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5

寂寞會侵蝕健康與精神上的安適感

Loneliness undermines health as well as mental well-being
http://www.physorg.com/news139664839.html

September 03, 2008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證明,覺得與他人連結對於一個人精神上的安適感(well-being)以及身體健康極其重要。

這些研究,在《Loneliness: Human Nature and the Need for Social Connection(寂寞:人性與社會連結的需求,ISBN:9780393061703,這本書值得出版)》這本新書中報告,證明拒絕(rejection)的感覺或孤立(isolation)瓦解的不僅是能力(abilities)、意志力(will power)與毅力(perseverance),還有在人類身體深處的關鍵細胞過程。

根據領導作者 John Cacioppo,Tiffany & Margaret Blake 心理學傑出貢獻教授(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in Psychology),這些發現指出,長期的孤寂應歸入吸菸、肥胖或缺乏運動這類健康風險因子。

"寂寞不僅會改變行為,而且孤寂與血液流過你心血管系統的更大抗性有關," Cacioppo 說。

"寂寞導致壓力荷爾蒙可體松(cortisol)的濃度在早晨升的更高,改變免疫細胞中的基因表現、較貧乏的免疫功能、更高的血壓與沮喪(depression,憂鬱症)程度的增加。"

孤寂也與難以熟睡還有阿茲海默症更快速的發展有關,Cacioppo 說。他在準備這本書時(與 William Patrick 合寫,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的前科學編輯)利用了這本書最近的研究。這本書已由 W.W. Norton 出版。

身為一種新學門,稱為社會神經科學(social neuroscience),的創立者之一,Cacioppo 使用 fMRI 腦部掃描與先進的科學技術,把寂寞的角色以及社會連結當成人類生理學與行為的中央調控機制來記錄。

作者們追蹤連結需求(need for connection)至其演化上的根源。為了要生存,人類需要團結在一起以扶養他們的小孩。為了繁榮興旺,他們需要在狹隘的利己主義(self-interest)與直系親屬(immediate kin)之外擴大他們的利他主義(altruistic)與合作衝動。但在演化適應的環境中,唯一的真正安全在於數量上。

正如同肉體疼痛是一種要改變行為的提示(例如將手移開火),寂寞也「演化成」一種行動的提示,發出一種祖傳的需求要去修補社會連結(social bonds)。孤寂感有各種形態,Cacioppo 說。

"這裡有三種核心面向(core dimensions)來感覺寂寞 -- 熟悉的孤立(intimate isolation),那來自於在你生活中你覺得沒有任何人能斷言你是誰(not having anyone in your life you feel affirms who you are);關係的孤立(relational isolation),那來自於沒有值得的面對面的接觸(not having face-to-face contacts that are rewarding);以及集體的孤立(collective isolation),那來自於除了個體的存在之外,你不覺得你是一個團體或共同體的一部份(not feeling that you're part of a group or collective beyond individual existence)," 他說。

Cacioppo 的研究證明,並非獨處(solitude),或肉體的孤立本身,而是主觀上的孤立感,會有如此深遠的破壞性。然而,外在環境,例如搬到新社區或失去一位親密夥伴能觸發寂寞。

而且如作者所示,今日的文化並非總是有益於促進強烈的社會連結。

社會性孤立的問題將有可能發展成為傳統社會結構的凋零。平均家庭大小正在遞減,而且到了 2010 年,3100 美國人 -- 將近 10% 的人口 --將單獨生活。社會學家也發現,人們所報告的親密朋友與知己顯然比上一代要少。

Cacioppo 與 Patrick 也證明寂寞如何創造出一種回饋圈(feedback loop),那強化社會焦慮(social anxiety)、恐懼以及其他負面感覺。透過學習更多關於構成這種經歷基礎,接著學習重塑(reframe)他們的反應,寂寞的個人能夠逆轉這種回饋圈,克服恐懼以及找到重新連結的方法。

"我們試著提供某些協助給那些已經陷住(stuck)的人," Patrick 說。"這種過程始於重新發現這些正面的、生理的感覺,那在人類接觸最簡單的片刻之間到來。但那表示克服恐懼以及伸出(援手)。"

"寂寞的人有種渴望(hunger,飢餓,雙關語)的感覺," Cacioppo 補充。"關鍵是領悟到解決方法並不在於滿足(fed,吃,雙關語),而是在於為了與他人做菜並享受一餐。"

※ 孤獨、獨處(solitude)與孤寂、寂寞(loneliness, desolation)不太一樣,精確用法值得研究一下:Loneliness is marked by a sense of isolation. Solitude, on the other hand, is a state of being alone (單獨、孤單)without being lonely and can lead to self-awareness.(http://psychologytoday.com/articles/pto-20030825-000001.html

* 青少年犯罪者的精神健康較貧乏
http://www.physorg.com/news139666288.html

一項由牛津大學所領導的研究證實,少年犯機構中的青春期女孩格外難防憂鬱症。研究者發現在少年犯臨時拘留所中的男孩與女孩,其精神健康問題的發生率是一般人口的好幾倍。

嬰兒氣味壓下爹地的睪固酮濃度

精神病趕流行 網路妄想症入侵
增進『精神力量』的藥物是好是壞?
研究證實躁鬱青少年吸菸與物質濫用的風險增加
對侵略行為的反應會相互影響青少年
青少年慢性失眠增加個人問題達 2-5 倍
延緩上學時間對青少年認知表現有正面影響
每天陪伴逾1小時 父子較麻吉
小孩壓力大 也會引發過敏反應
改變壓力使腦部從「渴望」變「畏懼」
研究:壓力與恐懼能影響癌症的復發
「暴露療法」也許能幫忙預防 PTSD
禪修使頭腦在分心後迅速恢復
老父之子 患雙極性失調風險較高
精神分裂 與基因複製錯誤有關

守門人123 防自殺
是誰病了?
企業社會責任 營收成長保證
世代正義
學生勤學,老師樂教
三千軟體工程師哪裡找?
九八課綱 教育之戰

8 則留言:

fsj 提到...

統計:每年25萬人死於自殺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08-09-06 中國時報

九月十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趙春惠表示,大陸每年約廿五萬人死於自殺,還有約二百萬人自殺未遂。死於自殺的人中,約一半患有憂鬱症。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自殺率每十萬人占一四.五左右。趙春惠說,自殺是人類社會自古以來既有的一種社會現象,主要原因與精神疾病、身體疾病、人格特徵、心理因素、家族自殺史以及家庭、個人所處的環境有關。

醫學研究表明,死於自殺的人中,約五○%患有憂鬱症。如果患有憂鬱症的同時還患有疼痛、心臟病等慢性疾病,或癌症等絕症,自殺的危險性就更大。

尤其是毀容、畸形、癲癇等形體缺陷和身體功能受損,對別人的依賴性增加,對未來感到悲觀、絕望時,自殺的危險性就特別高。

目前,世界上還沒有找到預防自殺的「良藥」,但是通過有針對性的危機干預,可以減少自殺行為的發生。趙春惠呼籲社會要創造一個愉快、寬容、和諧的社會環境,促進人們的精神健康。

fsj 提到...

世界自殺防治日 正視憂鬱症

自由時報 2008-09-10

記者田瑞華/台北報導

「910」是「世界自殺防治日」,精神科醫師提醒,憂鬱症具「三高三瓶頸」特性,即盛行率高、自殺率高、身體共病和醫療花費高等「三高」;「瓶頸」則包括延遲就醫、緩解不足、治療中斷等三大問題。若長期忽視,不只可能埋下個人健康和自殺風險,也造成社會經濟負擔。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昨天表示,根據2002年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給民眾自行填答的量表調查發現,國內15歲以上民眾,近9%有中度以上憂鬱、5.2%有重度憂鬱,但仍有超過7成未就醫。而憂鬱症人口常伴隨肥胖、糖尿病和身體疼痛等共病現象,導致醫療花費高。

從事男模特兒的病友吉祥即說,在確診罹患憂鬱症之前,曾有半年時間睡醒後、總是很難爬起床,反而感覺全身痠痛和腰痛、下半身麻痺。經常只能躺在床上任思緒「放空」,等待身體慢慢「復甦」才能下床。

他一度以為自己是不是得了僵直性脊椎炎?還是骨刺?到醫院看了免疫科、復健科和骨科等專科醫師,但都查不出病因,最後才被骨科醫師轉介到身心科,找出自己因課業、工作和家庭經濟等壓力、負荷太大,不知不覺造成身體疼痛的情況。經過一年身心科治療,現在的他更知道如何面對、處理壓力,會固定運動和看書,找到讓自己放鬆和快樂的方法。

吉祥表示,在身心科接受治療時,他也一度很排斥服藥,但經過戰勝憂鬱症的長輩開導,才接受藥物。後來恢復狀況良好。經醫師評估,已逐漸停藥。

張家銘提醒,其實憂鬱症是可以治癒的,如果放任憂鬱情緒不理,甚至壓抑它,可能讓自己「掉到更深的谷底」。面對壓力,最好仍面對它、找出問題,並且尋求支持和專業協助。



◆ 憂鬱症爆增 十大團體組防治聯盟

張翠芬/台北報導 2008.09.10 中國時報

景氣差、股市大跌,最近因憂鬱症就醫人數明顯上升,都抱怨經濟不好,有人中年失業,有人股票賠錢,加上弊案連連,人人一肚子氣,心情不憂鬱都難。

十大民間團體昨天在九月十日「世界自殺防治日」前夕成立「台灣憂鬱防治聯盟」,全國串連成為完整的憂鬱症防治支援網路。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最近求診病患個個都抱怨,原本預期藍營執政後,景氣會變好,誰知期望落差這麼大。

自殺人口中,七成生前曾罹患憂鬱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指出,憂鬱症有九大指標,包括情緒低落、快樂不起來、食慾減少、失眠或嗜睡、動作遲滯、疲累或失去活力、無價值感、思考能力或專注能力減退、反覆想到死亡。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兩周,應盡速就醫。



◆ 新制精神衛生法上路 2個月強制住院病患少一半

【曹婷婷/南縣報導】 2008-09-10 中國時報

新制精神衛生法主張精神病患回歸社區復健,上路兩個月,專責療養院強制住院病患數少一半,署立嘉南療養院從月收八人降至三人。惟新法保障病患人權,卻造成醫療人員需加倍付出心力,說服亟需住院者同意住院。

「施行新制精神衛生法,對醫院造成很多不方便」,嘉南療養院醫護人員透露,以前病患是否構成強制住院要件,只需兩位專業醫師鑑定,現在則須層層把關,由審查會審核,成員包括護理師、心理師、法律代表等七人裁定,在多數病患無意住院下,新法造福病患卻苦了醫院。

嘉療就面臨有病患屬嚴重病患,但當事人拒絕住院,只得依精神衛生法啟動強制緊急安置,申請強制鑑定、住院程序,手續過程冗長。

嘉南療養院社區精神科主任鍾明勳打趣,以前想要病患住院,兩個醫生商量好即裁定,確實存在缺失,現在病人增加不少保障;但缺點是,住院與否認定上有爭議,如有患者喝酒鬧事,是純喝酒誤事還是精神病發作,一時也難判定。

因此,新制上路至今,全台各家醫院送審量小,嘉療指出,應是皆不熟悉新制所致。以嘉寮來說,醫護人員寧可花心思說服需要住院的病患簽署住院同意書,以省卻送審的麻煩。

新制另也針對媒體負面報導開罰,最高罰五十萬元,鍾明勳說,法令雖未明文指出那些字眼涉及歧視,但諸如「瘋漢」、「不定時炸彈」等應避免使用。畢竟,不要在精神病患身上貼標籤,才能落實幫助精神病患回歸社區生活、工作。

fsj 提到...

老人憂鬱易誤診、難治療 自殺率高

【聯合報╱施至遠/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研究醫師】 2008.09.18

台灣已經進入老年化社會,大於65歲老年人口已超過總人口百分之十,而且這個比率在未來幾十年內應該還會持續的增加。年齡增加不是憂鬱症危險因子,但老年人身體功能逐漸減退,加上各種壓力因素累積,如親友凋零、社經地位喪失,都會增加罹患憂鬱症可能性。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多少都曾體會過憂鬱的情緒,如:失戀、失業、股市跌跌不休等,但是醫學上所說的憂鬱症是一種更嚴重的情況,一種疾病,會全面的影響一個人的情緒、認知功能以及產生生理上的症狀,而且這個影響是持續性的。憂鬱症患者除了憂鬱情緒外,還可能出現負面的思想、生活失去樂趣、沒有活力、無法專心、失眠、胃口變差、或自殺念頭等症狀。

老年人憂鬱症與一般年輕人有何不同?老年人常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如容易疲倦、食欲變差、疼痛、體重減輕等。但老年人原本即患有較多慢性疾病及服用各種藥物,也可能因種種身體疾病或藥物副作用,而出現類似憂鬱症的症狀,如何正確診斷,對醫師來說,常常也是一大挑戰。

此外,隨著年齡增加,退休後經濟來源不再、喪偶,以及遷移居住地點至子女處或養護機構,都會造成老年人社會支持系統的不足,若周遭親友不加以留心,常會延誤診斷及治療。

憂鬱症使老年人自殺機會升高。憂鬱程度越嚴重,自殺的念頭越強,而有自殺念頭的老年人也較容易嘗試自殺。台灣歷年之自殺死亡統計資料顯示,老年人為高危險群,而且其自殺危險性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老年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以藥物治療為例,只要按照醫囑服藥,一般約一到兩個月可以開始看到進步,老年人對於治療的反應其實不會比年輕人差。

但是要注意,老年人對藥物副作用的承受度較弱,所以一般開始用藥時須由最小劑量開始使用。此外,老年人罹患憂鬱症後,再次復發的機會較年輕人為高,所以治療完成後仍需週遭親友多多加以留意。

由於長者一般較不會表達憂鬱的情緒,甚至會拒絕就醫,所以更需要親友的注意與關懷。如果身旁的老人家出現憂鬱情緒,而且持續一段時間,就應該考慮尋求醫師的幫忙,就醫時可尋求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或精神科醫師的協助。

fsj 提到...

情緒找出口 壓壓指頭勤保養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王慧瑛/連線報導】 2008.10.22

如何抒壓?如何身心症不上身?請聽專家這麼說,並跟著練習、動一動。

* 署新精神科有「心理健康諮詢門診」,提供可靠的肩膀或「柺杖」,透過暫時專業的依靠,讓徬徨的心有依歸、情緒有出口;陳世哲建議試著轉移注意力,運動、與人聊天,回歸平常心。

* 陳能清呼籲適當休閒,並透過認知與行為改變防患未然,恢復快樂的心,迎接下一波高峰到來。

* 竹東醫院蘇柏文建議,失眠1周以上者,最好與精神科醫師討論,是否需藥物協助。

* 新竹市替代醫學健康協會理事長馮福政提供平日保養妙方:雙手比出蘭花指,手心拇指(肺經)、中指(心包經)、小指(心經);手背食指(大腸經)、無名指(三焦經)、小指(小腸經),平日捏壓指甲兩側,感覺疼痛,即有效果。

fsj 提到...

電話聊天 九分卅六秒最完美

【潘勛/綜合報導】 2008-11-20 中國時報

一通理想的電話聊天,內容該包括什麼?英國專家分析各類適合、不適合在電話中交談的題材後,歸結表示:應該談論家庭新鮮事、時事、個人麻煩及天氣等等,理想長度:九分鐘卅六秒。

英國《每日電訊報》十九日報導,這項研究係由英國「皇家郵政集團」委託專家分析兩千多種人們喜愛或不愛在電話中交談的事情,歸結出完美的「電話聊天方程式」。他們發現,應該用三分鐘來聊家人、朋友的新聞,一分鐘談個人的麻煩事,再用一分鐘聊學校或工作,四十二秒談時事,廿四秒講天氣如何如何。

聊異性的時間,應該用廿四秒;拿名流來嗑牙,只能說上十二秒鐘。而電話聊天時,笑聲應該佔去一分鐘四十二秒,沉默不語十二秒,另外用一分鐘談其他泛泛話題。

研究中另發現,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最常打電話給老媽,聊天談心;最常打給老爸的只有三%。這種現象的原因或許是老爸經常會把話筒轉給老媽。

皇家郵政集團電話部門主任史達西表示,研究內容指出人們電話交談時,真正想得到的是什麼,大家顯然最重視親友的消息;令人稱奇的是名流八卦只佔很少的比例,甚至比不上時事與天氣。史達西另表示,最叫人驚訝的似乎是:沉默是金,每通完美電話聊天中,應該用上十二秒,靜靜地沉思。

※ 英國人老喜歡研究奇怪的題材。

Jennifer 提到...

12/29 作者有上這個節目!
請參考:)
http://www.whyy.org/91FM/voices.html

fsj 提到...

210萬成年人沒談過戀愛

* 210萬成年人沒談過戀愛
* 半世紀情書 台東窮老師富千金愛情見證
* 景氣打敗愛情! 8成2不敢婚
* 不婚、頂客族 凍掉出生率
* 孤鸞年? 民俗專家:只有孤鸞月
* 情人節/調查:最棒的禮物是陪伴 最討厭公仔和鮮花
* 危險情人 熟人施暴佔7成

◆ 210萬成年人沒談過戀愛

【聯合晚報╱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2009.02.13

明天是情人節,在你準備營造浪漫夜的同時,全台灣卻有210萬個20歲以上的成人,這些「永凍土」此生幾乎完全沒有談過戀愛!沒有戀愛經驗也讓他們非常鬱卒,精神健康指數嚴重不及格。專家建議,趕快勇敢的談個戀愛吧!

被問及「是否有談戀愛經驗?」有14%的女性回答,沒戀愛過,有13%的男性回答,沒戀愛過。以全國20歲以上成年人推估,有210萬人沒談過戀愛!

「嚇一大跳!」看到全台竟然有210萬人沒談過戀愛,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教授晏涵文驚訝不已。他說,20歲已經是青春後期,完全沒有戀愛經驗,絕對是人生一大損失。

不談戀愛,有礙身心健康。精神健康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根據調查,沒談過戀愛的人,精神健康分數遠低於曾戀愛的人,他們廣泛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平均分數只有77.6分,遠低於及格分數80分。

明天就是情人節,一名女性又陷入輕度憂鬱和泛焦慮症。她想,情人節當天上班時,同事都收到花,自己卻沒有,下班按時回家一定會被父母唸。若出門閒晃,觸目所及都是手牽手的情人,看了更心煩,該怎麼辦才好。

也無怪乎,每逢情人節,就會出現一批「去死去死團」,這些情人節落單的人,約定好在情人節,到某地點集合,作某件抗議情人節的舉動,然後快閃離去。

這些沒談戀愛的人,未必是宅男、宅女,條件優越的也不在少數。精神健康基金會會務委員鄧惠文說,曾有調查發現,女性在挑選對象時,會希望對方有50萬元以上存款,或是有置產能力,「門檻過高」也可能是不談戀愛的原因。

許多單身者嘴硬說,「沒戀愛,一個人也可以很好。」晏涵文深深不以為然,每個人都需要被愛與愛人。專家們齊呼籲,這些曠男怨女們,快點勇敢的談戀愛吧,讓自己的土壤開出桃花,別讓自己成為永凍土。這份「2008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針對20歲以上成人,進行電話訪問,共調查1114人,依各縣市人口數作樣本分配,其中男性570個,女性544個。



◆ 半世紀情書 台東窮老師富千金愛情見證

中央社 2009.02.13

1封情書珍藏了半世紀,雖沒有纏綿情話,但真實告白,卻是越陳情越濃。情人節前夕,台東退休老師黃文男拿出50年前寫給妻子蘇枝梅的第1封情書,讓妻子露出靦腆甜蜜的笑容。

73歲的蘇枝梅看著50年前第 1封情書,露出類似50年前的少女靦腆;74歲的丈夫黃文男則握著她的手說「1個某卡好3個天公祖」。

明天是西洋情人節,退休老師黃文男拿出珍藏的幾封信,這些信是他在20歲、也就是50年前寫給妻子蘇枝梅的情書。

「我是高雄北嶺村的窮浪漢」、「個性平庸低賤」、「吾多年流浪屢遭坎坷,家徒四壁,何敢高攀?」。這是民國48年,黃文男剛從「台東師專」畢業,奉派在台東擔任老師時,追求妻子的第1封情書。

妻子蘇枝梅是當時台東望族千金,家裡擁有40甲的農田,黃文男則是個窮困老師,因此,情書中自覺配不上妻子,但他勇敢追求自己的感情,他告訴當時年輕貌美的蘇枝梅說,「吾除了有 1顆熱忱向善追求的心以外,只有妳」。

沒有纏綿的情話,只有真實的告白,真誠的心終於打動蘇枝梅,讓黃文男「抱得美人歸」。

「第 1封情書」蘇枝梅一直珍藏在身邊,結婚後也沒有讓丈夫知道,直到25年後,民國75年一家人搬到台東時,黃文男整理家當時才意外發現這封情書;不只這封,還有黃文男當兵時寫給妻子的思念之情。

當黃文男看到妻子珍藏他寫的第 1封情書時,激動的掉下眼淚,黃文男說「她嫁給我,真的委曲她了」,為感謝妻子的愛,黃文男陸續寫了「永遠疼惜妳」、「給妳幸福一輩子」等10幾首歌。這些情書和情歌,是夫妻珍貴的收藏。

民國75年7月,妻子中風,黃文男申請退休,親自照顧妻子;妻子則心疼丈夫的辛勞,多次鬧情緒說「讓我先死好了」,黃文男總是輕聲細語的安撫她。

情人節前夕,黃文男扶著妻子,看著50年前的情書,黃文男說「1個某(妻子)卡好3個天公祖」;蘇枝梅就像50年前的少女般靦腆笑著。



◆ 景氣打敗愛情! 8成2不敢婚

【聯合晚報╱記者吳孟庭/台北報導】 2009.02.13

情人節前夕,為麵包難顧愛情?根據人力資源顧問調查,近半情人減少情人節預算,平均只願花2200元;景氣差助長不婚、少子與職場高齡化趨勢,有82%不婚族表示因不景氣或戀情不穩定而不考慮結婚,也有25%不打算添子,63%表示,退休時間得延長。

明天西洋情人節,但不景氣讓已婚家庭出現「不生子、不退休」的趨勢,根據360d才庫人力資源調查,因為有47%受訪者害怕工作不穩定、75%對未來沒安全感,因此有25%打消增產報國的念頭,生寶寶有「錢」提,71%認為需夫妻2人工作賺雙薪才敢生。

台灣面臨生育率持續降低、少子化嚴重,老年人口也不斷增加,根據內政部在民國76、86、96的統計,台灣人口總增加的年增加率 (每千人口在1年間增加的總人口數,包含遷徙增加及自然增加的人口),從千分之11.1降至10.1後,96年更降至3.6,粗出生率 (1年內每千位出生的活產數與年中人口總數的比率)則從千分之16掉到8.9。

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對工作年齡人口之比再乘以100,形成的「老年人口依賴比」逐年增加,台灣的老化指數也從19.5飆升至58.1。

再加上不景氣延後退休,有高達8成上班族認為以目前工作與收入情況來看,擔心老年生活會不穩定,因而其中有63%希望65歲後仍可以繼續工作不想退休,一來有收入覺得生活比較有保障,二來可打發閒暇時間,才庫人力資源顧問預計,未來勞動市場面臨高齡化。

另外情人節預算也因景氣而縮水,1111全球旅遊網調查,37.19%有伴侶的上班族將不在情人節當天慶祝情人節,以「減薪、放無薪假、失業中無心情慶祝」為主要原因,佔26.98%,其餘還有情人不在身邊、交往已久不會特別想過情人節、情人節是商人炒作的節日等拒絕過節原因。

調查顯示,今年整體平均過節預算僅2201元,甚至有71.35%將預算訂在2000元以下,相較去年,除23.61%表示去年沒慶祝因此無從比較,高達47.57%今年縮減預算。

情人節甜蜜氣氛並沒有讓情人沖昏頭,調查指出,有交往對象的上班族,81.95%一年內沒有結婚的打算,不婚主因以不景氣沒錢結婚 (45.67%)最多,交叉分析發現女性略多於男性,1111指出,女性在經濟獨立自主後,以逐漸發展成感情獨立自主的趨勢。



◆ 不婚、頂客族 凍掉出生率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 2009.02.13

景氣不佳,年輕人談談戀愛就好,結婚意願低落,即使結婚了,因為擔心養不起,也不見得願意生小孩,國內出生率逐年下降,去年出生率創10年來新低,僅8.64%,出生人口首次不足20萬人,只有19萬8733人。

主計處官員表示,出生率逐年下降不完全是不景氣的原因,畢竟景氣循環有高有低,近10年來景氣有起有伏,但是嬰兒出生率卻是逐年下降,並沒有因為景氣回升而讓出生的嬰兒多一點。

國內人口出生率的高峰是在民國70年,當年出生率22.97%,之後就逐年下降。近10年來出生率最高的是民國89年,當年雖然是第一次政黨輪替,但是國內景氣還不錯,又適逢中國農曆的龍年,因此出生率高達13.76%,出生嬰兒更是10年來唯一一次破30萬人。

之後開始遇到網路泡沫化,全球景氣衰退,國內景氣更是迅速下跌,民國90年經濟成長率首次出現-2.17%,嬰兒出生率也跟著景氣急凍急轉直下。

去年國內嬰兒出生人數19萬8733人,較96年減少2.8%,出生率則為8.64%,其中婚生者19萬498人,減少2.5%,非婚生者8159人,減少8.7%。

主計處官員表示,出生率逐年下降是先進國家的明顯趨勢,社會環境變遷是導致出生率下降最主要因素,當然年輕人想法改變,不婚和頂客族越來越多,都是讓出生率逐年下降的原因。



◆ 孤鸞年? 民俗專家:只有孤鸞月

自由時報 2009.02.13

〔記者彭健禮/苗栗報導〕今年被稱為孤鸞年,傳言結婚的新人不易白頭偕老,是不宜嫁娶年度,因此影響不少準新人的結婚計畫;但民俗研究者張楊表示,如果今年不宜結婚,農民曆為何還登載嫁娶的好日子?孤鸞年的傳言不符邏輯,充其量只有妨夫、妨女的「孤鸞月」。

張楊說,他查遍各式古書,並無孤鸞年的說法,孤鸞年是坊間穿鑿附會的傳言,部分吹噓能改運的江湖術士也藉此危言聳聽,從中牟利。

他表示,在俗稱農民曆的《通書》中,就能發現每年甚至太歲或歲破年,都有登載適合嫁娶的好日子,準新人如果想在今年結婚,不用擔心,更不用刻意拖到明年。

張楊說,充其量僅有「孤鸞月」的說法,《人鑑賦》記載,孤鸞入命,夫哭婦而婦哭夫,指的是因選錯良辰,導致相生相剋的妨夫、妨女,但這是可以避免的,因結婚是新娘移居,所以新娘神最大,擇日選時要以新娘為主、新郎為輔,所以農民曆記載嫁娶,皆以新娘的生肖為準。

慎選嫁娶日即可

張楊根據《通書》,整理出今年各生肖新娘不宜結婚的妨夫月(農曆),生肖屬鼠、馬的女性,四月、十月、五月、十一月;生肖屬牛、羊的女性,一月、七月、六月、十二月;生肖屬虎、猴的女性,六月、十二月、一月、七月;生肖屬兔、雞的女性,三月、九月、二月、八月;生肖屬龍、狗的女性,二月、八月、三月、九月;生肖屬蛇、豬的女性,五月、十一月、四月、十月。

此外,坊間也有一說,指夫妻年紀相差3、6、9歲,容易爭執、紛擾或遭遇不幸;張楊表示,《通書》的合婚便覽已註解提到,如配沖破刑害者,慎選嫁娶日期即可化解,擇日選時才是關鍵。



◆ 情人節/調查:最棒的禮物是陪伴 最討厭公仔和鮮花

NOWnews.com 記者黃巧雯/台北報導 2009/02/13

明天(14日)就是西洋情人節了,最新調查結果發現,談戀愛雖然沒有年齡限制,但過節的興致卻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遞減;此外,最棒的情人節禮物也走向「務實化」,逾7成的上班族坦承,情人節最討厭收到的禮物是公仔和鮮花。

情人節將至,1111全球旅遊網針對上班族統計出一份調查報告。調查中指出,情侶們過節的預算平均只有2201元,71.35%將預算訂在2千元以下;相較去年的過節預算,除了23.61%的人表示去年沒慶祝無法比較,其餘有高達47.57%的人將在今年縮減預算。

除了過節預算因為景氣寒冷而縮減,連情人節禮物也走向「務實化」。據調查,在最想收到的禮物排行榜中,情人的陪伴以46.78%拿下第一,浪漫驚喜(37.51%)與渡假安排(25.08%)位居2、3名;至於最討厭禮物的前三名則為公仔/玩具/線上遊戲(42.09%)、鮮花(29.88%)、運動器材(20.94%)。

對此,1111全球旅遊網協理黃少風分析,上班族預期情人節的慶祝方式傾向務實,別出心裁的創意更勝於金錢價值,「好好相處」也比送奢侈品更受歡迎。

為了解上班族渡過2/14情人節的方式與預算,1111全球旅遊網特自1 月23 日至2月12 日,以隨機抽樣、寄送網路問卷的方式展開調查,有效回收份數為1,489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誤差值為正負2.53%。



◆ 危險情人 熟人施暴佔7成

【聯合晚報╱記者林秀美、范榮達/連線報導】 2009.02.13

「你都敢進來,為何不敢做? 」一名24歲未婚女子,被男同事哄騙到汽車旅館,當對方伸出狼爪時,她才知身陷險境。

明天情人節,是兩性約會陷阱發生高峰。研究兩性議題的大仁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黃玫瑰說,有些女子「笨」到以為汽車旅館只是喝咖啡或借廁所的地方,跟著人「開房間」,幸好這名女子趁同事上廁所之際,奪門而出。

「別以為陌生人才會施暴」,高雄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主任葉玉如說,兩造認識而施暴的比例高達七成,不論是兩情相悅或受到脅迫,事後都悔不當初。

高雄市家暴防治中心統計,去年猥褻及性侵通報有588件,受害者以18歲以下女學生居多;發生地點以住所最多,其次是旅館(含汽車旅館);時間以凌晨零時至3時最多。

情人節約會陷阱層出不窮。勵馨基金會南區處長張乃千提醒,歡度情人節,赴約要小心;千萬勿飲用來路不明的飲料或藥物,更不要隨便和人發生性關性,萬一懷孕須尋求專業諮詢;黃玫瑰叮嚀女性,一旦落入陷阱,要保持冷靜,勇於拒絕,或虛以委蛇,切忌驚慌失措、口出惡言,以免引來殺機。

苗栗縣去年性侵害案多達201件,其中被害人在13歲到20歲間,有126件,佔了62.8%,前年也佔五成四五,可見青少年是被害的高危險群。

縣政府勞動及社會資源處社工科長郭貴蘭分析,這種現象顯示青少年對性及愛情充滿憧憬,也可解讀成不清楚法律常識、自我保護能力薄弱、控制力較差。

她說,情人節將屆,青少年必須特別注意兩性關係的界線,當覺得不舒服,應該勇敢說「不」,否則容易造成對方誤會;最重要是如果不是很信任對方,避免單獨赴約。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分手的痛 和戒癮一樣難受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0.08.30

情人分手總是有人覺得受傷、試圖挽回,但或許也有人選擇瀟灑離開。不過根據最新的美國研究發現,大腦在分手後難受情緒與藥物成癮的反應類似,因此分手後當事人通常會覺得相當痛苦難受。

美國紐約大學石溪分校邀請15位剛經歷分手的男女大學生接受實驗,這些學生仍處於剛分手的情緒,也都希望還有機會挽回舊愛,研究人員請他們先看完舊戀人照片時,再填寫數學問卷分散注意力,接下去再看另一張其他人的相片。

當實驗者看舊戀人照片時,腦部主司愉悅與報償情緒,以及戀愛感覺的中腦的腹側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主司成癮感受的「阿肯伯氏核」(nucleus accumbens)2者都特別活躍。

研究人員艾倫表示,「先前的研究已指出,戀愛感受如同藥物成癮,這次研究則發現,經歷分手後的反應,也如同藥物上癮一般,因此每一個人都無法去掌控。」他表示,當經歷失戀或分手後,會產生痛苦或氣憤等情緒。因此,研究人員希望這項研究結果,除了解開分手產生痛苦的原因外,也能進一步協助科學家在藥物成癮者戒癮時多些幫助。

研究結果也發現「時間的確會沖淡一切」是事實,因為當初曾接受實驗的民眾,在經歷一段時間後,當再度看到舊情人照片,大腦主司「情緒、關係連接」的部位,其活動已呈現降低。

本次研究同時刊登在《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