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5

化石記錄支持全球暖化將會造成物種大滅絕

Fossil record supports evidence of impending mass extinction
http://www.physorg.com/news112424919.html

October 24, 2007

York 與 Leeds 大學的科學家警告,對於未來一世紀的全球溫度預測,很可能觸發新一波「大滅絕事件」,有將近 50% 的動植物將被消滅。

該研究團隊首次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地球氣候與滅絕之間有密切關連。該研究檢查在過去 5 億 2 千萬年來的這種關係 -- 幾乎是所有可得的化石記錄。

將海生與陸生動物的多樣性資料組與估計溫度相匹配,證據顯示全球生物多樣性在溫暖的「溫室(greenhouse)」階段,相對來說較低,而滅絕則相對較高,這種現象在較冷的「冰庫(icehouse)」階段則逆轉。

此外,所預測的未來溫度位於最溫暖的溫室階段之內,而那與化石記錄中所鑑別出來的大滅絕事件有所關連。

該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由 York 大學學生 Gareth Jenkins 與其指導者 Peter Mayhew 博士,與 Leeds 大學教授 Tim Benton 所完成,後面二位都是知名生態學者。

Mayhew 博士說:"我們的結果提供了第一個明確證據,指出全球氣候可以u 一種簡單且連貫的方式,闡明化石記錄當中的真實(substantial)變化。如果我們的結果適用於目前的暖化 -- 其程度可與地球氣候中的長期波動相比較 -- 它們指出滅絕將會增加。"

在五次大滅絕是建中,其中四次 -- 包括在 6500 萬年前消滅恐龍的那一次 -- 與溫室階段有所關連。最近一次大滅絕事件,二疊紀末期( end-Permian),發生在有史來最溫暖的氣候階段中,估計有 95% 的動物、植物物種都被消滅殆盡。

"當先前研究大部分都侷限在相對較短的地質時期,受限於地理廣度與少數幾組生物時,(像)這種(研究的)長期關連之前都未曾見過," Benton 教授說。"不過證據相當顯著。"

※ 不知跟馬雅人的推算有沒有相符?

大部分的科學研究因草率分析而被玷污

地球運轉→物種興滅周期 (Updated)
科學家預言大規模的太陽活動週期
強烈證據指出:地球近日點改變會觸發冰河期
太陽黑子達千年高峰導致地球暖化?
太陽異常靜默的警報
電腦模擬氣候 三年後暖化加劇
大氣水份增加與人類活動相關
DNA條碼 納入全球180萬物種
地球40%物種瀕臨滅絕 貝加爾湖開工廠
瀕絕動物 WWF:老虎最嚴重
科學家無法解釋的藻類爆發
新數學模型預測:未來的微生物會更致命
植物壽命與尺寸相關 暖化是平衡後的結果?
研究者發現 5 億年前出現「可呼吸的」大氣
科學家:氣候變遷是導致唐朝衰亡幫兇
台灣走到第11個小時
鼠癌、人禍 三江源快枯了

2 則留言:

fsj 提到...

文明與生態孰輕孰重 「復活節島」浩劫 經濟發展活教材

韓國棟/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0.30

發展經濟往往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高中公民與社會第四冊經濟學相當重視永續發展概念。台大經濟系教授熊秉元編的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引用「復活節島」、諾魯共和國的磷礦與基金等實例,說明經濟與永續發展的關係。

課文指出,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上的石像,舉世聞名,島上共有八八七個石像,大小不等。其中,二八○座石像昂首而立,遠眺天際;另外一○○座左右,散落在道路兩旁,顯然正在運送途中。其他半數左右的石像聚集在雷諾瓦谷採石場,正在加工。

為什麼有這些差異?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答案是:復活節島上經歷了一場緩慢、不可逆轉,結局悲慘的變化,最後,社會解體、文明崩潰。那些不同狀態的石像,正是復活節島社會消失那一刻的寫照。

課文進一步指出,經過長期研究,科學家已大致拼湊出復活節島經歷的浩劫。這個位於南太平洋的島嶼原來綠蔭盎然,為森林所覆蓋。然而,不知是何原因使然,島民們開始雕塑巨型石像。這種作法一旦成為信念,就成為歷代島民念茲在茲、奉行不渝的使命。

為了工作需要,島民開始砍伐森林,土壤水分流失,地表較肥沃土壤被海風吹走。經過八百年左右,島上樹木被砍伐殆盡,貧瘠的土壤無法孕育作物;經濟瓦解,文明崩潰。

復活節島的故事,說明了人類活動固然重要,自然環境也非常重要。書中除探討經濟活動和環境的關聯,也由永續發展的角度,分析經濟活動涉及的問題。

例如諾魯共和國是太平洋一個小島國,人口一萬三千,面積廿一平方公里(和台灣的某些鄉鎮約略相當),一九○○年在這個島國上發現磷礦,經過近百年開採,礦產耗竭,全島八十%的面積面目全非;然而,昂貴的磷礦礦產為島民帶來可觀的財富。

諾魯政府成立一個基金,金額累積達十億美金,只要善加利用,基金孳息足以維持世代島民安和樂利的生活。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亞洲金融風暴加上其他因素,基金現在蕩然無存,島民未來的命運令人擔心。

課文指出,資源之間未必可以替代,因此必須維持森林的某種存量。

※ 復活節島的故事,在《大崩壞》這本書中有詳細描寫。

fsj 提到...

IPCC:氣候變遷沒救了 只能努力適應

【聯合報╱編譯王先棠╱報導】 2007.11.18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十七日表示,就算各國每年花費數十億美元全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效果仍然有限,氣候變遷已「急遽且不可逆轉」,各國要努力適應,學習與氣候變遷共存。這是IPCC對全球暖化威脅所做的最嚴厲最直接警告。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十七日在西班牙瓦倫西亞公布名為「綜合報告」的氣候變遷對策草案。此報告接續先前發表的「氣候變遷2007」三冊報告,整合大量科學資訊,為各國政府提供一份簡潔可讀的決策參考文件。

一般認為,今年十二月三日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跨政府會議,會以此報告做藍本,達成新的協議,以取代2012年到期失效的京都議定書。參與撰寫報告的專家說,去年所取得的更新更明確科學證據顯示,前三冊報告指出的氣候變遷危機,其實比先前預測的更嚴重。

IPCC代表認為,氣候變遷造成的食物短缺、乾旱、沿海地區洪災與強烈暴風,可能威脅近十億人口。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和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因為呼籲各國採取行動對抗全球暖化有功,上月才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適應變遷」的方法,包括在海岸建立高牆防止海水倒灌、種植抗旱農作物,甚至遷移整個社群。專家強調,富有且科技先進的已開發國家適應氣候變遷的能力較強,但仍可能面臨乾旱。馬爾地夫、帛琉等溫室氣體排放量很少的低窪小島國家,卻可能受到最嚴重的洪災威脅。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他前不久造訪逐漸崩解的南極冰棚與正在消融的智利冰河,還親眼目睹了因全球暖化「窒息」的亞馬遜雨林。他說,人類親手傷害「地球上最珍貴的寶藏」。

在瓦倫西亞參加會議的美國代表團表示,對抗氣候變遷事不宜遲,問題在於目前學界對氣候變遷的危險「仍無明確科學定義」。

參與草擬報告的學者說,新報告中的主張雖然不如學者料想的強烈,仍然比美國代表團所偏好的結論要強烈。美國政府還是反對立法嚴格限定溫室氣體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