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hysorg.com/news126353910.html
April 02, 2008
在腦中控制基因表現之 DNA 支架(scaffolding)的重塑,或許在酒精戒斷症候群中扮演一種主要的角色,尤其是焦慮,這讓酒精中毒者很難去停止使用酒精。
這項發現由 Illinois 大學芝加哥分校(UIC)與 Jesse Brown VA 醫學中心的研究者在 4/2 的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上報告。
DNA 能經歷官能基的改變而不會使繼承或(遺傳)密碼的次序發生變化。這些「外遺傳(epigenetic)」改變,是染色體(DNA 與組織蛋白 (histone)的密集捆紮)的次要化學改變。
"這是第一次在酒精成癮期間,有人在腦中找到與染色體重塑相關的外遺傳變化," Dr. Subhash C. Pandey 說,教授同時也是 UIC 醫學院與 Jesse Brown VA 醫學中心的神經科學酗酒研究主任,本研究的第一作者。
組織蛋白的化學修飾能改變 DNA 與組織蛋白一起結束(wound up)的方式。組蛋白乙醯基轉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s,HATs)是種酵素,能將乙醯基添加到組織蛋白並鬆開束縛,促進基因表現。在另一方面,組織蛋白去乙醯酶(HDACs),將乙醯基從組織蛋白移除,導致它們將 DNA 包裹的更緊,減少基因表現。
UIC 研究者先前在一種動物模型中證明,杏仁體(amygdala)中神經胜肽 Y(neuropeptide Y)的濃度,調控焦慮與飲酒行為。在這項新研究中,他們觀察 HDAC 活性、組織蛋白的乙醯化,與 NPY 基因在杏仁體中的表現,以及與長期酒精使用戒斷相關的、焦慮般的(anxiety-like)行為。
Pandey 等人發現,急性暴露(acute exposure)在酒精中會降低 HDAC 的活性;增加組織蛋白的乙醯化;增加 NPY 的濃度 -- 並減少動物的焦慮。
相反地,在長期酒精暴露動物的戒斷期間,焦慮般的行為與 HDAC 活性的增加,以及與組織蛋白的乙醯化程度還有 NYP 的濃度減少相關。
重要的是,在酒精戒斷期間,利用 HDAC 阻斷劑阻礙所觀察到的 HDAC 活性增加,將提升杏仁體中組織蛋白乙醯化與 NPY 表現的程度,並避免發展出焦慮般的行為。
"我們的發現指出 HDAC 阻斷劑或許具有潛力成為有療效的藥劑來治療酗酒," Pandey 說。
研究者亦發現,CREB 這種結合蛋白,那具有 HAT 酵素的作用,會因為急性酒精(暴露)而增加,不過在乙醇戒斷期間會減少。
他們下結論道:涉及染色體重新塑造的酶,在伴隨酒精戒斷而來的焦慮中,以及在急性酒精使用的抗焦慮效果中,扮演一種重要角色。
"我們需要新的策略來治療酗酒,那能被導向避免掉戒斷症候群," Pandey 說。"與酒精濫用戒斷相關的焦慮,是維持酒精上癮的一種關鍵因素。"
※ 或許精神疾病流行跟環境污染也有關係!
* Brain Chromatin Remodeling: A Novel Mechanism of Alcoholism
http://www.jneurosci.org/cgi/content/abstract/28/14/3729
Subhash C. Pandey, Rajesh Ugale, Huaibo Zhang, Lei Tang, and* 偏頭痛與靜脈中的血凝塊有關
Anand Prakash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April 2, 2008, 28(14):3729-3737;
doi: 10.1523/JNEUROSCI.5731-07.2008
* 超音波經證明能「遙控」腦部迴路
* 外遺傳變化可在重度精神病中發現
* 研究:觀看暴力媒體可造成大腦改變
* 研究:外遺傳致癌起因於細胞對 IGF-II 上癮
* 新方法可洞悉輻射對於 DNA 的傷害
* 研究者描繪染色體功能的新管控者
* 癌症的另一種理論:染色體錯亂
* 變形蛋白:改變對蛋白質結構存在已久的概念
* 酒駕撞人拖行致死 重判無期徒刑
* 研究:酒精如何對腦細胞產生影響
* 研究者進行古柯鹼疫苗的研究
* 血腦屏障:腦疾治療中一個被誤解的關鍵
* 改變壓力使腦部從「渴望」變「畏懼」
* 青少年慢性失眠增加個人問題達 2-5 倍
* LED燈光 影響神經細胞生長
* 停止「nogo」受體 促進突觸連接
* 新汙染源:讓病菌產生抗藥性的 DNA
* 無藥可救:問題超級病菌可抵抗每樣東西
1 則留言:
喝酒頭痛、甲醇作祟 教授發現抑制劑
【聯合報╱記者陳崑福/屏東縣報導】 2008.11.08
水果酒類喝多了的宿醉特別難受,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授吳明昌昨天說:「這是甲醇在作祟。」他發現,水果酒發酵過程中會產生甲醇,民眾不知情喝多了葡萄酒等酒類,造成甲醇過量累積,導致氣喘發作、宿醉、頭痛欲裂。
因為這個發現,他花了三年時間,找到水果酒發酵過程中抑制甲醇量的技術,在美國食品科學、農業食品化學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領先各國技術,並獲得經濟部四項甲醇降低劑的專利。
吳明昌在屏科大服務廿七年,過去看到民眾喝假酒,造成失明、死亡,驗出酒中甲醇含量高達好幾萬PPM(百萬分之一),嚴重傷害視神經、腦神經;因而發現水果酒中,李子、楊桃及草莓酒中的甲醇量最高。
他說,這是水果果膠在加入蔗糖、二氧化硫(防腐用)的發酵、熟成過程中,果膠產生加倍發酵作用造成,可以加入酵素抑制。
「法國製造的葡萄酒、一般民眾自釀的葡萄酒都含有甲醇」,他說,紅酒每瓶含量在二千PPM以下,符合上市標準,只是消費者喝太多,短時間累積太多甲醇量,影響到腦神經及視神經,常聽到民眾說「紅酒喝醉很難過」,其實是甲醇作祟。
他指出,水果酒中的甲醇及二氧化硫,還會引發氣喘、過敏體質發作,嚴重危害身體,他找到的甲醇降低劑,可以將水果酒甲醇量降到二千PPM以下。
吳明昌說,威士忌、XO、高粱等穀類酒酒品,財政部規定每瓶酒類甲醇含量在一千PPM以下,紅酒兩千PPM,李子酒等水果酒放寬至四千PPM,以國人「牛飲」的習慣,短期累積在人體的甲醇量就很驚人。
吳明昌領導的屏科大食品系團隊,由於在降低酒品甲醇技術領先世界,法國紅酒協會去年起委託該校代檢驗在台灣查獲有問題的紅酒;前天蘇格蘭威士忌協會也與他簽約,委託該校代驗,成為亞洲檢驗中心。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