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勞工組織:中港台韓生產力 10年增一倍
【李鐏龍/綜合外電報導】工商時報2007.09.04
國際勞工組織(ILO)周一發表名為「勞力市場關鍵指標」的報告,內容顯示:美國主要受惠於資訊及通訊科技革命,生產力高居世界第一;東亞國家則急起直追,生產力十年來成長一倍,成長速度勇冠全球。不過ILO祕書長索馬維亞(Juan Somavia)警告,生產力高、低國家之間的落差更見加劇,使財富鴻溝也進一步擴大,值得高度關切。
美生產力 仍居世界第一
這分報告指出,關於亞洲,生產力成長因區域不同而極為懸殊。如在一九九六到二○○六這十年間,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生產力成長遲滯,平均每年僅一.六%,但東亞的生產力同期間則成長一倍,速度比全球任何其他國家還快。
這份報告共評鑑全球一百二十五個國家,其中含蓋十一個東南亞國家當中的八個(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東亞部分則包括中國、香港、南韓及台灣等四國。生產力是以一國的GDP除以其就業人口數而得出。
按報告統計,東南亞地區每名工作者二○○六年的產值是九四一九美元,較二○○五年成長三.五%,但較十年前的八○六八美元,則僅微幅增加。反觀東亞地區,每名工作者二○○六年的產值為一二五九一美元,較十年前的六三四七美元增加將近一倍。
東亞生產力 成長冠全球
若以每年的勞工生產力成長率而言,東亞四國的生產力成長率在二○○五年達到九.○%的高峰,高居全球各地區之冠;去年雖略降至八.五%,但仍較一九九六年的七.一%有了長足的進步。
反觀工業國家和歐盟的勞工平均產出,因拜各國GDP龐大之賜,而有可觀的金額(去年每名勞工產出六二九五二美元),但生產力成長率去年僅為二.一%,甚至較一九九六年的二.二%略為下降。
報告指出,東南亞、拉丁美洲及中東的工作者,具有創造更多財富的潛力,但卻受到訓練、設備及科技等方面投資不足的抑制。
中國及東亞國家雖向西方國家急起直追,但仍有大段距離要趕,目前的生產力僅及工業化國家的約五分之一。
美國工作者去年每人的產值為六三八八五美元,高居全球之冠,小部分係因工作時間比大部分的富有國家更長,但主要則與資訊及通訊科技的革命、企業組織型態、高度競爭、貿易及投資向海外延伸等有關。
◆ 台灣勞工真命苦 生產力不差 薪資零成長
蕭美惠/綜合外電報導 工商時報 2007.09.04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周一發佈年度報告指出,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中國、香港、南韓和台灣等四個東亞國家之中,台灣勞工的生產力排名第三,四.一%的年均成長率雖然不如中國的五.七%,但在全球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已是相當高的水準。然而,這種高生產力卻換不到實質的報酬,根據調查,台灣近年來的勞工時薪增加甚至接近零成長。工時長,薪水低,台灣勞工怎麼不怨嘆!
生產力成長率四.一% 不差
根據這份題為「勞力市場關鍵指標」的年度報告,在一九八○-二○○五年的期間,四個東亞國家之中,勞工生產力年均成長率最高的是中國的五.七%,南韓居次為四.七%,接下來是台灣的四.一%,香港則為三.五%。
在生產力成長率方面,新興國家向來領先工業國家,但即便在新興國家裏頭,台灣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塔吉克和摩達維爾等獨立國協國家以及菲律賓和緬甸等東南亞國家,這段期間內的生產力甚至出現負成長。
平均每周工時43小時 太多
除了生產力不弱,台灣的勞工也是以工時長而聞名。在國際勞工組織此次的評比,僅列出韓國、孟加拉、斯里蘭卡、香港、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六個亞洲國家(按照工時長短),每年每人的平均工時超過二千二百小時。然而據勞委會統計,台灣勞工工時每週平均為四三小時,僅次於香港和印度,世界排名第三。
最近洛桑管理學院亦公布全球競爭力的報告,台灣勞動力人口每年工作時數達二二八二小時,是工作時數最長的國家。
然而,台灣勞工的「薪情」很差,該報告統計二○○○至二○○五年的每小時薪酬成本,台灣增加的幅度不及一%,只比日本勞工的薪酬負成長好一些。香港、新加坡和以色列的同期薪酬成本成長雖然也屬低水平,但至少好過台灣。
◆ 學者警告:台灣景氣恐更蕭條
【薛孟杰/台北報導】工商時報2007.09.0
針對外電報導台灣勞工的薪資成長長期無法與生產力提升成正比,研究人力供需的學者都表達憂心,認為薪資成長停滯,將不利台灣經濟成長。學者建議,除勞委會應更嚴格執行有關勞動法令外,雇主看待問題也應將眼光放遠、一併考量薪資成長遲緩的其他負面成本,才能避免消費者購買力受連累、仍會造成雇主利潤降低。
政大勞工所所長成之約指出,台灣近年薪資無法和生產力齊成長的影響因素很多,包括雇主對未來經濟發展信心不足、擔心利潤降低未雨綢繆,勞退新制基本工資調整讓雇主持續以不調薪、消化勞力成本等,都有可能。但雇主看待薪資問題,必須同時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因為一旦薪資影響到勞工工作積極度,將反映在工作品質上,雇主恐得不償失。
成之約表示,也許有雇主會想,既然不加薪、生產力也還可以,那就別加薪。但問題是,薪資不增加的背後,勞工可能用更長工時維持生產力,不像丹麥等先進國家勞工,講求效率,嚴格執行工時規定,朝九晚五、八小時一定下班,工作效率高、還同時節省更多的辦公場所水電成本、降低職災發生率,這些都是不加薪雇主最容易忽略的成本。
政大勞工所教授劉梅君則指出,台灣勞工生產力原本就不輸先進國家,雇主如果認為自己賺得不夠多,其實本身要負最大責任,包括管理模式過時、欠缺人性、無法激發勞工生產力,機器設備老舊等因素,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都更甚於勞工素質。
她也警告,台灣逐漸轉型為服務業導向,服務業是內需產業,未必面臨與國際競爭的壓力,因此,雇主對於低薪造成的負面影響未必感受很深,但在此同時,勞工也是消費者,薪資低、消費力也低,最後還是反應在雇主利潤上。
她警告,如果所有雇主都認為低薪無所謂,台灣產業將難再向前發展,所以政府必須堅定執行包括基本工資等勞動法令,尤其基本薪資絕不能廢除,否則台灣經濟恐怕將日漸蕭條。
※ 相關報導:
* 女比男疲勞 台灣工時全球第三長
* 台灣男人 生得多死得快
* 秘魯、南韓 工人最辛苦
* 普丁一人之下 俄掌權集團錢權通吃
* 一種新剝削形式 - 俄羅斯、印度和台灣
* 義大利黑幫 惡勢冠全球
* 全球化的陰影 勞工相對變窮
* 富國人鬱卒 窮國人快樂
* 遺贈稅改革趨勢 輕稅輕罰
* 制度吃人 窮人難翻身
* 全球7大不穩定因素加劇 國際衝突難免
* 反全球化「百哩飲食」正夯/語言快速死亡
* 誰的地理,誰的知識
* 媒體競爭全球化 內容是王道?
* 一國的「產品空間」決定經濟成長
* 社會資本與政府再造
* MIT紅不讓 台灣希望二○○八
* 世界性就在台灣
5 則留言:
新富暴增 浮華一族勢力擴張
彭漣漪/專題報導 中國時報 2007.09.10
台灣新富家庭暴增,六年來大增二成,一個前所未見的台版浮華世界正迅速擴張。根據主計處最新公布「家庭收支調查」,九五年家庭年可支配所得超過二五○萬元的戶數三十六萬戶,比前一年大增六%,增加幅度遠高於家庭總戶數的二%年增率。
拉長時間看,九四年家庭可支配所得超過二五○萬的戶數,增加幅度更達十二%;九一、九二兩年也增加三%,只有九三年因SARS而減少五%;由九十年到九十五年共增加二成之多。相較之下,過去幾年家庭可支配所得在五十萬元以下戶數只有兩年是減少,其它三年都增加。顯示在全球化時代,新富家庭「贏家通吃」的態勢明顯,累積財富速度愈來愈快。
貧富差距倍數 持續增加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管中閔拿從一九八○年至今的家戶所得做分析,他發現,各年的所得分配均呈現近「鐘型」、而非M型分配,也就是中間所得家戶占多數,而極高和極低所得家戶則為相對少數的常態分配,這也是世界上多數國家的情形。
「台灣這個鐘型的右尾端(富有家庭)加長,而且開始拉上去。」管中閔指出,這表示富有家庭所得與戶數增加速度比其他家庭快。拉長時間看更明顯。收入最高一○%家庭的可支配所得比上最低的一○%家庭,貧富差距倍數持續增加,從一九八○年的六.六倍、一九九○年的八.九倍、二○○○年的八.二倍,一路成長到二○○五年的一○.七倍。
分配圖鐘型變扁 未達M型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朱雲鵬表示,台灣所得分配是個「鐘型」,只不過這個鐘「愈來愈扁」,因為最富家庭增加較快,台灣的分配狀況不像日本的「M型」,但已開始讓人民的感受不好,「等變到M型,中產階級再往下掉時,就會出亂子了。」
九○到九五年間,家庭年可支配所得不到五十萬的家庭,也就是每月只有四萬一千元支付一家人的房貸、生活費、教育費的家庭,從一二一萬戶小幅減少到一一九萬戶(占整體家庭十六%),變化不大。
至於中產家庭戶數則幾乎沒成長,依主計處資料,九五年家庭可支配所得在七十萬至一百萬之間的戶數最多,達一百五十一萬戶,占兩成。但這群可定位是中產家庭的戶數,五年來只成長一個百分點,呈現幾近停滯的狀態。
新貧家庭相對剝削感更強
但這些台灣最有錢的五%家庭,和最窮的十六%家庭,生活在同一個台灣的兩個極端世界。新富家庭快速成長,滿屋資產淹腳目,有些不斷以豪宅、名車、珠寶、美食炫耀手中財富,使新貧家庭的「相對剝削感」愈來愈強烈。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分析,由於中間所得的人口群並沒有享受到經濟成長的好處,相對而言,他們其實是在往所得的左端移動,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的確是在往極端的方向發展。
中產人口漸往左端移動
按主計處的統計,九五年,五等分位高收入家庭,可以存下六十五萬元,中等收入只存下九萬元,最低收入家庭更慘,只存下一百八十三元,不夠買兩份麥當勞套餐。
朱雲鵬曾聽過一個悲慘的貧窮家庭故事:男主人因失業,一家四口每天只能用一百元過日子,男主人在撲滿裡存了一個五十元的硬幣,表示是「生命最後的尊嚴」,最後全家就用那五十元買了炭,燒炭自殺。他以「炭五十社會」形容這樣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台鐵最美的濱海鐵路:深澳支線悄悄停駛
中廣新聞網╱彭群弼 2007-09-11
台鐵又有一條支線悄悄停駛了!1961年通車,1989年停駛客運列車,多年來僅負責「運煤」任務的台鐵深澳支線,上週停駛了,並將在九月底正式走入歷史。對此,國內的鐵道迷都感到相當可惜。台鐵深澳支線是台灣位置最北,也是坡度最陡的一條鐵路。原本是負責運送金瓜石礦產的金瓜石線,全長12公里,從宜蘭線瑞芳站分支到基隆的水南洞,但目前僅剩下瑞芳到深澳火力電廠,長度也只剩下一半。深澳支線坐擁台灣北海岸的山海美景,被譽為是最美的濱海鐵路,停駛之後將成為絕響。
九月五號,正當台鐵吞下了行政院開出的改革菜單卻難以下嚥之際,上午九點四十五分,一列從深澳火力電廠開出的貨物列車緩緩開出,也象徵了台鐵深澳支線,這一條陪伴台灣成長的鐵路將走入歷史,讓許多鐵道迷扼腕。如果沒有特別的意外,深澳支線將在九月底正式停駛。包括鐵道情報雜誌總編輯古庭維,資深鐵道專家蘇昭旭近來紛紛發表文章,呼籲政府應該正視深澳支線蘊藏的觀光價值,不宜輕易說「廢」!根據鐵道迷的考證,深澳支線的前身是日據時代用來運送金瓜石礦砂,在1934年所興建的輕便鐵道,1936年從金瓜石山腳下的水湳洞(今天的濂洞)通車到基隆的八尺門港,輸出礦砂之用,全長12.2公里,戰後由台金公司接收。1961年配合台電深澳電廠的需要,通車到深澳,作為運送煤礦之用。1976年8月台鐵將路線從瑞芳延伸至水湳洞,10月底通車,舊有的金瓜石線功成身退。1977年底受到北部濱海公路通車的影響,深澳到海濱段暫停營業,隔年一月又恢復,海濱之後的路段就此停駛。1989年8月20號,深澳線開出最後的旅客列車,至於運煤的貨運列車,則是繼續行駛了18年,終究還是抵不過台電燃煤火力機組即將停止運轉而走向停駛的命運!
鐵道專家洪致文說:籌備中的海洋科技博物館原本有意利用深澳支線,興建輕軌捷運,如今海科館遙遙無期,深澳線卻已經停駛,深澳線坐擁北部最漂亮的北海岸山海景色,再加上坡度達到千分之二十七點七,是台鐵最陡的路線,未來如果能夠恢復深澳到濂洞的路線,讓深澳支線可以連接瑞芳到金瓜石的山腳下,與目前最受外籍旅客喜愛的「金瓜石,九份」風景線,透過接駁,甚至興建纜車的方式,連成一線,不但可以解決旅客到金瓜石九份的塞車問題,更可以讓濱海鐵路的美景讓更多的國人分享,值得台鐵及交通部深思。
高薪誘惑腦力外移 白領族出走潮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彭慧明/台北報導】 2007.09.11
七月失業率再創近十一個月以來新高,超過十萬名剛畢業的博碩士和大學生失業。近年台灣從一個「錢淹腳目」的寶島天堂,逐漸變成「就業沙漠」,白領族紛紛尋求海外就業、「腦力外移」的趨勢愈來愈明顯。雪上加霜的是,不但腦力外移,甚至很多國際白領人才也愈來愈不想來台灣工作。
這幾年台灣人才流失,跟其他東南亞國家輸出外籍勞工不同。台灣擁有教育與訓練的優勢,優質人才往往是海外各國競逐的目標,外流人才集中在高階的菁英。過去美國、大陸是台灣菁英爭逐工作職場的熱門地點;隨著近幾年東南亞、中東等市場興起,台灣菁英紛紛流向越南、新加坡、杜拜、卡達等國家。
人才往外走,除了台灣就業機會縮減外,台灣環境不配合、薪水不如其他國家高也是原因。一位移居到大陸的外商高科技高階主管Ben(化名)指出,以前他調來台灣工作,家人必須留在新加坡,因為「台灣沒有國際學校可以讓孩子念書」,台北美國學校必須排隊等待入學;考量將來學制銜接的問題,他只好單身赴任。後來總部調動,他爭取赴大陸就任,全家搬到大陸居住
另外,近年來國內景氣發展遠遜於國外景氣成長,近五年來,國人的平均薪資成長不到百分之一,且多集中於特殊產業,如高科技產業等;不少工作如餐飲服務業等,平均薪資逐年衰退。
國內學術研究的最高殿堂之一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數從幾年前的五十人,逐年縮減到今年的卅三人,今年更發生「招不到優秀新進研究人員」的罕見情況。
曾經協助延攬生力軍的中研院人員低調指出,因為中研院預算隸屬於總統府,延攬新進人員的規定相形嚴格。薪資水準受限,無法因人設事;這跟國外研究單位動輒以比中研院高出三倍以上的薪水吸引國際優秀人才相較,中研院的徵才工作難度一年比一年增加。
到海外就業雖不如想像簡單,卻是菁英測試自己「價值」所在。一位台大剛畢業、已經在學校兼課的博士班畢業生指出,大家都想到大陸或海外去教學,對方也是挑三揀四,要有著作、還要夠多具分量的論文,才能擠進大陸高等學府的「候選名單」。但也因此,每一批學者或優秀人才離開,都帶走了台灣最尖端的腦力菁英。
悲情! 4成中小企業活不過5年
于國欽/台北報導 工商時報 2007.09.13
經濟部昨日表示,台灣企業發展趨向M型化,資本額二億以上的大型企業與一百萬元以下的小企業,連續四年顯著成長,乍看之下,市場雖然生機無限,但是依據調查,竟有四成中小企業活不過五年。中小企業存活率連續三年下滑,政府將修訂中小企業發展策略,加強輔導以提升中小企業的競爭優勢。
經濟部昨日公布「九十六年中小企業白皮書」,這份報告指出,中小企業在創業的前五年,經營相當不穩定,但多數均能撐過兩年,可是邁入第三年後,真的要很拚,否則很容易就被淘汰。
這份報告引述財稅資料中心的資料指出,在九十五年的一二四萬家中小企業裡,經營超過五年的家數比率降至六一.九%,較兩年前降低一個百分點,存活逾十年者,僅有四二.一%。
反觀大企業經營逾五年者所占比率升至八一.五%的歷年最高,逾十年者也直逼六成。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黃文谷表示,四成中小企業活不過五年,主因中小企業規模小,資源有限,面臨國內內需市場萎縮,無力長久經營,又不知如何開闢海外通路,在愈來愈競爭的環境下,中小企業好像在汪洋中的一艘船,當風浪一來,比較容易被淹沒;近年來街邊的餐飲、服飾店經常開沒多久便結束營業,反映的正是白皮書上所敘述的現象。
企業發展趨向M型化
除規模小、競爭者多,中小企業資金取得也比較困難,中小企業白皮書指出,經過政府推動辦理中小企業放款後,中小企業裡認為資金取得有困難的比率已由前年的三成降至目前的兩成,但仍高於大企業。
中小企業處指出,國內企業發展亦趨向M型化,依據統計,近四年資本額逾兩億以上的大企業家數由六千二百家升至六千八百家,而資本額不到一百萬元的小企業則由七十三萬多家升至八十一萬家,產業有逐漸兩極化的發展。
政府將繼續加強輔導
黃文谷表示,面對這樣的競爭環境,中小企業若能獲得輔導,存活率將可大幅提高,自八十六年育成中心成立以來,總計進駐了二八一七家中小企業,進駐前三年存活率超過九成,遠高於整體中小企業的存活率,有鑑於此,政府未來仍將繼續協助業者進駐育成中心,以提升中小企業的競爭力與存活率。
◆ 中小企業出口值比重下滑
【于國欽/台北報導】 工商時報2007.09.13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昨日指出,受到全球化生產方式改變的影響,中小企業近年改採合作外銷的模式者驟增,出口總額占整體出口的比率由十年前的二六.四%驟降至一七.九%,所創造的就業人數所占比率也降至七六.七%,這兩項比率都遠低於韓國。
中小企業處副處長黃文谷指出,過去中小企業直接外銷者居多,但近年來在產業結構變化下,多採合作外銷的模式,因此出口比率有逐年下滑的趨勢,這一發展走勢,顯示大企業已成為我國外銷主體。
至於中小企業的銷售值近年來雖持續增加,但是由於增加幅度遠不及大企業,因此中小企業銷售值占全體銷售值的比率由一九八六年的四○%降至目前的二九.八%。
由於產業結構變遷,中小企業創造就業較過去明顯弱化,去年所創造的就業人數七七五萬人,比前一年增加十萬三千人,占台灣總就業人數的比率降至七六.七%的近年新低,二○○二年時這一比率曾高達七八%。
這份報告同時進行際比較發現,以對出口的貢獻而言,美國、韓國的中小企業所占比率皆逾二八%,遠高於台灣,美、日中小企業銷售值比率在三成至五成,也高於台灣。至於創造就業的貢獻,日、韓中小企業的就業人口比率皆在八成,也高於台灣。
◆ 亞銀:台灣外匯存底與經濟成長皆衰退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7.09.18
亞洲開發銀行最新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亞洲33個開發中國家中,只有台灣的外匯存底出現衰退;同時,對於明年的經濟成長,亞銀也預測,台灣4.5%的表現居倒數第6,僅領先太平洋盆地4個小國與尼泊爾。
亞銀昨天公佈「2007年亞洲發展前瞻」報告指出,受到中國大陸及印度經濟快速成長的驅動,今年全年亞洲三十三個開發中國家,整體將有8.3%的強勁成長,高於原先預估的7.6%,明年則受到全球金融市場動盪,與美國經濟體質令人擔憂等因素,亞洲開發中國家整體經濟成長率將略下滑至8.2%。
亞銀彙整亞洲共33個開發中國家的資料發現,受惠於近年來亞洲開發中國家經濟的快速成長,今年上半年的亞洲開發中國家外匯存底總額為2.6兆美元,比去年增加3,600億美元,只有台灣今年上半年的外匯存底比去年同期衰退1億美元。
亞銀報告中指出,今年上半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為4.6%,略優於原先預期,主要是因為第2季快速成長的固定資本投資,特別是集中於半導體產業;還有民間消費也從去年的卡債風暴中逐漸復甦,也因此,亞銀微幅上修台灣今年全年的經濟成長率,從先前的4.3%調整至4.6%。
展望未來,在明年的經濟成長率方面,亞銀的預測也指出,除了兩個太平洋盆地小國由於欠缺數據,無法進行預測外,台灣明年預期4.5%的經濟成長率,在亞洲30個開發中國家僅領先太平洋盆地斐濟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薩摩亞、所羅門群島四小國及尼泊爾,居亞洲開發中國家的倒數第六名。
報告也說,中國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達11.5%,是過去13年來最佳表現,而印度在2006年財政年度出現9.4%經濟成長率,呈現近18年來最快速成長;光是中國與印度,就占開發中亞洲國家總體國內生產毛額的55.3%。
◆ 亞銀調升亞洲各國經濟評價
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 工商時報 2007.09.18
亞洲開發銀行週一發布報告指出,由於中國大陸與印度經濟成長強勁,因而調升亞洲開發中經濟體今明兩年的經濟成長預測。不過亞銀也警告,油價高漲與信用市場緊縮對美國形成衝擊,將是威脅亞洲經濟前景的主要變數。
亞銀在二○○七年亞洲經濟展望最新報告中,把今年除日本以外的亞洲經濟成長預測,從三月份預估的七.六%調高至八.三%。至於二○○八年從七.七%上調至八.二%。亞銀把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由原先的四.三%升至四.六%,不過對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則是與先前水準不變,在四.五%。
亞銀首席經濟學家亞里在報告前言中指出,「這次重新評估是基於亞洲經濟巨擘-大陸與印度的經濟表現格外強勁」。他也補充印尼與菲律賓高出預期的成長速度,也是今年亞洲經濟上修的另個原因。
亞銀把大陸與印度今年的成長預估各自調高至一一.二%與八.五%。至於明年大陸將減緩到一○.八%,印度持平於八.五%。
亞銀指出大陸與印度的「活絡」經濟動能,推升亞洲經濟擴張,並緩和海外對該區物品需求減緩的衝擊。如果把大陸與印度排除在外,亞洲開發中經濟體的今明兩年成長溫和,各為五.七%與五.六%。
不過報告也強調,明年亞洲經濟的下檔風險將遽增,端賴信用市場危機與其對整體金融系統與實際經濟影響而定。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