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9

穆迪唱衰…2013年前 大國再爆債危機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0.08.18

美國債信評鑑公司穆迪警告,2007年12月開始的經濟「大衰退」,加上「人口炸彈」威脅,已經大幅縮短西方AAA評等國家防止主權債務危機全面爆發的時間,債務危機可能提早引爆 。

穆迪的《主權監控》季刊 (Sovereign Monitor)指出,主權債務的問題原來預計浮現的時間是15到20年,但現在「歷史好像被按下快速前進鍵似的」,吃掉了所有本來可以用來調適的時間。

穆迪擔心,美國如果成長率遲滯不前,利息支付額度又超過稅收的14%以上,主權債務危機將在2013年以前爆發。過去三年來,美國國債對稅入之比已經加倍,高達430%。

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都有「利率震盪」的風險,原因有的是大批短期債務必須「滾動」 (借新債還舊債),有的是由於赤字大到無可救藥。

報告說,「社會凝聚程度不足以穩定債務的國家」,將會喪失AAA評級。年輕一代和老年人「世代之間」的衝突必須審慎處理。延誤退休制度改革的國家將有發生「螺旋式下降」的風險。

報告表示,自從希臘等國引爆歐洲債務危機以來,世界已經不一樣。如今主權大國沒有一個還能自稱債信良好,各國政府必須想辦法證明自己的債信。

英國有個安全緩衝,是債務到期時間還長,但結構性赤字已造成債務以不可能永續的速率增長:英國因此是AAA群裡的病夫。

穆迪預測英國的國債將在三年內達到GDP的90%。報告警告,英國的財政緊縮政策只要絲毫鬆懈,如果加上經濟成長又減緩,英國的融資成本將「急劇上升」,而提早引爆主權債務危機。

報告說,當前的危機非常不同於二次大戰以後那些短暫的債務上升。那些時候,各個人口年輕的經濟,成長率還能克服債務負擔。這一次,威脅是在前頭,因為稅基沒有成長,老化危機卻造成養老和健診成本上升。「目前的債務已經夠大了,但是,如果政策不改,比起未來累積的債務,簡直小巫見大巫。」

※ 相關報導:

* 無感復甦 別讓7.7%經濟高成長騙了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65487

忽略內需,是薪水與經濟成長脫鉤的主要原因,是年輕一代對未來感到無力的根源。糟糕的是,忘記內需的台灣經濟,在進入九○年代後期之後,卻又出現了讓經濟面貌加速畸形的惡性基因。



◆ 又衰跤? 美破產案上季激增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8.18

據美國聯邦法院行政部門17日公布聲請破產保護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至6月間向法院聲請破產保護的個人或公司行號,不只比前一季大幅攀升近9個百分點,更創下近五年來的歷史新高。顯示在經濟復甦力道以及失業率均不見顯著改善的雙重壓力下,多數民眾選擇咬牙苦撐,但也有不少人擋不住大勢,黯然走上破產一途。

據聯邦法院統計,和先前一季聲請破產保護的38萬8148件相比,今年第二季42萬2061件聲請破產保護案件明顯增多,若拿上半年數字和去年同期相比,差距將更為明顯。至今年6月底止,法院受理的個人或是公司企業聲請破產保護案件與去年同期比均顯著增加,個人聲請破產保護案件飆升20%,企業聲請破產案件也多出近9%。

法院表示,此次所受理的42萬餘件聲請破產保護案件,是自2005年第四季國會大修破產法後,首次突破40萬大關。2005年第四季國會為防止人為濫用,修法增加個人與企業的破產難度,進而導致當季的破產案件竟衝高至近67萬件。

數據另外顯示,全美聲請破產比例最高的地方是內華達州,平均每千人就有將近12個人聲請破產保護;比起比例最低的阿拉斯加州,平均千人只有不到兩個人破產,足足高了近6六倍以上。

俄亥俄州大學的社會學副教授黛博拉.史洛因對聲請破產案件激增並不意外。她表示,「我們都知道在次貸風暴的陰影籠罩下,丟掉工作或醫療保險的負擔是大部分人聲請破產的主因,但這些問題只要繼續存在,聲請破產的數字只怕會持續升高。」

根據聯準會上周所公布的7月份全美的失業率仍維持在9.5%高點;此一同時,幾乎凍漲的薪資、持續下跌的房價以及銀行緊縮的借貸條件,結合種種令人失望的因素,實在讓人很難對短期內聲請破產案件的情況改善有樂觀的期待。

※ 相關報導:

* 亞洲企業併購大手 伸向全球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792627.shtml

華爾街日報報導,亞洲經濟持續強勁復甦,加上部分國家的貨幣升值,激勵亞洲企業發動跨國界併購,活絡的程度直逼兩年前的盛況。

* 全球經濟冷熱兩極三大異象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65499

全球景氣混沌不明,這一廂,中國、印度、巴西、土耳其等新興國家,經濟成長迅速,通膨率偏高,且持續增溫;然而另一廂,北美和西歐等已開發國家,加上日本,經濟成長較慢,通膨率較低,且有通縮之虞。

* 張金鶚談房市:現在宜賣不宜買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5792021.shtml

房價泡沫有多大?張金鶚說,北市房價的泡沫已四至五成,但兩年前(2008年)僅三成多。



◆ 全球觀點-華爾街的貪婪不是好事

【陳穎芃】2010-08-18 工商時報

有「新末日博士」之稱的紐約大學經濟系教授盧比尼在Project-syndicate網站撰文指出,政府如欲預防金融危機再次爆發,單靠加強法規與監管制度只治標不治本,而是必須先從金融業年薪制度、金管法案與紓困機制等基本面改革做起。

1987年好萊塢電影「華爾街」中主角蓋柯(Gordon Gekko)以一句「貪婪是件好事」(Greed is good)聞名全球,使得「貪婪」成為華爾街的代名詞,如今更被外界認定是上一波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

盧比尼認為,「貪婪是件好事」的觀念是造就金融危機的典型因素,且金融市場自古至今就擺脫不了貪婪與不道德的想法,但這樣扭曲的觀念絕非單靠商學院的道德與價值觀課程就能輕易導正,而是該從取消金融業短期獲利獎勵制度做起,因為金融從業人員一昧追求短期獲利不惜承擔高風險的心態正是金融危機的肇因之一。

盧比尼表示,政府如欲避免金融業過度追求高風險短期投資,光靠法規監管是不夠的,原因有三:首先,聰明貪婪的銀行家與交易員永遠懂得鑽法律漏洞。再者,金融機構旗下數千名銀行家、交易員都是個別的獲利虧損單位,就連機構執行長和董事會都不見得能有效監督所有投資行為,更何況是主管機關。第三,金融機構執行長和董事會本身就存在利益衝突,因為他們無法代表個人股東利益。

基於上述3大理由,盧比尼認為政府為了抑制市場泡沫而不斷改革法規,並加強監管制度只是徒勞無功,因為從金融體系的基本面著手改革才能達到治本的作用。盧比尼表示,美國金融體系應從下列4大基本面徹底改革,才能讓法規發揮實質作用。

第一,金融業的年薪制度應由政府立法強制改革,而非期盼銀行自行調整,因為銀行深怕年薪福利不及同業會造成菁英流失。此外,政府應以中期風險投資獎勵取代短期風險投資獎勵,如此才能扭轉金融業過度追求高風險短期獲利的心態。

第二,政府當年不應廢除格拉斯史蒂格法案(Glass-Steagall Act)。這項法案規定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不得跨足彼此的業務,也不得互相持股,是美國政府在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為了預防銀行再次過度操作高風險投資而通過的法案。此法相對衝擊銀行獲利與競爭力,因此在幾年前遭到廢除,但盧比尼認為有其存在必要。

第三,金融機構在同時進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資產管理、私有證券、對沖基金等多重業務的情況下,幾乎涉及了所有交易的所有層面,導致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陷入一連串的利益衝突。此外,金融體系中也出現嚴重的代理問題,因為個人股東無法確實監督公司執行長或銀行交易員是否扮演好利益代理人的角色。

第四,貪婪的心態不是道德或價值觀宣導所能改變,只有人心對虧損的恐懼才能抑制貪婪。政府如欲助長金融機構對虧損的恐懼,就該明文規定政府絕不紓困過度從事高風險投資的金融機構。

盧比尼表示,只要上述4大金融體系基本面一日未經改革,華爾街就會出現更多視貪婪為準則的銀行家。

※ 相關報導:

席勒專欄/不救失業 不可能救經濟

19 則留言:

fsj 提到...

惠譽示警 美4大銀行恐吞420億美元虧損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0.08.19

彭博網站18日報導,國際債信評鑑公司惠譽 (Fitch)表示,美國四大銀行美銀(Bank of America Corp.)、摩根大通、花旗集團和富國可能被迫向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買回高達1800億美元的問題房貸,四大銀行最多可能因此苦吞420億美元虧損。

惠譽報告指出,到6月底為止,美國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房利美)、美國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房地美)手上共有3550億美元問題房貸,其中五成由上述四大銀行承作。

報導說,「兩房」已積極依法要求四大銀行買回問題房貸,四大銀行最近也開始加強現金儲備,以便吸收損失。

惠譽估計,損失情況溫和的版本,銀行買回35%房貸,收回55%放款,可能虧損約270億美元。虧損「輕微」的版本,則銀行買回25%貸款,收回60%的放款,虧損可能是170億美元。最嚴重的情況是四大被迫買回一半問題房貸,如此則他們總共將虧損420億美元。

惠譽的評估只包括兩房,還不包括其他也可能要求四大銀行買回問題房貸的其他私人投資者或抵貸保險業者。

兩房持有或擔保全美房屋抵貸之半,相當於3100萬筆,價值超過五兆美元,作業方式是兩房向銀行買下房貸,包裝成帶有違約擔保的債券,賣給投資人。如果這個過程涉及欺罔或其他問題,投資人依法有權利要求當初承作的銀行買回那些房貸。



◆ 歷史新高! 貧富差距飆至66倍

華視新聞 2010/08/19

台灣的貧富差距,在這十年越來越嚴重,據主計處的最新資料,台灣最富有,金字塔頂端五%的人,平均所得是四五○萬元,而位於最底層五%的民眾,平均所得只有六萬八千餘元,兩端相差六十六倍,創下歷史新高,六十六倍的差距有多大,有人穿的是兩百元一件的T- SHIRT,有人一件上衣就要一萬三,有人只買得起四萬元的摩托車,有人卻開著260萬的名車,一個台灣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

今年一月十號那一天,一樣的擁抱卻是不一樣的酸甜,在台北,台塑集團長孫王泉仁風風光光,娶了首都客運千金李晶晶;在桃園,徐姓工人爲了讓糖尿病的女兒有錢打針,連夜偷鋼筋。當王泉仁迎娶李晶晶走出豪宅,徐爸爸跟女兒從兩片木板上醒過來;當李晶晶穿著紐約送過來的百萬婚紗,徐小妹妹唯一的衣服就是學校制服;當賓客吃著七十桌囍宴,一花六千萬,徐爸爸打開冰箱,不知道沒壞掉是哪一碗。

台灣很小,錢包的距離似乎很遠,台灣的貧富差距更大了,差了六十六倍,有人吃得起五星級飯店的戰斧牛排,一客6600元,有人夜市的牛排也可以,反正一客100元相差66倍;有人內衣一套一萬五千元,要買就買鑲鑚,有人內衣秤斤買,五件429元,反正錢不好賺。台灣有錢人有沒有,有三對夫妻,一人砸七百萬上外太空,有人這輩子還沒坐過飛機,看過天空,拾荒的陳太太,她唯一開過的車,就是這台推了二十年的推車,紙板從白天撿到晚上,吃三餐才剛剛好。

※ 相關報導:

* 98年貧富差距8.22倍 史上新高
http://www.nownews.com/2010/08/19/91-2638075.htm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最新發布的98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顯示,去年所得最高20%與最低20%家庭的貧富差距為6.34倍,為歷史次高,若不計算政府發放的各項津貼、補助等,貧富差距將擴增至8.22倍,創下史上新高紀錄。



◆ 社論-不宜樂觀解讀國內的貧窮現象

【本報訊】2010-08-19 工商時報

本報日前報導國內貧窮家庭近11萬戶創歷史新高,內政部社會司本週一發布新聞表示:「造成低收入戶數增加的原因很多,其中尤以政府修法效應及審查門檻放寬為其最主要原因,低收入戶的增加不一定是貧窮現象的惡化,而應正面解讀為政府福利效益擴大的具體表現。」

內政部這番說詞,實在令人瞠目結舌。如果落在貧窮線以下的人口增多,都可以解釋成政府德澤四海,那麼物價上揚也可以解讀為商家獲利增加,海外生產比提高則可視為全球佈局的一大勝利,房價飆漲同樣可以看作國內景氣欣欣向榮,甚至連貧富差距擴大都可以視為自由化的典範。但這樣的解讀有意義嗎?

零售市場漲價,商家自然可以多賺一些,但相較於商家的獲利,其所可能造成的通膨壓力豈能等閒視之?海外生產比提高,雖意味著企業善於運用海外資源而獲利,但這同時也代表國內就業機會流失,豈能不令人憂慮?而房價飆漲,建商固然日進斗金,但民眾的權益被置於何地?至於貧富差距擴大雖是自由化的結果,惟其所帶來的社會成本,極為可懼。

政府官員們在解讀經濟指標時,絕不能盲目的樂觀,一味朝好的角度解釋,這樣的解讀勢將使得決策高層難以洞察真相,從而做出錯誤的決策。今年第2季落在貧窮線以下家庭升至10.8萬戶,較去年同期增加近1萬戶,無論怎麼說,都是一項嚴重的警訊,但內政部卻以民國94年及97年社會救助法修法放寬審核標準加以解釋,進而認為這不一定是貧窮現象的惡化。但試想,審核標準放寬的時間既是在97年初,這代表自97~99年的審核標準是相同的,是以近三年低收入家庭及人口的快速增加,豈能解讀為修法效應所致?。

內政部又說,近年貧窮家庭會增加,是因為貧窮線的界定標準之一的「最低生活費」逐年提高所致。事實上,近五年不論是台灣省、台北市或高雄市的最低生活費調整幅度不大。以台灣省而言,近三年根本沒調升,而台北市反而由96年的14,881元調降至14,614元;至於高雄市,近四年也僅由 10,780元微調至11,309元。由此看來,硬把這些年來貧窮家庭的增加扯上最低生活費的調升,實在太過牽強!

內政部最後還以界定貧窮線的另一標準「不動產限額」在99年放寬,據此認為此一放寬,擴大了低收入戶適用的範圍。我們不知道這一放寬到底使得多少家庭從貧窮線以外,落至貧窮線以內,但從歷年資料可以瞭解,在沒有放寬「不動產限額」之前,台灣的貧窮家庭早已呈現逐年上升,並且10年間增加了 4萬戶。持平而論,所增加的4萬戶確有小部分是來自內政部所說的放寬門檻等修法效應,但恐怕有更大的比例是來自經濟結構的變化。內政部忽略了經濟層面的影響,而以社會福利的角度進行正面解讀,如此豈不讓政府失去了一次徹底反省產業政策、教育政策,勞工政策的機會?

其實,有關貧窮家庭增加、貧富差距擴大的情況,不只是顯現在內政部的低收入家庭統計上,包括行政院主計處的家庭收支調查、財稅資料中心的稅檔資料,皆顯示相關類似訊息。例如依家庭收支調查,家庭所得總額一年不滿20萬元的戶數,已由95年的10.0萬戶增加到97年的10.4萬戶。若依五等分位觀察,所得最低的第一等分位家庭於86年的可支配所得還有31萬元,97年已降至30萬元,12年來不增反減;而在未經政府移轉收支前五等分位的所得差距,於97年已升至7.7倍,比86年的6.2倍明顯擴大。看看這些資料,政府主管官員還能理直氣壯說:低收入戶的增加不是貧窮現象的惡化嗎?還好意思說:低收入戶增加是福利效益擴大的具體表現嗎?

觀察台灣這些年的經濟結構,可以發現台灣的貧窮問題正逐漸惡化,貧富差距日趨嚴重。根據97年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結果,這些落在貧窮線以下家庭人口近7成是國中以下學歷,只有6%具有大學學歷;進一步觀察,他們並非無工可作,但卻有5成是從事非典型工作。看看他們的學歷及工作環境,就可以知道,若政府不提出社福之外的對策,這些家庭註定是要落在貧窮的循環裡。更令人憂心的是,隨著台灣社會非典型僱用的快速成長,工作貧窮問題勢將更趨嚴重。此時此刻,內政部發布新聞樂觀解讀台灣貧窮的現象,實非所宜。

我們認為,一個只會正面解讀數字,不會反向思考的文官文化,乃是造成政府施政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這個文化必須儘早革除,否則談什麼黃金十年、國際招商,終究只是海市蜃樓。

fsj 提到...

第二季GDP亮麗 主計處發現二大關鍵

【經濟日報╱記者徐碧華/台北報導】2010.08.20

在大幅上修經濟成長率過程中,行政院主計處這次找到了「失落的拼圖」,也可以說找到新的成長來源。一塊是國際大廠經營策略調整的釋單,一塊是崛起中的新興國家。

環球透視(GI)8月最新預測的全球經濟成長率和5月是一樣的,都是3.7%。在過去,全球經濟成長率沒有太大變化時,國內經濟成長率不會出現這麼大的修正,因為內需市場波動較小,出口才是波動大的變數,而出口是跟著全球貿易量變動。

主計處第三局局長蔡鴻坤說,隨第二季實際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出爐,再去比對預測值,終於找到了「被忽略的成長來源」。

蔡鴻坤說,第一個新的成長來源是國際大廠經營策略改變。比如英特爾決定減少持有資產的風險,關掉兩座晶圓廠、三座封測廠。

日本做半導體設計的瑞薩裁員4,000人。這些消失的產能,單子都轉到台灣來,不僅出口大幅增加,國內廠商也必須擴廠因應。

他指出,台積電原來規劃今年投資金額是30億美元,幾個月不到,迅速加碼到59億美元,投資金額在前十大半導體廠商中居第二大。上游投資一啟動,下游封測等也跟著動。

蔡鴻坤說:「這種國際大廠經營策略轉變所帶來的影響,以前不在主計處的預測模型中。」

第二是崛起的新興國家帶動國內平價電子商品出口。蔡鴻坤說,外需變數在整體方面會帶入全球的經濟成長。個別經濟體部分,只帶入美國、中國、日本和歐盟;忽略了東協、俄羅斯、南美等其他新興經濟體。

蔡鴻坤說,主計處忽略新興經濟體崛起對台灣的影響。新興、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GDP,過去十年出現很大的變化。2000年新興與開發中國家GDP只占全球的20%,2009年已提高到30.9%,十年內提高10個百分點。

【記者徐碧華/台北報導】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昨(19)日說:「內需強勁,第二季的經濟成長中,內需貢獻了三分之二,真的是雙引擎。」

劉憶如昨天傍晚拿著主計處公布的數字詳細解讀。她首先說:「哇,上修到8.24%,感到壓力滿大的。」

劉憶如說:「看到第二季民間消費也站起來,尤其感到高興,民間消費既然啟動了,未來成長動力會更強。」「真的輪到我們了,輪到我們成長。」

※ 相關報導:

* 8.22倍!台灣原始貧富差距飆新高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5797195.shtml

主計處昨天公布最新調查,去年國內最富有家庭群組,平均每戶所得為一百八十二萬五千餘元;最貧窮家庭群組僅有二十二萬二千餘元,兩者差距倍數高達八‧二二倍,創下歷史新高。

如果加計政府為了縮小貧富差距而實施的社會補助,包括各種中低收入戶生活津貼補助、各項社會保險保費補助等,去年國內的貧富差距縮小為六‧三四倍,仍是歷史次高。

* 太有錢/8千萬屋買感覺 出租麻煩就擺著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5797201.shtml

台灣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可用「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形容。有人長期失業,只能打零工賺吃飯錢;有錢人卻不把錢當錢花,曾有一位富豪路過一個新的建案,只因「感覺不錯」,就眼也不眨的花七、八千萬元買房,買房子如同買玩具一樣簡單。



◆ 明年總預算 國防不到3% 債務創新高

【聯合報╱記者陳洛薇/台北報導】2010.08.20

行政院會昨天通過明年度總預算,政府舉債四千兩百九十億元,累計未償債務達四兆九千億元,占前三年國民生產毛額(GNP)的百分之三十七點七九,創歷史新高;其中國防預算僅占百分之二點六,未達馬英九總統在國防白皮書中承諾的百分之三。

在一兆七千八百九十六億元歲出預算中,教科文預算占兩成居冠,經濟發展預算增列兩百五十四億元,增幅最大。

明年度總預算,歲入編列一兆六千三百零六億元,較今年增加八百廿六億元,約增百分之五點三;歲出編列一兆七千八百九十六億元,較今年增加七百四十六億元,約增百分之四點四。

由於歲入、歲出相抵短差一千五百九十億元,連同債務還本六百六十億元,共需融資調度財源二千二百五十億元,加上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一千五百九十七億元、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一百七十三億元、石門水庫治理計畫五十三億元、莫拉克風災重建計畫兩百一十七億元,明年需舉債四千兩百九十億元。

目前政府累計債務餘額已達四兆多,加上明年度舉債的四千二百九十億元,預估累計債務餘額將達四兆九千多億元,創歷史新高。

財政部長李述德表示,四兆九千多億元占GNP的百分之三十七點七九,仍在公債法規定百分之四十的舉債上限內,「雖然接近體溫上限,但不會破表」,明年舉債額度也比今年少,政府不可能違法舉債。

美方報告提醒兩岸軍事失衡,明年度國防預算占GDP百分之二點六,未達馬總統在國防白皮書中承諾的百分之三,甚至比今年的百分之二點九九還少。

慶祝建國百年預算,總計卅二億元,其中文建會約廿億五千萬元,其他部會旗艦計畫約八億多元。



◆ 中國減少稀土出口 日本業界恐慌

中央社 2010.08.21

日本「朝日新聞」報導,中國決定大幅減少出口稀土,使日本生產節能家電等的產業界恐慌。經濟產業大臣直嶋正行28日預定訪問中國,他將要求中國擴大出口稀土。

中國官方7月時宣布今年下半年的稀土出口額約是8000噸。從年初以來的合計,今年出口上限約是3 萬噸,與去年的上限5萬噸相比,減少約4成。這讓身為中國產稀土最大進口國的日本感到很憂心。

受到中國大幅減少稀土出口額的影響,稀土的價格飆漲,使用於馬達磁石的釹(Neodymium)等稀土,在中國宣布減少出口之後漲價約30%。日本的商社及合金廠商大喊「業界已呈現恐慌局面」。

今後中國如果持續刪減出口上限額的話,油電混合動力車或節能家電的生產可能受到影響。

報導說,中國政府限制出口的理由是說開採稀土時會帶來環境污染,基於環保理由限量開採。

但是日本的商社認為,中國的目的在於將擁有製煉及加工技術的外商拉攏到中國,好讓這些外商進行技術移轉。對中國而言,高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稀土已漸成經濟外交的有力武器。

直嶋18日透過訪問中國的日本經產省政務官近藤洋介表達,希望中方能改善情況。

中方的想法是去年出口額約5萬噸,還沒完全消化,所以減少出口並不構成問題。對此,日本還是呼籲中國應比照去年的水準出口稀土。

fsj 提到...

不要逃避貧富差距擴大的事實

【經濟日報╱社論】2010.08.22

最近有三個新的統計數字,同時指出我國貧富差距擴大的現象:低收入戶人數由97年第二季的20.9萬人增加到今年第二季的26.3萬人;家庭收支調查中,所得最高20%家庭的平均所得是最低20%家庭的8.22倍(未計入政府移轉收支影響),是歷來最大差距;97年綜合所得稅申報資料則顯示,所得最高5%申報戶的平均所得,是最低5%申報戶的65.95倍,遠高於兩年前的58.61倍。影響貧富差距的因素和對策很多,今天先討論國際經貿往來的影響。

包括我國在內,高所得國家普遍面臨貧富差距惡化的問題,其首要原因可能是全球化。大量開發中國家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加入國際競爭,只要他們會生產的產品,就能藉低工資而把高所得國家的生產搶過去,高所得國家的勞工就會失去工作。除非高所得國家能持續創造出更多讓失業者繼續工作的產業及就業機會,否則失業率就會提高,整體工資水準也難以上升,甚至下降,所得分配也就會因此惡化。全球化或經貿往來自由化的程度愈高或速度愈快,勞工和產業愈難調適,進而使問題愈嚴重。

國際知名學者如克魯曼(Paul Krugman)和梭羅(Lester Thurow)都曾指出這種力量的嚴重性,香港則提供了明顯的經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香港雖因為和中國大陸經濟的結合而得到不少利益,但製造業幾乎都移到中國大陸,有些人甚至常去深圳消費,結果很多低技術的工作外移,以致香港所得分配惡化;在聯合國的報告中,香港貧富懸殊程度是已開發地區最大。

然而,政府似乎仍在逃避這個事實;部分政府官員在面對香港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時,竟以各國所得差距的統計標準不同、不能直接相比來回應。但只要學過一點點經濟統計的人都知道,兩國指標的定義即使略有不同,各國指標本身時間數列的變化方向仍具相似的意義,可用以比較。因此,依香港指標顯示出的貧富差距惡化現象,仍有其參考之處,政府切勿逃避。

政府在簽訂兩岸經濟協議(ECFA)之前,也許擔心這種現象會助長反ECFA的聲音,因此不願正面討論。但現在ECFA已獲立法院三讀通過,預訂9月就要生效,台灣不能、更不該拒絕全球化,所以政府應誠實面對自由化的衝擊,仔細核算其可能傷害的對象,而趕緊發展這些人可以重新得到工作的產業,並提供他們必要的訓練;但是,除了分年編列950億元輔導預算外,我們並未看到政府在這方面有具體的規畫及行動。

針對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提到擴大內需、經濟部長施顏祥說要創造優質的工作機會;這兩個方向看似正確,但都太不具體,甚且可能犯錯。

以擴大內需為例,若偏向鼓勵或縱容不動產及股票投機,對民眾的傷害更大;再者,政府推動的投資多為資本密集的大企業,招來的外商中有不少是競逐國內既有市場,這類投資和招商對失去工作的勞工幫助也有限。相對的,民進黨執政時曾規劃發展照顧服務等內需產業,以提供低技術勞工新的工作,應是較值得政府努力的方向。

也有聲音主張台灣不要只重視出口,應讓新台幣升值以提高購買力,進而擴大內需、縮小貧富差距。這是很不周全的主張,因為它未考慮升值可能促使產業減產或外移、使更多勞工失業,造成所得分配更惡化。升值即使可提高人民購買力,但用在外國產品的部分可能增加更多,短期最可能帶動的內需反而會是擴大貧富差距的股市和房市繁榮。由這種主張也可看出,貧富差距的對策仍需更多討論。

※ 相關報導:

* 社論-「社會福利」VS.「負所得稅」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3x122010082100190,00.html

從報導中可知,財部把EITC當成是「社會福利」措施,希望交給內政部承辦,但內政部則把EITC當成是「負所得稅」制度,認為應屬財部的業務。經建會若要做出一合理的結論,首要之務須先了解與釐清此二部間的重要爭點。



◆ 中國丐幫大馬行乞 所得驚人

中央社 2010.08.22

馬來西亞街頭近年出現不少中國籍職業乞丐,意想不到的是他們的月入竟然高達馬幣1萬令吉(約新台幣10萬2000元),比此地普通白領階級高出3倍。

一名30餘歲中國丐幫成員,日前因與集團「分紅」不均,向當地華裔政黨投訴,揭發中國丐幫在馬國的「營運」狀況。

這名乞丐是在中國接受相關集團安排來馬國,晚上住在旅館中,日間穿著破爛衣服到固定地點「開工」,行乞所得和集團拆帳對分後,每個月淨賺馬幣8000 令吉(約新台幣8萬2000元)至1萬令吉。

投訴的丐幫成員是因為在馬國行乞2年,因集團未依約支付「分紅」,憤而向本地華裔政黨馬華公會公共服務及投訴部投訴。



◆ 負債人生 英國債高達4.8兆英鎊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0.08.22

據英國智庫經濟事務研究院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IEA)估計,英國的國債高達4.8兆英鎊 (台幣238 兆),平均每名英國國民要分攤7.8萬英鎊(台幣387萬)。

IEA院長李特伍指出指出,政府公布的國債並未計入公共事業和國家退休金計畫債務,嚴重誤導民眾,英國國債黑洞實際要高得多。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 (ONS)上周公布的數據,不計銀行紓困金,英國國債為8160億英鎊,已寫下歷史新高,但政府會計計算法則並未計入退休金提撥不足的部分。

李特伍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訪問時指出,國家統計局應把退休金債務計入國債。官方數據顯示,國債在過去一年來由國內生產毛額 (GDP)的48%飆到56%,但實際上英國的國債高達GDP的333%。

按照英國6200萬人口計算,平均每人需要分攤7.8萬英鎊的國債,而2009年英國平均每戶家庭稅後收入只有2.9萬英鎊。

IEA研究員席爾佛表示,實際國債應包括公共事業退休金債務1.2兆英鎊、以及國家退休金債務2.7兆英鎊。他並呼籲政府按月每公布退休金債務數據,以促進國債透明化。

國家統計局經濟數據主管辛金斯表示,國債數據將在9月更新。他也承認,除了政府每月公布的國家淨負債,政府和公共事業的退休金負債也應該計入。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負債表顯示,接管蘇格蘭皇家銀行和駿懋銀行支出1兆到1.5兆英鎊;公共事業退休金負債1.2兆英鎊,國家退休金計畫負債1.35兆英鎊。

英國政府已在勵行撙節計畫,7月份政府借支38億英鎊,遠低於6月份的147億英鎊和5月的184億英鎊,也低於去年同期的61億英鎊。



◆ 日本失業者 達349萬人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8.22

中央社報導,日本總務省發表的今年第2季勞動力調查指出,日本完全失業者達349萬人,其中失業超過1年以上的有118萬人,是連續7季增加,創下2002年有資料可比較以來的第2高紀錄。

根據2003年第2季的勞動力統計,超過1年的失業者有127萬人,高居首位;今年第2季緊跟在後,排名第2 ,比去年同期增加21萬人。景氣低迷造成的長期失業已明顯化。

統計顯示,和去年同期相比,失業期越長,人數增加的幅度越高;失業未滿半年的人數和去年同期相比減少;超過半年的失業者人數則增加。

失業超過半年而未滿1年的人數,比去年增加7萬人;超過1年而未滿2年的失業者增加10萬人;超過2年以上的則增加11萬人。

超過1年的失業者中,25歲至34歲的人數高居首位,有30萬人;其次是35歲至44歲的26萬人;接著是55歲至64歲的22萬人。

日本企業的正式員工有3339萬人,比去年同期減少81萬人;非正式員工則有1743萬人,增加58萬人。反映企業有增加非正式員工的趨勢。

fsj 提到...

金融時報-全球經濟需要新模型

【蕭麗君】2010-08-21 工商時報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利茲週五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全球遭遇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不但讓經濟至今還陷入混亂,也證明危機發生前主導全球金融世界甚久的經濟模型已經失靈。

誰應該對這次的衰退負責,金融業人士或是監管機關?目前還論戰不休。但經濟學家更應遭到譴責。他們過去提供的經濟模型,包括市場自我調節修正,以及效率市場假設,都是決策官員奉為圭臬的準則。不過這不但沒有避免衰退發生,還讓經濟瀕臨分崩離析。對非經濟學家而言,很難了解這些主流的宏觀經濟學模型到底有多特別。許多人假設需求必須等於供給,這意味應該不會有失業發生。

劣等模型導致錯誤的決策。舉例來說,全球央行把重心聚焦在通貨膨脹導致的經濟效率低落,卻遠不見金融市場功能不彰與資產價格泡沫,所引發的效率低下問題更加嚴重。諷刺的是這些模型都指出,金融市場總是充滿效率。

更值得注意的是,標準的宏觀經濟學模型甚至沒有把足夠的銀行分析納入。難怪前聯準會主席葛林史班對於銀行在危機控管的拙劣表現感到訝異。真正令人驚訝的是葛老的反應。只要對存於銀行與其主管之間的矛盾誘因粗略看去,就不難想像他們過度採取風險的短視行為。

標準模型應該就他們的預測能力,特別是在危急環境下的預估能力設定等級。在正常時期對預測準確性的增加(例如經濟成長2.4%或2.5%),遠不及預見主要衰退風險來的重要。

在這方面,經濟模型錯的離譜,也讓決策官員根據這些模型所做的預測,到目前為止只是更加侵蝕他們可信度。幸運的是,當多數主流經濟學家致力這些有缺失的模型時,有部分研究者正探索還在發展的另類模型。

經濟學理論已經顯示出,標準模型的許多中心理論並非如此準確,這也意味假設的微小改變,可能導致結論大不同。像是亞當史密斯的看不見的手,它之所以看不見,是因為它根本不存在。今日沒有太多人可以振振有詞宣稱銀行管理者在追求他們自身利益時,也在促進全球經濟的福祉。

貨幣政策透過信用的提供,特別是對中小企業而影響經濟。欲了解該原理,需要我們分析銀行與他們和影子銀行部門(就是一群非銀行機構,但是他們又確實發揮銀行的功能)的互動。不過多數央行卻對系統危機與信用連接造成的風險掉以輕心。

在危機發生前,有些研究者專注相關議題,像是破產連續事件在金融危機扮演的角色等。這是在設立模型時須格外謹慎的範例之一,因為經濟代理人,包括家庭、公司與政府等複雜互動,不能把他們套入把所有個體都一視同仁的模型中研究。

改變模型並不容易。太多人曠日費時在錯誤的模型上。就像托勒密企圖捍衛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觀點,有些人將會在標準模型上增加更多複雜性與精密的詮釋。其結果雖然將讓模型進步,根據模型所做出的決策品質也更好。但他們還是會有失靈的時候。

史蒂格利茲相信,新模型在他們的掌握之下。許多智庫與新經濟思維研究所(Institute for New Economic Thinking)正提供一個架構,讓各派學者能合力創造新的經濟模型。至於它的重要性,遠超過經濟學家的可信度或是倚賴模型做決策的官員。它真正的使命在於經濟的穩定及繁榮。

※ 相關報導:

* 全球財經大略/美經濟 恐陷入流沙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800641.shtml

2010年第二季勞動生產力意外出現2008年第四季以來的首次下滑,就像是漫畫中美國機器人落入流動性陷阱流沙的困局(全文與漫畫詳見原站)...

* 德國經濟 最怕中國踩剎車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801243.shtml

德國第二季經濟成長年率高達9%,創25年來最高紀錄,但德國媒體形容的「新經濟奇蹟」,恐怕只是「中國奇蹟」的一部分。鑑於中國已在設法讓兩位數的經濟降溫,許多專家警告,中國成長輕踩剎車,可能會讓德國經濟成長出軌。



◆ 經濟與環保的合法與不合法利益

【聯合報╱社論】2010.08.21

六輕工安事故引發抗爭,麥寮居民圍廠阻路的行動,迫使台塑積極出面解決問題。作為全國標竿企業,台塑有義務提出具體計畫,落實六輕環保規範及回饋承諾,才能杜悠悠之口;而地方也應藉這個機會重新安排與台塑相處的架構,不宜變質為不對稱的政治操作。

六輕連續發生工安事故,引爆了當地居民積累十多年的怨氣,這筆新帳加舊帳,台塑必須謙卑接受,別無他法。其中,此次火災若造成當地居民和產業的損害,必須儘速賠償;當年承諾卻未實現的社區福利設施,五百公尺隔離水道,乃至排放黑煙等問題,都要設法尋求制度性的解決。如此,才能消除麥寮居民的憤怒和憂慮,洗刷企業「只會放雞屎」的汙名。

台塑與麥寮鄉民對賠償金額未達共識,若談判不成,勢將循公害糾紛處理法的既成規範處理。相對棘手的,則是雲林縣府要求台塑就其長期汙染造成居民健康及產業環境的損害,提撥高達三百多億元的「公益補償金」,不免給人「趁火打劫」的印象。從麥寮居民痛罵縣長「黑箱作業」,即可知補償和賠償的偌大利益,已引發縣府和鄉民之間的矛盾。

雲林縣府作為地方公害糾紛處理的主管機關,代表麥寮和台塑協商,其作為竟受到地方居民的強烈質疑,豈非諷刺之至?主要原因,是縣府並未依合法、透明的程序組織公害糾紛調處委員會,卻自行擬就一部討錢祕笈,逕自和台塑高層闢室密談,就地討價還價。這種私下交易的手法,別說台塑覺得雲林縣府在趁火打劫,連麥寮居民若也覺得縣府在利用他們的災難撈錢,似也是合理的懷疑了。

放大視野來看,台灣環保運動累積廿多年的奮鬥經驗,歷經兩次政黨輪替,如果今天依然停留在「你圍廠、我討錢」的模式,即枉費了廿年所付出的社會代價。在一個法治國家,如果工廠亂放黑煙、製造公害,環保機關自可嚴加取締並限期改善,並透過專家鑑定給予受害者合理賠償。但若是平時縱容,等到出事卻胡亂喊價、算總帳,不相干的人又擠進來搶分一杯羹;這樣,環境和居民安全如何確保?企業經營又如何正常化?

台塑被視為一隻肥羊,但宰殺也得有個名目。最令人質疑的是,公權力該彰顯的時候卻不見蹤影,一旦出事,卻領頭在那裡瞎起鬨。蘇治芬先前率眾到行政院下跪、丟死蛤,麥寮鄉民也就跟著在地方阻路、丟死魚;蘇治芬曾指控中央不負責任,現在鄉民則懷疑縣長和台塑私下交易。這類泛政治化的操作,台灣多少年來品嘗過許多苦果,現在難道還不能進階到更文明的處理手法嗎?

馬總統近日提出「合法利益」的概念,說經濟和環保都是合法的利益,台灣不能沒有經濟,也不能沒有環保,必須藉由科學評估找出並存之道。從經濟利益言,台塑若不合法經營,例如未善盡工安、環保及睦鄰之責,即是不合法利益;但若合法經營,政府即應當給予信賴保護的法制支持。同理,依照環保工安規範,政府督責廠家並在違犯時給予懲罰,這些皆是維護了合法的環保利益;但是,倘若政府平時督責不嚴,只是流於幾名政客與廠家的檯面下交易,而將社區的環保與睦鄰工作拋置於密室之外,這種利益絕非「合法」的利益。

反過來看麥寮居民的合法利益,他們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是否受到六輕長期汙損,絕對不容打折扣。政府要拿出科學數據讓民眾信服,台塑要盡其可能照拂麥寮人健康,這是大企業無法迴避的睦鄰禮儀。即使不在當地興建醫院,至少動用長庚醫院的龐大資源來提供麥寮鄉親長期照護,應是義不容辭。台塑與其窮於應付政客需索,想要由他們擔任政治保鑣,何如誠心實意改善社區睦鄰工程?

六輕事件是台灣環保進程的重要地標,台塑和雲林不能只在那裡為錢爭得面紅耳赤,而要把雙方的責任落實為具體且可以檢驗的環保標準與法律機制,使這個經驗讓台灣其他企業和居民也能參照學習。

fsj 提到...

「黑天鵝」亂飛 美股資金大退潮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10.08.23

華爾街日報報導,愈來愈多投資人相信「天底下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的「黑天鵝理論」(black swan theory),並奉為投資的最高指導原則。因此,許多投資人深恐拖垮股市的突發事件(黑天鵝)太多,紛紛逃離美國股市,轉投資較安全的債市。

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捧紅了投資家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 )2007年出版的著作《黑天鵝效應》。他的理論是,西方人原本相信所有天鵝都是白的,直到歐洲探險家在澳洲發現黑天鵝,因此任何事都是可能的,而且突發的意外比我們想像的更常發生。

把這個理論應用在金融市場,「黑天鵝」常造成市場劇烈變動,例如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2001年的911恐怖攻擊和2008年金融危機。這些事件造就了市場暴跌的「極端行情」。塔雷伯的「黑天鵝」理論基本概念是,把大部分資金放在極安全的地方,只把大約10%資金,投入可能在市場恐慌時暴漲的選擇權或其他投機性金融商品。

雷曼兄弟倒閉讓奉行黑天鵝投資策略的基金賺翻了,由塔雷伯擔任顧問的Universa避險基金2008年獲利逾100%,資產從3億美元暴增到60億美元。目前已有20家避險基金奉行黑天鵝理論。

不過,有更多投資人因「黑天鵝」亂飛,不敢再投資股市。紐約時報報導,過去幾十年來熱中美股投資人熱情退燒,他們深感股市風險太大,隨時可能有突發事件導致暴跌,因而轉向更安全的市場,例如債市。今年前七個月,約331.2億美元資金撤出投資美股的共同基金。若此趨勢持續,今年美股共同基金的淨流出將創 1980年代以來次高,只少於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

過去美國人會冀望在經濟復甦時投資股票賺一筆。但今年反常,雖然公司獲利增加,美國人仍不願投資股市。分析師說:「過去在這個復甦階段,會有100到200億美元流入股市,今年卻有這麼多資金撤出,極不尋常。」

※ 相關報導:

* 殖利率爆低 全球債市恐泡沫化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802096.shtml

受投資人搶進債市影響,美國、英國和日本公債殖利率不是創新低就是跌至多年低谷,愈來愈多分析師擔心債市恐泡沫化。

* 信用卡違約金大降 10月生效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4/5801712.shtml

10月起,信用卡違約金全面改採「固定金額」制,新制的違約金已全面降低。銀行業近期陸續公告最新收費標準,大部分銀行的收費標準自500元起跳,最高收到800元。



◆ 史上新高!全台153 萬戶入不敷出

記者鄭琪芳/專題報導 2010.08.23

台灣貧窮家庭到底有多少?目前符合內政部貧窮線的家庭有十.八萬戶,但許多家庭雖未落到貧窮線以下,所得卻是入不敷出,新貧及近貧家庭愈來愈多。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收入最低二十%家庭(約一五三.八萬戶),可支配所得低於消費支出,平均每戶透支金額暴增至三萬六九七元,創下史上新高。

平均每戶透支暴增至3萬餘元

主計處日前發布最新「家庭收支調查結果」,去年國內家庭總戶數七六八.八萬戶,平均每戶所得總額一一二.八萬元,較前年減少一.九七%,已連續兩年減少,是歷年來僅見。去年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則是八十八.八萬元,較前年減少二.八五%,同樣連續兩年減少,並創史上最大減幅。

若將國內家庭依所得高低分成五等分,平均每一等分代表一五三.八萬戶,去年所得最低二十%家庭,可支配所得只有二十八.二萬元,為近八年來新低,並較前年大減七%,減幅遠大於所得較高的家庭。

去年所得最高二十%家庭,可支配所得為一七九萬餘元,較前年僅減少二.四三%;所得次高二十%家庭,可支配所得減少一.八三%。

不過,所得最低二十%家庭,去年平均消費支出三十一.三萬元,高於可支配所得二十八.二萬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平均每戶家庭透支三萬六九七元,透支金額創史上新高;二○○二年網路泡沫時期,所得最低二十%家庭透支一萬三○二元,也遠低於去年的三萬餘元。

由於收入減少、支出卻略增,去年家庭平均每戶儲蓄金額只有十八.二萬元,為近十八年來新低,並較前年減少二.六萬元,減幅高達十二.七%,是有史以來減幅最大的一年。

若以儲蓄率來看,去年全體家庭平均儲蓄率下降至二十.五%,更是近三十二年來新低。

另,各縣市貧富差距也相當大,去年台北市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一二四.六萬元最高,其次依序是新竹市一一三.四萬元、新竹縣一○一.一萬元。至於家庭所得較低的縣市,依序是雲林縣六十一.五萬元、嘉義縣六十三萬元及花蓮縣六十五.六萬元,雲林縣平均家庭所得,還不到台北市的一半。

主計處官員表示,台北市工商業發達,新竹縣市則有科學園區,提供較多就業機會,因此家庭收入較高;雲林、嘉義、花蓮等縣以農業為主,家庭收入相對較低。不過,官員強調,家庭收支調查樣本只有一萬三千多戶,部分縣市樣本數有限,恐難兼顧代表性,因此,縣市排名較不具嚴謹統計意義。



◆ 精進GDP的統計與預測

【經濟日報╱社論】2010.08.23

行政院主計處上周公布了最新的國民生產毛額(GDP)統計與預測。統計結果顯示,台灣今年第一季GDP與去年同季相比的成長率為13.71%,第二季為 12.53%。在更新對第三、四季的預測後,主計處將今年全年的經濟成長率由原本預估的6.14%,一舉上修到8.24%,調整幅度高達三分之一。對這樣亮眼的成長數據,民間與政府同感振奮。在此同時,我們希望對主計處的統計與預測提出一些建議,希望有助於未來的改進。

首先,我們認為主計處可以加強目前GDP統計的時效性。分析經濟狀態時,數據的時效極為重要。主計處是在每一季過後一個月又20天左右公布前一季的統計數,落後時間長達50天,不利於政府與民間對過去狀態的掌握,也影響對未來情勢的研判。在景氣變動劇烈時期,這樣的數據發布時程更顯得緩不濟急。

儘管全國性的統計需要相當時間才能完整計算出來,但問題在於:是否一定要延遲50天才能公布?新加坡在每一季過後兩周內就公布前一季數據;中型經濟體如韓國、大型經濟體如美國也都可以在每季過後一個月內就公布前一季數據。與這些國家相比,主計處統計的時效性相形見絀。目前主計處的作業時程是沿襲過去幾十年的作法,但政府的資訊統計工具與能力早已超過當年,應該設法改進作業程序,提早公布。

其次,主計處的預測也有改善的空間。從較短期的預測來看,去年11月與今年2月時,主計處對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分別為8.96%與9.24%,僅及第一季實際成長率13.71%的六成五左右。今年2月與5月預測的第二季成長率分別為6.05%與7.66%,前者不到第二季實際成長率12.53%的一半,後者也只及實際值的六成。由於過去預測結果遠低於實際值,當然使得年成長率的預測大幅上修。我們或許可以推測,主計處對第三、四季的預測也將是低估,全年經濟成長率可能遠高於現在預測的8.24%。

過去學術界的研究發現,主計處在景氣擴張時的預測通常相對保守(低估成長率),但在景氣衰退時的預測相對樂觀(高估成長率)。我們能理解主計處作為政府機關,對具有指標意義的GDP預測必須審慎;但若預測結果太偏離實際,不僅影響大家對主計處預測準確度的信心,以為這些預測並無參考價值,更可能導致政府與民間對未來情勢的誤判。

以這次經濟危機前的預測為例,2007年11月世界經濟情勢尚稱穩定時,主計處預測2008年經濟成長率為4.53%;到了2008年中,經濟頹勢已現,主計處仍預測全年將成長4.3%,結果實際經濟成長率僅有區區0.73%。2008年底,國際經濟急凍,大家都知道全世界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主計處卻仍樂觀地預測2009年會成長2.12%,結果當年是台灣歷來經濟衰退最嚴重的一年。這種預測已經無法用「審慎」二字來文飾了。

我們無意只從一、兩次的預測結果論斷主計處預測的品質。經濟預測是非常困難的工作;與台灣其他智庫相比,主計處在過去多數時候所做的預測已經是國內最好的。但從前述的例子來看,主計處的預測在經濟情勢變動大的時期、也是民間對正確預測期待最殷切的時候,顯得特別不足。其實,學術界研究的預測方法一直推陳出新;主計處應該不拘泥於舊方法,嘗試建立新的經濟預測模型,並藉此改進經濟趨勢的研判能力。

或許多數民眾並不需要特別注意GDP的統計與預測,但這些數據的好壞反映了政府的品質與能力。政府要不斷進步,主計處的GDP統計與預測也到了改變的時候。

fsj 提到...

東南亞國家 想搶中國飯碗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道瓊社二十三日電】2010.08.24

華爾街日報23日報導,中國勞動成本增加,對其他開發中國家創造絕佳機會,製造商正在全球尋找成本更低的生產基地。

東南亞國家為吸收大量自中國流出的工作,計劃在2015年之前成立共同市場及生產平台。

不過,中國的加薪潮已對部分新興國家國家造成影響,近來柬埔寨和孟加拉等國都傳出工人罷工抗議、要求加薪。這意味著,其他新興市場若想與中國競爭,不只得壓低工資,還得改善基礎設施及其他經濟問題,才可能成為中國的替代選項。

瑞士信貸近日的調查顯示,僅五分之一的歐、美大型企業認為,把供貨來源由中國轉至其他國家是容易的事,且有高達九成的歐美大企業認為,轉移陣地的代價高昂,可見中國仍在供應商網絡和運輸基礎設施上具優勢。

隨著中國勞動成本愈來愈貴,經濟學家相信,投資資金勢必會流到其他國家,促使其他開發中國家加緊改善供應鏈及製造業基礎設施。

香港滙豐資深亞洲經濟學家紐曼指出,投資人受廉價勞力吸引,在過去15年持續湧入中國,現在中國朝價值鏈高端移動,「給了其他國家進入價值鏈低端的空間」。

以擁有近6億人口的東南亞來說,在中國崛起之前,此區曾是全球投資人的寵兒,但越南勞工去年每月平均工資僅136美元,印尼也僅129美元,都遠低於中國的413美元。

然而,東南亞仍有許多嚴峻挑戰待克服,包括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貪污問題等。

此外,此區勞動成本的攀升速度可能比預期快,因為當地勞工會愈來愈清楚中國勞工的待遇、要求跟進加薪。

東南亞國家中沒有一個能自行吸收大量自中國外移的工作,也促使東南亞各國領袖攜手合作,要在2015年前成立共同市場和生產平台,讓技術工人能更自由移動,並簡化海關程序。

香港利豐集團總裁樂裕民說:「大多數東南亞國家的定價向中國看齊。」

儘管如此,該公司還是把部分業務移往印尼和越南等地,以減輕中國工資上漲的衝擊。

許多東南亞國家如柬埔寨、越南和印尼等,雖然工資比中國便宜,但都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因此無法支持支持規模較大的製造業。



◆ 愈忙愈窮 貧戶難翻身

【戴瑜慧、郭盈靖】2010-08-24 中國時報

繼社會為內政部所公布的台灣貧富差距急速擴大,貧窮人數增加的數據感到震驚後,主計處連忙公布新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值」,期望以此「利多訴求」安定軍心。然而這份資料,已經清楚證明政府推動非典型就業的結果,就是直接造成勞苦終日,不得溫飽的工作貧窮(working poor)人口,將台灣推入惡性發展的「窮忙年代」。

在台灣,非典型就業直接造成社會兩極分化,也就是數據顯示的最高所得五%者平均所得,為最低所得五%者平均所得的六十六倍。而造成貧窮的主因已不再是二次戰後社會沿襲認定的懶惰或是特殊不幸(例如殘廢)。根據內政部數據,十萬八千戶的貧窮家庭當中,多達八萬戶因失業或從事非典型工作收入過低所致。也就是「勤勞致富」的年代不再,甚至已經淪為「越做愈窮」的「窮忙年代」。將近七十五%的貧窮家庭,是因為不穩定、低薪資、高風險的非典型就業而越做越窮,陷入終身與貧窮為伍的惡性循環,長期以往世代更無法翻身。

根據主計處九十八年統計,台灣從事臨時工作或勞動派遣等非典型工作的人口,已達六十八萬七千人,當中有將近三十萬人的薪資未達基本工資。根據台灣當代漂泊協會以及遊民行動聯盟的調查,因為過低的收入,導致目前已有許多人群被迫過著「有住無吃」或「有吃無住」的生活。亦即每個月數千元的收入,全部投入租一坪大小的隔板屋,食物部分則四處尋找救濟的便當麵包發放。另外一種情況則是用僅有的錢保吃,過著時常被驅趕,日夜擔憂人身安全的遊民生活。亦即台灣社會實際的貧窮問題已非侷限於貧窮線下的「低收入戶」,尚有「遊民群體」,陷入飢餓問題的「蝸居族」,以及一群隨時會跌入到此種困境的龐大「非典型就業人口」。

非典型就業不但直接造成極端的貧窮,更是典型的「勞苦終日、貧苦一生」。內政部公布最低人群五%的平均年收入六萬八千元,平均每月五千餘元的收入,對許多台灣人民,特別是台北居民而言,非常難以想像要如何過活。但目前四處觸目可見的舉招牌工作,就是這樣的高勞動、低薪資性質。舉招牌是許多貧窮朋友的固定工作。這項工作通常一周只有兩次(周末),一天八個小時,而其薪資更一路從九百元被削價到不到七百元,每個月八次,也僅有五千六百元的收入。有些貧窮朋友還因為在惡劣天氣中舉招牌而生病。

更值得注意的是貧窮問題已經衝擊到傳統所認為的社會中堅。目前的遊民生態已非傳統的老弱病殘,更已有青年遊民、中壯年遊民,以及家庭遊民。一位大學畢業的朋友,描述自身的派報經驗。每日大清早,到派報公司報到,等待工作地點派發,背著厚重的DM海報,挨家挨戶投寄,工作時間超過八小時,日薪八百元,即使全月無休,仍賺不到二萬元。

走過「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台灣社會需要一改過往五○年代對貧窮問題的想像,以新思維、新態度嚴正的面臨「貧窮問題」。然而從內政部將貧窮人口增加誤導為政府擴大照顧弱勢者的假言搪塞,主計處的經濟成長煙霧彈釋放,以及行政院將球丟回社福機構或是呼籲富人施捨,都說明當前的政府體制根本無心改變既有的錯誤政策方針,反而企圖以信心喊話,模糊焦點的方式,暫時平息民怨。

如果行政院長所謂的回歸社會政策即是將一個個尋求協助的人民,介紹到非典型就業工作(如清潔工),還是會造成弱勢者越做越窮無法翻身的惡性循環。貧窮問題今日若不審慎對待,有魄力的誠實檢討政策,日本的失落二十年,將是台灣不遠前鑑。

(戴瑜慧為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大眾傳播與媒體藝術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郭盈靖為遊民行動聯盟召集人)

※ 相關報導:

* 補習班壓榨工讀生 工作230小時只領4千
http://udn.com/NEWS/LIFE/LIF1/5804978.shtml



◆ 狂掃北市店面 誰是宋良浩?

【記者馬婉珍/台北報導】2010-08-24 工商時報

商用不動產熱翻天,有「印尼紡織大王」之稱的台商宋良浩,1年來狂掃北市店面,今年4月剛以現金4億元買下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建國北路口的燦坤3C旗艦店,8月3日又再掃貨,砸下現金5.2億元買下知名永康街「高記」店面,高記土地持分88.9坪,以交易價格5.2億元回推,土地單價高達584.9萬元,足見宋良浩的出手,讓高記店面以地王之姿,刷新永康商圈土地價格新高!

此外,現年78歲的神秘台商宋良浩,嗅到公家機關承租的穩定收益,更在去年8月,以15億元買下現址是原住民委員會的重慶北路整棟大樓。

不甩央行打房,市場游資持續挹注商用不動產市場,尤以租金收益的辦公室或店面等產品最夯,8月以來,台壽保以25.6億元拿下南陽街慶豐銀行總行大樓、龍巖人本以8.2億元吃下台北金融中心部分樓層、元大建設斥資20億元買下民生東路2段的沈家企業大樓後,店面交易也火熱,永康街60年老字號的高記餐廳,月初以5.2億元賣給宋良浩成立的新聯國際開發公司,換算土地(建物不計)每坪584.92萬元,創下台北永康街商圈行情新高。

據悉,宋良浩與高記談妥,讓高記以「售後回租」模式續租,簽下5年租約、月租金150萬元,換算投報率3.46%,業界都認為,投報率已是北市店面的行情之上,儘管交易價格、土地單價都飆出永康商圈的新高,但宋良浩算盤打得精,因為高記60年老店、生意做出口碑,且未來觀光效益在永康商圈更加顯現,所以十分划算。

據業界人士指出,紡織業出身的宋良浩,在台灣打下一片天後,1970年代陸續前往新加坡、印尼等國經商,單是印尼的紡織廠工人就多達4萬人,去年8月回台成立不動產租售買賣業,名為「新聯國際開發有限公司」,並在商辦市場狂補貨,整整1年來,宋良浩在商辦市場交易金額,高達近30億元。

欣元商仲總經理焦文華分析,去年初遺贈稅率調降至10%,遺產稅及贈與稅的免稅額也雙雙提高,又因不動產稅費計算,是以公告現值而非市值計算,節稅效益大,再加上ECFA利多效應,讓海外台商看好台灣,由宋良浩例子就可看出,宋良浩旅居海外幾十年,去年卻回台狂掃店面、商辦大樓,顯見資金回流且熱錢持續注入不動產,既可達節稅目的、又可坐收租金效益。

fsj 提到...

歐洲英國 恐陷二次衰退

【記者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2010-08-25 工商時報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利茲(Joseph E.Stiglitz)周二表示,歐洲政府為減輕預算赤字,拚命勒緊褲腰帶縮減支出,卻有將歐洲經濟推向二次衰退之虞。而英國央行決策官員威爾(Martin Weale)也示警英國恐再度陷入衰退,衝擊英鎊兌美元匯率周二跌至1個月新低。

史蒂格利茲周二接受都柏林的愛爾蘭電台(RTE Radio)訪問時指出,「胡亂刪減高報酬投資,只會使削減赤字計畫坐實愚蠢的批評。」

希臘債務風暴重創歐元區投資信心,迫使歐元區政府加緊減赤字腳步,以期將赤字佔GDP比重砍到歐盟所設的3%以下。

但史蒂格利茲表示,正因多數歐洲國家只關注3%這個不切實際且僅著眼片面資產負債表的人為數字,歐洲才會籠罩在二次衰退威脅。

歐洲服務業及製造業8月的擴張幅度不如分析師預期,而德國投資信心也降到16個月低點。信評機構穆迪周一曾指出,歐元區經濟「明顯曝露於下行風險。」

此外,據英國泰晤士報周二報導,接受該報專訪的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威爾警告,英國面臨「顯著的」二次衰退風險,排除這種可能性實非明智之舉。

威爾也同時提到,英國央行對於英國的經濟展望過於樂觀。央行曾預估2011年和2012年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2.8%和3.2%。

威爾在訪問中指出,威脅英國經濟前景的因素包括節節攀高的失業率、房價持續走跌及新一波的金融危機。

威爾發出的警訊衝擊匯市,英鎊兌美元匯率周二盤中挫低近1%至1英鎊兌1.5373美元,來到7月下旬以來的新低點。

市場交易員表示,歐洲股市走弱反映出投資人風險趨避意識增強,連帶將英鎊視為高風險貨幣,因此英鎊賣壓日趨沉重。

一般預料目前處於歷史低檔的0.5%基本利率,英國央行會維持到2011年,央行也宣稱如有必要隨時準備擴大提振經濟措施。

※ 相關報導:

* 美雙底衰退 風險升高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807539.shtml

伊凡斯表示,經濟再次萎縮不是很可能出現,但高失業率與房屋市場景況不佳,卻讓當前的復甦顯得相當脆弱。

* 日本當靠山 印度嘸驚中國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0,5246,50404277x122010082500223,00.html

該文章指出,日本當局因應其經濟趨勢,開始調整一連串外交策略,以修補與亞洲各國的關係,試圖營造圍繞中國的「外交圈」,抵制快速發展中的中國經濟。



◆ 保險業是金融穩定的根本

【經濟日報╱社論】2010.08.25

南山人壽售予中策博智一案進入最後審查階段之際,傳出南山最大股東美國AIG執行長班默謝在拜會金管會時表示,若股權出售一案無法獲台灣政府審查通過,AIG將不再延長與中策博智的契約日期,也不會出售南山人壽股權給本土金融集團,同時將限縮南山人壽業務、停止對南山人壽增資,且不排除大幅裁撤員工,甚至可能「將400萬保戶留給台灣政府處理」。以保險業特性,特別是大型保險公司,AIG執行長的反應有待商榷之處,但此案確已不能再拖。

保險業主要資金來源是保費收入,對保戶有長期承諾並提供保障,必須提撥各種準備金(負債科目),以供保險理賠與支付。在此特性下,保險公司的負債占資產比率超過九成;以南山人壽為例,有超過1.5兆元資產並非股東所提供,而是保戶的貢獻。因此,保險公司的大股東、經營者在思考出售股權時,需以保戶長期權益為依歸,而非立即將股權變現的思維。

再者,保險業的妥善經營有相當的本土性。以南山人壽為例,其400萬保戶幾乎遍及台灣各地區與各階層,主管機關必須考量新入主的股東、經營團隊是否有長期經營的意願、專業與增資能力,因而審查保險業股權出售案的思維自與一般公司不同;除了考量價格、員工權益,還需關照保戶長期權益的保障及其對金融安定性的影響。

美國政府對保險業的監理也有特別考量。2008年9月美國政府未搭救雷曼兄弟,任其倒閉以致引爆全球金融海嘯,卻以鉅資出手救援AIG;其主因之一,正是美國政府深懼AIG龐大保戶出現恐慌,因為多數美國民眾的退休、醫療是靠保險契約,若不救AIG,不僅會導致美國無法承受的金融大風暴,甚至演變出社會的極度不安定,嚴重影響美國人民權益與政治穩定。

只是,這次中策博智以21.5億美元標下南山人壽股權案,自去年10月公布迄今,可說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商戰」。在公布之後,就不斷傳出中策博智的資金來源有陸資色彩、資金提供者有違反法規紀錄、檯面上代表人物不夠專業或有中共政協委員身分等。去年12月,中策博智集團還與中信金控簽下備忘錄,前者將出售南山人壽30%股份給後者,並同值取得後者約當的股份,還約定在雙方同意之下,任一方皆可增加對方持股至編制合併報表的水準。接下來,立法委員不斷提案要求經濟部投審會與金管會以謹慎、高標準審查,本周更傳出AIG執行長的放話內容,還刊登二位南山人壽員工呼應的投書。

從去年10月至今,由於南山人壽股權出售遲未定案,導致客戶流失或新客戶擴展不利,近日來又傳出南山人壽高階經理人紛紛離職,著實令人對南山人壽的遠景產生隱憂。AIG執行長的放話內容若屬實,則可說是不當與不該的言論,真希望是一時情緒的宣洩,否則一旦AIG對南山人壽採取撤資、限縮與裁員方式,將造成台灣金融與社會的不穩定,政府不會、也不能袖手旁觀;更何況,一旦將保險業利差損入帳,對AIG持有南山人壽的股權價值也是一大挑戰。因此,AIG在處理南山人壽股權案時,需要多一份對台灣社會的謙卑;且AIG執行長的放話如若付諸執行,其能夠從南山人壽匯回美國多少資金,恐亦是一有待商榷之數。因此,這些放話應是不智的話語。

從去年至今,南山人壽股權移轉案的審查誠屬複雜,各界角力、利益不斷參雜其中,但審查時間拖得越長,對南山人壽體質、進而對台灣金融穩定也愈不利。經濟部投審會與金管會應本著保險業的特質審查,儘快給AIG、保戶、員工與社會各界一個清楚與合理的答案。



◆ 軍公教 明年不排除加薪4%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2010.08.25

行政院長吳敦義昨(24)日表示,明年軍公教是否調薪,將視年底經濟情勢而定,軍公教調薪的方式包括加發半個月的年終工作獎金(等於調薪4%),或調薪3%。據瞭解,一旦調薪,傾向加發半個月的年終獎金。

預估最快行政院可能在明年1月中旬左右,農曆春節前十天決定是否加發半個月年終獎金。軍公教每年的年終工作獎金是1.5個月。

吳敦義指出,第一、二季台灣經濟成長表現不錯,三、四季目前仍未明朗,雖然正常情況下,應該會一季比一季好,但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有減緩趨勢,美、日、歐經濟情勢也還不是那麼「晴朗」,「能見度」還不是那麼高,軍公教明年是否調薪,要看今年的經濟動能。行政院長吳敦義日前已核定明年度軍公教不調薪;但未來若經濟持續成長及政府財政收支改善,將適時考量軍公教調薪。

不過,連日來台北市長郝龍斌、部分藍營立委等紛紛主張軍公教明年應該調薪。吳敦義昨天面對媒體詢問時,特別說明行政院的決策思維,並首度透露出加發半個月的年終工作獎金,等於調薪4%,比調薪3%要好。

吳揆談話顯示,府院黨高層早已盤算過明年軍公教可能調薪的方式,據瞭解,明年軍公教一旦調薪,目前傾向加發半個月的年終工作獎金,所需經費約280億元;如此一來,不但不會落人舉債調薪口實,過年前加發半個月獎金也可刺激買氣,活絡經濟。

※ 相關報導:

* 民間跟進調薪 近十年僅兩次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5806518.shtml

* 基本工資漲不漲 九月中分曉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0,5244,50204374x112010082500137,00.html

今年是否決定調整勞工基本工資,九月中可分曉。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昨日表示,新版審議辦法已出爐,九月中開會討論基本工資是否調漲。勞團呼籲,要讓勞工有尊嚴的生活,至少要漲到二萬二千元才合理。

fsj 提到...

呼喚綠稅

【經濟日報╱社論】2010.08.26

本報這兩天舉行氣候變遷國際高峰會,邀請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斯壯及日本能源專家,從不同層面探討因應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及節能減碳等重要課題。與會大師及專家提供了很多的寶貴建議及作法,關鍵在於人人都能為環境盡一份心力;人人之中,當然包括擁有分配權的政府,但政府要做的可不只是隨手關燈、節用衛生紙、不穿西裝省冷氣,還要從更宏觀的視野,思考更具外部公共意義的政策,例如綠稅。

馬英九總統曾在2008年政策白皮書許下推動綠稅,讓台灣成為全球綠色公民的承諾。一晃眼,兩年過去,台灣在溫室氣體排放及因應氣候變遷政策的表現,卻是一年不如一年。根據國際環境智庫2009年公布的評比,台灣2010年抗暖化展望總評比,從「中等」調降到「差勁(poor)」,全球排名從第32名滑落至第47名,不僅落後南韓,甚至與碳汙染大國中國大陸與美國並列後段班。

台灣是出口導向的國家,製造業是經濟命脈,當經濟與環保被放進同一命題時,政府的難為可以理解。最近,苗栗大埔徵地衝突、中科三期停工處分、中科四期相思寮徵地事件、國光石化在濁水溪岸設廠爭議,以及雲林六輕大火的公安意外等,種種環保與經濟勢不兩立的抗爭,對照政府閃爍其詞的反應,實令人擔心這種不確定性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最大變數。這不是政府應有的態度,更不代表只能在兩者之間拉鋸,愈來愈多的國家選擇以稅制做為緩衝的平衡點,並有成效。低碳經濟是發展經濟卻不必犧牲環境的新顯學,而綠稅正是重要推手。

京都議定書將在2012年驗收工業大國第一期承諾減碳目標,台灣雖非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國,但排名世界第18大貿易國,台灣人均碳排放量更是亞洲第一、全球第18。據評估,台灣每賺進1美元,就向天空排放0.5公斤的二氧化碳,缺乏資源的台灣靠出口創造財富,但提升GDP的背後也意味著偏高的排放,在後京都時代來臨時,將會遭到國際以課徵碳關稅等貿易手段制裁。政府若再不警覺台灣該為環境盡一份地球公民的責任,重經濟、輕環保的結果將是雙輸。

使用者付費的稅費制度,具有改變產業及消費習慣的強大能力,已被多次驗證。近者如台灣,台北市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措施,促使北市垃圾減量六成;遠者如丹麥,自1980年代開始扶植綠能產業,不僅採取高油價政策,也課徵碳稅,丹麥的國民所得未曾因此稍減,農業與風力產業更是全球聞名。事實證明,防制能源被不當或過度使用,最有直接效果的方法就是價格機制。

就稅費精神而言,台灣不是沒有綠色稅制,只是問題重重。油氣類貨物稅、汽燃費都是對能源及使用者課稅,一年稅收雖近千億元,但因多數不是統籌統支,能源稅收散見各部會的小金庫,以致各行其事,使政府失去整合綠稅財源、推動低碳經濟的籌碼,也無引導產業將外部汙染成本內部化的能力。而台灣長期採取的低價能源政策,能源使用效率偏低,也坐實環保界「用汙染換成長」的指控。

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2010年初完成任務編組退場後,20項改革議題至今只有「綠稅」走向不明。2010年即將過去,台灣對抗暖化的政策進展三年來一路掛零,國際評價是「差勁」。賦改會委員提出十年為期的能源及環境稅主張,要以綠稅負擔刺激產業轉型,再用綠稅收入協助能源使用者調降所得稅的雙重紅利計畫,原為兩全其美之策,但遭行政院喊卡後再無下文。綠稅是馬總統的承諾,政府不能兩手一攤,毫無作法。



◆ 下半年景氣 製造業廠商「看壞」創新高

【聯合晚報╱記者吳孟庭/台北報導】2010.08.26

台經院今公布7月製造業景氣看法,「看好」未來半年景氣者創下今年以來最低、「看壞」則是今年以來新高;其中石化業基本原料報價增加,加上未列ECFA早收清單,石化原料業對未來半年景氣調查結果為「看壞」,再加上飽受環評爭議,對石化業發展恐雪上加霜。

製造業進入下半年,景氣看壞者創下新高。台經院公佈7月景氣動向調查月報,認為7月景氣為「好」的廠商所占比率較前月調查減少6.4個百分點,但製造業廠商看「壞」7月景氣比率也微幅減少0.2個百分點。

不過對未來半年景氣看法中,7月看好比率自6月34.1%減少至29.4%,是今年以來首度降至3成以下,今年二月份則一度到達52.3%,顯示過半廠商樂觀,但7月最新數據則創下今年以來新低;持平比率則由6月48.7%增加至52.8%,而看壞比率則從6月17.2%增加至17.7%,是今年以來最高,也是連續3個月呈現雙位數的看壞比率。

製造業對7月景氣悲觀的原因,台經院景氣中心預測主任陳淼表示,雖受惠全球經濟穩健復甦帶動,業者設備更新及建置需求回升,但由於南歐國家債信問題疑慮加深,恐再衝擊歐美消費,造成下游品牌廠商對於市場需求的預估轉趨保守。

至於化學工業因中國及中東新增產能投產的衝擊,已使得石化基本原料報價快速拉回,衝擊石化廠商的營收與獲利,加上部分石化原料重要產品未列入ECFA早收清單項目,將面臨東協產品的競爭威脅;不過他強調,由於7月尚未出現環評爭議,此調查並不包含近期新聞事件,但也顯現近來石化業發展舉步維艱。



◆ 社論-這樣的財政狀況,還能加薪嗎?

【本報訊】2010-08-26 工商時報

這幾天公務員加薪又成為社會熱烈討論的議題。事實上,台灣多年來普遍性加薪停止,並非公部門所獨有,私部門的情況尤其嚴重。近十年(89~98年)台灣民間企業平均薪資只有成長1.5%,相較軍公教待遇同期間還有6%的升幅,公務員的處境其實已遠遠優於勞工。

也許有人會說,過去十年受僱員工的待遇停滯,但今年隨著景氣回升,不是有許多民間企業開始加薪了嗎?其實,民間企業的加薪是建立在去年減薪的基礎上,看似加薪,其實根本還沒有回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依行政院主計處最新公布的薪資統計,今年上半年民間企業的月平均薪資(含年終獎金、加班費等)47,392元,雖高於98年的44,139元,但仍低於97年的47,969元。這代表今年民間所謂加薪,充其量只是回補了一些海嘯期間的減薪損失,若以此為基礎認為軍公教該加薪,這樣的論述實在錯的離譜。

再以近十年來民間企業與政府部門的加薪幅度比較,軍公教於民國90年、94年曾有兩次調整待遇,每次加薪3%。換言之,這十年軍公教人員的薪資仍全面地調高了6%,但同期間民間部門薪資幾呈停滯。即令以今年上半年已加薪的民間企業平均薪資與89年上半年比較,也僅成長5.1%,依舊低於同期間公務員的薪資升幅。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金融海嘯各業減薪之時,公部門並未同步調降待遇。如今選舉一到,加薪之說又撲天蓋地而來。此一加薪之說,看似為公務員謀福利,但由於昧於體察台灣民間與財政現狀,若付之實行,無異是陷公務員於不義。

近來還有人說,只要公務員加薪,民間企業就會跟著加薪,台灣的民間消費就會活絡起來。這個說法在十年前是成立的,那時候的民間企業調薪幅度確實會參考公務員的加薪情況,但近年這個關聯性早已經不存在。民國90年、94年公部門兩次調薪,對民間企業絲毫未起什麼帶動的效果。更有甚者,青年人進入職場的起薪年年滑落,即令擁有碩、博士學歷亦復如此。這些事實大家都已耳熟能詳,無需贅述。

我們認為基層公務員確實辛苦,對於認真優秀的人員何止該加薪3%,應該要加更多薪水才是。政治人物真要激勵公務員士氣,實不應倡議這種齊頭式加薪,而應認真檢討公部門僵化的升等及薪資結構制度。根據過去一份公部門薪資的研究報告,我國行政機關最高職等(14職等)的薪資是最低職等(1職等)薪資的4.8倍,非但低於日本的12倍、新加坡的18.1倍、韓國的5.1倍,也比台灣民間企業的5.8倍來得低。由此可知,真要獎勵認真的公務員,應自暢通人事升等及薪資結構調整做起,而不是在選舉的此刻倡議這種齊頭式的加薪。這種齊頭式的加薪,調幅不大,於激勵公務員士氣不多,但卻讓國庫負擔沉重。在財政已陷困境的今天,豈是智者所當為?

台灣財政近年來所積累的負債高得嚇人。馬政府上任3年(98~100年)所舉借的債務已逾兆元,這其中當然包含因金融海嘯不得不為的振興經濟措施。但無論如何,政府這些年不斷調降稅率、不斷擴大支出,已讓我國財政陷入空前的危機。政府甚至已到不出售國有土地無以為繼的地步,講白了就是得透過賣祖產才能維持行政部門的運作。這樣的處境不改,政府莫說幫公務員加薪,恐怕連常態的政務都找不到錢。依官方估計,公務員調薪3%,政府得編214億元的預算,不要以為這個數字不大,若以賣土地籌錢,大約需要賣掉10座以上大安森林公園的土地才行。如此今年賣一點、明年賣一點,十年後國家資產還剩多少?最重要的是,公務員士氣能因此提升多少?

我們提醒那些主張加薪的政治人物多多關切台灣財政。今天政府的財政除了依公債法所定義的近5兆元債務之外,還有極為可觀的隱藏性債務。過去立法院預算中心對此多次提醒,行政部門未予太多回應,今年4月行政院主計處在決算報告上終於認真地算了一次,包括軍公教退休金、退撫基金、勞保、農保、健保等政府未來應支付的潛藏債務,竟高達13.7兆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台灣一年所創造的GDP。政府財政壓力之沉重,超乎想像。

我們呼籲政治人物所提的政策要有邏輯上的合理性,不能一方面大舉降稅,另一方面又宣示要幫公務員加薪。降稅、加薪當然都會受到歡迎,但錢從何處來?政府還能大肆舉債或賣祖產嗎?這些日子希臘等南歐各國財政危機所引起的社會不安、經濟蕭條,殷鑑不遠。政治人物若真有心替基層公務員打氣加油,就從文官體制及薪資結構的調整做起吧。果能如此,才是台灣社會之福。

fsj 提到...

美復甦停擺 Fed再打強心針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2010.08.27

美國上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減少3.1萬人,是一個月來首度下滑,且降幅比預期大。但由於最近美國經濟頻頻顯露停滯跡象,市場預期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27日在Fed年會上發表演說時,會宣布更多量化寬鬆政策。

根據Fed網站資料,柏南克訂美國東岸時間27日上午10時在懷俄明州的度假聖地傑克森洞(Jackson Hole)發表演說,講題是「經濟展望和聯準會的政策回應」;這是他在Fed宣布重啟收購公債計畫後首度發表公開演說,成為市場注目焦點。除了Fed官員外,七大工業國(G7)的央行首長也將出席。

近來美國經濟數據愈來愈疲軟,加上Fed兩周前意外宣布停止縮減其資產負債表、重啟收購公債的計畫後,金融市場就直直落,因此柏南克在本屆年會上的言論格外受矚目。市場甚至預期他會提出其它支撐經濟的措施。

美國勞工部2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到21日止的上周期間,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減少3.1萬人至47.3萬人,是一個月來首見減少;道瓊社調查原先預估,請領人數僅會減少1萬人。

不過,截至14日止的當周申請人數,從50萬人上修到50.4萬人,而波動較平緩的四周平均人數也增加3,250人至48萬6,750人,是2009年11月28日當周以來最高。報告公布後,道瓊工業指數26日早盤在平盤附近小幅震盪。

尤有甚者,美國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修正值,將在柏南克27日登台演說前公布。彭博資訊調查預估,上季經濟成長率將下修到剩1.4%,遠不如一個月前初估的2.4%,因為企業庫存和營建支出的數字很差,加上進口淨額高於先前估計。

「末日博士」羅比尼更悲觀,他預估上季成長率最多也只有1.2%,第三季之後更將遠低於1%,並認為美國經濟陷入二度衰退的機率為40%。經濟最大的威脅是通縮,「短期內我們可能會變成日本。」

法國興業全球資產配置策略分析師柏卡柏薩認為,第二套量化寬鬆政策下季就會上路,屆時資金可能會撤離較安全的債市,轉進股市和商品等風險較高的市場。

羅比尼則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來看,今年的情況比去年更糟,Fed的政策子彈幾乎已用盡;量化寬鬆對鼓勵銀行放款不可能有實際效應。

不過柏南克的演講應會強調,Fed並未對經濟展望感到恐慌。目前多數官員同意聖路易聯邦準備銀行總裁博拉德日前的說法:「美國前景已被下修,但依然是正數,持續擴張是未來最可能的路徑。」



◆ 陶冬:全球經濟絕不會二次探底

【經濟日報╱記者溫建勳/台北報導】2010.08.27

美股道瓊指數面臨萬點保衛戰,全球經濟會不會二次探底,成為熱門討論議題。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昨(26)日直言,美國經濟數據可能會繼續下跌,但「絕不會二次探底」;陶冬此番言論,為全球總體經濟表現增添些許信心。

陶冬表示,美國在38次的衰退當中,只有四次出現二次探底,這次更只有製造業與建築業景氣不振,整體而言不如想像中糟。陶冬是在昨天舉行的一場理財講座中,倡議不會二次探底的言論。

他並在探討歐洲債務問題時指出,經計算國際貨幣基金(IMF)挹注給歐元區國家的資金,以及德國失業率、經濟成長等已見好轉,儘管對沖基金並未放棄狙擊歐洲各國,但流動性並無問題。

陶冬強調,歐洲各國流動性至少到明年首季無虞,甚至到明年中也都沒有立即性危險。換言之,即使用最保守態度來看,歐元也可安穩度過今年。

陶冬並指出,美元、日圓、歐元三大貨幣,誰升誰貶是「比爛」的問題。美元有經濟數據問題,歐元有債務問題,因此日圓才被迫升值,但實際上並沒有一個真正的強勢貨幣,因此才會造成匯率大幅波動。

新聞辭典》二次衰退

市場對於「經濟衰退」沒有明確統一的定義,較常用的說法,是當國內生產毛額(GDP)連續兩季下滑,便屬衰退。「二次衰退」指的是初次衰退發生後,經歷短暫復甦,卻在復甦後一年內再度陷入衰退。

※ 真的不會二次衰退嗎?



◆ 新聞幕後-8兆多稅基 不見了!

【王信人】2010-08-27 工商時報

為說明高所得者並未少課稅,財政部長李述德昨天引用財稅資中心的數據說「最高所得占報稅戶數的0.9%,繳稅占全部綜所稅的43%」。不過台灣因資本利得完全免稅、海外所得也免稅,使所得結構嚴重失真,以所得稅做為分析貧富差距的參考價值很低。

我國的個人綜合所得稅的稅基和美國比起來真是小的可憐。根據主計處和財稅資料中心的統計,97年度,台灣國民生產毛額(GNP)有13兆0131億,但是申報出來的所得只有4兆7560億,「高達8.25兆的稅基不見了」!

民眾申報出來的綜合所得額的申報率僅占GNP的36.5%,不到美國申報率8成多的一半,可見稅基流失得相當嚴重。主要就是因為美國的海外所得、資本利得都要申報,我國卻是免稅、免申報。

以97年度的綜所稅為例,稅收3048億元,占GNP的2.34%。而美國的綜所稅占其GNP比重高達八%、接近9%,台灣就比美國短少了6個百分點。。

加上遺產及贈與稅降至10%,移轉土地只有依照公告現值漲價倍數課徵;上市櫃公司大股東的股利依面額課稅、有價證券的交易所得免稅,和歐、美等國的稅制相比,稱我國是「富人的天堂」,並不為過。

此外,台灣所得稅率適用稅率40%的家庭,主要是薪資所得,「高所得」是指「高薪資所得」族群,所得稅的重分配效果,只在於課徵「高薪資所得」家庭的稅,移轉給低所得者家庭。對於擁有高資本利得、高海外所得者的家庭,根本毫無重所得分配效果。

財稅資料中心的所得資料只是所得稅法規定的「所得」,先天缺限很大,吾人無從得知,假如「證券交易所得、土地交易所得、海外所得」等3種所得也「納入稅基」中課稅,對所得結構、貧富差距的影響有多少。所以,李部長引用的數據,實際上對改善貧富差距並不具有太大的參考性。

※ 相關報導︰

* 社論-比錢更重要的東西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3x122010082700213,00.html

【本報訊】2010-08-27 工商時報

「金錢不是萬能,沒錢萬萬不能」,這是許多脫貧故事的驅動力。但如果你已經財富不缺,甚或已攀到金字塔的頂端,那又該拿什麼座右銘來鞭策自己?「要更富更貴?抑或德澤廣被?」除了買豪宅、瘋精品、飆名車以彰顯尊貴,有錢人應該多想想,「有什麼是比錢更重要的東西?」全球超級有錢人比爾蓋茲與巴菲特共同發起的「樂善好施」計畫(giving pledge),又給了台灣富翁們何等啟示?

fsj 提到...

不可輕忽所得分配惡化問題

【聯合報╱社論】2010.08.29

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了家庭所得五等分所得比的統計,也就是將台灣最高收入廿%的家庭平均所得,與最低收入廿%的家庭平均所得做比較。二○○九年台灣的五等分所得比是六‧三四倍,十一年前(一九九九年)是五‧五倍,增加幅度不可謂小。

在主計處公布數據之外,也有媒體以財政部財稅中心的資料做計算,將所得分配細分為二十等分,進而計算最高所得五%與最低所得五%的平均所得倍數比。資料顯示,這五%高低所得比從一九九八年的卅二‧七四倍,一路飆升到二○○八年的六十六倍,上升幅度令人怵目驚心。

首先,我們要在觀念上釐清五等分所得分配與廿等分所得分配的差別。習慣上,國際間許多國家都用五等分所得比,去刻劃所得分配不均度。這樣的習慣性所得比指標並沒有什麼理論依據,純然是大家沿用、利於跨國比較而已。讀者如果以搜尋引擎查看就會發現,國際上也有部分國家採用十等分所得比或百等分所得比,計算最高與最低所得的差距。可見,用多少等分去計算所得差距,並沒有定制與定規,而用越細等分去計算所得差距,往往越能刻劃出M型社會極端富有與極端貧窮兩組人之間的對比,更能掌握不同群組人之間的相對剝奪感。

目前主計處所公布的五等分所得比,以切割所得群的絕對數字來看,其實是相當粗糙的。台灣當前最高所得的廿%家戶年所得的下限,僅在一百八十萬元左右;也就是說,若一家夫婦兩人都在賺錢,則兩位中高階公務員的薪水就可以躋身「最高」所得組,這恐怕與一般民眾的感受不符。主計處若將每年家庭收支調查抽樣戶數一萬餘,切割為廿等分,仍應有足夠樣本,實在沒有理由死守五等分所得的計算傳統,誤導政府高層對問題嚴重性的認知與了解。

若以財稅資料中心廿等分所得比來觀察台灣的所得不均,則「六十六倍」這個數字其實還可能是低估的。財稅中心的資料是由綜所稅申報戶填報、核定後整理而得。一般而言,真正的低所得者既無所得稅可資扣繳、退稅,也就沒有道理要向政府申報所得稅。準此,財稅中心的資料庫中並不含社會底層的極低收入家庭樣本;因而,台灣真正的廿等分所得不均倍數,恐怕亦不只六十六倍。

值得注意的是,府院對台灣所得不均趨勢的發言,大部分都是官樣文章,而馬總統所說「表現還不算太差」已引起一陣議論。但我們認為,馬總統可能不了解問題的全貌,也可能被主事幕僚所誤導。東亞各國最適合與台灣相比的當然就是韓國;而為了跨國比較,我們暫且以粗分的五等分所得比做為指標。有人說,所得分配惡化是全球化的自然結果,因此台韓兩地除了比較近年五等分所得的絕對數字,我們也要參照過去十年的變化趨勢。

以絕對數字來看,二○○八年台、韓的五等分所得比分別是六‧○五倍與五‧七四倍,台灣劣於韓國。以惡化趨勢看,韓國過去十年所得分配的惡化趨勢是每年○‧ 四四%,而台灣是一‧五九%,也是台灣明顯較差。財政部與主計處官員也許拿國情明顯不同的星、港數據來唬弄總統,讓他錯誤地講出「不算太差」的評論。但我們要提醒總統,台灣所得分配惡化的問題,已不容不予正視。

所得分配惡化,要怎麼辦呢?對提升底層貧苦家戶的福祉而言,社會福利移轉當然是重點。但對於上層級高所得家戶而言,則課稅是縮減所得分配不均的關鍵。過去兩年,馬政府提供社福補助並不手軟,但對富人課稅卻是投鼠忌器。台灣薪資中產階級的不平衡感,主要就是出自稅賦結構的不公。馬政府必須正視「貧富差距」的問題;政治社會學家托克維爾告訴我們:相對剝奪感的惡化,可是會造成「變天」的!



◆ 80後 遭批中國最悲慘的一代

大部分連當房奴或孩奴的資格都沒有 晚年堪憂

【記者韓化宇/綜合報導】2010-08-29 旺報

大陸知名評論員葉楚華日前在鳳凰網撰文,痛批大陸社會讓80年後(台灣稱 7年級生)年輕人淪為慾望的奴隸。在物價持續飛漲的當下,大陸80年後為了房子、車子,甚至未來的孩子不斷打拚,付出青春和心血,但最後連「當奴隸的資格都沒有」。評論稱,大陸80後「真是新中國最悲慘的一代!」

評論指出,1987年城鎮居民認為維持自己晚年消費有3萬元(人民幣,下同)就足夠了。由於通貨膨脹,2007年退休的人認為需要30萬養老金,2027年退休的人很可能需要300萬才能度過餘生。那80後等到2047年退休,光吃喝可能就要200多萬。

一輩子2千萬才夠花

評論表示,大多數80後都有一個中產夢,培育中產階級需要一個優良的教育體系,需要大量文化創意產業和高端製造業工作機會,以及比較成熟的資本市場和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但是,我們一無所有!」

成為「房奴」或「孩奴」,讓80後進入了「坐穩了奴隸的時代」的悲慘命運。評論批評,大部分80後「要麼沒工作,要麼低工資,連當房奴或孩奴的資格都沒有!」整整一代人「想做奴隸而不可得」。在淪為高房價「看客」的同時,還要承擔中國空前的養老壓力,「80後真是新中國最悲慘的一代!」

年輕人淪為慾望奴隸

評論指出,大陸學者劉仰曾聽過兩個20多歲女孩在討論,這輩子掙多少錢才足夠花。她們先是說300萬,有房子有車就夠了,後來又算了算說,「100萬能買什麼房子啊!8年淘汰一輛車,40年淘汰5輛車,一輛像樣一點的車40萬,再加上維護費、汽油費等,這輩子光化在車上至少就得300 萬。加上孩子養育費用和自己的購物慾望,這輩子2000萬勉強夠了!」

評論感慨說,慾望是現代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動力,商品社會動用一切力量為慾望推波助瀾。如今的中國,《富比士》富豪榜教育大家,金錢是成功人生的代表;鋪天蓋地、無孔不入的建案和汽車廣告;光鮮亮麗的服裝宣傳;富二代炫富行為,一再刺激人們的神經。

評論痛批,在媒體影響下,美國人提前消費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標準樣板,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應該像美國人一樣住大房子、開好車、環遊世界。慾望的急速膨脹,讓人們幸福感變得如此渺小。80後收入肯定會增加,但當收入增加10倍的時候,慾望很可能已經膨脹上百倍,「那時的我們能有幸福可言嗎?」

評論還稱,勞動分工不斷細化是生產力提高途徑,是時代大勢所趨,這意味人們一輩子只能選擇一種產業的一個環節來幹,也就是成為機器上的螺絲釘。例如劉翔擅長短跑,姚明專門打中鋒,他們都是體育界的優質螺絲釘。

能當好花瓶就已足夠

評論更說,有人說林志玲和李嘉欣只是個花瓶,這種歧視毫無道理,因這個世界需讓人賞心悅目的花瓶;一輩子能夠當好花瓶,這就完全足夠了。



◆ 特里榭:不削減負債 將失落十年

【記者陳穎柔/綜合外電報導】2010-08-29 工商時報

歐洲央行總裁特里榭周五指出,各國政府為因應這波金融危機而使公共債務大增,現今若不削減負債,恐將造成失落的10年。

特里榭表示,過去歷史的教訓是,處理遺留下來累積的失衡情況,不只是景氣開始復甦後要完成的責任,更是維持可長可久復甦的重要前提,今後10年的初步總經挑戰是確保這10年不會變成另一個「失落的10年」。

特里榭疾呼立即進行財政儉約,其觀點與美國總統歐巴馬致力於刺激經濟成長相左。距今約3個月前,歐元區爆發主權債務危機,特里榭努力抑制危機擴大。

特里榭表示,較長期而言,消費者、企業和政府的債務是導致景氣復甦趨緩的問題,而要在今後數年維持穩定和成長,需要逐步削減這些債務。根據特里榭的估算,今年底前,歐元區政府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將較2007年底增加20個百分點,美國和日本的政府債務則會至多增加45個百分點,而必須降30個百分點,才能使歐洲債務占GDP的比例減至60%。

特里榭指出,有些決策官員認為,短期經濟前景需要政府增加支出,而負債問題目前可以忽略,他認為接受這樣的觀點對全球經濟是非常危險的,日本在1990年代的情況就是一例,當時日本的銀行給予效能不彰公司的貸款逐漸演變成龐大壞帳,造成日本經濟積弱不振。

特里榭表示,公共債務龐大及欠缺削減債務計畫,將對家庭和企業構成不確定性,家庭和企業知道,他們終將面對加稅和減少支出,以削減公共債務,而負債累累也可能促使政府採行規範措施,強迫銀行和家庭背負政府負債,選擇與債務共存決不是決策官員所應選擇的道路,更不是確保景氣復甦持久之道。

fsj 提到...

財經漫遊-經濟成長 又怎麼樣?

【沈雲驄】2010-08-28 中國時報

假如你今年的薪水,只有去年的二%,會怎樣?可能活不太下去。但如果你是銀行執行長,卻可以繼續高居世界上最有錢的人。

英國《金融時報》最近公布歐美大銀行執行長的收入,發現高盛執行長布蘭范恩去年的所得,居然比前年整整少了九八%,跟金融風暴蔓延全球前的二○○七年相比,更只剩下零頭而已。

但零頭又怎樣。他去年的所得其實高達八十六萬美元,換算成台幣,將近三千萬,還是硬比絕大多數美國──更別談別的窮國──家庭一輩子所能看到的存款,高出不知道多少倍。不只有他,一家家在金融風暴中灰頭土臉的銀行,儘管好景大不如前,CEO們還是動輒好幾千萬台幣落袋。肥貓瘦了,還是肥貓。

這也就是為什麼,關心貧富差距惡化的人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難以嚥下自己收入相較之下少得可憐的事實。試想想,假如這些人年復一年,錢都賺這麼多,而且超出一般家庭那麼遠,貧富差距想縮小,談何容易?更讓人擔心的是,假如這些人炒豪宅,拉高了房價,搞奢華,為孩子們立下壞典範,我們該如何對應?

對應,絕不是在數字上動腦筋,在解讀上做文章。先前,主計處的資料顯示去年台灣最有錢的家庭,所得是最低的六十六倍,怵目驚心。但前天的經建會,卻儼然成了場官員們努力「讓人民感覺良好」的腦力激盪大會。薛承泰認為這樣比,不公平,因為最高所得前二○%戶數,人口通常較多,平均有四.三人,最低二○%戶數中的人口較少,只有一.八九人,人多賺得多,所得差距當然大;他還說,年齡結構也差很大──低所得家庭中有一半的人,是較無賺錢能力的六五歲以上人口,而相對最高所得的組別中,六五歲以上者都不到一○%。彭淮南也認為,應該把現在這種用「家戶所得」的調查方法,該為採用「每人所得」,就可以把貧富差距「縮小」。

在統計方法上,這些建議聽起來有點道理,但在現實中,根本不實際。首先,包括聯合國在內,全球財富統計大多以家庭為單位,理由無他:這本來就是合理的──看看那些明明沒工作,卻生活奢華、出手闊綽企業家太太與第二代,就能明白這道理。至於年齡結構,固然是官員們眼中貧富差距統計惡化的「果」,也是「因」──看看有多少老人家庭,是因為長期貧困、無法好好培養下一代而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也能明白這簡單的道理,也自然會憂心國家的貧富差距惡化。

不明白這道理的官員,當然無法正確對應人民的憂心。例如李述德,反而替有錢人抱不平地說,去年所得最高家庭所繳的稅,占總稅收的四成三,低收入(那些適用六%以下稅率)的,對稅收貢獻只占七%,換言之,有錢人並不是沒在繳稅,沒貢獻的,是窮人。

這不是裝天真,就是真糊塗。全世界正在苦惱的,正是少數有錢人因為財富越滾越快,所以稅收貢獻度愈來愈高;窮人沒法繳更多稅,正是因為收入停滯不前。這還不談主計處數字所代表的,其實不是「貧富」差距,只是「所得」差距,若要追究,多年來有多少富人聘請了很厲害的會計師替他們把財富藏起來,以至於如今壓根不必報稅?有多少富人就算繳了稅,仍然以一般家庭望塵莫及的速度在累積財富?

累積財富,當然天經地義。過去四小龍,現在的四金磚,全都是在人民想要累積財富的驅策中成長的。但很多研究已發現,當經濟有了成績,財富累積到能在全球排名前段班時,財富是否合理地分配、肥貓們的財富是否取之有道,往往才是人民更關心的課題。

這個課題,當然沒有簡單的答案。但至少我們需要官員們的覺醒,從「成長跑步機」上跳下來,別再帶領人民在追求經濟成長中疲於奔命;相反的,投入更多心力檢討所有造成貧富差距惡化的制度──例如稅制,為什麼直到今天,工人們辛苦上班的所得要課稅,肥貓們交易股票的所得卻不必繳半毛錢?

別在數字遊戲中自我感覺良好,面對人民的焦慮吧。(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 社論-驚人的數據,主政者聞出警訊嗎

【本報訊】2010-08-28 中國時報

最近官方公布的三項統計數字,從主計處、財稅資料中心到內政部的統計皆呈現一致的趨勢,即國內貧富差距問題比十年前來得嚴重。其實,統計數字所呈現的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數字背後隱藏的結構問題,包括失衡的產業結構與不公的稅制,這些問題並非窮人自己可以解決,政府當然責無旁貸。不過,如果政府僅著眼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卻忽視租稅改革,這是不夠的。

今年景氣大好,主計處上修GDP成長率至八.二四%,創下廿一年新高。台北百貨公司舉辦貴賓之夜,六小時創下八億多元的消費奇蹟,貴婦人刷卡買珠寶,一出手就是七千萬元,令人咋舌;相對地,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窮人,日子一直苦哈哈,即使是一般薪水階級,十年來的薪資成長扣除通膨之後,實際是負成長,成了窮忙族。

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以五等分位計,最富有二○%與最窮二○%可支配所得差距(未納入社福與租稅移轉收支),從二○○○年的六.五七倍增至二○○九年的八.二二倍。財稅資料中心依綜合所得資料分為二十等份,最富有五%與最窮五%的所得差距,從一九九八年的卅三倍增加至二○○八年的六十六倍,兩項統計均創歷史新高。

不論主計處或財稅資料中心的統計均有盲點,前者主要透過問卷調查,訪問一萬三千多個樣本,但實際上很難訪問到真正的富人與窮人,問卷內容也不包括大筆買賣房地產交易與進出股市獲利的所得;財稅資料中心以五百四十多萬納稅人「課稅所得」為主,而資本利得、海外所得均不在報稅範圍內,因此這兩項統計均嚴重低估了貧富差距的真實情況。至於內政部貧窮家庭統計,截至今年第二季止共有十萬八千戶,貧窮人數達廿六萬多人,雙雙創下歷史新高。不過這項統計不包括因產業外移或競爭力不足,有工作能力卻找不到工作的新貧一族;以及低技術、低薪資且被排除在政府低收入補助標準外的近貧一族。保守估計,國內新貧與近貧一族逾百萬人,這些看不見的窮人幾乎無法分享到經濟成長果實。

值得注意的是,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十年來,最低所得組平均可支配所得不增反減,從廿七萬五千元降為廿二萬二千元,已退步到一九九一年水準。民眾要問,如經濟成長果實無法由全民共享,這樣的成長有什麼意義呢?

貧富差距不斷惡化,除了來自於全球化衝擊、產業結構失衡,更大問題在於稅制不公。主計處的統計可以看出,政府透過社會福利與租稅工具縮小貧富差距,其中,社會福利的比重越來越高,而租稅的效果卻越來越小,前年租稅效果還有○.一六倍,去年甚至降至○.一三倍,租稅的功能不斷萎縮,幾乎快要看不見了。

台灣是全球少數給予資本利得免稅的國家,近年又不斷為富人減稅,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政府不當減稅的後果,造成稅收減少,財政更加拮据,中央政府債務餘額將在民國一百年達到最高峰;在惡性循環下,財政困難將直接衝擊政府各項社福、教育支出,甚至連為公務員加薪都辦不到。內政部官員不諱言「台灣真正的問題是,永遠課不到有錢人的稅。」

在國際上,通常以吉尼係數做比較,數字越高表示貧富差距越大,新加坡、中國、香港的貧富差距均比台灣嚴重;北歐各國、亞洲的日本、南韓則比台灣小。我們究竟要比好的,還是比爛的?如果自己跟自己比,相較於十年前,台灣的貧富差距顯著惡化,而且還有逾百萬的新貧與近貧族散布在各個角落,未列入統計。在這樣的情況下,馬總統卻說:「台灣貧富差距還不算太差。」

窮人平常很少有發言的機會,即使有,也沒人肯聽。如果馬政府只看到表面亮麗的經濟成長數字,即沾沾自喜,無視於貧富差距擴大的事實,窮人也莫可奈何。

三年前,馬總統曾批評當時的扁政府「看不到新貧族的迫切需求,令人遺憾」;如今馬總統就任二年多,人民也要問問馬總統,是否聽到了窮人的聲音?

※ 相關報導︰

* 自由市場與全球化
http://stasis.pixnet.net/blog/post/22795715

fsj 提到...

5大經濟泡沫成形 學者拉警報

【尹德瀚/綜合報導】2010-08-30 中國時報

近十年來,投資人目睹網路和房市兩大泡沫先後破滅,理應學到教訓,不過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教授索耐特(Didier Sornette)警告,全球目前已有幾個泡沫正在形成,必須提高警覺。

對資產泡沫素有研究的索耐特說,面對當前低利率、低報酬率的經濟環境,大家都在找尋資金避風港,從而造就出形成泡沫的絕佳環境。他指出了幾個疑似泡沫。

第一個大泡沫是中國經濟。過去十五年中國股市漲幅近三○○%;令人擔心的是,中國的成長力道不少來自借貸。去年中國各銀行放款比前年成長一倍,放款總額達GDP的二九%;估計中國空屋已逾六千五百萬戶,但房價持續上揚。

近來中國泡沫已出現破滅跡象,股市今年欲振乏力,七月份製造業成長寫下十七個月來的新低。中國央行對風險放款開始緊縮,精明的投資人開始看空中國股市。

第二個可能的泡沫是美國公債。在經濟前景不確定的年代,投資人追求安全。美國公債的地位雖不再固若金湯,投資人對其信心仍遠大於希臘公債。過去兩年美國政府發行公債達三.三兆美元,價格理應下跌,但美國公債逆勢上漲一四%。

然而有些專家不認為美國公債會是泡沫,因為美國國債占其GDP比例還在可控制的四○%。經濟學者說,一旦比例增至九○%,就會抑制經濟成長。但美國「國會預算處」(CBO)預測,即使政府毫無作為,也需九年才會達到這個水準。

黃金市場是第三個可能的泡沫。金價五年來迭創新高,漲幅達一五○%,且愈來愈多人因擔心通貨膨脹而投入這個市場。但通膨並未發生,而金價已開始下滑,七月份跌了六%。經濟學者警告,經濟若持續疲軟可能導致通貨緊縮,屆時金價可能崩盤。

第四個值得觀察的是棉花市場。去年美國棉產量一二二○萬捆,係廿年來最低,棉價則漲至一磅八十美分,漲幅近一倍。但美國今年棉產量可望比去年增加五○%,屆時棉價勢必走跌。

最後則是以開採頁岩天然氣為單一業務的能源企業,如美國「西南能源公司」(Southwestern Energy),過去五年因石油飆漲,股價上揚一六○%,本益比較其他石油公司高出許多。但開採頁岩天然氣面臨的反對壓力越來越大,加上油價回穩,未來這類公司股價堪虞。



◆ 冷眼集/審查牛步 最衰的是保戶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特稿】2010.08.31

博智入主南山案延宕一年多,投審會何時要審查搞得神祕兮兮,外界猜測不斷,還不時有來自AIG集團的放話恐嚇,拖垮保戶信心,也拖累政府威信。反正橫豎就這麼一刀,為何需要磨這麼久?

一件原本不算複雜的股權移轉案,因為投資者大股東具備中國政協身分,讓事情變得複雜化;再加上AIG集團倨傲態度,不時挑釁放話,試圖以政府最害怕的「失業率」來逼和政府,讓南山股權移轉案再度蒙上陰影。

南山人壽如何善後,金管會表示要看投審會決議,但是投審會這廂卻遲遲沒有動作。解決南山問題真有那麼困難嗎? 1個股東條件資格審核的問題,主管機關卻可以拖了1年多,是不具備審查能力? 還是背後有什麼不為外人道的考量? 抑或是遇到的對手是美國,我們就自動矮人家一截,處處得委曲求全?

從AIG宣布要把南山人壽賣掉開始,原本是市場優等生的南山人壽立刻從雲端跌入谷底,不但業績一落千丈,內部員工也早已人心渙散。員工可以跳槽,另外擇木而棲,但是400 萬保戶卻沒有選擇餘地,儘管心焦如焚卻仍只能靜待政府如蝸步般的審核速度。

資訊發達的時代,要查股東身分其實沒有那麼困難,博智到底具不具備資格入主南山,沒有那麼多灰色地帶無法解釋。如果不行,投審會的大刀就該早點快刀斬亂麻;如果可以,那更不需要拖延迴避。政府,不要讓行政程序的怠惰,拖垮保戶的權益。

※ 相關報導:

* 博智接手南山人壽?明審資格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5817595.shtml

fsj 提到...

大家都想加薪水

【聯合報╱社論】2010.08.31

公務員該不該加薪,並不是適合拿到選舉舞台上討論的議題,因為注定會因政治效應而變質。但邇來這個議題卻產生一定的張力,也引起廣泛的討論;最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支持或反對公務員加薪的人,都將眼光放在一個更大的目標:期待一般民眾的薪水也能夠調升。

的確,公務員已經六年未曾調薪;但轉頭看看民間企業,許多薪資階級則更久未嘗過加薪的滋味,誰不想要打破薪資凍結的噩夢。過去十年,台灣的經濟欲進不前,國民所得呈現停滯,政府用盡各種長短偏方,仍無法將失業率降到百分之五以下。現在,經濟有明顯好轉跡象,如果公務員薪資調升能促進消費,並帶動民間企業跟著調漲,豈非美事一樁?

然而,公務員加薪與民間企業加薪之間的連動關係,卻不容易證明能夠成立。以過去十年為例,公務員曾兩度加薪,漲幅均為百分之三;同一期間,民間薪資卻未隨之上揚,薪資浮動幅度均不到一個百分點。可見,民間調薪的動能,要視個別產業及企業經營獲利的支撐力道,而不在公務員調薪的帶動。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要民眾勒緊褲帶接受公務員先行加薪,恐將引起強烈反彈。

這也是吳內閣對郝龍斌的喊話回應得如此小心翼翼的原因。正當選舉季節,加薪或許有助於鞏固公教選票,但如果激怒一般大眾,則將得不償失。何況,如此一來,更將落人「政策買票」的口實,徒然提供反對黨攻擊的口實,對執政黨絕非利多。至於一度傳出政府將以「加發半個月獎金」來取代加薪,看似幅度相去不遠,但從消費理論觀察,這類「非經常性所得」一向無助於刺激消費。

選舉當前,加薪議題格外敏感,時機因素限制了討論及實現的空間;但這並不表示這個議題不該提出,或者不需要認真考慮。相反的,以最近台灣經濟好轉的走勢,要打破受薪階級多年來實質所得不增反減的苦悶,此時不做,更待何時。換句話說,政府必須考慮的,不只是公務員調薪這樣的小格局,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擴大就業、提高所得,把經濟成長的甜美果實分贈給更多辛勤的人民共享。

再站高一點看,這時候談加薪,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任務,就是矯正貧富差距懸殊化的結構性問題。近幾年台灣貧富差距明顯擴大,除了失業人口增多,許多基層勞動者的薪資受到就業市場分殊化的人為壓低,都亟待改善。以公務員加薪為例,事實上郝龍斌最初提出此議,主要是在為勞苦的「基層公務員」請命;但隨即被混淆為全體公務員加薪,從而失焦。吳內閣說,加薪百分之三,政府要增加兩百多億的負擔;但若把目標聚焦在所得偏低的兩成公務員身上,也許二、三十億即可達成;事情更容易實現,意義卻更不平凡,不是嗎?

從這個角度看,要平衡薪資階層的所得差距,其實不只是馬政府的責任,民間企業也應將之列為經營者的共同追求。原因無他,馬總統一上任即遭逢金融危機,但政府仍堅持採取了各種開放、減稅及租稅獎勵的措施,不惜犧牲千億財政收入,為企業打造更有競爭力的經營環境。如今,這些政策已逐漸看到成效,不少企業開始歡呼收割;此時,經營者和員工分享獲利,盡一己社會回饋的責任,不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苦過十年,談加薪,應該不是太奢侈的願望。台灣不能一直讓年輕人只領22K的待遇,有大志的企業也不該把派遣人力視為理所當然;否則,落居四小龍之末的國民所得,會讓台灣人持續灰心喪志。台灣國民所得停滯十年的魔咒要打破,貧富差距的深淵要填補,得靠政府和企業攜手拿出力量。兩年前馬政府為企業減稅的決心有多大,現在政府及企業主就應當用等量的努力,來幫助基層廣大的勞動者吧!

※ 相關報導:

* 投審會駁回申請案 博智娶南山沒指望?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5820139.shtml

* 救經濟!美國擬放寬軍火出口管制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819991.shtml

美國國防和高科技公司長久以來一直抱怨,部分出口管制法規可追溯到冷戰時期,過時的管制害他們每年損失數十億美元生意。美國盟邦也不滿美國軍品出售管制嚴苛,以致他們常常得等待多年,才能取得美國武器系統的備用零件。

* 救經濟!歐巴馬考慮再減稅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819978.shtml

美國總統歐巴馬30日說,他的經濟團隊正在研究採取更多措施,像是進一步減稅,以鼓勵企業界投入資金,希望能在短期內促進經濟成長、增加就業機會,並提高長期競爭力。



◆ 六成七想進科技業 卻有四成六科技人當逃兵

【中廣新聞/張雅惠】2010-08-31

調查指出,六成七的「非科技人」想進科技業,但有四成六的「科技人」考慮或已經離開科技業。曾經是上櫃科技公司總經理的林梅芳,如今轉戰幼兒教育事業,她說,科技業的壓力大,很多市場因素不是自己可以掌握,她忠於自己,追求喜歡的工作,業務行銷出身隨時可以進出,但只有科技背景就要三思。

科技產業門裡門外大不同!104人力銀行調查,六成七沒有科技經驗的上班族希望進入科技業,最想進鴻海、台積電、華碩、宏碁、宏達電,理由是:收入比較高、福利好、有發展前景;已經在科技業的上班族最想進的是台積電、聯發科、宏達電、鴻海、台達電,但也有四成六的科技人打算或已經離開科技業。

曾經在昱泉遊戲擔任總經理的林梅芳兩年前閃電離職,多年前,她就掙扎離開科技業,最後是姐姐罹患癌症兩個月之內離開人世,讓她捨棄高薪CEO,原本想休息一年,一個月後轉戰BabyBoss總經理。她說,人生不是只追求財富,必須忠於自己最真實的聲音。

「不眠不休的毅力和抗壓性都很重要,產品要做出來,你要如期如質,你要適合市場的需求,又要掌控成本,一旦延宕就是錢,但很多又不是你人為可以掌握的」

科技人給門外人的建議,未來五年科技業的領頭羊是LED、IC設計、晶圓代工、消費性電子、以及掌上型電子產品,不過,科技薪貴已經是過去式,不要對薪資福利有高的憧憬,必須有超時工作的心理準備,以及科技業景氣波動大,要有大起大落的準備;金融海嘯之後,三分之一科技人的薪水還沒有回到海嘯之前。



◆ 全球觀點-網路隱私的十大謬誤

【蕭美惠整理】2010-08-31 工商時報

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魯賓(Paul H. Rubin)投書華爾街日報指出,網路隱私已成為當今熱門的公共議題,美國國會總是想要加強立法,俾以管理有關人們興趣、嗜好等的資訊用途。很可惜的是,這類討論往往導致許多錯誤的觀念。作者並列舉網路隱私的十大謬誤:

1.隱私是免費的。許多隱私權倡議者認為隱私是免費的午餐,意思是說消費者不必付出什麼,就能獲得更多隱私。可是,事情不是這樣的。作者指出,隱私與資訊之間存間一種強烈的交換關係(trade-off):消費者愈想擁有更多隱私,可用於經濟的資訊就愈少。由於資訊可協助市場妥善運作,增加隱私的代價是市場減少效率。

2.如果隱私有代價,則由企業負擔。部份人士承認限制消費者資訊用途的隱私權立法確實有其代價,但他們認為這些代價完全由企業負擔。可是作者認為,消費者因這類資訊的用途而獲得莫大的好處。

想想網路上免費的東西:新聞、搜尋引擎、股價、比賽結果、地圖等。單是Google便提供超過50種免費服務,全部由使用消費者資訊的目標廣告(targeted advertising)贊助。如果廣告營收下降或者成本增加,那麼免費服務就會減少。

3.如果消費者無法控制資訊,必然是企業獲勝、消費者慘敗的局面。其實,企業擁有更準確的資訊,就能進行更準確的目標廣告。若應用在其他用途,例如信用評等,消費者的信用成本必然可以下降。

4.資訊用途是要不就全都露,要不就一絲不露。許多人主張,Google等的企業即便被限制資訊用途,照舊會提供服務。話雖不錯,但他們的服務品質會下降,對消費者也比較沒有價值。例如,搜尋引擎瞭解用戶的喜好才能提供更精準的搜尋結果。縮短搜尋紀錄將減低搜尋效率。

5.如果消費者沒有了隱私,就會有人獲悉他們的祕密。大多數的資訊是匿名之下被使用。即使真的事關個人,也只有電腦知道。作者強調,我們還無法接受「某件事被知道,但沒有人真的知道」這種觀念,但網路資訊正是如此。

6.資訊可用來做為差別訂價,而傷害消費者。意思是說,廠商可能藉由購買紀錄發現消費者願意付高價購買特定商品。但作者認為,差別訂價的好處仍有待商榷。但若差別訂價讓廠商提供更多服務,常見的例子是虛擬商品和手機應用程式等服務,反而有利於消費者。

7.如果消費者知道自己的資訊怎麼被使用,他們會氣炸的。儘管隱私倡議團體一再警告,消費者卻懶得去查明網路上的資訊是如何被運用。因為不同於遭污染的食品實際上危害人體健康,網路資訊的用途沒有造成實質傷害,所以消費者不想去搞清楚。

8.加強隱私可增強安全及減少風險 。作者表示,正好相反。企業可運用資訊以驗證身份及防範網路犯罪與盜用身份。例如,發卡公司會來電詢問你是否在陌生的地點刷卡。如果沒有消費者資訊,就無法驗證身份,反而增加了風險。

9.限制資訊用途有利於消費者。事實上,減少資訊應用的政策往往適得其反,因為此類資訊的用途大多是善意及重要的。

10.目標廣告誘使人們購買不想要或不需要的東西。這種想法不符合市場經濟基礎。市場經濟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買家與賣家皆因志願交易而獲利。如果不是這樣,那麼計畫經濟應該更有效率,而我們都明白計畫經濟是一大敗筆。

fsj 提到...

博智股東一再變動 併購南山案駁回

【聯合報╱記者朱婉寧、孫中英/台北報導】2010.09.01

亞洲史上最大的保險併購案、香港博智中策集團入主南山人壽破局了!經濟部投審會審議委員會昨天決議駁回此案,因為博智的股東結構一再變動,金管會質疑其誠信及長期經營能力,勞委會也因博智未對南山人壽員工權益做出具體承諾而反對併購。

經濟部表示,博智收到處分書後,依法可在卅天內提起訴願;如對訴願結果不服,還可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

美國國際AIG集團昨晚發出聲明表示,對台灣政府這項結果「甚為失望」,本周內將與南山人壽董事會及主管機關會面,找出對各方最有利的作法。香港博智集團則表示,會提出行政訴願。

受全球金融海嘯衝擊,美國國際AIG集團去年十月以廿一點五億美元(將近七百億元台幣),出售台灣南山人壽百分之九十七點五七的股權,給香港博智金融控股。因為博智及香港中策集團被外界懷疑有中資,甚至背後可能有港資「禿鷹」,輿論紛紛要求投審會「嚴審」。經濟部八個月的審查期間,經過十三次補件,召開三次協調會,程序曲折,史上僅見。

因為外界緊釘這項交易案背後的中資背景,經濟部次長黃重球昨天表示,投審會主要是透過國安系統、駐外單位及民間徵信公司,徹底清查博智的每一位股東背景。

因為台灣政府傾全力嚴審股東背景與資金來源,香港博智中策集團被逼得頻頻更換股東結構。

相關官員透露,博智最早遞件的股東為四十四人,後來變更為五十二人,之後股東人數一變再變,「只要媒體一爆料某股東可能具中資背景,股東結構馬上又改變」,讓投審會及金管會必須從頭審查。

官員透露,最誇張的是,博智最後補件的期限是八月四日,當天博智竟然再度剔除其中廿三名股東。

原中策集團股東中包括張松橋、劉鑾雄、吳良好、李鋈麟,都具有大陸政協委員身分;另外,博智的柯清輝等人也都是政協委員。不過,官員指出,後來經投審會查詢,確認博智不屬於中資,應視為外資。

官員指出,博智的舉動,讓主管機關懷疑其長期經營承諾及股東是否適格,官員強調「這是誠信問題!」,頻頻更換股東的公司,「怎麼讓人信任?」

※ 相關報導:

* 南山人壽1.73兆資產誘人 買家搶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5821663.shtml



◆ 金管會釘南山資金 防大裁員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2010.09.01

博智入主南人壽山案遭駁回,金管會擬訂因應措施,除希望美國AIG集團繼續經營南山外,也將持續控管南山資產及資金匯出入,一旦AIG集團採取緊縮業務或大幅裁員,有礙健全經營時,必要時也會採取相關監理措施,維護保戶權益。

金管會主委陳裕璋昨天下午三點,以傳真方式,將台灣駁回博智投資南山的結果告知AIG總部。

金管會保險局長黃天牧表示,金管會替南山的保戶顧好南山的資產,會持續控管南山人壽的資產,讓保戶、員工安心。

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指出,博智中策集團投資南山,有兩項不符合金管會要求:一是買方財務能力需能因應未來增資需求;二是買方必須對南山有長期經營承諾;但金管會對這兩點都存疑。

吳當傑說,金管會希望博智中策的股東長期(至少七年)經營南山,因此希望這些股東將持有的中策股票信託,以達到承諾;但從博智提供的資料中,金管會對他們提出的海外信託公司存疑。

至於增資能力,博智和AIG雖已表示,在交易完成時,會拿出三點二五億美元(約台幣一零四億元)放入保管帳戶四年,確保南山人壽未來增資無虞。但吳當傑說,除此之外,博智就無其他增資計畫。

至於美國AIG集團放話,如果金管會不通過此案,不排除縮減南山人壽的規模、並且裁員。吳當傑說,AIG集團全球執行長班默謝來金管會拜會時,的確關心審查進度,但並未提要裁員、撤資。

【記者陳洛薇/台北報導】經濟部投審會昨天以金管會未許可同意為由,確定駁回博智中策集團入主南山人壽案。行政院長吳敦義被問及此事時表示,行政院尊重金管會獨立行使職權,這件案子他從不過問。

吳敦義強調,這是金管會的職權,且金管會是獨立機關,金管會的業務不必問行政院;他從不過問此案,只是注意它的發展,希望不要拖太長的時間,並依法審慎、公平的審核。

fsj 提到...

經濟部 看見經濟三大隱憂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2010.09.03

景氣快速回升,經濟部預估今、明兩年的民間投資可望雙雙重登2兆元,出口與外銷訂單表現今年也可望再創新高:但高失業率、貧富差距與產業結構多元化不足,將成為台灣經濟三大隱憂。

經濟部統計處昨(2)日發布「當前經濟情勢概況」,強調當前台灣經濟形勢是「高度成長、物價低穩」,並預期今年民間投資有機會達2.33兆元的六年新高,預估明年民間投資成長也可達2.1兆元。

官員指出,國內製造業產能利用率大幅提高,部分國際半導體大廠擴大委外代工,以及大陸勞動成本提升、自動化需求提高,都刺激台灣電子與機械產品大舉出口,晶圓代工及封測雙雄等四大廠預計今年投資2,538億元,較去年成長九成,將有助轉換為出口產能,及提高全球市占率。

但經濟部強調,這波經濟復甦主要是由電子資訊工業帶動,突顯產業結構多元性仍不足,可能累及國內所得分配不均;加上企業加速全球布局,海外生產比重攀升,可能牽制國內就業動能。



◆ 亞幣狂升 亞洲各國央行揚言干預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2010.09.03

美國經濟數據亮麗,減輕全球復甦減速的疑慮,使得韓元和菲律賓披索匯價2日盤中升抵兩周新高,其他亞幣隨之走高。但這引來亞洲央行關切,泰國、新加坡和日本央行紛紛傳出將採取對策,必要時不惜干預匯市。

國際貨幣基金(IMF)1日上修南韓全年度經濟成長率預估值至6.1%,並表示韓元匯價「遭低估」,央行有升息空間。韓元2日連續第二個交易日上漲,升值0.33%至1180.9韓元兌1美元。

菲律賓財政部長普里斯瑪2日公布,如果明年經濟成長率達7%,預算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可望降為2.5% ,今年成長率則可望超越6%的目標區間上限。前市收紅的披索2日續揚0.44%,報44.9披索兌1美元。

美國聯準會可能進一步放寬銀根,加上亞洲經濟持續復甦,提高了亞洲央行升息的可能性,使亞幣一路走強。對此亞洲各國備感憂心,唯恐出口競爭力被削弱。

消息人士透露,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正密切觀察星元走勢,如果匯價逼近歷史高點,準備進場干預匯市;但若星元走勢與其他亞幣一致,短到中期內仍會讓星元兌美元升值。

星元2日連續三個交易日上漲,微升0.01%至1.3456星元兌1美元,今年來共漲4%。

泰國財政部2日則為節節攀升的泰銖召開高層緊急政策會議,並要求央行嚴密監控泰銖動態。財政部長乃功表示,儘管目前外匯市場尚未有投機炒匯,但央行已備妥必要的政策工具。

泰銖今年來共漲6.4%,在亞幣中兌美元漲幅僅次於馬幣。泰國政府在緊急會議並未決定實質措施,匯市反應冷淡,泰銖2日漲勢稍歇,但僅下跌0.03%至31.17泰銖兌1美元。

在執政的民主黨即將舉行黨魁大選的日本,日圓匯價早就是頭號議題。身為前首相的參選人小澤一郎表示,干預匯市是必要之舉,即使成效微薄,政府仍須「想盡辦法」阻升日圓。

另據日本共同社報導,如果日圓持續走強,日本央行可能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包括擴大企業低利貸款、增加收購日本公債,或調降基準利率。

日銀30日才擴大企業低利貸款,但市場普遍認為政策力度不夠,未能阻升日圓。日圓2日小漲0.34%,報84.15日圓兌1美元。



◆ 郵儲融資公建 金管會沒點頭

【經濟日報╱記者徐碧華、李淑慧/台北報導】2010.09.03

經建會官員昨(2)日表示,交通部和中央銀行已經同意讓郵政儲金的三成、約1.5兆元直接融資公共建設,解決愛台12建設部分資金來源。全案等金管會同意即可實行。

官員說,這將是中華郵政往郵政銀行發展的一大步,郵儲將透過對公共建設直接融資,建立授信審查的種籽部隊。

不過,金管會對此態度保留。銀行局官員指出,現在各銀行游資充沛,重大工程要跟商業銀行借款,資金來源絕對不成問題。郵政儲金過去並無放款經驗,一下子要放1.5兆元,風險難以控制;且若因而損及存戶權益,要由誰負責。

銀行局官員說,郵政儲金現在有一套轉存機制,資金可以存到商業銀行,再由商業銀行貸放;主管機關對商業銀行辦理放款也有一套監理機制,包括要求資本適足率需達8%以上,有足夠的資本因應業務可能產生的損失,但而郵政儲金並無此機制。

相關官員也透露,金管會先前一直未點頭,主要是認為中華郵政運用儲金應具備風險控管能力,不能單靠經建會推薦就輕易放款。

官員表示,產壽險資金已可投入公共建設,但郵儲的資金量大、便宜,以研擬辦法規定郵儲金可直接借給公共建設的資金上限為三成來看,約1.5兆元。

fsj 提到...

台灣經濟也須「調結構」了

【經濟日報╱社論】2010.09.04

經濟部本周提出「當前經濟情勢概況」,強調當前台灣經濟形勢是「高度成長、物價低穩」;但也同時指出,這波經濟復甦主要由電子資訊工業帶動,凸顯出台灣產業結構的多元性仍不足,並可能累及國內所得分配不均,加上企業加速全球布局,海外生產比重攀升,可能牽制國內就業動能,因而衍生高失業率、貧富差距及產業結構多元化不足等三大經濟隱憂。這意味,雖然台灣經濟成長快速,但仍存在產業、所得及就業等三大結構性問題;亦呼應我們一再強調的,今年後續經濟施政的重點,要從「追求成長」移向「調整結構」。

當前台灣經濟成長來源、所得、產業、就業及區域等結構問題,有些是個別原因造成,例如所得結構惡化,就明顯與稅制結構有關;也有些是關聯因素引起,例如產業結構多元性不足及海外生產比重等產業及區域結構因素,進而造成了就業及所得結構問題。不過,我們還是得真正釐清這些結構性問題的根源及相互關聯性,以免產生政策誤導,例如所謂產業結構多元性不足,其核心關鍵為何?政策上又是否可以推論為台灣產業結構應是遍地開花?

台灣電子資訊業夠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有其背景及努力,包括研發經費占全產業七成、匯集台灣過半的資金及優秀科技人才等,才造就了電子資訊產值雖僅占整體國內生產毛額(GDP)11%,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卻能超過30%以上。更重要的是,在經濟發展階段上,當脫離依賴資源發展,進入技術或創新導向發展階段時,產業的發展及擴張效應都需奠基於核心技術,例如日韓是以視聽及光學技術為核心,再搭配新興的通訊技術,進而捲動了其資訊通訊科技(ICT)產業的發展。至於台灣,以往真正稱得上核心技術者,僅有半導體製程技術,台灣產業也由此衍生發展出與此相近的製造業,包括液晶面板、太陽能面板等;但也因為如此,台灣僅有製程的核心技術,沒有原創及系統技術能力,使得下游產業只能代工拚成本,成本拚不過,當然只得外移。

這樣的情形不僅出現在電子資訊產業,也發生在金屬及石化相關產業上,只不過這些產業的處境更慘,連類似半導體的核心技術都沒有,所以上下游都得拚成本,上游產業甚至以苛扣外部成本投入,作為獲利的基礎,當然成不了經濟成長貢獻的主要來源。因此,精確地說,過去台灣產業結構的問題在於,在核心技術上,只靠單一製程技術,在製造上,只發展出資本技術密集的中間財及零組件產業,以致台灣GDP雖然增加了,但大部分分配給了設備折舊,可以分配給薪資及利潤的份額自然受到壓縮;至於不用提撥設備折舊費用的下游總部經濟,雖然營業收入受惠於海外事業成長,但這也與台灣勞工無關,自然也無法分享其利益。

以目前台灣資金淹腳目及積極推展貿易自由化的環境,在外部成本仍無法內生化的情形下,資本密集產業將更顯比較優勢,並因其投資金額龐大,自然成為政府政策的重心;但這類大型投資,若其設備大都來自進口,所生產的原物料及零組件也大都出口,那麼對台灣的就業、薪資甚至利潤的增加都微乎其微,倘若台灣再賠進環保等外部成本,那就更得不償失。

所幸,對於產業結構優化的思維,已逐漸獲社會認可;台灣的核心技術也在機械領域看到曙光,電子資訊產業則已開始從事下游系統及服務示範,並將電子技術嘗試應用於其他產業,這些都是值得期待的努力,並希望看到政府在政策面展現更明確的決心。



◆ 全球招商 準備好了?

【聯合報╱王伯元/創投業(台北市)】2010.09.04

政府積極推動全球招商計畫,初步選定桃園國際航空城、都市更新、便捷交通等十二項招商主軸及指標性計畫,希望能吸引外資來台投資。立意很好,但捫心自問,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台灣的人才及創意向來卓越,但硬體基礎建設老舊。除國家門面桃園國際機場殘破外,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建設,諸如交通、環境、教育、環保、能源等,都存在著很大的進步空間。

長久以來,台灣的基礎建設都一直擺脫不了選舉的考量,不管中央或地方,為了展現政績,寧願去蓋一座外觀雄偉但不實用的文化中心,而吝於將錢花在看不到下水道工程上。每年政府的歲計預算公共工程都佔了極大的比例,但是卻缺乏長遠的目標及策略性的規劃,以致十多年台灣少見宏觀的建設,相較於亞洲鄰近的國家如新加坡、韓國、中國大陸的進步,台灣的整體面貌顯得老舊,即使在北、高等大都會,建築物新舊雜陳,外觀缺乏整理,市容顯得非常雜亂。馬路路面到處修修補補,走起來崎嶇不平,這些看在外國投資者的眼裡,都會減低他們對投資台灣的興趣。

改善基礎建設及生活環境只是吸引外資的最基本條件,但真正影響外資投資意願的則是更高層次的考量,那就是投資區域的穩定性,尤其是政治及軍事上的風險,以及司法內政的透明度。前者馬政府上台後做了很大的努力,兩岸關係在彼此都展現友善及誠意的情形下,大幅去除外資對台海情勢的疑慮,這點值得肯定。後者就是現階段我們最應努力的目標。長期以來,台灣的司法透明度無法讓人產生足夠的信賴感,時有外力干擾,影響司法的獨立運作。尤其最近一連串的弊病曝光,更令人見識到司法界的黑幕重重。

外資來台投資,最重視的就是,是否能在既定的遊戲規則上,公平、公正、公開地從事商業活動。遇到問題時,也有明確的法令條文可以依循。目前所爆發出來各種司法醜聞,代表的是台灣司法內政上的汙點,如不徹底改進,很難說服外資來台投資。對此,我們也很欣慰看到馬政府針對司法肅貪改革的決心。希望在新的司法院正副院長上任後,能針對長期以來的弊病做大刀闊斧的整頓,讓國人重拾信心,也提升台灣的國際形象,有利外資來台投資。

台灣有許多優勢,即使經濟因過去鎖國政策而受到影響,但對未來,我們還是抱持樂觀態度。只是自信要伴隨著自省自覺,否則就流於夜郎自大。不要認為我們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理所當然要來台灣投資,而是要想辦法改善自身條件,創造讓人無法不來投資的理由,這才是現階段最迫切最實際的作法。



◆ 招商後環保誰把關 返鄉回流的真是鮭魚?

【聯合報╱高正忠/交大環工所所長(新竹市)】2010.09.05

我們總認為大陸的環保要超越台灣,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曾幾何時,大陸已在改變了,且比預期早了很多年。更讓人感嘆的是,居然已有一些台商,受不了大陸嚴格的環保標準,準備打包回鄉。

當年搶著去大陸的台商,近年來開始回流了,一些原來閒置已久的工業區也漸漸有人氣了。一些縣巿首長很高興,得意洋洋的表示招商成功,而經濟部為了拚績效,幾乎都展開雙手迎接回流的廠商,然而這些返鄉的台商真的是鮭魚嗎?

鮭魚迴游是返回清淨的水質產卵,而這些因為大陸採較嚴格環保標準,被迫返鄉的廠商將帶給台灣什麼?實在值得我們注意。

我更擔心的是,在現今拚經濟的思維下,不可能期望地方政府或經濟部,去要求這些廠商作好環保,肯定是會推給環保署,但環保署又能作什麼?依現今的情況,我預期環保署能做的也很有限。環保署至今仍然沒有總量管制標準,而針對個別廠商的標準卻又仍然寬鬆,我實在不預期能管什麼。

近來中科事件,社會上又起了環保與經濟衝突的爭議,我向來告訴學生,環保並不會與經濟衝突,這也很容易證明,因為全世界經濟比我們好的國家,環保都比我們好。若是環保與經濟衝突,那應該是環保愈好,經濟愈差,而可以證明這種情形的國家少之又少。

頗感嘆國內環保的發展,其實大陸的國民所得,要超越台灣仍然需要很多年。但我實在很擔心,我們的環保已在逐漸落後中。ECFA中也有不少產業,是大陸未來不想要的高汙染產業,環保輸給先進國家也就算了,還不會覺得太丟臉,總是還可以盼望我們有一天,也會進步到可以追得上先進國家。

但若有一天台灣的環境保護落後大陸,會讓我覺得頗慚愧,希望在我退休前,都不要看到這一天到來。國人返鄉應該歡迎,但我實在很擔心,這些受不了大陸環保標準的廠商將帶回什麼?更糟的是,各縣巿首長及經濟部都熱烈歡迎,大家搶著要,衷心期望這些廠商返鄉不會製造更多汙染。

fsj 提到...

中國首次公開外匯儲備結構

中央社 2010.09.04

據報導,中國首次披露外匯儲備的分配比率,其中美元約佔65%。

中國國家外匯儲備分配一直被認為是國家機密。中國大陸近2.5兆美元的龐大外匯存底中,約有65%是美元資產,其餘是26%的歐元、5%的英鎊和3%的日圓。

英國倫敦大學金融管理教授孫來祥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認為,中國透露外匯結構有兩個原因,首先,讓外界知道中國外匯儲備主要是持有信譽好的硬通貨。

報導說,由於中國從不對公眾公開外匯儲備分配,中國國內網民尤其是「憤青」,在擔心官員從中謀私利的同時,出於對美國的高度不信任,也擔心美國在這方面佔了中國的便宜。

孫來祥說,中國政府現在知道外匯儲備分配問題已經不是秘密,加上來自國內的壓力,所以覺得不如直接公佈的好。

他說,由於國際貿易結算中普遍習慣使用美元,所以中國的外匯儲備中美元佔有如此高的比率,能使中國在購買美國債券等交易方面避免外匯風險。

從長遠看,美國在全球經濟中仍然佔有強勁地位,美國一直是新產品和新發明的中心,美國的大學能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經濟未來仍然會看好,所以持有美元是相對的明智選擇。

但是,目前的美國仍然沒有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把美元作為主要外匯儲備貨幣也有不利之處。

孫來祥認為,最大的問題是美元貶值問題。由於人們對美元普遍信任,所以美國銀行比較放任地印美鈔。這種做法的後續影響是導致美國的政府、企業和私人都爭相借貸,使整個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負債國。

中國外匯儲備中的美元比率如此之高,對經濟會有什麼樣負面影響?孫來祥認為,高比例的美元儲備對中國經濟的實質性影響不大,但心理影響很大。

他說,民眾會覺得政府把大多數雞蛋放在一個籃子,如果出現任何政治上的關係緊張或市場波動,都會讓人擔心外匯儲備的風險。

另外,人行副行長胡曉煉在人行主辦的9月號中國金融雜誌中,發表「人民幣跨境業務的歷史回顧與最新進展」專文。

她在文中指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加強區域貨幣合作的要求日益強烈,而積極開展人民幣跨境業務,有助於進一步密切和鞏固中國大陸與周邊地區的經貿聯繫,與發展中國家結成更緊密的經貿利益共同體,並共同抵禦風險。



◆ 跟中國抗衡 美國將通過人民幣匯率法案

【聯合晚報╱華盛頓特派員林寶慶/三日電】2010.09.04

美國國會眾院今秋將通過人民幣匯率相關法案,而且這次是玩真的,歐巴馬總統也將不會反對。「尼爾森報導」3日指出,這是白宮國家經濟會議主席桑默斯下周訪問中國時,將傳遞的訊息。

桑默斯、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唐尼隆及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貝德等,周日將飛抵中國,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國務委員戴秉國會談多項議題。

尼爾森報導說,除了向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傳達歐巴馬將致力經營具有共同利益的各項議題外,美方將向中方表示,國會對人民幣幣值問題已無耐性。眾院議長波洛西,已決定眾院今秋將通過人民幣匯率相關法案,而歐巴馬總統這次也不會浪費其政治資本來反對。

另外,民主黨國會參議員舒默等,則提出參院版本的匯率法案。

華爾街日報3日指出,中國6月19日宣布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幅不到0.3%。許多美國政界人士認為,中國仍在壓低人民幣匯率,讓美國處於競爭劣勢。

尼爾森報導指出,兩院的匯率法案版本不同,即使分別通過,還要再進行協商,因此很可能拖到11月國會選舉後的跛鴨會期還沒解決。這就給歐巴馬一個很好的機會。歐巴馬可以在11月於南韓舉行的20國集團高峰會(G20)中,繼續使用國會的「白臉」向胡錦濤施壓,促中國人民幣升值,並消除其他的貿易壁壘。

※ 相關報導︰

* 美就業沒那麼糟 復甦仍疲弱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828641.shtml

美國8月就業局面沒有預料中慘澹,但服務業景氣指標意外大幅滑落。這顯示「二次衰退」可能不會出現,但經濟復甦仍相當疲弱。



◆ 日年度失業救濟金 破兆

中央社 2010.09.04

日本厚生勞動省發表的統計指出,全球不景氣造成日本失業者大增,政府2009年度支付的失業救濟金總額達1兆2839億日圓(約新台幣4860億元),創下5年來新高水準。

統計指出,日本政府去年度支付給失業者的救濟金總額比前一年度增加達44.5個百分點,是繼2004年度之後,5年首次突破1兆日圓大關。

統計指出,去年度1個月平均領取失業救濟金的人數超過85萬人,比前一年度同期增加41%,6年來首度超過80萬人。 日本的失業救濟是根據失業者的薪水提供一部份援助,依據參加就業保險的時期等,最高支付360天。

2009年度,政府支付給失業者救濟金的平均日數為126日,每人平均的金額為61萬9000日圓(約新台幣23萬4300元)。

統計並顯示,過去領取失業救濟以遭到解雇的中高年人士為主,最近則是薪水低的非正式勞工人數明顯增加。



◆ 貧富差距不會自動縮小

【謝世民】2010-09-05 中國時報

行政院主計處和內政部近日公布的統計數字中,去年國人家庭所得差距的倍數,相較於過去而言,有惡化的跡象(從前年的六.○五倍上升到去年的六.三四倍,史上次高),低收入戶和人口今年第二季也創新高,貧富不均的問題再度成為社會大眾嚴重關切的焦點。

面對這樣數字,想像總統和閣揆向我們表白說:「不論經濟衰退或是復甦,政府都沒有辦法改變『所得分配差距將逐年惡化』的趨勢。」或者說:「不,我們有許多辦法,但是我們不願意採行。」或者想像他們說:「不,我們有辦法,而且我們要馬上實施。」

最後面那項回答應該是大家都希望聽到的,所以他們也說了。不過,許多人(特別是落在分配底層的所謂「輸家」)心中應該還是會問:政府真的知道什麼辦法有效嗎?即使知道了,政府真的願意實施嗎?

為了要解除這些疑慮,總統和閣揆在各種場合向社會大眾信心喊話,行政院副院長陳冲也立即召開「改善所得分配專案小組會議」,提出「七點策略方向」,作為因應之道。行政院是否會依照這些策略方向,調整所得分配的機制(如租稅改革),外人不得而知,但是各大報的社論來看,輿論界並不樂觀,皆認為只是舊口號的重新組合:針對分配正義問題,政府似乎缺乏重大改革的意志,仍然一相情願地以為「經濟復甦之後,貧富差距將可縮短」。

這種一廂情願的態度是有問題的。諸多經驗研究顯示,在全球化的今日,經濟復甦不會「自動地」縮短貧富差距,政府若沒有更積極的作為,貧富差距很可能會在復甦中擴大。要徹底解消人民心中的疑慮,政府必須務實而有所行動,而不是更多口頭上的宣示和保證。所謂「行動」的意思,我指的是:政府應該去創設新制度或建立新機關來達成「縮小貧富差距」、落實「社會和經濟正義」的目標。

一般法政學者都很熟悉,為了要解消人民擔心政府權力過大而侵害個人基本自由的恐懼,制憲者採取行動,賦予人民享有基本自由的權利,而且把這些權利訂在憲法中,不容立法和行政部門逾越。這就是一種政府向人民「釋疑」的典範。當然,就社會經濟正義而言,憲法層次的保障也許不必要,但是,政府至少要有一個獨立的部門(如正義理論大師羅爾斯所曾設想的那般),其任務就是去調節資源分配,以縮小貧富差距、提升底層人民的機會和人生前景為目標。這種轉移和分配部門的獨立存在,就是政府向社經底層人民公開展示的自我約束,保證它的施政不會劫貧濟富,向優勢階級傾斜。如果馬總統為了因應警紀敗壞、法官收賄所爆發的貪腐危機,展現魄力,準備成立廉政署,那麼,要防止貧富差距日趨惡化,轉移和分配部門的建立應該也有其必要性。

不可否認,這種轉移和分配部門要如何設計才能達成其任務,有待詳細分析。以目前新通過的政府組織架構為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或許是一個可以承擔這項任務的單位,雖然獨立性恐怕不足,不過,作為一個新制度設計的起點,仍然值得嘗試。必須強調的是,這種轉移與分配部門能夠達成任務,條件之一是有堅實的社會科學知識為後盾,因此政府亦應更聚焦地鼓勵學術界去研究和累積「實現社會正義所需要的科學知識」,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作者為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fsj 提到...

末日博士:美歐日 擋不了經濟二次探底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0.09.06

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紐約大學教授羅比尼說,美國、日本和許多歐洲國家早已用盡一切政策手段,在經濟復甦陷於「失速」狀態下,沒有彈藥來對抗二次探底。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羅比尼參加在義大利舉行的年度安博思論壇時表示,美國經濟有40%的機會可能二次探底,日本的情況更糟糕,就算技術上未達衰退標準,但感受上卻如同衰退。

羅比尼說:「美國已經沒子彈了,聯準會繼續(對公債)放量,已經不再有效果。國庫券殖利率已降至2.5%,但信用利差卻持續擴大。金融政策能夠刺激流動性,卻無法解決償債能力的問題。」

羅比尼認為,美國今年下半年經濟成長率可能跌至1%以下,達到停滯狀態,如果出現任何震盪,都會使經濟跌回衰退。「如果銀行間利差擴大,可能重現2008至09年的惡性循環。」

他指出,美國企業有足夠現金,卻亂砍勞動成本來提升獲利,美國已損失840萬個工作機會,但如果計入工時損失,實際損失的工作機會必須再添300萬。他估計,美國必須每月增加45萬個工作機會,連續3年才能彌補回來,但這恐怕是緣木求魚。

他並且估計,到2015年時,富裕國家平均國債將達GDP的120%,沒有餘裕再推出經濟刺激計畫。如果各國行險徼倖,可能出現南歐今年所經歷的債券危機。

※ 相關報導:

* 歐巴馬拚研發 未來十年將減稅千億美元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830953.shtml

白宮消息人士指出,美國總統歐巴馬即將提議把企業研發的稅務減免變成永久性立法,未來十年內估計將達1,000億美元,與共和黨堅持幫富人減稅的政策互別苗頭。



◆ 肉價糧價屢新高 傷荷包害復甦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2010.09.06

國際肉價、糧價屢創新高,婆婆媽媽們可能又要為買菜金傷腦筋。財經學者認為,短期內以需求彈性低的食物類發生「輸入性通膨」的壓力最大;消費支出為亞洲經濟成長的一大關鍵,如果糧價飆升致使亞洲消費者荷包縮水,可能將明顯威脅到亞洲復甦。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分析,國內許多原物料仰賴進口,國際農工原料價格飆漲,自然會引發「輸入性通膨」的壓力,特別是食物屬於需求彈性極低的消費品,每個家庭、每個人都得編列一定預算,在國人薪資沒有明顯增加的前提下,勢將會提高國內家庭的食物預算,並排擠到其他非必需品支出。

財經官員也強調,受到原料價格上漲影響,近期已有部分廠商將成本轉嫁到零售端,包括外食價格已連續2個月回升,衣著類的折扣也減少。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上周四引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8月分的最新數據指出, 由於新興市場對肉類需求勁揚,同時美國和澳洲等出口國生產量下滑,使得全球肉價目前已攀升至20年新高,較去年攀升16%,其中羊肉價格更飆升至37年新高,牛肉價格也達2年來之最。

國內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根據農委會的數據顯示,由於國內豬農人數日漸減少,加上氣候異常,天氣熱、豬隻長不大,今年1到7月的毛豬交易價格平均為每百公斤6,785元,若是觀察拍賣價格每百公斤早就飆破7,600元。官員說,這個月遇上中秋節,「只怕還會再漲」。

還有糧食價格,由於氣候異常,不少糧食大國紛紛發生天災,如俄羅斯發生大火,並對外實施出口禁令,使得7月以來的國際小麥價格飆漲了37.22%,糖也大漲24.28%,玉米與黃豆分別上漲16.73%與13.68%。FAO統計8月全球糧價比7月上漲5%,創下10個月來的最大單月漲幅。

國內麵粉價格也掀起一波波漲勢。麵粉公會指出,由於國際小麥行情攀高,造成今年小麥標購,「一次比一次貴」,年初時小麥結標價每公噸約310美元,6月時跌到273美元;但如今最新一船(第16船)與8月初標購的第13船相較,漲幅高達35%。

業者低調表示,8月麵粉每公斤已調漲一成左右;9月中旬起,第13船小麥即將抵台,第14、15船則在10月底陸續到港,屆時恐會再進行一波調漲行動,漲幅起碼一成。



◆ 防新殖民主義 日本擬規範

中央社 2010.09.06

近年來有些新興國或產油國到他國購地或砍伐森林等,被批為「新殖民主義」。日本政府擬定國際性的土地交易應具透明性和公正性的國際規則,11月將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上提出。

日本是11月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主辦國。為確保國際性的土地交易應具透明性和公正性,日本已擬定1份國際規範,計劃在APEC召開時提出相關的宣言。目前正與有關國家磋商中。

這主要是為了避免開發中國家出現農地、森林等的土地爭奪,引起混亂或摩擦。

有些新興國家或產油國家擔心將來水或糧食不足,於是購買他國的農地或森林、或者訂有長期租約。這種情況愈來愈明顯,例如在接受外資的非洲或東南亞地區的開發中國家,甚至出現引發政變或造成與當地居民摩擦的案例。有人批評這是新殖民主義。

日本政府去年在8大工業國高峰會中提議「促進負責任的農業投資」,與各國或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等多次進行協商。結果彙整出行動原則案,內容記載「尊重有關土地與天然資源的既有權利」、「確保透明性和說明責任」等。

日本政府正考慮以這行動原則案為基礎,在APEC上討論,以防止國際間出現過度爭奪土地的情況。

報導說,目前已知日本北海道的某些森林,有中國和英國等的資本在收購。至於是否日本其他地區的森林也有同樣的情況?目前還不清楚。但日本國內已出現聲浪,呼籲行政單位要掌握整體的情況,早日制訂周全的法令來防範。



◆ 「末日博士」羅比尼:恐懼才治得了貪婪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2010.09.06

有「末日博士」的之稱的紐約大學教授羅比尼認為,金融危機的肇因和人心有關,特別是華爾街教眾所信奉的「貪婪沒錯」的心態。不管哪個時代,貪婪與不道德未曾離開金融市場,在商學院加入道德與價值教育課程根本無補於事,只有改變獎賞短期獲利、減少交易員與銀行過度涉險的動機,才會有幫助。

如果不改變動機,就算政府單方面加強規範與監管,也不足以扭轉現況,理由有三。第一、聰明又貪婪的交易員與銀行家永遠有辦法找到法規的漏洞。第二、每名交易員與銀行家都擁有獨立操盤資本的個別利潤中心,金融機構的執行長與董事會不可能有效監監督旗下所有部門的涉險程度與行為,更不用說主管機關了。第三、執行長與董事會本身就有重大利益衝突,因為他們不能真正代表公司股東的利益。

羅比尼指出,有效的金融改革必須導正金融體系內在機制。首先,薪酬設計必須透過管制徹底改革,因為銀行擔心優秀人才被同業挖角,不會主動改變。最重要的是改以中期成果為基準來設計分紅制度,而非基於短期獲利的分紅設計。

第二、廢除規定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不得合一經營的葛拉斯-史帝格法案 (Glass-Steagall Act)是錯誤的。傳統的合夥制度讓位給追求獲利不斷成長的上市公司。合夥制度可透過合夥人彼此監督避免不負責任的投資,而上市公司為吸引投資人,必須一味追求獲利成長,終究會步上過度槓桿融資之途。

第三、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間已形成彼此利益衝突的死結,這些衝突來自內在,因為從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不動產交易、造市與交易、保險、資產管理、私募、避險與其他服務的業者在每樁交易中都牽涉到每個面向。

金融體系也面臨嚴重的代理人問題。因為股東作為委託人,卻無法適當監督追求自身利益的代理人(執行長、基金經理人、交易員與銀行家)的行為。

光靠道德與價值的訴求無法杜絕貪婪,只有害怕損失的恐懼才能控制貪婪,讓經營者知道不負責任的投資不會獲得政府紓困。在這波金融危機中,政府幾乎無所不救,儘管是為了挽救全球經濟免於崩潰的不得已手段,卻使這個道德風險問題更形惡化。不但「大到不能倒」的機構都獲得紓困,且這些機構彼此整併,變得更大。如果一家機構大到不能倒,那就應該分拆。

除非主管機關做出大刀闊斧的變革,不然,新的蓋可或新的龐茲(Charles Ponzis)還會不斷出現。

※ 相關報導:

* 華爾街蓋可 提倡「貪婪是美德」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830803.shtml

但蓋可這個家喻戶曉的電影人物應該無需多加介紹,隨著續集《華爾街:金錢萬歲》的上映,蓋可回來了!

fsj 提到...

出口持續成長 8月再攀高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2010.09.07

財政部今下午公布8月海關進出口貿易概況,繼7月出口金額達239億美元,創下金融海嘯以來單月次高,8月數字持續亮麗,值得注意的是,國內企業增加投資,因此進口數字也持續增加。花旗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預估,8月出口總值可望達243億美元,年增率27.9%,呈現連續10個月兩位數成長,貿易出超 22億美元。

財政部預估,出口持續兩位數成長的佳績將會延續到年底,而今年下半年出口將比上半年成長6.9%以上,全年出口總值初估可突破2729.8億美元,可望創下歷史新高,全年出口增幅可望達34%。

鄭貞茂指出,8月出口表現雖然比原先預期250億美元低,但仍較7月出口佳,主要是受益於學校開學對筆電需求增加。他強調,7 、8月是今年出口的高峰期,9月過後成長力道將會逐漸緩和,此外,受到基期之影響,年增率也會慢慢趨緩。

鄭貞茂預估,8月進口總額221億美元,年增率29.8%,也較7 月進口總額217.4億美元佳。他說,在景氣復甦帶動下,國內企業投資和機器設備進口都持續增加。

渣打銀行台灣區首席經濟學家符銘財認為,相較於7月出口金額是金融海嘯以來單月次高,8月出口總額將會小幅衰退,反應出歐美訂單需求已於7月底結束,預估8月出口總額233億美元,年增率22.5%。

符銘財指出,歐美訂單需求已遞減,加上對中國大陸的出口接單,從過去2、3個月以來,大約僅介於90至95億美元之間,遠低於今年3、4月高達98億美元的表現,顯示已呈現停滯狀態,意謂著對中國大陸出口也開始遞減,未來幾個月的出口恐將持續下滑,加上基期因素,成長會愈來愈趨緩。

※ 最後一段才是重點。



◆ 經濟部新增「進口救濟案」專章 降低ECFA衝擊 我可暫停零關稅

【陳宥臻/台北報導】2010-09-07 中國時報

ECFA(兩岸經濟協議)可望在九月中旬生效,經濟部為配合ECFA受衝擊產業,新增「貨品進口救濟案件處理辦法」專章,對於我方開放大陸二百六十七項早收清單產品,在關稅調降後,如果衝擊到本國廠商時,雙方得展開貿易調查,若達到嚴重衝擊地步,我方得暫停對該產品零關稅優惠,時間最長不超過一年。

ECFA生效後,早期收穫清單降稅規劃在明年一月一日正式上路實施;為保障台灣產業不受納入早收清單零關稅項目二百六十七項大陸產品衝擊,經濟部在「貨品進口救濟案件處理辦法」中增訂第四章之三,即「大陸早期收穫貨品進口救濟」。與原依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採行的防衛措施雙軌並行。

經濟部次長梁國新解釋,舉例來說,台灣中小企業因為兩岸簽屬ECFA後,大陸企業可獲得零關稅進口至台灣,台灣的中小企業若受到陸進口商品衝擊並滯銷,便可以向經濟部申訴,經查證屬實,陸企進口至台灣的衝擊商品,就會被調高回原本的關稅長達一年,讓台灣的中小企業有時間可以轉型。

不過,儘管一般全球防衛機制實施時間最長四年,但台灣與中國的早期收穫清單防衛措施,實施時間最長一年。

此外,梁國新表示,政府已經完成ECFA英文版初稿,將與中國大陸核對,「希望在英文版確定後,ECFA再生效比較好」;但最後法律效力還是以中文版為準。政府內部設定在立法院會期九月廿四日正式開議前,兩岸同步實施ECFA。



◆ 南山股權 不賣中策了

【經濟日報╱記者蔡靜紋/台北報導】2010.09.07

南山人壽97.95%股權案情勢大轉彎,原本一路堅持將南山人壽出售給中策的美國國際集團(AIG)近日主動通知中策、博智最新態度,直指「終止股權購買協議符合各方最佳利益」。消息人士指出,AIG將在本周五(10)日召開董事會,對南山人壽案做出結論。

消息人士透露,博智為了讓收購案起死回升,已決定轉頭尋找中策以外的其他可能合資夥伴,近日正積極邀宴國內財團,包括新光金控董事長吳東進、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及中興保全集團、國產實業集團總裁林孝信等人。

據了解,博智對邀約對象表達,未來仍希望握有逾半數股權,消息人士指出,上周投審會駁回南山案到爭取AIG董事會召開時間相當緊迫,加上該案投資金額龐大,博智要找到有意願的新合資對象,恐怕不容易。

至於AIG周五將召開董事會討論南山人壽案,壽險人士研判,AIG提前告知中策不想賣南山後,可能會在周五董事會討論南山案是重啟出售,或是依先前所言縮減在台營運規模。

AIG去年決定將南山人壽出售給博智、中策時,雙方合約期限訂在今年7月12日,之後雙方協議延長三個月至10月12日。對AIG打算提前終止雙方的買賣合約,中策集團行政總裁柯清輝昨(6)日強調:「AIG不能這麼做,雙方都要同意才行。」

香港中策集團因參與收購南山人壽股權,上周二(8月31日)在香港交易所停牌,昨天下午恢復交易。但投資人對中策復牌並不捧場,昨天下午2時30分開始交易後,中策股價一度重挫46%,終場仍大跌40.38%,以港幣0.31元收盤。

配合復牌,中策集團昨天也發表三大聲明,一是公司仍未收到台灣金管會及投審會等監理機關的正式通知,二是AIG認為終止股權購買協議符合各方最佳利益,第三則強調對博智南山控股公司收購南人壽案,中策與博智仍持續商討,但尚未與博智就進一步行動達成共識。

【記者李淑慧/台北報導】美國國際集團(AIG)上周五回函給金管會,澄清該集團執行長班默謝(Robert Benmosche)並未表示「若股權移轉案不過,南山人壽將裁員三分之二」、及「將把400萬保戶丟給台灣政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