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爾德 中國時報 2007.10.22
為期一周的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全國代表大會閉幕了。一位開會期間在台灣講學的中國資深媒體媒人兼新聞研究者,有點訝異於台灣媒體對這次大會報導相當有限,而且焦點多集中在「兩個小朋友」身上──亦即李克強與習近平兩個被外界視為第五代的準接班人。
相對的,關心中國政治發展的人更關切的「政治體制改革」能否推進,國際重要媒體所質疑的胡錦濤「科學發展觀」具體內容為何?實踐和諧社會的政策工具是什麼?台灣媒體著墨相當有限。
人事接班問題,一直是中國政治吸引外界關注的重點之一,因中共相對不透明的權力運作機制,讓人對它充滿好奇。不過,如回顧當年十四大時,胡錦濤成為中央政治局常委,被隔代指定為接班人,到他順利接班、至今已掌權六年,台港媒體除著墨於他的共青團背景、與江澤民關係外,對胡錦濤以及整個第四代領導班子的決策思惟,似乎並沒有給讀者愈來愈多的訊息與分析。
而今年的十七大,胡錦濤又避開了台灣內部喧騰的入聯議題,四平八穩地重提和平談判、「三個有利於」等老調,讓台灣的政客與媒體無法發揮。至於接班問題,中共內部各地方、各種人際網絡間的權力鬥爭,其實已經循著一套台灣民眾很不熟悉遊戲規模在進行。台灣人沒有足夠資訊去瞭解、甚至也懶得去瞭解,只能模糊地接收到「李克強」、「習近平」這些很不具體的印象。
中共黨代表大會似乎已成了離台灣很遠的「外國內政」。只是,兩岸「特殊國與國關係」真的已經正常化到可以讓我們以對待美國大選、日本首相下台的心態,看待中國權力改組嗎?顯然還不行,因為它宣稱對你有主權,而其不透明性,又讓你缺乏足夠資訊判斷它的決策反應──即使你知道它的決策不是非理性的。
台灣習慣性地從「兩岸關係」(或「特殊國與國關係」)的角度來觀察中國發展,反而會限縮了自己的視野,而讓台灣愈來愈難準確判斷中國的決策、兩岸的關係發展,甚至更實際的經濟事務。
從新光北京天地到昆山中信酒店的糾紛事件,台灣民眾第一個反應可能是質疑中共保障台商的承諾與中國法治的程度。不過,從中國內部來看,可以發現近年來許多類似的糾紛中,台辦系統不再有能力全面掌控,甚至要動用到吳儀這種國家領導級人物出面,才能處理一個看似小小的兩岸商務糾紛。是不是中國人對台灣人愈來愈蠻橫了?其實更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社會內部結構在改變了。當一個地方政府都不敢露骨地用國家暴力處理一個拆遷案「釘子戶」,就可以想像,涉入這兩起台商糾紛的當事人,北京華聯負責人吉小安,昆山政協副主席須建明,他們擁有的政治人脈與經濟實力,豈是行政部門敢隨便動他們的?
更值得警惕的是,世界級的石化王國台塑集團最近在中國遇到的挫敗。毋庸懷疑中國領導人、對台事務負責人對王永慶的禮遇。就統戰的角度而言,王永慶絕對是要大力爭取的。不過,對台政策不是中國決策最重要的一環,也不是只有對台部門可影響對台政策。台塑的競爭對手中國石化可是市值全球前幾名的股票上市公司,它對中國的決策當然有很大影響力,中國決策者能不照顧它的利益嗎?
當中國依循著「和平崛起」路徑走向區域霸權,當它穩健地發展內需市場、持續經濟成長,它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也持續在變化。這些變化,都已非傳統派系權力鬥爭可以解釋,也不是從兩岸關係的角度可以掌握。不論是敵是友,它已愈來愈超乎台灣人的理解。
※ 不是媒體沒報導,是連過去就看得到... XD
◆ 和平攻勢 軟的更軟 硬的更硬
王銘義/特稿 中國時報 2007.10.22
「和平是主旋律,發展才是硬道理。」鄧小平當年推進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原動力,目前似已成為胡錦濤在未來五年的「後胡時期」,處理中共對台工作方針與對台政策思維的最高指導原則。
胡錦濤日前倡議兩岸政黨談判,協商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十七大通過的決議,更強調:「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
即將邁入第二個五年執政時期的胡錦濤,不僅在政治報告時收起對台武力威嚇的慣用語,還以更多論述強調和平發展、和平統一,胡錦濤把「和平發展」擺在對台工作的首位,對緩解兩岸緊張對峙關係,提供了新的契機。
胡錦濤在九月初出席雪梨亞太經合會領袖峰會期間,曾罕見地評述兩岸形勢在今秋至明春之間正面臨「高危期」,並堅稱北京反獨反分裂的行動不會停止。外界認為,胡錦濤的「高危期」評估,完全是因應台灣政府當局堅持推動「入聯公投」的複雜情勢而來的。更有輿論認為,如果明年三月「入聯公投」獲得通過,並取得法理上的效力,恐將是北京啟動《反分裂國家法》,採取非和平手段反制,兩岸面臨攤牌之日。
然而,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開幕之日提出政治報告時,並未依據「高危期」的形勢評估,採取過去慣用的武力威嚇手段,反而採取懷柔、溫情、理解、關心台灣同胞的柔性基調,陳述推進和平統一、倡議兩岸政黨協商、達成和平協議的訴求,對北京爭取國際輿論的理解,改善對台威嚇的國際形象,從國際媒體近日處理胡的政治報告對台政策內容來看,似獲初步宣傳成效。
更值得台灣朝野關注的是,胡錦濤的政治報告與審議後的決議,都強調堅持和平基調,但近日中共對台部門與涉台學界均強調,胡所提的「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這話有特殊意涵,事實上,就是針對明年三月「入聯公投」可能結果的反制宣示。和平發展雖是主調,但反獨反分裂仍是中共底線。
「政策決定人事,人事反映政策」,在北京一方面高倡和平主調,一方面祭出反獨反分裂大旗,如何執行最新時期「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的對台政策方針,勢必會從中共第一線對台工作隊伍的調整與強化做起。
※ 相關報導:
* 新華網特別專題 -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http://www.xinhuanet.com/17da/index.htm
* 十七大專題報道 - 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index.html
* 美國的中國恐懼
* 從馬謝經濟政策到十七大定調
* 大陸通膨惡化 本月可能再升息
* 大陸環保新政將上路 台商臉綠
* 蔓延愛滋 中國血庫始作俑者
* 中國黑心商品的世界體系
* 中小台商 徘徊十字路口
* 從男性頻遭家暴到台灣少子化日趨嚴重
* 預測:中國未來5年10大熱門專業
* 印度國際太空會議放眼未來
* 中國完成第一個亞洲人基因圖譜
* 第二代人類遺傳變異單體型圖出爐
* 中國的 GFW 是在騙人嗎?
* 網路之父溫瑟夫:行動通訊平台 下波網路浪潮
* 歐盟憲法翻版 里斯本條約草案通過
* 中共駐緬領館遭槍擊 華人憂不測
* 布希遲早會轟炸伊朗
* 不理美伊反對 土耳其國會授權出兵伊拉克
2 則留言:
胡錦濤虛讓實贏
林中斌 中國時報 2007.10.23
中共十七屆黨代表大會產生的最高領導小組──九人政治局常委,大致如媒體所料。胡錦濤的愛將李克強被習近平擠下第一接班人排名,屈居第二。專家多認為不利於胡。
可是有七種相反的跡象不容忽視:
一,胡已完成地方及中央人事布局。早在○四年十二月,胡便開始調整地方人事。到○七年,地方六十多位首長中,三分之一出身共青團──胡的大本營。至今,胡已站穩省部級人事地盤。
二,胡已全面掌控軍隊。胡雖於○四年九月接軍委會主席,○六年晉升十位上將,以殺雞儆猴方式整肅貪腐的海軍副司令王守業,並調查一千名解放軍高層官員。八月,大規模調整兵種將領。八月底,二十八人升武警少將,是歷來最多的一次。○七年九月,完成七大軍區人事布局。九月,進行中央軍委人事任命,十月初完成,時間剛好趕上十七大。整個過程先慢後快,多為越級提拔,可見胡軍權加速上升。
三,胡的政治理論提早寫入黨章。○二年十六大,江澤民離任黨總書記時,才把他的政治理論「三個代表」寫入黨章。這次十七大,胡總書記任期尚有五年,他的政治理論「科學發展觀」已寫入黨章。
四,胡對台政策顯示自信。胡的十七大報告中台灣部分字數比十六大少,不提台灣公投入聯,不提十六大的「反對台獨、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又新提「和平協定」。雖然「一個中國」的框架仍在,令台灣不能接受。但是台海戰雲頓然消散。
五,元老助陣。十七大請出五十位元老,比十六大多。多數元老如朱鎔基、李瑞環對江一度想超越鄧小平不滿已久。他們每人雖只有一票,但他們的人馬仍在位者眾多。對胡無形的助力遠高於表象。何況十七大開幕時還破例增加默禱周恩來等被認為高風亮節的開國元勳,極不利於眷念權位江的形象。
六,嶄新作法展現胡之魄力。十七大報告比十六大字數少、內容多、刪減十六大常有的贅詞、加配小標方便閱讀。運動明星劉翔居然出席本來嚴肅的黨大會的大記者會,凸顯胡一向親民的作風。小組討論首度開放。簡化媒體訪問官員的手續,提供免費網路咖啡點心給記者。這些作法展示了胡能壓過黨內僵化的阻力而貫徹他的意志。
七,胡是專家眼鏡的剋星。胡持續被人低估。在○二年十六大之前,許多人認為他不能從江接任黨的總書記和國家主席,結果錯了。○四年九月十九日之前,國內外專家認為他不能從江接任黨的軍委會主席,也錯了。○六年九月底之前,江派的「上海王」陳良宇公開批評總理溫家寶,間接挑戰胡。結果胡突然逮捕陳,震驚世界。他的潛力總強過外觀。
三項因素值得反思。一、江澤民在八九年並非鄧小平所中意的接班人,而為鄧的對手陳雲所力薦。江的上台並不等於鄧權力的減弱。二、習近平並不欠江澤民,因為江並未提拔習。賀國強為曾慶紅所推薦,但曾與胡緊密合作。而賈慶林背負了遠華案的包袱,跟胡相當配合以自保。所以此三人只能算一半支持胡一半反對胡。胡的人馬應為五個半,超過九人的半數。這比十六大後胡只掌控九分之三明顯進步。
胡錦濤似乎採取「鄉村包圍城市」戰略,由外而內,由下而上,表面上似乎在黨高層讓步,實際上贏得更多整體權力。可以預期的是:北京將對美合作壓倒對抗,對日深化和解,對台軟明硬暗、軟多硬少。
(作者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 本文不代表本人立場。
時代:小鷹號停港被拒 美中互信引關切
【中央社╱紐約三日專電】 2007.12.04
「時代」雜誌評論美國航空母艦小鷹號在感恩節前希望能停泊香港卻被中國拒絕的事件,認為北京對此事的出爾反爾及表現出的報復心態,令人憂心;萬一中國與美國之間溝通不良,「誤會」可能釀成台灣海峽的危機。
時代的網站今天刊出評論文章指出,中國崛起最令人關切的就是中國如何處理它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複雜且轉變中的角色。
過去五年,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領導下,中國力圖建立「柔性勢力」的形象;然而,即使展示出各種外交手腕,北京政府在遇上敏感的問題時,毛澤東時代不買帳的故態仍會復萌。
評論指出,在小鷹號事件發生幾天之後,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訪問白宮,據報導,他向美國總統布希解釋該事件是一場「誤會」。但是,第二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竟然告訴媒體,楊潔篪的「誤會」說與事實不符。
美國軍艦每年經過香港的大約有五十艘,而過去被拒停泊香港的只有在一九九九年中國在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到美國飛機轟炸和二零零一年美國與中國軍機相撞之後。從外交觀點看小鷹號停港被拒的事件,是非同小可的問題。
評論指出,在這項事件上,中國表現的出爾反爾及報復心態,令人憂心。萬一台海爆發危機,不知會演變成什麼局面?中國政府內部的溝通問題,也讓人憂心台海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
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中國事務專家黃靖指出,其實中國外交部的權力有限,多半只是扮演宣達高層政策的角色。
評論指出,官僚體系難免有溝通問題、權責不明確及政策失當的問題,但是,中國在國際事務扮演的角色日重,有責任把政府權責問題理清楚。
評論強調,中國沿海有九百枚飛彈對準台灣,美國的艦隊會航行通過台灣海峽,誤判情勢的可能性不低。萬一中國軍方的某一位將領冒然下令開火,可會釀成巨大的災難。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