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6

素質低落 源於學習態度差

邱天助 中國時報 2007.09.06

報載教育部為了減輕大學生的課業負擔,擬議將現行的一百二十八畢業學分調降為一百,並且表示最快在九十七學年度即可施行。顯然教育當局對我國的教育問題仍然無法對症下藥,要知,台灣大學生的素質低落並非學分,而是學習態度的問題。

根據國科會「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針對九十一到九十三年度,大學和技職院校學生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台灣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大一新生幾乎不念書,每天讀書時間不到一小時,研究指出,這種情況到大三還是沒有改善。該調查也顯示,許多大學生平日忙於打工而非勤於課業,其中,公立大學打工比例有四○.六%、私立大學三四%、私立技職院校三二%。

因此,學生程度的低落不是沒有時間讀書,而是根本不想讀書,更嚴重的是,這是校園文化的問題,而非個別學習的現象。這些日子最令人難過的是一群記者拿著麥克風,追問去稻江報到的學生:「請問你考幾分?」,嚇得許多人紛紛走避;前日更見到一些記者找幾位技職學院的學生,當場逼問:「你會不會用英文自我介紹?」不知道為什麼多年來教育政策的錯誤要讓稻江來承擔,甚至將她汙名化;為什麼推動英語教育的失敗,要用這種羞辱的方式來呈現?

事實上,現在高等教育不只大學生素質低落,許多研究生的程度也慘不忍睹。由於大學的氾濫,學歷已不等於學力,有些人大學畢業進到研究所,並非真正有心於學術,「研究生」的頭銜只是讓他們有尊嚴存在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已。不幸的是,在當前大學教育市場的需求飽和情況下,許多學校深怕沒有學生就讀,有越來越多大學教師不敢對學生的課業做嚴格要求,學生選課也往往「避重就輕」,好不好玩、輕不輕鬆往往是主要的考量因素。在這種惡性循環之下,台灣的大學教育就像花衣吹笛人一樣,一再地將學生帶向逸樂的舞臺,縱容、討好他們,再回過頭來憂慮年輕人的「膚淺」、「世俗化」。

多年來,我們的教改運動總是打著「快樂生活」的口號,忽視「認真學習」的重要,讓學生誤以為知識真的可以不勞而獲。如今,我們期待學生更具創造力,卻沒有告訴他們任何創造力都需以扎實的基本功做為底子,誤導學生以為只要點子多就是才能的展現;我們每每用虛誇的方式激勵學生:「你真的很不錯!」,怕的是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卻沒有告訴他們被人肯定仍然要以實力做為後盾,造成現在許多年輕人的信心往往超過自己的能力。

逃避和逸樂取向變成台灣大學生的主要文化,如今,許多校園已成為法國思想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所痛斥的「地中海俱樂部」,但見許多學生翹課打工,上下課來去匆匆,對他們而言,大學恐怕只是來此一遊拍照留念的觀光勝地罷了。

因此,就像不能用講笑話的點子來增進學生的英文程度一樣,我們希望教育決策者對教育問題能多加深層的思考,如何再造良性的校園學習文化,才是當前教育最重要的改革目標,而不要只有在技術層次的改變,更不要再讓教育的錯誤讓無辜者來承擔。

(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 相關報導:

T型人才 縱橫Web2.0時代

一本期待了很久的書:越讀者
「嬰兒潮世代」vs.「輸家潮世代」
誰製造了草莓族?
一個不可觸及的夢?
每科2.8分上大學 李遠哲:應該問「可以學到什麼?」
從小三生重93kg到直升機父母
網路偏食症
誰的地理,誰的知識

學者警告:台灣景氣恐更蕭條
亞洲四小龍 窮人翻身成絕響
從山寨文化到台灣「幸福指標」

1 則留言:

fsj 提到...

宅男宅女 爸媽押著找工作

喬慧玲/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1.12

工作難找?一群平均年齡卅歲左右的「宅男宅女」好手好腳,學歷也不差,卻寧願窩在家裡無所事事過日子,靠父母養。他們的生活型態不僅與「三十而立」的人生目標差得遠,最後還要老爸老媽押著找工作,成為求職怪象。

北市勞工局就業服務中心就業促進員蔡明華從服務經驗中得出一個結論,年輕人對工作的認知,家庭教育是關鍵;很多是家長縱容,才養成孩子混一天是一天的生活態度。

蔡明華在社區駐點提供求職服務。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已當爸爸的卅五歲男子,由媽媽「帶著」到里辦公室填寫求職登記表。經詳談,原來男子曾服務於警界,父兄先後殉職,母親不願獨子繼續當警察,加上有優渥的撫恤金,男子從警界退職後就賦閒在家。

母親最後看不下去兒子遊手好閒,催著出來找工作,但又對就業服務站介紹的工作百般挑剔。最後男子以接送孩子上下學為理由,開出「每工作二小時休息二小時」的條件,令人啼笑皆非。

宅男宅女中,技職生、大學生都有,有位讀職校汽車科的年輕人,鈑金、修車技術一竅不通,卻一心夢想當「資訊人員」,連自己的名字都寫得歪七扭八,在家裡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養成過度依賴的個性,也是媽媽出面代為謀職。

另一種型態是家長太強勢,干涉過多,孩子無論做什麼工作,從薪水、上班地點到老闆,家長都不滿意。長期下來,年輕人將「我媽說」、「我爸說」掛在嘴上,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和自信,索性放棄謀職,躲回象牙塔。

蔡明華說,宅男宅女多有求職經驗,有的遇到挫折,選擇繼續升學逃避;也有人乾脆關在家裡,吃父母老本,和外界互動的能力愈來愈差,最後一蹶不振。「愛之適足以害之」她搖頭說。



◆ 難搞一族 畢業生求職 要事少錢多

喬慧玲/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1.12

求職者形形色色,台北市就業服務站認為最難輔導順利就業的前三名是,從中國大陸回台員工、經商失敗的台商和應屆畢業生。與現實脫節、不肯放下身段、太自我等,是造成三者謀生之路難行的主因。

就服站接觸的大陸回台員工中,有的學歷不高,當初因公司拓展業務而調派到對岸,在當地動輒管理上百人,職權、薪資都和在台灣時不可同日而語。一旦因公司結束營業回台,一切歸零,最常掛在嘴上的就是「我以前怎樣怎樣」,不容易找到薪水與職位都滿意的工作。

經商失敗的台商求職波折也多。一來是難忘過去的「輝煌歷史」,且當老闆時,大小事都有手下代勞,一旦失業,可能比有一技在身的基層勞工還不如。若不願學習放下身段,改變以往看事情的角度,就可能淪為失業一族。

應屆畢業生求職最大盲點則是「吃米不知米價」,未認清現實面。除了希望錢多、事少、離家近,有人還要求不加班、不輪班、不出差。有位年輕人應徵餐館服務生,卻要求不輪班,北市勞工局就業服務中心就業促進員蔡明華問他:「你晚上去餐廳吃飯,是誰服務?」對方尷尬無言以對。

還有一種難輔導的是參與過政府公共服務多元方案的民眾,該類工作多屬低技能的清潔和行政文書類。這類求職者希望能到可吹冷氣、工作又不用費腦力的機關服務,「醫院等細菌太多的地方不要」、「要費勞力的不要」,挑三揀四,讓人不敢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