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7

膝關節退化有救了

◆ 焦點新聞-膝關節退化有救了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12010081500058,00.html

張翠芬 2010-08-15 中國時報

最新研究發現,只要清除關節內引起發炎物質,刺激軟骨再生,即可逆轉惡化

「膝關節已經退化了,先以藥物止痛,少用點,做做復健。真的沒辦法了,再換關人工關節。」老師這麼教,醫師們也都這樣做,但真無法阻止膝關節退化嗎?

慈濟醫院結合中正大學、陽明大學與義守大學研究團隊,最近有了令人振奮的新發現。傳統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是給患者止痛藥應急,等關節磨損到一定程度再置換人工關節。新發現是,只要清除關節內引起發炎的物質,刺激關節軟骨再生,即可逆轉關節炎惡化。

內側褶襞 膝關節神祕殺手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說,膝關節內側有一個構造「內側褶襞」,就像膝關節的「神祕殺手」,曾受傷、因工作需要重複彎曲或需要蹲、爬樓梯等,而造成關節重複發炎,內側褶襞就會越來越硬,磨損骨頭。

被內側褶襞磨下的「軟骨碎片」會掉到關節中,就像眼睛進砂,碎片不斷摩擦導致軟骨壞死。發炎組織並同時釋放出有害化學物質,使關節軟骨逐漸崩解,就是關節繼續退化的原因。

呂紹睿指出,內側褶襞在20多歲時相當平滑,呈薄、半透明狀;3、40歲開始纖維化,漸漸失去彈性而變硬;50多歲以後即出現磨損、發炎,對關節軟骨的破懷性逐年增加。

軟骨再生促進術 逆轉退化

發現致病機轉後,呂紹睿發展出「膝關節軟骨再生促進手術」,以關節鏡及電動抽吸刀片,清除褶襞及發炎組織,就像關節大掃除,再微調軟骨間的鬆緊度,患者採半身麻醉,只要住院一、兩晚,即可快速恢復行動。術後輔以促進軟骨再生療程,進而逆轉膝關節退化的病程。

研究團隊追蹤以此新模式治療的病患,第1、2期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成功率高達80%-90%,即使最嚴重的第4期也有60%成功率,不必換人工關節。

逾6成治癒 免換人工關節

曾擔任藥師的謝女士酷愛打網球與園藝活動,運動量過度,造成兩腳膝蓋嚴重受傷,被診斷為第3期退化性膝關節炎,一走就疼痛難耐。她不想換人工關節,選擇手術清除游離軟骨,使軟骨再生。術後迄今不到1年,已能快樂打網球、從事喜愛的園藝工作。

呂紹睿指出,正常人膝關節平均每年彎曲多達百萬次,軟骨長期磨損下導致損傷,退化性膝關節好發於4、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典型症狀是疼痛,早上起床覺得僵硬,行走有異聲,急性期會有腫脹積水或外觀變形。

骨科門診中,幾乎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是因骨骼肌肉問題求醫,其中退化性膝關節炎占2/3,目前醫界治療主要著重在輕度及中度病患,以物理治療或藥物保守療法來減輕疼痛。

苗栗弘大醫院院長劉有漢指出,內側皺襞引發的連鎖反應確實會造成病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惡化,這項新技術讓患者在藥物、物理治療、到換人工膝關節前,有更好的治療選擇。

※ 相關報導:

新研究證明:疼痛能導致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新突破
探究超堅韌水凝膠之謎
與眾不同的玻璃 幫助骨骼再生
生物玻璃如何修復骨骼?
探究超堅韌水凝膠之謎
探索維他命 D 與鈣的交互作用
減掉脂肪保持精瘦的新方法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手腕過度使用易得腱鞘囊腫 嚴重恐使肌肉萎縮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鍾佩芳/台北報導】2010.08.23

腱鞘囊腫雖是良性病變,卻可能造成肌肉萎縮。署立雙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翁佩韋指出,臨床上曾看過一位腱鞘囊腫患者因囊腫長期壓迫手臂尺神經,傷及神經,不但神經發炎,甚至引起肌肉萎縮,手指也變形。

翁佩韋醫師解釋,腱鞘囊腫俗稱水瘤,好發於手腕部位,腱鞘就是肌腱上的一層膜,腱鞘囊腫外膜和骨膜連結在一起,囊腫裡有濃稠液體,囊腫部位會如水球般脹大,當囊腫越來越大,就會壓迫到神經,造成麻痛,時間一久,還會產生肌肉萎縮。當腱鞘囊腫壓迫到神經,或影響日常動作,此時就得考慮接受治療。

有些患者不願開刀切除腱鞘囊腫,只好以空針抽取囊腫中的液體,腱鞘囊腫裡面的物質如透明果醬般,可用針筒抽出,不過這種方式治標不治本,雖然抽出液體,但骨膜還在,常在短時間內復發。

醫師提醒,勞工朋友、長時間打電腦的人手腕常過度使用,很容易出現腱鞘囊腫,有時也會合併肌腱發炎。發現情況不對一定要讓手腕多休息,並盡速就醫。

耕莘醫院復健科醫師黃兆宜表示,除非是疼痛到無法忍受,大部分人不會有症狀的。像是很多婦女在生完小孩後,不斷重複錯誤抱小孩的姿勢,以致有媽媽手的情形。而男生,則平常都有在訓練肌肉,也較不易會有腱鞘囊腫的情形;若發生在二頭肌則為肌腱炎,非腱鞘囊腫;較少會發生在腳部。

發生後前三天急性期時建議冰敷,每次15~20分鐘,且儘量少作手部的動作。治療以藥物為主,再輔以超音波、護木等;若復健無效時,必要時則需注射類固醇;若仍無效果時,則需外科手術才行。通常以止痛為主,等疼痛稍為緩解後,則會建議做些手部、伸展的訓練。

fsj 提到...

台灣50歲以上的人 每2人就有1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

【聯合新聞網/文/台電聯合診所院長楊適旭】2010/08/10

台灣超過50歲的人,每二人就有一人罹患程度不同的退化性關節炎,一走路就痛,不少人因此整天坐著不動看電視,導致症狀惡化速度加快,最後真的想走都走不了。

每個人都會老化,關節也一樣會老化,使用到某種程度後,就會因此磨損而退化。一旦出現退化性關節炎時,患者必須要有正確認知,才不會讓症狀急遽惡化下去。

正常人骨頭與骨頭接觸的地方,就是關節軟骨。正常的軟骨組織光亮平滑,但隨著年紀增長,軟骨過度磨耗,軟骨碎片可能會進入到關節腔內,並在關節腔內刺激關節囊,製造過多的關節液,引發紅腫熱痛,久而久之就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從X光片來看,正常的關節軟骨面平滑光亮,一旦關節磨損,就會出現不平整的凹陷表面。病情嚴重時,軟骨磨損的附近甚至會有骨刺增生。

關節炎通常會以四大症狀表現:

1、疼痛
2、關節腫脹、變形
3、早晨起床感覺關節僵硬,下床運動後,症狀才會緩解
4、關節活動時會有聲音

然而,適當的運動計畫卻能增強我們軟骨。運動促使關節滑液進出關節,營養成分才能進入到軟骨組織裡面,維持軟骨的健康。但大多數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一來怕痛,二來也錯誤的認為運動會增加關節磨損,不敢走動,軟骨缺乏關節滑液帶來的潤滑,長期下來,當然會出現更大的疼痛,變成一種惡性循環。但到底什麼運動是適合的呢?這就需要諮詢您的醫師了。

好的醫師需要視病人的狀況提供適合的運動建議,才能真正幫助病人增長關節的使用期限。

關節周圍肌腱的增強,也可以減少軟骨磨損的機率。例如訓練大腿膝蓋周邊的大塊肌肉股四頭肌的強度,股四頭肌躍強壯,越能吸收膝關節撞擊的力道,減緩退化性關節炎症狀。走路、騎自行車、跳舞、游泳等或是其他一些有氧運動都可能值得試試看。如果將這些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或許會更有幫助。要注意的是如果關節正處於疼痛之際,就不要勉強去運動,以免症狀更加惡化。規律性的走路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最佳選擇,每天走半小時,是很好的保養方式。

多曬太陽也能防止骨質流失,因為陽光可將維生素D活化,增加人體的鈣質吸收能力。防止骨質的流失也可以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的出現。另外,服用葡萄糖胺類的製品也有機會減少軟骨的磨損。



◆ 關節保養5大招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58076

【元氣周報/記者王昭月/報導】2010/08/25

于尚文表示,關節炎患者尋求藥物治療外,居家照護與平日的關節保養不可少,「延緩關節退化、才能向關節疼痛說拜拜」。

1.盡量不提重物
2.平日運動可騎腳踏車、游泳或做空中漫步等動作,減少關節受力。
3.運動前熱敷、運動後冰敷,可減緩關節不適。
4.體重過重的,最好減肥。
5.年輕女性若非得穿高跟鞋,最好挑厚重的鞋底,踩得較穩。



◆ 老人關節退化 快走養生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2010/04/23

怎樣的運動方式,對於關節退化的老年人較為適宜?中醫師魏以斌表示,中老年人若本身有關節退化等問題,不適合過於激烈的運動,動的過度反而傷身。像是過於激烈的登山、跑步,可能加重關節負擔。可選擇走路方式,藉由快走方式,讓身體適度達到發熱流汗的程度,就有助於養生。

魏以斌醫師表示,上了年紀的族群,動的過度反而傷身,尤其是有關節退化等問題,可選擇負荷較輕的運動方式。像是走路就是很好的運動,可藉由快走方式,讓身體可以達到微微發熱流汗的程度,每天走,或一周至少走個二、三次。對於有慢性病問題的中老年人,每天持續快走一小時,也都會有很好的養生效果,幫助調養身體。

此外,醫師指出,可嘗試拍掌運動,方式為將手掌深伸直,手指併隴,之後輕輕拍打打身體各部位,依序從上而下的輕輕拍打,也有助於舒通全身的經絡、氣血,活絡肌肉筋骨,也有消除贅肉作用。



◆ 體內特殊蛋白質 關節炎患者不易失智

諶悠文/綜合報導 2010-08-26 中國時報

醫界早已觀察到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不易罹患老年失智症,過去認為可能是患者服用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發揮防護效果,但美國南佛羅達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患者體內製造的「GM-CSF」蛋白質才是關鍵。

研究團隊觀察實驗小鼠廿天後發現,經GM-CSF治療,記憶和學習方面測驗成績大為進步,表現與同年齡健康小鼠差不多;接受GM-CSF治療的健康小鼠表現也比未接受這種治療的其他小鼠略勝一籌。

人工合成的GM-CSF、名為「 Leukine」的藥物已獲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批准,用於治療需要提升免疫細胞功能的癌症病患。科學家相信GM-CSF藥物未來也能用於治療老年失智症

研究人員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體內免疫系統過度亢進,製造出攻擊自身組織的蛋白質,其中包括GM-CSF,這種蛋白質可吸引「微膠細胞」,由腦部周圍的血液供應大量湧入,然後「微膠細胞」攻擊老年失智症患者大腦內沉積的「乙型─澱粉樣蛋白」斑塊。他們觀察GM-CSF治療後的老年失智症轉殖鼠腦部,發現其「乙型─澱粉樣蛋白」減少逾五○%。

fsj 提到...

打電腦姿勢不對 工程師換關節

中央社 2010/9/2

台中縣1名28歲的陳姓工程師,長時間操作電腦因姿勢不良使頸部遭到壓迫,經過光田醫院神經外科檢查後發現,頸椎關節已退化且脊髓病變,除須手術,還得置換人工關節。

光田醫院神經外科醫師程久俊今天指出,電腦族愈來愈多,但長期間使用電腦工作若姿勢不良,往往會讓人腰痠背痛。最近1名28歲的工程師來求診,頸部痠痛症狀已超過1年,接受復健治療仍然不見起色。

醫師表示,陳姓工程師在求診時告知,每天多數時間都在電腦前度過,疑因姿勢不正確,常常駝背、仰頭寫程式,1年前就開始出現頸部痠痛、手麻不止。

程久俊為患者安排X光及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發現陳姓男子的第4、5、6節的頸椎已明顯出現退化,連帶神經也受到壓迫造成病變,病情恐怕已無法透過藥物或復健來改善,建議進行手術。

陳姓工程師為能儘快回到工作崗位,因此選擇新式的頸椎人工關節置換術,由於傷口較小、術後不用戴著笨重的「頸圈」。在完成人工關節置換後,患者第2天就能下床,約1週後出院,目前已回到工作崗位。

醫師指出,關節退化脊髓病變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如果年輕人長期姿勢不良或搬運重物、運動姿勢錯誤等,都可能導致病症的發生。他說,尤其操作電腦時,建議選擇有扶手的椅子,別讓手部懸空增加肩頸負擔,同時半小時至1小時一定要起身活動一下,才能預防頸椎關節病變。

※ 相關報導︰

* 手法自療養生大全/捶背腿功效 排便通暢、消除疲勞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68163

捶背腿健身法比按摩更簡便易行,不需要特別尋找穴位,只要每晚睡前、早晨醒後,坐在床上或站立地上,邊看電視或走路時也可以隨時練習,經濟實惠,不花分文就可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目的。

* 手法自療養生大全/自我捶背的5大方法 改善水腫及肌肉萎縮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68177



◆ 男女有別 女性運動膝蓋易受傷

Upaper╱中央社 2010.09.03

美國研究人員1日說,男女性在運動場上表現不同是真實現象,這可能可解釋女性在從事足球等運動時,膝蓋較易受傷的原因。

研究人員發現,男女生在踢球時,膝蓋韌帶與肌肉活性有顯著差異。

這項研究發表於「骨與關節外科雜誌」,提出女選手受到前十字韌帶傷害的機率是男選手2倍以上的可能原因。

研究報告作者、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醫學院的整形外科醫生布羅菲說:「我們分析踢足球的慢動作,目的是要釐清男女間的不同,以及他們與受傷風險的可能相關性。」

布羅菲與同事用3D動作分析系統與肌電圖,來檢視13名大學足球男選手與12名女選手在踢球時的差異。

他們發現男選手踢球腳臀部內的屈髖肌與支撐腳外的髖外展肌的活動量比女選手多。男選手大腿與骨盆腔部位的臀中肌和股內側肌的肌肉活性也多出2倍以上。

fsj 提到...

顳顎關節障礙 依賴止痛劑小心成癮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5828111.shtml

【聯合報╱王茂生/雙和醫院牙科主治醫師】2010.09.04

門診中常見,不少顳顎關節障礙患者,求治各科而不能解其痛苦,萌輕生念頭者不在少數。

多年前,筆者參加一場研習會,一位留美的日本教授提及投入顳顎關節病變研究的緣由。他說,日本有許多年輕女性因不明原因自殺,經過追查,她們有一共通點,就是有使用鎮靜劑(valium)及止痛藥的習慣,原因是顳顎關節障礙引發關節肌肉疼痛,當時多數醫師對此疾病不甚瞭解,投以valium類鎮靜劑,致肌肉鬆弛,若持續服易成癮用。

這些年輕女生在藥效作用之下,往往無精打采,家人也無法體諒痛苦,被籠統地冠以「神經質」,直到被公司裁員,男朋友求去,面臨種種不如意下,乾脆一了百了。

最近,經濟環境改變,診間顳顎關節障礙患者有增多之勢。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顳顎關節障礙普遍存於一般人,隨著年齡增加而遞增,以女性居多;有調查指出,從小學6年級到高中1年級,這類患者增加將近一倍。根據台大醫院以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輕到重度的顳顎關節病變,約10%因症狀嚴重需尋求治療。

顳顎關節障礙成因複雜,包括壓力、咬合功能異常、外傷造成、不當的咀嚼習慣、關節構造異常、日間咬牙、夜間磨牙等,可能是單一,也可能是多種因素引發,複雜度因人而異。

臨床上,疼痛症狀輕微者,可以物理治療,如熱敷、按摩,輔以藥物及必要時做咬合調整;同時衛教患者,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張大口,盡量吃軟流質食物,讓關節休息等,減緩症狀。

若症狀未改善,則需用咬合板治療,適時調整不當的咬合點,一方面調整不當的咬合,另一方面也促使局部肌肉達到鬆弛的狀態,輕度病患約2至3個月即可好轉;複雜症狀者,依症狀給予不同種類咬合板及咬合調整,並需經長期之追蹤。

許多病患因延誤治療,病況日趨複雜,加上已出現關節結構變化,不容易恢復,常須跨科求診或協同治療。令人擔心的是,部分病患未能獲得妥善處理,僅以止痛藥暫緩症狀,甚至被施打類固醇藥物,其實無法解決問題,反使症狀加劇。

疼痛是主觀意識成份甚高的感受,不能完全以儀器量測,因疼痛在心理上無法預期,長期下來,無助感會造成焦慮、沮喪和憂鬱。這類患者應適時接受跨各科醫師的心理與行為治療,否則嚴重的話,會有自殺傾向,民眾切莫忽視顳顎關節障礙,這是一種越早就醫、越容易處理的疾病。

fsj 提到...

電腦前忙不停 頸椎在抗議

【聯合報╱記者彭芸芳/新竹報導】2010.09.07

每天坐在電腦前忙不停,有時肩膀還夾著電話猛講,或者上床前長時間看書,這些都是上班族常有的習慣,也成了容易患「頸椎椎間盤突出」的族群,還有常負重物的人及看電視打瞌睡的長者,也都要小心頸椎出狀況。

新竹市39歲的張姓業務員日前左側肩膀逐漸疼痛無力,上臂抬不起來,吃止痛藥也沒效,他怕自己是不是半邊中風了,到署立新竹醫院的神經科門診,醫師郭璨銘仔細詢問他有沒有外傷、最近有沒有搬或扛重物,結果發現並非受傷,而是工作和生活習慣導致的姿勢不良,造成頸椎椎間盤突出,因情況嚴重,動手術治療才改善。

原來張先生因為業務工作,長時間使用電腦,帶著筆記型電腦到處跑,回到家後,也常把筆記型電腦打開,就坐在床上使用,一個姿勢老半天不變。

郭璨銘表示,頸椎椎間盤突出常見於40至50歲的人,大多數是因為年齡老化、頭部長期負重或承受垂直震動外力所引起。姿勢不良會使椎間盤壓力倍增,進而使得被擠壓、變形的椎間盤軟骨,往後外側擠壓凸出,甚至造成軟骨外圍保護的「纖維環」破裂,壓迫到神經外膜,形成肢體麻痛、無力。

輕度或中度症狀可以休養、吃藥和復健來治療,如果無效或症狀嚴重,就必須動手術。

要避免頸椎椎間盤突出,郭璨銘說,「最高指導原則就是保持良好姿勢」,避免長時間床上低頭閱讀、坐在軟沙發上看電視、在電腦前以不正確坐姿工作、用脖子夾著電話筒、扛重物等,老人家在電視前打瞌睡也屬姿勢不良,「好姿勢就是最好的治療」。

fsj 提到...

瑞士研究:關節疼痛 吃葡萄糖胺無效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路透倫敦十七日電】2010.09.17

瑞士科學家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千萬民眾拿來治療關節疼痛的兩種營養補充劑,事實上並無療效,衛生機關或保險業者不應該為此支付費用。

葡萄糖胺 (glucosamine)和軟骨素 (chondroitin)常被單獨或合併使用,目的在降低髖和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

不過瑞士研究人員檢驗3803名膝關節和髖關節炎患者的實驗後發現,不論是單獨吃軟骨素、葡萄糖胺或是二者合併使用,對關節疼痛都「沒有臨床上的相關療效」。

17日在英國醫藥學報發表這篇報告的瑞士伯恩大學研究員尤尼(Peter Juni)說:「衛生機關和健保業者不應該為這些補充劑支付費用,並且要避免開新的處方給尚未接受治療的病患。」

退化性關節炎是美國最常見一種關節炎,也是引發慢性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英國為關節炎所苦的患者約有800萬人,美國更有將近2700萬人。

這類症狀一般都以阿司匹林或布洛芬等 (ibuprofen)止痛藥與消炎藥來治療,但這類藥物常會引發胃痛與心臟問題,長期服用的影響尤其明顯。

尤尼的團隊表示,他們的研究顯示,過去十年來,醫生與風濕病專家經常在給病人的處方箋上開立葡萄糖胺和軟骨素,很多關節炎疼痛的患者也會自行買來服用。

他們的報告指出,葡萄糖胺補充劑2008年的全球銷售額幾達20億美元,比2003年時激增了約六成。

研究員檢驗過去出版的十項試驗報告,同時評估病人使用葡萄糖胺、軟骨素或兩者一起服用後的疼痛變化,並與患者服用沒有療效的安慰劑之後的情況對照。報告指出:「比起無效的對照劑,不論是單吃葡萄糖胺、軟骨素或兩者並服,都不會減少疼痛,也無助縮減關節的空間。」

科學家指出,儘管如此,有些病人依舊相信這些補充劑有用,但這可能是因為關節炎疼痛的自然變化,或是安慰作用使然。



◆ 醫師:葡萄糖胺像味素 可有可無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0.09.17

最近幾年,添加軟骨素的葡萄糖胺液相關產品在國內大受歡迎,不管是購物台、西藥房、大賣場都是暢銷火紅商品。但部分骨科醫師認為,這類產品就如同煮菜放「味素」,可有可無。有的醫師甚至表示,吃這些所謂健康食品,根本浪費錢。

保守預估,國內葡萄糖胺液相關產品每年市場高達30億元。藥師柯明道指出,相關產品價格不一,差距相當大。嘉義長庚醫院院長許文蔚指出,在國外,葡萄糖胺都屬於食品,「如果是食品,會有治療效果嗎?」

許文蔚強調,如果已出現關節炎、關節疼痛的人,服用葡萄糖胺類製劑,對於病情沒有任何實際幫助。幾年前,骨科專科協會曾經開會討論,那時就有醫師要求,這類產品的治療效果不佳,甚至不具療效,應該取消藥證,不能做為處方用藥。

許文蔚直言,如果已有關節不適症狀,服用這類產品,一點幫助都沒有,只是浪費錢。還有病患每天早上起床後,空腹飲用,結果喝出胃病。

對於葡萄糖胺類產品的治療效果,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李炫昇則以「味素」來比喻。他指出,烹調食物時,味素可有可無。對於末期關節疼痛患者,葡萄糖胺類產品一點幫助也沒有。

李炫昇表示,根據國內外臨床研究顯示,補充葡萄糖胺,是可以緩解早期關節炎患者的不適症狀,改善疼痛指數,但這是要在軟骨間隙尚未縮小之前。早期患者如果不想服用止痛消炎藥物,倒是可以考慮服用這類產品。

衛署:食品不得誇大療效

葡萄糖胺類產品到底是否有藥效?衛生署強調,葡萄糖胺類產品可分為硫酸鹽、及鹽酸鹽等兩大類,前者做過臨床實驗,已領有藥證。後者則屬於食品,如果宣稱療效,誇大不實,稽查屬實,就會受罰。



◆ 葡萄糖胺製劑 健保1年給付1.5億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2010.09.18

瑞士研究發現,用來緩解關節不適的葡萄糖胺製劑沒那麼神奇,健保不應給付,中央健保局回應,如果有更多研究佐證此一說法,會考慮限縮藥品級葡萄糖胺製劑給付。

健保局醫審小組組長沈茂庭表示,過去臨床研究發現,只有硫酸鹽類葡萄糖胺製劑(glucosamine sulfate),有助改善緩解關節不適,所以健保局從民國八十八年開始,給付這類藥品級葡萄糖胺製劑,一年約一億五千萬元。

但健保局規定,必須是六十歲以上膝關節炎病患,症狀超過半年,每一個療程三個月,每年最多只給付兩個療程。

沈茂庭指出,如果國外有更多相關研究佐證,硫酸鹽類葡萄糖胺製劑對減少關節炎不適的效果不明顯,健保可請相關醫學會討論給付是否合理,或許可減為最多只給付一個療程,甚至以後不給付。

目前市面所售葡萄糖胺產品,還有不含鹽類及鹽酸鹽類葡萄糖胺,這類食品級葡萄糖胺近來還標榜不含鈉,強調適合高血壓病患,或硬骨、關節軟骨都能保護。

對此,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陳天雄說,食品級的護骨產品,病人如果吃了沒什麼副作用,又感覺不那麼痛,他並不反對,但多數人是趕流行,像多年前流行吃沙魚軟骨,現在又有軟骨素、葡萄糖胺。

台大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王至弘指出,從臨床經驗來看,病人反映吃葡萄糖胺製劑後關節較舒服,常是關節軟骨還未破壞嚴重,如果症狀已嚴重,效果就不明顯。

fsj 提到...

脊椎骨折 骨鬆族小心

【聯合報╱楊士階/義大醫院骨科部脊椎骨科主任】2010.10.02

根據統計,全台65歲以上男性有一成、女性兩成以上有骨質疏鬆現象。骨質疏鬆容易造成骨折,好發於脊椎骨、手腕骨(遠端橈骨)、大腿骨(近端股骨)等處,其中,又以脊椎骨折最為嚴重。

有位70多歲老伯伯,只是彎腰搬移一下花盆,就因此脊椎骨折,痛到站都站不起來;另一位阿媽則因為感冒,打個哈啾,脊椎就骨折了。

脊椎有三大功能:支撐身體重量、提供全身功能性活動、保護脊髓神經組織。一旦骨折壓迫到神經,產生劇烈疼痛,病友不論站著、坐著或躺著,都無法平息疼痛,簡直痛不欲生。

過去治療因骨質疏鬆造成的脊椎骨折,手術方式極為複雜,必須進行前位及後位脊椎手術。一邊從前胸腹腔處開刀,補入自體骨或異體骨,一邊從後背脊處開刀,畫出很大傷口,植入鋼釘固定。

打鋼釘處容易因原本已骨鬆的脊椎骨再度崩裂,所以,有可能得再次手術。傳統手術傷口大、開刀技術複雜、時間長,容易使年事已高的病患面臨麻醉危險,還有其他併發症威脅。

目前可以椎體成形術(vertebroplasty)治療脊椎骨折,利用1、2個小開口,就可將骨水泥(bone cement)注入原本已骨質疏鬆的脊椎骨內,等骨水泥凝結穩固以後,支撐住原本疏鬆的骨頭,70至80%的疼痛就可緩解。主要原理是骨水泥將原本不穩定的骨折處變得穩定,也使疼痛獲得緩解。

若是脊椎骨折情況嚴重,除了骨水泥,還可以植入鋼釘,因為有骨水泥提供基礎,鋼釘可順利植入,並且牢固不易崩裂。

將骨水泥注入脊椎骨的手術方式,是在1980年代,由兩位法國醫師治療血管瘤造成脊椎骨折的病患時意外發現,1990年後,逐漸有醫師將這項手術方式運用在骨質疏鬆所造成的脊椎骨折上。

知道脊椎骨折的嚴重性,就應提早預防,如避免骨質疏鬆,均衡攝取營養,補充鈣質、多運動、平常注意姿勢正確與否,年紀大的人要避免搬運重物,定期到醫院檢查骨質狀況,必要時服藥治療。若真的不幸脊椎骨折,應及早就醫,千萬不要聽信偏方,以免延誤病情。



◆ 預防五十肩 快戒菸、減重

【聯合報╱李文吉/內湖康寧醫院骨科主任】2010.10.02

對於「五十肩」這種肩旋轉肌袖疾病,老一輩的人常認為「老了就會有」,甚至抱著「五十肩不用醫,也醫不好」的消極論點。

其實,在17世紀神權壟罩下的歐洲,也曾有一段時間,把五十肩當作神秘怪病,教會宣稱是褻瀆了聖靈,必須透過贖罪懺悔,也就是要買贖罪券才能痊癒。直至 1970年代,醫界才有人主張用開刀治療;80年代後,有了核磁共振,證實此病確實存在,對它的形態與成因,也有一致的看法。

肩旋轉肌袖病變與肩峰結構、肌袖血循、肩的耗用磨損(即退化),以及局部自體免疫反應有關。最近,芬蘭的一項研究,更直指生活型態及代謝性疾病,也與肩旋轉肌袖病變有關。

臨床上,很早就觀察到糖尿病人比一般人容易罹患五十肩。芬蘭研究,第一型糖尿病者,膠原蛋白因糖基化產生肌腱變性,是患者出現較多肌腱毛病的原因,像肌腱炎、肌腱斷裂、五十肩。研究也發現,第二型糖尿病者,尤其男性,其病況及動脈粥狀硬化程度,似與肩旋轉肌袖病變或肩痛程度相關。

肥胖與吞雲吐霧的癮君子,被發現身體的一些免疫介質的機制表現有升高趨勢,包括細胞激素裡的白細胞介素-1(IL-1)、介素-6(IL-6)及腫瘤壞死因子(TNFα)等;而五十肩的病人,早已証實存在這樣的免疫變化。

另外,肥胖還會影響脂激素合成,轉而增生C-反應蛋白;C-反應蛋白反映的是內皮細胞發炎。這些免疫機制的變動,在肥胖、癮君子與五十肩患者的身上也同樣看得到,相當程度可以推論,肥胖與抽菸的人較易得五十肩。

除了少數五十肩個案較幸運,會自行緩解,絕大部分只會越拖越糟,最後免不了還是要挨上一刀;晚開刀不如早開刀,早早就把五十肩解除,避免它造成更大傷害。而且因開刀技術及疼痛控制的進步,開刀已沒有想像中那麼辛苦,成功率也大大提高。

五十肩可以預防嗎?從現有的觀點來看,趕快戒菸、好好控制體重,應可以減少五十肩發生。

fsj 提到...

肩頸痠痛 按摩穴道有助改善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5925695.shtml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2010.10.22

許多上班族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加上打電腦時的姿勢不對,讓肌肉處於緊繃狀況,長時間下來,常會腰痠背痛,甚至出現手臂疼痛、手指末稍麻木,引發緊張性頭痛。中醫師提醒,如果不理會,可能連帶影響頸椎,造成頸椎退化、長骨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藍士哲表示,造成脖子及肩膀僵硬疼痛的原因在於長期坐姿不良,加上不自覺會駝背、抬肩,且上班族都在冷氣房工作,又喜歡一邊喝冷飲,一邊盯著電腦螢幕,風寒濕氣一下子全上來,脖子跟肩膀遇冷收縮更厲害,症狀就越嚴重。

有的人還會出現頭痛症狀,頭部感到壓迫、沉重及疼痛感,問題根源一樣來自頸部肌肉的緊繃。

藍士哲表示,要徹底解決肩頸痠痛毛病,要從坐姿、肌肉放鬆來著手。坐姿應「腰正頸直」,不要低頭、駝背,盡量放鬆上臂,這樣比較不會造成長時間提肩。工作一段時間,也要記得做一些伸展動作,讓肌肉能夠休息、放鬆。

藍士哲也提供幾個簡單又有效的穴道按摩保健法,每天按摩幾次風池穴、後谿穴及中渚穴,有助改善肩頸緊繃。

風池穴在後頸髮際兩側凹陷處,雙手扶住頭,以兩手的大拇指按壓幾分鐘,可感覺頭部跟頸部放鬆許多。

後谿穴在手握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處,以手指按壓,或是把雙手後谿穴的部位放在桌沿,用腕關節帶動雙手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

中渚穴位在手背無名指和小指的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後方凹陷處,按摩時可用大拇指跟食指掐住手掌內外側,用力向下按壓,一邊按可一邊活動脖子,對肩頸部肌肉僵硬、痠痛有很好效果。

fsj 提到...

腰痠背痛 小心僵直性脊椎炎

【元氣周報/中央社】2010/10/22

彰化縣一名50歲蕭姓男子原先背痛,後來嚴重到走路一跛一跛,到醫院檢查發現是僵直性脊椎炎。醫師提醒,僵直性脊椎炎一開始會感覺腰痠背痛,易被忽略延誤治療時機。

彰化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高堅凱說,這名蕭姓病患5年前發現自己有腰痛等症狀,後來疼痛的部位轉移到腰側和臀部,後來痛到連走路時都一跛一跛的,到醫院進行抽血檢驗,確診為僵直性脊椎炎。

高堅凱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大多好發於40歲以下的年輕人;病患剛發病時會感覺腰痠背痛或臀部痛,以夜晚或清晨最嚴重,不過由於剛開始是隱隱作痛,很容易被忽略,很多病患等到症狀變嚴重時才來求醫,往往延誤治療時機。

高堅凱說,僵直性脊椎炎是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的機率男女比為5比1,至於發病原因和遺傳體質以及環境因素有關。高堅凱呼籲,40歲以下的年輕人如果腰痠背痛或臀部疼痛的情形超過3個月以上,就有可能罹患僵直性脊椎炎,應盡快到醫院的免疫風濕科進行檢查。

fsj 提到...

iPhone愛不釋手 小心食指過勞

【聯合報╱黃國城/彰濱秀傳醫院骨科主治醫師】2010/08/26

iPhone愛用者,小心食指掌指關節「過勞」抗議。最近門診發現,有患者因食指掌指關節紅腫熱痛就醫,導因於過度使用食指,造成食指掌指關節發炎,罪魁禍首竟是讓玩家愛不釋手的iPhone。

iPhone等智慧型手機問世,觸控螢幕時尚又新奇,顛覆以往按鍵式操控模式,但iphone迷長時間過度使用,竟造成食指掌指關節發炎,成為骨科新病例。

最近有2位年輕患者到骨科就醫,食指掌指關節均出現紅腫熱痛發炎現象,此症狀以往常見於痛風、類風溼性關節炎疾患,但年輕人沒有痛風、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史,且紅腫疼痛部位只在食指掌指關節處,不太尋常。

經仔細問診,患者說因為工作,必須長時間使用智慧型手機,前陣子食指關節有輕微痠痛、卡卡的不適感,近期更嚴重,變成關節紅腫熱痛,已影響智慧型手機操作,趕緊就醫。

另外,學生放暑假,宅在家裡長時間玩線上遊戲、打電腦,導致電腦症候群的病例也不少,症狀包括肩頸酸痛、肘外肌腱炎、腕隧道症候群、腕尺側疼痛等。

上述症狀都因姿勢不正確、手臂手肘過度伸展、手腕局部肌肉過度使用所致,雖可給予一般非類固醇消炎藥物治療,緩解急性腫痛症狀,但改善的根本之道還是使用電腦時間不宜過長,應適度休息,一段時間必須起身活動筋骨,以免反覆發炎演變成慢性疼痛。

玩線上遊戲、打電腦時應注意椅子和電腦相對高度,坐著時的椅子高度要能讓膝蓋呈90度彎曲,而鍵盤位置也要讓手肘關節呈90度彎曲,這樣才能輕鬆打字,身體不必過度伸展或彎曲,保持頸椎、胸椎及腰椎正常的曲線最重要。

看螢幕或寫字時,頭盡量不要往前傾,而是讓眼睛的視線往下看,如果不可避免必須往前傾,也要記得以手臂支撐,以免肌肉過於緊繃。椅子最好選擇有把手的,讓手肘輕靠著,另外,使用滑鼠時加裝腕護墊,有助於緩和腕部壓力,避免電腦症候群上身。



◆ 僵直性脊椎炎 有四大徵兆

文/邱啟勝 2010.10.25 自由時報

在眾多的關節炎中,有一種主要侵犯脊椎關節及附近軟組織的關節炎,其典型症狀為漸進性的慢性下背部疼痛及僵硬,病程嚴重和控制不良者,會造成脊椎黏合而無法彎曲,形成竹竿型的脊椎。

◎僵直性脊椎炎的徵兆

引起下背疼痛的病因種類很多,所以病人容易延誤就醫或被誤診,僵直性脊椎炎根據New York criteria的診斷標準有4點:

●病人有下背部疼痛及僵硬,休息亦無法減輕,時間超過3個月。

●病人的腰椎運動範圍受限(包括前後彎、側彎)。

●病人的擴胸範圍受限制(擴展範圍小於2.5公分)。

●X光檢查有薦腸關節炎(骨盆與脊椎交接處),嚴重度在雙側二級或單側三級以上,約有20%的人會合併周邊關節炎。

此病常伴隨一些特徵,如足跟或足底疼痛現象(跟腱炎及足底筋膜炎)。

另外,少數病人侵犯眼睛會造成葡萄膜炎與虹彩炎。

◎如何治療僵直性脊椎炎

治療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減少疼痛、僵硬,以及維持正常的脊椎關節活動度,並預防併發症。

目前治療的觀念是先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減少關節的疼痛與僵硬,使病人能有適度運動,維持良好的姿勢及正常的活動。

日常的保健可鼓勵病人多做深呼吸,及伸展脊椎運動(如游泳、柔軟體操、跳舞等)。

消炎止痛藥的劑量可由病患依據疼痛程度自行調整藥,無症狀時,甚至可停藥。長期使用免疫調節劑(所謂第二線藥物,磺氨塞拉金),對患者的脊椎關節炎也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近年來,國外的研究資料顯示,抗腫瘤壞死因子的生物製劑(Enbrel或 Humira),在治療僵直性脊椎炎有突破性的進展。大部分接受這些藥物注射後的病人有顯著改善的效果。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

fsj 提到...

膝蓋後方囊腫 另類運動傷害

圖.文/羅健生 2010.10.31

許多民眾平日忙於工作、家庭,無暇運動,只利用週末運動。

一名中年婦女經常在週末爬山踏青,一次爬山後,發現她的膝蓋後方緊繃、難以彎曲,伸手竟摸到凸起的腫瘤,經檢查發現是膝關節過度使用,導致關節膜破損、關節液滲入形成囊腫,也算是另類運動傷害。

婦人求診時非常緊張,擔心膝蓋後方長了惡性瘤,經檢查發現膝蓋後方有3公分水瘤,為膕窩囊腫(popliteal cyst),又稱貝克氏囊腫。主要形成原因是膝關節損傷和過度使用,導致關節滑膜腔經由後側關節膜缺損處不斷擴展,進入膕窩,囊腫延伸到小腿腓腸肌和半膜肌中間。

當膝關節發炎時,關節液不斷增加,迫使關節液進入囊腫,導致膝蓋後方腫脹,難以彎曲。

膕窩囊腫一般常見於50歲以上的長者,年輕人較多是因為膝蓋碰撞受傷導致。患者就醫時指出,膝蓋伸直時,有被拉扯,甚至疼痛感、膝蓋無法彎曲、無法蹲,有些患者的囊腫甚至可大到10公分以上。

膕窩囊腫形成緩慢,初期不會有任何不適,等到感覺膝部後方很緊、蹲不下去時,通常已超過3公分,當囊腫到晚期變大時,會嚴重腫脹、疼痛,甚至下肢無力,無法上下樓梯,且引發間歇性跛行,以及小腿浮腫、靜脈曲張等。

婦人的囊腫不大,建議保守治療,平時注意減少膝蓋過度負擔、減少較劇烈的運動及粗重工作,喜愛的週末爬山最好改成散步,並穿上護膝保護關節,以免囊腫越來越大,造成生活及行動上的不便。

可採關節鏡手術 開完刀就可活動

過大的囊腫仍需考慮手術切除,傳統囊腫切除術是在膝蓋後方切開一個傷口,切除腫瘤,但手術傷口較大、疼痛且復元不易;近年來已轉變為關節鏡手術,關節鏡手術傷口小,不但少疼痛,術後不需限制患者的膝蓋活動角度,開完刀就可以活動;手術時,也可避開膝蓋後方神經、血管。

關節鏡更大的好處是可順道探查膝關節內部狀況,由於關節囊腫患者多數是老年人,上了年紀的患者關節常有半月板破損、骨刺形成後,導致的夾擊症候群、關節內游離體等退化問題,關節鏡手術可一併處理。

(作者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fsj 提到...

痛入膏肓非絕症 指上背部肌筋膜發炎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0/11/03

膏肓痛是指上背部肌筋膜發炎,與久坐、姿勢不良、疲勞,壓力有關,跟成語說的「病入膏肓」等絕症無關。台東基督教醫院中醫科醫師黃俊傑表示,臨床有患者已出現症狀20年,平日偶有不適感,每當勞累或天氣轉變時,疼痛就會劇烈發作,曾經用熱敷、推拿、電療、針灸等方式治療,過了一段時間又再發。

傳統上所說的膏肓,位於上背部,在第四胸椎下旁開到肩胛骨內側緣,故膏肓痛多數與筋肌膜發炎有關。中醫師黃俊傑表示,對於長期為病情所苦的患者,一般傳統針灸利用針刺穴位並使用捻、轉、提、插等手法刺激穴位,透過經絡的疏通、感傳達到治療的目的,只要配合療程,具有一定的效果,也可採用扁針直接鬆解沾黏,病情較不易復發。

膏肓痛患者初期由肩頸僵硬不適開始,也就是肩膀過度的緊繃或聳起造成。接著附著在肩胛骨附近的肌肉,尤其是肩胛骨內側的肌肉開始出現疼痛,有些患者觸摸會發現有條索狀的結節產生。等到更久時間,疼痛就會牽連到胸前,甚至胸口疼痛感會更甚於背後。此外,中醫也採用推拿手法來舒筋理筋,使原本攣縮的肌肉筋結放鬆打開。

傳統中醫治療背部肌筋膜發炎疼痛還可以透過針灸崑崙等遠端穴位的方式,另有中醫師建議配合處方藥葛根湯等方劑加減對鬆弛肌肉也有幫助。中醫還有經絡循行的觀念,不一定要在胸、背局部取穴;遠端取穴相對安全,只要不是對針異常恐懼或特別虛弱,疲累者,由合格醫師進行,有助改善病情。

fsj 提到...

電腦族肩頸僵硬 按按穴鬆緊繃

自由時報 2010.11.06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許多電腦族長時間打電腦,坐姿不良,不自覺駝背、抬肩,緊繃姿勢易致脖子、肩頸僵硬。中醫師提醒,嚴重者可能引發肌肉收縮性的緊張性頭痛、手臂疼痛、手指末梢麻木、頭暈、噁心等後遺症;平日應保持良好的姿勢,有空時按摩穴道,緩解緊繃。

喝冷飲、吹冷氣 頸肩遇冷收縮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藍士哲昨天指出,電腦族一不留神就會彎腰駝背,雙眼靠近螢幕,長時間處於聳肩的姿勢,尤其上班族在冷氣房,一邊喝冷飲,一邊聚精會神盯著電腦螢幕,加上冷氣吹,風寒濕氣齊聚,脖子跟肩膀遇冷收縮更嚴重,症狀也加劇。

嚴重者手臂疼痛、手指末梢麻木

藍士哲表示,有些人牽連到手臂疼痛,嚴重還有手指末梢麻木感,甚至有人因為脖子僵硬,連帶有緊張性頭痛,出現壓迫、沉重、疼痛感覺,問題同樣來自頸部肌肉緊繃。

每小時休息一次 伸展放鬆肌肉

藍士哲提醒,打電腦每小時休息一次,按摩穴道,做些伸展動作,讓肌肉休息、放鬆;適合穴道包括風池穴,位於枕骨下方,後頸髮際兩側凹陷處,若伴有緊張性頭痛,按壓時明顯有壓痛感,幾分鐘後,可感覺頭頸放鬆。

藍士哲表示,後溪穴位於小指掌指關節後方赤白肉際處,握拳時的隆起點,為八脈交會穴之一,跟督脈相通,常用於治療肩頸部疾病,例如落枕、頸肩綜合症;中渚穴位在手背無名指和小指的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後方凹陷處,用大拇指跟食指掐住手掌內外側,用力向下按壓,有明顯痠脹感,邊按邊活動脖子,脖子會較舒服。

藍士哲強調,後溪穴、中渚穴均為治療落枕的特效穴,對肩頸部肌肉僵硬、痠痛效果很好,若有肩頸痠痛,可多加按摩



◆ 老人遇寒夜間抽筋 玫瑰茶飲緩解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0/11/05

天一冷,易誘發夜間抽筋。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醫師詹琬菁昨日表示,隨著立冬即將來臨,氣溫降低,門診中抱怨夜間抽筋的老年人明顯增加,使用玫瑰花、芍藥、炙甘草等藥材煮成茶飲,適量飲用,有緩解及預防之效。

詹琬菁表示,冬季本來就較寒冷,而每到冬天的夜晚更是「寒中之寒」,中老年人容易小腿抽筋。一般抽筋背後可能的原因很多,而氣溫降低,血管大幅收縮,是重要的誘發因素之一。針對這類困擾,可藉由中醫養生保健的花草茶飲預防及緩解;如玫瑰花有疏肝、行氣、止痛作用,臨床上可以緩解抽筋症狀;另稍增加活動、伸展以增進血液循環,令身體溫度提高,可減少低溫引發的抽筋不適。

其他較常見抽筋原因包含運動量過大、嚴重拉肚子、脫水,使體內電解質失衡,造成抽筋。當大型或中央靜脈血管產生病變,血管彈性疲乏,靜脈瓣膜因此無法完全關閉,導致周邊靜脈血流滯留在雙腿,較小之靜脈血管因承受不住壓力而膨漲變形;亦常會造成雙腳酸痛腫脹、沉重及夜間抽筋的感覺。

【柔筋玫瑰花茶】材料:玫瑰花3朵、芍藥2錢(碎)、炙甘草2錢(碎)、滾水500CC浸泡10分鐘後即可飲用,能緩急止痛。

詹琬菁也表示,天氣寒冷時,稍微賴一下床有益健康。中醫自古便認為,冬天不要摸黑起床等待天明,溫度稍升時再下床較養生。

詹琬菁指出,11月7日「立冬」,意味告別秋天,正式進入冬天的開始,也是自然界萬物進入收藏的時節,同時人體也因應這樣的季節轉變而產生身體和心理變化。

她解釋,中醫養生特別重視要配合節令,認為「冬季這三個月,要早睡晚起,等待天明、要養精蓄銳、要去寒就溫。」所已並非一年四季都鼓勵民眾要早起;提醒老年人最好等天亮時再起床,避免摸黑下床,才有益身心健康。

對於冬季四肢末梢血液供應量不足,容易造成手腳冰冷民眾,醫師則推薦【美麗佳人湯】,材料:桂枝1錢、黃耆2錢(碎)、紅棗3顆(剪開)、當歸1錢(碎)、滾水500CC浸泡,10分鐘後即可飲用,能溫經散寒。一般婦女經期頭5天,量較大時先暫緩服用,有特殊婦科、血液疾病者飲用前先諮詢醫師。

fsj 提到...

打噴嚏閃到腰 恐造成椎間盤突出

【聯合晚報╱黃玉芳】2010.11.07

「哈啾、哈啾!」魏小姐剛起床,用力連打了好幾個噴嚏,沒想到突然間右邊肩膀好像落枕一樣疼痛,頭也沒辦法向右後方轉,只好吃普拿疼緩解疼痛。

最近正值季節交替,天氣變化大,早晚氣溫有如溜滑梯般下降,日夜溫差大,不少人猛打噴嚏,卻沒想到打噴嚏還會閃到腰、扭到脖子。

一位30歲的張小姐也有切身之痛,幾年前的冬天,有一回早上連打了十幾發噴嚏,左邊腰卻像閃到一樣,讓她痛到唉唉叫。她本以為多休息幾天就沒事,但一、兩周後她低頭彎腰看體重計,「啊」的一聲,腰竟然直不起來,這才乖乖去醫院照X光。但現在只要天氣一轉涼,張小姐就跟老人家一樣,腰部有如氣象站,很容易就酸痛。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永錚表示,年輕人因為椎間盤含水分比較高,椎間盤比較軟,如果打噴嚏時用力比較猛,往前一彎,把椎間盤往前擠,就會造成椎間盤突出,引起下背痛。或是如果用力頭一甩,脖子的韌帶拉傷、肌肉扭傷,引起類似落枕般的不適。

如果本來就有腰痛、背痛的毛病,或是腰部韌帶受過傷,可能更容易因為打噴嚏而加重腰背不適的症狀。

黃永錚也說,如果打噴嚏過後覺得腰、頸「怪怪的」,而且症狀越來越嚴重,甚至出現腳無力、劇痛等不舒服,還是得到醫院復健、服藥,否則腰酸背痛可能長期跟著自己,椎間盤突出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大小便失禁。

醫師強調,打噴嚏時動作勿太大,盡量不要用力往前傾;黃永錚也建議,想打噴嚏時雖不宜強忍,但稍微「ㄍㄧㄥ」一下,換成坐著的姿勢比站著好,若得站著時,雙腳微彎,或是一腳抬高跨在凳子上的姿勢,可以減輕背部承受的力量。

fsj 提到...

電腦族慎防頸退化性關節炎

記者黃淑莉/斗六報導 2010.11.09 自由時報

宅男、宅女電腦族要注意囉!復健科醫師發現頸退化性關節炎病患有年輕化現象,原因就是長時間姿勢不良打電腦所致。

55歲的李先生,因工作需要每天長時間坐著打電腦,有一天突然覺得脖子、肩膀疼痛不已,頸部不能轉、頭也不能仰,且上肢酸麻脹痛,李先生以為中風,緊張地到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就診,經X光及磁振造影檢查,確定罹患頸退化性疾病。

成大斗六分院復健科醫師廖俊凱指出,人體任何一個關節都會因長期反覆使用而磨損與退化,頸關節一樣無法避免,過去頸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老年人,但近幾年電腦普及,尤其是網路時代來臨,增加許多宅男、宅女電腦族,該疾病已非老年人的專利,門診檢查發現病患有年輕化現象,尤其25歲以下年輕人增加,患者幾乎都是長時間打電腦。

廖俊凱表示,頸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不能還原的疾病,任何治療都無法把已發生病變的組織回復,治療只是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舒緩關節僵硬及防止病情惡化,治療方法包括止痛、消炎藥物,護具保護、手術,另也可施以物理性治療,包括熱敷、電刺激、頭部牽引術等。

廖俊凱說,嚴重時壓迫到神經,就會引起上肢麻痛及無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提醒民眾保持正確姿勢,尤其上班族及電腦族,避免同一姿勢維持太久時間,培養運動習慣,尤其是肌肉伸展運動。



◆ 久盯電腦會有電腦臉 要常洗臉補充水份

中廣 2010/11/08

據大陸「北京晚報」引述整形醫師的說法,久盯著電腦,有愈來愈多的人長出「電腦臉」。而所謂的「電腦臉」,並非指臉的形狀變了形,它的特徵是「雙頰鬆弛、頸部出現火雞紋、額頭與眼周長出皺紋」。

北京中國醫科院整形外科醫院醫師丁小邦說,「電腦臉」比較鍾愛30多歲的中青年人,尤其是女性。

不過,醫生也指出,「電腦臉」是可以預防的。建議常坐電腦前的女性,應該加強皮膚的保濕護理,特別是秋冬天乾燥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隨時給皮膚補充水份。例如工作期間可以洗個臉,然後塗上潤膚露,並用上提的方法進行面部按摩。



◆ 護肝保眼 調氣血按穴位

圖.文/林琬翎 2010.11.09 自由時報

現代人經常打電腦用眼過度,不少人都有乾眼症、視物疲勞症狀,若以針灸配合滋養肝腎的中藥,裡外一起治療,有助於眼睛明亮。

中醫認為,眼睛跟肝、腎相關。肝開竅於目,五臟六腑之經皆上注於目,因此從肝、腎這兩個臟腑來用藥補肝腎、調氣血,加上針灸疏通經絡,有助於改善眼病。

今年45歲擔任會計的莊小姐,每天上班8小時,幾乎就是坐在電腦前面,3年前,眼睛出現乾癢情況,就醫才發現得了乾眼症。她除接受針灸刺激穴道,並且喝決明子、麥冬、石斛、枸杞等中藥茶,讓眼睛不乾澀。

平常在家也用指尖揉按睛明、魚腰、承泣3個穴道3到5次,刺激淚液分泌。

眼睛疲勞、血絲、乾澀、癢、視力減退,都是身體警訊,長期肩頸痠痛的電腦族也容易眼睛酸澀,氣血循環不能上達於眼,眼睛也較易出問題。

●眼睛保健:常看遠方、多看綠色,多轉動眼球(睜、閉眼皆可)、避免日光直視、避免長期戴隱形眼鏡、避免用眼過度、規律作息正常飲食。

●穴位按摩:攢竹、睛明、太陽穴、承泣穴。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

fsj 提到...

美研究:打太極可舒緩關節疼痛

【聯合報╱記者夏嘉玲/即時報導】2010.11.10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打太極可舒緩關節炎疼痛,還可減輕疲勞、改善心態,減輕精神壓力。

教堂山北卡羅萊納大學醫學院把354名志願者參與研究者分成兩組,一組立即展開每周兩次的太極課,另一組過一陣子後才上太極課。8 周後,先上課組成員在疼痛、疲勞和肌肉僵硬方面都稍見起色,幸福感(sense of well-being)增加,伸展肢體或平衡也有改善。

這項研究報告8日在亞特蘭大的美國風濕病學會年會發表。報告主要作者、教堂山北卡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卡拉漢說,研究顯示,罹患各類型關節炎疼痛的人,包括纖維肌膜炎(fibromyalgia)、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和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都能因打太極獲得極大益處。

卡拉漢表示,無論是站或坐著打太極,都有資格參與這項研究。這354名志願者來自北卡州和新澤西州20個城鄉地區,包括各種類型關節炎患者,他們都年滿18歲,能不需他人協助而獨立行動。

fsj 提到...

久坐不動 關節退化更嚴重

文/李信興 2010.11.20 自由時報

「醫師,最近溫差大,我的關節又開始喀喀響,怎麼會這樣?」這是由於低溫容易讓關節附近的微血管收縮,使得血液循環不良的情形更嚴重,導致關節僵硬、刺痛。

對於有關節炎的民眾來說,上班時,長期待在冷氣房更會感到關節不適,甚至久坐、姿勢不良,恐導致關節退化加劇!

◎為何長期久坐,關節退化更嚴重?

其實面對關節疼痛,「不動就不痛」是錯誤觀念。因為長期下來,關節退化速度反而會加劇,這是因為關節若要保持濕潤,減少磨損,主要靠肢體活動時,不斷流進、流出的關節滑液;若是關節已發生問題、又久坐不動,關節連接處會缺乏關節滑液而變得乾燥,使關節因而僵硬,導致關節炎再度發生,所以有關節炎又得久坐的上班族千萬得當心!

◎面對關節炎的治療,該如何正確緩解疼痛?

一般建議先熱敷增加血液循環,促進肌肉放鬆,達到去痠止痛的效果,溫度約40度,每天重複約4次,每次約20分鐘,並適時翻開散熱,避免燙傷患部。不過熱敷無法真正解除疼痛,因此多半仍須透過藥物治療立即消炎止痛,避免關節發炎激素上升,關節磨損加速,否則嚴重者恐怕會關節腫痛、變形,無法行走。

過去治療關節疼痛,常用傳統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通常需1到2小時發揮作用,患者常得忍痛一段時間,疼痛感才能慢慢緩解,同時得事前加顆胃藥避免傷腸胃;但目前新一代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在服用半小時內,緩解疼痛,一天服用一次,較不傷腸胃。

◎寶貝關節,預防退化有5招:

●少搬重物、彎腰取物:必要時,運用上臂及上半身的力量,保持背部直立。

●避免長期蹲、跪或同一姿勢:建議每20到30分鐘就動一下。

●平日運動可騎腳踏車、游泳或空中漫步等動作,減少關節受力。

●體重過重者,最好減肥。

●少穿高跟鞋,減輕對膝蓋的壓迫。

(作者為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fsj 提到...

老人血液少鹽易骨折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2010/11/22

荷蘭最新研究指出,血液中的鈉含量偏低,容易增加年長者骨折、跌倒風險。即使血鈉濃度微幅減少,也可能對骨頭造成不利影響。

荷蘭伊拉斯瑪斯醫學中心艾伍特‧霍倫醫師(EwoutJ.Hoorn)也參與這項研究,他在美國腎臟病醫學會所發出的新聞稿中指出,檢驗血液中的鈉濃度,一旦發現血鈉濃度偏低,便趕緊進行治療,這種新方法或許可以預防骨折悲劇發生。

研究人員表示,事實上,骨質疏鬆症和低血鈉症似乎沒有什麼關聯,目前這還是一項謎團,醫學家還不知道為什麼低血鈉容易引起骨折、跌倒意外。

研究人員分析、比對五千兩百多位荷蘭病患的就醫紀錄,追蹤時間達六年,患者年齡都在五十五歲以上。研究人員想確認低血鈉是否和跌倒、骨折與骨質疏鬆症有關。

研究中約有百分之八的人血鈉偏低,多數是因為患者的腎臟滯留過多水份,而這百分之八的人也比較容易出現糖尿病,或使用利尿劑。

研究顯示,血鈉偏低的患者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曾跌倒過,而其他人的跌倒發生率約百分之十六。血鈉偏低的年長者出現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風險高達六成一以上,患者發生髖關節骨折等非脊椎骨折的風險也較大,機率超過三成九。在六年研究期間,血鈉偏低的患者死亡率也比較高,死亡率大約增加百分之二十一。

霍倫醫師表示,年長者若能定期測量血鈉濃度,一發現低血鈉症,便盡速治療,或許可預防骨折,未來這方法說不定會成為防治骨折新策略。這項研究結果已發表於美國腎臟病醫學會年度大會。



◆ 訓練肌耐力/4個簡單運動 保養膝蓋趁年輕

【元氣周報/記者廖雅欣/報導】2010/11/21

羅東聖母醫院骨科主任王明瑞說,年輕時應該做些簡單的體操或暖身運動,強化骨骼韌帶,以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出現。這些保養運動能維持關節的靈活度,增加膝關節肌力及耐力,尤其是股四頭肌及大腿前面的肌肉力量。

1.股四頭肌運動:

站立時緩慢繃緊大腿肌肉,並維持緊繃,數到10,再緩慢放鬆,站立時至少每小時做10次以上。

2.直腿抬舉運動:

仰臥於床或地面,緩慢抬舉腿部,離地面約一呎高,維持膝關節直伸,數到5,緩慢將之放下,每天做兩回,每回做10或15次,感到肌力增進時,還可以在踝關節附近加上荷重。

3.腿後腱肌運動:

俯臥時緩慢將足部向後上方舉,並維持此姿勢緩慢數到5,再緩慢收回,每天做2回,每回做10到15次,當肌力增加時,也可在腳踝上加上荷重。

4.外展肌運動:

側躺時抬舉腿部(自髖部抬起)約一呎高使之懸空,並維持此姿勢緩慢數到5,再緩慢放下,每天兩回,每回10到15次。

※ 相關報導:

* 膝蓋毛病多 老的、少的都喊痛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84213

fsj 提到...

肩頸疼痛難解 竟是韌帶鈣化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0/12/03

頸椎神經幾遭鈣化韌帶壓扁,六旬婦人左頸肩膀刺痛痠麻又無力,服止痛藥,打止痛針無法改善,藉減壓手術及置放椎體支撐架與加入脊椎固定骨板,方解除疼痛;醫師提醒,民眾出現肩頸痠麻疼痛時,首先要就醫檢查,別用力扭轉脖子,切忌過度用力推拿,以免不慎造成椎體韌帶滑脫。

收治患者的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神經外科醫師林牧熹指出,婦人原以為只是一般的肌肉痠痛,直到嚴重刺痛酸麻,自行服止痛藥,前往診所打止痛針皆無顯效後才前去市醫門診就醫。經核磁共振影像發現,患者頸椎後縱韌帶已鈣化,壓迫頸椎神經。個案的病情已無法藉由復健等保守治療緩解疼痛,必須透過手術解除壓迫,使用支架及固定骨板才能治癒。

這類患者除了先天因素外,多因長期姿勢不良、低頭工作,造成頸椎韌帶過度牽引,若忽視不管,最後會鈣化如木板般的堅硬,以致壓迫頸椎神經。醫師提醒,一般民眾平時工作40-50分鐘後,就要和緩活動肩頸,但切忌用力突然扭轉、甩頭,也不宜請人大力推拿。

醫師強調,椎體骨刺、椎間盤凸出、頸椎狹窄等,初期症狀大都只是脖子痠、疲勞,部分患者不以為意,直到感到手腳麻木無力、步態不穩才開始緊張,有些不幸的病患最後終至尿失禁、全身癱瘓。

fsj 提到...

機器戰警裝 癱者可站可走可爬梯

自由時報 2010.12.05

〔編譯羅彥傑/美聯社耶路撒冷三日電〕在一九九七年因車禍癱瘓後,以色列企業家高佛就開始致力於幫助其他受害者能再次行走。他想不通為何身障者要四處趴趴走就只能靠輪椅,所以發明替代品—利用感應器與馬達讓身障者也能站立、走路,甚至爬樓梯的「機器褲」。他還創立阿爾戈(Argo)醫療科技公司,將「機器褲」商業化。

定價10萬美元 明年上市

在以色列與法國進行數年的臨床試驗後,「機器褲」明年一月就會在全球各地的復健中心販售。這種「機器褲」稱為「再行」(ReWalk),能幫助半身不遂的患者,透過向前傾及以不同方式移動上半身,加上利用拐杖保持穩定,就能站立與行走。該產品定價約十萬美元(約台幣三百萬元)。

利用感應器和馬達 達到人機合一

這個重達十六公斤的裝置,穿在衣服的外面,包含了配備行動感應器的腿支架及電動關節,可以對上半身運動的細微變化與平衡的轉變做出反應。腰墊與肩帶可以固定這套裝置,而後背包裝置電腦及可維持三個半小時電力的充電電池。

它在運作時會發出鏗鏘的機器人聲音,就像一九八○年代的電影「機器戰警」。阿爾戈公司營運長塔馬瑞說:「『再行』是一種人機裝置,只有機器與使用者合而為一才能行走。」

塔馬瑞指出,定期使用這套裝置,就能避免時常出現在身障者身上的併發症,包括壓瘡與尿道、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及心血管毛病。



◆ 運動醫學診所 最快明年二月開診

自由 2010.12.05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台北市衛生局將開設診所,首創運動醫學專科診所,瞄準慢性病族群的運動健身,醫師看診後開立個人專屬的運動處方箋,診所也有運動保健員進駐,教導安全運動、健康減重。衛生局目前進行診所委外經營的招標作業,最快明年二月開診。

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游麗惠指出,四十歲至六十歲的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關節炎等慢性病族群,運動需要特別注意,過去曾傳出慢性病患於爬山或打球時心臟病發猝死或中風。

衛生局解釋,以代謝症候群為例,患有代謝症候群的男性十年內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為十%至廿%,改善代謝症候群的第一要務就是減重,改善血糖、血壓與血脂,肥胖病人以半年內減重七%至十%為目標。

另外,根據統計,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有半數會出現骨關節炎的症狀,例如早晨關節僵硬、關節活動時疼痛或酸痛、活動時關節發出卡住或摩擦的聲音。衛生局分析,目前雖然沒有特效療法防止軟骨的退化,但透過適當運動、休息、冷熱敷、減輕體重、藥物及治療,仍可減輕痛感、改善關節功能。

游麗惠說,許多民眾習慣於運動中心運動,但工作人員沒有受過類似訓練,醫院雖有復健師等專業人員,協助運動復健,但多是針對中風病患的後期復健,較少針對慢性病患提供運動建議。

除了慢性病患外,游麗惠說,診所也會針對一般民眾,透過體適能儀器的檢測,設計運動處方箋,訓練柔軟度、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及伸展運動。

游麗惠說,運動醫學專科診所預計設立於捷運行天宮站的大樓內,佔地約三百坪,內有醫師、護士、運動保健員及運動器材。

fsj 提到...

這痠那痛 姿勢不良常惹禍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89432

【元氣周報/記者范榮達、詹建富/報導】2010/12/19

案例故事:

任職於資訊公司的電腦工程師蔡先生,一直有腰痛的問題,甚至已嚴重影響他的日常生活,不僅工作效率變差,好幾次痛到無法入睡,半夜掛急診,透過打止痛針、吃止痛藥後才能入睡。醫師表示,蔡先生的腰痛起因於長期坐在辦公桌前,加上姿勢不良,導致腰痛問題愈來愈嚴重。

放任它痠痛 生活品質差

「腰痠背痛就像感冒一樣!80%的人一生中曾受腰痠背痛之苦!」苗栗市大千醫院復健科主任蔡建宗如此形容腰痠背痛的普遍性。

署立苗栗醫院復健科主任康耀文也提出數據說明,健保局統計前年門診疾病,下背痛(腰痠背痛)排第8。另有研究指出,美國有一半勞工罹患下背痛,每年耗費政府200億美元。

蔡健宗、康耀文都認為民眾通常腰痠背痛到受不了才會求醫,雖臨床上,不到5%必須開刀治療,但腰痠背痛造成的生活困擾、影響工作效率,不可輕忽。

吃藥買貼布 就是不就醫

有醫療器材業者估計,即使有近8成的成年人每月至少會筋骨痠痛1次,但過半數並未馬上就醫,反而有66%選擇貼痠痛貼布,其次就是接受按摩或推拿,另外則有人自己到藥房買止痛藥服用。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說,如果半數勞工每人去買1、2片痠痛貼布使用,台灣每年可能用掉近1000萬片的痠痛貼布。

農曆年前後 求醫高峰期

蔡健宗說,腰痠背痛很多都是源自姿勢不良,尤其是農曆春節前後,更是求醫高峰期,就如沒有暖車就開車,這段期間天氣冷,大量從事大掃除等活動,勢必造成下背部沉重負擔。

因年前大掃除,過年期間久坐打麻將、看電視、打電腦,長途塞車或玩Wii等,加上過年期間民眾不習慣看醫師,以致經常會拖到春節後,症狀更惡化,才會求醫。

他建議,民眾如果出現腰痠背痛症狀,應該休息、不要從事激烈活動,如果超過半天還不能恢復,最好尋求醫師的幫忙。

下背部壓力 坐比站著大

至於正確的姿勢,康耀文提醒民眾注意以下原則:

1.坐著比站著下背部承受更大的壓力。

2.搬東西屈膝比彎腰好。(膝關節炎患者除外)

3.移動重物時,推比拉安全。

若工作時不方便起身,可配合呼吸,吐氣時前彎上半身抵住膝蓋,吸氣時再慢慢起身,高舉雙手過耳,伸展背部。

※ 相關報導:

* 姿勢對了 痠痛沒了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89434

苗栗市大千醫院復健科主任蔡建宗提供避免腰痠背痛的正確方法。

* 你「坐」對了嗎?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89430

* 冬天泡腳最防病 睡前泡腳最養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8&f_SUB_ID=242&f_ART_ID=286378

從西醫的觀點來看,由於人體血液有一半以上是集中於下肢靜脈,因此靜脈回流要好,需要仰賴良好的肌肉收縮與關節活動,但是忙碌的現代人缺乏運動,平日上班若不是久坐於辦公桌前,就是好似罰站般站上一整天,容易造成靜脈曲張,尤其上了年紀的人,長期不動,也可能影響心肺功能,而原本心臟有問題者更要留意;泡腳有助於改善循環,降低腳的腫脹感,減少心臟的壓力負擔。 (全文詳見原站)

fsj 提到...

肺栓塞發作危險高 長時間久坐切記要運動

中廣新聞/李明朝 2011-01-08

桃園縣一名消防人員因肺栓塞併發休克死亡,醫師認為長時間坐著不動、或者長時間駕駛、臥床等患有肺栓塞,一旦患有肺栓塞有百分十容易死亡,是死亡率極高的疾病,不可以輕忽,一定要保持適度運動。

桃園縣政府消防局竹圍消防分隊隊員賴弘原因為肺栓塞併發休克死亡,可能和他平日負責救護車的工作有密切的關係,可以算是職業傷害一種。

對於這種肺栓塞症狀,敏盛醫院心臟外科王牧群醫師說,長時間的坐姿沒有運動,容易發生肺栓塞症,像以前有旅客曾經發生搭乘國際線航班,得到所謂經濟艙症候群,民眾到達目的地,發現腳部深度靜脈血栓,有些運氣不好的人,血栓會隨著靜脈循環回到右心,進入肺循環,卡在肺動脈,造成蠻嚴重肺栓塞現象。

王牧群醫師認為比較勞累的人,或者長時間駕駛、臥床等人,如果身體突然會喘就要特別注意,患有深度靜脈血栓,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八患者會併發肺栓塞。

另外有百分之四十患者會有下肢血栓症候群,百分之四到五會有慢性血栓性高血壓症,一旦有肺栓塞百分之十會迅速死亡,相當危險,不容輕忽,生活作息除了要正常,也要適度運動。



◆ 勿彎腰駝背30分鐘換姿勢 起身走動

◎記者蘇湘雲/專題報導/台灣新生報 2011/01/08

要預防肩頸痠痛、疼痛,平常千萬不要老彎腰駝背。雙和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弘洲提醒,彎腰駝背容易引起肩頸痠痛、疼痛,且不要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如低頭、仰頭等,最好每卅分鐘就變換一下姿勢,起身動一動、走一走。

陳弘洲醫師建議,平常要盡量避免頸部前後用力,或快速甩頭、長時間負重,以免對頸椎造成壓力。如果確診為肌肉問題導致慢性肩頸疼痛,可以熱敷幫助舒緩不適,但有局部紅、腫、熱、痛等發炎現象,則不宜熱敷,這時就得冰敷。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也可以幫助減緩、預防肩頸痠痛、疼痛,進行全身性流汗運動,如有氧運動、打球等,有助提升全身肌耐力,肌肉有力量,就可減少肩頸痠痛、疼痛發生機率。

陳弘洲醫師補充,平常工作一段時間,可以輕輕轉轉脖子、轉轉頭,速度不要太快,順時針轉五圈,逆時針轉五圈,幫助放鬆肩頸肌肉。

肩頸疼痛患者若發現休息過後,反而更不舒服,或者睡覺不動時感覺疼痛,醒來動一動疼痛便消失,這時就要懷疑可能是身體免疫疾病引起的關節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提醒,睡眠姿勢不對也可能造成肩頸痠痛、疼痛。仰睡時,最好選擇能支撐頸部的枕頭,可以選擇羽毛枕、記憶枕等,但羽毛枕每一年要換一次枕頭,以免羽毛枕經過一段時間被壓壞,無法充分支撐頸部。避免使用過高、過硬的枕頭,免得整晚睡下來,早上起來出現肩頸僵硬、疼痛。

睡覺時也不要捲曲,脊椎長時間歪斜,也容易引起肩頸疼痛。陳弘洲醫師叮嚀,看電視時盡量少攤在沙發上,以免肩頸承受過大壓力。



◆ 五十肩多抬手 少冰少辣少熬夜

【聯合報╱記者吳政修/新營報導】2011.01.09

很多肩膀痠痛的病人來門診時都會說自己得了「五十肩」,衛生署立新營醫院中醫科主任何裕鈞表示,真正五十肩是指肩關節因為長期發炎而產生了沾黏現象,並非肩關節有痠痛就是五十肩,應避免冰涼飲品及辛辣食物,也不要熬夜。

何裕鈞說,五十肩常發生在50歲因此得名,學名為「粘黏性肩關節囊炎」,如果活動肩膀時有些角度會有疼痛感甚至舉不起來,早上起來梳頭有困難、上完廁所擦拭臀部時很痛苦,這些症狀都有可能是得了五十肩。

何裕鈞表示,自我復健方法包括手臂爬牆運動,面向或側向牆壁將手指向上爬;摸耳朵運動,患部的手抬高繞到後腦去觸摸對側的耳朵並盡量去摸到嘴角;擦背運動,利用毛巾上下移動並換手再做。

背後抬手運動,雙手放在背後腰背處,往上托高;旋轉運動,患部的手持裝滿1公升水的保特瓶,手臂打直,手肘不能彎曲,肩部不抬高做肩關節垂直地面旋轉運動。

他說,飲食方面,避免吃冰涼飲品,竹筍、香蕉、糯米、辛辣刺激物少吃,避免長期提超過1公斤重物,也要避免熬夜、抽菸、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