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6

DNA條碼 納入全球180萬物種

◆ 聯邦設DNA資料庫 納入全球180萬物種

【世界日報╱美聯社華盛頓十四日電】 2007.09.15

聯邦政府機構開始建立地球上所有生物的DNA「條碼」(barcodes)資料庫,該資料庫不但可以幫助消費者避免買到有毒的河豚,也可協助飛行員避開會撞飛機的鳥類。該計畫規模龐大,將納入地球所知的約180萬物種。

近50國的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將負責管理該資料庫的建設,計畫簡稱「DNA條碼」,類似超市貨品的條碼,只有掃瞄機能識別。

但面對動植物,掃瞄機要看的是DNA四個基本組合的順序以找出所屬物種。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只要花數小時,就可為一個物種建立基因識別資料,所需的成本為二元。

史密松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e)古生物學者及「生命條碼組織」(Consortium for the Barcode of Life)執行秘書辛德爾(David Schindel)說,本計畫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球生物基因參考資料庫,「類似所有物種的電話簿」。

他說:「如果我有某種生物的基因排序資料,我可把該資料送進資料庫查詢,該資料庫會查出基因的識別號碼和該物種的名稱。」

政府對該計畫有興趣是因為用途廣泛。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重視該計畫是因為食藥局需要工具鑑定有劇毒的河豚(pufferfish)或醫療手術用的歐洲醫蛭(leech)。今年5月,食藥局利用該方法查出中國進口的「安康魚」(monkfish)可能是含有劇毒的河豚。

聯邦航空管理局(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和空軍希望生物基因資料庫能夠識別有撞飛機傾向的鳥類。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希望利用該資料庫追蹤魚類,同時減少殺害漁網中人類不要的生物。

該資料庫現在已儲存三萬個物種的基因資料,科學家希望五年內可蒐集到50萬個物種的基因資料。一個兩年計畫是蒐集2800種,即80%蚊子種類的資料。



◆ DNA生命條碼應用廣 中研院學術會議促交流

中央社 2007-09-16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十六日電)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將自十八至二十日舉辦「第二屆國際生命條碼學術會議及東亞區域性合作會」,將有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們,一起討論如何把最先進的生物科技-DNA生命條碼應用在消費者權益保護、食品安全、疾病防治與環境監測等重要的議題上。

「生命條碼 (Barcode of Life,簡稱BOL)」由加拿大分子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所長、演化生物學家艾伯(Paul D. N. Hebert)於2003年提出。這是一種創新、簡便、迅速的鑑識系統:利用粒線體基因的片段來標示物種。這種「DNA條碼」(DNA barcode)辨識系統,提供類似圖書出版的ISBN全球通用碼,讓每個物種都有獨特的身分證。

中研院表示,有來自四十六國、共約三百五十位學者們,在會議中將評估現今DNA生命條碼研究領域中最新的進展、優先投入的研究工作,提供各相關研究領域的最新技術突破與研究構思,並讓對此一嶄新的科學領域有不同觀點的各方進行意見交流。

DNA生命條碼的應用潛能與分析方式幾乎可說是無窮盡的,各國政府與研究機構,尤其是在北美地區,目前正加快對生命條碼研究的投資,期望能藉由此一新科技將片段的DNA序列應用在更快速、更經濟與更正確的鑑別已知或未知的的生物物種上。

本屆大會主辦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代理主任邵廣昭表示,生命條碼的重要性對於保育來說,可有助於發展出保存高度多樣化的種原和物種的策略,也可解決過去無法辨識卵、幼生或殘留組織的種別的困難。

邵廣昭指出,亞洲是一個生物多樣性很高的地方,但卻較少被研究紀錄。生命條碼是結合分生技術與傳統分類學,可實際應用且開銷成本適宜的研究方法,用來研究未被探索的地區並且保護生物多樣性。這就是亞洲人樂見在亞洲舉辦此次全球會議,且積極參與的原因。

※ 相關報導:

NEXT 危基當前
科學家創造「生物大百科」
新發現考驗人類起源理論
研究:人類的 DNA 不盡相同
奇妙的阿拉伯芥基因組
科學家發現「不知打哪來的」果蠅基因
某物種的基因組在其他物種內被發現
需要陽光才能發威的病菌
新品種海蛞蝓 超美!
歐盟保護我植物品種權
世界最大「藥庫」 就在中研院
地球40%物種瀕臨滅絕 貝加爾湖開工廠

2 則留言:

fsj 提到...

植物DNA鑑識 山老鼠無處逃

趙國明/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6.16

DNA鑑識科技真是神妙無窮!除了人類及動物之外,連植物也可運用DNA鑑識。調查局科學鑑識處最近引進這項技術,將可為國內寶貴的森林資源建立DNA檔案,更可遏阻「山老鼠」肆無忌憚的盜伐,為森林保育跨出新境界。

科學鑑識處技正蒲長恩指出,任何物種與人類一樣,都有不同的DNA遺傳因子,也都可透過檢體鑑定出樹種類別。凡是種籽、樹汁、樹葉、樹皮、樹根、甚至被鋸過殘留的粉屑,都可作為檢體比對。

樹皮粉屑 都可作檢體比對

目前山老鼠盜伐林木的情況相當嚴重,尤其是高經濟價值的林木,除非是人贓俱獲,否則一旦出了山區,即使懷疑是盜伐,也因苦無證據,只有眼睜睜的看著被盜伐的林木運走而束手無策。

如今,有了植物DNA的鑑識技術,只要在木材上採集任何檢體,便可鑑定追溯出是從那一顆樹木盜採的。

資料建檔 保育林木兼防盜

不過,蒲長恩指出,要鑑定查驗出是否為盜採的林木,先決條件是必須有完整的DNA建檔資料可以比對。因此,該局將與農委會林務局主動聯繫,提供這項協助,把國內重要的森林資源,舉凡神木、牛樟、槐木、紅豆杉等高經濟價值的林木,或是五百年以上的珍貴林木,每一株都採集檢體建立資料檔案。未來只要發現有被盜伐的林木,便可經由檔案資料鑑定,比對出是何處、何樹被盜伐,山老鼠的行跡和罪行也將無法遁形。

國際間在森林保育,對大量砍伐或盜伐導致氣候暖化的情形相當重視,包括中國大陸在內,都積極投入研發植物的DNA鑑識科技,且實際運用到林木保育和防盜方面。調查局科學鑑識處的迎頭趕上,使我國DNA的科技領域已邁向國際水準。

fsj 提到...

這隻小昆蟲 考倒倫敦博物館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美聯社倫敦15日電】 2008.07.16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素以能夠分類、展示數千物種而自豪,自信能辨識地球上大多數生物。然而,一年多來博物館花園裡出現了一種昆蟲,紅黑相間、杏仁狀、穀粒大小,而且不斷繁殖,身世卻至今不明。

這來路不明的昆蟲2007年3月首次在博物館花園的梧桐樹上被人發現,3個月內就成了博物館花園內最普遍的物種,甚至也出現在倫敦中部的其他公園裡。自然歷史博物館試著拿牠和館內收集的2800多萬種昆蟲做比對,但無一完全吻合。

其實博物館花園裡的新物種有點類似「arocatus roeselii」,不過「arocatus roeselii」通常生活在歐洲中部,呈現較明亮的紅色,而且住在赤楊樹 (alder tree)上。昆蟲學家懷疑,「牠」或許是「arocatus roeselii」的另一品種,只是已經適應在梧桐樹上居住了,但也不排除是種全新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