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6

文化創產需要觀念革命

徐莉玲 中國時報 2008.03.26

文化創意產業這個產業名稱在台灣產官學界是人人都知道要重視的方向,卻也是仍在霧裡看花,摸索前進的狀況。近兩年來我們邀集數百位師資共同開辦了跨界學習交流的平台,努力到各政府部門、各大專院校、各產業協會去說明,希望能喚起大家對這方面的共識。

台灣的經濟只由勞力技術代工轉創意研發代工,是不夠的,隨著中國大陸沿海城市國民所得提升,台灣將擁有前所未有的機會,像亞洲國家中的日本,二十年前國內市場就能支撐成型的文化創意經濟,我們終於也可以有華人的龐大市場規模,開始實驗自創品牌這個產業發展方向。問題在榮景可期之前,我們清楚了自己的問題及整合了我們的力量嗎?培養了我們所需的人才嗎?

許多人的觀念還停留在需要財團投入大資金才能打造自創品牌,或是我們要趕快選擇某一單項明星產業發展;當工業只剩二十七%、服務業七十三%,代理國際品牌是捷徑等等的迷思裡打轉,甚至認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只是將文化圖像符號數位典藏後,應用發展成商品及觀光。

但文化創意產業真正的力量正是要打破這些傳統觀念,文化創意產業裡每一個單項產業細分的每一種行業,都需要其他項行業的「感動加值,跨界整合」才能成功。而任何一個國家、都市、機構、個人想要轉型,打造出品牌,需要的正是全方位文化創意產業的注入,每一個總體或個體檢視品牌打造工程、品味培養工程的方式便是自省:有沒有運用全方位的文化創意產業,有沒有讓自身及行銷的對象透過文化資本得到創意的養分及分享。

國家、都市、機構打造品牌需要運用文化的欣賞群去吸引更多的潛在新消費群,創造他們的感動與認同,吸引到的不是國界的疆域分眾,而是無國界的品味分眾;個人培養品味需要運用文化的創造群來吸收更多的感官領會、生活體驗,進而培養出個人洞察消費需求的創意,及運用感動價值的能力。

台灣急需要的是一個「觀念革命」,當世界趨勢已經是別人以你生活裡的藝術及你使用的設計在評價你的能力的時候,品牌與品牌之間的連結與否,已經是以美感能力在考慮是否可以互相加值的時候。如果台灣還停留在急功近利,不思全方位補強、跨界整合,是發展不出國家競爭力的。

文化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教育、宗教、哲學、藝術…,是生活的全貌,台灣面對政治對立、經濟蕭條、軍事威脅、社會撕裂、教育失敗、道德淪喪、藝術輕忽的深刻痛楚,可不可以浴火重生,使台灣擁有一個「利他」的生活文化,我們已經進入一個結合他人智慧與資源的時代。

可不可以不要再讓有心者無力、有力者無心,有能者無利、無能者有利的現況,阻礙台灣的進步?可不可以大家團結,一起虛心反省?不要再因循代工時代抄襲仿冒的風氣,不要再重覆選舉考量施行盆景政策的作法,好好把握台灣以人文勝出,與國際連結的最後機會,打造台灣成為一個文化資本富足的國家,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做自己真正的主人。

(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董事長)

※ 相關報導:

文化翻譯 讓創意產品起飛
傳統工藝結合新銳設計 時尚工藝有創意
旅行台灣年啟動 讓文化消費轉換為生產力
董培新妙筆畫金庸小說 別讓書縮水了
聲控福祉車 輪椅族重掌方向盤
從WHO計畫為兒童打造藥品到大藥廠專利過期
從「游擊園丁」到「神農街」

即興表演中多數腦前額葉合作讓創造力流洩
活到 100 歲比想像中容易
尋找網路的演算法 -- 用於基因或網際網路
化學家創造「設計師酵素」
超快速量子點資訊儲存
研究:石墨薄片傳遞電子較矽快百倍
奈米光子交換裝置:在晶片上路由光線
超立方體能成為奈米電腦的基石
電路有記憶 華裔學者40年前預測成真

阻礙科技進步的 10 大障礙
2025 年 12 大技術創新領域
人工智慧在 2029 年可與人類較量?
T型人才 縱橫Web2.0時代

17 則留言:

fsj 提到...

陳瑞斌:城市+音樂 帶動觀光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08.03.29

有「天使手指」之稱的我國旅歐鋼琴家陳瑞斌,將用二、三年時間,在他個人全球巡演時持續彈奏蕭邦作品,直到2010年蕭邦200年誕辰紀念日為止。

問他為什麼這麼早就啟動追憶蕭邦的音樂之旅?陳瑞斌說,1810年生於華沙的蕭邦,許多作品都令人耳熟能詳,這些年來,他參加過與蕭邦相關的藝術節已多到數不清,而蕭邦年輕時客居異國,跟他「小留學生」的成長背景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但蕭邦終身未再返國,我比較幸運,我還可以回來!」

出身台灣的陳瑞斌,曾被喻為「20年才出一個的天才」,13歲就因為音樂天分而到奧地利學琴,走上一個人的藝術之路。由於家境並不富裕,他只能租台「看起來每個琴鍵高低都不一樣」的舊琴練習,卻一再引來鄰居抗議而被迫不停搬家,最後終於找到一座據說有300年歷史的老宅,讓「被趕到怕了」的他得以棲身,並繼續一天至少八小時苦練琴藝。

陳瑞斌說,現實生活讓他從17歲就在異鄉獨立,不再向家裡拿錢,而是「哪裡有獎學金、有錢,我就低頭去申請、去要」,把生活費用壓到最低,才能參加各種鋼琴比賽。而比賽時為了省住宿費,他經常搭夜車,隔天到比賽場地,比完就走人;必須在外地過夜時,則選最便宜的旅館。自稱可以當「省錢生活達人」的他,最想告訴學音樂的人,「你再怎麼慘,也不會比我慘,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

雖然年少異國歲月辛苦,但他仍在鋼琴為伴的日子裡甘之如飴。「有人說我台上、台下兩個人,我在台上的確是最有自信的時候,上台後,我就瑣事全忘,也不會擔心台下的人喜不喜歡我的彈奏」。

陳瑞斌20歲前,就已奪得國際鋼琴大賽五項金牌,成為華沙蕭邦、以色列魯賓斯坦及羅馬等18項鋼琴大賽得主,如今已擁有不少樂迷粉絲,甚至他的部落格,都是別人幫他做好才告訴他,讓他當現成的版主;而優異的音樂藝術表現,更讓他獲選為2004年十大傑出青年。

陳瑞斌最近回台,響應「十大傑出青年當選人聯誼會」會長施振榮推動的「藝企合作」計畫;4月4日起,陳瑞斌在台灣舉辦大師班及教師研習課也將展開,對象以對鋼琴技巧研究及鋼琴教學突破有興趣者為主,以便推廣鋼琴藝術文化。

看著台灣正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陳瑞斌希望台灣可以出現古典音樂投資公司,策略性選擇具市場票房的演奏者,做為合作對象,長期經營並推向國際,讓藝術家參與分紅,使企業與音樂家的關係,除了贊助外,還可以形成產業。

陳瑞斌也表示,台灣要發展文創產業,政府一定要支持,並以觀光為主軸來帶動。例如2006年莫札特250周年冥誕,奧地利政府傾全力推廣,不只平日已把莫札特視為國寶,維也納也早就把城市與莫札特連結,用文化吸引觀光客,民間商業再配合發揮,因此形成龐大的文創產業。而兩年後的蕭邦200年誕辰勢必也將是全球樂界盛事,雖然還看不出華沙有哪些計畫,但就他所知,已有不少出版社準備推蕭邦出版品,他也將錄製蕭邦最經典曲目。

「我這一生留下的絕對不是金錢,而是與藝術有關的東西。」自稱是位音樂「個體戶」的陳瑞斌說,這次參與十傑的「藝企平台」計畫,願藉由參與企業主辦的音樂演奏會,拉近企業與音樂的距離。有興趣的企業,可與專案連絡人連繫,email為ccomusic@hotmail.com。



◆ 板橋浮洲、溪崑 打造設計大街

【聯合報╱記者孟祥傑/板橋報導】 2008.03.30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文化創意產學園區」昨天開幕,縣長周錫瑋受邀參觀時表示,考慮比照三峽台北大學城「藝術大街」作法,以台藝大為重心,將板橋浮洲、溪崑地區打造成「設計大街」,讓台藝大成為台北縣的精品設計中心。

縣府文化局也規畫「三園古城一日遊」方案,將與高鐵合作推出一日遊套票,以觀光巴士接駁各縣市觀光客,前往分別代表東方古典傳統庭園的林家花園、西方建築文化特色的435藝文特區、新興文化創意的台藝大文化創意產學園區以及板橋各古蹟,希望推動板橋文化觀光產業。

台藝大目前擁有漆器、玻璃、融合玻璃與色彩的鑲嵌玻璃、陶瓷工藝精品與綜合工藝精品等5大工坊。

該校工藝設計系主任林伯賢說,目前園區內已有4家廠商進駐,提供工藝系學生不同的實習方向,未來也將結合校本部新設立的「OUR MUSEUM」博物館,舉辦各項工藝精品展覽,展出台藝大與工藝廠商的產學合作成果,明天首先推出「2008國際漆器展」。

昨天的開幕典禮,日籍駐校藝術家元木貴信及客座女教授片岡操,現場示範難得一見的傳統吹玻璃技藝,讓周錫瑋看得直呼精彩。

周錫瑋說,縣府目前正積極整治板橋湳仔溝,他打算以台藝大及產學園區為中心點,將板橋市大觀路、浮洲橋及大漢溪對岸的篤行路改建成「設計大街」,邀工藝精品設計師進駐,讓板橋浮洲、溪崑地區,成為北縣的工藝精品重鎮。

fsj 提到...

介紹新化民俗 縣府出版「我是冠軍蟋蟀」

自由時報 2008-04-01

〔記者林孟婷/新化報導〕縣政府文化處出版「我是冠軍蟋蟀」一書,介紹新化鎮特有的蟋蟀文化、生長及訓練過程,並以蟋蟀擬人化方式,讓小朋友更瞭解蟋蟀的獨特生態。

為傳承蟋蟀文化,文化處以「蟋蟀」為主題,邀正新國小教務主任張鴻斌執筆、林純純插畫,出版名為「我是冠軍蟋蟀」一書。

內文以擬人化的方式,介紹蟋蟀生長過程、生態習性、培育及比賽訓練等部分、及鬥蟋蟀的工具、規則及活動作詳細解說。

縣長蘇煥智表示,蟋蟀讓新化鎮躍上國際舞台,去年西班牙公共電視台,專程到新化拍攝「黑龍過江」紀錄片,並於國家地理頻道播出,引起國際矚目。

新化鎮豐榮社區每年所舉辦的全國性「武林黑龍會」鬥蟋蟀比賽,已成為年度盛事,鬥蟋蟀成為新化鎮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但卻少人知道蟋蟀的生態與所相關的一切。

雖邀請張鴻斌等人製作該本書籍,這同時也是第卅六本「南瀛之美」的書籍,更是「南瀛之美」圖書籍當中,第一本以民俗活動為主題的書籍。

張鴻斌表示,以兩年時間準備,收集資料並規劃,決定以生動活潑的介紹方式,讓小朋友可以更輕鬆地瞭解蟋蟀生態。

蘇煥智表示,該書在各大書局、網路書店已經上架販售,民眾可以一睹冠軍蟋蟀的生長過程。

fsj 提到...

先讓人民對文化有感覺

漢寶德 中國時報 2008.04.06

大選完畢,大家鬆了一口氣。因為這次大選的主軸是經濟,連最具威力的族群情結都沒有發揮作用,文化當然是邊緣的邊緣了。能對新政府的文化政策有什麼期待呢?恐怕沒有人說得清楚。文化界只要聽說會增加文化經費,可以直接間接的分一杯羹,就很滿意了。

自文建會成立,究竟政府要在文化上做些甚麼,一直都沒弄清楚。開始時重點放在古蹟保存,後來又辦社區營造,近年來投入文化創意產業,這些工作並非不重要,但都可以由其他的部會負責,因此插手做,做不好也是很自然的。現在為了改文化部,要把觀光併進去。究竟有甚麼偉大的理想要實現?似乎新、舊政府都說不出甚麼大道理來。

自李登輝總統以來,競選時都要做文化總統,上任後都把文化當政權的點綴,在真刀實槍上卻拿不出手段,頂多拿些小錢堵文化界人士的嘴。這也不能怪他們,在政治的場面上,文化實在不重要,文化界不但沒有選票,而且頭腦也大多不清楚,只覺得文化被忽略,但又說不清楚,究竟希望政府做甚麼?為甚麼政府需要文化部門?除了為文化工作者提供點奶水外,還有甚麼作用?

政府沒有施政的大目標,只胡亂提供奶水,讓文化工作者忙著爭取,實在是安撫文化界的絕招,可以使他們忘記思考大格局,減少對政府的壓力。政府真正有想法,打算建立制度,他們失掉了搶奪奶頭的樂趣,還悵然若失哩!政治人物要求文化界提供意見,只能說奶水太少。具體的建設呢?花大價錢,多蓋些漂亮的展演場地吧!這是政府最樂於接受的建議,可以創造有形的政績。

我聽過大家抱怨展演場所太少,卻沒有聽他們抱怨觀眾與聽眾太少。這正是文化政策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的廣大民眾對文化是麻木的,文化似乎是為少數文化工作者存在,因此文化的需要不形成政治的壓力。甚麼是今天文化建設的最最重要的目標呢?真正關心文化的人都知道,要使廣大民眾對文化有感覺,解除人民對文化的麻木狀態。

文化是教養的總稱,並不只是支持展演活動。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反對把文建會改為文化部,不明白為甚麼。其實很簡單!文建會是在若干年前,政府為了提升國民文化素養,也就是促進精神生活品質而設。這是因覺悟到國民行為太粗野了,太物質化了,才思有所改進,以重建禮樂之邦的美譽。可是這麼多年來,文建會在這個大目標上做得非常有限。

問題就在文建會沒有設法解除人民對文化的麻木,卻一直想做文化部的工作。文化部的任務是為文化界服務,滿足文化界的需要。只有全國人民對文化有了高度的需求,政府才有滿足文化界需要的任務,大量補貼才有正當性。坦白說,文建會的任務沒有達成,成立文化部是沒有正當性的。併入觀光,只是使文化走向產業,原訂的文化目標就更加模糊了。

期待於新政府者,是文化施政新目標的建立。我們的社會文化基礎已經準備好了嗎?可以全面推動文化產業化了嗎?以華山文化特區的營運狀況看,在今天的民主社會中,即使是文化界也沒有無端浪費國家有限資源的特權。

(作者為世界宗教博物館長)

fsj 提到...

從關渡藝術節驚「碳」到讓台灣驚艷的米勒

◆ 暖化發想 關渡藝術節驚「碳」

蔡依蒨/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4.19

二○○八關渡國際裝置藝術節十九日登場,今年以全球暖化為發想,創造主題「驚〝碳〞藝術」,各球8藝術家創作出白色的神龍、竹製煙囪等裝置藝術,融入關渡平原的景象,化身成預示全球暖化的使者,透過轉換龍鱗的顏色提醒世人全球暖化的影響。

以全球暖化來為活動聚焦,今年由北市府文化局與關渡自然公園合辦的裝置藝術節,融合自然與藝術的元素,運用原始的素材創作,呈現藝術美感,型塑出自然與藝術的對話。

鳥倚煙囪 盼停二氧化碳排放

台北市文化局局長李永萍表示,關渡自然公園是台灣唯一完整的溼地保育自然公園,而今年藝術家藉由藝術創作與大自然一起呼吸、一起交融,將愛護地球理念透過藝術與自然的表現,呈現一種新的人生態度。

來自紐西蘭的藝術家以毛利人的天地人概念,用竹子綑綁成一個三角形形狀的東西,從底部挖空成號角形,來為環境祈福;印尼藝術家讓鳥兒願意倚著創作品「煙囪」歇息,代表希望工業煙囪不再排出二氧化碳的期望。

海水增溫 水中衍生五彩植物

台灣本土藝術家則以海水溫度上升,珊瑚幾乎全面白化的情形為發想,衍生擴大到五彩繽紛的植物;菲律賓藝術家則以直接將臭氧層破洞的天空搬到現場做成「天空之盾」的意象,隱喻極端的天氣型態和全球暖化,將把人類帶到滅亡的邊緣。

另外,法國藝術家特別關注植物所面對的環境痛苦;匈牙利藝術家將地球囚禁在科技與工業的牢籠之中產生矛盾;澎湖藝術家以巨型葉片來接雨水等。

擁抱自然 活動持續5個月

二○○八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擁抱自然─驚“碳”藝術」自四月十九日起展開,而十九日與廿日下午,藝術家們將直接帶領民眾體驗裝置藝術的趣味;活動並將一直延續至九月十四日止,民眾可以在關渡自然公園內仔細體會自然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 米勒 要讓台灣驚艷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08.04.19

喜愛藝術的奇美創辦人許文龍,日據時代當學生時,有次老師在課堂上介紹米勒的「晚禱」畫作,當大家的眼睛都專注在畫中於田間祈禱的農夫與農婦時,老師卻問:「你們聽到鐘聲了嗎?」這個很具啟發的引導方式,讓許文龍深刻領悟藝術欣賞之美。
政大EMBA課程的文化創意講師邱天元,小時侯曾與父母、祖父母、伯叔姑姨同住,他記得祖父曾把印著米勒「拾穗」的月曆裱框掛在家中。「米勒的『拾穗』,可說是我視覺上接觸過的第一幅歐洲繪畫!」邱天元說。

驚艷大師 43件油畫、22件老照片,皆由法國奧塞美術館提供。

不論是「晚禱」或「拾穗」,許多台灣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曾在書上或其他場域看過,國人對它們都不陌生。畫中常民的平實生活,卻有著穿透時空的巨大不朽力量,總是帶給人發自內心的共鳴與慰藉。

這兩幅幾乎是美術課本必選的世界名畫教材,下個月(5月)將破天荒來台同時展出。

由聯合報系、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法國奧塞美術館共同舉辦的「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自5月31日至9月5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全部展品都由法國奧塞美術館提供,將展出43件油畫,22件照相技術萌芽初期的古老照片。其中16件米勒作品,將完整陳列米勒30年畫家生涯的各時期作品。

米勒(1814-1875)是藝術大師梵谷最崇拜的畫家,也是法國19世紀「巴比松畫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對後繼的印象派很有啟發作用。

主辦單位指出,米勒定居巴黎附近的巴比松(Barbizon),以田園風光、常民生活為素材,描繪勞動者的平實,其中「晚禱」和「拾穗」堪稱重量級西方名畫,廣為世人所熟知。

從歷史大環境來看,米勒創作「拾穗」時,正當法國二次革命後,民生艱困,卻更激發人民堅忍的毅力。米勒處於風雨飄搖的年代,眼見社會奮力圖存的辛勞,讓他的畫風充滿悲天憫人的精神。他雖是崇尚自然的「巴比松畫派」代表人物,但除了風景寫生,他的畫作也有著濃濃的人文關懷。

而從個人生命歷程來看,米勒創作「拾穗」和「晚禱」的時間很接近,當時他共育有九個小孩,生活壓力十分沈重,對農民為生活打拚、「粒粒皆辛苦」的心情,可說是感同身受。
主辦單位也表示,看到米勒的畫作,令人聯想感受到台灣農民的辛勞。米勒的「拾穗」,畫出撿拾禾穗的婦女,而台語的節儉,恰巧也叫「撿拾」。因此,此展除了提供藝術文化的饗宴,還希望表達對農民的尊敬和疼惜,也希望喚起民眾珍惜資源,養成「撿拾」不浪費的好習慣。

此展也將展出與米勒同時期的藝術家友人如胡梭、柯洛、迪亞茲、德崗等人的作品。這些作品有的描繪群禽在庭園閒步覓食,有的表現激流收網捕魚,有的是農莊映照潭影的寫生,有的聚焦在森林的樹茂葉繁,畫風憩靜幽遠,畫作著重細部寫實風格,共同組成「巴比松畫派」的風格。

田園之美 同步展出胡梭、柯洛等人的作品,展現巴比松畫風。


此外,米勒恰好生於攝影技術萌芽的年代,照相成為當時高尚的藝術新貴,此次展出當時留下的22張古老照片,剛好保留下米勒寫生的歷史景像,成為畫作實景的參考資料。

此展主要贊助單位為中國信託,公益贊助單位包括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力晶文化基金會、廣達文教基金會等,將協助偏遠地區學生及弱勢族群也能有機會參觀展覽。

這項展覽即日起至5月30日展開預售,到全省7-11ibon購票(限全票),可獲贈米勒精美紀念筆記本一本(贈品憑票至現場兌換),並可享租用雅凱語音導覽七折優惠。

雅凱電腦語音公司亞太區總經理林秋芳指出,此次雅凱邀美學大師蔣勳參與語音導覽錄製工作,希望讓民眾更貼近米勒;而此次展出油畫作品,有些與當時的攝影場景頗能呼應,也值得民眾仔細找出其關聯性,增加觀展樂趣。

fsj 提到...

我的書餵養我的夢/台灣推理徵文女性奪魁

◆ 我的書餵養我的夢

【聯合報╱李維國/報導】 2008.04.20

在西方世界,風流著稱的唐璜究竟是情聖或是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未有定論。不過,超級書癡阿爾維托‧曼古埃爾(Alberto Manguel)得來「悠游在圖書館中的唐璜」封號,保證是歌頌他的博愛,而非鄙夷他的花心。有三萬冊藏書的曼古埃爾形容每一本書在讀者翻開第一頁、看見第一句話,在一字一字咀嚼滋味前,都像是睡著一般。曼古埃爾馳名的《閱讀地圖》,從知識角度細說百科全書風味的閱讀史;另一本《閱讀日誌》花一年時間重讀十二本精選舊書(從偵探小說《四簽名》到日本文學《枕草子》),用讀書所思所感寫日記。愛書人自然對圖書館情有獨鍾,「有記憶以來,我就被那迷宮般的邏輯深深吸引」,曼古埃爾用新著《夜訪圖書館》(The Library at Night)再次向書獻上全心全意的愛。

現年六十歲的曼古埃爾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軼事是:生於阿根廷的他少年時曾為弱視的「魔幻寫實開山宗師」波赫士讀書,深受大師言行啟發。2004年他出版《與波赫士為伴》(With Borges),揭露隨天才蛻變的私經驗。曼古埃爾翻譯論述、寫小說寫影評,各擅勝場,他周遊義大利、英國、大溪地,曾入籍加拿大,2002年遷居法國一幢十五世紀的石屋,才真正尋得夢土。

他找了附近廢棄的穀倉改建成書庫,早上寫作,下午在愛書間徜徉流連,入夜後書庫「氣氛一變,我變成幽靈」。經驗累積讓他發現:「夜裡讀的書會餵養我的夢。不只給我想法,甚至小說如何轉折的細節。」在媲美圖書館的書庫中,曼古埃爾注意到:身邊的書架空空,地板上的書卻越堆越高。「我這些書若要分類上架,必須先把所有裝書的箱子全打開。」整理書不只是大工程,更像大災難。

《夜訪圖書館》從私我經驗出發,綜覽千百年來人類搜集、收藏書的種種方式,將每一步驟從分配空間、挑選裝置、安裝書架到分類上架,都深入討論。他信手拈來旁徵博引,彷彿游走書架間任意取下一本,就能引經據典侃侃說來。

新書展現曼古埃爾對書籍與文明的博學:地球上最古老的亞力山卓圖書館創辦人的夢想、米開朗基羅設計的佛羅倫斯Laurentian圖書館、十六世紀法國作家拉伯雷和他異想的虛擬圖書館、英國圖書館學家潘尼茲(Anthony Panizzi)替大英博物館設計的圖書館、圖書館學家杜威(Melvil Dewey)的十進位分類法(000代表總類、100哲學、200宗教... ),如百科全書應有盡有。

書中有不少愛書人的趣聞軼事:為了增加藏書空間,十九世紀英國詩人強森(Lionel Johnson)設想將書架掛上天花板;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大力贊助興建以他命名的圖書館,但不給買藏書的錢;日記文學開山祖佩皮斯(Samuel Pepys)將三千藏書仔細依大小排列;阿富汗數十年動蕩不安,賣書人照常開張營業。曼古埃爾還戲謔比較科學怪人和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的讀書品味。

「網路只提供快速的解答,缺少深思的智慧。」有如活字典的曼古埃爾縱橫古今,不只出脫歷史掌故,更掌握時代脈動放言高論:「數位圖書館和紙本圖書館可以也應該並存。」對於讀者能從他書中得到多少收穫,在書齋中以書養夢的愛書人一笑置之:「撇開神學和文學不說,沒人懷疑宇宙存在的主要特色就是缺乏意義和目的。」

※ 讓人想起 "夜訪吸血鬼"...



◆ 台灣推理作家徵文獎 首位女性奪魁

中央社 2008-04-20

(中央社記者喬齊安、羅廣仁台北十九日電)台灣推理作家協會今天在誠品信義舉行第七屆年會,並頒發上屆協會徵文獎的首獎,台灣大學研究生知言擊敗其他三位來自香港的入圍者,以作品「Absinthe」奪魁,她也成為第一位得到推理協會首獎的女性作家。

台灣作家自力組成的台灣推理作家協會,連續舉辦五屆的「人狼城文學獎」,提供首獎五萬元的獎金與獎座,鼓勵新進寫手創作推理類型小說,歷年也培養出多位作家。

去年協會將獎項改名為「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至年底收到三十六篇來自海內外稿件,經過三個月評選,選出四篇入圍作品,委由「明日工作室」出版,並在今天的年會上揭曉首獎得主。

由於接受海外作者投稿,今年來自香港的參賽者水準驚人,在四篇入圍決選作品中佔據三名,台灣人只有一位入圍,但結果就由台大研究生知言為台灣人保住獎座。

成為首位女性得主的知言表示,她從高一開始練習創作,並曾在第四屆比賽落選,這次能獲獎是非常大的肯定,要感謝背後全力支持她的家人。

知言說,雖然得獎,但不會因而成為專職作家,因為寫作當作興趣才容易維持,她不喜歡作家為了生活而硬要交出作品的感覺。知言注重平日從生活中記錄靈感,想到東西就寫,享受隨性的樂趣。

上屆首獎得主,這次擔任評審的作家寵物先生認為,知言的「Absinthe」 (苦艾酒)是典型警察辦案小說,卻沒有此類小說常見的乏味缺點,兼具專業知識與趣味性,他驚嘆台灣又出現了一位非傳統解謎的強力寫手。

fsj 提到...

世界書香日 書本去旅行活動有看頭

中央社 2008-04-23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二十三日電)四月二十三日是「世界書香日」,中國時報「開卷周報」發起公益性的「書本去旅行」活動,邀請社會各界賢達、作家、出版社、圖書館、文化團體等,一起來推動這項協助社會廣泛閱讀的活動。

主辦單位表示,這項活動邀請各行各業具影響力的人士,及一般愛書大眾,捐出個人的愛書,並於書內題字,內容為鼓勵大眾閱讀後,讓書持續流通下去,分享閱讀喜樂。今天上午六時至下午五時,在書本上貼上活動貼紙後,將書放置於捷運、公車、火車、高鐵等大眾交通工具車廂內;當有民眾拾獲後,可帶回家閱讀,讀完後繼續將書流放出去,讓書籍因不斷的流放、旅行,一一傳閱下去。

除個人捐書外,還有近五十家出版社參與,每家至少提供十本以上的圖書,估計約有六百本以上的書籍被放置於大眾交通工具上;放書地點目前北起捷運淡水站,南至屏東枋寮。

世界書香日全名為「世界書香及版權日(WorldBook and Copyright Day)」,1995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開始。選擇這一天是源自於西班牙的一個傳統節日,相傳中世紀西班牙東北方的加泰隆尼亞(Catalonia),為紀念勇士聖喬治屠龍救公主,將龍血化成的紅玫瑰遞送公主,並獲回贈書冊,象徵知識與力量。巧合的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生於1564年的四月二十三日,又於1616年的四月二十三日辭世。



◆ 「閱讀」仍是台灣文化活動重要動能

中時社論 中國時報 2008.02.17

對愛書人來說,每年春節過後的重要活動之一就是「台北國際書展」。儘管出版界近年來經營風波不少,僅去年就發生了經銷商凌域倒閉風波,以及金石堂和誠品「銷轉結」制度對出版社形成的重大衝擊等事件,但出版界仍持續努力著,不只期望新春銷售開出紅盤,也期待本土創作能重現生機。

近年來,台灣出版界雖然景氣不佳,但倒是出現了一個新的現象,就是文學類書籍銷售成長,如根據金石堂連鎖書店系統的銷售統計,文學類書的銷售增加了近七%,僅次於商業書的成長,而且文學書中,「磚頭小說」異軍突起、大受歡迎,換言之,只要內容夠精采好看,讀者並不在乎書的厚重。

不過,在文學書翻紅的浪潮中,出版界也很遺憾地發現,台灣本土創作似乎並沒有出現同等幅度的創作能量,更沒有得到市場足夠的關注。為了鼓勵更多本土創作,今年台北國際書展首次舉辦了「二○○八台北國際書展年度之書大獎」,參加條件就是本土創作出版品,並分為小說類和非小說類。小說類有四十六件、非小說有一五七件作品參賽,最後各選出了五本入圍作品,書展期間將會公布「年度之書」的得獎名單。

比較特別的是,年度之書獎不但給予創作者獎金,出版社工作團隊也可獲得獎金。相信這個獎要鼓勵的不只是創作者,也是出版界的「幕後英雄」,讓更多出版人願意投入台灣本土創作的開發與出版工作。

此外,書展還舉辦了 「Books From Taiwan 2008」(二○○八年台灣出版品)活動,一共選出四十五本本土創作書,包括小說類十一本、非小說類十本、童書類五本、繪本與圖文書類七本及漫畫類十二本,將主動推薦給國外出版社的版權銷售代表,希望這些書有機會賣出外文版權,增加台灣書籍的國際能見度。

在翻譯書大量進入書市的趨勢中,「以獎金鼓勵創作」似乎可以對華文創作者提供一定的誘因;華文出版界單一獎金金額最高的「九歌三○長篇小說獎」,由台灣的九歌出版集團舉辦,以首獎兩百萬元新台幣的天價,向華文寫作高手發出邀請。這個獎項即將在三月三十一日截稿,究竟最後獎落誰家,預估將會是二○○八年出版界的盛事一樁。

隨著中國大陸日益蓬勃的創作與出版動能,台灣創作者與出版社一方面有機會在不斷擴大的華文出版市場中,開拓更多商機,但是不可諱言的,台灣本土創作者與出版商所面臨的競爭與挑戰,也愈來愈嚴峻。例如,不久前《亞洲週刊》評選出二○○七年十大華文小說,台灣只有青年作家吳明益的《睡眠的航線》一本書入選;十大非文學類書籍來自台灣的是龍應台的《親愛的安德烈》與簡媜的《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第十屆台北文學獎則有河南的馮傑以及馬來西亞的許裕全分別雙料入選;而來自台灣的漫畫家蔡志忠在最近於廣州舉行的「第四屆金龍獎原創動畫漫畫藝術大賽」中,獲得了華語動漫終身成就獎。可以看出,華文跨地區的創作互動,對台灣本土創作者來說,是機會也是考驗。幾年前由台灣作家幾米、朱德庸、王文華等人在整個華文地區所帶動的「台式都會生活風格」,近年來已有轉淡趨勢,出版界的變化似乎也若干程度地反映了各個地區文化力的消長。

儘管出版界也在經濟景氣下滑的大環境中,面臨了一定程度的困境,但從各式各樣的統計數字看來,人們對閱讀仍維持著一定的興趣與熱度。例如,根據台北市立圖書館的統計數字顯示,二○○七年台北的借書人次和冊數都比前一年增長。去年台北市立圖書館外借冊數比前一年增長七.一五%;全年進館人次較二○○六年增長一.二九%,儘管漲幅有限,至少顯示社會的閱讀力仍在成長中;其中,小學生的借閱冊數較前一年增長近二○%,更是令出版業者感到鼓舞;在這個連微利都很難得的環境裡,讀者的支持、一分文化人的使命,或許正是出版人願意在重重困難中繼續前進的動力;我們要為台灣的出版人加油,因為出版是文化的櫥窗,「閱讀」是人們最容易參與的文化活動之一。

fsj 提到...

從青年創意創業大獎到台灣陶驚艷京奧

◆ 青年創意創業大獎 報名囉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08.04.26

為鼓勵各國青年創業家將創意與商機結合,英國文化協會首度與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共同主辦「國際青年創意創業家大獎」(IYCE ;International Young Creative Entrepreneurs Awards ),即日起到6月20日展開徵件活動。

主辦單位指出,此項活動的國際總決賽優勝者除可獲得頭銜外,還可贏得7,500英鎊與英國文化協會專案合作的機會,台灣創意產業可藉此在國際舞台與世界接軌,是一個與英國創意產業連結的機會。

英國文化協會藝術經理顧心怡表示,國際青年創意創業家獎由英國文化協會所策劃,目的是讚揚有成就及培養有潛力的青年創意創業家,在全球新興市場尋找成功且有創造性的經營模式。各國的英國文化協會辦公室將選出一位國家代表,經由英國文化協會的國際網絡平台角逐國際競賽。

台灣地區首獎優勝者將代表台灣參加國際決賽,可獲得由英國文化協會安排與全球入圍者,共同於9月參與為期兩周的訪英行程全額贊助,在倫敦與各地設計產業創業家聚會,並參訪設計協會(Design Council)、蘇格蘭的國家建築與設計中心(Lighthouse)等機構,也會參加倫敦設計節(London Design Festival)等活動,與各國創意同業互動。

至於台灣區競賽前十強,可免費參與「台灣區Final 10十強訓練營」,其中前三名的優勝者可獲第二屆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展的兩個免費攤位。

主辦單位表示,這個獎項所定義的「創意創業家」,必須是創意產業工作者,適用於營利及非營利產業,申請資格包括年齡須介於25至35歲間、任創意產業工作至少三年等,報名入口網站為www.boco.com.tw。



◆ 歐洲經驗 讓台灣文化躍起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08.04.26

由國家文化總會總策劃的「文化的力量:歐洲經驗與台灣躍起」國際論壇,昨(25)日起到明天在台舉行,英國文化研究權威班那特(Tony Bennett)等歐洲文化界重要人士都來台與會。

國家文化總會指出,21世紀全球化浪潮中,各國已體認到文化力是展現國力不可或缺的部分,透過文化的核心價值,國家的「文化行動」才能展開。台灣有多元的文化活力,若能轉化為國家政策,將可在外交、教育、文化產業等方面,為台灣開創新局。

此國際論壇希望打造台灣與歐洲溝通的平台,獲邀來台的國外講者除了Tony Bennett外,還有文化多樣性國際網絡組織執行長納爾(Garry Neil)、德國德勒斯登總博物館館長駱思(Martin Roth)、歐盟執行委員會資訊社會與媒體總署顧問艾克特(Detlef Eckert)等人。

此活動由國家文化總會總策劃,結合歐洲聯盟研究協會、東吳大學政治系歐盟研究中心、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參與,並將在今、明兩天討論文化首都的打造、文化產業新資本的誕生等議題。



◆ 經典100 見證台灣美術史

李義/高雄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4.26

想見識台灣百年美術極緻之美嗎?市立美術館即日起至六月廿二日舉辦「台灣美術經典一百」展覽,挑選出台灣美術史進程中具代表性的百件作品中的87件作品展出。

「台灣美術經典一百」展覽,由東海大學美術系教授倪再沁策展,挑選出具代表性的百件作品進行研究,高美館經近2年冗長的借展與換件過程,終於呈現在南部鄉親眼前。

這些展品多具特殊意義的歷史背景,例如雕塑家李再鈐教授在1985年政治敏感環境,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前展出幾何造型的鮮紅雕塑,有心人解讀為看似中共紅星,結果北美館未知會創作人就直接漆成銀色。此事件也見證了政治干預藝術創作的荒謬。

英年早逝的前輩藝術家陳植棋,許多作品在二次世界大戰空襲中損毀,遺世作品僅存30餘幅。本次展出的「夫人像」,是為愛妻所繪的肖像,哲嗣陳昭陽在每回美術館商借作品時總會興奮地指著夫人像的肚子說:「當時我就在裡面。」

陳澄波的「嘉義公園一」作品是向私人收藏家商借,還有前輩藝術家廖德政油畫作品「清秋」。

台灣美術在移民與殖民歷史下,每個階段的藝術家也呈現了多元外來文化的豐富影響,要匯集流散於各地的經典作品不易,即使是像國立臺灣美術館與台北市立美術館要頃全力出借收藏,都必須在檔期配合上多次調整。百件經典中有多件年代久遠,不宜長程旅行,被迫缺席。



◆ 台灣當代陶 驚艷京奧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08.04.26

大陸奧運熱正發燒,台灣陶瓷也趁著奧運進軍北京,16位中新生代的陶藝家帶著創作,日前應「奧運文化展演」之邀,到北京舉行「藝器˙造藝--台灣當代陶藝展」,這也是數十年來,兩岸第一次大規模的陶藝交流,吸引不少大陸收藏家到場欣賞。

鶯歌陶瓷博物館長游冉琪表示,兩岸的陶藝交流只限於陶藝家個展,中國對台灣陶藝的印象,也僅限於早期陶師的作品上,這次由北京奧運組委會邀請、鶯歌陶博館策劃的「藝器˙造藝--台灣當代陶藝展」,特地挑選中新生代陶藝家作品前往參展,引起大陸學者、創作者的驚艷,認為台灣的創作多元、個人化風格,至少領先大陸20年。

在「造藝」部分,這次以「自然」、「人啊!」、「迷戀」、「奇幻」等4個主題呈現,脫離傳統釉彩、瓶罐器形的風格,讓陶藝也能純粹傳遞個人情感與藝術風格,令大陸陶藝界眼睛一亮。

參展的中新生代陶藝家,包括2008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首獎得主的朱芳毅,他的陶瓷作品是好幾件小物件的排列,就像是記錄人生活情感的日記。而陶藝家余成忠則是以陶藝探討資訊爆炸時代。

從宜興壺藝開始作陶藝的陶藝家陳景亮,他所展出的樹幹大壺、枕木大壺等,都是「具有茶壺表情的雕塑」,而一件「豆腐」,則是將硬陶燒成粉嫩的豆腐,配合陶質的小木桌,看起來就像是一塊塊可下鍋的傳統板豆腐。

女性藝術工作者呂淑珍因為愛流浪狗,觀察狗兒從懷孕、分娩、哺育、嬉戲的成長過程,把牠們或坐或臥、憨傻忠心的模樣以陶土呈現,一個名為「哇!爽!」的作品,就是狗兒在沙地上玩耍的形貌,十分可愛。

另外,即使是實用功能的「藝器」,台灣陶藝家的作品也獨具巧思,例如陳啟南的茶盤作品,結合燈具、茶具、花器,這種多功能的陶瓷實用器皿,在台灣已經帶動流行風潮,對大陸則十分新鮮。

游冉琪也說,大陸藝術市場活絡,但偏向於油畫,陶藝是第二線,收藏大陸陶藝家作品者多半是國外人士,大陸民眾購買的意願較不高。但隨著投資藝術市場的風氣漸起,待開發的陶藝品市場,也被視為新星,這次也有不少大陸收藏家到場欣賞台灣的作品。游冉琪也認為,加強雙方互動,或許也可以開拓商機。



◆ 網路實驗 24小時攝影記錄台灣活動啟動

中央社 2008-04-26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二十六日電)現在年輕人普遍有自己的部落格(網誌),但除了經營自己的網誌,到別人家瀏覽逛逛之外,由網友楊佛頭發起的網路攝影實驗的發軔「24小時攝影Blogging」活動,今天啟動持續一整天,讓部落格格友橫向的串連更邁向一大步,也希望記錄台灣在今天的每一個整點時刻的動人影像。

發起人楊佛頭(Yangphoto)是台北縣新莊、板橋社區大學攝影講師楊錦煌,將近二十年的報紙、雜誌媒體的攝影工作經驗,一直思考攝影藝術與科技,在追逐人生中扮演的角色,他視攝影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生體驗。

他表示,過去台灣曾經舉行「台灣的24小時」攝影記錄活動,在台北攝影節主辦單位的努力下,於1992年8月19日的這一天,史無前例集合了台灣攝影人共192人在24小時內,拍下台灣北、中、南、澎湖、綠島、蘭嶼等地。

當年活動記錄台灣人民的生活、經濟、政治、社會等層面,共得照片為30205張,選出其中的243張作品,刊登在「台灣的24小時」專輯書籍,為台灣攝影史寫下重要的一頁。

目前在公共電視服務的楊錦煌,在「無名網站」有自己的部落格,連續多次舉辦網路實驗攝影展,希望透過網路的串聯與攝影活動,關懷台灣這一片土地的人事物。最近一次的「我的親人」攝影展更獲得熱烈迴響,並且透過文偉老師的提議,促成了這次的活動。

不過,他表示,台灣雖然是一個蕞爾島國,但如果邀集網友拍攝記錄台灣的一切,照片內容恐無法涵蓋整個台灣地區,同時也不是個人部落格可以輕易達成的,因此改用「24小時攝影blogging」名稱來定位這次的活動。

但活動發起之後,未料獲得極大的響應,參加的網友來自台灣各地,也有居住在國外的網友關心這項活動,甚至於一天內的部落格點閱人數超過一萬人,相當熱烈。

這也是當年楊錦煌參加「台灣的24小時」攝影活動,拍攝一位年輕住院醫師吳昌騰在替出生嬰兒做檢查,他當下按下快門之際,並沒有想到十六年後,已經是數位科技,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時代,幾乎是人手一台數位相機,更有利於隨時記錄台灣。

楊錦煌表示,照片具有歷史意義,影像能表達生命力,相機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按下生命感動的快門。整個活動持續到今天深夜十二時,他邀集網友共同參加記錄台灣,並同時在網誌版面連結大家當天拍的報導照片,相關活動的網址為:http://www.wretch.cc/blog/yangphoto&category_id=11095108

楊錦煌說,「已經有網友陸續交稿,還有半天時間可以把握,在現今現在不做,更待何時?」照片必須要在今天午夜十二時以前拍攝,照片內容盡量能表達該時段台灣人民的生活、工作特色,而不是美美的照片。



◆ 吸引青年旅客 百名老外勇闖台北城推銷景點

中央社 2008-04-26

(中央社記者郭美瑜台北二十六日電)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為擴展台北國際青年旅遊市場,今天與中華民國國際青年之家協會舉辦「阿斗仔勇闖台北城」,招待二十六國的青年學生參觀台北101、乘坐美麗華摩天輪、竹子湖採海芋等,行程結束後再上網推薦遊程與景點,讓國外旅客也能了解古今中外兼容並蓄的台北城。

觀傳局表示,二十六國、百餘名在台留學的國際青年將擔任「台北國際青年觀光大使種子」,利用五月一個時間展開三天兩夜的自助旅行,實際走訪台北市的大街小巷,發掘屬於台北市的特色。

國際青年之家協會表示,這百餘老外將協助士林夜士製作外文菜單;為了方便老外尋找景點,主辦單位也製作中文版的觀光護照介紹景點,包括古蹟台北城門、北投溫博館、龍山寺、行天宮、士林夜市小吃,並介紹台北市觀光夜市。

此外,觀光護照也推薦行程,第一天從位於中正區北門開始,步行到西門尋找「寶成門舊址」,逛遍四個城門,再搭捷運搭貓空纜車;第二天來個寺廟之旅,從龍山寺開始,到行天宮,再到大稻埕逛南北貨;第三天則是自然美景之旅,從陽明山到竹子湖,呼吸台北的新鮮空氣。

國際青年之家協會指出,根據國際青年旅遊組織聯盟統計,去年度國際青年旅遊人口占總旅遊人口的兩成,預以每年成長,2010年將達三億人次,若以來台人數計算,去年有七十餘萬人次的青年旅客來台,2010年將達一百萬人次,國際青年的旅遊潛力不可小覷。



◆ 源氏物語 訴說情慾千年不倦

黃菁菁/京都廿五日電 中國時報 2008.04.26

《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是11世紀初,女作家紫式部描寫皇室貴族亂倫、不倫等複雜戀情之浪漫愛情小說。長年研究《源氏物語》的龍谷大學客座教授藤本孝一說:「從《源氏物語》也可看出,人類對情欲的追求似乎是千年不變。」

源氏物語描寫皇室貴族光鮮亮麗的內部,有著不為人知的複雜一面。平安時代在天皇的後宮有無數佳麗,藤原貴族為協助嫁入宮廷的女兒在後宮爭寵,找來紫式部撰寫小說《源氏物語》,由他女兒說故事吸引天皇上門求歡。

藤本指出,對天皇而言,後宮佳麗無數,美麗已不是最重要的,有學養的妃子更具吸引力,因此後宮佳麗都勤於學畫、吟詩等,以學養吸引天皇的注意,才能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由於當時的天皇對《源氏物語》相當感興趣,最後故事寫到祖孫三代的戀情,發展成51冊的長篇小說還欲罷不能。

主角光源氏是個多情的花花公子,因母親早逝、父親再娶,而與繼母有一段亂倫之戀,他又與其他有夫之婦有染,結果一直誤會對方的小孩是自己的種,故事後來發展到光源氏的兒子仍然出現糾纏不清的三角戀情。

為何日本人一千年來對《源氏物語》的喜愛不曾中斷,藤本表示,人們喜歡探求表面上看不到的一面,而且即使是現代社會,無論國籍或人種,離婚、不倫都不斷發生,從《源氏物語》可以看出,人類對情欲的追求千年不變。

《源氏物語》被發現至今年正逢一千周年,在日本學界、政府和民間團體等的有心推動下,日本近來掀起一股源氏物語的熱潮。京都文化博物館從4月26日到6月8日舉辦源氏物語千年紀展,在展出前先開放給國內外媒體參觀。

展場中展示著千年流傳的源氏物語手抄本、描繪平安時代貴族奢華生活的屏風、天皇後宮佳麗和居所庭院模型、貴族玩的百人一首等猜謎紙卡,過去拍《源氏物語》電影戲服等。

fsj 提到...

創意加持 打造文化新資本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08.05.03

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潮流下,「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的觀念愈來愈受到重視,如何重新檢視文化定位,將文化結合創意成為新型態資本,攸關台灣文創產業在全球化影響下的成敗;而在文化資本累積過程中如何縮小社會不均,也成了文化決策者不能忽視的課題。

由國家文化總會總策劃,台灣藝術大學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主辦的「文化的力量:歐洲經驗與台灣躍起」國際論壇日前舉行,邀請歐洲及台灣專家,討論文化產業新資本的誕生等議題。

受邀來台的文化研究專家湯尼‧班尼特(Tony Bennett)指出,法國知名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將「文化資本」定義為一種資產,是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因為熟悉菁英文化才能得到的,階級優勢因此得以複製、代代相傳;他們因擁有「文化資本」而更可能受高等教育,晉升到高地位、高所得的專業管理職位,且更有可能持續參與菁英文化的組織與事務。

文化政策要公平

換句話說,階級的不平等因此循環複製,在家裡獲得的文化優勢,轉化為教育系統裡的成功,然後造就職業的高階職位,以及對菁英文化不成比例的參與。

班尼特還公布一項文化資本與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的研究,透過全國性的訪問得到「文化地圖」的成果,發現分布在「文化地圖」左右的不同族群中,對文化的喜好及參與都存在差異,例如右邊的受訪者經常出席政府支持的博物館、畫廊等公共文化活動或票價昂貴的藝文表演,左邊的人則幾乎不參加這些活動。

班尼特說,這不代表不斷複製的「社會排斥」都由政府支持的文化所形成,但必須確認的是,如果政府支持的藝術文化造成社會不均,就應轉變成較公平的文化政策。

在台灣政策鼓勵發展文創產業的潮流下,台藝大藝政所所長廖新田認為,從文化資本的角度來看,即使政策支持發展文創產業,也不能忘了其背後的社會階級及文化權力仍存在,因此文化政策決策者,仍得時刻反省到底推動的是誰的文化、誰的品味。

法藍瓷總裁陳立恆也根據布迪厄的理論指出,人的一生都在聚集三種不同資本,分別是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及文化資本。布迪厄認為文化資本分布不均,是造成階級劃分與社會地位轉換困難的主因,陳立恆說:「這個理論也可用來了解,創意產業為何會以不同速度在全球各地發展。」

他並認為,近年來台灣推動文創產業成長不如預期,主因是台灣過度忽略我們固有的文化資本,未來台灣文創產業若想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善用我們的「新」資本,那就是用創意把中華文化轉化為台灣的文化新資本。

「文化的確是一種資本,但不易衡量。」歐盟執行委員會資訊社會與媒體總署長顧問艾克特(D. Eckert)坦言,歐盟也不知道該如何決定文化資本的價格,雖然很難為文化「標價」,但仍要不斷說服政治人物讓他們理解並支持。例如歐盟非常重視數位典藏,但並未做成本分析,只因各國都認為這是一件「該做的事」。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艾茉莉(F. Allio)則呼籲,台灣文化的豐富與活力相當聞名,但如何守護及保存台灣的無形傳統文化像是廟會儀式等,更是當務之急。

德國德樂斯登總博物館館長羅施(M. Roth)則從博物館經營經驗指出,博物館等文化機構的吸引力,在於實質內容,否則不會持久,也不利文創產業的發展。

重視文化軟實力

台藝大校長黃光男指出,重視文化的「軟實力」是國際交流的新視野,「它既是文化戰爭,更是文化競爭」;台灣軟實力的所在,應是結合行銷、文創產業及旅遊等,營造一種能與他人分享的自我生活風格。

政大校長吳思華也舉例說,韓國文創產業能快速成長,主因是韓國文化展現了高度包容多元文化,以及能夠清楚地突破傳統等特質;「台灣不論是從文化、經濟或觀光的觀點,都應更快、更積極地投資文創產業」。

國家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指出,文化是經濟成長與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文創產業的推動除了經濟效益外,更深層的意義是藉由對文化的自我認識,產生新文藝核心價值,成為台灣新文化,型塑「現代台灣」新品牌,成為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新印象。

※ 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是文化的範疇,發展文化創產的第一件事,就是別窄化文化的定義。



◆ 國藝會補助文化藝術創作 音樂戲劇為大宗

中央社 2008-05-03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二日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今年第一期常態補助結果出爐,經核定補助的件數有二百七十一件,獲補助比例為百分之四十三點七,補助總金額為新台幣四千三百六十萬八千元,平均個案補助金額約十六萬九千多元;在各類獲得補助的項目中,以音樂、戲劇等為較大宗,其次為文學與美術。

國藝會表示,申請案總收件數共六百二十件,「音樂類」總收件數高達二百二十四件,為歷年來新高。獲補助的國人有聲資料出版有石佩玉、盧炎、蘇凡凌、董昭民、李哲藝、李泰祥等作品。演出計畫中,小巨人絲竹樂團、十方樂集、台灣絃樂團、薪傳打擊樂團、台北室內合唱團、高雄室內合唱團、台北愛樂合唱團、樂興之時管絃樂團、台北世紀合唱團等團隊等。

「戲劇類」獲補助新製作有「表演工作坊:寶島一村」、「紙風車劇團:爸爸的童年」、「如果兒童劇團:小花」;戲劇節、劇展如「戲盒劇團:肆無忌憚」、「台南人劇團:愛情生活、吻在月球崩毀時」以及「外表坊時驗團三導演系列:如何?分手?在一起?」。傳統戲曲團體部份,如「魏海敏古典劇場:大師經典。極致綻放」、「台灣春風歌劇團:八郎探母」及首次獲得支持的「延樂軒:寶蓮燈」。

「文學類」獲得補助囊括中、青二世代共十二名創作者,資深創作者如馮青(馮靖魯)「給微雨的歌」、陳列(陳瑞麟)「躊躇之歌」、張放「春潮」。新進創作者富潛力、創意性的如凌明玉「隱匿的人們」、薛淑麗「搜病錄」、江凌青「城市標本採集錄」、吳柳蓓「島嶼女流」等。

「美術類」以影像與數位藝術脫穎而出,如陳俊明「韓國光州美術館個展」、王俊琪「404國際電子藝術節」,及展覽項目王俊傑的「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及黃心健「人間機關術」台北市立美術館個展、潘大謙的「閃然Flashover」創作個展、鄭慧華策劃「Breaking the Rules!」主題性展覽等。

「舞蹈類」在鼓勵新團體方面,孫梲泰成立的「8213肢體舞蹈劇場」、伍錦濤成立的「流浪舞蹈劇場」,另外「伊舞藝術舞蹈團」也將推出「瘋神新演藝─舞的神鬼傳說系列」等。

「文化資產類」以具急迫性、紮根性、強調傳統保存與傳承的計畫獲得支持,如舞鈴劇場「舞鈴劇場2008『海洋之心』巡迴演出」,結合傳統扯鈴及現代舞蹈,演出方式既保存民俗雜技也有創新。另外,獵人學校協會「舞, 聊意識」、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2008暑期兒童原住民樂舞文化營─小小原舞者」,也因具文化傳承意義,獲得鼓勵。

國藝會指出,「藝文環境與發展類」優先鼓勵國內整體文化政策觀察及研究計畫,此次這類總收件數為十九件,獲補件數十二件,獲補率約六成三。

考量藝文生態完整發展,鼓勵相關研究計畫,如蘇明如「島嶼南方高雄城市文化治理資料庫建構調查研究計畫」、南台灣表演藝術發展協會「2008南方表演藝術論壇:扶植地方傑出團隊政策的發展與前瞻」。

對於市場觀眾開發及行政管理案件如田潔菁「地方文化館經營績效指標建構研究」、林詠能「2008年台北藝術節觀眾特質、滿意度與效益整合型研究」。

此外,持續經營的網站計畫,如台灣女性影像學會「女影寶庫:女影數位寶庫典藏網路計畫」、新古典舞團「新古典網站升級計畫」等都獲委員青睞。

fsj 提到...

打造品牌台灣 有請品牌星探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08.05.10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宴請《好創意,更要好管理》一書中的文創產業業者,共商文創產業發展大計。本報將在今(10)日及下周六(17日)分兩次獨家刊登餐宴會談內容,提供新政府文創產業施政思考。

一本書,串起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界的奇妙緣分!

宏碁集團創辦人、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日前分兩批宴請《好創意,更要好管理》一書中文創產業業者,共商台灣文創產業發展大計。在這兩場猶如「文創高峰會」中,施振榮呼籲,台灣亟需成立專門經營品牌行銷及通路的公司,希望有志一同的人一起參與,促成這樣的公司出現,以協助中小企業品牌行銷國際。

與會的文創人士也達成共識,台灣品牌應以集體行動方式向國際發聲,希望新政府的文創產業施政團隊,正視台灣文創產業發展至今所需的當務之急,整合預算資源及駐外單位,共同為台灣品牌造勢,協助文創品牌走上國際。

成立品牌行銷公司

本報去年推出《好創意,更要好管理》一書,是第一本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經營體檢書,書中收納法藍瓷、琉園、幾米、神話岩飾、老子曰等12個文創品牌個案,施振榮曾為此書撰寫推薦序。

施振榮也是「品牌台灣(Branding Taiwan)」的主要推動者,有鑑於文創產業是台灣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關心台灣品牌何去何從的施振榮,日前分兩梯次宴請書中個案案主,分享文創產業發展經驗,並希望凝聚產業界共識,讓新政府也能整合資源,更有策略地協助台灣文創品牌邁向國際。

「『品牌台灣』來自台灣品牌,」施振榮說,有台灣品牌,才有品牌台灣。台灣過去曾推提升品牌台灣計畫,但整體來看,政府用來行銷台灣品牌的預算並不大。

施振榮認為,台灣發展文創產業,如果沒有把品牌當做核心目標,就會枝枝節節,但如果把它當成目標,就會變成重心。因此,業界應該整合力量,說服新政府決策官員,讓他們知道發展品牌是國家未來重要發展的方向,願意在政策上協助。

法藍瓷總裁陳立恆表示,台灣文創品牌必須走上國際,過去的代工經驗讓我們變成「沒有面孔的人」,沒有人認識我們,也上不了國際的廳堂;品牌代表精緻文化思維,如果沒有國際化品牌,台灣不易被看見。有個調查發現35歲以下的英國人,沒幾個人知道台灣,這是台灣的警訊。因此,品牌台灣應想些有創意的方法吸引國際媒體報導,例如用動畫來代言台灣,或是借用在台外國人的經驗來介紹台灣。

吸引國際媒體目光

「台灣的設計能力是國際級的,但做品牌,看的是你在人家馬路上有沒有開店,如果沒有,人家根本不知道你。」老子曰茶飲董事長葉兩傳,以此點出國際通路的重要。

葉兩傳認為,台灣文創產業的問題不在工業設計能力,而是面對不同市場的不同文化,當文化對文化時,無法深入了解並掌握通路的特性,「這比工業設計更嚴重」。現在西方人眼裡,頂級的亞洲品牌,看到的是日本,中級的品牌是泰國,台灣還未占有一席之地。

琉園執行長王永山也表示,台灣的教育過去著重製造思維,無法符合做精緻品牌的需要。他曾經在一個外國琉璃品牌的作品前只站了五秒鐘多看一眼,原本就認識的這家公司營運長立刻告訴他,這個創作者所設計的作品,他們都下架了,因為他這個系列跟琉園的作品很像。「為了維持品牌的原創性,雖然下架成本很大,但還是不得不這麼做」。

王永山也說,做國際行銷或通路,有很多know-how超出以前的經驗及想法,例如琉園有些限量作品,在國外卻發生叫好不叫座的情形,因為國際通路認為限量作品太少,不適合整體行銷。「我們從來不曾想過,原來限量會是個行銷國際的障礙。」

國際媒體很少報導台灣品牌,也是台灣文創品牌國際化的障礙,業者一致同意,台灣跨產業領域品牌應整合起來,以共同主題或集體行動向國際發聲,以吸引國際媒體青睞,也期待政府駐外單位能多協助。

陳立恆感嘆,法藍瓷成立以來,國內媒體報導不少,但國際媒體報導還有待加強。他期待政府駐外單位,能幫台灣品牌集體造勢。希望有一天法藍瓷在國外參展時,駐外單位來參觀時能帶著當地媒體來,「這就像是我的車子在路上拋錨了,你來了,也帶工具來,幫助才會大。」

墨色國際總經理李雨珊也表示,駐外經貿單位過去幫台灣製造業找代工品牌做生意,未來應多幫台灣文創品牌找co-branding(品牌合作)的夥伴或代工公司。以墨色經營幾米品牌為例,就是先用co-branding的方式創造營收,台灣品牌若能串連創造出市場,有助讓人對此產業更有信心。

施振榮透露,早年推廣宏碁品牌時,他曾經到國外出差時,一天裡有八個小時都在接受記者訪問,他把這稱為「poor man's marketing(窮人行銷)」,因為沒有錢打廣告,必須不斷與媒體溝通。

找出值得投資標的

施振榮呼籲,台灣除了應把品牌整合起來集體向國外發聲外,更需要做的是成立專門經營品牌行銷及通路的操作型公司,發揮像是星探及經紀人的功能,找出值得投資的標的,且最好是個多品牌公司,由不同製造商供應商品,協助中小企業品牌行銷國際市場,希望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一起促成及參與。

大可設計總監謝榮雅也呼應,近來的確有不少過去做OEM的廠商想要轉型做品牌,而找上大可,希望大可以設計協助他們,且這些廠商採取的作法是傾向成立新公司,以便與過去OEM業務切割,顯示廠商對品牌公司愈來愈感興趣。

「做品牌最重要的不是錢,而是人才,以及如何有效溝通品牌訊息。」與會人士都同意,做品牌,必須思考有什麼可以讓媒體長期報導,且必須有永續經營的決心,否則即使一砲而紅了,後繼無力也無用。這無疑是台灣品牌走向國際化,最須思考的當務之急。

fsj 提到...

打破明星產業的迷思

朱家一 中國時報 2008.05.22

明星製造產業的耀眼光環,引領台灣數十年來的經濟發展,展現台灣的旺盛活力與國際競爭力,曾成功讓台灣安然度過東亞金融風暴,至今仍是中流砥柱,但已不足以像過去那樣地獨力擔負帶動整體經濟發展的重任。面對全球經濟新形勢,明星產業政策應該重新檢討。

台灣過去在各個經濟發展階段針對「明星製造業」提供種種優惠,融資、租稅、土地、研發、人才等等各種獎勵措施,幾乎無所不包。然而,製造業占台灣GDP的比重卻從一九八六年幾近四○%的最高點,逐步滑落到二○○六年的二一%左右,服務業比重則逐步爬升至七○%以上。政府長年導入各項資源,傾力發展製造業,尤其是明星製造業,台積電、鴻海、宏達電、奇美電…等等,經常聳動地占據大幅新聞版面,看起來製造業欣欣向榮,其實卻恰恰相反,製造業占經濟比重愈來愈低,二十年來幾乎腰斬。這是怎麼回事?是製造業式微了?服務業成長太快了?

大略可從兩個方面來說明,其一:製造業原來內含的服務外包了;其二:台灣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相對縮減。

「製造業原來內含的服務外包」:早期製造業的採購、生產、銷售、人事、運輸、會計、金融、研發、設計、品牌等等活動通通自己來,如今的經濟環境分工愈來愈細密、愈專業,除了研發、品牌或生產等核心活動外(生產常未必是核心),大多可全部或部分委請專業公司提供服務,導致服務業的餅擴大,成長大過製造業的成長,然而製造業份量在統計上看起來有縮減,但對服務業及整體經濟的實質影響力卻未見得縮減。

「台灣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相對縮減」:台灣製造業不斷升級,但大多侷限在代工層次的升級,利潤未必升級,附加價值的創造面臨瓶頸。品牌行銷、資金運用、物流運籌等可延伸創造附加價值的跨國活動,面臨國內相關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不足,兩岸政策不開放,而常將最具附加價值的經營活動拱手讓給具優勢地位的外資跨國企業。高科技代工不等於高附加價值,跨國台商製造業的靈活與優勢競爭力,卻沒有相稱的服務業相輔相成。製造業附加價值的創造遇瓶頸,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貧弱,台灣經濟發展的政策必須改弦更張,不再迷信高科技產業的亮麗名稱。

我們需要有具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創意產業,活躍的藝術、影視或廣告產業是製造業產品品牌行銷不可或缺的強力後盾;我們需要有具國際競爭力的金融產業,開放且充滿活力的金融市場是提升製造業資金運用效率的最佳途徑,勝過繁瑣的融資補助與租稅獎勵。此外,我們更需要有具國際競爭力的教育產業與工作環境,高科技產業研發人力的需求倍數成長,傳統產業升級也需投入大量高級人力,服務業提升競爭力更需廣納人才。台灣教育再好,也不可能提供足夠人才,我們須納全球人才為我所用,讓台灣成為吸引國際高級人才來台受教育或工作的好地方。

未來的服務業不應該是單純為服務台灣製造業或台灣本土市場而存在的,我們製造業向以外銷有形產品至全世界而聞名,我們也應致力拓展服務業的無形產品外銷。例如金融服務、物流服務、教育服務、影音產品等等。各行各業都能創造高附加價值,不限於所謂的明星產業,實際上,台灣經濟發展已逐漸成熟到百花齊放、各顯神通的地步,政策上或媒體上的明星產業,對GDP的貢獻未必是同等的明星。

最後,我們產業發展相關的法律與政策數十年來雖有演變,但大體上不脫明星產業政策的色彩,無法與時俱進。在既得利益與政治互動的衝撞之下,常常僵化或扭曲原本制定法律或政策的美意,何以如此,僵化的政策源自於制定政策的僵化機構。期待一個四十年改變有限且與經濟發展環境日漸脫節的政府組織,去制定具開創性,甚至必要時否定自己的政策與法律,很不容易,但卻不可迴避。 (作者曾任職經濟部投資處)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fsj 提到...

印象─畢沙羅珍藏展 故宮開箱30日開展

中央社 2008-05-27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二十七日電)國立故宮博物院將於五月三十日至八月十七日舉辦「印象─畢沙羅:英國牛津大學美術館珍藏展」,今天舉行作品開箱典禮暖身。展覽以「第一位印象主義的藝術家」,也是大畫家塞尚最尊敬的印象派大師畢沙羅為主軸的作品,同時也展出同期的雷諾瓦、米勒等藝術家作品。

今天在新任院長周功鑫主持下,印象派巨擘畢沙羅的「厄哈格尼,我窗外的景緻」、「在窗邊縫紉的畢沙羅夫人」以及雷諾瓦的「樹木風景畫」一一現身,展現陽光、大自然風景與詩意,連綴出印象派的藝術風華。

故宮表示,此次特展將展出二十四位畫家、九十件展品。畢沙羅的作品柔和,結構散漫卻富有詩意,筆觸細緻而厚實,畫作中形體表現具有體積感,晚期甚至投入點描繪畫法。

例如今天開箱的作品「厄哈格尼,我窗外的景致」,畢沙羅耗費三年的時間才完成,期間不斷修改繪畫的方式,將點描中的小點筆觸拉長,這種筆法甚至影響梵谷「變形天空」作品。

故宮今年的「印象─畢沙羅」展相較於前年的大英展、去年的華麗巴洛克展,規模相對較小,但也將這次特展定位為教育展,還規劃出兒童互動區、親子導覽等活動,希望藉此讓國人體驗難得的藝術教育。



◆ 驚呼讚嘆聲中 米勒「拾穗」台北首度亮相

中央廣播電台╱曾國華 2008-05-27

以新台幣97億元,寫下台灣罕見的畫展保險紀錄的「驚豔米勒─田園之美畫展」,即將從31日開始在國立歷史博物館開跑,主辦單位特別在27日舉行開箱記者會,其中米勒的代表作「拾穗」更是在現場媒體的驚呼讚嘆聲中亮相,出席記者會的?塞美術館主任研究員湘黛兒.吉歐潔(ChantalGeorgel)就特別強調,這幅畫充分展現了人類的本質和最基本的生命力。

就在媒體起此彼落的驚呼讚嘆聲中,米勒這幅創下單幅保費最高的國寶級畫作「拾穗」終於在台北首度現身,而法國?塞美術館主任研究員,也是這場畫展的策展人湘黛兒.吉歐潔就強調,農家出身的米勒,畫起了農民底層的生活狀況,除了更能掌握到精髓外,也充分凸顯出人類生命的本質和最基本的生命力。透過翻譯她說:『所以他在畫作要展現的呢,並不是三個女人,一個女人,或某某女人的一個畫像,而是人類做為人的本質,生命的最基層,所以他對於從這幅畫作裡面,你可以看到生命力,跟生命求生的基礎。』

而除了拾穗之外,米勒的另一幅代表作「晚禱」也破天荒的王見王同行展出,而整個展覽總計共有65幅的畫作及攝影作品,全部保費高達新台幣97億元,其珍貴性可見一斑。

也因此,這次展覽除了會拉起警戒線之外,晚禱、拾穗等名作則還會有一層玻璃罩在畫作本身,並且有保全嚴密全天24小時看守,而史博館預期這兩幅米勒代表作,勢必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因此這次展出會特別安排在獨立的展間,甚至也將延長展出的時間到晚間9時,就是要讓畫迷能夠好好欣賞這國寶級的畫作。

fsj 提到...

故宮將打造文創育成中心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08.05.31

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表示,為帶動文化觀光及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希望故宮附近的衛勤學校閒置用地,未來能規劃成台灣的文創產業育成中心,做為國際文創大師來台帶領台灣文創人員的基地,故宮也將與國防部等相關單位共同協商。

周功鑫為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博士,26歲進故宮後,曾在故宮服務達27年,由基層導覽工作做起,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蔣復璁、秦孝儀的秘書,其後並出任故宮展覽組組長長達16年,籌辦展覽無數。2002年時創設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並擔任首任所長至今。此次出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她笑說自己的確是「回鍋」院長。

由於是老故宮人,周功鑫雖才上任,但對故宮已有清楚願景。在文化觀光方面,她指出,故宮已正為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先做準備;而為了改善交通問題,除了希望將來捷運可以到達故宮外,故宮附近、隸屬國防部的衛勤學校,目前為閒置空間,故宮也希望未來可以經由協商,做為故宮的臨時停車場,以改善參觀者的停車問題。

此外,有鑑於博物館產業化已是世界趨勢,未來衛勤學校的閒置空間,她也希望可以規劃做為文創產業育成中心,以便善用故宮所擁有的華廈典藏文物,成為年輕人的創意養分來源,並邀請全世界著名文創界設計大師,固定來台深度講授如何把文化與創意結合,透過大師帶領方式,培養台灣創意人才,並可將創意成果介紹到產業界,達成多贏局面,也讓外雙溪可以連成文創園區。

fsj 提到...

文建會出書 文學地景拚觀光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2008.06.04

文建會未來可望結合觀光,轉型為「文化觀光部」。昨天文建會率先推出四大冊「閱讀文學地景」,收錄兩百五十九篇描繪台灣地景的新詩、散文與小說。新書為「文化觀光」暖身,也提供七月來台旅遊的大陸客更深入的文化觀點。

本書收錄包含新詩一○三篇、散文一○四篇、小說五十二篇,年代橫跨日據時代迄今,以文字串起近百年的歲月。在作家筆下,那些地點最紅?主編本書的聯合文學主編杜晴惠透露,淡水、花蓮是作家之筆最常造訪的景點。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表示,十年前她曾拜訪過一個國外網站,蒐集文學作品中提到的地景風光、再配上圖片,讓她相當羨慕。

擔任本書編選委員的旅遊作家劉克襄說,數年前張曼娟一篇描繪花蓮車站「永保安康」的文章,意外創造十幾萬張車票、數億台幣的商機,證明「文學可以創造一種自然無法創造的的地景」。



◆ 台灣文學多彩世界 境外首航

【聯合報╱柯佩君】 2008.06.03

國立台灣文學館方日前與神奈川近代文學館方簽訂展覽協議書,十四日將在日本共同籌辦「台灣文學館的魅力酖多彩世界」展覽,不僅是台灣文學首度在日本展出,更是台文館成立後首次赴國外展出,別具意義。台文館長鄭邦鎮為求慎重,多次赴日考察,參觀多個博物館,作為策展參考。

神奈川近代文學館與台灣文學館共同籌辦的「台灣文學館的魅力酖多彩世界」,是日本與台灣首度以民間交流的方式,向日人介紹台灣文學館。

鄭邦鎮日前率領多名館員赴日簽訂展覽協議,也拜會東京大學教授藤井省三教授與天理大學下村作次郎等人,並參觀東京國立博物館、神戶博物館與沖繩縣立公文書館等單位。

鄭邦鎮表示,透過深度訪日,可以感受日本民族對文化的重視,無論在有形、無形方面都令人驚艷不已。

日本最早開發、研究台灣文學的天理大學,不僅圖書館的典藏豐富,校方附設的參考館更蒐藏多樣的台灣原住民文物。

鄭邦鎮說,台灣的早期原住民文物逐漸消逝是文化滅失的警訊,天理大學參考館對於文化與文物的珍視及執著,非常值得國內博物館借鏡。

他指出,赴日參觀多項展覽後,也深切期待十四日台文館藏在境外展出的首航能成功推廣台灣文學,並與國際文化作深度交流。



◆ 台文館80餘件珍藏 將赴日展出

【聯合報╱柯佩君 】 2008.06.03

國立台灣文學館許多經典館藏即將前往日本神奈川近代文學館展出,台文館方以「台灣文學館」為主題,展覽內容包含「遇見台南州廳」透過建築呈現台文館風采、「台灣文學館之質地」則展出八十餘件珍貴的文學創作手稿、書信等及各種與台灣文學史相關的文物。

遇見台南州廳 見證台灣史

特展的第一個主題為「遇見台南州廳」,介紹創建於西元一九一六年、日治時期曾是台南州廳的國立台灣文學館。館址位在台南市中心、基地空曠而且完整方正,委由台灣總督府新廳舍土木部技師森山松之助設計,於西元一九一二年(大正元年)完成設計圖,隔年動工搭建,至今仍美輪美奐、屹立不搖。

台文館長鄭邦鎮表示,台文館創建時期,正值二十世紀初台灣混凝土建築發展期,因此以磚造、石材及仿石材的洗石子為主要建材,再輔以鋼筋混凝土為承重材,展現當時官方建築配合使用混凝土材料興建的重要特徵。

台文館曾為州廳、空軍供應司令部、台南市政府,目前則是台灣文學館。經歷近百年的歲月,老建築見證台灣的歷史,透過展出也能讓日本等外籍人士了解文學館的來龍去脈。

台文館之質地 記錄文學史

第二展區以「台灣文學館之質地」為題,展覽多樣的文學創作手稿、書信等相關文物,窺探四百多年來用文字記錄的台灣文學史,透過展覽可了解台灣文學是如何被政治、社會與環境的變化所牽引,激發文學家跨越種族及語言,互相奧援。

展品包含林獻堂及梁啟超的往來書信,年代約從西元一九○八年至一九一四年,共計四十餘封。內容談詩論學、討論中國政情,墨色光亮煥然、書法俊秀飄逸,堪稱結合文學、美學與書法等藝術的佳作。

文人往來書信 窺探書法美

吳新榮與文人往來的簽名提詩記錄簿本,包含「雅人深致」、「得心應手」、「宜書宜墨」與「翰墨因緣」,保存完善良好。內有林獻堂、賴和、呂赫若、楊逵、國分直一、巫永福與藤野雄士等人的簽字或插繪,集名家、名句、名書與名畫於一,更加顯得珍貴。

台灣新文學作家郭水潭的日記手稿「自由日記帖」,由他的兒子郭昇平捐贈,內含創作筆記,新詩及短歌。

吳新榮與文人往來的簽名提詩記錄簿本,包含「雅人深致」、「得心應手」、「宜書宜墨」與「翰墨因緣」,保存完善良好。內有林獻堂、賴和、呂赫若、楊逵、國分直一、巫永福與藤野雄士等人的簽字或插繪,集名家、名句、名書與名畫於一,更加顯得珍貴。

台灣新文學作家郭水潭的日記手稿「自由日記帖」,由他的兒子郭昇平捐贈,內含創作筆記,新詩及短歌。

台灣文學400年 館藏很珍貴

鄭邦鎮指出,台灣文學經歷四百多年來的政治、社會與環境變化,保留創作的文物本屬不易,感謝作家的親友慷慨捐贈,也感恩文學館員致力保存、修復,讓台灣文學得以流傳。

展場最後一個主題是「認識台灣文學館」,串連特展內的各項元素,向參觀者介紹台灣文學館的目標及推展內容。

鄭邦鎮認為,台文館的使命在於記錄台灣文學的發展,典藏及展示,並透過教育推廣活動,增廣民眾對台灣文學的認知,啟迪對文學的愛好,發現文學的內涵。館內另設置文學圖書室、兒童文學書房、文學體驗室、演講廳與國際會議廳等空間,提供知性休閒的服務。

他指出,台文館是國內研究台灣文學的重鎮,除了繼續拓展文學版圖,更肩負與世界各國文學交流、讓台灣文學在世界文壇發光的重要目標。

fsj 提到...

藝文消費力變弱才是主因

王乾任 中國時報 2008.06.08

新聞報導指出,由知名韓劇《大長今》改編的舞台劇,由於預售票房過差,因而宣布無限延期。另外,報導還指出,《獅子王》到目前為止的銷售狀況也不甚理想,僅賣出九分之一。報導中更明言,票房差是因為景氣不好,消費者緊縮荷包的關係。

的確,台灣景氣狀況不佳,人民荷包大幅縮水。然而,這並不能說,舉凡商品滯銷,全都是景氣不好。若這樣的論述成立,則生產者或代理商全都不需檢討自己的經營面問題,只要把銷售狀況不佳的責任推給消費者就好。

例如前陣子來台演出,造成空前轟動的盲人歌手波伽利,甚至讓高鐵加開全自由席班車,好舒解到台中欣賞演唱會的民眾。另外,世界三大男高音之首帕華洛帝的告別演唱會,選在台中舉辦,更是吸引了來自全亞洲的觀眾,其盛況可謂一票難求。還有,最近在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米勒,每天也吸引大批熱愛藝文活動的民眾上門,如果我將這些藝文消費活動剪在一起,是否可以說,台灣的藝文消費力旺盛?當然不行!

因為,無論是爆滿或者銷售狀況不佳,都只是個別個案的情況。我認為,景氣的確影響人民消費意願,但是,影響台灣藝文消費的關鍵因素,恐怕不在景氣,因為,藝文消費人口可能多偏中上階級與學生,是較不受景氣影響的族群,而在於競爭日趨激烈(本土藝文團體不斷冒出,代理商更大量引僅藝文表演團體來台演出),但市場並沒有快速成長,造成某些藝文活動雖然品質好,但未必能夠有好票房。

今天,每天都有來自全球各地的頂尖藝文團體與展覽,在各地的文化中心、博物館、演奏廳、戲劇院、小巨蛋、體育場表演。且不只是高雅藝術,通俗流行藝文活動更是不計其數──想想看,近年增加的老歌手現場懷舊演唱會有多少?每天有如此多的藝文活動爭相爭取消費者,好處是選擇變多,缺點則是市場分眾,票房被稀釋,甚至造成某些代理商看好,但市場卻不買單的情況出現。

由於近年來藝文活動的數量激增,就算消費者的消費意願、能力不變,光是增加的活動,實際上也會稀釋消費者的購買數量。最直接的衝擊就是,超大型藝文活動的推廣,將遠比過去困難。像《獅子王》此次在台總演出的總銷售席次竟高達十八萬,換算成台灣總人口,所佔比例高達○.七%。就算好萊塢電影一年能在台灣賣超過二十萬觀影人次的,恐怕也不多,流行文化的消費尚且如此,更何況舞台劇。再者,這麼超大型表演,就算台灣沒有不景氣,光是《獅子王》表演期間全台同步推出的各式藝文活動就不知凡幾,這些藝文活動也全都需要觀眾支持,搶奪沒有大幅增長的客源結果,就是人人吃不飽。

台灣的藝文活動,若不能進行總量管控,就必須積極開拓客源。例如,將中國、港、澳(甚至日、韓)的藝文消費者全都納入宣傳之中,好比之前帕華洛帝的告別演出,吸引了來自全亞洲的觀眾,就是最好的例子。若不能吸引東亞中產階級來台消費藝文活動,光要靠台灣的中產階級支撐這不斷膨脹的藝文市場,恐怕有實質上的困難;光是抱怨台灣市場景氣不好,更是錯判問題成因。未來,恐怕只會出現更多叫好不叫座藝文活動。

(作者為文化工作者)

fsj 提到...

台北藝術節十周年 文化局擴大慶祝

中央社 2008-06-16

(中央社記者林紳旭台北十六日電)台北市文化局今天表示,為慶祝台北藝術節十周年,今年八月即將舉辦的活動,預計以五周的時間,進行二十八場演出和二十九場免費講座,歡迎民眾熱情參與。

文化局長李永萍表示,今年藝術節選在一向被藝文團隊視為淡季的暑假舉辦,這是希望由公部門的力量,填補藝文活動分布缺口,讓台北市整年都有高水準的表演節目可欣賞,也讓民間團隊有更多旺季時段的寶貴場地可以使用。

文化局指出,今年的國際團體或個人演出包括導演羅伯.威爾森 (Robert Wilson)大型製作「加利哥的故事」 (I La Galigo ),動用八十七名演出與製作人員的超大型製作,威爾森費時三年上山下海,以考古實證的精神,經過一再修改,將這部幾乎已經失傳的印尼史詩重現舞台。

文化局表示,此外,還有智利電影戲劇團,以劇場如電影般的魔幻視覺作品「黑暗裡有光」 (SinSangre),除了令人讚嘆的影像技術外,還有對於人性的關懷,溫暖地傳達人類性格中最可貴的兩種品質─愛與寬恕。

文化局指出,為了服務觀眾,規畫了一系列相關的免費講座,包括專業劇場的燈光研習營,及六月八日起,每周日下午於誠品書店信義旗艦店六樓視聽室舉辦的劇場專業講座,讓觀眾搶先一步了解藝術節精采的節目內容。

文化局表示,為了讓更多觀眾有機會以優惠價格入主藝術節,六月一日起,只要加入藝術節之友,就可享受套票全方位的優惠,讓不管是一個人看戲的獨行俠,兩人同行,或是只想觀賞國際節目的朋友,都可以輕鬆參加藝術節,節目詳情、免費講座、購票方式與優惠、藝術節之友加入方式請參閱http://www.taipeifestival.org

匿名 提到...

閣下的文章的確讓人省思,文創產業顧名思義在於集文化之總成,融精納粹,提煉出更加精緻與定性的文化創意支流。
"文化"為人類生活上各項活動事務的主流,文化創意不能光在這條主流方向發展,就如同文化中最大的支流"文學"來說,它可以在分區無數支流來為各項產業文化支撐核心價值的文學服務,並加以創劃屬於局部性的意識形態與產業(產品)發展,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不喪失主流文化的價值核心。

fsj 提到...

您好,那並非敝人文章,請看 profile 當中的說明,也感謝您寶貴的意見,謝謝 :)

個人以為,文化(culture)的確需要透過精練與昇華的「過程」,才能重新再造價值,成為一種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