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2

誰的地理,誰的知識

陳世岸 中國時報 2007.09.12

近日報載,國內由台灣師大等單位針對於國人的一般地理知識進行問卷普查,「考試」結果有百分之六十七點七的受訪者地理知識「不及格」,許多人知道杜拜以經濟發展、建設開發聞名世界,卻不知道杜拜究竟位在哪一個國家?這種情形除了反映我們對於日常生活的地理資訊往往不求甚解的習慣外,其實更顯示出全球化浪潮之下,越來越普遍的「地理無知」現象。

這種現象並不是只有台灣會出現,許多美國人經常看紐約洋基隊來自台灣的王建民投球,但大概根本不知道台灣位於何處?許多人甚至還搞不清楚中國與台灣差異。若來考一下紐約的洋基球迷,台灣的位置在哪裡?王建民是台灣人、中國人還是韓國人?搞不好不及格的還會超過百分之六十七點七!

其實絕大多數人所認知的地理知識,主要仍仰賴來自日常生活的資訊。透過電視、報紙、地圖、書籍... 還有最普遍的旅遊經驗,一點一滴的建構出自己腦海裡的世界地圖。這種以自身為出發點的世界地圖,每個人所認知到的世界都會不太一樣。然而在網際網路如此普遍、資訊取得如此便利的現代社會,哪些「地理知識」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而什麼才能夠被稱做是「地理知識」呢?

事實上,我們生活周遭所存在的「地理知識」,很大一部分仍受到社會價值與政治力量所支配。地理知識的背後,有時是資源的爭奪戰,更多時候是消費社會的主流價值,決定了這塊土地應該被呈現為哪一種的地理知識樣貌。我們所閱讀的地圖,在你看到之前,早已決定了哪些地理資訊應該被知道,而哪些則不需要。很多人知道台北貢寮知名的國際海洋音樂祭,數十萬人的大型音樂會,是在貢寮海邊一片美麗的沙灘上舉行,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腳底下踩的這些砂子,是政府花了大把銀子從別的地方抽來,然後填補在這個已嚴重流失的沙灘?而我們又該如何來回答這塊土地真實的地理知識為何?

屏東墾丁是全國聞名的渡假休閒勝地,許多人將這裡視為娛樂消費的最佳場所,遊客絡繹不絕。然而,這裡也是台灣遭受海洋生態破壞最嚴重的地方之一,珊瑚白化、海岸地形的人為破壞、不當開發導致的汙染…等,諸多人為因素都導致墾丁真實的生態地理樣貌趨於單一化、人工化。

類似墾丁這種發展模式,也不斷在台灣其他新興的熱門旅遊景點被複製。在一個又一個悠閒的渡假勝地、舒適的旅館飯店背後,台灣原本豐富多變的地理資源,其實是在現代消費社會的地理無知現象下被掩蓋、被邊緣化。我們所要認知的地理知識,是要視杜拜帆船旅館的七星級奢華為時尚,還是應該呈現這個沙漠國家的金錢城市對於資源的浪費與生態環境的漠視有多麼的匪夷所思?

原本嚴寒永凍的北極圈,是維繫地球氣候平衡的重要基地,正因人類這數十年來所製造的全球暖化現象,而面臨極地冰層解凍消失的重大生態危機。在此同時,無視已危及生物生存的重大氣候變遷,而一昧地覬覦開發北極蘊藏的石油與天然氣等資源,許多國家正準備在北極掀起一場繼續燃燒地球的能源爭奪戰。而此刻我們該要教育、傳達給國人的北極圈地理知識,是全球暖化下北極熊岌岌可危的家?還是蘊藏豐富石油資源的黃金寶地?

要挽救現代人貧乏地理知識,需要的不是填充地理知識的虛偽假象,而是反思我們向來一貫貧乏的地理觀點。對台灣、世界,我們取得地理知識的資訊來源並不貧乏,真正貧乏的是我們對於自己生存環境的基本關懷與付出。(作者為南華大學環藝所研究生,嘉義市人文關懷協會理事)

※ 話說回來,台灣找的到像樣的世界地圖嗎?台灣人平日有關心世界新聞嗎?

學生懶得思考?幾綱幾本都在填鴨?
每科2.8分上大學 李遠哲:應該問「可以學到什麼?」
素質低落 源於學習態度差

網路偏食症
科技導致腦力衰退?

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
新研究挑戰城市起源的先前認知
一國的「產品空間」決定經濟成長

地心跟你想的不一樣
強烈證據指出:地球近日點改變會觸發冰河期
新地圖集 看見走樣的地球

醫生仍是健保資源把關人

3 則留言:

fsj 提到...

交大鼓勵愛閱 10大師推薦好書

江昭青、實習記者黃嫻/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09.13

讀那一系不重要,讀好書才重要。被認為「十分理工」的交大,這學期推出「新文藝復興閱讀運動」,邀請前中研院長李遠哲等10位知名人士,各推薦10本好書,請今年的大一新生好好讀。

這項活動由交大與天下雜誌共同邀請誠品書店、「I'm TV」與「推推王」等合作,10位大師包括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前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作家黃春明、南方朔、蔣勳、蔡明介、聯強科技董事長杜書伍、創一投資創辦人何薇玲、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與天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各推薦10本適合大學生閱讀的課外經典書籍。

交大校長吳重雨指出,交大通識教育中心也將開相關課程,每學期至少12堂,4年96堂課,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就大師推薦的經典作品說書;同學透過說書、閱讀的過程,還要和老師互相討論閱讀心得,即能獲點數,修得學分。
上課全程由「I'm TV」錄製,並成立書坊頻道,進行網路放送,讓精彩的「說書」實況可讓全球華人觀賞。「推推王」推動線上讀書會,希望活動能透過網路無邊際的特性,讓全球各地有興趣的人都可上線討論心得感想,提供雙向互動學習。

交大新生認為,這點子很棒。電子工程系大一同學蘇冠霖說,此次大師推薦書單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別鬧了,費曼先生》。費曼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科學頑童,不同於傳統理論科學的論述,以有趣、創意的發想來解釋科學,讓理工科系同學更有興趣閱讀他的相關著作。

蘇冠霖讀雄中高二時,曾榮獲「全國高中數學競賽銀牌」,父母親從小培養他深厚的閱讀習慣,平時透過閱讀《科學人》雜誌,充實科學新知。

同為電子工程系的黃宇安極力推薦《小王子》。他說,大多數人很早就讀過這本書,高中或大學再讀一遍,更能體會其中生活哲學的奧妙。

蘇冠霖並覺得閱讀計畫課程的設計很新穎,同學若無法親自到課堂上課,還可以自由選擇課餘時間上網看導讀,或和同學自組線上讀書會,很有吸引力。

江昭青、實習記者黃嫻/台北報導

「我和李遠哲都有一個想法,希望能找時間到大學校園裡給學生說書…」,前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談起最想向大學生推薦的書就是《The Daughter of Time》,這是震撼英國400年的歷史書;創一投資創辦人何薇玲推薦漫畫書《將太的壽司》,書中告訴大家的就是「用心」兩個字。南方朔推薦《奧古斯丁懺悔錄》,這本書影響他最深,他認為這本書是西方文明的起點,更是大學生不能迴避的基本認識。

交大校長吳重雨說,當7月全世界引領期待哈利波特的結局時,一則來自泰晤士報的新聞吸引了他的目光。當時的英國首相布朗公布他的夏日讀書清單,他看到了這位愛讀書的首相對知識的尊重,也使吳重雨認為須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有了「新文藝復興閱讀計畫」的想法產生。

fsj 提到...

正視高等教育的病態與扭曲

中時社論 中國時報 2007.09.28

在知識經濟與全球化的時代,許多人都已觀察到個人所得與財富有兩極化的趨勢,也就是所謂的「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原本在統計常態分配中段的廣大中產階級,也開始在往兩端走,有漸漸形成「M型化」的隱憂。當然,任何一個時點的靜態社會所得即使略有不均,也未必值得憂慮;一般而言,社會學者在靜態所得分配之外,更在意動態的階層移動。如果父母的富有不見得能保證子女的富有,而父母的貧困也不妨礙兒孫出人頭地,則社會貧富貴賤的階層就有動態的更替,而短期的所得分配不均,也就不那麼受人詬病了。

然而社會階層的流動並不是憑空而來的。一般而言,促成階層流動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教育。教育在社會中扮演兩種功能,一是啟蒙、二是累積人力資本。我們一方面希望貧困家庭的子女能夠接受免費的國民基本教育,以助其啟蒙,另一方面也希望所有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機會,以助其實踐自我。如果基礎教育能免費、高等專業教育能提供平等機會,則政府對社會階層流動就已經做了基本的協助。相反的,如果在財富漸趨M型的社會,連教育機會均等都做不到,那麼弱勢翻身就更困難,「貧者長貧、富者恆富」就有可能成為社會積怨了。

日前,本報專題報導指出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從學校畢業踏入社會第一天開始,就體驗了教育階層的M型震撼。據報導,七月份十萬多名初次尋職者中,台、成、清、交等國立大學畢業者尋職相對容易,但是冷門校系則遍寄履歷卻苦無面試機會,形成強烈對比。資料顯示,有廿四%的職場新鮮人連一次的面試機會都沒有。這麼高比例的畢業生,將來也許會變成失業人口、或低度就業、或退出勞動市場,無論如何都顯示其過去四年左右的大學投資多多少少都有些浪費。十萬六千人的廿四%就是兩萬五千人;每年兩萬五千人的教育訓練石沉大海,這對受教者而言、對國家而言,都是非常可惜的。由此也確實該對當前的教育政策做些檢討。

首先,教育當局要仔細檢視一下知名公立大學的學生家庭結構。有學者分析指出,台灣家庭經社地位良好的學生,其實有更高的機會就讀公立大學。過去數年,教育主事者一再改變基測、學測、推甄、申請等入學方式,但不論入學方式如何改變,卻始終要以匿名聯合筆試的成績做基礎,就是因為聯考有其公平性。如果我們社會花了這麼多力氣以不同的考試入學方式追求公平,但到頭來還是對家庭經社地位高的學生有利,那麼這種表象考試公平的背後,其實還是有若干不利社會階層流動的因素,值得教育當局重視。尤有甚者,當各種學測或聯考的競爭激化時,所有學生都投入不必要的機械式演算與記憶,平白無故地養肥了補習班業者。這樣「考試程序公平、階級流動不公平」的窘況,難道是教育當局所樂見的?

其次,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卻有一百六十幾所大學的世界奇蹟,也確實到了主管當局出手整頓的時候了。我們並不贊成以「人力規畫」式的經建思維,去管制大學系所的興廢與招生人數。但教育當局在短短數年之內,容許台灣數十所專科學校改制為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也絕對是不負責任的施政。我們的教改高層說要將台灣的大學依加州大學加以分類,區隔為研究型、教學型與社區型三種,卻懾於可能的反彈始終不敢執行。教育主管明知大學已然過多,卻不敢違逆地方民意代表的壓力,仍舊在各地不斷「升等」技術學院。教育部一直說要建立大學院校的退場機制,但就是沒有哪一位部長敢得罪人,真正以公開的評鑑數據或招生資料促成學校的退場。

今年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兩極化就業狀況,雖然令人不安,卻是日後學生選校選系的重要參考。這樣的資訊其實不應僅由媒體片段的報導,而該由教育當局做全面的統計。大學退場與學校分類不能光說不練,而要靠數據揭露與媒體的報導提供資訊,再由教育部循序促成。我們的教育部長在虛幻意識形態之外,是不是也能關心一下高等教育的實際問題呢?

fsj 提到...

學生休學投入直銷背後的幾點思考

中時社論 中國時報 2007.10.01

最近有部分直銷業者以幫助農民與致富發財為號召,讓一些涉世未深的學生心生嚮往,甚至執意休學投入,引來家長抗議,也引發社會議論。這其中其實有不少值得思考的課題。

直銷業強調的是省卻廣告行銷費用,直接回饋給消費者更物美價廉的產品,本來是不錯的銷售方式;又因為加入門檻低,對一些懷抱創業美夢、但資金不夠的人來說,很具吸引力;這幾年,台灣失業率上升、實質薪資所得下降,直銷事業更顯得魅力無窮,投入者眾,成為一門社會、甚至校園的新顯學。

以這回引發關注的森青利通為例,即給了學生們兩個美麗的遠景,第一,加入是做好事,幫助農民,同時提供給消費者良好的、健康的食品,這都是在做功德。但事實上,農委會官員曾去檢驗,發現森青利通販售的有機蔬菜有部分並不符合農委會的有機蔬菜標章規定;此外,衛生署也已發函指森青利通兩項商品營養標示不合規範,有誇大不實、涉及宣傳療效之可能,已要求台北市衛生局盡速查辦。熱情單純的學生們自以為賣的是健康食品,實際上有可能是在賣害人、或者至少是對人體不見得有利的東西。

直銷業者販賣的另一個夢想是「你也可以月入百萬」。不要說對金錢世界沒有太多打交道經驗的學生,即使是對已經清楚商場遊戲規則的成人來說,「月入百萬」都是一個太迷人的境界了,誰不想發財?問題是,只憑著一個月拉兩名下線就可以月入百萬,天底下如有這麼美好的事,全台灣不都該人人加入了嗎?或者至少,已經在這個直銷系統裡的前輩、上線們,不早就該有千萬、上億的身價了,親臨現場的學生們要不要用點理性來判斷,是不是真的人人都有如此光景呢?

再說,學生的生活圈和人脈畢竟有限,每個月要拉的那兩個下線,從哪裡來?還不就是自己的親友、同學?拉完這一圈人,同學們還有什麼本事創造新的循環呢?

這個直銷體系最爭議的地方在於把加入的同學從既有的價值系統裡隔絕出來,業者要求同學不要跟父母說自己在做什麼,以免「偉大的事業被唱衰、被勸阻」;還告訴同學書讀太多人會變笨,以比爾.蓋茲休學創辦微軟、締造全球首富身價為例,要同學們「有為者亦若是」,有錢賺何必浪費時間讀書。如此的宣傳策略和反覆洗腦,讓同學們瞞著父母且休學投入直銷;但直銷業者沒提的,同時也是這些學生沒有想到、不願承認的是:比爾.蓋茲畢竟不是「成群結隊」地休學,他的事業不是建立在需要另一個跟自己一樣年輕的人、另一批親友同學們,不斷繁衍的購買行為上;再說,比爾.蓋茲打從高中就投入了他後來創業的領域裡,他是百分之一百確定了自己的興趣和性向,直銷青年大軍們,對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事,有多少深刻的了解?當然,再說得極端一點,比爾.蓋茲畢竟只是個個案,這個世界,有幾個比爾.蓋茲?

因為不知情,以致於家長們沒機會在事情變得難以收拾之前,給予適當的提醒,同學們愈陷愈深;更讓家長傷心欲絕的是,為了賺錢,孩子竟與之反目,在斲損的價值觀裡,親情與信任的基礎面臨了很大的考驗;當看著孩子大聲咆哮:「我就是要賺錢,有什麼不對」時,讓許多人心裡都有很深沉的擔憂,許多本質性的東西、許多很核心的東西,正在改變著;即使今天把孩子拉回來,明天,誰會再把他們拉走?

要不要加入直銷事業,本是個人自由選擇,然而這次事件所引發高度議論,卻暴露了若干值得省思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價值觀與個人生涯抉擇的迷思;在一個追求物質奢華的社會裡、在一個不斷用財富來定位一個人的社會裡,才剛剛開始學習社會化的大學生要如何學會不以金錢來衡量自己,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一種追求速成、不想等待的社會集體氛圍中,才剛剛開始學習認識社會現實面的大學生,又如何不被短期致富的思想所誘惑,同樣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森青利通事件顯露的是一個讓人憂心、害怕的社會趨勢,不容小覷。



◆ 總額制大戰 病患成炮灰

神農/台南市(醫藥業)中國時報 2007.10.01

時序進入秋天,季節交替是疾病爆增期。媒體報導,中部各大醫院急診室人滿為患,一床難求,非得動用關係請託,才可能避免流落醫院廊道或被踢成人球。八月起,健保費調漲了,但民眾的就醫品質有提升嗎?如果還需要「靠關係」才得以維護起碼就醫品質,這個保費難道是「漲假的」?

自從健保實施總額制後,確實對醫療院所造成業務壓力,餅就這麼大,醫院在怕「做白工」的情況下,不得不使出「擋病人」的絕招,美其名曰「控床、限掛」。病患不會懂得什麼叫做「總額給付」,也不明白醫院為何要「控床、限掛」,他們按時繳交健保費,健保局說要調漲健保費,也沒有討價餘地就照單全繳,只希望在身體有恙時,能得到適當的醫療照護。這卑微的願望,竟在健保局與醫院的各自盤算下犧牲了。換句話說,張三和李四較勁角力,遭殃的卻是無辜的王五。

台灣的醫院太往「錢」看了,就會忽略應負的社會責任。醫院縱然不是慈善機構,也沒必要弄得滿身銅臭味。健保局實施「總額給付」,醫院見招拆招的來個「控床、限診」,看來民眾也得練就「健康管理」功夫來因應,要生病?千萬得看「時辰」啊!

※ 資本社會的必然結果,一將功成萬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