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迷「網」6小時 增精神病風險
http://www.nownews.com/2010/08/27/91-2640725.htm
NOWnews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10/08/27
沒有網路人生是黑白?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王宗熙說,約18%的學生有網路沉迷,其中兩成伴隨有注意力不集中,包括輕度憂慮、焦慮到重度憂鬱、躁鬱症等,若每周平均上網超過40小時者,恐怕就有較高的網路沉迷風險。
據了解,三軍總醫院連續3年針對北市一所高中職的2600多名高一新生追蹤發現,約18%的學生有網路沉迷,王宗熙指出,臨床上就有一位高一生,他就有很明顯的憂鬱症表現,包含睡眠障礙、自我評價差、會有一些自我傷害念頭、會有退縮、不跟外界接觸的情況,而網路是他最容易跳脫離開現實的工具。
王宗熙提醒家長,不要到了孩子出現明顯的症狀時才就醫,如果孩子一周上網超過40個小時、人際學業受到影響,就要特別留意。 網路沉迷又區分不同類型,如沉迷於聊天交友、購物、賭博、色情圖片及線上遊戲等。
易沉迷網路世界的高危險群,包括低挫折忍受度、自我控制差、易社交焦慮者,未來新版精神醫學診斷手冊可能將「網路沉迷」列入正式精神疾病診斷。
◆ 壓力壓縮罩杯、夜夜磨牙
【台灣新生報╱記者張淑珠/台中報導】2010.08.27
中醫師蔡蕙君指出,一名剛回國接掌家族事業的女企業家,因為壓力大,加上回台之後水土不服,導致胸部縮水,原有的B罩杯,縮減為A罩杯;還有一名從事教職多年的美女教師,身體越來越瘦,內衣越來越寬,壓力大到全身酸痛,夜夜磨牙而前去求診。經過20次的針灸治療,加上中藥和飲食調理,不但磨牙的問題改善,罩杯也升級。
蔡醫師分析指出,磨牙是因為,在大腦皮層相應部分形成一個興奮點,當此興奮點很活躍的時候,由於內、外環境的刺激,使得下頜不自主的運動。這個興奮點最容易在夜間引發,所以夜間易發生磨牙的症狀。
磨牙在傳統中醫稱為「嚙齒」,也可歸屬於「咬牙」、「齧齒」、「嘎齒」、「齘齒」範疇。依身體的體質做辨證調理,磨牙分為心胃內熱、飲食積滯、氣血虛弱、熱盛動風等症型。心胃火熱型是因為多吃烤、炸、辣的,辛辣、上火的食物引起不適;治療可用降心胃火的藥方,如清胃散。
飲食積滯型是因為胃腸的運化本身很弱,容易脹氣、飲食積滯、或經常便祕,這一類的症型可用木香檳榔丸來改善。
氣血虛弱型常見於體質虛弱,身體機能狀況不好的人,當受到外在壓力時,產生磨牙的反應,可用補養氣血的藥方,如八珍湯。
熱盛動風型易伴隨有眩暈、項強、血壓高等症狀,可用鉤藤散來改善。治療時,針灸穴位可取合谷、地倉、下關、太沖、內庭、神門等,緩解緊張和壓力,改善頭部的放電、以減緩磨牙的症狀。
保養可多按摩下關、頰車、翳風、合谷、內關、陽陵泉等穴位,可減緩磨牙所引起的關節的疼痛,中醫透過刺激臉部經絡,促進血液循環,使臉部肌肉放鬆可緩解。
※ 相關報導︰
* 壓力管理 現代人必修學分
20 則留言:
預防乾眼症 有撇步
文/林信瓊 2010.08.31 自由時報
雙眼是帶領我們探索生活的重要器官,但我們似乎把它的功能視為理所當然。其實平時養成善待及保養雙眼的好習慣,可讓它舒適運作,減少乾澀、模糊的症狀,發揮更大的效能。
●開車時,請將冷氣通風口對下方腳底吹,不要對準臉部。這是因為濕度低及高度風速,會帶走眼表層水分,造成乾眼症狀,嚴重者會出現角膜破皮、疼痛症狀。
●每週吃兩次魚,因為魚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對於預防乾眼症狀有良好效果;若不喜歡吃魚,也嘗試適量的魚油補充。
●炎夏外出時,盡量戴大帽緣的遮陽帽,這樣至少可阻擋一半的紫外線進入眼睛。
●出門也別忘記戴太陽眼鏡,除了遮掉大太陽造成的眩光,多少也保護雙眼,免於風吹引起的乾燥症狀。
●女性別忘了睡前,將眼影卸除乾淨,機車騎士們回家後,也別忘了將留在眼瞼緣的沙粒清洗掉,以免長期滯留,引起角膜刮傷、疼痛,或產生感染。
●看電腦或念書時,設個鬧鐘提醒自己,每30分鐘望遠,讓眼睛休息一下。電腦邊,可貼一張小紙條,提醒自己多眨眼,避免長期凝視,引發眼睛乾燥、酸澀;螢幕應置低於眼水平線,避免睜大眼,引發淚水揮發面積增加;更別忘適時活動肩、頸,減少肌肉痠疼。
●年過40的老花眼族,適當調整眼鏡度數,也有助於減低眼睛疲勞引發的不適。
●若是較嚴重乾眼症患者,需至風大、濕度低(如無塵室、冷氣房、飛機機艙),煙霧粉塵多的地方時,應請教眼科醫師處方適合症狀的眼藥水,以緩解不適。(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忘性大調查發現 越年輕竟越健忘
【經濟日報╱記者簡永祥/即時報導】2010.08.31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事情繁多,「健忘」已成為學習和工作的一大困擾。根據104市調中心調查顯示,高達七成民眾自認很健忘,超過五成民眾認為自己既忙碌又健忘。調查結果中更驚人的是,年紀越輕越認為自己健忘。
為提醒年輕學子和上班族重視健忘問題,台大資優生美女主播翁滋蔓分享自己讀書和工作上的備忘經驗,呼籲大家善用備忘工具如便利貼,幫助自己記憶並提高效率。
調查發現,70%民眾認為自己很健忘,若針對年齡分析,結果竟與傳統刻板印象完全相反!認為自己健忘民眾,竟然是15~19歲的青少年,高達81.2%,其次是20~24歲的年輕人,反而調查當中年齡層最長的35~40歲民眾最低!可見現代學生課業繁忙,生活忙碌程度其實並不亞於上班族。而健忘的成因經調查,不外乎是生活忙碌或是工作壓力大,都是造成容易忘東忘西的主因。另針對地區分析,結果顯示北部民眾並非最健忘,最健忘的反而是中部民眾,逾七成自認非常健忘,而調查顯示南部民眾因為普遍生活壓力小步調較慢,因此健忘指數相對較低。
台灣上班族工時長、行程滿,健忘事項排名中,以「忘繳帳單」排名第一、「親朋好友生日」排名第二、「打電話給客戶」則排名第三。健忘對上班族來說往往導致慘痛後果,調查發現四成上班族有因為忘記事情而遭受老闆臭罵的經驗,104市調中心營運長蔡家昌先生建議上班族,為避免被上司和同事責怪,或是未及時回電讓客戶認為你不關心他,最好是多多利用方便快速的備忘工具來增加工作的效率或執行力,以及像是日常生活非辦不可的瑣事,譬如說避免遲交帳單遭罰款,都需要方便容易備忘的工具來輔助生活和工作更順暢便利。
演藝圈公認的美女高材生翁滋蔓,在記者會上分享求學時代和現在擔任娛樂主播後增強記憶的秘訣。翁滋蔓表示,好成績和好表現都要靠養成良好的備忘習慣,不管主持、或跑通告時,她都會用便利貼防止自己忘記重要事情,除此之外,不管是用便利貼留言給朋友、傳情等都非常好用。因此翁滋蔓呼籲年輕學子和上班族,若想增加自己的讀書和工作效率,就要多多利用備忘工具如便利貼,才能擺脫丟三落四的窘境。
◆ 好煩呀! 全台40萬人情緒難控制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0.08.31
心情不好就想找人吵架、聽到小孩哭鬧忍不住動手打人,不少人控制不了煩躁的情緒。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調查估計,台灣有40萬人嚴重煩躁,並以量表調查,約每10人就有1 人有情緒困擾。
一名35歲的職業婦女婚後七年來,工作忙碌、忙於照顧孩子,跟先生又漸漸無話可談,覺得自己每天就像119到處救火,自己卻越來越不快樂。另一名50歲的經理常加班,從不向親友吐露心事,半年來業績不佳,上司不給他好臉色,他對同事及家人動不動發脾氣,睡前得喝酒助眠,不得不找上精神科。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最近針對2129位、年齡15歲以上民眾的電話民調發現,高達25%受訪者,近一周內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
自覺煩躁達「嚴重」與「非常嚴重」程度者約佔2%,推估全台約40萬人嚴重煩躁。若再讓受訪者以憂鬱症檢測量表作答,發現每10人就有1人有情緒困擾。35至44 歲的受訪者苦惱或動怒的比例最高;如以職業別分析,待業者、藍領階級、以及投資經營者分列前三位。
張家銘也說,社會新聞中的家暴、失控打小孩,或一塞車就容易吵架、動手,都是現代人承受精神壓力和情緒困擾的警訊。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賴德仁也建議,煩躁時應先提醒自己「放鬆、放空、放下」,而且煩躁時呼吸又淺又快,最簡單的是深呼吸,沈澱煩躁與不安,並且暫離現場,隔絕孩子哭鬧等刺激,試著排解情緒困擾。
◆ 偏頭痛基因找到了
自由時報 2010.08.31
〔國際新聞中心、記者魏怡嘉/綜合報導〕偏頭痛幾乎已成為現代人的普遍現象之一,如今科學家已尋獲普通偏頭痛的第一個遺傳關聯,發現人類8號染色體中的2組基因一旦發生變異,可能會增加偏頭痛的機率。
跨國5萬人大型研究
這項針對5萬名不同國家民眾進行的跨國研究,比對了嚴重偏頭痛患者與除偏頭痛外身體健康者的差異,發現當人類8號染色體中的PGCP基因與 MTDH/AEG-1基因發生變異,加上神經細胞中的穀氨酸鹽(glutamate)逐漸累積,將越可能引發偏頭痛現象,尤其是前者。因此,科學家認為,若可降低穀氨酸鹽的量,即可避免偏頭痛。
穀氨酸鹽扮演關鍵角色
這項研究由英國「維康信託基金會桑格研究院」(WTSI)的「國際頭痛基因學組合」主持,負責人派洛蒂說,「這是首次從基因發現偏頭痛產生的原因,也讓外界更清楚了解偏頭痛的形成。」穀氨酸鹽會在神經元傳遞訊息,在偏頭痛現象產生中扮演關鍵角色。
研究人員共邀請6千名來自芬蘭、德國與荷蘭有偏頭痛困擾的民眾參與實驗,另外還包括5萬名尚未出現偏頭痛的民眾分析比對,研究後發現有26%曾有偏頭痛的民眾基因有變異,18%未曾出現偏頭痛的民眾基因也有變異。
榮總醫師證實有助研究
台北榮總神經中心副主任王署君表示,目前對於頭痛有多種不同的理論,包括穀氨酸鹽理論、血漿胺理論及多巴胺理論等,這個研究進而證實了穀氨酸鹽理論,值得恭賀,也有助於防範穀氨酸鹽堆積的更進一步精準的研究。
王署君指出,穀氨酸鹽人體全身都有,也會造成全身的疼痛,但現有的藥物還無法特別針對人體哪個部位的穀氨酸鹽進行阻斷治療,現有治療偏頭痛的藥物只能做大方向治療,無法很精準的投藥,更多研究將有助於偏頭痛藥物更進一步的研發。
偏頭痛 7成來自遺傳
由於偏頭痛70%來自遺傳,王署君表示,目前北榮與陽明大學正著手搜集600個有偏頭痛病例的家庭進行抽血研究,希望能找出國人偏頭痛的遺傳基因,目前已完成150個家庭,希望能有更多符合條件的家庭加入。
Omega-3營養補充劑 有助治療憂鬱症
文/柯俊銘 2010.09.09 自由時報
一份近期發表在國外「臨床精神醫學期刊」的報告指出,憂鬱症患者長期服用深海魚油、亞麻子油等富含Omega-3的營養補充劑,似乎能緩解病情。
這項研究是由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精神科的Francois Lesperance教授主持,他和麥基爾大學等校學者合作,針對432位有重鬱症的病人進行臨床實驗,目的在探討常見的Omega-3營養補充劑是否能應用在憂鬱症的治療上。
參與研究的個案中,有72%為重複發作,53%同時伴隨有焦慮症狀,有43.3%目前正在吃抗憂鬱劑,且至少看醫師達4星期以上,但症狀並未獲得改善。
起初研究者安排所有人接受精神狀態的相關評估,接著以隨機且雙盲的方式分為兩組,一組每天服用1.2克的Omega-3(內含1.05克的EPA與0.15 克的DHA),另一組則每天服用同重量的安慰劑,裡頭裝有魚腥味的葵花子油,但各組最後究竟吞進何種配方?個案與研究人員都不知情。
該實驗持續8週後,個案再次接受上述的評估,透過實驗前後的分數比較,藉以了解Omega-3營養補充劑對於治療憂鬱症有無效用。
統計發現,服用Omega-3營養補充劑者不僅病情進步的程度輕微,且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標準。然而,當剔除伴隨有焦慮症狀者的數據時,進一步的分析顯示,相對於服用安慰劑組,憂鬱症狀卻有大幅度的改善。由此可見,Omega-3對於治療單純的憂鬱症患者確實有效。
研究者表示,據估計有25%的憂鬱症患者因怕副作用影響,或擔心被污名化,以致服藥順從性低,私下除減藥、停藥外,還採用未經證實有效的偏方,最後常是花錢又傷身;這項研究的發現或許可作為未來憂鬱症替代療法的參考。
至於為何含有較多EPA的Omega-3營養補充劑會對憂鬱症有作用?目前仍不是很清楚。
或許憂鬱症患者可徵詢主治醫師的意見,在正規治療外,適量服用Omega-3的營養補充劑。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 婚齡6至10年 7年之癢 婚變魔咒
自由時報 2010.09.09
〔記者黃淑莉/斗六報導〕七年之癢真的是婚變的緊箍咒!雲萱基金會統計,該會今年上半年單親爸爸輔導個案1300多件,發現有9成婚齡約在6至10年左右,另1到5月離婚夫妻爭取子女監護權127件個案中,婚齡6至10年左右也佔近4成,7年之癢真是婚姻魔咒。
雲萱統計 仳離比例最高
雲萱基金會統計,今年上半年接獲縣府轉介單親爸爸申請兒少生活補助1379件,其中有9成的單親爸爸是離婚單親,且婚齡約6至10年左右,孩子的年齡大多是國小以下,單親爸爸的年齡以31至40歲最多。
另該會今年1至5月協助的127件離婚夫妻爭取子女監護權案件,統計亦發現婚齡6至10年左右,有38.6%,遠高於其他,夫妻年齡則以31至40歲取多,有48.8%。
女權高漲 不再忍耐訴離
雲萱基金會執行長王招萍指出,從2個統計看來,7年之癢真的是婚變的緊箍咒,夫妻離婚原因以個性不合最多,爭吵的原因以經濟為主,因為現代婦女受教育、工作機會提升,經濟獨立的婦女可以不必在不幸福的婚姻中忍氣吞聲,所以近年來聲請離婚的婦女比例與男性相差不多。
王招萍表示,根據統計發現,離婚雙方的子女數以1人最多,推測可能是小孩出生之後,夫妻因為照顧、經濟、溝通等問題,使得感情陷入窘境;另在監護權社工訪視調查時也發現,有外籍配偶取得身分證後,因嫌先生家境貧窮而離家下落不明,先生因此提出離婚官司。
王招萍說,夫妻來自兩個不同家庭,江山易改本姓難移,每天朝夕相處,難免有意見不合時候,但婚姻生活是要彼此共同營造,相互尊重、溝通、忍耐,家和才會萬事興,呼籲社會大眾重視婚姻教育,增進家人相處正向經驗,才能減少家庭的不安。
壓力大 心臟病風險增2.2倍
中央社 2010.09.10
1名30多歲的林小姐曾3度因冠狀動脈痙攣被緊急送醫,醫師表示,患者沒有三高問題,主要是抽菸以及壓力過大,引發急性心臟病,因壓力過大,罹患心臟病風險會增加2.2倍。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副主任李愛先今天在心臟基金會「世界心臟日-辦公室壓力鍋,心臟病風險增」記者會中表示,日前1名30歲林小姐在上班時突然被送進加護病房,她的血脂和體重都正常,也沒有血管阻塞問題,但出現胸痛、心跳加快症狀,醫師診斷為「冠狀動脈痙攣」,且林小姐已經是第3次因急性心臟病被送醫。
李愛先說,林小姐有抽菸習慣,但沒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問題,主因是壓力過大造成交感神經興奮,引發動脈收縮,引起與心肌梗塞一樣的急性心臟病。
根據心臟基金會2010年針對3大都會區1068名上班族所做的職場調查顯示,78%的受訪者每天平均工作超過8小時,且工作中身體會出現肩、頸、背部酸痛、眼睛疲勞、容易疲倦等狀況,且有18%的受訪者因為工作壓力天天失眠。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程俊傑表示,精神壓力會引起多種心血管疾病,要舒緩工作壓力,建議民眾從每天30分鐘運動,改為把運動習慣帶進辦公室,做做簡單伸展操達到放鬆效果。
心臟基金會也提供安心6招伸展動作,並在基金會網站上免費下載,民眾可以透過簡易運動舒壓。
◆ 酒癮患者 可求助精神科
文/鄭淑文 2010.09.10 自由時報
酒癮是一種疾病,簡單地說就是酗酒,涵蓋了「酒精依賴」及「酒精濫用」。
酒精依賴是指一個人病態地使用酒精,在飲酒後,發生生理、心理依賴,對酒精的耐受性增加,必須一直增加飲酒量,才能達到原本想要的舒暢效果,造成酒愈喝愈多,並在停酒後,發生戒斷症狀,導致多次戒酒失敗,或因為喝酒而放棄、或減少重要的社會活動,以及明知酒精對自己所造成的傷害,仍持續喝酒,就代表已達到「酒精依賴」的程度。
酒精濫用是指每日飲酒量超過建議標準,酒癮者常以為自己還有自我控制的能力,隨時都可以對酒精喊停,也因為這樣的錯誤認知,酒癮者對酒精失去警覺心,這時也是步入酒精依賴的開端。
酒癮患者戒酒時,可尋求精神科的幫助,精神科可提供心理治療,並視情況合併家族治療。
在酒精戒斷時期也可提供藥物治療,戒斷期應密切監測戒酒者生命徵象的變化,維持其體液及電解質平衡,尤其是體液補充及營養狀況,必要時,提供藥物治療,減輕戒斷反應或併發症發生,並補充維他命B群。
酒癮是可以治療的!只要酒癮患者有心戒酒,就能脫離被酒精操控的日子;如果家人是酒癮者,請務必幫他戒酒,因為,酒癮者最後都是身不由己,其實他們比任何人都想遠離酒瓶。
另外,提醒已戒酒者,即使是摻有酒精的薑母鴨、燒酒雞也都不能吃,因為很容易在沾了一滴酒後,馬上一發不可收拾,酒癮體質的人千萬不要再試喝了。
(作者為行政院衛生署桃園療養院藥師)
過動兒 要「愛」多於「藥」
記者洪素卿、徐夏蓮、侯千絹、蔡彰盛、林曉雲、胡清暉、黃忠榮、楊久瑩/調查報導 2010.09.13 自由
前言:你不會強迫肢障兒奔跑、不會要求智障兒成為頂尖科學家,但,開學後,卻有上萬個「過動兒」,被師長要求壓抑天生難以控制的衝動,跟其他同學安靜坐滿四十分鐘上課。
他們可能被過度投藥抑制,在校園被不當對待、被視為麻煩精……,真正的需要卻始終沒有被發現。
受不了老師天天打電話、在聯絡簿上數落兒子干擾上課,小西的媽媽決定拜託醫師,讓兒子服用治療過動兒常用的慢性處方藥「利他能」,老師隨之未再抱怨。一年多後,孩子出現嘔吐的副作用,拒絕再吃,停藥幾天後老師又來電了。小西在媽媽的淚水下勉強同意再吃藥,這一回出現失眠症狀,讓媽媽好心疼。
師長求好心切 過度投藥
賽斯身心靈診所許添盛院長指出,國內過動兒有被過度投藥的現象,原因包括老師的要求、家長的求好心切,及醫師診斷過程中未全面針對家庭及學校探究過動原因。門診中有許多家長求助問:「老師明著告訴我,孩子得吃藥,否則沒辦法管,我該怎麼辦?」
許添盛說,有些孩子太聰明,想法超越師長,不愛被命令、不想被無聊的課程或作業綁住,大人應多了解真正原因。雖然服藥後壓制症狀,但臨床上許多孩子吃了利他能成癮,還有嘔吐、失眠的副作用,他建議父母與孩子一起求醫,與老師多溝通,發掘孩子的專長、多給他們表現機會,用藥應是輔助或最後一條路。
學校隔離、處罰 傷孩子心
國內許多過動兒未獲得適當處遇,孩子受到二度傷害。曾經有老師在課堂上宣布、要大家不要隨便接觸、招惹過動同學,導致孩子很受傷。也有老師不滿過動兒愛在班上走來走去,用鍊子把孩子綁起來。有學校則是把過動兒隔離,要孩子坐在講台旁邊,甚至要學生面壁,反倒因為無聊,強化他們的過動行為。
赤子心過動症協會秘書長蔡美馨指出,赤子心成立十年來,處理不下數百件轉學、休學、退學個案。令她痛心的是,不久前法院以「孩子不知反省、家長疏懈」為由,判處一個推倒同學的小四過動兒家長必須賠償醫療與精神損失十二萬元,她憂心,「過動兒不斷被踢出校園、轉學」,這個判決一開先例,今後不知會如何!
遇到愛心好老師 進步神速
因為有好老師,讓台南市建興國中新生「木魚」比小西幸運許多。校方為迎接木魚,為所有老師開研習課程,關切木魚的需要,還安排了相當有愛心的黃老師擔任導師。
黃老師支持木魚的母親辛小姐「別急著讓孩子吃藥」的作法,主動告知班上科任老師們木魚的病情,邀請木魚的媽媽跟全班同學說明孩子的狀況。
黃老師不僅在開學第一週告訴木魚︰「老師小時候跟你一樣過動喔!但老師現在變得很棒,加油!」每週還給木魚進步計畫,「這一週要學習的是,上課發言要舉手,記得喔!」聯絡簿上寫滿了老師對木魚的讚美,木魚把上學當成最開心的事。
有社工師背景的阿金老師是另一個過動兒的愛心天使。阿金帶的乖乖,合併智力障礙,每次情緒一來連大人都捉不住,下課常跳窗,還會掐其他小朋友的脖子。阿金請學校輔導室協助照顧乖乖,並以繪本教導班上同學,與大家共同討論如何面對或照顧他,還安排幾位體貼的學生坐在他的四周。乖乖除接受治療,加上順利申請到教師助理員,狀況逐漸改善,照顧乖乖的同學們也多了同理與包容心,是很好的機會教育。
「重點是找到他們的興趣,讓他們發揮才能。」蔡美馨說,一位家長發現孩子沉迷電腦遊戲,他告訴孩子,有本事就自己設計程式。孩子果真展開了對電腦能力的探索,順利考上五專,家長開學前跟學校溝通、告訴對方說:「我準備了七年的學費,請幫助我的孩子,讓他能畢業。」因為家長對孩子的充分認識、接納,這個孩子在五專畢業前就被電腦公司挖角,如今年薪千萬。
家有過動兒的學習障礙協會理事長郭馨美舉例,為了協助過動孩子,清晨五點就起床陪孩子跑步、打球、職能治療,把運動變成遊戲,藉以消耗過剩的精力,放學後也讓他先運動,才能靜下來寫功課,但這種做法需要花很多時間精力,對家長來說,真的很困難。
※ 相關報導:
* 入學未篩檢 上萬過動兒沒得到有效教育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sep/13/today-life9.htm
◆ 色素、香精吃太多 兒童不專心
【聯合報╱記者林宛諭/員林報導】2010.09.13
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助理教授盧錫祺昨天在彰化縣幼兒教保人員講習時表示,兒童喝了過多添加色素、香料的飲料、垃圾食物,容易出現過動、專注度不夠,提醒幼保老師及家長養成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
彰化縣幼托機構教保人員研習昨天在員林家商舉行,幼兒飲食健康與安全的議題最受關心,盧鍚祺示範用食用色素、香精、檸檬酸、蘇打粉做成的果汁汽水,要大家聞聞看香不香?喝喝看口感如何時,大家都皺起眉頭,小朋友還搖手不敢喝。
「很多零嘴、飲料其實可以不用色素」盧錫祺說,不過,廠商為了美觀或美味,還是會使用添加物,消費者應實際拒絕購買這些產品,廠商才會改進。
盧錫祺說,雖然廠商添加的食用色素、香精、防腐劑都在安全用量下,但長期食用也會提高致癌風險。消基會曾抽查乳酸冰棒、蜜餞所含的食用色素、防腐劑,在英國曾有研究報告,3歲幼童吃了這些色素、防腐劑會影響專注力。
英國食品標準局也曾研究食用色素黃色4號、5號、紅色40號,和防腐劑苯甲酸合併使用後,孩子有過動現象,嚴重者會讓孩子學習力變差。
彰化縣幼兒教保學會理長徐伴麗說,許多家長因為寵孩子或認為方便,沒有限制孩子喝市售飲料、零嘴等,孩子一旦錯誤的飲食習慣養成要改就很難。
盧錫祺說,他看到學校大學生午餐時幾乎人手一杯飲料,讓他擔心,雖然國小教科書開始將健康飲食觀念導入,但政府應該更積極,減少添加色素、香精及防腐劑的飲料、零食銷售管道,才能確保幼兒健康。
過度使用電腦 腦部易受損
中央社 2010.09.15
英國牛津大學知名女科學家,同時也是上議院國會議員葛林斐德(SusanGreenfield)警告,玩電腦遊戲及使用網路社交網站過度,將使腦部受損,不利人際關係。
葛林斐德指出,持續使用電腦及網路可能「改寫腦部」,縮短專注力,尋求立即的滿足,同時會喪失與人相處的同理心。
她警告,「對我而言,網路對人類的危害,就如同氣候變遷一樣重要」。
葛林斐德在伯明罕艾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舉行的英國科學節活動演講時指出,資訊科技創造了很多好的事,例如提高人類的智商、更佳的記憶力及資訊處理加速,「但同樣的,我們也必須為此付出代價」。
她舉例說,使用社交網站可能弱化與人相處時的同理心;使用網路搜尋引擎找資料,則可能阻礙學習能力;經常打電腦遊戲也可能使我們日常生活行為變的更鹵莽。
部分英國孩童每天花7個半小時用電腦,葛林斐德對此感到十分憂心。
她說,「我們必須了解這對我們的人生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我們應該成為資訊科技的主人而非奴隸,藉由它做一些更有成就感及令人興奮的事」。
◆ 電玩快打 有助決策力
自由時報 2010.09.15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英國電訊報14日報導,儘管電玩遊戲向來被視為會對年輕人產生不良影響,但研究人員指出,講求反應迅速的動作電玩遊戲,有助於培育迅速與優秀的決策者。
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一系列測試,以研判固定打快速電玩遊戲一段時間,是否有助於改善認知能力。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18歲到25歲、平常不打電玩的年輕人,並將之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被要求打「決勝時刻2」(Call of Duty 2)與「浴血戰場」(Unreal Tournament)等令人腎上腺素狂飆的動作電玩;另一組則是玩「模擬市民2」(The Sims 2)等比較靜態、講求策略、模擬平日生活步調的電玩。
兩組人在打了50個小時電玩後接受測試,以了解是否能做出更迅速的決定。結果發現,玩動作電玩的受試者做決策的速度,比另一組玩靜態電玩的受試者快25%;此外,玩動作電玩的受試者正確答題數,與另一組玩靜態電玩的受試者相當。該研究結果已發表於「當代生物學」期刊。
研究電玩對大腦與眼睛的影響長達10年的羅徹斯特大學認知科學家貝弗利爾說,打動作電玩遊戲的人並不見得就愛逞兇鬥狠或常做錯事,反而在每單位時間所做的正確決定比較多。
此一研究的發現深具重要意義,因為電玩遊戲往往被斥為宅男宅女製造機,但該研究發現卻暗示,某些電玩遊戲有助於讓玩家對周遭發生的情況發展出高度敏感度;此一優點也能反映於現實生活,像是改善同時進行多項工作、開車、看小字體,以及在人群中能鎖定朋友的身影等的能力。
◆ 研究:多交朋友 多活3.7年
中央社 2010.09.15
新研究指出,要活的長壽又健康,祕訣可能在於擁有強大的社交網絡。美國研究發現,朋友多的人比個性孤僻的人平均可多活3.7年。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在研究期間,有正常社交關係的人的死亡機率,比社會支持較少的人低5成。正常的社交關係是指有朋友、家人,且經常參與社區活動。
科學家發現,就死亡率而言,良好社交網絡的影響等同於戒菸。社會支持較少者,死亡風險跟酒鬼一樣。
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與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的研究人員,調查30萬人的資料長達8年。
研究報告共同作者史密斯(Timothy B. Smith)說,研究發現,社交關係好的人比社交關係較差的人,平均多活3.7年。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胸腔重症醫學臨床助理教授葛梅茲(Antonio Gomez)說,醫生應該留意到這項研究,但此研究也有侷限性。
他告訴「洛杉磯時報」(LA Times):「我們不能大肆全面宣稱,社交關係能增進存活能力。至少,目前不能。」
他又說,這項研究沒有解釋社交接觸如何改善健康。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公共衛生學院醫學教授西曼(Teresa Ellen Seeman)說:「身為人類,我們擁有眾多不同的調節系統,像是血壓、新陳代謝與壓力荷爾蒙。」
「有資料顯示,這些系統都會受到社交關係影響。擁有較多正面社交關係和社會支持的人,血壓與膽固醇較低,葡萄糖代謝較佳,且壓力荷爾蒙也較低。」
◆ 研究:自殘行為在美越來越多
中央社 2010.09.15
「生活科學」(Live Science)網站報導,過去20多年來,越來越多美國年輕人會拿刀片、打火機來傷害自己,這種「非自殺的自殘行為」變得日趨流行。
「非自殺的自殘行為」(non-suicidalself-injury)的定義是,傷害自己的主要動機並不是要自殺,而是造成身體上的傷害。
美國心理協會大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Meeting)今年8月舉行期間,研究人員發表了一份有關美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報告。
這份研究是以位於紐約長島的霍夫斯特拉大學(Hofstra University)學生為研究對象,統計結果發現,從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內,這所大學裏發生的「非自殺的自殘行為」發生案例足足增加了1倍。
「生活科學」報導指出,「非自殺的自殘行為」越來越普遍,凸顯了值得關注的社會心理健康問題,最近幾項醫學研究也都發現,某些年齡在17歲到28歲之間的年輕人坦承,從小到大的生活經驗裏,曾經有過這種並不是要自殺的自殘行為。
為什麼會有「非自殺的自殘行為」發生?什麼樣的治療最有效?這些問題如今已經有不少科學家開始深入研究。
報導中指出,美國福德漢大學(Fordham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安杜福爾(Peggy Andover)表示,「非自殺的自殘行為」所留下的後果遠遠超過身體上的傷害,影響因素包括憂鬱症、焦慮、社會隔離等,同時對於企圖自殺也會有較高風險。
安杜福爾說,把這些負面影響綜合起來,同時考量到這種行為目前在高中、大學以及社區裏都越來越普遍,「這當中呈現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就是我們必須正視這種行為」。
◆ 皮膚發癢…與腦部病變或精神疾病有關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0/09/15
發癢伴隨抓痕結痂,皮膚搔癢症患者苦不堪言。中醫師羅明宇在一場研討會中指出,患者膚色若接近正常,但同時出現口乾、口苦,心煩,胸悶食慾差時,可以小柴胡湯加減方治療。
搔癢與皮膚病、神經系統、腦部病變或精神疾病有關;中醫師羅明宇指出,中醫認為,治療上須調和陰陽氣機,主要以小柴胡湯酌加半夏、茯苓、防風、荊芥,生地等藥治療,但個別患者具體用方須由醫師診斷後處方。
皮膚在發炎時,發炎細胞會釋放化學物質,刺激神經而導致癢感。此外,可區分全身廣泛都有搔癢感者,及局部性搔癢症。後者是指身體只有部分區域覺得癢。預防皮膚癢,按摩血海等穴位效果也不錯。
醫師指出,老年人時常罹患的搔癢症,多數是由糖尿病、胃腸病、腎臟病、精神因素所引起,皮膚內的保濕因子隨年紀增長而降低也是因素之一。局部搔癢症則以陰部搔癢及肛門搔癢為主;男女陰部搔癢可能與糖尿病、白帶有關。
皮膚癢也可能是如甲狀腺疾病、糖尿病、肝臟疾病、腎病變、血癌、缺鐵性貧血,惡性腫瘤等所引起的。醫師強調,注意保濕、避免衣物刺激、洗澡水不過熱、不過度搓洗等,皆有助減少因不當清潔而導致搔癢風險。
研究:發呆恍神 讓人更聰明
文/李宜蓁 2010/09/16 天下雜誌
喜歡做白日夢的愛因斯坦若身為現代的小學生,可能會被迫服用過動兒的藥物「利他能」來維持專注,因為發呆恍神實在太浪費時間了。但聖路易士華盛頓大學神經學家馬克斯.賴可研究發現,做白日夢的腦部有多處區塊異常活躍,腦其實並沒有休息,而是進行許多有意義的活動。
喜歡做白日夢的愛因斯坦若身為現代的小學生,可能會被迫服用過動兒的藥物「利他能」來維持專注,因為發呆恍神實在太浪費時間了。但聖路易士華盛頓大學神經學家馬克斯.賴可研究發現,做白日夢的腦部有多處區塊異常活躍,腦其實並沒有休息,而是進行許多有意義的活動。
耶魯大學心理系榮譽教授傑若米.辛格則發現,做白日夢可以讓孩子們:保有創造力與想像空間、學會自制與自我規劃,甚至變得更聰明。
美國《小兒科與青少年醫學總覽》期刊研究也指出,只要把國中生的到校時間延後,讓他們多睡30分鐘,功課就會變好。這份研究由美國哈斯伯兒童醫院睡眠專家茱蒂.歐文斯(Judith Owens)醫師主持,以美國羅德島私立聖喬治中學210位、9~12年級同學為對象,他們的到校時間從原本的8點延後到8點半,每堂課的時間縮短 5~10分鐘,以避免延誤放學後的時間分配。實驗9週後,學生的專注力和記憶力增強,情緒更穩定,生活品質和學業表現都因而得到改善,成效驚人。
【多讀、多談、多探索,豐富大腦背景知識】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可以透過已知的連結繼續擴充,且一旦連結起來,就不需再借助原來的神經元便可自行連接。例如,曾經看過蒙娜麗莎圖像,即使模糊程度90%,仍可立即辨認。這說明了背景知識愈廣,愈有助資訊的吸收。
要擴充背景知識,多閱讀是最好的管道之一。因為,閱讀是主動獲取訊息的歷程,閱讀時可以活化腦部許多區的神經迴路,大量的閱讀自然會形成豐富的背景知識。
此外,探索知識的管道要多元,退休的榮總神經內科醫師,也是著名的阿滋海莫症專家劉秀枝,以她兒時經驗為例,小時家裡開店,一有空閒她就跟家裡的師父「鬥嘴鼓」,東聊西扯,問一大堆問題。她特別強調,要多透過與人互動、聊天、問問題來學習,「別讓求學問的管道只剩下Google,只剩跟電腦互動,」。
科學研究也發現,父母親的言談如果比較豐富,對孩子的大腦很有幫助。中央大學閱讀研究室研究員周育如解釋,父母跟孩子的談話,慢慢會變成孩子內建的思考,你和他怎麼說就影響他怎麼想,怎麼觀察事情、看待事情。重要的不是說話量,而是言談品質。
很多父母最常跟孩子說得都是:「快點起床」、「快點吃飯」之類的,這就不是豐富的言談。當父母的言談可以引導孩子去看、去想、去觀察事情,經年累月下來就有很大的影響。
成大行為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郭乃文教授指出,「人的大腦天性是愛學習的,當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學得基本的技能,你再把他丟進那個挑戰裡的時候,他所得到的經驗就不會只是挫折,而是『我可以』……,會不斷有正向經驗的累積。」
一個充滿愛與支持的環境,才是鍛鍊孩子意志力與內在學習動機最好的沃土。
◆ 失憶非正常老化現象 莫輕忽
路透 2010/09/16
年長者常常拿「記性不好」(senior moments)當做輕度記憶問題的藉口,不過新的研究發現,造成這種失憶的大腦病變可能跟導致失智的是同一種。
美國研究團隊今天表示,這項發現推翻長久以來、認為失憶是正常老化現象的觀念。
研究作者暨芝加哥魯希大學(Rush University)醫學中心的威爾森(Robert Wilson)說:「我們不應該因為年紀大,就認為思考和記憶出現問題是正常的,並因此忽略這個情況。」
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是1種致命的腦部疾病,罹患這種病的患者會逐漸喪失記憶和理解及照顧自己的能力。
只有解剖才能確定腦部是否出現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病變。因此大部分病患要知道是否罹病,必須由專家進行一系列記憶測試。
◆ 睡夢中常叫喊哭泣 帕金森氏前兆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0/09/16
老人家常做惡夢,可能是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前兆。西班牙研究發現,夜晚常做惡夢、在睡夢中叫喊、哭泣的60歲以上年長者,5年內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現帕金森氏症。
研究顯示,睡眠時遭遇「快速動眼睡眠障礙」者比較容易罹患帕金森氏症或失智症,「快速動眼睡眠障礙」是指睡眠中的一個階段,睡覺時眼睛會快速移動,睡眠障礙症狀包括做惡夢、睡覺中突然踹人等。
正常人睡到快速動眼期階段全身徹底放鬆,很少出現大動作,因為大腦此時不會對肌肉下指令,好讓肌肉充分休息;但快速動眼睡眠障礙患者就不太一樣,他們在作夢時常出現暴力動作。
西班牙研究人員發現,超過60歲有快速動眼睡眠障礙的人之中,約有1/5未來會出現帕金森氏症或一些退化性疾病,如路易氏體失智症等,路易氏體失智症為第二常見原發性退化性失智症,第一常見原發性退化性失智症為阿茲海默症。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研究主持人為西班牙巴塞隆納臨床教學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艾力克斯‧伊蘭若(Alex Iranzo),研究團隊分析、追蹤43位年齡都在60歲以上患者,其中約有3成在睡眠障礙症狀出現2年半後,相繼罹患神經性病變,多數飽受帕金森氏症折磨。
這項發表於「刺胳針神經病學」期刊(Lancet Neurology)的研究顯示,睡眠障礙可能是腦部疾病早期症狀之一。研究成果或許能讓醫師盡早診斷、確診病因,患者也能接受較佳治療。
◆ 無法隨人打呵欠 自閉兒特徵
中央社 2010/09/16
因為身邊有人打呵欠,結果自己也被「感染」打呵欠,是許多人都有過的經驗。最新一期「兒童發展期刊」報導,自閉症兒童的特徵之一便是無法隨著別人打呵欠。
許多人都碰過一種頗為有趣的狀況,就是一旦有人打呵欠,就會對週圍的其他人造成感染,使得別人也開始跟著打呵欠。然而,最新醫學研究卻發現,許多患有自閉症的孩童,對於這種打呵欠的「感染力」無動於衷。
最新一期「兒童發展期刊」(Child Development)報導指出,患有自閉症的兒童跟沒有自閉症的兒童比較起來,跟隨別人打呵欠的機率減少了大約1半,這個結果有助於增進對自閉症的了解。
康乃狄克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研究人員赫爾特(Molly Helt)的兒子有自閉症,由於兒子的經身經驗,促使她針對自閉兒對打呵欠的反應展開以123名兒童為研究對象的小規模醫學研究。
赫爾特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某次在搭乘飛機過程中,兒子因為耳壓關係很不舒服,為了幫助兒子減輕不適,她不斷嘗試靠著打呵欠的方式引導兒子張開嘴巴,結果卻發現,兒子似乎對於打呵欠缺乏像一般人一樣的被感染力。
這項研究結果發現,對於旁邊有人打呵欠,輕度自閉症孩童會比重度自閉症兒童較容易跟著也打呵欠。
研究人員也發現,對於一般人來說,打呵欠的感染效果從4歲開始變得較為顯著。
赫爾特指出,患有的自閉症兒童年齡超過了4、5歲甚至更大之後,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仍無法調和,錯過了某些把大家密切結合在一起的線索,例如像打呵欠這個小動作便是一例。
研究:女性經期快到 特愛購物
中央社 2010/09/19
(中央社台北19日電)男性最常抱怨妻子的其中一件事,就是過分沉迷於「購物治療」,但至少他們現在可以了解,為何會收到金額特別高的信用卡帳單。最新研究顯示,女性每個月的某些時候會花費超過250英鎊(約1萬2394元新台幣)在衝動性的購物行為上。
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心理學家針對450名18至50歲女性進行一項網路調查,發現她們的消費模式,很大程度取決於月經週期所到達的階段。
根據研究撰寫者表示,這項研究首度建立購物和女性荷爾蒙變化之間的關聯。
參與調查者的購物習慣,整個月份會呈現波動狀態,非計劃性購買奢侈品的行為的高峰,出現在女性最可能正受「經期前緊張症狀」之苦的時候。
將近60%女性承認,會掏出25英鎊花在不必要的事物上,6%表示會浪費逾250英鎊購買非必需品,如皮包、鞋子等。
1/3女性說,購買超過自己所能負擔的物品,或是外出購買特定商品卻帶回不同的物品後,往往心生悔意,其他人對自己無法控制預算,則會有罪惡感或生氣。
這項刊登在期刊「人格與個別差異」(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的研究指出,經期前緊張症狀對對女性的經濟行為造成的影響,過去一直常被忽略。
研究主要撰寫人教授派恩(Karen Pine)說:「這項研究讓女性得以察覺影響自己行為的因素,這樣一來,她們較能控制支出。」(譯者:中央社盧映孜)
研究:搭車通勤 壓力比自己開車少1/3
【聯合報╱記者夏嘉玲/即時報導】2010.09.20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蘇薩克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搭公車通勤者和開車通勤者相較,前者壓力少三分之一。自己開車碰上塞車、延誤等產生的壓力會讓血壓上升,造成潛在的長期心理和精神問題。
研究人員測量30名通勤者的心跳和與焦慮有關的皮電位反應(EDR),發現同一路段搭車者的壓力水準平均比開車者少33%。這30人被要求自我評估壓力程度時,93%表示認為開車壓力較大。
研究人員指出,造成開車壓力較大的原因有三,包括交通流量大時,大腦負擔加重,使血壓上升、身體緊張。此外,開車者無法像搭車者可通勤時工作或閱讀,容易覺得浪費生命。第三,搭車者把通勤這段路交給開車者代勞,壓力較小。
◆ 為情所困 青少年自殺率升高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0.09.20
去年國人自殺死亡率下降,但青少年族群的自殺死亡率微幅升高,自殺原因以感情受挫及家人間情感因素為主,課業壓力只占3%。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今天發表統計指出,「自殺」在青少年十大死因中居第二位,去年青少年自殺死亡率約每十萬人口6.3人,比97年微幅升高2.4%,在國人整體自殺死亡率下降時,更顯嚴重。根據防治中心分析,因為模仿以及容易取得,青少年族群最常使用的自殺方式為割腕、服用安眠藥、鎮靜劑。
另外,15至24歲的自殺企圖者,最主要的自殺原因是「情感、人際關係」因素,顯見青少年族群易受情感問題困擾,而一般認為最易影響學生族群的課業壓力,引發自殺企圖的比率相對較低,還不到3%。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曾於一所高中推動校園自殺防治宣導,沒想到檢測自殺意念盛行率竟高達約23%。
李明濱也說,根據99年度電話調查,以簡式健康量表「心情溫度計」測量,發現有5%的青少年有情緒困擾,其中有26%的青少年自覺「比不上別人」,「容易苦惱或動怒」的有21%,「感覺憂鬱、心情低落」的有19%。
因此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設計了Q版的「心情溫度計」,可以在「健康九九衛生教育資源網」下載,希望青少年三不五時,量一量自己是否有「囧臉」的情緒困擾。防治中心並提供青少年「化氣綿掌息怒七招」,包括聽音樂、活動筋骨、信筆塗鴉等,進而適時的紓壓或求助,維護身心健康,也避免自殺的遺憾。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
聯合晚報關心您。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科學家:凡事三思 但別想太多
中央社 2010/09/20
科學家說,思考是件好事,但可不要想太多。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報導,英國科學家研究人們對本身所做決定的評價,對大腦大小的影響,他們發現,對自己的決定更為肯定的人,大腦額葉(frontal lobe)部位的細胞比較多。研究報告發表於「科學雜誌」(Science)。
但英國最近一項全國性調查發現,有些人對自己的人生想得太多。這些人的記憶較差,也可能變得憂鬱。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佛萊明(Stephen Fleming)說:「想像一下自己參加超級大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之類的遊戲節目,但你對自己的答案不是很確定,你可以運用你所知,向觀眾詢問意見,向他們求救。」
前述倫敦研究團隊要求32名自願者做困難決定。參與者必須看著兩張非常相似的圖片,分別為黑色與灰色,然後說出那一張的黑點顏色較淡。
然後,他們必須說出對他們的答案有多麼確定,範圍介於1到6。對自己的答案較確定的人,腦袋前方的大腦細胞較多,這個部位稱為前額葉皮質(anteriorprefrontal cortex)。
這個大腦部位與許多大腦失調與精神障礙有關,包括自閉症在內。先前有人研究人們即時做出決定時,額葉腦會如何運作,但沒有研究到個人間的差異。
這項研究是首次顯示出,額葉腦大小與人們的生理差異有關。額葉腦大小的差異與對本身決定的評價有關。
研究人員希望深入了解這些類型差異,也許能幫助有精神障礙的人。
研究報告共同作者之一的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專家魏爾(Rimona Weil)博士說:「我覺得這對精神病患具有重大意義,他們可能不太了解本身所罹患疾病。」
她又說,研究人員希望能夠改善病人的能力,讓他們認清自己有毛病並記得服藥。
不過,對自己的想法思考太多,不全然是件好事。
英國史特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認知心理學家阿羅威(Tracy Alloway)博士說,有些人有考慮太多的傾向,這可能會導致憂鬱。他沒有參與前述最新研究。
英國一項1000多人參與的全國性研究,觀察「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與心理健康的關聯。
工作記憶涉及短期記憶片段資訊的能力,但也涉及記憶起這些資訊以及利用它們做某些事的能力。
舉例來說,你可能必須記住所看到的形狀與顏色,還要回答它們看起來像什麼等問題。阿羅威說:「我會把它形容成大腦的便利貼。」
有10%到15%的人只能記住2件事,他們的工作記憶力較差,比較會仔細考慮事情,而且會考慮太多。
前述兩個研究團隊在「英國科技節」(BritishScience Festival)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英國科技節今年在伯明罕阿斯頓大學(University of Aston)舉行。(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 相關報導:
* 我的憂鬱你明白/別恍神了!工程師也住 病房裡臥虎藏龍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72726
◆ 左右腦失衡嚴重 左撇子 易發怒
諶悠文/綜合報導 2010-09-20 中國時報
慣用左手者(左撇子)除了要適應日常物品幾乎都為慣用右手者設計的諸多不便,有時還得忍受異樣的眼光,過去西方民間甚至傳說左撇子是魔鬼的同路人。而今美國一項最新研究更宣稱,左撇子比一般人容易動怒。
美國馬薩諸塞州梅里馬克學院(Merrimack College)心理學教授露絲.普洛波(Ruth Propper)研究指出,大腦左右半球活動失衡,與火爆情緒有關,不論是左腦與右腦哪邊比較活躍,失衡愈嚴重,憤怒與敵對情緒愈高漲。由於大腦使用的血液同樣供應給耳朵,普洛波女士遂以鼓膜(耳膜)溫度做為觀察大腦活動的一個指標,發現不論哪一耳的溫度高,只要左耳與右耳的溫差愈大,怒火就愈旺。
這項研究顯示,左撇子以及左右手皆用的人大腦左半球與右半球,比慣用右手的人交流更頻繁,失衡更嚴重,這使得他們情緒起伏很大。研究結果發表在九月號《神經與心理疾病期刊》。
先前即有研究指出,左撇子更容易出現負面情緒。一般日常用品,從開瓶器、園藝工具、剪刀,都沒有把左撇子的使用習慣考慮在內,許多左撇子學童還被強迫用右手寫字。更糟的是,還有左撇子被當作邪惡或者惡運的象徵,在一般人眼中,左撇子看起來有點笨拙。
歐美國家的政要和明星不乏左撇子,其中有些人確實脾氣不好,例如網球界有「火爆浪子」之稱的傳奇人物馬克安諾,或是愛爾蘭搖滾歌手鮑勃.格爾多夫(Bob Geldof)。
不過一些世界級領袖,如美國總統歐巴馬、前總統柯林頓,以及現任英國首相卡麥隆,都是左撇子,卻難得見到他們大動肝火。
上述研究發表後,許多網友嗤之以鼻。有左撇子網友寫道,他們比身邊用右手的人更認命,更隨遇而安。還有一名網友聲援說,他自己個性暴躁乖戾,但他慣用右手。
張翠芬/台北報導
國外研究發現,慣用左手的人容易發怒。精神科醫師表示,過去不少父母會刻意「糾正」左撇子的孩子,要求他們改用右手,甚至禁止他們使用左手,這種做法確實不利於兒童的心理發展,讓他們敢怒不敢言,但現在一般父母多隨孩子自由發展,這種情形已很少見。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嘉逸指出,國內並沒有類似的統計,臨床上也沒看到左撇子容易動怒的現象,因為情緒的掌控與個人修養有關。
研究發現 社群媒體主宰整個生活
路透 2010/09/22
(路透費城21日電)美國大學研究顯示,透過社群媒體持續作連結不但增加壓力、削弱人際關係,甚至還導致睡眠不足。
賓夕法尼亞州中部哈立斯堡科技大學(Harrisbur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發現,在停用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與其它即時通訊等媒體1週後,這無所不在的科技其時藏有陷阱。
教務長達爾(Eric Darr)說:「學生瞭解,這些社群媒體,特別是臉書和即時通訊,如果管理不當會掌控他們生活。」
這所800名學生的哈立斯堡大學呼籲學生禁用一週,看一看這些科技對學生與教職員生活產生的影響。
大多數學生在本月初照辦做了1週實驗,有人發現,科技以前主宰了他們的生活。中央社(翻譯)
自言自語發瘋前兆? 其實有益身心
中央社 2010.09.23
喃喃自語是否為精神失常的徵兆?其實不然,科學家表示,跟自己講話有益身心。
英國「每日郵報」(Mail Online)報導,一般人都認為,自言自語是發瘋前的先兆。
科學家發現,實際上,跟自己說話可能是件對自己有益的事。
傾吐「內在的聲音」可以增進自制力,並減少發生衝動行為。根據研究員,喃喃自語甚至可能會強化節食者的意志力,化解爭執並促進決策力。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的心理學家要求自願者完成數個試驗,來測試他們的自制力。
在測驗中,參賽者必須重複朗誦同一個字,以阻止他們自言自語。
研究員因茲李克特(Michael Inzlicht)表示:「經過一系列的測試,我們發現,當人們在不能運用心聲或自言自語時,他們的舉止就會變得比較衝動。」
有一項測試是,自願者在電腦上接受測驗。他們被告知,當看見螢幕上出現一個特定符號時,就要按下按鍵。
若他們看到不同符號時,就不能按下按鍵。大多數的符號都需要自願者按下按鍵,讓這變成一個慣性動作。
研究人員觀察受測者在不同符號出現時,否能夠克制自己,不按下按鍵,藉此評估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
在研究的第2階段,包括不讓參與者在受測期間運用內在心聲,以了解阻止參與者自言自語,是否會影響他們的控制能力。
為了要防止自言自語,參與者被要求在每次受測時,反覆重唸一個字。
因茲李克特表示:「若受測時不能自言自語,他們自我控制的能力就無法像能夠獨語時一樣。」
因茲李克特說:「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人類會跟自己對話,但直至今天,我們才知道自言自語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他又說:「這項研究顯示,事實上,對自己吐露『心聲』可以幫我們鍛鍊自制力,還能避免我們做出衝動決定。」
帶領進行這項研究的杜利特(Alexa Tullett)又說:「無論是疲累時告訴自己繼續跑下去、還是想多享用一塊蛋糕時,告訴自己別再吃了,亦或是爭吵時,告訴自己不要爆發。我們總是會傳遞訊息給自己以便我自我控制。」
這份研究刊登在科學期刊Acta Psychologica上。
※ 相關報導:
* 就是要玩/研究發現:愈會玩、愈聰明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72736
玩得越凶的動物,越能學會如何在牠們的世界裡暢行無阻,也越能適應環境;簡言之,牠們會變得比較聰明。
* 就是要玩/玩樂…可以引發繼續做下去的欲望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72734
玩樂會使時間感消失;全心投入玩樂中的人,通常恍然不覺時光流逝。玩樂也會讓人感受到自我意識削弱的現象:我們不再擔憂自己看起來美麗或醜陋、聰明或愚笨,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做「思考」這回事。
◆ 孕前健檢 3成男爆蟲蟲危機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2010.09.23
台北縣衛生局推出「好孕到」已婚未懷孕夫妻健檢服務,發現約有3成男性精蟲品質不良,不良比率與北市相當,顯示都會生活壓力大,可能導致不孕。相關內容可上北縣衛生局網站首頁「活動曆區」查詢,或電22577155分機1421洽詢。
北縣衛生局為鼓勵優生保健,3月推出「好孕到」已婚未懷孕夫妻健康檢查,原訂800對名額,因民眾反應熱烈,補助名額增加至1200對。相關內容可上北縣衛生局網站首頁「活動曆區」查詢,或電洽22577155分機1421。截至8月底止共有830名男性、951名女性共1781人完成檢查。
衛生局前天公布健檢結果,發現690名接受精液檢查男性中,精蟲品質欠佳的就有207人,約占3成比率,其中又以精蟲數過少者占17.68%最多,其次是活動力不良,約占13.19%,顯示北縣男性存在「蟲蟲危機」。
女性受檢者德國麻疹、水痘抗體部分,分別有5.26%、7.26%抗體反應呈陰性,都可能造成母親懷孕後,影響胎兒健康的潛在危險。
衛生局健康管理科長賈淑麗說,台北市也推出「好孕到」健檢,男性精蟲品質欠佳的比率與北縣相當,顯示都會生活壓力,確實可能影響精蟲品質及導致不孕。
為避免扼殺「生機」,北縣衛生局長許銘能指出,除了壓力外,生活及飲食習慣也可能影響精蟲品質,「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若有問題應儘早至泌尿科看診,找出原因並改善。
◆ 媽咪關愛多 寶寶長大少煩憂
文/柯俊銘 2010.09.23 自由時報
國外研究發現,個人若在嬰兒期時,備受母親的呵護,成年以後,似乎情緒會較為穩定,活得也更有自信與快樂。
這項研究由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的行為科學專家Joanna Maselko博士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針對近500名8個月大的小朋友進行長期的追蹤,目的在探討母親與他們的互動型態和變大人後的心理健康是否具關聯性。
起初,這些孩子依序去接受一系列的發展測驗。遊戲過程中,幾位研究人員從旁觀察,母親對於子女的需求或反應會如何回饋,並依據雙方往來的熱絡程度給予「母愛」表現的評分,事後再將成績分為高、中、低等三組。
大約30年後,研究人員主動聯絡這些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除安排深度訪談外,也評估其當下的精神狀態,內容包括焦慮、憂鬱、憤怒與敵意等常見情緒。
統計結果顯示,相對於中、低兩組,高分組的個案傾向無情緒與人際方面的困擾,壓力引發的身心症狀也不多見,整體生活適應能力較佳。反觀低分組的個案,則普遍發現有情緒不穩、社交障礙與缺乏安全感等問題。
探究緣由,研究者推測可能和催產素(oxytocin)有關,其又被稱為「抱抱荷爾蒙」,當和他人有親密的肢體接觸時,會刺激腦分泌該類化學物質,促使個體產生愉悅、信任、幸福等感受。
給予寶寶較多關注的母親,經常會有擁抱、親吻、撫摸等表達愛意的行為,過程中,能激發孩子體內釋出催產素,有助情緒安定。而這些孩提初期的正向經驗,也是性格健全發展的重要基礎,往後可成為因應壓力的保護因子,有利於心理健康的維護。
有鑑於此,研究者呼籲育有寶寶的家長,平時應多花點時間在孩子身上,常陪伴一起玩,甚至鼓勵去學習如何幫他們按摩,相信彼此關係更加密切時,小傢伙未來的心理福祉也受到保障。(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注意力缺損症 30萬成人易恍神
【張翠芬/台北報導】 2010.09.24 中國時報
卅七歲的黃先生在證券公司擔任部門經理,每天在股市交易期間看報表,某日被發現他簽核的報表少了一個零,若交出去,公司將損失上億。這麼粗心大意讓他警覺「很不對勁」,結果就醫診斷為「注意力缺損症」。據統計,台灣這種成年版的「過動兒」約有卅萬人,若覺得自己工作上常出紕漏、為小事分心,最好尋求專業協助。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楊聰財表示,國外統計,罹患「過動及注意力缺乏症候群」(ADHD)的比例占人口的三至六%,其中三成是 「注意力缺損症」(ADD),約占人口的一至二%。以全台灣一千六百萬成年人計算,約有卅萬成人有注意力缺損問題。
楊聰財說,類似黃先生這樣把數字少看一個零的狀況非常普遍,一般民眾常以為只是一時粗心,直到錯誤百出或釀成大禍,才會警覺不對勁。
黃先生差點害公司損失上億,他回想發現「注意力不集中」帶給他極大生活困擾,例如常把洗面乳當牙膏使用,容易被小事情分心,老婆小孩說話他也經常充耳不聞。就醫治療服藥一段時間,配合注意力訓練後,現在他在工作上可以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生活也不再丟三落四。
楊聰財說,現代的父母已注意到衝動型過動兒問題,但注意力不集中的過動兒常被忽略。很多成年人做事大而化之、小錯不斷,忘了該做的事,聽別人說話很不專心,導致要對方一再說同樣的事,這都是ADD症狀,甚至會造成人際溝通困擾。
楊聰財指出,注意力缺損患者求診比率非常少,其實這些症狀可藉中樞神經活化藥物及注意力訓練來治療,大約只需服藥半年左右,都有機會好轉。另外,平時可在家中做注意力訓練,例如在幾個地方擺放不同東西,要求在一分鐘內記住位置,拿走後再正確放回去,反覆訓練自己記憶力及注意力。
◆ 注意力缺損居家自我評估量表
自由 2010/09/24
* 近3個月來,被罵粗心的次數越來越高。
* 聽別人說話時,只聽一半,或常會分心想其他的事。
* 工作或上課時不易集中注意力,覺得恍神。
* 上班、上課時無法全神貫注,出現程度不等的逃避現象。
* 必須藉由轉原子筆或抖腳等不自覺動作才能專心。
* 同學或同事發出聲音時,忍不住起身看對方在做什麼。
* 事情只做了一半或1/3,就會分心做別的事。
* 覺得坐立難安,經常需要起身走動,甚至抽菸。
註:超過4個「是」以上即可能罹患注意力缺損症,建議向專業醫師諮詢。
資料來源:精神科醫師楊聰財
◆ 苗縣高齡失智者 隱藏比例逾8成
【陳慶居/苗栗報導】2010/09/24 中國時報
全球每七秒就新增一名失智患者!苗栗縣失智人口至少四千多人,但實際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只有六百多人,顯示隱藏比例偏高。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台大精神內科副教授邱銘障與秘書長湯麗玉,說明罹患原因與預防要領的同時,建議民眾多利用AD八量表檢測,為自己健康把關。
縣府昨日舉辦國際失智日「智不可失,做就對了!」宣導活動,包括副縣長林久翔、衛生局長羅財樟及各醫療院所主管,都現場簽署協助失智者公約,並以拼圖方式拼出「趨吉避凶」要領。
現場由衛生局提供AD八量表供民眾檢測是否罹患失智症狀,警局鑑識課另提供按捺指紋利於辨識的服務,不少即使還沒有相關症狀出現的民眾,也熱烈響應,都說先預防並沒有什麼不好。
醫學報告指出,全球已有三千萬失智患者,台灣則有十七萬人,苗縣因高齡化也有四千多名患者,但實際領有失智身心障礙手冊者才六百多人,隱藏社會的患者偏多,更讓衛生醫療單位憂心。
邱銘章建議,民眾要養成「趨吉避凶」的良好習慣,要減少「三高」、頭部外傷、抽菸及憂鬱等高危險因素;多運動、多蔬果、多魚少肉等增加保護因子。湯麗玉說,造成失智的原因大致可分為退化型、血管性及腦部外傷,現代醫藥可有效延緩症狀發作;尤其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每增加五歲,盛行率就增一倍。
壓抑的火山 該注意了
鄭雅文 2010-09-27 中國時報
職場疲勞,是許多工作者非常切身的問題。近幾年來政府調查數據顯示,工作者的工作壓力程度越來越高,工作缺乏保障的程度也越來越嚴重。我們年初發表在「台灣衛誌」的論文,引起了廣大迴響,值得進一步討論。
在這研究中,我們發現職場疲勞問題的普遍性。在男性族群中,中上階層工作者與勞動階層工作者的疲勞指數並沒有太大差異;而女性族群,除了疲勞指數顯著高於男性之外,我們也發現中上階層的女性工作者疲勞指數較高。
雖然沒有充分的實證來作確切的因果推論,但台灣婦女的勞動參與率遠低於其他國家,中下階層女性又比中上階層女性容易退出職場,職業婦女身兼多重社會角色、奔波於工作與家庭之間蠟燭兩頭燒,已是眾所皆知的現象。相較於男性,女性工作者的疲勞問題,可能與職場中缺乏家庭照顧配套政策息息相關。
此外,雖然年輕人身強體壯,但我們的調查卻發現,四十五歲以下的工作者,疲勞指數顯著地高於較年長的族群。
目前台灣有關「過勞症」的職業病認定與補償爭議,大多圍繞於急性促發的心腦血管疾病,也大多侷限在勞保給付制度之下來作討論。然而,會申請勞保補償的受災勞工,大多是陷入經濟困境的勞動階層,而且,心腦血管疾病原本就好發於中高齡男性。
在目前爭議中,我們很容易忽視女性族群與年輕族群的工作壓力問題,也容易忽略心腦血管疾病以外的慢性疾病問題。以疲勞指數作為監測工具,應該能幫助我們對職場工作壓力問題有更全面的理解,也較能成為早期介入的依據。
而媒體的報導,大多著重於「工時」面向的討論,但事實上此研究的主要發現是,工作者的整體勞動負荷,才是疲勞指數偏高的最重要危險因子。
「工時」過長的確也是導致過勞的重要因素,但事實上,「工時」本身有許多限制,除了「工時」數據往往低估了工作者實際投入工作的時間之外,單單從勞動時間的長度也無法反應出工作者整體的勞動負荷,包括單位時間之內的勞動密度(譬如工作速度)、勞動強度(譬如責任負荷、考核壓力),以及服務業非常普遍的情緒勞動負荷等。
我們的調查發現,女性工作者的工時較短,但疲勞指數卻較男性高,這可能與女性工作者有較多屬打卡式、工時固定的工作型態,而男性工作族群則有較多屬責任制、工時不確定的工作有關。
除了提高社會大眾對職場疲勞問題的警覺之外,我們到底能如何因應此問題?當整體社會處於疲勞狀態,我們必須質問,是什麼樣的社會結構因素造成如此疲勞的社會?職場疲勞的社會因素可能包括哪些呢?是否這些社會結構因素真的是難以改變的時代潮流嗎?
舉例來說,護理人力配置的不足是導致護理人員工作負荷過大、無法充分休息的主因,但護理人力的配置受到醫療政策規範,是政府政策可以具體介入的。
又例如,彈性化的人事聘僱方式,包括人力外包、人力派遣、臨時聘僱,是造成工作者越來越缺乏就業保障的主因,但這個潮流卻是目前政府大力推動的政策。其實職場疲勞問題的癥結,除了與績效導向、利潤導向的管理模式有關外,也與威權式的管理模式、職場中權力不對等、工作者缺乏決策參與等因素息息相關。
職場疲勞問題如壓抑的火山,不僅嚴重影響工作者的身心健康,也影響工作表現,戕害工作者的創造力,更影響家庭功能,弱化了市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能量。當我們的社會充斥著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工作者,我們又如何期望能培育具有創造力、且具有公共參與精神的市民呢?
歐美國家,社會面向的工作品質越來越受到重視,包括工作自主性、職場中的決策參與、社會互信、社會互助、職場公平正義、程序民主、工作意義感、自我價值感等議題。這些概念所衍生的問卷題目,已被納入歐盟、美國、與韓國的大型官方調查中。
也有不少實證研究指出,正向的職場社會關係與工作者身心健康狀態、積極的社會參與行為息息相關。我們希望在未來的調查中,也能納入這些正向工作品質的測量,促成正面積極的健康策略。(作者為台灣大學公衛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本文於2007年05月10日刊登於中國時報)
科學證實戀人愛的第六感 負面情緒與疼痛互為惡性循環
◆ 戀人愛的第六感 科學家實驗證實
自由時報 2010.09.27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常常覺得與另一半心意相通?研究顯示,兩個人之間真的可能有第六感的存在,特別是相愛的情侶,絕對有可能透過非肢體方式交流。
腦科學專家史特拉佛花了五年時間,觀察兩個人以非肢體型態互動的方式,結果發現,如果兩個人心靈非常親密,特別是相愛時,大腦似乎會一同運作。
史特拉佛這份在雪梨科技大學的研究發現,兩個人的生理上可以變得非常一致,就算肢體沒有接觸,神經系統也能協調地運作。史特拉佛表示:「這份研究讓我們更了解人互動時的狀況,其中包括陷入愛河的情侶。」
三十名二十一歲到六十五歲的志願者大腦被連上電極,心臟與身體動作也有監視器記錄,另外有六名治療師觀察他們的身體訊號,並負責將自己的想法與情緒,與這三十人的排列在一起。
這三十人都有某種焦慮,不過研究階段結束之後,這些志願者的緊張程度下降、心跳降低,也都覺得自己與治療師「連接」對他們有益。
史特拉佛團隊表示,治療師與志願者透過視覺與聽覺的面對面交流,讓他們的自律神經系統漸趨一致,「你看到螢幕上的圖形開始相符,接著漸趨一致,實在有點毛骨悚然」;團隊也觀察到,當螢幕上的圖形趨於一致時,志願者眼睛的焦點改變,也開始不注意周遭。
史特拉佛表示,這份研究可提供使用第六感與可能的另一半交流的線索;她也相信師生、醫師與病患,都可以藉著達到這種協調的狀態,來增進彼此關係。團隊表示,第六感並不是神話,而是大腦變得像電線一樣去做的事情,史特拉佛說,「我們會使用第六感,與某人深刻地相連」。
◆ 研究:自我按摩 可減劇痛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0.09.28
根據最新研究指出,受傷或是疼痛的身體,透過手部按摩,的確可以減輕疼痛。主要是科學家發現,人類可以改變腦部的運作方式,讓原本應該是疼痛的感覺,改由其他感受來取代。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利用測量疼痛程度儀器,讓接受實驗的民眾以自己的手指感受冷熱水不同的溫度,研究人員首先讓民眾的中指,浸在發燙的熱水內,食指與無名指則放在常溫水中,接下去研究人員讓另一隻手按摩剛從熱水浸完的中指,測量的疼痛感降低64%。
研究人員海格表示,實驗也發現,指頭在感受過冷熱不同溫度,所有的疼痛感訊號結合之後,按摩後會減少疼痛感的情形才會發生。
他補充說,「疼痛對人類來說,是很密切且很複雜的過程,會以不同方式發生,而且疼痛的深淺,不僅由傳達到腦部的訊號判斷,腦部也會負責將這些訊號整合。」
對於英國這項按摩可以減輕疼痛感的研究結果,美國奧勒崗健康科學大學助理教授達尼爾也表示正面看法,「這項實驗發現,其實我們可以改變腦部的運作方式,讓原本應該是疼痛的感覺,改由其他感受來取代。」
他也表示,過去醫療實務上也曾利用所謂「鏡像治療」 (mirror therapy)方法,來讓不幸遭遇截肢手術的民眾,早日從害怕疼痛及恐懼中走出來。
本次研究結果同時刊登在《Current Biology》期刊。
※ 相關報導:
* 肩頸疼痛 6招可舒緩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sep/27/today-health2.htm
◆ 負面情緒與疼痛互為惡性循環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0/09/27
荷蘭最新研究顯示,生氣、沮喪等負面情緒會讓疼痛更惡化,對纖維肌痛女性患者影響更深。
荷蘭烏特列茲大學(UtrechtU-niversity)研究人員以121位女性為研究對象,其中62位女性患有纖維肌痛,纖維肌痛是一種慢性疼痛病變,而其他59人沒有纖維肌痛困擾。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先回想一些中立情境,然後再想些會讓人生氣、沮喪的事情。當受試者出現負面情緒時,研究人員會測量她們的疼痛反應。這些女性成員也會接受電擊測試,接受電擊時若感覺疼痛,就要按鈕通知,痛到受不了時得再按鈕一次。
研究成果發表於10月號的「關節炎照護與研究」期刊(ArthritisCare&Research)。研究分析顯示,憤怒、沮喪情緒會讓疼痛更劇烈,不管受試者有無纖維肌痛,情緒反應越大,痛得越厲害。
研究人員表示,纖維肌痛患者常無法順利表達感覺、情緒,若禁止患者發怒,問題可能更嚴重,不光是纖維肌痛患者,一些其他慢性疼痛患者也可能遭遇類似困擾。
研究人員建議,纖維肌痛患者生活中無法避免疼痛纏身,因此比一般女性更容易出現負面情緒。這類患者必須學會表達、抒發情緒,盡量降低情緒衝擊。運動、認知療法也可幫助舒緩疼痛不適。越早治療,越能幫助改善病情。
◆ 長期下背痛 當心憂鬱症上身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2010.09.27
依據醫學研究估計,至少8成的人一生中會遇到下背痛的問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蔡盧浚說,一般情況下可以至骨科、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復健科就診,但是有些下背痛的患者做過種種檢查與治療,還是沒有改善,最後竟發現是憂鬱症作祟。
蔡盧浚表示,用於治療下背痛的藥物、手術、復健等相關醫療費用十分驚人,單以健保醫療支出來說,依據中央健保局統計,國人每年因背痛問題所消耗的健保支出約為30億元,其它非健保花費以及勞動損失更是難以估算。
他指出,大部份下背痛多是突然產生,稱為急性下背痛,約有5至10%的病患可能疼痛持續3個月以上,成為慢性下背痛。慢性下背痛對患者日常活動、生活品質帶來極大衝擊,患者也可能因而發生憂鬱症。
中興院區精神科門診最近就發現,有位年輕上班族,因為長期背痛難當,只好捨棄工作在家休養,但背痛一直未好轉,因而出現輕生念頭。
另一位老伯伯在家企圖上吊,幸好家人發現陪同至門診治療,細問後發現老伯伯是職業軍人退休,因下背痛數年,行走要用助行器,起、坐需家人攙扶,他過去一向堅強獨立,覺得這背痛讓他依賴家人、失去尊嚴,所以尋死。
◆ 研究:離棄信仰 健康易走下坡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0.09.28
根據美國最新一份針對信仰與健康的研究發現,原先有宗教信仰的民眾一旦離開信仰之後,健康也容易跟著走下坡,原因可能是缺少同伴支持、維持良好作息有關。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分析從1972年到2006年間,423位固定參加宗教信仰的民眾,其中再分析96位曾改變原先宗教信仰,以及54位已停止原先宗教活動的民眾他們的健康情況,結果發現有40%從未改變宗教信仰的民眾,自認自己的健康情況極佳,而已改變信仰的人,自認健康的比例則降為25%。
對此差異,研究人員史足托表示,「在信仰內可以保持正面思考能力,加上一旦離開信仰,可能對當事人造成壓力,種種因素造成維持以往較健康習慣的可能降低所致。」
研究人員也指出,離開原有的信仰之後,民眾擔心因此失去朋友,或是慢慢恢復飲酒或吸菸的習慣,也會影響健康,而且同屬一個宗教團體,彼此較能獲得團體的正面支持。
不過研究人員也補充,離棄信仰與健康與否的關聯,仍須進一步研究,因此並非單純指出離棄信仰會影響健康。
本次調查樣本來自美國「全國社會調查」共30523位民眾進行研究,研究結果同時刊登在最新一期《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期刊。
吃巧克力舒緩經期不適 當心引起偏頭痛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0/09/28
少數女性在月經來的時候會吃點巧克力,幫助舒緩經期不適,不過中醫師吳俊廷提醒,有偏頭痛困擾的女性患者最好還是少吃巧克力等甜食,以免誘發偏頭痛發作。
吳俊廷醫師表示,有些女性在經期呈現血虛體質,不管是躁熱還是虛寒型血虛,都可能讓頭痛加劇,巧克力等甜食雖可幫助一些女性紓解經痛不適,但吃太多容易對身體造成負擔。
吳俊廷醫師指出,治療外感頭痛要根據不同病因對症下藥,風寒頭痛常需使用川芎茶調散、桂枝湯、麻黃湯等方劑。而醫師治療風熱頭痛時,多半使用麻杏石甘湯、升麻葛根湯、芎芷石膏湯等藥方。對於風濕頭痛患者,醫師會視情況開立羌活勝濕湯、新加香薷湯等藥方。
若是內傷頭痛中的肝陽上亢型頭痛,一般常使用小柴胡湯、天麻鉤藤飲等。至於腎虛型頭痛,常使用方劑有六味地黃丸類加減。針對氣虛血虛型頭痛常使用四君子湯、四物湯、十全大補湯等。還有痰濁型頭痛,藥劑以半夏白朮天麻湯、溫膽湯加減為主。而瘀血型頭痛,可採用血府逐瘀湯、通竅活血湯加減等藥方。
吳俊廷醫師建議,對頭痛患者而言,調整生活型態很重要,最好作息正常、充足睡眠、三餐定時、多調適壓力,此外穴位按摩也能預防、減緩頭痛。偏頭痛女性患者避免使用口服避孕藥,有助改善症狀。如果能在頭痛轉為嚴重前給予中西醫合適治療,患者生活品質將大大提升。醫師另提醒,中西藥服用時間最好間隔1、2小時。
抑鬱不得志、精神壓力大的人容易出現頭痛,中醫師吳俊廷解釋,抑鬱不得志、壓力大會形成「肝鬱」,肝鬱也會引發頭痛,若是情緒性問題造成頭痛,可考慮使用四逆散、逍遙散或加味逍遙散等方劑加減,幫助減輕頭痛症狀。
吳俊廷醫師援引古籍說明,《素問五臟生成論篇》寫道「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陽、少陰」。頭痛多與其他身體病症息息相關,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一旦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入侵,上犯巔頂,氣血運行受阻,或久病內傷未調,出現氣虛、血虛、痰濁、瘀血、虛寒、肝火等,就會導致氣血不足痰淤阻滯,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頭痛。
中醫對頭痛分類很詳細,吳俊廷醫師分析,若依頭痛部位區分,一般頭痛患者多半屬太陽頭痛、少陽頭痛與陽明頭痛,太陽、少陽與陽明都是經絡名,合稱「三陽經」,太陽頭痛患者頭痛位置大多在後腦,少陽頭痛患者頭痛位置則在側邊,而陽明頭痛位置多在前額部位。另外還有「三陰經」,不過三陰經頭痛患者人數較少。
吳俊廷醫師進一步指出,中醫師初步進行診斷時,會先觀察頭痛屬於外感頭痛或內傷頭痛,基本上風寒、風熱、風溼等證型屬外感頭痛,而肝陽上亢型、腎虛型、氣虛型、血虛型、痰濁型、瘀血型等則屬內傷頭痛。10月後流感逐漸盛行,頭痛患者以流感、感冒造成居多,這類頭痛就是典型的外感頭痛。一般外感頭痛治療多以袪邪,內傷則以補虛為主治療。
◆ 過勞死不是猝發 長期生活型態造成
【台灣醒報╱記者蕭如君╱台北報導】2010.09.28
過勞死與個人生活方式關係重大!醫師表示,身體過勞通常伴隨著臟器衰竭或腦中風,才可能導致喪命。受訪醫師指出,會發生過勞死主要取決於生活型態是否良好,因此平日應有足夠的睡眠、均衡的飲食、運動和定期健檢,不要忽略身心勞累「硬撐」,才能面對長時間的工作。
淡水馬偕醫院健康檢查中心主任、家庭醫學科醫師詹欣隆表示,過勞死只是一般人對於長時操勞後猝死的俗稱。過勞死的發作原因主要有兩個,心肌梗塞和腦中風,腦中風發作不會馬上喪命,但會導致肢體癱瘓。心肌梗塞比較危險,由於發作時很難向他人求救,因此也難以被他人發現,而且發病者通常多在工作時獨處,一旦發作是會立刻致命的。
台大醫學院醫學研究部主治醫師蔡甫昌則表示,過勞死的定義模糊,只有概括解釋人有可能因為疲累致死,但是卻無法解釋致死的真正原因。事實上,過勞會造成臟器受損,導致心肌梗塞、腦部出血、腦神經受損,不過,過勞而死的原因,可能需要專業醫療鑑別,才能知道是哪些器官發生病變。
要如何預防過勞死?詹欣隆說,一定要從生活型態的改變著手,會導致過勞死的民眾大多都有慢性疾病,因為長期又長時間只有靜態動作,容易產生血栓,只要激動或是做大動作,血栓就很容易跑到腦部和心臟,把血管塞住而無法正常運作。
蔡甫昌也說,避免過勞之道,還是要有平衡的睡眠、飲食、運動。大家其實很瞭解自己的疲累狀態,但是卻習慣長期忽略,才會導致生病甚至死亡。更有人因為責任心強,憑著意志硬撐,或是輔以藥物或提神飲料,必定會更傷身體。
詹欣隆強調,維持健康必須靠自己平日定期做運動,以及做健康檢查,運動則以一個禮拜3到5次為基本單位,一次至少30分鐘。此外,健康檢查的項目以三高疾病為優先,檢查是否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如果家族有遺傳病史,更須留意。
※ 相關報導:
* 孔門四賢操 夫子紓壓甩煩惱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5874718.shtml
◆ 男性擇偶 玩伴講究身材 配偶要臉蛋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2010-09-28
臉蛋漂亮的女性,通常是所有男性的最愛,不過根據美國最新的研究指出,男性在選擇對象時,短期玩伴性質的對象,會傾向重視女性的玲瓏身材,如果要當終身伴侶,男性才會在意臉蛋較具吸引人的女性。
根據德州大學研究人員康芙表示,「男性如果要選擇長期的配偶,絕大多數的男性會重視女性的外表,另外在傳宗接代上,在挑選伴侶上,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不過與男性剛好相反,女性在選擇伴侶時,外表或身材並非至關重要的條件。
研究共邀請375位大學生觀看一張相片,其中當事人的臉蛋與身材都被遮住,當受測者在選擇短期同伴或長期的結婚伴侶時,僅能擇一看照片中人的臉蛋或身材,結果男性在選擇結婚伴侶時有25%的人會先看女性的身材,僅僅需要女性短期陪伴的男性,要求看身材的比例則增加到51%。
研究人員指出,身材的定義包括胸部大小、腿的長度、腹圍比例以及肩到臀部的比例,另外,男性越對自己生育能力有信心,對女性的身材也會越加要求。
研究人員表示,本次研究是首次鎖定臉蛋與身材2者的關係對男性擇偶時的影響,結果同時刊登在《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期刊。
孤寂沮喪 35歲迎中年危機
中央社 2010.09.29
根據英國一項最新調查,中年危機35歲就開始,壓力來源除了工作就是感情與人際關係問題,不少人經常感到寂寞孤獨。
人際關係諮商慈善機構Relate對2000名民眾進行的調查,21%年齡在35到44歲的受訪者表示,多數的時間常感到孤獨,比例高於其它年齡層。
20%左右的受訪者說,他們不論是與同事或家人的關係都欠佳,令他們感到沮喪。
Relate執行長泰勒(Claire Tyler)指出,「傳統上我們認為人過了45歲到50歲這個年齡,才會有中年危機,但是我們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年危機可能提前發生」。
他說,35歲到44歲的人,不論是工作或家庭生活,背負很高的期望,大家都想看他們交出什麼樣的成績單,壓力自然會很大。
28%受訪的35歲到44歲民眾表示,他們因為與同事的工作關係欠佳而決定辭職。
調查同時發現,許多忙碌的父母,利用社交網站「臉書」(Facebook)與子女保持連絡。
在兩性關係方面,長工作時數,爭執、家事分工不均、加上性生活欠佳,是造成雙方關係緊張的主要原因。
◆ 工作文化改變 中年危機提前來
中央社 2010.09.29
一般認為,只有急欲重返青春的中年男人才會有中年危機,但研究發現,如今即連30─40歲的壯年人都會有這個問題,因而不如其他年齡層快樂。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今天報導,工作文化改變是年齡憂慮大幅提前來到的原因。如今職場主管的平均年齡已由59歲降低到48歲,大家都期待成功能提前實現。
比如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今年僅43歲,工黨新任黨魁米勒班(Ed Miliband)也僅40歲。
相關研究是由TalkTalk寬頻公司和Relate公司在上月針對不同年齡層的2000多人進行,在35─44歲的研究對象中,有1/5表示,他們會感到憂鬱或寂寞。至於65歲以上的研究對象有此問題者,僅占13%,而這原本該是最容易感到寂寞的年齡層。
許多35─44歲年齡層的研究對象承認,由於投入工作而沒有足夠時間陪伴家人或朋友;其中1/3認為,若能減少工作份量,就可改善人際關係。
他們將自己與家人關係緊張歸咎於經常透過手機傳遞電子郵件;這個年齡層還有多達40%認為,另一半對自己不忠。
擔任這項研究顧問的英國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職業心理學教授古柏(CaryCooper)說:「原本中年危機應該出現在50多歲男性身上,這些人也許婚姻不太美滿,希望重返青春,因此模仿年輕人的舉止,購買跑車,甚至拋棄髮妻以另結新歡。」
他說:「我們無須出門觀察,這項研究就告訴我們,這個年齡層的男女,問題最嚴重。他們是最寂寞的1群,為事業打拼,長時間工作,以致沒有時間用在改善人際關係上。」
古柏指出,「我倒不是要倡議法國式的每週35小時工作制,我們必須努力工作,但也必須放聰明點。借助於科技可使許多人既能工作得比較有彈性,也比較有效果,但可惜還沒有太多人了解這一點。」
※ 相關報導:
* 科技來自人性,不是人命!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877609.shtml
【聯合晚報╱社論】2010.09.29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知名手機廣告詞。追求利潤的企業應該謹記:保障勞工健康也是企業的責任,「用錢換命」或「用命換錢」,都絕對不是人性化管理及科技最終目的。
◆ 洪蘭:凡事不能只談錢
【聯合報╱洪蘭】2010.09.29
二 ○○五年,美國四位經濟學家,兩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兩位來自芝加哥大學和卡內基美隆大學,接受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委託,去印度測試外在誘因,尤其是金錢,對績效的影響:是否薪水愈高,表現愈出色。他們知道這個錢必須要高到某個程度才會有效,但是美國生活程度太高,要出到讓受試者動心的程度非一般學者所能負擔得起,所以他們去印度做這個實驗,因為印度的生活程度低,不必花太多經費就可能完成要做的研究。
他們把八十七個印度人分成三組,一組付他們四個盧比(相當於當地一天的工資);另外一組則付四十盧比(相當於兩周的工資);第三組付四百盧比(相當於五個月的工資),去做九種作業,如記憶數字、解字謎、擲飛鏢,如果到達某個水準就可以領錢。結果發現拿四十盧比的人表現的並沒有比四盧比的好,更令人驚訝的是拿四百盧比的人表現最差,在九種作業中,有八種低於其他兩組。研究者不解了,不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嗎?為什麼不靈了?
二○○八年兩位瑞典經濟學家把一五三名曾捐過血的人隨機分成三組,請他們捐血。第一組沒有酬勞;第二組有五十克郎(相當於七元美金)的酬勞;第三組也有酬勞,但是可選擇要不要把這錢捐給兒童癌症中心。結果第一組有百分之五十二的人願意捐血,第二組只有百分之卅,第三組有百分之五十三的人願意捐血並把錢捐出去。
這兩個實驗都顯示金錢並非萬能,有時反而誤事。捐血本來是個高尚的利他行為,但是一拿錢就變成賣血了。如果捐血可以幫助癌症兒童,人們又願意了。人在吃飽肚皮以後,對精神層次上的要求是大於金錢的。如果凡事只談錢,有時會傷感情。
最近政府提出學術界彈性薪資,最高可到年薪三百萬的計畫,雖然立意良好,但如配套措施沒做好,會變成「二桃殺三士」,反而不美。要知道,美國的薪水是非常私人的事,別人無法知道,台灣的薪資則無法保密,現在這個計畫尚在空中,校園中就已可感受到騷動,不敢想像實施以後的猜忌情形。
其實,許多人回台教書並不是為了錢,而是心中有個理想,不願一輩子為他人作嫁。台灣目前教授薪水雖然比不上國外,但是溫飽無慮,與其用錢來挽住人才,不如改善台灣的研究環境,如改善計畫報帳流程,使教授覺得被尊重,使時間可以花在研究上,理想得以實現。
從許多實驗的結果看來,金錢對知識分子並不是最好的驅力。使命感、生命的目的,人生的意義比金錢更重要。一九九九年微軟大中華區行銷總監伍德(J. Wood)放棄高薪去尼泊爾作志工,改善當地的教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激勵出人的理想和熱情,它的效果會比金錢更持久。
除了彈性薪資之外,鬆綁經費使用的法規,改善教學與研究設施,用大環境的優良來吸引更多有心培育英才的人回國,應該會比加薪更為有效!(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 過勞死有10大徵兆 6項即危險
台灣醒報記者/洪秀玲報導 2010-09-29
過勞死有那些警訊?屏東基督教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蔡朝仁今天提出三高、失眠、頭暈、易怒、記憶力減退等10大徵兆,其中,只要超過6項症狀,就有過勞死的危險。蔡醫師提醒,不超時工作和維持良好睡眼習慣,是避免過勞死的關鍵。
蔡朝仁表示,過勞是一種慢性疲勞的過程,台灣每年有30個過勞死案例,其中50%是中風、腦栓塞、腦出血,30%是心肌梗塞,10~20%是肝炎和猛爆性肝炎。男女比例是1:4,所以工作家務兩頭燒的女性,要格外注意。
避免過勞症候群,首要不超時工作,並維持良好睡眠,蔡朝仁也提供以下10大評估指標,包括三高(血壓、血脂、血糖)、禿頭、腰酸背痛、性慾減退或經期混亂、頻尿、腹瀉、記憶力減退、心算能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頭暈頭痛和易怒等。
蔡朝仁說,以上有3~5項症狀就算值得警惕的第一期,只要有其中的6項以上就有過勞死的危險,要非常注意。一般來說,一周工作最好不要超過46小時,專職開車者2~3小時就要休息,而醫生護士由於經常值夜班或長時間開刀動手術,其實也是過勞死的危險群。
但他也特別提醒民眾,並不是只有長時間工作才會導致過勞死,通宵達旦的打牌、打電動等玩樂,長時間累積疲勞,一樣會導致過勞死。
度數配太超過+常用電腦 36歲老花眼!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0.10.01
一名36歲的上班族,老是頭痛、噁心,還懷疑自己是不是懷孕,後來到眼科就醫,才發現是老花眼引起。眼科醫師表示,不少近視族眼鏡度數常配得「太超過」,加上常用電腦,很容易在40歲前就出現老花眼。
輕熟女 一度以為自己懷孕了
開業眼科醫師王孟祺表示,這名上班族婦女,近半年來,每次到燈光昏暗的餐廳吃飯,常看不清楚手上拿的菜單,也老覺得眉心、眼窩漲痛,還頻頻有噁心感,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懷孕,後來才知道自己是老花眼。
王孟祺說,一般老花眼常出現於40歲以後,但是門診中發現,有些30多歲的輕熟齡男女,因為有遠視眼、或是配戴近視眼鏡時,度數超過,造成矯正過度,讓眼睛類似遠視眼,又因為現代人長期用眼,眼睛容易疲乏,眼睛肌肉調節不佳,看遠看近時變焦失準,就會有老花眼。
抗拒老花 閱讀越來越吃力
不過醫師也說,不少人抗拒自己有老花眼,但可能造成閱讀書籍、報紙越來越吃力,視線由遠拉近時,還會出現短暫的視力不清晰,需數秒才能適應,眼睛也容易酸澀疲勞,還可能感到頭痛、或噁心想吐。
因此,有老花眼等不適症狀,最好找眼科醫師配戴適當鏡片,並建議配戴眼鏡時,最好在睡飽、有精神,而非在下班疲累時前往,這樣檢查出的度數正確,也能避免老花眼提前發生。
◆ 長期壓力易使陰部發炎 女人要小心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2010/09/30
女性穿著不透氣的內褲或緊貼的長褲,且未注意清潔,容易產生陰道炎、感染問題。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監事陳曉鈞表示,陰部的感染發炎最常見的是婦女的陰道炎,由感染陰道滴蟲、阿米巴原蟲、大腸桿菌、淋菌等造成。中醫認為與情志內傷、腎水不足及外感濕熱有關。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中醫認為,此症與情志內傷、腎水不足及外感濕熱有關。其中,情志內傷,使肝氣鬱滯;當肝鬱日久化火,火循肝經下擾陰部,就會出現不適。現代醫學也發現,壓力大時,人體抵抗力變差,會使白色念珠菌大量生長。
此外,還有腎水不足因素;女性進入更年期,卵巢出現逐漸退化,荷爾蒙日漸減少,陰道上皮細胞會變薄及萎縮,造成陰道乾裂、陰道燒灼感、正常分泌物減少,陰道無潤滑便會出現乾癢。以及外感溼熱之邪;如因手術損傷、經期、產後等,感受溼熱之邪,下注於陰部肌膚,傷及任帶二脈所致。
醫師指出,要特別注意的是,若出現腰酸痛,下腹墜脹,應考慮是否為慢性盆腔炎;出現膿性分泌物,則可能是子宮頸糜爛;大量血性或有臭的膿性分泌物,則可能與子宮肌瘤感染或壞死有關;而血性分泌物並有惡臭,則可能是子宮頸癌。
中醫治療女性陰部發炎、感染,可配合藥方內服調理。中醫師陳曉鈞表示,女性陰道發炎、感染,辨證治療可分為肝鬱脾虛;陰虛火旺;溼熱下注;外部感染類型。可配合採取疏肝健脾,除濕止帶;滋陰降火,袪風止癢;以及清熱利濕方式著手治療。
陳曉鈞表示,中醫辨證用藥上,針對「肝鬱脾虛」者,患者多可見分泌物量多,色或白或微黃,質偏水狀或豆渣狀,陰部不適,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治法應採疏肝健脾,除濕止帶,可用完帶湯加減。若濕蘊化熱,帶下色黃,可加黃柏、金銀花。
陳醫師表示,還有「陰虛火旺」者,症狀可見陰部搔癢入夜尤甚,分泌物量少,色或黃或白,或夾血絲,陰部乾澀,伴見頭暈、五心煩熱、睡眠差,舌紅苔少,脈細數。治法採滋陰降火,袪風止癢,可用知柏地黃丸加減。若屬「溼熱下注」者,症狀可見分泌物量多,色黃或綠,有臭味,質較粘稠,陰部搔癢灼熱,心煩易怒,坐臥不寧,舌紅苔滑膩,脈弦滑數。治法採清熱利濕,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以及屬於外部感染,如原蟲、桿菌感染等,可見分泌物量多,色灰黃,或膿樣,呈泡沫狀或夾血絲,味穢臭,奇癢難忍。治法採殺蟲止癢,清熱利濕,可用八味帶下方加減。癢較嚴重,可多加些百部。
現代夫妻 溝通靠簡訊 每週碰個三小時
中廣新聞/郭希誠 2010-10-06
英國一項調查發現,現代夫妻外務太多,聊天都得借助科技,發簡訊或是寫電子郵件。
英國一家保險公司調查現代夫妻互動的方式。多數夫妻都說工作太忙,一天面對面說話的時間很少。有五分之一的夫妻當面說話的時間不到十五分鐘。由於在一起的時間不多,夫婦兩人多半靠簡訊或是電子郵件通消息。他們一年要發一千零二通簡訊,四百封電子郵件。
調查也發現,英國夫妻除了睡覺以外,一星期相處的時間只有三個小時又四十五分鐘。這裡面還有五十一分鐘是兩個人一言不發的一起看電視,三十七分鐘是一起做家事。
心理學家說,面對面的交談十分重要,是用機器沒辦法取代的。
◆ 美研究:感情越好 說話調調越像
中廣新聞/郭希誠 2010-10-06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兩個人的感情越好說話的調調就越相像。
心理學教授彭內克說,跟人開始交談以後只要幾秒鐘,兩個人的調調就會漸趨一致。在心理學上把這種調調叫做語言調性模式。
彭內克為了證明他的理論,他還分析了一些名人的通信。
他比對了佛洛伊德和榮格兩個心理學家長達七年的來往書信。彭內克說,兩個人一開始言語投契,很多語言調性都一樣。後來,他們倆說話越來越不投機,語言調性也漸行漸遠。
彭內克也分析了兩對詩人夫妻的通信,也找出了這兩對夫妻語言的調性。
彭內克因此認定,夫妻兩人感情越好說話的調調就越像。
加拿大研究 感情不穩定 易患心血管疾病
文/柯俊銘 2010.10.10 自由時報
您和朋友、伴侶或配偶的關係如何?彼此的溝通是否順利呢?若答案為否定的,相處起來常是戰戰兢兢或感到無趣,恐怕得提防身體健康會受到傷害。
一份於今年7月發表在國外期刊「健康心理學」的報告指出,若與他人之間的互動總是充滿焦慮、不安,或因覺得是負擔,而老在敷衍、逃避對方,長期下來似乎易患有慢性病,特別是心血管疾病,值得民眾作為參考。
該研究由加拿大阿卡迪亞大學的心理學家Lachlan McWilliams博士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針對5645位年齡介於18至60歲的成人進行調查,目的在探討不安全的依附關係是否會提高未來罹患慢性病的機會。
過程中,所有個案都要填寫結構性的量表,藉以評估其與親友間的依附關係傾向於下列何種類型:
●安全依附:可以和人親近,且願意付出感情,提供幫助,為他人所依賴。
●規避型依附:和他人親近有困難,覺得交往很麻煩,難以信任對方。
●焦慮型依附:嚴重缺乏自信,害怕遭拒絕,擔心表現不好被他人討厭或拋棄。
另外,他們也接受問卷訪談,內容主要在確認有無關節炎、慢性背痛、偏頭痛、季節性過敏、中風與心臟病等15項常見疾病的病史。如果醫師曾診斷出其他未列於問卷中的疾病,如癌症、癲癇等,個案被要求需坦承告知。
在排除性別、教育程度等人口學變項的干擾後,統計發現,規避型與焦慮型等不安全的依附關係和往後罹患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潰瘍的風險有關聯性存在,其中又以焦慮型依附關係最為明顯。
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屬於焦慮型依附關係的人,其未來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居然高出安全依附關係者約50%,數字相當驚人。
研究者表示,這些人長大後,在社交上易有不安全的依附關係,肇因往往源自於孩提時的負向經驗。早期生活中與重要他人不愉快的互動,無形中會影響性格發展,導致要建立安全依附有困難。若常處在關係不穩定的壓力下,健康很難不被波及。
其建議有依附障礙者,不妨尋求專業諮商的協助,重新改造自己,並修補與他人的感情關係,相信健康也能因此受惠。(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 晚年媳婦來照顧 婆婆變短命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2010.10.10
日本一項研究顯示,婦女晚年由媳婦照顧,可能因為婆媳不和,當婆婆的身心壓力大而健康受損,和由女兒照料相比,和媳婦同住者可能壽命較短。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日本筑波大學追蹤研究近200名老人4年,分析發現其中當婆婆的老來和兒子媳婦同住,由媳婦照料者,死亡率是由女兒照料者的兩倍。報導因此稱此為「媳婦的報復」。
研究人員認為,婆媳為了向同一個男人爭寵而長年摩擦爭執,做婆婆的日子不好過,損及健康,可能較短命。與其和媳婦吵架生氣,做婆婆的獨居說不定更來得快活健康。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顯示婦女晚年由媳婦照料,存活機率較低,這或許可稱為媳婦的「報復」。
◆ 《女性婚外性探討》論文顯示-35%南部婦女外遇 男人心驚
【張立勳/高縣報導】2010-10-10 中國時報
樹德科技大學有位四十歲的辣媽研究生蘇宇稜,她觀察到周遭女性婚後出軌情況,好奇拿來當論文題目,但過程波折經常被人拒絕或受辱罵,最後她發現南部婦女外遇比率多達三五.六%,原因是婚外情讓她們更能得到性愛歡愉,讓許多男人看了心驚。
樹科大人類性學研究所昨日舉辦十歲生日,規畫「性健康促進與安全學術研討會」與「性學所十周年慶回顧成果展」,蘇宇稜發表的論文「女性婚外性探討」,引起與會者興趣紛紛討論。
已是兩個孩子媽媽的蘇宇稜,平常在學校擔任校護,她說,依她觀察發現婦女婚外發生肉體出軌狀況還不少,好奇這個現象而拿來做為論文題目。
蘇宇稜說,因為受訪對象擔心曝光,影響婚姻和家庭,通常都會拒絕,這部分是進行這項論文最難突破的。發出的問卷也有許多辱罵,責怪她應該關心青少年問題,不應該觸碰婚姻的禁忌。
「聽到研究結果比例如此高很驚訝!」蘇宇稜的同班男同學說,看到這樣的數據多少也會擔心,他會更用心經營自己的家庭和情感生活。
蘇宇稜今年針對四百名南部已婚婦女進行外遇調查,在有效樣本二九八人中,有婚外性關係者一○六人,占三五.六%,年齡以四十至四十九歲占三八.七%最多,對象以朋友四四.三%最多,其次同事、網友和前男友。
性學研究所長林燕卿表示,女性主權增長促使情慾主動,婚姻內關係有太多壓力,造成在平淡情感中追求刺激、性需求,研究數據如此高她不會認為訝異,依瞭解比台灣更保守的印度曾經做過類似研究,就有三七.六%比例有外遇。
◆ 中國每13人中有1精神病患
中央社 2010/10/09
(中央社台北9日電)在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前夕,大陸媒體引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9年年初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也就是說,每13個人中有1位精神疾病患者。
河南省政府門戶網站大河網,今天引用上述數據強調精神疾病在中國的嚴重性。
河南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副院長胡雄說,河南的情況和全中國近似,大概每13人中1人有精神疾病。
他表示,現代社會節奏快,生活壓力大,不少人或多或少「遭受著各種各樣精神疾病折磨。」
明天是第19屆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主題是「溝通理解關愛,心理和諧健康」。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