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hysorg.com/news110427509.html
October 01, 2007
根據 Johns Hopkins(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Bloomberg 公衛學系,針對年齡在 2.5 歲到 5.5 歲的兒童所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幼兒時期(early childhood),每天觀看超過 2 個小時以上的電視,可能會導致行為的問題(behavioral problems)與貧乏的社交技巧。
Hopkins 研究者發現,觀看電視在兒童行為與社交技巧上的衝擊,會因開始觀看的年紀而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隨著時間而遞減的重度電視觀看與行為或社交問題沒有關連(譯註:指僅發生在早期階段的重度電視觀看不會影響後續發展,詳見下面說明。)。美國小兒科學會(AAP)建議,年齡小於 2 歲的兒童不應該看電視,而 2 歲以上的小孩每天觀看時間不應超過 2 個小時。該研究發表在 2007 年 10 月號的 Pediatrics 上。
"有許多研究已證明重度電視觀看的負面效應。然而,暴露時機是一項重要原因,將觀看時間減少到可接受的範圍內,可減少行為上與社交上的問題," 公衛碩士 Kamila Mistry 說,該研究的領導作者,Bloomberg 學院,人口、家庭與生殖健康系的博士候選人。
為了這個研究,研究團隊分析從 Healthy Steps for Young Children 全國評鑑中,所收集到的 2707 名兒童的資料。小孩在年紀 2.5 歲與 5.5 歲時,父母接受關於他們小孩電視觀看習慣與行為的調查。
16% 的父母報告,他們的小孩在 2.5 歲時(早期暴露)每天觀看 2 個小時以上的電視,而 15% 的父母則報告,他們的小孩在 5.5 歲時(同時暴露,concurrent exposure)每天觀看超過 2 小時以上的電視。每 5 位父母當中就有 1 位報告他們的小孩在 2.5 歲以及 5.5 歲時(持久暴露,sustained exposure)每天觀看超過 2 小時以上的電視。「持續暴露」在電視下會與行為問題產生關連。然而,「早期暴露」若隨著時間逐漸遞減,並不會構成行為問題的風險。「同時」觀看與社交技巧有較少關連,而「持久」與「早期」觀看對於社交技巧發展則少有影響。
研究亦發現當小孩 5.5 歲時,若在房間內有電視,會與行為問題、貧乏的社交技巧以及缺乏睡眠產生關連。在研究裡,41% 的兒童在他、她的房間中有一部電視。
"當小孩在 5.5 歲時減少其觀看時數,並不會對其行為與社交問題產生較大風險," Cynthia Minkovitz,醫學博士、公共政策專業碩士(MPP)、該研究的資深作者、Bloomberg 學院,人口、家庭與生殖健康系的副教授。"這對於臨床醫師,在早期使用兒童之中,強調早期幼年時期減少觀看電視的重要性來說,至關緊要。"
※ 相關報導:
* Children's Television Exposure and Behavioral and Social Outcomes at 5.5 Years: Does Timing of Exposure Matter?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gi/content/abstract/120/4/762
Kamila B. Mistry, MPHa, Cynthia S. Minkovitz, MD, MPPa,* 醫師力促 AMA 將電玩成癮標準化
Donna M. Strobino, PhDa and Dina L.G. Borzekowski, EdDb
PEDIATRICS Vol. 120 No. 4 October 2007, pp. 762-769
doi:10.1542/peds.2006-3573
* 上網看電視越久 國數表現越差
* 雙重老化問題嚴重 8萬智障家庭苦
* 上網聊天 學童不設防
* 防青少年成癮 魔獸世界限玩3小時
* 誰的地理,誰的知識
* 腦細胞運作方式與之前所想不同
* 研究發現思考方式可分為「左、右翼」
* 日音樂治療 喚醒腦傷者記憶
* 研究:人類的 DNA 不盡相同
* 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是「第三型」糖尿病!
* 大部分的科學研究因草率分析而被玷污
2 則留言:
台灣青少年 全球同齡睡最少
黃庭郁/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0.03
醫界一項針對二千名國小六年級以上、高二以下學生的睡眠調查發現,台灣青少年周間(周一到周五)平均每日睡眠七.五小時,比國際水準少半小時,為全世界同同齡者最低。因為睡不夠,白天容易昏沉,有些國中生一天甚至攝取含咖啡因飲料三、四杯,且睡得越少,喝得越凶。
主持這項研究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黃玉書指出,國內青少年睡眠剝奪最主要原因是課業沈重,與過去研究相較顯示,這一點十年來都沒有改善。
一般認為,青少年發育期理想睡眠時間為八小時,但黃玉書認為,國內學生如果早上七點半就要到校參加早自習,上午六點半就得起床,若要睡足,得在前一晚十一點前入睡。但很多孩子晚上補習回家後,光是寫作業就得寫到半夜,晚睡卻得早起,很難睡飽。
長期睡眠不足 影響發育情緒
醫界早有研究認為,長期睡眠不足可能影響發育、認知功能、情緒與人格,長庚兒童心智科下一步研究希望釐清國內青少年情緒障礙如憂鬱、躁鬱比例增加,是否與長期普遍沒睡飽有關。
黃玉書從二○○五年六月到二○○六年六月,針對桃竹苗區域二千多名國小六年級以上、高二以下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其睡眠狀況。
結果顯示,國內小六生周間平均每日睡七.九小時,國中生平均睡七.五小時,高中生平均只睡六.八小時。且女孩睡得比男孩少。
相較其他國家 平均少半小時
整體而言,國內青少年平均周間每日睡眠七.五小時,少於鄰近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的七.九小時。台灣青少年是世界各國睡最少的,平均各年齡層都比其他國家的人少半小時。
周間沒睡飽,國內青少年習慣在周末「補眠」。黃玉書的調查顯示,青少年周末平均一天睡九.五小時,又比別人多睡半小時。但逮到機會就狂睡,反而不利維持生理時鐘規律、正常作息。
而由於長期睡不夠,很多受訪者都有日間疲倦,調查發現,沒睡飽的國中生平均一天要喝三到四杯咖啡、可樂、茶等咖啡因飲料,以幫助提神。
黃玉書說,分析顯示,青少年睡眠被剝奪與課業壓力、家長作息及夜間使用網路等行為有關。夜間補習、趕作業,父母是夜貓子等都會干擾必須的睡眠。
◆ 補習、看電視、打電動 想早睡也難
吳于珊、葉志雲、郭良傑、石文南/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0.03
台灣中小學生平均睡眠不足,除了放學後要參加各種才藝班之外,還有很多家庭作業要寫,等複習完功課,上床時間都得拖到晚上十一、二時以後,隔天又要趕在七時以前起床,晚睡早起,非常可憐。但也有的情形是父母放縱孩子看電視到深夜,或父母工作時間使然。
高雄小學二年級的「小維」是個標準的電視兒童,每天放學回家,就守在電視機前,「蠟筆小新」即使看了好幾遍了,他還是要看,沒到晚上十一、二點,他不會甘心上床睡覺。
「小維」的媽媽說,「小維」不看電視時就拚命玩,放學回家功課若不盯緊,他就隨便寫寫,草率了事,趕著要看電視和玩耍。
「小維」的父母都要上班,爸爸有時晚上還要加班,無法每天緊盯在他後面。而「小維」的阿公、阿嬤只要聽到他功課寫完,就放任他去玩、看電視,只要大人不注意,他就一定拖到十一點以後才肯上床睡覺。
家中有兩名小學生的邱爸爸表示,學校功課並不繁重,小孩多能在九點以前完成。但小孩貪看電視、打電動,往往要過了十一點才肯上床休息,孩子晚睡已是常態。
因此,有的父母為了讓守著電視的孩子早點睡,甚至把第四台停了,全家過著沒有電視的生活。
家中只有一名小五學生的張媽媽說,為了不讓女兒輸在起跑點,每周除了上課之外,晚上還要補美語、數學,補完習都已經晚上九點,回來寫功課、洗個澡,常常弄到十一、二點才能睡覺。
台中市國小老師王鶯鶯指出,孩子會晚睡與父母從事的工作有關,學區單親孩子多,家長上夜班工作到晚上十一、二點才回家,孩子自然晚睡。
曾有個單親孩子母親是檳榔西施,孩子獨自在家不放心,帶在身邊工作,回到家時已半夜一兩點,第二天勉強爬起來上學,到學校上課幾乎都趴著睡覺,日夜顛倒。
北市古亭國小四年級沈庭蔚的父母親都是北市國中教師,為配合爸媽上班時間,早上六時卅分一定被叫起床,每天一早固定在七時廿分到學校,因為他的父母每天也要準時到校看學生早自習。 建安國小學生家長王玉英表示,她有兩個小孩唸國小高年級,每天學校下午四時下課後就上才藝班,回家已六時。接著要花一個半小時至二小時寫功課。
王玉英表示,其他的時間孩子會看一下電視,每天約卅分鐘至一小時,每天晚上十時卅分才做完該做的事。另外,她大概要和孩子進行卅分鐘的「親子時間」,聊一聊學校的事,入睡已是十一時。
小孩唸私立小學六年級的范姜太太表示,小孩平日沒有上才藝班,但學校課業繁重,每天要預習隔天課業,到了周末假日還要交報告、周記、作文等,小孩每天都要弄到晚上十二時以後才能上床睡覺。
有老師說,要解決國小學童晚睡問題,除了要家長約束家中學生,現在的教育環境,迫使許多學生必須依賴補習來強化競爭力,因此要國小學生早睡,恐怕不容易。
※ 問題是台灣的教育,最重要的大學階段卻放鬆了,這樣能有什麼競爭力?
5個小一生 就有1人近視
黃天如/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0.12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台大所作的學童近視盛行率調查發現,目前小學一年級學生近視的比例約二○%,每五人就有一人近視,較廿年前成長十七%。眼科醫師更指出,現在有不少小朋友才讀幼稚園中班就近視,近視年齡層下降問題,引人憂心。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目前全球失明人口已達四千多萬人。高雄長庚視網膜科主治醫師吳佩昌說,一般人或許不認為近視與失明有什麼關係,但台灣、美國或大陸近幾年的相關研究都證實,高度近視是導致老年人失明原因的第二位,僅次於白內障。
國人患高度近視 機率增高
高雄長庚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吳佩昌說,根據美國一項長達七年的研究,年齡愈小時開始近視,外加父母也有近視者,其成人後成為高度近視的機率愈大;國內研究也顯示,國小學童近視度數每年平均增加一百度,高中學生平均每年增加六十度,可見視力保健也有黃金期。
他說,孩子出生時絕大多數都有輕微的遠視,但現代人偏愛長時間從事書寫、看電視、打電腦等近距離工作,而研究顯示,這些活動正是導致近視與高度近視最嚴重的因子。
到戶外看遠 能夠防止惡化
吳佩昌比喻,一個人若以十公分的近距離看書寫子,花的「力氣」約相當於一千度近視的強度;若能保持卅五公分以上距離,眼睛費力程度就能減少三分之二以上。
「近視是條不歸路,一旦確定近視,度數只會增加不減少」吳佩昌說。目前醫界唯一公認有效防止近視惡化的保護因子,只有戶外看遠運動,呼籲家長有空時不妨一家大小多出去走走。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