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0

股市大擺盪 保五之戰的關鍵

◆ 股市大擺盪 未來一年將一再出現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536716.shtml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08.19

美國最近一些經濟報告引發經濟成長停滯、但通貨膨脹惡化的隱憂,導致股市一再崩跌。

美國上周新申請失業福利的人數又超過40萬人,這是經濟「停滯」的跡象。7月間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卻遠超過預期,生產者物價指數也大漲,這是「通貨膨脹」。

投資人顯然對這兩者都感到不安,不過他們最怕的似乎是經濟停滯。摩根士丹利18日宣稱美國已危險的瀕臨經濟再度衰退,更是雪上加霜,導致投資者紛紛逃離高風險的股市,把資金轉向債券市場。

投資人也無法排除通貨膨脹威脅,尤其聯準會已保證維持超低利率到2013年年中。消費者物價上漲,有部分應怪罪聯準會的政策導致美元幣值低落和商品價格大漲。再加上歐洲嚴重的主權債務問題,難怪投資人有如驚弓之鳥。

這些問題都不可能一夜之間獲得解決。只要經濟沉滯和物價提高,停滯性通膨的威脅就會繼續存在。

市場現在最想知道的是:這是否代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事件將會重演?原來雄霸華爾街的雷曼在2008年9月倒閉,引發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幾乎使全球經濟沒頂。

雖然各方專家都強調當前情況沒有重演雷曼風暴之虞,市場仍無法擺脫陰影,導致各大指數又狂跌。過去幾天市場略有起色,曾使各方希望兩個月來的跌勢已經否極泰來。

美國海頓財富管理公司總裁海登說:「這種情況未來一年將一再出現。這與歐洲的情況有很大的關係。經濟情勢不明朗,成長停滯的恐懼,會使資金快速抽離股市。」

雷曼崩潰的根源在於信心危機,後者又與不良房貸充斥有關。隨著雷曼不堪次級房貸拖累的流言傳開,貸款夥伴斷然抽掉銀根,使雷曼應聲而倒,在全球經濟體系引發連鎖反應。

大多數市場專家認為,當前情勢與那個時候不能相提並論,美國銀行業者的財務情況更比當時健全得多。但是,華爾街對信心危機的威力記憶猶存,風險成為交易毒藥,導致盲目的拋售。

※ 相關報導︰

* 今年GDP下修至4.81% 明年更差
http://www.udn.com/2011/8/19/NEWS/FINANCE/FINS2/6535870.shtml

行政院主計處昨(18)日大幅下修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由原先預估5.01%降至4.81%,已保不了五,略低經建目標4.82%。預測明年更差,經濟成長率只有4.58%。



◆ 保五之戰的關鍵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535860.shtml

【經濟日報╱社論】2011.08.19

今年的經濟景況如何,特別值得關注;因為國際經濟情勢混沌不明,美國不斷被「二次衰退」的夢魘纏繞,歐盟債務問題則如不定時炸彈,日本受311強震影響,經濟再度蹣跚,連向來以超高成長率勇冠群倫的中國大陸,也面臨走緩風險,甚至有硬著陸的可能。這些經濟強國紛紛陷入漩渦,整個世界已無寧日,而這些國家又都是台灣的重要貿易夥伴,出口又身繫台灣經濟命脈,整個景況怎麼樂觀得起來。

另一方面,明年1月總統與立委選舉登場,今年正是決定政績的關鍵時刻,如果受外在因素牽累,經濟表現不如人意,選情必定大受影響。因此,執政團隊勢必卯足全力提高成長率,但在全球經濟大勢所趨下,這有如逆流而上,格外吃力,迄今也尚未提出足以扭轉乾坤的錦囊妙計。

在種種疑慮中,主計處昨天發布了第二季國民所得統計及最新預測,大幅調降了今年全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自7月底預測的5.01%修正為4.81%,更特別聲明這次下修尚未考慮六輕可能停工的影響,預留可能再下修的伏筆,民國100年的經濟情勢已出現開高走低的頹勢;更值得警惕的是,主計處昨天也首度發布對2012總統大選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初估只有4.58%,依環球透視的估算,這將在亞洲四小龍中敬陪末座。依此情勢,政府「保五」大作戰已須全面展開了。

今年經濟成長率下修的原因之一,是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由原估的6.55%調低為6.16%,但第二季由初估的4.88%調高為5.02%,二者相抵後,上半年經濟成長率即由5.70%降為5.58%;另一半原因,則是下半年展望也不如預期;其中,國際因素當然影響重大,但依數字,不論上半年還是下半年,出口情勢尚穩,全年依新台幣計價的商品服務出口仍可成長6.18%,進口則增加1.24%,顯示下調主因不在國外部門。

以實質統計而言,當前台灣經濟保五的關鍵出在內需,尤其是國內投資。就民間而言,即使上半年繳出成長8.49%的成績,但因全球景氣急劇變化,半導體及光電等下半年節制產能擴充步調,反使全年衰退0.52%。民間既回應景氣變化而調整投資節奏,政府就責無旁貸,須負起提振投資的重任,因為投資不僅影響當年國內需求,還決定整體經濟未來的發展潛力。然而,今年公共建設投資預估將減少1.72%,公營事業投資則大減12.75%,民間、政府及公營事業投資全面熄火,投資如何成長?

由此觀之,國內因素,尤其政府部門的作為,不但未能展現逆循環促進經濟成長之效,反而還拖累經濟成長。這也正是當前全球經濟展望晦暗的共同病灶,在歐美政府債務問題鬧得沸沸揚揚之際,政府縮減赤字尚且不及,豈敢再大事揮霍?尤其工程會新主委上任後,緊盯所謂無效益的「蚊子建設」,已力擋多項建設案,公共建設自然很難成長。就實質而論,減少人民血汗錢浪擲,絕對應予肯定;但在力擋「蚊子建設」之外,也要籌思這些節約下來的公帑,如何有效投入福國利民的興利工程上,才算功德圓滿。因此,行政院昨天通過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保持政府支出於1.94兆元左右的高位,並兼顧赤字比率的調降,即是要避免財政政策立即緊縮的衝擊,實具有政策前瞻性。

必須再提醒的是,目前數字上看來影響不大的國際景氣波動,下半年起將逐漸顯現;其不只是歐美市場的低迷,影響更大的是對岸的「世界工廠」正走向末路,近三月台灣對大陸出口表現也已示警。因此,即使環球透視認為明年全球經濟成長前景優於今年,但評估大陸經濟成長率將大幅下調,以致主計處對台灣明年經濟也顯得保守,其反映正是兩岸經貿之緊密及和平紅利鈍化衝擊,需政府正視。



◆ 低所得家庭…賺錢人口少 經濟支柱老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6535945.shtml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2011.08.19

國內經濟成長表現不差,但貧富差距仍未明顯改善。學者指出,主要是因為低所得家庭的「老年化」、「縮小化」趨勢明顯,政府應該針對弱勢族群提出專案輔導計畫。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說,中經院曾研究國內貧富差距問題,試圖分析近年來為何不論經濟景氣如何變化,貧富差距始終不見明顯改善。研究結果發現,低所得家庭的「老年化」、「縮小化」趨勢明顯。簡單來說,就是「生之者寡,食之者眾。」

吳中書提出數據佐證,一九八○年低所得家庭的平均人數為三點六二人,去年只剩下一點八二人,顯示低所得家庭戶內勞動人口減少快速,家戶規模明顯縮小。

而且這些低所得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年紀都偏大」。一九八○年,有百分之九點九的低所得家庭,其經濟戶長年齡高於六十五歲。到了去年,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經濟戶長比率,飆升至百分之四十五點七。

吳中書說,這些低所得家庭的工作人口少,主要經濟支柱的年紀又大,使得所得水準很難有效提升。他強調,去年最高所得家庭的平均人數有四點二人,高齡經濟戶長比率只有百分之四點一,「一家子都是年輕力壯的工作人口」,所得自然不會少。

吳中書認為,想要改善貧富差距,政府應該針對這些族群,提供專案輔導,除了一般的社會福利外,多增加適合他們的工作機會。



◆ 縮減貧富差距 社福效果大於租稅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30502/132011081900903.html

【中廣新聞/黃悅嬌】2011-08-19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九十九年家庭收支調查,貧富差距縮小為六點一九倍,但若扣除社福措施及租稅減免等政府移轉收支,實際差距為七點七二倍。其中,社福措施的縮減效果一點四二倍,貢獻度最大。

主計處指出,九十九年我國所得差距倍數在政府移轉收支之前為七點七二倍,社福措施等政府移轉收入讓所得差距縮減了一點四二倍,效果最大;租稅規費等政府移轉支出則發揮縮小零點一一倍效果,總計家庭與政府的移轉收支效果,讓所得差距縮減一點五三倍,成為六點一九倍,比去年的六點四七倍縮小零點一五倍。

至於代表所得分配不均等的吉尼係數為零點三四二,略低於去年的零點三四五。吉尼係數愈大表示所得不均等的程度愈高。

根據主計處資料,九十九年南韓全體家庭的所得差距為五點六六倍,日本六點二二倍,美國在九十八年的所得差距為九點五九倍,香港最近一次資料為九十五年的十九點五四倍。

※ 相關報導︰

「後金融危機」與「後後冷戰時代」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二次衰退逼近 企業啟動應變

【聯合晚報╱記者呂俊儀/台北報導】2011.08.19

全球經濟景氣陷入二次衰退陰霾,企業第一波撙節成本措施正式啟動,台達電 (2308)昨日法說會坦言啟動「應變機制」,將從開源與節流來度過景氣寒冬。

面對不明的全球景氣後市,目前國內企業過冬應變機制包括下修資本支出、「鼓勵」員工休假及節省不必要開支,甚至遞延新產能投產時程或新品上市時間。

以下修資本支出廠商為例,台積電日前以宣布下修今年資本支出約5%;而面板下修幅度更大,奇美電二降資本支出後,今年資本支出已從年初的約1000億元,大減至約500億元;友達也大砍資本支出200餘億元,全年支出縮減至約700億元以下。

而外界憂心企業啟動金融海嘯時最激烈的成本內控手段,如無薪假部分,現階段僅傳出晶電「鼓勵」員工休假,友達、奇美電先前亦曾流傳要求員工休特休假,不過據了解,目前兩家公司雖產利用率下降,但政策並未落實實行,公司也否認強制休假傳言。而台積電、聯電等指標廠商也尚未有相關因應措施。

至於新產能遞延與新品上市延後部分,面板廠幾乎已一致減緩8.5代廠投產或擴產時程;LED廠則相繼放緩機台設備採購計畫。近日包括宏碁、華碩都分別傳出7吋平板電腦與第二代變形平板電腦延後上市傳言。

蘋果風潮席捲全球,加上總體經濟面不佳,全球前三大PC品牌廠無一倖免,繼上半年宏碁宣布再造,下半年來再發生戴爾調降財測展望,現在全球最大PC品牌廠惠普也拋出將分拆個人電腦業務及停止手機、平板電腦等業務震撼彈。

值得注意的是,惠普出重手大力進行轉型,看的是未來產業景氣的不明狀態,而從台達電「誠實」說出啟動應變機制。儘管國內重量級大企業現階段尚未祭出積極措施,但私下都坦言,內部會針對全球景氣風向進一步判讀,再做打算。



◆ 葛洛斯示警:美債殖利率暴跌 衰退近了

【經濟日報╱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2011.08.21

「債券天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共同投資長葛洛斯(Bill Gross)表示,美國公債殖利率跌至60年來的低點,反映美國陷入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很高。

管理全球最大債券基金的葛洛斯19日接受訪問時指出,美國能運用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選項愈來愈少。他說:「日益明顯的是,美國的政策選擇有限,而經濟成長正逐漸放緩。」

葛洛斯說:「從就業率、失業率、企業獲利等觀點來看,美國的經濟成長無疑都面臨風險。至於美國實質的GDP成長率能否達到1%,則不是重點。」

葛洛斯指出,債券殖利率降至低點,正閃現出經濟衰退的警訊。他說:「美國公債殖利率反映出的不僅是衰退的可能性,而且是高度的可能性,以及低通膨的結果。」

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18日盤中跌破2%,一度跌至1.9735%,創歷史新低;19日殖利率收在2.0623%。

摩根士丹利公司18日警告,歐美正瀕臨衰退的險境,因而調降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緊接著,花旗、摩根大通、高盛相繼下修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預測。高盛19日預估,美國第三、第四季成長率可能分別趨緩至1%和1.5%,低於原先估計的2%。



◆ 不能說的秘密 美商品漲價了

【聯合晚報╱美聯社紐約19日電】2011.08.20

學校即將開學,在開學前的零售旺季,美國商家正盡一切所能,掩飾今秋衣物漲價的事實:節省布料並稱之為新時尚,增加便宜的縫工裝飾,並號稱產品經過重新設計。

為了抵銷原料和工資成本上漲,今秋商品零售價平均全面提高10%。但是,商人擔心因經濟低迷而手頭拮据的顧客不滿東西漲價,因此千方百計不讓消費者察覺價格提高。

掩飾價格上漲是零售業的老把戲,例如把定價提高到超過實際需要的程度,然後掛出打折的牌子。但是,過去20年大致保持平穩的生產和人工成本,預計今年下半年將劇漲10%至20%,使零售商須想出新的因應策略。

商店已調高特定產品的價格,以把增加的成本轉嫁給顧客。面對生產成本更加高漲,更多商品可能漲價。但是,商人擔心嚇跑顧客,因此在產品樣式、品質和價格上動手腳。

有些廠商為衣物增加縫線、假鈕扣孔和花稍的裝飾。這些花樣可能使製造成本增加幾分錢到一美元,售價卻可能提高10美元以上。

出售青少年服飾的Abercrombie & Fitch,號稱「重新設計」的牛仔褲更柔軟、更有彈性,定價大多在78美元至88美元,比去年貴大約10美元。但是,專家檢查過這些牛仔褲後,認為它們比較薄,品質也較廉價。研究消費行為的SAI行銷公司策略主管梅尼克說,大多數消費者可能不會注意到商店掩飾漲價的策略,可是現在的顧客很務實,如果他們覺得價格太貴,就不會掏腰包。



◆ 壞帳「高得嚇人」 經理人唱衰大陸銀行業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1.08.21

雖然多數分析師都看好大陸銀行類股的前景,但仍有知名的基金經理人獨排眾議,強調大陸銀行業的壞帳會升到「高得嚇人」的水準,嚴重侵蝕他們的獲利與成長前景。

瑞萬通博資產管理公司 (Vontobel)的傑恩 (Rajiv Jain)管理多檔今年來績效卓著的基金,他說,中國地方政府捉襟見肘地設法償債,不動產市場則瀰漫著泡沫,將讓銀行業曝露在股價下跌的風險中。

傑恩指出,雖然大陸銀行類股的估值已跌到2008年10月以來的最低谷,但還不值得投資人進場撿便宜,因為銀行的財務槓桿仍高,獲利可能會讓投資人大失所望。

傑恩管理的資金總額約150億美元,其中有三檔基金今年來的操作績效打敗99%的同業。他說:「只要看看他們的帳目,我無法想像還有人敢把一分錢放在那裡。」

不過,傑恩對中國銀行業的悲觀論調,和多數股票分析師可說大相逕庭。根據彭博資訊統計的900則估測,證券分析師平均看好大陸銀行類股在未來12個月內,可望上漲約40%。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與中國銀行獲得的「買進」評級多達101則,而且沒有任何「賣出」的建議。

2009和2010年間,北京政府採取多項行動,以抵補全球衰退造成出口崩解的衝擊,銀行業在這段期間也配合放寬信用,提供逾人民幣17.5 兆元 (2.7兆美元)的新貸款。

大陸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一向擅長在政府的法律邊緣遊走,但根據中國銀行監理機構表示,約三分之一的地方政府平台已沒有足夠的資金可以償債。

穆迪投資服務公司7月5日的聲明指出,在「壓力」環境下,不履約的貸款比率可能升高到18%。但根據人民銀行的數據,到2010年底止,中國的壞帳比只有1.1%。

傑恩說:「我們覺得不良貸款的比率會升到嚇人的水準。」不過,他拒絕提出一個明確的壞帳比率數字。

MSCI的中國金融指數今年來下跌16%,本益比已降到8.8倍,市值也只有淨資產的1.6倍,是2008年10月以來的最低水準。但傑恩警告,股價的跌幅還不足以抵補高財務槓桿的風險,銀行業偏低的放貸利潤,也不足以擴大股東的報酬。



◆ 蘋果市值=歐元區32銀行總和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08.20

歐洲債務危機陰影揮之不去,銀行股股價最近慘兮兮,而美國消費電子大廠蘋果公司股價最近幾個月走高,市值接近歐元區32家大型銀行的總合。

DJ STOXX歐元區銀行指數19日上午下跌4%,32支成分股總值約3400億美元。這是根據他們自由流通股票算出的市值。2007年5月迄今,這32家銀行的市值已經跌掉四分之三。

DJ STOXX歐元區銀行指數成分股包括西班牙國際銀行集團(Santander)、法國巴黎銀行集團(BNP Paribas)和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德國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及義大利聯合信貸銀行(Unicredit)。蘋果市值以本月10日收盤價計算,達3370億美元,和上述32家大銀行總和相去不遠。

蘋果市值10日超越石油業者埃克森美孚,成為全球最大上市企業,埃克森美孚2005年來一直穩坐美國及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寶座。但美國股市這兩周大幅震盪,近日兩家公司市值不斷拉鋸。美股三大指數19日下跌,蘋果市值減到3300億美元。

蘋果因iPod、iPhone及iPad等科技產品熱賣,上季淨利成長一倍到73億1000萬美元,營收成長82%到86億美元,股票受投資人青睞。蘋果7月間宣布,公司擁有760億美元現金,比當時美國聯邦政府運作資金還多。

fsj 提到...

上班族流行開除公司 搏創業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08.21

美國失業率上衝9.1%、經濟復甦遙遙無期,許多感到前途茫茫的美國上班族現在決定咬牙殺出一條生路,索性告別原先視為「避難所」的公司,自己出來創業。他們認為,這樣做或許更安全,至少也比留在原地更有意義。

今日美國報20日報導,告別公司的上班族正在重新打造自己,開始創業,放手一搏,追尋一再拖延的夢想,包括做一些有創意的事情,或投身於慈善事業。

這樣做十分大膽和冒險,但無數上班族覺得,他們別無選擇,而且今日就業市場充滿不確定性,職場前景不明,這樣想想,也就減輕了脫離公司的恐懼感。

洛杉磯市37歲的投資領域技術文件撰稿人(technical writer)亞瓦隆仔細權衡之後,決定破釜沈舟,毅然離開老東家,自己創立一家諮詢公司。

亞瓦隆利用房屋淨值貸款來支付健保和每天的生活開支。他說:「離開原先的工作,我非常滿意。我自己養活自己,覺得自己是老闆。這是靠信心跨出的一大步,但對我來說,這一步成功了。」

紐約市專精於幫助年輕專業人士的心理學家布里南醫生說,他的工作重點在於幫助病人處理「選擇正確事業的壓力」,以及「選擇追隨自己熱情的時機」。

布里南說,當今這一代的父母要孩子追求快樂,早先幾代的上班族可能也想辭職、隨自己的熱情率性而行,但絕大多數的人期望他們不要「輕舉妄動」,所以即使繼續做沒有前途的工作,他們也不會太焦慮,所以把追尋夢想的熱情一拖再拖。



◆ 社論-尋找支撐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的新產業

【本報訊】2011-08-21 工商時報

根據報導,台灣的失業率最近因學生畢業而稍微回升至4.35%,之前則已經降至4.28%,創32個月以來的新低。但是和鄰近國家比較,特別是與亞洲四小龍的韓國(3.3%)、新加坡(1.9%)與香港地區(3.5%)比起來,仍然高出許多。究其最重要的原因,乃是產業外流所造成。但不具競爭力廠商的外移又是全球化趨勢下的必然,若此情況繼續下去,台灣年輕朋友的就業機會將更不樂觀,因此如何使國內市場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在當前的環境下,就更凸顯其重要性。

回顧台灣產業的發展歷程,早期政府採取進口替代策略,以發展國內的輕工業為主,因此民國六十年代的紡織、玩具等產業成為我國產業的主力;七十年代則藉由技術移轉策略,引進電子產業的生產技術,電子零件加工出口生意就成就了我國暢旺的出口績效。八十年代台灣轉變為晶圓代工生產,九十年代則藉由晶圓代工累積的技術進入手提電腦、手機零件與產品的生產;兩千年後政府推出兩兆雙星計畫,在電腦重要零件DRAM以及面板的生產取得一席之地。

然而,不可諱言的,台灣經濟從傳統產業生產開始,到最新科技產品的發展,在國際分工的配置上,我國產業大都處於為先進國家大型公司代工的地位。國內廠商從代工的OEM階段開始,藉由大量生產獲取一定的利潤;接著進入ODM合作的模式,企圖為自己找出獲利的空間。擁有品牌或專利技術優勢的先進國家廠商,開始時因為對其有利,在營運策略上並不會加以阻止,但是我國廠商若想自創品牌,或在技術上有所突破時,這些先進國家的大型公司立即會以各種手段,阻撓我國廠商追求技術自主及自創自有品牌,迫使國內廠商繼續為他們服務。結果是我國業者只能賺取微薄的代工費,無法獨立也無法自力更生。

在現代高科技產品的生產裡,一廠商若想出類拔萃,非自己擁有獨立的專利技術不可,台灣廠商之所以會有上述的窘境,關鍵在於本身技術上沒有自主的能力;長期間在世界先進國家的擠壓之下,亦不易找到發展的空間。但優異技術的擁有並非短期間能夠獲致,必須經由大量研究發展的投入,才有成功的機會,甚至投入龐大的研發費用,也未必能夠得到成果。基於研發風險較大,廠商習慣於就近由國外引進技術,支付專利費而獲取使用的權利,實為人之常情。

走過紡織、電子製造、晶圓代工、手提電腦、手機製造、面板、DVD等產品的製造時代,台灣未來產業的希望在那裡?台灣還是繼續遵循過去的發展模式,在欠缺本身技術的條件之下,持續以大量代工維持我們的經濟命脈嗎?隨著台商大量外移,這種經濟策略與生產模式,明顯已經到達需要改弦更張的階段了。

台灣未來的產業在那裡,這幾年政府主管當局非常重視,因此行政院提出生物科技、綠色能源、觀光旅遊、精緻農業、醫療照護、文化創意等六大新興產業,作為鼓勵發展重點。其中綠能產業特別是氧化鋰鐵磷電池的生產與應用,我們認為具備足夠條件,成為台灣的未來希望。

理由之一,氧化鋰鐵磷電池產品生產與廢料處理相當潔淨,屬於綠色環保的能源產品,不管在環保性、安全性、原料供應、合成容易度、放電特性、耐溫性、使用壽命、充放電效率、生產成本等屬性,均優於非鋰離子電池。即使為相同的鋰離子電池,氧化鋰鐵磷電池在安全性、耐高溫性均優於非鐵系的鋰離子電池。在同樣鐵系鋰離子電池序列中,其環保性、合成容易度、生產成本等項目上,亦優於磷酸鋰鐵電池。

理由之二,在世界能源越來越缺乏的時代裡,氧化鋰鐵磷電池係以廢鐵為原料,可大幅降低電池的生產成本。目前氧化鋰鐵磷電池已可應用於電動機車、電動自行車、代步車、高爾夫球場代步車。另外,在能源儲存方面,氧化鋰鐵磷電池亦有相當的應用空間,它能將電廠剩餘電力、太陽能、微小水力、風能等能源儲存使用,使社會能源的使用更具效率。高效能、低成本的氧化鋰鐵磷電池,將為整體社會的能源生產、儲存、應用,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理由之三,也是最重要的理由,氧化鋰鐵磷電池生產的關鍵技術掌握在國人手裡。台灣過去產業發展的困境,包括技術掌握在先進國家廠商手中,無法創造自有品牌等缺點,都可以因為自己擁有關鍵技術而避免。

政策上,政府部門應當對於這類的產業加以重視,並給予大力的支持,發揮群聚效果將氧化鋰鐵磷電池與應用產業的生產鏈建立起來,提升其附加價值。類此具有前景的產業鏈如能發展起來,除可建立支撐台灣經濟進一步成長的新產業,社會亦可獲得節能減碳的環保功能,就業效果的提升更是指日可待。

fsj 提到...

克魯曼狂想曲 找ET救經濟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2011.08.22

眼看美國經濟就要墜入二度衰退深淵,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維持一貫的主張,希望當局擴大支出,刺激經濟,但這個論點目前為止顯然得不到華盛頓支持。這位大經濟學家想必很有挫折感,竟然把腦筋動到外星人身上,想召喚外星人拯救世界經濟。

日前克魯曼和哈佛經濟學家羅格夫(Ken Rogoff)一起上CNN節目,他還是維持一貫的論調:政府赤字並非當前最重要的經濟問題。他先提到當年美國之所以能走出大蕭條,主要是拜二次世界大戰所賜,接著開玩笑說,現在也很需要類似的東西。

他說:「如果我們發現外太空人正計劃攻打地球,我們勢必需要建造巨型的防禦工事,才能抵抗外星人的威脅。到那時候通膨、預算赤字都只是次要問題,經濟18個月內就會恢復快速成長。」

克魯曼說,這個靈感是來自美國經典電視影集和電影「陰陽魔界」(Twilight Zone),劇中的科學家為了早日完成世界和平的夢想,捏造地球正遭受外星人威脅的事實。

克魯曼說:「現在我們不需要外星人幫忙達成世界和平,需要外星人幫忙刺激出一些擴張財政的措施。」

不過克魯曼也自嘲說:「如果最後發現搞錯了,根本沒有外星人,我們最好……」羅格夫馬上接話:「我們需要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1938年的萬聖節前夜,威爾斯導演了一齣外星人入侵的廣播劇,但由於太精彩,許多聽眾竟信以為真,紛紛逃離家園。

克魯曼這番話當然只是要喚起各界注意,不過確實也反映出現在問題之棘手。

如果真要興建防禦工事,抵抗外星人入侵,政府就有了加稅的理由。二戰正是最後助美國擺脫大蕭條的最大單一因素,主要是因為戰爭創造了就業和出口。

然而現在大多數人的感受恐怕是:外星人早就在華盛頓生活好一段時間,只是他們顯然也沒有幫忙解決什麼問題。



◆ 失落的10年 西方國家經濟日本化

記者王曉伯/綜合外電報導 2011-08-22 工商時報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歐美經濟一路走軟,股市重挫,使得投資人開始擔心在幾年前甚至從未想過的問題:歐美經濟正踏上日本經濟失落的10年的舊轍,因為由近來情勢來看,歐美經濟、股、債市與日本當年的景況有驚人的類似。

金融時報指出,面對經濟「日本化」的情勢發展,歐美國家政府如何因應,將是其經濟與市場未來走向的關鍵。

德、英、美等國經濟「日本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這些國家10年期指標公債殖利率近15年的走勢與日本1988到1996年的情況類似。而最近這樣的情況更引人憂心:日本10年期公債殖利率在1996年跌破2%,此後,儘管偶爾回升超過此一水準,但是都無法持久。然而在上周四,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也一度跌破2%,是1950年來首見,後來雖然回升,但是市場卻認為還會下降至1.75%。長期公債殖利率下降,顯示公債價格上揚,意味投資人擔心經濟前景,寧願把資金投入公債,也不投入股市。專家指出,殖利率一路下滑,顯示經濟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升高。

英國標準人壽投資公司的首席全球策略分析師米爾甘認為有8項因素導致經濟陷入失落十年:股市與房地產崩盤、僵屍銀行、通貨緊縮、零利率、政治混亂、人口老化與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過高。

他表示,現今歐美國家經濟或多或少都具有這些因素。不過也有專家表示不同的看法。他們表示,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當時只是一個特例,而現在則是有多個西方國家面臨困境,這也意味工業國聯手突破阻礙的可能性升高。

也有專家認為,面對現今困局,西方國家須更果決推出振興方案,包括量化寬鬆政策在內。他們指出,投資人對包括聯準會與歐洲央行任何新措施的反應,將決定市場能否趨穩與經濟能否回歸復甦的關鍵。

※ 相關報導:

* 美國民眾變窮 財富縮水2.3兆美元
http://udn.com/NEWS/WORLD/WOR6/6540384.shtml

「華盛頓郵報」20日引述RBC資本市場研究員奧比納的說法,股市暴跌,美國民眾財富近期大幅減少2.3至2.4兆美元,消費意願緊縮。美國民眾消費佔整體經濟體系運作的7成,當消費者把現金留在手上,各行各業都將受到傷害,進而拖累股價表現。

* 悲傷夏季 4成英家庭財富縮水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6542631.shtml

調查指出,英國勞工的收入已連續第11個月下跌,8月份跌幅最大,薪水萎縮加上物價上漲,不僅民眾的購買力大幅降低,儲蓄額並創下2009年3月以來最大跌幅。



◆ 新聞分析-兩類儲蓄 三個失衡

于國欽 2011-08-22 工商時報

儲蓄是國民所得統計中的一項重要指標,透過這項指標可以了解沉澱在經濟底部的問題,由甫公布的兩類儲蓄數據看來,台灣經濟已嚴重失衡。

先就總體的國民儲蓄來看,台灣國民儲蓄率連年高達30%,這反映出第一個失衡,即民眾消費動能不強。何以消費動能不強?其一是民眾的薪資成長停滯,其二是國內房價過高,當民眾薪資停滯,每月的薪資又得匡出四成付房貸,自然沒有多少錢可以用來消費。

台灣非但國民儲蓄升高,超額儲蓄也年年創新高,超額儲蓄為儲蓄減投資的餘數,如果一國閒置的資金皆被導入投資(實體投資,不是股市等金融投資),超額儲蓄應該為零,惟近年台灣超額儲蓄連年逾兆元,這反映出第二個失衡,即國內投資動能不足。

台灣在73~77年超額儲蓄率年年逾10%,最高還曾達20%,後來在政府產業政策的引導,以及公共建設進行下,超額儲蓄率到80年代已降至4%以下。惟近年超額儲蓄升高,政府似已束手無策,如此任失衡現象長年存在,後患無窮。

除國民儲蓄所反映的兩大失衡,低所得家庭所出現的「負儲蓄」,這應算是儲蓄數據所反映的第三個失衡。國民儲蓄包括家庭、企業及政府三類儲蓄,家庭儲蓄占約四分之三,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但從國民儲蓄看不出高、低所得家庭的儲蓄行為,從家庭儲蓄可發現高所得家庭儲蓄率高達35%,中產階級約12~20%,而低所得家庭入不敷出而致負儲蓄,這固然有高齡化的因素,但工作貧窮所導致的所得分配失衡,也由此可知一二。

儲蓄率所透露出來的三個失衡現象,這不是第一年,也不會是最後一年,若不儘速設法改善,日後將帶來難以想像的經濟社會問題。



◆ 觀察站╱政府不出面 電子恐陷失落十年

【聯合晚報╱呂俊儀】2011.08.22

回顧上周電子業新變局,莫過於Google併購Motorola移動公司與惠普宣布分拆個人系統事業部門兩件大事,無巧不巧兩重大事件對全球科技業版圖都將產生巨大重組,台灣科技業長期仰賴「Wintel」陣營的內憂,現在又碰上歐美景氣不佳的外患,科技業者無奈自嘲,在兩大巨變下,政府再不出面,難保電子業不會落入「失落十年」。

Google大手筆吃下Moto移動公司,儘管外界解讀Google欲藉此壯大其專利大牆,力抗蘋果,對台灣廠商的衝擊尚言之過早,且未來若因此挫傷蘋果銳氣,對台灣電子業相關供應鏈反而是項利多。

但不同觀點是,Google以往鮮少跨入硬體製造,雖Google稱Moto移動公司未來將獨立運作。但從蘋果的成功,iPhone、iPad熱銷,背後成功的因素,除簡單的使用平台與經驗、精緻的產品設計等,還包括深植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

若未來Google想透過Moto創造「Google神話」,勢必把企業精神、文化注入新Moto,對台灣品牌廠商來說,雖也同樣採Android開放平台,但相較Moto產品有Google的純正血統,未來市場上所受到的排擠效應不能不思考。

第二件大事,就是惠普決定放棄PC事業。今年來,惠普出售PC部門傳言早在NB代工業流傳,只是惠普擁有全球第一的NB市占率,外界總認為出售PC部門未到如此急迫境地,但惠普在中國市場吃鱉,歐美疲弱的市場又支撐不起,加上僅5、6%的營益率,讓惠普不得不放棄「數大就是美」的想法,轉向更高價值與獲利率成長更高的產業領域。

惠普放棄PC對台灣廠商衝擊最直接,以往「台灣是筆電王國」的傲人口號,變成電子業轉型最大的絆腳石。姑且不論這兩大全球科技業新變化造成台灣個別廠商的衝擊大小,拉高戰略角度來看,與Google結盟的硬體廠商不是宏達電,幫蘋果代工筆電、手機、平板電腦的廣達、鴻海只能擁有微薄利潤,連上游的IC設計與面板業,面對崛起的大陸、韓國,營運也直直落。業者直言,政府再不出手應變,台灣科技業未來10年願景恐堪憂。

fsj 提到...

再爆裁員潮 華爾街人人自危

路透 2011/08/23

(路透紐約21日電)瑞士信貸集團7月中開始大開殺戒,準備裁掉2千人,而美銀、匯豐和高盛等大型金融業者也搭上開鍘列車。華爾街這波裁員潮,將導致近2萬人飯碗不保。

路透社報導,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減支計畫,將涵蓋旗下眾多子公司。

此外,匯豐(HSBC)、巴克萊集團(Barclays Plc)、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以及紐約美隆銀行(Bank of New York Mellon Corp.)都已經宣布,將在近幾個月裁掉數千人。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總裁莫乃漢(Brian Moynihan)18日也寄出備忘錄給資深主管,透露公司準備再砍3500名員工。

查林傑公司(Challenger, Gray and Christmas)指出,若加上美銀預計裁掉的人數,今年金融界的失業人數將達到1萬8252人,較去年同期高出6%。查林傑是1家關注解雇消息的新職介紹公司。

達拉斯招募公司Kaye/Bassman International財富管理專家懷特(Tim White)指出:「他們砍完肥肉,現在準備殺到見骨。」

部分公司甚至今年稍早就開始裁員,像是匯豐已經砍掉約5千人,更有逾2萬5千人等著在明年底前捲舖蓋走人。高盛也表示,裁員行動將於年底前展開。

這一切導致員工士氣低落,客戶服務也將大打折扣。

1名華爾街員工說:「管理階層胡亂花錢,卻要讓上千人回家吃自己。」

現在工作時間拉長、交易大廳的空位愈來愈多,年輕新面孔開始進駐高階主管辦公室。

招募主管表示,薪水最優渥的員工,現在最可能成為公司下手的目標,因為留住他們的成本太高,而年輕一輩則更渴望取而代之,即便領取較低薪資也無妨。

※ 相關報導:

* 標普總裁將離職 原因似不單純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544967.shtml



◆ 4600萬美國人 靠糧券過活

【世界日報╱路透紐約22日電】2011.08.23

近4600萬美國人如今靠糧食券(food stamps)過活,約占全國人口的15%,比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增多74%。同一時期,糧食券計畫的資金提高兩倍達680億元,超過聯邦政府去年企業稅收的三分之一。

試圖削減預算赤字的共和黨議員,已盯上了糧食券計畫。某些糧食券領取者實際上並無此需要,顯然有濫用嫌疑。但許多人面對支付房租與水電開支的壓力,顯然無力購買生活食品。

在加州Pico Rivera鎮沃爾瑪超市工作的珍娜.邵賽多說,單靠她9.7元的時薪,每周工作約26小時,根本無法養活她自己和母親,「我有工作卻仍靠政府補助。我要求公司讓我幹全職,這樣就能有福利」。

類似邵賽多的員工,在沃爾瑪還有很多。沃爾瑪的美國部負責人西蒙說,依靠糧食券的購物人也越來越多。

約40%的糧食券領取者的家庭,是至少有一人在工作。實際上有更多人符合領取資格,政府估計三人中即有一人應領糧食券,但實際上沒領。

紐約社會服務組織BronxWorks執行主任卡洛琳.麥克勞弗琳說:「有人以為如果工作,就會享受不到福利。但員工靠10元到12元的時薪,根本無法養家,尤其是還要加上交通、穿衣和房租等開銷。」

糧食券只能用來買食物、蔬果和種植食物的種子,四口之家每月最多可領668元的糧食券。

紙張的糧食券在2004年停止使用,改用類似銀行銷帳卡的卡片,2008年又更名為「補充營養援助計畫」 (SNAP)。儘管兩黨過去都共同支持糧食券計畫,但民生維權人士近來對一些政治人物的言論感到擔憂。

打算競選總統的金瑞契,去年曾攻擊民主黨是「糧食券黨」。國會眾院的共和黨領袖建議修改糧食券計畫,以便把資金撥給各州,而不是允許符合領取資格的人,在遇到自然災害和發生經濟危機時自動領取。

全國部分地區,使用糧食券購物幾乎成為正常現象。今年5月,阿拉巴馬州三分之一的民眾是靠糧食券過活,其中部分人是因遭遇了風災。

塔虎茲大學的食品政策教授韋德說:「糧食券在歷史上與政治無關。但看看保守派現在的預算主張,是否意味著將發生某種重大變化?」

過去20年,糧食券領取者的構成也發生了變化。1989年是沒有工作、單靠糧食券的人占有高比例,但2009年卻是有收入的人比例提高。預算與政策研究中心的分析師勃登說:「糧食券正日益成為工作補貼。」



◆ 郎咸平:中國經濟生病了

【經濟日報╱記者林茂仁/綜合報導】2011.08.23

知名經濟學家郎咸平表示,中國經濟已經生病,樓價居高不下是泡沫現象,由於製造業狀況不佳,企業家將資金從製造業轉移到樓市及股市,造成樓價高漲。

新快報報導,郎咸平21日在廣州舉辦的南國書香節中主講「中國經濟到底怎麼了」,吸引大批民眾到場聆聽,對於中國房價高漲,政府調控措施仍遏制不住樓市狂熱,郎咸平毫不諱言地表示,「這並不是經濟向好的表現,而是經濟發燒的泡沫現象。」

郎咸平分析樓價之所以居高不下的原因,是源於兩筆資金的衝擊。第一筆資金來自製造業,目前製造業面臨兩個困境,一是投資經營環境全線惡化;二是產能嚴重過剩。這兩個困境造成製造業危機,企業家紛紛撤退,並將大量資金挺進樓市、股市。

郎咸平說,最近人民幣匯率不斷升值,進口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再加上稅負過重等一系列因素,使得製造業經營陷入比2006年更深的困境,由此形成的後果是,製造業繼續大量釋出資金,轉投樓市、股票、奢侈品、藝術品等產業,造成這一年來經濟發燒火爆的現象。

他說,第二筆資金來源於通膨避險資金。通貨膨脹期間,貨幣貶值,為了規避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大量避險資金投入樓市、股市,從而加劇樓市發燒症狀。

「看你們的表情就是一副被套牢的樣子。」演講中,郎咸平笑著對台下觀眾說。他問:「為什麼中國股市會一副疲軟?今年4月中國股市開始下跌,遭遇美債危機時大幅下挫,而後反彈。這一切是美債造成的嗎?」

郎咸平認為,中國股市下跌不是美債危機造成,而是中國已經產生債務危機,今年4月份,地方政府出現債券還款違約問題,雲南、四川、上海、哈爾濱、廣東等省市出現地方政府債券大面積違約現象,利息付不出。



◆ 上半年上班族加薪 全被通膨吃掉

【聯合報╱記者朱婉寧/台北報導】2011.08.23

國內經濟迄今還是無感復甦!主計處昨天公布,今年上半年(1-6月)上班族平均「實質經常性薪資」只有3萬4370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竟然負成長0.15%,代表上半年國人加薪幅度還趕不上通貨膨脹速度,薪水統統被通膨吃掉。

「實質經常性薪資」,是相對於「名目經常性薪資」,指的是將「名目經常性薪資」扣除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通膨因素)後,國人實質拿到的每月薪資。

主計處第四局副局長陳憫表示,今年上半年物價指數上漲1.45%;名目經常性薪資為3萬6590元,年增率為1.3%,比較起來薪資增加的幅度,還不如物價上漲的幅度。因此,雖然上半年不少企業在喊加薪,但其實加薪幅度並不高或根本沒有加,國人的加薪還是統統被通膨吃掉了。

但今年上半年,明明國內景氣熱絡,復甦狀況明顯,為何薪資負成長?陳憫解釋,主要有幾個因素:第一是今年許多雇主加薪,不是加經常性薪資,而是加獎金,所以今年初許多企業有發放較多的年終獎金或績效獎金,使國人上半年的「平均薪資」(即經常性薪資加上獎金)為4萬8947元,為歷年最高水準,年增率為3.28%,但這無法反映在經常性薪資的漲幅中。

其次,今年調薪的多為大型廠商,中小型廠商調薪比率較少,而且許多廠商調薪也不是全面調整,而是僅調整部分部門,所以數字也無法反映。

第三,陳憫說,因為今年上半年失率業降低,代表全國勞工人數持續增加,企業多了許多新進人員,因新進人員薪水較低,所以會拉低整體平均。

根據主計處統計,除了今年以外,金融海嘯前的民國97年,我國上半年實質經常性薪資也是負成長2.5%,主因是當年物價指數上漲高達3.88%;另外,金融海嘯當年度 (民國98年) ,上半年實質經常性薪資也是負成長7.59%,主要是因為海嘯造成的景氣衰退。

同時,雖然上半年景氣回溫,但是國人的名目經常性薪資為3萬6590元,也還是不如海嘯前(民國97年)的3萬6613元。

另外,主計處昨天公布,7月失業率為4.41%,比6月略升0.06個百分點。陳憫表示,主要是因為暑假打工以及畢業旺季等季節性因素造成。

※ 相關報導:

* 1顆76元 綠豆椪變高檔貨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0/112011082300319.html

fsj 提到...

標普.穆迪.惠譽 信評三雄公信力現危機?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08.24

國際信用評級市場一直是標準普爾、穆迪和惠譽三分天下,在全球金融市場呼風喚雨,被視為「金融市場的看門人」。但在近年來相繼爆發的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中,三大評級機構本身的信譽屢遭質疑,尤其在美國國債月初失去標普AAA主權評級後,關於評級機構的負面消息陸續浮現。

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後,各方已開始質疑評級機構,但在歐美債務危機中,評級機構照樣擁有強大影響力,下調希臘的信用等級使歐洲的財政危機開始擴散;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也是在信用評級被下調之後出現。

評級機構的影響力無與倫比,受到的約束和監管卻完全不成比例。而且評級機構最初的作用是為投資者提供可靠的投資信息,現在已偏離最初的作用。

評級機構的準備度也令人質疑,據「華爾街日報」分析過去35年的數據,顯示在預言國家倒債風險上,美國各大信評機構的「鐵口」都不怎麼準。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更直言批評信評機構對國家債信級不值得信任,例如標普2002年調降日本評級,九年後日本仍然能夠以低廉的成本自由舉債。事實上,至8月初為止,日本10年期公債的利率只有1%。

近來另一項受到矚目的負面消息是,曾在穆迪任職11年副主席哈林頓 (William Harrington)本月8日致函美國證管會,指控穆迪評級程序「普遍」存在利益衝突,一手向客戶收錢,一手為客戶的金融產品評級。他抨擊評級機構單憑一枝筆就把市場搞得天翻地覆,破壞國家經濟。



◆ 中德PMI示警 全球剉咧等?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1.08.24

最新公布的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中國和德國的成長可能趨緩,令人擔心這兩個全球活力最強的經濟體可能無法繼續支撐全球生產、抵銷美國和歐洲其他國家衰弱的影響。

紐約時報報導,經濟學家表示,目前的數據並未指向歐元區衰退,而中國的成長僅可能小幅趨緩,而且實際數據事實上並不如分析師所預期的那麼糟。但另一方面,歐洲顯然也無法靠經濟成長來擺脫主權債務危機。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顧問瑪麗‧迪倫指出,歐洲數據顯示「衰退不無可能」。德國是歐洲經濟龍頭,雖然受到希臘、義大利的拖累,仍能帶動歐元區成長。

瑞士信貸分析師狄卡諾薩雖然不預期歐洲會陷入衰退,但也認為成長「腳步遲滯」,類似2003年的情況,也就是說不會一次暴跌,而是連續數季成長趨近於零。

匯豐(HSBC)昨天公布的匯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預覽顯示,8月份匯豐中國PMI初值為49.8,低於代表景氣擴張的50。

但匯豐數據雖然低於50,中國經濟仍然穩定,8月份中國製造業活動已暫緩前三個月連續惡化的走勢,比上月終值49.3 小幅反彈。匯豐認為,中國不至於像2008年般硬著陸。

而中國是德國機具和汽車的重要市場,所以中國成長減緩也會影響歐洲。

同時,採購經理人對歐元區的生產預測初值則維持不變,雖然趨近兩年低點,但不如分析師預測的糟糕。

根據Markit Economics公布的最新數據,歐元區8月份PMI 跌到51.5,是2009年9月來最低,但仍維持在50以上,且優於市場預期的50.9。

※ 相關報導:

* 美嬰兒潮老了 股市恐壓抑20年
http://www.udn.com/2011/8/24/NEWS/WORLD/WOR6/6545589.shtml

舊金山聯邦準備銀行的研究人員指出,嬰兒潮世代人口逐漸老化,未來20年可能抑制美國股市上漲,因為他們需要出售股票來支付退休生活的成本。

* 45歲前做對9件事 我的存摺多1000萬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38517

因為欠缺投資理財行動計畫,落入窮忙族困境難以自拔的,廖大偉絕不是單一個案。《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針對二十歲至三十五歲年輕人,進行的「台灣窮青年、富青年」問卷調查發現,高達七四.五%的受訪者回答尚未存到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不過表示每月至少可拿出三千元以上投資的人卻高達七六%。



◆ 原料漲+通路抽成 醬油將漲15%

【聯合報╱記者陳靜宜/台北報導】2011.08.24

醬油九月將有一波漲價潮,在不敵原物料價格上漲壓力下,強調古法釀造的「豆油伯」、百年老店丸莊將在九月初調漲,漲幅在百分之十到十五;大廠金蘭醬油,也將於十月起調漲,漲幅目前未定;黑龍蔭油則表示漲幅約在百分之五到十間。

幾乎所有醬油業者口徑一致,「市面上能看到的產品都漲了。」丸莊醬油總經理特助莊偉中說,「就算現在不漲,遲早也是會漲,勢不可擋,這已比泡麵等其他食品還要慢漲價了。」豆油伯六堆興業負責人李明芳表示,「這還沒有漲到頂,業者還部分自行吸收,不漲實在是吃不消。」無論大小廠,都表示是全系列產品都漲,無一倖免。

金蘭醬油傳出要漲的風聲已經有一年了,但這次有明確時間,總公司表示時間訂在十月,全系列都漲,只是漲幅依照各產品性質不同而有所差異。豆油伯全系列商品上漲一成。丸莊醬油從五月起採分批漲,九月漲價的品項有:極品黑豆蔭油、壺底油、陳釀(黃豆)醬油、素蠔油系列、陳年醬油,平均漲幅百分之十五。黑龍蔭油董事長特助涂靖岳表示,會等到十月後、過年前間調漲。

據業者表示,與去年同期相較,製作醬油的原料黃豆漲幅約在百分之十到十五之間,黑豆漲幅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糖漲了兩成,填裝的玻璃瓶也漲了兩成,甚至連運送用的紙箱、瓶蓋、標籤都漲了兩倍,煮醬油用的燃油也比去年同期上漲了百分之四十五,壓得醬油業者喘不過氣來。

李明芳補充,除了原物料上漲因素外,通路高抽成也造成負擔,包括配合通路的一些促銷活動,相對壓低了利潤空間,這是另一項難以節省的成本。



◆ 外人來台不滿183天 免報所得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2011.08.24

外僑人士來台工作期間若因公出差,財政部規定,離台期間可不計入居住天數,全年在台停留天數短於183天者,只須就源扣繳即可,免辦理所得稅結算申報,稅負最高不超過20%。

圖/經濟日報提供

財政部表示,外僑課稅身分的認定,與其在一個課稅年度內居留的天數長短有關。外僑在一課稅年度內,在台居留超過183天,即屬中華民國境內居住者,反之就是非居住者。

非居住者原則上不用辦理結算申報,扣繳稅款即是其最終稅負,目前最高為20%,最低只有6%。居住者除須辦理結算申報,稅率最低為5%、最高則達40%。

計算外僑人士居留天數,是以護照入出境章戳日期為準。財部援用行政程序法「始日不計、末日計」原則,即入境日當日不計入在台居留天數,但出境日當日則可計入;同時,如果一個課稅年度內,多次入出境者,應累積計算居留天數。

財部強調,居留日數的計算,是以實際居住天數為主,不論是依親、就學、應聘或觀光等原因,都應該計入在台居留日數。但如外僑在台應聘期間,因公司需要而至國外出差,出差期間確實未居留國內部分,則可免計入在台日數。

舉例來說,美籍A先生100年3月5日來華學習中文,6月30日結束後在台北美商公司找到工作,7月1日取得工作證開始上班。美商公司同年9月8日派A至亞洲分公司出差,一直到11 月3日才返回台灣,並繼續居留到12月31日。

A先生100年在台停留天數總共是245天,即187天(3月6日至9月8日)+58天(11月4日至12月31日)=245天。A在台居留天數超過183天,具備中華民國居住者身分,其海內外所得都要向我國政府辦理結算申報。

財政部提醒外籍人士須注意在台停留天數,雇主給付所得時,也要依據其外僑課稅身分據實扣繳所得稅。

fsj 提到...

資金吃緊 17省民企90%貸不到

【經濟日報╱記者林茂仁/綜合報導】2011.08.25

全國工商聯日前針對吉林、遼寧、河南等17個省的中小企業進行調研發現,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較2008年惡化,除了外銷市場需求減緩外,最大問題是資金吃緊。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全國工商聯及吉林省政府近日舉辦「中國民營經濟研討會」,全國工商聯黨組書記全哲洙說,目前微型企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薄,若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力素質和管理創新等措施,進一步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工商聯有官員稱,2008年金融危機時外銷市場雖然有所縮減,但信貸的放鬆讓企業資金並不緊張,但此前面臨的是外需未能全然回復和「錢荒」的雙重壓力。

該官員表示,調研報告顯示,今年下半年中小企業的處境更為艱難,最近一段時間東南沿海部分企業的倒閉已經印證了這樣的情況。

工商聯的資料顯示,有高達90%以上的中小企業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微型企業的融資狀態更為窘迫,中小企業能從銀行拿到2至3分利(月息)的貸款已經相當不錯,浙江地下金融的月息利率甚至已經高達5分以上。

根據21世紀經濟報導,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發布「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顯示,溫州民間借貸市場目前處於階段性活躍的時期,估計市場規模約1,100億元(約新台幣4,950億元),民間借貸利率也處於階段性高位,年綜合利率水平為24.4% 。

此份報告同時透露,溫州市大致有九成的家庭和六成的企業參與民間借貸。

「去年我們網站的中小企業註冊數是1萬多家,今年一下子突增到近4萬家,可見目前中小企業缺錢的情形。」融道網總裁周漢表示。

據融道網對其截至8月初,4.3萬家註冊用戶中小企業用戶的調查問卷顯示,絕大部分中小企業需要的都是6個月左右的短期貸款,以解燃眉之急。



◆ 三溫暖!金價狂跌104美元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11.08.25

投資人揣測金融市場可能逐漸穩定,黃金避險需求下降,最近屢創紀錄的金價繼23日下跌近31美元後,24日又狂跌104 美元,跌幅高達5.6%,創2008年3月19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上海黃金交易所23日提高黃金期貨保證金比率後,投資人擔心芝加哥CME集團也可能採取類似措施。CME已於11日調高黃金期貨保證金。另外,美國最新耐久財訂單和房價數據優於預期,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宣布新一輪經濟刺激計畫的可能性下降,黃金市場的獲利了結賣壓沉重。

全球央行總裁26日在美國舉行年會,柏南克在去年的央行總裁會議宣布第二輪量化寬鬆措施,如果今年再度宣布新措施,對黃金是好消息,但市場已逐漸降低期望。

紐約12月黃金期貨22日以每英兩1891.9美元收盤刷新紀錄,23日卻下跌到1861.3美元,24日更下殺到1757.3美元。這兩天之前,金價今年已暴漲近四分之一。

白銀、白金期貨價格24日隨黃金大跌,但銅價逆勢上揚。

全球最大的黃金ETF(指數股票型基金)SPDR Gold Trust的黃金持有量迅速減少,23日已減到1259.57公噸。該基金兩周前持有量達1310公噸,接近2010年6月的歷史最高紀錄1320 公噸。SPDR Gold Trust的市值19日達767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ETF,隨著金價重挫,已再度輸給股票ETF。

有分析師認為,黃金期貨價格可能再跌100到200美元,但長期仍看多,因為全球經濟復甦乏力、通膨疑慮卻上升。

富國銀行 (Wells Fargo & Co.)16日發表的報告警告,投資人投機需求增加,已使金市成為「勢將破滅的泡沫」。



◆ 社論-形式主義改善不了教育與財政困境

【本報訊】2011-08-25 工商時報

教育與財政改革,是諸多民主國家的重中之重,遺憾的是,各國朝野的應對卻多是空中之空,幾乎只有目標與口號,欠缺實施細則。政治人物不是亂無章法,就是頻打高空,甚至自打嘴巴,最後演變成形式主義當道,卻無助於改善困窘的現況。

先以美國為例,民主與共和兩黨剛為舉債上限大戰數回合,還賠上3A信用評等。力挽頹勢的歐巴馬總統一方面承諾「舉債上限於明年底前提高至少2.1兆美元,但同時要削減2.4兆美元的聯邦赤字」,另方面又宣稱「將於9月間推出非常詳細的新振興經濟方案」。兩相對照,歐巴馬認真執行的,是拿多出來的舉債額度去振興經濟,虛晃一招的則是削減聯邦赤字,因為迄今仍未見「非常詳細的減赤計畫」。

從政客競選連任盤算,歐巴馬的選擇是理性的:如果多花錢救經濟奏效,選票與財源自然雙滾而來,屆時再談減赤也不遲。只是,這樣的如意算盤,前任早已打過,若果仙丹靈藥,美國財政情況也不致每下愈況。

兩黨政治與財政困境互相綁架,官逼商反,星巴克執行長蕭茲率先喊出暫緩政治捐獻,讓兩黨政客對沒錢「有感」,股神巴菲特一再疾呼政府對富人多課稅,卻是聽者藐藐。如今,「壓低失業率」,才是歐巴馬政府的當務之急,曠日廢時的財政與教育改革,則非執政者的優先考量。

高失業率可透過短期就業補貼,技術性壓低,成效立竿見影。然而,教育與財政良莠攸關國力興衰,才是真正需要傾政府之力規劃的百年大計。面對公立學校教育品質惡化,美國首富比爾蓋茲曾有感而發:「教育品質曾是美國之所以偉大的關鍵,怎奈今非昔比!」儘管蓋茲矢言扮演教改超人,但缺乏政治力驅動,成效注定事倍功半。財政革新,更需要執政者痛定思痛與義無反顧的決心,但四年一任的現實罩頂,往往連「見樹」的改革主張都上不了檯面,遑論「見林」。

場景拉回台灣,教改曾被國人寄予厚望,如今卻令很多人心痛,因為越改升學壓力越大。但,這只是推動者的錯嗎?事後諸葛,華人世界的科舉思想揮之不去,才是癥結所在。明明知道「智有高低,才有高下」、「天賦有別,因材施教」,但多數人都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擠進明星學校,更要攻讀有用的科系,入社會才能出人頭地。於是乎,各大媒體才會出現「戲劇系竟超越新聞系與廣告系」、「地理系竟高過電機系、材料系」等嘖嘖稱奇的報導,並推衍出「選校不選系」的輕率結論,明星大學更頓時成為眾矢之的。

我們要問的是,文化創意產業方興未艾,為何戲劇系超越新聞系或廣告系,被視為不合理?又如果有人不拘泥於「錢」途,將物理、地理、歷史等基礎學科列為第一志願,為何他們得到的不是掌聲,而是訕笑聲?

至於那些批評明星大學獨大的教育者,除了指責別人的不是外,可曾認真想過要如何教學相長,才不辜負選填自己系所的學生?之前某教育界大老,因為聽眾只有6名,拂袖而去,令許多仰慕者失望,不就在於他做了最壞的示範?真正的教育家,是即使聽眾只有一人,都不忘諄諄教誨。

更何況,填選志願的是考生本人(也可能是家長),大學指考榜單反映了集體考生或家長的深層科舉思想,又怎麼能責怪明星大學吸光人才與資源呢?

十二年國教之所以窒礙難行,不正是社會集體科舉思想作祟的結果嗎?回想民國57年九年義務教育實施之初,難道就沒有明星初中情結?但在教育普及的大前提下,力推學區分發制,43年實施下來,民眾學力大有提升,遠比眷戀幾所明星學校的「集體記憶」值得。諷刺的是,當時一黨獨大,向上推展義務教育容易,現在言論自由,各界大鳴大放,教育當局順姑情怕失嫂意,也沒了按學區推展十二年國教的擔當,只能盡在「晨光時間、午休、下課不得考試」的形式主義上打轉。

暢銷書作家華裔美籍教授蔡美兒,勇於自稱「虎媽」也勇於反省,相較之下,台灣社會充滿偽善,一方面要求眾生平等、亂打肥貓、不尊重專業,另方面又傾心精英與實用主義,為子女競逐明星學校與刻板印象中的熱門科系。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無法苛求教育當局加速改革,但至少不要朝令夕改,多頭馬車。最近北市與中央的教改紛爭,讓外人一頭霧水,即是一例。更有甚者,北市府希望續辦北北基,24日在教育部一聲禁令下,又將回歸全台統一國中基測,決策反覆,形同兒戲,可憐了明年要參加基測的國三生。

至於當今財政改革,也鮮少碰觸問題的本質。房價高漲,先祭出奢侈稅應付,近日又有五大措施出檯,但對房屋持有成本太低、資本利得稅闕如等犖犖大者,朝野基於勝選考量,都不願正視,只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又如何能根治「稅制不公、入不敷出」的病灶?

fsj 提到...

分析師要柏南克給5個答案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1.08.26

分析師表示,柏南克也可能在演說中概述美國經濟面臨的當前挑戰,解釋經濟成長何以可能在未來幾年虛弱不振。以下就是所有學者與市場專家將在他的演說中尋求解答的五個疑問:

1.會有第三波量化寬鬆(QE3)嗎?聯準會在2008年12月到2010年3月間買進1.7兆美元的房貸債券,也就是現在習稱的QE1,一般公認成效卓著。去年11月到今年6月的6000億美元公債採購 (QE2),效果則已見仁見智。但QE3呢?柏南克7月告訴國會這是一個選項,8月9日的央行決策會議聲明也依舊持開放態度。

2.Fed會延長債券組合的持有期限嗎?Fed持有的債券組合約達2.9兆美元,以美政府公債和房貸擔保證券為主,重新投資到期債券的收益,能維持該組合的穩定,並協助壓低利率。表明持有債券組合的時間表,能讓投資人對長期利率的持續偏低寄以信心。

3.Fed會降低銀行業存放在央行的資金利率嗎?Fed目前只支付銀行業約0.25%的利息,進一步削減該利率或能鼓勵銀行業增加放貸,減少存放在央行的資金。

4.Fed會訂定通貨膨脹目標嗎?訂定明確的通膨數字目標,可以降低量化寬鬆計畫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大幅竄升的恐懼。

5.美國經濟情勢究竟如何?Fed從恰未適當地談到這個議題,本月初雖實際已表示經濟還會再低迷兩年,但除了提及日本地震或年初商品價格漲升的影響外,從未解釋真正的原因。



◆ 彭淮南A級央行總裁 柏南奇C

中央社 2011.08.26

彭博社報導,「全球金融」雜誌(Global Finance)在年度全球央行首長評比中,將台灣央行總裁彭淮南等6家央行首長列為最頂級,將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奇(Ben S. Bernanke)評比列為「C」級。

除彭淮南以外,其他5家央行首長也獲得「全球金融」雜誌最頂級評等,包括澳洲儲備銀行(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總裁史蒂文斯(Glenn Stevens)、以色列央行(Bank of Israel)總裁費雪(Stanley Fischer)、黎巴嫩央行總裁沙拉梅(Riad Salameh)、馬來西亞央行總裁塞蒂(Zeti Akhtar Aziz)和菲律賓央行總裁泰譚柯(Amando Tetangco)。

「全球金融」雜誌對柏南奇評比和去年相同。即將離任的歐洲央行總裁特瑞謝(Jean-Claude Trichet)繼去年評比「A」後,今年評比為「B-」。

日本央行總裁白川方明(Masaaki Shirakawa)獲得評比為「C」,加拿大央行總裁卡尼(Mark Carney)和英國央行總裁金恩(Mervyn King)評比為「B」。

這項針對37家央行首長所做評比是依據他們在控制通貨膨脹、達成經濟成長目標和管理利率等方面的成功度來判斷。(譯者:中央社徐睿承)

※ 相關報導︰

* 日本興起「如果杜拉」現象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549190.shtml

《如果高中棒球社女經理讀過杜拉克的『管理學』》(簡稱《如果杜拉》)是一部將管理學和高中棒球結合在一起的商務小說。像小說中的情節一樣,在學生團體活動中實踐管理理論的女經理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了。



◆ 百元鈔三開版 漲幅逾十倍

黃琮淵/台北報導 2011-08-26 中國時報

三開版又來了!慶祝建國百年,央行加印五十萬套「慶祝建國一百年壹佰圓券三開典藏版」,九月八日在台銀各分行開賣。首批三十萬套原價五百元,郵幣市場已喊價五千元之上,漲幅超過十倍,預計此次將再掀搶購熱潮。

央行新任發行局長施遵驊表示,由於十月將發行建國百年紀念銀幣,十一月發行第十四套原住民系列套幣「賽德克族」,已無力再發行第三套建國百年套幣,因此下月發行的第二批將成三開版絕響。

施遵驊說,第二批內頁圖案有些調整,原先內頁左下角的太魯閣燕子口改為大霸尖山,右側日月潭及纜車改為澎湖玄武岩與雙心石滬,其餘圖案、規格與第一批相同。

央行今年元月六日首次發售三十萬套三開典藏版,一天搶購一空。郵幣業者透露,粗估有半數流到對岸,主要是大陸收藏家搶著要,讓原價五百元的三開版暴漲至五千元以上,甚至喊到八千元。

因應外界舖天蓋地的需求,央行決定加印五十萬套。郵幣業者認為,第二批因為增發了二十萬套,價格不會像首批那麼好,但仍上看一千五百元,約有三倍增值空間。

央行將委託台銀挑出四十六套具「八八八八八八」、「一六八一六八」特殊號碼進行拍賣,預計明年二月可公開競拍,連同第一批廿八套特殊號碼,預料將吸引郵幣迷搶標。

央行將於十一月發行的原住民系列套幣「賽德克族」搭上導演魏德聖最新電影作品《賽德克巴萊》的順風車,在電影熱映帶動下,加上又是該系列套幣的「完結篇」,賣相將是歷年最佳。

郵幣業者表示,賽德克族套幣推出後,意謂連續收藏該系列套幣長達十三年者「修成正果」,賽德克族套幣因有電影加持,身價將從原價二五○元漲至一千元,整套(共十四族)價值也更上層樓。

fsj 提到...

IMF總裁:歐洲銀行 應強制資本重組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1.08.28

新近上任的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克莉絲丁‧拉嘉德27日表示,歐洲應該強制歐洲銀行資本重組,才能防止歐陸的債務危機傳染更多國家。

拉嘉德近日出席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在懷俄明州傑克森洞舉行的年度論壇。她在論壇上表示,加強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是切斷傳染鏈的關鍵要務」。她指出,如果不實施「迫切」的資本重組,「我們很容易會看到經濟虛弱病進一步散播到核心國家,而且甚至可能引發有癱瘓作用的流動性危機」。

拉嘉德表示,「歐洲銀行需要迫切的資本重組,他們必須強健到足以抵擋主權 債務危機和成長走軟的風險。」

7月上任的拉嘉德說,資本重組必須是「實質性」的重組。她並且認為,強制性的資本重組才是「最有效的措施」。至於如何重組,她說,銀行應該先到市場去尋求基金,然後有必要時求助政府。她表示,歐洲應該考慮動用「歐洲金融穩定機制」為資本饑渴的銀行注資。

根據歐洲央行7月15日公布的壓力測試成績單,有八家銀行合計短缺資本25億歐元,印證了原先的擔心,也就是許多銀行可能難免主權債務違約的風險。歐洲的銀行一般依賴歐洲中央銀行 (ECB)支撐,包括無限貸款,希臘、葡萄牙、義大利、西班牙許許多多銀行靠這種無限貸款度日。

拉嘉德說,金融危機暴露歐元區的建築結構有嚴重缺陷,必須處理。她表示,歐洲的願景必須建立在紮實的基礎上,紮實的基礎包括「能發揮實效的財政規則」。

拉嘉德並且警告,世界經濟正在一個「危險的新階段」上,美國和歐元區必須採取根本性的步驟,拉拔其經濟和全球復甦脫離這階段。她說:「賭注非常清楚:我們可能目睹脆弱的復甦再度脫軌,因此我們一定要趕快行動。」

※ 相關報導:

* 團結圖存!希臘第二+第三大銀行合體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554423.shtml

希臘金融界消息人士表示,希臘第二大銀行「歐洲銀行」(Eurobank)和第三大銀行「阿爾法銀行」 (Alpha Bank)將在周一(29日)宣布合併,以便因應嚴重的主權債務危機和衰退。這項合併,將產生東南歐最大銀行。



◆ 金飯碗生鏽 全球銀行砍6萬人

中央社 2011.08.27

荷蘭銀行(ABN Amro)是最近1家宣布共裁減數千名員工的銀行,使近數月來全球銀行業裁員總數增加到6萬人以上。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荷銀表示,將在未來3─4年間裁員2350人,幾乎是員工總數的10%,以配合業務全面重整,期能節約數億歐元成本。

若將荷銀宣布的裁員人數計入,全球銀行業近數月來所宣布的裁員總數已逾6萬人,約占員工人數5%。

根據荷銀今天公布的上半年財務狀況,該行精簡目標中有1500人將予以裁員,其餘850人是自然減員,而重整支出為2億歐元。

英國大型銀行除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外,現都已裁員或正在裁員中。巴克萊銀行(Barclays)今年已裁員1400人,在未來18個月計畫再裁減3000人。



◆ QE3沒出手是好事?全球央行鬆口氣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2011.08.27

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一如市場期並未宣布第三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 (QE3),也讓全球央行、尤其是飽受通膨之苦的新興市場國家央行「鬆了一口氣」,短期內沒有第三波量化寬鬆貨幣QE3的錢潮攪局,將可解除全球再一次遭逢資金瘋狗浪引發的貨幣大幅波動、原物料飆漲、通貨膨漲升高等惡夢,反而應解讀成是「好事」。

中央銀行近日密切關心柏南克可能的動作,不過,據央行內部沙盤推演,由於QE1、QE2兩次的結果,並未帶給美國實質的經濟復甦、也為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換言之,QE1、QE2是失敗的政策,因此,若再提QE3,效果一樣不佳,反而造成全球市場的資金潮危害,全球股、匯市震盪,原物料飆漲,帶給全球負面影響,多過對美國經濟、金融的正面提升價值。

因此,對於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未提出QE3、同時也將希望留到9月底的利率決策會議上再討論的作法,市場普遍認為作法不錯,至少沒有一下子說死、但應該不會再有類似QE1、QE2的資金潮釋出,而是改採較溫和的新作法。

※ 相關報導:

* 柏南克有難言之隱?克魯曼抱不平
http://www.udn.com/2011/8/27/NEWS/WORLD/WOR2/6553146.shtml

「柏南克如果對症下藥,大則會被某些勢力指為叛國,小則人身安全難測。」克魯曼說,柏南克的講話一如他前一天預測,了無新意,亦即不會提出任何大幅降低美國失業率或大力推助美國經濟成長的辦法,而所以不提,往小處看,是由於聯準會內部分歧,更重要的是外來的政治恫嚇:柏南克如果對症下藥,大則會被某些勢力指為叛國,小則人身安全難測。



◆ 胡仲英:經濟 面臨三大風險

【經濟日報╱記者徐碧華/台北報導】2011.08.27

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昨(26)日分析未來經濟風險,歸納為三大風險,依次為歐洲主權債務風險、食物和能源價格上漲風險、G2(美國和中國)經濟隱憂。

首位風險是歐洲主權債務風險,胡仲英說,因為歐洲經濟疲弱情況比美國嚴重,歐洲主權債務問題也很難找到解決方法,成員國對處理方式意見不一致。經濟學人智庫(EIU)擔心歐洲會落入「日本失落的十年」境地。

通膨的風險雖已降低,但食物和能源價格問題仍須注意,他指出,有的國家食物價格已演成政治問題,例如泰國政府高價收購糧食,安撫農民;部分地區仍有氣候異常,美國有些地方乾旱影響糧食生產。

美國和中國的經濟有隱憂,胡仲英說:「各自有各自的隱憂。」美國失業率仍高、消費者信心大幅下跌,標準普爾調降美國債信評等,雖然沒有使其價格下跌,卻嚴重打擊美國人自尊心和信心。民間消費占美國GDP比重七成,高失業率加上消費信心不振,對美國經濟影響很大。



◆ 研發 產業唯一靠山

【聯合晚報╱記者沈明川/台北報導】2011.08.28

惠普可能出售個人電腦部門,讓台灣上下游代工廠緊張不已,此事更突顯了台灣科技產業發展弱點。一向以資通訊代工為主的台灣,這時正走到產業轉型十字路口,經濟部認為,廠商轉型關鍵在蓄積研發能量、主打自有品牌及做上中下游系統整合,就資通訊產業政策上,更該往雲端、數位匯流及智慧型手持置的產業方向上去走。

經濟部官員私下表示,台灣產業若只做別人的代工,是有風險,相信廠商早也有評估過;當風險發生,政府很難給特別協助。不過,就產業政策而言,未來應自己打品牌,並做上中下游的系統整合,關鍵是要有自己的研發能量。

官員強調,產業只要有研發能力,就比較不怕產業變化,像台灣觸控LED產業、台積電;例如DRAM只衝產能,不重研發,現在經營艱困。

工業局副局長周能傳表示,惠普事件衝擊台灣相關產業,經濟部高度重視,經政策檢視後還是確認經濟部原推動資通訊產業的發展策略方向,像智慧手持裝置、雲端運算、數位匯流等,這些符合世界潮流及產業發展趨勢,要繼續及加速推動。

周能傳指出,金融海嘯發生時,經濟部發覺台灣高科技產業在沒有品牌、後端產品與自主技術下,一遇不景氣,訂單不是凍住就是減少,這是產業發展致命弱點。

行政院在2009年7月7日核定推動「關鍵產品發展登峰造極計畫」,經濟部趕緊協助廠商及產業轉型,廠商只要提出高附加價值具發展潛力、技術取得困難、可健全產業價值及供應鍊、有助產業朝節能減碳及環保生態轉型的專案,就能由經濟部技術處找到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及代為聯繫法人研究機構與國外研發中心,共同進行關鍵產品的開發。

周能傳說,截至目前為止,關鍵產品項目已公布3批,大中小項已有200多項,例如「高階醫療器材及其關鍵組件」、「LED照明系統與應用服務」、「太陽光電產品及應用服務」及「風力發電設備及應用服務」等。

fsj 提到...

經濟師示警 明年衰退機率七成

中央社 2011.08.30

RDN Associates經濟師兼策略師南丁格爾(Roger Nightingale)向國家廣播有線電視公司(CNBC)表示,明年全球「65%到75%肯定」衰退,恐怕還會因此陷入長期蕭條。

南丁格爾指出,全世界經濟成長率達巔峰已是超過12個月前的事情,此後便「每況愈下」,「或許明年春季前後我們就會步入負成長,這尚未成定局,但卻是最有可能的發展。我會說衰退65%、75%肯定會發生」。

南丁格爾警告,假使衰退降臨,全球經濟恐怕會疲弱到多年、甚或是數十年都無法產生任何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

南丁格爾納悶道:「當衰退期結束,景氣開始回溫時,經濟強度足以引領我們再創成長嗎?抑或是我們將發現自己身處於持久蕭條的情境?」

南丁格爾說:「7年會是非常短的蕭條期,蕭條時間通常長上許多。倘若蕭條只維持7年,我會感到極為欣慰,以日本為例,蕭條長達20年。」

南丁格爾還表示,美國經濟「有些大為加分的因素」,但是否強到足以避免全世界步向衰退,仍是個未知數。

南丁格爾說:「美國目前極具競爭力,在金融、農業和其他諸多領域都具備可觀的優勢。美國的狀態有些大為加分的因素,它們造就部分成長,但是否大到足以維持勁道,成為全世界其他國家的救星,就得另當別論了。」

反觀歐洲,南丁格爾認為當地正處於「無比絕望的麻煩中」,此外他也警告中國和印度這兩個金磚(BRIC)國家,可能也會以「有點類似的方式」陷入麻煩。

南丁格爾還對「歐洲強人」德國感到憂心,他表示,隨著日本擺脫震災海嘯的陰影,德國的工業生產數據將急遽降低。

南丁格爾說:「德國是日本海嘯的一大受益者,不過在日本步上正軌、生產再度提升之際,他們將把市場從德國人手中奪回來。」

南丁格爾指出:「得十分留意大幅滑降的工業生產數字,時間點或許在今年秋季到明年春季。」

※ 相關報導:

* 押空美債 葛洛斯:做錯了…想哭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560554.shtml

有「債券天王」之稱的葛洛斯首度承認,先前大舉押空美國公債是項錯誤,他也因此輾轉難眠。



◆ 股神籲對富人加稅 歐洲富豪挺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2011.08.31

「股神」巴菲特日前登高一呼,要求政府對富人加稅,獲得法拉利(Ferrari)董事長狄蒙泰柴莫洛(Luca di Montezemolo)在內的多位歐洲富豪響應,不過巴菲特卻也因此槓上長期交好的美國共和黨。

巴菲特的父親曾是共和黨議員,巴菲特本人與民主黨立場相近,但長期與共和黨保持良好關係。然而自他8月初投書要美國政府別再驕縱有錢人,就不斷受共和黨人冷嘲熱諷。相較下,美國總統歐巴馬多次稱巴菲特為「好友」,7月來已三度引述巴菲特的話;巴菲特還計劃9月底在紐約為歐巴馬的連任競選活動募款。

巴菲特呼籲對富人加稅的主張,則獲得大西洋彼岸的有錢人聲援。在義大利,法拉利董事長狄蒙泰柴莫洛就說,有錢人繳更多稅是「正確」的事。

在德國,有50人的團體要求政府針對「像他們這類有錢人」課徵更多稅,藉此避免貧富差距擴大。

法國前16大富豪也聯署要求有錢人為國家財政做出「特別貢獻」的請願書,萊雅(L'Oreal)的貝登考女士(Liliane Bettencourt )和道達爾石油(Total)執行長德馬喬里(Christophe de Margerie)都名列其中。

巴菲特在30日歡度81歲生日,這天也是他與妻子孟克斯(Astrid Menks)結婚五周年紀念日。



◆ 中國民間年息逾70% 壓垮中小企業

編譯羅倩宜/專題報導 2011.08.30 自由

中國民間借貸利率飆升,年息高達七十%以上,高利貸融資壓縮企業獲利,引發倒閉潮,也造成中國體制外龐大信貸黑洞的特有現象。

銀行放款獨厚國有企業

二○一○年初以來,人民銀行十二度調高存準率、五度升息,目前大型金融機構存準率來到二十一%以上的歷史高點。在官方緊縮背景下,今年以來,中國政策性銀行及商業銀行對加工製造及出口型中小企業嚴格限制放款,中小企業即使願意付利息和高額保證金,銀行放款仍獨厚國有及大型企業。

先從融資成本來看,目前人民銀行牌告一年期貸款利率是六.五六%,但銀行至少會加碼三到七成,再加上各種名目,有些年息達二十、三十%。企業為了搶貸款,甚至願付高額保證金,二千萬元人民幣的貸款保證金逾五十%,銀行再用保證金去放貸,融資市場的亂象愈來愈嚴重。

能用上述條件跟銀行借到錢,還算幸運,大部分中小企業是被拒於門外。北京科技中心中關村的光大銀行指出,該行對中小企業放款,僅限資本額五百萬人民幣以上,年營收至少二千萬人民幣且成立兩年以上的企業,其餘不予考慮。

北京大學國發所近期調查,僅一成五中小企業可獲銀行貸款,超過半數都是向親友或民間借貸。中國全國工商聯的數據更驚人,九成以上中小企業根本沒有跟銀行借貸的經驗。

民間利率高官方近十倍

正規融資管道封閉,中小企業只好轉往民間借貸,但付出的代價高得不像話。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深圳地區的小額貸款公司,年息高達六十%,是官方利率的近十倍,早就超過法律規定的四倍。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表示,當地某家高科技公司在民間融資一千萬人民幣,月息約三%,這還是三年以上的長期貸款;如果是三個月內的短期貸款,民間報價至少月息六分,年息高達七十二%。但中小企業的獲利率,頂多三到五%,再怎麼會賺,也趕不及付高利貸。

溫州、佛山企業傳倒閉

於是從今年四月開始,中小企業爆發倒閉潮。先是溫州老牌製造業三旗集團瀕臨破產,集團子公司互保貸款,導致資金周轉困難;接著溫州皮革公司、餐飲連鎖波特曼集團都傳倒閉。上週佛山最大塑膠工廠東方塑料,老闆欠債一.四億元跑路,上千名員工失業,東方塑料的大客戶東芝家電也出面關切。

中國中小企業面臨的借貸困境,很可能拖垮中國的經濟成長。主要是中小企業占中國GDP產值六成、占就業八成,貢獻五成以上稅收。香港經濟日報上週社論指出,今年底將進入中小企業倒閉的高峰,如果中國政府不能在未來兩、三個月有效協助中小企業融資,不但會損及整體經濟,也將衝擊社會穩定。



◆ 中國地方債務 3/4是未爆彈

實際負債 超過10.7兆人民幣

編譯劉千郁/專題報導 2011.08.30 自由

中國地方債務問題嚴重,成為金融體系中最大未爆彈。國際信評機構穆迪上個月發表報告指出,地方政府負債數字比中國審計署公佈的十.七兆人民幣多了三.五兆人民幣,其中最高有四分之三可能有違約風險。

穆迪指出,銀行業面臨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被低估,某些透過「地方融資平台」的貸款,沒有計入地方政府的負債,低估部分貸款書面紀錄不足,造成最大的風險。「地方融資平台」是地方政府為了獲得銀行貸款而設立的中間機構。

穆迪警告,除非中國提出明確的大型計畫處理問題,否則中國銀行業展望可能調為負向。

為了救市,中國在二○○八年啟動四兆人民幣的內需投資計畫,地方政府開始競相高額舉債進行基礎建設,負債規模超過自身付款能力的情形屢見不鮮,隨著通膨急升、貨幣政策跟著緊縮,地方政府慘遭「斷糧」,違約風險大增,上個月中國雲南省的融資平台「雲南省工步投資公司」傳出千億人民幣貸款違約,讓金融業一陣恐慌。

投資效果很差 效能僅35%

分析師指出,地方政府債務投資效果很差,發揮效能的只有三十五%,大多數都因貪污與浪費流失,興建的道路與建築數量,遠超過實際需求,加上貸款擔保多為空頭擔保,隨著多數貸款在二○一三年到期,貸款泡沫破滅危在旦夕。

最後北京政府不得不介入收拾爛攤子,在無法鬆綁銀根、增加地方還款能力的情況下,可能設立新機構「轉嫁」地方債務,同時解除地方政府發行債券限制,批評人士指出,如此一來,只是隱藏問題,把債務轉移到投資債券民眾身上,無法消除金融業風險。



◆ 信用卡電話客服差 網站公布

中央社 2011.08.30

媒體報導,民眾撥打信用卡客服電話流程繁複,等待時間很長。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委李紀珠表示,客訴比較多的銀行會在網站上公布,也會考量公布詳細一些。

媒體報導,民眾撥打信用卡客服電話流程繁複,且最長不僅須花106秒才能抵達客服層,更要等3分鐘才有人接聽。

李紀珠表示,對於客服的品質,已經請銀行公會研擬修正的方案,提升服務品質。

李紀珠表示,會在網站上公布客訴比較多的銀行,並且考量要公布詳細一些,提供民眾瞭解;對於客訴持續較高的銀行,金管會會邀請相關的負責人、高階主管到會進行瞭解。

媒體報導,撥打信用卡客服電話,最後和專人接上話,永豐銀行最長,須等約2到3分鐘。李紀珠表示,已經請個案中的銀行說明。

fsj 提到...

誰綁架了全球金融市場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1083000122.html

【本報訊】2011-08-30 工商時報

八月以來全球股票市場大幅震盪滑落,至今仍餘波盪漾,還看不到平靜下來的跡象;不少分析師和學者更認為,這種震盪局面恐怕會持續下去。主要原因,在於投資人對各國政府的不信任感愈來愈強,尤其是歐美各國政府,更被認為實在沒有能力解決目前的經濟困境。

看到全球股市大幅震盪超乎以往的幅度和頻率,各方議論紛紛,種種看法和分析預測大量出籠。其中有一種論調,直指資本主義和民主選舉制度是造成全球金融不安的癥結所在,而各主要領導國家大都難以擺脫這個宿命,已獲得愈來愈多投資人的認同。

提出資本主義是金融市場不安禍首的是新「末日博士」盧比尼(Nouriel Roubini)。他八月中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談時,竟語出驚人讚揚馬克思,表示資本主義終將崩潰:「馬克思是對的。終有一日,資本主義將自取滅亡」。盧比尼提到馬克思,主要是認可馬克思的先知,因為資本主義實在無法解決現今的難題,而且只會愈來愈糟。但他並未主張要採取共產主義,才能解決問題。只是現在除了創造第三條道路,否則除了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就變成了唯一的選項。

另外一個則是趨勢大師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奈氏於日前來台,發表中國經濟趨勢演講時,談到目前各國政府的運作模式:以美國為例,是1個CEO、2個董事,但董事互相勾心鬥角;歐洲更糟,沒有CEO,但有27個董事、1個經理,每個董事想法都不一樣;而中國只有1個CEO、1個董事,儘管董事會可能有激烈討論,但一有共識就全力執行。奈思比要強調的是,在中國體制下,決策和執行的效率比歐美國家高。

奈思比的演講中沒有提到馬克思或共產主義。惟人盡皆知,中國政府的效率高,實在是因為共產制度下,沒有選舉的干擾。奈氏同時又講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西方最大的問題,就是堅持自己每次都是對的,錯過許多學習機會。」明顯並不認同西方國家目前的體制。

至於提到選舉干擾經濟政策的,則是宣布爭取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美國德州州長裴利。幾天前他抨擊聯準會(Fed)若於明年總統大選前再推印鈔救市的振興措施,即是暗助總統歐巴馬連任的政治操作,此舉「幾乎與叛國無異」。美國Fed一向以其獨立精神而備受尊崇,如今卻被總統候選人質疑,這是以前從未發生的事。可見不斷執行寬鬆的貨幣政策的確引起爭議,而且美國政府印鈔票不用任何努力就可做到,難怪在野的總統候選人覺得不公平。

還有一個與選舉有關的是穆迪評等公司日前調降日本的主權債信。日本的經濟不振、人口老化,迄今失落20年,乃是早已存在的事實。穆迪此次降其評等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政權更迭頻繁,政策無法有效貫徹,致使削減赤字的努力大打折扣。因為日本債務已是其GDP的2倍,而短命政權的結果,只會讓財政赤字繼續惡化下去。

以上各方人士所提出的看法,顯然都具有相當的說服力。再進一步觀察,在現今全球化環境下,世界資本市場同步運作,各國投資人幾乎同時獲得相同的訊息,於是一起採取相同的反應模式,使得金融市場的大幅震盪成為常態。這就好像一群人走吊橋時,大家的步伐若都一樣,吊橋會晃動得很厲害。難道這個物理原理也適用在證券市場?至少從近來各國股市的表現看來,的確如此。

再者,在現行的選舉制度下,民主國家政府的作為完全被制約,所有的政策都只看眼前,算計的是能爭取多少選票,其結果就是推出種種看似立竿見影的施政方案。美國的貨幣量化寬鬆政策可說是典型例子,但其後患無窮,卻非當今執政者關切的重點。

回顧2008年的金融海嘯,當時全球各國通力合作,力挽狂瀾,很快使得金融和證券市場穩定下來,各國股市出現戲劇性的V型反轉,也算是人為奇蹟。只是虛擬的市場蓬勃好轉,卻未使實質的經濟跟著成長,美國的失業率依然居高不下,這才是導致此次八月股災的真正原因。明年將是美國的總統大選年,不僅是美國人,幾乎全球市場都認為Fed在選舉的壓力下,遲早會推出QE3(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如果Fed不理,華爾街一定再以暴跌回應,如此Fed等於被架著脖子做事,獨立決策的精神從此徹底淪喪。

如何才可以擺脫選舉的綁架,共產主義成了溺水者的浮木,抓了就算。不過這當然只是學者們在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下的推想,展望未來,只有希望資本主義民主社會的執政者和選民能警惕和深思,能夠推出真正可以長久促進成長的政策。否則當前的困境繼續惡化下去,他日資本主義恐怕真的會被取代。

臭寶寶 提到...

終於有西方學者願意承認 資本主義的皇帝..是肉眼看不見的 人類的進步不需要金融市場 不需要無止盡生產 維持無意義經濟數據 貨幣更是不需要的存在 進步是要建立在為了他人 仁心愛心同理心之上 中國古老的蟬讓 許多科學家並不為了錢而努力 是為了理想 為了讓世界變好 無奈在資本主義之下 惡性循環~ 真希望那些所謂的諾貝爾經濟學家 政客哪天能真正清醒. 建立自私立的主義 永遠都是自私 ..只有認清人跟人之間的缺陷 包容她 才會真的改變

fsj 提到...

怕亂! 歐洲大咖響應增富人稅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1.08.31

歐洲富人一直有要求政府讓他們多繳稅的呼聲,呼聲近來日益高漲,義大利、德國、法國的高所得階級加入「富人增稅大合唱」,要求政府提高他們的最高稅率,或對他們課徵特別稅,好讓他們幫忙降低不斷膨漲的國家赤字,減少社會不安的誘因。

全球三大廣告公司之一法國Publicis董事長兼執行長李維,是最新一位要求多徵富人稅的歐洲商界聞人,他在《金融時報》撰文說,「我們社會裡享有最多特權的人應該為國家多挑重擔,這樣才公平」。

李維說,「我不是自虐狂,我也不喜歡稅」,但是,在社會上享有較多特權的人多為國家挑一點擔子,「此刻很重要,而且才是正義」。

巴菲特率先呼籲增富人稅

最先呼籲增加富人稅的是股神巴菲特,他在美國提出這項呼籲後,大西洋彼岸的富人陸續呼應他的看法。歐洲好幾個國家為了解決赤字,通過緊縮預算的撙節立法,引起歐洲富人反省,政府緊縮預算,是不是等於懲罰窮人,因為富人照樣過好日子。

義大利名車法拉利的董事長蒙特塞莫洛本月接受羅馬《共和報》訪談,力挺巴菲特:「我富有,為了公平,為了和大家一條心,我隨時準備多繳稅。」

法國16首富聯名支持

本月稍早,巴黎《新觀察家》雜誌刊出法國16首富一封聯名請願書,他們要求法國政府增加他們的稅。簽名者包括能源巨擘Total、化妝品巨擘萊雅的繼承人莉蓮‧貝登科,以及興業銀行、空中巴士、標致汽車的執行長。

50位2009年以來發起富人增稅運動的德國富豪,上周表示樂見法國人的請願。「富人繳富人稅運動」說,撙節方案通過,苦的主要是窮人。

分析家說,富人呼籲政府讓他們多繳稅,動機可能是擔心歐洲的撙節立法正在煽起社會不安。希臘和西班牙民眾發動大規模抗議,倫敦也出現燒警車和砸搶商店的鏡頭。

英國企業精英「靜」觀其變,已經開始引起評論界批評。《衛報》一位專欄作家大聲問:「英國的巴菲特和貝登科在哪裡?」

※ 相關報導:

* 稅率比秘書還低 巴菲特:別寵超富
http://www.udn.com/2011/8/31/NEWS/WORLD/WOR2/6561457.shtml

談投資,巴菲特有「奧瑪哈的先知」之譽,但談到稅制,富人特別對他不屑。他差不多十年前就反對當時的總統布希降低富人稅,明指那種政策增加有錢人碰到「階級戰爭」的機率。他近年到世界各處宣揚「富人增稅」福音,本月15日在紐時撰文「別再寵愛超富」,把立場說得更明白。



◆ 歐元之父孟岱爾:大貨幣區 救全球危機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1.08.31

美元、歐元、人民幣 維持固定匯率

全球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有半數集中在德國林島舉行座談會,探討新的全球貨幣體系,有「歐元之父」之稱的孟岱爾(Robert Mundell)建議由美元、歐元和人民幣共組大貨幣區,三幣之間固定匯率,使世界經濟保持穩定。

孟岱爾在50年前創立「最優貨幣區」理論,為歐元區的建立奠定理論基礎。他指出,現在美國、歐洲、日本都處於迷你衰退,這是1930年代以來僅見。

他認為,大金融危機都是由浮動匯率造成,包括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金融危機,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例,美元與歐元匯率在一周內上升30%,同時金價跌30%、油價跌70%,造成原物料通貨緊縮。

孟岱爾指出,在美國經濟疲軟時,歐洲較強經濟體所支撐的歐元成為全球投資人在美元之外的選擇,投資人在美元和歐元之間擺盪,讓金融系統更加不穩。

他指出,若美元、歐元、人民幣這三種貨幣之間維持固定匯率,不但三方得益,世界經濟也穩定了半壁江山。

孟岱爾表示,他今年稍早曾在中國舉行的國際金融制度研討會提出這個構想,也和美國財政部長蓋納討論過美元和歐元固定匯率的問題,引起蓋納的興趣。

針對歐債危機,除了鉅額國債和脫韁赤字,歐債危機的另一因素是金融市場對歐元不信任。孟岱爾認為,問題癥結是歐元幣值太強,歐洲央行應採積極措施抑制歐元。

他認為,美歐為了相互利益,應共同管理匯率,歐元兌美元定於1:1.30,並以5美分為波動區間。若歐元升至1.35美元,歐洲央行出手買美元;若歐元若跌至1.25美元,聯準會便買入歐元。

但其他經濟學家多認為,孟岱爾的構想緩不濟急,定11月在坎城舉行的G20高峰會將討論改革金融制度,但各界對具體結果多不抱希望。



◆ 政府挺文創 號召投資150億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2011.08.31

繼生技產業後,政府點火投資文創產業,國發基金投資將擴及中小企業,行政院將在9月中旬宣布啟動,政府扮演領頭羊投資文創產業60億元,並結合民間資金共同投資,目標是在十年內政府、民間共同投資文創中小企業至少150億元。

行政院長吳敦義預訂9月14日召開記者會,宣布力挺文創投資,角逐第68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由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政府將投資9,000萬元,這是由文建會「文創100億元方案」中,首部投資拍攝的電影。

吳敦義當天除了宣示政府大力投資文創產業外,也將籲請創投業、企業大老攜手投資文創。官員強調,過去國發基金投資文創產業,多以大型企業為主,金額1億元以上,此一機制將以投資中小企業,金額1億元以下,今後政府投資文創將「大小通吃」、「遍地開花」。

行政院會明(1)日也將聽取文建會報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執行情形,文建會官員表示,民國94年國發基金曾撥款200億元投資文創產業,但因投資文創產業風險高,最後只撥出去七、八億元,成果相當有限。

文建會制定文創法時規定,國發基金必須投資文創產業,並結合民間資金共同投資,降低民間投資風險。目前國發基金已撥100億元資金給文建會執行文創創投,結合民間資金共同進行,文建會稱做「文創100億元方案」,並已在7月啟動機制。

官員指出,文建會已徵選12家創投業者,預定由國發基金投入60億元,結合民間資金,民間和政府投資比例1:1、或1:2、或1:3,視個案而不同,但政府出資以不超過49%為前提,投資範圍限於國內文化創意業者。

官員說,這部分政府預定投入60億元,如果以政府、民間投資比例1:1計算,至少可帶動民間相對投資60億元,加上文建會尚有30億元要直接投資文創,共計十年內政府、民間至少投入150億元。

今後國發基金針對1億元以下的文創事業投資,將透過此一平台推動,12家創投業者將會尋找投資標的,挹注中小型文創產業資金,帶動產業發展。

fsj 提到...

歐美市場需求疲軟 拖累亞洲製造業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2011.09.01

日本和韓國7月工業生產成長雙雙減速,表現都不如市場預期,再度顯示歐美市場需求疲軟正拖累亞洲製造業景氣降溫。

日本經濟產業省31日公布,經季節因素調整的7月工業生產比前月成長0.6%,連續第四個月擴張,但增幅為四個月來最小。道瓊訪調的經濟學家原先預期,7月工業生產可望增加1.5%。同時,日本國內企業普遍預期,9月將平均減產2.4%,不如前月的增產2.8%。南韓國家統計局同日公布,7月工業生產較去年同期上揚3.8%,增幅創去年9月以來最小;分析師原先預估增幅多達6.6%。和前月相比,則工業生產萎縮0.4%。

南韓財長朴宰完說:「由於外部情勢惡化,本國經濟下滑的風險正日漸升高。但在出口和內需支撐下,經濟復甦的趨勢將保持不變。」

瑞銀證券經濟學家會田卓治指出,日本7月工業生產增加反映企業加快恢復因311強震與海嘯而受創的供應鏈。如今更重要的因素是全球經濟展望,企業普遍預期9月減產,凸顯製造商態度轉趨謹慎。

日本311強震導致工業生產重挫15.5%,所幸災後五個月來工業生產(尤其是汽車業)逐月穩定回升。但官員指出,目前產出的水準仍比2月低4.8%。但他預期,第三季工業生產可望升抵6.3%,為五季來首度好轉。

日、韓的數據顯示,亞洲經濟可能正在喪失動能。高度仰賴貿易的新加坡今年第二季經濟已出現萎縮。

※ 相關報導:

* 情況很可能轉壞 巴西意外降息!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563857.shtml

歐美衰退風險轉移了通膨飆到六年來最高點的威脅,巴西央行8月31日意外降低利率0.5個百分點。



◆ G7金磚五國 上季貿易放緩

【經濟日報╱編譯劉利貞/綜合外電】2011.09.01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指出,七大工業國(G7)和金磚五國(BRICS)等主要經濟體第二季貿易往來大幅放緩,反映出全球經濟逐漸失去成長動能,已開發國家緊縮開支拖累新興經濟體的貿易成長。

OECD 31日公布的季度報告顯示,G7和BRICS第二季整體進口貿易僅成長1.1%,較第一季的10.1%大幅減緩,出口貿易成長也從第一季的7.7%減速至1.9%。

商品與服務貿易往來趨緩,反映出全球經濟依然脆弱,且大部分歸咎於已開發國家需求降低並大幅削減開支,特別是美國。

fsj 提到...

全球經濟冷卻 大陸獨熱

【經濟日報╱記者林則宏/綜合報導】2011.09.02

全球各國的8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昨(1)日公布,歐元區與英國,以及台灣、南韓與日本等亞洲出口大國,全都處於減緩或陷入萎縮,唯有中國大陸一枝獨秀,止跌回升。

大陸官方及滙豐8月份PMI雙雙止跌微升。

大陸國家統計局與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公布數據顯示,8月份大陸PMI指數為50.9,比7月微升0.2個百分點,結束了今年4月以來連續四個月的回跌走勢。

國家統計局新聞稿指出,儘管這是2009年3月以來的次低點,但仍連續31個月位於臨界點以上,顯示中國的製造業仍處於增長態勢。

滙豐(HSBC)公布的統計結果為,大陸8月份PMI從7月份的49.3上升至49.9。滙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表示,8月滙豐中國製造業PMI也比日前公布的預覽值微升,並更接近50,反映中國經濟目前僅是放緩而不會「硬著陸」。

歐元區與英國的PMI則雙雙出現萎縮。

Markit Economics數據顯示,歐元區8月製造業PMI終值下滑至49,低於7月的50.4,主因是法國和義大利製造業萎縮。

英國8月PMI指數下滑至49,低於7月的49.4,為26個月來最低。

滙豐公布資料,台灣8月製造業PMI降至45.2,為2009年1月來最低。南韓8月製造業PMI從7月的51.3跌至49.7;Markit公司日前公布的日本8月PMI也跌至51.9,是三個月來最低。

PMI是國際上通用的總體經濟監測指標之一,一般以50作為製造業榮枯的分界點,PMI高於50反映製造業處於擴張階段,低於50代表製造業已進入衰退階段。

大陸國家統計局表示,出口訂單指數為48.3,比7月下降2.1百分點,降至臨界點以下,顯示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開發國家債務危機以及外需不振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大陸製造業海外訂單量減少,出口面臨挑戰。

專家表示,全球經濟再次出現波動,各國寬鬆貨幣政策傾向於延續,特別是美國有可能啟動第三輪量化寬鬆(QE3),中國若要鞏固通貨膨脹控制成果,就必須警惕大宗商品價格反彈。

※ 相關報導︰

* 世銀總裁:驚人中國 動力衰減
http://www.udn.com/2011/9/2/NEWS/WORLD/WOR2/6566322.shtml

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1日表示,過去30年表現驚人的中國經濟,已開始失去成長動能,凸顯出需要改革的事實。佐立克說,中國若想要繼續強勁成長,不能再只靠出口與投資激增來支撐,必須透過更大的內需消費取得平衡。

* 通膨率超預期 韓泰升息壓力續升溫
http://www.udn.com/2011/9/2/NEWS/WORLD/WOR2/6565515.shtml

南韓8月通膨率升抵三年來高峰,也是2008年下半年來首度突破5%大關;泰國8月通膨率同樣超越預期。通膨升溫將加重兩國央行的升息壓力。



◆ 美經濟 明年好不到哪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09.02

白宮預算管理局 (OMB)1日發表年中報告,為美國經濟勾繪黯淡前景,表示明年失業率仍將維持在9%、經濟成長仍然遲緩;儘管目前赤字情況比2月改善,今後10年政府仍將累積將近10兆美元赤字。OMB說,此種前景需要採取歐巴馬下周將提出的減稅及政府開支。

OMB指出,預測美國明年的失業率將為9%,比今年2月預測的8.6% 升高。2017年之前,失業率不會回復5%的水平,反映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的殘餘影響遲遲不退。

美國今年的經濟成長將繼續遲緩,保持在1.7%至2.2%的成長幅度,不過,預料不會出現二度衰退。明年的經濟成長預測為2.6%至3.3%,到2014年可望加速到4.0%。美國今年上半年成長率僅0.7%。

美政府對經濟成長預測持審慎態度,指出最近數月顯示經濟成長比年初的預期遲緩很多。OMB指出,今年的經濟成長被一些問題阻礙,包括高油價、日本地震破壞生產供應鏈、歐洲債信問題,以及為提高國債上限而引發的激烈政治惡鬥,最後是標準普爾 (S&P)8月5日把美國債信破天荒調降一級。

在赤字方面,OMB指出,由於大幅狠砍開支以及稅收金額超過預期,美國龐大的赤字今年將只占國內生產毛額 (GDP)的8.8%,而今年1月預期的比率為10.9%。預測美赤字占GDP的比率明年將降至6.1%,到2014年只占2.7%。

不過,儘管有這些改善,即使國會的削減赤字委員會採取行動,聯邦政府今後10年仍將累積將近10兆美元赤字。



◆ 12家企業 投資文創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2011.09

政府擴大投資文創產業啟動,結合12家民間公司投資文創產業名單昨(1)日出爐,包括中國信託創投、中影管顧、台灣文創一號、富蘭克林文創等,從金控、創投到中小企業掀起一波投資文創熱。

文建會副主委李仁芳表示,國發基金已匡列100億元給文建會加強投資具潛力的文創產業,文建會將分直接、間接投資二種方式,預估七至十年內將結合民間共同投資至少150億元以上。

文建會昨天在行政院會報告「文化創意產業環境整備推動情形」,李仁芳指出,直接投資方面,將投資具指標性案件,額度30億元,委由專業管理公司進行投資前評估,投資後管理。

間接投資方面,文建會將結合民間專業管理公司共同投資,文建會預定投入60億元,專業管理公司以不低於文建會投資額度的30%共同投資,文建會和民間公司投資比例為1:1,若為特別好的案子投資比率可達2:1,甚至3:1。

李仁芳說,台灣有好的創意,加上優勢的創投業,發展文創產業動力非常強,過去台灣創投大多投資高科技產業,但現在創投轉而投資文創,今年國片票房預估破15億元。



◆ IP布局 鎖定六大產業

【經濟日報╱記者李珣瑛/新竹報導】2011.09.02

工研院院長徐爵民昨(1)日表示,工研院9月將成立智財管理公司,它定位為提供「智慧財產管理服務」的公司。將協助產業界有系統的蒐尋及布局重要專利;鎖定醫療、生技等六大新興產業的專利,為主要布局方向。

徐爵民強調,未來各產業可依其需求,投資成立個別產業的的智財(IP)基金,這將由廠商來主導。六大新興產業還有能源、文化、觀光、農業。

徐爵民分析國際大廠間的專利訴訟指出,近年來,廠商間提起專利訴訟的情況愈來愈頻繁,這對產業而言並不是一個好現象,可能會限縮產業發展。根據之前的經驗,在眾多專利訴訟案中,多達95%的侵權內容都不會成立,能夠成功達到控訴功效的專利數,多小於5%。

他說,以台灣廠商最擅長的資通訊產業領域,大多專利資源不多。而只要其產品數量夠多、公司規模夠大者,最容易成為國際大廠及專利蟑螂鎖定訴訟標的。

因此,工研院協助成立的智財銀行(IP Bank),就是要由智財專業人才,進行有系統的蒐集專利,以及協助展開專利的研發和布局作業,來蓄積專利能量。

徐爵民表示,專利除可向國內外的學術界、研發機構及企業購買,也可建立「虛擬」的專利,也就是掌握住專利的擁有者,暫且按兵不動,待需要使用該專利時,再行洽商相關的授權作業。

例如,台灣不少學術機構與研究單位,其實都擁有不少專利,可以作為未來台廠專利戰時的最佳後盾。

fsj 提到...

社論-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負成長的警訊

【本報訊】2011-09-02 工商時報

經濟部國貿局日前公布的兩岸貿易統計顯示,台灣上半年對大陸貿易順差較上年同期減少6.1%。順差的負成長雖與台灣自大陸進口成長加快有關,但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台灣對大陸出口成長已不若以往,這是一個嚴重的警訊。

回顧二十多年來的兩岸貿易歷史,自1987年起,隨著台商赴大陸投資設廠,由於生產所需原料、零組件多數皆向台灣採購,投資帶動貿易的效果日趨擴大。依國貿局的估計,台灣對大陸出口在1991年僅69億美元,至1997年升逾200億美元,到2002年已逾300億美元,占我出口比重23.3%,首度超越美國而成為我最大的出口市場。

由於對大陸出口的快速成長,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同步攀升,早已成為我最大的順差來源。在2008年金融海嘯以前的年代,台灣對大陸的順差只曾經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1年的網路泡沫破滅年代出現兩次負成長,但近四年竟已出現三年的負成長,顯示台灣昔日對大陸出口的優勢已快速流失,這是前所未見的情況。

觀察這二十多年的兩岸貿易,可以發現自大陸在2001年底加入世貿組織(WTO)履行市場開放的承諾之後,台灣在大陸市場已面臨前所未見的競爭壓力,不僅有來自日、韓、東協的追趕,也面臨來自大陸本地產業的競爭。依大陸海關統計,近年各國對大陸出口成長率皆已遠遠超越台灣,受此影響,台灣在大陸的進口市場占有率由2002年的12.9%一路下滑,至今年上半年已落至7.4%。不到十年台灣在大陸市場占有率滑落近一半,其嚴重性不言可喻。

台灣對大陸出口動能不足非僅呈現在貿易統計上,其實觀察今年以來的外銷訂單變化,也可窺知一二。今年上半年台灣來自美、歐及東協的訂單金額皆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16%~20%,但是來自大陸的訂單卻僅成長4.8%。再看中國大陸海關統計,雖然近期全球貿易環境不佳,復以大陸深受通膨壓力之苦,內需及出口皆遠不如去年,但是上半年大陸自歐盟進口仍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29%,自美國進口也成長25%,自東協進口成長27%,自韓國、日本的進口也分別成長17%及16%,反觀自台灣進口僅成長10.5%。短短數年,昔日台灣在大陸市場那種「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一枝獨秀的情景,如今已隨風而逝。

這就是全球化競爭的可懼之處,占盡優勢的地位極可能在轉眼間被他國取代。台灣雖擁有兩岸相同文化、相同語言的優勢,但在市場競爭下若不能靈活調整,自然會被迎頭趕上。而對大陸出口趨緩意味著生產將失去動能,生產失去動能代表企業人力僱用將減少,其對台灣總體經濟的衝擊不容低估。

今年上半年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負成長,或許有人認為除了台灣對大陸出口趨緩這項原因之外,台灣自大陸進口大幅成長也是重要原因。持平而論,如今大陸已成世界工廠,少有世界馳名的家電、食品、汽車、衣飾不在大陸設廠,如此各國自大陸進口豈有不成長的道理?而這些產品在全球化的今天到底該算大陸貨、美國貨或是歐洲貨,實在很難說的清楚。依各國海關統計可以發現,近年各國自大陸進口比重年年提高,多數國家自大陸進口的比重皆領先台灣。上半年日本進口總額中有21%自大陸進口,美國、歐盟及韓國剛好也都達17%,而台灣約15%。由此可知,造成台灣上半年對大陸順差負成長的根本原因實為出口趨緩,而非進口過快。

台灣在四年之間連續三年出現對大陸貿易順差負成長,已不能以景氣因素加以解釋。這顯示隨著大陸加入世貿組織、與東協形成自由貿易區,加以各國競相投資大陸,大陸市場已出現結構性的變化,若不審慎因應,台灣在大陸市場占有率未來進一步跌破7%,甚至進一步跌破6%皆是有可能發生的事。

我們認為,近年政府積極因應全球化並與大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乃是明智之舉,惟其如此才能挽回失去的優勢。不過,由年初以來ECFA早收清單貿易帶動效果不如預期看來,執政當局應務實檢討其原因,並以此做為貨品貿易協議諮商的警惕。雖然各界期待兩岸儘速完成貨品、服務、投保及爭端解決等後續四項協議,但從過去米酒等經貿談判的經驗來看,談得好遠比談得快更為重要,而身處第一線的談判代表,尤其應以過去談判失敗的教訓,引以為殷鑑。



◆ 債務危機就是民主危機

【朱雲漢】2011-09-02 中國時報

上個星期在台大舉行的「民主在東亞與台灣」國際研討會上,在會議閉幕前有一場圓桌討論,由民主研究權威學者戴蒙(Larry Diamond)、法蘭西斯福山、韓籍學者申道澈 (Shin Doh Chull)與筆者擔任討論人引言。這場討論引出了許多令人深思的議題。

如果將東亞放在全球第三波民主化大浪潮裡面來觀察,東亞的民主國家所面臨挑戰仍然十分艱鉅。從整體經濟與社會條件而言,東亞地區本來應該有較佳的條件發展穩固的民主體制,因為大多數的東亞國家都經歷長期的高速經濟增長,經濟現代化創造了大量中產階級,也大幅提高了社會整體的教育條件。

但是,這個地區的民主發展的前景仍然充滿變數。首先,第三波民主化的浪潮從來沒有真正席捲東亞,過去二十五年出現民主轉型的只有南韓、台灣、菲律賓、泰國、印尼、蒙古。而這裡面只有南韓與台灣具備自由民主體制的充分條件;近年泰國與菲律賓都出現嚴重的民主倒退現象;蒙古出現嚴重朝野對立與政治僵局,導致民眾對民主的信心大幅消退;印尼的民主轉型結局仍然充滿變數,尤其是傳統統治菁英正重新集結為一個壟斷性的執政集團,同時社會底層的激進回教運動正在侵蝕非回教徒的自由與多元空間。

同時,這個地區的民主發展正逐漸失去外部的引導力量。過去,日本曾經是東亞經濟的領頭羊,也是這個地區最重要的發展援助與跨國投資來源。但是,日本的經濟已經陷入第二次「失落十年」,日本的民主體制完全失去扭轉經濟衰落的能力。美國對東亞安全秩序的作用仍然重要,但是美國民主體制的示範作用在這幾年已經嚴重褪色,愈陷愈深的國債危機更讓美國體制的缺陷暴露無遺。歐洲的財政危機正從南歐擴散到法國與英國,世代正義與福利國家間的尖銳衝突正支解大多數歐洲社會的內部共識,並成為社會動亂與偏激政治路線的滋生溫床。東亞過去所信奉與追隨的民主典範,已經無法提供太多的啟示與激勵作用。

所以在圓桌討論上,大家不約而同都將討論的重心移轉到中國大陸政治體制的未來,因為這將是影響東亞民主發展前景的最關鍵、最不確定、也是最不容易回答的變數。大多數西方政治學者對於中國大陸體制的理解猶如瞎子摸象,對於當前的中共一黨體制是否享有穩固的正當性基礎,中共的調適與學習能力是否能跟得上快速的社會結構變遷,中共的合法性基礎是否繫於經濟成長動力的持續不斷,多數的政治學者都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中共政權的未來也同時繫之於西方民主體制是否能夠維持其典範作用,尤其是在全球推介民主體制不遺餘力的美國。所以,預測中共的政治未來與預測美國民主的未來已經成為一組無法分開處理的聯立方程式。

最令人擔心的是美國的國債危機幾乎是一個無解方程式,去年美國國會預算局做過一個預測模型,隨著戰後嬰兒潮進入退休高峰期,到了二○二五年健保支出將上升到GDP的二五%,屆時美國聯邦政府的收入僅夠支付國債利息以及政府承擔的醫療費用,沒有任何經費可以用於其他政務項目,包括國防、教育、科技或交通建設。這個預測模型對於美國未來十五年經濟成長率的假設現在看來還過於樂觀,也就是說除非美國能夠採取激進手段壓制健保支出的增長,否則美國幾乎無法避免財政崩潰的結局。

但在當前美國政治體制下,壓制健保支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美國的醫療總支出高出西歐國家一倍以上,幾乎是多數東亞國家三倍,與醫療有關的產業早已超越傳統的軍工產業與石油能源產業,能與華爾街等量齊觀,成為政壇上呼風喚雨的超級利益集團,可以在國會阻擋任何妨礙其利益的體制改革。最不可思議的是,仍有眾多的美國民眾仍然深信美國的醫療體制是全世界最好的,對於任何強化政府管制成本與限制市場定價的改革都心存懷疑。這似乎印證了曾國藩的名言:一個陷入志得意滿情緒的社會往往難逃「滿則溢、溢則傾、傾則覆」的命運。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fsj 提到...

財經漫遊-哪來的第二度衰退?

【沈雲驄】2011-09-03 中國時報

你可能不知道什麼是「二度衰退」,但還是會擔心。

昨天發布的製造業經理人指數,先進國家全面看壞;巴西在連五度升息之後,突然演出大逆轉,一口氣降息兩碼,雙雙指向二度衰退的威脅。八月份的股市兵敗如山倒,五月份以來美國金融業大裁員,分析師也說是二度衰退陰影害的。經濟學家們現在像簽樂透似的,預測著全球經濟下半年發生二度衰退的機率。

經濟學家口中所謂的「衰退」,指的是國民所得連續兩季出現負成長;而「二度衰退」,則是經濟在第一次衰退之後,恢復正成長,但沒多久又再度連續陷入負成長中。例如,二○○八年的次貸風暴後,是第一次衰退,直到去年初以來數據好轉;但如果接下來再度出現連續兩季的負成長,就是經濟學家們口中的二度衰退了。

照理講,衰退本來就讓人不安,何況是二度?但老實說,今天很多人儘管不安於「衰退」,卻對「二度」無感。三年來,多數人的生活並未擺脫衰退的糾纏,收入沒起色,心情更沒半點復甦的感覺。蓋洛普的調查發現,一半以上美國人覺得自己還活在金融風暴後的衰退中。金融時報主筆馬丁.沃夫最近整理了主要國家的生產數據,發現截至第二季為止,根本沒有一個國家恢復到風暴前的水準,換言之,「第一度衰退都還沒結束,」他說,哪來的二度?

人們此刻的不安,與其說是因為經濟學家口中的二度衰退,還不如說,是對於幾年來全球經濟在衰退中所曝露的根本問題,到現在沒半點改善而感到憂心。

不是說,不負責任的金融業大搞衍生性金融商品投機,釀成大禍?看看今天大銀行,哪家不是仍然滿手投機工具?三年來,又有哪個不負責任的銀行家受到制裁,痛改前非?不是說,先前全球瘋狂消費與浪費,吹出假繁榮的泡沫,同時摧毀了地球?看看今天,又有哪個國家在鼓勵人民少花錢、多儲蓄?相反的,全都在盤算著要怎樣激勵買氣回升。

今天的政府,也很少跟人民認真討論如何「化危機為轉機」,而是默默縱容著一種「在危機中投機」的風氣。八月中,歐美政府還在為了債務左支右絀,一位知名銀行分析師已經為他的客戶提供危機中「下注」的建議;一個多月來,投機客瘋狂在全球股市搶短線炒亂了市場,官員們照樣視若無睹。從美國到亞洲,官員們看起來根本不像是在防範什麼二度衰退的降臨,而是在設法讓上一個泡沫重新吹起,好把麻煩留給更遠的明天。

但一場又一場的金融風暴已經告訴我們:把麻煩一再推給明天,只會讓潛在的風暴,一次比一次驚人。不面對經濟根本問題,就算經濟數據好看了、股市房市上漲了,對絕大部份人民而言也只是──借用哈佛經濟學家柯登的話──「魅影財富」而已,不是真正的財富。

要讓人民安心地擁有真正的財富,柯登認為,政府必須承認過去的錯誤,誠實面對金融、社會與環境的制度改革。比方說,杜絕金融市場的投機歪風。前陣子,幾個歐洲國家終於禁止投機客「裸空」──也就是手上沒半張股票,卻在期貨市場放空──的行為。早就該如此,期貨市場本來就是讓手中有現貨的人避險用的,你手上什麼都沒,到市場湊什麼熱鬧?所有國家,都應抗拒這類投機客所帶來的熱絡假象,把市場還給真正需要交易的人。

還有過度消費歪風。表面上看,鼓勵人民多儲蓄、少消費,會讓企業生意減少,打擊國家經濟;但實際上未必,看看蘋果電腦、鼎泰豐,只要能創造好產品與服務,業績照樣亮眼。當人民謹慎消費,資源將減少消耗,企業也必須更用心,經濟才能開啟健康的循環。

總之,政府們應放棄過去一昧只想著讓短期數據好看、把麻煩推給未來的習慣,認真檢討人民財富一再被摧毀、不安情緒日益高漲的根本原因。否則,不管經濟學家口中的二度衰退是否發生,人民都無法感受到復甦真正地降臨。(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 瑞銀專家:陸發展面臨轉折

中央社 2011.09.03

瑞士銀行(UBS)經濟專家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認為,中國過去的發展模式出現轉捩點,低薪就業機會將流失,而每年兩位數的高成長率恐怕也難以為繼。

「華爾街日報」(WSJ)報導,過去數十年來,中國以極低的工資,在全球出口爭取到相當大比重,中國也藉此擺脫貧窮,翻身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

安德森在報告中表示,但過去2年來,中國低階輕工製造業產品出口到美國及歐洲聯盟(EU)的比重在50%上下就打住。

隨著越南、孟加拉、印尼及墨西哥等國在美國市場取得的比重增加,中國在這方面的出口比重逐漸減少。上述亞洲國家加上波蘭、捷克及匈牙利,則蠶食中國在歐盟的出口份額。

玩具、服飾、鞋類、家具、體育用品等產業,都屬於低階製造業。

安德森表示,在美國進口的服飾及鞋類中,越南、孟加拉及印尼取得更大比重,美國也增加進口墨西哥出產的家具。

中國政府大幅提高最低薪資,並讓業者瞭解,欲維持裝配線充分運作,他們必須支付更高的薪資。中國市場比重縮小就某些方面看來,是可預測的後果。

中國官員也意識到,必須出口更創新、獲利較高的產品及服務。這意味低薪工作機會將自中國出走。

但中國鄉村地區仍有數億貧窮農工,對他們來說,工廠低酬勞的工作機會就能讓他們過更好的生活。

如果這些工廠就業機會大量移往國外,中國恐怕沒辦法再繼續維持每年兩位數的高成長率。

中國政府官員勢必面臨愈來愈大的變革壓力,讓中國減少仰賴出口並增加依賴國內需求。



◆ 美國公債 高達70%五年內到期

【聯合晚報╱路透紐約3日電】2011.09.04

美國國債上限8月初提高,白宮與國會剛為美債危機鬆一口氣,但一個非常嚴重的潛在財政問題令人無法忽視:超過70%的美國公債將在五年內到期;相較之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34個成員國的一般比率平均僅49%,美國公債問題顯然嚴重多了。

美國的債務規模四年內幾乎倍增,可流通的美國公債已增至逾9兆美元,而在2007年底政府增加支出以救援金融企業之前約為5兆美元。

若經濟情勢驟然發生變化,可能使美國債券的再融資成本飆升,進而可能侵蝕政府預算,以及償付長期債務的能力。最糟糕是,美國可能完全沒有能力再融資。

資產管理公司固定收益主管史泰普利說,「縱觀財政史,像我們現在這樣用短期債券為長期債務融資的做法,從未取得過很好的結果」。美國財政部已在延長債務平均期限,不過,由於長期債券比率較低,而長期債務金額龐大,所以仍須努力。

由於美元的地位正在下滑,美國財政部借款顧問委員會已對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提出警告。

如今的美國債務重擔與以往不同,以前的處理思路是「債務在某個時點將可能還清」,目前利率處於歷史低點,所以現在是延長債務期限的好時機。但要想在延長債務期限的同時,還確保吸引眾多投資者的券種的流動性和可靠性不打折扣,對美國政府來說是個挑戰。

fsj 提到...

資通訊業「黃金再十年」之憂

【經濟日報╱社論】2011.09.05

近年資通訊(ICT)產業負面消息紛至沓來,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王國盛世已成明日黃花;曾引以為傲的雙D產業DRAM記憶體業及面板業淪為雙D「慘」業;蘋果平板電腦(iPad)引爆後PC時代的競爭新局,為台灣筆電廠商帶來新挑戰;韓國三星電子整軍經武,結合品牌、製造及銷售三位一體的優勢,在各個領域進逼台灣業者;再加上全球經濟成長停滯,讓台灣ICT業的前景出現前所未見的憂慮。值得欣慰的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上周五在半導體高峰論壇發表演講,勾勒ICT業「黃金再十年」的願景,適時為台灣業者提振士氣。相形之下,政府對ICT業者日益艱困的處境,迄今仍是以拖待變,毫無作為,這種情況若繼續下去,台灣30年來辛苦建立的科技產業基石恐將不保。

近20年來,資訊化及網路風潮席捲全球,台灣由科技人才主導、倚恃東方人在工程技術上的獨特優勢,將製造效能發揮到極致,成為全球品牌大廠爭取結盟的對象,締造出電子資訊產品代工及製造王國的輝煌時代。台灣經濟成長也高度依賴電子資訊產品的出口及其衍生的龐大投資與消費。過去十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中約近七成來自出口部門,其中又有近三分之二由ICT產業貢獻。去年台灣締造24年新高、10.88%的經濟成長率,主要也是依賴ICT業出口的強勁復甦及鉅額投資。由此可見,ICT業目前面臨的經營困境,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將是何等巨大。

過去很多專家及業者認為,無論全球品牌大廠如何競爭,只要台灣業者能不斷提升製造效能、降低生產成本,仍有接不完的全球訂單,只有效能不彰的業者才會被淘汰或整併;這也是台灣業者的利基與生存法則。然而,現在情勢已完全不同,台灣業者引以為傲的生產模式不斷地被複製,產能過剩已成為訂單價格下跌及獲利的最大殺手;再加上大陸工資、原料價格大幅上漲、人民幣及新台幣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業者生產成本大增,連微利都保不住。鴻海旗下全球最大電子專業代工廠富士康雖為蘋果的指定代工廠,但國際投資機構對其前景仍多語帶保留,可見專業代工業者危機之深重。

雙D產業更飽嚐產能過剩、價格競爭的苦果,虧損連連。DRAM廠茂德重整幾已宣告失敗,又因無法如期交出財報而將自6日起暫停交易,南科、力晶也將被打入全額交割股。兩大面板業者友達、奇美電受國際智財權官司纏訟、面板價格低迷衝擊,股價迭創新低,近日才稍見反彈。昔日政府大力扶植的兩兆產業,如今竟落至此一境地。

台灣眾多PC、筆電及手機製造業者原已打出一片天地,但最近受到蘋果智慧型手機(iPhone)及平板電腦風潮的衝擊,業績紛見下滑。全球最大個人電腦製造商惠普擬分拆出售個人電腦事業,並停產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讓眾多為惠普代工的台灣業者面臨轉型考驗。

在金融海嘯期間,馬總統曾公開表示:不救DRAM產業,不配做總統。經濟部隨即輔導成立台灣記憶體公司整合DRAM業者,但未竟其功。昔日政策環境及失誤自須檢討,但現在政府更須展現魄力,拿出行動方案為雙D產業有效善後;面對電子專業代工、筆電業者等面臨的困境,政府也要有全面、深入的掌握,並須營造有利的大環境,協助業者轉型升級。

最近日本政府協助整合索尼(SONY)、東芝及日立中小尺寸面板廠,意在搶攻全球龍頭地位;巴西政府也有意入股富士康在巴西的觸控面板廠。種種跡象顯示,ICT業已進入國與國競爭的時代,台灣ICT業能否出現張忠謀期待的「黃金再十年」,政府的角色及執行力將是關鍵因素。

※ 相關報導:

* 亞馬遜與美國地區7-11測試到店取貨服務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340506

有消息指出美國亞馬遜網站正與美國7-11合作測試一項新系統,之後消費者將可以在亞馬遜網站中選擇送到住家或公司附近的指定7-11門市,而不用擔心是否因為外出上班而錯失收件時機。



◆ 鋪路降息 歐洲擬下修通膨預期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2011.09.05

歐債危機肆虐導致歐元區17國成長減速,很可能讓歐洲央行(ECB)在8日的利率決策會議決定暫緩升息,一反4月和7月各升息1碼的作法,並可能下修通膨和成長預測,為往後的降息鋪路。

隨歐元區核心經濟體德、法兩國成長急遽減速,經濟學家預測歐洲央行很可能改弦更張,選擇暫停升息。資本經濟公司(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師麥可溫說:「通膨可能不再被認為有上升風險,進一步升息的機會已消失,如今看來央行很可能一反先前的作法。」

歐洲央行總裁特里謝今年來兩度升息已引發爭議,不久前還為了阻止歐債危機蔓延,收購西班牙和義大利等財政困頓國家的公債,預料將在8日決策會議後面臨尖銳提問。

事實上為平撫外界質疑,特里謝曾表示希望趕快執行日前歐盟領袖高峰會的決議,利用歐元區各國貢獻的紓困基金,取代歐洲央行收購公債。

德國明鏡周刊報導,根據歐元區暫時紓困基金「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架構的部分內容,必要時基金規模可提高20%。以德國目前承諾提供的2,100億歐元估算,提高後貢獻金額可能超過2,500億歐元。

歐元區領袖決定提高EFSF的規模和彈性後,德國內閣日前也同意擴增在EFSF的角色,德國國會預定月底表決此議題。

歐洲領袖先前在紓困希臘等財政困頓國家的冗長過程,凸顯內部分歧日漸擴大。17個成員國雖然共用同一種貨幣,經濟卻呈「北強南弱」的局面。

部份專家認為讓財政困頓成員國退出歐元區,恢復使用本國貨幣後透過貶值減輕債務、提振出口,並透過通膨實行撙節政府支出的計畫,但這種作法潛藏讓歐元區解體的風險。

紐約大學經濟學家羅比尼警告這是個危險的發展,他說:「問題在於德國人是否了解避免歐元區解體的好處,這個關鍵攸關歐元區能否存活。」



◆ 沒保險 美失業男牙疼喪命

中央社 2011.09.05

牙疼不是病,疼起來會要命。美國辛辛那提1名24歲的失業男子,智齒嚴重發炎卻因沒保險而延誤就醫,上週病情惡化而喪命,引發全美輿論關注。

辛辛那提當地電視台WLWT報導,位於辛辛那提的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證實,24歲的威里斯(Kyle Willis)因為牙齒感染而於8月31日死亡。威里斯是個單親爸爸,身後留下年僅6歲的女兒。

家屬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威里斯的智齒疼痛大概持續了兩週,才忍不住去看牙醫,牙醫告知必須拔牙,但失業又沒有醫療保險的威里斯因為付不起醫藥費,決定繼續忍痛。

家屬表示,威里斯的牙痛持續惡化,不但併發頭疼,臉部也腫了起來,讓他跑去急診。急診醫師開給他抗生素與止痛藥,威里斯無力負擔兩種藥品的費用,因此只付錢拿了止痛劑。

但是威里斯的狀況急轉直下,感染入侵到腦部,等到家人幫他緊急送往大學醫院急救,仍然回天乏術。

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全美各地都有專門為弱勢民眾設立的免費牙醫診所,就算沒有醫療保險的民眾,也可以獲得專業牙醫的義診,但這些免費診所通常要等上好幾個月,才會輪到看診機會。

fsj 提到...

9月不平靜 歐債風暴恐再起

中央社 2011/09/06

(中央社記者曹宇帆布魯塞爾5日專電)希臘紓困款何時有著落仍未拍板,與此同時是否推緊縮政策義大利又出爾反爾,加上德國法院即將宣判,德國是否應援助債務吃緊的歐元區國家,種種跡象醞釀歐債恐再掀風暴。

自7月21日歐洲聯盟通過2次紓困希臘方案,迄今已超過1個多月,但先是芬蘭要求希臘必須提供擔保,使得紓困希臘無進展。

加上國際貨幣基金(IMF)突然在上週中斷與希臘的援助談判,使得原先應於15日核撥希臘的第6批貸款能否如期到位出現變數,市場擔憂希臘違約的不安氣氛再度蔓延。

義大利也是歐債風暴再起的關鍵因素之一。歷經信評調降等危機,8月初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SilvioBerlusconi)宣布要執行高達450億歐元的財政緊縮方案,獲得歐盟支持。

但8月底,貝魯斯柯尼宣布拍板定案的緊縮政策,不僅沒有大幅限制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對於歐盟國家最近熱烈討論徵富人稅,貝魯斯柯尼也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使得歐洲中央銀行(ECB)非常不滿。

此外,德國近期地方選舉,右翼勢力政黨又有斬獲,總理梅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領導的中間偏右聯盟勢力受挫,顯示德國內部對於梅克爾領導的政府處理歐元債務危機並不滿意。

而德國法院即將於7日宣布重要裁決,攸關往後德國政府是否可援助債務吃緊的歐盟會員國。當前德國內部的社會氣氛多不滿梅克爾政府處理歐債危機的作法,屆時德國法院的判決,對於市場的衝擊具關鍵影響力。

德國是歐元區及歐盟經濟的火車頭,但內部政治因素使得處理歐債危機顯得處處吃力,而義大利與希臘等債務沈重的國家也是危機四伏,歐債風暴似乎正在蔓延。

※ 相關報導:

* 歐洲央行 催生歐洲財政聯邦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573506.shtml

希臘、義大利等國公債利率5日大漲,歐債危機惡化,歐洲央行現任總裁特里謝和下任總裁德拉吉呼籲,加強政經整合、成立歐洲聯邦財政單位,強制某些可能危及歐元體制的國家採取撙節措施。

* 應對經濟風暴╱東亞動力 熱線啟動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6573524.shtml

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中國和南韓的金融監管部門今天上午舉行了副部長級熱線電話會議,就歐洲和美國債務問題、經濟形勢交換了意見,希望以加強三國的合作和應變能力。

* 全球央行 升不升息陷兩難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572641.shtml

南韓、日本、澳洲、印尼、菲律賓、英國和歐洲央行本周都將召開貨幣決策會議,預料都會讓利率按兵不動,凸顯新興市場通膨依舊高漲,加上先進經濟體面臨停滯,使全球央行...處在高通膨(傾向升息)和需求疲軟(延後升息)之間進退兩難。



◆ 保羅.克魯曼專欄-赤字不是威脅 失業才是問題

【本報訊】2011-09-06 中國時報

最近出現兩個數據,一個是美國八月就業人數零成長,另一個是十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約二%。兩個數據顯示,華府政治人物的擔憂搞錯了對象,結果是造成人民痛苦。

金融風暴最危急階段過去之後,主導華府政策討論的議題一直是預算赤字,而非失業。《華爾街日報》在二○○九年五月一篇社論中警告讀者,歐巴馬政府「揮霍無度」將導致公債殖利率狂飆。但當時十年期美國公債的殖利率是三.七%,現在卻是二%。

長期而言預算赤字誠然是一大隱憂,但過去兩年的經驗證實一件事:我們目前的赤字根本不是威脅,反而現在應該累積赤字,因為赤字支出有助於支撐低迷不振的經濟。

華府執迷於一個不存在的威脅,導致大規模失業這個真正問題不斷惡化,侵蝕國家的根基。對赤字的執迷封殺了我們亟需的第二波經濟刺激方案,在第一波刺激方案的支出即將用罄之際,我們目前其實是在緊縮支出。州與地方政府被迫縮減各種計畫並裁減員工,被裁的多是小學老師。

但民間部門並未因政府縮減規模而欣慰,開始大量進用員工。右派人士會說,這是因為企業對政府管制和增稅的顧慮。然而多項調查顯示,企業界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缺乏需求,而政府縮減支出卻使需求更疲軟。至於管制和增稅,對很多企業而言根本不是問題。

所以短期赤字並不是問題,缺乏需求才是,而縮減支出只是雪上加霜。改弦更張此其時矣。

歐巴馬總統即將就美國經濟發表演說,在此不妨先問三個問題:用什麼辦法能夠創造就業?國會中的共和黨人會同意哪些辦法?在此政治現實下,歐巴馬該提出哪些主張?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聯邦政府該扮演花大錢創造就業的角色,支出方式主要可用於修繕並升級國家基礎設施,另外可增加對州與地方政府的補助,以免更多教師遭到裁員。

至於共和黨會同意哪些辦法?答案很簡單:零。他們將反對歐巴馬的任何主張,即使其主張明顯有助於經濟。

在此一現實之下,歐巴馬即使提出再好的辦法,短期內都不可能實現。因此我個人對歐巴馬所提主張的明確細節不會深究,只期望其主張有大刀闊斧的格局,因為此時他最需要做的是改變政策討論的議題,讓華府重新探討政府如何做才能協助人民就業。

※ 相關報導:

* 迎接IFRSs的五個準備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572678.shtml

採行IFRSs對資本市場及企業都有好處,企業可藉導入IFRSs,降低籌資成本、整合IT系統、易於財務報表合併、有助海外籌資,以及瞭解海外供應商、顧客及子公司財報等;但IFRSs畢竟與國內現制有基本精神的不同,關聯的配套準備須同步加速啟動。



◆ 鮮奶下月漲價 日系車漲3到5%

自由 2011.09.06

〔記者高嘉和/台北報導〕農委會已正式公告調高生乳收購價,乳品大廠已陸續通知通路業者,十月起將調高鮮乳價格,但調幅還未決定;在日圓升值下,日系車商叫苦連天,業者也醞釀十月起陸續發表的新年式車款將調高售價三到五%。

超商鮮食、麵包暫不調整

中央畜產會的乳價評議委員會八月通過調漲生乳收購價每公斤一.九元,農委會日前已正式公告。便利商店業者指出,一般而言,便利商店多會在商品季節交替時,例如九月初,趁著新品上架調整價格,目前來看鮮食與麵包價格不會調整,僅鮮乳價格因生乳收購價十月將調漲,乳品廠已通知將調整出廠價,但調幅還未決定。

量販店業者也說,目前除先前已傳出漲聲的黑人和高露潔牙膏將在九月起陸續調高參考售價約十五%到十八%,還有部分品牌醬油漲價外,其餘商品並未有一致性的調漲動作,頂多是單一品牌調高供貨價。

此外,在日圓漲不停下,日系車廠已醞釀反映到車價上。日系車商指出,日圓兌美元匯率飆高到七十六到七十七圓高檔,幾乎吃掉所有毛利,假如匯率還不下來,十月後發表的新年式日系車恐勢在必漲。

日系車商指出,為避免影響到銷售成績,業者最有可能是趁著新車上市以調整配備為由調高車價,換算成漲幅約三到五%左右。

fsj 提到...

已開發國家 新一輪衰退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09.07

中央社報導,聯合國6日公布貿易報告指出,由於民間需求疲弱,財政政策趨向緊縮,今年全球經濟成長將放緩到3%,已開發國家經濟復甦可能因此停滯,邁入新一輪衰退。

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6日公布2011年貿易發展報告:「後危機時代全球經濟政策挑戰」(Post-crisis Policy Challenges in the World Economy)估計,受到全球經濟不穩定影響,今年全球經濟成長將放緩到3%,較去年的4%,下滑1個百分點。

但開發中國家經濟受到國內需求旺盛帶動,經濟成長十分強勁,已經回到全球經濟危機前的發展,今年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6%以上;相較下,已開發國家經濟年增率僅有1.5%到2%。

不過報告也提醒,已開發國家的金融動盪與投機性資本流動帶來的危機,連開發中國家也不能倖免,也同樣必須面對,特別是開發中國家很容易受到貿易與金融衝擊,因此儘管國內市場持續擴大,卻仍難以避開國際經濟動盪影響。

在個別地區方面,報告認為,美國復甦並不明朗,薪資水準與就業陷入停滯,內需仍十分低迷,在可預見的將來仍會維持低利率政策,刺激性財政政策效應正在衰退,美國經濟很難在短期內回到過去榮景。

至於歐洲聯盟,由於歐元危機尚未解決,薪資水準與內需仍然不振,歐洲各國紛紛採取財政緊縮政策,歐元區極可能會繼續拖累全球經濟發展。

亞洲方面,日本仍蒙受大地震與海嘯衝擊,供應鏈與能源供應中斷,經濟復甦速度勢將放緩;南亞與東南亞則繼續維持高經濟成長率,在內需帶動下,預估今年可望超過7%。



◆ 美上季IT支出 意外增6%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2011.09.07

最新研究顯示,美國第二季的企業資訊科技(IT)支出意外增加6%,表現遠優於市場預估的下滑3%。

顧問業者Maven Wave合夥人公司進行的調查也發現,企業對資訊科技人員的支出增加9.1%,這也是整體IT支出上揚的主要推動力。

第二季IT支出超越市場預期,是因為分析師以為繼第一季激增14%後,企業將會刪減採購支出,以吸收年初購買的服務或設備。

第二季的硬體銷售比分析師預估的高出5.3%,但軟體銷售較預期的低4.9%。

Maven Wave解讀資料表示,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的IT支出緊縮已經在2010年結束。展望未來,硬體及軟體商的營收均將增加,因為企業開始投資提高生產力,並試圖藉IT提高生產力。

該研究報告指出:「現已有2011年第二季的實際數據,儘管我們只保守估計,第一季軟體支出又輕踩煞車,整體IT支出的成長將持續加速。」

這份報告強調,因衰退及信用危機而飽受壓抑的IT支出正展現力道,因為企業必須加把勁以跟上科技進步的腳步。

fsj 提到...

全球大貨幣區芻議的價值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577328.shtml

【經濟日報╱社論】2011.09.08

有「歐元之父」之稱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孟岱爾(Robert Mundell)提出由美元、歐元和人民幣共組大貨幣區的構想,主張三幣之間固定匯率,使世界經濟保持穩定,引發國際間熱議。他並指出,今年稍早他在中國大陸舉行的國際金融制度研討會上,也和美國財政部長蓋納(Timothy Geithner)討論過這個問題,引起蓋納的興趣。

孟岱爾的基本思路是,大型金融危機都是由浮動匯率造成,包括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後者為例,美元兌歐元的匯率一周內上升三成,同時金價跌三成、油價跌七成,極短時間內造成的市場震盪,對經濟產生巨大的衝擊與破壞力。所以,他建議美元與歐元的兌換應採固定匯率,美國聯準會與歐洲央行應相互支援。孟岱爾又說,這套體系尤其應該讓人民幣加入。若美元、歐元、人民幣三種貨幣間維持固定匯率,不但三方得益,全球經濟也得以穩住半壁江山,建立新的全球貨幣體系。

孟岱爾的構想很有價值,值得主要國家做更深入的探討。世紀金融危機自2008年9月發生迄今正好三年。過去三年,各國政府及20國集團(G20)等國際機制主要都在應付危機,雖然很幸運地讓全球經濟未重演1930年代的大蕭條,但嚴格說來並未明顯復元,倒是資本主義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逐漸浮現,國際貨幣體系即為其中之一。

不妨回顧一下國際貨幣體制100年來發展演進的歷程。1944年,在二戰尚未結束但和平曙光已現之際,40多國的專家學者齊聚美國的布列敦森林市(Bretton Woods),不但確立了建立世貿組織(WTO)、國際貨幣基金(IMF)及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的共識,也打造了一個以美元為錨,全球各國貨幣釘住美元,而美元發行100%以黃金作為準備的全球固定匯率體制。這個後來被稱為「布列敦森林體制」的架構,為戰後的全球貿易與投資,乃至於全球化的形成與推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這個歷史進程到了1971年戛然而止。

1971年8月15日,美國鑑於境外美元激增,擔心國庫黃金兌現能力不足,乃向全世界單方面宣布即日起美元與黃金脫勾。由此開始,金本位制終止,持續了近30年的固定匯率體制也開始走上浮動匯率體制,因為那個被大家信任的錨已不存在。由於美元的發行已不再受黃金數量的約束,因此理論上美國即擁有了一個全球史無前例的獨占性的「印鈔權」。當年美國財長康納利(John Connally)還講了一句名言:「美元,我們的貨幣,你們的問題。」如今看來,不幸而被言中。

浮動匯率體制相較於固定匯率體制,就理論而言,有其優點,因其更能靈敏、迅速地反映實體經濟的變化。但萬萬沒有想到,就在全球匯率體制由固定轉向浮動之後,金融發展也進入到了所謂金融創新的時代,各種以金融商品(包括匯率)為交易標的的新金融行為快速興起。匯率的波動於是不只是各國實體經濟競爭力變化的結果,也是,甚至往往更多的是金融投機炒作的結果。這些年來,幾次重大金融危機的發生,固然有其經濟基本面的因素,但越來越多也與金融外匯市場的投機炒作有關,這就不能不讓人想起固定匯率體制的優點了。

不少專家對孟岱爾的構想有所質疑,甚至嗤之以鼻,以歐元區的經驗也看到單一貨幣的種種缺點,這並不令人意外,所有重大改革也都需要時間論證。孟岱爾1961年發表「最適貨幣區」論文,為歐元區的建立奠定理論基礎,但直到40年後,歐元才面世。因此,時間不是問題,思想的革命性才是最重要的。同樣重要的是,孟岱爾此一構想在見證中國崛起上,亦具有標誌性意義。



◆ 社論-所得分配問題應面對而不是迴避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1090800143.html

【本報訊】2011-09-08 工商時報

行政院主計處日前發布99年家庭收支調查,五等分位家庭所得差距6.19倍雖略見縮小,但仍為歷年第三高。對於最近輿論反省這份家庭收支調查,主計處所做的回應實在令人失望,我們願就此提出我們的看法

經濟發展的過程除了追求成長,也必須兼顧分配的正義,這已是普世價值。然而經濟統計裡舉凡出口、訂單、工業生產、商業營收、貨幣供給、GDP等,皆是衡量成長的指標,唯一衡量分配者,在台灣僅一年發布一次的家庭收支調查,其重要性不言可喻。除此之外,可供參考驗證的是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的稅檔資料、內政部的低收入家庭統計及人力運用調查報告等三份資料,一個認真的研究者自應兼看這三份統計,才能瞭解所得分配的真相。

我們觀察內政部低收入家庭統計的數據會發現,近年落於貧窮線以下的家庭戶數在持續增加之中,去年底已升逾11萬戶;我們若同時看人力運用調查報告,也會發現月收入不到2萬元的家庭,也由金融海嘯前80多萬人升至去年的104萬人;再看受僱員工調查裡的藍領工作者們的薪資,這十年來幾呈停滯。這些情況都證明台灣「工作貧窮」的現象日趨嚴重,也說明即令去年五等分位所得差距由前年的6.34倍降至6.19倍,並不值得高興,政府自應正視台灣長期以來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

但令人訝異的是,主計處日前回應輿論的看法是:「99年落在貧窮線以下家庭升高是因為政府放寬家庭不動產門檻所致,這是調高貧窮線照顧了更多弱勢家庭,不能解讀為窮人增加。」我們認為主計處的說法是有些道理,但也有些灰色空間。99年貧窮線有關不動產的上限在台北市由500萬元放寬至550萬元,在台灣省也由260萬元調高至300萬元,這一放寬確實會使貧窮線以下家庭增加,不過,能不能因此就把這一年來增加的低收入家庭,全部歸因於這一門檻的放寬,並據以認為台灣沒有貧窮化的趨勢?當然不行。只要細心觀察近年台灣經濟社會變化者,大概就很難認同主計處的這番說法。

為釐清這個問題,我們回溯幾年前的數據,以民國95年至98年的貧窮線資料進一步分析。這四年貧窮線的不動產上限在台北市皆是500萬元,在台灣省皆是260萬元,換言之,這四年的貧窮線標準是一致的,統計顯示,四年間落至貧窮線以下的家庭戶數由8萬9千戶升至10萬5千戶。這還能歸因於貧窮線放寬嗎?這還能說台灣沒有工作貧窮的問題嗎?

我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回顧歷史陳述這些數據,是希望自一些總體數據的蛛絲馬跡中,探索台灣社會的真實現象,進而希望政府能正視並解決工作貧窮、貧富差距的困境。我們無意放大這些問題,但卻不得不對這潛在的社會貧窮壓力提出警示,因為貧富差距的擴大非僅會重創社會的凝聚力,也將損及經濟成長的動能。我們希望政府能全力關注這個現象,面對它而非迴避它。

但遺憾的是,針對台灣工作貧窮趨勢,官方的回答是:「低收入家庭增加與貧窮現象惡化無關」;針對家庭收支調查樣本數過低的問題,官方的回答是:「台灣的抽樣比例已高於韓、美、日。」針對資本利得是否應計入家庭收支調查,官方的答案是:「除了美國幾乎沒有國家用這種計算方式。」官方如此冷淡的反應,有助發掘台灣所得分配的真相嗎?

我們要問的是,如果過去抽樣可以達1萬6千多戶,為何今日不能設法提高?如果沒有納入資本利得看不出所得差距的真相,那麼難道不該在這件事上做些努力嗎?為了瞭解所得分配的真相,政府就必須全力以赴,而不是一味因循傳統的調查方式。至於調查統計所需的資源,我們也籲請決策當局多予支持,以讓如此重要的國勢統計能更完整精確地呈現。

所得差距的擴大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如何正確評估較之經濟成長率更為緊要。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近年國際統計機構也籲請各國政府訂定「統計品質的評估機制」,以期提升政府統計品質。至盼吳內閣重視這個問題,統計部門也能負起歷史的使命,則所得分配統計自可贏得國人的信任,而決策當局也才能做出更正確的施政抉擇。

fsj 提到...

阿拉伯之春國家 獲G8金援

【經濟日報╱編譯賴美君/綜合外電】2011.09.12

八大工業國(G8)允諾將協助埃及、突尼西亞、摩洛哥與約旦度過民主轉型期,並透過國際放款機構提供380億美元的重建資金。

埃及與突尼西亞等四國10日在法國馬賽的會議提出經濟發展的國家行動計畫。利比亞也派代表與會,希望能加入多維爾合作夥伴(Deauville Partnership)。

這筆380億美元的基金旨在支撐經濟並創造就業,這四國正進行開放政治體系與舉行自由選舉的脆弱過程,政治變革已重創觀光業與投資,也激發對更好生活的願景。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經理拉加德(Christine Lagrade)在會後表示:「我們現在面臨歷史轉變時刻,雖然不盡如人意,但有滿腔熱誠,重點在於創造就業機會,尤其是對年輕人。」

這筆基金較G8在5月會議允諾的200億美元增加180億美元,當時G8將這筆基金以多維爾合作夥伴命名。

除了七大工業國(G7)與俄羅斯外,沙烏地阿拉伯、卡達、科威特、土耳其、阿聯等國代表,以及世界銀行(World Bank)、IMF與非洲發展銀行等九大國際放款機構都出席10日的會議。

G8在公報中表示,這四國的國家行動計畫「展現促進人民繁榮的清楚共同承諾,並受到多維爾宣言擬訂的目標支持:強化治理、促進經濟與社會融合,創造就業,並支持民間帶動成長。」

IMF也將提供阿拉伯之春國家更多資金。拉加德表示,IMF 可以加碼提供該區域350億美元的基金,尤其著重在油產國,這些國家飽受攀漲的商品價格所苦,無論是燃料還是糧價。

目前利比亞被列為多維爾合作夥伴的觀察名單,法國官員表示,利比亞新政府必須完成掌控國家並廣受國際認同為合法政權,才能加入多維爾合作夥伴。拉加德表示,IMF已承認利比亞國家過渡委員會(NTC)並保留利比亞在IMF的席位,將盡速指派小組前往這個北非國家。



◆ 青年貧窮惡化 收入不如13年前

所得居各年齡層之末

記者鄭琪芳/專題報導 2011.09.12 自由

青年貧窮問題持續惡化!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未滿三十歲的所得收入者,平均年所得僅四十二.二萬元,雖較前兩年增加,卻不如十三年前水準;三十至三十四歲及三十五至三十九歲,平均年所得分別為五十七.七萬元及六十五.六萬元,均不如十四年前水準。

根據主計處資料,所得收入者包含受雇者、自營作業者及無業家庭經濟戶長等,去年所得收入者一二六八.三萬人,平均所得收入六十一.五萬元,較前年增加一.九%,但尚未回到金融海嘯前水準,尤其年輕人所得倒退最嚴重。

去年未滿三十歲的所得收入者一八○.七萬人,平均所得收入僅四十二.二萬元,居各年齡層之末,且不如一九九八年水準;扣掉非消費支出(稅費、利息支出等)後,平均可支配所得僅三十六.六萬元,等於每月只有三萬多元。

另外,三十至三十四歲所得收入者一四二.三萬人,平均年所得五十七.七萬元;三十五至三十九歲所得收入者一三六.三萬人,平均年所得六十五.六萬元,都不如一九九七年水準。

青年延遲就業、薪水不高

主計處官員說明,二○○九年非常不景氣,所得收入大幅減少;二○一○年景氣雖回升,經濟成長率破十%,全年平均失業率五.二一%仍是史上次高,所得收入雖增加,但仍未回到金融海嘯前水準。

對於青年所得大倒退,主計處官員表示,國內高等教育日益普及,愈來愈多年輕人延遲就業,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可能才出社會不久,所以薪水不高,可能是所得收入不如以往的原因。

不過,台大經濟系兼任教授林向愷認為,年輕人之所以延遲就業,就是因為工作難找,所以只要經濟可以負擔,就繼續留在學校,國內就業機會減少,才是青年所得嚴重倒退的主因。

林向愷表示,要改善青年貧窮問題,應加強國內投資,才能創造工作機會,而且不能太過集中投資少數產業,否則創造就業機會有限,應該扶植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才是台灣經濟活力所在,能夠創造較多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