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3

兩韓和解大戲演給誰看?

蔡增家 中國時報 2007.10.03

相對於日本的一成不變,韓國常常會讓人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當人質問題落幕之後,南韓昨天再度成為世界的目光,只是過去是親人生死離別的苦痛,這次卻是有如友人久別重逢的感動。

繼金大中之後,睽違七年,而又歷經一波三折,南韓總統盧武鉉昨天偕夫人跨越了三十八度軍事分界線,徒步進入北韓境內,並與金正日舉行兩韓領袖高峰會。七年的時間不算短,但是這七年對韓國人來說,時間彷彿是停止的,記憶也好像是空白的,因為在這次的領袖高峰會上,我們看到了與七年前同樣制式的見面場景,一樣感人肺腑的拜會布局,以及一成不變的會談主題,只是會面的主角從金大中換成盧武鉉罷了。

這彷彿就像是一個已經搭好的舞台,等著不同的人來演出相同的戲碼,而要讓台下的觀眾發出相同的讚嘆之聲,至於下台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其實早就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這就是韓國!從過去以來,韓國人在愛好面子的民族性使然下,一向是表面功夫大於實質的內涵,過程形式重於發生的結果。只要在表面上,做得漂漂亮亮讓世人讚賞,那就是一大突破,實質內容彷彿就是次要的,因為他們了解這不會有人在意的;其次只要能夠在過程當中,做得轟轟烈烈吸引世人的目光,那就是一大成功,至於引發的結果反而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他們知道世人總是健忘的。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二○○○年南韓前總統金大中訪問北韓簽署「六一五宣言」的場景,當時世人皆認為南北韓的統一大業就近在咫尺了,但是沒有人會在意其實南北韓此後就不再有任何的交流;相信大家對於今年初南北韓京義鐵路的通車典禮記憶猶新,當時大家都以為南北韓的交流就要進入新的里程碑了,只是沒有人會知道,其實就在那次的通車典禮之後,那條重舖的鐵路就不再有任何的火車駛過。

那麼已經荒廢七年的舞台,這次為何又要重新粉墨登場呢?而過去一直堅持不再步上舞台的金正日,這次又為何要配合盧武鉉的演出呢?原因便在於面對國際的經濟制裁,金正日也想將利用這次南北韓領袖高峰會,來獲得南韓巨額的經濟援助,以穩定北韓長期處於蕭條的經濟;其次一向支持對北韓採取比較強硬立場的大國黨很有可能會贏得今年十二月的南韓總統選舉,因此,金正日也有意利用這次南北韓協議,來對執政黨候選人產生助力,以防止南韓在年底總統選舉中,由「叛逆的親美保守勢力」的大國黨掌權。

而即將息影的最佳男主角盧武鉉,也希望利用這次的告別戲碼奮力一搏,來提升已經奄奄一息的執政黨總統候選人選情,因為南韓自從民主化之後,還沒有一次的總統大選,像這次朝野兩黨候選人的差距那麼樣的大,這讓當了將近五年總統的盧武鉉感到相當的難堪。盧武鉉堅信只要舞台還在,就算每次表演相同的戲碼都還是會有人看,每次到了戲劇的高潮,還是會有人鼓掌,但是他卻忽略了在每次上演之後,其實已經看過的舊觀眾是越來越多,而新的觀眾卻是越來越少,這讓他的演出得到的掌聲越來越少,噓聲卻越來越多,盧武鉉其實早就已經被淹沒在南韓觀眾的噓聲當中了。因此,這場演出對於「開放的我們黨」選情的提升有限,卻讓北韓杯水車薪的經濟援助有了莫大的改善,金正日似乎才是這場戲的最佳男主角。

當這場戲落幕之後,南北韓又將恢復到過去劍拔弩張的原狀,但大家只會記得兩韓高峰會的盛況,而不會注意兩韓交流是否有實質的進展,因為政治總是那麼容易讓人健忘的。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與台灣的入聯、返聯公投有的拼。



◆ 霍伯斯坦 燃起了韓戰的硝煙

中時電子報╱林博文 2007-10-03

9月25日傍晚,曼哈頓西41街《紐約時報》,新大樓地下室〈時報中心〉會議廳舉行前紐時記者大衛.霍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的新書發表會,書名是《最寒冷的冬天:美國和韓戰》(The Coldest Winte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這是一場很特別的集會,作者已在今年4月23日死於加州的一場車禍,車禍前5天才把書稿交給出版社。

霍伯斯坦的友人把新書發表會改成「一個記者的遺緒:大衛.霍伯斯坦研討會」,專門談論這位因採訪越戰(1962年至1963年)而獲得普立茲獎的傑出記者的貢獻,從他的韓戰新著切入,論及越戰和伊拉克戰爭。

研討會由前紐時外交記者兼外交專欄作家雷斯利.吉爾布(Leslie H.Gelb)主持,另外請5位韓戰與伊戰專家與會,他們都認識霍伯斯坦。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7歲的女作家兼政論家法蘭西絲.費茲吉羅(Frances Fitzgerald),她的父親代斯蒙.費茲吉羅是中情局老特工,1950年代初專門負責訓練一批反共救國軍潛赴(或空投)中國大陸進行破壞和顛覆活動,與台灣關係密切的李潔明,即是他的老部屬。法蘭西絲.費茲吉羅在1972年出版的《湖之火:越南人和美國人在越南》,曾獲普立茲獎及國家書卷獎,日前仍常在左翼雜誌《國家》發表文章。

研討會那一天,可容納500人的會議廳座無虛席(門票一張25美元),參加者以中老年人居多,老太太不少,她們都刻意打扮,好像是要參加派對,有幾位老先生或手持拐杖或坐輪椅,由此可見霍伯斯坦的號召以及美國讀書風氣之盛。會後招待葡萄酒和各種豆類小吃,會議廳門口有Borders書店的小攤位,全賣霍伯斯坦的著作。

霍氏花了10年時間斷斷續續撰寫《最寒冷的冬天》,他說他寫了21本書,最喜歡的就是這一本。沒想到《最寒冷的冬天》竟成為他的告別作,許多人把這本書和霍氏的成名作《出類拔萃的一群》(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相提並論。

除了紐時這場研討會,霍伯斯坦的好友將在一個月內到全美各地義務代打,幫他宣傳新書。這些好友都是美國媒體和文壇的名家,如《華盛頓郵報》的伍華德、《紐約客》周刊的調查採訪記者西摩.赫許、前紐時專欄作家安娜.孔德蘭、女作家瓊安.狄狄昂以及前NBA名將比爾.華頓。

50多年來,有關韓戰的著作多如天上繁星,而且不少佳作,霍伯斯坦的長處是能夠把韓戰的時代背景勾勒得很詳盡,既能描繪出一幅大畫面,又能把一些外交細節和戰鬥場面刻劃得栩栩如生。霍氏花了不少篇幅敘述蔣介石撤守台灣前後的中國政局與中美關係,亦寫了很多以《時代》周刊創辦人亨利.魯斯為主的親蔣「中國遊說團」左右美國政治的內幕。

霍伯斯坦對麥克阿瑟將軍的自大傲慢和其無能到極點的首席情報官查爾斯.韋樂比(Charles Willoughby)著墨甚多。麥帥和韋樂比誤判中共絕不會亦不敢介入韓戰的災難性大錯,改變了戰爭的走向與結局。

霍氏引用新出爐的機密文件說,中共「抗美援朝志願軍」集結鴨綠江之前,台灣當局即已掌握中共將介入韓戰的情報,當時國民黨在大陸仍有特工。最先知道中共動員軍隊的是在鐵路部門潛伏的國民黨特工,他們把消息傳回台灣,而在中共軍隊臥底的國民黨特工也證實中共將打韓戰。

霍氏說,台灣當局和台灣駐美大使館全面封鎖中共將介入韓戰的消息,因蔣介石政府最希望中共參戰後與美國打起來,而大有利於台灣。果然,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韓戰從1950年打到1953年,戰爭結束時,艾森豪總統曾表示美國絕不會在亞洲再打一場地面戰爭,結果越戰發生了,兩場教訓還不夠,伊拉克戰爭又上演了。韓戰號稱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現在,霍伯斯坦把這場戰爭帶回到大家的視野裡。

※ 相關報導:

清溪川奇蹟?
台灣競爭力 首度輸南韓
韓報社論:韓大學畢業生就業不易
政治語言與經濟語言都瘋狂了
「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崩解
道德放兩邊:從亞力山大到企業肅貪與邪惡指數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韓國的朝鮮日報報導,金正日的姿態擺得很高.十月二日與盧武鉉會面時,只有剛見面時微笑一下,此後一直面無表情.這與七年前會見金大中時笑顏逐開貌完全不同.

若金真有求於南韓,似該多笑一笑才是.

fsj 提到...

朝鮮半島情勢正邁向歷史新頁

中時社論 中國時報 2007.10.10

就在美中台三邊關係因為「入聯公投」的效應而陷入低潮僵局之際,朝鮮半島最近卻出現顯著的變化。一方面南北韓領袖在平壤舉行第二次高峰會議,簽訂了「十.四南北共同宣言」,另一方面在北京舉行的第六輪六方會談也通過了「落實共同聲明第二階段行動」共同文件,這些情勢的推進,讓局面一向比台海還緊張的朝鮮半島形勢,往緩和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南北韓高峰會能夠促成,可以說是內外情勢交相激盪下的結果。對南韓而言,剩下三個月任期不到的盧武鉉,或許這將是他任內唯一能留下的政治遺產,順便也看能否拉抬執政黨候選人低迷的聲勢;對北韓而言,今年豪雨成災,釀成四十年來最嚴重水患,農作物欠收比往年少一成,非常需要藉著和解爭取更多的經援;而以往對峰會一向持疑慮立場的美國,也因為早在六月間藉由六方會談團長希爾訪問平壤成功,加上六方會談順利,若干北韓非核化工程已經搬上時間表,對南北韓進一步的和解,當然樂觀其成。

儘管這場峰會的熱鬧花絮還不少,但真正值得注意還是兩韓首腦所簽訂的宣言,相較於六年前兩金所簽訂的「六一五南北共同宣言」,這次的「十.四宣言」觸及了相當多的實質問題,這中間有些部分正在緩步改寫區域的政經情勢,做為東北亞區域成員之一的台灣,這種變化的趨勢不能不注意。

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趨勢是,朝鮮半島軍事緊張形勢的緩解,步伐或將可能比我們預期的還要快許多。這一點除了高峰會之外,還應配合六方會談的進程來看,根據本月三日六方所發表的共同文件,平壤已經同意將它的核設施進行以廢棄為目標的去功能化,包括在年底以前關閉寧邊核反應爐在內,同時整個過程也接受以美國為首的團隊監督,這意味北韓的「去核」已經邁入國際監控下的時間表,「北核」問題只要獲得解決,朝鮮問題其實已經解決最困難的一部分。

而「十.四宣言」中與安全有關最核心的部分即是將西海(黃海)規畫為和平海域,允許兩韓的漁民在這個海域進行共同撈捕,同時也希望在這個海域沿岸的海州建立經濟特區。這個方案等於是將這個原本軍事對峙非常強的海域「去軍事化」,要知道南北韓的艦艇曾分別在一九九九年與二○○二年在這個海域交戰過,雙方都在這裡部署了重兵,所以才有所謂的「西海北方界線」(NLL),如果這個海域能從軍事海域變成經濟海域,那麼象徵意義就相當大了。或許也就是因為實在是事關重大,所以今年十一月兩韓的國防部長還另外專門針對此議題展開會談。

「十.四宣言」中另一項值得重視的文字,是為了結束目前停戰狀態的體制,兩韓將促使與韓戰有關的三方或四方元首會晤,簽署結束戰爭的和平宣言。要知道目前朝鮮半島的軍事對峙與美國駐兵,就是建立在一九五○年代韓戰結束後的「停戰協定」上,如果這紙協定變成「和平協定」,那影響當然相當深遠。只不過因為「三方或四方」的文字表述,所指的究竟參與韓戰停戰協定簽署的美中朝三方,還是排除中國的美朝韓三方,立即牽動周邊國家的敏感神經,特別是北京,已經敏感察覺到有可能會被排除在外,已經表達過關切,參與六方會談的另外兩國俄羅斯與日本,也不掩藏其失望,這顯示這個議題還會有後續發展。

軍事對峙緩解的另一面,則是兩韓經濟交流與合作的部分。「十.四宣言」中南韓對北韓所提供的經濟援助非常多,包括建設海州經濟特區、維護開城至新義州鐵路、在東海岸的安邊郡與西海岸的南浦市建立造船合作園區、發展白頭山旅遊事業,以及擴大農業、保健與環境合作等,因為這一切都是由南韓埋單,因而在野黨已經批評其會拖垮南韓財政。然而相對的是這也將逼使北韓的經濟必須進一步開放,一個經濟對外開放的北韓,絕對是各方所樂見的發展。

北韓過去之所以令人害怕,就在它的軍事「擁核」與經濟閉鎖,如今它在軍事上逐漸走向非核化,經濟上也邁向開放,這或許使朝鮮半島的和平之路,會比我們想像要更早的到來。

fsj 提到...

中斷半世紀 兩韓恢復列車往返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綜合十一日外電報導】 2007.12.12

一列南韓貨運火車十一日上午穿越戒備森嚴的兩韓邊界,經由非軍事區駛入北韓,重新開通兩國間中斷超過半世紀的定期列車服務,並朝和解跨出象徵性一步。

十月兩韓領導人舉行高峰會後訂定一系列經濟合作計畫,為兩韓統一鋪路,往返於邊界的定期列車即為會談後具體成果。這班列車重上軌道,距離一九五一年韓戰期間最後一班火車開出,已相隔五十六年。

這列十二節車廂的貨車載運石材及製鞋材料從南韓汶山站出發,抵達北韓境內靠近邊界的板門車站,之後載滿來自北韓開城附近一處工業區製造的鞋子、內衣及機器後返回南韓。

鐵路交通恢復讓兩韓互蒙其利,南韓科技加上北韓低價勞工,可望刺激北韓開城工業區經濟發展,目前在開城經營工廠的南韓廠商有六十四家,雇用北韓員工約兩萬一千六百人,生產手表、服飾及鞋子。

列車穿越戒備森嚴的邊界時,時速不得超過六十公里。這班定期貨運列車每周一至五行駛於南北韓間共十六點五公里的距離。至於客運列車何時能恢復行駛,仍是未知數。

南韓「韓國鐵路公司」總裁李哲在最靠近邊界的都羅山車站表示:「我們重啟兩國間切斷五十六年的最後一項連結,這只是一個起步,也是韓國鐵路連結到西伯利亞鐵路並通往歐洲的第一步。」李哲說,他希望明年南北韓國民能一同搭乘火車到北京觀賞奧運賽事。

南韓統一部長李在禎到北韓出席通車儀式時也表示:「貨運列車將加速南北韓間經濟合作。」

這班歷史性列車的駕駛申彰哲,父母的家鄉在北韓。他說:「我期望有一天南韓人能自由地搭乘火車到北韓觀光。」

fsj 提到...

南韓變天 李明博當選總統

【聯合報╱編譯王先棠╱綜合十九日外電報導】 2007.12.20

南韓最大在野黨「大韓國黨」候選人、曾任現代建設執行長與首爾市長的李明博,十九日以超過百分之四十八的得票率贏得壓倒性勝利,領先執政黨候選人鄭東泳超過廿個百分點,終結南韓自由派十年執政。

南韓中央選委會宣布,十九日深夜開出的近百分之九十八選票顯示,李明博得票率為百分之四十八點六,鄭東泳百分之廿六點二,排名第三的無黨派候選人李會昌百分之十五點一。李明博以超過五百萬票的大幅差距擊敗鄭東泳。現任總統盧武鉉已發表聲明,祝賀李明博當選新任總統。

南韓合格選民約三千七百萬人,這次大選投票率為百分之六十二點九,創下一九八七年南韓恢復總統直選以來的新低紀錄。分析家說,由於李明博在歷次民調都大幅領先,加上許多執政黨支持者對政局失望放棄投票,因此投票率創新低。

此次大選共有十二位候選人登記,但民調支持度領先群,連李明博在內只有三人。執政黨「大統合民主新黨」候選人鄭東泳在獲知出口民調大幅落後後,沒有等到選票開完就承認敗選,表示虛心接受「人民的選擇」,希望李明博能「戮力為國」。大韓國黨前黨魁、獨立參選的李會昌也宣布敗選,恭喜李明博。標榜「經濟優先」的李明博,將是南韓史上首位企業家總統。十九日是李明博六十六歲生日,也是他與曾是大學選美冠軍的妻子金潤玉結婚卅七周年,加上贏得總統大選,可謂三喜臨門。

李明博將是南韓第十七屆總統,上台後要面對國內與黨內的分裂局面。李明博的政治大本營是南韓東部的慶尚北道,此處也是傳統上南韓領導人的出身地區,歷來青瓦台主人大都傾向支持東部發展,忽視西南部的全羅道。

一般認為,李明博不會大幅修正對北韓政策,只會強調對等互惠原則,但他會與美國、日本加強合作,並改善韓、美關係。



◆ 經濟總統 抓對韓人胃口

【經濟日報╱編譯 林聰毅】 2007.12.20

此次南韓總統大選的結果顯示,經濟議題才是決定誰能入主青瓦台的關鍵因素。高舉拚經濟大旗的前首爾市長李明博,縱有貪瀆醜聞纏身,依舊贏得選民青睞,成為南韓史上首位企業家總統。

憂心經濟的南韓民眾19日以手中選票終結掉十年來只想拼政治的左派政權,不願經濟繼續向下沈淪,寄望李明博能恢復南韓昔日的高速成長。因此,儘管執政當局使出霹靂手段,重新調查李明博貪瀆案,也未能遏阻亟欲思變的民心,南韓民眾強烈渴望選出一個有能力振興經濟的領導人。

由在野大韓國黨推出的重商保守派候選人李明博,矢言要成為「經濟總統」,喊出「747」的經濟政策牛肉,成為他的超級吸票機。首先他保證在執政期間要使南韓的經濟成長年率,由現任總統盧武鉉執政五年期間的4.4%大幅上升至7%,其次是使國民所得由目前的2萬美元倍增至4萬美元,最後是使南韓的經濟規模由目前全球排名第13躍居為全球第七大。

許多南韓民眾認為,李明博代表經濟高成長的「舊韓國」。在那個年代,國家領導人最需具備的能耐就是創造就業並使經濟快速成長。李明博在首爾的政見會對上千名高舉「搶救經濟」標語的支持者說:「假如南韓有一位能幹的國家領導人,我們就不怕日本與中國。」

南韓的國際關係顧問柳昌洙(音譯)說:「李明博有生意頭腦,不是意識形態掛帥的政治人物。」「你會看到經濟大改革,他會創造一個利於經商的環境。」

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保守、反共的「工業化勢力」主宰南韓政壇,這個時期的特徵是政治專制、經濟快速成長,以及貪污醜聞頻仍。過去十年間,自由派的「民主勢力」當道,在國內講求平等主義、與北韓謀求和平共處,卻搞砸了經濟。李明博曾是現代集團多家子公司的明星級主管,民調專家與政治分析師說,南韓民眾對財團主管捲入金融醜聞已習以為常,這回他們把道德問題暫時擺到一旁,給予李明博機會創造就業並抑制飆過頭的房價。



◆ 判過刑 李明博問題不少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報導】 2007.12.20

平心而論,南韓總統當選人李明博的問題還不少,曾因違反選舉法而被判刑二年六個月,後來獲得當時的總統金大中大赦。首爾市長任內,李明博透過人頭炒地皮,政商關係複雜的傳言不斷。

但是盧武鉉的施政太讓南韓民眾失望了,執政黨早已黨不成黨,經過一番解構重組後才勉強有個「大統合民主新黨」,候選人鄭東泳還抱怨選情被盧武鉉拖累。另一位候選人李會昌數度參選,早是老面孔,這次又脫黨參選,對李明博根本不構成威脅。

朝鮮日報曾評論指出,南韓民眾根據時代精神選擇總統。李承晚是南韓獨立時的第一任總統。進入工業化階段,軍事強人朴正熙的專政與效率符合發展需要,但也製造大批受害者與反對者。

南韓民眾對民主化的渴望,讓金泳三成為緩衝轉型的領袖,從軍事統治順利過渡到金大中時代,再來是左派的盧武鉉接棒,形同民眾對民主人士的補償。

朝鮮日報評論表示,南韓民眾現在對於建國、工業化、民主化和左派已經「還清所有的債務」。雖然還有北韓威脅與BBK詐欺等因素,但選民總算可以自由選擇。李明博的當選,應是形勢使然。



◆ 3多6無現象 意識形態不再左右南韓選民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07.12.20

南韓媒體指出,本屆總統大選與過去四屆最大的不同,在於過去每逢選舉必定出現的「北韓變數」與「對美關係」議題,這次卻悄無聲息。意識形態不再左右選民意志,話題只剩拚經濟,改善生活第一,出現了所謂的「三多六無」現象。

南韓「朝鮮日報」十九日指出,所謂三多,是指負面宣傳多、參選人多達十二人及執政黨聚散離合多。至於六無,則指執政黨名存實亡、政策承諾不鮮明、未強調地域主義、不搞金權選舉、北韓變數消失及未見候選人單一化。

每當南韓舉行總統大選,北韓都會以某種形式對南韓選民的傾向產生影響,但本屆大選卻沒有,這是一個特徵。可以說,雖然舉行了南北韓高峰會談這樣一個大型活動,執政黨期待營造利多,但大選中「北韓變數」反而減弱了。

南韓最近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惡意抹黑的競選活動相當多」的選民,高達百分之八十四點八。

此外,南韓泛執政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反覆地上演聚散離合,也是本屆大選的一個特徵。先是,執政黨「開放的我們黨」經歷了「中立改革統合新黨」、「中立統合民主黨」、「民主黨」和「未來創造大統合民主新黨」的分裂,最終以「大統合民主新黨」為正式黨名參加這次大選,但因執政黨總統候選人鄭東泳選情持續低迷,形同提前出局,讓部分分析家戲稱這是一場沒有執政黨的大選。

過去大選通常都會強調嶺南、湖南、忠清等地的地域感情,引發了衝突。但本屆大選地域色彩大幅降低。



◆ 南韓再度喚回保守勢力

蔡增家 中國時報 2007.12.20

正如選前民調所預測的,擁有高人氣的李明博順利當選為南韓第十七任總統。而每次習慣在選前就來個大翻盤的南韓總統大選,這次由執政黨所主導的BBK案突然不管用了,也讓這次的總統大選少了點刺激,還讓人覺得有些冷淡。然而,李明博當選南韓總統,不但具有政治上的意義,也富有經濟上的意涵。

以政治學的角度來解讀,在野大國家黨李明博的當選,代表著南韓的二次政黨輪替,南韓從此脫離民主的稚嫩期,正式進入成熟的民主國家;以經濟學的視野來看,現代建設CEO出身李明博的當選,也代表著「產業化勢力」的大勝,南韓正式邁向後進工業國家。

而從民主化以來,南韓國內便瀰漫著「產業化勢力」與「民主化勢力」兩股勢力的相互衝擊。「產業化勢力」以舊軍人政府支脈為主,他們承襲朴正熙的重化工業政策,強調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的重要性;「民主化勢力」以民主改革派人士為主,他們延續金大中的反對威權路線,強調民主轉型與社會正義的重要性。但是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重創南韓之後,由代表著「民主化勢力」的金大中成功的改造南韓經濟體制之後,「產業化勢力」與「民主化勢力」的界線其實已經是越來越模糊了,因此,李明博的當選,與其說是「產業化勢力」擊敗了「民主化勢力」,倒不如說是保守勢力的回潮。

在歷經一九九○年代的民主化及政黨輪替的洗禮,從二○○六年之後的東亞國家,突然興起一片「喚回保守主義」的浪潮。以日本為例,歷經小泉安倍時期改革派勢力所造成內政與外交關係的動盪不安,代表著自民黨內保守勢力的福田康夫,終於在今年十月取代安倍晉三順利當選為日本首相,讓日本又回到一九九○年代的保守軌跡。而南韓也在經歷金大中及盧武鉉的民主改革派,兩朝十年的執政之後,現在又由代表保守勢力的大國家黨重新取回政權,讓南韓從「親朝反美」又重新回到「親美抗朝」的老路。

南韓人民為什麼要重新「喚回保守主義」呢?其「喚回保守主義」的主要原因在於盧武鉉執政時期所造成的局面:朝野壁壘式的尖銳對決以及經濟改革路線的極度扭曲。

首先是朝野壁壘式的尖銳對決。盧武鉉上台之後,打著美軍基地撤離朝鮮半島以及遷都忠清道兩大政見,要求美軍撤離造成美國與南韓之間關係的緊張不安,而遷都忠清道更造成南韓國內朝野之間的尖銳對決。結果在歷經一陣勞民傷財的激烈爭辯之後,一切又回到了原點,彷彿什麼都沒發生過,而受傷的卻是南韓人民,南韓政局因此延宕不安,也讓盧武鉉提早成為跛腳總統。這時南韓人民才發現過去亟欲打倒的威權圖騰,現在取而代之的卻是一位剛愎自大的領導人。

其次是經濟改革路線的極度扭曲。拜金大中構造改革成功之賜,南韓經濟在盧武鉉時期執政時期達到了最高峰,盧武鉉享受了金大中的經濟改革成功的甜美果實,但在執政後期卻逐漸背離了過去的經濟改革路線。他所實施的經濟政策不但過度偏重大企業,也只造福了少數的富人,這造成南韓雖然經濟表現亮麗、出口暢旺,但在國內卻逐漸形成房地產物價飆漲、貧富差距擴大的「莫斯科化現象」。南韓人民這才發現過去標榜打倒大財閥的民主改革派,執政之後原來和過去威權時期的產業派勢力並無太大的不同。

因此,南韓民主改革派人士在二次執政之後,逐漸背離過去的政治理想,衝散了改革與守舊勢力的界線,這是這次南韓大選北韓牌失靈、經濟牌奏效的主要因素,同時這也是南韓人民要放棄過去被奉為上賓的民主改革派勢力,而卻要重新再喚回之前被棄之如蔽蓆保守勢力的最主要原因。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