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31

世貿杜哈談判破局 不利台灣

* 糧荒無解 太子港窮人啃「泥餅」
* 美中印搓不攏 世貿杜哈談判破局
* 杜哈 為什麼談不攏
* 特別保護機制 談判爭議焦點
* 多邊談判受挫 不利台灣
* 猜忌的國家 失敗的杜哈
* 油市炒手多翻空

◆ 糧荒無解 太子港窮人啃「泥餅」

【郭篤為/巴拿馬卅日電】2008-07-31 中國時報

美洲最貧困的海地,多年來只靠外援,現正面臨國際糧價飆漲最艱困的時刻。政局持續動盪和國際援助相繼縮水,正把民眾推向大規模飢荒的邊緣,今年四月飢荒引發的暴動,推翻當政的總理,但卻對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從而在首都太子港出現聳人聽聞的「泥餅現象」。

孕婦嚼食補充鈣質

太子港最窮困的太陽城地區,是包括聯合國維安部隊都敬謝不敏的貧民窟。寧可放棄種植傳統玉米卻等著國際援助的貧民,在等不到麵粉時,貧困孕婦嚼食用來補充鈣質的泥餅成為暫時充飢的唯一選擇。

泥餅的滋味,雖然加上鹽與乳馬琳,民眾仍然謔稱為彷彿「吞漂白劑」,當然比不上玉米餅或麵包,市場裡也不缺需要烹煮的大蕉,但這些遠比泥餅來得昂貴,大家的腰包都掏不出錢,還是只有「望蕉興嘆」。

糧食黑市走私猖獗

國會對新總理人選的審核已經拖上4個月,連農業專家出身的浦雷華總統都無計可施。部分上好的大米和玉米透過邊境走私到多明尼加換取更好的利益,餐廳裡有著香噴噴的麵包和海鮮。對吃著泥餅的民眾來說,只是天方夜譚。

一名11歲的多明尼加黑人小孩,上周外出和鄰居玩耍時失蹤,這位因為膚色被軍警誤作鄰國海地偷渡客,而在街頭遭「一網打盡」遣送到海地的不幸男童,數日後在人權組織的協助下走回母親的懷抱時,由他口中道出了海地的真相:「那隔鄰國家的貧困實在令人不敢回味,首都太子港竟然有人賣泥餅,而我卻坐著走私糧食到多明尼加的順風車回家。」

農業被毀全靠補貼

國際糧價狂飆,對全國2/3、僅以1美元維生的海地民眾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海地民眾主要開支的進口糧食今年將出現八成的漲幅,這也是四月份飢民轉為暴民,把前總理狼狽攆下台的主因。

歐美國家以自由貿易為名,摧毀了海地的傳統農業,再以廉價補貼糧食養成海地民眾過伸手的日子,也正是海地政局動盪無法平息的主因。

英國「基督徒援助」組織證實糧食並不短缺,但民眾根本買不起,未來一年間大規模的飢荒難以避免。據一名泥餅小販表示,由太子港郊區運到太陽城的原料也受到國際油價上漲的影響而無利可圖,飢民甚至連泥餅都買不起,銷售量已經跌了一半。

援助國家自顧不暇

上世紀80年代起國際貼補的廉價糧食逐步摧毀傳統農業,去年以來狂飆的油價和糧價,使得連種子都買不起的民眾上山砍樹燒成木炭賣錢,主要的農業區光禿一片。

一名海地港的民眾投書加勒比海媒體時指出,過去一個山谷農業地帶生產的大米就能餵飽全國,現在就算人口翻了一番海地還是有希望。國際援助應該朝恢復農業著手。不幸的是,援助國家自顧不暇,「芭樂票」正和油價、糧價上漲呈現相同的漲幅,加勒比海陽光下靠伸手過日子的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

※ 經濟殺手的威力?



◆ 美中印搓不攏 世貿杜哈談判破局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30日外電報導】 2008.07.31

為挽救杜哈回合世貿談判而在日內瓦舉行的部長級會議29日破裂,貿易大國與開發中國家相互怪罪,貿易大國並警告,世上最貧窮的那些國家將是主要的受害者。不過,各國也都認為,談判應該仍有可為。

台灣駐世貿組織常任代表林義夫表示,談判再度受挫對不易和外國洽簽自貿協定的台灣不利。

在這次小型的談判中,各國部長試圖就補貼幅度與進口關稅取得共識,卻因為美國與中國、印度間在開發中國家農業市場准入問題上歧見太深、無法化解,以致談判破裂。

部分與會代表曾提出旨在保護貧農的特別防衛機制(SSM)構想,俾在進口激增或價格下跌時,針對部分農產品課徵特別關稅,最後因美國與印度互不退讓而破裂。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希望SSM啟動門檻低一點,例如只要進口激增10%就可課徵等別關稅,以保護各該國貧農,已開發國家的代表則基於保護出口的考量而堅持高門檻,要求激增40%才能課徵關稅。

這是各國部長連續第3年無功而返。部分官員表示,任何實質進展都要到美國新任總統就職後才有可能。

世貿組織(WTO)秘書長拉米表示:「WTO各會員國必須冷靜思考如何挽回局面。」美國貿易代表蘇珊‧史瓦布在歷時9天的談判破裂後表示:「談判至今毫無具體結果;對此我們深感沮喪。」她說:「本來可以達成協議,部分國家卻提出更多要求。」歐盟貿易專員曼德爾森表示,談判破裂是「集體失敗」。

中國則形容是「悲壯的失敗」,指責「自私」的美國與歐盟國家必須為談判破局負主要責任,因為它們不但不願取消對本國農民提供的鉅額補貼,並一味要求窮國降低工業進口關稅,開放本國的金融服務市場。日本指責中印不肯分攤更多的責任。日本與南韓農民對談判破局感到鬆一口氣。

亞太國家近年來相繼達成雙邊自貿協定,WTO談判僵局遲遲未能突破是主因之一;專家認為,這種趨勢可能持續。

※ 特別防衛機制(special safeguard mechanisms)



◆ 杜哈 為什麼談不攏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30日外電報導】 2008.07.31

世貿組織杜哈回合談判於2001年啟動,目的是將已開發國家的市場向發展中國家的農民開放,交換條件是發展中國家向已開發國家開放工業品和服務市場。

該回合談判了7年,原希望達成一項簡單的協議:歐盟和美國削減農業補貼和降低關稅,以交換中國、印度、巴西和其他新興經濟體開放化工產品和汽車等工業品市場。

但雙方針對「特別防衛機制」的啟動門檻談不攏。中國和印度要求在食糖、棉花和大米等部分農產品進口激增的情況下加徵特殊保障關稅。美國希望只有在進口激增超過40%時,才啟動特殊保障機制;而中國和印度則希望將啟動門檻定在10%。美國不同意,認為這一條款會對全球的農民帶來傷害。

中印談判代表認為,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為保護本國農民,給予農民巨額補貼,令他們的產品賣得更好,又強烈要求開發中國家開放市場。中、印等開發中國家,為保護國內農民,實施關稅,又被美國指為貿易保護。因此在這次談判時,中印兩國聯手,抗衡美國的壓制,談判就此破裂。



◆ 特別保護機制 談判爭議焦點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日內瓦30日電】 2008.07.31

富國與窮國互不相讓,美國與中、印在農產品關稅方面各持己見,世界貿易組織(WTO)逾30國代表在日內瓦磋商未能達成協議,為期九天的談判29日宣告破裂。

WTO秘書長拉米(Pascal Lami)29日說:「拐彎抹角是沒用的,這場會議已經破局。」歐盟貿易代表曼德爾森認為,所謂的「杜哈回合」在「可見的未來」將陷入一灘死水。

「特別保護機制」是這次談判的爭議焦點,印度、中國等開發中國家要求,一旦棉花、糖與稻米的進口數量突然增加10%,就有權提高關稅以保護本國業者;美國則堅持進口增幅要到40%才可啟動保護機制。

參與談判的官員說,這是他們所經歷過最漫長的WTO談判。印度外交部長納特(Kamal Nath)的強硬立場特別受到矚目。中共代表也打破向來的低調沈默,帶團的商務部長陳德銘說,問題出在美國保障了既得利益後開始「漫天要價」。

談判破裂不會立即衝擊全球貿易,但可能傷害企業信心,增強貿易保護主義的聲浪。多國將加強簽署雙邊貿易協定,取代WTO式多邊協約。這也讓人懷疑像氣候變遷與糧食危機這麼複雜的問題,全球究竟能不能取得共識。

杜哈回合自2001年年底開始談判,基本立意是讓歐美先進國削減對本國農業的補貼與農產品關稅,換取發展中國家降低對工業產品的關稅。

對於杜哈回合可以為全球增加多少貿易金額,經濟學家估計的數字從40億美元到1,000億美元不等。而以去年全球貿易總額的13.6兆美元來看,杜哈談判的失敗對市場幾乎毫無衝擊。

但就長期而言,杜哈談判破局可能衝擊WTO仲裁全球貿易糾紛的威信,甚至讓簽署雙邊貿易協定都變得更困難。

歐盟代表曼德爾森呼籲,WTO應儘快在今年秋季復談。美國貿易代表舒瓦伯說,美國依舊願意實現先前談判中給予的承諾。但分析師指出,隨著美國大選的迫近,恐怕必須等到美國新總統明年上任後,才能重啟有意義的談判。



◆ 多邊談判受挫 不利台灣

【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台北報導】 2008.07.31

世界貿易組織(WTO)杜哈回合談判嚴重受挫,六年來各會員國的努力無法獲致成果,經濟部常次謝發達昨(30)日表示,未來自由貿易協定(FTA)等區域整合風潮勢必加速蔓延,多邊談判受挫對台灣非常不利。

據了解,在520新政府上台後,除積極改善與中共的關係外,也希望能夠儘速對外推展FTA的談判工作,目前已經規劃10月與美國在台北舉行台美貿易投資架構協定(FTA),洽談台美雙邊投資協定(BIA),與日本、聖文森以及南非洽簽BIA,則是下一個努力的目標。

謝發達與農委會副主委黃有才上周率團前往日內瓦出席WTO小型部長會議,對於WTO秘書長拉米29日宣布,由於各會員國對農產品特別防衛機制(SSM)的啟動門檻立場差異過大,小型部長會議宣告失敗,杜哈回合多邊貿易談判面臨危機。

謝發達表示,多邊談判進展不順利,對推動簽署FTA屢遭困難的台灣而言相當不利,對全球自由化的進展也是一項挫折,他強調,杜哈回合談判遭遇挫折,各國為強化其改革動能、提升國際該國國際競爭力,將投入更多的資源以推動對外洽簽FTA,對台商對外拓展商機,造成不小壓力。

為因應杜哈回合談判的變局,經濟部未來將透過跨部會的協調與整合,投入更大的資源與努力,並且配合兩岸關係改善,積極對外洽簽FTA,目前規劃先與美國洽談BIA為優先。

此外,經濟部也將密切掌握企業界推動跨國貿易所面臨的障礙,適時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協助廠商排除相關貿易障礙。



◆ 猜忌的國家 失敗的杜哈

【聯合報╱國際中心/陳世欽】 2008.07.31

在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席捲全球,高油價及糧價使許多國家喘不過氣的非常時期,日內瓦又傳來世貿談判破裂的消息,不僅使人懷疑世貿組織(WTO)的適當性,往後甚至可能出現相互競爭的裂解性區域貿易集團。

反全球化浪潮在已開發及開發中世界均方興未艾,此際誠非達成世貿協定的大好時機。根據WTO的章程,所有協定必須全體會員國一致同意始得生效。杜哈回合世貿談判7年前展開時的一項假設是,已開發國家可能願意放棄保護農業的政策,俾為窮國的農民創造更多機會;已開發國家則期望隨著時間的推移,開發中國家能對其開放工業產品及服務業的市場。美、歐、日的行進方向大致正確,雖幅度仍嫌不足。

談判破裂可能產生許多嚴重的後遺症,並導致各國無法針對如何有效因應全球暖化趨勢,以及阻止核武擴散等課題達成共識。

這次談判失敗後立即的影響是,歐盟宣布,早前與拉丁美洲香蕉出口國就降低香蕉入口關稅達成的協議失效,因為這項協議是杜哈回合協議一部分。談判破裂,歐洲就不需向拉美以至其他國家蕉農開放市場,蕉農的生計勢將受到影響。

這次談判失敗,印度及中國等開發中國家不需放寬美國工業製品的進口 ;但印度的農民,仍要與有政府補貼的美國農民競爭市場,當然是爭不過,生活繼續受苦。

京都議定書將於2012年失效。與貿易協定相同的是,替代性的氣候協定必須全體與事國家同意始得生效。WTO的153個會員國經常無法達成共識決。「國際永續發展研究所」的郝爾表示:「這將嚴重打擊多邊互信。如果我們未能消弭開發中國家的猜忌,氣候協定必不可能誕生。」

※ 世界很難變平



◆ 油市炒手多翻空

【王曉伯/綜合外電報導】2008-07-31 工商時報

在美元上揚、需求減弱與中東緊張情勢趨緩等多項因素影響下,有跡象顯示今年來多頭氣盛的油市氣氛已開始轉變,而由多轉空,而有專家預測,在空頭氣氛逐漸興起下,今夏國際油價將跌破每桶120美元。

紐約油價自7月3日創下每桶145.29美元的天價之後即告一路下滑,迄今已跌到每桶122美元左右,跌幅達16%。跌勢之大與之快使市場人士開始產生油價是否已經觸底的疑問。

事實上,已有跡象顯示國際油市氣氛已開始由多轉空。第一個跡象是根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的資料顯示,在迄7月22日止該週,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非商品部位,即是所謂的投機部位,出現自2007年2月13日上該週來首次的淨空頭部位3640口合約。這顯示長期以來對原油期貨做多的投機客已轉而做空。

第二個跡象是根據紐約商品交易所的資料,在對油價看多下,今年來原油遠期期貨價格都高於現貨價,然而自7月中旬以來此一情況開始轉變,遠期期貨價格低於近期期貨與現貨價,以週三紐約盤中價格為例,西德州中級原油9月期貨是在每桶122美元左右,而2016年12月期貨價則是在118.76美元。由此顯示,市場已開始認為未來油價還將走低。

專家指出油市氣氛已轉變,多頭失勢空頭興起。而隨著美元進一步走強,美國等工業國與新興市場經濟減緩,導致對原油需求減弱,原油庫存增加,再加上中東情勢趨緩等因素影響,油價還有下跌空間。

根據華爾街日報指出,目前大部分分析師都認為油價在今夏可望跌到120美元左右,而到秋季將跌到每桶100美元左右。

※ 潛在因素:以色列與伊朗。

藝術館鑿裂縫 雕刻家:鴻溝沒有底線
「豬步」巴紐 澳剝削資源阻發展
經濟新民族主義崛起 世界不再是平的
從擴大內需、物價上揚到歐元升息抗通膨
彭淮南抗通膨愈來愈殺 油價飆破140美元
北極搶能源浩劫來了 能源氣候糧食列三大挑戰
 - 油價逼近150美元 商品飆不停
 - 通膨燎原、能源重挫亞洲工廠、馬上氣死凱因斯
 - 美國慶人民嘆不幸 G8應接納新興國家
 - 節能新構想 政院規劃課徵碳稅
 - 油價暴漲 美國受益最大? 新能源保江山
 - 從G8領袖吃魚子醬談糧荒到瑞典2020無油國
 - 商品泡沫價格破滅 股民自保之道
 - 節能減碳抗通膨 500億優貸來了
 - 馬擬開放12吋晶圓登陸 郭台銘槓上陸豪
 - 以色列要攻打伊朗?分析師:開戰機率小於10%
 - 油價全球大不同 投資大陸不設限
 - 馬總統救經濟 民間投資1.08兆
 - 三大危機併發的世界經濟
 - 「二棟房子」壓垮台股 有這麼嚴重嗎?
 - 資訊慢又不透明 投資人何來信心?
 - 美救二房 只有幾天時間
 - 經濟解嚴 配套周全嗎?
 - 大陸政策轉為一保一控 非理性恐慌與金融危機
 - 物價上揚實減薪 杜哈談判烏雲罩?
 - 3千億美元救房市 美國拚了
 - 麵粉價格第四季崩盤?北極石油才夠用三年?
 - 面對「停滯性通膨」 新政府準備好了嗎
 - 油價重挫 消費者信心指數史上最低
油亮的美國:甜甜圈,消費文化的象徵

17 則留言:

fsj 提到...

陶冬:台灣不轉型 苦日子沒完

* 陶冬:台灣不轉型 苦日子沒完
* 外資上月匯出千億 拖累匯率
* 外資狂抽800億 台幣貶破30.5
* 電價 10月起再漲25%
* 油價改周調 最快下周宣布

◆ 陶冬:台灣不轉型 苦日子沒完

【經濟日報╱記者吳碧娥、林杰兒/台北報導】 2008.08.01

瑞士信貸亞洲首席投資分析師陶冬昨(31)日指出,台灣經濟不可能「馬上好」,雖然大家對於新政府期望很高,但馬英九和兩岸商機並非提振台灣經濟全部的答案,台灣必須真正經濟轉型,如果勾勒不出台灣經濟轉型的樣貌,苦日子可能會走不完。

陶冬也明白指出,台灣要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短期可能純屬空談,因為光是國人「自己的錢要轉出去,都要經過重重關卡」。他認為,台灣當務之急是找到在世界經濟領域的定位,以台灣本身的IT優勢,可以考慮發展為高端科技產業研發與生產中心。

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昨天舉辦「透視亞洲投資新趨勢」論壇。與會上市櫃公司執行長(CEO)和財務長(CFO)最關心的問題,便是「台灣的苦日子什麼時候才能過完?」

陶冬指出,台灣政黨輪替有助兩岸情勢穩定,但穩定只能帶來消息面的利多,台灣還是必須倚靠經濟轉型求發展。以香港為例,1997年就回歸大陸,但香港經濟真正受惠於大陸卻是從2003年以後才開始,中間歷經七年的摩合期。且台灣的政治行情四年一變,要指望陸資熱錢大量流入,現階段還是很困難。

針對政府開放陸資持股20%的企業回台上市,陶冬表示,對於國內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絕對有利,但可能很難改變現有格局,而且以本益比來看,大陸也比台灣來得更有吸引力。但陶冬也指出,通貨膨脹和勞動力驟降是大陸經濟發展的兩大殺手,大陸的奧運商機雖已完全透支,未來三年仍可望有10%的經濟成長力道。

陶冬分析,一般奧運舉辦國在前四年股價平均可上漲50.5%,但在北京在奧運前三年股市平均上漲了315%,北京房價也成長35.2%,資產價值明顯透支,加上大陸流動過剩的大環境問題未解決,未來房地產恐將成為「強勁的泡沫」。不過大陸經濟不會像外傳「奧運一過就垮台」,今後三年經濟成長率還是可達9.5%至10%。

勞動力是影響大陸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點,陶冬認為,大陸的經濟成長是倚賴大量勞工和便宜的勞動力,但35年前,世界每100個勞工有30個來自大陸,現在只剩13個,30年後可能只剩三個,大陸面臨嚴重的勞動力下降問題,一旦中國的生產力不再,將引發全球通膨壓力,因為世界上還沒有國家能代替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

陶冬並針對次貸風暴指出,短期來看,次貸風暴危機已經度過一半,現在要看通膨問題什麼時候可以見底,預計今年下半年股市就會反彈,全球需求則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會逐漸復甦,這對台灣的經濟會有一定的幫助。



◆ 外資上月匯出千億 拖累匯率

【經濟日報╱記者謝偉姝、雷盈、李淑慧/台北報導】 2008.08.01

台股表現欠佳讓外資持續落跑,證期局統計,外資7月以來匯出33.83億美元(約新台幣1,030億元),合計6、7月外資共已匯出逾50億美元。外資匯出也拖累新台幣走勢,銀行外匯主管指出,昨(31)日又有近10億美元外資出走,新台幣因而貶值8分至30.59元的近兩個月低點。

外資7月賣超台股1,096億元、6月賣超近1,160億元,已連續兩個月賣超金額逾千億元。部分外資持續賣超台股,研究報告卻看好台股,已引起金管會關注。金管會表示,近日曾請某家外資解釋這種「言行不一」的行為,外資則對金管會表示,是因為「季節性調整」。

金管會表示,外資從今年初到7月25日,累計匯入84.78億美元(新台幣2,585.5億元);同時間全體外資累計賣超上市、櫃股票計約新台幣1,809億元,顯示外資賣股後,仍留在國內未匯出。官員並強調,外資累積淨匯入的2,585.5億元,就是外資隨時可能投資台股的金額。

但從新台幣最近三個營業日合計貶值1.83角,卻顯示部分外資已經落跑。新台幣昨天一度貶值30.667元,中央銀行強力干預才把新台幣拉回至30.59元,市場成交量也因而放大至23.42億美元。

央行外匯局副局長林孫源指出,新台幣近日貶值主要是因為美元需求變大,包括外資和廠商的美元需求,但外資其實「有進有出」。市場人則預估,昨天外資匯出量至少10億美元,新台幣短期不排除跌到31元。證期局統計也顯示,外資到7月25日止,累計匯入1,460億美元,較6月底的1,499.83億美元減少33.83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1,030億元。

※ 中時有另一種解讀:



◆ 外資狂抽800億 台幣貶破30.5

【黃琮淵/台北報導】2008-08-01 中國時報

苦等不到萬點行情,外資收拾家當,落跑了!昨日外資的美元買單瘋狂湧進台北匯市,盤間新台幣一度重貶1.57角;尾盤中央銀行力挽狂瀾,在收盤前15分鐘內,砸下2億美元阻貶,才讓貶幅縮至0.8角,終場以30.59元作收,創馬政府上台後的新低價。

外資這波「失望性匯出潮」來勢洶洶,光是周二、周三這兩天,單日匯出量即7至8億美元,昨日匯出規模更明顯放大至12億美元,是昨日總成交量23.42億美元的一半。累積近三個交易日,外資匯出超過新台幣800億元,台股資金動能嚴重失血。

創馬政府上台以後新低價

看好選後行情,外資在總統大選前便積極匯入,希望馬上就賺錢。只是這四個月下來,不但沒賺到錢,還住進了套房,眼看解套無望,台股依舊欲振乏力,外資考量加碼台股的效益不大,因而決定將資金匯出。

「目前看起來,這波外資撤出潮才剛開始」,匯銀人士表示,近兩個月以來,台北匯市交投冷清,平均交易量都在10億美元以下;但自本周以來,交易量放大一倍,近兩日都突破20億美元,顯示外資已打定主意「閃人」,後續還有不少外資等著出去。

匯銀人士:撤出潮才剛開始

匯銀主管分析,外資近期賣超台股,匯出資金是意料中事,只是早晚問題。而由外資一連串動作觀察,除反映對馬上行情的失望外,對台股後勢的悲觀,更是「盡在不言中」。

新台幣連三貶,市場瀰漫著看空新台幣的氣氛,央行也只能退場觀望。外匯交易員表示,外資如果真的要走,央行還逆勢阻貶,無疑是讓外資賺到,「彭總裁不會做這麼笨的事」;只是,若匯出力道不減,新台幣匯價持續「向下沈淪」的機會很大。

外匯交易員表示,台股影響匯市頗深,但匯率畢竟是投資人的信心指標,央行還是會適度調節,對台幣應不會放手不管。他認為,央行昨日的干預力道,明顯較前兩日來得強,顯示央行已進入高度戒備,緊盯外資的一舉一動。

NDF顯示外資看衰股匯市

在海外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部分,顯見外資不但看衰台股,連台幣也看貶。在本周以前,NDF仍為折價,意謂看升新台幣;但自本周三之後,NDF由折價轉為溢價,昨日7天期溢價達0.4角,顯示海外法人認為,新台幣一周後將貶至31元。

本周以來,台幣貶幅加劇。周二收盤貶5.8分,收在30.465元;周三貶破30.5元關卡,收在30.51元;昨日不但續貶,且貶幅還擴大,31元整數關卡保衛戰「就在眼前」。



◆ 電價 10月起再漲25%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 2008.08.01

10月1日起電價進入第二階段調漲,經濟部能源局昨(31)日表示,第二階段電價調漲25.2%,平均每度調漲0.5387元,調漲後平均電價每度2.6765元,每戶家庭最終消費支出將增加0.28%,由於尚未足額反映,預估台電公司今年仍將虧損1,129億元左右。

經濟部能源局昨天在行政院會報告電價調漲情形,能源局指出,電價在7月1日起已進行第一階段調漲,調幅12.6%。10月第二次調整,月用電110度以內用戶,電費不會增加;月用電330度用戶每月電費平均較現在電費增加68元;月用電500度用戶每月電費平均較現在電費增加162元。月平均用電448度,每月電費增加88元。

為照顧弱勢及民生基本需求,能源局強調,住家用電(表燈非營業用戶)部分,110度(含)以下不調漲,111度至330度(含)減半調漲。小商店用電(表燈營業用戶)部分,0度至330度(含)減半調漲。

※ 電腦將成為開刀對象。



◆ 油價改周調 最快下周宣布

【王莫昀、陳鳳英、羅暐智/台北報導】2008-08-01 中國時報

八月油價漲不漲?引發各界關切,各方壓力接踵而至。根據中油浮動油價機制來計算,八月分的油價,恐怕每公升還要調漲○.七到○.八元,若行政院最後關頭未出手干預,國內九五無鉛汽油每公升的價格將直逼卅七元大關,再創歷史新高。

國際原油價格七月分已由最高每桶一四七美元回跌至一二六美元,儘管依浮動油價公式計七月分均價仍會高於六月分,使得八月分油價須再調漲,但據了解,為能與國際油價同步並體恤民情,很有可能暫時不調漲,而由中油先行吸收。

此外,相關官員也透露,隨著國際油價進行回檔修正,經濟部將順勢將油價調整將由月調整改為周調整。據悉,經濟部最快在下周宣布改為周調整。

若八月油價再喊漲,累計自五二○以來,國內油價等於足足漲了六元以上,以一般開車族每月加油兩百公升計算,油錢就要多付出一千兩百元,不少民眾因此大嘆吃不消。

朝野立委昨日同聲要求政府調降油價,苦民所苦。連國民黨祕書長吳敦義也跳出來,痛批行政院不顧人民感受,這個時候還在拘泥於機械公式。

國民黨立委徐中雄也痛批說,「行政院的技術官僚不懂民眾感受,只會簡單的加減乘除!」吳敦義呼籲,政府不只是要凍漲,還要調降油價,才能表達苦民所苦的立場。

綠營則是持續呼籲政府要調降油價。民進黨立院黨團副幹事長潘孟安指出,近期國際原油大幅下降,政府不可再以「虧損」和「經營不善」做為藉口,並要求政府應嚴辦哄抬、囤積的業者與失職官員。

由於美國汽油庫存數量出乎意料劇減,國際油價應聲強勁反彈,紐約商品交易所輕原油九月期貨每桶暴漲超過四美元,油價又攀升至一百二十六美元的價位,扭轉過去幾周以來的下跌趨勢。

根據浮動油價機制計算,截至目前為止,國際油價均價仍高於六月全月均價,因此八月國內油價仍需反映漲價,但汽柴油漲幅已由最早媒體預測的一.六元,縮小至○.七至○.八元。

由於油價解凍後的第一次漲價時間是五月廿八日,所以「六月均價」有兩種算法,一種是六月一日至卅日的平均油價,另一種是五月廿七日至六月卅日的平均油價。

比較兩種算法,六月一日至卅日的平均價較高,所以與七月平均價比較,八月分汽柴油漲幅可以縮減至各只漲○.六元,對消費者較有利,中油並不反對採用這種算法。

※ 人民也不會顧執政者的感受。

fsj 提到...

中油8月不漲 中華郵政改名來回花千萬

◆ 中油:苦民所苦 8月不漲油價 漲幅自行吸收

中央廣播電台/陳林幸虹 2008.08.01

根據浮動油價機制,經濟部依慣例,會在網站上宣布是否調漲油價。不過,8月份的油價,由於各界認為,國際原油已經下跌,不應該再調漲,在各界爭議聲下,中油則是罕見的站到第一線,自行宣布油價是否調漲。中油強調,配合政府政策,苦民所苦、8月應調漲的油價,將全數由中油吸收,至於浮動油價機制也沒有廢除。中油表示,根據浮動油價機制,8月油價減徵政府貨物稅後,8月汽油原本應該每公升調漲1塊8,柴油每公升調漲2元,但是再由中油吸收部分的漲幅後,8月份的汽油每公升油價由消費者吸收的部份,仍應調漲0.5元,柴油則是0.6元,但中油為配合政府穩定物價以及符合民眾期待,因此8月份汽柴油應調漲的價差,全數將由中油公司吸收。

中油副總朱少華說:『但是這個月因為有兩個颱風,有很多的鄉親們,還在努力修復家園當中,那中油是大家的中油,所以苦民所苦,所以中油願意吸收上漲的浮動油價機制的5毛錢和6毛錢,中油增加每個月吸收6億。』

至於如果是依照浮動油價,卻沒有調漲價格,是不是受到外界的壓力?中油則表示,8月油價漲幅由中油自行吸收的決定,確實是在下午3點多才敲定的,但中油也強調,浮動油價機制,目前仍沒有改變。

至於8月不漲油價,中油也估算,將損失新台幣6億元。中油也指出,如果和亞洲鄰近各國的韓國、日本、新加坡和香港比較,台灣中油的油價,還是最低的,而且稅後和最低的國家油價相比,95汽油每公升還少了6.82元,柴油也便宜了6.56元。



◆ 台郵改回中華郵政 一來一回花2千萬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 2008.08.01

跟「台灣郵政」說拜拜!台灣郵政今早召開董事會通過更名案,全台各地郵局將在本月4日中午以前撤下「台灣」,換回「中華」,台灣郵政確定改回中華郵政,這也是520新政府上任以來,第一個恢復原名的單位。但大動作正名又復名,已花了2000 多萬元公帑。

台郵新聞稿 公司名「馬上改」

台灣郵政上午開完董事會後,立刻舉行說明記者會,並由董事長吳民佑親自主持。雖然招牌來不及在今天重新掛回,新聞稿上卻已寫上「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新聞稿」,可見馬政府上任後,一切都要符合「馬上」原則。

在前總統陳水扁的強力主導下,中華郵政去年2月火速改名為台灣郵政,掛牌過程卻是神秘兮兮,中華郵政工會代表還出面抗爭。當時陳前總統曾說,正名是「還原郵政史原貌」,且就算有雜音,也要化不可能為可能。

立院決議 10月前非改不可

但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上個會期作成決議,限期交通部在10月底以前把台灣郵政公司恢復為中華郵政公司。為了如期完成更名,台灣郵政今早召開董事會,並將更名案排在討論第一案並順利通過。短命的台灣郵政只活了一年半就走入歷史。

名字改來改去,猶如一場鬧劇。中華郵政工會理事長蔡兩全無奈地說,中華郵政改為台灣郵政不符合法律程序,且毫無意義,大動作改名花了1300萬元,如今要恢復原名,也要花800萬元,合計要2000多萬元,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

舊招牌、印章 還躺在倉庫

據了解,台郵上下早知道名稱會重新恢復,舊的中華郵政招牌、印章都妥善地放在倉庫中,就等著被重新召回使用。吳民佑上午指出,各縣市主要郵局會在4日中午已經掛回中華郵政招牌。

※ 有錢改名,沒錢降油價?以下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政府可惡 護中油台塑寡佔
http://chenjiayuh.blogspot.com/2005/08/blog-post_05.html

fsj 提到...

這次「苦民所苦」 下次呢?

* 油價漲跌 真的不能打游擊
* 這次「苦民所苦」 下次呢?
* 油價今不漲 改每周調一次
* 學者:尊重專業 勿隨媒體名嘴起舞
* 國際油價 又漲4美元
* 麵包降不了 月餅肉搏戰
* 囤貨賠錢賣 工廠等著倒
* 棄屋走人爛攤上兆 美銀行海嘯來了?
* 快速崩盤 英國房市「還沒到谷底」
* 外資續匯出 台幣創520後新低
* 不敢用Yes or No面對問題的官僚


◆ 油價漲跌 真的不能打游擊

【中時社論】2008-08-02 中國時報

中油公司昨日下午宣布八月二日零時起國內汽油應漲五毛,柴油應漲六毛,但基於苦民所苦,全數由中油吸收。經濟部亦同時宣布油價調整機制由每月改為每周一次,換言之,未來油價每周變動一次,避免與市場價格差距太大。對於油價暫時凍漲,或許短期內全民皆大歡喜,但我們憂慮的是未來每周變動的油價機制可以維持多久?如果新政府的油價政策是打游擊戰,缺乏一貫性,恐將引發更多的紛擾。

國內油價的漲跌,向來是政治問題,不是簡單的公式可以解決。面對油價調漲所引發的民怨,馬總統上任之初與媒體茶敘時頗有信心地指出,漲價一定會挨罵,但該做的還是要做,政府應提出完整配套措施減少衝擊,但長痛不如短痛,不做可能更痛苦。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在五月廿八日宣布第一次調漲油價時強調,該做就做,不因民怨而縮手。這些話言猶在耳,如今,新的油價公式只實施二個月就因為民怨而喊停,行政院等於是自打嘴巴。

這次油價的調漲引發外界批評,最主要因為國際油價自七月十一日歷史高點一四七美元逐步下滑,七月下半月滑落到一二六美元,多數民眾只記得國際油價下跌了,卻忘了上半月是上漲的。若依每月的油價公式計算,八月的國內油價應上漲,卻與民眾的感受與期望不同。七月上旬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曾對外表示,油價未來按月調整,國際油價上漲,必須跟著漲,如果國際油價下跌,亦很快會調降。不料,這次國際油價的走勢讓按月調整公式的缺點很快暴露出來。

其實,按月調整的油價公式有二項缺點,其中,最大的缺點就是時間太長,無法立即反映國際油價,因此就容易出現時間落差,當國際油價走跌時,當然亦無法立即反映出來。

其次,新政府先前言之鑿鑿要尊重市場機制,既然選定按月調整的公式,就要先評估其利弊得失,當然也要禁得起民眾的責難與檢驗。

為了避免下次再發生這種落後反映的矛盾現象,經濟部宣布國內油價八月九日起將由每月改為每周調整一次,如此可以較迅速反映國際市場價格,當國際油價下跌時可以較快調降,比較不會出現目前的困局,但如果國際油價上漲時也同時很快就得反映,新政府最好要先有心理準備。

這次國內油價的調整在行政院院會中曾引發激烈的爭議,有一派主張市場機制好不容易建立起來,不宜輕言廢止;另一派則認為執政黨應苦民所苦,因而主張凍漲。

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甚至公開放砲,批評行政院的技術官僚不懂民間疾苦,因此行政院最後決定由中油自行吸收漲幅。但是,開了此一先例,行政院未來將動輒得咎,未來如果國際油價再度高漲,國內油價不得不反映時,行政院如何平息民怨?

平心而論,油價的浮動機制在民進黨時代就曾實施過,先是每周調一次,接著改為每月調整一次,最後到了總統大選前乾脆凍漲。新政府主張油價的漲跌應依市場機制,當初有多位學者建議應採每周浮動機制較佳,遺憾的是,行政院一開始就沒有選擇每周浮動機制,結果落到像目前父子騎驢的窘境。

對於老百姓而言,如果油價可以永遠不漲,那當然再好不過,可惜台灣並非產油國,這樣的夢想永遠不可能實現。即使是產油國如印尼,長期對國內油價實施補貼,結果財政入不敷出到了難以維持的地步,今年五月一口氣把油價調漲三成,結果引發當地民眾暴動。除印尼之外,歐洲許多國家如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的漁民也因為油價高漲而無法出海捕魚,走上街頭抗爭。

從其他國家的例子可以發現,即使是產油國如印尼,也無力長期補貼國內的油價,等到財政無力負擔時被迫一次反映,反而引發更大的社會問題。民進黨時代,國內油價漲跌向來是看上意決定,最後為了討好老百姓則是凍漲,國民黨重新執政,多數是財經老將,按理不應出太多紕漏,這次油價的短期凍漲,或許暫時疏解了朝野立委壓力,但若油價長期還是看漲,恐怕將會是蓄積另一波民怨的引爆點。



◆ 這次「苦民所苦」 下次呢?

【聯合報╱記者林韋任】 2008.08.02

一句「苦民所苦」,行政院又破壞已訂定的遊戲規則,要中油不准漲油價。這次國內油價調整案峰迴路轉,由經濟問題演變成政治角力,繞了一大圈還是維持不動,馬政府雖然難為,但在兩面都想討好下,仍走回民進黨政府時代的「凍漲」政策。

當初制定浮動油價機制,就是想要避免政府黑手干預。這次中油如果按機制漲價具有正當性,只是政府會被罵到臭頭,兩相衡量下,政府要求油價要浮動,但又要中油配合穩定物價政策,全數吸收油價漲幅價差,結果跟凍漲有什麼差別?

事實上,如果真要苦民所苦,當初何必解凍?這種「苦民所苦」的凍漲結果根本就是民粹,反正只要不漲價就不會挨罵;但此例一開,浮動機制加入一個不清楚的變數,這次遇到兩個颱風,所以要中油吸收漲幅,下次來一個颱風,油價還要不要漲呢?

油價涉及廣大民生需求,政府的手很難不伸進去干預,但財經政策若都以政治角度解決,往往會讓問題更複雜。與其扭曲浮動油價機制,不如透過適當的配套措施,具體降低民眾的負擔,才是兩全之策。

浮動油價實施至今,有多少次真正有制度的運作?聽到國際油價上漲,凍漲呼聲便隨之而起,形成「單向式的浮動油價」政策:油價最好只降不會漲。從扁政府到馬政府,近一年一直陷入「漲與不漲」的兩難,浮動油價至今無法正常浮動,就是因為有太多人治色彩干預。

其實,國內油價隨國際油價成本升降,目的不是為顧及中油或台塑的收益,而是要壓抑民眾浪費能源的習慣,目前世界各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都取消油價補貼政策,就是希望從反應油價上漲來避免民眾無限制耗油的目的,也能避免政府財政陷入更大困境。

現在連浮動油價機制都無法正常運作,那台電、自來水公司到底要不要苦民所苦?

馬政府應該讓市場回歸市場、制度回歸制度,與其在那裡幫民眾計算如何買一公升油省下五角,還不如想辦法改善經濟,讓民眾所得成長率高過物價年增率,畢竟油價、物價上漲都是「全球所苦」。

※ 七天後就把這次沒漲的給漲回來?



◆ 油價今不漲 改每周調一次

【聯合報╱記者林韋任、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8.08.02

中油昨天宣布,因為七月有兩個颱風,民生物價波動,為了「苦民所苦」,暫不漲油價。經濟部隨後也宣布,為及時反映國際油價走勢,浮動油價機制下周起,由原本「每月調整一次」改為「每周一次」。下次油價調整中油將在八日下午五時宣布,九日凌晨零時起實施。

台塑石化稍後也跟進,決定暫不漲油價。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梁啟源估算,下周五油價每公升應該有降價五角的空間。換句話說,在國際油價走跌的趨勢下,國內油價改為每周調整一次,能更迅速反映降價。

經濟部次長施顏祥說,將在一個月內再度檢討浮動油價計算公式,廣徵各界意見。新公式將在八月底出爐,九月起試用。

至於每周調價一次的基準為何,是七月最後一周的國際油價均價?還是七月最後一周均價?施顏祥說還要討論,最快下周二決定。

中油表示,八月汽油價格原本應漲五角、柴油漲六角;但因七月有兩個颱風怕影響物價,中油高層開會後決定自行吸收漲幅價差。

中油強調,這次不漲價只限汽柴油;燃料、桶裝瓦斯要不要漲,還在研究。

國際油價近半月雖呈跌勢,但七月國際油價均價每桶為一百卅一點八五美元,比六月均價一百廿九點廿美元高出二點六五美元,漲幅為百分之二。

中油副總經理朱少華強調,這次不是「凍漲」,因為浮動油價機制還在,只是由中油自行吸收價差。

朱少華說,中油今年上半年已虧損四百六十六億元,七月虧損金額四十六億到五十億元之間,八月還要再多吸收六億元。

台塑隨後也聲明這次不調價。由於台塑一個月發油量廿萬公秉,以每公升吸收五角計算,這次不漲價粗估少賺一億元。

※ 中油也要檢討自己的內部管理,樽節成本。



◆ 學者:尊重專業 勿隨媒體名嘴起舞

【黃馨儀/台北報導】2008-08-02 中國時報

經濟部宣布,即日起浮動油價頻率將由月調改為周調,且對浮動油價公式,一個月內將邀集學者專家與媒體名嘴討論。對此,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吳中書認為,油價的確該機動調整,但他強調任何政策都有利有弊,未來不論調整頻率為何,都要「持之以恆、尊重專業」,不該因少數人士批評而隨意更弦易轍,或讓少數媒體、名嘴有操弄空間,否則只會讓民眾更無所適從。

淡大經濟系主任廖惠珠說,中油昨天宣布決定「凍漲」油價,她感到很驚訝!中油願意吸收,或許是調漲金額不大所致;她相信應是經濟部與中油溝通結果,但她也懷疑是否與中油要修正退休員工「自肥條款」有些關聯。

廖惠珠表示,當初中油浮動油價機制,是採用每周調整,後來改為每月調整,兩者各有利弊。廖惠珠指出,以周調整而言,發生「周周調漲、(政府)周周被罵」、「周周調降,也被罵,因為降的不多」,她擔心未來國際油價上漲時,新政府要有「周周被罵」的心理準備。

至於經濟部邀集媒體、名嘴等人參與浮動油價公式,廖惠珠認為,這是頭一遭,過去是只找學者、專家討論,這是新嘗試,也不錯,不妨試試看。

廖惠珠強調,與其謂叫那些媒體名嘴,大發言論,誤導民眾,不如讓他們聽聽,或是進來批判,「真金不怕火鍊」,讓新政府藉此機會,與媒體名嘴們充分溝通。

吳中書表示,以往油價都是久久才調一次,不過一旦調整就是相當大,但近年來國際原油價格變動極大,民眾也以逐漸接受每月調整的模式,且認為隨機調整更可接近市場變動。所以,雖然任何決策都有利有弊,但只要民意能接受,且符合國情與民眾習慣,任何決策都具可行性。

吳中書贊成油價的確該隨國際油價隨機調整,至於是每月調還是每周調,相信只要有足夠調整證據與資訊,民眾就可接受。

不過,對於經濟部未來將邀集各界討論浮動公式,吳中書則強調,仍要「相信專業、持之以恆」,一旦決定了就不該再更動,或是聽少數媒體、民代批評就起舞,否則朝令夕改,只會讓民眾更無所適從、罵聲連連。



◆ 國際油價 又漲4美元

【聯合報╱編譯莊雅婷/綜合新加坡一日電】 2008.08.02

以色列副總理莫法茲對伊朗發展核武發出警告,推升國際油價一日大幅攀升,使過去一個月來持續走軟的油市再度戰雲密布。

西德州輕原油九月期貨在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一日早盤勁揚4.52美元,報每桶128.6美元,漲幅百分之3.46;該合約七月卅一日重挫2.69美元,七月價格累計跌幅高達百分之11,跌幅創近兩年來最大紀錄。另外,北海布蘭特原油九月期貨一度大漲3.96美元,報每桶127.94美元,漲幅百分之3.19。

莫法茲表示,伊朗的核武計畫正邁向重大突破,讓人無法接受。他說,這是對以色列的實際威脅,「我們必須確保已做好萬全準備」。這番話引發外界猜測美國或以色列可能出兵伊朗,刺激油價飆升。

不過,美國經濟疲軟可能抑制油價未來的漲勢。分析師說,美國卅一日公布的資料顯示經濟成長不如預期,就業市場也持續惡化。

東京Astmax期貨公司商品市場基金經理人江森稻田說:「美國經濟數據疲弱使市場出現拋售潮。美國、歐洲與日本的成長減緩,石油需求也同步萎縮,認為新興市場能彌補需求缺口的想法過度樂觀。」

江森預測,未來半年油價將持續向下修到每桶100美元至110美元之間,「目前缺乏足夠的基本面因素能刺激油價上攻」。

儘管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增產,但奈及利亞的動亂若導致石油供應中斷,將使油價繼續維持在高檔。據統計,今年七月OPEC平均每天總產出達到3267萬桶,比六月多出卅六點六萬桶。

※ 難怪一直有人將油價關連到布希政府。



◆ 麵包降不了 月餅肉搏戰

【聯合報╱記者羅建怡/台北報導】 2008.08.02

景氣低迷的烘焙業,寄望中秋送禮旺季來臨,但今年原物料漲多跌少,月餅禮盒市場競爭雖大,但訂價與往年差不多,難有降價空間。業者還私下預估,低價月餅在不景氣中可能較受歡迎。

今年的月餅市場是不少烘焙業者最後一搏的機會,月餅的售價M型化,也創歷年之最。從五星級飯店、冰品業、麵包店、超商到賣場,都進入激戰時刻,各家端出預購優惠外,業者的訂價也很兩極,包括一、兩百元「俗又大碗」的禮盒,到近萬元每盒兩個的精品月餅都有。

業者坦承,儘管麵粉、奶粉最近確實小幅跌價,但奶油等相關原物料仍不斷上漲,一跌一漲難以有利潤空間,因此售價很難反映降價。

這一年烘焙業難熬,原物料上漲一倍多,售價卻只能小幅調整,多家知名的烘焙業、麵包店紛紛停業或縮減規模。台北市糕餅商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張國榮說,能打平的業者,就算不錯了。

張國榮指出,以每袋廿二公斤的麵粉為例,從今年初每袋三百元漲到六百多元,昨天回跌十五到廿元,業者實在無力反映成本;至於外傳原物料進口的廠商,未立即降價給中下游業者,他認為,這是自由競爭的市場,進口商不可能只漲不降。

順成麵包總經理吳官明指出,過去原物料漲幅高,多數業者吸收了百分之七十的成本,「現在只能稍喘一口氣」,產品售價沒辦法調降。

德麥食品總經理吳文欽表示,麵粉、奶油等成本的跌幅,約百分之五上下,與之前翻了一倍的漲幅無法相比,現在小跌,只能持平。

一位不願具名的烘焙業者認為,部分原物料的漲幅沒有盡頭,每換一次新約,價格就高得嚇人,業者「有苦說不出」;現在不少烘焙業準備苦撐到中秋,若月餅銷量不佳,可能還會再倒一波。

不只烘焙業成本難降,採低價策略的大賣場也是辛苦經營。愛買行銷部公關副理尹皓說,目前只有麵粉小跌,其他原物料還是漲不停,量販店的毛利本來就低,售價不可能調降。



◆ 囤貨賠錢賣 工廠等著倒

【聯合報╱記者陳曼儂/台北報導】 2008.08.02

國際油價下跌、國際小麥等大宗物資也因為供應量平穩而降價,一般民眾是否可以期待麵粉、麵包和小吃攤也跟著降價?大宗物資大盤商昨天表示,國內廿二公斤裝的麵粉昨天每袋已再降價廿元,大約降至六百元左右;不過,估計麵粉、麵包店、小吃店的產品降幅可能有限,連麵粉廠都可能再現一波倒閉潮。

大盤商昨天說,本月每袋麵粉價可能一口氣掉五十到一百元,但是這樣不理性的低價出售其實是殺紅了眼,出清存貨後可能就是一波倒閉潮。

今年國內每袋廿二公斤裝的價格最高曾達七百廿元,昨天雖已降至六百元左右,但比起去年起漲前的三百元仍漲了一倍。業者說,「我們逐步調漲的價格其實先前都已經自行吸收了很多」,這一年的虧損根本都還沒辦法彌補。

大宗物資業者指出,今年初時國際小麥價格狂漲,不少農民改種小麥,目前收成穩定,最近國際期貨市場的小麥跌幅超過三成,但國內麵粉的價格仍然居高不下,目前一袋廿二公斤裝的高筋麵粉約六百元、低筋五百廿元,雖然已經比今年的最高價七百廿元低,但中下游的業者仍然質疑麵粉工廠聯合壟斷、消費者也一直都吃不到比較便宜的食物。

雜糧行大盤商的黃姓業者也說,麵包店、餐飲店倒閉已經不是新聞了,但現在連供應商都快撐不下去了,主要原因就是「景氣真的很差」。

業者說,儘管現在國際小麥的進貨價比較低,但一般民眾因物價貴而減少消費,很多麵粉廠都是滯銷,倉庫裡都是滿的,而且都還是小麥最貴的時候買進來的貨;但是麵粉放久了會壞掉、長蟲,根本就不能囤貨,只好賠錢賣出。

黃老闆說,現在每一家麵粉廠都掉三、四成的業績,甚至還有同業的業績掉了五成。五月漲油價後,除了麵粉沒人買,油電價等管銷成本全都提高,利潤變少、業績也掉,繼續這樣下去一定會倒很多家麵粉廠。

「做吃的很辛苦,但現在連我們供應商都要倒了,這真的很誇張。」黃老闆說,很多同業今年一到六月都是在虧損,但是為了拉升營業額還是要降價賣出,像他們可以吃老本的大工廠都唉唉叫,更不要說資本額比較小的麵粉工廠。



◆ 棄屋走人爛攤上兆 美銀行海嘯來了?

【王良芬/紐約一日電】 2008-08-02 中國時報

美國房市正面臨崩盤危機,儘管立法、行政及聯準會(Fed)紛紛出手,國會緊急通過救援法案,砸下三千億美元房貸方案,預估可拯救五十萬戶屋主,不過許多的屋主已經撐不下去,乾脆棄屋走人(walk away),把爛攤子丟給銀行,害得銀行的呆帳如雪上加霜。

紐約大學教授羅比尼說,金融系統因棄屋走人承受的損失可達一兆美元,可是美國銀行的資本也不過一兆三千億美元,這會擊垮大多數美國銀行,一場大海嘯般的災難將衝擊美國。

房價直落不夠還貸款

美國地產越來越貶值,房貸機構過去放款時,以當時市價審定額度,如今房價直直落,房屋賣價根本不足償還房貸,不少屋主衡量利弊之後,決定主動放棄房子。

科尼夫婦在佛羅里達的夏洛特郡擁有一棟豪宅,佔地五畝大,去年還有約一百萬美元的市價,但去年以來美國經濟衰疲,科尼投資的股票和基金大失血,妻子又遭裁員,今年初即請經紀人出售豪宅。

科尼夫婦靠信用卡借錢支付每月數千美元的房貸,原打算賣房子償還所有債務,怎料房價狂跌,信用卡利率又高得令人生畏,當房價跌到僅四十萬美元時,科尼夫婦算一算,賣價已不足支付尚餘的六十餘萬貸款。他們決定放棄豪宅,讓銀行以債主身分收回,全家搬回祖父母在北卡羅萊納的老家。

銀行打折留人未奏效

貸款銀行數度要他們三思,甚至願意降低利率重議契約,積欠的滯納金也可以打折。銀行如此大方,目的是希望科尼夫婦能保留房子,每月繼續繳房貸;不過,科尼夫婦說:「為時已晚,等不及了!」

幾乎所有銀行都在為房貸焦頭爛額,他們只想要現金利息收入,最怕在房市不景氣時,還要接收一批爛攤子。不過,這回銀行只能處於挨打狀態,屋主若要走人,銀行也莫可奈何。

小輸換大輸不再煩惱

加州的爛攤子更多,媒體和專家都教導民眾要以小輸避掉大輸,乾脆擺爛放棄高貸款的房子是最常見的策略。翠納爾在二○○六年美國房市最高點時,向銀行全額借貸,以五十萬美元在加州買了一棟房子,如今她還是欠銀行五十萬美元,但房子已跌價到廿萬。

更糟糕的是,房貸利率接著還要高漲,未來每月的繳款壓力越來越大。她表示:「真是瘋了!這實在沒有什麼道理。」雖然翠納爾仍有一份專業工作收入,但她和老公決定放棄房子,讓銀行回收算了,如此也不用再去煩惱房貸問題。

屋主若不繳房貸,讓銀行收回房子,屋主的信用紀錄將列入黑名單,不過美國有協助信用紀錄不好者,甚至是宣告破產者重整信用的辦法,一般來說,許多人只要撐過約五年黑暗期,逐漸修復、建立信用,之後就能重新出發。翠納爾和朋友談起她的決定,大家都支持她這麼做。

埋下危機後果難想像

採取棄屋走人的策略,主要是不想再為房貸煩惱,以短痛換長痛似是合理做法。但賓州華頓商學院教授華切特說,這樣會埋下危機,美國很多屋主都是屋價低於貸款,如果大家一窩蜂走人,災情將不可想像。

摩根從事銀行回收屋仲介買賣,經手過許多案例。她表示,許多屋主什麼話也不說就停繳房貸,然後拍拍屁股走人,把問題全丟給銀行。棄屋走人的例子不斷增加中,已成為房市不景氣下的流行趨勢。



◆ 快速崩盤 英國房市「還沒到谷底」

【江靜玲/倫敦一日電】2008-08-02 中國時報

傑克辛普森挺著一張啤酒肚子,站在倫敦西區的房地產仲介公司「馬許與巴森」(Marsh & Parsons)外抽煙。

傑克在倫敦肯辛頓一帶從事房地產仲介廿年,過去十年英國房地產持續爆漲。去年此時,周六上午九點剛放進市場超過五十萬英鎊(約三千萬台幣)的房子,中午十二點前就讓人買走了。「顧客知道自己要什麼。」傑克說。

一年後呢?「同一住宅區內的房子,擺在市場六個月,還找不到買主。」傑克說,他見過不少風浪,包括九○年初期房地產崩盤,可是,「從來沒有像這一波滑落這麼快速。」

最新統計顯示,現在七間房子裡就有一間變成負資產。英國信用合作社「Nationwide」的研究調查指出,英國七月房價滑落到一九九一年來最低,房價比去年同期平均貶值一萬五千英鎊(約九十萬台幣),跌幅八.一%。

房地產研究機構HomeTrack研究部主任唐納(Richard Donnell)表示,英國房市面臨的不確定因素,短期內不會消失,在此前提下,房市下跌壓力將持續到今年秋天以後。英國最大的房產信貸公司Halifax則把這次的房市危機和一九三一年的英國經濟大蕭條相較。

英格蘭中央銀行統計顯示,今年七月,英國銀行批准的貸款數目,創有史以來最低,比去年同期下降了六九%。

信貸緊縮是最大的問題之一。過去通常可以貸到資產額的一二五%,如今貸款愈來愈難。亞歷山大貸款仲介專業公司倫敦金融區主任史東(Steven Stone)比喻這種情況,就像顧客到餐廳吃不到東西一樣,「信貸公司好比餐廳,買不到材料(無法跟銀行借到錢),當然就上不了菜(沒錢放款給客戶)。」史東說,整個情況成為一種惡性循環。想買房子的人貸不到足夠的資金,有資金的人抱著錢觀望,怕這一波還沒跌到谷底。

英格蘭銀行計畫注資五百億英鎊(約三兆台幣)協助英國金融業。英國政府則準備在今秋提供四百億英鎊(約二兆四千億台幣)幫助首次購屋者。但國際貨幣基金(IMF)警告,這一波金融危機沒有結束的跡象。市場人士也認為,英國政府的援救房市計畫,恐怕很難立即見效。

英國「國家住宅聯邦」(NHF)執行長歐爾(David Orr)同意,目前「還不是英國房市的谷底」。他預計,明年以後,房價將以減速方式繼續下跌二.一%,到二○一○年應會逐漸回暖。到二○一三年,房價將上升二五%。

※ 所以之前的天價都是一場空。



◆ 外資續匯出 台幣創520後新低

【黃琮淵/台北報導】2008-08-02 中國時報

新台幣續創馬政府上台後新低價。苦等不到台股回春,外資匯出潮進入第四天,新台幣更是「連四貶」,昨日終場以30.645元作收,貶值5.5分,總成交量為18.69億美元。累積本周以來,新台幣共貶值2.38角,下周將面臨31元整數關卡保衛戰。

美元買單持續湧入台北匯市,估計外資昨日匯出逾10億美元,但有別於以往,外資爭先恐後買匯,造成匯市突然爆量,此次顯得井然有序。匯銀人士表示,本周四個交易日,外資每日匯出都在10億美元左右,推估這波匯出潮將延續至下周。

貶值5.5分 成交量18億美元

保守估計光是本周,外資已在台「提款」超過千億新台幣,台股資金動能嚴重失血。對此行庫主管表示,這波匯出的外資,除了有對台股表現失望的,有的則是現金股利,但最多的應是在選前積極匯入,要賺匯差的炒匯基金,預估這些資金雖撤離,但不至於影響台股資金動能。

匯銀主管要股民多觀察央行態度。匯銀主管表示,相較於外資過去匯出時,央行都是不計成本阻貶,此次卻顯得雲淡風輕,力道也收斂不少;他認為,央行態度應是樂見其成,所以也不願白費子彈與外資「對作」,反而讓外資賺到,所以僅在盤中少量拋匯,將匯率波動控制在1角之內。

下周將面臨31元保衛戰

匯銀人士直言,央行近期對匯市的態度,只能算是調節,絲毫稱不上「干預」。以昨日為例,央行僅在收盤前15分鐘,砸下2.5億美元調節,此力道雖較前些日子為大,但與過去相較,都還算是「小數目」,宣示意義大於實質阻貶。

至於新台幣要貶到何時?多數匯銀人士認為,新台幣在接近31元整數關卡時,可能會「踩個煞車」、陷入狹幅震盪,要一次跌破的機率不大;況且國際美元走強,新台幣沒有理由獨強,「31元附近都算是合理價位」。



◆ 不敢用Yes or No面對問題的官僚

【沈雲驄】2008-08-02 中國時報

就在全球風雨飄搖、人民焦慮地等待苦日子來臨的第二季,美國艾克森石油公司逆勢大賺了一一七億美元,算一算,過去三個月,平均每分鐘賺進九萬美元。美國史上,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在短短三個月內賺這麼多錢。

還不只是艾克森。在歐洲,石油公司的獲利也是這星期以來,讓企業眼紅不已的大新聞。英國的殼牌公司繼第一季大賺九十億美元之後,第二季又賺進了近八十億;BP上季獲利已經很不錯,本季又再賺九十五億美元,光是上半年,就進帳一三四億美元。拜油價上漲之賜,義大利的Eni SpA,西班牙的Repsol YPF,上週所公布的財報,成績也都很漂亮。

這樣獲利表現,看在其他產業眼中,實在很不是滋味。歐美股市的財報季已邁向尾聲,儘管原先華爾街分析師們的預期就已經很保留,但目前為止所公布的成績單,整體來說居然比分析師們所估計的還要爛。難怪大家都在問:為什麼?為什麼這些公司所賣出來的石油讓大家都苦哈哈,自己卻賺得荷包滿滿?

歐巴馬最近說,那是因為共和黨與石油大亨們共謀之下的結果。「該結束這場石油暴政了,」他上週在愛荷華州的一場演說中,痛批對手麥肯所提出的能源計畫,不僅無法幫助人民度過石油危機,反而還要讓石油大亨們享有更好的稅率優待,共計可能高達四十億美元。包括已經賺翻了的艾克森,在麥肯的政策下,還能多賺高達十二億。歐巴馬說,共和黨的人都一樣,麥肯將會追隨小布希的腳步,繼續掩護大財團,把痛苦留給人民。

說得好。這八年來,美國一步步走向危機,小布希難辭其咎。但把鏡頭從石油業轉到整個金融市場,就能發現,掩護財團、把痛苦留給人民的又豈止是共和黨?從網路狂熱至今,不斷吹起又爆破的投機泡沫,歐巴馬所屬的民主黨,又何嘗不是另一隻政治掩護的手?

拿最近的二房危機來說吧,大家都把矛頭指向小布希政府。但是,先前包括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陶德在內,許多民主黨的參院領袖都在高唱自由化、鬆綁,主張「讓市場機制運作」、「政府不該插手管制」,壓根就把二房的結構性缺失擺到一邊。這下,風暴發生了,卻又紛紛改口,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如果連號稱政治最民主,金融市場最講究公平效率的美國都如此,其他民主與金融發展都只有半吊子的國家,就更不必說了。長期以來,多少大企業透過政治掩護,攫取龐大的利益,而人民卻無可奈何。

人民的無可奈何,主要的原因,還是出在對金融市場的無知,以及對政治監督的無助。大部分的人其實對金融市場的認識,是一片空白的。拿石油來說,有多少人知道石油市場是怎麼運作的?石油公司怎麼賺錢的?油價是怎樣算出來的?你該付多少油價、石油公司該賺多少才合理?

還有,在金融政策上,銀行該扮演什麼角色?當銀行瀕臨倒閉,能不能拿老百姓的納稅錢去救?在稅制上,什麼稅該徵、什麼稅該減,有多少老百姓弄得清楚?如果連弄清楚都有困難,要怎樣去監督政府?多少財經問題,就在老百姓的無知與無助下,繼續滋生。這兩天引爆的證所稅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從藍到綠,從學到官,大家都知道證所稅該徵。多少年了,政府打著護股市的旗織,不處理就是不處理,繼續掩護著馳騁股市的富豪們,享有龐大的資本利得又不必繳稅。造成的結果是,賦稅公平遙遙無期;國庫一邊把證所稅這筆該收未收的「應收帳款」晾在一旁,一邊卻不斷借錢,讓子孫背債。而且,股票市場也因此永遠存在一顆超級大炸彈,像昨天盤中一樣,讓小散戶活在驚恐之中。

剛剛接管證交所的薛琦說,證所稅這問題,是台灣特殊背景下的產物,不能用單純的Yes or No來解答。正好相反,老是不勇敢地用Yes or No來面對問題,才是我們此刻最大的問題。從能源政策到金融秩序到稅制公平,政府應該給人民明確的答案,並且說明理由。一味地迴避Yes or No,就是在掩護那些不當得益的人,繼續把不公平與不正義留給未來。

※ 所以世上的民主與自由經濟都是假的?

fsj 提到...

七月CPI漲幅 飆14年新高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8.08.04

主計處明天將公布今年七月分的國內消費者物價(CPI)年增率,由於七月油電雙漲,加上連續兩個颱風農損嚴重,預估數字將創近十四年來新高,恐將逼近百分之六的超高。

物價漲、漲、漲,吃光今年所有加薪幅度,一到五月的平均月薪,雖然較上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一點五八,但扣除同期百分之三點六六的物價(CPI)年增率,真正的實質平均月薪比去年同期大幅衰退百分之二點零一,創有調查以來、近廿九年的最大跌幅。

今年一到六月的CPI年增率已達百分之三點八九,以平均月薪三萬元的上班族為例,除非今年上半年的平均加薪幅度超過一千一百六十七元,否則都是「減薪一族」。

經濟部統計處初估,就算七月沒有天災,光是油電雙漲,還有暑假出國團費調漲的影響,七月分CPI年增率追平去年十月百分之五點三四的高點。

但卡玫基與鳳凰兩個颱風造成國內農損嚴重,預料七月分CPI年增率將創下自民國八十三年九月以來的新高紀錄,逼近百分之六的超高水準。

象徵物價長期趨勢的核心物價,七月分年增率恐將繼續維持高檔,主計處官員強調,核心物價有繼續升高的趨勢,今年物價情勢相較以往更為嚴峻。

受到異常天候影響,國際糧食產區如美國、澳洲等,競相發生大水、乾旱等程度嚴重的天災,國際大宗原物料價格持續維持在高檔水準,經濟部統計處初估,今年全年的躉售物價(WPI)年增率也恐將再創新高,今年數據將超過百分之十。

經建官員指出,由於國際大宗原物料價格仍在高檔,再加上油價居高不下,機票、旅遊團費等也不斷飆升,轉嫁效應正持續發生,國內物價短期內恐將繼續走揚。



◆ 陸客來台滿月 每天只有173人

【經濟日報╱記者黃仁謙、楊文琪/台北報導】 2008.08.04

北京奧運嚴重衝擊兩岸旅遊市場,北京當局為辦好奧運,已暫停專業考察團赴台申請,造成大陸觀光客來台驟減。根據台旅會統計,明(5)日來台觀光陸客只有45人、6日65人、7日55人,與陸客每日來台上限3,000人,有很大差距。

政府限定,陸客來台每日人數不得超過3,000人。台旅會統計,從7月4日至昨日滿月,申請來台旅遊的陸客總共只有5,389人、195團,平均每天只有173.8人。奧運腳步逼近,人數更是少得可憐,直到父親節當天才稍有起色,約有316人來台。

最近陸客來台人數不增反減,令觀光旅遊業者相當失望。觀光局官員昨天表示,因機位供應有限、大陸核發入台證的程序繁瑣,加上奧運即將登場,短期內陸客來台人數不會太多。

奧運期間,大陸從嚴審查,許多大陸居民打消赴台旅遊念頭。而大陸專業參訪團不來台,陸客來台的人數至少就會少了一半。觀光局官員說,陸客必須提前三周報名,作業耗時;除申辦時間長,現在周末包機的班次僅有18班,機位供應有限,很多座位都被台商預訂。

大陸台商表示,北京舉辦奧運及殘障奧運期間,9月中旬前大陸地方官員及國營企業主管不准擅自離開崗位,影響陸客出國意願。奧運過後,陸客來台人數才會增加,台灣旅遊業可能等到10月大陸長假的旅遊旺季,才有機會達到每天3,000人的數量。

台旅會指出,大陸只開放13省、33家旅行社承接赴台旅遊業者,導致來台旅遊的陸客人數,還不到原本預期6%。

旅遊業者表示,奧運期間來台觀光的陸客人數銳減,大陸飛台航班坐不滿,使航空業者不敢增班,導致奧運期間想搭包機赴大陸的台灣民眾一位難求,但航空公司卻不增班載客的奇怪現象。

原被寄予厚望的觀光類股,最近表現也很差,跌幅頗深。日前晶華登上股王寶座,但在陸客來台人數不如預期下,股價和今年6月初、兩岸開放直航包機及大陸首發團即將成行前的700多元相較,每股重跌200多元,股價跌幅達三成。

國賓股價也從60多元跌到38元、股價重挫約三成。鳳凰的股價從每股110多元下挫了四成以上,上周五收盤價只有71元。劍湖山股更重跌五成、現在只剩11.2元。大陸當局若持續加強管制,在奧運結束前,兩岸觀光相關類股前景,恐怕都不太樂觀。



◆ 台商可以控股名義 回台上市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 2008.08.02

無根台商回台上市有望,行政院日前通過「海外企業來台上市鬆綁方案」,未來大陸台商可比照外國企業,以海外控股公司名義申請來台上市。一旦上市,募集資金可全數投資大陸,還可免去25%的營利事業所得稅。

行政院通過的「海外企業來台上市鬆綁及適度開放陸資投資國內股市方案」,取消第一上市(櫃)原資格限制有關大陸投資超過淨值特定比例不得來台上市限制,這項禁令解除後,大陸台商將可申請以海外控股公司回台上市。

陸委會副主委傅棟成昨(1)日表示,這項鬆綁方案是用來鼓勵海外績優台商回台上市,未來大陸台商可比照一般外國企業,申請回台掛牌。台商在台募集到的資金,也可全數投資大陸,不受投資上限拘束。

目前這項鬆綁規定的適用對象,僅暫時設定在「純」大陸台商族群,凡是陸資持股超過20%或是具主要影響力的股東是大陸人,都必須等到政府再開放陸資來台投資辦法時,才有可能一體適用。

過去幾年來,政府不斷呼籲大陸台商回台上市,卻遲遲未能解除投資上限,使得不少超限多年的「無根台商」回台無望,加上募集資金用途受限,也打擊不少台商回台意願。

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蔡松棋表示,目前大陸仍實施宏觀調控政策,不少台商很難向大陸銀行取得借貸,前往A股上市的難度也很高。這項政策開放後,估計能為不少台商創造活水,「大中小型的各類無根台商,都可提出申請。」

他說,根據政府最新開放辦法,大陸台商可視同外國企業,不必受限於60%的投資上限規範,也毋需繳交本國企業必須繳交的25%營利事業所得稅,上市誘因十足。

為防止有台灣公司為了享受免繳25%營所稅的優惠待遇,刻意透過海外換股化身為「外商」再返台上市,政府監管機關日後將嚴防一些企業,拿著近期才設立的海外控股公司申請上市。



◆ 台商返台上市 先搞定帳務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 2008.08.02

政府近日開放大陸台商回台上市,熟悉台商上市法規的專家表示,目前大陸台商最大罩門是帳太亂、截留太多利潤在海外及內控未達標準,還要再等一兩年,才有機會看到大規模的台商回台上市潮。

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蔡松棋表示,政府開放海外台商可以回台第一上市及回台第二上市,即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DR),令不少台商大為激賞。第一上市有助無根台商返鄉,一些已在香港上市但募資效果不佳的企業,可回台發行TDR,兩者都可滿足台商的融資需求。

無根台商還可比照外國企業,不受限制匯出募集資金及免繳25%營所稅,可說是誘因十足。

但想在台灣上市上櫃也不容易,多數台商長年在大陸實施的「兩套帳」,或是內控不合規定,都得經歷一兩年的大改造。

蔡松棋說,台商常見的上市罩門發生在帳太亂、隱藏大批利潤在境外公司,以及內控未達標準,使得台商經常要花上一兩年的時間進行整帳和組織制度調整,但上市的果實畢竟是甜美的,值得很多台商努力。

他說,從年初開始,有意前往香港上市的台商開始變少了,相信是台商有意觀望台灣政策所致。一些已在香港上市的台商,不妨利用這次機會回台上發行TDR,或者乾脆下市回台掛牌,或許還能爭取更多台灣鄉親支持。



◆ 北極鑽油 俄探勘隊出擊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08.08.04

星期泰晤士報3日報導,俄羅斯的一支官方探勘隊已經抵達北極搜集科研資料,試圖證明面積遼闊的北極海下洛莫諾索夫(Lomonosov)山脊是西伯利亞大陸棚的延伸,因此屬於俄國,以控制北極區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

俄國海軍上個月調遣數艘隸屬北方艦隊的戰艦進入北極海,這是1991年以來首見,具有高度的象徵意義。俄國海軍的一艘反潛驅逐艦及另一艘巡防艦已在北極海巡弋。俄國聲稱,戰艦負有保護俄國漁船的任務。分析家則認為,它們是俄國染指北極海的先期措施。

俄國科學家此行將研究全球暖化對北極海的影響,同時也將研究北極海的地質構造,據以評估鑽探的可行性。他們預計在北極區停留幾個月,另一支官方贊助的探勘隊將於本月稍後啟程前往。

俄國總統麥德維夫最近簽署一項法律,授權政府挑選特定的企業探勘麥德維夫宣稱的「我國遺產」,就是北極海周邊大陸棚的石油及天然氣資源。俄國主張洛莫諾索夫山脊是西伯利亞大陸棚的延伸,加拿大和丹麥各自認為是該國領土。

專家認為,全球約四分之一的未探勘石油及天然氣資源集中於北極區。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日前首次公布針對北極圈以北的石油資源所進行的最大規模調查,估計當地石油蘊藏量達900億桶,可提供全球三年的用量。

國際油價近來不斷飆漲與各國擔心石油短缺的恐慌心理已經引發最新一波的北極「石油探勘熱」,包括俄國、美國、加拿大、丹麥、挪威等在內的周邊各國間的相互競爭已引起有關環境破壞的疑慮,部分國家並指責俄國企圖占領。

fsj 提到...

健保6日斷卡 衝擊80萬民眾

* 利益迴避健保6日斷卡 衝擊80萬民眾
* 健保卡將斷卡半年 健保局紙卡因應
* 健保斷卡危機 綠委:劉兆玄兄弟擇一下台就可解決!
* 健保卡利益迴避案 東元:不排除聲請釋憲
* 矯枉過正 民眾利益也迴避?

◆ 利益迴避健保6日斷卡 衝擊80萬民眾

中央廣播電台/張嘉芳 2008.08.04

健保IC卡即將斷卡!中央健保局4日下午召開記者會證實這項消息。由於承接健保IC卡製卡以及維修業務的東元電機,與健保局的合約將在8月6日期滿,因為東元電機董事長劉兆凱為行政院長劉兆玄的胞弟,基於「公務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規定,健保局期滿後將不再與東元續約,未來將辦理重新招標。不過,這段時間預估至少要半年左右,新的IC卡才會上路,也就是說,新申請健保IC卡的新生兒或補換IC卡的民眾,未來半年必須持「暫時就醫憑證」就醫,預料至少有80萬人受衝擊,而目前持有IC卡的民眾則不受影響。 健保局承保處經理王怡人說:『8月7日開始,如果東元公司相關的法令限制沒有去除的話,本局勢不會再委託東元公司製作,對於8月7日以後要申請健保IC卡的民眾,會暫時先給他一個「暫行就醫憑證」,讓這些民眾能夠順利的去就醫。』

王怡人指出,原本健保IC卡可加註包括榮民、重大傷病與藥物過敏等民眾就醫紀錄,「暫時就醫憑證」卻沒有加註功能;健保局提醒民眾,如有藥物過敏等問題,就醫時要主動告知醫師;至於重大傷病患者,健保局則將另外發給重大傷病證明,以免影響民眾就醫權益。



◆ 健保卡將斷卡半年 健保局紙卡因應

【聯合晚報╱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2008.08.04

健保IC卡得停發六個月,新領卡者將領到紙卡!行政院長劉兆玄的弟弟劉兆凱任職東元電機董事長,根據公職人員利益迴避衝突法,只要劉兆凱在東元的一天,健保局就不能跟東元續約,發行了五年的健保IC卡在本周四就將停發,先以「暫時就醫憑證」即紙卡來因應。

民眾就醫習慣使用的健保IC卡,由於健保局與承包廠商東元的契約,在今年8月到期,健保局本來在4月已經和東元簽署草約,但是5月底在新政府上路後,劉兆玄擔任行政院長,他的弟弟卻是承包廠商董事長,出現利益迴避問題。健保局在6月時,緊急向衛生署、法務部報告。

法務部在上周五正式回應,證實劉兆凱確實卡到「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的第九條「公職人員或其關係人,不得與公職人員之機關或受其監督之機關為買賣、租賃、承攬等交易行為。」

東元從民國92年協助健保局發出第一張健保IC卡,一年約發出160萬張健保IC卡。但是,健保局不能再委託東元製作健保IC卡,而健保局與東元的合約至8月6日到期,從本周四開始,健保局無法再發出健保IC卡。

為了不讓健保斷卡,健保局承保處經理王怡人指出,健保局已經決定先發行「暫時就醫憑證」,形式類似健保剛開始的紙卡。

從8月7日起,新生兒、補發卡者,就會領到「暫行就醫憑證」,王怡人說,目前還沒確定紙卡上的內容,不過,為避免民眾頻換新卡,不會採用舊紙卡的「蓋滿六格、換一次」的形式,可多次使用。

此次,製發新紙卡需要多少錢?王怡人指出,一張紙卡成本不到一元,因此製作紙卡的成本大約不超過80萬元。她指出,過度期可能需要六個月。

不願具名的人士指出,其實只要劉兆凱離開東元,這些法律疑義就不存在,健保局與東元公司可以續行合約,也就不需要發行紙卡了,「如此一來最單純了」。



◆ 健保斷卡危機 綠委:劉兆玄兄弟擇一下台就可解決!

NOWnews.com 記者康仁俊/台北報導 2008/08/04

健保IC卡傳出可能面臨斷卡問題,民進黨立委田秋堇今(4)日下午呼籲,目前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行政院長劉兆玄下台,或者是東元電機換掉現任董事長劉兆凱;田秋堇還說,未來如果因為健保卡斷卡造成民眾的醫療糾紛或是損失,民眾除了可以請求國賠以外,對於衛生署沒有明快處理,署長林芳郁屆時也應該下台負責。

由於東元電機在2001年就承攬健保IC卡的工程,中間經過一次續約,今年將進行第2次的續約,但是去年4月劉兆凱接任東元電機董事長,哥哥劉兆玄在今年5月接任行政院長,已經明顯有利益衝突迴避的問題,為此衛生署才遲遲不敢與東元電機簽約。

田秋菫表示,其實在劉兆玄要擔任行政院長時,相關利益衝突迴避的問題就可能會發生,這明顯是「公務員應作為而不作為」的情形,而她與黃淑英也曾經建議衛生署先讓東元電機續約半年,但是法務部方面認為,「只要續約就違法」,因此這個方法並不可行。

田秋堇說,目前的健保IC卡可以提供相當多的服務,如果暫時轉為紙卡,受影響最大的就是榮民與重大傷病的民眾,因為現在的IC卡可以將病歷聯結到特定的醫院,民眾就醫上更有保障,她並呼籲現在手中持有健保IC卡的民眾,「千萬不要弄丟了健保卡」,否則將會相當麻煩。

而黨籍立委黃淑英也表示,其實自五二○後,衛生署就應該對此有所作為,但是卻迄今遲遲沒有任何作為,以至於現在有斷卡危機,她強烈譴責衛生署的行為。

黃淑英說,外傳目前東元電機有意控告衛生署,「但是這沒有什麼好告的」,只要東元電機換掉劉兆凱,那麼衛生署也將可以立即與東元電機簽約,否則就是劉兆玄下台,「不應該為了他們兄弟,犧牲百萬人民的權益」。



◆ 健保卡利益迴避案 東元:不排除聲請釋憲

中央社 2008.08.04

(中央社記者管中維台北2008年 8月 4日電)東元電機 (1504) 今天表示,媒體報導健保卡將於 7日起斷卡,東元尚未收到主管機關正式通知,若法務部確認有違反利益迴避之虞,東元將依法處理,而利益迴避法條解釋範圍並不單純,東元正研究不排除聲請釋憲,不論結果為何,將為日後其他公司類似狀況的依據。

媒體報導,承攬健保IC卡建置合約的東元電機將在6日與中央健康保險局合約期滿且不再續約。報導並指出,健保局 4月展開議約,當時東元有優先續約權,但隨著內閣人事明朗,東元電機董事長劉兆凱為行政院長劉兆玄之弟,健保局總經理朱澤民表明,基於公務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將不再與東元續約。東元對此發表聲明作前述表示。

東元表示,對於斷卡將造成民眾不便一事,東元認為重新找到別家公司提供,在技術上僅需20天,值此青黃不接時期,若有相關單位請求,東元理當協助。

東元並表示,依熟悉政府採購法相關規定的專家指出,若基於公共利益考量,主管機關有權免除利益迴避法的適用,7日斷卡改用紙卡一事,明顯已影響民眾利益,有關機關似應在新廠商遴選作業完成之前,權宜處理,繼續提供健保IC卡,一切以民眾利益為優先考量。

東元指出,身為健保卡創始參與者,自2001年起歷經 8年,希望後續廠商的擇定能緊急處理,以免在民間造成更大衝擊。

※ 不妨請劉董事長暫時退居二線?



◆ 矯枉過正 民眾利益也迴避?

【聯合晚報╱記者李濠仲/特槁】 2008.08.04

利益衝突迴避,在台灣的政治圈,一直很難徹底落實,人情請託、關說充斥各機關、部會,甚至連地方基層公務員升遷,有時都得端出有力人士打通關節,更遑論牽涉龐大利益的公共工程。靠關係、搶商機的老毛病,早被諷為官場「標準行政程序」,多到令人反胃,新政府有心要矯正這種風氣,應該給予鼓勵。

但劉內閣上任後,總是在民意、法令、公平、合理、道德等方面繞得團團轉,有不少過猶不及的舉措,什麼該進、什麼該退,鮮少得到各界一致好評。這次健保IC卡「斷卡」爭議,法務部雖依法論法,但過程不免又顯露了這個政府生澀的一面。

東元電機是在今年4月與健保局取得續約權,當時正值馬英九組閣沸沸揚揚之際,劉兆玄確定出任行政院長後,東元電機和健保局的業務往來流程仍持續進行。但現在卻因東元電機董事長劉兆凱是劉兆玄的胞弟,以至健保局不願和東元電機續約,理由是以免觸及「公務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

公務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早就存在,明確規範公務員二等親內,不得參與相關政府採購的投標,連續約也不行。當時劉兆玄即將出任行政院長,是可預見的事,但健保局如果是在馬英九宣佈劉兆玄為閣揆之前,即已和東元電機完成續約,則東元電機董事長劉兆凱和尚未被宣佈為為閣揆的劉兆玄,縱有兄弟關係,則並未違反利益迴避的規範。

如果健保局明知劉兆玄即將出任閣揆,卻又不察,讓東元電機順利續約,等於挖了個洞讓劉家兄弟往裡跳,或許當時及踩煞車,立即著手重新招標,也不必繞了一大圈,讓民間業者等了三個多月後,才被抽掉權利。

公務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立意良善,必須確實執行,但不能因為行政上的顢頇,使得該法不小心成了絆腳石頭。否則任何民間業者,是否都該有「預判」自己兄弟即將當官的能力,而主動迴避政府招標,以免觸法。

健保局4月和東元電機續約,直到7月下旬才徵詢法務部意見,到這一步,於法論法,遂出現明顯利益衝突,但劉揆是520才上任,時間順序,道理上好像又說不通。為了避免類似情況再上演,行政機關在當機立斷的訓練上,應該好好加強。

※ 無語...

fsj 提到...

從小麥價跌、健保卡續換發到經濟泡沫

* 重賞奏效 兩百萬戶省電六億元
* 八、九月到港小麥 價格回落
* 其他原物料價仍高 糕餅公會:不可能降價
* 健保局:IC卡續換發 今公布方案
* 健保IC未儘速另招標 監委要查違失
* 哥哥是閣揆 弟弟太沈重
* 陶 冬:泡沫很強勁 經濟有撐
* 能源糧食高漲 歐美6月物價飆上天
* CNBC主持人 罵醒柏南克
* 一年來 美經濟成長力道減半
* 運輸成本暴增 全球化貿易減縮

◆ 重賞奏效 兩百萬戶省電六億元

【張子嫻/台北報導】 2008-08-05 中國時報

全民節約能源發揮成效!根據台灣電力公司統計,五、六月減少用電戶數約有二○五萬戶,共計減少四.八億度的用電量,扣減電費數達六.一億元,由台電吸收。當中有一四四萬戶,節省一成以上的用電,減少總度數達四.三億度,五、六月電費可打八折。

經濟部長尹啟銘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從七月份節能戶數的統計數據看來,顯示不只是少數人在節約用電,若以台電約一千萬用戶來算,當中就有兩成用電戶,達到電費打折標準。這顯示,老百姓滿配合節能,此項鼓勵全民節電的措施,效果相當明顯。

根據台電的節電折扣措施,實施對象約九百三十萬戶,包括一般家庭用戶及國民中小學,只要用電度數較去年同期用電度數減少或未增長,就可享有折扣。不過,對用電未設底度者、公共設施用電、一年內曾辦理過戶、分戶、終止契約、廢止用電及用電種別變更者,則不適用此項優惠方案。

根據節能獎勵方案,若用電度數較去年同期未增加者,電費可打九五折;若減少五%以上、未達一○%者,電費可打九折;若用電度數減少一○%以上者,電費打八折。

除了全民響應節能減碳外,今年氣溫較去年同期較低,也是用電量減少因素之一。台電指出,今年五月的平均氣溫,確實較九十六年同期降低一.五度,六、七月則較去年同期溫度大致相同,用電減少確實有受氣溫影響。

※ 水費比照辦理?



◆ 八、九月到港小麥 價格回落

【聯合報╱記者彭慧明/台北報導】 2008.08.05

國內麵粉價格從去年下半年起快速飆高,今年產地恢復正常,價格回穩。台灣區麵粉公會總幹事黃錦和昨天說,預定八、九月到港的小麥價格已經下降,麵粉價格可望回落。

黃錦和說,去年下半年起,小麥因產地天候問題歉收,導致價格狂飆,也吸引農民增產。今年產季除了澳洲等產地產量穩定外,美國多種的產量也加入市場,因此預定今年八、九月到港的小麥價格已經下降。不過今年期貨最高點出現在三、四月左右,當時採購的小麥最貴,到港時間剛好是今年的七月,一年來小麥最高點落在今年七月,每公噸高達七百九十六美元(約二萬三千八百八十八元)。

黃錦和說,廿二公斤裝麵粉的出廠價格其實一直沒有完全反映小麥原料的價格,出廠價維持在台幣六百元左右,否則以今年七月價位來看,每袋麵粉出廠價將超過八百元。除了市場競爭外,暑假期間台灣的麵食類製品銷售不好,麵粉用量也相對降低。

不過從今年八月起,產量回穩,除非有突發的天災,否則他預期價位將向下,未來廿二公斤裝的麵粉出廠價應該在五百元到五百五十元之間。他說,因為其他的運輸、肥料等成本墊高了小麥的生產成本,價格會回跌,但應該不會回到去年初的每袋三百多元低價了。

經濟部協調台糖量販通路降價,黃錦和表示,量販店銷售的多半為小包裝,中間經過經銷商和管銷成本,降價對降低麵粉製品的價格成效有限。



◆ 其他原物料價仍高 糕餅公會:不可能降價

【經濟日報╱記者陳翌函、李至和/台北報導】 2008.08.05

台北市糕餅商業公會指出,近來麵粉價格僅微幅降低,但其他使用的原物料仍在高點,不可能調降售價,預計中秋節後,糕餅業者還會再傳一波倒店潮。

近期國際小麥期貨價格下跌,美國小麥協會駐台辦事處處長盧榮錦認為,期貨價格雖然下跌,但與現金購買價差異不大。由於小麥船期抵台有時差關係,價格調降較明顯的第11號船預計8月底、9月初抵台,若有調降的機會,應該在中秋節過後較為適當的時機。

台北糕餅公會總幹事王皓指出,調降價格應先從原料廠商著手,糕餅業者是銷售末端,目前僅有麵粉價格趨於平穩,但製作糕餅、麵包等的原料如奶粉、奶油、雞蛋、沙拉油等,迄今價格仍在高檔,業者至今還在苦撐。台灣區植物油煉製公會表示,目前國際黃豆價格小跌,但跌幅不大,且仍在高點。

台北縣糕餅公會理事長李榮鏗指出,19公升奶油已從2,000元漲到近5,000元,一袋奶粉從1,500元漲至4,000元;一桶18公斤裝的沙拉油,也從去年400多元漲到1,000多元,這些原物料價格都呈倍數上漲。

台灣省糕餅公會聯合會理事長紀光成表示,一般家庭式的糕餅業者是透過中盤商購買,中盤商沒降價,糕餅業者如何調降。他透露,以往一袋麵粉僅賺三、四十元的中盤商,在小麥價格下跌後,利潤空間甚至可達到百元。

李榮鏗指出,今年買氣明顯不佳,從年初至今,糕餅業銷售情形已衰退三至五成。例如今年中秋節訂價與去年持平,但業者將增加折扣數以刺激消費者,如果今年中秋節買氣衝不上來,中秋後糕餅業再會再出現倒閉風潮。



◆ 東元免費供製卡機 健保IC卡保證不變紙卡

中央商情網 2008-08-05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008年 8月 5日電)健保IC卡利益迴避案有解,行政院衛生署今天表示,中央健康保險局在6日合約屆滿後,不再向東元公司 (1504)續約,但會在現行契約剩餘額度內,購買50萬張空白IC卡使用,東元免費提供製卡機,確保發卡不中斷4個月,並保證健保卡絕對不會變紙卡。

健保局總經理朱澤民說,健保局與東元契約屆滿後,不會做原契約的擴充,健保局與東元的原契約購買總金額內,向東元購買空白IC卡,但相關資料鍵入及發放作業,由健保局自行承擔,東元無償提供設備。

朱澤民進一步解釋,原合約金額是新台幣4.8億元共358萬張,現剩餘50萬張額度,可以用上 4個月。

健保局即日起進行委託健保IC卡製發作業的公開招標,朱澤民表示,希望能在 4個月內完成招標,如果招標因其他原因而逾期,也會找合適的廠商,健保卡絕不會變成紙卡。

至於東元是否無投標資格,朱澤民說,東元「只要符合政府人事規定」即可,但對於東元的內部人事,政府不便過問。

自8月7日起,他指出,健保局將自行辦理健保IC卡製發卡作業,為確保資訊安全,將由健保局編製內員工辦理,絕不會臨時外包,即使健保六分局50名人員天天加班,也要辦好一天5000、6000張的製發卡作業。

健保IC卡製卡機由東元獨賣、健保局獨買,朱澤民說,昨晚大約 8時獲知東元主動免費提供健保局繼續使用,如果東元不讓健保局使用,也會閒置。至於健保局無償使用東元製卡機,是否構成期約賄賂,他表示,健保局會承擔起相關的行政責任。

東元電機董事長劉兆凱為行政院長劉兆玄之弟,健保局是在今年 6月先後請示衛生署、法務部,日前決定為迴避利益,不再與東元續約,昨天晚間的解套方案出爐後,80萬名新申請人、遺失、滅失補發的製發卡不受影響。



◆ 健保IC未儘速另招標 監委要查違失

【聯合報╱記者林政忠、李光儀、何明國/台北報導】 2008.08.05

健保IC卡將斷卡半年,民進黨立委田秋堇、黃淑英痛批,馬政府不顧人民死活。

綠營立委並表示,民進黨將向監察院檢舉,調查追懲違法失職責任;衛生署長林芳郁應該下台,日後若民眾因此事受到醫療損害,將可請求國家賠償。

監委程仁宏昨天也申請自動調查,他表示,健保局無法續約健保IC卡,是六月就知道的事,但衛生署卻沒有儘速另行招標,以致健保IC卡斷卡,有必要了解衛生署及健保局是否處理有違失。

田秋堇和黃淑英同時指出,IC卡改成紙卡後將缺少過去就診紀錄,若因此造成醫療或生命損害,人民應該請求國賠。

國民黨立院衛環委員會召集人徐少萍認為,東元電機在今年四月就已經和健保局簽訂草約,當時根本不知道行政院長是誰,在此情況下用「利益迴避」的理由不簽約,實在有些矯枉過正。

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林益世表示,「行政單位有責任交代清楚」。

林鴻池則表示,「利益迴避原則」應該從嚴認定,避免瓜田李下,否則一旦被發現問題,對民眾權益損失、劉內閣的形象打擊都會更大。



◆ 哥哥是閣揆 弟弟太沈重

【沈美幸/台北報導】 2008-08-05 工商時報

東元集團董事長劉兆凱身為行政院長劉兆玄胞弟身分,致使東元集團遭指涉違反利益衝突迴避,昨日被迫宣布,放棄今年四月剛取得健保IC卡製卡及維修業務續約權。東元認為利益迴避解釋相當複雜,擔心類似事件一再重演,正打算聲請釋憲來解決。

東元集團於2000年標得總金額高達38億元的衛生署健保IC卡建置標案,隨即與德國專司鈔票及智慧卡印製、防偽等軟硬體大廠Giese cke & Devrient(簡稱G&D)合作,東元電機出資2.24億元設立東元捷德,在桃園觀音設置月產350萬張的智慧卡生產線,成為全球單座產能最大工廠。

東元捷德從成立迄今連年虧損,去年營業額為3.14億多元,虧損則從前年的6千1百多萬元降至去年近2千8百萬元。東元集團主管表示,IC健保卡是會長黃茂雄口中「不以營利為優先目標」的愛心工程,東元以「小虧就是賺」的心態投入。

東元電機今年四月早與健保局取得製卡及維修業務續約權,但誰也沒料到,健保局最近卻以東元電機董事長劉兆凱身為行政院長劉兆玄胞弟,違反利益衝突迴避規定而不再與東元簽約,讓東元高層主管有些錯愕,昨日緊急開會協商因應對策,有了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的力挺,東元集團決定,寧可放棄IC健保卡業務,也不要撤換劉兆凱作為解套方案。

劉兆凱對東元集團,因他個人的家庭因素而被迫牽連其中,感到有些無奈。劉兆凱強調,他個人並未參與東元捷德建置IC健保卡的業務,這方面係由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主導,這幾年東元捷德已不只是從事IC健保卡生產,也跨足到信用卡等,所以,儘管放棄與健保局續約承製健保卡,但東元捷德不會結束公司營業。

東元電機晚間發出正式聲明指出,東元迄今未收到主管機關正式通知。東元一向正派經營,如法務部確認此案有違反「利益迴避」之虞,該公司當依法處理。惟「利益迴避」法條的解釋範圍並不單純,東元正研究不排除聲請釋憲。或許釋憲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對東元集團沒有太多的實質效益,但東元總希望無論釋憲的結果如何,都可以作為日後其他公司有類似狀況發生時的依據。



◆ 陶 冬:泡沫很強勁 經濟有撐

【經濟日報╱記者陳盈羽、林杰兒/台北報導】 2008.08.05

瑞信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陶冬近期調降中國大陸今、明兩年的經濟成長率,認為中國經濟下半年成長將趨緩。

北京奧運開幕在即,陶冬提醒,大陸股市、樓市對奧運的高度期待,不但已相當程度透支此一利多消息,更是風險所在。以奧運前三年來看,上海A股累計已飆漲315%,整體房地產價格也上漲了23.6%。高度期待後,股市泡沫化的反高潮立刻來襲,今年上海A股累計跌幅已達45%左右。

儘管認為北京奧運的利多效應有泡沫化之虞,陶冬強調,即使是泡沫,也是一個「強勁泡沫」,未來三年大陸經濟成長率仍可維持9.5%至10%的水準,其中一項重要原因就是內需市場的撐持。

陶冬指出,為刺激景氣,中共當局祭出放鬆貸款和增加基礎建設等預算,未來六個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將維持平穩,對抗下滑的經濟成長率。

由於台灣對大陸經濟的依存度相當高,瑞信台灣研究部主管馮明煌認為,台灣科技類股如聯發科、友達與中國概念如統一、遠百等將受到衝擊,不過中共當局下半年宏觀調控可能鬆綁,並會增加基礎建設刺激經濟,台泥、亞泥等水泥業將受惠。

瑞信指出,7月中國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8.4,是2005年發布PMI數據以來首度低於50。

大陸上半年出口成長率28%,陶冬預估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會跌至約11%到13%。

若PMI指數持續積弱不振,出口到大陸的公司包括聯發科、奇美電、友達和大立光等,都將受到影響,不過由於工資和原物料價格下跌,也有助於緩解毛利率下滑的壓力。

中國概念族群統一和遠百等,大陸投資事業的營收比重占17%到30%,將受到負面衝擊;金融業投資大陸受到限制,但不少客戶從台灣銀行貸到的資金投資在大陸,銀行業的獲利5%到10%為來自大陸,大陸經濟成長若趨緩,金融業也會受到影響。



◆ 能源糧食高漲 歐美6月物價飆上天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四日電】 2008.08.05

能源成本持續攀高導致歐元區6月躉售物價比去年同月激揚8%,增幅創歷史新高。另一方面,美國6月物價指數上揚0.8%,為近30年來最大增幅;6月消費者支出和個人所得則分別成長0.6%和0.1%。

歐洲聯盟統計處的資料顯示,歐元區6月躉售物價較5月上揚0.9%,比去年6月攀升8%,創1990年1月以來最大增幅。經濟學家先前預估的月增幅和年增幅分別為0.8%和7.9%。

5月躉售物價比4月上揚1.2%,和去年5月相較則上揚7.1%。

6月躉售物價年增率創歷來最大,主因是6月能源費用比去年同月激增21.4%。若不計入營建和能源,6月躉售物價的月增幅和年增幅分別為0.4%和4%。

全球洞見公司經濟學家艾區說:「歐洲央行看到6月核心躉售物價大幅上揚肯定寢食難安,這強化歐洲央行對通膨壓力正衝擊供應鏈,及來自能源與糧食價格高漲的第二輪通膨效應恐日益惡化的疑慮。」美國商務部4日說,6月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上揚0.8%,創1981年2月以來最大增幅。5月則上揚0.5%。6月PCE物價指數與去年同月相較上揚4.1%。

不計入糧食和能源的6月核心PCE上揚0.3%,5月則上揚0.2%。6月核心PCE比去年6月爬升2.3%,高於5月2.2%的增幅。核心PCE是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觀察通膨的重要指標。

紐約紐約德利佳華公司經濟學家羅根說:「通膨壓力稍微比市場預期的還嚴重,這肯定是Fed擔心的問題,減稅的確有助於維持支出,但消費者支出可能在第四季大幅減少。」

受退稅的激勵,6月個人消費較5月增加0.6%。5月消費者支出增幅為0.8%。

6月經季節調整的個人收入比5月微幅成長0.1%,創2007年4月以來最小增幅。5月個人收入由先前預估的成長1.9%下修至成長1.8%。分析師先前預估6月個人收入減少0.3%、消費者支出增加0.5%。

消費者支出占美國國內生產毛額的70%,物價上漲有助於拉高6月的消費者支出。事實上,經通膨調整後,6月消費者支出減少0.2%。



◆ CNBC主持人 罵醒柏南克

【經濟日報╱編譯 陳家齊】 2008.08.05

CNBC電視台主持人克雷莫(Jim Cramer)怒斥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克,叫他立刻拯救華爾街的日子已屆滿一周年。現在回顧那場財經新聞難得一見的叫囂場面,他講的兩大重點都已被聯準會一一採用。

去年8月3日,當貝爾斯登旗下兩檔避險基金形同蒸發的事實公諸於世後,克雷莫連珠砲地痛罵柏南克「蛋頭」,聯準會應該「立刻打開那該死的貼現窗口」,「要降息!降息!」,拯救他在華爾街的朋友。

一年之內,聯準會已連降息七次,共降3.25個百分點。貼現窗口不止向貝爾斯登這些券商開放,也向「二房」開放。上周柏南克更宣布,這條救命繩還要延到明年1月。

克雷莫的發飆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還給我們一些教訓,其中之一,聯準會的「朋友」看來的確就是克雷莫在華爾街的朋友們。其次是「道德風險」僅是嘴上說說罷了,央行最後總要不計一切地拯救亂賭一氣的金融界,因為這叫「系統性風險」。

克雷莫的預言不是樣樣神準,聽他建議買進貝爾斯登與華盛頓互惠銀行股票的投資人,現在最大的收穫是「市值蒸發」的感受。



◆ 一年來 美經濟成長力道減半

【經濟日報╱編譯 林聰毅】 2008.08.05

去年6月5日,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在南非開普敦演說時,語帶輕鬆地說:「次貸問題似乎不可能嚴重波及整體經濟或金融體系!」孰料兩個月後,全球金融體系開始劇烈動盪,迫使Fed和歐洲央行緊急挹注至少2,500億美元資金,次貸危機演變成全球金融風暴,至今仍無止息跡象。

這場危機本周屆滿一周年,道瓊工業指數總共下挫14%,美國經濟成長力道減弱一半以上,金融機構認列3,500億美元資產減值,多家華爾街銀行開除執行長以及裁員數萬人,美國部分地區的房價暴跌四成,全美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接受Fed和摩根大通銀行紓困,美國房貸市場的兩大盤石房地美、房利美公司險些搖搖欲墜,今年初以來已八家美國銀行關門大吉。

這場風暴的引爆點,始於去年7月貝爾斯登關閉旗下兩檔避險基金,原因是投資次貸相關產品蒙受鉅額虧損。接著,多家信用評等機構調降次貸債券評等,德國工業銀行(IKB)深陷危機。

次貸之火開始延燒,在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暫停三檔基金贖回以及短期信用市場凍結後,歐洲央行出手救援,挹注銀行體系950億歐元,Fed也宣布緊急措施,除數度注資金融市場外,並聯合摩根大通銀行對貝爾斯登伸出援手。但次貸風暴及信用緊縮危機的傷口並未因此止血。

到了9月,有140年悠久歷史的英國北岩銀行承認正接受英國央行的緊急援助,引爆擠兌人潮。去年9月之後情勢進一步惡化,大型銀行紛紛認列鉅額資產減值,美林、花旗的執行長歐尼爾及普林斯先後狼狽去職。

今年初,多家信評機構開始調降信用保險機構的評等,加上美國經濟數據頻傳利空,加深衰退疑懼,並重創股市。Fed唯恐情勢失控,1月下旬突然宣布25年來首度緊急降息,基本利率大幅調降3碼至3.5%。

2月英國政府宣布將猶如風中殘燭的北岩銀行暫時收歸國有。3月貝爾斯登在Fed的融資擔保下,賣給摩根大通。四個月後,有美國政府做靠山的房地美與房利美,因財務告急迫使財政部宣布拯救計畫,但美國部分地方金融機構依舊躲不過倒閉命運。

國際金融協會(IIF)估算,至今年6月底止的過去一年間,金融體系蒙受4,760億美元的信用損失,同時也籌措到3,540億美元新資金。但產業專家認為,信用緊縮的痛苦還未結束,政府的紓困固然減低傷害程度,但也導致復甦延後的後遺症。(系列一)



◆ 運輸成本暴增 全球化貿易減縮

【何信彰/綜合外電報導】 2008-08-05 中國時報

全球化在過去25年來蓬勃發展,但近來油價高漲,連帶造成商品運輸成本大增,短期內雖不至於讓全球化貿易的趨勢就此逆轉,但全球化腳步確實已在減緩之中。許多跨國企業為壓低產品價格,已開始考慮如何縮短產銷路線與市場的距離,以降低運輸成本。

低廉的油價一直是跨國運輸快速又便宜的後盾,但這樣的日子可能已一去不復返。國際油價上周五收在每桶125美元,與十年前10美元的低價不可同日而語。加拿大投資銀行CIBC World Markets今年5月公布的研究指出,從上海運送40呎的貨櫃到美國,十年前的運費為3000美元,如今已漲到8000美元。

受運輸費用劇增影響較鉅的,是生產厚重與大宗物資的產業,鋼鐵業即是一例。中國銷往美國的鋼品較一年前大減20%以上,美國本地的鋼鐵產量,反在衰退多年後止跌回升。其他如汽車、機械、大型家電,甚至是楓糖、香蕉、鮭魚等食品的貿易,均受運輸成本增加所影響。

運輸成本大幅提高,許多產業決定就近生產銷售,這正是部分經濟學家所謂的「鄰近效應」。今年5月,北歐傢俱大廠IKEA首度在美國設廠生產,以減少將產品自世界各地運往美國的成本;許多在近年離開墨西哥改往中國設廠的電子公司,又重回當地懷抱,因為墨西哥享有鄰近美國市場的地利之便,可減少運輸成本。

經濟學家和企業主都很清楚,決定國際貿易的因素不是只有運輸成本,還包括匯率、消費者信心、勞力成本、政府法規等因素。不過根據CIBC的計算結果,近來運輸成本大漲,平均相當於貿易關稅提高9%,「運送貨物的成本,已成了今日貿易全球化的最大阻礙。」

fsj 提到...

全球商品價格下跌 巴菲特拍片預言美國破產

* 專家:下半年經濟問題比通膨大
* 全球油、糧、貴金屬 價格全下跌
* 物價漲幅 估第四季趨緩
* 油價擬每周調整 可望降1元
* 油糧跌 商品市場走空
* 歐美服務業 連兩月打冷顫
* 苦民所苦 商家凍未條
* 物價飆今vs.昔 麵條商念蔣經國
* 中央社新聞小百科:平準基金
* 台灣米外銷 狂增20倍
* 貧富差拉大 中產階級最不平衡
* 巴菲特拍片 預言美國破產

◆ 專家:下半年經濟問題比通膨大

【經濟日報╱記者雷盈/台北報導】 2008.08.06

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昨(5)日表示,消費者物價指數在7月達到頂峰,隨後趨緩,下半年經濟成長下檔的風險較大,而非通貨膨脹,中央銀行9月升息可能是近幾年來的最後一次。

鄭貞茂指出,7月CPI再攀高,乃是意料中的事,因為卡玫基、鳳凰雙颱侵台,勢必讓物價高漲。今年的CPI將於7月達到頂峰,之後逐漸下降,因為國際原油、農產品價格都下來了,通貨膨脹也能控制。

鄭貞茂表示,雖然央行的職責是以抗通膨為主,但是由於接下來通膨不再惡化,經濟成長卻需提振,在情勢轉變下,央行應該會轉以促進經濟成長為主,「9月升息可能是最後一次。」

鄭貞茂提到,央行從2004年以來,已經連續升息17次,未來不一定還會使用這種宣示性的利率政策,9月再次調高存款準備率的機會也不大,應該只會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為逐步緩和的通膨壓力做結尾。

鄭貞茂說,央行6月底調高銀行存款準備率僅是形式上偏緊的貨幣政策,實質上,並未造成銀根緊縮,市場資金依舊寬鬆,下半年通膨壓力變小之後,央行的貨幣政策只可能更寬鬆,不會更緊。

【記者何孟奎/台北報導】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高達5.92%,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長梁國源昨(5)日認為,如果沒有颱風,預期8月物價漲幅將趨緩;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吳中書指出,未來半年要擔心的不是物價問題,而是經濟成長問題。

梁國源表示,乍看之下7月CPI年增率偏高,但若把颱風與去年基期偏低兩個因素考慮進去,這個數字其實不令人意外;倒是核心物價指數一直往上爬,令人擔憂,顯示物價上漲壓力沒有解除,長期物價趨勢仍處於看漲狀態。

梁國源說,美國二房衝擊導致的金融危機會讓市場需求緊縮,如果沒有颱風,可以預期8月物價不會那麼高。如果到了8月CPI還不降下來,因為去年基期已較高,就要注意了,「若9月CPI還下不來,問題就嚴重了」。

吳中書表示,目前物價上漲年增率高是因為去年基期低,以及去年10月開始針對油價實施凍漲政策,壓抑了物價的上漲,由於物價上漲「最痛苦的時間已過」,明年全年物價上漲率應可回到3%以內。

吳中書認為,未來半年應該擔心的是經濟成長率,由於美國次級房貸衝擊以及國際原物料持續攀高雙重負面因素影響,使得國際經濟景氣復甦一直往後延,可能要延至第四季或明年第一季,在這種情況下,消費力道微弱,物價上漲自然不會太嚴重。



◆ 全球油、糧、貴金屬 價格全下跌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五日外電報導】 2008.08.06

在市場預期美國經濟衰退將導致原油需求量降低,以及美元兌歐元匯率上漲的雙重影響下,九月交貨的紐約輕原油價格五日盤中下跌二點六七美元,來到每桶一一八點七四美元,創三個月來的新低。貴金屬和糧食價格也持續下跌。

國際油價七月十一日創下每桶一四七點二七美元的空前新高,至五日為止累計回跌大約廿八美元,跌幅百分之十八。

路透的一項調查顯示,至七月底為止,油國組織原油供應量已經連續三個月增加,主要是沙烏地阿拉伯增產所致。四日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美國人的消費支出仍然疲弱不振。市場人士據此認為,美國國內市場對於燃料的需求可能降低。

分析家指出,許多投資人已經更加注意石油市場潛在的供應失衡問題,隨時可能將資金自石油轉投於其他資產。

另一方面,由於全球經濟成長趨緩開始影響需求,貴重金屬與糧食的價格近日也相繼下跌。由於汽車產量下跌,波及市場對廢氣排放控制裝置的需求,白金價格四日跌至每盎斯三五四點四五美元(台幣一萬九○○元),創半年來的最低價,至於廣泛用於工業領域的銅、鉛、鋅則因中國大陸需求量不如以往而下跌。

安聯保險亞太區執行長柯寧表示:「市場正慢慢適應經濟衰退的事實。部分投資人認為,商品是避險工具。事實證明不然。」其他專家指出,庫存增加是市場對商品需求下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例如,由於美國產地氣候良好,加上中國大陸大豆進口量於北京奧運揭幕前減少,美國大豆產量與供應量兩皆提高,導致期貨價格跌至三個月來的最低檔。

※ 不知要多久才能反應到消費者身上?



◆ 物價漲幅 估第四季趨緩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8.08.06

主計處昨天公布,七月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百分之五點九二,創近十四年來新高,食衣住行無一不漲。不過主計處表示,今年物價高峰就在七、八月,第四季後漲幅應會逐漸趨緩。

雖然物價年增率漲幅將逐漸趨緩,但民生商品價格易漲難跌,主計處官員認為,儘管近日國際原物料價格大跌,不表示物價因此下滑。

主計處第三局科長吳昭明表示,扣除能源、蔬果與水產等價格容易受季節因素變動後的核心物價年增率,自去年七月起,已超過連續一年漲幅連續大於超過百分之一,今年七月更創下達百分之四點零六,是近十二年五個月以來的新高水準,顯示未來物價長期依舊看漲。

中研院經研所研究員吳中書認為,物價漲勢已到強弩之末,由於國際經濟景氣成長趨緩,可能導致民間消費需求力道微弱,國際農工原料價格想要再一飛沖天的機率並不高,有利未來一般民生用品價格不再飆高。

主計處統計,七月以水果類漲幅最大,其次是肉類,第三名是油料費,第四是水電燃氣類。主計處科長吳昭明說,七月分國內物價改寫十四年來紀錄的主因是,食物、燃料、油料及電價等四大類價格大幅漲價,造成物價年增率快速走揚,影響程度高達七成八。



◆ 油價擬每周調整 可望降1元

【聯合報╱記者丁萬鳴/台北報導】 2008.08.06

經濟部昨天邀請學者、名嘴、民意代表座談,研商油價每周調整機制,次長施顏祥說,最快今天公布相關方案。據了解,未來油價可望每周六宣布調幅、周日實施,每周漲幅最多不得超過百分之三。

據了解,周六宣布的新一周油價,計算起點可能會以六月分每桶原油一百廿九點三美元的月均油價為基準,估計油價每公升可能降價一元以上,但仍須視最近幾天國際油價走勢而定。

官員解釋,七月國際原油每桶達一百卅一美元以上,但因這次沒有漲價,經濟部傾向直接以六月的月均價做為估算基礎,如此新一周的油價可望降較多;但中油和台塑就必須吸收應漲未漲的成本。

相關官員透露,原本計畫八月八日(本周五)上路的油價周調制,在行政院建議下,將改成八月九日(周六)實施。換句話說,油價周調制實施後,中油將在每周六宣布新油價,並在周日凌晨零時起適用新油價。官員指出,原本油價公式訂有「緩漲」機制,每月漲幅最高不得超過百分之十五;未來改為每周調整後,緩漲機制每周漲幅可望限定在百分之三以內。

昨天座談中,部分與會者批評油價公式不合理,為了提高油價公式的決策透明度,經濟部可能將公開說明新油價機制。



◆ 油糧跌 商品市場走空

【聯合報╱記者許韶芹、朱婉寧/台北報導】 2008.08.06

「油糧」變色!紐約油價5日跌破120美元關卡,黃金、玉米、黃豆等商品更相繼跌到近半年以來低點,MSCI世界指數中兩個商品相關類股指數也從歷史新高點狂跌20%,顯示全球商品類股邁入空頭市場。

全球經濟前景出現衰退疑慮、原油供給面緊繃狀態獲得舒緩,加上美元近半個月相對強勢,以美元報價的原物料商品明顯回跌。西德州原油由每桶145美元高點,回測120美元關卡,美能源類股周一跌至近6個月新低。

匯豐全球關鍵資源基金經理人高仰遠分析,油價120美元是多、空指標,次貸風暴造成全球經濟成長趨緩效果已經發酵,美元大幅走貶機率不大。

他分析,支撐原油飆漲因素逐漸消退,原油跌破120美元大關後,不排除會持續下探,建議手中持有能源、原油類股比重較高的投資人,最好趕緊將部分獲利了結,規避劇烈震盪風險。

摩根富林明投信產品策略部副總經理邱亮士建議,現階段資產配置過分偏重原物料題材的民眾,應考慮調整投資組合,資源類基金最好占比重1~3成。

富達亞太區投資長馬修斯表示,原物料下跌,新興亞洲是最大的受惠區。她分析,亞洲是油糧消費重鎮,原物料高漲,亞洲國家飽受高通膨之苦;但油、糧價走到高峰,短期內持續回檔,亞洲通膨壓力可望紓解,後市可期。

最近國際資金明顯回流亞洲,據統計,亞洲新興市場中是上周唯一資金淨流入地區。亞洲已連續二周吸金,淨流入金額達15億美元(約新台幣450億元)。



◆ 歐美服務業 連兩月打冷顫

【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綜合五日電】 2008.08.06

歐元區和美國服務業連續第二個月萎縮,歐元區6月零售業績更創下有史以來幅度最大的衰退,顯示消費支出急速減少,經濟不振幅度擴大。

研究業者Markitg Economics公司5日宣布,歐元區7月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從6月的49.1降為48.3,是連續第二個月萎縮,也是2001年11月以來的最低水準。

美國供給管理協會(ISM)宣布,7月非製造業指數為49.5,比6月的48.2略升,遠低於一年前的58.3,但仍低於50的成長與萎縮分界線。ISM前主席尼維斯(Anthony Nieves)指出,最新的數據反映出民眾擔心通貨膨脹對經濟的衝擊,受訪者對未來景氣的看法好壞參半,視產業別而有所不同。 ISM非製造業指數微升,代表美國經濟7月萎縮的速度放慢,而且仍然疲軟無力,但是沒有很多人相像的那麼疲弱。

穆迪經濟公司經濟學家史威特在非製造指數發布前指出,從美國經濟、尤其是消費者碰到的逆風來看,美國經濟再度走軟的可能性還會增加,ISM的報告顯示經濟仍然疲弱,但萎縮腳步沒有加快。

歐元區統計局5日宣布,6月零售銷售額比5月減少0.6%,比去年同期減少3.1%,是零售銷售額從1996年開始統計以來年度降幅最大的一次。

食品與能源價格上漲似乎是歐元區消費者縮手的主因,食品、飲料與菸草銷售比去年同期大減4.4%,其他商品銷售則減少2.2%。

6月底以後,能源與食品價格下降,但歐洲中央銀行把利率從4%提高為4.25%,消費者信心又大幅降低,短期內,消費者支出不可能回升。

歐元區的調查發現包括消費者服務在內的主要服務業上月連續第二個月萎縮,製造業也一樣,民間部門業績下降速度是2001年11月以來最快的一個月。

美聯準會和歐洲央行本周都會召開利率政策會議,經濟學家大都預期,美國和歐元區利率維持不變。



◆ 苦民所苦 商家凍未條

【聯合晚報╱記者李濠仲/特稿】 2008.08.05

在各方壓力下,經濟部以政治手段,抑制中油油價調漲,民間反彈聲音為此降低不少,如今想如法炮製,「勸說」民間糕餅業者的麵包也能便宜賣,理由是國際麵粉價格已經下降,因此應該適當反映在售價上,政府官員還將主動出面說服業者。邏輯看似合理,但政府此舉,似乎是把「苦民所苦」的壓力,轉丟給民間。

事實上,就連政府內部財經幕僚,也覺得這樣的作法有疑慮。就在多家麵包公司接連關門的同時,即有官員出面瞭解問題癥結。後來發現,糕餅業者紛紛關門,主因在經營成本大增,再繼續經營下去,根本沒有利潤。

這其中正是包括油價、電價雙漲,加上租金也漲,麵粉供貨價格過去大半年的飆升,當然更是雪上加霜。於是,糕餅業者為了生計,只能在售出的商品上調漲價格,以平衡收支。但現在政府卻想以國際麵粉價格下跌,要糕餅業者將商品降價出售,但在其他成本統統不減反增的同時,麵粉購買價格的微降,真足以讓糕餅業者就此安心度日?

政府把麵包「凍漲」,看成像中油凍漲一般,但在要求民間配合政府,共度難關的同時,可能也忘了,糕餅業者其實早就自身難保了。



◆ 物價飆今vs.昔 麵條商念蔣經國

TVBS 記者:古彩彥 2008.03.14

物價一直上漲,一家經營40多年的麵條工廠老闆,跳出來向立委反應,他說蔣經國時代,成立小麥平準基金,藉此平抑物價,讓麵粉價格20年沒飆漲,他們真的很懷念那個時候。

于老闆家族做麵條做了40多年,最近麵粉漲得太離譜,讓他邊做邊抱怨,忍不住懷念起蔣經國執政時代。麵條工廠負責人于永昌:「我是從麵粉堆長大的,我的記憶裡面,有一次石油漲得很多的時候,經國先生下令汽油不准漲,那個時候的物價,真的是蠻平穩的。」

紀錄片配音:「於是將這次的新內閣,稱為財經內閣。」

民國63年,蔣經國執政遭遇石油危機,相關原物料同樣大漲,但是當時的政府成立小麥平準基金平抑物價。于永昌:「當時是由中央信託局出去標小麥,統一出去標小麥,如果說標到貴的話,平準基金會拿錢出來補貼,那標到便宜的話,業者要把這個便宜的部分,再繳到基金裡面。」

麵粉價格20年維持穩定,不過民國81年,隨著公平會的成立,取消平準基金,讓市場自由競爭。于永昌:「好,一斤35。」

少了保護傘,麵粉價格一袋從一年前的280,飆到現在600,于老闆的哥哥父親也開工廠做麵條,不過每天趕工壓出來的貨品,售價永遠趕不上麵粉漲價的速度,也難怪開始懷念起40年前那個保守年代。

不過,經濟學者強調,政府介入終究敵不過自由市場,平準基金有利有弊,執政當局該思考更積極的解決之道。



◆ 中央社新聞小百科:平準基金

中央社 2008.03.02

-輸入性通膨專題報導系列之六(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二日電)平準基金是透過基金撥付,讓特定品項的市價維持在預先訂定的基準、安定價格區間,財源來自政府撥款或民間業者繳交。台灣在1960年代及石油危機時曾設置糧食、砂糖、香蕉、小麥等平準基金,目前都已廢除。

當特定品項的市價高於安定價格上限時,平準基金會收取售價一定比例金額納入基金,再在市價低於安定價格下限時予以補貼。

台灣早在1966年就成立砂糖平準基金,由台糖公司負責保管收付,後來國際糖價持續低迷,平準基金1994年底就無法支付收購糖所需補貼款。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帶動糧價暴漲,行政院1974年提撥新台幣30億元設置糧食平準基金,進行稻穀保價收購;後因稻米供過於求,保證收購價格只升不降,基金完全喪失平準功能,財務結構也日益惡化,2001年正式廢止,庫存餘糧移撥農業發展基金承接。



◆ 台灣米外銷 狂增20倍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2008.08.06

國際糧價大漲,部分產米國保糧暫停出口,國際糧商轉向台灣購米,使得以往外銷量極低的台灣米,今年輸出量狂增,上半年達六千多噸,是以往全年廿倍。農委會官員說,外銷雖大增,還不致造成國內稻米儲量下跌或價格波動。

農糧署長陳文德說,台灣稻米年消費量約一百四十萬公噸,其中約九成自產,是自給自足的封閉市場,受國際糧價影響很小。過去由於生產成本比國際糧價高很多,除了少數高價米銷往米價更貴的日本,基本上沒有外銷。今年以來由於國際糧價大漲至接近國內的米價,因此稻米出口量增加。

農糧署副署長游勝鋒說,政府提高公糧收購價格,稻農耕作意願上升。而且休耕補助改為每年只能申請一次,國產稻米供應量預期將會增加。

糧商指出,我國稻米主要銷往美加、中東、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區。出口的主力,主要是中南部中價位大包裝米。一些具品牌知名度、走高價位的小包裝米,如池上、富里、光豐等產區,當地農會都認為內銷價錢很好,無須外銷。



◆ 貧富差拉大 中產階級最不平衡

【唐玉麟/新聞分析】 2008-08-06 中國時報

高通膨、低景氣,高奢華、低薪資,台灣M型社會漸趨明顯擴大,中產階段要有對抗財富嚴重傾斜下滑,準備勒緊腰帶或過苦日子的心理打算。

國內物價飆漲,七月物價指數創十四年新高;但薪資不漲,甚至實際經常性薪資為歷史最大負成長,再加上失業率居高不下,逼近四%,民眾痛苦指數節節飆高。

同時,今年一至七月物價指數逾四%,但銀行定存年利率二.六%左右,負利率時代已告確立,短期似難扭轉,民眾不敢投資,「現金為王」,將錢放在銀行戶頭裡,但「孫中山」卻自動變瘦了。

為對抗負利率,積極投資者,更慘。台股跌破七千點,直落至六千八百點左右,新政府上任短短二個多月,市值蒸發逾五兆七千億元,平均每名股民損失約七十五萬元,財富嚴重縮水。

相對地,國內進口奢華的珠寶、鑽石等總金額,卻屢創新高,預估今年全年突破一千億元刷新歷史新高,固然與原物料飆漲有關,但也顯示頂級富豪對奢華品的需求,並未減少,呈現貧富兩樣世界。

「高級餐廳高朋滿座,珠寶鑽石、名牌名錶賣的嚇嚇叫」一位經營珠寶商業者說,目前國內處於停滯型通膨,景氣不好,上班族要節衣縮食,但富豪享有的奢華品,並沒有不景氣。

面對台灣M型台灣,貧富差距擴大,一般民眾易生強烈相對剝奪感,對新政府不滿情緒,也可能越來越高。

「人容易忘記他父親的死,而不容易忘記他沒有拿到遺產(財富)」這是馬基維里在「君王論」的名言,對新政府應是不錯的警示,新政府規畫稅制改革時,都對社會公平因素必須通盤考量。



◆ 巴菲特拍片 預言美國破產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綜合五日電】 2008.08.06

投資大師巴菲特將與另外四位美國金融界領袖,拍一部闡述美國背負龐大債務,未來可能破產的記錄片,在本月21日全美國數百家戲院上映。

這部取名「I.O.U.S.A」的影片長45分鐘,將討論各界對美國聯邦赤字和國家負債的看法,是繼前副總統高爾拍攝「不願面對的真相」,號召美國人嚴正看待全球暖化的效應後,又一喚醒美國人面對國家重大問題的影片。

巴菲特將在影片中扮演「主談人」,主要贊助者是皮特森基金會(Pete Peterson Foundation)。該影片的宣傳新聞稿說,I.O.U.S.A.「對美國當前的財政狀況提出生動的警訊…敘述美國四大赤字:預算、儲蓄、國際收支,與領導權」,並建議「如何為下一代創造財政健全國家的最佳方法」。

巴菲特與皮特森、前美國Comptroller General公司執行長渥克(Dave Walker)、CATO研究院的尼斯卡南(William Niskanen)和AARP公司執行長諾維利(Bill Novelli),21日將在內布拉斯加州奧瑪哈舉行現場討論,並拍成紀錄片,並隨即在全美國的戲院播放,把美國戲院當成討論公眾事務的市政廳。

該影片將由克雷登(Patrick Creadon)導演,22日也將在今年聖丹斯(Sundance)電影節,於美國十大城市播映。

在I.O.U.S.A.之前,美國Concord聯盟也曾發起「財政警訊巡迴討論會」,以兩年的時間,在美國逾40個城市的市政廳舉辦公眾討論會,嘗試以坦率的經濟討論,喚起美國人民對美國龐大負債的覺醒。

渥克說:「美國已經罹患預算癌,並已威脅到未來國家、我們的兒孫的經濟前途。這不只是一個財務問題,更是道德問題。繼續這樣寅吃卯糧,債留下一代是不道德的。現在該是採取行動而非空談的時候了。」

fsj 提到...

衛生用品喊漲 各國升息暫休兵

* 牙膏、香皂、洗潔精... 10月減漲
* 部分民生用品將調漲? 政院要求相關部會進行了解
* 大陸CPI漲幅 連三月下滑
* Fed帶頭 各國升息暫休兵
* 房地美Q2大虧 較預期多兩倍

◆ 牙膏、香皂、洗潔精... 10月減漲

【聯合報╱記者馮復華/台北報導】 2008.08.07

民生物資再傳漲價,牙膏因國際物料成本持續上漲,陸續調漲各通路價格,L'OREAL、聯合利華以及P&G旗下洗潔精、香皂等產品預定10月漲價,漲幅在5%至15%之間。

通路商表示,8月起陸續接到公文,要求將白人牙膏家庭號(220g x3入)原價119元,調成139元,漲幅16%。 特大號(150g x3入)原價89元,擬調成99元,漲幅一成。黑人牙膏年底前會跟進漲價。

花王一匙靈系列8月起第二波漲價。例如一匙靈制菌濃縮洗衣精3,200cc促銷價調漲119元至129元,原價調漲155元至165元。

聯合利華9月起率先調漲白蘭系列,最高漲幅達4成。例如含醋洗碗精2.9kg原價149元不變,促銷價卻從99元大漲到139元,漲幅高達40%。P&G旗下產品,也預計在10月漲價。上波未漲價的Mod's hair和熊寶貝,和已調漲一成的麗仕洗髮乳、香皂,多芬沐浴乳、洗髮乳及香皂等,都將同步調價,漲幅約10%至20%間。

開架式化妝品牌L'OREAL旗下三大品牌LOREAL PARIS、MAYBELLINE媚比琳和GARNIER卡尼爾旗下保養品和彩妝等約70種產品,10月將二度同步調漲。

中元節過後,拜拜用金紙將調漲一成,拜拜用的三牲食品也大漲,例如毛豬傳統市場價格每斤75元,去年同期才約60元,上漲了25%。土雞約75元,蔬菜批發均價也比去年8月同期上漲50%。

※ 標題有誤?有些產品的原料與石油有關,不妨選擇更天然環保的產品。



◆ 部分民生用品將調漲? 政院要求相關部會進行了解

中央廣播電台╱歐陽夢萍 2008-08-07 12:55 調整字級:

針對有媒體報導,部分民生用品將大幅調漲,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7日在行政院會上表示,這個消息和穩定物價小組掌握的狀況有出入,他要求經濟部和公平會立刻查價,除了平衡供需外,也將協調量販業者,把這類民生商品列入平價區。

有報導指出,牙膏、洗潔精及罐頭的價格將在8月調漲,漲幅最高達兩成,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召集人、副院長邱正雄7日在院會中表示,這個消息與政府查價結果有所出入,他要求經濟部和公平會了解實際狀況,並加以注意。行政院發言人史亞平轉述:『如果確實有某些商品要上漲的話,我們必須要去瞭解這個上漲的幅度是不是合理,如果說有一些是因為供需,譬如說供不應求的情況而產生上漲的情況的時候,我們也要求經濟部能夠儘快做一些供應方面的調節,讓供應很充分,不會造成上漲。』

行政院長劉兆玄也在院會中強調,全世界都有通貨膨漲的問題,各部會不能掉以輕心,公平會必須注意是否出現聯合哄抬的行為,政府絕不容許任何不合理的物價上漲。

至於本週油價是否會調降?史亞平表示,院會中沒有討論,按照機制,經濟部在8日下午就會對外宣布。



◆ 大陸CPI漲幅 連三月下滑

【經濟日報╱記者邱詩文/綜合報導】 2008.08.07

大陸多家機構估計,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將連續第三個月回落,來到6.5%的水準,雖然未來CPI漲幅個別月份有可能抬頭,但總體將緩慢回落。

由於食品價格下降,各機構已發布的報告都認為,7月大陸CPI增幅將從6月的7.1%繼續下滑至7%以下,最樂觀的估計是6.3%,不過6月實施的能源價格調整,將使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漲幅將繼續攀升,未來CPI漲幅雖個別月份仍有可能抬頭。

中國證券報報導,食品價格漲幅回落,是機構專家估計7月CPI漲幅減緩的原因。興業銀行報告指出,由於食品價格的繼續明顯回落、「翹尾影響(價格滯後影響)」大幅減小,7月CPI增幅將在6月基礎上繼續回落,預計將在6.3%到6.7%,區間中值為6.5%。

與興業銀行的判斷類似,其他機構也在報告中提出大致在6.2%到6.9%的CPI預測值。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諸建芳估計,7月CPI漲幅將回落至6.5%,中金公司的估計更樂觀,7月CPI漲幅將在6.2%到6.5%間,8月進一步降至6%以下。

外資銀行預測的數值稍高,高盛認為,7月CPI增速將回落至6.6%;雷曼兄弟認為將放緩至6.7%;法國巴黎銀行預測為6.9%。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第二季大陸CPI漲幅回落態勢明顯。其中,5月CPI同比上漲7.7%,漲幅同比回落0.8個百分點,6月同比上漲7.1%,漲幅回落0.6個百分點。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只要不發生重大突發事件,CPI漲幅總體將呈下降趨勢。

莫尼塔經濟諮詢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馬青認為,7月PPI漲幅和CPI漲幅將一起一落,未來CPI漲幅將持續回落,直至5%,但再向下的空間不大,未來一段時間內CPI漲幅,很難回落到前兩年的1.5%的水準。

由於6月20日上調成品油價格影響將繼續顯現,勞動力、燃料、動力價格指數已連續九個月上漲,機構普遍預測本月PPI漲幅繼續走高。

從國際經驗來看,PPI漲幅出現峰值的時間比CPI稍晚。馬青和諸建芳都認為,未來PPI漲幅將繼續在高位維持一段時間,在第四季逐漸回落。



◆ Fed帶頭 各國升息暫休兵

【林國賓/綜合外電報導】2008-08-07 工商時報

聯準會(Fed)決策單位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一如市場預期,周二做成維持利率不變的決定,對通膨情勢儘管仍忐忑不安,但似乎更憂心經濟面貌,由此向外界傳達短期內還不急於升息的立場。受此影響,利率期貨市場反映今年底前Fed升息的機率全面下滑,「債券天王」葛洛斯也指出,受限於美國經濟衰退與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大幅度的修正,短期內美國利率漲不動。

Fed維持不變的利率決策,也意謂今年以來各國央行連續升息以對抗通膨升溫的戰爭,在原油等商品價格回落下,可望暫時休兵,全球利率雖然不致由升轉降,但是今年內維持不變的可能性已告大增。

根據Fed的利率決定與會後聲明,Fed官員認為國際商品價格這波急跌已緩和通膨壓力,意即透過升息來抑制物價持續上漲的急迫性有所退卻。

Fed決策官員只有達拉斯聯邦準備銀行總裁費雪依舊主張應調高利率1碼,其餘10人全支持將聯邦基金利率繼續鎖在目前的2%不變。由於房市景氣急凍與信用危機,自去年9月到今年4月Fed總計調降利率3.25個百分點。

會後聲明指出:「成長走弱的風險依舊存在,但通膨走高的風險也不可輕忽。」顯示Fed持續憂慮經濟與通膨的發展,不過相較於6月份的聲明,Fed此次略去「成長風險已略為下降與通膨風險增加」的一小段文字,代表Fed官員現階段擔心經濟更甚於通膨。

Fed公布利率決定與會後聲明後,利率期貨市場反映美國未來升息的機率全面下滑,路透社向17家華爾街美國公債承銷商進行的最新訪調亦發現,全數承銷商皆認為Fed在接下來的2次決策會期,利率都將維持不變。

有「債券天王」之稱的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投資長葛洛斯也指出,經濟衰退與資產價格的重挫將使Fed短期無法升息,「有些分析師擔心Fed可能升息的論點實在可笑,我們現在可是處於經濟衰退,試問過去有哪次經濟衰退期間Fed還在升息?」



◆ 房地美Q2大虧 較預期多兩倍

【林國賓/綜合外電報導】 2008-08-07 工商時報

美國房貸巨擘房地美(Freddie Mac)周三盤前公布第二季大虧8.21億美元,或每股淨虧1.63美元,不僅是連四季財報出現赤字,虧損金額並較市場預期多出逾2倍。在改善財務體質的考量下,房地美表示將降低季度股利8成,同時增資55億美元。這也代表美國房市泡沫破滅與次貸風暴儘管已有1年,其對美國經濟與金融業的衝擊仍在持續之中。

受到房市深陷大蕭條以來最嚴重不景氣的衝擊,美國房貸第二大供應商房地美營運虧損持續擴大,第二季淨損金額達8.21億美元,或每股1.61美元,這是房地美連續第四季營運呈現赤字,累計虧損金額已逾46億美元。華爾街分析師估計房地美該季每股將虧54美分。

房地美指出,當季營收達16.9億美元,季增逾10%,其中包括利息收益大增92%至15億美元,不過放款損失暴增至25億美元,信用相關的總損失則擴大至8.1億美元,該季房地美持有的房貸抵押品遭查封率增加2成。

為免資金水位進一步下滑,房地美宣布減少季度股利發放,現金股息從每股25美分大砍8成至5美分,估計將可省下超過5億美元的股利支出。

儘管美國政府已展開援助措施,房地美原定55億美元的增資計畫不受影響,將持續進行,房地美董事長暨執行長賽隆表示:「我們雖然認為今年整體營運表現將持續受到房市不景氣與經濟走疲的影響,但我們將戮力使財務體質符合所有的法定資本規定。」房地美第二季底核心資本達371億美元,較法定下限多84億美元。

由於財報表現惡化,股價應聲重挫,房地美盤前股價暴跌11%至7.18美元,預定周五揭曉季報的房利美(Fannie Mae)也遭波及,股價重挫1成至12.20美元。

此外,摩根士丹利周二證實,該公司已獲聘為美國財政部的顧問,將針對「二房」問題以及促進市場穩定,為財政部提供諮詢的顧問服務。



◆ 上緊發條!健保局今承接IC卡製卡 醫批卡在技術面

中廣新聞網╱徐韻翔 2008-08-07

原本由東元電機承製的健保IC卡業務,今天起正式由中央健保局接手製發,上午八點半起,開始接受申請,兩週前開始學習製卡的人員,都上緊發條,維持發卡的流暢度;而許多補卡民眾則慶幸,還好可以領到IC卡而不是紙卡;但也有許多基層醫師反應,健保卡數位化後,「卡」在技術面,IC卡電腦傳輸有夠慢,醫師看電腦的時間比轉頭看著病患還多,IC卡容量也太小,所存病況資訊不足。

中央健保局8月7號開始由東元電機手中,接手承製健保IC卡業務,一早健保局承辦人員都上緊發條就定位,就怕一有個閃失,健保IC卡發不出來漏了氣,所幸第一天發卡進度流暢順利,前往健保局申請健保IC卡的民眾,大都在30分鐘內就領到卡片,拿在手中的是IC卡而不是紙卡,許多民眾的反應是「好險」,這幾天卡片不小心損毀的張小姐說,卡片壞了,又聽到IC卡有斷卡危機的消息,讓人擔心就醫權益會受影響,還好沒有領到紙卡。

監察院監察委員程仁宏上午也前往健保局台北分局視察整個辦理流程,雖然肯定銜接作業正常,但為何一度出現斷卡危機、沒有未雨綢繆,事先做好準備,會進一步瞭解。

不過,雖然健保局斥資超過40億元建置健保IC卡,有人卻評為只是高級掛號卡,醫師對健保IC卡也有怨言。醫師公會全聯會副秘書長蔣世中舉出,IC卡只能避免重覆申報,卻無法避免重複用藥與檢查,因為IC卡只有32k,容量有限,醫師只能看到前六次的就醫紀錄,病患的病歷資料與檢驗報告資訊提供不足,相對會影響醫師診斷,此外,也有許多基層醫師反應,健保IC卡讀卡速度慢,會延長看診時間,因為要輸入資訊,結果醫師眼睛盯著電腦作業時間比專心看著病患陳述病情時間還久,希望健保局要提高健保IC卡的可近性,讓IC卡發揮更大作用。

fsj 提到...

消保會:民生食用品並非全面調價

中央社 2008-08-07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008年8月7日電)傳 9月民生食用品廠擬調價,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傍晚表示,實查北市內湖賣場售價,並非全面調整,同品牌各支商品價格不一,消費者不必恐慌。

消保會消保官吳政學說,消保會今天已派員赴賣場瞭解相關民生食用品價格,發現內湖區 2家大型量販店所販售的白人牙膏並無漲價情形;白人牙膏並告知 9月希望調價反映成本波動。

不過,家樂福受中央社電訪提及,近日價格已調過,主因原本就非最貴品牌,加上在台灣製造生產,成本高,也未調過價錢,因此調高售價約 1成多。

另以花王一匙靈洗衣精為例,比較7月4日與今天(8月7日)價格,亮彩產品由126元變99元(可能是中元節促銷價)、除菌產品都是99元(未變動),而淨柔配方產品從125元變140元;各支商品有不同訂價,並非全都漲。

不過,北市內湖原本就是量販競價最激烈商圈,促銷價也最多,售價通常一直優於其他地區同一通路的店面,內湖的促銷與特價,並不代表該通路其他店也推同一價位。

※ 九月還沒到,能查到「調過」以後的售價?這一年東西漲了多少,政府又如何因應,消費者心裡(&口袋)很明白。

fsj 提到...

我近兩年半首次貿易入超

【聯合報╱記者賴昭穎、丁萬鳴/台北報導】 2008.08.08

財政部昨天公布,受到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和國際原油價格飆到歷史新高衝擊,7月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導致貿易入超4.1億美元,這是近兩年半來首次貿易入超。另外,7月出口總額僅較去年同期成長8%,也是近一年來首度個位數成長,對我國對外貿易都是嚴重警訊。

財政部指出,今年1到7月,累計貿易出超只有75.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衰退3成,減少了34.5億美元。

經建會官員指出,8月原油價格回檔幅度達二成以上,加上多數原物料價格都逐漸回貶,進口成本壓力大減,可望回復出超。不過,官員認為,8月出口成長趨緩,更值得擔心;主要是因為不景氣造成美國需求減少,我國經濟成長動力近半來自出口,也是多數上巿公司的獲利主要來源,出口長期成長趨緩,將影響台灣經濟的復甦力道。

但財政部新任統計長林麗貞仍樂觀看待下半年出口,她表示,最近原油、原物料和大宗物資價格回跌,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可望舒緩,加上新興亞洲國家在區域內貿易支撐下,今年前7個月台灣對亞洲出口比重年增率還有1.9%,預期出口可望維持成長。

林麗貞指出,7月出口總值228.7億美元,是歷年單月第5高,年增率8%;進口總值232.8億美元,為歷年單月第2高,進出口相抵,7月貿易入超4.1億美元。是95年2月來首次出現入超。

她說,全球大環境景氣不佳,台灣對美出口減少、對香港與大陸出口增加有限,導致出口值增幅減緩,電機產品、紡織品等出口減少;而7月年增率8%,是96年8月出口持續二位數成長以來,首次年增率掉到個位數。

進口方面,國際油價7月均價高達每桶126.75美元,光是原油進口值就比去年同期爆增68.7%,因此出現入超。

統計處統計,今年7月原油進口量2651萬餘桶,進口值3379萬美元,每桶均價126.75美元;反觀去年7月進口量2969萬餘桶,進口值2003萬美元,每桶僅67.46美元。

統計處官員說,最近一次入超是95年2月,當時適逢農曆春節假期,導致出口量減少,入超金額達6.1億美元。再往前推則是93年12月,因電子產品的出口旺季集中在10、11月,導致12月出口減緩,當月入超5.1億美元。

林麗貞說,累計今年1到7月的出口總值是1,573.9億美元,進口總值1,498.1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出、進口分別增加16.5%、20.7%。

※ 八月以後還入超那就慘了。



◆ 經濟成長恐減緩 衝擊股匯市

【聯合報╱本報記者賴昭穎】 2008.08.08

面臨全球景氣趨緩和通貨膨脹壓力,不只民間消費緊縮,現在連一向以出口為導向的我國對外貿易也出現警訊,出現了近兩年半來首次入超,出口年增率更滑落到只剩下個位數。這不但顯示台灣經濟成長可能減緩,也可能影響新台幣匯價和台股走勢。

目前台灣對外貿易面臨三大危機,首先是美國內需減少。台灣往年對外貿易往年大多倚賴美國,儘管近幾年香港和中國大陸逐漸取代美國的地位,但我國對美出口還是占了超過一成比重;美國最近受到次貸和二房風暴影響,導致國內需求減少,台灣對美出口也連續出現負成長。

其次是過度倚賴香港和中國大陸。目前香港和大陸約占我國出口總值的40%,只要出口到中港的數字不理想,就會影響當月的出口總值。上個月出口年增率只有8%,主要原因就是出口到中國和香港的年增率只有4%,導致整體數字下滑。

最後則是居高不下的油價。由於國際油價不斷攀高,台灣的原油主要都是從國外進口,對國內需求減緩的期待跟不上油價上漲的速度,導致出口總值被原油進口值吃掉不少。

這些影響台灣貿易的因素短期內並不會消失,政府如何在對外貿易上找出活水,及早因應全球不景氣下的衝擊,已經刻不容緩。否則一旦連賴以為重的對外貿易都長期衰退,對總體經濟的衝擊恐將難以收拾。

※ 台灣需要轉型,政府聽到了沒?



◆ 海外企業股票在台交易 「稅」不穩

【聯合報╱記者陸倩瑤/台北報導】 2008.08.08

海外企業來台上市會不會被「稅」的問題卡住?金管會昨天針對海外企業股票在台交易買賣,可能面臨稅制問題,函請財政部進一步說明,以釐清投資人疑慮。

據了解,金管會積極勸說海外台商返台上市,但「稅」問題成為台商返台的最痛,尤其「最低稅負制」實施後,打著「外國人」招牌入境的海外台商更擔心返鄉後變成繳稅大戶。

金管會強調,稅的問題攸關台商返台意願,希望財政部儘速釐清疑慮,海外企業來台上市相關稅賦「四大疑問」,包括:

一、買賣海外企業有價證券是否要課證交稅?如必須課徵,究竟應課「股票」證交稅,稅率為千分之3?或者屬「其他有價證券」,只課徵千分之1的稅率。

此外,買賣海外企業要不要證所稅?或比照國內股票停徵?

二、買賣海外企業股票到底是海外所得或境內所得?如屬海外所得,就必須適用最低稅負制,也就是所得逾600萬都要課稅。

三、海外企業的股票屬於境內財產境外財產?如果視同境內財產,恐涉及遺贈稅課徵的問題。

四、海外企業在台執行控股或投資業務,算不算境內有固定營業場所或營業代理人?如果算,就得適用最低稅負制。

【記者賴昭穎/台北報導】財政部官員說,海外企業回台上市,證交稅究竟要課千分之1或千分之3,還要與金管會研商。

官員表示,關於買賣海外企業有價證券的課稅問題,既然在台上市,在同一個交易平台上,就要課證券交易稅;既然課了交易稅,當然也就適用免繳證所稅的範圍。

買賣海外企業股票則屬於境內所得,至於海外企業發放的股利則屬於境外所得,公司持有的境外公司股票則是境外財產。



◆ 亞太金融中心計畫 下周啟動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台北報導】 2008.08.08

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昨(7)日表示,金管會在下周五(15日)之前,將整套的亞太金融中心計畫方案送交行政院,將成立「建立亞太金融中心協調委員會」跨部會小組,屆時將啟動200項具體方案與行動措施。

不過,金管會主委陳樹上任時,宣示他在四年任內要將國內銀行業的資產報酬率(ROA)提高到1%以上,這項目標卻未列入亞太金融中心的200項方案裡面。

李紀珠說,有無必要納入,在下周送交給行政院之前,還有機會討論。

亞太金融中心是陳樹上任後最重要的政策,金管會夜以繼日不斷開會,主題全都是亞太金融中心。金管會至今仍然不肯透露具體內容。

李紀珠表示,亞太金融中心將分成籌資中心、資產管理中心與金融服務中心。所謂金融服務中心,就是希望利用台灣資訊科技、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吸引外國金融機構來台設立營運總部,把台灣成為中後台、結算交割、資訊處理、研發訓練中心。

籌資中心、資產管理中心,都將依照國際指標來評比台灣的表現,例如資產管理中心,將以台灣金融機構所管理資產的金額,作國際排名。

金管會綜合規劃處長周秀玲表示,「建立亞太金融中心協調小組」的組織架構已完成,將分成三層執行,最上層是委員會,由財經部會首長、行政院秘書長、政務委員參加,由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擔任召集人、金管會主委陳樹擔任執行秘書,業界代表、民意代表擔任諮詢委員,每兩個月開會一次。

第二層是協調小組,為了解決跨部會的問題,將分成兩岸、外匯、人才、法制、賦稅等五個協調小組,由各部會的副首長組成,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吳當傑將視議題分工擔任召集人。

第三層是工作小組,由金管會五名委員負責,處理跨局處的業務。

李紀珠表示,亞太金融中心計畫分成短、中、長期,短期計畫在今年內就要完成,長期計畫則有四年計畫、有八年計畫。送交行政院之後,是否只需要報告即可開始實施,或需要通過行政院會,由行政院決定。



◆ 金融特區 可能轉進信義區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台北報導】 2008.08.08

金管會計劃打造台灣成為亞太金融中心,並建立「金融特區」,不過,原本預定在華光特區,但因為搬遷問題,現在已重新考慮,可能另外選擇位於信義計畫區的世貿二館附近,或選擇到南港。

「金融特區」,將集合金管會所有局處、證交所、櫃買中心、集保、期交所、證基會、金融研訓院,以及台灣銀行,統統設在金融特區,不僅聯繫方便,也將成為台灣的特色,就像倫敦金融城一樣。

原本行政院核訂的「金融特區」,在北市愛國東路與杭州南路交叉口附近的華光特區,共4公頃,希望在民國105年完成。

不過,華光特區上有不少企業,搬遷時間可能遙遙無期。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表示,先前她已經去協調目前位於華光特區的中華郵政公司,該公司表示不反對,將配合搬走,但其他企業搬遷時間可能要很久。

金管會已開始另覓合適的地點,選擇方案包括位於世貿二館附近的一塊空地,目前是停車場。不過,因為當地的面積較小,金管會必須想辦法提高容積率。

另一個選擇是搬到土地較多的南港。金管會已決定由曾擔任台開總經理的金管會委員蔡宗榮負責金融特區一案。



◆ 通膨來勢洶洶 衝擊全球半數人

【閻紀宇/綜合報導】2008-08-08 中國時報

二○○三年至二○○七年,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創下平均每年成長五%的紀錄,通貨膨脹壓在四%以下。但這幅榮景已畫下句點,史無前例的經濟成長導致全球勞工、糧食與能源供不應求,卅五年來,首度出現來勢洶洶的通貨膨脹。全球化的陰暗面四處蔓延,速度之快前所未見。

美國《新聞周刊》引述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經濟學家許梅丁指出,目前全球通膨逼近六%大關,而且近期內不可能回到四%。摩根士丹利今年六月的報告顯示,全球一百九十多個國家,有五十國的通膨率已飆到兩位數,其中新興市場國家占大多數,全球約半數人口受到衝擊。

五十國飆二位數 新興市場居多

俄羅斯民眾重拾前蘇聯的生活習慣,想盡辦法屯積糧食,以因應一五%的通膨率。中國面臨歷來最嚴重的電力短缺危機,原因是煤價飛漲,電價受政府管制,小型電廠紛紛關門。六月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出現十七年來最大漲幅,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克提醒國會:壓制通膨是當務之急。

亞洲開發銀行(ADB)也在七月提出報告,建議各國決策階層將焦點從追求成長轉移到對抗通膨,否則將面臨最惡劣的後果:低成長與高通膨聯手肆虐,各國陷入停滯性通膨泥淖,全球化黃金年代的經濟成果煙消雲散。

這些情況在在讓人想起七○年代的夢魘。的確,今日的通膨一如當年,要歸咎於政府支出缺乏節制、貨幣政策過度寬鬆,然兩個年代仍有極重要的差異。七○年代通膨的肇禍者與受害者主要都是已開發國家,但今天主要卻是新興市場國家。

中國等強勁成長國家狼吞虎嚥各種資源,全球商品價格水漲船高,於是通膨也變成這些國家的「出口產品」。這也是另一項關鍵差異:七○年代通膨的禍首是扣除糧食與能源因素之後的「核心通膨」(core inflation),今日的通膨幾乎是由商品價格飆漲獨挑大樑。

傳統看法認為糧食與能源價格高漲是暫時現象,長期而言終將回復平穩。然當前情勢讓人無法樂觀,新興經濟強權的需求居高不下,農業生產成長疲弱,石油生產也問題叢生,全球高通膨的威脅恐怕還會持續很長時間。

學者籲下猛藥 取法伏克爾

多位經濟學家提醒各國政府,務必要以七○年代西方國家錯誤政策為鑑,揚棄葛林史班式的寬鬆貨幣政策,奉行另一位聯準會前任主席伏克爾的保守作法,不惜以經濟衰退的猛藥來對治通膨危機。

一九七九年卡特總統任命伏克爾接掌聯準會,美國貨幣政策開始緊縮,通膨率在一九八一年高漲到一三.五%,但兩年後新政策生效,通膨率遽降至三.二%,雖然代價是美國經濟大幅衰退,失業率攀升至「大蕭條」以來的最高點,但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伏克爾功大於過,值得今日各國決策者效法。

fsj 提到...

告訴你,經濟奇蹟不會降臨

* 歐元大跌 油價跌破114美元
* 台幣順勢走貶 央行藉機拚經濟
* 美元的詛咒
* 麵粉價 月底前降5.3%
* 燃料油不跌反漲 染整業怒吼
* 奧運負面效應被低估
* 告訴你,經濟奇蹟不會降臨

◆ 歐元大跌 油價跌破114美元

【經濟日報╱編譯林聰毅/綜合八日電】 2008.08.09

歐元區經濟成長腳步趨緩,使歐洲央行升息的機率隨之大降,導致歐元兌美元8日摔落逾五個月谷底,並創四年來單日最大跌幅。美元走強以及能源需求減弱,則使國際油價跌破每桶114美元關卡,並激勵美股早盤大漲211點。

歐洲央行總裁特里謝表示,歐元區經濟在第三季結束前會「特別弱」,加上歐洲央行7日維持基本利率不變,引爆歐元沈重賣壓,歐元兌美元8日早盤重挫逾2.08%,跌至2月底以來最低的1.5005美元,並創下2004年6月9日以來單日最大貶幅。美元兌日圓漲至110.37日圓,為美元今年1月以來首度升破110日圓。

美元勁升造成國際油價持續走跌,北海布侖特原油9月期貨8日在倫敦早盤重挫4.31美元,跌破每桶114美元大關,掉至113.55美元,跌幅深達3.66%。紐約輕原油9月期貨也下滑4.27美元,跌至每桶115.75美元,跌幅3.56%。

油價持續回跌,升高通膨減緩的機率,可望刺激企業與消費者增加支出,使企業恢復獲利成長,使投資人信心大增,美股8日早盤因而大漲,道瓊工業指數勁揚1.85%,攀至11,643點。標準普爾500指數與那斯達克指數漲幅也逾1.5%。

美元升值與油價下跌互為因果關係,荷蘭銀行資深外匯主管芮德說:「這只是美元由空轉多的開端,油價回跌也是美元這波升值的主要推手,美元漲勢銳不可當。」丹麥Saxo銀行商品策略師勞洛說,美元升值使油價承受日益沈重的壓力,且趨勢似乎不會反轉。

此外,儘管經濟疲軟、製造業轉弱,美國第二季非農業生產力年率增加2.2%,仍維持高水準,使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決策官員有更大空間平衡經濟成長與通膨風險,繼續維持低利率。勞工部說,第二季勞動成本只上揚1.3%,低於經濟學家預估的2.5%,顯示能源價格攀升並未引發像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薪資飆漲。



◆ 台幣順勢走貶 央行藉機拚經濟

【聯合報╱本報記者羅兩莎】 2008.08.09

國際美元最近絕地大反攻,對主要貨幣全面狂飆,一吐過去長達七年的弱勢怨氣。近日中央銀行順勢而為,適度放手讓台幣走貶,主因是國際油價大跌,下半年通膨壓力可望紓緩,台幣貶值可適度提振出口競爭力。

第三季正好是我電子業的出口旺季,因為油價跌、通膨壓力減輕,央行的匯率政策稍稍可喘一口氣,此時讓台幣適度貶值,不僅讓出口商趕上年底歐美國家耶誕節接單旺季,更讓央行在對抗通膨之際能順勢拚經濟,也讓央行在打擊物價、經濟成長率兩難間,稍稍取得一點平衡。

國際美元若持續飆高,台幣將跟著亞洲貨幣走貶,而且可能會貶值很快。七月台灣的外匯存底不增反減,顯示央行當時為了對抗通貨膨脹壓力而阻貶台幣,已丟出不少美元。

但是,如果美元續強、亞洲貨幣全面走低,加上七月台灣出口發生近兩年半以來首見的入超,為維持出口競爭力,央行將順勢操作讓台幣適度貶值,以提振漸走下坡的景氣。

不過,美元的強勢能否擺脫過去七年弱勢陰霾,市場仍保守看待。

看多美元者認為,因歐元、澳幣及紐幣等貨幣漲幅已大,隨各國景氣下滑,不排除走貶,因此專家提醒投資人,這波美元勁揚,不能等閒視之。但也不少分析師認為,這波美元強彈並非美國經濟基本面好轉帶動,而是「被拱出來的」,後市仍須觀察。



◆ 美元的詛咒

【呂紹煒】2008-08-09 中國時報

美元的詛咒就是:一、隨便看空美元的人,小心自己死得難看。二、美國經濟的衰事,總能輕易的讓全世界幫他分擔他的不幸。

戰後的全球金融體系(共產世界除外),是根基於一九四四年建立的布列頓森林體系上。用最白話文來說,就是全球的「美元金本位制」─各國的匯率以固定匯率方式與美元聯繫,而美國保證以三五美元對一盎司黃金的比例進行兌換。美元等於黃金,甚至比黃金還棒,它成為全球的主要交換媒介。

結果,美國利用美元國際地位,解決全球霸權的經濟負擔。他是唯一可以加速印刷機印製美元,就解決其財政問題的國家。通膨?嘿,透過美元效應,傳送給全球吧。法國總統戴高樂就時常怨嘆:美國隨心所欲印刷美元,為其在全球的霸權提供資金,他倡議恢復純金本位制─當然沒人理他。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既然接受美國政治與軍事保護,承認其霸權地位,加上美國打開國內市場而帶動盟國經濟,各國也認命的接受美國執行國內政策產生的負擔轉嫁他國,此被稱為「寬厚的忽略」政策。

即使一九七一年尼克森終止美元兌換黃金,全球成為「純美元本位制」、即使日、德經濟力大幅提升、或是浮動匯率制取代固定匯率制,甚至歐元都問世了,但,美國霸權不墜、美元本位制依舊,只要你屬於「美元本位制體系」內─其實今日全球皆是了─美國的經濟災難,就是你家的災難。

一九八○年代,在那個「日本第一」,美國經濟與產業實力一路走滑的年代,一九八五年九月廿二日,美與日、德、法、英等五國財長與央行總裁在紐約廣場飯店開會訂出「廣場協議」,決定大舉干預美元匯率,要讓美元貶值以增加美國出品的競爭力,各國貨幣兌美元都升值了,但主要目標是日圓。五國大砍美元,日圓由二五○日圓兌一美元,一路走升,最高曾到一二○,導致日本的超級泡沫經濟,也種下日本九○年代「失落的十年」的根源。

這麼多年來,美國雙赤字嚴重,許多大師因而看空美元,但鎩羽者眾,包括巴菲特、索羅斯都摔過跤。因為,美元匯率不依純經濟法則運作,大家都忘記把「美國霸權」這個參數納入考量。這次,美國為解決房貸爛帳,急行軍式的降息、把流動性灌進金融市場,弱勢美元放大油價與原物料上漲效應,全球一起痛飲美國賜予的通膨苦酒。待美國的痛苦紓緩後,美元才走強─最近美元就逐漸走強了。

記得美元的詛咒─只要美帝霸權依舊、美元本位制不變,就別隨便看空美元,更要「歡喜承擔」美帝的經濟苦難。



◆ 麵粉價 月底前降5.3%

【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謝佳雯/台北報導】 2008.08.09

為反映國際小麥期貨價格走跌趨勢,讓中元節和中秋節物價更平穩,經濟部工業局昨(8)日協調麵粉公會提出具體降價方案,原本預期9月調降的措施提早至本月啟動,8月底前,國內麵粉出廠價格將逐步下降5.3%;若國際小麥價格續跌,10月將有另一波調降。

經濟部希望糕餅公會等中下游業者跟著降價,將密切觀察這一、兩天的狀況。經濟部官員表示,糕餅公會曾經表示,麵粉公會主要供應中、大盤商,但糕餅業者進貨量少,而且主要是向經銷商進貨,成本較高,加上油、蛋等價格仍高,因此麵包降價與否,經濟部只能道德勸說,無法強制。

國際小麥價格走跌,國內麵粉製品售價仍居高不下,政府呼籲麵粉和糕餅業者降價,工業局昨日特別邀請台灣區麵粉公會所屬會員工廠協調麵粉出廠價格。由於即將到來的中元節和中秋節一向是採買高峰,為紓解這段期間的物價壓力,官、商取得提早降價共識。

工業局表示,國際小麥期貨價格自今年3月中旬後已逐漸下跌,為讓國內麵粉出廠價格反映國際小麥價格下跌趨勢,所以協調業者配合調降麵粉出廠價格。

麵粉公會向工業局表示,至今年6月底止,國內小麥共標購11船次,第一船次至第九船次的標購期間為去年11月初至今年3月初,正值國際小麥價格高檔,致使標購價格呈現上漲趨勢。

而國內目前使用的麵粉為第八和第九船次,其中,第九船次的價格為每噸696.45美元,是今年採購船次的最高價。

工業局指出,雖然市售麵粉仍屬高價小麥,但業者並未調高出廠價格,以今年最高點的4月每包22公斤麵粉出廠價格584元來看,至7月中旬已降至570元,降幅2.4%。

工業局強調,業者已同意配合政府維持物價穩定的政策,同意自8月初至8月底陸續調降麵粉價格,估計國內麵粉出廠平均價格將從每包22公斤570元,降至約540元,降幅在5.3%左右。

現已運抵國內的小麥為今年的第11船次,進港小麥價格每噸538.48美元,第12船次預定本月12日進行標購。工業局表示,麵粉公會同意,若12船次小麥標購價格持續下跌,在10月間新船到港時,將再反映至麵粉的出廠價格。



◆ 燃料油不跌反漲 染整業怒吼

【林祝菁/台北報導】2008-08-09 工商時報

中油宣布調降柴、汽油每公升2元以上,卻無預警調漲燃料油,每公秉大漲1,500元,漲幅高達7%,惱怒用油成本頗高的染整業,台灣區絲綢印染及棉布印染兩大公會決定串連紡織相關廠商,近期內赴經濟部及中油抗議。

部分染整業者表示,今早一聽到中油降油價,一度歡天喜地,打電話到中油訂油,沒想到燃料油卻是報價每公秉漲1,500元,每公秉衝到近24,000元,氣到差點摔電話。絲綢印染公會表示,近期國際原油下跌19%,中油卻無預警地調漲燃料油7%,這是什麼道理?

有業者還指出,上周曾打電話到中油訂油,卻被告知沒有油了,本周卻抬高燃料油價,這種作法令業者如何生存?以前雖然重油也曾漲漲跌跌,但幅度從沒如此大過,民生用油或許可周周調節油價,但工業用油,如果用周周開盤,或是無預警訂油價,業者實在很難對外報價,只會愈傷愈重,今年幾乎所有利潤都被油吃掉了。

公會表示,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8月8日燃料油漲幅68%,所有油價調漲皆多數由產業界吸收,顯見政府只顧選票完全不顧產業界之死活,另外,對業者購油規則常常由中油自行訂定,完全不顧業者接單困難,自今年年8月1日起又規定對購油業者燃料油購油量打9折供售,完全是希望染整廠加速關廠。

絲綢印染公會理事長許文彰表示,除了中油漲價外,台塑也進行限額,以前一個廠商可採買1千多公秉,現在只有150公秉,根本不敷使用,夾殺染整業生存空間。

許文彰指出,染整業是紡織業的化妝師,政府說要幫助該產業,但從沒見到任何實質的幫忙,約有四分之一的染整業改燒煤炭,可較採重油的成本少3至4成,不過,還是亟盼政府能出面提出辦法。



◆ 奧運負面效應被低估

【陳以信】2008-08-09 中國時報

胡錦濤上周五接受國際媒體採訪時表示,北京經濟總量只佔全國很小部份,舉辦奧運對中國經濟推動作用不宜估計過高。胡的話只對了一半,的確奧運經濟的正面效果即將到頂,然而緊接下來的奧運後負面經濟效應,才會是中南海的最大挑戰。

奧運的經濟效應一般分為三個時期:奧運申辦成功後七年間的投資增長,奧運舉辦當年的強勁消費,與奧運後數年間需求缺口所帶來的低谷效應。部分經濟學者指出,就奧運主辦國的經濟成長率曲線觀察,大約呈現前七後三(年)的倒V現象。據此以觀當代奧運實例,除了美國兩次舉辦的洛杉磯與亞特蘭大奧運,算是成功避免負面經濟效應的少數案例外,其餘各屆奧運都為主辦國家帶來或多或少經濟衝擊。巴塞隆納奧運帶給西班牙的正面影響,在舉辦前一年達到最高點,之後投資便出現負成長,經濟成長率連續數年低迷。東京奧運帶來連續數年兩位數經濟成長,時稱「奧運景氣」,隨後投資也大幅下滑造成一段經濟蕭條。眾所公認漢城奧運帶動韓國經濟起飛,會後盈餘也高,然而其後經濟成長明顯下降。雪梨奧運舉辦後三年內澳洲平均經濟成長率,低於奧運前一.三個百分點。莫斯科奧運留給蘇聯龐大虧損,雅典奧運為每位雅典人留下相當十年債務的巨額赤字,「蒙特婁陷阱」更讓蒙特婁居民集體負債卅年,直到兩年前才全數還清。

然而北京奧運應該不致如此。北京市為奧運籌備所投入每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不到全國比例的一%,北京市經濟總量也僅佔全國比例約四%,奧運結束後就算北京產生嚴重需求落差,對中國總體經濟不致有重大影響。新任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便認為,由於中國正是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的投資需求龐大,即使奧運結束,也不會停止基礎投資,因此奧運後常有的經濟蕭條不會在中國出現。

不過,就像奧運帶給北京的好處絕不止於會後收益而已,奧運即將帶給中國的經濟衝擊也不會僅止於基礎投資減緩而已。從二○○一年七月北京確知成功申辦奧運開始,中國經濟成長已歷經七年連續上升,奧運結束是否成為觸發經濟曲線由上轉下的折點,這是第一個觀察指標。

其次是股市中岌岌可危的奧運行情,中國保監會上周公布數據中顯示,素有股市投資風向球的保險資金投資,今年上半年撤走近兩千億人民幣,約佔總規模四○%,其後續效應有待觀察。而最大風險恐怕將伴隨人民幣匯率轉向而來,上周一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創下三年來單日最大跌幅,人民幣由升轉貶的未來趨勢,伴隨美元觸底反彈的可能預期,將大幅升高一.七五萬億美元國際熱錢快速撤離中國的金融風險。

奧運剛剛開始,奧運景氣卻即將結束。胡錦濤不欲高估奧運好處可算用心良苦,不過胡要是低估奧運結束所可能帶來的負面衝擊,那累積卅年的改革開放成果未必不能毀於一旦。

(作者為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經濟學博士候選人)



◆ 告訴你,經濟奇蹟不會降臨

【沈雲驄】2008-08-09 中國時報

鐵面人、全民超人、無敵浩克、黑暗騎士、地獄怪客。好萊塢的賣座電影,今年以來幾乎全被這些超級英雄所佔據。有人說,這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領袖讓人太失望,所以只好寄情於虛構的奇幻人物;也有人說,這意味著在不確定的年代,人人都在渴望不可思議的奇蹟降臨,好讓痛苦一筆勾銷。

不管承不承認,金融市場上很多賠錢的人,心裡就是在渴望奇蹟降臨,痛苦勾銷。假如你到現在都不敢計算自己賠了多少,假如你說不出自己賠錢的理由,假如每天打開電腦翻開報紙,都巴望著能看到國際油價繼續下跌、世界經濟馬上好轉、全球股市立刻回升,你就是個正在等待奇蹟的人。

但是,在現實的金融市場中,無論你等待的是什麼奇蹟,永遠都不會降臨。首先,石油市場不會有奇蹟。沒錯,這幾天國際油價跌了,但不等於你我會從此回到低油價時代,幾個月來的通膨陰影會奇蹟似地消失。相反的,如果全球央行仍然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資金依舊在市場上伺機而動,油價與物價的惡夢一定會繼續糾纏。

其次,全球經濟也不會有奇蹟。表面上,前些時候看起來嚴重得不得了的次貸與二房風暴,好像沒事了。才怪,風暴當然還沒停止。匯豐銀行才公布的第二季獲利,就在信用商品上慘賠了將近四十億美元,未來還有多少要賠?不知道;還有美林,一年來已經累計提列了近四百億美元的損失,接下來的第三季假如沒意外,看樣子還要再賠五十七億美元。葛林斯班前幾天說,除非穩住美國的房地產,否則麻煩不會結束,結束之前,還會有很多銀行出事。

整體算下來,照國際貨幣基金先前的預估,最糟的狀況還沒到來。

這還只是投資上的損失,接下來金融業者們還得面臨另一個棘手的麻煩:官司。許多不甘投資虧損的散戶,幾個月來正在尋求法律途徑討公道。多家業者最近都在忙著與憤怒的投資人協商,前幾天,花旗花了兩百億美元的代價,與部分投資人達成和解。消息傳出,包括AIG在內的多家業者,股價跟著應聲重挫,因為大家都認為,這些官司將會讓業者們的虧損惡化。

至於亞洲,當然也不會有奇蹟。有人說,次貸是美國的問題,二房也不會倒閉,大家免驚。何況,我們亞洲體質好得很,不至於受影響。說這話,也是天真的。遠的不說,上周在日本公布財報的野村證券,就被信用商品害慘,大賠了七七○億日圓,如果加上前一季所提列的一千五百億日圓的虧損,今年以來就已經有超過二二○○億日圓蒸發,虧損之大,讓日本的分析師嚇了一跳。

這兩天正在北京看奧運的匯豐董事長葛林,上周就公開提出警告:風暴正對著亞洲襲來。他說,儘管他看好亞洲的長期潛力,但是大家不要輕忽亞洲幾個國家短期內的經濟危機,例如越南與印度,如果通膨繼續惡化下去,就算不會出現像次貸那樣爆炸性的衝擊,也勢必會拖累未來一兩年整體的經濟表現。換言之,別以為亞洲能在這波風暴中奇蹟般地脫身。

當然,情勢不會永遠壞下去。闖下了大禍的美國金融業,縱容業者們肆虐的聯準會與財政部,此刻正在低頭收拾殘局。

除了美國國會前陣子通過了厚達七百頁的法案,高盛的董事總經理柯瑞根,最近也帶頭準備一項提案,希望能在未來有效地約束銀行業者投入高風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避免像次貸危機這類的風暴再度上演。幾家老牌的金融巨人,摩根大通、美林、花旗以及前陣子吃下貝爾斯登的摩根史坦利,都參與了這項提案。

《金融時報》說,這是次貸危機爆發一年來,業者們「最戲劇性的回應」。說得好,因為這項提案無論成敗,都注定如戲一場。成,代表著金融業者終於痛定思痛,半世紀來瘋狂投機的時代將全面改寫;敗,意味著業者們只是虛應故事,演戲給大家看。

不管演什麼,金融業、聯準會與政府,都不是電影中那些具有驚人能量、又有著拯救世人正義感的大英雄。在現實的市場中,政府需要鞭策,業者需要管理,投資人不能迷信奇蹟。

※ 冥王入魔羯,打拚靠實力。

fsj 提到...

陸股奧運後泡沫? 法人說不

【林志昊/台北報導】 2008-08-10 工商時報

儘管光鮮亮麗的北京奧運開幕式,幾乎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但A股在8月8日出現的大跌,卻讓部分市場人士對奧運後中國經濟走勢感到憂慮。然根據幾個對中國市場有深入研究的法人表示,中國經濟並不會出現奧運後泡沫;更重要的,在奧運後,反而是加碼大中華股市的好時機。

根據港、中、台三地的法人機構與經濟學家表示,北京奧運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對整體中國經濟規模而言是「杯水車薪」。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陶冬公開表示,無論是從經濟還是股市來看,中國要在奧運後出現變盤,機率根本是微乎其微。

根據世界銀行的預估,北京市在2008年預期的名目GDP規模是840億美金,但整體中國在2008的經濟規模,卻是2兆3千多億美金。換言之,就算奧運後北京的經濟活動完全停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只有大約3.6%。

根據本報對10家法人機構與經濟學家的問卷調查顯示,有8個受訪對象不認同市場上所謂的「奧運經濟泡沫」說,且這8家法人機構也表示,將在奧運後加碼在大中華區的投資比重,其中又以台股為最。

儘管法人對奧運期間A股是否會出現慶祝行情的看法相當分歧,但一致的共識,就是A股明年一定會出現相當程度的牛市;甚至有法人指出,A股有可能在Q4就出現50%的反彈行情。

不過理柏中國與台灣研究經理馮志源表示,即便就線型來看,短線上A股還沒有「熊轉牛」的味道,但以中國的經濟實力,只要一切調控妥當,未來一定會大好。

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大中華投資總監王浩表示,在新興亞洲中,最看好的依舊是以中國為首的大中華經濟體。奧運只是一個題材,重要的是這個經濟體不斷的成長,而且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應付油、電、水等價格調高的通膨壓力。所以從現在開始一年內,大中華市場會扮演亞洲市場、甚至是全球新興市場領頭羊的角色。



◆ 停滯性通膨 美離遠一點了

【聯合晚報╱路透紐約八日電】 2008.08.09

在美國失業率升高的壞消息中尋找光明面的投資人,應該考慮這個觀點:美國可能離開停滯性通膨遠一點了。

至少由歷史上失業率與通膨率的關係可以做這樣的推測。歷史數字指出,物價年成長率很少能長期超過失業率。過去兩次通膨率超過失業率發生在1970年代與1980年代,當時都是經濟低成長而通貨膨脹率高的滯脹。

紐約瑞士信貸銀行策略師蘭茲說,當時因為商品價格成本推升型的通貨膨脹,造成通膨率與失業率兩者同時上升,這兩個數字的總和,就是所謂的痛苦指數,在1980年達到最高峰。

在1980年3月,通膨率14.8%,失業率6.3%,兩者的差距達8.5個百分點,是過去60年中差距最大的。痛苦指數在當年6月達到21.98的最高點。

最近的6月份數字,美國失業率5.5%,消費者物價上漲率5%,兩者差距只有0.5個分點,7月底失業率升高到5.7%,物價上漲率在油價下跌下也會降低。傳統上,當失業率升高而物價緩和時,表示經濟惡化,但這也正是許多分析師認為對付通貨膨脹的好辦法。

美國目前的經濟下滑還沒有被認定為衰退,但上周修訂的數字顯示去年第四季經濟萎縮,所以經濟被認定為衰退的機率升高。對通膨敏感的人而言,問題是:同時會發生什麼事?1960年代與70年代的經濟衰退使通膨緩和。

但這種緩和可能是暫時的,有如撤退到高原,形成下次通膨率上漲的基礎提高。在1981年,聯準會必須提高利率到19%,才算真正制止通貨膨脹。現在,美國的基本利率只有2%。

多數分析師不認為現在會發生滯脹。但他們說如果物價繼續上升,聯準會會陷入困境。現在不能提高利率,因為如果提高,則仍在疲軟狀態的房市到金融市場都會再度受傷。宏觀經濟顧問(Macroeconomic Advisers)董事長普雷肯說,如果下半年升息一點,而經濟成長仍然緩慢,則貨幣政策將難以施展。



◆ 撒錢救火 美金融愈補愈大洞

【鍾玉玨/綜合報導】2008-08-10 中國時報

美國信貸危機爆發一年以來,布希政府不斷扮演救火部隊,積極介入力圖挽救出問題的投資銀行或房貸公司,對市場的干預程度之大可謂史上前所未有。然而,《華盛頓郵報》九日警告,聯邦機構介入學生貸款、抵押金融等領域的同時,等於是讓自己捲入數兆美元的負債沉痾。

不論是提高對金融機構的融資,或是協助無法正常還款的業主重組債務,在在顯示美國政府挽救這波金融危機的魄力與決心,但外界亦可從中看出,這場危機的規模與嚴重性均是歷來首見。

干預市場 捲入數兆負債

《華郵》分析,從大蕭條以來,美國經歷多次金融危機,但多半限於銀行或互助儲蓄銀行,而今危機快速蔓延到房貸市場、債券市場、海外債券、學生與企業貸款、信用卡、房屋淨值貸款、自用與商業房地市場等。這些危機不但打擊投資與商業銀行,重挫房貸金融機構,也拖累各類保險公司。

曼哈頓學院財金系教授蓋斯特說,美國金融市場危機四伏,包括銀行危機、房貸危機、仲介機構危機以及即將爆發的信用卡危機,各類危機似乎同時引爆,這是前所未見的現象。他說,上次金融市場出現大失序是在一九三○年代大蕭條時期,不過當時至少沒有信用卡或學生貸款等金融商品。

數百億壞帳 納稅人倒楣

這次房貸危機引爆的速度之快,影響的層面之廣,讓聯邦當局緊急撒銀彈進行紓困,避免破洞繼續擴大。不過《華郵》認為,此舉無疑是把納稅人的命運和出問題的銀行以及無法正常還款的借款人命運牢牢綁在一起,最後搞不好還成了背負數百億美元壞帳的倒楣鬼。

一開始政府盡量避免把納稅人捲入危機。聯邦住宅管理局原先的計畫是安排房貸戶轉貸政府資助的低利專案。

此外,財政部也要求民間房貸公司合作成立「希望聯盟」,放寬房貸戶的還款條件。只是這些杯水濟不了車薪,財長鮑爾森三月遂緊急宣布動用二九○億美元公款,協助摩根大通銀行收購幾近癱瘓的投資銀行貝爾斯登。

出手救二房 危機滾雪球

財政部四月又撥款協助教育部成立專戶,確保學生貸款不會斷炊。上個月,兩個房貸巨擘也傳鉅額損失,「二房」危機再度考驗全球金融秩序,政府呼籲國會授權三千億美元紓困方案,再度讓納稅人憂心自己的的權益恐受損。

看來原本堅信自由市場機制的鮑爾森,一旦碰到市場出現失控,似乎也只能讓政府扮演積極的救火角色,但《華郵》質疑說,「問題是要救到什麼程度才會罷手。」

fsj 提到...

供給不穩國際油價恐飆升 L型復甦的經濟夢魘

* 供給不穩 國際油價恐再飆升
* 除非經濟蕭條 油恐飆上200元
* 俄喬戰事影響 亞塞拜然暫停出口石油
* 俄羅斯 喬治亞爆發戰爭 國際油價 地域風險又升高
* 退休金縮縮縮 歐政壇炸彈何時爆
* 中高齡失業者總統府陳情 籲設失業者食堂
* 整併≠財團化 公司治理是關鍵
* L型復甦的經濟夢魘

◆ 供給不穩 國際油價恐再飆升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法新社倫敦十日電】 2008.08.11

國際油價近來從歷史高點大幅回檔,但分析師警告,如果石油供給面受到衝擊,油市可能會展開新一波凌厲的漲勢。

國際油價7月衝破每桶147美元的歷史新高,近兩周內卻大跌20%,主因是美國經濟成長減緩恐導致全球能源需求減少的疑慮加深。

渣打銀行分析師韓頓說,投資人可能在波動劇烈的交易環境中再度推升油價。此外,伊朗核能源危機等諸多威脅石油供給的不利因素,也可能激勵油價上攻。

韓頓說:「這個市場整體看來仍相當緊俏,需求持續成長,供給面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影響價格。油價上漲的風險仍在,我們預測油價未來一年半將落在110到130美元區間,且不排除油價因投資人追捧而大漲的可能性。」

另一份報告則預測,供給吃緊加上對新生產計畫的投資不足,恐使油價在十年內攀至每桶200美元。Chatham House國際事務智庫說,迫在眉睫的全球供應短缺可能使油價衝破200美元。

Chatham House在題為「即將到來的石油供應短缺」報告中說:「除非石油需求銳減,否則五至十年內,全球將遭遇嚴重的供給短缺。」

但有些石油專家不認為油價會重回創新高的水準。資本經濟學公司首席國際經濟學家傑瑟普說,西方國家經濟成長走緩將使石油和其他商品的價格下跌,且這種情況料將持續一段時間。

傑瑟普說:「我們認為商品價格近來大幅回檔並非只是上升趨勢中的短暫拉回。全球需求環境已明顯疲軟許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2006年經濟成長率僅稍高於3%,但現在許多國家正面臨立即衰退的風險。」



◆ 除非經濟蕭條 油恐飆上200元

【林家群/綜合十日外電報導】 2008-08-11 中國時報
總部設於倫敦的英國智庫「察森屋」(Chatham House即「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別稱)發表示警報告說,嚴重的石油供給危機已經罩頂,可能讓原油價格飆到一桶兩百美元。

這份名為《即將到來的石油供給危機》的分析報告在近日油價飆到一五○美元一桶的天價並開始下跌之後提出,受到各界矚目。

報告中指出,未來五到十年內,供給短缺危機將影響全球石油市場,主因是雖然全球原油蘊藏量仍然豐富,但石油公司及政府並未投資足夠資金來確保生產無虞。該報告主撰人保羅.史帝芬教授說,只有石油需求暴跌才能解決即將發生的危機。

他說:「事實上,避免危機的唯一可能,就是發生經濟蕭條讓石油需求量減少,不過即使發生那種結果,也只是減緩發生問題的時間而已。」

史帝芬警告,開發新油源供給所需資金並不足夠,因為石油公司選擇把利潤回饋股東,卻不願拿來再投資。他說,「石油輸出國家組織」自二○○五年以來所提出的原油增產計畫均未達成。

史蒂芬也說,近來所謂「資源民族主義」的復興,讓許多政府只想要求國營的石油公司投資,卻不願跨國的石油公司來幫忙開發油源。

他指出,即使未來幾年石油產能有所增加,他預測發生供給危機的時間在二○一三年。他說,這意思就是油價將大幅上漲。

史帝芬在報告的結論中說,唯有使出非常的政策措施如提高石油供給量並讓油價下降,才能快速反應並解決問題,不過這種方式在政治上當然不受歡迎。

史帝芬說,長期來說如果要解決問題,可能必須協助油國組織控管其石油資源,甚至讓其加入國際能源組織的緊急分配計畫,來避免危機發生。

※ 上面是長期,下面是短期。



◆ 俄喬戰事影響 亞塞拜然暫停出口石油

【經濟日報╱編譯陳世欽/綜合十日電】 2008.08.11

俄國空軍攻擊喬治亞境內油管的消息傳出後,亞塞拜然國家石油公司董事長阿布杜拉耶夫9日表示,受到俄喬戰事影響,亞塞拜然已停止透過喬治亞黑海岸的巴統與庫勒維港出口石油。此舉是否影響國際油價,本周原油期貨市場開市後就會顯現。

阿布杜拉耶夫表示:「由於喬治亞與南奧塞梯亞爆發軍事衝突,經庫勒維與巴統進出口石油的作業已經暫停。」他又說,亞塞拜然國營石油正考慮以巴庫─諾沃羅西斯克油管出口石油的可行性,然而這條油管的輸送量相當低。這條油管連接喬治亞首都提比里斯與俄國黑海岸,經俄國向歐洲輸出石油。

阿布杜拉耶夫表示:「這是不可抗力因素,我們將與英國石油(BP)共同評估。」亞塞拜然國營石油公司與英油曾簽署在裏海共同開採石油的協議。

亞塞拜然的港口全數位於裏海岸,兩年前買下黑海庫勒維港的轉運設施,今年5月正式營運,主要經庫勒維與巴統港出口亞塞拜然的裏海石油,預計每年經庫勒維港出口500萬噸的石油及相關產品。

喬治亞官員表示,俄軍戰機9日攻擊巴庫─提比里斯─傑罕油管(BTC),幸未命中目標。但該項攻擊沒有獲得俄軍或其他獨立消息來源的證實。

BTC油管透過土耳其出海,向歐洲輸出石油,英油擁30%的股權,平均每天輸送100萬桶原油,占全球每日所需的百分之一,地位相當重要。

BTC也是西方石油公司唯一能繞過俄國,取得亞塞拜然和其他裏海石油及天然氣的重要管道。



◆ 俄羅斯 喬治亞爆發戰爭 國際油價 地域風險又升高

【王曉伯/綜合報導】2008-08-11 工商時報

國際油市的地域風險又告升高:俄羅斯與喬治亞爆發戰爭,使得西歐來自裡海國家的原油供應面臨中斷的威脅,可能刺激歐洲油價短期內上漲,並且牽動國際油價,使其近來跌勢受阻。

喬治亞上週進軍南奧塞提亞自治省,與支持南塞提亞自治省獨立的俄羅斯爆發激烈戰事。喬治亞週日表示已自南奧塞提亞自治省撤軍。不過喬治亞軍方卻表示,其軍隊並未被擊潰,仍在繼續戰鬥之中。

俄羅斯軍方則表示,喬治亞的軍隊仍在南奧塞提亞自治省。俄羅斯軍方同時也加派軍隊進攻喬治亞,並派遣軍艦封鎖喬治亞在黑海的港口。根據莫斯科方面的報導指出,俄羅斯58軍指揮官在作戰中負傷。第58軍是俄羅斯率先進入喬治亞的部隊。

喬治亞是亞塞拜然等裡海產油國原油輸往西歐的主要轉運站之一,通過該國的巴庫(亞塞拜然首都)-提比里希(喬治亞首都)-傑伊漢(土耳其港口)輸油管對西歐國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為這條輸油管系統不經俄羅斯,有助西歐減輕對俄羅斯原油的依賴。該輸油平均一天的輸油量是85萬桶,約佔全球原油需求量的1%,而全都是供應西歐所需。

然而喬治亞與俄羅斯爆發戰事是這條輸油管備受威脅。喬治亞當局週日表示,上週六俄羅斯戰機曾對該輸油管附近地區發動空襲,不過該輸油管並未受到損傷。

同時,亞塞拜然也表示,由於俄羅斯與喬治亞間的戰事,加上俄羅斯軍艦已封鎖喬治亞在黑海的港口,因此已暫停其經由喬治亞黑海港口出口原油自歐盟的作業。

不只原油,裡海地區輸往西歐的天然氣也面臨中斷威脅。去年,自巴庫經提比里希到土耳其的伊茲蘭的天然氣輸送管開始將裡海天然氣輸往歐盟,平均一天可輸送200億立方米天然氣。裡海地區對西歐能源供應減少,一時之間將使得歐盟國家對俄羅斯能源供應的依賴大增,這是美國與歐盟所不樂見的,而此一威脅也引起歐洲油市人士的關切,有專家表示,短期內在歐洲油市的指標原油北海布蘭特原油價格可能會呈反彈,並且帶動國際油價走高。

在另一方面,俄羅斯則是尋求安撫國際間對原油供應的憂慮。俄羅斯官員週日表示,俄羅斯的軍艦無意阻止經喬治亞港口波提的原油運輸,不過俄羅斯有權對進出該港的船隻進行檢查,以防止有軍火運進喬治亞。



◆ 退休金縮縮縮 歐政壇炸彈何時爆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08.08.11

歐洲各國的退休年金制度因人口老化相繼面臨財務吃緊困境,部分歐洲國家相繼試圖改革退休金制度,拆除這枚財政定時炸彈,不料引發民眾強大反彈和政治殺傷力。

紐約時報報導,義大利逐步將法定退休年齡延至五十九歲;法國規定,公務員與公營事業員工必須服務滿四十年才能享有全額的退休福利;德國削減官方編列的年金利息,並將退休年齡延到六十七歲。

不過,這些改革已因近來通膨壓力和生活日見緊縮的問題,造成中高齡人口群起反彈,迫使部分國家重新斟酌甚至擱置已經立案的改革措施。

歐洲勞工的疑慮其來有自。至二○一六年為止,年逾七十五歲的比利時人,其中四成將淪為貧戶,退休金遞減是主因之一。這種統計數字使部分歐洲國家難以推動既定的改革方案。

如與美國比較,歐洲的改革更迫切。國家承擔的退休金開支占國民總生產毛額的比率不斷提高。估計至二○

五○年為止,法國的比率將達到百分之十四點八,目前是百分之十三點三,平均值在歐盟屬於前段班。

法國政府五年前推出公營事業員工退休的新規定,卻又將鐵路、電力、天然氣及部分事業的員工排除在外。在法國政府去秋承諾提高給付後,受到影響的法國勞工才結束為期九天的大罷工。儘管未能滿足資方所提將勞工法定退休年齡提高到六十歲的要求,法國總統沙克吉仍希望於二○一二年之前,將全體法國勞工的必要工作年資延長為四十一年。民調顯示,多數的法國人支持沙克吉的構想,卻反對延長退休年齡。

德國的處置更甚於法國,可能因為它承受更沉重的人口壓力所致。至少百分之十五的德國人已經年逾六十五歲,比率約是法國的兩倍。在全國失業率長期居高不下的期間,德國的政治人物承受調降雇主退休金提撥的壓力,否則難以降低創造就業機會的成本。

德國前總理施洛德曾經提出一項減少逐年增額,並顧及人口結構變遷與私人養老、儲蓄、賦稅誘因的包裹式退休方案。由於德國將於明年舉行全國大選,德國國會決定延後一年實施;這將使今年的德國退休給付增加百分之一點一,幅度不大,卻足以說明,即使新法已經成立,德國政治人物仍須承受持續的壓力。



◆ 中高齡失業者總統府陳情 籲設失業者食堂

中央社 2008.08.10

物價高漲,台灣四十二萬失業者生活面臨窘境,失業者人權促進委員會及中高齡就業促進聯盟代表數十人,今天上午到總統府陳情,並提出在北中南三大都會區,普設「失業者食堂」,讓失業者在沒有收入情況下,至少可先填飽肚子。

失業者人權促進會發言人蕭忠漢表示,物價持續上漲,民生痛苦指數創二十餘年歷史新高,有工作者都飽嘗漲價壓力,約四十二萬沒有工作又無收入的失業者及其家庭,更瀕臨活不下去的生死窘境。

蕭忠漢認為,普設「失業者食堂」,供應失業者餐券,減輕失業者維持生計的負擔,是政府關懷失業者生存人權的第一步,經費可由就業保險基金支付,估計一年總經費新台幣八十億元,而就業者保險基金有近千億元,每年保險費收入約一百八十億元,足夠支應。

根據失業者人權促進會的規畫,「失業者食堂」具體做法是,由政府就業服務機關提供失業者(按其扶養且無收入的家庭人口數)免費餐票,每餐每人五十元,每天供應中餐及晚餐,一周供應七天。可先在三大都會區試辦一年,每一行政區與願意參與的民營餐館、公私立大專院校餐廳或有辦理團伙的公家機關合作。

他們建議,領取餐券資格者,為失業一年以上,每月收入不足基本工資;領取餐券期間,需接受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或政府委託的民間就業服務訓練。

中高齡失業者陳情代表到總統陳情前,先在凱達格蘭大道上表演行動劇,強調要打破失業的空飯碗。

※ 給他們魚,也要教他們怎麼釣魚。



◆ 整併≠財團化 公司治理是關鍵

【蔡明忠】2008-08-11 中國時報

次貸危機重挫全球金融市場,風暴延燒迄今,美國華爾街大型跨國銀行及券商認列次貸相關損失的總金額已超過一一一○億美元。其中花旗集團認列次貸損失逾二五八億美元,美林證券的損失也高達二五六億美元,瑞士銀行損失一四四億美元,摩根士丹利損失逾一○○億美元。

看到這些大銀行動輒上百億美元的次貸損失金額,我們再回頭看看台灣的銀行。去年台灣全體銀行的盈餘合計新台幣三八八億元(折合約一二.六二億美元),換言之,台灣所有銀行一年所賺的錢,還遠遠不夠讓華爾街一家金融機構去認列次貸的損失。

由過去的經驗來看,銀行業不斷面臨各種風暴來襲。風暴有時來自國內,有時來自國外,像前兩年台灣的銀行面臨雙卡風暴,才剛走出卡債陰霾,現在又碰到美國次貸風暴。面對景氣循環、風暴不斷產生,這也許就是銀行業的宿命。因此,銀行業必須有很強大的基礎來因應各種金融風暴的挑戰。然而,台灣的銀行夠強大嗎?

台灣的公營銀行領先跑了五十年,之後才出現民營銀行。但由於封閉太久,造成 一堆「大而無當」、沒有競爭力的公營銀行。金融業是需要時間累積的,民營銀行成立至今不過十多年,如果說五十年才能發展至目前公營銀行的規模,那麼,台灣還有餘裕去等待三十多年,讓民營銀行壯大嗎?

因此,整併是非走不可的路。台灣的金融業需要整併,整併之後才能壯大。壯大之後才可不懼無可避免的風暴,成為安定金融市場的力量,也亦即是所謂「Too Big to Fail」。如此而言,公營銀行與民營銀行合併來創造所謂「國家級銀行」(National champion)是必要的,這也就是「二次金改」的主要目標。它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但它被詬病的是「限期限量」的作法,因為沒有真正尊重市場機制,最後反而被「汙名化」了。

在二次金改的過程裡,也出現「財團化」的質疑,外界擔心公營銀行落入所謂「財團」掌控。但實際上,能進行購併的銀行,必然具有一定實力,所以重點並不在於是財團併購銀行,而是外界應擔心的是,沒有做好公司治理的家族財團掌控更多的銀行資源。

我認為,應該推動具國際水準的公司治理,讓銀行「機構化」,來化解「財團化」的疑慮。

目前台灣有三十七家銀行,在overbanking (銀行家數過多)的過度競爭壓力下,業務又缺乏差異性,造成「流血殺價」愈演愈烈,使得台灣的銀行業每股盈餘、股價淨值比與亞洲銀行業相較均偏低,也衍生銀行資產品質惡化及經營風險升高等問題。與亞太地區各國的銀行家數相較,也可以看出台灣overbanking的情形。也許我們不太可能像新加坡一樣,由政府強力主導,整併為三家銀行。但韓國的經濟體比台灣大,也只有十三家銀行;馬來西亞有九家,泰國有十八家,香港雖有二十三家銀行,但前五大銀行的市佔率達八成以上。

台灣的銀行業常被批評「走不出去」,但並不是因為銀行只會「內鬥」,而畏於向外發展。問題癥結在於銀行沒有足夠的規模,怎麼走出台灣?金融業講實力,規模太小,光是在台灣就殺成「紅海」,又怎能奢談「走出台灣,到國際上闖出一片藍海?」

因此,銀行的整併絕對是必要的。政府應該創造一個有效率的整併機制,讓銀行家數減少,但服務品質不要下降,有適度的競爭,讓銀行真正壯大。我認為,台灣的銀行家數最適規模應該是現有家數之一半以下。如果整併可以順利展開,讓公、民營銀行整併創下好的典範,說不定有一天,台灣不需要任何一家公營銀行的存在,因為銀行都已經「機構化」了。

因此,要加速進行金融整併,必須雙管齊下。

一來民營銀行必須積極推動具國際水準的公司治理制度,使其「機構化」, 解除大眾對於「財團化」的疑慮。另一方面,我們也期許,政府能勇於釋出公營銀行,做為金融整併的「觸媒」,推動公、民營銀行整併,讓台灣的銀行壯大,真正邁向國際化。

目前服務業在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已佔七成,其中有一大部份是金融服務業創造出來的。因此,有了強大、健全且有效率的銀行業,不只能協助其他產業的紮根茁壯,也將使經濟得到充分活水的灌溉,GDP將有更好的成長,台灣的經濟發展也將邁向更蓬勃成長的契機。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蔡先生是富邦金控董事長。



◆ L型復甦的經濟夢魘

【工商社論】 2008-08-11 工商時報

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克魯曼(Paul Krugman)日前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欄文章指出,未來美國經濟不會有V型復甦,而是會在底部徘徊一段長時間的L型復甦;房地產價格持續下滑、失業率攀升、消費者信心劇降等經濟夢魘很可能要拖到2010年甚至更晚。克魯曼對美國經濟的悲觀論調,已逐漸成為國際經濟專家主流看法,這也顯示全球經濟可能受到美國經濟長期不景氣的影響而陷入成長大幅減緩的困境。

美國這一波經濟不景氣最早是源自於去年7月爆發的次級房貸風暴,儘管信奉自由市場機制的美國政府及聯準會不顧過度干預市場的批評,扮演救火隊角色,採取前所未有的強力救市措施,希望紓緩次貸風暴對金融市場的衝擊,但次貸危機仍快速蔓延到正常房貸市場、債券市場、企業貸款、各類信用貸款市場乃至海外金融市場,不僅房貸機構、投資銀行及商業銀行受傷慘重,而且連保險業者及其他金融機構均受到拖累,可以說是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最大金融危機。上月美國房地美及房利美兩大房貸機構傳出鉅額虧損,引發金融市場的劇烈動盪。「二房危機」逼使美國政府促請國會通過3,000億美元的紓困方案,也凸顯出新一波金融風暴的方興未艾。前聯準會主席葛林史班日前在「金融時報」撰文警告,在這一波金融危機結束之前,還會有更多銀行、金融機構要靠政府紓困,才能免於破產。

在2000年網科泡沫崩潰後,美國房市一直是支撐高達70%美國GDP的民間消費的最大動能,克魯曼指出,從2000年至2006年美國加計通膨因素調整的實質房價上漲超過70%,其後雖然一路下滑,但目前實質房價仍比2000年高出30%以上。參考1980年代末期洛杉磯房市泡沫的調整經驗,這波房價下跌至少要到2010年或者更晚才會觸底。另外,也有很多專家認為,如果以1990年代日本房市泡沫調整經驗來看,美國房市泡沫調整期可能拖得更長,這也意謂L型的底部將是漫漫長夜。

美國股市近月來節節下挫,更加深經濟長期衰退的憂慮。美股從去年1萬4千多點的歷史新高跌到最近的1萬1千多點,跌幅接近2成5。從歷史經驗來看,二次大戰後美國歷經9次熊市,平均跌幅31.6%,最大跌幅49%。而以2000年網科泡沫崩潰為例,熊市歷時900多天,跌幅達49%。相較之下,這次金融危機規模之大,影響層面之廣泛,均為歷年罕見,美股可能受到的衝擊更甚以往,現在股價還有繼續向下大幅修正的風險。假若美股不能止跌,可能進一步加劇金融市場的波動,金融危機乃至經濟不景氣可能會持續更久。

國際油價高漲亦增加美國經濟的變數。去年下半年到今年7月初國際油價飆漲超過1倍,引發全球強大的通膨壓力,也導致經濟停滯膨脹的問題。儘管最近油價從高峰大幅下滑,但是,這波油價下跌的主因是反映美元短期走強,以及美國等主要工業國家經濟走緩,原油需求持續下降,這也是經濟停滯膨脹的一個調整過程,並非利多因素。相反的,因為石油供需失衡問題日益擴大及美元長期貶值趨勢,美國及全球經濟的短暫復甦,乃至突發性的地緣政治危機,都可能觸發新一波的油價飆漲,此一變數也可能拉長L型復甦的底部。

無論從那一個角度來看,台灣都無可避免會受到美國經濟變化的影響;美國陷入L型復甦對當前已處於內外交迫困境的台灣經濟顯然極為不利,尤其,台灣歷經長達8年的經濟虛耗,體質極差,如果馬政府拿不出一套強有力、有長效的經濟因應方案,「馬上漸漸好」的期待恐怕還是要落空。要打破L型復甦的經濟夢魘,請馬政府速速展現應有的魄力與行動吧!

fsj 提到...

保護主義捲土重來 美加將勘北極圈搶油

* 保護主義捲土重來
* 戰火波及 俄股匯市跌跌不休
* 美元 漲至六個月新高
* 消費停滯 美低迷將持續至明年
* 製造業爭霸 中國明年變老大
* 歐商減大陸投資 轉戰東歐
* 十家泰國台商 將回台上市
* 知足經濟 帶動以物易物
* 搶原油 美加下月將合作探勘北極圈大陸棚

◆ 保護主義捲土重來

【倪伯嘉】2008-08-12 中國時報

最近發生的一些國內外全球貿易新聞,乍看下似無關連,但都意味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又凌駕於自由貿易市場機制之上。如此國際貿易秩序的轉變,正逐漸衝擊你我每個人的生活。

七月底在日內瓦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小型部長會議」,各會員嘗試突破談判七年卻苦無進展的「杜哈發展議程」僵局。由於歐美先進國家與印度、中國等開發中國家,皆不願真誠進行農業貿易自由化改革,歹戲又在相互指責聲中不歡而散。會後學者即在報章撰文嘲諷各國參與貿易談判官員,這次可真鬆了一口氣,相互感謝對手的立場夠堅定,讓彼此回國後皆能對選民有所交待,還可繼續抱守保護主義無需開放市場。受苦的還是窮到只有初級農產品可創匯的低度開發國家,仍舊無法打入歐美市場與受補貼的富國農產品競爭,繼續在全球貿易市場被邊陲化。

WTO多邊貿易談判受挫,總讓人聯想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將順勢而起成為熱門選擇,但FTA卻仍難敵貿易保護主義。八月六日美國布希總統與南韓李明博總統在首爾高峰會共同表示,將續爭取美韓FTA獲得兩國國會批准。但就在今年,牛肉政治風暴已讓李明博統治威信大失,反對黨正蘊釀期待更大的爭議。四月份布希將美國與哥倫比亞FTA送交國會批准,也遭到眾議院擱置變相罷審的命運,即便哥國已是美國在南美的最後盟邦,也無法以外交利益說服反對自由貿易且居國會多數的民主黨議員。

倘若美韓國會有足夠票數支持,何以草簽一年餘仍遲未解決?還得需勞駕總統作外交辭令宣示?原因就在貿易保護主義陰影已籠罩兩國民意,普遍懷疑自由貿易所能帶來的利益,恐懼競爭所將帶來的失業衝擊。美國民意對FTA疑慮甚至已嚴峻到民主黨黨內初選,希拉蕊與歐巴馬競相主張要與加拿大、墨西哥重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否則美國考慮退出該協定。

台灣對外貿易談判最敏感議題就是稻米市場開放。近日媒體報導全球糧荒導致國際米價大漲,台灣稻米今年上半年外銷歐美加等地區六、六三四公噸,暴增近卅倍。台灣稻米在全球市場物美價廉,獲國際糧商青睞。但長期歷史真相則是,全球稻米僅有不到七%的產量被跨國貿易,相對小麥玉米其他穀物而言,是不合理的偏低。

日韓台等國長期聯手抗拒稻米開放進口,美國提供稻米補貼急欲打開海外市場,稻米貿易總是談判桌上老議題。但在能源危機導至全球糧食價格高漲後,稻米保護主義竟變相繁衍到中、泰、越、柬埔寨、印度、印尼、巴西等產米國,紛暫停稻米出口,國際米價飆至歷史高點。今年初,海地、埃及、象牙海岸,也就發生了民眾為搶購食米的暴動。

聯合國統計分析,全球稻米產量實足以盛滿每一張碗,前提是完全自由進出口貿易。台日韓將進一步開放稻米進口視為政治禁忌,產米國也藉由管制出口賺取更多利益;各國距離自由貿易理念太遠,偏偏又貼近保護主義的誘惑太近。或許台灣好米才有機會走出去。

就在今年,貿易保護主義幾乎迷惑各國政府對市場機制信仰。在石油、糧食、原物料價格高漲引發停滯性通貨膨漲壓力下,復以美國房貸、股市等未爆彈不知何時移除之際。要各國政府支持充滿不確定利益的自由貿易,需彼此高度共識智慧,但這就是WTO談判最欠缺的。但若相信貿易保護主義可帶領大家平穩過渡的全球經濟新挑戰,恐怕挑戰只將越演越烈。

(作者為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經貿組博士,現任我駐外人員)

※ 呼應本系列主題



◆ 搶原油 美加下月將合作探勘北極圈大陸棚

法新社╱鄭詩韻 2008-08-12

(法新社渥太華十一日電)美國與加拿大今天宣布,兩國將合作蒐集北極大陸棚的科學資料,這是兩國為鞏固對這塊可能蘊藏豐富石油區域的主權,所進行的部分行動。

加拿大自然資源部長龍恩表示,美加兩國將從下個月開始,聯合研究北極圈西部的海底大陸棚。  約在九月八日左右,加拿大海岸防衛隊的破冰船「路易聖羅倫號」,將在加拿大與阿拉斯加北部的波弗特海與美國海岸防衛隊的「希利號」會合,展開為期三週的聯合行動。

龍恩在聲明中說:「透過與我們鄰邦美國的合作,我們將把科學與金融資源擴大到極致,並且蒐集重要資料,作為加拿大預定二零一三年前呈交聯合國資料的一部份。」

加拿大將於二零一三年底前,對聯合國呈交有關大陸棚範圍的資料。

數天前,加拿大代表已將加國與丹麥針對北極圈東部的研究結果呈交給聯合國,這是加拿大將北極圈領土從目前的兩百海哩(三百七十公里)進一步擴大的部分行動。

上週龍恩表示,加拿大與丹麥的這份研究,判定羅蒙諾索夫洋脊與北美及格陵蘭板塊相連,直接挑戰俄羅斯宣稱擁有北極圈大部地區的說法。

龍恩說,擴大的部分可能讓加國增加一百七十五萬平方公里面積、約等於三個法國的領土。

美國國務院的聲明說,美加的研究合作,將「協助兩國定義北極海的大陸棚」,希利號將負責繪製海床地圖,路易聖羅倫號則將判定沉積物的厚度。



◆ 戰火波及 俄股匯市跌跌不休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路透莫斯科十一日電】 2008.08.12

俄羅斯與喬治亞爆發軍事衝突重創投資人信心,俄國股、匯市11日聯袂大跌,股市主要指數開盤重挫逾4%,接近兩年低點,俄國央行更被迫進場干預,穩定盧布匯價。

投資人爭相軋平盧布的多頭部位,使得盧布對歐元與美元的一籃貨幣11日應聲大貶1.6%,從前市的29.6盧布跌至30.1盧布。

俄國股市RTS美元股價指數11日開盤數分內便暴跌4.3%至1,679.32點,跌到2006年11月以來最低,隨後跌幅才縮小0.75%。盧布計價的MICEX指數開盤亦重挫5.7%至1,282.38點,創2006年9月以來新低。

文藝復興資本公司分析師指出,投資人對俄國原本就已信心不足,上周五爆發的軍事衝突更是雪上加霜,必須等喬治亞危機落幕才能重振投資人信心。

交易員表示,俄國央行持續進場干預布,使盧布匯價維持在一定區間。分析師說,盧布匯價可能已經跌到俄國央行所能容忍的底限。

喬治亞共和國10日已表示希望談和,但俄軍認定喬治亞部隊並未停火,繼續增援謀求脫離喬治亞的南奧塞梯亞與阿布哈茲兩區,並擴大攻擊。觀察家認為,俄國的最終目標可能是推翻支持西方的薩哈希維利政府,扶植新的親俄政權。

分析師警告說,美國的介入可能使喬治亞危機加劇。莫斯科當局明顯認為,維持區域霸權比挽留國際投資人更重要。德國商業銀行分析師羅赫特曼說,這對盧布而言是場「災難」。

俄國股市曾是新興市場優等生,今年來卻已跌掉約三成,國際資金已連續六周撤出俄國股市。分析師指出,先前英石油公司(BP)在俄國的合資企業遇上麻煩,俄國總理普亭突然出言攻擊俄國主要鋼廠Mechel,再加上喬治亞軍事衝突,重創投資人信心。

投資人利益 靠邊站

俄羅斯為了保護在中亞地區的利益,不惜與喬治亞全面開戰,莫斯科當局傳達的訊息相當明確:地緣政治的考量擺第一,投資人的利益請到後面排隊。

俄軍介入喬治亞南奧塞梯亞地區的軍事行動,已讓俄國的股、匯市付出代價。但在豐沛的油元支持下,俄國現在是影響全球市場的資本輸出國,外國投資人對俄國的行為沒什麼發言權。

霸菱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長瓦倫希斯說:「我認為不管外國投資人怎麼想,俄國都將為所欲為。俄國市場已經重要到無法忽視,無論如何,大家都將繼續投資俄國。」他掌管的500億美元資產有8%投資在俄國。

俄羅斯的強硬立場反映了過去十年來俄國經濟的強勁復甦。直到1990年代末期,俄國還極度仰賴西方的貸款過日子,外資甚至可以影響莫斯科的決策。現在,俄國經濟每年以8%的高速成長,外匯存底高達6,000億美元,大可不必理會來自西方的壓力。

這場軍事衝突可能影響全球原油市場,因為喬治亞是裏海油田通往歐洲的關鍵要道。而油價若因這場戰爭上漲,俄國出口石油賺取的外匯就會更多,實力也更加增強。

喬治亞官員10日指稱,俄軍戰機轟炸了從裏海油田連往土耳其海港的輸油管線。掌握這條輸油管30%股權的英國石油公司(BP)表示,正採取措施確保原油繼續輸送。

儘管戰事在上周爆發,但西德州輕原油9月期貨8日大跌4%至每桶115.2美元,11日早盤報115.15美元。北海布侖特原油9月期貨價格8日也重挫至113.33美元,11日一度小漲至113.83美元。

儘管外界對俄國的政治局勢有諸多疑慮,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快速成長的國內市場,仍將繼續吸引外國投資人。俄國前總統普亭1999年對車臣發動慘烈的戰爭,當年俄國RTS股價指數還大漲141%。

一些投資人已把這次的喬治亞危機看成逢低進場的好機會。Prosperity資本管理公司執行長魏斯曼說:「事態演變至此的確很不幸。但這場戰爭對俄國經濟的實際影響,可能微乎其微。」

※ 但也別忘了普丁的權力是建立在什麼之上。



◆ 美元 漲至六個月新高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十一日電】 2008.08.12

美國的經濟問題可能進一步擴散,使全球蒙上陰影,加上國際油價回軟,美元11日對主要貨幣漲至六個月新高,歐元匯價可能已到達反轉向下的臨界點。

瑞士銀行駐新加坡分析師戴維斯說:「美國以外地區的經濟數據持續惡化,加上油價回跌,造成美元走強。」

衡量美元對六種主要貨幣匯價的美元指數(dollar index),11日一度大漲0.5%至76.232點,創六個月新高。美元對歐元匯價8日突破1.5美元價位後,11日又升抵1.4907美元兌1歐元價位。美元對日圓11日最高漲至110.39日圓。

歐洲央行(ECB)上周直言歐洲經濟正在走弱,也讓投資人措手不及。歐元區經濟疲軟將使歐洲繼續升息的機會大減,商品價格大跌使原物料出口國貨幣的吸引力降低,共同促成美元全面回強。

分析師表示,隨著歐元區陷入衰退的風險加深,歐元本周甚至有可能跌破1.45美元。歐洲央行總裁特里謝上周釋放的訊息顯示,歐元區不但缺乏升息空間,還有可能在明年開始被迫降息,進一步打擊歐元匯價。

分析師說,全球經濟明顯放緩將使通膨減速的機率大為提高,這使特里謝沒有理由擔心通貨膨脹會再度竄升。ING金融市場公司分析師布津斯基說:「我們傾向認為通膨壓力將會消退,歐洲央行住早在明年就有降息的空間。」

分析師表示,澳元、紐元等貨幣在今年上半年的強勁漲勢是熱錢推升,一旦出現意料之外的匯損,或者升降息的趨勢改變,這些資金就會大舉撤退。

巴黎銀行分析師估計,一旦英鎊對美元匯價跌破1.945美元支撐點,就會在幾周內下探1.85美元。英鎊對美元11日在紐約早盤跌至1.911美元。



◆ 消費停滯 美低迷將持續至明年

【陳文和/綜合十一日外電報導】 2008-08-12 中國時報

財經新聞媒體「彭博社」十一日公布的訪調分析指出,基於美國經濟活動的最大動能消費者支出大幅縮減,美國有史以來持續最久的消費擴張如今已經畫上了句點,美國當前疲弱不振的經濟情況,將會一直延續到二○○九年。

彭博社據一日至八日間對五十名經濟學者進行的訪問調查推測,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已經瀕臨衰退,今年下半年僅能達到○.七%的經濟成長率,只有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的半數。

退稅效應第四季會冰消瓦解

自從一九九二年以來,對經濟發展功不可沒的美國家戶支出均呈每季成長的走勢。然而,彭博社預測,隨著退稅效應逐漸煙消雲散,加以薪資所得調幅跟不上通貨膨漲率,而資產價值又大幅貶抑,美國今年最後一季的家戶支出將會停滯不前。

美國七至十二月的消費支出成長率可能僅達○.六%;而今年前三季則因有近七百八十億美元的退稅款協助支應一路飆漲的油價和物價,平均消費支出成長率達一.五%。

支出減少的原因之一,在於家戶收入受通膨影響而致荷包縮水。據美國勞工部指出,扣除通膨之後,美國六月分實質平均薪資負成長○.九%,創下二○○五年以來最大跌幅。而過去十二個月期間的實質平均薪資負成長率更達二.四%。

紐約「穆迪投資人服務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隆斯基指出,美國的消費者已經左支右絀,經濟持續低迷的走勢可能讓潛在的突圍力道難以招架。

經濟分析家指出,美國總統布希二月簽署的一六八○億美元振興經濟方案項下的退稅措施,對於經濟發揮的效應將會在第四季期間冰消瓦解。

通膨壓力可望因此稍獲紓解

經濟學者預測,美國二○○九年經濟成長率會持續走低,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將只有一.五%,較預期的二○○八年GDP年增率一.六%小幅滑落。而上個月經濟學家們還推測,明年的經濟成長率可達一.七%。

至於未來一年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機率,則從四月間七○%的預期值,遽降為當前的五一%。

不過,通膨壓力可望因經濟成長趨緩稍獲紓解。今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將上升四.三%、創下一九九○年以來的新高後,明年第三季結束時將回落至二.五%。

而明年初美國的失業率將由當前的五.七%升至六%,創下五年來的新高紀錄,且明年前九個月都會維持在這個水平。全美支薪人數七月分持續第七個月縮減,今年間遭解僱者已達四十六萬三千人。



◆ 製造業爭霸 中國明年變老大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08.08.11

搶走美國百年王位
金融時報:較預期提早4年

金融時報報導,隨著美國經濟加速減弱,中國將比預期時程提早四年,明年就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製成品(manufactured goods)生產國。

根據美國經濟顧問公司Global Insight提供給金融時報的數據,中國2009年將生產全球11兆7830億美元加值產出製成品當中的17%,美國只占16%。

去年時,美國仍然以20%的占有率獨占龍頭地位,第二位的中國還以13.2%遙遙落後。

設於華盛頓的全美製造商協會會長恩格勒淡化這項估計數字的影響,他說,中國的規模龐大,超越美國是「不可避免」的事。「這應該是健康的發展,因為這表示全球最大國家可望維持政治安定,繼續為美國提供出口與投資的機會。」

遲至去年,Global Insight的經濟學家尚預測美國會維持世界最大製成品生產國的地位直到2013年,但今年與明年大幅下修生產數字,可能讓美國提前讓出寶座。

這項數據也凸顯中國的製造導向經濟近20年來的突飛猛進。1990年經濟改革開始發威之前,中國的製成品只占全球的3%。

2007年時,製造業雖僅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7.5% ,但零售、通路、運輸與通訊等規模更大的服務業,都對製造活動有很深的依賴。

製成品占有率飆升
重新搶回千年前龍頭寶座

根據經濟史家的說法,預期中的改變將終結美國在世界製造業的100年主宰優勢,中國則重新奪回1840年以前長達1800年的龍頭地位。在1840年產業革命之後與美國崛起之前,英國曾是世界最大製造國。

Global Insight把國內外公司在本國的製造活動,都列入加值產出 (value-added output)。從個別公司測定營收的「毛產出」扣除購買原料、零件與服務等各項input費用後,就獲得加值產出的數據。



◆ 歐商減大陸投資 轉戰東歐

【經濟日報╱記者陳慧敏/綜合報導】 2008.08.12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大陸勞動力等各項成本上漲,導致歐洲企業減少在中國大陸的投資,轉赴東歐和俄羅斯進行擴張。

歐盟統計,歐盟去年對中國的直接投資(FDI)為18億歐元(約人民幣185億元),遠低於2006年60億歐元(人民幣616.5億元)的水準。不過,歐盟投資俄羅斯從2006年的106億歐元(人民幣1,088億元),飆升至去年171億歐元(人民幣1,757億元)。

羅申美國際 (RSM International)會計師事務所外國直接投資專家兼顧問戴維 指出,歐洲企業正轉投資到俄羅斯、中歐和東歐等國家以取代中國,主要是中國生產成本不斷攀高,包括勞動力成本、水電土地及運輸成本等。

報導指出,許多歐洲國家公司,例如法國辦公設備生產商Samas 和德國耳機生產商森海塞爾 (Sennheiser),已將生產業務遷出中國,原因各不相同,有些是因中國無法保障知識產權問題,有些是中國成本攀高。德國工程師協會估計,高達五分之一的會員企業計劃撤離中國。

經濟觀察報分析,中國正面臨「三缺四漲」的危機,三缺是缺工、缺電和缺地,四漲是油價漲、原料漲、工資漲和租金漲,導致外資企業展開轉移,中國雖提出中西部承接加工貿易的計畫,實際上,外資並未流向大陸中西部地區,而是流向其他開發中國家。

大陸專家提醒,加工貿易直接流向國外,將造成大陸東西部產業內循環的「斷鏈」。



◆ 十家泰國台商 將回台上市

【經濟日報╱記者李淑慧、曹佳琪、王茂臻/台北報導】 2008.08.12

第一橡膠、泰揚國際與Applied DB Industrial三家泰國台商昨(11)日與KGI凱基證券(原中信證券)簽約規劃回台上市、櫃,打響新政府上任以來海外台商回台上市第一砲。泰華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泰揚國際董事長劉秉二表示,至少有十家泰國台商有意回台第一上市櫃或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DR),其中還包括數家已在泰國上市的台資企業。

台灣資本市場訪問團由15家泰國企業組成,昨天早上先出席與凱基證券的簽約記者會,下午拜訪櫃買中心,今日將先後拜訪證交所與金管會。包括劉秉二與多家泰國台商表示,將利用今天與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見面的機會,爭取海外台商回台上市的稅賦優惠。

第一橡膠董事經理林朝坤、泰揚國際董事長劉秉二與Applied DB Industrial首席營運長王青峰,昨天與凱基證券簽訂第一上市櫃意向書,先以上櫃為目標。據了解,第一橡膠與Applied DB Industrial預計今年底前登錄興櫃,泰揚國際計劃明年初登錄興櫃。

櫃買中心表示,上述三家企業都是泰國當地知名企業,Applied DB Industrial是泰國精細化工及塑膠、橡膠產業的主要廠商,是全世界前五大接著劑國際品牌代工廠及泰國前五大電線電纜公司塑膠粒供應商;第一橡膠為泰國汽機車橡膠製品零組件重要供應商;泰揚國際則是泰國前三大水果冷凍和真空乾燥製造商。

據了解,已有九家泰國台商表達回台掛牌的意願,其中有部分公司市值超過新台幣百億元,扣除上述三家已簽約擬上櫃的台商外,還有兩家有意回台上市櫃,其餘四家企業則有意回台發行TDR,目前暫定一家在OTC掛牌,三家將在證交所掛牌。

凱基證券總經理曾錦隆昨天表示,海外台商返台上市不僅是鮭魚回流,更是衣錦還鄉。他說,很多台商在海外努力打拚,凱基證券希望將「好的東西引介回台灣,與台灣人分享」,扮演橋樑的角色。



◆ 知足經濟 帶動以物易物

【經濟日報╱記者 王皓正】 2008.08.12

以「一根迴紋針換到一棟房子」的凱爾麥唐諾,帶起全球網路以物易換的風潮;反觀台灣,網路「以物易物」這種不用掏錢,而是拿出閒置物品來交換所需的互助行為,在目前通貨膨脹日益嚴重的情況下,逐漸受到網友的青睞。

三、五年前,精明的人會上網查詢是否有便宜的二手貨,或者是去各大電子商務網站進行比價,現在精打細算的網友則知道,以物易物是個更經濟的作法。

用「以物易物」方式,不只分享資源,還是最佳的抗通膨行動。因為網路,一下子就能讓許多人分享彼此的需求,就算只是用一本二手書換到一張CD,都是積極活出「知足經濟」新生活。

例如以往民眾也許因為衝動消費,讓起居室成為閒置品倉庫;在網路以物易物,閒置品將能再度成為「資金」,把以前浪費的錢拿回來。

例如在奇集集網站,有一位Jeremy網友,因阿姨長年居住在國外,請他代為處理租屋的事宜,Jeremy利用網路刊登租屋廣告,雖然回信、來電者不少,但房客看後,都抱怨房間沒有傢俱,所以遲未成交。

由於阿姨也不願多付成本,Jeremy決定透過網路以物易物,慢慢換到書桌、電腦桌、電視,甚至床墊都是跟朋友一起到網友家換來、搬來的,也因增添傢俱及加購冷氣,阿姨的房子很快就租出去了。

當中有一天Jeremy本來想用一台自己很少用的PDA,換一台腳踏車來運動,同時看到一位網友想用電視交換腳踏車。由於阿姨家也缺電視,於是Jeremy拿PDA去換腳踏車,再用腳踏車換到電視。

目前Jeremy在網路上,已陸陸續續以物易物超過100次了。

fsj 提到...

中國將發展自己的資本主義?

* 薩米爾‧阿敏﹕中國將發展自己的資本主義
* 誰統治世界 他最先知道
* 停戰了 俄股匯市放煙火
* 歐資轉向 俄與中東歐取代中國
* 標普:美帶衰 亞洲經濟明年2Q才轉好
* 大陸結匯狀況多 台商跳腳
* 我擬以台澎金馬名稱 洽簽FTA

◆ 薩米爾‧阿敏﹕中國將發展自己的資本主義

【聯合晚報╱記者黃朗倩/台北報導】 2008.08.12

第三世界論壇理事長薩米爾‧阿敏今天在浩然基金會與天下雜誌邀請下,就「翻轉全球化的新力量」為題發表專題演講,薩米爾談到中國在現代社會定位時認為,中國累積龐大的科技技術基礎,以及成熟的政治制度模式,中國發展類似西方的資本主義時,有足夠能量可以快速發展現代化、科技化,中國現代化隨著傳統哲學思想詮釋,讓中國有力量得以發展屬於自己的資本主義道路。

帝國主義剝削 持續進行中

薩米爾認為,資本主義等於帝國主義,就是世界上部分的人剝削部分的人累積財富的過程,而帝國主義是一直持續的狀態。以目前各種全球化運動也如同一種剝削發展,共同點就是趕上追求經濟發展捨棄平等發展。

從薩米爾的觀點,資本主義等於帝國主義一體兩面,資本累積形成,都是剝削社會勞工,加上掠奪方式累積。此乃傳統經濟學忽略的方式。而這樣的剝削低階勞工就是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不斷擴張的發展。

但工業革命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結果是農業社會被逐漸摧毀。雖然1860年代以後,大部分人民生活有改變,中產階級出現,同時也開始軍隊現代化後,政治人物瓜分剝削結果後,社會產生不平等,財富分配不平衡。隨著西方世界國家軍隊向外擴張,也讓中產階級也跟著軍隊擴張到各地發展。

二次世界大戰後,不少國家如印度、印尼等人口眾多國家開始對帝國主義進行反動,創造一個新階段。反動的結果是現在的全球政治勢力結構,第一北南分歧,第二是邊陲國家也產生質變。

所謂邊陲國家就是如同印度、中國等這些在19世紀到20世紀受到帝國主義侵襲的國家。對傳統的帝國主義者來說,隨著資本主義需要的市場,未來重要的帝國主義重視的市場就是超過六億人口以上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將決定市場價格。這也是何以會有各式區域聯盟。

而隨著邊陲國家不斷帶給軸心國家挑戰及壓迫時,就會帶給軸心國家壓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源大量被運用。這時有東西對抗,核心與邊陲對抗。但隨著1980年代以後科技革命,使得邊陲國家也帶來經濟力上反動,造成傳統帝國主義軸心國有很大的壓力。

邊陲國難均富 未來的世界問題

薩米爾認為,從過去歷史來說,邊陲國家在發展經濟同時,並未真正移植傳統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制度結構,在西歐長期以來建立一個技術官僚維持中產階級利益,但邊陲國家發展經濟卻沒有學習這樣制度,也造成邊陲國家發展經濟同時,無法產生真正的均富,這也將造成未來的世界問題。

而軸心國,也就是傳統資本主義國家,為能夠保護自己地位,藉由下面五種方式,維持優勢。第一藉由所謂的智慧財產保護達到控制技術運用的力量;其次是自然資源的壟斷,藉由軍事力量來保住自己享受的資源;第三則是金融機構來控制資金;第四則掌控媒體與通訊;第五則是殺傷性武器發展壟斷。從最近伊朗事件可以看出,聯合國控制殺傷性武器擴張只保護已經發展的國家,如同美國在這方面不斷禁止非自己盟友發展。



◆ 誰統治世界 他最先知道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 2008.08.12

來自法國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家薩米爾.阿敏 (Samir Amin)是近代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同時也是全球化問題的專家。

現年77歲的薩米爾.阿敏,從80年代擔任聯合國「未來非洲戰略局」主任開始,就擅於用另一種眼光看待全球化,剖析全球資本主義下的經濟體系背後的隱藏邏輯,除了解讀「是誰統治世界?」並提出各國產業和農業該有的另類回應。

薩米爾.阿敏1931年出生於埃及開羅,父親是埃及人,而母親是法國人,所以他在埃及法國學校取得高中文憑後,於1947年就赴法國巴黎求學,先後取得政治學、統計學和經濟學學位,但他曾在自傳中,坦承因過度投入社會運動,而無法花太多時間在課業。

1957年埃及總統納瑟施行「大計劃」政策時,曾延攬薩米爾.阿敏擔任顧問一職,直到1960年代,非洲各國獨立運動崛起,他則是背後重要的獻策者。

薩米爾.阿敏擅以「中心」和「邊陲」的概念來解釋世界經濟體系,另外,他在批判帝國資本主義剝削的同時,也對殖民地或第三世界國家「前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歷史有深刻研究,尤其是非洲和中國,是他長期關注的重點。近年來,薩米爾.阿敏積極投入從「反全球化」到「另類全球化」的國際串聯,並自2001年起,他幾乎每年都會參與世界社會論壇 (WSF),並發表重要演說或報告。



◆ 停戰了 俄股匯市放煙火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綜合十二日電】 2008.08.13

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12日下令停止在喬治亞的軍事行動,激勵俄羅斯股匯市強勁彈升,盧布匯價更創下七年來最大單日漲幅, 顯示投資人仍未看淡該國的投資前景。

麥維德夫表示,俄羅斯在喬治亞的軍事行動已達成目標。俄羅斯股市Micex綜合指數12日盤中勁揚2.6%,成為1,449.11點,但該指數今年來跌幅仍達22.6%。

盧布兌美元匯價12日也大漲1.2%,成為24.1447盧布兌1美元,是2001年1月以來最大單日漲幅;盧布也攀至35.9122盧布兌1歐元。俄羅斯8日與喬治亞爆發戰爭後,股市一度跌至22個月的低點,盧布也滑落至三年來最低價。

倫敦Uralsib財務公司交易部主任李默說:「麥維德夫決定停止戰爭,激勵投資人搶購俄羅斯股票。一些原本在場外觀望的機構投資人,在停戰消息傳出後,立即重回市場。」

俄羅斯軍隊11日深入喬治亞,控制該國大部分地區。喬治亞總統薩哈希維利說,領土遭俄軍切成兩半。麥維德夫12日在國家電視台發表聲明說:「侵略者已遭懲罰,在喬治亞南奧塞梯亞和阿布哈茲地區,俄羅斯已能確保維安人員與僑民的安全。」

木星新興歐洲機會基金經理人夏夫坦表示,這場戰爭對俄羅斯經濟基本面、企業獲利沒有太大影響,俄羅斯市場仍是買進機會。

俄羅斯10年前出現金融危機時,經濟依賴外國貸款和外來投資,但今日情勢已大為改觀。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已蓄積雄厚的財力,俄羅斯目前外匯存底高達6,000億美元,經濟年成長率超過8%。

不過,投資俄羅斯也並非毫無隱憂,負面因素包括政治力介入企業、人治可能超越法治。

轉任總理的普亭最近指控,礦業大廠Mechel操縱價格,導致該公司股價狂跌。



◆ 歐資轉向 俄與中東歐取代中國

【林克倫/綜合報導】2008-08-13 中國時報

隨著中國勞動力與運輸成本不斷攀升,歐洲企業開始大幅減少對中國的投資額,並將目標轉向中歐、東歐與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對外投資出現兩頭壓寶的雙保險布局,顯示外資對中國製造優勢的看法轉趨保守。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去年歐盟對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額(FDI)僅廿七億美元,遠低於○六年的九○億美元。而歐盟對俄羅斯投資,則從○六年的一六○億美元飆至二五六億美元。

歐洲企業將對外投資由中國逐步轉向俄羅斯與中東歐的原因複雜。「許多歐洲企業現都避免將製造基地全壓寶在中國,開始尋求分散風險」,羅申美國際(RSM International)會計師事務所外國直接投資專家兼顧問巴特烈指出,「基於運輸成本考量,在歐洲生產外包業者眼裡,中歐與東歐已取代中國成為理想選擇。」

中國對智慧財產權保護不足、勞動成本急速攀升等原因,都讓歐洲企業打算提前離開中國,例如法國辦公設備生產商Samas與德國耳機生產商Sennheiser,已將生產業務遷出中國。

經濟專家則表示,外界勿過度解讀特定一年的外國直接投資數據,但外資趨勢確實顯示,歐洲企業對中國的投資額,明顯少於巴西、俄羅斯與印度等三個「金磚四國」,例如歐洲企業對印度的投資額就從○六年的卅七億美元飆升至一六○多億美元。

代工生產強調將本求利,「原期望在中國投資的企業,現都開始調整生產基地佈局」,安侯建業(KPMG)新興市場主管高梅斯指出,「像印度這類原認為只適合投資服務業的國家,歐洲企業現赫然發現,轉投資製造業其實也有利可圖。」

在地化供應也是企業分散中國製造風險原因。知名運動用品商愛迪達(adidas)傳出將削減在中國的投資規模,該公司回應說在中國的絕對產值不會下降,但會增加全球其他地區的產能。部分美國企業也開始將中國工廠撤回墨西哥,希望降低高昂的海運成本。

然歐洲企業降低對中國投資額,不代表外資全看壞中國經濟。中國商務部公布今年一至六月外商直接投資額(FDI)高達五二三億美元,較去年同比大增四五%;六月FDI為九十六億美元,同比成長約四五%,不過,一至六月同比外商投資新設企業家數則下滑廿二%,六月分同比更下滑廿七%。專家認為,此說明外商依舊看好中國市場,且投資方向正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或高新技術產業。



◆ 標普:美帶衰 亞洲經濟明年2Q才轉好

【陳碧芬/台北報導】 2008-08-13 工商時報

標準普爾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Subir Gokarn昨日表示,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第1季的經濟走勢,真的很難讓人樂觀預期,尤其是來自美國經濟衰退和通膨壓力,加上亞洲各國政府與央行的處理對策,近期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勢必要往下調,亞洲地區主要出口市場的美國,今年第4季和明年第1季都會出現負面走勢,「這是最糟的預期。」

幾乎近期發生的負面因素,都可能感染台灣,包括油價和原物料價格帶來的高通膨,美國經濟衰退和消費疲軟,央行的緊縮貨幣政策不利於民間投資等,標普預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為3.9%至4.4%,2009年則更低到3.7%至4.2%;CPI部份,今年居於3%至3.5%之間,2009年在基期較高下,則可降到2%至2.5%。

Gokarn昨天在亞洲電話記者會上指出,總經轉為負向走勢是全面性現象,所幸亞洲地區的成長展望,仍有穩定的基礎,他認為各國政府和央行要穩住局勢,不要坐視潛在危機的發生。

Gokarn認為,亞太國家所幸沒發生信用危機,流動性仍穩定,若各國能就接續政策上適當選擇,當可撐到明年第2季美國景氣復甦。



◆ 大陸結匯狀況多 台商跳腳

【經濟日報╱記者陳慧敏/台北報導】 2008.08.13

大陸實施進出口企業的出口新結匯流程辦法滿一周,台資企業抱怨連連。因地方上的銀行、海關和外匯局行政實務流程趕不上政策,不少台資企業的外匯被卡在待審查帳戶多日,等於結匯時間拖長,增加台資企業的資金壓力。

中共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期在官方網站公告,該局旗下的中國外匯管理雜誌社針對「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辦法」和「企業貨物貿易項下外債登記管理通知」實施後,進出口企業和銀行遇到問題和疑義很多,將在25日針對企業和銀行舉辦培訓班,並徵詢反饋的政策執行情況和意見。

中共外匯管理局、商務部和海關總署日前共同發布「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辦法」4日正式實施,規定外匯必須先進入待審查帳戶,由企業提供海關電子口岸IC卡,確認與出口貨物量總額相等,才能准予將美元貨款結匯成人民幣。

此結匯新辦法實施滿一周,已引發台資企業抱怨連連。一位長三角電子企業財務長指出,海關電子口岸IC卡的資料未能及時更新,當企業拿著海關電子口岸IC卡到銀行結匯,銀行連線海關資料,就無法顯示已完成的出口貨物額。紙本的出口報關單卻是出口一個月後才能退到企業手中,導致客戶貨款明明已匯入待審查戶頭,卻拖延多日無法結匯。

這位財務長抱怨,大陸銀行銀根緊縮,台資企業原本資金壓力就大,如今,結匯又耽擱多日,等於間接增加資本壓力。

至於預收貨款計算方式,昆山漢邦顧問管理公司總經理李仁祥說,當地海關口頭承諾,預收貨款是以上一年度出口收匯總額的5%計算。不過,銀行方面去刷該企業的海關電子口岸IC卡,卻顯現不出此筆結匯額度,企業只能急跳腳。

李仁祥說,目前台資企業的隱憂是10月1日將正式實施,延付貨款90天內要結算匯出的規定。但台資電子大廠,如鴻海等在大陸均採取半年票期,屆時台資企業將面臨國外採購90天內要結算延付貨款,在大陸供應鏈卻仍未進帳,將產生新的資金壓力。



◆ 我擬以台澎金馬名稱 洽簽FTA

【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台北報導】 2008.08.13

世界貿易組織(WTO)杜哈回合談判破裂,區域雙邊貿易協定(FTA)風起雲湧,經濟部研擬我國對外簽署FTA策略,將以T.P.K.M(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加入WTO的模式,積極與新加坡、美國以及日本展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藉此避免我國遭到邊緣化的命運。

經濟部昨(12)日召開國際經貿策略小組會議,經濟部長尹啟銘表示,在對外洽簽FTA時,必須正視中國大陸在全球的定位,再以產業發展的觀點訂定全球布局的策略。

WTO杜哈新回合談判破裂,對簽署FTA仍一籌莫展的台灣而言是一項警訊,經濟部官員說,不少WTO會員對新回合談判的前景相當悲觀,認為要積極推動FTA,促進全球貿易更進一步自由化。

經濟部目前正積極研擬對外簽署FTA的策略,以美國、新加坡以及日本為首要推動對象,據了解,一直困擾我國對外簽署FTA的名稱問題,目前政府定調為以WTO模式推動洽簽工作,即以T.P.K.M.的名稱,與新加坡、美國以及日本洽簽FTA。

相關官員表示,新加坡曾經是最有希望與我國展開FTA談判的非邦交國,由於新加坡貿工部長楊榮文於2001年10月上海亞太經合會(APEC)時,向當時擔任經濟部長的林信義主動提及雙方洽簽FTA的提議,星方同時表達希望我國能夠以Chinese Taipei的名義展開談判作業。

不過,由於當時我國尚未正式加入WTO,並未立即展開洽簽工作,但隨後我方也提出中華民國、台灣等五個名稱,透過駐外館處表達可以與星方洽簽,但在2002年4月時任中共外經貿部長的石廣生公開以「誰與台灣洽簽FTA,就是自找麻煩」的恫嚇下,台灣與新加坡甚至其他國家的FTA洽簽工作,一直停頓迄今,毫無進展。

fsj 提到...

全球經濟軟趴趴 等油價來救

* 全球經濟軟趴趴 等油價來救
* 次貸還在燒 估計損62兆
* 美國上月CPI年增率 攀17年新高
* 大陸工業生產增幅 一年半新低
* 大陸熱錢 落跑280億美元
* 美穀物急跌又急漲 大宗物資業採購 大洗三溫暖
* 化解窮人糧食危機 印度最夯吃老鼠

◆ 全球經濟軟趴趴 等油價來救

【聯合報╱編譯吳國卿/綜合外電報導】 2008.08.15

次貸風暴肆虐剛滿周年,全球經濟在經歷大蕭條以來最動盪不安的時期後,呈現滿目瘡痍的景象,從美國、歐洲到亞洲的世界主要經濟體都瀕臨衰退邊緣,且展望悲觀,經濟學家現在寄望原油等商品下跌能帶來些許的緩衝。

近日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全球主要國家的經濟都明顯轉弱,證明房市泡沫破滅、信用風暴以及油價飆漲等連串危機,已對經濟造成實質傷害。

上月底公布的美國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勉強維持1.9%的成長率,但主要是獲得政府退稅刺激方案的加持,預料第三季將大幅減弱。六個月前似乎與美國分道揚鑣的歐元區經濟,第二季的表現更差得出奇;13日公布日本第二季GDP負成長2.4%,則已踏出衰退的第一步。

國際貨幣基金(IMF)把低於3%的世界經濟成長率視為衰退,該基金上月17日預測全球經濟2008年將成長4.1%,2009年將成長3.9%,兩個數字都低於2008年第一季的4.5%。不過,許多民間經濟學家和投資人認為,這些預測太過樂觀。

美林公司8月作的調查顯示,全球基金經理人對次貸風暴一年後的世界經濟展望普遍悲觀。近四分之一的經理人認為,世界經濟已陷入衰退;而有近半數的經理人則預期,世界經濟未來12個月會陷入衰退。

許多人也認為,美國除了退稅方案外,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從信用危機以來已大幅調降利率、動用緊急融資和採取其他紓困作為,未來的政策操作空間已經有限;長期保持極低利率的日本央行也陷於同樣的困境。相較之下,面對來勢洶洶的經濟萎縮,歐洲政府和央行必須採取更積極的刺激成長作法。

儘管經濟減緩已明顯反映在投資與消費緊縮,近日原油和其他商品價格下跌卻帶來一線希望。油價自7月初每桶逾147美元的高峰,到8月14盤中的116.48美元,跌幅已超過20%,其他商品也全面大跌,使經濟陷於停滯性通膨的疑慮大為紓解。

如果商品價格持續下跌,企業可望對未來營運保持信心,並避免大幅削減薪資,主要經濟體才能避免躲過最糟的衰退情況,也許到今年底一切就能開始好轉,因此油價可能是世界經濟未來的關鍵。



◆ 次貸還在燒 估計損62兆

【聯合報╱編譯彭淮棟/報導】 2008.08.15

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及危機引爆的信用緊縮,在全球金融業造成的損失已超過五千億美元(台幣十五兆六千億元)大關,而且分析家認為災情還在蔓延,估計到斷尾時損失總計將逾二兆美元(台幣六十二兆元)。

美國次貸危機造成的信用損失和壞帳害慘全球一百多家主要銀行與證券公司,國際貨幣基金 (IMF)四月估計業者損失合計五千一百億美元,相當於金融業所有損失之半。

但IMF公布估計以來,預測的損失還不斷上升,紐約大學經濟學家預測的額度高達二兆美元。

為抵消壞帳,金融業已集資逾三千五百卅億美元。進一步集資後,目前壞帳和集資之間的一千四百八十億美元差距可望縮小到八百億美元之譜。但問題仍多。

倫敦「KBC金融產品」分析師艾西夫表示,危機不斷蔓延到各種類別的資產,因此很難預測壞帳潮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美國的一大問題是信用體系百廢待舉。

分析家表示,這套信用體系修妥之前,在美國借貸都必須面對偏高的利率,而且房貸、學貸、車貸和商貸等一切貸款都愈來愈難取得。

專家表示,問題有如剝洋←,每剝一層,底下都還有一層,信用市場的緊張還會持續相當時間。



◆ 美國上月CPI年增率 攀17年新高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十四日電】 2008.08.15

美國7月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升抵17年來最高,而上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也高於預期,顯示就業市場依然疲軟,但零售巨人沃爾瑪(Wal-Mart)發布優於預期的財報利多,加上金融股挺升,激勵美股14日早盤震盪走高,道瓊指數大漲百餘點。

零售業龍頭沃爾瑪拜政府退稅政策和降價策略奏效所賜,第二季淨利成長17%達34.5億美元,每股盈餘為87美分,高於市場預期;營收增加10%,達1,027 億美元。沃爾瑪並調高全年盈餘預測,預估年度獲利可望達每股3.43到3.50美元,高於先前預測的3.30至3.43美元。

受此激勵,加上主管當局為提振房市而放寬對房利美與房地美的限制,激勵二房股價分別大漲逾4%,引領金融股勁揚,道瓊工業指數14日早盤上漲131點,漲幅1.1%,報11,664.78點。

美國勞工部表示,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揚0.8%,增幅是市場預估0.4%的兩倍;和去年7月相比漲幅達5.6%,為1991 年元月來最大。扣除食物和能源的核心CPI,增幅則連續第二個月達0.3%;和去年7月比起來增幅達2.5%,雖較溫和,但依然高於Fed設定的目標。

Fed上周在利率決策會議後聲明,通膨依然是「重大」疑慮,但新出爐的數據勢必會讓決策官員更謹慎。



◆ 大陸工業生產增幅 一年半新低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綜合報導】 2008.08.15

中國大陸7月工業生產與M2貨幣供給雙雙下滑,工業生產更創下一年半以來最低增幅,顯示大陸經濟成長腳步確實放緩,並可能拖累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 (GDP)表現。

中共國家統計局昨(14)日公布,大陸7月工業生產較去年同期成長14.1%,不僅低於經濟學家平均預期的15.9%,也不如6月的16%,是2007年2月以來最低的一次,主因在於出口訂單疲軟,加上官方限令北京與周邊五省工廠大規模停工,以改善奧運期間的北京空氣品質。

德意志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說:「這次放緩可能意味,未來幾個月出口成長將會下降,(但)奧運前工廠歇業只占一小部分原因而已。」

彭博資訊報導,全球經濟疲軟導致訂單受限,燃油與原物料價格上揚也造成部份企業暫緩擴張,加上中共官方在奧運前大張旗鼓遏止空氣污染,顯示大陸7月出口的加速成長,可能無法持續下去。

中共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撰文指出,出口疲軟是大陸7月工業生產放緩的關鍵因素,其本身則肇因於人民幣升值與全球經濟降溫。過去一年人民幣已升值逾10%,使得大陸出口貨品價格更昂貴,在海外吸引力因而下降。

另外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13日晚間宣布,7月M2貨幣供給率同樣放緩至16.4%,低於6月的17.4%,其中家戶儲蓄持續成長,意味民眾把資金抽離股票及房地產,轉移至銀行存款。

上海德邦證券分析師張帆說:「這是因為全球投資人對中國經濟成長不再像以往那樣樂觀,使熱錢流入變慢所致。從分類項目觀察,家戶貸款下降,這不是個好現象,因為這表示未來消費不會強勁成長。如果大家拿不到房貸買新房子,最終房地產投資就會縮水。」

雷曼兄弟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認為,大陸7月工業生產數字可能衝擊第三季GDP,目前雷曼兄弟仍預測較去年同期成長9.2%,遠低於第二季的10.1%。

孫明春指出,在奧運會的影響之外,全球需求疲軟與大陸普遍缺電,都是傷害工業生產的因素。他預期,8月大陸工業生產將持續放緩。



◆ 大陸熱錢 落跑280億美元

【經濟日報╱記者李育真/綜合報導】 2008.08.15

根據大陸官方資料顯示,熱錢正在撤離中國。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最新外匯存底數據,大陸7月外匯存底僅增加56億美元,與7月外貿順差額為252.8億美元、外國直接投資(FDI)83.36億美元合計數相較,兩者差額達280億美元,反映資金外流。

上海每日經濟新聞指出,人行出爐的最新外匯存底資料,為目前引發激烈爭論的「熱錢流出論」提供了理論支援。近來人民幣升值速度明顯放緩,也反映熱錢大量外流。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表示,「事實上,近兩個月來,中國外儲增量一直小於貿易順差與FDI之和,說明近期熱錢持續加速流出」。劉煜輝進一步指出,7月外匯存底增長小於直接投資FDI和貿易順差,說明資金外流明顯,主要原因是美元走勢近期出現反彈。

市場預期人民幣升值,過去兩年大陸官方一直為國際熱錢不斷流入所苦,因此制訂許多因應政策。北京當局7月發布「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辦法」,11年來又首度修訂外匯管理條例,取消企業出口強制結匯規定,以及國務院昨(14)日批准中國人民銀行新設「匯率司」,都顯示大陸仍以防範熱錢流入為主要目標。

若不考慮其他因素,單從貿易順差、FDI及單月外匯存底增加金額來看,今年5月以前,大陸面臨的主要問題仍是熱錢不斷流入。6月貿易順差加上當月新增FDI總額為309.6億美元,但當月外匯存底只增加118.67億美元,差額達190億美元。

經濟觀察網分析,近期B股大跌也反映熱錢撤離。此外,受宏觀調控政策,以及對外資結匯審嚴格的影響,外資在中國經營成本上漲,歐洲企業大幅減少在中國的投資轉,把資金投向東歐、俄羅斯、印度等國,也造成一部分外資撤離中國。

劉煜輝表示,印度、南韓從今年初開始,熱錢就回流了。外資流出中國的效應是6、7月才開始顯現。劉煜輝說,次級房貸風暴後美國金融資本損失慘重,熱錢回流是為彌補損失。但他同時指出,熱錢回流是短期趨勢,主要是美元近期升值,但這不會是長久的趨勢。



◆ 美穀物急跌又急漲 大宗物資業採購 大洗三溫暖

【陳彥淳/台北報導】 2008-08-15 工商時報

國際油價下挫帶動美國穀物行情走跌,但由於新興市場對於穀物的需求仍強,再加上生產成本仍然偏高,因此美國三大穀物行情日前在回到今年的起漲點後,隨即呈現出跌深反彈的走勢,黃豆每英斗上漲70美分、玉米上揚30美分,小麥也大漲60美分,漲幅都超過5%。

大宗物資業者指出,過去穀物行情相對平穩,未來卻可能因為行情大幅波動,為採購作業帶來高風險,也成各家極需因應的新課題;惟穀物行情因為全球需求持續成長、庫存量仍偏低的影響下,業者推估穀物行情應是短空長多。

今年以來以黃豆、玉米為例,美國黃豆、玉米的期貨行情在六月底、七月初時紛紛創下歷史新高,隨後便隨著油價下跌,行情也連番滑落,黃豆從高點每英斗1,650美分跌到1,177美分,跌幅逼近30%,跌破今年初的起漲點─每英斗1,200美分;玉米也從歷史高點每英斗770美分,至今只剩下4 98.4美分,跌幅達到35%,也已經逼近今年初的起漲點─每英斗480美分。

然而,穀物行情在測試今年的起漲點後,行情又連接著反彈,大宗物資業者指出,這除了與市場傳出主要採購國將下單,以及穀物庫存量仍相對偏低以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全球穀物需求持續成長,再加上生產成本仍高居不下,帶動穀物行情跌深反彈。

目前大宗物資業者以貨櫃的方式,進口較少量的穀物來分散風險,不過,由於之前行情出現急跌的情況,據了解,不少業者在這波行情重挫中套牢;現在行情又急轉直上,行情大幅波動考驗著大宗物資業者的採購應變能力。

業者直言,未來的穀物行情,一定會面臨到大幅波動的市場變化,因此採購也需更要謹慎小心,業者將透過散裝船與貨櫃的方式交叉運用,配合開發新的採購來源,例如從印度進口穀物,尋找替代商品等,藉以降低行情大幅波動的衝擊。



◆ 化解窮人糧食危機 印度最夯吃老鼠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 2008.08.14

印度窮困省份比哈省的福利署主管推廣吃老鼠,一方面解決老鼠吃庫存米的問題,一方面化解窮人的糧食危機。

比哈省人口有230萬人,但99%以上的民眾是文盲,98%的人沒有土地。比哈省福利署主任秘書普拉卡希估計,省內倉庫存放的穀物,高達一半被老鼠吃掉,因而建議比哈省民眾捉老鼠來吃。

政府準備宣導鼠肉食譜

普拉卡希說,老鼠肉骨頭不多,不但好吃,且含有豐富蛋白質,在泰國及法國等地深受老饕歡迎。他準備把鼠肉食譜分發到省內所有路邊攤、餐廳甚至五星級飯店,宣導吃鼠肉。比哈省境內的Musahar賤民很久以前就開始吃老鼠。

如果吃老鼠蔚為風氣,比哈省窮人可以靠捉老鼠賺錢。印度人口和老鼠比例是一比八,不愁沒老鼠抓,窮人每天抓幾隻老鼠,就有錢糊口。

推廣老鼠農場像雞舍鴨寮

除了吃野鼠,普拉卡希也想推廣養老鼠,把老鼠農場變成雞舍、鴨寮一樣普遍。英國BBC報導,這不是普拉卡希第一次提出別出心裁的構想。他曾建議,讓閹人擔任醫院婦產科病房的警衛,比男性警衛更理想,這個方案正積極規畫中。他的下一個妙計是,鼓勵民眾抓蛇取毒液,使蛇毒變成經濟產業。

fsj 提到...

歐日也軟腳 全球經濟拉警報

【林上祚/台北報導】 2008-08-16 中國時報

今年初原本不受美國次貸風暴影響的歐洲與日本經濟,最近公布的第二季經濟成長率,紛紛出現負成長的警訊,歐洲第二季經濟成長率為負0.2%,是過去15年來首見的衰退,日本更衰退2.4%,歐美日經濟體連袂衰退,已經對新興市場經濟前景帶來陰影。

儘管中國大陸與印度,今年第二季成長力道仍然強勁,但歐美日主要經濟體,經濟成長下滑幅度則超乎外界預期,華爾街日報報導,歐洲統計局昨日公布第二季經濟成長率為負0.2%,過去十五年來首見衰退。

Q2經濟成長率分別為負0.2%、2.4%

日本第二季經濟衰退2.4%,是過去七年最大單季跌幅,英國則出現十五年來,首度經濟衰退,英國七月分零售數據下滑0.9%,比美國零售業0.1%的衰退還糟,英格蘭銀行總裁金恩(Mervyn King)預估,明年對英國來說,將是辛苦的一年,市場預估,英格蘭銀行應該很快就會宣布降息刺激景氣。

華爾街日報報導,英國境內第二季已經有將近三千六百家企業宣布關廠,比起去年同期增加了15%,英國啤酒公司凱恩斯(Cains Beer)表示,經濟不景氣已經導致一百家酒吧關門,由於往來銀行拒絕提供金援,凱恩斯日前也宣布重整。

估全球明年GDP 將從3.7%降到3.2%

知名研究機構全球透視表示,今年除了中東與北非等產油國,將出現經濟擴張外,其餘區域都將出現經濟下滑甚至衰退的情況,德意志銀行預估,全球明年的經濟成長率,將會從今年的3.7%降到3.2%,是自2002年以來最差的一年。

今年初華爾街投資機構原本預期,全球經濟應該能從美國次貸風暴後全身而退,沒想到第二季經濟數據顯示,歐盟等主要經濟體,也受到美國經濟拖累。

強勢歐元也重傷法、義、西班牙等國出口,歐盟經濟火車頭德國,在全球精品、工具機、高級車需求支撐下,今年初原本還能承受強勢歐元衝擊,但美國市場需求轉弱,直接衝擊德國出口業,德國第二季經濟衰退0.5%、法國衰退0.3%,西班牙第二季經濟成長率僅0.1%。

3大經濟體同衰退 將衝擊新興市場

歐洲等地經濟前景轉趨黯淡,反而讓美國顯得情況看起來沒那麼糟,美元對主要貨幣過去幾周明顯轉強,美林證券也開始建議投資人增持美元部位。

不過,歐盟、日本等經濟體需求軟弱,也可能危及美國出口,全球貿易溫度計波羅的海乾貨指數,自五二○以來已經下跌37%。

根據華爾街日報所做的市調顯示,目前經濟學家對於全球經濟是否將持續惡化,看法頗為分歧,摩根大通證券經濟學家韓斯利(David Hensley)表示,由於新興市場多依賴出口,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衰退,將對新興市場將造成衝擊。



◆ 經濟相對強 美元不強也難

【王曉伯/綜合外電報導】 2008-08-16 工商時報

強勢美元時代已經來臨。在全球經濟前景趨於暗淡,而美國經濟成長雖然走緩,卻呈相對強勢的情況下,資金轉進美元,促使美元匯價自7月中旬以來一路走強,週五兌歐元匯價已達6個月最高,兌日圓匯價也達7個月來最高。

週五歐美盤中,美元已來到1.47美元兌1歐元左右與110.37日圓。同時,美元兌英鎊匯價也達到22個月來最高,在1.85美元兌1英鎊。

美元的強勢由美元兌六種貨幣的一籃貨幣指數(美元指數)來看最為清楚。該指數已達7個月來最高,在76.891點,而結束了長達3年的下跌走勢,並且是2年半來首次突破200日移動平均值。

美元走強,最大主因在於全球經濟益趨低迷,前景堪慮,而其中美國經濟卻呈相對穩健,雖然全球經濟不振,主要是受到美國的影響。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指出,全球5大經濟體中,歐元區與日本第二季經濟較前季都呈負成長,等於已瀕臨衰退邊緣。同時,英國央行也警告英國經濟可能陷入近15年來最艱困的環境。至於美國,雖然經濟成長減緩,但其第二季較前季仍有0.5%的成長率。

經濟預測公司全球透視就表示,除了中東與北非等因高油價而受惠的國家外,全球其他國家經濟今年都將走疲。

專家指出,擔心全球經濟惡化,再加上美國經濟成長相對穩健,通膨也可望因油價等商品價格重挫而告減緩,預料聯準會短期內將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反觀其他國家降息以支撐經濟的壓力卻告大增,導致美國與其他國家間利差有擴大空間,使得全球資金紛紛轉進美元。



◆ 我見我思─誰謀殺了日本經濟?

【呂紹煒】2008-08-16 中國時報

日本十三日公布第二季GDP數據─衰退了。其實,這麼幾十年來,日本總是反反覆覆進出在衰退之間,大部份人,早已忘記廿年前「日本第一」的年代了。到底是誰謀殺了日本經濟?大部份人說是美國,不過實情恐怕是「自殺」。

指稱「兇手」是美國者,立論主要是一九八五年美國主導廣場協議,逼迫日圓升值,結果引發日本的泡沫經濟,九○年代則在泡沫破滅後深陷衰退泥沼十多年,雖然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已不復當年。

這種說法最大的錯誤是把升值當成是一件百分之百的「壞事」,似乎升值謀殺了日本經濟。事實上,幣值升貶對一國經濟的影響是有正有負。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升值就是你的錢變大了,因此對進口者有利,對出國投資或消費者有利;但對國際而言,就是你的東西變貴了,因此對出口不利。

但,廣場協議後的日本,雖然日圓不斷升值,但貿易順差持續增加,一直到今日還是如此,顯然日本的出口產業能提高附加價值、產能與成本作調整,即使升值,日本產品在國際上仍非常有競爭力。所以,升值對經濟最明顯的負面作用,並未發生在日本身上。

日圓升值,也讓日本企業在國際的實力大增,日本人在全球搜購房地產,紐約的艾克森大樓、洛克菲勒中心都被日本買走,有人估說日本人買走曼哈頓一半以上的房地產。日本也買走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美國音樂公司等。所以升值,也讓日本人走到全世界,更有實力買下任何他們想買的東西。這是升值的好處,日本人享受了。

真正的問題是:日本央行(即日本銀行)怕升值影響經濟表現,兩年內連續五次降息,升值加上降息,把所有資金都趕到市場上,大家合力吹一個大泡沫。一九八九年時,日本股市的市值是全球股市的一半;東京皇居土地的價值等於全加州或加拿大房地產總值。荒唐吧?但日本人─特別是銀行業,還是認為地價、股價都會上漲。

再激情的轟趴總要結束。一九九○年,日本央行開始升息,泡沫破了。但,日本的問題是:僵硬的體制讓經濟與金融無法調適度過後泡沫時期。日本不敢讓銀行倒閉,日本財閥間企業與銀行間嚴重的交叉持股、政商及黑道之間的隱密共生關係、甚至企業內的終生雇用制…,都讓日本經濟與金融產業無法快速由泡沫中重生,日本成為一種「僵屍經濟」─不生不死不活。所以,死亡證明上應書「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