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知遠:平庸的相遇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163643.shtml
【聯合報╱許知遠】2012.06.16
「還有多少人會讀這本書?」我指著桌上的這本卡繆(Albert Camus)《反抗者》問我的朋友。我們坐在台北紹興路上的一家咖啡館裏,四周皆是這個城市的藝文青年,看起來,他們溫柔、乾淨、得體,儘管有過度文明之嫌。
「應該很少了」,我的朋友說。他在一所大學教書,是一個堅定的台獨分子,身上瀰漫一種既充滿信念又玩世不恭的氣質。多年來,他組織各種討論會,試圖讓台灣意識進入更多青年人的內心。我理解他再度閱讀《反抗者》的感受,他希望這種反抗精神能給新一代青年帶來動力。但很可惜,年輕一代沒有耐心再理解卡繆描繪的反抗精神了—那些俄國青年的勇氣、那些左派的不屈服。對於他們來說,真正興奮的是《那些年,我們追的女孩》。
這個小小的插曲為理解此刻的兩岸關係提供了另一個視角。自從馬英九當選總統以來,大陸與台灣的互動陡然增加。一種新的浪漫化的情緒也迅速興起。廿年來,台灣商人一直試圖浪漫化龐大的中國市場,而現在大陸的遊客們開始拚命浪漫化台灣的民主、生活方式、如何追女孩,而台灣的政治人物則開始浪漫化「大陸對台灣的想像」,當馬英九在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到韓寒的小學生作文式台灣觀感時,這種浪漫化達到了新的高峰。
倘若以一九八七年兩岸的開放算起,這一次兩岸的融合算得上一次「平庸的相遇」。在這背後反映出兩岸的菁英文化迅速衰落和大眾文化的興起。
當劉賓雁與陳映真在一九八八年的香港相擁時,知識菁英仍在兩岸溝通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而在接下來的廿年間,解嚴後的台灣迅速滑入了一個菁英瓦解、民粹興起的歷史階段。而在大陸,因為天安門悲劇,知識分子陷入集體沉默,進而邊緣化。而兩岸面臨的共同後果時,消費與娛樂的空前勝利,歷史意識的普遍缺席。
在這共同的氣氛中,兩岸誤以為通過商業、娛樂、生活方式能達成新的融合。一種自我麻痹式的看法四處流行,倘若大陸台灣的分離是緣於國共之間的歷史糾纏,那些遺忘歷史的青年一代,反而可以拋棄掉歷史包袱,展開新一頁。
但很有可能,它會導致相反的結果。台灣與大陸的不同命運,是中華帝國秩序崩潰的結果。而一個多世紀以來,兩岸的人民都在追尋一種現代政治秩序。倘若缺乏這種歷史感,台灣人會誇大自身經歷的獨特性,而大陸則難以理解台灣命運的複雜性。
更重要的要,我們對於一個更好政治體制的追求,只是實現自身解放的步驟之一。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創造出豐富、完善的個體,民主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賦予個人主宰自身命運的權力。而兩岸共同面臨的平庸文化的盛行,則是對個人獨特性的莫大障礙。
一個喪失歷史感的社會,一個不再渴望特立獨行的思想的社會,一個只注重眼前感受的社會,不管它以專制還是民主的面貌出現,都是可悲的。而在這樣社會中生活的個體,必然沒有能力理解他人的感受,也沒有創造新時代的精神資源,也更容易失控,被流行情緒左右。即使他們試圖反抗,也缺乏足夠的能力與動力。
政治問題也常是品味問題。很不幸,兩岸都陷入了平庸的趣味,他們正喪失對彼此更深層的想像力與理解力。
(作者為北京作家)
※ 相關報導:
* 少子化的世代 必須互動學習
19 則留言:
積極應對大陸人才磁吸現象
【經濟日報╱社論】2012.06.17
最近引發許多討論的新聞是,2009年奇美電經理人陳立宜帶著一群面板產業的專業人員集體跳槽到大陸深圳的華星光電,以18個月的速度,為大陸建立了第一家最高世代(8.5代)且技術自主的面板廠,預估32吋電視面板年產能將達2,400萬片,2012年6月起也將投入AMOLED 4.5代實驗線。
華星光電資本額為245億人民幣,其中大陸TCL集團占55%,深超科技30%,三星電子15%。在客戶方面,目前TCL約占90%比重,三星與華星光電簽訂5年合約,未來三星將占華星光電出貨比重15%。由此可見,華星光電是一家結合品牌(出海口),海外技術(三星與台灣)與大陸政府資金的面板廠,後勢不容忽視,對台灣面板廠在大陸的市場地位將產生嚴重威脅,因此引發了各界對「戰將變叛將」及「兩岸產業競合」等議題的論戰。
事實上,此事件的發生有其組織及環境面的因素,例如台灣面板產業近年來成長動能逐漸趨緩,對相關專業人力需求持續降低;而群創合併奇美電初期,因組織重整也導致短期的人員流動;員工分紅費用化實施後,獲利性低的產業員工流動率便居高不下,尤其台灣面板產業自金融海嘯以來即面臨虧損的窘境,員工薪資水準相較過去明顯下降;再加上面板產業長期前景不明,但大陸面板業者因具有內需市場、下游品牌,且提供短期高薪的挖角誘因,在這些內外因素交互影響下,面板專業人員自然產生移轉到對岸發展的行動。
這樣的人才移轉情況,不是第一次,相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如何積極面對以降低其可能對產業的影響,進而轉化衝擊為發展契機,實為當前產業轉型的關鍵課題。
首先,大家都希望價值活動的創造與執行都在台灣本土發生,但因成本因素或市場接近的考量,產業價值鏈的移入與移出,在現今環境中已是非常正常的現象。雖然有很多產業的某些價值活動移出,但我們也看到許多價值活動的升級與轉型。因此並不需要對移出的價值活動或人力,過度憂慮,真正應該關心的是支撐價值活動背後的產業能力鏈是否已在台灣深耕且生根。
其次,政策的施力點應在於扭轉內在的不利因素,例如將市場的概念由台灣延伸至中國大陸,將大陸市場納入為我國廠商的潛在市場。尤其大陸對未來產業的投入,與我國重點產業的發展有諸多類似之處,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台灣積極推動的六大新興及四大智慧型產業具合作空間,如何運用分工合作的概念,將大陸內需市場轉化為我國的市場腹地,提升兩岸在新興產業發展的成功機會。這也可使我國產業人才在兩岸合作的平台上取得發展機會,相關產業技術的研發成果也可為我國所用,未來甚至可進一步吸引大陸的優秀人才。
再者,大陸雖磁吸人才,但也有部分台商、台幹因外部政策環境變動、產業競爭、人才輪調汰換等因素而遊走於中國大陸各類型企業間,甚至淪為所謂「台流」,而其中不乏對中國大陸市場、產業等層面有深入瞭解者,可思考建立台商回流平台,善用這些經驗,這也將有利於兩岸產業合作的開展。
最後,大陸以優惠措施積極補足未來產業發展的人才,台灣也需儘速擬定創新創業人才政策。首要之務便是進行國內產業盤點,在資源有限下選擇未來重點發展方向,才能釐清人才培育重點或海外人才引入方向。而為營造良好人才發展環境,應參酌鄰近國家在稅率、研發補助政策,以提供優惠待遇吸引海外人才,為國內產業升級與再造注入新的活力。
※ 相關報導:
* 台胞、台生就業 大陸放寬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7165263.shtml
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上午在海峽論壇上宣布,大陸已決定進一步放寬台灣學生、居民在大陸就業的相關政策,大陸企業可以按照就業管理的相關規定,自主招用台生及其他台灣居民就業,台生及其他台灣居民可與大陸居民同等條件到大陸企業就業,而到大陸事業單位就業的試點也將擴大,「我們將在福建、江蘇已有試點基礎上,再新增天津、上海、浙江、湖北四省市作為試點地區。」
◆ 耕耘教育 陸成最大精英搖籃
中央社 2012-06-16
低薪資及非技術勞工曾經是中國大陸的競爭優勢,但大陸現正迅速崛起為全球受過大學教育員工的最大供應國。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研究預測,到了2030年,大陸大學畢業勞動人口將占全球30%。
「美國有線電視財經新聞網」(CNNMoney)報導,相較之下,美國將只占5%,而合併計算美國、日本及歐洲許多先進國家,新受過高等教育的員工將只占全球14%。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高級研究員馬迦卡(Anu Madgavkar)表示,大陸先前在教育上所作投資現在收到成效。大陸挹注資金,開設許多學校,提高大學入學人數。
大陸也培養出更多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領域畢業生,幫助提升大陸在全球成長速度最快部分產業的競爭力。
2008年美國只有14%的大學畢業生在這些專業領域取得文憑,遠低於大陸42%的比率。
總而言之,研究結果指出,全球需要更多大學畢業生。研究預測,全世界各地雇主將面臨受過大學教育勞動力短缺3800萬人的情況,2030年時,非技術工人將過剩9000萬人。
馬迦卡表示:「需要以規模史無前例的舉措來因應此事,提高受教育率,另一方面,我們需要一同努力,為低技術勞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報告表示,先進國家勞動力失衡的情況令人感到憂心,因為這將導致長期失業,並讓收入不平等的情況惡化。
根據報告:「高低技術勞工收入兩極化可能還會再更顯著,讓國民生活水平提升腳步放慢,並加重公部門負擔及社會緊張。」
而開發中國家高技術勞動力缺乏的情況,可能會阻礙創新及成長。
馬迦卡估算,2020年時,大陸雇主將需要1億4000萬名受過大學教育的勞工,需求比大陸能夠供應的人數多了約2300萬人。
◆ 媒體報上千名教授A補助款 檢察總長:不可能
【聯合報╱記者蕭白雪/台北報導】2012.06.16
檢察總長黃世銘昨天對於有媒體指上千名大學教授疑涉假發票、將被論以貪汙罪的報導表示遺憾。他表示,該報導事前未曾訪問過他,且全案至今沒有收押任何一人,未來也不可能出現上千名教授因貪汙罪入獄的情況。
黃世銘不願就目前偵辦進度表示意見,但對於媒體指稱有上千名教授可能因此被依貪汙罪判刑入獄的內容表示遺憾;他說「這是不可能的事」。
據了解,檢方內部開會討論時,對於國立大學教授以假發票A國科會等補助款,究竟該以貪汙還是偽造文書罪論處,確曾有一番論戰。台南地檢署主張以一般詐欺或偽造文書罪,但台北及彰化兩地檢署以最高法院去年的確定判決,認為國立大學教授如涉及採購事務,適用公務員貪汙罪。
黃世銘在會中雖定調國立大學教授以假發票申請的補助款,如涉及採購等業務,等於適用公務員身分。但以目前清查情況,要適用公務員貪汙的大學教授,並不像外界傳言的那麼多。
黃世銘說,大學教授涉以假發票A國科會等單位補助款案,目前有多個地檢署都在調查中,已嚴格要求各地檢署行動低調、不得對外發言,他自己也未就此案接受過媒體訪問,昨天看到雜誌封面讓他嚇一跳。
蘋果日報報導500名大學教授涉貪的內容,台北地檢署已發布過新聞澄清否認。黃世銘意外竟還有媒體報導稱有上千人,由於該媒體報導前並未向他查證,內容易引起外界誤會,黃世銘澄清,很多報導內容與事實不符。
東京風向球-酷日本不再酷了?
【黃菁菁】2012-06-16 中國時報
六月十三日出版的日文版Newsweek封面是個打扮成日本動漫人物的洋妞,她看似閉目養神,又看似快要斷氣,而標題則很妙地寫著「氣喘吁吁的酷日本(COOL JAPAN)|將日本銷到全世界的軟實力(SOFT POWER)戰略是個遺憾的誤解」。
文中提及,日本現代藝術大師村上隆今年一月時,在推特上澄清,他與日本政府向海外力推的酷日本活動毫無關係,希望大家不要再傳相關訊息,這無疑是給日本文化海外宣傳戰略的一記當頭棒喝。
日本從○二年起開始推軟實力戰略,當時政府、學界及媒體廣告等相關單位與企業磨拳擦掌地想藉由日本的次文化進軍世界,贏得海外市場並賺取外匯,同時建立文化大國的形象。
當時不只是亞洲,在歐洲日本動漫文化正夯,電玩產業的前景更是一片光明。
標準漫畫迷的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對漫畫愛不釋手,連首相座車裡都放著漫畫,因此他上台後更加速推動酷日本的外銷政策,不僅招待海外的研究學者到原宿、秋葉原觀察,還經常贊助海外舉辦的漫畫展,選些愛做怪裝扮的卡哇依(可愛)大使到海外與青少年交流。
然而日本企業無法從動漫等內容產業出口獲得穩定的收入,經濟產業省今年的報告指出,酷日本相關內容產業出口到海外已跌至整個文創出口的五%,究其原因是,量產和人才青黃不接等,造成品質日漸低落,連日本競爭力最強的電玩產業也開始走向落日。
日本的漫畫在北美的銷售從○七年的顛峰期之後就開始走下坡,原因並非日本漫畫在當地不受歡迎,而是因為海盜版橫行。企業在業績滑落之下,為追求利潤便無法花錢培育人才,現在許多企業都將動漫製作工作外包到人工廉價的亞洲國家。日本政府寧可花大錢去蓋美術館、音樂廳等硬體設施,卻不願投資培育創意人才。
記得三年前曾到日本第一所創設動漫學部(系)的京都精華大學採訪,其教學環境不僅吸引日本學子,更吸引不少亞洲國家的留學生。校方說,二○○六年創設漫畫學部以來,優秀的漫畫人才都聚集於此,在前輩提攜後輩的傳統下,使動漫新人才不斷被挖掘出來。
然而私下進一步與學生訪談時發現,他們對前途感到極度的不安,尤其是日本本地生。有學生說,現在日本動漫相關業者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少,除非是在校期間比賽得大獎,或是在業界有影響力的老師願意推薦,否則畢業後很難如願踏進這一行。
被問到學校生活的情形時,有不少人必須打工賺生活費,但他們不是去動漫等相關公司磨練,而是在餐廳或便利超商打工。有學生說,現在日本的動漫出版社和遊戲公司將前置細節作業都發包到中國,那裡有大批人很便宜地接畫畫的工作,以那樣的工資日本學生根本無法活。
當年在採訪卡哇依大使,我心中便想著,日本把文化產業做小了,難道值得日本驕傲的文創產業就只有次文化這一塊嗎?反觀南韓的電玩、戲劇、流行音樂,崛起的比日本晚,但因為廠商樂於走向國際舞台,政府又積極花大錢配合推廣,連帶使南韓的流行、美食文化滲透到亞洲國家。
日本原是最早有實力在亞洲文創產業稱霸的,但一開始廠商不夠積極,再加上名人不願背書配合宣傳,政府也無力整合業界力量,只看到一盤散沙、各自為政,因而錯過許多問鼎天下的時機,現在看到南韓的快速崛起也只能乾著急了。
※ 相關報導:
* 杜拜男孩不上學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01/122012061700348.html
而高中男生之所以動輒放棄學業,有一大原因是在於阿聯及卡達政府都雇用了絕大多數的本國勞工,並靠著石油收益提供了絕佳的社會福利保障,因此很多人根本不需追求高學歷,也能一生衣食無虞。 ...但若男性接受高等教育比例持續偏低,未來阿聯等國恐怕會有許多高知識、高技術性工作都缺乏合適求職者,導致雇主只能從其它國家引進專業技術人才。
◆ 「你並不特別」美老師畢典致辭爆紅
【尹德瀚/綜合報導】2012-06-16 中國時報
美國麻州衛斯里高中英文老師麥卡勒(David McCullough Jr.)日前在畢業典禮發表祝辭,他向學生強調:「你們並不特別」,前後達九次之多,引發外界激烈反應,並在網上爆紅。麥卡勒十一日特別上電視澄清,聲稱他只是用誇張詼諧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他真正要表達的深意。
麥卡勒在其祝辭中說,現代父母極其注重教養子女的成就感,小孩被呵護備至,個個都是嬌生慣養,在成長過程中,很多人都參加過各種比賽並拿過獎盃,「但這不代表諸位有什麼特別,因為這種人太多,即便你是百萬中選一,在全球六十八億人口之中,也有七千個你。」
麥卡勒對這些畢業生反覆強調,你們並不特別,最後他說,「無私才是諸位給自己的最佳禮物;人生至樂,要在承認你不特別之後才可能達到─因為每個人都特別。祝諸位都能活出精彩人生。」
父親是著名歷史學家的麥卡勒說,他在高中教書廿七年,他喜歡學生也以他們為傲,但這不代表要給他們虛偽的鼓勵,他要告訴他們,享受特權就要負起責任。
◆ 王道還:流光容易把人拋
【聯合報╱王道還】2012.06.17
五月底,生理學家安德魯.赫胥黎過世,享壽九十五。他是一九六三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之一。不過,他出身英國十九世紀科學史上的顯赫家庭,可能更動見觀瞻。國人熟知的《天演論》原作者赫胥黎,是他祖父。
安德魯得到諾貝爾獎的一百年前,老赫胥黎以比較解剖學證明了猩猩與人很相似,與猴子沒那麼相似。這個結論支持達爾文的推測:人是從類似猩猩的祖先演化來的。不過他與達爾文分屬不同類型的科學家,是科學史的古今之變。達爾文是傳統的紳士科學家,靠家產做研究,從未接受過政府補助。赫胥黎代表英國第一代職業科學家:靠科學領薪水養家。
赫胥黎以自身行事塑造了職業科學家的職業倫理。他也是英國十九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科學教育推手,不只參與政策規劃,還親自教學、創作教材。一八八○年出版的《科學導論》,在他生前就印過八刷;一八八六年中國出了兩個譯本,也幾度翻刻,甚至傳入日本。《天演論》就是根據他生前最後一次公開演講的文稿翻譯而成。
大眾對於安德魯家世的興趣,有助於打破一個迷思。原來科學家的子女未必喜歡科學。赫胥黎有三子五女,只有一個兒子從事的行業與科學直接有關:醫師。安德魯的父親是個文人,為赫胥黎編輯了傳記與書信集。他有六個孩子,三個成名,遠勝乃父。朱力安(Julian)是演化生物學者、教育家;阿道斯(Aldous),作家,代表作之一是《美麗新世界》。朱力安與安德魯都是皇家學會會士(FRS)—英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
可是安德魯的研究領域與演化無關。中學時代他鍾情過古典研究,後來專注於工程科學。他說母親對他的影響較大:她有一雙巧手。安德魯十二歲得到一具車床。後來他的研究,頗得力於自己設計、製造的實驗儀器。十七世紀中,他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一位學長:牛頓,也有同樣的巧手。
安德魯在劍橋主修數學、物理、化學,選修了生理學後才接觸神經科學,發現了足以施展渾身解數的問題—神經傳導的電化學機制,結果得到諾貝爾獎。後來安德魯研究肌肉的收縮機制,再度發揮工程師的想像。現在教科書中的相關敘述與圖解,都出自他的研究成果。
不過,安德魯過世,象徵另一個科學史的古今之變。安德魯當研究生的第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被捲入戰時體制,從事與國防有關的研發工作。一九四○年,他參與了一個生理學研究,從劍橋大學步行到北部的湖區,想找出每人每日最低限度的營養需求。戰時英國遭到封鎖,糧食成了稀缺資源。這個研究就是為了有效利用糧食而做的。
安德魯等人在最寒冷的日子裡,每天在野外步行五十八公里,背包重十五公斤,實驗各種食譜。他們的發現,為政府的配給措施提供了理性根據。大多數人都受惠,特別是窮人;軍需工廠的產能因而提升。當年參與實驗的人,安德魯是最後一位過世的。國內有類似經驗的科學家,是擔任過中央研究院院長的吳大猷,早在二○○○年物化。
俱往矣。廿一世紀的職業科學家不需證明自己的價值:用公家的錢作研究是天經地義。愛不必說抱歉。肥了櫻桃,瘦了芭蕉。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南韓科學競爭力 世界排名第5
中央社 2012.06.18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報導,根據調查,南韓科學競爭力排名全球第5、技術競爭力居第14,企業研發費用佔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例和每10萬人口專利申請數,均排名全球第2。
報導說,南韓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表示,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表的2012年國家競爭力排名中,南韓獲得前述亮眼成績。
據調查,南韓科學競爭力和技術競爭力分別位居全球第5和第14位,與去年持平。南韓企業研發費用比例(第2位)、專利申請數(第2位)、研發人員數(第5位)方面則取得佳績。
在科學競爭力方面,美國位居榜首,其後依次為日本、德國、以色列。
在技術競爭力方面,前10名分別是香港、美國、新加坡、台灣、以色列、瑞典、丹麥、瑞士、冰島、加拿大。
緊接其後的是荷蘭、芬蘭、德國、南韓、英國、馬來西亞。
據報導,南韓國家競爭力排名第22位,與去年持平。中國大陸和日本分別位居第23位和第27位。
◆ 台生:工作市場變大 考慮登陸念書(節錄)
http://www.udn.com/2012/6/18/NEWS/MAINLAND/MAI1/7166339.shtml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台北─北京報導】2012.06.18
大陸昨天宣布擴大台生在大陸就業的措施,在大陸取得中醫師執照、並執業多年的唐忻表示,這項措施使台生到大陸國營大型醫療機構工作,「有法可依」且較有保障。
唐忻表示,台生在大陸取得相關醫師證照後,在大陸掛牌執業已沒有障礙,除了到私人診所或醫院掛牌外,也有不少台生進入大陸國營醫療衛生機構掛牌,例如上海浦東醫院。
唐忻說,這項政策對台生算是有好處,尤其是在進入國營事業單位時,會比較有保障,在談合約時,也較容易獲得與大陸人同等待遇。
不過,他也擔心,大陸不同地區對政策執行情況經常出現不同,若沒有貫徹執行的決心和魄力,好的政策最後會變成「雷聲大、雨點小」或者成效不彰。
清華大學自動系畢業的台生沈柏安也表示,台灣人想進入大陸國營事業單位工作時,對方通常會對考慮較多,通常是顧慮「台灣人身分」,而拒絕台灣學生的求職。這項政策實施後,一些大陸的國營事業單位,可能會較「敢於」聘用台灣人或台灣學生,台生的工作機會無形中也會增加。
沈柏安認為,這項政策雖有正面意義,但其成效如何,還是有待觀察,畢竟政策才放開,無法立刻扭轉長期以來存在的觀念,讓所有大陸國營事業單位完全拋開對「台灣人身分」的諸多顧慮。
【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不少台灣學生表示,大陸放寬台生就業後,市場跟著變大,「會考慮到大陸念書」。
台灣留學大陸青年學生發展協會副會長陳正騰表示,這對台灣民眾或台生而言都是很大的優惠政策,尤其可申請教師證,等於多了一條找到工作的出路。
※ 相關報導:
* 陸大學任教 台胞可申請教師證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7166337.shtml
大陸宣布進一步放寬在大陸畢業的台灣學生及其他台灣居民在大陸就業的相關政策,未來將能夠與大陸民眾有相同條件到大陸企業、事業單位應聘,而針對支持台資企業發展,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也表示,將再發放人民幣六千億元(約為新台幣二兆九千萬元)的貸款。
* 「不算新政策」 勞委會更重台工權益
http://www.udn.com/2012/6/18/NEWS/MAINLAND/MAI1/7166338.shtml
勞委會主委王如玄說,台灣人在大陸工作一直沒受什麼限制,不覺得開放至大陸工作是新政策;但勞委會將討論如何保障國人在大陸工作,並建立相關資訊平台。
◆ 媽媽最討厭別人批評自己孩子的發展
中廣新聞/郭希誠 2012-06-18
英國一項調查發現,媽媽最不喜歡聽到的,就是別人對自己孩子發展的評論,即使說「你的孩子好高喔!」很多媽媽聽了也會不高興。
這項調查發現,英國媽媽多數不希望聽到別人談到自己孩子的成長或是發展,外人關心自己孩子的長高、體重、會不會自己上廁所等等,這些話對媽媽來說都不悅耳。調查發現,英國有三分之一的媽媽聽到外人的相關評論就會火大,這些人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會太過焦慮,而必須去看醫生。
心理專家說,外人對自己孩子的批評聽在媽媽的耳裏,通常有兩種意義,一種是說自己的孩子發展出了問題,另一種是說,自己不會帶孩子。所以不論是誰的批評對媽媽們來說,都十分的刺耳。
6歲前孩童 情緒發展比智性重要
【聯合報╱莊慧姿/高雄哲民診所心理治療師】 2012.06.21
教育部近日頒布「幼兒園教保實施準則」草案,擬禁止幼兒學習外國語文、國語注音習字和數學精熟運算等。此法案可望七月通過實施,讓許多父母恐慌,憂心孩子輸在學習起點。
但依據兒童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六歲前學齡孩童主要發展任務是情緒發展,情緒發展是智力發展的關鍵與基礎。
不少父母從小積極栽培孩子,幼稚園就開始上雙語課程,但揠苗助長的案例,臨床上也屢見不鮮。
孩子提早學習外國語文或數學,一旦有挫折,也影響往後的學習經驗。
出生到3歲,孩童發展以家庭為基礎,逐漸發展出父母眼中的「我」的自我概念、「我」是從家庭父母而來的,此階段,孩子常見有斷奶、換尿布、尿床等需求,此時主要照顧者是孩子最重要的人。
緊接著,3到6歲的孩子開始上幼兒園,從家庭延伸到幼兒園,此時人際互動更頻繁影響幼兒自我概念。
此階段孩子情緒變幻莫測,不易理解。但孩童情緒發展是未來性格的探測針,建議父母,藉此多觀察孩童情緒、性格表達。
臨床上常見有人上學哭鬧不休、吃飯拖拖拉拉等。這些情緒困擾在六歲前孩童非常普遍,往往需透過家長或老師以遊戲、說故事,讓孩子發揮創造力、想像力來抒發情緒。
反之,若學習環境以智性發展為主,這些情緒容易被忽略,如此對家長與孩童可能得不償失。
綜合理論與臨床經驗,教育部對幼兒園的學習禁令,家長毋需負面看待,建議重視孩子情緒發展,切勿慌張。
◆ 電視聲音影響小孩 恐成學習障礙
台灣醒報/魏敦華 2012-06-20
若電視沒有人在看,最好是把它關掉,因為讓它繼續開著的話,電視所發出聲音會對小孩造成影響,導致手邊的事情無法完成,甚至發展成學習障礙。
孩童精神科醫師表示,最好不要讓孩童待在有電視的空間,父母應該多專注於跟小孩互動,而非讓小孩在一旁自己玩耍。
美國新墨西哥州大學研究人員稱這種現象為「電視背景音」,即幼童非主動性接收電視所發出的訊息以及聲音,像是在吃飯時電視沒有關,或是當父母在看電視時,孩子再一旁玩耍等等。
根據調查報告。美國孩童每天平均會接收至少四小時的電視背景音,而這種現象已被證明會導致孩童在學習以及閱讀上的障礙。
在調查1500名左右8個月大至8歲的孩童後發現,單親家庭以及非裔美國人的小孩子最常有這種問題。研究人員也建議父母應該限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因為過多的電視也有可能會導致孩童在語言上的發展障礙。
研究人員指出,父母應該多花時間親自去陪小孩子,以閱讀等活動來增加孩童學習的意願以及興趣,而這項研究的訊息很清楚:「沒人看的時候把電視關掉」,以免家庭中常常發生的事造成孩童無可挽回的傷害。
◆ 彭明輝:學術卓越與產業競爭力的迷思
【聯合報╱彭明輝】2012.06.20
研究有三種主要的類型:基礎研究強調學理的創新與突破,應用研究強調既有學理的新應用,而新興國家產業升級與產品創新,所需要的是先進國家既有技術的引進與專利的突破,其重點在於逆向工程而非原創研究,旨趣迥異於歐美的學術研究傳統。
此外,全球頂尖產業的競爭重點是專利,但亞洲新興國家很難突破跨國企業的專利壟斷,其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主要在於技術升級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然而亞洲各國卻盲目模仿美國,強調基礎研究,許多歐美學者懷疑這樣的發展方向對亞洲新興國家沒有好處,只是浪費資源而已。
以亞洲的資電產業與相關學術研究為例,經驗數據顯示:強調基礎研究的「學術卓越」和亞洲各國的產業競爭力沒有明顯關聯,甚至還可能會背道而馳。
美國電機與電子工程師學會的最高榮譽是會士資格(IEEE fellow),用以肯定學者的個人學術成就。從二○一○年到二○一二年這三年期間,亞洲各國所獲得的新會士人數分別是:日本四十七人,台灣卅人,香港廿六人,中國廿人,韓國十三人,新加坡九人。如果以每百萬人口所擁有的新會士人數計算,排名是:香港三‧七一四、新加坡一‧八○○、台灣一‧三○四、韓國○‧二六五、日本○‧三六七、中國○‧○一五——台灣的表現都比韓國和日本更亮麗,但是企業的競爭力卻遠遜於韓國和日本;而且日本有許多會士任職於企業界,韓國三星企業也有兩位新會士,台灣則是有三個公司各有一位新會士。
上面這些數據告訴我們:日本大型企業已經躋身全球頂尖公司,有機會從基礎研究獲得利益,因此願意出資進行基礎研究;韓國三星集團仍以製造為主,對基礎研究的需要才剛起步;但是台灣、香港、新加坡和絕大多數的韓國企業的競爭優勢都在於製造,無法從基礎研究獲利,也不需要基礎研究。因此,韓國近年超越台灣的原因不在於「學術卓越」,而在於產業政策的得失以及產學之間的相互配合。
韓國的學術和企業文化都遠比台灣更像日本,政府在戰後刻意栽培三星與現代等大財團來從事全球競爭,學術上則重視資深教授的領導以及和企業的互動。韓國企業不僅出資贊助許多學術界的應用研究,而且把企業的研究中心設在大學,甚至在私立大學占有股份。這些研究的重點都是針對韓國企業升級的需要,對國際學術界較少貢獻,因此韓國學者在國際舞台上不如台灣學者活躍。相較下台灣學術界的研究經費都來自政府,研究內容與國內業界需要嚴重脫節,對於提升國內企業競爭力罕有貢獻。
此外南韓產業發展多元化,半導體及面板約占其出口比重十五%,船舶、汽車、電腦家電及手機分別占出口比重的十一%、九%及七%,石化業亦占相當分量,因此可以充分運用大學各科系培養的人才,也有助於充分就業。而台灣同期間半導體及面板占出口比重已達卅%,加上資通訊產品則高達四十%,政府租稅補貼過度集中於特定產業,使其他科系人才無所用武,造成教育的浪費與其他產業的發展瓶頸。
各國產業發展條件與社會發展目標不同,必須有自己的產業發展策略;學術界的研究與教學是為產業發展和社會目標服務,更沒道理一窩蜂地抄襲國外。
(作者為劍橋大學工程博士,清大榮譽退休教授)
◆ 俄教授迷孔孟老莊 「台灣很有意思」
【聯合報╱記者吳文良/淡水報導】2012.06.20
來自俄羅斯的馬良文深為中國孔孟老莊思想著迷,因緣際會到淡江大學任教,15年來致力台俄雙方關係維繫,去年獲內政部移民署頒發特殊貢獻永久居留證。
「特殊貢獻永久居留證」是移民署頒給外僑的最高殊榮。研究漢學40多年的馬良文,曾任淡大俄文系主任、俄研所所長,並協助新聞局俄文寫作及翻譯等工作,還協助政府維繫台俄友好關係,是國內獲此殊榮的第15人。
馬良文1972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東方語言學院,研究中國與世界歷史、民族學,1987年到俄羅斯科學院(類似台灣中央研究院)研究中華民族與遠東民族文化。
1997年巧遇在淡大任教的老朋友歐安德,跟著到淡大俄文系任教,因精通中文很快融入台灣。
馬良文說「台灣融合很多文化,從而發展自我特色,是遠東地區的漢學集中地,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曾至美國、法國、大陸和日本等地訪問的他說「我喜歡台灣,因為台灣人很友好,做事很認真」,尤其台灣總以友善、公平態度禮遇外籍老師。
馬良文30年前在俄羅斯學打太極拳,他認為太極拳不只是套拳法,還包括道教思想精髓,讓他懂得「無欲則剛」。
他眼裡的台灣也很特殊,是個現代化社會,卻保留許多傳統價值,對從事漢學研究的學者而言「很有意思」。
在民主且多元化的台灣,馬良文有很多研究道家及民間宗教的機會,這是他長期留在這裡的重要因素。他說,獲頒永久居留證意味台灣政府對他的努力有善意回應,近60歲的他像老子、孔子一樣「老而不疲,學而不疲」。
戴勝益:FB朋友只要60個就夠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2.06.21
你在Facebook上有幾個朋友?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在一篇「給年輕人的信」中指出,只要60個就夠了。他表示當初自己創業時,就是在沒有任何抵押品的情況下,向66位朋友籌到1.6億的創業資金。不過宅神朱學恆卻不以為然地在臉書反駁,戴勝益借得到1.6億創業,但是一般人連16萬也借不到。
戴勝益指出,很多人都以為透過網路聯絡感情很容易,但他認為朋友往往會因為這樣被搞丟,所以他建議年輕人可以見面,就不講電話、可以講電話,就少透過電腦螢幕,這樣才能建立人緣。他表示,很多人會好奇他為什麼可以借到那麼多錢?戴勝益認為關鍵就在於「人緣」,就是怎麼讓別人喜歡你。
戴勝益還說,時下年輕人Facebook上的朋友動不動就上百個,但當你真正有困難時,有多少人會伸出援手?所以他建議不如把600個朋友刪成60個,與這60個朋友保持聯絡,多見面、多講話,少透過電腦螢幕溝通,因為建立好「人緣」比擁有一堆「人脈」重要。
不過朱學恆卻在粉絲團上回嗆戴勝益此文在自我吹噓,朱學恆說,「像你我這種生在貧下中農家庭的人,臉書朋友六萬個也不夠。因為我們連十六萬也借不到。」
◆ 上海人人在充電 天天在進步
【(小莫/台北市.現居上海)】2012-06-21 旺報
在上海居住多年,每一次返抵台灣,心裡除了雀躍,還有愈來愈多的擔憂。混亂的都市規畫不是我最為憂心的問題。這塊土地的人是不是時時在充電?這城市是不是天天在進步?這才是讓人最憂慮的問題。
在中國大陸,除了看到政府用無與倫比的速度在推動城市建設跟進步外,幾乎人人都在充電,尤其是上海、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年輕人在學校學成專業之後,進入到社會上工作,依然會聽得到在各行各業,甚至在餐廳、辦公室及咖啡廳裡,此起彼落地討論著:「我現在讀商務財稅課程」或是「我正參加交大企管研修班」或是「我每周3日需要去上西班牙語言課程」,更多的是「我最近報考了CFA(特許金融分析)證照等」,因為畢業後的大陸年輕人,沒有停止進修學習,為了在職場脫穎而出,除了累積實力外,更重要的是證照主義已經變成工作新主流。因為不得不學,不得不考,是這一代大陸年輕人的生存指標。
我時常在機場看見穿著打扮很普通的旅行社送機人員,操著一口流利的西文、德文、法文、挪威文、芬蘭文、俄文,更別提英文了。以英文能力來說,近4年大陸英檢報考人數已經增加2倍,從小學生就開始參加學校為學童報名的兒童英檢,企業為了與全球化接軌,英文成為公司的官方語文。
如果我們以為在上海,只有年輕人在充電,那就錯了。除了新世代的年輕人努力充電,我更驚訝的是,其他的上海市民,也沒有閒過。
中老年人為了和社會及時代接軌,紛紛報名電腦學習課程,因為食衣住行,上網都能一次搞定,網上銀行,網上繳費水電煤費用,上網蒐集資訊,QQ,MSN和朋友聊天。富裕後的上海,也讓過去節衣縮食的上海伯伯阿姨,重新找到新的生活樂趣和動力。
上個星期,家裡的褓姆小呂向我要求每天提早一小時下班,原因是她要去上家政和烹飪班,為因應市場跟各國僱主要求,具有執照及受過培訓的阿姨,才能駐進豪宅謀得高薪。就連幫我安裝台灣衛星的外地青年小楊,為了他的外國安裝客戶,小學畢業的他,每天苦記背誦英文單字,為的就是在快速進步的城市中求生存,自己只能跟著快速的腳步進步。
隨著近年中國的國力增強,中國的年輕人也期許自己在全球更有競爭力。上海和其他幾個大都市,已經受到國際企業的青睞,蓬勃而快速成長的大陸青年,自信與勇於接受挑戰的精神,確實成為現今大企業的新血跟人才主流。
而台灣年輕人卻明顯自信不足,進取心薄弱,調查顯示竟然有5成的年輕人對自己沒信心。這也跟台灣近年的經濟實力減弱,國民自信普遍不足有關。那麼,對於這個充滿電力,仍在持續蓄電的世界舞台上海來說,是成天深陷八卦環境,追星逐月的寶島台灣人民,所難以想像的。
上海因世博會而推動了交通的成長,將東西城區融為一體,讓上海成為一個永遠插電的城市。中西文化的融合也讓上海成為一個特殊的城市,因為的文化差異使上海人的思想上有著巨大的變化和創新。
交通便利,加上大陸對上海經濟建設的重視,身為上海人,人人以居住在上海為榮,勤奮不懈,充電自己,充電上海。如今的上海,已經非昔日可比,未來的上海,更會超過我們的想像。10年前的中國,已經是歷史,如今的上海,讓我看到了中國的企圖心,也看到大陸人的企圖心。
◆ 關心兩千多個考零分的孩子
【聯合晚報╱社論】2012.06.21
基測成績公布了,媒體報導集中在名校的入學門檻分數,哪些特殊的考生上了名校,誰的作文拿到滿級分…。這些優等生,可能是台灣多少學生心想「有為者亦若是」的對象。但從教育,尤其是國民教育的意義來說,應該關心的是一般學生在校園裡遭遇的問題,應該是如何協助孩子適應環境,維持學習動機,把基本的知識和做人做事能力培養出來。
若換從社會議題角度來看,那麼,今年基測作文項目有兩千五百人得到零分,這件事應該比某篇六級分作文究竟是怎麼寫的,受到更多重視吧!1000個孩子作文完全空白,800個孩子只抄了題目;還有幾百個寫了,卻被評為零分。他們受過九年教育,卻不具備最基本的文字表達與溝通能力。這不該是社會更值得關心的題目,更需要照顧的對象嗎?
此事當然非同小可。文字是人類文明傳遞、累積知識最重要的工具,是人與人間正式互動的核心管道,也是我們教育系統最強調的項目。台灣的小孩花多少年時間學「寫字」,從小一開始就講究用文字記誦、考試、評量的教育系統,竟然有那麼多孩子,上學九年之後,在這方面缺乏最基礎的表達能力。那我們如何期待他們會從其他方面獲得甚麼成就?
這明明是嚴重的失敗,但從教育行政系統,到新聞媒體,卻都選擇不看、不問、不解釋、不處理,也因此年復一年同樣問題難以改進。台灣長期太習慣於「錦上添花」的教育資源分配模式,成績表現愈好的孩子,可以從老師、學校、教育單位及社會關注上,獲得愈多的關愛眼光;12年國教到現在傷腦筋的竟然是明星學校的定位問題。但從「分配正義」而言,從教育目的而言,真正需要的是對弱勢補助的「雪中送炭」精神,將有限的資源,運用在那些先天或背景上匱乏的孩子,把他們拉上來,給他們參與社會、建立自信的基本能力。教育資源用在他們身上,效應一定高過「錦上添花」,可以給社會帶來整體的向上改變。
作師長的,管教育的,多關心那兩千多個作文零分的孩子吧!
※ 相關報導:
* 南投許舒涵「媽媽的愛讓我基測滿分」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71&f_SUB_ID=123&f_ART_ID=397474
南投縣南崗國中學生許舒涵,是南投縣唯一基測的滿分生,父親長期在外工作,母親獨力扶養三個小孩。許舒涵不僅從未補習,還每天做早餐給全家人吃,每天騎半小時的腳踏車上學,昨天得知滿分,和母親開心擁抱,直說「媽媽的愛才讓她考得好!」
* 童星正妹 洪岑410分拚進北一女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71&f_SUB_ID=123&f_ART_ID=397519
台北市龍門國中畢業生洪岑曾是童星,拍攝過「白色巨塔」等電視劇,她在今年全國基測中考出四一○分的優異成績,九月要如願當小綠綠。洪岑表示不眷戀演藝圈的五光十色,未來想當伸張正義的檢察官。
* 鄒族少女獲總統獎 不畏泥濘路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175612.shtml
「山路崎嶇、泥濘難行,求學道路,如同人生行,能樂在其中。」今年榮獲總統教育獎的那瑪夏國中生江孟婷,在風雨交加惡劣氣候下,以優異成績領到畢業證書。...江孟婷曾對同學說,這是很好的磨練,走在泥濘路,能提醒如同人生坎坷路,勇敢面對、接受,堅持往下走,才會走出人生困局。
* 助台大探究宇宙 梁次震捐5億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50207046/132012062100891.html
廣達電腦副董事長梁次震今天捐贈新台幣5億7000萬元給台大梁次震宇宙物理學中心,作為興建研究大樓和成立永續基金的經費,這也是國際宇宙物理學界有史以來最高的單筆捐贈。
孫維新:誰說只有端午節正午才能立蛋?
【聯合報╱孫維新】2012.06.23
在台灣,物理、化學和數學這三個領域,常常心不甘情不願地在爭一個「第一」,就是「誰是第一個被中學生放棄的學科?」聞之令人鼻酸。隨著「演示教學」的蓬勃發展,物理很高興地在這場競賽中逐漸落居下風。
想想看,學生進了「物理演示教學」的課堂,看到的不只是黑板和粉筆,而是教室前方的長桌上精心排列的演示教具,像是可樂罐、瓦斯爐、錫箔紙、電磁爐、液態氮、玫瑰花,再加上香蕉、葡萄和新鮮雞蛋…。學生愈是猜不出老師要搞什麼花樣,心中的興奮和期待就愈是高昂,老師幾乎不需要擔心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因為多半時間大家都會擠到教室前方,伸長脖子觀看各種有趣的物理現象!
在演示教學示範過程中,重要的是學生的參與,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而更重要的,是當學生有了興趣,產生好奇,多半會提出問題:「如果換個作法會有什麼結果?」面對這樣的問題,老師不用給出答案,應當說:「你何不自己做做看?」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由自己當場操作找到答案,這種「探究式學習」會讓學生產生豐富的收穫感和自信心,會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的學習。這些學生實際看過玩過的現象,若是在後續正規教學的過程裡,再次出現在課本中,就會顯得親切得多,學習起來自然較不吃力。
其實從小學到大學,老師的唯一責任,就是讓自己教授的科目看起來有趣。一旦學生感受到「知識的趣味」,開始主動學習,老師的工作就會輕鬆得多。這話在辛苦推動十二年國教的當下來說,更可令人深思。所以我們常說,老師的教學重點,不在「涵蓋」多少進度,而在「揭露」多少奧秘!
演示教學不僅可以作為課堂輔助活動,也可以幫學生和民眾解答生活上的疑惑。最近我受邀到學校演講,常會帶著半打新鮮雞蛋,加上幾個鹹鴨蛋和皮蛋,擺在台前長桌上。演講開始時,找幾個同學上來,每人發一個新鮮雞蛋,然後讓他們在長桌上各自找個地方試著豎立雞蛋;此時我問同學:「什麼時候可以立蛋?」大家異口同聲:「端午節中午!」再問:「為什麼?」大家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答,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大家只有在那天中午才做這件事!」全場大笑,笑聲未完就會出現驚呼聲,因此時通常就已經有一兩位同學順利立蛋,站在台前顧盼自得,成功地終結流言!
新鮮雞蛋演示結束,但故事還沒完,此時拿起一顆皮蛋,問:「立蛋過程挺辛苦的,有沒有辦法不要那麼費勁,一秒鐘之內讓這顆皮蛋站起來?」學生的反應通常十分直接:「敲碎一端就好。」其實不用那麼暴力,只要將皮蛋按在桌上,使勁一轉,皮蛋馬上就會站起來!學生們再一次發出驚呼,然後問:「為什麼?」
老師要的就是這句話:學生主動說出「為什麼?」皮蛋或是鹹鴨蛋使勁一轉,瞬間站立,顯示的是宇宙中最基本的道理之一:最小能量原則!我們的宇宙是偷懶的冠軍,所有的自發性反應一定都趨向最小能量,皮蛋躺著轉需要消耗太多轉動能,站起來會讓整個皮蛋的質量較為接近旋轉中心,所需要的旋轉能量最小,可以轉得最久,這就是宇宙的經營管理原則。
今天是端午節,您手邊要是有雞蛋、皮蛋、鹹鴨蛋,何不在孩子面前做個「演示教學」,試著對年輕一代「揭露」宇宙的奧秘?
(作者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台大物理系與天文所教授)
◆ 勸女生學科學 歐盟新廣告反挨批
中央社 2012.06.23
鑑於科學界男女比例懸殊,女生少得可憐,歐盟執行委員會特別花錢拍攝廣告,激發女生對科學的興趣。這番美意卻引來批評聲浪,有人說短片比較像是推銷唇膏的商業廣告。
短片「科學:是女生的事!」(Science: It’s agirl thing!)中,女孩穿著高跟鞋和迷你裙在伸展臺上搔首弄姿,也戴著護目鏡招搖擺弄。
「洛杉磯時報」報導,影片不時穿插指甲油、培養皿、太陽眼鏡及護目鏡的畫面,並以電音配樂,甚至還以唇膏取代science(科學)中的字母i。
有些科學家看過影片後大為震驚,表示影片有性別歧視的意味,好像是說只有時尚才能讓女生對科學感興趣。
英國「衛報」(Guardian)作家高達可(BenGoldacre)開玩笑說道:「歐盟出資贊助活動,要讓科學界的女生裙子越穿越短。」
歐盟執行委員會(EU Commission)歐洲研究、創新及科學專員戈根-奎恩(Geoghegan-Quinn)表示:「我們要推翻刻板印象,讓大家知道,科學不是老男人穿著白袍這回事。」
短片一上線就引起轟動,可能已經讓更多人注意到活動,但歐盟執行委員會還是在一片罵聲中把短片自YouTube撤下。不過手腳快的網民早已將影片備份,四處轉貼。
◆ 東海大學校長:平頭式主義 阻礙人才登台
【聯合報╱記者林則宏/台北報導】2012.06.22
二○○四年,程海東在清華大學前校長劉炯朗推薦下通過遴選,從香港城市大學回台出任東海大學校長。
程海東說,他當年回台的心態和卅、四十歲的青壯人不同。以他當時的年齡來說,「麵包」已經足夠,追求的更多是理想,希望能對台灣的教育有所貢獻,因此沒有考慮薪水待遇的問題。
若不是為了理想,以台灣目前大專院校提供的薪資待遇,確實不易吸引海外優秀人才來台。程海東說,台灣與香港教授的月薪大概都在十萬元左右,只是計價幣別一是新台幣、一是港幣。以現在的匯率換算,港幣十萬元約等於新台幣四十萬元。
除了薪水高出台灣近四倍,他在香港城市大學擔任物理及材料科學系主任時,學校還提供他每年五萬美元(約台幣一百五十萬元)的房租津貼,每月提撥薪水百分之十五的退休金。此外,每年還有三個月休假、海外度假等福利。
程海東認為,今天台灣在擔心優秀人才不願來台任教、工作時,必須先問問,我們用什麼吸引人才?提供的薪水待遇夠不夠?生活環境好不好?課堂上能否以英語教學?
回台近八年,程海東深刻感受到,台灣要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其中一大障礙是社會「平頭主義」的氛圍太強。若要提供一名國際人才符合國際標準的待遇,往往會遭遇「他憑什麼拿那麼多錢」的質疑。
※ 相關報導:
* 育才、留才、引才 充實台灣開路大軍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7176501.shtml
經建會前副主委單驥說:「勞委會不應改制為勞動部,應該改為人力資源部。」如果勞委會的主要任務是提供國內發展所需的人才,而不是保護國內勞工,台灣人才流失問題就會減少大半,至少有進有出,而不是像現在單向流出。
* 中研院院長:無法創造好環境 難留人才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7176505.shtml
翁啟惠說,台灣若要解除當前的人才危機,必須從制度面與環境面改善。現階段最迫切需要處理的問題有二,一是落實公教研分軌,不要再以公務體系的齊頭式平等模式,限制教研體系的人才晉用;二是正視當前高等教育發展失衡問題,調整大學評鑑方式,依據學校特色與發展方向,訂定不同評鑑標準。
* 抄學生報告獲獎助/中正大學教授 被國科會停權3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n/22/today-fo3.htm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系教授游啟忠,被指抄襲引用彭姓學生繳交的報告,參加國科會專案研究計畫,使該校獲國科會專案補助,彭生知悉後提出檢舉,國科會調查後將游啟忠停權三年,並要求中正大學繳回卅八萬元補助款,游不服打行政訴訟;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認定游涉及學術著作抄襲,停權等處分並無不當,昨判游敗訴;可上訴。
◆ 冷門科系 也能衝出職場大黑馬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2.06.23
美國就業市場復甦緩慢,大學生選擇科系時更趨謹慎,但CNBC報導,社會新鮮人若有實力,就讀冷門科系也有機會找到高薪工作。
根據美國勞工部今年6月調查,24歲以下的大學畢業生中,平均失業率約為6.8%。喬治城大學調查顯示,持文科文憑的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僅3萬美元(約台幣99萬元),平均失業率則高達11.1%。
但事實上,曾就讀冷門科系的大學畢業生中,不乏跳脫框架攀至事業高峰者。Lexion 資本管理公司執行長凱普蘭在大學主修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如今卻成為投資公司高層,她表示,「閱讀文學培養我審視的思考模式,運用相同的技巧使我在華爾街如魚得水」。
凱普蘭說,她的主修有助於提升跟客戶溝通的技巧,選詞用字都更為謹慎,副修化學則培養她理性分析,「投資其實正是一門科學」。
密里亞茲則曾在密西根州立大學主修心理學,現今他已是一家資訊科技顧問公司的老闆。他表示,大學畢業後他為一家公司架設網站,隨後任職於軟體公司,數年後才熬出頭創業成功。「剛開始我一邊工作,一邊兼差接案,但不久後我發現正職沒搞頭,乾脆辭職自創公司」。密里亞茲透露,2011 年他的薪資已近18萬美元(約台幣540萬元)。
學術忽略產業 台灣空轉
【聯合報╱蘇益仁/國衛院感染症及疫苗研究所所長(台南市)】2012.06.25
彭明輝教授廿日在論壇提出台灣學術卓越與產業競爭力的癥結,他認為台灣太注重於基礎研究而忽略產業聯結及合作,確實提出了重要的評論。
然而,產業發展的面向多端,台灣的學術研究也有不同類型。一個成功的產業政策必須依據國情、學術實力、產業型態而設計,否則會徒勞無功。
以生醫產業而言,可以分成傳統產業的提昇,以健康食品及中草藥的開發為主。其次是原料藥的代工新劑型或新(改良)機型的研發。最後才是新藥、疫苗或診斷試劑及儀器的開發。以台灣現階段的產業面向及研發現況而言,前兩項產業及科技才有可能談到產業發展,也急需學界,尤其科技大學的全力配合產業,提昇產品的品質、功能及製程研發。最重要的是,與業界攜手開發國際市場。
很可惜的是,在過去近二十年來國家型計劃投入了大量的研究費用,但皆在開發第三類尖端或基礎研究。但台灣科研論文雖量多,在創新及專利上卻如鳳毛麟角,以致在新藥的開發上成就就十分有限。
台灣的科技領導者多由留美回台的學界人士出任,產業經驗不足,只想仿傚美國模式複製生醫高科技產業,竹北生醫園區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這也是彭文訴求的重點。
更重要的是,台灣學界,尤其在頂尖大學,大家對產業認知十分有限,除了創新力不足外,在市場競爭力、專利布局及新藥法規認知有嚴重偏差,絕大多數研究無法應用於產業發展,只能在人才培養及教育或升等上發揮功能。
因此,政府必須重新界定學術研究的類型,究係基礎科學研究、教育(研究人才培養),或產業發展。由國科會主導基礎科學研究,以創新為主軸;教育部負起人才培育之責,研究生指導教授應編列一定預算,取代國科會現在的部分功能;而科技大學則充分配合產業界,以改革及提昇產業需求為主。至於預算的編列在三大類型中的比例如何,則視當前國情及重點設定。新成立的科技會報應能充分發揮此一功能。
目前頂尖大學計畫由教育部主導,國科會反而在從事教育及人才培育的工作。中研院本應從事科學尖端研究,卻設立南港生醫園區統籌產業發展。國家的學術卓越及生醫產業發展必須釐清這些定位及策略規劃問題,否則台灣會仍陷在空轉階段。
◆ 我們該如何看待「科研指標」?
【朱敬一、賀陳弘、牟中原、孫以瀚】2012-06-25 中國時報
最近若干年,國內學術界各種個人獎項或大學排名的評比,幾乎都與若干科研「指標」脫不了干係。這些指標有粗有細;粗者只是將期刊分類,例如發表期刊「有被SCI收錄是一類、未被SCI收錄是另一類」,而細者則進一步再將期刊以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予以加權、甚至以公式對所有發表算出加權平均值,冠之以RPI(Research Performance Index)的名稱。
各種科研指標在台灣科研社群使用已十分普遍,但學界也產生許多反彈聲。有人說,真正一流大學如哈佛、史丹福者,從來就沒聽說去計算教授論文的IF加總值或RPI的。也有人說,各種科研指標會錯誤誘使學研社群去拚指標而非追求學術卓越。此外,由於國科會的評鑑判準經常受各大學延用於其校內之升等或評獎,故我們的任何指標評鑑設計,都得考慮到種種後遺症。
在此,我們要對科研指標提出以下看法;這些看法不見得全然正確,但相信對許多科研社群朋友而言,有它的參考價值:
一、所有的指標都只是工具,不是目的。學術研究的目的,不外乎發掘真理、突破創新、批判呈現。某人研究做得好,其著作就自然會出現引用次數多、RPI數字大、IF指標高等現象。但是,在學術研究上,應該是研究卓越為因、指標亮眼是果;我們不能倒果為因,把追逐科研指標當成學術研究的目的。尤有甚者,盲目追求科研指標,有時反而會使科研單位或個人「為拉高指標而做研究或投稿」,喪失追求學術卓越的動力與熱誠。
二、科研指標究竟有什麼功能呢?指標固非學研目的,但並不表示指標全無作用。例如,資淺研究者往往還沒有能力判定自己研究的好壞;這時候較資深的學者當然會鼓勵他們多投稿「好期刊」,除了能多在IF頂尖的刊物上與評審互動,同時研究成果也較能廣為全球學界所見。因此,學研指標本身雖然不是目的,但它確實彙集了某些與學術卓越高度相關的資訊。我們切忌將這些資訊做扭曲的、目的性的詮釋,但也不必因噎廢食,全然否認這些資訊本身的價值。
三、許多當年鼓吹學研指標的台灣學界朋友,都強調這些指標具有「分辨魚目與珠」的功能。例如,有些研究者只能在三流期刊發表些三流文章,卻經常在外指鹿為馬,硬說他發表在三流期刊的文章與IF很高的期刊文章一樣好。學術社群就逐漸產生「以各種客觀科研指標予以反制」的聲浪。據我們的了解,台灣有些領域引進使用科研指標,都有這種以評比指標驅逐論文平頭假平等的背景。
四、我們可以理解前述科研指標「驅逐平頭平等」的功能,但在此想要強調的是:這樣的功能,是有階段性意義的;時候到了就該有所改變。我們認為,台灣絕大多數的科研領域,都已經進步到質量並重的境界;也因為如此,學界過度評比科研指標的趨勢,也應該予以稍遏。
五、也許學界朋友會擔心,若是不強制呈現科研指標,會不會使評審者對申請案無所評價?對此,我們有以下的補充說明。(一)國科會一定會繼續尋找夠資格的評審。對夠格的評審而言,即使不告知期刊的IF,他們也絕對不會無法分辨期刊的好壞或文章的好壞。(二)從今以後,大凡國科會重要獎項的評審,我們都會要求學術處長提附一封cover letter,向評審說明他們所期待的評審準則。(三)各學術處爾後會強化複審會議的功能,用比較細膩的討論過程,來取代以往用呆板指標簡化學術判斷的流弊。(四)在少數特殊情況下,學術處長如果認為某個領域的某個學研指標非常具有參考價值,他們還是可以向評審提出來,但那是他們的判斷,而不是某種錯置手段與目標的學界慣性。
六、以上所談,都是著重於理工、生物等科學領域。人文社會研究有相當的地域性,其發表形式也不限於期刊論文。科研指標在人文社會的應用與侷限,有相當不一樣的邏輯。國科會當然尊重這樣的邏輯與差異性。
總之,僵硬的指標判準,容易使學界的某些領域產生一元化、規格化的流弊,反而不利於創新突破。自今年七月起,我們希望國科會的評鑑能超越指標的束縛,邁向一個真正能提升學術卓越的境界。這封信,揭示我們的信念,也開啟一個追求學術卓越的希望。
(朱敬一為國科會主委、另三人為副主委)
◆ 教團︰教科書非當權者工具 設獨立委會 斷政治黑手
自由 2012.06.25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教育部在歷史教科書審定過程破例採納特定政治人士意見調整而引發爭議,有學者也援例將提意見書要求再修訂,教科書程序生亂且恐將延誤;全國教師總工會秘書長吳忠泰表示,政治黑手干預歷史教科書過去早已「血淚斑斑」,民間教改團體強力主張,應比照司法的獨立性,成立常態性、超黨派、獨立的國家課程發展委員會,才不會動輒讓學校課程或教科書淪為執政者貫徹政治意志的犧牲品。
吳忠泰表示,不分藍綠,過去十年課程被政治干預情況頻生,執政黨換國民黨,高中歷史和國文課綱就被抽出重訂,教育要回歸教育專業,民眾已很厭惡教育泛政治化,應成立常設機構國家課程發展委員會,委員要超黨派獨立,只問教育,不問政治,而不管是課綱委員或教科書審定委員,都應受到各界公開監督,開會過程也應錄影公布,向人民交代。
家長團體︰馬政府惹反感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則表示,不意外馬政府執政之後,想要把手伸進高中歷史教科書,企圖擁抱一中,只是高中學生沒有那麼笨。現在網路發達,學生取得資訊很容易,如果教科書中的記載,與多數共識意見不一樣,老師有定見,學生有定見,未必「按表操課」,出版教科書的書商及作者、審定委員的審查意見,最後都要被各界檢驗,很像照妖鏡,誰也跑不掉。
吳表示,馬政府花這麼多力氣去搞意識形態,不如多關注十二年國教重大教改工程,多提升教育的多元性和競爭力,歷史不是誰說了算,更未必是教科書說了算,現行考試重視理解,也難用考試去綁教科書,政治斧鑿太深,只是讓民間反彈力道更大。
※ 相關報導:
* 反竄改歷史教科書 連署破4千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n/25/today-fo1.htm
* 立委︰公布名單與專業背景 編審怎麼聘 教部須踹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n/25/today-fo2.htm
高中歷史教科書不僅在教科書審查程序中破例採納特定政治大老意見書而引發爭議,也史無前例地聘用非專業系所、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出任歷史教科書審定委員,引發外界質疑破壞程序與專業...
延攬人才? 愛因斯坦也不符補助標準
【聯合報╱陳仲瑄/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台北市)】2012.06.26
近日來,大家有一個共識,人才是決定一個地方未來發展的最重要關鍵因素之一,大家似乎也都同意:我們目前的薪資水準和架構,很難在世界人才市場上爭取最頂尖的人才,甚至要留住在台灣的人才都有困難。目前,許多相關的機構也開始做這方面的努力,國科會的彈性薪資就是個例子。
然而,絕大部分的人才除了對薪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能否備受尊重和有機會一展長才來對社會、人類做出貢獻。對高瞻遠矚的最頂尖人才,尊重經常比薪資更重要,以目前台灣在經濟、外交、教育和文化所面臨的困境,我們更需要有高度智慧的人才站在制高點,點醒迷津引領出光明的前程。這一些出類拔萃的人才,尊重是絕對的必要。歷史上膾炙人口的故事,有劉備的三顧茅廬懇求諸葛亮的相助,才有隆中對和後來的蜀國基業。雖然時境變遷,三顧茅廬的場景不復可行,但對人才尊重的必要性更可能是有增無減。很不幸的是我們的僵化行政官僚體系幾乎完全扼殺對人才的尊重。
筆者不久前被告知,一個在國外名大學任教超過三十年的教授,要通過教育部的教授審核還需要博士文憑正本及研究所修課成績單。一個榮膺諾貝爾獎的學者,假如在過去五年中沒有論文,不符合申請我們國科會的補助標準,援此規定,愛因斯坦、達爾文等人恐都不符合標準。假如今天要聘任一位國師級,但是具有外國籍的先知,到台灣工作,他所需要接受的檢驗和困擾與來台打工的外勞沒有差別。這種狀況真不知如何延攬人才。
頂尖的人才不該要求任何特權,但我們對頂尖人才的尊重就延攬及保有人才是不可或缺的。
什麼原因造成我們行政體系如此僵化及不尊重人才的感覺?最主要是出自行政體系要微觀管理(micromanagement)的心態及來自文憑主義的作祟。一個編制人員相當有限的教育部要管一百多所大學還加上數千的中、小學,除了援用僵硬的法條還能有何選擇?文憑至上論造成惡性升學競爭,專業人才缺乏,學生、老師和家長都過得很辛苦。這種狀況下,我們政府更不該推波助瀾。對人才的尊重和對能力的肯定所產生的興利效果,應該遠超過微觀管理和查文憑真假所能達成的防弊功能,筆者萬分盼望尊重人才能成為政府人才政策的重要目標之一,儘快廢除不合時宜的制度規章。
◆ 施振榮:讓科大變世界級黑手搖籃
【聯合報╱記者王茂臻/台北報導】2012.06.26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昨天說,台灣經濟要開放,「保護一定是死路,開放才是活路!」台灣應把科技大學定位為培養世界級學士黑手的搖籃,打造台灣成為全球研發製造服務的中心。
施振榮與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工總理事長許勝雄與商總理事長張平沼昨天出席「台灣產業的機遇與挑戰」高峰對談。
卓永財說,台灣現在經營環境不如過去,但若能掌握既有的人才與完整產業鏈等優勢,還是有翻身的機會;但他警告國內教育研究已逐漸脫離產業需求。
電機系畢業生 不懂馬達
卓永財指出,學生實務經驗愈來愈少,不但有電機系畢業生不懂馬達,有一些剛從學校畢業的新進員工竟然搞不懂一百一十伏特與二百廿伏特差別,「一插上去就燒壞機器」。
施振榮建議,教育部應努力讓國內的科技大學,變成世界級黑手的搖籃。
施振榮說,台灣現在代工廠提供的製造服務,已遠超過製造本身,傳統的代工製造一詞,已不足形容廠商能提供的服務;台灣廠商在製造之外,更進一步提供研發與全球運籌服務,這些都需要大量技術人才。
台灣經濟環境 面臨溺水
許勝雄說,台灣正面臨「溺水式的經濟環境」,大學畢業生薪資十三年來沒有成長,反而下滑超過百分之三,主因是就業機會減少、產學銜接不良等因素造成。
許勝雄建議,中央與地方財政重新劃分,讓地方能有招商的動力,把產業發展的餅做大。
許勝雄說,前一陣子他去大陸昆山考察遇到當地官員,對方說現在大陸官方招商從「五加二,白加黑」(指一周七天,每天白天與晚上都工作),變成「一六八」:每天工作廿四小時,一周工作七天,共一百六十八小時。
企業投資好處 地方共享
許勝雄說,若台灣地方政府能享有更多企業投資的稅收收入,會更歡迎企業投資,經濟繁榮帶動地方就業增加,會形成一個好的循環,不像現在中央招商引資,但地方卻排斥。
商總理事長張平沼指出,台灣這幾年外商來台投資金額不斷下滑,缺乏執行力是關鍵;政府應傾全力支持台灣幾項具競爭力的行業,銀行與政府基金不要怕圖利企業,只要透過立法程序,引導資金進入這些好企業,就像當初政府基金投資台積電一樣,就能創造雙贏。
◆ 麥肯錫研究院報告:2020年高技能人才荒
【聯合報╱編譯馮克芸/報導】2012.06.26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預測,全球勞動力將在2030年,由目前的29億人增加為35億人;而在2020年,全球將缺3800萬到4000萬名具有大學或大學以上學歷的勞工。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根據目前的人口、教育及勞工需求趨勢預測,在開發中國家,到了2020年,除了缺少大學以上勞工,還將缺4500萬名具有中學學歷的勞工。
但相反的,屆時全球低技能勞工將供過於求,過剩人數高達9000萬到9500萬。所謂低技能勞工,在已開發國家指的是不具大學學歷者,而在開發中國家,指的是不具高中學歷者。
由於中國大陸及許多已開發國家人口老化,全球勞動力成長多半將出現在印度、非洲及南亞的「年輕」開發中國家。
◆ 泰小一生1人1台平板電腦 耗資台幣9億
【台灣醒報╱記者魏敦華╱台北報導】2012.06.26
泰國政府為了實現一年前選舉時所立下的承諾:「讓每一個一年級學童都有一台平板電腦」,特地向中國訂購了1百萬台平板電腦。但當此計畫正逐步接近完成時,泰國社會學家對此表示憂心,因為全泰國的小學生何止一百萬人,當初決定哪些小朋友時,是依照甚麼標準?而且如此龐大的花費,值不值得?
泰國政府為了實現競選承諾,向中國深圳某電子科技公司訂購了一百萬台平板電腦,發給特定小學一年級學生。根據中國新華社報導,大約在八月時會開始運送其中的40萬台。而泰國的資訊局局長表示,為了趕在八月以前完成這些電腦的運送,中國會以大約一週四天,一天送1萬2千台的進度來運送。
由於已經製作完成,其餘的50多萬台電腦將會在第一批運送完成一週後開始運送。
根據新華社報導,「一人一台電腦計劃」的花費約在3千2百萬美元左右(約新台幣9億)。但泰國當地學者對此必要性以及公平性表示懷疑,指出哪些小朋友獲得電腦的標準不透明,而且如此龐大的花費,若拿來實行其他公共政策,也許會遠比提供小孩子娛樂的工具實際。
◆ 雲縣首座 兒少保護中心開了
【聯合報╱記者蔡維斌/虎尾報導】2012.06.26
受虐兒童每年有增無減,許多受到傷害的孩子被安置後,一直缺乏好環境進行「心靈復健」,雲林縣第一座兒少保護資源中心昨天在雲林家扶中心成立,透過影音、戲劇、音樂與故事的多樣化引導,讓小小心靈早日走出受暴陰霾。
雲林縣長蘇治芬說,兒少保護須更細膩,受傷的小天使如何恢復可愛笑容,是兒少工作所須努力的,包括家庭處遇、返家追蹤個案、強制性親職教育課程、寄養家庭安置等,最重要是幫小孩心靈重建,期待該中心能成為澆灌小心靈的園地,讓受傷的孩子因有愛重見陽光。
立委張嘉郡與鎮代主席丁學忠表示,去年度全國通報兒少保護個案高達1萬7667人,暑假孩子都在家更是兒虐的高峰期,該中心選在暑假前開幕意義深遠。
該中心開幕後,戲劇室的「灰姑娘」劇碼立即上演,志工演灰姑娘如何受虐、如何努力過生活,中間穿插機智問答,讓孩子從劇情學習如果遇上「壞爸媽」,該如何自我保護。
家扶中心主任廖志文說,歡迎社區民眾、幼兒園及學校來參觀、學習,預約專線 (05)6361712。
論文方程式太多 科學家也不想讀
【Upaper╱中央社】2012.06.27
不只是藝術型的人,在遇到許多數字時會愣住,25日出爐的研究報告表示,就連科學家也覺得許多方程式很難讀。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研究人員提出的研究報告,分析了1998年刊登於3個主要期刊的近650篇生態與演化論文。
他們發現,內文中有較多方程式的論文,較少在未來論文中獲得引用,表示科學家可能不會注意到塞滿數學細節的研究。
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研究報告指出,有最多數學公式的研究報告,獲引用的次數,比有較少或沒有數學的論文少50%。
研究報告主要執筆人佛西特說:「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幾乎所有科學領域,都仰賴數學理論與實驗工作間的緊密連結。」
他說:「如果新理論是以讓其他科學家讀不下去的情況下呈現,就沒有人願意從事驗證這些理論所需的重要實驗。這對科學發展將是一種阻礙。」
◆ 我們能這樣教「性別」嗎?
【陳復】2012-06-27 中國時報
蔣部長,您同樣有個讀小學的孩子,我們有理由相信,您比過去的教育部長更能從家長角度思考教育問題。當《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這本教材自民國一○○學年度開始成為國小性別平等教育主要參考內容,我們已聽到各種家長團體甚至教師團體都有著深度疑慮:這到底是在解決現階段已面臨的性別問題,還是在增加尚未面對的性別問題?
我們的社會除傳統家庭與婚姻正日漸式微,還有各種層出不窮的兩性問題,是否在絕大多數人面臨的困難都尚未被解決前,就要在小學階段展開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甚至不確認性別的教育,才能體現我們對這個議題的重視?
尊重同性戀、多元性別與多元情慾,是否就意謂著對異性戀、兩性關係與家庭價值的解構?如果性別教育的過程裡,只是藉由否定不同的價值才能彰顯自己想伸張的價值,那這樣的價值就不是「性別平等教育」,而是依舊還停留在「性別歧視教育」的階段。差異點只是現在反而由歧視同性戀、多元性別與多元情慾轉向為歧視異性戀、兩性關係與家庭價值而已。我想,這就是《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這本教材會引發家長這麼大的反彈的主因。因為這並不是家長的主流價值,大家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為教育反而產生性別認同的混亂。
這本教材內容呈現的最大問題,就在編者有意識將「回應市場需求」轉成「創造市場需要」。本來念小學的孩子並沒有太多人會對同性戀、多元性別與多元情慾有認識的心理需要,教材的編者反而刺激出這些意識與想法;並且,裡面對情慾的探索超過對情感的教育,探索情慾的層面主要放在同性戀而不是異性戀,即使有探索異性戀的議題,都只著重在防制性騷擾的角度來思考,而不是教育孩子如何共構兩性和諧關係。這些都能看出編者的意圖,使得教材內容反映的面向嚴重失衡,無法呈現社會真實面貌,甚至將社會尚未有共識的現象給合理化。
我們很難沒有這種感想:編者藉由編輯教材的機會,展開「學術奪權」的實質目的,其藉機取得同性戀、多元性別與多元情慾的社會合法性的用意,遠大於教育本身。學術領域與整個社會目前對於這些議題都尚無共識,教育部花錢辦研討會,讓各種不同的論點獲得討論與澄清的機會,家長不會有意見,但花錢印成教材來教育孩子,這具有高度的國家象徵意義,家長就很難接受了。
現行的教材,刻意漠視本來已呈現極其複雜難解的兩性關係不談,反而大規模探索同性戀與多元情慾,這不只是違背現階段的憲法與民法的相關規範,更遠離了絕大多數人的生命經驗。其把孩子們性別意識尚不明顯的階段存在的同性情誼全都轉成詮釋同性戀的潛在環境,這是在製造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這種認知與論斷需要更嚴謹的學術討論,而不是編到教材裡,成為孩子塑造性別意識的「知識」。
最根本問題則在:當整體的生命教育都尚未展開,讓其成為獨立的課程放到小學教育裡,為什麼教育部就要單獨開設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呢?這就難免讓人覺得捨本逐末了。如果孩子不能先意識到「我是誰」,不能通過認識自己在整個宇宙裡的位置,並體會到每個生命其實緊密相依,從而產生慈悲的深情,體察與善待存在生命裡的各種差異;光只是由個體的角度來看待人我關係,而且還特別從身體甚至是撩撥情慾的角度來看待人我關係,這樣的視角看出的世界,會產生如何的偏差呢?
生命教育是性別教育的基石,其涵蓋面向並不只性別,還包括尊重孩子諸如家庭背景、性格傾向或特殊障礙產生的差異。我們希望教育部優先正視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將其放到課程,接著在課程裡更周全處理性別教育的議題,這樣才是真正在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
(作者為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會聯合會教育委員會副召集人,台灣大學生命教育中心學術社群教師)
◆ 西方爸媽 送孩子學中文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2.06.27
華爾街日報報導,隨著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日益強大,愈來愈多西方人熱中讓孩子學習中文,希望下一代未來能與中國的13億人口流利溝通。
57歲的洛瑪是在加州執業的律師,以前從未在海外久住,但他2010年向律師事務所請假,帶著太太和兩個小孩到中國的成都住了一年,目的是讓孩子在如今已成為顯學的中文學習上,占到領先優勢。
洛瑪說:「會說中文非常重要,克服這項挑戰能帶給孩子很大的信心,學中文對頭腦有益。」
和他有相同看法的西方家庭愈來愈多。華爾街日報指出,這和1980年代日本經濟崛起,學習日文也蔚為風潮的現象如出一轍。只不過這回的情況遠為熱烈,學校課外開設的中文班幾乎都供不應求。
從東岸到西岸,從加州到到緬因州,望子成龍的美國家長都熱中讓小孩讀中文班,有的聘請家教,有的透過Skype和北京的老師遠距學習,有的更乾脆找來說中文的保母。他們在孩子的房間堆滿中文的迪士尼影碟,iPhone裡也塞滿了教兒童學中文的應用程式。
洛杉磯的Korn/Ferry主管徵聘公司副總裁狄斯特法諾說:「中文能力會帶給謀職者競爭優勢嗎?答案是肯定的。」他自己的兒子也在高中學中文,希望未來能前往亞洲工作。
與金融家索羅斯共同創立量子基金的羅傑斯 (Jim Rogers),2007年就賣掉紐約市的寓所,帶著孩子搬到新加坡,以便孩子從小就在說中文的環境中成長。羅傑斯以準確預測大宗商品/. 多頭行情與美國房地產泡沫知名,他自己並不會中文,但強調讓孩子自然學習中文的重要。他說:「這將是中國的世紀,我們得預先準備。」
但對外國人而言,中文可不容易學。根據美國國務院外交領事人員講習所的規定,中文能力的養成需要上2200小時的課程,而且一半時數需在使用中文的地區度過。比較之下,西班牙文能力的養成,就僅需600到750小時的課程就可完成。
12年國教 7成9學生:沒減壓
【蘇瑋璇/台北報導】2012-06-29 中國時報
一○三年「十二年國教」上路,現在的七年級生將是首批「白老鼠」,台北市教師會問卷調查發現,七成九的學生不認同新制能減輕升學壓力,壓力最大來源是「超額比序」,支持十二年國教者僅十六%,甚至近六成學生傾向維持現行「部分免試,後考基測」的方案。
教師會指出,十二年國教的重大精神,一是降低升學壓力,二是強化學生的基本能力與競爭力,但結果顯然並不如此。他們自六月四日起調查北市七十七所國中七年級學生,有效問卷一二四九份。僅廿一%的受測者認為「壓力減輕」,卅八%覺得「壓力沒變輕」,四十一%覺得「壓力更大」。
教師會分析,執政者認定壓力與惶恐肇因於對新制的不了解,但自認了解的受測者中,仍有八成認為壓力沒變輕或變更重。理事長楊益風說,「減輕壓力又有競爭力的考試方式是不可能的!」調查結果是希望為政者勇敢面對,「聽聽基層意見,確實納入制定政策的考量。」做好配套,消除學生、家長、教師的疑慮和不安全感。
全國家長教育協會理事長陳崇良說,多元學習其實是鼓勵多方發展,任何評分項目只要有成果,都可得分,不必什麼都要會。
但市議員有許多看法,周威佑憂心,多元學習無法有效區分孩子程度,最後多數都必須會考,和聯考、基測沒什麼不同。吳世正說,他不主張取消考試,全面免試的結果將是一場災難;吳思瑤說,多元學習制度讓學生全方位承受壓力,各項才藝、公共服務、獎懲都要評比;何志偉強調,十年來補習班成長一二八%,科科要補,最後還可能面臨抽籤,加深學生焦慮感;徐佳青、王欣儀也呼籲切合實務面,兼顧公平與適性發展。
教育局中教科長譚以敬說,調查結果可知,新制宣導不足,還要加把勁,而學習過程中「適度壓力」本就不可避免。
面對新制上路,教育局五至十月進行二次模擬測試,由心測中心將基測成績轉換為會考成績,了解是否最終能將抽籤比例降至五%以下,十一至十二月與教育部討論修正。
◆ 玩遊戲輸懲罰 女大生帶LV包去行竊
【聯合報╱記者袁志豪/台北報導】2012.06.30
褚姓女學生與同學玩「大冒險」遊戲,輸的人必須做一件驚天動地的事;褚女玩輸,眾人要她去百貨公司行竊,將名為「永遠裝不滿」的LV包裝滿。褚女完成任務,走出門口就警鈴大響被捕。
十九歲的褚姓女大學生,就讀新北市某私立大學。本月廿五日中午,(十九歲)褚女與同學相約在台北市中華路的飲茶店聚餐,餐後玩起撲克牌,最輸的人必須選擇接受「真心話」或「大冒險」的懲罰。
當時褚女玩輸,選擇接受「大冒險」,眾人起鬨要找一件驚天動地的難事;由於褚女的包包是名為「Never full」(中文名稱「永遠裝不滿」)的LV包,大家決議要她到百貨公司用各式商品把包包裝滿,再不付帳離去。
褚女明知這是偷竊行為,但在眾人慫恿下,要她願賭服輸,只好依承諾前往。褚女一共將耳機塞十五盒,餅乾、蛋糕、糖果、巧克力十七盒,髮夾、香水、髮束、噴霧劑、手機套等數個,總價七千三百五十四元的商品塞進包包。
褚女將包包裝到幾近全滿,全程都沒有店員發現,然後不付帳走出門口;結果警鈴大作,立即被攔下,通報台北市刑大肅竊組帶回偵訊。原本在附近觀看褚女執行「大冒險」任務的同學,全數跑光。
◆ 日單親媽沉迷上網 三兒死於非命
【黃菁菁/東京廿九日電】2012-06-30 中國時報
日本滋賀縣大津市的單親媽媽高橋由美子因沉迷網路,讓一歲七個月大的兒子希旺發高燒三天都丟著不管,直到斷氣十二小時後才察覺有異。高橋的四個小孩,有二個都在年幼時死於非命,警方懷疑她有遺棄致死嫌疑於廿九日將她逮捕,高橋供稱因沉迷於網路的即時通訊而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也無心照顧小孩。
廿九歲的高橋於○八年離婚、失業後,便靠著政府的生活補助金過活。她有四個小孩,希旺是么兒,去年六月因肺炎而死,死亡時體重才七.二公斤,相當於九個月大的嬰兒。希旺被發現時,尿布髒兮兮的也沒換,從瘦弱的身體可看出平時都沒被餵飽。
高橋的小孩就讀的市立托兒所於○九年六月發現小孩沒換尿布,大津市的兒童家庭諮詢室便定期進行做家庭訪問。公所職員發現希旺發燒且發育不良,曾一再勸告高橋要帶他去醫院,但高橋仍無動於衷,使希旺併發肺炎死亡。
高橋的長男○九年四歲時從五樓自家陽台墜樓死亡,三男於○八年三月出生十二天就病死,二男在案發後已被兒福機構保護。鄰居說曾看到高橋的小孩冬天也只穿薄睡衣在樓下晃,有一次還抱著郵差叫爸爸乞討,看起來好像餓了好幾天肚子。
高橋向警方供稱,三年前長男的死讓她失去希望,沒有力氣做任何事,唯一沉迷的就是網路,一天要上網聊天幾千次。警方從高橋家收押了三台電腦,目前正詳細調查其生活實情。
司法解剖的結果,希旺的死亡時間是在高橋通知托兒所的前一天下午二點左右,當時她還沉迷在網路世界裡。
◆ 女大生命案 鎖定同樓男學生
【聯合晚報╱記者范榮達、祁容玉/苗栗報導】2012.06.30
國立聯合大學林姓應屆女畢業生昨天被發現衣著不整、身中14刀,陳屍在苗栗市承租套房,專案小組朝情殺方向偵辦,漏夜清查發現同校別系同住一棟外校宿舍延畢的林姓男生不知去向,懷疑他涉案,全力追查他下落中。
林姓應屆女畢業生昨天下午被女室友發現陳屍承租4樓套房,T恤和胸罩拉起、內褲被拉下,疑遭性侵殺害,套房內血跡斑斑。凶手事後清洗她下體及現場,並帶走她的手機,企圖湮滅證據,苗栗檢警組專案小組全力緝兇。
檢警勘驗現場,並相驗遺體,發現林女身中14刀,都集中頭、頸及肩部,其中後頸部4刀甚深,疑似致命傷,約於前天下午5點死亡,另在遺體下方發現一把疑兇刀的水果刀,長十多公分,刀子刺彎了,沾滿血跡,連刀柄都不翼而飛。
專案小組在現場採集多枚指紋,並懷疑死者遭性侵害,也採取可疑毛髮及體液,進一步比對中。
辦案人員過濾死者的交往及同住一間宿舍人員,已排除交往對象涉案,另有一名住在2樓套房的林姓男生(22歲)因3個必修學分被當,必須延畢,案發後離奇失蹤。
專案小組查訪,死者的同學對林姓男生都沒有印象,林姓男生曾於前天下午6點多,及昨天上午8點多兩度離開宿舍。今天凌晨4點多林姓男生曾發簡訊給親友,稱遭陌生人控制行動在廢棄空屋,簡訊並表示,曾在宿舍聽到死者與男友爭吵。警方對林姓男生的簡訊內容,到底真遭陌生人控制,或故布疑陣,進一步查證中。
專案小組漏夜地氈式搜索,找尋林姓男學生下落未獲,呼籲他趕快出面說明,此外,今天上午檢警解剖死者遺體,進一步調查釐清死因。
遇害的林女是學校風雲人物,曾任親善大使,已準備到電視台實習為主播,她的慘死,造成師生極大的錯愕,臉書已湧進同學留言,直呼「這不是真的」、「畢業典禮才一起拍照」等,非常難過。
※ 相關報導:
* 殺害女大生?同校男:你問了一個好問題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1/7194703.shtml
涉嫌殺害苗栗女大學生的同校男同學,下午躲藏在死者生前上課的大樓內被警方搜出,警方將他帶回偵訊時,記者問他是否殺人?男學生竟鎮定地答說「你問了一個好問題」。
◆ 口角殺人性侵未遂 同校同樓男生坦承犯案
【聯合報╱記者范榮達、胡蓬生、江詩筑/苗栗縣報導】2012.07.01
國立聯合大學林姓應屆女畢業生命案,警方追查同校他系男學生林昆翰涉有重嫌,昨晚他口頭承認犯案,並性侵未遂,因喜歡林女,向她索電話號碼不成,又遭言語刺激,才會持水果刀殺人,警方當場持拘票逮捕。
案發後,林昆翰(廿二歲)神隱廿六個小時,專案小組在聯大校園尋獲,他的手臂及胸前有可疑抓傷,起初推說兇手另有其人,晚間員警輪流跟他聊天,深夜心防鬆動吐實。
專案小組指出,林與死者同租住在苗栗市一棟校外宿舍,分住二樓與四樓套房,上月廿八日下午四點多,林看到死者打包,要將衣物、書籍寄回高雄家。
林昆翰幫忙搬第一趟,第二趟回死者套房,他拿起死者的手機,撥打自己的手機號碼,遭死者責罵,雙方發生口角,不歡而散。他等死者搬完第三趟,持刀尾隨進入死者套房,雙方再度發生爭執,失手殺害死者。
林昆翰供稱,刺殺女學生後將她上衣掀開,並剪開短褲,企圖加以性侵,但發現自己「不行」,因此放棄拿水沖洗死者身上和地板上的血跡。
專案小組表示,林昆翰行兇後,換下血衣、血褲,連同死者手機,丟到附近垃圾桶,至於案發穿的黑色拖鞋,就放置在租住套房的床底下,與死者房間內血跡初步比對吻合。辦案人員漏夜趕到林昆翰租住套房,查扣黑色拖鞋,今天警方將動員到垃圾子車搜尋血衣血褲。
辦案人員指出,林昆翰僅是口頭初步承認犯案,全程都有錄影蒐證,不過,一些疑點都沒有交代清楚,且案情避重就輕,今天將移送檢察官偵訊調查。
用愛喚回邊緣孩子
【聯合報╱馬惠娣/國中校長(南投市)】2012.06.29
日前,接獲學生家長來電要為孩子請假,我聽其聲音清脆,順口問了一下孩子在家裡的狀況,媽媽很高興的告訴我:孩子完全變了一個樣!因有一天孩子說,「我知道什麼是壞孩子。」不久後,孩子就整個「翻」了過來。媽媽的興奮溢於言表。
話說孩子在二年級時,三天兩頭不是遲到、早退,就是缺課,幾乎沒有一個星期是完完整整上完五天課。鎮日與輟學的學長四處遊蕩,即使被少年隊找回來,乖一兩天,又不見人影了。父母費盡心血,軟硬兼施,就是喚不回頭。
更糟糕的是,學校學務處、輔導室管教、輔導、諮商,使出各種方法都無法喚醒他。有人建議媽媽去警察局備案,讓孩子吃點苦頭,學校也依父母的請求協助轉介中途班,把一群大人搞得團團轉,好冗長的一年。其實,他自己也不好過。
升上三年級,生教組長把他安置在中途班,為他設計體能課程、技藝課程,或球類課程,剛開始他每天都帶著臭臉來,心不甘情不願。不久,來了一位跟他差不多情形的同學。生教組長常常帶著他們,教他們如何把事情做好,如何與人相處,幫助別人,漸漸的他們開始找事情做,也會幫忙主任、組長集合同學分配工作,開始體會當老師教導學生的辛勞。他們開始主動向老師問好,有禮貌、會做事,臉上常有笑容,身段也變得柔軟多了,與之前凶狠、惡霸的模樣判若兩人。他們也在學校(訓育組)的部落格上留言,讚美老師;問他此事,他害羞的模樣,還真是可愛!
做為第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欣慰能把孩子從邊緣拉回到正常的軌道來。
※ 相關報導:
* 青少年刺青 求職碰壁才後悔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n/29/today-health4.htm
近年電視上不少藝人大秀刺青,一些青少年跟著有樣學樣。不過,刺青前可得多想一想,先前一名女孩就是因為在頸後刺青,不僅應徵工作受影響,連男友的家長都另眼相看。她只好留長髮遮住圖樣,直到就醫去除刺青,才終於擺脫困擾。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許仲瑤指出,青少年去除刺青時的障礙之一就是疼痛,其中一名少年曾說:「刺青很痛,除刺青更是有夠痛!」...許仲瑤解釋,除刺青主要是用銣雅鉻雷射擊碎存在皮膚裡的顏料,然後由吞噬細胞帶走這些碎片。...一般來說,除刺青所需要的時間與治療次數,視顏料、部位及深度而有不同,可能由3次到20次。
◆ 「性別」當然需要教育
【陳立言】2012-06-29 中國時報
筆者有兩個孩子,一個已經大學三年級,另一個是小學三年級,在我身為家長的經驗中,小學的孩童天真可愛,不過仍然是一個成長中的人,有各式各樣的疑惑及探索。性別關係雖然不是孩童生活及探索的重點,不過小朋友的性別認同或性別關係如何發展,確實存在於他每天的生活中。例如,如何對待具備陰柔氣質的男生,恥笑欺凌或者平心相待?何謂女生(的樣子)?男生呢?其實小學階段都有者豐富的性別議題需要探索及學習。
日前時論廣場刊登陳復博士的〈我們能這樣教「性別」嗎?〉(簡稱陳文),主要反對在國小階段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特別是以《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一書所強調的多元性別概念。由陳文可知相當多家長對於何謂性別平等教育,仍然有許多不了解或誤解,這也再一次證明性別真的很需要教育,才有可能逐漸邁向性別平等。
首先,此書並非給小學生閱讀的「教材」,主要是給國小教師參考的手冊,因此全書三二八頁中幾乎都是協助教師培養性別平等概念及教學範例的內容,由於內容實際是教師參考手冊,因此需要深入討論性別認同的各種議題。有部分內容討論到身體的多元情慾,是否適合國小階段教學參考,容或有所爭議,但是國小教師應該會就教學現場的需要及限制,在教學上有所取捨,無需以偏概全否定全書對教師的幫助,更重要的不能據此否定國小階段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性別平等強調對同性戀及多元性別的尊重,當然不會也無須歧視異性戀或兩性關係或家庭價值。多元性別的概念簡單來講就是「看見差異、認識多元、實踐尊重」,看見差異幫助我們了解並非所有人都是異性戀,還有同性戀等多元關係的差異,進而認識這些人或關係的多元現象,最後能讓人在生活中真正尊重異類。這樣教性別有何不妥?筆者認為民主社會中這是公民最基本的素養,當然需要由國小階段開始培養。
過去幾年台灣由「兩性平等教育」進展到「性別平等教育」,主要在於「性別」概念的演進,由過去只看見單純的「男女兩性」或「兩性關係」,進一步承認還有其他性別分類的可能。例如由戀愛觀係可分類為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等,這種概念的發展並非台灣獨創,這已經成為國際間已開發國家的主要社會共識,台灣社會也透過「性別平等」的相關立法,取得社會共識,並非陳文所認為「將社會尚未有共識的現象給合理化」。
許多研究都指出,小學階段的孩童就已經有性別概念的發展,除了受環境的影響,孩童也開始探索性別認同及性別關係的學習,因此透過適當課程及教材,幫助孩童能學習性別概念與多元性別的基本知識,其實對性別平等的推動相當重要。而教育部只是依照平等教育法要求,在每學期約六百~七百小時課程中(中高年級),僅要求實施四小時課程或活動,相對其重要性,其實不算充裕。
生命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並非互相排斥,就廣義生命教育而言,所有合乎教育內涵的課程,都是生命教育課程,都能幫助生命正向的發展。就狹義的生命教育而言,性別平等教育追求的目標也與生命教育一致,其內涵則與性愛倫理有關,適切的推動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也會有助於生命教育的落實。因此消除性別歧視,落實性別平等的教育當然應給予同等的看重,特別是落實「看見差異、認識多元、實踐尊重」的目標,生命教育才不會流於抽像的生命肯定,而真正成為痛苦者的安慰與生命黑暗中的光明。(作者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理事長,文藻外語學院副教授)
◆ 不再忙茫盲 導師才能「神」
【聯合報╱蔡田/國小校長(台北市)】2012.06.30
近日接二連三傳出學生自殺事件,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將要求各級學校做好生命教育,發揮導師功能,期盼導師成為學生最佳守護神。筆者贊同,但先減輕導師額外負擔,導師才能「神」得起來!
導師應該是最清楚班上學生的一舉一動,預防孩子做傻事,導師是最佳人選。然而,教育現場又因導師雜務太多、過於繁忙,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
根據調查,導師要處理的事務超過五十項,這些事務必須窮盡所有力氣才應付得了,能花在跟學生晤談的時間和精力,相當有限。倘若無法改善忙、茫、盲的情況,寄望導師守護,根本是緣木求魚。
減輕負擔,不是讓導師輕鬆,而是要讓老師有多一些時間接觸學生,能跟孩子好好的談心,師生有良好的溝通、信任關係,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俗話說:「備多力分」,教育部想讓導師成為學生守護神,應還給導師充裕時間、充足精神和單純的工作環境,只有當老師「神」清氣爽時,學生才能在生活上和學習上有真正的靠山。
※ 相關報導:
* 國中小教師缺額2.3萬名 政府每年只聘2800人/辛酸暑假!1.7萬代理代課老師愁失業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n/29/today-life5.htm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昨召開記者會,指國中小教師缺額達兩萬三千名,政府一年卻只增聘兩千八百多名,呼籲政府用教師課稅減課的經費,補足教師人力;年輕的流浪教師需要穩定的工作,學生更不應該一年換三名導師、損及受教權。
◆ 101學年起 新北各校輪辦營養午餐招標
【聯合晚報╱記者陳珮琦/新北市報導】2012.06.29
新北市學校營養午餐弊案引發外界對營養午餐招標作業的關注,新北市教育局上午表示,中央餐廚採群組招標作業,是依教育部建議學校午餐採購採多校聯合採購或分區採購辦理,新北市各級學校101學年度起由群組中各校每年輪流辦理招標作業,並非每年由單一學校辦理。
教育局指出,為讓招標作業更為嚴謹,要求各群組評選委員人數由政府採購法規定的5至17人提高為9 至17人、外聘委員需佔全體委員比例由三分之一提高為二分之一,且學校校長及營養師應避免擔任他校午餐評選委員,以及評選委員名單每年需更換、避免重複。
教育局同時表示,為配合學校午餐採購採群組學校聯合招標方式,將建立監廚制度,規劃每週安排1校相關衛生管理人員及家長代表,到各校相同供應午餐廠商的中央餐廚廠房查核,以確保營養午餐衛生安全。
設計學院正夯
【陳穎芃】2012-07-01 工商時報
■商學院畢業生在職場的搶手地位不復當年,因為如今在「設計思考」當道的商業界,設計學院出身的人才是老闆的新寵。
■Forget b-school.These days, d.school is the place to go.
美國史丹福大學在2005年開設的哈素.普拉特納設計學院(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是教育界率先推廣設計思考的學院之一。此後數年間,設計思考的應用範圍迅速從商業界、科學界一路延伸到醫學、法律等領域,成為時下最夯的一門顯學。
過去商業界在推出新產品前,習慣使用焦點團體訪談法(Focus Group)來檢視開發中的產品原型是否符合市場需求。然而,在公司獲得回饋意見之前,通常已經投入大量成本進行研發,因此倘若此時決定修改原型反而浪費更多成本。
想學設計 人越來越多
相較下,設計思考模式是在公司實際開發產品前就先展開。研發團隊最初只需使用馬克筆或膠帶這類隨手可得的材料做出原型,就能讓使用者測試並加以修改,不但節省成本也相對縮短產品研發時間,於是這門學問近年來備受企業推崇,而大學院校也爭相開設相關課程。
史丹福設計學院正是思愛普(SAP)創辦人普拉特納(Hasso Plattner)受知名設計公司IDEO的設計思考理論啟發後,捐獻3,500萬美元所創立。簡稱「d.school」的史丹福設計學院不提供學位文憑,也不隸屬任一學術部門,但如今每年入學人數達700人,與創辦當年的100人相比成長可觀。
包括比爾與梅林達.蓋茲基金會、遊戲大廠藝電(EA)及思愛普、Intuit等軟體公司都曾和該學院建立建教合作。富達投資(Fidelity)也在2006年和該學院合作一項研究專案,目的在提升年輕人儲蓄率。
這項研究發現戰後嬰兒潮當年慣用紙本存摺,因此儲蓄觀念較深,但現在電子金融服務反而淡化年輕人與帳戶之間的情感連結。富達投資於是在網路銀行增設類似紙本存摺的功能,成功提高年輕人儲蓄率。
想學設計 學費不便宜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商學院也看好這樣的企業需求,於是在去年11月宣布將和馬里蘭藝術學院合開設計領導碩士課程,預定今年秋天開課。加州藝術學院在2008年推出設計策略碩士課程時共有92人申請,今年這個1年學費4萬美元的課程已有172人申請。
即將就讀該課程二年級的布洛迪(Adam Broidy)表示,整套課程密集整合設計思考,「超越一般商學院課程」。
各大院校也將腦筋動到企業主管身上。明尼蘇達大學管理學院就在去年秋天推出學費495美元4小時設計思考課程,而史丹福設計學院也和商學研究所合開為期3天、要價9,500美元主管魔鬼訓練營。
IT業者Citrix產品設計副總裁柯瑞芝(Catherine Courage)就在2009年參加史丹福設計學院推出5天「顧客焦點創新」工作坊,且深受校內色彩鮮明開放空間啟發。她在結業後仿照該校風格重新設計Citrix辦公室,且公司後來推出員工設計思考訓練課程也場場爆滿。
◆ 國中跨區搶學生 應制定遊戲規則
【聯合報╱靳知勤/台中教大科學應用與推廣系教授(台中市)】2012.07.01
連續兩天有國中校長對跨學區搶學生的現況,表達看法。筆者認為這不應只是停留在道德性呼籲的層次,還應訂定更積極的作為。否則形式與現實的落差,一日不解決,這類的問題還是會不斷的發生。
前幾年,國中跨學區招收資優班學生,其實是變相的在為高中升學做預備。後來限制只能從原學區入學的學生中,透過甄試組成資優班。而今,十二年國教入學方案,也驅使家長急於將子弟送入私小,希望未來能直升私中,以換取更多的升學保障。
論到卡位,這是人之常情;商場、政界都如此;我們不能只是依賴道德勸說,反缺少一套適宜的遊戲規則。我們有甚麼條件讓人不卡位?
在近年內,少子化的現象,嚴重影響學校的規模,校長如果不廣拓生源,下年度減班影響的是老師超額的飯碗問題。教育單位不能只鼓吹大家就近就學,而要實質幫助弱勢地區的學校,獲得家長信任。
學校要讓家長與學生安心,除了要靠自己增能努力辦學之外,教育行政單位也要檢討,學校彼此間的師資與設備,是否有落差;如果沒有,那麼就近就學的觀念,是理所當然,但若有差別,教育局就要力求改進。給予保護的要件,例如:更多的師資、好的待遇、設備及社會文化刺激等。連這一件事都做不好,我們怎能侈言,十二年國教的高中社區化的理想呢?
◆ 高分低就? 我並不認同
【聯合報╱許哲堯/補習班教師(台中市)】2012.07.01
今年台中一中申請入學學生人數跌破大家眼鏡,始料未及。有些人以「高分低就」來形容,個人並不苟同。
十二年國教推行的目標之一,就是「均質化學校」,讓每位學生都能依照自己的能力及性向,選取適合自己的學校。
若社會大眾仍然以明星學校、二流、三流學校去劃分好或壞;以「高就」或「低就」來論斷學校等級,台灣的教育難有實質的進步。
班上有位孩子利用放假,和爸爸一起去冒險。
從計畫的擬定、路線的規劃、遊玩的景點等,都是他與家人一同討論出來,他們所到之處都會上傳到「臉書」與好友們分享,看到他的笑容令我十分欣慰,因為我知道這趟冒險,會讓他成長許多。
希望台灣的教育改革,不是只有制度上的改變,而是觀念的轉變!
台灣學術界的駭客性格
【黃俊儒】2012-07-02 中國時報
日前國科會主委及副主委共同發表對於學術「科研指標」看法,可算是國科會對於過去學術研究評選標準所進行的一項重要改革聲明。就像朱主委用「渡河木筏」所做的比喻一般,當離對岸(進階學術成就)還有段距離時,我們需要木筏(科研指標);但當我們到了對岸,就要把筏捨棄。可見過去強調量化的科研指標,在完成階段性任務的同時,某種程度也開始出現了明顯的副作用,重者甚至威脅台灣整體學術研究的主體性及動能。因此這種因應時代變化的反思及改變,理應勢在必行。只是橫在國科會眼前的難題是,捨棄木筏上岸後,總是需要找尋下一個陸行的工具。
這幾年吾人在整體高教體系的觀察是,學術圈中普遍地存在一種「駭客性格」。由於這幾年高教大環境丕變,許多原本出發點良善的制度設計,最終卻常在教師們艱辛的生存及業績壓力下,被有意識地破解。
例如公部門鼓勵大學透過各種計畫案來提升學研品質,結果教師們就以補習班的精神,透過工具化的手段來鑽研提案的技巧;鼓勵大學與業界間的「產學合作」,以縮短校園及職場的落差,造成有老師直接自己花錢向外面的公司「買」產學合作,以保持業績亮麗;強調期刊的引用率,以鼓勵有影響性的研究,結果就聯合熟識的學術夥伴彼此策略性地交互引用,形同交叉持股;鼓勵教師研習來因應新時代的學習觀,就有學校透過集點卡來約束老師(有參加才有點數),在不情願的參與下,導致老師在會場裡面補眠、打電腦或改考卷,但帳面蓬勃;強調透過評鑑來汰換體質不佳的科系,學校就透過合聘、約聘或聘任退休教師等不同對策來「提升師資」,最後該過的不過,不該過的過了。相關的高教駭客情節,可謂不勝枚舉,然而這些駭客性格的體現並非老師自願如此,多是大環境使然。
或許很多人都會同意,教育中有許多重要的質素是不能「立即」或「量化」被看到的。過去大家廣泛接受量化指標原因,常因它看起來比較「客觀」,簡單來說,它是不論科學背景或人文背景都看得懂的「共通語言」,即使它可能不是最有意義的表述。所以可說是用一種最廉價的「方便性」,來尋求表面上的公平。在被動的意義上,量化的科研指標確實可以達到防止魚目混珠的目的,只是,若我們長期在推動教育或研究的時候,「防弊」的思維多於「興利」,「方便性」的考量多於「理想性」,那可能也就是大環境崩壞的開始。若然,學術界的「駭客性格」就會無所不在,再多的防弊措施終將防不勝防。
當台大的生開始感嘆過去有傅斯年、殷海光,而現在只剩下各種抽象數據上的「頂尖」,那麼我們似乎就該意識到,這幾年高教發展中典範人物與典範精神的無形消翳。當高等教育的老師言談間只剩「我這裡幾篇?」「你那邊幾點?」時,我們理應知道很難有真正卓越與獨特的研究。
好的學術研究及大學精神,絕對是需要靠理念來引領方能走得久遠而深刻。在這一次國科會的重要宣示中,有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原本的學術偏食已然造成國內學術研究的營養不良,確實已經到了非調整不可的地步。只希望當國科會在捨棄木筏並尋求新的載具之時,能夠以造就良善的大環境為念,不要讓新的制度或作法再再地激發出這群聰穎頭腦底下的駭客因子。因為對於整體國家社會的發展而言,真的太浪費了。(作者為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 大學評鑑 院士:方向錯、制度亂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12-07-02 中國時報
中央研究院院士林毓生返國參加院士會議,發現大學評鑑制度亂象,嚴重干擾學術自由空間。他決定在今日開幕的院士會議連署提案,建議馬英九總統正視大學評鑑制度亂象,並修正系所評鑑制度,從現行五年一次延展為十年一次。
「監察院調查報告中,甚至有學校動支上千萬元經費、召開一百多場準備會議,印製的文件堆積如山,就是為了應付評鑑!」林毓生早就耳聞國內大學評鑑亂象,最近返台許多大學教授向他譴責評鑑的缺失,他再細讀監察院糾正案全文,發現評鑑制度嚴重干擾學術自由空間。
他說,他並不是主張取消所有評鑑,但不能做得太頻繁,且變成淘汰辦學不佳的大學或系所的工具,成為教育行政主管卸責的藉口。
林毓生表示,如要真正追求學術卓越,必須尊重學者的學術自由,以制度保障他們不受干擾,以便發揮最大的研究能量。但前提是學者必須經過嚴格篩選,要有真正研究學術的才能、並以研究為志業,而且要遵守學術秩序與學術規範。
林毓生指出,教育部應儘速建立有效機制,徹底檢討與改進評鑑制度。現行大學評鑑最嚴重的問題是,第一,教育政策官員完全弄錯方向,齊頭式評鑑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學者,以為應用機械化的管理方式,就可提昇國內大學教學與研究的水準。
第二,二○○五年成立「高教評鑑中心」,以法人基金會的方式運作,閉門造車的政策與指令式的權力,不受外界監督。
林毓生指出,國內大學每五年就要接受評鑑,循環周期過於緊迫,已嚴重影響大學教師教學與研究的推展。從前置作業、自我評鑑、實地訪評、結果決定,通常需要兩年;如有後續追蹤則長達三年,剩餘兩年又要開始準備下一輪評鑑,等於每年都在做評鑑。
他說,這個本末倒置,令人疲於奔命的政策,使他想起古希臘詩人的名句:「上帝如要毀滅一個人,必先使他發瘋。」當年設計此一「瘋狂」制度及繼續推行此一政策的教育部長們,都應公開道歉!
他指出,如果評鑑做得公允、有效,雖可清除一些「朽木」、維持最低學術水準,但對促進學術發展作用不大,尤其不能引領卓越。在研究領域,從來沒有任何傑出學者是因為受到評鑑的指導、肯定與鼓勵而做出突破性的貢獻。
◆ 台灣創業枯竭 需要創新活水
【聯合報╱蔡清彥/工研院董事長(竹縣竹東)】2012.07.02
日前聯合報系提出台灣快轉兩年系列,正面提出促進台灣經濟發展建言。在過去台灣以科技拚經濟奇蹟,現在由於人才供需失衡、科研發展未與產業需求契合,以及新創事業發展動能不足等,導致經濟發展面臨困境。要打通活絡經濟的任督二脈,制度面上力求經濟環境自由化、產業結構優質化與推動國際接軌來著手;規劃「黃金十年」政策時,可以「應用研發」為創新驅動引擎,連結產業、研究機構、學界、政府及國際科研能量,整合成為國家高效能的創新體系。在創新驅動上,應加強國內的產業創新創投環境,將枯竭的創投氛圍找回來,在台灣注入創投的活水,才能在劇變的全球局勢中,保有一席競爭力。科技發展要對症下藥才能脫胎換骨。
一、以產業效益為國家型計畫績效指標,落實對產業有感研發:世界各國都把產學研合作視為發展新興產業及促進產業高值化重要的策略。我國自由型科研計畫比例偏高,致使學術界的研究問題非產業關心的重點,且無法解決當前產業面臨的關鍵問題。因此,建議未來國家型科技計畫應聚焦在突破關鍵智權,協助產業提升競爭力,布局未來新興產業,以創造產業效益為績效評估的重要指標,才能落實研發成果對產業發展與國家社會福祉的貢獻。
二、強化先進製造科技研發,驅動創新經濟:先進製造業通常採用先進設備、新興技術、雇用高技術從業人員,因此,投資先進製造可創造更多高品質的工作機會。科技研發對台灣經濟與生活水準的提升,始終扮演關鍵推動角色,與科技高度關聯的資通訊產業、半導體產業、顯示器產業、消費性電子有關之製造業等,仍是台灣重要的優勢與利基產業,也帶動相關服務業發展。當準備由效率驅動經濟邁進效率與創新兼具驅動經濟時,製造為根基,絕不能輕忽製造的重要性。因此,呼籲在推動創新型經濟應建構在台灣已存在的高科技製造業之上。
三、重塑創業環境與文化,替經濟發展注入活水:過去廿年美國的平均就業成長率是一‧八%,可是成立五年以內的公司,所創造平均就業率卻是三%。新創公司可提供就業,並促進經濟發展,所以許多國家紛紛鼓勵新創企業。新創公司的發展需大量依賴創投。台灣歷年來的上市櫃公司,有高達卅八%的公司,有創投基金投資,也因為這些資金,使公司業務成長速度加快。然而,由於台灣的創投投資偏重於公司發展的後期階段,在早期投資比重僅十一‧三%,遠低於美國的卅二%與大陸的四七‧九八%,而且創投基金成立家數也逐年銳減,由於缺乏獎勵投資條例,投資環境相對不佳,再加上政府沒有具誘因的海外人才政策,阻礙了海外優秀人才的吸引,這對新創事業相當不利。
工研院計劃在未來透過建立靈活人才組織等方式重塑創業環境與創新文化,並將借重更多創新思維的優秀人才來擔任領頭羊,帶領我們下一代的年輕人勇於創業。台灣面臨關鍵時刻,營造創新創業環境,不僅可以提升就業率,更可提升企業的毛利率,希望政府透過政策的制定,提供早期創投的誘因,透過政府的力量與企業的資源。全面打造台灣成為創新島,以創新驅動為經濟注入活水,推升台灣向上!
我人才危機 升至國安等級
【記者呂雪彗/台北報導】2012-07-02 工商時報
台灣近來成為大陸、香港、南韓、新加坡等競爭對手的「人才庫」,各國競相來台灣挖角,「人才危機」提升為馬政府的國安課題。未來對稅制問題、外籍幫傭隨同白領人才來台、國外一流大學在台設立分校,及大學專業人士來台簡便進出等,將逐一鬆綁。
「人才危機」已成台灣最急迫課題, 經建會日前在總統府提出我國人才危機問題架構分析,需求面部分,因產業成長趨緩,產業外移,產業結構失衡,以致就業機會減少,例如2008-2011年海外生產比例平均每年上升1.1%。
此外,2002-2011年我國平均薪資年增率負成長0.21%,企業長期採行低薪制,造成國內中高階人才紛紛出走,被鄰國高薪挖角,人才不足形成惡性循環。
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對解決人才問題對策不滿意,要求經建會從國家高度,研擬更上位策略藍圖;政委管中閔則積極檢討法規,雙管並進速謀對策。
其中,勞委會對外籍白領有2年工作經驗,薪資4.79萬元下限等限制,6月已跨出一步,對來台受教育外籍留學生取消2年工作限制,薪資門檻降為3.76萬元。管中閔表示,此限制無法一步到位,將漸進突破,逐季或半年檢討一次。未來若確為關鍵產業高階人才缺口,經建會將搭建平台再 予鬆綁。
對跨國企業人才擬攜帶隨身外籍幫傭來台,勞委會未同意鬆綁,管中閔責成勞委會續研議。而外籍人才眷屬來台能否參加健保或國民年金也在檢討之列,其中國民年金問題較大,內政部擔心若引進一堆外籍配偶參加國保,恐增政府財務負擔。
另外,上海已有全球前十名EMBA頂尖學府,國外一流學府來台設立分校,延攬外籍教授發給3年工作許可及居留證結合等,都納入鬆綁檢討。至於大陸人才引進,將先從大陸專業人士來台手續簡便著手,內政部擬資訊化,讓曾來過的人更方便進出。
◆ 中研院長翁啟惠:將增工程科學組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2012.07.02
中央研究院即將召開院士會議,昨天中研院舉辦院長晚宴,院長翁啟惠透露,目前中研院院士分為數理科學組、生命科學組、人文及社會學組三個組,計畫修改組織法、最快兩年後成立第四個組「工程科學組」。
至於為何要增設工程科學組,翁啟惠解釋,科學界、教育部的學科都分為這四大領域,中研院增設工程組,才能與國內學術界分類同步。
翁啟惠並表示,過去選院士都會先公布候選人,但他覺得這樣對候選人「不太禮貌」,應該取消。他計畫修改「中央研究院組織法」,未來院士選舉將不先公布候選人,直接公告當選名單。
昨天的晚宴,翁啟惠打著中研院出品、印有甲骨文的金色領帶出席晚宴。他在致詞時表示,今年的院士會議特別熱鬧,二百五十一位院士中有約兩百人參加。
前歌仔戲小生黃香蓮昨晚也陪同夫婿院士吳成文出席晚宴,吸引現場目光。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則與院士何大一、陳垣崇共坐一桌。
餐後由「仲夏夜音樂會」拉開院士會議序曲,賴明詔拉小提琴、龔行健彈鋼琴共譜二重奏,院士李遠川與其妻高坂玲子則表演絃樂重奏。
另外,由去年七月成軍的中研院合唱團昨晚也首次登台演出,演唱「漁唱」、「茶山情歌」及「台灣‧咱的寶貝」等台灣歌曲,並以「聞笛」為安可曲。
◆ 標題「一刀『畢』命」 網友:大錯字?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197131.shtml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2012.07.02
前天聯合報頭版報導行政院前秘書長林益世的新聞,標題和內文都寫了「一刀『畢』命」,引來大批讀者投訴寫錯字,網路上也有許多討論。
每天都有許多新聞被轉載到網路討論區,聯合報此篇新聞一被轉出後,隨即有人在文章底下訕笑、辱罵,或嘲諷「你的國文老師在哭」。然而,當有人查了教育部國語辭典,發現確有「畢命」的用法,討論冷卻大半,民眾陳先生說「中文不好就不要跟別人亂罵。」
洪姓民眾一看到前天頭版新聞,就說「怎麼犯那麼大的錯啊!」不過當他了解後說,他肯定本報的教育用心,但在處理新聞時,最好能在旁邊開個小方框說明,或乾脆不要這樣用。
民眾游小姐認為,報紙頭版應該要簡單清楚,不要「逆向操作」、刻意選用讓讀者一看就直覺認為是寫錯的字。李姓民眾則說,「畢命」的意思多樣,不如「斃命」單一、明確;他認為該則新聞用「斃」命較好,以「結束生命」來形容「結束政治生命」。
科技人才斷鏈… 高等教育一大問題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2.07.03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 (IMD)最近公布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的經濟表現由第8名跌到第13名,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認為,這和人才供需失調、產業結構過度集中及科研發展未顧及產業需求有關,認為一定要重新將人才、科技與經濟的斷鏈連結起來,才能迎頭趕上。
翁啟惠中午在中研院第30次院士會議中,以「高等教育與科技發展」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他說,台灣在農業科學、化學、臨床醫學、電機、地質、微生物、神經及藥理等領域的研究論文,都領先中國大陸及韓國,但關鍵技術掌握不足,專利與學術論文的連結度低,在在影響台灣在全球產業市場布局。
他說,專利部分台灣雖然排名全球第4位,每百萬人口的專利數甚至高居全球首位,但除了半導體及電子領域外,其他專利被引用的比率不高,這也凸顯出台灣目前的困境。他強調,產業必須勇於創新,而創新又需要改變,但改變難免會碰到失敗。如果無法對失敗有全新的思維,進而坦然面對失敗,將無法擺脫失敗的束縛,邁向成功之路也將更遙遠。
這種全新面對失敗的態度,翁啟惠認為是社會氛圍的一部分,政府在制度面也要配合。但他認為,目前大學評鑑出了問題,一些評鑑指標數字甚至精細到小數點以下兩位,太吹毛求疵,指標變目標,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盲點,研究也難以有效運用。
翁啟惠表示,研究分兩種,一是探索未知的基礎研究,另一是可解決問題的問題導向研究,前者可自由發展,但後者最好由後端產業的需求端來引導,由上而下徵求計畫,再找到最好的研究團隊全力解決問題,才能培養出可讓產業界採用的人才,為台灣的產業發展帶來利基。
中研究院士、前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指出,台灣高等教育的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大學生的國際觀不足,外語能力差是因,如果不徹底解決,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將會出現極大危機。他同時擔心台灣大學生只懂理論、不懂技術,學校和產業的連結不夠,進而影響台灣未來的產業發展。
◆ 85%孩童謊報年齡 偷用臉書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2.07.03
兒福聯盟今天公布最新調查顯示,高達95%以上的台灣兒童都有臉書帳號,但其中近85%以謊報年齡或身分的方式使用臉書。而且近半數孩子曾在臉書看過色情廣告、被恐怖片嚇到或被別人發恐嚇信、傳血腥照片。
調查也顯示,不少兒童寧可在社群網站上讓陌生人按讚,卻不願和父母互動。有73.9%的孩子會將爸媽加為好友,但過半數孩子與爸媽在社群網站上幾乎零互動。令人擔憂的是,絕大多數兒童都會使用網路,但有26.7%、逾四分之一的孩子,父母從未和他們討論上網安全問題,另外33%的家長僅「偶爾」和他們討論上網安全。
三成孩童有依賴現象
這項調查於3月22日至4月6日,抽樣調查國小四年級到國一學童,有效樣本1144份。調查發現,時下的孩子沈迷社群網站卻不自知,近三成孩子對社群網站出現依賴的情形,超過一成孩子重度依賴。除了臉書帳號,另有47%的受訪兒童有部落格帳號。
兒童使用社群網站的原因,前三名分別為:和朋友保持聯繫 (59.4%)、可以分享心情或資訊 (58.2%)、有小遊戲可以玩 (57.3%)。受訪學童一周平均上社群網站10.2小時,其中兩成每日平均使用超過2小時、三成周末平均每日使用超過3小時,但近半數的孩子每天和爸媽聊天時間不到半小時。
調查也發現,85.3%的孩子使用假年齡或假姓名註冊,近半數曾在臉書上看過色情廣告;超過一成孩子曾點過臉書上的色情廣告,還有受訪兒童曾在社群網站被恐怖片嚇到,或被別人發恐嚇信。
另外,近半數(49.2%)孩子不會在臉書對個人資料或文章內容做隱私設定,三成五根本不知道臉書有隱私設定功能,還有逾四成孩子會在網路放自己的姓名、電話、照片等個人資料。
逾六成兒童 交友不設限
兒盟調查,逾六成孩子曾把不認識的人加入自己的社群網站,31.2%的孩子更擁有10名以上不認識的朋友,兩成孩子認為在網路上與陌生人聊天超過三次就不是陌生人。甚至有8.3%的孩子,願意留下自己的姓名,電話或帳號密碼給網友,與網友見面的比率也達13%。
◆ 學者:13歲以下不能用臉書 學校都沒教(節錄)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200175.shtml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2.07.03
小學生普遍使用臉書,但學者提醒,依據臉書條款,必須年滿13歲才可申請臉書帳號,各小學應該在上第一堂資訊課時就告知學生,但遺憾的是學校的宣導太薄弱。
政大廣電系副教授黃葳葳表示,臉書使用門檻是13歲,這是因為臉書上有很多行銷活動,包括交友行銷的言語很「成人」,或用辭偏頗,例如「你覺得某某人『性感』嗎?」這都會誤導小朋友的性別觀。
此外,很多人登錄臉書是使用代號,小學生對陌生網友的辨識能力很薄弱,難以防範隱私安全。但現在很多小學生擁有臉書,甚至以為有很多人的臉書加他,代表自己人緣很。
黃葳葳建議,如果13歲以下孩子有臉書,父母又很難禁絕時,父母就應要求加入孩子的臉書,但最好也用代號,不要大辣辣在孩子臉書顯示親子關係,也千萬別在孩子臉書扮演「直升機父母」,這會讓孩子感到很丟臉和反感。
她建議,父母也要當孩子臉書上的朋友,了解孩子的交友狀況,萬一家長被孩子封鎖,還是可從孩子朋友的臉書上蒐索、連結。黃葳葳說,孩子使用臉書也不是完全負面,例如臉書上的打卡功能,就可以讓父母知道孩子現在人在哪裡。(後略)
◆ 觀念平台-我們需要更多元的性別教育
【李瑞中】2012-07-03 中國時報
衛道人士持續發聲反對教育部性別平等教師手冊相關教材,引發他們不滿的癥結在於教材裡面觸及「多元情慾」和「多元家庭」等議題,而他們認為這是變相鼓勵不妥的性觀念與不當的性行為,國中小學生(包含其教師)不宜接觸這些性知識。我想以幾個親身經驗,來說明何以我認為國中小學的教師很可能極度缺乏且需要這方面的教材,而何以這樣的教材有助於達成「消除性別歧視與偏見,尊重社會多元化現象」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目標。
關於「恐(懼)同(性戀)」,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和男同學手牽手上樓梯,不料遭到隔壁班的男老師喝斥,要我們把手放開。我甚至想不起來為什麼那天會和這個朋友牽起手來,也不覺得前青春期的我們牽手有任何情慾的象徵,遑論實踐,反倒是老師沒有解釋緣由的喝斥與禁止,洩漏出「男生和男生牽手是不對的」這樣充滿歧視與偏見的「主動」「恐同」訊息。
大學時候有兩個北一女資優班的學生在宜蘭燒炭自殺,理由是「社會生存的本質不適合我們」,儘管諸多臆測他們相偕「殉情」,但連同樣北一女資優班畢業的學姊都不願意正面承認這個可能性。而後來有精神科醫師拿此事做上課案例,甚至宣稱這兩個孩子有邊緣型性格,其自殺與性向無關,更拒談他們覺知到社會不接受他們的哪個部分。這是同一事件引發出來相關的「被動」「恐同」反應。
我在台大兼課,曾經開授家庭社會學,指定閱讀中包含相當比例的同志議題,但我第一堂課就表明我的學術專長不在酷兒研究,但瞭解同志如何「無中生有」創造一個不是主流文化認為理所當然的家庭制度,有助於我們反省家庭的本質。雖然已經表明重點在於家庭,修課學生還是很多衝著酷兒議題而來,說明了即使在大學裡,相關多元性別的課程仍顯缺乏。
儘管我自認已經是性別意識相對敏感的老師,但我上這門課帶領討論時一度脫口對著某男性學生舉例說「他的女朋友如何…」,出乎意料造成那個學生當場「出櫃」。於是我立即向學生們道歉,批判自己不經意流出的「異性戀」偏見。而在精神醫學的診斷手冊已經將「同性戀」排除在心理疾病之外多年以後,聽說還有大學老師在課堂上提出「同性戀是可以被治癒的」這樣子「非學術」的言論。
性與情慾向來是難以啟齒的,我在美國念博士的指導教授是社會學界早已出櫃的「知名」同志,但有一次我們閒聊,話題恰好談到情慾啟蒙,他卻出乎意料羞怯地無法敘說他如何意識到自己的性傾向。所以我可以體會衛道人士對於將(自己所不熟悉的情慾與)性知識編入教材時的不安。不過相關的知識將有助於培養我們對於多元情慾與多元家庭的同理心,安撫某些孩子面對自己「與眾不同的情慾」時的不安,減少其他孩子霸凌「與自己不同」孩子的機會。類似的教材應當鼓勵,而非禁止。(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社會所合聘助研究員)
周行一:求求政府不要再管了!
【聯合報╱周行一】2012.07.05
全世界都在爭取人才,台灣社會總算開始認知,人才淨流出將會產生嚴重後果,如果無法像澳洲、新加坡、香港、美國,甚至南韓、中國大陸吸引國際人才,一定會一蹶不振。世界各國爭取人才的方法如出一轍:提供人才公平競爭的機會,同時保障成功的果實。人才往有機會的地方去,是千古不變的道理,美國歷屆總統都強調美國是「機會所在(land of opportunities)」,建國二三六年以來,堅守這個信念,保障一個開放、競爭的社會,至今全世界的菁英仍蜂擁而至。
企業為了增強國際競爭力,通常是社會中獵才的急先鋒,南韓三星集團的崛起,與公司多年致力於人才國際化息息相關,自一九八○年代開始,先引進韓裔外國籍(不諳韓文)的工程師、經理人,而後不斷學習調整,禮聘非韓裔外籍人才,經過長期努力以後,國際人才得以融入公司中,並帶入西方先進的觀念與實務,三星在研發與品牌方面的精進,諸多受惠於這些外國人才。
台灣企業也知道,只依賴本國人才,無法在全球攻城掠地,必須向頂尖的多國籍企業學習,隨時盤點及培養國際人才,公司的全球成長策略才不致受限於人才的不足,但是就像三星一樣,需要一個冗長的學習調整過程,才會開花結果。我國法令非常不便於企業引進國外人才(包括大陸籍人才),政府如果不迅速鬆綁,將導致國家長期競爭力的衰退,基本上,除了基層勞工之外,外籍專業技能人士的聘用,應完全沒有限制。
以我國的經商、就業環境而論,短期內要吸引許多國際人才到台灣並不容易,因此本土大學必須有能力訓練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人才,美國得以維持世界獨強的地位,就是因為大學裏有各種國籍和種族的教師聚集、競爭、激盪新思維,因此台灣的大學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國際化,但是傳統的同工同酬、論資排輩的薪資觀念在大學中不易改變,新加坡的作法值得借鏡。
台灣公、私立大學教師的薪資是以年資及職等決定的,與教學研究領域無關,現在略微鬆綁的是,個別教師的所得可以部分由研究表現決定,這種情形與十幾年前的新加坡相似,當時新加坡政府就已驚覺無法在國際市場上吸引到熱門領域的教師,於是在二千年設立了新加坡管理大學(SMU),允許完全自主經營,採取美國大學的薪資制度,按領域以國際薪資水準在歐美求才,因此SMU迅速成為新加坡師資陣容最堅強的大學,其它兩所歷史悠久的新加坡大學(NUS)及南洋理工大學(NTU),在承受強大競爭壓力後,開始轉型採用SMU的制度,現在這兩所大學基本上也是以國際水準,按領域支付不同薪水,在全球競爭人才,因此新加坡的大學現在已非常具國際競爭力。
台灣的公立大學數目太多,預算並不足以完全效法新加坡的作法,但是讓大學有能力競爭國際人才卻是必須走的方向,先讓私立大學完全自主,自行決定學費,招生人數、教師升等、新設與退出,是最節省、有效的辦法,我國大學制度的僵硬已喪失了吸引人才的能力,積重難返的現狀已非教育部所能扭轉。放手私校吧!競爭自然會使私校進步,進而刺激公立大學,政府唯一要管的就是嚴懲私校董事會圖利自己,其它就避免介入,這才是教育部該有的高教政策。
鬆綁才是正辦,台灣企業及大學不需要政府幫助尋覓人才,只求不要再管了!
(作者為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 中研院新科院士 6成任職國內
中央社 2012.07.05
中央研究院第29屆院士今天揭曉,20名院士中,12名在國內任職,比例達6成。中研院長翁啟惠表示,樂見國內院士比例增加,希望未來繼續往上提升。
中研院士是國內學術界最高榮譽之一,屬終身職,當選者不僅在學術界享有一定地位,在院士季會、院士會議中也享有發言權,可以參與提案、連署,將意見反映給總統府。
第29屆院士候選人共有45位,分為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3組投票,分別選出9名、7名、4名新院士,院長翁啟惠傍晚正式對外公布名單。
現任中研院士中,2/3旅居海外,但近幾屆院士選舉,國內學者獲選比例提升,第28屆院士(民國99年),18人中有9人在國內服務,占了一半;今年的第29屆院士,20人中有12人任職國內,占了6成。
今年特別的是,生命科學組有師生檔同時獲選院士,分別是謝道時(師)和鄭淑珍(生)。同組魏福全現職為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是首度有外科醫師系統出身的學者獲選院士。
中研院第29屆院士名單如下:
數理科學組(9人):于靖(台灣大學數學系教授)、江博明(台大特聘講座教授)、李克昭(中研院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李澤元(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州立大學電機電腦工程系教授)、馬佐平(美國耶魯大學微電子中心共同主任)、張翔(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機械工程系講座教授)、張聖容(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主任)、張懋中(美國加州大學電機工程系主任)、劉紹臣(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生命科學組(7人):余淑美(中研院分子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春放(美國愛荷華大學生物系教授)、劉扶東(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蔡明道(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鄭淑珍(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謝道時(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魏福全(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4人):石守謙(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朱雲漢(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范劍青(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金融學講座教授)、謝長泰(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
名譽院士1人:Peter H. Raven(彼得‧雷文)(美國密蘇里植物園名譽園長)。
◆ 生科領域 女性表現亮眼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2.07.05
中研院士今天下午可望選出新科院士,中研院長翁啟惠下午6時正式對外公布。在45名候選人中,只有6名女性,比率並不高,但生命科學組占了5位,其中4人長期在國內發展,顯見女科學家對本土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這4位留在國內發揮所長的科學家,分別是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台大醫學院小兒科特聘教授及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張美惠、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副主任陳鈴津、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鄭淑玲。她們分別在水稻研究、肝炎、轉譯醫學及分子生物學等專業領域上,繳出亮麗成績單,獲得高度肯定。
前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說,女性科學家長期在本土的努力與奉獻,讓年輕學子有學習的榜樣,近年來投入生物科技及生命科學的學生越來越多,帶動國內研究風潮。
中研院院士、長庚大學特聘教授廖運範則極力推崇張美惠為國內兒童健康打拚的成就,若不是她當年的努力,國內兒童恐怕還飽受B型肝炎的威脅。
如果張美惠這次能順利當選院士,從宋瑞樓、陳定信、廖運範及陳培哲所串起的台灣肝炎研究族群,將多加一顆亮麗新星,如果再加上交通大學校長吳妍華,陣容更是堅強。
余淑美成名甚早,在水稻基因的研究領域上,更是海外知名,這次是第5次入選院士候選人,一般認為她很可能在本屆當選院士。
◆ 外科醫師當院士 魏福全第一人
中央社 2012.07.05
前長庚醫學院院長魏福全今天當選新科中研院院士,這是外科醫師破天荒第一人,他在錢少事多的整形重建和錢多事少的醫學美容之間,選擇前者;魏福全說,獲得院士榮譽是最大激勵。
在整形外科史上,魏福全名列20位創新手術研發者之一,他和長庚團隊主編的10本顯微手術外科教科書,在美國、日本等地發行,也應邀主編教科書120多篇章節,在顯微重建及組織移植領域,享譽國際。
魏福全師承台灣顱顏重建手術鼻祖羅慧夫醫師,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專長是移植腳趾重建手指,迄今累積2020多個腳趾重建斷指,受惠病患可以重新執刀當外科醫師,或是演奏鋼琴、長笛,無指的患者恢復穿衣吃飯的日常功能。
他說,自己專長臨床外科和解剖學,和其他院士大不同,當選院士是他最大的夢想,這也顯示外科醫學也可以當科學家,從科學應用到生技,再從生技回歸到科學,在轉譯科學領域,外科醫師是重要一環。
如今醫美當道,魏福全說,整形手術用於切除頭頸臉部的癌症,不僅重建還能救命及維護尊嚴,只是手術風險和環境惡劣,在錢少事多和錢多事少之間,年輕醫師無奈向現實妥協,以致內外婦兒科人才流失,但這4大科是基礎,絕對不可以倒下。
在魏福全開刀時,隨著有10多位中外醫師擠在手術房內觀摩他的神乎其技。魏福全的團隊每次手術耗時10到12小時換來的;但是手術健保給付總共新台幣1萬6000元,還要分給4個醫師,給付金額遠低於自費市場的整形手術。
魏福全曾告訴中央社記者,工作辛苦,報酬不成比例,他的成就感來自「對自己有交代」,也很感謝醫療團隊堅守第一線,沒有落跑。
社論-人才培養不能急功近利
【本報訊】2012-07-06 工商時報
最近中研院院士會議再度談及台灣人才供需失衡的問題。一些院士批評國內的大學生國際觀不足、外語能力差,大學所訓練出來的人才無法為企業所用;也有院士建議應深化人文教育,以重建大學教育與人文精神。
台灣人才不足的問題,近十年來經常被拿出來討論,已屬老生常談。每次熱烈討論後,政府總會採取一些做法以回應各界要求,但政府這些被動回應的作為始終是零零碎碎、且戰且走,從未有一套長期的人才培養方案。
舉例來說,六年前業界曾籲請政府調整大學的學程,以讓校園人才能為企業所用。政府幾經討論,設置了產業碩士專班、推出菁英留學計畫,行政院還成立了「人才引進及培訓會報」。但幾年下來,人才不足的問題依舊未獲解決。
去年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人連署的「人才宣言」指出,政府長期把公務體制齊頭平等套在教研體系上,將使台灣難以聘到優秀人才,如今台灣已是高階人才的淨輸出國;此外政府設下的人才引進門檻,非但不利於爭取國際人才,甚至也使得來台唸大學的僑生與外籍生畢業後難以留用。對此馬總統回應表示會在政策上做一些調整。
近十年來有關人才的建言從未間斷,人才供需失衡確實是台灣今天的大問題。但細讀再三,提建言者都是從自身立場來看待人才問題,而不是從台灣長期的國力來思考人才問題。是以企業家總是從成本著眼,希望放寬外籍白領人才的門檻,而中研院、公立大學總是從待遇著眼,認為如今大陸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待遇已遠遠超過台灣,若不調高待遇,台灣將會面臨人才流失的危機。
然而,從長期國力來看人才問題,那就不能只著眼於人才引進的短期利益,而要有培養人才的長期思維。也不能只和他國研究人員比待遇的高低,而是應該找出提升研究熱情的方法。養才、攬才當然和成本、待遇有關,但執政者若僅著眼於成本、待遇,永遠培養不出一流的人才,也不可能留住一流的人才。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意指人才的培養需要有長期的眼光,政府絕不可以東聽一個建言、西聽一個建議,毫無章法的拼湊出一堆人才方案。
人才到底該怎麼培養,古今中外並沒有一定的法則。但翻閱傳記歷史可以發現,為師者的熱情是不可少的。以牛頓和愛因斯坦為例,兩人都深受他們老師的影響而啟發了研究的熱情。兩人自大學畢業之後都沒有追求高薪資待遇,但卻持續維持研究的熱情。1667年牛頓自劍橋大學畢業後留校負責輔導兩個學生的功課,年薪雖只有200鎊,但工作輕鬆,讓他得以創造出反射望遠鏡,進而發現宇宙的奧秘。
愛因斯坦於1900年自瑞士蘇黎世聯邦技術大學畢業後,失業了兩年,1902年才到專利局當審查員,年薪也僅3,500法郎。但他樂在其中,在專利局工作六年多,此一期間他發表了相對論、等效原理等三十篇重要論文。他後來回憶這段在專利局的歲月說:「我非常喜歡專利局的工作,在這裡我悟出最美妙的思想。年輕學者需要獨立思考,最好先找一份與世隔絕的工作,像專利審查員、燈塔看守人,這樣既履行了一項有益的職責,又有時間致力於發掘科學的奧秘。」
愛因斯坦於1933年應聘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此時他雖已享譽國際,但並不汲汲營營於自己的薪水,只提了一個數額不大的薪資,普林斯頓當局最後當然給他更高的待遇。由此可知,能否延攬到一流人才,關鍵不在薪資,而在於研究環境及攬才者的熱情。
我國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他們能有孜孜不倦的研究熱情,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深受其師吳大猷的影響。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亦復如此。田中耕一1981年自日本東北大學畢業後直接進入島津製作所的研發部門,四年的大學教育能培養出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為師者的熱情實為關鍵所在。
十多年來台灣有太多人在談人才,政府也有太多的急就章方案,但這些方案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順遂了各方的要求,但台灣的人才問題卻日趨嚴重。政府只會不斷以量化指標評鑑大學、用量化指標決定教育資源的分配,用五年五百億擠進全球百大排行,卻從未致力於長期的人才培養計畫。政策片斷而零碎,只求近利而無遠圖,復以我們的教育制度重研究、輕教學,這樣的環境豈能培養出牛頓、愛因斯坦等一流的人才?
經濟發展需要人才,社會進步需要人才,國力的強弱也取決於人才。人才政策在施政位階上必須超越個別的經濟利益,培養人才更甚於引進人才。而要培養人才,就得喚起教育官員及為師者的熱情。看看牛頓、愛因斯坦、楊振寧、李政道、田中耕一的成長過程,決策當局理應有些啟示才是。
美少女雜誌Seventeen承諾不修圖
自由 2012.07.08
〔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深受美國青少女歡迎的「十七歲雜誌」(Seventeen)總編輯修克特女士在八月份的雜誌裡公開承諾,「十七歲」雜誌絕不會修改雜誌照片中模特兒的身材,以免讓青少女對美貌抱持不切實際的觀點。這都要歸功於一位年僅十四歲的緬因州少女茱莉亞.布魯姆(見圖,美聯社)挺身而出,在網路上發起連署運動,迫使雜誌作出改變。
14歲少女發起連署運動
修克特在八月份的雜誌中提出一項「身體和約」,承諾「十七歲」絕不會修改少女模特兒的體型或臉型,同時會持續刊登各種體型的健康美少女照片,並強調該雜誌過去就一直秉持這項原則,未來更將和全國飲食失調症協會,以及女性和少女正面形象委員會等組織合作,提升讀者的自信心。
修克特表示,「十七歲」只會用修圖軟體Photoshop來調整照片凌亂髮絲、衣物皺痕、不小心露出的胸罩肩帶或青春痘等小地方。
茱莉亞在今年四月透過Change.org網站發起連署運動,她認為「十七歲」與其他雜誌所呈現出的美少女形象太過虛假與現實不符,使少女讀者承受模仿完美模特兒的壓力。完美照片可能形成崇拜不真實美感的文化,進一步導致飲食失調、極端節食、憂鬱症等後果。
茱莉亞迅速獲得全美少女支持,短短一個月內就有八萬四千多人簽署了連署書,並引起媒體報導。茱莉亞和母親對此同表欣慰,但也認為這只是第一步。
茱莉亞已和其他兩位部落格友人再度發起新的連署運動,要求「少女時尚」(Teen Vogue )雜誌也應作出同樣承諾,不到一週時間已有一萬五千人簽名支持。
◆ 家長接管學校
【吳慧珍】2012-07-08 工商時報
■根據美國一項法律,只要請願書取得過半家長簽署,即可要求汰換公立學校教師和校長,甚至關校。
■The U.S. Conference of Mayors endorsed "parent trigger" laws aimed at bypassing elected school boards and giving parents at the worst public schools the opportunity to band together and force immediate change.
辦學績效不佳的學校該如何整頓才不會繼續誤人子弟?美國的做法是索性讓學生家長接管。全美市長6月16日在佛州舉行的會議上一致同意,授權父母介入問題公立學校的營運,可解雇不適任教師和罷免學校主管,或將學校移交給民間經營。
這項獲市長們大力背書的「家長制動權(Parent Trigger)」法,立意是讓不滿公立學校教育品質的家長聯合起來,直接跳過學校董事會強迫學校脫胎換骨。
不過該法遭到教師工會強烈反對。工會領袖指出,沒有證據證明採取此非常手段能改善學習品質,他們主張公家資源應投入生活拮据的社區,才是提振學生學習成就的關鍵,而非支持民間接辦績效不彰的公校。
政客倒戈 投下贊成票
然教師團體的疾呼,恐因向來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的民主黨政客倒戈而被置若罔聞。在佛州奧蘭多的市長會議上,費城、洛杉磯和沙加緬度等市的民主黨籍市長,帶頭投下實施「家長制動權」的贊成票。
洛城市長維拉萊格沙(Antonio Villaraigosa)表示,地方首長了解多數父母想讓學校改頭換面卻無從著手,「家長制動權」立法後家長動手改革學校於法有據。
前加州州參議員羅米洛稱許市長力挺「家長制動權」具里程碑意義,激發貧窮與少數族裔父母爭取改革子女學校的權益,「這是場民權戰爭」。
布朗大學專攻教育政策的政治學者Kenneth Wong指出,美國市長紛紛倒向由家長主導學校經營的政策,因為這符合他們兩大目標,一是將教育朝往消費者導向的新方向,另一是在財政預算緊縮與龐大退休金給付的壓力下,可以此作為箝制教師工會的籌碼,逼工會接受福利縮減的合約。
目前加州、德州、密西西比和路易西安那等州已通過「家長制動權」法案,密西根、賓州及紐約等正考慮類似立法。
立法保障家長發動改革學校的權利,贏得重量級企業慈善家的支持,包括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夫婦與創辦沃爾瑪百貨的零售鉅子華頓家族等,他們希望把更多自由市場競爭概念注入公共教育。
移交民間 難脫營利爭議
家長挺身拯救學校也成好萊塢電影的題材,由瑪姬葛倫霍(Maggie Gyllenhaal)主演的新片「Won't Back Down」,描述的即是單親媽媽集結弱勢家庭父母力量,挑戰教育體制爭取接管孩子學校的故事。
然反對「家長制動權」的人士直指,市長的背書舉動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畢竟這類政策還是得經過立法批准。反對派提醒立法機關,一旦這種機制確立後,公立學校就會交由民間主導經營,但部份接辦特許學校的民間業者以營利為目的,拿到的公費如何花用常交代不清。
洛杉磯時報4月間發表社論,對於行使「家長制動權」改善學校教育的可行性提出質疑,像加州康普頓市(Compton)和阿德蘭托市(Adelanto)家長收集的請願書簽署人數,儘管已跨過可要求接管學校的法定門檻,卻因與教師團體的官司訴訟目前還卡在法院沒有進展。
◆ 不民主評鑑是高教亂源
【戴伯芬】2012-07-07 旺報
中央研究院院士林毓生在院士會議提案,批評台灣當前大學評鑑制度亂象,已嚴重干擾學術自由空間。教育部長蔣偉寧隨即指出單一標準會喪失學術的多元價值。高教評鑑制度自95年上路以來,在99年已完成第一週期79所學校、1908個系所的評鑑工作。許多學術工作者陸續對第一週期評鑑引發的亂象提出批評,但究竟是誰在對我們評鑑?如何進行評鑑?恐怕是高教同仁更關心的問題。
高等教育評鑑制度的成形,是由初等教育體制的教育行政人員規畫,未經過各大學行政與校園民主的程序即草率施行。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始於民國91年,教育部於6月召開「研議成立大學評鑑事務之財團法人專責單位之座談會」。在94年3月召開「成立大學評鑑中心規劃案說明會」,向全國大專校院說明及討論評鑑中心整體規畫、運作方式及功能屬性等,即由教育部於94年5月函請全國大專校院共同捐助成立「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歷年基金會的人事任用泰半為教育部官員所掌控。以第三屆的理監事名單來看,理事有19名,在8位專家學者中,6位學者擔任過教育部的要職或相關委員會委員,連同正式的教育部官員代表有8名,佔近1/2,監事3名中更有2名即為教育部現職官員。基金會表面上是民間團體,但實際上卻具有壟斷執行評鑑的公權力,可以決定大專院校系所評鑑的內容、何時評鑑、評鑑委員、評鑑結果,以及不通過評鑑系所的懲處規則。
評鑑制度挾教育部招生名額的令箭,雖說是由系所自評,但執行時不僅以齊一化的五項評鑑指標,來衡量不同發展、定位與區位條件的不同類型大學,也忽略不同領域、不同系所應有不同評鑑機制。大學系所院校與系所的特色絕不是透過評鑑建立起來的,荒誕八股的評鑑報告及煩複的評鑑行政已綑綁高等教育的活力與動能,更令所有教師陷入虛假的評鑑作文競賽中。因材施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皆知的基本信念,評鑑中心毫無任何教育分流的概念,對大學評鑑僅停留在齊頭式與規格化的初等教育思維,五年一週期的評鑑作業,讓各系所陷入自評、互評交錯的行政夢魘,不僅造成學術自由的傷害、教師失去勞動權保障,並讓教學品質持續惡化。
我們同意合理而公平的評鑑制度是促成高等教育體制改善的手段,正常的教師評鑑與升等辦法是汰換不適任教師以及激勵教師的重要機制。然真正的大學評鑑需要建基於大學民主自治的精神,也需要更多高等教育體制的共識和參與才能促成。
(作者為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
※ 相關報導:
* 陸十大省級狀元 入讀香港大學
http://www.udn.com/2012/7/7/NEWS/MAINLAND/MAI2/7209234.shtml
香港大學(港大)昨天高調公布新一年度的大陸本科生(大學生)招生工作,最終港大從逾一萬兩千名申請者中錄取了三百多名大陸尖子(最優秀學生),包含十大省級狀元;且報名人數創歷年之最。...今年也是香港大學和劍橋大學聯合招生計劃(工程類)在大陸首次開展,共錄取十四名學生。他們將在未來一年就讀港大工程學院,並接受劍橋大學的考核,合格者即可升讀劍橋大學。
* 陸生赴港讀書 畢業後可申請留港就業
http://www.udn.com/2012/7/7/NEWS/MAINLAND/MAI2/7209230.shtml
吸引大陸生積極報考香港大學的原因主要有四個。香港留學專家表示,英語師資、互動的教學方法、香港身分與海外就業機會以及緊鄰大陸的地域優勢。
不同管道入學 繁星學生成績最佳
自由 2012.07.09
〔記者胡清暉、陳怡靜/台北報導〕大學甄選、分發招生陸續展開之際,台大追蹤九十六到九十九學年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學習成效統計,有三年都是「繁星計畫」學生成績最佳,「考試分發」入學的人數雖然最多,但平均分數較差。
台大調查,九十六、九十七、九十九學年都是繁星計畫學生成績最佳,九十八學年則是學校推薦、繁星計畫分居前兩名。而且繁星學生在這四年中,平均成績都在八十一分以上。
中央大學也有類似統計結果
中央大學統計學生九十七至九十九學年度學業表現,也以繁星入學成績較優,其次是學校推薦,至於個人申請、考試分發學生平均差不多。
清大也追蹤學生表現,教務長陳信文指出,進清大的繁星同學平均學測六十五.五三級分,略低二級分,但入學後課業表現不比其他學生差,有很多人表現讓人激賞。清大計財系學生陳昱婷說,她高中成績在校前一%,學測六十七級分,透過繁星管道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系就讀,大學前五學期的平均九十四分,有四學期是全系第一。
交大曾分析九十八學年上學期大一新生的平均成績級距,繁星入學學生有七.一四%在九十至一百分,另有四十六.四%在八十至八十九分,在這兩個高分級距表現和甄選入學的七.六三%、四十五.二六%不相上下,且明顯多於考試分發入學學生。至於平均成績在六十分以下者,繁星只有一.四三%,明顯少於甄選四.二一%、分發學生的六.一四%。
教部擬將繁星比例增至15%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指出,繁星學生在頂大的表現都不錯,顯示很多偏鄉或社區高中學生雖資源不足,但很有潛力,教育部已規劃在一○五學年逐步把繁星比例提高為十五%。
負責招生工作的台大註冊組主任洪泰雄回應說,大多繁星學生確實很認真,願珍惜機會;但也有些繁星學生,雖在高中是全校前幾名,但到了台大之後,卻出現適應不良或成績不佳被退學的狀況。
此外,繁星、其他入學管道的人數相差懸殊,以九十六學年為例,繁星、考試入學人數差了六十三倍,九十九學年兩者也相距十三倍,因此,以平均成績相比,未必公平,台大還需更長期追蹤評估,且需進一步分析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在各系的專業核心課程成績比較。
◆ 兩岸智財權研究中心 成立
【蔡淑芬】2012-07-09 工商時報
在「行動國科會.前線科技島」的激勵下,金門大學與中華保護智慧財產權協會(保智會)6日共同成立「兩岸智慧財產權產學合作暨研究中心」,該中心未來將積極有效推展兩岸智慧財產權創新、管理、保護,並成為唯一可以緊密並實質連結兩岸知識產權研究與媒合的平台。
保智會會長魏憶龍博士表示,未來該平台運作兩岸智慧財產權採「一條龍」模式,從人才培訓、智財創新、登記、授權、技術移轉等一站服務到底,為日後智慧財產權證券化施行之發展奠立契機。兩岸在第5次「江陳會」中已正式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與「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IPR協議」),在該協議中明文加以保護,更給予兩岸申請人優先權,兩岸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與執行有特殊的執法協處機制與工作組等的規範。這項協議讓兩岸間的智慧財產侵權爭訟中取得更明確的執法條件,具體達到保護智慧財產權。
不過,長期處理兩岸智財爭議的魏憶龍表示,雖然「IPR協議」提供了兩岸智慧財產權擁有者的法律保護基本要件,然而如何落實「IPR協議」智慧財產權保護,仍需要宣導擁有智慧財產權者掌握「優先」登錄的先決條件,並建構一個透明、及時的兩岸智慧財產登錄檢索平台。
「兩岸智慧財產權產學合作暨研究中心」近期已規畫與大陸各地相關單位共同推展兩岸經濟合作與智慧財產權運用等計畫,將是兩岸間第一個重要合作平台。
◆ 直升機父母 小心憂鬱症上身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綜合報導】2012.07.09
家庭被公認是人們最能從其中獲取充實經驗的地方,不過據研究指出,生活過度以孩子為重心的父母,其罹患憂鬱症的機會偏高。研究員也表示,此類「直升機父母」過度呵護孩子,可能導致其失去獨立學習、思考和生活的機會。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研究團隊匯集181個家中有5歲孩童的女性資訊,發現「強烈的母愛」將重創母親的心理健康。研究員表示,此類時時刻刻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只要其遇到挫折和困難,立刻出馬相助的父母,被稱為「直升機父母」,平常最喜歡整天盤旋在孩子周遭,幫助他們解決各式困難。
受試者年紀介於18至49歲,家庭多是中產階級,她們大多相信,對於孩子而言,母親是雙親中最重要的角色,因此,她們不願意讓別人幫忙照顧孩子。不過,奇怪的是,近4分之1的受試者出現抑鬱症狀,且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為人母親的壓力還大於工作壓力。
此外,這類型的母親對於自己的生活常有不滿之感,其中有許多人認為為人母親是種挑戰,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術,而這類人更容易感受到壓力,進而引發憂鬱症。
「太過呵護孩子,不僅對母親會造成壓力,孩子隨機應變的能力也令人擔憂。」研究員表示,為人母的女性普遍認為,為了讓孩子過得更好,犧牲自我是很正常也很合理的;但事實證明,對於孩子而言,過於強烈的親情制約可能適得其反,可能導致孩子失去獨立學習、思考和生活的機會。
醫師則建議,家長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只需要按照女子的特質,激發他們的潛能,給予其發揮的空間,不但能訓練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也能發展較好的親子關係。
◆ 電磁科技的「資治通鑑」 獲金籤獎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2012.07.09
第六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昨天揭曉,天下遠見《電的旅程│探索人類駕馭電子的歷史過程》、衛城出版《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分別獲得創作類、翻譯類的金籤獎和獎金廿萬元。
《電》書作者是退休的洛克威爾國際公司前科研副總裁張大凱,書中描述約兩百年的電子科技發展過程;台大校長李嗣涔在推薦序中稱讚《電》書是電磁科技發展的「資治通鑑」。
《資》書則由美國作家格雷易克(James Gleick)著、「賴盈滿」譯。格雷易克從非洲的鼓聲、口語詩歌、電話談到電腦、網際網路、Google、臉書和推特,並解釋資訊對現今生命的影響。格雷易克的處女作「混沌」也很有名,「蝴蝶效應」還因該書成為流行用語。
「賴盈滿」本名潘信宇,他在台大電機系大三時轉到台大哲學系,在輔大翻譯學研究所(已改名為跨文化研究所)拿到碩士;接著到英國讀科學哲學碩士、到法國念語言學校,十年前開始做專職翻譯。
由於求學生涯多次轉折,潘信宇建議高中生,如果對未來的想法和父母的期待不一樣,「越早溝通越好」。
另外,北京大學出版社《天涯芳草》獲「創作類銀籤獎」,大塊文化《消失的湯匙》、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希望─拯救瀕危動植物的故事》獲翻譯類銀籤獎。本屆新設「青少年組特別獎」,創作類、翻譯類分別頒給遠足文化的《台灣的生態系》和《森林報》。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