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9

大氣水份增加與人類活動相關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moisture tied to human activities
http://www.physorg.com/news109353170.html

September 18, 2007

觀測與氣候模型結果證實,人類所引起的地球暖化對於大氣的總水份含量有顯著的影響。這些新研究的發現出現在 9/17 線上版的 PNAS 上。

"當你讓行星變暖,你會增加大氣包含水份的能力," Benjamin Santer 說,LLNL Program for Climate Modeling and Intercomparison(氣候模型與相互比對計畫) 的領導作者。 "大氣的水蒸汽含量從 1988 年起,每 10 年大約增加 0.41 kg/m^2,而氣候當中的自然變化性無法解釋這種濕度改變。最貌似合理的解釋是,它因人類所產生溫室氣體的增加而增加。"

更多水蒸汽 -- 它本身也是一種溫室氣體 -- 增強大氣因二氧化碳濃度增加而產生的暖化效應。這是科學家所「正回饋(positive feedback)」。

利用 22 種不同的氣候系統電腦模型,以及 Special Sensor Microwave Imager (SSM/I) 的衛星測量,來自於 LLNL 的大氣科學家,還有八個其他國際性研究中心證實,最近世界各海洋上方的水份含量增加,並非因太陽的力量或是從 1991 年(菲律賓)Pinatubo 火山爆發中逐漸恢復。「大氣變濕」的主要驅動者是燃燒石化燃料所導致的二氧化碳增加。

"這是大氣中水蒸汽總量,第一個被確認的人類指印(fingerprint)," Santer 說。

"指印" 研究,企圖要確認最近氣候改變的起因,並涉及嚴格的模型比對以及所觀察到的氣候改變樣式。迄今,大部分的指印研究都聚焦在地球表面、在自由大氣、或在海洋的溫度改變,或是經過考慮的變量,其舉止直接與大氣溫度改變相關。

水蒸汽回饋機制以下列方式作用:當人類引起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與氟氯碳化物增加而導致大氣變暖時,水蒸汽增加,會捕捉大氣中更多的熱,結果更進一步導致水蒸汽增加。

基本的理論、觀察與氣候模型結果都顯示,低層大氣每增加攝氏 1 度,水蒸汽增加約 6% - 7.5%。

作者們提到,他們發現,當同時採用大陸等級河川逕流(river runoff)、帶狀平均降雨(zonal-mean rainfall)與表面特定溼度時,大氣、陸地與海洋之間的水份循環會浮現出人類所引起的訊號。

"這項新發現顯示,氣候系統正在告訴我們一個前後一致的故事," Santer 說。(後略)

The Livermore authors included Karl Taylor, Peter Gleckler, Jim Boyle and Stephen Klein.

Other scientists contributing to this research were Carl Mears and Frank Wentz at Remote Sensing Systems in Santa Rosa, Calif.; Tom Wigley, Jerry Meehl, and Warren Washington at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in Boulder; Tim Barnett and Dave Pierce at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in La Jolla; Wolfgang Brüggemann at the University of Hamburg in Germany; Nathan Gillett at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and Peter Stott at the Hadley Centre for Climate Prediction and Research (both in the U.K.); Toru Nozawa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in Japan; and Mike Wehner at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 相關報導:

熱帶醫學中心 醫界催生
新數學模型預測:未來的微生物會更致命
新療法?科學家能破壞霍亂的通訊方式

研究者發現 5 億年前出現「可呼吸的」大氣
化石記錄支持全球暖化將會造成物種大滅絕

反聖嬰現象持續發威
研究:暖化模型預測降雨量增加(更新)
奇妙的塵埃
泰近25年降雨量呈兩極化
暴雨成災 UN 九月環境變遷高層對話
電腦模擬氣候 三年後暖化加劇
強烈證據指出:地球近日點改變會觸發冰河期
衛星見證史上面積最小的北極冰
NASA:北極海洋流會向後轉

環保造林 企業必修新顯學

6 則留言:

fsj 提到...

研究氣候變遷 修道院古籍貢獻大

【歐洲日報╱美聯社瑞士愛因西登電/張興合編譯】 2007.10.04

此間一座十世紀的修道院圖書館管理員,撥開記載中世紀縱慾和赦罪的帳冊,抽出記載著一六七一年至一七○四年之間氣候變化的十三冊日記其中的一冊,開始唸日記中有關天氣的內容。

愛因西登修道院在中世紀影響力很大,院長兼「氣象人員」約瑟夫.狄特利希在一六八四年寫的一篇日記內容說:「一月十一日冷得嚇人,所有的聖餐葡萄酒都結凍。打從我擔任神父的聖職以來,從沒遇過聖餐杯中的酒冷到結凍的情況。但一月十三日更冷,可以說是人類自有歷史以來最冷的一天。」

在十九世發明溫度計以前,古人逐日詳細記載天氣變化的日記,對現在研究地球氣候變化的科學家而言,有莫大的價值。這些歷史資料曾遭普遍的漠視,不是被認為欠缺準確度,就是根本曖昧不明,不知所云。

但是,瑞士伯恩大學的氣候史學者費斯特說,現在這些古老的書寫資料,在氣候變遷問題越來越受到全球重視之今日,身價有如鹹魚翻身,不再僅僅是「壁花科學」了。

費斯特說,更重要的是這些古籍將科學界有關地球暖化的疑慮一掃而光。近年來地球加速暖化現象已被證實,去年冬季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區首度出現春暖花開,日內瓦的板栗樹也吐出嫩芽與開花,瑞典人十二月將盡仍有蕈菇可摘。他說,二○○六年冬季是歐洲五百年來最暖和的一冬,而且這年秋老虎是一千年來最火熱的,四月則是有記錄以來最溫和的月份之一。

這些記錄也提供了判斷氣候變化的脈絡,愛因西登修道院現任氣象記錄員康拉德.辛德神父,狄特利希氣候日記的忠實讀者,談到日記中的內容精確度時,對於狄神父描繪雲的形狀和雪崩情狀之精確程度,表示讚歎不已。他說:「從狄神父的日記,我們才知道他那個時代的極端氣候,有極為寒冷和非常溫暖的冬天,也有非常潮溼多雨和非常乾旱的夏季。」他並且指出,根據他為瑞士氣象中心記錄的最近四十年的極端氣候,比狄神父所處的那個時期極端程度小多了。

他說:「這就是為什麼一般人講到現今氣候已達到最極端的時候,我總是保持審慎態度的原因。如果不知道歷史的來龍去脈,就會失控而對氣候變遷急切下定論,宣稱最近發生的每一種氣候現象都是極端的或史無前例的。」

大多數科學家和歷史學家一頭埋進史料中,蒐求鑽研天災和極端反常的氣候記錄,但從這些史料中也可以找出更準確的長期氣溫變化幅度,這些變化幅度超出一般氣溫指標所能指示的範圍,例如樹木的年輪、珊瑚、冰核或冰川。

這些氣候史料包括十七世紀巴黎的物理學家路易.莫蘭每日記錄三次的氣溫和氣壓資料,義大利多斯卡尼大公在一六五三年創立但維持不久的國際氣象網絡,和十六世紀保存下來的三十三捲「氣候日誌」。日本宮廷的欽天監記錄每年櫻花開花的日期時間,也有助於今日氣象學者追溯當時的氣候。

費斯特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從一九○○年到一九九○年,平均每十年就有五個月出現極端溫暖的氣候,而一九九○年代極端溫暖的反常氣候突然拉長到二十二個月,史無前例。這個十年期間也沒有反常極寒冷的冬季,跟過去五百年的情況形成明顯的對比。

fsj 提到...

暖化帶動濕度 威脅人類健康

【聯合報╱編譯呂理甡/綜合十日外電報導】 2007.10.11

地球暖化使天氣不止愈來愈熱,也愈來愈悶。由於濕度日益增高,降雨型態可能改變及增強,颱風變多,人類健康可能也受影響。

根據英國科學家在「自然」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從一九七六年到二○○四年,地表平均溫度上升攝氏零點四九度,地表附近空氣的濕度也增加了百分之二點二。根據電腦模擬顯示,唯一能解釋的理由是人為的地球暖化。

領銜進行這項研究的英國東英格蘭大學氣候研究小組成員吉利特說,到二一○○年,濕度可能再增加百分之十二以上。

美國邁阿密大學健康與氣候研究員卡克斯坦說,濕度增加對人體有害,因為這會使人體較難自行冷卻。

研究報告共同執筆人凱薩琳.韋勒特說,地球多數地區濕度增加,但包括美國西岸、澳洲部分地區、南非等少數地方愈來愈乾燥。

這發現對氣候科學家而言並不意外,因為較暖的空氣本就可保維持更大的濕度,但吉利特領導的研究顯示,濕度增加已經十分明顯,且可歸因於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溫室效應氣體。

吉利特指出,未來情況會更糟。他說,氣溫每增加攝氏一度,濕度就會提高約百分之六。以氣候變化跨政府小組的氣溫增加預測推估,到二一○○年濕度會增加百分之十二到廿四。

他說:「儘管那可能不是致命的事情,卻會增加人類的不適。」

上月,使用同一技術的另一項研究報告也顯示,地球海洋上方的濕度已經增加,禍首是人為的地球暖化。

科學家以往已注意,由於高溫從地表及海平面吸走更多水氣,過去幾十年來地球濕度不斷增加。但他們不能確定這些改變究竟是自然的結果,抑或人類對氣候的衝擊所造成,因為資料都是地區性的,而非全球性的,且做評估時,科學家用了不同的方法。

新研究是根據新的濕度觀察方法,所得資料並以強力的地球氣候系統電腦模式分析。



◆ 世衛警告 赤道以北非洲可能爆發腦膜炎疫情

【中央社╱約翰尼斯堡十日專電】 2007.10.11

世界衛生組織(WHO) 警告,從東非洲的衣索比亞到西非的茅利塔尼亞,赤道以北的非洲二十一國至少八千萬人,今年可能必須注射腦膜炎疫苗,因為這一「非洲腦膜炎帶」將再次面臨十年一次的大疫情循環危機。

包括WHO、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和無疆界醫生組織在內的醫療專家,昨天在布吉納法索首都瓦加杜古召開一場緊急會議。他們在會中警告,非洲腦膜炎帶的國家正邁入十到十二年一次的腦膜炎危機循環高峰期。

WHO 非洲辦公室傳染病控制處主任恩錫米里瑪納說,必須先做好教育宣導,以因應腦膜炎再次爆發的可能性。

通常腦膜炎疫情在雨季結束的十二月到隔年五月間爆發,去年非洲地區只有七百萬支疫苗,由於許多非洲國家資金不足,加上歐洲藥廠只集中生產更新、藥效更持久、但價格更昂貴的疫苗,今年的防治準備將更為貧乏。

在疫苗缺乏的情況下,恩錫米里瑪納表示,隨著過去二年腦膜炎病例數的增加,今年可能會出現主要流行傳染病的趨勢。

總人口約三億到四億的非洲腦膜炎帶地區,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五月共有五萬三千件通報病例,其中四千人死亡;上次疫情大爆發的一九九五到九七年間,更有二十五萬人感染、至少二萬五千人死亡。

恩錫米里瑪納表示,多數位處非洲腦膜炎帶的國家,不是赤貧就是醫療資源嚴重不足,即使在沒有危機的情況下,這些國家的政府也只能靠外援支撐國內的醫療基礎建設。在WHO 請求各援助團體提供一千四百萬美元購買一千二百萬劑疫苗和注射設備後,這些合作夥伴已同意遊說總部提供非洲國家所需的援助。

不過,恩錫米里瑪納指出,一千二百萬劑疫苗只是最低的要求,WHO 希望能為每一個腦膜炎帶國家提供五十萬劑疫苗的安全儲量。

布吉納法索衛生部長約達在開幕式上說,以非洲國家本身的預算並不足以對抗腦膜炎,去年布國就有近二萬六千人感染腦膜炎,共造成一千七百三十二人死亡。他估計該國今年將需要六百萬支疫苗。

腦膜炎主要是透過患者打噴嚏或咳嗽而傳染他人,赤道以北的非洲國家因沙塵暴和夜晚乾冷,特別容易讓人經由呼吸道感染腦膜炎病菌;即使提前診治並接受適當治療,也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患者死亡,一些倖存者則會有腦部受損、喪失聽覺或學習出現障礙等後遺症。

fsj 提到...

墨西哥淹大水 百萬人隨波逐流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綜合二日外電報導】 2007.11.03

墨西哥東南部的塔拔斯科省遭遇五十年來最嚴重的大洪水,百分之八十的陸地遭到淹沒,全省幾乎變成一座棕色大湖。超過一百萬人受到影響,其中有三萬人獲得安置,卅萬人依然被困在家中,已知至少一人死亡。

盛產石油的塔拔斯科省瀕臨墨西哥灣,面積二萬九千平方公里,和比利時差不多。省長葛拉尼爾一日談到在二○○五年引發大洪水的卡翠納颶風時表示:「紐奧良的淹水和這裡相比是小場面。本省全部農作物都已經泡湯,二百一十萬名省民當中,超過半數面臨史無前例的嚴厲考驗,真的很慘。」

不過,卡翠納颶風當時在紐奧良奪走一千多條人命,塔拔斯科省目前已知的死亡人數是一。

氣象預報新的冷鋒將帶來更多雨水,葛拉尼爾警告本周末恐怕會出現更嚴重的洪水。墨西哥總統卡德隆一日晚間發表電視演說時表示,這場洪水是該國史上最嚴重的天災之一,「情勢異常險峻」。

卡德隆呼籲墨西哥民眾踴躍捐輸瓶裝水、罐頭食品、尿布和其他用品;首都墨西哥市的紅十字會已經收到許多民眾捐贈的牛奶和個人衛生用品等物資。

塔拔斯科省有八成地區已成水鄉澤國,省會維拉艾爾莫薩淹水面積也達八成,市內的供水和大眾運輸系統完全停擺。部分災情較輕微的地區,可看到居民在高度及腰的大水中沿著公路離開災區的景象。



◆ 乾旱爭水權 布希新難題

【世界日報╱美聯社華盛頓一日電】 2007.11.02

美國東南部三州的州長為了嚴重的缺水問題,到華盛頓向布希爭取更多的水資源,水權之爭將是布希政府嚴峻的挑戰。

如果布希政府增加喬治亞州的供水量,以滿足亞特蘭大地區失控的成長,阿拉巴馬州和佛羅里達州將抱怨,也會造成兩州的經濟問題。

令布希左右為難的是,三州的州長都是共和黨籍,水權的處理將影響他們的聲望。

三位州長1日會面,共同商討暫時解決方案,稍後並與內政部長坎普松(Dirk Kempthorne)會談。布希上周曾派坎普松到乾旱地區了解狀況。

坎普松說,三州水權之爭可上溯到一九八○年代末期。

「如果此問題好解決,18年前就已解決」。

喬治亞州北部的聯邦蓄水池由陸軍工兵團(Army Corps of Engineers)管理,三州爭議的焦點是,工兵團到底要讓阿拉巴馬州和佛州獲得多少供水量。

成長快速的亞特蘭大需要飲水,但阿拉巴馬州和佛州的發電廠需要水力,農場、魚類養殖場、工業用戶和市區人口也需要大量用水。

fsj 提到...

外國救援送抵墨西哥南部災區

中廣新聞網╱謝佐人 2007-11-06

墨西哥南部水災依舊嚴重,不僅墨西哥境內民眾發揮人溺己溺精神,捐贈了好幾噸的糧食救災,現在國際救援也陸續抵達,不過,要分配運送這些救濟品到災民手上,還是有相當的困難度。

墨西哥南部災區淹水水位依舊居高不下,災區五十多萬人無家可歸,數以萬計的民眾被水圍困,苦苦等候救援,墨西哥當局動員軍隊,協助災民脫困。

而國際也紛紛伸出援手,愛爾蘭承諾捐贈一百四十萬美元,美國與德國也分別表示要捐贈二、三十萬美元救災。祕魯派遣飛機運送救災品,英國提供汽艇,古巴提供五十名醫生協助救援。另外,墨西哥民眾也慷慨解囊,捐出數萬噸的糧食及緊急救濟物資。

不過,救災作業的速度仍緩不濟急,南部一些偏遠災區因大水與外界隔絕,災民多日來都沒有乾淨的飲水及醫療用品,而在政府設立的臨時收容所內,擠進數十萬人,人滿為患情況日益惡化。

有報導指出,重災區,南部大城「赫摩薩」傳出有民眾為搶奪救濟品大打出手的消息。另外大約五十人因趁亂打劫被逮捕。有關當局因此封鎖「赫摩薩」市中心商業區,以防宵小進一步掠奪。氣象人員表示,未來幾天將不再下雨。

fsj 提到...

強烈風暴 孟加拉死逾1100人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報導】 2007.11.17

強烈氣旋希德爾十五日晚間侵襲孟加拉南部沿海地區,造成至少一千一百人死亡,數千人無家可歸,並迫使大約六十五萬人緊急撤離危險地區。官員表示,死亡人數可能繼續增加。

時速高達至少二百四十公里的希德爾十五日通過孟加拉灣,在孟加拉南部沿海地區捲起大浪,所經之處樹木連根拔起,並夷平成千上萬簡陋小屋。氣象單位指出,希德爾登陸前速度加快,登陸後威力減弱,不過仍然挾帶豪雨,並使低漥地區成為水鄉澤國。一名官員表示:「首都達卡有風無雨,電力已經中斷,可能必須幾星期後才能恢復供電。」孟加拉政府坦承無法即時統計風災死亡人數。

官員表示,希德爾捲起五公尺高的巨浪後,淹沒沿海低窪地帶與部分小島,救難人員十六日緊急馳援災區民眾。紅十字會及紅新月會指出,至少三座村落完全夷平。一名孟加拉官員說:「全國幾乎完全癱瘓。」當局已在災區部署四萬多名軍警、海防及醫護人員

國際紅十字會表示,達卡的電力與電話通訊中斷,致有關當局無法評估破壞的程度。官員說,紅十字會已經出動人員評估災損,並瞭解災民的迫切需要。世界展望會正與志工聯手安置大約兩萬名災民。世展會並指出,瓦礫導致部分道路交通中斷,河流堵塞,救難人員無法即時抵達部分災區。孟加拉位於低漥的三角洲地帶,季節性熱帶風暴經常造成災害。

印度軍方已經進入警戒狀態,並已採取一切必要的預防措施。希德爾可能也會影響印度東部與緬甸西部沿海地區。

fsj 提到...

孟加拉風災 死亡人數恐逾萬

中廣新聞網╱夏明珠 2007-11-19

上個禮拜侵襲孟加拉的熱帶氣旋,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比官方現在估計的兩千人,多了四倍以上,這個強度四的暴風,造成28萬人無家可歸。(夏明珠報導)

孟加拉總統星期天親自到災區,加入分發賑災物資的工作,不過還是有很多災民,領不到救濟品,官員努力安撫,壓制不住災民的怒氣。

這個熱帶氣旋以240公里的時速,席捲孟加拉西南沿岸,當地屋舍多數都是用竹子和鐵皮搭造,哪裡經得起這種強風吹襲,氣旋狂掃一條大河的三角洲,好幾個村莊,從地面上消失,留下一片殘破的瓦礫,這一季的稻作,也泡湯了,農民一季的辛勤,化為烏有。

孟加拉地勢低漥,本來就很容易發生水災,1970和1991年,當地發生兩次造成好幾萬人死亡的風災,1974年的一次大水災後,孟加拉稻米收成全毀,疾病和飢餓,造成近百萬人死亡,專家說,要不是過去二、三十年來,孟加拉大幅加強了風災預警和救災作業系統,這次死亡人數恐怕也不只如此。

國際救援機構和各國紛紛伸出援手,美國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加入救災,美國國防部一個醫療團隊,也到當地協助救治傷患。

孟加拉政府週末召開了緊急內閣會議,官員說,災情比之前評估得嚴重很多,孟加拉64個行政區,有將近三分之一受災,許多道路混損,偏遠災區,到現在狀況還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