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8

美國之音年終報導:美中關係到亞洲城市化

◆ 年終報道:美中關係發展(1)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w2007-12-23-voa38.cfm

美國之音記者:東方
華盛頓 2007年12月23日

2007年即將結束,雖然美國的外交重頭戲仍在中東背景下轟轟烈烈地上演,但是亞洲正在崛起的中國正越來越多地吸引世界的目光。中國會不會像一些民意測驗結果所表現的那樣,在很多全球性事務上挑戰美國的地位?美國和中國的關係,究竟如何界定?中國和美國在2007年所發生的一系列摩擦,從產品安全到「小鷹號」事件等,會給未來中美關係的演變引起怎樣的衝撞?美國大選年會給中美關係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如何用一個詞來界定美中關係,對美中雙方的專家來說,都是一個煞費苦心的難題。美方曾經提出了一個「利益攸關者」的概念來定位美中關係,英文是(stakeholder)。美方用這個詞取代了克林頓執政時期的「戰略夥伴關係」的說法。

stakeholder是一個在美國財政金融領域裡常用的單詞,但在中文裡沒有相對應的確切翻譯。這個詞意味著各方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平等的利益和責任。在美方看來,這個詞比較清晰地給美中關係定了性。美方希望中國成為一個維護現行國際體系,並享受這一體系利益的負責任的重要一員。

回顧2007年度的美中關係,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今年對美方的「利益攸關者」提出了補充。2007年9月6日,胡錦濤在澳大利亞的悉尼參加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胡錦濤在會見布什的時候提出了中美既是「利益攸關者」又是「建設性合作者」的概念。

中國學者對胡錦濤的定義給予重要的評價。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釗認為,美方的表述強調兩國有著共同的戰略利益,而胡錦濤的補充則更強調合作。

此外,中國在美中關係方面的提法值得注意的還有胡錦濤發表的對美關係5點意見。2007年6月8日,胡錦濤分別從戰略、台灣、經貿、能源環境,以及國際問題等5個領域發表了處理對美關係的5點意見,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提法有「繼續培育戰略互信,客觀公正地看待對方的發展,正確理解對方的戰略意圖,繼續加強交流對話,增進信任」。在台灣問題上,強調「共同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和中美共同戰略利益之間的關係「。在經貿問題上,提出「通過平等對話和協商妥善處理經貿摩擦,避免經貿問題政治化,推動中美經貿關係健康發展」。另外胡錦濤還提出在「環境保護、氣候變化,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加強和美國的溝通與合作」。

近年來,中國威脅論在國際輿論中一直沒有停息。胡錦濤在17大政治報告中的第11部分《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強調和平發展,特別是報告中有關 「中國決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這句話,中國學者認為很明顯是對「中國威脅論」的回應。

一些中國專家認為,從政治報告中做出這個表態可以看出,消除國際社會,尤其是大國和鄰國對正在崛起的中國的疑慮,是中國外交的一個長期任務。

然而,2007年下半年,中美兩個大國之間出現一連串不調和的音符,特別是「小鷹號」事件,中國政府出爾反爾,先同意「小鷹號」停靠香港,然後在美國艦隊已經抵達香港港口的時候,在最後一分鐘拒絕艦隊停靠。當美國艦隊打道回府的路上,再傳中國外交部允許美國艦隊進入香港。這一事件,被美國華盛頓的報紙稱為「打了美國一記外交耳光」。

當美國總統布什向中國外長詢問此事的時候,楊潔篪解釋說是誤會。 中國外長話音剛落,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就公開否定中國外長的講話。很多專家對中國外交部究竟誰說了算感到困惑,並且認為中國外交政策正在發生重大轉型。17大之後,胡錦濤的外交政策受到軍隊的牽制。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麥克.斯瓦恩教授認為,中國的外交政策,現在很大部分取決於中國軍方高級將領和胡錦濤之間的互動。

他說:「在胡錦濤的17大政治報告中,有關外交的部分著墨不多,談到了中國繼續尋求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16大的報告中,胡錦濤提到了中國主張促進建立多極世界,而17大中,則沒有強調。17大作出的中央軍委人事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軍方高級官員和胡錦濤的關係。胡錦濤是中央軍事小組的組長,是中央對外關係小組的組長,是對台工作小組的組長。這3個小組都有軍方的代表。胡錦濤擔任了中央軍委的主席,但是沒有任命一位民職官員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這種架構導致中國高級軍事領導人和胡錦濤個人之間的互動加強。」

一些海外媒體分析說, 中國軍方對中國外交關係的影響,表現在17大後中國的外交政策開始轉型。一些媒體分析說,「小鷹號」事件反應出胡錦濤拍板決定對美國採取強硬政策。亞洲時報分析說,「在美方沒完沒了利用台獨、疆獨、藏獨問題刺激中方之後,胡錦濤決定強硬回擊。體現胡錦濤『軟硬並舉,奪得外交話語權』的轉型外交」。

鄧小平的外交政策是韜光養晦,埋頭抓經濟,在國際上不出頭。連年高速發展的經濟為中國積聚了龐大的外匯儲備,實行了多年「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也在17大之後開始轉型。據媒體透露,現在中國的外交政策是「韜光養晦」和「有所不為」二者並行不悖,該對美國說不的時候要敢於說不。

不過,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學者黃靖認為,中國目前並不具備在全球挑戰美國地位的能力。

黃靖說:「中國目前無法向美國挑戰的原因,並非因為美國軍事力量的強大,而是因為美國的軍事力量是整個地區安全系統的支柱。」

黃靖教授認為,中國今天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這裡有一個二律背反:一方面,中國必須保護自己的重要利益,但與此同時,中國也不能完全推翻現存的國際安全體系。而這個安全體系是以美國為主導的,中國需要融入這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安全體系之中。

黃靖教授預言說,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的和平崛起仍然需要一個和平和穩定的國際環境。從這個基本點出發,中美關係不會發生戲劇性惡化的局面。

※ stakeholder 台灣一般翻:持股人、利害關係人



◆ 年終報導:美中關係發展(2)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w2007-12-24-voa54.cfm

美國之音記者: 東方
華盛頓 2007年12月24日

2007年即將結束,雖然美國的外交重頭戲仍在中東背景下轟轟烈烈地上演,但是正在崛起的中國越來越多地吸引世界的目光。中國會不會像一些民意測驗結果所表現的那樣,在未來的時間中將在很多全球性事務上挑戰美國的地位?美國和中國關係的演變究竟如何界定?中國和美國在2007年裡所發生的一系列摩擦,從產品安全到小鷹號事件等,會給未來中美關係的演變帶來怎樣的衝撞?

庫伯:形勢不利於美中關係

占星術在東方和西方都有古老的傳統。占星學家認為,當一些行星以特定的方式在天空中排列的時候,一個人的命運就會做出向好或者向壞的改變,而國家或民族的命運,也是如此。田納西州羅德斯學院教授庫伯在一篇回顧中美關係的文章中認為,目前星座變化所引發的宇宙間的力量不利於美中關係向好處發展。

庫伯首先分析了美國國內政治局勢發生的重大變化。隨著民主黨控制國會,並且積極備戰,準備入主白宮,民主黨急於向全國的選民表示他們將在內政和外交事務上有所作為。本來伊拉克是選戰的一個熱門話題,但是隨著伊拉克局勢的穩定,民主黨認識到,光靠反戰是不夠的,民主黨需要另闢蹊徑,獲得話語權。中國產品安全威脅論,中國擴軍威脅論等等,都在這個時刻應運而出。 

而共和黨方面,很多政治觀察人士都認為,美國共和黨人目前陷入困境。民意調查顯示美國人對布什的支持率持續低靡不振。共和黨內部在移民,衛生保健,聯邦預算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出現嚴重的分歧。共和黨急需一個能夠增強黨內團結和共識的論題。競逐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則希望在美國選民面前保持強悍的姿態。一些共和黨人士認為,中國政府在政治體制民主方面裹足不前,同時踐踏人權,忽視產品安全,這些問題給共和黨提供了一個在選舉年通過抹黑中國而改變共和黨在選民中形像的機會。 

余茂春:中國挑戰方式有冷戰味道

美國軍方對中國擴充武力一直非常關注。比最近「小鷹號」事件更加引起美國軍方關切的是中國在2007年試驗反衛星武器,用地面發射的導彈摧毀了一枚中國廢棄的氣象衛星。這個事件給美國軍方極大的震撼。美國海軍學院副教授余茂春對美國之音記者說:

「中國在沒有任何國際先例的情況下,把外層空間軍事化。中國一直是獨往獨來,自行其是,不顧國際的慣例和條令。中國一直說要和平地崛起,要搞和諧社會,並且把和諧社會的概念帶到國際中來,實際上,這些做法是和自己鼓吹的和平崛起和諧社會的調子唱反調。因為這非常明顯的向美國的空間領先地位進行挑戰。

「至於這種挑戰是不是合理,當然,任何人都能夠向美國人挑戰,但是,我認為這種挑戰的方式非常具有冷戰的味道。好像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氣氛一樣。從政治的層面來看,從軍事層面的來看,美國對中國挑戰和競爭的意識都理解的更加強烈。這就是為什麼對美國的社會震動這麼大。」

探月之意

另外,中國的嫦娥探月計劃也給美國輿論留下分析的空間。一些媒體分析說,中國軍方用導彈打衛星,並且發射宇宙飛船探月,不僅僅是用於和平目的,同時也和挑戰美國的強國地位、復興中國民族優越感、建立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領導地位有關。

中國國防大學的李莉較早前在接受《環球》雜誌訪問時承認:「近年來形成的新一輪探月高潮,表面的原因是月球上潛在的能源價值,但實質上則是搶佔軍事和科技的制高點。各國都在往太空努力,誰在這個領域有所突破,誰就可能在新一輪的競爭中衝到前列,甚至國家在全球實力的排序也會被改寫。」

制天權之爭和蘇聯之鑒

亞洲時報分析說,中國軍方認為,中國在明朝初期國力稱雄全球,但自明朝中期輸掉「制海權」之爭後,國力一直衰落,至清末達到最低點。現在中國經濟改革成功,國力正恢復上升,解放軍遂將「制天權」之爭視為契機,透過積極參與以挽回失落的強國地位,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

不過,亞洲時報警告說,「嫦娥一號」對於中國,已具有如「斯普特尼克一號」對於前蘇聯的同樣象徵意義。強國地位、民族優越感、國際領導權力,統統貫注於「嫦娥一號」。然而,前蘇聯並未因搶先發射斯普特尼克一號衛星而壓倒美國,成為超級強國,反而因為過度投資於軍備競賽和太空競賽,間接促成前蘇聯的解體,這點北京應該記取。

許多團體借奧運作文章

2007年中、美關係的舞台上,還活躍著各種非政府組織和特殊利益集團。由於中國即將在2008年舉行奧運會,美國的一些非政府組織和特殊利益組織集中火力,針對中國發動攻勢。特別是人權活動組織,利用種種機會羞辱那些贊助北京奧運會的美國廠商。有些組織甚至把明年八月份舉行的北京奧運命名為「種族滅絕的奧運」。

很多非政府組織把北京奧運看作是宣揚他們在環保,釋放政治犯,改變勞工待遇,以及西藏問題上的立場和觀點的好機會。

中國在美聲望下降

最近發生的中國出口產品安全危機也為中國威脅論添加了有聲有色的調料。聖誕節期間很多媒體宣傳媽媽在給孩子買玩具的時候,開始看產地標籤。很多美國玩具廠商打廣告時說他們的玩具不是中國製造,以擴大銷路。

所有這些都導致中國受歡迎的程度在美國有大幅度下降。根據民意調查,和一年前或者幾年前相比,有更多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是一個更壞的國家,同時更多的人認為中國對美國是一個威脅。

庫珀:大選年需要替罪羊

用占星術來分析和展望中美關係的歷史和走向顯然有幽默和荒謬的成份,但是,羅德斯學院國際研究系教授庫珀寫道:

「美國各種反對中國的政治勢力罕見地結成聯盟,使得這一年,甚至下一年的中美關係很難達到親密的程度。還有一個事件比這些更壞,那就是明年是美國的大選年。隨著選舉的臨近,替罪羊也出現了。

「當然,批評者們抨擊中國,並不能代表中國政策,也不代表中國正在走向一個錯誤的方向。我們也許會看到,未來幾個月裡,美國的輿論對中國不太友好,但是美中關係並不至於走向嚴重惡化的地步。」

※ 斯普特尼克(Sputnik,伴侶),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今年剛好是發生升空 50 週年。



◆ 年終報導:亞洲的不民主趨勢抬頭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w2007-12-24-voa57.cfm

記者:伍德索姆 貝倫
香港 2007年12月24日

僅僅在四年前,亞洲國家一個個成功地舉行了選舉,亞洲地區的民主似乎在迎頭趕上。但是,不民主的趨勢在過去一年裡重新抬頭。

民主前景不確定

泰國人民力量黨在自從去年軍方廢黜民選總理他信以來的首次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他信的盟友控制著人民力量黨。政治分析人士說,他們在選舉中獲得成功象徵著對軍人統治的抵制。

舉行這次選舉是為了恢復泰國的民主。但是,目前還不清楚軍方是否會尊重人民的選擇。亞洲各個地區的民主前景目前也同樣的不確定,亞洲人民對擁有一個什麼樣的政府仍然沒有多少發言權。

香港選民盼普選

在過去一年裡,香港選出了行政長官、區議員和立法會議員。然而,選民們不能充份參加選舉,結果很多選民希望舉行真正的選舉--普選。

4月份競選香港行政長官失利的民主派議員梁家傑說,普選是使香港政府成為民享政府的關鍵。

他說:「香港民主事業的前途是非常曲折的。我們真的希望為人民說話,說民主多麼重要,它為什麼重要,這樣人們自己就能看出民主政府會比現在缺乏人民支持、缺乏合法性的政府好得多。」

巴基斯坦一度實行緊急狀態

在巴基斯坦,穆沙拉夫總統在人們對他將近十年的軍事統治發出猛烈抨擊之後,在11月份實施了戒嚴法。現在他已經取消了戒嚴令,放棄了軍方最高指揮官的職務,並承諾在1月份舉行選舉。但是,反對黨表示,他們對選舉是否公正持懷疑態度。

馬來西亞人要求選舉改革

在吉隆坡,11月,數萬名馬來西亞人舉行集會,要求在明年大選之前進行選舉改革。警方逮捕了幾位反對派人士,用高壓水龍和催淚瓦斯鎮壓了抗議活動。

專家:民主受打擊

日本京都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教授阿爾比納裡斯說,民主今年在亞洲受到打擊,甚至在泰國和菲律賓也是如此,這些國家的選民在數十年的專制統治之後培育出了民主制度。

阿爾比納裡斯說:「亞洲的民主沒有出現實質性的擴展,而是明顯地衰退了。1986年,菲律賓和泰國發生的變化推翻了軍人統治和更加專制的政府,但是現在卻出現了兩種形式的倒退:一種是金錢政治的興起,有影響力的企業主管掌握了政權,主導政治程序;另一種是以公民為基礎的平民社會團體參與地方政治的活動顯著下降。」

勞蒙海:領導人民主意識弱

香港亞洲人權委員會的高級研究員勞蒙海說,動盪的政局提醒人們,亞洲領導人缺乏強烈的民主意識。

勞蒙海說:「由於所有的亞洲國家一直實行的都是人治,以皇帝或國王至高無上的權力為基礎,他們的話和決定就是法律,沒有文化基礎,也沒有法治,我認為民主很難生存,除非統治國家的精英階層,特別是知識分子為此努力奮鬥。」

勞蒙海:中國投資強化了專制政權

勞蒙海說,亞洲國家的政府經常談到西方式民主的概念,這只是為了獲得西方國家的贊同和援助而進行的公關活動。但是他說,隨著中國在亞洲政治和經濟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亞洲地區的政府不需要像過去一樣提倡民主改革。中國的投資加強了北韓和緬甸等專制政權的統治,北京也幫助保護它們不在經濟方面受到國際社會譴責的影響。

緬甸軍政府9月份暴力鎮壓了民主派的抗議活動,打死了許多人,其中包括僧侶。北京拒絕投票贊成聯合國安理會對緬甸實行制裁,結果緬甸軍政府在國際社會要求它開始實行改革、與反對派民主派展開對話的壓力下幾乎毫不動搖。

中國嚴控公民

中國嚴格控制自己的公民,逮捕和騷擾活動分子、新聞記者以及被認為是國家敵人的人。一些分析人士說,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金融市場的開放,有助於培育一個更加民主的社會。但是在中國經濟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後,中國的政治改革仍然緩慢而曲折。



◆ 報告:亞洲城市化對社會構成挑戰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w2007-12-26-voa1.cfm

美國之音記者:木風
華盛頓 2007年12月26日

美國一家智囊機構發表新的研究報告稱,今後20年左右將是亞太地區城市化加速發展的時期,中國在這個進程中發揮著主導的作用;城市化將加劇能源和水資源的緊張程度,給這個地區的環境和社會發展造成巨大的壓力。

城市化發展受到資源壓力

華盛頓的權威智囊機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全球戰略研究所剛剛完成一份題為《亞洲城市化過程中的水與能源之未來》的研究報告。報告認為,今後20年左右將是亞太地區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時期;與此同時,這個地區將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而受到巨大的資源壓力,特別是能源資源和水資源。報告認為,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不僅給這一地區構成了巨大的挑戰,同時也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機會。

報告說,經濟增長跟城市化是一個相互加強的過程。隨著經濟的強勁發展,人口將日益集中,大量地從農村遷移到城市。目前,中國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30%。中國計劃要在2000年到2030年之間把4億農村人口轉移到新開發的城鎮地區。而城市化的發展也推動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報告說,在過去25年中,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了7倍多,從280美元增加到2000美元,使4億多人脫離了貧困。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中國經濟的帶動下也得到了發展,在過去的5年中,每年都有5千萬人脫貧。

報告指出,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給這個地區造成了 巨大的能源壓力。亞太地區的能源結構中主要是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30年來,亞洲的能源消耗量增長了230倍,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1980年以來,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耗翻了一番。

中國能源需求猛增對社會造成很大影響

報告認為,中國的能源需求有增無減給環境和社會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中國每年大約有30萬到50萬人的死亡跟煤炭所造成的空氣污染有關。中國工廠燒煤所造成的污染甚至給日本和韓國帶來了酸雨。中國和亞洲其它發展中國家釋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因此大增,加劇了全球氣候的變化。

除了化石燃料以外,水資源也成為亞太地區的稀缺資源。報告說,造成這一問題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嚴重破壞,二是對水資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報告舉例說,為了發展經濟,泰國、越南、老撾和中國都在連接四國的湄公河修建水壩,進行水力發電。

但是,大壩破壞了河流的生態系統,威脅到下游農業地區的食物供應。城市的工業污水排放影響到水的質量,限制了地上水和地下水的利用。報告說,從1950年以來,北亞地區的人均水量已經下降了60%,東南亞地區下降了55%。中國的問題更為嚴重,城市的河水有75%以上不適宜飲用和養魚。城市90%的地下水都受到污染。

亞太地區應走可持續性的城市化道路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在這份研究報告中表示,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如果要沿著這個軌跡來推動城市化進程的話,顯然是行不通的,其經濟發展也是無法持續下去的。報告認為,這個地區的有關國家應當採取降低能耗、科技創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完成從工業化到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的過渡。

報告說,亞太地區如果沿著這條可持續性的城市化道路發展將會在許多領域產生很多的機會。中國已經做出計劃,要在2020年大體完成從初級加工基地到創新大國的戰略轉變,要通過發展先進科技來解決和管理環境方面的挑戰。中國現在有三個省已經開始實行綜合資源規劃相關的條例,推行「能效電廠」。

報告認為,如果這一計劃能夠在未來30年中在全國得到推廣,製造業能夠普遍使用高效發動機、高效水泵和高效壓縮機;建築業能夠在城市建設起高能效建築;消費者能夠使用高能效家用電器,那麼,這將為電廠建設及其運營節省大約5萬億美元的資金,同時還能夠節省大量的能源。

不過,報告對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往往只重視經濟增長而忽視環境保護的態度感到憂慮。報告建議公眾、私人機構、非政府組織共同參與資源管理項目,通過市場和公眾的力量來推動公共政策的變化,增強社會的節能和環保意識。



◆ 中國未來以煤為主能源結構難改變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w2007-12-26-voa40.cfm

美國之音記者:張蓉湘
華盛頓 2007年12月26日

中國星期三首度發表能源政策白皮書,其中表示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未來難以改變,不過中國將努力發展清潔能源減少全球氣候變暖。

中國國務院星期三第一次以國家名義發表《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其中指出,中國人均能源資源的擁有量處於世界較低水平;中國將採取5項措施全面推進能源節約;中國提出加強國際能源合作3項主張;中國能源供應體系面臨資源相對不足等3大挑戰;中國將促進能源與環境協調發展以及中國正積極研究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領域立法等等。

白皮書還指出,中國過去不曾、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對世界能源安全構成威脅。

白皮書表示,煤炭是中國的主要能源,相對落後的煤炭生產和消費方式加大了環境保護的壓力。煤炭消費是造成煤煙型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此外,隨著中國機動車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氣污染已經變成煤煙與機動車尾氣混合型。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將給生態環境帶來更大的壓力。

聯合國:中國必須要有長期能源政策

目前中國的能源大約70%來自煤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一位官員曾以北京市為例說,中國必須有一套長期的能源政策。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官員說:「北京市仍然使用許多煤,非常依賴燃煤作為能源來源,而北京市的地理環境讓污染物的排放成為問題,這使得改善空氣品質的速度進展緩慢。」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是聯合國內負責全球環境事務的主要機構。該機構幾個月前曾經發佈一個有關北京空氣品質的報告。

《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還說,為了防治生態破壞以及環境污染,中國將更加重視能源,特別是煤炭的清潔利用,並且作為環境保護的重點。白皮書表示,中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上海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陳建民表示,中國的地方政府必須達到中央政府設定的節能減排目標以免受罰。他說:「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海電力集團大概要在2015年之前淘汰大約9座老舊的煤電發電廠。」

陳建民說,中國希望積極開發新技術,加快新能源取代煤礦,包括積極發展核能、可再生風能、太陽能等,但是中國的基礎比較薄弱。陳建民認為短期內核能取代煤礦成為主要能源來源的可能性相當小,而能源的多元化符合中國特點。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統計,中國的能源需求在2005年到2030年之間每年將增長3.2%。



◆ 年終報導:中國經濟的隱憂和出路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w2007-12-26-voa57.cfm

美國之音記者:莉雅
華盛頓 2007年12月26日

在即將過去的2007年,中國經濟在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通貨膨脹的壓力明顯加大,房地產和股市泡沫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北京當局正在採取緊縮政策,給經濟降溫。研究中國經濟的專家指出,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這些問題在2008年會繼續惡化。

鑒於中國經濟存在從偏快轉為過熱、以及物價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的風險,中國政府在12月初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決定採取從緊的貨幣政策。12月21號,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把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的基準利率上調27個基點。這是人民銀行今年第六次上調利率。

利率上調幅度不夠

但是,美國耶魯大學的經濟學教授陳志武認為,利率上調的幅度仍然太小。

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銀行的利息遠遠低於通貨膨脹率是刺激中國經濟更加過熱的一個根本原因。他指出,現在一年期的存款基準利率在這次上調之後也只有百分之四點多,而通貨膨脹率接近7%,因此,實際利率為負3%,無法吸引老百姓把錢存在銀行。

利率過低造成過度投資

他說,與此同時,利率過低的另外一個後果是造成過度投資。他說:「人為繼續壓得很低的利息從根本上鼓勵了經濟的過熱。因為貸款利息非常低的情況下,一般的企業--國有企業也好,民營企業--只要能借到錢,大家都會放鬆地去投資。」

投資增長過快造成外貿失衡

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關係學院的資深客座教授鮑泰利也認為,中國投資增長過快是造成外部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他說:「我們所看到的是,投資增長速度仍然非常高,特別是在製造業。很多製造業行業產能的擴張都過快。這是造成中國日益增加的外貿盈餘的一個主要因素。 我認為,外貿失衡是最危險的一種失衡。」

應加快貨幣升值

耶魯大學的陳志武教授認為,改善這種失衡的一個措施就是加快人民幣升值的步伐。

他說:「原來很多人都擔憂人民幣升值太多以後最後會對中國的出口貿易影響非常大。但是,實際上,過去兩年人民幣升值百分之十幾,但是,出口貿易不僅僅沒有出現問題,反而是繼續按照每年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所以,原來這種擔憂現在看來明顯是多餘的。」

不應過度收緊信貸

中國經濟問題專家鮑泰利也認為,人民幣應該更快的升值,但是,他對中央銀行收緊信貸的方式表達了關注。他說,中央銀行所說的從緊的貨幣政策指的是狹義的資金流動性,即銀行系統的可貸資金,而他不認為這是造成投資增長過快的主要原因,而過度的收緊可能會導致不應該收緊的經濟部門出現收縮。

他說:「導致外部不平衡的因素之一是製造業投資率的過高。與以前不同的是,這方面的投資現在更多的是受到公司內部流動現金的推動,而不是銀行貸款。企業界的資金流動性非常高,而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公司不支付股息。」

鮑泰利認為,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應該把國有企業應支付的股息提高到30%到40%,而不是目前規定的5%到10%。他認為,這樣才能有效的控制投資的過度增長。

應放鬆政府對資源管制

在通貨膨脹日益嚴重的同時,中國的貧富差距也在日益擴大,成為引起社會不穩定的一個隱憂。耶魯大學的陳志武教授認為,這與中國的國有經濟在整個經濟中的比值太高有很大的關係。他表示,如果政府對資源的管制不放鬆的話,貧富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不過,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蓋保德並不對中國日益加大的貧富差距問題感到擔心。他說:「因為收入不均,很多人從效率不高的地方和工作轉移到效率高的地方和工作,這樣他們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這推動了經濟的增長。我認為,在中國經濟目前的演變階段,收入不均的問題現在自然比較嚴重。」

通脹和資產泡沫會繼續惡化?

展望2008年的經濟形勢,耶魯大學的陳志武教授認為,通貨膨脹率會繼續加速,房地產和股市的資產泡沫還會繼續惡化,而在明年的3月,新一任政府的走馬上任只會使經濟過熱的問題更為嚴重。

他說:「明年會明顯地進一步看到,一個是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會叫得很響。但是在地方、省一級的政府,他們會為了自己新一屆政府的政績不顧一切大大增加新的投資,以這種方式來刺激各地的經濟增長。」

他認為,在全球經濟減緩的背景下,如果北京能夠通過利率和匯率等金融手段適當給經濟降溫的話,中國經濟因為過熱而在近期出現崩盤的可能性非常小。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相關報導請自行搜尋。

8 則留言:

fsj 提到...

美國衰落與台美關係

陳毓鈞 中國時報 2008.01.01

二○○八年即將展開,面對過去的一年,可以發現在學界與媒體,探討美國衰落問題的文章多了起來。最近,美國外交學會會長李察哈斯認為:「美國統治世界的時代正走向終結。新的時代或許將是更多的國家、企業、政府背景的資金、國家機構及恐怖組織群雄並起的複雜時代。」

哈斯本係具有保守傾向的學者,他的觀點不啻是宣告了美國新保守主義夢想建立類似羅馬帝國的「美利堅帝國」之夢的破碎,而布希政府所採取的單邊主義外交以及武力至上的戰略構想,將很難再貫徹下去。易言之,冷戰結束以後,美國外交思想的大辯論,實踐結果證明,「文明衝突論」戰勝了「民主和平論」和「霸權穩定論」。

美國的衰落並不是反恐和伊拉克戰爭所造成,而是全球政、經、文、軍結構的變化所形成。它係客觀環境的演變發展,而非國家意志所能強加主導。西方文化中帶有「強權即公理」的因子,因而有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的時代。冷戰結束後,見證了非西方世界的崛起,美國的衰落同時說明了強權政治將會被協商政治所取代,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時代已不容一國強加其意志和發展模式在別國身上。目前,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在地緣政治上各據一方,歐盟自主性加強,非洲正在遠離美國,穆斯林世界對美國充滿仇怨。

而自一九五○年以來,台灣是在美國的保護之下才得以生存和發展,即使在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之後,台灣的安全與生存仍是由美國所保證。不過,美國保障台灣安全仍是以美國國家利益為優先考慮,而不是為了台灣安危就必須和台灣對手打一場戰爭。證之五○年代的兩次台灣危機以及九六年台海危機,美國都是以「威懾」為主,而最終尋求和平談判解決。在美國國力鼎盛時期尚且如此,而如今美國面對危機已感力不從心,並且中國軍事力量已更為強大,美國能無條件支持台灣嗎?

美國走下坡的這幾年,台灣在本土化大帽下,只專注於內部政治權力的爭奪,卻對外部世界的變化以及對全球化議題的關注,一副漫不經心的態度。最不可思議的是,居然去挑對台灣至關緊要的美國之國家利益。

美國政學界本來已有許多人主張華府應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以便美國康復。處於內外交困的美國,當然不希望已經多事之秋的亞洲再出現令美國頭痛的麻煩。民進黨政府卻為了入聯公投同美國硬拗,更引起美國強烈反彈,並明言要直接訴諸於台灣的選民。

今年總統選舉如果能安穩度過,或許台灣將會出現新契機和新局面。不過,經過「失落的八年」,新領導人將會面臨三大難題:一、如何修補美台關係,恢復從前互信;二、如何處理兩岸政冷經熱現象,尤其是台灣對大陸市場依存度愈來愈大;三、如何停止台灣民主的異化,回復正常民主運作。

馬英九已說過任內不會和大陸進行統一談判但也反對台獨;謝長廷亦說過他若當選不會修憲改國名。實際上,北京很清楚馬謝都是想在維持現狀基礎上,向大陸執行「政經分離」政策。

如果「和平共處」與「和解共生」是台灣處理兩岸關係的主要思維,那台灣人民選擇一個沒有病態領導國格的國家領導人就十分重要了。但無論如何,修補台美關係,恐怕仍是未來領導人的首要任務。(作者為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客座教授)

fsj 提到...

BERI最新評估》台投資環境全球第6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8.01.01

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昨天公布去年最新投資風險評估報告,台灣的投資環境排名持平,仍為全球第六、亞洲第三。

其中,台灣表現最差的項目是政治風險指標,排名全球第十五名,反映台灣即將舉行的立委、總統大選的不確定性。

展望今年,BERI預期,我國的營運風險可望繼續穩定、且持續改善,雖然全球排名維持第六,但整體分數上升1分,主要是因為政治風險指標分數增加,由去年的59分升至61分,全球排名也上調至十三名,可能是因為政治不確定變數消失。

BERI每年都會評比全球五十個主要國家投資環境的風險,近年來每年還會更新三次,希望提供全球投資者最正確即時的投資風險概念。

根據BERI今年最後一次的最新評估,台灣投資環境評比總分為72分,排名全球第六名、亞洲第三,被列為最高的1A等級,屬低風險、適合進行投資的國家,分數及排名與上次評比(今年第二次)相同,僅次於瑞士、新加坡、荷蘭、日本及挪威。

BER的投資環境風險評比包含四大面向,台灣表現最差的是政治風險指標,去年平均分數不及格(59分),排名全球第十五、亞洲第三。

fsj 提到...

新加坡Q4 GDP意外下跌 亞洲各國經濟風險越來越高

鉅亨網編譯曲培芝‧綜合外電 2008/01/02

有鑒於新加坡工廠生產減緩,顯示依賴出口的亞洲市場遭遇全球經濟放緩的風險越來越高,導致新加坡上季經濟成長意外放緩。

新加坡貿易部今(2)日發布聲明表示,經過通膨調整後,新加坡去年第 4季經濟成長放緩至年率3.2%,為近15季來首度下跌,不過優於經濟學家預估的成長3.1%。該國第 3季經濟成長修正為4.4%。

新加坡是亞洲地區第一個發布第 4季 GDP的國家,數據讓經濟學家得以窺知美國次貸危機以及全球市場動盪對亞洲經濟造成的影響。南韓以及台灣皆已發佈警告,表示由於半導體、手機以及電腦的需求減緩,2008年這些產業的成長都將放緩。

花旗駐新加坡的經濟學家 Kit Wei Zheng表示,「未來幾季我們絕對會再見到更多出口疲弱的現象,這對於以電子業為主的亞洲經濟是個壞消息。」這意味新加坡以及亞洲其他地區的經濟成長都將放緩。

中國、南韓以及菲律賓都將在本月稍晚發布第 4季的 GDP,日本、台灣、以及馬來西亞預定將在 2月發布該項數據。

亞洲開發銀行上月表示,新興亞洲2008年的成長可達8%,比今年還低 0.5個百分點。當地對於出口的依賴是其他地區的兩倍,有 60%的海外銷售最終目的地為美國、歐洲以及日本。

新加坡第 4季經濟較去年成長6%,低於經濟學家預估的7.7%,第 3季經修正後為成長9%。

新加坡 DBS Group Holdings Ltd.經濟學家 Irvin Seah 表示,「電子業的景氣不會立即反轉,未來 6個月不太可能復甦。」扮演製造業關鍵角色的藥品業,已經失去動能。

新加坡電子出口自 2月以來月月衰退,陷入近 5年來最糟的經濟衰退中。南韓昨日調降該國2008年的經濟成長預估,表示該國出口成長可能放緩。台灣也預測今年對外出貨將下滑,將導致該國擬定的成長目標遭到嚴峻的挑戰。

全球第 2大記憶體晶片製造商海力士半導體,其執行長Kim Jong Kap上周向員工表示,「今年第 1季或上半年的形勢嚴峻。」

南韓12月出口較去年增加 15.5%,不及預估,今年該國海外出貨預估將可增加11.6%。

新加坡第 4季服務業較一年前成長8.3%,增幅和上季相仿。

全球股市自去年10月以來市值減少了 1.6兆美元,美國次貸市場崩盤造成全球主要銀行減計 800多億美元的資產。

Seah表示,「新加坡金融服務業受到次貸問題的影響,投資人變得更加審慎,導致經濟活動放緩。」

諸如艾克森美孚石油等企業在新加坡設立新廠,以及營建商建立新的辦公塔以及公寓大廈,帶動新加坡營建業一片榮景,使得該國上季經濟免於更大幅度的衰退。新加坡去年固定資產投資達星幣 16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新加坡上季營建業成長24.4%,第3季經修正後成長19.2%。

新加坡去年全年經濟成長7.5%,前一年的經濟成長為7.9%。該國政府預估2008年經濟成長將介於4.5%到6.5%。

新加坡經濟成長引發經濟成長過熱的疑慮,消費者物價創下25年新高。政策官員預估今年該國通膨將在3.5%到4.5%,高過2007年平均的2%。

fsj 提到...

油價飆 中國通膨拉警報 奧運後 中國經濟放緩

◆ 油價飆 中國通膨拉警報

【世界日報╱本報綜合報導】 2008.01.04

國際原油期貨價格觸及每桶100美元大關,專家分析,中國通膨壓力第一季可能因而再拉警報,中金公司估計,大陸CPI可能上漲0.968個百分點,國內生產總值(GDP)會降低1.9 36個百分點。

國際原油期貨價格不斷上漲,2日更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觸及每桶100美元價位,中國證券時報報導,國際油價攀升勢必導致中國外匯支出大幅增加。中國2006年進口1.2億噸原油,高油價導致額外多耗費80億美元的外匯,儘管去年中國石油進口增幅較前年略低,但由此多付出的外匯可能達到100億美元。

另據信息時報報導,中國糧油肉等民生物資價格大漲,引起民怨。中國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昨天下發公告,從本月起,凡是糧油、豬牛羊肉、牛奶和液化石油氣的經營者,一次提高價格5%以上,要向當地有關部門報告說明理由,違者必須退回原價或降低調價幅度。

【本報廣州四日電】繼牛奶、食用油大幅度漲價之後,受到原料上漲等因素影響,啤酒價格也將上調,而且漲幅不會小。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在啤酒生產涉及的原料、輔料、能源、運輸等環節,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企業面臨巨大的漲價壓力。



◆ 北京學者:遏通膨為明年中國經濟工作重點

中央社台北二十八日電 2007-12-28)

中國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表示,中國正面臨食品價格通貨膨脹向其他經濟部門蔓延的危險,防止明顯的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將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

香港「文匯報」今天報導,姚景源昨天在北京「長安講壇」上表示,二零零七年中國GDP成長將達到百分之十一點五,全年通脹率將達到百分之四點七,高於前十一個月的百分之四點六。

他說,中國正面臨食品價格通膨向其他經濟部門蔓延的危險,防止明顯的通膨和經濟過熱將是明年經濟工作重點。而明年通膨率將被控制在百分之四點五以下,GDP增速將放緩至百分之十一以下。

姚景源表示,此次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防止結構性膨脹相同或膨脹轉化作為重要工作,以及防止經濟增長偏快轉向過熱。經濟轉向過熱具體表現是三個「過」,一個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過快,第二是貨幣與信貸投放過多,第三是對外貿易順差過大。 

他說,今年中國全年投資約百分之二十五,和去年相當,但還屬高位,特別是從十月開始,新開工項目大幅增加,而今年新開工項目會構成明年的在建項目,如果不把固定資產投資速度抑制到一定範圍內,就難以控制價格增長由結構性轉向明顯膨脹。

姚景源還說,美元貶值的趨勢將延續到明年,這將使以美元標價的初級產品價格上漲,中國仍將承受巨大的通脹壓力。隨著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快,進口產品價格將下降,很多單純以低匯率低價格打天下的中國製產品將出口轉內銷,這將緩解通膨壓力。



◆ 社科院首度指出:奧運後 中國經濟放緩

李書良/綜合報導 工商時報 2008.01.05

對中國大陸來說,今年將舉行的北京奧運會,可以說是「又愛又怕受傷害」。因為大陸重要官方智庫之一的中國社科院報告,首度指出,奧運結束後,在國際熱錢撤出、奧運題材消失,還有全球經濟調整的情況下,大陸經濟極有可能出現大幅下滑現象。

中國社科院的這份報告預測如果屆時實現,大陸的經濟一旦出現明顯衰退,勢必衝擊全球。

近幾年來,大陸官方不斷對外界鼓吹「奧運商機」帶來的強大經濟效應,除了造成民間百業蓬勃發展,這幾年全球熱錢也源源不斷湧進大陸,造成股市與房地產不斷飆漲。

然而,隨著奧運舉辦日期逐漸逼近,卻有許多學者專家開始擔心,一旦奧運結束後,中國大陸原本火熱的經濟將反轉直下。

中國社科院最近發布的二○○八年「社會藍皮書」,並提出警告說,二○○八年北京奧運會之後,在國際熱錢退出的影響之下,大陸經濟成長可能出現大幅度下滑。

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表示,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中國大陸仍將繼續保持連續五年經濟成長一○%以上的衝勁,但他也說:「北京奧運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或許因中國龐大的經濟體,而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麼大。」

雷曼兄弟表示,奧運的確會影響主辦國的經濟發展,在曾經擔任過奧運主辦國的十一個國家中,其中有八個國家的實質GDP成長率在奧運結束後一年下滑。

fsj 提到...

聯合國報告 台灣通膨率亞太最低

【中央社╱曼谷九日專電】 2008.01.10

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今天公布「亞太地區二零零八年關鍵經濟發展與展望」報告,報告中指出,台灣去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為百分之四點四,除了已發展國家外,在亞太地區墊底,不過通貨膨脹率只有百分之一點六,則是亞太地區表現最佳。

根據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的這份報告,亞太地區去年經濟成長率預估為百分之八點二,其中仍以中國最佳,成長率達百分之十一點五,土庫曼居次,為百分之十;而在通貨膨脹率部份,則是台灣的百分之一點六最低,香港與新加坡的百分之一點八居次。

不過在另一份聯合國的「二零零八年世界經濟情況與展望」報告中,台灣去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為百分之四點六,比泰國的百分之四點五略佳,明年的成長率預估為百分之四點四;而在通貨膨脹率部份,台灣為百分之一點四,仍是亞太地區最低,今年預估將上揚到百分之二。

而在「二零零八年世界經濟情況與展望」報告中,台灣去年第三季的經濟成長率有回升跡象,達到百分之六點九,比南韓、菲律賓、馬來西亞、香港、印尼都還要突出。

負責「亞太地區二零零八年關鍵經濟發展與展望報告」的聯合國亞太經社委員會貧窮與發展部主任拉納亞柯(Ravi Ratnayake)指出,去年亞太地區經濟成長率約為百分之八點二,今年可能略降至百分之七點八,不過亞太地區仍是全球經濟成長最強勁地區,包括中國、印度,甚至俄羅斯,都帶動了亞太經濟成長。

拉納亞柯同時也提到一旦美國次級房貸影響擴大,在最惡化情況下,對亞太地區的台灣、南韓與新加坡影響最大,因為這些國家的市場最開放,同時也可能使得中國的經濟成長率減少百分之三,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更將從預估的百分之三點四降為百分之一點六。

同時在這份報告中也列出亞太地區各股市的本益比,台股的本益比為十八點七,在亞太地區低於中國的五十九點二與印度的二十點八。



◆ 聯合國:美經濟成長趨緩 拖累國際貿易

【中央社╱日內瓦九日專電】 2008.01.10

聯合國今天發布報告預測今年經濟前景指出,在美國經濟成長趨緩將拖累全球經濟的背景下,今年的國際貿易量將下滑。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及五個區域委員會共同出版的「二零零八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從前年的百分之三點九、去年的百分之三點七再進一步下跌至百分之三點四,且「下跌風險的烏雲比一年之前更大片」。

報告說,全球經濟最大的負面因素來自美國房地產的泡沫化,加上隨之而來的信用緊縮,以及美元貶值、全球失衡持續、油價居高不下,都威脅著未來幾年的經濟成長。

在國際貿易方面,報告指出,從二零零一年起的這一波景氣上揚,全球貨物貿易成長的主要力道來自以美國為主的已開發國家和以中國為主的東亞。然而,從去年起,貿易成長的力量就已減弱,主要是因為已開發國家的進口需求減少,在美國更包含美元貶值的因素,這一貿易弱化趨勢在今年還會更明顯。

同時,美元大幅貶值有力促進了美國商品的出口,這在某些程度矯正了全球失衡,但程度極微。

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全球化與發展策略部主任福拉斯貝克今天在日內瓦舉行的記者會上說,如果美國的經濟成長衰退持續,預料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將繼續以調降利率來因應,這會使美元繼續貶值,有利美國商品出口,卻不利其他國家商品輸入美國。

他說,「以美國為全球經濟唯一火車頭,原本就不切實際,在當今局勢下比以前更加不切實際」。他認為,歐洲和日本應接手扮演部分的火車頭角色,擴大國內市場需求。

他說,中國以超過百分之十一的經濟成長率,其對世界經濟的投入已達能力極限,不應把更多的期待放在它身上。

fsj 提到...

學者:通膨表現好…其實是內需不振!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 2008.01.10

聯合國報告顯示台灣的經濟成長在亞太地區墊底,學者表示,其實台灣去年表現不差,但是通貨膨脹率表現最佳,則是內需不振所導致。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吳中書質疑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引用的數字不正確,才會做出台灣經濟表現在亞太地區吊車尾的報告。

他表示,我國的經濟表現數字都已經在去年11底修正,5.4%的經濟成長表現雖然不算太好,但是還算「差強人意」,表現和韓國差不多,但是與亞洲其他新興國家相較,當然不能比,這種情況就跟早期台灣經濟成長起飛期是類似的。

在亞洲四小龍當中,我們的經濟成長表現和南韓不相上下,但是台灣的物價比南韓低。吳中書認為,台灣物價低迷,是因為內需疲軟,不過國人可能也有點緊張過度,1.8%的通貨膨脹已經讓許多人感覺受不了,這是因為內需疲軟,感受不到經濟成長的力道。

吳中書表示,一般來說,經濟成長率越高,消費者物價指數也會較高,但是台灣的經濟成長力道來自對外出口擴張,因為內需疲軟,使得物價表現比較平穩。此外,製造業薪資上漲幅度有限,多數人又都是受薪階級,在感受不到薪資上漲的情況下,消費力也會減弱。雖然這份報告當顯示,台灣的通貨膨脹率1.6%,是表現最佳的,但他認為台灣的內需市場應該還有成長的空間。

台大經濟系教授吳忠吉認為,台灣的物價平穩,是因為銀行信用收縮有關,信用緊縮有穩定物價的效果。但是台灣目前比較嚴重的問題是經濟轉型沒有成熟,目前仍處於過度期,初級勞力過剩,造成失業率較高,失業率高經濟成長率自然會受到影響。

報告當中提到台灣的經濟成長墊底,吳忠吉表示,比較常拿來做比較的亞洲四小龍,台灣的經濟成長表現不如新加坡和香港,這是因為新加坡是開放的城市型經濟,轉口貿易為主,香港也是自由貿易的地區,表現都會比台灣好。

可能是大家太過專注於政治議題,在經濟長遠發展的議題上著墨太少,吳中書認為,如果能少花一些力氣在藍綠惡鬥等內耗上,多在經濟議題上下功夫,台灣應該表現可以更好。

fsj 提到...

美國打噴嚏 全球重感冒

【經濟日報╱編譯 陳家齊】 2008.01.22

投資人抓住的最後一根稻草似乎正沈入大西洋中。歐洲央行官員21日鬆口承認,歐洲經濟受到美國次級房貸問題的連帶打擊,歐股罕見地出現恐慌性殺盤。

去年夏天以來,投資界就在辯論,全球市場是否已能與美國「脫鉤」(decouple)。持這派觀點的投資人認為,即便美國經濟走緩,中國大陸與印度領軍的新興市場經濟,以及仍強勁復甦的歐洲經濟,將可不受美國次貸問題感染。美國經濟衰退時,大陸工廠可以繼續大買德國機器。

但今年來的市況已經說明:美國打噴嚏,全球還是得跟著感冒。21日歐股的瘋狂殺盤道盡投資人絕望的心理。

目前的跌勢可能還未完結,機構法人傾向觀望。美林公司最近的調查顯示,基金經理人手上留存的現金比重已從去年10 月的17%,大幅升高至31%。

摩根士丹利公司的歐洲股市研究部門寫說:「儘管悲觀氣息瀰漫,我們仍不認為應該進場。我們仍傾向持有現金。」

次貸風暴不只造成金融業者的虧損,連帶亦使全球信用緊縮,對消費與投資形成強大逆風。一個接一個的「避險天堂」變成泡影,從最初的科技類股抗跌喊到醫療保險業,投資人終究還是擠到最保險的公債市場。美林的該份調查顯示,基金管理人把45%資金放在債市。

投資人逃離市場、避開風險的情勢,正反映在日圓匯價。市況良好、信心滿帆時,利率超低的日圓是國際投資人借來向全球投資的套利工具;而一旦風向丕變,投資人便贖回日圓收手不玩,形成所謂「日圓套利平倉潮」(carry trade unwind),推升日圓匯價。

日圓半年來已對美元挺升12.4%,對歐元堅揚8%。今年來不到一個月,日圓對美元、歐元的漲幅都已超過5%。



◆ 歐美股災 布希拯救無效 全球股市跌幅3%起跳

李鐏龍、蕭美惠/綜合外電報導 工商時報 2008.01.22

美國布希總統上周五提出規模約一五○○億美元的振興方案令人失望,投資人擔心美國經濟終將回天乏術,並拖累全球經濟。周一失望性賣壓傾巢而出,全球股市出現崩盤走勢。亞股中印度、港星、大陸跌幅從五%到七%不等;歐洲道瓊跌了五.六%;美股周一雖然休市,但期貨交易顯示,三大指數跌幅達三%,南美洲新興市場跌幅都在五%。

反映衰退前景,原油及金屬等原料價格同步大跌,油價跌到每桶八九美元以下,金價則回落到每英兩八六八美元區間。

分析師表示,布希方案「來得太遲,力道太小」。大選年將使兩黨議員對方案內容更加斤斤計較,國會聯席經委會主席舒默表示,可能要等到三月初才會提出最後方案。

亞股上周五還因對布希方案有所期待而反彈,周一則湧現失望性賣壓。本來相對抗跌的印度及大陸股市,指數分別大跌七.四%及五%以上。日股及港星股市昨天分別跌了四%、五.五%及六%,韓股跌三%,台股則仍然陶醉在兩岸春風裡,跌不到一%,是否會在今日補跌,分析師認為很有可能。

昨晚的歐洲股市也淒風慘雨,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世界指數,較其去年十月三十一日創下的歷史高點,已回軟達一六%。而德、法、英股市指標指數,分別下滑五.二%、四.六%及三.二%。其中歐洲的道瓊Stoxx 600指數的,距其在去年六月創下的高點已回挫達二○%,符合陷入熊市定義。

美股各指標指數中,迄上周五收盤,已知有美國小企業雲集的羅素2000指,已自去年七月十三日創下的高點下滑達二一%。另美股的標普五百指及道瓊工指,距去年十月九日寫下的歷史高點都已下跌一五%;那斯達克指較去年十月三十一日觸及的將近七年來高檔,已回跌達一八%。



◆ 歐元區經濟成長 恐摔到1.5%

【經濟日報╱編譯林聰毅/綜合阿姆斯特丹二十一日電】 2008.01.22

歐洲中央銀行(ECB)理事、荷蘭央行總裁魏林克(Nout Wellink)20日警告,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可能已衝擊歐洲經濟,不但銀行融資困難、工業產值萎縮,投資人信心也江河日下,今年歐元區的經濟成長可能只有1.5%,為2005年以來最差。

魏林克的談話呼應一些財金官員的憂慮,上周歐洲財金官員相繼表示,今年歐元區的經濟成長可能比預期弱,ECB預估今年歐元區的經濟成長在1.5%至2.5%之間,但是ECB理事、法國央行總裁諾耶警告,ECB可能須下修今年的成長預測。

經濟可能走緩的憂慮也讓歐股21日全面重挫,歐洲道瓊Stoxx 600指數創2001年911事件以來最深跌幅,法蘭克福股市午盤跌幅甚至高達7.5%,同樣是六年多來最深。

魏林克並呼籲荷蘭政府應準備因應美國次貸的擴散效應。荷蘭國家通訊社ANP引述他的談話說:「我非常清楚美國次貸危機正蔓延至其他經濟領域。」

的確,就在美國經濟瀕臨衰退之際,歐洲也欲振乏力。由於歐元升值至歷史高點傷害歐洲出口,愈來愈多經濟學家預測ECB將被迫降息。德國商業銀行經濟學家舒伯特說:「現在經濟明顯走下坡。」他已修正歐洲央行的成長預測,並預期10月以前央行會降息兩次。

歐洲央行一直以通膨壓力太大為由,不願追隨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和英格蘭銀行(英國央行)的降息腳步。但本周公布的政府與產業調查可能顯示,風險正在升高,歐元區財長21日在布魯塞爾集會時將討論經濟展望,主持會議的盧森堡財長強克日前已表示,歐盟執委會可能下修今年經濟成長預測,由先前預估的2.2%降至1.8%,為2005年以來最弱。

歐元區11月的工業產值慘跌,致使英格蘭皇家銀行經濟學家宣布歐洲已陷入2001年以來的首次衰退。

※ 歐美都起不來的,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國只能轉求內需了?

fsj 提到...

世界經濟海嘯的第一波惡浪

林建山 中國時報 2008.01.23

美國經濟衰退是造成昨天全球投資人信心崩解的最主要原因。事實上,美國金融界早已確認美國經濟已經進入衰退期。原本大家熱切期待上星期五小布希總統會提出比較強有力的反衰退措施,但事實大失所望,以致本周一全面反映到股票市場。昨日亞洲股市可謂遍地哀鴻,各主要市場單日跌幅小者四.九%,大者超過八%,歐洲國家預期一兩個交易日之內美國股票市場的垂直下跌,恐怕是不可免了,CNN的報導更首用「危機」作為評述的題旨。

一般皆指稱這是二○○一年九一一事件以來,最嚴厲的經濟政治衝擊,但會不會重現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九日黑色星期一的嚴苛情境,即在兩周之內,全球股價重挫二十二.六%至四十五.八%的慘狀再現?則是當下眾所關注的焦點。

細察昨天全球股市失重直墜的根本原因,還是咎在二○○七年八月美國次貸風暴的惡瘧,使全球信用緊縮,所有金融機構與信用機制全面受創,世界投資風險直線升高。因為美國次貸風暴影響,以致品質劣化的國際資金空洞高達七兆美元之鉅,而歐盟央行ECB、美國FED及日本央行BOJ迄所提出的沖抵資金不過七千億美元,與整體缺口之差距甚遠,當然無法有效化解危機與全球投資人的疑慮。這也是上星期五小布希舉措無法奏效的根本原因。

至於為什麼會在亞洲股市捲起萬丈巨浪?主要是整個亞洲,包括印度與中國在內的「世界工廠」,有超過五十五%以上的產品完全依存於美國市場,當此信心危疑滔滔之際,亞股之首當其衝,應屬理所之當然。

這次股市危機,真是世界經濟衰挫的首波海嘯惡浪嗎?應須如何乃能止住頹勢,使其停損止瀉?正是今天全球的關注焦點。而事件就正出現在已經舉行三十八年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開議前夕,聚集在瑞士達渥斯(Davos)的二十七國領袖及二千五百位財經首長們,原本議題就設定在風險時代的私募基金與主權基金的世界任務與角色,同時探討中國、印度及中東油國經濟力脹升的機會與挑戰。此次全球股市危機不啻是一句當頭棒喝,正好可以借此盛會立時匯聚智慧與力量,共赴大難,或者也巧能力挽狂瀾,撲烽火於瞬起。

然而,在整個危機對策上,目前既見的共識咸認為可用工具其實相當有限,一是各主要國家的加緊降息;一是主力經濟的積極護盤,唯其如此,始有可能再喚起國際經濟信心。

日本央行BOJ已確定基本利率維持在○.五%低水準,歐盟央行ECB及美國FED應當會立時跟進。初步看法,咸以為紐倫港(NyLonKong)三鼎中的亞洲港鼎既毀,則美國紐鼎與歐盟倫鼎必不能跟隨傾塌,歐盟固有信心可以作好,但美國則仍引人多有疑慮。

美國經濟占世界經濟的四分之一,是全球最大單一經濟體,其產業金融的榮枯悲喜,都必定會經由出口,使正面負面的溢出效應,及於亞洲與歐洲,只是亞洲對美國的出口依存太深,受創當然極大,但歐洲已經轉型為對亞洲依存高於對美洲依存的全新體質,對抗美國次貸風暴的波及效應,當然強過亞洲與美國,在未來也較有擔綱穩定世界經濟的可能。

不過,國際領袖已經呼籲,當前可能立時救急之藥,勢須仰仗目前持有歐美股票最多的兩個大戶,中國與中東油國,應當力挽狂瀾鎖股穩市,若能更進一步加碼增購兩市股票,則此番風暴應可快速戢止。中國是目前全球外匯存底最高國家,擁有一兆二千億美元的子彈,而中東油國擁有全球基金分額的六十五%,即一兆八千億美元,若能結合中阿兩股實力,則要彌平美國次貸風暴引延的惡浪海嘯,似有可期。達渥斯五日盛宴諸公,能達此陣,則舉世幸甚。

(作者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