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2010.08.02
全國各地正有數以萬計的聯邦刺激計畫在執行,希望能振興經濟,創造工作。但到目前為止,成效並不顯著。
為什麼沒效?財政刺激的想法本身沒錯,我們需要更多刺激而不是縮減開支,但必須把重點放在讓失業的人找到工作。
兩位朋友最近目睹的景象,生動說明當前的局勢。在懷俄明州的高速公路上,他們看到一個招牌寫著:「讓美國人工作:本計畫由美國復興與再投資法案資助」,上面畫著一個工人正揮著鏟子挖洞。但一路走來,他們卻只看到許多施工中的機械,包括巨大的柏油鋪路機、大卡車、壓路機以及其他機具。這項計畫的確利用資本,但沒雇幾個工人。
這種計畫就和許多其他的刺激花費一樣,如果你認為經濟的要點是擴增國內生產毛額(GDP),而不是增加工作,那這些方案都很有用。但不注重就業而只注意經濟產出的想法是種誤解,起碼是凱因斯以降愈演愈烈的錯誤理論。
一般的經濟「衰退」是由GDP的萎縮情況來界定,不看失業情況。失業被視為「落後指標」。大家廣泛認定我們需要刺激推動的是以GDP計算的「經濟」。
這種理論認為,一旦我們刺激「經濟」,經濟活動就會熱絡,失業狀況就能隨著企業擴張、增聘人手迎刃而解。此外,只注重GDP數字而不重視失業率的作法還有另一個假設,就是我們需要創造的是「真正」的工作,真正「有前途」的工作,而不是只為了雇人而創造一些無謂的職位。而且,我們也不希望雇用一群人拿著鏟子上工,卻不用效率更高的機械。
但除非改變測量方法,我們勢將面對長期的失業問題。6月份美國失業率仍高居9.5%,而計算失業超過27周的長期失業率更是高達4.4%,是1948年以來最嚴重。無論是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克,或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羅默女士,最近都表示高失業情形恐怕要延續好幾年。
這將是非常嚴重的人力損失。尤其是弱勢族群與年輕人在經歷長年的求職挫敗後,可能會放棄工作。這種人力損失的後遺症終會反映到傳統的GDP數據。
所以我的建議是:為何不用政府的資金直接創造工作?在人力密集的教育、公共健康、保安、公共設施維護、青年扶助計畫、老年照護、保育、文藝以及科學研究這些領域,直接創造職位?
這會是有效率的資源使用方法嗎?以經濟理論的觀點來說,政府在這些領域花錢所帶來的好處,無法由市場經濟提供。拿紐約地鐵作例子,把車廂整理粉刷得美輪美奐不是節約時代會想做的事,但是讓大眾交通工具更美觀、更具吸引力,卻能對整體社會帶來好處。這種公共財稱為所謂的「外部性」,是市場經濟獨自發展時無法提供的好處。
外部性的好處很難評估,正因為沒有市場價格可以參照。對這種計畫的成本效率辯論往往會無疾而終,結果原本的社會利益出發點失焦。但是請至少考慮一點,當我們爭論某項政府支出計畫是好是壞,請必須考慮到對就業的貢獻能力。
凱因斯在1936年提出同樣的觀點:「一旦我們明智地把自己教育得像是謹慎的金融家,考慮是否要為了蓋房子給人住而加重了我們『未來的負擔』,那我們將很難脫離失業的困境。」
當年小羅斯福總統的經濟刺激計畫儘管只有部分成效,但和今日的刺激方案相比,他的振興經濟計畫更著重創造工作,而且羅斯福的「新政」看來也比現在的作法更能激勵美國人。
想想新政中最受讚譽的「公民資源保育隊」(CCC)計畫,從1933年到1942年間,這個計畫廣招18歲到25歲的青年男子,進行勞力密集的工作,例如在全國植樹。這些年輕人在失業嚴重時是最難找到工作的一群。
民眾喜歡公民資源保育隊是因為他們解決了多年來荒廢的問題。
奧克拉荷馬州在1930到1936年間經歷嚴重的沙塵暴,損害了整片農地。這些沙塵暴證實了保育人士多年來警告的外部性問題,自由放任的開墾與伐木嚴重破壞土壤。
除了環境保育的好處,公民資源保育隊還促進了年輕人的團結合作能力,賦予他們使命感,參與具有歷史意義的工作。
國會最近準備要把公民資源保育隊的當代後繼者「美國志願團」(AmeriCorp)擴編三倍,招募對象不分性別年齡。但是資源保育隊在全盛時期雇用了50萬名年輕男子,美國志願團只預計在2017年擴編到25萬人。現在的美國人口是當年的3.5倍,我們應該更大膽。
創造就業的新計畫不見得很花錢。假設雇用一個人需要每年3萬美元成本,比美國志願團的薪水高出好幾倍,雇用100萬人每年的花費也只有300億美元。
這種金額只有美國刺激經濟方案的4%,僅佔美國公共債務的0.2%。我們還等什麼?(作者Robert Shiller是耶魯大學經濟學與財務學教授)
◆ 15至29歲 57萬人未就學就業
自由時報 2010.08.02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根據行政院主計處「青少年狀況調查」,去年十一月,國內十五至二十九歲青少年,未在學也未就業者高達五十七.一萬人;而且,未在學也未就業者中,以「正在找工作」占四十六%最多,較二○○一年大幅攀升。
主計處表示,去年十一月,國內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少年(不含軍人)有三○四.二萬人,未在學八十五.一萬人,其中未在學未就業者二十五.四萬人,占該年齡層人口八.三六%,以「正在找工作」占四十六.五六%最多,較二○○一年上升十三.○六個百分點。
至於二十五至二十九歲青年,則有一八九.三萬人,未在學者一七七.一萬人,其中未在學未就業者三十一.七萬人,以「正在找工作」占四十五.八八%最多,其次是「料理家務」占二十九.四四%。
主計處指出,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少年,過去一年曾經工作者占三十二.五五%,二十五至二十九歲則高達八十五.九四%。而過去一年未從事工作者,十五至二十四歲僅九.○一%曾找工作,二十五至二十九歲有三十一.九六%曾找工作,尋職遭遇困難主要是「技術不合」。
◆ 全球經濟復甦╱產能喊衝 零件叫急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0.08.02
歐美和亞洲許多大企業第二季獲利優於預期,因需求增強而對全球經濟成長抱持審慎樂觀,卻發現可能面臨零件供應困難,而無法及時擴大產能以滿足需求。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由於許多供應商在經濟衰退期間採取緊縮措施,以致現在無法迅速提高產能,而且許多中小型供應商仍有融資困難、利率偏高的問題。美國和歐洲的製造業供應鏈均出現供應不及的現象,使得大型製造商在取得重要零部件方面遭遇困。
根據製造業網路市場MFG.com的調查顯示,美國有51%的大型製造商在第二季出現「嚴重的供應鏈中斷」;另有42%的中小型供應商表示,大型企業因供應鏈問題曾向他們求助。
美國Caterpillar、聯邦快遞(FedEx)和Honeywell,日本的本田、日立,以及歐洲的西門子等企業上周均上調成長預測,而波音、日產、BASF和福斯(VW)等公布的業績均超過分析師的平均預測。
馬德里IE商學院供應鏈專家寇斯汀表示:「這次復甦,供應商面臨的問題比以往明顯嚴重許多。」
受供應鏈影響最嚴重的是半導體等電子業,德國車廠奧迪和保時捷上個月因為汽車音響供應不及而被迫減產。GE公司財務長謝林上周表示:「電子業所有業者或多或少都出現零件供應問題,本季末可能有5000萬美元營收被供應鏈耽誤。」
德國晶片商Infineon表示,產能幾乎已趕不上接單,美國半導體製造商Altera也說,交貨時間已由16周延長到26周。
受零件供應不及影響較嚴重的是歐洲和美國,日本企業一向和供應商較密切關係,比較沒有供應波動的問題;但近年來日本企業增加海外生產,例如本田和豐田的中國零件廠,使得日本企業供應風險漸增。
◆ 陸資來台與鮭魚返鄉
【經濟日報╱社論】2010.08.02
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署之後,全球招商已成為府院拚經濟的主軸,經建會及經濟部積極規劃赴國外招商,同時也正檢討陸資開放政策,以擴大吸引陸資來台;經濟部更首度組成由次長率團的登陸招商團,以具體行動爭取大陸業者來台投資。
開放陸資來台政策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即已著手規劃,但因各種政治因素致胎死腹中,從而導致兩岸投資「有去無來」的極度失衡現象。馬政府和大陸方面協商後,於去年6月底正式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一年來經濟部投審會核准陸資來台申請案件共58件,累計金額僅新台幣25億元,亦即還不到1億美元,相較於國內企業赴大陸投資一年超過50億美元的規模,兩岸投資失衡問題並沒有明顯改善。
過去一年,大陸地方領導人率團來台參訪絡繹不絕,大陸企業也紛紛表達投資台灣的強烈意願,但陸資來台的實際情況遠遠不如預期;究其原因,除大陸企業對台灣投資環境尚需要時間熟悉外,最關鍵的因素在於陸資有投資意願的領域,與我開放陸資投資的產業項目,兩者間有極大落差。
大陸業者對投資台灣高科技產業,掌握台灣優越的製造及運籌管理技術有非常強烈的意願;大陸服務業,包括金融、電信、運輸、觀光旅遊及房地產等業者,對於進入台灣市場亦躍躍欲試;大陸營造工程業者對參與愛台12建設,更是企盼已久;還有很多大陸的強項及特色行業,例如中醫藥等,也都有濃厚意願來台設點。在台灣對陸資長期閉關之後,大陸企業來台投資的高度意願,無疑是台灣在其他國家無法招來的龐大商機。
但是,因為兩岸關係的特殊性,開放陸資仍是高度敏感議題,加上兩岸經濟及企業規模差距極大,開放陸資無可避免須面對產業競爭、經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問題的挑戰。是以,政府陸資政策迄今仍是採「開小門」的做法,准許陸資投資製造業項目僅占三成、服務業僅二成多;大多數陸資有強烈投資意願的敏感產業皆不在開放之列。ECFA早期收穫清單雖納入服務業,但我方開放陸資投資的九項服務業,都是早已開放給其他世貿組織(WTO)成員的行業,而且還對陸資附加很多限制,列為早收只是聊以充數,名不符實。
所以,要吸引陸資來台,關鍵並不在赴陸招商,而是通盤檢討調整陸資政策,讓開放項目與大陸業者意願項目的落差縮小。事實上,ECFA後續四大協商中,投資協議及服務業協議將無可避免須碰觸我方未遵守WTO不歧視原則,片面限制大陸企業來台投資的現實問題。政府相關部門應加速規劃兩岸投資與貿易自由化的推動藍圖,以兩岸產業有效分工為出發點,並兼顧台灣的經濟安全,及早確立陸資政策的長期方針,則陸資來台自然水到渠成。
與開放陸資來台須同步思考的重要課題,就是鮭魚返鄉。最近大陸各地大幅調漲基本工資,眾多加工出口型台商面臨嚴苛的挑戰,返台投資意願強烈,政府理應將之列為最優先的招商對象。但台商返台投資必須考量幾個關鍵問題:第一,大陸調漲基本工資目的在促進產業轉型,希望台商將高附加價值生產活動移到大陸,這就涉及到兩岸產業如何有效分工及開放陸資政策;第二,台商若以大陸企業身分返台投資,是否較大陸本土企業享有較寬鬆的待遇?第三,台商若以在台母公司或個人資金擴大在台投資,應引導至那些優先投資項目?
坦白講,台商是最了解台灣投資環境、最有意願投資台灣的產業菁英,如果政府不能優先為鮭魚返鄉鋪路,做出成績,豈不是砸了全球招商的這塊亮麗招牌?
※ 相關報導:
* 企業挹注 文創新兵「轉大人」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5760049.shtml
◆ 拼政績 中國地方GDP數據摻水
中央社 2010.08.02
中國各地方政府為了拼政績,習慣性在GDP數據上摻水,據報導,今年上半年大陸29省市的GDP總和竟然比中國中央公布的全國性數據多出近人民幣8000億元。
中國國家統計局本月中旬公布上半年全國宏觀經濟數據後,大陸各省市也陸續公布地方數據。
北京法制晚報報導,截至昨天為止,除上海及貴州尚未公布,中國29個省市的GDP總和已達18.01兆元,較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GDP17.28兆元高出近8000億元。
此外,除了新疆,28個省市上半年GDP增幅均超過全國同期11.1%的增幅,其中海南省增幅達19.4%,居全國之首。在已公布的省份中,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和河南5省的GDP總數都超過兆元。
報導說,中國大陸地方GDP總和高於全國GDP統計水平的問題由來已久,問題根源除統計方法有差異以外,各地以GDP高低來顯示政績的心態也是導致數字造假的可能原因。
早在去年底,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就表示,要嚴厲整頓中央與地方數據不一的問題,日後數字以國家統計局為準。
中國國家統計局日前並公布有關季度GDP核算和數據發布程序的新要求,規定將分初步核算、初步核實和最終核實3個步驟,並由國家統計局公告發布,新例將在9月1日實施。
※ 相關報導:
* 台灣經濟須防短多長空
* 世界難民日 飢餓三十盼伸援
20 則留言:
比黃金猛 糖價年底前看漲25%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2010.08.03
巴西Santos顧問業者和Unimar船公司指出,陰雨綿綿使得巴西糖商紛紛延後出口作業,積壓在國內六大港口的糖多達362萬噸。另一方面,今年印度季風平均降雨量較往年減少3%,有關當局預估甘蔗可能短收。
市場供不應求也讓糖價蓄勢待發。國際糖業組織(ISO)表示,今年全世界食糖需求將增加1.7%,這意味庫存/需求比將降至20年來最低的32%。另據糖業分析機構F.O. Licht調查,巴基斯坦和印尼的糖存貨正逐漸「消耗殆盡」。
原物料研究機構Curium資本顧問公司執行長芬頓說:「糖市已開始走入多頭。」預測今年底前糖價將大漲28%,升抵每英磅25美分。
粗糖10月期貨7月29日在紐約洲際交易所(ICE)大漲4.2%至每磅19.67美分,創四個月新高。
按照芬頓估計,今年糖價漲幅可望超越黃金;根據彭博分析師推算,金價第四季平均漲幅可能比目前高1.4%,約在1,200美元之譜。
糖價飆漲的情形去年也曾出現,當時巴西暴雨和印度乾旱導致甘蔗嚴重歉收,糖價應聲漲至35年新高。不過今年來糖價已重挫27%,成為標普GSCI指數表現最差的商品,主因是投資人縮手與生產商預期產量可能過剩。
然而,情勢在兩個月前逆轉。全球最大蔗糖加工業者Cosan公司6月中表示,明年巴西最大糖產區的產量可能不如今年。此外,巴西港口受降雨影響,已暫停砂糖的裝卸作業,以避免水損;目前停泊在港口的船隻約是去年的兩倍。
倫敦糖業集團Czarnikow分析師科恩說:「由於巴西港口擁塞,2010-2011年糖市不太可能恢復供應過剩。」
印度則飽受降雨不足之苦,今年甘蔗難有大豐收。印度氣象局表示,今年6月季風降雨量較以往減少16%,6、7兩個月合計降雨量下滑3%,該局說:「今年產量可能增加,但恐怕不會出現豐收。」
包括泰國、巴基斯坦和印尼等糖產量不足的國家,最近都採取行動補充庫存。泰國上個月進口7.4萬噸的糖,為30多年來首見;巴基斯坦政府宣布,11月底前交易商可免稅進口50萬噸的糖;印尼也將搶在齋戒月前增加進口砂糖。
※ 相關報導:
* 香菇熱壞了 產量驟減價飆
http://udn.com/NEWS/LIFE/LIF1/5762518.shtml
今年夏天超熱,香菇長不好,台中縣香菇最大產地新社鄉產量驟減四、五成,菇價每台斤飆到一千元,比去年漲了快一倍,是近十年最高價
◆ 克魯曼專欄/拚就業 執政菁英不該袖手
【經濟日報╱陳世欽譯】2010.08.03
我已經開始對美國勞工的未來產生惡兆之感,理由可能與你想的略有出入。
經濟成長仍然緩慢,展望最近的未來,失業率可能有增無減。這很糟糕,然而更嚴重的是,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我們的執政精英對於不可思議的經濟苦難正逐漸成為新常態的趨勢根本毫不在乎。
我擔心在上位者非但不思勇於承擔創造就業的責任,而且很快就會聲稱,高失業率是結構性問題,是整體經濟的永久環節之一。如果迫使大批美國人承受長期失業的苦果,他們必定會將這個藉口化為悲慘的事實。
不久之前,任何人如果預言六分之一的美國勞工很快就會失業或被迫兼差,勞工的平均失業期將達到35周,一定會被斥為悲觀派,部分原因是,果真如此,決策者一定會全力創造就業機會。
然而已經不幸言中。我們看到什麼?
首先,我們看到國會袖手旁觀。共和黨人與保守派民主黨人不僅不願以任何具體措施創造工作機會,甚至不願設法紓解失業者的苦難。
部分人士表示,我們缺少對失業者伸援所需的資源,必須立即減少預算赤字,否則「債券義勇軍」一定會使美國的舉債成本暴增。我們之間的部分人士曾經試著指出,這些債券義勇軍是赤字鷹派憑空想像的產物。投資人不但沒有遠離美國債券,而且還瘋狂搶購,以致利率跌到歷史新低。然而散播恐怖氣氛的人士不為所動。他們表示,對抗赤字必須是高於其他施政項目的最優先要務。也就是,除了為富人減稅,而且必須予以延長之外,無論為富人減稅衍生多少赤字也在所不惜。
關鍵是,人數多到足以封殺任何創造就業機會之具體措施的國會議員,卻非常關心占全美總人口僅1%的富人所承擔的稅。他們不在乎美國失業勞工的艱困處境。
如果國會不願採取具體行動,聯準會如何?畢竟聯準會的主要目標有二:充分就業與物價穩定。實際而言就是把通膨控制在2%左右。在當前失業率居高不下,通膨低於目標的局面下,你可能預期聯準會將以非常手段刺激經濟。實則不然。
的確,聯準會已經有動作:它的政策工具短期利率已經接近零。然而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向我們保證,他還有其他選擇,例如購買更多抵押擔保證券,以及承諾將短期利率維持在低檔。許多研究顯示,聯準備可以承諾諮商調高通膨目標到2%以上,以達到刺激經濟的目的。
然而聯準會並未這麼做。部分官員甚至降低成功的標準。例如,達拉斯聯邦準備銀行總裁費雪上周表示,聯準會對經濟的疲弱不負任何責任。他認為,這種結果肇因於企業對未來的法規懷有不確定感。這種觀點在保守派的圈子裡相當普遍,卻與實際證據完全牴觸。事實上,他以降低標準的方式回應外界對聯準會未能達成目標的批評。
費雪接著表示,聯準會的目標不是維持大約2%的通膨,而是把通膨「控制在極低而穩定的狀態」。
簡言之,一切還好。我曾經看過同樣的戲碼在日本上演。我認為,如果物價開始下跌,低於目標的通膨成為通縮,部分聯準會官員一定會表示這也還好。
未來的發展如何?我認為很可能出現以下的結果:從現在開始的兩年內,失業率一定還是非常高,很可能高於當前。然而政治人物與聯準會官員不但不願承擔扭轉乾坤的責任,而且一定會聲稱,高失業是結構性問題,非他們所能控制。誠如我所說,假以時日,隨著長期失業勞工喪失技能以及和勞動市場的連結,進而變得不能被雇用,這些藉口可能成為自行應驗的預言。
我願意想像社會大眾的憤怒足以預防這種結果於未然。然而美國人誠然忿忿不平,卻模糊焦點。我因此擔心,那些未能對失業大眾處境感同身受的主政精英可能任由就業機會不斷消失。(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陳世欽譯)
◆ 經濟引擎加溫 亞幣全面攻頂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彭博資訊二日電】2010.08.03
亞洲經濟復甦腳步加快,新興市場資產炙手可熱,在大批資金推波助瀾下,亞幣2日全面走揚,馬元漲至兩年多來新高,新台幣、韓元漲幅也都逼近1%。
南韓政府1日公布,7月出口比去年同期增加29.6%,優於分析師預期的27.3%;馬來西亞6月出口也可能連續第六個月成長,市場因此大受鼓舞。
彭博的資料顯示,馬元兌美元2日勁揚1%至3.1514馬元,升至2008年5月以來最高。韓元兌美元勁揚0.9%至1,172.45韓元;新台幣兌美元升值0.57%至31.868元,創5月14日以來最高。
興業銀行亞洲固定資產部門主管雷利說:「亞股表現強勁帶動亞幣上漲。南韓經濟數據亮眼也是推升亞幣的因素。」
彭博—摩根大通亞洲美元指數和MSCI亞太指數2日雙雙漲至5月以來新高。統計數據顯示,7月外資總共買超印尼、印度、南韓、台灣、泰國、越南和巴基斯坦等亞洲股市近90億美元。
CIMB投資銀行外匯策略師雷孟納森指出,隨著美國經濟成長減緩,投資人的思維也開始轉變,資金偏好流向亞洲市場,他說:「這不單受到市場氛圍影響,顯然也有基本面支持。」
儘管資料顯示中國製造業開始降溫,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2日仍上揚0.18%至人民幣6.6743元兌1美元,逾一周來最高。目前人民幣兌美元為6.7745元,NDF上揚反映市場預期人民幣匯價可望再升值1.5%。
中國招商銀行分析師表示,由於政府的目標並非經濟成長的速度,因此景氣降溫不會改變當局讓人民幣緩步升值的立場,「短期內,全球外匯市場對人民幣的影響較大」。
突破星馬緊箍咒 西南絲路大復活
【聯合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0.08.04
最新一期中國「瞭望」周刊報導,中國大陸正積極打造以雲南為中心,連接華東沿海經濟圈、東南亞經濟圈和南亞經濟圈的陸路通道,以突破對外貿易的「麻六甲困境」,並在印度洋地區形成一個大型新興貿易圈。
對中國而言,麻六甲海峽是中國海上石油的生命線,其進口的原油大約五分之四是通過麻六甲海峽運輸,過度依賴這條水道,給中國的能源安全帶來重大潛在威脅。
大陸專家曾用「麻六甲之痛」形容中國在麻六甲海峽問題上的困境,因為目前麻六甲海峽處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的控制範圍內,印度對該海峽也觸手可及;以中國目前的實力,根本無法控制這個海峽。
報導指出,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去年七月考察雲南後指示,要把雲南建成中國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北京政府在今年六月正式提出建設南亞出境的通道計畫。
商務部網站的資料顯示,醞釀六年的中緬油氣管道已在六月三日開工,長度近八百公里的石油和天然氣管道將連絡緬甸皎漂市和雲南昆明,至少能減少一千兩百公里的路程,總投資額廿五億四千萬美元。雲南並已修通連接緬甸的公路,計劃進一步延伸至印度。另外,昆明區域性跨境人民幣金融服務中心也在上個月揭幕,為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國家經貿交往提供人民幣結算等多種金融服務。
報導指出,中國的西部大開發十年戰略,將逐步把大西南地區和大西北地區,與南亞銜接起來;形成一個面積近一千四百萬平方公里、人口近廿九億的「超級市場」,而且擁有全球最具市場活力和競爭力的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新興大國。
新華社所屬「瞭望」周刊指出,中國早在漢朝就希望打通「西南絲綢之路」,現在北京希望讓西南絲路復活。
與取道麻六甲海峽相比,中國貨物通過雲南經緬甸進入印度洋,可縮短五千公里路程,而經緬甸北部穿過印度恆河流域,到巴基斯坦再進入中亞的陸路通道,全線海拔絕大部分在一千九百公尺以下,四季暢通無阻,且輻射人口多,運輸成本低。
◆ 人民大學:大陸面臨「次蕭條」
【經濟日報╱記者林則宏/綜合報導】2010.08.04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指出,中國大陸經濟雖不會出現「二次探底」,但今年第四季將因出口、投資明顯衰退,導致經濟出現GDP增速跌破9%的「次蕭條」局面,並影響2011年經濟景氣大幅度下滑。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日前發布「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10年中期)」指出,未來幾個月大陸經濟將面臨「次蕭條」危機,大陸經濟「遠慮」(長期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甚於「近憂」(經濟增長速度下降)。
「次蕭條」與「二次探底」差異何在?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楊瑞龍表示,「次蕭條」是指經濟已經走出衰退,在反彈後再次出現下滑,導致經濟出現震盪、波動、分化的底部運行特徵,但下滑幅度還達不到「二次探底」的標準。
至於「二次探底」,報告的定義是:銷售、就業等經濟數字出現連續四個月以上大幅下滑,並使得GDP增速連續兩季跌破8%。楊瑞龍表示,目前大陸經濟繁榮的局面具有強烈的短期性和虛假性,上半年經濟快速增長,不代表經濟已經步入持久的上升週期。
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指出,上半年大陸經濟雖然延續去年第二季以來的強勁反彈,許多指標都達到近年同期高位,但這種經濟反彈和復甦是建立在強勁的刺激性政策等因素之上。
楊瑞龍指出,上半年,帶動大陸經濟增長還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依靠企業「存貨回補」,反彈的基礎不扎實、趨勢不穩定、動力不明顯。
會出現「存貨回補」,是因企業在經濟危機時大量清理庫存,導致經濟略有好轉時就有大量補充貨源的需要,但這樣的補充貨源行為不代表市場存在強大的消費能力。
報告認為,存貨回補效益帶動今年上半年經濟高速增長,但也將是下半年經濟快速回落的原因之一。特別是投資、出口明顯下滑等多重下滑力量將在第四季同時爆發,報告預期,下半年大陸GDP增速將出現逐季回落趨勢。
◆ 美個人所得&支出 原地踏步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2010.08.04
美國6月消費支出和個人所得在原地踏步,工廠訂單和房市數據同樣難看,復甦前景堪慮。加上部分企業財報不如預期,導致美股3日早盤低壓籠罩,欲振乏力。
美國商務部3日發布的資料顯示,美國6月消費支出增幅連市場預期的0.1%都不到,5月的增幅從0.2%下修至0.1%。個人所得同樣原地不動,是去年9 月來首見;5月的增幅也從0.4%調降到0.3%。6月個人儲蓄升到一年來最高的6.4%,稍高於5 月的6.3%,金額達7,259億美元。
聯邦準準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2日在一場演說中表示,未來幾季消費支出或許會隨薪資增加和信用比較充裕而「上揚」,但他也警告疲弱的就業市場可能衝擊消費者信心。報告顯示,扣除食物和能源後的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到6月底止的12個月期間上漲1.4%,增幅是去年9 月來最小。
佛羅里達州雷蒙詹姆斯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布朗表示,消費者依然小心翼翼,消費的最大動力來自有飯碗,而工作要靠強勁的經濟成長帶動。
道瓊指數2日收盤大漲逾200點,可惜3日早盤在經濟數據和寶鹼(P&G)與陶氏化學(Dow Chemical)財報不如預期的利空拖累走軟,一度下跌近0.5%,標普500和那斯達克指數同樣疲弱。
美國全國不動產仲介協會(NAR)公布的6月成屋待完成銷售指數下滑2.6%至75.7的空前新低,遠不如路透調查預估的上揚0.6%,不過比起5月的重挫30%顯得改善許多。
商務部3日也公布6月工廠訂單,繼5月減少1.8%後,6月又減少1.2%,縮幅超過市場預期的0.5%。製造業是經濟復甦的火車頭,但這幾個月卻出現熄火的跡象。2日公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雖仍屬擴張階段,卻是連續第三個月下滑。
美國財長蓋納3日在ABC電視網的「早安美國」節目中表示,失業率可能還會再上升幾個月才下滑。不過他也信心喊話,說經濟會逐漸好轉。
相關報導:
* 77年歷史 新聞週刊1美元賣了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ug/4/today-int3.htm
兩個半月來,郵報公司為新聞週刊尋覓買主,期間拒絕掉數名可能大幅改變週刊編輯方向,或大幅刪減人事的買家。新聞週刊員工達三百二十五人,哈曼同意保留其中兩百五十名員工,郵報公司董事長葛蘭姆指出,他們尋找重視新聞品質者接手,而哈曼正是合適人選。
* 全球最大圖書零售業者邦諾 求售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765433.shtml
全球最大圖書零售業者邦諾公司 (Barnes & Noble)3日表明將尋求出售,可能的買主是公司創辦人瑞吉歐 (Leonard Riggio)與一投資集團聯手組成。
羅傑斯:農糧短缺時代將來臨
【記者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2010-08-04 工商時報
在全球主要小麥出口國俄羅斯發生50年來最嚴重乾旱的衝擊下,小麥價格出現1973年以來最兇猛的漲勢,為此食品業提出警告,麵包、餅乾等以麵粉為主原料的食品難逃漲價命運。投資大師羅傑斯更直言農糧短缺時代即將來臨,未來幾年糧價還會急速飛漲。
除小麥之外,食品業主管警告飼料用及釀酒用大麥價格也在飆漲,家禽肉品及啤酒等的零售價格將會因此上揚。
歐洲小麥價格本周一大漲8%至每噸211歐元,創2年來新高;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9月交割的小麥價格,周一也攀抵22個月來最高價位,致使7月小麥價格累漲38%,為1973年以來最大漲幅。小麥價格自6月下旬以來已飆升將近50%。
小麥價格暴漲肇因於俄羅斯、烏克蘭及哈薩克等主要小麥生產國,遭到逾1世紀以來最嚴重的熱浪與旱災侵襲。俄羅斯等3國位列全球前10大小麥出口國,且是世界最大小麥進口地區北非與中東的主要供應國,業界人士擔心這3國恐為了確保本國市場供應無虞及穩定價格,將限制小麥出口甚至頒布出口禁令。
俄羅斯氣象單位聲明表示,俄羅斯這場50年來最嚴重的旱象還會持續到8月,由於土壤乾涸,將進一步波及到原定8月展開的冬季作物播種。
作物歉收加上價格飆漲,讓人回想起2007到2008年爆發的全球糧食危機,當時從玉米到稻米等農產品價格皆飆至新高,海地及孟加拉等國家還傳出糧食暴動。
國際知名投資大師羅傑斯(Jim Rogers)周二接受財經網站CNBC.com電話訪問時指出,7月小麥價格漲至歷史新高,意味農糧短缺時代即將來臨。
老早就發出糧食短缺警訊的羅傑斯說,「這恐怕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往後幾年我們會面臨糧價急速飛漲。」
羅傑斯還提到,各國政府為擺脫金融危機大印鈔票已製造些許問題,再發生農糧短缺恐使問題雪上加霜。
◆ 俄國逢大旱 穀物產量恐減少
中央社 2010/08/04
俄羅斯水文氣象中心表示,俄國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尚未顯現緩和跡象,如今恐將危及冬季穀物的播種計畫。這次旱災已使得小麥價格出現1973年以來最大漲勢。
水文氣象中心發布聲明說,俄國歐洲地區的東北部預定8月展開播種,但將因土壤乾燥受到影響。俄國的冬麥產量通常占年穀物產量的65%。
氣象中心說,該地區的中部據預報本月也將天氣乾燥,這將擴大包括甜菜、馬鈴薯和玉米等作物受影響的範圍。
該中心的聲明說:「這是我們50年來首度見到這麼長期同時出現異常高溫以及大氣和土壤乾旱的現象。」
俄國穀物聯盟則表示,這是130年前開始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乾旱。
芝加哥商品市場的小麥價格昨天跳升至22個月來最高價,先前7月間價格已上漲38%,是1973年來以來的最大漲幅。
CWA全球市場公司(CWA Global Markets Pty)總經理麥蓋爾(Peter McGuire)今天受訪時說,由於投機炒作者追漲,小麥期貨價格可能漲至每英斗8.5美元,也就是比昨天的收盤價大漲23%。
據俄國研究機構SovEcon表示,上週俄國的小麥價格上漲19%。俄國穀物聯盟說,這個漲幅超過2008年全球食糧危機最嚴重時,當時由海地到埃及都曾因糧食短缺問題發生暴亂。
雖然聯合國的糧食價格指數還比2008年6月的高峰期低了約22%,但仍比一年前高了約13%。
據俄羅斯新聞社(RIA Novosti)報導,俄國農業部副部長貝里也夫(Alexander Belyaev)表示,該部已將2010年的預估穀物產量下修到7000萬至7500萬公噸。農業部原本預估的產量是8500萬公噸,已經低於去年的9710萬公噸。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在今年6月止的12個月中,俄國是世界第4大的小麥出口國,排名美國、歐洲聯盟和加拿大之後。(譯者:中央社林治平)
※ 相關報導:
* 俄羅斯大旱 暫停穀物出口呼聲起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766700.shtml
◆ 日本大型製藥業 新興市場衝銷售
【經濟日報╱編譯賴美君/道瓊社三日電】2010.08.04
日本大型製藥業者打算積極擴展版圖,紛紛在新興市場建立銷售網,希望能抵銷營收成長在工業國家減緩的窘境。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衛材製藥(Eisai)將在俄羅斯建立行銷基地,在2010年度結束前開始販售癲癇藥,並計劃三年內將癲癇與癌症用藥銷往土耳其與巴西市場。除了新興國家,衛材也已將銷路通往加拿大,很快也將進軍澳洲市場。
衛材製藥近來啟動印度的產線,計劃從印度出貨到其他新興市場,主要是看準當地成本便宜,以經濟考量來看,無須再從日本出口藥品。衛材製藥已在中國成立銷售營運。
武田製藥(Takeda)也計劃在2012年度前進軍俄羅斯與印度市場。武田製藥2008年度的銷售網全球涵蓋率已達71%,目標在2012年度結束前提高到90%,南韓銷售子公司也將於本月成立。
為了在新興市場全力衝刺,武田製藥本月1日成立監督亞洲行銷業務的部門,並聘請美國默沙東藥廠(Merck)子公司萬有製藥前總裁平田晴彥來擔任主管。武田目前在新興市場落後國內其他業者。
安斯泰來(Astellas)拓展新興市場的成績是日本業者的領頭羊,去年底前陸續在巴西、俄羅斯、印度與中國成立銷售子公司,也已在南韓、土耳其與南非設有銷售單位。
第一三共製藥2008年吃下印度藥廠倫巴矽公司(Ranbaxy)後,一舉取得遍布全球近30個國家的銷售網,隨後穩定擴展印度與範圍廣闊的市場,包括東歐與南非。
藥品研究機構IMS Health估計,未來五年日本、美國與歐洲的藥品市場年成長率約只有5%,而新興市場則可望達到15%。
為經濟發展注入安定的力量
【經濟日報╱社論】2010.08.05
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署後,對弱勢產業與失業問題的衝擊一直是各界關心的話題;及至近期國內接連發生六輕工安事件、環評爭議令中科開發受阻,經濟發展的質量之爭更加白熱化。事實上,產業結構的調整及財富重分配是全球化浪潮下,每個國家都會面臨的問題;只要台灣持續自由化、國際化,所得差距就會日益擴大,政府在短期因應之外,也須有長期方向及作法。
過去數十年來,隨著經貿自由化程度日深,各國吉尼係數(用於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吉尼係數愈大,表示所得分配愈不平均)均呈上揚走勢。換言之,不論是否簽署ECFA,政府均無法迴避貧富不均導致的社會問題,只是政府一直未予重視,相關課題因而在ECFA簽署後被放大檢視。
面對這個問題,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各國政府會在刺激成長與所得平均間做不同的取捨。大陸過去採低工資、低福利的發展策略,雖成功取得驚人的經濟成長,但近日罷工抗爭不斷,因建設開發而進行的房屋拆遷、土地徵收,也引發政府與民間衝突,均顯示人民不會長期忍受嚴重的貧富不均。台灣面臨的問題沒有大陸嚴峻,但近期也是警訊頻傳。例如苗栗大埔事件,優良農民化身「釘子戶」,夜宿總統府前抗爭,顯示經濟發展到達一定程度後,弱勢者的相對剝奪感將益形嚴重。
不過,政府長期一貫強調經濟成長,重視量化的數據,卻輕忽社會安全體系的建立、社會階層的流動困境,以及所得重分配的後遺症。最近的例子就是大降營利事業所得稅,其目的固然是從長遠的「養雞生蛋」著眼,但稅負的流失若無配套,勢將使國家財政雪上加霜,甚至可能排擠社會福利與救助資源;在資本利得免稅及不動產交易不按實價課稅這些領域上,更造成所得逆向分配,形成更大的社會不公,但任何意圖矯正這些稅制扭曲的改革,卻經常被隨意扣上打擊投資意願的帽子而難以推展。
除了稅制,教育是另一個協助社會中低階層脫離貧困、改善所得分配的有力途徑。但是,現行的教育政策也是在進行資源的逆向分配,使得社會階層的流動日益困難。整體而言,低收入者在現行考試制度下本就處於不利的地位,較難進入國立大學,更難進入多位於北部所謂的名校;從各大名校低收入戶與偏遠地區學生所占比率之低,即可知貧富不均與城鄉差距對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影響。可是,政府在分配教育資源時,卻又集中分配給國立大學,特別是國立大學中的頂尖名校。政府極端重視各校的國際排名,將之視為國家競爭力的一環,卻未要求名校需招收一定比率的底層家庭學生,運用有限的資源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
再看社會安全體系的問題。對於因社會變遷產生的新貧階級,憲法明文規定國家應重視社會救助、福利服務、國民就業、社會保險及醫療保健等社會福利工作;但不同於招商時設立單一窗口服務,一次解決廠商所有問題,各行政單位對於社會安全網的建立,幾無橫向聯繫與合作,且做法上縱然有違法律精神卻仍因循陋規,甚而法令建制本身亦悖離理論基礎。例如社會救助法將所謂有能力工作卻無工作者,擬制其受有一定金錢薪資,致符合法定定義的低收入戶人數維持在1%以下,但經推估,實際上低於貧窮線的人口比率可能高達12%。
經濟成長是一國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但在國民所得水準已達一定程度之後,政府除了追求數量上的成長,也須同步關注經濟成長的內涵,認真投入資源於緩和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等問題,為經濟發展注入可持續的安定力量。
※ 相關報導:
* 南方共同市場 關稅將統一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766914.shtml
阿根廷、巴西、巴拉圭與烏拉圭等四個南方共同市場會員國,經過逾五年的談判,終於達成協議,將逐步削減會員國間貿易的重複課稅,並於2012年起徹底實施。
* 經合協議 台星今年會商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5767917.shtml
台星洽簽經濟合作協議,將是兩岸簽署經濟合作協議後,在台灣鄰近東南亞地區,第一個有實質進展的國家,據了解,台灣對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紐西蘭、澳洲等,都嘗試接觸洽談自由貿易協定,但有待進一步突破。
◆ 財政赤字將破表 黃金十年如何來
【本報訊】2010-08-05 中國時報
記得今年三月底財長曾說「中華民國財政是最好的」,一度還引發輿論不少議論。審計部最近的報告終於點出問題,依九十八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政府債務未償餘額達四兆二千多億元,在不增加舉債前提下,至少六十二年才能還清。若以卅年為一個世代,如此沈重的債務即使到了馬總統孫子輩也還不完。
依審計部的報告,中央政府一年期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自九十年底至九十八年底,八年共新增一兆四千多億元。今明兩年是舉債高峰,九十九年度新增舉債預算約五千億元,目前正在編列的一百年度預算案,由於各項減稅法案陸續生效且稅收不如預期,預估將舉債四千億元,合計今明兩年舉債預算達九千億元,相當於過去八年新增債務總額的六成。如此高速的債務成長,還不驚人嗎?
其實,審計部的報告仍低估了財政問題的嚴重性。審計部估計「中央政府債務至少六十二年才能還清」是以不增加舉債為前提,但這項前提幾乎是天方夜譚,因為今明兩年的新增債務合計即高達九千億元,明年中央政府未償債務餘額將逼近法定上限。此外,目前利率處於歷史低點,未來利率一旦走高,在新債加舊債,債滾債的壓力下,這些債務即使六十二年也還不完。
對於政府債務急速攀升的現象,財政部不但不擔心,甚至認為「舉債上限不用,就像傻瓜」;由於政府舉債即將破表,財政部乾脆修法取消國家的總債限。最明顯例子就是,財政部最近在公共債務法修正案中,大筆刪除「中央及各地方政府舉借之一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預算數,合計不得超過前三年度GNP平均數百分之四十八」的規定。試問國家財政的未來,怎能不令人擔心呢?
金融海嘯期間,從歐「豬」五國到日、美、英等先進國家,由於大舉擴張財政,如今都面臨「債務暴衝」的危機。以鄰近的日本為例,二十年來經濟成長陷入停滯,唯獨債務加速成長,在沒有煞車的情況下,如今日本政府債務總額高達GDP的百分之二百,居主要國家之首,解決財政問題成為歷任首相最大挑戰與考驗。
為填補每年龐大的赤字缺口,以及日益增加的社會福利需求,日本新任首相菅直人明白宣示「財政改革」為優先任務。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四年來,日本首相換了五位,顯示日本民眾已無法忍受放任財政惡化且無力解決問題的政客。
這次金融海嘯讓全球經濟的龍頭美國陷入一九三○年代以來最大的財政危機。財政惡化對老百姓有什麼影響呢?美國各州由於稅收嚴重短少,已有半數以上州政府裁員,並大砍社會福利與教育預算。加州大學生、消防隊員走上街頭抗議,明尼蘇達州發生史上首次由護士發動的罷工,富裕的北卡羅萊納州內的圖書館竟因經費問題而必須關閉,令當地居民憤怒到了極點。《時代》雜誌指出,今年美國各州財政吃緊,明年情況也好不到那裡,財政總缺口高達五五○億美元,民眾還有一段漫長的苦日子。
從美國、日本及歐「豬」五國的慘痛經驗看來,政府舉債若不加以節制,財政惡化的苦果最後由全民承擔。華爾街崩盤後,美國儘管躲過了大蕭條,但財政危機深深影響每個小市民,加上失業率居高不下,難怪歐巴馬的聲望跌落谷底。
反觀台灣,國家財政究竟惡化到什麼地步,審計部已提出客觀的檢討。對此,職司國家財政大計的財政部不能不負起責任。我們不希望台灣的財政也走到美、日、歐豬五國的地步,遺憾的是,迄今未見政府高層正視財政惡化問題並展現改革的決心。
兩岸簽署ECFA之後,馬政府正積極擘畫迎接黃金十年,然而,沒有健全的財政,也不會有永續的經濟發展,面對政府債務即將破表的危機,執政當局若放任財政繼續惡化,未來的黃金十年恐變成債台高築的十年。屆時,誰又能負起責任呢?
FAO:全球糧食危機 不會重演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2010.08.05
歐洲乾旱衝擊俄羅斯小麥收成,以及義大利蕃茄、德國大麥、荷蘭鬱金香球莖的供應前景,為此聯合國糧農組織(FAO)4日下修全球小麥產量預估,但強調目前還不會重演2008年的全球糧食危機。
FAO調降對今年小麥產量的預估值,從6月預估的6.76億公噸下修至6.51億公噸。FAO說,這次下修小麥產量預估,主要反映出供應趨緊,以及小麥價格續漲的可能性提高,但目前全球糧食的供需情況仍遠優於2008年,無法推論全球會爆發糧食危機。
FAO指出,全球小麥連兩年豐收,適時補充全球庫存,足以度過眼前可能遭遇的減產困境。更重要的是,傳統小麥出口大國的庫存仍不虞匱乏,應能緩解不可預期的突發事件。
回顧2008年國際糧價之所以飆漲,主要受整體經濟情勢和其他糧食市場發展等外在因素影響,但在FAO看來,這些因素目前都還不至於構成威脅。
小麥出口大國俄羅斯飽受乾旱摧殘,野火頻傳更使得莫斯科等地都進入緊急狀態;哈薩克、烏克蘭與加拿大等重要的小麥供應國也有產量下滑的困境,都挑動市場的敏感神經,憂心2008年的糧食危機可能捲土重來。
歐洲數周來遭乾旱威脅,加上今年初冬季寒冷的時間格外長,6月雨量又少得可憐,農作物面臨減產威脅。義大利農夫聯盟預估,當地蕃茄收成今年會減少10%至15%。荷蘭鬱金香球莖農夫說,產量可能會下滑10%以上。比利時馬鈴薯農也預測產量會下滑。
德國啤酒商很可能面臨大麥價格上揚的沈重壓力,因為農業諮詢業者Toepfer國際公司預估,今年大麥產量最多可能減少20%。波蘭果農說,今年作物收成會萎縮近20%,穀物、蔬菜各將減產10%。
全英國最長、連接里茲和利物浦的運河,已因水位過低禁止船隻航行。一名位於薩克福的農夫一籌莫展,他的甜菜根和玉米嚴重受創,冬麥提早一個月熟成,小麥田更是滿目瘡痍。FAO則警告,假若俄羅斯持續鬧旱災,就可能威脅冬麥播種計畫,並對明年的小麥產量構成潛在威脅。
◆ 歐洲乾旱歉收 小麥近2月漲逾50%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路透巴黎二日電】2010.08.05
近來一波熱浪席捲歐洲,引發嚴重乾旱,使得正值傳統收割旺季的歐洲小麥出口大國德、法的產量可能下滑,刺激小麥價格4日站上7美元關卡。
西歐受熱浪襲擊,但受創程度不如俄羅斯般嚴重。儘管如此,熱浪仍引發13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受創農地面積可比葡萄牙國土,也使全球小麥價格在供應吃緊的預期心理的刺激下,衝上歷史新高價位,9月期貨4日盤中勁揚3.9%,每英斗報7.06美元,衝破7美元大關,累計6月以來的漲幅超過50%。
目前南歐的農地已幾乎收割完畢,法國也完成近半,英國等北歐國家則剛開始收割。分析師預估,今年歐洲小麥產量將從去年的1.3億公噸降至1.26億至1.28億公噸,主要受產量減少5%所拖累,但因播種面積增加1.5%,使實際降幅不若預期般大。
歐洲小麥最大出口國法國,目前已有三分之二的農地收割完成,預估今年產量將在3,450萬至3,500萬公噸,這雖比去年少了150萬至200萬公噸,但僅只略低於五年平均產量。
ODA分析師布拉齊妮說:「北法產量下滑,是因為較長的冬日迫使農家延後播種,至於熱浪所帶來的衝擊則不如原本想得嚴重,這讓人頗感意外。」她預估,正準備開始收割的北法區產量將比去年減少10%至30%,「但大家要記得,該區去年產量十分豐碩」。
歐洲小麥出口量第二大的德國,上周則因到暴雨襲擊,使收割的品質與產量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德國約半數的小麥田已收割完畢,但各區差異甚大。
一名德國分析師表示:「過去六周來的熱浪和旱災已引發減產的疑慮,如今加上暴雨的襲擊,品質飽受威脅。」但他說,目前收割的小麥質、量如何,還不明朗。
◆ 玉米、原油貴 畜產品喊漲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0.08.05
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帶動大宗物資不斷漲價,進口飼料玉米價格也開始攀升,國內進口飼料玉米每公斤已達8.2元,比三個月前成長7%。若原油價格持續居高不下,國內畜禽產業生產成本增加,未來勢必帶動未來畜產價格上漲。
農委會畜牧處處長許桂森表示,目前國際原油每桶約81美元,運輸成本大增,大宗物資自然水漲船高,小麥、飼料玉米都漲個不停。;但許桂森認為,飼料玉米每公斤7 、8元仍屬物價正常波動,短期內不至於衝擊國內畜牧產業。根據中央畜產會統計,今年5月初,進口飼料玉米每公斤約7.6元左右,但7月底以漲破8元,這兩天更漲到8.2元
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表示,最近養豬成本確實增加,過去一頭豬的生產成本約6000元,現在要6200元;過去,美國玉米的品質、衛生、生產管理都比印度玉米好,所以比較受到國內養豬產業喜愛;但現在正逢夏季,玉米運送過程容易受潮變質,且國際飼料玉米產區近期有大雨,因此即使是美國進口的飼料玉米,也是又貴、品質又差,但養豬戶仍有需求,「不得不買」。
潘連周說,飼料貴,加上養豬業者還要繳交5%的營業稅,已經壓得養豬產業喘不過氣來;養豬團體曾向農委會要求釋出過期糙米,降低養豬成本,但農委會回應目前戰備存糧仍不足,短期間沒有釋出過期糙米因應的打算。
他指出,目前豬隻全台大缺貨,又加上畜養成本增加,對於國內目前居高不下的豬價,無疑是雪上加霜。
◆ 「比外勞還不如」 3.5萬建教生拒當賤價生
【聯合報╱記者郭安家/台北報導】2010/08/05
「建教生權益促進聯盟」昨天成立,聯盟強烈反對教育部放寬建教生進用門檻,為了避免三萬五千名建教生淪為「賤價生」,聯盟將展開行動捍衛勞動權益,也設立申訴管道,呼籲受剝削的學生提出申訴。
教育部草擬「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實施及建教生權益保障法」,企業雇建教生比例由四分之一放寬為三分之一,也排除勞基法規範建教制度;兒少、家長、教師及勞工團體即組成聯盟,堅決反對放寬。
聯盟表示,建教制度從一九六九年開辦,四十年後,已失去學習技術的價值,部分企業不僅沒規畫訓練,還常放話「不加班就扣錢」、「東西做壞要賠錢」,有些高職建教生為了畢業,淪為「三年廉價勞工」。
全產總理事長施朝賢說,建教生不受勞基法保障,最嚴重是被雇主壓榨,當奴才使喚;往往上班十二小時,實習分數又掌握在老闆手中,擔心成績不及格無法畢業,不敢表達不滿。
聯盟強調,一般人認為建教生是不愛讀書的一群,實際上這些人往往屬於經濟弱勢,無力承擔高學費,所以才選擇建教合作。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說,建教生繳了學費,卻被「企業與學校雙重剝削」,落入更弱勢的情況。
全國教師會常務理事黃耀南指出,進用建教生的主要行業為美容美髮業、餐飲業、超商、電子業。工會常務理事羅彩鳳說,建教生與一般基層作業員一樣,但以前教建合作有學到東西,如今「學到只有現實」,成為廉價勞工,「比外勞還不如。」
俄禁小麥出口 小麥行情越燒越旺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0.08.06
嚴重的乾旱與野火摧毀俄羅斯20%的小麥收成,俄羅斯總理普亭下令禁止小麥出口,兩個月內已經翻漲一倍的小麥行情5日持續飆升,消費者如今擔憂必須為麵包、匹薩支付更高的代價。
普亭5日說,俄羅斯從8月15日起到今年底將禁止小麥出口,他並且表示,哈薩克與白俄羅斯也應該中止出口。
Informa經濟公司說,前蘇聯12個產區今年的合計產量將減少20%,從1億1380萬公噸降到9160萬公噸。全球小麥產量也將萎縮4%,從去年的6.79億公噸降到6.52億公噸。
俄羅斯是世界第三大小麥出口國,普亭的禁令5日讓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12月小麥期貨飆漲逾8%,以每英斗8.1525美元收盤,創近兩年來的最高水準。6日上午在新加坡市場的報價繼續大漲5.1%,以8.565美元成交。9月小麥期貨5日在芝加哥以7.8575美元作收。
8月3日就準確地預測小麥價格會突破8.5美元大關的CWA全球市場公司總經理麥奎爾說,如果小麥出口禁令擴散到其他地區,小麥價格勢必會升到每英斗10美元的水準。
小麥價格的空前高峰創於2008年2月,當時海地、埃及各地的連串糧荒暴動曾把行情帶到每英斗13.495美元的天價。
農業商品資訊公司Telvent DTN的分析師紐森說,如果小麥行情持續飆升,到8月底或9月初時,麵包價格可能會飆漲25%到30%,匹薩價格也會至少跳升10%。他說:「小麥行情衝得很兇,勢必會在商店與餐廳造成漣漪效應。目前效應尚未浮現,但一定看得到。」
◆ 公部門是中國貧富差距大主因
中央社 2010.08.06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今天警告說,早在2004年中國全國總體基尼系數就已經達到0.44,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
中新社報導,楊宜勇應邀在第8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上做「當前中國收入分配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時表示,當前中國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收入差距過大、分配秩序紊亂、制約機制缺失等。
他說,2004年大陸全國總體基尼系數就已達到0.44,這一數字已超過國際上公認基尼系數0.4的警戒線。由此可知,2004年全國收入差距已經處於一個非常不平等的狀況。
基尼系數是國際衡量一個國家貧富差距的指標,楊宜勇表示,中國自1992年開始,全國總體基尼系數就已達到0.4,顯示貧富差距嚴重,近年來全國總體基尼系數持續呈現上漲趨勢。
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楊宜勇提出了四點政策建議:
一,中國收入差距過大主要是由於於次分配過程中收入分配秩序紊亂造成,其根源在於政府過多涉入到初次分配過程之中,所以重點要轉變政府職能、縮小政府規模,使政府從初次分配過程中退出。
二,盡管政府行政權力是導致收入分配秩序紊亂的根源,但作為政府附庸的國有企業才是擾亂收入分配秩序的始作俑者。因此,關鍵要斬斷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的聯繫。凡是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國有企業,國家逐漸減少持股比例,最終成為由社會資本控制、以營利為目標的現代化企業。對於涉及公共利益的國有企業,政府要直接經營。
三,通過建立行之有效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積極推進「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實施等,保證廣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城鄉一體化,積極推動農民收入增加,逐步縮小嚴重的城鄉收入差距。
四,完善政府再分配機制、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方面,一要建立切實可行的收入監測制度,從根本上消除逃稅、漏稅;改革中國個人所得稅制度,將分類所得稅轉變為綜合所得稅,提高個人所得稅免徵額等;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發展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養老保險制度等。
※ 相關報導:
* 頂級黑卡登台 鎖定金字塔富豪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6163x112010080600085,00.html
◆ 美社安計畫入不敷出 首見支出超過稅收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0.08.06
美國社會安全福利制度 (Social Security)本月14日過75歲生日,但健康不佳,無人有心慶祝,聯邦政府5日公布報告,指出經濟衰退影響,社安局今年將入不敷出,也就是福利支出超過稅收進帳,為27年來首見。
報告說,美國社安今年將出現410億美元 (台幣1兆3000億元)的赤字,是1983年以來首見寅吃卯糧。
經濟衰退陰影未散,20多年來最嚴重的失業率又居高不下,造成薪資稅大幅減少,社安財務短期內將繼續惡化。今年社安福利開支超過稅捐和利息收入,收支赤字比去年預測的時間早到六年。
社安稅入低於福利支出的情況將持續到明年。如果經濟情況改善,2012到2014年可望大致恢復平衡,但赤字將在2015年再度浮現,比預測快一年,主要也是由於經濟衰退的衝擊。
在2009年底有5300萬美國人受益的社安計畫,準備金 (信託基金)將在2037年告磬,跟去年預測的時間相同。
社安局的收入來自就業者繳納社安稅,餘款歸入準備 (信託)基金,以備未來之需。
報告指出,目前美國就業人口足以支付退休者的社安福利,但人口日益老化,有一天將造成社安局不得不動用準備金。準備金提完,就業人口繳納的社安稅大約只夠提供預定社安福利金的78%。
報告預測,社安局的薪資稅和利息收入,可以支付福利開支到2024年,之後必須動用信託基金,而該筆基金預計2037年用盡。屆時薪資稅收入只夠支付略超過四分之三的福利需求。到時候,必須削減福利或提高稅捐,或兩者並行。
◆ 房利美報喜:虧損縮小了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0.08.06
房利美公司 (Fannie Mae)5日發布2008年9月美國政府接管以來的最佳財報,請求政府支援的金額也減少,顯示美國納稅人紓困這家抵押房貸巨擘的負擔,可能比原先想像降低。
房利美表示,公司已提撥足夠的資金,可以應付2005-2008年壞帳造成的大部分損失。房利美5日發布第二季財報後,只要求政府額外提供15億美元的救濟。
不過,分析師警告,房利美的財務仍有可能轉弱。喬治梅森大學的金融教授桑德斯說,由於法拍屋的程序進行得很慢,這些數字也人為地偏低。他說:「法拍的速度已在加速,堤防終究會潰堤。」
房利美在4至6月這一季虧損31.3億美元或每股55美分,該數字已計入支付財政部的19億美元股息。房利美去年同季的損失高達152億美元,相當於每股虧2.67美元。房利美說,去年的貸款業務也比2001到2004年放貸標準開始惡化之前的情況略好。
房利美與房地美合計提供或擔保3100萬戶的家庭貸款,總金額超過5兆美元,約占全美抵押房貸市場的半數。兩家公司向銀行收購房貸,經包裝成債券並提供違約擔保後,再轉售給投資者。
若干分析師仍然懷疑房利美已真的漸入佳境。他們擔憂,一旦政府資助750億美元協助放寬的抵押條件開始變化,房利美面臨的虧損也會隨之擴增。
◆ 天熱 7月蔬菜大漲10%
【聯合報╱記者周小仙/台北報導】2010.08.06
天氣熱,讓農產品價格也飆高。主計處昨天公布7月物價狀況,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上個月上漲0.13%,較去年同期上漲1.13%,呈現溫和上升,但蔬菜收成受到前一陣子酷熱天候影響,7月分價格比6月大漲10.63%。
主計處三局科長吳昭明指出,7月分上漲幅度較顯著的商品,分別為蔬菜、水產、生鮮家畜價格與國外旅遊團費。最近天候相當炎熱,大大影響蔬菜生長收成,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12.4%。
天氣熱也影響豬隻飼料價格,加上去年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養豬市場,家畜肉品價格也跟著上揚。生鮮家畜豬肉價格比去年同期高出6.09%。
衣著類與去年同期相比,也上漲了3.27%,主因是今年景氣回溫,買氣增加,以及廠商成本上升所至。其中衣著配件大漲6.67%,吳昭明解釋,最近全球金價大漲,相關商品價格也隨之上升。而交通部分,受暑假是出國旺季影響,運輸費比起去年同期上漲了3.47%。
至於國際主要商品行情,吳昭明說,國際小麥受天候、水災,甚至蟲害導致大漲的,價格年增率從6月分的-9%轉為7月年增率25.4%,糖價從6月起才反跌為漲。基本金屬像是鋁、銅、鎳、鉛、錫,7月來都呈現上漲趨勢。
美政府帶頭裁員 經濟恐更糟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路透華盛頓六日電】2010.08.07
美國各州與許多城市為平衡窘困的預算而相繼裁員與緊縮開支,可能讓美國經濟危險地沈淪到另一次衰退的邊緣。
全美50州當中,約三分之二在本會計年度會出現預算缺口。州政府協會估計,各州在本年度開始時,合計的預算赤字達840 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經濟產值的0.6%。
最近的一項調查指出,面臨預算赤字的各州在未來18個月內,可能必須裁減25萬個支薪公務員,或許會推高失業率大約0.2個百分點。
對於三個月後即將面對改選的美國參議員、小城市市長或是白宮來說,這絕不是什麼好消息。經濟與就業無疑將是今年所有選舉最重要的議題,而預算窘況勢必讓兩個問題都變得更嚴重。
剛請辭的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羅默最近接受訪問時說:「我們知道各州與地方政府都在痛苦掙扎,可能會拖累經濟復甦。」
單是地方政府潛在的裁員與緊縮,或許還不致讓經濟陷入衰退,卻可能會讓成長減緩到幾近停頓,以致難以抵擋另一次的景氣下滑衝擊。
美國經濟恢復成長已有一年,但高失業率耗竭了失業保險基金,減少銷售稅的歲收,房屋業不景氣也讓房地稅收大為縮水,各州與地方政府的財政自然捉襟見肘,而且短期內看不到快速改善的跡象。對州與地方政府提供諮詢的經濟學家那洛夫說:「沒有經濟成長,沒有健康的房屋市場,地方政府會很難過日。」
美國地方政府和聯邦政府不同,50州中有49州訂有平衡預算法規,不允許支出高於收入。一旦出現赤字,就必須削減支出或增稅。
※ 相關報導:
* 6月再下滑 美消費信貸連5跌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772020.shtml
◆ 朱雲鵬:人民感受不到GDP的上升?
【聯合報╱朱雲鵬】2010.08.06
各機構對於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都有明顯的上調趨勢。主計處的預估是六點一,但中央研究院已上調經濟成長率至六點八九,國際貨幣基金(IMF)甚至將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由六點五上修至七點七,看來復甦在望,前景看好。
但是,最近好幾位從事國內市場銷售的朋友,接連提起:看見經濟成長率上升相當開心,自己卻還沒有明顯感受到業務的快速增加。這讓我想起不久之前所舉行的一場會議中,有一位經濟學前輩也做過類似的分析。的確,如果我們把GDP的內容仔細解剖一下,就會發現這些總體數據與個人生活相背離的感覺,背後還可能真有它的道理。
要剖析這個問題,首先要先瞭解GDP的組成。用GDP衡量總所得,本就為權宜之計──它包含機器設備的折舊,而這些折舊在生產過程中已經消耗掉了,理應不算在總所得的範圍內。若折舊占GDP的比率維持穩定,倒也沒有太大的問題,不幸的是,折舊占GDP的比例,已從民國八十一年的百分之九,上升到去年的百分之十五;所以GDP被折舊「吃」掉了一大塊。這是第一個GDP無法正確表達總所得的原因。
既然如此,改用「國民所得」如何?「國民所得」會將折舊排除,另外把國外支付給本國居民之薪資與利潤加回。但即便改用「國民所得」當作總所得,還是有一個分配上的大問題出現,就是總所得中薪資(受雇人員報酬)所占的比例日益下降,由民國八十年的五成六,降至最近幾年不到一半,其幅度之大,令人瞠目結舌。而且,即使把台灣接單海外生產部份的利潤扣除,趨勢依然如此。
台灣經濟享受「均富」美譽,大約是從民國五○年代後期,到六○年代。在那個時期,先是就業成長快速,工廠搶工人從都市周邊搶到鄉村。等到未就業的低階工人消耗殆盡,其薪資就開始快速上升,導致就業與薪資雙雙上揚。在那個時期,薪資占國民所得的比率,從民國五十八年的四成四,升到七十年的五成三。
現在情況剛好相反,薪資在國民所得中比例減少了;代表就業不足,薪資不高,或二者兼而有之。會造成此情形的可能原因,是資金成本低廉,產業日趨資本密集,大幅用資本來替代勞動;而在替代的過程中,員工的生產力固然上升,其薪資上升的速度比不上就業成長的減緩。如果就業不夠好,薪資不夠高,當然百姓的支出不會大幅增加,國內市場的成長就會有限;這就是許多人感受不到GDP上升的重要原因。
如何克服此一難關?五都占人口七成,選舉在即,倒是推動一波新思潮、新動力的好時機。其實,全國的就業就是台灣各區域就業的總和,全國的GDP就是台灣各區域GDP的總和。我們應當藉由中央地方財政收支劃分法的修正,多給地方資源,同時設立機制,讓明年五都正式運作後,各位首長把該地區的就業和GDP成長,當作其施政的主要責任和目標。如果還是一如以往,一律到中央來爭取補助,而把經濟發展的責任推回中央,就失去合併升格的意義了。
強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國家成員個別的目標,與全國的整體目標一致。如果五都以及其他縣市的首長,都可以將該地方就業成長超出過去五年平均水準,當作其施政的第一要務,並且廣羅人才,劍及履及地執行,各地方政府努力的目標即等同國家努力的目標。如此各地互相競爭,各自發揮其所長,國家整體的就業和發展,就很有可能會交出亮眼的成績單。(作者為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
※ 相關報導:
* 名家觀點/找出台灣定位 全球招商加分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5771417.shtml
第一、招商應有清楚的訴求主題。第二、招商應有明確的對象。第三、招商項目應有正確順序及分類。第四、招商主題應振奮人心。第五、招商應積極排除投資障礙,讓外資賺錢。
◆ 山寨版MIT成衣 小心上當
【聯合報╱記者陳永順/嘉義市報導】2010.08.07
「MADE IN TAIWAN」產品正夯,調查局昨天查獲成衣業者陳錫炫透過台商,向大陸廿多家成衣廠低價訂購成衣來台,「偷天換日」把產地改成台灣,「山寨版」成衣價格瞬間暴漲二倍,再賣給盤商流入服飾店,甚至還在百貨公司設櫃。
檢調查出,陳錫炫販賣「山寨版」成衣四年,不少消費者被當冤大頭,以為花高價買台灣貨,實際卻是大陸廉價貨。山寨版成衣以「舞」、「麗多‧瑪麗詩」、「ERYA」、「Bereina」等廠牌居多,鋪貨點為一般服飾店,尚未在著名的台北五分埔、高雄新崛江等商圈發現鋪貨。
調查局嘉義市調站接獲線報,嘉義市有家地下成衣廠,從大陸進口廉價女性成衣,拆掉「中國製」標籤,改為「台灣製」後以高價出售。市調站派女調查員喬裝顧客蒐證,發現由陳錫炫(四十九歲)經營的地下工廠,雇用十多名員工改標籤、包裝,每晚有成袋陸製標籤,裝在垃圾袋後丟進垃圾車。
市調站昨會同經濟部人員搜索,查扣一萬四千多件大陸製服飾,陳錫炫及員工見事跡敗露,一臉驚訝。
檢調指出,陳錫炫民國九十五年起,透過廣東深圳的台商向大陸訂購各季成衣、外套來台後,把「MADE IN CHINA」標籤剪掉,再列印「產地:台灣」的直、橫式吊牌冒充台灣貨,賣給台北縣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及嘉義市等九處中盤商。
陳錫炫還曾到百貨公司租用臨時櫃特賣,消費者看到標價二萬六千元外套,只要兩或三折就紛紛搶購,沒想到買到的都是廉價品。這些「山寨版」成衣,每件平均價格二、三百元,變造後,每件以五百到一千元賣給盤商。
檢調從帳冊估算,陳四年來進口十五萬多件大陸成衣,原本每年進口幾千件,前年起增加到幾萬件,光今年上半年就進口約五萬件。偵訊後,依詐欺、違反農工商罪嫌函送法辦。
糧食危機 最快下季爆發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2010.08.07
全球氣候異常,歐洲大旱造成小麥價格飆漲,可能引發骨牌效應,觸動黃豆、玉米與砂糖等農產品價格同步上揚,豪雨則威脅亞洲地區的稻米生產,業界人士大膽預測,最快今年第四季全球就會爆發糧食危機。
儘管小麥價格比起2008年3月創下的天價仍有30%的差距,但6月初至今已狂飆90%,漲幅之兇猛為近40年來僅見。印尼麵粉商協會主席魏里良(Franciscus Welirang)警告,俄羅斯小麥出口禁令導致小麥價格飆漲,可能帶動玉米和黃豆等農作物價格全面上漲。他甚至預言,說不定今年第四季或明年第一季就會爆發另一波糧食危機。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日前表示,由於目前全球糧食的供需情況仍遠比2008年時好,因此還不會重演2008年的危機。但該組織也下修今年小麥產量的預估值,從6月預測的6.76億公噸降至6.51億公噸,降幅是20年來最大。
目前美國、澳洲或法國等小麥生產大國的產量大致都很穩定,以美國為例,農業部(USDA)兩個月前才上修美國2010到2011年的小麥存量估計值,從9.91億調高到10.93億英斗。不過全球庫存量卻從1.93億公噸調降到1.87億公噸,顯示全球小麥庫存出現壓力。
FAO也警告,如果俄羅斯大旱不止,可能威脅冬麥播種,連明年的小麥產量都可能有問題。
歐洲大旱不只衝擊小麥產量,義大利農夫聯盟預估,當地蕃茄今年收成可能減少10%至15%;比利時馬鈴薯農也預測產量會下滑。德國啤酒商則可能面臨大麥價格上漲的壓力,因為今年大麥產量最多縮水20%。
◆ 陸罕見大買美玉米 恐助漲
【聯合報╱記者林琮盛/綜合報導】2010.08.07
曾是玉米淨出口國的中國,今年竟罕見地向美國大規模採購玉米。對於此項「特例」,中共官方從政府到學者都選擇緘口不言,讓看似單純的農產品採購行為,增添詭譎的氣氛。
華爾街日報指出,今年六月,一艘載滿美國玉米的船隻抵達中國的龍口港時,是十五年來第一艘美國玉米貨船停靠中國,接下來又有四艘抵達。
相較於前幾年中國從所有國家進口的玉米還不足十萬噸相比,今年來,中國已從美國進口了約一百二十萬公噸的玉米。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國際穀物計畫經濟學家歐尼爾說,這意味著越來越少的國家,在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而可能出現的農作物產量短缺,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更加嚴峻的風險。
他警告,這樣的變化增加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不確定性,往往還會推高商品價格、加大價格波動性。
詭異的是,對該項議題,大陸農業部回絕有關的採訪,說「話題過於敏感」。大陸商務部和主要經濟規劃機構國家發改委也同樣拒絕採訪。
環球財經網卻警告,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玉米,是為基因改造玉米。倘若中國玉米在美國玉米大軍壓陣下而「失陷」,因玉米控制了雞鴨豬等家畜、相當於控制中國三成五的CPI,到時中國糧食安全將現危機。
此外,盛產玉米的大陸東北,過去兩年遭嚴重乾旱,加劇玉米供給短缺疑慮。中證期貨農產品研究員侯峻認為,中國經濟興旺,對各種物料物資需求大增,玉米在大陸進口需求大幅提高下,價格將有大幅上漲空間。
◆ 業者:短期內 麵包餅乾不會漲
【聯合報╱記者周小仙、祁玲、陳若齡/台北報導】2010.08.07
俄羅斯大乾旱加上官方禁止麥類產品出口,導致國際小麥期貨價格近來「驚驚漲」,光是六月至今的漲幅累積高達近百分之百,不少消費者開始擔心,國內恐將重演二○○七年民生物價大狂飆的戲碼。
台灣糕餅公會理事長張國榮表示,台灣有近九成的小麥進口自美國,少部份從加拿大和澳洲進口,短期內不至於牽動麵包、糕餅價格。
連鎖量販店均表示,即使小麥漲價,也不會這麼快就反映到零售價;另外即將進入中元節的促銷檔期,包括應景的麵條、餅乾、糕點、泡麵、麵包等製品都不可能在這段期間漲價。連鎖麵包店岩島城也表示,近期不會漲價。
全球第三大小麥生產國俄羅斯官方禁止麥類產品出口,為小麥供給埋下更大變數。雖然小麥價格大漲,但全球小麥庫存量卻未落到警戒線,富蘭克林華美新興市場股票組合基金經理人張森貴表示,美、中國庫存量還很足夠,不致供不應求,與二○○七年的缺糧狀況不同。
張國榮表示,因為麵粉無法庫存,短期小麥價格大漲,讓國內進口麵粉售價上調,目前每廿二公斤一袋的麵粉售價為四百一十元,中盤商八月已發出通知,待這批庫存麵粉賣完後,每袋麵粉將漲卅元,變成四百四十元,漲幅約百分之七。
美國小麥協會處長盧榮錦說,美國小麥今年產量穩定,但光靠美國庫存與產量,不足以撐起俄、加的小麥減產缺口。例如埃及進口俄羅斯小麥,可是現在不得不向美國購買,會排擠其他國家的購買量。不過,這波小麥漲價的影響,應該不至於擴及到國內消費零售端。
張國榮指出,除非再發生如二○○七年原物料價格全面上漲,否則不太會因一、兩項原物料漲價而調升,當時一袋麵粉批發價超過五百元,目前一袋四百元還算平價。
市場人士表示,麵粉影響最大的是麵包,前陣子確有聽說國內某麵粉大廠醞釀漲價,主要是受關稅和小麥漲價影響。不過夏天是麵包的淡季,第一線麵包店根本不敢漲。
◆ 缺料嚴重 電子業被迫改設計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道瓊社六日電】2010.08.07
華爾街日報報導,電晶體、電容器、積體電路等關鍵電子零件在第二季持續缺貨,使得製造商無法提高產量以滿足強勁的需求,因而影響業績,許多業者被迫修改產品的設計,或支付高價搶購零件。
許多業者的銷售受到衝擊。奇異公司(GE)說,醫療保健器材的電子零件供應吃緊,導致公司第二季銷售少掉5,000萬美元;缺料也導致網路設備業者易利信的銷售減少4億到5.5億美元;荷蘭皇家飛利浦電子公司說,零件缺貨導致電視和照明部門的銷售受限。
奇異、惠而浦和工業產品業者Dover等公司表示,缺料情況已較緩和,但某些電子零件在年底前預料仍會供不應求。
難以取得零件的公司紛紛尋求對策,如手機製造商宏達電4月就注意到用於手機顯示器的主動矩陣式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出現供應緊俏,因此改用 Sony公司的「Super LCD 」技術,預定年底上市的兩款宏達電新手機「Desire」和「Nexus One」都將使用Super LCD技術。
由於晶片供應短缺,生產雪上摩托車和越野沙灘車(ATV)的Polaris工業公司,被迫縮減動力轉向車的產量。
Polaris執行長懷恩說,晶片2月開始缺貨,該公司已與晶片製造商德儀(TI)密切合作以尋找解決之道。
德儀發言人摩根說:「我們正與Polaris合作以解決問題,但需求依然強勁。」懷恩指出,缺貨的部分原因是,生產特殊用途車輛和一般車輛的業者都在搶購同一款晶片。
Polaris已暫時轉為生產不配備動力轉向系統的車款,如電動越野車;該公司預期晶片供應情況要到9月或10月才會恢復正常。
此外,手機製造商摩托羅拉共同執行長傑哈說,為因應零件供應吃緊的情形,新款智慧型手機Droid X已改用不同款式的觸控螢幕。
市調業者iSuppli公司指出,過去一年來,某些關鍵零件從訂貨到交貨的時間愈拉愈長。例如,有四款電晶體去年7月時的交貨時限為六到十周,但現在需要18到20周,而且年底前這種情況不會好轉。
社論-「十二五」:中國生產力第二次大解放
【本報訊】2010-08-08 工商時報
中國現行的「十一五」,即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今年年底就要期滿退場。接續而來的「十二五」,將於明年初開始實行。由於兩岸剛簽署了ECFA,因而大陸即將到來的「十二五」期間,正巧也是兩岸經濟合作的開局時段,所以台灣方面對於大陸「十二五」相關的動向,應該予以高度關注。
首先引人注意的是,中國經濟在這新舊兩期規劃交替的時刻,出現了一連串費人思量的新問題,如工資快速上漲、房價居高不下、消費內需尚待進一步擴張、人民幣升值壓力大等。這些問題顯示,即將到來的「十二五」,面對的是一個和以前大大不同的經濟形勢,而中國政府也勢必要端出全新的經濟政策方針,並大幅更新宏觀調控的手法,以促使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再上一個新台階。
關於「十二五」的經濟新導向,中共中央已透露出原則性的訊息。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於日前召開會議,決定於今年十月份舉行「第十七屆五中全會」,以提出中共中央對「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供行政部門作為制定該規劃的藍本。據中共當局發布的消息說,五中全會的相關討論重點,將是在健全市場配置資源之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務。
而更值得重視的是,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政治局會議中的發言,點到了一個關鍵環節,就是「擴大消費內需」。他說,要繼續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著力增強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落實和完善擴大消費政策。
我們特地引述胡錦濤的這段話,是認為「擴大消費內需」確實應列為「十二五」規劃的核心。其非但應作為中國下一階段經濟發展的主力手段,同時也該成為一切經濟建設工作的總目標。因為,以中國經濟形勢來看,未來將是「內需消費旺,整個中國都會旺」,反之,如內需消費拉不起來,中國經濟也很難再有進一步的發展。這真是一道決定「十二五」成敗的關鍵課題。
換言之,中國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必須改裝上「內需消費」的引擎,才能追求自主、優質、高效、公平。試著比較過去,中國的經濟發展曾長期依靠廉價品的加工出口,結果雖使中國變成「世界工廠」,但也造成廉價勞工、資源浪費、城鄉發展失衡、受制於外國市場等種種弊端。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發生後,中國經濟轉為「投資帶動」,雖撐住了經濟增長率,但並未能改善以往的弊端,又添加了更多的偏差現象。
這些結構性的問題,必須等到中國經濟轉為「內需消費帶動」的模式後,才能根本解決。因為,內需消費能擔綱,表示國民收入抬高且趨於「均富」,社會公平可實現,且產業體系亦將趨於結構合理、產銷機制完善週延的境界。那是一個成熟經濟體該具備的要件。
而大幅提升內需消費的方法,雖不勝枚舉,但也可一言以蔽之,就是「全面提高生產力」。生產力全面提高,才有能力為全民加薪。人民的荷包普遍鼓起來,內需消費自然大幅抬升。而提高生產力說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個繁雜的大工程,其中包括研究創新、發展新產業、汰換舊產業、節能減排改造環境、發展服務業、扶持民營中小企業等。這些如能面面俱到,中國生產力將突破瓶頸,迅速提升。
所以,對於「十二五」的動向,只要洞察「生產力發展」情況,就能掌握主要脈絡。甚至可以說,「十二五」等同於中國生產力的第二次大解放,頗具里程碑意義。因前面的第一次大解放自1979年改革開放時開始,到現在已發揮了31年。雖然它把以往被計劃經濟所壓制的生產力,全部解放出來了,但時到今日,它的邊際效用已大幅遞減,另還留下經濟社會方面的諸多後遺症。換言之,現行的「十一五」可視為上一波生產力大解放的尾聲,而即將接續而來的「十二五」,理當是新一波生產力大解放的開端。中共當局的相關規劃如能達到這個高度,則中國經濟將全面脫胎換骨,展現全新的格局和氣象。
◆ 大陸官員「灰色收入」 一年25兆台幣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0.08.08
大陸官員表面上的收入不高,但看不見的「灰色收入」卻多得嚇人。據調查,官員去年的灰色收入總額高達人民幣五點四兆(約廿五兆台幣),比全年的中央財政收入還多,增幅則比GDP增幅更快。
所謂「灰色收入」是指商業回扣、公關所得、人情往來、年節收禮、小金庫分紅、慶典禮品、有價證券、消費年卡、娛樂場所會員卡之類「說不清、道不明」的不菲進帳。這類收入存在模糊性,形式上多少有一定合理性,但在實質上卻是變相收受賄賂。
這期中國新聞周刊針對收入分配改革的調查報導中,公布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的研究。
研究顯示,官員灰色收入都處於個人所得稅調控範圍之外,來源主要是從權力對公共資金和資源的分配而產生的貪腐、侵佔公共資金和他人收入、聚斂財富,以及壟斷性收入的不適當分配。
研究發現,過去三年灰色收入「以比GDP增速更快的速度在成長」,國民收入分配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富人們拿走了越來越多的財富。
今年中國人大、政協兩會期間,有人大代表表示,灰色收入真正的「大頭」來自權錢交易中以及壟斷行業的不公平獲益,這是導致貧富差距逐步加大的強力推手。
灰色收入與公款吃喝、出遊息息相關,但內情人士指出,公款吃喝以外,最少有百分之卅以上是虛開的發票,有的貪官甚至買發票報銷。
而近百分之七十的報銷發票裡,甚至還包含嫖賭款,以及非公務吃喝在內。至於一般的公務員,一年能沾邊吃幾頓飯就已很不錯了。
黑海三國苦旱 大麥6周暴漲逾倍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0.08.09
全球主要大麥產區俄羅斯和烏克蘭遭逢乾旱,已使歐洲畜牧業的重要飼料大麥價格在六周內上漲了一倍多,恐將造成肉類和禽類成本上升。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飼料有時占飼養成本的60%,讓養殖業者憂心不已,分析師表示,成本的增加一定會轉嫁給消費者。部分業界主管相信,未來數月肉類和禽類價格可能上漲15% 。
倫敦Rabobank期貨分析師懷赫德說,大麥漲價主要反應在禽、豬養殖。
歐洲飼料用大麥的價格已從6月中旬的每噸90歐元上漲了130%,至每噸210歐元。飼料大麥與小麥粉交易價格不相上下,是頗不尋常的現象。除了飼料大麥,啤酒大麥價格也上漲。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駐羅馬資深穀物經濟學家阿巴席安表,由於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小麥,以致大麥價格暴漲受到忽略。
俄羅斯總理普亭上周宣布,由於乾旱造成五分之一穀物無法收成,從8月15日至12月31日禁止糧食及糧食產品出口,包括小麥、大麥、黑麥、玉米、麵粉都在被禁之列。禁令一出,小麥價格立刻應聲上漲,稍後因為交易商表示,即使沒有俄羅斯的出口,全球小麥庫存仍然充足,市場才回穩。事實上,黑海地區小麥出口占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不及大麥重要。
據美國農業部數據,黑海地區的烏克蘭、俄羅斯和哈薩克三國去年出口了840萬噸飼料大麥,占全球交易量1690萬的一半。單單烏克蘭就出口了600萬噸大麥、俄羅斯210萬噸。
交易商表示,由於俄羅斯出口禁令和烏克蘭產量下降,黑海地區的大麥供應將急劇減少。
烏克蘭政府已承諾,不會實施出口禁令。但歐洲交易商指出,烏克蘭政府利用海關和品質要求等擾以延緩出口。
除了黑海地區,另外兩個主要大麥出口地區歐盟和加拿大也因天氣惡劣而減產。但歐盟由於去年豐收,累積的大量庫存或可減輕國內價格上漲的壓力,甚至增加出口。
※ 相關報導:
* 農糧股瞎起鬨 要認清辨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ug/9/today-e9.htm
* 中美水果大戰 威脅論新一章 兩國緯度相同 美果農優勢慘遭陸取代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0,5245,50504456x112010080900405,00.html
早在17年前,當大陸的果園面積超過643萬公頃,產量突破3000萬噸大關,雙雙躍居全球首位之時,這一場超級水果的世界大戰就已經埋下了伏筆;而現在,中美水果大戰已經從數量上的超趕,擴展到了品質之爭。
◆ 9成米酒料理用 WTO續溝通
中央社 2010-08-09
行政院研議修法讓紅標米酒降價,引發美、歐不滿,據悉,為說服 WTO會員同意讓紅標米酒降價,財政部已經完成研究調查,證明96%比重米酒是用於料理,與威士忌等無替代性。
自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米酒降稅一直是國人關注焦點。由於當初入會談判時,沒有具體數據說服美歐等生產白蘭地與威士忌國家,因此米酒被迫納入與烈酒同樣的蒸餾酒稅號,適用較高稅率。
行政院院會於7月15日通過菸酒稅法修正草案,研議將米酒從目前依蒸餾酒課稅改為依料理酒課稅,米酒售價可望從50元減半為25元,財政部與經濟部也銜命向美國與歐盟等國溝通,但美歐並未同意,官員說,美歐表示「關切」。
相關官員指出,儘管日本清酒與韓國燒酒都因改變稅號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中敗訴,不過,日、韓兩國的情況與台灣不同,燒酒與清酒的確是用來飲用,但台灣米酒有96%比重都是料理用途,對威士忌與白蘭地等高級蒸餾酒,並無替代性。
去年蒸餾酒改以酒精濃度課徵,一體調降威士忌、白蘭地與米酒稅率。
儘管台灣米酒製程是蒸餾酒方式,但 96%比重用途卻是料理,台灣提出這項數據應能站得住腳;不過,官員強調,政府仍會持續與美歐溝通,美歐也尚未提及要在WTO控告台灣。
◆ 台星洽簽FTA的新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2010.08.09
台灣和新加坡上周宣布,將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架構下研簽經濟合作協議,這是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署後,台灣與東協國家洽簽的第一個具自由貿易協定(FTA)性質的經濟協議,也是政府宣示藉ECFA邁向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一步,意義非凡。
政府推動ECFA所楬櫫的首要目標,就是避免台灣邊緣化;在一定程度上,ECFA成敗亦繫於台灣能否和主要貿易夥伴簽署FTA。新加坡是台灣第六大貿易夥伴,也是東協重要成員,在國際社會有一定分量,在兩岸間也曾扮演溝通橋樑的重要角色;現在台星宣布展開FTA的洽簽,不僅是兩岸關係的重要突破,也將對眾多有意和台灣洽簽FTA的國家產生示範效果。如果能夠藉此為台灣重返國際經貿舞台鋪下平坦大道,國內政經情勢必可全面改觀,兩岸和平發展也將邁入嶄新境界。
不過,台星洽簽FTA對台灣也將帶來新的挑戰。首先,大陸方面對台政策底線將考驗兩岸互信基礎。依據台星共識,台灣將以在WTO的名稱「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簡稱中華台北)與新加坡洽簽經合協議,此一名稱在1992年WTO前身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接受台灣入會申請案時,是大陸方面也能接受的名稱;但台星之間無邦交,未來經合協議簽署的主體能否突破民間模式,仍需雙方磋商及大陸方面的理解。
另方面,大陸對於台灣與他國洽簽FTA,似乎已預先布局。今年3月29日,香港與已和大陸簽署FTA的紐西蘭簽署「更緊密的經貿夥伴協議」(CEP,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以香港政經地位在中國大陸的特殊性及實驗性,這項簽署的弦外之音值得台灣思索:因為北京方面對台灣與他國簽署具有主權意義的FTA 始終沒有鬆口,而香港和紐西蘭簽署CEP後,是否意謂中國大陸對台灣洽簽FTA對象的政策底線,僅限於八個已和大陸簽署雙邊FTA的國家或地區(包括香港、澳門、智利、巴基斯坦、新加坡、紐西蘭、秘魯、哥斯大黎加),是一重要觀察指標。
台星貿易總額占台灣外貿總額僅約3.2%,台灣要融入國際經貿體系,就必須與其他重要的貿易夥伴,包括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及其他東協國家簽署FTA,才能達成藉ECFA融入全球化及區域經濟整合的目標。如果大陸限制台灣只能與和大陸已簽署雙邊FTA的極少數國家洽簽FTA,兩岸互信勢必受到挑戰,這是大陸當局必須體認到的關鍵課題。
再一項挑戰是推動自由貿易的考驗。從現實的經濟利益來看,新加坡是自由貿易港,99%進口產品是零關稅;跨國企業赴新加坡投資及設置服務據點的障礙也非常低。因此,台星洽簽FTA,台灣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將遠超過新加坡可給予台灣的優惠待遇。此外,後續與他國的FTA談判若能順利開展,複雜性也將遠高於台星FTA,尤其是與主要貿易夥伴美國、歐盟、日本等洽簽FTA,農業市場開放更是無可避免的協商議題。
我國與新加坡及其他國家FTA的談判,也不可能期待出現類似大陸對台灣「讓利」的特殊情況,而將是硬碰硬的國際貿易談判。這將是政府藉由ECFA推動自由貿易的決心及談判能力的最大考驗。如果沒有宏觀的全盤經濟策略及配套作為,對外洽簽FTA注定會是漫漫長路;ECFA可能造成兩岸與國際失衡的質疑也會持續不斷。
所以,要落實政府務實的對外政策路線,唯有確立自由貿易的最高政策目標,並以ECFA與FTA相互為用,從深化兩岸互信著手,加速台灣與國際接軌,讓兩岸互利雙贏與台灣經濟國際化畢其功於一役。
世界糧食短缺 挑戰中國經濟
中央社 2010.08.10
據分析,日益升高的世界糧食短缺風險正在成為通貨膨脹的推手,使掙扎於國際金融危機中的西方經濟體明年面臨滯脹威脅,中國經濟外部環境也將受到嚴峻挑戰。
新華社報導,旱災及高溫引發的大火導致農作物大面積絕收,促使全球穀物出口大國俄羅斯決定從本月中旬起至年底,停止麥類、玉米等糧食出口。
俄羅斯的決定使全球糧食價格加劇暴漲。自今年6月以來,全球小麥價格已經累計上漲50%。
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日將2010年全球小麥產量的預測從6.76億噸下調至6.51億噸。此外,其他大宗農產品在全球也面臨著減產和漲價的壓力。
中國今年的糧食生產也不容樂觀。由於氣候條件極端異常、國內物價總體呈上升趨勢,今年中國農業面臨的複雜局面多年未遇,糧食豐收前景的變數多。
據報導,今年以來,中國糧食進口出現較大幅度增長,10年來首次從美國大量進口玉米。據農業部最新統計,1至6月,中國穀物進口量為248.4萬噸,同比增長60.7%;穀物凈進口182萬噸,同比擴大1.2倍。
中國國家糧食局表示,這輪以小麥為首的農產品上漲格局,將繼續向玉米、大豆市場傳導,農產品市場價格將繼續上移。
而小麥等農產品價格上漲恐引發連鎖效應,導致全球麵包、餅乾等麵粉類糧食,以至啤酒、飼料乃至家禽類價格等上漲,再加上資本由於看漲農產品價格,紛紛進入農業領域炒作,不排除價格波動進一步放大,並傳導至其他更廣泛的領域。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表示,由於歐洲債務危機影響,西方國家放慢經濟刺激政策的退出步伐,加上天災導致農產品減產漲價,歐美國家出現滯脹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莊健指出,歐美國家的滯脹一旦成為現實,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就肯定會惡化。「滯」就是復甦乏力,對中國產品需求減少,會打擊中國外貿出口;「脹」則會給中國帶來輸入性通脹,推動國內物價上漲。
※ 相關報導:
* 糧價看漲 農民惜售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5776435.shtml
在全大陸十大稻米市場之一的湖南益陽蘭溪米市,糧販易利中說:「現在糧食不好收,農民賣糧積極性不高,他們想每百斤糧食能賣到(人民幣)100元。」
◆ 對美國經濟前景的觀察
【經濟日報╱社論】2010.08.10
美國經濟實力在這一次經濟危機中受到重創,但即使如此,美國復甦的腳步仍然動見觀瞻,牽動著全球經濟的神經。然而,近來美國對經濟未來的主要風險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風險主要是迫在眉睫的通貨緊縮,有的則認為需要嚴防通貨膨脹可能再起;即使各美國聯邦準備銀行之間對此看法也分歧,顯示經濟前景仍充滿不確定性。
美國2009年國內生產毛額(GDP)衰退2.44%,今年上半年恢復成長,第一季成長3.7%,第二季初估僅成長2.4%,低於原先預期。在此同時,失業率始終居高不下,今年上半年每月失業率都在9.7%之上,而通貨膨脹率很低,僅及聯準會(Fed)設定的目標值2%的一半。這些數據都顯示經濟復甦的步伐緩慢;尤其是失業率,迄無明顯好轉的跡象,使很多人擔心復甦的力道是否能夠維持。
美國聖路易聯邦準備銀行總裁J. Bullard原為所謂的「通膨鷹派」(認為聯準會應提高利率以防止通膨於未然,且政府應停止財政刺激政策,避免推升通膨),最近也轉變態度,認為聯準會應考慮讓利率在較長時間內維持在非常低的水準,以避免陷入通貨緊縮困境,並維持復甦力道。波士頓聯邦準備銀行總裁E. Rosengren與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W. Dudley抱持類似看法。由於Bullard和Dudley也是聯準會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成員,而委員會中的鷹派在Bullard倒戈後力量減弱,因此我們預期聯準會將持續其近三年的低利率政策,把聯邦資金利率壓在接近零的水準。
低利率對經濟復甦提供了有利的資金環境,但我們認為美國對於通貨緊縮可能是過慮了;事實上,另外幾個美國聯邦準備銀行(如費城、堪薩斯市、達拉斯)的總裁也認為,統計數據並未顯示出通貨緊縮的跡象。新興市場在這一波經濟危機過後領先復甦,中國大陸在2009年仍有8.7%的經濟成長,今年上半年每季經濟成長率也都超過10%;印度在2009年經濟成長率達5.7%,今年第一季亦達8.6%。為避免經濟過熱引發通貨膨脹,中國大陸今年已三次調升存款準備金率,印度央行更四次調高附買回利率。在世界經濟如此緊密連結的時代,我們很難想像有的主要經濟體產生通貨膨脹,其他主要經濟體卻同時出現通貨緊縮的現象。
然而,就算沒有通貨緊縮,美國經濟仍面臨多重挑戰,最大的就是如何確保穩健的復甦,其中的關鍵則在於降低失業率;但除了低利率政策外,美國似乎對偏高的失業率一籌莫展。美國原本希望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大陸)的貨幣升值,以減少美國的進口,並增加本身的出口競爭力;但這個政策不易實現,現成的例子就是一般認為人民幣被低估,但中國大陸始終不願意放手讓人民幣大幅升值,且此舉也無法立刻改善就業情況。
相形之下,更直接而且有效的政策或許是設法增加新興市場對美國的採購。台灣在1980年代時曾為減少對美貿易順差,並爭取美國各州支持,多次組團赴美採購。中國大陸如今也可更積極的採行此法,藉由大規模採購減少經常帳剩餘,舒緩人民幣升值壓力。對美國而言,直接採購有助於扶持當地產業,並對就業產生立即的影響。現今的美國經濟竟然得仰賴中國大陸支撐,令人不由得產生「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感慨。
綜合而言,我們認為美國復甦的腳步雖慢,但仍在持續進行;通貨緊縮應不至於發生,利率也將繼續維持在極低水準,這將使逐利的資金在各地繼續流竄;美國若能積極創造就業,復甦的態勢將更為確定。
※ 相關報導:
* 克魯曼專欄/美國熄燈 經濟走向黑暗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776454.shtml
曾以先進交通基礎建設為傲的美國,現在卻在大舉拆毀。伊利運河與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盛事不再出現。現在,許多地方政府積極從事的是拆除道路橋樑,因為沒錢維修... 反政府右翼人士的長期運動,導引我們走上災難性轉折。美國人正駛上沒有柏油、沒有路燈,通往荒蕪之地的道路。
◆ 年輕人寧領22K不吃苦 傳產大缺工
【胡欣男、羅浚濱、陳慶居、鐘武達/綜合報導】2010-08-10 中國時報
政府短期就業政策出現後遺症!景氣回溫,桃竹苗及彰化地區傳統產業缺工情況嚴重,中彰投就業服務中心被業者催著四處忙找人,卻發現部分公部門的短期就業者嫌傳統產業工作辛苦,寧可等做滿六個月短期就業輔導再說。就服中心傷透腦筋,十一日辦徵才,要以「送雞精」當誘因。
桃竹苗就業服務中心也估計,這一波缺工潮中,求職者少了三成多。就服中心表示,部分年輕人寧願報名短期就業方案,也不願在傳統產業、科技廠擔任作業員,「除非生活被逼到絕境,不然他們根本不想做工人!」。
桃竹苗就服中心指出,傳產、科技廠因訂單增加,亟需人力卻乏人問津,部分年輕人寧願領政府就業輔導方案的廿二K或其他特殊短期就業方案,也不想付出勞力做工是主因。
彰化縣傳產業也缺工嚴重,中彰投就業服務中心十一日與彰化市公所舉辦「主題式」徵才活動。參加廠商原規畫只有廿家,後來爆增到卅九家,職缺約一千個,以紡織業十七家為主,約三百個職缺。
就業服務中心指出,金融海嘯後,景氣去年底逐漸回溫,今年更「熱」到不行,近半年各地就業服務站幾乎天天被廠商追著跑,要求協助找人,就服人員被追到頭皮發麻,因為「人真的很難找!」就服人員很納悶,經四處打聽探訪才知道,原來大部分人被政府的「短期就業」輔導方案吸引去了。就服人員曾拜託短期就業者回到正常職場,得到的回應卻是「到工廠工作很辛苦」、「公部門的短期就業雖然薪水少,但是輕鬆」,「等半年過了再說」。
就服中心對多數求職者追逐公部門短期缺、且年齡層下降現象感到憂心。他們說,彰化地區第二季缺工排名以組裝體力工最多,求才三一三七人尚缺二三六四人,落差最大,其次是打包工、電子設備組裝工、工具機操作工等。彰化就業服務站長張芳惠苦口婆心呼籲,民眾最好從基層做起,視時機轉換職務。
※ 相關報導:
* 美化失業率 把勞工養懶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6203x112010081000129,00.html
* 加薪50%? 聯發科:太誇張啦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5777344.shtml
7月三數據續降溫 中國通膨在升火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0.08.11
由於北京政府持續引導銀行業去年的放貸狂潮回復正常,中國7月的固定資產投資、新增貸款與工業生產都告減緩,消費者物價則加速上竄,顯示經濟持續降溫,通貨膨脹有升高之虞。
國家統計局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至7月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達人民幣11兆9866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24.9%,但低於6月的25.5%與預期的25.2%增幅。
備受關注的消費者物價指數7月竄升3.3%,遠高於6月的2.9%增幅,主要是激劇的氣候變動與嚴重的洪患導致糧食價格飆升的結果。
不過,加拿大皇家銀行的分析師傑克森說,消費者物價大幅上漲的現象還會持續幾個月,可能逼迫決策當局必須提高利率。他說:「我們預期中國會加入亞洲國家的行列,逐漸讓政策政常化,可能今年第四季就會初次升息。」
此外,中國7月的工業生產比去年同月成長13.4%,但低於6月的13.7%增幅;零售業銷售也比去年同月成長17.9%。
7月的新增人民幣貸款達5330億元,低於經濟學家預估的6000億美元水準。7月的貸款總額比去年同月成長18.4%,增幅甚至大於6月的18.4%,但比起去年11月時的33.8%,已相對地溫和。
※ 相關報導:
* 農金行情 天然資源基金吃得到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00811000241&cid=5120238
* 全球人口糧食需求 昆蟲成關鍵
http://e-info.org.tw/node/57976
聯合國糧農組織正認真的考慮養殖令人毛骨悚然的蟲作為營養食品。一項關於吃昆蟲的策略報告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正式地列入考慮,並在2008年時於泰國舉辦相關議題的會議,且計畫在2013年召開世界代表大會。
◆ Fed悲觀預測:美復甦 漸減弱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0.08.11
聯邦準備理事會(Fed)10日結束利率決策會議時警告,美國的經濟復甦正逐漸減弱,這是聯準會一年多來最悲觀的經濟展望。
Fed 10日如市場所預期,維持基準利率在幾近於零的水準不變,並重申過去17個月來的展望,表示疲弱的經濟將使聯邦資金利率在未來一段期間內,繼續保持在「極低的水準上」。
Fed的聲明指出:「生產與就業的復甦最近幾個月已經減緩。」Fed雖仍預期經濟會繼續成長,但認為「近期的改善速度會比預期溫和」。
Fed並且宣布要額外購買長期國庫公債的計畫,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發布的簡訊表示,此舉意味聯準會已朝「重新啟動更積極的政策邁進一步」。
近幾個月來,美國經濟復甦勁道減弱的跡象日趨明顯,Fed 過去的幾次報告也曾隱約提及,但Fed觀察家表示,10日的聲明是聯準會歷來表達最明確的關切訊息。
巴克萊資本公司的經濟學家加朋說:「Fed似乎並非只把最近的經濟活動減弱看作復甦趨緩一個小斑點。」
企業雇用與家庭支出最近幾個月相繼減弱,讓愈來愈多人擔憂美國經濟有二次衰退的風險,不過Fed的聲明並未提高這項風險。
Fed為注支撐經濟,近兩年來曾在市場注資數兆美元,包括購買逾1兆美元的房貸抵押證券與房利美、房地美發行的債券。Fed表示,這些債券到期後,聯準會不會讓控持的資產減縮,會把本金重新投入購買2年期與10期等長期公債。
雖然這項作法基本上只是一種安定市場的象徵姿態,但10日仍然激勵美國公債價格上揚,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並降到2.74%,是2008年12月以來的最低水準。
※ 相關報導:
* PC墜崖? 英特爾 超微股價驚摔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779801.shtml
分析師10日調降英特爾與超微公司(AMD)的股票評級,警告全球企業與消費者的資訊科技支出前景正迅速減弱,兩家晶片製造商股價隨之重挫。
◆ 洩個資 遠銀累犯 遭重罰
記者陳美君、王立德/台北報導 2010-08-11 工商時報
金管會進行金融檢查的時候發現,遠東銀行將客戶的車貸資料,洩漏給合作車商,且遠銀在3年內已有類似前例,因此,聯徵中心罕見地祭出重罰,將停止遠銀的消金部門,在聯徵中心的查詢長達42天;銀行同業說,這和過去僅略施懲戒,停止個5~30天相比,這幾乎成為「聯徵開罰最重的一次紀錄!」
聯徵中心發言人賴國慶昨日證實,聯徵將停止遠銀的消金部門,調查客戶信用資料權限42天,並自8月16日起生效,結束日期為9月26日。
面對聯徵中心祭出停權42天限制,負責車貸業務的遠東銀行消金及信用卡事業群副總經理李銘博表示,一切將配合主管機關指示,進行更嚴謹的內控查核,也第一時間與合作車商溝通,避免類似情事再度發生,「本次裁決,我們欣然接受」。
據了解,遠銀在8月初接到聯徵中心寄達公文後,立即停止車貸業務,至今相關新承作業務量「掛蛋」,遠銀也對內部下嚴令,重新審視客戶信用資料處理流程,並落實教育訓練,畢竟已經是「累犯」,當然要避免此類情事再度發生。
李銘博指出,遠銀將肩負起最大責任與誠意,將相關流程,內控規章修改到「大家都滿意為止。」
聯徵此次決定祭出重罰,是因為遠銀近年內已發生過類似前例,依照聯徵中心的新版會員規範,對於初犯和再犯者,有不同等級的裁罰標準。
聯徵中心補充說,過去聯徵停止調閱信用資料權利為5~30天,遠銀本次停權達42天,是因為在民國98年8月1日,開始採行新版會員規範後新增「累犯制」的規定,但「並非等於遠銀本次疏失,比所有類似前例還嚴重。」
據悉,通常金融機構第一次發生疏失,念在初犯,聯徵會停權約5~30天,但是,若近年內已有類似情事前例,累犯者將視情節輕重處罰,銀行向聯徵中心徵詢會員信用資料的權限,最多可停止10~60天,若是一直沒有改善,最嚴重者,還可能被開除會員資格。
聯徵中心人士表示,銀行若是初犯,通常只停止單一部門的調閱權利,例如,房貸部門洩漏客戶資料,僅停止房貸戶的信用狀況查詢,但本次停止範圍擴及到遠銀所有的消費金融部門,主要是希望遠銀未來不要再出現相同的疏失。
聯徵中心近日內也發函給全台428家金融機構,避免類似的情事再度重演,而損及民眾權益。
※ 相關報導:
* Zeus 木馬從英國銀行帳戶盜走 100 萬美元
http://www.zdnet.com.tw/news/web/0,2000085679,20146998,00.htm
安全研究員10日表示,英國民眾與商家今夏因電腦感染木馬病毒,促使他們登入自己的銀行帳戶,而後帳戶內的錢被暗中轉往他國的騙徒手中,總損失金額超過100萬美元。
「失落的一代」 全球青年13%沒頭路
【聯合晚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11日電】2010.08.12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11日指出,全球青年去年失業率達13%、約8100萬年輕人沒工作,創歷史新高,今年將再創高峰,估計青年失業上衝13.1%。
8月12日為聯合國所定國際青年日,ILO發布「2010年全球青年就業趨勢報告,」提出上述警訊,呼籲各國警覺青年失業群「失落的一代」面臨的困境。
今年失業率 可能續升至13.1%
ILO報告指出,截至去年底,全球15歲至24歲青年勞動力人口約6億2 千萬人,其中8100萬人失業,失業率達13%,比2008年高出一個百分點,為紀錄此數據20年來新高,也是失業率增幅最大一年。
ILO預估,今年經濟仍低迷,全球青年失業率可能續升至13.1%,至2011年才回落至12.7%。
ILO呼籲各國,警覺青年失業率過去兩年陡升趨勢,妥為因應,在當前高失業率情況下,將有大批青年陸續投入職場,使失業情勢更緊繃。
ILO指出,青年就業市場比成人就業市場對經濟危機反應更敏感,而前者復甦卻比後者滯後。
1.5億青年 生活費每天不到1.25美元
全球青年約90%在開發中國家,他們對失業與貧窮最感同身受;報告指出,2008年,全球有1億5千多萬青年雖有工作,但家庭人均生活費每天不到1.25美元,仍處極度貧困狀態,約佔全體青年勞工28% 。
聯合國發布ILO總幹事索馬維亞(Juan Somavia)的話指出,青年是經濟發展動力,放棄(青年)潛力不僅是經濟上的浪費,還會影響社會穩定。
他指出,這次全球經濟危機,讓各國重新評估青年就業問題,應採取全面及整合策略,結合教育與培訓計劃,協助青年平順進入勞動市場。
※ 相關報導:
* 觀念平台-低薪時代 趕快調整基本工資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081200495,00.html
◆ 江南春:大陸 進入消費黃金十年
【經濟日報╱記者林則宏/台北報導】2010.08.12
大陸分眾傳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指出,消費觀念的轉變加上財富跨代轉移,「70後」及「80後」將成為推動中國進入「消費黃金十年」的主力。台商要進入中國市場就要「把握70後、鎖定80後」。
江南春昨天在台北出席一場論壇時表示,很多人認為,大陸的社會保障與醫療保障體系尚不完善,導致大陸儲蓄率偏高。但他認為,這主要存在老一代人身上。大陸1970、80後長大的人,這憂慮已不明顯。
這是因為「70後」(指1970年後出生者)及「80後」成長於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高速成長的年代。在他們有意識開始,中國經濟就已進入「快車道」之中。生活的經歷加上整體經濟環境改善,讓70後及80後的消費行為迥異於40、50、60年代出生的。
江南春說,70後現在都要「奔四」(指即將40歲),80後也將「奔三」。70後已是今天中國社會的中流砥柱,是中國財富的主要創造者和擁有者。
80後更是中國經濟未來的希望。除承接自父母輩的財富跨代轉移,2005年至2015年,隨著80後進入結婚高峰期,80後也將進入消費啟動階段。
由於70後成長環境相對辛苦,消費觀念還強調「物超所值」。對80後而言,消費本身就是快樂的,是一種自我肯定。
江南春說,早年他在大陸看到台灣中興百貨的廣告:「一年買兩件好衣服是道德的」,當時他還感覺頗新鮮。但今天大陸的80 後認為,每個月如果不買幾件新衣服就是不道德。
江南春形容,70後是有存款才去消費,80後是有負債還是想消費;70後是工作狂,80後是購物狂;70後消費講規劃,80後消費講「秒殺」,講求衝動、感性和即興消費。
對於消費觀念的轉變,江南春認為,70後屬過渡的一代。80後將是購物的一代,90後因父母的經濟條件更好,將繼續下去。這將給未來的中國經濟源源不斷輸送動力。
※ 消費主義好嗎?
* 逾億農民將進城 大陸內需商機大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5781205.shtml
* 靠著團購 「胡蘿蔔暴民」救地球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1356&f_ART_ID=262675
Brent Schulkin提出,消費者不是單一的個體,是可以經由規畫、組織,成為一股「消費群體」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會買東西,一旦我們把這筆錢聚集在一起,就能成為跟大企業談判的籌碼。」
◆ 玉米燃料消耗大 糧食危機恐現
中央社 2010.08.12
全球肉品、麵粉和玉米提煉乙醇(Ethanol)消耗持續增加,其速度遠快於作物生長所需的時間,庫存因此減量,糧食價格上漲的機率持續升高。
據彭博調查17位分析師預測數據顯示,小麥庫存可能下滑至2年新低,因為市場需求增加與俄羅斯大旱作物受損。根據此數據顯示,用來飼養牲畜與生產燃料的玉米,雖然產量創紀錄,庫存仍可能減少至2008年以來最低水準。
俄國5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助長芝加哥期交所(CBOT)小麥期貨在8月6日漲至23個月新高。
全球收入上升,帶動牛肉與豬肉消耗,玉米乙醇廠於2009年消耗35%全美玉米產量以生產替代能源,玉米價格去年因此累漲24%。美國為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國。
Rand Financial Services Inc.副總裁麥金塔希(John Macintosh)表示:「全球糧食供應短缺,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 相關報導:
* 商品價漲 雀巢恐「食」不知味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781133.shtml
CSM在聲明中說:「我們仍然審慎而樂觀第面對下半年…並預期經濟環境將更艱困,此外,我們也預期許多原物料成本將再上揚。」
◆ 中國「負轉變」 陷入傲慢
中央社 2010.08.12
中國國家實力逐漸增強,大陸學者最近發表文章稱,中國變得愈來愈咄咄逼人,經濟發展與經濟實力增強帶來的信心,正轉變為國家的傲慢。
包括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主持人楊銳在內的多名學者最近在新華社旗下的國際先驅導發表文章說,中國的自信正在向自負轉變。
文章說,中國變得不謙虛、不容忍,且自以為是。
學者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和經濟實力增強帶來的信心正在轉變成國家的傲慢。文章並質疑:是世界在誤讀中國,還是中國在誤讀世界?根本問題在於中國自稱的所謂獨特性。
中國正在迅速發生變化,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約2.5兆美元最大外匯存底。
在國家實力增強的同時,中國在許多國家眼中變得咄咄逼人,無論在氣候變化問題、還是在南中國海的爭端方面,中國都表現出逼人態勢。
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也不斷高漲,特別是在北京奧運會後,不斷有如「中國不高興」的言論發表。在全球金融危機後,許多中國人說中國拯救全世界。
文章說,中國一直有韜光養晦的傳統,但現在這種低調的傳統似乎正在被放棄。
學者在文章中說,在中國變得愈來愈咄咄逼人之際,國家媒體也喜歡採用激烈的言辭,這些都會誤導或者毒害中國民眾。
文章指出,中國強勁的經濟成長給中國人帶來空前的信心,讓民眾變得愈來愈傲慢和自以為是。在物質主義越來越嚴重的中國社會,需要找回失落的靈魂。
※ 相關報導:
* 美國財政被龐氏騙局害到破產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0,5246,50404190x122010081200252,00.html
波士頓大學經濟學教授柯特利考夫(Laurence Kotlikoff)在彭博社撰文警告,美國已經破產了,不論是增加支出或是減少課稅都無法幫忙美國償債。
* 美經濟復甦減速 「印鈔票」救經濟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781229.shtml
分析師認為,這顯示聯準會恐怕要到明年中甚至2012年,才有可能考慮升息。聯準會的態度也顯示,除非經濟大幅改善,聯準還可能再大舉增購金融資產,「印更多鈔票」刺激經濟動能。
GDP連七降 希臘經濟加速衰退
【經濟日報╱編譯簡國帆/綜合外電】2010.08.13
希臘經濟在第二季加劇衰退,不僅國內生產毛額(GDP)連續第七季萎縮,失業率也上揚,該國民眾持續承受為減輕債務負擔而縮減支出的苦痛。
希臘國家統計局預估,第二季GDP較第一季減少1.5%,不僅為連續第七季萎縮,減幅也大於彭博資訊訪調經濟學家預期的1.1%;若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季GDP下滑3.5%,減幅也高於市場預期的3.4%。
統計局說,上季GDP萎縮的主因是企業減少投資和公共支出顯著下滑。當局預計9月8日發布第二季GDP最終值。
此外,希臘5月失業率上升至12%,高於4月的11.9%,也遠高於一年前的8.5%,僅略低於2月創下的近十年最高紀錄12.1%,全國失業人口共達60.2萬人。
其中以年輕人受影響最劇。15至24歲的青年失業率高達32.5%,將近每三個年輕人就有一人沒工作。
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IMF)都預期,希臘明年的失業率將達近15%。
經濟學家對這些數據絲毫不感意外,認為政府緊縮措施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正是GDP萎縮的元兇,希臘國家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馬金納斯(Nikos Magginas)說:「由於高度不確定性和政府逐步縮減支出,經濟活動正加速減少。」
花旗銀行的全球市場部門經濟學家吉安尼說:「衰退可能仍在加劇,一般來說,目前情況並沒有數個月前人們預期那麼糟,原因之一是今年初以來希臘國內需求沒有想像中差,但未來萎縮會持續加劇。」
由於當局的緊縮措施和通膨升溫、失業率攀升等不利條件會持續抑制家庭和企業支出力道,希臘經濟可能會在下半年加速衰退。希臘政府和歐盟預估,今年GDP將萎縮4%,減幅是去年的兩倍。
希臘財長帕帕康斯坦丁努上月指出,下滑4%的預估值可能是「過度悲觀」。根據彭博資訊計算,希臘GDP至今已萎縮2.9%。
希臘第一季GDP較去年同期下滑2.3%,當時的失業率和消費者信心也都是近十年來最差水準。7月通膨率則達近13年來高點的5.5%,原因是增稅推升燃料與菸酒價格。
※ 相關報導:
* 2010世界現況〈文化轉型:從消費主義到永續〉
http://www.taiwanwatch.org.tw/book/E01001.htm
消費主義就像海嘯一樣,吞噬了整個人類文化與地球生態系,如果不予理會,我們將面臨全球性的災難。
* 歐元區工業生產 意外下滑
http://www.udn.com/2010/8/13/NEWS/WORLD/WOR4/5783368.shtml
歐洲央行(ECB)警告說,銀行體質健全和民間消費成長,是提振歐洲乃至於全球經濟的不二法門。
* 日本人變摳瘋試購 湊團購
http://www.udn.com/2010/8/13/NEWS/WORLD/WOR4/5783368.shtml
日本陷入通貨緊縮久難脫身,日本民眾看緊荷包,不敢隨便消費,最新趨勢是日本人也走節能(ECO)消費模式,以「最小開銷換取最大滿足感」的「低燃費型」消費,正在日本大為流行。
◆ 泰力布:美公債會垮 遠離股市
【經濟日報╱編譯吳柏賢/綜合外電】2010.08.13
《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作者泰力布(Nassim Nicholas Taleb)表示,他「押注公債將崩盤」,且投資人應避開股市。
目前擔任紐約大學綜合技術研究所教授的泰力布,11日在約翰尼斯堡舉行的「發現投資領袖峰會」上說:「我感到極度悲觀。抱著現金或為通膨避險,兩年後你不會後悔。」
美國公債已大幅上漲,兩年期美國公債的殖利率11日更跌到史上最低的0.4892%。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10日改變讓貨幣寬鬆政策退場的計畫,決定維持持有美國公債的數量,以支撐比預期疲弱的經濟復甦。
泰力布表示,比起使美國經濟陷入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的2008年危機,目前金融體系還更凶險。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閉前,泰力布曾警告銀行家過於依賴預測模型,而不顧預期之外的可能災難。
他將這類預期之外的事件比喻為「黑天鵝」,因為西方曾一度堅信世上僅有白天鵝,直到1697年在澳洲發現黑天鵝才改變觀念。泰力布表示這類事件已變得愈來愈嚴重。
泰力布1980年代在多家銀行從事選擇權交易時,協助提出為這類「尾端風險」(tail-risk)事件避險的概念,並於1999年成立尾端風險避險基金Empirica,經營了六年。
今年2月泰力布在莫斯科的會議中表示,「每一個人」都應該押注美國公債會下跌,「不用大腦」也知道要放空美國公債。但兩年期與十年期美國公債隨後都大幅上漲。
※ 相關報導:
* 美失業惡化 金價逆勢上揚
http://www.udn.com/2010/8/13/NEWS/WORLD/WOR2/5783470.shtml
◆ 財經漫遊-哪來的那根手指
【沈雲驄】2010-08-14 中國時報
媒體已經沒報了,但你應該還記得,美國股市五月初那場嚇人的暴跌。
那天下午短短二十分鐘不到,道瓊狂跌將近一千點,跌幅高達九.五%,算一算,超過一兆美元的市值就這樣蒸發。好幾檔原本不錯的股票,豬羊大變色,例如生產大家天天都要用的清潔用品的寶鹼,無端端突然重挫四成;這還算好的,有的股票甚至跌到只剩幾分錢。
當時的媒體說,會發生這種事,是因為有個粗心的交易員,替客戶下單時敲錯了鍵,把單位從百萬美元(million)變成十億美元(billion),造成系統錯亂,才釀出這場大烏龍。當天的財經新聞台搶著追蹤,到底是哪個傢伙的手指頭闖下這種大禍,談話節目更圖文並茂地「解釋」事件發生的經過。
見鬼了。美國證管會事後清查了當天所有交易紀錄,壓根兒沒有發現這筆什麼按錯鍵的烏龍大訂單。證券交易系統出錯、股市因此大亂是真的,但是擺烏龍的,卻不是什麼交易員的手指頭,而是虛構出這個故事,然後言之鑿鑿的媒體。
至於到底是什麼原因,證管會調查到現在,都說不出個所以然。既無法確定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更抓不出罪魁禍首。前天在一場公聽會上,Accenture的財務長柯芮葛很擔心地說,照事件發生當天以及到目前為止的發展來看,這種事,「隨時會重演」。
重演,對Accenture而言可是一場大驚嚇:該公司好端端的,股票卻從每股超過四十美元,在二十分鐘內無緣無故地掉到剩下一美分。而且當時不只Accenture,電力與瓦斯公司CenterPoint Energy,核能業者Exelon,公司明明都好好的,卻也都遭到同樣的命運,一下子成了水餃股。柯芮葛擔心,以後投資者會不敢買她們公司的股票;根據最新的財報,包括高盛、摩根史坦利等多家券商的績效也都受到這起事件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事件重演,受威脅的不只是企業,還有無數的散戶投資人。這正是這起事件最重要、卻沒被足夠重視的課題。長期以來,很多散戶都陷在所謂的「知識的幻覺」中,誤以為我們擁有足夠的知識,市場在掌握之中,不會出亂子;誤以為就算自己不是很懂,但那些市場管理者應該會很有效地監督交易;誤以為市場的資訊這麼豐富,應該有辦法預知未來行情。因而紛紛放心地將辛苦工作賺來的儲蓄,投入金融市場中。
錯了。這場短短二十分鐘的意外,提醒了我們必須面對的真相:市場至今仍充斥著各種未能理解的風險。再豐富的資訊,也無法確保你的儲蓄,能順利兌換未來的財富。
儘管道瓊指數後來回漲,股價也慢慢回到原來的水準,現在大家也已經照常買賣,照舊解盤,彷彿從沒發生過這起事件似的,但只要我們一天不知道原因,不知道怎麼因應,我們就會繼續陷在同樣的風險之中。試想想,假如我們就這樣把這起事件拋到腦後,要怎麼預防這種事情再度發生?這次受影響的是相對少數的公司,而且很快恢復正常,下一次呢?
為了避免有下一次,證管會在事件發生後曾緊急推出一項「斷電機制」──只要股價在五分鐘以內突然下跌超過一成,就會自動停止所有交易五分鐘。目前只有「標準普爾五百」的成分股,正在試用這項機制,預計到十二月底會再來檢討。假如效果不錯,很可能會套用到全美國所有金融商品上。
斷電機制的立意很容易懂:透過暫時停止所有交易,一來可以讓市場冷靜一下,避免災難擴大;二來也可以爭取時間找出問題,設法因應。但,這畢竟也只是治標,不是治本。而無法治本的結果,就等於市場埋著一顆未爆彈,不是不爆,只是時間未到。這樣的市場,要投資人如何放心地交易?你又豈能輕易地將血汗錢,投入這樣的市場?(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 相關報導:
* 專家:銀行風險承受度 民眾有權知道
http://www.udn.com/2010/8/13/NEWS/FINANCE/FIN4/5784186.shtml
殷乃平認為國內銀行壓力測試的模擬情境過於寬鬆,但是有做總比沒做好,至少金管會應該可以看出哪些銀行可能無法通過34號公報的考驗。
中國城鎮、家庭灰色收入 撐起車、房市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0.08.15
中國房價飆漲,汽車、奢侈品熱銷或許都其來有自,根據最新的研究報告,中國城鎮家庭的平均收入要比官方數字高出90%。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基金會學者王小魯和他的研究團隊,最近公布一項有關中國灰色收入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中國家庭未申報的隱性收入高達人民幣9.26兆,幾乎佔GDP的30%。此外,中國城市家庭的年平均可支配收入達人民幣3萬2154元,更比官方數據高出90%。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最高收入的10%家庭,平均可支配年收入不到人民幣4.4萬元,而王小魯的推算結果是13.9萬元,是官方統計收入的3.2倍。排名最後10%的家庭年收入是人民幣5350元,也比官方數字高13%。
按照王小魯的說法,中國家庭收入遭低估的主因在於未計入灰色收入。例如,黨政官員子女結婚時收到的大紅包,股市、房市內幕交易中賺到的甜頭,以及特權徇私的暗盤等等。
這項研究在2009年進行,採訪對象包括19個省64個城市的逾4000戶家庭。
報告作者王小魯在結論中說:「一旦政府權力和資本結合,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就會被裙帶資本主義的壟斷取代,將導致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公,經濟效率降低,以及社會矛盾激化。」
然而,家庭收入比官方數字高出甚多,也解釋了大陸房價飆漲,奢侈品、汽車消費急速擴增的原因。
以汽車來說,中國2010年上半年汽車銷售增長45%。根據保守估計,2010年中國全年的汽車銷售量將超過1500萬輛。
王小魯的報告說,一部汽車的平均價格約人民幣10萬元,每年的相關費用2萬元,通常至少需要年收入20萬元以上的家庭才養得起。但根據官方的統計,所得占前20%的家庭,每年可支配收入平均只有8.9萬元,遠低於普及家庭汽車的水準。不過,若加入了灰色收入,前20%城鎮家庭的實際年收入平均達24萬元,就大部分都具備了購車的能力。
中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必然帶來令人擔憂的社會問題。不過,實際收入遭嚴重低估也掩蓋了投資的大好機會。瑞士信貸的研究報告也說明,中國投資者身上醞藏的潛力,其實要遠遠超過投資者目前的想像。
這對精品、豪華汽車生產商、地產開發商以及澳門的博彩公司來說,絕對是天大的好消息。
◆ 貧窮家庭近11萬戶 史上新高
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 2010-08-15 工商時報
內政部甫完成的統計指出,今年第2季國內落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再創紀錄,升至10.8萬戶,戶內的人數升逾26萬人,雙雙創下歷史新高,顯示這一波景氣復甦未能有效紓緩貧窮問題,國內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情況,值得密切注意。
落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人口有多少?內政部指出,今年第2季底有26.3萬人,不但比10年前大幅增加了10萬人,也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6萬人,國內貧窮線以下的家庭人口數也繼續刷新歷史最高紀錄。
行政院主計處將在本周四召開國民所得統計評審會,公布去年國內貧富差距的情況,內政部官員認為,雖然貧富差距的調查資料還沒有出來,但由貧窮線以下家庭逐季增加的情況看來,國內貧富差距仍在持續擴大。
這位官員表示,台灣這些年由於產業結構的變化,非但失業家庭逐年增加,由於「非典型就業」快速成長,導致「工作貧窮」人口也愈來愈多,內政部這項統計證實了國內的貧窮問題仍然嚴重,不容忽視。
內政部統計指出,今年第2季落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共有10.8萬戶,非但比10年前大幅增加4.1萬戶,也比去年金融海嘯期間增加了近1萬戶。在貧窮線以下的3款貧窮家庭中,以第3款增加最快,這一款的家庭成員雖有工作能力,但收入偏低,內政部官員表示:「目前第3款家庭數達8萬戶,多是因為失業或只能謀得非典型工作機會,收入過低,才落至貧窮線以下。」
內政部官員表示,雖然今年以來國內景氣已經復甦,但是經濟成長的效果大多反映在富有家庭的收入上,多數民眾還是苦哈哈的,經濟成長的果實無法讓多數人共享,是造成今年以來貧窮線以下人口持續升高的原因。
隨著景氣復甦,企業不是都在加薪?何以第2季貧窮家庭還是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萬戶?內政部官員表示,真正有加薪的勞工恐怕很少,所謂加薪很可能是在金融海嘯前減薪2成,現在加回5%,事實上還是比以前少。
◆ 10兆資金何處去
【經濟日報╱社論】2010.08.15
保發中心最新統計顯示,國內保險業的資金已突破10兆元,約當六個中央政府總預算;但相對於政府每年為了編預算到處找錢,保險業卻為了龐大資金不知如何運用而傷透筋腦。
依5月底資料,10兆元的保險資金中,有8,000億元放在銀行存款,約占8%,不論金額或比重,都是歷年新高。目前保險業資金的成本約4%到5%,相較於銀行1年期定存利率不到1%,顯示保險因資金嚴重閒置及運用效率不佳,面臨了保單利率高於實質利率的利差損問題。究其主因,其一自然是台灣利率近年多處於低水準,使得保險業資金投資報酬率難以提高,無法完全支應資金成本,進而產生利差損,保險業確實是低利率政策下的受害者。然而,把高達8%的資金放在銀行賠錢,並非保險業者所願意,缺乏多元的長期投資管道,造成10兆資金無處去,才是台灣保險業面臨的經營困境。最近惠譽國際信評一項估算指出,國際會計準則第四號公報(IFRS 4)上路後,台灣保險業者可能要增提8,000億元以上的準備金,顯示其經營壓力。
保險資金屬長期資金,原應搭配長期投資工具,但台灣缺乏長期的利率避險工具。雖然政府已發行30年期等長期公債,但發行量少,對保險業是杯水車薪;至於報酬率相對較高的股票,卻因股價波動難測,保險業也會設定投資上限。最近,主管機關將保險業海外投資比重拉高到45%,讓業者可以到海外尋找利潤較高的投資,但在國內避險工具有限下,高匯率風險也限制了保險業的海外投資行為。此外,保險業也有自己的經營管理問題,例如支付高額保險佣金創造業務量、經常舉行華而不實的業務高峰會等,久而久之,也成為尾大不掉的沉重負擔。
面對這些困境,金管會並未坐視,正積極為保險業找活路,包括開放投資大陸有價證券、不動產增資值利益列入保險業資本適足率(RBC)計算等。主管機關開了不少新路,但相對已累積到10兆元的保險業來說,規模仍屬有限,政府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在一般措施上,曾研議增設外匯變動準備金,以解決國外投資匯兌成本問題,但多年來一直卡在會計問題上,究竟准或不准,下轄保險局、證期局的金管會應儘速協商解決,趕快給個答案。在宏觀作為上,保險業的長期資金本應投入長期投資,以規避短期的利率變動風險,對於這類投資工具如長期公債、公共建設等,政府都應再加把勁。
尤其是公共建設,政府因沒錢興建公共建設而力推民間參與(BOT),10兆元的保險資金是最佳的民間資金,卻未見政府相關單位積極規劃引導;目前保險業投入公共建設的金額才200多億元,占全體保險資金比重不到1%,顯示保險業者寧可把錢放在銀行閒置,也不願投資投入公共建設。從這點來看,主管機關當年鼓勵保險業投入公共建設的政策是失敗的。最近經建會主導的招商計畫,再次強調要將保險資金導入公共建設,只是至今看不到任何具體、可行的作法。
保險業需要的是長期的固定收益,不能等到投入十年後才有獲利,這是公共建設引不起保險業興趣的關鍵。對此,政府應可規劃以發行債券或貸款等方式,設計成每年都有固定收益,以吸引保險業投資。政府鼓勵保險業投入公共建設,不能老是以配合政策的作法,要保險業投資,卻沒有想到保險業背後保戶、股東的需求。保險資金投入公共建設,既可解決資金去路問題,又可帶動國內經濟發展,具有雙贏效果,政府相關單位應用心規劃,拿出具體作法,不要只是口水招商。
大前研一:全球五大經濟體 漸成型
【經濟日報╱記者李至和/台北報導】2010.08.15
日本知名策略大師大前研一昨(14)日表示,全球經濟已開始轉移,到2020年全球前五大經濟體將為歐盟、美國、中國、印度與日本,原兩大經濟體的美國與日本影響力逐漸削弱,新的經濟力量已然成型。
直銷業者美商如新昨天舉辦「2010 NU SKIN大師趨勢論壇」,邀請大前研一針對「東亞經濟趨勢看抗老商機大未來」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包括台北市長郝龍斌、前工商協進會理事長黃茂雄、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均出席,近2萬名如新直銷商在場聆聽。
大前研一表示,未來五到十年,歐盟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歐元將與美元並駕齊驅,開發中國家也是驅動全球經濟的主力,包括大陸、印度、巴西、俄羅斯,台灣與大陸簽訂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是跟上經濟趨勢的正確策略。
全球金融風暴後,國際金融情勢也有所轉變,美國經濟實質未獲改善,美元持續疲軟;日本過去15年經濟發展裹足不前。取而代之的是崛起的中國、印度、越南、阿根廷、哥倫比亞這些發展中國家,其中中國不但是最大出口國,也逐漸成為全球大買家。
大研前一指出,過去十年中國經濟成長速度,累積2兆美元的外匯存底,現在雖處在貿易順差,但實際上進口額不輸給出口值,儼然成為國際大買家。
◆ 經濟學家:美經濟將陷「雙底衰退」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0.08.15
美國經濟現在就像半杯水,本來大家都認為杯子已裝滿一半,現在卻有更多人覺得是空了一半。
聯準會8月10日維持利率不變後,曾發布相當低迷的展望預測,上周陸續公布的一些經濟數據,也證實聯準會的悲觀並非沒有依據。事實上,雙底衰退的恐懼似已再次籠罩投資人,消費者不敢放膽花費,企業增雇員工時更心存顧慮。
很多經濟學家堅稱,復甦雖然緩慢,仍然穩定、牢靠。然而,成長預測實際在下降,經濟再陷萎縮的機率不斷上升。
PNC金融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霍夫曼說:「未來幾個月或幾季,將決定經濟究竟會再次衰退,或是小幅攀升。」
美國政府上月估計,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會從第一季的3.7%降到2.4%。但最新的數據顯示,第二季經濟可能看不到太大的成長,而目前的第三季情況更難以樂觀。
也因為如此,原本強勁反彈的股市上周突然轉而下滑,幾個交易日就跌了4%。
上周第一個令人不安的指標出現在周三 (11日),商務部的報告指出,美國6月貿易逆差再次擴增,不僅進口激升,出口也下滑。巴克萊資本公司的經濟學家告訴客戶,這項數據顯示,第二季的GDP成長率可能會下修到只有0.3%。
12日發布的前一周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已升高到48.4萬人,是2月以來的最高水準。美國今年來新增就業人數只有微不足道的65萬人,失業率仍然高達9.5%。
就業無力改善,占美國GDP七成的消費支出自然無從擴張。政府13日的報告說,7月的零售業銷售小幅成長,但實際卻是汽油價格上漲的結果。
此外,房屋業一向是帶領經濟復甦的重要推手,但儘管抵押貸款利率已降到空前低谷,而且還持續下降,房屋興建與銷售卻照舊低迷。
更糟的是,美國成長減緩的同時,其他經濟大國的情況也好不到那裡去。歐盟官員13日說,由於德國出口激增,歐盟第二季經濟成長1%。但很多專家指出,德國的出口成長很難持續下去。
至於帶領全球走出金融危機的中國,雖然經濟依舊蓬勃,但最新的7月工業產值、零售與銀行放貸數字都顯示,經濟已在降溫。
※ 相關報導:
* 美股 浮現十大投資警訊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786864.shtml
◆ 經濟觀察-亞洲的好時光 到此為止?
本報訊 2010-08-14 工商時報
根據紐約時報新聞分析,包括三星電子、豐田與索尼等知名亞洲廠商,上季獲利表現亮眼。不過好時光恐怕也到此為止。全球經濟風險再現,讓亞洲企業前景逐漸蒙上陰影。
襲擊全球經濟的逆風包括美國可能遭遇二次衰退,或甚至陷入通貨緊縮,以及歐洲的債信危機陰影揮之不去。
至於在亞洲,日本經濟更是落入低潮,日圓兌美元本周一度攀升至15年新高,更讓該國勢雪上加霜。在此同時,身為亞洲與全球經濟主要引擎的中國大陸,成長力道也開始減弱。
因此當亞洲企業公布上季強勁獲利時,這些公司高層同時也對前景發表謹慎保守的論調。
三星投資者關係負責人兼副總裁的Rober Yi表示,在數位媒體與行動產業未來競爭加劇下,「欲維持目前獲利水準將成為一大挑戰」。
豐田今年4到6月一反去年同期1,948億日圓的虧損,公布近似該金額的龐大獲利。儘管汽車召回的利空依然餘波盪漾,不過該日本車廠調高到明年3月底的年度獲利預估,並指出亞洲的銷售正在激增。
但是儘管如此,豐田資深經理伊地知隆彥謹慎指出,「我們注意到匯率前景缺乏能見度,也擔心日本的刺激方案結束後,需求可能再度降溫,這都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中國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上季獲利激增46%,擊敗市場預期。儘管該公司對電子商務與公司前景依然樂觀,不過也對未來展望發布預警,指出「對全球經濟與商業發展抱持謹慎立場」。阿里巴巴執行長衛哲預期「未來數季出口成長將放緩」。
經濟學家認為亞洲整體而言,儘管已較不受歐美景氣循環波動影響,但並非意味企業對此可以免疫。LGT資本管理公司首席全球策略師藍訥說,「最終,我們依然處在消費多存在歐洲與美國的世界」,「中國尚未加入那個聯盟」。
此外,分析師還警告,開發中亞洲經濟體主要還是靠製造業為驅動力。該部門極容易受到海外訂單減少的影響。
藍訥指出「多數亞洲企業依賴強勁銷售成長以維持獲利」。因此銷售成長減緩,將會迅速導致獲利也呈現疲弱。
亞洲最大的經濟負債也是該區最大的經濟體,日本與中國。
當印尼與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今年成長一飛沖天之際,日本預估經濟成長只微幅增長2.4%。
通縮與人口老化讓日本企業更難刺激內需,並導致索尼與豐田等大廠,在面臨經濟惡化下,必須實行嚴苛的成本刪減措施。
日本出口大廠像是任天堂、本田與佳能也遭遇強勢日圓的問題。日圓在過去3個月淨升10%,嚴重削減日本出口競爭力。
這也導致日經225平均指數今年以來重挫13%。
中國經濟近年來蓬勃發展,並可望在今年取代日本成為僅次美國,排名全球第2大的經濟體。中國預估今年經濟擴張幅度約為10%、13億龐大人口與政府有能力實施規模數百億美元的經濟振興方案,都讓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成長的主要引擎。
不過最近數據卻凸顯,在中國當局的經濟降溫措施下,成長動能漸趨溫和,分析師更預期該趨勢還會持續數月。
這也讓主要為國內投資人參與交易的上海綜合指數,今年來大跌21%,讓它成為除了希臘之外,今年全球股市表現最差的之一。(蕭麗君整理)
※ 相關報導:
* 社論-中國這波物價上漲的問題很難纏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3x122010081500287,00.html
要而言之,現在中國的銀行利率水平,不但不該上調,甚至必要時還應下調才對。其主要理由是,這波物價上漲,基本原因是食品價格的激升,而不是起於整體社會需求的揚升。社會需求沒上來,表示中國整體經濟增長動能正在「鈍化」。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警訊。
財政結構失衡比赤字可怕
【聯合報╱社論】2010.08.16
一場全球性金融風暴,不僅重創台灣經濟,國家財政結構的脆弱面貌,也在金融風暴吹襲下,一夕現形。做為國家財政穩健基石的稅課收入,供應政府政事支出的比重,去年跌破賦稅依存度六成的警戒線,只有百分之五十九;換言之,政府運作需要的財源,有多達四成必須靠其他收入支應;不幸的是,能夠及時挹注的財源卻僅有舉債一途。稅、費、捐、債是構成政府財政的四大支柱,但實際撐起台灣財政的卻僅是稅、債的消長;值此建國一百年中央政府總預算編列之際,財政結構的良窳要比赤字更值得國人關注。
在政府經常性收入中,稅課收入向來居首。稅課收入占政府支出的比重稱為賦稅依存度,比重愈高的國家,財政穩健度相對愈高,歐美國家加計社會安全捐等社會福利財源後,比重多在八成以上。反觀台灣,賦稅依存度受景氣榮枯的影響甚深,景氣大好的年代,可保持在七成左右,景氣萎縮時,賦稅依存度可能低到五成以下;加以各社會捐、規費及罰鍰收入及財產收益等非稅課收入所占比率不高,拉升又不易,竟讓舉債成為不景氣時期的「穩定財源」。如此不穩定的收入結構自然限制政府的施政能力,反成經濟發展之累,更帶來負債激增的連鎖問題。
金融風暴如果算是「天災」,則政府財政結構失衡即屬「人禍」;而稅課收入比重的下滑,絕非「不景氣」可以籠統交待。長期以來,政府缺乏財政改革的魄力,不僅坐視稅制的結構性缺失不聞不問,「只推減稅、不許加稅」的政治操作,更讓稅收禁不起太大的景氣波動,以致形成稅收短徵、舉債暴增的惡性循環,甚且快要成為常態。
歷史如鏡,猶記得九十年網路泡沫化的衝擊拖累國庫,當時政府成立財政改革委員會,提出多達卅七項的健全財政方案,還訂下十年(今年到期)達到財政收支平衡的遠大目標。然而,由於內閣更迭頻繁,執行力不彰,加上二次政黨輪替,財改會的改革建議最後多以跳票收場;於是,在網路泡沫化後的第七年,全球金融海嘯再度擊垮國庫,賦稅依存度不但失守六成大關,藉由吃老本(移用歲計賸餘)及舉債的融資收入更突破一成,今年還將進一步升上百分之十三的高峰。
過去十年,政府收支不但沒有平衡,負債還節節上升,十年財改計畫等於交了白卷。然而,要將稅課收入拉回到安全水位,已不可能期待在民國一百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實現;但人民也不會允許政府將財政結構敗壞的的責任,全放在看天吃飯的經濟景氣。事實上,政府並非無計可施;政府收入既然包括稅課與非稅課財源,而非稅課收入與景氣的關聯性較低,捐費更具使用者付費的外部公益性,人民相對剝奪感較小,但其財政貢獻僅百分之五,顯有提升空間;此亦九十年財改會的重要建議之一,十年來比重卻近乎停滯。
政府十年前許下的今年財政收支平衡目標已確定跳票,但財政結構失衡的現象不能無解,此時更需多管齊下。調整國家財政結構,當然不能缺少稅改這塊最大的拼圖,由於賦稅依存度的下降,主要來自稅基的嚴重流失,擴大稅基自是鞏固財政結構的不二法門;在保住稅基的同時,政府還要有創造稅收的能力,例如國家上兆元的土地資產,可結合民間資金投入公共建設,既降低舉債建設的財務壓力,合作開發衍生的租金、規費等非稅課收入也能源源入庫,甚至帶動財產、所得與消費等連串稅收,創造國庫多贏。健全財政結構不等於全民加稅,輕稅率、擴稅基、活化國家資產三管齊下,財政穩健的願景仍是可以企及的現實期待。
◆ 麥港斷炊:小麥在哪?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0.08.16
俄羅斯禁止小麥出口的命令15日生效,全球各地消費國現在都忙著尋找替代的供貨。
每年此時,俄羅斯瀕黑海的諾沃羅西斯克港,都為了把俄羅斯的小麥輸出到全世界而忙翻天,但遼闊的碼頭區15日卻是一片寂寥。
最後一班貨運列車14日下午卸貨,剛好趕上在午夜之前裝船輸出。原來有200多位工人忙進忙出的碼頭,現在只剩小貓兩三隻。
從俄羅斯黑海沿岸港口輸出的小麥,通常輸往埃及、土耳其、巴基斯坦、亞塞拜然或任何有需求的國家。但現在,他們必須尋找其他替代的供貨來源,只是俄羅斯禁令已對小麥市場造成嚴重衝擊,將使這項工作變得格外艱難。
更麻煩的是,同一地區提供替代供貨的國家,如哈薩克、烏克蘭等,卻一個比一個不可靠。例如,哈薩克去年雖然出口580萬噸的小麥,但烏克蘭農業顧問公司的分析師上周指出,哈薩克和俄羅斯有海關同盟關係,很可能會跟進禁止出口,然後把當地的高品質小麥轉輸往俄羅斯。哈薩克表示目前無此打算。
世界第五大小麥出口國、去年出口量達1290萬噸的烏克蘭,是另一個便宜的替代選擇。但烏克蘭因為惡劣氣候影響作物收成,上周也宣布對穀物出口設限。近五年愈來愈倚賴俄羅斯進口小麥的埃及表示,他們現在必須從其他地區尋求供貨,即使成本升高也再所不惜。
美國農業部上周說,埃及政府已在探尋美國小麥供應的資訊。美國是全球最大小麥出口國,去年輸出量達2680萬噸。澳洲今年的小麥作物可望豐收,但俄羅斯禁令宣布後的幾天內,出口小麥到歐洲的簽證費立刻就上漲35%。
※ 相關報導:
* 小麥暴漲 飼料貴 豬肉掀漲風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788946.shtml
繼去年豬流感危機衝擊全球豬農之後,豬肉價格恐怕將出現新一波漲潮,這次是因為小麥價格暴漲,讓飼料成本水漲船高。
* 巴基斯坦水患 棉價月漲16%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788068.shtml
華爾街日報報導,巴基斯坦發生史上最嚴重水災,嚴重衝擊棉花等作物的收成,引發全球棉花供不應求的疑慮,國際棉價過去一個月來飆漲16%,攀抵2008年3月以來的高峰。
景氣好轉,窮人卻變多了
【聯合晚報╱社論】2010.08.16
數字會說話,數字也會讓人困惑。雖然各種經濟數據顯示,全球景氣已經慢慢從金融海嘯中復甦,我國經濟成長也趨好轉,但實際的情況是:台灣的窮人變多了!
從去年以來,台股指數走出泥沼,房市熱絡到不行,豪宅一棟接一棟推出,還有勞中央銀行祭出「打房措施」;新聞也報導,頂級消費的精品店和米其林星級餐廳在台拓展據點。如果不是有關「貧窮家庭」的調查數據出爐,這一切都讓人誤以為,經濟復甦的美好時光已經來臨。
但事實上,今年第二季國內落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數創下紀錄,升高至10.8萬戶,不但比10年前高,甚至比去年金融海嘯時期還高。這就說明了,貧窮的主因已經不是繫於經濟景氣,而是產業結構。這一點雖非新論,但是寄望經濟景氣復甦以減緩貧窮問題的想法,顯然是站不住腳了。同樣地,即使ECFA是台灣經濟的「維他命」,也無法保證貧窮問題會因此而趨緩,甚至還可能持續擴大。
過去談到貧窮,失業是主因,馬政府的633政見也以降低失業率為重點目標之一。但現在「工作貧窮」已經是另一個更值得注意的現象。由於「非典型勞動」不斷擴大,雇主將工作切割為按鐘點計酬的部分工時制,或者採取勞力派遣方式,使得弱勢者雖有工作,卻處於低收入狀態。而為了增加收入,有更多人尋找兼職工作,又讓雇主更有機會將工作切割,形成惡性循環。
越來越M型化的社會裡,經濟成長的果實大部分落在有錢人口袋裡了。面對此一情勢,吳揆強調「庶民經濟」,也說要增加對弱勢者的社會福利照顧。這固然是勢在必行,但如果產業政策不能配合調整,貧窮家庭和人口會不斷增加,政府的社會安全負擔也將加重。
政府現在走回強調「開發」的經濟路線,但如何避免劫貧濟富,使貧窮家庭能夠脫貧,一般中低收入者不要淪為貧窮人口,是政府在拚經濟同時,必須長遠規畫和注意之處。經濟發展不能只看GDP,不能只看平均數。貧窮家庭的相關數據,恐怕更值得關心。
◆ 台洽談FTA 中國抓大放小
記者康彰榮/台北報導 2010-08-16 工商時報
消息人士透露,大陸方面對於台灣與他國商談自由貿易協定(FTA)議題,採取「抓大放小」的原則,被點名的美、歐、日、韓等主要貿易大國,大陸將全力封殺其與台灣簽訂FTA,至於與其他較小經濟體如新加坡洽商,只要台灣不要過度張揚,大陸將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方式淡化處理。
近期曾赴大陸與涉台官員和專家接觸的我方兩岸專家向記者透露,在兩岸簽署ECFA後,中國官方對於台灣與他國商簽FTA或類似的經濟合作協議,基本上已經有一套因應的方案。亦即台灣若與美國、歐盟、日本、韓國這些主要貿易大國商談FTA,中國將會運用外交手段進行干預,全力阻止台灣與這些國家完成簽署FTA的協議。
據了解,大陸方面主要還是政治考量,擔心這些貿易大國與台灣簽署FTA後,恐引起骨牌效應,使其他中國邦交國也群起仿效,與台灣進行FTA商談,而如此也可能激起台灣民眾的主權意識,對兩岸關係投下更大的變數。
至於台灣若與其他較小的國家或地區接觸,消息人士透露,大陸方面認為只要台灣方面不要過度張揚,大陸方面原則上將以冷處理的方式因應,但台灣在與他國展開商談前,最好能透過管道先讓大陸方面知道。
至於日前台星兩國同時宣佈啟動FTA商談,據了解,台星展開FTA的商談還在大陸可以容忍的範圍內。台灣和新加坡在5日宣布洽商FTA後,中國國台辦發言人當日以較為緩和的語氣表示,「相信新加坡會繼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並據此妥善處理與台灣的經貿關係,同時也希望台灣方面確實維護兩岸業已形成的共同政治基礎。」
兩岸自簽署ECFA後,台灣能否與他國簽署FTA的議題,就一直是台灣和國際媒體關注焦點。中國國台辦主任王毅在6月29日會見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後,針對台灣媒體詢問此一問題曾說:「大陸對台灣這個願望是理解的」,並提出「合情合理對待,務實妥善處理」12字方針,也成為大陸方面處理此議題的主基調。
另據透露,大陸方面在9月1日至9月6日,將邀請兩岸主要的專家學者,在廣西桂林舉行一場深度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屆時有關後ECFA時期兩岸經貿、政治發展,以及台灣與他國商簽FTA的議題,可能在這場研討會中再度發酵。
◆ 新聞分析-東協成員 逐一突破最可行
康彰榮 2010-08-16 工商時報
北京方面有意對台灣與他國簽署FTA採取「抓大放小」的方式,為台灣在國際經貿舞台打開一扇門,然而,台灣若與美國或歐盟兩個經濟體談FTA,恐已非單純經濟議題,中國不會坐視不管,至於日、韓兩國,目前正積極與中國洽商中日韓三國自貿區,也不會為台灣而去開罪中國。
因此,當前台灣最有機會洽談FTA的對象,應屬東協的各成員國,其中又以與台灣經貿關係較為緊密的星、菲、越、印尼等國是最佳突破口。
拜語言、文化相通的優勢,台灣過去一直被西方工業國家視為前進中國大陸市場的重要跳板,惟因兩岸政治因素的干擾,使許多外商因而卻步。不過台灣與大陸在6月29日簽署ECFA後,台灣在前進中國大陸市場的優勢再度凸顯來,引起區域乃至西方國家的高度重視。
如同一名大陸學者日前在台北一場論壇中所比喻,ECFA簽署後,台灣有如向大陸開了前門,而後門一定有一堆國家和地區想跟著擠進來。如今,台灣優勢明顯,其他國家具有與台灣簽FTA的主觀意願,但能否與台灣完成簽署,還是得看中國大陸的臉色。
據了解,大陸方面非常在意在國際或區域經貿舞台上的活動都能比台灣搶先一步,因此在2001年兩岸同時申請加入世貿組織(WTO)會員之際,大陸方面就動作頻頻,務必爭取在台灣之前加入WTO。在未來的FTA簽訂上,中國可能採取同樣策略,在與日、韓簽訂三國自貿區之前,台灣與日、韓談FTA的成功機率不大。
至於歐盟、美國,中國至今仍無跡象將與其展開FTA談判,台灣要跳過此道障礙,恐怕更難。
但從另一角度看,已與中國簽署FTA或類似貿易協定的國家、地區,或許是台灣可以考慮的切入點。其中又以東協成員國和台灣的經貿往來較密切,最值得我方經貿部門一試。
不過東協組織成員複雜,要該組織達成與台灣簽FTA共識決,將是一大難題,因此可以針對與台灣關係較佳的星、越、菲、印尼等各別國家,試探展開FTA商談的可能性。
台灣與新加坡8月5日宣布展開FTA商談後,大陸方面反應未如預期表達反對,也提供台灣更向前一步測試與他國商談FTA的空間。
GDP跌成老三 日本怪通縮
【聯合報╱東京特派員陳世昌】2010.08.17
進入2010年,日本早就傳出中國大陸國內生產毛額(GDP)將在今年內超越日本,大家都在等著「會是什麼時候」時;如今底牌掀開,終於真相大白。
日本官方16日公布的第二季GDP數字,顯示日本被中國取代,在全球經濟體排名從老二跌為老三。雖然有人認為這陣子日圓快速升值,數字換算成美元讓日本GDP可以膨脹一些,所以排名還不能完全確定。但多數日本媒體都已承認,今年內中國GDP超越日本,已成定數。
電視台播報此一新聞時,評論員都一片悲觀氣氛。一家電視台說,當年日本喊出「超英趕美」口號,當日本GDP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二時,全國歡欣鼓舞,現在的情況則完全相反。
連續近20年的經濟蕭條,日本人其實早有這種心理準備,只是這一天到來時,難免有很大的失落感。馬內克斯證券主任村上尚己分析說,日本第二季GDP低於中國大陸,只能怪日本政府坐視日本的「通縮」,所以無法避免經濟規模輸給中國的趨勢。
摩根證券主任研究員佐藤健裕也認為,日本很明顯的出現地盤下沈現象,GDP出現與中國逆轉現象,是日本經濟力衰退的最大象徵。
輿論都批評日本政府坐視通縮繼續惡化,日圓則上升到一美元對85日圓的關卡。有「日圓先生」之稱的慶應大學教授神榞英資還預測,如果政府再沒有對策,日圓有可能在9月突破80大關,對日本出口非常不利,日本經濟恐將難以收拾。
經濟財政大臣荒井聰說,日圓衝到15年來的最高點,日本政府有必要與日銀(央行)共謀對策。他認為,為了讓日本脫離「通縮」,政府需要與日銀合力,共同研商強有力的綜合對策。
「通縮問題」困擾了日本將近10年,日本的零利率政策,也讓日本金融在瀕死邊緣徘徊了近10年。日本如何再生?現在是日本政、經、學界最大的課題,但大家都只能說「無解」。
※ 相關報導:
* GDP超越日本 中國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
http://udn.com/NEWS/WORLD/WOR1/5790264.shtml
中國今年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一兆三千三百五十億美元,超越日本一兆兩千八百六十億美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預期全年GDP也將超過日本。
* 中國GDP超日 但…人均GDP不及美日1成
http://udn.com/NEWS/WORLD/WOR1/5791072.shtml
中國第二季名目GDP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過,中國的每人平均所得低於3700美元,還不到美國和日本的十分之一,經濟成長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 中國特色經濟學 西方標準行不通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5789901.shtml
有效集權的經濟體中沒有泡沫,只有失手。
* 中國GDP 十年內可望凌駕美國
http://udn.com/NEWS/WORLD/WOR1/5791071.shtml
分析師指出,中國尚未做好扮演新角色的準備,會盡可能拖延時間。北京官員堅持中國仍為開發中國家,不能期待中國領導全球,或採取減碳、浮動匯率等困難措施。
◆ 丹麥失業福利 縮水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10.08.17
丹麥社會福利制度令人羨慕,失業者可領長達四年的救濟津貼,但這次全球金融危機衝擊嚴重,丹麥政府也吃不消,已把失業救濟期限砍成二年。
丹麥所得稅率最高達50%,然而失業救濟、退休金、健保等社會安全措施完善,調查結果顯示,丹麥人快樂指數名列前茅。不過,全球經濟衰退讓丹麥政府財務壓力沉重,優渥的失業救濟成為開刀對象。丹麥稅收四成用於各種社會福利,三成用於公共行政。
丹麥企業雇主可任意裁員,但失業者不用為生活擔心,因為除了高所得族群,失業者可以領原薪八成的救濟金。失業者必須參加再就業訓練和就業輔導計畫。
《紐約時報》報導,丹麥人口僅550萬,由於社會福利超優,每年多達三成人口換工作。
丹麥GDP(國內生產毛額)約半數來自公共支出,政府是國內最大雇主。金融危機讓丹麥目前失業率達4.2%,雖然比大部分歐洲國家低很多,但比起兩年前的1.7%卻高很多。丹麥政府已提供更多短期工作並加強職訓。
丹麥和德國等歐洲國家一樣,補助企業雇用短期工,企業也相當配合政策。此舉可壓低失業率,並讓企業保留技能熟練的員工。
不過,工會認為,失業補助期限一口氣從四年減成二年「太超過」,要求企業必須把原先一到三個月的裁員預告時間延長。企業界領袖則擔心,丹麥就業市場會變得和法國、義大利、西班牙一樣僵硬,導致企業裁員要拖個一年以上,使得企業財務惡化、必須裁減更多員工。
丹麥政府為了提高就業輔導計畫成效,把部分業務外包給民間企業,承包的企業每拉到一個就業輔導學員或幫一名失業者再就業可獲獎金。可是,有些被裁員的人卻因此為改善履歷撰寫技巧上了一個月的課,或上些沒有意義的課程。
◆ 經長掛保證:發展品牌台灣 經費不斷炊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2010.08.17
「品牌台灣發展計畫」(Branding Taiwan)上路五年多來,明年將遭遇政府推動組織再造,外界擔憂,原先由推廣貿易基金支應的經費,在「換手」後恐將斷炊,經濟部長施顏祥表態,「絕不斷炊」。
品牌台灣發展計畫推動至今,最明顯效益是前五大台灣品牌價值均由10億美元以下,翻了兩倍多成長,不過,與國際前百大品牌企業動輒百億美元身價,排名第100名的品牌也有30多億美元規模相比,台灣品牌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Branding Taiwan是經濟部推動的七年期計畫,預計後年到期。不過明年在政府組織再造後,原先擔任「推手」的經濟部國貿局將「換手」給以經濟部工業局為班底的「產業發展局」,換手後首當其衝就是經費能否延續。
據瞭解,Branding Taiwan在民國94年開始時,當時國內品牌意識還在萌芽,經濟部每年均從公務預算中挪出1億元經費,不過,考量公務預算常遭立院刪除,近年來改由推貿基金支應,同時還加碼到一年3億元,自此才算穩定。
推貿基金主要是作為推動台灣對外發展貿易用途的基金,明年Branding Taiwan改由產發局接手後,推貿基金是否繼續支應?施顏祥說,尚不確定預算會如何編,不過,推動品牌一直是經濟部的重點工作,組織改造後,該計畫一定會繼續推動、絕對不會斷炊。
◆ 高薪誘人 鼎泰豐洗碗工起薪3萬2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9/5790198.shtml
【聯合報╱記者陳靜宜/台北報導】2010.08.17
餐飲業普遍流動率大,業者想留住人才就要使出不同法寶,小吃連鎖龍頭鼎泰豐則因名氣大、薪資高,去年人力流動率僅百分之六,許多喝過洋墨水的高學歷畢業生,也擠破頭想進鼎泰豐,不過能如願的不多,因為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九。
鼎泰豐的待遇好,不只是餐飲業之冠,連多數飯店業也比不上,可說是「餐飲業裡的台積電」。以外場服務生來說,起薪從三萬六千元到四萬元不等、後場的第四級(屬初級)師傅月薪高達五萬二千元、洗碗工人起薪也有三萬兩千元。
此外,外場人員每天實際工作時數八點五小時、月休七天,年終獎金最少都有一點五個月,而且每工作兩小時,就有十到十五分鐘,能在員工休息室裡躺平休息。
鼎泰豐的顧客極大比例是外國觀光客,因此外場服務人員若進修外語,一旦通過檢測,鼎泰豐就會發「語言津貼」;若服務周到、態度積極,還能領取「禮貌獎金」。
鼎泰豐公關科主任胡慧宜表示,近兩年在金融風暴後,到鼎泰豐應徵的高學歷人才有增加趨勢,目前外場服務人員有百分之四十七點八是大學畢業以上,以往外場服務人員被認為是低門檻的職業,但鼎泰豐不僅有紐西蘭的留學生,還有擁有懂得英法日粵等語言的人才。
不過想在鼎泰豐工作並不容易,小籠包師傅雙手都會磨破皮、起水泡。一般店家只有用餐時間是來客高峰期,但鼎泰豐只要店門打開,就有川流不息的人潮,對外場服務人員來說,身心都要面臨很大壓力。
過去鼎泰豐曾應徵四十名種子部隊,計畫分派海外,但經過半年集訓後只剩兩人,其中有一人因故無法前往,真正通過考驗的,最終只剩一人。
立院三讀ECFA 明年元旦上路
【聯合報╱記者林河名、李明賢/台北報導】2010.08.18
兩岸經濟協議(ECFA)昨晚在立法院臨時會表決通過,總統府發言人羅智強轉述,馬總統肯定國會通過這項攸關台灣未來經濟戰略布局、加速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提升台灣競爭力的重要法案。
立法院今天將繼續處理海關進口稅則修正草案,經濟部預估,ECFA九月初應可完成換文生效,啟動兩岸金融往來、兩岸經合會等機制。
政府預估,ECFA早收效益包括:國內生產毛額(GDP)可增加新台幣五百四十九億元(成長百分之零點四)、產值增加一千九百億元、就業人口增加六萬人、可節省關稅兩百九十五億元。
ECFA今年六月廿九日簽訂,依該協議的附件規定,八百多項早期收穫計畫產品降稅的實施時間是明年一月一日起,實施後兩年內,最多分三次,降為零關稅。
羅智強表示,ECFA通過深具意義,是台灣突破經濟孤立困境的關鍵一步,讓台灣走出經濟被邊緣化的威脅;其次,兩岸經貿邁出互惠合作一大步,在制度化架構下,為台灣創造更多商機,增加更多就業機會。
這是立法院首次在院會通過兩岸協議,朝野昨天各自表述,民進黨團認為已「逐條表決」,國民黨團則堅稱是「全案表決」。
昨晚九時零九分開始表決時,民進黨團針對ECFA名稱、序言及十六個條文,提出十八個修正動議,並經逐一表決,最後朝野再針對ECFA與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全案,進行表決。
ECFA文本與智財權保護合作協議共十九次表決,民進黨一路輸到底,全案表決時,民進黨立委因群聚發言台前抗議,無人按表決卡,致最後表決人數為六十八比零,國民黨立委樂得宣布,「沒人反對ECFA!」
昨晚除通過ECFA文本與兩岸智財權保護合作協議,並依序通過商標法、專利法、植物品種及種苗法等配套法律修正。
※ 相關報導:
* ECFA最後一塊拼圖 今晚補滿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5793562.shtml
繼昨天的馬拉松式發言後,立法院今天上午審查最後一個ECFA配套法案、海關進口稅則修正草案,朝野依舊發動人海攻勢,車輪戰發言,雖然只有一案,但預估仍須到傍晚6時左右才可望開始表決,在晚間完成修法,補上ECFA的最後一塊拼圖。
◆ 港稅法翻修 台商資料全都露
【經濟日報╱記者鄭圭雯/台北報導】2010.08.18
香港政府今年初進行稅法修訂,並於6月9日發佈《稅務條例釋義及執行指引》第47號(簡稱,第47號指引),列明稅務局依照全面性協定處理資料交換請求時的守則及行政指引,並解釋納稅人就維護其保密權和隱私權,可採取的各項保障措施。
勤業眾信稅務部中國稅務與商務諮詢負責人杜啟堯表示,根據新的稅務條例釋義及執行指引第47號規定,在新資料交換制度下,港稅務局有權披露企業與個人稅務資料,以向稅收協定伙伴作資料交換;中國與香港已簽訂「租稅協定」。
杜啟堯表示,香港稅務局公布的第47號指引,其適用對象為稅務居民。所謂稅務居民,簡單的說,就是在香港設立公司,並申報稅務的公司。易言之,凡經由香港投資大陸的台商,都是適用對象。
不過,杜啟堯強調,稅務訊息交換並非無節制,47號指引有很多限制,例如,47號指引規定,主要採納經合會結論最謹慎措施,包括按請求交換資料、資料交換的範圍有限制、資料僅可作稅務用途、不得向監管機關披露、無追溯力等。
杜啟堯表示,香港與稅收協定夥伴之間 (如中國)的資料交換,是按個案處理,香港不能進行自動交換或主動交換。
另外,資料交換的範圍有限制。杜啟堯強調,香港與稅收協定夥伴的資料交換,僅限於那些與全面性協定有「可預見的相關性」及與「協定內所涵蓋的稅項有關」的資料,一般是指「直接稅」的有關資料。
資訊交換僅可向與全面性協定規定稅種的查定、徵收、執行和起訴相關的人員或機關(包括法院和行政管理機關)披露,杜啟堯解釋,換言之,交換的資料不得用於與稅務無關的目的,例如,資料不得用於起訴與稅務無關的犯罪或違法行為。
◆ 稅制應扮演經濟領頭羊
【經濟日報╱社論】2010.08.18
拚經濟至少需要兩個互利共榮的元素,一是資金,一是稅制。有投資機會,沒有資金不行;空有資金,沒有誘人的租稅條件,也會讓資金打退堂鼓。「輕稅、簡政」是投資人心目中的稅制聖經,政府要在兼顧稅收與吸引投資間取得最大公約數,需要的是眼光放長、布局精準。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宣告台灣決定走向更開放的道路,但投資總稅負仍較星港高出一到八倍的包袱,無疑將使後ECFA時代拚經濟的力道打折。遺贈稅、營所稅雙降後,吸引資金長駐台灣的下一步稅改計畫在哪裡,需要政府儘早籌劃。
香港2008年取消紅酒稅,二年後超越英國,與紐約並肩站穩全球兩大紅酒交易市場的地位。香港政府損失約港幣4億元的紅酒稅收,換來紅酒進口值五倍的成長,更多國際拍賣會在港舉行,人潮、消費與就業機會倍增。被犧牲的紅酒稅成了帶動香港紅酒市場的領頭羊,港府坐收的不只是數倍於紅酒稅的收入,創造商機及雨露均霑的經濟利益,讓人人是贏家的本事,才是光芒所在。
降稅,有人看到損失,有人則看到機會。高價紅酒是富人才能擁有的財產,香港取消紅酒稅,也曾面臨連酒商都質疑的公平爭議,但執政者義無反顧的改革擔當,驗證改革稅制必須放大全局衡量,才能看出得失;只要目標明確,例如讓香港成為全球最大的紅酒交易市場,取消紅酒稅的經濟效益,就不會只由財團或金字塔頂的貴族獨享。
馬政府推動不少租稅改革,最受關注者,莫過於去年大降遺贈稅率為10%及今年起營所稅率調降為17%。遺贈稅與營所稅先後調降,看似不同的兩件事,卻存在環環相扣的關係,都是為爭取國際間流動的龐大資金,願意選擇台灣做為停靠站。
然而,台灣實施兩稅合一,採用股利設算扣抵法,企業分配給股東的股利,個人綜所稅才是最終稅負,目前最高稅率是40%;香港及新加坡也施行兩稅合一,但採取更有利的股利免稅法,星港綜所稅率分別是20%與16.5%;香港不課遺產稅,台灣與新加坡各課10%。投資人會把資金放在那裡?簡單比較稅負,假設有 1億元資金同時投資三地,各自獲利1,000萬元,試算三地遺產稅及所得稅後,台灣的總稅負是新加坡的1.14倍、香港的8.85倍(台灣是所得稅400 萬及遺產稅1,060萬,新加坡是所得稅200萬及遺產稅1,080萬,香港僅所得稅165萬)。資金會向那裡移動,稅制決定了一半。
後ECFA時代,稅制必須相對提供開放的籌碼,才能支撐經濟起飛的力道。調降遺贈稅或企業所得稅,確實能夠引起國際資金的青睞,但不足以讓資金選擇台灣為其祖國。台灣的租稅競爭力仍然不及星港,吸引資金停泊台灣還需要臨門一腳的此刻,稅制改革卻似劃下句號。政府必須要有警覺,香港紅酒稅能夠以小搏大,重點在不拖泥帶水、一步到位,台灣要拚經濟,稅制改革又豈能只做半套。
星港台的經濟發展利基各不同,但同處亞洲,都希望把握中國崛起的機會。在外資眼中,星港都是能夠提供友善稅制的地區,台灣要抓住外資的目光,還需要對稅制做更多努力。調降遺贈稅與營所稅只是入門,在國際間流動的資金仍會觀望,如果不能激發資金長期投資台灣的意願,兩稅雙降只會誘使資金來台短期炒房、炒股。
迎接後ECFA的黃金十年,執政者提出許多經濟願景,卻獨缺稅制配套。貿易自由化連帶掀起的全球租稅競爭力大戰,政府不宜等閒視之,更沒有條件在此刻歇手。稅制是領頭羊,還是絆腳石,繫乎當政者一念之間。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