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25

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

The Human Web: A Bird's-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fsj/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75625
http://www.amazon.com/Human-Web-Birds-Eye-World-History/dp/039305179X

作者:Robert McNeill, WilliamH. McNeill
譯者:張俊盛、林翠芬
出版:書林
日期:2007.08.01
ISBN:9789574451876

「外星人造訪地球必讀的一本書」
「一生只讀一本世界史,看這本就對了!」

好狂妄的口氣!不過看完《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以及《大崩壞》外加一本《連結》之後,覺得這本書的確夠資格這麼稱呼。說不定本書已被外星人納入「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Earth」當中... :)

除了書本厚度適中(三百多頁),時間橫跨人類主要文明時期(從上萬年前到現代),再加上書中智慧與洗鍊的文字風格,因此很適合一般人閱讀(事實上本書已列入某些學校歷史學的 Required Texts (必讀) 當中,而本書的編排也像教課書那樣條理分明),不過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這對父子黨史學家的「網路觀點」。

在人類歷史中,充滿各式各樣的競爭與合作,而將這一切交織在一起就成為人類的「文明之網」。本書的主題就在於以宏觀的方式,「鳥瞰」一段時空切片,點出其中的脈絡:人類如何創造出不同的網路?網路世界如何擴張?世界各地的網路有何不同?近代網路如何演變成大都會網路,套句《連結》的用語:「超級節點」,最後,這樣的「文明之網」如何帶給人類壓力,甚至是改變人類的未來。作者們在書末提出深得《連結》該書個中三味的一段話,值得大家深思:




人類即將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同時控制生物進化與文化演進,但是掌控在那些人手中,則關係重大。

順便一提,這兩位翻譯都有「機器翻譯」的背景,可以看看他們如何善用「機器翻譯」來提升本書的翻譯速度與品質。


◎ 推薦序:世界史的鳥瞰圖

詹宏志

我猜想,也許「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最能代表全球人際網路的糾結與緊密。用通俗的描述來說,「六度分隔」是指你和世界上任何一個陌生人的間隔關係都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最多只要透過六個人的關係「超連結」(hyper-link),你一定能到達世界上任何一個陌生人。

你以為你和美國總統小布希全無關係嗎?你後來發現,你的大學同學此刻住在紐約,他的姊姊嫁給一位著名管理顧問公司顧問師,姊夫一位同班同學在白宮任職,而他的直屬上司正是直接向小布希總統報告的高級官員,只用了五個人(同學、姊姊、丈夫、同學、上司)作為中介,看起來和你毫無關係的小布希總統,就和你串聯起來。

你以為你和蓋達組織的創始人賓拉登更不可能有任何瓜葛嗎?我本來也理所當然以為如此,後來卻發現我一位香港朋友在巴黎的住家,樓下就赫然住了賓拉登的姊姊(當然,賓拉登有很多姊妹,他父親娶過二十二個老婆,光算男性子裔,賓拉登是第十七子),我和賓拉登的「關係式」因此就變成這樣:




我--(朋友)--L先生--(鄰居)--賓拉登的姊姊--(親人)--賓拉登

本來以為遙不可及的人,僅僅「三度」連結(每一度都是一種關係網絡的型態,像朋友、鄰居、親人),六度的額度還剩了一半,我和看起來遙不可及、手持卡賓槍的賓拉登先生就會合了。


人類社會從鬆散到緊密

人類社會並不是一開始就有這樣的網絡,從一開始零星鬆散的、不比群居的猴群規模大多少的「遊團」(band)或小部落,人類是怎麼樣逐步透過婚姻、信仰、結社、組織建造,或許還有征戰討伐,才一步一步來到「六度分隔」這樣緊密連結的網絡架構?這正是我最近有機會閱讀的一本名為《文明之網》(The Human Web: A Bird's-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的書,想要處理的核心歷史問題,也因為問了一個全新的問題,原有的歷史材料在此突然顯示全新的意義。

這本書是由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父子檔聯手創作,威廉.麥克尼爾其實已經不只一次向歷史扣問前所未聞的新問題,過去他的《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就是一部發聾振聵、享譽學術界與通俗讀書界的歷史巨著。在書中他試圖爬梳五千年的東西歷史,解釋西方文明世界在十六世紀後逐漸取得優勢地位的原因,觀點、途徑與結論都和另一位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的《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迥然不同,被認為是二十世紀少數的經典之作。


文明交織網路造成優勢

但對我個人來說,麥克尼爾的另一部作品《瘟疫與人類》(Plagues and Peoples)可能更富啟發性,原因也是他向歷史問了一個有意思的新問題:「流行性疾病的爆發,是否曾經改寫了歷史的軌跡?」是否某些國族的命運、朝代的興衰、戰爭的勝負,以及文明的創造發明,是因為疫情傳播而起了決定性影響?因為問題問得峰迴路轉,看到的景觀也就柳暗花明。當然,麥克尼爾處理史料橫跨東西的淵博規模,一種「全觀式」的歷史圖像得以全面展開,即使對這門專門歷史完全外行的我,也讀得津津有味並稱奇不已。

這一次,麥克尼爾又突發奇問:「我們今日的人際網絡是如何演化而成?」沒想到這一問,就逼出了本書的副標題:「一個世界史的鳥瞰圖」。你的確需要透過全觀的歷史,才能看到「直立人」原本鬆散的物種群集,一點一滴地形成交織的網絡(network),再看到本來各大洲、各文明獨立形成的網絡,又一點一滴交織成「網絡之網」,用今天的語言來說,那就是名副其實的「互聯網」(internet)了。而這個歷史,容我大膽地推想,恐怕也解釋了「智人的興起」(the rise of Homo Sapiens)的物種歷史,也就是何以人類最終取得了眾多生物中的優勢地位。

有時候,我們檢視過去,才能想像未來;但有時候,我們卻是因為目擊現在,才突然理解了過去。也許就是因為目擊了網際網路及其鬆散架構的驚人發展,研究者才重新面對歷史上存在過的種種人類網路,產生完全不一樣的體悟,進而找到一種解釋文明進程的途徑...。

麥克尼爾縱橫古今的巨作,再一次讓我低迴不已。我不只找到一個角度重新看待人類文明歷史,也找到一個新眼光看待網際網路的發展。對於發展數十萬年的人際網絡,竟與發展十幾年的WWW架構如此相似,也感到不可思議。

※ 相關報導:

* 中國大歷史 -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E5%A4%A7%E6%AD%B7%E5%8F%B2

這本書值得跟《文明之網》一起閱讀,截長補短。

NEXT 危基當前
未來,語言會如何演化?
社會資本與政府再造
超級CEO 多熱愛閱讀
網路偏食症
研究者完成 25 年來首度「網際網路普查」
誰的地理,誰的知識
藝術館鑿裂縫 雕刻家:鴻溝沒有底線
考古學家在敘利亞發現 1.1 萬年前的人工製品
從俄到美 俄羅斯打算建造最長隧道
10年內世界將遭遇糧食危機
化石記錄支持全球暖化將會造成物種大滅絕

5 則留言:

vege 提到...

Interesting~~

fsj 提到...

成吉思汗法典 世界首部憲法?

中時電子報╱彭志平/台北報導 2007-09-19

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一般認為全世界最早的一部憲法是出自於老牌民主國家英國。不過,內蒙古花了十四個月的時間,最近重新整理出版了頒布於一二○六年的《成吉思汗法典》。這一法典規範了國家體制,被認為比英國憲法還早。

據考證,西元一二○六年年春,鐵木真在斡難河畔召集各部落首領,召開忽里勒台大會,也就是大蒙古國議事會,正式建立了大蒙古國「蒙古汗國」。在這次大會上,鐵木真被推舉為全蒙古大汗,得尊號成吉思汗,同時,他頒布了《大札撒》,漢語意為《成吉思汗法典》。這部法典將行政權及司法權分開,建立了一套以民主為基礎共和政體制度。

《成吉思汗法典》的主編武志忠指出,縱觀《成吉思汗法典》,從內容到形式,各個要件都符合憲政的概念,所以有理由認為《成吉思汗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憲法意義、包含憲政內容的成文法典。這部法典還對大蒙古國最高統治者大汗的權力作了明確的限制,法典規定民眾基本權利和義務,包括宗教信仰自由、平等勞動、繼承財產等規範。

fsj 提到...

這本書提到韓國人在十三世紀發明活字印刷,你如何看待?

* 國外質疑畢昇活字印刷 北京學者捍衛4大發明
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5-04/08/content_2801967.htm

fsj 提到...

汗血寶馬亮相 身價上億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07.09.24

大陸從中亞的土庫曼斯坦引入三匹「汗血寶馬」,廿二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鐘廣場公開亮相。由於這就是古代相傳,在奔跑時脖子會流出鮮血一樣汗水的寶馬,極富傳奇色彩,引起民眾爭相圍觀。

中新社報導,三匹引入的汗血寶馬共有一匹公馬和兩匹母馬。公馬通身純黑,卻有四個白蹄;另一匹母馬則擁有黃金般質感的「金毛」,據稱這種金色唯汗血寶馬獨有。

汗血寶馬,又稱汗血馬、大宛馬、天馬,是漢朝時,西域大宛出產的一種良駒,屬山地馬種、耐疲勞、馬蹄硬,史書記載甚至可以「日行千里」。傳說漢武帝為了得到牠曾派兵遠征西域,傳說牠曾是成吉思汗的胯下坐騎。

土庫曼斯坦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汗血寶馬原產地。全世界現有三千多匹汗血寶馬,其中兩千多匹在土庫曼斯坦。該國將汗血寶馬視為國寶,在土庫曼斯坦的國徽和貨幣上均可看到「汗血寶馬」的圖象。

養馬專家表示,汗血寶馬本名叫「阿哈爾捷金馬」,產於土庫曼斯坦綠洲地區,是經過三千多年培育而成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汗血寶馬奔跑速度快,耐力強,常被當作長距離的騎乘馬以及跳躍和盛裝舞步馬,目前在國際上的售價最高可達千萬美元。

中國馬業協會表示,土庫曼斯坦已故總統尼亞佐夫曾在二○○二年和二○○六年,先後贈送兩匹汗血寶馬給大陸,加上這三匹由中國民間第一次引進的汗血寶馬,大陸現共有五匹汗血寶馬。

土庫曼斯坦送給大陸的第一匹汗血寶馬,名字叫做「阿赫達什」,飼養在天津的廊坊馬場。由於品種珍貴,牠被當作種馬餵養,負責和阿拉伯馬、純血馬交配。

由於馬場採「重質不重量」的原則,所以「阿赫達什」至今才有二十幾個自己的「孩子」,在同年齡的馬匹中算是數量很少的。目前,牠的後代很多散布在大陸的各大馬場和馬術俱樂部。雖然「阿赫達什」今年已十三歲,已進入馬匹的中老年期,但馬場說,牠依舊老當益壯,交配能力還是很好。

馬場的工作人員表示,這幾年對「阿赫達什」的照顧中,並未見到過馬流出「汗血」。土庫曼斯坦的馬匹專家說,所謂的汗血,可能是由於馬的皮膚較薄,奔跑時,血液在血管中流動被看到所致。

fsj 提到...

◆ 20年挑戰 逐頁讀資治通鑑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市報導】 2007.10.07

北宋司馬光花了19年的心血完成「資治通鑑」,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簡錦松在古典詩學研究基金會開設資治通鑑課程,計畫花20年教導學員逐頁研讀此部史書。學員來自各行各業,其中年紀最長的是83歲王統堯,大家共同的想法是:「總統府最需要開這門課!」

「我不是要把你們嚇跑,這個課真的要開20年。」簡錦松說,開資治通鑑課程醞釀多年,大學開資治通鑑頂多是通論,或針對其中某一斷代史精研,在有限的學程中要從頭講到尾,根本不可能。簡錦松拋出風向球,沒想到竟然有20幾名學員要挑戰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大家從去年開始讀資治通鑑,現在已唸至卷十五、漢紀七、文帝前17年。

簡錦松表示,讀資治通鑑不是難在文言文,是難在其中人物關係複雜牽扯;其中所述都是國家經營、領導統馭之道,清朝皇子每人都要詳讀,民間連要取得都不容易,遑論參酌了。現在的史記善本俯拾皆是,卻鮮少有人願意好好坐下來看,太可惜了。

簡錦松說,資治通鑑裡的典故旁徵博引,以古鑑今觀念如新。如漢紀中晁錯傳提到胡人衣食之業,不著于地,其勢易以擾亂邊境,往來轉徙,時至時去。後來上從其言,募民徙塞下,指的就是屯兵制;再細思也可以印證美軍打越戰輸的道理。另談到古之徙民者,相其陰陽之和,嘗其水泉之味,審其土地之宜,觀其草木之饒,然後營邑立城,制里割宅... 。他認為紅毛港當初遷村若採此法,可能就不會有這麼多抗爭了。

資治通鑑班中年紀最長的王統堯,非不得己,從不缺課,樂此不疲;最近老伴住院,遇到要上課時,他便請媳婦暫時代班,從醫院趕來上課。

新聞辭典》資治通鑑 橫跨1362年

「資治通鑑」全書共兩百九十四卷,書中記載的歷史由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一直到公元959年(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中國十六個朝代,共1362年的歷史。書中內容以歷代君臣事蹟、各朝代的興衰為主,主述中國政治運作、權力遊戲,是古代帝王必讀的史書。書名為宋神宗所定,取「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之意。

「資治通鑑」編修工作艱鉅,北宋司馬光邀請當時的史學家劉攽、劉恕、范祖禹等搜集資料和編寫初稿,然後由司馬光綜合全書,加以增刪,耗時19年。

※ 目前北京中華書局的繁體版是最好的版本之一,ISBN:7101001831,白話版可以看遠流的柏楊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