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2

台灣未來的希望在哪裡?

從民生經濟、少子化、隔代教養、社會福利到醫病關係


  • 隔代教養學童 台灣達125萬人攜子飄零
  • 輟學小媽媽年逾5千人
  • 台灣生育率千分之1.1 全球最低
  • 少子化效應 兒科醫師大減
  • 醫師見路倒 僅四成願搭救
  • 審低收戶挨嗆 承辦員求去
  • 查孫有收入 拾荒嬤6000沒了
  • 拾荒阿嬤養出博士孫
◆ 隔代教養學童 台灣達125萬人

林志成/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3.02

前教育部長郭為藩昨天指出,台灣三到六歲小朋友讀幼稚園比例僅約四成,比歐洲國家超過八成低很多;而六歲以下小朋友是隔代教養者達四十五萬人、六歲以上隔代教養者更高達八十萬人,總計一百二十五萬人,是一個嚴重問題!他因此指出,學前教育提前到五歲還不夠,應設法讓三、四歲小朋友就進幼稚園,人生才能「翻身」。

台灣師範大學昨天舉行「社會教育與公共議題」系列論壇,邀請郭為藩解析馬英九、謝長廷兩位總統候選人的教育政見。郭為藩則以教育部的統計資料,提出對目前教育問題的看法。

馬、謝兩人均重視學前教育,並主張幼托整合為幼兒園。郭為藩提出數據,國內小學生,七分之一是新移民家庭子弟;六歲以下小朋友有四十五萬人、六歲以上有八十萬人是隔代教養。

郭為藩認為,國民教育向下延伸到五歲還不夠,新政府應該設法讓三、四歲小朋友也可以進幼稚園,不要讓新住民、隔代教養家庭子女進小學時,人生就輸了一大段。郭為藩主張,因為少子化,未來七年小學會減招一六○八班,空出來的教室,可用來設立公立幼稚園,讓學齡前小朋友都可在校學習。國教向下延伸可先讓滿五歲小朋友讀幼稚園免費,之後再擴大到三、四歲小朋友。

至於十二年國教議題,郭為藩表示,英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義大利、愛爾蘭、芬蘭、法國及德國等先進國家,國民義務教育都只有九到十年,台灣現在是九年,一下子要進到十二年國教,「根本做不到」;可以先增加一年,比較可行。



◆ 攜子飄零 輟學小媽媽年逾5千人

黃馨儀/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3.02

就讀國二的巧巧(化名),在十五歲時,與同校男友同居並發生關係,休學產下一子,不到一年又再次懷孕產子。但男友卻另結新歡離開,巧巧只好打零工扶養兩個孩子,生活陷入困境。社工界統計,國內未成年且未婚懷孕的「黑數」日增,光是勵馨基金會統計一年就有五千多名;還有未婚媽媽年僅十二歲!

民國九十三年實施的《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各級學生可請產假、或校方須強制通報學生懷孕情形。但北市女權會顧問莊淑靜指出,大部分雙親為了保護孩子,或怕子女在校丟臉,都幫孩子辦理休學或輟學,根本找不到「請產假」的未成年學生。

海山高工輔導主任張其清說,雖然教育部規定一定要通報,但仍有很多學校都隱瞞,避免影響校譽,許多師長也不知如何正確處理。例如花蓮某國中曾有一位老師,因遭有黑道背景的家長恐嚇,只得隱瞞學生懷孕的事實,主管機關得知後想處理,已來不及。

張其清感慨,日前探望一對「學生夫妻」時,發現只有小媽媽在家,爸爸卻不知去向數天。後來才知道,爸爸因為不知如何面對經濟壓力與未來,只好流連在網咖、以逃避方式面對,讓他很心疼。

勵馨基金會研究專員王淑芬則說,許多小爸爸也同時被校方「半強迫」休學,但更有許多男方根本不曾現身過。

社工界指出,小媽媽們年紀輕、學歷低,帶著孩子四處飄移,常變成「社會案件」主角,而他們的小孩在不正常環境下成長,也造成惡性循環。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民國九十五年未成年懷孕數量共五十五件,七成五為高中職與國中生;去年未成年懷孕有五十三件,十一件為高中職與國中生。但台北女性權益促進會祕書長簡舒培卻指出,「黑數」其實愈來愈多。

勵馨基金會研究專員王淑芬根據該會統計,每年十五到十九歲的未成年懷孕個案就高達五千多名,與正式通報量相比,天差地遠。桃園縣張老師基金會就指出,去年他們輔導未成年懷孕的十三名少女中,十五、六歲的就有八成,最小的甚至只有十二歲。

像巧巧才十多歲就有兩個小孩,家人也無力幫忙;小函(化名)也在十五歲讀國中時休學產子,十六歲想再念書,社工推薦到海山高工,但經濟負擔大,最後還是休學。

王淑芬說,由於小媽媽能力不足、經濟條件薄弱,在沒有穩定收入下,只好不斷更換同居人,在寄人籬下不得不讓同居人予取予求、不斷的惡行循環,遑論保護孩子。許多新聞報導的兒虐案件,加害人都是未成年母親的同居人,政府應重視此問題。



◆ 台灣生育率千分之1.1 全球最低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2008.03.02

台灣少子化到底有多嚴重?羅東聖母醫院院長呂鴻基昨天說,去年台灣育齡婦女總生育率只有千分之一點一,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連帶影響到婦產科的生態,有的醫師已不再接生。

呂鴻基昨天在「現今健保困境下,兒童醫療與保健的困境」研討會表示,台灣嬰兒出生人數,在民國五十二年達高峰,共出生四十二萬多名嬰兒,八十七年開始減少,低於卅萬人;去年更出生不到廿萬人,即十五歲至四十九歲育齡婦女,每一千人平均才生一點一名嬰兒。

孩子生得少的原因,他分析,主要是高教育女性晚婚,節育觀念普遍,「其實現在宣導節育,可以不用做那麼好」,再加上育兒成本高,生活壓力大,墮胎氾濫,都讓台灣之子愈來愈少。

尤其是墮胎,呂鴻基粗估,我國人工流產數一年約有卅萬,這些來不及長大的胎兒,甚至超過新生兒人數,數量驚人。也有一名醫師表示,光在台北縣、市,約有半數的婦產科開業醫師已不再接生,只看婦科或兼做美容手術。



◆ 少子化兒科醫師大減 醫界促投資兒童醫療

中央社 2008-03-01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一日電)台灣進入「少子化」的社會,七年間,未成年人口減少近一成,小兒科醫師減少幅度更大,將近三成。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今天呼籲,孩子變少,個個都是寶,政府應該增加兒童醫療的投資,不要讓孩子生病找不到兒科醫師、吃不到兒童藥。

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舉辦「現今健保制度下兒童醫療與保健的困境」研討會,羅東聖母醫院院長呂鴻基針對少子化社會的兒童醫療保健議題,提出建言。

呂鴻基指出,在2001年時,十八歲以下人口約有六百零三萬人,到了2006年,剩下五百四十一萬人,降幅為百分之九點八;同期間代表小兒科新血的全台兒科住院醫師人數從一百九十四人減少為一百三十九人,降幅達百分之二十八。

「辛苦、不賺錢是年輕醫師不愛兒科的因素之一」,呂鴻基解釋,健保的兒科醫療給付不足,投資在老人身上的錢遠超過兒童,兒科的醫療糾紛又相對多,兒科住院醫師常半途轉向家醫科、內科,如果兒科新血持續流失,未來照護台灣之子的醫療人力將供需失衡。

目前台灣未成年人的死亡率是歐美國家的二到三倍,呂鴻基認為要促進兒童醫療保健品質,政府應該多編列相關預算,制訂「母子保健法」照顧孕婦及兒童,提高生育率,改善兒童的養育環境。

與會的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吳文豪、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林口長庚兒童醫院長林奏延等人也倡議,政府應保障兒科醫師從事兒科醫療,以健保給付實質鼓勵使用兒童專用藥劑,並且擴增兒童預防接種項目,跟上國際潮流。



◆ 醫師見路倒 僅四成願搭救

黃天如/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3.02

國內一項調查顯示,看到路倒病患,執業醫師僅四成願意出手相救,挺身而出的醫學生也只有六成!台大小兒部教授李秉穎表示,國內醫療環境已因醫病關係緊張到近乎扭曲的程度,而一旦醫師紛紛力求自保,到頭來受害最深的還是民眾。

李秉穎昨天在兒童保健協會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中,首度發表他於四年前進行的調查研究,對象包括以北區醫學院為主的住院醫師、醫學生、學生家長,以及分布全國的執業醫師,受訪人數總計約一三○○人。

他說,該調查顯示,醫學生心目中的理想執業科別前幾名依序為內科、家醫科、兒科、外科及神經科,理由是這些科別較有機會救人性命;至於家長的看法則「實際」得多,其希望子女執業的科別優先順序是皮膚科、內科、眼科、兒科及家醫科。

李秉穎以自己為例,當初他選擇兒科也是充滿了理想性,因此,明知兒童疾病種類、併發症都比成人多出許多,專業難度及壓力也大,仍勇於執著所愛。

然而,近年國內醫療環境愈形惡劣,醫病兩方動輒興訟以對,在在都讓醫師熱血降溫。

李秉穎說,上述情況嚴重的程度,從問卷中提及「若看到有人在路旁昏倒,你會怎麼做?」回答會通知一一九然後為患者CPR的醫學生竟然只六成,「社會化」的執業醫師願意這麼做的比率更只有四成。

在被問到「若有一種外科急症不開刀的死亡率為九成,開刀死亡率為四成,而你是外科醫師,你會怎麼做?」結果多數受訪執業醫師及醫學生的答案都是「與家屬討論決定」,願基於專業積極勸說家屬接受開刀者僅二成左右。

李秉穎強調,或許民眾會感嘆「醫師愈來愈沒醫德」,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近年常有住院醫師跟他抱怨,小朋友的血管較細,有時他們只因打針打了幾次沒成功,就會遭家屬「辱罵」,醫病關係怎麼會好得起來?



◆ 審低收戶挨嗆 承辦員求去

【聯合報╱記者羅緗綸、劉愛生、羅建旺/連線報導】 2008.03.02

社會救助法修法後條件從嚴,不少低收入戶被取消資格,苗栗、花蓮、宜蘭等縣退件率達二至三成,承辦員成了出氣筒,被罵「刁難」、「冷血」、「絕子絕孫」,甚至遭生命威脅;苗栗縣一名主管上月自願降調,桃園稍早也有承辦員請調他職。

社會救助法去年修正後,申請者直系血親或已離婚、無監護權一方的財產,子女求學打工都納入全家收入額計算;失婚婦女回娘家,娘家父、母的財產也併入計算,造成很多低收入戶喪失資格。

「真的不好做!」苗栗縣政府社會處長陳錦俊昨天說,苗栗縣有兩千兩百餘戶申請,七百五十戶無法通過審查,過程中常有低收入戶全家出動,沒有通過就拍桌大罵,承辦人員無不叫苦。

陳錦俊表示,一名低收入戶從小過繼他人當養子,他想節稅把生父報為撫養人,但受撫養人收入也要併入計算,結果收入超過規定,「為省幾千元,失去全年十幾萬元的補助」,這名低收入戶抱怨承辦人員「查得太仔細」。

陳錦俊表示,未修法前,高雄等地就曾傳出有低收入戶怒砍經辦人員;修法後,原有資格被剔除的民眾,更是檢舉、陳情,投訴不斷,甚至找來民代關說,造成承辦人員壓力。請辭降調為課員的前社會處社會救助課長趙玉萍,在同仁眼中工作認真,她無奈的說:「法令規定白紙黑字,我也沒辦法,只有選擇離開喜愛的工作。」

桃園縣政府社會處長許育寧說,承辦低收入戶業務的第一線人員,幾乎天天挨罵,甚至被嗆「小心被砍」,業務壓力確實大。曾有一位公所人員被指太嚴苛,騎車回家途中,遭被取消資格的當事人開車逼近,要他下車談判。

這名承辦員的女兒曾投書媒體,談到父親承辦的心酸,說她以父親工作為榮,但經過此事後,她的驕傲「瞬間崩盤」。這名承辦員顧及家人感受,也已調職改辦其他業務。

※ 其實問題都出在法令規章,該動的是立法院。



◆ 查孫有收入 拾荒嬤6000沒了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段鴻裕、范榮達/連線報導】 2008.03.02

「我在這間廢棄工寮裡,從十九歲住到八十九歲,兒子在兩三年前過世。孫子和媳婦從沒來看過我,拾荒工錢少,原本還可以領中低收入戶的六千元補助,今年卻因孫子有收入,補助被取消,叫我怎麼活下去?」

柳阿嬤住在台北市松山磚廠的簡陋平房,平日靠拾荒為生,但她關節退化,走路很困難。因為家人棄養,過去支撐柳阿嬤生計的最大收入,是政府的中低收入戶六千元補助。但柳阿嬤今年年初接到台北市社會局通知,告訴她從今年一月開始,這部分的收入因戶籍中登記有孫子也因此被取消,生活陷入困境。

柳阿嬤住的地方僅四坪,廁所沒有,半夜想上,得花上五分鐘走到鄰居家借。「我怕上廁所途中忍不住,所以儘量少吃少喝,不然又得多洗褲子!」

柳阿嬤的拾荒工作對她來說十分吃力,忙了一整天,也僅能掙得一百多元。她感冒咳嗽已經好一陣子,卻礙於醫藥費遲遲不肯就醫。「拾荒是多少補貼,不然日子怎麼過,我生病不會去醫院的,醫藥費太貴了,我付不起。」

柳阿嬤表示,「我兒子死了,出去會被看不起,孫子從小就跟我不親,現在一下子六千塊沒了,我不知道該怎麼活下去。」

苗栗縣獅潭鄉范五妹與孫女呂紫媗、兩名分別就讀大學與農校的孫子同戶,呂紫媗在外地工作,每月薪水兩萬多元,大弟呂紹華貼補家用辛勤打工收入一萬元。去年,社會局依新修正的社會救助法,計算一家四口平均月所得,發現加計打工費高出上限一千多元,元月取消呂家低收入戶資格。

「被取消資格,我實在沒辦法」,范五妹說,只能有什麼吃什麼,「只是孫女、孫子在餐館端盤子,那麼累,想到就難過」。村長池武雄抱不平說,難道不准窮人有翻身機會?要固守貧窮?



◆ 拾荒阿嬤養出博士孫

林和生/屏東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3.01

高齡九十歲的「黑綢阿嬤」拖著微彎的身軀,包裹著頭巾,拉著重重的手推車,穿梭在枋寮鄉大街小巷撿拾回收資源。曾在神明面前許下保佑子孫心願的她,不接受賑濟,靠著平時累積些許的積蓄奉獻廟宇還願,如今,一名孫女如願拿到博士學位,她笑得比誰都開心。

本名柯林綢的阿嬤,因自幼家境困難,小時後就開始為了生計打拚,做過幫傭打掃、撿拾破爛等工作,因總是在烈日下工作,皮膚曬得黝黑,所以友人都習慣叫他「黑綢」。

幾十年前丈夫離她遠去,留下兩個年幼的兒子由她一手拉拔長大。黑綢表示,當時她什麼都做過,除了撿拾破爛、賣花,甚至做過挑糞、賣糞;她說,挑糞是個獨門生意,當時枋寮只有她肯做,價格隨便她開,但她不任意喊價,所以大家也對她很好。

目前兩個兒子,一個在枋寮鄉清潔隊服務,一個跟著她拾荒、並就近照顧。現在她與兒子被聘任枋寮黃昏市場及北勢寮夜市的清潔工人,兩人每天工作從撿拾回收資源、分類到變賣,從早到晚,夜晚還要至市場清潔,每天工時至少十六小時,閒時還會賣花賺點外快。

她說,年輕時曾到廟宇許下心願,盼神明能幫助一個無助的婦人照顧她兒孫平安成長,如今兒子都長大成人,其中一個孫女還拿到博士學位,令她相當歡喜。阿嬤開心的說,平常就會拿錢去鄉內寺廟奉獻,當時保安宮要建廟,她也拿出卅八萬元私房錢,只為了還願。

雖然生活貧乏,但是黑綢阿嬤不收賑濟,她說,這輩子不喜歡欠別人,只要她能走,就會有錢進來,這樣的生活就很快活,還是把賑濟留給比她需要的人。

雖然高齡九十歲,她每天還是挺著沉重的身軀及拖車沿途撿拾破爛。當地居民就說:「不管你曾受過多少學校教育,走過多少路,感受過多少喜怒哀樂,只要看著她的背影,自然會學習到生命更深層的意義」。

※ 相關報導:

馬英九應該看的紀錄片
別再滿腦子政治算計 給我們財務計畫
聯合國刊物:肯亞問題在經濟
南韓經濟沉痾 挑戰CEO總統
忘了M型吧
明天過後 國會又變「大怪獸」
十億納稅人的血汗錢就這麼給A了?
世代正義

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
西藏問題 關鍵還是在底層民眾
一國的「產品空間」決定經濟成長
糧荒 一顆黃豆恐整垮世界
IMF示警 糧價飆漲恐引發戰爭
暖化?科學家澄清一種外遺傳的繼承機制

從晚睡到家庭衝突增多
從男性頻遭家暴到台灣少子化日趨嚴重
亞洲各國慶祝婦女節 普遍提出擴大女權訴求
國高中生 3%與網友性行為
棄養兒逐年增 每天一.四名
青少年慢性失眠增加個人問題達 2-5 倍
對侵略行為的反應會相互影響青少年

雙重老化問題嚴重 8萬智障家庭苦
增進『精神力量』的藥物是好是壞?
抗憂鬱劑改善憂鬱症 但絕望感仍揮之不去
研究:低脂比低醣飲食更可能減少心臟病風險
世界第一 每3個月1醫師定罪
國人十大癌症報告 男肝癌女乳癌居首
活到 100 歲比想像中容易

勇敢面對教育典範的轉移
YouTube知識版「大思想」到環境教育蠻荒期
期待移民政策新視野
台商回流專題報導
傳統工藝結合新銳設計 時尚工藝有創意
旅行台灣年啟動 讓文化消費轉換為生產力
文化創產需要觀念革命
生態系統「非線性」的回應指出環保解決辦法

11 則留言:

fsj 提到...

低收入戶審核 要實地評鑑

【聯合報╱記者楊濡嘉/台北報導】 2008.03.03

本報昨天報導社會救助法修法後條件從嚴,導致許多低收入戶的資格被剔除,不過,內政部昨天指出,新修法給地方政府裁量的空間比較大,其實是變寬鬆了。可能是因為新修法今年元月中旬才施行,有新舊銜接上的問題;內政部將要求地方政府落實「實地評鑑」。

內政部政務次長林美珠昨天緊急召開記者會指出,社會救助法新修案今年元月十六日經立法院通過後施行,比舊法的條件寬鬆許多。

林美珠舉例,如舊法規定嫁出去的女兒、分居的配偶、離婚失聯多年或惡意遺棄獨居老人、身心障礙者的家庭成員,其工作收入與財產都列入家庭總收入及財產計算範圍,新法修改為「一親等」的直系血親,或「同一戶籍或共同生活」之其他直系血親及兄弟姊妹才列入計算。

她以台北市八十九歲柳老太太低收入資格被取消為例,老太太的孫子如有收入,舊法會列入計算她的低收入戶資格,但新修法規定,除非老太太的孫子和她住在一起,否則孫子不是一親等親屬,不會算入低收入戶資格評鑑,老太太可以向相關社政單位提出申覆。

由於新法今年元月十六日才施行,各縣市低收入戶調查必須在每年年底前完成,內政部社會司認為可能因新舊法銜接,才使得部分低收入戶的資格被剔除,這些低收入戶都可以向縣市政府申覆。

fsj 提到...

何飛鵬:名醫為權力與金錢服務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08.03.03

台灣醫病關係緊張,最近陸續有不少新書觸及「白色巨塔」的內幕。出版「一定要看名醫嗎」的城邦集團執行長何飛鵬,30年來有三次跟名醫打交道的不愉快經驗,他認為名醫是為權力與金錢服務,一般人只能自求多福。另外,名作家劉墉、以及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也都於去年出書,談及找名醫的不愉快經驗、以及民眾應有的自覺。

何飛鵬說,30年前老婆的乾姐夫,因為攝護腺的小手術住院,沒想到開刀的名醫沒注意到患者有肝病,無法代謝高劑量的麻醉藥,結果患者再也沒醒來。

第二次教訓發生在中風跌倒的岳父身上,名醫花了五分鐘就診斷要開刀,因為名醫的光環加上強烈堅持的態度,他們無助的接受。岳父開刀後不久就過世,家人常常悔恨想著,當初不開刀會不會有不同結果。

去年底弟弟脊椎長骨刺,名醫也只看了一次就決定開刀,擔憂的家人希望再次確認時,名醫很不耐煩。何飛鵬說,一直到抬出姊姊也是醫師的名號,名醫才耐住性子討論病情,並且再作一次檢查,後來醫師竟改口說不用開刀了,「因為他把兩位患者弄混了」。

三次打交道的經驗,讓何飛鵬覺得「名醫是服務權力與金錢」,一般人看名醫只能自求多福!不如找位一般醫師,看他是否有耐性,就不難判斷是不是良醫。

名作家劉墉去年底出版的「我不是教你詐5:醫療真實面」,也提到自己曾因為心跳氣急,有人介紹一位國外回來的名醫,診斷為精神緊張、心臟不協調。看了好幾年沒改善,後來還是護士暗示他去看新陳代謝科,結果才發現其實是「甲狀腺功能亢進」,沒多久就治好了。

另外,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去年也出書「那一百零八天」,談到太太因為左臀部下側,發現一塊紅紅的地方,他動用關係到大醫院、找名醫,卻得出完全不同的病名,後來才知完全是診斷不夠細心所致。但他也檢討自己追逐名醫的觀念。因此他還發起「讓好病人遇到好醫師」,希望改善醫病關係的失衡,大家就醫時,不要怕問問題。



◆ 不想找名醫…但,健保局提供了什麼?

【聯合晚報╱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2008.03.03

「隔壁王媽媽膝蓋痛,聽說就是某某醫生看好的!他開的藥很有效。」醫療改革基金會指出,當缺乏足夠的醫療資訊時,病人只好靠口碑找醫師。但口耳相傳甚至是以訛傳訛,名醫就是這樣傳出來的。醫改會呼籲,醫療資訊應公開,並轉譯成民眾可讀得懂的訊息,才能破除名醫迷思。

醫改會執行長劉梅君日前帶小孩去看病,上健保局的網站搜尋住家附近有哪個小兒科比較優質,「我很難告訴你,健保局網路提供了什麼資訊,因為我通通看不懂。我在大學任教,經常接觸醫藥相關領域,我都看不懂,更別說是一般民眾了。」

劉梅君解析,台灣民眾之所以迷信名醫,就是因為缺乏相關資訊,因為沒有訊息,所以人家說哪個好,就去看哪個醫生,名醫就是這樣傳出來的。

健保局在網路上公佈「醫療品質訊息」,民眾有看沒有懂,完全沒有辦法從這些訊息,得到選擇何處就醫的資訊 。健保局公佈的內容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病人7日內複診率、注射劑使用率、門診抗生素使用率、同一處方制酸劑重複使用率、出院後十四日內再住院率、慢性病開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百分比等十多項指標。完全不知這些數字和醫療品質的關係為何。

至於所謂的「名醫」,常吸引太多人掛號,即使真的醫術高明,但可以分給病患的時間卻很少,「時間不代表品質,但是沒時間一定沒品質。」劉梅君說。

此外,當病患已經認定該醫生為名醫,民眾懾於名醫光環,不敢提問,心中有疑惑也不知道該尋求第二意見,心想「最權威的醫生都這樣說了,大概不會錯吧!」但常病情惡化後,才後悔當初沒問清楚。

劉梅君呼籲,民眾就醫前應記錄健康筆記,先整理自己的狀況,包括疾病症狀、疼痛或不適的部位和情形、多久發作一次、最常發作的時間、是否有服藥控制、使用什麼藥物,可幫助醫生可容易掌握病患情況。

小小良 提到...

謝謝您…很多好文章!!

fsj 提到...

146攤義賣 為受虐兒築家

【聯合報╱記者楊德宜/中壢報導】 2008.03.16

桃園縣懷德展望協會為照顧家暴兒,昨天在中壢市泰豐工商綜合開發區,舉辦「懷德愛兒園遊會」,共146個飲食、遊樂攤位,1日營收全作收容受虐兒的「懷德風箏緣地」育幼院興建費用,湧入上千人同樂。

懷德愛兒園遊會的表演節目,包括桃園市中山國小鼓隊、國立武陵高中合唱團、私立永平工商餐飲科花式調酒等學校、社團輪番上台義演,藝人張琪、閃亮三姊妹也串場獻唱。

活動上,議長夫人劉素貞捐出3幅作品、收藏畫作拍賣,並準備2萬元紅包,並與理事長陳雪惠、立委吳志揚、中壢市長葉步樑、桃園家扶中心主任游淑貞,在私立清華高中的爆米花攤位幫忙兜售,吸引民眾購買。

懷德展望協會成立3年,過去從事弱勢家庭學童寒冬送暖,陳雪惠說,當初有感於家暴、虐兒事件層出不窮,因此成立協會,目前全國有786名會員。

陳雪惠說,即使救出受虐兒,但孩童心靈重建很困難,所以去年11月籌劃在大園鄉沙崙村興建育幼院,是座有小型風車、風箏的日式建築,取名「懷德風箏緣地」,「象徵逆境中逆風高飛」,佔地1578坪,預計9月第1期工程完工,初步收容60名6歲以下家暴、受虐、失怙兒童,著重孩童醫療、道德教育和自尊心重建工作。

陳雪惠說,育幼院工程經費高達7970萬元,目前籌措到2000多萬元,「有愛,什麼都辦得到」,泰豐輪胎公司免費出借園遊會場地,同濟會、獅子會、多所學校也擺攤義賣,當日營收全作為育幼院興建費用。

fsj 提到...

台灣共同利益及其危機

顏厥安 中國時報 2008.03.24

無可否認,台灣是一個裂痕社會與脆弱民主。儘管總統大選在大體理性平和情況落幕,但恐無人認為這是台灣的民主制度與文化已經高度成熟的徵象。新世紀以來,可能主要因為有中國的壓力,使得這個裂脆民主社會在動盪中,勉強以「台灣共同利益」觀念來自我維繫,但伴隨著民進黨山崩式的連續敗選,此一機制的危機已現。

什麼是台灣共同利益的觀念?我認為較無爭議的台灣共同利益有以下六點:一、台灣主體性;二、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三、廉能政府與法治制度;四、永續發展的經濟;五、社會正義;六、多元包容的文化與社會。可能引起較多爭執的則有,七、轉型正義;八、獨立的憲政共同體等。這個清單還可以列下去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加以表達。而且對於其中第七與第八點,可能也還有不少人反對。但是最起碼第一到第六點,是絕大多數人都贊同的基本原則。

其中的台灣主體性,其意義不外乎不希望被當作「客體」,當作物品般地對待。只要想想近來發生的西藏抗暴事件,就可以清楚地理解:西藏人民、文化與地區,就是被中國與強權國家當作資源,戰略要地,政治空間等客體來對待處遇,所以失掉了自由與尊嚴。

這也是連結台灣主體性與其他重要的台灣共同利益之間的關鍵環節。換言之,主體性不是一個空話,它包含了民主、法治、發展、正義與多元的諸多要素。主體性的建立,只有將這五大理念不斷地透過宣傳、論述、行動、制度化、生活化的過程來加以反覆實踐與保障。證諸我們自身與其他國家的經驗也可明確看到,這五大面向如果有所欠缺,即便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及其人民,也不見得有什麼主體性可言。而台灣歷來的民主歷程,也正見證著台灣主體性與這五大面向之間千絲萬縷的複雜實踐交織。

關鍵在於,這六個共同利益目前的薄弱浮現,是弔詭地透過台灣的裂痕、衝突與對抗,在動態中以「抽象理念」的方式來加以訴求。而且這個對抗與訴求過程,在過去的二十餘年,大體是以民進黨的道德正當性為基礎,並在憲政體制的「架構塑造內」一步步前進。全面改選、修憲、釋憲、直選、選舉訴訟、誹謗官司等,皆為著例。

但是當民進黨總統與國會的得票,更重要的,其道德正當性崩盤之後,過去的這個政治、社會、體制與歷史趨力的動態制衡機制也告消失。影響所及,國民黨及其共同勢力,不但取得對台灣共同利益主要理念的「內容」詮釋權與導引力,也將在體制內幾乎全盤主宰了其制度性的塑造權力。

也許沒錯,從嚴格但可能有點形式主義的憲法學理來看,在一般民主程序與體制下沒有一黨獨大的問題。不過如果考慮前述的分析,再實際考察民進黨現在的國會席次,不但無法主導修法、立法、預算,連湊三分之一要聲請釋憲都已不可能。外加大法官、監察院與考試院等三權,也即將落入國民黨主導的因素,使得台灣政治社群的透過體制表達的起碼多元性,受到相當大的威脅,更不用說例如轉型正義這一類至關重要,但爭議性更高的理念,以及許許多多的政策,例如蘇花高、核電、死刑等,都可能在失去公共爭議後被單極化決定。

民進黨的慘敗固然咎由自取,但其後果卻是全體台灣人共同要承擔。然而對此一局面的出現再去究責,已無太大意義。目前除期待民進黨重生外,一時之間似乎也只有「壯大公民社會」的老梗可被提出。然而在國民黨改不了的假道學以及媒體與一般民眾無奈的經濟優先主義下,失去帶有道德正當性政治力相輔的公民社會,走起來將備極艱辛。但,甘苦的民主路是台灣人民無畏的選擇,大家只能勇敢地走下去。(作者為台大法律系教授)



◆ 大陸Y世代 寧願兩T都獨立

中時電子報╱白德華/上海專題報導 2008-03-24

「如果我能投票,就投謝長廷。我不喜歡馬英九,太溫了!」人民廣場一隅,小李明白說出「新世代觀點」,一旁女友小莉忙插嘴,「哪是啊,他恨不得台灣獨立,最好西藏也獨立!」小李揪著小莉傻笑,兩人才從復旦畢業沒多久就結婚,如今已在廣場鬧區開了家精品店。

周日大選完後一天,台灣著名導演賴聲川在上海劇院上起即興創作課,數百名上戲學生前往熱烈捧場。充當主持人的大陸編劇袁洪說,「他們(賴一行人)昨天投完票,就急忙飛到上海備課。可喜的是,我們(支持的人)勝利了!」台下數百名學生聽眾,爆起如雷掌聲。

感嘆中國越改革 社會越黑暗

場景拉回北京十八日。「謝謝又提出一個T字打頭的問題」,溫家寶氣定神閒地答覆國際媒體一再提出的「兩T」問題,但看著溫家寶的微笑,逐漸僵硬。顯然,兩T在○八年春天開始發酵。過去遙遠的事,現在重新讓大陸Y世代的族群開始思考。

記者私下找了小莉,「為什麼希望台灣跟西藏都獨立?難道妳不希望兩岸統一?」小莉奇怪看著記者,「統一有什麼好的?」原來他們認為,中國政治體制太齷齪。「越改革社會越黑暗,權錢交易,笑貧不笑娼,為了錢啥事都做得出來。」

「不管誰當選,台灣都應和中國保持距離,免得受汙染」。小李說,「現在兩岸保持距離有啥不好的?幹嘛非得走那麼近?保持距離,台灣還有統戰價值,礙於國際觀瞻,大陸不敢動武;但走得太近就像香港,整個素質都被拉下來了。」

「最近拉薩的事你知吧?」小李問。記者說,這裡新聞封鎖不太知耶。「何必跟達賴過不去?不就是想獨立想自治。讓他獨立,中國的國力也不會變弱,緊緊抓住,國際還認為你強欺弱呢!」

雖然兩人都是復旦高材生,但對國際形勢可能不夠了解。不過,小李說,他有些同學也這樣想。得一看

台灣代表價值 渴望實踐民主

「台灣保持相對獨立,對中國民主有影響。台灣可利用大陸市場,和北京拉近關係,但保持距離更能發揮民主價值的影響力。」小李透露,一次社團活動中,學長就這麼對大家說。

原來,「台灣」在大陸Y世代心目中,代表一種「價值」,渴望實踐民主的價值。不過,「台灣真要獨立,你們同意嗎?」小李竟很有主見地說,「只要老百姓想這麼做,有啥不可的。」

選舉剛結束,賴聲川在上海大劇院開講,網上預約訂票竟吸引上海戲劇學院及其他觀眾上百名與會。袁洪一句「我們勝利了!」上戲學生也跟著起哄,熱烈鼓掌。

可能只因「偶像」高興,台下就跟著高興。對上戲學生來說,或許偶像高興,更能為他們表演一場好戲。自然,也不排除學生把馬英九當「偶像」。張雲就是其中一個。

回飯店,打電話給好友張雲,也是上戲的學生。她說,「馬英九當選很好啊,他是我的偶像。」但她說,這不關統一。「台灣什麼都好,男生斯文女生漂亮,歌好聽,大家都禮貌,這樣就好。哪像我們,人粗俗,勾心鬥角還假惺惺,又沒民主。」

台灣什麼都好 大陸人太粗俗

記者幾次深夜前往小酒吧,調酒師知道顧客來自台灣,必滔滔不絕。

「台灣經濟怎可能不好?台灣什麼都好啊,上海比不上啦!」即使記者苦口婆心不願撒謊,調酒師總不信。一位聽到對話的年輕人說,「阿扁常被罵,看到就想笑。在中國,這是不可能的事」。離開時年輕人還回頭說,「還是台灣好啊!」

對大陸Y世代來說,官方制定的「兩T政策」太沉重。也許Y世代更不具國家觀,更以世界村觀點來看世界。

更重要的是,Y世代已有自己的觀點,不再像雙親,背負著「文革」包袱或歷史使命。去掉這些歷史沉澱,也許兩岸未來會有一番新思維。



◆ 拚經濟…當心環境陪葬了

念雪/北市(研究生)中國時報 2008.03.24

相信許多關心台灣自然生態的人,在投給馬蕭這一票前都有相當大的掙扎,支持環境保護的朋友甚至鼓吹投給長昌,使我幾度動搖。

在選舉揭曉後,卻帶來關心環境的人們更大的關切:馬蕭是否會因為正副總統任期短短四年,而犧牲永續環境以換取短期可見的經濟利益?馬英九推卸整治淡水河責任給其他單位,將市內河川如景美溪加蓋造成河道破壞,構築水泥設施不顧河川自然生態,都是活生生的案例。如果淡水河整治果真因中央(水利署)與地方(台北市縣)權責畫分不清,如今馬蕭與藍營已掌握絕對性的政治優勢,是否能改變過去台北市長任內的無力?是否能擺脫過去國民黨或綠營執政的短線操作模式,真正從制度改革做起,為台灣永續環境立下根基?

馬蕭以永續台灣做為環境政策,期望塑造台灣為東方的瑞士。請記住:瑞士之美在於他們的眼光之遠,因為瑞士瞭解永保自然生態便能帶來永續經濟。如果新任正副總統仍只顧拚短期經濟利益,而罔顧長期的環境治理,將會遭到更多人民甚至後代子孫的唾棄。

※ 以上文章皆不代表本人立場,只能說總統難為呀。

fsj 提到...

許我一個哲學家

胡晴舫 中國時報 2008.03.28

大選結束,政治活動應告一段落,大家各自回去過自己的日子。總統大選這種事,四年想一次就好。

誰知打開電視,仍是相同的臉孔,相同的語彙,相同的激情,相同的話題。而還未上任的馬總統,已經開始爭取執政八年。這次選戰才剛剛結束,下次選戰已然開打。

過去八年,與其說阿扁綁架了台灣,不如說政治綁架了整個社會。圍著政治,形成一條環狀的周邊經濟產業,有一群人專以奔走政治、評論政治、服務政治為業,好比狗仔隊與娛樂名人之間的關係。娛樂名人規矩敬業,狗仔隊只能拍些可有可無的照片;當娛樂名人吸毒、露點、搞不倫之戀時,卻是狗仔隊最意氣風發的時刻。阿扁總統也許對台灣整體經濟貢獻不大,他卻為這塊暫且稱之為政治娛樂的產業帶來繁榮的八年商機,阿扁總統和他的家人之於台灣的政治娛樂產業,就像美國女歌星布蘭妮之於狗仔隊,她越墮落,狗仔隊越有錢賺。

一週七天二十四小時的新聞報導、每晚準時播放的帶狀政論節目,把政治變成家家戶戶的夜間娛樂,而新聞報導則是一齣沒完沒了的政治真人秀。政治不再是眾人之事,無關乎人權、法案或社會理念,也不是用理性語言討論,而是用莎士比亞的戲劇語言來呈現。人人守在電視機前,好像在收看史艷文與藏鏡人的大鬥法。也無怪乎選舉結果出爐後,會聽見「大快人心」的評語,因為複雜的現代政治生態在台灣已被簡化「好人」與「壞人」的戰爭。政黨搖身成了兩支球隊在對抗,天天出賽,而觀眾都是球迷,每到緊要關頭就扯壞喉嚨怒吼,甚至與對方球迷大打出手。

多少日子以來,電視的黃金時段、報紙的重要版面,每每讓位給幾個語出驚人的官僚或政客,各自在場邊吶喊加油的主持人和固定名嘴就揪著幾個最具戲劇效果卻未必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事件,儼然世界末日,奮力演繹。晚間八點,我們社會的孩子打開電視,看不見深度的社會報導,沒有製作嚴謹的戲劇節目,找不到優美的歌劇或舞蹈,甚至連製作成本最低的談話性節目,也不談音樂、文學、環保或時下流行話題,他們只看見一群成人面容激動,用力臧否政治名人。若國內真有主持人自許自己是台灣的賴利金,要知道美國的《賴利金現場》並不是天天都在談政治,而是社會正在關心什麼,他就討論什麼,即使是名人性愛錄影帶外流或整容手術等社會話題。台灣社會原本應有的多重面向被我們傳媒創造出來的政治娛樂削得單薄無趣。我們的社會只剩下了政治,離開了政治,我們一點想像力都沒有。甚至,我們的知識份子都只在關心自己跟政治權力之間的關係與距離,彷彿知識的力量只是用來監督、反抗與平衡當權而已,而不是用來創造思想、反省社會、維護文明,無形中,知識份子竟讓政治定義了自己的角色,限制了自己的社會功能。

台灣流行歌曾經廣受歡迎,台灣電影曾經揚名海外,台灣綜藝節目曾經風靡東南亞,台灣的文學創作曾經深受外地華語讀者青睞,我們現在不出產什麼,只出產一堆跟本地政治有關的當日新聞,提供民眾一晚的消遣。

什麼時候,台灣社會可以不必高喊許我一個政治家,而是期待一個大詩人的誕生。公園豎起文學家的塑像,道路以科學家為名,紀念館保存的是音樂家的事蹟與成就,而不僅僅用來頌揚政治家。什麼時候,我們可以看見民眾夾道歡迎的人不是一個新總統,而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

如果我們希望我們正在長大或尚未出生的孩子將來能夠活在一個多元文明的環境裡,我們應該先從豐富自己的社會生活開始。

暫時忘記選舉吧。四年以後再說。

※ 哲學家已經快餓死了。



◆ 贏家別嘴賤

中時小社論 中國時報 2008.03.28

民主國家談選舉,論的是風度,好比一場賭局,一翻兩瞪眼,贏者全拿,願賭服輸。但倘若輸的人都閉嘴了,贏的一方卻是贏了賭又贏話,繼續羞辱輸的一方,那不僅沒風度,也枉費多數人民的付託。

部分國民黨立委的嘴臉,正是贏家傲慢的寫照。大選甫落幕,就迫不及待以違反行政中立為由,在國會聲討謝長廷服役中的兒子,引來「秋後算帳」的質疑,還得勞駕馬英九幕僚出面說情。

選前鬧出踢館風波的四個笨蛋更離譜,選後馬上召集開會,把人找來罰站聽訓,還準備提告究責。對照當時向社會謙卑道歉的窘態,今日趾高氣揚的模樣,簡直判若兩人。

選舉有輸有贏,無論結果如何,日子總是得過,生活要回歸平靜,這是多數台灣人民的普遍心聲。換句話說,不管是八年前或四年前,那種贏家不敢出聲慶祝,體諒輸家心情的集體包容,無疑也是此刻社會所需要的氛圍。

包容是移民社會的特性,憨厚則是台灣民間欣賞的傳統美德。如果不是包容,馬英九如何終結族群政治?假使沒有憨厚,台灣人民又如何再一次做出超越政客算計的抉擇?

話說回來,那些迄今仍在政論節目上批判謝長廷「和解共生」主張的媒體名嘴,難道真的以為選舉還沒結束嗎?

※ 他們就是靠嘴吃飯呀...

fsj 提到...

誰的榮景,如何面對?

劉正威、李明璁 中國時報 2008.04.26

並不令人意外,選前彷彿百業蕭條、民不聊生的台灣,選後就開始浮現一片「榮景」。總愛批評民進黨政府「鎖國」、「沒有全球觀點」的媒體,在中國富豪團抵台時,完全不在乎全球經濟信心低迷的國際現實,不斷歡呼喊話:「新政府準備好了!大家要賺錢了!」

《天下雜誌》在今年初曾製作一個倫敦專題,提及資金、市場和人才的三重開放,使該城市匯聚了跨國菁英,而地產和房市價格也屢創新高,並得以重執世界金融之牛耳。然而,他們所遺漏的故事是:一般倫敦小市民的生活處境,以及去年底榮景逐漸衰退,人們被迫面對的各種難堪。

倫敦近年的確擁有某種「榮景」,房市漲了五成以上。二○○七年底,一個小家庭公寓至少要四十萬英鎊(約合台幣兩千五百萬元),熱門地段甚至高達八十萬英鎊。倫敦上班族稅後平均年薪約兩萬英鎊。換言之,對一般中產階級來說,不吃不喝也要廿年才能成家。

根據統計,首次購屋者只占倫敦房市交易的一五%。去年底景氣逆轉讓問題更加惡化,銀行要求首購者須繳付兩成以上的自備款才准予貸款,有些甚至直接拒絕這些小市民的申請。許多媒體和市場專家,直到此時才赫然「發現」:這波所謂榮景所附帶而來的社會不公。

「榮景」吸引了大量外國投資/投機客和經濟移民。炒高倫敦房市的不只是買下天價豪宅的俄國能源商人,金融界裡享有豐厚紅利的跨國商業菁英亦是共犯。他們沒有祖國,錢往哪流,人就跟上;反正各地政府總會熱切歡迎。倫敦泡沫破了,還有杜拜、東亞和南美,何況他們仍可坐領英鎊房租。分配問題與「全球化」的他們無關,照顧無殼蝸牛是地方社福機構的事。

當然,被吸引來倫敦的不全是菁英過客,也有嚮往落地生根的低技術移民。這之中,有不少人是傾原鄉家族之力在倫敦置產、經營小商店或小餐館;較底層的則在廉價工資中辛苦求生。弔詭的是,本地年輕中產階級會怪罪有錢置產的低技術移民,間接造成房價飆漲而害他們買不起屋;而本地勞工階級,則因差別工資的排擠,失去許多工作機會。

榮景固然使錢發熱變燙,但貧富差距卻也因此擴大。越具能力且有意願投資的富人,在金錢捲動的投機遊戲中勝率越高。相對的,中下階層因無法承擔投資損失風險而選擇觀望;其資產在名目上就算沒有縮水,也會在富者越富的過程中變得相對不值錢。如果再遇上能源危機或通貨膨脹的壓力,無異雪上加霜。

更具體來說,在榮景時,房地產對倫敦富人的確是筆好生意:銀行捧著鈔票讓他們借,連購後出租計畫都有專人協助。但窮人的遭遇恰恰相反:既無資產保證又沒高所得,銀行根本不太願意借錢給他們。據此,金融人士很「體貼」地提供了次級房貸:以較高的利率給那些相對沒有償債保證的首次購屋者貸款。

這在前幾年尚且可行,但去年底榮景消退時,次級房貸風暴馬上現形:當繳的本金利息現值比買的房屋現值還高時,當事人為何還要繼續繳付房貸?榮景並沒給窮人任何機會─榮景後他們還能保住工作就不錯了;但對富人來說俯拾皆投資標的─榮景有無只代表投資機會的多寡。

「榮景」,向來是一個極具媚惑(但也因此危險)的政治經濟論述。從英國最近經驗看台灣的現在進行式,至少有三大問題必須審慎思考:這「榮景」到底是實質或浮面上的榮景?對誰來說這真的算是榮景(誰從中得利、而誰卻身受其害)?榮景過後,誰得繼續承擔那幻滅的爛攤子?

其實,倫敦經驗並不獨特,前述現象都曾在經濟史上重複發生。對照英國的榮景,如果全面開放外資、人才和市場是新政府既定政策,我們沒有理由否定台灣的「榮景」就在不遠處;但同時,我們也一樣沒有藉口否認那些已發生在倫敦、「榮景」附帶的社會問題,不會在台灣發生。

面對這些媒體與政客不能說的祕密,以及如此傾斜的「榮景」打造,胼手胝足、辛勤度日的小市民們,準備好了嗎?

(劉正威為英國劍橋大學策略管理博士候選人,李明璁為台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fsj 提到...

競爭力變差 台灣人變窮

本報訊 中國時報 2008.04.28

近年台灣競爭力的滑落,已是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過去三年,台灣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世界競爭力評比中節節下滑,由從第十一、十七一路落到十八,去年更首度被中國超越,中國排名十五名。

而另外一個著名的競爭力評比單位─世界經濟論壇的排名中,台灣十年前的一九九八年排名第六名,二○○四年進步到第四名,之後即年年下滑,去年己跌落到十四名了。不久前聯合國公布的一份外資最愛的投資國家中,台灣在亞太地區,排名在大陸、星、港、韓等國家之後也罷,台灣,甚至排名在菲律賓、泰國之後。

八年前排名仍高居世界第三位的高雄港,從第四名、第六名逐漸往後退,今年預估會退出前十名。包括大陸、韓國都大幅擴建、提升港口效率與功能,許多後起之秀,就這樣在短短幾年,就把高雄港逼出前十大排行榜。

台灣的股市,曾經是亞太地區最有生氣、最活躍的市場,一九九九年時,台股市值在四小龍中僅次於香港,約為香港的六成,比新加坡多九成;現在,台股在被韓國超越,市值只有其近一半,新加坡也快追上台股;至於香港,其市值已是台股的四倍以上了。競爭力流失、變差,人民當然變窮,沒有好日子過。二○○○年之前的十年,台灣GDP年增率一直維持在六%─八%的水準,二○○○年之後台灣GDP年增率滑落到四%─四.五%;台灣個人平均所得去年只增加二.三%,但一九九○年代平均卻有六%的年增率。

結果是二○○○年,台灣平均國民所得有一萬四千多美元,韓國只有一萬美元;現在,韓國已經超越台灣了。台灣,競爭力變差了,台灣人,也變窮了!



◆ 區域經濟整合崛起台灣成新亞細亞孤兒

本報訊 中國時報 2008.04.28

二十世紀初,吳濁流知名小說「亞細亞的孤兒」,道盡日據時期台灣人的處境,以及身分認同的模糊與迷失。在二十一世紀初,台灣好不容易擠進WTO世界貿易組織,以為贏得進入世界的門票,卻面臨WTO失能,區域經濟協定FTA(自由貿易區協定)當道的窘境,加上政府的「鎖國、內視」政策,台灣,成為全球化經濟體系的「亞細亞的孤兒」。

過去八年,WTO杜哈發展回合談判,窮國與富國間,吵鬧喋喋不休。但針對各國特殊經濟需求、外交戰略而簽訂的自由貿易區協定,卻大有進展。根據WTO的統計,一九四九年第一個區域協定簽訂後,長達五十年全世界才簽了一百個協定。但一九九八年後短短四年,就又新增了一百個。

伴隨著中國、印度兩個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市場崛起,亞洲區內貿易取代區外貿易已成不可逆轉的潮流,亞洲互簽FTA已成為經貿戰略布局的主戰場。特別是中國宣布與東協十國完成全面經濟合作架構,更引爆韓國、日本瘋狂洽簽FTA的熱潮。韓國更在去年與美國完成簽署FTA,對以美國為主要科技產品出口國的台灣而言,無疑是一大警訊。

透過洽簽FTA,亞洲各國間的自由貿易蜘蛛網,在過去八年,幾乎已經建置完成,最新的趨勢是,包括韓國、日本都已經把觸角延伸到印度。相較起來,台灣是星羅棋布的關係網下,唯一落單的一個小島,不是起步就輸人,而是至今尚未起步。

當台灣被排除在這些區域經濟體之外時,不僅進出口貿易受影響,甚至連投資都可能流失。面對後年就上路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對台灣而言,在兩岸和緩的新情勢下,台灣如何搶時機、務實補足區域經濟協定的弱勢情境。不僅是政治問題,更是台灣國際競爭力眼前立即的挑戰。



◆ 開門迎陸客 民眾擔心被侵蝕

本報訊 中國時報 2008.04.28

新政府面對最重要的經濟課題,到底是什麼?依據本報民調發現,五○%的受訪者認為物價上漲嚴重是當前最需要解決的經濟問題,排名第一。卅四%的民眾表示避免貧富差距擴大,才是當務之急。卅四%的人認為最急迫的就是確保經濟持續成長。

兩岸是否開放直航,國人看法分歧,調查發現,四八%的受訪者贊成兩岸完全直接通航,廿六%的民眾反對。兩岸一旦開放三通,四五%的受訪者擔心治安出現問題,卅三%的民眾憂慮工作被大陸人搶走,擔心特定產業競爭力更差與台灣生活水準降低的民眾,比例也各有一七%。一二%的人覺得可能會造成族群衝突。統計分析顯示,主婦、退休的銀髮族與軍公教人員,擔心治安出問題的比例較高。

國人對開放大陸人來台投資企業,相對則抱持較為開放的態度。調查發現,六○%的受訪者贊成,廿三%的民眾反對。統計分析發現,年紀愈輕、學歷愈高與北部的民眾,贊成開放的比例就愈高。

民眾雖多同意開放大陸人來台投資企業,但對開放陸客投資房地產卻有高度戒心。調查發現,四一%的受訪者贊成大陸人來台買房地產,認為如此可活化房市與帶動房價上揚。相對的,四四%的民眾表示反對,擔心陸客炒樓讓房價一飛沖天,台灣民眾反而只能望屋興嘆。統計分析發現,學歷愈高的民眾,愈贊成開放。三十與五十餘歲者反對的比例較高。

人民幣匯兌即將開放,如果兩岸資金可以自由來往,陸客來台炒樓,讓台灣人反而買不起房子,是國人最擔心的惡夢。調查發現,卅四%的受訪者目前房價已經偏高,若再放任陸客炒作,情況將更惡化。廿九%的民眾憂心重要產業被中資掌控,最後遭到中共「經濟統一」!

廿二%的人擔心兩岸完全自由化後,產業外移速度更快,廿一%的民眾憂慮更多台灣人把錢匯入大陸。此外像是台灣中產階級出走與台灣股市熱錢過多,也各受到十三%民眾的關注。

本次調查於四月十日至十一日夜間委託艾普羅民調公司執行,以台灣地區住宅電話簿為抽樣清冊,並以電話號碼的尾二數進行隨機抽樣。成功訪問九百十三位成人。訪問結果並依照台灣地區之性別、年齡與地區分布進行加權。在九五%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三.三%。



◆ 除了開放 配套新招不可少

本報訊 中國時報 2008.04.28

近十年來兩岸任督二脈不通,台灣競爭力也大不如前。除了台商為貼近市場及回應元件大廠的要求而赴大陸設廠外,外商也出走、亞太營運或採購總部紛往對岸遷。工商協進會副理事長駱錦明感嘆,兩岸經貿相互依賴,「很可惜過去囿於意識形態,很多商機流失,國內產業競爭力也受到妨害」。

某位在大陸經營有成的大老闆痛陳,兩岸政策牽動國家經濟整體發展策略,可惜的是,政府政策遲遲未能配合產業全球分工布局的實際需求,「政府自設對大陸投資不得超過淨值四○%的限制,台商等於自綁雙手與人打仗」。

自我設限 予南韓可趁之機

政府近年來在兩岸經貿政策故步自封,不只傷害相關產業的商機,間接加速大陸與國際的交流互動,台灣原來可以扮演的中介、樞紐角色,也因為自我設限陷入邊緣化的危機。

從戒急用忍到積極管理,台灣故步自封,給予南韓可趁之機。世界銀行副總栽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也不諱言,南韓經濟能夠趕上並超越台灣,取得飛速的發展,主要原因在於南韓企業積極進軍中國大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星積極在大陸複製建設第二個三星的戰略目標。

南韓企業有超過三萬家在中國投資,山東已遍地是韓商,南韓交易所也積極赴山東、四川、北京與天津等地招商;去年南韓以十一.三%躍居中國第二大進口國,超越台灣的一○.九九%。

時移勢轉 發球權不在手中

長期追蹤兩岸台商企業發展的中華徵信所總經理張大為以數據指出,過去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奇蹟的締造者,但去年國內中小企業倒閉家數首度超過成立家數,與此同時台商一千大營收,則以平均四五.八八%的成長率逐年成長,預計將在二○一二年超過台灣一千大企業。

兩岸經貿時移勢轉,發球權早已不在台灣手中。十年前國內石化與汽車產業就有意赴大陸大舉投資,但被戒急用忍政策綁住。如今驀然回首,大陸的石化、汽車產業版圖早已被全球大廠搶占,國內企業要再西進開拓大陸市場,利基與競爭力都大打折扣。石化公會理事長周新懷就遺憾地表示,眼下發展大陸石化市場的機會之窗已經越關越小了。

政府卡住台商,卻反而給競爭者崛起機會。半導體業界人士抱怨,八吋晶圓廠登陸吵了兩年半才有條件解禁,結果是把機會讓給大陸的中芯。中芯半導體董事長張汝京就說,中芯能有機會發展成長,其實要感謝台灣政府限制台灣半導體廠商赴大陸的政策。

面對印度及大陸崛起後帶來的挑戰,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多次公開表示,台灣唯一可做的就是「善用機會及避開威脅」。在美國政府開放英特爾到大陸投資十二吋晶圓廠後,台灣繼續管制的意義就不大。

缺乏品牌 競爭力逐漸下降

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更直言,新總統上任後,希望對半導體廠的管制可以更少,只要減少對半導體廠科技廠商的限制,各廠商就可以有更大的空間,去爭取最大的利潤,政府也不需要幫太多的忙,相信每家廠商都可自己活得很好。

電電公會榮譽理事長許勝雄也向新政府建言,台商的品牌、通路、產品,必須要有適當的經濟規模,否則難與當地或日韓或歐美企業競爭,「大陸投資上限應考慮再適度開放,五成是一個比較適合的比重」。

專攻兩岸產業競爭力的台經院副院長龔明鑫分析,近八年來,專長代工的台灣製造業競爭力並未消退,尤其台灣電子業所生產的零組件,在國際供應鏈分工上,「分量越來越吃重,但因缺乏自有品牌,賺的錢卻越來越少」。

全球布局 架構一良好環境

台灣電子業的附加價值,並未隨出貨量而呈現等比例的增加,這可不是兩岸開放就可以改善的問題。龔明鑫強調,「上游的原物料價格,與下游終端的零售產品價格,都不是台商能決定的」,卡在中間不上不下的台灣製造業,只能坐視毛利不斷下降。但整體而言,台灣製造業在科技創新與跨國資源運用方面的能力都很強,「只是吃虧在缺乏自有品牌」。

未來,在兩岸開放情況下,台商的全球布局與運籌可以更有效率、更靈活,對企業的幫助當然相當大;但因競爭導致的毛利下降、後進國家在技術上的追趕,卻仍是台灣產業要面臨的嚴酷競爭。新政府,除了兩岸開放「這一招」外,有準備其它政策,架構一個良好的環境,以提升整體經濟與企業的全球競爭力嗎?



◆ 租稅工具失靈 患寡又患不均

本報訊 中國時報 2008.04.28

台灣的租稅制度,走到今日,已是一個「失靈的租稅制度」─既不能供應充分的稅收,又不能彌平社會鉅大的所得差距,既患寡又患不均。新政府既想推花大錢的愛台十二建設,又想降遺贈稅、營所稅,在國家財政患寡又患不均的情況下,將面臨一個極大的困境。

「這十五年來,台灣經濟有成長,但政府稅收並未隨著經濟成長而大幅增加稅收,以致財政收支嚴重不平衡」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簡錫?說,這是租稅減免過度浮濫所致。拚經濟,稅收並不能與經濟成長等同成長,問題很嚴重。

「一項中研院社會意向調查顯示,受訪台灣民眾認為租稅負擔很重,再詢問民眾為何負擔重,民眾回答是不公平,但台灣平均國民租稅負擔率卻相當偏低,這表示台灣租稅制度有問題」,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表示,五月要報稅了,但綜所稅七成由薪資所得者承擔,難怪,連政府高層私下揚言要抗稅。

「拚經濟,不要拚減稅!」簡錫?認為,台灣目前沒有減稅本錢。林向愷強調,台灣租稅負擔率偏低問題,已嚴重影響至公共建設支出。一九九三年台灣公共建設占GDP支出七%至八%,但目前公共建設支出僅占GDP四%左右,這對馬英九推動「愛台十二項建設」,相當不利。

但民眾對此議題的期望,本報調查發現,三五%的受訪者贊成政府繼續舉債進行基礎建設,三四%的民眾則反對政府舉債建設,兩者幾乎是旗鼓相當。統計分析發現,學歷愈高與年紀愈輕的民眾,愈支持政府繼續舉債建設,以求突破經濟瓶頸。顯然,財政穩定與擴大公共支出孰優先,新政府無法從民間意見得到答案。

「五年內,將台灣國民租稅負擔率提高二○%」政大財研所教授曾巨威認為,考量當前台灣負債嚴重,雖然他支持所得稅或遺贈稅率可適時調降,但要擴大稅基,將不合理稅制要調整,如促產條例在九十八年底要全面落日、取消軍教免稅、復徵證所稅等,以健全稅制。

中經院研究員孫克難指出,目前國內綜合所得稅,七成五是由薪資所得者負擔,也就是說,上班族薪水一毛錢也逃不掉。但海外所得、證所稅等都免稅。以綜所稅為例,現有重大租稅減免案,包括軍教薪資免稅案,一年稅收損失一五四億;證所稅免稅案,一年稅收損失二四一億;高科技租稅優惠每年減免了一千三百多億。

各種減免,就造成台灣國民租稅負擔率,從民國八十九年二○.一%,急速下滑至九十一年十一.九%,去年略為上揚至十三.八%,但仍遠低於鄰近國家廿%左右的比率。

「租稅工具失靈!」稅改聯盟發言人簡錫?說,過去政府透過租稅工具,將最有錢人或最貧窮人分為十等分,拉近至二%至一.八%,但因租稅減免泛濫,目前卻將貧富差距擴大至二二%以上,這是租稅不公平, 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元凶」。

財稅專家曾巨威、孫克難、簡錫?,甚至台大經濟系教授李顯峰等人異口同聲認為,遺贈稅可以大幅調降,但證所稅應恢復課徵,才符合與國際接軌。

簡錫?建議,若要復徵證所稅,可考量以分離課稅方式處理,且強力宣導告知一般散戶「買股票賠錢,可扣抵稅」,以導正復徵證所稅,將不利於股市的錯誤觀念。

但,在官員「股市高代表執政績效好」的迷思下,有誰敢重提證所稅呢?取消任何一個免稅,更是得罪既得利益者。新政府有準備嗎?



◆ 所得未成長 奢華品買氣卻暴增

本報訊 中國時報 2008.04.28

貧富差距,就是如此大;不僅反應在總體統計數據上,更反應在日常生活消費上。

財政部統計,去年逾三千CC進口豪華轎車(包括篷車、跑車)旅行車,總金額高達一九八.二億元,較前年同期一四九億元相較,暴增金額約五十億元,增幅高達三成六。

反觀,一千五百CC以上不超過三千CC進口轎車總金額一六六億元,較前年同期一七○億元,衰退三.三六%;顯示「大車成長、小車衰退」相當明顯。至於國產車的掛牌數,更是停滯甚至衰退。

同時,去年全年進口珍珠、寶石、黃金等貴金屬高達三○.三五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折合新台幣高達九九七億元,逼近一千億元大關,與四年前相較,足足成長高達三倍。

其實,這四年來,台灣國民所得並未有明顯大幅成長,但富人購買的進口奢華品,包括珍珠、寶石或三千CC以上豪華轎車等,卻是不降反而大幅暴增。

台灣所得分配惡化速度驚人。根據財稅資料中心統計,年所得逾千萬的富人與所得卅七萬以下貧窮家戶相比,十年來的差距由四十八倍增加到五十五倍,顯見台灣貧富差距惡化速度,非常驚人。

※ 犯罪也會跟著增加。

fsj 提到...

官員不敢面對的健保真相

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中國時報 2008.04.28

健保設計謬誤,把誘因放錯地方,自掘了濫用與浪費無底洞,如今每天虧損七千萬元。個人樂見未來官員願意面對健保的真相。

讓我們先從錢的方面來檢視一下健保十三年總共投資約三、四兆元的投資報酬率。根據不久之前國家衛生研究院溫啟邦教授在美國權威醫學雜誌發表的研究發現,健保實施十年後,雖然納保率從五七%增加到九八%,但是,與健保實施前的十年比較國人的平均死亡率並沒有降低,這樣的投資效益,國人滿意嗎?

至於醫療品質方面,大家都知道國人平均每年看診次數高達十四、五次,雖然看醫師看得這麼勤快,國人癌症的早期偵測率卻不高,當癌症被發現時多半都已是第二期以上,甚至已是末期,症狀明顯,病情嚴重才被診斷出來。而美國人雖然每年平均看病的次數只有三、五次,但是美國癌症病人的早期診斷的比率較高,治療結果較好,所以,癌症的平均五年存活率高出台灣百分之二、三十。

在住院方面,更是弔詭。台灣的病床數與人口比是美國的兩倍以上。可是,病情危急的病人卻經常擠滿醫學中心急診處在等候病床,沒有管道關說,就享受不到優先住院的特權,導致治療延誤。這樣的醫療品質,人民真的滿意嗎?又為什麼我們的官員及醫界還把「效率」擺在健保奇蹟五最之列,實在令人費解!

我真好奇,如果今天做健保滿意度調查,結果會如何?

fsj 提到...

設立「教育發展委員會」

周祝瑛 中國時報 2008.04.29

歷經層層波折及媒體猜謎之後,新任教育部長終於由鄭瑞城教授出線!無論各界是發出意外、或驚喜聲,接下來的教育掌門人恐怕沒有蜜月期,五二○之後必須立刻捲起袖子幹活。

鑑於過去十多年來教改紛擾、人心思安之際,今後任何教育興革,必須考慮國情傳統,摒除意識形態、以回歸教育本質為基準,並尊重第一線教師的專業,重視與家長與民眾的溝通工作。至於在訂定教育政策時,務必需將國內少子化趨勢、高齡化社會,數十萬新住民之子,一百二十多萬隔代教養家庭,與社會朝向M型化發展等課題,全面列入考量因素,確實做好風險評估與事後追蹤工作。為此,謹代表許多家長與教育工作者提出呼籲:

第一,全面檢討十多年教改問題:日前馬英九總統當選人也重申對於教育政策白皮書的兌現諾言,因此部長上任後,應儘速成立「教育改革檢討委員會」,重新檢視當年行政院教改會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及其後進行的各項教改措施,瞭解實施的成效與問題所在。對於近年來較具爭議的教育政策,應儘速全面檢討與改進,而非只是微調。例如:迫在眉睫需解決的高中九八課程綱要與九五暫時綱要問題,教科書一綱多本與一綱一本爭議,小學生學習三種語言(國語、母語、英語)與羅馬拼音的混淆、多元入學中的社會公平與效能問題,國中基測因門檻與尺度所造成的升學扭曲問題、國中教育常態編班與能力分組的調整、廣設高中與大學與少子化的矛盾、技職教育的壓縮與實用技能的弱化、十二年國教的務實規畫與調整、中央與地方教育預算的編列與使用效能、如何在地方制度法等管理相關法規下,與地方教育處局保持良好合作關係?還有原先優良的部分師範體系是否應予恢復?而非完全為了「轉型」成一般大學、而「拼SCI、SSCI 、EI等論文」,淪為西方國家的學術代工,忽略本國真正「教育卓越」追求?

第二,成立常設的「教育發展委員會」:民國八十三年所成立的「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會),只是個臨時任務編組,未經立法程序,形成有權無責,無法持續政策規畫與監督。因此建議仿效日本的「教育審議委員會」,透過立法,在行政院或教育部層級成立一常設性的「教育發展委員會」或「教育審議委員會」,建立委員任期制,持續監督政策執行與後續的修正,確保教育願景與目標的達成。

第三,領導教育部、依法行政:鑑於現任教長個人特質及施政風格的爭議,民眾希望新部長用人必須才德兼備,尤其「專業高於政治」。部長本人除了在「人文關懷」、「科學素養」與「現代企業領導統御」等方面多加強之外,必須具有國際視野,對於弱勢與中小學問題多所關注,切實掌握國內現有的教育生態。此外,教育首長必須嚴守教育中立、依法行政的精神,尊重部屬、知人善任,而非限於自己的人馬。除本身能「忍辱負重」、具高度抗壓性之外,最好也具備幽默、快樂的特質,好讓台灣的教育多一點笑聲、少一點口水。

(作者為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高藥師 提到...

無意間逛到你的Blog

文章很有意思

有空可以來逛逛我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