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朔觀點-台灣無人才 誰害的?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080700505.html
【南方朔】2012-08-07 中國時報
以前的台灣,念書條件好的人,大量出國,即是「人員外流」時代,沒有出國念書條件的凡夫俗子留在台灣打拚,反而把台灣打拚成亞洲四小龍之首。那個時代,不是人才的人們表現良好,促成經濟與社會政治進步。也沒有人會說台灣沒人才。
但到了近年,一堆在外國念過書的人回來當大官,他們把台灣的經濟局面搞得日益不堪,台灣的就業機會與就業條件日益惡化,於是稍微有點本領和懂得洋文的,就往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跑。以前是大學生為主的「人員外流」,現在則是有生產力人群的「就業外流」。於是忽然之間,人才問題成了台灣的時髦問題。在各種人才問題的論說裡,有一種說法甚至隱含的認為台灣年輕的一輩都缺乏了國際競爭力,都不是人才。
在近代「似科學」裡,充滿了形形色色的謬說,所謂的「人才論」裡,就充滿了值得懷疑的謬說。「人才論」裡經常倒果為因,將成功的人認為就是人才,不成功的就不是人才。但一個人成功與否,有太多不確定的條件。才能只是條件之一,而且並不一定是最主要的條件,他的生命機遇,存在的條件,偶然的幸運等反而可能佔了更大的比重。《財星》雜誌資深編輯柯爾文(Geoff Colvin)在《才能被高估》一書中即指出,才能不是讓人傑出的條件,許多很傑出的運動員、音樂表演者、成功的經理人,就不是只靠才幹。
人才所發揮的作用要看其國家的實力,美國為第一大國,它掌握了人才的定義權。美國為了國家及經濟的需要而決定甚麼是人才,甚麼不是人才。這意謂了每個國家除了大國的定義外,也應有自主的定義。但近年的台灣,早已沒有了自己定義人才的能力,只跟著大國跑,這也造成了台灣自認沒有人才的怪現象。
一個國家真正重要的,乃是提升國力,創造出讓國民能滿足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環境,當每個國民都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家就都可自我發揮,人人都是人才。但今天的台灣,卻國力日衰,當國民尤其是年輕的國民,已愈來愈覺得天生我才必無用,台灣當然成了舉國無人才的國度。這時,國家真正該檢討的是,這種情況是怎麼造成的?以前的台灣,許多念不好書,不能出國的非人才,還能在自己的家園努力,讓中華民國在亞洲領先群國,為甚麼到了今天會出現自認舉國皆無人才的困境。
因此,請恕我講句冒犯的話,今天台灣每下愈況,最大的關鍵,乃是台灣的政治領袖都不是人才。當政治領袖都不是人才,才會把整個國家搞得百孔千瘡,每下愈況。人家韓國、新加坡蓽路藍縷一路走來,早已國勢蒸蒸日上,相對而言,台灣卻成了韓星眼中的後進國,有一點技術性的人力都往中國大陸及星韓港移出。這些人才在台灣找不到像樣的工作機會,不走才是傻瓜。台灣人才問題的關鍵是,台灣為甚麼成了驅逐自己的人才的社會?
今天台灣人才問題已極嚴重。這不是花一些大錢,找幾個外國人來領高薪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如果台灣持續有在進步,國民的薪資所得有在提升,今天的台灣應說是在向中國大陸及星港挖角的地方。正是因為台灣不進反退,台灣的中高技術人力才拚命向外移出。技術人力的移出是中產市民用腳在投票。這種情況當然代表了不是人才的政治已成了台灣最大的問題。
一個國家的當政者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國民人人都是人才,政府的責任就是要讓每個國民都能將自己的人生做最好的發揮。而一個沒有人才的政府,剝奪了國民發揮自己人生目標的機會,使得大家只得去當「現代的出外人」。因此在這個「人才論」很時髦的時刻,當有人認為台灣年輕人無人才時,我卻認為台灣大的問題是領導無人才!(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 相關報導:
* 王駿發:人才流失不是薪水問題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7278846.shtml
屏東大仁科技大學校長王駿發今天表示,台灣人才的流失,薪水不是最主要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讓人才發揮的環境。...王駿發表示,其實台灣的大學教授薪水,曾足以支應水準以上的生活,生活並不是只有錢而已,還有整體的文化背景、環境、舒適感;台灣是個不錯的地方,有人情味、住起來舒服、很自由而且還有美食。他並沒有感覺台灣的大學教授有嚴重出走的現象。
* 將科技轉為經濟人才 張忠謀歎:嚴重不足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7278378.shtml
施振榮直言,很多人說台灣人才不足,「那是不對的!」他強調台灣有那麼多的年輕人,都是很好的人才,但關鍵在於有沒有適當的機會一展長才,而這個舞台不妨由企業提供。施振榮解釋,每個人一生中待在企業的時間,遠超過在學校的時間,因此多數人才是由企業訓練,而不是大學訓練出來的,因此企業必須承擔更多責任,把年輕人從人才訓練成優秀人才。他認為,國內是舞台及創造價值的環境不足,才讓優秀人才被中國大陸給吸引過去。
* 窮企業也有好人才!
http://blog.udn.com/lalaluxi/6637191
....然而,現在的企業透過繁雜的ERP管理系統,美其名爲「績效管理」,讓員工、幹部對着數字斤斤計較,年終犒賞變成制式的分數競賽,少了那種天外飛來的感覺,年終獎金變成員工固定薪酬,當然員工也就不敢大肆花費,購買力相對減低許多。...現代人無法理解早年臺灣那些個中小企業,談制度幾乎毫無章法,談管理頂多也就是人治,談升遷基本上是看老闆心情,這種烏合組合方式何以能夠締造出經濟奇跡?筆者試著就自己以往所見,試著探討這群烏合之眾如何發揮「小而美」的麻雀精神....
* 上海借力外人 5年招逾3萬海外高階專才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7277259.shtml
當台灣還在討論如何「攬才、留才、育才」之際,上海近五年已成功從海外引進3萬1,713名高階人才,留學生在上海創辦的企業也達到4,300多家,海外高階人才已成為推動上海經濟轉型升級的生力軍。
* 洪蘭:當「不准」變「不敢」 你就畫地為牢了
21 則留言:
培育人才 大學校長應參與十二年國教
【聯合報╱陳超明/實踐大學講座教授(台北市)】2012.08.08
大學指考放榜,家長、學生關心考上哪個學校,媒體爭相報導學校系所排行,十二年國教比序紛爭繼續上演。然而社會對考試、排名的重視,似乎無法對應到國家人才培育層面,難道我們的教育面與國家競爭力脫節了嗎?
十二年國教議題吵得沸沸揚揚,但憂心人才斷層的專家學者或大學校長極少發言,似乎認為這是國中小學、高中的教育問題,與大學教育或未來國家人才培育無關。事實上從人才養成的角度看,大學絕不能自外於整個教育制度,有必要積極參與,甚至引導十二年國教的方向,才能為整個國家教育政策,乃至人才培育做好扎根工作。
業界及政府單位或學者建議開放國際人才到台灣,但靠外來人才只能救急,台灣應思考的是十年、廿年後我們的人才在哪裡?要能夠自己培養人才,不能只是以外來人才救急。
人才培育應該從小學、國中、高中就要開始做。十二年國教要跟大學結合,甚至應是國家人才培養的基礎。大學校長或主管人才培育的精英,應該參與十二年國教的前瞻規畫。
我們的高中教育很強,學生參加國際比賽都有好成績,但最近幾年落後了,因為我們的教育方式仍強調記憶,高中生很會應付考試,因為那些知識是用一再地背誦記下來的,考試也偏重各種記憶的整合,以致學生都變成考試機器,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進入大學後要跟國際學生比創意、比解決問題能力時就敗陣。
反觀歐美教育制度,強調要提出質疑,要會問問題,可以挑戰老師的權威,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因此可以訓練學生批判解決問題的能力。台灣的教育訓練出的學生很會考試,連上了大學都只求標準答案。我在大學教書,每到考試,學生最愛問的是「老師,要考什麼?標準答案是什麼?」但不見得每個問題都有標準答案,人生那有什麼標準答案?
好的人才是能夠發掘問題、解決問題,也要具有判斷力與溝通能力;現代社會資訊發達,不應該再花太多時間去背誦無意義的僵化的資料。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有批判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需要從小培養,大學校長們有義務參與十二年國教的規畫,明確要求準大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這樣從國小到高中的教育方式才能改變。
不要再把所有東西都犧牲在考試公平上、犧牲在同分比序的荒謬上。請大學校長及國家人才培育方案的主導者,明確地告訴各高中職,「我們不要考試機器,我們不要明星排行!」各大學不應再沉默以對,應讓大家知道,大學要的是什麼樣的學生,這樣才能跨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第一步,也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基石。
◆ 王文華:台灣的「夢十」
【聯合報╱王文華】2012.08.08
美國「夢十」籃球隊橫掃奧運,我聯想起台灣的「夢十」。
我說的不是籃球隊,而是台灣正在追求夢想的新世代。
我最近寫了一本夢想的書,巡迴北中南時,年輕人跟我分享他們的夢想,我整理如下:
寫小說、寫劇本、拍電影、玩音樂、當導遊、當設計師、當攝影師、當張老師、當社工人員、當劍道高手、單車環島、幫助小農、做幸福的麵包、開海邊咖啡廳、跑完四十二公里馬拉松、當還能做夢的媽媽、開流浪狗遊樂園、開店培養所有地下樂團…
猛然發現:要實現這些夢想所需的能力,學校統統沒教,企業也不鼓勵。
這清單當然不代表所有年輕人的夢想。還是有很多人夢想當醫生、律師、工程師。那些夢一樣偉大。沒有工程師,不會有台積電、facebook這些改變世界的企業。
但引我深思的是:為什麼一談到「夢想」,那麼多人想到清單上這些非主流的事?
而為什麼很多醫生、律師、工程師等主流行業的菁英,不把手中人人稱羨的工作當「夢想」?巡迴中遇到的工程師,都期待周末去騎單車、暑假去環島、退休後去做志工。「為什麼不現在做呢?」我問。他們苦笑:「現在太忙了!」
於是我看到台灣的兩大浪費:
一、想實現非主流夢想的人,缺乏教育或資金。
二、有資金或能力的人,不把自己忙碌的事業當夢想。
第一項是浪費。大部分學校和企業教的東西,是為了訓練專業工作者(醫師、會計師…)。很少人教創意、創新、創業,更別說練劍道、當小農、做麵包。所以一旦有人不想當專業工作者,便發現自己要從零學起。再加上社會給非主流職業的資源有限,所以踏出第一步格外困難。追求夢想,本應是輕鬆愉快的天賦人權,在台灣卻變成拋頭顱灑熱血的悲壯行徑。
第二項更是浪費。因為有資金和能力的專業工作者,從小到大都是菁英。他們在目前的職業上不快樂,極為可惜。而因為太忙而無法去追求真正令他們快樂的志業,以致那些志業少了這些人才,更是冤枉。
培養台灣的競爭力,得分頭節省這兩種浪費:
一、實現夢想,就是要找到熱情、能力、市場的交集。我們應在學校、企業中,幫助另類學生/員工探索自己、學習商業。有人會因此開出下一個85℃,也有人會瞭解開咖啡廳不是那麼浪漫的事情。
二、在學校、企業中,讓有主流熱情和能力的學生/員工,學習創新,建立全球格局。老闆要設定貫穿的願景、制度、文化,讓工程師把現在的工作,就當做畢生的夢想。下一個台積電或facebook,才會在台灣誕生。
我常在想二○四二的台灣,是什麼樣子。到時的竹科,能不能是今天的矽谷?到時的總統,會不會是一位詩人?那時,台灣的「夢十」將全面接班。我們這些過氣的球員,是否給了他們萬全的準備?
(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 好奇號駕駛嚴正 誇台灣教育扎實
自由 2012.08.08
昨與母校清大視訊
〔記者洪美秀/竹市報導〕美國NASA好奇號火星探測車成功登陸火星,負責駕駛的清華大學數學系友嚴正昨天透過視訊,與清大副校長葉銘泉連線聊此次任務。葉銘泉說,嚴正在學校時是風雲人物,留長髮、參加籃球社,作風前衛,堪稱異類,學校能出此人物,深感榮耀。
嚴正昨天上午透過視訊與葉銘泉聯繫上,兩人視訊中聊了很多,談到嚴正大學數學系念了5年才畢業,嚴正大笑好幾聲,並不在意大學時成績不是很理想或被當;他說,是不想枉費年少輕狂的青春,大學時他留長髮、騎機車,身高180幾公分,是籃球校隊,還曾參加梅竹賽,在別人眼中,自己應該屬叛逆型。
嚴正昨天在視訊時提到,參與此次火星登陸計畫的有3000多人,他能參與其中很是興奮,尤其登陸成功傳回畫面時,那種「神奇」的魔力讓大家都驚呼,他更期待好奇號此次任務能帶回火星上更多資訊,如果火星確實有生命跡象,對人類來說,是件重要的研究與發現。
對於台灣的科學教育,嚴正說,他認為多舉辦競賽,透過手做實驗及操作,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像是組裝電路板、拆卸機械,只有手做印象才深刻,他覺得台灣的教育頗扎實,但台灣學生念的東西很像,應提升學生的廣度與深度。
◆ 研究:青少年常懷感激 身心更健康
台灣醒報/魏敦華 2012-08-08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的研究者賈克莫波諾日前發佈一則研究結果指出,心中常懷感激的青少年,在心理狀態上比較快樂,比較能避免酒精或藥物的濫用,同時也比較少行為上的問題。
研究團隊找來700名10-14歲的學童並要求他們在研究開始時在教室中做問卷,並在四年後再做一次。研究者將實驗結果中心存感激方面結果較好的20%和結果較差的20%做比較後發現,較好的在各項數值都有顯著的正面加分。
結果較好的20%再針對自己生活以及家庭狀況的滿足感多出15%,常保開心愉悅心情的多出17%,負面情緒方面減少了13%,沮喪以及憂鬱的症狀更少了15%。他們也表現出高於水準的自律性,對酒精和藥物的抗拒力高,連考試作弊,翹課,分心,不守秩序的機率都大大降低。
波諾表示,感激的情緒在心理健康的各種層面都有顯著的影響,在這個研究來說,感激的情緒影響了這些小孩在四年中的滿足感,快樂感,以及正負面態度。
廖玉蕙:當女人太能幹時
【聯合報╱廖玉蕙】2012.08.09
常有機會去參與公家機關的評選案件,無論是文建會、教育部或各地文化局,總會發現擔任評選或評審委員者,男女比例都相當懸殊。大部分的時間,我都獨自側身在男人間。難道是台灣男人真的都比女人強?值得玩味的是,前來為投標廠商做簡報的,卻總是女多於男。這是不是印證了女性口齒較為清晰、親和力較強,遊說時,較具說服力的事實?
印象很深刻的是:一回,來投標的四家廠商,分別由兩男、兩女做簡報。第一家廠商報告時,電腦打不開PPT簡報檔,那位女性報告人只好放棄仰賴PPT,轉由直接口述。雖然聲音清脆,只是經過剛才一折騰,有些緊張,在座的男性教授都表現了高度的同情,頻頻安慰她不用掛懷。第二、第三家簡報人都是男士,一位準備的簡報太簡單、粗糙,一位預算編列太浮濫,講述時有如念稿,根本是敷衍了事。
第四位是約莫四十餘歲的女性主管,一上場,就氣勢不同。她聲音低沉卻充滿力道!口條絕佳,非但條理井然,且信心十足。對委員的提問,若有正確答案,則侃侃陳述;若無確然的想法,也能虛心受教,態度從容,對答扼要。
可是,當簡報結束,我滿心佩服的對鄰座的A委員說:「這位口才真好!報告得很有條理,看來很有信心。」A委員的回答是:「厲害角色!一定嫁不出去。」我再接再厲說:「確實是很能幹的樣子,講話很能掌握重點。」對面的B委員接口:「當她的下屬一定很可憐。」我賈其餘勇說:「很從容,知道如何技巧性的回答。」C委員接口:「很會唬爛,只有像妳這種有信心的女人才會稱讚她。」A委員火上加油:「這種女人到哪裡標案,一定都用同樣的一套。」我說的A、B、C委員都是男性教授。
結果這位被稱為「巧言令色」的女子取得了標案,她的投標企畫書的豐富度明顯高出其他三位,她的報告也比別人清楚明晰。評審幾乎都不得不投票給她,可是,在三位男教授的口中卻沒獲得半句好評,雖然分明是個冰雪聰明的女子。由此可見,台灣基本上還處於封建的牢籠中,在團體中,傑出的男性老被由衷稱許為「好厲害」、「有魄力」,當女人太能幹時,卻常常被賦予負面的「太厲害」、「狠角色」的惡名,看來男人樂於同情弱女子,卻受不了女強人。
前些天,我從伊媚兒裡接獲學校新聘校長的電郵,郵件主旨寫著:「本校遴選張新仁女士擔任校長一案,獲教育部同意聘任。」乍看之下,不免驚訝,遴選的既然是校長,自然應以職稱「教授」稱呼,何以在如此重要的通知上捨正式職稱而逕稱新校長為「女士」,簡直匪夷所思。打開公文一看,原來教育部的公文就是這樣寫的:「貴校遴選張新仁女士擔任新任校長一案,同意聘任。」以我多年跟教育部打交道的經驗,我有相當合理的懷疑:如果今天當選校長的是男教授,可能就會得到較為尊敬的正式職稱。
多年前,一位記者在採訪某位女性教授時,稱呼她「女士」,她即刻加以訂正:「請稱呼我教授或博士,我也跟男教授一樣經過重重關卡才取得博士和教授資格。」當時,此舉在文壇曾引發諸多議論;事隔多年的今天,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男女待遇猶然有著如此巨大的落差,就別提一般的老百姓了。如此說來,台灣的兩性平權,在某些方面確實仍停滯不前,還有很遙遠的路程要走。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 人才競爭 教育鬆綁
【王道維】2012-08-09 中國時報
隨著十二年國教將要宣告上路,對於整個社會衝擊最大的莫過於升高中免試入學的辦法。主要的質疑在於將來公立高中必龍蛇雜處,拖累整體的學習果效,反而助長私立中學與補習班的成長。
雖然這些憂慮的確很嚴重,也需要教育當局用更有效的方法來處理,但這背後的思維模式仍是耐人尋味的:我們已假設某種學習的單一標準存在(考試分數),然後按此標準作直線化地排序,直接對應到各高中與大學科系的錄取分數排名。換句話說,免試入學讓這樣的「對號過程」出現不確定性,使得家長預期性心理無法得到滿足而產生焦慮。
但是,問題是,這樣的教育真的對我們的孩子有幫助嗎?他們所將面對的未來社會將是何種圖樣?
從這些日子社會上關於TIFA、ECFA、歐債、美牛或人才流失的議題,我們應該體會到,這個世界的經濟模式已隨著全球化的腳步有很大的改變。《教育大未來》一書中有個例子:母親在二十世紀中可能只是汽車生產線上的裝配員,但兒子大學讀電子機械科來發展機器人取代之。而她的孫子卻在二十一世紀與不同國家的人合作設計環保車…。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即便現在的汽車工廠還是需要裝配員與工程師,但除非是技術升級,否則薪水必將因物價而日漸微薄,然後慢慢被其他國家員工所取代,而這正是台灣今日的光景。
事實上,根據主計處的統計,國人一生平均會換五個以上的工作,而下一代只會多更多。所以冷靜一想就會發現過去那種以考試分數為主的教育模式顯然不足以培養孩子在新世代中跨領域的工作競爭力。更別提在連續六年上千張考卷的轟炸後,大多數學生早已失去學習的興趣,對未來感到茫然。這豈不才是我們該憂慮的事嗎?
面對這樣的景況,我們的教育能為孩子做甚麼?還要繼續陶醉在分數與排名中嗎?我相信我們所關心的重點需要改變。例如現在透過網路,我們可以輕易學到名校的開放式課程或從維基百科得到各類型的知識。因此,下個世代的學習方式要從以個人知識的累積競爭,轉化到基本原理的活用、連結與團隊討論為主軸。這並不是說要盲目地簡化學習份量或降低難度,而是要讓重要知識可以有靈活運用的空間,將所學習內容作統整與表述的能力。
按此而言,我們的教育從小就應該以培養正確的「內在品質」(如品格、價值觀、反省力、學習方式與情緒管理等)為首要,進入青少年的中學時期就需要在學科上打下基礎並能對自我的生涯規畫有充分的探索。這樣他們在進入大學後才有足夠的內在的動機被釋放出來,不但主動學習以求貫通,更能充分利用資源跨越不同的領域,打開學習的疆界,不斷地充實自己以接受未來的變化與挑戰。
從這個角度來看,免試入學只是一個必要鬆綁的開始。但我們所真正要關切的不應是「排序」的問題,而是「教育素質」的問題。這是目前教育部還有許多缺失要被極力監督的地方。例如十二年國教一半的經費都是花在其實沒有急迫需求的免學費政策,不如只補助高職、中低收入的家庭或非自願性的私校生到公立學校的水平。更多的經費與資源應該用在增補弱勢地區的教育資源、降低班級人數、增加多元專業師資、調整課程內容、加強適性輔導、活化升學管道、創造產學合作機會等等有助於學生自我學習與強化內在品質的事情上。
也唯有我們家長體認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並集中心力在真正關乎教育的重要地方,我們的下一代才會有希望在未來全球化的世界中,能夠超越我們自己的局限而展翅高飛。(作者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 史丹福 全美最快樂的校園
【聯合報╱編譯組/綜合報導】2012.08.09
新聞周刊(Newsweek)公布調查結果,史丹福大學被選為全美最快樂的校園。柏克萊加大則被選為全美最可負擔大學(most affordable)的第23名。
新聞周刊與「野獸日報」(The Daily Beast)新聞網站聯合進行調查,負責實際調查的則是「大學徘徊」(College Prowler)網站。
在全美最快樂校園(happiest college)的調查中,排第一的史丹福在「大一留校續升大二」的學生比率、對學校的滿意度,以及如果可再次選擇仍選同一校的比率都領先。
史丹福在最可負擔大學的調查中,也排第九名。史丹福一年的學費要5萬7755美元,但72%學生獲得經濟援助,平均每人得到3萬558美元援助。雖然學費高,但滿意度也高,因此仍屬可負擔。
公立的柏克萊加大可負擔排名反而比不上史丹福,只排第23。柏克萊每年學費要3萬2632美元,只有66%的學生得到經濟援助,平均每個人得到的援助也只有1萬2757美元。
灣區另外兩所私立大學也出現在排名榜上。位於矽谷的聖他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被選為全美第二最漂亮校園;而位於舊金山的舊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則在最不嚴謹(least rigorous)的調查中排第23名,因為這所學校的錄取率高達58%,錄取學生的SAT數學和閱讀中間分數僅1140分。
※ 相關報導:
* 搶錢? 美網路教育學位激增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282375.shtml
10年前美國幾乎沒人知道的網路教師教育計畫,如今迅速超過傳統的師範學院,甚至連規模最大的州立大學下轄的教師學院也相形見絀。
◆ 台大情結?我們就是愛地理
【聯合報╱萬宗綸/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學生(新北市)】2012.08.09
指考放榜後,媒體使用「地理系超過電子系」與「台大情結」進行相關報導。這樣的報導內容,對於很多學子是莫大的傷害。
每年媒體總喜歡以各系最低錄取分數,為科系做排名,然後再使用「傳統熱門科系」這種「定義不明」又完全仰賴「觀感」的模糊詞彙去解釋科系排名。
當「地理系」分數逐年攀高時,似乎沒有報導會指出「地理系」是現在的熱門科系,反倒全都怪到「台大情結」之上;可是新聞卻也從來不去平衡報導這些所謂的「冷門科系」中分數特別高的錄取生。
再者,報導的立場大多傾向否定「台大情結」,可媒體卻又喜歡以錄取台大的人數去為各高中做排名。
這些每年都出現、每家媒體都報導的新聞,造成了「議題設定」的效果,導致閱聽人接受這種簡陋的論述,甚至據此對高教進行評論,真是十分弔詭。
媒體有新聞自由,但這些真心喜歡地理的學生何辜?地理系又何辜?
丘成桐:研究不可偏廢教學
中央社 2012-08-11
中研院院士丘成桐今天說,研究、教學不可分,現在有一些研究員整天躲在「象牙塔」中,不願和年輕學生接觸,讓他相當憂心。
丘成桐是哈佛大學講座教授、數學界最高榮譽費爾茲獎(Fields Medal)得主,他今天出席「第4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頒獎典禮」,致詞時呼籲從事研究的學者,不可以偏廢教學工作。
丘成桐說,有些研究員整天躲在「象牙塔」中,以為研究和教學可以分開,不喜歡教學,尤其不喜歡教大一新生,甚至禁止學生跨進研究室。他非常不以為然,認為多跟年輕人在一起,接觸新的想法、鼓勵後進,對自己的研究相當有助益。
丘成桐會後接受採訪時說,「教學相長」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數學研究,就是要找到自然界中的問題,透過數學方法解析,需要很多新鮮靈感。
台灣大學數學系主任王振男表示,台大研究做得好的老師,在教室也同樣受到學生歡迎,大家都很喜歡提攜後進,丘成桐說的情況,「絕對不會發生在台大數學系」。
台大副校長趙永茂表示,台大近年來和中央研究院透過合聘制度,讓許多優秀的研究員到學校,給學生們很多幫助,也有助於研究發展。未來會繼續循這樣的模式,讓研究單位和教學單位緊密合作。
◆ 孩子們不會寫書法 董陽孜籲列國小必修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陳智華/新北市報導】2012.08.11
書法家董陽孜昨天出席新北市「推誠‧布新」董陽孜書法雕塑展時表示,現在家長只鼓勵小朋友念英文,加上常打電腦,導致基本國文字都不會寫,也不寫書法,令人痛心。她說,當大陸、日本和韓國競相寫書法的同時,台灣更應重視書法,盼書法能列入國小必修課程。
展覽在新北市政府大廳展出,新北市長朱立倫、董陽孜等人出席,現場和小朋友用毛筆書寫「誠」字。朱立倫說,書法是最好的國粹,希望展覽讓新北市充滿文化氣息。
董陽孜說,她那個年代都要用毛筆寫日記,現在都沒有了,台灣不重視,令人憂心;她建議教育部,應該把書法列為國小必修課程,至少每周一節。
教育部國教司長黃子騰指出,目前書法也是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域寫字課的一部分,是否排入必修課,之前也有人提出這樣的意見,但有家長反對,認為現在小學生的課太多,壓力太大,不贊成排入書法。下周開教育局處長會議,教育部會找機會跟縣市交換意見。
新北市教育局長林騰蛟說,書法目前是在國語文課程當中,現在各校一周有六節國語文課。書法課沒有一定要排,各校可以利用社團、晨間時間讓學生練習書法。
觀念平台-產學合作 一場學術騙局?
【周平】2012-08-10 中國時報
就理念層次而言,一個人的行動只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應該問心無愧了。但如果無愧的行動在現實世界中產生了非預期的惡果,則我們有必要對行動的結果負起責任。否則,這個行動在倫理上仍是不道德的。
為了促使大學學術研究能對國內產業的發展產生相得益彰的助益,並將研發成果反饋教學,以落實務實致用特色,教育部特訂定「大專校院產學合作實施辦法」。其中第二條對產學合作目標做了理念上的界定:「大學及專科學校辦理產學合作,應以促進知識之累積與擴散作為目標,發揮教育、訓練、研究、服務之功能,並裨益國家教育與經濟發展。」而國科會也訂定「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產學合作研究計畫作業要點」。
從規範性層面來看,上述官方界定下的產學合作政策似乎立意良善,操作得當將對學術研究和產業需求產生良好的媒合作用。然而,從事實性層面來看,除了部分成功案例之外,產學合作政策在各技專校院發生了許多令人瞠目結舌並違背上述理念的舞弊實例。從中,我們看到傳統文化中「陽奉陰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行事邏輯得以發揮得淋漓盡致。
高教工會成立以來,不少會員分享了他們親身經歷的「假產學合作」案。由於教育部獎補助的核配申請要點規定,每一案簽約金至少須五萬元以上才能列計學校績效。許多學校便在校內以教師評鑑辦法規定相同的金額來脅迫每一位教師,無論用甚麼方式,都必須要每年(或兩年)至少成案一件。某私立技術學院,甚至可以在去年六、七月間成案一百多件。(真是另類台灣奇蹟!)
為了升等或不被解聘,許多教師只得出賣學術良心,自己出這五萬元(或更多)與業者共謀偽造出一個假產學案,然後再跟學校核銷該筆款項。學校還從中收取百分之十的管理費,再據此向官方申請補助,官方也睜一眼閉一眼配合作弊,以完成這個心照不宣的績效共謀。有些大學為了貫徹產學合作,特別找聽話的親信擔任研發長或系主任,以擔任執行「假產學之名行壓榨教師之實」的第一線打手。
產學合作的怪譚五花八門令人瞠目結舌。例如,有中文系教授與診所合作,研究病歷寫作與修辭之關係。也有外文系教授與養豬戶合作,以提升豬農之外語能力。面對諸多亂象,主管機關不應漠視自身的責任倫理。當然,教育部最近確實做了一個軟弱的提示,提醒各校「應注意產學合作實施之實際效益,實務解決業界問題…,避免過度追求產學合作件數與金額等」。筆者擔心,這又是一個雷聲大雨點小的虛應故事。
筆者建議,教育部應積極追查各校「偽造文書」和「詐領教育部補助款」的假產學案,並建立吹哨者條款,保護拒絕作弊並勇於揭弊的教師,以匡正作弊者升等、拒絕配合者不續聘的顛倒亂象。如果教育部沒有認清執行上的疏失並承擔責任,監察院不應坐視不管。
(作者為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主任、台灣高教工會理事)
◆ 兩千元審查費的良心
【吳珮瑛】2012-08-10 中國時報
近來連續在高雄市、雲林縣、嘉義縣疑似在對外招標計畫時,有審查委員與投標業者出現不尋常的「合作默契」,而部分審查委員是任教於大學的教授。讓一般人好奇大學老師的工作職責何以會擴及至此?
其實大學老師的主要工作除了在校的傳道授業外,有一部分的工作尚涵蓋服務項目。而所謂服務可以小至對特定個人與對象,也可以大至對社會或國家公共事務。至於所提供的服務內容,在專業的光譜上,可以由完全不需任何專業的一端,而至將專業發揮到極致的另一端。有些大學老師花在服務工作的時間尚且多過在校的課業講授。但只要是專業上的發揮,透過服務可以讓象牙塔理論,經由服務的歷練得到印證,更可以讓學者對社會產生更高的價值,未嘗不可。
對大學老師而言,在諸多的服務項目中有相當的部分是協助相關部會或地方政府完成計畫之審查,這些計畫不論是業務型或是學術型,大學老師都握有爭取、投標計畫者之生殺大權。如果爭取計畫的人是學者,在學術圈自然形成有升等壓力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對正教授畢恭畢敬、不敢造次的景象,不然就是要開始選擇「靠行」。當然,同為正教授等級者,如果被審查者不屬於特定學閥中的成員,通常也都只能望計畫書興嘆。然不論如何,屬於一般計畫的審查案,有權力審查他人標案之代價是新台幣兩千元。
而此次疑似有問題之標案的投標者是業界人士、非學者,只是審查委員有學者參與其中,情況又更複雜。由相關報導看來,這似乎不是一個兩千元就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標案金額很大、工作龐雜,因而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完成審查;或者投標人是業者,他們相對慷慨大方,還是得標者將審查成本列入計算後,尚有可觀利潤權衡下之結果,實不得而知。此外,擔任審查的學者是否真要有專業?又如果有,委託單位是否真的希望審查人將專業發揮到淋漓盡致,這些不但攸關決選出來的是否為最佳的標案,更關乎該學者是否可以持續當委員。筆者在學術圈已二十多年的光景,擔任過不同部會的諮詢或審議、審查或查證等等名稱不一而足的服務工作。據我的觀察、答案是否定的。
遑論這些有業者參與標案之計畫的審查可能衍生複雜如前述的情境,與我專業相關的某部會學術計畫的審查,尚且可以將一串相關的計畫公開招標,而投標者不僅是標案主角,同時也是該串相關計畫的審查人。向該部會反映此種球員兼裁判的違法行為,得到的答案是,台灣有此專業就是這些人,來投標者當然也是這些人,意思是他們自然是最有資格當審查之人。而期末報告審查也都是一批人彼此互審。當我告知該部會,何以同樣的專業並未發生在其他部會?結局就是下次就不要請我當審查委員就沒事了。因此,我已將近十年未曾踏進過該部會擔任過任何計畫的審查委員。
學者參與這樣的公共服務,恐怕只是協助相關部會行禮如儀的走完所謂的審查,確認經費順利花完罷了。而某些部會的一些「常設性」委員與部會早已是具有「高度默契」的共生體。因此,如果突然來了個「不識大體」、「不知行情」的審查人,簡單便捷的解決方法就是將你換掉。
不同學者的行事風格想必在各層級的政府部門也都定型了,但是應允了一項審查工作,兩千元審查費背後蘊含的不僅是專業的展現,更是身為知識份子對社會所盡到的一份義務與責任。以目前的審查行情,有學者為審查人的計畫,不管超過這些代價多少的「審查費」,對業者而言恐怕都是很便宜的。(作者為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 壽山「豆腐」枕木 追出產官學涉勾結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謝龍田/連線報導】2012.08.11
「為什麼壽山步道枕木老是損壞?」檢調查出原來是產官學勾結,指定使用國內已五年不曾進口的「非洲硬鐵木」綁標,再以廉價木材替代,致木質設施驗收使用不到一、兩年就腐化。
嘉義檢調前天約談中華民國木材同業公會聯合會理事長吳國明(四十八歲)、進口商陳永清、負責木材鑑定的國立嘉義大學教授陳周宏等九人,收押吳國明、陳永清,陳周宏及下游包商呂瑞祥以十萬元交保。
吳國明等人涉嫌魚目混珠的工程包括:高雄壽山公園步道、南投縣軍功橋自行車道、嘉義縣番路鄉步道等近十件。且據了解,吳國明曾以相同手法涉及「阿公店溪及滯洪池河岸生態工程」,上周才被高雄檢方依偽造文書罪起訴。
據調查,陳永清是台中中昱產業公司負責人,以進口木材為主;陳與吳國明涉嫌提供劣質木材給下游的嘉義景瑞公司負責人呂瑞祥,轉賣給得標的工程顧問公司及營造商,再偽造進口報單、產地及檢疫證明供廠商送審。
吳國明並疑勾結陳周宏,由他出具不實木材鑑定報告給得標商,讓其通過招標機關審查;以每才成本約一、兩百元的低劣木材冒充非洲硬鐵木施作,報價卻高達三百五十元。
吳國明涉綁標指定的非洲硬鐵木,正式的名稱應是非洲紅鐵木,能夠耐日曬雨淋,被大量用在戶外景觀工程;不過,國內多使用來自馬來西亞和印尼的鐵木。
原鄉文化以後誰教/給新一代設計師的備忘錄
◆ 部落支援教師年底全失業 原鄉文化以後誰教
【聯合報╱記者李蕙君/台東縣報導】2012.08.13
全台兩百多名民族教育支援教師,因三年計畫到期,年底將失業!原鄉學校為此憂心,「未來誰帶領二萬多名原民學童認識傳統文化?」
台東縣春日國小的阿美族學童連續兩年研究部落傳統植物染,在全國原住民華碩科學教育競賽得獎,學童開心直呼「老師,我們做到了!」今年九月還要三度挑戰。學童口中的老師,正是擔任「支援教師」的楊惠媖。
楊惠媖並非正規老師,她在部落經營傳統服飾工作室,原民會三年前,利用公益彩券盈餘推動「民族教育支援教師計畫」,聘用部落人士擔任支援教師,主要任務就是帶領原民孩子學習傳統文化。
楊惠媖擅長植物染,帶著學生認識阿美族傳統色彩、學布染,到校外採集民俗植物,再以科學實驗萃取染材做分析。校長孫秉棚說,學童也首次踏入部落耆老家中,請教經驗。「學生得獎時部落放鞭炮歡迎,大家眼眶都紅了,我看見小朋友的自信和傳承,明年還能再看見這樣的景象嗎?」
民族教育支援教師計畫年底到期,全台兩百多所國中小學校的支援教師都將解聘。由於花東兩地支援教師員額比率最高,占全台四成,原鄉學校憂心全台兩萬名原住民學童的民族教育受教權受損,近日紛紛表達,「原鄉孩子不能失去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
「這麼棒的政策,為什麼當初不設定為卅年?」連甫上任的原民會教文處長陳坤昇了解後,也有感而發,只是明年公彩預算已編,已難再爭取。教師們焦急說:「真想直接連署上書總統。」
台東縣土坂國小支援教師吳清生帶領學生認識排灣族文化,他說,支援教師透過創意教學,讓學生愛上自己的文化,甚至變成部落與學校溝通橋梁。台東縣安朔國小教導主任溫巧盈也說,校內孩子就愛找支援老師聊天,「同樣是原住民,生活經驗、想法溝通更順暢!」
原民會主秘陳成家回應說,民族教育支援教師並非常態教育,因經費來自公益彩券盈餘分配,現在相關經費逐年遞減,年底到期後將回歸一般性常態教育,但將有替代性措施加以因應。
◆ 支援教師/民族教育成果「請中央下鄉來看看」
【聯合報╱記者李蕙君/台東縣報導】2012.08.13
「學校多一名民族教育支援教師,有必要!」原住民學校校長、主任站在第一線見證,民族教育執行的效率與成果,三年前、三年後「差很大」。
台東縣大南國小校長洪志彰說,中央看不見具體成果,「應該下鄉到學校來看看」。
花東民族教育支援教師日前在一場成果交流會上集體請命,期盼有機會延續聘用,保留孩子在校學習傳統教育的權利;督管單位台東大學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熊同鑫說:「我道歉,沒有去宣傳,讓大家看不到你們在角落默默努力,看不見因你們的出現,學生民族教育創造出的意義及效益。」
熊同鑫說,兩年多來執行民族教育支援教師計畫,中央固定審核查帳,彷彿將此看成「市場」,沒有創造產業、經濟,計畫怎麼再走?他嘆:「教育不能這樣算。」
熊同鑫說,支援教師帶領原住民孩童學傳統是最基本的任務,但創意教學讓孩子跨領域學有所成,心靈有依託;他曾非正式統計,「有支援教師的學校,升學率都變得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支援教師還間接保存了部落民族的傳統文化資料;花蓮縣和平國小就由支援教師提出計畫,帶領學生統整太魯閣母語、手作傳統藝術作品,以數位形式保存起來。
台東縣都蘭國小教導主任徐季筠感觸深,她身為漢人,推動民族教育總覺心有餘而力不足,光是要向耆老請益教學資料,語言就不通。兩年前支援教師加入陣容,她深刻體會「真的差好多!」支援教師憑著生活經驗,教予學童的傳統文化知識更直接、更有依據,連結社區與學校的互動更快速。
如今民族教育支援教師階段性任務結束在即,但效益累積出來的能量才正要迸發,原民會在苦無經費支撐下,希望支援老師們把具體的成果及教案留在學校;大武國小教導主任顏正一沉痛地說:「那以後誰會延續這教學?」
◆ 給新一代設計師的備忘錄
【經濟日報╱文/謝榮雅】2012.08.13
已有30年歷史的『新一代設計展』,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們紛紛摩拳擦掌,想藉著這個平台一展長才。只是,有個問題始終在我腦海縈繞著:在歷屆競賽中得到金牌的學生們,至今有多少還被記得?又有多少還在設計產業裡活躍著?
從事設計近20年以來,我聽過太多產業界對設計師的批評:缺乏設計思考、3D技術不純熟、不懂製造工法、行銷概念和品牌觀念薄弱等,問題癥結究竟在哪裡?追根究柢的結果,我們不難發現:現實台灣產業轉型所重視的解決問題能力和美學感知能力,向來是國內工業設計教育所普遍缺乏的。
雖然,「技術層面」的思考與技能尚且還可以靠自學或藉由職場磨鍊而成;但總結來說,新一代設計師在就業前的養成階段其實更需要的是下列「觀念態度」的培養:
一、對整體產業的認知:設計師不能只埋頭在T-shirt、馬克杯等特定商品裡,而是要對整體產業分工有全面的瞭解,進而以此座標自己在設計製造鏈的相對位置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二、 對空間區域的認知:細數法國時尚產業、義大利皮革製造、德國汽車工業,無一不是建構起整個國家的品牌特色,因此身為設計師對台灣之於世界總體版圖的品牌利基要有明確定義。
三、 對時間軸線的認知:身處「後現代情境」,要透過敏銳觀察,時時掌握全球經濟局勢嶄新脈動、數位網路崛起等人類生活型態的重大變遷。
四、 對自身條件的認知:回歸到本身的自我認識,來錨定自己在臺灣產業中欲扮演的角色,如in-house(公司內)設計師、soho族,或是學者等等。
值得慶幸的是,台灣的設計環境仍然有它獨特的優勢存在。比起學校教育所傳授的知識與訓練來說,身處在民主自由社會的氛圍之中,受到多元價值觀的衝擊刺激,這些精彩的生活體驗才是學生們創意靈感的來源。
舉例來說,我認為最具特色的台灣品牌不在製造業,反而存在於自古以來我們引以為傲的飲食文化裡。諸如屢屢推陳出新的王品集團、人手一盒伴手禮的台中日出鳳梨酥,還有伴隨台灣成長的巷弄老店等等,這些都是國際化視野與多元族群融合的文化,為台灣帶來的蓬勃生命力。
相對於傳統製造業保守僵化的工程思維,當我看到愈來愈多設計系學生開始致力於微型創業,有著更多對顧客體驗的細緻觀照,那種充沛的能量實在讓人感到開心,而這也是讓我對臺灣設計始終抱持信心的原因。
然而,針對近來新聞媒體報導國際設計得獎的現象,年輕設計師們應當有所覺知:參展得獎並不是目的,得獎只是起點。畢竟,設計師的舞台應該是商業市場,如何能夠透過設計手法注入感動人心的符號元素,進而奠定品牌價值、滿足銷售獲利的同時,為人類社會打造更美好的未來,才是身為設計師最重要的使命,也才能發揮設計最大的影響力。
(作者是奇想創造執行長)
人才斷層要上中下游一起解決
【聯合報╱社論】2012.08.13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等幾位學界出身的政府首長,近日均對人才斷層問題提出警語。管政委擔心台灣淪為「三流國家」,朱主委更直言問題再不解決,很快會「死狀甚慘」。
其實,過去幾年,不同領域中人才缺乏又迅速流失的問題,一直是各界關注的話題;但問題人人皆知,答案卻不清不楚。二位首長語出驚人,正反映出這種無力感與急迫感。
人才有很多種;有些人才具備與生俱來的異秉,但更多的是經過後天的教育及訓練,而習得能夠持續解決問題、達成目標的能力。前者是天才,原本稀少;而後者則是各行各業,不分公私部門都應該盡力發掘、晉用,並全力留住的對象。因此,所謂人才斷層,至少涉及了沒有人才、晉用無門,以及無法留人等三個層次的問題。
先看沒有人才的問題。若說台灣沒有人才,或許言過其實;但沒有人才,可能是人才數量不敷所需,也可能是人力素質不具備解決問題、達成目標的能力。台灣碩、博士人數即將突破百萬,按人口比堪稱世界第一,所以看來不是量的問題,而是質的問題。
過去十年,我國高等教育廣開大門,讓碩士大學化、博士碩士化,一方面大幅降低了學子出國留學的意願,他方面又未能針對產業、社會所需設計教育訓練內容,導致高學歷卻非高能力的結果。特別是人才養成所需要者,往往不是學富五車的廣博學識,而是主動思考,以創意解決問題的態度及方法,以應付不同階段的挑戰;因此,學用嚴重脫節。
為應付暴增的學生人數,各大學只能採取被動式的教學,使得學生欠缺思考,創新應變的訓練與方法,只會低頭看眼前,從不抬頭看世界。加上少子化趨勢,除台、清、交等名校外,各大專院校都普遍面對招生不易、資源短缺的問題,導致教師無心設計教材,又因學生素質低落而意興闌珊。如此惡性循環,無怪乎有跨國企業指台灣人才比一張紙還薄。
再談晉用無門的問題。台灣近年經濟發展趨緩,就業機會減少,自然影響人才獲得發展的空間。對於私人企業而言,因有各種發掘、晉用人才的機制,而且彈性很高,問題或尚相對較低;反而是政府部門,長期在防弊的思維下,使得晉用管道極端僵化。政府用人,非但一切按考試分數的高低,決定晉用與否,而有更高多元人才需求的高級文官,其選任制度也仍然是以公務員身分為限,致使有助於提供政府更為宏觀、創意的人才,即便願意屈就於明顯低於民營企業的薪資,也沒有參與的空間。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感慨政府缺乏人才,比二十年前更加「保守多、創新少」,其來有自。
最後是留不住人的問題。人才流動通常是好事,只要能有新血加入,反而有助於引進更多元的思維。但台灣現在面臨的,卻是人才流出多過流入的人才赤字問題。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偏低的薪資、過於保護的外國人聘用條件,及欠缺完善的配套,皆是千夫所指的主因。
這類問題在研究機構尤其嚴重;除了中國大陸高薪挖角外,香港、澳門的大學教師起薪,早就是我們的四、五倍,而如「打肥貓」等原本應該用在防杜公營事業酬庸的機制,竟也一體適用在如工研院、國家衛生研究院這些需要國際頂尖人才,協助我國研發創新迅速躍進的機構上。在競爭對手多所禮遇,我們卻百般限制的情況下,如何能不造成人才赤字?
同時,許多保護本國勞工的制度,不但防堵外籍藍領勞工,也一樣阻礙外國高階人才的引進。甚至如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市場,也同樣的基於保護主義而設有諸多限制。
人才斷層是個系統問題;必須從上游改善教育制度、中游增加晉用機會,到下游加強留用人才誘因同步下手,才有辦法加以改善。但前二者涉及體制改革,須要即刻開始,但短期無法見效;所以,強化吸引人才的誘因,改善包含中國大陸在內的外來人才的導入環境,也是因應短期的特效藥。
※ 相關報導:
* 奧運盡是陸志工 台灣人呢?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290822.shtml
筆者有幸走訪倫敦奧運會,這是第七次參與夏季奧運會,看到兩岸人員參與奧運會的情況,中國大陸的年輕化與積極性,令人佩服;台灣的年輕人在投身公眾事務上已出現落後,未來的競爭力考驗,是否還具有優勢?
* 整併國立大學 教育部強勢主導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00263
教育部部務會報最近審查通過國立大學合併推動辦法,將強勢主導國立大學整併,不需經校務會議同意。教育部9月將組合併推動審議會,公布整併藍圖,展開大學整併工作。
◆ 教育部成立專案找出大專生延畢原因
中廣新聞/閻大富 2012-08-13
大專生延遲畢業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教育部統計一百學年度大專延畢的比率高達百分之十九點一,幾乎五個人中就有一人。
為了防止學生因為各種理由延畢,浪費高等教育資源,包括台大、政大、清大都打算要加收延畢生學雜費,而教育部也已經專案進行研議,一個月後會提出分析和對策。
大專生延畢問題越來越嚴重,根據教育部最新的統計,延畢生高達五萬四千多人,比率創新高,不論是國立、私立大學都有惡化趨勢。為了避免學生逃避就業和兵役等問題延畢,包括台大、政大、清大都打算要加收延畢生的學雜費,希望學生提出延畢申請前,計畫能更周詳。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也表示,延畢的確有惡化趨勢,所以教育部已經成立專案研究,找出學生延畢的原因,希望讓延畢人數回歸正常。
陳德華說,有的學生延畢,是因為雙主修或修輔系等因素,因此,延畢的機制不可能廢除,但是如果是逃避就業或兵役導致稀釋高教資源,就必須有機制去處理。
※ 教育部還要花一筆錢、一個月尋找已經知道的原因?
* 100學年達5.4萬多人// 大專生延畢惡化 台灣人才恐斷層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ug/13/today-t2.htm
特別是頂尖國立大學,延畢人數逐年大增;台大近六年大學部的延畢生都占該屆畢業生的兩成以上,且連續三年超過一千人延畢,一百學年日間部學士延畢生就有一千一百七十九人,比十年前增加七十八%...立委管碧玲表示,過去台灣經濟繁榮時代,大三生就被企業老闆「訂走」,現在不管是廿二K的起薪兩萬兩千元,或是就業市場充斥著派遣工作,面對結構性失業的嚴重問題,讓部分大學生選擇以延畢逃避就業,延畢人數大量增加,投入就業人力下降,使我國生產力下降,經濟實力也下降,也讓台灣人才有斷層之虞,政府應把延畢人數計入失業率,才能真正了解青年失業問題的急迫嚴重性。
* 佛里曼專欄/美競爭力衰退 教育大挑戰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290681.shtml
這也凸顯一件令人困惑的事:愈來愈多研究顯示,美國K-12 年級(指幼稚園到12年級,即高三)在國際教育考試的表現不如其他先進國家。太多家長和政治人物一樣,以為孩子的成績比隔壁鄰居的孩子好就夠了。....OECD每3年對15歲青年抽樣舉行PISA,評估他們的閱讀、數學和科學技能,已遍及70國。美國表現只能算普通的平均水準,多數家長卻一口咬定自己的孩子能力在平均水準之上。
◆ 學者:台灣學術專書大衰落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2/08/13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與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今天上午同聲警告,台灣出版學術專書的數量不斷下滑,國內學術界獨尊SCI與SSCI論文的現象,已造成人文科學學術專書數量下降,如果任由問題繼續惡化,台灣學術專書將在美國大學圖書館消失,將來我國的學術地位會更加式微。
周祝瑛今天發表英文專書「十字路口的台灣教育」時指出,她造訪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圖書館時,有館員提到台灣專書數量不斷下滑,美國史丹佛大學圖書館代理館長來台訪問時也提到,儘管近年增加20%的經費購買台灣華文資料庫與期刊,但台灣的專書數量卻是大幅滑落。
周祝瑛指出,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者寫專書絕對有指標意義,但台灣的年輕學者受到SCI與SSCI的「綁架」,只想專攻可登上期刊的論文,對於寫書反而興趣缺缺。
周祝瑛批評,國內某大學的商學系更明文規定,教師的升等與績效評估當中,專書只占5%,甚至還有科系直接排除在外,出版專書不予計算分數,獨尊SCI與SSCI已經出現反效果,必須及早因應。
黃光國則表示,他並不反對台灣採用SCI與SSCI的論文索引,但反對「獨尊」,舉例來說,心理系的論文很多都跟隨美國研究,甚至以國外理論套用,都是為了擠進SCI與SSCI,但此舉會衝擊台灣的學術研究,失去主體性。
對於學者提出的警告,教育部次長陳德華指出,學術專書的數量多寡牽涉到很多因素,例如出版商願不願意出版,有沒有市場需求等,問題必須全面了解,不是個人提出質疑就代表全國現象。
我見我思-如此教育 人才如何不荒
【單厚之】2012-08-14 中國時報
上周一,大學聯考放榜,指考錄取率八成八,創下八年「新低」。馬英九總統隔天和宗教領袖座談時說,世界少有的高入學率,顯示台灣「很幸運」,但也點出一些問題。至於是什麼「問題」,馬總統沒有說!馬英九講話的同一天,行政院督導人才培育的政務委員管中閔卻語出驚人,指台灣已經沒有人才資源,現在就是二流國家,再不解決人才斷層,就會變成三流國家!
我想是我中文程度不好,怎麼樣也無法理解,為何一個「很幸運」、幾乎全民都都可以念大學的社會,居然會沒有人才?居然會變成三流國家?
更令人訝異的是,在政務委員開炮之後,教育部居然一句話都沒有吭,彷彿人才荒和教育部一點關係都沒有;管中閔引用林則徐的「國日衰、民日弱,不旋踵之間,國家無可用之人!」,也絕對不是在罵教育部。
很多人應該都聽過「軍閥練籃球隊」的故事。某個軍閥看到籃球隊訓練,十個人搶一個球,打得滿頭大汗,就叫副官一人發一顆球,人人都有得打,誰也不用搶!這豈不正是今天台灣教育的寫照!
台灣民眾何其有幸,總統、教育主管官員何其體恤莘莘學子,發給每人一顆球!這樣訓練球隊,球技如何可能提升!這樣辦教育,人才又如何不荒?長期以來,國人生育率持續下滑,私校近年招生逐漸出現困難,教育部開始要求私校「退場」。但此同時,又不斷的讓公立學校「增肥」,前段公立大學的系所、學生數有增無減。球員分到的球,不僅沒有減少,還越來越高檔,變成了鍍金、包銀、鑲鑽的名牌貨。
為了提振教育,教育部近年提出各項計畫,不斷重金鼓勵名校,反而使得名校情結、學歷貶值的情況更加嚴重。今年台大地理錄取分數超越交大電子,直逼成大電機,考生的台大情結、名牌心態越來越重,「寧為牛後、不為雞首」。球員不管球好不好使、順不順手,反而更在乎球好不好看!在這種心態下,怎麼不鬧人才荒?
三流的教練,自然只能訓練出三流的球隊。二流的教育官員,自然不可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打造一流的國家。
錯誤的政策,比貪汙還可怕!在教育問題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證。政府如果真的有心要解決人才斷層問題,至少先換個教練,收幾顆籃球回來吧!
※ 相關報導:
* 台灣人才荒 徵人全球第8難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7294279.shtml
ManpowrGroup萬寶華今公布2012全球人才短缺調查,報告中指出4成7台灣雇主面臨徵才困難,雖比去年下降7個百分點,但仍舊高於亞太(45%)與全球(34%)平均,徵才困難度全球排名第8。進一步分析短缺前10大職缺,與去年變動幅度不大,業務代表排名第1,前6位均為技術、研發人才。
* 薛承泰:台灣人口紅利期剩10年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7294257.shtml
根據萬寶華進行全球人才短缺調查報告,人才短缺問題集中亞太地區,日本更蟬連2年高居榜首,顯示人力資源老化的現象,嚴重影響產業勞動力,甚至進一步殃及國力。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日前也明確指出,台灣的「人口紅利期」只剩下10年,調整人口結構與產業結構應及早展開。
◆ 90後網路精神 習慣細分交友圈
【記者楊慈郁/綜合報導】2012-08-14 旺報
有別於前幾代人,在網路、數位時代下成長的大陸90後群體被認為具備自由、分享、協作、包容、創新等「網路精神」特質,也很有個性、很多元化。他們還習慣在網路上細分自己的交友圈,並樂意分享、推薦自己在網路上發現的事物。
《創業邦》雜誌報導,大陸90後從小都住在高樓裡,且多是獨生子女,與同齡人溝通匱乏,使網路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人人網則是90後在網路上生存的一個部落。
人人網是大陸最「夯」的社群網站之一。7月19日,人人網資料顯示啟動用戶數達1.542億,其中90後約占4成,也就是將近6000萬人。
李杰是人人網的產品負責人,他說,學校社團通常在人人網上都建有主頁,但加入社團的90後不像80後會待在一個相對大的圈子,因為覺得大家都差不多。反而,他們會把圈子劃分得很細,「譬如玩遊戲的在一起,喜歡動漫的呆在一個圈子,玩滑板的又是另一個小圈子」。
去年下半年人人網又推出了一個類似「輕博客」的小站專案。「我們想讓有共同精神屬性的人在這個平台聚合在一起。而這個嘗試效果非常明顯,現在已建立了60萬個小站。」李杰說,接下來,他們要做的事是創造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可能,「讓用戶自己去找對的人,找對的內容」。
李杰還發現,這個群體對資訊、內容有非常大的需求,在網路上「他們很熱衷於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推薦給線下真實的朋友和線上的好友。」
國際視野,不只是講英語而已
【郭位】2012-08-15 中國時報
世界各地,適應新形勢,追求國際化,吸取各社會文化與科研文化之長。自由民主,百花齊放的台灣,許多大學缺少學生,可是又有多少外來的學生在台求學?
據教育部的資料,二○一一年外國來台留學生總數是一○○五九,大陸來台留學生人數則為九二八。在歐美的許多地方,單是一家大學的外國留學生,就相當於全台各大學外國留學生的總數。我們不禁想問:為什麼來台的外國留學生這麼少?
國際化靠的不只是講英語而已;試將台灣和南韓做個比較,就不難明白這一點。我關注南韓的發展已有三十年,台灣和韓國相似,大部分教授都曾接受現代教育,更不乏出身歐美日名校的專家學者。該國面貌一再更新,除了突出的三星和現代等科技企業,韓國輸出的社會文化,如美食、電視劇、傳統漢醫藥,服務業如韓航等,廣受歡迎,不亞於三星產品和現代汽車;韓國奧運選手倫敦亮相,表現令人刮目相看。
南韓的成功,並非因為韓國人的英語說得流利,正如日本在一九八○和九○年代的經濟起飛,不靠英語。當年講拗口的日式英語甚至一度成為時尚,就像在廿世紀中葉,能講婉轉鶯啼般的法式英語者,頗能令人傾耳細聽。
南韓、日本、法國的事例在在表明,實力第一,言語文字所蘊含的文化內容,更能觸動人心。無論是個人,或是領導團隊,不務虛文,著力發揮創意、推動革新。革新是進行式,沒有止境。以教育而言,南韓曾經歷過教改的失敗而重新起步,走在台灣的前面。台灣的教改也遭遇失敗,卻少見提出修正的措施,反而不知基於什麼心態,對他國同行的成績不屑一顧。
如果國際化不在於精通英語,那麼教育領域的國際化又是什麼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推行國際化,要深切了解自身的文化,然後虛心吸取他國文化之長。無論從什麼角度看,我們首先應愛護、承傳中華文化,更何況中華文化和語言現今受到各國空前的重視。
此外,推行國際化,務使教學與研究結合,以便師生從事原創探索。高等教育是個專業(不是兼業!),要採用國際規範行事,秉此精神從事專業教研。舉例言,大學裏實行的問責制(accountability system),應該是各方均有責、人人皆遵行,而不僅僅局限於特殊層次。否則難以就事論事,教、學、研究等事務的管理必生混亂。以此觀之,高教界的某些亂象,原因不難了解。
國際化不是新生事物,早在人類彼此交往、尋求共同理念時,就開始了國際化的舉動。二千多年前,中國處於春秋戰國時代,天下尚未一統,諸侯國間的交往十分平常。孔子帶領學生周遊列國,不就是國際化的實踐嗎?歐洲工業革命開始後,西方強大。美國百年來的興盛,也多賴國際化的助力,得以集天下英才,為己所用。英語的流通,一大部分是由於美國國力的強大。
據估計,十五年後,全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將有百分之七十來自亞洲,西方各國對此重視,並採取相應措施。如我十餘年前預測,台灣社會受累於少子化,已屬偏少的在學人數必將繼續減少,技職教育不彰,大學的數量卻大得不成比例。如今,延畢問題嚴重,學、碩、博士各級學位課程普遍招生不順。政治上,缺少外來學生,限制大陸生中優秀者來台就讀(聽過這樣的邏輯嗎?);經濟上,大學因資源單薄而均貧;管理上,制度過時、繁瑣;社會上與大學華而不實的活動太多,前瞻遠慮的籌畫太少。凡此種種,都與國際化背道而馳。
除非世界各國留學生近悅遠來,紛紛赴台求取些值得學習研討的課題,否則很難自詡在國際化方面有所進展。沒有人會僅僅因為使用英語而來本地升學,要不然為什麼北京、上海的外國留學生會遠遠多過台、港的外國留學生?(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校長)
◆ 全球大學五百強 台灣9所入榜
中央社 2012-08-15
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今天正式發佈2012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哈佛大學連續10年勇奪全球第一,台灣有9所大學躋身500大,其中國立台灣大學名列前101-150名。
今年前20大僅有3所非美國大學,包括排名第5的英國劍橋大學、排名第10的牛津大學和排名20的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排名26。
排名第2的是史丹佛大學,第3是麻省理工學院,第4是加州柏克萊大學。
在歐洲大陸,排名最高的是第23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其次是第37的巴黎第11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Sud 11),第42的巴黎第六大學(Pierre and Marie Curie University)。
台灣名列500大的,還有成功大學(201-300)、清華大學(201-300)、長庚大學(301-400)、交通大學(301-400)、中國醫藥大學(401-500)、國立中央大學(401-500)、國立中山大學(401-500)和國立陽明大學(401-500)。
中國大陸有28所大學名列500大,其中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都名列151-200名。香港有5所大學躋身500大,其中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都名列151-200名。
大中華地區沒有大學躋身前100大,但有42所大學進入500大,校數首度超越英國,排名世界第2。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每年發布一次,共有6項評比指標,包括諾貝爾獎和費爾茲獎(Fields Medal)得獎人數、各學科領域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科學家數,以及在「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論文數。
一些歐洲官員說,這些指標忽視人文學科,因此對歐洲大學存有偏見。(譯者:中央社陳政一)
※ 相關報導:
* 補教名師卓澔逞凶 60萬交保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1/7296808.shtml
中部補教名師「卓澔」李慎廣與合夥人反目,涉嫌利用黑道勢力恐嚇對方,當街毆打補習班教師、往住處丟汽油彈、潑漆、刺輪胎,檢警專案小組昨查獲李慎廣等13人,今天凌晨依涉嫌公共危險、重傷害等罪聲請羈押,但法官以無串證之虞,裁定李慎廣交重保候傳。
* 補習班惡鬥嚇壞家長 退費潮湧現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1/7296148.shtml
教育界人士說,近年中部補教界的惡性競爭愈演愈烈,主因是重考班市場萎縮,升大學重考補習不到一年,一名學生收費達十萬元以上,收益可觀,業者為了招生,無所不用其極。
◆ 社會研究所-大陸私塾風氣興盛
【(盧虹)】2012-08-15 旺報
不滿當前的教育制度,兩岸都出現了脫離傳統學校的受教育模式,台灣有上千名學生「在家自學」,大陸則是興起了「私塾」。中國古代的教育方式私塾,近年來大陸各大城市盛行起來,上海有「孟母堂」,蘇州有「菊齊私塾」,瀋陽有「九雯學堂」,北京有10多所,深圳風氣更盛,目前有近200家私塾。學生們身穿漢服,在山中農舍學堂裡,在孔子畫像前寫毛筆字、讀經,接受最傳統的國學教育。
台灣自台北市於1998年開始試辦在家自學,至2009年底已有超過1200位在家自學學生。今年一名在家自學的國中生考上第一志願建國中學,顯示在家自學也能有好的成績。
兩岸家長選擇另類的教育模式,有部分是因為孩子不適應普通學校生活,在大陸更多是因為家長們對現行教育的反思。不過,大陸未如台灣教育部有一套針對「在家自學」的制度,這些上私塾的孩子無法取得文憑,將來如何發展還是個未知數。
◆ 十二年國教集訓 每師18小時
中央社 2012-08-15
十二年國教民國103年即將上路,因應重大變革,教育部規定每一位中小學教師,必須接受18小時專業課程。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長張明文表示,台灣國小還能正常教學,到了國中,課程都圍繞在準備基本學力測驗,十二年國教推動後,以考試為主體的教育必須徹底變革,教出「主動學習」的孩子。
為了讓教師跟上時代潮流,學習嶄新的教學方法,教育部將在103年前輪流召回每一位教師,接受5堂課、18小時的專業課程。
台北市教育局長丁亞雯表示,未來教育重點在「軟實力」的培養,要讓老師知道如何教導學生,校長首先要起帶頭的作用。台北市近來舉辦教師研習,都以「工作坊」或「世界咖啡館」取代傳統的演講形式,讓教師在互動學習中,增進知能。
新北市教育局長林騰蛟表示,新北市成立國民教育輔導團,透過分區輔導、到校輔導、指定訪視等方式,讓資深和優秀教師發揮帶頭作用,一同觀摩成長。
送5高中生出國留學1年 北市府創舉
【聯合報╱記者陳雅芃/台北報導】2012/08/16
為拓展高中生國際視野,台北市政府今年首度試辦甄選五名高中生赴加拿大交流學習一年。台北市長郝龍斌允諾明年北市各公私立高中學生都有獲選機會,到歐美各國公費留學一年。
台北市教育局長丁亞雯說,北市辦理國際大型活動如二○一七世大運,五名學生將擔任台北市小外交官,參與外賓接待。
北市「選送高中學生出國一年期正式學習試辦計畫」的五名高一學生是建中林柏均、成功高中王偉迪、北一女中吳丹、中山女高陳聖妮及曹雅筑。
五人於八月底出發至加拿大,前往坎伯河學區的兩所公立高中就讀一年,明年六月返台;可依個人意願,選擇續讀高二、學分抵免或至高三就讀。
北市府提供五位學生一年的出國經費,其中一般生獎學金(國外學校學費及醫療保險費)共四十萬元;另外,四位學生需自付寄宿家庭費用、簽證與報名費用、往返機票及當地生活費等,預估四十萬元。具低收入戶身分證明的經濟弱勢學生,則提供全額獎學金八十萬元。
郝龍斌昨天接見將赴加拿大的五名高一生,郝龍斌表示,此計畫起源是他去年到國外考察時,國外對和北市高中交換學生有高度興趣。
丁亞雯表示,教育局透過北市學校的海外校友會,找到願合作的國外學校,同時以試辦性質甄選建中、成功、北一女、中山女中等四所學校學生。
四月校內陸續貼出公告,甄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學生,甄選程序分為書面資料初審及複審。校內甄選作業完畢後,四校提出建議正備取名單,送教育局簽報核定。
◆ 專家傳真-談台灣的人才荒
【周佳敏卓悅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2012-08-16 工商時報
國科會科學技術諮議會議中,產官學均聚焦台灣人才危機。除了抨擊台灣人才一代不如一代之外,也指出業界缺乏創意人才,缺乏勇於任事及帶領公司方向的領導人才。甚至更進一步,將台灣產業無法升級轉型歸咎於台灣人才沒有轉型。看似言之成理,但是世事往往不如表面上看起來這麼簡單。本文將就心理學及社會學兩方面剖析之。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觀之,是環境的力量大?還是個人的力量大?舉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有個東方人在自己國家常常闖紅燈,到了歐美國家卻開始遵守交通規則。為什麼?因為人是環境的動物,有所謂「從眾」,也就是採取和周遭人一致行動的天生傾向。心理學家早就發現,旁觀者往往將一個人的行為歸諸當事者的性格問題,但對自己行動的解釋卻又做情境歸因。以上發現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影響往往超過人所意識到的程度。
古人對此已指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原因呢?晏子春秋接著寫到:「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講的就是環境的力量。實務上我們也觀察到,同一個工作者,在A公司和B公司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表現。也因而本文不禁問道,究竟是新世代台灣人缺乏創意、怯於任事,還是這個環境根本不鼓勵創意和勇於任事的行為?換言之,如果我們把一個看似沒新想法又不想多承擔責任的台灣人丟到美國矽谷,他會不會變成有新想法又勇於任事?這不無可能。
根據筆者觀察美國和台灣企業的經驗,兩邊企業文化的確不同。華人企業中,「威權領導」仍是主流,影響所及,許多部屬不敢提出比上司更佳的想法,深怕損及上司面子。不少員工也不敢挺身承擔高風險性的任務,深恐無法容錯的企業文化反而將自己的仕途毀於一旦。很不幸的是,新想法和容錯心態,都是創新或高績效企業的「氧氣」。這在美國矽谷是家常便飯,但在台灣工作者如果能夠找到這樣的企業棲身,則感恩不盡。
所以企業主在抱怨台灣人才難尋時,是否能夠反躬自省自家企業文化有沒有從根本上否定創意和勇於任事?也因而筆者大力提倡,台灣企業要先轉化自身的環境,讓員工的潛能發揮出來,台灣經濟也才有更上一層樓的空間。是的,台灣沒人才,造就經濟不佳。但是,是不是環境讓人才無法發揮?讓人才都成不了人才?這才是更深層更根本的問題。
另外,從社會學大師韋伯(Max Weber)的理論來分析,一個企業一開始往往是由「實質理性」(substantial rationality)所引導,有其理想和遠見。然而當企業成長到某個程度,成為了科層組織(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s),此時「形式理性」(formal rationality)就佔了上風,展現非人性化的運作方式,及工具性地追求利益極大化。
台灣幾十年前經濟尚未起飛時,市場處於渾沌狀態,許多創業家懷抱著理想一步一腳印建造起現在的企業王國。但是無可避免地,成長茁壯的企業往往會步上科層組織的路途。工作者在科層組織中感受到的是眾多限制和不知為何努力的空虛感。如果企業領導人不能善用遠見,以身作則,用熱情帶動員工,基本上創意和勇於任事這兩種現象就會成為罕見之物。筆者常與業界經理人交流,發現這種情形頗為普遍。許多主管都感受到缺乏發揮空間,也難以從老闆喊出的口號中感受到熱情和力量。
所以就現象而言,筆者同意創意和勇於任事在台灣業界並不常見。但是,本文不將之歸咎於沒有人才,而是企業沒有提供空間讓人才發揮。就如我們前一篇文章所指出,根據自決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要催生員工內在動力,需要的是一個能夠滿足自主性(autonomy)、勝任感(competence)、人際關聯(relatedness)的環境。我們也發現,當企業主虛懷若谷引進這種精神,他們也開始邁向一個嶄新的方向。我們不知道的是,還有多少老闆還是覺得是員工的問題,而不是公司的問題。只希望藉由此篇文章,指出台灣人才荒的深層原因之一,也就是我們企業的管理風格,幫助更多企業釋放被壓抑住的潛能。
洪蘭:課堂教再多 不能動手也沒用
【聯合報╱洪蘭】2012.08.17
為了要跟世界其他國家學制接軌,香港最近把原來四年的高中改成三年,把原來三年的大學改成四年。趁改革時,重新思考課程的安排,把教育重心放在人的品質培養上,並把通識課程盡量放到高中,等做人的基本品質打好根基後,再來教專業。
香港是以《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為教育改革的主軸,把學習性質從「吸收知識」轉變為「學習經歷」;從「教什麼」轉變為「學什麼」;從「個人學習」,過渡到「群體學習」,所以他們提出了Learning through Life(終身學習),及Learning through Experience(從經驗中學習)的兩個改革重點。
從大腦的實驗知道,經驗是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法,實際動手做所得到的知識量遠大於被動用眼睛看,因為動手做是三度空間,而讀課本是二度,它們在大腦活化的區域和程度都有不同。尤其從定義來說,經驗必定來自生活,杜威說「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只要跟生活掛得上鉤,能夠學以致用,學生都會學得很快。抽象的概念若能用生活的經驗來解釋,學生會明瞭很多,因為他原來的生活已有一個知識網,新的知識若能與舊有的知識架構連接上,那麼這個新知識很快被吸收進舊有組織中,成為孩子背景知識的一部分,他就學會了。
過去老師教四度空間很困難,學生不容易想像;假如我們把它舉例成約會,如約在敦化南路和仁愛路交口的誠品見面,這是二度空間,我們再約在誠品的三樓,這時是點、線、高,三度了。如果再約下午兩點半,把時間放入,那麼這時是個四度空間的約會資料,它就非常的準確,一定不會見不到面,透過學生已有的經驗,就了解什麼是四維了。所以透過生活的例子,讓學習和經驗掛上鉤,學習的效果最好。
我們過去的學習流於形式,沒有注意實做,所以學西方的德先生與賽先生只有學到皮毛,我們說要迎頭趕上,因此別人有什麼,我們也要有什麼,但是我們趕上的是外表,沒有學到裡面的人文素養,所以別人有汽車,我們也有;別人有高速公路,我們也有,但是我們沒有行車的規矩,也沒有駕駛的禮儀,所以車子不讓行人,違規停車還敢跟警察嗆聲說:「來開罰單呀!我不怕,我有的是錢」。最近檢察官讓車禍屍體曝屍四個小時才來驗屍例子,特別讓人感到:凡是民主先進國家有的,我們都有了,但是動作背後的精神我們沒有,它很像早期我教過的一個自閉症孩子,他可以模仿,動作也可以做到完全正確,但是在社交場合仍然被人看成白目,因為他不了解動作背後的精神。
從經驗中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不可省略。能應用到實務上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識」而不能「事」,是沒有用的,聽說教育部又要砍國中技職訓練的經費,從每周六小時砍到只剩三小時,這消息非常令人憂心,課堂上的再多,不能動手也是沒有用的!
◆ 搶救人才 外國人居留台灣規定擬放寬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2012.08.17
台灣面臨人才危機,內政部部務會報昨大幅修正移民法,放寬外來人士居留及入出國規定,未來只要外國人在台取得外僑永久居留證,每年可以不必在台住滿一百八十三天,外國人在台進出有較彈性的規定。
另外,針對台灣人在外國生的小孩(父或母有我國國籍),如林書豪等人,在台無戶籍,也做放寬規定。
新修正規定,只要無戶籍的國民想返國定居,持中華民國護照回來,就可以直接辦理在台定居,取消年齡的限制。
內政部官員表示,放寬外來人士入出國及居留定居規定,有助吸引優秀國際人才,提升台灣整體競爭力。
移民署副署長何榮村說,目前外國人在台取得外僑永久居留證有六千張,相信放寬規定後會增加。新修移民法增列,投資移民、專業人才、及有特殊貢獻者,未來只要通過內政部專案審查,即可取得外僑永久居留證。
何榮村表示,現行規定對小留學生返國定居有限制,廿歲以下,持中華民國護照入境,可以辦理直接定居;但廿歲以上,持中華民國護照入境,須居留滿一年,才能辦理直接定居。新修正草案一旦立法院三讀通過 ,未來就沒有年齡限制,對留才、攬才有很大的幫助。
這次修法也增訂優秀外籍人才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得隨同申請永久居留的規定;同時取消在台永久居留的外國人,每年須在台居住滿一百八十三天的限制。此外,如申請外僑居留證的期限,由十五天延至三十天;增訂外國人持憑「簽證、工作證、外僑居留證及重入國許可四證合一的有效證件」。
修正草案將送行政院核定,審查通過後,送請立法院審議。
※ 相關報導:
* 華裔孟曉犁任哈佛文理研究生院院長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299677.shtml
哈佛大學14日兩度傳發內部電郵給該校教職員、之後正式在官網首頁發布「統計系主任孟曉犁升任哈佛大學文理研究生院(GASA)院長」的人事消息。上海出生成長的孟曉犁,在2004年成為哈佛大學首位來自中國的系主任後,15日成為該校首位來自中國的院長。
◆ 台灣人才流失 翁啟惠女兒:別管我們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2012.08.17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曾與女兒談到目前正在處理人才流失的問題,身為畫家的女兒回答他:「不要管我們。」他感嘆,台灣父母常讓小孩學許多才藝,等到孩子真的要走藝術的路,反而開始擔心。
翁啟惠說,女兒原來在哈佛學科學,後來決定走藝術,念了美國藝術學院,後成為畫家。
「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最重要,父母就從旁支持。」翁啟惠說,雖然不見得賺錢,但女兒現在過得很快樂、對未來充滿希望;他「不太擔心女兒,但太太比較擔心」。
他表示,培養學生也一樣,有時一直跟學生講,可能「管太多」了,也許應給學生一些嘗試與發展的空間。
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談及教育基本改革時,提到多數父母仍深具士大夫觀念,唯有讀書高,如此孩子的心靈也不會開放。他過去有位同事的兒子念復興美工,卻極少提起,孩子比賽得獎,同事也不會很高興;直到某天,同事主動提起兒子,原來是同事在國外看到兒子畫的T恤,才知兒子作品已是國內外銷手繪T恤最大的品牌,同事終於肯定、也理解兒子的努力。
◆ 公托再關15所 家長批:根本沒配套
自由 2012.08.17
〔記者吳為恭/彰化報導〕彰化縣不少公立托兒所因無法立案,未能在今年改制為幼兒園,必須結束招生,去年已經因此先關閉二十三所,今年九月將開學的一○一學年度,確定將再關閉十五所公托,不再招生,原有公托生勢必要轉換到其他托兒所,家長不禁嘆說:「讀冊讀好好,竟然要換地方!」
這十五所公托都是社區托兒所,分布在彰化市、和美鎮、花壇鄉、員林鎮、社頭鄉、北斗鎮、大城鄉,雖然社會處及各地鄉鎮市公所安排原幼兒到聯合公托或其他社區托兒所就讀,但家長還是大嘆不便。
一名住彰化市的謝姓家長就說,孩子九月要換地點就讀,也不知能不能適應,大家心情都七上八下;和美鎮的張姓家長則表示,幼托整合搞得人仰馬翻,馬政府擬定政策根本沒有先想好後續配套。
原擬關30所 放寬後減半
全縣包含聯合托兒所及社區托兒所的公托共一百二十五所,其中,不少公托因早期倉促設立,地目是農地或住宅用地,無法取得建照或使用執照,也就無法立案,不能換照為幼兒園,必須停止招生,去年關閉的二十三家為第一波,今年九月為第二波,原本預計關掉三十所,但教育部放寬整合為幼兒園的相關規定,只要公托現階段能通過公共安全及消防檢查,可以繼續招生,上述三十家之中有十五家通過,另外十五家未通過,必須停止招生。
社會處兒童及少年福利科長黃麗絹表示,這十五所將再關閉的公托,社頭鄉有三所,其幼童將安排到聯托,鄉公所也增購娃娃車接送,比較沒有問題;而和美鎮則有多達六所,暫時先安排到聯托,對部分幼童而言確實比較遠,所以社會處還在想辦法,希望可以利用和美鎮大嘉國小的閒置教室及柑井社區活動中心設立新的幼兒園容納。
幼托整合 恐年底才完成
幼托整合成幼兒園,原本號稱在今年八月啟動,但因各地的公托問題重重,譬如不少公托還在增設馬桶,以求能符合幼兒園的新規定,所以彰化縣預估到今年底才能完成幼托整合,現在未蒙其利,卻因公托關門引起的不便,已先受其害。
彭明輝:人才危機的原委與對策
【聯合報╱彭明輝】2012.08.18
近日人才外流一再成為媒體焦點,而學界和財團法人則紛紛要求為「高階人力」加薪,然而真正該擔心的業界卻始終未聞有加薪之議。是業界太麻木,還是學界和財團法人反應過度?
其次,台灣是個蕞爾小島,經濟與產業規模有限,淺塘容不下大魚,因此向來都是大量輸出精英而留不住人才。為何過去不是問題,現在卻是問題?況且,過去二十年來歸國學人在量與質上皆大幅躍升,而出國風氣衰微後精英人才皆留在國內,按講國內不但沒有人才斷層,還在密度上已經大幅提升才對。
以上看似矛盾的現象必須審慎地進一步釐清,才能知道人才危機的實況、原委與有效的對策,而不能人云亦云或急病亂投醫。
關於國內薪資水準,若從平均的名目月薪來看,台灣僅及韓國的六十%,新加坡的四十一%,以及日本的卅九‧八%,確實嚴重偏低。但是從購買力所得來看,台灣的平均月薪是日本的九十九%,韓國的八十三%,和新加坡的六十四%,其實不特別需要抱怨。如果再考慮到稅賦占GDP的百分比,台灣只有八‧四%,低於新加坡的十三‧四%,更遠低於韓國的廿五‧六%和日本的廿八‧一%。因此,台灣人平均的稅後實質所得接近韓國而超過日本。再考慮以基尼數計算的貧富差距,台灣為卅二‧六,略高於韓國的卅二,明顯高於日本的廿五,但遠低於新加坡的四十二。因此,台灣高階人才的實質薪資所得高於日本,接近韓國,但低於新加坡。可見得薪水不像是台灣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
一○四人力銀行的調查顯示:中高階主管及科技專業人才中,「只有約兩成的人才對目前的工作滿意,有卅二%的人表示不滿意;其中最令中高階人才感到不滿意的三大主因為公司制度、薪資福利,以及公司發展前景。」施振榮也坦言:人才流失的主因,是台灣沒辦法提供好舞台讓年輕人發揮。控告蘋果侵權的王駿發教授也指出:雖有教授因高薪而外流,但大多因文化和環境不適應而回到台灣;而奇美公司被大陸挖角的原因,主要是原有的工作環境沒辦法讓他們發揮。
園區的中高階主管年薪動輒上千萬,積蓄早已遠遠超過自己和子女所能花費的程度,因而能發揮長才的舞台遠比薪水更有吸引力。可是代工產業的設備、製程、原料都仰賴進口,根本沒有英雄用武之地。而其他產業更是一味地追求降低成本,寧可專利授權金愈來愈高而利潤愈來愈薄,也不思自立品牌與技術升級。在這樣的產業環境下,「高階人力」留在台灣是龍困淺水,一旦離鄉就是龍入大海,怎麼有可能不讓他們外流?況且亞洲興起,遷居他鄉不會有種族歧視;而台灣政府與產業不思長進,相對競爭力日遜一日;為了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發展空間與舞台,很多人都會效法孟母三遷。
人才外流的根本原因是產業沒有升級,而產業怠惰不升級的主因是政府的各種不當補貼所致——通過稅賦減免、公股銀行低利貸款與低估設備折舊率、壓低勞工薪資、降低環評標準以節省廠商汙染處理成本,以及油電補貼等手段,台灣產業界的成本至少比韓國低廿%至卅%。毋需升級就可以長期牟取暴利,那個廠商願意冒風險去自立品牌、研發創新、開發市場、技術升級?
錯誤的政策不改,而拿薪水議題誤導國人視聽,這不是政務官或中研院院長該有的作為!
(作者為劍橋大學工程博士,清大榮譽退休教授)
※ 相關報導:
* 「事後諸葛」 台灣永遠不缺的人才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304992.shtml
稍早前,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與政務委員管中閔,都對台灣面臨人才斷層表示憂心。不過,不管是缺哪類人才,台灣有種人才:「事後諸葛」,倒是一直都不曾嫌少!
◆ 德國半數高中生 都受職業訓練
【聯合報╱編譯任中原/報導】2012.08.19
想像一下,一個國家的居民每周工作時間比其他國家少好幾小時,勞工的平均生產力並不是特別高,孩童上學時間也比鄰國短,你可能會認為這個國家經濟不會有什麼成就。但以上所說的並不是落後國家,而是歐洲工業的發電廠,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國,一手阻止整個歐元區陷入衰退的國家─德國。
德國經濟獨霸歐洲,其一是工資漲幅遠低於其他歐洲國家,勞工則以縮短工作時間作為交換,以維持勞資和諧。德國由於兩德統一後工資飛漲,二○○三年展開勞動市場的改革,為穩定而有彈性的勞動市場奠定基礎。
工業力量 源自技職訓練
另外,德國工業力量最重要的根源,在於重視技職訓練的教育制度。德國大多數小學只上半天,但到青年階段便大不相同。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經濟部門主管沃高特表示:「一半的高中生都接受職業訓練,其中的一半都是學徒身分。」十五、六歲的學徒生在工作場所接受職業訓練的時間比在學校還長,經過三、四年後幾乎保證獲得全職的工作。
職校出身 不會承受汙名
在德國,職業訓練及技術學院也不像其他許多國家一樣遭到汙名化。沃高特指出:「這些人並不會被認為是沒出息。在一些歐美國家,企業主管大都來自於商學院;但在德國,儘管是職業學校出身,只要有企圖心及才幹,甚至可以爬到最大企業的頂級職位。」
產學結合 經濟穩健成長
德國的教育制度,扮演輸送帶的角色,把有技術的勞工輸送到基礎雄厚而且有特殊需要的製造業去;而這些製造業扎根於穩定且規模不大的家族企業,一直是德國經濟的骨幹。透過職業教育與學徒生的制度,使勞工的技術能夠與企業的需要相配合;既能建立穩定的勞僱關係,也使工業與經濟能夠穩健成長。
※ 相關報導:
* 韓國博士沒頭路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01/122012081900342.html
當韓流明星們,個個為了追求學識上的成就,愈來愈多人進到大學讀博碩士時,韓國的博士畢業生的失業率也屢創新高。....當博士失業成為普遍現象時,韓國青年開始驚醒,原來,在社會上,比起學問,專業更為重要。....這種覺醒,也與韓國大企業從2011年開始打破學歷偏見也有關,韓國30大企業開始特別招聘高中畢業者擔任普通管理職位,並在月薪、晉升和任職等人事管理方面與大學學歷者享受同等待遇。
◆ 排排坐教育/改變座位 不再制式
【聯合報╱李枝桃/國中校長(南投市)】2012.08.18
昨天與朋友聚會,談到雙北推「學習共同體」的報導,大家興奮的討論。阿娥說,民國八十幾年時流行合作學習,就打破排排坐的模式,她現在更視課程需要,偶爾把教學現場搬離教室。
「其實現在的年輕老師都滿有想法的,為了讓教學更有趣,更能吸引學生學習,運用各種教學策略,也能運用各種媒材,已經不像我們這些LKK的老師了。」將退休的阿英也發表一番感慨。
「學習共同體的觀念,希望師生對話,這應該是雙北或都會區學生程度夠好,才有可能吧?」到處代課多年,今年終於考上正式教師的小詹說,他在偏鄉服務的經驗,那裡大部分的孩子基礎能力差,即使有補救教學,根本無法有具體或快速的成效,且在常態編班下,老師須有正常的進度,也不可能專為他們簡化教材。所以在正常教學時段內,乖巧的就張著一雙大眼睛看著你,素淨的臉上寫著迷惑及挫敗,一般的可能就趴在桌上睡著了,調皮的可能開始作怪,影響老師教學。
「別說舉一反三,舉一反一都有很大的困難」,小詹提到在偏鄉教書的經驗,充滿了心疼。對於學習力較弱的孩子,「你看過躲避你,唯恐你叫他起來回答的眼神嗎?」
「程度不佳的孩子,的確不太可能主動發問。老師如沒耐性,或嫌學生討論得太幼稚,就急著說明,老師心態沒改變,光是形式改變,也無法發揮引導及師生對話的功能。」阿娥點出了問題。
我曾經聽一場台北市家長教育成長協會理事長林文虎的演講,他幫東部一位老師拯救班級的學習力,他提到先從教室桌椅排列改變起,再尋求改變老師的教育心態與方法,那班的學生或許程度依然不佳,但讓人動容的是那些學生面對問題能一起討論,嘗試找到解決的方法。他提出許多孩子們寫的心得,稚嫩的筆觸卻帶有最強勁的感人力道,讓人不禁深思:教育最終的目標,不就是要盡量把每一個孩子帶起來嗎?
「有些孩子是需要被等待的,有些孩子是需要被鼓勵的,這些孩子都需要一雙引導他們的手,或許就從座位排列改變起,我們也能改變制式的教學方式、教學期待,才能在那一張張素淨的小臉上,看到迷惑挫敗的眼睛改變為渴求學習的眼神。」大家點頭稱是,還叮嚀小詹別忘了要等待某些孩子呀!
※ 相關報導:
* 滿16歲才能進國圖 合理嗎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304995.shtml
國家圖書館雖於民國一百年將入館年齡,由十九歲降為十六歲國民或高中職學生,但不合理情況依然存在。筆者透過網上「館長信箱」表達質疑,難道年齡、學歷是決定學術研究能力,或需求的判定標準?
觀念平台-沒有人才 還是沒有伯樂?
【張瑞雄】2012-08-20 中國時報
國科會召開「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其中一個重點是人才問題,朱敬一主委說:「台灣人才斷層,再無作為,死狀甚慘。」但前一陣子媒體才批評說台灣博碩士太多,已將近一百萬人,難道這一百萬人中都沒有人才?台灣沒有人才,還是人才無法被發掘和利用?
大家都聽過伯樂幫楚王相馬的故事,一匹拉著鹽車的瘦馬,只有伯樂看得出是千里馬,楚王看到伯樂牽來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只不過用錯地方,又亂養,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改觀。」果然不久,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瞬間已跑出百里之外。
因此韓愈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政府高層用人,如果你不認識總統或行政院長所倚重的那少數關鍵幾個人(伯樂),你就不可能獲得推薦,即使你是再棒的人才也英雄無用武之地。大家周遭朋友一定都會有很多超棒的人才,比起檯面上那些官員也不遑多讓,但他們沒身世沒背景沒人脈,所以永遠不會被列入人才。
政府機關如此,私人企業亦然。沒有裙帶關係,沒有認識高層,一個人不管再怎麼的努力和有能力,能做到部門經理就很難了,遑論接掌一個企業。雖然很多老闆嘴巴說傳賢不傳子,能做到者幾希?
比爾蓋茲創辦了微軟,楊致遠創辦了美國雅虎,現在他們都退下來,也沒有把微軟或雅虎當作一個家族企業來看,用人唯才。例如雅虎最近挖了前谷歌的一位女主管去當執行長,這位女執行長和雅虎並沒有任何關係,事實上她也和谷歌的創辦人沒有任何關係,純粹是因為其能力而做到主管級。
國家對於很多人才有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然後才大聲疾呼說:「『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所以國家或公司對於人才一定要想出辦法來請其做事,然後給適當的薪水,最後當人才在反映意見時,一定要仔細地聆聽,否則永遠只會說:「天下無馬。」
每次內閣改組,誰上誰下都變成媒體的猜謎遊戲,為什麼我們不能有一個自我推薦的辦法和公開的評比,或許政府就會發掘許多人才。如果各個公私立單位用人能多些管道徵才,就不會小圈子用人,也能有更多元的人才。
很多人才是還未發覺自己的才能,這就是教育所要發揮的功能;另外有些人才是找不到機會,這就是國家要檢討如何創造更多的舞台讓人才來發揮,否則人才不是默默以終,就是龍困淺灘。
人才不是沒有,端看政府和企業如何來發掘人才,如何對待和善用而已。(作者為台灣觀光學院校長)
◆ 學童蛀牙、近視多 列校長考績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2/08/20
台北市長郝龍斌今天在台北市公私立國小校長會議上表示,台北市小學學童的近視率與蛀牙率太高,每次到小學都看到一堆小朋友戴眼鏡,卻始終無法改善。他今天宣布,今年要把降低蛀牙率與近視率當成校長考績指標,如果數字沒有下降甚至上升,校長的治校能力將會受到質疑。
近7成小六生近視
3成5小學生蛀牙
根據台北市教育局的統計,小學生整體近視率98學年度為52.46%,99年度為52.32%,呈微幅下降,其中小一近視比率約30%左右,小六生99、98學年度分別為68.89%與68.09%,越高年級近視的比率越高。到了國中近視比率更高,98學年度為78.13%,99年度驟減為62.44%,但國中生近視率幾乎都在7成以上。至於齲齒部分,99學年度台北市小學生的齟齒率為35.1%,相較於全國的55%比率相對較低。
郝龍斌認為,養成小學生良好的閱讀與刷牙習慣是基本要求,齟齒率與近視率是最直接的數據,因此小學校長治校成績中,這兩項將是重點,如果這兩個數字持續增加,會對校長的治校有所質疑。台北市教育局主秘何雅娟說明,雖然台北市小學生的近視率與齲齒率在全國指標中都算低,但是仍不滿意,希望能繼續降低比率。
部分國小校長抱怨:
責任加諸於校長不公平
對郝龍斌這項說法,有國小校長私下抱怨,學校的教室燈光肯定符合標準,閱讀環境也沒有任何問題,但學生放學後在家的時間長,尤其小朋友上網與看電視的時間越來越長,這是造成近視率居高不下的主因,將責任加諸於校長有點不公平。
國語實小校長楊美伶指出,學校午餐後都會要求學生必須刷牙,學校的燈光與閱讀環境也都很注意,也會盡量要求小朋友下課後盡量到戶外跑跳,減眼睛近距離閱讀的疲勞,但效果可能很有限。只能多跟家長宣導正確的視力保健,才能真正降低近視率。
※ 相關報導:
* 讀者投書/持學校證明 16歲以下能進國圖
http://www.udn.com/2012/8/20/NEWS/DOMESTIC/DOM2/7306101.shtml
國圖去年將入館年齡下修至16歲國民或高中職學生,但高中以下學生若有研究上需要,也可由學校開立證明、證實學生需要用到國圖資源,即可在館內借閱,並非國中、小學生就不能查閱。
蔣偉寧:技職企業落差超過想像
中央社 2012.08.22
教育部長蔣偉寧今天表示,台灣人力培養確實出了狀況,好像在吃老本,技職教育的訓練與企業需求的落差,「超過我的想像」。
蔣偉寧下午到台中與工具機暨零件公會成員進行產學座談會,工具機業者提出許多人才培育的困境,蔣偉寧說,應成立產學策略聯盟,讓企業及學校定期交流並交換意見,
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及台灣引興公司董事長王慶華都表示,產業要發展,人才及研究發展很重要,但目前大學發展與企業需才方向有落差。王慶華說,現在技職學校的教科書、技能檢定項目及設備與業界需求都脫節。
嘉義的穎杰公司董事長涂美華表示,南部有技職學校還在用30年前的舊教材;而嵩富機械公司建議教育部將高職現在一學期3小時的基礎實習時數,增加到6小時,才能有充分時間訓練及學習。
健椿工業董事長葉橫燦提出成立「工具機學院」的想法;福裕事業公司協理蔡在湖表示,未來採募兵制,希望學校能建立學分制度,獎勵學生在大三或大四畢業前,先到企業實習半年至1年,再回學校修最後學分。
聽完業者的苦水,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校長姚立德說,國內的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的教材及設備趕不上其他先進國家的情況非常嚴重,還有很多高職的科,設備費甚至是零。
蔣偉寧表示,台灣人力培養確實出了狀況,好像是在吃老本,如果說人才現在位於頂峰,但未來會往上還是向下走,確實是挑戰,教育部會努力做突破。
※ 相關報導:
* 卓永財痛批教改 企業無才可用 台灣將淪落輸出台勞!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773/112012082100510.html
「教育必須回歸基本面,教學是為了社會培植人才,研究是為了解決社會的問題。」卓永財慨嘆說,國立大學運作的經費,來自政府編列的預算,是人民納稅的血汗錢,台灣的高等教育主事者,應有擔負社會責任的想法,有一流的國家才有一流的大學,若有朝一日,台灣國力衰敗如菲律賓,台大文憑也沒有價值。....卓永財指出,從台大到最後一個大學,都只重視論文,高等教育沒有差異化,又普設大學供過於求,學生素質日益低落,身無一技之長,導致企業無才可用,青年失業率攀高。
◆ 學界業界 都有共通的弱點
【陳明新、楊正任】2012-08-21 中國時報
企業界的人力資源,都是由學校所培育出來的。學生在學校教育養成的習性,會在就業期間影響個人能力的發揮。所以台灣學術界的弱點,會同樣的表現在台灣的企業界,兩者之間是有相通性的。本文針對學術界與企業界共通的一些弱點,加以討論,以闡明台灣的企業界若要追求一條活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學術界的改造。
一、只能做學術代工及產業代工。台灣的學術界一般來講,沒有辦法自己去定義題目,都是由國外的學術界發現新的問題,造成流行以後,台灣的學術界再跟著後面做一些小的問題,寫一大堆論文,發表在二、三流期刊,以量取勝,創意不足。這跟台灣產業界替國外產業代工的模式相通,沒有辦法推出自己的品牌及產品,只能靠管理上的優勢,同樣是以量取勝,以謀取蠅頭小利。
二、追求流行,不肯花時間做基本功。台灣的學術界有一些學閥,能力很強,始終都能追上學術的流行。舉例而言,學術界流行機電整合的時候,他做機電整合;流行機器人的時候,他做機器人;流行微機電的時候,他做微機電。擅於整合資源,向國家爭取龐大的學術經費。但是他們無法長時間深入問題,形成重要的突破。
這種現象與台灣企業界類似,台灣一些有錢的企業家,產業界流行DRAM,他就做DRAM;流行太陽能,他就做太陽能;流行LED,他就做LED。靠著這些國家指定扶助的企業,向國家爭取龐大的補助及優惠。但是這些企業沒有培養自己的核心技術,大部分的技術都是用錢買來的,初期或許會賺錢。但是一旦別的國家也開始投入相同的產業,就沒有辦法跟別人競爭了。
台灣國家的規模小,即使傾全國財力來輔助特定企業,也比不過某些國家的大企業。台灣現在環保意識抬頭,島內土地取得更困難。台灣人力資源與鄰近國家相比也逐漸喪失優勢。可以說台灣錢少、土地少、人力條件也欠缺。在現在這個全球化劇烈競爭的時代,台灣企業生存之道,唯有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及關鍵技術,有了核心技術,即使別人有錢、有人、有土地的優勢,也沒有辦法追的上。
不管學術界或企業界,台灣常常都太短視近利,想要成名或賺錢,卻忽略了必須長時間作基本功。其實雖然初期投資大、獲利少,但是在時間與功夫的累積之下,養成了核心技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不管學術或企業,都是如此。
(陳明新為台灣大學機械系教授、楊正任為元智大學通訊系副教授)
◆ 外生遊學樂 瘋童玩 上雲端
【陳俊雄、實習記者呂宜潔/新北市報導】2012-08-21 中國時報
為吸引國外學校與學生來台教育旅行,並推廣新北市教育文化特色,教育局與米倉國小、白雲國小規畫「悠遊於創意夢想的童玩城堡」及「徜徉於雲端科技的未來學校」兩條國際遊學路線,不僅推動地方與國際交流,在雙語教學情境下,更增進小朋友的中、英文能力。
教育局副局長龔雅雯表示,國際遊學路線以「四年八條路線」方式規畫,今年先以特色學校、未來教室的基礎建置「米倉國小童玩夢工廠」及「白雲國小雲端未來教室」二路線,未來將再新增六條路線。
「米倉」的童玩夢工廠象徵「昨日世界」,以台灣傳統藝術為主,透過「邊玩邊學」的模式,讓外生體驗皮影戲、剪紙、打陀螺等技藝,發現台灣藝術之美。白雲國小雲端未來教室則代表著「明日世界」,以一支點讀筆即可導覽整個校園,讓外生彷彿有進入遊樂園般的驚奇,並認識台灣科技化教育。
教育局說,九月起將透過市府網站、公文、外館及各教育相關非營利組織,對世界行銷新北市的國際遊學套裝行程,讓來台交流的國際學生,也能深刻感受道地的文化。
美這代大學新生 沒見過實體機票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2.08.23
一年一度的代溝調查報告21日出爐,這份「心態表」顯示,今年的美國大一新生不用電視機收看電視節目,從沒看過實體機票,且多數人入學時就已重聽。
美國威斯康辛州貝洛伊特學院教授麥克布萊德和尼夫自1998年以來,每年秋季都會針對新學年大一新生的文化特色,製作一份心態表供教授參考,以避免使用「過時的參考資料」。
今年的調查結果顯示,這屆大一新生無法想像人們提著行李而非滾著行李箱穿過機場大廳;覺得生命最重要的元素是位元、位元組和訊號單位『鮑』。此外,他們認為美國「王朝」不是甘迺迪家族,而是麥可傑克森家族;新生訓練時,只有在小賈斯汀受邀演講時,才會醒來;演員勞勃狄尼洛最有名的角色,是電影「門當父不對」的退休中情局探員,而不是「教父」。
這些預定2016年畢業的新鮮人出生後,美國有三分之二的獨立書店永久停業;他們聽MP3、iPod長大,因此不會用收音機。此外,不論他們錯過什麼節目,都可以在影音網站Youtube上找到重播,而在他們購買參考書前,總會先調查該書能否用租的或有無電子版本。
許多長者認為,這一輩的年輕人不如他們當年聰明,麥克布萊德和尼夫討論後認為,「這無關知識,而是和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關」。
兩人在社群網站「臉書」創設專頁,讓年輕人及其父母能透過網頁提供回應。
◆ 研究:熬夜K書 影響隔天吸收力
台灣醒報/莊瑞萌 2012-08-23
青年學子為了學業,有時犧牲睡眠熬夜K書,希望換取好成績。但根據最新的研究顯示,熬夜念書不僅犧牲寶貴的睡覺時間,且影響隔天上課的吸收力,甚至降低考試成績。研究者認為,熬夜習慣其實得不償失。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者觀察535位當地高中生,包括14天內每天念書時間、睡覺及考試成績與課堂吸收情形,結果發現熬夜K書者隔天上課吸收力不佳,而睡眠不足與考試成績不好也有關係。
研究者富林格尼表示:「犧牲睡眠念書有副作用;要在學習上有好的效果,應具備熬夜念書以外的習慣,例如:訂定規律的白天念書計畫,或有效率運用白天在校學習時間。」
西北大學睡眠障礙中心神經學教授菲利斯表示:「念書雖然很重要,但睡覺對學習更重要。失眠一天,會影響課堂表現。」另美國拉什大學心理系教授表示:「囫圇吞棗式的學習,對高年級學生並無益處,因只會讓該群學生原即不足的睡眠時間變得更短。」
負責本研究的富林格尼則認為:「增加念書時間本身並沒有錯,但不應該犧牲睡眠;如果學生發現念書時間已經不夠,應捨掉其他活動,而不是睡眠。」他也引述稍早的研究發現,平均將念書時間分攤成好幾天,遠比一次念完,更能獲得好成績。
美國睡眠基金會指出,大部分青年學子每天需要九小時睡眠,但全美僅有9%的高中生睡足夠九小時。本研究結果刊登在《Child Development》期刊。
◆ 陸留學生142萬人 稱霸全球
【記者李蜚鴻、實習記者趙歡歡/綜合報導】2012-08-23 旺報
截至2011年底,大陸在外留學生人數達到142萬人,居全球之首。《京華時報》等媒體昨天報導,大陸教育部網站日前公布大陸人民出國留學統計數據,近3年年均出國留學人數成長達23%。
最想去美國 日英其次
據大陸教育部統計顯示,自2007年以來,大陸留學生人數開始激增,2007到2010年每年出國留學生數量分別是:14.4萬、17.98萬、22.93萬、28.47萬,而最新統計出來的2011年留學人數是33.97萬,大約是1978年860人的400倍,其中自費留學占92.67%。
由於大陸留學生人數龐大,包括美國、新加坡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投注許多人力和資源到大陸招生,希望搶食這塊留學所帶動的教育經濟大餅。
實際上,早在2006年大陸就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遍布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每7個外國留學生中就有一個大陸學生。
最受大陸學生青睞的國家為美國,2011年有15.75萬大陸留學生去了美國,占當年總量的50%,其次是日本、英國、韓國、澳洲、加拿大、新加坡、法國、德國與俄羅斯。
近來因為日本放寬大陸留學申請入學,日本目前的中國留學生人數突破10萬人,英國有9萬人、韓國6萬人、澳洲5.4萬人。
看重陸潛力 學成回國
據新華社報導,近年來大陸留學生越來越多選擇學成回國, 2008年到2011年,各類留學生回國人數分別是6.93萬、10.83萬、13.5萬、18.63萬,呈持續大幅增長的態勢。
截至2011年底,全國留學生回國總數是81.84萬人,占留學人數總量的57.6%。
有調查顯示,43%留學生因看重大陸的巨大發展潛力選擇回國就業,還有35%的留學生是因思念家人,選擇和家人團聚而回國。74%的留學生3個月內即可就業,並對於薪水的期望值也漸趨理性。
留學生的就業去向呈多元化的趨勢,從事的行業主要分布在金融、銀行、貿易、物流、廣告、公關、文化、教育等行業。
此外,去年到大陸留學的外國人,也首次突破29萬,比2009年增加2.7萬人,學生人數和獲得大陸當局獎金人數也都創下1949年以來最高水準。為吸引更多人到大陸留學,大陸當局更推出「留學中國」計畫,預計至2020年,擴大每年在大陸大學、中小學就讀留學生規模達50萬人次,目標讓大陸成為亞洲最大國際學生流動目的地。
※ 相關報導:
* 多元人才 與免試升學何關?
http://www.udn.com/2012/8/23/NEWS/OPINION/X1/7314041.shtml
我們也希望國家有非常能幹的化學工程師,會製造出有特別性能的特用化學品,免試升學後,我們就會有這種人才嗎?其實我們也缺乏非常傑出的電子線路專家,免試升學後,我們就會有厲害的電子線路設計工程師嗎?....
所以我認為政府說的也沒有錯,用考試升學並不會產生我們所需要的人才,可是免試升學可能使我們國家的人才變少。我常常說免試升學最大的問題,在於學生普遍程度一定會下降,可是我們又面臨經濟轉型問題....
孫文:上李鴻章書(一八九四年六月)(節錄「人盡其才」一段)
http://wx.cclawnet.com/sunzhongshan/zsxj017.htm
宮太傅爵中堂鈞座:
敬稟者:竊文籍隸粵東,世居香邑,曾於香港考授英國醫士。幼嘗遊學外洋,於泰西之語言文字,政治禮俗,與夫天算地輿之學,格物化學之理,皆略有所窺;而尤留心於其富國強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規;至於時局變遷之故,睦鄰交際之宜,輒能洞其閫奧。當今光〔風〕氣日開,四方畢集,正值國家勵精圖治之時,朝廷勤求政理之日,每欲以管見所知,指陳時事,上諸當道,以備芻蕘之采。嗣以人微言輕,未敢遽達。比見國家奮籌富強之術,月異日新,不遺餘力,駸駸乎將與歐洲並駕矣。快艦、飛車、電郵、火械,昔日西人之所恃以凌我者,我今亦已有之,其他新法亦接踵舉行。則凡所以安內攘外之大經,富國強兵之遠略,在當局諸公已籌之稔矣。又有軺車四出,則外國之一舉一動,亦無不周知。草野小民,生逢盛世,惟有逖聽歡呼、聞風鼓舞而已,夫復何所指陳?然而猶有所言者,正欲於乘可為之時,以竭其愚夫之千慮,仰贊高深於萬一也。
竊嘗深維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於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我國家欲恢擴宏圖,勤求遠略,仿行西法以籌自強,而不急於此四者,徒惟堅船利炮之是務,是捨本而圖末也。
所謂人能盡其才者,在教養有道,鼓勵有方,任使得法也。
夫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學而後知,人不能皆好學,必待教而後學,故作之君,作之師,所以教養之也。自古教養之道,莫備於中華,惜日久廢弛,庠序亦僅存其名而已。泰兩諸邦崛起近世,深得三代之遺風,庫序學校遍佈國中,人無貴賤皆奮於學。凡天地萬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皆列於學之中,使通國之人童而習之,各就性質之所近而肆力焉。又各設有專師,津津啟導,雖理至幽微,事至奧妙,皆能有法以曉喻之,有器以窺測之。其所學由淺而深,自簡及繁,故人之靈明日廓,智慧日積也。質有愚智,非學無以別其才,才有全偏,非學無以成其用,有學校以陶冶之,則智者進焉,愚者止焉,偏才者專焉,全才者普焉。蓋賢才之生,或千百里而見一,或千萬人而有一,若非隨地隨人而施教之,則賢才亦以無學而自廢,以至於湮沒而不彰。泰西人才之眾多者,有此教養之道也。
且人之才志不一,其上焉者,有不徒苟生於世之心,則雖處布衣而以天下為己任,此其人必能發奮為雄,卓異自立,無待乎勉勖也,所謂「豪傑之士不待文王丙猶〔後〕興也」。至中焉者,端賴乎鼓勵以方,故泰西之士,雖一才一藝之微,而國家必寵以科名,自〔是〕故人能自奮,士不虛生。逮至學成名立之餘,出而用世,則又有學會以資其博,學報以進其益,萃全國學者之能,日稽考於古人之所已知,推求乎今人之所不逮,翻陳出新,開世人無限之靈機,闡天地無窮之奧理,則士處其間,豈復有孤陋寡聞者哉?又學者倘能窮一新理,創一新器,必邀國家之上賞,則其國之士,豈有不專心致志者哉?此泰西各種學問所以日新月異而歲不同,幾於奪造化而疑鬼神者,有此鼓勵之方也。
今使人於所習非所用,所用非所長,則雖智者無以稱其職,而巧者易以飾其非。如此用人,必致野有遺賢,朝多倖進。泰西治國之規,大有唐虞之用意。其用人也,務取所長而久其職。故為文官者,其途必由仕學院,為武官者,其途必由武學堂,若其他,文學淵博者為士師,農學熟悉者為農長,工程達練者為監工,商情諳習者為商董,皆就少年所學而任其職。總之,凡學堂課此一業,則國家有此一官,幼而學者即壯之所行,其學而優者則能仕。且恆守一途,有陞遷而無更調。夫久任則閱歷深,習慣則智巧出,加之厚其養廉,永其俸祿,則無瞻顧之心,而能專一其志。此泰西之官無苟且,吏盡勤勞者,有此任使之法也。
故教養有道,則天無枉生之才;鼓勵以方,則野無郁抑之士;任使得法,則朝無倖進之徒。斯三者不失其序,則人能盡其才矣;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舉矣,則富強不足謀也。秉國鈞者,盍於此留意哉!
※ 餘詳見原站。
觀念平台-什麼是人才?人才在哪裡?
【周平】2012-08-24 中國時報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在今年八月六日的「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議」受訪時指出:「出國留學人數減少、來台外籍人士多是藍領、社會環境不如新加坡國際化,以及人才被他國吸引、挖角」等四個因素是台灣人才危機的主要原因,並認為台灣若再無作為,將「死狀甚慘」。筆者毋寧相信朱主委「需才孔急」的殷切之情,然對於其「人才論述」所預設的思維限度,和實際執行時所產生的非預期後果,願尊敬地提出不同見解。
首先以「人才/非人才」這個二元對立架構來推究朱主委的話語結構來看,上述「人才」的指涉有著明白的限定性和排他性,它是指喝過洋墨水(非本土培養)的學者、白領(非藍領勞工)的外籍(非本籍)科研人才。此外,吸引人才的條件則預設了,如亞洲各國的國際化程度(非在地化)和優厚的物質(非非物質)誘因──薪資。
當這樣的「人才」論成為社會的集體想像時,我們無異於將自己框限在長久以來跳脫不出去的觀念枷鎖中。那就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有錢能使鬼推磨」和不甘成為「東亞四小龍尾」。換言之,形式上開放和彈性化的攬才想像,卻是來自學術殖民和唯物主義下的封閉系統,看不到多元性和學術與產業結構的真正困境。
在台灣現有「重量不重質」的代工型產業和代工型學術生產體制下,以及假新管理主義之名,行黨同伐異、營私圖利之實的組織文化中,無論是本籍或外籍人才都將面臨「龍困淺灘遭蝦戲」的苦悶。此外,長期享受投資獎勵和優惠的資本家和握有龐大獎補助的頂尖大學,大多依賴成性、短視近利,追逐核心國家產業和學術的流行末端,不願善用人才來發展自身的核心技術與知識,恐怕才是台灣發生「楚材晉用」現象更根本原因。
說到以高薪留住人才,筆者曾在〈教授彈性薪資方案不公平〉一文中指出,綜合比較台、新、港三地的國民所得、物價水準和所得來源的多元性等,台灣學者的薪資並不會偏低。彭明輝教授在〈人才危機的原委與對策〉一文中,也以更具體的數字比較說明,薪水不是台灣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
此外,看在錢的份上被延攬來台的頂尖人才,若沒有在台灣安身立命、長期培植本土團隊的承諾和熱情,終將成為「逐水草而居」的高級遊牧民族,很難期待其協助本國產業和學術向下扎根、向上提升。
廖思善教授在〈大學一級主管竟都是特聘教授〉一文中指出,彈性薪資方案已然成為一級主管自肥的工具。筆者因為連續多年通過計畫,符合本校請領國科會彈性薪資十八萬元的標準,但羞赧於自身並非卓越人才,也不相信錦上添花的蠅頭小利具有留才效果,決定放棄享受這稀有的高教資源。
此外,筆者親見許多具創造力和學養的年輕「土博士」,被「重洋輕土」的選才思維所排斥而懷才不遇,難以為本國產業和學術貢獻所長,殊為可惜。還望朱主委能多多給予關愛的眼神。(作者為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主任、高教工會理事)
◆ 技職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歐章煜】2012-08-24 中國時報
近日技職教育又引發各界討論,一些業者甚至表示台灣的技職教育嚴重脫節。其實嚴長壽總裁就曾經提到:技職院校不應被只懂理論的博士壟斷,其畢業生難以具備真正的專業技能。今年七月監察院糾正行政院:技職教育日趨學術化,對技術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不利。面對這些說法,我本人曾經參與許多的評鑑及認證工作,在此提供個人看法。
技職院校科系的範圍又廣又雜,涵蓋美髮造型等服務業至機械等工科,性質差異極大。以工科而言,學生數理程度差異巨大;後段科大學生可能2/3+4/5都會答成6/8,而台科大學生的平均程度約介於「中」字輩大學;然而幾乎所有機械等工科學生均必修微積分及工程數學。可以想見的是,後段數理程度不佳的學生,能夠學到什麼?這就牽涉到技職院校工科的教育目標是要培育技術人員還是工程師。前者的基本技術操作(證照)重要性高,數理可能不需要;後者數理基礎甚為重要,技術證照重要性不高。
嚴總裁認為,技職院校的師資必須要有實務經驗,最好能讓師資在業界、學校間輪調,專業老師的發表SCI論文不重要。這個觀點或許適合美髮造型等服務業或技術人員的科系,但不適用於培育工程師的科系。培育工程師的師資當然要跟得上時代,但不能夠採用上述輪調的方式,而必須鼓勵老師做研究,但其研究題目,要與實務有關,才能發展跟得上時代及前瞻性的技術。若老師不做研究,不論他過去有多少實務經驗,當他在學校不是每天接觸實務時,他的實務很快的過時。採用論調方式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何況,業界間競爭激烈,他們怎會隨便讓其他人學習技術?
舉例而言,我的資歷恰巧為嚴總裁所謂的沒有實務的博士,然而我靠攻讀博士奠定的理論基礎,進行和工程實務相關的研究,成果不斷的發表在國際期刊。幾年下來,我獲得國科會傑出獎三次,所發展的工具及技術,廣為國內外業界使用。許多工程問題,我只要看基本設計配置圖,就可以知道問題的所在及解決問題。事實上,不僅我本人,許多同事也具備這種能力。這種經驗及實務,透過教學活動,回饋給學生。我們的學生在學校補足基本數理、工程學理及進階技術後,不但懂得基本技術,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所培育的學生廣為業界所稱頌,也一直是國內企業界最愛的前五名。
要如何促成技職院校合理的發展?我認為各校應該根據學生的特性而訂定其教育目標,然後透過評鑑或認證來檢驗。以工程教育認證的規範來說,科系要通過認證,數學及基礎科學課程須占畢業學分之四分之一。如果科系空有這些課程名稱,但其內容卻是國中國小的水平(因學生程度的關係),顯然的,這個科系的定位及教育目標有問題,評鑑或認證不應該通過;評鑑或認證不應該只看課程名稱,而應該檢驗實質授課內容。該科系應該根據學生的特性,培育技術人員或發展其他特殊專長。
對培育工程師的科系而言,教學上應該強調學生的實作及創新,學生才不會僅有空泛的理論,而無法解決問題,不會搞不清楚一一○及二二○伏特的差異。在實作過程中,要注入創新的思想及作法,技術才能創新。教授的研究題目要盡可能的和產業脈動及科技的發展有關,研究成果仍然要發表論文,必要時可以專利或作品呈現,以便和其他學者或業界交流,否則就會變成閉門造車、夜郎自大,對人才的培育與產業發展不利。
(作者為台灣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前台灣科技大學工程學院院長)
人才培育 請產官學專家獻策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2.08.25
為解決台灣人才危機,教育部制定國家人才培育白皮書,預定明年五月公布,白皮書指導委員會成員昨天出爐,廿二位委員除來自國內外學界,如中研院院士劉兆漢、曾志朗,還有企業界重量級人士如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等人。
教育部長蔣偉寧指出,台灣受到全球化、少子化以及人才斷層等相關挑戰,人才培育刻不容緩,這一次希望透過產官學三方合作,將人才培育與國家發展、產業脈動相互聯結,各司處也會跟委員會建立有機互動平台,挹注預算經費。
他強調,提出的白皮書就是行動方案 (action plan),「不只是報告,也不是說了不做,或有錢再做」「就是要做。」
教育部制定白皮書,找來廿二位學者專家組成指導委員會,三位召集人包括劉兆漢、曾志朗及施振榮,清華大學教授彭宗平擔任執行長,將針對「國民基本教育(K-12)」、「大學教育」、「技職教育」、「國際交流及全球人才布局」四大主軸研議。
彭宗平說,培養的人才要讓社會用的上,因此要借重產業界人士的經驗及人脈。
國外學者包括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校長楊祖佑、中研院院士朱經武;企業界有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及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等;社會賢達包括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等人。
彭宗平指出,指導委員會委員分成四組,各組召集人還會再去找各該領域的委員,例如國教組,可能會找中小學校長等。各小組將經常性開會,也將不定期召開公聽會,徵詢各界的意見。
教育部表示,擬訂於十二月提出初步人才培育白皮書的發展方向,白皮書則將在明年五月公布。
◆ 大學教授薪資 台星差3.6倍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7319237.shtml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2.08.25
即使教育部推出大學教授彈薪制度,各大學仍認為國內大學薪資偏低,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今天在一場人才培育論壇中質疑,「朱經武就是到台灣,又能如何?」他指出,台灣不是沒有千里馬和雄鷹,但是雄鷹被關在動物園,他們的大草原在哪裡?
台科大校長陳希舜也提出各國大學教師薪資比較,星、港、日、韓的大學教授薪水是台灣的2到3.6倍。他建議,大學校長也要採彈性薪資,增加大學教師分級制度,並放寬外籍教師可領月退俸。
陳希舜說,技職教育成本高,但是預算少,企業這麼關心技職,能不能來幫助學校,也盡一份心力?企業挑戰學校培育人才不符企業所用,如果符合企業所用時,企業是否也要回饋學校?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應該坐下來談如何做。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則為私校叫屈,私校教師沒有月退俸,「固本」都很困難,遑論挖角。世新這幾年有16老師被國立大學挖角,國立大學可以靠政府,私校以當前學雜費的管控,沒有充裕子彈高薪對外挖角。
教育部參事何卓飛分析99年度教授彈薪制的實施情況,發現新聘人才比率偏低,共有7465人獲得彈薪獎勵,但只有64人、不到1%的比率是新聘人才,青年人才也偏低,只占17.2%。
此外,高達82%、有6125人每月平均加薪額度只有1到5萬元,平均一個月只加薪幾千元,這種小額獎勵、點綴式的加薪,能否達到獎勵效果令人懷疑。
他也發現,各大學提報彈性薪資的規範,都要經校務會議通過,然而校務會務講究「民主」和「公平」,往往會跟「卓越」相互拉扯。
※ 這比較有考慮物價、生活水準嗎?
* 國際人才難培養 政大校長:鬆綁大學政策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7319239.shtml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也指出,保護及管制太多,只會弱化大學競爭力。希望教育部不要下太多指導棋,他指出,香港採取高學費,有能力聘頂尖師資,吸引頂尖學生就讀,學生畢業後有成就再捐款給母校,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 會不會最後變成韓國那樣?
* 野雞大學登陸海削 1年10億美元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1/112012082500124.html
美國是大陸留學生最多的國家,自然成為淘金者的最大目標,野雞大學更是這座金礦的最大礦主。美國野雞大學肆虐其來有自,大陸留學生防不勝防,近幾年有上百家野雞大學遊走大陸招生,從政府高官、企業主到一般老百姓都有,保守估計野雞大學每年歛財規模至少達10億美元產值....事實上,野雞大學在大陸的歛財術早已爐火純青,形成一個重要產業鏈,負責產業鏈中培訓內容的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重要大城市,負責招生的公司則遍及全大陸,這個產業從業人員至少有幾萬人。
◆ 台達電鄭崇華:重塑技職教育 當務之急
【聯合報╱記者王茂臻、黃郁文/台北報導】2012.08.25
受邀參與教育部人才培育指導委員會的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昨天透過幕僚表示,台灣推動人才教育,應納入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
施振榮日前說,學校教育只是其中一環,影響程度只占三分之一,家庭教育、企業和組織的社會教育也要並重,才能完整檢視台灣當前教育所面對的挑戰與問題。
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昨天表示,「重塑技職體系教育」與「配合政策訓練專業人才」是兩大當務之急;學校不應該為了生存,錄取分數太低的學生,尤其這些大學通常師資欠佳、教學資源不足,學生待了四年,卻沒有學到該有的知識和技能,浪費時間,還造成「畢業即失業」的社會問題。
鄭崇華說,大學一年級的共同主修和通識科目,應該安排最好的師資來教導,這也是美國頂尖大學的作法。
鄭崇華強調,人才培育是厚實國家競爭力的基礎,政府與企業應該合力檢視國家所需人才、加以培育,同時提供對等研發費用補助,給予鼓勵。
※ 相關報導:
* 德式「三明治教學」 最快明年度試辦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3/7317339.shtml
◆ 國考補習 僵化未來公僕
【聯合報╱楊永年/成功大學政治系主任(台南市)】2012.08.25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台灣人才培育與走向的問題,卻忽略了參加國家考試人數愈來愈多,是否造成台灣人才培育機制的惡化。
今年有十五萬多人報考高普考。這些人通常會參加「補習」,耗上兩年至五年不等的「苦讀」。關鍵問題是,這些人選擇準備國考,而不投入社會生產的行列,國家競爭力當然受到影響。
這現象也衍生另一個問題,「學生」相信補習班老師授課內容甚於學校老師,這等於也是教育資源的浪費。換言之,台灣其實有很大一部分「人力」虛耗在補習班或準備國考,並未從事社會公益或生產有關的產業,這才是台灣人才最大的隱憂。
不久前,有幸參與國家考試閱卷,發現考生的申論題回答「大同小異」,這可能是補習班提供的「標準答案」,無異扼殺考生的「創意」。如果錄取的考生,是靠背標準答案考上國考,就有可能成為食古不化或死板僵化的公務員。
顯然,國考制度需要作大幅度的變革,讓有心進入公職服務的「考生」,能先有「社會大學」或工作的歷練經驗,才有資格報考國考。或者,可以將國考錄取門檻降低,讓考生通過「第一試」後,經過一段時間歷練(或可稱試用期實習),再參加第二試,或可減少考生耗在補習班的時間。
森林「在家書院」教出留美高材生
【世界日報╱香港26日電】2012.08.26
廣州越秀區一森林裡隱藏一間「在家書院」,一群年齡約6至18歲孩子從未上過學,卻在這學得一口流利的英文、談一手好琴、知識豐富。
而今,第一屆畢業生Michael已被美國艾莫利大學錄取,而書院的其他學生也將陸續向美國頂尖大學提交入學申請。
香港文匯報報導,這間白色別墅是一所中西合併的私塾,從2007年創辦至今,已培養許多優秀學子。時光追溯到2001年,留美數年回中國定居的陳姓女士將大兒子送到國際學校,接受每年1萬美元(約人民幣6萬3000元)的美式教育。
陳姓女士原以為昂貴的教育費與美式教學,可以讓孩子不用繞著考試轉,也不用跟著體制走。然而,在兒子接受幾年教育後,她發現這條路似乎有些走不下去。「國際學校太放縱孩子『玩』的欲望,兒子三年來根本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陳姓女士認為,人是有惰性的,沒有約束,孩子就難以成才。顯然,擺在她面前的兩條路並不符合她的心意,咬了咬牙,她決定開始在家自己教育孩子。
因為「無路可走」,促成「在家書院」的成立。2007年3月,陳女士租一棟別墅,聘請五名中國和菲律賓籍的教師,起初這個學校只有五個孩子,包括自己的三名孩子和朋友的兩名孩子。
如今的「在家書院」已經小有規模。和普通學校一樣的學期制度,一樣的上下課時間,從幼兒園到高中的課程上也包含所有正規學校應有的內容。只不過,這裡的老師與學生的比例比正規學校高很多,70名學生有20名個老師為他們服務。
◆ 重拾技職的驕傲
【經濟日報╱社論】2012.08.26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的千金在美國一流名校攻讀博士學位,卻選擇在家中製作糕點,透過網路接單銷售,當朱主委在行政院政務會議時,透露這個訊息,立刻成為媒體頭條新聞,受到高度關注。之所以備受關注,想是兩個原因:其一,顯示朱主委的千金有高度的自主意識,寧可放棄眾人羡煞的名校學位,也要追求自己的興趣、主導自己的生活;其二則彰顯出朱主委十分開明、民主,尊重女兒的選擇,即使放棄家庭已投注巨額學費換來的學位,投入一項即使無學歷也可出人頭地的行業,也絲毫不以為忤。
與此同時,更受大眾關注的消息,恐怕是失業率再度回升到4.31%,而且後勢看壞,尤其15歲到24歲的青年與少年,失業率更高達12.96%,每7.8個人之中即有1人失業。勞委會指出這是畢業季勞動供給陡增,加上景氣欠佳兩者夾擊所致,而畢業生專業技能不符業界需求,又不肯放下身段自我設限,才使失業率達到今年最高點。事實上,最近企業大老也紛紛抱怨,我們的教育與產業的需求嚴重脫節,使得年輕人失業嚴重而業界則求才無門。
這兩件事放在一起,有太多值得尋味之處。在那12.96%的青年與少年之中,必令每個人對朱主委的千金都萬分嫉妒,如果他們有幸也能得到哈佛碩士,攻讀加州柏克萊大學博士學位,今天豈會坐困愁城,連個像樣的工作都找不到。反過來看,朱主委的千金如果在青少年時期就可以有一個充分尊重個人興趣而且對靠手藝謀生全不歧視的環境,也許早就投入糕點製作,成為箇中高手且其樂無窮。
由此觀之,強要將所有的年輕人都放進同一個模子裡壓成相同的樣板,正是今天年輕人苦無出路而產業界求才無門的關鍵。因而許多壓成理想模樣的年輕人無比痛苦,亟待獲得解脫的機會,於是許多不同類型的人才就被毀棄了,國家寶貴的教育資源也無端浪費了。另一方面,對於那些壓不進模子裡、被迫放到技職體系的人,整個社會也並不重視他們,無法為企業所用。
結果,不論是否白首窮經、為人師表的材料,都被丟進「來來來、上大學,去去去、念博士」的行列,10年教改,竟然連過去技職教育的王牌頂尖學校,都給改成照著正規大學窠臼打造出來的科技「大學」,徹底毀棄了過去台灣製造業創造奇蹟的「扁擔」。
我們不敢期望台灣的家長們都徹底揚棄「唯有讀書高」的封建遺毒,不再千方百計讓子女就讀明星學校,最後獲得美國名校學位,但我們主掌公權力與公共資源的政府,卻不能再敷衍歧視技職教育。如今要求將林林總總的科大再重拾本來面目固然全無可能,但讓今天擁有科大之尊的原本頂尖技職學校重拾往日雄風,再度成為技職教育重地,為國家培養職場中不可或缺的精英,則斷無不能之理。
不過,要達此目標,政府主管必須看清一件事實:技職教育的確比一般正規學校要求更多的儀器設備投資,其辦學經費只能高出後者,不能像過去一樣只得其幾分之一。同時,技職教育的師資比正規學校需要更特殊而嚴苛的條件,因而其薪酬也要遠高出後者。
容有一天技職教育抬頭,明星學校反而不再是正規的高中大學,年輕人能真正在此找到自己一生的興趣,培養出紮實的技能而且憑此笑傲職場,到那個時候,年輕人自會放下身段、拋棄對靠一技謀生的自卑心態,而業界也會獲得無數生力軍讓他們再上層樓,今天年輕人與產業經營者的煩惱才能一筆勾消。
◆ 人才斷層/技職3億vs.頂尖大學500億
【聯合報╱徐治平/元培科技大學副教授(新竹市)】2012.08.26
各界不斷探討人才斷層問題,特別是高端和實作人才均缺,失業率卻居高不下的矛盾現象。被檢討最多的莫過於技職院校。
不管是專科、技術學院,乃至於科技大學,都必須持續投入資金,更新儀器設備,培訓教師提升素養,方能培育出跟得上時代潮流的一等技職人員。然而,行政院卻未通過教育部所提二百億技職再造方案,僅由教育部挪撥每年三億經費來執行,技職體系真不值得政府挹注資金嗎?
許多人認為,技職體系崩潰,在於讓專科升等為科技大學,然而當初原意是,希望讓專科體系原本訓練的匠,變成科技大學的師,讓一流的技術人員加值發亮。
但不幸的是,評鑑制度與教師升等辦法,卻沒有區分高端人才訓練的大學,和培育技術師的技職校院雙軌的系統;造成許多學校與教師,被迫專注在偏離本行的高端學術研究上,去爭取國科會計畫,去發表高點數的學術期刊論文,去購買非常昂貴、但是學生用不到的尖端儀器設備。結果是,學生專業所需的操作儀器,付之闕如!這樣的技職如何訓練符合企業要求的學生?
以筆者升等副教授為例,在填寫教育部教師升等申請表時,就發現僅有論文著作可列為參考,專利或發明競賽等技職教師專擅的部分,均不在列。而在參考其他升等成功或失敗同事的資料後發現,審查委員意見幾乎都著重在論文的質與量上,和對一般大學教師升等方式,幾乎沒有差異!
提出六篇學術論文,筆者方獲升等成功,過程中時間都花在研究與撰寫論文上,很難不壓縮到教學和服務的時間,更遑論分心去參加發明競賽或申請專利。
雪上加霜的是,九八年開始的技職再造方案,竟然只補助每年三億元的經費,相對於頂尖大學五年五百億的經費,直接證明了台灣對技職體系的忽視與背棄!
專科升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只是表象;制度面的錯誤與經費挹注的貧乏,才是導致實作人才斷層的最主要原因!
哈佛教授 變身賭場CEO
【經濟日報╱編譯 季晶晶】2012.08.27
現年52歲的羅夫曼(Gary Loveman)曾經是哈佛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過去研究的是學術課題,包括波蘭民營企業的發展;現在他已轉換跑道,擔任博奕業巨擘凱撒娛樂集團(Ceasars Entertainment)執行長,但仍未改變學者思維。
他說,凱撒員工犯3種錯會遭開除,一是偷竊、二是性騷擾、三是做實驗不設對照組。
羅夫曼意外在博弈業崛起是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的傳奇故事。話說1998年,哈拉斯娛樂事業(Harrah's Entertainment)老闆突發奇想,希望借重滿腹經綸的學者重振賭場業務。於是,對賭場經營毫無實務經驗的羅夫曼教授向校方請休長假,帶著塑造品牌以左右顧客的商學院理論,來到哈拉斯一展身手。
雖然眾人皆不看好,羅夫曼卻發展出一套仰賴實驗作成商業決策的新模式,推升營收。
比方說,賭場餐廳最大利潤來源並非主菜,而是飲料和甜點。羅夫曼進行許多實驗,以決定提供何種誘因,最能鼓舞女服務生積極推銷飲料和甜點,因為誘因太小,不足以吸引她們賣力,誘因太大,可能導致客人用餐不點飲料便無法擺脫糾纏。
2003年將學術理論付諸實踐的羅夫曼榮升執行長;2005年哈洛斯併購凱撒,取得許多重要地產,包括座落於拉斯維加斯大道的凱撒宮酒店(Caesars Palace),哈洛斯並在2010年改名凱撒。
KeyBanc資本市場公司博奕產業分析師佛斯特說:「羅夫曼使哈拉斯成為最善於運用科技進行複雜分析的博奕業者,協助創立最大的客戶資料庫。」
羅夫曼的作法是利用忠誠回饋方案,提供免費籌碼等優惠,吸引約九成客戶申請會員卡;然後記錄和追蹤消費習性,累積大量資料後,加以分析研究。
至於他是如何吸引客人上門呢?羅夫曼分析可行方案,找出對顧客來說價值高、但對賭場而言成本低的優惠。例如招待旅館住宿,令賭客倍感尊榮,但賭場提供本來可能無人入住的房間。其實並不困難。羅夫曼指出,在拉斯維加斯,專屬禮遇尤受珍視,例如受邀貴賓可不必排隊、優先入場參加除夕夜豪奢派對。
但更重要的是讓賭客再次光臨。羅夫曼研究資料後發現,部分客人首次進場試手氣,就意外輸到慘兮兮。這個不愉快經驗會讓他們很久都不想再上門。
因此,羅夫曼訓練服務人員辨識首次到訪的賭客,特別關注他們的輸贏。假設平均值是每押注100美元可贏回94美元,而這位賭客慘賠50美元,服務人員會主動趨前問候,致贈免費餐飲、住宿、豪華禮車等服務,或提供額外籌碼,以便輸贏機率回歸平均值。他的目的是讓輸錢賭客也能留下美好印象。
羅夫曼的實驗證明,首次造訪受到關懷的客人,再度光臨的機率比其他客人來得高。
(取材自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富比世雜誌)
◆ 觀念平台-語文能力低落 迷「網」中
【侯維之】2012-08-27 中國時報
國人語文能力低落是不爭的事實,筆者忍受亦久。從前看到廣告詞將「無時無刻」當作雙重否定,惟恐積非成是而撰文辨正,近日卻又看到該積非成是的「非」在廣告與新聞報導中流竄。但真正促使筆者奮起再辨,是因為某女星用「以訛傳訛」來號召觀眾入影院觀賞其演出的電影。此事本身不值再議,但筆者實在不得不在此提出兩個更為普遍並嚴重的問題。
愈來愈多人在與人交談時以「對」字結尾。試想,「我覺得我的判斷沒錯,對」作何解?筆者聽過兩個異想天開的解釋,第一是確認自己講過了什麼話,彷彿話才說出口,說話者已不甚清楚自己到底說了什麼,這實在難以置信。第二是利用在話尾跟自己說「對」來增強自信,換言之,藉由談話中以「對」結尾來強化自己的信心的同時,一直不停地向對話者傳達本身缺乏自信的事實,這毋寧是自暴其短。「對」在談話中一個主要的作用是表示同意於他人的言論,否則為了表達贊同就只好再次重複他人說過的話。以「對」字作為自身發言的結尾,只會造成可笑的結果。難道是在自己說完話的同時,向自己表示同意自己說的話?
另一個經常出現的問題是關乎語意,也更為嚴重。許多人常常以「(進行、開始)…的動作」來說話,但是由此說出的話跟他想要表達的意思卻不一樣。譬如聽到過有人說「進行匯款的動作」,但什麼是匯款的動作呢?它與匯款是同一件事嗎?顯然不是,假若由行員匯款,我們必須撰寫匯款單,但拿單子與寫單子以至於行員按電腦按鍵等等的動作,並不構成匯款,因為假設我們寫的是存款單,那就不是匯款,所以真正構成匯款的重要條件是那張單子,而不是我們做了什麼動作。因此,當我們實際上想說的是「進行匯款」,但卻說成是「進行匯款的動作」,這兩句話成立的條件完全不同。此點適用於許多情況,像是「簽約的動作」、「調查的動作」或「告發的動作」種種匪夷所思的使用。
容或有人會辯稱語言是會演進或變化,上述不過就是中文新發展。但是語言有所演進與變化,並不意謂這就是往好的方向發展(就像私房或創意料理並不保證好吃一樣)。事實上,近廿年來中文使用的劣質化日益嚴重,當然是拜網路的出現所賜。廣義的中文在以往會明顯區分為言說的中文與書寫的中文,前者隨不同地域的庶民社會而多元,但後者卻因為掌握在少數特權階級─讀書人─手中,所以大體上會維持住基本的水準,因為這群人在意他們書寫出來的中文的樣子。
但是隨著教育的普及與網路的發達,讀書識字不再是少數人所享有,使得言說的中文與書寫的中文益發接近,亦使它們的發展掌握在不在意他們的言說或書寫的人的手中。教育普及的同時,網路發達的此刻,我們的基礎教育卻完全無力於教導「現代讀書人」去在意他們語言的使用。大聲疾呼於保留人才與提升競爭力的政府,如果不去除造成語言使用日益粗陋的教育系統的毒瘤,以後我們也不會有人才可供保留,也不會有競爭力可供提升。
我是在「以訛傳訛」嗎?希望不是吧!(作者為中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克服「懼學症」 幫孩子找事做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09282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專題報導】2012/08/28
個案故事:小六男童小強不只個性內向、容易緊張,自我要求也高,是個完美主義者。他曾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加上老師嚴格,小強每次上學都很掙扎,雖然準時起床,卻無法跨出家門,早上常出現頭痛、嘔吐、心悸、拉肚子等症狀,好不容易暑假情況好多了,但開學前2、3周,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就醫發現,小強有「懼學症」,只要快開學,心情影響身體,自律神經系統就會不舒服。
壓力太大 腹瀉頭痛發作
台北榮總兒童青少年科精神主任陳映雪表示,懼學症孩子常有焦慮問題,想到開學得面對新老師、同學及沉重課業,心情就開始「BLUE(憂鬱)」。門診觀察發現,通常國、高中生不敢哭,常逃避上學;國小學童因家長「軟硬兼施」,哄騙加打罵,甚至被強押至學校,日日上演轟轟烈烈的「求學記」,不少媽媽身心俱疲,最後也跟著孩子一起看精神科。
此外,部分家長期望太高,孩子擔心達不到要求而心慌。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門診不少個案都是小兒科轉介過來,孩子因腹瀉、頭痛就醫,吃了一堆藥都沒用,後來才知是壓力大所致。
重拾步調 整理房間書櫃
迎接新學期,如何調適心情?陳映雪說,「準時起床找事做。」家長應協助孩子重建生活秩序,每天準時叫孩子起床,透過整理房間、書櫃抽屜,或買文具用品及參考書、清洗制服等方式,讓孩子有心理準備,重拾上學心情。
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家長不妨讓孩子抄寫功課,加強練習寫字速度,訓練手腳靈活度,培養專心度。必要時,父母可讓孩子演練上課情形,先練習坐20分鐘,要求遵守課堂中不能講話、吃東西等規定,訓練他們的行為控制力。
禁玩3C 提供替代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學童暑假沉迷網路或電玩,父母斷然不讓孩子玩3C電子產品,恐引起強烈反彈。葉啟斌說,家長拒絕孩子玩手機或用網路前,最好了解孩子迷戀哪些活動及遊戲,或生活是否遭遇挫折,導致沉迷或寄情網路;親子間應先建立深厚關係,孩子願意訴說心事及心情,父母再以理性方式要求孩子少用網路。
另外,拔掉3C產品插頭的同時,葉啟斌說,家長須提供其他替代方案,轉移孩子注意力,如帶他們出去玩、打球,或聽音樂、陪伴讀書等,以免出現反彈情緒。
◆ 解決人才荒 別拿蘋果比香蕉
【聯合報╱王孝慈/1111人力銀行總經理(台北市)】2012.08.28
昨日媒體刊出國內教授平均薪水與日、韓、香港、新加坡的平均薪水比較,總結是台灣教授的薪水太低了,人才都要出走了,所以應當「加薪」。
這時有位在公司工讀的大學生就不滿的提出,他的老師只有在上課的時候出現,平常都找不到他,又因為指導學生等扣抵授課學分結果,每周只要授課五小時,一個月工作廿小時就可以賺十萬,真是比他廿二K高太多了。更何況他的教授接研究計畫及擔任民營公司的顧問,年薪早就超過上述統計不知多少倍了,這樣高薪的教授退休還有高月退俸,真是不公平啊!
當廟堂之士夸夸而談國內人才問題時,實在應該將視野放大,看看現在企業面對的人力短缺問題在哪裡?現下年輕人的就業苦悶問題又是為什麼?而不是一直圍繞著自己的利益來評論人才荒。
經濟學的尋租理論早就告訴我們,什麼樣的制度,就可能造成什麼樣的市場均衡。國內公務員的薪水比新加坡公務員薪水低很多,是不是公務員就該加薪?想到要支撐那麼多將要調整薪水的預算需求,那麼國內公務員的員額是不是該砍一砍呢?至少比較新加坡的公務員占人口比例來調降員額數呢?
如果大家都站在自己的利益來看問題,盲目的以為加薪就可以解決問題,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更多的人想擠高普考,更多的人想當教授,但是民間的生產力卻每下愈況,最後當全國四分之一的人都成了公務員、教授的時候,我們國家景況與現在的希臘相比也差不多了。
※ 相關報導:
* 詹姆斯伍德IQ180 全球第5聰明人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00105/112012082800035.html
詹姆斯伍德智商180,不僅是好萊塢最聰明的明星,也是全世界現存「聰明人」IQ排名第5名,稱他是天才也不為過。....該網站指出,真正能稱為天才的人,全世界不超過140個,「全球十大最聰明人物」可謂是天才中的天才。
◆ 算命尬桃花 國小書單令人傻眼
林志成、盧金足/綜合報導 2012-08-28 中國時報
台中市教育局為市內二三一所公立小學聯合採購圖書,書單竟然出現算命、理財、《海妖(2):被包養的浪漫》、《幫母親自殺》等書籍。教育部昨日表示,這張書單不合規定,台中市教育局要立即改進,否則刪減明年的統合視導獎勵款。台中市教育局表示,採購緊急廢標,重新選書。
教育部國教司科長武曉霞表示,今年編列七千三百萬元補助各縣市為公立國中小學購買圖書,其中補助台中市六七四萬元。依規定,各縣市要設立選書委員會、進行聯合採購,僅能選購經認定(如新聞局)適合學生閱讀的優良讀書;如要給老師看,也要跟教學有關。
台中市教育局現正為市內二三一所公立小學聯合採購圖書,但開出的書單讓人嚇一跳,《二○一二年生肖運程每天幫你解運勢》、《居家風水:傢俱擺對好運來》《桃花桃花就要招好桃花》、《搞垮公司的十大致命關鍵》、《海妖(2):被包養的浪漫》、《幫母親自殺》等名列其中,引發爭議。
武曉霞說,命理、風水方面書籍不適合擺進國中小圖書館;《幫母親自殺》、《搞垮公司的十大致命關鍵》等是否可做為小學生命教育、理財教育的教材,也有必要好好討論。整體來說,台中市政府將採購的這批圖書不符合教育部規定,必須立即改進。
台中市則大為震怒,昨天由副市長蔡炳坤出面滅火,一千多萬元書籍採購廢標,重新審查把關。
台中市教育局、教授、老師等組成審書小組,七月廿三日、八月十日舉行兩次審書會議,每次出席費兩千元。書單上的「二○一二星座運程每天幫你解運勢」、「少年李建軍傳奇」等書來自同一家書版社,也引發議論。
台中市一○一年度購書除了教育部補助的六七四多萬,台中市自籌四二五萬,總計一○九九萬,出現算命、戀愛等書,蔡炳坤坦承「這些書單不適合小學生」。「目前的招標先作廢,將另提書單再招標」,蔡炳坤說,將聯合採購一千兩百種書單給全市二六五所國小。
已上網的招標案還沒有廠商投標,出現爭議後,招標立即作廢,本周內重新召開選書會議,檢視書單。
台中市教育局主祕鍾愛華表示,目前的書單確讓家長傻眼,新的審書作業會納入各界意見,剔除不適合學生的書,納入適合的書目。
小朋友該看什麼書?
【王乾任】2012-08-29 中國時報
媒體報導,台中市的國小聯合圖書採購書單,出現《這個男人:你到底還要不要?》、《居家風水》、《桃花桃花就要招好桃花》、《幫媽媽自殺》等書籍,引發爭議,副市長坦承部分書單不宜,已要求上網廢標。雖然這些書都不是法律明文規定的十八歲以下禁止,說實在的也並不違反善良風俗,卻被視為「國小學童不宜」。這麼一個看似「保護小孩」的舉動,背後其實隱藏了一個議題:「誰有權決定國小學生該讀哪些好書,以及何謂好書?」
這些書真有如此不宜嗎?以《這個男人:你到底還要不要?》來說,其實是兩性信箱Q&A的集結,內容大多是提醒對自己的戀愛有問題的讀者,重新思考這段愛情還要不要繼續。也許是書名聳動了一些(這年頭很多出版社為了賣書,書名都滿聳動的),但內容基本上是正向的。大人們很可能是認為國小孩童還不應該談戀愛,還沒有這方面的困擾。但今天國小學童純純之戀越來越多,其實是大人自己鴕鳥假裝沒看見,逕自認定孩子不需要看兩性方面的作品。
其它像星座、命理、風水之類的書也是一樣,我們的社會明明就信奉星座命理風水,孩子們更可能在家從小就接觸這類資訊,甚至孩子還沒生下來,父母就找算命師取名字,生下來之後拿孩子的八字去算命,凡事皆求神拜佛。卻沒想到學校引進了其實可以幫助孩子更正確了解星座命理風水的書籍,卻被反對了。
《幫媽媽自殺》則是一本探索生命教育的得獎好書,卻有人說這樣的書對國小學童來說太深了。也許小一小二不適合,但是小五小六也不適合嗎?恐怕大人對孩子有錯誤的天真想像外,也太小看國小高年級生的理解能力。
令我擔心的是,我們大人們相信,十二歲的孩子還不具備分辨對錯的獨立思考能力,並且也不認為這些孩子需要具備這些能力。這才是教育裡最大且最嚴重的問題。
《世界是平的》作者佛里曼說,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具備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下一代,因為只有具備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才能在殘酷的全球化競爭中脫穎而出。批判性思考必須從小教起,接觸具爭議性的思想並且自行判斷對錯,能否自己閱讀作品並且判讀其正確性,正是發展批判性思考的重要過程。
人們學壞是因為環境,或者沒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才會隨波逐流而墮落學壞,有正確信念價值觀的人就算讀了邪惡暴力之書,也只會嗤之以鼻,並不會被影響。烏托邦並不存在,想幫助孩子健康地長大,不是不讓他們接觸有爭議的思想,而是先給予正確的價值教育,並引導他們自行進行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光是禁止,只是等他們跨過法定年齡之後,將其推入更殘酷且沒有人保護的大社會中,使其隨波逐流,甚至最後被邪惡所吸收。(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 熱門話題-選好書有工具 放著不用
【中玄/北市(文字工作者)】2012-08-29 中國時報
台中市教育局為市內二三一所公立小學聯合採購圖書,書單竟然出現算命、理財、招桃花…等成人類書籍,已引起爭議,教育部要求改進,台中市教育局則緊急廢標,重新選書。
以前學校採購圖書,常遭書商侵入校園個別推銷,後來有的縣市常組審書小組,但採用的多是就一大堆書單中,開一、兩次會議就由審查老師光看書名或憑印象,就選出幾百本書,這是非常粗糙的方式。
其實,台北市立圖書館和中華民國兒童文學會從二十前就舉辦「好書大家讀」的評選活動,不僅組織嚴密,將每半年近千本童書分成四、五類,各類再分別請五位專家學者評選,而且將書寄到評審家中,讓評審有六周時間的看書、審書時間,後在歷經初選、複選等會議,才投票選出好書書單(有爭議的書,常在會議中討論再三才定案);每年決選三分之一,評為年度好書書單,編印成「好書指南」,已發行二十期了,是國內國、中小圖書館選書的最佳,也是較具權威的工具書 。
其他,過去新聞局也有童書的選書目錄,不曉得各縣市教育局為什麼放著這些選書工具不用,而任由書商有爭議的圖書進入書單呢?
◆ 重慶南路書街那聲嘆息
【聯合報╱鄭皓中/大學生(台南市)】2012.08.29
法國啟蒙思想家德尼.狄德羅說:「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然而這句話如今聽來卻成了一聲輕淺的嘆息,若尋著嘆息聲而去;便會發現,原來發出這聲嘆息的是一條書街,一條歷史悠久而飽含文化底蘊的書街,它就在台北市重慶南路上。
這一年也已經到了後半段,是各大百貨公司周年慶,將要開始的時候了,但是對重慶南路上的許多書店來說,卻是即將要歇業的日子。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實體書店似乎是要被遺忘與埋葬了的。不論你是否喜歡看書,不論你是否到過台北市重慶南路書街,聽到書街上又要關閉幾家書店的消息後,心頭總會受到一股惆悵的情緒縈繞。
為什麼重慶南路書街的凋零,會讓人們格外感到惋惜呢?因為它不但是個象徵,是一個時代的見證,並且還悄悄保存了各代人們的記憶。
重慶南路,是台北最早開發的路段之一,殖民地時期日本建築師為街上建築,帶來了巴洛克式的古典優雅。如果要對書街的起源加以追尋,那麼最早便可說是,開始於日據時期了。當時日本人在重慶南路上設立了「台灣書籍株式會社」,為的是要印製中小學教科書與參考書。其後許多的出版社與書店、文具店便紛紛設立於此。
在國軍撤退來台時,許多中國知名的出版社也跟著到了台灣,就選擇在重慶南路上扎根開業。例如民國九年成立於上海,以賣古典與近代文學為主,且以古籍善本自豪的「世界書局」。號稱傳記之家的「中華書局」,則是留心於胡適先生所提倡的傳記文學的提供,而如同人文思想界巨人般的「商務印書館」,也同樣將重慶南路當作居所。
聽在台北長大的長輩們說,雙十國慶之時,重慶南路上旗海飄揚,大家擠成一團在騎樓下看閱兵,熱鬧的場面為重慶南路贏得了「小上海」的稱號,但是如今卻光華不再!因為重慶南路上的地租昂貴,使得許多書店入不敷出,只能選擇倒閉。
實體書店是文化的綠洲,它對我們社會的貢獻,就在於它所散發出的外部效益。走進書店的人們未必買書,但是走出書店後,卻或多或少汲取了免費卻又無價的知識。如果有人問我,我們的社會需要建立些什麼設施?那麼我會說,我們需要實體書店,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了過去,也同時讓我們看到了未來!
※ 相關報導:
* 書香不敵咖啡香 重慶南路書店倒8成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7327028.shtml
◆ 專家開藥方:盼以書為禮 管控網路折扣戰
【聯合報╱記者李晏如/台北報導】2012.08.29
遠流董事長王榮文昨天指出,台灣書店要生存,不能只靠業者自立自強。政府可參考他國經驗,立法規定業者應按定價銷售紙本書及電子書,不能無故打折;企業學校等單位也應建立「以書為禮」風氣、直接向書店採購風氣。
王榮文表示,台灣實體書店難以為繼,出於兩個原因。第一是網路書店以低折扣,長久以來將實體書店壓著打;其二就是政府實施「採購法」造成的結構性問題,當企業學校等單位需要大量購書時,必須對外開放統一招標,廠商往往以過低的價錢得標,再回頭向出版社殺價。
王榮文說,期待靠閱讀產業界達成合作共識,有其難度。近年來不少書店業者透過「出版文創化」,發明複合式經營等辦法,各憑本事生存。但就他了解,台灣書店空間僅剩約三萬坪,且每年仍在流失,顯示光靠業者自立自強並不足夠。
王榮文指出,包括法國、日本、以色列等十七國在內,政府都已明文立法規定業者應按定價銷售紙本書及電子書,不可無故打折。
他也認為,包括企業、學校乃至社會大眾,都應鼓勵「以書為禮」,排除採購法的限制,直接向書店或出版社買書。
政大書城負責人李銘輝表示,台灣書店經營不善,與社會讀書風氣不佳和整體民生經濟低迷有關,問題太盤根錯節,早已不期待政府有所作為。但他也指出,網路書店可以低價賣出,就可低價買進,若出版業者不訂定統一的批發價,其實也難辭其咎。
張貼留言