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光國:新政府仍在搞教育民粹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2008.08.28
扁規馬隨!杜規鄭隨!
馬政府上台100天,搶救國語文聯盟等多個教改團體批新政府的教育政策「扁規馬隨」、「杜規鄭隨」,呼籲新政府「搶救高中教育,停止九八課綱」,擔心舊課綱教出7.69分的學生後,粗糙的九八課綱又將教出幾分學生?
「教部有權無責 把教改外包」
教改總體檢論壇發言人、政大教育系周祝瑛表示,將延後一年實施的九八課綱,只用半年時間,以叫賣式方式拍擋決定。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說,雖然換了政府換了人,但是決策模式沒換,他批評教育部「有權無責」,把課綱、教改等工程外包,給教師包工程,賺不少錢,看起來符合程序民主,實際是搞「教育民粹」。鄭瑞城上任後,成立了很多小組研議各種教育問題,黃光國認為,請的是一樣的人,能檢討出什麼名堂?
搶救國語文聯盟副召集人、作家張曉風說,九八課綱影響最大的是國文和歷史。她說,最近大家關切貪瀆案把納稅人的錢偷走了,但文化資產也面臨同樣命運,悄悄被毀滅永劫不復。
「九八課綱國文 選文不像樣」
張曉風說,九八課綱國文科文言文選文加入台灣資料,但選文很「不像樣」,其中一篇「東番記」,稱台灣平埔族人是「東番夷人」。她憂心說,到民國97年還出現「番」字,充滿河洛人本位、漢人沙文主義,她懷疑是小助理找的文章,「有智慧的學者不會選出這樣的文章」。
張曉風批九八課綱也提出一份「禁忌大全」,要求日本人的名字要用日文發音,詩詞應說是「中國詩詞」,她說,詩詞明明是我們的祖產,為何硬要說是中國的呢?不能稱李白,要說「中國的李白」,要跟李白畫清界線,驅逐出境?書商不照規定用字被就打回票重印。
「火車頭換了,我們還是那條狗」
張曉風說,她正在寫一篇文章,標題是「火車頭換了,怎麼我們還是那條狗?」她感嘆說,因為前面有地雷會炸掉火車,我們要悲壯地老狗殘喘,保衛文化的戰爭已淪為一場「巷戰」。她引用漢高祖的話,「馬上得天下,馬上治之乎?」要提醒馬英九,「馬上得天下花一分力氣,治天下要花十分力氣。」她批評九八年課綱是粗糙而霸道的作業模式,她必須把這個「地雷」告訴「火車頭」。馬英九懂得聘王清峰、王建 ,她希望教育這一塊不要被忽略。
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王仲孚指出,九八課綱的高中歷史課本是研究所程度,國中生升高中怎麼銜接?他表示,奧運台灣選手得銅牌,唱國旗歌「炎黃世胄...」,但黃帝在教科書中已經不見了。
◆ 不拚業績的教長 在乎什麼?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特稿】 2008.08.28
教育問題恐將成為馬英九政府的「地雷」。從扁政府到馬政府,教育政策換湯不換藥,已讓教育團體不耐煩,繼續「狗吠火車」,提醒新政府不要對教育地雷視而不見。
然而馬英九和鄭瑞城真的看不到「地雷」嗎?其實,他們看到了,只是他們看到的是「族群」、「意識形態」、「政治」等地雷;而搶救國語文聯盟看到的是「文化」、「教育」地雷。雙方所看的、所擔心的引爆點不同,處理的態度和步調當然沒有交集。
新政府找形象鮮明的王清峰和王建 ,是看重他們「正義使者」化身,顯示馬英九除弊的決心;但劉兆玄院長找教育部長時,刻意強調要「沒有意識形態」,鄭瑞城還要劉兆玄答應「可以拚經濟,但是教育不能拚業績」,他才願意接任教育部長。
人和為貴、EQ超好的鄭瑞城,很少直接表達他對教育的看法,上任後成立了各種任務小組,讓小組廣泛討論,他扮演傾聽者角色,忽略了各界期待他扮演勇於擔當的「決策者」角色。
杜正勝主導的九年一貫課綱微調爭議不休,鄭瑞城簽字埋單;各界要求暫停甚至停止九八課綱的呼聲不斷,他仍好整以暇的繼續傾聽,先緩一年再說。讓外界開始懷疑和擔心,換了政府並沒有換了腦袋。
讀四書五經長大的馬英九,當上總統後,國民不必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他不難過嗎?為何他認為正確的事不能放手去做?搶救國語文聯盟成員擔心,馬英九把「教育」當成選票工具,他更在意的是深綠「意識形態」的選票,而不是下一代國民的國語文能力。
※ 教育才是會動搖國本的政策。
◆ 學者籲廢98課綱 家長反彈
自由時報 2008.08.29
〔記者陳宣瑜、劉力仁、黃以敬/台北報導〕教育部雖已決定高中九八課綱延一年實施,但「教改總體檢論壇」昨天開記者會批評,九八課綱研訂倉卒、與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銜接不良,充滿瑕疵,要求全面廢止。但家長及教師團體認為,九八課綱已是許多學者教師民主機制下的共識折衷產品,不能再因意識形態爭議而延宕。
學者:杜規鄭隨 缺乏新意
教改總體檢論壇發言人周祝瑛表示,政府雖然改朝換代,但決策模式沿用舊案,是「換湯不換藥」,「扁規馬隨、杜規鄭隨」缺乏新意。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說,教育部把課綱、教改等工程外包,教育變成外包工程,課程到處拼湊,缺乏一致性。
「馬上得天下,馬上治之乎?」學者張曉風說總統馬英九上任以來在教育上缺乏耳目一新氣息,希望馬政府能正視教育改革問題,尤其高中九八課綱國文科,加入台灣資料的原則不錯,但選出文章粗糙,例如選入「東番記」等文章,「番」字不斷出現,忽視原住民尊嚴和地位。
張曉風說,教育部有本「禁忌大全」—「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語檢核計劃」,要求國父改用「孫中山」、詩詞改為「中國詩詞」、日文名字要用日文發音而不能用漢字等,顯示意識形態問題嚴重。
文大史學系教授王仲孚指出,歷史課程時數分配很不合理,五千年中國史只配一學期、一冊教科書,因此,夏商周三代、魏晉南北朝等都只剩一節課來教,老師相當為難。
教部:延後一年可規劃配套
教育部中教司長蘇德祥則表示,九八課綱經過三年多研議,委員包含學者專家、教師、家長及學生代表,教育部理應尊重委員會決議。教育部宣布延後一年實施就是希望爭取更多時間作好配套,並蒐集第一線高中教師意見,釐清疑慮,讓高中新課程順利推動。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及全國教師會均認為,民主社會不可能只憑少數人意識形態訂課綱,九八課綱已是專家學者及高中教師可凝聚共識的最大折衷產品,換誰來訂都不可能有太大差異。且九八課綱原是為銜接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而修訂,期程早已延遲,難道又要因少數人指摘他人的意識形態而全面停止?小部分分科內容或可微調,但整體課綱修訂絕不能再延宕,否則更是拿數十萬高中生受教權益開玩笑。
◆ 九八課綱喊停否?劉揆的話藏玄機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姜穎/台北報導】 2008.08.28
針對搶救國語文聯盟的訴求,教育部中教司司長蘇德祥表示,各界對於九八課綱的關心,教育部已充分理解,將在下月召開課綱委員會,進行討論,若涉及總綱及政策面的調整,則需從長計議。
然而,外界質疑,參與9月份課綱委員會的委員,就是規劃九八課綱的委員,會不會變成「原班人馬」檢討自己?蘇德祥表示,課綱委員任期在年底結束,9月份的課綱委員會,仍由同樣的委員參與。
搶救國語文聯盟表示,昨天與行政院長劉兆玄進行會談,根據出席會談的東吳大學教授劉源俊所做的會議記錄,劉兆玄昨天做出五點指示,承諾要消除意識型態,語文一定要加強,文化扎根也要加強,原訂10月公布的九八課綱,要再給一點時間。最後,明年新委員研訂新課綱之前,現在的運作機制應暫停。劉源俊認為,以劉院長最後一點指示看來,停止九八課綱並非不可能。
※ 相關報導:
* 98學年開始 高中必修情愛學分
* 學生勤學,老師樂教
* 三千軟體工程師哪裡找?
* 從小爸媽、飄飄人到時間銀行
* 你要NHK、BBC 還是我們自己的公視?
* 「未來辦公室」的環境研究
* 台灣未來的希望在哪裡?
* 每天陪伴逾1小時 父子較麻吉
* 世代正義
39 則留言:
科研論文 我5大學進世界500大
韓國棟/台北報導 2008.08.30 中國時報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昨天公布「二○○八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台灣共有台大(一四一名)、成大(三二八名)、清大(三六六名)、交大(四六三名)與陽明大學(四七五名)等五校擠進「不分領域」的世界前五百名。
在各專業領域的科研論文排名表現,台灣共有八校在工學領域(台大、成大、清大、交大、中央、中山、台灣科大、中興)、四校在理學領域(台大、清大、成大、交大)、二校在農學領域(台大、中興)、二校在臨床醫學領域(台大、陽明)、一校在生命科學領域(台大)分別進入世界前三百名,社會科學領域沒有學校進榜。
哈佛第一 東京大學亞太稱雄
為了解國內研究型大學學術競爭力,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去年首度研發推出「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排名系統(HEEACT Ranking),從「學術生產力」、「學術影響力」及「學術卓越性」三大評估面向,針對世界大學產出的科學研究論文質量進行評比。
與二○○七年公布的結果相較,今年世界大學科研論文排名全球第一的大學仍為美國哈佛大學,亞太地區由日本東京大學(十二名)領先。統計進入前五百名的大學仍以美國最多,共一六三校,比例將近三分之一;亞洲地區由日本卅五校居冠,其次為中國大陸十三校,再次為香港與台灣各五校。
進一步分析華人四地大學表現,大多數排名都有進步,新加坡國立大學八十六名進入世界百大(去年九十六名),台大一四一名超越香港大學,躍升為兩岸三地第一(去年一八五名),再次為大陸清華大學一五二名(去年二五○名)、北京大學一六四名(去年二四一名)及香港大學一七三名(去年一八二名)。
台大一四一名 兩岸三地居冠
值得正視的是,台灣今年有五校進入世界前五百大,較去年新增陽明大學一校,且各校排名均有提升,顯示國內研究型大學論文的質與量方均有進步。若考量全職教師數進行「參考規模排名」,不僅五校的排名再大幅提前,中央、長庚、國防醫學院和中興學也可排入前五百大。
今年首度推出「分領域排名」,台灣的大學以理工領域表現最優異,尤其工學領域,國內有台大(廿八名)、成大(四十一名)、清大(五十名)及交大(五十五名)四校進入世界前五十五名,理學有台大第七十七名進入前一百大。從「分領域排名」也可看出台灣各校的發展特色與強項,中興以農學(二六八名)見長,陽明則精於臨床醫學(二六四名)。
◆ 世界大學科研論文排名 美大學包辦前10名 維大73名
中央廣播電台╱曾國華 2008-08-29
高教評鑑中心29日公布了2008年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結果美國大學以哈佛大學為首,包辦了前10名,成為科研論文質量表現最佳的國家,而近來因為洗錢案風波,而在台灣聲名大噪的維吉尼亞大學則排名第73,至於亞洲地區,則以東京大學最好排名12,而在華人地區排名最好的是新加坡大學,擠進了百大,排名86名,其次是台大141名,中國清華大學則以152名緊追在後。
高教評鑑中心公布的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主要是針對學術生產力、影響力和卓越性三大面向,反映出的是學術研究狀況,結果美國哈佛大學以總分96.27分,領先第二名將近46分的絕對優勢,連續第二年穩居第一。
而除了哈佛外,美國大學科研論文的表現也相當突出,排名前10名全由美國大學包辦,2到5名分別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史丹佛大學、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至於因為涉及洗錢案的前總統之子陳致中申請博士班,而聲名大噪的維吉尼亞大學則名列73名。
此外,亞洲排名最佳的大學,則由東京大學奪得,排名第12,而若以華人地區排名,新加坡大學則是排名第14,表現最佳,其次是台大,排名141名,中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香港大學則緊追在後。
新生開學 媽媽一走、哭聲四起
* 新生開學 媽媽一走、哭聲四起
* 品德這堂課
* 中縣市、台東 18校午餐未決標
* 國中小免費營養午餐 中下旬才有
* 何浦﹕三杯茶的故事改變世界靠教育
◆ 新生開學 媽媽一走、哭聲四起
【聯合報╱記者莊芳銘 蔡佳妤/南投報導】 2008.09.02
「媽媽不見了,哇、哇... 」,國小開學了,不少小一教室常傳出新生的哭鬧聲;小一新生入學後的適應不良現象,擔任國小低年級導師十幾年的陳姓教師說:「可能是少子化的關係,適應不良問題越來越嚴重,家長不能寵孩子,多與老師配合,才能縮短適應不良的時間。」
南投縣不少國小每學年開學的第一天,都會安排闖關等遊戲,讓初入小學的小一新生消除陌生、不安感,儘快適應與幼稚園、托兒所不同的學習環境。曾擔任山區、偏遠國小校長的草屯鎮虎山國小校長陳恆聰說:「除了學校用心,家長態度更是直接影響小一新生能否適應新環境的關鍵。」
教了十幾年低年級,陳姓教師都在開學前就整理教室,布置閱讀、遊戲等區域,希望小一新生進入教室很快就能安定下來。陳姓教師依據多年教學經驗,彙整一大張的家長配合事項,在開學當天發給各家長,這分堪稱小一新生入學「葵花寶典」須知,說穿了,重點就是「不可寵小孩。」
陳姓教師說,小一新生的適應不良,包括哭鬧不止、啜泣、坐不住、悶不吭聲等,很多都因晚睡等生活習慣,及習於幼教園所鬆散的管理未及時調整,她曾教過一個小一新生,上課時隨意離開座位出外,迫使她上課必須鎖門,開學後整整兩個星期才改掉這些新生的舊習慣。
很多新生在幼稚園期間習慣晚睡,上小學早上7時30分就應到校,家長若不強制新生提早睡覺,睡眠時間不足,上課沒精神,適應自然不良,若家長再不明究裡,聽信孩子自稱被老師、同學欺侮的「一面之詞」,就很容易怪罪老師,只會延長適應不良期限。
陳姓教師建議家長面對小一新生適應不良時,應當面與老師溝通,了解癥結所在,若是太晚睡,就應強制孩子早上床,配合學校作息的「新生活」,不要因子女少,就過度寵愛。「捨得」與「放下」,才是縮短子女新生適應期的不二法門。
草屯療養院副院長陳俊鶯說,小一新鮮人剛進入小學,一般需適應行動突然要受拘束、以及需要學習的事情增加兩大類。此外,人際關係也是小一新生可能面臨社交恐懼等問題。
陳俊鶯說,家有小一新生上學,家長剛開學可陪孩子上學,但最好不要待太久。以漸進方式,讓孩子肯定新環境是安全的,順從學校規範。
※ 平日被父母「孝順」慣了。
◆ 品德這堂課
【經濟日報╱應翠梅】 2008.09.02
各級學校昨天開學,開學第一天,不少學校為學生上的第一堂課是:品德。
別以為這堂課是為小學生開的,最高學府中的頂尖學校像台灣大學、政治大學等,最近不約而同開始教學生,關於「品德」這回事。
在這個7分就能上大學的年代,老師本來以為要搶救學生低空掠過的學科分數,最近引爆的扁家洗錢風暴,就像掀開潘朵拉的盒子,終於讓大學教授體認到,更該搶救的是學生的品德。
論各項資源,台灣小島比不上許多地大物博的國家,在大國崛起的夾縫中,要與世界各國競爭,人才是台灣寶貴的資產。此時,台灣的人才培養出了什麼問題?
過去台灣著重學生的知識教育,在藍綠對立激烈的時期,教育則被當成政治工具,意識型態滲入教材,培養出一群會考試、能工作,但將品德置於腦後的人。捲入扁家洗錢風暴裡的,有幫忙洗錢的、自稱人頭的,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從事發到案後他們的表現來看,恐怕至今還不認為自己有錯。
忽略品德的後果,不只是少數人做奸犯科而已。近幾年強調的公司治理,一樣是在表面功夫打轉。當一家公司的負責人或高層主管,根本不打從心裡認同公司存在的價值是為股東打拚,而是想盡辦法利用職權獲利,內線交易等情事,就會層出不窮。
開學第一堂課—品德,很多人都該重修。
◆ 中縣市、台東 18校午餐未決標
【都會中心/連線報導】 2008-09-02 中國時報
全省國中小一日開學,但包括台中縣市、台東縣共十八所學校營養午餐未完成招標,所幸學校商請原廠商供餐,未發生學生無飯可吃的窘境。
台中市八十六所國中小學中,六所營養午餐還沒招標,原因是合約訂到九月底,所以由原廠商供餐,十四萬名學童統統有飯吃;其中四千多名繳不起午餐費的貧童,市府編列兩千多萬和教育部補助一千四百多萬伸出援手。中市學童還能享用愛心水果,教育處一年花費一千六百萬元,天天買水果供應學生享用。
台中縣有十所國中小學午餐團膳至昨天尚未完成決標,影響八千多位學生用餐權益。各校緊急啟動供餐機制,由原廠商繼續供餐,差額部分等決標後補足。但各校是否順利完成決標,家長備感憂心。
中縣教育處指出,清水鎮三田國小與神岡鄉圳堵、神岡、豐洲、社口、岸裡等六校,團膳午餐採「合縱策略」,每日五千五百份餐一起招標,期以量制價,卻慘遭三次流標,今天下午第四次招標。
大雅鄉大明國小及清水鎮清泉、清海國中、大里市光榮國中等四校午餐也未完成決標,由上學期供餐業者暫時供餐。
台中縣家長會協會理事長陳豐榮表示,該會曾與部分業者協調,每餐只能調漲到四十三元,大部分業者認同。部分校長強烈要求公權力介入調查,不能任由業者予取予求哄抬價格。
至於台東縣政府教育處雖然將營養午餐費調高二至三元,廠商仍興趣缺缺,大武國中、知本國小面臨流標。營養午餐業者估算,學童每餐成本提高五至六元,雖然台東縣政府也跟著調高,每餐上限卅四元,業者仍大呼虧本。其中,離市區來回一百多公里的大武國中因沒廠商招標而流標。但該校有三百多名學生,有一定的市場,校方認為將來招標沒有問題。台東縣政府教育處表示,對於業者承攬營養午餐的質與量,將加強把關。
※ 縣市首長在睡覺?
◆ 國中小免費營養午餐 中下旬才有
自由時報 2008-09-02
動用教育發展基金補助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營養午餐政策一國兩制,導致全國各縣市中低收入戶的小孩可享有營養午餐免費福利,台北市卻有1萬5000名中低收入國中小學生必須自繳營養午餐費,台北市教育局表示,市府已核准動用台北市教育發展基金1億3500萬元做為97學年度弱勢家庭學童營養午餐費用,最快9月中旬或下旬應可以開始補助。
台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山受訪表示,中低收入戶國中小學營養午餐免費是中央政策,應不分縣市,讓全國學生都能享有此待遇;但中央卻以統籌分配稅款北市獲分配較多,要求北市地方買單,非常不合理,上週教育部召開全國教育局長會議,他當面向教育部長鄭瑞城爭取,但鄭瑞城只應允要和主計處研究,尚未應允要把北市同等對待。
教育局體衛科股長林稚維則表示,北市教育局依照主計及社會福利相關數據,訂定非低收入戶的中低收入弱勢家庭補助資格,其父母年收入在30萬元以下為弱勢家庭,凡弱勢家庭就讀國中小學的孩子就可享有免費的營養午餐,北市約有1萬5000名學生符合資格,補助其1年的營養午餐費用約需1億3500萬元。
林稚維表示,目前經費已有著落,北市府核准先動用北市教育發展基金支應,但補助標準尚在簽准中,因此最快可能要到9月中旬或下旬才能開始補助,因經費尚未撥出,所以各校還是得先向弱勢家庭的學生收取營養午餐費,待經費撥給學校後,會退還這學期先收的營養午餐費用。
◆ 何浦﹕三杯茶的故事改變世界靠教育
http://www.kmdn.gov.tw/shownews.asp?newsid=44846
記者張建騰/金沙報導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
開學的第一天,何浦國小校長李國安為全校師生講了一則「三杯茶」的故事,並在校園中發起愛心勸募,希望自由樂捐,幫助一位轉學生及其家庭。
何浦國小有一位四年級升五年級的學生「陳某順」,已經轉學到台灣;學生的家庭狀況很悲慘,一母三子都是身心障礙者,家庭主要的支柱是學生的父親,但父親原本服務於金沙鎮公所清潔隊,並於日前出殯,死因是肝癌;一家人的狀況可說是雪上加霜。
目前就讀五年級的陳小弟已經由南投啟智教養院安置,並就讀於南投國小。他的兩個哥哥,都是由金門晨光教養家園安置,目前就讀金湖國中;由於晨光收容的人數已滿,金門已無其他教養機構,因此陳小弟才必須離鄉背井。李國安希望師生發揮愛心,給這個家庭一些實質的幫助。
李國安在開學迎新活動中為全校師生講一則真人真事的故事:有一個登山客,在巴基斯坦山區的村子被救起;為報答當地居民的救命之恩,登山客承諾要回來幫他們辦學。後來,他真的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興建了幾十所學校。
根據相關的書摘及報導,「三杯茶」故事中的主角摩頓森是在一九九三年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Qogir;喬戈里峰)時,發生意外。他與同伴失聯後,既沒有水,也沒有食物,所幸在巴基斯坦山區的小村被救起。
那是一個貧窮的小村莊(巴提人的村落-科爾飛),當地的小孩子只能坐在戶外寒冷的泥地裡上課,但村人卻深知教育的重要。摩頓森離開時,承諾一定會回來為他們辦所有屋頂的學校。
後來,摩頓森放棄白天的工作,過著最低度的生活,開始從名人錄中尋找可能提供援助的對象。第一次,他寄了將近六百封的信,但經過六個月之後,只有一封回函捐了一百元美金。就從這一百美金開始,他在自己最窮困的情況下,一點一滴地履行承諾,而且讓後來的成果遠遠超過當初的承諾。
經過十幾年的時間,摩頓森總共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及西藏山區,蓋了幾十所(六十所)學校,包括能讓女孩子上學的學校,除此之外還設立了十多處婦女職訓中心。
在建校的過程中,面對募款、運輸、補給、天氣、戰爭... ,處處有重重的困難,甚至還碰到想敲竹槓或爭奪有限資源的人;為了實現諾言,他曾經被戀人遺棄,受到社會漠視,還遭人拐騙,被軍閥囚禁,但他並沒有被困難擊敗。他接受巴提人「三杯茶」的觀念,並用一個承諾,改變了那裡的世界。
摩頓森建校的部分師資,是塔利班部隊(恐怖份子)的成員,透過他們母親的說服,這些「恐怖教師」也能了解到:「教育」可以改變他們的生活(不一定要用恐怖手段)。
藉由上述這個故事,李國安告訴學生們,要改變世界,必須靠教育。開學了!在學校除了要用功讀書,修養品德,還要學習幫助別人!
開學的第一天何浦國小除了有校長講的故事之外,還有「大手牽小手、歡喜來上學」迎新活動。活動中,四、五、六年級的舊生,牽著小一新生和幼生新生走入禮堂;二、三年級的舊生則為新生戴上花圈;營造相親相愛、溫馨友善的氣氛。何浦今年的學生有增無減,在一百二十人以下的學校,算是大學校。
關掉150所學校之後
【黃漢龍】 2008-09-08 中國時報
從蛋撻、甜甜圈,到最近流行的歌唱節目;從過往休旅車的風潮到現今腳踏車的狂潮,一窩蜂現象一直是台灣社會中的重要特色。近幾年,教育界則正流行裁併掉偏遠小校。在這股風潮下,各地方政府很快達到關閉一五○所學校的驚人成績。然而,一間學校一旦被毀滅,就再也回不來了。當哪天我們回首一看,數年前的一窩蜂裁併校風潮是錯誤的,我們卻已無法再挽回什麼了!
裁併校的檯面上依據是孩子互動不足。然而筆者多年來擔任海邊、山區、農村的偏遠小型學校教學經驗,這些孩子的家庭面臨著隔代教養、外籍母親、經濟困頓等問題,家庭教育功能普遍大幅不足。小班較少的學生數,恰巧可以讓教師以更多而細緻的學校教育來補足家庭教育的不足。否則在一個三十人的班級,導師每天批閱國語、數學、聯絡簿等將近一百本的例行性工作,加上作文批閱、配合行政業務等項繁雜工作,能再細部關懷孩子個別發展難題的時間與資源少得可憐。
更何況,當一個物質條件缺乏的孩子,面對著班上物質條件較優、課餘補習及學習才藝的同學時,往往需要更多來自學校的關注。大人硬加上去的互動,是幫助來得多,還是傷害來得多?
裁併校檯面下的真正理由則是小校的投資效益較低,這以前任監察院的建議案為代表。其建議裁併五百多所小型學校,這樣一年可以節省約五十億元經費,提高投資效益。教育投資的效益該怎麼計算呢?
在台灣這個大家庭裡,興建高鐵的經費為五千多億元、一年援友邦經費約一百五十億元,連破產的華揚史威靈也要二百多億元,各地的蚊子館更不用講。然而在民眾的小家庭裡,父母親們會不會為了把家中的小車換大車、多點交際費,甚至為了玩遙控飛機或模型,而大砍家中孩子的教育支出呢?什麼樣的支出,對台灣的未來,才是真正的具投資效益呢?
近年來,與臺灣一樣資源稀少的芬蘭,屢屢在世界舞台上擁有令人驚艷的演出。追根究柢,在OECD評比中奪冠的芬蘭教育,為這個國家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芬蘭的教育能發展的如此精緻而有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採取班級人數不超過二十人的小校小班模式。學校平均人數約一五○人的芬蘭學校,若依據前任監察院的「投資效益」標準,幾乎都在裁併校邊緣。
然而在芬蘭,無論是一間只有十五人的鄉村小校,或在北極圈長年冰天雪地的邊界小學,跟首都赫爾辛基的學校擁有一樣的資源設備、優良師資、溫熱午餐、圖書館規模,甚至還多了接送上下學的服務。芬蘭的小校難道沒有所謂的學生互動較少,或經費效益的問題?然而芬蘭政府並沒有像台灣一樣採取廢校的方式來對待這些偏遠小校。芬蘭政府的積極作為,讓他們的國民無論出產自都市或鄉村,都擁有一樣強大的優秀素質與創造力,從而提昇整個國家的競爭力。
對偏遠地區而言,學校幾乎是在地唯一的文教機構。政府在處理偏遠小校上所採取的斬草除根方式,從眼前的利益來看,確實省下一些經費,但從長期的眼光來看,我們最終又將失去多少?
(作者為台南縣新化國小礁坑分校教師)
◆ 把溫暖送給需要的人 數位饗宴啟動
中央廣播電台╱劉靜瑀 2008-09-08
M型社會中,數位落差造成經濟弱勢族群在數位學習及競爭力的惡性循環。有鑑於此,台北市電腦公會和台北市政府連續6年舉辦「數位饗宴、美夢成真」活動,讓低收入戶家庭只需要負擔5千元,就可以擁有新的電腦軟硬體設備。電腦公會表示,至今已有4532位年輕學子受惠,明年更要加碼募集到6百台電腦,讓更多家庭享有社會溫暖。
韋鈞今年剛升上小學三年級,爸爸是臨時工,來自四川的媽媽目前也只能在家裡做手工,貼補家用,家境並不富裕,想要購買一台全新電腦,對韋鈞家裡來說,負擔相當沉重。韋鈞媽媽因此向社會局申請補助,購買全新的電腦設備,要讓家中小朋友不會輸在學習的起跑點上。韋鈞媽媽:『因為小孩子他上電腦課,我們家沒有(電腦)。我們阿鈞是學校模範生,我想說讓他功課更好一點,他兩、三年都是模範生。(記者:想要電腦多久了?)。想很久了。他跟我說,能抽中電腦的話,學校有電腦課,他可以上網查有用的東西。』
由台北市電腦公會和台北市社會局一起合辦的「數位饗宴、美夢成真」活動,今年邁入第6年,由資訊企業贊助電腦軟硬體設備,補助4百戶低收入戶,經濟弱勢家庭自己負擔5千元,就可以擁有全新的電腦設備。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王振堂:『到目前為止,已經有1789戶,4532位年輕學子,受到這個方案的照顧,雖然家庭經濟弱勢,但他們也可以擁有電腦,對他們來講,人生過程中,這是非常重要的鼓舞。』
台北市長郝龍斌指出,台北市曾榮獲智慧城市的首獎,因此更不能忘記有需多弱勢家庭,還是需要社會幫助。這些經濟弱勢家庭申請電腦後,不只家中孩童不會輸掉學習機會,更可以享受到數位學習的幸福。
大學報到率未達5成 減招
【林志成/台北報導】 2008-09-09 中國時報
台灣的大學太多、學生卻一年比一年少,供過於求,造成七分就能上大學的窘境。教育部決定以政策引導大學加速轉型,年底前修正大學招生總量相關規定,增列報到率未達一定標準(初步認定是五成),降低該校隔年招生名額。且今年報到率太低校系,明年可能就要減少招生名額。
行政院長劉兆玄昨天訪視教育部,非常關切高中生、大學生素質問題,希望教育部提出對策。劉兆玄表示,人才是台灣最重要的資源,目前大學的量已夠、但質不足,教育部應該設法改進。
教育部長鄭瑞城在簡報資料中指出,研議要求各大學訂定入學及畢業門檻、學生基本素養及核心能力等指標,自我教學評鑑與學習評量機制成效也同時納入大學校院評鑑。
為促使大學加速轉型,教育部決定,違反相關法令或評鑑成績不佳系所,酌予減招或停招,以逐步進行淘汰。另將在年底前完成修正大學招生總量辦法,報到率未達一定標準系所,隔年就要減少招生名額。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如某個系學生註冊報到率不到五成,代表辦學績效未獲社會大眾認同,學校應考量該系是否有必要繼續存在。教育部研擬修改大學招生總量辦法,今年報到率太低校系,明年可能就要減少招生名額。
教育部還研議提供適當誘因,協助招不到學生的大學轉型為展演中心、社福或養護機構可能性。教育部研訂「學校財團法人轉型為其他教育、文化或社會福利財團法人作業要點」,引導後段班大學轉型為社教機構,達到社會資源有效利用。
部份後段班大學希望政府開放大陸生來台,讓他們有重生的機會。教育部次長呂木琳說,預計明年寒假起,陸生來台時間由四個月延長為一年。未來也將限定名額,開放陸生來台修學位。
至於採認大陸學歷問題,呂木琳指出,教育部小組正進行相關議題研究,預計明年一、二月間提出具體規劃,到時可確定台灣要承認大陸哪些大陸大學的學歷。
◆ 大學減招轉型 私立大學反彈:要掐死我們嗎
【林志成/台北報導】2008-09-09 中國時報
教育部研議,學生報到率太低校系給予減招處分。一些私立大學後大表不滿的說「乾脆直接把我們掐死算了」。私立大學期望,教育部應以和煦、溫暖方式處理教育問題,不要動不動就揮大刀砍他們。
教育部提出「報到率低就減招」政策,對私立大學造成重大衝擊,尤其是後段班學校,原本就不容易招到學生,還要面臨減招,簡直「死得更快」。
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表示,感覺上教育部是要一些私立大學「趕快退一退」,但這樣對台灣高教育發展是好的嗎?教育部如能調整心態,和大學之間是伙伴、不是上對下關係,明天會更有希望。
李天任說,一些大學校系招不到學生,可能是辦學不好,也可能是學生來源愈來愈少。如果某系通過教育部評鑑,但因人口變化而招不到學生,責任不在系本身,而在大環境因素。
李天任指出,現在教育部已對大學進行評鑑,招生市場自然會反映出來,沒必要再祭出「報到率低就減招」政策。
李天任說,英國現在有八萬名中國大陸學生,台灣和中國大陸語言、文化上相近,更有條件吸引大陸生前來。他前幾天才參加在廈門大學舉行的兩岸大學校長論壇,跟大陸學界人士交換意見發現,大陸學生將會是台灣私立大學重生重要關鍵。
興國管理學院校長黃俊杰指出,「報到率低就減招」對大學是懲罰,尤其對新興大學更不公平。教育部應輔導大學建立自己特色,不要動不動就以減招威脅。
真理大學主祕郭崇仁說,教育部這項政策一定會讓私立大學緊張。真理大學今年考試分發報到率高達八成七,目前還不會受到威脅。但長遠來看,少子化問題會愈來愈嚴重,總會有一、兩個系招生不易,如果教育部又祭出減招處分,情況會更糟。
兩面討好 恐成「父子騎驢」
【韓國棟】 2008-09-10 中國時報
官字兩個口,一個唬弄長官,一個唬弄學生。教育部「官員」,厲害!
今年大學考試分發入學,指考總分七點多分就能上榜,引起國人高度質疑大學生素質嚴重低落。為了提升高中以上學生素質,行政院長劉兆玄提出「高中會考」構想,教育部「不敢拒絕也不敢接受」,於是提出「會考與學測、指考整合」而且「名稱不一定叫做會考」的高招。
「與學測和指考整合」,而且「名稱不一定叫會考」,那是什麼考?真讓人費解。
教育部又說,最快九十九學年度才會實施這個「名稱不一定叫做會考」的「高中會考」,這難道是拖延戰術?如果高中會考和學測及指考整合,需要等到九十九學年度嗎?高中會考和學測及指考整合,除了利用學測和指考的五標(頂、前、均、後、底標)篩選學生,還有什麼其他方法?如果就是運用五標去篩選學生,何需等到九十九年,明年就可以做了。
本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現在卻弄得很複雜,學生、家長、老師都昏頭,深怕自己又變成制度變革下的「白老鼠」!
教育部昨天還提出了一項新的考試招生政策,明年起「學測不能綁指考」,藉此減輕學生的升學考試壓力。矛盾的是,教育部又不敢拒絕劉兆玄所提的高中會考構想,一旦實施高中會考,學生的壓力豈不又要大增?簡直像極了「父子騎驢」的故事。
※ 為官者不就是喜歡揣摩上意,把很簡單的事情搞得很複雜?又,香港有所謂的中學會考(HKCEE)。
◆ 學測指考成績 明年不重複採計
【林志成/台北報導】2008-09-10 中國時報
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昨天決議,明年大學考試分發入學,大學校系不應重複參採學測成績;另外,在高中職多元入學方面,將提高公立高中職申請入學名額比例,高中至少四成、高職至少六成,為未來推動十二年國教做準備。
現行大考分發入學,不少校系同時參採學測及指考相同科目成績,考生兩種考試都要考,壓力沉重。以明年大考分發為例,全部一六○一個招生校系中,二五一個、占一五.六八%校系同時參採學測及指考成績。
不讓學測綁指考 減輕考生壓力
以台大醫學系為例,明年大考分發除了採計國、英、數甲、物理、化學、生物六科成績,還要求學測英、數、自然科頂標,國文、社會前標。
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委員、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研究員林妙香舉九十六學年度為例,台大醫學系每年招收大約一百人,但當年符合學測檢定門檻考生高達一萬八九○四人,該系考試分發仍同時參採學測及指考成績,已不具意義。
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決議,明年起,大考分發不應重複參採學測成績,譬如,某校系分發採計指考國、英、數甲成績,就不該要求學測國文、英文、數學要達一定門檻。
而違反這項原則的校系,最近應提出修正,顯示在明年五月大考分發補充資訊中。
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決議算數嗎?教育部長鄭瑞城表示,大學招聯會原先就這樣規畫,明年大考分發不重複採計學測、指考成績,應該沒問題。
高中職多元入學方面,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主張,有必要提高高中職申請入學名額比例,為未來推動十二年國教做準備。
公立高中職申請入學比例提高
現行公立高中申請入學招生比例最多四成、公立高職六成。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昨天決議放寬,公立高中最少要四成、公立高職六成,私立高中職維持原來的七成為原則。
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同時決定,各招生區申請入學名額比例中,應提撥少量名額,供該招生區文化經濟相對弱勢地區國中推薦應屆畢業生申請入學。但這項決議只適用優質社區高中,排除明星高中。
◆ 揠苗助長,扼殺了學習
【黃樹仁】2008-09-10 中國時報
部分大學考生水準過低引來朝野撻伐。教育部考慮恢復高中留級制度,行政院長甚至倡議舉行高中畢業會考,以提高學生水準。沒有人反對提高學生水準,但如何提高水準卻是值得細論的問題。
在強調苦幹的東亞社會,一想到提高學生水準,大家想到的都是嚴格執行課程標準,加強考試,嚴加淘汰。很少人會認真考慮,今天台灣中學教育的問題之一,正在於拒絕承認學生程度差異,過度遵守課程標準,過度要求學生,以致於造成反效果。
讀過書的人都知道,即使在小學高年級,天資不同、以及讀書環境與習慣的長期差異,就已經導致學生程度分歧。到了國中,隨著課程深化,差異更顯著。這成就差異在數理、外語等需長期累積的課程尤其明顯,也更難消除,絕不是什麼用功學習或熱心教學的道德訓誡所能克服。唯一合理的處理方法是因材施教。
然在台灣嚴酷的升學競爭下,能力分班經常導致後段班被拋棄成放牛班,因此能力分班被視同犯罪。
在拒絕能力分班的制度裡,課本與老師教學只能以中等生程度為準。結果是資優生覺得太簡單太無聊,而後段生則有聽沒有懂。後段生不僅在教室裡虛耗光陰,而且還要天天面對考試不及格的羞辱,上學變成痛苦的來源,沒有學習的樂趣可言。日積月累,如何期望他們產生學習興趣?如何期望他們學到知識?
等上了高中高職,由於考試入學制度,產生了能力分校的效果。程度相近的學生放在一起,照理可以因材施教了。但不幸的是,教學必須遵循部定標準,難以依照學校程度不同而調整。更有甚者,不論高中高職,大家都要升學,都要參加入學考試,因此即使後段的高中高職,明知學生水準偏低,也不能降低課程標準。對此等學生而言,教材太難,上課如同鴨子聽雷,如何產生學習效果?他們居然沒有逃學已經是奇蹟。
後果便是許多後段大學生連英文二十六個字母都認不清。大家只知譴責這些學生不用功,卻不知他們的中學母校罪責更重。他們的英文老師不可能不知道學生連字母都不懂,卻不踏實的進行入門補救教學,反而蒙著眼睛高談英文文法,這不是無聊嗎?無聊六年以後,大家一起取笑學生程度差,這到底是誰的錯?英文如此,數學、理化何嘗不是如此?
一國教育不能不設定教學標準。教學標準必然以中等生程度為準。因此註定了後段生必然跟不上。人各不同,學生程度有別是正常現象。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面對差異。
目前台灣教育體制選擇了忽視差異,強迫後段生忍受他們有聽沒有懂的疲勞轟炸,年級愈高愈聽不懂。揠苗助長,反而扼殺了學習。然後譴責他們不用功,程度差。
但我們也可以改弦易轍,承認學生程度差異。程度差的後段班採用較低的課程標準,因材施教。程度會低於部定課程標準,但在學生的理解範圍內,因此反而可以學到東西。例如,後段高職與其假裝在上高中英文,不如將國中英文踏實的再學一次。其畢業生英文可能只達到部定標準的國中程度,聽起來好像很可悲,但其實遠比目前廿六個字母都不會已經好得太多。數理課程亦然。與其追求中等程度的虛名而不達,不如腳踏實地學到後段的實質。
這當然不表示後段班教學可以放縱不負責任。事實上,各種程度的學生都可以依照其能力而嚴格的要求。嚴格的意義是認真踏實的教學,以及設定某個淘汰比例,催促學生依照其學校班級的程度來用功。
後段生通常學習動機較差,淘汰比例可以高於前段學校。但只要教學水準合乎他們的實際程度,輔以相當比例的淘汰以為督促,他們的學習成果應該優於目前這不切實際的嚴守部定標準。
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達到齊一的標準,那是不可能的。教育的目的是讓每個學生在其能力範圍內有所長進,否定程度差異只是自欺欺人,揠苗助長。因材施教,方能人盡其才。從這個角度看高中會考的必要性,答案是很清楚的。
(作者為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 經濟弱勢生 免費讀進修學校
林志成/台北報導 2008.09.10 中國時報
貧苦民眾想念書,不用擔心錢的問題!教育部表示,九十七學年度開始,就讀高中職進修學校學生,家庭年所得卅萬元以下,三年免學費。符合條件學生,現在即可向學校申請。
目前高中職進修學校收費標準,國立學校每生每學期三七○○元、私立學校約二萬八一○元。新制度實施後,家戶年所得卅萬元以下的高中職進修學校弱勢生學費,全部由教育部負責,估計今年有一萬九千名學生受惠,所需經費一億八千萬元。
教育部指出,申請標準已請學校公告,符合資格學生可逕向學校申請,只要通過查核,將可獲得補助,減輕負擔,安心求學。
◆ 創意教學 南縣大放異彩
自由時報 2008-09-10
〔記者邵心杰/新營報導〕台南縣參加Grea Teach2008全國創意教學獎,及Inno School2008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成績優異。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等所舉辦「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係為因應新世紀學校革新,鼓勵國中、小學校經營團隊,結合資訊與網路科技,推展創新與多元的行政措施,帶動校園創新文化。
每年均吸引各縣市大批學校報名參與,經縣市的篩選後,再提送主辦單位,針對方案主題創意性、創新歷程的精緻性、學校經營創新績效及方案報告的完整性與扼要性評分。
今年台南縣各校的表現優異,在Grea Teach 2008全國創意教學獎,五甲與文化、深坑、蚵寮國小及大橋國中等4方案,榮獲特優。
另新進國小等17方案獲優等,信義國小等20方案則獲甲等。
除此之外,在Inno School 2008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方面,新嘉、新東國小等2方案則榮獲特優。
另文化國小等6方案獲得優等,龍山國小等5方案獲得甲等。
大學品質問題不該用「會考」解決
【中時社論】 2008-09-13 中國時報
坊間流傳著這麼一則故事:前教育部長有一回巧遇一位同仁的小孩,就讀某國小四年級,遂隨機詢問其學校的種種情形,當作微服出巡下的民意調查。不料這位小朋友虛與委蛇,問學校則說學校差不多、問老師則說老師與別班不相上下,令部長的調查收獲有限。事後,這位小朋友向父母透露:我不想向部長講太多,講多了部長又要「教改」了。
照理說,教育部長是推動教改的舵手,今天在教材上改進、明天在基測中除弊。然而在老師學生眼中,教育的「三害」不只是教材與考試,卻很可能是主管教育者自己。近日,行政院劉院長突然拋出「會考」議題,而教育部官員也配合演出「大專報到率不及五成即減招」的說法,恐怕又要掀起一番不小的風波。
依據劉兆玄院長之表述,十八分或八分進大學的問題關鍵不在於大學,而在於高中;八分考生也許連高中都不該畢業。為了提升、把關高中畢業生的素質,他思考開辦高中會考,而只有會考通過的才能畢業、才能報考大學。有此會考一關,高中生畢業的門檻就有所箝制,十八分或八分的問題似乎就解決了。對此,我們有相當不同的看法。
在全世界民主先進國家,教育學者常將教育事務分為兩塊,其一為外部事項,包括法規、學制、設校規範、課綱等;其二為內部事項,包括教材、教法、教學評量等。一般而言,學者都認為國家公權力只適合介入、規畫教育之外部事項,而內部事項屬於講學自由,概由學校、教師去負責。例如,一學期要考幾次試、試題怎麼出、當掉多少人、平常作業計多少分等,皆屬於教學評量,都是學校老師的職權,政府完全不該介入。
如果學生在校三年每一次的教學評量都合格,那麼他自然就可以畢業、自然應該拿到學位證書。故各校學歷與文憑的授予,其實是學校教學評量自由的延伸,根本不該是教育行政主管機關該涉入的事。由此以觀,政府以高中會考的方式統一管制高中畢業文憑,其實是走回早年學歷文憑管制的老路,背後有相當的威權思考陰影。這樣的觀念盲點,相當令人遺憾。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某高中有特殊的教材、教法,以致不少畢業生無法通過政府的會考門檻,教育部遂不准其畢業,恐有侵犯學生受教權與學校講學自由之虞。如果高中畢業門檻要由教育部以統一會考的方式決定,那麼大學學歷是否也該辦一場「大專會考」來決定?事實上,在威權統治時期,教育部就是利用學位管制,遂行其「部定共同必修課」的課程干預;台灣民間經過多少努力,才靠釋字三八○號大法官解釋脫困。怎麼在解嚴廿多年以後,行政院長又拋出統一學位認證的舊思惟呢?沒錯,高中畢業生水準參差是個問題,但是由國家公權力規範管制這參差的水準,卻是個更嚴重的問題。
同樣的觀念落差也出現在教育部「報到率不及五○%則減招」的政策構思。原本,社會各界希望招生績效不彰的大學能退場,也許推動不易,但畢竟是尊重各大學的做法。蓋退場是由各大學主動,在減少大學院校家數的同時也尊重了民間辦學自由;而減招則是由教育部主動,以行政權強力介入阻止辦學。其間差別,就在於學校是主動或被動、教育部是強制或誘導。也許兩種做法最後的結果都相同,但是在過程中,我們總不希望在解嚴後的台灣,再看到戒嚴時期的威權教育主管機關。一個月前,本報曾建議以准駁各大學參與聯合招生的方式促成退場,指出那是一個既尊重辦學自由、又能傳遞學校品質訊息的好作法,也許值得教育部再思考。
當然,劉院長辦「會考」的點子並沒有說死,而是要拋給教育部去思考研議,表面上看來全未定案,但實務上卻已經丟下了一顆震撼彈。以中華民國官僚運作的生態來看,行政院長交辦研議的案子,教育部官員大概很難回覆一份「院長觀點恐值商榷」的結案報告,將來必然又是一番折騰。
可惜的是,行政團隊的隨便放話與步調混亂不但折損了行政效率,也消磨了台灣人民的信心與期待。也許,馬總統該給所有閣員來一次「會考」...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學力應該是平常表現的統合。
◆ 台師大研發教育版Wii 可邊玩邊學
中央社 2008-09-12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二日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發出教育版的Wii,孩子可以邊玩邊學;台師大工業教育系教授洪榮昭今天說,一般的電腦遊戲大多是用鍵盤和滑鼠操作,但台師大「數位遊戲學習實驗室」所研發的電腦遊戲,則像Wii一樣讓玩的人必須揮動身體操作,內容兼具教育與娛樂功能。
台師大成立「數位遊戲學習實驗室」,結合校內特教系、社教系、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及工業技術教育系等不同科系專長,研發多項數位學習互動遊戲教材。
研發的遊戲分「互動視訊」與「線上遊戲」兩類,實驗室主持人、台師大工業教育學系教授洪榮昭表示,這次開發的互動視訊遊戲,有介紹筆順、健康飲食等各種內容,但玩的人必須揮動手勢,透過網路攝影機和電腦中的移動物件互動,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大肢體運動的學習。
另外,他表示,在網路線上遊戲方面也開發出包括成語接龍、部首拼字和科學遊戲等,都要孩子動腦筋,發揮團體競賽的精神。
台師大指出,目前數位遊戲學習實驗室建置五種類型、七十多種遊戲內容,即日起全面開放申請使用,有興趣的家長、學生和老師可上網註冊試用,網址是:www.gblntnu.org。
中文譯音採漢語 教部將凍結研究所人數
* 中文譯音採漢語 不補助通用
* 大學延畢生 10年多一倍 研究生暴增 教部明年凍結人數
* 少子化的囚徒困境
◆ 中文譯音採漢語 不補助通用
【聯合報╱記者何明國/台北報導】 2008.09.17
行政院跨部會會議昨天通過教育部的提案,調整中文譯音政策,改採漢語拼音。即日起,中央對於地方政府的各項補助活動,若有涉及中文英譯的部分,都將要求採用漢語拼音,否則不予補助。
政務委員曾志朗昨天主持「行政院國際生活環境推動小組」第一次會議,教育部在會中提案,主張基於與國際接軌及提升國際競爭力等角度,提議將中文譯音改採漢語拼音。
教育部在會中指出,中文譯音政策採用通用拼音,執行六年來,紊亂不一,中央單位及縣市政府採用通用拼音的占百分之六十八,不少單位認為推動通用拼音有困難。教育部認為,現今聯合國及全世界圖書館均採漢語拼音,改採漢語拼音,可與國際接軌,有利我國走入國際舞台,營造優質國際生活環境。
不過,教育部擔心,中文譯音採通用拼音政策實施六年,已投入大量資源,一旦改採漢言拼音,龐大的社會變動成本將成反對主因,造成外界質疑,而模糊拼音國際化的良善立意。因此,教育部希望尋求部會及縣市長支持,研擬降低更改拼音成本的配套措施,並向外界說明改用漢言拼音的效益和好處。
會中相關部會都支持採用漢語拼音,曾志朗裁示通過提案,並要求教育部儘速修正「中文譯音使用原則」由通用拼音改回使用漢語拼音,並速報行政院核簽。
由於採用漢語拼音的政策已正式通過,今後所有官方網站若涉及中文譯音的部分都將開始改用漢語拼音,而中央對地方的補助,若有涉及中文譯音的部分,都將要求採用漢語拼音才予補助。
為減少採改漢語拼音的阻力,教育部建議過渡時期採汰舊換新、僅修改部分譯音或大宗採購等方式,避免嚴重耗損國家經費。而且為尋求地方及部會的支持,改採漢語拼音專案所需的經費由中央統籌調度。
教育部強調,為避免採用漢語拼音被操作成「台灣主體性與國際性」或「統獨政策」的意識形態爭論,政府應加強宣導無關意識形態,採用漢語拼音不應與統獨或認同對岸劃上等號。
【記者何明國/台北報導】行政院跨部會會議昨天政策決定,中文音譯捨通用拼音,改採漢言拼音。此舉可能再度掀起爭議,不過根據教育部的專案報告,綠色執政的高雄市政府也建議改採漢語拼音,可見用漢語拼音無關意識形態。
教育部昨天提出「中文譯音推動情形」分析報告,調查指出,遵守民進黨政府政策採用通用拼音的機關,有百分之十九的機關在推動時遇到困難,窒礙難行的項目主要在地政、觀光等。就連綠色執政的高雄市政府都提出拼音系統須與國際接軌,建議改採漢語拼音。
※ 符合國際潮流比較好,畢竟用的人不是你。
◆ 大學延畢生 10年多一倍 研究生暴增 教部明年凍結人數
【韓國棟、林志成/台北報導】 2008-09-17 中國時報
國內研究生人數成長速度驚人,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八十八學年度在學碩士研究生約三.八萬人,博士研究生約一萬人;到九十六學年度,碩士生已超過十七萬人,博士生突破三萬人。為避免研究生素質下降,教育部決定,九十八學年起,凍結各大學研究所人數成長。
教育部正在審查九十八學年度招生人數,高教司副司長楊玉惠表示,九十七學年度各大學研究生人數增加了三百多人(不包括科技大學增加人數),已來不及管制,但九十八學年起,一定會凍結成長。
《Cheers》雜誌昨天也針對碩士畢業生的職場能力發表「台灣一千大企業對碩士生評價」調查,五成四企業徵人優先考慮使用研究生,但也發現,碩士畢業生「表現力(指能力立即可用)」不足,需訓練六個月才能上手。
《Cheers》雜誌指出,除了研究所人數大幅攀升,國內大學部學生延畢人數,十年來從一萬一千人攀升至三萬五千人,延畢學生主要是準備考研究所。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讀研究所,九十五年國內研究生休學率達一○.九一%。
九十六年度國立大學延畢生以台大一一一二人最多,占三成左右。私校延畢生最多是文化大學一一三八人、淡江一一二四人。台大註冊組主任洪泰雄表示,多數人因研究所落榜,故意讓體育或通識科目當掉,再花一年準備考研究所、留學或考公職。
國內一千大企業徵人喜歡用研究生超過大學畢業生,但也感嘆國內碩士畢業生「立即可用性不足」。高達七六.七%的企業認為,碩士畢業生在職場中無法立即上手;五二.九%企業認為,需要重新訓練六個月才能有所表現。
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在學碩士研究生人數大幅成長,一方面可以繼續提升學生的程度和能力,另方面也具有「穩定社會」的功能。「如果大學畢業生都進入社會,不讀研究所,失業率會攀升多少?」因此,教育部明年起雖然凍結研究生人數擴增,但短期內不會大幅減縮。
何卓飛說,就業市場中,碩士生還是比大學畢業生吃香。但為避免碩士生繼續擴增而造成平均素質嚴重滑落,教育部決定明年起全面凍結研究生人數擴增。
◆ 少子化的囚徒困境
【游任濱】2008-09-17 中國時報
新婚半年,這幾個月下來有幾則新聞常讓我們及所認識的新婚夫婦感到怵目驚心。一則是今年度大學聯考分發的缺額創下新高,今年的缺額人數,是去年的將近十倍;另一則是經建會推估,民國一百一十六年人口將負成長,屆時台灣平均每三點二個工作人口要養一個老人。
這顯示了少子化的問題正不斷地向我們襲來。我們不是政策和經濟的專家,但撇開國家以至於經濟發展的大旗,對於剛新婚且老大不小的我們,當下的問題仍然必須做出選擇和面對:到底,要不要生小孩?
對我們大多數的上一代及祖父母輩而言,結婚、生子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當現代的我們把生小孩的問題當作一種經濟學上的「理性選擇」。
什麼叫理性選擇?簡單的來說這是一種經濟學對人的預設,它預設了在現代社會中的個人,都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在面對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行為可選擇時,人相信在理性上不同的選擇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而在主觀上對不同的選擇結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作為一個理性的行動者,會趨向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收益的行動。如果最小的代價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那麼至少也要獲得次好的。
如果以少子化這件事來說;第一種情況:我們生小孩,大家都生小孩,那麼少子化的情況當然可以獲得解決,我們所有人的社會與經濟也不會受影響。第二種情況:如果我們不生小孩,大家也不生小孩,那麼當然就是少子化,雖然所有人的社會與經濟會受到影響,但那是未來而不是現在。第三種情況:我們生,大家都不生,少子化還是一樣,而且因為我們生了,我們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代價」,而我們的下一代要承擔比我們這一代更多的社會與經濟壓力。
也就是說,在考量上述三種情況後,如果我們是一個經濟學上的理性人,配合上現今社會的情境,實在沒有什麼理由讓我們選擇生小孩。因為,生養一個小孩所要付出的「成本」心力,遠大於政府所提出的各樣經濟鼓勵措施(利益);再加上其他諸如台灣社會安全、教育、公共設施等因素,我們更沒有把握其他人會生小孩。如果只有我們生而大家都不生,我們的利益還是小於成本;既然如此,不如我們和大家一樣都不生,這樣所獲得的利益,將會大於「現在」所要付出的成本。
筆者認為,這就是在少子化問題上整體社會所遭遇的「囚徒困境」。而解決這樣的困境的方法,當然是要大家共同選擇都生小孩,而不是大家選擇都不生小孩。但是政府所研擬的各樣關於生育的經濟優惠固然可以降低「成本」,但卻遠不及在生兒育女這件事上個人一生所要承擔的「代價」與「風險」。
生兒育女所牽涉到的,不只是經濟的層面而已,也包含了政治與社會的問題。如何解決囚徒困境,讓每一個人都選擇生育,最重要的因素其實是在於「信任」的建立,因為社會中的眾人彼此互信,所以我們相信如果我們選擇生小孩,大家也一樣會選擇生小孩。
而要建立「信任」,除了經濟環境的改善,更重要的其實還是整體社會環境的改善;像是教育、環境安全、社會福利,甚至於對於生育的公共論述的建立,都必須要做全盤的規劃。否則面對少子化,我們社會也就會一直陷在理性選擇的囚徒困境之中。(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候選人)
台灣英語程度 四小龍最差
自由時報 2008-09-20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台灣的英語能力在國際排名退步!根據去年新托福平均成績,台灣的總分、閱讀、聽力、寫作都在亞洲四小龍敬陪末座,至於去年IELTS英語測驗亞洲二十國排行榜,台灣更是名列倒數第四,英語程度輸給尼泊爾、越南、巴基斯坦等國。
立委賴士葆批評,竟有南部科技大學碩士甄試時,考生無法從Monday(週一)寫到Sunday(週日)。
英語老師素質 有待加強
另一項值得重視的警訊,台灣老師(包括各級學校、補教、安親班等)的去年多益(TOEIC)英語成績,比全球老師的平均低了九十五分。多位學者、英語補教業者憂心,台灣老師的英語程度偏低,將影響學生素質的提升。
學者︰增加小學英語課
政治大學公企中心、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昨天下午舉辦「國家外語政策座談會暨記者會」,與會人士對於台灣英語能力退步感到憂心,疾呼政府建立完整的英語教育政策,並建議把小學的英語課程由每週一堂增加為四至六堂。
台灣多益總經理王星威認為,若要以原文書、英文講義做為教學內容,需要有七百五十分的實力,明顯高於去年台灣老師平均的五百三十九分,恐導致學生素質低落。另外,不少科技大學是由原本職校升格,校內部分老師的素質及學歷未隨之提升。
輔英科技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院長陳英輝指出,老師英語能力同樣呈現城鄉差距,部分偏遠地區的小學英語老師沒有足夠培訓,只有通過初級全民英檢(相等於國中畢業的英語程度),教學品質堪慮。
政大公企中心主任陳超明批評,台灣高中英文老師太重視文法,忽略語言溝通的實用性,許多老師甚至不會正確教導英文作文,建議加強老師的在職教育,並訂定考核英文的標準。
最快明年 陸生來台讀大學
* 最快明年 陸生來台讀大學
* 我私校搶陸生 要很拚
* 台生考大陸律師 人數激增
* 因應不漲價 營養午餐食材差
◆ 最快明年 陸生來台讀大學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08.09.21
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學邁出大步,教育部部務會報最近通過修訂大學法及專科學校法,增列大陸地區學生來台就學法源,加上配套訂定辦法,最快明年陸生可來台就學。
教育部次長呂木琳昨天表示,以往陸生來台就讀,沒有法源,只能依據專業人士和學生交流辦法,學生只能來四個月,即使最近要修法延長為一年,仍然無法來讀書取得學位。
呂木琳說,教育部這次修大學法和專科學校法,增列港澳及大陸學生,比照外籍生及僑生等,入學方法及名額,應與本地生區隔,也是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學準備工作的第一步,為陸生來台取得法源依據。教育部也表示,港澳生原本歸在僑生一類,這次單獨列出。
大學法、專科學校法修正需經立法院通過,教育部表示,最快明年二月可修正通過,但未來開放陸生的名額、辦理時程、招生方式等,仍在研議中。
呂木琳表示,涉及承認大陸學歷及學位部分,需修正兩岸關係條例,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下一步將研擬大陸學生來台就學辦法,陸生來台的配套方案將於明年元月出爐。
教育部擬定擴大兩岸學術交流計畫,包括限定名額開放陸生來台就讀學位、以審慎漸進步調開放採認大陸學歷,以及開放國內大學赴大陸開設推廣教育及在職進修專班。
中華民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表示,任何可讓私校生存的措施,私校都有興趣。
他表示,大陸有兩千七百萬大學及專科學生,超過台灣總人口,但大學錄取率只有三成,英國和澳洲早就將吸引大陸學生變成重要政策,目前有八萬大陸學生在英國。
李天任指出,大陸有國際知名大學,但台灣多數大學比大陸的要好,台灣也可以成為教育輸出國,一旦開放陸生來台,不少國立大學對收大陸研究生較有興趣,私校則想收陸生,也想到大陸開推廣教育及在職進修班。
台大教務長蔣丙煌指出,一旦開放陸生,台大希望先招收研究生,至於開設推廣教育,目前該校管理學院已和上海復旦大學合作,如果政府鬆綁政策,會更有彈性,對到大陸開辦的推廣教育更有益。
※ 開不開放不重要,重要的是好的人才肯不肯來!
◆ 我私校搶陸生 要很拚
【聯合報╱記者林琮盛/台北—北京報導】 2008.09.21
教育部將開放陸生來台就讀,是否真如我方預期,為「求學生若渴」的大學,注入一股活水?答案恐怕不樂觀。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小芳說,美國、香港、澳門和新加坡大學,提供給大陸學生的獎學金十分優厚,在世界大學排名上,這些大學多高過台灣的大學。要選擇出國念書,國外大學是大陸學生的優先考量。
曾來台作短期研究的北京清華學生小江也說,即便大陸一些學校已開放交換學生到台灣,但申請歐美還是最多。
在教育部開放陸生來台就讀的法令限制前,目前已有大陸學生透過交換學生,或向中華發展基金申請獎助的名義,來台進行「短期研究」,中華發展基金提供兩個月的研究補助。依規定,陸生每次停留的時間為兩個月,得延長一次,最長四個月。
政大商學院今年首度以「國際交換學生」的方式,與北京清華大學商學院進行研究生交流活動。目前,共有四名北京清華大學商學院研究生,在台灣進行為期四個月的短期研究。
在研究獎勵上,除免學費外,政大商學院也提供一學期一千八百美金(台幣五萬七千元)的補助,還很貼心地提供大陸研究生「業界實習」的機會。
◆ 台生考大陸律師 人數激增
【經濟日報╱記者邱詩文/綜合報導】 2008.09.21
中斷多年後,大陸今年恢復台灣考生可參與司法考試,昨(20)日吸引818台灣人跨海應試,遠多於香港與澳門的考生。大陸年底將公布台灣人在大陸司法界執業的規定,是今年台灣人跨海參加大陸司法考試人數暴增的主因。
大陸中新社引述大陸司法部法制司司長杜春的說法指出,報名參加大陸司法考試的台灣人計有818人,另有329名香港和49名澳門考生。 818名台灣考生中,有588名直接在台灣報名,昨天分別於廈門和深圳考場考試。
杜春說,未來取得大陸國家法律職業資格的台灣人,將根據大陸相關法律,參照港澳居民的相關規定,在大陸律師事務所一年實習,經培訓後將有資格在大陸從事非訴訟法律事務的法律工作,相關執業規定有望在年底公布。
廈門設有兩個考場,昨天上午8時許,考場之一的廈門三中,已有不少台灣考生到考場備考,大陸新華社報導,這次報名年齡最大的台灣民眾是69歲,他一大早就出現在考場上,精神很好。
正在清華大學讀研究所的張志榮表示,如能獲得大陸相關證書,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會有幫助。而且現在兩岸交通便利,未來不排除在大陸從事法律工作。
考場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次台灣和港澳考生都混編在各個考場,座位隨機安排,以體現公平原則。雖然考題使用簡體漢字,但台生可以選擇用繁體字作答;此外,廈門司法局還在網路上發布了考場交通示意圖等資料,方便對廈門不熟悉的台灣考生應考。
除了港澳台的考生外,今年報考大陸司法特考的大陸考生共有37萬人。大陸司法特考難度特高,有人估計台灣考生率取率恐怕不到1%,相關執業規定年底才會公布,因此台生從錄取到執業可能還有一段漫長等待。
◆ 因應不漲價 營養午餐食材差
自由時報 2008-09-21
學校把關 多次退貨
〔記者鄭旭凱/斗六報導〕物價巨幅上漲,雲林縣各國中小營養午餐這學期仍沒有學校敢貿然調價營養午餐費,不過開學以來,部分學校已發現,食材供應公司所提供的食料品質明顯下降,許多蔬菜都是裂損的次級品,學校表示,已多次以退貨的方式向食材供料公司表達不滿,學校仍會做好把關工作。
原料漲價 業者喊苦
包括沙拉油、麵等食材價格1年多來出現飆漲走勢,雲林縣多數國中小學的營養午餐已有10年未曾調整價格,每個月收費約600元,平均每餐價格為30元,今年暑假前,與各校訂約的供食公司強烈要求漲價,但因各校認為經濟不景氣,擔心漲價引起家長反彈,在8月間的國中小學校長會議中,仍做成暫不漲價的決議。
不過開學以來,有部分學校發現,食材供應廠商從新學期開始,所提供的食材,不僅數量有縮水的情形,品質更是大幅下降,廠商一方面為了反映成本,一方面也可能表達對價格漲不動的不滿。
學校表示,食材供應商提供的蔬菜若只是賣相差,學校多數會予以體諒,但是近來廠商所提供的食材,不僅賣相差,以大白菜和紅蘿蔔為例,經常提供的都是裂損的次級品,學校餐廳必須把毀損的部分切除,剩下能使用的部分質、量也都同步縮水。
學校表示,有時廠商提供的食材太過離譜,學校會毫不客氣的退貨,並要求補送,雖然廠商有相當多的怨言,但是學校還是得為學生的食品安全做好把關工作。
圖書起跑線運動 標點符號Update
◆ 圖書起跑線 陪嬰兒共享閱讀
邱祖胤/綜合報導 2008.09.22 中國時報
根據研究顯示,愈早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對孩子腦力發展愈有幫助。十六年前,英國率先成立一項名為「圖書起跑線運動」(Bookstart)的計畫,鼓勵父母在嬰兒出生後就養成和孩子共享閱讀習慣。此計畫推展之後獲得廣大回響,台中沙鹿圖書館、台北市圖、信誼基金會等單位陸續加入。
台灣首開風氣之先的是台中縣沙鹿鎮深波圖書館,早在二○○二年九月就開始執行「圖書起跑線運動」。一開始他們鼓勵五十個新生兒家庭參與親子共讀,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圖書館推計畫 邀作家設計書單
沙鹿鎮深波圖書館館長陳錫冬表示,要讓家長帶著新生兒前來領書不是難事,後續如何陪孩子閱讀才是大工程。他首先邀請童書作家劉清彥為家長設計書單,並舉辦講座協助父母,每位家長必須參加講座才能把「贈禮」帶回去。禮物包括一本指導手冊,兩本繪本,以及一份書單,「兩本書一定不夠看,書單的用意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走進圖書館來借書。」
擔任首場講座講師的作家凌拂為當天的場面感到震撼,當她看到一個身著短袖汗衫、雙臂布滿刺青的爸爸帶著孩子前來,心中充滿感動,「這個人要不是帶著孩子來領書,大概一輩子都不會走進圖書館吧!」
深波圖書館在雙周的星期三下午七點到九點舉辦親子共讀活動,由家長及圖書館工作人員說故事給小朋友聽,七年來不曾間斷,館方更將每年九月廿八日教師節訂為「圖書起跑線運動日」,「意思是讓父母親成為孩子的第一個老師。」
嬰幼兒說故事時間 分享讀書樂
台北市立圖書館執行這項計畫也已邁入第四年,他們以獻給孩子人生的第一份大禮為訴求,為台北市的新生兒辦理第一張借書證,和準備第一個小書包,雙周的星期六上午舉辦嬰幼兒說故事時間。
台北市立圖書館館長曾淑賢表示,以往刻板印象以為帶孩子來圖書館多半是媽媽,沒想到其實爸爸對這件事也很投入,有些家庭更遠從新竹來報到。
曾淑賢進一步指出,現在的小孩要學的東西太多,如果到了一個年紀才培養閱讀習慣根本來不及。她認為「圖書起跑線運動」對國內閱讀風氣應有一定的幫助。而國內長期致力推動親子共讀的信誼基金會,則在二○○五年加入以英國為首的「圖書起跑線運動聯盟」,與台中縣文化局、台北市立圖書館合作發動「閱讀起步走」活動,數年來已有超過廿多個鄉鎮與全球先進國家同步,上萬名孩童享受到這項好處。
◆ Bookstart 回響熱烈
邱祖胤 2008.09.22 中國時報
「圖書起跑線運動」(Bookstart)是一九九二年,由英國圖書信託基金會(Book Trust)與伯明罕大學教育學院、伯明罕衛生機構及當地圖書館共同發起的計畫,希望英國新手父母能在嬰兒一出生後就能和孩子共享閱讀之樂。此計畫一推出就受到外界廣大回響,後來形成「圖書起跑線運動聯盟」,目前有日本、新加坡、香港、泰國等國家加入。「圖書起跑線運動」不但讓新生兒及家庭受惠,同時讓讀書風氣更為普及,良好的親子關係與從小扎根培養的閱讀習慣,對國家競爭力有長遠的影響,而這也是先進國家會陸續跟進的主要原因。
「圖書起跑線運動聯盟」將每年的十月十日訂為「國際圖書起跑線運動日」,當天舉辦各項活動與加入此項計畫的國家進行交流。該計畫網站為:http://www.bookstart.co.uk。
◆ 全國校園國語文線上閱讀語文教材徵選開始
中央社 2008-09-22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二十二日電)為提升閱讀風氣,及彙集各縣市教師優秀作品,教育部舉辦「全國校園國語文線上閱讀活動語文教材徵選」,報名已展開,將於十月三十一日截止。
報名對象是全國國中小現任正式教師,將分國小三/四年級組:繪本類、生活故事類;國小五/六年級組:名人傳記改寫類、生活故事類;國中組:名人傳記改寫類、少年小說類等。
另外針對線上閱讀部分,也針對全國國民中小學在學學生舉辦比賽,相關詳情可查詢網站 http://i-read.moe.gov.tw。
◆ 因應橫排 標點符號Update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8/09/22
此次修正首度因應電腦橫排的書寫習慣,用於書名、篇名、歌曲名、影劇名的「書名號」增列乙式,如電影海角七號,可用傳統下加水波紋的書名號,也可用新式的《海角七號》。
中文標點符號民國八年由胡適提案,教育部頒行,只在民國七十六年修改過,此次修訂重點在因應電腦橫排的需求,已在網路上公布試用版,網址是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hau/c2.htm。
此次修訂最主要的爭議,是要不要把英文標點納入;如寫專有名詞時,中文會用上下引號「」,英文的引號則是"",大陸現也採用英文的引號;英文寫「5~7歲」,中間是個小蚯蚓,中文則是此次公布的連接號,寫「五─七歲」,且中間的一橫是一個字的寬度。
教育部標點符號修訂委員會召集人、高師大華語文所教授方麗娜表示,經委員討論,決定仍保留中式書寫特色,並與西式標點區隔,英文的引號("")、連接號(~)、反斜線(/)並未納入本次公布的標點符號中。
但過去「書名號」是在書名的下方打上水波紋,對電腦打字很不方便,也很少人會打;方麗娜表示,此次增列了乙式,書名、歌名、電影名可打成《》,篇章名則為〈〉。
教育部國語會表示,電腦還是可打出傳統的甲式書名號,只是比較麻煩;如用微軟的word,按最上方的「格式」,找出「字型」,再更改其中的「底線樣式」,就可以在書名下方打出水波紋的標點符號;用於人名、國名、地名、路名、機構名、時代名、建築名的「專名號」,則把「底線樣式」改為一直線即可。
國語會執行秘書陳雪玉表示,教育部花了一年時間,才研訂出新版標點符號,作為學校教學及外國人學華語時正確使用標點的依循參考,但並不是唯一標準,也不具強制性。
※ 有些英文符號會與程式相衝,不可不注意。有些與 Unicode 不相容的軟體,例如某些連 BBS 的軟體,處理標點符號也會出現問題,例如:「...」與雙引號。
◆ 「我心裡真的是點點點!」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8/09/22
許多中小學生寫作文常「一逗到底」,還自己發明標點符號,如用「?!」表示又懷疑、又驚訝;連三個驚嘆號「!!!」,表示「大大大驚訝」;還把MSN的笑臉符號當成句點用。學者表示,就連不少年輕老師、華語教師,都不太會用標點。
台北市國語輔導小組輔導員、北投文化國小老師高敏麗表示,標點符號能表達語氣、語境,如「下雨了,」、「下雨了。」、「下雨了!」、「下雨了?」,不同標點要表達的內容大不相同,學生有必要從小好好學。
教育部最近公布九萬多名中小學生學習成就抽測結果,發現普遍無法掌握、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作文常「一逗到底」,最後加個句號就算寫完了。
有人建議國小課程應加入教標點的單元,但高敏麗認為,在教課文時「隨文去帶」的效果比較好;小學低年級應先認識逗點、句點、問號、驚嘆號等基本標點;中年級要學會刪節號等較難的標點;若到高年級還不能正確使用標點,就要補救教學了。
但學生也會自作主張,寫出「鉛筆盒真的不見了嗎?!」這樣的句子。高敏麗笑說,學生說這樣才能表達又疑惑、又驚訝的語氣,雖不正確,但至少開始思考標點符號的用處了。還有學生動不動就來個... ,連講話都會說:「我心裡真的是點點點!」,她會問學生有沒有更適切的形容詞來代替「點點點」?
馬:陸生明年登台 教部頭痛
* 承認學歷開放招生 馬:陸生明年登台
* 採認台生大陸學歷 教部頭痛
* 期待已久 大學:歡迎研究生來
* 靠陸生救大學 未必占便宜
* 北大博士台生 返台就業仍吃癟
◆ 承認學歷開放招生 馬:陸生明年登台
【陳洛薇、林志成、韓國棟/台北報導】 2008-09-23 中國時報
馬政府的兩岸開放政策繼續鬆綁!馬英九總統昨日接見兩岸清華大學校友時表示,教育部已經準備要承認大陸學歷,並開放大陸的學生來台就學,現在正在作業中,最快明年實施。這是馬英九就任總統後,首度明確宣示承認大陸學歷及開放時程。
教育部大陸小組執行秘書周以順表示,目前國內對大陸國小、國中及高中學歷早已有認證機制,馬總統所稱的「大陸學歷採認」,指的是專科以上學校學歷(包括專科、大學、碩士、博士)採認。如此一來,國內對大陸各級學校學歷的採認就完全銜接,不再有斷層。
馬英九昨日接見大陸清華企業家協會訪問團成員時指出,兩岸在高科技領域的人才可以有更多交流,目前教育部正進行作業,最快明年能承認大陸學歷,並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學,讓兩岸這方面的交流更密切。
教育部表示,目前正研議承認大陸學歷及開放陸生來台具體辦法。教育部長鄭瑞城上任時曾表示,大陸學歷採認起初會「從嚴」,考慮先採認卅多所大陸學術聲望好的大學學歷,再逐年擴大範圍。
有關中國大陸學生來台讀大學的入學方式,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楊玉惠表示,不太可能由教育部或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辦統一入學考試,可能方式包括各大學自己招生、幾所大學聯招、大陸學生以大陸大學聯招成績到台灣申請入大學等,目前還未定案。
一旦開放陸生來台,台大、清大及元智等頂尖大學都希望先收大陸的研究生。清大教務長王天戈表示,可甄選或書面審查方式招生;若大學部要收大陸生,涉及如何辦入學考試問題,比較複雜。楊玉惠說,教育部正研擬大陸生來台就學辦法,在不危急台灣國家安全、治安及不影響台灣學生入學權益等前提下,開放大陸生來台讀大學。至於每年開放多少名額來台,政府跨部會正在討論。
明年大陸生就能來台灣讀大學嗎?教育部表示,這項政策涉及修改《大學法》及《兩岸關係條例》,教育部最近通過修訂《大學法》及《專科學校法》,增列條文:港澳及大陸地區學生其入學方式及名額應與本地一般生區隔,比照外籍生及僑生等,名額、方式、資格、辦理時程、招生委員會組成方式、錄取原則及其他有關考生權利義務事項由教育部訂定。但還要立法院通過這兩個修正案,沒人說得準。馬英九總統對外承諾明年就開始做,教育部會全力配合。
許多人擔心政府若讓陸生可輕鬆進入台灣各大學就讀,將損及台灣學生權益,楊玉惠說,教育部根本還未討論到這一部分,所謂「大陸生會有加分優待」說法,更不知從何而來。
◆ 採認台生大陸學歷 教部頭痛
【韓國棟/台北報導】 2008-09-23 中國時報
總統馬英九昨天表示,最快明年開放大陸學生來台修讀學位並採認大陸學歷。教育部政務次長呂木琳表示,採認大陸學歷的對象除了大陸學生,是否也包括台灣學生在大陸大學取得的學位,目前仍在研議中,尚無定論。至於醫學和中醫類科,因涉及醫療品管問題,初期也可能不會納入採認。
官員說,採認大陸學歷及開放陸生來台修讀學位需要很多配套措施,行政院一個月前已成立跨部會小組,研商細節。原則上,陸生和台生的招生管道分離,以免影響台灣學生就學權益;開放初期,國內的頂尖大學招收的應該只有研究生,國內的學生和家長無需擔心就學權益受損。
陸生和台生招生管道分離
教育部官員進一步指出,國內大學深受少子化衝擊,學生來源嚴重不足,所以要招生大陸學生。開放陸生來台修讀學位的範圍包括專科、大學、碩士及博士;因為要開放陸生來台讀學位,所以必須同時採認陸生的大學學歷,「如果不採認陸生的大陸學歷,他們憑什麼修讀碩士、博士?」。
官員不諱言指出,國內大學的學生素質差異極大,頂尖國立大學希望招收的「大陸頂尖大學的優秀研究生」,藉此刺激並提昇國內研究所素質;招生不足的大學和技專院校則希望藉陸生補足招生名額,維持營運。兩者目的不同,招生規畫也會有所不同。
大學差異大 各打招生算盤
官員說,教育部已要求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和技專院校協(進)會,分別將所屬學校招生規畫報教育部,目前為止,只有技專校院協會提出報告。
官員說,因為開放陸生來台的目的之一是填補招生不足學校的生源,如果教育部又開放台灣學生到大陸讀大學並採認其學位,豈非抵銷了開放陸生來台修讀學位的初衷和效益。因此,開放初期,教育部可能只採認陸生的大陸學位,不會採認台生的大陸學位。
醫學和中醫類科 暫不採認
此外,官員說,來台修讀大學學位的大陸學生要具備高中學歷,這方面,教育部早已有採認機制,不成問題。開放大陸學生來台修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目標是提昇國內的研究所素質,所以採認的學校初期鎖定大陸卅多所頂尖大學。至於醫學和中醫類科,因涉及醫療品管問題,初期也可能不會納入採認。
不過,教育部政務次長呂木琳相當保留的說,是否採認台生的大陸學歷,仍在研議中,尚未定案。
◆ 期待已久 大學:歡迎研究生來
【林志成/台北報導】 2008-09-23 中國時報
政府即將採認大陸專科以上學歷及開放陸生來台讀大學,國內大學表示「期待這項政策很久了」、「這是好事」。但也普遍認為,招收陸生,大學自己來就好了,政府千萬不要編一筆經費鼓勵陸生來台,以免引發不公爭議。
清大教務長王天戈表示,全世界都採認大陸大學的學歷,台灣不採認,「是我們自己丟臉」。至於開放陸生來台,以清大來說,希望多招一點大陸研究生,不急著招大學部學生。
王天戈說,台灣頂尖大學研究所的師資、設備普遍比大陸大學好,對大陸要讀研究所的學生有吸引力。台灣清大每學期都有幾十位來自大陸名校的交換學生,未來希望再增加。
政府現有「台灣獎學金」,鼓勵世界各國優秀學生前來就讀,未來是否有必要對陸生提出類似政策?王天戈說,政府如每年提撥經費鼓勵陸生來台,一定會被罵。只要大陸生夠優秀,國內大學很願意提供獎學金吸引他們前來就讀,這方面政府就不用插手了。
元智大學副校長江行全指出,五年後,台灣少子化問題會逐步撲向大學,因應策略有兩個,一是讓後段班大學倒閉,另一則是設法開闢新學生來源。但讓大學倒閉,在台灣很不容易做到,開放陸生來台較可行。
要怎麼定位大陸生?江行全說,將大陸生視為外籍生就好了。教育部推動五年五百億計畫時,曾要求頂尖大學外籍生比例要達五%,逐步國際化。以元智大學來說,現在外籍生比例約僅一%,即使將大陸生視為外籍生,各大學達到國際化目標也還需要一段時間。
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曾表示,開放陸生來台是台灣私立大學重生的契機。
他強調,英國現在有八萬名中國大陸學生,台灣和中國大陸語言、文化相近,更有條件吸引大陸生前來。大陸大學錄取率僅三成,很多年輕人會想到台灣讀大學。
致遠管理學院表示,開放陸生來台,對國內私立大學一定有幫助,只是能幫助到什麼程度,要再評估。興國管理學院校長黃俊杰說,以平常心看待陸生來台。
◆ 靠陸生救大學 未必占便宜
【陳洛薇】 2008-09-23 中國時報
馬英九總統宣示最快明年採認大陸學歷、開放國內大學招收大陸學生,但大陸毒奶粉事件爆發後,國人對「大陸品牌」普遍有疑慮,加上相較於開放陸客來台政策,認證大陸學歷一事對台灣優劣互見,能否在時限內完成修法,猶有變數。
採認大陸學歷、開放陸生來台,是馬英九競選時的重要政見,他主張這項兩岸教育開放政策,一方面可以解決國內大學招生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台灣學生的競爭力。
但檢視馬政府的兩岸開放政策,從開放兩岸包機直航、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實質效益均不如預期。大陸觀光客來台人次,初期規畫每天三千人,現在僅一百多人;兩岸開放政策未如預期帶動台灣經濟起飛,經濟依然不振,關鍵就在台灣沒有足夠誘因。
照馬英九的說法,開放採認大陸學歷除了吸引優秀陸生來台,還希望能強化台灣學生的競爭力,但大陸北大、清大其學術水準不低於台大,台灣的大學如何對大陸頂尖學生有吸引力?
教育部的另一盤算是希望大量陸生來台就讀,可解決台灣後段班大學招生不足問題。可是,台灣開放採認大陸學歷,也可能造成台灣學生大量西進。在學生外流與遞補之間,台灣的大學真能討得便宜?
◆ 北大博士台生 返台就業仍吃癟
【彭志平/台北報導】 2008-09-23 中國時報
「我們要的只是正常化的對待,而不是特殊化對待;畢竟其他國家都承認大陸學歷,為什麼台灣不能承認?」馬英九總統正式表示要承認大陸學歷,但大陸台生會會長趙世聰呼籲,要承認大陸學歷就不要只承認大陸學生的大陸學歷,也應承認台灣學生的大陸學歷。
由於目前台灣不承認大陸高校(大學)以上學歷,許多台生即使在大陸名校取得博士學位「衣錦還鄉」,但在台灣依舊吃癟;證照考不得,書也教不得,博士學位證書幾乎是一張廢紙。甚至有些台生還被迫繼續離鄉背井,留在大陸謀職發展。
台灣承認大陸學歷可分成兩個層面,趙世聰說,據他了解,政府可能基於私立大學生源問題,先採認大陸學生的大陸學歷,這方面在台灣的阻力比較小。但台生的期待是,政府承認台生在大陸取得的學歷;畢竟,這牽涉台生返台能否報考證照、到大學任教的生計問題。
大陸台生對於政府遲遲未能承認他們的大陸學歷,頗多感慨。老張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據他了解,他的「前輩們」雖取得大陸名校博士學位,但在台灣的大學只能以台灣、美國或其他國家的碩士學位擔任講師,距博士可擔任的助理教授硬是差了一截。
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取得管理博士的小吳,目前在台灣某私立技術學院擔任講師,就是這種背景下的「犧牲品」。
趙世聰補充說,雖然他曾以北大碩士學位在某私立大學進修推廣部教書,但進修推廣部並非正式學制內的教學、研究單位,他擔任的也並非教育部承認的正式講師,工作的穩定度讓他憂慮。
趙世聰說,包括醫科、法律、會計等專業科系,取得學位後最重要的就是取得證照問題;一旦取得證照,身價不可同日而語。他本身就是取得大陸學歷後返台,卻不能報考證照的「受害者」之一,他取得北京大學法律碩士學位,但在台灣不符合報考律師資格;雖然頂著在外國很好用的北大學歷,但在台灣還是「一般大學畢業生」。
馬英九總統明確表示要承認大陸學歷後,目前以美國碩士學歷在台灣任職的老張說,教育部也沒有全面性採認美國學歷,「其實對於大陸的高校學歷,我們也未必希望全面採認。如果教育部可以比照台灣對其他國家學歷認證方式,承認大陸某些高校的學歷,對我們來說也就夠了。」
趙世聰說,台生爭取的只是一個公民受教權的正常化對待,這是憲法賦予國民的權利。「大陸有些高校的學歷都獲其他國家採認,台生花了那麼多時間在大陸攻讀學位,如果不能被台灣政府承認,對台生而言不只是浪費時間、金錢等資源,也是不公平待遇。」
九八課綱真的不適當嗎
【林麗雲】 2008-09-24 中國時報
對九八課綱的適當性,近日引發社會討論。事實上,支持九八課綱者亦不在少數,因此筆者願抒發一些看法。
文白比例為四十五%:五十五%,白話比例應比文言高。其實一課文言,教師教學所用時間,比一課白話,多了許多,因此文白比例,純就課數比例而論,實不客觀精準。閱讀與寫作的學習是語文教育的重點。現代人必須快速地吸收大量資訊,白話文乃是承載現代思想與知識最適當的工具,當今無論自然科學或人文科學,大多以白話文為論述工具,因此白話文應是最佳的語文素材。能快速吸收白話文,靈活地駕馭白話文,來自廣泛地閱讀白話文。
其次,語文是有機的生命,隨著時代轉變,新的語言不斷地誕生,許多古老的辭彙已僵死,漸漸走出人類的生活,因此讓下一代大量接觸現代語文是全世界的趨勢,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華語教學都是以白話文為主的語文課程,中國文白比例為一:三,且大量介紹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比台灣更白話,更世界化。
再就學生學習而言,研讀文言文難字難詞與虛字,耗費學生無數青春時光,所學又遠離語文的實用,而他們需學習的課程何其豐富廣闊,大人們忍心為了自己古典中國文學之夢,而加重孩子身上的負荷嗎?二○○六年PISA評比,台灣十五歲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為第十六名,不及日、韓,所以語文教育應當落實閱讀能力的培養,協助台灣孩子大量閱讀,提升閱讀能力,實不宜陷溺在文言瑣碎的字意、詞意與修辭中。
文化基本教材為選修。中國哲學包含諸子百家,除了儒家之外,道家、墨家、法家亦有其值得取法之處,何需獨尊儒術,罷黜其他?文化基本教材列為選修,意味著尊重教師專業自主,給予教師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如此有何不妥?如果教師擅長小說,或學生需要加強語文表達,或當地有特殊的文學風貌,而願意開小說選讀,語文表達或區域文學等課程,有何不可?為何要強制規定文化基本教材為必修?
至於保存有關台灣的八篇文言選文。八篇台灣文言佔文言四十篇的五分之一,太多嗎?從明清以來書寫台灣的古典詩文不可勝數,而年輕的一代生長於此,閱讀先人對台灣的描寫,不也是天經地義的嗎?張曉風女士曾批評東番記出現許多番字,充滿對原住民的歧視。筆者以為在此正可教導學生,世界各國對原住民的尊重是遞進的,作者陳第自難例外,且陳第敘述原住民的口味嗜好時,表示「誰知何謂正味呢?人的口味哪有相同嗜好呢?」表達尊重差異,不以漢人論斷原住民的涵養。
筆者建議不如辦理公聽會,讓九八課綱的贊成者與反對者公開辯論,使真理愈辯愈明,再作最後定奪,才算公平合理。
(作者為師大附中國文教師)
◆ 98課綱文言文占50% 論孟擬改必選
韓國棟/台北報導 2008.09.24 中國時報
杜規鄭微調!關係每年十幾萬名高中學生受教權益,且備受余光中、張曉風等文學界人士抨擊的高中《九八國文課綱》,國文教材的文言文比重可望由目前的四五%調高為五○%;「論孟選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也可能由選修改為「必選」。
杜正勝任教育部長期間,修訂完成《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原定九十八學年開始逐年實施(簡稱《九八課綱》),鄭瑞城接任教育部長後,宣布延後一年實施。
雖然延後一年實施,但由知名作家余光中、張曉風和大學教授劉源俊、張光正等人士組成的搶救國文聯盟不斷向新政府陳情,要求高中文化基本教材(論孟選讀)列為必修;高中國文教材文言文比例應維持六五%,如果要降低,最低不能低於五五%;高中國文每周應有六節課,最低不能低於五節課。
為了讓《九八課綱》能夠順利在九十九學年度實施,教育部最近針對爭議較大的國文課綱,廣泛聽取各界意見,供課程發展委員會及課綱小組作為是否「微調」的參考。
教育部中教司長蘇德祥說,如果九八課綱要進行結構性的大修,可能三年後也無法實施,目前可行的作法是「微調」。他說,統整各界意見,國文教材文言文比例可由目前的四五%調高至五○%;遭質疑有歧視原住民的選文〈東番記〉也可研議是否更換;「論孟選讀」可由選修改為必選一學分。蘇德祥強調,「論孟選讀」改為必選一學分,是課程發展委員會的權責,文言文比重及〈東番記〉選文是否更換,是國文課綱小組的權責,教育部只能建議研議,不能「行政壓制專業」。
教育部最近將再度邀集學者專家召開「國文課程座談會」,聽取意見;課程發展委員會和課綱小組陸續於十月中下旬開會,決定是否針對上述爭議進行微調。
◆ 昔反共抗俄 不選杜甫佳作
韓國棟/台北報導 2008.09.24 中國時報
在中學任教國文的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表示,他贊同「論孟選讀」列為必選一學分,但也強調,論語孟子教學應該和現代生活結合。至於國文教材文言文比例調高至五○%,他則認為「不是問題所在」,重點不在文言和白話的比例,而在於是否選出好文章。
搶救國文聯盟執行秘書、台北市中山女高國文教師李素真表示,教育部研議提高《九八課綱》國文教材文言文比例至五○%,將「論孟選讀」列為必選,顯示教育部對於該聯盟的呼籲「至少有聽進去一些」。但她認為,最簡單的作法還是廢除《九八課綱》,用八十四年的舊課程標準取代。
吳忠泰則舉例,國民黨執政時期,高中國文教材文言文比重高達六五%,但杜甫的〈弔古戰場〉、〈兵車行〉和〈新婚別〉等「反戰」、「人道」的好文章,因違反當時反共抗俄國策,都沒有入選到教材裡面。
他進一步指出,我們的國文教材,長期以來因為文言文多,所以教學偏重註釋、翻譯等瑣碎的學習,缺乏博覽,影響學生的閱讀能力。他強調,文言文和白話文的比例不是重點,重點在選出好文章並改進教學方法。
※ 白話散文也很重要。
◆ 社會探索─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必須非常謹慎
【林萬億】2008-09-24 中國時報
當一個國家承認他國的措施越多,表示兩國友善程度越高。例如落地簽證、承認學歷與證照等。我們一向不承認中國學歷、證照,因為他是我們的敵對國。隨著兩岸關係的解凍,承認中國學歷、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就讀的議題在總統選舉期間,即成為兩黨候選人攻防的重點之一。
馬英九先生保證不會開放中國學歷考證照。但是,擴大兩岸學術交流則是馬政府的重要施政項目之一。行政院遂於八月底規畫年底前中國學生停留期間由四個月放寬至一年,並承認來台就學學分。馬總統顯然不滿意這樣的鬆綁速度,於前天接見兩岸清華大學校友會時表示,教育部已經準備承認大陸學歷,並開放大陸的學生來台就學,現在作業中,最快明年實施。
支持本項措施者認為中國學生來台就讀大學,可增加私校的學費收入,尤其是少子女化之後,私校招生嚴重不足,經營困難;且台灣既然承認世界其他國家學歷,唯獨不承認中國學歷,說不過去,尤其是最近中國教育發展已非昔日可比。
但是,這項政策成本很高,絕非如官員所說的利多於弊。首先,台灣不論公私立大學,都得到教育部、國科會的補助,如果中國學生來台學費與本國生一樣,必然引發民眾質疑拿國人的稅收補助中國學生。若比照其他國家經驗,外國學生學費高於本國學生數倍,試問中國學生還會來嗎?
其次,如果開放公立大學也可招收中國學生,尤其是五年五百億的一流大學,那更會引來國人的抗議。本國學生有七成進入不了公立大學,卻把名額留給中國學生,教育部就等著被抗爭。若是外加名額,教師的負擔將更重,教學研究品質將大幅下滑。如此一來,只能開放私立學校收中國學生,試問中國學生會樂意花大錢來台灣讀私立大學嗎?
第三,如果要招收一流的中國學生,就必須撒錢給獎學金,他們還不一定會來?因為素質高的學生,香港、新加坡、美國、歐洲都在爭取,我們有條件跟人家競爭嗎?國內的教育資源已經夠拮据了,還有閒錢投資在吸引中國學生嗎?
第四,開放中國學生來台求學的互惠條件一定是開放台灣學生去中國大陸留學,學生一來一往,私立學校沾不到什麼好處。
最後,衍生出思想改造的議題。不可否認地,任何教育體系都有文化殖民、意識形態灌輸的意涵。中國留學生來台,我們理應有自信進行政治社會化,但也可能我們的學生反被統戰。至於去中國留學的台灣學生,被統戰的機會大於去進行民主宣達,因為中國還是個一黨專政的極權國家,那容下我們在那裡造次。
且來台的中國留學生可能會要求例外對待,例如不接受中華民國國旗、國歌、國名。此時,我們將如何自處?當一個國家的教育主導權被鬆動,歷史詮釋權被挑戰,我們還有什麼可珍惜的?
要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就讀的前提一定要承認其中國學歷,一旦承認其學歷,也必須承認到中國留學的台灣學生的學歷。這也是許多台灣政商人物的期待,他們可以人在台灣問政而隔海、隔空取得中國學歷,可見其學力之貧乏。承認了中國學歷,就很難限制以此學歷取得參加專技人員考試的資格,這對在台灣受專業教育的人來說,也是很難接受。馬總統雖曾保證不會開放中國學歷考證照,問題是擋得住嗎?國民黨內就有一大票民意代表取得中國學歷,再加上民進黨也有少數人去朝聖。
教育部的規畫是從嚴到寬,先採認中國頂尖的三十多所大學,再逐步開放。誠如馬政府自己承認的,採認中國學歷問題是一個高度複雜的「老問題」,既然如此,就急不得。如果把承認中國學歷、引進中國學生的議題當成是靠中國拚台灣經濟的策略的一部分,那真是請鬼提藥帖,穩死的。
其實,今天馬政府之所以被看扁,最主要的問題在於開了一堆爛支票,又高估自己團隊的執政能力。我們不希望這一政策又是一廂情願,毫無實益的做法。除非我們放棄追求社會團結、主權獨立,否則開放中國學生來台求學必須非常謹慎。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荷包蛋加醬油與拯救火星文
◆ 我見我思:荷包蛋好吃,加醬油更好吃
【張國立】2008-09-26 中國時報
最近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在國小念書的兒子遇到樁很「媽的」的事,開學後老師叫學生交一筆費用,什麼費用就不重要了,問題在於老師竟然在課堂說,凡是屬於貧戶的同學可以免繳,請貧戶的同學舉手。馬上,世界變得很陰暗。
媽的,原諒我用這兩個語氣較強烈的副詞。媽的,這位老師收什麼錢、用在哪裡,我都沒意見,可是他公然說窮小孩不用繳是什麼意思?難道老師不知道他這麼一說,班上馬上出現兩種階級:繳得起錢的和窮的?
我念小學時家裡環境很差,學校又沒有營養午餐,大家都得帶便當。記得我的便當是個比我臉還大的生鐵飯盒,老媽不是將飯裝在裡面,而是壓的,顯然擔心她寶貝兒子在學校裡餓死。不過便當裡的菜式簡單,大多只有醬瓜、小魚、青菜。有幾個同學的便當比我更簡單,他們在中午吃飯時都用蓋子蓋住便當,小心的挪出個縫,將筷子伸進去夾一口飯出來,再趕緊蓋回蓋子。我知道他們怕別的同學看見他們便當裡的菜,或者根本沒有菜?
老媽每星期總選一天替我加個蛋,她煎的荷包蛋,扁扁的,蓋在飯上面,於是當我打開便當盒蓋時,只見上面是黃澄澄、白泡泡的一個蛋,好像整個便當裡全是菜,充滿了豐富和幸福。中午時我興奮且光榮的打開便當,拿出老媽給我的一小瓶醬油,我慢慢的滴了幾滴在荷包蛋上面,因為老媽說,加了醬油,荷包蛋更好吃。
有荷包蛋的那天,我可以快樂的和其他同學一起吃便當,彼此交換菜,荷包蛋代表了人生裡美好的時光,不過依然有幾個同學緊張的守著他們的便當盒蓋子。然後某天有個白痴同學會偷偷走到他們身旁,一下子搶過蓋子,所有人都看見那個只有米飯的貧乏便當。
現在小學沒有便當問題,卻依然有白痴老師的問題,忘記國民義務教育的基本精神在於立足點的平等,忘記一旦把貧窮貼在某些同學的頭上,會使他們在班上成為另一個階級。沒想到居然有老師強行打開了這些同學的便當盒蓋!
同情不是慈善、施捨更不是慈悲,教師節到了,親愛老師,你知道什麼叫做幸福嗎?幸福是關心,像簡單的荷包蛋,淋上兩滴的醬油;像我的一個老師,他每天都帶一個大便當來,裡面全是菜,然後分給學生,不論學生的便當裡有沒有菜。
◆ 張大春:何必拯救火星文?
【聯合報╱張大春】 2008.09.23
上了點年紀的人一不小心就會變得憂國憂民,彷彿舉世滔滔,都在發動著令人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以應付的禍事。文字其一也。
我素所尊敬的長者們和我一向不太尊敬的長者們成立了一個「拯救國文聯盟」,看來是個「準群眾運動團體」,要呼籲全民重視國文教育,因為「我們國民的國語文程度已經低到不能再低的地步了」。他們不能忍受「囧」字在「透明」、「明亮」之外,另有「困窘」、「羞慚」、「被打敗」之別解。就如同香港地區的長者不能忍受「喪」字成為一個比「勁」、「極」、「超」還要用意強烈的副詞;大陸地區的長者也不能忍受:一個「雷」字,明明就是雲層放電所發出的聲響,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年輕人以此字作動詞,意思卻是「驚疑」、「震撼」。
因為隔閡 自曝於長者之林
我在念初中的時候,常和鄰座的梁達年、孫凱相約讀書,我到現在還能順口誦出「鋰鈉鉀銣銫鍅」這一系活潑金屬的原因,正是一塊兒背化學元素表的三個人經常用這六個字形容班上同學的調皮程度。三個人之中,偶有某一人耍調皮,另外兩個還不免脫口而出:「你也太『鍅』了一點吧?」在我們三個人短暫成形的那個小圈子裡,不明白「鍅」意指「調皮之極」或者「過度活潑」,則不啻為智能上的欠缺,也是隔絕於我們那三個人的小圈子之外的具體象徵。
用這個微末細瑣的人生片段為例,我們稍稍有一些年紀的人應該知所覺悟:對於慣用語符的顛倒、訛冒、扭曲、穿鑿……有時並非出於無知,而是搬弄;並非源於誤解,而是諧仿;年輕人—尤其是年輕人—也許根本不在乎其所使用的語言是否能與大多數人溝通;相反地,大多數不能解其語言而無法與之溝通者,反而因為這隔閡而明顯地自曝於長者之林。
青春短暫 長輩也曾「屌」過
相對於掌握了社會上一切有形、無形資源的長者來說,年輕人除了短暫、匆促的青春,還有甚麼足以驕人的成就呢?另一方面,恰恰是令人不忍回顧的青春已經走遠了,長者們大多忘了自己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嘗試著用些新鮮的語言來標示自己和前一代長者的不同。我三年級的長輩教我使用「屌」字形容「很棒」的那年,我那一字頭的爸爸曾經明令告示:在家中與長者說話,不得使用此字。五年級的人發明「唬爛」這字眼之際,四年級生已經不大敢用「蓋」字作口頭禪了。六年級生以「機車」暗咒他人的時候,還在使用「雞掰」罵人的傢伙所現形的不是粗鄙,而是老朽。
「Orz」是一個用英文字母拼裝而成的會意字,別以為它就是畫面所顯示的「拜服」而已,在許多時候,這個字符被用來表現一種難於言說的無奈,大約等於口語中的:「我敗給你了!」
同樣地,「囧」也可以附會於孟克那張〈吶喊〉而引伸出恐怖、以及overwhelming的意思,但是,更多使用這字符的人很可能祇是在表達一種「無言以對的鄙夷」。
由於廣泛使用而形成的意義分歧恐怕要比「漢字怎麼可以使用英語符號?」或者「古體僻字怎麼可以當作人臉而以象形解之?」諸如此類的問題更為深刻。字義歧出—正是「眾說紛紜」這個成語所顯現的意義—將要證明一點:使用這種新語符的人越多,它就越不能準確地被瞭解和使用。也正是因為「眾說紛紜」,最後會讓使用這種語言的社群自覺無能溝通而崩解。
新流行語會起來 驅逐火星文
從而—無論在網路或其他公共媒體上—使用新創語言的年輕人始終應該明白的是:就在他們的身後,更年輕的孩子們也正在醞釀著令他們無法逆料的語言,換言之:全新的流行語正準備著要趁前一代無從防範之際驅逐他們。
火星文一點兒也不可怕,它們只是會被下一代的火星文驅逐而已。至於長者,請容我不客氣地說:無論長者可敬與否,憂心都不利於餘年,而長者若有可觀可仿可摹寫之文字流傳,也不至於因為年輕人太「鍅」而磨滅。
(本文作者為作家)
◆ 回響:別剝奪孩子的文化繼承權
【段心儀】2008-09-26 中國時報
昨日拜讀貴版師大附中林老師關於九八課綱與語文教育的投書,對於文中所提出的觀點有幾點想法。
一,呼籲教育當局停止九八課綱,不只是因為語文課程的問題。九八課綱在社會科與自然科的課程時數規畫與內容安排上也皆有矛盾與不合邏輯之處,倘若貿然實施,將致使高中教育效果失彰,影響人才培育,進而損害國家未來競爭力。
二,台灣的「國文教學」不宜與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華語教學」相提並論。林老師投書提出以上地區的華語教學,據以批判台灣語文教學不夠世界化;殊不知中文在台灣是思考、表意的主要工具,也是我們的官方文字。然而,華語在過去的香港、現在的星、馬並不具有同等地位,它在這些地方既非官方語言,在教學資源與環境上又極為貧瘠,學生的中文程度自然難以提升,當然也難有文化涵養的深度。
而中國因為使用簡體字,增加了學生解讀經典的難度,文革又重創了教育素質,近年來正極力回歸傳統,以彌補文革所造成的文化斷層。台灣人應該慶幸自己在全球中文熱的風潮中處於無可取代的優越位置,實不宜向下類比。
三,增加白話文比例,不等於「大量閱讀」。我們認同閱讀教學乃當前語文教學的適切方向。然而,「大量閱讀」的成效應當來自教師在課堂上傳授有效的閱讀策略與課堂外持續推動閱讀活動,哪裡是靠課本增加幾篇白話文就夠了呢?日本、韓國在PIRLS(學童閱讀素養跨國研究)、PISA(學生基礎素養國際評量計畫)評比中表現優秀,其主要原因應是近年來在中小學推行晨間閱讀活動卓然有成所致。因此,長久而全面地推廣閱讀活動,才能真正提升閱讀能力。
四,高中國文教育不只是語文教育。本國語文不僅是學習與生活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背負著文化思想的傳承。古典文化與傳統文學,是穿越世代的共有智慧,也是橫跨國界的共享遺產;經過悠遠歲月的過濾與篩選的美麗篇章,不僅凝結成華人的共同記憶,更昇華為吾人生命的典範。因此,文言文不是「已僵死的古老辭彙」,而是數千年文化的智慧與精髓。高中教師若能透過有效的閱讀引導,跳脫瑣碎的字詞語彙的解釋,帶領學生領略文言篇章深邃廣奧的美感意境,便是給予學生一把鑰匙,使之得以開啟數千年文化底蘊之門。
五,《論》、《孟》列入必修,乃基於國文教育所擔負的人格教養之責。崇尚品格是全球的趨勢,在當前世界潮流中,人文素養與品格操守代表的是人才的競爭力。我們認為《論語》、《孟子》揭示的道德思索與緊扣生命的哲理,是青少年階段最能切實領會的生活原則,正是耕耘品格教育的適切教材。因此,此二書有必要從諸子文化中提撥出來,置於必修教材之列。
總之,教育應回歸本質,回應學生的切身需求,為他們奠定堅實的根基,以因應未來學習的需要。實不宜因為大人的主觀好惡,剝奪台灣學子對於豐沛文化的繼承權。 (作者為北市中山女高國文教師,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
※ 語言是活的,能不能救,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拉丁文:
* 拉丁文帝國
http://www.owls.tw/post/1/663
《九八課綱》延後一年實施
◆ 《九八課綱》延後一年實施 論孟選讀改必修或必選
韓國棟/台北報導 2008.09.27 中國時報
為化解《九八課綱》的爭議,教育部昨天宣布,「論孟選讀」可由「選修」改為「必修」或「必選」一至二學分;國文教材的文言文比重可以從四五%調高到五○%。
教育部常務次長吳財順昨天表示,高中課綱公布後,各界對於新課程的部分內涵仍各有不同看法,以致產生疑慮和擔憂。基於事緩則圓,且行政部門的決策有必要讓社會各界安心,避免衍生不必要的困擾,因此,教育部今年六月六日宣布,原定九十八學年起逐年實施的《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九八課綱)延後一年實施。
為了讓各界充分表達意見,教育部已於今年六月廿一日至廿五日期間舉辦北、中、南、東四場分區說明會,並透過網站廣泛蒐集第一線高中教師的意見。經匯聚各界所提意見,提送今年七月廿一日召開的高中課程發展委員會進行討論,並聽取委員意見。
經考量文化經典教材對學生品格的涵養具有正面影響,教育部次長吳財順昨天宣布,國文科課程綱要的修訂原則有二:第一、國文科酌增節數,增加學生修習文化經典教材。第二、教材配置酌增文言文比例。
教育部中教司長蘇德祥進一步說明,所謂文化經典教材,就是《九八課綱》的選修課程「論孟選讀」,可以改為必修或必選一至二學分。因為三年級的選修課最多可達十九學分,因此他認為,若要列為必修,最好安排在高中三年級。至於文言文的比例,蘇德詳認為由四五%調高到五○%是恰當的方向。
關於國文課程綱要中的選文〈東番記〉是否要更換的問題,蘇德詳說,現在有二派不同的意見,認為不需更換的學者認為,「匈奴」、「倭寇」、「突厥」、「蠻夷」等名詞有歧視之意,但這是「歷史」,難道我們不需要瞭解當時的歷史嗎?蘇德詳強調,調整課綱是課發會和課綱小組的權責,因此上述調整方向將提到課發會和課綱小組討論決定。
◆ 壓力更大 老師午休開大班
韓國棟/台北報導 2008.09.27 中國時報
「實施九五暫綱後,我們只能利用學生午休時間在禮堂開大班(三百個座位),教學生作文和論孟!學生和老師都變得壓力更大更辛苦;更大的問題是,明年的學測和指考,我們不知道會不會考論孟?請大考中心趕快告訴我們。」
執教十多年的成功高中國文老師范曉雯昨天表示,八十四年公布的課程標準,國文每周必修六節課,其中包括作文和書法課。
但九十五學年入學的高中生,首度採用《九五暫綱》課程,國文每周必修時數減為四節(預定於九十九學年實施的《九八課綱》亦然),「語文表達與應用」(作文)和論孟課程列為選修,所以成功高中的國文老師只好義務性質的為學生開設大班教學,願意犧牲午休的學生就可以到禮堂上課,但禮堂最多只能容納三百名學生上課。
范曉雯說,以前的舊教材,論孟是必修的,所以每年學測和指考的選擇題,都會出現若干論孟考題,有時非選題中也會出現論孟考題。但接受《九五暫綱》課程的學生,論孟列為選修,很多學生沒有選,他們明年就要參加學測和指考了,論孟考題會不會出現在明年的學測和指考試題中,老師和學生都很關心,希望大考中心趕緊說明清楚。
范曉雯說,《九五暫綱》和《九八課綱》國文課程的最大問題不在文言文和白話文的爭議,而是時數太少。各科老師每學期為了爭取選修時數,都快要「撕破臉」了;現在教育部要將論孟列為必選或必修一至二學分,搶去了一、二節競爭如此激烈的選修時數,屆時,各科老師可能真的會為選修課程爭到撕破臉!
※ 書不能這樣教。
師資培育不能補習化
【楊思偉、林天佑】 2008-09-28 中國時報
今天是教師節,我們這些教育大學的校長們,心中卻有無限的感嘆。教師節來到時,應該讓每個人對於「教育」與「教師」兩項概念,油然升起尊敬的感覺,但是自從一九九○年代以來的教育改革,這種尊敬感正在一點一點地流失。我們這些教育大學校長感嘆我們的政府真的有宏觀與長遠的師資培育政策嗎?我們的政府真的重視教師專業嗎?
今年九月天下文化出版社翻譯了一本書《揭開皇后的面紗:造成現代亂象的經濟學迷思》(Economics of Innocent Fraud—Truth for Our Time),作者為美國經濟學家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他提出一個「世俗認知」(conventional wisdom)的概念,說明美國的經濟政策因為各方的利益團體與私部門藉由自圓其說的信念、巧言編造的遁辭,逐步掌控政府公部門。政府在市場化的政策規劃下,失去監督力量與穩定市場運作的機制,讓美國社會在事實真相和「世俗認知」中,越走越遠,整個美國經濟政策陷入危機。
而政論家南方朔在今年九月十六日於貴版發表「從美國金融國災到台灣政策災」一文,也運用此「世俗認知」的觀點來說明台灣經濟政策的問題,他認為「世俗認知」者(股市分析師與投資顧問)取代了真正的經濟學家,主導整個經濟論述,形成錯誤的政策,而這就是一種「無罪的詐欺」。
一九九○年代以來,師資培育政策走向多元化,在全球化與多元化的氛圍中,有其時代背景,不過多元化的過程卻夾雜著過多的政治考量。原先的教育專家逐漸被貼上保守的標籤,失去論述權;師範院校因為其謙讓溫和特質,被貼上程度不佳的標籤,要求被迫與鄰近大學整併。
十多年了,我們社會大眾不滿意教育改革成果,不認同廣設大學的結果,不能接受流浪教師過多的現象。此時,舊政府教育部要求教育大學要被其他大學整併,但是這樣的政策有經過教育學者的政策論證嗎?這幾年以來,多由非教育學家決定教育大學的走向,是否會落入「世俗認知」的危機呢?此外,過去教育部無限制開放一般大學設立教育學程,如今要教育大學成為代罪羔羊,整併掉教育大學,這是持平的作為嗎?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的政府應該有宏觀與長遠的師資培育政策。在多元化與市場化的情況下,政府應該採行師資培育專業化政策並有一股中堅穩定的力量,避免市場失靈。台灣在十多年後會產生教師斷層情形,難道要屆時再急就章開辦教育學程嗎?教師專業不是修畢幾個學分就可以達到的,一個專業教師除了知能提升外,也需整體教育環境的薰陶,我們的師資培育不應該流於學分化與補習化。
目前的教育大學也已經朝向雙軌體制,師資生與非師資生並存,師資生即使沒有擔任教職,只要運用大學教育成果,也會在社會上發揮所學,所以師資生沒有成為老師,將會與一般大學的畢業生具有相同的素質。假如整併掉所有教育大學,讓師資培育朝向單一化(皆由一般大學的師資培育中心負責),是否是一項正確的政策,應該藉由政策論證的過程決定,而非「世俗認知」的觀點。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師資培育政策應該有專業、宏觀與長遠的規劃,在這個紛亂的時代,應重新重視教育大學的功能了。(楊思偉為台中教育大學校長,林天祐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長)
◆ 咱的教育:教育部,多做點正事吧
【李申/北市(高中教師)】2008-09-28 中國時報
今年六月,教育部才如火如荼地召開新課綱修訂公聽會,在全國各區公聽會當中,要求提高國文必修學分數僅佔少數,普遍的基層聲音是:儘速實施新課綱,不要再因為政治力的介入,而讓廿三學科上百位教師、教授討論的結果,被輕易推翻。但昨日教育部宣布九八課綱延後一年實施,再次證明這又是一個由上而下所制定的政策,幾位重量級人士代言,凌駕於眾多基層老師的心聲。
六月剛出爐的高中成績考查辦法,也是問題重重。高中重修制度,與大學不一樣。大學重修學分,其教學時數比照平常上課時數;而高中重修課程時數僅平常上課時數的三分之一,甚至是九分之一;但新版成績考查辦法卻給予重修學生實得分數比照整學期給分方式。於是乎本學期開始,已經有高中生學期初就放棄唸書,等明年暑假再「好好」唸書,甚至分數可以比整學年努力的學生更高更好,未來高中學生素質將更為低落。
就連日前教育部及曾志朗宣布,我國即將全面推行漢語拼音方案,這又是一個不成熟政策。民進黨政府時代,都還不敢要求地方強力配合使用通用拼音,而要等「國家語言文字法」通過後,再考慮全國施行。而今教育部以一紙行政命令讓全國國道省道上萬個標示重新製作,道理何在?
無論是高中新課綱、成績考查,還是強力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教育部都未能找到問題根源,只是一味迎合少數聲音較大的「民意」,而做配合的動作。新課綱自然科配置失當、高中重修成績計算的謬誤、國民不識中文拼音方案的使用,這些教育部不去好好思考如何解決,反而去製造更多的問題出現。在冷氣房內的教育部官員,走出來好好看清問題真相吧!
全台改採漢語拼音 要花10多億
【梁鴻彬/台北報導】 2008-09-30 中國時報
行政院「營造國際生活環境推動小組」日前決定,我中文譯音將改採漢語拼音政策,這是繼二○○二年扁政府時期的教育部通令全國原則採用通用拼音後,再次政策轉向;其修改範圍包括各地路標街道名、圖書系統,以及個人護照等,經費至少達十數億之譜。
行政院是在九月十六日開會決議改採漢語拼音政策,上周教育部更通令行文中央及地方各單位,將通用拼音更改為漢語拼音的分工項目、預定時程及所需經費上報,待彙整後將在十月七日召開中央跨部會及縣市政府會議時再行討論此案。
通用實施六年 普及65%機關
行政院表示,改採漢語拼音可「提升國際競爭力、營造優質國際生活環境及利於國際資訊傳輸」,因此將教育部於九十二年九月頒訂、實施已六年的通用拼音規則廢止。就目前發文地方的內容來看,屆時不管是護照、地址、路標、解說牌、簡介、地圖等通通要改,就連餐廳的菜單也要一併更改。
地方官員收到教育部的函令,必須在一天之內,回覆需要更改的項目及經費時程,讓地方官員顯得措手不及。至於相關預算經費,究竟是要由中央支應或由機關自行調度,目前也無從得知。不過,中央規定,未來中文譯音如果不按照漢語拼音的規則,就得不到中央的經費補助。
從路標到菜單 牽一髮動全身
教育部統計,通用拼音已獲得百分之六十五的中央及地方單位使用,僅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單位未採用,根據行政院研考會去年十月統計,行政院所屬各級機關、國省縣道、大型公共設施、重要風景區、公共事業機構建置雙語標示共七十三萬六千五百多面,職員證、識別證、出版品、服務表單雙語化十一萬兩千多種,網站選單提供英語資訊項目一萬一千多項,所以這些資訊要全部要更改為漢語拼音,經費恐怕難以估計。
不用漢語 甭想拿到中央補助
研考會更規畫,改為漢語拼音所需修改的相關法規及作業規範,包括修訂商品標示法、國土測繪法、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招牌廣告及樹立廣告管理辦法等四種法規,以及訂定中文譯音使用原則、地名譯寫原則、全國法規英譯作業規範、法規名稱英譯標準表、台灣地區地名查詢系統、線上地名譯寫系統等十一種規範,可謂牽一髮動全身。
※ 政府花錢都是億來億去的,絲毫不手軟,乾脆寫入憲法,省得改來改去。
◆ 當拼音扯上政治... 難有共識
【林諭林/台北報導】 2008-09-30 中國時報
中文英譯要使用「漢語拼音」還是「通用拼音」?爭議已久。其實兩個拼音方式各有優缺點,只是藍綠長期各持己見,讓拼音政策幾經反覆。民進黨執政採用通用拼音,國民黨重新執政,又改為漢語拼音,單純的音譯政策,儼然成為政治角力戰場。
通用拼音是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余伯泉發表,二○○○年民進黨執政,由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宣布使用,並自二○○二年起全面推行。
然而,當時馬英九總統主政的台北市政府,認為台灣應和國際接軌,堅持北市應採用與中國相同的漢語拼音;反對者卻認為北市是想藉國際化之名,行中國化之實。
台北市和中央當時對拼音方式僵持不下,導致台灣中文英譯方式出現「一國兩制」的怪現象,也讓許多單位不得不花錢配合修改音譯,例如台北捷運當時就全部改為漢語拼音。
事實上,兩種拼音方式各有優劣,例如當初設計通用拼音,主要是去除漢語拼音中,不符合英文讀寫習慣的「x」和「q」的發音,便於外籍人士閱讀。但相對,漢語拼音中「ㄓ」的發言拼寫為「jh」,在英文中沒有這種拼法,也導致外籍人士發音困難,不像漢語拼音將「ㄓ」拼寫為韋氏音標已有的「zh」。兩種拼音方式孰優孰劣?短期內恐怕難有共識。
◆ 勞民傷財 為何不能事緩則圓
【梁鴻彬/特稿】 2008-09-30 中國時報
六年前,扁政府大舉通令全國改採通用拼音,還因此導致教育部長曾志朗下台,被外界質疑是蓄意「去中國化」。六年後,馬政府又決議改採漢語拼音;外界要問,經濟低迷、兩岸關係越來越險峻,馬政府選在此刻要全國所屬單位改採拼音模式,是所為何來?
通用拼音和漢語拼音的規則爭議,當初就是夾帶十分濃厚的意識形態及政黨鬥爭色彩,民眾已搞不清楚爭論的目的及意義,也弄不清通用與漢語兩拼音的優劣,但現在要花費十多億去更改這些路標、地名的英譯,在經濟低迷、風災頻仍之際,難免引來「吃飽太閒」之譏。
退一步而言,儘管漢語拼音較容易在國際上流通,但施政有優先順序,與其立刻招來勞民傷財的批評,為何不能事緩則圓,等待較佳的實施時機?
對此,綠營執政的高雄市已表明反對,可以預見,將來肯定會重演「毒奶粉三聚氰胺含量及檢驗標準」,綠營執政縣市反對中央標準的爭議,再度呈現中央、地方「一國兩制」抗衡的政治風暴。連拼音問題都要「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如何擬聚國內共識?
曾志朗曾因力主漢語拼音而從教育部長任內下台,此刻終於回到漢語拼音政策,當然讓他有「得其所哉」之嘆。只是,政院的決策可不是還一人「公道」用的,通用拼音既然已有近七成機關組織遵行,再改成漢語拼音的決策成本何其巨大?在所謂的國際接軌與政策變動的成本估量之間,政院能給外界一個說法嗎?
※ 十億何不拿來搞營養午餐?
◆ 借錢繳午餐費 永和新貧童激增
【顏玉龍、蔡偉祺/北縣報導】2008-09-30 中國時報
「老師,救救我的孩子!」永和國小四年級學童「小玲」(化名)的父親,日前被公司裁員經濟陷入困境,不得不向班導師開口借錢替孩子交營養午餐。校方查遍各項補助條件,發現小玲都不符規定,而永和國小的類似案例還有兩百多件,其中就有廿多名家長向老師借錢。
永和是北縣所得水準最高的地方,地位有點像北市大安區,卻發生一間學校有兩百多名學童,因家庭遭逢變故而陷入困頓,連營養午餐及學雜費都繳不出來,其他鄉鎮市狀況恐怕更糟。「新」貧童人數激增,讓校方傷透腦筋。
不符補助規定 家長請老師墊
生長在單親家庭的小玲,一肩扛起家計的父親,原本在私人企業任職,尚能負荷生活費、學費及房貸等;不過,暑假期間,受到經濟不景氣影響,小玲父親遭公司資遣,經濟壓力讓他喘不過氣,甚至萌生尋短念頭。
開學後隨之而來的午餐、課後班學費、書本費等,讓他難以招架,只好向導師求援,盼能度過難關。
校方發現,開學不到一個月,類似案例激增,甚至有家長拜託老師先替孩子代繳營養午餐費。校方表示,現有各項優惠,僅針對中、低收入戶,至於這類突然遭逢變故的「新貧戶」,因不符合規定,無法獲得任何補助。
校方補助清寒生 已疲於奔命
校方說,縣府編列中低收入戶的清寒學生,每人每月補助午餐費卅五元,校方還需自籌差額十元,另外永和市公所補助清寒家庭學生學費三分之二,不足部分也得自籌,對校方而言,已經是超級任務,更別提如何協助「新貧戶」學童。
校方說,永和市店仔街福德宮、家長會及校友長期捐獻,但受到大環境因素影響,嗷嗷待哺的學童人數逐年增加,希望各界能伸出援手。
父母突失業 老師認定即可補
台北縣教育局長劉和然坦言,聽到有家長向老師借錢繳交營養午餐費,感到相當驚訝。他表示,小朋友家如遇到像父母親突然失業,只要老師認定有需要,教育局都會適時給予補助,教育局只要求老師審慎評估,目前這類補助對象有六千多人。
縣教育局統計,這學期全縣有兩萬三千多名學童接受縣府補助,較去年增加三千多人,補助金額逾一億元。
我見我思 -- 漢語拼音與國際接軌?
【余伯泉/北市(台灣華語拼音聯盟社長)】 2008-10-04 中國時報
二○○○年拼音爭議時,行政院沒直接命令教育部長曾志朗執行通用拼音政策,而是要求曾志朗先與國語會委員溝通。但曾志朗凍結委員會議,兩年不溝通,怨聲四起,這是曾下台真正原因,不是拼音爭議。這次,曾跳過國語委員會議,跳過公聽會,由行政院直接要求教育部執行,在教育部法規仍是通用拼音之前,已強勢發文要求行政單位執行漢語拼音政策。
二○○○年引起災難性辯論,破壞台灣內部好不容易建立的拼音藍綠共識。這次恐怕又是勞民傷財,不是十多億,而是上百億。曾志朗說「台灣有這麼多優秀的華語師資,卻因為採用通用拼音教學而走不出去,無法與國際接軌」。按此邏輯,注音符號教學同樣走不出去,比起通用拼音更無法國際接軌,應廢除注音?聯合國早已採用簡化字,正體字教學走不出去越來越嚴重(例如紐澳東南亞),為了國際接軌,應廢除正體字?通用拼音政策在教學上採務實包容,兩大華語拼音並存,如果台灣的華語老師走不出去,不是因為通用拼音,而是其他因素。
拼音範疇有二:「專名拼音」與「教學拼音」。教學拼音牽涉國際商業市場與外交現實,台灣無法完全作主,按新經濟鎖定效應,注音符號、正體字及通用拼音都應廢除。拼音政策的重點不在教學拼音,而在專名拼音。地名係屬專名,國際慣例是名從主人,台灣可以自己作主,國際上給予尊重,全球九成以上的洋人看不懂漢語拼音。專名拼音還牽涉姓名拼音,很多台灣人不喜歡漢語拼音X,Q等怪符號。中國政府更認為拼音牽涉國家主權。曾志朗以教學拼音的商業市場等國際接軌因素,認為「找到正確的方向」,其實是搞混兩種拼音範疇。
※ 以上言論不帶本人立場。個人認為注音符號最好,外國人要學注音符號其實不難:
* 「國語注音符號的回顧與展望」座談會
http://edu.ocac.gov.tw/discuss/academy/tradition/3data/a1.htm
我見我思:需要一點點重量
【陳浩】2008-10-06 中國時報
上周末讀高二的女兒要我陪她逛書店,她說最近都在看電影彈吉他練歌,覺得自己浮浮的,她抓了三本書要我去付錢,我瞧是赫塞的《鄉愁》、歐威爾的《一九八四》和三島由紀夫的《潮騷》,有點詫異。
女兒說:「我需要一點點重量!」這讓我覺得最近老埋首在八點檔連續劇劇本裡的自己,也有點像氫氣球了,於是,我也抓了一本陳芳明的《昨夜雪深幾許》。
前天,她已經讀完了《鄉愁》,丟給我說:「多少年沒讀了吧,可以複習一下。」我的昨夜雪深及膝,頭還抬不起來,沒來得及跟她說:「有這本長達三、四十年的記憶要複習的書呢!」
陳芳明在書裡寫了廿個人,除了寫母親的那一篇,其他十九人,多是文學人,三、四人涉足政壇,概屬台灣當代重要心靈,讀來不似蓋爾布萊茲晚年Name-Dropping平生數風流人物的筆法,陳芳明用了很大的感情與理性辨證的氣力,寫的既是他人,更是自己;既是詩的悔悟,又有心靈史的撞擊。這是他六十歲這年寫的「遺忘錄」,對小他一個世代的讀者如我,卻是一整個台灣本土年代的心靈讀寫「複習本」。
寫他的老師和文學的前行者、詩的同伴與啟蒙者、寫他的同志與論敵,情濃如墨色,或有曲筆與寬容,讀他每一行字,不能不專注,也都要花力氣,猶如行走作者走過的雪地,每一步他曾走得艱辛,足跡深陷,你便也不可能步履輕盈,必須重重踏過。
這樣的閱讀並不輕鬆,但不這樣讀你是不能體會我們先後走過的台灣時代曾有這般的重量。
為什麼一個因為林宅血案憤不顧學業、投身政治的文學青年,竟又能自政治漩渦中抽離回到台灣文學史的志業?為什麼一枝與統派陳映真筆戰經年的利筆,又會堅持張愛玲屬於台灣文學?他是什麼樣的人,竟以同樣的深情寫余光中、洛夫、尉天驄,又寫鍾肇政、吳濁流、施叔青與楊牧;他竟如何能同時受到齊邦媛和史明的影響?他怎樣在黃春明身上體會到寬容比愛強悍?視陳映真為罕有的「知音」的陳芳明,是怎樣的獨派?
闔上陳芳明的新書,我想的竟是怎樣將這樣一個人的這樣一本書,介紹給十六歲的女兒閱讀,就算我用上面這一段淺薄的語詞,她也是不易懂得的吧。
她已經比我還早閱讀赫曼赫塞與喬治.歐威爾,黃春明余光中楊牧鍾肇政等人的作品她也都熟悉的,但是在閱讀幾代人交織的台灣時光中,怎樣才能理解、不遺忘重要的心靈對話?怎樣能讓新一代的人們,超越愚笨而簡易的藍綠分類?
答案也許很簡單:陳芳明的《昨夜雪深幾許》就在那裡,就去讀吧。我們終會慶幸,我們走過的這個時代裡有陳芳明。
◆ 馬總統:陸生不能考台證照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2008.10.06
馬總統昨天為開放陸生來台政策定調,他表示開放陸生主要是希望讓兩岸青年及早交流,並刺激台灣學生的競爭力;但如果把彌補生源、增加教育商機當作開放陸生的重點,「恐怕會失望」。
青輔會昨天在陽明山中山樓舉行全國青年政策會議。台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周維萱代表的團隊以SWOT模式,分析開放陸生來台的策略研擬。馬英九對建言中「開放陸生定能為台灣帶來龐大教育商機」的結論有意見,認為增加商機並非這項政策的重點。
馬英九指出,十多年前在吳京當教育部長時,就已經開放承認大陸學歷;現在大陸的大學超過兩千五百所,許多大學的水準在世界大學排名中都在很前面,如果我們不承認大陸學歷,在全球學術界、教育界「會被當作笑話」、「笑我們的鎖國心態」。但他也指出,開放大陸學歷並不代表陸生可以考台灣的證照。
馬英九強調,政府在開放陸生政策上只是「讓教育鬆綁解禁」,授權各公私立大學自己決定招生的目標;究竟是只招收研究生或是專收技職生,都是學校的自由。
他也重申要把開放陸生的理由說清楚,並提出幾項主要理由,首先是要讓兩岸青年多接觸,讓兩岸關係正常化。馬總統認為學校是年輕人交朋友最好的地方,如果讓兩岸的年輕人及早接觸,對兩岸關係會有所助益。
其次,他也希望藉由陸生來台刺激台灣學生的競爭力。「全世界都在搶好學生」,馬英九指出,政府要營造讓國內大學搶到好學生的有利條件,「讓台灣成為人才匯聚的中心」。
提案人周維萱表示,團隊原本在構思這項政策時,主要是以教育經濟學的立場出發,所以會將教育看成一個商品,認為開放陸生可以帶來龐大教育商機;但她表示很認同總統開放教育機會來吸引一流人才的想法。
昏倒一堆人 孔子也搖頭
◆ 咱的社會─昏倒一堆人 孔子也搖頭
【胡顏/北市(國小校長)】 2008-10-07 中國時報
報載,台北市祭孔可能因為儀式冗長,加上現場悶熱難耐,典禮過程中,先後有近二十位擔任樂生和佾生的學生不支昏倒,引發現場民眾的議論紛紛。
祭孔典禮昏倒一大堆學生,固然有人為此緩頰,認為典禮從開始到禮成共有卅七道儀式,程序太過冗長,但整個祭孔典禮前後不過才一個多小時而已,參與學生就紛紛不支倒地,實在也暴露出學生體適能太差的真正緣故,建議祭孔典禮的主辦單位和承辦學校,日後在挑選樂生和佾生應該把體能因素也考慮進去,訓練學生音樂和舞藝的同時,也應該鍛練學生的體適能,有健康、良好的體適能,才能在祭孔大典上有優異的表現。
過去,孔子要求門生要禮樂射御書數兼備,現在學校也講求德智體群美均衡,但事實是,老師和家長都把智育視為主科,而其他培養興趣和鍛練體能的科目,無不被視為可有可無的副科,長久下來,孩子體適能也隨之急轉直下,祭孔昏倒一堆人也就不足為奇。
漢語拼音 將三階段推動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2008.10.08
中文譯音由「通用拼音」改為「漢語拼音」將分三階段推動。教育部昨邀集相關部會及地方政府討論決定,第一階段將先更改護照譯名等相關資訊軟體;第二階段更改古蹟、風景區等觀光遊憩地的標示、簡介;至於地名、街名等路標則因耗資頗鉅,且社會觀感不佳,將暫不更動,配合使用年限到期再更換。
南部七縣市本來反對教育部推動漢語拼音時程,但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秘書陳雪玉表示,除了雲林縣未派代表出席,其他縣市都無異議。
綠營立委、台灣華語拼音聯盟、台灣教授協會、台灣國制憲協會等團體,昨天也到教育部前抗議實施「漢語拼音」。
昨天會中決定,街道名、地名、交通場站、交通資訊、電信郵政、鐵公路、航空、主要橋梁等交通運輸類的標示、印刷品說明,都列為「第三階段」的暫不更換,等到汰舊換新的時限到了再逐步汰換。
考評疲勞轟炸 老師無力上課
【聯合報╱林金雀/教(嘉縣梅山)】 2008.10.09
十一月份,教育部下鄉年度考評,攸關下年度經費分配額度,地方政府如臨大敵應戰。各科處課員忙翻天,與學校有關的催命公文一張張發出。五花八門的表格,讓你無從下手,一種是籠統空泛的新表格,茫茫然不知如何作答;另一種則是鉅細靡遺到煩不勝煩。
現在流行考評、問卷、訪視,教育部考評地方政府、教育處考評學校。有做沒做,用證據來說話。資料簿冊一疊疊、圖文並茂製作精美。為了方便做成果,一切活動,最好配合考評細項來進行。
推動書包減重、體位減重計畫,大家一起來量書包、量體重。登錄次數的多寡代表執行認真的程度,而數字的變化則代表執行的績效。推動健康促進計畫,又是測量又是分析,如此大費周章,根本是疲勞促進。
等一下又來一張公文,竟然要調查十年來學生課桌椅的型號。還有填報年度水電使用度數,與去年同期比對,若負成長要提報改善計畫。小型學校的行政工作大多為老師兼任,老師們放下教學工作,盡做這些一點營養都沒有的報表,邊做邊發牢騷。做到最後疲乏了,應付的心態就出來了,如果上級施壓強要求「看得見」的績效,唯一的結果,就是造假。說句良心話,越是好看的報表越不接近事實。
現在國中小學營業的項目媲美大賣場,涵蓋了教育部、內政部、國防部、財政部、環保警政衛生署。算算看,為推動上級這些政策,老師們還剩多少時間可教學?
業外的政策是該適可而止,讓校園回歸正常化,老師專心於教書,才是學校的本業,也是學生之福。
※ 教育部應該突擊檢查,這些考評坦白說,浪費各種資源、多砍很多樹。
◆ 漢語拼音無異議? 南部7縣市:野蠻硬幹
【聯合報╱記者凌珮君/高雄報導】 2008.10.09
對教育部前天宣布漢語拼音政策採三階段實施,並指「除雲林縣未出席外,其餘縣市對推動漢語拼音無異議」,高雄市長陳菊昨天斥教育部是「野蠻硬幹,將造成一國兩制」,中央刻意忽視南部7縣巿堅決反對漢語拼音的立場,專斷獨行,陳菊說今天將在行政院會重申反對中文譯音改採漢語拼音。
包括陳菊、高雄縣長楊秋興、屏東縣長曹啟鴻、台南縣長蘇煥智、台南巿長許添財、嘉義縣長陳明文、雲林縣長蘇治芬等7位南部縣巿長日前發表聯合聲明,反對行政院將中文譯音改為漢語拼音。7縣市長連署書並已寄給行政院長劉兆玄及立院各黨團。
教育部前天邀集各部會及地方政府會商中文譯音改為漢語拼音案,高市府研考會主委許立明昨天說,當天會中包括高雄巿在內的南部7縣巿代表輪番發言,都反對採「漢語拼音」。但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秘書陳雪玉卻在會後逕對媒體說,「除了未出席的雲林縣外,其他縣巿對改採漢語拼音沒有意見」,完全忽視南部7縣市的看法。「中央這麼做我無法認同」,巿長陳菊說,教育部刻意扭曲與會人員的意見,「是對與會縣市代表毫不尊重」。
北北基聯測、全國基測 撞期!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2008/10/14
台北市政府昨天開會初步規畫,未來北北基共辦基測命題範圍將考綱又考本,優先與師大心測中心合作,考試時間將與全國第一次基測同步舉行,並傾向和全國基測採不同計分方式。
北北基和全國基測撞期,外縣市考生將面臨北北基、全國基測二選一的抉擇,若考北北基,就要放棄其他縣市入學機會,若不考北北基,將無法申請或甄選北北基的高中職,只能憑全國基測成績,競爭北北基為外縣市保留的一成登記分發名額。
台北市政府昨天下午召開「北北基一綱多本選一本及共辦基測指導委員會」會議,針對外界關注的國立高中職是否納入北北基聯測招生範圍,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林騰蛟說,將以「屬地主義」原則向教育部爭取,希望能以修法或是行政授權方式克服,讓三縣市境內的所有高中職,包括國立、市立、縣市等學校都納入招生範圍。
昨天的委員會,由台北市長郝龍斌、台北縣長周錫瑋、基隆市長張通榮共同主持,會中把「北北基共辦基測」一詞,定調為「北北基高中職聯合入學測驗」(簡稱「北北基聯測」)。
林騰蛟表示,目前初步規畫,北北基聯測考試時間將與全國第一次基測同天舉行,試題由北北基自行出題,或找專業的測驗中心協助出題。目前較傾向於和師大心測中心合作,命題範圍將考綱又考本,所謂的「綱」即九年一貫的課程綱要,「本」則是以北北基單一版本教科書為主。
林騰蛟指出,因全國基測都考兩次,並以量尺分數計分,讓考生可以從這兩次成績擇優入學,且因全國基測的母群體都相同,因此成績可以等化。但北北基的母群體不同,測驗無法等化,計分方式若採同分計算,不僅沒意義且易造成學生混淆,目前傾向計分方式和全國基測不同。
林騰蛟表示,考量到過去3年,外縣市平均錄取北北基學校的學生比率約3.2%,未來將保留約1成左右的高中職及五專分發名額,讓外縣市學生自己競爭。
林騰蛟說,為減輕家長及學生負擔,北北基聯測將以「1次考試、2個階段、3個入學管道」方式進行,北北基聯測的成績不僅可作為申請、甄選入學,也可作為北北基登記分發的錄取成績。
林騰蛟說,北北基聯測初步規畫方向,都將送到教育部的「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討論,北北基3縣市仍將持續和教育部溝通,最慢12月底前對外公布。
※ 聯考陰魂不散。
◆ 北北基聯測 100學年上路
【石文南、林志成/台北報導】2008-10-14 中國時報
「北北基一綱多本選一本及共辦基測指導委員會」昨日開會決議,一○○學年舉辦新制招生測驗,簡稱「北北基聯測」,與現有基測同步舉行,考生擇一參加;招生區提供一成名額供外縣市學生入學。目前國中一年級學生將成為新制下的第一批考生。
委員會表示,北北基聯測計分第一腹案是採百分制,五科總分五○○分、寫作另計。聯測成績做為三縣市高中職申請、甄選及分發入學主要依據,希望三者加總招生名額占該年度總招生名額九成,另保留約一成名額供參加全國基北區第二階段高中、高職及五專登記分發入學管道辦理招生。
會中同時達成「考綱又考本」、「最小變動」、「屬地主義」三共識;屬地主義即希望北北基三縣市國立、縣(市)立及私立高中職均能參加,將與教育部協調爭取支持。
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林騰蛟指出,一○○學年度起,北北基共辦基測的成績供北北基國中生入學高中職的依據或參據,考試以「考綱又考本」為命題範圍,聯測題型與全國基測題型方向一致,以達成「最小變動」。未來命題優先考量與台師大心測中心合作,但心測中心題庫中七成命題來自北北基老師命題,因此也不排除自行命題的可能。
至於計分方式,林騰蛟表示,第一腹案是總分五○○分、寫作另計。另外,明年全國基測把基測總分改為四○○分、寫作另計,北北基聯測也會考量。
他並表示,北北基聯測未來將達成「一次考試、二個階段分發、三個入學管道、北北基九成名額完成入學高中職」的目標。未來聯測與全國一次基測同步完成後,五至七成名額透過北北基高中職申請及甄選入學,完成第一階段招生。
第二階段分發入學為三至五成名額。最後三.二%至一○%的名額給參加全國基北區第二階段高中、高職及五專登記分發入學管道辦理招生;北北基聯測考得不理想的學生也有再次力拚的機會。
他強調,由於北北基聯測、全國基測的母群體不同,第二階段登記分發入學時,北北基考生不能拿聯測的成績單,只能以二次基測的考試成績登記分發入學,換句話說,就是不能成績擇優入學。
昨日的「北北基基測指導委員會」由台北市長郝龍斌、台北縣長周錫瑋及基隆市長張通榮共同主持,確立北北基高中職聯測初步規畫方向,預定今年底前公布細部方案。
由於北北基將考試定調為一次試,教育部中教司長蘇德祥強調,如果北北基一直往傳統聯考方向走,教育部不樂見。
北北基要求國立師大附中及政大附中納入其考試及招生區,蘇德祥說,原則上,國立高中納入當地招生區,但最終還是要由教育部升學制度委員會決定。
北北基研擬將九成招生名額給自己區域學生用,僅保留一成給其他地區來的學生,蘇德祥說,現在中南部學生較少到北北基來考,影響不大,但可能對桃園地區學生影響較大。未來應問問桃園地區家長及學生意見,看他們是否能夠接受。
※ 或許北北基聯測反而會稀釋本來要前往就讀的人才,媒體可以調查以前念明星學校者的地緣關係。
◆ 決議方案 教部:回到聯考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8/10/14
北北基昨提出共辦基測方案,師大附中、政大附中等國立高中該怎麼辦?教育部中教司長蘇德祥表示,原則上國立高中將採「屬地主義」,可參加各區的分區施測及分發。
蘇德祥表示,「屬地主義」是之前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的共識,但如果未來「談不攏」,也有可能影響到之前的承諾。蘇德祥說,北北基的提案還是要到提到升學委員會討論,最晚會在年底前定案。
北北基昨天提出的方案還包括恢復百分制,教育部官員乍聽之下還有些不敢相信,並問到「這不是回到聯考嗎?」但官員並未公開批評北北基方案,反而稱讚北北基「很有誠意」,願意把方案提到升學委員會討論。
※ 改為「科舉」不是更好?
◆ 來台讀大學3倍貴 陸生咋舌
【彭志平/專題報導】2008-10-14 中國時報
「哇!學費加住宿費這麼貴,是大陸三倍多,如果沒有獎學金,我想我不會來台灣讀大學吧!」小多、小蕊、小咪(皆為化名)是三位遠從大陸來台灣的大學交換學生,起先聽到台灣開放大學招收大陸學生還顯得興致勃勃,但是一聽到在台灣念大學的「基本消費」這麼高,不禁咋了咋舌頭。
開放台灣的大學招收大陸學生,是馬英九總統已經宣布的政策,陸生來台看來只是早晚的問題;但是,兩岸大環境恐怕會使此一政策步上開放陸客觀光的後塵。
基本消費好高貴 頻打退堂鼓
來自於東北大連的小多、華中湖南的小蕊、華南廣東的小咪各自算了一筆帳。大陸的大學一年收一次學費加住宿費,小多、小蕊的大學大約收費六千五百元人民幣,小蕊念的大學比較貴,大約八千元人民幣。
在小多、小蕊、小咪算完之後,告訴她們北部某私立大學一學期的註冊費就將近一萬一千元人民幣,有些科系還將近一萬兩千元人民幣;一年要繳兩次註冊費,還不包括住宿費,小多、小蕊、小咪聽了之後直說,「如果大陸學生要來台灣念私立大學,一定要勤工儉學(半工半讀)才行。」
兩岸大學的「基本消費」的確存在差距,這是開放之前應該先尋求解決的問題,否則招生效果勢必大打折扣。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表示,「在招收陸生的實際執行與操作面上,應該先做好對陸生的照顧,包括能否申請就學貸款、減免補助,以及能不能打工的工讀獎學金分配等等。」
位於高雄的義守大學現有一百二十六位來自大陸的交換學生,是目前台灣接待大陸交換學生最多的大學。對於開放陸生來台的「錢提」,校長傅勝利說,「台灣不管是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多多少少都有從教育部拿到一些獎補助,這些都是納稅義務人的錢。如果大陸的學生占了一定的比例,他們分享到這些資源,會不會又有人要談對台灣的學生公不公平?」
私校知名度不高 欠缺吸引力
從大陸學生的角度看,阻礙陸生來台就讀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能是學費等「基本消費」的問題;但是,台灣的私立大學夠不夠知名度,夠不夠吸引力,或許才是最大的考驗。
「清華、暨南、成功、中山、台大、交大。」問起小多、小蕊、小咪聽說過哪些台灣的大學,她們三人想了一兩分鐘,七嘴八舌地也就只點出這幾所國立大學。「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學生選擇大學的道理也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台灣的私立大學一定要有吸引力才行。」傅勝利這麼說。
陸生的印象、傅勝利的觀點,兩相對照,台灣私立大學林立,但是這些私大對大陸學生來說,幾乎毫無知名度,即使開放陸生來台,私大能招到幾名陸生不得不讓人懷疑。
「台清交只想爭取研究生,私立大學想爭取大學生。開放雖然是好事,但是並不表示高枕無憂,學校得辦得有口碑才行。像是香港、新加坡的一些大學就很有吸引力,可以跟大陸的北大、清大、交大爭學生。另一個問題是,台灣的大學沒有教育大陸學生的經驗,大陸的學生也沒有來台灣的求學經驗,這些可能都會衍生出新的問題。」儘管義守大學已經累積了三年接待大陸交換學生的經驗,但是傅勝利談到開放陸生對於私大的助益,還是語帶保留。
開放問題不少 亟須完整配套
傅勝利認為,招收陸生不是單純的學生來台問題,「萬一感情出問題鬧自殺怎麼辦?萬一適應不良怎麼辦?萬一猝逝怎麼辦?大陸學生來台一定想打工,這邊隨便賺都比大陸賺得多,這些問題怎麼辦?所以,開放之前最好還是由雙方政府簽署約定,成立類似商務仲裁的機制,來減少開放後產生的問題跟糾紛。」
李天任也有類似的主張,「開放陸生來台前,最好有一套完整的措施,從政府政策、大學教育發展及台灣整體社會的觀感與接納度三方面深入思考。政府各單位事前要充分考慮與準備,除高等教育外,法律、醫療、就業,甚至歸化等等各項問題都要有設想跟準備;大學方面要提出計畫和評估可能的效益與衝擊,如何因應,三方面必須形成共識、降低對立,才可以考慮開放陸生來台,不宜躁進。」
※ 不妨從高級人才開始。
家長失業 學生繳不起午餐費變多
自由時報 2008-10-18
〔記者蘇孟娟、楊金城、李開菊、蔡宗憲/綜合報導〕今年經濟景氣惡化,地方主管機關坦言,繳不起孩子午餐費的人數有增加趨勢,還有不少學生連早餐都吃不起。
暑假期間沒飯吃
向老師借錢
台中市不少學校反映,這學期無力繳交午餐費的人數確實明顯增加,許多家長失業或臨時工作不穩定,收入短少之下,無力支付子女的午餐費,但也有家長很有「志氣」,只向校方申請遲交餐費,領到薪水就立即付清,婉拒補助,讓校方很感動。
中市立人國小校長張永雄指出,以往無力支付午餐費的人數約四、五十人,這學期開學後統計已突破六十人。今年還有不少轉學生個案,辦理轉學時均會詢問午餐補助情況,原來轉學生原是偏遠縣市學生,因鄉下工作不易找,全家搬來台中市找工作,類似個案就有四、五個。
張永雄說,有學生在暑假期間突然打電話向導師借五百元,導師深入了解,赫然發現,學期中,子女還可靠午餐補助解決,暑假期間,家長手頭窘迫沒錢吃飯,才讓學生向老師借錢。
信義國小校長曾金美表示,該校這學期無力支付午餐費用的學生人數從一百人增至一百廿人,其中不少是因為家庭突遭變故,部分學生原本家境還過得去,卻因家長謀生工具被偷或是母親生病,家中經濟突陷困頓,導師家訪後才趕緊辦理補助。
高市九十七學年第一學期繳不起營養午餐而由政府補助的中低收入戶學生,較九十六學年共增加八八九人,教育局表示,數據與實際人數應有一些落差,因為有些學校會受到社會善款的捐助,補助營養午餐的人數增加八百多人。
桃園縣政府也發現不少學生連早餐都吃不起,結合廣達文教基金會捐出的兩百萬元,給中壢、東安、武漢、田心、大勇、幸福、海湖、竹圍、新坡、三民等十所國小,每校各二十名低收入、清寒學生可以每天吃到香噴噴的早餐。
位於偏遠的牡丹鄉石門國小校長黃明永提到,午餐的問題在善心企業及鄉公所補助下,雖沒有繳不起一個月六百元午餐費的學生,不過學校其他的經費仍相當缺乏。
◆ 營養午餐全免費? 教長︰再研議
自由時報 2008-10-18
〔記者陳詩婷、劉力仁/台北報導〕立委昨在立法院總質詢時,替全國中小學生「請命」,建議政府自民國九十九年起提供國中、小學生免費營養午餐;教育部長鄭瑞城說,方向是對的,財務上是問題,「會盡量協調」。
教育部長鄭瑞城表示,擴大營養午餐免費對象方向是對的,但全面免費,每年需要經費高達一百八十億元,財源是一大問題。沒想到,鄭瑞城在立法院答詢之後,昨天下午傳出教育部同意九十九學年度全面實施國中小學生營養午餐免費,一堆教育部官員傻眼,因為根本不知道錢在哪裡。
教育部主秘潘文忠緊急跟鄭瑞城聯絡後解釋,除了高達一百八十億元財源是一大問題,營養午餐屬地方權責,教育部也必須跟地方政府合作,全案尚在研議階段,並未形成具體政策,時間點也未定。
潘文忠解釋,鄭瑞城答詢時是說,九十八年度預算已經編列完畢,如有新的政策要編入預算,最快也要九十九年度,並不是指九十九年度要實施。
今年九月之前,營養午餐免費對象為「低收入戶」、「家庭突發因素」及「經導師家庭訪視認定」者,全國約十七萬人,佔學生總數約六點六九%。
行政院長劉兆玄上台後宣示「要讓全台灣沒有任何一位中小學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吃不到午餐」。教育部已經擴大免費營養午餐範圍到「中低收入戶」,全國約二十二萬三千人,增加五萬三千人,一年支出十二點七億元,由中央對地方統籌款支應。
「中低收入戶」是指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每人每月未超過政府當年度公布最低生活費一點五倍,且家庭動產、不動產未超過地方政府公告之一定金額等。
官員表示,在財政吃緊情況下,九月擴大適用對象已屬不易,目前並未考量到全面免費。
※ 財政吃緊?漢語拼音可以慢一點推吧?
我所看見的台灣─談被扭曲的技職教育
【嚴長壽】 2008-10-19 中國時報
二十多年前筆者有幸帶領台灣的觀光業界到世界各地推廣台灣觀光,發覺除了故宮博物院、太魯閣,以及傳統書法、舞蹈、國樂之外,台灣薈萃了來自大陸各省烹調特色所發展出的中華美食,是最能夠吸引觀光客的賣點。推廣期間,不但深受各地人民的讚嘆,更同時引起各國媒體大篇幅的報導;由於廣泛邀約不同名廚隨行,長期與他們接觸,也意外發覺到,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推行,廚師們深感學徒難找。
在當時的台灣,沒有一所職業學校有餐飲科,當時筆者開始透過各種管道,希望政府正視這個飲食文化人才即將斷層的問題。所幸省府教育廳主動回應,在筆者的協助下,為台灣成立了第一所省立淡水商工餐飲科,爾後餐旅專科學校陸續成立,不但解決了觀光業的傳承問題,也因此網羅了國內條件優秀、同時又有志於餐飲事業的年輕人進入了觀光與餐飲行業。
就在此時,另一個嚴重影響就業生態的浩劫又隨之產生,這次的原兇居然是來自於政府大量放寬職業學校升級技術學院、技術學院升等為科技大學的結果。在「科技提昇」的美麗名詞包裝下,給了所有原本只想學門技術,找一份工作的年輕人繼續留在校園「深造」的虛幻夢想。升學之路從專科讀完了升二技、二技學完了就可以修碩士、碩士修完了再一步就可以當博士,擁有博士學歷就意味著不必從基層幹起,終至台灣許多的年輕人只想一步登天,直接當管理別人的「長官」,台灣再也找不到願意當「基礎螺絲丁」的技師,基層技術人力逐漸淘空。
大量開放升級的結果,因為師資人力的缺乏,在短期間創造了一時的博士假性需求。原因在於,政府沿用的還是一般研究型大學的評鑑標準,於是想要升級的學校為了滿足教育部的評鑑要求,大量的引進了有研究學歷、卻無實務經驗的博士進入技職校院。這些只懂觀察研究卻不諳專業實務的教師進駐了所有的教育行政主管職缺之後,學院風格主導了整個的職業教育生態:專業教學變成理論課程,紙上談兵勝過實務打拚;原來任教於技職學院的老師為求自保,競相放棄該專究的專業實務,全面加入補修碩士、博士學分的行列。結果,變成了台灣職業教育的殺手,甚至連原來為專業技術開放的技術老師,(也就是不要求學歷,以專業技術資格任用的廚師、技術士等教師)也為了得到終身教職的保障,而紛紛迎合升等的需要,做出一大堆不務實的研究報告、社區教學,大大偏離了技術教師本來就應與業界不時交流,甚至於定期更換,以保持對市場最新情報掌握、最新技術學習的本職學能。技術學院學不到技術,向學術傾倒,是技職教育的第一個扭曲。
當社會正在談論連指考零分都可分發到大學就讀的同時,筆者驚訝發現,目前台灣幾所比較著名的餐飲學院、餐飲科系最低入學分數,居然在技職學院聯合招生中必須達五五○到六百分以上高門檻,那些讀書不是最好、卻是對行業有十足熱忱與天份的未來明日之星,嚴重的被分數所排擠、淘汰。試想,未經過味覺考驗的廚藝學生、就像沒有色感的美術系學生、沒有音感的音樂學生,學廚而不辨五味,充其量只能訓練出一個燒菜的廚匠,而無法培育一個有創意的廚藝家。過度強調筆試成績的入學方式,更是對技職教育嚴重的扭曲與誤導。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其他相關的技術與藝術學院,就拿最近才完成培訓下一代青年幼苗的優人神鼓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優」與景文高中共同合作,特別開設了一個為培養台灣表演藝術的「優人表演藝術」專班,以完全跳脫傳統藝術班的教學方法,在大師親自認真的教導下,二十位學生扎實地從鋼琴、樂理、舞蹈、肢體、武術、到禪修,眼看著就將要為下一代的本土藝術文化建立傳承的基礎,然而一到高二,年輕學子立即面臨到升學的抉擇,由於沒有相關延續教育的科系與學校,同學只好回到指考,推甄的模式,被迫將一切所學中斷,辛苦培育的基礎只能放棄。
隱藏在扭曲的教育制度背後的,是整體社會人才培育與專業發展的斷層危機,也更是社會價值的危機。導正技職教育的方向,已刻不容緩了。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城裡沒戶口 女孩趴著窗聽課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08.10.24
她只有六歲,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年齡;但過去一個月裡,她卻被趕出教室,在窗外眼巴巴地站了廿一天。六歲女孩郭曉曉的心願,只是擁有一張屬於自己的課桌;但是,她沒有戶口,學校不讓她讀書。
這是一個農民工子女在城市讀書問題的血淚實例。中國青年報報導,河南登封市少林辦事處王村莊農民郭佔超,兩千年起到城裡打工,只有初中水準的他,只能幹些建築工、三輪車夫和搬運工等。如今,他靠開車拉貨為生,每個月能掙一千多元人民幣。
爸湊錢讓她上學
這是他堅持讓女兒上學的原因,「我不願意孩子因為沒有文化受苦」。於是,九月初,郭佔超穿了件滿是汙漬的迷彩服,褲子早已破得開衩到小腿,經人指點,東拼西湊了五百元,找到河濱路小學的趙校長,校長答應讓曉曉入學。
曉曉第一天上學,坐在教室,新奇地發現自己有了張課桌。在家裡,她只能站在一個只有兩成新的寫字枱前學習。由於個子不夠高,曉曉有時候要爬上床去,才能趴到上面。
有了書桌超開心
眼前的這張課桌,完完全全屬於她。那天回家,她興奮地對媽媽嚷著:「我自己有了張桌子,我現在是一年級學生了!」
但是,不到一星期,曉曉就失去那張課桌,站在教室外面,眼睜睜地看著另一個男孩坐在「自己的課桌」前。她問父親:「爸爸,為啥別的小朋友能進教室,我卻不能?」
資格不符被趕走
望著孩子,郭佔超忍不住哽咽,九月十七日這天,他接到趙校長的電話,說是必須把孩子接走。
郭佔超說,趙校長堅持孩子沒有本市戶口,不屬於濱河路小學所在區。而登封市教育局則說,趙校長的作法源於郭曉曉未滿六周歲,不符合入學條件。無論如何,曉曉必須離開學校。萬般無奈之下,郭佔超讓女兒站在教室外面聽課,「想著總能引起他們的同情心」。
於是,從九月十七日開始,曉曉開始另一種「上課」方式—站在教室外面。由於窗戶被鋼條封鎖,曉曉只能透過一個個「窟窿眼」聽課。有的時候需要作筆記,她就把本子按在牆壁上寫字。
教室外被同學欺
據說,一個小男孩每天都會過來踢她一腳,原因是「你為啥天天站在外面」。
班上的女同學也會不經意地冷落她,有人還捏著鼻子對她說:「你真髒,不洗澡。」
每次聽到女兒講這些事,郭媽媽心疼地掉眼淚。有一次,她發現女兒耳朵紅腫,原來是被看門大爺揪到學校大門外面。
曉曉就這麼站著聽課,直到有人向媒體反映,看到一個學生站在教室外聽課,懷疑是老師體罰學生。被媒體曝光後,她結束了廿一天的聽課經歷。
聽課經歷不願想
被問到這廿一天的記憶時,曉曉低著頭,噘嘴嘟囔著:「我想上一年級,他們不叫我上。」更多時候,她輕聲地說:「不知道。」回避問題。
※ 不像共產國家了。
◆ 戶口制度改革 自由遷徙還早
【聯合報╱記者李春】 2008.10.24
大陸農村問題,主要體現在農民的物權、公民權和社會保障權上。如果說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在土地制度改革上,小進一步,則透過戶口制度改革增加農民的公民權利,顯然進步不大。
一國兩制不平等
中共建政五十年,有一個事實存在的「一國兩制」:即農村與城市、城裡人和鄉下人,透過戶籍制度,在社會管理上形成的「兩制」。城鎮人叫「居民」,持有的是「非農業戶口」;農村人叫「農民」,持有的是「農業戶口」。因戶口的不同,形成就業、醫療、教育、住房、社會福利等一系列城鄉不平等待遇。
由於這種「一國兩制」,造成城市和農村差距拉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以去年為例,農村人均收入是四千一百四十元人民幣,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則是高達一萬三千多元。
流動兒童問題多
全大陸有二億二千萬農民進城市工作,被稱做「農民工」,他們不能享受城裡人的種種待遇,子女被分成兩大類,包括五千萬待在鄉村的「留守兒童」,及數千萬跟隨父母的「流動兒童」。在不平等教育、醫療制度下,近億名兒童的問題,可能比數億農民工的問題還大。
十七屆三中全會勾出「城鄉一元化」的藍圖,落實到決定文件中,叫「城鄉統籌發展」,列出「五個統籌」,其中最急迫解決的,就是城鄉社會管理統籌;社會管理統籌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戶口制度改革。
改革一步到位難
近三年,大陸多地試驗戶口制度改革。從雲南到湖南,從北京到深圳,有的改出點名堂,有的改了一半又退回原處。其中最大膽的是浙江嘉興,宣布從這個月一日起,取消兩大類戶口分類管理制度,全市城鄉居民統一為「居民戶口」。
就算最大膽改革試驗,只解決「名」的問題,未能突破「實」禁區。中共中央的決定文件,只提推進戶口制度改革、中小城市的落戶放寬,還強調已在城鎮居住和就業的農民,要「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
從另一個角度看決定文件,反映大陸戶口制度改革,相當艱難,即使改革啟動,也別指望一步到位,全大陸統一。農民未來能夠有「遷徙自由」,但仍不能「自由遷徙」。戶口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先對已進城的農民,還以居民權;先對中小城市的戶口解禁,何時全大陸戶口能統一,得「摸著石頭過河」,看一步、走一步。
◆ 中國人口總量 2010年將控制在13.6億
【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三日電】 2008.10.23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今天說,到二○一○年,中國人口總量(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將控制在十三點六億人以內;到二○二○年人口總量控制在十四點億人左右;以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良好人口環境。
李斌在此間召開的「改革開放與人口發展論壇」所做的演講稱:受人口慣性增長的影響,今后十幾年,中國內地總人口每年仍將凈增八百萬人左右,到二○三三年左右達到峰值十五億人。穩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數量仍然是現階段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必須保持人口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她提出,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進人口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在生產方式上,實行雙資源優化組合,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節約利用物質資源,形成在科技進步創新基礎上的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并重的產業結構。在消費方式上,倡導適度儲蓄、適度消費,建設節約型社會。在分配方式上,兼顧公平和效率的統一,不斷完善分配制度,使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特別是使為社會做出貢獻的群眾優先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李斌指出,經過三十年的努力,中國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婦女總和生育率從實行計劃生育前的五點八下降到目前的一點八左右,使中國十三億人口日推遲四年到來,有效緩解了資源、環境的壓力,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促進了民生改善,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飛躍。
她說,由于實行計劃生育,中國人口撫養比下降三分之一左右,創造了較長時間的人口紅利期,對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貢獻率達四分之一以上,同時使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得到有效緩解。去年全國人均GDP達到二千四百美元。據測算,如不實行計劃生育,只有一千八百多美元,人均耕地、糧食、森林、水資源、能源等將比目前減少五分之一以上。
此外,人口生存和發展狀況明顯改善,人口平均期望壽命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六十八歲提高到目前的七十三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十五歲以上國民人均受教育水平從四點五年提高到八點五年,高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至千分之十八點一,孕產婦死亡率降至十萬分之三十六點六。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已由一九九○年的第一百零五位上升至去年的第八十一位,躋身于世界中等發展國家水平的行列。
若照課綱教 五千年歷史教不完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8/10/27
教育部最近檢討高中九八課綱,僅集中國文科及自然領域,但歷史科的問題更大。這兩年實施九五暫綱,五千年的中國史濃縮在一學期,根本教不完,學生全都被迫瘋狂補課;許多高中教師、補教老師抱怨,九八課綱不但沒改善,反而強調「主題教學」,忽略歷史脈絡,高中歷史課將更支離破碎。
教育部說歷史課綱沒問題,文化大學歷史所教授王仲孚講起來就一肚子火。他表示,教育部今年六月召開歷史課綱公聽會,他就列舉七大理由反對,且反對學者不只他一位,連在史學界一向受敬重的中研院士許倬雲,教育部對其建言也不理不睬。
中山女高歷史老師邱永春表示,自從九五暫綱把中國史濃縮成一冊,且規定高一上學期先上台灣史,下學期再教中國史後,現場教學就出現很大問題。據他了解,許多高中根本不管課綱,還是高一上先教中國史,高一下再教台灣史,且下學期還挪用三分之一時間補中國史教不完的部分;「照課綱教的都很慘,下學期中國史根本教不完,還有老師用課餘時間,借大禮堂集合八個班一起瘋狂補課。」
第一屆使用九五課綱的學生剛升上高三,這學期預計要上四個「歷史專題」,但第一次段考都考完了,很多班級連一個專題都教不完。帶過文史資優班的邱永春並不反對專題教學,但是課程擺在高三,學生要準備大考,根本無心專題研究。
邱永春表示,九八課綱的問題在於強調「主題」,卻不管歷史的前因後果、脈絡不清,「舉例來說,不講新石器時代的村落,一下子就跳到城市的出現。」
補教老師陳啟鵬表示,新課綱時序錯亂零碎,如以歷代的「經濟」或「貿易」為主題,就把各朝代類似狀況擺在一起講,卻未考慮每種貿易形式出現的前因後果。
陳啟鵬認為,最好能改為先上中國史、再上台灣史,即可避免重複、且概念較清楚,如中國史先上英法聯軍、中法戰爭再上甲午戰爭,上到台灣史時再提甲午戰爭就節省很多時間。
※ 九八課綱不是號稱各界意見的最大公約數嗎?怎會如此零零落落?
◆ 大老級教授:廢98課綱 取消延後分流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8/10/27
98課綱不只文言、白話比率的爭議,文化大學中文系教授王仲孚更曾表示,歷史課綱也有問題,具有去中國化的政治任務,造成教育混亂。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李府翰攝影
高中九八課綱即將定案,但教育部本月初針對新課綱自然領域舉行座談會,多位科學界「大老級」的教授,甚至連課綱委員都反對新課綱的「延後分流」的構想,認為就「適性學習」及因應教學現場需求,應從高二就分組,高三才分組不利準備大考及教學。
九八課綱問題重重,教育部長鄭瑞城上任後先宣布暫緩一年。但教育部今天將召開的課程發展委員會,可望確定新課綱微調後,於九十九學年度上路。據了解,由於國文、歷史科反彈聲浪大,教育部目前傾向以九五暫綱或九八課綱為基礎再檢討、暫緩實施,但包括物理、化學、數學等其他各科,則傾向「微調」後實施。
但包括教改總體檢論壇、搶救國文聯盟等團體,則強烈呼籲「刀下留人」,不要拿學生當白老鼠;因九八課綱從總綱到時數分配、延後分流、增加選修等主軸都大有問題,應直接廢止九八課綱,全面重新研訂能用十年、且與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綱銜接的「十二年一貫課綱」。
延後到高三才分社會組、自然組的「延後分流」制,是九八課綱修訂主軸。但包括台大化學系教授劉廣定、台大數學系教授林長壽,甚至數學科課綱召集人、也是課發會委員的台大數學系教授陳宜良,都主張應「適性學習」,反對延後分流,也就是對數理很有興趣的,不要強迫高三才分組,可提前接觸更深入的課程。
清大物理系教授齊正中在座談會中質疑,教育部延後分流與提高選修學分數的主張,基本上就是相互矛盾的概念。擔任課綱發展工作圈總召的宜蘭高中校長羅清鏞也明言,雖然在九十三年全國高中教育發展會議時,有人提倡「延後分流」,但在實際執行上是有困難的。
九八課綱是在前教育部長杜正勝任內遴選課綱委員,組成課發會拍板定案;由於研修時間過於匆促,未如八四課綱經過試教階段,且缺乏第一線高中教師參與,又涉意識形態爭議,不少教師建議,應在今年底課綱委員任滿後,重新遴選委員,並視第一屆使用九五暫綱的高中生明年大考結果,全面檢討研修一套能與國中小銜接的新課綱。
搶救國文聯盟副召集人張曉風指出,有人以為反對九八課綱的焦點只在文言文與白話文的課文比率,爭取多一兩篇古文,其實是把問題簡化了;九八課綱除了國文、歷史,連數學、物理、化學都有許多爭議;聯盟的主張很清楚,就是廢九八課綱,全面重新檢討。
※ 難道要推出「2000」課綱?「XP」課綱?
◆ 課綱處處微調 就該重新打版
【聯合報╱本報記者薛荷玉】2008/10/27
九八課綱的問題如果真只在文白比率就好了,按教育部的「講價」策略,你說四成五的文言文太少,我說六成五的比率不可能恢復,那就再加個一、二篇古文,湊個百分之五送你好了。
但事實是,現行九五暫綱原就是當初因應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匆促推出,才稱「暫綱」,沒想到九八課綱再以暫綱為基礎「微調」,自然不成樣子。
且撇開前教育部長杜正勝以意識形態介入課綱在文史科產生的爭議,九八課綱在物理、化學、數學等自然領域,也出現了缺乏科學學習邏輯、未跨科整合等諸多質疑,這些爭議已非一句「意識形態」就可籠統帶過,教育部應以科學的語言來回應學界的質疑。
此外,九八課綱之所以定案前還有如此重大爭議,肇因於閉門造車,討論過程都視為「重大機密」,不但不向媒體公開,就連站在第一線的教師也沒機會參與,各科學科中心成員更被下令封口;出了錯一概推給閉門會議的委員,到底誰能為新課綱負責?
教育部一直到最近,才緊急發文給幾個公立高中,詢問教師們對九八課綱的意見,但已太遲。
課綱的問題不只在國文、物理等某一科,而是從「總綱」就出了問題。當一件衣服顏色不對、樣式也錯,處處都需「微調」時,就該考慮整件「重做」了;改個長短比率,已經救不了九八課綱。
※ 真是愈改愈糟... 未來失業的年輕人恐怕會更多。
◆ 月薪2萬2不做... 大學生失業多
【聯合報╱記者胡宗鳳】 2008.10.27
近來景氣差到極點,找工作愈來愈難。大學英文系畢業的李小姐原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行政人員,半年前公司縮編裁員,將她裁掉時還不覺得難過,直到遞出成千上百封履歷表仍無下文時,她才有如大夢初醒:「原來工作真的很難找」。
另在高雄縣一家汽車旅館擔任清潔工已3個月的賴小姐,也有大專文憑,原在貿易公司擔任行政助理,其電腦打字的速度很快,一分鐘可以打120個字,如今擔任清潔工讓不少親友為她抱屈。不過賴小姐說,她已經一年多沒有工作了,「現在只求有工作就好」。
李小姐或者賴小姐都是透過鳳山市就業服務中心「就業多媽媽」吳素秋的協助,才找到工作。吳素秋說,李小姐的英文說寫流利,又有廣告文案編製經驗,原本堅持非「坐辦公室的」不做,但一次次的求職不遂,也讓李小姐不再堅持己見,如今新職是一家五金百貨店業務員,負責清點貨物等。
方小姐去年自國立大學畢業後,因為找不到工作再去報考研究所,結果以些微成績落榜;今年七月某大學徵求祕書一名,她曾經人推薦後獲得面試機會,面試當天,她聽說月薪兩萬二,二話不說就決定不做了。當時主考官還好心提醒她:「妳要不要再考慮看看?後面排隊等著要做的人很多。」她不相信,但迄今也沒找到工作。
行政院長劉兆玄日前在院會上指出,依主計處日前所提數據,今年1至8月的失業率已攀升到3.93%,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特別偏高,希望經建會能儘速提出促進就業方案,並請勞委會就補貼企業照顧邊際勞工提出可行方案。
但記者認為,除了釋放更多的工作機會來搶救大學生失業問題,如何改變失業大學生的求職觀念也很重要。「就業多媽媽」李瑞芬也說,在少子化的今天,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寶貝」,卻也讓不少大學生被「寵壞了」,亟需家長配合調整心態,才能有效改善大學生失業率高的情形。
98課綱歷史災難!!!
* 98課綱拍板 國文歷史再議
* 未徹底檢討 正反意見擺不平
* 98數學課綱 三角函數拆開教
* 學者:基本理化 98課綱大砍
* 反對團體「科學教育完蛋了」
* 九八糟綱濫本 教改災難
* 專家說大話?替高職生想?
◆ 98課綱拍板 國文歷史再議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2008/10/28
飽受爭議的高中九八課綱昨天拍板定案。教育部昨天召開高中課程發展委員會,決議保留國文、歷史兩科繼續檢討,同樣有爭議的物理等自然領域課綱,則與其他科目同步自後年(九十九學年度)起實施,今年國二學生適用新課綱。
至於多方批評的「延後分流」,教育部昨天表示不再強調延後到高三才分社會組、自然組,而用選修、分組、跑班的方式,達到實質分流目的,「高中如有需要,可從高二就分社會組、自然組教學,教育部不會反對。」教育部中教司長蘇德祥說。
國文科的爭議包括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率、論語孟子等文化基本教材是否由選修改為必修;歷史科的爭議則在把五千年中國史縮減為一冊,且不把中國史當成本國史。
教育部長鄭瑞城昨晚表示,因為國文、歷史科爭議較大,如果現在就決定上路,他「心裡不扎實」,因此這兩科保留、先和各方溝通後再議;但如果國文、歷史的檢討可在明年六月前完成,還趕得及編教科書及送審,就可在九十九學年度實施。
鄭瑞城強調,不會給國文、歷史兩科時間壓力,不要拖兩、三年就好。
但是,如此一來,九十九學年度高一新生使用新課綱時,國文、歷史有可能還得用舊的九五暫綱。
全國教師會支持九八課綱先上路,因「九八課綱至少比九五暫綱好一點。」
九八課綱在前任教育部長杜正勝任內修訂,並已在今年二月公布,但一直被質疑受政治及意識形態影響;新任教育部長鄭瑞城今年六月宣布新課綱暫緩一年實施,並進行國文及自然領域的檢討。
※ 中外歷史不妨採用《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的編寫法。
◆ 未徹底檢討 正反意見擺不平
韓國棟、林志成/台北報導 2008.10.28 中國時報
教育部昨天召開九八課綱課程發展委員會,國文、歷史兩科課綱因有爭議暫時擱置,自然科照案通過。台北市高中歷史輔導團老師、中山女高歷史老師邱永春說,為了遷就時數不足的問題,九八歷史課綱成了「跳躍式課綱」,老師必須彌補空缺,備課壓力增加了,學生要學的內容也沒減少,問題很大。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執行秘書、台北市中山女中國文老師李素真說,
如果教育部不能立即宣布廢除九八課綱,至少國文科現在就將「論孟選讀」列為必選,讓高中生不要放棄讀古文。但教育部做不到,要延到明年六月才確定,到時會是什麼樣子,令人不敢樂觀期待。
「遺憾,痛心!」長期從事教育改革的前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昨天痛批教育部不顧學子受教權,執意推動《九八課綱》,但九八課綱尚未實施,是改革的大好時機。可惜教育部一直存著應付之心,不願重新徹底檢討,學生真是可憐。
劉源俊說,九八課綱的問題,主要是每學期學生修習科目多達十五科,且「延後分流」的設計與「以選修代替分組」的想法相矛盾;自然領域各科課程設計零碎、不連貫。此外,基礎科(如國文)的時數減少,選修時數也少,卻安排「生涯規劃」或「生命教育」等「必選」課。
他認為,如果要解決各項爭議,最好是教育部減少時數的規定,只訂定必修課的「課程標準」,將更多課程設計自主權放給各校,且必須大幅修訂「總綱」。
全國教師會也發表聲明,要求教育部應堅持專業,不要再退讓,讓高中課綱回歸專業思考。
全教會也發表聲明指出,已訂出的九八課綱應走下去,在不更動總綱及各科學分與時數的原則下,各科課程內容可再微調,自九十九學年度高一起逐年實施。且課綱修訂不宜淪為各科搶時數的大戰,應有確實、詳細的國際比較,及國內實況研究來作為理論依據,以擺脫門戶之見,避免陷入政治鬥爭中。
◆ 98數學課綱 三角函數拆開教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8/10/11
「三角函數可以拆開來,高二上sin、cos、tan,高三上再教cot、sec、csc嗎?」教育部急著要讓高中98新課綱上路,但有第一線的高中老師指出,新課綱大有問題,把數學學習的邏輯、順序全打亂了,「頭裝到腳,腳裝到頭。」一旦實施,學生將不知如何學習。
師大附中數學老師高宇範指出,現行高中課綱的數學科,高一先學三角函數、平面座標,高二上學向量,這些都是高中數學的主軸,先學會了,接下來才能學數學的其他單元,並作為高中物理的學習基礎。
但高宇範指出,98課綱卻把這套學習次序全打亂了,把三角函數移到高二上及高三上學期來教,「沒有三角函數的基礎,學生如何學物理?」與數學學習順序較無關聯、原在高二下教的排列組合、機率統計,反而移到高一來上,完全沒有邏輯。
更令高宇範不解的是,三角函數的6個函數,竟然拆成兩半來上課,高二上必修學sin、cos、tan,高三上的選修再學cot、sec、csc;而且平方關係只剩下三分之一,商數關係、倒數關係只剩一半,餘角關係更是全部都不見了。
教育部目前正在「微調」98課綱,計畫本月底定案,99學年實施;但現在檢討的只有國文、自然科課綱,數學科則被認為是「沒有問題」,不在檢討之列。
高中課綱總召集人李坤崇指出,新課綱的數學學習順序改變,全要是為了減輕學生負擔,原在高一下學的三角函數一下子教太多,份量太重,學生根本受不了,因此才拆成兩階段,高二先學基礎,高三再學進階。
此外,李坤崇說調整順序後,就可與高職的數學一致,高職生轉學來念高中,將不會發生無法銜接問題。
建中數學老師文士豪表示,其實不管課綱如何修,老師還是可以教;但三角函數的下半部分放到高三來教,是否能保證學測不考?這才是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如果學測要考,學生還是得提前學。
由於不學基本的三角函數,就無法學高中物理;文士豪表示,建中老師都會編一套共堂的數學銜接教材,讓學生在升高一前的暑假先上,包括三角函數及強化計算能力,學生升上高一才有辦法學物理。
※ 讓人暈倒九八~
◆ 學者:基本理化 98課綱大砍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2008/10/28
高中九八課綱的自然領域是否果如教育部所說「沒有問題」?台大名譽教授劉廣定表示,他比較美國為九至十二年級學生制訂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發現許多基本的化學、物理概念,九五暫綱還有,九八課綱卻不見了,高中生理化程度將跟不上國際水準。
以化學科為例,劉廣定指出,如大氣汙染、臭氧層破壞等很多重要且基本的化學知識、概念,在九八課綱中都找不到;物理科方面,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列出的重要項目包括熱力學、電磁波光譜、超導體、半導體,九八課綱也都沒有。
劉廣定指出,九八課綱強調到高三才分流,也不利學生學習,目前美國的高中多從十年級(高一)就開始分流,大學一、二年級雖不分系,但也是「分院入學」;他建議,教育部應重訂總綱架構,「明訂」高二分流。
教育部課綱委員、台大數學系教授陳宜良表示,日本也是高一就開始分自然組、社會組,「有些大學雖在大一不分系,但也沒聽說過連文學院、理學院都不分,延後分流的說法是種誤解。」
劉廣定說,他是在今年初九八課綱公布後,才發現修得這麼差勁。
他說,他都七十幾歲了,不用站出來講話,「我最擔心的是台灣未來的學生缺乏正確的永續發展觀念,科學知識程度落後,造成台灣發展前途黯淡。」
◆ 反對團體「科學教育完蛋了」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8/10/28
「高中科學教育完蛋了!」聽到教育部放行高中九八課綱的物理、化學等自然領域與數學,只暫緩國文、歷史兩科的消息,反對新課綱的團體、學者並無欣喜,只表示遺憾、沉痛。
「教育部明知高中九八課綱有這麼多問題,卻仍採取鋸箭法,只暫緩國文、歷史兩科,問題將陸續爆發!」政大教授周祝瑛指出,教育部長鄭瑞城低估了輕率實施九八課綱的後遺症。
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劉源俊則主張,九八暫綱須由「總綱」開始檢討,規定高中生要學的東西太多太雜,不該每周上十五種科目,且九八課綱的自然領域比現行課綱還零散破碎、無法連貫,未來學生學習會更痛苦。
劉源俊痛心指出,杜正勝任內裁撤科學教育指導委員會,教育部現任部長、次長、司長又全是教育或文科出身,缺乏自然科學的背景,導致自然領域課綱放任各學科中心各行其是,缺乏跨科統整及學習邏輯,「高中生倒楣了。」
※ 我看見「國字整理小組」的幽靈。
◆ 九八糟綱濫本 教改災難
【聯合報╱黃光國、劉源俊、王仲孚】 2008.10.28
上周五當教育部鄭部長約見教改總體檢論壇的幾位代表進行意見徵詢時,與會學者,甚至部長本人與官員們都無人可以明確的回答:九八課綱是否真的比九五課綱好?沒想到事隔兩日部長就改口,九八課綱除了文史之外,其餘二十一科高中課程於明年正式推出。
消息傳來我們深感遺憾與無奈。教育部此舉充分顯示決策過程中不但未能正視九八課綱所存在的問題,忽略了總綱中的缺陷,並且以為自然科可以用技術來修正,低估了這套課程將會帶來我國高中全面性的嚴重後果,長期以來教改撥亂反正的機會淪為空談。
高中課程與教科書中長期存在的「綱」太糟、「本」太濫的問題,正反映出十多年來教改的問題。檢視近十多年來教改的決策模式可以發現,從一九九四到九六年行政院教改會任務編組的方式決定重大教育政策,形成日後發生問題找不到負責人的窘境。
面對任何重大教育政策時,理應先由專責機構進行政策研究與評估,甚至試辦及事後追蹤檢討,可是偏偏許多政策在規劃之初卻是仿效教改會方式,交給許多專門承包教育部研究工程的「大老」,他們神通廣大,藍綠通吃。教育部一遇到問題,便把研究工作交給這些「大老」,由他們出面邀請專家學者,組成委員會;決策發生問題,都由委員會負責,卻等於是大家都不必負責。結果家長、老師和學生成為這些專家學者「創意拼盤」的白老鼠,教改造成的災難,也形成一種「怪圈」,週而復始,難有寧日!
九八課綱,教育部也是遵循相同模式,先在二十三個學習領域或學科中,找到一位「有影響力」的教授,把「編綱」的工程承包給他,再由他把各學科的「綱」切割成許多小部分,分包給一批和他有關係的教授,大家眾志成城,拼湊成各門學科的課綱。
一旦課綱公布後,各家書商也是依樣畫葫蘆,用「大包轉小包」的方式,由大教授邀集小教授,甚至研究助理與中學老師,大家一起來寫教科書。結果課程的長期研究與試辦都省了,教師的培訓與意見徵詢也免了。至於原先任何一項課程綱要的基本條件與教科書的起碼要求,如各單元是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文字是否通順可讀,課文內容的邏輯是否一貫等,變得很難要求,尤其各課綱與學科之間有無連貫,進度能否銜接的統整都很困難。結果就出現九八課綱中自然科學領域各科各行其是、缺乏聯繫的問題。此種發包拼湊的產物,不僅老師很難教,學生的學習也是痛苦萬分。
教育部用這種決策模式研擬出來的九八課綱,當然具有「糟綱濫本」的特色,所以許多高中教師與關心教育人士聞綱色變,不得不呼籲「停用九八課綱,宏觀微調九五暫綱」,以免教改大災難重演。 (黃光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劉源俊/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王仲孚/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
◆ 專家說大話?替高職生想?
【聯合報╱王鴻薇/台北市議員(台北市)】 2008.10.28
有關九八課綱爭議,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就是白話文和文言文的比率,但如果認為文言文比率提高就代表九八課綱OK,那絕對是大錯特錯。
現在文言文比率要大幅提高,做為母親的我,想到就冒冷汗。余光中和張曉風都是我們很尊敬的作家,他們對孩子的國文程度關切,我也心有同感。但是,他們恐怕不知,現在孩子的教科書是有多少版本,提高一個百分點的比重,並不是每一百篇中課文多一篇文言文,而是多了五篇、八篇,那麼提高十個百點呢?
高中國文大概有十個版本,現在坊間最夯的是國文補習班,我們年輕時那個年代誰會補國文呀,但現在國文程度卻是愈補愈大洞,我們能讓孩子看到國文就頭痛,讀到文言文就深惡痛絕嗎?
我的國中女兒,從國一開始就背古詩補充教材,請注意是她課本裡沒有的補充教材喔。其中有七、八成不要說我不會背,連看都沒看過。我說:「女兒,去睡吧,不會背沒關係。」女兒說:「要睡妳自己去睡,很奇怪耶,這些老師要我們背的,妳讓我不要背。」
我開始生氣老師了。但老師回答,這都是補充教材,背不起來也沒關係。導師說,這是老師很盡責,辛苦找了這麼多補充教材。我的天呀,我這個氣憤的家長只能對這個莫名其妙的教育環境投降?
還有大學教授提出九八課綱另一個大問題延後分流,也就是到高三再分組。很多高中老師和家長聽到「延後分流」就要「提前流淚」了,現在就苦不堪言的高三生,以後不知要怎麼樣的瘋狂補課。
另一個令人生氣的,九八課綱的討論裡,極少有人關切到高達三十四萬人的高職生。九八課綱把高職生分出十五大類群,在以學校為本位、能力指標為導向的口號下拚命增修版本,未來高職生從數學課綱四個版本,再擴充國文、物理、化學、生物各有二至三個版本,而各種課綱分別針對商業、工業、藝術類、海產、畜牧等等有不同版本。
這麼多眼花撩亂的版本,真的符合高職生的需求嗎?專家一定說,技職教育要配合產業技能需求,但當高職生升學比率已經超過八成的時候,九八課綱弄出一個如同證照補習班的課程,九八課綱專家難道是「大話專家」?還是「鴕鳥專家」?
九八課綱召開二百八十二場會議,我不想去計算政府浪費多少稅金弄出這套漏洞叢生的課綱,但我必須拒絕我的孩子再成為九八課綱的白老鼠。
多綱多本 在高職從不是問題
【聯合報╱廖俊仁/高職教師(新竹市)】 2008.10.30
廿八日台北市議員王鴻薇「專家說大話?替高職生想?」投書,對高職九八課綱有所指正。坦白說,在教育體系裡,高職是最被忽視的一環,還差一點成了歷史的灰燼;王議員的指正,毋寧是對高職關心與重視;不過,王議員可能對於高職不了解,以致在認知上有所誤解。
其實高職從過去到現在就都是多綱(標)多本,也就是說不同群科不同課標(課綱),而且即使同一個課標,也早就是一綱(標)多本。
值得一提的是,多綱(標)多本的現象,在高職從來不是問題,反倒是在高職九五暫綱實施時,因為勉強進行群科整併,使得原本無事的高職課綱爭議不斷。九八課綱就是要解決九五暫綱的爭議,讓高職課綱不但符合產業的需求,又要能配合學生的背景知識與興趣、性向。
試想一個學習機械加工技術的學生,與一個投入表演藝術的學生,有必要學習相同內容的數學嗎?有位學生曾這麼問我:「在7-11裡用得到『不等式』、『複數』嗎?如果用得到我才學,如果用不到,請別浪費我的青春!」
擔心學生會不會因為多綱多本而造成沉重的升學負擔,這點大可放心,依現行高職學生的升學制度來看,國文、英文不分群科,沒有版本的差別。
至於數學版本不同,不只是難易程度有別,課程內容也不一樣;以工、商兩類為例,工業類的數C有微積分,但商業類沒有,而商業類的數B有統計,工業類卻沒有。所以,學生在選擇就讀的類科,或決定參加哪的群科的升學考試時,就已經確定了應考的科目與範圍、內容;完全沒有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因「數甲跨考數乙」,迫使大多數學生都要選讀「數甲」的狀況;更沒有為了增加選擇學校的優勢,而要應考八、九科的問題。
高職九八課綱不但不糟,而且愈早實施對高職學生愈有利。
※ 九八課綱對普通高中的可說是災難。
◆ 修辭 「考」得學生團團轉
【聯合報╱莊雲惠/ 詩人、作文教師(北縣中和)】 2008.10.29
曾有任教小學的家長問我:「小學生要教修辭學嗎?」我說:「文章都寫不出來,不必現在就教吧!」但她說考試會考。
曾有剛上國一孩子的家長憂心忡忡的問道:「國中的國文和小學的落差很大,非常艱澀,要考好、甚至滿分真的很難,到底該怎麼讀?」難道白話文還讀不懂嗎?當我看過試題後,才知道原來就是有些考題可以把孩子考得團團轉。
前幾天,國一的學生困惑的問說:「怎麼辦?論語學而篇中有很多地方不懂。」怎麼可能?對一個程度還不錯的孩子來說。等到他提出盡是修辭、文法的問題後,我知道問題的癥結了。
教改後的國文教材一直在討論文言文和白話文的比例問題,但在這個考試引導教學的大環境中,還有一個問題也必須被重視,那就是出題方向。
國文教科書看似簡單,但考題中的文法與修辭,光是類疊、對偶、排比、頂真,或轉化、映襯、象徵... ;或是詞性中的判斷句、關係詞、語氣、介詞、連詞、助詞、嘆詞... ,再加上一些不在課本內,也許是在自修參考書、也許是專家學者以為孩子都該懂的語文常識,就可以把小孩考倒,無怪乎有許多孩子考不出好分數,也就以為自己的國語文能力差,而不喜歡國文了。
這幾年教孩子寫作,陪著學生讀國文,從課文、參考書到一次又一次段考的考題;而今自己的孩子也上國一,面對同樣的問題,我的困惑與沉重也如同所有的家長一般。
我們苦心地教養著下一代,無法自外於整個教育環境,孩子們仍得與分數抗爭,才能在體制內競爭,才能考上理想的高中;但孩子們竟說不喜歡國文,竟然有很多孩子到了國中還寫不好一篇文章。決定教育方向的袞袞諸公,知道老師們的無奈、家長們的苦悶、孩子們的吶喊嗎?
※ 書看多了,其實這些語文常識並不難。以前部定本都會在國中國文中適時納入一些國學常識,令人受用,但現在各家版本如何安排就不得而知了。
◆ 沉重的13歲 我心疼女兒
【聯合報╱黃千/自由業(台北市)】 2008.10.30
讀完廿九日「修辭『考』得學生團團轉」一文,讓我心有所感。
女兒今年剛升上國中,在班導師的嚴厲督導下,每天一早到學校,都需面對各科小考,每周公布成績排名。為了擠進全班前五名,好繼續學習她最喜愛的跆拳道;每天都努力用功讀書,承受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就。
昨天女兒突然焦慮的對我說:「媽媽,我們班上的同學個個都是變態啊,大家的成績好到幾乎都達到滿分階段,我無論多麼努力拚命,根本都考不進第五名 (她此次成績排名第六)。」聽到她的話,立刻讓我心情變得很沈重,因為我是真的看到女兒每天很努力的用功讀書。她每天放學的第一件事,一定先來問今天我要幾點睡,因為她想要我陪她一起讀書。
晚上臨睡前,她語帶不安的問我:「媽媽,我可以繼續學習跆拳道嗎?我只有在練習跆拳道的時候才可以紓緩我的壓力,這也是我最快樂的時光。」天啊,一個十三歲的小孩是如此沈重的說她壓力好大、想藉著運動來紓解課業壓力,讓我聽到只能心疼的無言以對。
談教改談了好多年,到頭來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上,仍像個千斤頂般壓的讓人喘不過氣來,讓生為父母的我,真是感到好無奈又無助。誰可以給我一個解救孩子的答案?讓孩子可以輕鬆上學,並快樂的學習與受教呢?
※ 先讓父母不要揠苗助長。
去文化脈絡 背成語當然痛苦
【聯合報╱謝大寧/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北縣新店)】 2008.11.01
最近民意論壇不斷有教師與家長在反映,國中小學生在學國文時竟然出現大量的修辭學、文法的問題。以小三為例,就開始教擬人法和譬喻法,到了國中則更出現大量的類疊、對偶、排比、頂真... 等的學習,好像是在學英文文法一般。這些現象除了反映出在考試引導教學的環境中,當前國中基測、高中學測與指考以「選擇題型」出題的限制外,其實更嚴重的根本在於國文課程「去文化脈絡」的問題上。
各國的語文教育目的都牽涉到「文化傳承功能」與「語文能力培養」這兩大部分,不論是鄰近的日本或遠在芬蘭等歐美國家,國中小語文課程,基本上都包含如何透過語文學習來認識該國歷史文化等重要功能,所以連美國的中學生都要背莎士比亞名劇、都要閱讀許多英文的古典作品。
相對之下,近年來教改強調「自由與鬆綁」,加上政黨輪替後與「台灣主體性與去中國化」的主張發生糾葛後,國語文教育出現大量以強調「語文能力」的方式來「去文化脈絡」,再加上以基測、學測與指考考題的導引,很清楚看到文化的全面退位,與語文能力的獨大現象。
舉例來說,今天的中小學老師總是不斷要求學生要背成語,要會區分文學作品中句子的修辭格等細節,國文課教學現場中充斥著見樹不見林的偏頗現象,導致許多學生對上國文課感到痛苦萬分!但「背成語」與「知道修辭格」為什麼會成為負擔呢?所有成語背後不都有一個故事嗎?
如果我們不把成語教學只當成是語文能力的提升,而是以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文化脈絡的鋪陳,而不是只有考試,學生會不喜歡學習嗎?可是問題在於當把故事帶入成語教學,就不能免於將文化脈絡帶入了教學,而這卻是有些主政者要極力避免的一環。結果一旦把文化脈絡從成語教學中抽離,就出現了如前教育部長「罄竹難書」是讚美人的笑話!
所以,正本清源還是要回到教育政策中語文教學的定位問題,是只要單純的語文能力(例如學中文如同學英語一樣)?還是也要兼顧文化傳承的工作?無論是九年一貫課程,還是即將推動的高中九八課綱都存在這樣的缺點,希望教育部正視這些問題,才是提升下一代能力的根本大計!
※ 語言是活的,溫室中的語言只會死亡。
◆ 陸生來台讀大學 教長保證不加分
自由時報 2008-11-01
〔記者曾韋禎/台北報導〕教育部決定修改大學法第二十五條,將中國學生列為特種生,增額錄取。民進黨立委林淑芬昨天在立院總質詢時質疑,政府將大開後門,讓中國學生加分進入國內大學。教育部長鄭瑞城答詢時保證,絕不會給中國學生加分。
林淑芬表示,馬政府送給陳雲林的一份大禮就是修改大學法第二十五條,把中國學生列為特種生,增額、加分錄取;劉揆則說,他沒看過這份計畫,但政府一定會用符合公平的辦法,讓大陸學生來台唸大學。
鄭瑞城解釋,把大陸學生列為特種生,增額錄取,就是不想因此排擠台灣學生的入學機會,政府也會做限額規定。
林淑芬質疑,屆時開放中國學歷後,政府憑什麼不讓中國人考取專技證照?世界各國對中國學歷都是個案採認,並沒有全面採認;劉揆答覆,政府可用法律規範,不讓大陸人民考取台灣的專技證照。
教改看內涵 美國月亮沒較圓
【聯合報╱王甯遠/高中生(美國紐約州)】 2008.11.02
拜讀聯合報十月廿八日「台大名譽教授批評 :基本理化九八課綱大砍」報導後,實感其中對台美兩地教育差別的敘述,與我親身經歷不符。
我國數理教育絕不亞於美國,教育改革過程中不應唯美國是瞻。文中提及美國化學教育內容比台灣多樣或是事實,卻未注意到大部分單元僅是膚淺帶過,深度與台灣國中之自然課本相去不遠。同時,許多重要但較為艱澀的概念(如混成軌域),在普通班化學課上根本隻字未提,相比之下台灣的化學教育反倒替理工學生打下良好基礎。
另外,美國主流的「大學預科」高中不論公私立皆沒有「分組」概念,若學生程度夠好,在各領域均可修至大一程度的AP課程,與台灣高三自然組不念史地、社會組不讀理化的情形迥異。一流大學不分文、理學院亦屬常態,如哈佛、耶魯等名校將整個大學部均視為一個院,申請時不須填寫科系,而是在大二甚至大三才決定主修,可說是大三才分流,以確保學生在各領域均具備一定程度。
只想提醒學者諸公在衡量他山之石時,不要只見表象卻忽略內涵,也不要一味的認為外國月亮比較圓!
※ 不過混成軌域的介紹,在美國的科普書籍中倒是可以看見。
◆ 教大畢業生覓教職 全班摃龜
【陳至中/台北報導】2008-11-02 中國時報
台灣師範大學僅三成五學生當上老師,其他師範體系學校恐怕更慘,奔波一年找無「頭路」,早已不是新聞。一名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畢業生表示,該班近五十位同學,沒有任何人找到正式教職工作,僅有少數幾人擔任代課教師,而大部分人仍埋首於補習班中,試圖躋身公職或研究所那些更窄的門。
北市教大畢業的小陳(化名)離開學校已經一年半,據他瞭解,同學們大多修過教育學程,也順利完成實習,卻在找尋教職工作時屢屢碰壁,至今仍沒有一個人擔任學校正職教師,而他自己則是參加青輔會的職場體驗計畫,在電腦補習班覓得一個培育教師的職位。
少子化使教育界供需失衡,流浪教師滿街走,師範體系面臨轉型危機。根據最新統計,台灣師範大學畢業生,僅三成五獲得教職,高達四十%的師培生(修習教育學程者)轉投其他行業。
師培處師資培育課程組組長洪仁進表示,整體師資缺額並沒有增加,但近年各師範大學、教育大學將師培生砍了一半,加上一般大學的師培中心漸漸收手,「供給」減少,才使供需趨於緩和。
面對少子化、流浪教師的衝擊,台師大將目標轉向綜合型大學,提出「昨日師大培育老師,今日師大培育大師」的口號,近年來成立許多新系所。其中成立甫滿三年的表演藝術所,今年已成為全校最難考的研究所,九十八學年度推薦甄試錄取率僅十.四%,排名第二的則是資訊教育所。
※ 政府該考慮小班教學,提升教育品質。
修車黑手考上國中校長 零體罰學生品德待加強
* 修車黑手 謝正峰考上國中校長
* 作家出書教寫作 熱賣掀風潮
* 一綱一本、共辦基測 北北基堅持立場
* 零體罰效應 學生品德待加強
◆ 修車黑手 謝正峰考上國中校長
【聯合報╱記者林順良/潮州報導】 2008.11.07
原本幾乎被老師放棄的國中後段班學生、當過修車學徒,如今榮登屏東縣國中校長甄選榜首。「努力不懈,就有希望」,潮州國中總務主任謝正峰錄取國中校長後說,人生不可心存僥倖,校長甄試前一個月,他天天模擬應試寫答案,「1天寫完1支新原子筆」終於成功。
潮州國中是謝正峰的母校,他說,「我以一個後段班的學生回母校教書,卻意外鼓勵了不少學生向上」。
當年他讀的是老師看了都搖頭的後段班,幸好他考上高旗高工汽修科,成了扭轉人生的轉捩點。
「我喜歡玩電子、機械,小時候不是把玩具拆個精光再組合,就是拆斷電線碰觸火花為樂」,謝正峰說,興趣使然下,他在汽修科專業科目很出色,他再考上勤益工專機械工程科。
謝正峰並在工專拿下二級技工、乙級技術士執照,就業後在汽車修理廠嶄露頭角,並被引薦到潮州志成工商汽修科當技術教師,讓他從「黑手」成為「白領」階級,他排除困難到高師大、成大研究所進修,參加國中老師甄試獲得錄取,分派到恆春國中服務。
51歲的謝正峰在校教工藝,他以親身經歷告訴學生「不是現在成績不好就沒希望」,「不斷努力就能成功」。
兩年前他擔任訓導主任時,曾經糾正一名服裝不整的學生,那名學生竟然拿球棒尋仇,打斷了他的左手,震驚校園,「我還是原諒那名學生」,他覺得「人人有希望」,因此給學生機會改過。
◆ 作家出書教寫作 熱賣掀風潮
邱祖胤/台北報導 2008.11.07 中國時報
國內出版界近來興起一波知名作家為青少年學子撰寫的作文祕笈風潮,在市場反應相當好。戴晨志出版《教你贏在作文》、朱天衣推出《朱天衣的作文課》,另也有邀集十位作家貢獻寫作經驗與書單的《就是愛寫作》,都強調引領學子領略寫作樂趣,並分享這些作家自己的寫作與閱讀經驗。
時報出版主編李濰美表示,市面上特地為青少年出版的「教作文」參考書不少。但「寫文章」這件事該怎麼教?一直以來就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她指出,在這波出版中,現身說法的不再是補教名師,而是作家、編輯或文字工作者現身說法,相信可以給予青少年更多啟發。因為作家重點不再是應付考試,更強調引發真正的寫作樂趣,希望學子發自內心「喜歡寫」。
啟發青少年 希望學子「喜歡寫」
今年三月出版的《戴晨志教你贏在作文》,戴晨志以自己的文章為範例,解說文章中所用的各種寫作形式或技巧。而《朱天衣的作文課》則針對小學生出版,去年推出後大受歡迎,今年八月推出的是第二集。朱天衣出身文學世家,父親朱西甯、母親劉慕沙,姊姊朱天文、朱天心都是文壇名家。朱天衣從事兒童寫作教學達廿餘年。朱天衣表示,教小朋友寫作文不是教他們寫作技巧,而是用引導的方式,讓他們用文字描述自己的感受,發揮想像力。
另外,集結包括九把刀、劉克襄、郝譽翔、成英姝、駱以軍等十位作家,貢獻他們的寫作祕笈的作文寶典《就是愛寫作》,這些作家不但分享寫作經驗,更為青少年開出相當夠分量的書單,提供閱讀參考。有趣的是,不管是上述哪一本書,引領孩子進入寫作天地的撇步或有不同,但是作家前輩們給同學共同的建議一定包括:多讀、多寫。
◆ 一綱一本、共辦基測 北北基堅持立場
林志成/台北報導 2008.11.07 中國時報
中央與地方正透過「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化解北北基共辦基測爭議,但台北市長郝龍斌昨日舉行記者會表明立場,北北基堅持「一綱一本」,並從民國一百年起共辦基測,不會再變。
台北市副市長吳清基則說,九月開始,北北基目前的國一生就讀一綱一本政策的教科書,一百年參加基測時,考試只考指定本教科書內容。北北基一綱一本、共辦基測政策已經走下去了,不可能再回頭。
關於北北基一綱一本、共辦基測問題,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預定下周二開會,十二月提出解決方案。郝龍斌決定先出手,邀請採訪教育部的文教記者面對面溝通,表明北北基立場。
他說,如果實施「一綱多本」政策,卻說學生只讀一本就能考基測,是「自欺欺人」。學生最後一定會讀所有教科書版本,甚至到補習班補習。
郝龍斌指出,各版本教科書九五%內容相同,只有五%不一樣。但學生為了這五%,花三、四倍時間讀所有版本教科書,不值得。北北基推一綱一本,考生只要讀一本就能考好基測,其他時間可以接觸音樂、美術及體育等活動。
郝龍斌說,北北基共辦每年第一次基測,九成招生名額以這次基測成績經由申請、推甄及分發完成,留一成名額給外縣市學生。外縣市學生可考完教育部辦的兩次基測後,以較佳成績參與北北基高中職一成名額的分發。
郝龍斌表示,教育部辦的全國基測是「大聯招」,北北基共辦基測是「小聯招」,都是聯招,沒有「北北基走回傳統聯考老路」問題。根據統計,北北基高中職僅三.二%學生來自其它縣市,開放一成名額給外縣市學生已很足夠。
吳清基則說,基測每科滿分八十分或一百分,北北基不堅持,可以跟教育部一樣。開放給外縣市學生的名額是否要超過一成,可以再討論。
◆ 零體罰效應 學生品德待加強
自由時報 2008-11-07
〔記者翁聿煌/基隆報導〕基隆市某國中上學年發生一起奇特的性騷擾案。一名平日與學生打成一片的年輕男老師,下課與學生嬉鬧時,一名男學生一起興起,以月下偷桃的手法偷襲老師下體,老師猝不及防慘叫一聲,回過神來痛斥學生的不當作為,但這一「掏」,也掏出時下青少年缺乏倫常觀念的難堪現象。
除了教育部推動「零體罰」政策,時下許多老師都揚棄早年的「師道尊嚴」,希望能放下身段,貼近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當學生的朋友。
男學生偷襲老師下體
光隆商職教務主任高美麗說,「亦師亦友」是現在老師努力的目標,但很多年輕一輩老師卻忘了扮演老師的角色還是優先於當學生的朋友,以教學專業和身教贏得學生尊敬,然後用關懷和愛心走進學生心裡,讓學生願意對老師推心置腹。
某國中組長月前在校門口督導學生放學時,有一名平時很調皮的學生,突然回過頭來對組長說「喂,你過來!」當時這位組長直覺以為發生什麼事情,馬上趨前探視,沒想到學生用開玩笑的語氣說「沒事,你滾吧!」令師長氣結。
學生說滾吧師長氣結
這位老師忍到次日,把學生找過來,問他如果到餐廳用餐,遇到服務生用不耐煩的態度說「今天沒營業,你滾吧!」他會作何感想,要學生仔細想想昨天對老師的態度對不對,至少要用同理心調整自己的語氣和態度。
一位國小校長指出,不僅是學校,家長在家裡和子女相處的態度也已有很大改變,也使得學生面對師長的態度,應對進退不知如何拿捏,唯有家長和學校的共同努力,青少年才能舉止得宜,順利融入社會群體生活。
※ 相關報導:
* 落實品格教育 逾9成家長認為應列入課程
* 學生勤學,老師樂教
* 孩子偏差行為? 嬰兒養育是關鍵
開放陸生來台3限6不 每年1千人
* 開放陸生來台3限6不 每年1千人
* 來台就學 陸生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 禁採計醫事類科 「人命關天,開放不能急」
* 別讓良策變毒藥
* 一綱一本或多本 各有利弊
◆ 開放陸生來台3限6不 每年1千人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2008.11.11
教育部長鄭瑞城昨天宣布,大陸學生可望從九十八學年度開始來台攻讀學位,但總量設限,初期每年核配給大學、研究所的陸生數約一千人,只占國內大學招生總名額百分之一。
鄭瑞城昨天並宣布陸生來台就學及大陸學歷採認的「三限六不」原則,包括限校、限量、限領域的「三限」,及不加分、不影響本地招生名額、不能領教育部獎助學金、不能校外打工、不能考證照、不能在台就業等「六不」。限領域,指的是陸生來台不能攻讀國安相關及高科技領域,如核能、台灣研究等系所。
採認大陸學歷部分,鄭瑞城指出,將組成高等學校認可名冊研議小組,初期只認可「聲望卓著」的頂尖大學;且兩年內不採認大陸地區的醫事學歷,包括西醫、中醫、牙醫、護理、助產、藥事、醫檢、醫事放射、物理治療、營養、心理、呼吸治療、語言治療等類科。
鄭瑞城昨天在立法院答覆質詢時表示,如果立院三讀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專科學校法及大學法等修正案,最快下學年度就可讓陸生來台攻讀學位;慢則再延後一年,於九十九年學年度開放。
教育部也將與陸委會等單位組跨部會考察團,赴韓國、日本、大陸實地考察開放陸生就讀情形。
至於先開放大學或研究所?教育部先前曾表示,因陸生申請來台讀大學不涉高中學歷採認問題,可比研究所先開放,但鄭瑞城昨天表示,目前有先開放大學、先開放研究所、兩者同時開放等三案正在討論;另外,先開放公立、還是私立大學供陸生來台就讀,也還在研究。
教育部統計顯示,目前有近七千名台生在大陸念書,且攻讀中醫、西醫科系的學生比率偏高。
◆ 來台就學 陸生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聯合報╱記者陳東旭/台北─上海、北京電話採訪】 2008.11.11
教育部長鄭瑞城公布陸生來台政策,部分大陸學生聞訊,正反意見均有。表達不會來台就學的陸生稱,想念的學科不能進,不想念的學科不見得比其他國家地區好;還有人說,受到張銘清事件影響,很多人懷疑來台求學是否安全。
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李同學說,張銘清被推打以及陳雲林被圍事件影響同學對台灣的觀感,周遭很多同學都擔心,他們若到台灣就學是否會受到友好對待?人身安全是否受到保障?
上海交大附中張姓高二學生說,他對醫學與金融類系所有興趣,台灣的醫學教育比大陸進步,但聽說醫療類不開放,他無法理解。若選擇金融類科系,香港有金融中心的背景,這方面台灣可能沒什麼優勢,他會優先選香港。
不過也有人持贊同意見,北京朝陽區永安里孫姓學生家長就很支持孩子到不同的地區學習。這名家長認為,台灣比香港更有吸引力,台灣的某些大學和專業很有特色,地域和文化特點也更濃郁,台灣的語言和文化與大陸很接近。
這名家長認為,大陸現今高考(大學聯招)擠破頭,若台灣開放,他相信一千人名額很快就會額滿。對很多大陸有錢人來說,高學費、沒有獎學金、不可考證照、不可續留台灣等都不是問題。
◆ 禁採計醫事類科 「人命關天,開放不能急」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2008.11.11
採認大陸學歷將排除醫事類科,國內大學校長多表贊成。陽明大學校長吳妍華說,她看過不少在台灣讀過大學再到大陸學醫的學生,但大陸醫學院的水準參差不齊,「醫療又是人命關天的東西,開放不能太急。」
教育部不開放大陸醫事類科的學歷認證,除擔心醫師人力過剩、素質不良、影響國民健康等問題,還包括醫事人員應經教、考、用三階段,在實習場所容量有限情形下,暫不宜開放。
吳妍華認為,大陸與台灣的醫事學制不同,五、六、七年制都有,不易等化,也不像台灣的醫學系都經醫學教育委員會審核,管得很嚴,「美國有不少人考不上美國醫學院,就去墨西哥、巴西、波蘭念,但要回美國執業的檢覈很嚴。」
也有人認為,如果去大陸學醫的學生能通過國內醫師考試,就代表有能力行醫,不應限制。但吳研華認為,有沒有當醫生的能力,不是光靠考試就可看出,還要考量文化因素。
中國醫大校長黃榮村也認為,大陸與台灣的醫事學制不同,是承認大陸醫事學歷的障礙。黃榮村說,台灣的醫學教育水準不錯,應該也有大陸學生想來念,但醫學系也是多數本地生第一志願,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應優先保障本地生的就學權益。
◆ 別讓良策變毒藥
【聯合晚報╱記者謝蕙蓮/特稿】 2008.11.11
喊了多年的陸生來台念書、大陸學歷採認,可望在明、後年開放,兩岸教育交流可望跨出一大步。事實上,國際上各國大學的排名,兩岸學府早在同一個天平上被比較;台灣長期以國安、政治定調兩岸教育政策,早就不符世界潮流。
過去十多年來,政府堅持不採認大陸學歷,但台灣學生到大陸念書的人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愈來愈多。甚至有愈來愈多中高階企業主管,現職、卸任民代,綠營子女都紛紛跨海到大陸進修。其中,有人純粹生意、商業考量,也有人想透過教育廣結兩岸人脈,這是擋不住的現實。
撇開政治、商業不談,大陸有些重點高校,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經超越部分國內明星大學。歐美、亞洲不少知名大學,也提供高額獎學金給大陸優秀大學生,希望廣收天下英才。
反觀台灣,過去幾年來廣設台灣獎學金,號稱要吸引外國學生來台念書,提升國內大學的國際化和競爭力。但當歐美亞非各大洲學生,都可以拿台灣獎學金來台灣念書時,唯獨中國大陸的學生被拒在門外。
地球村已經形成,連美國首位黑人總統都誕生了。兩岸的教育政策,如果還綁死在國家安全、意識形態的狹隘框架裡,不僅漠視民意需求,看在其他世界知名大學眼裡,甚至是個大笑話。
開放陸生來台,政府應該更積極作好規畫,在不影響本地學生受教權益下,吸引優秀的大陸學生來台念書,讓兩岸優秀學生可以學術和專業上一較高下。千萬不可只為討好私校,把開放當成拯救後段大學招生的靈丹妙藥,否則這帖私校期待已久保命仙丹,遲早會變成拖垮大學品質的毒藥。
※ 若要開放至少需要 5 年的時間來跑。
◆ 一綱一本或多本 各有利弊
自由時報 2008-11-11
〔記者翁聿煌/基隆報導〕教育部將於年底前決定是否放手讓北北基採行一綱多本選一本、聯合舉辦升學測驗的做法,由於中央、地方雙方認知歧異大,雙方言之成理,家長已搞不清楚,究竟哪一方案對學生有利?
基隆市對於一綱多本採一本、共辦升學測驗一事,與台北縣市採取一致立場。教育處長蕭錦利說,一綱多本是理想,但實際上一綱多本讓家長和學生都不放心,害怕要考的內容老師沒教到,為求基測分數高,只好每個版本都唸。
目前市面上主要的3個版本,各版本各領域內容不同之處達5%至20%,因此家長的擔心加上補習班的刻意誤導宣傳,使得學生的學習和心理壓力倍增。
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委員、基隆女中總務主任黃致誠,堅定支持教育部既有的一綱多本政策,他說全世界的教育潮流都是朝多元化發展、尊重差異,北北基的一綱一本是在走回頭路,家長不了解是因為政府宣導做得不夠。
黃致誠說,台北市實施一綱一本一年來,教師及家長團體調查國一學生的補習率不減反增,足見升學壓力不會因一綱一本而減少。
蕭錦利說,在明星學校未破除及家長重視升學對子女未來影響的觀念下,考試只考一本,學生就沒必要每個版本都準備,加上共辦升學測驗,讓家長、學生都安心。
黃致誠說,目前一綱多本做法使得基測維持「中間偏易」程度,一般學生不會有壓力,回到一綱一本,將重複以前聯考的經驗,題目愈出愈難,學生的壓力更大。
黃致誠說,11日召開的第三次教育制度審議委員會不會討論北北基案,會在12月中旬的會議中才提出,在這段時間內,希望教育部與北北基再多溝通,尋求共識。
101學年度 擬推動12年國教
中時電子報╱林志成/台北報導 2008-11-12
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昨日決定,同意北北基在一百學年度以實驗性質共辦基測,命題應依課程綱要,不能從單一版本教科書出題。另教育部著手規劃一○一學年度起,推動新高中職入學制度,朝免試入學方向進行。
教育部明年五月公布一○一學年度起推動的新高中職入學制度內容,可能方向是,明星高中特別處理,其他高中職免試入學,逐步邁向十二年國教。目前小學六年級學生升高中職時,適用這套新制度。
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昨日也決定,基於考生及家長的便利性與權益,將採「屬地主義」,同一區域內,中央與地方主管的學校不區隔。如,北北基在一百學年共辦基測,北北基學生除可選區域內市立、縣立、私立學校,也可選擇政大附中、師大附中等國立高中職。
對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上述決議,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表示肯定,北北基可共辦基測、但只能考綱不考本,符合教育理念。他也希望早日推動十二年國教。
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林騰蛟說,北北基原則上還是主張一綱一本,但基測不會考純粹記憶、背誦的題目,這與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主張「必須考課程綱要」沒有太大差別。關於北北基聯測,教育部與北北基一直有不同意見,教育部堅持一綱多本,北北基主張一綱一本、共辦基測。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昨天提出解套方案,讓各方可以「一個共識、各自表述」。
教育部次長吳財順表示,北北基提出一百學年共辦基測的試辦計畫,經教育部專案審核通過始可進行。但北北基共辦基測舉行時間和教育部辦的全國第一次基測一樣,且都委託台師大心測中心命題,確保試題穩定度。
吳財順還說,北北基應根據過去外縣市考生跨區錄取比例,保留足夠名額讓其它縣市學生參與北北基高中職的分發。林騰蛟回應,北北基原本要保留一成名額給其它縣市學生使用,可以討論再提高比例。
◆ 教育部升審會通過 北北基100學年試辦基測
中央社 2008-11-11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一日電) 北北基究竟可否於一百學年度試辦國中基測?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今天原則性通過,同意北北基 (台北縣市和基隆市)以教育實驗性質在一百學年度試辦第一次國中基測。
教育部次長吳財順晚間表示,台北市、台北縣和基隆市政府需提出試辦計畫,報教育部專案核准後才能辦理。
會中也決定,預計明年五月公布有關一百零一學年度高中職入學制度新方案規劃,以利目前小學六年級學生未來有一套更好的高中職入學制度。
教育部下午召開第三次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會後吳財順宣布,原則同意北北基在一百學年度以實驗性質試辦第一次國中基測,但不論全國基測或是北北基都需由測驗專責單位台師大心測中心命題。
今天通過原則包括由測驗專責機構命題組卷,以確保測驗品質;高中職各種入學測驗,命題依課程綱要的基本立場不變。不過,由於北北基強調「一綱一本」原則,與會的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林騰蛟表示,「考綱」部分有共識,「考本」部分會再討論。
會中也同意採「屬地主義」,吳財順指出,今天家長團體強烈建議中央和地方不能決裂,不能讓學生需做選擇才能參加考試,因此不論國立高中職、基北區、私立學校的學生都可以參與試辦。
吳財順說,為保障學生權利,會中決議北北基應依過去外縣市的考生跨區錄取比例,保留足夠名額到全國性的基北區高中職登記分發入學辦理分發,以保障其他縣市學生進入理想學校權利。
與會的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對會中的共識表示肯定;全國家長團體聯盟並希望除明星學校外,在一百零一學年度推動全面免試入學。
姓「黃」一輩子 老師說寫錯字
自由時報 2008-11-17
〔記者黃其豪/台北報導〕「黃」該怎麼寫、是什麼部首,想必很多人也搞不清楚。有人不僅同戶有兩種寫法,甚至引起家庭小小革命,小學二年級的女兒說:「爸爸,你的黄和我的黃不一樣,你的黄上面少一橫,老師說是你寫錯了!」
一戶兩寫法
都改草頭黃
台北市黄姓男子日前到戶政事務所申辦教育補助,戶政人員告知,他與兒女4人的戶籍資料雖同戶姓黃,但分屬草頭黄、廿一黃,兩個字平常沒什麼差別,但在辦理繼承或較嚴謹的公文書,就可能被要求一致性,必須到戶政事務所辦理「更正」,黄姓男子返家與父親討論,拿出兩戶戶口名簿比對,才發現父子的黃也不一樣,最後一起到戶政所更正為使用多年的草頭黄。
剛處理完「一戶兩字」的問題,使全家黄姓獲得統一,就讀小學二年級的女兒,這學期國語課本學到「黃」字,練習本上寫的是廿一黃,黄姓男子在旁邊寫一排草頭黄,結果老師在草頭下方以紅筆加一橫,並在旁邊寫個標準字體的黃。
被師改廿一黃
女回家吵
男子對女兒說,兩字通用,但女兒堅持說:「爸爸,你的黄和我的黃不一樣,你的黄上面少一橫,老師說是你寫錯了。」
男子很不服氣說:「怎麼可能,我讀小學就是草頭黄。」父女爭姓的正確寫法,連阿公也看不下去,加入論戰說:「活了70幾歲,寫了一輩子的草頭黄,難道連自己的姓都會寫錯?」
文字學者表示,草頭黄與廿一黃屬於異體字,另外還有幾種不同寫法,但教育部於71年頒布「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供教育界統一使用,南一、翰林、康軒等出版商、字典或電腦字,都是使用部頒的廿一黃寫法,所以草頭黄不是標準字體,不過,它卻是年紀較長者所熟知的寫法。
學者強調,字體是文化的一部分,改變速度很緩慢,部頒黃的字體迄今20幾年,仍有許多人沒注意到兩字差別,或許再過10年,民眾對於黃的寫法,認知上會較為一致。
◆ 學者︰草頭「黃」是一般俗寫字
自由時報 2008-11-17
〔記者胡清暉、謝肇明/台北報導〕究竟是「草頭黄」還是「廿一黃」,引發爭議。根據教育部電子辭典、坊間出版的辭彙、辭源的寫法,黃字的上方是「廿一」,而且黃本身就是部首,筆畫12畫。中文系教授普遍認同教育部的規定,認為「草頭黄」是一般俗寫,也只是便於自我介紹的慣用語。
曾參與教育部電子辭典修訂的前教育部國語會主委李鍌分析,黃是土地的顏色,不是植物,因此無法用草字頭解釋,也沒有任何一本字典是用草字頭。
李鍌表示,草頭黄是一般俗稱,也是自我介紹時的慣用語,但真正的寫法上方是「廿一」,若有民眾堅持要寫成草頭黄,那是他自己的事,外人也很難干涉。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謝大寧也認同教育部電子辭典的寫法,指出草頭黄是長期約定俗成的寫法。
建置「唐宋詩詞資料庫」的元智大學中文系教授羅鳳珠認為,一般人都以為黃的部首是「廾」,但其實黃本身就是部首,嚴格說來,以草頭黄來介紹,並不正確。
雖然專家都說,黃的上方正確是「廿一」,但是黃字寫法版本還是很多,例如教育部的國語小字典中「黃」字寫法,上方是「廿一」,中間是「田」字,但許多中文電腦輸入法,中間卻是「由」字,大易輸入法有草頭「黄」的寫法。
北宋詩人黃庭堅在「經伏波神祠詩卷」寫到的「黄」字是草頭黄,應該是書寫者自成一體。
◆ 異體字困擾 鍾、鐘吵三代
記者黃其豪/專訪 2008-11-17 自由時報
秦始皇統一六國,推行「車同軌、書同文」以利政令推動;時至今日,仍有同姓家族,因異體字困擾三代,為了誰才是「正統」爭論不休,鍾、鐘也是一例。
南台灣有鍾姓望族,曾祖父姓「鍾」,祖父輩三兄弟,老大姓鍾,老二、老三姓「鐘」,後代子女則以祖父輩的鍾、鐘各自姓,但每逢祭祖、清明節掃墓,家族為了墓碑上所刻祖先的姓該怎麼寫爭辯不已。
堅持「鍾」才是正統的一脈,搬出百家姓,佐證只有鍾才在百家姓內,自古以來大姓,鐘並不在百家姓內,原祖是來自中國的客家族群。至於為何衍生出「鐘」?「鍾」姓人士研判,是日治時期戶政人員登錄時的筆誤。
主張「鐘」才是正源的兩脈則認為,鐘家子孫在台灣枝繁葉茂,日治時期的戶籍資料就以鐘為姓,白紙黑字就是鐵證。
這家族從祖父輩「分姓」,子女各自留用父親的姓,長輩之間對於「自己」姓氏等同神主牌般的不可侵犯,更堅守絕不退讓的最高準則,連孫子輩的堂兄弟,小時候吵架還會拿姓區別「一邊一國」。
尤其在清明節家族成員逐墳掃墓時最為尷尬,因為曾祖父下葬時由長子主導,墓碑上刻「鍾」,幾年後遷葬,由老三主事,墓碑上的姓卻改成「鐘」,鍾、鐘各脈互爭不讓,甚至希望文字學家主持公道,幫這個家族溯源。
※ 宜蘭的「游」其實也分「清游」與「王游」(才游),還有其他姓氏也有奇怪的寫法。這些讓人想到中文交換編碼的問題,台灣的政策似乎不明確,CNS 11643 似乎是公家單位使用,Big5 則是民間常用,ISO 10646(Unicode)則是大家都在用。這問題在資訊化時代造成不少困擾,常常看見文章東一個問號西一個全形空白或「←」。
* 共通中文界面網站
http://www.ccli.gov.hk/tc_chi/info/info_iso.html
繳學費當消費 大學生要求等值服務
【實習編譯嚴慧珍/綜合報導】 2008-11-18 中國時報
隨著大學學費愈調愈高,精明的大學生也開始要求校方提供等值「服務」。英國《泰晤士報》十七日報導指出,歐美國家大學生與家長消費者意識抬頭,不僅要求住得高級,對教授還提出諸多要求。
昔日多人窩在擁擠宿舍的光景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高級單人套房,室內高科技設備一應俱全。
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學院舉行的「未來校園」(Future Campus)研討會中,英國安德魯大學布萊恩郎教授指出,學生不僅要求住得舒適,對授課教授也提出不少要求,諸如批改作業須清楚明瞭、及時發還作業、定期與教授討論等。
他說:「我們已進入服務型社會,學生漸漸覺得自己在購買服務,他們希望獲得等值服務。」這次研討會的與會者許多均為紐約、哈佛、劍橋、牛津等大學的資深教授。
大學生的消費者意識有多強烈呢?歐美已出現大學生因校方無法滿足其需求而拒繳學費,甚至揚言控告校方的案例。今夏一項調查發現,校方為安撫學生怒氣而退還的學費高達十萬英鎊。
英國全國學生會(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會長威斯.史特瑞汀表示,現今高等教育學費較以往高,學生難免會提出更高要求。學費一旦調漲,學生的消費者意識就會更加強烈。「若取消學費上限,情況會變本加厲…大力提倡提高學費上限的人必須留心這一點。」
※ 有趣的現象。
◆ 美赴中留學生 10年暴增近9倍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08-11-18 中國時報
最新的美國《敞開大門2008》調查發現,去年美國赴中國留學人數大增二五%,中國留學生赴美就讀則成長二○%,且美國留學生非單純研讀中文或歷史,現更多想是瞭解中國政經發展,顯示隨著美中兩國經貿利益密切,雙方教育與文化交流也呈現戲劇化成長。
據《紐約時報》引述由美國國際教育研究基金會出版的《敞開大門2008》年度報告顯示,英國、義大利、西班牙與法國仍是美國留學生的海外傳統留學地,但中國已大幅躍升位居第五留學國,數字可說明留學中國有多熱,○六學年有一萬一千多名美國學生在中國就學,與一九九五學年的一三九六名留學生相較、十年內暴增近九倍。
中國熱不退 去年激增廿五%
今年八月北京奧運後,赴中國求學人數更是急遽增加。由美國國務院贊助赴中國求學的吉爾曼國際獎學金(Gilman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s),今年共有二百十八名學生申請,比去年的一百十四名高出近一倍,而申請美國大學聯合中文班交換學生的美國學生人數,也出現如火箭發射般竄升熱況。
中國熱出現戲劇化爆升,「學習中文與歷史,仍是美國學生赴中國留學的傳統原因,但隨著中國逐漸成為美國人心中的經濟願景,許多學生其實更想瞭解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國際教育研究基金會總裁高德曼解讀指出,「我想,明年度的留學人數報告,成長幅度將更驚人!」
大學中文班可一窺美國學生的中國熱,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負責中文班項目的高湯姆教授指出,「兩千前剛接此項業務時,學生的報名錄取率是九七%,現在是三個錄取一人」,供需落差大,迫使各學校紛紛增班滿足學生需求,雪城大學的香港學習課程原一學期招收六十名學生,現單是春季班就招收六十五人。
學習領域擴及政經文化中醫
事實上,單一領域的中國學習課程無法滿足學生需求。雪城大學在中國的合作交換學校,已從原先的北京清華大學擴充至杭州、上海等地共七個大學,並開設短期的商業與文化進修學習班,而調查也顯示,美國留學生的中國熱領域,已從傳統的中文或歷史,擴展至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中醫草藥以及商業企管等,無所不包。
經濟現實主義或許是美國年輕人的中國熱原因,「學中文或者到中國留學,是非常實用有利的,現在沒有人會問為什麼要學」,已學習中文兩年、曾參加北京密集中文訓練班的普林斯頓大學大三學生佛克斯指出,「我認識許多人因為中國是個崛起中的經濟強權,而開始對中國感興趣,但對我來說,我的興趣是中文!」
金融海嘯造就大學發展新契機 4種高職生免學費
* 衝擊外籍生與外州學生 加州州大23校 明年減招萬人
* 金融海嘯造就大學發展新契機
* 民國100年 31%高職生免學費
* 鄭瑞城:升學考試將大膽改革
* 學生憂鬱與自傷篩選 e起做做看
◆ 衝擊外籍生與外州學生 加州州大23校 明年減招萬人
【鍾玉玨/綜合十九日外電報導】2008-11-20 中國時報
經濟衰退,美國公立大學經費短缺,不得不減少招生以資因應。全美規模最大的公立大學系統「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加州州大)打算下學年減招一萬名大一新生,幅度高達一○%,這項破天荒之舉首當其衝的是外州學生與國際留學生。
加州州大總校長李德說,為因應下學年減招一萬人,加州州大廿三個分校多把入學申請截止日期提前至十一月卅日(原本截止日是明年三月一日),並提高入學申請門檻。
弱勢族裔恐失上大學機會
李德表示,經濟衰退,下學年申請入學加州州大人數預計將比一年前飆升一○%,但此時州大不但無法擴大招生,反而減少招生人數,的確不合情理,尤其是學費無著的少數與弱勢族裔,可能錯失上大學的機會。但校方迫於無奈,只好對符合入學條件的學生說抱歉。
以本學年(二○○八-二○○九)而言,加州州大總計招收五萬四千名大一新生,加上正在就讀的其他年級和研究所學生,學生總數為四十六萬人。
不過金融海嘯嚴重衝擊加州政府預算,二○○八年第二學期加州州大經費比一年前短少了六千六百萬美元,下學年恐怕更嚴重,礙於州政府補助大幅縮水,州大不得不祭出減招措施。
李德指出,州大面臨兩大困境,其一是申請入學人數超過學校所能負荷,其二是州政府補助越來越少。李德說,校方希望提供每位入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讓每位學生得到應有的服務,選修想修的課,不能因為沒有足夠的經費而犧牲教學品質。
減招波及最大的應是加州以外的外州生和來自海外的國際留學生。此外,大二轉學生名額也會限縮。
勞動力供不應求不利經濟
不過加州州大校董郝克說,每年有九萬多名學生從州大系統畢業,若因為經費無著,導致學校減招一萬甚至一萬五千名符合申請資格的新生,久而久之,學校將無法再為加州各大行業提供足夠的畢業生,加州勞動力將供不應求,屆時加州將會蒙受巨大的經濟衝擊。
除了計畫減招一萬名新生,加州州大下一步是否考慮調漲學費。李德說,任何提議都在考慮之內,不會輕易排除。
◆ 金融海嘯造就大學發展新契機
【劉維琪】2008-11-20 中國時報
此波金融海嘯對全球造成巨大衝擊,不僅重創美國經濟,連美國大學的發展也遭受史無前例的重大影響。近來報載美國名校哈佛大學校務基金因受金融海嘯波及,可能出現「前所未見的損失」,而其他大學也同樣難逃厄運,校務基金將嚴重縮水;有人估計全美大學明年度的捐款收入,亦將遽減百分之三十;加上各州政府財務負擔更形沉重,預估對大學的補助經費亦會縮減。可以預見美國大學未來幾年的財源必將大幅減少,最後勢必留不住優秀師資。
這雖然是個令人遺憾的結果,但對台灣而言,卻不啻為造就國內大學的另一個新契機。政府這兩年大力推動五年五百億計畫,希望將國內研究型大學推向世界百大以及亞洲一流研究中心,但許多學校獲得經費後多拿去購買設備,較少用於增聘師資。目前國內七所研究型大學的生師比,平均約在十七比一左右,但世界前一百大的平均生師比低於十比一,香港五所主要大學的平均生師比甚至低於九比一,顯示國內研究型大學的師資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建議教育部應鼓勵研究型大學增聘優秀師資,尤其應趁此波美國大學經費緊縮之際,大幅鬆綁五年五百億的人事費使用規定,鼓勵研究型大學多從海外延聘優秀師資來台,以提升大學教授的量與質。但也應同時嚴禁研究型大學利用五年五百億經費在國內挖角,以免造成他校人才流失,整體師資質量得不到進步。
除了師資之外,台灣的大學還長期存在行政人員專業性與數量不足的問題,許多行政職務都是教授兼任,以致於無法專心教學與研究;如今在金融海嘯席捲下,政府已推出「九十七年度短期促進就業措施」等降低失業率計畫,教育部亦提供近千名臨時就業機會,協助大專校院增聘人力進行畢業生調查。此項做法雖不無小補,但大學的行政層面很廣,例如募款工作即非常重要,各校卻極度缺乏專業人員負責;且臨時性的人力對大學幫助亦有限,建議教育部應趁當下政府全面促進就業之際,進一步向政院爭取更多經費,連續幾年補助公私立大學增聘長期且具專業性的行政人力,以藉機強化大學行政品質。
金融海嘯帶來另一個值得正視的問題,是全球經濟情勢面臨最嚴峻的寒冬,連帶導致台灣外銷訂單銳減,許多大中小型企業都將遭到重創,景氣寒冬可能會持續一兩年之久。此時企業界已陸續開始裁員,更遑論招募新人,則明年十餘萬名從大學進入社會的畢業生,勢將面臨「畢業即失業」的險境。
這波失業潮來勢洶洶,可能產生更嚴重的社會問題,政府千萬不可掉以輕心。為了防患未然,應趕緊採取應變措施。但翻開經建會提出的「民國九十八年至一百○一年促進就業方案」,並無針對職場新鮮人的就業部分特別著墨;且計畫內容如「擴大產學合作」中的就業學程計畫、產業研發碩士專班等,仍偏重在人才的供給面,而非人才需求面;但問題是現在職場上已無多餘的工作機會,再怎麼培訓優質人力也不能解決立即的失業問題。
當務之急是直接創造需求,建議政府投入至少上百億元資金推動「專業實習方案」,全面性補助大學與企業合作,替企業規畫提升技術及產值的可行性方案,然後安排畢業生進入企業參與該方案,從事「專業實習」一至二年,透過教授居中輔導以發揮「專業」所長,不讓其淪為「打雜工」。畢業生專業實習期間,薪資將全數由政府提供,企業不必負擔人事費,待一兩年專業實習結束後,表現良好者可獲公司優先留用為專職人員。
如此透過以專業實習為主體的新型態產學合作,才能增加工作機會與人力需求,解決大學畢業生的失業問題,大學更可藉由專業實習管道,強化與企業界產學合作的深度及廣度。
目前全世界都在想盡辦法挽救崩潰的經濟,政府欲擴大內需,實不應遺漏教育產業,因為教育與人才是台灣經濟發展最大的優勢;馬政府若能趁此波金融海嘯,牢牢掌握住提升台灣高教品質的新機會,盡速調整政策,將錢花在刀口上,便可同時挺大學、挺學生與挺經濟,何樂而不為?(作者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董事長,前中山大學校長)
◆ 民國100年 31%高職生免學費
陳至中/台北報導 2008.11.20 中國時報
為兌現馬英九總統「高職免費」的競選支票,教育部十九日宣布,優先擴充產業特殊需求類科及建教合作教育班三年學費全免,預計民國一百年達到三一%高職生免費,第一波免費學生分四類。民國一百年四類皆達滿額時,一年經費約四十億,以擴編教育預算因應。
行政院要求各部會儘速兌現馬英九競選政見,其中「高職免費」一項,教育部上周和行政院協商後,決定分階段推動。鄭瑞城表示,若要全部免費,每年需一七○億,經費來源有困難,共識是「慢慢來」,先讓一部份學生免費,解決燃眉之急。
第一波四類學生優先
根據教育部方案,第一波免費學生分四類,其中「實用技能學程」及「就讀進修學校家戶年所得三十萬以下學生」已分別於九十六年及九十七年開辦,繼續推動至民國一百年,受惠學生分別五萬四千人及五萬七千人。
明年起,免費範圍擴大至「產業特殊需求類科」及「建教合作教育班」,九十八年入學者學費全免,三年後三個年級皆免費,分別有一萬人及四萬七千人受惠。
也就是說,今年國三學生明年選擇上述四類高職入學,即學費全免,但須負擔約一千至兩千元的雜費及其他費用。
預估一年經費四十億
教育部預估,民國一百年四類皆達滿額時,一年經費四十億,以擴編教育預算因應。
另外,教育部持續推動私立高中高職加額補助,拉近公、私立學校學費差距,家戶年所得三十萬以下每年學費補助三萬四千元,三十萬至六十萬補助二萬元,這部分所需經費達二十一億。預估至民國一百年,十八%私立高職生享有學費減免。與全免的項目合計,預估受惠者接近現有高職生的半數。
◆ 鄭瑞城:升學考試將大膽改革
韓國棟/台北報導 2008.11.20 中國時報
「全世界有那個國家像台灣一樣,升高中和升大學都要考二次全國性大規模的升學考試?」教育部長鄭瑞城昨天提出重大教育施政方向時表示,他已要求相關單位進行「大膽」、前瞻的大學和高中入學改革方案,預計明年中提出,送升學審議委員會討論。
鄭瑞城透露,這項改革方案將和學生「平日在校成績考核」接軌,以避免一試訂終身。
鄭瑞城說,台灣的中小學生課業壓力大,不但放學後要上第八節和第九節,甚至有學校要求學生早上七點就到學校上課,相當「畸形」。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台灣的高三學生從寒假參加學科能力測驗開始,一直到七月大學指考為止,都在應付升學考試,高教司明年中提出的大考改革方案改革程度非常「大膽」。
鄭瑞城昨天和記者暢談未來教育施政方向,他針對預計最快明年開放採認的大陸學歷和陸生來台就學政策指出,明年一月就會將具體方案送到立法院院審議,如果這個會期通過,九十八學年即可開放。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說,國內對醫學系招生人數採取管制策略,每年招生總數不能超過一千三百人,因此開放大陸學歷採認後,大陸的醫學領域科系不會開放。
◆ 學生憂鬱與自傷篩選 e起做做看
自由時報 2008-11-20
〔記者張聰秋/彰化報導〕彰化縣每年花近百萬元在全縣215所國中小學推動生命教育關懷活動,今年與其他縣市最大不同處是,率先建構「學生憂鬱與自傷高關懷群篩選系統」,取代傳統大量發放問卷的制式作為,讓學生電腦上線做檢測,再結合諮商師專業服務,及時幫助學生走出低潮,迎向陽光。
系統主機架構在彰化縣立藝術高中的彰化縣學生諮商中心辦公室,今年先選彰興、芬園、明倫3所國中,以及員林、洛津、鹿東、北斗、明正5所國小試辦測機,透過試辦學校與中心網路連結,建構出篩選脈絡,預計98學年度正式開辦。
彰化縣諮商中心主任方惠生表示,過去,集中時間、地點,讓學生統一填寫測量問卷,再由老師回收統計,收、發過程難免讓結果失真,在有了這套電腦保密的篩選系統後,學生電腦上線直接作答,輔導老師從電腦系統看結果、發現問題,再請班導師關懷做確認,若有必要會安排6至10次的諮商服務。
方惠生指出,學生進行檢測前,學校一定要經過家長同意才能執行,執行結果如果發現有諮商的必要,也會通知家長、徵詢意願,這套運作模式將可預防青少年自殺,健全青少年的人格發展。
鄭瑞城:大考研擬二合一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陳智華/台北報導】 2008/11/21
教育部長鄭瑞城規畫改革大學入學考試,擬把學測與指考合併為一次考試,成績可用於推甄、申請、分發等用途,並採計小考、模擬考等在校成績。鄭瑞城另要求所屬研究國中兩次基測合併為一次的可行性。
鄭瑞城稱此項規畫為「大膽」、「前瞻」的改變,在他提出兩試合一的構想後,高教司已做過一次簡報,他覺得內容很好,可減輕學生升學壓力,預計明年六月可提出規畫草案。
鄭瑞城說,他請駐外單位去了解,發現「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大型考試要考兩次,動員這麼多學生、家長及社會資源。」
但只考一次是否回到過去「一試定終身」的聯考?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過去聯考只看智育成績,但新制仍維持多元入學,除採考試成績入學,還有各種能力的呈現。
何卓飛表示,規畫兩試合一的另一主因,是目前的高三課程受到學測切割,很不穩定;很多學生學測考完就「放牛吃草」,學習心態大大放鬆,還影響其他要考指考的同學;若兩試合一,可望在高三課程全部教完後再考,讓高三課程更完整;但也有大學擔心,大考等到六月才考,還要接著申請、面試作業,「整個暑假都泡湯了。」
不過,兩試合一的規畫並未成熟。教育部召集高中、大學代表召開的工作圈會議,只開過一次會,與會人士指出,會上討論的是「同一時段考兩次」,也就是在一段時間內,例如一星期內,先後考完學測和指考。這項意見提出後,很多人都認為不可行,如果在二月考,考完後再上高三下學期的課就沒有意義,如果七月再考,大學作業會來不及。
何況若同一時段考學測和指考,因為考科、考題都不同,分數計算和目的也不同,且要考兩種試的學生要一起準備,並不能減輕學生負擔。
◆ 升學制度檢討 一試多用減輕負擔
陳至中/台北報導 2008.11.21 中國時報
升學制度又要改變?教育部長鄭瑞城日前表示,未來傾向升高中、大學各只考一次,取代現在的兩次基測與學測、指考,引起社會注意。教育部二十日澄清,目前改革尚在「構想階段」,將朝「一試多用」、「一試多元」的方向思考設計,不會回到聯考一試定終身的老路,在完成配套前,不會貿然實施。
升學制度歷經多次改革,廢除「一次定終身」的聯考,逐漸演變成今日的「各考兩次」,但外界質疑沒有減輕升學壓力,反而製造更多負擔。鄭瑞城日前指示國際文教處調查各國升學制度,發現「考二次」是台灣獨有,各國皆無如此怪異的制度,要求所屬司處研擬修正為「只考一次」。
高教司司長何卓飛表示,二次考試實行以來,和原來的用意有差距。國中基測考兩次,原是為了讓粗心大意的考生有第二次機會,如今半數以上考生都報名二次基測;升大學的學測、指考也如此。導致每次大型考試動輒十多萬人應考,動員家長、教師人次更難以計數。
另外,太多次考試讓高三、國三生幾乎一整年都在準備升學,種種因素使教育部思考檢討考試制度。
何卓飛表示,未來的制度可能參考美國及日本的方式,進行一次統一考試,再由各校按各自的需求進行申請、甄選或筆試,達到「一試多用」、「一試多元」的目標。該考試可能依照各類學校、學群的需求,設計成數個考科,由考生自行選考。
另外,未來制度將強調與在學成績結合,何卓飛認為,國三、高三皆有多次模擬考,應可作為「篩選人才的重要資訊」,如此一來,也有利於監控學生的品質,「高中畢業就該有高中畢業的程度!」
對於改革方向,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表示:「贊成歸零思考!」多元入學施行下來,正面效益逐年遞減,負面效益逐年遞增,該是時候進行通盤檢討,從原點去思考教育問題。
◆ 半本研究報告抄報紙 國科會照給500萬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08.11.21 中國時報
國科會補助大同大學和平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蔡武雄主持「中國社會安定重大問題資料庫建置與資料蒐集分析計畫」,再度引發爭議。立委盧秀燕昨日抨擊該計畫成果報告「整本有一半是抄報紙」,同樣內容甚至重複出現兩次,要求國科會徹查是否涉及抄襲。
國科會今年初審查通過該報告,昨日盧秀燕公開質疑報告涉及抄襲後,國科會傍晚緊急調閱,果然發現第五十六頁第十八行到第七十七頁倒數第五行、第七十七頁倒數第四行到第九十八頁第八行,內容完全相同、一字也不差。
這廿一頁重複的內容是否涉及抄襲報紙,國科會企畫考核處將依違反學術倫理處理程序,展開調查。
針對大量內容重複出現的荒唐情事,國科會緊急向研究團隊查詢,得到的答覆竟是「排版疏失」,並承諾願意修改、重新繳交成果報告。蔡武雄昨晚接受訪問時,對當初校稿沒有注意到「排版錯誤 」,頗感意外、也深表歉意。
盧秀燕昨日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審查國科會年度預算時,矛頭指向國科會補助蔡武雄進行的上述研究等三項重大計畫決策過程。
盧秀燕上個月曾質詢蔡武雄因具台獨學者背景,過去三年輕鬆獲得國科會補助一.三億研究經費補助,之後她再取得蔡武雄研究團隊九十五年度完成的「中國社會安定重大問題資料庫建置與資料蒐集分析計畫」成果報告。她說,第五十六頁到第七十七頁內容,與某家報紙刊登的〈中國即將崩潰〉專題報導內容一模一樣,明顯是抄襲報紙。
盧秀燕表示,整本報告有一半抄報紙,這樣的研究計畫竟獲得國科會補助四百九十多萬,「你們是怎麼驗收的?」面對立委抨擊,國科會主委李羅權表示抱歉。
國科會指出,當初是應國安會和陸委會要求,補助蔡武雄主持相關研究計畫,今年初討論是否繼續補助後續研究經費時,因國安單位缺席而流會。國安單位事後以書面文件表達對該報告沒有意見,國科會就依原訂規畫核定後續補助經費,「並未實質審查」該成果報告。
※ 這麼好賺?
從小學到高三... 我總是白老鼠
【聯合報╱賴映秀/高三生(北縣樹林)】 2008.11.22
報載教育部提出新升學方案,請問,有這麼急嗎?每個教育政策背後都有一群學者背書,而每一個的出發點都是良善的,結果卻不盡然。
當初建構式數學提出時,社會上的反對及支持聲浪不相上下,如今卻落了個無疾而終。台灣的教育政策一年改過一年,家長的心也一直被懸在那,真正的犧牲品———我們這些學生的聲音卻無人聞問。四年一次的大選,換了政府換了腦袋,卻萬萬不該在教育上展現政治力。
以親身的經歷為例,從小學開放民間教科書,實行九年一貫,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國文作文試辦,高中九五課綱,我們這一屆深深的感受到「銜接不足」,因為什麼都是第一次,老師家長都不知道如何是好,我們不停在徬徨中學習,卻也只能問:為什麼每一個教育政策,都只是片面的?今年學力測驗加考公民與社會,而我們又成了新藥的白老鼠。白老鼠已經夠多了,請決策的大官們再好好思量「新」的教育政策!
※ 這幾屆是最可憐的白老鼠。
◆ 「教長,請記得跟課綱配套」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08/11/22
高中新課綱才宣布將於99年實施,教育部長鄭瑞城又就提出「大考二合一」的規畫構想,第一線的高中老師提醒部長,大考制度要和高中課綱一併思考,否則不可能減輕高中生的升學壓力。
教育部長鄭瑞城日前接受周刊訪問時,拋出大考「二合一」的構想,因為他發現「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大型考試要考兩次」;中山女中教務長簡菲莉指出,全世界也沒有一個國家的入學考試,像台灣考那麼多科目,台灣高中生每周要上15、16科目,科目之多恐是全球之冠。
鄭瑞城擬把學測與指考合併為一次考試,成績可用於推甄、申請、分發等用途,可以減輕學生壓力,預計明年6月可提出規畫草案,對此台大校長、同時也是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召集人李嗣涔昨天指出,一試又多元的做法「有困難」、「做不到」。
高中學校關心的是教學和考試的關係,簡菲莉表示,各國入學考試只考一次,但考試的科目非常少,通常只考語文、數學和邏輯思考。但台灣的大學學測考五科,指定科目最多考六科,其中台大採計的考科最多,如果大學端不減少採計考科,高中端的教學不可能放鬆。
◆ 擬辦一次檢定考 今年小六生適用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2008/11/22
教育部正著手規畫國中基測的轉型,目前的兩次基測考試將朝全國舉行一次統一檢定考試,讓社區高中在6月份就能招到考生;針對非明星高中不讀的考生,則讓各分區自行考試選才,如果配套措施都準備好了,最快民國101年實施,今年讀小六的學生可望適用新制。
雖然教育部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已同意,民國100年「北北基聯測」可以「教育實驗」性質試辦第一次基測,但北北基聯測只會辦一次,民國101年起,教育部將再規畫一套新的高中職入學方案,讓基測轉型為檢定考試,全國只舉辦一次。
教育部官員表示,學生人數逐年遞減,12年國教是必走的路,也是教育部在二次政黨輪替前就已在規畫的方向。官員指出,未來高中將朝社區化發展,但仍有必要發展菁英教育,國中生只要通過基本的學習能力檢定,就可進入社區高中就讀。大多數的國中畢業生每年6月就可到高中報到。至於像建中、北一女等明星高中,再由各考區辦理升學考試。
升學制度審議委員、全國家長全國家長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表示,未來實施的類似全國統一會考,是一種學力檢定考,目的不只是為高中找學生,更要去了解國中生學習情況,如果未達到一定學習門檻的學生,進入高中之前就要先進行補強教學。
林文虎表示,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曾討論,新制全國統一會考,能讓國三生就原校原班級應試,只要縣市交換監考老師,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試務費用,考生不必繳報名費。
據了解,未來除明星高中以外的高中職,都可經此管道申請入學,也就是達到學習門檻,再以在校成績或多元智能表現,申請進入社區高中職就讀。但官員也強調,採計國中生在校表現,在校成績考核必須建立客觀、公正的機制,取得家長及學生的信任,且不允許有人為操作,這些配套措施完備後,新制才可以上路。
至於明星高中的招生考,則讓各地方自行辦理,林文虎認為,確實有些考生及家長非明星高中不讀,就由他們去拚升學考試,沒有必要讓全國考生一起承受升學壓力。
教育部表示,101年高中職入學制度的新方案,預計明年5月公布,目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未來將能有更好的一套入學高中職的制度。
觀念平台─尾大不掉的教官
【顧爾德】 2008-11-24 中國時報
教官復活了!這喚起許多經歷過校園白色恐怖者痛苦的夢魘。施正峰教授日前在本專欄問道:「難道,軍人沒有堂堂正正跨步大學的空間?」一語點出了問題的癥結。
教官應該是軍事教育的專門人員,他們在校園內應該像其他專業教師一樣,受到專業上的尊重。但今天教官在校園內不是因為軍事專業教育而存在,而是擔任輔訓、保全工作,這對教官專業是種屈辱,其實對訓輔專業工作也是種汙辱。
今天台灣校園中的教官不同於一般教師,他們不是以單一個體存在,而是背後有個獨立軍訓系統,一個武力為基礎的軍事體系。只要這個體系存在,國家就有可能動員這個體系的力量、介入校園。
面對「教官復活」的質疑,教育部表示,為了解決教官的升遷問題,才考慮解凍大學教官遇缺不補及凍結遷調的政策。這種心態令人無法苟同。假如把軍事教育當做大學中一項專業科目,教官員額應該是依開課需求決定,教官升遷也應比照大學教師,依專業學術以及教學表現來評等。否則,就應該讓這些教官回到國防體系,循國防體系晉升辦法來處理。教官原本是一個歷史留下的、要砍掉的尾巴,教育部的處理方式反而讓其尾大不掉。
教育部的處理方式,完全不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育為考量,而是把教官個人事業利益擺在大學整體利益上;這能讓其他因為招生、修業學生不足,而被裁減資源的系所服氣嗎?
近年來很多大學系所因為就業市場需求改變而必須轉型,否則招不到學生,系所也要關門了。這些系所、教師都知道必須求新求變才能生存,為什麼軍訓體系就不知道想辦法改革軍事教育課程,讓學生有動機去修,反而是一味想要保障教官升遷之途,大開方便之門?為什麼教官有這種特權,其他系所的教師沒有?為什麼教育體系要去承擔國防體系無法處理的歷史尾巴?別忘了,四五○號釋憲文只說,若大學認為有提供學生修習軍訓之必要,得並依法聘請「適任之教學人員」,並沒有特別保障現有教官。
不只在處理大學教官方面,處理高中教官時,教育部也一樣便宜行事。教育部軍訓處透過立委提案,要修改《高級中學法》第廿條第二項規定,讓高中職校軍訓教官能兼任生輔組長。
這個條文原規訂「前項祕書、主任、組長,由校長就專任教師聘任之」,修改後變成:「前項祕書、主任、組長,除學生事務單位負責生活輔導業務之組長得由具輔導知能之人員兼任及總務處之組長由職員專任外,均由校長就專任教師聘任之。」
教育部說法是,修法後「使具輔導知能之高中職校軍訓教官得以依法兼任生輔組長,亦保留學校聘用具輔導知能之教師或人員兼任生輔組長之彈性,滿足學校之實際需求。」
因為國中小沒有教官,教育部推出的「精緻國教發展方案-國民中學階段」計畫 ,補助各縣市政府增置國民中學專、兼任輔導教師經費。如果教育部只是單純想讓高中職輔訓工作順利推動,何不增加高中職的專任輔導教師名額,讓他們負擔起生活輔導組的專業工作?輔訓工作繁重,教育部該做的是讓專業輔導教師有成就動機,有好的升遷管道,讓輔導工作專業化。
每年有那麼多受過正統學院相關科系訓練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教育部不增加他們就業機會,卻獨厚教官。
為了保障沒有專業輔導訓練的教官,教育部特別為教官開輔導知能進修專班。教育部設計這種便宜行事的進修課程,對那些在大學、研究所受正規輔導教育的學生公平嗎?這符合教育專業考量嗎?
教官的專業就是軍事知識與技能的教育,教育部軍訓處與教官們,請把你們的專業課程規畫好,讓自己有尊嚴地存在於校園,不要再巧立名目,保障自己在校園內的特權地位。
◆ 國中小教科書民國100年起須逐學年送審
中央社 2008-11-24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4日電)教育部今天表示,部務會報通過修正「國中小教科書審定辦法」,民國100年起,教科書須逐學年送審,也就是書商須將完整的兩冊教科書送審,以改善學校在下學期更改版本的情形。
教育部部務會議11月13日通過修正這項辦法,國教司科長吳林輝指出,以前學校選書都只能看到一冊,所以出現學校在第二學期更換版本的情形,新辦法實施後,書商必須將一學年兩冊的教科書一起送審;同時也鼓勵國小階段教科書分成小一與小二、小三與小四、小五與小六三階段,採分階段送審方式,方便學校選購教科書。
吳林輝表示,依現行辦法規定,審定完的教科書,六年內能修改三次,但必須在第三年後修改,由於教科書沒有試用期,無法迅速修正實際上路後的教材,因此新修正的辦法,改為第二年就可以修改教材,第三年可使用新教材,但六年內只能修兩次,第四年與第六年不能修改教材。
吳林輝還說,為配合100學年度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也解決本土語言教材用字混亂、內容艱澀情形,擬將原本不需要送審的本土語言教科書納入審查,包括閩南語、客語及原住民語,預計明年中公告實施。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