成、家庭敗落,利益訴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對未來生活更容易產生絕望情緒。

成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麻渝生認為,「失意群體」在經濟上往往處於弱勢地位,缺乏尊嚴和成就感;失業工人、失地農民、拆遷農民、農民工、底層知識份子、退伍復員軍人等在競爭中受到挫折、打擊的一部分人,是最容易產生「失意群體」的主要人群。

對社會報復 同歸於盡

報導說,跡象顯示,在實施暴力前「失意群體」已基本對未來絕望。湖南永州槍殺法官案犯罪嫌疑人朱軍的同事回憶說,朱軍身患癌症,事發前曾說,「法官太黑了,我太委屈了,不想活了。」

「失意群體」對法律也失去了信心。廣西梧州向法官潑硫酸案的犯罪嫌疑人陳宏生接受警方訊問時說:我知道對人潑硫酸犯法,但我也不相信法律能解決問題。我打不過他們,潑硫酸還可以把他們燒傷。黑龍江伊春市的於貴雙刺殺信訪幹部後,在遺書上解釋自己的血腥行為是「沒辦法」。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單光鼐認為,「失意群體」報復社會的行為具有極強的「傳染性」。例如,福建南平校園血案發生後,一時間其他地區也出現了多起針對學生、幼稚園兒童的惡性傷害案件。湖南永州殺法官案件發生後,社會上又陸續出現了針對法官、信訪幹部的傷害案件。

值得注意的是,公眾對這些「失意群體」以暴力手段襲向警察、法官、信訪幹部的反應,有的竟然是鼓掌叫好。兩年前一位北京青年楊佳因故殺害上海公安,早成六死五傷,引起中外關注,楊佳被網民冠以「當代武松」、「殺警英雄」、「快刀大俠」等稱呼,並掀起了一場關於社會公平道義的網絡大討論。 而七月底發生在丹東市的交警被殺案,圍觀群眾無人制止,甚至還有人起鬨叫好,類似景象不得不讓人憂心,大陸潛藏的社會矛盾,是否已到了爆發的邊緣。

fsj 提到...

強迫參加 北縣活化課惹毛家長

台灣立報/游婉琪 2010/09/02

開學不到一個星期,台北縣活化課程快要惹毛家長。活化課程家長自救會表示,台北縣教育局本末倒置,規定不參加的學生必須填寫申請表,但在送件過程中,卻遭校方百般刁難,只好無奈選擇作罷,讓孩子無辜成為白老鼠。

開學後,許多家長才發現「英語活化課程」是政府吹的氣球,讓孩子參加,家長須擔心課程及師資問題;不讓孩子參加又得應付繁瑣的申請過程。圖為5月16日號召6千名教師、家長、學童上街頭,以「反加課、要童年」為訴求,反對台北縣全面實施活化課程實驗方案。(上圖)

參加反活化課程遊行的民眾在教育部前將訴求投入陳情箱中。(下圖)(圖文/郭晉瑋)

不入活化 沒有全勤

台北縣強制推動活化課程,教育局不斷宣稱會將「家長選擇權」擺第一,活化課程家長自救會副會長劉嘉琳卻指出,選擇不參加活化課程的家長,在填寫申請表格送件過程中,必須忍受繁複的行政流程,甚至有學校直接「明示」家長:「這樣學生就領不到全勤獎!」

劉嘉琳表示,不參加活化課程的申請表格中,規定家長必須列出該時段替孩子規劃了哪些作息。如果家長只是簡單寫上在家或者上繪畫班,學校立刻退件,要求家長詳細條列學生幾點到幾點用餐睡覺、繪畫班的位址和交通方式等等,讓許多家長直呼:「怎麼那麼麻煩!」

學校完全沒有主動提供申請表,劉嘉琳表示,家長必須自行下載列印。對於平時沒有使用電腦習慣、或是家中根本沒有電腦及印表機的家長,只得拜託他人協助。

請假送件 校方刁難

好不容易填完表格,請假到學校送件,還得遭受校方百般刁難,甚至要求家長必須親自出席「審查委員會」,由教育局複審申請結果。

活化課程家長自救會會長曾孟儀質疑,學生不想參加實驗課程,居然還得經過教育局審查,那各校召募的活化英語師資,是否也有經過教育局審查?

開學不到一個星期,許多學生開始向家長反映,課程內容簡單無趣,頂多只是從原先課程延伸遊戲。劉嘉琳說,當家長向教育局反映時,教育局卻反駁:「那是老師個人問題,和教育局無關。」

活化課程 內容無趣

劉嘉琳表示,活化課程推動之初,多數家長看著教師團體和教育局各執一詞,確實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替孩子選擇。現在開學後真相大白,家長紛紛感到失望,她戲稱,活化課程也不過只是把氣球吹大一點,沒有實質內容可言。

至於排課方面,劉嘉琳形容,「有吵的家庭排課集中、沒吵的家庭排課分散」。她表示,許多學校招到師資已經很困難,還要將課程集中安排,實在也很為難,權衡之下頂多也只能應付「有吵的」家長。

劉嘉琳認為,活化課程屬於實驗方案,理應先徵得家長同意後才可實施,台北縣政府卻本末倒置,先強迫所有學生參加,再由不參加的家長提出申請。家長們在向教育局反映時,承辦人員敷衍草率的態度,讓自救會決定發動家長拒填。

地處偏遠 老師不來

劉嘉琳表示,以孩子所在的莒光國小為例,因為屬於都會區,多數學生英語程度遠遠超前學校3年。在教育局釋出63名正式教師缺額中,莒光國小擁有8名,自然容易徵聘教師。

相較之下,地處偏遠的小學本身資源就已不足,交通不便加上無法爭取到正式教師缺額,劉嘉琳表示,會招到6次、7次還招不到,全是預料中的事。

「如果可以將都會區的優秀師資留給地方,那樣不是很好嗎?」劉嘉琳說,家長不是反對活化,而是反對強迫加課。曾經在偏鄉小學擔任過代課老師的劉嘉琳認為,偏遠地區家長經常沒空照顧孩子,學生也確實有需要加強英文落差,可惜教育局在規劃上,卻完全沒有審慎考量,也難怪教師反對、家長心寒。



◆ 月球地名 中文譯名標準化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北京3日電】2010.09.03

隨著中國人登月腳步的接近,月球地名,終於第一次有了中文譯名。中國民政部正式公布第一批月球地名標準漢字譯名486條,目的在於滿足月球探測、科學研究和社會應用的需要,解決當前月球地名使用中的混亂現象,實現月球地名標準化。

新華社報導,據了解,目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已公布9000多條月球地名,其中有重要地名約1900多個,其餘多由其衍生而來。由於涉及的語種多、語言現象複雜,在當前國內相關科研及應用領域,月球地名的使用還存在一些混亂現象。

民政部區畫地名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月球地名標準化是地名國家標準化和地名國際標準化的重要內容。聯合國地名組織考慮到太空探索對全人類的重要性,要求各國做好星球地理實體地名標準化工作。

據報導,中國國務院做出相應規定。民政部負責國際公有領域地名漢字譯寫和中國相關的命名工作。

他表示,規範月球地名標準漢字譯名這項工作,由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牽頭,並約請天文學界、語言學界、新聞界等方面的知名專家學者參加。

確定譯名時基本遵循了如下原則:原有的漢譯慣用名採取「約定俗成」的原則予以保留;根據中國有關技術規範進行標準化處理;充分聽取吸收有關領域專家意見。民政部將採取「分批處理、成熟一批公布一批」的處理原則,陸續公布其餘月球地名標準漢字譯名。

中國民政部目前還正在制定月球命名方面的國家技術規範,今後大量的月球地理實體命名也將隨著月球探測的不斷深入而逐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