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1

歐債危機 引爆全球銀根緊縮

◆ 歐債危機 引爆全球銀根緊縮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750701.shtml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11.11.30

紐約時報報導,受歐債危機影響,歐洲銀行抽緊銀根,導致企業借不到錢,從柏林到北京的全球各行各業都感到信用緊縮的壓力,全球經濟瀕臨衰退。

報導說,不論是航空公司、運輸業和小製造商,都受到歐洲銀行為保留現金,緊縮銀根的壓力。

歐洲銀行由於持有大量義大利、西班牙等負債國家的公債,被投資人視為全球金融體系脆弱的一環。美國貨幣市場基金已停止借錢給歐洲銀行,迫使歐洲銀行提高放款標準,甚至對長期客戶抽銀根。

更糟的是,歐洲金融主管當局要求銀行提高放款準備金,迫使銀行降低貸款額度。分析師說,歐洲銀行未來幾年可能砍掉3兆歐元貸款,相當於銀行總資產的十分之一。摩根大通銀行分析師羅艾佛說:「大銀行若不提供信貸,將阻礙經濟發展,導致衰退。」

法航採購飛機的款項,有15%向法國巴黎銀行和興業銀行融資,現在這些銀行抽法航的銀根,法航只好轉向日本和大陸銀行貸款。

杜拜的阿聯航空也在一些歐洲銀行抽銀根後,轉向伊斯蘭國家的銀行借錢,支付向空中巴士和波音採購243架飛機所需的840億美元。

銀行抽銀根,可能導致美國、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區失去就業機會。波音警告說,歐洲銀行抽銀根,會影響波音明年的生意。

歐洲銀行也停止貸款給中東地區一些重大基礎建設,例如電廠。卡達的天然氣計畫向31家銀行貸款,但法國的巴黎銀行、興業銀行和Natixis都缺席。

小企業也借不到錢。根據愛爾蘭中小企業協會的調查,58%的公司向銀行貸款碰壁。連遠在大陸的企業也感受到壓力。

一家玩具公司說,幾個月前就沒有收到希臘銀行的信用狀,迫使希臘零售商下新訂單,必須付三成的現金。

※ 相關報導:

* 87家歐銀 穆迪想一口氣降評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750515.shtml

信評機構穆迪(Moody's)28日表示正在考慮調降歐洲15國87家銀行的債信評等,反映主權債信危機削減各國政府資助銀行的能力。...  穆迪表示,為避免面臨破產,歐洲當局偏向利用法規修訂,讓次級債持有人承擔損失,英國、丹麥及德國目前已採取此作法。

* 歐擴紓困火力 未達1兆歐元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750818.shtml

歐元區各國財長今天同意儘快提振國際貨幣基金(IMF)資源,助歐洲應對債務危機,但在將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增加到1兆歐元部分,盧森堡總理榮科則說恐無法達標。



◆ 歐通膨持穩 失業率13年新高

中央社 2011.11.30

歐洲通膨率維持在3年高點,失業率則升至逾13年新高,原本就受財政危機惡化衝擊的經濟,猶如雪上加霜。

設於盧森堡的歐盟統計局(Eurostat)今天公布的初估數據顯示,歐元區17國通膨率持平在3%。根據另1份報告,歐元區10月失業率,從前月的10.2%攀升至10.3%,改寫1998年6月歐元尚未問世以來新高。

隨著歐債危機不斷惡化,將經濟推向兩年來第2次衰退,歐洲中央銀行(ECB)本月初意外宣布降息。儘管歐元區顯現衰退加深的跡象,德意志銀行集團(Deutsche Bank AG)等企業也在進行裁員,面對外界高呼以印鈔抗危機的聲浪,決策人士仍加以抗拒。

倫敦IHS環球透視(IHS Global Insight)首席歐洲經濟師阿契爾(Howard Archer)表示:「歐元區第4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極有可能萎縮,加上近期整體跡象顯示,基礎通膨壓力正在緩和,這都讓歐洲央行有充分理由在下週再次降息。」

阿契爾說:「企業和消費者很明顯都相當憂心。」

根據彭博社調查彙整的29份預測中值,市場經濟師估計歐元區10月失業率維持10.2%不變。而在由27國組成的歐洲聯盟(EU)方面,上月失業率達9.8%。

歐元區財長昨晚在布魯塞爾集會上表示,他們將設法讓國際貨幣基金(IMF)在撲滅越演越烈的歐債惡火上,扮演更吃重的角色。歐洲各國領袖將於12月9日共商對策。

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10日表示,歐元區今年平均通膨率料達2.6%,明年1.7%,並將歐債亂局視為最大風險之一。目標將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壓在2%以下的歐洲央行,將在12月8日發布最新預估數據。

隨著各國大砍預算侵蝕消費支出,全球出口需求降溫,歐洲經濟成長趨緩的跡象日益明顯。歐洲11月經濟信心降幅超乎經濟師預期,跌至兩年來新低,而服務業與製造業產值也出現萎縮。

今天出爐的數據顯示,歐元區10月失業人口約1629萬,比前月高出12萬6000人。西班牙失業率22.8%,高居歐元區之冠。奧地利與盧森堡分別以4.1%和4.7%,名列歐元區失業率最低的兩國。

※ 相關報導:

未來14年 全球經濟跳「慢波」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美國航空母公司AMR集團 聲請破產

【經濟日報╱編譯林文彬/綜合外電】2011.11.30

美國航空(AA)母公司AMR集團29日向紐約法院聲請破產,成為美國最後一個尋求破產保護的大型航空公司,主因是無法與勞方達成降低成本協議及錯失併購機會,目前美航是全美第三大航空業者。

AMR集團在破產聲明中指出,目前資產總額為247.2億美元,負債則達295.5億美元,美航仍有41億美元的現金。

現年53歲的美航總裁兼執行長亞裴(Gerard Arpey)將宣布退休,由霍頓(Thomas Horton)接任。

美航及美國老鷹航空公司(American Eagle)的航班將不受影響。

美航自2006年起便以提升員工生產力及刪減勞動成本為由,與工會進行多次協商。美航的薪資與福利一向高於同業,也是唯一必須支付員工退休金的航空業者。霍頓表示,未來將持續與工會團體商議,設法降低成本至具競爭力的水準。

AMR股價今年來已下挫79%,標普分析師巴格里(Philip Baggaley)說,若美航無法達成新的勞工協議,未來一年恐將面臨現金危機。

除了勞動成本外,美航與大西洋及太平洋業者合作的商務航線未能如預期獲利,也是關鍵所在。此外美航的飛機普遍老舊、耗油量大,若燃油成本上漲對其也極為不利。

分析師認為,高油價與美國經濟疲弱,是壓垮美國航空、導致不得不聲請破產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航曾在9月27日標售總值7.257億美元的10年期債券,力圖籌資償付即將到期的債券,自2009年以來,美航一直以最高的利率募集資金。美航表示,聲請破產對美國以外的營運將不會造成法律層面的影響,美航也不考慮尋債務人融資條款以取得協助。

※ 相關報導︰

* 網購星期一 血拼逾12億美元
http://udn.com/NEWS/WORLD/WOR6/6750824.shtml

「網購星期一」魅力大。根據統計,昨天網路銷售總額達到12億5000萬美元,比去年大幅成長22%。網路血拼驚人,也讓網購星期一變成了「網購一星期」。

* 天呀!9張最「瘋狂」的明星保單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751418.shtml

明星最有價值的生財工具是自己,為防天有不測風雲,往往對最重要的部位投下鉅額保險,美國財經新聞網站24/7 Wall St列舉「最瘋狂的9張明星保單」,掛頭牌的是瑪麗亞凱莉投保美腿10億美元,第二名是貝克漢全身投保1.95億美元,第三名則是前職棒明星馬奎爾投保腳踝1.2億美元。

fsj 提到...

台灣產業規劃有3不當

【記者陳碧芬/台北報導】2011-12-01 工商時報

中研院士、商研院董事長管中閔昨(30)日指出,過去台灣產業規劃有「星探式」、「眼紅式」和「缺乏社會脈絡」3大類不當發展,面對全球經濟危機,政府一定要有不一樣的思路,否則3、5年後台灣面臨的困境可能一再重演。

近期DRAM等產業嚴重虧損,管中閔指出,台灣產業規劃有機會進行「其他選項」,建議政府應基於社會變遷的考慮、產業優勢的互補、兩岸環境變遷及MIT價值專屬等4大方向,作為未來產業規劃的策略主軸。

他並指出,上述策略主軸下,擴及的可能產業發展將包括高齡人口的智慧住宅、單人與少子化家庭的家事服務業,專攻兩岸台商的人力加值培訓產業,遠端照護醫療業以及觀光業等。

管中閔表示,2008、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造成美國、歐盟經濟嚴重衰退,台灣在國際化市場中無法倖俛,各國政府為度過危機採取的因應策略,包括財政政策、擴大內需和貨幣政策,幾乎都很像,結果僅帶來短期刺激效用。

以台灣狀況來說,GDP成長率確實回升,卻未帶動就業與薪資增加,且出口產業還停留在貿易條件惡化和產業外移的困難,這都與台灣產業政策規劃有關。

他解釋,台灣的科技代工業有許多是「星探式」項目,即推動之初是發掘新穎、預估有產值潛力的產業,事實上卻缺乏關鍵技術,兩兆雙星自2007年發展至今沒有幾年好光景,還造成上千億元的營業虧損。

至於「眼紅式」產業規劃,就是看到別人做得很好,也想參一腳,例如看到泰國搞美食,韓國搞美容,我們都想做,並未考慮到品牌,通路和社會價值。

此外,政府積極推動的綠色能源、國際醫療和高等教育輸出,管中閔認為這些產業缺少與社會關聯的脈絡,不懂台灣的高等教育要賣給誰?出口市場又在哪裡?「這反映了我們沒有真正改變對產業規劃的思維」。

他指出,如果這些問題沒有改變,當經濟危機再度來臨時,就會發現過去的問題依然存在,困境還是會一再重演。



◆ 觀察站/多國央行聯合干預 只是緩衝 非解答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路透倫敦30日電】2011.12.01

世界各國央行30日聯合紓解銀行業的融資條件,或許有助緩和全球信用緊縮的壓力,但買到的只是一點時間與迴轉餘地,並沒有帶來真正的解答。

包括美國聯準會、歐洲中央銀行、日本銀行與瑞士銀行在內的全球最富裕國家央行,30日紛紛採取措施,降低銀行業緊急融借美元的成本,並擴大各國之間換匯的額度。同一天,中國人民銀行也三年來頭一遭降低銀行業的存款準備金率。

這些行動的主旨當然在於鬆緩年底的季節性融通壓力,而另一個重要目的,則在於向金融市場昭示央行的團結與合作。然而,這些行動同樣也凸顯各國政府對歐元與銀行業危機的嚴重關切。

金融市場對央行聯合干預的立即反應是正面的,股市、商品與風險債券市場的行情幾乎全面大漲,美元匯價則相對下貶,但這樣的反應同樣也昭顯歐元危機與銀行業困厄的密切關聯,說明兩者的結合將為全球經濟成長帶來雙重的打擊。

ING集團的首席經濟學家克里夫說:「最近一周,陰暗的氣氛持續籠罩,每天都有新的不祥發展。央行適時積極介入,昭告市場他們已開始面對主權債務以及融資問題,意義尤其重大。」

由於市場對銀行業在歐債危機中的曝險情況日益不信任,美元在公開市場的流通逐漸稀少,借貸成本則不斷上升。技術上來說,央行的干預行動應能讓美國以外的銀行業,以更低成本向本國央行融借美元。

標準生命投資公司的巴第說:「美元市場的融資持續乾涸已有一段時間,降低融通成本並擴大流通性是件好事,但償付能力的問題並未解決。」

歐洲與很多國家銀行業的問題,在於他們持有的政府資產原本幾乎是毫無風險,現在卻普受質疑,以致被迫必須迅速提高資本適足率,以歐洲銀行業來說,明年中以前必須達到9%的水準。

但以很多銀行目前的財務能力,要發新債或新股籌資,幾乎是不可能,或至少是代價昂貴。最後的結果往往就只能減少放貸與拋售債券、貸款,把信用緊縮的窘況轉移給各地的政府、企業與家庭。

※ 相關報導:

* 全球7大央行大動作 美股狂漲490點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753109.shtml

美國聯準會則在美國股市開盤前宣布,聯準會、歐洲央行、英格蘭銀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同意將現行臨時性美元流通性交換(liquidity swap)的利率調降零點五個百分點,增加金融市場的美元流通性,讓銀行更容易借到美元,五日起生效。(第七大是中國人行)

* 名家觀點/中國人行 發射「經濟大砲」
http://www.udn.com/2011/12/1/NEWS/MAINLAND/MAI3/6752968.shtml

現在準備金率往下調等於貨幣政策放鬆了,也是準備金率將要逐步下調的開始。中國經濟不能為了控制通膨就把貨幣政策搞得很緊,把貨幣政策搞得太緊,經濟一旦下去,失業率將會升高。



◆ 什麼是「美元流動性交換」?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2011.12.01

美元流動性交換(US dollar liquidity swap):根據央行間貨幣交換協議,其他央行把某一額度的本幣與聯準會交換美元,同時約定在某一段時間後將這些貨幣換回。外國央行另須支付利息給聯準會,利率就是以隔夜指數交換合約(OIS)利率為基準。

由於此做法已敲定期限和匯率,所以不會影響美元對相關貨幣的匯價,同時解決國際金融機構對美元資金的需求。金融危機期間,聯準會也曾與其他央行採取換匯機制,以保證美元供應,穩定金融市場。



◆ 許勝雄:明年台商面臨「十缺」困境

【經濟日報╱記者林茂仁/台北報導】2011.12.01

工總副理事長許勝雄昨(30)日表示,根據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最新發布的經濟數據預估資料,明年台商面臨的是較低成長的時代,以往台商面臨的是「五缺」─缺人才、水、電、土地及資金,現在增加為「十缺」,除了「五缺」外再缺原料、訂單、油料、通路及前景。

也指出,台灣出口至歐盟的比重占總出口的11%,歐盟是台灣出口第四大市場,如果歐洲經濟衰退,台灣出口勢必連帶受衝擊。

加上大陸工資高漲,預估2015年工資將比現在漲一倍,加上人民幣升值,台商要從出口導向轉型為內銷導向或進行產業升級,甚至從製造業轉到服務業

大陸台商經營壓力日增,台企聯副會長葉宏燈也說,內有工資上漲,外有歐債危機,2008年金融海嘯時還會跟客戶談產品單價及成本,但現在連基本的訂單都看不到,情況很不樂觀。

※ 相關報導:

* 陶冬:大陸經濟 明年弱增長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6753008.shtml

知名中國經濟學家、瑞信董事總經理陶冬昨(30)日預言,中國明年經濟成長將明顯放緩,會比軟著陸更「硬一些」,明年經濟成長率可能不到8%,進入「弱增長」周期。



◆ 公務員大罷工 英相譏雷聲大雨點小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2011.12.01

英國公務員30日發動大罷工,對政府的退休金改革計畫用力嗆聲。工會聲稱罷工人數多達200萬人,為30年來最大罷工。政府啟動應變計畫,港口、機場未出現預期的亂象。政府立場依然強硬,首相卡麥隆以「雷聲大雨點小」形容罷工(a damp squib strike)。

卡麥隆表示,不改革退休金制度,政府可能破產,但仍歡迎工會與政府談判協商。與此同時,英國獨立研究機構「財政研究學會」的經濟學家預期英國家庭收入將減少,英國將面對「失落的10年」,數百萬人的生活水平下降。惠譽信評機構也警告,若英國財政和經濟再受衝擊,英國頂級的AAA評級可能不保。

受罷工24小時影響,全英國兩萬餘所學校,三分之二30日停課或半停課,醫院因護理人員罷工只動緊急手術,法院不開庭、許多地方政府、交通網受創。由於政府緊急調派人員代理海關職務,且機場、港口工作人員到班者高於預期,因此30日上午罷工影響有限。

新的退休金計畫,要求公務員延後退休,從60歲改成66歲,退休年度提撥金額比率提高,每年約增3.2%。同時,退休金的計算方法,也從退休前的最後薪資,改換成以職業生涯的平均薪資計算。

換句話說,公務員將延後退休,繳更久的退休金提撥,但領更少的退休金。英國政府的公務員退休金負擔加劇,未來四年,退休金支出與退休金提撥的缺口將擴大至90億英鎊。

英國財政大臣歐斯本29日宣布下調今、明兩年的經濟成長,同時宣布2013至2014年的公務員加薪幅度上限為1%,公家機關可能裁員30萬人,更令工會惱怒。

※ 相關報導:

* 英國大罷工 經濟損失5億英鎊
http://udn.com/NEWS/WORLD/WOR3/6752536.shtml

英國逾200萬名公務員將於30日展開30年來規模最大罷工,抗議退休金改革。9成公立學校將關閉,廢棄物將無人清運,多家醫院也將只有必要人員。政府表示,罷工行動將為經濟帶來5億英鎊損失。

fsj 提到...

穩歐債風暴 G20同意資助IMF銀彈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1.12.02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嘉德說,G20集團成員國已準備好要擴增IMF的可動用資源,以防歐洲債務危機威脅全球的經濟復甦。

拉嘉德在巴西利亞與巴西財長曼德加共同主持記者會時說:「如果環境需要,G20將撥出必要的資源,讓IMF扮演制度上的角色,運用幾乎沒有上限的資源。」

拉嘉德早先曾經指出,如果全球展望惡化,IMF目前可供支配的3900億美元可能不敷使用。總部設在華盛頓的IMF發言人萊斯表示,歐洲危機已經襲捲金融市場、拖累生產,IMF下月可能會削減全球的成長預測數字。

歐盟財政部長本周說,除了歐盟本身的紓困基金外,他們還將尋求IMF扮演更大的角色,來化解歐元區的主權債務亂局。G20領袖上個月召開會議時,因為還在等待歐盟自己投入較大的力量,所以並未承諾更多的資助。

拉攏金磚五國加入

巴西財長曼德加重申說,巴西願意視情勢的變化,對IMF的支配資源有所貢獻,以便能在IMF有更大的影響力。不過他說,實際的貢獻金額尚未決定。

墨西哥11月30日也表示願意貢獻一己之力。今年初曾和拉嘉德角逐IMF首長職位的墨西哥央行總裁卡斯登斯說,「墨西哥樂意合作,提供資源支持IMF的擴大行動」。

領導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的米洛說,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與南非等所謂的「金磚五國」如果對歐元區提供資助,將可在IMF中扮演更大的角色。米洛說:「新興經濟體在IMF中扮演更大的角色,是一種發展中的趨勢,如果IMF需要額外的資金來援助歐洲,這項程序或許還會加快推進。」

IMF一年前曾通過一項計畫,要削減歐洲影響力,並讓中國擁有該組織的第三大發言權。包括巴西在內的許多新興經濟體,也都要求IMF變更計算投票權的公式。

※ 相關報導:

* 法德兩巨頭 推動歐盟新條約
http://www.udn.com/2011/12/2/NEWS/WORLD/WORS1/6756487.shtml

沙克吉1日表示:「法國將和德國推動一項重新思考歐洲、重新為歐洲尋找基礎的新條約,馬斯垂克條約證明有欠完美。」沙克吉表示,他周一 (5日)將在巴黎會晤梅克爾,聯合提議一項新條約,彌補馬斯垂克條約之失,使歐元區「更有紀律、更團結、更負責,成為真正的經濟政府」。

* 歐亞製造業不振 美一枝獨秀
http://www.udn.com/2011/12/2/NEWS/WORLD/WOR2/6755540.shtml

最新資料顯示,除美國製造業以五個月來最快速度繼續擴張外,從歐洲到亞洲多數經濟體的製造業活動不是停滯就是萎縮,全球經濟顯然幾乎都已捲入歐洲債務風暴之中,難以脫身。



◆ 世界經濟展望 聯合國:二度衰退恐將至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12.02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1日發表《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大幅下修全球明年成長率,並警告可能出現二度衰退。

報告說,在樂觀情況下,如果歐洲能夠順利解決債務危機、把危機控制在少數幾個國家,美國等主要先進國家也能推出可行的中長期財政整頓方案,全球明年可成長2.6%。這個數字遠低於5月估計的3.6%。全球2010年成長4%,今年估計減速到2.8%。

但在悲觀情況下,全球明年成長率只有0.5%,2013年則可望達到2.2%。

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的成長速度也將減速。已開發國家明、後年的成長率預計為1.3%和1.9%,開發中國家的成長率為5.4%和5.8%,都比聯合國半年前的上次預測低。

個別國家方面,美國明年成長率預估為1.3%,比上次預測下修0.7個百分點;歐盟27國下修0.8個百分點到0.5%;日本降1.3個百分點,剩1.5%。中國調降0.2個百分點到8.7%;印度下修0.5個百分點到7.7%;南非下修1.1個百分點到3.7%。巴西成長率大砍2.6個百分點,只有2.7%。

聯合國表示,已開發國家有四個形成惡性循環的弱點,包括債務沉重、金融系統脆弱、高失業率和緊縮措施造成需求疲弱,以及政治僵局和制度缺失造成政策癱瘓。這些風險因素不但可能使已開發國家陷入另一次衰退,同時也會衝擊開發中國家的成長與穩定。



◆ 歐元之父孟代爾:陸別借錢給歐元區

【記者陳曼儂/綜合報導】2011-12-02 旺報

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孟代爾(Robert Mundell)最近接受大陸媒體專訪時表示,大陸今年經濟「小幅減速」,預計明年還是會超過9%,但千萬不要再借錢給歐洲,因為不會解決問題,只是讓他們負債更多。

因為一篇論及「最適當貨幣區」的文章,成為後來奠定歐元的理論,孟代爾被稱為「歐元之父」;他近日在北京的論壇上表示,對於歐元區發展「我是比較謹慎的樂觀主義者」,歐元區不能崩潰,目前風險僅20%,但希臘有可能退出,其他新成員國如保加利亞加入。

然而,孟代爾也坦承,「歐洲債務危機現在是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他說,歐洲似已跟不上時代發展,採取的糾正措施都不適當,雖然歐盟同意擴容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但規模也不足以應對義大利危機。

孟代爾表示,若要解決歐洲問題,歐洲央行必須參與其中,但因德國總理梅克爾也面臨大選而不會有太大動作,所以應該要先提高EFSF槓桿化規模,使其得到來自歐洲央行高達20億歐元的支持,藉此獲得某些債務國進一步控制支出和預算的承諾,並採取更多刺激政策。

對於「拯救」歐洲,孟代爾認為,大陸不該借錢,應該多進口歐洲商品或是在歐洲投資,投資或許會受到當地反對,建議先從南歐下手。

對於美國經濟,孟代爾也不太看好。他說,過去20年裡,世界經濟最重要的事就是大陸高速增長,「過去十年的經濟表現讓人目瞪口呆」,預計明年經濟增速會在9%到9.5%,但未來10年不可能複製過去增長速度,必須要以提高家庭收入方式來提振國內消費,才能用內需彌補未來出口量的減少。

孟代爾表示,大陸目前需要在人民幣和美元間保持固定匯率制,或維持緩步升值,大陸可以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更重要作用,只要能夠自由兌換並承諾進一步實現收支平衡,就可以成為繼歐元、美元外的重要國際儲備貨幣。



◆ 張忠謀:強化內需 復甦別靠大陸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市報導】2011.12.03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天說,全球經濟已緩慢的復甦,但我們不能預期中國大陸再度扮演「復甦引擎」的角色,每個國家都要強化各自的內需市場才行。

張忠謀說,明年全球的經濟會是一個非常緩慢成長的態勢,不過,半導體一向是成長的工業,他預期全球半導體產業會有3%到5%的成長。

張忠謀表示,關於這一波景氣下滑,各方的說法不一,有人說比金融海嘯更壞,那是相當悲觀的看法,「我是持比較中平的看法」,就是緩慢成長。所謂緩慢,是指2%左右,對美國來說,2%是相當緩慢,但他不認為全世界經濟會負成長。

張忠謀昨天下午參加「2011年台積公司供應鏈管理論壇」,並分析全球經濟發展。他說,2008年金融海嘯,中國大陸因為市場需求量大,扮演全球經濟「復甦的引擎」,不過這回不一樣。

張忠謀說,大陸過去一直是全球經濟的亮點,但最近也面臨成長緩慢、通貨膨脹與避免泡沫化的壓力,要讓經濟加速復甦,得各國強化各自的內需市場。

張忠謀分析各國經濟現況,他說,美國失業率11月雖提升,但未持續,房價也無起色,還有債務與預算問題;歐洲現在相當棘手,歐債問題各國會測試各自的底線,過程驚險,但問題會解決;至於日本遭逢地震與海嘯,現在狀況比1年前還壞,不過經濟開始復甦,明年應該有很好的成長。

※ 相關報導:

* 因應經濟危機的正確對策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757842.shtml

【經濟日報╱社論】2011.12.03

我們不斷強調,趁著大陸加工出口業經營條件惡化、成本急速上升的時機,台灣應有效地爭取數逾10萬家的優秀台商回流,與中上游產業連成一氣,構築完整且高品質的產業鏈,則不僅出口軸向此轉移的口號可以落實,於國內投資與建設也大有助益,不論長期的競爭力還是短期的景氣繁榮皆蒙其利。因此,經建會應再接再厲,將劉主委此一主張形成具體的政策及行動,方能從根源化解台灣經濟發展的危機。

fsj 提到...

伊爾艾朗專欄/六大問題 歐元區別再迴避

【經濟日報╱編譯 簡國帆】2011.12.04

本周登場的歐洲峰會進入倒數計時,人人屏息以待。隨著愈來愈多官員對外發言,歐洲當局尋求的解決方案輪廓也日益明朗。當前浮現的作法似乎很不錯,但前提是歐洲必須同意其細節,同時避開某些會帶來重大傷害的陷阱,而這一點很重要。

明白講,現在是歐元區的危急存亡之秋。為了避免代價高昂而且失序的分裂,歐洲可能正邁向規模較小、體質較強健、也比現在完善的貨幣聯盟之路。而負責激起歐債危機確實有希望穩住的重擔,就落在四個人肩上: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沙克吉、歐洲央行(ECB)總裁德拉基和義大利總理蒙提。

這些領袖未來數日必須團結一致提出解決之道,以鞏固支撐歐元區的制度、減少銀行業帶來的風險、釐清無力償債和流動性出問題之間的差異,並且避免使流動性問題惡化為無法償債。

如果他們失敗,歐元區失序崩解的機率將大增,因此他們要主動出擊,管理六大風險。

首先,必須迅速針對強化歐元區的基礎達成共識。梅克爾2日發表演說時,堅稱這必須有更強大的法律和制度基礎,沙克吉似乎偏好較有彈性的方式,蒙提則提及「財政協定」。這些領袖在看法或解釋上已沒有出現歧見的空間。

其次,蒙提周一(5日)宣布經濟方案時,必須兼顧財政調整與具體步驟,以提高義大利實質和潛在的成長幅度。如果失敗,將缺乏持續執行改革所需的合法性。他也得避免再推出有瑕疵的計畫,以免讓市場持續對希臘等國的一切感到失望。

第三,確保達到上述兩點後,德拉基不該再猶豫ECB是否該全力支援,進而提供可信的資產負債表橋樑。ECB藉由放款給國際貨幣基金(IMF),再把資金放貸給歐洲各國的市場傳言確實激勵人心,但可能有害。必須由ECB直接、強力的參與歐洲全面、持久的解決方案,沒有其他選項可以替代。

第四,銀行體系必須扮演、或被迫扮演更有建設性的角色。當局應利用緊急挹注的流動性,鼓勵新的民間資本,而非只是為收回緊急流動性而提供融資。有時這有賴國家或地方當局更強力的介入。

第五,梅克爾和其他歐洲夥伴合作時,必須不留情面地坦言不諱。如果歐洲要推出適當的解決方案,其他領袖也要有可信的能力與意願提出承諾,德國得要求無法承諾的國家協助,或不靠這些國家繼續推動改革。

最後,歐洲不能再搞砸對外溝通,須以一致而清楚的方式,向歐洲各國和全球釋出訊息,這代表歐洲傳達明確願景時,也要提出具體步驟。現在不是提出互相衝突的訊息和搶著發言的時機,歐洲官員每次想化解危機的努力都因此受挫。

歐洲領袖未來幾天得迅速完成很多工作,必須抗拒抄捷徑的傾向,也不能再以無法持久的妥協來取悅彼此。

如果他們再度走捷徑、將就於不完整的解決之道,歷史將把這一刻視為歐洲的重大失敗,因為他們未能把握機會,挽救對歐元區存亡和全球經濟至為關鍵的貨幣聯盟。

(作者Mohamed El-Erian是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執行長)

※ 相關報導:

* 經濟警訊 大陸非製造業PMI大跌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6759199.shtml

大陸經濟走弱訊號日益明顯,昨天公布的11月中國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非製造業PMI )較10月大幅回落8個百分點至49.7%,跌落至象徵景氣榮枯的分界線50%的下方。中國非製造業PMI指數體系,由商務活動、新訂單、中間投入價格等十項擴散指數構成。一般來說,該指數達到50%以上,反映非製造業經濟總體上升或是增長;低於50%,反映非製造業經濟下降或者回落。

* 地方偷跑救房市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01/122011120400374.html

在中國政府厲行1年多的打房政策下,中國房市陷入了寒冬期,由於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很大一部分仰賴土地收入,房市遇冷讓地方政府荷包跟著縮水。如今全球經濟形勢不穩,中國面臨「保增長、防通漲」的考驗,內部開始出現不宜把房市逼得太死的說法,有些地方甚至開始放鬆政策,展開「曲線救市」行動。

* 6央行救市 全球通膨指數升高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6759709.shtml

上周美、加、英、日、瑞士和歐洲央行,六大央行聯手釋出資金救歐元,加上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調降存款準備率,暫緩全球經濟陷入立即風暴,也讓股市止跌回穩,但經濟學家表示,若歐元區無法凝聚共識,全球股市很難不再被影響,加上人行調降存款準備率,雖救了企業周轉困境,卻冒了通貨膨脹惡化風險,一旦全球央行再度競相印鈔票救市,世界各國將面臨讓各國政府官員們頭痛指數升高的通膨壓力。... 不過,與各國相比,台灣目前的通膨壓力其實不算大,周一主計處將公布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字,預期與10月差距不大,即使國際財金情勢惡化,台灣尚能倖免於通膨壓力圈。



◆ 國際藥聞-金融海嘯 過度樂觀惹的禍?

尹德瀚 2011-12-04 中國時報

英國研究發現樂觀的人居多數,他們的腦袋有一種基本的偏見,拒絕相信壞事,也會高估有利的機率。

世界上樂觀的人可能比我們想像的多,根據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一項實驗,英國受測對象有80%屬於樂觀派,樂觀派的最大特徵就是他們的腦部前額葉拒絕接受負面想法或壞消息。

這項實驗以19人為研究對象,研究人員請他們就罹患癌症、離婚、車被偷等80種不幸事件,逐一估計發生在他們自己身上的機率,然後告知他們這些事件在真實人生中發生的機率,最後請他們重新估計。受測對象在過程中戴上腦部掃描器,讓研究人員監測其反應。

主持這項實驗的夏洛特說,實驗顯示樂觀的人會盡量把自己的估計數字往好的方向修正,例如他起初對自己罹患癌症的預估是40%,但實際上罹癌的平均機率是30%,那他最後可能會下修到大約31%,但如他起初的預估是10%,那他可能只會上修一點。

樂觀派與悲觀派最大分別在於對壞消息的接受程度。當真實機率低於其預估時(屬正面消息),所有受測者腦部負責處理錯誤的前額葉都出現更多活動的訊號;但是當真實機率高於其預估時(屬負面消息),最樂觀者的前額葉活動最少,最悲觀者的活動最大。這顯示腦部對其接受的訊息有所篩選。

夏洛特說,樂觀派的腦袋有種基本偏見,總覺得壞事不會發生在他身上,這對人的健康有好處;但也有其負面作用,許多專家相信,分析師面對明確不利的數字仍高估其資產表現,是導致2008年金融海嘯的罪魁禍首之一。

fsj 提到...

風水輪流轉 IMF向拉美要錢

【聯合報╱編譯任中原/報導】2011.12.05

以往一向是國際貨幣基金(IMF)對拉丁美洲的經濟困難國家提供援助,然而風水輪流轉,現在變成拉美新興國家提供銀彈給IMF救歐洲。過去在拉丁美洲趾高氣昂的IMF官員,現在也變得低聲下氣。

華盛頓郵報報導,IMF總裁拉加德一周來走訪巴西、秘魯及墨西哥,盛讚拉美國家在總體經濟方面管理良好,並採取有效措施使拉美免受歐洲債務危機的傳染。巴西及墨西哥財政部官員並表示,他們願意對IMF提供資金,協助IMF紓困歐洲。

拉加德2日在巴西聖保羅市表示,雖然IMF目前有3900億美元可提供貸款,但如果歐洲情況惡化,可能不夠用,因此IMF需要更多銀彈。

IMF希望拉美最大經濟體巴西及墨西哥,能與中國大陸、印度、俄羅斯一起協助IMF。拉加德並強調,她此行是為了向拉美這些從經濟風暴中崛起的國家「學習」,希望「他們能給我建議及忠告」。

IMF總裁親自走訪拉美各國要錢,還說要向這些國家學習,這在幾年前簡直無法想像。華府智庫「美洲對話」總裁席夫特說:「以往拉美國家財長聽說IMF官員要來了,都會嚇得發抖,準備被罵被訓。如今,他們卻成為財政管理的典範。」

巴西財長曼提加表示:「這回IMF並沒有帶錢來,而是來要錢。我寧願當債主,而不要向人伸手。」

在1980及90年代時,許多拉美國家處於「失落的年代」,經濟停滯,通膨衝天。然而現在這些國家的負債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約50%,還不到許多歐洲國家的一半。去年部分拉美國家經濟成長率達6%至9%,今年也有4.5%,比已開發國家高出3倍。

過去十年來,巴西及鄰近國家致力控制通貨膨脹,落實負責的財政政策,以恢復市場信心。中國大陸對原物料的需求加上各國內需熱絡,也帶動拉美各國經濟強勁且持續成長。一些國家靠著預備基金及管理良好的銀行體系,不但撐過2008年美國次貸風暴,現在也未受到歐洲危機太大衝擊。

※ 相關報導:

* 歐洲自救 9日峰會見真章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6760683.shtml

歐債危機能否有解本周將是重要關鍵,廣大的歐洲民眾和市場投資將拭目以待9日歐盟峰會的結論,以了解歐洲各國領袖如何拯救搖搖欲墜的歐元。

* 歐盟峰會前夕義國狠砍預算 估320億美元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6760675.shtml

義大利新總理蒙提預定周一(5 日)宣布外界期待已久的預算刪減和退休改革計畫,盼在償債成本飆漲之際化解投資人不安。愛爾蘭同日也將宣布改革方案,透過增稅和削減支出籌措38億歐元,以支撐復甦。

* 英最快下季印鈔救市 瑞士計劃實施負利率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6760677.shtml

除預料歐洲央行(ECB)將降息1碼外,英國央行(BOE)應該不會擴大刺激措施,但瑞士政府可能考慮實施包括負利率政策在內的措施,以協助瑞士央行(SNB )對抗瑞郎升值。



◆ 明年經濟成長可否保四?

【經濟日報╱社論】2011.12.05

歐債危機持續惡化,世界經濟風險升高,聯合國1日公布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從5月預測的3.6%大幅下修至2.6%,並警告可能發生二次衰退。面對全球經濟下滑,行政院主計處日前也下修明年國內經濟成長率至4.19%,經建會主委劉憶如則再三保證,明年經濟成長「保四」目標不變。

台灣經濟成長仍高度依賴出口及高科技產業投資,受國際景氣影響至深,明年能否「保四」,端視全球經濟是否出現二次衰退。

目前歐債危機正處於危險階段,上月底全球六大央行同步調降美元流動性交換利率,舒緩銀行流動性不足問題,顯示歐債危機對金融市場的衝擊正迅速蔓延。歐元區國家除歐豬五國(PIIGS)外,連法國都有債務過高問題,要靠德國單一力量力挽狂瀾,是緣木求魚。其他國家基本上多認為歐債問題最終仍須歐洲國家自救,但也擔憂危機擴散而透過IMF(國際貨幣基金)擴大對歐債國家紓困的規模。即使歐洲國家在金融面能夠暫時穩住,因各國削減赤字及緊縮消費,必然造成經濟成長的長期趨緩甚至衰退。

美國歐巴馬總統在連任壓力下勢須大力振興經濟,又因大量資金回流活絡市場,近月美國經濟看似一枝獨秀,上月失業率更意外降至8.6%,但美國經濟問題盤根錯節,距離脫困言之過早。聯合國預測明年美國經濟成長率將降至1.5%,歐盟僅0.7%,在悲觀情況下,甚至可能負成長0.8%及1.6%,二次衰退陰霾揮之不去。

被視為全球經濟成長推手的大陸經濟也在危險邊緣,「硬著陸」風險節節升高。歐洲是大陸最大出口地區,歐債危機對大陸出口衝擊日益顯現,房市、地方債及民間借貸三大金融泡沫已開始崩解,內需市場也由熱逐漸轉冷,雖然今年大陸經濟成長率可望「保九」,但明年勢將面臨「保八」甚至「保七」的壓力。

面對美、歐、大陸同步出現經濟失速的風險,台灣經濟已出現若干警訊,第三季經濟成長率降至3.42%,遠低於上半年的5.57%;商品出口成長11.62%,以新台幣計價僅1.05%,顯示出口快速降溫;出口主力科技產業因需求減少,資本支出大減,導致民間固定投資負成長11.9%;民間消費因上半年景氣榮景的延續效應仍有3.14%的成長,但最近經濟及股市不振的影響已重挫消費者信心,民間消費增長勢必大幅減緩。從這些數據及近來企業無薪假暴增趨勢研判,明年經濟成長率「保四」並不樂觀。

行政院上周四通過經濟景氣因應方案,提出穩金融、促投資、拚出口等七大策略及上百項政策措施,但檢視其內容,在短期措施方面,除補助汰換節能家電、全台改裝LED路燈等少數項目外,絕大多數都是各機關已經在做的事情,可發揮的效果很有限。中長期措施則多數是黃金十年計畫內容,必須要有更具體的規劃及預算配合,對明年景氣緩不濟急。

在國際經濟有高度不確定因素下,台灣經濟成長能否「保四」不是重點,政府當務之急應是盡最大可能穩住受景氣衝擊的企業,並保住人民的工作。政府須提出對企業具體的支持辦法,助其度過難關,但對企業放無薪假也必須合理、有效規範,並要致力營造有利勞資共體時艱的環境。

四大艱困產業包括記憶體、面板、LED、太陽能,政府必須對症下藥,拿出能夠解決問題的長短期方案,政府有沒有能力因應處理四大產業的困局,對企業信心影響至鉅。馬政府並未將其明列在因應方案中,顯然避重就輕,以拖待變,這不是因應經濟危機的負責任態度,希望馬政府能及時改正,拿出可行的對策。

fsj 提到...

流氓經濟學家:大蕭條? 還沒啦

【聯合報╱編譯組/法新社新德里5日電】2011.12.06

暢銷書「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李維特(Steven Levitt)5日訪問印度時說,不管全球金融風暴看起來多恐怖,世界末日還未出現在地平線上。

李維特以語不驚人死不休聞名,他對人類行為的觀察常掀起熱烈討論,但他對擔心歐債危機、美國經濟低迷的人,卻帶來欣慰的評語。

44 歲的李維特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此次48小時閃電訪印度。他在演講中說:「現在感覺一點都不像『末日』。美國經濟甚至還成長了一點點。」這指的是美國上季2%的經濟成長率。

事實上,「世界經濟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前進得實在太多了,除非有某種我沒預見的恐怖事件即將發生,否則未來人們回首此刻,會覺得這場波折不過是曇花一現。這絕對不像大蕭條。」

沉迷於挑戰傳統知識、被貼上「流氓經濟學家」標籤的李維特,雖然事業成功,卻說自己「數學從來不熟練」,整個求學生涯都在和數學搏鬥。

當麻省理工學院收他唸博士時,李維特心想自己數學這麼爛,「他們犯了天大的錯誤」。但他說:「麻省理工深受學生自殺所苦,因此不喜歡當人。而且教授當人要交很多資料,他們不願意交,就一直把我丟到下一年。」

李維特此次首度訪印,他對印度的混亂特感興趣。「這國家光是有在運轉就讓人驚訝。但一定有做對某些事,經濟成長真不得了。」



◆ 歐債危機關鍵一周

【經濟日報╱社論】2011.12.06

西方六大央行上周三(11月30日)聯手救市,調降美元換匯利率0.5個百分點,為市場提供美元流動性,反映當前全球金融體系又一度面對嚴峻形勢,非聯合出手不可,是及時雨,但更是人造雨,旱情難解。

就在六大央行聯手出招前兩天,《金融時報》專欄作家Wolfgang認為,「從銀行到政府,目前歐洲已面臨全面信心危機」,歐盟的救市機制正在熔毀,即使金融穩定機制(EFSF)能在擔保下運作,若危機一旦擴散到法、比、荷等國,也將失去作用;但Wolfgang說,歐洲還有救,不過時間不多,有三件事必須盡快出現:一、歐洲央行(ECB)為購買歐債者提供擔保;二、落實發行歐元區共同債券的時間表,也就是所有歐元區國家一起把問題及責任攬上身;三、建立歐洲財政聯盟。

三件事,都與德國有關,直截了當說,都與德國總理梅克爾有關。

第一件,關乎歐央行的角色。梅克爾說「NO」。她一再重申,歐洲央行職能有別於美國聯準會和英格蘭銀行,要以對抗通膨、穩定物價為首務。關於這一點,越來越多的經濟專家,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等都嚴辭批評,指責德國頑固,但梅克爾仍獨排眾議,不為所動。

第二件,關於發行歐元區共同債券,梅克爾的回答也是「NO」,強調這是治標而非治本,並批評提此建議者不了解歐債危機的本質。當然,人們也知道,這一條會傷害到德國利益,因為會提高德國舉債成本。

至於第三件,成立財政聯盟,也就是歐元區17個成員國遵守共同的財政紀律,防止再出現類似希臘等歐豬國家濫發國債拖累其他成員的惡行。這一條,是德國的主張,但如何規劃與操作,法、英等歐盟相關成員有不同意見,須在本周五的歐元區及歐盟高峰會中商討,但兩個核心主角德、法元首提前於本周一在巴黎會面,所以本周是歐債危機關鍵的一周。目前形勢可以有三點觀察與評論。

一、歐元作為人類經濟社會政治的一項偉大工程,經過了12年的實驗,證明了它的優點,也暴露了它的缺陷。此刻,已經到了歐元及歐元區不是進一步「向上提升」就是退一步「向下沉淪」的關鍵時刻。向上提升,就是要從建立財政聯盟開始,各成員國再進一步上繳主權,最終朝向一個超級政府,實現歐洲共和國,修成正果;向下沉淪,就是歐元區瓦解,歐盟重挫。目前的形勢,歐盟不是向上提升,就是向下沉淪,不存在維持現狀的可能性。

二、本周的歐盟峰會及德法峰會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就會前形勢看來,挑戰甚大,因為分歧明顯。梅克爾主張,財政聯盟要搞就要玩真的,力主設立自動制裁機制,誰不遵守財政紀律,誰就要受到制裁;法國總統沙克吉則強調財政紀律的加強,透過成員國政府間的協調安排就已足夠,不應強制到犧牲部分主權的地步。

德、法兩國的分歧在於財政聯盟的設計強度,但英國首相卡麥隆則是根本反對財政聯盟。卡麥隆擔心財政聯盟的成立會分化歐盟,使歐盟會出現「核心」與「外圍」兩個部分,政策會向歐元國的核心傾斜,從而影響到非歐元國英國在歐盟的利益。德、法、英三國演義如何博弈,攸關歐元與歐盟的前途。

三、本周的德法峰會與歐盟峰會固然重要,也有不少重大挑戰需要克服,但即使調和了分歧、達成了共識,對當前的歐債危機而言也只是遠水。遠水救不了近火,而近火已逼近眉睫,要不然也不會逼得六大央行再度聯手救市。

所謂「朝議未決,兵已渡河」,此之謂也。

※ 相關報導:

* 修改歐盟條約 德法達協議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6763784.shtml

法國總統沙克吉和德國總理梅克爾就修改歐盟條約達成協議,力求確保歐元區穩定,為歐債危機「滅火」,包括建立自動懲罰機制以約束各國遵守財政紀律。可惜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不領情,數小時後仍宣布把德、法等歐元區15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列入「前景展望負面」觀察名單。

* 歐債衝擊 歐元區PMI連三月低迷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6762983.shtml

歐元區最新產業活動調查顯示,歐債危機恐怕已把歐元區推向萎縮,情況甚至比經濟學家預期的還糟。而英國本季經濟可能在原地踏步。

* 韓貿易額破兆美元 全球第9國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763237.shtml

據南韓知識經濟部初步統計顯示,截至5日下午,韓國今年出口額已達到5150億美元、進口額為4850億美元,使得韓國的總貿易額首度突破1兆美元的大關。



◆ 11月物價平穩 但民生支出更貴了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2011.12.06

主計處昨天公布,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1.01%,創下近13個月來的新低水準,顯示國內物價平穩。

不過,整體平均物價雖然平穩,但不少民生必需品價格持續上漲。主計處指出,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監控的16項民生物資,包括米、麵粉、蛋、沙拉油、鮮乳及泡麵、衣服清潔劑及沐浴精或肥皂等,11月漲幅高達4.7%。

其中,光是雞蛋,今年11月的價格就比去年11月多出23%;泡麵漲幅也有13%;鮮奶也漲了10%。這顯示,民眾得花更多錢,才能滿足「吃」的基本需求。

主計處以一個每個月消費支出 (包含食、衣、住、行、育、樂)約6萬元的家庭設算,發現如果消費型態不變,今年11月得比去年11月多花費606元。其中,支出增加最多的是食物類,比去年同期多出186元;其次是居住類,增加183元;第三高是衣著類,增加112元。

可是,景氣轉差了,民眾買東西變得更斤斤計較,為何物價還會上漲?

主計處第三局科長王淑娟說,物價向來是落後指標,主要是跟著國際農工原料的價格起伏;不過,11月物價漲幅已有縮小趨勢,且廠商也開始推出各種促銷,像是幾間連鎖速食業者降價促銷、超商咖啡重啟第二杯半價的活動等。

此外,近來吵得沸沸揚揚的柿子價格,主計處也援引農委會資料指出,今年不論是水柿、紅柿或甜柿,價格都遠低於去年。水柿每台斤7元、紅柿9.7元、甜柿也只有34.3元,較去年同期都有22.5%到17.6%不等的跌幅。

不過,柿子還不是今年價格「跌最大」的水果。主計處說,番石榴才是今年最「嘸採工」的水果,根據農委會提供的今年批發價格,比去年同期大跌16.4%。

※ 相關報導:

* 傳產金融尾牙這一攤 依舊海派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6763857.shtml

科技業吹寒風,但今年國內傳產、內需產業的營收卻是大豐收,不僅餐飲業年終獎金飆新高,金控、汽車、房仲等產業今年獲利紛創新高。

fsj 提到...

救市! 歐盟商議打造金融火箭炮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11.12.07

金融時報報導,歐盟在7日開始的兩天高峰會中,可能打造一具火力超強的金融“火箭炮”,包括讓EFSF與ESF兩個紓困基金同時運作,並爭取更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的支持。

此項三頭並進的紓困方案,是精心構思的總體方案一部分,歐盟領導人希望藉此贏得金融市場的認同。兩個月前的類似歐盟峰會,亦曾試圖說服投資者相信歐盟能夠控制不斷擴大的債務危機,但並未成功。

據歐盟高級官員表示,談判各方如今考慮,在新的5000億歐元「歐洲穩定機制」 (ESM)2012年中開始運作時,允許現有的4400億歐元「歐洲金融穩定機制」 (EFSF)紓困基金繼續運行,屆時歐元區的金融紓困機制的可支配資金,將因此幾近翻倍。

7日的關鍵性歐元區高峰會召開之前,各國先頭代表正就此項提議進行辯論。該提案可能還包括加速挹注現金到ESM當中,以增添其分量,提高在信用評級機構面前的信譽。

該提案的擁護者承認,這些議案很有爭議性,針對新ESM條約條款展開談判的官員,也為此激烈爭論。許多北方的債權國已經表現抗拒,因為紓困的反作用將使這些國家政府面臨倒台的威脅。

但支持者指出,允許ESM與現有紓困基金並行,再加上歐元區為IMF 提供新的紓困資金,可以加強歐洲的金融防火牆;現有的EFSF原本應在ESM就緒時逐步退出。

報導指出,按照目前考慮的方案,ESM明年7月啟動之初就擁有5000億歐元資金的可能性不大。不過,現有的EFSF應該能夠籌集約6000億歐元的可支配資源,若再加上EFSF,以及IMF的新資源,將能創造出各國領袖追求的“火箭炮”效果。

※ 相關報導:

* 外資走人 法央行債務增10倍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6766210.shtml

英國的「電訊報」報導,外國投資人自法國帳戶大舉撤資,已造成法國銀行對歐洲貨幣聯盟 (EMU)會員國央行的債務躍增十倍。

* 澳洲降息1碼 加國按兵不動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765574.shtml

澳洲央行(RBA)6日以歐債危機可能持續延燒、且對亞洲經濟的威脅日增為由,再度降息1碼。加拿大央行則於同日宣布基準利率維持不變。



◆ 搶救歐債 美國幕後發功

中央社 2011-12-07

美國資深官員力抗歐債危機,在幕後扮演協調角色,一方面婉言相勸歐洲各國領袖採取更多措施,以安撫市場,並設法居中協調歐洲各國之間的利益衝突。

「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官員有時扮演歐洲各國政治領袖與位高權重的歐洲央行(ECB)之間的「安靜中介者」。歐銀一直嘗試避免捲入政治爭議中。

特別是,據美國官員透露,美國還居中傳遞了歐洲各國政府願意出資額度,以挹注歐洲紓困基金相關訊息,這項訊息在歐銀考量自身採取什麼行動時可謂至關重要。

美國官員透露,歐債危機去年引爆以來,美國財長蓋特納(Timothy F. Geithner)就力促心裡老大不願意伸援的國家成立規模龐大的紓困基金。

美國官員透露,蓋特納去年在一場電話會議上得知,部分歐洲國家研擬成立規模近500億美元的紓困基金時,旋即表示基金規模太小,恐導致危機加速惡化。

這筆紓困基金規模不大,可能損及全球投資人信心。蓋特納當時建議應拿出5000億美元,以成立歐洲紓困基金。蓋特納與其決策團隊也密切關注其他各項有關紓困安排的非官方提議。

美國官員透露,聯準會 (Fed)高層,其中包括主席柏南奇(Ben S. Bernanke)與紐約聯邦銀行總裁杜德里(Bill Dudley),也與英國央行官員會商,如何避免歐債危機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

相關會談在感恩節早晨的一場電話會議達到高潮,當時與會的全球主要央行官員達成協議,同意採取協同行動,以提供各國銀行業,特別是歐洲銀行業,取得便宜美元的管道。(譯者:中央社趙蔚蘭)



◆ 我.見.我.思-西方的沒落

【王克敬】2011-12-07 工商時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哲學家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在他的巨著《西方的沒落》一書中,預知了西方的沒落。他認為,每一種文化都會由興盛轉為衰弱,猶如歷經春、夏、秋、冬的轉變。一旦文化進入到文明時期,在擴展的同時也正轉向衰亡的命運,而西方文化已經接近文明的末期,將在未來幾百年內沒落。

依照史賓格勒的理論,西方已經度過文化的創造階段,正處於享受物質的過程,接下來這個文化會慢慢走向無法挽回的沒落。而每一個文明的最終階段,都是軍國主義的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揭開了「西方沒落」的序幕。

史賓格勒的論點雖然也引起不同看法,特別是史賓格勒所說的西方是以歐洲為主體,當時美國還沒有成為強權國。但從歷史的長河來看,歐洲國家因為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享受數個世紀的輝煌年代之後,上個世紀中期開始,政經實力確實大不如前。

近來衝擊世界的歐債危機,更暴露出曾經領先全球學術研究、金融體系、民主制度的歐洲,風華不再。就以希臘這個歐洲文明的發源地來說,為了加入歐元區,政府帶頭規避馬斯垂克條約對舉債的規定,在危機爆發之後,人民資金大舉向國外竄逃,也不願多繳稅來拯救國家財政困頓。

對照韓國和東南亞國家金融風暴時徹底改革走出陰霾,明顯看出東西方國家的差異。

不僅希臘如此,其它的歐豬四國,甚至英國、法國也各自潛藏著問題,再再顯示出多數歐洲國家入不敷出的財政,並無法支撐現有的完整社會福利、和僵化的勞工法令及社會制度。但各國在選舉的壓力下,又無法作徹底的改革,歐洲國家將如何、何時走出金融劫難,不僅是西方領袖的重大難題,也牽動著全世界。

在歐洲國家金融蒙難的同時,東方國家開始在世界舞台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歐元國家期待中國買更多歐債解難,中國經濟景氣,已成為支撐全球景氣的力量;此外,印度、東協國家也可望走出自己的路。

歐洲國家經過歐債危機的洗禮,無論走向沒落,或是復興,都不能再忽視東方文明的重要。在可預見的未來,全球政經板塊將產生變化,東方國家地位愈來愈重要,西方國家則不再霸道。

英國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曾說:「人類要想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必須要到中國的孔子思想和大乘佛法中汲取智慧。」歐債危機如果能讓東方和西方從此平起平坐,相互師法對方的長處,那才是人類之福。

fsj 提到...

聯準會大改革!要設正式通膨目標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法新社華盛頓七日電】2011.12.08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正推動20年來最廣泛的訊息溝通改革,頂尖決策者下周召開會議時,可能會考慮一套管理美國經濟的創新工具。

下周會議 討論多項提案

聯準會的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成員下周二 (13日)將在華盛頓開會,預料會中將考慮多項提案,希望制訂更明確的目標,以及更詳細地描述達成目標所用的策略。

已經納入考量的措施,包括設定聯準會有史來首次的正式通貨膨脹目標,發布有關未來利率政策的更明確導引,以及FOMC成員的經濟對策等。

前聯準會官員顧福倫說,這些措施不是小變革,而是1994年同意宣布利率行動以來,聯準會在與民眾溝通上的最重大轉變。

「正式通膨目標 重要里程碑」

顧福倫曾出席1994年的那場FOMC會議,到2005年止並一直是FOMC的成員。他說:「我不想把話說得太早,但如果聯準會宣布正式追求2%的通貨膨脹目標...... 我認為這將是一個里程碑,會為聯準會帶來最好的央行體驗。」

其實聯準會長久來一直都有設想的通貨膨脹目標,但訂出明確目標後,可以把物價預期鎖定多年,在動盪因素衝擊投資人之際,提供市場一項確定的因子。顧福倫說:「政策不只是針對央行當時的作法而運作,也針對民眾預期央行未來一、二年的可能行動而運作。」

支持改革的人士說,對於想做正確投資決定的企業來說,正式的通膨目標可以提供一個安定的基礎。



◆ 歐美救債/ 課徵羅賓漢稅 呼聲再起

自由 2011.12.08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美國和歐洲國家被債務危機所困,稅收因諸多振興措施而大幅減少,加上民眾對金融從業人員接受政府紓困,卻仍領取巨額薪酬不滿,課徵金融交易稅(或稱羅賓漢稅,Robin Hood Tax)的呼聲再起。

對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交易課稅的想法,已獲德法兩國領袖、投資巨鱷索羅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美國消費者運動人士納德、前美國副總統高爾、英國坎特伯里大主教、天主教教宗等重量級人士支持。

德國總理梅克爾最近表示:「我們都同意課徵金融交易稅是個正確的訊號,顯示我們已經瞭解金融市場必須對經濟復甦有所貢獻。」

週日義大利總理莫提宣布,將對特定金融交易課稅,這是解決義大利預算問題長期方案的一環,他也支持歐洲全面性課徵金融交易稅的構想。

分析師表示,歐債危機已讓課徵金融交易稅的想法再度被提起,若歐洲領導人能就穩定金融市場的計畫達成協議,更有立場課徵這種稅。

倫敦歐洲改革中心(CER)首席經濟學家提福特(Simon Tilford)說:「有一股動力在推動課徵金融交易稅,若歐洲領導人堅持下去,可能就會試著推行。」

課徵金融交易稅已成為工會、非政府組織和占領華爾街運動的著力點,他們視此為向一%高所得者要回錢、協助其他九十九%的方法。上個月數千名抗議人士,包括穿著羅賓漢服裝的數百人,湧入法國坎城,要求二十國集團(G20)高峰會通過課徵金融交易稅。

課徵障礙仍多 美英持保留態度

但課徵金融交易稅仍面臨諸多障礙,美國和英國領導人對此有所保留,紐約和倫敦是全球兩大金融中心,課徵這種稅可能波及兩地的金融業。

比爾蓋茲在二十國集團高峰會的閉門會議中曾公布一份報告,指二十國集團若課徵金融交易稅,每年可創造四八○億美元以上的稅收。

※ 相關報導:

* 歐盟拚增紓困金 德國不捧場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6767779.shtml

歐元區政府據傳有意在本周的高峰會上打造一具更強力遏止危機的「火箭炮」,包括整合暫時和永久紓困基金的放款能力,並納入歐盟各國提供給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新資金,但這個構想卻被德國潑冷水,導致歐股、歐元7日由紅翻黑,美股開低。



◆ 國債鐘建置一周年 每人平均背國債20.5萬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2011.12.08

最新國債鐘顯示,平均國民11月的國債負擔是20.5萬元,較上個月(10)月微增1,000元。國債鐘去(99)年11月建置,距今正好滿一周年。

最新國債鐘的債務數據顯示,如與去年11月,財政部首度公布政府公共債務現況相比,一年來台灣2,300萬人口,平均每位國人背負國債金額從19.7萬元,上升至20.5萬元,平均每人負債總計增加8,000元。

根據財政部國庫署昨(7)日公布最新國債統計,截至100年11月底為止,中央政府一年以上債務未償餘額是4兆6,045億元;短期債務未償餘額為1,516億元;平均每位國民負擔債務金額20.5萬元。與上月相比,平均每人負擔增加1,000元,打破國債連續三個月維持不變局面。



◆ 台商優質平價品 搶攻新興市場

【聯合報╱記者劉俐珊/台北報導】2011.12.08

中研院院士、財團法人商業研究院董事長管中閔昨天說,要成功搶攻新興市場,優質平價產品將是關鍵;這幾年正是關鍵契機,若台灣沒能及早卡位,屆時搶位未必搶贏別人。

他指出,優質平價產品首重品質,而品質需先建立品牌,才能贏得消費者信任。

經濟部國貿局昨天舉辦「前進新興市場商機論壇」,多位產官學重量級人士出席。

多樣屋董事長潘淑真指出,她自2009年起進軍大陸,目前已在當地開逾400家店,台灣的精緻品味,對大陸崛起中產階級固然有吸引力,但是跨國品牌也都看準這個商機,競爭愈來愈激烈,如ZARA Home、IKEA或無印良品等。

管中閔表示,隨新的消費時代來臨,年輕一代不只看品牌,更重視品牌背後代表的身分認同,以彰顯自己的獨特品味。他說,新興市場脫貧人口快速成長,但嚴格來講,並不算是真正的中產階級,這群人買不起高檔名牌,但太低端又看不上眼,此時,只有優質平價產品才能滿足需求。

管中閔建議,東南亞地區以及全球人口約15億的穆斯林市場,都是台灣可著眼的潛力市場。他說,台灣產品在東南亞已經有一定聲譽,是台灣搶進東南亞市場的最大優勢;而穆斯林市場現多受到西方企業忽視,生產程序不符合清真教的Halal認證,再加上彼此互有敵意,相對來說,亞洲就沒有這個包袱。

fsj 提到...

歐盟決意另訂新條約 英陷孤立

中央社 2011.12.09

歐洲今天在建立財政聯盟以保全歐元1事上,出現歷史性分歧,各國意見不一。以法、德為首的大多數國家已商定推動新條約,使英國陷入孤立。

歐洲聯盟27國中的23國領導人商定,在實施歐元區比較嚴格的預算規定下,促進各國整合。但英國表示,在其爭取讓步未成後,無法同意擬議中的歐盟條約修訂案。

經過10小時會談,歐元區17國以及期望加入歐元區的6國決意在歐盟條約之外,談判新協定,以載明比較嚴格的赤字和負債規定,來化解歐元區的債務危機。

立陶宛總統格里包斯凱特(Dalia Grybauskaite)在抵達會場以出席歐盟今年第八次危機峰會第二天會談時,以生硬的英語說,「鬧意見的不是歐洲,是英國,他們自外於決策,歐洲是團結的」。

歐洲中央銀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稱,另訂新條約的決定是從嚴制定預算規定的1個進展。他說,經過2年市場混亂後,17國歐元區若要茁壯,實施嚴格的預算規定勢在必行。

德國總理梅克爾表示,她對這些決定感到十分滿意;並說,全世界會了解,歐洲已自錯誤中汲取教訓,避免了「糟糕的妥協」。

權勢居歐洲之冠的梅克爾說,對於英國最終會同意修改歐盟條約以載入比較嚴格的預算紀律,她尚未放棄希望。

針對歐盟修約 歐美各大報反應不一,「衛報」(The Guardian)說,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否決修訂里斯本條約後,英國將在「歐洲遭到孤立」。

在「經濟學人週刊」(Economist)中,夏里曼(Charlemagne)筆記部落格稱這項協議和英國沒有參與,是歐洲「一大分裂」。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說,歐盟領導人正在「全力處理深深的裂痕」。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稱這項協議不是「完美的解決方案」,因為這可視為讓雙速歐洲制度化,但指出,比起正式修訂條約,這項方案可更快獲得批准。

※ 相關報導:

* 歐盟峰會/控制赤字達協議 英拒修歐盟條約
http://www.udn.com/2011/12/9/NEWS/WORLD/WORS4/6771004.shtml

歐盟8日晚間在布魯塞爾舉行高峰會,進一步,也退一步:進一步,峰會領袖就加強財政紀律來落實財政「黃金律」 (平衡預算)達成原則協議,包括會員國的預算赤字必須低於GDP的3%、「年度結構赤字」不得超過GDP的0.5%。退一步,則是由於英國堅不讓步,修改歐盟條約 (相當於歐洲基本法的〈里斯本條約〉)使歐盟27國都受嚴格金管之議告吹。高峰會9日繼續協商。

* 歐盟孤鳥卡麥隆 英媒盛讚如邱吉爾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6773047.shtml

卡麥隆表示,他拒絕簽署新的歐盟條約,是考慮到新條約會把英國金融業規範權和某些預算權交到歐盟手上,英國的主權將受到影響。出於對英國國家利益的考量,不能讓步。 -- 或許跟他「保守黨」的背景有關。

* 要求特權 英國搗蛋被孤立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6772629.shtml

卡麥隆反對修改歐盟條約的理由,與「歐債危機」無關,而是英國提出的另一項要求未被其他國家接受。歐盟其他國家領袖一直要求應訂定一致的金融交易稅率,但英國一直主張此舉將打擊倫敦的地位而抗拒。英國要求在歐盟修改金融法規時擁有否決權,被其他國家拒絕,結果便是廿六個歐盟國家決定不要英國,而繼續前進。

* 歐盟峰會/「缺子彈」 傳注資IMF2千億歐元
http://www.udn.com/2011/12/9/NEWS/WORLD/WORS4/6771010.shtml

歐盟高峰會在布魯塞爾琢磨解救歐債危機之際,傳出一個辦法,是歐元區17國和另外十個同屬歐盟的國家共同對國際貨幣基金 (IMF)注資二千億歐元,使IMF有能力對有需要的國家放款。這個辦法有兩個問題,一是即使獲得挹注,IMF的荷包仍然太淺,絕非藥到病除的萬靈丹,二是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反對。

* 歐盟財政協議 最快明年3月簽署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6773042.shtml

協議中的財政法規將納入成員國的法律,帶來強化的財政紀律與完善的自動制裁機制,以及更嚴格的監管。歐元區國家間的政府間條約,將使這些法規有更大的約束力,加上二級立法以及各國政府的政治承諾,都將賦予財政協議完全的效力。歐洲領袖準備在明年7月設立稱為歐洲穩定機制( ESM)的永久性援助基金,比原訂計畫提早一年。

* 歐盟兩路並進 壯大經濟聯盟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6772553.shtml

歐盟領袖高峰會議9日已達成建立財政聯盟共識,以下是歐盟領袖的聲明全文摘要... 經濟貨幣聯盟和歐盟整體的穩定與整合,採取更多行動讓歐元區邁向「財政穩定聯盟」。



◆ 歐元區恐玩完 各找退路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2011.12.09

華爾街日報8日報導,部分歐洲的中央銀行已開始擬定應變方案,以因應某些國家可能脫離歐元區或歐洲貨幣聯盟瓦解帶來的衝擊。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來源說,有些歐洲央行正在研究如何重啟舊有貨幣,這些貨幣自2002年1月歐元開始正式流通後後,便沒再發行過。

消息人士說,愛爾蘭央行正評估是否要尋找新的印刷廠,以備如果須重新印製本國貨幣之需。許多歐元區以外的歐洲國家央行,也開始著手研擬因應萬一歐元區崩潰的防禦措施,例如瑞士央行考慮讓匯率與歐元脫鉤。

消息人士強調,這些計畫仍在初步階段,不代表這些央行預料歐元區真的會瓦解。

不過,歐洲多國央行開始設想這種可能性,凸顯情勢急轉直下。今秋之前歐元區崩潰還被視為天方夜譚,如今全球貨幣決策者、央行官員和投資人,都希冀歐盟峰會提出一勞永逸的歐債危機解套方案;倘若會談失敗,除了可能危及歐元區的存續,歐元貨幣聯盟瓦解也將造成金融市場騷亂。

一旦歐元區分裂,各國首先得面臨的挑戰包括將大筆以歐元計價的債務和存款以新幣值換算,以及是否啟用舊本幣與如何快速印製新鈔。

蒙特內哥羅央行經濟學家法畢斯表示,央行正在評估取代歐元的各項措施,包括採用其他外國貨幣與重啟本國幣等。不過,該國無法自行印製新鈔,必須委託民間企業包辦印務。

消息人士說,愛爾蘭政府官員最近數周開始初步討論是否啟用舊印鈔機,以防歐元區瓦解或愛爾蘭退出歐元區後必須印製本國幣,他們也不排除尋求民間業者幫忙。此外,去年市場開始謠傳希臘央行正秘密印製舊貨幣德拉克馬,但央行官員否認有增印舊鈔的計畫。



◆ 防歐元解體 歐企錢進德國

中央社 2011-12-09

西班牙Wi-Fi無線服務供應業者Grupo Gowex因預期西班牙將退出歐元區,正逐漸將資金轉移至德國,而德國機械製造業者GEA Group AG則將存放在任何一家銀行的資金設定上限。

據彭博報導,Grupo Gowex執行長兼創辦人加西亞(Jenaro Garcia)表示:「我不相信西班牙將留在歐元區。我們將現金與存款搬到德國去,因西班牙將重啟舊有貨幣。」總部位在馬德里的Grupo Gowex在15國提供Wi-Fi服務。

歐元於2000年在歐洲11國正式上路時,歐洲企業砸下數十億美元,迎接歐元問世。

彭博訪查20多名企業主管發現,因應歐元解體,企業爭相謀求應急對策,其中包括減少投資,資金轉至德國,總部由南歐移師北歐,甚或是歇業等。

德國央行11月19日公布經常帳統計分析,9月非金融的登記資本流入達113億歐元(150億美元),受惠於此,德國8月其他資本流入餘額逆差473億歐元,9月時得以轉為7億歐元的順差。

歐洲各國領袖刻在布魯塞爾集會,為搶救歐債危機展開最後一搏。歐洲領袖主張修改歐盟條約,強化經濟合作,以及強制削減預算。

歐洲央行(ECB)為購債傳聞澆了一桶冷水,監管機構表示歐洲銀行業需要擴大籌資後,歐股應聲挫跌,西班牙與義大利公債也倒地不支。(譯者:中央社趙蔚萰)

fsj 提到...

歐債危機曙光乍現

【經濟日報╱社論】2011.12.10

在全球寄予無限期待的目光中,歐盟高峰會昨天擬出了「歐元區領導人聯合聲明」,開宗明義即強調了強化經濟整合的兩大方向──更緊密的財政經濟合作,以及拓展因應短期挑戰的穩定工具。依據這份在峰會結束前發布的聲明,歐元區國家領導人這次展現了搶救歐債危機及不容歐洲經濟統合倒退的意願,試圖從重建財政紀律、金融防火牆重振市場信心。依昨晚歐股初盤上漲的反應,這些努力似乎略有效果;但是,歐債危機的信心鏈條環環相扣,稍有不慎或鬆動,就又可能再掀波瀾,仍需要步步為營。

歐債危機源起於歐元區國家不負責任地舉債度日,甚至隱匿財政惡化真相,加以缺乏制裁機制、政治面的反應遲鈍、區域內各國的矛盾及經濟信心弱化的自我實現,使一個原本只要500億歐元就可化解的希臘主權債務問題,經過18個月的逐步擴散,如今已演變成上兆歐元都不易解決的歐債危機,不只投資人退避三舍、歐豬國家債券殖利率飆升,也拖累大量持有歐債的歐洲銀行體系,連歐元區核心成員法國的3A頂級債信都可能被摘除,運行12年的歐元也面臨崩解危機,甚至許多國家及企業已展開一旦歐盟峰會A計畫失敗、歐元瓦解的B計畫,可見這次峰會結論的重要性。

所幸,昨晚仍在進行的歐盟峰會還是取得一定的進展。依據一份事先公布的聯合聲明,歐元區17位領導人已分就長期及短期措施取得原則性共識。在長期面,就是建立一個新的財政穩定聯盟,從源頭阻止歐洲危機惡化。這項聯盟的主要內涵是依歐盟條約,嚴控財政赤字及債務在GDP的3%及60%,且國家預算及發債須接受歐盟監督,如有違反時自動實施制裁,但保留特殊狀況得予彈性處理的空間。

由於英國明言反對,這項財政穩定聯盟目前屬於歐元區成員和非歐元區國家間的跨政府間協議,須列入各成員國憲法規範,但不須修正歐盟條約;其好處是實現的流程可加速,不會因費時修約而拖延,但可能的壞處是歐洲央行恐難以財政聯盟為基礎,擴大提供流動性,而英國的反對會否影響歐盟的團結也受到關注。

另一具體的重要進展,是擴充了金融防火牆的規模,這也是市場一直強烈期待的。依據聯合聲明,防火牆包含三個層面,分別是現有4,400億歐元的緊急金融紓困基金(EFSF)以槓桿化擴充(提供債券擔保損失及建立民間投資管道等),並可持續運作到2013年;讓規模上限暫定5,000億歐元的永久紓困機制(ESM),提前一年於2012年7月到位;由歐盟在短期內提供2,000億歐元,交由國際貨幣基金(IMF)支配運用。

由於EFSF、ESM將可並存運作,如果一切依預期實現,則歐洲因應短期金融波動的銀彈可擴充到1兆歐元以上,儘管仍難完全滿足規模可能更大的歐債危機需求,但已明顯增強防火牆的營救實力;尤其,歐元區領導人還留下明年3月可再檢討EFSF及ESM規模的伏筆。要達成這樣的共識並不容易,因為無論是EFSF或ESM,都是國家提供擔保,提供資金支援面臨困難的國家,要各國承諾更多的擔保,國家財政也就承擔了更多的壓力。

歐盟峰會盡了很大的努力,以明確的期限、流程、作法等方式,力圖恢復市場對歐盟化解歐債危機能力的信心;但是,當前的歐債信心危機不是一天造成的,何嘗不是因為之前的拖延、分歧及缺乏政治共識所致,市場又如何相信之前做不到的歐盟,這次就能說到做到?而且,歐盟這次的共識,仍未讓市場看到歐洲經濟重現成長契機的路徑,危機根源未除,也難全然令人心安。接下來,就看信評機構對歐盟共識的評價,以及歐元區能否安度明年第一季的還債高峰期挑戰。



◆ 歐債有解?未必!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美聯社法蘭克福十日電】2011.12.10

歐洲債務問題解決了嗎?恐怕未必。

歐盟會員國9日協議嚴格控管支出,或許有助確保目前的債務危機不致重演,也可能幫助負債累累的政府緩緩重建市場的信任,但對於降低義大利與西班牙的昂貴借貸成本,恐怕沒有太大的立即效果。

倫敦Monument證券公司的路易士說,金融市場真正想知道的是,「歐元區政府與銀行業未來三個月要如何融資度過難關」。

各國將努力削減赤字,說服市場相信他們會償還貸款。歐洲央行(ECB)也會有限制地購買各國政府公債,紓緩他們的舉債成本壓力。然而,只要ECB或IMF(國際貨幣基金)未承諾採取更積極行動,來解除政府違約的威脅,債券市場仍將繼續驚恐不定。

ECB總裁德拉基雖讚揚9日達成的協議,但對於市場期盼的擴大採購歐洲債券方案,目前似乎仍無動於衷。義大利十年期公債殖利率9日依舊在6.55%左右盤桓,離逼迫希臘、愛爾蘭與葡萄牙請求紓困的水準,並未相差太遠。

義大利目前未清償的債務高達1.9兆歐元 (2.5兆美元),單是明年必須回購的債務就達3000億歐元。在這個背景下,歐盟臨時紓困基金只有4400億歐元的銀彈,就顯得相當無力,何況其中一部分已經用在對希臘、愛爾蘭與葡萄牙的紓困。

歐洲各國已同意貸款2000億歐元給國際貨幣基金(IMF),以加強IMF 紓困歐元國家的能力,但分析師表示,要想安撫債券投資人的驚恐,非得有更強大的財政火力不可。

而且,債務危機威脅的不是只有政府,借錢給政府的銀行業同樣是受害者。歐洲的商業銀行都握有價值不斷沈淪的義大利與西班牙公債,銀行業之間也因為彼此提防,不敢相互放貸,相隨而來的信用緊縮現象已瀰漫全球。

資本經濟公司的羅恩斯說:「書面上來看,9日的措施應有助降低爆發另一次債務危機的風險。然而,高峰會並未帶來市場與眾多評論者寄望的危機解決對策,亦即促成ECB大規模地購買債券。」



◆ 聯合國:亞太需加強資金管制

中央社 2011.12.09

根據聯合國亞洲暨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UNECAP),亞太地區經濟體可能必需加強資金管制,才能面對長期資本流入的「新常態」。

聯合國亞太經社委員會今天自曼谷發出報告指出:「亞太地區仍在苦思適當對策,以因應過多的短期資金流入。目前的政策是由貨幣干預、外匯存底累積、外匯暴露與有限度的資本管制等相關措施組成,但仍不足以控制這種資金流入所造成的衝擊,以及資金突然流出的風險。」

多數亞洲國家貨幣今年上半年走升,下半年則走貶,來回震盪,原因是投資人利用經濟成長較快以及利率較高的好處,先把錢投資在新興市場資產,接著又因歐債危機殃及全球成長的隱憂而撤資。

由於這種波動,國際貨幣基金(IMF)4月曾經表示,決策者應在某個程度的情況下把重心放在資本管制。

聯合國亞太經社委員會表示,最近亞太地區所祭出的管制措施,目的在於降低短期債券等特定類型資金流入的吸引力,並且導引投資客轉向長期持有這些資產。

※ 相關報導:

* 社論-提高「幸福指數」也是執政者的責任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1121000497.html

有人說,GNP呈現的是國家的硬實力,GNH呈現的則是軟實力。如今,各國更開始思考以貼近人民實際感受的衡量方式,在追求經濟競爭力的同時,兼顧非物質層面的生活品質;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將是執政者十分重要的責任。



◆ 中國經濟明年求3「穩」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12.09

中國經濟明年將環繞三大「穩」字展開:穩住成長,穩定物價與穩健的貨幣政策。

中共官方媒體中新社報導,決定中國經濟格局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召開,將為明年發展定下基調。會議內容目前還不清楚,但可以預料中國將面臨「控通脹,保增長」兩大沉重任務,而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也將左右中國的「棋局」。

根據今天發布的統計,中國大陸11月的CPI漲幅已降到4.2%,控制通脹的任務似可略鬆一口氣,但確保成長的壓力則相對升高,這也成為影響經濟定調的主要因素。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接受中新社訪問時說,歐美經濟危機、外部環境不好、貿易保護情緒上升,都給中國現在的調整增加一定的難度,「穩保增長是中國經濟明年需要面對的大課題」。霍建國強調:「明年國際外部環境繼續惡化,出口大幅度增長可能性不大,有可能還會適當回落。中國經濟如果增速太低,對整個就業和社會穩定是不利的。」

中國經濟學界早先展望2012年經濟形勢時,曾經預測明年CPI漲幅將控制在5.5%左右,GDP增速將超過9%。但由於明年經濟形勢比較複雜,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對此頗有憂慮地指出,「當前比較確定中國明年經濟將面臨下行風險」。

大陸多位專家表示,為同時實現「穩住增長」和「穩定物價」的目標,明年中國「雙政策」組合應會保持步調不變,亦即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特別是貨幣政策,在穩健的大前題下,「預調微調」將持續成為熱門話題,並以各種形式頻繁出現,以實現貨幣政策的穩中趨鬆。

fsj 提到...

Swatch要停賣機芯 眾瑞士表商恐倒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報導】2011.12.11

瑞士表商Swatch集團明年1月1日起將減少供應機械表芯給競爭表商,最終可能完全斷貨,瑞士的一些小表商急得跳腳並訴諸法律途徑,聲稱此舉對瑞士鐘表業的衝擊,可能不亞於1970年代日本數位電子表的問世。

Swatch以製造外觀活潑的塑膠石英腕表享譽國際,許多人不知道Swatch旗下的ETA公司是瑞士最大的機械表機芯製造廠,且不少競爭表廠使用Swatch製造的便宜機芯,省下自製機芯的龐大成本。

紐約時報報導,Swatch以確保自家品牌如浪琴、歐米茄、天梭、寶璣表的機芯供應無虞為由,計畫逐漸停賣機芯給其他表廠。瑞士的競爭管理當局已同意此做法,但至少9家表商對Swatch提出告訴。他們多為小表商,沒錢自行產機芯。

為維持表面上「瑞士製造」(Swiss made)的信譽,這些公司能找的機芯供應商少之又少,因為連瑞士第二大機芯廠Sellita都有半數產品是向Swatch訂貨再轉賣,無機芯可用,這些小表商只有倒店一途。

提告的日內瓦鐘表公司康思登(Frederique Constant)的共同老板史塔斯說:「許多公司將消失,但壟斷企業Swatch只會愈來愈大。」史塔斯坦承,若無Swatch供應的廉價機芯,23年前他不可能加入製表這一行。

1980年代即稱霸製表業的Swatch,去年總營收約69.5億美元,令同業瞠乎其後,公司堅稱無意扼殺競爭者,不供應機芯可刺激同行提高製造支出,強化瑞士表業的整體品質與競爭力。執行長海耶克說,沒有任何一個產業像機械表這樣,「一家公司製造所有重要組件賣給其他人,讓他們製造直接與我們競爭的產品」。



◆ 消失中的日本製造

【蕭美惠】2011-12-11 工商時報

■在強勢日圓推波助瀾下,日本產業空洞化已急遽惡化,能夠打上「日本製造」金字招牌的道地日本貨正在不斷消失中。

■The "Made in Japan" brand is at a crossroads as more firms face a tough choice over whether or not to move production overseas to escape the impact of the relentless rise of the yen.

英國媒體集團Haymarket Media在7月公布2011年亞太最有價值品牌,前五名依序是索尼、三星、Panasonic、樂金(LG)和佳能(Canon),顯見日本品牌在亞洲消費者心目中仍具有一定的地位。

該項調查係針對亞洲10個市場,約33,00名年齡介於15到64歲的受訪者,請他們選出最好或最值得信賴的品牌。

喜愛日本品牌的亞洲消費者,在選購時多半要求「日本製造」。但這幾年下來,他們發現愈來愈難買到道地日本貨。這是因為過去30年來,日本企業不斷將生產基地移往海外。

委外生產比重攀升

以索尼公司(Sony)為例,日本國內工廠在1990年代初期多達40座,如今剩下23座。在這當中,16座工廠生產零組件,僅7座組裝完成品,例如電視機和攝錄影機。索尼的電視機委外生產率在上個會計年度(截至今年3月底)突破5成,遠高於前年度的2成。

由於日本消費電子出口急遽縮減,這個部門的貿易赤字大幅擴增。根據日經新聞報導,2004年,日本出口1兆7,900億日圓的消費電子,對日本貿易順差貢獻了1兆550億日圓,及至2010年,這個金額萎縮到9,100億日圓,加上進口突破1兆日圓,消費電子部門的貿易赤字達1,051億日圓。

而在今年前7個月,消費電子部門的貿易赤字已逾1,300億日圓,全年預料將達到2,000億日圓。

大致而言,日本歷經三波產業空洞化(industrial hollowing)。1980年代中期之後,由於廣場協議導致日圓高漲,同時亞洲四小龍崛起,日本傳統製造業開始將生產移往海外。第二波在1990年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日本高科技業接著出走。第三波則在2000年代,日本企業外移據點,擴張到新興國家。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8月時對大型製造商進行的訪查,約46%表示,如果日圓兌美元匯率維持在76日圓的高檔長達半年,他們就會把生產基地移往海外。

中小企加入外移潮

除了大型製造商,日本中小企業也投入產業外移的行列。公營放款機構日本政策金融公庫(JFC),在今年4~9月間提供融資以協助250家中小企業往海外拓展,企業家數約為去年同期的兩倍。

日本數位相機全球市占高達8成,但價格競爭驅使日商將生產委外給台灣。賓得士理光(Pentax Ricoh Imaging)社長三浦善司語重心長的說:「我們再也不會看到日本國內興建一座數位相機廠。」

全球數位板市占逾8成的日商和冠(Wacom),311大地震之後便赴中國成立元件生產基地。和冠社長山田正彥表示,他們必須將供應的風險降到最低。「我了解產業空洞化的憂慮,但國家之間的界限早已消失。」

山田正彥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觀點,他表示:「留在國內未必一定有利於日本。我們應該把一切都留在圍欄內,或者我們應該走出去,從外頭對國家做出貢獻?我會選擇後者。」



◆ 毒不死的經濟

【林國賓】2011-12-11 工商時報

■墨西哥毒品戰爭雖愈演愈烈,經濟幾乎不受影響,今年表現成為拉丁美洲的亮點。

■But fears that the violence would sink the broader economy have proved ungrounded, at least for now.

墨西哥毒品戰爭的罹難者持續飆升,好在該國經濟並未慘遭毒手,顯見民眾對毒梟惡勢力的問題怕歸怕,該花的錢一樣照花,經濟活動還是熱滾滾。

墨西哥日前公布第3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季增1.34%,年率增幅更達5.5%,以此推估,全年成長率可達4%的高水準。

數據一出,各界驚呼連連,一來是國際經濟情勢因歐債危機惡化普遍呈現走疲,再者該國以毒品為主的組織犯罪早已到了無法無天的失控狀態,專家憂心內需將因民眾恐慌而受抑,內憂外患夾攻下,該國經濟可能慘遭「毒」害。

說來會嚇死人,自現任總統卡德隆上台後向毒梟宣戰以來,與毒品有關的社會暴力死亡人數直線飆升,根據政府與媒體的統計,卡德隆上台迄今5年總死亡人數已來到4.6萬人,1年平均葬送近1萬條人命。

經濟已處處偵測到毒品反應。根據民調結果顯示,有多達近7成的墨西哥民眾表示已有好一陣子沒有出遊或買大筆金額的產品,理由是怕引來犯罪集團的覬覦。在墨北大多數地區經商的企業則都必須繳交保護費給販毒集團,吃掉一部份的獲利。犯罪問題同時嚴重到增加運輸成本與其他保全費用。

有些專家甚至憂心,毒品犯罪問題已惡化到經濟成長跟著陪葬。墨西哥最大的銀行BBVA商業銀行的研究報告預測,毒梟殺紅眼的因素每年估計砍掉1個百分點的經濟成長。

消費信貸增長

但到目前為止,毒害並沒有外界想像的嚴重。根據數據顯示,就業創造穩步增加,消費信貸持續擴增,包括汽車與平面電視等產品今年的銷售也還有2位數以上的成長率。

金百利克拉克墨西哥分公司董事長岡薩雷茲(Claudio X. Gonzalez)說:「考量這裡有嚴重的流血暴力事件,以及包括美國等國家的國際情勢都不是太好,墨西哥經濟表現確實格外優異。」

墨西哥最近5年的經濟平均年成長率僅1.55%,比拉丁美洲的整體平均水準還低,不過這主要是因為2009年金融危機時全年衰退逾6%,去年開始已經強勁復甦。

外資持續湧進

另一個經濟指標─外國直接投資,也指向毒品犯罪問題的影響不大。今年全年墨西哥估計可吸引20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金額追平去年創下的高檔。投資最熱門的產業部門是航太與汽車工業,日本馬自達與合資伙伴住友集團正斥資5億美元在墨西哥中部地區設立一座新廠,本田汽車今年稍早也宣布要花8億美元在墨西哥蓋第2座廠房。

對於毒品犯罪問題可能影響外資投資,該國經濟部長費拉里前不久才予以駁斥,他說:「大宗的投資計畫可不是根據電視新聞做決定。」

根據政府的官方報告,墨西哥目前是全球平面電視第2大製造國,同時是全球資訊科技委外第4大國。

外資對墨西哥的投資心態明顯比墨西哥的本土企業還要樂觀,全球保險巨擘法商安盛(Axa)公司執行長凱斯崔(Henry de Castries)表示:「墨西哥有新興的中產階級,為數可觀的民間儲蓄,經濟管理良好,在這裡經營一家企業比在他國還要來得容易。」

外國企業對於墨西哥的犯罪問題也自有一套因應辦法,以安盛來說,該公司就不承作特定款式汽車的保險,像是毒梟愛用的大型休旅車,同時要求員工身上不要攜帶現金。

fsj 提到...

救歐債大鬥法 梅克爾勝歐巴馬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1.12.12

紐約時報報導,歐盟峰會9日提出歐債危機最新解決方案之際,美國與德國卻對如何處理此次危機不同調,美國力主撒錢救市、速戰速決,德國卻認為應趁此良機改善歐盟體質,美國總統歐巴馬要求撒錢刺激經濟的主張,過於短視。

在德國總理梅克爾主導下,歐盟國家同意用穩紮穩打的方式加強財政整合,矯正歐元的先天缺陷。但即使歐盟峰會協議出爐,美國總統歐巴馬仍嚴正警告歐洲,長程的政經改革固然重要,若歐洲未能迅速有效地回應市場不安情緒,未來數月歐元將面臨存亡之秋。

歐巴馬對於自己成功處理次貸風暴,避免美國經濟崩潰十分自豪。他相信,正是由於聯準會砸錢救市,才讓全世界躲過大蕭條。

歐巴馬將歐債危機視為總統連任之路的重大威脅,因為若歐洲國家實施的撙節措施讓景氣更衰退,將拖累美國經濟。德國官員對此心知肚明,私下抱怨歐巴馬要求歐洲砸錢救市,只是為了自己明年的選舉考量。

德國將歐債危機視為改革契機:若非公債殖利率超過7%紅線,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不會被迫辭職;若非市場對歐元失去信心,多數歐盟國家不會同意國家預算受監督,遑論赤字超標將受懲。

華府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專家柯克加德說:「在處理歐債危機方面,德國有戰略盤算,想要讓事態發展到法國能承受的極限,讓法國不得不拱手讓出部分財政主權。可以說,德國利用這次危機,讓其他歐盟國家臣服。」

許多德國人認為,英美兩國對於金融業的保護與推崇,正是近年來西方國家競爭力不敵東方新興國家的原因。大型銀行創造泡沫經濟,危機時又要求政府提撥巨額紓困款,卻從未締造可長可久的經濟成長;反觀德國模式卻能奏效,今年德國出口將創1.3兆歐元(約台幣52兆元)新高。

歐巴馬擔憂歐盟峰會通過德國主導的加強財政同盟方案,特地派遣財長蓋納出訪警告歐洲。

歐元區國家迫於借貸成本不斷上升,別無選擇,只好追隨德國。顯然這次梅克爾贏了。

※ 相關報導:

* 「梅克吉」 歐洲財政聯盟最佳搭檔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6775327.shtml

德國總理梅克爾和法國總統沙克吉為促成歐洲合組財政聯盟,最近數月形影不離,從雙方的肢體語言來看,梅沙過去相敬如「冰」的關係正逐漸加溫,媒體口中的「梅克吉」(Merkozy)已成為拯救歐債危機的最佳搭檔。

* 英相拒新歐盟條約 副手不滿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6775326.shtml

雖然英國首相卡麥隆在上周布魯塞爾高峰會否決歐盟條約修訂案獲得英國多數民眾支持,但副首相克萊格(Nick Clegg)稍早的支持態度卻一百八十度轉變,說他感到「生氣」,指責卡麥隆此舉不利英國經濟利益。根據英國星期日郵報10日出爐的民調,大多數英國人認為卡麥隆否決歐盟條約修訂案是正確的抉擇,他贏得62%民眾支持,僅19%受訪者認為他做錯了。

* 歐元若崩潰 恐無預警宣布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6775528.shtml

歐元崩潰已經不是假設性問題,分析家認為,不論是歐元體制崩潰或單一國家被逐出歐元區,可能都會秘密且迅速的決定,再迅雷不及掩耳的宣布,而首要原則是防止民眾恐慌。....下一步,則是各國競相貶值,以促進出口。



◆ 中日韓自貿協定 本周協商

【經濟日報╱編譯劉利貞/綜合外電】2011.12.12

日經新聞11日報導,日本、南韓和中國計劃於明年夏天展開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並從本周起開始制定協商方向。另據時事通信社報導,日本與南韓將在明年上半年重啟經濟夥伴關係協定(EPA)談判。

日中韓三國定本月14至16日在南韓平昌舉辦第七回合產官學界FTA研究會議,預計在會議閉幕當天發布準備展開FTA談判的提案,說明各自對貿易自由化和投資的主張,並開始著手訂定協商時程、規劃相關組織架構。

三國預定於明年春天日中韓高峰會時,正式同意展開FTA談判,並於夏天啟動談判,以期盡速簽訂FTA。同時,日中韓計劃針對保護智慧財產權等議題,達成投資協定的實質性協議。

共同社引述消息人士報導,除了三邊FTA談判,日本也同步推動與南韓及中國的雙邊貿易,以便為加入泛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增添助力。分析師說,日本11月宣布參與TPP談判,使南韓和中國更有意願與日本簽訂FTA。

據時事通信社報導,南韓總統李明博17日將在京都與日本首相野田佳彥會商,可望就明年上半年重啟2004年來中斷的EPA談判達成共識。日韓兩國於2003年展開雙邊貿易談判,但因農漁產品關稅減讓等問題意見分歧而導致協商延宕。

日韓打算藉推動雙邊貿易談判,加速推進與中國簽訂三邊FTA。不過由於南韓對日本懷有鉅額貿易逆差,南韓企業強烈反對兩國簽訂貿易協定,日韓要達成簽訂雙邊貿易協定的共識料將花費一段時間。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易小准表示,中國與日本、南韓加速FTA談判,是為了降低對美國和歐盟的依賴。美國疲弱的經濟狀況及歐盟持續延燒的債務危機強化三國推進FTA協商的動力。

另外,中國與南韓也將在明年展開FTA談判。

※ 相關報導:

* 貿易衰退凸顯了電子產業困境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775375.shtml

在可預見的未來,台灣出口及經濟成長仍相當依賴資訊電子業。現在要關注的問題是,資訊電子業景氣要多久才能回春?如果景氣長期低迷,業者要何去何從?四大艱困產業要如何善後?從全球景氣動向來看,資訊電子業的最大出口市場美國及歐洲均面臨經濟長期調整,有陷入「失落十年」之憂,對資訊電子產品的需求恐長期停滯不前。

* 自由經濟示範區 明年啟動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6775396.shtml

力拚馬英九總統宣示的黃金十年,為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國內首座自由經濟示範區明年啟動,將落腳高雄南星自由貿易港區,並結合加工出口區,形成「前店後廠」,區內為保稅區,吸引台商回台及國際企業來台投資。

fsj 提到...

兩岸觀察-中國經濟hold得住?

【李書良工商時報大陸中心資深記者】2011-12-14 工商時報

稍早前中國政府公佈了11月份的重要宏觀經濟數據,儘管CPI、PPI、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數據表現不像外界預測,整體看來,CPI增速的大幅滑落雖符合當初中國政府打通膨的目標;但幾項數據的公佈,配合近期官員與企業代表的對外發言,都更加讓人有一種感覺:中國經濟的考驗明年才正式登場。

當前全球都為了歐債問題的延燒而焦頭爛額,中國卻是滿手現金,被不少國家視為財神爺、救世主,但其實中國自身的經濟問題也不輕鬆。

從2007年全球景氣大多頭到今年11月中國公佈的宏觀數據來看,首先是中國過去長年賴以拉動經濟的外貿與出口,在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速上,2007年維持了23.5%的成長,2008下半年碰上全球金融海嘯,2009年最慘,出現了負成長,2010年在中國與各國的積極灑鈔票救市下猛烈反彈至31.3%。出口增速表現也大體類此。

然而,今年由於海外市場動盪,訂單急劇減少,加上中國各類製造成本不斷上漲的作用發酵,出口企業面臨極大挑戰。據中國海關統計,今年1至11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3.3兆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6%。其中,出口1.7兆美元,增長21.1%;進口約1.6兆美元,增長26.4%,且出口增速近幾月大致呈現疲弱下滑態勢,下半年本該是出口旺季,如此現象甚為反常。

譬如,中國出口大省廣東省目前的外貿形勢正處於「內憂外患」的窘境,受到國際訂單減少以及製造業成本上升的夾擊,據當地外經貿官員說法,預估今年廣東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速為14%,僅有2010年增速的一半;更糟的是,廣東外貿在今年第4季進入寒冬期,官員警告說,明年上半年該省外貿將進入最困難時期。

至於中國官方喊得最響、政策做多的最力的擴大內需市場,與外貿低迷的2008、2009年相比,確實對中國經濟有較明顯的助益,去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還來到18.4%。但隨著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救市政策逐步退場與效應的遞減,今年前11個月增速滑落到17.0%。

最後在固定資產投資部份,這塊領域向來是中國政府最容易使勁之處,金融海嘯時期中國果斷推出的「四萬億(兆)」救市行動,資金大部分流往鐵路、公路、基建領域,2009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因此一枝獨秀,其熱潮甚至激勵中國開發商,2010年房產開發投資增速甚至比金融海嘯前還高。

儘管房市目前已成為中國經濟上的大問題,但自2008年以來的這幾年,儘管民間批評房價與開發商聲浪不斷,但這段時期中國經濟卻頗為仰賴房地產的拉抬,各地方藉由房地產聲勢充實了地方財政,也帶動當地繁榮。但隨著中國政府去年起緊縮資金,加上打房限購令等政策迭出,讓中國基建工程與房市已不復先前雄風。

在此情況下,難怪中國官員面對歐洲頻頻求救,口風始終不鬆,僅強調會以自己的方式幫助歐洲。其實是中國自己從明年開始,也要為著如何拚經濟又不傷及抗通膨成果而大傷腦筋。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日前所提出的「穩增長、調結構、保民生、促穩定」的12字箴言,可說已為明年在全球經濟亂局中的中國經濟工作定調了。



◆ 英國失業率攀抵17年高點

中央社 2011.12.14

就在歐債危機恐使英國經濟再陷衰退之際,英國失業率在10月底截止的3個月攀抵17年高點。

英國統計局今天公布,以國際勞工組織(ILO)標準衡量的失業人口增加12.8萬人,至1994年以來最多的264萬人。英國失業率則由5月到7月的7.9%,增至8月到10月的8.3%,11月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也增加3000人,至160萬人。彭博調查26位經濟家預估中值為增長1.37萬人。

在英國政府試圖降低預算赤字,裁撤數以萬計工作機會時,企業也減少僱員,以因應經濟前景惡化的情況。英國財政監督機構預估,失業率2012年底將飆至8.7%,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師戴爾(Spencer Dale)昨天也說,如果經濟成長遲滯,決策當局就有擴大2750億英鎊(4270億美元)購債計畫的空間。

Scotia Capital Europe Ltd.經濟師克拉克(AlanClarke)說:「經濟可能全無成長,最多就是萎縮,失業情況也會加重。我們預估央行明年2月加碼量化寬鬆(QE)措施750億英鎊,5月可能會再增加500億英鎊。」

英國統計局表示,英國10月底截止3個月就業人口減少6.3萬人,至2910萬人。

fsj 提到...

義債殖利率飆高 歐元重摔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2011.12.15

義大利14日順利標售五年期公債,殖利率卻創歐元上路來最高,與德國呈現兩極走勢。義國償債成本攀高,加上西班牙銀行業上個月向歐洲央行貸款金額創一年來最多,以及瑞典坦言不確定會否簽署歐盟財政協議,衝擊歐股下跌1%,歐元貶破1.3美元,為1月來最低。

歐元兌美元14日最低貶至1.2965美元,是1月12日以來最低,盤中始終無力回到1.3美元以上,兌日圓也貶至101.21日圓的十周新低。道瓊歐盟Stoxx 50指數下跌1.8%。義大利十年期公債殖利率攀升4個基點至6.72%,擔保歐洲主權債違約的成本逼近歷史高點。

義大利14日標售五年期公債,募集到30億歐元(39億美元),達到目標上限;但平均殖利率為6.47%,是歐元啟用至今最高,反映投資人需求的投標倍數為1.42倍,都不如上個月的殖利率6.42%和超額認購1.47倍。

雖然義大利國庫仍有盈餘,代表只需回購債券,但赤字比還是高得令人擔憂。如果殖利率居高不下,償債利息將暴增。總理蒙提日前火速批准300億歐元的撙節方案,13日晚間獲國會委員會簽署,本周有望交付表決。

德國債券顯然仍是投資人心中最穩當的資產。德國央行同日標售兩年期公債,募得41.8億歐元,平均殖利率0.29%,創歐元上路以來新低,投標倍數1.4倍。

據彭博統計,德國公債今年來報酬率為8.5%,義大利公債今年來賠7.6%。

此外,西班牙央行的數據顯示當地銀行正面臨籌資壓力。西國放款銀行上個月平均向歐洲央行融資980億歐元,金額創去年9月來最多,以絕對值計算的增幅也是去年6月至今最大,意味銀行難以透過其他管道融資。

國際正高度關注歐盟財政協議的進展,但瑞典總理賴因費爾特(Fredrik Reinfeldt)13日表示不確定會否簽署這項強化財政紀律約束力的協議,形同對歐盟多數國家潑冷水。

※ 相關報導:

* 歐洲製造業疲軟 衰退疑慮深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6782320.shtml

歐元區10月工業生產連續第二個月下跌,年增幅也創兩年來最小,加深市場對該區瀕臨景氣衰退的疑慮。

* Fed沒推QE3 看好美溫和復甦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782275.shtml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13 日決議按兵不動,符合市場預期,並稱美國經濟近來「溫和擴張」,但也擔心受歐債危機拖累,保留貨幣政策進一步寬鬆的可能性。



◆ 馬丁沃夫專欄/歐盟峰會用錯藥…死路一條

【經濟日報╱馬丁沃夫(Martin Wolf)】2011.12.15

「上帝要毀滅一個人,必先使他瘋狂。」這是我對上周歐盟高峰會的感想。許多人都把焦點放在英國首相卡麥隆否決歐盟新條約的行為,這可以理解。但是只看卡麥隆會讓我們忘記了,歐元區領袖也完全無法推出對歐元聯盟問題有效的解藥。相反地,他們只想緊縮各國財政的差異。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行為終將失敗。

卡麥隆向他的同僚列出一張長長的單子,條列了英國想要保護倫敦金融城以及自行監管能力的作法,不受歐洲監管機關控制。但是卡麥隆本可只要求新歐盟條約僅適用於歐元區,而不是全盤否決新條約。他可以表示超出歐元區以外的新政策都必須獲得英國的公投同意。但他卻只是把英國變成歐盟裡一個若即若離的成員,卻沒有替英國金融體制設下新的防線。他毀壞了英國在歐盟內的信譽,這絕對稱不上是場勝利。

德國總理梅克爾與法國總統沙克吉轉而要求加強財政紀律,讓歐元區變成所謂的「穩定與增長聯盟」。但就我來看,這只會變成「動亂與停滯聯盟」。

協議的內容是什麼?首先,他們要求每個歐元國家必須維持財政平衡或財政盈餘,財政赤字不能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的0.5%。第二,這個目標必須寫進各國法律,一旦赤字超標,就會啟動自動減赤機制。

這個目標嚴格到難以達成。歐盟執委會揚言除非大多數的成員國反對,執委會將對違反赤字規定的國家進行制裁。這很可能變成非民選的歐盟執委會懲罰民選的各國政府。若是赤字國依舊無法達標,執委會要怎麼做?顯然他們將接管該國政策。這是逾越民主制度的憲政破壞。

更重要的是,這還將造成經濟破壞。正如我上周指出的,歐元各國在危機發生前的財政失衡其實很小,但對外收支帳的失衡很大。德國、荷蘭等對外享有大量盈餘的國家,透過民間借貸,把資金輸入到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等對外赤字高漲的國家。當金融危機發生,這種資金流動突然中止,使政府赤字大為擴增以填補民間赤字。現在,德國卻說政府赤字才是削減的重點。

但對外赤字降低有建設性的作法,也有痛苦的作法。建設性作法是透過增加出口、進口替代來降低對外赤字;痛苦的辦法是陷入嚴重的經濟蕭條。如果要讓赤字國家增加出口,德國等對外出超國就必須增加消費,增加進口,或者必須讓歐元國整體競爭力大幅提昇。前者要讓德國不再那麼德國,後者則是要讓歐元區變成一個超級德國。不幸的是,兩者都不太可能達成。這使赤字國只能靠嚴重的通縮來削減債務。

總而言之,一個國家如果對外大幅入超,必須靠外來資金填補國際收支帳赤字時,想要降低財政赤字就非常困難,要靠長期的經濟衰退調整經濟體質,或者大幅恢復競爭力。如果競爭力難以提昇,赤字國家只能陷入愈來愈緊的財政緊縮與通貨緊縮。換句話說,歐元的存續將是建立在薪資下滑、債務緊縮與長期經濟衰退的代價上。這些代價是否終有一天會超過歐元解體的代價,讓各國終於再也無法忍受?

歐元區這次無法端出有效的矯正方案。財政聯盟、金融聯盟與政治聯盟都付之厥如;出超國與入超國關係的結構性調整也付之厥如。歐元轉而倚賴更為緊縮的「穩定與增長」方案,可以想見終將失敗。卡麥隆上周的表現嚴重失格,但是歐元區的失敗更遠甚於此。

(作者Martin Wolf是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編譯謝東年)



◆ 不能不關心的歐債問題

【聯合晚報╱社論】2011.12.15

「現在有一個幽靈壟罩在全世界的上空」,套用馬克思、恩格斯『共產主義宣言』著名的開頭,那個幽靈就是歐債。全球經濟當前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此,就像19世紀中葉,人類需要一套新的經濟概念與經濟行為規範去應對當時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一樣,現在我們面對全球化之後,鬆散、失控財政紀律帶來的困境,迫切需要的也是一套新的經濟概念與經濟行為規範。

創建這樣一套面向未來的新經濟學,絕非易事。放眼國際,最有可能在新經濟學革命上帶領風潮的少數人物,就包括了正在台灣訪問的皮薩里德斯教授。皮薩里德斯是去年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今天會在台北就「歐債危機的成因與藥方」提供他的完整看法。

歐債起源於歐元區的根本矛盾:一元的貨幣,多元的國家財政結構。當年為了整合歐元,歐盟經濟強勢國家明顯「讓利」給經濟狀態沒有那麼好的國家,期待整合後的生產與消費綜效,能夠彌補「讓利」帶來的損失。這樣的設計,讓許多國家有高度動機參與歐元,但同時也就埋下了使得他們迷失在如此一時創造出的榮景中的禍根。一時的榮景,進而就鼓舞了部分國家政府大膽、甚至不負責任的財政措施,擴充赤字,大量借債,等於是花掉了他們如果不參與歐元區就根本就不會有、也借不到的錢,但卻沒有相應的經濟成長投資,也沒有相應的償債計畫。如此以債養債,終有被債務壓垮的一天,現今的局面即「攤牌」的結果。

在這過程中,全球化貿易的規模不斷擴大,層級也上升了,結果等到歐債問題爆發,就不會單純只影響歐洲了。美國一定受到牽連,更何況美國自身也採取了類似赤字、借債的形式在支撐經濟,雪上加霜。亞洲各國和歐美有密切的進出口連環關係,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歐盟又是中國大陸的最大出口市場,而台灣和中國大陸經濟緊密連結,當然也一併受到強烈波及了。

為台灣本身的前景,我們不能不關心歐債問題,希望皮薩里德斯教授的分析能指引出路。

※ 相關報導:

* 企業紓困機制 下旬啟動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6782356.shtml

行政院經濟景氣因應策略小組昨(14)日做成重大決定,有條件重啟金融海嘯期間推出的企業紓困機制,企業債權債務協商,如經債權總額三分之二以上金融機構同意,就具有拘束力,全體債權金融機構一體遵循。

fsj 提到...

解歐債危機 IMF籲全球協力

中央社 2011.12.16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警告,歐債危機已發展到無法只靠一群國家來解決的地步,倘若各國不通力合作,全球恐面臨類似193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情況。

拉加德指出,「世界上沒有任何經濟體,無論是低所得國家,新興市場,中等收入國家,或超級先進經濟體,可以獨善其身,不受歐債波及,歐債危機不但已蔓延開,並逐步升溫至每個人實際上必須聚焦在能作什麼的程度。」

拉加德強調,倘若國際社會不聯手合作,「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風險是萎縮、保護主義和孤立等。」「而這正是對30年代情況的描述,在那之後發生的事,是我們所不樂見的。」

拉加德說,全球經濟充斥著下行風險,成長緩慢超乎預期,預算赤字高於預測,公共財政搖搖欲墜,前景「相當黯淡」。「一點都沒錯,世界完了。」

拉加德指出,唯一的例外,是新興市場,以及在1990年代金融危機期間受重創的亞洲經濟。拉加德強調,倘若全球要平安度過這場風暴,他們也必須協助處理當前危機。領導則要仰賴歐洲。

拉加德表示,「一切要從當前的危機核心開始,顯然是歐洲國家,特別是共享貨幣聯盟的歐元區。」

拉加德表示,就在歐洲領袖想方設法解決「巨大」挑戰之際,金融市場的不耐煩也令人頭痛。

拉加德應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Clinton)之邀,在國務院發表促進婦女參與公共政策演說,發表上述內容。

拉加德表示,面臨此等危機時亟需的領導技巧,麥肯錫(McKinsey & Co Inc.)等顧問公司發現女性擁有不少。

拉加德表示,「因為這是勇氣和實際面對困難的問題,而不是否認。接受真相,接受事實,然後予以處理。」「坦白說,從我之前的職涯,無論是民間部門、擔任財政部長,或者是目前的職務來看,這些技巧正是女性所擅長。」



◆ 羅比尼專欄/2012年…全球經濟犯太歲

【經濟日報╱編譯陳世欽】2011.12.17

2012年的全球經濟展望非常清楚,只是不容樂觀:歐洲的衰退、美國成長遲緩、中國與多數新興經濟體的成長大幅減緩。亞洲國家曝險於中國,拉美國家可能受商品價格降低影響、中歐與東歐國家則會受歐元區牽連。中東動盪衍生嚴重的經濟風險。在此同時,地緣政治風險仍然居高不下,高油價將限制全球成長。

歐元區陷入衰退已成定局,程度與持續時間的長短無法預測。信用崩盤、主權債務問題、缺少競爭力與財政緊縮意味嚴重的衰退。

歐元區危機對美國構成可觀的衰退風險。美國還必須設法因應財政吃緊、房產業減債、社會不平等日益嚴重與政治僵局難解等問題。

至於其他先進大國,英國正陷入二度衰退,日本的巨震後重建則將因為軟弱無力的政府未能施展結構改革而無以為繼。

在此同時,中國成長模式的缺陷已經愈來愈明顯。房產價格下跌已經衍生連鎖效應,最後將衝擊開發商、投資與政府稅入。建築業的榮景已經開始消失,出口因為美國與歐元區需求疲軟而受到影響。中國領導人以控制失控價格的手段為房市降溫,往後必須設法再刺激成長。

問題不限於他們。在政策面,美國、歐洲與日本已經暫緩恢復持續且均衡成長所必須的經濟、財政與金融改革。

先進經濟體的公私部門減債仍未全面展開,因為家庭、銀行、金融機構與各級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仍然吃緊。唯有比較高級的企業有改善。然而在諸多尾部風險與全球性不確定因素抑制終極需求,過剩產能仍然偏高的局面下,這些企業的資本開支與人力進用仍然保守。

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導致累計需求進一步降低,因為家庭、比較窮困的個人與勞動階級,比企業、手頭較寬鬆的家庭及能夠賺取資本收入的人們更易於開支。此外,隨著社會不平等在全球各地引發街頭抗爭,社會與政治動盪可能對各國的經濟表現構成另一層風險。

美國與中國、歐元區核心與邊緣國家之間的經常帳失衡仍然非常嚴重。有序調整的必要條件是,因為開支過度而致帳戶出現赤字的國家必須減少國內需求,節省過甚的國家則必須以貨幣增值的手段減少貿易盈餘。維持成長的前提是,開支過度的國家以貨幣貶值的手段改善貿易均衡,握有盈餘的國家則必須刺激國內需求,尤其是消費。

然而調整因為盈餘國家抗拒調升匯率並希望赤字國家採取衰退通縮手段而受阻。由此引發的貨幣交手在外匯干預、量化寬鬆、流入資本管制等方面上演。明年全球經濟展望不看好的局面下,這些交手可能升級為貿易大戰。

最後,決策者的選項已經不多。貨幣貶值是零和遊戲,因為並不是各國均可同時把貨幣貶值並改善淨出口。貨幣政策將因為通膨成為先進經濟體的次要課題而放鬆。然而先進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效果已經愈來愈小,它們的問題主要源自無力償還而不是流動性。

另外,財政政策因為赤字與負債增加等因素而受限。為金融機構紓困在政治上不可行,近乎無力償債的各國政府手中無紓困籌碼。20國集團的承諾必須遷就現實:虛弱無力的政府發現,它們愈來愈難以落實國際政策協調,主要因為先進與新興經濟體的世界觀、目標及利益相互矛盾。

如此一來,以融資及流動性工具掩飾償債問題,據以因應股市失衡問題,最終可能改以痛苦甚至失序的重整取代。同樣,解決競爭力疲弱與往來帳戶失衡問題的必要條件是,最終可能導致部分歐元國退出歐元區的貨幣調整。

如無減債,再加上政策餘地受到嚴重抑制,恢復強勁成長難上加難。不幸的是,這正是脆弱失衡的全球經濟來年必須面對的艱鉅挑戰。

(作者Nouriel Roubini是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現為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



◆ 拚引資 自由經濟示範區尬韓
http://www.udn.com/2011/12/16/NEWS/FINANCE/FIN2/6784782.shtml

【經濟日報╱記者江睿智、蘇秀慧/台北報導】2011.12.16

為拚馬英九總統的黃金十年計畫,經濟部雙管齊下全力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考慮鬆綁區內陸資投資產業,以及大陸白領勞工來台限制。為吸引外資,擬祭財稅優惠,不排除比照韓國給予「三免五減半」租稅優惠。

馬總統提出十年要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成立自由經濟示範區為第一步,行政院會昨(15)日通過「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構想」,將放寬區域,不侷限高雄,希望全台的自由貿易港區,都能升級開花。

行政院將成立跨部會規劃小組由經濟部擔任幕僚,一年內提出具體計畫,二年內完成立法工作。施顏祥強調,自由經濟示範區最快二年後上路,目前高雄自由貿易港區及桃園自由貿易港區,都是可能地點。

經濟部將提供各種「誘因」,落實示範區,施顏祥表示,示範區以全球做目標,但陸資鬆綁會持續進行,先要了解地方政府想要發展什麼樣的產業、示範區,才能規劃如何鬆綁,以及徵詢社會大眾意見,「陸資鬆綁一定會列入討論範圍」。

示範區內開放陸資項目,是否會採取區內與區外差別待遇?施顏祥說:「這部分的確有討論。」但還要再納入國安單位與陸委會意見,最終目標希望區內、區外沒有差別。

人員進出方面,施顏祥強調,一定會有所鬆綁,經濟部與勞委會討論過,未來示範區成立後,對外國白領階級來台工作,會有彈性處理方式,檢討面向包括引用白領勞工的行業別、待遇等。

目前全球都在搶人才,大陸白領勞工能否在示範區內工作,施顏祥說:「會納入檢討。」目前沒有要排除考慮在示範區引進大陸白領勞工來台可能性。租稅減免方面,施顏祥說為吸引外資,考慮比照韓國仁川自由經濟區提供「三免五減半」租稅優惠,即租稅前三年全免,後五年減半。另外,包括營所稅在內,不排除再降稅。施顏祥表示,示範區未來不只有製造業,也可適用服務業、農業。例如有些台商及地方政府計畫推動國際醫療村,讓外國人來台就診等。

fsj 提到...

美媒:高盛埋歐債禍根 解危也是高盛人

【記者韓化宇/綜合報導】2011-12-18 旺報

外媒報導說,希臘能進歐元區,其實是拜高盛(Goldman Sachs)所賜;希臘瀕臨破產,也是高盛當年埋下的禍根;如今出面解決歐債危機的歐洲領袖,也多是高盛出身。「成也高盛、敗也高盛」,高盛已成為歐洲的新主人。

希臘當年加入歐元區時,財政狀況並不符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3%的標準。2000年和2001年,高盛兩次為希臘設計貨幣互換方案,為希臘做假帳,減少希臘以外幣計價的債務價值。當年大力配合高盛的係時任希臘央行總裁、現任希臘總利的帕帕季莫斯。

2002年,高盛為希臘量身定做出一套「信用違約交換」(CDS),以掩飾希臘龐大的債務;執行這個任務者,就是時任高盛副總裁、現任歐洲央行總裁的德拉基。

高盛還向德國兜售10億歐元的希臘CDS,也就是說,若希臘破產,德國將為此買單。

此外,現任義大利總理蒙蒂,2005年曾任高盛的國際顧問。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說,「高盛就是歐債危機的罪魁禍首,他們透過琳瑯滿目的金融商品,讓世界充滿債務,現在危機爆發,他們又被挑選出來處理這些問題。」

※ 企業家治國?



◆ 英軟化 將重返歐盟財政談判

【記者韓化宇/綜合報導】2011-12-18 旺報

歐盟官員透露,加強歐元區和歐盟成員國財政紀律的新協定草案,已交相關國家研究,各國政府代表預計下周二商討,並在明年1月初進行第2輪談判。之前拒絕加入新條約的英國態度軟化,表示將重回談判桌。

這份長達8頁的草案將於下周二討論,該協議需在明年1月底前得到至少9個歐元區國家批准,才能於明年3月前生效。

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發言人16日表示,英國已決定接受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邀請,重回歐盟解決債務危機的談判,就「技術性」細節和17個歐元區國家和另外9個歐盟國家討論。

發言人指出,卡麥隆希望藉此表明英國願意「建設性地參與」歐盟化解債務危機的談判。卡麥隆也希望歐盟能成功簽訂新的財政協議,並盼歐盟能堅持《里斯本條約》原則,尤其是關於單一市場的規定。

在上周舉行的歐盟峰會上,德、法提出為加強財政紀律而修改《里斯本條約》的提議,遭卡麥隆以「擔心衝擊英國金融業」為由反對,迫使歐盟放棄修約,另締結政府間條約。此舉引發法國總統薩科齊強烈不滿,英國政界也褒貶不一。

英國《每日鏡報》(Daily Mirror)昨日報導說:「時間不夠了。我們需要政治家風範,而非這種雞毛蒜皮的爭執,才能拯救我們免於災難。」



◆ 不用歐元的歐洲樂園

【林國賓】2011-12-18 工商時報

■債務危機惡火在歐洲到處肆虐,人人聞之色變,唯獨瑞典民眾依然逍遙快活,這都得歸功於8年前一次極具歷史意義的關鍵公投。

■"We can be very clear that it will be a long time before Sweden is a part of the currency unit," said Finance Minister Anders Borg.

瑞典2003年就要不要加入歐元區進行公投,當時大多數的政治領袖與商界要角一面倒表示支持,但最後公投卻出現56%民眾反對的結果,與其他鄰國一樣共同採用歐元的計畫慘遭封殺,許多人對此還忿忿不平。

如今,當年氣得牙癢癢的瑞典民眾還得感謝那56%唱反調的同胞。因為瑞典與歐元區目前彷彿是兩個世界,歐元區國家個個身陷水深火熱,社會與經濟亂成一團,反觀瑞典各項經濟指標火熱不說,民眾幸福指數格外令人生羨。

公債殖利率僅1.7%

歐元區國家可以說僅剩德國沒被債務海嘯吞沒,因此被視為避險天堂,公債殖利率奇低無比,指標10年期公債殖利率僅2%出頭,但與瑞典一比較,德國相形見拙,瑞典10年期公債殖利率12月初已跌到才1.7%,可見投資人對瑞典經濟與財政有多大的信心。

瑞典10年期以上長期公債今年累計投資報酬率高達27%(含利息滾入再投資),表現為全球之冠,連相當強勢的美債都給比了下去。

瑞典的現任財長柏格(Anders Borg)也是歐元的支持者,他說:「長期而言瑞典還是應該要加入歐元區比較好。至於當下,那當然是不要比較好。」

當年瑞典支持歐元這一派人士的主要論點是瑞典是一個以出口為導向的小型經濟體,要是不願改採歐元而堅守原本的克朗,經濟勢必受到衝擊。

柏格表示,如今再回頭看,瑞典確實因沒加入歐元區而得利,「當初公投結果選擇不加入歐元區後,我們就必須確保維持國家的競爭力,因此我們在財政上實施一些歐元區國家認為不必要的自律措施,這就好比你明知冬天會相當寒冷,你就得強化房子的禦寒能力,不然必會挨寒受凍。」

債務占GDP比續下滑

特別是1990年代初期曾經歷金融與房市泡沫破滅的慘痛教訓,瑞典朝野皆深知奉行嚴格財政政策的必要性,因而造就政府預算從赤字轉為盈餘,國家債務負擔愈來愈輕的局面。

根據歐盟執委會的預測,2007年瑞典政府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約40.2%,今年債務GDP占比還會再降至36.3%,瑞典從2010年就開始出現預算盈餘,估計政府歲入高於歲出的情況至少可以保持到2013年。

至於歐元區的預算與債務則又是另一番景象。經濟與財政狀況在歐元區算是績優生的德國,今年債務GDP占比估計達81.7%,雖低於歐元區88%的平均值,但也是超過歐元區規定的60%上限。

更重要的是,嚴格的財政政策並未犧牲瑞典經濟成長。出口因受惠於克朗貶值而相當暢旺,去年經濟成長率高達5.7%,今年增幅雖會放緩,但全年成長率估計也有4.4%,相較於大多數歐元區國家不是已經衰退就是瀕臨衰退,瑞典經濟表現好的沒話說。

眼看著歐元區國家個個深陷債務危機造成的經濟衝擊與社會動盪,瑞典依然支持歐元的民眾比率快速下滑,根據Skop所作的民調發現,仍主張瑞典應該要加入歐元區的比率11月已跌破1成,創下歷史新低。



◆ 美通過新預算 政府躲過關門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1.12.18

美國國會參議院17日在休會前最後一刻表決通過總金額將近1兆美元的龐大支出法案,並立即送交歐巴馬總統簽字生效,避免了政府部門因經費耗盡而在下周一上班時停擺。但9150億美元經費也只夠支撐到明年9月份。

這份撥款案為國防、教育、能源、國土安全等聯邦部門提供預算,並包括美軍在阿富汗與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經費。法案如果未能及時通過,包括國防部、環保署、勞工部等政府機關都面臨經費耗盡而停擺的窘境。

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在開支和稅收法案上相持不下,今年聯邦政府已第三次面臨關門,歐巴馬在15日撂下狠話,要求國會議員在通過開支和減稅法案之前不要回家過耶誕節。

趕著回家過節的參議員17日利用周末時間加班,僅經過簡單辯論即迅速妥協,而以67票對32票通過支出法案。眾議院已在前一天以以296票對121票通過同一法案,因此立刻送交歐巴馬簽字。

紐時批:只是把問題延後

這項法案長達1000多頁,議員根本無法詳細研究。參議院民主黨領袖瑞德和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表示,這是妥協的結果,並不盡如人意。法案過關後參院隨即休會,部分議員在投票後對倉促行事表達不滿。

紐約時報指出,17日通過的協議,反映第112屆國會的特色:老是在最後一刻達成交易,暫解燃眉之急,實際上只是把問題延後。

參院並以89對10票通過330億美元的配套法案,把年底到期的薪資稅減措施稅和長期失業津貼延長兩個月,這項法案將於下周一送交眾院表決,如果過關,將送交歐巴馬簽署。

如果到12月31日國會仍未能通過這一法案,大約1.6億美國人的薪資稅明年將上漲兩個百分點,每人每年約增加1000 美元稅賦,長期失業者的失業救濟金也將在明年中斷。

油管問題 國會逼歐巴馬表態

但由於臨時法案時效只有兩個月,明年2月兩黨難免再為同一問題對陣。歐巴馬和民主黨原本尋求薪資稅減稅措施延長一年,並向百萬富翁徵收附加稅,但最後妥協。

薪資稅減稅法案並列入要求歐巴馬在兩個月內決定是否興建Keystone XL輸油管,這條輸油管線由加拿大連結德州墨西哥灣的石油設施,長達2700公里,受到商業團體和工會支持,環保人士則大力反對。歐巴馬原本希望延至2013年再作決定,現在被迫在選舉年表態。

※ 相關報導:

* 延減稅案過關 歐巴馬憂喜參半
http://udn.com/NEWS/WORLD/WOR6/6788911.shtml

美國聯邦參議院今天通過工資稅減免延長2個月措施及1兆美元支出法案,暫時化解長達1年的政治紛擾,但也為明年總統大選開闢新戰場,國會兩黨恐怕會再度陷入僵局。

* 美國國會僵局 拖累經濟
http://udn.com/NEWS/WORLD/WOR6/6788482.shtml

回顧2011年,美國國會因政治僵局引發政府斷炊危機,加上對大蕭條後最糟的經濟情勢也拿不出解決辦法,可能因此創下有史以來國會績效最差的一年。

fsj 提到...

俄加入WTO 結束18年協商談判

自由 2011.12.18

〔編譯劉千郁/綜合報導〕世界貿易組織(WTO)上週五通過俄羅斯入會案,歷經WTO史上最長紀錄的十八年馬拉松式協商談判,經濟規模一.九兆美元的俄羅斯終於成為最後一個加入WTO的G20國家,WTO會員國所涵蓋的全球貿易額,將由九十五%提高至九十七%。

WTO第八屆部長會議主席、奈及利亞貿易部長阿岡加宣布通過俄羅斯入會資格,WTO秘書長拉米(Pascal Lamy)歡迎俄羅斯加入,他說:「這對俄羅斯與以規範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WTO都是歷史性的一刻。」俄羅斯總統梅德維傑夫(Dmitry Medvedev)發表聲明表示,長時間複雜的談判結果,對俄羅斯與未來夥伴有利。

國會必須在六個月內通過入會案,俄羅斯才能在三十天後正式成為WTO第一五四個會員國,俄羅斯入會申請開始於一九九三年葉爾辛擔任總統期間,來自國內反對黨與企業界的阻力、二○○八年與喬治亞的戰爭等因素延緩入會程序,最後終於在二○一○年底,在與美國、歐盟等主要經濟體達成協議後,出現重大突破。俄羅斯十八年的談判時間,也超越中國的十五年,創下WTO史上最長紀錄。

去年俄羅斯出口金額三千七百多億美元,主要以石油、天然氣、木材的天然資源為主,進口金額二千三百多億美元,以機械、汽車等商品為主,歐盟為俄羅斯最大貿易夥伴,占出口金額五十二%,以能源產品為大宗。俄羅斯官員表示,在入會的初期,將援引WTO過渡期間規定,保護汽車等策略產業、避免海外競爭。

有助改善投資環境

專家表示,加入WTO對俄羅斯經濟短期貢獻有限,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塔爾(James Tarr)指出,加入WTO可提升俄羅斯中期經濟成長三.七%、長期經濟成長十一%,其中消費品與服務業受益最大;長期而言,國外的投資增加對俄羅斯效益較為明顯,入會有助加強改善俄國投資環境,一直以來,該國的貪污問題、房地產權與法律環境無法落實,最為外資所詬病。

※ 相關報導:

* 俄羅斯入會 對台廠商大利多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18/today-e1-2.htm

未來俄國將依ITA(資訊科技協定),分三年對資訊通訊產品降稅至零,對台灣廠商是一大利多。



◆ 爭獎金福利!大陸近期頻爆勞資衝突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12.18

隨著工權意識升高與勞工階層的團結,大陸最近頻頻爆發大規模勞資糾紛,促使各方必須加強改善勞資關係。

彭博資訊報導,在富士康工人頻頻跳樓自殺與本田汽車供應廠罷工事件發生不到兩年後,勞工運動如今似有復熾的跡象。11月17日時,東莞一家台資New Balance供應商的約7,000名工人發動罷工,抗議獎金縮水,以及公司將部分生產遷往江西。

網上發佈的報導和照片顯示,公安出動干預後,有數十名工人受傷。五天後,深圳一家惠普公司供應商的1,000名工人,因為抗議加班規定而罷工。

另外,供貨給摩托羅拉移動的新加坡Hi-P國際公司女工,11月30 日也發起罷工,抗議將部分生產線遷往江蘇。

香港的「中國勞工通訊」的聯絡經理葛洛沙爾說:「工人維權活動再次升溫,達到2010年夏天以來的高峰。」彭博商業周刊最近的一篇文章引述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的資料指出,中國2010年發生的騷亂、罷工以及「群體性事件」抗議活動,大約有18萬起。

中國領導人不希望罷工引發廣泛的社會動盪,但執行起來頗有些困難,因為新一代工人不會遲於挺身捍衛自己權益。紐約的國際玩具工業理事會關愛基金會總裁艾維特表示,年輕人對長時間的裝配線工作較乏耐性,很容易時常換工作。

飛利浦、惠普與戴爾公司已在深圳和其他珠三角洲城市,參與荷蘭政府贊助的一項計畫,致力在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兼顧改善工人工作環境。飛利浦公司副總裁Sonny Kwok說,大陸勞工短缺問題日益嚴重,電子產業需要加強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

香港胸罩生產商黛麗斯國際主席馮煒堯表示:「隨著環境惡化,很多工廠都在找出路,希望縮減業務、關廠或遷往別處,而勞資糾紛便跟著出現。」

他旗下的深圳工廠也發生罷工,他同意為500名工人加發相當於189 美元的假日獎金後,才結束風波。

受雇執行荷蘭政府贊助計畫的香港逸岸諮詢公司,正為雇工總數達50萬人的100家工廠設計勞工培訓計畫。公司準備訪談離職工人,找出他們頻繁更換工作的原因,以讓主管人員進行自身評估。該公司董事總經理史包定說:「在每個月員工流動率達10%-20%的環境中,經理很容易把工人當作機器看待,並造成彼此的相互厭惡。」

※ 相關報導:

* 大陸通過促進就業5年規畫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1/112011121800137.html

大陸將控制失業率在5%以內,希望5年內增加4500萬個就業機會。這一結論,也呼應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增加中等收入人口」工作任務。



◆ 「把餅做大」最重要

【經濟日報╱社論】2011.12.18

第二次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昨天舉行,與首次辯論不同的是,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及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三位候選人面對公民團體代表的提問,提出一些政策宣示,且集中於國家財政資源的運用與分配。總體來說,三人都認同財政紀律的重要,但也同時開出不少要花大錢的政策支票,卻可能因為顧忌加稅對選票的衝擊,三人都對如何增加財源模糊以對。想要兼顧國家支出擴大、不加稅及財政紀律的三重目標不是做不到,重要的是如何把經濟大餅做大,這也正是三人政策中的關鍵缺口,有待三黨再述明。

綜合12個公民團體的提問及三位候選人的回應,其中有七個直接涉及稅制改革及財政資源的分配。例如健保收入面的改革,馬主張要設專責小組檢討,蔡則強調要擴大健保費的收費基礎;面對民生物價上漲,馬宣示提高八大社福津貼,從收入面提高弱勢民眾因應的能力,蔡則表示可管控公共事業費率;對於婦女、教師、兒少等提出的托育、照護體系普及化、義務教育延伸等問題,馬仍以強化現有各類社福津貼及補助為主,例如五歲幼兒及高中職免學費、青年貸款補貼等,蔡明言要投入400億元建立長期照護體系,宋則宣示將教育經費占政府預算比率訂於15%;至於高房價引發的社會住宅興建目標,蔡訂下台灣住宅存量一成的目標,約80萬戶,馬則說已規劃2萬戶,宋強調要照顧中低收入及離家就業的青年人。

無論是穩定健保財務、發放社福津貼、提供免學費或興建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即使部分可透過制度設計引入民間財力,絕大多數仍需要政府投入公共資源推動,但錢從那裡來?公民團體代表即直接詢問是否要以開徵教育捐、加稅等挹注。不過,三位候選人都不願直言加稅,宋認為企業對教育資源的責任,應從全面改革來做,而非強加;馬雖稱許教育捐有創意,但強調要審慎檢討;蔡反對以暫時性的「捐」推動長期政策,強調要將教育投資列為優先施政,以穩定的財源支應。

在不願碰觸攸關廣大選民稅負問題的此一基調上,三位候選人在回應稅改的提問時,不約而同地都同意提高高所得者的稅負,亦即課徵富人稅,兼而回應社會對貧富差距的不滿,但三人內涵稍有不同。

宋提及對資本利得課稅,例如證券交易方面;馬贊成課徵富人稅,但對資本利得課稅保持審慎;蔡則綜合了強化最低稅負制、不動產交易實價課稅及參考國際作法等三項,但未提及股民最關心的證所稅。

基本上,開徵富人稅的內容尚有很大討論空間,但其較屬社會政策,雖對國庫不無小補,終非豐裕國家稅收的根本之道,在稅制、財政紀律及國家支出這三方面的連結,三人仍然沒有說清楚。

蔡主席的說法是,國家資源有限,要有財政紀律,也要有政策優先性順序,將國家預算放在優先政策上;宋主席也曾提及,資源分配是國家領導人要做好的重要工作之一。

可是,從三人的政見中,民眾的觀感是樣樣都重要;如果政府什麼都要做、稅又不要加,也不能過度舉債,那就是在一塊資源大餅裡擠來擠去,什麼都做了,也什麼都沒做好,甚或犧牲部分政策目標。因此,這就回到馬總統所說的「把餅做大」,餅做大了,政策支票才有完整兌現的可能。

只是,或許限於時間,馬總統沒有具體說明「把餅做大」的方向;蔡主席雖言及改變台灣代工模式及發展「在地經濟」,也缺乏可信作法;宋則寄希望於ECFA及大陸台商回台投資,亦顯得空泛。選戰進入最後階段,三位總統候選人應該要進入實質的政策競爭了。

※ 相關報導:

* 年月曆印量縮水 比金融海嘯慘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1121800039.html

智慧型手機普及,第四季景氣轉趨保守,許多中小企業開始節縮預算,意外打擊到年曆市場,年曆印製廠透露,今年印量較往年少兩成,比三年前金融海嘯還慘!反倒是不少中小企業為省錢,偏好購買現成年曆再加工,燙金打印企業名稱,讓燙金業今年業績滿載「鍍了金」。

fsj 提到...

名家觀點/歐債,誰來埋單?

【經濟日報╱丁予嘉】2011.12.19

今年以來,歐債情勢的變化之速、張力之大,彷彿就像是一齣歹戲拖棚的肥皂劇,弄得市場上人心惶惶,到最後大家乾脆撒手不幹,反正什麼荒唐訊息都有,乾脆讓利空徹底鈍化,讓資本市場冷靜到沒法對任何荒唐訊息起什麼漣漪,或許就有不少人會懷疑危機何來之有。但畢竟市場是個零和遊戲,有賺有賠,當然有困難就一定要有人救,差別應只在於自救還是他救,所以先從自救或他救的「動機」討論起,如此,故事的結局,你就能掌握到七八成了。

可是要歐元區「自救」,首先還得先定義誰才是自己人。歐元區政經錯位的設計,終究會導致歐洲人只願意共享好處、大難來時各自飛去。在過去,後段班國家為了加入歐元區,老向選民誑稱今後將可以擁有與前段班相等的低利資金,而優等生卻仗著人多勢眾,寧願放著道德風險不管(政客使然),難怪久而久之,道德風險慢慢堆疊在財政壓力上。

但你說南歐缺乏有錢人嗎?錯啦,最近倫敦房市的好光景,仲介說都是希臘、義大利等好野人所貢獻的。總之,由於歐元區在制度上,存在著「權利與義務不對等」的先天缺陷,所以除非希臘人發誓下輩子願意成為德國人,否則我猜德國人的態度將沒有轉圜的餘地。

有鑑於此,既然前段班沒有捨身相救的強烈動機,各方只好開始獻策,於是出現了要求歐豬各國賣黃金求現的聲浪。只不過,目前歐豬各國的黃金儲備為各國央行所管,間接地也被歐洲央行視為擔保歐元價值的家產,而各國政府在未修改歐盟條約前,被要求不可以擅自動用,因此此路不通。

況且,就算是黃金被充分地套現還債,相較於現階段歐豬各國的債務水準,坦白說也是杯水車薪。

自救不成,那「他救」呢?不是近日六大央行才堂而皇之地要聯手挹注流動性嗎?可是,你看美國聯準會(Fed)近日依然維持原來的貨幣政策,並略為自滿於國內溫和成長的數據,但對於歐元區日益緊張的金融情勢,Fed主席柏南克可是顯得老神在在,我認為,這當中有極高的成分,可歸功於聯準會先前的「扭曲操作」,各位想想,只是動動聯準會資產的結構,就把市場上多數的美元資金鎖在美國長債裡,是一件多麼可以高枕無憂的事。

至於中國、巴西、還有一堆經濟成長率很高的新興國家,有沒有出手相救的可能呢?答案當然也是否定的,理由除了一些總體面的因素外,歷史的情結應該才是不容新興市場出手的主因,而這點從中國目前黃金占外匯儲備的比重不及2%,然相對於義大利的七成、葡萄牙的九成以及西班牙的四成,就可以推敲而知了,更別提這些歐豬國家手上的黃金,多數應該都是殖民時代從新興市場搶來的呢!總之不論如何,歐豬簽下的長年帳單終究得自付,除非欠債者有辦法提供等值的擔保,或者是這把歐債之火燒得再旺一些,或者是歐盟立法使財政統一,否則不會有人願意當傻子來埋單的。

(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暨華頓投信董事長)

※ 相關報導:

* 穩經濟! 府財經對策小組成軍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6790969.shtml

為了因應歐債風暴,馬英九總統本周成立財經對策小組,據了解,各財經部會內部可能提出的因應方案包括眼前短期最重要的解決股市低迷現象,以及中期減緩失業率上升壓力,長期的產業結構問題,都有待財經對策小組提出因應方針。...本周主計處將公布11月失業率,預料會比10月的4.3%,再上升一些,與經建會訂定的經建目標4.2%,距離越來越遠率。

fsj 提到...

2012全球經濟:兩種路線的選擇

【經濟日報╱社論】2011.12.20

本月9日舉行的歐盟高峰會,與2008年金融海嘯後舉行的連續15次峰會有著根本的不同,這第16次峰會是一次歷史性的會議。通過這次峰會,德國「收伏」了法國,「排除」了英國,「挑戰」了美國。

大家注意到的是,法國總統沙克吉終於做出妥協,接受德國總理梅克爾帶有強制性的「歐洲財政聯盟」方案,同樣接受的還有不含英國的所有歐盟成員國。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德國「一統」了歐洲大陸。一般人比較忽略掉的是,在德法與德英博弈之外,還有同樣精彩、影響可能更為深遠的德美博弈。

在這次歐盟峰會召開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急派財長蓋納訪歐,目的是警告歐洲各國,財政改革是不急之務,重點應該是先救火;要救火,就需要歐洲大國(主要指德國)對國際貨幣基金(IMF)注資,並讓歐洲央行(ECB)跟美國一樣採取印鈔的量化寬鬆政策。但梅克爾不為所動,這一回合的德美博弈,美國未占到上風。

歐巴馬何以有這樣的主張與建議?梅克爾又為什麼如此堅持?首先,歐巴馬對於自己成功處理次級房貸風暴及金融危機,使美國避免了經濟崩潰十分自豪。他相信,正是因為聯準會砸錢救市,才讓全世界躲過大蕭條。

其次,歐巴馬也將歐債危機視為總統連任之路的重大威脅,如果歐洲國家都加入「財政聯盟」,共同實施財政撙節,會讓景氣更衰退,那就會拖累美國經濟。這些,德國心知肚明。但梅克爾堅持己見,倒不是存心跟歐巴馬作對,而是有更深層次的理由:德國要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經濟路線與經濟模式。

就經濟路線與模式而言,美國與德國確實有很大的不同:一、德國嚴守紀律,無論是財政紀律或貨幣紀律,美國則重權變,因時制宜;二、在經濟形勢惡化時,德國會要求各國先為過去錯誤「付出代價」,進行必要的矯正與改革,美國則是毫不猶豫地先服藥,不管是特效藥或鴉片,後遺症以後再說;三、兩種模式比較,美國著重短效,治標,但未必治本;德國看重長期,治本,但也未必治標;四、美國模式存在道德風險,德國模式則存在著現實風險。

美國與德國會發展出如此明顯差異的兩種模式,探究起來其實相當有趣:

第一,就經濟學派而言,美國模式崇尚的是凱因斯理論與政策,允許甚至鼓勵以赤字財政的方式提振需求、繁榮經濟,是以財政紀律與貨幣紀律不是必須嚴守的聖經,至於長期會產生什麼後遺症,凱因斯有一句名言:「在長期,我們全都死了!」德國浸淫的經濟學流派奧地利學派,嚴謹自持,對財政紀律與貨幣紀律的要求一絲不苟。

第二,與歷史經驗有關。凱因斯理論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美西方世界竄紅,實踐證明,對於經常出現的景氣衰退,凱因斯政策確有一針見血的功效(但功效的背後是債台高築),因而從學術界到政策界,幾乎都是凱因斯學派,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與蓋納自不在話下。德國的經驗則是痛苦的,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面對巨額賠償,不得不印鈔支應,結果導致惡性通膨、民生凋蔽,以致納粹興起,發動二戰,戰敗後德國分裂,直到1989年才以巨大代價重新整合統一。因此,德國對通膨是最敏感及深惡痛絕的。

第三是民族性格使然,德國基因一板一眼,美國基因,極度靈巧;第四,也是關鍵的一條,美國擁有獨占性的印鈔權。

這一次歐債危機凸顯了德、美兩種模式與路線的區別,這一次歐盟峰會也讓歐洲大陸出現了德國模式一統全歐的可能。明年開始,人類歷史將正式出現兩種模式與路線的競爭與選擇,這可是人類歷史文明演進的大事。

※ 相關報導:

* 名家觀點/四大皆空尬長底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792347.shtml

股市有句名言:恐懼造就底部。全球投資市場面臨歐元區瓦解、中國硬著陸、全球景氣二度衰退等三大恐懼,加上台灣本身的總統大選恐懼,使台股頻頻破底。然景氣本來就有其自然循環,上一次金融海嘯歐美PMI指數在30以上就觸底回升,台灣景氣自首季高峰而下,至下一季將屆周年,全球恐懼將逐漸架構出股市長底,而成交量萎縮不是危機,歷史上長底哪次不是在窒息量之後呢?只是恐懼尬長空的過程往往是緩慢又痛苦。



◆ 克魯曼專欄/新金融風暴 正在大陸醞釀

【經濟日報╱陳世欽譯】2011.12.20

試想想以下局面:最近的經濟成長仰賴因為房地產價格飆漲而欣欣向榮的建築業,從而顯露典型的泡沫徵兆。信用快速成長,而且大多來自不受政府監督或擔保的「影子金融體系」。如今,泡沫即將破滅。我們有理由擔心金融與經濟危機可能正在醞釀中。

我在形容1980年末的日本?或者2007年的美國?可能。不過我現在說的是中國。它正逐漸成為現階段另一個全球經濟危機點。

我一向不願意衡量中國的情勢,原因之一是,外人難以確定它究竟出現什麼問題。我們最好將所有的經濟統計數字視為極其乏味的科幻小說,然而中國的數字比多數國家的數字更具有虛構色彩。我請教真正的中國專家,然而他們似乎見解各異。

即使是中國官方公布的數字,也令人困擾。而最近的連串新聞足以使我們心生警惕。

過去10年有關中國經濟最令人驚奇的特點是,家庭消費雖然增加,卻一直落後於總體成長。目前,消費開支約僅GDP的35%,約是美國的一半。

如此說來,究竟是誰在購買中國的商品與服務?答案之一是:我們。消費占總體經濟的比重下跌,中國為扶助生產而越來越仰賴貿易盈餘。然而以中國的立場而言,更主要的重點在於投資支出,這類支出已經增加到逼近GDP的一半。

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在消費需求相對疲弱的局面下,驅策這些投資的因素是什麼?答案是,它仰賴不斷膨脹的房地產泡沫。2000年至今,房地產投資占GDP的比重已經增加一倍,占投資總增長幅度的一半以上。當然,其他增長的相當比例來自擴大向建築業銷售的民間企業。

我們是否確知房地產是泡沫?它顯露種種泡沫的徵兆:不只是價格上漲,還有投機熱,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數年前在美國也發生。想想佛羅里達州的例子。

其間另有一個與美國經驗類似之處。隨著信用擴張,其中多數並不是來自銀行,而是不受規範且未受保護的影子金融體系。兩者的細節存在巨大差異:美國的影子金融主要涉及華爾街與各種複雜的金融工具,中國的影子金融則主要透過地下錢莊甚至當鋪運作。然而兩者的後果相當類似。一如數年前的美國,中國的金融體系可能比傳統金融透露的數字更脆弱。

如今,泡沫已經明顯破滅中。它會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經濟造成多大的傷害?

部分評論家認為不必擔心。他們說,中國擁有強有力的聰明領導人,一定會為了因應經濟成長趨緩的局面而採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有關方面一再暗示的看法是,中國絕對會竭盡所能,因為它不必忌諱民主。

不過對我而言,這些言論聽來像是著名的臨終遺言。畢竟我還記得這些評論家1980年代關於日本所提出的各種保證。當時,日本財務省的聰明官僚似乎牢牢控制局面。此後,評論家又保證,美國絕對不會重蹈日本失落10年的覆轍。然而事實上,我們的表現比日本還要糟糕。

中國官員發表的經濟政策聲明並不是特別明確。尤其是,中國對外國人的斥責─包括對美國汽車課徵懲罰性關稅。如此不僅對中國的經濟毫無裨益,而且足以導致雙邊貿易關係惡化─不像來自一個成熟的政府。

證據顯示,中國政府不受法治約束,但受到無所不在的貪腐制約。這意味,中國地方發生的事情可能與來自北京的指示出入極大。

但願我是杞人憂天,然而不可能不擔心。

中國的故事聽起來像極我們已在其他國家身上目睹的重大事件。全球經濟已經因為歐洲一團亂而受到連累,實在不需要另一個危機風暴中心。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相關報導:

* 中國社科院:陸房地產若崩盤 經濟恐致命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6792252.shtml

中國社科院19日公布2012「社會藍皮書」時指出,房地產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相連,整個房地產業若出現崩盤情況,會對經濟造成致命的影響,如何處理新形勢的問題成為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階段。

* 史提格里茲:中國經濟 明年不會硬著陸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792311.shtml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表示,中國明年可能會採取刺激經濟措施,將支撐拉丁美洲的原物料出口,避免因歐債危機導致的需求下滑。他並強調,中國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

fsj 提到...

我們的時代-台灣崩世代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張鐵志】2011-12-21 中國時報

這是總統候選人必須讀一本書,須面對的課題:台灣勞工陣線出版的《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少子女化的危機》。因為,他們似乎對社會正在面臨的大崩壞毫無感覺。

去年經濟成長率破一○%,但多數民眾卻「無感」,因為人民並沒有分享到成長果實。以實質薪資平均年成長率來說,在八○年代是七.四%,九○年代降為三%,本世紀前十年則是負○.三%。以受僱者報酬占全國GDP的比例 ,在先進國家大約是六到七成,近年雖下滑,但仍有五成以上;在台灣一九九三年達到四六%的高峰,此後一路下滑到去年四四.五%。從另一個角度觀察是非典型工作擴大、工作貧窮族的急遽增加。更不要說失業率從一九九○年代初期的一.五%,到二○○九年的最高峰五.九%。

貧富不均方面:所得最高的前五分之一的家戶所得與最低的五分之一,一九九○年是五.一八倍,到了二○一○年是六.三倍;家庭收入前百分之五與最後百分之五的差距在一九九八年是三十倍,到了二○○九年是七十五倍。受薪階級成為經濟成長中的大輸家原因很多,包括資本大量外移與工會力量衰落等,但更嚴重的原因是不公平的稅制。

過去二十年來,台灣的稅制嚴重傾向於富人與財團。這一方面是因為長期來以租稅補貼來推動產業政策的發展策略,另方面則是資本家不斷對政府施壓要求減稅。富人的主要收入是來自股利、房市投資的資本利得,但這些幾乎都不用繳稅或是稅率很低。因此,所得稅占總稅收比重從九○年代的百分之二十三上升到二○○八年的最高點四七%,其中薪資所得稅之比例還在提高,而以富人為主的財產稅占總稅收比例則由一九九二年的二七%降到二○○九年的一二.五%。

過去三年馬政府更是變本加厲為富人減稅:二○○九年將營利事業所得稅從二五%降到二○%,二○一○年又再降到十七%。財政部長李述德調降遺產贈予稅至一○%,並宣稱這會刺激資金回流。但正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二○○九年公開說:「在今天的環境下,減稅根本就是一個錯的事情。」政務委員朱敬一在今年七月也直言,「部長說降稅使經濟成長率大幅成長,這是誤導」,台灣的租稅負擔率是一一.九%,「用膝蓋想都知道這樣的財政沒有永續!」顯然,李述德部長沒有膝蓋。

過度減稅使得台灣赤字與國債不斷上升。從二○○○年到二○一一年,國債增加兩兆兩千零二十七億元,平均每年負債超過兩千兩百億元。馬政府執政前三年,每年平均舉債三千一百億元。為什麼我們會走到這個地步?

過去二十多年,台灣的民主化伴隨著經濟自由化的大轉型。民主化推動一些社會福利計畫,如健保和老農津貼等,但同時期,執政的國民黨開始大力推動新自由主義,包括市場開放與私有化,靠減稅來補貼產業。在野時期的民進黨則欠缺一致思想,一方面要解構黨國資本主義,另方面在福利政策上也比國民黨強調政府角色(政治學研究顯示民進黨和新黨在社福政策的投票傾向是比較左的)。陳水扁在兩千年的競選主張雖然有一定進步性,但遇金融風暴後,卻宣示「經濟發展優先,社會福利暫緩」。這是巨大的歷史錯誤。

另方面,台灣對中國貿易依賴度從一九九○年的六%,到二○一○年三六%;而台灣對外投資從九○年代初開始高度集中於大陸,一九九五年是第一個高峰,二○○五年的陳水扁政府則到達第二個高峰,台灣對大陸投資占所有對外投資的七一%;二○一○年簽訂ECFA更讓這個數字達到八一%。製造業外移,加上自由貿易原本就不利於勞工,造成失業率上升和貧富不均。國民黨洋洋得意地推動ECFA,卻不願承認國內分配的惡果;民進黨看到這個問題,卻沒有完整的方案。歸根究柢,是因兩黨都不願或不敢以進步的稅制改革來遏制台灣財富分配的惡化。

這是台灣崩世代正在面臨的現實:工作的崩壞、國家財政的崩壞、社會正義的崩壞,當然,如果政治不能去解決這問題,也將代表民主的崩壞。(作者為專欄作家)

※ 相關報導:

12月外銷訂單 恐負成長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6794730.shtml

經濟部昨(20)日發布11月分外銷訂單金額為366.5億美元,年增率僅為2.54%。經濟部表示,歐債危機懸而未決,拖累全球經濟,影響科技產業未來接單動能,12月外銷訂單年增率很可能會轉為負成長,將是98年10月來首度出現負成長。

* 國安基金 啟動護盤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21/today-t1.htm

總統大選前台股摜破十年線,市場期待的選舉行情落空,股市投資人哀鴻遍野,國安基金昨天下午緊急開會,決議授權動用資金進場護盤,但未訂定護盤期限。

* 陸銀來台參股 下月開大門
http://www.udn.com/2011/12/21/NEWS/FINANCE/FIN2/6794725.shtml

台股低迷,金管會昨(20)日釋出政策利多,宣布從明年1月2日起,開放大陸銀行來台參股金控或銀行。...金管會副主委李紀珠指出,陸銀參股對象,以銀行及金控為限,不能跨業參股,且陸銀參股持股比率,需與其他大陸境內合格機構投資人(QDII)合併控管,單一陸銀持股不得超過被投資銀行、金控的5%,與其他大陸QDII合計不得逾10%。




◆ 高盛畫大餅 玩弄陸企股掌間

【林上祚/台北報導】2011-12-21 中國時報

大陸財經作家李德林表示,美國投資銀行高盛近年擔任陸企海外併購與上市主要財務顧問,抓住經營層的慾望,手法嫻熟,但發生爛攤子後,卻因主事者來自香港或歐洲公司,大陸法規也奈何不了,以致存在許多爭議,不少陸企因此被玩弄於股掌之間。

去年出版《高盛陰謀》三個月暢銷十萬冊的李德林,昨來台宣傳《高盛陰謀Ⅱ狙擊中國》。李德林強調,美國每回經濟復甦繁榮,離不開其背後金融推手,二者共生關係讓占領華爾街運動註定無法成功,「各國強化金融監理速度,永遠趕不上高盛金融創新的速度」。

儘管高盛多次盼其手下留情,但李德林說,明年還將續寫,包括高盛任利比亞主權基金操盤手,如何在北約轟炸利比亞期間,把基金搞到虧損累累,斷格達費海外金脈。

李德林說,高盛這幾年擔任陸企海外併購與海外上市財務顧問,抓住經營階層慾望,勾勒出讓他們無法拒絕的願景,以TCL併購法國湯姆笙為例,他抓住TCL總裁李東生想藉併購削弱廣東惠州市對TCL股權,間接提高自己對TCL的掌控度。

在這願景下,聯想買下IBM賠錢的個人電腦部門,吉利汽車更買下福特汽車都無法扭轉的瑞典富豪汽車,吉利併購富豪後,準備將生產線移到大陸,申請案發改委一直批不下,顯示大陸當局也洞穿這併購案背後潛在風險。

李德林說,中航油去年在新加坡,爆發油料衍生性期貨鉅額虧損事件,高盛在交易過程一方面扮演財務顧問,一方面又扮演交易對手,高盛轉投資三井住友銀行,還是中航油主要資金融通者,「永遠可看清楚你的底盤」,讓中航油一口氣虧五億多美元。

對於外界高度肯定的四大銀行成功改革香港上市,李德林認為,高盛在工商銀行釋股案中角色爭議,「高盛從工商銀行,賺走近千億利潤,最近美元轉強,高盛又拚命賣工銀股票」,李德林指控,工商銀在高盛主導下,買南非第一標準銀行,該銀行後來在歐債危機中,第一個發布希臘國債危機研究報告,成歐債危機的打手。

高盛在陸企海外併購案中大發利市,但發生這些爛攤子後,大陸當局卻也奈何不了它,李德林說,高盛所有財顧業務,都是透過香港與歐洲子公司經手,大陸法規奈何不了它。

李德林認為,高盛經營手法集羅斯蔡爾德(Rothchild)與JP摩根之大成,不僅從政府直接輸入官員轉任合夥人,打通權力之門,還在學術教育領域滲透,如北京光華管理學院,影響金融領域長期人才。

※ 相關報導:

* 陸貧富差距仍大 企業阻擾改革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3/112011122100196.html

大陸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陳光金表示,儘管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快於東部、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於城鎮居民,但原有基數差距較大,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過大態勢仍未改變。《社會藍皮書》指出,當前大陸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度依舊緩慢,企業普遍不認同提高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及農民工同工同酬等要求,主要是將大幅提升企業相關營運成本,而遭遇到私有和國營企業阻擾。

fsj 提到...

創紀錄 歐洲央行金援歐銀6,400億美元

【經濟日報╱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2011.12.22

歐洲央行(ECB)21日表示,已首度透過3年期再融資操作,為歐洲銀行業挹注4,891.9億歐元(6,410億美元),注資規模創下紀錄,超越市場預期,一度帶動歐股勁揚逾1%,但融資需求龐大,顯示銀行業預期明年其他融資管道仍會維持緊俏,導致市場信心消退,使歐股由紅翻黑。

歐洲央行表示,此次是以1%的利率向523家銀行提供3年期貸款。這是ECB有史以來提供的最長期貸款,也在較長期的再融資操作中,創下最高額度紀錄,超越2009年6月1年期貸款標售的4,420億歐元,也遠高於經濟學家平均預估的2,930億歐元。

歐洲央行21日另外也進行3個月期再融資操作,向72家銀行提供297.4億歐元貸款。

歐洲央行本月初宣布為歐元區銀行提供無限額流動性,以防可能出現的信貸緊縮、經濟成長減緩或陷入衰退。

一些市場人士認為,這個新融資機制可能鼓勵民間銀行買進政府公債,或繼續持有手上的主權債券,減輕歐洲央行獨力支撐主權債券市場的壓力。

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基19日重申,希望新的流動性策略將修復小家庭與企業的貸款管道,不過銀行業也可利用這筆資金買回自家債券或政府公債。

但分析師仍警告,銀行業對增持公債的風險胃納可能有限,原因是銀行正面臨縮小資產負債表規模與風險、以及增加資本準備的壓力。Capital Economics首席歐洲經濟學家勞恩斯說:「雖這有助於處理近來信用市場新一波緊張情勢並支撐銀行放貸,但我們對是否能使銀行利用資金,購買大量非核心國家公債、紓緩主權債務危機存疑。」



◆ 歐盟下月開會 聚焦就業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2011.12.22

歐盟理事會主席范宏畢宣布,歐盟領袖明年1月30日將召開高峰會,屆時將討論如何促進就業與經濟成長,並協商成立新的「財政聯盟」以對抗歐債危機。

范宏畢在一場視訊會議中提出舉行高峰會的明確日期。他說:「我正努力籌備這次會議。本次會議將聚焦在就業,在多數歐元區經濟幾乎可能零成長、部份經濟體甚至陷入衰退的背景下,這將是巨大的挑戰。」

范宏畢指出,採取強力行動促進就業,是確保經濟成長的必要之舉。鑒於歐元區經濟體成長停滯不前,范宏畢呼籲各國應該毫不遲疑展現聯盟團結一致、同時完全尊重各成員國的政治意志。

歐盟領袖在兩周前的高峰會上提議修改歐盟條約,為邁向財政聯盟鋪路,卻被英國否決。根據9日高峰會達成的協議,未來各國預算送交國會審理前,必須先呈交到歐洲議會取得批准,違反財政規定者將面臨懲戒,歐洲司法部有權仲裁或解決歐盟執委會與各成員國之間的歧見。歐洲領袖20日已經針對條約內容展開磋商,英國以觀察員身份列席。

在歐元區部份國家面臨籌資壓力之際,歐洲央行一直透過收購公債的方式提供支撐,但該行始終不願擴大干預規模,也拒絕表態準備這麼做,因此歐盟期盼祭出注資計畫,減輕成員國負擔。

※ 相關報導:

* 西班牙新經長救火 曾任職雷曼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6797850.shtml

西班牙人民黨領袖拉霍伊21日由國王任命為西班牙新總理,隨即赴任上工,宣布內閣陣容,希望新團隊拉拔西班牙掙脫債務危機。其中,最重要的經濟部長是曾任雷曼兄弟銀行西班牙和葡萄牙部門執行董事長的戴金多斯。

* 義大利 經濟恐陷衰退
http://udn.com/NEWS/WORLD/WORS4/6797006.shtml

義大利21日公布的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萎縮,加上政府的新撙節措施勢必拖累經濟成長,意味義大利可能已陷入自2001年以來的第五次經濟衰退。



◆ 1.6億人 明年恐加稅千元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20日電】2011.12.22

儘管參院已通過延長社安稅減免案,但共和黨控制的國會眾院20日以229對193票,拒絕該案,使此案陷入僵局。由於聖誕假期已近,讓此案的未來發展極不明朗,如果無法順利過關,形同讓1億6000萬納稅人從明年起加稅,並有數百萬失業者領不到福利金,對經濟影響重大。

眾院拒絕該案後,歐巴馬總統再度高分貝喊話,呼籲眾院通過此案;但眾院議長貝納(John Boehner)反擊,要求歐巴馬召喚參院代表回華府開會,以消除歧見。

兩院的歧見主要在於延長時間,參院上周末通過的法案將社安稅減免延長兩個月,而眾院則堅持要延長一年。歐巴馬20日要求貝納採納參院先通過的社安稅短期延長案,明年再繼續進行協商。歐巴馬暗批貝納說:「參院兩黨議員通過的法案是唯一能避免1月1日加稅的方案。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時間不斷流逝,如果眾院不通過參院兩黨已經達成的協議,11天之後,納稅人將面臨加稅的困境。」

眾院20日投票後已休會,參議員則已返鄉過聖誕。20日眾院的投票再度顯示眾院共和黨議員反對歐巴馬和民主黨的火力;但眾院同意成立談判委員會,使參眾兩院領袖有化解歧見的機會。

如果參眾兩院領袖不能達成協議,1億6000萬納稅人的社安稅從1月起,將由4.2%增加到6.2%,平均一年增加約1000元。同時,約220萬長期失業者自明年2月中起拿不到失業福利金。此外,如果不通過參院的法案,照顧老年人的醫生的醫療給付將被大砍27.4%,使需要醫療照顧的老年人受到影響。

在即將進入選舉年之際,貝納不肯負社安稅延長案不過關的責任。貝納說:「今年還有11天才結束,有這麼多美國人日子難過,我們沒有理由浪費時間。閣下(歐巴馬)說過很多次,國會必須完成立法才能度假。我們同意,我們在這裡,我們負責談判的國會眾議員和領袖也在這裡,並在假期中待命,但你要先把參院談判者召回來,讓我們在假期中能工作。」

眾院拒絕同意參院提出的法案後,貝納即選派八位共和黨眾議員擔任談判者,計畫和參院民主黨領袖進行討價還價式的談判,使此案有通過的希望。但民主黨認為,使百姓不受影響的途徑,是立即通過參院的社安稅延長案。



◆ 東方諾貝爾「唐獎」 獎金比諾貝爾還高

【經濟日報╱記者黃啟菱/台北報導】2011.12.22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接受「今周刊」訪問時表示,計劃要成立東方的諾貝爾獎,名為「唐獎」,獎金比諾貝爾還要高;同時他決定將個人95%的財產全部捐出來成立公益基金。據估算,金額有機會逼近千億元。

尹衍樑提及有兩個夢想未完成,一是將個人擁有的95%財產捐出來,成立公益基金會;二是成立名為「唐獎」的東方諾貝爾獎,為了更有影響力,單一獎項的獎金規模規劃比諾貝爾獎更高。目前諾貝爾獎每個獎項的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郎,約新台幣4,400多萬元。

尹衍樑規劃,獎項則包括永續工程類、醫療生技類、漢學類。據瞭解,尹衍樑認為,永續工程與醫療生技都是未來的趨勢,至於漢學則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與根本,都需要關注。

尹衍樑指出,他的太太和兒女都很贊成他要捐出財產,他希望未來不要讓子女因為分財產變成仇人,而且子女也可以幫他管理這個基金會。

決定捐出九成五的財富,尹衍樑仍然每天早上六點就進辦公室。他說,「賺錢對我來說,只是在履行社會責任,這是我的樂趣。」

尹衍樑近日亦剃了光頭,引發外界驚嘆。他說,兩年前他就想剃光頭,但沒有一個理髮師敢動刀;一個多月前,兩名理髮師在他強迫下,先幫他剪成平頭,他後來乾脆自己買電動剃刀,把頭髮理光。

尹衍樑說,「頭頂上的東西不重要,頭皮下的東西才重要」,他還決定在百年之後,將捐出大體及身體重要器官。尹衍樑愛將、潤泰創新董事長劉忠賢說,其實這也不是尹衍樑第一次理光頭,清爽又不用花時間整理,是他理光頭的主因。

※ 相關報導:

* 尹衍樑將捐95%財產 設基金會、唐獎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6797176.shtml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日前接受「今周刊」專訪透露,他將捐出個人百分之九十五的財產,成立公益基金會;他還計畫設立「東方諾貝爾獎:唐獎」...根據今周刊估算,尹衍樑目前身價達台幣一千億元以上(有人估算,他的財產近兩千億元);若捐出百分之九十五的財產,捐款總額至少九百五十億元,將是台灣史上最高額的企業家捐款,也是台灣企業家最大膽的財產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