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1

精神分裂 與基因複製錯誤有關

自由時報 2008-08-01

〔記者王萱儀/綜合報導〕科學家始終相信精神分裂至少有七到九成的機率與基因有關,但這些基因變異很難追蹤,發表在最新《自然》期刊的兩項大規模國際研究則顯示,精神分裂確實與基因複製發生錯誤有關。

華盛頓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強馬克蘭曾於今年三月在《科學》期刊上發表論文指出,與正常人相較,精神病患在基因複製過程中會產生罕見的變異:或是基因複製得太多產生新增區塊,或是複製得太少讓基因圖譜產生許多大洞,這項理論日前得到實證。

由歐美共十一個研究機構組成的「國際精神病聯合團隊」,在比較了三千三百九十一位精神病患與三千一百八十一個正常對照組後發現,前者發生基因複製太多或某些基因消失的比例,比後者多了一成五,尤其是若第一號與第十五號染色體有DNA破洞的人,很有可能會得到精神分裂症。

另一個由冰島大學deCODE基因團隊與中美合作的實驗,則比較了四千七百個精神分裂案例與四萬一千二百個對照組,得到了相同結論,而且該實驗還發現有時第十五號染色體不是有破洞,而是有新增區塊。兩個研究團隊也都證實第二十二號染色體上的破洞與「顎帆顏面畸形症候群」有關,此症狀常會導致精神分裂。

每一百個人就有一個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雖然七成三到九成的發病原因與基因有關,但大多數都規避了人類的追蹤。強馬克蘭表示,基因複製數目的改變通常會發生在一些DNA的「熱門區域」,有時這些錯誤是在精子與卵子結合染色體開始複製時就產生了。基因複製變異可能與影響腦部發展的生化物質傳導有關,但強馬克蘭說,要分析腦部的這些路徑並不容易。

※ 已經有追縱這些變化的技術了,相關報導:

* Rare chromosomal deletions and duplications increase risk of schizophrenia
http://dx.doi.org/10.1038/nature07239
The International Schizophrenia Consortium
Natur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30 July 2008
doi: 10.1038/nature07239
* Large recurrent microdeletions associated with schizophrenia
http://dx.doi.org/10.1038/nature07229
Hreinn Stefansson 等人,人數過多請參考原站。
Natur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30 July 2008
doi: 10.1038/nature07229
* New schizophrenia genes uncovered
http://www.physorg.com/news136641577.html

* Anti-psychotic drug use soars in UK children, too
http://www.physorg.com/news129180447.html

外遺傳變化可在重度精神病中發現
酗酒者腦部的 DNA 會被重塑
DNA 修復機制的即時觀察
RNA 誘發外遺傳的遺傳性病變
研究者確認 RNA 調控基因的新目標
晝夜節律與新陳代謝之間的關連找到了
馬利筋 vs. 毛蟲:以迅速修復反擊胃口
研究:環境污染物造成性別偏斜效應

研究對過動症(ADHD)的診斷與療法提出質疑
評論:過動症兒童應少碰食物添加劑
「愛情荷爾蒙」促進親密結合
科學家發現躁鬱症的化學特徵
腦中血清素系統的性別差異
抗憂鬱劑改善憂鬱症 但絕望感仍揮之不去
科學家確認壓力與免疫之間的關聯
子癇前症(妊娠血毒症):一種自體免疫?
研究證實躁鬱青少年吸菸與物質濫用的風險增加
每天陪伴逾1小時 父子較麻吉

研究:複雜的突觸使腦部演化!
活體動物神經神經再生研究獲得提升
研究者發表基因在活腦中作用的 MRI 影像
造影新工具:能以磁性標記細胞的「基因」
MIT 解開腦部造影背後的祕密
MIT 分子探針能協助了解細胞的發訊路徑
抗體分子成像技術 導致疾病治療進步
能偵測致病微生物與毒素的新一代感應器

4 則留言:

fsj 提到...

自律神經衰弱者 較易罹患憂、躁鬱症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元春、鍾佩芳/台北報導】 2008.08.04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很多,如逢特殊情境,但出現心悸、跑廁所次數過頻,已到身體無法負荷的程度,或未有重大會議等特殊情境,卻在不該心跳加速的時候,心跳加速,都屬自律神經失調。

國泰綜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邱偉哲指出,人體有兩個系統,一是大腦自主神經,二是大腦無法指揮、控制,如要求心跳一分鐘要跳幾下、呼吸一分鐘幾下或是運動後別流汗或口渴等,這些大腦管不到的地方,包括從上到下,就叫自律神經。

邱偉哲醫師進一步指出,一般來說,人在逢外在情境等特殊壓力,如隔天要考試、有重大會議或重要比賽等,因心情緊張造成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冒汗等症狀,應屬正常,但邱醫師說,如出現呼吸急促到喘不過氣來、老跑廁所次數過頻,已到身體無法負荷程度,就算自律神經失調;而無外在因素影響,卻無預警、莫名奇妙地出現心跳加速等症狀,亦可算是。

邱偉哲表示,有焦慮、憂鬱等疾病不適,的確會出現口乾、胸悶、心跳加速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但若非疾病引起症狀,僅單純長期自律身經失調者,可能也會導致日後憂鬱、焦慮,但醫師說,這因屬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臨床有時很難界定個案的自律神經失調是因先有憂鬱疾病的因,還是之後導致憂鬱的果。

自律神經系統分部於各內臟器官,衛生署台北醫院內科醫師江易雄表示,自律神經中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若僅有一方過於亢奮的話,則易造成自律神經失調。

交感神經亢奮的話,會造成焦慮不安、睡不好、心跳加速、呼吸加快等情形。而副交感神經亢奮者,則易有嗜睡的情形,且全身無力等。失調者容易有憂鬱、躁鬱?江醫師表示,這是有可能的。

此外,耕莘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宜釗表示,對於自律神經失調者一詞來說,並不會用失調這兩個字,感覺上不能做治療一樣,則都稱為自律神經衰弱。而自律神經衰弱者其症狀有很多,普遍都是從內科醫師那,診斷出無該方面疾病時才轉介到精神科。

最後,劉醫師表示,自律神經衰弱者因情緒上的不穩定,所以也比一般人易有憂鬱、躁鬱等情形。

※ 精神不穩定的人最近似有增加?

fsj 提到...

美癲癇症引發社會成本 高逾150億美元

中央社 2008-08-08

(中央社記者張蕙燕亞特蘭大七日專電)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的研究發現,美國百分之一的成人患有癲癇症,但逾三分之一的患者未能接受充分的醫療,同時引發的社會成本一年高逾一百五十億美元。

這項跨越美國十九個州的研究指出,癲癇症估計影響全美兩百七十萬人,每年造成的醫療成本、生產力或營收的損失達一百五十五億美元。

帶領這項研究的CDC神經病學專家塞曼指出,去年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患者在癲癇症發作時,沒有找神經病學專家或癲癇症專家治療。

塞曼表示,這顯示出,這些患者沒有針對他們無法控制的病情找尋適當的醫療,使得他們每天都得面對實際存在的傷害。

研究調查發現,有百分之四十四的癲癇症患者最近曾經發作,甚至其中百分之六十五表示,在最近的三個月內曾發作。

研究團隊指出,未能在癲癇發作時接受充分的治療,將會增加再次發作、失能、受傷的危險,甚至有可能出現死亡的威脅。

這項研究共監測了十二萬名十八歲以上的成人,而所謂的癲癇是一種由於腦部神經細胞過度放電,影響腦中電子的傳遞,造成腦部功能失常的現象。

由於這是對神經系統的嚴重干擾,發作時身體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等會被擾亂,產生幻覺或是喪失功能,並且無法控制肌肉的運作,這也是患者痙攣、無法控制身體的原因。

雖然癲癇是常見的一種疾病,但由於社會大眾對癲癇的誤解,研究發現,患有這類疾病的成年患者可能較會被解僱、社交生活受限、或是得面對其他的健康問題。

※ 癲癇現在正名為「伊比力斯症」

fsj 提到...

憂鬱症新病例驟增 治療中斷率也高

自由時報 2008-08-10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國人罹患憂鬱症的新病例在過去9年間增加了3.6倍,但是,國內憂鬱症病患治療中斷率相當高,近3成5的病患只看一次門診,若憂鬱症病患在90天內中斷治療,其復發率是未中斷治療者的6.5倍。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根據民國91年國民健康調查發現,國人憂鬱症盛行率為5.6%,且呈現15至29歲,及75歲以上罹患率較高的雙高峰現象,其中女性又高於男性。

張家銘進一步指出,憂鬱症患者有「共病」現象,肥胖、抽菸、糖尿病患以及有身體疼痛者,愈容易有憂鬱症。

根據最近一項亞洲最新調查即發現,有51.8%、超過半數的憂鬱症患者有身體疼痛症狀,其中台灣比率更高達69.1%,僅次香港的73.3%。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教授賴德仁分析健保資料庫資料發現,34.8%的憂鬱症病患只看一次門診,而第一個月的回診率僅有48.2%,比美國71.6%低許多。

賴德仁進一步指出,憂鬱症發病90天內是治療關鍵期,依據健保資料分析發現,90天內中斷治療者,憂鬱症復發率達34.7%,相較接受治療超過90天患者5.3%,高出6.5倍。

賴德仁表示,憂鬱症治療必須持續6至8週才能見效,一般藥物的效果於第二週時才會有,但藥物副作用卻往往在第一週就出現,尤其是使用舊的三環抗憂鬱劑,對病患治療的信心及持續力影響很大。

另外,病患不規則服藥也是造成治療失敗的原因之一,目前憂鬱症的治療藥物各有優缺點,醫、病雙方應多溝通用藥。

fsj 提到...

長期頭痛陷憂鬱 原來散光作祟

【聯合報╱記者林秀美/高雄報導】 2008.08.21

高雄市一名年近60歲婦人,頭痛廿多年,終致憂鬱症,最近到眼科求診,原來是「散光」作祟。

這名婦人中年後就老覺得頭痛,看遍內科、神經科及精神科卻找不到原因,以致出現失眠,甚至陷入憂鬱深淵,數度想自殺。上月她因白內障問題到眼科求助,檢查發現,她有近三百度的散光,常眼睛用力,長時間皺眉,造成肌肉無法放鬆而引發頭痛。

高雄澄清眼科診所院長吳孟憲說,年輕時散光對視力尚不會有太大影響,一旦超過40歲,眼皮鬆弛,散光影響便逐漸顯現,尤其是出現老花時,看遠、看近須戴不同眼鏡調焦。不然,瞇眼看物,肌肉用力,就易出現頭痛。

吳孟憲說,健康的眼睛,眼角膜為圓形,散光者的眼角膜變成橄欖球型,因視力無法聚焦,所以遠近都看不清。散光患者約占一般人五成,近視患者中九成以上合併散光。散光看似小問題,卻對生活造成困擾,就像這名婦人引發頭痛、走路失衡,還以為看到不該看的東西。

眼科醫學會理事長潘志勤指出,散光在75度以下不致構成視力困擾,但超過100度就須矯正。目前矯正方法包括配戴矯正鏡片、角膜切口手術、雷射屈光手術及新研發矯正散光的黃色人工水晶體等。各有優缺點。植入矯正散光人工水晶體,可一次解決白內障及散光問題,術後不用再配戴散光眼鏡或另動雷射屈光手術,費用約4萬5000元,健保補助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