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5

新研究證明:疼痛能導致關節炎

New study proves that pain is not a symptom of arthritis, pain causes arthritis
http://www.physorg.com/news141918264.html

September 29, 2008

根據一項發表在今日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疼痛不只是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的症狀之一,事實上它是這種疾病本身與生俱來且有害的一部份。更確切的說,該研究揭露,疼痛訊號引起了關節炎,而且當這些訊號傳達至脊髓時,引起了相關的生化程序,使關節炎更糟並使它擴張。此外,研究者發現,傳導疼痛訊號的神經路徑使「發炎」從具有關節炎的關節轉移到脊椎並再度傳回來,於兩端引發疾病。

就技術上而言,疼痛是病患不適的知覺體現(conscious realization)。然而在那能夠發生之前,資訊必須沿著神經細胞路徑,從... 譬如一個受傷的膝蓋傳達至疼痛處理中心,那位於脊髓的背角(dorsal horns),這種過程稱為傷害感受覺(nociception)。目前的研究提供強烈證據指出:雙向的、傷害感受覺的「串音(crosstalk)」,也許率先使關節的關節炎將發炎傳送至脊髓與腦部,接著擴展到整個中樞神經系統中,從某個關節到另一個。

此外,如果關節的關節炎可導致神經元發炎,它也有可能在阿滋海默症、痴呆與多發性硬化症這些疾病中扮演某種角色。有了這些結果,研究者確認了可能藥物目標,那能干擾感覺神經細胞上關鍵的發炎受體,成為治療骨關節炎(OA)的一種新方法,那摧毀了 2100 萬美國人的關節軟骨。身為最常見的關節炎類型,當患者承受重量的關節,如膝蓋及髖關節,失去了骨骼之間的保護性襯墊時,骨關節炎最後會帶來畸形與嚴重疼痛。

"直到不久之前,骨關節炎據信僅由磨損造成,而且是老化不可避免的一部份," Stephanos Kyrkanides 說,D.D.S., Ph.D.、Rochester 醫學中心牙科學系副教授。"然而,最近的研究揭露,特殊的生化改變促成了這種疾病,這些改變也許能以精確設計的藥物逆轉。我們的研究提供了第一個牢靠的證明,這些改變當中的某些與疼痛過程相關,並指出這種機制背後的影響," Kyrkanides 說。他在牙科中遺傳學的研究導致更廣泛的應用。關節炎與牙科之間的共通點:顳顎關節,是關節炎疼痛的常見位置。

過去研究已證明,疼痛訊號沿著特定的神經路徑傳導多次,會使得它對於每次疼痛訊號的使用變得更加敏感。這也許是古代存活技能的一部份(若它讓你疼一次,就別在重蹈覆轍)。其次,疼痛始終與發炎相關(膨脹與發熱)。

事實上,過去研究已證明,導致發炎的相同化學物質也能夠產生疼痛的知覺,而且若注射後,對疼痛會產生超敏。Kyrkanides 的研究以一種像這樣的促發炎(pro-inflammatory)發訊化學物質,稱為 IL-1β(介白素-1β)為中心,那協助提升身體攻擊傳染病的能力。

具體上,Kyrkanides 的團隊對老鼠進行遺傳改造,在此他們能調高 IL-1β 於顳顎關節(關節炎常見位置)的製造命令。實驗首度證明,在周邊關節調高 IL-1β 也會導致濃度更高的 IL-1β 在脊髓的背角被製造出來。

利用第二種,改造甚至更精巧的老鼠模型,該團隊也首度證明,在脊髓裡一種稱為星狀細胞(astrocyte)的細胞中創造出更高濃度的 IL-1β,會導致關節中出現更多骨關節的症狀。過去研究已證明星狀細胞(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神經膠質,那提供對脊髓與腦的支撐),也作為中樞神經系統的免疫細胞。除此之外,當受到觸發時,它們還釋出類似 IL-1β 的細胞素來對抗疾病。從中樞神經系統神經膠質所釋出的同樣細胞素,也許會從關節中的神經元釋出,或許能夠解釋「串音」如何來來回回地傳送疼痛、發炎與超敏。

在二種老鼠模型中,關閉 IL-1β 發訊的實驗技術逆轉了串音的效應。特別的是,研究者使用一種分子,IL-1RA,已知能抑制 IL-1β 與其在神經細胞上的受體的連接能力。現有藥物(例如 Kineret (anakinra),由 Amgen 生產,同時為類風溼關節炎的指示藥),作用如同 IL-1RA,Kyrkanides 的小組正在探索它們的新用途,使其成為骨關節炎的療法。

然而,這種過程的牽連更為深遠,因為圍繞感覺神經細胞路徑的細胞,也能被串音所影響。Kyrkanides 說,如果 10 個星狀細胞分泌 IL-1β 以回應一個疼痛的神經衝動,或許 1,000 毗鄰的細胞將會受到影響,大幅擴展了發炎的範疇。脊髓星狀細胞為感覺神經細胞所環繞,那連結到周邊的其他區域,更進一步擴展此效應。根據 Kyrkanides 的模型,由中樞神經系統所增加的發炎,能接著將訊號送回至前往關節的神經路徑,導致發炎因子在那裡釋出。

在所提之中,發炎因子是 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降鈣素基因相關胜肽)。該團隊在初級感覺纖維(primary sensory fibers) IL-1β 濃度升高的同樣區域中觀察到較高濃度的 CGRP 產生,而且由感覺神經元所釋出的 IL-1β 也許會導致關節中 CGRP 的釋出。Kyrkanides 過去的研究揭露,CGRP 也能夠導致軟骨製造細胞(chondrocytes)過快成熟並死亡,骨關節炎的正字標記。

"Our study results confirm that joints can export inflammation in the form of higher IL-1β along sensory nerve pathways to the spinal cord, and that higher IL-1β inflammation in the spinal cord is sufficient in itself to create osteoarthritis in peripheral joints," Kyrkanides 說。 "We believe this to be a vitally important process contributing to orthopaedic and neurological diseases in which inflammation is a factor."

※ 相關報導:

* Spinal interleukin-1 in a mouse model of arthritis and joint pain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21425902/abstract
Paolo M. Fiorentino, Ross H. Tallents, Jen-Nie H. Miller,
Sabine M. Brouxhon, M. Kerry O'Banion, J. Edward Puzas,
Stephanos Kyrkanides
Arthritis & Rheumatism, Volume 58 Issue 10, Pages 3100 - 3109
doi: 10.1002/art.23866

研究:卡路里過多使腦部發炎
結節性硬化症為神經發展失調提供線索
腦中有天生樹突狀細胞的第一個證據
新免疫療法使阿茲海默症獲得迅速改善
新發現可能導致以免疫法預防心血管疾病
心律不整的新機制 -- 讓心跳動的受體
偏頭痛與靜脈中的血凝塊有關
治療「克隆氏症」更安全有效的方法
癌細胞在特定訊號閾值下逆轉成正常細胞

質子通道抑制過敏反應期間的組織胺釋出
科學家發現新分子以治療慢性疼痛
類凝集素 可抑制發炎
自然殺手細胞的新角色
寂寞會侵蝕健康與精神上的安適感

雷射下的生命:讓微小域當中的受體發光
監控疾病中的免疫回應

生物玻璃如何修復骨骼?
54歲斷臂人雙手移植 世界首例

2 則留言:

fsj 提到...

風濕基金會:台灣1/4人為關節炎風濕症所苦

中央社 2008-10-05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五日電)財團法人風濕基金會執行長陳堃宏今天說,台灣有約四分之一的人口深受關節炎與風濕症所擾;因關節炎初期症狀難判定,有些出現相關症狀數月甚至好幾年後才確定病因,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期,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十分可惜,但其實只要及早預防、診斷並治療,關節炎並不可怕。

配合2008世界關節炎日,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風濕病基金會、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等團體,今天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舉辦世界關節炎日園遊會。

主辦單位指出,關節炎號稱全球頭號致殘疾病,全球有三十五億人口深受關節炎與風濕症所擾,台灣更有高於亞洲的平均值,約莫是四分之一的機會,也就是說,全台六百萬人為關節炎所苦,患者年齡橫跨老中青三代。

身兼風濕基金會執行長的國泰醫院風濕科醫師陳堃宏表示,常見的關節炎可分為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痛風、紅斑性狼瘡等,各有不同的好發群和病徵。退化性關節炎與老化有關,五十歲以上的人多少會出現某種型態的關節炎,通常六十歲以上的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的機率為六成、七十歲七成,依此類推。

類風濕性關節炎罹患者中以中年女性居多,癥兆是掌指關節、手腕腫痛;陳堃宏說,如果腫痛超過一個月,一定要就醫。

痛風患者以青中年男生為多,他表示,這是一種富貴病,突然的大腳趾、腳踝和膝蓋腫痛時要特別注意。一般人會以為這種疼痛是扭傷造成,但如果當時並無扭傷情形而出現這種疼時,就要找醫生確定一下。

至於僵值性脊椎炎,陳堃宏指出,以年輕到中年的男性居多,例如歌手周杰倫、主持人阿Ken就是這類患者。患者通常是早上起床後或是休息很久以後疼痛得最厲害,運動以後會有所改善。

陳堃宏提醒,一般人常會把椎間盤軟骨凸出與僵值性脊椎炎混為一談,但椎間盤軟骨凸出的症狀是休息後不痛,運動後更痛,剛好與僵直性脊椎炎相反。

另外,他說,紅斑性狼瘡的徵兆較多樣,如掉髮、口腔潰瘍、關節痛、對紫外線敏感等,好發於生育年齡的女性。從前認為這種病症接近絕症,但只要積極治療,病情是可以控制的。

陳堃宏表示,其實只要及早預防、診斷並治療,關節炎並不可怕。至於要如何預防罹患這些病症,他說,痛風可以透過定期的健康檢查發現,檢視家族史也是一個線索,而紅斑性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免疫系統的錯亂,原因可能是荷爾蒙影響、病毒感染或特殊基因造成。

有關遺傳基因HLA-B27是罹患僵直性關節炎最大的因素,但陳堃宏並不鼓勵民眾去測試這個數值,他說,因為罹病的因素複雜,是不能量化的;萬變不改其宗,要預防這些病症的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維持正常的作息;如果不幸發病,就要儘快求醫。

陳堃宏進一步表示,台灣就醫環境方便,資源豐富,如果出現關節病症,一定要請專科醫師評估,對症下藥;特別是這些關節病症有慢性化的趨勢,一旦上身,就是一輩子的事。因此,找對專門醫師,才能有妥善的後續治療。

fsj 提到...

響應「全球抗痛年」 疼痛列入第五生命徵象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135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08-10-22

『當身體不適時或開刀後令人感到疼痛難耐、痛澈心扉、痛不欲生時,您一定要忍受嗎?』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麻醉科龔家騏主任表示,基於尊重生命及重視人權,該院自今年起將『疼痛』視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之後的第五個生命徵象,並將疼痛強度正式納入監測人體生命徵象的一部份。

換言之,住院病人每天都可獲得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疼痛等生命徵象的持續性評估,護理人員會將每天評估的疼痛分數記錄在『生命徵象紀錄單』上,如此一來,當醫師查房檢視病歷時,對於疼痛處理的情況便能瞭若指掌,進而得知是否需調整藥物或改變處置方法。

疼痛評估的工具是以0-10分的數學法併用六個臉部表情來分類,分數1-3分屬於輕度疼痛,4-6分屬於中度疼痛,7-10分屬於重度疼痛。在今年疼痛治療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住院期間病人的疼痛問題經治療後,疼痛分數由最高痛不欲生、嚴重疼痛的9分降至輕度疼痛的2分,整體治療後疼痛分數的平均值是3分,屬於偶爾會忘了疼痛存在的輕度疼痛,顯示病人的疼痛問題在住院期間都可以獲得緩解。

根據統計,12歲以上、超過20%的成人在三個月內都曾出現過各種身體上的疼痛,而且女性的發生率比男性高,疼痛不僅是大部份疾病伴隨的症狀,也常是病患求診的原因。疼痛不僅在生理上會讓身體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使心跳、血壓上升,嚴重時更會造成心肌缺氧,也會影響呼吸、使腸胃蠕動變慢、排氣時間延長,甚至會減低免疫力,增加感染機會、影響身體復原。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成人有慢性疼痛的問題,32%-96%的病患在手術後都經歷過疼痛,其中70%的病人會覺得非常痛;至於癌症後期造成的疼痛更是高達80-90%。在慢性疼痛的長時間影響下,更會有引發憂鬱症的疑慮。

龔家騏主任指出,早在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宣佈『免於疼痛是一種基本人權』,而自2004年起每年10月國際疼痛醫學會(IASP)都會選定一個主題,發起為期12個月的『全球抗痛年』(Global year against pain)活動,要求正視疼痛醫療,除了呼籲醫護人員要積極評估疼痛與治療疼痛,也希望病人能主動參與疼痛問題的處理。

因此,民眾切勿有『疼痛忍一忍就會過去』的想法,另外,一些錯誤的觀念也應該被導正,如:50%的病人認為止痛藥會影響傷口瘉合,22%的病人認為使用病患自控式止痛給藥會有造成藥物過量或上癮的問題。

龔家騏主任表示,除了將疼痛列入第五個生命徵象外,也重視疼痛治療與止痛服務,除了一般常態性的疼痛治療、疼痛會診外,也提供手術後病患自控式止痛、無痛性腸胃鏡檢、減痛分娩等服務;更開設『疼痛門診』,提供介入性疼痛治療,利用各種方式的注射或神經阻斷術以治療各種急慢性或神經性疼痛。期盼透過各類的疼痛治療與止痛服務,協助民眾向疼痛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