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9

對侵略行為的反應會相互影響青少年

Antisocial conduct and decision making about aggressive behavior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teens
http://www.physorg.com/news125674163.html

March 25, 2008

一項新研究挑戰既有的意見:「反社會行為在青少年期間相對上來說無法改變」。這項研究,發表在 3/4 月號的 Child Development 期刊上,發現青少年間的決策與行為與時間的跨越(across time)有關,而且如果他們在對付「青少年如何在『假裝具有侵略性上(acting aggressively)』做出決策」,盡力幫助或許會更有效。

由 Duke 大學、Indiana 大學與 Auburn 大學的研究者所進行,這項研究由 NIMH(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NICHD(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展研究院)、NIDA(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院)所資助。

研究者研究 522 位青少年男孩與女孩,他們分別居住在美國不同地方,從 7 年級到 12 年級(相當於國、高中)都有。這些青少年與他們的父母完成關於 7, 9-10, 與 12 年級之青年侵略性與青少年犯罪行為(諸如鬥毆、說謊、霸凌 (bullying) 與偷竊)的問卷。

當他們在 8 與 11 年級(國二、高二)時,青少年被要求想像他們自己是假設性影片情節中的角色,那呈現出挑釁的場面,諸如被挑起關於背包的拾起與放下。在每個情節中,有人扮演挑釁且造成傷害的角色,在每個情境末了,青少年回答關於針對那人的侵略性回應(在背包的例子中,情節之一是某人侵略性的挑戰發現背包的人)。

這些發現指出,青少年對於侵略性行為的反社會行為與判斷,會在青春期早、中、晚期彼此影響。這些都屬於支持這種構想的第一批發現:社會性決策與行為會在整段時間內,以一種交互的風格(reciprocal fashion)持續影響彼此。

"我們的格外值得注意,因為反社會行為在行為科學研究中已再三地被證明在青少年期間,具高度地穩定性(而且想必無法改變,譯註:本研究就是要推翻這種想法)," 根據 Reid Griffith Fontaine 表示,Arizona 大學心理學教授(他從 Duke 前去)與本研究的第一作者。

"在這項研究中所觀察到的,青春期中決策與行為之間的強烈關連性,指出,介入反社會的青少年或許該集中在,改變青少年對於侵略性行為的想法與決策,以便改變他們反社會風格的付諸行動。" 此外,介入或許該強調一件事:青少年在決定如何表現之前,該考慮以非侵略的方式回應挑釁場面。

※ 我模仿,故我存在。



◆ 英國青少年 另類恐怖分子

閻紀宇/時代雜誌特稿 中國時報 2008.03.29

英國青少年行為問題日益嚴重,《時代》雜誌特別以封面故事,報導了英國新世代的危機,這些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不只縱情藥酒與性愛,行為更是益趨暴力,儼然是另類恐怖份子。

40歲的傑森.史汀,不久前在倫敦住家外被8個青少年攔住─最小的只有11歲,他們將他打倒在地,再架到附近的提款機逼問金融卡密碼。29歲的蓋文.瓦特豪斯在倫敦被2個少年打死,另一名少女用手機將這段「快樂出擊」拍攝下來。今年1月,47歲的蓋瑞.紐拉夫在瓦靈頓市的街頭,被3個男孩活活踢死。

英國人向來不是膽小怕事的民族,2005年7月7日倫敦發生大眾運輸系統恐怖攻擊案件,市民隔天照樣搭車上班。可是一項調查顯示,現在有1/5的英國民眾晚上不敢出門,因為害怕遇到另一類恐怖分子:自己國家的孩子。從2003年到2006年,英國青少年暴力犯罪事件增加了37%。

英國的青少年確實問題重重,酗酒、嗑藥、雜交、鬥毆、犯罪,樣樣都在歐洲名列前茅。27%的英國15歲青少年至少有20次喝酒經驗,遠高於德國的12%、荷蘭的6%與法國的3%。英國少女在15歲前發生性行為的比例,比歐洲任何國家都高,而且15%以上從不避孕,隨之而來的少女懷孕與性病猖獗,也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2007年調查21個工業化國家的兒童福祉,結果毫不意外地:英國排名墊底。專家指出,英國社會對兒童與青少年特別冷漠,父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偏低,學校教育過度強調學校競爭,貧富差距、階級區分與種族歧視造成社會壁壘。這些因素製造出許多不快樂的孩子,讓他們背負著貧窮與失學的宿命,一步步沉入犯罪深淵。

面對這種足以動搖國本的社會亂象,英國政府當然責無旁貸。布朗首相今年第一場記者會就提到:「我們的孩子已經失控... 幫派犯罪與槍械犯罪都是重大問題。」兒童、學校與家庭事務大臣鮑斯去年12月宣布一項計畫,從育樂設施、幼兒托育與社工協助多管齊下,要在10年內讓英國變成兒童與青少年的快樂成長園地。

對於迷失甚至鑄下大錯的孩子,最重要的可能不是懲罰,而是幫助。丹丹.沃克在7歲第一次偷竊:為弟妹偷奶粉與尿布。7年前,11歲的他在公車上正要偷錢包時,一位陌生人拍拍他的肩膀說:「你可以不要這麼做。」並給他一個社工團體的地址。沃克的人生從此改變,他說:「我從懸崖掉下去,但是有人接住我。」

※ 現在防恐要防誰?



◆ 巴西十六歲少年冷血 自稱因細故殺害十二人

法新社╱張仲琬 2008-03-29

(法新社巴西里約熱內盧二十八日電)巴西警方今天表示,他們正在調查一名十六歲少年,是否如他所言般從去年十一月起連續殺害十二人。

巴西新漢堡警察局長普蘭茲表示,涉及命案在上周被捕的這名少年,接受偵訊時和盤托出大開殺戒的駭人內幕。

普蘭茲告訴法新社說,遇害人數可能在十二人上下。

普蘭茲說:「就我們目前所知,他至少涉及六起命案,其中幾樁或許是他捏造。」

他形容少年「喪心病狂」。

普蘭茲說,涉案少年以「十分自然」的口吻談論命案,並表示受害者均因「細故」遇害。

普蘭茲說:「他告訴我他殺了一名男子,是因為男子和他的女友調情。另一名受害者則是因為朝少年耳朵打了一拳而被槍殺。這些種種都是他的理由。」

涉案少年目前被留置在輔導中心。由於少年尚未成年,身分並未公開。  少年來自巴西南部新漢堡暴力最橫行的地區之一。



◆ 推人撞電車 日再傳隨機殺人

自由時報 2008.03.27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日本岡山縣二十五日夜間驚傳一名三十八歲的公務員被另一名十八歲少年故意推下月台,慘遭電車輾死的悲劇。少年被捕後表示「不管是誰都無所謂」,說法與二十三日當街砍殺路人的二十四歲嫌犯如出一轍。像這樣層出不窮的「隨機殺人」案件已讓日本民眾人人自危,有專家更憂心類似案件將引發連鎖效應,一發不可收拾。

行兇少年 毫無悔意

二十五日晚間約十一點(台灣時間約十點),岡山縣道路建設課課長假谷國明在JR岡山車站月台上等電車進站,突然被一名少年推落月台,慘死於電車輪下。該名少年被捕後,僅淡淡地表示:「我想只要殺人就可以進監牢,所以不管殺誰都無所謂。」他身上還帶著一把刀。

校園霸凌受害者 竟成兇手

該名少年今年春天才從高中畢業,由於家庭經濟因素,無力繼續升大學,不過他曾樂觀地對師長說「要自己找工作,存夠錢再上大學」。少年個性安靜老實,平時常被同學使喚,也曾遭受校園霸凌,鄰居則說他從小就容易失控暴怒,動不動就會大吼「我要殺了你」。

此外,茨城縣二十三日也有一名二十四歲男子在殺害一名七旬老翁而遭通緝後,又持刀沿街砍殺路人,造成一死七傷。他被捕後說:「不論是誰都無所謂,就是想殺人。」更駭人聽聞的是他原本是想到自己畢業的小學去行兇,在該案爆發後,包括千葉、愛知或福岡等地,也都發生不明人士沿街刺殺路人的案件。

專家憂心連鎖效應

專家分析,這種幾近「自我毀滅」或「自暴自棄」的「隨機殺人」,反映日本現代社會所累積的龐大壓力,尤其是青少年所感受到的強烈孤獨感,加上青少年平常藉由電玩或電影,頻繁接觸殺人場景,對於殺人的罪惡感也隨之淡薄,一旦被孤獨與壓力壓垮,便可能採取極端手段宣洩不滿。專家也憂心,日本社會中像這樣的「潛在殺人犯」並不少,類似案件可能刺激他們付諸行動,引發連鎖效應。



◆ 廣州未成年人犯罪高峰年齡降為14至16歲

來源:廣州日報/編輯:徐海濱 2008-03-01

昨日(29日),廣州市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會議召開,包括公、檢、法、司在內的13個政府職能部門和十區兩市的綜治預防機構負責人參加會議。
有關部門的統計數字表明,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廣州未成年人犯罪大幅上升,青少年犯罪率已超過全國平均水準,2007年全市共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511起,刑事涉案未成年人達1307 人。全市法院中有9個成立了獨立建制的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庭,4個法院成立了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合議庭。

輟學生和流失生是犯罪主體

一是犯罪年齡低齡化。統計數字顯示,以前未成年人作案的高峰年齡為16至18歲,而近幾年則為14至16歲。從2000年到2007年的七年間,廣州市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齡平均下降了2歲。在14歲至16歲初次實施犯罪行為的佔12%,出現了"危險的14歲"現象。其中,在校生與閒散未成年人犯罪形勢十分嚴峻,分別佔34%和66%,而閒散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明顯多於非閒散未成年人。這些閒散未成年人絕大部分是輟學生和流失生,游離于學校之外,多數有學業失敗的經歷。其中,閒散未成年人大部分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會議透露,目前廣州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以侵犯財產犯罪案件為主,其中搶劫、盜竊、搶奪犯罪尤為突出,約佔未成年人案件的89.32%。殺人、強姦、綁架、傷害等惡性案件也時有發生。值得注意的是,還出現了毒品案、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案,如去年8月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黑龍會"案件,該黑社會性質幫派的全部成員除一人外均由"80後"人員組成,其中有3名骨幹成員是未成年人。

網路犯罪日益增多

儘管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低齡化趨勢,但他們的犯罪手段卻日趨成人化,廣泛採用成人犯罪的方法、手段。部分未成年人在作案時,不計後果、慘無人道,在犯罪過程中,對被害人沒有絲毫同情憐憫之心,有的殘害被害人肢體,有的為消滅證據而滅口。如本報去年連續報道的網癮少年殺母弒父的"濤濤事件"。

此外,由於相應的法規和監管制度並不完善,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參與了利用網路傳播淫穢資訊、進行詐騙等犯罪活動,網路犯罪日益增多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明顯趨勢。(記者 楊明 通訊員 呂娜)



◆ 兩票年輕人打群架 街頭追殺

【聯合報╱記者藍凱誠/林園報導】 2008.03.10

高雄縣和屏東縣兩群年輕人,疑因打線上遊戲結怨,日前在高雄縣林園鄉夜市附近鬥毆後,前晚又在林園鄉鬧區前打群架,並上演車隊追逐戰,令居民驚駭,屏東縣李姓少年下巴被削掉一塊肉,但他語多保留,轄區警方已深入調查。

林園鄉鬧區居民指出,來自屏東縣崁頂鄉、新園鄉及東港鎮的十多名年輕人,與林園鄉在地20多名年輕人,疑因打線上遊戲結怨,7日晚上相約在林園鄉沿海路林園夜市附近談判,雙方一言不合大打出手。

屏東縣年輕人因寡不敵眾,跳上機車落跑,林園鄉年輕人群起跳上機車持棍棒追打,一直追過雙園大橋,抵達屏東縣境內才作罷;屏東縣年輕人不甘受辱,前晚10時再度約對手在林園鄉文化路1家網咖店前談判。

兩方年輕人碰面後,隨即又大打出手,雙方一陣混戰後,來自屏東縣崁頂鄉的李姓少年(17歲)下巴遭對方持刀削掉一塊肉,雙方隨即跳上機車,在林園鄉鬧區上演車隊追逐戰,一時殺聲震天,居民驚駭,以為是「飆車族瘋狂殺人」。

來自屏東縣的年輕人最後不敵,只好飛車逃回屏東縣境內,李姓少年經送醫治療後並無大礙;轄區員警詢問他案發經過時,他堅稱,自己到網咖找朋友,碰上無妄之災,絕未參與鬥毆,也不認識雙方人馬。

林園派出所指出,根據初步了解,此事是兩群年輕人打架,並不是飆車族作案,由於李姓少年語多保留,警方已設法深入調查。



◆ 「惡童當街」的黑與白之間

【聯合報╱文/王文娟】 2008.03.24

松本大洋漫畫改編的同名動畫《惡童當街》中,兩個外號叫「貓」的流浪少年小黑與小白,以守護他們活動的地盤(一個城市的舊街區「寶町」)為名,先後與入侵的成人暴力集團「鼠」和「蛇」進行殘酷的生死格鬥。彷彿熟極了此城的作息、結構,甚至呼吸,少年們在腔腸般繁複的巷道、肌理蔓亂的街廓間追逐、騰躍、戲耍,驅動高樓上的象頭人身魔尊報時鐘嚇阻對手,跨過一節節疾駛中車輛的頂蓋,彷彿活在一個無重力、無限制的幻影之境。寶町有如神話怪獸,隨著少年修長細瘦的雙腿踢跳而甦醒起舞,馴服於他們的黑白魔法。

大城市的故事,在七彩炫目的糖衣下,總少不了一章黑暗與光明、罪惡與救贖的辯證,共譜黑鍵與白鍵的對位賦格。城市的性格是冷血的、嚴酷的、弱肉強食的,它總是張開血盆大口等著將無能的失敗者吞噬到地獄,萬劫不復。《悲慘世界》的乞兒為了生存只好偷拐搶騙;《萬惡城市》的哀樂男女,則挾著重型衝鋒槍和鮮血墮入永夜般的暴力深淵。他們也許偶然抬頭望天,渴望救贖、脫離砍殺循環的片刻清明,創造出城市有天使守護的耳語。溫德斯的大天使們,面帶慈悲地傾聽自殺者、嗑藥者、流浪者、遭遺棄背叛者的心聲,卻無能為力;而班雅明的老天使,則面朝過去,抵抗城市挾帶毀滅的進步之風。天使是陷落的光,白魔法節節敗退。

一次夜間的漫遊,我無意間在西門町發現一座巨大的廣告看板,一位天使造型的女孩蹲跪著,在虔誠地祈禱著什麼。她被下方各色燈牆烘托,襯著黑幕的天,更加凸顯身上紗衣和翅膀的白。若說要預演台北版的街頭故事,我心目中最理想的舞台首推西門町。自小,長輩們便諄諄告誡,那裡三教九流,是遊民、吸毒者、詐騙犯、流鶯、大小混混、怪伯伯、被不法集團操控的乞丐團、渾身髒臭掛著詭異笑臉的失智者等的流連之地,他們是追趕不上城市發展史的遺民,只能在時間皺褶的暗影中窺探、伺機出手劫色劫財。這其中有浮誇、有事實,更像渲染過的傳說或放大恐懼的想像,但我以為這便是城市黑魔法的豔異迷人之處吧:街頭供給他們生活,而他們則回吐一口微溫的人氣,依循某種不足為外人道的人情義理,讓街景綻放奇花異草。

《惡童》的視覺風格,一貫用廣角或俯角呈現寶町,使得天更加寬,而地更加窄。那些立足地面日日忙於營生的小店,取材自顏色氾濫、造型複雜低矮東南亞民居風格,反倒因空間擁擠而萃取出更濃縮精純的影像魔力。只不過,以「蛇」象徵的新興商業勢力,卻妄想一手遮天,以人造光海取代天光,奉自己為新世代的神祇,手段卻更為暴力。

回到現實的西門町。彷彿向被遺忘歲月反撲的整建計畫行之有年,街道拓寬燈光明亮,時尚騷趣店櫃進駐,大型國際影展年年舉辦,黑暗的獸暫時退回巷內更深處,偶爾能見細微的觸鬚,以名片、傳單、簡訊、印有手機號碼的隨手貼,向路人發出邀約的暗號。一時好奇心起,我想看清楚天使女孩祈求的願望是什麼,「我迫不及待下次的見面。」她裸露的肩背散發夢幻微光,在等待一個愛情的奇蹟,不過前提是必須消費得起左下角的黑色迷你手機。在商業之前,黑與白皆退位,扁平為慾望的符碼。不知為何,對於這種新型魔法,我卻分外感覺興味索然...



◆ 新貧邊緣人 亟需教育援助

廖素慧/特稿 中國時報 2008.03.29

市府官員有次私下問:「這裡是市區,真的有小朋友沒鞋子穿啊?」櫛比鱗次的高樓大廈裡,隱藏著多少「新貧」,他們是經濟洪流沖刷下,被排除在低收入補助的邊緣家庭,這些孩子正面臨著教育弱勢的衝擊。

小桓、小宇是典型的新貧家庭孩子,符合世界和平會的「新貧」定義,即因經營事業不善導致生活陷於困境、負債、資遣,卻又未達到低收入補助門檻的邊緣家庭。

越來越多這樣的孩子亟需教育援助,「一雙新鞋」是物資上的幫忙,卻招呼到了他們的感情層面,當有同學坐著賓士車上學,他們卻拖著破舊鞋子徒步上學,反差太強烈,他們的心靈會受傷,所幸,他們也會尋覓到真摰的友情。

小桓是一個縮影。小桓的家,塞滿阿嬤撿來的破爛,幾乎連站的地方都沒有,小桓本來排拒陌生訪客,經過小宇疏通,他依約回家,收到新鞋子羞赧得笑開來,聊了天以後,他放開心防,拿糖果出來請老師、阿姨吃,強烈感受到他用自己僅有的糖果,想要善盡主人之誼的熱情及心意。

由於曾受傷,小桓幽禁自己,經過藝術治療及小宇的關心,他敞開心門,學習在家庭處境和現實世界取得平衡,但他需要教育援助,包括情感、心理層面、課業輔導等資源。



◆ 藝術治療課程 打開心房

廖素慧/嘉義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3.29

「我的同學小桓更需要一雙鞋子!」正在試穿新布鞋的小宇嘀咕著,被社工聽到了,才發現小桓和小宇因處境相似,培養出互助體諒的友情,彌補了小桓被其他同學排擠、譏笑的落寞,及反射出的憤怒情緒,並且透過藝術治療課程的引導,小桓打開禁閉的心房。

小桓參加世界和平會開辦的藝術治療輔導課程,透過遊戲、畫圖、音樂等諮商活動,一再顯露他憤怒不滿的情緒,後來,他神情認真地跟老師說:「我不要再被生氣打敗了... 」,震驚也振奮了老師。

送新鞋給小桓的這天,他說,他穿破掉的舊鞋子,衣服也舊舊的,同學常常笑他髒、臭,他很生氣,會跟同學吵架,可是小宇不會,還會帶他回家一起玩。 小宇和小桓僅短短一年同班,卻形同莫逆。小宇也來自「新貧」家庭,小宇穿拖鞋到和平會上課後輔導,他有新鞋子了,第一個想到小桓沒有新鞋。

社工員說,上了藝術治療輔導課,他原本有敵意、防禦的心結逐漸放鬆,社工員得以更接近他,功課也進步了,這次考試全部及格,小桓很開心報告喜訊,也允諾下次要考得更好。

※ 台灣「未來的希望」又在哪裡?

* Testing an Individual Systems Model of Response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RED)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Across Adolescence
http://www.blackwell-synergy.com/doi/abs/10.1111/j.1467-8624.2007.01136.x
Reid Griffith Fontaine, Chongming Yang, Kenneth A. Dodge,
John E. Bates, Gregory S. Pettit (2008)
Child Development 79 (2) , 462–475, March/April 2008
doi:10.1111/j.1467-8624.2007.01136.x
* Are teenage brains really different?
http://www.physorg.com/news125924627.html

國高中生 3%與網友性行為
學生當下線藥頭最愛
孩子沉淪 吸毒染黑很迷網
校園暴力偏差行為 暴增8成
少年暴力問題漸起
小孩行為偏差 父母傷腦筋
學童自殘 比大學生還高
芬蘭校園槍擊事件死亡9人 包括女校長

女人在懷第一胎時想些什麼?
從晚睡到家庭衝突增多
青少年慢性失眠增加個人問題達 2-5 倍
父母大忌 別罵孩子笨得像豬
學齡前計畫證實能改善關鍵認知功能與自我控制

變色龍與抄襲者:模仿如何影響人際之間的說服
老狗變不出新把戲:知識影響客戶如何接受新資訊
研究:背景如何支配我們信什麼就看見什麼
研究:當人覺得有權勢 他們會忽略新意見

太陽系在銀河平面間的「反彈」終結了恐龍?(更新) - 全球磁變 衝擊人心國安
英警研究:月圓之夜發生最多反社會行為
醫師力促 AMA 將電玩成癮標準化
精神病趕流行 網路妄想症入侵
幼兒時期看電視會構成行為問題的風險
研究:觀看暴力媒體可造成大腦改變
未受監督的小孩更好交際也更活潑
連接至沈思的腦網路 成人比小孩複雜
外遺傳變化可在重度精神病中發現
酗酒者腦部的 DNA 會被重塑
評論:過動症兒童應少碰食物添加劑

誰製造了草莓族?
叛逆少年 蛻變黑色戰士
台灣未來的希望在哪裡?
世代正義
學生勤學,老師樂教

4 則留言:

fsj 提到...

兒童心事誰人知?

◆ 九成育幼院童 來自失能家庭

公視新聞/李婕綾、黃守銘台北報導 2008.04.03

今天有一份針對全國育幼機構的調查,結果發現,有九成院童背後都有家庭失能的問題,顯示國內家庭結構出現危機,超過五成的育幼院童渴望被愛與被關心。

對於育幼院的孩子,民眾過去可能有他們是孤兒的印象,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育幼院童的面貌也有很大的改變。目前育幼院的孩子,大約只有5%,是因為父母雙亡,超過九成的孩子,是因為受到虐待或是家人無力照顧才被送到育幼院,不過即使住在育幼院裡,依然有超過四成的孩子,不認為其他的院童是他們的兄弟姊妹,其中更有一半的比例,不認為和院中的工作人員,有家人關係。

調查也發現,超過一半的院童在沮喪難過時,不會對外尋找安慰,調查單位分析,這顯示育幼院的孩子,所需要的已經不再是食衣住行等生理的滿足,而是外界的愛與關心。



◆ 社團呼籲 多注重育幼院童心理需求與輔導

中央社 2008-04-03

(中央社記者顧恆湛台北三日電)兒童節將屆,育幼機構關懷協會(CCSA)今天今天公布育幼院院童生活面向調查,雖有八成五院童認為他們居住的育幼機構是安全與舒適的;但約五成院童不會主動找社工或老師照顧心理需求。CCSA呼籲,對待育幼院孩子除提供物質與教育外,也應傾聽孩子得需求與加強心理輔導工作。

育幼機構關懷協會在二月至三月間,針對全國四十三家公私立育幼機構進行在院院童生活面向調查,計有二十二所、四百五十一位國小五年級到國中三年級院童參與研究。

主持這項研究的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助理教授賴月蜜指出,根據統計,2007年全國育幼院安置總人數為兩千一百一十六人,收容安置原因以兒童保護安置者佔約四成,其次是單親家庭無力照顧者佔三成三、家庭變故無力照顧者兩成三,以往認知住孤兒院是父母雙亡原因,目前僅佔百分之五。

賴月蜜表示,從層次需求來看待育幼機構院童的生活,統計顯示約九成以上的孩子,認為在食物及衣物都可滿足他們目前的需要;約八成五認為育幼機構是安全與舒適的;整體而言,目前育幼院的孩子在基本生理需求照顧與一般家庭中的孩子一樣都受到良好的照顧。

在安全需求方面,約五成院童不會主動找社工或老師照顧心理的需求、五成院童發聲自己曾是言語、身體暴力和心理排擠的受害者,也有約五成院童不知有申訴管道。

賴月蜜表示,在愛與需求部份,四成孩子對於育幼院的工作人員及其他院童有家人般的關係,但機構邀請院童家人參與院童活動非屬常態活動,院方雖給予孩子妥善的生活照顧,但若父母及家人不常與孩子聯繫給予關愛,仍無法滿足這些孩子對家的渴望,也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獨立能力。

台北縣愛心育幼院院長蘇鈺惠說,育幼院不再是像以前以收養父母雙亡的孤兒為主,現在大部分是收養被遺棄、家庭失能或家庭保護個案,這些孩子過得很「心」苦,很多層面都需要透過諮商等方法滿足心理和情緒的需要。

育幼機構關懷協會理事長江明修呼籲,政府和社會安置育幼院童,應多傾聽孩子的問題和需求,加強心理輔導工作,建構多元愛的環境,尊重、培養孩子自主性,使孩子在未來離開育幼院生活,返回家庭或面對獨立生活時,更能掌舵自己的「心」方向。



◆ 目睹家庭暴力 兒童內心創傷難平

公視新聞 2008-04-03

根據內政部的家暴統計,去年有超過七萬件家庭暴力發生,而生長在這些家庭的孩子,就算身體沒有受傷,目睹暴力之後,心裡也會留下陰影,為了讓孩子認識家庭暴力、導正孩子的價值觀,民間團體走進校園、要從預防做起。

台下上課的小朋友聽得目不轉睛,看看台上,上課的是當紅的歌手楊宗緯。當起老師講的課是認識家庭暴力。孩子的回應不只熱情,每個人下了課也是滿滿的收穫。

113、孩子滾瓜爛熟,預防家庭暴力,婦女救援基金會決定從校園著手,也設計教案,要導正孩子的價值觀,因為光是去年,就有超過七萬件的家暴通報案件,這些家庭的孩子,他們目睹暴力,身上也許沒傷口,但心裡卻受了傷。不過這群孩子在哪裡,沒有人知道,官方也坦承,連有多少人都不清楚。

加上現在的資源,光是用在兒虐上都不夠,目睹家暴兒更少人關心,為了避免暴力世代循環,民間團體要從預防教育著手。



◆ 調查:22國評比台灣兒福整體表現名列12

中央廣播電台/編撰:康仁俊 2008/04/02

兒福聯盟2日公佈一份「2008年兒童快樂國跨國比較研究報告」,報告中指出,瑞典、荷蘭及丹麥等北歐福利國家是兒童福祉整體表現最佳的前3名,至於台灣兒童的整體福祉在22個國家中列第12名,兒福聯盟董事長馮燕呼籲,希望未來新政府在拼經濟的同時,不要拼掉孩童的福祉,在執政後能夠真正將台灣打造成「兒童快樂國」。 報告中指出,台灣兒童的「健康力」在22個國家中名列第3名,其次「教育力」為第8名,「經濟力」排名第14,至於「幸福力」及「安全力」則更差,名列第19名及第16名,呈現健康優等、教育與經濟居中、安全與幸福吊車尾的「風箏型」比例。馮燕說,台灣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未來政府更應該重視兒童福利政策,重「質」不重「量」。

馮燕說:『兒童福祉其實是關係到將來我們人民的素質,尤其是當我們量,我們現在人口趨近老化,將來新生兒的量勢必是減少的,當我們的量減少,我們土地這麼小,量減少其實不是一個大問題,問題是什麼?是質有沒有提升?』

馮燕說,台灣兒童與其他國家兒童相比,實際分配到的「物質資源」偏少而且分配不均,至於過胖和蛀牙則是兒童「健康損害」的重大隱憂,在教育方面,台灣的「師生比」高,同時教育經費只佔GDP(國內生產毛額)3.9%,也讓台灣兒童的教育資源比不上先進國家。

報告中同時顯示,台灣兒童的「生活滿意度」是倒數第一,至於台灣兒童的意外死亡率也高於先進國家,不過台灣高達9成5的疫苗接種率則高居22國之冠。

兒福聯盟表示,研究報告數據是參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07年發表的「兒童貧窮觀點:富裕國家兒童福祉總覽」以及相關報告,再與美國、英國、加拿大、希臘、瑞典等22個先進國家互相進行評比。

※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上面寫 2003 是 6.08%,2006 是 5.76% 比義大利好一點。

* 孩子,別怕:關心目睹家暴兒童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53683

* 小羊之家--關懷目睹家暴孩童
http://www.bcc.com.tw/about/sunlove2.asp

* 重要教育統計資訊--教育部統計處
http://140.111.34.54/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fsj 提到...

從兒童受鉛害成年易犯罪到高中女驚悚霸凌

◆ 兒童受鉛害 成年易犯罪

【世界日報╱今日美國報二十八日訊】 2008.05.29

辛辛那提大學研究員27日公布長達20多年的研究證據發現,兒童血液的鉛含量與長大成人後可能犯罪有直接關係。該研究呈現了接觸鉛和犯罪率的最強烈連繫。

以往的研究顯示,鉛會傷害判斷、認知功能和控制行為的能力。但到目前為止,最好的研究都把重點放在青少年,而非成人。

辛辛那提大學的研究員收集了從1979年起,孕婦和其健康嬰兒在四家辛辛那提診所抽血的資料。到了孩子七歲時,研究員獲得兒童血液鉛含量的完整資料。

近20年後,研究員追蹤到年齡介於19歲至24歲的250名研究對象。在控制父母智商、教育、收入和吸毒等因素後,研究小組發現,從出生到七歲血液的鉛含量越高,長大成人後就越有可能被捕。鉛含量偏高和暴力犯罪的關係特別強烈。

55%的研究對象至少曾被捕過一次,年輕男性被捕的可能高出年輕女性近五倍。以往研究顯示,發育中的男性中樞神經系統比女性更容易受到環境傷害,導致以後產生行為問題。

貧窮社區的兒童,經常在年久失修住家接觸舊油漆高量的鉛。復敦大學法學院刑事學家黛博拉‧丹諾(Deborah Denno)認為,該研究把鉛含量與成人犯罪行為連繫起來「非常重要」。

丹諾曾研究國家衛生總署(NIH)在費城近一千名兒童的統計數據,結果發現七歲兒童的血液鉛含量偏高,最能準確預測該名兒童在學校會有學習和紀律問題。

※ 還不如先注重家庭問題所引發的犯罪問題吧?另外霸凌是會傳染的...

* Association of Prenatal and Childhood Blood Lead Concentrations with Criminal Arrests in Early Adulthood
http://medicine.plosjournals.org/perlserv/?request=get-document&doi=10.1371/journal.pmed.0050101
John Paul Wright, Kim N. Dietrich, M. Douglas Ris,
Richard W. Hornung, Stephanie D. Wessel, Bruce P. Lanphear,
Mona Ho, Mary N. Rae
PLoS Medicine Vol. 5, No. 5, e101
doi:10.1371/journal.pmed.0050101


◆ 國高中生拉K 5個月驗出200人

韓國棟/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5.30

國高中(職)學生濫用藥物的情形愈來愈嚴重!教育部今年至今,就驗出兩百多位學生「有問題」,較去年一整年驗出七十多人,高出二倍;而且其中有不少是國中生,讓教育部十分震驚與憂心。教育部從今年寒假過後,改變篩檢策略,鎖定高危險群學生進行「快速檢驗試劑」篩檢。

寒假至今未滿半年,卻已驗出二百多名國高中職學生濫用藥物;光是今年四月分在墾丁舉辦的「春吶」後不久,教育部軍訓處在校園中檢出的濫用藥物學生就多達一百件左右!

較去年高二倍 教部震驚

國中生更嚴重。桃園縣校外生活輔導委員會(校外會)督導張百誠說,五月進行定期篩檢,桃園縣驗出十六名學生濫用藥物,竟有十二名是國中生。

他說,篩檢出濫用藥物的學生,即便是高中生,也有六、七成是從國中開始濫用藥物。他憂心忡忡的說,有些國中畢業後沒有升學,直接進入社會,毀了自己、危害社會。「我們太忽略國中教育了!」

拉K成入門 國中生驟增

教育部軍訓處長王福林表示,學生濫用的藥物以K他命為主。他說,K他命較便宜,是其他毒品的入門藥物,但服用二天後就驗不出來了,所以掌握篩檢的時機非常重要。

王福林說,篩檢出濫用藥物的學生,主要有四種類型,曾經中輟、參加民俗藝陣(八家將)、在KTV或檳榔攤打工、以及基於好奇和同學經驗分享的學生。這些學生多半來自結構不完整的家庭,例如父母都忙於工作,對孩子完全放任不管,或是單親、離異的家庭。

四種類型 列為高危險群

王福林表示,因為篩檢的目的是救學生,所以他已要求各校,一旦驗出有學生濫用藥物,不允許學校以勒令退學或要求學生自動轉學等任何理由強迫學生離開校園,學校必須立即成立「春暉小組」進行輔導,三個月後再進行篩檢。

他說,過去基於「學生人權」,不能「針對性」的對高危險群學生進行濫用藥物篩檢,但學生濫用藥物問題太嚴重了,因此今年開始,教育部取得法務部的同意,可針對高危險群學生進行篩檢,當老師「合理懷疑」學生有濫用藥物的可能性時,就可以依程序通報,讓學生接受尿液篩檢。



◆ PO網4分30秒近千人次瀏覽 毒打脫衣露點4高中女驚悚霸凌

顏玉龍/北縣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5.30

校園再傳霸凌案件!最近網路流傳一段長達四分卅秒的影片,四名高中女生在校園樓梯間,不僅圍毆一名女同學,還強脫被害人衣褲「露點」,全程被圍觀的女學生拍攝下來並PO在網站上。由於施暴女學生手段凶狠,網友還將該影片歸類為「驚悚類」。

一名網友廿七日在網路「無名小站」,PO了長達四分卅秒的某高中女生在校圍樓梯間慘遭凌虐影片,但影片一開始,該名被害女學生早已被打「趴」在地上,網友研判凌虐時間至少逾五分鐘。

影片中,施暴的四名女高中生下手狠毒,輪流對該名女學生拳打腳踢,被害女學生根本毫無招架之力,慘遭四人連續猛踢、重踹。該名女學生起初還以雙手保護頭部,但由於力道猛烈,最後只能隨之東倒西歪,臉上也露出痛苦表情,而圍觀的女學生則以手機錄下,還不時傳出嬉笑聲。

四名女學生輪番猛攻後,仍「意猶未盡」,不僅跨坐在被害女學生身上,拉扯頭髮掌摑,還聯手脫掉她的上衣及內衣。被害女生在無力抵抗下,只能死命地拉著自己的內衣。

不過,當影片中有人說「隔壁大樓有學生圍觀」、「很多人在看」時,四女強脫被害人的內衣「露點」,一旁有人大喊「快點!」施暴女學生還試圖脫掉她的短褲及內褲,供圍觀學生「欣賞」。

影片中,被害人不斷雙手護胸,但拍攝女學生竟以特寫錄下「露點」畫面,施暴女生還對著鏡頭得意微笑,對於遍體鱗傷,並倒在地上哀嚎的女學生置若罔聞。

不少看過影片的網友感到無法置信,紛紛指責施暴女學生「太沒人性」、「一定會有報應」、「會下地獄」等,還有網友認為凌虐手段更甚於日前屏東鹽埔國中霸凌影片。

該影片PO上網不到兩天,就有近千人次瀏覽,但有網友批評,不該以暴力影片「衝」人氣。



◆ 學生受教權 校方保護沒

顏玉龍/新聞分析 中國時報 2008.05.30

校園霸凌問題層出不窮,隨著網路及具有照相、錄影功能的手機日益普及,一段段驚悚、凶殘的影片在網路竄紅,也讓霸凌問題浮上檯面,常常占據媒體版面。面對病態、沉淪的校園亂象,教育機關究竟做了什麼防範措施?

一名女高中生慘遭四名女學生凌虐的駭人影片PO上網後,引起網友一片撻伐,痛批施暴女生行徑泯滅人性,也讓人對於時下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感到咋舌。

原本校園霸凌或鬥毆事件,僅侷限於男學生,但曾幾何時,主角卻由男變女,且逞凶鬥狠模樣更勝男學生。

去年某國中女生因向老師舉發同學的不當行為,成為學長姊們的眼中釘,先在眾人面前被強拍裸照,又被另一夥人在土地公廟前性侵,上演電影「控訴」中,一名女子在酒吧內遭人當眾強暴,旁觀者竟在一旁鼓譟起鬨的情節。

接二連三的校園霸凌事件,拜網路及手機錄影功能所賜,陸續浮上檯面,更暴露出青少年向下沉淪的病態行逕。對於近來接連上演的校園偏差影片,卻絲毫看不出學校有導正學生的行為,連兩性教育也徹底失敗。

校園若無法保護孩子的受教權,類似的霸凌事件還會繼續發生,家長又如何放心把孩子交給學校?唯有正視並迫使學校負起責任,同時思考如何挽救淪喪的道德,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fsj 提到...

哈利波特演員之死 失控的英倫青少年

江靜玲/倫敦 中國時報 2008.06.01

《哈利波特》演員羅勃諾克斯於5月24日在英國東南肯特郡自家附近的俱樂部門口,因為替17歲的弟弟擋下刀子,而遭人捅死。諾克斯才剛滿18歲。

諾克斯悲劇發生不到48小時,英國北部西約克夏郡1名17歲青年,也在公園被一群青少年毆打致死。繼諾克斯後,成為英國今年第29名青少年謀殺案的犧牲者。

暴力文化流行 刑案爆增3倍

暑假前的最後連續假期,從周六到周一的3天裡,全英青少年犯案4起,不僅造成諾克斯和另1名青少年死亡,還有2名青少年遭槍傷,2名被刀砍傷,以及3名青少年因使用刀槍恫嚇他人,遭警方拘捕。

這只是英國社會近年來日趨嚴重的「小流氓文化」縮影而已。過去3年,青少年暴力劇增3倍。在倫敦,高達5分之1的居民,不敢在天黑以後出門。

疲於奔命的英國警察,終於坦承青少年暴力犯罪問題,不亞於打擊恐怖分子。

實際上,2年前,英國「兒童之家」創辦人卡蜜拉貝克曼格利已警告說,如果她是政府官員,「真正擔心的不是恐怖分子的炸彈,而是英國社會快速興起的青少年暴力文化。」。

根據英國統計局,10歲到17歲的犯罪人數,由2003年的18萬5千人增加到2006年的22萬3千人。青少年持刀搶劫案例從2萬5千增加到6萬5千。

砸窗罵人縱火 因為…我高興

15歲的英國青少年不論在酗酒、吸毒或性關係上,都是「歐洲之最」。酗酒問題尤其嚴重,高達27%的15歲英國青少年坦承有20次以上的酒醉經驗,是排名第2的德國青少年12%的兩倍多。在義大利和法國,同齡青少年酗酒的只有5%和3%。

英國青少年吸毒比率過去1年達35%,不僅居歐洲之首,甚至比美國的31%還高。警方日前透露,英國少年犯劇增,最年輕的在押犯人只有8歲。

「這個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愈來愈多住在英國的人開始問。

英國大眾首先留意到所謂小流氓文化,大約是3、4年前,若干問題兒童和青年四處滋事,以石頭砸鄰居的車子或窗戶,甚至縱火辱罵鄰人和過路者。而這一切,除了「憑我高興」,似乎沒有其他理由。

英國政府在社區中裝置了電子錄影監視器(CCTV),並制定《違反社會行為》法規,執法單位可強制將滋事者驅離社區。不過,違反社會行為的蒐證繁瑣不易,而且驅離後,這些人大可轉到其他地方惹事生非。

為逃開CCTV的監視,青少年開始流行穿連帽運動衣HOODIE。HOODIE很快成為青少年成群結黨、抽煙喝酒吸毒、毀壞公物、恫嚇他人取樂的標誌。

有了共同的穿戴標誌,青少年暴力傳播速度遠比地方政府和警方設立CCTV快。「違反社會行為」告發單,更成為青少年流氓文化中的榮譽勳章,「酷斃了」的代表。

這種青少年暴力,不僅發生在街頭,學校裡許多正規上學的孩子也受到威脅,倫敦的公立學校尤其嚴重。來自英國白人中產階級的孩子,在某些學區中,不但屬於少數族群,且十分容易成為欺侮對象。一名11歲的英國男孩告訴母親,他和另外2名同樣背景的同學,在校園裡面對的是阿爾巴尼亞和伊拉克等不同幫派的威脅。

平均每2星期 1青少年喪命

校園暴力和青少年犯罪,過去在英國不多見,但現在,平均每2星期,就有1名青少年喪命。曾就英國少年暴力進行深度調查的《時代》雜誌倫敦特派員梅爾說,最令她震撼的是,「突然發現你可能在某個街道上,遭人痛打一頓,或在回家的路上,被刺殺死亡,可是,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青少年暴力和刀槍文化,顯示英國社會逐漸失控。犯罪學家、教育家、警察、社工人員、社會學家、政客們,研討會一場接一場開,專家們跑到紐約、洛杉磯取經,可是,就是沒有人能提出解決方法。

fsj 提到...

英青少年刀械犯罪嚴重 民眾憂慮主張宵禁

中央社 2008.07.13

英國青少年持刀械犯罪的情況日益嚴重。根據媒體報導,去年至少有二萬起嚴重的刀械犯罪,平均每天近六十人被砍殺傷或被搶;許多民眾對日益嚴重的刀械犯罪感到憂慮,主張政府應對青少年實施宵禁,整頓治安。

根據「週日電訊報」取得英格蘭四十三個警區中的三十三個警區犯罪資料,涵蓋五分之四的人口,到今年三月,共有二萬零八百零三起嚴重的刀械犯罪案,平均每天五十六起。

報導說,如果把蘇格蘭、北愛爾蘭包涵在內,全國刀械犯罪人數則增加到二萬五千人,數目更為驚人。

報導指出,青少年持刀械犯罪以倫敦、曼徹斯特、英格蘭中部、約克郡西部、及麥西塞德等地區最嚴重。

上週二十四小時內,英國連續發生六名被刀械刺死的慘劇,其中一名是倫敦青少年,他是今年以來倫敦第二十名刀下冤魂;昨天晚間一名三十多歲的男子,在波頓酒吧內遭人刺死。

英國內政大臣史密斯坦承,不斷增加的刀械犯罪案使很多民眾不敢出門。鑑於情況日益嚴重,首相布朗昨天召集包括倫敦警察局長布萊爾及其它高級警官,共同討論如何掃蕩青少年刀械犯罪。

史密斯今天宣布,未來警方逮捕到持刀械的青少年,將帶他們到醫院的急診室,去看那些遭刀械砍傷的病患,讓他們了解刀械犯罪的嚴重性,同時帶他們見受害人的家屬,並到監獄訪視刀械罪犯,希望藉此發揮警惕的作用。

根據「星期泰晤士報」進行的最新民調:百分之七十三受訪的家長支持每天晚上八時對青少年實施宵禁:百分之十七的家長主張晚上九時開始施行;八成一的家長擔心自己的子女,可能成為刀械犯罪的受害人。

首相府官員表示,政府目前沒有計畫進行全國性的宵禁,但不排除在刀械犯罪最嚴重的地區實施。

※ 平常接觸太多暴力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