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0

中美專家論全球治理新思考

◆ 中美專家論全球治理新思考

中央社 2010.09.09

一位是觀察全球趨勢的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 (台譯奈斯比),28年前他寫的「大趨勢」中預言全部準確。一位是研究全球治理的中國外交學院副院長秦亞青,他在國際關係領域深耕幾十年。

當世界逐漸步入「後金融危機時代」,國際格局是否發生重大調整?30年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給中國帶來了怎樣的身份變化?中國如何更有效地向世界展示真實的自我?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全國政協「21世紀論壇」舉辦期間,新華社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請奈斯比特和秦亞青對話,聆聽他們的思想對話。

世界格局:「從西向東」與「向東向南」

記者:目前世界各國正逐漸走出國際金融危機,這場危機是否改變了世界格局?

奈斯比特:金融危機是一個小事件,而非大趨勢,它並未影響到世界主要力量的調整。當然,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很久,世界重心就開始從西向東轉移,這是毫無疑問的。

秦亞青:這場金融危機從美國開始,它的影響不在於美國這個唯一超級大國到底損失多少錢,而是人們開始質疑,國際經濟金融領域現行的制度還能不能管理全球?這就對國際關係有了重大意義。從這個角度看,金融危機是不是大趨勢我不敢講,但它確實是個大事件,一定會影響到大趨勢。

金融危機之後,一超多強的基本框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但實力分佈卻是有消有長。世界格局一超多強的狀態依然存在,但力量態勢開始「向東向南」運行。「向東」,就是亞太地區成為世界政治的重要地帶;「向南」,就是發展中國家呈現群體崛起的態勢。

記者:各國面臨的安全威脅有何變化?國與國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大嗎?

奈斯比特:現在的戰爭有贏家嗎?你看看伊拉克、阿富汗的戰場就知道,沒人能贏得戰爭。因為信息 (資訊)社會的出現,改變了傳統戰爭的形態,佔領並不標誌 (代表、象徵)著勝利。國家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大大減少。

秦亞青:安全威脅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如果說世界政治中的安全威脅以前主要表現為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尤其是大國之間的戰爭,那麼,後冷戰時代則見證了大國戰爭可能性的明顯下降。各國面臨的非傳統安全挑戰明顯上升,包括貧困、氣候變化、核擴散、生物不安全、社會暴亂,以及地區衝突、跨國恐怖主義和經濟危機。

全球治理:西方主導與多方博弈

記者:金融危機暴露出全球治理體系出現很多問題,應該怎麼調整?

奈斯比特:打個比方吧,在國際關係中,幾乎所有的現行交通規則,都是由西方國家制定的。他們認為所有在路上跑的車,都得遵守這個規則,這個規則就成了國際規則。他們這一觀點不見得正確。

秦亞青:新興國家沒有尋求推翻現有這些交通規則,並不要求「紅燈行、綠燈停」,不過是希望在某個地方加一個拐彎燈。現在世界經濟規模比過去大那麼多,新興經濟體不斷增加。新進來的車對規則提出改進意見,也是正當要求。原來制定規則的大國,雖然意識到了只有現在的燈不夠,但出於自身利益又希望規則大體延續。怎麼調整和改善這些規則?舊車和新車肯定有利益糾纏,談判過程會很複雜。

我們認為,國際體系中的規則,要符合更多發展階段不同的各種行為體的最廣泛利益,才能使大家服氣並遵守。最終希望像歐洲的一些地方那樣,雖然沒有交通規則,但大家更遵守交通秩序,達到理想的社會狀態。

中國身份:「兩把椅子」與「多頂帽子」

記者:在當今世界,中國的身份是否因為它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而發生了質的變化?

奈斯比特:儘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遜於國際大都會,但中國絕大多數地區還是發展中國家水準。中國目前坐著「兩把椅子」,一個是發展中國家,一個是新興經濟體。這種雙重身份使中國在理解他國方面有獨特優勢:一方面,中國本身有一些欠發達地區,所以它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困難感同身受;另一方面,美國、歐洲國家面臨的很多重大挑戰,中國也在經歷。所以,發展中國家很容易與中國有種天然親近感,同時,發達國家在解決這些挑戰時也需要中國。

秦亞青:中國身份是多元的,首先它是個大國,又是新興經濟體,但還是發展中國家,戴著「多頂帽子」。這種多元身份的好處是既能體會到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又是其他大國的合作對象。但另一方面,多重身份也會給中國帶來「包袱」,比如很多時候西方國家要求中國承擔太多的責任,這是他們不了解中國而提出的「過分責任」。

記者:中國目前這種發展道路,其優越性體現在哪裏?

奈斯比特:效率高。比如,在西方建個機場,儘管這個項目會造福上百萬人,但如果有幾個人反對,這個機場也建不成。但中國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在中國,多數人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少數人要服從。在上億人還未擺脫貧困的現階段,這種效率尤為重要。

秦亞青:這個效率,換成中國的話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從30年前的貧窮狀態發展到今天,有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都發揮了重要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觀察中國:「自下而上」與「時間加空間」

記者:你們用什麼方法來觀察中國?

奈斯比特:我們的觀察是自下而上。開始時,我們蒐集大量來自基層的消息。我們監測中國地方媒體,並遊走於中國各地,採訪企業家、知識分子、官員、藝術家、在華外國人士等等。我們一直提醒自己,不要以外來者的眼光審視中國。我們正視中國的短處,但不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標準評價中國。

我們探尋的是中國大趨勢。我們把一系列的單一事件放在一個大視野中觀察,並勾勒出一幅中國的圖畫。

秦亞青:從歷史觀察中國是個非常好的角度,我們不能割斷中國歷史來看當代中國。中國的歷史對中國現在和將來的發展形成了重要影響。在這個時間角度之外,應該再加一個空間角度,即中國現在在整個世界上、在國際體系中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和位置。時間加空間,就形成了較全面的方位圖,既有歷史的路徑依賴,也有現狀的現實影響。兩者結合起來看中國,就能更確切地洞察未來中國發展趨勢。

表達中國:「更富人情味」與「聽得懂的語言」

記者:外部世界對中國的認知怎麼樣?

奈斯比特:我觀察研究中國40多年了,發現很多美國人、歐洲人眼中的中國太簡單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信息(資訊)。我常建議他們到中國的土地上走走看看。但他們來了往往還是去一些大城市,而對中國廣大農村缺乏了解。另一個問題是溝通。

秦亞青:中國向世界說明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的能力還很缺乏。中國一些有識之士大力推動的公共外交是個好東西。既要讓國際社會了解中國面臨的難題,又要讓國內民眾了解中國外交為什麼這樣去做,並打通國際國內,穩固夯實互信的基礎。

※ 相關報導:

* 新巴塞爾協定 周末拍板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838042.shtml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2010.09.09

德國央行官員8日透露,全球金融監管單位已就銀行資本比率達成妥協,將從2013年起的五至十年期間實施更嚴格的銀行資本要求,以強化金融機構抵抗外部衝擊的能力,細節最快本周末公布。

穆迪唱衰… 2013 年前大國再爆債危機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觀察站/歐美拚經濟 日本欲貶乏力

【聯合報╱本報記者羅兩莎】2010.09.09

日圓猛漲,日本首相菅直人被日圓狂升搞得焦頭爛額,出口商更是叫苦連天,為何日本央行對於日圓狂升完全使不上力,甚至束手無策?

專家分析,日本央行迄今苦無對策,關鍵就在日圓是國際性貨幣;加上歐、美央行為了自家利益,此時巴不得日圓等亞洲貨幣多升一點,不願與日本聯合干預,致使日本央行陷入苦戰。

日圓是國際性貨幣,二十四小時在全球交易,若想單靠一個日本央行對付來自全世界的投資客,達到穩定日圓走勢,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國內銀行交易員一針見血說,包括台灣等全世界的交易員,都在等日本央行出手干預,因為只要日本央行一出手,到時大家都會進場狂買比現在便宜的日圓、放空美元,結果日圓還是看升。過去每當日本央行要阻止日圓升貶,都是由歐、美、日等全球三大經濟體的央行聯手出擊,甚至必須連續三度聯手干預,投機客才願意收手。

然而,在全球海嘯後,歐、美國家經濟實力大不如前,德國等都嘗到歐元大貶拉升經濟的效果,此時當然不樂見日圓反轉走貶。

造成金融海嘯後日圓一波接一波狂升,因素相當複雜,首先,二○○八年海嘯前,全球僅日本採低利率政策,歐、美等貨幣利率較高,「當時大家都借低利率的日圓,去買高息貨幣,海嘯時大家都把高息貨幣賣掉,償還日圓借款,因而導致日圓強升。」

金融海嘯後,全球降息,日圓與美元、歐元利差縮小,「結果,大家都不玩利差交易了。」伴隨著利差交易遊戲消失而來的是:歐、美經濟前景不明,市場風險意識升高,美國經濟成長趨緩、歐盟潛在衰退隱憂,吸引資金湧入日圓等相較安全的商品。

市場人士指稱,日圓、美元和瑞士法郎等三大貨幣,現在被視為資金避險的三大「天堂貨幣」,吸引資金瘋狂湧入,致日圓、瑞郎一路狂奔。短期內,日本升勢恐怕不會馬上停止!

※ 相關報導:

* 日圓衝15年新高 1台幣只能換2.6日圓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5837996.shtml

* 中國大買日債 助漲日圓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5838204.shtml



◆ Fed褐皮書:美經濟呈廣泛減速跡象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0.09.09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8日公布的褐皮書調查報告指出,美國經濟仍維持擴張步伐,但在7月中到8月底期間,呈現「廣泛的減速跡象」。

全美12個區域聯邦準備銀行的經濟情勢調查報告中,有五家銀行通報「經濟維持溫和成長步伐」,兩家銀行表示經濟有「正向發展或改善」,其餘五家則通報經濟情況好壞參半或減速。

這份報告凸顯聯準會的觀點,強調經濟擺脫70年來最嚴重衰退的復甦勁道雖已降溫,但應不致陷入二次衰退。

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上月在懷俄明州演說時曾說,「2011年成長加速的前提似仍存在」。聯準會在7月28日公布的上一次褐皮書中表示,「大致來說,經濟活動持續在擴增」。當時兩家區域聯邦準備銀行通報經濟「大致持穩」,但另有兩家表示,成長步伐「最近已經減緩」。

史丹福大學的經濟學家泰勒說,褐皮書延續柏南克在懷俄明州所提出的觀點。他說:「這不是雙底衰退,不會有衰退中的衰退。但以復甦而論,卻相當令人失望。」

聯準會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預定9月21日召開下一次貨幣政策會議,會議前兩周公布的褐皮書,可提供決策官員參考,決定是否需要推出更多刺激措施,來降低逼近26年高點的失業率,並確保復甦的延續。

紐約FTN金融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克里斯多夫羅說:「8月的就業報告讓聯準會有些理由可以不去寬鬆政策,褐皮書卻顯示現在的情況已比上半年惡化,也暗示他們可能必須再次考慮刺激措施。」

美國的民間雇主8月增加6.7萬個工作,比早先預期還多,但因為找工作的人增加,失業率也升高到9.6%。

※ 相關報導:

* 南方朔:第三季起全球經濟令人不安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4211&f_ART_ID=270159

過去都是新興國家為了出口競爭而貨幣競貶,這種「往底部的競賽」現在已在富裕國家中展開。當富裕國家為了出口而競貶,這意味著全球金融的穩定度已在降低。



◆ 英國4百萬戶家庭 不工作領救濟

中央社 2010.09.09

英國「每日郵報」(Mail Online)報導,根據官方數據,英國1/5民眾生活在戶內無人就業的家庭中。

數據顯示,英國有將近400萬戶家庭,全家人都無所事事。這意味著,逾700萬名65歲以下的民眾沒有工作。

英國某些地區有將近1/4人家,戶內均無人就業。光是過去一年,這個可怕的數字又再增加14萬8000戶。

就業大臣葛瑞林(Chris Grayling)昨天晚間表示,這個「駭人」數據是前任政府未能成功推行社會福利改革的遺毒。

自1998年以來,無就業家庭數量累計已經攀升22%,總共增加70萬戶。

葛瑞林表示:「這些數字進一步表示,現有制度讓無就業家庭增加,也反映出現任政府所繼承的驚人失業規模。」

葛瑞林又說:「英國某些地區家中無人就業的問題是跨世代的,因此我們必須現在就採取行動,確保生長在無就業家庭中的孩童,長大後別跟父母親一樣。」

這個由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Statistics)統計的數據顯示,現在有390萬戶家庭戶內無人就業,這當中包含了540萬名成年人。

數據也顯示,190萬名孩童生長在戶內無人就業的家庭中,這讓人甚為憂心,救濟金文化將傳承至下一代。

總共有730萬名65歲以下的孩童及成年人,生活在無就業家庭中。



◆ 巴西變戲法 呈國庫充實假象

中央社 2010-09-09

巴西地理統計局(IBGE)上周公佈,今年上半年巴西經濟成長8.9%,但背後卻隱藏著財政部變戲法的手段。

據巴西「展望雜誌」(Veja)報導指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銀行(BNDES)用國庫和巴西人民納稅的錢借給企業(包括許多在巴西設立公司的外國企業)的款額,今年至今已超過700億元巴幣(約400億美元)。

巴西財政部長曼蒂加(Guido Mantega)雖從未公開承認這種作法的危險性,終究還是決定暫緩這類貸款方式和政府無止境的花費。

然而,為彌補BNDES已經借出去的錢,中央銀行只得調高基本利率(Selic)。問題在於,BNDES借錢的對象佔少數,調高Selic卻對所有巴西人的口袋造成影響。

近幾個月,巴西財政部像魔術師般百變戲法,透過一系列臨時措施提高公共支出和國營銀行釋出的貸款額,營造經濟空前繁榮和國庫充實的假象。如本應用於國外投資事業的180億元自治基金,現在可用來收購國營企業的股票。

還有巴西銀行(BB)也可貸出超過一般銀行倡議的上限,差額則由國庫發行公共債券填補。但這樣一來卻會提高銀行負債,利率上調壓力持續增長。

Tendencia諮商公司經濟顧問沙托(Felipe Salto)的結論是,長此以往,財政部的作法將提高對社會構成的成本;政府只是一味地支出,鮮少進行實體投資的結果,最後只能借調高利率以平衡公共帳目。

沙托認為,巴西目前的作法彷彿回到1980年代,政府若不及時調整財政管理模式,10月總統大選過後,經濟成長率極可能一落千丈。

fsj 提到...

兩岸馬上辦 ECFA明起生效

中央社 2010.09.11

海基會上午通知大陸海協會:「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與「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我方已完成相關程序。海協會下午隨即函覆通知,雙方同意9月12日生效實施。

海協會回覆說,大陸除了確認已做好該兩項協議生效的相關準備外,並通知雙方完成換文程序,且同意協議於9月12日正式生效實施。

海基會表示,依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與「智財權保護協議」關於簽署生效的規定,協議簽署後,雙方應各自完成相關程序並以書面通知對方,協議自雙方均收到對方通知後次日起生效。

海基會指出,立法院於8月17日第二次臨時會審議通過ECFA與智慧財產權保護2項協議後,並將審議結果函覆行政院。在該兩項協議完成相關程序後,陸委會10日已授權海基會就兩項協議的生效日期,立即與海協會進行聯繫確認,並以書面完成相互通知的程序。



◆ 社論-台灣出口成長的真相

【本報訊】2010-09-11 工商時報

今年以來台灣出口成長極為驚人,日前財政部公布8月海關統計時指出,我國出口創下金融海嘯以來的次高水準,出口前景相當樂觀;但同一天國貿局也發表看法,認為台灣今年1~8月的出口總額仍低於2008年同期,呈現1.48%的負成長,表現較韓國遜色。

我們要為國貿局的這篇貿易分析喝采,因為在當前各部會慣於說好話的此刻,國貿局願說真話,更顯得彌足珍貴。大家應該不會忘記,就在幾週前,當貧富差距的倍數擴大時,相關部會迫不急待地解釋台灣的情況比其他國家輕微;而當貧窮線以下家庭創新高時,內政部也立刻發布新聞稿說,這是政府福利效應擴大所致。此外,各單位更是努力不懈地去尋找發掘台灣在全球表現優異的指標,日前經建會就從洛桑管理學院(IMD)的競爭力報告,發現台灣在「創業家精神國際競爭力」居世界第三,特別撰寫新聞稿對外發布。

我們認為,各單位最近如此熱中正面解讀經濟指標雖不算說謊,但所說的皆是「選擇性的事實」,而沒有說出「全部的事實」。例如台灣在 2010年IMD細項指標排名,如服務貿易出口占GDP比率排名第30、財政赤字占GDP比率第22名,這些同樣是事實,但行政院何曾拿出來公開虛心檢討?再如幾年前台灣每人GNP輸給南韓,我們官方的解讀更妙,說這是匯率因素使然,若採用PPP(購買力平價指數)計算,台灣反而領先南韓。官方擅於發表選擇性的事實,擅於樂觀解讀指標的慣性,於此可知。

這次國貿局在各界對台灣外貿一片叫好之際,主動跳脫年增率的迷思,改與金融海嘯前的出口規模比較,亦即以2010年1~8月的出口與 2008年1~8月進行比較,結果呈現衰退1.48%,反觀南韓卻成長2.85%,國貿局對此直言不諱地表示:台灣表現遜於南韓。事實上,若以一般所慣用的年增率進行比較,台灣是優於南韓的。今年1~8月台灣出口年增率44%,同期間南韓年增率僅32%,依當前各部會正面解讀指標的風氣,國貿局大可採用年增率進行台、韓比較即可,如此既不必花功夫去找歷年資料研究,又可以得出令府院高層興奮的結論,何樂不為?但國貿局寧可說真話而不說動聽的話,寧可說出台灣依舊不如南韓的事實,這種勇氣令人尊敬。

必須瞭解,今天台灣外貿仍潛藏許多隱憂,這些隱憂在2008年底的金融海嘯期間暴露無遺。在那段期間,台灣所獲得的訂單寥寥無幾,而製造業存貨率更史無前例地升逾100%。所以如此,是因為台灣過於仰賴代工,當景氣衰退時,自然就成為被抽單的主要對象。台灣今年以來雖逐漸走出海嘯陰影,出口已逐月回升,但那個導致台灣在海嘯期間訂單流失、存貨無處可銷的結構因素依舊存在。令人遺憾的是,這段期間政府除了天天沉醉在上半年13%的高經濟成長、逾40%的高出口成長之外,何曾見到主管部會針對這個長期結構因素,採取了什麼做法?這就是台灣經濟隱憂所在。國貿局在此刻發表這樣一篇報告,可謂是暮鼓晨鐘,值得再三省思。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也許還記得第九回的情節。那時董卓急於稱帝,忽聞漢帝準備禪位於他,並已築好「受禪台」,即樂不可支地啟程返京。途中車子壞了,他的幕僚解讀為:「太師應受漢禪,棄舊換新,將乘玉輦金鞍之兆也。」沒多久,狂風驟起,昏天蔽日,董卓又問幕僚這代表什麼意義?幕僚又正面解讀:「主公登龍位,必有紅光紫霧,以壯天威耳。」進京後半夜聽到十多個小孩唱著:「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得生!」歌聲悲切,董卓再問幕僚這是何意?幕僚依舊正面解讀:「這代表劉氏滅,董氏興的意思。」董卓就在幕僚們這些正面解讀引導下,一步一步走向滅亡之路而不自知。這段故事雖只是傳說而非正史,但對於那些只喜歡聽正面解讀資訊者,足堪為鑑。

這些年政府喜歡召開全國大會、辦理全球招商、規畫名稱響亮的計畫,然而細數近年大大小小的全國經濟會議、能源會議、工業會議、服務業會議,我們政府儼然已成為全球最會開會的政府。但會開得如此之多,勞民傷財之餘,決策者何曾聽進什麼真話?我們認為,面對今天台灣經濟的困境,決策當局與其年年開大會、訂計畫,倒不如鼓勵公務體系說真話。事實上,這些國家公務體系的成員,最瞭解台灣經濟的問題所在,只是在當前一片說好話的官僚風氣下,沒有多少單位願像國貿局一樣勇於說出真話。

我們相信,只要最高決策當局願意聽真話,並且以具體行動鼓勵各部會說真話,則公務體系在轉眼之間,就會變成台灣經濟發展的最大助力,而非阻力。

※ 相關報導︰

* 全球競爭力/經建會:台灣與韓差距擴大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5840491.shtml



◆ 中研院長翁啟惠:台灣經濟 穩定下滑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0.09.11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啓惠上午在一場演說中表示,台灣經濟發展50年來呈現「穩定下滑」,台灣有17種產品產值是世界第一,大多是電子類,這是台灣的驕傲,但值得省思的是,為何沒帶來持續的經濟成長?必須找出原因將來才有再成長的空間。

產業隱憂

非常單元化集中在電子業

翁啓惠上午出席前瞻社、工商建研會及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舉辦的「強化前瞻體系,提升台灣競爭力─智庫與決策」,他以「突破台灣現狀」為題演講指出,台灣產業非常單元化且集中在電子相關產業,商業模式也以精密代工為主,這是不是我們永續發展的商業模式需要思考。

他表示,台灣面臨的挑戰包括如何催生六大新興產業、如何開發能源及生技科技並加以產業化,如何提升服務業的附加價值,如何建立新的商業模式以提升現有產業的價值,如何配合國家未來發展培育人才?

人才隱憂

台灣的教育做得還是不夠

翁啓惠對人才的培育也有意見。他表示,台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後,需要什麼樣的環境、人力、法規來配合,應要通盤思考。他認為,學校教育的課程及研究內容,要因應未來的挑戰而有所調整,但「台灣教育做得還是不夠」。

他指出,學校人才的養成沒有配合產業及國家發展的需求,以致造成人才的供應與產業需求有落差; 此外,「科技發展和學術研究也是各走各的」,對國家發展會有相當困難。

學術隱憂

未用對地方會帶來大災難

翁啓惠說,國家要永續發展必須要有前瞻規畫,政府在建立決策的過程中,「學術界應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他也提醒學術單位想要幫政府做決策時,研究人員在追求學術自由過程中,要隨時想到社會責任,並警告說,學術研究成果若未用在適當地方會帶來很大災難。例如,生物科技的發展可以帶來發展,也可帶來毀滅,這是一體的兩面。

他並提醒,「在不確定狀況下做決策,是很危險的。」很多情況下,是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或想法,來遊說政治人物或政府去採納和推動政策,這樣很危險。

台灣經濟發展新的利基在哪裡?翁啓惠建議,可從基礎研究慢慢發展到初級的臨床研究,可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他舉例說,健康產業的市場高達六兆美元,已從疾病治療發展為預防醫療及個人醫療,台灣應從研發角度來建立新的產業。

※ 相關報導︰

* 政府決策 翁啟惠:都是急就章的急措施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5843157.shtml

診斷政府決策的前瞻性,翁啟惠認為,現在都是「急就章的急措施」,很少前瞻性思考...

* 台灣困境在哪 企業界:創新型產業不足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5843156.shtml

電電公會副總幹事羅懷家認為,台灣創新型產業不足,且在生產端之後如何行銷建立品牌與通路,是目前台灣很大的困境。

fsj 提到...

全球金融評比 彭淮南榮登7A總裁

【經濟日報╱編譯郭瑋瑋、記者黃國棟/綜合報導】2010.09.11

根據最新一期全球金融雜誌(GLOBAL FINANCE),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2010年再度獲評為A級總裁,這是彭淮南連續第六年拿到A級評比,也是彭淮南央行總裁生涯第七度得A。依全球金融雜誌定義,A級代表「有出色表現」。

全球金融雜誌1994年以來,每年對全球30個主要央行總裁進行評比,評比項目包括控制通膨、協助達成經濟成長目標、匯價穩定和利率政策管理,其中A為最高評級,F則是代表「不適任」的最差評級。

2010年全球金融雜誌選出的A級總裁共有七人,除彭淮南外,還包括歐洲央行總裁特里謝、澳洲央行總裁史蒂文斯等人,其中前南韓央行總裁李成太也得到A級,繼任的金仲秀則因上任未滿一年而沒納入評比;土耳其央行總裁伊馬茲則從去年的B級進步至A級。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2010年維持和2009年一樣的C級評等,中國大陸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也連續兩年得C。

2009年景氣逐漸自2008年金融海嘯的陰霾復甦,共有八個國家央行總裁2010年的評級較2009年提升,其中以歐洲地區所占比重較高,包括挪威、瑞典、俄羅斯和土耳其;紐西蘭、加拿大、泰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央行總裁,2010年評級也較2009年進步。

匈牙利、印度和日本則是少數被全球金融雜誌調降央行總裁評級的國家,日銀總裁白川方明評等自B-被調降至C。

9月9日出刊的全球金融雜誌提到,去年是很艱難的一年,全球央行總裁歷經前所未見的考驗,但仍有一些出色的央行總裁盡心協助節省政府支出,且致力開放投資環境和各種金融業務。



◆ 中產臨坍塌 邁向M型社會

【記者吳貴奉/綜合報導】2010-09-10 旺報

在不斷攀升的失業率以及沉重的債務負擔下,大陸專家指出,這將讓全球中產階級面臨坍塌的危機,使「橄欖型社會」有向「M型社會」演變的趨勢。

大陸國家資訊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投書媒體表示,隨著資源重新分配,中產階級因失去競爭力而淪落到中下階層,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在中間這塊,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就像「M」的字型一樣,整個世界分成了三塊: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是中間忽然坍塌。

以美國為例,戰後,美國社會結構演變成為藍領工人數量銳減,白領階層不斷地擴大。然而,70年代以來,不斷上升的經濟壓力,使得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家庭靠舉債維持生活水平。從1983年到2004年,美國中產階級的負債/收入比率從0.45上升到1.19。可以說,過去二、三十年來美國經濟的景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中產階級靠信貸支撐的過度消費基礎之上。

台灣也面臨著中產階級的日益萎縮。從60年代開始,台灣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到90年代,中產階級已成台灣社會的主體,占33.6%,呈現出「中間高,兩邊低」的倒「U」型社會經濟結構。

然而,2000年之後,中產階級逐漸失去競爭力,向下沈淪為中下層階級,而富有者更加速積累財富。於是,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越來越多,中產階級卻越來越少,台灣社會結構也面臨從倒 「U」型向「M」型加速轉變的危機。



◆ 是誰讓稅制缺席

【經濟日報╱社論】2010.09.11

行政院長吳敦義周四就職一周年,拋出不排除開徵資本利得稅、奢侈稅,以縮短貧富差距的政策風向球。我們不應懷疑吳揆的誠意,但追求均富社會的這堂課,稅制長期缺席,甚至多數時間忙著向富人傾斜;窮人不只是經濟弱勢,也是稅制習慣忽視的族群。讓稅制缺席的,不正是政府?眼看貧富差距在98年擴大成8.22倍,政府端出改善所得分配惡化的七大藥方,還特別強調了稅制改革的角色。現在就要檢視,政府欲藉稅制縮小貧富差距,究竟是真心還是假意,而其關鍵正是能否改變財富課稅的遊戲規則,例如以實價對股票、房屋及土地的資本利得課稅。

實價課徵土地、房屋及股票的資本利得稅,可以彰顯兩種意義:第一,富人多是靠資本利得累積財富,資本利得未課徵相對稱的稅負,會加速財富累積速度,助長所得分配惡化,課稅可以緩解這個速度;第二,資本利得按實價課稅,可以擴大稅基,並可終結個別所得之間的課稅不公現象。

土地、房屋及股票都會產生資本利得,除了證券交易所得免稅,土地目前不課所得稅,但按較低的公告現值課徵土地增值稅,房屋則是按評定現值課徵財產交易所得稅,課徵稅基同樣不採計市價。與國際比較,台灣是少數對資本利得從輕課稅的國家,導致勤勞所得的薪資稅收比重達到72%,來自上班族所繳納的稅款,則占所得稅總稅收的56%。

實價課稅對縮小財富差距的重要性,從一個豪宅實例就可以發現。位於信義計畫區的「信義之星」,是台北市十大指標豪宅之一,依市場估計每坪180萬元計,一戶約160坪,總價約2.9億元。市價2.9億元信義之星的主人出售豪宅,土地交易所得免稅,房屋雖要課稅,但以政府公告的評定現值計稅,一戶2.9億元的信義之星,政府認定的課稅價值只有500萬元,市價與課稅價值兩者相差58倍。

房仲業者估計,信義之星97年每坪約100萬元,近年豪宅炒作風起,依前述每坪180萬元計,同樣160坪的信義之星,97年買進時是1.6億元,99年賣出後可賺進1.3億元。這1.3億元的巨額獲利,怎麼課稅?稅法規定,財產交易所得可以選擇不按市價繳稅,於是評定現值只有500萬元的信義之星,出售後只需繳交58萬元的財產交易所得稅給國庫(依北市售屋課稅所得額29%換算,500萬元中僅145萬元併入所得總額,再以綜所稅最高40%稅率計算)。 1.3億元的不動產利得,幾乎原汁原味全落入豪宅主人的口袋。1.3億元,要賺多久才會有?富人持有信義之星二年就輕鬆入袋,但依主計處公布98年最窮 20%家庭的年所得28萬元計算,1.3億元得要窮人不吃不喝464年才賺得到。

貧富差距逐年擴大,稅制當然不能缺席。想想看,如果1.3億元不動產利得都要課稅,按照40%的綜所稅率換算,富人得繳5,200萬元所得稅,相較目前不痛不癢的58萬元,按實價課稅的稅制,富人須多繳近90倍的所得稅,由此亦可見稅制在所得分配的影響。要問的是,看到天差地遠的財富水準,政府真的敢要富人繳出該繳的稅?在自由經濟的國家,稅制很難遏阻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但有責任緩和差距擴大的速度。台灣的稅制會失去民心,在於它已完全失去避免財富分配失衡的煞車效果,甚至還有帶頭衝高貧富差距的嫌疑。

縮小貧富差距的積極方法是提高就業,拉高薪資水準;消極方法,就是靠政府補助的移轉性支出彌補低收入家庭的不足。持平而言,改善所得分配惡化,要靠複方,不能單求一味稅制。不過,政府需讓稅制變成藥引,從資本利得按實價課稅出發,只是第一步。



◆ 好老闆!雇再就業婦女 助員工還債

【林秀麗/高雄報導】2010-09-11 中國時報

勞資關係和諧更能創造雙贏,「友善老闆」生產環保碳粉匣的榮科實業公司董事長陳春發、總經理吳國榮,進用的一三五名員工多為二度就業婦女,老闆不僅允諾「不遷廠、不雇用外勞」,還鼓勵員工不要加班,甚至協助員工償還銀行卡債,挽救員工子女免於失學。

陳春發、吳國榮創業的環保碳粉匣回收組裝是密集勞力產業,考量二度就業勞工比較穩定,因而進用的員工多數為二度就業者,平均年齡四十歲以上,且逾八成為二度就業婦女。

因員工以女性居多,榮科提供免費員工宿舍、休憩及哺乳室,並鼓勵員工不要加班,方便兼顧家庭及子女;生產線班長莊秀蓉說,老闆鼓勵女員工生小孩,懷孕期間公司會調整職務,女員工不必擔心休育嬰假回來沒工作。

把員工視為朋友的「友善老闆」甚至幫忙員工償還銀行卡債,一名男員工因積欠多家銀行卡債兩百多萬元,法院催繳通知寄到公司要求扣薪,該男員工也因婚姻、卡債問題纏身,吳國榮發現他已出現自我放棄的消極情緒,剛考上第一志願高雄中學的兒子更面臨可能失學困境。

陳春發了解員工問題後,協助他與銀行協商債務,由公司先代為償還本金七十多萬元,再從該員工每月薪水無息分期攤還,解決了員工被卡債追討走投無路的壓力,而該員工向公司借款的保證人是總經理吳國榮。

目前國內環保碳粉匣消費市場每年逾新台幣四億元,榮科市占率達五成以上,但也曾面臨不景氣、市場低價競爭等衝擊,員工擔心老闆會不會為了降低成本而遷廠,獲「友善老闆」允諾「不遷廠」、「不雇用外勞」,保障台灣員工飯碗。

fsj 提到...

美國窮人線上升 7人有1個窮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9.12

美國政府下周將公布2009年人口普查資料,而人口學家預期在這個歐巴馬總統執政第一年,美國的貧窮比率可能從13.2%激增到15%,而且工作年齡人口的貧窮比率,已接近1960年代導致全美對貧窮宣戰時的水準。

美聯社報導,在七周後就要舉行期中選舉之際,發布這種資料的時機對歐巴馬及民主黨都很不利,正努力說服選民以期保住國會控制權的民主黨,更將遭受另一重大打擊。

歐巴馬10日強調他決心協助貧民成為中產階級,而對抗貧窮的最佳途徑,莫過於促進經濟成長,並確保提供足夠的工作。

專家估計美國去年的貧窮比率可能從13.2%升到15%,全美約有4500萬人生活貧窮,也就是美國民眾有七分之一以上是貧民。上一次紀錄是在1980年能源危機期間創下,當時貧窮率提高1.3%,升至13%。

18歲至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貧窮比率也從11.7%提高到12.4%以上,創下至少從1965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在那一年,民主黨的詹森總統發動掃除貧窮戰爭,促使聯邦政府對從教育到醫療保健等各種社會福利計畫擴大參與。

專家認為新報告也將顯示,貧窮兒童比率從19%提高到20%以上;失業率較高的非裔和拉丁美洲裔,貧窮比率也特別高。

選情看好的共和黨早已宣稱選民應該開除民主黨,因為歐巴馬的經濟政策妨礙經濟復甦。現在他們可能利用貧民比率提高證明這種說詞。

民主黨也必然辯稱經濟低迷不能怪他們,因為2008年底布希總統執政時,就發生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貧窮比率也開始提高。

雖然事實如此,可是民主黨未必能夠說服已因經濟欲振乏力而大批投向共和黨的選民,連向來是民主黨鐵票的西班牙語裔和非裔都可能拒絕投票。

貧民增加之勢也可能對歐巴馬造成壓力,促使他在2012年競選連任前擴大政府的福利計畫,雖然共和黨已批評他造成聯邦開支和赤字激增,而這些是左右選舉的獨立選民很關心的事務。

※ 相關報導:

* 2個世界 美富人不減稅少買1輛BMW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844423.shtml

民主和共和兩黨為這個問題,久已劍拔弩張。麻州Neponset Valley金融合夥公司總裁卡普蘭說:「從美國的赤字看來,未來的稅勢不會往下走,只會往上升,不管主政的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



◆ ECFA今生效 兩岸展新頁

【聯合報╱記者林海/台北報導】2010.09.12

陸委會昨日宣布,海基會與海協會已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的換文程序,兩項協議將於今日正式生效。

大陸商務部發言人姚堅昨天隨即發表談話。姚堅指出,非常高興看到協議即將正式生效。商務部作為業務主管部門,將積極落實好協議內容,推動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早期收穫的實施,相信協議的實施,將促進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推動兩岸經濟共同發展。

巧合的是,九月十二日也是也是兩岸打破長期僵局,簽署「金門協議」廿周年的日子。陸委會表示,廿年前的九月十二日,兩岸打破長久對立、互不往來僵局,簽署「金門協議」,廿年後的ECFA則是共創雙贏。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楊毅昨天表示,生效日期完全是因為海基會今天來函,依照協議,自雙方均收到對方通知後第二天生效。

兩項協議生效後,「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的架構與人員安排也將隨即展開。

經濟部表示,經合會的人員組成,會在協議生效後加速進行;經濟部國貿局長黃志鵬透露,目前台灣方面對於經合會的規劃,是由次長來擔任主委,不過這部分還需要與陸委會商定。

【特派記者李志德/北京報導】ECFA今天將生效,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本周將率團訪問中國大陸。據透露,訪問團十六日抵達上海後,江丙坤和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將共同主持會議,討論經合會、投資保障協議等課題。

江丙坤將從十六日起率團訪問大陸四天,行程相當緊湊。

消息人士透露,江丙坤一下飛機就安排與陳雲林會面,主持海基、海協兩會的工作會議,商討ECFA後的相關事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根據ECFA的內容,兩岸將設立「經濟合作委員會」的組成和相關事宜。

此外,江、陳也將討論年底第六次「江陳會」所要進一步討論的投資保障協議等相關議題,同時就ECFA後續要洽簽的貨品貿易、服務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等相關協議的文本和內容。

據指出,這個訪團將有多達六位部會副首長同行,包括經濟部次長林聖忠,政務官人數之多,創下紀錄。

※ 相關報導:

* ECFA今生效 江陳18日會上海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0,5245,50504805x112010091200192,00.html



◆ 中國狂買日債 政治壓力升高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0.09.12

中國最近大幅增購日本國債,讓日本政府大為緊張,擔憂會助長日圓的漲勢與衝擊日本經濟,也使原已緊張的中日關係更加緊繃。

中國購買日本國債的單純經濟現象,竟然會升高兩國的政治緊張,也凸顯中日關係的敏感性。上周,由於日本在東海海域逮捕一艘中國漁船的船長,兩國關係已處於劍拔弩張的狀態。

日本財務大臣野田佳彥說:「中國能夠購買日本國債,而日本卻無法購買中國債券,這種局面有點不正常。」根據日本財務省的統計,今年頭七個月,中國淨買入大約2.3兆日圓(合274億美元)的日本公債。

野田佳彥雖未直接將中國購買日本國債與日圓匯率勁漲畫上等號,但他表示,日本希望就中國在5月份購買「巨額」短期日本國債的問題上獲得解釋。

野田佳彥說:「我不知道他們的真實目標,但我們希望能獲得澄清。」

許多專家指出,野田佳彥的評論其實是是說給日本人自己聽的,目的是要緩和國內要求採取行動抑制日圓漲升的壓力,以免日圓升值過度傷害日本出口商的競爭力。日圓匯價8日升到83.33日圓兌1美元,創下15年來的新高水準。

法國興業銀行的策略師卡利羅就說:「宣稱中國購買日本國債會推高日圓匯率,理由真的很牽強。」「日本國內一直高嚷著政府應該想想辦法,野田的說詞只是要讓大家看到,他的確有在做事。」

他說,比起日本國際收支的淨流量,中國淨買入2.316兆日圓根本不算什麼。何況,日本在2011年3月止的財政年度將發行總額162.414兆日圓國債,中國購買量的比重其實相當有限。

但是,還是有些分析師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認為中國大舉買進日本國債,至少會帶來重要的心理衝擊,反映中國外匯準備布局的新趨勢。投資人看到中國投資日本資產,便會依樣畫葫蘆地跟進。

所以,摩根大通的外匯策略師佐佐木說:「我認為中國購買日本國債,為日圓帶來升值的壓力。」

事實上,在野田佳彥對中國大舉購買日本國債表示關切之前,外界對中國管理龐大外匯準備的方式就已經展開廣泛猜測。許多外匯交易商表示,除了日本國債外,中國也加緊購買韓國、加拿大和澳洲的債券。

fsj 提到...

等3年!基本工資漲6百 時薪多3元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郭玫君/台北報導】2010.09.13

歷經3個多小時激辯,3年未調的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中午近1點才結束,做成基本工資微調3.47%建議案,交由行政院核定。根據此一調幅,基本工資月薪將從1萬7280元調漲600元,調到1萬7880元;最低時薪則由95元漲到98元。調漲案將自明年1月1日起適用。

以目前投保薪資級距人數估算,受惠本勞人數約111萬餘人,產業外勞18.7萬人,以及28萬餘人打工族。

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會後表示,此項調幅是參考三大數據做出的決議,一是物價指數,96~98年物價指數上漲率為2.67%,95~98年則為4.47%;第二個參考數據是經濟成長率,去年是負數,今年雖然不錯,但是今年討論基本工資是參考去年數據,而且下半年也可能停滯;第三個則是失業率,考慮目前失業率還在5.2%,仍屬高檔,因此最後決議先調3.47%。

不同於上一次調漲基本工資是採決定調幅區間,再由行政院裁定調幅做法,今年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直接決定調漲3.47%,顯示勞委會必須為此決議負完全責任。

王如玄表示,會中勞資意見十分分歧,經建會、經濟部等官方代表都認同今年應該調漲的共識,但也認為不宜過大,學者專家也未反對,因此最後參考各個經濟數據採微調方式處理。

※ 相關報導:

* 基本工資調幅勞資都不滿 政院尊重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5846476.shtml

針對基本工資調漲3.47%幅度,勞資雙方都表示不滿意,也都表示要把戰線延長到行政院。全國工業總會理事林進勇今天表示,將要求行政院在核定時再予調漲,並會向監察院陳情;工總理事蔡穗則希望,行政院應將漲幅,下修到2%;行政院對此表示,尊重勞委會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的專業評估。

* 工資調漲 衝擊了誰?連動了誰?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5846244.shtml

基本工資及最低時薪確定調漲,可望自明年1月1日起實施,屆時全職勞工,凡目前投保薪資在1萬7400元以下者 (含1萬7280元)約158.3萬餘人,扣除產業外勞約18.7萬人,打工族28.3萬人,本勞全職勞工受惠人數約111.3萬人。受惠的打工族約有 28.3萬餘人,時薪低於98元者,都可望受惠。



◆ 冷眼集/壓力鍋掀了 找不到不調的理由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特稿】2010.09.13

在內外壓力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今天做成調漲基本工資3.47%決議,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前有貧富差距擴大,質疑政府向資方傾斜的不滿情緒,後有執政一方輸不起的五都選舉,基本工資「不調」比「調」後果更難讓政府承受,才會有今天的「微調」結果。

基本工資看似是公共政策,但因為具體指標難定義,最後決定關鍵,往往不在「應不應調」,而是「為什麼不調?」以民國96年為例,因為10年未調,因此一次就大調9.09%。大躍進的調整,從另一個角度看,豈非凸顯過去9年未調基本工資,是嚴重的錯誤?而企業一次就得大失血,如果體質不夠好,還真是難以承受。以此觀之,勞委會決定每年定期檢討基本工資,或許有人認為是提火往身上潑,卻是應有的擔當。

此次官方提出調漲基本工資的理由,看似有理,其實更核心的問題,是「找不到不調的理由」。至少從政府簽署ECFA以來,一路釋放的經濟面利多,以及經濟成長不斷上修的訊息,加上吳揆口中的「富人稅」還看不到半點影子,但政府已經為企業大減稅,廣大勞工加薪無望已經夠不滿,如果企業連讓最底層的勞工適度改善生活也說「不」,「社會觀感不佳」勢必再添一筆。

從官方之前態度分析,第一線面對勞方的勞委會,因為主委王如玄上台後,從未調整過基本工資,因此一開始就傾向調整,並派出副主委潘世偉先向工商團體試水溫,得到「工商團體並未全部反對」正面訊息,更加深勞委會有意調整力道。至於行政院,先前傳出態度保留,但此後一連串悲觀數據出籠,五都選情不樂觀,行政院不得不逆轉支持微調。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貧富差距創下史上最高,貧窮人數創新高這些結果,讓政府無法承受「不調」升高的民怨,恐怕結果會大不同。

台灣每年都討論基本工資,但基本工資從未有明確定義,以致勞資爭論不休。勞方認為其內涵等同國際勞工組織所稱的「最低工資」,也就是維持勞工基本生活所需,因此主張以台灣省消費支出為基準;但是講究利潤的資方,則是從現實的經濟表現,企業經營成本考量。到底基本工資是要讓勞工過得下去? 還是企業視勞動效能、經營榮景決定薪資? 兩造雙方對基本工資始終難有交集,最後只好回到主政者的政治算盤。

可以想見,今天會議結果出爐,勞資必然同聲跳腳。勞方雖然得到調漲結果,但是幅度被打了好幾折;資方則是「被迫接受」,也就是官方所說「不滿意,但勉強接受」。而要靠今天的結果彌平勞資裂痕,縮小貧富差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貧富問題不在「富人稅」

【聯合晚報╱社論】2010.09.13

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行政院準備採取動作。閣揆吳敦義先前提到「富人稅」,近日財政部則明確考慮開徵「奢侈稅」。富人稅能不能幫忙縮小貧富差距,這是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

「富人稅」、「奢侈稅」,到底是啥米碗糕?從字面看,政府有可能劃定一個標準,認定誰是「富人」,然後對這些富人課徵人頭稅嗎?當然不可能。所謂的富人稅,其實在目前累進稅率下的綜合所得稅,本來就有富人適用較高稅率的設計。但針對資本利得課稅,則始終遇到各種困難,例如財政部長向來不大敢碰證所稅問題。

而所謂的「奢侈稅」,其實也是屬於既有的貨物稅範圍。對於高價汽車、私人飛機及遊艇,這些被認為是「奢侈品」的消費,如果提高其貨物稅,就可宣稱開徵奢侈稅。最近甚至出現了「豪宅稅」之說,但除了「豪宅」不易定義,不同都市區位的「豪宅」價格差距也很大,根本問題仍在於現行房屋稅和地價稅並非按實質交易價值課稅。

政府大張旗鼓端出「富人稅」、「奢侈稅」,除了象徵性地表達對貧富差距問題「有在做」之外,實質效果不佳,也模糊了現有稅賦的問題所在。簡單地說,政府之前大幅降低遺產稅率,坐視房屋炒作和資本利得橫行,讓稅賦負擔主要落在薪資所得者的勞動所得上。如今考慮對於進口汽車、遊艇和私人飛機課徵所謂奢侈稅,一來一往之間的輕重不成比例,所謂「奢侈稅」對富人的「拔毛」效應根本微不足道。

要拉近貧富差距,如果從稅賦手段下手,正本清源,首先必須落實針對資本利得課稅;另方面,則減輕勞動所得者的稅賦,這是整體所得稅制的問題。賦改會提出「勤勞所得租稅補貼制度」,雖然還有疑義,但方向上正確。然而核心關鍵仍在於,目前勞動者面臨長期失業問題,加上「派遣制」的剝削,勞工連基本生活條件都難以滿足,這是台灣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根本問題。相形之下,政府大聲宣布將對那些遊艇、進口汽車和私人飛機課以奢侈稅,只是枝節問題了。

※ 相關報導:

* 吳敬璉:貧富差距 腐敗壟斷害的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5845448.shtml

問:中國的貧富差距過大,一直被視為社會穩定的警訊,您認為根源在哪裡?

答:我認為大陸貧富過大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腐敗,另一個是壟斷。這兩項,事實上都和政府權力有關。我們這裡的壟斷,不是經濟自由競爭的結果,而是行政權力造成的。舉一個例子,大陸企業五百強第一名的國有企業中國石油化工,公司負責人CEO陳同海,因鉅額受賄被判處死刑,緩刑兩年執行。陳同海的受賄金額高達人民幣一點九五億元(相當於新台幣九億五千萬)。他平均每天揮霍公司四萬元人民幣,還大言不慚地說:作為共和國的長子,我們不壟斷誰壟斷?

fsj 提到...

復甦不振 IMF:難創造就業

中央社 2010-09-13

國際貨幣基金 (IMF)總裁史特勞斯卡恩(Dominiqe Strauss-Kahn)受訪指出,未來數年全球經濟恐難創造許多就業增長,其中最岌岌可危的首推歐洲,歐洲陷入疲軟不振與高失業復甦的風險最大。

史特勞斯卡恩昨天在奧斯陸接受彭博電視專訪指出:「復甦力道不足,創造就業的不二法門就是景氣復甦,而最壞的情況可能是,因為經濟已僥倖逃過一年半前恐爆發的嚴重危機,就以為從此高枕無憂,我們目前尚未化險為夷。」

IMF首席經濟家布朗夏(Olivier Blanchard)上週警告,美國、歐洲等地區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情況可能還會持續數月之久。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指出,鑑於復甦放緩情形較預期嚴重,決策官員可能必須延長或加強振興方案。

史特勞斯今天將與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Labor Organization)召開聯合會議,在此之前,他指出:「景氣復甦速度與力道均不如預期,且仍充斥著諸多不確定性。目前的問題不僅在刺激成長,而是要在提振成長同時,創造數以百萬計的工作機會。」

IMF訂於10月公佈最新全球成長預估報告。史特勞斯卡恩指出,亞洲經濟成長強強滾,其中部份國家的成長率介在6%至8%之間。他補充,秘魯與智利等南美經濟體也快速增長,非洲的復甦進程也超過預期。

他警告:「美國的情況較不確定。全球各地區中,歐洲陷入復甦後繼乏力的風險最大。」

他認為,由於歐洲地區經濟增長與勞工市場之間的連結較弱,2%左右的成長恐不足以創造就業。

史特勞斯卡恩指出,各國政府逐步撤回力抗全球金融危機所祭出的財政刺激措施時應留意,只要預算允許逐步漸進退場,就應避免一次性的撤回所有措施,進而危及復甦。(譯者:中央社趙蔚蘭)



◆ 美失業率 「將持續居高不下」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9.13

剛出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古爾斯比,在美國廣播公司(ABC)的「本周」(This Week)節目接受主持人克莉絲蒂安‧艾曼波爾訪問時指出:「這波經濟衰退是我們一生當中,也是自1929年以來最嚴重一次,至今已有逾800萬人失業,我預期失業率不會很快放緩。」

歐巴馬上周相繼推出幾項協助重振美國經濟的計畫,其中包括500億美元的基礎建設開支,以及約2000億美元針對企業投資研究和發展的減稅措施。不過,當局這些資金龐大的提案能創造多少就業機會,仍是未知數。

古爾斯比在艾曼波爾尖銳詢問針對目前高達9.6%的失業率,新計畫能產生何種效果時,他僅表示:「這顯然得視如何執行。在試圖投資工廠、小企業購買設備、研發和創造工作,可能會有重大影響。」

不過,在艾曼波爾追問「能否提供具體目標數據」時,古爾斯比表示:「我不想加以猜測。而這些政策的重點,並非在於政府增加開支,而是在提供企業減稅,以利國內投資。」

另外,古爾斯比12日在「福斯星期日新聞」(Fox News Sunday)受訪時拒絕預測今年年底失業率會到多少,「我不認為失業率在不久的將來會大幅降低」。他也表示,在失業率日益攀升之際,必須延長對中產階級的減稅措施,並指出:「我們無力去做的事,是在準備籌措中產階級減稅的資金時,也籌得億萬富豪減稅的7000億美元經費。」

古爾斯比是接替這個月稍早前離職的克莉絲蒂娜‧羅謨,她已重返柏克來加州大學擔任教職。



◆ 6成學生辦學貸 每學期貸3.8萬

中廣新聞/張雅惠 2010-09-13

公立大學一年兩學期的學雜費合計五萬多,私立大學超過十萬!調查指出,八成六的學生開學手頭緊,六成的學生之前和現在都有申請就學貸款。資料指出,學生辦就學貸款,平均每學期每人貸款三萬八千多元;如果上下學期都辦,一年貸款七萬六;四年大學全都辦,還沒畢業就背負三十萬貸款;私立大學四年全辦,學貸升高到五、六十萬。

大學已經開學,但就學貸款可以繼續申辦到九月底。人力銀行調查,七成二的學生曾經申請過就學貸款,這包括以前和現在都有申請的六成、這學期第一次申請的百分之四點四四、以及以往曾經申請的百分之七點五六。1111人力銀行公關總監何啟聖說,辦就學貸款的主要動機是經濟壓力、不想依賴家人,少數學生是要獨立。

「辦就學貸款比較多的科系,首先就是理工、醫農、還有傳播科系,因為實作和實驗的佔比比較高,所以學費收取也比較貴」
教育部從民國八十三年到九十七年的資料,這十五年之間,累計有六百四十一萬人次申辦就學貸款,合計貸出兩千四百四十九億多元,平均每人每次,也就是每個學期申貸三萬八千多元,其中,以民國八十九年平均每人每次申貸四萬三千多元最多。這些資料是平均數,對象涵蓋公私高中職、公私立大專學校、以及研究所在學學生。

※ 相關報導:

* 新加坡大學畢新鮮人 月薪要求6.7萬元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MAIN_ID=235&f_SUB_ID=4745&f_ART_ID=270824

* 大陸大學畢新鮮人 期待月薪9千多起跳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270821

* 若懂大陸商機 香港大學生薪水增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270820

* 台灣的大學畢業生 起薪26,175元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270822

fsj 提到...

巴塞爾協議Ⅲ 銀行準備金標準倍增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846172.shtml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10.09.13

世界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總裁和金融監理單位主管官員12日通過「巴塞爾協議Ⅲ」,以加強金融機構的管理,包括將最穩的資本準備比率提高兩倍多。

27國央行和金管部門代表組成的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通過數十年來最大的國際金管改革。根據協議,銀行的第一類資本 (Tier 1 capital)將提高到6%,其中核心第一類資本須達4.5%;本項規定2013年1月實施第一階段。2016年起,銀行要提撥2.5%的緊急準備金,即緩衝資本 (capital conservation buffer),這項是新增規定。

另外,銀行必須在局勢惡化時,提撥零至2.5%的「抗景氣循環準備」,但目前暫不實施。

新的規定要求銀行未來十年需籌措數千億美元資金。德國銀行協會估計,光是所屬的十大銀行,便需新增1050億歐元(1410億美元)的準備金。

為了減輕銀行和金融市場的壓力,銀行有一定的過渡期,在某些情況下可到2019年1月甚至更晚再落實,比許多銀行預計時間更慢。

歐洲央行總裁特里謝說﹕「協議大幅提高全球的資本標準,對長期的金融穩定和經濟成長將貢獻良多。」

財政和銀行監管官員希望,新規定將推動銀行採取風險更低的經營策略,保證銀行在面臨金融風暴時有足夠的資本準備,無需納稅人出錢紓困。

迫使銀行持有更多準備金,雖將限制其借貸能力,但也將使銀行的多數放款一旦成為不良貸款時,業者能撐過打擊,不會重蹈這次金融危機時的覆轍。

預計20國集團 (G20)領導人今年11月在南韓首爾舉行下次高峰會時,將通過「巴塞爾協議Ⅲ」。

※ 表解詳見原站。

* 巴塞爾Ⅲ/近喜→歐元升值 遠憂→銀行獲利減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846183.shtml



◆ 要有因應國際貨幣戰爭的準備

【經濟日報╱社論】2010.09.13

最近日圓升勢不止,兌美元及歐元匯率分別創下15年及9年新高,並同時帶動星元、韓元、馬元、泰銖、新台幣等亞洲貨幣的升值壓力。另一方面,歐巴馬政府及美國國會近來亦針對人民幣匯率問題持續向大陸施壓,如果人民幣加快升值腳步,勢將帶給亞洲貨幣更大的升值壓力。

今年以來,日本經濟表現不佳,日圓匯率卻逆勢飆升,對美元升值幅度累計已近10%。究其原因,可以歸納為三大因素:第一,歐元危機及美元弱勢,讓日圓資產成為規避風險的需求大幅增加,例如中國大陸今年即大幅增持日本國債,至7月累計總額已高達2.32兆日圓,這等避險需求促使日圓持續升值;第二,過去日本央行長期採行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造成利差交易(carry trade)盛行,但金融海嘯後,各國皆採低利率政策,美國聯準會(Fed)量化寬鬆政策更讓美元匯率居於弱勢,過去追逐日圓利差交易而投資海外的日本企業資金大規模回流,從而擴大了日圓升值壓力;第三,全球投機熱錢炒作,助長日圓飆升。

鑑於日圓飆升對經濟的衝擊日趨深廣,日本政府雖強烈暗示將採取已長達六年未使用的干預匯率措施,但因日圓是高度國際化貨幣,在外匯市場的成交量巨大,政府干預的效果令人存疑。回顧2003年1月至2004年3月,日本政府投入高達35兆日圓(約4,200億美元)干預匯率,但日圓兌美元匯率仍從2004年 3月的109升至2004年底102.6。

更有關鍵影響力的是,美國及歐盟對日圓與經濟不相稱的飆升之勢,一直採坐視態度。其中,歐盟受困歐元危機尚可理解,但美國很顯然樂見日圓升值。最近華爾街日報一篇評論以「日圓的迷思」為題,質疑日圓是否真正強勢。該文指出,如果考量近年日本「通貨緊縮」及其貿易夥伴「通貨膨脹」的相對情勢,現今日圓匯價比其15年來高點還低28%。這種看法在相當程度上符合歐巴馬政府的立場。在美國、歐盟未有聯手阻升日圓的共識下,日本政府單獨採取行動的效果極為有限,這也是日本遲未付諸行動的要因。

事實上,歐巴馬政府已楬櫫以出口帶動成長的經濟新策略,並將箭頭指向享有大幅出超、累積大量外匯存底的亞洲各國,特別是中國大陸。今年以來,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的動作不斷,6月19日大陸宣布實施第二次匯改,讓人民幣匯率與美元脫鉤,才暫時止住雙方的戰火。但是,6月匯改迄今,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不到 1%,大陸對美國貿易順差反而再創新高。面對失業率居高不下及期中選舉將屆,歐巴馬政府近來公開表達對大陸匯率政策的「失望」;美國國會更試圖以立法制裁大陸控制人民幣匯率的行為。美國加強施壓,再加上日圓大幅升值,無疑正擴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從事實面來看,大陸經濟成長已明顯趨緩,支撐出口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受到加薪潮影響,也正快速消褪,因而短期內人民幣並無大幅升值的客觀條件;至於日本,更有再次陷入通縮的危機,日圓升值顯然也到了強弩之末。但是,在中長期,美國試圖藉由匯率政策調整全球貿易失衡的強勢姿態,正掀起新一波沒有煙硝的國際貨幣戰爭。人民幣及其他亞幣的長期升值壓力將難以避免,亞洲各國高度依賴出口的成長模式也勢須有所調整。

台灣高度依賴出口,新台幣匯率與人民幣匯率的連動性愈來愈高,在國際貨幣新情勢下,台灣面對的考驗更為嚴苛,不僅央行須重新檢討調整匯率政策,財經部會也須做好各項因應準備工作,引領台灣經濟順利轉型。

※ 相關報導:

* 學者:ECFA通過 台灣企業應及早轉型
http://www.zdnet.com.tw/news/ce/0,2000085674,20147502,00.htm

* 吳敬璉談兩岸:產業互補 不是讓利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5845458.shtml



◆ 國銀壓力測試 最高增8千億呆帳

記者朱漢崙/台北報導 2010-09-13 工商時報

國內全體銀行壓力測試結果將在後天(15日)向金管會交卷,各家銀行把握最後2天緊鑼密鼓設算最後檢測結果,而根據銀行業者內部估算,依照金管會所模擬「輕微」、「嚴重」兩種情境的不同,在「輕微」情境下,全體銀行業必須增提的呆帳準備,至少超過5,000億元,在「嚴重」情境之下,所須增提的呆帳準備恐達8,000億元!

此次金管會進行國內銀行的壓力測試,作出了所謂「輕微」與「嚴重」的兩種模擬情境,在2種不同情境之下,金管會也分別在經濟成長率、失業率、房價水準、房價下跌幅度、就業市場高低所得者(含軍公教族群)等多種指標上,給予不同的定義標準,以作為銀行在兩種模擬情境之下進行壓力測試的參考。

不具名的高階金融主管指出,此次在進行對金管會所交付的壓力測試問卷時,不少銀行業者除了估計自家情況,也多方打聽其他業者的情況,來概估全體銀行業者在不同模擬情境之下必須增提的呆帳準備。

根據銀行業者內部根據自家壓力測試結果、放款市佔率、全體銀行業者平均逾放比與備抵呆帳覆蓋率等指標綜合估計,依照金管會所模擬的「輕微」、「嚴重」兩種情境不同,全體銀行必須增提的呆帳合計房貸、法金、消金無擔放款的信用卡及小額信貸等三大類,若屬「輕微」情境,則須增提金額合計須至少 5,000億元,若屬嚴重情境,則為8,000億元上下。

業者指出,若將須增提的備抵呆帳與扣除政府機關放款的總放款金額相對應,則資本適足率分別受影響的程度,在「輕微」情境之下為2%,在「嚴重」情境之下為4%。

根據業者內部估算,在金管會此次的壓力測試模擬情境之下,以企金變動程度最大,屬消金無擔放款的小額信貸與信用卡居次,至於最受外界矚目的房貸,出乎意料的所受影響最小。

目前,全體金融業的放款統計裡,房貸合計逾5兆,扣除政府機關放款的法金放款則逾10兆。不具名的銀行主管引述其內部對整體金融業受影響的評估結果指出,在房貸的部分,「輕微」情境下須增提準備部分大約在400億至600億元、「嚴重」情境下大約在900億至1,100億,分別佔房貸逾5兆放款的 1%、2%。

企金方面,「輕微」情境須增提準備估約2,800億至3,000億元、「嚴重」情境須增提4,600億至4,800億元,分別佔法金逾10兆放款約3%、4.5%;至於信用卡及小額信貸這些無擔的消金放款,「輕微」情境之下須增提1,800億至2,000億元準備,「嚴重」情境之下約需增提 2,800億至3,000億元。

fsj 提到...

巴塞爾協議Ⅲ 史上最大金管改革

【聯合報╱編譯范振光、田思怡/報導】2010.09.14

在雷曼兄弟破產兩年後,世界主要國家的央行總裁和金融監管首長12日在瑞士巴塞爾通過「巴塞爾協議Ⅲ」,以加強金融機構管理,使全球金融業更安全,防止金融危機再發生。

新協議對銀行的新資本規定不如先前預料嚴格,美國和歐洲的銀行股13日早盤歡聲雷動。

由27國央行和金管部門代表組成的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通過數十年來最大幅的國際金管改革,銀行的資本適足率將繼續維持在8%以上,但將加上2.5%的緩衝資本,使得總資本占風險資產的比率提高至10.5%。

根據協議,銀行的資本準備將提高三倍多,迫使銀行採取較保守做法,並對潛在的虧損風險有更大的保護作用。

這項最新協議重點,是要求銀行持有的普通股資本比率從原本的2%,提高到7%。普通股是風險最小的資產形式。

銀行業警告,新規定將使銀行獲利減少、使體質較弱的金融機構壓力更大,並提高借款成本。但金管人員給予銀行很長的調適時間。

巴塞爾委員會的主席為歐洲央行總裁特里謝,成員包括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該委員會的建議將在11月的20國集團(G20)高峰會上通過,再由各國立法確立法律約束力,各國開始執行的最後期限為2013年1月。

這項協議雖大幅提高銀行資本準備,但提高的比率不如預期高、實施時程不如預期的快,使上周擔憂新協議而大賣歐元的投機者回頭買歐元,使歐元對美元升值。

根據協議,銀行的第一類資本(Tier 1)將提高到6%,其中第一類核心資本占4.5%;本項規定2013年1月實施第一階段。2016年起,銀行要提撥2.5%的緊急準備金,即緩衝資本。另外,銀行須在局勢惡化時,提撥零至0.25%的「抗景氣循環準備」。

新規定要求銀行未來10年需籌措數千億美元資金。德國銀行協會估計,光是所屬的十大銀行,便需新增1050億歐元的準備金。

※ 相關報導:

* 巴塞爾Ⅲ低標 美歐銀行高歌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5847484.shtml

全球財金首長已就新巴塞爾協定(Basel III)達成共識,同意大幅提高銀行的資本要求,以提升銀行因應虧損的能力,但由於這套新規定不如預期的嚴格,歐美大多數銀行應該都能達到新標準,讓金融界都鬆了一口氣。



◆ 台灣立即接軌 壓力大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台北報導】2010.09.14

巴塞爾委員會12日公布最新的資本規定,將銀行資本中的「普通股」比重從現行的2%提高到4.5%,若加上2.5%的緩衝資本,普通股比重等於要達7%,是原來的3.5倍,將使銀行承受很大的增資壓力。根據國內37家銀行在網站上揭露的風險性資產估算,普通股比率若提高到7%,現金增資將達數百億元。

外資分析師分析,普通股比重低於7%者,主要是公股行庫與中小型銀行;至於大型民營銀行的普通股比重應該都已達到新標準。外資強調,台灣銀行業的第一類資本比率符合新規定,但成分複雜,如果按照新規定提高普通股比重,銀行勢必要辦理現金增資。

外資分析師表示,目前第一類資本有「遞延所得稅利益」者包括彰銀、台新、永豐、新光等;有「少數股權資本」者則有台新銀,這些銀行未來增資壓力會比其他銀行大。

過去台灣監理機構並未特別獨立統計「普通股」比重,金管會昨天已重新計算銀行資料,今天將發布新巴塞爾協議對國內銀行業的影響。

銀行局高層官員也表示,巴塞爾委員會發布的任何新規定,台灣都將「立即接軌」;台灣監理機構對資本適足率一向採較嚴格的要求,例如巴塞爾原本要求銀行第一類資本比重4%即可,金管會委員會最近剛通過,若國銀第一類資本未達6%,將不准新設國內外分行。

此外,鼓勵銀行降低逾放的措施,也要求第一類資本必須達6%以上。

今年6月底,國銀平均資本適足率為11.61%,其中第一類資本比重為8.89%。官員指出,第一類資本的成分除了普通股,還有永續特別股、永續次順位債、資本公積、保留盈餘、遞延所得稅利益和少數股權資本,巴塞爾本次新規定大幅提高「普通股」比重,主要是因為普通股吸收損失的能力最強,但相對來說的籌資成本也最貴。



◆ 3.47%的邏輯 你懂嗎?

【本報訊】2010-09-14 工商時報

基本工資到底如何調?勞委會決定微調3.47%,勞、資雙方對此都覺得不滿意,勞委會若要服眾,對基本工資調整,應有更明確的依據,才能說服勞資雙方,降低爭議。

基本工資議題對政府而言,可說燙手山芋,過猶不及都會被指責,遇到選舉,考量更多。勞委會今年大費周章重修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法源,減少官方代表,希望逐漸退出審議,放手讓勞、資協商。但是,從今年基本工資調漲,最後仍是由勞委會主導議程與結論,不難看出,勞委會現階段要退出基本工資審議,幾乎不可能,這項無可推卸的任務,再辛苦,也必須擔起來。

勞委會也清楚,勞資雙方的看法向來南轅北轍,因此預做「以物價指數作調幅」的建議案,避免會議除了吵架,就是一事無成。

讓基本工資與物價或經濟成長率成一連動關係,不失為一客觀依據。如果基本工資能具備如此彈性,經濟好時往上走,經濟表現欠佳時,就往下修正,對勞、資雙方而言,都應該算是勉強接受的方案。以韓國、法國、英國等訂有基本工資的國家為例,在2009年遭逢金融風暴時,它們的基本工資即反映經濟狀況,往下調整。

但為何調幅是落在3.47%,勞委會卻顯然無法說清楚。勞委會主委王如玄解釋,基本工資漲幅近3年物價指數成長率4.47%,但因企業經營辛苦,因此酌減1百分點,但為何是1個百分點呢?

如果明年企業微利情況無法大幅改善、,基本工資是否需要調整,調幅是否仍為2%、3%?勞委會能提出一套合乎邏輯的說法嗎?這樣的調整方式能否滿足勞資雙方期待?如果勞委會說不清楚。不僅勞資雙方都不會滿意,亦將使勞委會當初希望建立制度的美意大打折扣,對於勞資和諧絕非好事。(薛孟杰)

fsj 提到...

審慎因應新巴塞爾協定

【經濟日報╱社論】2010.09.15

全球矚目的新巴塞爾協定(Basel III)草案出爐,其主旨是在提高銀行業的核心資本要求,藉以預防金融危機的發生;但在顧及各國銀行業者的反彈,新規定比預期的內容還要寬鬆,並有八年的緩衝期。然而,新協定的修正方向與意涵,仍有值得台灣銀行業與金管會省思之處,並及早規劃因應之道。

台灣銀行業過去十餘年來,因企業放款的鉅額違約與雙卡風暴,從1999年來至今,總共打銷2.28兆元的呆帳,其中2002年打銷的呆帳最高,達 4,138.5億元。11年來,銀行業打銷的呆帳總額居然比現在國內銀行業的股東權益淨值總和還要多,可見過去為了解決資產品質問題,的確侵蝕了資本的充足性。目前國內銀行業的資產31.98兆元,淨值為2.01兆元,淨值與資產的槓桿倍數約達16倍,雖然比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美國投資銀行業低,但仍有增加普通股資本的空間。

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宣布銀行資本適足性的新規定,預計擬從2013年開始調整,第一類資本適足率的最低標準,由目前的4%逐步於2015年初提高至 6%;核心第一類資本率亦由2%逐步提高至4.5%。2016年初,銀行業須提撥緩衝資本,直到2019年初須達2.5%。因此,在加計緩衝資本後,第一類資本適足率最終須達8.5%以上,核心第一類資本率則須超過7%。核心第一類資本主要來自於普通股權益,其他第一類資本還包括永續非累積特別股與無到期日非累積次順位債券。

本次修正方向是明確宣示銀行的普通股東要有一定程度的出資,方能利用金融體系的槓桿作用,藉以吸收經濟反轉所產生的非預期損失,避免發生危機時,須利用國家資源來拯救。新規定並認定,普通股權益是最能吸收未預期損失的資本工具,亦是引導銀行業未來增資的來源與管道。

經過企業放款鉅額違約與雙卡風暴的教訓,台灣銀行業已看到強化放款風險管理與徵信審查的重要性。主管機關也認為,目前是台灣銀行業資產品質與資本適足性最好的時刻;因為銀行業逾放比率低到0.87%、備抵呆帳覆蓋率達118.98%,總資本適足率平均達11.5%,第一類資本適足率則為8.9%。

然而,在這些亮麗數字的背後,需考量目前台灣低利率的環境(平均放款利率僅1.9%),以及金融海嘯後,要求銀行對企業正常放款到期展延政策的影響,未來若利率上漲與放款政策回歸風險考量,其對銀行健全性的影響,值得政府審慎應對。因此,適度因應新巴塞爾協定提升銀行業的核心資本適足率,方可審慎度過未來不利於銀行業經營的種種變動。

提升銀行資本適足率是金融監理的根本,以第一類資本適足率8.5%標準而言,則目前有16家銀行低於此標;另須注意的是核心第一類(普通股權益)資本率 7%目標的衝擊。由於缺乏核心第一類資本率的資料,改以股東權益淨值占資產比率觀察,我國銀行業低於7%者有28家、低於6%有20家、低於5%有9家。雖然股東權益淨值占資產比率並不能直接代替核心第一類資本率,但主管機關有必要預先計算核心第一類資本率,藉以提早要求銀行因應,特別是股東權益淨值占資產比率低於5%的那9家銀行。

再細部觀察上述未達各類資本標準的銀行,可概括分成大型泛公股銀行(大股東為財政部)與中小型民營銀行兩類,可見因應新巴塞爾協定,是個重要議題。因此,金管會有必要依新協定,修改銀行資本適足性相關法規,而上述未達標準的銀行之大股東,有需要依據法規提早規劃盈餘分配與增資,雖然有可能稀釋對銀行的控制權,但總比違反國際潮流與喪失銀行財務健全性好。



◆ 金控評比出爐 富邦金奪冠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2010.09.15

由台灣金融管理學會進行的「2010年金控經營績效評比」,今年榜首由富邦金控拿下,第2名是國泰金控,過去幾年排名始終落在中間位置的元大金控,今年以黑馬之姿躍升到第3名。

這項評比針對國內15家金控,從「財務績效」、「經營品質」、「策略績效」、「公司治理」4個項目進行比較。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彭金隆表示,富邦金控去年繳出每股盈餘2.47元的成績拔得頭籌,富邦金控自併安泰人壽之後,策略績效明顯,加上海外布局積極,是富邦金控奪冠的原因。

就財務績效評比,前3名分別為富邦金控、華南金控和中信金控;公司治理項目前3名為富邦金控、元大金控和國泰金控。

經營品質評比方面,前3名分別為元大金控、富邦金控和中信金控,台大財金系教授沈中華表示,元大金以證券業為主體,資金需求本來就較小,加上經紀業務獲利穩定,銀行體質也大幅改善,逾放比大幅降低,是元大金控經營品質獲肯定原因。

今年在策略績效評比方面,配合兩岸經濟合作協議 (ECFA)洽簽之後整體環境的改變,今年評比內容加入海外華人區策略布局,國泰金控因為國泰人壽深耕大陸市場10多年,國泰世華銀行耕耘越南市場多年有成,因此在策略績效評比脫穎而出獲得冠軍。富邦金控參股廈門銀行,又併購ING安泰人壽,發揮雙引擎綜效,獲得第二名。



◆ 壓力測試 國銀All Pass

【聯合報╱記者薛翔之/台北報導】2010.09.15

金管會的壓力測試,國銀All Pass!如果台灣的經濟成長下滑到-1.4%,且失業率高達6.08%,房價水準較現行下跌了10%,國內銀行的經營和財務狀況,會不會出現問題?金管會昨天公布初步評估結果,答案是「不會!」金管會最近出了考題給國內的35家銀行,考題有2題,第1題是經濟狀況惡化輕微,第2題是經濟狀況惡化嚴重,銀行在這兩種情況下,能不能承受?需要提列多少呆帳準備因應?

當中,「輕微」的假設情境是:GDP為-1.4%、失業率6.08%、房價水準下跌10%;「嚴重」情境是的-2.73%、失業率飆升到7.39%、房價水準下跌20%。

銀行交卷截止日在今天,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林棟樑昨天表示,多數銀行已經將答案繳回,成績如何,正在做整理,不過,以「輕微」的假設狀況初步分析,「應該會過關!」

他也指出,不論是「輕微」還是「嚴重」,都不太可能會發生,金管會是以平常心看待首次進行的「壓力測試」結果。

金管會解釋,國內所做的「壓力測試」考題和歐美國家不同,美國是2009年為解決次級房貸引發銀行巨額虧損,評估政府所須挹注資金而辦理壓力測試;歐盟是在今年因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公債,引發銀行營運危機所做。

根據最新數據,截至今年7月底為止,35家本國銀行逾放比為0.87%遠低於須在2.5%以下的標準;呆帳覆蓋率為118.98%,也比須在80%以上的標準,高出許多。

【記者薛翔之、張瑋珊/台北報導】金管會主秘林棟樑昨天提醒,巴塞爾協議Ⅲ上路後,銀行辦理盈餘增資的機率必然提高,以符合要求,「銀行股利政策將趨向保守 」。也就是說,未來金融股的現金股利可能大幅縮水。

他說,到6月底為止,本國銀行普通股占風險資產的比重平均高達7%,早已超過新版巴塞爾協議4.5%的水準,加上又有緩衝期,國銀籌資壓力比較預期中輕微,也有足夠時間因應。

林棟樑強調,「7%」是平均值,也是初步估計的數據,未來有多少國銀必須增資,將籌資多少,仍須等巴塞爾委員會具體的規範。

fsj 提到...

社論-太偏電子 產業政策困境待解

【本報訊】2010-09-16 中國時報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在九月十一日與工商代表的一次會議中,一反以往木訥寡言的學者作風,發聲批評當前的產業政策。翁院長指出,台灣的產業政策太偏向電子業,但電子業的許多領域卻又將重心放在利潤微薄的代工,著重量產管理與精密度掌握;這樣的單面向執著恐怕是不利於台灣經濟發展的。

如所周知,過去卅年電子業是台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金雞母,已經為我們下了許許多多的金蛋。如今,電子雞母年歲已高,下蛋孵蛋的能耐大不如前。由日前鴻海與仁寶負責人對未來前景的保守發言,我們也大致觀察到電子產業所面臨的瓶頸,與翁院長所述情境大致相合。

這樣的產業困境政府官員不是沒有看到,但令人感慨的是,問題雖然明顯呈現,但解決問題的努力卻完全不能劍及履及;至少在過去兩年多,我們實在看不到多少產業布局的進程。

早在一年五個月之前,當時的行政院長劉兆玄就大張旗鼓地提出六大新興產業的口號,包括生技、綠能、文創、觀光、國際醫療、精緻農業。去年九月吳敦義接任之後,又新添了數位匯流與雲端運算等方向。前後兩任行政院長所提七、八種產業方向每一項都言之成理,每一個產業也都提出了願景規畫,跨部會支援方向等計畫,每個計畫也都有數十頁精美投影片提報行政院通過。但規畫歸規畫、簡報歸簡報,一年多下來就是沒什麼進展。如果舊有的電子業瓶頸已現,但新興產業卻又遙不可及,那麼台灣的經濟前景究竟在哪裡呢?關心台灣經濟發展的人,又怎麼能不憂心呢?

就經濟議題而言,民進黨的毛病非常清楚,但也相對單純。除了核四與杜邦等零星個案之外,民進黨未必有什麼嚴重的反商情節,其真正病入膏肓的罩門,就是「兩岸」。民進黨八年來始終不敢面對、正視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與機會,將台灣的經濟布局自外於中國板塊之外,拋棄了市場、浪費了機會、也流失了布局的契機。除了兩岸罩門之外,民進黨畢竟是生猛年輕,比較沒有來自體制內的其他羈絆與束縛。但遺憾的是,這兩岸罩門的宿疾民進黨就是無力根治,數年來始終在少數基本盤意識形態的裹脅下難以掙脫。即使下野兩年半了,該黨的兩岸論述依然不見起色,不但對岸視民進黨為麻煩,恐怕絕大多數的台灣企業也視該黨執政不利於企業在對岸的布局。

馬英九先生所領導的國民黨當然沒有敵視中國、迴避與對岸接觸的包袱,但百年國民黨所累積的問題與病兆,卻比民進黨要複雜得多。國民黨裡有陰柔的鬥爭文化、有繁複的裙帶派系、有壓抑年輕人出頭的傳統、更有榮譽主席、副主席等一大掛需要「平衡」考量的利益,病兆千絲百結、病因難以清解。就幾大新興產業而言,坦白說,當初提案的部會有不少都是在閣揆壓力下限期提出,其內容有不少是現有部會作為的口號化與抽象化,包山包海卻少有聚焦重點,涵蓋周全卻欠缺直觀視野。

了解政治運作的人都知道,任何一項政策要推動成功,一定要有一位能幹的首長真正的掌握重點、抓到核心,然後一以貫之的「盯」住進度,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成。容我們不客氣地指出,兩任閣揆幾大新興產業中有若干項,根本就沒有一位部會首長堪稱抓到產業的核心。既然能力不足抓不到重心,當然就不知道要盯住什麼方向重點。除了前述頗受詬病的部會執行力,總統府裡有財經諮詢小組指東指西,最近又由前任行政院長成立個科技論壇另起爐灶,以諮詢為名對現任行政院下指導棋。再加上種種複雜百年黨政文化的宿疾糾纏,也難怪關心產業發展的翁院長要心急如焚了。

台灣產業前景真是坎坷,二○○八驅走了一個兩岸驚恐心臟病,卻又來了新政策執行無力的腎衰竭。翁院長說,他看不出台灣產業政策的「前瞻性與具體內容」。這樣露骨的描述出自國家最高學術機關首長之口,主政者難道還不該警惕,力求改變局勢嗎?

fsj 提到...

照顧經濟弱勢 貧窮線認定標準將放寬

【聯合報╱記者陳洛薇/台北報導】2010.09.16

貧富差距擴大引發社會關注,政府陸續採取措施,繼調高基本工資後,今天將再端出政策利多。行政院決定放寬貧窮線認定標準,將「中低收入戶」入法,擴大照顧經濟弱勢族群。未來立法院完成三讀立法,粗估逾八十萬人受惠。

行政院會今天將討論內政部提報社會救助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放寬貧窮線標準及申請低收入與中低收入戶的認定門檻。

政院官員表示,這次修法經過中央與地方政府長達半年溝通,法案已臻成熟。未來,中低收入戶入法後,包括健保補助、教育學雜費補助都有依據。

草案也新增脫貧方案,鼓勵低收入戶積極參加輔導就業,凡參加脫貧方案者若因此增加收入,三年內收入不計入總所得,原領取的補助不會因收入增加而減少。

低收入戶的認定是以「最低生活費(貧窮線)」為標準,現行「最低生活費」是「最近一年平均每人消費支出的百分之六十」,未來將調整為「依當地區最近一年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百分之六十」,符合此標準,且申請時其家戶總所得的不動產、存款在一定數額下者,就是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則是「最低生活費的一點五倍範圍內」為認定標準。

政院官員指出,現行認定低收入戶,除了最低生活費,還限制不動產、存款不得超過規定標準。但根據統計,國人住屋自有率(戶)高達百分之八十七點四,幾乎人人有屋,在公告現值調高的情況下,隨便一棟不動產在北市很容易超過五百萬現值,這也是我國的貧窮線看起來很低,但列低收入戶的人其實沒有那麼多的主因。

由於過去許多原住民立委反映,在偏鄉不少貧戶,雖然其所得符合貧窮線標準,但擁有的土地卻在不具經濟價值的水利用地上,因坐擁旱地、荒地而無法被認定為低收入戶。新修草案放寬讓不具經濟利益水利用地,及受法令管制使用土地,排除不計家庭不動產。



◆ 政院通過社會救助法 預計101年實施

【聯合晚報╱記者林修全/台北報導】2010.09.16

行政院會今天通過「社會救助法」修正案,以調高貧窮線、增訂「中低收入戶」定義、放寬弱勢審查資格等方式,讓照顧範圍從原本的26.4萬人,擴大到85.2萬人,涵蓋率可達全國人口3.68%。內政部長江宜樺說,預計在明年上半年完成修法,從101年開始實施。

擴大弱勢照顧範圍後,江宜樺指出,修法後新增經費約43.45億元,中央政府負擔18.49億元,地方政府是24.96億元,地方不足部分,中央會予以協助;此外,將不會以增稅方式來籌措這筆經費。

江宜樺說,目前貧窮線、最低生活費的計算方式,是採取「平均每人消費支出的60%」來計算,修法後改採「每人每月的可支配所得的中位數」;例如,台北市現行規定,最低生活費為1 萬4614元,改成用可支配中位數後約1萬6000元,有助於將低收入人口放寬。此外,也訂定年度變動未達5%以上,最低生活費不予調整條款,使弱勢家庭能較穩定受照顧。

江宜樺指出,這次新增「中低收入戶」的定義,過去這些人屬於近貧,沒有法定依據,這次將未符合低收入戶資格的經濟弱勢家族,予以法制化的保障,提供全民健保、子女學雜費的補助;且為避免形成補助中高收入戶,也訂出天花板條款。

這次社會補助法修法前,低收入戶有26.4萬人、涵蓋率為1.14%;藉由這次修法調高貧窮線增加的低收入戶,人數為5.2萬人,新增的中低收入戶為53.6萬人,合計85.2萬人。

申請者的資格要件方面,江宜樺說,過去經常出現持有不動產無法獲得補助的情況,修法後,包括土地不具經濟效益,以及未與單親家庭子女共同生活、無扶養事實等,予以排除不列計,有利於通過審查。

江宜樺指出,這次修法也增訂地方政府對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應提供就業輔導措施,且這些人因就業而增加的收入,前三年不列為工作所得,避免這些人長期仰賴政府、不找工作,也讓這些人可放心穩定工作,再慢慢脫離接受補助狀況。

江宜樺說,社會救助法通過後,不會把原本各部會補助民眾的部分取消,但各部會未來推出新辦法,希望能參考社會救助法的基準,否則將不符合救助中低收入戶的意旨。



◆ 政府瘦身 明年估千人優退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2010.09.16

明年中央公務員可能有一波退休潮,行政院研考會主委朱景鵬昨(15)日表示,配合中央政府組織改造,明年2、3月將展開公務員意見調查,6月開始辦理員工優惠退離,優退者最高可加發七個月慰助金。行政院人事局初步推估,可能會有1,000-2,000人辦理優退離。

這是繼民國87年精省後,政府再次大規模精簡公務員,優退離條件比照精省待遇。不過,研考會副主委宋餘俠強調,這次配套更周延,當年精省時,只要公務員提出申請,就一定同意,但這次主管有准駁權,必須有精簡事實,且不致發生人力斷層問題,才可以優退離。

朱景鵬指出,明年2、3月將展開公務員意見調查,屆時就可清楚有多少公務員將辦優退離。根據行政院人事局早前掌握資料,可能有1,000-2,000人要辦理退休。立法院去年審查「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時,也曾附帶決議,要求五年內精簡4,000人。

目前中央政府機關預算員額為16萬4,000人,立法院決議,五年後調整為16萬人。不過,「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明定員額上限為17萬3,000人。

一旦明年出現中央公務員退休潮,是否衝擊政府財政,宋餘俠強調,明年公務員的人事預算是足額編列,因此,6月辦理優退者,加發七個月的薪水就由原本已編列的七個月薪水預算支應,不會有問題。

政府組織改造預計民國101年元旦上路,研考會上周四已向馬英九總統簡報。



◆ 三大障礙 「稅奴」心戚戚

【經濟日報╱記者楊毅/台北報導】2010.09.16

中華人權協會昨(15)日首度公布國內「賦稅人權大調查」,根據9萬民眾網路票選結果,「稅務機關行政權過大」、「行政救濟形同虛設」及「法官不熟悉稅法」等,是民眾認為目前最需改進的三大賦稅障礙。

中華人權協會、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北律師公會、中華民國會計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及立委羅淑蕾、田秋堇及朱鳳芝等人昨天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公布「賦稅人權大調查」結果。

這次的調查於賦稅人權網站舉辦,調查期間自8月7日至31日止,以網路投票複選方式進行,每人每日限投5票,估計共約有9萬名民眾上網投票。

國內行政法學權威、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陳清秀認為,稅務人員不懂法、法官不懂稅是造成賦稅人權問題主因,他建議,稅務機關可仿效歐美國家,採用法律專業人員從事法務科職務,而非由稅務人員轉任,避免因襲舊例,造成不必要的爭訟。

熟悉稅法的羅淑蕾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稅災」嚴重,「稅奴」比「卡奴」還要可憐。她說,稅務機關發單課稅很容易,但民眾不服提起訴願或打行政訴訟,卻往往纏訟10 幾年,甚至一輩子被稅單纏身、財產遭查扣,導致民眾傾家蕩產,政府不應輕忽賦稅人權問題。

羅淑蕾指出,她曾接獲一位80歲獨居老婦陳情,泣訴兒子因欠稅200多萬,為了生活,而在被限制出境前就跑到中國大陸,之後一直不敢回台灣,母子因此離別17年。

田秋堇則認為,少數稅官宛如明朝錦衣衛,開錯稅單卻不敢負責、一錯再錯,造成稅單輪迴不死,人民永遠是輸家。

fsj 提到...

台灣進軍全球百大品牌的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2010.09.18

由經濟部國貿局主辦,外貿協會及國際品牌顧問公司(Interbrand)等承辦的「2010年台灣國際品牌價值調查」,日前公布調查結果,前五名分別為宏碁(acer)、宏達國際(HTC)、華碩(Asus)、趨勢科技(Trend Micro)及康師傅控股(Master Kong),且這五項品牌價值均超過10億美元,已達成2003年第一屆設定的目標之一,即於2012年達到五家超過10億美元。就整體成長而言,2003年公布的台灣前十大品牌價值共35.6億美元,七年後的現在已達80.31億美元,平均每年成長12.3%,也不可謂不快。

台灣品牌的快速成長,破除台灣只能做代工、發展不了品牌的迷思,今年出爐的20大品牌中,除台灣實力堅強的資訊科技(ICT)產業,也有食品業的康師傅、旺旺、統一企業,輪胎業的正新,自行車的巨大(捷安特)、美利達,運動器材的喬山,及汽車零件的帝寶等,涵蓋電子、機械、橡膠、民生等各產業;在市場經營上,有些銷往全球,有些專注於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等新興市場,顯示只要有心,沒有不能做品牌的行業。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國際品牌的推動,在2003年時還設定了另一項目標,即希望2012年有台灣品牌晉升國際百大,由目前情勢看,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Interbrand公司日前公布的2010年國際百大品牌,第一名由美國可口可樂蟬聯,品牌價值高達704.5億美元,是台灣品牌價值前20大的七倍;第100名的英國精品Burberry亦達31.1億美元,是台灣acer14.01億美元的2.2倍。這代表想在未來兩年進入全球百大,acer 的品牌價值得成長一倍以上才行。

儘管如此,台灣品牌業者也不必洩氣,就算未來兩年進不了百大,只要持續努力,總有機會趕上百大,因為第100大的品牌價值維持在30餘億美元已多年,進榜者價值也不一定持續增加,甚至可能在隔年摔出榜外,例如去年83名的英國石油,今年因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而跌出百大;前年排在97名的韓國LG,今年也不在榜內,因而台灣品牌仍有機會達陣。

能否達陣的挑戰在於,10餘億美元品牌的經營模式與30餘億美元的經營方式,是不能同等類比的。以LG為例,其在全球有112個營運據點服務(包括81家子公司),2008年全球銷售額達447億美元(acer2009年約180億美元),其平面電視、影音產品、手機、空調及洗衣機都已是國際領導品牌,但也僅是在百大邊緣,那台灣品牌又該如何做?

2010年全球百大品牌中,亞洲品牌只有日本六家及韓國兩家,分別是日本的豐田、本田汽車,Canon、Sony、Nintendo(任天堂)及 Panasonic,以及韓國的三星電子及現代汽車兩家。這反映了一個事實,即亞洲品牌的經營模式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即使是日本、韓國,也是以產品品質來墊高品牌,而非利用品牌去創造產品價值。目前全球百大品牌中,美國占了50家,其與美國已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息息相關;但有些小國的品牌,包括瑞士的雀巢咖啡、雀巢食品、Credit Suisse、UBS及蘇黎世等金融業,荷蘭的飛利浦、Shell石油及海尼根啤酒,芬蘭的Nokia,與瑞典的H&M服飾及Ikea家具等,則都沒有廣大的自我腹地做市場,卻照樣進入品牌百大。

事實上,近年全球品牌百大的硬體品牌價值退卻,服務及應用品牌價值提升的趨勢至為明顯,即使是硬體品牌的價值差距,也是反映其服務的差距。準此而言,銷售量只是成為品牌的門檻,服務才是品牌價值的所在。因此,想要挺進全球百大品牌,得先問問台灣名列前茅的品牌企業,除了擴充銷售計畫,其服務的策略為何?掌握關鍵、對症下藥,百大品牌絕對不是夢。



◆ 外商壽險 恐掀撤離潮

【經濟日報╱記者黃國棟、葉慧心/台北報導】2010.09.18

銀行通路逐漸成為壽險公司新契約保費收入主要來源,包括中信金、華南金、兆豐金、元大金和台新金都計劃增設壽險公司,保代業者指出,過去不少外商保險公司是與金控旗下銀行合銷保單,如果金控自行成立壽險子公司,可能進一步壓縮在台外商壽險經營空間。

保代業者指出,國內保險環境轉變,讓過去主要仰賴銀行通路的外商壽險業重新思考在台設點的必要,像是康健人壽、美國人壽以電話行銷保單為主,過去也長期和銀行合作,透過銀行信用卡、房貸及個人信貸客戶為開拓新客群來源,如果合作銀行的金控母公司自設壽險,可能牽動雙方合作。

國內15家金控中,已有壽險公司的包含國泰金、新光金、富邦金、第一金、台灣金與國票金,中信金、華南金、兆豐金、台新金、元大金都曾對外表達有意併購或新成立壽險公司。

金控高層指出,金控旗下如有壽險子公司,對「資金運用」與「商品策略」來說,都能提高整體效益,特別是壽險資金屬於長期資金,主管機關近年對壽險資金投資又更開放、具彈性,納入壽險有利金控整體資金調配。

保代主管分析,不少金控旗下的銀行有逾百家分行,具有通路優勢,銷售策略如果改變,對透過銀行賣保單的外商壽險會有很大的影響。

保代業者分析,現在的利率環境有利大型金控籌設壽險公司,如果新設壽險時間可以趕上央行後續升息趨勢,甚至可能提前達到損益兩平;相較之下,投資現有壽險公司,財務相關考量就要比較周延,特別是未來國內要是實施IFRS國際會計準則,不少保險業將有增提準備和增資的壓力。

保代業者說,部分外商壽險當初來台設立分公司是著眼大陸市場,但隨著大陸金融市場漸開放,外商壽險設立台灣據點的必要性也慢慢削弱;且國內保險市場規模小、業者又多,多數外商壽險的總保費、新契約保費和客戶數市占率都低於5%,對母公司實質效益不大,預期之後可能還會有一波外商壽險退出台灣風潮。

fsj 提到...

亞洲第一砲 歐盟將與南韓簽FTA

【經濟日報╱編譯簡國帆/綜合外電】2010.09.17

歐洲聯盟(EU)16日同意和南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將免除雙方數十億美元的工業和農產品關稅。這是歐盟首度和亞洲國家簽訂FTA,被視為歐盟未來和印度等亞洲國家簽訂類似協定的樣板。

歐盟各國貿易部長16日同意與南韓簽訂FTA。歐盟輪值主席國比利時的外交部長范艾克爾(Steven van Ackere)表示,將在10月6日舉行的歐韓高峰會上和南韓正式簽署FTA,並從明年7月1日起實施。

這項FTA將是歐盟簽署規模最大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且是歐盟首度與亞洲貿易夥伴簽訂FTA。

范艾克爾指出,這項協定是拉近歐洲和亞洲經濟關係的第一代雙邊貿易協定,將是歐洲企業「打開亞洲市場的重大進展」。歐盟目前也正積極和印度協商FTA,希望12月達成協議。

歐盟官員說,這項協定將每年免除16億歐元(20億美元)的歐盟出口貨物關稅,並為歐盟企業創造約180億歐元(246.4億美元)的新出口商機。據歐盟統計局資料,歐盟今年上半年對南韓出口達129億歐元(167.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躍增30%;同期南韓對歐盟出口規模則是192億歐元。

歐盟的資本財製造商、化學業者都希望利用這項協定,擴大銷售產品給南韓大型製造商,歐洲豪華房車製造商也可望藉此增加在南韓市場的銷售量。但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說,要增加南韓市場銷量十分困難,而且南韓規範碳排放量的新法規將成為歐洲車商面臨的新貿易壁壘。

不過,實施FTA前,歐盟須先通過另一條條款,允許歐盟在南韓進口產品充斥歐洲市場的情況下恢復課徵關稅;這項條款特別是針對南韓小汽車可能大舉銷售到歐盟市場而設。

增加上述條款和把實施日期推延到明年7月1日,主要目的是為贏得義大利支持。南韓與歐盟去年便著手起草FTA,但因義大利等國擔憂較低價的南韓製汽車湧入歐洲市場、傷害歐洲車業而提出反對,導致簽署時程一再推延。

南韓汽車製造商協會資料顯示,南韓去年共出口逾30萬輛汽車到歐盟,但僅進口4萬輛歐盟汽車。

這項協議對南韓而言也具有重大意義,象徵南韓近來為推動國內監管法規改革、開放若干受保護的市場,而加速與其他國家簽署FTA。南韓本月稍早和秘魯簽訂FTA,目前也正與紐西蘭和土耳其談判貿易協定。



◆ 大陸經濟瀕臨「四髮齊牽」

【經濟日報╱社論】2010.09.17

最近,隨著日圓大幅升值及美方促升的壓力加大,人民幣出現升值走勢;與此同時,由於通膨指數升破3%,連六月實質利率出現負值,要求大陸升息的呼聲也日漸高亢,學者專家預期大陸央行可能提高利率。在匯率與利率的雙率調整外,大陸的薪資水準也在富士康事件後上升,提高勞工收入的浪濤更一波緊似一波;再依照研擬中的「十二五」規劃,以消費為主的國內需求替代國外需求,做為帶動經濟成長的主引擎,正是其主軸之一。這幾項調整都非同小可,均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如今四髮齊牽,其衝擊之大可以想見,後續發展殊值關切。

先不論政策變數如何調整,目前對岸關切的重點,撮其大者,不外乎保成長、壓通膨、促升級、調分配。這四個目標分開來看,每一個都有千鈞之重,求其實現非輕易可成;合在一起,四者之間亦非相輔相成而可一舉數得,反而是彼此常相互牴觸,甚至此長彼消、利於此則損於彼,使工具的選擇與組合十分講究,以免作用相互抵銷。即以成長與通膨為例,任何有助於維繫經濟快速成長的政策,必然會激勵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增加,進而增強通膨的威脅;反之亦是。然而,可運用的政策工具卻有限,常見的正是匯率升貶、利率漲跌與公共支出增減這幾大端,還有以租稅減免對特定產業給予激勵,或藉公權力介入推動薪資上升等;這些工具不僅力度難以精密控制,部分更是對市場運作的蠻橫干預,面對極具野心的政策目標,有如高空走鋼索,只要稍有閃失,都可能失足而鑄成大錯。

以升值為例,早自人民幣與美元脫鉤伊始,各方即預計人民幣將大幅升值,但迄今為止,人民幣升升貶貶,整體升幅令各方失望,要不是近來日圓狂升、美方又全面施壓,人民幣仍然會在原地搖擺。其根本原因,就是人民幣升值將直接損及其出口業的國際競爭力,對於保成長有直接傷害。但另方面,通膨威脅日增,而貨幣升值有助於降低進口物價,可減輕通膨壓力,這正是市場預期人民幣可能升值的原因。不過,倘若人民幣大幅升值,加上明顯的通膨壓力,大陸產品在國外售價會受到雙重的衝擊,再加計近來出口業薪資走高的影響,可能成為壓垮出口競爭力的最後一根稻草,對經濟成長的傷害不可忽視。兩害相權,成長的顧慮會壓倒對3%通膨率的忌憚,人民幣可能仍將堅拒升值。

其實,升息是對抗通膨更直接的手段,尤其名目利率已低於通膨率,出現實質負利率,更為升息提供理直氣壯的立場。升息可抑制非理性、低效率的投資、炒房行動,克制有效需求的過度擴張,本來是對抗通膨的標準藥方。但金融海嘯後,以美國為首的先進國家迄今仍未將利率自零或接近零的非常態水準拉回正軌,使國際市場充斥巨量追求利差的熱錢,且主要是自美國流向新興市場。這使得新興國家投鼠忌器,唯恐率先升息而成為熱錢攻擊的標靶。於是,升息這一項政策工具也陷入泥淖之中。

當這兩項重要政策工具都左右為難、失其重要功能時,不論保成長還是壓通膨,都如同超級細菌一樣,群醫束手。但就在這個時刻,對岸卻心血來潮;或高喊產業升級,要抑制高勞動密集、低附加價值、低技術含量的下游加工出口業;或高唱收入分配改革,要將這些競爭性產業的工資以公權力大力提升,五年內加倍。然而,這樣的作為卻足以提高勞動成本而加深通膨,同時打擊成長主要動力,摧殘經濟成長;至於切切期盼的救兵──國內需求,尚雲深不知處。大陸經濟正一步步走向高空鋼索,大家都要提高警覺了。

※ 相關報導︰

* 銀行搶進大陸 國泰世華、華南銀在排隊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5855271.shtml

大陸銀監會昨天核准土地銀行、合作金庫銀行、彰化銀行和第一銀行4家辦事處升格為分行。



◆ 印度升息 幅度超預期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2010.09.17

印度央行為抑制通膨,16日分別調升附買回與附賣回利率1碼及2碼,升幅超乎市場預期,但也暗示將暫緩升息循環。紐西蘭為支撐遭強震襲擊的經濟,16日決議不升息;另外,瑞士央行避免瑞士法朗升值衝擊出口,也決定暫不升息。

印度準備銀行(央行)宣布3月以來的第五度升息,其中央行借貸給商業銀行的附買回利率調升1碼至6%,央行支付給銀行資金的附賣回利率則調升2碼至5%。分析師原本預測升幅皆為1碼。

印度升息幅度超乎預期,顯示積極抑制通膨的決心。但該行在聲明中另暗示升息循環即將告終,「央行相信這段期間的升息已讓貨幣市場接近正常」,因此未來進一步採取行動的可能性已降低。

升息決議發布後,印度股市跌0.6%;印度盧比匯價一度上揚0.46%至46.14盧比兌1美元。

印度是今年來升息行動最積極的亞洲國家,其強勁的經濟動能已使國內通膨率攀越央行設定的5%。相較之下,澳洲、馬來西亞和南韓不久前都因全球復甦減速而暫緩升息。

紐西蘭準備銀行(央行)將官方現金利率(OCR)維持在3% ,符合預期。該行在聲明中指出,強震「重創經濟活動,而且影響很可能會再持續一段時間,未來進一步升息的速度和幅度可能比三個月前預估的溫和」。

央行溫和的會後聲明使紐元匯價16日下挫0.92%至1紐元兌72.48美分。分析師預估,紐西蘭央行明年初前都不會升息。

瑞士國家銀行(央行)也一如預期維持三個月期銀行間拆款利率目標在0.25%,主因是全球復甦冷卻使資金流向瑞朗,瑞朗匯價走高已損及瑞士出口競爭力,國內經濟出現減速跡象。

※ 相關報導︰

* 防堵熱錢 央行可能暫緩升息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5856550.shtml

新台幣升值壓力大,連帶牽動中央銀行雙率政策,據了解,央行內部正深入評估升息是否會強化熱錢炒匯的誘因,若新台幣升值壓力過重,央行不排除暫緩調整利率,以免利率走高吸引更多熱錢流入。

fsj 提到...

GDP復甦 企業卻觀望不敢用人?

【聯合晚報╱記者郭玫君/台北報導】2010.09.19

台灣近期經濟表現亮眼,GDP已恢復金融海嘯前的水準,但弔詭的是,失業率仍持續偏高,學者認為,台灣在國內接單、國外生產的產業模式使得國內就業機會未增加,且結構性失業問題懸而未決,加上年輕人不願進工廠,服務業工作條件又不夠好,形成嚴重待業狀況,政府應當調整產業結構,提升服務業工作品質與生產力。

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認為,失業率未能和經濟成長率同步反應,主要是失業率的恢復本就和經濟成長存在6個月的時間差,台灣景氣未確定好轉前,許多企業仍在觀望,不敢有明確的用人動作。

結構性失業問題懸而未決,勞動力的供需有落差,也是重要因素。陳添枝說,台灣產業變動快,過去較有經驗的是工廠職能,然而面對服務型社會,舊有的技術人員無法順應產業,形成落差,政府有必要在職訓內容上做調整。

此外,現在年輕人不願意進工廠,寧願選擇較輕鬆的服務業,導致很多工廠工作無法填滿;然而另一方面,服務業薪資條件不夠優渥,又讓這些年輕人寧願等待更好的工作機會,形成嚴重待業情況,他認為政府應該提高服務業的工作品質,拉高薪水,以好的工作機會活絡就業市場。

經濟成長未同步改善失業的情況,並非台灣獨有,不過和鄰近國家相比,如韓國、新加坡都已恢復到金融海嘯前的2-3%,相形之下台灣失業率仍是偏高。

※ 相關報導:

* 繼承遺產 歐洲子女別想了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858424.shtml

經歷一場1930年代以來最狂暴的金融危機,歐洲下一代想要繼承父母的遺產,恐怕沒什麼指望。據駿利資產管理集團(Janus Capital Group)對歐洲6國所做的調查顯示,只有10%的受訪者表示,準備把「可觀財產」留給子女。



◆ 實質失業率降至5%? 學者:不可能

【聯合晚報╱記者郭玫君/台北報導】2010.09.19

年底失業率降到5%以下有可能達陣嗎?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說,靠政府短期就業措施「美化」數據有可能,不過扣除這些急救方案後,實質的失業率不可能低於5%。他認為,年底前達到這個數字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執政團隊擬了政策後,要更「堅定、有勇氣」去執行,不要因選舉因素讓政策扭曲變調。

梁國源認為,政府從金融海嘯後推動的短期就業方案,讓失業率的表面數字「好看了不少」,不過短期只是救急用,和真正的「創造高附加價值產業」的目標,關聯性太低。

他認為,總統馬英九競選時雖有提出長期性構想,但是前兩年台灣面臨太多危機,顯得他「欠缺行動力」,無法執行,既然現在景氣已經慢慢回溫,他的施政方針就應該要勇敢去執行,別再只是注重短期成效。

政大勞研所教授成之約說,表面上的失業率上呈現的青年失業問題,因為現在年輕人教育程度普遍高,而公司釋出的職缺多半希望員工從基層做起,形成年輕人不願屈就、不少廠商卻大喊缺工的弔詭。這突顯台灣教育欠缺相關課程,讓這些未來勞動市場的參與者更早體認到職場或職涯發展,政府做得還不夠。

除了青年失業問題,他也認為,政府很多短期方案讓失業率數據美化了,數字外所隱藏的中高齡失業的結構性問題也被淡化了,真實失業情況嚴重得多。



◆ 看懂經濟學/三角貿易 賺到面子、輸了裡子

【聯合報╱本報記者許玉君】2010.09.19

國泰金控上周公布今年最新經濟成長率預測為10.08%,是國內各機構最樂觀者,如果預測成真,不僅改寫近21年新高,更可望首度超越中國大陸。

數字會說話,但現在看到的高成長卻不代表高就業、高所得。國內經濟表現雖然屢有佳績,但感受不到實質的所得增加。原因就是「三角貿易」的影響。

所謂「三角貿易」是指「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以電子業為例,大多數台灣業者早將生產基地設在海外,但企業獲利掛在台灣總公司,計算國內經濟成長時,全數計入海外生產的產值,是讓國內近年經濟表現亮眼的主要功臣之一。

不過,也正由於生產基地在海外,對促進國內就業及改善薪資水準的效果甚小。依照官方2006年的資料顯示,鴻海、華碩、佳世達、廣達、仁寶這五家國內電子大廠,在國內總共雇用了2.3萬人,不到當年度國內企業總雇用人數的0.4%。

雇用人數不多,自然對提升國人薪資水準沒有多大助益。

這種「只有面子,沒有裡子」的三角貿易比重與金額,更因全球化的關係,近年來快速飆升。

2001年國內製造業的「國內接單,海外生產」比率只有17%,2005年正式突破40%,到了今年3月,更首度超過50%。金額方面,三角貿易淨收入已由2001年的68億美元,倍增至2008年的158億美元。去年雖然受到金融海嘯嚴重衝擊,但全年仍有136億美元的水準,今年光是上半年已高達 85.2億元,全年數字勢必將再創歷史新高。

三角貿易長期走高的現象是大勢所趨,也更凸顯國人的感受落差。

根據主計處最新資料指出,國內上半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出現13%左右的超高表現,但同時期國內上班族的平均薪資卻只有47,392元,依舊沒有回到金融海嘯前47,969元的水準。

而且,在扣除同時期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後,國內上班族的實質平均薪資(相當於民眾真正的購買力)約為45,161元,甚至倒退13年、回到民國86年的水準。

超過10年的薪資原地踏步,衍生出國內結構性失業嚴重、貧富差距急遽惡化、民間消費停滯等社會問題,政府大員們,在陶醉於國內經濟成長屢創新高的同時,應該更要思索將「化數據為所得」的具體對策。



◆ 結構失衡 台韓出口差距擴大

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 2010-09-19 工商時報

國貿局昨日指出,台灣上半年僅積體電路及面板兩項即占總出口的四分之一,反觀南韓出口的強項還包括船舶、汽車、家電,面板及積體電路占出口比重只有14%。台灣出口結構失衡,過度集中電子產品,非但使出口易受國際景氣波動影響,也導致台灣難以創造充份就業。

國貿局表示,台灣上半年出口1,319億美元,韓國2,213億美元,台灣出口總額不到南韓的60%,導致台灣與南韓出口差距擴大的原因,在於南韓不像台灣出口這麼集中在少數的電子產品上,韓國除了半導體、面板之外,船舶、汽車、石化、家電、手機這些傳統產業也有極強的競爭力,占出口比重極為可觀。

南韓上半年的船舶的出口總額高達234億美元,占南韓出口總額的10.6%,居南韓各項產品出口之冠,南韓積體電路及面板雖也是出口的明星產業,但合計占上半年南韓出口總額的14%,相對的,台灣這兩項產品的出口比重高達25%。

國貿局官員表示,這幾年台灣整體的電子及資通訊產品出口占總出口比重約40%,遠遠高於南韓的25%~28%,台灣出口過度依賴電子產業,非但使得台灣容易受到國際電子資訊產業景氣波動的影響,也由於這些科技產業皆是資本、技術密集產業,所需的人力遠遠不如傳統產業,使得台灣失業率居高不下,以今年7月份而言,南韓失業率已降至3.7%,但是台灣仍高達5.2%。

這位官員表示,南韓的造船工業比台灣晚了十年,當1970年代台灣發展十大建設的造船工業時,南韓派訪問團來台灣學習,但南韓由於發展策略正確,且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如今造船技術領先全球,成為出口成長的重要動能。此外,南韓發展品牌,使南韓家電出口遍及全球,這就是南韓出口排名挺進至全球第7的重要原因。

國貿局表示,台灣產業過度集中電子、普遍從事代工而沒有自己的品牌,這正是使得台灣出口規模與南韓愈差愈遠的原因,惟有改善這些經濟發展上的困境,台灣才有迎頭趕上南韓的可能。

fsj 提到...

債券泡沫化?法人:Fed升息與否是關鍵

【聯合晚報╱記者楊雅婷/台北報導】2010.09.20

投資人今年以來一窩蜂的搶進債市,包括美國、英國和日本公債殖利率不是創新低就是跌至多年低谷,愈來愈多分析師擔心債市恐泡沫化。今日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也發表言論表示,近期主要國家債券價格飆漲及資金流入債市的型態均類似當年網路泡沫,不過,投信投顧業者認為,除非聯準會(Fed)開始升息,否則說泡沫化還言之過早,但投資人可先避開債務危機較重的地區,如美國、日本、南歐等。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現在說債券泡沫化都還需要觀察。短期看來,只要聯準會不馬上改為升息,就還是會有資金追逐債券市場,也就不會有馬上崩盤的危機。不過,投資人還是需要避開財政赤字比較大的市場,例如日本公債、美國公債及「南歐五豬」的國家,著重基本面才是王道。

對於市場認為債券泡沫化的揣測,復華投信總經理楊智淵表示「不可能 」。因為只有不會到期、且其評價可無限想像的金融商品才可能泡沫化。



◆ 新興市場購併熱 金額首度超越歐洲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0.09.20

全球企業爭先恐後在中國和巴西等成長快速的國家搶占一席之地,在新興市場激起購併潮,使新興市場產生的購併金額首度超越歐洲,購併案的件數連是連續四年多於歐洲。

根據全球投資銀行資訊公司Dealogic統計,今年到目前為止,以新興市場為目標的購併金額增加三分之二以上,達到5757億美元,歐洲的金額只增加20%,總額是5502億美元。

件數方面,新興市場的購併案如今占全球購併活動的30%,比例創歷史新高,歐洲則減少到29%,是12年來最低水平。

美國美林銀行副董事長卡拉布利亞表示,新興市場的玩家對全球競爭動態有很敏銳的知覺。

卡拉布利亞表示:「在控制智慧財產和加工技術、在進軍已開發市場,以及確保原料和商品的來源各方面,購併都是關鍵要素。」

今年以來,吸引購併家最大興趣的是中國,總共達成價值1330億美元的交易,占新興市場購併案金額的23%。中國之後,依序是巴西、印度、俄羅斯。「金磚四國」合起來,占新興市場購併活動的一半以上。



◆ BERI評比 我投資環境全球第四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2010.09.20

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最新評比,台灣投資環境維持全球第四、亞洲第二名的成績,是六年來排名最佳的一年。BERI認為,今年台灣經濟明顯復甦,兩岸經貿關係有兩岸經濟協議(ECFA)加持,是穩居第四的主因。

BERI每年4月、8月及12月均會發布「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以跨國企業角度評估在各國從事投資及獲利程度,作為評估優劣的依據。去年我排名全球第五,今年4月排名第四,最新的二度調查維持相同排名,總分進步一分達71分。

BERI表示,去年台灣經濟衰退,今年經濟則是強勁成長,消費者信心指數也回升,全年經濟成長率將達6.8%,主要拜出口成長和民間消費所賜。強勁的經濟表現也反映在就業上,今年失業率預估將低於5.5%,明年仍會持續下降。

BERI最新評比,我國在50個受測國家中,排名第四名,僅次瑞士、新加坡及挪威。在亞洲排名第二,次於新加坡,但優於日本(全球第六)、大陸(第15名)、南韓(第18名)、馬來西亞(第21名)、印度(第29名)等亞洲國家。

BERI評比主要由營運風險、政治風險及匯兌風險等三大指標構成。營運風險多反映一國最新經濟表現,經濟成長率、失業率等,政治風險是看內外關係是否穩定,匯率風險則是評估一國外匯、負債、與法令架構等。



◆ 金融海嘯與新巴塞爾協定

【泰國世界日報/社論】2010/09/20

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在本月12日宣布新巴塞爾協定(Basel Ⅲ),規定將提高銀行的資本要求,但給予長達8年的時間讓銀行進行調整。這項新規定甫一公布,全球金融界都給予掌聲回應,各地股市也以利多視之。其實,新巴塞爾協定的修正公布,當然與剛平息的金融海嘯有著因果關係。而市場對新協定的歡迎究竟代表什麼意義,值得探討。

根據所發表的新巴塞爾協定,銀行資本適足性仍維持8%以上,但須加上2.5%的緩衝資本,使得總資本占風險資產的比率提高至10.5%。其中,銀行的普通股權益資本比率必須在7%以上。若低於7%,銀行必須保留盈餘以儘快達成目標,也就是需透過增資來達成。此外,銀行第一類資本(Tier I)適足率將由目前4%提高至6%。

自從金融海嘯之後,各界都猜測巴塞爾協定必然翻新,而且將趨嚴。如此一來,對銀行的經營,固然可以對抗較大的風險,但卻也必然影響資本報酬。因此,市場上對新協定的內容多數抱持較多疑慮。或者說經由金融海嘯的衝擊,一方面固然有需提高銀行資本適足率的認知,但也擔心如此一來對金融業的經營帶來衝擊。

就以台灣銀行業為例,按照新巴塞爾協定,其資本結構中的「普通股」比率將由現行的2%提高至4.5%。這固然能大大提高銀行經營對抗風險的能力,但也自然減縮其自有資本的信用擴張槓桿。易言之,新規定將使銀行信用擴張縮小,則其可供創造的盈餘空間也必然受到抑制。這是經營利潤率的壓力。另外,也帶來較大的增資壓力。以台灣銀行業為例,在銀行資本結構中,普通股比重將從現在的2%提高至4.5%,再加上2.5%的緩衝資本,則將高達7%,為原本2%的3.5 倍,增幅可觀。

因此,新巴塞爾協定公布實施後,全球金融機構或銀行必將掀起明確且大量的增資潮。以台灣銀行業為例,今年6月底平均資本適足率為11.6%,其中第一類資本的成分除了普通股,還有永續特別股、永續次順位債、資本公積、保留盈餘、遞延所得稅利益和少數股權益資本。但新巴塞爾協定則大幅提高「普通股」比重,這只有透過銀行增資才能達成。因此,為了降低衝擊,故允許8年調整。雖然如此,台灣公營行庫衝擊大,增資額度也必然相當鉅大。

銀行是一種很特殊的行業,除了經營必須獲得許可外,銀行因為從事各種信貸,因此是一個信用創造或貨幣創造的機構。同時,在此次金融海嘯中人們又更進一步體驗到,銀行規模若大到一個程度,全社會就有不能讓銀行倒閉的風險。如此一來,即便銀行出了常軌,社會或政府最後必然需伸出援手援助,這也助長了所謂的「道德風險」。因此,如何管理金融機構常常出現兩難局面。

因此,在捅了這麼大樓子之後,新巴塞爾協定在改善銀行資本適足性上,卻依然向現實妥協,給了長達8年的調整期。顯然,海嘯剛過後,各界對金融管理趨嚴的心裡看來也鬆緩許多。問題是,這份妥協的監管,會不會為一下回合的風暴埋下隱憂?這只有未來歷史才可能證實得了。不過。在歷經本次金融海嘯的慘痛教訓後,金融業應該學會部分的自制,這才是避免下次再犯錯的治本之道。

fsj 提到...

經濟復甦無力 全球傷腦筋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路透紐約二十日電】2010.09.21

三年前,各國政府為避免大蕭條的慘況重演幾乎使出渾身解數,三年後的今天,全球經濟復甦顯得後繼無力,但各國能用來維繫經濟復甦的招數恐怕不多。

目前大多數國家的決策官員都在為如何支撐經濟復甦傷神,一方面是他們沒剩下多少可用來提振經濟的手段,另一方面是他們開出的處方可能都會產生不良副作用。

舉例來說,美國聯準會(Fed)可能開出擴大收購美國公債這帖藥,但Fed官員卻對許多根本問題意見分歧,包括經濟前景有多糟?進一步支撐經濟的門檻為何?對金融體系注入更多資金真有效嗎?注資會不會弊多於利?

部分Fed官員擔心,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若無助於刺激經濟復甦,可能損及Fed信譽;也有官員擔心,放鬆銀根可能擾亂市場或埋下未來通膨的種子。

康乃迪克州Pierpont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史丹利說:「經濟並非即將崩潰,現在就放鬆銀根可能發出Fed有點恐慌的信號。他們最好確定這麼做有充分合理的理由。」許多人認為,Fed周二(21日)召開決策會議時不太可能宣布新一輪收購美債計畫。

Fed進一步放寬銀根可能導致其他也力圖提振經濟的國家的處境更艱困。日本為阻升日圓在上周採取六年來首見的干預匯市行動,希望能在全球需求疲軟之際提高其口出競爭力。

日圓走強抑制日本的出口和生產,使東京當局更難解決通縮問題。

外界擔心,日本片面阻升日圓的行動可能促使其他國家跟進,進而重創全球經濟復甦。歐元區財長會議論壇主席容克爾(Jean-Claude Juncker)上周就告訴記者:「我們不樂見日本干預匯市。」

歐洲的成長一直非常仰賴出口導向的德國經濟,歐洲當局擔心,歐元因東京阻升日圓而走強,可能進一步傷害歐洲經濟復甦。

紐約Brown Brothers Harriman外匯策略師麥可米克說:「在目前的環境下,各國似乎都希望自家貨幣貶值以推升出口,但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辦法讓貨幣貶值。」



◆ 奧利佛史東:炒股是邪惡的起源

【經濟日報╱編譯賴美君/綜合外電】2010.09.21

名導演奧利佛史東(Oliver Stone)的最新作品「華爾街:金錢萬歲」即將上映,鮮為外界所知的是,他的老爸就是股票經紀人,而史東本人也曾在法國短暫當過金融交易員。

這位奧斯卡獎名導表示,他曾經想追隨父親當個金融家,但自己的數學不夠好,所以不夠格當股票經紀人。但經由父親的耳濡目染,史東的言談舉止卻有幾分像金融圈人士,也學會尊敬這些辛苦工作的交易員。

雖然史東在這部新片對華爾街多所批評,但他骨子裡卻是以柔性態度來看待美國資本主義。史東說:「我認同父親的看法,認為健康、繁榮與自由社會的基礎是資本主義。」

史東表示,華爾街是資本主義的重要引擎,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正如他父親說的,華爾街的貢獻在於投注金錢從事研發,贊助公共與民間計畫,也提升企業資本化。不過,華爾街也可能操縱他人事務,遂行逐利之實。史東說,「背叛信任」就是華爾街與資本主義垮台時。

1980年代末期,奧利佛史東之所以拍攝「華爾街」,原因就是目睹1980年代資本主義的誇富與膚淺。「華爾街:金錢萬歲」這部續集的拍攝構想源自 2006年,但當時史東並不感興趣,覺得自己不該頌揚財富。沒想到華爾街隨後陷入瘋狂,次級房貸危機一觸即發,2008年更接受納稅人巨額紓困,這部續集的架構也就跟著油然而生。

在這部續集中,麥克道格拉斯飾演的蓋可(Gordon Gekko)在坐牢12年後重獲自由,蓋可當年因內線交易而鋃鐺入獄,已成為華爾街的貪婪象徵。

拍完這兩部虛構的華爾街電影之後,古往今來是否有任何真實的企業家是奧利佛史東有興趣拍攝的?史東說他非常想拍19世紀的美國金融家摩根(J. P. Morgan)。他說:「摩根就好像法老王,從沒有人可以像他那樣操控美國政商界。」不過,他認為摩根的電影可能在好萊塢賣不了錢。奧利佛史東認為觀眾可以在「華爾街:金錢萬歲」學到的教訓是:「炒股是一切邪惡的起源」。

※ 相關報到:

* 棉花期貨價 飆15年新高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861870.shtml



◆ 27家外商 千億投資台灣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2010.09.21

27家國際企業今(21)日將啟動千億元投資台灣計畫。惠普(HP)將投資36億元,以台灣作為亞太研發中心;比利時微電子中心(IMEC)更將首度跨海來台設置研發中心,可望掀起新一波歐商投資台灣熱。

經濟部投資台灣高峰會今天登場,經濟部長施顏祥將與27家國際企業洽簽投資意向書。未來兩年,27家國際企業投資台灣金額將達1,082.5億元,估計可創造1.29萬人就業機會,是兩岸洽簽經濟協議(ECFA)後最直接實現的「和平紅利」。

經濟部官員說:「外商全衝著ECFA而來。」據悉,27家國際企業以美商與日商為最大宗,投資領域集中在光電、半導體及雲端運算等當紅產業。

相關人士透露,27家國際企業包括來自北京的京泰集團,還有HP、IMEC、荷蘭商艾司摩爾(ASML)與超微(AMD)、高通等重量級企業,「一咖比一咖大」,IMEC更是投資台灣的新面孔。

HP本次加碼投資台灣金額達36億元,將把過往在台設立的研發中心升格為「亞太研發中心」。相關官員說,HP在台灣要做產品研發,還要以台灣作為終端產品的運籌中心,充分運用台灣的高素質研發人力和便捷的亞太交通網絡。

在全球半導體界備受尊崇的IMEC兩年前在台設立辦事處,「蹲點」兩年後,這次將投入1.5億元設立半導體創新應用中心,加強與台積電、力晶等IMEC會員的合作,同時展開與台大、交大的學界研究。

官員表示,IMEC投資金額不高,但深具指標意義,IMEC過去經常與Intel、IBM、三星、台積電等會員共同投入先導技術研究,或是把技術移轉給會員,猶如海外版的超級工研院,IMEC來台可望增強台灣半導體重鎮實力,發揮領頭羊效應,吸引更多歐商來台投資。

荷蘭商艾司摩爾(ASML)則是近年常到台灣設立研發中心的投資常客,ASML專做半導體前端的曝光機設備,本次加碼投資台灣金額近11億元。

至於先前宣布將與正崴精密合作開發彩色電子書的高通,20億美元投資計畫也將於今天明朗。



◆ 人民幣國際化 快馬加鞭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2010.09.21

要是人民幣真如北京當局所期望在未來10到20年成為全球主要準備貨幣,絕對是許多國家各自貢獻一小步產生的結果,而馬來西亞央行據傳已悄悄買進人民幣債券,無疑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大進展。

北京當局為促進各國使用人民幣,今夏推出一套改革計畫,包括讓特定投資人有限度投資中國國內債券市場,因此馬來西亞投資人民幣資產的消息不足為奇。然而這顯示,儘管投資人民幣的機會還是非常有限,但亞洲政府、銀行和企業對人民幣資產的需求可能非常強勁。

而北京近來熱衷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也凸顯一個關鍵問題,亦即國際對人民幣的需求是否會擾亂當局讓人民幣漸進升值的計畫?

對中國政府來說,允許各國央行買進人民幣,是其精心安排實驗的一環,北京的盤算是讓人民幣在貿易結算扮演關鍵角色,藉此降低中國出口商接受外幣款項時面臨的匯率波動和成本。

然而中國官員心裡很明白,要讓人民幣變成真正的儲備貨幣需要採取重大且艱難的政治措施,而中國離此一目標仍遠。

為促進各國持有人民幣資產,北京需要拆掉限制外資流動的資本管制城牆,也得放寬對當地債市和銀行體系的管制。中國若願意轉為貿易逆差,也能大大促進人民幣在海外的流通。

北京當局的盤算並非萬無一失,一旦人民幣開始在亞洲貿易結算扮演要角,可能導致亞洲各國快速囤積人民幣,結果就是,亞洲的銀行和大型企業將變成強力的說客,反過來要求北京擴大投資人民幣的管道。(取材自金融時報)

※ 相關報導:

* 中國放手? 人民幣今升破6.7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5862579.shtml

fsj 提到...

溫家寶會歐巴馬 聚焦人民幣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9.22

第 65屆聯合國大會20日起召開「千年發展目標」大會,為本屆聯大首場焦點議事,約140國元首或政府領導人出席;中國總理溫家寶21 日下午抵紐約,將在聯大發表二場演說及參與20多項雙、多邊活動,定23日與美總統歐巴馬會晤,可能談到人民幣升值問題,成為各方注目焦點。

台北馬政府今年再度不提參與聯合國案,兩岸往年聯大激烈外交戰今年息火。溫家寶這次出席聯大,不再負有過去幾年中國領導人在聯大「反台獨」擔子,也預期不再會利用聯大場合,挖台北外交牆角。兩岸今年在聯大可望「和平共處」。

歐巴馬、溫家寶定23日先後在聯大一般辯論首日發表演說,並排定當天會談。白宮20日宣布,溫歐會主要議題為全球經濟復甦、人民幣匯率、北韓與伊朗核武問題等,外界關注焦點擺在人民幣。

預期歐巴馬將再度表態,要求人民幣升值,以因應11月大選及共和黨右派壓力;溫家寶則「軟拒」,中美「各說各話」。

聯大20日至22日先召開「千年發展目標」大會,主要議程為審議聯合國10年前所定「千年發展目標」執行情況;隨後聯大於23日起舉行二周一般辯論;歐巴馬、溫家寶將先後在千年目標大會及一般辯論發言。

本屆聯大主席、瑞士前總統戴斯20日在千年目標大會揭幕致詞指出,全球金融風暴與經濟衰退影響千年發展工作,但各國須有信心與意志力達成目標;他呼籲國際建立更有效全球伙伴關係,達成消除貧困、飢餓、疾病等千年目標要項。

戴斯指出,各國領導人應在這次大會傳達強有力訊息:有意願在2015 年最後期限前,達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

聯合國於2000年9月召開千年峰會,189國元首與總理通過「千年宣言」,承諾在2015年之前,實現在1990年基礎上將全球貧困人口比率減半、普及小學教育、促進男女平等、降低產婦與嬰兒死亡率、因應愛滋病和瘧疾、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與推動全球合作夥伴關係等8大目標,此即「千年發展目標」。

但過去10年各國執行千年發展目標大多落後,進展有限。

※ 相關報導:

* 美眾院將表決 人民幣新法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5864429.shtml

* 巴西阻升里爾 銀彈無上限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863918.shtml



◆ 走出經濟衰退 美國人高興不起來

【聯合報╱編譯朱小明/報導】2010.09.22

研究經濟衰退周期的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20日正式宣布,美國已於2009年6月步出歷時18個月的經濟衰退;始於2007年12月的衰退,長達18個月,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經歷的最長經濟衰退期。消息一出,立刻帶動美股三大指數上揚。

但美國人並沒有歡呼雀躍,尤其是還在苦尋工作的1500萬失業人口,歐巴馬總統也高興不起來,他20日說:「衰退有如深淵,許多人仍深受其害,有人找不到工作,有人付不出帳單。」

多國以連續兩季萎縮為經濟衰退的指標,美國則是由7位獨立學者專家組成的NBER小組決定,參考依據包括GDP、薪資所得、就業情況和工業活動等。

NBER對經濟衰退結果的判定,通常比實際經濟情況慢一年左右,其正式聲明符合大部分經濟學家的判斷,在全國經濟連續四季萎縮後,去年7至9月的季度終於重現成長。4至6月為最後一季衰退,萎縮幅度0.7%,NBER決定將6月定為經濟衰退的終點。

美國二戰後最長經濟衰退期分別為1973至75年、1981至82年,均歷時16個月。這次歷時一年半,遠不及30年代大蕭條43個月。



◆ 社論-要做,就要真心一點

【本報訊】2010-09-22 工商時報

從北台灣房價飆漲導致一般民眾無力購屋,引起政府相關單位關切開始,到行政院主計處與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接連公布兩項所得分配差距擴大的數據,引發社會輿論譁然為止,貧富差距這個議題已被討論與炒做了近一年有餘,但我們卻一直沒有看到政府推出一套全盤思維的因應對策。其實,早在今年初天下雜誌做的一份民調,即明確的告訴政府,大多數民眾心裡對貧富差距惡化現象的不滿與擔憂,只是決策高層始終以去年經濟遭逢金融海嘯衝擊為由,刻意淡化與輕忽這個問題的急迫性與嚴重性。如今,客觀數據證實了民眾的主觀認知,加上年底五都選舉國民黨情勢危疑,這項「庶民的心聲」才有機會再度受到政治上的關注。從馬總統到吳院長最近都說了一些話。

馬總統日昨與媒體餐敘時宣稱「將透過租稅改革,解決所得分配問題,縮短貧富差距」,並表示先前賦改會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行政院陳冲副院長召集的「改善貧富差距專案小組」,將針對租稅改革議題,進行全面性的討論,不會只討論「富人稅」或「奢侈稅」等單一項目。這一切都是為了配合行政院長吳敦義日前在就職周年所提「為縮短貧富差距,不排除開徵資本利得稅與奢侈稅等」,所共同塑造起來的「決策氛圍」。明眼人一瞧就知道,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紓解基層民怨,避免中央執政績效不佳,拖累了五都選舉的戰果。

讓我們檢視一下馬政府上任後幾項重大的稅改政績。首先,將遺贈稅稅率大幅調降至10%。這項措施只照顧了財富金字塔頂端的少數有錢人,一般民眾完全享受不到;其二,將自用住宅土增稅優惠稅率的適用從「一生一次」改為「一生一屋」。這項措施只圖利了經常換屋的少數有錢人,一般民眾根本難有實益;其三,將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所得改按分離課稅。這項措施只偏袒了頻繁進出資本市場的少數有錢人,一般民眾幾乎無從獲利;其四,將營所稅稅率降至 17%,與綜所稅稅率差距擴大,變相鼓勵企業不發股利。這項措施不但讓大股東的股利所得減少,降低稅負,其更可透過股票交易而將原應納稅的股利所得轉變成證券交易所得而免稅。這麼多的稅改作為,每一項都造成了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的嚴重後果。

政府一定會說它在這兩年中也做了一些對中低所得者有利的改革,例如將綜所稅最低三個級距稅率各調降一個百分點,以及提高標準扣除額與薪資特別扣除額等。但是,由於這些措施乃是所有納稅人都可適用,不論高低所得者皆可同等享受這項降稅的利益,只是低所得者享受到的好處「相對」較多一點而已,故其對縮小所得分配差距的效果極為有限,當然就更不用說改善貧富懸殊惡化的問題了。回顧政府當時決定調降綜所稅低級距稅率等的考量,完全是為了舒緩社會對遺贈稅改革圖利富人所產生的反彈壓力,並非政府對租稅重分配機制全盤規劃下的做為。這種因為先給了有錢人好處之後才再設法「討好」窮人的做法,充分暴露出政府稅改欠缺中心理念與核心價值。

尤有甚者,讓我們再來檢視一下馬政府上任後幾項退縮沒做的稅改。首先,軍教薪資免稅的取消,這是賦改會提報行政院的第一件改革案,但卻迄今仍躺在立法院,毫無進展;其二,對住家用房屋分級加重課徵房屋稅,這項措施在財政部送到行政院後,被吳院長以會讓社會誤以為「加稅」而退回;其三,證券交易所得的課稅,賦改會雖曾對資本利得課稅提出檢討,也建議了數項改革方案,但最終都基於政治考量而被封殺;其四,開徵高價消費行為「奢侈稅」,這是賦改會調降遺贈稅率時附帶建議的配套措施,如今遺贈稅已調降兩年,奢侈稅的課徵卻仍未見蹤影;其五,建立完整的能源稅制,這是一項龐大的稅改工程,亦是馬總統選舉的重大政見,幾經賦改會討論做成決議,但卻連第一階段的改革都尚未邁出。說來也是巧合,以上種種政府只敢談而不敢做的措施,剛好都是些對有錢人比較不利的改革。

選舉到了,所得分配惡化的問題又有機會浮上檯面,朝野政治人物都急於表態。一下子,以租稅改革縮短貧富差距又變成一項熱門共識,大家都說要對有錢人課徵「富人稅」、「奢侈稅」與「豪宅稅」。其實,這些名稱都只是反映出對有錢人加重課稅的一種概念而已,不一定是一種新稅目。只要現行稅制能夠發揮有效的重分配功能,「富人稅」可以反映在現行的所得稅課徵上;「奢侈稅」可以反映在現行的消費稅(營業稅、貨物稅)課徵上;而「豪宅稅」也可以反映在現行的財產稅(房屋稅、地價稅)課徵上。

如果馬政府真的把所得分配看成是一項重要的政策議題,進行全面性的稅改當然是必要的工作。至於稅改該怎麼做,看看以上幾項政府退縮未做的事,答案就很清楚了,根本無需再討論。我們唯一的建議是,「要做,就要真心一點」。

fsj 提到...

利變年金大吸金 11月起禁售

【林上祚/台北報導】2010-09-23 中國時報

台灣游資淹腳目,金融風暴過了兩年,游資氾濫現象更為嚴重,八.六兆元的超額儲蓄,比二年前又多出了二兆元。為了吸引民間氾濫游資,金融機構紛紛推出「類存款商品」吸金,引發金管會高度重視,對相關商品祭出停售令。

其中,壽險業的「利變型年金」,今年賣了近四千億元;聯博投顧一檔主打「每月配息」、「年報酬率八%」的境外基金,居然從台灣吸金三千億元。「類存款商品」吸金現象令人咋舌。

台灣超額儲蓄現象到底有多嚴重,比對二位財經官員的說法,就可以看出端倪。前年十月央行總裁彭淮南表示,台灣民間超額儲蓄約六.五兆元。今年六月經建會主委劉憶如上任,大力鼓吹民間資金參與公共建設。她當時統計的民間超額儲蓄達八.六兆元,但如果從「央行發行定期存單餘額」與「郵政儲金餘額」二項游資指標來看,前者二年內增加了三.二兆元,後者目前餘額已來到四.五兆元,台灣的超額儲蓄恐怕有十兆元之譜。

由於一年期定存利率只有一%,五百萬以上大額定存利率更只有○.四%,許多大型行庫還會婉拒大額存款。為了要尋找高收益,部份資金紛紛轉向投信、壽險業發行「類存款商品」。

以國泰人壽的超利HIGH利變型年金為例(甲型),這款「零到七十歲可投保」、免體檢、「綁約一年解約,免付解約費用」、保費一次繳二十萬元以上的保單。儘管一.一二%的宣告利率,只比定存利率高出一些,但類似的利變年金,還是吸引到無處可去的濫頭寸,「很多銀行理專,都是把它當定存在推。」壽險業主管形容。

保單利率不到三%的利變型年金,今年都賣到三、四千億元,標榜「每月配息」、「年報酬率六或八%」、升值題材(如澳幣)的境外基金與外幣高利活存,更是賣到嚇嚇叫。由聯博投顧引進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四千億元的基金淨值,其中居然有三千億元是台灣人投資。聯博為了吸引台灣民眾投資,還特別設計了台灣投資人專屬級別(share class),歐元、美元、澳幣,各種計價幣別應有盡有。

由於利變年金與部分境外基金,吸金的金額已經大到有些離譜,金管會最近針對相關商品,已經祭出銷售禁令。保險局副局長吳崇權表示,利變年金靠著高於銀行定存利率,吸收大量銀行游資,但壽險業收到這些錢以後,是否有地方投資,如果缺乏投資管道,錢愈收愈多,日後可能發生實際投資報酬率,低於宣告利率的情形。除非壽險業者可以針對利變年金,另外提存保險準備金,否則短年期利變年金十一月起,將不得再販售。

※ 相關報導:

* 台灣陷入人口負債時代,你該怎麼辦?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73034

現在台灣有二四八萬名老人,但是十五年後,老人將倍增為四七五萬人,占總人口的二○.三%,相當於每五個人,就有一位老人!對整個社會與經濟將產生重大影響。



◆ 借款逾兆元 台電負債比衝破七成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台北報導】2010.09.23

依據台電財報,台電總借款金額今年6月底正式突破兆元,達1兆145億元,借款金額是台灣所有企業之冠。中華信評指出,台電總借款占資本比重達74.6%,財務體質持續惡化。

中華信評授予台電的評等仍保持在最高的「twAAA」級,且評等展望為「穩定」,顯示評等並無調降壓力,中華信評指出,主要理由是台電有政府強力支持為後盾,加上台電在台灣電力市場具有獨占性角色。

中華信評去年起開始賦予企業「個別評等」,主要用意是除去外來支援,只看企業本身財務狀況,結果台電僅獲得「twA+」的評等,比總評等低了六個等級,也創下台灣企業「總評等」與「個別評等」落差最大的紀錄。

中華信評表示,台電個別評等偏低,主要是台電獲利能力偏弱和財務體質惡化。中華信評分析師蕭黎明指出,台電借款金額破兆元,遠高於其他企業,以中華信評受評客戶來看,借款金額第二名是友達、奇美,各接近2,000億元,借款金額千億元以上者還有台塑石化與華航。

依台電財報,6月底總借款金額是10,145億元,包括公司債、銀行借款以及基金借款。中華信評則將「購售電合約」也納入借款,這部分金額估計有3,300多億元,因此加總後台電借款金額恐達1.3兆元。

中華信評指出,台電獲利能力偏弱,是因為該公司配合政府政策,由於台電成本偏高,加上不具主動調整電價的能力,將使該公司未來幾年獲利水準維持在偏弱的水準。

台電2009年稅前虧損規模已從2008年的1,009億元縮小到15億元,主要受惠於電費在2008年調漲25%,但中華信評認為,台電獲利能力偏弱,加上龐大的資本支出,未來仍必須仰賴不斷借款才能支應。

不過,蕭黎明也表示,台電屬於資本密集產業,若與國外電廠相比,借款比占資本七成算是一般水準。

且台電在政府支持、及獨占地位下,債券違約機會很低,加上台電現金流量還是很強,沒辦法獲利主要是因政府管制,如果能有合理的電價,財務狀況有機會改善。

※ 相關報導:

* 美國百視達 聲請破產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866137.shtml

消息人士透露,負債逾9億美元的百視達公司(Blockbuster),最快在紐約股市23日開盤之前就會聲請破產保護,並利用一筆1.25億美元的貸款進行重整。

* 股權獨立 台灣百視達:不受影響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866136.shtml



◆ 沒那麼好賺 網路店轉進實體店

【聯合報╱記者張瑋珊、彭慧明/台北報導】2010.09.23

網路開店是不少上班族的副業,也是許多六、七年級族群考慮從事的工作。過去大家認為網路是補實體商店的不足,現在許多網路賣家卻開始開設實體店面,反認為網路開店成本日漸增加,實體店面這時補了網站的不足。

根據一○四人力銀行創業網的調查,八成的上班族都想投入網路創業,最立即簡單的方式,就是利用現有的網路虛擬平台,放上商品資訊直接開店。雅虎商城人氣賣家「皇后的衣櫃」每月點閱率破萬次,業者指出,經營實體店面每月成本約需26萬,改以網路開店成本不到20萬。

目前雅虎和樂天及網路家庭提供的賣家平台,必須付租金和各項手續費,但強調為賣家建置多種付款機制,以及交易履約服務,保障買賣雙方。近期開站的飛翔駱駝則標榜賣方免費開店,估計一年可省下5萬元的固定支出成本,以兩年內衝到2萬間為目標,開站兩周就累積1300多家店。許多店家在幾家網站重複開店,希望增加虛擬通路及產品曝光度。

網路趨勢觀察家劉威麟認為,「免費」網路平台是創業者的機會,但也可能是限制,不同平台使用者有網路購物習性的差異,不易取代,此外免費雖然能快速提升駐店數量的成長,但因為沒有成本門檻,可能使賣場品質良莠不齊,如果購物經驗不好,難以長期留住人潮。

提供網路賣家開店諮詢的網勁科技執行長游士逸說,網路重視客戶服務、即時性,採購和人事成本不低。知名網路服飾賣家JJS總經理黃耀生則說,進軍網購市場 7年,現在一年行銷平台費至少約需1500萬元,並不如想像中「大賺」。由於網路資訊太發達,若想成功曝光提高知名度,行銷成本可能更高於實體店面。

最近一些網路賣家,也紛紛轉進實體網站。在網路爆紅的「雨傘王」早開了實體店面,認為「眼見為憑」更有效率;雅虎網拍名店「東京著衣」今年開了旗艦店,也是著眼於實體店面能補網站的服務。

fsj 提到...

房貸通報系統 10月20日上路

【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藍鈞達/台北報導】2010.09.24

聯合徵信中心最近發函給各銀行,配合中央銀行打炒房的「通報系統」10月20日起上路,房貸、土地建築融資等不動產相關授信案件審核將趨嚴,有助落實央行多項打炒房措施效果。

新莊副都心第一批商用地7月天價標出後,第二批商業區土地今(24)日開標,會否高價標出,再度考驗央行的穩定房價政策的有效性。

央行緊盯房貸放款,公股銀行不敢不從,加強緊縮房貸。根據統計,8月份五大行庫(台銀、土銀、合庫、華銀及一銀)新承做購屋貸款金額為391.92億元,單月減少達89.48億元,較上月驟降近兩成,也創下半年來的新低。

為抑制房價飆漲,央行及金管會聯手協調聯徵建立打炒房「通報系統」,財金官員昨(23)日表示,這項系統上線後,不動產交易、授信資訊將更透明,銀行授信也會更謹慎,甚至趨嚴。

銀行主管表示,聯徵中心打炒房通報系統,從10月20日起啟動,各銀行辦理不動產相關授信業務時,可進行查詢。這套系統主要是增列「不動產相關授信」,包括房貸、土地建築融資等授信資料,最近三年內各縣市各區段的授信資料都建檔,並以授信戶做總歸戶,銀行藉由查詢,可以判斷授信戶是否在短期內交易頻繁、是否為集中特定區段炒作的投資客或有無人頭戶等。

除此,聯徵也彙整全省各區段房屋平均交易價格等資訊,讓銀行可以判斷授信戶是否有哄抬房價,也可以做為鑑價及貸款成數的參考。

銀行主管表示,如果投資客短期買賣房屋後,再向另一家銀行辦房貸再炒作,銀行不一定知道,因銀行對客戶資料保密,不能「通報」其他銀行,但藉由聯徵的資料建置,只要是會員銀行,都可以向聯徵查詢,這樣等於是透過聯徵建立一套打炒房「通報系統」,對穩定房價將有很大幫助。

銀行主管指出,央行訂出特定地區投資客房貸成數現制後,銀行對於第二棟房貸的案件變的保守許多,甚至訂出比央行更為嚴謹的規定,「能少借一點就少借一點」,甚至不太願意做投資客生意。

不過,雖然五大行庫承做量降低,然而,每月的購屋貸款餘額仍持續上揚。



◆ 開發北極資源 俄主導國際論壇

【楊明暐/綜合廿三日外電報導】2010-09-24 中國時報

三年前俄羅斯潛水人員在北極海底插上白、藍、紅國旗宣示主權,為進一步強調對北極的控制,莫斯科廿二日召開國際論壇會議,討論如何開發北極地區資源。專家估計,北極海底蘊藏石油和天然氣占全球四分之一。

俄羅斯總理普丁廿三日在論壇發言時,呼籲各方維護北極地區和平,加強合作。他說,有關北極將爆發資源爭奪戰的說法純屬空穴來風,他相信現存問題都可透過合作解決。

俄羅斯地理學會會長、現任俄國緊急事務部部長紹伊古表示,這次會議是為了向全球展現俄國專家所描繪的北極地區前景,而俄羅斯將開始測繪北極地區的新地圖,新地圖將勾勒出北極潛藏危險的地區。俄羅斯在北極地區不僅陸地面積最大,且擁有北極半數人口。

俄羅斯總統的氣候顧問貝德瑞茲基在論壇會議上表示,俄國人口有一.五%住在俄國北極地區,北極經濟產值占俄羅斯國內生產毛額一一%,出口則占二二%。

美國內政部地質調查所(USGS)今年七月發布報告,宣稱北極地區蘊藏大量石油和天然氣,北極圈內「尚未發現,可開發的」油藏要比過去所估計的多出一倍餘,天然氣則高出三倍,其中大多在俄羅斯北極地區。

雖然俄羅斯在北極圈內的陸地面積最大,但加拿大、丹麥(格陵蘭)、美國(阿拉斯加)、冰島、挪威、瑞典和芬蘭等七個國家皆有領土在北極圈內。其中挪威、加拿大、丹麥和美國皆聲稱擁有北極海主權。



◆ 巴菲特:美經濟尚未擺脫衰退

中央社 2010-09-24

億萬富豪巴菲特(Warren Buffett)表示,以他的定義來看,美國經濟仍處衰退中,因為多數民眾和企業尚未回復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

根據美聯社報導,巴菲特週四接受「國家廣播有線電視公司」(CNBC)專訪,談到了美國經濟現況,以及旗下的波克夏哈薩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

巴菲特認為經濟仍處於衰退中的看法,和本週宣佈景氣衰退已正式在2009年6月劃下句點的專家看法相左。但巴菲特表示,他是以常識標準來看經濟。

巴菲特接受CNBC專訪時表示,以任何常識定義,從實質所得和國內生產毛額(GDP)來看,一般美國人或美國家庭都比危機前的水準還低。

巴菲特說,「我們仍處於衰退中,短期內難以擺脫,但我們終能脫離衰退。」

2008年初,巴菲特是率先宣佈經濟衰退已經開始的人士之一,當時巴菲特是基於多數美國人的生活比以前更糟的簡易標準做出的判斷。

多數經濟學家所採用的衰退技術性定義是一國的國內生產毛額連續2季負成長。

巴菲特透過波克夏旗下的服飾、保險、鐵路、家具、公用事業和私人噴射飛機公司等事業分支,透視經濟表現。(譯者:中央社劉淑琴)

fsj 提到...

二枚財政未爆彈

【經濟日報╱社論】2010.09.26

半個世紀後,台灣社會將浮現一幅老者眾、少者寡的人口圖象:台灣婦女一輩子平均只生一個孩子,而每二個台灣人,就有一個超過65歲。少子化與人口老化衍生許多問題,財政惡化將是最直接的一個。台灣在17年前進入高齡化社會,11年前起生育率逐步下降,迄今已是全球最低,但政府仍無因應少子與人口老化的財政政策。當人口結構改變的壓力飆升,政府該操心的何止是人民老得太快或生得太少,更該設法拆解隨著少子與老化而來的國家支出擴張、收入下降這二枚財政未爆彈。

主計處最近公布98年度中央政府決算報告,預警未來30年政府須 面對的潛藏債務總額達13.3兆元,與人口老化緊密相關的勞保與軍公教退休金給付就達13.1兆元。換句話說,政府應付未付的潛藏債務中,98%屬於退休給付,相當於現有4.9兆元國債的2.67倍;與即將破表的國債相比,兩者同樣棘手。其中,攸關900萬名勞工的勞保老年給付,98年起已經進入實質虧損,現行隨收隨付的財務處理,讓每個新生兒一呱呱墜地,就得合力扛起上兆元債務。當付款的孩子愈來愈少、請領的老人愈來愈多,勞保基金預估18年後就會面臨破產,而那時還不到 人口老化的最高峰,下一代所背負的這一老化世代引爆的錢潮壓力,已無可想像。

台灣人口的老化速度來得很急,民國82年9月時,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率已跨過聯合國對高齡化國家定義的7%門檻,之後每十年上升2個百分點,今年已達到11%。經建會推估,50年後,老年人口比重將達42%;也就是民國149年時,放眼望去,幾乎每二個台灣人之中,就有一個是老人。

人口愈來愈老的另一端,是新生兒人數愈來愈少。民國88年開始,台灣年粗生育率從千分之12一路滑落到去年的千分之8,育齡婦女總生育率僅有1.03個,遠低於世代交替所需的2.1個標準。經建會推估,少子化造成人口負成長時代提前十年到來。屆時,人口紅利不再,每一個工作人口所需扶養的依賴人口超過一個以上,以年輕世代為主的工作人口,將面臨愈來愈大的經濟與納稅壓力。

老化固然不可逆,但也不是一天形成,政府早該為高齡社會提出財政調整之道,不能以拖待變,直到老化逼使國庫跳票、付不出為數龐大的老人年金那天,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社會安全而言,近年政府在鼓勵生育與老人照護方面已有作為,包括實施國民年金、提供育兒津貼等,藉由社會福利與保險機制,緩和老化與少子的問題壓力;但就建構高齡社會所需的財政環境而言,政府卻是毫無警覺,例如放任稅收流失、大量舉債 及輕忽勞健保財務虧損。

日本與歐美比台灣更早意識到高齡社會下政府的財政責任,但因為租稅負擔率已高,多數國家沒有選擇加稅;改變年金給付門檻、延後退休年紀等,則成為歐美國家因應高齡社會財政需要的主流選項。與歐美不同的是,台灣的社會保險費率偏低、稅制面的長期缺失導致租稅負擔率僅有12%,合理增稅或加費仍有施行的空間,政府不應總是迴避;要求這一代付出合理的稅費,也是維護代際公平應有的表現。

追根究柢,少子的成因複雜,老化卻是自然現象;政府施政的責任 是老有所終、幼有所長,其不僅是基本醫療服務與設施、養育環境的投入,還要建構安全無虞的財政基石,不怕下一代被這一 代吃垮,人民才敢放心生養。半個世紀轉眼就到,政府有義務為下一代存夠老本,而非不負責任地要下一代收拾這一代的財政殘局。



◆ 影子董事卸責?經部要修法管

中央社 2010.09.26

經濟部目前正積極討論增修公司法第23條之一,引進國際間普遍規範的實質董事,避免總裁、總監與顧問等對公司具有實質影響力董事,卻因不是法律登記人而不需負起連帶責任。

廣三集團總裁曾正仁等一些司法上知名的判決個案,暴露出實質董事(即影子董事)幕後影響公司經營,甚至出現「假信託」等弊端,公司違法出事情,這些影子董事卻不用負起法律責任,仍是荷包滿滿逍遙法外。

依據公司法第23條規範實際負責人的忠實義務,所謂「公司負責人對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法令上規範的公司負責人,是指公司登記負責人,有實質影響力的影子董事,完全不用負起任何連帶賠償責任。

經濟部官員對中央社記者表示,規範影子董事已經是國際潮流,但台灣仍付之闕如;經濟部正積極召集相關部會與學者專家進行討論,增訂公司法第23條之一,明文要求影子董事必須與公司登記負責人負起連帶賠償責任。

商業司副司長李鎂對中央社記者說,所謂影子董事,以一般公司掛名的總裁、顧問與總監等職稱最常見;這些人不是公司登記的董事,但卻是對公司經營業務有實質影響力,國際間已經對影子董事有相關規範,要求影子董事與公司實際負責人負有連帶賠償責任。

至於總裁或是總監是否是具有實質影響力的影子董事,李鎂說,「這要由法院進行個案認定」。

此外,經濟部官員解釋,過去公司業務出現問題,要求公司負責人負起連帶賠償責任,必須要先告刑事,刑事成立後再走民事,但等刑事判決確定往往已經是很多年以後,無法制裁違法的影子董事。

因此,若能在公司法上明確規範影子董事責任,對股東權益比較有保障。

不過李鎂也坦言,公司法引進實質董事的同時,也面臨修法上的難題,即政府為穩定物價等公益目的,影響國營事業或是公股企業決策,這時是否要讓「政府」這個影子董事負起責任,成為增修公司法第23條之一的難題,經濟部還需要再討論解決之道。

fsj 提到...

社論-正視台灣所得分配統計的困境

【本報訊】2010-09-27 工商時報

最近有關五等分位家庭所得差距擴大至6.34倍一事,引起各界矚目,然而由於政府調查預算有限,這項國內唯一揭露所得差距的「家庭收支調查」每年只能抽取1萬3千戶訪查,以如此少的樣本而要推計全國768萬戶的所得分配,統計風險不小。這項調查統計的困境如果不儘速加以改善,在所得分配資料過於貧乏下,政府連問題出在哪裡都不知道,還能談什麼改善貧富差距?

隨著統計方法的進步,許多經濟社會情勢都可藉由抽取少數的樣本進行推計,但無論統計方法再神奇,樣本(sample)仍得達到一定的數量,否則所推計的結果將難以反映母體(population)的實況。如果政府以這一不充份的數據做為施政的依據,勢將與民眾的感受愈離愈遠,如此而失去民心,即在所難免了。

我們觀察近二十年來這份家庭收支調查的抽樣情況,民國81年全台家庭僅有528萬戶時,所抽取的樣本數還有1萬6千多戶,如今全台家庭已達768萬戶,所抽取的樣本數反而減至1萬3千多戶。簡單來說,81年每個樣本家庭大約代表330戶,如今每一樣本家庭卻代表590戶,不用高深的統計理論即可看出,今天所得分配推計的風險遠較昔日為高。不論是來自抽樣誤差或非抽樣誤差,由於樣本數太少,勢將嚴重影響推估的準度。

也正由於樣本數實在太少,我們這份家庭收支調查報告的內容愈來愈單薄,過去的報告厚達273頁,如今一本報告只有162頁。樣本過少已使得所得分配統計難以列出細表,難以進行交叉分析,例如:過去家庭可支配所得可以採十等分位比較,如今只採五等分位。官方經常說五等分位為國際慣用的比較方式,這說法固然沒錯,但是直到如今英國、日本等國家的所得分配統計依然保有十等分位數據,目的是讓各界能從比較細的分類中掌握所得差距的變化。另外,美國、日本的官方調查資料仍提供金字塔頂端的5%家庭所得資料,以讓主政者瞭解財富及所得集中的情況是否日趨嚴重。

今天要讓所得分配統計呈現十等分位的差距,要推計5%金字塔頂端的家庭所得,要估測各縣市家庭貧富差距的變化,非得增加抽樣的樣本數不可。否則全國僅1萬3千個樣本經此細分類,寥寥數百個樣本自然難以做更細緻的推計,這也是何以昔日報告內容豐富,今日報告內容日趨精簡的根本原因。

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各地區的貧窮線,係依每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而調整。過去是以平均每人消費支出的60%訂為最低生活費,日前行政院宣布於101年改依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為最低生活費。在年底五都選舉行政區調整後,五個直轄市都得畫出自己的貧窮線,若未來樣本數依舊如此之少,五都所推計出來的最低生活費,具不具有代表性,實在堪慮。

顯然,家庭收支調查的樣本數不足,非僅會讓主政者難以掌握貧富差距的變化,甚至可能導致政府錯畫貧窮線,以致無法將該協助的家庭納入社會安全體系。這雖是統計抽樣問題,實則關乎所得分配的正義、低收入家庭的扶助,豈容輕忽?

全世界大概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的政治人物如此喜歡引用指標。既然如此喜歡援引指標、如此重視指標,理當多編些預算來支持調查工作才是。但是情況恰恰相反,政府寧可每年編大筆數億元預算去做一些華而不實、只替政策背書的委託研究案,卻吝於花錢去做基礎的統計工作。從政府年度專案調查、國勢調查日趨凋零,家庭收支調查抽樣數驟減,即可明白這些年主政者實在不具遠見。即使我們近年多次呼籲政府重視基礎統計調查,時至今日,仍未見政府高層有何具體的作為。

行政院日前組成「改善所得分配專案小組」,行政院副院長陳冲表示:「在改善所得分配中租稅改革絕不缺席,不公不義的財金政策,即使符合市場經濟,也要適時檢討修正。」在市場經濟掛帥的今天,陳副院長這番慷慨陳詞如同暮鼓晨鐘一般,更顯寶貴。若政府各部會首長也能有此思維,則台灣所得差距的改善,指日可待。

不過,我們仍要提醒陳副院長,在談改善所得分配之前,如果沒有一份週延的統計,在資訊不完整的情況下,人云亦云、積非成是的論述勢將漫天蓋地而來,從而使決策高層誤以為台灣所得分配優於他國,如此則改善所得分配的工作必然功敗垂成。有鑑於此,專案小組應將改善所得分配統計列為首要之務。唯有提升樣本數並使其與主要國家的統計接軌,改善貧富差距的工作才能邁出正確的第一步。

fsj 提到...

王文華:「不做」更好

【聯合報╱王文華】2010.09.28

去了台東一趟,民宿主人給我的臨別贈言是:「懶一點就對了。」

他這句話,是在感歎大家太過勤奮地開發,把自然環境都破壞了。

我連帶思考起:「不做」,在領導和管理上的意義。

因為「少做少錯」是阻撓進步的心態,所以經理人常以為「多做」就是好事。很多領導者畫大餅、跑行程、半夜不關手機、度假也看email,深怕給人不做事的觀感。

這樣拚命,若做的是對的事,當然皆大歡喜。但若只是「為做而做」,結果卻會讓組織失去焦點、團隊筋疲力盡。

我當經理人時,也曾低頭猛做。但當時心知肚明:我只是在逃避。逃避什麼呢?逃避大腦和膽識。低頭猛做,就不必用大腦做選擇,用膽識做決策。公司五件事,我不知道、也不敢去選擇最重要的一件,那就五件都做,總是錯不了。

所以有時低頭猛做,只是讓我們好看地偷懶,給外界合理的交代。這種「多做不錯」的心態,比「少做少錯」好不了多少。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領導者願意鞠躬盡瘁,把五件事統統做好,那有什麼不好呢?

問題出在五件事統統做好的機率太低。個人和組織的資源有限,同時做五件事,最後每件事都半吊子。不該做的事猛做,當然該做的事就沒法做好。

所以管理大師柯林斯在《從A到A+》書中分析,A+公司的共同點是:大膽地決定「不做什麼」,然後用嚴格的紀律抵抗誘惑。

誘惑的確很大,哪一個領導人不想有豐功偉績?巨大帝國?但大而無當的帝國,比不上小而美的村莊。

股神巴菲特鍾愛的富國銀行(Wells Fargo)就是好例子。原本他們也想學花旗銀行,成為全球性的大企業,結果虧損連連。後來他們痛下決心,裁撤國際部門,專心發展美國西部的市場。金融海嘯後,花旗元氣大傷,富國反而相對無恙。

就算要經營巨大帝國,也要有所割捨。前GE執行長威爾許1980年一上任就訂下「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策略,把在那產業拚不到前兩名的事業全部裁掉,包括「代表GE優良傳統」、但早已喪失競爭力的小家電和空調。痛不痛?痛!有沒有人罵?罵翻了!但好的領導人,就是有紀律說No。

IBM執行長帕米沙諾02年上任後把硬碟事業賣給日立,05年又把個人電腦事業賣給聯想,然後專注在科技服務和顧問產業。電腦硬體製造可是IBM立國根本啊!那又怎樣?創造成功比維繫傳統重要,想成功就要Focus。

關於Focus,蘋果的賈伯斯講得最好:「大家以為Focus是指對要做的事說Yes,其實不然。Focus是指對一百個其他的『好主意』說No。我對蘋果『沒做的事』,跟實際做了的事,感到一樣驕傲。」

管理是如此,人生不也一樣?約翰藍儂的名言:「人生,就是你在忙於其他計畫時,遺忘的那件事情。」

我們每天庸庸碌碌,忙著「要做」什麼。也許今天可以換換口味,想想「不做」什麼。(作者為作家)



◆ 貨幣清算機制 年底前上路

【經濟日報╱記者陳怡慈/專題報導】2010.09.28

以供應人民幣「現鈔」為主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目前已進入中國人民銀行與銀監會審閱條文的最後階段。熟悉此案人士指出,對人行與銀監會的善意與效率有信心,今年底前應可實施生效。

兩岸簽訂貨幣清算機制,歷經兩岸央行多次折衝,最後達成共識採「香港模式」,由兩邊的央行各自指定商業銀行出面簽約,而非央行與央行直接對簽。

人行已委託中國銀行香港子行作為大陸的清算銀行代表,我中央銀行也指定台銀與兆豐做為清算行;據悉,台銀與兆豐已將有關作業辦法送交金管會審核通過,並請中行香港轉呈人行與銀監會,正由對岸主管機關審核中。

熟悉此案人士指出,貨幣清算機制歷史意義大於實質。多年來,兩岸卡在「把台灣視為內地」的合約文字而動彈不得,如今透過商業銀行簽約的民間白手套方式破冰,算是跨出歷史性的一步。

不過,人民幣仍屬管制性貨幣。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實施生效後,初期將以「現鈔供應」為主,並且仍然得透過「美元」來交割結算。

也就是說,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實施後,雖有兩岸貨幣之名,兩岸的商業銀行,並非直接拿新台幣與人民幣來兌換。

舉例而言,當台銀與兆豐向中行香港下單買人民幣現鈔後,拿等值的「美元」與中行香港結算貨款,中行香港再透過保全把人民幣現鈔運到台灣。

兩岸間接匯兌風險,短期內仍須由兩岸人民自行承受。以新台幣對美元單日小貶0.5%為例,一年新台幣10兆元的匯款量,匯損就是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