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2

諾貝爾桂冠:生物燃料以「笑氣」加速全球暖化

Biofuels could increase global warming with laughing gas, says Nobel prize-winning chemist
http://www.physorg.com/news109581631.html

September 21, 2007

種植與燃燒許多生物燃料(biofuel)作物事實上會「增加」,而非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這是一項新研究的結論,該研究由諾貝爾化學桂冠 Paul Crutzen 所領導,他在臭氧層那方面的研究最為人所知。

他與他的同事經過計算,栽培某些最常用的生物燃料作物,會比先前所認為的要釋出約多達 2 倍的強效溫室氣體,氧化亞氮(N2O,即俗稱的「笑氣」) -- 不用化石燃料所產生的任何利益將因此徹底消滅,更糟的是,或許還會對全球暖化作出貢獻。

"它最顯著的地方是,生物燃料所假定的利益,較之迄今所認為的,有更多討論的餘地(disputable)," Keith Smith,該篇論文的共同作者,同時也是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大氣科學家表示。"我們正在討論的是,[種植許多生物燃料],或許沒有利益產生,而事實上,卻使得氣候議題更加糟糕。"

這項研究目前遞交給公開複審的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而 Crutzen 他自己則謝絕任何回應,直到複審程序完成為止。不過該論文暗示,微生物會比先前所認為的,將肥料中更多的氮轉換成氧化亞氮 -- 約 3% - 5%,比先前所廣泛認可的數字 2% 要多上約 2 倍,IPCC 使用 2% 來計算肥料對於氣候改變的衝擊。

以油菜籽(rapeseed)生物柴油為例,那佔了歐洲約 80% 的生物燃料產量,因氧化亞氮排放所導致的暖化,據估計會比因節省(saved)化石(燃料) CO2 排放所產生的冷卻效應要多 1 到 1.7 倍。至於玉米生物乙醇(corn bioethanol),主宰美國,數字是 0.9 到 1.5 倍。只有蔗糖生物乙醇 -- 相對較暖約 0.5 到 0.9 -- 看起來像是傳統燃料更好的選擇。

尾隨而來的發現,是一篇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為最近的 Round Tabl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永續發展圓桌論壇)所準備的新報告。那篇報告質疑第一代生物燃料的利益,並下結論說,政府們應當廢氣強制性目標(譯註:應指 Mandatory Renewable Energy Target,MRET,可再生能源強制性目標)。Richard Doornbosch,該報告的作者,表示這篇報告與Crutzen 的研究,都讓「為生物建立燃料正確的、完整的生命週期評估」的重要性成為焦點(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correct full life-cycle assessments for biofuels)。

"沒有了它們,政府政策便無法在生物燃料與其他(能源)之間進行區分 -- 風險會讓問題更糟," 他說。

本報導全文請詳見 Chemistry World: http://www.rsc.org/chemistryworld/News/2007/September/21090701.asp

完整的研究報告在此:
http://www.atmos-chem-phys-discuss.net/7/11191/2007/acpd-7-11191-2007.html

※ 現在應朝下列各方面進行,才能徹底避免上述問題:1. 增加太陽能轉換效率 2. 提升電力保存與使用技術(讓太陽能所產生的電力能儲蓄更多更久、提升電力傳輸效率避免因電阻產生廢熱) 3. 以電流驅動為主的技術(如電動車)。

* N2O release from agro-biofuel production negates global warming reduction by replacing fossil fuels
http://www.atmos-chem-phys-discuss.net/7/11191/2007/acpd-7-11191-2007.html
Atmos. Chem. Phys. Discuss., 7, 11191-11205, 2007
P. J. Crutzen, A. R. Mosier, K. A. Smith, and W. Winiwarter

專家警告:生質能源 恐引發糧食短缺
生質燃料可能變成生態夢魘
生質燃油 反成環保殺手
生質能源當道 瘦了窮國
全美瘋乙醇 牛奶比汽油貴
工程師將糖轉化成 DMF(更新)
巨大的微波爐讓塑膠變成油
藻類也能當飛機燃料
以細菌製造汽油?

為何『氫能經濟』沒有意義?
太陽能產業預報:陽光普照

電動車 Tesla Roadster 4 秒時速達 100
馬鈴薯輪胎+甜菜油 環保賽車飆240公里
印度將生產『零污染』的 Air Car
MIT 發展免用火星塞的省油引擎
獨特物質讓電容器存更多能量

環保新概念 綠色產品講究生命周期
大陸環保新政將上路 台商臉綠
世界性就在台灣

反全球化「百哩飲食」正夯/語言快速死亡
大氣水份增加與人類活動相關
研究者重新評價地球大氣形成理論
研究者挑戰地球深處的模型

4 則留言:

vege 提到...

笑氣在大氣層中不知道可以存在多久,比如甲浣雖然溫室效應強度很高,但在大氣層中不會存在很久。
總之,由這樣的作者做這類研究應該比較有人聽。

fsj 提到...

氧化亞氮在大氣
Nitrous oxide in the atmosphere
http://en.wikipedia.org/wiki/Nitrous_oxide

根據 Wikipedia:氧化亞氮(一氧化二氮)是主要的溫室氣體,雖然它的相對暖化效應(考慮排放總量)沒有二氧化碳來的強。氧化亞氮可以在大氣中存在超過 100 年,因此它算是相當穩定的一種化學物質,在同樣重量單位下,對於溫室效應的衝擊要比二氧化碳高出 296 倍,因此像京都協議書(如上文,也包括 IPCC)那樣的控管「呼籲」(基本上看不出什麼效力),也將氧化亞氮列為控管控管目標之一。雖然它目前在大氣中佔不了幾個百分比,但它卻是世上第三大溫室氣體,排在二氧化碳與甲烷之後。相信生物燃料的瘋狂使用,總有天會把甲烷幹掉的。

fsj 提到...

全中國一零八城實施無車日活動 呼籲民眾搭公車、騎自行車、

步行響應綠色交通 改善交通擁擠和空氣污染日益嚴重的情況

(中央社台北二十二日電)中國政府呼籲一百零八座城市今天實施「無車日」,以搭公車、騎自行車、步行響應綠色交通,各城市劃定限行路段或提供市民優惠措施,期盼改善交通擁擠和空氣污染日益嚴重的情況,並強化民眾環保意識。  

中國建設部二○○六年十二月提議各地方政府,在每年的九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舉辦城市公共交通週活動,並將每年的九月二十二日定為「無車日」。

建設部官方網站預期,「無車日」活動一天,可節省燃油三千三百萬升,減少有害氣體排放約三千噸,並有數百人免受交通事故傷害。  

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王鳳武今天在中國中央電視台表示,「無車日」活動主要目的是節能減排,透過活動,不僅是一年有一個「無車日」,以後變成一個月甚至一週有一個「無車日」,這樣減少大氣污染及交通擁堵。  

綜合中國各媒體的報導,「無車日」期間,北京開闢四條遠程公車路線,並新開、調整十五條市區內路線,同時投入一百七十多輛新型環保公車,將部份路段劃定為無小汽車區域,只允許公車通行。  

上海市則邀請一百多名民眾,作為地鐵八號線通車的首批試乘旅客,藉以感受公共交通工具的便利。  

石家莊市今天增加公車密度,並根據需要增加臨時站;長春市禁行區內的婚喪車輛,必須辦理「無車日通行證」;杭州市政府停駛所有公務車輛;烏魯木齊要求除公車和計程車外,公務用車和私家車禁止上路。  

重慶今天開闢四條公車線外,民眾也可以得到六十萬張紀念車票;西安市民如果以IC卡乘公車時,可享受五折優待。  

在武漢和天津,上千名市民在數十公尺長的簽名板上留名支持活動;貴陽的交通執法部門以常識競賽的方式,宣傳「綠色出行」。  

福州市免費讓民眾在特定車站搭乘二十五條公車路線;昆明市政府也要求車輛禁止駛入特定路段,公車增加班次滿足市民外出需求。  

廣東江門市公車票降價、新闢四條臨時公車路線;福州市政府安排公共交通、車輛技術及環保、綠色交通與健康等多項宣傳活動。  

銀川市政府在交通流量密集區設點散發宣導手冊;上海市城市發展專家在一項座談會中,為南昌公共交通的規劃與發展獻策。  

隨著城市機動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大城市近幾年公交出行比例平均下降了約六個百分點。  

中國各大城市公車平均車速只有每小時十公里,已低於自行車的十二公里、小汽車的二十公里,減少車輛流量,有助提升公共交通運輸的服務品質。

※ 台灣 16 日舉辦,不過 22 日這天交通幾乎癱瘓。

fsj 提到...

珍古德:生物燃料作物種植競賽毀壞雨林,加劇全球暖化

路透社 2007-09-27

路透紐約電---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周三表示,搶種用以製造車輛燃料作物的行為,正在摧毀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雨林,也會增加導致全球暖化的氣體排放。

「我們砍倒了森林,改種能提供生物燃料的甘蔗和棕櫚,我們的森林正因為各種利益而倒下,所以保護森林變得越來越重要,」珍古德在克林頓全球創意大會(Clinton Global Initiative)上說。這個年度會議由美國前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發起。

由於石油的新來源越來越難尋,巴西和印尼等很多國家都爭相利用國內的資源生產車輛燃料,例如種植甘蔗製造乙醇,以棕櫚製造生質柴油。

聯合國氣象組織認為這種燃料能降低碳排放,但批評家認為,燃料需求已促使一些公司開始砍伐和焚毀森林,以種植油料作物,這不但增加了熱氣體的排放,還導致生態系統面臨侵蝕和壓力。

「生物燃料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答案,這要取決於它來自何方,」珍古德說,「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有必要讓人們更加了解燃料的來源。」(完)

翻譯 姚旭;審校 陳宗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