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0

反全球化「百哩飲食」正夯/語言快速死亡

◆ 反全球化「百哩飲食」 減碳正夯

王良芬/紐約報導 中國時報 2007.09.20

在飲食產業全球化的年代裡,一些人為了養生和環保,選擇反其道而行,進行「100英哩飲食」(100 miles Diet),意即一啄一飲均取自於方圓百哩之內,以求其時令新鮮,省卻貨運所消耗的能源。

100英哩相當於160公里,即使在物產豐饒的地區,也未必能滿足人們日常飲食來源,從早晨第一杯的咖啡、培根肉煎蛋,楓漿法國土司,到午餐的雞肉三明治、生菜沙拉,以至晚上的義大利海鮮麵、蘑菇奶油湯等,想要在百英哩之內張羅齊自產材料,絕非易事。

支持在地農業 新興飲食風

若要實施「100英哩飲食」,勢必得清簡口腹之欲,凡是從外州、外國運輸過來的食物、佐料,都必須捨棄不用,諸如巧克力、乳酪、麵粉等,。

這個反全球化的飲食運動創始於2005年,兩名加拿大人先身體力行,逐漸傳到美國各地,人數緩慢穩定成長,成為新興的飲食風氣。

「100英哩飲食」運動由史密絲(Alisa Smith)和麥金諾(J.B. MacKinnon)發起,他們居住在加拿大溫哥華,在2005年3月下決心,從那一天起連續1年,只進用溫哥華周圍100哩內的飲食。

吃外來進口貨 增17倍碳量

史密絲和麥金諾引用《世界觀察》的數據,指出今日的北美,人們吃的每一樣東西,都可能來自1500哩外,和1980年相比,本地食物的比例減少了25%,表示每餐飯消耗掉17倍的石油產品,增加了17倍的一氧化碳排放量。

僅食用100英哩內所產食物,係為了支持當地農業經濟,但亦有其養生道理,當地自產的蔬果、肉類最為新鮮,不是外州長程貨運可以比擬,同時飲食配合當地氣候、節令,這和中醫養生之道相符。舉例說,西瓜生產在炎熱的地區,係能幫當地人消暑去熱,寒冷地區居民吃西瓜,就不太適合腸胃。

選擇少成本增 有時難堅持

不過,史密斯和麥金諾進行這項飲食計畫後,發現處處窒礙難行,例如,超級市場的果醬都是來自外地,他們必須自製果醬,成本增加。此外,麵粉也是大問題,溫哥華百哩之內沒有小麥田,如此一來,幾乎無法食用麵食。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堅持下去,一些環保人士呼應加入,這股風氣更吹到了紐約、芝加哥等大城市。在大城市實施「100英哩飲食」更為困難。住在美國東北的薛夫抱怨說:「我必須放棄香蕉、薯片等食物,也不能吃牛肉,因為牛肉都是來自中西部。」

紐約當地的盛產蔬果就是番茄,布魯克林的大學生布拉克為執行飲食,早餐吃番茄蛋,午餐吃番茄、胡蘿蔔、蘋果沙拉,晚餐則是番茄湯。布拉克說:「最難過的是,在學校餐廳看著大家吃香喝辣,而卻沒有一樣我能吃的。」為了支持「100英哩飲食」運動,布拉克已經錯過3次烤肉派對,以及午餐、晚餐的約會。

社區網互打氣 儲備兼交換

「100英哩飲食」還設立了網站,加入者互相打氣,告知所各地社區農產源地,教導如何在後院、陽台耕作農糧,和製作、儲備食物。居住同一社區的人們,可以交換耕作糧食,似乎回到百年前,自給自足的村落經濟,和時代趨勢逆道而行,一些會員在網站發表心得,訴苦但也分享成果。

若全家大小執行這項飲食計畫,實在太困難了,可能因禽畜肉類來源困難,被迫成為素食者,垃圾食物更是絕跡。少數人放寬標準,准許自己飲用咖啡,小孩則可以喝橘子汁,畢竟咖啡多來自中南美洲,而橘子汁則來自佛羅里達州,絕大多數美加地區都無法自產。

對於嚴格執行這樣飲食計畫的人,最後還是見到成果。摩克森是一名職業婦女,原先嗜喝咖啡,不喝咖啡一天幾乎無法開始,但自從實行該飲食計畫以來,因為咖啡都是外地進口,她被迫戒掉咖啡,結果長期頭痛的毛病不藥而癒,這是最大的收穫。



◆ 每兩周 就有一種語言死亡

【聯合報╱編譯組╱美聯社華盛頓十八日電】 2007.09.20

語言學家十八日表示,全球目前約有七千種語言,每兩周有一種語言消失,其中有五個地區的語言瀕臨最大危險,包括俄羅斯東部西伯利亞、中國與日本這一區。

美國「現存口語瀕危語言研究所」及國家地理學會在十八日的簡報會上列出五大地區。

澳洲北部總共有一百五十三種語言瀕臨消失,包括Magati Ke和Yawuru,各只有三人會說,Amurdag則只有一個人會說。

包括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秘魯、巴西和玻利維亞在內的中南美洲地區,有一百一十三種語言瀕臨消失。使用者極少、社會上較不重視的印第安語言,被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較強勢的印第安語言取代。

包括加拿大卑詩省、美國華盛頓州及俄勒岡州的北美太平洋沿岸高原,有五十四種語言瀕臨消失。在此地區的美國部分,會說瀕臨消失語言的最年輕者超過六十歲,其中Siletz Deeni只有一人會說,這是俄勒岡州Siletz印第安保留區原本通行之廿七種語言的最後一種。

俄羅斯東部西伯利亞、中國與日本共有廿三種語言有消失之虞。此地區的政府政策迫使少數民族使用國家和地區的官方語言,導致只剩幾個老人會說方言。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德州和新墨西哥州,共有四十種語言瀕臨危險。奧克拉荷馬是全美印第安語言種類最密集的州之一,該州奄奄一息的語言是Yuchi,可能與全球其他任何語言都沒有關聯。到二○○五年為止,Yuchi部落只有五名老人能以該語言流暢溝通。

語言學家指出,失去語言意味失去人類思想的累積,目前多達半數語言沒有書寫紀錄,也就是說,假如最後一個會說某種語言的人去世,該語言就隨著此人消失,因為沒有任何字典、文學或文字記錄這種語言。要使一種語言復活的關鍵,是設法讓新一代會說該語言。全球八成人口說目前通行最廣的八十三種語言,另有三千五百種語言只有百分之零點二的人口會說,弱勢語言面臨的危險,甚至比動植物瀕臨絕種更加嚴重。

※ 相關報導:

未來,語言會如何演化?

全球化之番茄紅不讓
中文成英語新詞最大來源

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
新研究挑戰城市起源的先前認知
一國的「產品空間」決定經濟成長
一個不可觸及的夢?
中小台商 徘徊十字路口
考夫曼:合體金融巨獸…野性大發
全球7大不穩定因素加劇 國際衝突難免
中國黑心商品的世界體系
富國至發展中國家進行器官移植買賣
社會資本與政府再造
地球40%物種瀕臨滅絕 貝加爾湖開工廠
「蜂群衰竭失調(CCD)」真相逐漸明朗
DNA條碼 納入全球180萬物種
衛星見證史上面積最小的北極冰

3 則留言:

fsj 提到...

持久的聲音
Enduring Voices
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mission/enduringvoices/

記錄地球快要絕種的語言

正失去我們世界的語言

每 14 天就有一種語言死亡。到了 2100 年,地球上所說的、超過 7000 種語言當中的一半以上 -- 它們當中有很多尚未被記錄 -- 很可能將要消失,把它們視為一種關於歷史、文化、自然環境與人腦如何運作的知識財富。

國家地理雜誌的 Enduring Voices Project 藉由確認語言熱點(我們地球上最獨一無二、最不被了解或著受到威脅的本地語言),奮力要保存快要絕種的語言,並記錄語言以及它們當中的文化。

fsj 提到...

在地飲食 永續樂活

【藍佩嘉】 2008-06-20 中國時報

有機消費在近年來的台灣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元素。排毒、無農藥、非基因改造、自然農法等名詞,都成為農產品通路宣傳時的常見用語。「樂活」的生活方式,不管涵義為何,成為許多人琅琅上口、心嚮往之的生活風格。

我在有機商店裡,常常聽到購物者跟店員熱切地討論某些進口自德國或瑞士的產品可以「避這個補那個」,然後,大方地索取塑膠袋,把有機食品用很「無機」的聚氯乙烯包起來。這樣的「有機消費」,著眼的只是個人的身體健康,精心管理吃進去的東西,卻不在乎排出來的東西,在我們安身立命、無可遁逃的生態系統裡,所累積的看不見的成本。

歐洲與北美國家近年來發起所謂「在地飲食」(eat locally)的運動,鼓吹消費當季、當地的食材。這說法我們好像也很熟悉,電視上的養生專家也是這樣教的,當季盛產的食材新鮮、少汙染,對身體好啊。

這個運動的精神不盡如此。locavore是牛津字典二○○七選出的年度風雲字,強調在地飲食的重點不只是改善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品質,更重視要降低農產品在全球生產與運送過程中所製造的環境與社會成本。

他們提出「食物里程」的概念,強調農產品運送的越遠,消耗的能源越多,製造的溫室效應更高,尤其需要冷藏冷凍的食物,比新鮮食物要耗費數倍的能源與包裝成本。其次,在地飲食可以支持本地的農人,特別是受到大型農場競爭而失去價格競爭優勢的家庭農場,透過「低食物里程」的消費,可以減少進口商、經銷商等中間人的加成。

此外,在地飲食建立了消費者與農民之間較直接的連帶,可藉此提高農產品的「可問責性」(accountability),降低飲食的風險。台灣的一些有機通路便開始在農產品的介紹中,加入耕種者的檔案資料,讓消費者可以進一步了解產品的來源、生產過程,也體恤農人的勞動。

「在地飲食」的理想也有局限之處,畢竟,農產品的生產受到水土與天候的限制,許多履行在地飲食的歐美人士,就很煩惱早上沒有咖啡喝。在某些農產品進口無可避免的狀況下,我們只能「盡量」消費低里程的食物。更廣義的主張是,我們要「永續飲食」,透過倫理消費,來促成生態環境、社會平等、文化系統的永續發展。

台灣各地其實已經出現越來越多的群體與組織,以行動來實現「永續飲食」的理想。如賴青松發起的「穀東俱樂部」,由兩三百位榖東認股,共同投資宜蘭羅東的水稻田。高雄美濃也有許多農村青年返鄉投入有機農業的種植與直銷。主婦聯盟成立了生活消費合作社,一邊以會員制集結消費者,另一邊連結願意合作的農民。此外,也有許多團體積極推動公平貿易的消費方式,來支持貧窮國家與弱勢族群的農民,包括販賣公平貿易及雨林保護咖啡豆的「生態綠」,以及支持台灣原住民農產品的「部落E購」等。

飲食消費不只為了保命養生,吃飯可以愛台灣,喝咖啡也可以救地球,這是生態系統的有機,環境永續的樂活。

fsj 提到...

UNESCO: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瀕臨滅絕之虞

中央社 2009-02-20

(中央社記者蔡筱穎巴黎20日專電)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指出,世界6000種語言中,約2500種瀕臨危機的語言,台灣現今14個原住民族群的語言,都被列入瀕臨滅絕危險。

教科文組織(UNESCO)昨天在巴黎發表電子版的世界瀕臨滅絕危險的語言的圖表。

從2000年開始,UNESCO訂每年的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並發表有關世界各地母語瀕臨滅絕危機的現況,今年拯救語言的調查計劃是由挪威給予財政支持。

UNESCO公佈的圖表依白色、黃色、橘色、紅色、黑色列出語言瀕臨滅絕危險的五個不同程度:脆弱、瀕危、嚴重危險、危急情況和1950年以來已滅絕流失的語言。

世界6000種語言中,200多種語言在過去三個世代滅絕,538種語言處於危急情況,502種已屆嚴重危險,瀕危的有632種,607種處於脆弱狀況。

今年的報告中,台灣有24種語言頻臨滅絕的危機,其中,馬賽(巴賽)語、龜崙語、洪雅語,以及凱達格蘭語、道卡斯語、巴布拉語、西拉雅語等七種語言,已被認定流失。

依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網站原住民14族的定義,台灣現有的泰雅族、太魯閣族、阿美族、布農族、鄒族、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達悟族等語言,加上沙阿魯阿鄒語,在這份報告都被列入脆弱的範圍。賽夏語則在嚴重危險的程度。

語言學家表明,語言滅絕現象幾乎在所有地區和經濟條件不等區都會發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約有2000種語言,至少有10%在未來100年內可能消失。印度、美國、巴西、印尼和墨西哥,這些有多樣語言的國家,也是最需致力保護語言的國家。

UNESCO總幹事松浦晃一郎強調,消失的語言導致許多非物質形式的文化遺產的消失,特別是代表傳統和口語表達的寶貴遺產,如詩歌和寓言、諺語、笑話的消失。語言的損失也不利於人類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因為他們轉達了很多對自然和宇宙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