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路讓媒體競爭全球化 缺少原生內容 只會死得更快
鉅亨網劉祥航/綜合外電報導 2007.09.28
美國新聞業近來出現一些新的轉變,包括New YorkTimes Co. (NYT-US;紐約時報)、Dow Jones & Co.(DJ-US) ,多家新聞組織相繼取消線上訂閱或付費服務,將經營重心致力在爭取更多網路廣告。對印刷媒體公司的股東來說,這是必須注意的現象。
《MarketWatch》 專欄作家John C. Dvorak指出,如果連紐約時報、 Dow Jones都不能理解發生了什麼狀況,一般人更難洞悉現今媒體的局勢。報業的訂戶已經在減少,而且看來情況還會更糟。
很多人說,「報紙」已經從印刷走向網路。我們也能看到多數報紙,都開始了這類轉變,但是網路模式的經營仍不算成功,並不足以補救報紙銷售上的損失,而且,恐怕沒有這麼一天。
理由很簡單,在網路線上的世界,充斥著太多濫竽充數的新聞媒體。
如果你有空上 Google News搜尋一下,就可以看這類問題的嚴重程度。一則熱門新聞,可以讓你找到1000-2000 個連結,出自 1000-2000個新聞網站。
更常出現的情況是,這1000多個連結,大多數是完全相同的,不是《美聯社》就是《路透社》的新聞報導。在很少數的例子中,你才會看到一些來自地方媒體的獨特觀點。
大多數的媒體業為「撙節成本」,大量降低記者人數,結果是,這些媒體沒有能力提供更多特別的報導。對於國際大事,很少再有國外特派員可以解析本地的觀點,新聞網站上更是如此。
新聞網站要能夠生存,就必須有原生新聞在他們專門的網站,以建立特色。如果,都只想著靠通訊社提供通稿來補足內容,可以想見無法吸引到忠實讀者。因此這些人會到任何網站上,並且讀到相同標題、相同內容的報導,並不需要特別到某個新聞網站看新聞。
許多的地方新聞網站,甚至於不想聘用編輯人員,將通稿平凡無奇的標題改得更為生動。事實上,一般公眾讀者都已注意到這樣的情況。
在多年以前,這樣的懶散模式也許還能經營下去,但隨著時間及網路的便利增加,讀者逐漸遠離這類只有極少社論,以通訊社新聞充填內容的網站,而轉向大站,像是全國性的新聞網站,如《紐約時報》。所以,《紐約時報》訂戶散布全國,就說明了這樣的情況。
更糟的情況是,一些新聞網站把網站當成日報經營,每天最多更新一、兩次。當讀者來了幾次,發現新聞絲毫未改變,恐怕下次就直接到別的網站,而不會再來了。
Dvorak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主因很可能在於新聞媒體太多了。新聞曾經是一個近乎壟斷的事業,現在卻是擁擠不堪,而競爭過劇的產業。
現在,網路讓所有的媒體都變成「全球性」的,不管他們是否喜歡,媒體都必須和全球其他媒體競爭。這樣的競爭態勢,不然就是慘賠,否則就要靠合併以增強實力。這個過程或許仍將加速,否則就會看到整體環境變得更糟。
最重要的是,媒體公司必須了解現在的困局。不過就現階段發展來看,似乎是「當局者迷」,媒體還在任由情勢轉壞。
※ 相關報導:
* 世界遺忘台灣 台灣遺忘世界
* 他播假新聞 你邊罵邊看...
* EPIC 2014 - 媒體大預言
* BBC計劃裁減兩千人 工會將罷工
* 今年全球遇害記者64人 創十年新高
* 梅鐸改寫全球媒體生態
* 網路正在謀殺文化?美國總統叫林伯?
* 網路偏食症
* 誰的地理,誰的知識
* 反全球化「百哩飲食」正夯/語言快速死亡
* 政治語言與經濟語言都瘋狂了
* 美國次級房貸風暴 2007國際十大新聞頭條
* 你還在看新聞嗎?
* Google News 提供新聞當事人加註評論
* 1小時電視新聞 電腦10秒看完
* Readius 手機電子書今夏上市
* 『隱私國際』公佈 2007 年報告
* 一國的「產品空間」決定經濟成長
* YouTube知識版「大思想」到環境教育蠻荒期
* 旅行台灣年啟動 讓文化消費轉換為生產力
3 則留言:
日三大報 聯手經營新聞網站
黃菁菁/東京二日電 中國時報 2007.10.03
日本三大報「日本經濟新聞」「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於一日決定聯手經營線上新聞網站,以吸引年輕讀者同時提升報業在網路媒體的影響力。三家強調今後仍將維持競爭關係,但會在發行業務及災害發生時的新聞製作上互相支援合作。
在三報共同營運的網路事業方面,三報擬架設共同新聞網站,提供三報的頭版新聞及社論等,但僅是少部分內容,供讀者可以在網站上閱讀比較,原則上是供讀者免費閱讀,將從二OO八年初起開始正式提供服務。
朝日讀賣日經 提升網路影響力
三報考慮平均出資數億日圓,成立新的組織來經營共同網站,主要的收入來源則以廣告為主,將來也不排除接受其他報社的加入。
共同網站營運之後,各報仍將維持獨自的新聞網站,提供各報的獨自服務,同時期待靠共同網站的連結來發揮集客的功效,讀者可從共同網站連到報社網站,也可在網上直接訂報。
仰賴廣告收入 不排斥同業加入
在發行銷售業務方面,三報今後擬在偏遠地區,採取經銷店共同送報、收款的合作,以減少送報所需的成本。朝日和讀賣目前已在北海道部分地區合作送報,今後還考慮在大阪、九州鹿兒島等地區合作。
有關製作新聞的相互支援方面,三報協議,今後在發生地震等災害時,若某報因系統故障等原因無法編輯、印刷時,其他合作媒體將代為製作、傳送等,這項合作協定擬於明年三月底再另行簽約。
朝日和讀賣目前每天的發行量各超過一千萬及八百萬份,日經新聞則有三百萬份的發行量。三報都強調,這次的合作是為了維持報紙的發送網,吸引年輕讀者透過網路訂報,讓更多的讀者來閱報。讀賣新聞的內山齊社長則強調,「這項合作是為在網路時代中活用網路來傳播新聞訊息,同時維持平面媒體」。
朝日新聞社長秋山耿太則強調,「Yahoo、 Google等網路上的新聞大多是來自報社」。事實上,這些網站的點閱率卻遠高過報社的網站,三家報社期盼在合作之後,可以用更新奇的企畫豐富網站內容,提高點閱率及廣告效益。
朝日新聞二日在頭版以「網路也將成為負責任的媒體」為標題強調,在網路普及和媒體多樣化的急速發展下,報紙必須繼續維持「最受信賴的媒體」之地位,三報的合作將提供不辜負讀者期待的新聞服務。
趕上多媒體時代 維持龍頭地位
日本其他的報社也致力開發新聞網站,每日新聞剛宣布結束與Microsoft合作的新聞網站,從十月一日起改與Yahoo、Recruit共同出資的網路公司合作經營「每日jp」新聞網站。產經新聞則接手與Microsoft合作「MSN產經新聞」的網站。
日本最大的通訊社「共同通信社」則於去年七月結束提供Yahoo新聞的合作,並於去年十二月起與各地方報紙組成「47NEWS」的線上新聞網站。
台灣新聞自由進步 新聞品質專業有待加強
中央社 2007-10-17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十七日電)台灣在無疆界記者組織2007年全球新聞自由排名暨指數評比中,名次較去年前進十一名。對此,台灣媒體監督組織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他們表示,台灣的新聞自由相對其他國家比較自由,但台灣新聞採訪權,以及記者的專業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新聞公害防各基金會執行長盧世祥指出,無疆界記者組織是根據2006年下半年到2007上半年台灣媒體表現進行評比,包括媒體對總統陳水扁家庭和官員有關貪腐的報導,認為台灣媒體是朝多元發展;但從去年九月十六日紅衫軍「倒扁行動」中,中天電視台記者遭騷擾等事件來看,台灣政治緊張也妨礙了記者的工作。
盧世祥指出,台灣從2003年起排名從六十一、六十、五十一、四十三到今年的三十二,確實有進步,但新聞品質有待加強;特別是媒體要如何贏得公眾信任,不負民眾所託,需要加把勁。
盧世祥特別指出,媒體黨同伐異、意識形態滲入嚴重,而且充斥「唯利是圖」、「唯我獨尊」的現象。他語重心長表示,台灣要更好,新聞媒體一定要達到專業要求,提升品質。
廣電基金執行長林育卉表示,台灣的新聞自由到很多記者都不知道自由的界限何在;而且一般媒體只追求表面、淺碟化的新聞,未能為閱聽大眾分析新聞事件或擔任過濾和守門員角色,所以名次雖然提升,但不值得開心。她認為,台灣媒體應回頭審視新聞自由是否符合新聞專業?每個記者也應(手悶)心自問:現在所做的報導是否與當初進入新聞圈的初衷相符?
林育卉說,台灣沒有記者被關,政府單位也很少搜索媒體,因此在無疆界記者組織的評比中排名在前,但她擔心這只是表象,她認為台灣媒體不必因為名次進步而大書特書。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陳曉宜表示,台灣新聞大環境與其他國家相較,雖然相對自由,但從去年游錫堃拒絕中國時報記者採訪,以及最近環保署不歡迎自由時報記者採訪等事來看,台灣的採訪自由還是待改進。
此外,前述遭環保署拒絕採訪的前自由時報記者周富美,今天致函國際記者聯盟(IFJ) 與無疆界記者組織。在電子郵件中,周富美說明了事件經過,並質疑「的新聞自由真的進步了嗎?」周富美同時請IFJ和無疆界記者組織正視此事。
電子媒體才真的鎖國
許又方 中國時報 2008.03.01
常聽電視新聞用「鎖國主義」來批判政府的大陸政策,但仔細收看島內的電視新聞,會發現真正患了「鎖國症候群」的,似乎是媒體本身。
科索沃宣布獨立的事件,筆者積極追蹤了數日,但除了平面媒體有若干的報導及評論外,電視新聞幾乎付諸闕如,偶爾有零星提及,也往往稍縱即逝,要再看到它下次浮現螢光幕,恐怕要等到抓狂。因此,筆者只能透過CNN、BBC及網路上其它國際傳媒去深入理解此事的來龍去脈及後續發展。試問,若不懂外文者該如何是好?科索沃獨立對急欲成為國際社會一員的台灣而言,不重要嗎?
若再說到其它的國際性、且與台灣有關的新聞,電視媒體就更令人失望了。一周前,由數位美國前官員及東亞戰略專家所組成的「台灣政策工作小組」發表了《對台政策報告》,其中提到幾點相當關鍵的對美政府建議事項,諸如肯定台灣在科技、經濟與政治民主上居亞洲領先位置的成就,確認台灣本身在東亞戰略中的重要性,因此不應將她視作美中關係下的附屬品。這份報告的內容十分多元且值得深入分析,可惜的是,電視新聞不是沒提到,便是只做了草草的「報導」,筆者守著某家批評政府對外政策最烈的新聞台,近一個小時沒提到半句與此則新聞有關的字眼。
至於研究兩岸關係知名的美國學者葛來儀(Bonnie Glaser),在二月十五日華府的一場研討會中提出大陸學者對此次台灣總統大選的研究報告(其中指出馬英九與謝長廷的差距將只有百分之六),不知是筆者孤陋寡聞或是緣慳一面,看電視時都沒見著任何報導。
上述所提及的新聞,雖然都在國外發生,可歸為「國際新聞」,但無疑都與台灣息息相關,甚具區域性,但電視新聞不是不提,就是簡單掠過,不見深入報導。連跟咱們很有關係的新聞都不積極處理了,那些「看似無關」的國際要聞,又怎可能沾到一點邊?甚至經常嚷嚷要政府開放兩岸政策的媒體,也很少見其認真報導過中國的現況及問題,讓台灣百姓了解我們到底是在跟什麼樣的人打交道,是朋友還是敵人?質言之,不管主張統或獨,總該都要先對對方有些理解吧?
據調查,多數現代人對超過一千字的敘述便覺不耐,以致報紙愈來愈少人看(對新聞深度掌握也就愈來愈弱),電視媒體於焉成為民眾接收資訊最便捷管道。但那些擁有絕佳優勢的電視新聞台顯然沒有善加發揮其功效(甚至是責任),老是把焦點集中在政黨對峙、社會事件及演藝八卦上,然後鎮日循環重複,對閱聽人展開疲勞轟炸(有時雖會有些點狀性節目報導國際要聞,但實在不成比例,更可惡的是,還會有假新聞)。連最紅最ㄏㄤ的政論節目,也只管把自己封閉在「藍綠對決」上,信口開河不管是非地抨擊立場相左的人,至於其他事情,似乎與我無關了。也難怪,台灣百姓對國際情勢、自身認同的「常識」會愈來愈低落、膚淺,因為負有傳播知識之責的電視媒體患了「鎖國病」呀!(作者為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 國外有趣的新聞不少,可惜人力有限,無法偏偏觸及。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