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10

台商回流專題報導

◆ 中國實施多項經貿新制 經部研析對台影響

中央社 2008-02-10

-台商回流專題報導系列之一(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十日電)中國大陸今年實施企業所得稅法、勞動合同法、調降出口退稅等多項經貿新制,讓台商營運壓力大增。經濟部初步評估,新制不利中國台商將盈餘匯回台灣,國貿局除研究中國外貿體制調整對兩岸經貿影響,也正蒐集日、韓等國協助其廠商因應對策,研擬台灣因應策略。

中國大陸將防止經濟過熱與防止通貨膨脹列為2008年經濟工作重點,為解決貿易順差過度擴大、減少貿易摩擦,中國也把外貿戰略從過去的「出口擴張」,調整為「重進口、抑出口」。

中國今年實施的經貿新制繁多,包括企業所得稅法、勞動合同法、調降商品出口退稅率、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削減外商自海外進口設備的免稅優惠等。

經濟部評估,對台商影響最大的是企業所得稅法與勞動合同法。

企業所得稅法把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統一調整為25%,取消生產性外資企業定期減免稅優惠政策(例如「兩免三減半」優惠、再投資退稅),也取消出口型外資企業非定期減半徵稅優惠,並針對企業盈餘匯出海外課徵10%股利所得稅。

國貿局表示,今年起台商在中國投資盈餘匯出海外需課10%的稅,即使企業轉以香港為註冊地享有優惠稅率,仍需繳交5%股利所得稅,整體而言仍不利中國台商盈餘匯回台灣。

勞動合同法則將勞工休假列入雇主與勞工所簽訂的勞動契約必要條款,明確規範勞動者的工作、休假時間;工作年資滿十年的勞工,雇主應與勞工簽訂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契約。企業規章制度若違法,員工可依規定解除勞動契約,企業須支付員工經濟補償。

國貿局表示,這項勞動法規恐將造成員工找「黑心律師」,透過訴訟打擊企業,加上中國各勞工主管部門對法令解釋不一,以及可能選擇性執法,都將為台商帶來經營的不確定性。

面對挑戰的不只是台商,在中國投資的他國廠商也都面臨一樣的經營課題。

經濟部正蒐集日本、韓國、香港政府對其在中國投資廠商提供的協助,參考研議台灣的因應措施。

國貿局也已將「中國入會(WTO)後外貿體制調整對兩岸經貿之影響」列為今年WTO中心專題計畫,同時規劃舉辦一系列研討會,研析中國經貿新制之影響,提供政府決策參考。



◆ 政府招手台商回流漸增 中國台商占六成

中央社 2008-02-10

-台商回流專題報導系列之二(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十日電)中國大陸外商經營環境改變,在當地投資的台商似有回流趨勢。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6年 9月成立專案小組,協助有意返台投資的台商尋找土地、優惠貸款,並提供行政與法令諮詢協助,到去年底,總計接獲102件台商回流投資案源,其中60件來自中國台商,投資額可望達新台幣85億元。

中國大陸經濟快速成長,經貿環境逐漸改變,今年起實施的多項法規、新制,讓外商過去享有的優惠大幅縮減。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長邱柏青分析,中國出現民工荒,今年實施勞動合同法後,勞動成本估計增加10%至40%;土地價格上升,台商密集地區如上海、廣州、深圳地價都大漲;人民幣從2005年7月到2007年底升值10.71%,加上環保意識逐漸抬頭,各經濟開發區增訂環保排污規範,台商在中國經營成本提高不少。

經濟部長陳瑞隆說,中國實施經貿新制,加上人力成本提高,整體而言,台商在當地生產成本估計將增加20%至30%,許多台商面臨調整轉型或遷移壓力,行政院「大投資」政策也逐漸展現成效,確有不少台商回流。

投資處2006年9月成立台商回台投資專案小組,彙整各部會相關資源,協助有意從全球各地返台投資的廠商落實投資案。2007年7月進一步成立「台商回台投資服務辦公室」,由專人協尋土地廠房、政策性優惠貸款諮詢、研發補助諮詢轉介。

經濟部相當重視這項業務,只要有台商彙集的場合,不管是逢年過節的台商大會、僑務活動、頒獎典禮,總是可以看到投資處員工在台下來回穿梭、發摺頁、遞名片,積極「推銷」回流投資台灣政策。

根據統計,自2006年9月到2007年底,投資處總計接獲102件台商回流投資案源,計劃投資金額合計新台幣107億元;其中60件是從中國大陸回流的台商,投資金額85億元,從東南亞回流案有9件,從美國、加拿大回流案28件,來自其他地區的則有5件。

列入統計的102件案源,有20件已完成投資,其餘82件也都有明確投資計畫,且至少已在勘察投資地點;僅在評估階段的案件不予列計。

全台各地工業區之中,以宜蘭利澤、高雄岡山本洲、台南科技工業區最受台商青睞,新開發的高雄軟體園區也有急起直追之勢。

官員透露,這些工業區除區位條件優良,地方政府招商也非常努力,不論是編列預算加碼補助土地租金,或由縣市長率隊登門拜訪,都展現積極協助業者解決各項行政疑難雜症的誠意,感動不少出走多年的台商。

投資處分析,從中國大陸回流的台商,和來自美加地區的台商,在產業型態和需求上都有很大不同。從中國大陸回流的台商,以機械設備、電子電器製造、食品、化妝品配件、塗料等傳統產業為主。

投資處官員表示,這類台商需要政府協助尋找建廠土地、輔導進行技術升級,經濟部都能幫忙,但有業者要求政府劃定專區,專案允許引進外勞,就必須依現行法令申請核配。從美加回流的台商,以具備技術、策略聯盟基礎的高科技、生技產業為主。

官員表示,這些企業大多數是早期海外學人所創,規模較小,多半希望回台尋求資金協助,經濟部也會代為引介開發基金或民間創投業者。



◆ 回流台商:台灣投資環境改善 回家最溫暖

中央社 2008-02-10

-台商回流專題報導系列之三(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十日電)台商回流家數漸增,從中國大陸回流台商尤受關注,大部分台商在中國仍有投資,為避免困擾,對於返台投資均極低調。一位甫結束在中國投資、不願具名的回流台商表示,中國法令改來改去,投資後不確定性高,利潤不如預期,加上台灣積極改善投資環境,當然還是「回家」最溫暖。

根據統計,單是2006年9月到去年底短短一年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掌握的台商回流投資案源就有102件,其中60件是從中國回流,有10件已完成投資,35件正在進行中,15件進入最後選址評估。

投資處官員觀察,從中國回流的台商以傳統產業為主,很多業者早年為了尋求低價生產要素而西進,近年中國勞工、土地、水電樣樣都漲價,稅賦優惠大減,迫使業者不得不調整布局,要不是往人工、土地更便宜的中國西部或東南亞去,就是轉攻中國內銷市場,不然只能改變經營策略,設法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選擇重回台灣投資的台商,在廣大台商中所占比例極低,但已造成工業區土地供不應求,也讓力拚招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大感振奮。

回流台商比較明顯集中的區位,包括高雄縣政府開發的岡山本洲工業區,有十幾家螺絲螺帽業者回流,產業聚落更形完整;宜蘭利澤工業區有耀華電子、億鴻工業等台商回流;新開闢的高雄軟體園區也有近十家台商回流。

大部分回流台商在中國仍有投資,為避免不必要的困擾,台商對於回台投資一事,不但要求主管機關代為保密,先前曾接受媒體採訪的業者也都轉趨低調。

已經結束在中國投資,完全撤回台灣的台商也一樣低調,主要是擔心被貼上「在中國大陸經營不善」標籤,影響商譽及融資。

一家從未在媒體曝光,不久前撤出中國,回台投資的食品業者私下表示,決定回台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法令改來改去,規費變來變去,「投資評估時是一回事,投資後的不確定性太高,利潤不如預期」;加上台灣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回台投資比較可靠,當然還是「回家」最溫暖。

回台投資的巧帛窗簾董事長柯清風表示,巧帛窗簾以兩岸分工模式運作,許多特別訂購的品項須在台灣生產,做工比較精緻。

柯清風指出,巧帛選擇持續在台投資,是基於台灣稅制、法制穩定,政府又推出獎勵投資優惠措施,加上「台幹」難尋,很少台灣幹部願意長期在中國居住;不過,在產業外移的情況下,近年台灣針車人員等特定傳產勞力難找,也是個問題。

在利澤工業區新建半導體廠的億鴻工業,對於台灣近年政府招商態度的積極與誠懇大為肯定,也認為兩岸生產成本差距愈來愈小,工業區「006688」土地租金優惠方案相當有競爭力,回台投資既熟悉又有保障。

投資處最近接獲不少台商請求協尋土地、廠房及相關技術輔導的要求,業別涵蓋伺服器研發、PU透氣膜貼合產業、人造石檯面製造、無塵室插座製造、LED照明、化妝品配件等,顯示台商回流投資需求未減。



◆ 不適合回台投資產業 經部輔導布局東南亞

中央社 2008-02-10

-台商回流專題報導系列之四(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十日電)中國大陸投資環境改變,許多台商面臨轉型、遷廠壓力。雖然政府大力鼓吹台商回流,但並非所有產業都適合回流台灣,也不是所有產業回台都受歡迎。經濟部與外貿協會今年將加強組團赴東南亞、南亞考察投資環境,輔導不適合回台的台商拓展海外布局。

經濟部輔導台商回流專案計畫,一年多來成效逐漸顯現,愈來愈多台商透過電話、電子郵件探詢回台投資相關事宜,也讓投資業務處士氣大振。

今年經濟部將調整做法,不只被動等待台商表達回流意願,依其需求提供協助,還要主動出擊,由官員或產業專家到中國大陸台商密集地區洽訪,提供業者回台升級轉型、技術媒合的建議與診斷。

經濟部所屬16個財團法人,包括工研院、資策會等大型研究機構,都將作為台商回流技術升級的堅實後盾;目前也已有多家有意回流台商,正與研究機構洽談技術移轉合作事宜。

雖然政府大力向台商招手,鼓勵台商回流,但並不是所有外移產業都適合回台投資。經濟部長陳瑞隆也不諱言,台商回流「不是所有的產業都歡迎」。

台灣最歡迎回台投資的產業,當然是與產業政策相符的類別,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回流可能性不大,成功機率也不高。

投資業務處表示,即使撇開產業政策不論,很多外移的台商早年就是為了追求低廉生產要素而西進,如今在中國的生產成本提高,這些台商就算回台灣也很難維持競爭力。

對於這類台商,經濟部要做的就是協助他們另行布局;同樣具備地理鄰近性的東南亞、南亞,將是輔導台商重新布局的重點地區。

外貿協會秘書長趙永全說,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在中國投資高耗能、高污染、勞力密集產業,已不像早年那麼受到歡迎,但是越南等新興國家仍然歡迎這類投資,加上人工便宜、台商在當地投資又已有基礎,越南將是台灣海外布局首選地區,菲律賓、印尼、泰國等也在考慮之列。

經濟部與外貿協會今年將組多個投資布局考察團,到東南亞、南亞了解當地內銷市場及投資商機,3月下旬到4月初就將有兩個考察團分別赴越南、柬埔寨,以及泰國、印尼;在越、柬鎖定的是紡織、民生用品、玩具、家具等產業,在泰、印鎖定的則是汽機車零配件、建材等商機。



◆ 工業區搶手 006688措施今年度擬擴編200億

中央社 2008-02-10

-台商回流專題報導系列之五(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十日電)受惠台商回流等多重因素,台灣工業區土地近年租售非常熱絡,經濟部工業局工業開發管理基金甚至不夠支應逐漸增加的租售土地需求,截至去年底,006688措施第2期工業局所剩的額度僅新台幣121億元,目前已函請行政院擴編200億元,使得第2期措施的核定經費可望增加到700億元。

工業局表示,自2007年6月起適用006688措施的工業區土地出租情形逐漸熱絡,工業局原定去年度預計出租114公頃土地,實際核准出租面積達168.57公頃,已超越原定目標。

其中宜蘭利澤工業區自蔣渭水高速公路通車,強化交通條件,加上宜蘭縣政府針對十大新興產業補助2 年租金及相關稅賦減免的加碼優惠,利澤工業區已吸引眾多半導體、電子零元件、光電等產業進駐。

利澤工業區第1期及第2期於2007年10月已租售完畢,並於同年12月10日公告出租第3期土地 (面積約55.38公頃),公告出租第一個月已受理申租約38公頃土地,相當搶手,至於其他工業區亦有廠商詢問欲承租大面積土地,預計工業區土地出租熱絡情形將持續至今年。

工業局表示,截至去年12月底止,006688措施第2期工業局工業區工業開發管理基金向行政院中長期資金貸款,用於還給工業區開發單位的剩餘額度僅121億元,已不足以支應推動006688措施。

工業局已函報行政院在執行中的今年度再擴編200億元額度,並納入地方政府開設工業區 (含高雄縣岡山本洲 (不含環保科技園區)、五股標準廠房、台南縣柳營、花蓮縣光華工業區二期等4處工業區適用,即006688措施第2期由原核定500億元擴編至700億元,執行期間仍至今年底止,以擴大招商成效。

工業局強調,若行政院核定同意再擴編200億元額度,將吸引303家廠商投資生產,出租土地達213公頃,吸引投資金額1061億元,創造年產值1272億元,增加就業機會21212個,另可增加每年稅收約18億元,將促進工業區土地利用及增加產業投資。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大陸2009年將爆勞工荒
中小台商 徘徊十字路口
越南台商問候語:被罷工了嗎
愈難瞭解的中國
大陸勞動合同法衝擊台商
明天過後 國會又變「大怪獸」
美國之音年終報導:美中關係到亞洲城市化
從擴大內需、物價上揚到歐元升息抗通膨
從勞保年金到實質薪資

忘了M型吧
從晚睡到家庭衝突增多
美國次級房貸風暴 2007國際十大新聞頭條
三千軟體工程師哪裡找?
氣候變遷 要積極面對
北極搶能源浩劫來了 能源氣候糧食列三大挑戰
 - 通膨燎原、能源重挫亞洲工廠、馬上氣死凱因斯

12 則留言:

fsj 提到...

找工作 勞委會就業指南e點通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2008.02.23

「食品及飲料製造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有些什麼工作?未來展望如何?薪資成長情形又是如何?「金融分析師」的工作內容又是什麼?

每年無論是大專選填科系、或是畢業季來臨,很多學子對於職涯感到茫然,勞委會仿效美 國勞工統計局做法,陸續編撰完成「行職業就業指南」,有需要者只要上網一點,就可以了解各行各業的「就業指數」。

勞委會表示,除了目前已經完成的21個行業、101個職業外,今年預計再完成48個行職業介紹,一方面提供尋職者或轉職者所需資訊,也做為民眾職涯規劃、學生選擇科系及就業服務人員重要參考。這項「就業指南」從勞委會網站首頁 (http://www.cla.gov.tw)就可進入「行業職業就業指南e網」。

fsj 提到...

兩岸共同市場的實與虛

張升星 中國時報 2008.03.10

WTO倡導貿易自由化的價值,主張降低關稅,減少貿易障礙。尤其影響深遠的是其貿易自由化的範圍從傳統的貨品貿易,更進一步擴張及於服務業貿易,所謂的「全球化」,其實就是這種從有形商品到無形服務的跨國流動。

雖然強調貿易自由化,但是WTO畢竟還是國際組織,因此國際政治的因素絕對不可能被忽視。在WTO的法律規範中,除了「國家安全」的例外條款之外,還有第三十五條的「排除適用」條款可資援用,讓WTO會員基於各自的政治考量,對於其他會員,排除適用WTO各項協定。「排除適用」條款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會員因為自身的政經矛盾而造成國家內部的重大爭議,結果反而降低其加入WTO的意願,不利於貿易自由化的進展。

台灣在二○○二年正式成為WTO的會員,雖然因為國際政治的干擾,使得台灣入會的時間硬是比中國晚了幾天,但是兩岸同為WTO會員,仍然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里程碑。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台灣和中國都沒有主張「排除適用」,由於該條只能在入會時援用,既然兩岸在入會議定書中並未主張「排除適用」,所以從國際經貿法的觀點來看,兩岸經貿關係應該一如台灣和其他經貿夥伴的關係,否則台灣就可能違反WTO最惠國待遇所表彰的「非歧視原則」。

不過入會迄今,兩岸經貿關係的「應然」與「實然」仍舊存有相當落差,其中多數是台灣基於小型經濟與國家安全的特殊考量,對於兩岸貿易加以限制。這種片面的歧視,雖然在WTO規範下可以請求爭端解決機制加以仲裁,但或許是因為台灣市場利益有限;或是中國藉此表現廓然大度,博取台灣民心;或是中國不願兩岸在國際論壇爭訟將會形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印象,所以即使損失部分經貿利益,中國也始終無意將兩岸間的貿易爭議「國際化」。

然而即使如此,台灣的產業面臨中國商品的衝擊,仍舊引發經貿利益和社會公義的政策衝突。例如中國毛巾傾銷案,使得雲林毛巾業者串連陳情,要求政府採取貿易救濟措施;但同樣是中國進口的道林紙傾銷案,卻在造紙公會和出版業者不同產業利益的拉距下,最終認定並不構成傾銷;至於最近才由中國商務部重新批准開放出口的砂石,則是台灣營建業者多方陳情,藉以解決台灣禁採砂石所造成的貨源短缺現象。

兩岸經貿關係在「尚未完全落實」WTO的規範之下,就已經讓台灣社會努力調適,左支右絀,顯見兩岸經貿整合、產業分工的程度,錯綜複雜,很難找出單純的客觀標準作為政策依據。在這種情況下,還要進一步討論更為自由化的「兩岸共同市場」,如果沒有謹慎的規畫,恐怕很難消除社會的疑慮。

至於民進黨如果真的擔心「查甫找無工,查某找無尪」,或許就該像廢核四一樣,在執政之後選擇對中國「排除適用」WTO規範。如此不但堅守「台灣主體性」的核心價值,防止產業空洞化,避免經濟過度依賴中國的不利形勢。但是任誰都看得出來,不管是基於兩岸善意的展現,還是享受大陸崛起的利益,或是滿足在台外商的期待,「排除適用」顯然並不可行。

論者好以「中國是獨裁政權」作為抑制兩岸經貿的理由之一,可是或許正因為它是獨裁政權,所以才敢犧牲經貿利益以爭取台灣人民的認同;如果真有一天中國變成了民主政權,國內的民主壓力將會迫使其經貿政策充分反應產業利益,那時候恐怕才是台灣最該擔心的問題。

不管誰執政,光是「既有的」WTO規範就已經夠政府頭痛的了,先把這個搞好再說吧!

(作者為台中地方法院法官)

※ 本文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共同市場的真正價值

甘逸驊 中國時報 2008.03.17

總統大選各方為了選票,不是大聲讚揚就是極力詆毀「共同市場」,其實,台灣正處於一個複雜時空交錯的時代:高度全球化的國際環境、區域整合的盛行、兩岸關係既高度互賴又充滿危機;我們應該打破傳統思惟框架,尋求能為台灣帶來長久和平與繁榮的創新模式。而從歐盟的成功經驗,可以歸納出「共同市場」的精神與價值。

第一,主權爭議的解決是歐洲區域整合的「原始目的」。修正不合時宜的主權觀,才能帶來真正和平繁榮。其作法是先承認每一個參與歐洲整合國家的主權平等關係,但同時,歐洲整合的過程又要求所有國家為了歐洲人民的福祉,交出部分的主權,與其他會員國共享。歐洲的經驗證實,以具有高度想像力與創新的作法,重新界定主權的概念,反而能將主權的爭議消弭於無形。

台海兩岸的主要爭議在於主權,傳統的主權觀無法提供兩岸徹底的解決方法,歐盟的經驗凸顯了具創意主權觀的重要性。

第二,歐洲整合的「核心價值」是和平。在歐洲歷史上,軍事手段常是用來解決各國間衝突的主要途徑,因此歐洲在發展「共同市場」的過程中,不斷強調以協商、寬容與共識,做為解決爭端的方式。歐洲國家所發展出的國際行為模式,不但使得戰爭手段已在歐盟國家間絕跡,更使得其「柔性力量」成為歐盟做為全球角色的最重要資產。台海兩岸的爭端或許無法快速解決,但是一定要排除任何非和平的手段,因為和平是高於任何其他目的的核心價值。

第三,循序漸進是歐洲國家在進行整合進程中的「過程」特徵。歐盟能達成今日的成就,是歷史緩慢演變的長久過程。歐洲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各項倡議,主要先從容易有共識的政策面向著手,例如在煤鋼與原子能開發的合作,進入到經濟與貿易面向的整合,之後才論及包括社會、環保、區域發展等層面。但是包括外交、國防與司法等政策,仍屬於各國的主權範圍。歐洲國家在整合的過程中,毫不躁進,各會員國對於整合的快慢,以及參與與否,仍具有高度的自主性。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合作,必須排除任何躁進的方式,才能在過程中充分保障台灣人民的利益。

第四,最大多數人民的最大福祉是歐洲整合所追求的「成果」。歐洲「共同市場」的發展,已經使得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十三點三兆美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同時,歐洲國家進行整合至今,所有參與國家的國民平均所得均有顯著的提升,例如原本仍屬開發中國家的愛爾蘭,已經一躍而為歐盟第二富裕的國家。當然,經濟的高度整合可能產生新的弱勢者,例如農民,但依照繁榮共享的原則,歐洲的農民獲得歐盟預算中最大比例的補助,而且各會員國也極力保障農民的權益,因此農民仍是「共同市場」的獲益者。

兩岸任何形式的整合,一定要以人民的最大福祉為依歸,而非政治人物的意識型態;對於整合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弱勢族群,更要以最優惠的方式加以保障。

第五,建構一個具包容性的國際公民社會是歐洲整合的「長期目標」。歐盟從創始的六國擴大到今天的二十七國,未來仍有可能繼續擴張,歐洲整合已將歐盟打造成為一個具有高度包容性、核心價值與和平繁榮的機制,足以提供其他渴望成為歐盟一員的國家,不斷從事政治改革與經濟發展的行為準則。

對於台灣而言,台灣與中國之間任何形式的合作方式,絕不能自限於兩岸,其真正的目的在於擴大台灣參與區域合作與國際空間的可能。

對台灣而言,在短期內建立一個包括中國在內的「共同市場」,根本不具可能性,但如何將之視為一個長期可以努力的創意性目標,更重要的是在發展過程當中,發揮台灣的主導力量,包括我們在經濟方面的活潑性與創造性,以及政治方面的高度民主與公民社會的力量,將中國大陸予以「社會化」,使其充分融入具普世價值的國際社會,並進行民主政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如果兩岸能夠以和平的方式,共享經濟繁榮與民主政治的價值,屆時如果不是「共同市場」,而是其他的特殊整合模式,也可以成為人類不斷追尋和平的理想典範。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本文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單騎闖上海職場 九成九陣亡

林克倫 中國時報 2008.04.20

上海商業環境已非昔日的冒險家天堂,而是你死我活的M型跨國競爭場所,若無高階顯赫職位加持,或是數張國際專業證照在手、外語聽說寫流利,再加上豐富實戰經驗與極高人際相處EQ,單純想在上海謀個中層職位,陣亡率九九%、生存周期半年。

現年廿七歲的蔡佩玲,○六年初跟著台灣外商銀行團隊來到上海發展,對華人消費習性的掌握與熟悉管理模式,是外銀總部器重台灣團隊主因。但相對地,競爭壓力也高得令人難以負荷,才打理好上海的居住環境,便立即投入燈紅酒綠生活。

由於欠缺上海本地人脈,蔡佩玲跟著團隊同事到上海一周,就四處參加商會活動,拜訪台商、本地企業家乃至任何可能「有錢」的人。拜會不免要應酬,「那時候跟同事幾乎天天喝醉,隔天回到公司還抱著垃圾桶吐」,蔡佩玲回憶說,「沒辦法,競爭壓力很大!」

無窮無盡的辦公室政治,是蔡佩玲上海生活最大感觸與收穫。台灣團隊的薪資比本地員工高,不像其他同事們朝九晚五,台灣團隊手機廿四小時不關機,隨call隨到,賣命打拚當然贏得上海總部的肯定,「但如果業績一掉,批評聲音也跟著很大,話講得很難聽,因為我們是大家的敵人!」蔡佩玲說道。

工作累、最煩心的是精神壓力大且沒有朋友,「在辦公室上下左右都要防,中國特色的人際關係是,我越討厭您、越要對您好,越是敵人、越要親近」,蔡佩玲感慨地說,「無法分辨誰真心,公司交不到朋友,做銀行理財顧問,台灣人也想利用妳,人變得純粹是為工作而工作,因為工作逼自己適應這個社會,很空虛!」

大陸優秀人才多如過江之鯽,也讓蔡佩玲大開眼界。金融業講求關係人脈,「公司有許多同事,家世背景顯赫且有錢得很,到銀行工作只是圖個名聲:孩子在外銀上班」,蔡佩玲表示,「拉存款,父母親一通電話,親戚們幾百萬人民幣就進來,連出門都免了。台灣人沒人脈關係,怎麼跟本地人競爭?」

想進入外銀的人才素質高得難以想像,曾短暫負責人力資源審核的蔡佩玲指出,應聘名單裡名牌大學、英美留學的海歸派比比皆是,英語聽說寫流利是基本條件,「面試時一次十個人,每人自述二分鐘,五個小時後,門外竟還有幾百人等著,公司還直接跟大學簽約,直接到學校挑優秀學生。」

從中國金融業看,台灣人才的優勢不若想像多,「本土化是外商的政策,台灣人想有發展,必須是十分十分優秀,學歷經驗都要很漂亮,否則只能退而求其次,領個本地薪資。」但蔡佩玲也質疑說:「上海物價不輸台北,本地薪資存不了錢,乾脆不要來。」

在上海的金融實戰經驗未滿一年,蔡佩玲的「老闆」因為被其他團隊老闆鬥掉,整個團隊解散離開上海。回首這段經驗,「看盡惡鬥百態、跨國團隊人才競爭、跟數千萬身價老闆接觸是最大收穫,這些經驗在台灣很難得。」蔡佩玲總結上海經驗說:「但代價是一年當四年用,被榨得乾乾的,像是沒有靈魂的人,在沒有靈魂的城市,做沒有靈魂的工作!」

對於台灣年輕一輩的中國憧憬,蔡佩玲認為,除非是被挖角來當CEO、高階領導,要不就是自己非常優秀,或許是整個團隊一起來,否則絕對陣亡,「這幾年隻身來上海發展的台灣金融人才,陣亡率九成九,半年就待不下去回台灣!」至於自己的未來,蔡佩玲說道:「我反而想回台灣,機會多,而我有別人沒有的中國經驗!」

fsj 提到...

大陸罷工瘟疫 蔓延台商天堂口

【經濟日報╱記者 林安妮】 2008.06.26

西進,不少台商因此找到事業的第二春。這塊充滿廉價生產要素的沃土,滋養了傳統產業到電子業,從珠江流域延伸到長江流域,有人失敗,也有人成功,更有人成為世界第一。

但環境變了,2007年、2008年之交,出口退稅、新版勞動合同法、人民幣升值,宏觀調控一波波,大陸的記記政策重拳,打在台商身上;喘息不及之際,美國次貸風暴又如烏雲籠罩,伴隨著通膨肆虐,正如接二連三不確定的因素,內外交攻,重創已經舉步維艱的台商。

置身這不確定的年代,搬遷,台商深入內陸往中部大西部去,或往東北行去; 南移,到廣西再跨境到越南、泰國;那麼有沒有一條通往台灣回鄉發展的道路?

322總統大選,政黨再次輪替,冰封八年的兩岸關係,迎來春天的消息,陸客、包機、兩岸經貿鬆綁... ,台商繼續遷移,迎向更不確定的年代。本報記者深入印度、越南、江西等地,深度追蹤報導「不確定的年代-台商大遷移」系列。

※ ※ ※

「我們贏了!我們贏了!」4月22日下午2時許,深圳松崗鎮江邊村的台資兆山家具廠,傳出上百名員工歡呼聲。這一天,兆山家具勞資衝突事件已堂堂邁入第八天,勞資雙方中午才向地方勞動仲裁部門申請仲裁立案,抗議員工代表一回到陣營中,就立刻宣布即將取得偉大勝利。

在集結抗議的八天裡,100多位兆山員工每天分上下午場次,圍聚廠門口。他們眼光銳利地盯住每一位高級主管和其他不參與抗議的生產線同僚,只要這兩類人員嚐試進出廠區,所有抗議員工就會一湧而上,推擠他們,向他們叫囂和怒罵。

「現在工人翻臉跟仇人一樣,」兆山一位女高管說,她連著好幾天都沒踏出廠區。桌上電話一通通響起,全是公司來往對象要她外出洽公。好幾次,她帶著司機打算突圍,但只要一進入抗議員工視線,就得貼身肉搏,忍受各種嘻笑怒罵,讓她屢屢無功折返。


直搗資方痛處
不會燒打搶,只會癱瘓生產線...

近年大陸投資環境加速惡化,通膨風暴席捲全球,成本節節上升。今年來,珠三角地區台資和港資企業的罷工潮此起彼落,像流感病毒一傳十,十傳百感染整個珠三角。東莞台商協會一個分會會長說,「這種流行性罷工,不會燒打搶,員工只會癱瘓生產線,直搗資方的痛處。」

在員工抗議的八天裡,兆山家具生產線陷入停頓,幾位高管踏不出廠門,只好天天蒐證、天天報警。為避免再發生早前特意入廠調解的警察局長反被抗議員工包圍,廠方乾脆派人拆了大門,確保在必要時公司能突破重圍、向外求救。

兆山家具擁有800多位員工,是一家專門生產對美出口各類木製家具的老牌工廠。勞資衝突原因在員工抗議資方不發放加班費,後來為了爭取更多補償,進而要求資方買斷年資,資方不從,員工走出生產線,在廠區拉起包圍線,勞資對立讓彼此都討不到好處。

兆山資方代表指出,深圳在2006年實施「深圳工資支付條例」,要求資方必須將固定發放的津貼納入基本工資,再根據這項基本工資計算各類加班費。為避免觸法,兆山已陸續補足員工差額加班費,「700多名員工都談妥了,就剩下100多名員工談不攏。」


骨牌效應來了
胃口養大了,罷工潮接力演出...

連日來,這100多位員工組成自救會,天天阻擋其他700多名員工進廠上班。兆山大門口的一排大樹下,全都坐滿員工,碰上外來車輛進入廠區,他們悄悄觀察,清楚區分「敵我」,再決定行動。那種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連記者都不敢近觀。

根據兆山家具附近其他幾家台資廠的說法,兆山處理加班費差額問題,幾乎以高於同業標準和程序進行,仍慘遭員工修理。鄰近幾家台資、港資廠不禁人人自危,擔心兆山抗議事件形成骨牌效應,拖累鄰近工廠,甚至像傳染病一般 ,出現罷工潮。

兆山員工抗議事件拉鋸八天後,松崗鎮政府在廠方多天陳情下,派出應急分隊戒護工廠其他員工上下班。在優勢警力開道下,兆山生產線漸漸恢復,當初集結滋事的員工眼見大勢已去,抗議人潮也逐漸散去,讓整起罷工事件宣告落幕。

這股勞方抗議能量,也向外傳遞,讓台商人心浮動。就在兆山抗議事件落幕的前一天,鄰近兆山的三家台資、港資廠也「接力」發生罷工潮。

其中一家台資廠,在員工抗議首日,就有員工直接圍堵當地主要幹道,立即遭到警方驅離。隨後,資方為了分化抗議員工,還派出「假員工」在抗議群眾中實施離間政策,但被識破,氣憤的員工因而怒砸台商老闆的辦公室。


高人背後指點
不見血圍堵,地方政府冷處理...

另有兩家港商和台商工廠員工也乘勢發起罷工,有意挑起勞資糾紛,希望爭取更好待遇。不過,兩家工廠規模較小,抗議員工竟然想出了攜手罷工策略,讓4月的江邊村,顯得非常不平靜。

一位珠三角台商形容,大陸新版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罷工就像雞瘟一樣,一家傳過一家。最叫台商傷腦筋的地方在於員工的罷工技巧,越見高招,「他們怕被取締,很少燒打搶,卻懂得採取『不見血』的圍堵做法,直接癱瘓生產線。」

這位台商苦笑,抗議員工就像是經過高人指點一般,一些低階的行政人員還能順利進入廠區,但是輪到高級主管和生產線員工要進出時,就直接圍堵,「很多地方官員一看到沒有人受傷,或是廠房沒有被破壞,不是冷處理,就是不處理。」

台商口中的「高人」,指得是那些專門在勞資衝突中尋求獲利的黑心律師。他們經常出現在各地的勞動仲裁部門或是醫院門口,只要發現看似權益受損的勞工,立即上前表態可以免費打官司,日後再從廠方的賠償金抽成。

年初以來,珠三角一帶的報紙,最常占據社會版面的新聞,就是罷工。勞資衝突的原因,十之八九都和簽訂勞動合同或是對加班費計算認知不同有關。員工最常抗議的地點,除自家工廠外,走上國道,也走進當地勞動局。

東莞勞動局負責仲裁官員無奈地表示,勞資衝突可以循法律途徑解決,如果非要走上街頭抗議,也可以只要派出一、兩個人到勞動局來,不需要來一票人,把路給堵死了,增加其他民眾困擾,徒增社會成本。

個別台資工廠碰上員工抗議圍廠時,除了自立救濟外,多半尋求地方勞動部門和台商協會幫忙。不過,能獲得的實質協助不多,不少台商獲得的建議不外是「不要激化員工,」更凸顯了個別台商在大陸的形單影薄。

※ 認清大陸的真面目吧。



◆ 台商轉陣地 四處找春天

【經濟日報╱記者 陳慧敏、林則宏、林安妮】 2008.06.26

3月下旬,一家名為「金湯匙私房菜」的台菜餐廳,在北京新興商業區「世貿天階」開幕。這是北烏餐飲公司跨出廣東等台商聚集地區,首家以大陸當地消費者為訴求對象的新嘗試。

北烏餐飲公司總經理簡永春說,早年北烏是循著台商的腳步前進大陸,在東莞、深圳開了多家咖啡西餐廳,客源清一色都是當地台商、台幹。後來開設的麵包店,一個麵包大概人民幣8元以上,也是賣給當地台商。

但去年開始,簡永春和店裡客人閒聊時發現,他的顧客正在陸續離開廣東。他說,「十個中有六個不是已經走了,就是準備要走。」連他的好朋友、東莞某大型木製家具廠也轉到越南設廠;簡永春意識到,該是他們思考轉型的時候了。

資金壓力 負擔沉重

傳統產業台商密集的東莞,乍看下忙碌依舊,卻隱約透著一絲不尋常的氣息。台商最早落腳的東莞長安鎮、紡織業群聚的虎門、鞋業密集的厚街鎮及家具業聚落的大嶺山,隨處可見高懸著「廠房、工業區租售」的紅布條。

十多年前,從鞋業轉移到飯店經營的海悅飯店集團董事長張文和,同樣深刻感受到珠三角台商正在大量外逃。海悅飯店在厚街和長安兩家飯店過去經常高朋滿座,今年業績明顯大不如前。

追隨台商外移腳步,張文和也在上海開設新飯店,年底還將深入長三角的江蘇吳江。他更計劃前進當今大陸台商投資新樂土-越南,積極籌備胡志明市的四星級旅館與商辦大樓等大型開發案,並委託朋友在台資電子大廠聚集的北越地區尋覓土地。

東莞台商協會旗下分會包括長安、大嶺山、東城、南城等分會,5月初舉辦高爾夫球賽,結束後在長安海悅飯店內舉辦頒獎晚宴。拿到總桿冠軍的長安分會長、利昌飾品廠董事長許麒麟上台領獎,談的不是小白球,而是當場邀請東莞台商參加將由他帶隊到江蘇蘇北宿遷和淮安的考察團。

許麒麟和十多家大嶺山的台資家具業者,相約在蘇北的宿遷買地設廠,他在宿遷的工廠規模比長安廠大上許多,目前廠區已完成農地徵收,即將動工興建。他說,「宿遷廠一旦量產,就要關閉長安廠,完全轉移過去。」

大嶺山十多家的家具業者決定轉移到宿遷,關鍵原因是,大陸去年宣布出口關稅保證金改採實繳,造成台商資金壓力大增;營業額大的家具業者,甚至必須提撥人民幣數千萬元到上億元資金到海關指定的中國銀行,負擔沈重。

許麒麟說,選擇搬到宿遷,是因蘇北地區現在還實施海關保證金「空轉」制度,可以降低業者的資金壓力。

騰龍換鳥 被迫讓地

東南沿海台商被迫遷廠,除了與大陸新實施的加工貿易政策有關,東南沿海近幾年實施的「騰龍換鳥」計畫,軟硬兼施逼迫傳統製造業廠商將土地讓出,給第三產業使用,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從福州到江西南昌投資的泉世泓董事長朱芳國,談到這件事還是有些忿忿不平。他指出,1989年剛到福州時,只要一表達想要那塊地的意願,當地政府馬上就劃給他。「當初需要我們時就請我們來,現在不需要我們,就把我們踢到一邊去,我們這些老工廠碰到問題,都不幫我們解決!」

朱芳國所謂的問題,一是工廠用地不足,二是缺工。他表示,這幾年福州地價快速飆漲,許多工廠被迫遷離,當地政府才能在原地改建商業區或商品房,美其名可調整產業結構,實際上還可增加政府收入。至於缺工問題,過去幾年就出現,現在更嚴重。

製鞋大廠萬邦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稍早前就在一場與老東家愛迪達的會議中,密集討論從人民幣不斷升值、大陸實施加工貿易新政策、勞動合同法和兩稅合一等措施,逐一檢討大陸投資環境這幾年的變化。

愛迪達雖然接受萬邦的說明,理解大陸投資環境變動是客觀事實,卻反問萬邦,「這種情況下,你要如何確保我的採購成本不會增加?」除了提升廣東清遠廠的生產效率,萬邦只好選擇來到更遙遠的印度。

投資環境轉變,究竟為大陸台商帶來多大的衝擊?廣東各地台商協會只知道,愈來愈多台商正在離開,但一直沒有完整的產業調查。香港工業總會一份資料顯示,在珠江三角洲5.75萬家港商中,約2萬家將因投資環境的改變,被迫遷移、轉型甚至關廠。這些彷如從原地自我終結的行動,持續加溫中。



◆ 粵湘台商 洪澇損失慘重

【彭志平/北京報導】 2008-06-26 中國時報

大陸南方遭逢洪澇水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已逾百億人民幣。而在華南投資的台商也無法置身事外,廣東台商的經濟損失已近四.四六億元人民幣,湖南省台資企業經濟損失也近六千萬元人民幣。

中共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廿五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指出,今年大陸的汛期來得比較早。最近部分大陸南方地區發生洪澇災害,災害發生後,國台辦立即透過廣東、廣西、湖南、浙江、雲南等地台辦瞭解當地台資企業的受災情況。

她表示,據初步瞭解,目前廣東、湖南等地台資企業受災較嚴重。其中,廣東省大概有三九八家台資企業受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四.四六億元人民幣。湖南省台資企業經濟損失近六千萬元人民幣,其餘地區台資企業總體情況比較平穩。

雖然洪澇災害對台商造成經濟損失,但截至目前為止,國台辦沒有接獲台商、台幹、台眷傷亡的報告。

對於受災台商,范麗青表示,各受災地方台辦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積極走訪台資企業,及時通知汛情,幫助受災企業開展救助工作,組織人力物力及時做好人員的轉移安置,開展對受災台資企業的捐款捐物活動,幫助企業儘快恢復生產、減少損失。



◆ 登陸投資上限 8月鬆綁

【聯合晚報╱記者沈明川/台北報導】 2008.06.25

經濟部長尹啟銘上午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答詢時表示,有關台商赴大陸投資40%上限的鬆綁,經濟部會在7月底前完成草案研擬並提出,希望最慢能在8月底前能付諸實施。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上午邀請經濟部等相關單位就「政府如何協助大陸台商產業轉型與升級」做專案報告。在立委質詢下,尹啟銘表示,現行台商赴大陸投資有關40%、30%與20%上限規定,經濟部構思的方向是朝單一標準規範。

不過,他並未就標準將提高至50%或更高,再做進一步的透露。

立委賴士葆質詢現行40%投資上限什時候可以鬆綁?尹啟銘答詢說,他自訂目標,經濟部會在7月底完成相關草案研擬並提出。至於草案擬出後,相關部會多久會完成討論,經濟部無法掌控,但他希望8月底前可以付諸實施。

尹啟銘說,許多跨國性企業希望結合台商共同赴大陸投資,但就因為有40%投資上限規定而卡著;經濟部希望藉由40%上限鬆綁,讓台商能結合跨國企業進行全球布局,讓台灣成為營運總部,根留台灣,同時也可以化解企業外移的疑慮。

立委丁守中質詢,台灣技術能力很強,為何台商可以在世界各國進行「技術授權生產」,在大陸不可以?尹啟銘表示,如果是法人科專研發的技術專利,根據現行規定是不可以;如果是一般科專,經濟部尚未曾接受相關的申請案,不過經濟部會進行了解。

不過民進黨立委潘孟安、李俊毅表示,政府科專投資每年有200億元,目前台灣與大陸還有競爭關係,怎麼可以技轉大陸?

fsj 提到...

內外利空 「世界工廠」面臨寒冬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08-07-07 中國時報

中國「世界工廠」正面臨最艱困寒冬,在人民幣持續升值、勞動成本遽升、銀行貸款利率上調與出口優惠政策調整的不利背景下,昔日低價廉銷的螞蟻雄兵策略難以為繼,上百萬家中國出口製造業者,正處於工廠移轉或技術升級的十字路口瓶頸。

有「中國皮都」之稱的浙江溫州水頭鎮,近兩年皮革業者紛紛放棄本行遠走他鄉,寶利皮革廠值班人員搖頭表示:「老闆沒在這裡,到山西去了,現在在山西煤礦裡。」而被譽為「中國家具出口第一大鎮」的廣東東莞大嶺山鎮,絕大多數家具出口業者均舉步維艱,遠大家具董事長朱佛章無奈說道:「現在有一句話說,做得愈多、就虧得愈多!」

製造業愈做愈虧 關廠鳥獸散

關廠倒閉似乎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特色,據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調查顯示,溫州卅萬多家中小企業裡,有二成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其中四萬多家實質上已倒閉,溫州服裝商會會長鄭晨愛指出,「這是中國製造的普遍現象,今年是最艱困的一年!」

拖垮具頑強生命力中國企業的原因頗多,核心關鍵是成本直直漲、價格卻直直掉。

工資漲 幣值升 利潤直直落

柳市鎮是中國電器之都,銅帽生產企業老闆潘玉指出,三年前銅價每噸一萬多元人民幣(以下同),現在要五、六萬元,「其他有色金屬,哪個價格不是翻了幾番?」

勞動成本因今年起實施新勞動合同法,導致工資出現大幅上漲,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周德文表示,現在每個工人每年要增加五千元成本,龍灣工業園區一位招工職員指出,以去年薪水招人基本不可能,儘管工資提高了幾百元,現在也難招到熟工。

再看人民幣升值進入「六時代」,據官方測算,人民幣每升值一%,中國服裝行業的利潤率將下降六%,然整個服裝業平均利潤只有百分之十幾,加上財政政策取消出口退稅優惠,更直接抽走出口型企業的利潤,對許多中型企業來說,等於一年少賺上百萬元。

西進或出走 否則只能苟存

在貨幣緊縮政策下,中國人民銀行一年來已加息五次、十六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嚴守貸款額度導致企業融資難如登天,以溫州大型企業如長城、雲頂、華爾達等為例,加息讓年貸款利息額外多支出百萬元以上。

往中西部移轉或「走出去」是存活一途,知名的奧康集團西進重慶,當地地價僅溫州三分之一,成本至少可降二成,溫州哈杉鞋業則遠走非洲尼日設置四百畝生產基地,然更多實力不足以外移或進行創新的企業,只能苟存寄望外援。

吸納眾多勞動力的中國出口企業面臨經營寒冬,背後還帶來失業率遽升的隱患。廣東社科院一位學者即擔憂地指出:「由於成本上升會產生價格膨脹,同時帶來整個經濟的緊縮與成長下滑,如果企業無法繼續支撐下去,必然帶來嚴重的失業問題。」



◆ 改革開放卅年 企業家仍排老三

【彭志平】2008-07-07 中國時報

大陸《新周刊》最新一期封面故事是「青澀的男三號」。乍看之下,想想男同志也只有零號跟一號,怎麼跑出個三號?翻開一看,才知所謂「男三號」是引用大陸作家吳曉波定義:政治家是「男一號」,知識分子是「男二號」,企業家則正是「男三號」。

今年是大陸改革開放的第卅個年頭,這卅年來大陸的經濟舉世矚目。企業家在這過程中肯定推動了大陸經濟;但是,在講究階級意識的共產主義社會裡,他們的社會地位卻還只排在老三,連過去被譏為臭老九的知識份子都還不如。

《新周刊》的報導裡,還接連用尷尬的、委屈的、被喝倒彩的,來形容現在企業家的「男三號」處境。要了解企業家怎麼會在卅年之內還是社會低落的問題,從不少大陸企業招聘經理級以上幹部的廣告上可以初見端倪;他們都希望新進的經理級以上幹部曾經有過政府工作經驗。西方國家不說,至少這在台灣是聞所未聞。

大陸經濟學家茅于軾曾經發表過一篇「民營企業家都有原罪嗎?」的文章,裡面就提到了上海鉅富周正毅的案例,而這個案例,對於為何招聘經理級以上幹部需要政府工作經驗,或許有解釋作用。

「周正毅等人根本不是企業家,他們是一批膽大妄為的騙子。和賴昌星差不多,只有小學文化,根本不懂法律,但腦袋特別靈活,善於鑽空子,結果幹出驚天動地的大壞事。但是光憑他們自己這點能耐,什麼大事都幹不成。他們是撬動了掌有大權的政府幹部,才能為所欲為,達到他們那些低級趣味的人生目標,」茅于軾在文章中這麼說。

另一個案例,或許更加可以說明為何大陸企業家為何地位低落,而且絕對低於政府官員。根據《新周刊》報導,「二○○三年十月,在雲南彌勒舉行的一次企業家論壇上,主持人問在座的數百位企業家:『誰敢說你們沒行過賄?沒有行賄的請舉手。』據當時在場的萬科董事長王石記錄:『在座的老總開始時你看我、我看你,過了一會兒才有人舉手,舉手的姿勢很緩慢,像做賊心虛似的,最後有五、六位舉手。』」

這也難怪大陸民眾一談到商場大腕兒,八九不離十都會跟行賄畫上等號。

問題的根源來自於卅年來制度仍未建立。在討論大陸企業家原罪時,經常會談到孫大午的案例。孫大午因為非法吸金而身陷牢獄;但是卻有論者認為,以孫大午的出身,國營的銀行根本就不會貸款給他。

孫為了發展事業向員工吸收資金,不但幫了企業本身,也幫了員工,可是卻落個非法吸金之罪。而在孫大午的案例中,完全看不到被害人在哪裡。

中箭落馬的大陸企業家所在多有,前一段時間「娃哈哈」的老闆宗慶后還引發綠卡風波。這些大老闆們想要有個外國居留權的原因,或許就向《新周刊》所說,「因為每當民族到了緊要關頭,或矛盾得不可開交,都會拿『男三號』到火上烤。」

fsj 提到...

台灣水果進口商 滅頂上海灘

◆ 最後一位 台灣水果進口商 滅頂上海灘

【徐尚禮/上海報導】 2008-07-09 中國時報

由於通路不易打開及消費市場變化,上海最大的台灣水果及農產品進口商「吉谷食品」在虧損近一億元新台幣後,決定退出上海市場。至此,三年前國共論壇所促成的來滬台灣水果進口商已全部滅頂。

「我有如在大海游泳,奮力前行,游到一半才發現怎麼人全都跑光了,只剩下我一人。現在我感到深深的無力感」。「吉谷食品」總經理林志鴻昨天表示,他決定結束台灣水果進口生意,但保證會把善後問理處理好。

林志鴻說,「我現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要結束三年來在上海推銷台灣水果及農產品,既傷感也灰心」。

外傳,吉谷食品一共虧了二千萬元人民幣。林志鴻說,「一共約二千多萬元人民幣,本來想去年就結束進口水果生意,但擴大台灣水果進口項目和零關稅等優惠措施,畢竟是國共論壇所推動的,當時考慮台灣總統大選在即,要是收手太敏感,所以才撐到現在」。

上月底,上海官方報紙報《新民晚報》接到讀者投書說,眼看吉谷的水果及茶葉提貨券就要到期了,撥打送貨電話卻始終無人接聽,吉谷位於淶亭北路的倉庫已人去樓空。

林志鴻說,該報所說不完全是事實,儘管要結束進口台灣水果業務,並不意謂公司要馬上關門,現在公司仍有四個人留守,專門處理顧客善後問題。他強調,「我們一定會把善後問題處理好」。目前,吉谷在上海久光百貨公司的專櫃已撤離,網上訂貨也停止。

為何當初一片看好的上海台灣水果市場,竟然連續讓幾家台灣進口商滅頂?林志鴻認為,通路是一大問題,而上海通路太大了。

「生意做不成雖然不能全怨別人,但紐西蘭的奇異果、美國華盛頓州的蘋果都因為官方全力協助,才能推向國際市場」。林志鴻認為,台灣水果打入大陸及全世界,台灣政府還有努力空間,只靠業者單打獨鬥不僅辛苦而且風險極高。

在吉谷決定退出上海市場前,去年,上海幾家規模較小的台灣水果進口商已悄悄告別上海灘,曾在上海龍吳路設店的台商如今也銷聲匿跡。

台商指出,大陸最有實力的台灣水果進口商在福建廈門,多半為大陸人士經營,廈門因而成為台灣水果進口的最大集散地。

進口到上海的台灣水果,由於航運費加上抵岸後的冷凍倉儲費,一般而言都比大陸同品種水果貴十倍,例如珍珠芭樂一粒十五元人民幣,金煌芒果一個五十元人民幣。由於昂貴,台灣水果多半在年節送禮時才熱銷。

上海水果消費市場變動大,三年前上海新聞一陣熱炒台灣水果時,小市民還會嘗鮮,今日上海各水果專賣店早就看不到業者打出台灣水果招牌,攤上雖然擺著香蕉、芒果、鳳梨等,但全都是大陸本土種植的台灣水果品種,口味雖然差些,價格卻相對便宜。

fsj 提到...

大陸台商控訴:被坑殺百億元

【聯合晚報╱記者蔡佩芳/台北報導】 2008.07.22

遭羅織罪名拘禁七個月

台商吳振順向立委張嘉郡陳情,控訴遭到中國大陸官員羅織罪名拘禁他長達七個月,坑殺他公司資產,將其名下資產違法拍賣、轉移,造成他與其他股東損失百億,希望兩岸政府主持公道。陸委會表示將會積極了解給予協助,並呼籲台商可利用海基會及陸委會諮詢專線求助。

張嘉郡上午陪同吳振順舉行記者會。吳振順表示,他與十幾名台灣股東多年前赴中國大陸青島以一億美元投資啤酒城及土地開發案,2004年遭當地貪官與商人勾結,羅織「判亂罪」,稱他擁有私人軍隊十分鐘可以打到北京,將他拘禁七個月;後來當他被無罪釋放後,發現公司名下的各種資產及土地卻遭不肖人士以各種手段拍賣、過戶。

吳振順指出,他在青島興建啤酒城,舉辦啤酒節活動門票所得7000萬人民幣,全被青島官員私吞,一毛都拿不到,啤酒城更被青島官員宣布破產,土地、設備都遭搶走拍賣,其餘還有幾筆開發案,資產都同樣遭到侵占。事發至今四年,他設法向中共各單位投訴,都石沉大海,才找上立委陳情,希望兩岸政府能主持公道,還他清白,賠償損失。

陸委會積極了解協助

與會的陸委會經濟處科長陳俊宏表示,陸委會昨日才獲知該案,將積極了解此案,予以協助。他呼籲目前兩岸關係雖轉好,但台商赴中國投資仍需做好風險管理;必要時,中國大陸各地的100多個台商協會也會提供台商第一線的服務,也可撥打海基會、陸委會24小時服務專線求援。

張嘉郡表示,兩岸政府應儘速把兩岸人民交流的相關權益法制化,才能全面保障投資人的權益,他也建議政府應在中國五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廈門、南京設立台商服務處以及確保台商24小時服務專線能確實運作。



◆ 另有隱情?星籍「台商」求助藍委 控訴中國貪官「侵吞」

NOWnews.com 記者陳思穎/台北報導 2008/07/22

自稱是「台商」的新加坡(星國)籍男子吳振順今(22)日在國民黨立委張嘉郡的陪同下召開記者會,控訴現任青島市政法委書記李增勇等人「聯合地痞及商人勾結利益團夥、欺上瞞下、製造假案、搶奪瓜分我公司財產」,希望兩岸政府將此事調查清楚、還他一個公道。

吳振順表示,雖然他是新加坡人,但他與十幾位台灣股東共同投資、註冊三間公司,包括環宇(青島)發展有限公司、環宇濱海城(青島)發展有限公司、青島國際啤酒城有限公司,而資金多來自台灣,因此,遭大陸官員陷害、侵吞的金額高達人民幣上百億後,才會希望尋求台灣政府協助。

與會的陸委會經濟處科長陳俊宏表示,政府很關心台商人身安全、權益保障,將深入瞭解此個案,再看如何處理、提供協助。陳俊宏並強調,「雖然現在兩岸關係良好,但是赴大陸投資仍須做好風險意識管控,因為還是有不確定因素在裡面」。

不過,由於吳振順口音、用字不同於台灣人,卻以「台商」身分自居,因而引起記者懷疑、追問其國籍,吳振順才坦承具有新加坡籍。

由於會中除吳振順妻子(吳振順指其妻也為該公司股東)出席外,並無其他台灣股東現身,加上此案已事發多年,吳振順才請台灣的立委召開記者會,因此,在場媒體不禁質疑其控訴動機、是否另有隱情。

fsj 提到...

轉型升級不易 東莞台商大撤離

【白德華/東莞報導】 2008-07-29 中國時報

面對國內外環境夾擊,台商傳統製造業基地東莞,如今面臨台商大撤離,很多台商不是轉型就是轉移,轉移不了就直接收廠。稍早,廣東發布了《廣東省情調查報告》,根據報告,台商約兩成撤離。如以現有東莞台商八千家來看,撤離總數約一千六百家左右。

隨著國際油價上漲、人民幣升值、原物料上漲、土地人力成本的攀升,加上大陸推出《勞動合同法》、降低出口退稅率、對傳產實施台賬保證金制度等因素影響,廣東地區台商如今是哀鴻遍野。

奮戰卅年 助小漁村蛻變大都市

深圳台協常務副會長洪嘉生表示,目前深圳台商總數四千多家,台協內部稍早對一千八百多會員問卷調查顯示,倒閉或正辦理手續收廠的有一百多家,占會員總數八%;後續再調查加上口頭詢問,還有一○%的廠商不想做了,撤離的台商總數約十八%到廿%左右。

這一統計,跟本月稍早廣東省情調研中心發布的《廣東省情調查報告(2007年度)》報告數據差不多。

根據報告表示,東莞約有三萬家企業,台資企業總數約八千家。○七年,約有兩成的東莞台資企業轉移了,約一千家製鞋企業中就有二兩百至三百家倒閉。

報告由廣東省社科院宏觀經濟所研究員孫建撰寫完成,孫建是十足的「東莞通」,研究東莞台資企業多年。她說,東莞目前的形勢和廣東其他地區近似,都面臨轉型和產業調整升級的困境。

「全球的製造業在中國,中國的製造業在東莞」,走遍東莞卅二個鎮區的孫建說,東莞當初的地理優勢及成本優勢,如今已漸消失,這也讓東莞台商「從最初的打噴嚏,升級到現在的重感冒」。

的確。三十年後,東莞已從一個小漁村轉變成產值三千億人民幣的大都會,台商傳統產業及初級加工貿易,已成了政府產業升級中位階最低、必然被淘汰的犧牲品。

儘管孫建表示,兩成台商撤離的統計是源自媒體,「可能不準確」,但東莞傳統產業不管塑膠、製鞋或家具業者都表示,台商撤離兩成的說法「一點不誇張」。

內外交迫 約一千六百家說拜拜

「不過,撤離有很多種」,東莞大嶺山鎮台企比利木業副總經理林森烽說,「第一種是收廠,過去賺了錢,現在環境不好就收廠,另謀發展;第二是轉移他處,比如江西贛州或四川邛崍;第三是最糟的,就是直接關廠,甚至老闆半夜就『落跑』,這種可能員工薪水都領不到。」

「三種現象都出現過」,林森烽說,半年來常發生勞資糾紛,抗爭事件不斷,很多就因為老闆半夜落跑。但他說,這也不是台資廠的獨有現象,韓商很多更是如此。

fsj 提到...

鴻海要蓋科技環保城 廣東工資每年加14%

* 鴻海 要蓋科技環保城
* 土城竹南造鎮 具地緣優勢
* 價量急凍 在港掛牌台資企業喊冷
* 追倒閉台商 大陸盼司法互助
* 未來五年 廣東工資每年加14%

◆ 鴻海 要蓋科技環保城

【經濟日報╱記者曾仁凱、陳亮諭/台北報導】 2008.08.07

行政院長劉兆玄與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昨(6) 日會面,郭台銘承諾鴻海集團將在台灣打造結合營運總部及員工居住的「數位科技環保城」,預估總投資金額超過千億元,詳細計畫會在六個月內拍板。

劉兆玄昨天率政務委員朱雲鵬、金管會主委陳樹、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新聞局長史亞平等官員,前往土城工業區鴻海總部,與台灣科技首富郭台銘會面。

雙方經過一個多小時晤談後,共同舉辦記者會。郭台銘承諾,將擴大在台投資,其中鴻海擬打造可容納24萬人的「數位科技環保城」,屬於是結合營運總部、員工居住的大型造鎮計畫,估計總投資金額超過千億元,也是兼具無網寬頻、智慧交通、科技生活、數位醫療、生態永續、人文扎根、教育訓練的新市鎮。

不過「數位科技環保城」座落地點還沒定案,郭台銘說,未來將考量地方政府支持度、台灣整體產業結構發展布局而定,詳細投資規畫,預計六個月內向行政院提報。

劉兆玄除了對鴻海擴大在台投資表示肯定,也稱讚郭台銘的新市鎮計畫兼顧環保、科技等最新概念,為台灣樹立勇敢夢想的典範。

郭台銘說,鴻海集團除將強化全球營運總部功能,未來也規劃在台灣擴大投資機光電產業、醫療設備產業、數位內容產業、精密設備產業及自動化工業等。總計約可增加聘用2萬名工程研發人員、5,000名技術性工作人員、5,000名營運管理人員,提高中高階人力就業機會,而這些人力大部分都來自台灣。

鴻海全球營運總部的新市鎮計畫將發展成太陽能光電、節能減碳、智慧科技的「數位科技環保城」,一方面提供鴻海員工安穩健全的居住環境,待技術成熟後,行銷全球,使台灣成為鴻海集團的世界研發總部。

【記者林淑媛/台北報導】對於鴻海集團將斥資上千億元的「數位環保科技城」新市鎮計畫,經濟部官員昨(6)日表示,只要鴻海提出土地需求,尤其涉及國營事業土地釋出,經濟部將盡全力配合協助。由於鴻海數位環保科技城的土地需求約數十公頃,預測落腳南台灣的高雄與屏東可能性最高。



◆ 土城竹南造鎮 具地緣優勢

【林上祚、劉宗志/台北報導】2008-08-07 中國時報

鴻海將在台灣建立容納二十四萬人的鴻海「數位環保科技城」,鴻海集團落腳的北縣土城與苗栗竹南,可能成為落腳縣市,苗栗縣長劉政鴻昨日被問到鴻海是否可能進駐時表示,「這件事情現在不方便說」,但強調鴻海將擴大投資苗栗。

鴻海千億投資台灣計畫,新廠及造鎮地點將在六個月內出爐,目前包括台北、新竹、苗栗等北部縣市為鴻海現有投資地點,具「地緣」優勢。不過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認為地點還要看地方政府的「積極度」,頗有公開比武招親意味。

鴻海以模具開發見長,公司以系統組裝業務的營收比重最高,產品線包括消費性電子、資訊、網通等產品,民國九十三年合併國碁電子、民國九十五年合併普立爾,補強在網通、數位相機領域競爭力。

鴻海目前在台投資地點包括土城工業區、內湖科學園區、新竹科學園區、竹科竹南園區等,範圍主要分布於台北、新竹、苗栗等北部地區為主。此外,鴻海也決定南下投資高雄軟體園區,並將在高雄港設立轉運站。

台北縣土城市為鴻海集團母公司鴻海發跡地點,設有台灣營運總部以及頂埔研發中心;集團旗下的機殼、組裝廠鴻準,營運工廠則位於台北縣土城市、桃園縣龜山鄉;位於新竹科學園區的則有網通廠建漢;面板廠群創則位在苗栗縣竹南鎮的竹南科學園區;已併入鴻海的普立爾,則座落內湖科學園區。

據了解,由於鴻海投資面板廠群創台灣總部設在苗栗竹南,面板業的後段組裝業務,需要大量人力,是鴻海集團最有可能回台投資的項目之一,鴻海未來如果要投資容納二十四萬人的數位環保科技城,苗栗縣一定會是熱門縣市之一。

針對鴻海是否可能在苗栗造市,劉政鴻昨日低調表示,「現在不方便說」,但強調鴻海會擴大對苗栗投資。



◆ 價量急凍 在港掛牌台資企業喊冷

【聯合報╱記者陸倩瑤/台北報導】 2008.08.07

富士康決定返台上市了,近年來,許多台資企業搶搭「香港上市」列車,掛牌後量價表現不如預期,形同打入冷宮,台商大嘆不如歸去。

2005年2月,鴻海集團旗下子公司富士康在香港掛牌上市後,從3.9港元漲至2006年11月的27.7港元,漲幅高達600%。

「富士康經驗」掀起台資企業「香港上市熱」,許多台商都夢想成為富士康第二,排隊申請香港上市;不過,多數台資企業在港掛牌後乏人問津,股價漲不動,成交量也急凍,如同打入冷凍庫。

目前在港上市台資企業約60家包括富士康、晶門科技、冠捷、康師傅、裕元、永恩、精熙、新焦點、聖馬丁、福茂、巨騰、台泥、嘉泥、亞泥、統一、大成、美亞、味丹等,交易情況普遍不如人意。

例如廣達旗下的晶門科技,04年以1.75港元上市時曾經轟動一時,不料「叫好不叫座」,量價表現不如預期,周一收盤價0.275港元,已經跌破當年的承銷價。

統一企業 (中國)、旺旺控股兩大食品巨人的股票,在港掛牌也是熱門話題,不過,投資人熱情快速退燒,兩巨人市價都已低於掛牌價,統一成交量僅1000多張,旺旺成交張數雖超過9000張,仍屬冷門股。

以「達芙妮」品牌行走兩岸的永恩國際,以及寶成集團核心企業裕元,兩檔製鞋股可說是香港台資股的「元老」,股價表現相對強勁,但交投清淡,投資人恐怕賣不掉,也買不到。

證券市場人士說,台資企業在港掛牌經驗普遍令人失望,主要原因是港股以地產與金融類股為主,台資企業一則非主流,二則規模與知名度都不夠高,因此備受冷落,成了「邊緣人」。

分析師指出,台股投資人偏愛電子、製造類股,台資企業返台掛牌或可能「轉運」,從冷門股變搶手貨,預期富士康效應將掀起台商回台熱,但這股熱潮能燒多久,仍得視返鄉台商公司的基本面而定。



◆ 追倒閉台商 大陸盼司法互助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林則宏、李育真/上海六日電】 2008.08.07

今年來上海已有六家台商惡性倒閉,積欠員工薪資及往來廠商貨款後棄廠逃逸。上海市台辦表示,希望下一回合兩岸協商時能納入兩岸司法互助議題,以便向潛逃回台的不肖台商追討欠薪與欠款。

上海台辦高層表示,上海地區屬「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型台商不多,因投資環境改變而倒閉、關廠的台商家數有限,但還是有一些中小型、體質較弱的台商,今年來經營陷入困境。

有少數台商乾脆一走了之,將爛攤子丟給地方政府處理。今年這種惡性倒閉的台商就有六家,家數不多,但為上海台辦與各區鎮政府帶來不少困擾。

上海台商協會秘書長陸笑炎說,一些好幾個月沒拿到工資的農民工,在台商潛逃後不知道向誰追討欠薪,就到台商協會門口靜坐、抗議,要求台商協會出面解決問題。

遇到這類情況,上海目前的作法是先由政府出資結清員工欠薪。上海台辦高層說,在處理這類事件時,他都告訴區鎮政府,台商過去到當地投資曾經為地方經濟做出貢獻,如今就將妥善處理台商惡性倒閉,當作是對台商的一項回饋。

因台商遺留下來的債款大小不一,完全由地方財政代為墊付也非長久之計。上海台辦希望能透過海基會,代為追討這些台商的債款。

6月中旬海基、海協復談時,我方提出希望兩會在下一階段協商的議題中,包括兩岸共同打擊犯罪。過去台灣許多重大經濟犯,或刑事罪犯經常選擇潛逃到大陸,台灣對大陸提供司法協助較為殷切。

如今隨著愈來愈多大陸台商惡性倒閉,大陸也感受到兩岸司法互助的重要性,希望能透過兩岸司法合作,為大陸員工與廠商追討欠款。

上海台辦坦承,不少台商還擁有其他國家國籍或護照,若台商將資產轉移到第三地,或本身潛逃到第三地,債務追討的困難度將會更高。



◆ 未來五年 廣東工資每年加14%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 2008.08.07

廣東省今年起實施「工資倍增計畫」,未來五年廣東省工資每年將遞增超過14%,一直到2012年,工資水準將比2000年高出兩倍。這項計畫雖不具法律拘束效果,但已讓珠三角台商大為頭疼。

人民日報報導,廣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日前發出「紅頭文件」,將今年的企業工資加薪基準線定在14%,上下限分別為18%和5.5%。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也表態,今年起廣東實施「工資倍增計畫」,確保企業工資正常增長。

廣東的工資倍增計畫指的是,從2008年開始,連續五年廣東省職工工資每年都可遞增14%以上,到2012年時工資水準將比2000年高出兩倍,廣東數以千萬計的職工將從中受惠。

廣東省勞動保障部門表示,「工資倍增計畫」的範圍不只提高基本工資,而是包括月薪酬、季度獎、半年獎、年終獎等所有收入增加。

2007年,廣東省職工平均工資人民幣2.9萬元,按照這項計畫,到2012年,這個平均數應該達到人民幣5.6萬元;在廣州市2007年的工資水準已達人民幣4萬元,到2012年,這個數字將超過7萬元。

一位珠三角台商協會會長表示,這項工資倍增計畫不具法律拘束力,僅表達政府立場,不過,這項官方表態日後會不會形諸於政策,也讓不少台商相當擔心,「今年已經很不好做了,外環境若是沒有轉好,企業那裡有錢加薪?」

fsj 提到...

台商鮭魚返鄉 二百億資金回流

【文╱李建興】 2008/08/27 今周刊

全台工業區 鹹魚大翻身

清晨,當多數人還流連夢鄉之際,已有一群上班族猶如軍容壯大的螞蟻雄兵,趕在晨鐘響起前,湧向位於高雄縣的岡山本洲工業區。道路上人車雜遝的熱絡景象,讓這座以螺絲螺帽、金屬加工為主的產業區,成為小鎮內除了羊肉、蜂蜜外,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亮點。

這幾年,隨著本洲工業區內的廠商如雨後春筍般地進駐,除了帶動了鎮內的就業機會外,也點燃了小鎮的生機,尤其為餐飲業帶來蓬勃商機。此外,工業區周遭的金融機構也連同受益。

據位於岡山鎮某銀行透露,近一年來僅是工業區裡廠商貸款建廠,就讓該分行創下十餘億元放款績效,傲視其他分行,也使得許多同業陸續選擇落腳在岡山,準備大賺工業區的錢。

這一幕幕的榮景都說明著「工業區復活,小鎮也跟著蛻變了!」讓人幾乎忘了這兒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慘澹歲月。

工業區燃生機 振興就業與小鎮繁榮

事實上,早在二、三十年前,岡山本來就是台灣螺絲產業的大本營,一九七○、八○年代還曾有螺絲王國的美譽;在產業需求下,高雄縣政府九六年著手開發岡山本洲工業區。孰料,才剛著手整地開發,就遭逢景氣急轉直下。

隨著產業大量外移中國,偌大工業區的進駐率始終不到二成,而這一閒置就長達五年,甚至被譏為「荒蕪的蚊子場」。直到四年前,本洲的命運才戲劇化的翻轉,從當年湧進本洲的五十四家廠商,到今年六月,整個工業區已有二百一十五家廠商進駐,總計投資五百六十八億元,土地租售率躥升到九成二,成為全台最熱門的工業區之一。

本洲奇蹟般地逆轉,負責開發招商的台灣土地開發公司黃明輝,直截了當地歸因於「台商回來了!」台商回流的確是本洲工業區起死回生的救命仙丹,根據經濟部統計,近幾年台商回台設廠,就有六成二選擇本洲,也由於回流的多半是旗艦廠商,進一步吸引了周邊廠商群聚進駐,復活了整個工業區。

不只在本洲,台商回流的效應也在全台各地點燃,以往乏人問津的南科高雄園區和台南科技工業區,近兩年土地租售率都同步倍增;再往北走,中部的彰化濱海工業區也迅速復甦,就連向來工業氣息薄弱的宜蘭,境內的利澤工業區竟也一地難求。

「最近,各工業區承辦人員光接台商回流的詢問電話就應接不暇!」經濟部工業局工業區組郭宗雄振奮地描述局勢的轉變。

經濟部投資處統計,自○六年九月政府成立「台商回台專案小組」以來,至今年六月底,已接獲一百六十六件台商回流案源,總投資額達到一百九十五億元。光是今年上半年就有六十四件台商回流投資,其中從大陸回台的更占了五十五件,總投資額八十二億元。

「這只是彼消我長的自然現象!」面對過去紛紛出走的大陸台商,現在陸續返台,郭宗雄分析,這是由於大陸投資環境趨惡,以及台灣投資環境改善所導致的結果。

「大陸人謀不臧、技術不足加上以往吸引人的優勢條件都逐一喪失,是讓台商鳳還巢的主因!」全球光學聚光片、增亮膜全球市占僅次於3M的上櫃公司迎輝科技董事長,目前並擔任台南科技工業區廠商協會理事長的唐世杰,以自己二十年前赴大陸投資受到的教訓,道出了自己選擇返台投資的緣由。

消極因素:大陸投資環境轉惡

以製造太陽眼鏡起家的唐世杰,早在八八年就到大陸投資鏡片工廠,是第一批西進的台商。孰料在廣州、廈門設廠幾年後,才發現大陸不但高階研發人才難尋,無法為產品技術升級,就連基層的勞工也缺乏職業道德,動不動無故離職,甚至反過來坑殺老東家。

他忿忿地回述,十年前自己原本要進行一筆投資,沒想到地都買了,大陸合夥人卻伙同當地黨政官員連手設局,使得建照遲遲無法核發,這一拖拖了十年,到最後才知道被自己身邊的大陸親信給騙了!

「毛澤東曾在文革時期誓言要『打破人性道德的神話』,我真的見識到了!」說起這段往事,唐世杰仍咬牙切齒。

某家PVC閥類產品行銷全球五十多國的公司,也有類似的經驗。「我們的新產品賣到大陸還不到兩個月,仿冒品就出現了;更誇張的是,連品牌都被仿冒了,申請專利商標也沒有用! 」該公司認為台商到大陸投資設廠,只適合生產低附加價值、低單價的產品。「我們被大陸仿冒怕了,因此一旦在大陸投產高階產品,損失會更重!」幾年前,他決定回流台灣,在經濟部中港加工出口區設廠,將研發中心及高階生產線根留台灣。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國大陸頒布了《企業所得稅法》、《勞動合同法》,調降商品出口退稅率,以及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削減外商進口設備的免稅優惠等制度,不但原本優勢的條件消失了,隨著大陸勞工成本增加,以及地價大漲、人民幣升值等壓力,台商的生產成本正急速墊高。

一位印刷電路板(PCB)廠業主即計算,若以PCB的作業員月薪計算,華南最初只要三百元人民幣,但目前已漲至八百五十元;若以薪資成本產品售價比(薪資╱售價),兩岸的落差僅三%至五%,意味著目前用大陸員工不見得划算了。若再加上中國高昂且不穩定的水電成本,整體而言,台商在當地生產成本估計已增加二至三成。

「早期的台商回流,或許因為在大陸混不下去,但如今卻是為了永續經營而返鄉! 」該名PCB台商語重心長地說。而在大陸新制無情地衝擊下,加上台灣開放三通,目前包括燿華、華通、欣興等業者都已著手或計畫回台投資。

除了海外投資環境轉壞的消極原因外,台灣本土的優勢條件也為這波廠商回流的積極主因。「這包括台灣人才齊備、制度法治化,不會翻臉不認人,以及根深柢固的產業技術和聚落等先天優勢下,加上近幾年政府相關單位在賦稅、融資、技術升級、工業區產業定位的改革,讓台灣更具競爭力。」在高雄縣負責招商的建設局工商服務課課長黃國平有感而發地說。

積極因素:台灣投資環境變好

以租金優惠來說,經濟部於○二年推出工業區土地租金「○○六六八八」方案,即前兩年免租金;三、四年六折;五、六年八折的優惠,及所支付的全部租金款項還可抵扣日後購地,截至今年一月底,已吸引九百多家廠商使用,帶來四千多億元的投資,開發六百八十二公頃的工廠土地,並創造近六千億元的產值和七萬四千多個就業機會。

另外,為解決廠商用地不足的窘境,也積極釋出台糖公司土地,以協議出租或設定地上權方式供產業使用。或由各縣市提出轄區內有閒置或低度利用土地之開發計畫,推出前四年土地免租金,後六年減半,「四免六減半」的政策優惠...

fsj 提到...

北京參展 台商被欺淪街頭

【聯合報╱特派記者賴錦宏/北京報導】 2008.10.02

一個號稱「北京台灣街」首屆兩岸美食文化旅遊節,昨天上午在北京豐台開幕。不見顧客盈門,只有六十多位台商在會場上頭綁布條、拉起抗議標語,抗議主辦單位違反承諾致台商損失慘重,甚至上演暴力衝突。

台商賴雲開表示,今年廈門「九八貿洽會」上,他和北京永同昌集團負責人伍禮平簽約,伍請他邀請做美食的台商至北京參加「台灣美食節」。聲明中說,主辦方將提供所有參展台商的食宿、攤位免費,同時參加美食節所有活動。

不料當六十多位台商冒著薔蜜颱風趕到北京時,北京主辦單位卻將正式簽約視如廢紙,未出面接待;台商做不成生意,旅費、運費、保費和投資的貨料費,每人花費在十萬元台幣以上,到頭來卻拖著行李和貨物,流落北京街頭,台商怎能不憤怒?

來自中埔鄉農會的江蓉蓉表示,這次來參加的除大陸各地台商外,還包括來自台灣的十二個農會代表。但卅日晚間,所有農會人員被趕出商城,被帶去住一天廿元人民幣的招待所,現在又不准他們設攤,她們真是欲哭無淚,投訴無門。

受困的台商綁上頭巾,拉出「嚴重抗議北京永同昌集團詐騙台商」的白布條,隨即遭到永同昌派出的數十名大漢搶奪布條,雙方爆發嚴重肢體衝突,台商在推擠聲中大喊「救命!」

不久,警察來到現場,但目睹衝突時並未處理,只在一旁不斷用電話向上級回報,隨後拉起警戒線,要求台商只能待在線內,「以維護自己的安全」。而台商試圖在警戒線內拉起抗議布條,也立即被警方扯下。警方宣稱,這是一起「商業糾紛」,他們不願介入處理,只是因為起衝突了,他們來「維持秩序」。

而永同昌公司辦公室主任伍禮平則聲稱,從未答應招待台商食宿、參展,從未和台商簽任何有效合同,和賴雲開簽的合作協議,只是希望他帶台商來「參觀、考察」。

伍禮平聲稱,他從未在「廈門九八貿洽會」時和承辦的金大陸投資公司負責人張碧珠見面。但卻被張當場反駁,並提出多位當時在場的台商名字,證明伍說謊。

海基會昨天獲悉這起糾紛後,致函海協會,盼海協會就近協助這些台商,能儘速返回台灣或回到大陸工作地點。至於後續事宜,海基會表示,等釐清相關責任後,會盡力協助當事人爭取應有權益。

※ 成了「呆胞」?



◆ 記住,大陸經商... 只有合同有效

【聯合報╱記者賴錦宏】 2008.10.02

一個打著「中央統戰部」、「北京豐台區政府」、「全國台聯」等官方部門主辦的海峽兩岸台灣美食文化旅遊節,竟演成了疑似「詐騙」戲碼和暴力衝突。台商繳了一次慘重的學費,原因就在未和大陸主辦部門簽署正式合同。

在大陸做生意簽約,分別為簽意向、協議、合同,只有「合同」具法律效力;前兩項,都只是「準契約」,只是表達雙方投資或合作的意願或初步協議。

這齣互稱對方「詐騙」的戲碼,其實不難理解。台商希望賺錢,藉美食節把台灣小吃帶進北京,既有人願意免費提供攤位,又招待食宿,就算是颱風天也要進京。永同昌公司則想做無本生意,反正台商來了,再收攤位租金、抽成,「一定跑不掉」。

更何況,若生意做得好,順勢再把「台灣街」的房子賣出去大賺一票。

但是雙方缺的就是「白紙黑字」的合同。只憑一紙協議,過去也沒有合作經驗,導致雙方撕破臉。

台商急著登陸賺人民幣,卻忽略「口頭約定」或「商場倫理」在大陸行不通。

未來,台商必須對大陸法律深入了解;大陸也必須更加規範相關會展活動,不能老是推出「沒有台商參與的台灣美食節」,否則這樣的戲碼還會繼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