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9

生態系統「非線性」的回應指出環保解決辦法

'Nonlinear' ecosystem response points to environmental solutions
http://www.physorg.com/news119800585.html

January 17, 2008

一項新研究指出,維護海岸生態系統服務,例如乾淨的水、暴風雨緩衝林帶(storm buffers)或漁業保護等,並不是非得成為一種「你死我活(all-or-nothing)」的方法,而且若更加了解生態系統是以一種「非線性(nonlinear)」方式來回應保護成果,將使得遠離「環保 v.s. 經濟」僵局的新方法產生。

這裡必定有更好的方式以供大多數環境保護所需,卻仍能同時維持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工作與可保持在一定水平的社區。來自於 13 所大學與研究單位的科學家,將在週五 Science 期刊的新文章中提出建議。

"基於生態系統管理的完全概念暗示人類是這個等式的一部份,而且他們的需求也得要考慮," Lori Cramer 說,Oregon 州立大學群體生態學系(sociology)副教授。

"但生態系統的顧慮太常被視為一種「你死我活」的選擇,而它不必走到這種地步," Cramer 說。"我們所學到的是,有時些許環境保護可以走的很長遠,並為實際的妥協方案留下空間。"

在他們的分析中,來自於四個國家、互異的科學小組分析泰國紅樹林的價值與使用。那裡是關於海岸生態系統已經崩解(degraded)且失去其暴風雨防護、樹林保護與魚類棲息地之傳統價值的重要麻煩地點(hot spot)。這些鹽水森林經常被商業化的蝦場所取代。

科學家說,在過去,環境對於保護成果的回應經常被認為是種「線性的」風格 -- 換言之,保護某一資源雙倍,會產生雙倍的保護效果。不過這項新研究,與其他像那樣的研究,讓我們了解生態系統是以一種「非線性」方式回應 -- 保護一小部份資源,可能導致很大一個百分比的最大可獲得利益。

如果可取得資料來協助為商品與服務定量,研究者說,價值則可附加於其上,並用來獲得社會的妥協。這將使最多 -- 但並非全部 -- 的環境資源受到保護,而且某些 -- 但並非全部 -- 資源可為商業所用。生態系統保護與商業化發展的結合價值,將接近,或甚至是超越「不干涉(hands-off)」的方法。

"現在,部份的問題在於,很多我們在進行這類評估所需的資料,都尚未獲得," Sally Hacker,OSU 動物學副教授。"生物學、經濟學與群體生態學的資料都能提供巨大幫助,協助我們達到更好的管理決定,而這是我們得要改進的地方。"

然而,公正的好資料在泰國紅樹林的例子中可以獲得,而研究者利用它來進行他們的論點。在一個給定的紅樹林區域中,不干涉且無任何商業使用所分配的生態系統價值 -- 暴風雨防護、生物的棲息地等等 -- 被決定約為 190 萬美元。

不過在全方位的使用下,包括保留 80% 的紅樹林區域,並得到幾乎是它們所有的食物保護能力,其價值發現是 1750 萬美金,Hacker 說。而且這允許商業化的蝦類養殖、採集林木製品、釣魚與其他商業化使用。

"當涉及土地與海洋管理時,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得要超越這種「二選一(either-or)」心態," Cramer 說。"我們的生態系統並非全都得受到保護,或是完全地開發,這只會導致對立,根深蒂固的立場與失去溝通。相反地,我們能做的比那更好,而好的科學方法能幫忙引領這條路。"

在最終分析裡,研究者表示,任何事都應攤在桌上 -- 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保護的物種與環境、工作、觀光、人類生活的保護、甚至是文化與社群價值。

"蝦類養殖或許是某個人的生計,而那無法被忽視," Cramer 說。"在此同時,這些紅樹林協助保護人類生活並使生態系統健康,而你也不能忽視它。好消息是,當我們了解非線性的生態系統回應本質,某些妥協方案將變得可能。"

概念正在發展,研究者說,與目前在 Oregon 海洋保留上的爭論直接相關。在這裡的挑戰將是平衡足夠的生物保護的數量,以及仔細分析該被保護的區域,以及海岸社群的需要與顧慮,他們說。

在相似的風格之下,他們說,這樣的途徑或許與其他許多群體生態學上的辯論相關 -- 不管它是健康照護或是維持或保護紐奧良四周的沼澤 -- 在其中價值可指派給各式各樣的服務,而妥協方案將出現。

※ 不過正確的資料與正確的決策不容易辦到...

* Coastal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with Nonlinear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Values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abstract/319/5861/321
Edward B. Barbier, Evamaria W. Koch, Brian R. Silliman,
Sally D. Hacker, Eric Wolanski, Jurgenne Primavera,
Elise F. Granek, Stephen Polasky, Shankar Aswani,
Lori A. Cramer, David M. Stoms, Chris J. Kennedy, David Bael,
Carrie V. Kappel, Gerardo M. E. Perillo, Denise J. Reed
Science 18 January 2008: Vol. 319. no. 5861, pp. 321 - 323
DOI: 10.1126/science.1150349
一個不可觸及的夢?
糧荒 一顆黃豆恐整垮世界
樹、螞蟻與大象:平衡變壞了
大陸環保新政將上路 台商臉綠
從樹谷園區環評有條件通過到反對濕地案
衝擊全世界環境的煤
從北縣保護丹頂鶴棲地到全球紅樹林減少1/5
合成燃料新概念:從空氣中汲取 CO2

史上最大暖化會議召開
植物如何輸送糖的研究攸關全球暖化
研究:死亡率與二氧化碳排放有直接關連
環保未來屋 預防「明天過後」
摸準老天爺脾氣 投資無往不利

7 則留言:

fsj 提到...

碳權交易要停看聽

宮文祥 中國時報 2008.01.27

有別於傳統的命令規範方式,市場制度期望著以具誘因的方式,鼓勵業者在符合其成本利益分析下,自動、積極地遵守環境規範,並因而減輕在完全依賴行政機關之舊有管制模式下的許多缺失。以京都議定書中的排放交易制度為例,即係藉由汙染排放的交易,欲達既能維持已開法國家的既有的發展,並能確保開發中國家對經濟、工業等發展之迫切需求,並促進對環境的保護。

近來國內有越來越多人士主張應實行此一制度,環保署基本上也朝著這個方向。然而,至少在制度設計上,應考量美國在實際執行下所產生的缺失。

美國此一制度之運用,最有名、也號稱最成功的例子,即是其清潔空氣法中酸雨計劃下的排放交易制度,稱之為Cap-and-Trade。簡言之,就是設立一個總排放量的上限,而在此一上限內,讓業者基於其需求,進行「汙染排放權」的交易。也就是說,甲工廠認為其受分配的排放量不足應付其生產所需,他可向其他業者購買該權利。相對的,若是乙工廠基於其科技研發之提升,降低原有的排放量,使原先受分配汙染排放量有所剩餘,乙工廠即可以將之交易出去,進而獲利。

支持者認為此一制度對業者、政府,乃至於社會,都是符合成本效益分析的。其並能促進汙染防治技術的更新與進步。當然,在行政上更是具便捷性。但是,反對者也提出實證的例子加以反駁。汙染排放權的分配會產生對新業者的公平性的問題,而新業者在防治技術上、法規要求上,反而是對環境較友善的。此外,業者的報告義務以及監測機制的落實,更是此一制度成敗的關鍵。而監測技術其實是一昂貴、甚至可能在科技上尚不可行。因此是否真的符合成本效益,也會是一個問題。

另外,還有環境倫理上的質疑。除了是否有所謂的「汙染權」外,在交易制度下,會造成汙染集中在特定的地區。依賴著交易制度,而非根本地對汙染加以禁止,其實也存在著政策上將人民的健康及環境,也一併地被交易出去了。論者也指出,美國制度之所以「成功」,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行政上對該上限的設定,而非交易本身。

此外,學者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汙染減量上,德國花了六年達到百分之九十的減量,而美國花了近三十年只減少了三分之一。有鉛汽油的完全禁用,在美國花了廿三年,而且之所以成功,最後還是靠著國會的禁令,而非交易制度。

必須提出的是,在學者的觀察下,美國此一制度之所以號稱很成功,其實是業者在計劃執行之初,一開始的分配以及優惠措施,透過儲存的機制,將其餘的排放權儲存其來。這表示,未來這些排放權還是會被使用抑或是被交易出來的。

此外,雖然針對違反排放限制的業者可加以制裁,但是,在台灣,基於相關權責單位人力、物力等資源的有限性,執行的問題往往更是讓人擔心的。

當然,環保的落實,最重要的仍是公民意識覺醒,而非一味追求發展。但即便在憲法增修條文中有所謂「兼籌並顧條款」,甚至在環境基本法中言明,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所衝突時,應以環境做為優先的考量。可是,我們的環境是否真的改善了嗎?(作者為印地安納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

fsj 提到...

從保育動物家難保到艾格島走出黑暗

◆ 開發!5種保育動物 家難保了

【聯合報╱記者朱淑娟/台北報導】 2008.02.04

這兩天民眾忙著回家過年,但國內卻有許多保育類動物連家都快保不住。包括北部的丹頂鶴、中部的中華白海豚、黑嘴鷗、大杓鷸;南部的諸羅樹蛙等。年前各地環保團體聯合為保育動物請命,請政府不要讓牠們無家可回。

台南社大去年在台南縣永康市三崁店舊糖廠內發現台灣最大的諸羅樹蛙族群。但這個約十公頃的樹蛙棲地,要開發成住宅區,在台南社大四處請命下,目前暫時停工。

台南社大專案經理吳仁邦昨天表示,這塊土地是歷史古蹟,有必要進一步調查;尤其又發現了諸羅樹蛙,對當地來說是一個重要的保育及觀光資產,政府應立即公告這裏是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

中華醫事大學副教授黃煥彰日前還公開對陳總統嗆聲:「連兩千隻諸羅樹蛙都保護不了,還能保護兩千三百萬人民嗎?」

位於中部的中華白海豚棲地,附近有六輕等大型工業,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又選這裏為預定地,一旦開發成功,這麼多超級汙染物集合在一起,不但白海豚棲地將消失,鄰近養殖漁業也將全毀。

國際保育聯盟日前專程來台調查,發現中華白海豚已遭受噪音、汙染物排放、漁具誤纏等生存威脅,國際保育人士決定成立顧問團,日前並到行政院前陳情,要求政府提出保育策略。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陳秉亨說,希望政府應立即行動,盡一切可能排除汙染,否則珍貴的中華白海豚棲地可能不保。

另外,國際紅皮書中的兩種保育類鳥類:黑嘴鷗、大杓鷸,位於台灣彰化海岸的棲地,被交通部選為西濱快速道路的路線,一旦開路將毀滅保育鳥類的家。環保團體正在奔走,希望為保育鳥留下一個家。

彰化縣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表示,環保團體並非反對開路,而是希望交通部能顧及保育鳥的生存環境,讓開路與保育雙贏。他說,「黑嘴鷗」在全球只剩四千隻,彰化海岸這個海灘地就聚集了六百隻,可說是全球最重要的棲地之一。

內政部推動國家濕地政策,還訂今年是「台灣濕地年」,才剛宣示沒多久,北縣金山鄉公所就決定要建金山二之三號道路,從北台灣最大濕地「清水溼地」心臟地帶橫切過去。

荒野保護協會副理事長賴榮孝指出,清水濕地位於清水溪、西勢溪、磺溪的出海口,佔地約一百公頃,這裏記錄到的鳥類有兩百種以上,包括國際級的保育鳥黑面琵鷺、唐白鷺、丹頂鶴等。去年還有四隻丹頂鶴迷路到此。一旦開路,保育鳥的家園將全毀。



◆ 南沙倡議真相,海龜知道…

陳清枝/荒野保護協會離島小組召集人 中國時報 2008.02.04

昨天陳水扁總統在南沙太平島提出所謂「南沙倡議」,高喊「以環境保護取代主權爭議,以生態存續代替資源掠奪。」

據海洋大學程一駿教授指出,太平島是海龜重要棲息地,是海龜繁殖保育區。但卻為主權宣示,開闢機場跑道,將整個太平島一分為二,從中開腸破肚。因為機場開闢,破壞了海龜產卵棲息地,並將島上珍貴原始林,全部砍除,將來會造成島上缺水和生態崩毀。主權尚未獲得,已完全破壞太平島的生態與環境,哪來的「以環境保護取代主權爭議,以生態存續代替資源掠奪」?

為了這趟主權宣示,不僅破壞了環境,也破壞了生態。今天卻以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為訴求,不僅令人啼笑皆非,也顯示出執政者的無知。不知道機場開闢會破壞環境生態?而軍方一再的暗渡陳倉,逃避國會監督,將跑道工程完成,也無視於環保團體大聲疾呼,仍執意完成這條馬屁機場。我們除沉痛的發表聲明:抗議與遺憾,也將發動相關團體,究辦相關的失職人員。

筆者殷切希望,執政當局能夠重視離島環境破壞事實,幫助真正該幫助的離島,解決交通醫療和教育問題。如烏坵離島的交通醫療,更需要政府的幫助。但政府卻反其道而行,為了所謂主權宣示,浪費公帑,破壞太平島的環境生態。

三月份總統大選,我們將以候選人對環境生態的重視程度,作為選票的選擇。希望能夠有一個重視生態保育的國家領導人產生,不要繼續做出錯誤的決策與令人遺憾的決定。

※ 根本不該興建跑道,到那裡應該利用船隻或水上飛機。



◆ 自產再生能源 艾格島走出黑暗

潘勛/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2.05

英國蘇格蘭高地行政區的艾格島即將全島使用自產的再生能源,供應島上95%的電力需求,一位島民描述,此後每天24小時都有電可用,不啻走出「黑暗時代」。

這項全島使用再生能源專案代號為「艾格電力」(Eiggtricity),建造使用太陽能源板、風力與水力發電機的「發電站」,另有備用電池儲電系統及兩具柴油發電機。然後用長9.6公里的地下電力幹線,把全島45戶民宅、20家店面及6間社區大樓聯結起來,組成高壓電力網。

艾格電力專案落實之前,全島87位島民原本依靠柴油及水力發電機來生產日常用電。

「艾格遺產信託基金會」工作人員費菲表示,能做到這項成就,實在很不尋常;全島民眾都很高興;電力幹線可以讓全島的生活改善,電腦供電不中斷;在此之前,電視都還有點兒奢侈,不能想看就看,吹風機更是奢想。

2005年8月,艾格電力公司委託「蘇格蘭聯合諮詢公司」管理整個專案。2006年到2007年初先進行設計與授權作業,2007年4月再把電力幹線設計及建造,交由「蘇格蘭水力承包公司」執行。

艾格電力專案共斥資160萬英鎊(合台幣1億176萬元),信托基金會籌到4萬5000英鎊,島民集資3萬英鎊,另外提供資金的,有歐洲方面、大樂透公司、高地及島嶼公司、高地及島嶼社區電力公司、蘇格蘭政府及高地行政區委員會。

2月1日,艾格島6戶民宅已改用新系統來供應能源,其它39戶也將在未來幾星期內聯上電力系統。

迄今還仰賴桶裝瓦斯當能源的島民蘭尼表示,屆時他將舉辦一場電力派對;他說,感覺上自己真像走出黑暗時代了。

fsj 提到...

全球最大 吉里巴斯海洋保護區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美聯社紐西蘭威靈頓14日電】 2008.02.15

中太平洋群島國吉里巴斯14日宣布設置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該區有加州大小,約11個台灣大,區內有原始海礁、八個珊瑚環礁、海底山脈,還有種類繁多的魚群和鳥類。

在夏威夷與斐濟之間的「鳳凰群島保護區」(Phoenix Islands Protected Area),為地球最後一個保存完整的海洋珊瑚群島生態系統。吉里巴斯環境部長納卡拉說,政府希望能保存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他說:「群島的珊瑚礁與鳥群均屬獨一無二,且幾乎從無人跡,是一塊充滿自然美的真實野地。」

納卡拉表示,他們希望能在年底之前,把總面積41萬500平方公里(約11個台灣大)的保護區建立完成,吸引更多觀光客前往吉里巴斯。吉里巴斯是貧窮的珊瑚環礁國,人口9萬5,000人,約有50人住在受到保護的環礁之一上。

設置保護區不無代價,吉里巴斯必須放棄部分的商業捕魚,換句話說,該國核發商業捕魚執照給外國漁船所獲收入會減少。以2001年來說,該國核發捕魚執照的進帳高達3,300萬美元(台幣10億4千萬元)。此外,保護區一劃定,該國每年將損失300萬美元(台幣9,500萬元),冀望未來能靠觀光回收。目前,該國的觀光收入約占國內生產毛額20%。



◆ 我邦交國 世界從吉里巴斯開始

【聯合報╱記者吳學銘】 2008.02.15

台灣友邦之一的吉里巴斯是個群島國,與台灣時差約快四小時,是世界上唯一位在赤道和國際換日線上的國家,也是地球上每天最早見到陽光的地方,當地有句名言: 「世界從吉里巴斯開始」。

台灣到吉里巴斯要從斐濟或馬紹爾群島轉機,飛機班次很少,島上僅有一條環島公路,旅遊活動以參觀傳統村落,觀賞傳統舞蹈、搭船出海遊環礁、浮潛或潛水,島水還有座香水工廠。

吉里巴斯對台灣客實施落地簽證,一次可停留30天。

島上用澳幣,講英語,僅有普通旅館,一座小醫院,沒超市但有小雜貨店,目前還沒有台灣旅行團前往,但偶爾會有南太平洋作業的台灣漁船停靠。

fsj 提到...

環保團體質疑:蘇花高想在大選前闖關?

◆ 花東應有安全道路 環署傾通過蘇花高環差案

【中央社╱台北三日電】 2008.03.03

經過長達六小時冗長討論,環保署專案小組今天要求交通部整合自2003年至今已召開過的十次「蘇花高速公路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專案小組會議的各項提問,重修環差分析報告書並釐清爭議,送專案小組召開確認會議審查同意後送環評大會審查。官員指出,小組委員目前傾向通過環差案。

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今天召開「蘇花高環差分析暨現況差異分析」第四次專案小組會議,環保團體及支持興建蘇花高速公路的花蓮縣民意代表各自動員北上,爭取環評委員支持。

環保團體主張,距離總統大選只剩不到二十天,且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與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都已承諾花東地區須朝永續發展規劃,不可複製西部的發展模式,質疑環保署召開蘇花高環差案專案小組用心可議。

花蓮縣議會多位民代則主張,花蓮需要發展觀光,但要發展產業就必須要有投資,蘇花高速公路可幫助花蓮發展觀光產業,帶來就業機會,使目前高達七成五以上設籍花蓮的居民必須在非戶籍地區就業情形改善,同時也可改善蘇花公路動輒因坍方、天災中斷,使農產北送、居民就醫困難情形改善。

對花蓮縣多位民代指蘇花公路不可靠、不安全,每年都有不少人因蘇花公路坍方、落石枉送性命,專案小組委員日前在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帶隊下,前往蘇花公路及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蘇花高速公路預定路線進行現地勘查,考量蘇花公路因地形限制,能改善程度有限,不少環評委員都認同除了鐵路及空中運輸外,花東地區的確需要一條可靠、安全、全天候的道路系統。

不過,因蘇花高速公路預定自蘇澳興建到崇德的山地段,需經過十七處地質敏感地區,預定開通十一個隧道,多位環評委員關切隧道開通時的湧泉控制、土方運輸等問題,指國工局未在環差分析報告中充分解釋。

考量蘇花高速公路環評在2000年通過後,2003年提出環差分析、2006年提出現況差異分析,至今已開過十次專案小組會議,國工局從未就環評委員提問彙整成完整的環差分析報告,而是就各別委員提問提出書面答覆,致許多問題一再被重複提出,專案小組要求國工局應彙整歷年來委員提問,重修環差分析暨現況分析報告。

經廣泛討論後,專案小組決議,若環保署同蘇花高速公路興建,應以蘇澳到崇德間山區路段為優先,至於爭議較大的崇德以南平原路段,動工前應再提出「東部地區長期社會環境影響衝擊評估報告」,送環保署核備;國工局應就滲湧水路段持續進行地下水補注及地下水水位監測,隧道段施工應維持原水系運作等意見修正環差分析報告書。

環保署環評會執行秘書、綜計處處長黃光輝表示,專案小組同意國工局就歷來十次會議提問修正環差分析報告書後,下次召開確認會議確認同意後,就可將環差分析報告提交環評大會審查。

他說,「小組委員目前態度傾向有條件通過蘇花高環差分析報告」,但他也說,全案在環評大會未審查通過前,都不算通過。國工局列席代表則說,修正後的蘇花高環差分析報告預定在十日(下週一)就可提送環保署。



◆ 環保團體質疑:蘇花高想在大選前闖關?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2008.03.03

台灣需要蘇花高速公路嗎?環保署上午舉辦蘇花高環評專案小組第四次審查會,由於距離上一次小組會議還不到40天,國工局這次送件動作之快,連環保署官員也感到不解,環保團體則質疑國工局想趕在總統大選前闖關成功。

蘇花高環境差異分析專案小組今年1月21日舉行第三次審查會,委員認為資料不足,要求國工局補件再議,國工局動作迅速,在2月19日補送資料,環保署排定今天上午舉行小組會議。

環保署官員私下透露,正值總統大選緊張時刻,他們並不希望在這個時間點審議這麼敏感的開發案件,沒想到國工局補件動作卻這麼快。

「不懂國工局在急些什麼東西?」環保團體則質疑國工局趕在總統大選之前,匆忙提出檢討報告的動機,目的就是想要闖關。環保人士認為,應該等待未來新總統的花東政策。

相對於環保團體的理性分析,參與會議的花蓮代表則明顯激動許多。當地觀光業代表談到氣憤之處,突然站了起來,向在場人士深深一鞠躬,難過地說,花蓮人真的快活不下去了,難道要花蓮人大家一起牽手爬到台北,向政府官員、環評委員來跪求嗎?

該名業者嚴厲抨擊政府,現任縣長無能,而總統陳水扁又騙他們八年之久,這幾年來,他與陳水扁見了六次面,每次都說,非蓋不可,結果呢?現在什麼都沒有,還在紙上談兵。

「花蓮人需要繼續活下去!」觀光飯店業者則說,花蓮市區最繁華的中正路,現在有三分之一店面出租,以前花蓮靠賣木材、石頭,現在拯救經濟命脈,就需要「賣枕頭」,發展觀光業,因此,蘇花高一定得興建,請給東部民眾一條穩定安全的回家之路,花蓮才有得救。

「蘇花公路不是一條安全的公路!」國工局代表指出,蘇花高是政府自79年以來的既定政策,現有蘇花高肇事及死亡率約有西部高速公路的16及15倍,國工局將盡全力減輕開發環境生態的影響。

不過,國工局短短一個月內補件,申請再議,其中還包括了農曆新年假期,確實讓環保團體感到不解,直言這次國工局所提的檢討報告內容,與上一次報告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台灣生態協會台北工作站主任廖本全就表示,之前環評小組委員以及環保團體提出各種不同的問題,但國工局前後兩次都給了相同的答案,實在看不出來有任何討論的誠意。

fsj 提到...

交通部:蘇花高今年可望動工

何醒邦/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3.04

環保署昨天「有條件」通過蘇花高環評審查,雖還需補件續審,但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預估,如行政程序順利,今年應可動工。未來蘇澳到崇德山區路段會設置轉運站,成為第一條提供鐵公路轉運的高速公路。但因從規畫到動工相隔多年,經費也增加三成,達九二七億元。

本周完成補件 待環評大會定奪

蘇花高速公路從蘇澳到吉安,全長八十六公里,昨天終於有條件通過環評專案小組審查,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長邱琳濱表示,本周完成補件,下周一送件,下一步就看環評大會決定,若行政程序順利,今年應可動工。

邱琳濱表示,未來優先興建蘇澳到崇德山區路段,總長度六十公里、十一個隧道占四十公里、橋樑十六公里、一般道路工程四公里。沿途設置東澳、南澳、和平及太魯閣四處交流道,以及蘇澳、南澳、崇德三處服務區。

太魯閣交流道與崇德服務區合併,並設置大眾運輸轉運站,小客車可在此轉乘前往太魯閣風景區。由於台鐵路線穿越該服務區,因此將與台鐵協調設置簡易站,蘇花高成為第一條擁有鐵路轉運功能的高速公路。

環評委員要求隧道開挖時,需採用「勻滑」開炸法,以小規模、少量炸藥連續開炸,保持開挖面平整,減少震波對岩盤的干擾。國工局另配合學術單位,利用隧道開挖時,進行地質調查資料蒐集與沿線地下水質長期監控。

經費增加三成 高達九二七億元

邱琳濱表示,山區路段經費約七一三億元,工期八年,完工後行車速限一百公里,蘇澳到崇德只要四十分鐘,比走蘇花公路要一小時四十分,節省一小時。

但邱琳濱說,預算是民國九十一年的版本,現在經費增加三○%,總經費達九二七億元。至於太魯閣以南的崇德至吉安平原路段廿六公里,則視社會觀感與民眾需求,再看是否興建。



◆ 環署強力護航 環委:以後還有過不了的案子?

【聯合報╱記者朱淑娟/台北報導】 2008.03.04

距離總統大選只剩十八天,爭議不斷的蘇花高速公路,環保署卻在昨天強力通過環評差異分析初審,形同為陳水扁總統八年前的競選支票背書。雖然初審決議還需舉行環評大會確認,但以環保署昨天展現的「決心」,預料應會強度關山。

蘇花高八十九年通過環評審查,由於三年未動工,依環評法規定必須再審「環境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通過了才可興建,昨天是環保署第四度審查。

元月廿一日第三次審查未通過,當時環評委員提出許多疑點,包括枯水期花蓮水資源的評估、挖方的運送、成本效益等問題,要求補件再審。依一般程序補件約需三個月,各界均認為在看守內閣期間,總統大選前應不會通過重大爭議案件,沒想昨天到第四度審查。

蘇花高興建爭議是總統大選議題,馬、謝上周辯論時,異口同聲將興建與否取決於環境差異分析是否通過。

昨天主持會議的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強調環評是專業審查,環評通過只代表環境可接受,未來興建與否,總統大選後讓有權決定的人做決定。

長達六小時的審查會,贊成興建的花蓮縣民代、團體到會旁聽,反對興建的代表只見幾位年輕學生,之前反對興建的民代、學者、社會人士全都未見。

當贊成、反對雙方表達過意見後,接著由環評委員提問,多位環評委員質疑交通部包括土方、噪音、行車安全、投資效益等問題都未交代清楚,要求補充資料再審。

張子敬聽完後卻突然主動提議,主張蘇花高興建分兩段,先通過蘇澳到崇德的山區段,崇德以南的平原段則要求動工前再評估。對於張子敬的提案,當場有環評委員大聲抗議違反程序正義。委員表示,「如果案子可以一半通過、一半不通過,那以後還會有過不了關的環評案嗎?」

環委痛批,從未見過環評會議主席會無端生出一個新提案,環保署卻幫開發單位想方式解套。張子敬既急著一一說服環委,還與環委大聲爭辯。

張子敬最後指示同仁拿出早已打好字的結論宣讀,引起環保團體痛罵,「結論都做好了,還審什麼?」



◆ 環署護航 環團痛罵:把關者變劊子手

【聯合報╱記者朱淑娟/台北報導】 2008.03.04

環保署強力主導通過蘇花高環評差異分析初審,台灣生態學會台北站主任廖本全表示,環保署應是環境的把關者,「如今卻變成劊子手」。環保團體表示,審查程序草率,不排除比照中科七星基地模式,控告環保署環評審查無效。

廖本全痛批,環保署自作主張提出蘇花高分兩段開發,赤裸裸為交通部解套,「環保署不但失格、也失職」。配合上意、喪失環評審查的專業倫理,「這是環評制度最大的悲哀。」

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雖強調,環評專業應與政策脫勾,過與不過不必配合總統大選;但有環委不以為然,指蘇花高已是政治議題,無法分得那麼清楚。

環委質疑,蘇花高的環評審查都已經等這麼久了,為何不能等到大選後再審,「環保署急什麼?有什麼政治考量?」最不可原諒的是,交通部連行車安全考量、風險評估都沒說清楚,「為什麼不能等到大選後再審?」

廖本全表示,他能理解花蓮人希望能過更好的生活,但把花蓮的未來寄託在蘇花高「是危險的」。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表示,蓋蘇花高要花兩千億元,他的小女兒才一歲三個月,這麼小就負債。他表示,馬、謝在總統辯論時都表示要「觀光永續的花蓮」,昨天環保署通過審查,明顯違背兩人對永續東部的願景。

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主任周東漢表示,蘇花高還有這麼多工程技術、政策爭議,環保署卻置之不理,甚至主導強行過關,審查上明顯有缺失,此案如在環評大會通過,不排除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環評審查的結論。



◆ 地方樂觀其成 環保團體不排除興訟

簡東源、陳惠芳/花蓮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3.04

蘇花高速公路,三日在環保初審會上「原則同意」過關後,地方反應不一,縣府表態樂觀其成,環保團體不排除提起環保訴訟。 花蓮縣政府秘書長黃吉彬表示,八成民意清楚表達希望動工,只有蘇花高興建才符合花蓮民意。縣府希望國工局能盡速補件,讓蘇花高興建案拍板定案,早日動工。

花蓮縣觀光協會理事長施勝郎表示,蘇花高環評初審能通過非常興奮,他昨日下午特別搭火車趕回花蓮放鞭炮慶祝。他強調,之前為推動蘇花高發起的「拒絕藍綠,總統大選投廢票」呼籲,果然獲得政府重視,同時在昨日的環評審議會上,也將花蓮觀光業需要蘇花高心聲傳達給環評委員。

施勝郎質疑,反對蘇花高的環保團體大多不是花蓮在地人;更有兩位反蘇花高的花蓮環保人士,在花蓮和平火力發電廠擴建時,表現出的沈默態度與強力反蘇花高的態度有如天壤之別。

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召集人張淑貞,對於蘇花高環評初審通過表示非常氣憤與不平,她表示,原本應該是環境把關者的環保署,卻明顯主導通過蘇花高的環評初審,實在匪夷所思。他認為,關心花蓮生態環境的地方人士和環保團體,將會串連全國發聲,不排除提起環保訴訟捍衛花蓮青山綠水好環境。南澳鄉長江明順表示,南澳鄉民幾乎百分之九十九都支持興建,去年蘇花公路發生多起坍方,每次一有大型坍方,南澳鄉對外聯絡就中斷,令鄉民望路興嘆,再者,南澳鄉觀光條件優秀,蘇花高興建後,有助於地方發展觀光。

南澳鄉縣議員陳銘福則說,為通行便利,很多鄉民都是選擇開車,但蘇花公路經常坍方,鄉民通行危險性高,只要一坍方中斷連農作物也沒辦法外運,絕大多數南澳鄉民是贊成興建的。

蘇澳鎮長林騰煌表示,興建蘇花高有助於提升大南澳地區通行便利,不過,先前曾有專家質疑興建蘇花高可能破壞蘇澳冷泉,基於保護世界珍貴奇泉,要求興建單位深入調查,做好保護措施後,以免未來冷泉遭受破壞,那就是得不償失。



◆ 蘇花高過關 環署長:開發與否由新政府決定

中廣新聞網╱李人岳 2008-03-04

蘇花高環評有條件通過,對此,環保署長陳重信表示:蘇花高環境環評的主體在8年前已經通過,但是如果在3年內沒有興建,依規定必須重新提出差異分析。昨天通過的審查傾向分兩階段施工。至於外界質疑政府是為了趕在陳總統卸任前,通過蘇花高案,陳重信強調:環保署只關心政策決定後的開發行為對環頸的衝擊,通過之後是否開發就不是環保署職權。環保署對於政策面不予置評,應該讓新政府來決定。



◆ 蘇花高案 馬謝陣營不願明確表態

【聯合報╱記者范凌嘉、林政忠、李順德/台北報導】 2008.03.04

環保署昨天強力通過蘇花高環評差異分析初審,引發各界震撼。對於蘇花高此一高度敏感議題,馬謝陣營昨天都不願明確表態。

謝營發言人趙天麟表示,尊重環評小組的專業審查,等了解實際內容後,謝陣營將進一步說明。馬營發言人羅智強也說,這還不是最後結論,等看到詳細報告後再做評論。

行政院是否同意興建蘇花高速公路,行政院副院長邱義仁接受記者訪問強調,「行政院原則尊重環評結果」。

政務委員林錫耀最近邀交通部、環保署等單位研商,曾要求交通部、環保署,「該補件的就補件」,持開放態度。



◆ 蘇花高案 為何選前生變?

張榮攀/花蓮吉安(大學教師)中國時報 2008.03.04

爭議多年的「蘇花高」案,在國、民兩黨總統候選人後援大會到花蓮拚場的前一天傍晚,突然由環保署副署長刻意主導下,傾向有條件通過環差分析報告,為政局的怪象再添一筆。

這招爭選票的手法有兩種設局:

一、擲下兩面刀。不管將來民進黨是否執政,反正在陳水扁任內就已經通過要興建,即使將來國民黨的馬英九當選,還是謝長廷另有主張,這把兩面刀,都將讓新的總統在「蘇花高」議題進退不得。

二、不可能屈服的原罪。高工局對「蘇花高」的處心積慮不可說不深,為免除未來政府執政團隊可能更替,「蘇花高」一案生變,竟完全忽略環境保育,一意孤注一擲,定在選前讓興建案有條件通過,相信這不是總統選舉前的「利多」而是許背後多看不到的「利害」。

過去一個月,即將告別國家機器的看守內閣,有著一些不光明磊落的手段,如國防部、交通部等部會,如今讓蘇花高環差報告有條件通過,更再增添了一個爭議的單位--環保署。

※ 反正這時候推案,以後也不用負責,這是進可攻退可守的一步棋。

fsj 提到...

為花東找出路 不必二選一

華健 中國時報 2008.03.05

大選在即,環保署有條件通過經費達九二七億的蘇花高環評審查;交通部國工局也預估,今年應可動工。只是回顧過去七年的紛擾,蘇花高爭議是否就此打住,工程是否順利進展、完成,恐怕也還無明確答案。

行政院去年的國土規畫研究案明確列出蘇花高所可能造成,汙染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交流道與路廊對生態破壞、沿路生態敏感、隧道湧水造成地下水枯竭等重大影響。只不過近半年來,蘇花公路幾乎逢雨必斷,加上往往颱風過後,北迴鐵路部分路段積水,東部對外交通即告全面中斷。因此倡議蘇花高不可行,花東居民必然要問:那要我們怎樣?

無奈長期以來,經過過度政治操作和選票考量,對於東部相關前瞻與永續的討論空間在公部門內,早已蕩然無存。多年來,我們所看到真實情況是,儘管「海洋立國」、「永續環境」、「愛鄉護土」、「藍色公路」、等口號,早已成了主政者的順口溜;但翻開政府「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全島運輸骨幹整建,卻完全忽略了台灣島中央山脈區隔東西,同時已經具備寬廣海路與港灣、聯外交通網等海運基礎建設的事實,捨棄了充分利用海上運輸空間作為互補的優勢。

無疑的,交通是平衡台灣南北和東西的關鍵。但無論在地理上和口號上都「海洋」得可以的台灣,即便陸上和空中交通都長期處於飽和,加以天候等諸多因素造成連通不確定,水路交通卻始終不是未被提及,就是僅限於「藍色公路」等應景空洞名詞。就連主管機關也極少為海運大力推銷。長期下來,大家也就忘了台灣其實一直存在著,而亟待善加利用的海洋公路。

放眼世界各國,當海岸開發地區面臨交通系統飽和時,很自然便著眼於渡輪。尤其當公路、橋樑、隧道都不時出現壅塞情況,而擴充陸上運輸,又同時面臨類似蘇花高,成本受限及政治、社會導致窒礙難行時。相對於開闢公路,開創渡輪服務並視情況擴充容量,對於類似台灣東、北區域而言,是相當容易立竿見影的。首先,渡輪系統比起陸地上的固定連結運輸系統有彈性得多,經營者可視需求擴充或調整航線,而且可逐步進行。如此一來,陸上許多的隧道與橋樑等基礎設施的擴充,也都可因而省去。

當今船舶容量與功能皆能配合實際需要很有彈性的量身訂製或採購,僅小部分客、貨運量交由船舶運送,即可有顯著獲益。除了紓解交通流量,另以路面負荷為例,其所附帶減輕的的路面受損與維修、整建成本,皆相當可觀。充分利用海運,直接受惠的除了社會大眾,地方與中央政府的交通主政者,亦可將從中省下的各種資源,作更有彈性的運用。尤其在大宗貨物運輸上,短程海上運輸不僅更為成本有效,每單位噸/里的燃料效率更高,在遭遇天然災害造成道路中斷的情況下,更可成為重要替代選擇。

海路與鐵、公路最大的不同就是,海運路線不需任何路徑基礎建設投資與營運成本。例如歐盟執委會在過去二十年間,即一直推動海上公路系統的整合,最近更投入數億歐元的多年期計畫,致力於提供誘因,將貨運從擁擠的陸路推向水路。而早已在國外廣泛用於短程(五百公里內)客運的駛上駛下輪船和快速成長的觀光郵輪,也很適於台灣海岸運輸。多年來廣泛用在歐洲等地的快速渡輪,正具備了大幅縮短交通時間,同時提供舒適交通的潛力。

客運渡輪用於台灣東西交通,不僅可提供龐大運輸容量,其甚至可作為大眾運輸系統。如同許多大眾運輸系統,國外大多數的客運渡輪都得到政府補貼,而也都包括公營和私營。未來這類渡輪系統的主要挑戰,在於設計一套能提供上乘服務品質,同時達到大眾運輸系統所必須具備的,像是方便使用、安全、廉價、及班次充足等服務目標。而銜接渡輪系統所不可或缺的便利公路、銜接停車場、及旅客在起點或終點的轉乘服務等,也都應該納入規畫。

縱然多年來,拒絕兩岸直航政策有其說法,然繼續讓台灣本島東西、南北間呈現斷航狀態,卻毫無道理。與其對蘇花高爭論不休,不如先為花東地區重新規畫隨即可用的替代出路。而考慮套用漁油補貼、建設離島等條例以鼓勵對花東海運的投資,或許可以作為對花東人釋放的最起碼實惠利多。(作者為海洋大學輪機工程系副教授)

※ 不如築起一條「藍色公路」吧!

fsj 提到...

熊貓.丹頂鶴.保育啟示錄

邱文彥 中國時報 2008.03.30

受到槍傷的丹頂鶴「丹丹」,經過三年磨難,日昨終於送往韓國首爾,將於明年野放;另外四隻丹頂鶴意外落腳北縣金山清水濕地,雖然吸引了無數愛鳥人士,帶來若干商機,卻也掀起保育和開發的爭議。熊貓來不來台,已經是多年的老問題,但在總統大選之後情勢劇變,已經引發了北市、中市和台東等城市的激烈爭奪戰。丹頂鶴和熊貓到底給我們什麼啟示?

坦白來說,從這幾年來丹丹和熊貓的處理方式,兩岸處處都是「政治」考慮。大陸認為不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的範圍,是兩岸同胞之間的往來。換句話說,是屬於「國內事務」;這種想法,當然難以獲得民進黨政府認為是「國與國」關係的認同。還好丹丹命大,儘管身上還有散彈槍殼,終於邁向返鄉之路。熊貓的爭奪,官方曾經召集專家會議予以駁回,台北市更不惜採取行政訴訟方式,雖敗訴猶未放棄;如果將來接納熊貓來台,即便是「技術問題」,我們真不知政府保育機關要如何解釋前後立場差異,以及如何自圓其說。我們常常以「地球村」和「生態環境不能以行政界線分割」的觀念來論述台灣與全球的連結,但另一方面卻也處處以政治的角度來操作相關議題,自外於世界。長此以往,如果再無法找到既有尊嚴,又能務實的途徑解決跨界生態環境問題,台灣要納入國際軌道恐怕還有相當困難。當然,我們需要對於國際公約和相關軟法有持續的基礎法政研究,才能因勢利導,發掘台灣保育的國際出路。

四隻丹頂鶴飛抵金山,再度凸顯了「濕地」保育這項新興又具挑戰性的課題。內政部營建署去年完成公布台灣第一批、共七十五處「國家重要濕地」的範圍,堪稱我國近二十年來最重大的保育成就,該署也將今年列為「台灣濕地年」,即將展開系列活動。地方保育團體原擬建議將金山的清水濕地列為台灣第七十六處的重要濕地,但丹頂鶴能否常駐未得而知,地方也有異議。事實上,營建署在進行各地濕地評選會勘時,面積最大、最為重要的「彰化濕地」,卻在地方政治人物高度操弄下,模糊焦點,最後僅能列為「暫定濕地」。從這兩個案例來看,保育丹頂鶴技術問題不大,民眾能否接納濕地,濕地應該如何融入地方整體規畫,如何「明智利用」這些濕地,「濕地三育(保育、復育和教育)」的確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聯合國「拉姆薩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目前是最重要的保育公約之一,韓國制訂了「濕地保育法」,英國設有「國家信託基金」和「英格蘭自然保育基金」,美國也建立了濕地「衝擊彌補銀行(Mitigation Bank)」復育濕地,顯示國際上對於濕地調查畫定、立法保護、基金建置和推廣教育無不高度重視,台灣應該急起直追。

「環境倫理」是人與環境相互對待的態度和觀念,也是透過生態環境認知、經由戶外觀察和解說教育產生相當感動,最後激發出對於生態環境的關懷和行動的過程與意識。熊貓如果能來台灣,肯定動物園大發利市,吸引廣大的民眾前來觀賞。但熊貓原本生活在高山、茂竹、清流的廣大山區,來台圈養展示固有一定的教育價值,如能對其深入研究也或可助於熊貓的保護繁衍;但台灣畢竟不是熊貓的故鄉,動物也有其生存權益,從尊崇生命、保護動物的角度,台灣各地爭奪單一和外來的物種,不如未來投向更為積極地保護我們的自然棲地和生物多樣性的作為裡,讓台灣的各種各樣的生物優游山林、生生不息。

丹頂鶴和熊貓的爭議雖然是看似不太相關的單一事件,在若干程度上卻反映了政府和民間對於保育的觀念和看法。我們相信,台灣要成為生態豐裕多樣,又能具體回應國際作為的保育大國,在基礎的研究調查、法政制度的建立、保護區畫設和教育宣導的推廣上,還須邁開大步,更上層樓。(作者為台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所所長、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